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 体史书?

2023-09-14 02:52:46
共3条回复
S笔记

纪传体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苏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

左迁

纪传体

相关推荐

东汉史书《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共一百二十卷,包括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一般称《续汉志》。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曾为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累迁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遂以著述为事,撰写《后汉书》。后又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义隆的权力之争,于元嘉二十二年遇害。司马彪,字绍统,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卒于晋惠帝末年。范晔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出现了多家后汉史作。东汉明帝至灵帝时,经过班固、刘珍、伏无忌、边韶、马日□、蔡邕等几代人的相继撰述,写成了纪传体《东观汉记》,记载了东汉光武帝至灵帝的东汉史。此后,吴谢承和晋薛莹、司马彪、刘义庆、华峤、谢沈、张莹、袁山松、袁宏、张□等都有著述。范晔在各家基础上,博采众书、斟酌去取,成一家之言。其中对《东观汉记》吸取尤多。他原拟效法《汉书》,撰写十志,但因被杀而未及完成。范书记事简明扼要,疏而不漏,后来居上。因此,它传世后,除袁宏《后汉纪》外,其他各家后汉史作相继失传。   《后汉书》纪、传的编次与《汉书》有所不同,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外戚传》。皇后由传入纪,袭自华峤《后汉书》。这一变化,固然与东汉女后多次临朝称制有关,但也出于对君权的尊崇。传于《汉书》之外创立了七篇类传,包括《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烈女佳》。这些类传都是根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思想风尚设置的,有的类传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效法。志中《舆服志》为《汉书》所无。《汉书》有《百官公卿表》,记述西汉职官制度。司马彪改“表”为“志”,创立《百官志》,叙述东汉分官设职情况。这两篇志,后人修史多有因袭。志中未设《食货志》,漏载一代经济制度。后来《晋书·食货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多少弥补了这一不足。   ue009南朝梁刘昭第一个集各家后汉史书同异以注范书,并从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志,也加以注释,补入范书。唐高宗之子李贤和张大安、刘纳言等为范书作注,征引广博,训释简当。李贤等人的注行世后,刘昭的范书注不被人重视,遂至散佚。司马彪志的注基本流传下来,仅缺《天文志》下卷和《五行志》第四卷的注。清惠栋作《后汉书补注》,多有创见。此后王先谦以惠栋注为主,吸取各家成果,撰《后汉书集解》,对旧注进行了一次清理。   今存最早刻本是南宋绍兴本,其中残缺五卷。商务印书馆曾加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所缺五卷补以别本残册。此外,明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也是较可靠的旧刻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采用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南宋绍兴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并吸取了前人研究和校勘成果,是一个质量较好的本子。
2023-09-04 03:49:041

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作者介绍: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范晔出身顺阳范氏,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刘义康)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加号宁朔将军。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徐州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2023-09-04 03:49:121

《后汉书》

《后汉书》 《后汉书》是继班固《汉书》而作,由南北朝时期的宋宣城太守范晔等人所撰,所以又称《续汉书》。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曾为宋武帝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升迁至尚书吏部郎。元嘉九年(432年)王妃去世,他在深夜以饮酒、听挽歌为乐,从而触怒刘义康,被贬职为宣城太守,从此郁郁不得志,遂专心撰写《后汉书》。后又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义隆的权力之争,于元嘉二十二年以谋反罪被杀。 司马彪(?—306),字绍统,温县人。是《后汉书》的另一作者。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少时笃学不倦,但因行为不端,喜好女色,被其父斥责,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从此不事交往而专心着述,撰写了《后汉书》志的部分。 范晔所撰写的《后汉书》现仅存十纪、八十列传,十志没有完成范晔便被杀去世了。八志三十卷由梁代刘昭继晋司马彪《续汉书》补入,与范晔《后汉书》合为一书,共一百二十卷,即现在的通行本,包括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志八篇三十卷。由于《后汉书》的文章是“正史”中有数的佳作,所以后人常把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汉之“四史”,被奉为史学的正宗。范晔也与司马迁、班固并称。 一、《后汉书》的特点 体例上,《后汉书》纪、传的编次与《汉书》有所不同,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的《外戚传》,皇后由传改为了纪。传在《史记》、《汉书》已有的《循吏》、《酷吏》、《儒林》、《四夷》四传之外,新创立了七篇类传,包括《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这都是根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思想风尚设置的。范晔创造性设置的这些类传,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大多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效法。 叙事上,范晔不以时代先后编次,而是采取以类相从的方法,这是非常适合史学的体式。同时,范晔还运用独创的一些类传,将同类人物纳入一编,如专记妇女事迹的《列女传》,选择“才行”优秀的各个类型的妇女,为她们写传记。蔡文姬收入了《列女传》,后来的部分史学家认为蔡文姬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妇德,改过嫁,不应收入《列女传》,从中可以看出范晔独到的史学观。后世的一些史书把《列女传》改为《烈女传》,变成了褒扬“三纲五常”的贞妇烈女的碑文,史学见识远不及范晔。另外,其他人的传也像《列女传》一样以类相从,而不是以年代先后编入。如后汉初期的王充、后汉末年的王符和仲长统,尽管他们不是同时代人,但是因为都擅长着述,并且不重功名利禄,所以三人列为同传。又如,张纯与郑康成都以经学见长,虽然不是同时代,但也将他们合为一传。再如,《卓茂传》历叙拒绝与王莽合作的孔休等五人。《束历传》中,附叙一同谏废太子的刘玮、薛皓等十七人,这些人虽然不能各自立传,可是事迹又足以令后人效法,为不埋没他们的姓名,于是为一人立传,而其他人则用“类叙法”,附见于一人传内。这种言简意赅的叙事方法,非常值得后世借鉴。 二、《后汉书》的局限 《后汉书》在“本纪”之外,又创立“皇后纪”,叙述临朝称制的皇后的同时,又叙述其他各后,被历史学家们讥讽为赘设。在部分篇章,如《风俗通》、《抱朴子》中,范晔竟把许多诡异无稽的传说列于传中,给人以稗史、小说的感觉,完全偏离了信史。另外,各种赞辞,过于瑰丽纤巧,有失史体。 范晔对黄巾军农民起义也不像司马迁那样持赞赏的态度,而是予以了贬抑,如未对张角兄弟立传,而是附在了皇甫嵩传中。
2023-09-04 03:49:291

后汉书的原文与翻译

   后汉书    原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訚訚衎衎②,得礼之容,寝嘿③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 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②訚訚衎衎:和悦快乐的样子。③寝嘿:沉默。    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有一年大雪在地上积了一丈多,洛阳的县令出外考察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求食物。县令来到袁安的家门外,大雪封了袁安的`门了,无路可走。洛阳县令认为袁安已经冻死,便命人扫除袁安家门前的雪,破门而入。进门后只见袁安卧在床上,奄奄一息,快要死了。县令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回答说:“这大雪天人人都又饿又冻,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褒奖嘉许他的品德,就推举他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能处理复杂的案件,任命他为楚郡太守。当时受楚王刘英的供辞所牵连收押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列条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而南部又去抢掠,北单于说汉欺骗他们,谋划想进犯边境。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请求和亲,有在边境捕获到俘虏时,就交还给汉,这是表明他们畏惧我朝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孟云以大臣身份守卫边疆,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都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当场斥责他,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都恼怒得脸上变了神色,司隶校尉把全部情况奏明皇帝,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向皇上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事议论,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表面上和气从容,遇事不置可否,这不是朝廷的福气。你们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2023-09-04 03:49:381

《后汉书》的作者及简介?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关于范晔少时的生活,史载不详尽,只知其 “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宋书·范晔传》.以下引文若不特别注明者,皆出此.).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府冠军参军转右军参军,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范泰去世,去官守制.后出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又升迁为吏部尚书郎.可谓官运亨通.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吊唁,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夜宿义康府广渊处(时晔弟广渊为义康府祭酒),纵酒夜半,无所顾忌,醉意朦胧中又听挽歌为乐,因此触怒义康,把范晔贬官出京为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太守.贬官期间,范晔深感郁闷不得志,短期内上调无望,便删节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期间修撰完成大部.约六七年后,迁官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一生狂狷不羁,意志颇不满于朝廷,晚年终于发作到了顶点,加入了彭城王谋反阵营.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党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谋反同党及往来檄书信札,谋反失败.不久,范晔等被处死,连坐从诛的还有其弟广渊、其子范蔼等.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编辑本段成书经过 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2023-09-04 03:49:471

什么是《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023-09-04 03:49:571

《后汉书》的内容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2023-09-04 03:50:232

后汉书翻译及原文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2023-09-04 03:50:323

汉书和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汉书说的是西汉的历史,后汉书讲的是东汉的故事。
2023-09-04 03:50:545

《汉书》和《后汉书》的资料

  《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一百卷。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完成,后来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  《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汉书》十志的规模比《史记》的八书更宏大,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  《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班固依附于外戚窦宪,热衷于功名利禄,所以在《汉书》里,他歌颂权势集团,迎合统治者的意志,否定了《史记》某些方面的成就。  ------------------------------  《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本卷丁编别有传。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班固于志书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显示其博学贯通的特点。如《百官公卿表》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大纲,虽事略不详,但极为精要。它如《刑法》、《地理》、《五行》、《艺文》、《食货》五志,独具匠心,是探讨秦汉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先秦秦汉典籍源流、财政经济状况的必读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对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除参据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外,也利用了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纪》径用刘向《高祖颂》,《艺文志》脱胎于刘歆《七略》,《郊祀志》部分袭用扬雄补作的《封禅书》,《张汤传赞》则引用了冯商的案语。内容丰富,叙事极具条理。《王莽传》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对照《东观汉记》和《后汉书》有意无意地美化刘秀贬斥王莽的情况,《汉书》此传,客观翔实,愈发显得可贵。  班固深受正统儒学的熏陶,恪守封建礼教的规范,又崇信天命图谶,不能像司马迁那样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讳。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书的传统影响,因而不敢轻改《史记》已著的史实,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汉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为,是阅读中必须留意的。  《汉书》多古字古训,较为难读。为此作注者甚多。据《汉书》注中引延笃说推测,延笃在撰《史记音义》时,同时撰有《汉书音义》。而现确知最早的《汉书》注,当推应劭、服虔两家。他们所作《汉书音义》虽均亡佚,但在唐颜师古注中颇多征引,可略窥其概。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成为历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汉书》诸本,均采用颜注。  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  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  清沈钦韩《汉书疏证》,  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  清钱大昭《汉书辨疑》,  清朱一新《汉书管见》,  清沈家本《汉书琐言》,  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  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杨树达之训诂校勘也颇有可取。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诸人之精说,采摭均有未备。  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校书八表》、梁玉绳《人表考》、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汉书》版本,可看中华书局点校本,也应参考百衲本。  工具书首推黄福銮《汉书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所编《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魏连科《汉书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七十卷,取资《史》、《汉》,将西汉典章制度的有关资料,分隶于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门凡三百六十七事。虽便于翻检,但取材狭隘,重要资料仍有遗漏,引文节略过甚,时有错误,使用时皆当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  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八家《后汉书》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  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袁纪文意为佳。故璠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敦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赵 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其功未毕,有待订补。最近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关于范晔少时的生活,史载不详尽,只知其 “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宋书·范晔传》。以下引文若不特别注明者,皆出此。)。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府冠军参军转右军参军,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范泰去世,去官守制。后出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又升迁为吏部尚书郎。可谓官运亨通。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吊唁,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夜宿义康府广渊处(时晔弟广渊为义康府祭酒),纵酒夜半,无所顾忌,醉意朦胧中又听挽歌为乐,因此触怒义康,把范晔贬官出京为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太守。贬官期间,范晔深感郁闷不得志,短期内上调无望,便删节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期间修撰完成大部。约六七年后,迁官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一生狂狷不羁,意志颇不满于朝廷,晚年终于发作到了顶点,加入了彭城王谋反阵营。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党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谋反同党及往来檄书信札,谋反失败。不久,范晔等被处死,连坐从诛的还有其弟广渊、其子范蔼等。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做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纪传体是一种综合体裁,在这种体裁中如何统筹全局,详略得当地再现史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本传中说他“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而尤以“善为文章”著称。他修撰的《后汉书》被列为“四史”之一,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举世公认。至于他的诗文,范晔自言所作不多。其临死前于狱中所作的《狱中与诸甥侄书》,内中包括他的自我总结、写作的甘苦感受、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及对《后汉书》的自序等内容,内容丰富,曲折详尽。关于作文,文中论曰: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时虽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缋,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趋,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  可见范晔正确地认识到了写作中“文”与“意”的关系及声韵运用的重要性,这可作为理解其文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范晔还富有音乐才华。他长于弹奏,犹擅长演奏琵琶,且能谱制新曲。文帝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为自己弹奏。另外,又据其本传载:“(晔)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学之。撰《和香方》……”可见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  司马彪(?-306),字绍统,晋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从小好学,然而好色薄行,不得为嗣。司马彪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司马彪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其中《郡国志》记录东汉以来地理情况,《百官志》记录东汉官制,它们对地理历史和官制沿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可以上接《汉书》的《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舆服志》是新创志目,记载车仗、服饰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志中这三个志的价值更突出一些。遗憾的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关系都相当大的《刑法》、《食货》、《沟洫》、《艺文》四志,《续汉书》中都付诸阙如,影响了八志的总体成就。另有《庄子注》21卷,《兵记》20卷,文集4卷。均佚。今仅于《文选》中存《赠山涛》《杂诗》等。在司马彪之前,曾有东汉官修的纪传体东汉史《东观汉记》;在司马彪之后,有华峤等撰《后汉书》。至南朝刘宋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繁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史通·古今正史》)范书能集众家之长,故后来居上。范晔以罪入狱,其十志未成而死。梁刘昭为范书作注,乃取《续汉书志》加以注释,分为30卷,以补范书之缺。范晔《后汉书》最早的刻本,系北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由陈充等人校勘,“既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崇儒》四之一)。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又刊刻由刁衎等人续校的《后汉书》校定本(《淳化校三史嘉佑校七史》)。上述两个版本都只有范晔所撰的纪传,而没有司马彪的《续汉书》志。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仁宗即位,未改元)十一月,判国子监孙奭上疏:  光武嗣西汉而兴,范晔继《东观》之作,成当世之茂典,列三史以并行。克由圣朝刊布天下,虽纪传之类,与迁、固以皆同;书志之间,在简编而或缺。臣窃见刘昭《注补后汉志》三十卷,盖范晔作之于前,刘昭述之于后,始因亡逸,终遂补全,缀其遗文,申之奥义。至于《舆服》之品,具载规程;《职官》之宜,各存制度。倘加铅椠,仍俾雕锼,庶成一家之书,以备前史之缺。伏况《晋》、《宋书》等,例各有《志》;独兹《后汉》,有所未全。其《后汉志》三十卷,欲望圣慈许令校勘雕印。(《乾兴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书门下牒国子监》)  仁宗命马龟符、孙奭等人校勘,于“乾兴元年十一月戊寅校定《后汉志》三十卷颁行”(《淳化校三史嘉佑校七史》)。同时把刘昭所注《续汉书》志补入范晔《后汉书》,于“天圣二年送本监镂板” (《崇儒》四之六)。司马彪的八志遂成为范晔《后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书无志,梁刘昭注之,即以司马彪《续汉书》志补入,孙氏承泽、李氏光地皆指为范氏书。观陈振孙《书录解题》第四卷,宋《馆阁书目》已如此误也。此《志》每卷首题云梁刘昭注补,不知何人题。正因以司马《志》补范书即刘昭所为,故后人题之如此。别本改云补注,岂司马《志》有所缺,昭补之兼注之耶?司马《志》无缺也。抑昭之前已有注司马《志》者,而昭又补其注耶?昭之前未见有注者也。姑再考之。(《范氏后汉书用司马彪志补》)  王氏所说的“别本改云补注”,即清代武英殿本《后汉书》中各志卷端署名“梁剡令刘昭补并注”,造成他对刘昭“注补”还是“补注”问题心存疑虑。殊不知此举乃系后人妄改,本不足存疑,但王鸣盛却认为应当“再考之”,于此可见乾嘉史家考史的慎重态度。李慈铭不同意钱大昕等人的看法,明确提出刘昭注范晔《后汉书》时把司马彪《续汉书》志加以注释并补入范书的观点。他说:  《后汉书》中八志,自来多误为范氏作。国朝朱氏彝尊、钱氏大昕、纪氏昀、王氏鸣盛,洪氏颐煊、赵氏翼皆辨正之,今日为遍录于汲板范书之首。惟钱氏、纪氏谓以司马书并于范书,始自宋乾兴中孙奭、余靖等奏请,则尚未确。《梁书》及《南史》刘昭本传,俱仅云昭注范晔《书》,而昭自序云:“范志全缺,乃借司马《续书》八志,注以补之,分为三十卷,以合范史。”是合司马《志》于范书,乃始于昭。故《隋书·经籍志》云:“《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即今所传帝纪十二卷、志三十卷、列传八十八卷是也,共计一百三十卷,而云“一百二十五卷”者,偶写误耳。(《后汉书》)  李慈铭所谓“钱氏、纪氏谓以司马书并于范书,始自宋乾兴中孙奭、余靖等奏请”云云,前引钱大昕与《四库全书总目》皆无是说,而是他自己把北宋乾兴年间和景佑年间两次校勘之人误合在一起,强加在钱大昕和纪昀头上。幸好这一错误并未影响其结论。胡玉缙不同意《四库全书总目》的观点,认为“刘昭已将八志并入范书,《提要》知注补别有总叙,乃不加考核,以或疑唐以前以并八志入范书为未确,何其疏也!” (《史部正史类一·后汉书》)从上述诸家的记载来看,可见是刘昭把司马彪《续汉书》志注疏后补入范晔《后汉书》,而不是迟至北宋孙奭校勘时才把两书合并一处。他们的结论同样斩钉截铁,不容置辩。  以上两种意见,除邵晋涵以外,其余诸家争论的焦点非常集中,即究竟是南朝刘昭还是北宋孙奭把司马彪《续汉书》志与范晔《后汉书》纪传合为一书。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邵晋涵的意见加以辨正。邵氏引杜佑之书证成己说,经查杜佑《通典·选举典》有关范晔《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与科举关系的有关文字,有如下一段记载:  其史书,《史记》为一史,《汉书》为一史,《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志为一史,《三国志》为一史,《晋书》为一史,李延寿《南史》为一史,《北史》为一史。习《南史》者,兼通《宋》、《齐》志;习《北史》者,通《后魏》、《隋书》志。自宋以后,史书烦碎冗长,请但问政理成败所因,及其人物损益关于当代者,其余一切不问。国朝自高祖以下及《睿宗实录》,并《贞观政要》,共为一史。  杜佑记载唐代科举考试把范晔《后汉书》和刘昭所注的司马彪《续汉书》志二者并列,既说明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又恰恰表明当时两书各自独立,仅仅利用范晔《后汉书》纪传知识不够,所以要把刘昭所注《续汉书》志与范书配合使用;如果说唐代两家已经合为一书,就完全没有必要两书并举了。邵氏之说不仅不能证实司马彪《续汉书》志附入范晔《后汉书》“始于唐人”,反而验证了陈振孙所谓北宋以前两家“自别为一书”的结论正确。所以,四库馆臣为《四库全书总目》的《后汉书》提要定稿时,认为邵晋涵的看法仅仅是推论之辞,“似未确也”,难以自圆其说,不予采用。  排除了邵晋涵的说法以后,剩下的问题就是评价刘昭合并说与孙奭合并说二者孰是孰非。我认为,只有详细考察两书分合时间及其原委,才能辨明双方观点与论辩的是非得失,对两书分合的历史事实祛疑考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范晔《后汉书》有纪传而无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庸再加辨析。刘昭为其书的纪传作注时,为弥补这一缺憾,便把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志文单独加以注疏,补入范晔之书。他比较范晔确定的《志》目与《续汉书》八志的异同,并且阐明注补宗旨说:  寻本书当作《礼乐志》;其《天文》、《五行》、《百官》、《车服》,为名则同;此外诸篇,不著纪传,《律历》、《郡国》,必依往式。晔遗书自序,应遍作诸志,《前汉》有者,悉欲备制,卷中发论,以正得失,书虽未明,其大旨也。曾台云构,所缺过乎榱角;为山霞高,不终逾乎一篑,郁绝斯作,吁
2023-09-04 03:51:383

《后汉书》的作者及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108044.htm
2023-09-04 03:52:054

汉书和后汉书的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023-09-04 03:52:272

《后汉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记载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二五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间一百九十五年东汉一代的史事,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纪、传部分是南朝宋范晔所撰,志部分则为晋司马彪所撰。《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制,基本上按照已有的传目去述事和写人,但又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一代特有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点,适时制宜地创设一些新的传目去反映之,例如增加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等传。一个类传都集中反映一组性质相近的历史人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现象。范晔说他写《后汉书》,“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他所谓的“正一代之得失”,就是通过书中的序和论来体现的。论赞内容广泛,言简意赅,除了评论军国大事,褒贬历史人物,表述撰着意图等外,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变化的趋势与特点加以探索。
2023-09-04 03:52:451

《后汉书》

《后汉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代表作。全书共有120卷,包括本纪10卷,列传80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近200年的历史,大约是195年。纪与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在范晔作《后汉书》之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家的后汉史。范晔在诸家后汉史,特别是在刘珍等人的《东观汉记》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写成了《后汉书》。但是他在元嘉22年,因为谋反罪被杀,这本书并没有完成。因此这本书仅存本纪10卷,列传八十卷。萧梁时期的刘昭把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补入,并作注,分成了30卷。《后汉书》继承了司马迁《史记》的优良传统,评价人物,爱憎分明,传记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因此他能够后来居上,淘汰了以前各家的后汉书。《后汉书》喜欢以类相从,不拘年代,比如说《党锢传》、《文苑传》、《列女传》等都是他首创的。该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简明周详,是研究东汉历史的基本史料。注本以清惠栋《后汉书补注》和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最为重要。
2023-09-04 03:53:032

《后汉书》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2023-09-04 03:53:211

《后汉书 张俭传》原文及翻译

张俭传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后汉书·党锢列传》)[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 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译文: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主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荐举为茂才,因为荐举他的刺史不太好,便托病不去就职。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出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候览家在防东,残害百姓,行为不轨。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朝廷诛杀侯览。侯览扣压了奏章,不能上达皇帝,因此两人结仇。张俭的同乡朱并,向来品性诌佞邪恶,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上书告发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为私党,朝廷删削掉奏章上朱并的名字发下,下令逮捕张俭等人。张俭被迫逃命,困顿窘迫,四处奔逃,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姓名行止(《辞源》“名行”条。在语境中似“名声品行”更好)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后来流转到东莱郡,藏在李笃家。外黄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把毛钦叫到一旁对他说:“张俭知名天下,虽然逃亡,并非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起来拍一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足下怎能以仁义自专?”李笃说:“我虽然向往道义,今天尊驾也得到一半了。”毛钦叹息而去。李笃趁此机会将张俭送出塞外,因此能够幸免于难。他所经过的地方,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中平元年,党事解除,张俭回到家乡。大将军、王公都征召他,又荐举他为敦朴,公车特征,从家中请出,任少府之职,他都没有应召。献帝初年,百姓遭饥荒,而张俭家资产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与邑人共同享用,靠张俭活下来的有几百人。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卫尉,不得已而就职。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2023-09-04 03:53:512

后汉书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关于东汉历史的权威史籍,名列二十四史之一
2023-09-04 03:54:194

后汉书范式传并翻译

  《后汉书·范式传》翻译:范式,字巨卿。他是山阳郡金乡县人,又名汜。范式年少时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结为好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   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早晚尽心照料着他。元伯临终时长叹说:“不能看到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真是万分遗憾呀!”子征说:“我和君章对您如此尽心,还不能算是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你还要找谁?”元伯说:“像您二位这样,是我活着时的好友。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不久就死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戴着黑色帽子,帽上垂着缨带,急匆匆地走来,叫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您如果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惆怅地惊醒,悲伤长叹,大哭一场。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就允许了这件事。   范式于是就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下葬的那天,坐着快马奔赴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元伯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于是就停下灵柩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号哭而来。元伯的母亲看着那车,就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就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后来,范式又回到了京城,到太学去求学。当时长沙的一个儒生叫陈平子的也在一起求学,但和范式从来没有见过面,平子染病快要死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郡的范巨卿,是节烈的贤士,可以死相托。我死后,把尸体浅埋在巨卿的门前。”然后就撕下块白布写了一封信,留给范式。他死后,妻子就遵照他的遗言去做。当时范式正好出行刚刚回来,读了信看见了坟墓,感伤不已,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看作自己的死友。然后就护送照料平子的妻儿,亲自把灵柩护送回临湘。在离目的地四五里的地方,他就把白布写的信放在灵柩上,哭着告别离开了。平子兄弟得知这件事,马上就去找他,但再也找不到。长沙的上计掾史到京城办事时,上书表彰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辟他,他都没有应召。范式后来升迁至庐江太守,享有威名,死于任上。   《后汉书·范式传》的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   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7],将窆[8],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9]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2023-09-04 03:54:501

《汉书》和《后汉书》的资料

1、《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是继《史记》之后问世的又一部史学巨著。与《史记》齐名,并称“《史》《汉》”,又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在古代典籍中,《汉书》具有与经书同等的地位。2、《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扩展资料《汉书》之成,历经数人,其中最主要的作者是班固(32-92)。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出身于世代显贵之家,父班彪。班彪专心史学,认为《史记》记事止于太初年间,而之前众人所作续篇“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遂采集前代遗事轶闻,作《后传》数十篇,为《汉书》的编纂奠定了基础。《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应多为《汉书》采纳,只不过后人已经无法辨认出来,今《汉书》元帝纪、成帝纪、韦贤传、翟方进传、元后传的“赞”是少数可以确认来自班彪《后传》的史论文字。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秉承父志,在《后传》的基础上编撰《汉书》。不久,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说班固私改国史,诏令右扶风抓捕班固入狱。弟班超担心他被刑讯,不能申明情由,冤死狱中,遂赶赴洛阳上书,申诉班固著述《汉书》的真实用意,此时,《汉书》已经完成的篇卷亦被官府自家中取走并上呈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欣赏班固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职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自任兰台令史始,班固参与《东观汉记》的编纂,先是与人合撰《世祖本纪》,后又撰写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永平年间,明帝令班固继续《汉书》的撰写。建初四年(79),汉章帝于洛阳北宫白虎观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由章帝亲自裁断,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该书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对《汉书》的思想影响很深。汉和帝永元四年(92),外戚窦宪败亡,班固受牵连入狱,死于洛阳狱中。其时,《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汉和帝令班固之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续写。班昭续成八表,《天文志》则由马续完成。《汉书》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之手,前后历时三四十年,足见著书之不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汉书
2023-09-04 03:54:591

《后汉书》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2023-09-04 03:55:081

后汉书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是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本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兴亡历史。汉书由班固经过20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基本完成,汉书的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的。
2023-09-04 03:55:371

《后汉书.马援传》的翻译

[原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漓,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谈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成语:画虎刻鹄画虎不成反类犬
2023-09-04 03:55:552

《后汉书》到底谁写的?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八家《后汉书》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  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袁纪文意为佳。故璠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敦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赵 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其功未毕,有待订补。最近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2023-09-04 03:56:141

两汉书与后汉书有何区别?

1、记载历史时期不同。《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2、作者不同。《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3、风格不同。《汉书》作者班固是儒者,文风较敦厚纯粹,温文尔雅。《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士人,生活于南朝的他既有魏晋名士的风度又秉持儒家思想。扩展资料:《汉书》创作背景: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后汉书创作背景: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汉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后汉书
2023-09-04 03:56:311

《后汉书》作者是谁?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作者简介: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2023-09-04 03:57:041

《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后汉书》简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2023-09-04 03:57:301

后人是如何对《后汉书》加以注释、流传的?

南朝梁刘昭第一个集各家后汉史书同异以注范书,并从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志,也加以注释,补人范书。唐高宗之子李贤和张大安、刘纳言等为范书作注,征引广博,训释简当。李贤等人的注行世后,刘昭的范书注不被人重视,遂至散佚。司马彪志的注基本流传下来,仅缺《天文志》下卷和《五行志》第四卷的注。清惠栋作《后汉书补注》,多有创见。此后王先谦以惠栋注为主,吸取各家成果,撰《后汉书集解》,对旧注进行了一次清理。今存最早刻本是南宋绍兴本,其中残缺五卷。商务印书馆曾加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所缺五卷补以别本残册。此外,明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也是较可靠的旧刻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采用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南宋绍兴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并吸取了前人研究和校勘成果,是一个质量较好的本子。
2023-09-04 03:57:451

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后汉书作品介绍

1、后汉书作者:范晔。 2、《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5、《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2023-09-04 03:57:541

后汉书的历史地位(后汉书是杰出的历史)

1、《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3、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2023-09-04 03:58:021

后汉书列女传文言文

1. 后汉书 列女传 鲍宣妻 文言文翻译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婆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2. 《后汉书·列女传》翻译 陈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儿,名叫琰,字文姬。 她学识广博,才能出众,善于论辩而又精通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 后来丈夫死了,又没有儿子,便回到了娘家。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的变乱,蔡文姬被胡人的骑兵掳掠,被强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 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而伤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赎了回来,重新改嫁给了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 这时朝堂上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一说“步行”(见《辞海》)],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 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曹操被她的话所感到,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之罪。当时天还很冷,又赐给头巾鞋袜。 曹操于是询问说:“听说夫人家中原来有许多古书典籍,还能不能把它们回忆记诵出来呢?”文姬说:“早先亡父留给我的书有四千来卷,在颠沛流离、极度困苦中,都无法保存下来了,现在我能忆诵的,才不过四百余篇罢了”。曹操说:“现在就派十名书吏给您,让他们帮助您把这些书抄写出来。” 文姬说:“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礼节不宜亲口传授。只请求您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把它写下来,用楷书还是用草书,只听您的吩咐。” 于是就把所记诵的典籍抄写好送给曹操,文字上都没有遗漏和错误。后来感伤于自己在乱世的坎坷遭遇,追忆抒写自己的悲愤心情,又写了《悲愤诗》二首。 3. 后汉书列《女传》原文 后汉书 列女传 《诗书》之言女德尚矣。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如马、邓、梁后别见前纪,梁嫕、李姫各附家传,若斯之类,并不兼书。余但 摉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胜。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宣,哀帝时官至司隶校尉。子永,中兴初为鲁郡太守。永子昱从容问少君曰:“太夫人宁复识挽鹿车时不?”对曰:“先姑有言:‘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吾焉敢忘乎!”永、昱已见前传。 太原王霸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霸已见《逸人传》。妻亦美志行。初,霸与同郡令狐子伯为友,后子伯为楚相,而其子为郡功曹。子伯乃令子奉书于霸,车马服从,雍容如也。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耒而归,见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视。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妻请罪,而后言曰:“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广汉姜诗妻者,同郡庞盛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妻乃寄 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姑嗜鱼鲙,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 4. 《后汉书·郑玄传》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翻译: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 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 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 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 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 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一宿逃去。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 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文章简介:《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 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53336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 5. 谁有隋书·列女传的译文 《东海孝妇》是《列女传》中的一篇。 原文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译文 汉朝时候,东海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婆婆非常尽心,婆婆想让她 东海孝妇 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居说:“这个孝妇待我非常好,她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她耗费她的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自缢而死,婆婆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辞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严问拷打,孝妇自我诬陷而伏法。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于公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婆婆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她。太守并不听从,于公争辩,但没有能够有什么结果,于是怀抱着他狱词,在府上痛哭,因此托疾辞去。太守最终断定斩杀孝妇。结果郡中枯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后,占卜其中的缘故,于公说:“孝妇不应当死,但前任太守一臆孤行强行断案,应该是大旱的根源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祭祀孝妇坟墓,并借此表彰她的墓,天立刻下大雨,这一年收成很好。郡中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长老传中记载:孝妇名叫周青,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 列女传 卷三 译文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事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象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越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终于没有加罪于她。 呵呵……我没有这段 6. 《后汉书·鲍宣妻传》原文全文及翻译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 - 原文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 共挽鹿车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 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 7. 求《列女传》全本译文 能下 《列女传》之《孟母断织》8:12:21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赏析】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 *** ,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战金芳ue784选释) 陈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儿,名叫琰,字文姬。她学识广博,才能出众,善于论辩而又精通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后来丈夫死了,又没有儿子,便回到了娘家。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的变乱,蔡文姬被胡人的骑兵掳掠,被强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而伤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赎了回来,重新改嫁给了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这时朝堂上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一说“步行”(见《辞海》)],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曹操被她的话所感到,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之罪。当时天还很冷,又赐给头巾鞋袜。曹操于是询问说:“听说夫人家中原来有许多古书典籍,还能不能把它们回忆记诵出来呢?”文姬说:“早先亡父留给我的书有四千来卷,在颠沛流离、极度困苦中,都无法保存下来了,现在我能忆诵的,才不过四百余篇罢了”。曹操说:“现在就派十名书吏给您,让他们帮助您把这些书抄写出来。”文姬说:“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礼节不宜亲口传授。只请求您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把它写下来,用楷书还是用草书,只听您的吩咐。”于是就把所记诵的典籍抄写好送给曹操,文字上都没有遗漏和错误。后来感伤于自己在乱世的坎坷遭遇,追忆抒写自己的悲愤心情,又写了《悲愤诗》二首。
2023-09-04 03:58:171

[原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 伦少介然有义行。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后褒坐事左转高唐令,临去,握伦臂诀曰:“恨相知晚。” 伦后为乡啬夫,平徭赋,理怨结,得人欢心。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 数年,鲜于褒荐之于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时长安铸钱多奸巧,乃署伦为督铸钱掾,领长安市。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每读诏书,常叹息曰:“此圣主也,一见决矣。”等辈笑之曰:“尔说将尚不下,安能动万乘乎?”伦曰:“未遇知己,道不同故耳。” 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随王之国。光武召见,甚异之。二十九年,从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帝戏谓伦曰:“闻卿为吏囗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伦对曰:“臣三娶妻皆无父。少遭饥乱,实不敢妄过人食。”帝大笑。伦出,有诏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其自食牛肉而不以荐祠者,发病且死先为牛鸣,前后郡将莫敢禁。伦到宫,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依托鬼神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众知,复追之。及诣廷尉,吏民上书守阙者千余人。是时,显宗方案梁松事,亦多为松讼者。帝患之,诏公车诸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者勿复受。会帝幸廷尉录囚徒,得免归田里。身自耕种,不交通人物。 数岁,拜为宕渠令,显拔乡佐玄贺,贺后为九江、沛二郡守,以清洁称,所在化行,终于大司农。 伦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视事七岁,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曰: 臣闻忠不隐讳,直不避害。不胜愚狷,昧死自表。《书》曰:“臣无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传曰:“大夫无境外之交,束修之馈。”近代光烈皇后,虽友爱天至,而卒使阴就归国,徙废阴兴宾客;其后梁、窦之家,互有非法,明帝即位,竟多诛之。自是洛中无复权威,书记请托一皆断绝。又譬诸外戚曰:“苦身待士,不如为国,戴盆望天,事不两施。”臣常刻著五臧,书诸绅带。而今之议者,复以马氏为言。窃闻卫尉廖以布三千匹,城门校尉防以钱三百万,私赡三辅衣冠,知与不知,莫不毕给。又闻腊日亦遗其在洛中者钱各五千,越骑校尉光,腊用羊三百头,米四百斛,肉五千斤。臣愚以为不应经义,惶恐不敢不以闻。陛下情欲厚之,亦宜所以安之。臣今言此,诚欲上忠陛下,下全后家,裁蒙省察。 及马防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 臣愚以为贵戚可封侯以富之,不当职事以任之。何者?绳以法则伤恩,私以亲则违宪。伏闻马防今当西征,臣以太后恩仁,陛下至孝,恐卒有纤介,难为意爱。闻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多赐财帛。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在所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今防自请人,有损事望。苟有所怀,敢不自闻。 并不见省用。 伦虽峭直,然常疾俗吏苛刻。及为三公,值帝长者,屡有善政,乃上疏褒称盛美,因以劝成风德,曰: 陛下即位,躬天然之德,体晏晏之姿,以宽弘临下,出入四年,前岁诛刺史、二千石贪残者六人。斯皆明圣所鉴,非群下所及。然诏书每下宽和而政急不解,务存节俭而奢侈不止者,咎在俗敝,群下不称故也。光武承王莽之余,颇以严猛为政,后代因之,遂成风化。郡国所举,类多辩职俗吏。殊未有宽博之选以应上求者也。陈留令刘豫,冠军令驷协,并以刻薄之姿,临人宰邑,专念掠杀,务为严苦,吏民愁怨,莫不疾之,而今之议者反以为能,违天心,失经义,诚不可不慎也。非徒应坐豫、协,亦当宜谴举者。务进仁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臣尝读书记,知秦以酷急亡国,又目见王莽亦以苛法自灭,故勤勤恳恳,实在于此,又闻诸王主贵戚,骄奢逾制,京师尚然,何以示远?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下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其刺史、太守以下,拜除京师及道出洛阳者,宜皆召见,可因博问四方,兼以观察其人。诸上书言事有不合者,可但报归田里,不宜过加喜怒,以明在宽。臣愚不足采。 及诸马得罪归国,而窦氏始贵,伦复上疏曰: 臣得以空虚之质,当辅弼之任。素性驽怯,位尊爵重,抱迫大义,思自策厉,虽遭百死,不敢择地,又况亲遇危言之世哉!今承百王之敝,人尚文巧,感趋邪路,莫能守正。伏见虎贲中郎将窦宪,椒房之亲,典司禁兵,出入省闼,年盛志美,卑谦乐善,此诚其好士交结之方。然诸出入贵戚者,类多瑕衅禁锢之人,尤少守约安贫之节,士大夫无志之徒更相贩卖,云集其门。众煦飘山,聚蚊成雷,盖骄佚所从生也。三辅论议者,至云以贵戚废锢,当复以贵戚浣濯之,犹解酲当以酒也。诐险趣势之徒,诚不可亲近。臣愚愿陛下中宫严敕宪等闭门自守,无妄交通士大夫,防其未萌,虑于无形,令宪永保福禄,君臣交欢,无纤介之隙。此臣之至所愿也。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连以老病上疏乞身。元和三年,赐策罢,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区。后数年卒,时年八十余,诏赐秘器、衣衾、钱布。 [说明]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后51),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当时人也比作西汉的贡禹。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第五伦少年时耿介而好义气。王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着依付第五伦。第五伦于是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他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先后有铜马、赤眉的军兵数十部围攻他们,都无法攻克。第五伦开始以营垒首领去见郡长官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干,征为自己的属吏。后来鲜于褒因过失降职为高唐县令,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告别说:“只恨与你相知太晚。” 第五伦后来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很得乡里人欢心。他自认为长久任官不能升迁,于是带着家人迁居河东郡,改名变姓,自称王伯齐。载盐来往于太原、上党之间,所过之处,都把粪便打扫干净才离去,路人都称他为有道之士。亲友和过去的熟人却不知他在哪里。多年以后,鲜于褒把他推荐给京兆尹阎兴,阎兴当即征召他为主簿。当时长安铸钱的官吏多耍奸弄巧,阎兴任命第五伦为督铸钱掾,管理长安的市场。第五伦统一衡器,纠正斗斛,市场上再没有弄虚作假,欺骗买主之事,百姓欢悦叹服。他每次读诏书,常常叹息说:“这是圣明的君主,见他一面,便可以决大事。”同僚们笑他说:“你连州将都无法说服,怎么能说动万乘的君王呢?”第五伦说:“是因为没有遇到知己,道不同的缘故。” 建武二十七年,被举为孝廉,补任淮阳国的医工长,随同淮阳王到他的封国。光武帝召见他,深感他与众不同。建武二十九年,随从淮阳王至京城,与其他官属一同被接见,光武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趁机对奏为政之道,光武帝非常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入宫,和他一直谈到天黑。光武帝和第五伦开玩笑说:“听说爱卿曾殴打岳父,不让兄长和你一起吃饭,有这种事吗?”第五伦回答说:“臣三次娶妻都没有父亲。少年时曾遭饥荒之苦,实在不敢随便请人吃饭。”光武帝大笑。第五伦出京,有诏令任命他为扶夷县长,还没有到任,又追任为会稽太守。他虽然身为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仍然亲自锄草喂马,妻子下炊作饭。所得到的俸禄,也只留下一个月的口粮,其余的都低价卖给贫苦百姓。会稽地区风俗,多滥设祀庙,喜欢占卜。民众常常杀牛祭神,百姓的财产因此困乏,那些自己食用牛肉而祭祀的人,发病将死时,先作出牛鸣。先后几任郡长官都不敢禁止杀牛祭祀的作法。第五伦到任以后,给各属县发布文书,晓谕百姓,凡是巫祝有依托鬼神以诈术恐吓愚昧百姓者,都要捉拿问罪。胡乱杀牛的人,官吏都必须给予处罚。民众开始时都很恐惧,有的巫祝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第五伦却追查得更紧,以后便逐渐绝灭了,百姓得以安定。永平五年,第五伦因触犯法令被征召,郡中的老少百姓攀住他的车子,拉着马,啼哭着跟随,每天只能走几里路,无法赶路。第五伦于是假装住在亭舍里,却暗中乘船离去了。众人知道后,又前来追赶。及至被送到延尉,官民到京城上书为他求情的有千余人。当时汉明帝正审理梁松的案子,也有很多人为梁松申冤。明帝深为不安,下诏给公车司马令,令其不要再接收为梁松和会稽太守申诉的上书。后碰巧明帝巡查廷尉监狱,审录囚犯,第五伦得以免罪,放归田里。他亲自下田耕种,不与官宦来往。 数年之后,他又被任为宕渠县令,举荐乡中佐吏玄贺为官。玄贺后来先后任九江、沛郡两郡的郡守,以清正廉洁著称,所到之处,教化得以推行,官至大司农。第五伦任职四年,迁升为蜀郡太守。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掾史家中的资财多至千万,都乘坐漂亮的车子,以高头大马驾车,很多人因为有财产得以担任官职。第五伦把家境丰足的官吏全部精简掉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担任属吏。从此争相贿赂之风便被禁绝了,官员的职守得到整饬。他所举荐的人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级的官,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善于识别人才。任蜀郡太守的第七年,汉章帝新继位,把第五伦从边远郡调入朝廷,代替牟融任司空。章帝因为明德太后的缘故,尊崇皇舅马廖,让他们兄弟都居于要职。马廖倾心与达官显贵交往,官员士大夫争相前往依附。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势力太盛,便想让朝廷压抑削减他们的权力。上疏说:“臣下听说忠言不用避讳隐瞒,直臣不逃避迫害。臣下不胜狂妄,冒死上疏表白意见。《尚书》说:‘臣下不应作威作福,否则将使自家受害,国家也会受损。"《谷梁传》说:‘大夫不应在境外与人交往,不应接受一束肉的馈赠。"近代的光烈皇后,虽然非常亲爱自己的家人,但终于让兄弟阴就回到自己的封国,流徙和赶走阴兴的宾客。此后梁家和窦家,都有人犯法,明帝即位之后,多加以诛杀,自此以后洛阳城中不再有手握大权的外戚,通过书信请托的事也都没有了。她又告谕诸家外戚说:‘辛苦交结士人,不如一心报效国家,既戴上盆子,又要望天,事情无法两全。"臣下对这些话常铭记在心,书写在带上。而今议论又集中在马家。我听说卫尉马廖以三千匹布,城门校尉马防以三百万钱,私下送给三辅的士大夫,不论是否相识,无不赠送。还听说在腊祭之日,又送给洛阳每个士人五千钱;越骑校尉马光,曾在腊祭时用羊三百头,米四百斜,油五千斤。臣认为这不符合经义,心中惶恐得不敢不向陛下报告。陛下本心是厚待他们,但也应设法保证他们的安全。臣今天说这些话,实在要对上忠于陛下,对下保全外戚之家,请陛下检省裁决。”当马防任车骑将军,准备出兵征讨西羌时,第五伦又上疏说: “臣下认为对外戚可以封侯使他们富贵,不应当任命官职,委以重任。为什么?对他们绳之以法则损伤恩德,因私人感情思宠他们又违背国家法令。听说马防如今要西征,臣下认为太后恩德仁厚,陛下极为孝敬,恐怕稍有过失,难以因恩宠而不加惩罚。据说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赐给他很多钱财绢帛。杜笃在乡里为人们所不耻,寄居在美阳,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来往,他们所在的县令深为他的不守法令所苦,将其收捕论罪。如今到了马防那里,议论的人都有怀疑,觉得奇怪,何况又以他为从事,我恐怕将会因此议论朝廷。如今应该选拔贤德有能力的人辅助马防,不应让他自己请人,有损于他的事业和前途。我有这些想法,怎敢不上奏给您。”但他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 第五伦虽然刚烈耿直,然而他也常憎恶庸碌官吏的苛刻。等到升达三公之位,又逢章帝是位忠厚长者,多有良好的政治措施,第五伦于是上疏赞扬美好盛德,借此来勉励教化和德行。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后亲自推广天生的德性,体现温文的风姿,以宽宏大量对待臣民。即位四年,先后处死六名贪婪、残暴的刺史、二千石级的官员。这些都是英明圣德的裁断,远非各位臣属所能及。然而诏书每次都要求宽和,但施政却仍然不见宽松,务必要求节俭,可奢侈之风仍然不能制止的原因,就在于风俗有弊端,群臣不称职。光武皇帝在王莽动乱之后,多以严厉的法令施政,后代又承袭光武帝的作法,于是形成风气。诸郡和封国举荐的人,大多是只知守职的庸碌官吏,很少有宽厚博爱能够符合圣上要求的人。陈留县令刘豫,冠军县令驷协都是以刻薄的方式来治理百姓;处理政务时,一心想着诛杀,务必使百姓窘迫困苦;官民忧愁怨恨,没有不痛恨的,可现在议论的人却认为他们能干。这是违背上天的意愿,不符合经典义理的,实在是不能不慎重。不应只是将刘豫、驷协治罪,还应当谴责举荐他们的人。若一心进用仁德贤良的人,委任以政务,用不着多少人,风俗自然就会改变过来。臣下曾读史书和记载,知道秦朝因为用法严酷急迫而亡国,又亲眼目睹王莽因为法令苛刻而自我毁灭,所以施政勤勤恳恳,就在于防止重蹈他们的覆辙。又听说诸王、公主、贵戚、骄奢僭越国家制度,京城中尚且这样,又怎么能限制外地人呢?所以说:‘自己不端正,虽有命令也无人执行,以身作则进行教育,别人就愿意服从;以言论教训别人,则容易引起争论。阴阳调和了,才会获得丰收;君臣一心,教化就能形成。对刺史、太守以下的官员,任命为京官以及在洛阳之外的,陛下都应召见,可以趁机了解四方的情况,还可观察本人的品行能力。对各位官员上书提出建议,有不合法令政策的,可让他们回归家乡,不应过分地以自己的喜怒而处罚,以明示施政宽厚。臣下的愚见,不足以让陛下采纳。”等到马氏诸人因罪而回到封国,窦氏又开始尊贵了。第五伦又上疏说:“臣下以空虚无能的才质,处于辅佐陛下的职位。素来性情迟顿怯懦,却地位尊贵,爵位很高。因而遵循经典大义,暗自鞭策砥砺,即使处于百死之位,也不敢逃避,又何况身处于清谈高论的时代。如今承袭百王遗留的弊端,人们都崇尚文饰巧言,大多趋于邪路,没有人能守正道。我见虎贲中郎将窦宪,属于后妃的亲属,掌领禁卫军,出入宫廷,正值壮年,志向远大,谦卑而喜好善事,这实在是他喜欢名士并与他们交结的原因。然而那些出入奔走于外戚门下的人,大多品行不端,曾受过法令制裁,特别缺少遵守法令,安于贫穷的气节。士大夫中没有志向之徒更是互相吹捧引见,云集在贵戚的门下。众人一起吹气也会把山吹走,众多蚊子一起叫的声音也如同打雷一样,这就是骄横佚产生的原因。三辅地区议论的人甚至说,因为贵戚而被废职禁烟,应当再由贵戚来洗清罪过,犹如用酒来解除醉酒一样。那些阴险诌佞趋炎附势之徒,实在不可亲近。臣认为陛下和皇后应严令窦宪等闭门自守,不得任意交结官吏士人,以防止祸患于尚未萌生之日,思虑灾害尚未发生之时,使窦宪可以永久保往幸福和俸禄,使君臣都欢喜,没有丝毫的隔阂。这是臣下极大的愿望。”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违心阿附。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都予以训斥;吏员们上奏及直接上奏之事,他都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憨厚,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却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这样看来,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他接连以身老体病上疏请求辞职。元和三年,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终身给予二干石级官员的俸禄,加赐给钱五十万,公宅一所。此后数年去世,享年八十余岁,诏令赐给安葬的秘器、衣衾和钱布。
2023-09-04 03:58:391

后汉书作者是谁?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满意敬请尽快采纳。《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2023-09-04 03:58:471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统称

就是前四史,相较于后世的历史著作,前四史的可读性很强。
2023-09-04 03:58:573

后汉书名言名句什么竟什么

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二、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强。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伦传》【译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四、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琛传》【译文】高傲刚直的东西容易受到损折,清白高洁的事物容易沾上污秽;高难深奥的乐曲,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在美好的声名之下,实际的才德常常难以相符。五、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后汉书·朱浮传》暴长:突然猛长。夭折:比喻事情中途失败或废止。卒:通“猝”,突然。亟:急迫,快。【译文】物体突然猛长,必定中途夭折;成功来得突然,必然很快毁坏。六、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后汉书·耿纯传》【译文】投放香饵,必有鱼儿上钩;重赏之下,必有敢于拼命效死的人出现。七、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后汉书·周纡传》【译文】细小的水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八、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爰延列传》【译文】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会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为不轨的人鬼混,就会天天产生邪恶的思想。九、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译文】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要死在报效祖国的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能死在卧榻之上,死在儿女手中呢?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
2023-09-04 03:59:221

后汉书的主要成就

关于《后汉书》的思想价值,清人王鸣盛评曰:“范书贵义德,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膺)、杜(密),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应当说,这个评价颇为中肯,然“公卿不见采”改为“公卿少见采”可能更恰当,且褒隐逸、尊独行亦未到极端的程度,只不过和其他正史相比较突出罢了。具体说来,《后汉书》有肯定王权秩序、颂扬忠贞名节等儒家正统思想,亦有褒扬避世隐逸、狂狷放达的道家玄学思想,还有对佛教思想的批判等。宣扬儒家正统思想亦应为《后汉书》的基本内容。《后汉书》中对大部分人物的褒与贬,有一个正统儒家思想的标准:有利于社稷安定、国计民生的忠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贬责。《后汉书》中褒赞了大量的勤政爱民者。如《循吏列传》中记传卫飒时,赞其人“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记传王景时,历数其修渠治水、教民耕作蚕织等政绩,赞其勤政爱民;记传王涣时,写其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清正廉明,善断案,“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佞奸伏……”又如在卓茂、鲁恭、魏霸、刘宽等传记中,赞其治行卓著;杜根、刘陶、李云等传记中,赞其仗义直谏;班超、梁谨等传记中,赞其大智大勇,立功西域……这种赞扬表现了对王权秩序和国计民生的维护。《后汉书》中还对仗义执节者大加赞美。《党锢列传》中写李膺受陷害,遭党锢之祸时,拒不逃避,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从容就死。范滂“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及遭党祸,亦慷慨就死:“其母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其弟)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这是一幅舍生取义、母子诀别的撼人图画。显然,范晔对此是大加赞美的,亦即是对封建忠义的赞美。与作者对上述记传人物的态度相反,范晔对外戚、宦官的横暴专权、祸国殃民则大加挞伐。东汉中叶,和帝、安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不能执掌朝纲,于是开始了外戚与宦官争夺王朝统治权的混乱局面。如桓帝与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宦官计议杀了梁翼,五人俱被封为侯。于是,他们居功自傲,把持朝纲,穷奢极欲,祸国殃民。《后汉书》对上述的外戚与宦官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综上所述,可见《后汉书》肯定了王道秩序,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佞邪恶,基本上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其实,这也是它被定为“正史”的根本原因之一。《后汉书》对佛教与谶纬思想基本上是否定的。在《西域传·论》中,范晔评价佛教说:“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弊崇善,所以贤达君子爱其法焉。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又精灵起灭,因报相寻,若晓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指出了佛教的荒诞不经。又,《张衡传》中载其《请禁图谶》一篇,作者以欣赏的口吻叙述了他上疏的情况:“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曰:‘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势位……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矣。"”联系《宋书》本传中亦说范晔“常谓死者神灭,欲著《无鬼论》”,其临死前“语人寄语何仆射:天下决无佛鬼”,亦有助于理解《后汉书》的这一思想倾向。 《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十月癸亥,一客星出于南门,其大如斗笠,鲜艳缤纷,后渐衰萎,于次年六月没。”后汉书这段文字记录了发生于2000年前的超新星爆发事件,如今科学家为这个超新星编号为RCW 86,距离地球大约8000光年 。公元185年正值中国东汉,当时中国的天文学家在天空中观察到一次超新星爆发过程并对此做了记录。他们称之为“客星”。当时的中国天文学家们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颗极亮的“新星”,色彩鲜艳,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才逐渐消失,前后一直在天空闪耀了将近8个月。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确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纪录。2011年最新的天文研究发现,借助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以及广角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的强大红外观测能力,科学家们发现这一超新星爆发发生于宇宙中一片气体和尘埃相对匮乏的区域。这样的环境让超新星爆发发出的光芒得以传播地更快也更远。这个超新星爆发留下的遗迹如今已经变得非常巨大,扩张速度极快。事实上它如今的尺寸比我们预料一个2000年爆发的超新星应当遗留的遗迹尺寸整整大了2~3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到的RCW 86属于一类所谓的Ia型超新星。双星系统中,一颗和太阳类似的普通成员恒星逐渐年老,终于走向死亡。它收缩成一颗致密的白矮星。但是由于它属于一个双星系统,于是它开始从其伴星身上“盗取”物质。物质以吸积盘形式下降抵达白矮星的表面,在此过程中由于势能释放以及摩擦作用使白矮星的温度不断上升。当这种吸积作用速度太快太剧烈时,白矮星的质量将不断增加,核心区温度急剧上升,最终在一瞬间引发剧烈爆炸,彻底摧毁白矮星。这种爆炸极为剧烈,其在1秒内发出的能量几乎相当于太阳在其整个主序星阶段发出能量的总和,因而极其明亮。白矮星就像是一块已经燃烧完,但还冒着烟的煤渣。如果这时候你给它倒上一桶汽油,它立即又会再次燃烧。科学家研究首次揭示一颗白矮星可以在自己周遭清出一个清空区,随后才发生Ia型超新星爆发。正是这一清空区可以解释为何RCW 86爆发遗迹会变得如此之大。当爆发发生时,大量碎屑物质急速向外扩散,由于周遭已经被清空,因而没有气体或尘埃阻挡减速。这就让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圆球状碎屑云得以迅速扩散至巨大的规模。 体例特点(1)无“表”《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使以后史家竞相效法。(2)创制类传《后汉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在编写上又有所创新。在人物类传方面,除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外,凭着对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剖析与理解,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而后6种类传为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承袭,“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消”(邵晋涵《江南书录》),使缘乎东汉历史的体例获得了超越时序的永恒的史学价值;(3)合传编写在合传方面,范晔受类传编纂的影响,不拘时序把有相似点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写(但又不同于类传),这使编者更易于编写,而读者更易于理解把握所传人物,对后世史学编纂亦有很大影响。范晔新增类传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了。文学特点(1)观点鲜明《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2)再现历史,史料充足《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诸如党宦之争、党锢之祸、图谶盛行等史实,皆赖其保存记录。《后汉书》还学习了班固的《汉书》,保存了东汉学者大量有价值的论著,于人物传记中附载,如《崔寔传》中载其《政论》一篇,《桓谭传》中载其《陈时政》一篇,《张衡传》中载其《客问》、《上陈事疏》和《请禁图谶》等三篇,《蔡邕传》载其《释诲》一篇,等等。这些论著,都是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史料,且对后代社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若不是范晔附录书中,恐怕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2023-09-04 03:59:551

汉书和后汉书的区别 汉书和后汉书的区别有哪些

1、记载历史时期不同。 《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 2、作者不同。 《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 3、风格不同。 《汉书》作者班固是儒者,文风较敦厚纯粹,温文尔雅。 《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士人,生活于南朝的他既有魏晋名士的风度又秉持儒家思想。
2023-09-04 04:00:171

后汉书作者是谁呢?

《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范晔出身顺阳范氏,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刘义康)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加号宁朔将军。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徐州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后汉书》成书过程: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后汉书,百度百科-范晔
2023-09-04 04:00:251

晋朝时将和称为什么

前四史
2023-09-04 04:00:535

后汉书,与三国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本书先写成?

后汉书;范晔 三国志;陈寿 三国志先完成的,在西晋.而后汉书是南朝宋.
2023-09-04 04:01:261

《后汉书》到底谁写的?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八家《后汉书》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  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袁纪文意为佳。故璠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敦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赵 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其功未毕,有待订补。最近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的不足,是目前较好的辑本。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2023-09-04 04:01:371

如何评价《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名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汉书》叙东汉一代史事,精炼周密,颇有创新,文采横溢,议论横生。自《后汉书》问世,前此诸家关于后汉的史书便逐渐被淘汰,独范书历一千五百余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宝贵、最主要的资料。
2023-09-04 04:01:551

后汉书的作者是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范晔: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据史载,范晔的作品除《后汉书》外,尚有集十五卷,《和香方》一卷,《杂香膏方》一卷,《百官阶次》一卷,《齐职仪》五十卷,皆佚。存世仅有《后汉书》、《双鹤诗序》、《乐游应诏诗》。
2023-09-04 04:02:133

《后汉书》作者是谁?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作者简介: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2023-09-04 04:02:201

为什么说《后汉书》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史学著作?

《后汉书》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史学著作。在编写体裁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它与别的史书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而且,它打破以往修史的局限,第一次在正史中开辟《列女传》篇目,从而奠定了妇女在史学中的崇高地位。唐代时,有关人士把《后汉书》与《史记》、《汉书》合称“三支”,足见该书之深远影响。
2023-09-04 04:02:561

《后汉书》为什么不叫《东汉书》?

既然《后汉书》记载东汉的历史,为什么不叫《东汉书》?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中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持续至今的文明,务实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务实的一大表现就是相比较某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中国人更加重视对真实历史的记载、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就已经设置专门记载历史的史官。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史料可以说是最丰富和真实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专门的史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二十四史”。而在“二十四史”中,影响最大的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也被称为“前四史”。其中《后汉书》由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不过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了:既然《后汉书》记载的都是东汉的历史,为什么它的名字不叫《东汉书》而叫《后汉书》呢?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史学界对西汉和东汉这种关系很近但又确实不是同一个朝代的情况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照都城所在的方位划分,也就是至今都在使用的西汉和东汉;另一种则按照时间划分,即前汉和后汉。在《后汉书》成书的南北朝时代,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主要是使用时间前后来区分西汉和东汉,即前汉和后汉,连刘备建立的蜀汉在当时也被称为“季汉”。按照这个区分模式,范晔编撰的东汉史书自然被称为《后汉书》。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出现了一个名被称为“后汉”的政权。而五代时期的“后汉”与之前的“后汉(东汉)”相差甚大,实在不能用同一个名字称呼。所以在五代之后,史学界开始按照都城方位将刘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于是在五代之后,史学界一直称刘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并持续至今。而《后汉书》成书的年代则是以“前汉后汉”这种区分方法为主的时代,所以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便是《后汉书》而不是《东汉书》。
2023-09-04 04:03:031

《后汉书,范式传》

不了解
2023-09-04 04:03:553

后汉书 樊英字季齐.....开始的全文翻译 谢谢

您好~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 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a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昭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颖川人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2023-09-04 04:04:051

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译文

给我原文才能帮你译偶没学过这文章~谢谢而且懒得去找
2023-09-04 04:04:254

后汉书烈女传文言文

1. 后汉书 列女传 鲍宣妻 文言文翻译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婆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2. 后汉书列《女传》原文 后汉书 列女传 《诗书》之言女德尚矣。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如马、邓、梁后别见前纪,梁嫕、李姫各附家传,若斯之类,并不兼书。余但 摉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胜。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宣,哀帝时官至司隶校尉。子永,中兴初为鲁郡太守。永子昱从容问少君曰:“太夫人宁复识挽鹿车时不?”对曰:“先姑有言:‘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吾焉敢忘乎!”永、昱已见前传。 太原王霸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霸已见《逸人传》。妻亦美志行。初,霸与同郡令狐子伯为友,后子伯为楚相,而其子为郡功曹。子伯乃令子奉书于霸,车马服从,雍容如也。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耒而归,见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视。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妻请罪,而后言曰:“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广汉姜诗妻者,同郡庞盛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妻乃寄 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姑嗜鱼鲙,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 3. 谁知道后汉书列女传的译文 陈留郡董祀的妻子,是同郡人蔡邕的女儿,名叫琰,字文姬。她学识广博,才能出众,善于论辩而又精通音律。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后来丈夫死了,又没有儿子,便回到了娘家。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的变乱,蔡文姬被胡人的骑兵掳掠,被强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而伤心,便派遣使者用金璧把文姬赎了回来,重新改嫁给了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这时朝堂上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一说“步行”(见《辞海》)],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曹操被她的话所感到,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之罪。当时天还很冷,又赐给头巾鞋袜。曹操于是询问说:“听说夫人家中原来有许多古书典籍,还能不能把它们回忆记诵出来呢?”文姬说:“早先亡父留给我的书有四千来卷,在颠沛流离、极度困苦中,都无法保存下来了,现在我能忆诵的,才不过四百余篇罢了”。曹操说:“现在就派十名书吏给您,让他们帮助您把这些书抄写出来。”文姬说:“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礼节不宜亲口传授。只请求您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把它写下来,用楷书还是用草书,只听您的吩咐。”于是就把所记诵的典籍抄写好送给曹操,文字上都没有遗漏和错误。后来感伤于自己在乱世的坎坷遭遇,追忆抒写自己的悲愤心情,又写了《悲愤诗》二首。 4. 《后汉书·郑玄传》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翻译: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 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 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 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 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 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一宿逃去。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 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文章简介:《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 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53336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 5. 后汉书.酷吏传原文 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 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闾里。且 宰守旷远,户口殷大。 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后闻。肆情刚烈, 成其不桡之威。 违众用己,表其难测之智。至于重文横入,为穷怒之所迁及者, 亦何可胜言。 故乃积骸满{穴井},漂血十里。致温舒有虎冠之吏,延年受屠伯之 名,岂虚也哉!若其揣挫强伤,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 自中兴以后,科网稍密,吏人之严害者,方于前世省矣。而阉人亲娅,侵虐 天下。 至使阳球磔王甫之尸,张俭剖曹节之墓。若此之类,虽厌快众愤,亦云酷 矣!俭知名,故附《党人篇》。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到官, 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 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 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 诣府,称冤叫号。 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 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在狱,晨夜讽诵,无忧 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 升车而去。 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 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 使 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 太守能禽奸贼,故辱斯任。 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 即归降散。 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 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 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 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从奴杀良人,将 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 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 为白衣时,臧主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困敕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 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 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樊晔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与光武少游旧。建武初,征为侍御史,迁河东 都尉,引见云台。 初,光武微时,尝以事拘于新野,晔为市吏,馈饵一笥,帝 德之不忘,仍赐晔御食,及乘舆服物。因戏之曰:“一笥饵得都尉,何如?”晔 顿首辞谢。 及至郡,诛讨大姓马适匡等。盗贼清,吏人畏之。 数年,迁杨州牧, 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视事十余年,坐法左转积长。 隗嚣灭后,陇右不安,乃拜晔为天水太守。政严猛,好申、韩法、善恶立断。 人有犯其禁者,率不生出狱,吏人及羌胡畏之。道不拾遗。 行旅至夜,聚衣装道 傍,曰“以付樊公”。凉州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 宁见乳虎穴, 不入冀府寺。大笑期必死,忿怒或见置。 嗟我樊府君,安可再遭值!”视事十四 年,卒官。 永平中,显宗追思晔在天水时政能,以为后人莫之及,诏赐家钱百万。 子融, 有俊才,好黄、老,不肯为吏。 李章字第公,河内怀人也。 五世二千石。章习《严氏春秋》,经明教授,历 州郡吏。 光武为大司马,平定河北,召章置江曹属,数从征伐。 光武即位,拜阳平令。 时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 壁,缮甲兵,为在所害。章到,乃设飨会,而延谒纲。 纲带文剑,被羽衣,从士 百余人来到。章与对宴饮,有顷,手剑斩纲,伏兵亦悉杀其从者,因驰诣坞壁, 掩击破之,吏人遂安。 迁千乘太守,坐诛斩盗贼过滥,征下狱免。岁中拜侍御史,出为琅邪太守。 时北海安丘大姓夏长思等反,遂囚太守处兴,而据营陵城。章闻,即发兵千人, 驰往击之。 掾史止章曰:“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章按剑怒曰: “逆虏无状,囚劫郡守,此何可忍!若坐讨贼而死,吾不恨也。” 遂引兵安丘城 下,募勇敢烧城门,与长思战,斩之,获三百余级,得牛马五百余头而还。兴归 郡,以状上帝,悉以所得班劳吏士。 后坐度人田不实征,以章有功,但司冠论。 月余免刑,归。 复征,会病卒。 周纟亏字文通,下邳徐人也。 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少为廷尉史。 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长不肖,使牧黎民,而 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 过博 平令。收考奸臧,无出狱者。 以威名迁齐相,亦颇严酷,专任刑法,而善为辞案 条教,为州内所则。后坐杀无辜,复左转博平令。 建初中,为勃海太守。每敕令到郡,辄隐闭不出,先遣使属。 6. 《后汉书·鲍宣妻传》原文全文及翻译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 - 原文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 共挽鹿车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 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
2023-09-04 04:04:451

后汉书 是谁写的 是编年体史书吗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不是编年体史书。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如东汉一代党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党的罪名被杀;另外,东汉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党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范晔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党锢和宦者两个列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
2023-09-04 04:0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