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历史与社会 关于金融危机

2023-09-14 18:49:56
共3条回复
nicehost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集中体现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危机首先在国际金融中心爆发,迅速传导并波及全球,对全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世界实体经济的明显衰退。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失当的经济政策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宏观因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信息技术(IT)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美联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在2002—2006年的4年里,美国的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次级贷款,刺激了房地产泡沫。再后来,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了巨额不良资产。究其原因,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负有主要责任。即低利率持续了过长的时间,是导致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危机的重要宏观因素。从财政政策上看,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由于长期财政赤字积累了大量的国债余额,使得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所以,从整体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稳健和适度,是维持宏观经济良好运行的一个重要基础。

监管不力或监管缺失是酿成金融危机的微观原因。对美国而言,监管不力或监管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发放了那么多次级贷款,并产生了大量以此为基础的衍生品,监管当局长期以来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没有进行风险提示,另一方面投资者过度相信评级机构,以为他们买的有抵押债券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由于对次贷产品的监管缺失,使得这种运营模式能够持续很长时间。对于发放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来说,他们也没有压力进行认真的贷款审查,因为他们知道贷款发放以后,能够迅速而顺利地将其以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卖出去,他们不再对这些贷款承担责任。数次的买卖,就使得很多机构手里都拿着有问题的资产,引起次贷危机的巨大风险由此形成。更可怕的是,这些债券的持有者不知道这些资产的问题到底有多大。一旦风险暴露,市场恐慌性抛售就不可避免,系统性金融风暴骤然发生。

决策迟缓是导致金融危机传导和蔓延的主观因素。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财政、央行和监管当局没有得到及时的授权,降低了危机救助的有效性。一个重要的例证是像雷曼这样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发生危机后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一般而言,对于存款类机构,监管当局或者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它的救助是有法可依的。但对雷曼这样的非存款类机构,美国当局在救助的决策过程中产生了较大分歧,雷曼最终申请破产,造成市场的剧烈动荡,引起危机大规模蔓延。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英国的北岩银行,由于监管当局和最后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对这一银行的整顿救助过程缓慢迟钝,使危机向其他金融机构传导,最终导致了更严重的问题和更大的损失。

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再度恶化的“加速器”。在危机救助中,大量的债务从金融市场和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这是因为危机发生的时候,整个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应当说存在过度的杠杆化,有大量的债务。为解救危机,主要危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和援助资金,中央银行也提供了巨额的流动性资金。因此,解救危机的过程实际成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的过程、政府和中央银行再杠杆化的过程。再杠杆化到了一定程度,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财政赤字的大幅攀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当这一比重过高时,市场对这些国家的债务偿还能力产生怀疑,必然引起相关国债的价格下跌,而价格的大幅下降,进一步造成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融资更为艰难,债务的还本付息更不可持续,主权债务危机由此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主权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了救市,政府和中央银行承担了大量的债务,帮助一些机构渡过了难关,稳定了市场。但是,如果政府承担大量债务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话,实际上有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市场动荡。背后的逻辑是:持有国债的主要机构是商业银行,如果国债价格大幅下跌,它的资产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流动性出现问题。

可以说,上述原因导致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传导,并最终拖累了实体经济,在政府救助过程中又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既有历次金融危机的共同特点,又反映出了当前世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这次危机也影响了中国金融经济。我们要深刻剖析引发危机的原因,总结其教训,深记启示。

第一,建立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实施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危机告诉我们,各种政策工具要有弹性、留有余地,使得在关键时刻,政策有操作空间。宏观政策具有弹性且有力,市场就会相信政策效用,形成稳定预期。如果政策工具已经用到捉襟见肘,当市场发生问题时,即使政府出手相助,市场也会质疑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就中国而言,目前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大都保持着弹性和余地,可以做到松紧有度。在财政政策上,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与GDP的比率分别在2.8%和20%上下,均低于国际公认的3%和60%的警戒水平。从货币政策看,目前存款准备金率为17%,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为2.25%和5.31%。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中国在未来仍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能够从容应对危机。

第二,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实际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救助过程,是世界范围内金融监管方式和立法过程的一次深刻反思。众所周知,美国1933年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反思和总结1929年大危机爆发和金融系统崩溃的经验教训的结果。60多年后,1999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一种否定。然而,不到10年,美国就发生了次贷危机,并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今年7月21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法案,则是对美国监管体制和立法的再次总结和反思。

目前,针对这次危机,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在应对危机中,二十国集团(G20)和其框架下的有关机构,如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凝聚了各方面专家和各国有关官员,认真反思和总结危机的经验教训,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执行模式。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监管标准将会对世界金融产生影响。因此,面对新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规则的制定,特别要在国际金融监管新标准的制定中发挥应有作用。尽管这些标准并不是百分之百都适合中国,但是这些监管标准的主要原则和理念,对银行、证券、保险领域的监管具有十分清晰的政策含义,最终都会体现到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上,因而对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金融业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如果我们率先实现这些标准的原则和理念,将会大大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上的差异,有利于加强国内金融安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要有世界眼光。

第三,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这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性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基础性工作越要重视,才能防患于未然。当前,从中国金融监管实际出发,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机制,应当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财政和中央银行的作用;二是要重视发挥存款保险的积极作用,完善我国存款保险机制;三是要清晰界定金融损失的承担者,从严防范道德风险;四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在现代社会里,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异常迅速。因此,在金融危机的预警和救助过程中,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及时而有效地切断金融风险的外部来源。

如何在应对危机冲击中维护中国的战略利益,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需要我们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求在原则问题上形成共识,有效建立新的国家发展优势。

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是有利的。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之一。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们应当高度关注,并尽力遏制这种势头蔓延,为中国经济发展争取国际空间。在这个问题上,怎样看待全球化,怎样看待世界贸易组织(WTO),怎样看待国际游戏规则,在国内始终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阴谋论的看法,另一种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看法。这确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总政策,中国不但没有垮掉,反而在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强大。看来,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看待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正确的,有利于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对中国是有利的。对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虽然从原则上来说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但是大凡涉及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争论还会发生。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国内对每一个重大的改革开放举措都有过激烈的辩论,这是很正常的。例如,当初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有一些人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很多行业和产业可能会全军覆没。但事实证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些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时期,对外贸易量大幅增长,企业竞争力大幅提高,并没有出现全军覆没的行业和产业。这也说明,中国经济不怕市场竞争,中国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适应市场经济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要充分认识到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对中国是有利的。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二十国集团框架和各种国际标准委员会中的发言权有了大幅提高,这对我们是一件好事。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我们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来应对这个局面。目前,很多国际组织非常希望中国人能做有关专门小组、技术小组、方案小组的牵头人。在这些组织中,如果由中国人牵头,可以方便地协调各方意见,然后拿出方案,解决相关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积极应对面临的国际挑战。(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瑞瑞爱吃桃

也许能对你有所帮助,呵呵

这是一道:针对这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解答要点: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了。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大大出乎专家及普通老百姓的预料之外。美国投资银行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贷款,让他们购置房产,就是所说的次贷。当初他们偿还的依据就是房价将不断上涨,贷款者可以用上涨的差价偿还贷款及其利息。结果美国房价下跌后,那些次贷的人无法还款,形成了次贷危机。由于美国投资银行做的是杠杆投资,即10亿美元做50亿的生意,亏损被放大了。这样,美国投行开始变卖他们持有的良性资产,比如股票,股票的大量抛售又导致股票市场不断下跌。而其他持有股票的金融公司由于股票被投资银行抛售而不断下跌,为了填补损失,开始变卖良性公司的债券,而持有良性公司债券的其他金融公司为了弥补损失,开始抛售其他公司的债券或股票,这样传递下去,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就是经济危机。

针对这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二)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资金合理需求。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三)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四)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积极发展“三农”、住房和汽车消费、健康、养老等保险业务,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五)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方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外贸发展。(七)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支付工具体系,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基金范围,优化出口退税流程,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八)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强金融业化解不良资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九)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监测和管理,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gitcloud

金融危机的东西需要参考历史,你可以读一读金融史方面的书,如萧乾教授的《货币金融史》等等,最近有一本书《价值起源》很有参考意义推荐你读一下。

相关推荐

历史与社会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科目必修阶段不同。1、历史学科知识:是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和产生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它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2、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是指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综合性的小学生必修科。扩展资料:历史与社会学科特为体现现代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我国适时推出了一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该课程包括了历史、人文、思想品德、社会和地理等的内容,属文综学科。在美国,也存在一门与我国的《历史与社会》相类似的学科——社会课(Social Studies,又译为社会学科)。与历史的区别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而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从现行的教材看,七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等。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九年级的内容主要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所以说,初中的社会和历史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而历史是单门学科,是不同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与社会
2023-09-04 15:09:351

历史与社会有什么不同?

二者在内容、学科深度及被教授人年龄上三方面存在差异。1、内容上差异:历史与社会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的知识。而历史学科知识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2、学科深度差异:历史与社会的历史与社会学习研究内容较为浅显,历史学科知识较为专业化,具有一定的深度。3、被教授人年龄差异:历史与社会一般是小学生必修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二者被教授人年龄存在差异。扩展资料:教师资格分(自上而下兼容):(一)幼儿园教师资格;(二)小学教师资格;(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八)成人/大学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资格证
2023-09-04 15:09:531

历史与社会是什么?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2023-09-04 15:10:121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科目必修阶段不同。一、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区别如下:1、历史学科知识:是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和产生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它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2、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是指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综合性的小学生必修科。二、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1、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特征,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如实验室的“观察”或“实验”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特征.我们所学习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即使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全貌,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实,“贴近”历史。2、具体性:是历史知识的显著特征,即任何历史知识都有着具体内容,是由时间、空间、条件、经过、人物及其活动等具体要素构成的.这主要表现为: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有头有尾、有实际情节、有具体经过的;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3、综合性:即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仅仅指的是人类史.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特征.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现代著名文学家王蒙说过“一切学科都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历史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是知识的海洋。4、科学性是历史知识: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即我们所学习的经过科学整理的历史知识并不包括以往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而仅仅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选择、分析并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之后的这一部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它们是客观真实的,是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扩展资料:《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目标: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参考资料:中公教育-《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2023-09-04 15:10:201

历史与社会有什么关系?

历史是2012年被教育局分开的一个学科,把历史与社会分成了历史和地理,而历史与社会是在2012年之前教育局的老教材,一般都不会分开上。初中的历史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上了高中就会先接触到封封制等概念第一部分:学会学习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2023-09-04 15:10:371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历史学科核心素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 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 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 “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 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2023-09-04 15:10:471

对历史与社会的认识

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应该是有社会的发展,就是历史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现在的社会是有过去的历史发展,而来源这个本身就是一个有重复的地方,历史指的是过去的一些的东西,所以了解过去的历史,也就是了解过去的社会,为今天的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选择。
2023-09-04 15:10:571

历史与社会问题

如果以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时期进程。 第一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种: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第三种: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现代 以考古学的角度划分时代,可以如下划分: 一、石器时代 二、青铜时代 三、农业时代 四、工业时代 五、信息时代 先说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顾名思义,石器时代就是指人们用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随着时代推进,人类在制石工艺上也不断发生进化,由此可以划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角度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所以之前并没有别的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时间大约是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以前。这段时期的人类开始制作出石制工具,掌握了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的能力,学会了钻木取火的技能,并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的社会方式。 这一时期,对于地球而言正处于冰河时期的大局之下,地球就像一个雪球一般,处在旷日持久的严寒之下。所以旧石器时代有时也被称为冰河时代。考古发掘出的这一时期典型的人类遗址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顶洞人。 二、中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两万年前,冰河时期结束后,人类为了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开始不断发明和创新新的东西。人类在采集、渔猎上有了大的发展。这是一个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农业开始出现。 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区可以找到捕鱼工具、石斧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些木制物品。三、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开始于一万年前,结束于距今5000至2000年前之间。新石器时代时期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飞跃的时期,人类不再单纯的依靠自然生息,人类开始学会农业,畜牧,驯养。如此一来,食物来源变得稳定,人类也就有了稳定的定居地。生活的改善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文明。如中国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等。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作陶器,开始进行纺织。工具则以磨制石器为主。 在新石器时代的身后,紧随而来的便是铜器时代了。
2023-09-04 15:11:081

初中历史与社会怎么学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有很多 ,但是有些并不适合使用,所有的学习方法都是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一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先进学生和后进同学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先进学生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教师指向哪里,自己也到不了那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因此每位学生在开学伊始,必须制定自己的计划。   1、 制定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是要分析现有的条件,即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已经具备的条件;   第二步,是确定目标。它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空中楼阁。   第三步,是选用措施。它是实现目标执行计划的保证,包括作息时间的调整,各学科之间的调换和搭配,文体活动的安排等。第四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是安排步骤,它要求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2、 计划制定要遵循的原则:   (1)确立明确的目标   任何计划的制定都需要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灯塔,它是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作为中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对自己的学习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个大致的设想,对自己要发展那种兴趣有个打算。同时,对于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确立改进的目标。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凡事预则立、奋则进,所以学习的目的越明确,学习行动的意志也就越坚决,尤其是在高尚学习动机支配下的行动目的,更能使我们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辛,不顾各种内部和外部困难,全力以赴来搞好自己的学习。   (2)参照生物钟原则。   "生物钟周期律"对人起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因势利导,在高潮时,增加任务量,提高效率。在低潮时,保持正常的任务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人由于心理和生理条件的不同,其最佳的"生物钟周期"也不尽相同,即其学习的最佳期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正确利用生物钟的调节作用,才能更好地制定一套完美的计划,圆满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难易适度性原则。   计划的制定是以实现为目的的,不能过易或过难,只有基于一定基础之上,遵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最终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应该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目标的选定应据有适当的难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发现问题,以满足自己的学习动机,完成自主性学习,使之有所进步。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二   科学预习   所谓科学预习就是要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预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只有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胜仗。可见,只要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的关键。   1、 预习方法:   (1)要认真读书。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   (2)要认真思考。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作点批注。   (3)要虚心请教。在预改头换面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经过 立的思考(包括查资料),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人请教,尽量将总是解决在课前,以便课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问题。   (4)要适当地做些习题和实际操作。预习,可适当地做些处选习题,以及时检查预习效果和巩固、深化知识系统。如有可能,还可做些必要的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从而为上新课作些必要的准备。   (5)要认真做好笔记。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中包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2、预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预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训了保证预习的质量,我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面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二)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可能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能钻透。   (三)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却应该是循着事物的内部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横的方面说,要由一种学科到多种学科;从纵的方面说,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如从课前预习到单元预习再到整册预习等。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方法三   专心听课   听课法即怎样听好教师讲课的方法。听课对学生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无数事实表明,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学到和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认真对待上课并学会如何听课。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1、集中注意,专心听讲。   有人说,注意力是知识的窗口,不集中注意,知识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这形象地说明了专心听讲在课堂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作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呢?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必须将获取知识的主要希望寄予课堂。前面已经说过,由于课堂学习在中学阶段具有时间长、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因此,我们要努力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力求通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来减轻课下的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上课才能做到全神贯注而不至走神。相反,如果本末倒置,不是寄希望于课上解决问题,而是专靠课下加班加点,自然就很难做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了。   2、积极思考,努力把握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课堂是一具积极思考的王国。能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张着嘴巴等老师"喂"知识,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苏联当代著名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得:"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长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   3、要理清教师的讲课思路,抓住学科特点和教师的讲课特点来学。   思路就是思考线索步骤。是否把握教师的思路,是检验一个学生听课水平高低的标尺。一般来说,教师常用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分类法等,常用的思维规律有形式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辩证逻辑学中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量变到质变的思维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也就掌握了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为此,要认真学点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有关思维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听课水平。同时,由于每个教师的讲课特点不同,我们的听课方式也应灵活机动。,如有的教师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很少重复,这就要求我们听课时要特别集中;有的教师板书整齐条理,这就应将教师的板书及时记下来;有的教师课堂上的导语和下课前的小结往往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应对他的导语和小结予以高度的重视。总之,吸有把握住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于重点处下功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不钻牛角尖,做好课堂笔记,争取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往上讲。有时,我们会遇到些听不懂的问题,这时,也不要中断听讲而去死钻"牛角尖",而应先将暂时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后去解决,以保持听课的连续性。否则,如果中断听讲而去死抠某个问题,就会使课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待到你从"牛角尖"中醒悟过来时,老师已经又讲到其它问题上去了。这样就会因一步掉队而步步被动,甚至造成整堂课都听不懂的严重后果。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队,不钻"牛角尖",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听课的连续性。课堂笔记就是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所作的书面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做好课堂笔记,是记忆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坚持做课堂笔记,可以促使我们思想集中,及时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便于课后查阅、复习和巩固;同时,由于听课做笔记需要眼、耳、手、脑并用,因此可使大脑接受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加深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笔记呢?   第一,做笔记时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便课后复习和指导作业。具体来说,就是要记下老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在黑板上画的图形、表格、文字说明、关键词语、有说服力的数据、典型事例和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或规范化示例等;同时还要记下自己在听讲过程中迸射出来的对解决某个问题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或殊途同归的解题思路,尤其是最佳方案。   第二,笔记要尽量完整而简洁。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但不必照抄老师的原话,否则会因忙于笔记而顾不上听下面的内容。记录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或"关键词"概括老师讲授内容。这样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边听边积极思考,抓住重点,重新归纳,既省时,又省力,还能提高听课效果。当然,对老师所讲的有关基本概念、定理、公式、论点、论据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记录则要准确无误,不能马虎。另外,对尚未完全理解的内容,最好也可简要地记下来并加上记号或批注,以便课后复习时予以解决。   第三,笔记不要写得太密,要留有空白,以便课后补充和修正。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只把记课堂笔记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技巧,实际上它是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过程。记和听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只有听好,才能记好;反过来,只有记好,才能检查和提高听课效果。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听与记的辩证关系,使课堂笔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要想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课上认真观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要将重点放在认识事物的思考过程上,千万不要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而直接去背结论。因为概念、定理、规则的表述只是末,而其形成过程才是本。抓住根本,才能学到根本的学问;否则,舍本求末,学到的只是些"死"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转变为能力和智力,在实践中毫无用处。    猜你喜欢:1. 初中年级各科学习方法总结 2.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 3. 初中历史应该怎么学 4. 怎样学习历史 学习初三历史的方法 5. 初中历史该怎么学
2023-09-04 15:12:381

如何将角色扮演运用到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

   “历史角色扮演,就是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模拟历史人物当时的表现,再现当时历史场景,从而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感,让凝固的历史动起来,让历史人物活起来,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通过学校和市教育培训与教学过程中,我逐步更新了教学思想理念,结合素质教育,努力打破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多采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并使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发挥,学生也能容易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运用这一模式的历史主题的特点有:历史事件发生的紧凑而完整,主要矛盾集中在某一历史事件上的总爆发;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时局错综复杂的时刻,并且斗争的结果将会导致时局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或者说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某一历史事件而发生变化的时刻;这一历史事件决定历史发展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等等。如学习“商鞅变法”时,可引导学生编演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如秦孝公,商鞅及代表旧贵族势力的大臣等,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臣、力主变法的场面,使学生从中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胆识,感悟改革、变法之路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荆棘与艰难,进而增强对今日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得以强化,感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学习的兴趣,创造的快乐油然而生。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学生角色扮演的数不胜数,如秦始皇的统治,孝文帝改革,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岳飞抗金等等。以下有三点是笔者所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加深对对问题认识,营造课堂新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运用角色扮演导入新课,要求课前根据所讲授的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亲身体验自己的角色地位、作用与其它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讲授《开放与交流》一课时,我安排部分同学扮演分别扮演马可u30fb波罗和他的亲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课前做一些简单的装扮和道具。上课时,台上马可u30fb波罗从中国回到欧洲,给亲友看他从东方带来的新奇东西,然后亲友们询问所听所看到事物的用法和作用。通过角色扮演对于中国先进科技对欧洲的影响就浅显易懂了。    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深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情景的认识。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不再是被迫的思考,而是在扮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主动的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并从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这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现在学生很多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观点很难了解,也对别人的优点、才能不屑一顾。而通过角色扮演,更能让学生养成角色交换的能力,了解他人处境,对周围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的认同。角色扮演并能靠单个学生或者老师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依靠学生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需要师生的共同参。只能用合作来解决问题,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收集材料料,分析材料,师生共同研究角色扮演方案(如编写活动的脚本、角色的分配等等)、共同完成角色扮演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合作意识。在整个角色扮演准备中,无论是获取知识、相关材料,还是解决难点,同学们都一起尝试、探究,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都有任务要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不因为历史剧的表演而变成少数人参加的活动。在合作中,同学们不仅一起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将来走上社会进行更好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形象非常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很强烈,角色扮演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舞台,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动力,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的同学都认为这种形式很好,一改历史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面貌,能够激发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希望以后多举行。有的同学在问卷中表达了自己在以后这样的活动中亲身参加表演的愿望。还有更多的同学认真的提出了关于以后开展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有位教育家说的好:“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初中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表演成功,获得老师的赞许,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快乐感。一般来说他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中,有个学生平时上课总是没什么精神,有一次我叫他扮演角色并且夸他演得好之后,他在以后的历史与社会课上都认真的做比较,积极回答,再也不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    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法”不仅实践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并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开辟了新途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更准确地评价历史,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教师也可以从枯燥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能,在永无止境的教学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3-09-04 15:12:471

八上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第一、史前时代: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一般被称为史前时代。 第二、史前时代人们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 (采集和渔猎) 第三、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人工取火; 农耕、畜牧的发明; 定居生活的实现。 第四、原始先民的精神世界,以及取得的文化艺术成就。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 学习目标: 1、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说 ;中国:女娲抟土造人说 2、19世纪中叶,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 3、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作用的因素有: 劳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或者:决定性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直立行走。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5、旧石器时代L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 ●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关于人类的起源地,目前认为最早在非洲。 ●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长江流域) 6、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第一: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除此之外,还有元谋人、陕西蓝田人 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第二、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A.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二十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到一万八千年 B.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没有完全进化为人; 山顶洞人已经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C.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 D.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人工取火; E.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7、教材第6页图1-----5“古人类分布图”: 第一: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亚、非、欧洲。 第二、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何特点? 温暖、湿润、植被茂盛。 第三、通过古人类生活区域的特点,可以看出,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生活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注意中国的人类文化遗址 长江流域:元谋人 黄河流域: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学习目标: 1、史前时代巨大进步的表现: 人工取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定居生活的实现; 2、新石器时代 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采集业 原始畜牧业:狩猎业 定居生活的实现 4、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西亚地区 ※5、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A.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B.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生;新石器时代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C.旧石器时代过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过定居生活; D.新石器时代还发明了陶器。 4、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西亚地区 ※5、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A.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B.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生;新石器时代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C.旧石器时代过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过定居生活; D.新石器时代还发明了陶器。 ※6、新石器时代的主要人类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距今约五、六千年; ●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距今约七千年; 7、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异同: 相同点: 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定居生活。 区别: 第一、生活时间不同。 半坡遗址距今五、六千年;河姆渡遗址距今七千年; 第二、生活区域不同。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第三、建筑形式不同。 半坡建筑:半地穴式;河姆渡建筑:杆栏式建筑。 (分析原因) 第四、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半坡遗址:主要种植粟、小麦。 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河姆渡遗址:主要种植水稻。 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第五、驯养的动物不同。 半坡遗址:驯养猪; 河姆渡遗址:驯养牛。 第六、陶器不同。 半坡遗址:彩陶。 (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黑陶。 (黑陶钵) ■注意二者的房屋图片.(教材12-13页) 精神家园: 1、P14”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反映出人们的狩猎生活。 2、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山顶洞人的项链。 3、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有了宗教意识。 在尸体周围撒上象征生命的红色粉末。 4、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出现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半坡的小口尖底瓶)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学习目标: 1、西亚《吉尔伽美什》史诗。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2、希腊的《荷马史诗》。 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和木马计的故事。 3、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黄帝和炎帝 : 距今四、五千年 4、黄帝和炎帝的主要贡献: 黄帝: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炎帝: 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5、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古代传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它和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历史事实,对于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6、炎帝和黄帝为何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7、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出现在尧舜禹时期。 8、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9、自我测评18页第二题。 综合探究一 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学习目标: 1、结合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中国的世界遗产》来学习。 2、文物破坏的原因: 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国家保护不力;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等。 3、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 ●文物保护与价值观念的冲突 4、怎样保护文物古迹? *** 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保护和维修;提高科技水平,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加以保护;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处理好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依法加强管理等。 5、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第一手资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历史文化。 第二、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第三、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四、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 知识要点: 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国家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 2.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 3.东方文明古国的主要成就 文字、建筑工艺、科学技术、宗教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学习目标: 1.古代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2.四大文明古国均产生在大河流域。 原因: 大河流域水力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 气候温暖,适合人类生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 ●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3.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况: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气候干旱,境内有世界上第一长河-----尼罗河。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形成初步统一的国家。 曾经是地跨亚、非的军事帝国。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波斯所灭。 ●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被称为“新月沃地”。 境内主要河流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流经的地区被称为两河流域。 (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伦文明产生。 两河流域的主要居民是:苏美尔人 希伯来人分列为以色列和犹太人,后来统称为犹太人。 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强大的国家,定都巴比伦城。 ●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境内有印度河和恒河。 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文明产生。 后遭受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6世纪,印度半岛逐渐统一;摩揭陀国的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半岛。 但随后不久又陷入分裂。 古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 对周边国家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境内有黄河和长江两条主要河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古中国文明产生,也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 注意:P27图片。 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 蛋壳黑陶杯:“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距今5000年左右: 在黄河流域的遗址中发现铜器,表明开始从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过渡。 在长江流域的遗址中发现石犁,说明农业已经进入犁耕时代。 教材P28:自我测评。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城市和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早期城市: 两河流域:乌尔城 印度:摩亨佐u2022达罗城 中国:二里头城(位于河南,是迄今我国可以确认的最早的都城) 埃及:孟斐斯城 3.早期城市遗址中大都具有的景观是: 城墙、宫殿、公共设施、街市、作坊、神庙 4.早期城市中心的大多建筑是:宗庙和宫殿。 5.埃及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法老”,既是行政首脑,也是军事首领,又是宗教领袖。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6.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宣扬“王权神授”,自称“世界四方之王”,借此加强权力。 7.禹加强权力的措施: 各部落首领向其朝贡;诛杀不服从自己的部落;划定“九州”,铸造“九鼎”,作为权力的象征。 8.启加强权力的措施: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9.启时,父死子继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0.古埃及的奴隶是:战俘 中国商朝时的奴隶是: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犯。 (殉葬) 11.印度的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祭祀大权; 第二等级:刹地利,国王、武士和官吏组成 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各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同等级的人不得相互通婚,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12.《汉谟拉比法典》评价 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列举事例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是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 第一、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享有的特权; 第二、法典规定奴隶可以被买卖、抵债, 使奴隶买卖合法化; 第三、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得不到保障。 13.中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领: 妇好。 14.妇好墓中出土的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的标志。 第三课 告别野蛮 学习目标: 1.文字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产生 埃及: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 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中国: 甲骨文。 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三种文字的共同点: 第一.都是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 第二.都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仓颉造字 3.建筑工艺的主要成就: 埃及:金字塔(国王胡夫的陵墓是最大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在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建起之前,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巴比伦:“空中花园”。 中国:司母戊大方鼎(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4.科学技术成就 ●埃及:太阳历 注意:“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今天通用的公历就源于埃及的太阳历。 ●两河流域: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计时法(六十进位制) ●印度: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 因为被 *** 人传到欧洲,所以被称为 *** 数字。 ●埃及的医学技术,(木乃伊); 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几何学。 5.宗教 ●埃及:多神教国家,主要信奉阿盟神。 宗教在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 ●佛教的产生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u2022悉达多,被尊称为佛陀或释迦牟尼。 “佛”是对佛教创始人的尊称。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宣扬“忍耐顺从”,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佛教传播的路线: 向东南传入东南亚; 向西北传入中亚,公元前后,由中亚传入中国,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自我测评:P43。 四大古文明中哪些成果对今天有直接影响? 古埃及的太阳历; 西亚的星期制度;(太阴历) 印度人发明的“ *** 数字”; 西亚的60进位法。 (计时法) 教材43页地图。 注意: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需要注意的图片: 39页:司母戊鼎 38页:埃及金字塔 37页:商朝的甲骨文、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34页:《汉谟拉比法典》 32页:种姓制度示意图 28页:蛋壳黑陶杯 27页: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 24----27页,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主要河流。 14----15页,山顶洞人的项链;小口尖底瓶; 12----13页,半坡房屋和河姆渡房屋。 彩陶和黑陶。
2023-09-04 15:12:561

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

首先,你要聪明或者勤奋,然后给你几点见意。第一,在脑海里行成一个知识网络,就是一些大的事件,它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第二,把历史书当做故事书来看,有事没事翻一下。第三,多读些历史方面的课外书。当然拉最重要的是陪养学历史的兴趣,有兴趣的话几乎可
2023-09-04 15:13:062

如何做好历史与社会的大题

历史问答题的测试功能近年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掘,这一题型在高考中的地位也日益巩固,而这一题型恰恰是考生最易失分之处。 究其原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历史基本理论修养不够是其根源,但应试能力(考生将自己具备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考试分数的能力)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如何提高应试能力呢?依次做到"审准题目"、"找齐材料"、"理清思路"、"规范作答",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一、审准题目。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 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 示语、限定语。 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主干语又称"中心语"。 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由专用历史名词构成(材料问答题的主干语一般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出现)。 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 这是问题的主体,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余各成分都围绕它展开。 只有正确理解中心语的内涵,才能把握住审题的大方向。 不然,准确审题则无从谈起。 找出主干语应作为审题的起点。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 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 是审题的最终落脚点。 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就有了目标。 审定答项语是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 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 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 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 把握准提示语,就能够确定答案的基本结构,确定试题的基本解答方式。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 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个别试题的限定语融合在主干语之中)。 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 "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 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非常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并且还可以减少阅卷老师的劳动量,避免惹老师讨厌。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 有的是一题多问。 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 如98年高考试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 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 "题中的主干语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答项语是"原因",提示语是"说明",限定语是"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 虽然这几种成分的分布不是那么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并不难找出。 一题多问的,则需要逐个找出它们的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和限定语。 把一个题目看作是几个题目分别解答。第二,推敲关键词语。弄清试题结构,找出试题的四个组成部分,只是为准确审题创造了便利条件。 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内涵才能算得上明确了题目要求。 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都是由若干词或词组组成的,能否正确认识上述各成分,取决于对这些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的理解。 由此看来,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是审题的基础,推敲关键词语便成为审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 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 如果把题审"小",就会导致答案要点不全。 如果把题审"大",就会多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并且还会冲淡问题的主题,影响考试的得分。 因此,我们在考试中应不惜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这项重要工作。在有多个问项的问答题中,审清每一问的主干语并非易事。 除第一问以外的各个问项的主干语大多是代词,如:"其"、"此"等等。 这些代词的含义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几句话决定的,有些语句往往还相当复杂。 在审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这些代词的含义。 这样,就必然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来应得的分数。第三,推测命题意图。要做到真正准确地理解题义,完全按照试题的要求解答问答题,仅仅能把题目的结构弄清,把握住关键词语的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了试题,是不能够完全满足要求的。 只有认识到了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才能算是真正"到位"。 考生弄清了命题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础知识,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认识?就能够按照命题者的意图,顺着命题者的思路去解答问题。 这样,考生对问题的解答,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试题的"参考答案"。二、找齐材料 在"审清题目"之后,考生的思维应立即转向对答题所需材料的收集上来。 找齐材料是解好问答题的关键。 只有找齐了材料,才能保证回答问题时不漏要点。 换言之,就是不漏得分点。 由此我们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答题所需材料搜集的齐全与否,将决定着问答题的最后得分。"材料"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与题目有关的基本史实,二是答题所需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认识。 "收集"当然是指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对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过与题目有关的任何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解决时间紧与内容多的矛盾,做到"简明",对材料的搜寻只能是纲要性的,框架式的。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规范答题的必要条件。1.理清答案的基本结构,筛选要点。完成前面所述两个步骤以后,考生的主要精力应立即转到对答案的总体规划上。 设计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相关要点如何组合?等等。 在此基础上,再次对试题要求仔细推敲,然后从前面选定的材料中精选出与题目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组成答案要点。2.研究试题的分值分布,确定答题的重点。 一般情况下,分值较高的问项,理所当然是解答的重点。3.理清试题本身并未明确指出思考方向的问项的解答思路,突破难点。 这些问题虽然难以把握,但它们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原因"、"评价"、"体会"等等。 下面探讨一下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①"原因"。 分析原因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都必须明确找出历史的承担者--题中所述历史现象所涉及的社会团体(或个人)。 逐个分析它们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它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它们与题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联系。 由此,就不难找出它们对题中所述历史现象的发生所产生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上述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②"评价"。 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几个角度思考。积极方面,通常又称之为"意义"。 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来回答:第一,用简练的语言(一般是一句话)概括所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 第二,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产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较小范围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深刻的、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③"体会"(启发、启示、反映出什么、想到了什么?等等)。 这类问题,考生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许多同学在考试时,干脆放弃这些题目。其实,这种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漫无边际的。 它们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 第二,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 第三,题中所述现象验证了哪些现行政策的正确性或者是验证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 第四,我们能从题中现象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第五,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后,我们的工作要朝什么方向努力。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们就不难得出"体会"类试题的答案。 再加上此类问题的评分标准一般比较宽泛。 这类"难题"反倒能够成为易于得分的题目。4.打破思维定式,严格按照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问题。引进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改变教材和社会造成的思维定式,是高考检测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历史,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命题方式。 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的特点,往往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同时,也都有着相当高的难度,是考生易于失分的试题。 如:1995年高考第38题第3、4问:"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答案为:"旧中国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而许多考生却基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的灿烂辉煌文化成就为全世界所注目,我们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维定式,不能客观地分析中国古代的社会条件,对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等现象视而不见。 结果他们的思维方向与试题要求南辕北辙,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因此,考生在确定解题思路时,一定不能先回顾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不能机械照搬教材上相关内容的表述。 应是坚定地依照审题的结果,果断地从教材相应内容中提取与试题有关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样,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保证把审题的成果转化成答题的正确思路。5.编制提纲。大家普遍认为,编制提纲是保证答案的完整、条理、规范、整洁的必要手段,应该是应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是,许多考生在应试中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省略这一步骤。 这主要是由于考试时间紧与试卷题量大的矛盾所致。 综合利弊,较为恰当的做法是:提纲一定要列,但必需简明扼要。提纲应包括两大方面内容,第一,明确列出共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分几段,每一段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词语。 第二,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问、每一层次在卷面上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提纲字数不易过多,自己能明白即可。四、规范作答 规范作答是解答好问答题的最终保证。1.答题格式规范。 解答问题要严格对应试题的提问方式,采用历史教学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 这样组织出的答案就能与历史阅卷教师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为老师顺利地阅读、评判试题创造出便利条件。 按照规范化的格式答题,能有效地减轻评卷老师负担。 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考生创造了更多得分机会。2.语言规范。 组织答案必须注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这样做的优点主要在于:能用最简捷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考生的思想。 同时,还能充分地显示出考生的历史学功底,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3.书写规范。 书写规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字体规范、用字规范。 答题一般应使用楷书,字体虽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但必须要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答卷时用字也必须注意规范,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更不能自己随便造字。 第二,布局规范。 答卷时要尽可能按照"编制提纲"时设计的版面书写,考生书写的答案以占试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为易。 做到了以上两点,考生的答案就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这样,就能保证考生书写的答案的所有要点,不因辨识不清(或者是因为书写的杂乱无章,阅卷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找出所需要点)而不能转化成得分点。
2023-09-04 15:13:141

历史和品德是一门学科吗?

是的,根据教育部通知,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就是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就是低年级政治。历史与社会就是历史,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历史与社会老师,教初中生历史。
2023-09-04 15:13:221

八下历史与社会

1,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没变3,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023-09-04 15:13:323

历史与社会的问题

1。不是怀柔政策是开明的民族政策2.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是康熙写的 3.是土尔扈特部 4.不是乾隆废除了丞相,是朱元璋 5六部分理朝政是隋朝就有的。 6.是广州 不是泉州
2023-09-04 15:13:51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在哪些省使用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二)灵活运用教材,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三)培养学生关心时政、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四)课堂教学要作纵向和横向联系,通过联系、对比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五)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2023-09-04 15:14:012

中国历史和历史与社会这两本课本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史就是讲中国的历史,讲中国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历史与社会的话,可能就不光讲中国的历史与社会,而且这也不光是讲历史,是把历史的社会结合起来讲,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也就是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一个是单纯讲历史,一个是讲历史与社会,也讲历史与社会的联系,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还有历史是怎么样形成今天的社会,主要还是以社会为根基,结合历史的发展。
2023-09-04 15:14:121

关于历史与社会

先记着,我找找
2023-09-04 15:14:232

浙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有几本书?求拍封面?如果有电子版教材方便请发一下。

七年级上地理:人在社会中生活地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地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地理:文明中心——城市七年级下地理: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地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会:生活的变化历史:文明探源八年级上历史: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历史: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历史: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历史: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八年级下历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历史: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历史: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历史: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九年级上 历史: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历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历史: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历史:中国革命的胜利 九年级下 历史:冷战时期的世界 历史: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历史+社会: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社会: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3-09-04 15:14:331

如何学好历史与社会

  最主要的可以从三个方面:   第一,这门包含了地理和气候等 ,这个主要学好地图,可以从地图上简单的来学习地理和气候的分布规律,如非洲地区沿赤道看,依次远离赤道,所在气候特征分别是热带沙漠,热带草原;   第二,包含了历史,有近代历史古代史,远古人类,新时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其中主要把年代的划分记清楚,近代史大的重要事件极其意义;   第三,当代政治和社会现状,会用现在有的知识来解释发生的时政,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023-09-04 15:14:481

历史与社会。

1南美,北美2南美、大洋和南极3东 南 西南 西北 东北 西 北4A C
2023-09-04 15:14:562

如何进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是以系统理论作指导,对教学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方案,以达到教学的优化组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及其作用 所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在学完某一教学单元(或一课)后能做什么的具体而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表明了在特定的教学中期望学生达成的行为或表现。 教学目标是行为科学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阐明教学目标已成为教学实践中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在这里需引起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一般说来,教学目的比较抽象,是教学的普遍性、统一性、终极性的宗旨或要求。 而教学目标则具体得多,是教学活动特殊的、阶段性的要求。 教学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一系列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的的内涵贯穿于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列出了总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总目标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本门课程的教育任务,或者说是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方面的要求是对总目标的进一步说明,是总目标具体化和细化性的规定;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总目标归纳为这三方面的要求。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若是对某一单元进行教学设计,那么需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常情况是对某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就要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依据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学生相互间可以明确地交流自己所教、所学的东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评价人员有了统一的评价教学的依据。 第二,教学目标清楚地向学生阐述了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堂课、一个单元,甚至整门课程和要求,使学生心知肚明。 第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选编合适的教学资料,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从而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教学目标代表着大多数学生应该获得的最低水平的行为表现。 因此,大多数学生如果专心学习,并得到适当的指导,那么他们都能达到目标,从而促使学生满怀信心地学习。 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的作用需充分肯定。 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教学的情况,如教学过程丧失弹性;目标的设定面向大多数而不能顾及个别差异;尤其是一些学习活动的结果不能完全通过行为外显出来,像一些较高层次的思维、较深层次的价值观因素。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确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 在拟定的教学目标中除了有外显行为部分,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因素也需考虑在内,以便全面落实各方面的任务。 2.教学(教育)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目标之中涵盖着教学目标。 为了方便,在不存在分歧的前提下,这里对两者不予区别。 教育目标的分类学说可以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博比特在课程编制领域掀起的追求效率的活动。 以教育目标具体化、标准化为特征的这场课程科学化运动,在实践中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当时的教育目标通常是由州教育厅确定的,教师只有做出选择的机会。 因此,当时的课程编制被人们看成是“肤浅的、轻率的”。 后来有“行为目标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泰勒明确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但泰勒对“行为”的理解与众不同,既包括外显行为,又包括“思维”“情感”等内隐行为。 泰勒的学生布卢姆1948年研究教育目标分类,对之归纳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在1956年、1964年和1972年与他人合作相继出版了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使教育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具体化,是美国教育研究的重大成果,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986年布卢姆应邀在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讲座,他的学说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 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加涅致力于学习分类的研究工作。 1965年他出版了《学习的条件》一书,并在1970年、1977年和1985年三次修订,是对学习进行分类研究的经典著作。 原先,加涅把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八类,在修订中加涅提出五种学习结果的划分。 第一,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 第二,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第三,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 第四,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 第五,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这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 把人类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几乎成了一切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共识。 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由于学校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把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分类的大框架是完全一致的。 也就是说,加涅和布卢姆等都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3.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拟定 拟定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 历史与社会课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每节课的积累。 拟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之既明确具体,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达到之,这是完成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基础与保证。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 因此,是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 怎样拟定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明确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从大处着想,从具体实际出发,是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大处着想,就是要有整体观、全局观,把一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课本,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 从具体实际出发,即从一节课的地位作用出发,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出发。 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 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要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一节课要注意教学目标、教育任务的全面落实与完成。 因此,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是拟定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另一基本原则。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光顾知识教学而不及其余,也不能因突出能力培养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应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和其特点来考虑各项任务的落实。 其次,确定拟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 第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并对学生现有实际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第二,对本节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清事物、现象、事件、人物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提出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考虑或提出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三,用准确、具体、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表达出来。 能否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 并且教学目标是为了指导教学、检查评价教学效果而拟就的,表述不符合要求就会失去作用。 再次,检查拟定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是否有偏差。 教学目标的拟定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若干种情况:过于笼统,流于一般化,因而不具有可操作性;过于繁复,以教材分析作为教学目标,统得过死;要求或高或低,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尚有差距;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要求相分离。 在这里需强调指出,在拟定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从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加涅与布卢姆提出的目标分类学说。 加涅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是关于学校整个教育的,带有普遍性;又是首创性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制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时,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部分。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重的是爱国的情感、崇尚科学的态度、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及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主与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等。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值得注意之处有三: 其一,关于知识与技能,把“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提了出来。 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高度重视学生掌握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把这一能力视作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本能力。 其二,关于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学科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更为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前这一方面的要求我们往往是以思想教育来表述的。 现在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提出来的,而不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因此,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替代思想教育,更切合历史与社会课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课程改革总体要求。 总而言之,表述明晰、精当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目标,应是关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力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并可作为评价的依据;应全面反映学习的结果,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而不能局限于知识的掌握。 我们更应注意课程改革的动向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更为关注学习的过程。 (二)了解、分析学习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 了解、分析学生,其目的是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以便对学生基本状况有所了解。 初中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 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 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相适应。 若难度过大,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若太简单了,学生学起来会提不起兴趣。 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握好“难与易”这个“度”。 由于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知识面甚广,因此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状况,是学习本课程的一个关键性前提条件。 历史与社会课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处,寻找其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时,既要了解大多数学生,也要了解程度较好的与较差的学生。 所制定的教学方案,需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也要兼顾两头。 最后,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得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方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针对其薄弱环节,加强学习指导,加强学习方法的训练。
2023-09-04 15:15:041

怎样才能学好 历史与社会

1要注重于课堂,把基础打好。2有必要多查知料。3学会看书中的图,看懂!4作业认真做,熟读选择题的标答4考试时答题从正反2面回答,语言要专业!
2023-09-04 15:15:293

历史与社会有什么不同?

没什么不同,就是过去与现在的意思
2023-09-04 15:15:492

历史与社会的介绍

历史与社会(History & Sociology)包括历史与社会,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2023-09-04 15:16:021

历史与社会的历史与社会

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
2023-09-04 15:16:191

初中的历史和历史与社会两个学科有什么不同?

初中历史只有中国近古代史和世界历史,历史与社会还包括社会政治学之类的
2023-09-04 15:16:393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跟历史学科有什么区别?

其实历史是个大问题,很难说清楚,不过我感觉你可以看看袁腾飞老师的视频,网上有,他的很多见解还是很值得学习的!而且他就是教中学的!
2023-09-04 15:17:026

初中的历史和历史与社会两个学科有什么不同?

历史就仅仅是历史一个学科,而历史与社会则包括历史、法律、地理、社会常识等多方面知识。
2023-09-04 15:17:292

历史与社会的与历史的区别

差很多,历史就是过去;历史与社会是地理、历史、政治学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一些简单的各科知识,一般在初中学习;在高中会分为那几科。符合学习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
2023-09-04 15:17:502

历史与社会和历史学科有哪些差异?

二者在内容、学科深度及被教授人年龄上三方面存在差异。1、内容上差异:历史与社会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的知识。而历史学科知识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2、学科深度差异:历史与社会的历史与社会学习研究内容较为浅显,历史学科知识较为专业化,具有一定的深度。3、被教授人年龄差异:历史与社会一般是小学生必修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二者被教授人年龄存在差异。扩展资料:教师资格分(自上而下兼容):(一)幼儿园教师资格;(二)小学教师资格;(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八)成人/大学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资格证
2023-09-04 15:18:071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跟历史学科有什么区别

一、学科内容不同: 初中的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 二、学科性质不同:初中的历史学科是单门学科。 社会和历史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三、学科侧重不同: 初中的历史学科侧重于讲述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以历史史实为主。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七年级学习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等。 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 九年级主要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
2023-09-04 15:18:221

历史知识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有何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科目必修阶段不同。一、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区别如下:1、历史学科知识:是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和产生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它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2、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是指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综合性的小学生必修科。二、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1、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特征,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如实验室的“观察”或“实验”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特征.我们所学习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即使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全貌,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实,“贴近”历史。2、具体性:是历史知识的显著特征,即任何历史知识都有着具体内容,是由时间、空间、条件、经过、人物及其活动等具体要素构成的.这主要表现为: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有头有尾、有实际情节、有具体经过的;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3、综合性:即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仅仅指的是人类史.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特征.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现代著名文学家王蒙说过“一切学科都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历史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是知识的海洋。4、科学性是历史知识: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即我们所学习的经过科学整理的历史知识并不包括以往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而仅仅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选择、分析并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之后的这一部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它们是客观真实的,是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扩展资料:《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目标: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参考资料:中公教育-《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2023-09-04 15:18:301

初中历史与社会有区别么?

有。社会一般来说比历史难,因为历史只要记背就能顺答如流,而社会还要有理解,如比例尺,等高线
2023-09-04 15:18:552

历史与社会和历史有什么不同?

主要区别在于科目必修阶段不同。1、历史学科知识:是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和产生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它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2、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是指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综合性的小学生必修科。扩展资料:历史与社会学科特为体现现代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我国适时推出了一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该课程包括了历史、人文、思想品德、社会和地理等的内容,属文综学科。在美国,也存在一门与我国的《历史与社会》相类似的学科——社会课(Social Studies,又译为社会学科)。与历史的区别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而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从现行的教材看,七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等。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九年级的内容主要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所以说,初中的社会和历史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而历史是单门学科,是不同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与社会
2023-09-04 15:19:031

教师资格证里,历史学科知识 与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

可以
2023-09-04 15:19:205

历史与社会是初三上册吗?

历史是2012年被教育局分开的一个学科,把历史与社会分成了历史和地理,而历史与社会是在2012年之前教育局的老教材,一般都不会分开上。初中的历史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上了高中就会先接触到封封制等概念第一部分:学会学习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2023-09-04 15:20:011

为什么七上历史会有“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

一、学科内容不同:初中的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二、学科性质不同:初中的历史学科是单门学科。社会和历史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三、学科侧重不同:初中的历史学科侧重于讲述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以历史史实为主。初中的历史与社会,七年级学习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等。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九年级主要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与社会
2023-09-04 15:20:091

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

为体现现代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我国适时推出了一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该课程包括了历史、人文、思想品德、社会和地理等的内容,属文综学科。在美国,也存在一门与我国的《历史与社会》相类似的学科——社会课(Social Studies,又译为社会学科)。
2023-09-04 15:20:271

教师资格证里,历史学科知识 与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

二者在内容、学科深度及被教授人年龄上三方面存在差异。1、内容上差异:历史与社会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的知识。而历史学科知识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2、学科深度差异:历史与社会的历史与社会学习研究内容较为浅显,历史学科知识较为专业化,具有一定的深度。3、被教授人年龄差异:历史与社会一般是小学生必修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二者被教授人年龄存在差异。扩展资料:教师资格分(自上而下兼容):(一)幼儿园教师资格;(二)小学教师资格;(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八)成人/大学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资格证
2023-09-04 15:20:421

中学历史与社会会分科吗?

历史是2012年被教育局分开的一个学科,把历史与社会分成了历史和地理,而历史与社会是在2012年之前教育局的老教材,一般都不会分开上。初中的历史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上了高中就会先接触到封封制等概念第一部分:学会学习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2023-09-04 15:20:571

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第1单元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第1课 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向往公平一、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 1、公平的含义:公平是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2、公平对于合作的主要作用: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失去公平合作就难以维持下去,更不可能成功。二、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 1、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使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的利益。2、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1)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2)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3、如何维护社会公平:(1)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位社会成员的努力。(2)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等,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为正义高歌一、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1、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区分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2、正义制度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3、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而制定的。4、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5、正义行为应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支持和赞扬。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二、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首先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2)要坚持正义的标准。(3)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4)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机智勇敢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第2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责任对于你我他一、有承诺就有责任 1、承诺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有了承诺就有了责任。2、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二、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1、责任随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认清自己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面对责任的选择一、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1、承担责任有什么影响:(1)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影响自己一的兴趣和爱好(2)要承受心理压力,耗费体力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健康(3)可能使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失(4)危险和危急时刻还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声明。2、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1)能促使自己的成长和发展(2)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能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3)才能赢得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4)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二、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1、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会给个人、他人和社会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2、一个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人的人实际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还有受到法律制裁,遗憾终身。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1、认识自己应负的各种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2、从我、从现在,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负责任的习惯。3、学会在不同面前进行选择,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学会统筹兼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二、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维护良好秩序的有力武器。2、每个成员都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服务、奉献社会的最有条件做到的就是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3、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第2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第3课腾飞的中国巨龙感受共和国的巨变一、百姓生活大变迁(1)人们饮食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连小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2)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读书看报,影视歌舞,运动健身。(3)人民生活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在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表现在: 1、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北京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再夺佳绩)。2、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3、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国地位日益提高。党是我们的领路人一、执政兴国图伟业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2、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根本原因是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在: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中国共产党为我国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二、旗帜引领前进路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3、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第4课 全面共同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现阶段,我国主要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几种经济成分。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①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实行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4、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一、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好处——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作用,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二、诚实劳动 合法致富 1、共同富裕——就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致富要靠勤劳和智慧,要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3、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第5课 人民当家作主一年一度人代会一、阳春三月看人大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授予他们分别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4、政府、法院、检察院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5、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二、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1、人大代表能够代表人民意愿①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③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4、青少年要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的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妥善的解决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5、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维护民族关系?第3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第6课 走强国富民之路发展是硬道理一、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党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基本路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3、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二、“一个中心”是关键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国防、教育等,而经济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工程。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4、为什么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1)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3)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4)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讲述春天的故事一、改革——社会发展的动力 1、改革的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闸门。2、改革的领域: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3、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4、改革的成绩:通过改革①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实际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举身边的事例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6、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改革: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2、对外开放的两种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3、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或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②我国随虽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③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4、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第7课 走科教兴国之路时代的选择一、科教兴则国兴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2、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②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③。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二、面对竞争与差距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①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国面临日趋6激烈的国际竞争②我国科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科技和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2、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含义:就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是关键一、科技创新 赶超一流 1、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和意义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技创新是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2、我国实施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①长远的规划(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863计划…).②重要措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度加大科技的投入…)二、教育创新 人才蔚出 1、教育创新的必要性:①从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来说,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②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面貌,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我国教育改革的措施: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②构建教育立交桥③实施素质教育 3、从现在做起,争当创新型人才(要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8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1)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2)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3)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A、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B、就业压力越来越大C、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D、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资源问题:(1)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相对短缺。(2)严峻性:资源相对短缺,需求量不断增加,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3、环境问题:(1)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二、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1、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大,造成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也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其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在行动一、计划生育好1、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4、实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1、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2、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民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进一步增强。4、青少年应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第9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耀中华一、五千年文明熔铸民族魂 1、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2、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 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2、民族精神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精神动力。3、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从经济的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②从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角度来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③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来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一、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重要的任务。2、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和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②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必须充分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④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二、火炬在我们手中 1、青少年应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②要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多的是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2023-09-04 15:21:08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他生活在什么朝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u2022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2023-09-04 15:21:215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西方14世纪-20世纪年代尺

您先追500分 放着要不没人下手的一大帮复制粘贴派的 可能都不能令您满意
2023-09-04 15:21:542

历史与社会是叫社政吗?

不是一个概念
2023-09-04 15:22:042

初中人教版教材“历史”和“历史与社会”有什么区别?

简单说,历史就是讲历史的史实让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就是除了讲史实还涉及现实关照。
2023-09-04 15:22:141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开放性试题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什么是史前时代?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什么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前言) 2、 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前言) 一、人类相揖别 1、 古人类学_____国科学家________研究发现,高级生物是由____生物进化而来(P4) 2、古人类学家把____________看作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重要标志(P5) 3、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_________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什么?(P5) 4、人类特有的本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6) 5、人类诞生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志,至今有_____________年历史P6 6、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______________距今_________年P6 7、北京人距今年代?生活地点?使用的工具、食物来源、开始使用什么火?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过着什么样生活?(P6、7、8) 8、 山顶洞人距今年代?生活在什么地方?工具、食物、怎样取火?生活群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P8) 9、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些方面?(P8) 10、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有什么区别?(P8) 二、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 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变化,可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工具有什么不同?(P10、11) 2、 什么时候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怎样出现的?(P10) 3、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请说出两方面的表现?P10 4、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___________P11 5、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文化特点的异同(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建筑形式、反映的是什么流域的文化、主要农作物、驯养的动物、陶器)P12、 6、 史前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4、15 三、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 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____________P16 2、 描写特洛伊战争故事的是古希腊_____________史诗P16 3、 传说中黄帝的功绩有哪些?P17 4、 传说中炎帝的功绩有哪些?P17 5、 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P17 6、 炎帝和黄帝距今有多少年?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P17 7、 什么叫禅让?P18 8 、请你谈谈在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你认为怎样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文物古迹有什么意义?P20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前言) 2、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前言) 3、四大文明古国与哪些河流有关?说明什么?P24 4、古代埃及什么时候统一? P25 5、古代巴比伦统一的时间、统一者、都城分别是什么?P25 6、 古代印度是最早栽培__________的国家?由___________统一?P26 7、 最早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一些小国家的什么人?P26 8、 在中国是最早栽培_____________的国家,分别在什么流域? 9、 良诸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P27 10、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是_____________P27 11、 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P28 12、 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P28测评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 1、国家形成的原因?国家的出现是什么的标志?P29前言 2、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异同?(城市、王权、社会等级、刑法)P29--35 3、埃及国王又称__________,它自认为是___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P。 4、 汉谟拉比自称什么和什么?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__P30 5、 ________划定“九州”,铸造________作为权力的象征P31 6、 ______在中国建立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从此王位_______制代替______制P31 7、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哪四个等级?地位怎样?P32 8、《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怎样?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P34 三、告别野蛮 1、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成果对今天有直接影响?请至少列出4条 2、真正的文字从_____________发展而来P36 3、 在西亚广泛传播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P37 4、 什么是甲骨文?它记录和反映什么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P37 5、 古代埃及、西亚、中国的文字分别叫什么?书写的材料分别是什么?P37 6、 最大的金字塔是______________?哈佛拉金字塔旁有什么?P37 7、古巴比伦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是__________?P39 8、中国的______朝青铜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____P39 9人类第一部历法是______________(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源于这种历法)P40 我们今天七天一星期制度和所使用的计时法源于_____________的先民P41 10、古代埃及在医学上的成就表现为什么?P41 11、包括零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是__________发明的?后来为什么被称为 *** 数字?P41 12、 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分别是什么?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P42、43 13、人和自然关系怎样?P46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1、 古希腊文明的开端?P50 2、 爱琴文明形成的时间,以什么为中心形成的?P50 3、 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P51 4 雅典的民主制什么时候达到极盛,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司法机构分别是什么P51 如何评价雅典民主制? (积极、消极两方面) P 52 5、 罗马国家兴起的时间、地点?P52 6、 罗马共和国什么时候建立?P52 7、罗马帝国什么时候由谁建立?到什么时候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到什么时候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P52、53 8、 西方文化之根是什么?P54 9、哪些方面说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P56测评 10、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P55 二、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1、欧洲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P57前言 2、中世纪指哪段历史时期?P57前言 3、 查理曼帝国诞生的时间?P54、 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P57 5、 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英国封建国家的形成是怎样的?P58 6、 基督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P58 7、 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________文化教育被________-所垄断P58 8、 庄园是怎样形成的?由哪些部分组成?庄园的人员有哪些?它们之间关系怎样?庄园有什么特点?P59 9、 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时间?著名的城市有哪些?P59 10、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目的是什么?P60 三、 *** 帝国与 *** 文明 1、 *** 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分别是什么P61 2 _____- *** 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 帝国的都城是_________?P62 3、如何理解“寻找真理,哪怕远在中国”?P62 4、 *** 教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是________P63 5、 *** 文化的特点是什么?P62、63 6、 *** 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为哪些方面?P62、63 7、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文化景观?P65 8、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什么?P65 9、不同国家佛寺建筑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P 10、 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风格有什么不同?P66 11、 宗教建筑在布局有什么差异P67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一、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1、中华文明的特点?到什么时期处于世界文明巅峰?(前言) 2、西周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分别是什么?西周实行什么制度维护统治?P70 3、西周分封制哪些人受封?他们有什么权利?又有什么义务?分封制有什么影响?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什么关系?P70、71 4、西周的礼乐制度用来干什么的?孔子为什么推崇礼乐制度?P71 5、东周分为哪两段?开始普遍使用什么工具和什么技术?有什么意义?P72 6、春秋五霸是哪五个?第一个称霸的是谁?他为什么能率先称霸?P73正式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是什么P74 7、战国七雄是哪几个?这时出现了什么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变法?P75 8、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影响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P75、76 9、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大的有哪几家?都有哪些思想主张?P76、77、78 10、法家的思想在战国时受统治者青睐,为什么?P77 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统一的时间、统一者、都城 11、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全国?P79 1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哪些措施?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P79、80 13、秦始皇曾下令大修什么,拆除路障统一车距?开凿灵渠,沟通了哪两大水系?修建长城,西起什么地方,东到什么地方?P79、80、81 二、汉唐盛世 1、秦末爆发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秦的暴政P83 2、 ________建立了西汉,他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西汉的分封制有什么祸患吗?举个例子证明?P83 3、汉景帝采纳谁的建议削藩?汉武帝颁布________大大削弱诸侯原来的封地和势力P84 4、汉武帝采取_______的__________主张来加强思想的统一,你怎样评价这个措施?P84 5、 汉武帝加强集权统治的措施有哪些?P84、85、86 6、 ________奉汉武帝之命出击匈奴,获得胜利P85 7、 汉和匈奴出现________局面,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P85、86 8、 ____________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到了_________年,汉 *** 在西域设立__________,加强对西域各地管理P86、87 9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称帝,建立了东汉P87 10、刘备请_______出山以匡扶汉室,_________占据江东,________“挟天子以令诸侯”P88 11、三国是哪三个?分别是谁建立的?奠定三国并立局面的战役是____________P88 为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P89 12、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_____下令改革,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有什么内容、影响?P90、91 13、618年__________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的儿子________励精图治,开创了被史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P92 李世民有哪些新政措施? 14、隋唐政治体制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隋朝又开创了什么选拔人才的制度P92 15、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___________,在她统治期间出现了___________的局面P93 唐朝最强盛时是___________统治时期,被史家誉为______________的局面93 16、唐朝使用的两件先进的新农具__________,唐朝的_______是造型美观的艺术珍品P95 17、盛唐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是什么?当时妇女可以参加公开活动吗?举个例子?P95 18、_____________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赞为什么?P96 19、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唐朝_______去天竺取经,并写了______。 ________-六次东渡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道教产生时间,P97 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不同的贡献?P97 20、___________被后人誉为“书圣”?____________擅长人物画,认为重要的是画好眼睛,__________擅长人物故事画,笔如铁丝,_____谁创立了颜体,其书法气势雄浑P98 21、丝绸之路起止点是什么?丝绸路上有哪些重要城市?丝绸之路的重要性?P99、100、101 22、京杭大运河由______段组成?中心是_______?南北端点是什么?沟通哪五大水系?101 23、你怎样看待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P102? 三、多元文化的交融世俗的时代 1、 宋元时期时代的重要标志?P105前言 2、北宋建立?P105 3、辽和西夏是什么民族建立? 4、 澶渊之盟的时间与影响? 5、 辽和北宋被____________灭掉?那个国家是___________族建立的?P106 4、 岳飞率领军队抵抗金,取得________大捷,但却以什么罪名被杀害?P107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于什么时候? 5、蒙古国建立?元朝建立?元统一 6、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什么时候?完成于什么时候?哪些原因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7、 中国现在城市格局大约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宋元城市的新气象新在哪里? 8、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___________,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是什么?宋朝文人的特征是什么?宋诗的特点是__宋人偏爱____画 10、元朝流行什么文学样式?代表人物是谁?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11`、 火药是什么人偶然发现的,广泛用于战争在什么时候?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谁发明了转轮排字盘?早在什么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宋朝时人制成什么,用于航海事业?流落海南的__________回到家乡什么地方,传授人们先进棉纺技术 12、 宋元时期的重要科技成果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13、____在元朝时从威尼斯来到中国?写了什么书?有什么影响? 14、元朝国际性海港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陶瓷之路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宋元时期海上丝路很发达?
2023-09-04 15:22:211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人教版)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 ***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 *** 成为中国 ***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 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 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 *** 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专题二.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34页)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和平成为主题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祁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3.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4.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5.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6.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主题原因是什么? 当今国际社会仍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落后、贫困、危机、债务,捆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7.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恐怖主义。 8.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 9.恐怖主义的危害: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威胁。 10.当今世界不太平根源(最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的表现是什么? 超级大国倚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鼓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干预”,以争夺和控制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 12.发展问题也称南北问题。 造成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其他原因:①历史上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历史原因) ②战乱和不稳定 13.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4.解决南北问题根本途径(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其他途径(对策):①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②维护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 15.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应奉行怎样的内外政策?其作用何在? 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 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专题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36页------38页) 考点34.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对社会发展影响,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现状:①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不高③人口老龄化 2.为此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计划生育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4.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控制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6.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7.我国人口现状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总说: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沉重压力。 分说:①人口数量大影响:使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加剧了资源危机、环境恶化;加重就业压力,使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素质偏低影响:增加了就业难度;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低,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人口老龄化影响:增加了养老、福利、社会保障事业的经济压力,增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等,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压力。 8.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健康发展有何意义? 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减缓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考点35.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 1.我国资源状况如何?(除了总量丰富外,其他是我国的资源问题) ①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②资源分布不平衡 ` ③自然资源的质量不高 ④资源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 2.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 3.自然资源特点:数量有限 4 资源利用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危害: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问题。 5.我国应对资源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①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②跨区域调配,是解决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等 ③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6.“开源”是指什么? “开源”指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7.节流: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 8.开源与节流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9.解决资源问题,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 开源 (“嫦娥一号” “神七”发射目的之一) 10.科学技术在资源方面的作用何在? ①利用科学技术,可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 ②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③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11.资源问题的出现有何危害? 资源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12.在资源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什么? ①树立人均观念和 节约观点,珍惜和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②遵守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③做到节水、节电、节地,不吃野生动物,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日常生活中具体行动) 考点36.了解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对策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两类? 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2.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3.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气 、废水及固体废气物污染 4. 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危害是什么?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位) ②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我国的环保方针),决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具体行动: 在生态建设方面:①针对一些地区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大规模的防护林工程建设 ②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力开展治沙工作 ③还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等工程,恢复自然环境本来面貌。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①重点治理大江大河的水体污染 ②治理重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大气污染。 7.在环境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什么? ①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意识,积极宣传环保。 ②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③做到爱护花木,植树种草,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 (日常生活中具体如何做) 考点37.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PRED四者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整体。 2.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中(PRED),人口因素是:关键因素。 人口因素是关键因素的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资源短缺;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终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的变化。 3.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地位、作用)。 人类与自然资源是休戚与共的关系。 (关系) 4.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位、作用) 当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平衡的,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比较优越;否则,就会制约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树立的意识是什么?(对人类有何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标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人类应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7.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含义: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含义: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含义:许多区域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的问题,要求 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 8.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在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中国 *** 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②不仅积极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踊跃参加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 (该战略从观念走向实践,我国具体所作的两方面的努力) ③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从观念走向实践。 青少年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9.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应怎么办? ①在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的两类社会) ②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0.文明发展道路是怎样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专题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40页) 考点38.知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1.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通过价格 传递的信号,指挥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时的改变他们的计划,自发的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即市场调节) 2.看得见的手指 *** 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看不见的手”时要注意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觉利用“看不见的手”,才能使经济健康地发展。 4.宏观调控有何作用?(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 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5.市场机制有何作用? 能够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6.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作用如何? 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它自发的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考点39.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 1..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两地之间)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本地) 2.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 3.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怎样?) 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 ,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4.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作用何在? 背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区域都会有自己的资源特点和名优产品,贸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 作用:应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可以使人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业,使各地都能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5.我国各种资源区域分布是怎样的? ①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有发展能源工业的优势条件; ②东部地区工业和交通的基础好,人才、技术、资金雄厚,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③南方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水资源丰富,很多地方是鱼米之乡。 ④北方降水量较少、空气较干燥、水资源较少,适于发展旱作农业。 专题五.生活在国际社会 考点40.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1.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经济全球化 ②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 ③文化多元化 2.全球化表现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3.文化多元化:(含义)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过程怎样:全球化的过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4.文化多样性作用何在?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考点41.知道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山西: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云南丽江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重庆大足石刻,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河南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盛京三陵、十三陵、明孝陵),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甘肃莫高窟,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河南殷墟,广东开平碉楼及村落。 考点42.知道欧盟、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作用 1.欧盟:是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影响:它的崛起有利于世界走向多极化 2.联合国 定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是一个当今多极化世界共同制定世界规则的地方。 面对世界多极化在制定国际关系规则方面,联合国最具 广泛性,权威性 3. 联合国的历史由来: ①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②1945年,中、苏、美、英等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联合国 *** 〉〉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 这一天成为联合国的诞辰之日。 至今有190多个会员国。 4.联合国的诞辰之日:1945年10月24日.。 5.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6.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 各会员国 *** 平等,履行 *** 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等。 7.联合国发挥了什么作用? 和平方面: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发展方面: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 8.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地位)。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如何作贡献) 9.世界贸易组织 ①定义:“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游戏规则”,就是目前世界 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 ②有人把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③其基本职能: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④.世界贸易组织作用是什么? 它较大幅度的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10.中国于2001年 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有何影响? 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给中国 *** 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责任和挑战。 (既有利又有弊)
2023-09-04 15:22:291

教师资格证有哪些学科可以选择?

幼儿园和小学:笔试2科: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面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中学:笔试3科: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面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023-09-04 15:2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