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及影响

2023-09-14 17:31:49
共3条回复
余辉

正确答案:史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两种。 文献史料是运用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的历史状况,又能反映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心理活动等隐性的历史状况。 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明诚、郑樵、姚际恒、崔述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顾颉刚总结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和胡适总结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理念和方法都是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时至今日,“一份史料一分话”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标准。 涉及知识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真可

史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两种。 文献史料是运用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的历史状况,又能反映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心理活动等隐性的历史状况。 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明诚、郑樵、姚际恒、崔述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顾颉刚总结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和胡适总结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理念和方法都是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时至今日,“一份史料一分话”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标准。 涉及知识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wio

史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两种。 文献史料是运用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的历史状况,又能反映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心理活动等隐性的历史状况。 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明诚、郑樵、姚际恒、崔述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顾颉刚总结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和胡适总结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理念和方法都是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时至今日,“一份史料一分话”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标准。

相关推荐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扩展资料: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百度百科
2023-09-04 14:25:141

如何研究历史!?

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对历史的研究来说,进行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历史研究方法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加快历史研究的能力;2、多阅读史料,尽量把握所研究历史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史料是经过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于受整理史料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约,所写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实和全面的,因此对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不同时期史料的阅读。历史事件发生时期所记录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强。而后人整理后的史料,虽然整理性强,但是由于时间太为久远,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够完整,甚至是弯曲的反应当时的历史;(2)注意阅读同一历史事件,敌对双方的不同描写。同一历史事件,由于敌对双方,利益不同,价值观也不同,故而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也会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阅读敌对双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够全面的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3)注意正史与野史方面书籍的阅读,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正史和野史书籍的相互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有关统治者、贤能的人、亲人的记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与正史相互印证。3、对历史的研究要注意对历史遗迹、文物的考究。由于历史史料经人加工的主观性,因此需要与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相互验证才能得出全面、真实的历史。同时结合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的考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完善正确、全面的历史;4、对历史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善于思考,采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如马克思、恩克思正是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的研究,大胆的提出人类下一步历史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2023-09-04 14:25:281

怎样研究历史?

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真实性、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的本质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1、史料真实性:史料的真实性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使用史料时,应当审慎判断,以保障史料的真实性。需要注意的是,史料也有记录者的特定视角及目的,有时也存在谎报的情况,因此要比较、筛选多种史料,做出准确判断。2、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的诞生背景是其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由时代背景分析观察所运用的史料时,应对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3、史料的本质属性:史料具有不同时期的本质属性,它既可以是实物、文物、政治文件及文学作品等,还包括口述、记忆等。在使用史料时,应对其本质属性进行了解,判断其具体运用领域和价值。4、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来源往往决定其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因此,对使用的史料来源的类型、数量及可靠性等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和比较。5、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决定了其对应时期的习惯和思想观念,需要结合发展变化去理解,否则会乱解释和错误解读。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是记录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及社会等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料,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真实依据,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具有客观性;通过研究史料,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对历史阶段的背景、原因、影响等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历史和发现历史规律;通过研究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2023-09-04 14:25:351

历史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事实判断(靠史料佐证,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认识判断(是根据可靠的史实资料而认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探讨深层次规律性的问题);价值判断(探讨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历史研究常用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2、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3、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4、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5、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6、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2023-09-04 14:26:041

历史研究(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著图书)详细资料大全

《历史研究》是2010年1月1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阿诺德u30fb汤因比 。 基本介绍 书名 :历史研究 作者 :(英)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原版名称 :A Study of History 译者 :郭小凌,王皖强 类别 :历史 页数 :955页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月1日 图书简介,内容简介,作者简介,作品目录,相关评论, 图书简介 《历史研究》是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著图书。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历史研究(套装上下册)》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名著《历史研究》已为读者所熟悉,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已出版的 《历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收入了支撑作者论点的大量历史例证,保留了更多细节。同时,作为第一部插图本,配合文字说明的各个插图(总计90幅彩图,400多幅黑白串文图)赋予了本书新的内容。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所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汤因比在本书中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诸多文明的成长、碰撞、融合的历程,在这一令人着迷的历史画卷中,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知识和哲学睿智为读者带来了吸收知识和进行思考的快乐。 历史研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及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早已为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所熟悉和景仰,但十二卷本的《历史研究》卷帙浩繁,常令众多心仪者望而却步。汤因比在去世前,根据当时史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改写了这一巨著,将其压缩为一卷,于1972年由泰晤士·哈德森公司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据其1995年重印熬,翻译出版了这一享誉于世的著作。 汤因比在这部著作中,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汤因比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同时,大一统国家和大一统教会的建立也进入作者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汤因比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汤因比闻名遐迩的挑战——应战模式贯穿全书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什么要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呢?汤因比认为这是“现实需要”。由于技术上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逐步消除了在空间上的距离,但这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天下一家”的和谐状态。汤因比在有生之年(1889~1975)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他不仅看到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深感人类的相互残杀给后世带来的紧张、不安、沮丧和暴力正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为此,我们必须相互熟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历史,因为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正是出于这种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对人类文明的无限希望,汤因比怀着一颗“好奇心”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其杰出的智慧、孜孜不倦的热情,为人类这个时代及后世留下了这笔精神财富。 此外,汤因比不仅从时间的纵向层次考察了人类历史,而且还在各个文明地理分布的横向层面保持了“一种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观点”。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这种看待历史和各个文明的宽广视野,自然不同于那些将整个人类历史仅仅看作西方历史的狭隘偏见。的确,随着考古的发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历史得以再现,从而使这些地方的文明“可以同其他地方的文明并列”。另外,东亚地区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史,特别是中华文明也成为汤因比关注的焦点之一。晚年的汤因比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采用的这种“大历史”的巨观叙述手法,是对二十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史学界分工日益细化的回应。在本书的第一章“历史思想的相对性”中,汤因比集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历史思想,深受思想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导体制的影响。”由于各个文明所处的环境不同,那种试图在历史文献的故纸堆中发现人类历史整齐划一轮廓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出版的一卷本《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与十二卷本以及D·C·索麦维尔的节录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过三卷中译本)相比,篇幅当然小了很多,更加易读,这大大方便了读者。另外,虽说也是一部节录本,但与索麦维尔的版本不同,这一版本不仅是汤因比亲自修改完成的,而且保留了大部分支撑其观点的历史例证以及更多的细节。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一大十六开本的著作是一部插图本,共配有四百多幅黑白串文图、地图、图表和九十幅彩图。制作精美的彩图和丰富的串文图、地图以及图表,配有恰到好处的详细说明文字,赋予了该书新的内容和形式。诚如汤因比所言:“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 阅读《历史研究》,在钦佩汤因比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分析之余,我们可以徜徉在令人着迷的历史海洋之中,不仅吸取知识,丰富思想,而且能充分获得思考带来的快乐。 作者简介 阿诺尔德·J·汤因比,1889年4月14日生于伦敦,卒于1975年10月22日。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毕业,曾任该校研究员(1912-191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在英国外交部情报部工作(1915);战后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过巴黎和会(1919)。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担任过伦敦大学教授(1924)、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25)、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二次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外交部调查部长(1943-1946)。1921年他计画巨著《历史研究》,1927-1928年着手写作。 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评述世界历史,注重无文字记载的文明和欧洲以外地区文明,提出一种以分析各种文明的循环和衰落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因其他事务1939-1943年任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事部研究室主任。 作品目录 目录序言 第一部:历史形态 第一章 历史思想的相对性 第二章 历史研究的领域 第三章 某些术语的定义 第四章 需要对人类事务进行全面研究 第五章 过渡的社会 第六章 文明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 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第八章 犹太模式 第九章 对各个文明的考察 第二部:文明的起源 第十章 关于各文明起源的性质 第十一章 文明源于种族吗? 第十二章 文明源于环境吗? 第十三章 挑战和应战 第十四章 卓越出自艰辛 第十五章 艰苦环境的 *** 第十六章 惩罚的 *** 第十七章 流产的文明 第三部:文明的成长 第十八章 成长停滞的一些例子 第十九章 成长的标准 第四部:文明的衰落 第二十章 决定论可信吗? 第二十一章 模仿的机械性 第二十二章 角色的转换 第二十三章 雅典和威尼斯:短暂的自我崇拜 第二十四章 东罗马帝国:对一种短命制度的崇拜 第二十五章 大卫和歌利亚:对一种暂时性技术的崇拜 第二十六章 罗马教廷:对胜利的陶醉 第五部:文明的解体 第二十七章 社会解体的性质和征象 第二十八章 内部的无产者 第二十九章 外部的无产者 第三十章 灵魂的分裂 第三十一章 解体的挑战 第六部:大一统国家 第三十二章 大一统国家:目的还是手段? 第三十三章 传导与和平所带来的好处 第三十四章 沟通 第三十五章 语文与文字 第三十六章 首都 第三十七章 文官制度 第三十八章 未来是否会有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大一统教会 第三十九章 毒瘤还是蝶蛹? 第四十章 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 第四十一章 宗教是社会对幻象的回应,还是对实在的回应? 第八部:英雄时代 第四十二章 蛮族的历史 第四十三章 幻象与事实 第九部:文明在空间中的接触 第四十四章 同时代文明的相互接触 第四十五章 现代的西方和俄国 第四十六章 现代的西方和东亚 第四十七章 世界与亚历山大以后的希腊社会的接触 第四十八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社会后果 第四十九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心理后果 第十部: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五十章 制度法律和哲学的复兴 第五一章 语言文学和视觉的复兴 第五二章 宗教的复兴 第十一部:为什么研究历史? 第五十三章 历史思想的性质 第五十四章 行动中的历史学家 地图 大事年表 相关评论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不小心做了哲学家该做的工作后得出的奇怪成果。是一个普通历史学家很难做到,普通哲学家也很难做到,但汤因比做到了的伟大工程。 汤因比写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视野。有趣的是,汤因比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开始呢。在那个时代汤因比就已经具备了这样巨观的历史眼界,我们不得不深表钦佩。写这本书的汤因比,胸怀天下、眼观四海。数千年时光加全世界的巨大空间在他的笔下,如积木、拼图一样,信手拈来,完全不按历史的时间顺序编排。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一本简单的讲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借助全人类现有历史作题材思考人类命运的书,是一本思考人类未来的书。 汤因比思考人类历史和未来命运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文明。这是一个视角很独特的着眼点。也是一个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着眼点。亨廷顿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也是以文明为单位来审视历史并预测未来,不知道是某种不谋而合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借鉴。这种以文明为单位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论通常被称为文明形态史观。 汤因比把世界主要国家按照文明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每一个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过程思考了文明的共性规律。把这个世界上先后存在过的所有人类文明归结为30余种文明形态,其中有七种独立文明和其他从属于这些独立文明的卫星文明。并根据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归纳了三个主要模式,分别是希腊模式(文化统一,政治分裂的模式)、中国模式(统一为主夹杂分裂的大一统模式)和犹太模式(有可辨识的统一文化却没有政治实体的离散型模式)。其中,汤因比断言,多数文明的早期历史比较符合希腊模式,而文明的晚期则比较符合中国模式。犹太模式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明模式。由此汤因比建立了一个“希腊—中国”式的文明模型。 在思考文明起源这个问题的时候,汤因比首先否定了种族主义的种族决定论观点,得出一个结论文明的起源与种族无关。接着又下了一个特别结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出文明的火花。这是此前的很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相反的结论。此前的很多哲学家认为文明应该出现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下,因为环境优越,才有闲暇时间进行文明的探索。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绝对正确,但是至少这个结论比简单的闲暇产生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汤因比思考文明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思考文明的衰落,藉以思考未来的人类命运。汤因比看来,文明一旦衰落,通常会有三种出路,大一统帝国、大一统教会和蛮族的英雄时代。大一统帝国是汤因比着力批判的一种形式,他认为大一统帝国是一种很坏的东西,是寒冬来临前的小阳春,能够扼杀文明的创造力。但汤因比赞扬了大一统教会,尽管承认宗教存在问题,但汤因比对于产生一个高级宗教颇有信心。他相信随着文明的不断衰落,宗教的战车却可以不断挺进,因为宗教是一种精神活动。至于蛮族的英雄时代,汤因比同样报之以鄙视,他相信蛮族本身是有活力的,但是一旦他们成功的击败了更先进的文明,就会马上腐化变质,道德败坏。甚至比他们征服的文明退化的还要迅速。 汤因比的历史观已经在有意识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尽可能规避国家情感在历史写作中的影响,尽管读者仍然能在其行文中看到一点点西方中心主义的些微影响。作为一个西方历史学家,在西方文明仍然如日中天的时代里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进步。 尽管目前主流史学界对汤因比的评价并不高,尽管汤因比在解读文明的历史之余所做的很多预测式的结论未必准确,甚至可能过于一厢情愿,但我仍然坚信,这本书所使用的很多属于方法论的东西是不朽的。这本书连同由这本书所提出的方法论将注定是一个史学界的里程碑,未来的历史学发展也许会证明这一点。 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26个主要民族文明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一位主要代表。
2023-09-04 14:26:181

如何研究历史?

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问题如下:1、史料的可靠性:史料的可靠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对史料的来源、真实性、完整性等进行评估。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偏见和谎言的存在,以免出现错误的结论。2、史料的相关性:史料的相关性是指史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需要明确史料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以免陷入无意义的细节中,浪费时间和精力。3、史料的整合:史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需要进行整合。在整合史料时,需要注意各个史料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关联性,以避免产生矛盾或遗漏。4、史料的解释: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仅仅依靠史料本身并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需要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知识来对史料进行解释和分析。5、史料的分类和筛选:史料的种类很多,需要进行分类和筛选。在选择史料时,需要明确研究问题,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史料。6、史料的保存和保护:史料的保存和保护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保护好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史料的丢失、毁坏和篡改。总之,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相关性、整合、解释、分类和筛选,同时需要保护好史料的保存和保护,以获得真实和可靠的历史信息。
2023-09-04 14:26:281

历史研究法是什么

历史研究法是什么   你们知不知道历史研究法是什么吗?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那么历史研究法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了解一下具体是什么吧。   历史研究法是什么1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政治学家一般都承认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承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历史研究法曾经是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历史学家撰写的。在西方,采用历史研究法有影响的学者,有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沙维格尼、英国的S.H.梅因。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总之,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   历史研究法是什么2   历史研究的记录通常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其二则为遗迹、遗址或遗骸。譬如陶器、钱币、瓦罐、战斧、界址以及工具、器皿的碎片等等。前者是人们(历史上的人们)有意识地选择用以传递给后代为目的的记录,是借助于石块、纸片、玻璃等实现的。而后者则是无意识的,它们可能存在洞穴、坟冢之中。;历史记录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从真实性和有效性来看,官方记录的价值要高于非官方记录。但也未必尽然,因为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也会歪曲事实。科学研究不能仅以遗址为依据.因为它提供的关于历史活动的资料通常是不系统的、残缺不全的,虽然有些也极有价值。   通常讲的历史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在有文字可记载之前的则为史前史,对史前史的研究,其资料来源又不一样。;历史研究的资料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件(或活动)的首次记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第二手资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关于该事件的叙述。如法院审理某一案件,当时的法庭记录就是第一手资料.而新闻界对此案件及其审理的评论就是第二手资料。   从信息学的观点看,第一手资料转变为第二手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生信息过滤,因而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因此,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最好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二资料应作为背景知识、观点或熟悉该领域的方法来看待。而第一手资料的获得,无论是对哪种研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判别资料是第一手的,还是第二手的?这就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这一过程称为历史批判,有人也称之为“历史批评”。而历史批判又可分为外在批判和内在批判两种。;所谓外在批判,就是要回答:这些材料真实、可靠吗?它们是如何得来的?由谁记录的?材料的时间、地点与实际相符吗?;内在批判则要解决材料的意义和可信度问题,强调批判材料内容本身的价值。当然.内外批判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但内在批判强调内容本身,而外在批判强调资料作为来源的情况。;这二者实际是不可分离看待的。如果材料来源不真实,就不可能被运用;而即使内容真实,如与研究问题无关,也是无用的。;在处理历史资料时,必须考虑历史记录是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其真实性怎样等这些问题,否则研究就失去价值了。
2023-09-04 14:26:551

历史研究主要有哪些内容?

《历史研究》内容精要:《历史研究》共分为十三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论带史,以文化形态史观贯穿全书。汤因比从各大文明的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的过程来展开其论点,他总是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他自称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治学传统。(1)历史研究的“单位”和“模式”: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一民族国家或某一时代,而应以“社会”为研究的基本对象。所谓“社会”,也就是能自成一体的“文明”,即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体。宗教则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按照宗教来划分的。唯有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才有可能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在考察了前文明时期的社会之后,作者将前文明的特征归结为:①经过混乱时期,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如罗马帝国);②间歇时期;③大一统教会;④蛮族大迁徙。教会和民族大迁徙是一个垂死文明的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的产物。以此为依据,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已出现过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等20多种文明。在第十二卷《重新考虑》中,他又将文明扩展到37种,并修正了早期以希腊罗马历史为蓝本的文明模式,提出了“希腊—中国复合模式”以及“犹太模式”。(2)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汤因比从“挑战—应战”的理论出发,对文明的兴衰存亡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他在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批判种族优越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创造文明并非靠人种的优越,也不是由于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人类面临严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应战。虽然汤因比并不认为这是文明起源的惟一因素,但他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应战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汤因比对中国《易经》中的阴阳之说极为欣赏,认为历史就是在一静一动、阴阳交替的过程中前进的。面对挑战,人们起而应战,社会也就由阴变阳,文明即产生于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之中。文明的起源在于成功的应战,文明的生长也不例外。一种文明的诞生表明它已经对最初的挑战作出了有力的应战,但这并不等于说该文明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自然而然地成长。文明的生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使挑战—应战这种单一运动成为循环往复的过程,文明才能顺利成长,反之,文明则可能遭到夭折或僵化的命运。汤因比指出,文明生长的标志是该文明内在的精神自决,而非外在的物质膨胀。文明生长的进程看似对外部环境的征服,事实上则取决于内在的精神力量。有时技术力量在发展,而文明却静止不动,甚至在衰退;有时技术力量增长不明显,而文明却在前进。可见,衡量文明成长的尺度是挑战—应战的行动从物质水平过渡到精神水平的程度。文明只有在其内部向自身提出种种挑战,并起而应战,才能长盛不衰。(3)文明在空间、时间上的接触:汤因比认为,文明在它的起源、生长和衰落阶段,都可以独立地进行研究;但是到了解体这一最后阶段,文明却不是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对象了。可见,对于不同文明的相遇接触作比较深入的探讨是合乎逻辑的。汤因比首先研究了近代西方文明和当代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史的近代时期可以从两个事件开始,一件事发生在15世纪刚结束以前,一件事发生在16世纪刚开始以后;第一件事是掌握远洋航海技术,第二件事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共同体的分裂。宗教改革是长期进化中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从13世纪开始,到17世纪时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宗教改革在时间上已超越了目睹哥伦布和达·伽马远洋航海的那一代人。汤因比进一步追溯中世纪时期西方文明同它的两个敌对社会所发生的接触,然后又上溯到古代希腊社会同各方面发生的接触,最后再简要地谈了这一类接触的更早期的情况。(4)西方文明的前景:汤因比认为,西方社会是惟一存在的尚未明显解体的文明。在许多方面,西方文化已遍及于全世界,因此,它的前景就是西方化了的世界的前景。没有理由因为所有其他文明都已经毁灭或正在走向毁灭,就可以假设西方文明也一定要这样。维多利亚式的乐观主义和斯宾格勒式的悲观主义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战争和军国主义是一个社会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迄今为止,西方社会在同这种疾病作斗争中并未成功,但它却在其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废除奴隶制度,民主和教育的发展等。西方社会现在也表现出不祥的预兆,分裂为少数统治者、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不过在对付西方化世界里复杂的内部无产者问题上却取得了某些显著的战绩。在20世纪的人类社会里,人类有着战争和阶级冲突的问题,有着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问题,有着就业和失业问题,也有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问题。20世纪已经过了中期(作者著书时—编者),我们虽然还不能确知西方文明的发展究竟如何,但有一些迹象显示:人类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可能存在,然而目前尚渺不可望。
2023-09-04 14:27:071

《历史研究》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1954年2月在北京创刊。 *** 为该刊提出“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直接领导了编委会和编辑部的组建工作并撰写了发刊词。 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成员有郭沫若、尹达、白寿彝、向达、吕振羽、杜国庠、吴、季羡林、侯外庐、胡绳、范文澜、陈垣、陈寅恪、夏鼐、嵇文甫、汤用彤、刘大年、翦伯赞。 历任主编有尹达、黎澍、庞朴、徐宗勉,现任主编是田居俭,副主编阮芳纪。 1979年起为双月刊。 《历史研究》主要刊载史学界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史学史,史学著作评介并发表重要的历史文献、历史资料及其研究、考证、介绍,设有读史札记和史坛信息等栏目。 该刊提倡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探讨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倡实事求是、各抒己见,并就史学研究中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讨论,以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 《历史研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编辑部与东欧、西欧、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著名学者和学术团体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许多优秀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翻译介绍到国外。
2023-09-04 14:27:151

研究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认识历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也就是说,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指导人类现在的活动,使之更为理性化。 所以,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的社科类基础学科。 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个“因果关系”。 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预测他的结果,而且可以谋“改良”、“补救”的方法。 这是历史的目的。 历史不但有指导人类活动戒鉴的意义,还有传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众的巨大作用。 因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所以要“经验”。 一个人的经验有限,要借助于别时代、别地方、别人,就要有“纪载”(这里的纪载,涉及到史学研究的范围,在此不深究)。 纪载就是“历史”。 所以,历史是门很重要的学问,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历史智识,历史本无学科之别,凡事皆可成历史。 但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产生过无数的历史,无数的史书,无数的史迹,这就决定了普通人无法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它,所以也就有了专门的人,运用专门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历史,这是一种科学活动,所以谓之史学。 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历史的真实,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以更好的服务于历史的目的。 所以,讨论历史的真实性,不仅不是钻牛角尖,反而是一种积极的治学态度,不过,学术界讨论历史的真实,也会有个度,无关痛痒,对历史目的无有价值的问题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后宫生活、历史人物的婚外情、顺治出家、孝庄太后下嫁、杨贵妃身高体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类兴致低俗的问题)、太繁杂,无甚价值的考据不研究…总之,历史是丰富的和现实的,历史的各个部分,无不影响着人类现世,在历史目的指导下,不迎合低级趣味,有价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2023-09-04 14:27:351

研究历史的途径有哪些

考据法: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计量史学: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得出一些结论。口述史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类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比较史学:通过两种或以上的历史现象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
2023-09-04 14:27:441

研究历史的意义何在?

以史为鉴
2023-09-04 14:28:0315

怎样做“历史研究”

1.考察文献的目录、导言、注释以及参考文献,以此对文献的质量做一个粗略的估价。2.考察文献被引用的频率,某份文献若被另外的文献频繁地引用,则这份文献很可能是本领域的核心文献。3.考察出版机构或专业报刊的学术声誉。4.在引用二手资料而这种二手资料显示为电子文献时,最好先查找原始出处。5.尽量避免断言“无相关研究”或“填补空白”。说“有”易,说“无”难,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基本规则。
2023-09-04 14:28:422

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

作为历史学家,在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1]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研究历史究竟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认为:历史研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历史也疯狂》一书会告诉你不一样的观点。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狭隘浅见,这种排斥甚至否定基础学科的看法是非常荒谬的”,“在今天的态势看,知识学科体系正呈现出一种多学科高度交叉的趋势,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可能在一处不经意的地方被另一学科借鉴,排斥任何的知识学科都是浅薄的。任何知识都有‘用",只要别太实用主义,那样会把社会弄得很没趣。 我个人认为:历史,它肯定不如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那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那样对人类的社会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再想想,音乐,体育,美术,这些的现实意义其实也不大,就拿F1赛车来说,我觉得那完全是在浪费石油,可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孜孜以求。为什么?因为人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而且还要精神方面的满足。历史,是一种艺术,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一种追求,就像音乐体育美术给人带来美感与乐趣一样,只要历史能给人带来乐趣,那就足够了。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产业经济学有何现实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在于,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现阶段,研究产业经济学不但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一是从指导实践的理论角度,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从而有利于建立其经济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好的指导和服务经济实践;二是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实体经济的踏实的学问,研究产业经济学,目的在于寻求产业的发展规律性。从产业经济大的结构看,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引擎,实体经济则是轮胎。忽视实体经济,而片面去追求虚拟经济,产业发展必然会产生非均衡。而研究产业经济学,可以从产业经济学理论中,找到平衡点,使这种非均衡趋向均衡。同时,在我国东部、中西部,还存在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如何改善中西部产业结构,加快中西部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三是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目前,国内经济正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和压力。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石化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能源消耗浪费,环境污染突出,产业效益却非常底下。辨析哪些产业产能过剩,压缩哪些领域的产能,如何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所在。 学习历史的意义和作用? 精华答案 好评率:100% 历史学的功用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也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著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当一个民族成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民族时,那将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之福。补充回答: 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自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就知道向历史学习了。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讲中国历史研究法,在讲到史学的起源时,对史学的最初形式作了想象的描述:“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藉草,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听者则娓娓忘倦。”也就是说,最初的历史形式是传说故事。人们通过这些传说故事,就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大事。一般动物也有记忆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没有知识,它不能将第一代所积累的经验传至二代、三代,这是因为动物没有“史”。人类则不然,先代的生活经验,能以记诵或记录的形式,留传后世,历数百年数千年而不失坠。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进化,“史”的作用可谓大矣。完全可以说,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历史记载的出现,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得出这样一个认识。的确,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鉴”思想,司马迁作史,意在“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学家大都怀着匡世救俗的责任感,来研究和写作历史著作。对于历史的价值,唐代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讲的十分精彩,他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史之有用,大概谁都否认不了。至于为什么有用,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很少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回答这个问题。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讲述史学理论,指出:“横著看人类,便是社会;纵著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从而指出了历史与社会的关系。西方生机主义哲学提出,历史为进化而存在,为生机开展而存在,历史具有生命性,认为历史、现实、未来都是一线下来、有机联系的。这一点与唯物史观的认识有相通之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具有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的事情虽然形式上过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响有很多遗留下来,对现实、对未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所以,如何认识历史,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纯粹的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问题,而是关系著如何处理现实和开辟未来的问题。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未来有这种割不断的联系,所以,探索过去,对了解现在、预测未来是有帮助的。《易传》中说“彰往而知来”,道理就在这里。认识历史,必须通过历史学才能实现。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关乎人的素质修养的学问。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了解社会现实、制定各项政策、提高个体人文修养,离开了历史学,都是没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钊说过:“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他认......>> 民族史学对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是探讨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中国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没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中国历史是不完整的;而缺乏民族史学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同样是不完备的。换言之,为写出完备的中国历史,必须加强民族史研究;为写出完备的中国史学史,必须加强民族史学的研究。这是光荣而崇高的使命。第二,客观历史研究应当包含影响与体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各种主要因素,如-、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等。然而,如果作为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与研究客观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文献资料本身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就不能不影响到客观历史研究的整体结构与中国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的体现。因此,将民族史学置于中国史学发展的总相中加以系统考察,不仅对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客观历史尤其是民族史研究而言,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史学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历史现象,而且对客观历史发展会产生反作用,影响历史进程。民族史学的这种作用,在历史上有多种表现,消极者如华夷之辨、正统之争,积极者如“天下一家”、“中华与夷狄同”以及对中原历史文化认同的凝聚意识等。然而,不论是消极作用还是积极作用,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都愈来愈明显地表现为一种民族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对中原文化与政权的向心力,并最终通过民族心理维系著各民族多元统一的-格局的逐步发展与稳定。在今天,这种作用则以体现、阐扬中华各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民族凝聚力为主题,对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具有十分重大的精神力量和现实意义。
2023-09-04 14:29:001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作为一个学了很多年历史的文科生,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一门应对考试的学科,更是每个人都应该细细研究的知识。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想而知历史的重要性,至于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1、铭记传承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过无数的辉煌,在文字、建筑、航海等方面都有过领先世界的发展,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还存在着,这是华夏子孙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之一。所以我觉得学习和研究历史不应该只是专家做的事情,我们要把历史当成是自己的责任,把它传承下去。2、珍惜现在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能让我们珍惜现在。当你很懒不想学习的时候,想想曾经抵御外敌奋力拼杀的祖先们;当你躺在宿舍玩手机的时候,想想忙于新中国各种事务每天只休息几小时的领导人们;当你因为太累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两万五千里红军路上的战士们;当你抱怨生活是如此的不如意的时候,想想勾践卧薪尝胆的十几年。祖祖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时代不是让我们浪费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3、砥砺前行昨天12.13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们祭拜先烈、拉响防空警报来铭记这个日子,是为了增加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吗?当然不是,就像梅如傲说的“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将日本军国主义欠下的血债卸载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苦难招致未来的灾祸。”记住被欺负被侮辱的历史能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知耻而后勇。
2023-09-04 14:29:202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观? 研究历史观的目的简述

1、温故知新。名人说过“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研究学习历史可以使民族发展少走弯路,发扬优秀传统,捐弃糟粕内容。 2、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是如何从黄河岸边的一个部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坚韧不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增强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一份情感。 3、学习历史会在心底记录下曾经发生在国家民族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走进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体会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抗争,回味辉煌与落后的反差,见证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结出的文明硕果。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研究,我们得出他“功在千秋,罪在当代”的结论。 4、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辨别人的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善政与恶政,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古人进行对话,遥想远去的风烟往事。 5、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沉痛中得到坚强,中华民族会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卫自己,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得到发展。 6、翻阅历史的演进过程会让目光变得深邃,远大,思维变得跳跃而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得到提升,这都是学习历史带来的好处。
2023-09-04 14:30:331

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怎样?方向哪些?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2023-09-04 14:30:423

研究历史有什么意义

没记住历史的人就会重复历史!
2023-09-04 14:31:133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何划分历史研究对象。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均为史学中普遍采用的历史记载要素,是历史研究中最基本的分类因素。这些要素作为古代人类和社会活动的记录,可以提供给后人研究和利用。以下是对于这六要素的进一步讨论。时间是指一件事情发生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情况。时间通常以历法来计算,也可以使用自然现象比如太阳的出没、月相等来描述。时间在历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时代具备不同的特征和背景,时间上的变迁也会影响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地点指的是一件事情发生的位置。地点的信息在历史的研究中同样意义重大,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地貌、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等。不同的自然条件给人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例如文明起源于河流周边的地区,这是因为水源的存在给了人类温饱和生产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条件。人物指的是事件中参与者、发起人或者是与事件相关的社会个体。人物在历史的研究中同样是重要的要素,因为人物的意志、行动和活动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进程,不同人物的行动和观点也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推动力。事件是指历史上发生的具体事情。事件是时间、地点和人物三个要素的结合体。事件一般都是经过文化、语言以及书写等手段保存下来的。在历史研究中,研究历史事件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在历史研究中,六要素的相互关系也十分重要。例如,了解一个特定的人物背景,就需要通过时间和地点来作为参考,来更好的理解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再比如,通过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透彻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轨迹以及事态的变化。总的来说,对于历史的分析和研究而言,有效利用和组织这六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六要素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这些因素在历史的研究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在历史的研究中也可以有其他维度的划分和研究对象,例如按照文化、社会、经济等范畴的划分,这些划分也能为研究历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角度。
2023-09-04 14:31:211

如何研究历史

,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显得大而有些不切实际,即便是对现在许多史学大家而言也不便妄谈此论,对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更显得极为奢侈,不过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也应该去考虑一下我们应当如何去研究历史以便有助于我们今后去研究历史。这里的说法让史学大家来看是些不成文的野路子,权且作为拙笔对研究历史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吧!研究历史前,拙笔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为谁而研究历史既我们研究历史是在为古人而写还是在为今人而作。这是一个在研究历史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弄明白的问题,从现在的角度去看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就会发现史书里面有很多记载多是为祖先彰显功德的事情,正所谓盖棺定论。历史研究的指挥棒不同,那么历史研究成果也就不同。拙笔在阅读过一些史书之后觉得历史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历史中真正挖掘到对我们后世有益的东西,否则拙笔真不知道研究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以怎样的认识去研究历史。很多了解史学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史学研究一般以经学为指导,因而现代人认为我国古代的史学研究除受到政治影响外还无形中要受经学影响,比如很多古人在写史书时都喜欢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虽然当时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从现在来看他却给后人对历史的研究造成很大的不便。可见研究历史指导思想很重要,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史学研究成果。只有科学的思想才有利于我们去研究历史。除却以上提到历史研究之处外,古人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总结我们是不能忽视的,譬如著名的史学三长:才、学、识及史德的提出。对于这些拙笔认为我们对历史研究时需要很好的继承。才,一般而言就是指我们对历史研究的书写表达,我们研究的再深再高没有很好的书写表达能力是不行的,这样会使我们的史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损失,不过它在史学三长中不能成为最主要的。学、一般很重要,它主要是指我们的史学知识,相对来说“学”是比较复杂的,它是我们历史研究的基础,有时它甚至与“识”有一争高下之势,如我们常常说某某史学大师以功夫见长,某某史学大师以思想见长,说的就是“学”与“识”的事。说到“学”,我们就应该提到与其密切相关的史料的整理,史料对历史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确的资料,我们对历史的一切推索可以直接视为枉费,因此很多史学大师对史学资料极为看重,甚至不惜重金索取。没有足够的学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史学大师在为其弟子讲课时都喜欢列出一系列书单的原因,其目的就是要增加弟子们的学,一面在以后的历史研究中做出误判。至于“识”,拙笔认为除却经验外,更多的是一种天赋,这也是在间接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搞研究。我们不敢说所有史学大师的成就一定出于其天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天赋的史学大师成就会更高。下来,我们谈论一下关于“史德”的话题。一个历史研究者品德的好坏将会影响其在史学的成就,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做过多的阐述和解释,不过一名历史研究者在品德方面的修养无疑是很有必要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史料的问题。对于如何收集史料及辨别史料的真伪和史料的价值,这方面许多历史研究者早已作出非常健全的考证方法了,拙笔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多费笔墨了。不过有几点拙笔还是认为有必要提出的:其一,资料收集越多越好,资料越靠近史实越真;其二,既要依靠史料,又要跳出史料。既不能拘泥于史料,因为时代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其三,史料需要多方对证,上下结合(地上资料和地下出土文物)其四,多学科集合,多记载结合,譬如经、子、集等也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总之,历史研究繁重而又很考验人的事,它不但需要丰富的史学知识、高超的史学造诣,还需要很多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2023-09-04 14:31:411

人们研究历史,具体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呢?

主要是通过历史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寻找原因,加以借鉴,帮助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2023-09-04 14:31:493

如何研究历史?

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遂误认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后了。此实是一种可笑的推断。最低限度讲来,中国人所一向重视不断讲究的修齐治平之道,较之并世各民族,断不能说是落后。此一分辨,近代惟孙中山先生最先提出。而且据孙先生意见,中国人所讲治平之道,实在比之并世诸民族远为先进。惟孙先生亦只是粗枝大叶地有此看法而已。若要来仔细发挥阐述,自然应该是有志研究史学者的责任。 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制度史,必须注意两点: (一)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常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二)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在西方历史上,所谓政治思想家,他们未必亲身参预实际政治,往往只凭著书立说来发挥其对于政治上之理想与抱负。如古代希腊之柏拉图,如近代欧洲之卢骚、孟德斯鸠等人皆是。但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一种士人政府,许多学者极少著书纯讲政治理论。这并非中国人没有政治理想,乃因他们早多亲身参预了实际政治,他们所抱负的多少可在实际政治上舒展。当知中国历代所制定所实行的一切制度,其背后都隐伏着一套思想理论之存在。既已见之行事,即不再托之空言。中国自秦以下历代伟大学人,多半是亲身登上了政治舞台,表现为一个实践的政治家。因此其思想与理论,多已见诸其当时的实际行动措施中,自不必把他们的理论来另自写作一书。因此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乃似没有专门性的有关政治思想的著作,乃似没有专门的政论家。但我们的一部政治制度史,却是极好的一部政治思想史的具体材料,此事值得我们注意。 我根据上述,敢于说,中国人自古代历史开始,实已表现有一种极大的民族性的天赋能力,即是政治的能力。就空间讲,能完成而统治此广大的国土。以时间言,能绵延此一大一统规模达于几千年之久而不坠。此何以故?一言蔽之,因其能有一种良好的政治故。何以能有此良好政治?则因中国民族天赋有此能创立优良政治制度之能力故。故我说创制立法,是中国人天赋上一种优异表现。试举一简单易明之例,如中国的赋税制度,全国各地租税全是一律。而且能轻徭薄赋,主张藏富于民。只要此制度一订立,便易获得全国人民心悦诚服。社会便可藉此安定几百年。综有变坏,经一番乱事之后,此项制度又复活了。此事似极寻常,不值得我们来夸大宣扬。但以此和西方历史比观,我们的赋税正为没有制度,遂致引起革命,产生近代的民主政治,一切预算决算都要由民选议会来通过。现在我们偏爱说中国人无法制,无定宪,永远在帝王专制下过活,那岂非冤枉了中国历史。这因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以往的历史,遂误认为自己以往一切完全要不得,于是只想抄袭别人。即就家庭作比,各国家庭,各有贫富职业种种不同,哪有能全部抄袭别人家的一套规模,来应用于自己家庭,而可以获得理想安乐的?何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而立国规模却要完全向外国去学习模仿,那实在是近代中国一悲剧。 近代的中国人,每每夸耀西方,如电灯,如无线电,如原子弹和火箭等,莫不是别人家在发明。一切近代科学确是如此。但我要试问,如中国历史上一切传统政制,如上述宰相制度、选举制度、考试制度和赋税制度等,这不是一种发明吗?这究是谁在发明的呢?我们历史上的古人,他们究自何处抄袭这一套,而把来传入中国的呢?我之钦佩孙中山先生,正因他不但能采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亦能不将自己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一笔抹杀。他的伟大处,在能确见中国人在政治方面之高明处,实早已凌驾在西方之上。孙先生此说绝非无据。孙先生固不是一位史学家,但他对中国传统政治之优点,已能洞若观火。在这一点上,他确是近代一位先知先觉者。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我们今天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一面固当比较参考西方的,固当要能追上世界潮流,但亦不可数典忘祖,我们实无此能力来把自己腰斩了而还能生存。我们若从头再来研究中国传统政治,第一步不妨先加以分门别类。如政府组织、地方自治等项目,一一弄清楚了,然后再汇在一起。须能看其乃是一整体。又须能配合现实,坐而言,能起而行。当知政治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在中国古人中任意举出一两位,如董仲舒、司马光,他们都绝不单是一书生。他们之作为中国的政治家,都是有抱负而又能见诸实施的。又如唐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他们创立出一套制度来,垂之几百年,即朝代换了,亦并不能完全盖过他们,超越他们。这是中国政治家之伟大处。我们今天如能有人来写一本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或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这一类书,必可对此下国人发生大影响。 (摘自钱穆先生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标题为编者所加。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2023-09-04 14:37:451

历史学研究什么?

学生基本什么都不研究。只有老师在研究!
2023-09-04 14:37:555

《历史研究(上下卷)》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研究(上下卷)》([英] 阿诺德·汤因比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BR2c3qTsBvcc0M34iYQCw 提取码:1p35书名:历史研究(上下卷)作者:[英] 阿诺德·汤因比 著译者:郭小凌豆瓣评分:9.1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0-1页数:955内容简介:在本书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本书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作者简介:阿诺尔德·J·汤因比,1889年4月14日生于伦敦,卒于1975年10月22日。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毕业,曾任该校研究员(1912-191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在英国外交部情报部工作(1915);战后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过巴黎和会(1919)。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担任过伦敦大学教授(1924)、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25)、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二次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外交部调查部长(1943-1946)。1921年他计划巨著《历史研究》,1927-1928年着手写作。 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评述世界历史。注重无文字记载的文明和欧洲以外地区文明。提出一种以分析各种文明的循环和衰落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因其他事务(1939-1943年任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事部研究室主任、1943-1946年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长等)而中断巨著的继续写作。一生著作颇多,主要有《历史研究》12卷,先后于1934-1961年出版,以综合观点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新的展望。另外还有《民族与战争》(1915)、《希腊的历史思想》(1924)、《1924-1938年国际事务概述》、《经受考验的文明》(1948)以及《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等。1975年10月22日,逝世。
2023-09-04 14:38:231

《历史研究(上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研究 上》(汤因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rWF_l_GVf-yreKBaKtC9Q提取码:1234书名:历史研究 上作者:汤因比译者:曹未风 等豆瓣评分:8.6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1986.10内容简介:《历史研究》共12卷,版前后费时27年,于1939年至1961年间出齐,作总共用上百种文献资与多种语言。1947年、1957先后出版了D.C.索麦维尔为前10卷编的简编本,本书即为该简编本的中译。汤因比在该书中集中讨论了文明(即文化)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原因和机制,研究新文明的交替继往,以一个职业历史学家的冷静和道德观来回答人类文明的前途与命运。作者简介:汤因比(1889—1975)是英国历史学家,早年曾在牛津大学接受古典教育,并成为希腊罗马史和近东问题的专家。1919—1955年,汤因比长期担任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并多次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他的一生著述很多,但全面反映他历史观点并使他成名的是一套12卷本的巨著《历史研究》。这部书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2023-09-04 14:38:421

历史是研究什么的?

楼主您好, 大体讲有以下几种: 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 2.历史比较法。 3.统计方法。 4.计量方法。 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2023-09-04 14:38:582

历史研究有怎样的内容?

《历史研究》共分为十三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论带史,以文化形态史观贯穿全书。汤因比从各大文明的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的过程来展开其论点,他总是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他自称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治学传统。
2023-09-04 14:39:071

历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价值和功能是什么?

读史使人明智并且能使人更加全面地看世界把~
2023-09-04 14:39:198

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人们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并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历史记载着人类过去的兴衰成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是蕴含着复杂的因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历史长河的纵观,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等,能够总结出丰富厚重的经验教训,从而给我们自身以训诫和启发。 我们所能够亲身经历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却经常会面对各种变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没有对历史和他人经验的学习和积淀,面对新的局面和变化时,就很难做到应对自如。这也是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2023-09-04 14:39:471

历史研究的介绍

《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最早的一本综合性史学期刊。它一直是全国历史类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1995年获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提名奖,199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
2023-09-04 14:40:001

如何利用古代官修史书开展历史研究?

你好!看到你对利用古代官修史书开展历史研究的问题,我想分享我的理解和经验。古代官修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时的重要资料之一,其价值在于它们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态势、社会风貌、文化思想,又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因此,在开展历史研究时,可以结合史书内容,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读历史。首先,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版本的官修史书,比较其记载之间的异同,从而发现史书编写的背景和意图,及史书所反映的真实历史情况。其次,可以通过关注史书中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言论等方面,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发现历史变迁的原因和机制。最后,还可以结合其他史料,比如遗存文物、民间传说等,综合分析史书所记录的事件与人物是否真实发生,以及其对历史的影响程度等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曾经针对《资治通鉴》中的某个历史事件开展了深入研究。在这个研究中,我首先详细阅读了相关章节,整理出各种资料和记载;之后,我进行了笔记和摘抄,逐步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最后,我深入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撰写了一篇论文。整个研究过程很艰辛,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但是通过对官修史书的深入挖掘,我成功地理解并解读了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深层原因。
2023-09-04 14:40:141

怎样做“历史研究”

读史使人明智,研究历史,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在未来的路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对于历史的研究应该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当然是鉴古知今,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当代的工作实践,另外一点就在于研究历史可以让国人认识自己国家的过去,有一种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1.考察文献的目录、导言、注释以及参考文献,以此对文献的质量做一个粗略的评估。2.考察文献被引用的频率,某份文献若被另外的文献频繁地引用,则这份文献很可能是本领域的核心文献。3.考察出版机构或专业报刊的学术声誉。4.在引用二手资料而这种二手资料显示为电子文献时,最好先查找原始出处。5.尽量避免断言“无相关研究”或“填补空白”。说“有”易,说“无”难,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基本规则。
2023-09-04 14:40:231

一个历史研究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一、注重更新知识,增强科研意识历史科目包括内容特别广泛,一定时期的历史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因此,历史工作者应多读书,要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比如读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思想理论著作、文化常识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专业书籍(如《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甚至全部《二十四史》)。要想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就需要继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现代社会强调终生学习观,尤其作为历史工作者,就更应该有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人文素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历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因此历史工作者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不断注意汲取专业知识的营养,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旁敲侧击,触类旁通,要求加强历史、政治和地理的学科交叉,才能形成知识的综合和迁移能力,也才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能不断启迪心智,培养创造思维。除此之外,历史工作者在新课改过程中还要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及时把握当今史学发展动态和了解史学的新成果,同时能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到历史研究中去,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水平,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有所突破。二、有开放的思维和思想见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历史教师头脑要活,观点要新,要与时俱进,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主题。要史论结合,允许和鼓励有不同观点和见解,培养自己发散思维和辩证看待历史观象和问题的良好习惯。三 提高语言表达技能,顺畅表达自己见解正所谓历史是有情感的个人和集体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活动。历史是过去时,但不是死的,而是活着的昨天,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来一场“穿越”回到那段历史发生的年代,体味历史人物面临的血雨腥风,体验重大事件的艰难曲折。就是要学会培养角色意识,充满激情地讲故事。学者李剑鸣说过“历史本来就是一种故事,历史学家本来就是讲故事的能手”这样才能展现史学的魅力。高校的历史大师无不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这也是大师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之感。提高语言表达技能首先要区别口语和书面语,口语让人一听就懂,书面语咋一听可能不懂,当看了就懂。历史教育要讲究通俗化,运用大众语言,深入浅出。四、具有面向世界的历史观和全球视野。在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工作者应有一定的世界眼光,培养自己的全球意识,加强对自己的国际理解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认识到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清楚,在当今世界,解决不同文明和文化冲突、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宽容理解、平等对话和谈判,而不是暴力冲突。同时还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尊重和珍视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五 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历史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历史学的观念却又很多版本,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研究历史的历史工作者是现实中的人,可以允许有自己的爱好的喜恶。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这无疑对于传达自己的历史见解是有好处的。六 正直治史的任务实际上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前者以确定事实为主,后者侧重探索原因,但回答这两个问题,都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史学的研究对象即史料,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直观性,既无反复,也无法验证,因此历史的认识是具有间接性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治史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中心地看待问题,处理好如何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关注过去的同时要在现实面前保持独立的意识,努力突破现在与过去之间的重重阻隔,力求准确的了解过去。但由于历史学家归根到底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并且由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偏私。应该怎么看待偏私这个问题呢?作者认为,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承认和正视偏私问题。第二,尽力抑制偏私的作用,尽力抑制偏私是为了尽力做到公正,因而研究者应该保持中性的立场,慎重地审查自己观察历史的视角和用来解释历史的资源,时刻注意自己的历史学家的身份。七 研究技能首先要肯定的是,史学的核心任务是建构历史解释,人们所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解释的结果。治史的过程是一个阐释的过程。而理解是历史解释的前提,是构建历史解释的关键。陈寅恪曾说,对前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抱有一种"了解的同情",就是这个意思。历史解释的第一项任务是确定历史事实,在这个基础上阐释事实的意义,历史事实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需要史料支持的,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史家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所以史学家要有"泛史料意识",要注重对史料的解读,从文本考辩和意义阐释上下功夫。是不是拥有了史料,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在史学领域有所建树?当然不是。在对史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思路就是既要有所继承,又要突破创新。两者既是相辅相成,又具有特别的张力。要学有所成,便要注意两者的平衡。利用好二手文献对于充分的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二手文献的旁杂性又时常让研究者不知所措,对待二手文献比较可取的办法,作者认为,应该是交代各种不同的意见,认真比较各种说法,然后可以采用其中的某种观点,并说明取舍的依据,也可以不接受任何一种看法,转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带着问题去做研究则是学术创新的关键,一个历史学者的学术素质,首先表现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方向主要有“提出新问题”和“就老问题阐发新见解”。而一个真正的历史问题,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依托一定的知识框架,并符合史学的范式要求,否则就只能是伪命题或者非历史问题了。
2023-09-04 14:40:341

历史研究法有哪几种?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扩展资料: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百度百科
2023-09-04 14:40:541

《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研究》共分为十三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论带史,以文化形态史观贯穿全书。汤因比从各大文明的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的过程来展开其论点,他总是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他自称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治学传统。(1)历史研究的“单位”和“模式”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一民族国家或某一时代,而应以“社会”为研究的基本对象。所谓“社会”,也就是能自成一体的“文明”,即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体。宗教则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按照宗教来划分的。唯有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才有可能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在考察了前文明时期的社会之后,作者将前文明的特征归结为:①经过混乱时期,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如罗马帝国);②间歇时期;③大一统教会;④蛮族大迁徙。教会和民族大迁徙是一个垂死文明的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的产物。以此为依据,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已出现过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等20多种文明。在第十二卷《重新考虑》中,他又将文明扩展到37种,并修正了早期以希腊罗马历史为蓝本的文明模式,提出了“希腊—中国复合模式”以及“犹太模式”。(2)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汤因比从“挑战—应战”的理论出发,对文明的兴衰存亡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他在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批判种族优越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创造文明并非靠人种的优越,也不是由于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人类面临严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应战。虽然汤因比并不认为这是文明起源的惟一因素,但他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应战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汤因比对中国《易经》中的阴阳之说极为欣赏,认为历史就是在一静一动、阴阳交替的过程中前进的。面对挑战,人们起而应战,社会也就由阴变阳,文明即产生于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之中。文明的起源在于成功的应战,文明的生长也不例外。一种文明的诞生表明它已经对最初的挑战作出了有力的应战,但这并不等于说该文明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自然而然地成长。文明的生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使挑战—应战这种单一运动成为循环往复的过程,文明才能顺利成长,反之,文明则可能遭到夭折或僵化的命运。汤因比指出,文明生长的标志是该文明内在的精神自决,而非外在的物质膨胀。文明生长的进程看似对外部环境的征服,事实上则取决于内在的精神力量。有时技术力量在发展,而文明却静止不动,甚至在衰退;有时技术力量增长不明显,而文明却在前进。可见,衡量文明成长的尺度是挑战—应战的行动从物质水平过渡到精神水平的程度。文明只有在其内部向自身提出种种挑战,并起而应战,才能长盛不衰。(3)文明在空间、时间上的接触汤因比认为,文明在它的起源、生长和衰落阶段,都可以独立地进行研究;但是到了解体这一最后阶段,文明却不是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对象了。可见,对于不同文明的相遇接触作比较深入的探讨是合乎逻辑的。汤因比首先研究了近代西方文明和当代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史的近代时期可以从两个事件开始,一件事发生在15世纪刚结束以前,一件事发生在16世纪刚开始以后;第一件事是掌握远洋航海技术,第二件事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共同体的分裂。宗教改革是长期进化中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从13世纪开始,到17世纪时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是宗教改革在时间上已超越了目睹哥伦布和达·伽马远洋航海的那一代人。汤因比进一步追溯中世纪时期西方文明同它的两个敌对社会所发生的接触,然后又上溯到古代希腊社会同各方面发生的接触,最后再简要地谈了这一类接触的更早期的情况。(4)西方文明的前景汤因比认为,西方社会是惟一存在的尚未明显解体的文明。在许多方面,西方文化已遍及于全世界,因此,它的前景就是西方化了的世界的前景。没有理由因为所有其他文明都已经毁灭或正在走向毁灭,就可以假设西方文明也一定要这样。维多利亚式的乐观主义和斯宾格勒式的悲观主义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战争和军国主义是一个社会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迄今为止,西方社会在同这种疾病作斗争中并未成功,但它却在其他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废除奴隶制度,民主和教育的发展等。西方社会现在也表现出不祥的预兆,分裂为少数统治者、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不过在对付西方化世界里复杂的内部无产者问题上却取得了某些显著的战绩。在20世纪的人类社会里,人类有着战争和阶级冲突的问题,有着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问题,有着就业和失业问题,也有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问题。20世纪已经过了中期(作者著书时—编者),我们虽然还不能确知西方文明的发展究竟如何,但有一些迹象显示:人类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可能存在,然而目前尚渺不可望。
2023-09-04 14:41:111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

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料的准确。因而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及对使用材料的考订,成为历史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观点分歧甚大的情况下,只能求同存异,评论史学著作的优劣得失,不能不集中在材料的多少以及对材料的使用方面。这样,历史学的考据方法不能不成为古今中外共同承认的一个基本方法。 一提到考据,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认为考据之学来自于清代的乾嘉学派,或清代考据学。其实自从有了历史学,也就存在对史料的搜集和考订的问题。孟夫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对《书》的材料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惟其如此,所以史学家们首先注意的就是这个问题。 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极为重视这个问题。他不仅充分利用他能够见到的任何材料,而且还想尽办法扩大他的材料来源——这个办法就是调查访问方法。 人们常说,司马迁曾经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因而开阔了他的神思,形成了他峭拔雄健的文风。这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司马迁之遍游名山大川,是在有意识地从事调查访问,一面亲自观察游历所在以及社会的各个侧面,一面从遗老口中和历史遗迹中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的访查。司马迁的调查访问,教导人们不能单纯满足文献记载,而要从对社会广泛接触中获得更多活的知识材料。 对材料真伪准确与否,司马迁是否也很关心?当然注意。他对各类文献材料中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是“不敢言”的,亦不加使用.他提出了一个考订材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这个标准是否恰当是另一问题,但考订材料之要有标准却无疑是对的。而且,以这些较为古老的文献做考信的标准,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司马迁的许多调查访问,就是对文献材料的一个订正。总之,司马迁既开辟了广事搜集史料的路径,又认真考核使用的材料,以其生花之笔,写出了《史记》这部千古名著! 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同样是既注意材料的搜集,又注意材料的考订。他将搜集来的史料,以年系月,以月系日,将材料分别列于年月日当中,按时间先后将材料排列起来。先做长编,然后又对所使用的材料,考核其异同,做了《通鉴考异》。考异就是对材料真伪的辨别,对材料的分析。这种辨别和分析,是史家必具的一个基本功。史学著作成就高低,同这个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2023-09-04 14:41:223

怎样研究历史

学习历史是为了牢记过去,研究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永续,祖先用丹青墨笔记载下了宝贵的信史资源,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是如何从黄河岸边的一个部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坚韧不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 会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一份情感。 学习历史会在心底记录下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走进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体会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抗争,回味辉煌与落后的反差,见证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结出的文明硕果。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辨别人的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善政与恶政,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古人进行对话,遥想远去的风烟往事。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沉痛中得到坚强,让中华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卫自己,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得到发展,在灿烂的辉煌中增强民族自豪,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翻阅历史的演进过程会让目光变得深邃,远大,思维变得跳跃而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得到提升,这都是学习历史带给个人的好处。 仅仅学习历史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能够通过学习的基础再去思考和研究历史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作为非历史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研究历史呢? 简要谈点个人心得; 一;首先必须尊重历史; 这是研究历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历史是国家圣器,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历程,是中国的国家尊严,是民族的体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国历史,像安抚和关心亲人一般地爱护她是对喜爱中国历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网络现实却很遗憾,总有那么一些人夹带着浓厚的偏见,情绪和性格化来"咒骂研究"历史,并且‘振振有‘义正词严",只要他们一开口侮辱,谩骂,抨击,羞辱,诋毁中国历史,王朝,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语就源源不绝而来,比如有人辱骂宋朝是‘怂朝",清朝是‘螨清",汉族是"绵羊,软蛋,怂汉‘,更甚者辱骂‘靖康之耻"时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鸡",听到这样残忍无情的言语,血都要喷出来。 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皇族就是国家的象征,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祖先都曾经无怨无悔地为王朝,为国家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抛下一颗头颅,祖先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守护民族自尊。 这些辱骂中国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国家情感何在?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祖先吗? 中国王朝政权在后人眼里永远是一个静态存在,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功过是非,大恶大善都融化进了中国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份,成为中华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没有尊重的心态就不要说研究什么历史,最好的选择是连历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偿失。 二;客观,公正的立场研究历史;在用心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最佳利器,因为历史是过往,曾经的事件,人物,政策,作为等一切都是过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过善恶都成过去,所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点必须放置在历史的天平,重点考察对历史的影响,其次是把研究对象放置在他们对当时的时代影响,以历史影响高于当时影响为决定标准。 而研究对象往往又具有复杂的两面性,一正一反,一荣一辱,一功一过,一善一恶,因此不能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来判定,而是结合历史行为综合比较,权衡之后,最后得出结论,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 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应该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基中国本部版图,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完善郡县制,为中国的大一统做出巨大贡献。 罪在当代;‘焚书坑儒"毁灭先秦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时也是罪在千秋],严刑酷法,耗尽国力民力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不重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安定民心,给当时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站在后人角度和立场一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功大于过。 三;用串联的思维研究历史; 研究历史非常忌讳那种仅以一点,一事,一言,一行确定历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维"。 应该把某人,某事用历史串联起来进行比较,区分和判断。 比如网友攻击汉武帝的‘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是错误的决策,而应该延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国策,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历史问题,缺乏对历史的综合考量。 思考视角要放置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较。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战乱时代的独特历史产物,是百家各展所长,激烈角逐政治统治思想的产物,从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代已经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争鸣的状态依然继续延续,历史上就不会出现秦始皇统一了,也不会有汉朝的诞生了,汉族也不会出现了。 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变法"开始,法家成为秦国的绝对主导 政治思想,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率先走上封建社会制度的国家体制,实现富国强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家大一统后,社会本应由大乱走向大治,与民修养,爱惜民力,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建立社会秩序,建立人文伦理观念的最好时机,但法家却反其道而行,逆社会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动。 法家首开中国历史文字狱,‘焚书坑儒",毁灭先秦以来大量中华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恶论"和‘法,权,术,势"作为治国理念,而严刑酷法,徭役深重给百姓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导致农民起义,秦国经历30年就灭亡。 法家岂能赢得当时民心? 岂能在当时社会潮流前站稳统治脚跟? 法家自此成为辅助儒家,区居第二的统治理念,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汉初70多年一直执行‘黄老之学"的观念治理国家,道家清静无为,讲究无为而治,重视休养生息,爱惜民离,恢复生产,增加人口,这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优点。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国境界。 道家之长在哲学,而不在政治观念,‘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超脱境界是和‘大一统"理念背道而驰的。 汉初政治面临重大问题,国家统一和行政管理面对破坏,郡县制面临严峻挑战,国家面临再次分裂的危险。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时期的淮南国之乱就是明证,刘嚊和刘安就是‘黄老之学"的忠实信徒。 再次;墨家 后人看来,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确如此。 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却问题多多,兼爱,非攻,选君,选贤。 什么意思?兼爱,就是无条件的爱,非攻,就是不打战,反对战争,这和不拘手段的统一主张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观",假如墨家成为治国理念,中国可能就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了,墨家主张‘天选君",即天子通过天选举确立,这种主张是直接和皇权对立的。 所以墨家是四大家里最早消亡的。 最后研究儒家,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纲领,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观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修身观,教育人的最高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契合了当时社会需要安定和统治者治国的实际需要,由春秋战国经秦,汉初延续几百年大乱的彻底结束,大乱走向大治儒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确立给完成文化,疆域,社会,民族等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在大一统理念的指导下汉族诞生了。 汉族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从学习历史到研究历史的过程可以看出,历史带来的最大作用; 一;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续性,任何历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静态的眼光去看待,认为是想当然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而是经过漫长的不断演变,运动,角逐和转化最后才成为必然的结果。 二;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影响一直延续至现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国情",即使在西方价值观念不断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来事物,无论是先进或落后,首先都必须面临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考验。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展望未来。
2023-09-04 14:41:301

研究历史的途径有哪些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
2023-09-04 14:41:391

历史研究主要有哪些内容?

事实判断(靠史料佐证,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认识判断(是根据可靠的史实资料而认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探讨深层次规律性的问题);价值判断(探讨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历史主要研究哪些方面历史研究常用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2、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3、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4、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5、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6、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2023-09-04 14:41:491

什么是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的产生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历史研究法的产生:政治学家一般都承认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承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历史研究法曾经是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历史学家撰写的。在西方,采用历史研究法有影响的学者,有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沙维格尼、英国的S.H.梅因。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2023-09-04 14:41:591

研究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前车之鉴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过去,怎么去创造你的未来。过去的事,不是过了就算了。
2023-09-04 14:42:1011

有哪些历史研究的方法?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扩展资料: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百度百科
2023-09-04 14:42:481

怎样运用史料研究历史?

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真实性、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的本质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1、史料真实性:史料的真实性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使用史料时,应当审慎判断,以保障史料的真实性。需要注意的是,史料也有记录者的特定视角及目的,有时也存在谎报的情况,因此要比较、筛选多种史料,做出准确判断。2、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的诞生背景是其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由时代背景分析观察所运用的史料时,应对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3、史料的本质属性:史料具有不同时期的本质属性,它既可以是实物、文物、政治文件及文学作品等,还包括口述、记忆等。在使用史料时,应对其本质属性进行了解,判断其具体运用领域和价值。4、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来源往往决定其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因此,对使用的史料来源的类型、数量及可靠性等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和比较。5、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决定了其对应时期的习惯和思想观念,需要结合发展变化去理解,否则会乱解释和错误解读。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是记录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及社会等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料,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真实依据,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具有客观性;通过研究史料,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对历史阶段的背景、原因、影响等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历史和发现历史规律;通过研究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2023-09-04 14:43:011

如何运用史料研究历史?

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问题如下:1、史料的可靠性:史料的可靠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对史料的来源、真实性、完整性等进行评估。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偏见和谎言的存在,以免出现错误的结论。2、史料的相关性:史料的相关性是指史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需要明确史料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以免陷入无意义的细节中,浪费时间和精力。3、史料的整合:史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需要进行整合。在整合史料时,需要注意各个史料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关联性,以避免产生矛盾或遗漏。4、史料的解释: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仅仅依靠史料本身并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需要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知识来对史料进行解释和分析。5、史料的分类和筛选:史料的种类很多,需要进行分类和筛选。在选择史料时,需要明确研究问题,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史料。6、史料的保存和保护:史料的保存和保护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保护好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史料的丢失、毁坏和篡改。总之,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相关性、整合、解释、分类和筛选,同时需要保护好史料的保存和保护,以获得真实和可靠的历史信息。
2023-09-04 14:43:281

历史研究中应该强调哪些原则

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这就决定了辨别史料的价值与真伪是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政治学家一般都承认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承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历史研究法曾经是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历史学家撰写的。在西方,采用历史研究法有影响的学者,有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沙维格尼、英国的S.H.梅因。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2023-09-04 14:43:541

研究历史的途径有哪些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
2023-09-04 14:44:041

历史研究的评价

1.历史研究的相关评论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不小心做了哲学家该做的工作后得出的奇怪成果。是一个普通历史学家很难做到,普通哲学家也很难做到,但汤因比做到了的伟大工程。 汤因比写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视野。有趣的是,汤因比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开始呢。在那个时代汤因比就已经具备了这样宏观的历史眼界,我们不得不深表钦佩。写这本书的汤因比,胸怀天下、眼观四海。数千年时光加全世界的巨大空间在他的笔下,如积木、拼图一样,信手拈来,完全不按历史的时间顺序编排。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一本简单的讲历史的书,这是一本借助全人类现有历史作题材思考人类命运的书,是一本思考人类未来的书。 汤因比思考人类历史和未来命运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文明。这是一个视角很独特的着眼点。也是一个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着眼点。亨廷顿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也是以文明为单位来审视历史并预测未来,不知道是某种不谋而合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借鉴。这种以文明为单位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论通常被称为文明形态史观。 汤因比把世界主要国家按照文明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每一个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过程思考了文明的共性规律。把这个世界上先后存在过的所有人类文明归结为30余种文明形态,其中有七种独立文明和其他从属于这些独立文明的卫星文明。并根据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归纳了三个主要模式,分别是希腊模式(文化统一,政治分裂的模式)、中国模式(统一为主夹杂分裂的大一统模式)和犹太模式(有可辨识的统一文化却没有政治实体的离散型模式)。其中,汤因比断言,多数文明的早期历史比较符合希腊模式,而文明的晚期则比较符合中国模式。犹太模式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明模式。由此汤因比建立了一个“希腊—中国”式的文明模型。在思考文明起源这个问题的时候,汤因比首先否定了种族主义的种族决定论观点,得出一个结论文明的起源与种族无关。接着又下了一个特别结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出文明的火花。这是此前的很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相反的结论。此前的很多哲学家认为文明应该出现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下,因为环境优越,才有闲暇时间进行文明的探索。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绝对正确,但是至少这个结论比简单的闲暇产生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汤因比思考文明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思考文明的衰落,藉以思考未来的人类命运。汤因比看来,文明一旦衰落,通常会有三种出路,大一统帝国、大一统教会和蛮族的英雄时代。大一统帝国是汤因比着力批判的一种形式,他认为大一统帝国是一种很坏的东西,是寒冬来临前的小阳春,能够扼杀文明的创造力。但汤因比赞扬了大一统教会,尽管承认宗教存在问题,但汤因比对于产生一个高级宗教颇有信心。他相信随着文明的不断衰落,宗教的战车却可以不断挺进,因为宗教是一种精神活动。至于蛮族的英雄时代,汤因比同样报之以鄙视,他相信蛮族本身是有活力的,但是一旦他们成功的击败了更先进的文明,就会马上腐化变质,道德败坏。甚至比他们征服的文明退化的还要迅速。 汤因比的历史观已经在有意识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尽可能规避国家情感在历史写作中的影响,尽管读者仍然能在其行文中看到一点点西方中心主义的些微影响。作为一个西方历史学家,在西方文明仍然如日中天的时代里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进步。 尽管目前主流史学界对汤因比的评价并不高,尽管汤因比在解读文明的历史之余所做的很多预测式的结论未必准确,甚至可能过于一厢情愿,但我仍然坚信,这本书所使用的很多属于方法论的东西是不朽的。这本书连同由这本书所提出的方法论将注定是一个史学界的里程碑,未来的历史学发展也许会证明这一点。 2.如何评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转自知乎网友的回答汤因比说中国文明将统一全球,你怎么看?作者 星雨禾田在微信输入“汤因比 中国文明”能搜到上千篇文章,标题大同小异,大都是说中国文明将统一全球,将照亮21世纪。 据百度百科: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是 英国 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汤因比出生在伦敦一个历史学世家,汤因比曾分别于1929年至1967年两度来华访问,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评价。 美国 新闻周刊评论说:“他已成为一位世界通哲,而与爱因斯坦、史怀哲与罗素并列。” 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一位主要代表。 实现政治与精神的统一汤因比指出,在过去的五百年中,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类并没有在精神上和政治上取得同样的发展,而是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现在,人类已经有力量终结人类历史甚至全部生命。 走到悬崖边的人类必须迅速觉醒、调整方向,才不至于跌落万丈深渊。人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目标、思想和行为,这是人类继续存在下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汤因比看来,由于过去五百年中西方人的活动范围的扩大,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技术、经济关系的网络。当代人类正共同面临着许多迫切的问题。 汤因比期待并预言人类将在历史发展的下一阶段实现政治和精神上的统一。但是,他强调,这一巨大变革必须以全人类的平等为前提,以自主的方式加以实现,而不是继续以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方式去实现。 西方将把它过去五百年中的主导权转交给新兴国家。中国在历史与未来的作用汤因比十分看重中国在历史上和未来的作用,对中国充满了期待。 他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大加赞赏,而且很盼望并认为中国一定能够在未来对世界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的统一做出主要贡献。汤因比很欣赏中国长久保持国家统一的政治与文化传统——尽管历经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但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 他认为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大一统的局面。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在汤因比看来,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汤因比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主要是指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他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汤因比这么说,你怎么看?关于统一全球,我的见解与汤因比不同,当然,也仅仅是见解,都说集思广益,那么我的见解也许会得到你的错爱而纳入见解集作为参考之一。在我看来,在强大外力下,全球才有统一的可能。 比如外星人来了,那么全球可能在五年内统一为一国。否则,离心力与凝聚力相持,是不可能统一的。 除非出现超级领袖,即使这样,也迟早会再分裂。但是,不必因此悲伤,不能蛮硬统一,但还可以多样共存。 CDEFG这么多事物,如果合并成了事物B,则虽然存在了一个大事物B,但也同时损失了多个小事物。只要这些小事物不互相残杀,和平友好多样共存,则不仅这些小事物能继续存在,还能存在一个高一级别的事物A,它有着公民CDEFG。 因此,几百个国家未能统一为一个国家,这没啥好遗憾的,如果这几百个国家能和平友好多样共存而作为一个高一级别的“国上星河”的公民,不也是一种秩序吗?诚然,如今的联合国,它还不算“国上星河”。当然,这仅仅笔者的见解而已,作为一种见解,它也可以具体一些的。 一、国家属于人还是人属于国家?在过去,儿子是属于父亲的,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但是现在,儿子与父亲是平等的。 在过去,人是属于国家的,忠君报国。但是现在,人作为公民有着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利。 因此,国家或可以公司化,虽是超级垄断公司,但公民应该拥有股份。如果一个人从C国移民到D国,则相当于卖出对C国的股份,而买进对D国的股份,这种国籍股的买卖自由将造成国家之间的自由竞争,各国的股价因买进多而上涨,因卖出多而下跌,所以要好好经营了,要进出平衡,要留得住公民则国家升值。 而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选择国家。这样国家将特色化,要建个性的国家,特色的国家。 而人呢?也将找到自己的类聚,能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国家,在和自己有着共同选择的人们一起生活,有多大的脚就有多大的鞋。这种国籍股的买卖自由可以由少数国家先发起,相当于WTO,可以称为WCO(World citizenship anization)。 这样,国家实际上变成了闰家,是真正开放的。一个国家里可能有来自世界各民族的人。 而一个民族的人也可能分散于各个国家。那时候,如果有人说他是华人,你可以猜测他的样子,而他如果说自己是中国人,则他的肤。 3.如何评价「以论带史」 我觉得以论带史是否成为弊端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拒绝了别的范式来表达这段历史的可能。 阎步克老师对于历史有过一段很精彩的比喻:如果把历史比作物体的话,每位学者的研究都只可能达到“片面的深刻”,就仿佛这个物体的一个投影,只有将多个投影重叠起来,才有可能得到最接近物体原貌的轮廓。“以论带史”是否可取的关键在于所带的史是否确确实实是史,而不是在历史外的视角下以极具政治色彩采取对抗性的解释。 这样的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极其容易沦落为具有攻击性的工具。说得更直白写,以论带史与操作者的自身修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当…显示全部“以论带史”是否可取的关键在于所带的史是否确确实实是史,而不是在历史外的视角下以极具政治色彩采取对抗性的解释。 这样的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极其容易沦落为具有攻击性的工具。说得更直白写,以论带史与操作者的自身修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当然我们无法在黑夜里辨清“佞”与“直”,所以才会对以论带史采取防备的心态,这也是正常的反应,也是必须有的反应。 “以史带论”恰恰是“以论带史”对角,以史为主,加上论点,夹枪带棒的黑刀子更容易被带着爆米花的观众一眼看出。以论带史和以史带论的共同弊端在于,对论的看法是混杂的,把历史运行的基本原理(相当于逻辑上公认的“公理”)和研究结果的“结论”都混杂地称为“论”(史论),结果就难以界定“论”在“史”之前还是之后。 强调论在前,就主张以论代史;强调论在后,就主张论从史出。其实,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前人从历史过程中归纳出来的;而对后人来说,这个“”原理“都是现成的已经存在的东西,所以在”前“。 但对前任来说,它是从历史过程(事实)归纳出来的,所以仍然是在”后“。我们作为后人,把基本原理看做已有的、现成的、先在的、正确的东西,是历史研究中逻辑推理的大前提;我需要研究的历史事实,则是逻辑推理的小前提,有大前提、小前提共同推导出结论。 这样,历史研究也就完全纳入了逻辑上的”三段论演绎推理“。以往的历史研究,把基本原理和后面推导出来的结论,混杂地称为”史论“,于是就再也搞不清论在史前还是史在论前。 搞得学界无所适从。历史研究的三段论推理,都必须有”大前提“。 由于历史是社会运行的轨迹,社会由人的活动所创造,所以历史研究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都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原则(原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经济人理性选择“原理,它的表述是,人们在活动前都会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采取对自己最有利(成本最小化或受益最大化)的活动。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政治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条件的激励或制约下合理选择并进行相应活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现在已经得到学界公认的”历史原理“,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归纳出来的(因为只有经济学紧扣”人的活动“去说明问题),大体有边际报酬递减原理、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公共产品原理、交易成本原理等等……顺便说一句:尽管马克思的信奉者宣称唯物史观是已经被证明为”科学“的历史运行原理,但实际上其毛病很多,具体表述和应用中的问题更大。现在还不宜作为历史研究的逻辑大前提使用。 4.怎样做“历史研究” 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 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对历史的研究来说,进行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历史研究方法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加快历史研究的能力;2、多阅读史料,尽量把握所研究历史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史料是经过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于受整理史料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约,所写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实和全面的,因此对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不同时期史料的阅读。 历史事件发生时期所记录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强。而后人整理后的史料,虽然整理性强,但是由于时间太为久远,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够完整,甚至是弯曲的反应当时的历史;(2)注意阅读同一历史事件,敌对双方的不同描写。 同一历史事件,由于敌对双方,利益不同,价值观也不同,故而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也会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阅读敌对双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够全面的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3)注意正史与野史方面书籍的阅读,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正史和野史书籍的相互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有关统治者、贤能的人、亲人的记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与正史相互印证。 3、对历史的研究要注意对历史遗迹、文物的考究。由于历史史料经人加工的主观性,因此需要与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相互验证才能得出全面、真实的历史。 同时结合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的考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完善正确、全面的历史;4、对历史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善于思考,采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如马克思、恩克思正是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的研究,大胆的提出人类下一步历史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5.如何评价「以论带史」 我觉得以论带史是否成为弊端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拒绝了别的范式来表达这段历史的可能。 阎步克老师对于历史有过一段很精彩的比喻: 如果把历史比作物体的话,每位学者的研究都只可能达到“片面的深刻”,就仿佛这个物体的一个投影,只有将多个投影重叠起来,才有可能得到最接近物体原貌的轮廓。 “以论带史”是否可取的关键在于所带的史是否确确实实是史,而不是在历史外的视角下以极具政治色彩采取对抗性的解释。这样的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极其容易沦落为具有攻击性的工具。说得更直白写,以论带史与操作者的自身修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当… 显示全部 “以论带史”是否可取的关键在于所带的史是否确确实实是史,而不是在历史外的视角下以极具政治色彩采取对抗性的解释。这样的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极其容易沦落为具有攻击性的工具。说得更直白写,以论带史与操作者的自身修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当然我们无法在黑夜里辨清“佞”与“直”,所以才会对以论带史采取防备的心态,这也是正常的反应,也是必须有的反应。“以史带论”恰恰是“以论带史”对角,以史为主,加上论点,夹枪带棒的黑刀子更容易被带着爆米花的观众一眼看出。 以论带史和以史带论的共同弊端在于,对论的看法是混杂的, 把历史运行的基本原理(相当于逻辑上公认的“公理”)和研究结果的“结论”都混杂地称为“论”(史论), 结果就难以界定“论”在“史”之前还是之后。 强调论在前,就主张以论代史;强调论在后,就主张论从史出。 其实,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前人从历史过程中归纳出来的;而对后人来说,这个“”原理“都是现成的已经存在的东西,所以在”前“。但对前任来说,它是从历史过程(事实)归纳出来的,所以仍然是在”后“。 我们作为后人,把基本原理看做已有的、现成的、先在的、正确的东西,是历史研究中逻辑推理的大前提;我需要研究的历史事实,则是逻辑推理的小前提,有大前提、小前提共同推导出结论。 这样,历史研究也就完全纳入了逻辑上的”三段论演绎推理“。 以往的历史研究,把基本原理和后面推导出来的结论,混杂地称为”史论“,于是就再也搞不清论在史前还是史在论前。搞得学界无所适从。 历史研究的三段论推理,都必须有”大前提“。由于历史是社会运行的轨迹,社会由人的活动所创造,所以历史研究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都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原则(原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经济人理性选择“原理,它的表述是,人们在活动前都会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采取对自己最有利(成本最小化或受益最大化)的活动。 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政治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条件的激励或制约下合理选择并进行相应活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现在已经得到学界公认的”历史原理“,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归纳出来的(因为只有经济学紧扣”人的活动“去说明问题),大体有边际报酬递减原理、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公共产品原理、交易成本原理等等…… 顺便说一句:尽管马克思的信奉者宣称唯物史观是已经被证明为”科学“的历史运行原理,但实际上其毛病很多,具体表述和应用中的问题更大。现在还不宜作为历史研究的逻辑大前提使用。 6.怎样研究历史 学习历史是为了牢记过去,研究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永续,祖先用丹青墨笔记载下了宝贵的信史资源,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是如何从黄河岸边的一个部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坚韧不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会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一份情感。 学习历史会在心底记录下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走进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体会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抗争,回味辉煌与落后的反差,见证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结出的文明硕果。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辨别人的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善政与恶政,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古人进行对话,遥想远去的风烟往事。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沉痛中得到坚强,让中华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卫自己,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得到发展,在灿烂的辉煌中增强民族自豪,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翻阅历史的演进过程会让目光变得深邃,远大,思维变得跳跃而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得到提升,这都是学习历史带给个人的好处。 仅仅学习历史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能够通过学习的基础再去思考和研究历史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作为非历史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研究历史呢?简要谈点个人心得;一;首先必须尊重历史;这是研究历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历史是国家圣器,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历程,是中国的国家尊严,是民族的体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国历史,像安抚和关心亲人一般地爱护她是对喜爱中国历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网络现实却很遗憾,总有那么一些人夹带着浓厚的偏见,情绪和性格化来"咒骂研究"历史,并且‘振振有‘义正词严",只要他们一开口侮辱,谩骂,抨击,羞辱,诋毁中国历史,王朝,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语就源源不绝而来,比如有人辱骂 宋朝 是‘怂朝", 清朝 是‘螨清",汉族是"绵羊,软蛋,怂汉‘,更甚者辱骂‘靖康之耻"时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鸡",听到这样残忍无情的言语,血都要喷出来。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皇族就是国家的象征,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祖先都曾经无怨无悔地为王朝,为国家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抛下一颗头颅,祖先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守护民族自尊。这些辱骂中国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国家情感何在?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祖先吗?中国王朝政权在后人眼里永远是一个静态存在,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功过是非,大恶大善都融化进了中国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份,成为中华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没有尊重的心态就不要说研究什么历史,最好的选择是连历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偿失。二;客观,公正的立场研究历史;在用心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最佳利器,因为历史是过往,曾经的事件,人物,政策,作为等一切都是过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过善恶都成过去,所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点必须放置在历史的天平,重点考察对历史的影响,其次是把研究对象放置在他们对当时的时代影响,以历史影响高于当时影响为决定标准。 而研究对象往往又具有复杂的两面性,一正一反,一荣一辱,一功一过,一善一恶,因此不能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来判定,而是结合历史行为综合比较,权衡之后,最后得出结论,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应该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基中国本部版图,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完善郡县制,为中国的大一统做出巨大贡献。罪在当代;‘焚书坑儒"毁灭先秦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时也是罪在千秋],严刑酷法,耗尽国力民力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不重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安定民心,给当时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站在后人角度和立场一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功大于过。三;用串联的思维研究历史;研究历史非常忌讳那种仅以一点,一事,一言,一行确定历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维"。 应该把某人,某事用历史串联起来进行比较,区分和判断。比如网友攻击汉武帝的‘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是错误的决策,而应该延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国策,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历史问题,缺乏对历史的综合考量。 思考视角要放置到 春秋战国 的‘百家争鸣"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较。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战乱时代的独特历史产物,是百家各展所长,激烈角逐政治统治思想的产物,从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代已经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争鸣的状态依然继续延续,历史上就不会出现秦始皇统一了,也不会有 汉朝 的诞生了,汉族也不会出现了。 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变法"开始,法家成为秦国的绝对主导 政治思想,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率先走上封建社会制度的国家体制,实现富国强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家大一统后,社。
2023-09-04 14:44:121

如何学习历史研究?

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对历史的研究来说,进行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历史研究方法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加快历史研究的能力;2、多阅读史料,尽量把握所研究历史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史料是经过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于受整理史料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制约,所写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实和全面的,因此对史料的了解需要全面。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不同时期史料的阅读。历史事件发生时期所记录的史料可能是全面的,但是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太强。而后人整理后的史料,虽然整理性强,但是由于时间太为久远,所整理的史料有可能不够完整,甚至是弯曲的反应当时的历史;(2)注意阅读同一历史事件,敌对双方的不同描写。同一历史事件,由于敌对双方,利益不同,价值观也不同,故而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也会大有不同,因此只有全面阅读敌对双方、甚至是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够全面的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3)注意正史与野史方面书籍的阅读,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正史和野史书籍的相互验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有关统治者、贤能的人、亲人的记述不可能是完整全面的,因此需要考究大量野史与正史相互印证。3、对历史的研究要注意对历史遗迹、文物的考究。由于历史史料经人加工的主观性,因此需要与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相互验证才能得出全面、真实的历史。同时结合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的考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完善正确、全面的历史;4、对历史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善于思考,采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如马克思、恩克思正是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的研究,大胆的提出人类下一步历史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2023-09-04 14:44:201

研究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认识历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也就是说,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指导人类现在的活动,使之更为理性化。所以,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的社科类基础学科。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个“因果关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预测他的结果,而且可以谋“改良”、“补救”的方法。这是历史的目的。历史不但有指导人类活动戒鉴的意义,还有传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众的巨大作用。因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所以要“经验”。一个人的经验有限,要借助于别时代、别地方、别人,就要有“纪载”(这里的纪载,涉及到史学研究的范围,在此不深究)。纪载就是“历史”。所以,历史是门很重要的学问,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历史智识,历史本无学科之别,凡事皆可成历史。但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产生过无数的历史,无数的史书,无数的史迹,这就决定了普通人无法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它,所以也就有了专门的人,运用专门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历史,这是一种科学活动,所以谓之史学。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历史的真实,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以更好的服务于历史的目的。所以,讨论历史的真实性,不仅不是钻牛角尖,反而是一种积极的治学态度,不过,学术界讨论历史的真实,也会有个度,无关痛痒,对历史目的无有价值的问题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后宫生活、历史人物的婚外情、顺治出家、孝庄太后下嫁、杨贵妃身高体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类兴致低俗的问题)、太繁杂,无甚价值的考据不研究…总之,历史是丰富的和现实的,历史的各个部分,无不影响着人类现世,在历史目的指导下,不迎合低级趣味,有价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2023-09-04 14:44:311

历史研究法一般分几类?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扩展资料: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百度百科
2023-09-04 14:4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