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在我国各地方言中发音特点最接近上古汉语的方言是 方言。

2023-09-14 07:51:25
共2条回复
贝贝

中国公认的具有古汉语汉唐遗音最多的(经过考证很大一部分仍然保存着诗经的那种风格)的是广东话和闽南话,另外客家话也可算上,这三种方言的人口遍布世界。现在也是中国五大商帮里面的第一和第二。

另外我说一下,福州话是福建最没影响力的语言,福建三大方言,闽南语和客家话是俩强。福州话只是闽北话里面的一个分支。 广东话在中国的方言人口比重最大占到中国汉语人口10%,闽南占9%,,客家话占到8%,福州话不到1%

LuckySXyd

当然是闽语啦,闽语里面最古老的那就要提到福州话了。福州话乃汉唐宋古汉语遗存

相关推荐

上古汉语发音是什么?

拼音:shàng gǔ。引证解释:⒈、远古。唐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上古葛天民,不贻黄屋忧。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杨朔《征尘》:一阵风,一阵土,等我再勉强睁开眼,前面是一片滚滚的黄尘,我似乎跌进上古的洪荒时代。⒉、较早的古代。我国史学界在中国历史分期上,多称商、周、秦、汉时代为上古。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近义词:远古、旷古、太古、邃古、泰初。反义词:近古、现代。造句:1、道兄已经知道我们山南道派与神目道派至上古便有交谊,其实这两派关系极其紧密,可以说是唇齿相依,一藤双瓜而已。2、南疆临海边缘有座小城市,位处上古时期的荒墟异域,位势杂乱奇特,为古时兵杀之地。3、一无名侍马童,陪同少主远行遭遇上古山脉中古妖,逼入绝境,却绝路逢生,获得上古大神,破灭所化圣物。
2023-09-04 07:23:231

为什么上古汉语那么恐怖

吾不欲加诸于人,亦不欲人加诸我也
2023-09-04 07:23:403

上古汉语是什么时期的

1、按着传统音韵学可以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2、汉代的汉语属于上古汉语,特点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无正齿音,声调发育不完全。古代没有录音资料可考,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上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 3、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如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闽语、粤语等)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2023-09-04 07:23:541

上古汉语中单字是汉语,双字是外语的结论正确吗

不是。金理新的上古汉语音系里认为:上古汉语是双音节语言,后转变为复辅音单音节语言,然后再变为带声调单音节语言。金考察汉语、藏语和印尼语,可以找到系统性的同源词规律,从这样的规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设:双音节的古印尼语最为古老,其次是含有大量复辅音的古藏语,最后才是古汉语。并不是所有的双字都是外语。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但是从先秦的史料来看,汉语已经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就名词来说国家、天下、天子、君子已由仂语变成了单词。形容词和副词由于联绵字的缘故,有相当的双音词。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词逐渐增加。汉语由单音词过渡到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远在唐代,汉语双音词就非常丰富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复音词在汉语中,特别在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占了压倒性的优势。
2023-09-04 07:24:021

上古汉语发音怎么转变成现在这样的

上古汉语指的是商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其语音依照演进又可细分先秦音系与汉代音系.因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因为汉语非采拼音文字,不能从据于不同时代的“拼法”来推断古时的读音.这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声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上古汉语韵部 汉语发音从《诗经》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当时人对《诗经》的注解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当《诗经》的韵脚不押韵时,他们牵强的改其中一个字的音使其押韵,认为这样读起来更加和谐.例如: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 《诗经·邶风·燕燕》 在这首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这个方法叫做“协韵”.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在宋朝,朱熹等人继承了南北朝的协韵法(亦称“叶音”),并非常用这个系统的方法来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他们还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发音原则,他们以为先秦时代的古人的发音和宋朝人一样.但是,在这个时代,吴棫在《毛诗叶韵补音》等著作中发现《诗经》的押韵现象是有规则的,他通过对韵脚字系统的考察,把中古韵类归纳成九个韵部.虽然吴棫缺乏明确的历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韵脚字混为一谈)他的研究迈出了进入正确的路线的第一步,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除了他以外,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进行了古音的研究.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复古”).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清朝学者构拟古音的方法与现代语言学家不同.他们当时认为,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在上古时代有相同的发音,后来其中一个韵类(“古本韵”)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其他的韵类发生了变化(“变韵”).这个构拟方法有严重的缺陷. 第一,没有解释“变韵”发生变化的条件:按照语言学的定论,语音变化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某些字在上古时代有完全相同的读音,没有理由分化出来(除非发生了方言混合). 第二,我们现在知道,上古汉语的一些韵部的发音和与其对应的任何一个中古韵类的发音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中古韵母保留了原始的发音(没有“古本韵”).例如:歌部构拟成*-ar、*-aj或者*-al(还有元音长短等特征),和来自歌部的中古韵类如歌韵(中古*-ɑ),麻二韵(中古*-u0263a),支韵(中古*-iu1d07)的发音都不相同.
2023-09-04 07:24:101

上古汉语有30个什么

有30个韵部。上古汉语韵部分别有: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候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入声部: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可见上古汉语有30个韵部。
2023-09-04 07:24:181

上古汉语动词的特点

上古汉语动词的特点如下:(1)、名词前面有副词,如“皆共目之。”(2)、名词与能源动词结合,如“左右欲兵之。”(3)、名词后有“我”、“之”等代词,如“履我”。(4)、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如“师还,馆于虞。”(5)、名词用“而”连接,组成并列结构,如“外户而不闭”。(6)、两个名词连用,既非并列关系也非偏正关系,如“衣褐,至良所”。文言文中的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认识”等。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愿意学习、可能发展”。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2023-09-04 07:24:281

上古汉语声母多还是现代汉语声母多

上古汉语声母比现代汉语声母多。唐末僧人守温参考梵文字母,提出三十个汉字代表声类,宋人又增加六个字,共得三十六,当时即称为 “三十六字母”,简称“字母”,意为 “一切文字之母”。三十六字母本来是用来表示中古汉语声母的,后来,古音韵学也采用这些字母来表示上古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是: 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其发音部位,据 《康熙字典》所载口诀: “见溪群疑是牙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舌上音,帮旁并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精清从心邪齿头,照穿床审禅正齿,影晓匣喻是喉音,来日半舌半齿音,后习学者自明分。” 三十六字母是以唐宋语音为基础归纳出来的中古声母系统,与上古音和现代语音,其分合都很不相同。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就证明 “古无轻唇音” 和 “古无舌上音”,章太炎又提出 “娘日归泥” 之说。也就是说,上古汉语实际上只用得着二十六个声母。现代汉语的声母,据 《汉语拼音方案》,也只有二十一个,三十六字母中的一些声母,如端定、帮并、非敷奉、影喻、晓匣邪、彻澄穿床等,在现代汉语中发音就没有任何区别。但三十六字母的创立,却使宋代以后的音韵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2023-09-04 07:25:095

上古汉语的音系

古时,除了少数的语言学者外,一般人们不知道一个语言的语音会有发展变化,在阅读先秦古籍时(如《诗经》)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韵,为了求和谐,将这些不谐音的字临时改念,这种做法称作“叶音”(xiéyīn)。明末学者顾炎武研究认为《诗经》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因先秦时期汉语字音是有着不同于现时发音的语音系统,导致用今音念《诗》会出现韵脚不谐音的情况,但若用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则韵脚自然谐和,就没有“叶音”的必要了。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研究先秦古籍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谐音字的偏旁与《诗》中的韵脚相吻。他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为上古音韵学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按照段“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凡《诗》中用作谐音字的偏旁相同,则必定在先秦音系中属同一韵部。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四字押韵,今音 guā 显然不与 hú、jū、chū、fū 四音押韵,但在先秦音系中则和谐。且《诗》中偏旁为“瓜”字的“孤”、“弧”、“狐”等字也同时与“瓜”、“壶”、“苴”、“樗”、“夫”拥有相同的韵部。 古无轻唇音:上古没有“非敷奉微”这组四个轻唇声母,其对应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唇齿音。 古无舌上音:上古没有“知澈澄娘”这组四个知组声母,或可对应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卷舌音。 古人多舌音 喻三归匣 娘日二母归泥 喻四归定 上古汉语声母约有多家学说,对于声母数量、具体音值、复辅音问题等都有很多不同看法。此外,上古汉语存在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浊音、鼻音的对立。补充上古声母系统上古声母嬗变的学说,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大致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 ,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意思是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音位依时期或为pf、pfh、bv、f、v、mv等)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读成重唇音。轻唇音大致上到中古后期,大约宋朝时候才出现。例: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不,与弗同。”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知彻澄娘”等舌上音在中古前期出现,慢慢过渡,所以,今天某些以“知彻澄娘”等舌上音为声母的字,在隋唐时可能仍以“端透定泥”(t/th/d/n)等舌头音为声母。例: “田氏代齐--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逃奔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这是陈氏(即田氏﹐古代陈田同音)立足于齐国的开始。”(钱宗范等《春秋战国史话》) 田《说文解字》: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凡田之属皆从田。待年切。古音定母。 陈《说文解字》: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从阜从木申声。直珍切。軙、敶,亦古文陈。古音定母。 曾运干《喻母古读考》:“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本非影母浊声: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j)这声母,它在古时可归为匣母(gh)。例: “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卖柑者言》 注释:“烨﹐从火华声。” 今音:烨,余三于母;古音:从华声。华,匣母。 以上三点,学界之间多无异议。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两组正齿音,庄系与章系,两组共10个声母,到中古后期音位合流为一组(因该时韵母互不对立),古代等韵学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以其庄系在等韵图中章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例: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水浒传·武松打虎》 注释:“‘端的有虎"便是‘真的有虎"”端,端母,‘真",‘章"母。 曾运干《喻母古读考》:“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本非影母浊声: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4(j)这声母,它可归为定母。例: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辞》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卖油翁》 注:“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中说:‘但、特、惟等字,也都是“只是”的意思。"这是什么道理呢?‘但"‘特"的古声母都是 d,‘惟"的古声母是j即‘喻"纽四等字,曾运干《喻母古读考》提出‘“喻”母四等字古隶舌声“定”母",这是对古音学,训诂学的一大贡献。‘惟"‘只"的古声母都是 t音系,因此‘但"‘特"‘惟"都是‘只是"的意思。”(黄岳洲《文言难句例解》) 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意思是声母“娘”(nr)和“日”(gn/nj)古时属“泥”(n)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林伟业指出钱大昕“古无舌上音”己指出中古前期始出现的“知彻澄”上古为“端透定”,但他没有论及“娘”与“泥”的关系,这不是由于他挂一漏万,而是本着以事论事精神,当时还未有证明“娘”古亦当为“泥”的证据,因此,明知极可能如此,也只好实话实说。后来章太炎找出证据,证明“娘”古亦当为“泥”,以进一步补充钱大昕的学说。例: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注释:“‘乃"是‘而"的古读。”(黄岳洲《文言难句例解》) 黄侃《黄侃论学杂着》中的《声韵略说》:“由精而变者,曰庄;由清而变者,曰初;由从而变者,曰床;由心而变者,曰邪,曰疏。”杨柳桥《汉语音韵学讲义》认为,清人夏燮己于《述韵》初步提出“照二归精”的看法,到黄侃提出更完整的说法。所谓“照二归精”,即庄、初、崇、生四声母,上古归于,精、清、从、心四声母。以上四点则大致受学者支持(亦存反对者),但仍须加以修正。古无邪纽(古邪归心)古无群纽(古群归溪)以上两点,最为章太炎、黄侃学派的后学支持,亦有不少学者对此两点抱有怀疑。如果以上九点成立,可推论得出中古声母37纽,归并为19纽。 英国牧师艾约瑟创古有复辅音声母说,高本汉、林语堂、董同和、陆志伟等继之。目前,对于上古汉语是否有复辅音声母,存在不同意见。 藏缅语、壮侗语、苗瑶语中与汉语同源的词汇有不少有复辅音声母。 一个谐声偏旁可以同时代表两个有截然不同的声母的音节,可以认为这个谐声偏旁原本为复辅音声母。 从韵书中的声训、读若、又读等声训标音法,和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些异体字、通假字、联绵字、古今方言(尤其是吴语,或粤语系之台山话)中,可以看出一些复辅音的遗迹。 由谐声偏旁构拟的复辅音十分复杂,甚至有不止两个辅音的现象,远远超过支持者所声称的范围。 支持者难以说明复辅音是如何分化为不同辅音的。 即使是支持者,目前对于上古有多少个复辅音声母,如何构拟这些声母,哪些字属于复辅音声母,它们如何分化为不同单辅音这些问题,还是远远没有弄清楚。举例例如:“各”,现时普通话的读法将之读作/ku0264/,粤语读作/kok/,但它的上古音可能是/klak/,以致: “格”、“恪”、“铬”的声母是/k/,但 “洛”、“落”、“骆”的声母却是/l/。 例如:“监”,现时在普通话读作jian,粤语读作/kam/,但它的上古音可能是/kram/: “尴”今仍保留/k/。 “鉴”与“监”粤语音声母相同,皆为/k/(普通话颚化为/tu0361u0255/)。但, “蓝”、“槛”、“滥”等字却读作/lan/(普通话)/ /lam/(粤语) “舰”在今日普通话的声母为j(原/k/);但在粤语却是/l/。 其他的可能例子还有:龙/庞 (*pl-);兼/帘 (*kl-);汤/阳 (*ty-) 等。叠韵有些叠韵字也可以作为上古有复辅音或次要音节的证明。例如“角落”或作“旮旯”,就可能是上古“角”字的分拆。“命令”也有可能是上古“命”的分拆。 汉语发音从《诗经》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当时人对《诗经》的注解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当《诗经》的韵脚不押韵时,他们牵强的改其中一个字的音使其押韵,认为这样读起来更加和谐。例如: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 《诗经·邶风·燕燕》 在这首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这个方法叫做“协韵”。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在宋朝,朱熹等人继承了南北朝的协韵法(亦称“叶音”),并非常用这个系统的方法来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他们还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发音原则,他们以为先秦时代的古人的发音和宋朝人一样。但是,在这个时代,吴棫在《毛诗叶韵补音》等著作中发现《诗经》的押韵现象是有规则的,他通过对韵脚字系统的考察,把中古韵类归纳成九个韵部。虽然吴棫缺乏明确的历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韵脚字混为一谈)他的研究迈出了进入正确的路线的第一步,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除了他以外,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进行了古音的研究。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复古”)。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清朝学者构拟古音的方法与现代语言学家不同。他们当时认为,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在上古时代有相同的发音,后来其中一个韵类(“古本韵”)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其他的韵类发生了变化(“变韵”)。这个构拟方法有严重的缺陷。阴阳入韵对转 上古汉语 原始藏缅语 原始汉藏语 意义 *njit *niy *njit ~ *njid 日 这就是阴入韵对转的例子。另外也有阴阳对转、阳入对转的现象。 有的时候一些学者会把上古汉语和原始汉语混为一谈。原始汉语很有可能是无声调语言。1954年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Haudricourt)通过历史比较法的考察,发现越南语的声调是已经脱落了的韵尾的痕迹,这些韵尾在比较原始的亲属语言中(如克木语)仍然存在。他发现,越南语的上声来自喉塞音-u0294,去声来自-s。由于越南话和汉语的声调系统很相似,因此他提出汉语的声调有同样的来源,原始汉语没有声调。但许多学者认为上古汉语至少在《诗经》时代应该已经产生了声调。
2023-09-04 07:25:251

上古汉语发音怎么转变成现在这样的

上古汉语指的是商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其语音依照演进又可细分先秦音系与汉代音系。因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因为汉语非采拼音文字,不能从据于不同时代的“拼法”来推断古时的读音。这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声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上古汉语韵部汉语发音从《诗经》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当时人对《诗经》的注解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当《诗经》的韵脚不押韵时,他们牵强的改其中一个字的音使其押韵,认为这样读起来更加和谐。例如:“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诗经·邶风·燕燕》在这首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这个方法叫做“协韵”。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在宋朝,朱熹等人继承了南北朝的协韵法(亦称“叶音”),并非常用这个系统的方法来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他们还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发音原则,他们以为先秦时代的古人的发音和宋朝人一样。但是,在这个时代,吴棫在《毛诗叶韵补音》等著作中发现《诗经》的押韵现象是有规则的,他通过对韵脚字系统的考察,把中古韵类归纳成九个韵部。虽然吴棫缺乏明确的历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韵脚字混为一谈)他的研究迈出了进入正确的路线的第一步,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除了他以外,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进行了古音的研究。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复古”)。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清朝学者构拟古音的方法与现代语言学家不同。他们当时认为,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在上古时代有相同的发音,后来其中一个韵类(“古本韵”)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其他的韵类发生了变化(“变韵”)。这个构拟方法有严重的缺陷。第一,没有解释“变韵”发生变化的条件:按照语言学的定论,语音变化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某些字在上古时代有完全相同的读音,没有理由分化出来(除非发生了方言混合)。第二,我们现在知道,上古汉语的一些韵部的发音和与其对应的任何一个中古韵类的发音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中古韵母保留了原始的发音(没有“古本韵”)。例如:歌部构拟成*-ar、*-aj或者*-al(还有元音长短等特征),和来自歌部的中古韵类如歌韵(中古*-ɑ),麻二韵(中古*-u0263a),支韵(中古*-iu1d07)的发音都不相同。
2023-09-04 07:25:402

上古汉语为什么像俄语 上古汉语为何像俄语

1、古汉语发音是根据中古汉语发音,及地方发音中的古语残音,以及诗经的音韵逆推而得出的。故上古汉语发音比较有争议,但中古汉语发音是确定的,所以有点像俄语。 2、古汉语按时间可以分为四种:殷商时期的远古汉语,周秦时期的上古汉语,魏晋南北朝至南宋的中古汉语,明朝至五四运动前的近古汉语,听起来更像是汉语、俄语、越南语的结合体,用古汉语读出来的诗歌更是别具一番风味。
2023-09-04 07:26:041

上古汉语到底有没有卷舌音???

上古汉语中没有卷舌音。卷舌音在语音学里指的是舌尖和上颚前部接触以形成对气流的阻碍而发出来的音,如普通话里的zh、ch、sh、r四个声母就是卷舌音。在汉语音韵学中,卷舌音的部分来自中古汉语中属于舌上音的知、彻、澄三个声母。而上古汉语中不存在卷舌音,直到南北朝时期才从属于舌头音的端、透、定三纽中分化而来。
2023-09-04 07:26:153

上古语言和古汉语区别在哪呢?

上古语言可能以叫声居多
2023-09-04 07:26:472

偷盗贼窃 在上古汉语中的区别

“盗”和贼都是用作名词。现在普通话的“贼”,上古叫做盗。现在的所谓强盗,上古叫做“贼”。盗,又用作动词,表示头东西。贼,用作动词,是伤害或杀害的意思。“窃”,用作动词,与“盗”同意。窃,不可用作名词。“偷”,在上古只当苟且讲。汉代以后,偷才有偷窃的意义,与盗、窃成为同义词。记得采纳啊
2023-09-04 07:26:541

上古汉语的相关学者

高本汉,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高本汉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瑞典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王力,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生于1900年8月10日,卒于1986年5月3日。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郑张尚芳,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大师。浙江温州人,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李方桂,语言学家。原籍山西省昔阳县。1902年8月20日生于广州,1987年8月21日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先后在密执安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读语言学,是中国在国外专修语言学的第一个人。为国际语言学界公认之美洲印第安语、汉语、藏语、侗台语之权威学者,并精通古代德语、法语、古拉丁语、希腊文、梵文、哥特文、古波斯文、古英文、古保加利亚文等,有“非汉语语言学之父”之誉。白一平,美国的汉语学家。1970年从安默斯特学院获得人类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1974年获得语言学硕士学位,1977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中古重钮的上古来源——对汉字音的研究》。1990年起任密歇根大学汉语及语言学副教授。从2011年开始与沙加尔建立统一的上古汉语构拟系统(白一平-沙加尔系统)。潘悟云,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历史音韵学、方言学和东亚语言历史比较。潘教授很早就认识到,这些研究工作所需要分析的大量语言材料,只有通过计算机辅助才能完成,为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潘悟云就自学计算机知识,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语言的历史比较与历史层次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叶正渤,江苏省响水县人,教授,文学硕士。金理新,男,1964年8月生,浙江永嘉岩头人。1986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94年3月,获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导师杨建国教授。2005年5月,获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潘悟云教授;2005年9月,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合作导师黄行研究员。
2023-09-04 07:27:151

如何分辨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2023-09-04 07:27:291

上古语言和古汉语区别在哪呢?

上古的汉语言和古汉语的区别在:上古汉语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汉语学术界一般是指秦代及其以前的语言包括夏、商、周、战国、秦时期的语言。而古汉语则包括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2023-09-04 07:27:451

求翻译文言文——上古汉语

唯王于伐楚,伯在炎,唯九月既死霸丁丑,作册尊宜于王姜,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公尹伯,丁父兄于戍,戍冀司乞,令敢扬皇王休,丁公文报,用稽后人享,唯丁公报,令用敬扬于皇王,令敢扬皇王休,用作丁公宝簋,用尊事于皇宗,用乡王逆造,用饱僚人,妇子后人永宝,隽册。----------------------------昭王伐楚,伯王霸于南方,十九年九月月末死在霸这个地方。王姜在赏作册矢令,王姜赏赐十家贝币,奴隶十家,赏一百人酒鼎,让各位公爵纪录昭王生平的事令他们父兄戍守在昭王灵柩旁。发令向北站立的仪式,(王姜)冒昧的推荐皇王休为王储。叫作仪式的人纪录。以后人的身份占并卜并向先王祭献。且也叫座仪式的人纪录及表扬皇王。册令皇王休用宝簋向先王敬献。并用同样的方法又祭祀了周朝其他的列祖列宗。(皇王休)用酒食赐给来迎接先王灵柩的礼仪队。并让大家吃饱。王姜母女两让礼仪队把用于祭祀的宝物和献品一一纪录在册。
2023-09-04 07:27:551

古汉语中的疑问词有哪些??

古汉语中,疑问词包括①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②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③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具体运用如下: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例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何”“若.何”“奈.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诗经·齐风·南山)   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指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字读yuè,其余“乐”字读lè.)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何”字了.   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同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孰与”和《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里的“孰与”不同.第一个例子是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第二个例子含有“救赵与勿救孰得孰失”的意思.第三个例子是说“您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较,谁强谁弱?”   “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例如: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先生坐,何至於此?(战国策·魏策)当它用作状语的时候,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吾何快於是?(孟子·梁惠王上)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2)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先看用作宾语的例子: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同上)   (“恶乎”等於说“於何”.)   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   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战国策·赵策)   “途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荀子·性恶)“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作为宾语,“恶”字只用於“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再看用作状语的例子: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赵策)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同上)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同上)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天曷不降威?(尚书·商书·西伯戡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作为状语,“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但是最后一个例子里的“曷”字是询问未来的时间的,这种用法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别的古书上很少见到.此外,“曷”字用作状语时,和“盍”字相通,表示“何不”的意思,这里不详细叙述了.   (二)疑问语气词   (1)乎,诸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这要看它用在什么样的疑问句里.在是非问句里,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例如: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   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例如: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战国策·楚策)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告子上)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先秦时代,句中已经用了疑问代词的所谓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这可以从本节通论所举的若干特指问句里看到.这是因为既然句中用了疑问代词把疑问之点提出来了,不用“乎”字,仍然可以了解为疑问句.秦汉以后,特指问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特指问句里的“乎”字要译成“呢”.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例如: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赵策)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战国策·赵策)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庄子·秋水)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齐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跟疑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呢”,其余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吗”.   “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是的意思)、“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於现代的“吧”字.例如: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其恕乎!(论语·卫灵公)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有时候,“乎”字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例如: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   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诸”字是“之乎”的合音.“诸”字用於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例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2)与(欤),邪(耶)   “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因此,纯粹表示疑问的“乎”字不能换成“与”字,例如“伤人乎?”不能换成“伤人与?”“冯公有亲乎?”不能换成“冯公有亲与?”下面是一些用“与”字的例子: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是鲁孔丘之徒与?(同上)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然则废衅钟与?(孟子·梁惠王上)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上面这种是非问句中,“与”的疑问语气不是很强的.但是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字的疑问语气强得多.例如: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书只用“与”不用“邪”,如《论语》《孟子》;《春秋》三传也只有《左传》用了一个“邪”字.《老子》《庄子》用“邪”很多,《荀子》也是用“邪”多於“与”.“邪”和“与”古音相近,它们的不同大概是方言不同的缘故.下面是一些用“邪”字的例子: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老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治乱,天邪?(荀子·天论)“与”和“邪”也都能用於反问.例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战国策·赵策)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   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庄子·秋水)   (3)哉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哉”字表示反问略等於现代的“呢”字(只有和“岂”字相呼应时才等於现代的“吗”字).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例如: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乎哉”连用时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字只是加强“乎”字的语气.例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万章上)但是,有时候是“乎哉”连用表示反问.例如:   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   (“慊”qiàn,恨.)   “哉”字表示感叹时,略等於现代的“啊”字.例如:   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例如: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野哉由也!(论语·子路)   上面我们叙述了两类疑问词--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讨论一下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第一,“不亦.乎”.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第二,“何以.为”.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这种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第一个例句是说“君子朴质就行了,用文采做什么?”这是无疑而问,是古代表示反问的一种说法.   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字也可以“用”字来替换.例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恶用是鶃鶃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汉语里介词“以”字是可以省去的,因而“何以.为”句中也可以省去“以”,说成“何.为”.例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我何渡为”意即“我渡河做什么”,“何厚葬为”意即“厚葬做什么”.   第三,“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何厌之有”就是“有什么满足呢”(“之”字复指“厌”字).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2)语气词的连用   疑问语气词不仅可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像上面所讲的“乎哉”),而且也可以和直陈语气词连用.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   斯谓之君子已乎?(论语·颜渊)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担负了表达语气的任务;这些例子中,“也”、“矣”、“已”等表直陈语气,“与”、“乎”、“哉”等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所以上面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或反问句.,1,
2023-09-04 07:28:021

上古汉语数量表示有哪些方式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主要有两种方式:1.将数量词置于动词前做状语.如,“鲁人从军战,三战三北.”现代汉语意为:战了三次,败了三次,数量词置于动词后做补语.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代词“者”,将数量词置于句尾做谓语.如,“鲁仲连辞让者三.”现代汉语意为:鲁仲连辞让了三次,也是数量词置于动词后做补语.
2023-09-04 07:28:131

上古汉语是如何表示动量的

上古汉语中,数词计动量有两种位置:一是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例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吕氏春秋·孟春)二是数词放在句尾,作谓语。
2023-09-04 07:28:212

上古汉语词汇特点

言简意赅
2023-09-04 07:28:313

上古汉语中,“他”表示什么意思?

①<代>其他的;别的。《齐桓晋文之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海誓山盟,各无他志。”②<代>指第三人称。《陈州粜米》:“他也故违了皇宣命,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林黛玉进贾府》:“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注】古代“他”指男指女均可。【他日】⒈过去某一时期。⒉平日。⒊别日,某一天。
2023-09-04 07:28:401

汉语的来历

广义的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是古汉语。众所周知,古汉语可以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从广义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也应该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的书面语言。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我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的是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写成的作品。 一般认为上古的时候,口语与书面语十分接近。《诗》、《论语》等与上古的口语较为接近。秦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离。上古书面语定型以后,各代一直使用这种语言书写,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这种文言写作的 古白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 魏晋以后,某些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文字,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在汉语的源头。 此外,温州话、闽南语以及广东话素有语言化石之称。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
2023-09-04 07:28:591

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今音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古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古音中国历史上分上古音与今音两种音律,古音与今音略有不同,一般写诗词,格律会运用到。基本解释1. 古代的语言及发音。汉语的古音系统。2.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古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 ,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引证解释1. 古乐。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岁律及郊至,古音命《韶》《韺》。"2. 宋人称 隋代陆法言 《切韵》以前汉语音韵为古音。对《切韵》以后各韵书称今音而言。现称前者为上古音。隋、唐、宋语音为中古音,统称古音。 杨树达 《序》:" 峻既遵余教,益以师授,遂於古音颇有省悟。"
2023-09-04 07:29:071

上古汉语是不是也有复杂的格的变化?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应该没有吧。至少在可考察的文献中,汉语是独立语,没有语格的变化,很多语法意义靠语序来行使。
2023-09-04 07:29:182

上古汉语中的四个牙音是什么

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2023-09-04 07:29:392

战国时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吾”有何区别

(一)第一人称代词 ue004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
2023-09-04 07:29:471

上古汉语声母多还是现代汉语声母多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声母数量要多一些。例如古代的36字母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生母状况。
2023-09-04 07:29:551

网上古汉语发音是假的

网上古汉语发音不是假的。古汉语发音不一致,不代表发音就是假的,古汉语发音并非唯一标准,无法忽视的一点是古代实在太多方言了。
2023-09-04 07:30:021

突然想学上古汉语,但不知道上古汉语的发声、结构、语法之类的。有资料的或了解的,学术大师们教教我。

可以找一下民国时期大师的作品,比如说陈寅恪的,他是语言学的大师啊~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现在的话,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厉害的大学去寻找一些老教授吧,现在越来越少人知道上古汉语了~
2023-09-04 07:30:112

哪一个上古汉语的拟音体系最准确/可靠

上古汉语指的是商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其语音依照演进又可细分先秦音系与汉代音系。因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因为汉语非采拼音文字,不能从据于不同时代的“拼法”来推断古时的读音。这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声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上古汉语韵部汉语发音从《诗经》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当时人对《诗经》的注解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当《诗经》的韵脚不押韵时,他们牵强的改其中一个字的音使其押韵,认为这样读起来更加和谐。例如:“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诗经·邶风·燕燕》在这首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这个方法叫做“协韵”。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在宋朝,朱熹等人继承了南北朝的协韵法(亦称“叶音”),并非常用这个系统的方法来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他们还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发音原则,他们以为先秦时代的古人的发音和宋朝人一样。但是,在这个时代,吴棫在《毛诗叶韵补音》等著作中发现《诗经》的押韵现象是有规则的,他通过对韵脚字系统的考察,把中古韵类归纳成九个韵部。虽然吴棫缺乏明确的历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韵脚字混为一谈)他的研究迈出了进入正确的路线的第一步,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除了他以外,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进行了古音的研究。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复古”)。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清朝学者构拟古音的方法与现代语言学家不同。他们当时认为,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在上古时代有相同的发音,后来其中一个韵类(“古本韵”)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其他的韵类发生了变化(“变韵”)。这个构拟方法有严重的缺陷。第一,没有解释“变韵”发生变化的条件:按照语言学的定论,语音变化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某些字在上古时代有完全相同的读音,没有理由分化出来(除非发生了方言混合)。第二,我们现在知道,上古汉语的一些韵部的发音和与其对应的任何一个中古韵类的发音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中古韵母保留了原始的发音(没有“古本韵”)。例如:歌部构拟成*-ar、*-aj或者*-al(还有元音长短等特征),和来自歌部的中古韵类如歌韵(中古*-ɑ),麻二韵(中古*-#611;a),支韵(中古*-i#7431;)的发音都不相同。
2023-09-04 07:30:321

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特点

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特点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如:1、三进及溜,而后视之。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23-09-04 07:30:411

上古汉语为什么像俄语

1、古汉语发音是根据中古汉语发音,及地方发音中的古语残音,以及诗经的音韵逆推而得出的。故上古汉语发音比较有争议,但中古汉语发音是确定的,所以有点像俄语。2、古汉语按时间可以分为四种:殷商时期的远古汉语,周秦时期的上古汉语,魏晋南北朝至南宋的中古汉语,明朝至五四运动前的近古汉语,听起来更像是汉语、俄语、越南语的结合体,用古汉语读出来的诗歌更是别具一番风味。
2023-09-04 07:30:491

上古汉语中的复指代词有哪些?

1.有特指的“其”,只作定语,表示特定的或适当的人、物.如: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泛指的有“之”、“兹”.如: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虫子又懂什么呢?) 3.近指的有“此(指代性最强)”、“是”、“斯”,相当于“这”.如:此天子气也. 4.远指的有“彼(指代性强)”、“夫”,相当于“那”.如: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5.谓词性指示代词“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如:河东凶亦然. 6.特殊的指示代词“焉(兼词,“于是、于此”的意思)”如: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制是险要的城邑,虢步死在那里.)、“诸(代词“之”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相当于“之于;之乎”)”如:公伐诸鄢.(郑庄公讨伐他在鄢城.)
2023-09-04 07:30:571

偷 盗 贼 窃 在上古汉语中的区别

“盗”和贼都是用作名词。现在普通话的“贼”,上古叫做盗。现在的所谓强盗,上古叫做“贼”。盗,又用作动词,表示头东西。贼,用作动词,是伤害或杀害的意思。“窃”,用作动词,与“盗”同意。窃,不可用作名词。“偷”,在上古只当苟且讲。汉代以后,偷才有偷窃的意义,与盗、窃成为同义词。
2023-09-04 07:31:061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有什么区别吗?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2023-09-04 07:31:141

上古音是怎么还原的

还原上古音。 要以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上古汉语指的是商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其语音依照演进又可细分先秦音系与汉代音系。因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因为汉语非采拼音文字,不能从据于不同时代的“拼法”来推断古时的读音。这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声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2023-09-04 07:31:211

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2023-09-04 07:31:301

古汉语的起源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顾名思义,它是古代汉族人民群众的语言。汉代以前,也就是古华夏族人民的语言。但是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一般来说,“五四”以后,当然是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是一个过渡阶段,可以称作早期现代汉语。宋元以后至鸦片战争,可以称作近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是中古汉语;周秦两汉是上古汉语;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可以称作远古汉语(或前期上古汉语)。
2023-09-04 07:31:512

俄语怎么听着和中国的上古汉语一样.莫非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俄语是斯拉夫语演化的,也是拉丁语系,和欧洲语言关系比较近,都是拼音文字。上古汉语……楼主想多了……
2023-09-04 07:32:033

偷盗贼窃在上古汉语中的区别

盗和贼都是用作名词,现在普通话的“贼”,上古叫做“盗”,现在的所谓强盗,上古叫做“贼”“盗”又用作动词,表示偷东西,“贼”用作动词,是伤害或杀害的意思,“窃”用作动词与“盗”同意,“窃”不可用作名词,“偷”在上古只当苟且讲,汉代以后,“偷”才有偷窃的意义,与“盗”“窃”成为同义词。偷窃:偷窃是一种最古老的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不良行为,以偷窃为主要谋生手段的那些人,称得上是古代流氓中资格最老的。《觉世名言》中说小偷是搅世的魔头,把一座清平世界,弄得鬼怕神愁,足见小偷的危害之大。偷窃直接损害公民的财产安全。偷窃和抢劫都同样属于不当得利。但是偷窃比较隐秘,作案者不希望被他人,特别是受害者察觉。
2023-09-04 07:32:123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说来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一个是古白话。( )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的古代白话。
2023-09-04 07:32:432

为什么中文又叫汉语???????????????

汉语在广义上是指汉民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汉语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9.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语音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 4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 4个不同的字。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台湾省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中国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语法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文字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③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 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 (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事实上,由于长时间使用汉字这一可以表意的书写系统,汉语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词,而且这个现象确实发生了,现在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对应几十上百个汉字,如果使用拼音来记载语音,会出现不读出来就看不懂的现象,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果真要进行汉字拉丁化的工作,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汉语发展到合适的程度以前,最好搁置拉丁化的计划。方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复杂。下边把汉语方言粗分为官话和非官话两大类来说明。官话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与镇江之间沿江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4省,包括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几个方言区。官话区域的面积占全国3/4,人口占全国2/3。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从哈尔滨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两地的人通话没有多大困难。非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包括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的潮州、汕头、海南地区)、客家方言(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非官话区域比官话区域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例如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交谈都有困难。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 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目前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历史 方言反映历史。汉语方言之间语音的差别大,语法和词汇的差别相对说来比较小。同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语音的差别大 , 语法和词汇的差别小。从总体上看,从上古音(先秦时代)到中古音(隋唐时代)再演变到现代北京音,经历了逐渐趋向简化的过程。在先秦时代,塞音声母和塞擦音声母都有浊音、不送气清音和送气清音三套。鼻音声母也分清浊两套。很可能还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复辅音。所有的音节都以辅音收尾,没有开音节。辅音韵尾除了见于现代方言(例如广州话)的[m、 n、□、p、t、k]之外,还有[b、d、g]。到了隋唐时代,复辅音声母和清鼻音声母早已消失,辅音韵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却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化为舌头、舌面和卷舌三套。在现代北京音里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都清化了,辅音韵尾只有[n]和[□]两个。 声调的演变是另一种情形。隋唐时期只有平、上、去、入 4个调类。在现代方言里,同一个古调类有时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阳两类。因此有些方言调类的数目比隋唐时期多,许多非官话区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来,在调类的分合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许多方言里,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跟古去声字合为一类。二是官话方言的入声韵尾消失以后,入声字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北京话就是如此。 分析谐声字和经典的注音,可以发现上古汉语有过以变调和/或变化声母的清浊作为转变词性(包括分别自动词和使动词)的手段的痕迹。在句法方面,先秦汉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否定句和疑问句里的代词宾语要提到动词的前边去(吾谁欺│不我欺)。 宋元时期汉语语法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例如动词词尾“了” 和“着 ”的产生、动补结构的产生等等。“了”和“着”原来都是动词,后来意义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词尾。动补结构〔包括不带“得”的(染红)和带“得”的(染得红)两类〕也是在这个时期才定型的。 词汇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双音节词的不断增长。本来在先秦汉语里占优势的单音节词逐渐双音节化。这种趋势近百年来尤为明显。据统计,在 180万字的现代文资料里,一共出现了3万多个不同的词,其中70%以上是双音节词。汉语研究 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领域里,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辉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义编排的字典《尔雅》是战国时代编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汉字偏旁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第一部对汉字的结构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韵书里,隋代陆法言的《切韵》(601)地位特别重要。无论是研究现代方言,还是上推《切韵》以前的音韵系统,都是重要的资料。9世纪开始出现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是一种表示整个音韵系统及声韵调三者配合关系的表格。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描写汉语的音韵系统,这种性质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飞跃的进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谐声字系统跟《诗经》用韵基本上相符。清代学者根据这两种材料给上古音韵母分部,取得了显著成绩。到了王念孙、江有诰,这项工作几乎已经达到了顶点,可以补充修改之处已经不多。在训诂学方面,清代学者也有重大贡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广雅疏证》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语法学方面,中国学者向来着重虚词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最有影响的著作。马建忠(1845~1900)的《马氏文通》出版于 1898年。这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0世纪上半叶,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的成绩是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构拟。这方面工作的开创者是瑞典学者高本汉。其后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研究的对象是古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是从 20世纪开始的。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两部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达到的水平。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52)虽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来的语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响。6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进步很快。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1968)是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著作。 在历史语法学方面,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1955;增订本,1984)里的一部分论文开创了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王力的《汉语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也是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方言的报告。这部书对以后的方言调查工作有重要影响。1956~195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方言调查。1979年创办了专门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对方言调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动的作用。 20世纪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商代甲骨文字和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促进了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书目 李荣:《语音常识》,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Yuen Ren Chao,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北京,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一册,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香港,1988。 Fang-Kuei Li, Archaic Chinese, in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1983.
2023-09-04 07:33:011

从上古到中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运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的有关观点回答。

《汉语史稿》(第161页) 第三人称代词 u2022上古时期,第三人称代词并没有产生,而是借用指示代词兼作第三人称代词,它们是:厥、其、之、彼. u2022“厥”作代词,见一于金文、《尚书》、《诗经》及先秦典籍中,主要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关系,例如: u20221)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伪尚书·胤征) u20222)文王受命厥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书·天逸) u202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在上古有如下用法: u20221.作定语,表领属关系,如: u2022爱其母,施及庄公.(左传·隐公元年) u2022虏其人民,系其牛马.(庄子·则阳)
2023-09-04 07:33:091

上古汉语是孤立语还是综合语

有人说古汉语曾经是介于综合语与分析语中间的一种形态,有人说它是一种特别的以汉藏语为主的双语系语言,有人说就是屈折语,各种观点啦,汉语很复杂的,不像XX,XXXX语一样,这里就不点名了,至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是从唐俗语入文开始,到明清小说,到陈独秀白话文运动,慢慢的取代文言文的,可以说是自然发展吧。
2023-09-04 07:33:221

上古音,中古音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古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古音中国历史上分上古音与今音两种音律,古音与今音略有不同,一般写诗词,格律会运用到。基本解释1. 古代的语言及发音。汉语的古音系统。2.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古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 ,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引证解释1. 古乐。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岁律及郊至,古音命《韶》《韺》。"2. 宋人称 隋代陆法言 《切韵》以前汉语音韵为古音。对《切韵》以后各韵书称今音而言。现称前者为上古音。隋、唐、宋语音为中古音,统称古音。 杨树达 《序》:" 峻既遵余教,益以师授,遂於古音颇有省悟。"
2023-09-04 07:33:461

中国上古时期有弹舌音吗?

前不久,我看过一个视频。说的就是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弹舌音了。所以我也认为上古时期有弹舌音。
2023-09-04 07:34:004

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上古汉语读音,是上古汉语读音

我母鸡啊
2023-09-04 07:34:153

日本韩国的语言跟中国上古汉语有关系吗

韩国以前是用汉语汉字的,据说后来是因为太复杂才简化出的韩语,其实现在的韩语里有很多的汉文和英文的外来词汇
2023-09-04 07:3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