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辟谷的史料记载

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而《人间》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西汉有《去(却)谷食气篇》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东晋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主张择仙术之善者而兼习之,尤其必修金丹),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并举出具体例子以证之: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北史·李先传》载:“(李先)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童。”《宋史·陈抟传》载:“(陈抟)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1973~1974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部《却谷食气》,论述练气功以却谷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有关苏轼生平的史料,可以到哪些地方去找?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你能到百度百科上去找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要有史料记载

历史太长,很多都是猜测,后来的人又修修补补,史记也有不少矛盾的地方,信就是真的

孙家口伏击战的史料记载

史料记载,参加孙家口伏击战的部队共有四支:鲁八区游击第6总队(6团)曹克明部,鲁八区游击第7总队(7团)董希瞻部。总指挥曹克明中校,副总指挥董希瞻少校。特约富有作战经验的高参、曹克明的族兄曹直正。临时改编第1中队有大队附于旭斋中尉、卢兴宣中尉。第2中队董希瞻少校(兼)队长。第3中队许殿英中尉。董希瞻、许殿英担任主攻。邀请友军平度地主武装冷冠荣部,布防孙家口北,阻击平度方向援敌,并追歼逃敌。邀请友军胶县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姜黎川部,布防孙家口南/阻击南部胶县援敌,打响后立即切断日军胶县与平度的电话线。

请问荷马史诗的史料和文学价值是什么?

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产生于古希腊文学史上神话传说与英雄故事繁荣兴盛的时期.整部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先,规模宏大,构思精巧是史诗结构的一大特色.两部史诗都以空前宏伟的规模全面展现了处于过渡期的古希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前后共涉及了二十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是史诗并没有平铺直叙,记流水帐似地记述其全过程,而是使用了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创作手法,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局.《伊利昂纪》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线索,把情节高度浓缩在战争最后一年的五十一天中,而具体描写的也只是九天间发生的事情;《奥德修纪》首先描写的是奥德修斯回到故乡伊大卡前四十二天的海上遭遇,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他海上十年的漂流经历,同时又以帖雷马科寻父和全家团圆为线索,使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全诗的情节引人入胜,极富于戏剧性.?其次,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使用了大量口头艺术的表现技巧,如夸张,烘托,比喻,固定修饰语和套语等.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是与其关照全局,突出重点的结构特征分不开的.夸张,烘托,比喻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使全诗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气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极富表现力,如用长老们看到海伦时的惊讶的表情和交头接耳的动作来烘托其惊人的姿色,用老鹰追鸽来比喻阿基琉斯追击赫克托尔.同时,使用固定修饰语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捷足的阿基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等.重复套语的使用更体现了作品源于口头艺术的特色,有利于加深印象和形成节奏感.据统计,全诗重复的诗句约九千行,占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总之,整部作品之所以具有史诗的宏大气势,之所以能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得益于对民间口头艺术的介鉴.?第三,诗歌本身独特的韵律和源于神话传说的丰富的想象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史诗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不押韵尾,使全诗节奏鲜明又灵活多变.古希腊神话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想象,把它们纳入到具有独特表现力的诗歌当中,使得全诗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自古以来,荷马史诗都被看作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部作品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气势磅礴的英雄故事,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更可以把它当作文学创作的典范来学习.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在古希腊雅典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庆祝节日上,人们都要朗诵荷马史诗.后世许多著名作家如维吉尔,但丁,弥尔顿,歌德等都曾从史诗中汲取创作素材,引发创作灵感.荷马史诗在欧洲文学和文化发展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使其永远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史诗的艺术审美价值(1),史诗的叙事艺术:史诗标志着欧洲叙事文学的起点.荷马是一位具有宏观调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型文学作品的设计师.从叙事题材看,两部史诗都是题材重大,主题崇高的英雄史诗.《伊利亚特》通篇写战争,是战争史诗,歌颂古代氏族英雄的尚武精神,是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奥德赛》是漂流史诗.它尽力写漂游,歌颂人类战胜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写个人遭遇的杰作,突出个体精神,成为中世纪流浪汉小说和近代小说的先驱,旅程文学的原型.从叙事方式看,荷马史诗是戏剧叙事,"一条绳子"叙事(歌德语),第一人称倒叙叙事三者并举."戏剧叙事"就是只选择事件的一部分,并不把这个事件全部写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情节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为此,荷马注意剪裁布局,概括集中.《伊利亚特》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51天的战事,重点描写只有4天,概括了10年战争的面貌和精神.史诗以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为情节枢纽,第一次愤怒为我们拉开了战争的帷幕,第二次愤怒使战机急转直下,突出了阿喀琉斯在联军中的决定作用.诗中大量运用插曲,丰富了生活的画面.在叙述技巧方面,善于设置矛盾,利用突转,悬念等手法."一条绳子"叙事就是使整个故事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行动,亚里斯多德称之为"整一性",如《伊利亚特》的核心情节是"阿喀琉斯的愤怒",《奥德赛》是"俄底修斯海上漂流与返乡".《奥德赛》虽然写父亲漂流和儿子"寻父"两条线索,但最后合二为一,并且都围绕"旅程模式"展开.(2),从思维方式和文学表现方面看,荷马史诗体现出欧洲文化的某些特征,它一般不采用粗线条的叙事和隐含不露的象征思维,而是侧重于人物的行动描写.德国学者奥尔巴赫把这一特色概括为"外显化",作品中主人公即使在激愤的状态下,仍能有条不紊地发泄其内心情感于言语行动之中.例如对阿基琉斯在痛失好友后悲愤性情的描写.即使侧面描写,也是借助语言行动,如对海伦的美貌的描写.这使作品"从未有过一个现象是片断不全或半暗不明的,也从未有空缺,晦涩或未经探测的隐处".史诗保存完整与此不无关系.(3),史诗的语言简洁有力,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特征. 首先,作者尤其擅长比喻,在比喻中明喻占80%,其中大量使用漫长的象喻,即"荷马式比喻".例如:"……可是那帕琉斯之子凭他的脚力快,一个闪电似的就追了上去,轻得像羽族当中最快的山鹰打个回旋去追鸽子,一路尖叫着紧紧跟随,偶尔还来一个猛扑,那阿喀琉斯就是这样紧紧追赶的.""像成群的飞鸟,野鹅,灰鹤,长颈天鹅在亚细亚牧场上,沿着凯斯特里河展着羽翼飞翔,突然落下来,在牧场上发出一片聒噪的声音一样,成群的希腊战士从船上涌了出来,向斯卡马德林平原扎营.在他们脚下大地震荡着人马杂沓的声音.他们无数人站在斯卡马德林平原上,多得像繁盛的树叶和花朵,又像在春天的牛棚里牛乳溢了出来,四边围绕着成群的苍蝇一样.无数的披着长发的希腊人面对着特洛亚摆列在平原上,准备打垮他们的阵势."再次,语言非常丰富,融合了多种语言成份:史诗还运用了大量富有哲理性的民间谚语,如"聪明得太晚就是愚蠢到极点","人的天赋才能是各各不同的","狮子不跟人来讲条件,狼也不跟羊来分庭抗礼――它们始终是仇敌","坏事总没有好结果,迟钝的也能赶上快腿的".这些语言跟后来的《伊索寓言》中的结论十分相似,有的已成了至理名言.从具象到抽象史诗语言的具体性特点,说明了原始民族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感知具体形象的能力较强,感性认识发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表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趋势,人类思维是一个运动过程,它首先体现在荷马史诗中.荷马史诗对后代文学的影响荷马史诗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楷模的地位.著名评论家缪塞尔.约翰逊说,整个欧洲文学不过是荷马史诗的一系列注释.荷马史诗为欧洲叙事文学奠定了基础叙事题材:海上小说,个人冒险游历小说,成长小说,英雄,战争,美人题材小说及影视作品;叙事模式:"荷马式"与"圣经式"叙事结构:整一性(一条绳子),戏剧性及"流浪汉"模式;现代主义对它的借用;叙事风格:明快,透明,外显(尤其法国小说);荷马史诗是人类童年的作品,是人类社会的"老照片","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在某些方面仍然是高不可及的规范".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属于史料的哪一表现形式

视频

数学史料中的五个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陈景润,赵徽

数学史料中5个数学家的故事。急!!!!!!

以下文章摘自《中学数学文化》

刘备当真剑法一流?那些文言史料不想去查阅,希望大家帮着查查!

阵纪中刘先主之顾应法刘先主就是刘备

历史学研究中有没有一个研究方法叫“史料实证法”?

有的。毕竟有历史学就是史料学一说。史学研究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史学家是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材料、痕迹进行研究的。史料及史料处理于是便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关键。史学家对史料的认识及史料处理的选择反映了史学本身的演进。传统史学是一种以政治、人物活动为重点的史学,其材料来源便也主要是各类叙述性的文字材料。19世纪的实证史学流派表明这种传统史学达到了顶峰:在史料组成上,实证史学家搜集了政府、私人各类档案、文件、公文信函、财政纪录、文契、外交文件、司法纪录等各类与政治事件、人物活动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史料;在史料处理中,实证史学家与文献考据学派结合而对史料进行内证、外证两方面的考证。 外证即是依靠碑铭学、古文字学、语言学等辅助学科来消除史料的错误,辨别其真伪,同时确定其年代、日期。内证分析史料内容的完整性、统一性并将其与同时代的其他史料比较、对照以确定其可靠性和价值。在这一考证步骤结束之后,史学家便将这些史料根据日期及揭示的事件信息顺序加以联贯,编写成书。

文献史料对历史研究有哪些作用

解决方案1:文物的史料作用 可证实文献之记载,校正文献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文物的证史作用 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国的文化宝库。而丰富多彩的文物,对古文献记载的证实,不仅增加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而且又增加了实物资料,成为文献记载的真实见证。从另一个角度讲,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献和文物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代的世系。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经考证与《史记》记载基本相符《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并各有兵法传世的史实,《汉书·艺文志》中也作了著录。此后,《孙子兵法》不传,众说不一。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从而证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正确,使自隋代以来的疑问和误传得以澄清。《后汉书·礼仪志》 中记载的玉柙 (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东、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缕、银缕、铜缕等得到证实。文物的正史作用 在古代,有些史籍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有些在流传中缺佚,有些被统治阶级删改等,这就使文物的正史作用有了极其珍贵的价值。它的表现是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在古代,金石学家以金石文字正诸史之谬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只限于金石,现在可利用各类文物中的资料订正文献记载。这就使文物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发挥。在地方志中对一些古迹的记载,由于时代的限制,缺乏资料,又未实地调查,往往以一些传说为据,使记载失实。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少已得以澄清,如河北省磁县许多古,在地方志等古籍中称为“曹操七十二疑”,但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包括墓志)证明并非曹操七十二疑,而是北朝墓群,是东魏、北齐的皇室及王公贵族墓地。在古文献中,往往记载一些生产和生活器物的状况,这些记载又往往被认为是它们产生的时间,以导致错误。《韩非子》、《周礼》中,有关于髹漆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薄板胎漆器出现于战国中期。实际上中国漆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即出土有漆器,商代遗址和墓葬中更有多处发现。这些出土文物,都校正了《韩非子》和《周礼》的记载。文物的补史作用 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以研究和恢复其历史面貌;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文字记载的缺佚,以提供比文字记载更丰富多彩的资料。中国的各种古籍,是研究不同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但不可忽视的是正史和其他古籍,受阶级局限和当时条件的限制,有大量史实,特别是关于劳动生产者的史实并未被记载,使为数众多的史实失传,还有不少史籍在历史上散失不传,许多史实被湮没。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文献记载的史实,年代愈早的文献,记载的史实愈简略,甚或不予记载,这就使许许多多能说明社会各个方面的史实缺载。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文物,完全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文物本身储存的信息,可以为研究不同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而有文字的文物,如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牍、帛书、古写本、古印本、石刻等,更是直接记载了历史的不同方面,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了解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 5种秦法律文书竹简,其内容远远超过了李悝《法经》的范畴,已具备刑法、 诉讼法、 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的内容。湖南省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5种医书,成书年代都早于《黄帝内经》,在内容上没有五行学说的痕迹,填补了中国早期医学史上的空白。文物的史料功能 文物作为实物史料,其证史、正史、补史的作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发挥文物作用的第一步。在完成第一步工作之后,还要运用这些可信而翔实的资料,研究历史,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史、畜牧业史、 纺织史、 陶瓷史、冶金史、建筑史、交通史、天文史、雕塑史、医药史等专业史的研究,都离不开文物史料,特别是原始社会无文字记载,只有依靠文物史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物质成分和所储存的信息了解的越来越清楚,可为专门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更加详细和精确的资料。文物作为有形的物体,在绘画、雕塑等一些专门史的研究中,是十分形象生动的实物史料。它比文献资料有更加特殊的价值。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文物同样具有特殊价值。在研究中只依靠文献资料,只作文字描述,不易给人一个形象概念,若增加文物史料,插图与文字配合,人们一看就清楚了。人们从古建筑、绘画、雕塑等形式上,就比较容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古代文物可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文物所储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鉴的重要内容。对古代文物所具有的物质形式,可在研究其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古代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但运用这些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有些在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其中有的经整理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检测,已获得了储存在文物中的科技信息,成为发展今日科学技术的借鉴,或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文物中有大量文物本身就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蕴藏着当时的科学信息。对这一类文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会为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提供信息和资料。古代的天文文物和冶金、水利、建筑等方面的文物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古代的科学信息。在战国时期使用失蜡法铸造铜器,汉代使用土法生产球墨铸铁等,都属于这一类。借鉴与促进艺术发展 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借鉴。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书法、绘画艺术,就是在学习前人作品(许多已成为文物)、借鉴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风格和个人艺术风格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这样,其他文化艺术也莫不如此。解决方案2:提供佐证,文献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方案3:没有文献,哪来的历史

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我们研究历史是离不开史料的,史料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能够帮助我们认识、重构历史痕迹,史料是历史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类。在历史的研究活动中,多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参与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并达成一定共识.然而,有学者认为历史是活生生的人、思想和事件,历史研究应侧重于记忆、考古,以口述历史和考古成果作为史料加以研究。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档案的定义延伸,对象与范畴拓展,其特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必篇地成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以档案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目前尚处探索阶段。

如何运用史料研究历史问题?

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问题如下:1、史料的可靠性:史料的可靠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对史料的来源、真实性、完整性等进行评估。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偏见和谎言的存在,以免出现错误的结论。2、史料的相关性:史料的相关性是指史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需要明确史料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以免陷入无意义的细节中,浪费时间和精力。3、史料的整合:史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需要进行整合。在整合史料时,需要注意各个史料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关联性,以避免产生矛盾或遗漏。4、史料的解释: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仅仅依靠史料本身并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需要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知识来对史料进行解释和分析。5、史料的分类和筛选:史料的种类很多,需要进行分类和筛选。在选择史料时,需要明确研究问题,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史料。6、史料的保存和保护:史料的保存和保护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保护好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史料的丢失、毁坏和篡改。总之,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相关性、整合、解释、分类和筛选,同时需要保护好史料的保存和保护,以获得真实和可靠的历史信息。

如何运用史料研究历史?

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问题如下:1、史料的可靠性:史料的可靠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对史料的来源、真实性、完整性等进行评估。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偏见和谎言的存在,以免出现错误的结论。2、史料的相关性:史料的相关性是指史料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需要明确史料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以免陷入无意义的细节中,浪费时间和精力。3、史料的整合:史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需要进行整合。在整合史料时,需要注意各个史料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关联性,以避免产生矛盾或遗漏。4、史料的解释: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仅仅依靠史料本身并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需要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知识来对史料进行解释和分析。5、史料的分类和筛选:史料的种类很多,需要进行分类和筛选。在选择史料时,需要明确研究问题,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史料。6、史料的保存和保护:史料的保存和保护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保护好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史料的丢失、毁坏和篡改。总之,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相关性、整合、解释、分类和筛选,同时需要保护好史料的保存和保护,以获得真实和可靠的历史信息。

怎样运用史料研究历史?

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真实性、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的本质属性、史料的来源、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1、史料真实性:史料的真实性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使用史料时,应当审慎判断,以保障史料的真实性。需要注意的是,史料也有记录者的特定视角及目的,有时也存在谎报的情况,因此要比较、筛选多种史料,做出准确判断。2、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的诞生背景是其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由时代背景分析观察所运用的史料时,应对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3、史料的本质属性:史料具有不同时期的本质属性,它既可以是实物、文物、政治文件及文学作品等,还包括口述、记忆等。在使用史料时,应对其本质属性进行了解,判断其具体运用领域和价值。4、史料的来源:史料的来源往往决定其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因此,对使用的史料来源的类型、数量及可靠性等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和比较。5、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史料的语言表达形式决定了其对应时期的习惯和思想观念,需要结合发展变化去理解,否则会乱解释和错误解读。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是记录历史事件、人物、文化及社会等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料,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真实依据,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具有客观性;通过研究史料,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对历史阶段的背景、原因、影响等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历史和发现历史规律;通过研究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及影响

史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两种。 文献史料是运用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的历史状况,又能反映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心理活动等隐性的历史状况。 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明诚、郑樵、姚际恒、崔述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顾颉刚总结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和胡适总结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理念和方法都是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时至今日,“一份史料一分话”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标准。

用历史文献来评价科举制,要注明史料的出处。急用,谢谢。

1. 摘要: 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多人将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种“至公”的制度。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并为现实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出处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刘海峰 - 《厦门大学学报:哲...,2005年 第2期 - 维普)2.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长达1300年,影响深远。有些人对其缺乏真正地了解,甚至进行了盲目的批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科举制度,有利于对其重新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帮助师生树立学以致学的教育价值观,产生对科学和学术的敬畏和虔诚,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建构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指导当今的教育考试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本文尝试总结了国内外知识发展变化的轨迹,分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发展的导向作用,探讨了科举制度与知识的发展关系。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历史法和比较法。 引论主要是研究综述,总结了从政治、教育的视角对科举制度进行的评价以及科举与学校的关系。 第一章探讨了科举制度的沿革。科举制度是继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之后又一个官吏选拔制度,依据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废止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章简单的描绘了七世纪以来国内外知识发展的轨迹。依据知识发展的高潮低谷,将1300年的科举制度史划分为隋唐宋和元明清两个时间段,在时间和国内外两个纬度上对知识的发展进行了比较。 第三章论述了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对知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这一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并在重新界定学派的基础上解读宋朝学派,认为只有程朱理学可以称为学派,追溯了其沿革,进而提出其对现代学派形成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论述了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产生阻滞作用。统治者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框限,阻碍了知识的分化发展和学派的萌生,致使近代自然科学学派在国外大量创生之时,我国的学术界基本处于沉寂状态;西方大力提倡学术自由,学者们致力于自主创新之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大肆进行文字狱,读书人读死书、死读书,一些科学技术甚至被视为奇技淫巧。(科举制度与我国知识发展的关系张婷 - 《山西大学》,2007年 - 知网)

明清时期记载民间住宅和园林的建筑设计施工等相关内容的史料有哪些?

明清的民间住宅和园林,在空间组织、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利用地方材料和设计施工方法等方面仍有很多新的创造和发展。据明代中叶已经流传的《鲁班经》的记载,浙江民居有以明间面阔为基本单位来决定各部分比例、尺寸的设计方法;它的建筑内部空间处理结合室内布置使用各种式样的“轩”,不仅轻巧秀丽,而且富于变化,但天花以上部分仍使用唐宋以来的“草架”结构。明末计成(无否)所著《园冶》,关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及借景等方面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并附有若干图式,概括了古代造园艺术的丰富经验,其中颇有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是研究园林建筑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近人童隽所著《江南园林志》,对于造园艺术与造园技术,从园林的结构特点及历史沿革方面作了不少的品评和议论,文史和图片资料相当丰富,也是一部较有价值的参考书。苏州姚承祖(补云),世袭营造业,清代末年苏州地区许多住宅、寺庙,经他设计修建的有不少,晚年担任鲁班会会长,是当地有名的建筑师。遗著《营造法源》一书,对于住宅、庭园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施工规范都有详尽的论述,是近代纪述江南古建筑的一部技术专著。此外,清朝在建筑技术方面除官书《工程做法则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手抄本,质量有高有低,内容详略不等,关于传统的建筑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的传统做法更是官书中所少见的。这些抄本材料是多年来师徒相传,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术经验,很切合实用,因而过去匠师们往往把它视为技术手册,随身携带以备查考。然而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很深,统治阶级鄙视建筑工人,一向把生产者的技术成就视为“奇技淫巧”和“贱役”,严重地阻碍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因而流传下来的专门技术著作寥寥无几,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大部已湮没失传,所以这些传抄本是值得珍视的。

关于妇女解放的史料

民国时期的劝禁缠足运动 注意是“劝” 直到今天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 一些年老的妇女还存在缠足 香港TVB电视台 在 向世界出发中 就有介绍过了

妇女解放的史料

妇女解放运动即反对歧视妇女,使妇女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男女权利完全平等的一项社会目标或社会运动。在私有制社会,争取妇女解放意味着首先要制定保障公民在种族、性别、财产上完全平等及婚姻自由的法律。社会主义时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阶级社会遗留下来的重男轻女,歧视、玩弄、残害妇女的传统偏见和习惯势力,逐步实现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各个方面的平等。 妇女解放可以用一定社会标准衡量:①政治上获得参政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及管理国家的权利;法律上享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和义务。②经济上有充分就业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途径,对个人和家庭生活资料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继承权。③普遍享有义务教育的机会,接受符合自身发展能力的教育,使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作用被社会完全承认。④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家庭内部夫妻平等,实现家务劳动现代化、社会化。⑤意识形态中完全消除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建立尊重妇女的良好社会风尚。 近现代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呈现出众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妇女解放问题不是由资产阶级人士提出,而是由无产阶级的女工运动发起;妇女解放运动理应由劳动知识分子与女工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同一类型的国家,妇女解放运动都有 着自己的特点;妇女解放是国际性、世界性、全球性的问题;各阶级、各政党都利用妇女问题和纪念国际妇女节为其政治斗争服务,使妇女解放运动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妇女解放运动是群众性的自我解放运动等等。

妇女解放的史料

guen

清末历史史料文献都有什么啊?大家能不能多提供一些?多多益善。。。跪谢!!!

1.《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100卷。 2.王彦威和王亮合编的《清季外交史料》,218卷,外加导言一卷和宣统朝(1909—1911年)的24卷。 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88卷。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1卷。 5.《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22卷。 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7卷。 7.《大清历朝实录》,4485卷。 8.《清史稿》,536卷;标点和索引版《清史》(台北1961—1962年,8卷)。 9.《宫中档光绪朝奏摺》,26卷。 1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1805—1874年),3卷。 11.邵循正等编:《中法战争》,7册。 12.邵循正等编:《中日战争》,7册。 13.翦伯赞等编:《义和团》,4册。

女娲在雅安补天的史料证据

完全假的,女娲谁见过? 呵呵都是现代人,这都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那就是一个 公开的秘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史料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史料要“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 (1)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2)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3)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就是很好的史料,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 二、史料要“适量” 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难易适中,通俗易懂,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对他们来说,将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查阅史料是什么意思

查阅史料的意思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渠道找到关于历史方面的资料,是一个书面用语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据此可以判断出他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当时自己提出的,所以本题选B,A、C、D都是二手史料。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的鉴别·原始史料。

如何处理史学理论中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程序徐小凤v发xcv徐晓晨V型超出VC许风格

如何处理史学理论中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正在历史研究中,如何正确处理 “史”与“论”的关系,也就是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探索的问题。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掌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是史学并不是史料的堆 积、综合和排比,仅仅掌握了史料还不等于历史研究。只有将掌握的史料经过理论的思维和升华,能够解释和回答历史向人们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才算走进了历史研究的大门。

史学入门史料研读有教材吗

没有。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部分在高中历史课中分为选修部分,目前未出版教材,由学校根据需要编写校本课程。《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这两本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史学概论》的删减版。

找一篇关于曹操史料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曹操的统一汉室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地方志是为什么不是文献史料

地方志是文献资料的一种。文献史料狭义上讲,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或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从广义上讲,是记录人类知识一切载体,凡是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电子文件记录下来,具有存贮知识功能的一切载体都称为文献。文献的类别,按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分:手工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电子型)、视听型等;按编辑出版的形式分:书籍、期刊、报纸、特种文献等;按公开程度分:国内外公开文献和内部文献。

澳门回归史料口述史和档案哪个重要

档案重要。档案是客观的,能更真实的记录中国香港回归的历史,而口述史带有主观色彩,有参考价值,但没有档案更有真实性。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及影响

史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两种。 文献史料是运用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的历史状况,又能反映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心理活动等隐性的历史状况。 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明诚、郑樵、姚际恒、崔述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顾颉刚总结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和胡适总结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理念和方法都是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时至今日,“一份史料一分话”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标准。

《隋唐嘉_朝野__唐宋史料笔记》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 刘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fR4GtsGrvUQqn0xVs3xsg 提取码:onhx书名: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作者:[唐] 刘餗译者:程毅中 注解豆瓣评分:8.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5-1-1页数:182内容简介: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最早就是见于今本隋唐嘉话的。本书卷上宇文士及割肉一条和卷中苏澄处方一条,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都引刘餗传记。又如卷中傅奕破佛齿一条,类说本嘉话、传记并见,广记一九七则引作国史共纂。卷下徐陵马魏公藏拙一条,类说五四作嘉话,御览五九九引作国朝传记、类说六、绀珠集十也作传记,说郛六七则作国史共纂。类此互见重出的情况,不胜枚举,详见本书校记。朝野佥载 六卷作者张鷟,字文成,生卒年不详,当于武后到玄宗朝前期,以词章知名,下笔神速,今存著述除此书外,尚有《龙筋凤髓判》和《游仙窟》。 《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广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也站在反对派的角度对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贿货纵横,赃物狼藉"的现实世相。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为《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但因作者纪事好追求谐噱,致使书中所载失之荒怪、琐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人所诟病,如洪迈《容斋续笔》卷12就曾说:"《佥载》记事,皆琐尾擿裂,且多媟语。"此书《新唐书》、《宋史》均著录为20卷,另有《补遗》3卷。尤袤《遂初堂书目》疑《补遗》乃后人附益,凡阑入中唐后事者,皆应为《补遗》之文。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佥载》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辑本。此书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说郛》、《历代小史》、《古今说海》、《畿辅丛书》等本为1卷本系统;《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等本为6卷本系统。1979年中华书局赵守俨校点本,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又从《太平广记》、《通鉴考异》等书中辑出近百条遗文,作为"补辑"附印,较胜于旧本。

怎样理解著名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史料价值?

《吉尔伽美什》 史诗把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描写成一个极其勇武、智慧而又英俊的七分像神三分像人的角色。他关心城市的安全,让人们修筑城墙。可是他性情骄傲、暴戾,使人难以忍受。人们向天神安努祷告,天神就下令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都来和他抗衡。可是他们两人在激烈搏斗之后竟然成了好友。他们两人一同杀死了口喷烈火的松林妖物洪巴巴,杀死了女神伊什塔尔派来寻衅的神牛。结果他们的行为激怒了诸神,诸神决定让恩吉都患一种病,痛苦地慢慢死去。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悲伤。后来他历尽艰险去寻求不死之方,结果徒劳一场。史诗通过吉尔伽美什这个人物形象,描写了人对神意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人总不能战胜神,不能免于死亡。这篇富于悲剧色彩的史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命运作斗争的悲壮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