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曼彻斯特大学发展研究和社会统计学课程介绍

2023-09-14 11:18:08
共1条回复
左迁

  经济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简称BA)(简称学士学位)的发展研究和社会统计学途径是2018年曼彻斯特大学的一门新课程,将为您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具体内容。

   一、课程描述

  这个灵活、创新的课程提供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和对现实世界研究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数据不是孤立运作的,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在曼彻斯特的背景下研究它。通过了解统计实践有用的环境,可以最好地理解和探索统计实践。本课程为具有数学和/或统计学基础的学生提供高级社会统计学教学(在A-level或您将与我们所有BA Econ学生一起学习的专业一年级课程单元获得)。社会统计使用数据,可以是数字、文本、声音、图像、记忆或经验; 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我们将使用它来询问有关业务环境,运作方式及其影响的问题。

  您将毕业后能够理解并应用社会统计中的中心概念,包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定量数据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您将能够对不同的数据源采取批判性的方法,并了解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您将能够向雇主证明您具备解决问题,研究和理解工作场所统计信息的技能。

  该学士学位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最大的学位之一,您将加入一个专门研究各种学科的学生社区,包括我们的三个新的社会统计学途径。尽管我们的规模很大,但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紧密结合的学生社区,他们在各个学科中共同合作。学位的灵活性意味着您可以专注于吸引您的领域,同时确保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广泛基础。

  您的每个课程单元都是根据各自领域的专家研究而开发的。在课程结束时,您的学位将是:经济和社会研究,发展研究和社会统计学(荣誉)学士学位。

  二、特殊功能

  曼彻斯特大学在教学和研究与发展和贫困有关的问题方面享有全球声誉。该领域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该大学工作,亚瑟刘易斯爵士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该学位的基础广泛的基础年意味着您不需要申请社会科学资格。BAEcon同伴指导网络将随时为您提供帮助,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社交上。

   三、我们的学生

  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来自31个国家;他们的年龄从17岁到36岁不等男/女比例为62:38。

相关推荐

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研究,才是提升发现与发明的正确方法?

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才是提升发现与发明的正确方法,基础研究很难出成果的,应用研究更容易出成果。
2023-09-04 09:52:093

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1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5 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 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 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2023-09-04 09:52:201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纲领性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2.1.1(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性、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1)规划的指导性 (2)宏观性规划的宏观性有两点:一是以国家为主体,研究国家范围内的经济运行以及国外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做出全局性的判断和对策,维护国家利益和全局稳定,以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二是通过对有关国民经济的各种总量分析和预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综合平衡。   体现规划的宏观性,要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供给和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同时注重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指导市场,调控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国家利益为主体,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是为实施规划选择的政策是配套的宏观政策体系,并根据当时形势选择政策目标、政策手段的搭配和组合。 (3)战略性 发展战略决定了规划的出发点和依据,规划则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具体体现为: 一是发展规划的制定,应突出其发展战略的权威性; 二是规划工作要研究战略,提出实施战略的建议; 三是强化战略性手段和战略性标准对实施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 四是加强对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研究,及时提出补充、替换和调整战略的对策。 发展规划体现政策性,一是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二是要加强规划与政策之间、政策体系内部的相互协调、搭配与组合,三是要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2.1.2(掌握)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作用 (1)目标导向作用 (2)平衡协调作用 (3)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4)政策选择的作用 (5)规范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2023-09-04 09:52:281

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怎么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始建于2000年3月。作为研究院前身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是我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两个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实体性学术机构之一。2016年西北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201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认定为“陕西高校新型智库”。研究院拥有一支具有历史地理学、经济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兼职研究队伍。现有专职科研人员2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者10人,副高级职称者10人,中级职称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 人,陕西省“三秦学者”1人,“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人。兼职科研人员16人,均来自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0余项,陕西省社科重点项目6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得厅局级奖励近20项。
2023-09-04 09:52:351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

修武经济应该就是自由贸易,社会发展应该就是自由思想吧!
2023-09-04 09:53:039

当前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这些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集中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09-04 09:53:231

关于历史文化名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研究??

在历史上,高州有广东“下四府”之首的美誉(高、雷、廉、琼),但近年来,高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未如人意,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与兄弟县市相比也有距离,这就是时下高州的实情!如何改变现状?我想,任何地方的发展,都应该切合本地区的实际。高州的实际是什么?高州是山区县,山多,人多,耕地少,工业不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多;文化教育发达,名闻远近。这就是高州的县情。在选择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时,如果能把这些情况与外部环境通盘考虑,或许能找到一条适合高州发展的道路,进而改变高州落后的面貌。本文仅从冼夫人文化、潘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再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沉淀和积累,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本源”。我们可爱的家乡——高州是一座颇具历史的文化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历史淀积在这里,可谓俯拾皆是。这本为高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时至今日,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未得到较好的开发与利用,或者开发利用尚缺乏配套的措施跟进;更严重的是,一些历史文化资源由于长期处于无开发,无保护的状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有人说过:后进,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它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是促进高州社会的发展大有可为的事业。何谓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让处于静止状态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形态的古迹遗址、文物,和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风俗民情、价值观念等观念形态的东西得到适当的开发与利用,进而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1.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有多个层次,当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如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她)便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出要求。人的需求发展是这样,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呈现这样的特点。如在过去物质短缺的时代,人们的追求就是吃饱穿暖,改革开放实现了人们这个愿望;现在人们的需求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状态的满足。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大幅增长,便说明了人们在满足了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进一步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正因为这样,传统的产业结构出现较大的变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超越第一、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全球旅游总产出已占世界GDP的10.7% ,超过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5% %和6.7%,远远高于世界财富年均3.5%的增幅。因此,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优先发展旅游业,是明智的战略决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处粤东的河源市原本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近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该市旅游局局长古敏生介绍,1995年前,外地旅游团到河源的纪录几乎为零。河源市旅游业的起步是以万绿湖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为标志的。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近年来,到河源旅游的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率。特别是2006年,外地入市游首次突破500万人次。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河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了“旅游兴、百业旺、万家益”的可喜局面。又如梅州市以雁南飞茶田和客家文化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同样取得了喜人的的成效;韶关自从丹霞山升级为世界地质公园以来,旅游业发展迅猛,人气极盛。再如信宜市大做“山”字文章,高起点发展山地旅游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据茂名日报载:信宜通过特色旅游景点的开发,带旺了经济,仅2007年上半年,信宜便接待了56.3万旅游人次,旅游业收入11589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旅游业已经成为信宜经济的新亮点。上述市县旅游业的发展有以下共同点:第一、这些地区的经济过去都欠发达,都是通过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旅游业的发展,都着眼于特色品牌,河源的“万绿湖”、梅州的客家文化、韶关的丹霞地貌、信宜的山区休闲等,都成为了响当当的品牌。第三、都以品牌旅游来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高州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丰富,既有山,又有水,更有历史文化名人,先天条件好,如果能把这些元素进行有机的整合,发展特色旅游前景同样看好。2.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热潮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否一定是走“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污染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路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理由如下:第一、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大大加大企业的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第二,发展重污染产业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第三、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经验看,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上,都以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如云南的丽江市通过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名录”品牌,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金融时报》报道,到2006年末,丽江“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全市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6.1%,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九五”末的“一、三、二”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税收占整个财政总收入的55.4%,旅游名符其实地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发展经济的思路上,可以发展以冼夫人文化和潘仙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旅游,以带动缅茄雕刻、角雕、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上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为高州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品牌效应,关键是整合资源优势2005年,高州市旅游职能部门提出了“高州市旅游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高州旅游业的发展把舵,并提出了“三色”(古色、绿色、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但高州旅游业至今仍是不温不火,接待型的旅游远大于休闲式的旅游,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响亮的品牌,难以产生旅游的洼地效应。因此,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强势品牌,对开创“古色”旅游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分散于我市各地的,知名度较高的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庙宇——旧城冼太庙和冯公祠、高州冼太庙、高凉岭冼太庙、平云山冼太庙、观山佛教建筑群、南宫庵佛教建筑群等;遗迹、遗址——曹江镇风梢岭的力士衣冠墓、平云山冼夫人军事遗址、亚公岭军事遗址、长坡冯婆岭等;古建筑——高城三塔、西岸广潭的太史第等;古树——西岸缅茄古树等。这些宝贵的资源较为分散,如何进行有机的整合?首先,要突出冼夫人文化和潘仙文化的中心地位。现存的很多遗址、遗迹,不少与冼夫人的活动直接相关,有些虽无直接关联,但也有间接的关系;而高州古八景中的石船苍藓、潘仙丹灶、观山玉井,都与潘仙的传说有关。因此,如果能把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和有着美丽传说的高州八景进行重新的包装,定能形成一个以冼夫人文化和潘仙文化为中心的响亮品牌,从而产生旅游的聚焦效应。其次,历史文化资源也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价值取向等观念形态长存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如以高州为中心的粤西、桂东南、海南的冼太夫人的崇拜就是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别是高州,人们对冼太夫人的祭祀活动,并不限定在某月某日,很多善信都形成早晚烧香供奉的习惯;而群体性的祭祀活动,多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每年两度的祭祀(一是春宵祭祀,二是诞辰祭祀)。特别是每年两度的祭祀,不但祭祀仪式非常隆重,而且参与祭祀活动的人也很多,远及外地,近及乡邻,凡至亲必近,好友、同事也纷纷聚首。两祭其间,家庭式的聚会、村场的流水席接连上演,这等风俗民情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一睹为快。在文化现象中,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也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如果我们在整合、开发冼夫人文化资源和潘仙文化资源时,能够把独特的民俗风情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去思考,并加以运作,我想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是保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要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强势的文化品牌,使历史文化旅游有“睇头”,就要把与冼夫人文化资源、潘仙文化资源有关的遗址、遗迹等进行必要的保育。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育是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保育是活化利用的前提,没有保育,就没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开发与利用就无从谈起;而保育历史文化资源,又需要持续的经费投入,没有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就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保育历史文化资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基本处于无保护的状态,人为的损毁比较严重。如相传为冼夫人墓葬地之一的长坡冯婆岭,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山岭的一部分已遭到当地村民的蚕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又如平云山一带的冼夫人军事遗址,尽管位居高山,人迹罕至,人为的破坏少,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风吹日晒雨淋,部分遗址也出现了崩塌。在粤西,馆藏文物颇丰的高州博物馆,也由于缺少经费,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至今仍只能寄居于观山的怡和酒家,处于“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处境。因此,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是解决文物保育工作经费困难的迫切要求。此外,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社会的和谐,核心就是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宣扬和谐的重要性,而通过历史上典型人物的示范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如冯冼联姻,冼夫人打破了民族隔阂,成为倡导汉俚民族融和的典范;又如有关潘仙的传说,虽带有神秘的色彩,但也向人们传递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总之,活化以冼夫人文化和潘仙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功在当代,泽披后世的义举;这既是高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文物保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衷心祝愿冼夫人文化、潘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以促进高州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3-09-04 09:53:32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经济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哪个更好点。我想考南开的区域经济学专业。

个人觉得经济学院更好。它是南开的大院。有实力和背景。祝你成功
2023-09-04 09:53:543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人才下沉对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

《经济与社会》是社科研究的重要期刊之一,人才下沉是当前的社会现象之一,对于推动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人才的下沉把城市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资源向社会底层、边缘化地区倾斜,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其次,在基层和贫困地区,大量的人才加速了当地的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了产业升级,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此外,人才下沉还带来了知识、技能、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正向影响,有助于提升底层民众的人文素质、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因此,人才下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2023-09-04 09:54:022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是什么单位

事业单位
2023-09-04 09:54:124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023-09-04 09:54:222

俞建拖是哪里人

俞建拖先生曾先后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南京中心项目研究员(2001-2005)、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4-2005)、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2005-2007),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顾问(2007-2008)工作。
2023-09-04 09:54:3311

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是推动社会变革,人类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强动力,强占科技制高点,就把住了经济发展的方向,把握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动权,科教兴国、科技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  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在人类社会中,劳动主要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各种活动,而生产力正是衡量和体现人类改造自然这种能力的高低。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又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在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劳动者。人类是一种高级的智能生物,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这里的经济基础就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直接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又直接促进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基础发展的决定因素;经济基础的发展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不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仅有一些少量的食物和劳动生产工具,人们还过着“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生活。自从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食物和劳动生产工具逐渐丰富之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便产生出来。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分化出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由于阶级的分化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国家也随之诞生了。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制度演进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不断发展变革的历史。  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经济的发展为其它领域的发展进步提供原动力,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素和决定因素。同时,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智力、法律等保障。从根本上来讲,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才能谈论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等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当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之后,才能够不断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  当前,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在其诞生的一百年间所创造的财富是人类过去几千年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这就是说当西方国家纷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新生的自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自从科技革命发生以来,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增强,并且使得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从是二十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发明以来,以前千百年来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不可实现的研究都陆续成为可能。而很大一部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最终都将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经济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长期高速发展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盲目追求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必将对自然环境造成强大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异常等等现象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刻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如果在重视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忽视了社会公德、贫富差距等问题,也会因为公共道德的缺失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矛盾引发潜在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将社会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高速发展经济给自然环境和社会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在注重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并将高新科学技术转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够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够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2023-09-04 09:54:583

求论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  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  1.1 从国内来说  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1.2 从国际来说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  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  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2.1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1.2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  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2.1.3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2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  2.2.2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3.1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3.2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  3.3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  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4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  [2]李光 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38—40.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6.[3]  [4]李光.我国加入WTO面临科技与管理的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30
2023-09-04 09:55:09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 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劳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劳动力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力会出现转移,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让农民的收入增加,可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劳动力转移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劳动力的转移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不将这些问题及时的解决,就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劳动者素质   农村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任务,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得到迅速的发展,就会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已经突出了几大问题,如果不将这些问题及时的解决,就会阻碍小康社会的建设。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生活在农村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较多,但是耕地却是较少的,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农村仅仅需要1.7亿的劳动力就可以满足农村生产的需要,这是现在的人口现状决定的。由于人口众多,可利用的耕地较少,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生产的效率是不会得到提高的,只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发展下去,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让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艰难。现在的这一阶段,国家对人民越来越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提高人民的收入,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就可以减少城乡差距,让农民内部保持稳定。正是基于这种发展水平,农民为了追求利益,就会转移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是十分的严重,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以下对这些地区出现的劳动力转移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劳动力的转移是大规模的,主要是受到交通、经济、文化和信息等因素的影响,让农民盲目的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发展,但是没有实地的考察和了解,仅仅是在亲友的帮助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流动性是非常大的,对农民工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导致了供求关系不容易衔接,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其次,农村的劳动力发生转移,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非常低的,素质程度的地下,造就了农村人口的`转移是都十分的严重的,这些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主要是来自县级或者是县级以下的地区,县级以下地区的人们大多是高中毕业或者是初中毕业,有些甚至都没有学历,仅仅学习了技术,但是技术的学习并不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仅仅是向老一辈会技术的人那里学习的,这样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技术人员是很难找到工作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素质要求是非常大的,素质低下的人们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很难在城市中生存。最后,机会成本的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城镇与乡村在就业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待遇上,城镇是用具职务和职称等来领取工资,在工资和报酬上是标准化的,与农村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都涌向城镇,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道德风险,这些是农村劳动力无法应对的问题。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户口问题,户口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劳动力没有城镇户口是很难生存的,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是国之根本,人民要想生存是离不开农业的,如果没有将农业经济发展好,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社会动荡,流离失所,一定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让农业转型升级,适应劳动力减少的需要,发展规模化经营,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人们对种植业的重视程度在逐渐的降低,人们都退出了责任田的种植,认为外出打工的收入就能够满足生存需要,有些甚至在城镇生活,这样就导致了人们对责任田的需要减少,乡镇的发展就会减弱。这是由于这种现象,农民就行了产业升级,进行了规模化的种植,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在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劳动力的剩余,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农业经济,对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农民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性人才,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二次创业,让农民也能够发家致富,走这样的道路,以让整个经济的发展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作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农民进城可以开阔眼界,则那几人民的收入,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增加农民的阅历,学习新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下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一些培训班的出现,也提高了农民的职业素质,让农村劳动力结构在整体上改善。   (三)对农村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劳动力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转移的劳动力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将城镇的思想与素质带到了农村,让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基本观念。提高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还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生产能力。(四)对社会的影响随着非农转移的加速发展,承包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越来越突出,成为农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最后防线。但是由于有偿、合理、灵活、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流转机制建设没有及时跟上,迫使大量劳务输出人员城乡两栖兼业,无法解决后顾之忧。在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些人甚至弃田抛荒。抛荒现象尤其是常年抛荒呈逐年加重之势。    三、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一)强化农民智力投资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作用,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逐步形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多主体参与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非农产业输送合适的高素质劳动力。   (二)完善与加强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应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劳务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劳务信息,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等,解决农民的信息闭塞问题;提供法律跟踪服务,聘请劳务律师对劳务输出的全过程进行法律咨询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制定劳务输出优惠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等,以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完善与农民工其它权益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工会法律制度、户籍法律制度等,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以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三)积极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方位服务   就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以及中小企业仅占受阻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此种情况下,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受到明显的约束。通常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以城镇化及中小企业作为可靠的载体支持,从而推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此种情况下,应当结合地区农村发展实际,积极开拓劳动力市场,并结合当前农村人口问题加以全面分析,在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国际劳动力市场进行优化利用,促进农民问题的妥善解决,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实现。若地区条件允许,可以对全球性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妥善利用,结合农村劳动力现状,有目的且有组织的开发国际劳务输出市场,将组织开发与农民自谋出路进行有机结合,给予农村劳动力政策上的支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良的途经,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四、结论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对人力资源缺口的助力是很大的,但是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环境也的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伯平,刘冰,石佳,于艳洁,肖霞.浅析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林科技.2014(06)   [2]张敏.做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临泉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为视点[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3]谢琳.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
2023-09-04 09:55:171

【高校法学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浅析】法学专业有哪些课程

  【摘 要】近年来,法学教育遇到了一些难题,广大教师也一直在探讨法学教育改革的问题。面对法学专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必须转变传统思维的模式,即高校法学教育、法学研究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一方面,高校法学教育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为地方输出适合的、合格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法学研究要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方向,促进地方法制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持及帮助,同时应充分利用高校法学资源,为地方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为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法学教育 法学研究 地方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33-02      高校的职能决定了高校必须为社会服务,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职能的发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高校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及任务。而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则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   高校法学专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法学教育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适合的法学人才   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模式主要仿效大陆法系国家,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法学教学课程设置多侧重法学基础课程,较少开设比较法学课程或讨论型课程。导致法学专业学生大多理论功底丰厚,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要参考英美法系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是职业化教育。笔者认为,不能单纯地去效仿某一国家的法学教育模式,应在考虑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吸收他国法学培养模式之长处,来确立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之模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考虑学生的就业途径,为地方输送符合地方要求的法学人才。   1.明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中国高等教育为何频频呼吁改革?笔者认为,是中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实务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践操作能力较弱。法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高校法学专业本、专科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法学人才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法学理论基础,还应具有其他领域的综合知识。传统的学术型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应当加强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知识的学习。   2.根据社会发展及法学专业就业方向的需要,合理地设计课程,完善教学方法   教学课程的设计关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法学专业课程的设计主要以法学专业课程为主,但应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一些其他的辅助课程。关于学习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应安排好法学基础课程及应用课程,但也应当涉及一些法学边缘学科及经济类、社会类课程。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多地开设应用课程,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能学会分析案情、处理案件,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一定要重视社会实践,通过让学生参加专门性的问题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为避免发生学生在实习期间流于形式或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单位实习等问题,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协助高校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二是学校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到法律应用较多的岗位进行实习,不要仅局限于公检法等几家单位。而且要尽可能地多到几个不同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实习。三是学校应注意对学生实习的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力争每一名参加实习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培养锻炼。   二 高校的法学研究应当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地方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1.明确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   高校的法学研究不能是单纯地进行单一的理论研究,还要坚持服务地方,这不仅是法学研究的职责,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高校的法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要不断强化,思想上要明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将地方法制发展中的问题作为学校法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及时有效地为地方提出建议。这样,不仅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还能促使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支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加快学校的发展,形成高校和地方双赢的良性循环局面。   2.加强高校的理论研究与地方的社会现实联系   高校应当鼓励科研人员走向社会,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交流,在实务中需找研究课题,努力使课题成果转化为实务。加强交流能活跃科研人员的学术思维,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因此,高校的法学研究应当积极推动各种学术交流的活动,尤其是要加强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学术交流。具体做法有:一是组织、选派合适的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优势,专门性地开展培训、讲座,通过从事具体的操作性事务,结合理论发现和分析司法实务中急需解决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而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二是高校联合公检法等实务部门召开专题性的学术理论研讨会或论坛,就地方法制建设、执法理念和重大、复杂、疑难问题进行研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双赢。   3.高校法学研究的内容应向经济建设倾斜   从政策上,高校的法学研究机构要求科研人员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作为研究的着力点和立足点,引导科研人员对地方上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侧重关注、研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尤其是鼓励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引导科研人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利用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   高校的法律资源非常丰富,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法律服务需求又受限于法律从业人才的稀少而得不到满足。因此,高校利用自己的法律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高校和地方双方的发展。高校可以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为地方提供法律服务,这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地方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调整 教学计划 ,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法律援助的内容   为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法律援助,可将法律援助写进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学分计算,对教师额外的工作计算工作量。   2.由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较强的办案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法律援助能否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关键在于指导老师是否合格,业务是否过硬。   3.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由于经费不足,高校的法律援助活动一般都较难有效地开展,因此,高校应加强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保障经费,使其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地方受益于高校的法律援助服务,应当向高校法律援助机构适当提供资金支持。   4.有针对性地选择,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效能   受制于经费、时间等因素,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一般很有限,单靠法律援助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挑选有典型意义的案件进行援助。   近年来,随着高招政策的变化,各高校法学专业办学遇到了各种困难,如科研经费少,科研成果少,学生就业难等,制约了高校法学专业的发展,而高校法学专业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科研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结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服务,才能打开新的局面,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契机。   〔责任编辑:王以富〕
2023-09-04 09:55:38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体看,国外偏重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题,较宏观。而国内偏重的是理论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微观。有关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的著述相对较少。一、国外研究现状(一)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诸如环境决定论、人口中心论、增长方式转变核心论等各种侧重点迥异的理论观点。如1994年开罗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这个新的发展观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其基本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途径为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过渡到以人力转变积聚和集中为主要手段的发展;基本模式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资源稀缺论、生态系统论、总体经济效益论、社会协调论等。(二)提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类国际文献以及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如基多的“综合发展观”专家会议和北京的国际社会发展会议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社会发展就是“更好地生存”。在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全球发生了三大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质财富,从而迅猛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长,20世纪人口翻了两番,超过62亿,并仍以每年7800万的速度继续激增;三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贫富分化加剧已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表明人类社会当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续,四者的恶性循环为旧工业生产方式掘下坟墓,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紧密相联,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纳入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协同进化、良性循环。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聚会,其中102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发展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一系列文件,对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上了日程,并付诸实践。(三)社会资源利用与保护发展模式西方社会也从先前的发展模式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必须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协调的”。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制定法规、采取措施,对国土资源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开发利用。从大量的消耗资源聚集财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总体看,从国外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各国都从自身国情出发,提出的理论和制定的发展模式具有针对性,虽然国外少有直接针对像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但国外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其规律则为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和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常常欠缺对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种发展模式忽略了各国内部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使理论及模式的预期指导意义相对弱化。二、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对于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是在西方发展理论的输入,以及我国社会实践的双层挤压中逐渐领悟到的,并部分在国土规划等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一)十八大报告等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从我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战略规划来看,国内相关的研究在沿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并在有些细节上有所充实、完善和发展。如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概念,认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使“社会更加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直至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筑“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标,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政策的着力点将转到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些表述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二)区域国土规划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从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一般采取“层次推进”的模式。坚持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这种政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传统的发展观偏重区域发展,却忽视了区域间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明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即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振兴。这种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贯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樊杰等(2009)对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提供参考和借鉴。(三)相关理论研究从相关理论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从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土地资源、固体矿产资源、能源矿产为研究重点,设计了我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评价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指标、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指数、矿产品价格指数、矿产资源国际竞争力指数、石油安全度和国土资源管理绩效等6个综合性指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从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出发,主要针对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国土资源规划理论基础、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及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等专题进行阐述,重点对国土资源五年规划编制、国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等实例进行了专题研究。李新玉等的《国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就中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资源在空间布局、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协作、法制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相应的对策。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民族语发展》、樊胜岳等的《西北地区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徐建华等的《中国西部地区迟发展效应与后发优势及创新对策研究》、王文学主持的《甘肃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西部大开发与甘肃区域经济》,刘敏主编的《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王永亮主编的《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研究。另外,还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都有效地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大量的理论见解,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利用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本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具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四)阿勒泰地区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已有一些针对阿勒泰地区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论文、专著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单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有独到的见解,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参考。有关土地资源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有地区申报土地整治项目所形成的部分资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论证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区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实际经验和资料,这些材料主要对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上述成果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成果。阿勒泰地区此类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管理研究》(2012)。主要论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的可利用性》,研究报告有《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报告》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矿业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为本书的编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论著有:《阿勒泰草原的无奈和期盼》(2009)、《裂变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区草地资源分类经营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硕士论文)等。这些文献资料为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研究支撑与参考。阿勒泰地区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阿勒泰地区先后编制实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阿勒泰地区旅游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旅游资源与环境分析、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2006年国家旅游局、新疆旅游局组织中山大学编制了《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阿勒泰地区旅游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等。(五)总体评述从国内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的成果涉及我国某一固定区域单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专注于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更少。总体考察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大多数研究是将国土资源分种类,具体细化到每种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式,专门研究单个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但并没有同其他相关资源统筹考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2)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困境和途径等方面,特别是脱贫、基础教育、转移支付等层面,而涉及该类地区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综合性战略研究较少,系统总结研究的更少。事实上,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和潜力较大的地区,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将更有利用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缩短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同时保护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本质是要求用社会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探索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任何发展都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对其加以重视。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亟待相对系统完善的成果问世,以期对这类地区的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因此,如何把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借鉴切实有效的理论成果,提出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该类地区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是开展本项目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3-09-04 09:55:491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6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10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一)为未来30年的转型发展开篇布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和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构成,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亦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因西方社会长期产业结构错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发展,而忽略中低端产业配置)和经济结构失衡(只重消费经济的繁荣,而忽略实体经济的增长),大量的基础产业移植到劳力和资源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在当前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环球经济形势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倍受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重整与升级,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都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确定人民共享繁荣推动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全球产业、经济结构的重整,建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出口依赖、资源高耗、产能低效和环境污染型经济增长方式;迅速突破体制改革、社保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瓶颈,并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于民、社保健全和扩大内需、巩固出口与发展现代服务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格局。  (三)对于凝聚全党力量、明确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如何发现把握规律并指导实践,对做好工作意义重大。五中全会审定的“十二五规划”,是对我国发展形势进行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这个高度上来,使五中全会精神成为推动全国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激发广大党员加快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落实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3-09-04 09:56:081

关于当今社会未来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b></b></b></b></b></b></b> 马 凯 </b>“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题目,有利于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科技发展规划紧密衔接,相互促进。“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要对许多问题包括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准确把握未来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征,是研究发展战略和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650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650~255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2555~7911美元的为中上收入国家,7911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我国人均GDP在1996年超过650美元,开始迈出低收入国家行列,现在已迈上了1000美元的新台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将开始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往往可以形成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这一时期,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阶段,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讲,尤为重要。这一阶段,之所以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在于该阶段人们的收入水平及其持续提高的趋势,将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又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进而又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也将给我国带来各种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些,都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条件。一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需求。在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消费需求将从为“生存”而奋斗,转向求“发展”、求“享受”。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更要住得舒适、行得方便、活得安全,呼吸更新鲜的空气,饮用更甜美的水,食用更绿色的食品,享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将逐步从舒适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将从侧重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大大降低,近年来,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的消费也在持续升温。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变动、不断升级的新阶段。二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供给基础。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和升级。今后20年,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还是产业内部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从农业来看,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加强,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继续有所降低,但适应人民食得更丰富、更绿色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将大大改善,优质农产品、畜牧业、水产业以及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将快速发展。从工业来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但是实现工业化的重点将从前一阶段的以量的扩张为主,转向以上水平为主,工业化的进展会更多地体现在工业产品的消耗降低、结构优化、品种改善、质量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稳步增加一段时期后将呈现小幅降低趋势,符合消费升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将加速增长。从服务业来看,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今后,一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求“发展”、求“享受”的需求将更加强烈,体现生活质量的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医疗保健等高层次服务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细化的进程中,出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配送、员工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推介营销,以及法律、税务、会计、工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也将快速扩大。总之,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将得到全面快速的大发展,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初始、加速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最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也只有40%左右,城乡二元结构还十分突出,城镇化进程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今后十几年,我国将有2亿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这意味着城市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同时,满足2亿人口进城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等也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市场。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曾把我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因素。四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客观条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经过几年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网络化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航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所有这些,为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抓住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就有可能实现某些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五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国际贸易已占到全球生产总值的41%,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规模空前,国际分工格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较之于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具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就可以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从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之所以也是“矛盾凸现时期”,原因在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物质资源的消耗强度增加,从而污染物排放也将进入高增长时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人口、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公正、社会安全等各种社会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在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一是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加剧。传统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索取自然、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20世纪的100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去年我国创造了1.4万亿美元的GDP,但为此也消耗了约50亿吨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耗的资源还将会继续增加。仅从能源消费来看,在充分考虑节约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就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度翻一番多。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现有精查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不足四大压力。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木材等的国内保障程度将大幅度降低,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必然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已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污染排放已经大大超出环境容量。化解日趋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增长的尖锐矛盾,是我们新世纪必然面对的重大挑战。二是社会矛盾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将保持在千万左右的高位,满足其衣食住行的需要负担沉重。人口基数大、增长幅度高以及持续时间长,导致就业压力日渐加大。城市除现有失业和下岗1400万人外,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农村还有1.5亿就业不充分的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人口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阶段,就提前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这种“未富先老”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城乡、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进入新时期,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产业结构大调整、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区域集中化趋势等,遏制差距扩大趋势并到达缩小的拐点,进而逐步缩小差距,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由于我国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益性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反差很大,如何解决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也是进入新时期后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总之,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就业、老龄化、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极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国际竞争的压力加大。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都是“双刃剑”。经济全球化不是单向的。我们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导致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相当一部分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尚不具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大跨国公司较量的实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反倾销调查等限制也日益增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的加速,总是先强化发达国家的竞争力,这就会相对地削弱我国的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但也日益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遏制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工具。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不高,如果跟不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甚至在新一轮的科技较量中再次落伍。四是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存有隐忧。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当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经济持续增长的循环极易受到冲击。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也有长足发展,但关键技术和主要设备仍未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高,作为一个大国,重要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全球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经济、技术问题,还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但并不会一帆风顺,涉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总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面对各种矛盾凸现的局面,处理不当,结果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激增、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b></b></b></b></b></b>
2023-09-04 09:56:191

保险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怎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和强化,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共识。保险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充分认识保险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有利于拓宽保险发展空间,使保险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工作中,提升保险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一、保险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与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促进经济发展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要受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它的健康稳定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由其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的功能实现的:其一是通过风险集散和经济补偿,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保驾护航。表现在:一是帮助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保障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为商业贸易活动转移风险,推动商品的消费和流通;三是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可靠的风险保障,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其二是通过对收取保费积聚起来的庞大保险基金进行科学高效的运用,可以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的融通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可以为资本市场培育稳健的机构投资者,改善资本市场的结构,而保险资金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规模性的特点,也使其成为促进资本市场繁荣的最稳健的力量,从而推动金融市场的高效、稳健运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此外,保险业本身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在就业、税收等方面都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就是经济金融健康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二)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保险的基本保障职能看,保险通过帮助受灾家庭恢复原有的生活条件;减轻伤、残、病、老、死等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对民事赔偿责任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保障受害人的经济利益,减少经济纠纷等方面,能够满足人民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高度关联性和不确定性对保险保障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要求保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更高层次、更广层面分担社会管理的职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就现阶段而言,保险在社会发展领域中的作用,应当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担政府社会保障职能,补充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趋势,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保障人民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政府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只能定位在分阶段推进的广覆盖、社会化和可持续的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较低水平上。因此,要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构筑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网,就必须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加以补充。商业保险作为我国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社会保障尚未覆盖的人口群体,如农村人口及大量没有社会保险的城镇人口中,甚至可以作为社会保险的替代工具发挥主导性的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商业性养老、健康保险有利于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负担,解除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险业由于自身所具有的产品开发、投资管理、客户服务以及精算、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有责任也有能力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分担社会风险管理的职责,提高社会防灾防损和应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性。其一,在日常的防灾防损中,保险人作为专业风险管理者,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经验,而且可以通过承保时的危险调查分析、承保期内的危险检查督促、以保险费率这一价格杠杆调动企业防灾防损积极性等措施,增强整个社会防灾减损的能力,尽可能减少保险赔款的支出和社会财富的损失,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二,则是构建突发性巨灾危机的防范体系和保障机制。以非典、9.11恐怖袭击、美加大停电等为代表的国家公共安全事件表明,缘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异,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事故将呈日益复杂与巨型多样化趋势,已经对人类社会应对突发性巨灾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政府应承担并负责提供有关公众安全的基本保障供给,但政府限于财力,同时又受制于诸多宏观经济目标的约束,投入总是有限。因而,强化现代保险业在这其中的功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考虑到各种巨灾等危机事件所造成的综合影响,在涉及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公众责任、第三者责任以及针对意外或突发事件导致的营业中断和利润损失等方面,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可以提供产品丰富的多种可能的保险保障,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正是由于保险兼具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保险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保险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还必须认识两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保险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保险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则是商业保险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险业的发展不可能长期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一枝独秀。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能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如果二者发展不协调,在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同时,也会抑制有效的保险需求,影响保险业的正常运营和稳健发展。因此,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与保险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保险业的经营目标只有顺应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在有效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中得到提高和加强,并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二是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主要靠保险业自身的努力,但也受到一些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其中政府决策支持是一个关键因素,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能否理顺政策、法制、制度框架,影响到保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基本社会保障的深度、广度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制度沿革相适宜,关系到商业保险发挥作用的空间。由于市场失灵(比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带有外部性),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无法完全凭借市场力量自动形成,政府必须在社会发展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完善政策、法制和制度环境、加大对公共领域的投入等措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政府介入要有明确清晰的“度”的界定。这是因为政府进行的社会管理具有效率低下的固有缺陷,并且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基本社会保障,由于是和个人对社会贡献无直接关联的“均值化”服务,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特点,提供不足固然影响社会稳定,但过度提供则一是增加财政负担,二是挫伤就业积极性,三是对商业保险等市场力量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政府职能定位是否明确,决策支持是否到位,影响到保险业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和运作空间,最终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二、加快保险业发展,充分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责任等保险产品还不能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保险还没有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不足是制约保险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主要因素。因而,必须从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加快保险业发展,尽快做大做强,才能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提升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一)树立正确发展观。保险业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改变多年来走的重规模、轻效益,重保费、轻管理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以及片面追求保费增长速度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贯彻“速度、结构、质量、效益” 统一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切实担负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二)深化改革,实施进取性战略。在我国保险市场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加快国内保险业的改革调整,解决我国保险业体制与结构矛盾;分多层次——国际保险(金融)集团、“专、精、特、新”的专业性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以及兼业代理机构等——丰富保险市场主体结构,鼓励公平有序竞争,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开展兼并收购等形式的国际化资本运营,快速增强实力;将市场领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保险公司制度创新、保险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增强统一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加快创新,为保险作用的充分发挥注入活力。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如:探索保险投融资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探索保险风险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的可行性,在更广范的范围内寻求建立安全基金聚集与危险损失分散化的融资与转移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实现经营方式的差异化与管理方式的精细化,推动保险经营与管理升级;密切关注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开发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保险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丰富保险服务的内涵,把服务渗透到保险消费的各个环节,增强核心竞争力。(四)防范风险,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标,稳定则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作为转轨过程中的新兴幼稚产业,我国的保险业必须加快发展,才能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应对入世挑战,才能够解决保险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保险市场的宏观制度安排和微观运行机制中的落后因素,为保险业发展扫清障碍。与此同时,保险业长期发展中埋藏了不少风险隐患,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新的不确定因素不断涌现,因而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必须密切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保险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促进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维护保险体系的稳定不能以牺牲保险市场的效率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为代价,也并不意味着不让经营失败的机构退出市场。为兼顾保险市场的效率与稳定,当前亟需确立两个制度安排:一是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实现科学监管,从最终意义上维护被保险人利益,增强投保人的信心。二是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着眼于畅通市场退出渠道、减轻机构退出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处置成本、从整体上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既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公司稳健经营,促使投保人审慎选择;又有利于维护保险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定,防止因个别机构经营失败引发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五)寻找利益与责任的最佳契合点。利益与责任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保险业无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现阶段经营管理基础和风险管控能力薄弱,外部体制、政策、法制、信用环境尚未理顺,以及市场竞争不规范,在某些社会管理功能强、群众迫切需要的险种,如责任险、健康险、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业务经营中,必然面临经营风险加大甚至无利可图等难题,出现了保险公司不敢开展或业务量萎缩甚至退出市场等现象,不利于保险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拓展新业务空间。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有客观因素,但保险公司必须充分认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消极等待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好转才经营,而要积极作为,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要加强和有关部门、其他市场经营主体的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寻找利益与责任的最佳契合点,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拓市场、发展业务;另一方面要苦练内功,通过科学设计产品、加强风险管控和提供优质服务出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六)争取政策扶持,理顺外部环境。目前,保险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政策和制度瓶颈的制约,如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尚不到位,商业保险机构与社保经办机构的利益冲突没有消除;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缺失;法制、信用环境不完善等。从国外经验看,商业保险要在社会保障体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事业中发挥作用,离不开政策扶持。政府要通过加快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和主体资格;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推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措施,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3-09-04 09:57:24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

2.2.1 自然环境2.2.1.1 地理位置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市中部(图2.2),湘桂走廊的漓江河谷盆地上,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漓江上游两岸。地处东经110°12′58″~110°21′29″,北纬25°00′~25°21′43″之间,东面和北面与灵川县接壤,西面和西南面与临桂县接邻,东南面与阳朔县毗邻。市区南北方向长40km,东西宽10.0~22.5km,总面积565km2。2.2.1.2 地形地貌桂林市区的地形大致是以柘木镇为中心的河谷盆地形态,这个盆地往南延伸至三塘到良丰之间,往西成一较大缺口,四周地势较高,分布石山和土山,多为丘陵坡地。盆地成为各河流集中地点。桃花江自西北而来,良丰江自西南而来,共同汇入漓江。盆地之内,地势比较平坦,水网密布,给农田的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市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东北面的尧山,山体宏大,坡度陡峻,最高峰海拔909.3m,它和南西面的雁山均为土石山。尧山、雁山大岭、大埠和长岭南面黄村附近的龙泉一带的丘陵,主要是由下泥盆统的莲花山组及四排组页岩组成。北面的漓江两岸和南面的乡镇多为丘陵起伏的坡地,多属第四纪红土,所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厚棕红。西北和东南面,大部分为峰林起伏的石灰岩,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图2.2 桂林市行政区划图图2.3 桂林市区地貌立体图市区发育岩溶地貌和流水地貌两大系列,地貌类型复杂、形态多样。低山、丘陵、盆地、平地均有分布,以平地为主,占市区总面积的60.9%。市区96%的面积属于岩溶地貌,以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图2.3)两大类地貌为主。峰林平原其基座为碳酸盐岩,上面由红土和碎屑堆积物覆盖,构成主要的农业区。平原海拔高度为145~180m,耸立着拔地而起、相互独立、疏密不等、大小不一、高低参差的山峰,山峰相对高度多为100m以内,峰尖坡陡,坡角大于50°,形态各异,洞穴发育,地下水丰富,埋藏浅,岩溶湖、河流发育。峰丛洼地由众多高低错落的联座锥状山峰与岩溶洼地、谷地组成,其山峰丛聚尖峭,坡度大于45°,洼地星罗棋布,局部沟谷相间,呈现峰丛洼地-谷地地貌景观。此外,岩溶洞穴发育密集,数量众多。据统计,出露地表并有一定规模的洞穴389个,典型的如七星岩、芦笛岩、冠岩、穿山岩等。2.2.1.3 气候特征桂林市区地处低纬,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春季阴雨绵绵,雨日较多;夏季高温湿热,暴雨集中;秋季雨量显著减少,气候干燥,秋旱频繁;冬季由于寒潮入侵,间或出现霜冻等短暂的寒冷天气。桂林市区多年平均气温在18.8~19.2℃,实测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4.9℃,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9℃。空气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25~1667h,日照百分率为37.1%~38.1%。由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及越城岭山脉的影响,市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646~1917mm。因受地形因素影响,降雨南北分配不均,北边降雨稍多,南边降雨稍少。因受季风影响,各季降水量的分配极不均匀,一般3~8月降雨占全年的75.73%左右,其中5月、6月降雨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的35.35%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380~1560mm,蒸发量最大在7月,月平均190.3mm。多年平均无霜期304~309d。全年风向以东北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6m/s。2.2.1.4 河流水系桂林市区江河湖塘众多,水系发达。在市区过境的河流有漓江、桃花江、良丰河、南溪河;市区内河流有灵剑溪、小东江、朝阳河、宁远河、南湾河、瓦窑冲等,河流总长142km,河网密度0.25km/km2。这些河流均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市区内湖塘总面积达13.65km2,面积较大的湖塘有榕湖、杉湖、桂湖、西湖、木龙湖、八角塘等。(1)漓江漓江是桂江中上游河段的惯称,河段全长214km,发源于兴安县华江乡猫儿山东北面,是贯穿市区的一条主要河流,由北边灵川县秦家进入桂林市区,向南穿过城区,汇桃花江后至斗鸡山折东南流,过大圩镇又蜿蜒向南,在雁山区的草坪回族乡冠岩处流出市区入阳朔境,流经市区段长49.3km。漓江桂林水文站(位于瓦窑渡头村)断面以上集雨面积286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35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30×108m3,历史最高洪水位发生在1885年6月14日,水位为148.58m,流量为7810m3/s。实测最低水位140.18m(1989年12月20日),最小流量3.80m3/s(1951年2月7日)。多年平均流量129.03m3/s,多年枯水期月平均流量为22.7m3/s。桂林市区漓江河床由卵石、砾石和砂组成,沿河床滩潭相间,滩长潭深,枯水水深1~3m,浅滩处0.6~0.9m,潭深最大达12m,白石潭至柘木镇河道的河床纵断面平均坡降为0.32‰。枯水河宽一般为150~190m,由于枯水流量小,个别河段河床裸露严重,有些仅剩20m左右。河槽面积约14km2,宽平均为280m,最窄为165m,最宽处达460m,枯水水面至河岸高宽平均为5m,最低处4m,最高处约7m。此外,市区汊河、洲岛较多,计有较大洲岛9个。漓江市区段河道安全泄洪流量为2580m3/s,水文站水位达146.5m时市区受淹较严重。(2)桃花江桃花江,又名阳江,发源于临桂县五通镇与灵川县青狮潭乡交界的中央岭东南侧。干流由北而南经临桂县五通镇、庙岭乡向东流,在市区五仙坝处折北过灵川县定江乡,经水南村由北向南进入市区甲山乡,至甲山乡政府附近转东穿过城区,在南门桥下游分别从象山和萝卜洲尾汇入漓江。干流长65km,是漓江的一级支流。流经市区段长19.1km。桃花江集雨面积298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900~20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108m3,调查最大流量840m3/s(1885年),实测最小流量0.637m3/s(1972年)。多年平均流量11.6m3/s。桃花江自五仙坝至雉山桥河床纵断面平均坡降为0.44‰,枯水水面比降为0.43‰,洪水水面比降为0.30‰。枯水河宽一般为40~0.9m。虹桥坝以下至萝卜洲河段称宁远河,是桃花江汛期洪水的主要出口通道,枯水期宁远河基本断流,江水由象鼻山注入漓江。桃花江槽宽一般为50~60m,飞鸾桥最宽达71m。虹桥坝以下断面较宽,槽宽为60~70m。沿河河岸很低,枯水面至河岸一般为2~3m,胜利桥断面最高也仅4m,河道弯曲度很大,五仙坝至飞鸾桥河道长近10km,截直仅2.1km。沿河流水为堰坝所分割,使枯水水面成阶梯状。现有河道行洪能力很低,南门桥以上河段安全下泄流量仅260~300m3/s,未达五年一遇的洪水两岸即受淹没。(3)良丰河良丰河,又名奇峰河,发源于阳朔、永福、临桂三县交界的香草岩,由南向北经临桂县狮子口、南边山流入市区,流经雁山区的良丰,后转向东北,穿过奇峰镇,在柘木镇的胡子岩处注入漓江。干流长69km,是漓江的一级支流。流经市区段长31.5km。良丰河集雨面积528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5.17×108m3,最大流量836m3/s,最小流量0.484m3/s。多年平均流量164m3/s。良丰河自黄金水坝至河口河床平均坡降为0.49‰,枯水水面比降为0.39‰。良丰以上河宽20~30m,枯水期水深0.6~1.2m,河岸高3~4m;良丰以下至河口河宽30~50m,枯水水深1.0~1.4m,河岸高5~8m。(4)南溪河南溪河发源于临桂庙岭乡称勾山麓,干流由北向南,至汉塘转东进入桂林市区,沿途流经市郊甲山乡唐家、官桥村,在黑山植物园处进入城区,绕南溪山在斗鸡山北侧汇入漓江,干流长13km,市区段河长10.6km2,是漓江的一级支流。南溪河集雨面积24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60mm,多年平均径流量0.29×108m3,多年平均流量0.92m3/s,最枯月平均流量0.2m3/s。南溪河弯弯曲曲像羊肠小道,且宽窄变化大,最宽约50m,最窄处不足10m。河床平均坡降1.1‰。(5)小东江小东江是漓江的一条汊河,全河流程均处于穿山乡境内。北起叠彩山下漓江东岸的二江口,由北向南流,在新桥下游处灵剑溪从左岸汇入,与灵剑溪汇合后继续往南,在穿山公园处流回漓江,途经七星区的七星与穿山两村委会、桂山大酒店、七星与穿山两个公园,全长5.7km,河宽40~70m,岸高3~4m。沿江两岸有七星公园、龙隐岩、塔山、穿山公园等著名风景区。二江口以上漓江流域面积2550km2,多年平均流量114m3/s,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共5个月属于漓江枯水季节,平均流量30m3/s左右。(6)湖塘市区现有湖塘总面积达13.65km2,主要分布在城西的甲山乡、城东的黄莺岩一带,城南的雁山镇、柘木镇及城区中心。面积较大的湖塘主要有:榕湖、杉湖、桂湖(包括西清湖、宝贤湖、丽泽湖)、西湖、木龙湖和八角塘等,主要塘湖基本情况见表2.1。表2.1 桂林市区主要湖塘基本情况2.2.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水资源需求预测的重要依据。它对水资源需求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总产值;农业发展与灌溉面积增长。针对这些发展指标,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目标,分别预测其可能出现的上下界范围,然后根据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对各分项指标预测值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发展情景,最后以这些发展情景作为基础,进行生活、工业、农业、生态需水量的预测。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三项指标。预测人口总数时采用的是“直接推算法”,即以基期人口数为基数,按照一定的递增率进行直接推算。其公式为Pn=Po(1+K)n式中:Pn为预测期人口数;Po为基期人口数;K为预测期内年递增率;n为预测期间隔年数。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变化,对人口的分析预测参数K采用人口年增长率。考虑桂林市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并参考《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中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70万人,将2001~2010年参数城镇人口年增长率取3.67%左右,2011~2020年取 0.70%左右。2001~2010年农村人口年增长率取0.53%左右,2011~2020年取0.35%左右。市区2000年总人口64.30万人,其中城镇48.81万人,农村15.49万人。经过计算,预测2005年总人口74.35万人,其中城镇58.45万人,农村15.90万人;2010年总人口86.33万人,其中城镇70.00万人,农村16.33万人;2020年总人口91.97万人,其中城镇75.06人,农村16.91万人。2)按照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桂林市区全部工业总产值2000年为121.6亿元,“十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长12.2%,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216.2亿元;“十一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长9.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335.7亿元;远景目标2020年工业年均增长5.2%,2020年工业总产值为557.3亿元。3)桂林市区的耕地面积自1990年以来虽然变化不是很大,却稍有减少的趋势,有效灌溉面积扩大的潜力也不大,预测耕地面积年递减率0.4%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年递增率0.2%左右,2005年、2010年、2020年实际灌溉率分别为70%,75%,80%,其中水田灌溉面积占实际灌溉面积的85%左右。2000年耕地面积7879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747hm2,实际灌溉面积4609hm2,灌溉率68%,其中水田3918hm2,水浇地691hm2;到2005年耕地面积为7723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814hm2,实际灌溉面积4770hm2,其中水田4054hm2,水浇地716hm2;2010年为7571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883hm2,实际灌溉面积5162hm2,其中水田4388hm2,水浇地774hm2;2020年为7274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022hm2,实际灌溉面积5618hm2,其中水田4775hm2,水浇地843hm2。畜牧业的发展。2000年大牲畜存栏数为1.69万头,小牲畜存栏数为12.15万头。根据畜牧业发展态势,牲畜数量在今后20年预测将以5%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05年牲畜数量为17.53万头,2010年牲畜数量为22.38万头,2020年为36.46万头。4)2000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为49.40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的49.5%。到了2005年以后,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市区人口增多,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更猛,比重会增加,采用市区占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的60%进行分割。“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8%,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89.0亿元,市区则为113.4亿元;“十一五”期间、远景目标202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4%,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为296.2亿元,市区则为177.7亿元;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值为727.3亿元,市区则为436.4亿元。
2023-09-04 09:57:33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分别为多少年

三年/五年/十年,
2023-09-04 09:57:545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科技决定中国的发展,决定中国的未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23-09-04 09:58:102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决策委员会是个什么单位

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决策委员会是省政府领导下从事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研究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该单位主要决策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力求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共同成长。
2023-09-04 09:58:371

社会保障制度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说的 通俗点 有了社会保障 就可以 为 那些衣食无着的人提供最基本的需求。这样 他们就不会 因没饭吃 没衣穿 而扰乱社会治安,影响国家的正常事务 政府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 其它 事务上 改善民生等 另外,生存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有了社保制度 也是对 人性的一种尊重。 就这些吧。。。。。。。。。。。。。。。。
2023-09-04 09:58:472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新药创制成功,传统中医药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1 14:46 5.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平均增速高达27.0%,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22亿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8亿美元,是2002年的3.5倍,优化了贸易结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4.3万亿和3.6万亿;聚集了全国一半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国的1/3;区内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2600;区内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8520.5亿元,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25891.8亿元,工业总产值21873.2亿元,工业增加值5021.6亿元,出口创汇967亿美元。 7.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00万人,成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国家。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1 14:46 9.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大学、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2006年,中国企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达到2134.5亿元,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的71.1%,企业开发的重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民营科技企业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发展为2006年的15万家。高等院校现有研究开发人员22.7万人,取得了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家蚕基因组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订了102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签订了1000多项部门间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中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国际对地观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人类肝脏蛋白质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等等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中国科学家、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拓展,人员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便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迄今为止,中国已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06位科学家在国际。
2023-09-04 09:58:561

什么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预测。含义: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科学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23-09-04 09:59:041

水工环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

徐军祥(山东省地矿局,济南250013)作者简介:徐军祥(1961—),男,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山东省地矿局总工程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简称水工环地质)是地质学与水文学、土木工程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水工环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工环地质科技工作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使自身不断进步。分析研究水工环地质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够进一步认识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加强水工环地质工作,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水工环地质科技工作与经济发展水工环地质科技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方面:(1)为城市、工矿、乡村和工程建设寻找提供供水水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和南方部分城市、大部分工矿企业和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地下水供水水源都是通过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供的。山东省46个城市中的38个城市、30 余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主要缺水乡村供水水源均是依靠水文地质工作获得的。1956年以来,山东省水文地质工作者提交的150余个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允许可采量860×104m3/d),潜在直接经济价值1700亿元/年。(2)为城市发展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前期论证和建设进行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依据。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要通过工程地质勘查来查明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及地基稳定性,以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依据。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所有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都必须具备工程地质勘查资料。(3)为矿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通过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查明矿床开发利用条件,防止矿山突水、冒顶等灾害的发生,保证矿山安全生产。(4)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与防治,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等。(5)为国土规划、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服务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工作。2 水工环地质工作与社会进步水工环地质基础调查所获得的成果服务于全社会,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行政、国防、环境保护等领域。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成果可直接为贫困缺水地区解决人畜用水服务、为地方病区改水服务。位于鲁西北地区的山东省聊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前城市供水水源和水质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山东省地矿局在该城市南部20多千米的东阿县发现一大型隐伏岩溶水供水水源地,当地政府根据水文地质工作者的建议开发此水源地作为聊城城市供水水源,从而彻底改变了这个城市的面貌,如今的聊城已成为焕然一新的“江北水城”。山东省金乡县城人口约5万,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地氟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外资难以引进,经济社会发展迟缓。山东省地矿局水文地质科技工作者在该县探明一处水质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供水水源地。此水源地起用后,极大地提高了县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外资投入大幅度增长。环境工程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则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通过地质灾害调查,查明灾害隐患,提出预警方案,从而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伤。我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在2003年开始起步就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汛期由降雨共诱发了382起地质灾害,其中有163起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位于预报预警范围内,预报成功率达43%。通过预报预警与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2004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707起,及时转移4.6万多人,避免财产损失达4.4亿多元。3 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水工环地质科技进步水工环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推动水工环地质科技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阶段,其间也是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最快的时期。政府组建了水工环地质工作管理机构,成立了设有水工环地质专业的地质(矿业)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为全国水工环地质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省在组建水工环地质勘查队伍的同时,在勘查装备上有很大进步。在学习前苏联先进经验的过程中,一批批新理论、新方法不断被提出并应用,如地下水稳定流理论的应用、环境工程地质“安全岛”理论的提出等。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多年是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第二个大发展时期。恢复高考后,全国五大地质学院和一些综合大学地质系大规模招生。随后,又陆续培养出水工环地质专业硕士和博士,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水工环地质队伍的素质。其间,许多国际先进的水工环地质新理论和新方法被引进,地下水非稳定流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数值法大量应用到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中去,水文物探方法有新突破。不论是水工环地质理论,还是水工环地质方法都有长足进展,我国有许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4 水工环地质工作与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工环地质工作与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对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压力作用更为明显。饮用水水质的好坏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目前,全世界主要因饮用水质问题而死亡的人数达200万。山东省目前有26个县的300余万人口生活在饮用水氟超标的地区,靠近城市和工矿企业及污染河流的许多地区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不同程度超标,由此造成地氟病和癌症的发病率较高。寻找符合生活饮用水质的优质地下水就成为水文地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水、粮食和能源是全球性资源问题中的主要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是开源节流,而开源则主要是提供更多的地下水供水水源,这就要求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评价工作。水、肥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增产提供保证;寻找化肥矿物,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必须的氮、磷、钾等元素。此外,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可为调整种植结构、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和发展绿色食品等提供重要依据。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简单说,地质环境包括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等。其中,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环境威胁十分突出。我国由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数百人死亡、经济损失50多亿元。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城镇被海水和洪水淹没、粮食绝产、房屋建筑开裂等,其潜在损失更是惊人。要控制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就离不开环境地质工作。通过勘查评价,查明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和发生发展规律,提出对策,通过地质工程方法进行治理。5 加强水工环地质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水工环地质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工环地质工作的支撑;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在不断地推进水工环地质科技进步。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需要各学科各专业的贡献。作为水工环地质工作者来说,就应当做好本职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以山东省为例,虽然本省处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近年社会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有9000多万的人口,加之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国际化、城市化达到新的水平,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由小康向富裕迈进。这些目标任务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水工环地质工作的支撑。因而,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省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任务将十分繁重,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加强水工环地质工作,不断推进水工环地质科技进步。要瞄准制约山东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地学问题,加大攻关力度,取得新突破,做出新成绩。
2023-09-04 09:59:271

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研究提升发现与发明产出效率的正确方向吗?

十七大报告具有六大特点:一是旗帜鲜明,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气势宏大,整篇报告体现着时代精神、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三是内涵非常丰富,报告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四是思想深刻,整篇报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分析问题;五是方向明确,报告明确了我们前进中的指导思想,对重大问题作出了战略决策,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提出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什么 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但这个发展不再是对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单纯追求,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能不能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没有止境,必须常抓不懈。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提出新的目标要求,抓好发展更加重要、更为紧迫。进入新时代,发展仍是硬道理,发展更要有新作为。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历史。
2023-09-04 09:59:483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主要工作

(一)进行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讨解决方案,提出政策建议;(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建设性、指导性的咨询议案,对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项目开展咨询活动;(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召开研讨会、报告会与座谈会,提出学术观点;不定期举办交流会、学术讲座、研讨班、培训班等,交流学术与科研成果;(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学术研究动态,有影响的新著作、新观点、新思想进行收集整理、组织探讨研究及指导、评选和奖励,并促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六)组织编辑出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优秀成果奖——年度获奖成果论文集》,应用出版基金,长期支持出版有影响的新著作;(七)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八)促进国内外学术合作与联系,组织有关考察访问活动。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分析发展热点、研究相关政策、预测社会发展前景,向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便于社会发展研究的理论推广,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事业的繁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紧紧围绕本院宗旨,积累并增长社会发展知识、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社会发展趋势,应用研究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满足政府、企业、科研人员及社会各界对社会发展相关信息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眼光、创新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奉献的精神、求真的思想研究社科、经济、港澳台、环境、卫生、宗教、人文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问题。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注重与学术社群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积极组织召开经济、社科、教育、医疗卫生、能源、交通、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培训点由新、马、泰发展到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长期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活动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促进了学科建设,繁荣了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事业。在长期的工作中,我院组织启动了“中国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并以此为延伸,组织召开“中国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交流会”;成立了出版基金,资助院内优秀研究成果的研究和出版;在研究过程中,把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并编辑出版是我院工作的又一大重点,其中,大型理论与实践文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文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众多的好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核准成立,具有法人资格,受相关国内国际法律保护。研究机构主要包括区域经济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医学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科技创新研究所、文化艺术研究所、港澳台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茶艺文化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摄影研究所等十多个研究所及其他直属单位。各直属单位根据需要设在相关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协会、企业等合作单位。研究院总部及研究机构设在香港,目前在成都设立对外联络机构。该院之研究人员与工作人员近200人,其中教授23人,高级工程师38人;博士研究人员7人,硕士研究人员近100人。以后将聘雇更多高素质的研究者,协助各项研究工作,完成智慧财产之保护及技术移转,促进研究与产业相结合。未来,本院除发展重点强项领域外,亦将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并进行各项跨国合作。我们本着民主自律、自我发展的精神,努力将本院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影响的独立学术机构。学术的创新发明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从事研究工作者,往往要在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及智能财产之保护与知识普及间取得平衡,最终极的关怀仍在于如何提升社会的整体价值。展望未来,为创造更优质的研究环境,本院将整合现有的资源,秉持良好的学术传统与研究基础,开发新的科学知识、培育更多年轻优秀的人才以及研议良好的政策建议,并持续加强对当代社会、人文与世界的关怀,藉以丰富人类的文明,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研究院主办的《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杂志(季刊),是目前香港地区经济类最权威最大型的期刊媒介之一。杂志内容丰富,印刷精美,涵盖面广,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既高屋建瓴又立足基层,集学术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普及于一身,被转载率及引用率较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院内另一重要的媒体是《院报》。主要发布院内动态,研究成果及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活动中的获奖成果,公示新晋研究员等。
2023-09-04 09:59:561

能告诉我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的参考文献 能给我吗?

当时收到了很多经济的底径干扰大飞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时候再做厂里的态势画面突然出现了红色的告警这句我们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两架飞机正快速的向我们递
2023-09-04 10:00:113

如何审议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有机统一,依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一)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保持政策定力,创新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增长7.7%,完成预期目标。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万亿元,增长10.1%,财政赤字1.2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重点领域、重要时段煤电油气运需求得到较好保障。  二是内需继续成为增长主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8万亿元,增长13.1%,一些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领域表现出巨大活力,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1万亿元,增长19.3%。民间投资增长23.1%,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达到6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4.4%。  三是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重要商品的收储、投放和进出口调节工作有序开展。生猪、蔬菜市场价格政策性保险试点积极推进。价格收费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力度加大,全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44万起,实施经济制裁31.25亿元。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突出重点,有扶有控,着力提质增效升级,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技术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成效显著。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09%,完成预期目标。嫦娥三号探测器、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举世瞩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大规模商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1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力度加大。下发了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出台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着力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意见和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基础产业加快发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58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672公里;新建公路里程7.0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60公里;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10个;新增民航通航机场10个。能源生产保持稳定,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0.8%、1.8%和9.4%,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9.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建设的比重超过一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总产量达到6.02亿吨,实现“十连增”,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提高到88.5%,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线路21.1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万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8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266万户。支持建设粮食收储仓容440万吨、农产品批发市场114个。中央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全面部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2023-09-04 10:00:191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对构建和谐社会可能产生的危害

同学你是不是上大的。在上《构建和谐社会什么的》那门课啊?哈哈 你选这个问题啊。我也找不到- -、、、、桑不起啊。。
2023-09-04 10:00:582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x0dx0a  1、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x0dx0a  2、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x0dx0a  3、到建国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023-09-04 10:01:062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一、科学发展观是自主创新的旗帜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获得持久发展。倡导和坚持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资金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作支撑。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妨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们付出更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二、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旗帜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而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犯罪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等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23-09-04 10:01:142

大兴调查研究的课题有哪些?

大兴调查研究课题有:1、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2、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3、教育和文化活动的状态;4、市场环境研究;5、人口、健康和福利。1、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主要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住房安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寻求具有深度而全面的改善方案。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公路、桥梁、地铁、水电站等方面的建设,以支持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和供水能力。2、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想要更好地预测未来并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了解当前经济和社会现状至关重要。3、教育和文化活动的状态。仅限于了解当地学校数量、人口情况和文化机构的分布状况、群众需求和供给是否匹配等方面的问题。4、市场环境研究。实现培养优秀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对区域商业和市场领域进行深入剖析非常必要。5、人口、健康和福利。针对包括医疗、老年护理、福利社会保障、儿童保育等方面,寻求可行的改进方式。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到确定问题的过程,确定问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方式。课题不仅仅是研究问题的名称或题目,它还体现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课题表明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限定了课题。论证一个课题主要弄清如下几个问题: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等。
2023-09-04 10:01:421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无形资源形式,以社会关系中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为载体,既包括社会关系中的制度、规范和网络化等组织结构特征,又包括公民所拥有的信任、威望、社会声誉等人格网络特征.社会资本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1)对于新的现实有较强的解释力.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起构成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开拓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三大学科交叉互动、联袂整合的新思路,可以更好地解释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深化了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理论研究.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层面上重新整合了社会研究与人性研究的视角,对于以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各执一端的争论是一种理论化解.社会资本是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这一思维路向重现了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也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历史的强大生命力.(3)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和政治文明基础.社会资本的考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将社会关系和文化因素纳入了分析框架,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着手构建其社会道德基础和政治文明基础.(4)强调了社会和集体的重要性.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和集体对于个人的优先地位,这同中国文化的传统范式不谋而合,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理论分析框架,也是当今中国特色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
2023-09-04 10:02:331

如何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当代科技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个过程。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前几天,我看一份材料,说“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国际上有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看到这里,我就在想,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样的新技术新领域还很多,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给自主创新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我多次讲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从这个经验看,关键是时机和决断。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我们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良好条件。因此,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决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不然就可能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价,2013年3月,我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过这样一个意思,就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咋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问题看到了,就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快马加鞭改变这个局面,不能说了很多年,最后老是没有根本改变。当然,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封闭世界之外。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在传统国际发展赛场上,规则别人都制定好了,我们可以加入,但必须按照已经设定的规则来赛,没有主动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如果我们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与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总是留给有思路、有志向、有韧劲的人们的。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已经创造出来的东两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骏马一跃,也不会达到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会刻断;如果不停刻下去,金属和石头都可以雕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2023-09-04 10:02:45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
2023-09-04 10:02:552

社会发展的因素

翻开人类有史以来的记载,人类社会的构成、持续和发展,都清楚明了昭然若世。人类社会形成的核心是爱,互相关心爱护、紧密团结与帮助协作。主要支撑是社会经济,主导辅助是社会政治。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研究了社会经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原理,得出了人类社会必然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英明论断。 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主导。社会经济供给社会公众的生存生活需要的物质,动摇不得,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经济断裂崩溃,社会公众生存生活危机,民不聊生危害四起,社会动荡不稳定,何谈社会的发展进步呢! 社会政治是主导,政治起到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趋势的作用。政治理念科学先进,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正确无误,社会各方面的事业,都会发展进步迅速,成果辉煌巨大。 否则社会发展方向不明,趋势动荡不定,社会公众难以适从,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社会秩序紊乱,社会各方面事业桎梏。影响社会公众生存生活质量,甚至形成社会生活危机,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定。 社会经济和政治,互相配合的良好,经济繁荣兴旺,政治稳固持久。社会各方面事业,都会飞黄腾达一日千里,发展进步迅速飞快。 否则社会经济窒息、落后与倒退,政治混乱、倾轧和争斗,社会呈现出一片政治权势与经济利益,争夺、打斗和拼抢,混乱不堪、四分五裂将摇摆欲坠的动荡局面。 政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导,政治就是社会公共权力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社会向哪个方向发展,都由政治决策引导、操作执行与监督落实。 是促使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窒息、落后和倒退,由客观现实检验鉴别。历史经验证明,凡是贪图个人或者是小集团享乐自私利益的,社会就会混乱动荡,落后、倒退而颠覆,都不会长久。 只有坚持科学先进的政治理念,符合自然、社会与公众的发展规律和意愿,社会才能够经济繁荣发展,政治稳定进步,社会公众生活质量与日倍增。 2022年1月3日
2023-09-04 10:03:02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技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任何时候谈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围绕几个核心的问题来展开: 在具体谈论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前,先说一下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关系,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也就可以真正把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讲清楚了。 经济的良好发展即是意味着社会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更为充足的物质财富。当然了,在这里有两个很关键的含义,一是整个社会有非常充足的物质财富,二是这个充足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可以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良好,在这个基础上再来保证这些财富的合理分配,尽量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可以稳定地持续发展下去。那么什么才叫做经济的良好发展呢? 我是这么简单地理解经济的良好发展:生产者有能力生产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所有产品,所有的消费者都有钱买他们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生产者有能力适应这种变化来保证产品的正常提供。 劳动生产率①,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从这个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定义可以看出,提供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劳动消耗量不变(即生产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成果。比如原来一个食品工人,原来工作一个小时可以包装出100袋面包,现在工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工人经过训练并熟悉机器后,每个小时可以包装出500袋面包,这显然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成果了,能够满足更多的人的需要了,社会肯定就更和谐了。当然了,包装面包并不是产品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为了保证社会整个生产链的高效率,那么就必须从最初级的环节开始,所有的部门都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小麦的种植、收割、运输、初级加工……知道面包出厂,所有的环节都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社会的物质产品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在这个时候,不但可以保证本国人民的生活,剩余产品还可以出口创汇,人民和国家的财富都得到极大的增长,即是说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人在物质生活到保证的情况下,肯定会积极地向社会的其他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对生产部门进行管理,继续用前边提到的提供劳动生产率问题,要提供面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除了要提高包装机器的生产速率外,还要提高包装工人的个人素质,包装工人的素质如果进一步展开的话就涉及到他的原始技能和后期培训问题了,那么就可以慢慢提出关于国民教育问题了。因为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肯定是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下面进一步讲教育: 上面提到的关于国民教育就可以牵扯有很多内容,当然了,面包包装工人肯定就是受教育的其中一个个体,对他进行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面包的生产率。整个国民教育肯定就会涉及其他更多的方面,比如:大学里关于机械方面的教育,学校不断培养出机械方面的人才,也许某天某个学生在学校实验室里,或者学生毕业后的某天在机械研究所里,对面包包装机器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在包装机器改造过后,同样再由刚刚提到的那位面包工人才操作,现在他每个小时可以包装出2000袋面包了。在这个问题说完时,其实我也只是对面包包装过程稍微讲得详细点,还有很多的环节和很多的方面需要同步改进。比如说:管理环节,如果面包生产过程中只有包装环节的效率很高,而其他环节效率很低,那么必然导致整体的低效率,所以在每个环节都搞效率的同时,还要把这些环节理顺,把所有部门都串起来,真正发挥出整体的优势,整体大于简单的部分之和就是这个道理了。这就是简单的社会进步了! 当然了,整个社会的情况肯定比单个工厂的情况要复杂多了。整个社会涉及到各个行业及整个产业链,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可以简单理解为服务产业),以及现在的信息科技革命,各个环节的联系都是层层相扣的呢,基础产业(农业、建筑业、工业)的发展为现代科技提供强大的支撑。比如说:现在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现在的操作系统越来越复杂,当然了,它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操作系统始终是一个软件,如果没有硬件系统的支撑是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发展程度的,比如硬盘的容量问题,磁道问题,这些都是非常精密的硬件技术问题,都是要靠基础制造业、仪器制造业的发展来提供支撑的。 现在的社会可以说是也个资源共享的地球村落,基础产业的发展为技术革命提供了保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反过来极大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计算机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做各种复杂的模拟研究工作,极大地提高其它行业的研发速度,比如植物育种,动物繁殖,气候模拟,等等…… 所有的行业到最后都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呢,这样地良性发展必然带动社会经济地高速发展,当然了,社会的发展并不只是经济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其他方面。比如:府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好像中国现在提得很多的转变政府问题,由一个管理型的政府向一个服务型、引导型的政府转变,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法律和体制上都能够有配套的转变。这些方面的转变就会带动经济政策的转变,自然就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自然就会影响到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科技革命进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了。 讲到这个地方,文章大体内容就接近尾声了呢,这篇文章的性质显然是一篇表达一个问题是什么?即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怎么一回事的问题。而非一篇怎么做的文章?文章不但明确地说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而且还从上面提到的关于面包工人包装面包和机械系的学生改造包装机器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了,对于社会发展和其他部门、行业在这个过程中的互动也就类似了呢,就不做累述了。再做一个总结如下即可: 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品,生活水品得到提高的人们可以发展社会的各项事业,各项事业的发展即包括科技方面的创新与革命,科技得到创新后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肯定会带动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如此循环……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
2023-09-04 10:03:131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物质资料之一,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 水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是孕育万物和文明的基础,与阳光和空气一起构成了生命的三要素。同时,水对城市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和文明的发源地不是沿河湖水域而发展起来的。 2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地球上我们使用的资源有的是可以替代的。如化工塑料产品可以替代金属产品。动力资源中也不断地出现了替代性资源,如水能资源、核能资源的发展,等等。但是水资源却具有不可替代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种资源可以替代水便于人的饮用,可以保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3水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水资源作为经济资源,与粮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河流都被污染了,水资源也随之被破坏,水污染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扩大。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我国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5%-2.8%。北方地区由于水环境容量有限,污染所造成的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增加;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不断出现了水质型缺水问题。可见水资源的质量好坏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效益高低。不但是水资源的质量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与稀缺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水资源分布与利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北方地区水资源贫乏,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组合不相匹配,水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差异较大,有些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人均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使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和必须妥善处理的基本问题之一。 水资源是稀缺性战略资源。水资源之所以重要,不仅因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死攸关,还因为水资源是稀缺性战略资源。我国每年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资源型缺水问题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水资源量占全国的4.54%,人口和GDP分别占全国的19%和24%,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水量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完善用水节水保护水的责任目标体系,并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更好的更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3-09-04 10:03:501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是:1. 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加强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度,推进经济由中低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 面向内需:中国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消费升级等方面的力度,使经济发展更加面向内需、更加平衡。3. 面向国际市场:中国将加强开放,推进对外开放和维护经济全球化,拓展国际市场和增强国际竞争力。4. 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力度,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5. 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将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产业的发展。6. 均衡发展:中国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2023-09-04 10:04:012

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14个职能科室和离退休干部科、机关党支部。(一)办公室组织协调机关日常工作;拟订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负责机关文秘、督查督办、会议组织、电子政务、信息、宣传、信访、档案、保密、机要通信、财务、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等工作,负责机关重要活动的安排和后勤服务工作的协调。(二)国民经济综合科分析研究全市及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对策建议;组织研究并提出全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包括年度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重要商品平衡的目标和政策,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出全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等调控目标,以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拟订并协调市级重要物资储备计划。(三)政策法规科负责有关政策性文件、重要文稿的起草和信息发布;组织研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负责组织系统内重大课题的调研;组织、协调、拟订有关法规、规章的实施意见;负责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负责组织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承办机关法律事务。贯彻执行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对国民经济动员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国民经济动员规划和计划;承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有关工作。(四)经济体制改革科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提出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组织拟订全市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改革方案;组织推进全市风险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组织研究推动全市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参与全市性企业集团和市属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集团的论证审理工作;负责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的调研与指导工作;组织研究和协调指导全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提出全市资本市场的综合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承办全市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及股本变更事项的论证审理工作;协调指导企业上市及非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参与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负责协调全市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监管工作;协调指导证券经营、产权交易等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协调政券监管机构的关系;协调指导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组织的改革与发展工作。(五)发展规划科研究提出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生产力布局的建议;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组织编制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参与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等有关前期论证工作;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组织拟订全市综合性产业政策,监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组织拟订全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拟订和协调全市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政策,参与编制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环境建设与整治、防灾、减灾等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审核保税区和各类开发区的设立;承担重点流域综合规划治理的有关工作。(六)经贸外资科研究分析市内全社会资金平衡;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并提出建议;研究提出全市融资政策建议,参与证券发行、流通政策和对金融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负责全市企业债券发行计划的审核、上报;参与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工作;研究提出全市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和价格改革建议。监测和分析国内外市场状况,负责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调控;提出全市内外贸发展战略、规划;负责粮食、棉花进出口计划的管理;编制市级粮食、棉花储备计划,指导监督采购、储备、轮换和投放;组织拟定全市性重要市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和调控市场;协调流通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负责有关农业生产资料的协调工作。研究国际资本动态,监测分析全市利用外资的状况,提出利用外资战略,研究协调有关重大政策;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提出全市利用外资、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规划和年度计划;申报、安排全市外商投资和国外贷款重大项目;提出对境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申报、安排在境外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对外招商项目名册;负责有关内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工作。(七)固定资产投资科(挂重点项目办公室牌子)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编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研究拟订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政策;提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安排市级财政投资的基本建设资金和投资计划,协调指导专项建设资金和政策性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使用方向;负责管理市基本建设基金,并提出安排意见。根据全市主要经济工作考核奖励暂行办法,负责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工作。研究拟订全市重点项目名单,参与项目前期研究和论证;监督检查市重点项目、市级财政投资的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概算控制;贯彻国家《招标投标法》,指导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拟订招投标法规、规章并监督执行;研究拟订必须招标项目的范围、规模和标准;依法对省重点项目、国家和省、市政府出资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贯彻实施国家有关项目稽察的方针、政策;负责对市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进行稽察;受国家和省发改委委托负责对国家和省出资的我市项目的稽察工作;配合国家和省发改委稽察办对国家和省出资的我市项目的稽察工作;指导全市建设项目的稽察工作。(八)农村经济科研究提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议;衔接平衡全市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渔业等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参与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综合协调农业利用外资重大项目有关工作。(九)能源交通科研究提出全市能源、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政策和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衔接平衡全市能源、交通发展规划,提出有关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规划有关重大项目布局;监测和分析能源、交通发展建设状况;提出全市能源节约和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十)工业科(挂十大百亿产业办公室牌子)研究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及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分析预测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衔接平衡、汇总编制全市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报批和管理工作;负责非政府投资项目的核准工作;承办十大百亿产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十一)高技术产业科研究提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有关重点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汇总编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全市重大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的研制开发、工业性实验和示范工程;提出市级高技术产业化资金使用意见;申报、安排高技术产业的重大项目,组织推动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形成。(十二)社会发展科研究提出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措施,提出有关体制改革建议;衔接平衡全市社会发展规划,汇总编制社会发展有关计划;协调人口、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政法、民政、社会保障等发展政策;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十三)经济合作科(对外称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挂市县域经济发展科牌子)研究拟订全市经济合作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协调全市国内重大经济技术洽淡活动;负责区域经济协作组织及友好关系单位的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承办外省市区驻聊城办事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组织拟订全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改革方案和相关政策措施;负责经济强乡镇与弱乡镇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十四)人事科负责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干部和人事管理工作;负责本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组织指导本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职称评审等工作。离退休干部科。负责委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机关党支部。负责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2023-09-04 10:04:141

发展和改革局是干什么的?

1、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组织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提出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调节目标及调节政策,协调、衔接和平衡各主要行业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措施。2、研究分析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对本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测,提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3、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和协调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工作;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对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协调方案实施中的有关问题,指导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4、提出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与投资方向,规划重大项目的布局;编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及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负责安排或转报漳平市重大建设项目和按管理权限审批建设项目;组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负责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可研、开工报告、后评价等的管理和协调,会同市有关主管部门审查项目初步设计;组织重大项目稽查工作。5、负责本市内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招标投标执法大检查活动,监督和规范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管理。跟踪、监督上级发改部门下拨补助资金的项目建设,严格按工程进度建议财政拨付,并做到专款专用;抓好工程质量关,督促工程进度,使每个项目能尽快按要求组织实施。组织、指导、监督有关业务部门的经营性收费项目管理,协同处理全市行政事业性、经营性收费方面的争议。6、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全市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的目标及政策;提出全市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参与境内外招商引资工作。按权限审批或审核转报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组织有关部门审核上报利用国外贷款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7、做好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8、负责本市重点建设项目和为民办事项目的筛选和管理协调工作;负责省、市、及本市重点项目建设的督促、协调、指导和项目投资计划的编报、建设进度的跟踪管理。9、做好国防经济动员工作;负责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组织协调国民经济动员保障工作。10、贯彻执行和监督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福建省价格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及价格方针、政策。11、调控本市价格总水平,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制订和调整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重要商品价格与重要收费,并对其进行管理;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审核工作,建立市场价格监测制度。12、负责维护本市行政区域内正常的价格秩序,指导、监督、检查本市价格工作,管理价格认证和价格学会工作,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13、协同市财政局做好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立项、管理和收费标准的管理;组织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制度和开展年度审验工作。14、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乡(镇、街道)、市直部门经济建设“五项竞赛”考核办法、考核结果汇总。15、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023-09-04 10:04:334

五年规划为何能在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年规划作用的充分发挥,得益于我们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党的主张。只有紧紧围绕党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精神,切实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奋斗方向,把党的强有力领导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国家发展规划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有效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规划的灵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国家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也持续演进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特征与历史经验: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理念“五年规划”的核心是要回答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这首先需要解决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发展的问题。纵观13个“五年规划”的发展理念,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13个“五年规划”历史表明,一个成功的“五年规划”是以科学正确的发展理念指导为前提的。指导“五年规划”的这些发展理念的演进,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也是我们党不断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过程。2、坚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努力认清历史方位和把握发展大势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系统运行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包括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等各个方面。制定“五年规划”,其实质是擘画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规划制定者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国情国力客观情况,清晰判断国家所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3、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科学规划发展战略和确定重大任务“五年规划”作为国家总体的五年发展规划,最终要具体落实到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上,这些重大任务包括规划重大项目、出台重大政策与提出重大改革举措等方面。在提出国家总体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以及基于目标管理具体分解到规划指标的基础上,还必须聚焦当前条件下国家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从问题导向出发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通过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确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
2023-09-04 10:04:583

测绘学在国民经济中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很重要
2023-09-04 10:05:364

广东省200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东省200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强大动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超强台风和洪灾等严重自然灾害,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0.2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2.6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增长9.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8%,金融保险业增长11.0%,房地产业下降4.8%,其他服务业增长13.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1%。民营经济增加值15133.33亿元,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7588元,增长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6%,其中食品类上涨1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上涨3.7%,生活资料上涨2.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9%,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5.1%,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9.2%,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下降4.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其中谷物上涨11.0%,蔬菜上涨12.0%,水果上涨10.8%,油料上涨15.0%,畜产品上涨24.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5%,其中化肥上涨25.9%,农药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0%,其中城市上涨6.0%,农村上涨6.2%。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546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98.5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8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8.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6%,比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严重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在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就业形势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99.9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8%。糖蔗种植面积136.04千公顷,下降1.2%;油料种植面积323.87千公顷,增长4.3%;蔬菜种植面积1112.63千公顷,增长4.5%。  全年粮食产量1243.44万吨,下降3.2%;糖蔗产量1079.30万吨,下降1.6%;油料产量81.54万吨,增长4.9%;蔬菜产量2431.43万吨,增长3.4%;水果产量983.49万吨,增长3.5%;茶叶产量4.84万吨,下降1.1%。  全年肉类总产量411.96万吨,增长6.8%;其中猪肉产量253.96万吨,增长7.9%;禽肉产量146.24万吨,增长6.5%。全年水产品产量680.39万吨,增长2.4%;其中海洋捕捞153.83万吨,增长2.4%;海水养殖222.98万吨,与上年持平;淡水捕捞12.49万吨,增长5.6%;淡水养殖291.09万吨,增长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72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527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8%,民营企业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0.9%,股份制企业增长17.0%,集体企业增长9.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5.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4.2%,重工业增长12.2%,轻重工比例由上年的39.2:60.8变为40.7:59.3。  九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增长13.9%,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增长12.7%,三大潜力产业增长12.0%。三大新兴产业中的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增加值分别增长17.6%、13.3%和8.9%;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中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分别增长12.3%、11.1%和15.1%;三大潜力产业中的森工造纸、医药、汽车及摩托车分别增长9.8%、13.7%和1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6.5%。六大高耗能行业比上年增长9.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5.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0.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5%。  2008年1-11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4.3。资产贡献率10.6%,资本保值增值率108.2%,资产负债率59.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1%,全员劳动生产率123416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7.0%。实现利润总额2130.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1%。亏损企业10799家,比上年同期增长30.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9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4%。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4470个,比上年增长6.2%;实现增加值114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实现利润总额115.77亿元,增长21.8%;利税总额270.13亿元,增长3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8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31.63亿元,增长17.1%;更新改造投资1396.54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投资2932.34亿元,增长16.8%。分城乡看,城镇投资8801.40亿元,增长17.0%;农村投资2379.98亿元,增长14.8%。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766.26亿元,增长17.2%;非国有经济投资8415.12亿元,增长16.3%;其中民营经济投资4258.86亿元,增长20.1%。分地区看,珠三角地区投资7827.27亿元,增长13.5%;东翼地区投资86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西翼地区投资613.06亿元,增长20.6%;北部山区投资1445.36亿元,增长21.8%。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0.08亿元,增长49.4%。第二产业投资3934.56亿元,增长12.1%;其中工业投资3912.3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投资7136.74亿元,增长18.7%。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商品房住宅投资2132.52亿元,增长18.9%;经济适用房投资8.61亿元,下降16.2%。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2992.63万平方米,增长14.4%,其中商品住宅18022.38万平方米,增长14.4%。商品房竣工面积4359.24万平方米,增长8.2%;其中住宅3476.22万平方米,增长5.0%。商品房销售面积4824.41万平方米,下降22.4%;其中住宅4378.37万平方米,下降22.7%。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824.61万平方米,增长15.5%;其中住宅1030.66万平方米,增长37.1%。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78.91万平方米,下降7.1%;竣工面积6.50万平方米,下降75.0%;销售面积6.83万平方米,下降95.3%。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72.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593.27亿元,增长20.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178.94亿元,增长20.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816.47亿元,增长20.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82.45亿元,增长21.8%;其他行业零售额73.29亿元,下降35.2%。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6.4%,肉禽蛋类增长19.7%,服装类增长20.4%,汽车类增长19.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3%,日用品类增长12.8%,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3.4%,通讯器材类增长3.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0.4%,家具类下降10.0%,化妆品类下降5.5%,金银珠宝类增长6.8%。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6832.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出口4040.97亿美元,增长9.4%;进口2791.64亿美元,增长5.4%。出口大于进口1249.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04.9亿美元。  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91.67亿美元,增长11.9%;其中,制造业占59.4%,房地产业占1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4.4%,批发和零售业占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3.7%。  全年经核准境外投资协议金额21.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84亿美元,下降7.2%;年末在外人员34594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387.51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全年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8795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7808万吨,增长3.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038.93万标准箱,增长6.3%。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75.0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5%;其中私人汽车436.22万辆,增长17.1%。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285.74万辆,增长26.4%;其中私人轿车251.57万辆,增长22.8%。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3595.72亿元,增长17.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87.38亿元,增长13.0%;电信业务总量3508.34亿元,增长17.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73.3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64.4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808.8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179.65万户,新增337.59万户。  全年口岸入境旅游人数10323.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04%。其中,外国人615.95万人次,下降8.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9707.52万人次,增长0.6%。在入境旅游人数中,过夜旅游者2516.17万人次,增长8.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1.75亿美元,增长5.4%。国内游客达30945万人次,增长2.6%,其中过夜旅游者13361.65万人次,增长9.4%;国内旅游收入2003.61亿元,增长11.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省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119.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3835.86亿元,增长12.6%。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余额3791.14亿元,增长13.1%。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274.37亿元,增长7.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06.43亿元,增长5.1%。  年末全省境内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202家,比上年增长7.5%;股票227只,市价总值达11823.41亿元,下降64.2%。上市公司全年通过证券市场直接筹集资金487.42亿元,下降58.2%;其中首次上市发行企业(IPO)14家,筹资65.03亿元。截至年末,全省有证券公司23家,证券营业部477家。证券公司代理股票基金交易额133543.06亿元,下降45.3%;各项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1.09亿元,下降54.6%。基金公司20家,共管理177只基金;基金规模11085.26亿份,增长7.1%;基金净值8101.20亿元,下降48.6%。期货公司24家,全年代理交易额144350.06亿元,增长89.6%。  全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1124.98亿元,增长39.0%。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734.66 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97.71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92.62亿元,分别增长54.0%、36.9%和12.2%。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283.17亿元,增长28.0%。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84.88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72.04亿元,分别增长15.9%和34.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26.25亿元,增长34.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11万人,比上年增长6.9%;在校研究生5.88万人,增长8.1%;毕业生1.62万人,增长17.4%。普通本专科招生39.07万人,增长10.1%;在校生121.64万人,增长8.6%;毕业生28.25万人,增长21.2 %。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39.8万人,增长8.9%;在校生100.08万人,增长10.3%;毕业生24.53万人,增长10.7%。普通高中招生66.81万人,增长10.1%;在校生181.76万人,增长5.4%;毕业生53.49万人,增长11.4%。初中招生180.36万人,增长3.5%;在校生497.88万人,增长3.1%;毕业生143.00万人,下降0.3%。小学招生131.59万人,下降8.5%;在校生956.47万人,下降6.0%,毕业生186.76万人。全省特殊教育招生0.35万人,在校生2.5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32.35万人。  年末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43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1900个,比上年增加360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9万人,比上年增长10.5%;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490亿元,增长20.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7.2亿元,增长18.0%。民营科技企业7740家,从业人员140万人,技工贸收入8500亿元,增长11.1%。  全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3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9项,应用技术成果392项,软科学成果12项。全年申请专利量103883件,增长1.4%;其中发明专利28099件,增长5.3%。专利授权量62031件,增长9.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604件,增长104.7%。经PCT(专利合作条约)提交专利申请3120件,增长17.9%。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1616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84.77亿元,增长38.0%。  全省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000亿元,增长15.4%。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7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342家;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36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41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85项。认定技术创新专业镇277个,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170个。  全省共有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1个,法定质量计量综合检测机构22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9个。获得资质认证的实验室1585家,获得管理体系认证企业37865家,产品获得3C认证企业17777家。  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0个。共有地震台站54个,地震遥测台网7个。全省共有海洋观测、监测站点272个。测绘部门共出版地图103种,总印数319.8万幅。出版测绘图书5种,总印数3.8万册。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28个,文化馆123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33个,博物馆、纪念馆153个。全省有广播电台22座,电视台2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1%和97.4%。有线电视用户1482.4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17.1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45.3%。全年出版报纸43.6亿份,各类期刊2.5亿册,图书2.7亿册。全省共有综合档案馆143个。  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878个,比去年减少6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27个,妇幼保健机构12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5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7个,卫生监督所137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23.2万张,增长6.8%。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8.44万人,增长6.2%;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45万人,注册护士13.61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7353人,卫生监督所卫生技术人员3530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1306个,乡镇卫生院床位4.2万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万人。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226852人次,报告死亡927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40.08/10万,死亡率0.98/10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8.4%,提高0.9个百分点。  全省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25人34人次获得24项世界冠军,破3项世界纪录。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99.77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5.6%。全年农村居民住房面积人均27.89平方米。农村最高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3805.98元,农村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659.34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2.86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8%。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12.5%。全年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2.95平方米。城镇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3756.36元,城镇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345.57元。  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444.2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9.8%;其中参保职工2171.23万人,增长10.2%;参保离退休人员273.02万人,增长6.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759万人,增长47.5%;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40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35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1332.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441.74万人,增长10.2%。参加工伤保险2302.34万人,增长8.9%;其中参保农民工1523.89万人,增加17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011.21万人,增长53.4%。全省有123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4834.30万人,比上年增长16.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41.40亿元,累积受益1539.80万人次。全年城市医疗救助45.3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0.6%。农村医疗救助94.23万人次,增长7.0%。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50.98万人次。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124亿元,增长24.6%;年末五种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437亿元,增长27.2%。到2008年底,全省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00.33万人,其中城镇39.65万人,农村160.68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5.60万人,下降5.1%。  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0.69万张,收养人员7.68万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4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750个。全省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63.39亿元,筹集福利资金20.38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43.24亿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5103起,比上年下降16.2%;死亡7998人,受伤47437人,直接财产损失34027.30万元,分别下降10.7%、15.7%和12.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9389起,下降15.4%;造成死亡7182人,受伤46998人,直接财产损失10013.60万元,分别下降10.1%、15.4%和17.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33。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常住人口95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2万人,出生率11.8‰;死亡人口43万人,死亡率4.55‰;自然增长人口69万人,自然增长率7.25‰。年末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51.2%,女性占48.8%;0-14岁人口占19.7%,15-64岁人口占72.4%,65岁及以上人口占7.9%;城镇人口占63.4%,乡村人口占36.6%。  全年全省耕地面积2843904.85公顷,减少9145.35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3547.45公顷,灾毁耕地534.13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实际占用耕地5057.61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132.93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3754.25公顷。  全省全年水资源总量2263.5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369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2136毫米,比上年增加38.0%。年末全省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34.0亿立方米,增长15.4%。全省人均用水量为482立方米,下降2.2%。全年总用水量460.1亿立方米,下降0.5%;其中生活(含生态)用水94.5亿立方米,增长3.6%;工业用水136.2亿立方米,下降3.5%;农业用水229.4亿立方米,下降0.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29立方米,下降14.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9立方米,下降16.8%。  全省省级水质监控断面中,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68.1%,满足Ⅳ类标准的断面比例13.8%,满足Ⅴ类标准的断面比例7.8%,超过Ⅴ类标准的断面比例10.3%。近岸海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57.3%,减少1.3个百分点;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21.5%,减少1.3个百分点;达到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10.3%,增加3.2个百分点;达到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6.8%,减少0.5个百分点。严重污染海域面积3400平方公里,减少0.5%。  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148种(含亚矿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共计10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2种,非金属矿产58种,水气矿产4种。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处,其中金属矿产地8处,非金属矿产地4处,水气矿产地3处。  全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64天,比上年减少3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726小时,比正常年份平均减少55小时。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175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092万吨,增长2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96.36万吨,比上年下降5.28%;二氧化硫(SO2)排放量113.59万吨,比上年下降5.58%。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393.06千公顷。洪涝和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7.20亿元。洪水和沿海风暴潮死亡人口104人。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9.84亿元;发生赤潮10次,累计面积230平方公里。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05起,造成死亡人数33人,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更新造林、有林地造林面积80283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39083公顷。其中林业重点工程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1291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0918公顷。全省义务植树完成9749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6.3%。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3.7万公顷;国家地质公园7个,地质遗迹保护区8个,面积4.1万公顷。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的计算基数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做了相应调整。
2023-09-04 10:05:461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研究生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始终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些环节和方面,借鉴国外合理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改革既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发展也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中国要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二者的优势,这正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中国通过改革,突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念,“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如果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说成“中国模式”,那这种模式无疑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因其具有中国特色,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对应,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考虑到这种模式的显著特征即公有资本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又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还是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作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还是一种转轨模式
2023-09-04 10:05:561

你认为保险业的发现与经济科技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

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内容提要:保险具有社会管理功能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保险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内在特质的客观认识,是对保险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并扮演重要角色的科学总结。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稳定经济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激活储蓄机制;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国家公共事务应急体系;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科技创新。全面科学认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保险实践,推动保险业的全面进步。一、对保险功能认识的演变历程时至今日,我国关于保险功能的学说主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单一功能说”,也即传统的保险功能说,认为保险只具有经济补偿(或给付)的功能;第二阶段可称为“二元功能说”,这种学说除了认识到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之外,认为保险还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第三阶段可称之为“三元功能说”,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上任后关于保险功能的阐述为代表,认为现代保险同时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三项功能。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样,对保险功能的认识,也取决于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对保险功能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而每一次认识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推进,对保险功能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到成熟、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功能的内涵、外延不断地得到扩大。“三元论”的保险功能说就是这一认识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商业保险最初发轫于14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海上保险,是从行会合作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员既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此时尚没有引进精算技术,仍处在保险的低级形态,保险的唯一功能就是经济补偿,体现为会员之间的保险分配关系。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数理技术支持,保险的功能发挥受到很大限制。17世纪后半叶,保险精算学产生,使理论意义上的人寿保险转化为现实意义上的人寿保险,开创了人寿保险发展的新局面。从数理技术上来说,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手段,主要是运用风险汇聚机制,集合具有风险厌恶偏好的投保人并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对少数发生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进行经济补偿和给付,从而实现风险在投保人之间的分散,这就是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给付功能。保险经营技术的解决,大大促进了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这一阶段,社会对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有了充分认识,传统的“经济补偿说”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金融市场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动脉。现代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储蓄资源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为金融产业链中的一环,保险业承载和发挥了资金融通的功能。保险业的金融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承保业务获取并分流部分社会储蓄,另一方面又通过投资将积累的保险资金运用出去,满足未来的支付需要。保险体系吸收的资金(特别是寿险)大部分是长期资金,这是其区别于银行储蓄资金的主要特点。随着保险业的壮大,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发挥资金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优点,通过持股和相互参股方式,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稳定力量,作为金融中介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其资金融通的功能逐渐深入人心。这一阶段一直延续至今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也是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一般来说,不同时代、不同经济背景的学者,对保险相关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难有统一,但对于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则出现显著的趋同现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国际化、专业化的显著趋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保险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在发挥传统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的同时,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人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协调社会经济生活、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说,保险和风险管理对于促进西方世界在18、19和20世纪的经济进步所起的作用与企业和商业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彼得。L.伯恩斯坦在《抗争命运:值得注意的风险》一书中也指出,一个社会理解、度量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主要区别之处。因此,此次吴定富主席高度概括和总结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可视作对保险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内在特征的客观认识,是对保险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总结。二、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体现及提出意义(一)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从本质上讲,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是通过促进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对于金融推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国的金融体系通过提高资本积累率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要倚重储蓄性金融机构和积极引进外资;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通过提高社会资本配置的效率,来帮助经济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对于生产率和经济效率的促进功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资本积累。而保险恰恰具有这两种观点所主张的特点,保险业通过集聚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了社会的资本积累率,同时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特有的交换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器”和“助推器”的双重作用,为社会经济健康运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传统的保险单一功能说,认为保险人仅仅是一种风险传递机制。但事实上,保险这一功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还没有保险的其他要素重要。因为,保险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平衡表,还为经济活动和长期增长提供其他有力支持。美国保险学者小哈罗德。斯凯博在1998年就曾指出,保险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诸如替代政府安全保障、推动贸易和商务、鼓励减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等七种重要服务。现代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学说也为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职工、管理人员、关联企业和顾客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共同组织,是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契约的集合体。因此,现代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必须考虑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实施有效治理,这种理论强化了企业的社会管理责任。保险企业在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和日常经营时应注重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反过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又会推动保险业的发展,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客观联系。一般来说,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保险市场也是如此。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一国的保险市场越发达,越有效率,对经济的繁荣贡献就越大。因此,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是保险的衍生功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得到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实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二)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体现1.稳定经济生活,为社会提供“安睡保险”。保险通过预先确定的支出将未来不确定的可能损失固定下来,从而稳定个人、家庭和组织机构的财务状况,有利于形成经济安全的心理预期,为经济生活平稳运转创造条件,客观上起到了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守夜人”角色的作用。现代保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原来许多不可保的风险逐渐变成可保风险,保险服务的领域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宽,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越来越凸现出来。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政府负担。保险还被广泛用于解决政府公共政策问题。人寿保险对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合组织(OECD)早在198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寿险保单的销售无疑减轻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压力。同年,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10个经合组织国家的社会保障开支和寿险保费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保险业有效地分担了部分社会保障财务的压力。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加入WTO之后面临的竞争加剧,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养老、医疗、失业三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每年大约为673亿元。同时据社会保障部门估计,转制成本大约为20000亿元左右。如此大的债务规模再加上每年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短期内完全要政府解决确实不现实也不可能,但社会保障却不能产生断层。另一方面,我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生活保障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老年护理、企业年金、健康、医疗、教育费用等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商业保险需求,具有极大的潜力,这为我国商业保险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减轻政府压力、促进国企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促进资本有效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险人在进行承保和资金运用活动时,要收集有关企业、项目和经理人的大量信息。一般单个储蓄者或投资者缺乏时间、资源或能力来收集这样大量的信息,而保险人具有优势,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本和承担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行使“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对于经营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力地制约着经营者的违规行为,形成有效的外部治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解决委托——代理难题,推进资本的合理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激活储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其传导机制存在多种途径。保险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在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方面有三个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一是降低结合储蓄者和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创造资金流动性;三是有利于形成投资的规模经济。与商业银行相比,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和稳健的现金流量,是政府和企业理想的长期融资渠道。一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与其对市场的依赖性成正比,与其对金融中介的依赖性成反比,也就是说取决于信息对称的程度。因此,保险公司的金融中介作用,在新兴国家金融市场比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更大。对于我国还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来说,保险业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具有巨大的潜力。5.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现代经济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对金融的专业化和灵活性要求也越高。如果可供选择的保险商品种类丰富,保障充分,贸易和商务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则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例如,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促进对外贸易、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手段,素有“商务活动的润滑剂”之称,也是保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据统计,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日本为50%,英国为45%,法国为21%,韩国也达到14%。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已经初步发挥了作用,但整体水平较低,获得出口信用保险保障的出口贸易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1%,投保企业只占全国外贸企业总数的2.7%,这说明我国保险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不足,在该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6.有利于构建国家公共事务应急体系。一个国家有无完备的公共事务应急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美国风险管理和保险专家C.小阿瑟。威廉斯博士指出,灾害降临到富国和贫困国家的几率是相同的,比如日本的地震、孟加拉国的洪水,但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控制和减轻这些灾难,该社会便可以更好地把资源运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现代社会里,各种巨灾风险和突发事件如影随从,对一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我国1998年的洪灾、2003年2月和5月的新疆伽师地震、今年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等。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世界政治力量的演变,巨灾风险不可测的程度加深,而且一旦发生,危害程度更加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将远甚于从前,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001年“9.11”恐怖事件、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件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建立必要的公共事务应急体系加以应对。现代商业保险通过设立新型险种、创造巨灾债券等保险衍生产品、综合运用再保险等方式,有助于化解巨灾风险造成的消极后果,在一个国家的应急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我国为例,非典疫情爆发后,各家寿险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非典保险,为社会提供了风险规避机制,缓解了人们的焦虑心情,对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截止到2003年5月12日,我国寿险公司共接受非典索赔236例,赔付104例,总赔付金额为88.68万元。7.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社会和经济的运转时常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消除各个要素彼此之间的摩擦,减少冲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保险业对此也大有可为。如,责任保险有利于当事人履行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解决纠纷,协调民事关系。发达国家有完备的责任保险体系,如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执业责任保险及公众责任险、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等,被保险人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可以很快通过保险公司解决,不必纠缠于旷日持久的官司,减少了社会的摩擦和冲突,整个社会运转效率高。近年来,我国医疗事故纠纷频繁发生,巨额诉讼案例呈上升趋势,国内务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医患各方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充分说明了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大有作为。8.推动科技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高风险、高投入是高新技术的一大特点,为了保障风险投资的安全和持续投入,必须从制度设计上予以保障。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国际上盛行商业保险与高科技联姻,保险公司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风险投资的保障费用,承保高新技术项目,万一项目不成功时,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保险公司还通过开展高新技术转让保险,促进科技成果进入技术市场和提高成交率,提高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三)全面认识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全面科学认识保险的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保险实践,推动保险业的全面进步。1.有利于提升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加快保险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迅猛,持续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保险各项功能得到较大发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我国保险业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横向看来,当前我国保险市场的整体规模还很小,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与国内证券业、银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金融业和社会中地位较低。据统计,截至到2002年底,全国保费收入3053.1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为6494.1亿元;而截止到2002年10月底,全国证券公司资产总额为6660亿元,同期证券市价总值为38329.13亿元,流通市值为12484.56亿元;截止到2002年9月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193778亿元。因此,充分认识并发掘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各界增强对保险业的认同感,有利于保险业更好地走入千家万户,服务社会,造福民众。2.有利于促进保险经营主体拓展经营思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从认识上延伸了保险服务的外延,对于保险经营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引导保险公司更好地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在经营活动中勇于创新,关注被保险人利益,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塑造保险业的诚信和负责形象,更好地发挥商业保险应有的作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3.有利于正确处理保险业发展与监管的关系。保险监管机关的指导意见和言论往往对保险经营主体有较强的“窗口效应”,影响深远。促进保险业发展是当前保险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监管的目标是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业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也是加快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保险监管者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有利于保险监管机关系统内统一监管认识,理顺保险监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我国未来保险监管发展的趋势是,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并重,更加重视指导性规章和意见的作用,这些都需要保险理论上的拓宽和创新为其支持。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窗口指导”效应。三、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管理职能的对策(一)保险理论界要加强研究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保险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理论研究者必须用发展与开放的眼光来审视保险功能的内涵,深化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将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并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保险实践的创新活动。(二)保险经营主体在经营实践中,应开拓创新,全面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保险公司建设。推进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强化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注重控制经营风险,完善经营管理考核体系。时机成熟时可推动保险公司上市,有利于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偿付能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竞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险业唯有自身健康,才能为社会提供健康服务。2.产品创新。注重发掘市场需求,坚持消费者导向,创新产品结构,满足社会的保障需求。尤其是注重发展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医疗责任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子女教育婚嫁保险、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积极探索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我国进出口事业提供保障;探索农业和农村保险的新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持。3.理顺保险销售体制。充分发挥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作用,完善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改革保险营销员制度,加强对保险兼业代理点的管理,理顺保险手续费问题,树立品牌经营意识,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误导欺诈问题,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努力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形象。4.延伸保险业服务的触角。配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提高承保大型风险项目的水平,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渠道,可考虑通过购买债券和参与信托投资计划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开发新险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5.探索高风险保险领域。积极探索巨灾风险、高新技术风险的保险融资技术,建立巨灾、高新科技发展保障基金,通过商业保险主导、政府适当扶持的途径,提高社会的风险化解能力,为国家建立公共事务应急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为高新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三)保险监管机关应坚持市场化取向,树立发展观念。创新监管体制,完善监管方式,加强监管手段,为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章立制,加快保险法律法规的建设,坚持依法监管,依法行政,出台《保险法》配套细则,尽快出台保险违法违规处罚法。二是正确处理“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坚决还权于市场,合理界定监管者和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效力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系统内要合理划清总部机关和地方保监之间的权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综合治理、联合监管的水平。三是加强基础研究,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保险业的产业政策,制定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的长远发展规划;四是理顺保险市场关系。在现阶段偿付能力监管尚不能形成明显效力之前,应加强保险业务合规性检查,严厉查处保险市场的各种违法违规现象,正本清源,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9-04 10: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