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宏观经济学)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什么区别?到底哪些是外生因素?哪些是内生因素?

2023-09-15 05:36:30
共1条回复
wio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
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
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一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
内生变量是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通常不被政策因素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外生变量是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主要是政策因素影响,而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供参考。

相关推荐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谁提出的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保罗·罗默。拓展: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意义:1、将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式中,说明了经济增长的持续源泉和动力。2、修正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突出了技术的内在性,强调大部分技术或知识经济主体源于利润最大化的有意识投资的产物。3、指出了边干边学及知识外溢的重要作用,指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知识存量是投资量的函数。保罗·罗默4、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加速先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得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受益良多。5、重新确立了政府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调控和主导地位。
2023-09-04 23:41:321

什么是新经济增长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 )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函数式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 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技术水平。 主要应用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重要意义 其一,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式,认为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进而总的规模收益递增,这就说明了经济增长持续的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 其二,新增长理论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修正是,放弃了技术外生化的假定,突出技术的内生性,强调大部分技术或知识经济主体源于利润最大化的有意识投资的产物。 其三,新增长理论指出了边干边学以及知识外溢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厂商可以从自己的投资活动中学会很多东西,其知识存量是投资量的函数。 其四,新增长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新增长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对外贸易的总量,而且可以加速世界先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参与贸易各国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获取边干边学和知识外溢效应。 其五,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的是,新增长理论重新确立了政府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该理论研究总结出一套维持并促进长期增长的经济政策。
2023-09-04 23:41:521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内生增长机制主要有哪些?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内生增长机制主要是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发展理念,这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2023-09-04 23:42:013

聚集经济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与聚集经济

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增长的机制及其主要动力,该理论虽然没有把聚集经济作为研究重点,但理论本身却涉及到对经济聚集现象的研究。(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与聚集经济1.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着重建立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模型。虽然该理论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将技术包含在模型之中,认为技术是“天赐神物”,以一个外生的固定的比率增长。在发展经济学中,技术有其固定含义,主要指生产过程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式,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 = Ka(AL)1 ? a中,A就是一个技术指标(参数a也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对生产有着决定作用的技术视为外生变量,是其理论上的重大缺陷。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在弥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罗·罗默对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创新与商品有着绝然不同的内在特性,这种特性就是它的非竞争性,即创新不会被创新厂商所专用,其他厂商也会从技术外溢中受益;创新对厂商要素积累的报酬是不变的,但对整个国家的全要素积累的报酬却是递增的。罗默将创新的这些独特的属性纳入其经济增长模型中,新经济增长理论由此而产生。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与聚集经济。罗默对新经济增长理论最卓越的贡献是将技术内生化,罗默的技术内生模型有两个重要的部分:即总生产函数和一系列生产要素投入方程。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以及创新存量A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总生产函数为Y = Ka(AL)1 ? a,其中,A是介于0与1之间的一个参数。如果将A视为给定的技术水平,总生产函数中的K和L的规模报酬不变;如果将创新A视为生产投入要素,即内生化时,总生产函数的产出就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即两倍的资本、劳动力和创新存量的投入,会得到多于两倍的产出,这种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创新的非竞争性,这种规模收益递增正是厂商追求的所在。厂商对创新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的追求,使得厂商将其厂址尽可能的聚集在创新活跃的地区,因此,经济增长总是集中在创新比较集中的地区,创新的地理集中就会形成聚集经济。(二)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聚集经济的形成1.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根据罗默的总生产函数模型,投入要素创新是知识存量在历史进程中到时间t为止的创新总量,而任何一给定时间所产生的创新增量就等于试图创新的人数LA 乘以他们的创新速率。即:(劳动力既用于生产,又用于创新发明,所以,经济体面临着劳动力的约束为LA + LY = L )。对整个社会而言,创新增量函数中的创新速率可被简化成为一个常量,但这一常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创新速率依赖已有的创新存量,即是A的增函数;二是创新速率受已有创新的约束,创新一旦产生(即使是最简单的),后面的创新可能就越发困难,即是A的减函数。罗默对创新速率的这一双重属性进行了模型化,建立了创新速率的数学模型,即:。在创新速率方程中,δ和均为常数。当时,表明创新速率随着已有创新存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时,表明创新速率随着已有创新存量的增加而下降;当时,表明前两者的作用正好相互抵消,创新速率与知识创新存量无关,。创新增量方程和创新速率方程揭示了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一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创新速率被认为是给定的,单个创新者是渺小的,其创新速率被忽视,社会创新增量只与创新的人口有关;二是单个创新者而言,即使单个创新存在一个微小的变动,它也会对总体创新速率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对单个创新个体来说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别是当时,单个创新就会产生正的知识溢出效应,这个效应被称之为“站在前人肩膀上”(On Shoulder Effect)的效应,它会对整个社会的创新速率产生显著的外部性。2.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聚集经济的形成。根据罗默的创新增量方程,虽然创新增量还取决于任何一给定时间点从事创新的人口数LA,但创新人数越多,重复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创新增量只与从事创新人口中的净创新人口有关,与重复创新人口没有关系。罗默将创新人口的这一特性进行模型化的方法就是引入了创新人口函数,其中λ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参数。将这一函数代入创新增量函,则新的创新增量函数为。在罗默模型中,人力资本是创新技术进步的一个关键投入要素,更多的科研人员就会生产更多的创新,且由于创新非竞争性的存在,经济体中的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也就是说,总人口中从事科研的人数比例持续提高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会产生积极的推动力,这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总之,人口越密集、教育水平越高、人力资源投入越多的经济体,提供的潜在创新者就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强,即创新的供给效应;人口的高度集中,创新的潜在市场也就越大,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即所谓的创新需求效应。根据以上的分析,聚集经济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厂商追求创新外溢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二是厂商为了获得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即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的地理集中以及科研人员占总人口比率的增长密切相关。所以,凡是科技人口云集且科技人口持续增长的地区,大都是经济增长率较高和经济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2023-09-04 23:42:091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新增长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另一主题是“新增长理论”。据该理论,新古典集聚理论在区域尺度上比在国家尺度上更适用。经验显示:如果资本和劳动的报酬减少很慢,或者根本就没有减少,结果将导致区域的扩散或极低速率的集聚。如同“新贸易理论”引起了对空间集聚的兴趣一样,主张劳动和资本报酬递增的“新增长理论”也引起了“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集聚的兴趣。根据“新经济地理学”,资本外部性的相对规模、劳动力迁移的动力和交通成本将决定经济活动和财富在空间配置上的区域整合程度。除上述2方面以外,克鲁格曼还对抽象并且有些不确定性的复杂性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以此回应亚瑟关于复杂性和自组织概念对于描述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学是有用的讨论。按照克鲁格曼的观点,复杂性的主要特征是复杂系统经常表现出随机的自组织性:始于无序的初始状态,向高度有序的状态发展,在统计学上表现出非常简单的规律性。与亚瑟不同,他建议用非线性动力模型来定义报酬递增,适用简单和规则的模型来描述与其相关的复杂系统。
2023-09-04 23:42:221

新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有哪些

S-储蓄率 n-人口增长率 为了说明外生增长与内生增长的关系,考虑劳动增进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k[α](al)[1-α]。假定不存在折旧,因此k=sy;此外,假定劳动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分别为n和g。对生产函数取对数并对时间求导得: 如果(2)式两端等于零,即产出增长率仅等于外生参数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之和(n+g),则就是一个外生增长模型;如果(2)式两端均为正,则在外生参数n和g之外,由模型本身产生了增长,因此是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之所以是一个外生增长模型,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即{图}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使得(2)式右端在稳态中不能大于零。由此可以看出,任何内生增长模型都必须想方设法使资本边际产品不致下降得太快。基本方法不外乎如下两个方面:或者放弃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核心假定(主要是资本收益递减假定),或者在模型中引入其他机制,以使得资本边际产品不至于下降得太快。所谓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不外乎从经济本身寻找某种内在机制,使得资本收益递减不至于下降得太快。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假定,这正是ak模型的做法。ak模型又称凸性模型或线性模型,它通过假定产出是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而放弃了资本收益递减的假定。这类模型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线性”对内生增长的重要性,但它同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并没有深入地研究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 1.ak模型。上文表明,新古典增长模型之所以不能产生内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一种不存在资本收益递减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是:y=ak,其中a>0是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ak模型的称谓正是由此而来。显然,ak函数对应于α=1时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资本积累方程仍为通常的k=sy-(n+g+δ)k,由生产函数y=ak和资本积累方程可得{图},即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增长率均为sa-(n+g+δ)。显然,只要sa>n+g+δ,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即使不存在人口增长和外生的技术进步(n+g=0),ak模型也可以产生内生增长(人均产出增长率为sa-δ)。 ak模型揭示了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如何能够导致内生增长。不过,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该模型似乎过于简单,直接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似乎不符合人们的常识;其二,该模型不能预测绝对收敛或条件收敛,而条件收敛显然是一条经验规律。如果将k仅视为物质资本,那么ak生产函数显然不符合经验规律。不过,如果将k理解为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广义资本概念,该生产函数也还大致说得过去。此外,ak模型直接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似乎过于突兀,不过,内生增长模型(尤其是下文介绍的外部性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ak模型的形式:在这些模型中,虽然在个体水平上存在收益递减,但由于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存在,总量水平上则表现出不变收益或递增收益。ak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更重要的模型。 至于ak模型对经验规律即条件收敛的违反,我们可以对ak模型进行简单的扩展,从而在保留资本收益不变特征的同时恢复模型的收敛性质。这正是多数凸性增长模型(如琼斯和真野惠里1990、雷贝洛1991等)的实际做法。我们知道,新古典生产函数能够产生收敛,ak生产函数则能够产生内生增长,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得到既具有内生增长又具有收敛性质的经济增长模型。例如,假定生产函数是ak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组合y=ak+k[α](bl)[1-α]。当k较小时,该生产函数表现出了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性质,但随着k 的增加,它渐进地收敛于ak形式;也就是说,该生产函数具有资本收益递减的性质(从而具有收敛性质),但资本边际产品的递减是有下界的(从而产生内生增长)。 2.外部性模型。既不放弃资本收益递减假定和完全竞争,又能产生内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型,是以外部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增长模型。它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具有较长的研究传统,也是第一轮内生增长模型的核心,在增长理论文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类增长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其一,技术进步、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是其他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因而不需要补偿并可维持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其二,个别厂商的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但就整个经济而言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其三,上述两个特征决定了这类模型具有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即政府政策不仅具有水平效应,而且具有增长效应。根据外部性来源的不同,这类模型有多种构造方式,如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和巴罗的公共品模型等,阿罗及其后继者提出的“干中学”模型则是这类模型的重要先驱。 (1)“干中学”模型。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外生技术进步的假定,阿罗试图提出一个“知识积累的内生理论”并以此解释技术进步现象。阿罗认为,知识的获得即“学习”,是“经验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生产的过程中会逐步积累起生产经验和更有效的生产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一个企业获得的生产经验和生产知识也能够被其他企业所利用,因此一个企业的生产率可以视为整个经济总投资的函数。也就是说,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副产品”(即干中学),知识的溢出导致了整个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即溢出效应)。也就是说,从整个经济来看,生产过程因生产率的提高而表现出递增收益。不过,由于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副产品”,不需要进行补偿,因此仍可以维持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同时,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是企业投资的“副产品”,个别厂商并没有考虑到其投资活动对这个经济生产率的影响,而是将它视为外生变量,因此,它的行为仍然像新古典模型中的厂商一样。于是,通过干中学和溢出效应(或投资的外部性),我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得到内生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2)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在引起广泛关注并重新焕发人们对增长问题产生兴趣的罗默的经典论文中,罗默以阿罗的“干中学”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知识溢出模型。罗默假定代表性厂商的产出是该厂商的知识水平k[,i]、其他有形投入x[,i](例如物质资本和原始劳动等)和总知识存量k的函数:y[,i]=f(k[,i],k,x[,i])。对于个别厂商的自身投入k[,i]和x[,i]而言,该生产函数表现出不变规模收益、满足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假定。然而,如果将k考虑在内,则这一生产函数对于代表性厂商和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含义:代表性厂商将总知识水平k视为给定的变量,因此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但对整个经济(假定它由n个同质的厂商组成)而言,由于对于任何常数λ>1有f(λk[,i],λk,λx[,i])> f(λk[,i],k,λx[,i])=λf(k[,i],k,x[,i]),因此生产函数y=f(k,k,x)=f(k,nk,x)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在这里,总知识水平k成为外部性的来源。此外,罗默还假定k的增长率取决于k水平和投资数额(产出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这样,罗默模型实际上同“干中学”模型一样,通过知识积累的“副产品”性质和知识存量的外部性得到了内生增长。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在论述经济增长的经典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中,卢卡斯提出和比较了三个模型:基于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通过教育积累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和通过“干中学”积累特定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型。其中,第二个模型是 该文的核心模型,并被人们称为卢卡斯模型。其核心假定是:其一,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们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比例的线性函数(这与纯粹的“干中学”模型有所不同),从而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其二,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每一经济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不考虑这部分影响),这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第一个假定在性质上基本介于外部性模型和r&d模型之间外,卢卡斯模型与“干中学”模型和罗默模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3.r&d模型。外部性模型通过引入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并借助于溢出效应得到了内生增长。r&d模型则明确地将技术进步或创新归结为厂商有意识的、旨在获取垄断收益的活动,并运用垄断竞争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罗默指出,技术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物品的两大特点:它是非竞争性的和部分排他性的。非竞争性意味着生产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部分排他性则为从事r&d活动的厂商提供了激励(外部性模型抓住了技术的第一个特征,但没有抓住第二个特征)。以r&d为基础的增长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技术进步理解为产品种类的增加(例如新行业的开辟),一类是将技术进步理解为产品质量的改进(例如同类产品的升级换代)。这两类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引入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性”概念,即新产品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旧产品的被淘汰。 r&d模型之所以能够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进展,使得经济学家能够对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进行简洁的分析和处理。其中,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s)模型对r&d模型尤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r&d模型都吸收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技巧:不是将创新视为产品种类的增加,就是将创新视为固定种类的产品质量的改进。其中,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塞格斯特罗姆采用了原本意义上的d-s函数(即把d-s函数视为效用函数);罗默、阿洪和霍维特则把它作为生产函数。 尽管存在这些不同,这类模型的核心特征是一致的:技术进步或创新是企业有意识进行r&d投资的结果;来自创新的垄断利润则为企业从事r&d活动提供了市场激励;分权经济增长率一般不等于社会最优水平,政府政策具有增长效应等。这些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是:在产品种类增加模型中,由于r&d活动的正外部性和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特征,分权经济增长率总是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在产品质量改进模型中,由于新产品具有淘汰原有产品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个别企业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因此分权经济下的增长率既可能低于也可能高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总的说来,尽管内生增长理论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不同增长模型,但是绝大多数的内生增长模型实际上都可归结为上述模型之一或这些模型的某种组合。一般而言,外部性模型具有简洁、便于扩展和应用、易于进行计量检验的优点,r&d模型则更符合人们的直觉,具有更良好的经济含义和更坚实的微观基础。利用这些模型,我们就能够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更深入地分析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外部性模型比较适合于那些在总量水平上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如教育、经验积累和基础研究等),r&d模型则比较适合于对产业层次的创新活动并易于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激励(相对易于排他)的经济活动的分
2023-09-04 23:42:371

古希腊主要军事著作

古希腊主要军事著作1.《历史》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所著《历史》,又称《希波战争史》,全书共9卷。其主要内容是记述公元前478年以前希腊世界与西亚地区间的斗争与军事事件。前4卷主要叙述波斯诸国王的业绩:居鲁士的成长及其征服米底(公元前550年)与巴比伦(公元前539年)、冈比西远征埃及(公元前525年),大流士一世的崛起及对西徐亚人的远征(公元前513年)等;同时亦叙述了埃及、亚述、巴比伦、吕底亚、米底、波斯诸国的传说、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政治、军事等情况。在记录了这些大背景后,第5—9卷全面叙述希波战争的进程。可谓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但亦蔓枝遍地、随访随说,通过本人的游历观光,将所见所闻记录在册,收集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成为研究当时地中海周边各国军事史的珍贵史料,我们目前所知的希波战争,主要史料即来源于该书。但希罗多德只是一个绝好的记事能手,他非常轻信,常常夸大其词,如说波斯第三次出征希腊的兵员总数有5283220人,就当时物质条件而言,这显然是个天文数字。他只是就事论事,对事件的发生,往往满足于表面原因,而不愿深究,如他所记的希波战争原因是:希腊人从波斯人那里劫走了一个妇女,波斯人从希腊人那里劫走一个妇女,希腊人又从波斯人那里劫走一个妇女。这似乎是认为,如此一场空前的大战,只是为了争夺三个女人,显然滑稽之极。总之,作为史家,他过于轻信,作为军事史家,其笔下的战争史是一个接一个非常生动、却难辨真假的战例,全无战略观念。其功绩在于,他首次记载了他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政治军事事件,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公元前460—前399)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全书8卷。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腊的内部争雄,尤其是雅典与斯巴达的军事冲突。作者本人是这场战争的目击者,并曾任雅典十将军之一,领兵与斯巴达交过手,故所记全属可信。作为军事史家,他比希罗多德高明,不仅以时间为序描述了这场时断时续持延27年的大战,亦不只是一个个战例的联结,而是夹叙夹议,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代表了他的军事思想。他认识到了经济对军事的制约作用,认为国库不充实就无法支持长期战争,也不能维持一支舰队,特洛伊战事持久,不是由于"人的缺少,而是由于钱的缺少、给养的缺乏",这迫使希腊联军不得不分兵耕种土地、进行抢劫,不能全军参战,否则,战争不会相持十年。在讨论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也一再强调"金钱比军备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金钱才能使军备发生效力"。他强调军纪的重要性,"如果大军的军纪特别好,使整个军队的行动恰如一个人的行动一样,那是最好的事,也是最安全的事";而轻视敌人、毫无纪律的军队虽多无用。他认为,不能因为军队的优势而放松警惕,"在战争中,许多事情是预料不到的,攻击往往发生于一时的冲动,在数字上占劣势的军队,常常因为小心翼翼,而击败了过于自信而疏忽警戒的优势敌人",警惕高的军队,"才可能在进攻时勇敢精进,在防卫时持重可靠"。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零星地提出了一些看法:"战争,无疑地,不是那种依照一定的模型来作的事情;而是它常常造成自己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下,一个人要使自己适合于变动中的局势";为将者应了解敌人的弱点,"知道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部队,不采用显明的为人所共知的方式,而采用最适合于实际形势的方式作战","凭着这种出奇制胜的方式","可以把敌人蒙蔽",从而获胜;"伤害敌人的最妥当的方式是发现敌人无疑地最害怕的那种方式,然后利用这种方式向敌人进攻"。这些论述类似我国《孙子兵法》所说的"兵无常形、水无常势","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等战术。在讨论战争起源时,他不将之归于偶然因素,而是深究其近因与远因,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在分析战败原因时,也不像希罗多德那样轻率地归于神意,他认为雅典兵败是由于内部党争内耗了力量;他们同时要对付自己的敌人和自己的同盟者;以及远征西西里等战略上的失策。相较而言,他比希罗多德更重视战略问题,被视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探讨军事战略的史学家,他的著述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军事著作,但不是军事理论著作。3.色诺芬的军事理论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5)雅典人,是古希腊颇负盛名的作家和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反对雅典民主制,拥护贵族政体。曾参加希腊雇佣军帮助小居鲁士争夺其兄王位的远征(公元前401年),在远征失败后他率万余雇佣兵退回希腊的撤军途中,显示了将才。后期主要从事著述,他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被喻为"阿提卡的蜜蜂"。一生著有多种关于历史、经济、哲学、军事等方面的作品。从军事角度看,《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讨论了耕战及战备问题;《希腊史》确定了伊巴密浓达新型方阵战术的定义;《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对战略与战术的划分作了尝试;《为骑兵长官筹谋》、《为骑兵筹谋》论述了骑兵战术与骑兵司令的职责;《居鲁士传》广泛阐述了军事学,包括军队的组织、军训、教育、补充以及战术等基本理论。但最负盛名的还是他的回忆录《长征记》,或称《万人远征记》,该书被视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综合其军事思想是:主张耕战互依、耕战合一、耕战并重。他认为农业和战术是"两种最高尚最必要的事业",农业是其他技艺之母,可以增加财产、锻炼身体、造就精兵;而"如果没有人保卫土地,耕种多少亩土地都是没用的,……如果没有劳动者的帮助,即使是勇敢的军队也无法生活"。强调军纪的作用,"纪律保证安全,缺乏纪律一向是致败之源","没有秩序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毫无用处,很容易为敌人俘虏","他们你妨碍我,我妨碍你,有的走有的跑,有的站有的停,战车撞马队,驴车撞战车,担夫撞骑兵",互相践踏,怎么能行军打胜仗呢?如果诸兵种"一队一队排列着,整齐地跟在他们长官的后面",就可以无敌不摧。两军交兵勇者胜,"在战争中,决定胜利的不是兵员的数目或力量,而是看双方哪一方的部队,皇天在上,具有更坚强的心气",即士气是制胜之本;为将者,应当鼓舞士兵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应当有高尚的志气,"使士兵觉得他们有责任跟随他去赴汤蹈火"、"立功扬名"。在西方历史上,他可能是第一位提出"因粮于敌"战略的学者,认为"从敌方弄到给养"非常重要,而且"在战争时期,武装起来去寻找粮食,往往比用农具采集食粮更为可靠"。其《长征记》一书提出了许多具体战术的实际运用,诸如夺山取道,宜佯攻正面,侧翼取之;面对强敌,应善使阵法,横阵不克,纵队击之;遭敌而退时,应兵分两路,明队诱敌,暗队潜行等。色诺芬堪称一位军事理论家、战略战术家,"他的独创和发明的天才对后来希腊兵法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一直传留到现代",一位现代军事科学研究者写道,"在亚历山大以前,对我们最有教益的军人毫无疑问是色诺芬……。是他向世人指出退师的战术是怎样的,怎样指挥一支后卫部队。《长征记》所给我们的战术独创性胜过若干其他任何书籍。经过了二十三个世纪,还没有比《长征记》更好的军事教程"。
2023-09-04 23:42:441

罗默模式" 和"卢卡斯模式"对我国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有何借鉴意义

转一篇论文供参考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起因ue004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掀起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热潮,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两个现实问题。第一,各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问题。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数据表明人均产出的增长是递增而非递减的,而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前提下,资本的边际产品增长率是趋于下降的。可见,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方面存在着缺陷。第二,不同国家人均收入存在的巨大差异问题。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是可以与发达国家趋同的。而根据以往统计资料显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有不断拉大的趋势。面对这一事实,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此时,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摒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核心假设,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一套全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思想,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问题的兴趣,至此,“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勃然兴起。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述ue004  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中,提出要素收益递增假定,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断地增长,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并且增长在长期内可以单独递增。其研究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内生技术变化的增长思路,知识外溢和边干边学的内生增长思路,线性技术内生的增长思路,开放经济中的内生增长思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内生增长思路。其中,前两种经济增长研究思路尤为重要,对我国经济增长无论在理论指导方面还是现实经济实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因此,接下来,笔者将着重介绍Romer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以及Lueas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1.罗默经济增长理论ue004  罗默模型建立的思路是通过引入期望从发明中获利的研究人员从事的研究工作,将技术进步作用完全内生化。罗默把知识即新思想(或者创意)作为独立因子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当中,由于新思想与其他的普通商品截然不同,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这使得新思想所带来的收益是规模递增的。  罗默模型的总生产函数为 Y =Ka(ALY)1-a ,它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以及新思想的存量A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给定技术水平A,上式方程的生产函数中K和L的规模报酬不变。然而,如果新思想A也被视为生产的投入要素时,就存在了报酬递增。所以,新思想能提高经济产出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递增的收益保证着经济的长期增长。这就能说明长期收益为什么能增长,也能解释各国增长率为什么有差异, 为什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边际收益。  同时,罗默也指出了,既然新思想能够带来收益,也能够作为商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传播和转移。因此,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特别是相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可以产生赶超效应。  2.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ue004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同时,他强调了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投人要素:一方面它是投资的副产品,即每一个厂商的资本增加会导致其知识存量的相应提高;另一方面知识和人力资本具有“外溢效应” 即一个厂商的新资本积累对其他厂商的资本生产率有贡献。这意味着,每一个厂商的知识水平是与整个经济中的边干边学,进而与全行业积累的总投资成比例的。通过这种知识外溢的作用,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会持久地高于贴现率,使生产出现递增收益。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ue004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或比较,对各国经济增长都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但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自主研发知识发展不足,政府在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鼓励创新方面政策不到位。因此,面对这种现状,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启示无疑是深刻和鲜明的。  首先,树立重视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观念。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的观点对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教育培训为主体,加大的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提高新知识积累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合收入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拓宽教育渠道,加强教育投资力度。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边干边学都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这对加速我国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提高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并将教育事业的重点放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上,继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使教育费用支出增长率高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吸引和激励海外华侨捐资办教育,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团体办教育,强化企业与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职能提高各单位教育投入。  最后,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知识的传递与交换。新经济增长理论还认为开放经济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从而促使经济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开放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快于封闭的国家。  总之,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国要借鉴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有益思想加快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储备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023-09-04 23:47:111

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

(1)针对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把技术进步当作外生因素的缺陷,新增长理论把经济增长源泉内生化,提出对持续经济增长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2)针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源泉不仅自身能够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质资本和劳动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3)提示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2023-09-04 23:47:211

新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什么意义

三是生产率,通货膨胀已经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未来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短期内不会再进行重大调整,凸显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这次调整是在传递国家提振经济的信号。而今年中国处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国家政策有: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务院决定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从历史上看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正如摩根大通经济学家龚方雄预计。因为国家金融政策一般不会在短时期内进行上下调整,外需减弱使我国出口面临新的压力。2004年以来,央行政策跟着CPI指数进行调整。2、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18日中国调整印花税的决定可能无力振奋中长期股市。” 可能会像过去一些人批评“布票”、“粮票”,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就突然宣布降息。单边印花税的实施对短期可能会对股市产生利好现象、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 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8日也表示,国内居民购房的贷款需求也逐步被抑制了。关于下半年的银行加息预期不断,推动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出低迷。金融环境的宽松将给目前的楼市发展带来活力。普通居民对于银行加息的疑虑消除之后,在各楼盘纷纷推出特价和优惠价格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一次相机抉择,从2005年起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如果央行再次加息,无疑给正在处于低迷的楼市更大的冲击。虽然这次央行降息主要是给中小企业解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鉴于全球性危机已严重冲击投资信心。二是劳动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通胀压力不断加大.9%。在8月份CPI指数刚刚公布几天后,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让金融部门陷入到两难境地,如果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则会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和股市走低,而降息则会纵容CPI高涨、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向、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具体政策实施(以时间为序)1.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至少不会继续再向上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国家政策主要是,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始终与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现在批评户籍制度一样,取消了它们难道就解决了问题了吗?关键是应该使得附着在它们上面的权利义务的剥离,“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会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为将来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宽松"前加上‘适度"二字,就是要强调信贷放松的规模不是全面放松,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突然降息不仅是为了打破民众对于银行利率向上调整的预期,这跟最近沿海地区出现的众多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有很大关系。央行结束加息周期:减少股票交易成本可能短期内增加交易量,但是受国际股市受挫,持续低迷的这种本质上金融风险,对受让方不再征税。简评,除非是国内通货膨胀恶化。一般情况下。”张斌认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B股股权转让书据的出让方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的问题。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也是央行9年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无奈之下,只能停止调整银行利率。我国现在处于发展中国家,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即对买卖,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简评:本来随着近年来的一次次加息,央行加息的空间已经不断缩小。然而却在今年年初开始。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从2008年9月19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国内经济已经出现了增速下滑的苗头,这次情形基本跟往常一样,而是有保有压、有所选择。1998年,进入健康发展时期。2. 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调整为单边征税。 18日,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近几年,随着银行利率的一步步向上调整: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CPI指数开始疯狂上涨,居住贷款需求有可能得到释放,但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无疑对楼市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是改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就在CPI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后,更重要的是8月CPI指数下降到4,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之策。自去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经营困难;同时,进入政策调整期,就是要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仿佛有些指标不治本,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一是投资量,国资委一贯强调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要成为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积极力量。在目前股市低迷的时候,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3. 汇金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为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简评:国家增持股票、向国企(大型企业)注资无论是在任何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是无可厚非,也曾经有人批评美国救市是搞社会主义,且不谈国家用公众税收拯救企业的合理性,单就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工具而言,大型企业盛衰尤其关乎基本民生的领域,国家对其扶持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在其发展逐渐成熟的时候更应该增强自身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抵御风险完善缺陷的免疫力。4. 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从10月6日起继续接受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的注册。简评:重启中期票据发行将有助于部分大型企业获取流动资金,缓解其融资困境,不排除将资金用于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同时,由于中期票据发行有一定门槛限制,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帮助有限。5.10月5日证监会表示,将于近期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简评:有人称之为“买空卖空”的套现,证券公司融资困难在股市低迷的此刻尤其困难,推行这项业务既能扩大收益也能扩大损失。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为当前的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6. 10月8日,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简评:对于这两项相互矛盾的措施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免征利息税明显会增加个人储蓄,并且会成为个人所得的避税港,并且当前通货膨胀调控得当,没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下调准备金率也明显是对股市利好的政策,因此可见国家对这两项措施同时出台目的不同,无意冲突。7. 10月21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提高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简评:此次政策调整主要为了应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出口增速的放缓,通过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此次大规模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再次凸显了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意图,也是继近期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和两次下调“双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控举措。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减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9%,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此外,通过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8. 10月22日,财政部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 ,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土地增值税。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性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简评:明显的鼓励买房提振房市的措施,对于政府拯救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观点不一,包括美国收购“两房”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房地产商的保护。房价虚高,产生泡沫是众所周知的,以北京为例,首都房价确实该长,但是明显不能一直扶摇直上。0.7倍的基准利率经过测算便知会出现“存贷倒挂”现象,当然这或许这是形式上的口号,用以提振大众信心是主要目的。鼓励购房的这些措施的出台让人也不得不产生悬念:这不会造成中国的“次贷危机”吧?房价不降,不改变“土地”财政等根基性的顽疾,成效显著的背后或许是一些人谋得了灰色收入和搭了政府便车,占了政策的便宜。9. 10月29日,央行宣布,从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简评:一个月内两次降息,足以见到政府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调控过火,和刚灭了火又去救水的现象。不过这样添油战术的效果往往不会特别明显。10. 11月4日,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再加以硬约束。简评:有人说危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来说也是机遇。目前中国金融资产、企业、操作过于国有化,防范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到了小巷当中,适当放手金融商业市场的管束也是金融市场完善的措施,当然也有人认为正是中国金融的相对封闭保护了金融领域(比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是金融资本全球一体化加快,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的程度要求了我们金融市场的改革迫在眉睫。11. 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简评:这是财政政策的一个大手笔,基本投资4万亿,拉动地方和各方投资十几万亿,可能让西方国家看得瞠目结舌,也有一些国家赞叹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力度,但是我们自己应该头脑清醒。投资促进经济不错,应该注意的是一要严防腐败,二是要防止政策失误,投资偏离方向。这些投资主要是基础工程和民生方面,直接促进消费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增加农民收入,看好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目标指向农村也成为这次“土改”题中之义,没有实际增收何来消费?李昌平教授曾经说过“有人测算最近十几年以来农民实际收入增加不超过9%(扣除通胀因素)” 因此,这次大手笔改善民生轮也该轮到农村了。12.推进增值税转型。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简评:增值税制的一大优点是能够避免生产专业化过程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水平的大幅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面对中小企业目前的关闭困境,不管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6.7万家还是像一些领导辟谣说的那样,出口困难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存都遇到了麻烦。一些人提出的借这次危机正好促进制造业转型,但是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得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吴敬琏先生也提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障碍 。此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将通过调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政策在税收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也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据统计会大约减少税收2000亿元,有人质疑这会不会给4万亿的支出造成后力不足,时机选择不对。13. 11月5日,发改委表示,明年我国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良种、农机具和农资补贴,较大幅度提高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投入。简评:从十七届三中全会一路过来,可以看到中央支农决心,记得******总理到人民大学看望学生的时候说:“不了解三农问题的中国领导者不是称职的”中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在多方面阻碍了社会发展,真正到了不改不行了。14.11月10日,******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uf06c 1、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uf06c 2、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uf06c 3、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uf06c 4、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uf06c 5、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uf06c 6、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uf06c 7、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15.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措施1 核准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措施2 提高377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措施3 确定灾区重建基金具体方案 ,措施4 加强支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 。16.1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十项措施,应对工业增速下行压力。财政部: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共51.1亿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水平按照当地08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国土资源部:从2009年起国家逐步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17.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简评:之所以综合这几项措施一起,是因为或许一些并不简单是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对经济复苏和发展产生影响。同时通过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应对这次经济危机货币政策应用的较97年金融危机要多,财政、货币政策形成组合拳,更为自如。尤其是中小企业问题、农村发展问题等都是基于长期发展目标的,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危机问题。目前来看,经济危机还没有接近尾声,正如成思危所言:“中国无力英雄救美”,他预测本次金融危机2至3年内就会过去,从2011年开始将迎来世界经济的复苏。 至于中国的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如何,有些已见成效,走出经济危机还要各方努力。**(太多了,我从我在读课本《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和网上找的,耐心点看,希望对你有帮助!)。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包括,货币政策的变化
2023-09-04 23:47:301

新古典增长模型和经济因素

  摘 要: 本文对三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分别做出阐述。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拉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制度因素、消费因素、投资因素、贸易因素、知识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等加以分析,最后得出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结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1979年到2004年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6%,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更是分别高达10.1%、9.9%、10.7%,远高于2.8%的同期世界平均年增长率。2006年我国GDP达到20.94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2006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人类经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鼻祖斯密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的效率。两种途径中劳动效率的提高更重要,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李嘉图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在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会停止。马尔萨斯则认为人口增长与产出增长是不同步的,以人均产出表示的经济增长会受到人口增长的限制,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均收入,在经济系统之外要采用限制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政策。可见,古典经济学家们已经指出了经济增长的动因:资本、技术、土地、分工,也注意到了自然资源在增长中的特殊性。  19世纪后半叶,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兴起。马歇尔认为,人口数量的增加、财富(资本)的增加、智力水平的提高、工业组织(分工协作)的引入等,都会提高工业生产,促使经济增长。这些因素对厂商生产的全体影响表现为收益递增。所以,经济增长与收益递增相联系。熊彼特使用“创新”概念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现的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取新资源、建立新组织等。基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哈罗德和多马分别独立地建立了经济增长理论,即哈罗德—多马模型。该模型的关键假定是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不能相互替代,在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不变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的情况下,得出经济增长率为G=s/v,其中s为储蓄率,v是资本与产出比。该模型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随着储蓄率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资本与产出比的扩大而降低。索洛、斯旺、米德和萨缪尔逊等人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其核心是关于总量生产函数性质的三个假设,即规模收益不变、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体现为资本积累过程,而决定资本积累的因素是投资的收益率。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人均收入唯一地取决于资本与劳动比率,只有这一比率不断上升时,人均收入才能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投资的收益率等于资本的边际收益。与人均收入一样,资本的边际收益也唯一地取决于资本与劳动比率,由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将随着资本与劳动比率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索洛等人还指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是技术进步,而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因此新古典增长理论并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1986年罗默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和1988年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的机制”这两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为标志,新经济增长理论开始形成。罗默提出了一个含有外溢性、物质产出收益递减和新知识生产收益递增的竞争性均衡增长模型。他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其中,新思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卢卡斯以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动、人力资本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三个模型为依托,构建了一个内生的增长理论框架。他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诸要素分析  各种经济增长理论各有其特色,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分析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长是多个方面综合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一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性因素。斯密最先看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性,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论述了制度这种“软”的动力因素。制度是经济增长主要内生变量之一。库茨涅茨认为,生产的发展取决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之所以得以发挥作用又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制度因素对于近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期间,中国经历了四次制度创新:1978年开始并逐渐推行全国大部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开始的国家实行支持、保护非国有经济发展政策;1992年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3年以来正在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体制效应,迅速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进入建国后前所未有的黄金增长期。  2、消费因素。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国内市场广阔,增长潜力巨大,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1984年之前我国处于消费数量扩张阶段,居民消费的基本特点是解决温饱问题,人们几乎对所有品类的必需品都有着强烈的需求,集中表现为在原有消费结构下进行平面型的数量扩张。1984年以后,我国居民开始进入以追求消费质量、档次为中心内容的质量充实阶段。这一阶段以恩格尔系数持续走低为特征,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36.7%,农村居民是45.5%。居民消费中,对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对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和居住的消费比重有所上升。其中,交通通讯消费比重上升最快,其次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近年来,居民对汽车、住房等高价消费品的需求正在逐渐增长。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结构变革的基本力量,并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决定性的带动作用,如80年代消费对GDP的贡献平均高达68%,90年代后,投资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费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费需求依然举足轻重,平均达到55%。  3、投资因素。经济增长中必须有资本的增加。在经济增长中,一般的规律是投资要大于人口的增加,即人均资本量是增加的。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投资所作的贡献是比较大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把资本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15%作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把增加资本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在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下,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主。投资包括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三部分。长期以来,政府投资一直是我国投资的主体。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行国债等宏观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我国的民间投资也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就当前的数据资料来看,除去外商投资,政府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尚不到20%,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量的80%多,其中将近一半左右是非国有经济投资。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民间资本积累能力的相应提高,再加上金融体制的完善,民间融资渠道的拓展,民间资本开始迅速扩张起来。外商投资更是高速增长。20多年来,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由80年代初每年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全年的606亿美元,20年增长了60多倍。国内投资与储蓄关系密切,连续多年的高储蓄率对于维持我国高投资增长率,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4、贸易因素。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非常注重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1978年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对内逐渐打破地域限制和地方保护造成的条块分割,渐趋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在量上、质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提高。在“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指导下,20多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取得了超常规的增长,形成了一大批拳头出口商品,出口到国外的产品达7000多个税号品种。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了许多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对外贸易的增长不仅拉动了社会总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使一大批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学会遵守国际经济惯例,追求效率和盈利,反过来促使国内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完善法制,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宏观经济管理办法,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5、知识因素。知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特别论述的因素。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不具有物质性,可以被复制、使用、传播;知识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其价值随规模成比例地、甚至以更高比例地增长;“新知识、新想法”可以重新调度安排既有的资源配置、既有的制度设置、既有的生产过程等,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正是从这种“新想法”的运用当中产生出来:使生产过程从低效变为高效,使产品从一般变为新颖,使制度不具有刺激人们积极性到极具效率。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转化)体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处于升级阶段,科研发展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尤其现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给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新的发展空间。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90年代以前较低,1979~1982年和1989~1990年间为负值,但90年代以后则明显提高,1992以后技术进步贡献率高于30%。  6、人力资本因素。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作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最有潜力的因素。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积累,有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增加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的增加主要是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也包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是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我国在80年代经济增长的初期,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巨大成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力质量也大幅提高。我国现有具有大学历的劳动者5000多万,大学毛入学率2004年达到19%。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投入的贡献率相对平稳,除1990年外均低于20%,进入90年代以来,均低于10%。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进一步挖掘。  综合以上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六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是综合因素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二是,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力量大小各异,这就要求在宏观调控中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适地进行结构调整。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后,仍处于经济起飞的稳定增长阶段,从一些长期起作用的因素看,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仍然具有保持较快增长的条件和潜力。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有较高的国内储蓄率、较高的外国投资增长率、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利条件、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巨大商机,以及广阔的市场,这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2023-09-04 23:47:381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异同点在哪里?

应该是假设的条件不同,或者是模板形式不一样,也有可能是结论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模型。
2023-09-04 23:47:475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

  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   鉴于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了经济不稳定的结论。经济学家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索洛等人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例。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假定:(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劳动与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6)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利用人均生产函数的形式y=f(k),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概括为:sf(k)+nk式中: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上述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nk。第一部分称为资本的深化,而后一总值发则称为资本的广化。基于上述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当社会的人均储蓄大于为新增人口配备资本仍有剩余时,即sf(k)>nk,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0;相反,则人均资本占有量减少。这表明,经济中自发的作用将使人均资本量维持在k=0的水平上。此时,经济会因为劳动力的增加而稳定增长。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其增长率为人口增长率,如图2—15所示。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从图2—15中可以看出,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有三种途径。(1)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总产出。(2)提高储蓄率,使得人均资本量增加。(3)降低人口出生率。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3-09-04 23:48:471

区域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理论1.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哈维·莱宾斯坦于1957年在《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该命题认为不发达经济既存在人均收入增长的趋势,又存在人均收入降低的因素和力量,要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从落后向发达状态转变,该地区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某一最小临界规模的增长刺激。发展经济学家内尔森认为,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糊口或接近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会导致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又回到原来的低水平状态,即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2.不平衡增长的核心观点是:不发达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向所有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种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赫尔希曼(A.O.Hirschan)和辛格(H.Singer)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詹姆斯·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和诺斯(D.C.North)的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2)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叫“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外生这一不足而提出的。它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这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研究,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率由区域经济系统内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由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所决定的。新增长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理论模式:(1)罗默模式——知识积累的增长模式,该模式刻画了知识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增加研究与开发(R&D)部门的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卢卡斯模式——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3)科斯特模式——资本投资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资本投资。创新(Innovation)的形成和扩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熊彼特(J.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间断出现的现实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包括新产品的引入(生产创新)、制造现有产品的技术变革(生产方法创新)、开辟新的市场或新的原材料来源以及引入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有关创新研究的文献中,传信过程可以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和非线性创新模式。线性创新模式表现为一项科学研究走向市场的发展过程。非线性创新模式认为,传信不是官方的或个人的科学和研究机构发起的,而是由客户、技术应用者、供货商或合作方发起的,它表现为一个数次的反馈过程:重要的信息流从创新的后期阶段又反馈到早期阶段,这个过程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区域之间存在的创新差别,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信息传播在创新扩散和吸收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扩散过程或者遵循相邻效应(波浪式扩散),或者是遵循城市等级自上而下进行。奥地利学者梅耶(G.Maier)和托特林(F.Todtling)提出了关于区域创新差别的一个构想框架。在该框架内,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要求和条件相联系。影响企业创新体系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1)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区域环境条件,涉及到研究与教育结构的状况,劳动力的技能以及同其他企业保持联系和协作的可能性,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等;(2)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3)政府的区域公共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鼓励创新政策等。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目标的特征,他们对企业创新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规模影响与创新相关的资源装备,也影响创新的持续性和创新项目的规摸。区域内企业在相关功能方面的配备(研究与开发,企业计划和市场营销)和他们在生产上的共同作用,对生产创新和方法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小企业来说,同大企业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较容易获得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他们在大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关区域创新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管理者和雇员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区域创新差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是基于技术竞争优势以外的东西来保持市场地位,那么它的创新意识必然下降。企业管理者惧怕风险,或者雇员在变化面前持拒绝态度,都会阻碍区域内的创新。
2023-09-04 23:49:061

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1997,p.180):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⑵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⑶技术进步。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资水平),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能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只是最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还有很多其他模型侧重不同的增长方面,诸如金和罗伯森(King and Robson,1993,p. 445-466)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 and Howitt,1992,p. 323-351)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杨(Young,1991,p. 369-405)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所有这些模型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特别是这些模型试图说明企业如何积累知识,这种知识广义地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Rogers,1997,p. 43)。这种知识积累表示为增加人力资本、生产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些模型表明,知识和积累过程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效应,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各种政策旨在扶持研究与开发、革新、人力资本形成甚至关键性产业部门。综上所述,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作出如下简单的非技术性陈述: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等)。内生增长理论突出了第一个方面,而第二个方面隐含在各种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这些模型对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产权和经济稳定性作了假定,同时,还强调了这两个方面出现于企业层次上。最后一个方面按理说也稳含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从数学上讲,这些模型都建立了消费者模型,用来解释(比如说)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正的既定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配置消费的动态最适化问题。
2023-09-04 23:49:231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的产生虽然比新贸易理论稍晚几年,但它在基本理论方面的经历非常类似于新贸易理论:它同样经历了从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向垄断竞争、从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等外部规模经济向内部规模经济的转变过程,它同样得益于D-S模型的启发。具体地讲,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个版本新古典增长理论中,长期经济增长率严重地依赖于技术进步率,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技术进步率是外生的。为了寻找经济增长的内生决定因素、并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的某些经验事实(如收敛和移民等)做出更合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的第一轮新增长理论。它主要借助于外部规模经济(干中学、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理论探索,即在整个经济呈现出规模经济、但个别厂商遵循收益递减(从而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容)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罗默(1987,1990)、阿洪和豪伊特以及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系列论文或著作,则开始将不完全竞争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发起了以D-S模型为基础的第二轮新增长理论。下面以罗默为 例,简要介绍该模型与新增长理论之间内在联系。 罗默(1987,1990)借用了埃塞尔(1982)发展的D-S模型生产函数,在垄断竞争的框架下考察了产品种类导致内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其中,在罗默所发表的《以专业化引起递增收益为基础的增长》(1987)的论文中,最终产品部门的产出仅是劳动和中间品投入的函数;在《内生技术变迁》(1990)的论文中则将人力资本投入考虑进来。在罗默(1990)的模型中,存在着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研究开发三个部门。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Y = HY,Y=L和Y=x_i分别为人力资本(用于最终产品部门的部分)、简单劳动和中间品投入;研究开发部门的产出(新设计)是人力资本和知识存量的函数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中间品部门则利用某种资源(如资本)和新设计,生产作为最终产品部门投入的中间品,假定每生产单位的中间品需要η 单位的资本。 不必详细推导均衡的求解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该模型的内生增长含义。由于中间品的生产及其在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中是对称的,因此均衡条件下每种中间品的产量应该是相同的,记之为x 。假定研究开发部门决定的中间品种类为A,那么必有,即 。将x代入最终品部门的生产函数可得 。该生产函数表明,即使人力资本HY 、劳动L和资本K三种投入保持不变(与新古典假设一样,这些投入对产出是一次齐次的),中间品种类N的不断增加就可以导致产出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福利的不断改善。 上述分析表明,D-S模型及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在没有增加任何复杂性的情况下,对内部规模经济现象做出了很好的理论解释。目前,它基本上已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标准工具。另外,正是由于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这一创造性贡献,经济学家现在可以将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放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并在很大程度上将二者视为相同的经济问题(不外乎产品种类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2023-09-04 23:49:371

网络经济增长理论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网络经济增长理论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网络经济增长理论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方向理论一直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家关心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网络经济增长理论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网络经济增长理论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1    什么是网络经济增长理论   网络经济增长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它从网络经济的特点出发,分析经济增长的成因及变化,分析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分析网络经济如何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从而把握网络经济增长的特点。    网络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   所谓经济增长理论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动力理论。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及其利用效率的提高,人均实物数量和价值量的增加,先进技术和制度、思想意识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长期的增长,考察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从宏观上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出现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美国的罗默和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界掀起了一股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高潮。其典型特征是把经济增长的技术因素看成是经济内部选择的结果。这一理论认为,技术进步等因素的作用,可以使经济长期获得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好处,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人们把这种增长理论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网络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    与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相比,网络经济增长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a、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投入,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和投资的增加,其特点是以资源耗费为代价。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是科技知识的创新和信息的积累。   b、在机械化条件下,人们使用的是手工工具和机械动力工具,它通过节约人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智力工具如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件,特别是因特网,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这种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c、网络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一些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并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网络经济时代,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拓展了生产领域,促进了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   d、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以后,有条件消费其他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和信息产品。人们的主导消费正由传统的物质产品消费向知识和信息服务消费转移。    (2)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外部因素。比如气候、地理环境、战争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等等。这些因素虽然对经济的发展构成重大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二是内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生变量。如生产要素的变化、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社会需求的改变以及生产方式的进步等。在诸多要素中,只有那些使原材料与动力不断结合而产生的新的跳跃式进步的因素才是属于创新。由于市场是不确定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变数,只有能捕捉机会并进行创新的企业才能得到新的利润,而这正是网络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创新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各种新产品不断出现,各种新工艺、新技术不断产生,它不仅改变了市场,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改变了社会生活,也改变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科技创新。    (3)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由于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加快了信息和知识在全球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在开放的互联网面前,各国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都放在信息网络中接受检验。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网络经济不仅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而且通过合作达到双赢。正是由于网络经济时代的这种特点,促使跨国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低成本的资源配置。由于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了技术手段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它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使跨国公司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跨国公司只要手中拥有创新的技术,就可以根据国际成本最低化的要求,在它们认为最有利可图的国家和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    (4)人力资源开发在网络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力资源的内涵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劳动力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劳动者质量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教育培训、健康保健和迁移等途径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在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人力资源开发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因为,在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网络经济实际上就是信息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加强教育和训练工作,才能加快劳动力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才可能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培训和教育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5)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开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传统产业部门,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锐利武器。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信息技术使传统产业焕发了青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面貌,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四是促进了集约化的发展。网络经济通过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增大了投入要素的质量和知识含量,促进了生产的集约化。网络经济集约化发展改变了几千年来农业的粗放经营,使农业走上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网络经济集约化也改变了第二产业的生产模式,使第二产业脱离了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的高投入、大批量的生产特征,并使之步人了集约化的轨道。正是这种集约化促进了知识在生产中的运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   网络经济增长理论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2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加,即用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其公式为:   GNPt = GNPb(1 + r)o式中,GNPt代表期末的国民生产总值;n代表基期至期终的年数;r代表平均增长率(亦称增长速度)。为了避免物价变动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采用不变价格计算。一般地,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经价格变化调整后的年增长率来衡量;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经过指数化后计算其年增长率来衡量的。   从全世界范围来讲经济增长取决于取得有用物质和能源的多少而决定的,物质则包括了石油、煤炭、植物、金属、天然气、等,能源则包括了水能、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等.取得有用物质和能源受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发明、创造、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而决定的。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和价格的变动情况,经济增长还应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S·库兹涅茨从其定义出发,根据历史资料总结了经济增长的6个特征:   1、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产量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三个增长率都相当高;   2、生产率的增长率也是很高的。生产率提高正是技术进步的标志;   3、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了;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迅速改革;   5、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   6、世界增长是不平衡的。   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绘。   经济增长一般说来是一个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讲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为:   Yt=Atf(Lt,Kt)   将上式分解,可得到:   GY=GA+aGL+bGK   如果把人力资本当作一种要素投入时,生产函数可被写为:   Yt=Atf(Lt,Kt,Ht)   GY=GA+aGL+bGK+rGH   经济增长问题实质上是讨论经济社会潜在生产能力的长期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可以用一套长期产出增长的趋势线来表示。   产出在长期中究竟按什么规律变化?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此问题的回答有两个互为补充的分析方法。一是增长理论,它把增长过程中要素供给、技术进步、储蓄和投资的互动关系模型化。二是增长核算,它试图把产量增长的不同决定因素的贡献程度数量化。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和多马为研究经济增长而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当代增长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通常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哈罗德模型   哈罗德模型有这样一些假定:①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这意味着,全社会所有产品不是用作消费品就是用作投资品,故称为一个部门的增长模型;②规模报酬不变;③资本—产量比率(K/Y)、劳动——产量比率(L/Y)以及资本—劳动比率(K/L)在增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为K且没有折旧。   哈罗德模型包括形式相似但涵义迥然不同的三个方程,论述了实现稳定状态均衡增长和充分就业状态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加速数与乘数相互使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累积性扩张与衰退阶段的累积性紧缩。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受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1)资源约束。包括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资本数额等方面。   (2)技术约束。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   (3)体制约束。体制规定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劳动组织、物质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内容,规定了人们经济行为的边界。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两类:一类纯粹考虑经济增长一般,建立所谓一般增长模式;另一类引入制度因素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前一类以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为主要代表,后一类以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增长论为主要代表。   经济增长理论   [1] 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史。以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为分水岭,我们把经济增长理论一分为二。1928年以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称之为古典增长理论(为了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称呼相一致);1928年以后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    1、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古典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拉姆齐。从经济学的.发展角度看,古典增长理论先后跨越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两个范式,所以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实包括了很多特征完全不同的增长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的人口理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或马克思再生产图式),都是属于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而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创新理论”、阿伦·杨格《递增的报酬和经济进步》中的“斯密定理”则可以归入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增长理论。”   古典增长理论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思想库,而这些思想或理论又有着不同的分析框架、不同的研究思路,因此,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也不可能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归纳出系统的结果。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像马克思包括制度内生变量的增长理论、熊彼特强调金融因素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增长理论,在古典增长理论中确实包括了比现代增长理论更加丰富的思想。   古典增长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方法上的。古典增长理论丰富多彩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学家们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完全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因此,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为主要的分析框架。而熊彼特的增长理论则完全是建立在奥地利学派的分析传统之上。   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作为古典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马尔萨斯、马克思等人是将经济理论与增长理论完全结合起来的一代人。如果经济增长研究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远远富于其他国家”、“如何解释真实收入随时间的大幅度提高”(戴维·罗默,中译本1999)的话,那么,古典经济学家无疑是真正的增长理论家,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然而,继古典经济学范式之后崛起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静态的市场均衡”(马歇尔语),也就是“供求相等的价格均衡”,这种转变促使经济增长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了。而那些明确申明自己不屑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如杨格、熊彼特等人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增长理论。所以,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低潮时期。    2、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拉姆齐—至今。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起点。通常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出现。如果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确实可以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因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将凯恩斯的思想动态化的典型例子,它试图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中整合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并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从方法上具备了研究动态问题的角度来说,那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起点开始于1928年的拉姆齐。这一年,英国经济学家弗兰克·拉姆齐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储蓄的一个数理理论”的经典论文。所以,新古典方法论上的起点最早可以前推到拉姆齐。20世纪60、70年代卡斯和库普曼斯的工作主要是运用拉姆齐的思想对索洛模型进行新古典式的改造。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三个高潮。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的第一个高潮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由哈罗德、多马开创的,他们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致力于将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动态化。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索洛和斯旺建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推动了一个持续更久、规模更大的兴趣浪潮。这次浪潮在1970年到1986年间经过一段相对被忽视的时期后又重新兴起。   第三次浪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因罗默和卢卡斯的研究工作而兴起的。这次浪潮引发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而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模型中理论上、实证上的缺陷而产生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特点不是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是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在古典增长理论阶段,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方法,这就使得经济增长理论呈现出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上丰富多彩的特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是通过不断采用标准化、主流化的研究方法,形成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代理人(agent)的最优化决策与动态时间序列方法。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研究结论上。与古典增长理论丰富多彩的结论不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显示了良好的可比性、扩展性,它对经济增长源泉的不同解释都可以放到生产函数中加以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增长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增长理论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1、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核。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古典增长理论和现代增长理论两个阶段,伴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现代增长理论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内核。这些内核构成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经济增长理论第一个最重要的内核就是经济增长中的“均衡”思想。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建立在均衡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因为均衡的概念已经构成了主流经济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所以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内核当然也离不开均衡概念。   在阿罗—德布鲁静态一般均衡中,均衡概念继承了瓦尔拉斯的均衡内涵,不过在阿罗—德布鲁的世界中,构造模型的方法适合用来说明静态的一般均衡,然而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经济学家必须从静态均衡概念上发展出动态均衡。   均衡概念从静态条件发展到动态条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使均衡概念动态化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促使均衡概念动态化的方法也导致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出现。   回顾历史,从20世纪20、30年代,哈耶克和缪尔达尔就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后,希克斯、哈罗德、卢卡斯、普雷斯科特等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预期概念如何将静态条件扩展到动态条件。毫无疑问,正是由于预期概念的引入,均衡概念才可以扩展到经济增长研究。   均衡是“一种典型的由于应用了某些投入而得到的结果,这种结果符合经济参与者的预测。许多理论家,特别是那些应用?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家,还要求均衡的其他条件,使每一个参与者实现正确预期的最优化”(Phelps,1966)。显然,阿罗—德布鲁的静态一般均衡中,均衡就意味着每一个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都相等(市场出清),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均衡意味着每一个市场在每一个时间位置上的需求和供给都相等(市场持续出清)。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均衡就是通常所说的“平衡增长”。   从均衡的内涵出发,经济增长理论分离出了理论角度的两个特征:市场总是出清的,市场出清总是最优的。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核是经济增长中的“最优”思想。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均衡”内核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最优”的思想。对于经济增长理论而言,增长意味着所有的潜在资源都处于充分利用的状态,这当然是建立在充分就业、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理论中确实包含着“最优”的思想,而且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最优”不仅是某个时点上的,还是整个时期的。    2、经济增长理论的主题 [1] 。   经济增长理论的主题可以从理论研究中找到,也可以从经验研究中找到。我们借用卡尔多的说法,经济增长的全部理论与经验研究都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   (1)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且其增长率并不趋于下降;   (2)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在各国之间的差距巨大。   用更加精炼的方式表述,这两个主题就是(1)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到底是什么?(2)经济增长是否会产生收敛性的结果?前者代表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增长因素分析主要试图从经验角度计量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不同的增长模型则是从理论上解释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后者代表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结果的关注——即经济增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布状况。
2023-09-04 23:49:50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增加储蓄率可以短暂提高人均产出。

资本的稳态,和产量的稳态实际上依赖于储蓄率。较高的储蓄率会导致产量达到一个较高的稳态;当经济转变为一个新的稳态时,较高的储蓄水平会引起产量的实际增长。但是(再忽略技术进步)从长期来看,产量的增长率等于零,因此与储蓄率无关。多数国家都表现出资本水平低于资本指导原则。因此,储蓄率的提高会导致短期消费量的减少,但是会导致长期消费量的增加。在考虑是否采用政策方法来改变储蓄率时,政策制定者必须决定与下一代人的福利相比这一代人的福利有多大。资本的稳态,和产量的稳态实际上依赖于储蓄率。较高的储蓄率会导致产量达到一个较高的稳态;当经济转变为一个新的稳态时,较高的储蓄水平会引起产量的实际增长。但是(再忽略技术进步)从长期来看,产量的增长率等于零,因此与储蓄率无关。储蓄率的提高需要消费最初的减少。从长期来看,储蓄率的提高可能导致消费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这种长期的结果则取决于经济是否高于或者低于资本的资本指导原则,长期消费量在这种资本水平上是最大的。多数国家都表现出资本水平低于资本指导原则。因此,储蓄率的提高会导致短期消费量的减少,但是会导致长期消费量的增加。在考虑是否采用政策方法来改变储蓄率时,政策制定者必须决定与下一代人的福利相比这一代人的福利有多大。
2023-09-04 23:49:591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谁提出的

Δk=sy-(n+δ)k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δ)k项。(n+δ)k项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总计为(n+δ)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Δk>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扩展资料:人口增长率不变,从而得到sf(k)=Δk+nk。式中:s为储蓄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Δk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Δ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深化,而后一部分则被称为资本广化。内生增长模型是基于对新古典函数修改上提出的。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以资本积累为核心,以资本积累机制的递减规律为基本假设,核心是新古典生产函数和资本积累方程,基本结论是:资本收益递减规律(源于新古典生产函数)导致资本积累动力的逐渐消减。
2023-09-04 23:50:325

画图说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稳定的条件

新古典增长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由于它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加,条件是k=0,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新古典增长模型 (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 这一模型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6、人口增长率不变。从而得到sf(k)=Δk+nk。式中:s为储蓄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Δk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而后一部分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2023-09-04 23:50:511

知识经济的理论发展

197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概念,1982年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概念,1986年英国的《福米斯特在犒技术社会》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说法。到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地把未来的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在这里,知识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知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认为知识和技术是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1983年提出了一种“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率,而这又可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更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以及产生新的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而实现上述目的。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1996年发表的一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文章,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2023-09-04 23:50:591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c是啥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C是啥?答:罗默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现代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斯旺在1956年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和《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等论文中首先提出。以后,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在1961年发表的 《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古典理论》 中进行了系统的表述。由于他们的模型象古典经济学家那样,把充分就业视为必然趋势,因而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这个模型有两点区别于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假定。第一,假定有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它们是能够相互替换的。据此,一定的资本量同较多的劳动力相结合,资本生产率就高; 反之,资本生产率就低。而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和劳动是按固定比例组合的。第二,假定在任何时候,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为资本和劳动可以替换,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也就不存在生产要素闲置的问题了。
2023-09-04 23:51:17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均衡的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获得增长。主要观点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这个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2)非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要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只能集中资本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有带动性部门的经济优先发展,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主要的观点包括赫希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等,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相对于均衡增长而言,非均衡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3) 新增长理论: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投入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石。最具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罗默的阿罗模型,主要观点是:技术是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卢卡斯模型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有直接的关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后,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动。这种创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二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三是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四是开拓新的市场,五是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但由于“创新破坏性的存在”,创新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这一理论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 论的基础。
2023-09-04 23:51:251

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家在讨论宏观经济学问题,总是分为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  1、长期问题即经济增长问题,如何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是宏观经济学在研究长期问题的核心任务。经济增长决定了一国能为本国居民提供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和潜力,因而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所以在长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如何保证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描述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主要是经济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也称索洛模型或者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也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此外经济增长也可以用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核算方法。  2、短期问题即经济波动,短期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如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具体有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都与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比如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胀,减少人民的实际收入;失业会使失业者的收入急剧下降;净出口减少会使本国的收入下降,出口型企业破产。所以说在短期经济波动也是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描述短期经济问题的理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或者AD-AS模型也可以),因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是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由于国民收入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因此人们常称宏观经济学为收入理论。
2023-09-04 23:51:562

第二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发展】

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009-06-05 10:47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223 摘 要: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有广泛的影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论述了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促进管理方法等方面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发展 一、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人力资本的观念最早萌芽于16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u2022佩蒂之语,其后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u2022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论述了知识作为投资结果的思想[1]。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美国沃尔什在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人力资本逐渐形成了一种理论体系和学说,并对西方教育经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尔茨、丹尼森、贝克尔等人。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特点在于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从而把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中,使之内生化、具体化,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2.人力资本理论基本观点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若从个体角度分析,是指存在于个体人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 人力资本的基本观点有:其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其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其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其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其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量的。[2] 3.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特点 人力资本理论概念的引入,可以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大类。人力资本同物力资本相比,有其显著特点。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第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直接转让或买卖,不能被继承。第三,人力资本既具有资本的性质,也具有效益性质,它需要投资才能形成和积累。第四,人力资本形成及其作用发挥的程度,与人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因此它也具有有限性的特点。第五,人力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资源,可以带来外溢的社会效益。 二、 人力资本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人力资本与教育的关系 构成人力资本的主要要素包括教育资本、知识与技术资本、健康资本、迁移与流动资本以及培训等。其中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构成的最基本要素,通过教育形式而获得人力资本,尤其是要素教育,其资本性更强。 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主要有四种:教育、培训、保健和迁移。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会在将来做出贡献,因此教育投资的收益发生在未来,其具有间接性、滞后性。但是教育投资收益虽然要在投资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生,但受益期比较长。因为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使其在工作中能不断发挥出创造性。 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储备人力资本。教育从知识、技能、经验等各个方面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无形积累,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从人口素质提升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人的后天能力主要是教育的结果,体现在知识、技能、文化水平、管理能力的等各个方面。[3] 2.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本是首要资本。根据舒尔茨的计算,在1929~1957年间,人力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而到90年代,人力资本对一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4] 人力资本能弥补资源不足。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难以再生性促使人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挖掘人力资本的潜力。人力资本能够吸收和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来弥补资源不足,从而克服过渡依赖物质资源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认识到能够有效利用优越的生产技术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国家最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劳动者既缺乏知识又缺乏技能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重视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从而促进资本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而经济发展后会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现代社会中,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伴随科技的进步,对人力资本的依赖会越来越大,人力资本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优化人力资本就成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从人力资本角度看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育通过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或物化劳动的节约或单位劳动消耗的产出的增加,因而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条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劳动者的质量和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性能和质量。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文化技术水平是充分发挥生产工具效率、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条件。[5]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对智力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现代经济的增长所要求的劳动者是受过教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 教育通过锻炼人的技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使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据世界银行1991年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会增加9%。[6] 2.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通过物化为生产工具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与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经过教育被劳动者所掌握,转变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教育是科学技术大规模、有效传递的基本途径,它通过系统传授,将其世代传承,通过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经过筛选、加工、优化后,采用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是具有规模效益的传播和传递科学技术的有效方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7] 高等教育对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2002年,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497项,占项目总数的77.43%;获重点项目111项,占项目总数的53.37%;获自由申请项目3500项,占总项目的77.73%;获地区科学基金203项,占项目总数的84.23%;获国际合作基金55项,占资助总数的69.62%。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5项,占资助总数的59.38%;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94项,占项目总数的74.62%;2002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4项,占授奖总数的77.8%。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占授奖总数的43.5%;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占公布授奖总数的25%;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3项,占公布授奖总数的29.1%。[8]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能极大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3.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正如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的那样,人力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还是一种社会资源。教育除了可以表现出直接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还会产生“涟漪效应”,释放出综合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及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就是其表现之一。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的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社会效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对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目前,我国仍然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要求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从事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的人员,若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很难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我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知识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我国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教育使得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更是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又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毫无疑问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加强调知识、技能的作用,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转变。 4.教育促进管理方法的更新 管理从上世纪以来,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现代管理是科学型的管理,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这需要有系统得管理科学教育来培训与提高管理队伍的文化教育和管理科学水平,发挥管理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也能提高生产率,并能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向管理要效益”。 将制度分析整合到经济学和经济史的研究中,创建了“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人物诺斯在《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中指出,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并为发生多大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提高了生产率[9]。由此可见,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创新,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教育促进了管理方法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秦伟平,陈思明.浅议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6(06). [2]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亮,赵定涛.从人力资本理论谈教育与经济的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5(02). [4] [6] 秦元芳,张亿均.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5] 冯艳飞.论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06). [7] 肖南梓,赵修渝.论教育在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8] [9] 杨亚军,李洪天.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6).
2023-09-04 23:52:041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简介

新经济增长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 )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函数式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技术水平。
2023-09-04 23:52:25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   新经济增长理论(New Economic Growth Theory)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 “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61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   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 (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 (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2023-09-04 23:52:401

新经济增长理论 强调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新经济增长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 )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   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2023-09-04 23:52:501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意义

其一,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式,认为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进而总的规模收益递增,这就说明了经济增长持续的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其二,新增长理论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修正是,放弃了技术外生化的假定,突出技术的内生性,强调大部分技术或知识经济主体源于利润最大化的有意识投资的产物。其三,新增长理论指出了边干边学以及知识外溢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厂商可以从自己的投资活动中学会很多东西,其知识存量是投资量的函数。其四,新增长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新增长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对外贸易的总量,而且可以加速世界先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参与贸易各国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获取边干边学和知识外溢效应。其五,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的是,新增长理论重新确立了政府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该理论研究总结出一套维持并促进长期增长的经济政策。
2023-09-04 23:53:001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应用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2023-09-04 23:53:171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介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
2023-09-04 23:53:311

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是谁提出的

罗默和卢卡斯。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2023-09-04 23:54:021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什么样的启示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2023-09-04 23:54:122

内生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区别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
2023-09-04 23:54:221

求助:试全面论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鉴于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了经济不稳定的结论。经济学家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索洛等人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例。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假定:(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劳动与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6)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利用人均生产函数的形式y=f(k),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概括为:sf(k)+nk式中: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上述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nk。第一部分称为资本的深化,而后一总值发则称为资本的广化。基于上述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当社会的人均储蓄大于为新增人口配备资本仍有剩余时,即sf(k)>nk,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0;相反,则人均资本占有量减少。这表明,经济中自发的作用将使人均资本量维持在k=0的水平上。此时,经济会因为劳动力的增加而稳定增长。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其增长率为人口增长率,如图2—15所示。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从图2—15中可以看出,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有三种途径。(1)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总产出。(2)提高储蓄率,使得人均资本量增加。(3)降低人口出生率。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3-09-04 23:54:33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怎么理解技术进步使经济增长

楼主搞错了一件关键的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其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是外生变量,不会影响s,k,即技术上升,经济在高水平达到稳态,考虑技术进步的是内生增长模型
2023-09-04 23:54:542

新增长理论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变化的内生化展开的,这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把答:技术进步假定为外生变量显著不同。新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认为支配生产过程的体系比外部力量体系对经济持续增长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的因素去解释技术进步,并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
2023-09-04 23:55:011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如何解释有一些国家的增长率会高于另一些国家的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
2023-09-04 23:55:091

下列经济增长理论中,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的是( )。

【答案】:B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中,故B项正确;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传统增长理论、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故ACD错误。所以答案选B。
2023-09-04 23:55:171

【文化创意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初探】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高端服务业,其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资本,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该研究借鉴AK模型的研究思路和弗罗里达的“3T”理论,构建了创意积累函数,并建立起文化创意内生化的简单增长模型,通过模型的均衡分析表明:创意型人力资本、包容性文化环境、高新技术、创意效率是文化创意经济建设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文化创意 内生化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C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18-02   一、引言   文化创意经济是以文化艺术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支撑,通过创造观念价值①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的一种新型高端服务业。它是一种跨所有制、跨产业、跨区域的新经济形态,具有强大的整合性、辐射性。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优化了传统产业的结构;不仅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文化创意经济的迅速发展,探究文化创意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文化创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既是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体系的拓展,也为文化创意拉动经济增长的现象提供合理解释,同时对区域经济的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文化创意及文化创意内生化   1.文化创意:创意产业与创意资本。文化创意经济一般简称为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英国(1998)最早将其界定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2}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Hawkins,2006){3}认为“版权行业、专利行业、商标和设计行业共同构成了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2006)④则将其界定为“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可见,创意是创意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成为文化创意经济的价值源泉。   霍金斯(2006)进而认为“创意要素具备资本的特性。”③创意资本是不断地在创意有形化的过程中谋求价值增殖的一种特殊生产要素,主要受文化环境和创意型人力资本两要素的影响。文化环境是创意形成的基础,是吸引创意型人力资本聚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包容性的文化环境是创意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创意型人力资本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创意的重要源泉,通常被称为创意阶层。同样,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是将创意阶层的点子转化为现实产出的手段,技术进步会促进创意水平的提升。   文化创意的本质是对文化存量的再创造,是新文化知识的再生产,从而具备知识资本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竞争性,消费者对创意产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且增加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二是非排他性,即创意产品的供给无法要求消费者向其完全支付费用。文化创意的非竞争性保证了创意的规模报酬递增,非排他性则使文化创意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同时也说明,为了保证创意产品供给者的利益,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文化新创意的催生。   2.文化创意内生化:AK模型的借鉴。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相比,技术不再以一个被给定的固定比率增长,而是通过内生化的方法,将技术进步以某种方式置于生产函数内部,使得要素的边际报酬不再递减,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文化创意经济中,与技术进步相比,创意资本成为经济运行的关键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技术能够将无形创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在为新的创意延续生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好点子、新创意,创意产业就无从谈起。文化创意是创意经济的价值源泉,技术进步则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支撑;文化创意是创意经济运行的核心力量,技术进步则通过加速创意水平的提升来推动经济发展。显然,内生增长模型无法反映文化创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能很好地解释创意经济现象,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研究视角却是值得借鉴的。   AK模型的一种解释是早期版本的哈罗德—多马模型⑤。该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为:   Y=F(K,L)=min{AK,BL}   其中,A和B为固定参数,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该模型表示产出由资本和劳动的最低供给决定。当AKBL时,模型为:Y=BL,表示在资本充裕的条件下,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经济的运行对人力资本的依赖性很强,与资本要素相比较,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也就是说,Y=BL模型更能反映文化创意经济的运行。以此为基础,本文将建立文化创意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与AK模型不同,B表示文化创意要素,它不是固定的外生参数,也不按固定速率增长,而是通过构建创意水平的积累函数,将其视为创意型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即把文化创意内生化。   三、文化创意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1.模型的构建。文化创意内生化的增长模型是基于以下假设提出的:   (1)物质资本非常充裕,且能完全有效利用。   (2)忽略对物质资本的考察,以突出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   具体模型如下:   设生产函数为:Y=BL(1)   该函数表示在物质资本充分的假设下,产出完全由文化创意水平和人力资本决定。其中,Y为产出,B为文化创意水平,L为人力资本。   弗罗里达(Florida,2002)⑥提出了著名的“3T理论”,认为创意指标主要由“3T”要素决定,即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包容性的环境(Tolerance)。本研究借鉴“3T”要素构建文化创意积累函数,其中,人的才能以创意型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包容性的环境以文化存量表示,则:   创意积累函数:B·=εωθLcαAβBγ⑦(2)   该式表示文化创意水平的积累B·由文化存量ω、创意型人力资本Lc、技术A以及原有的创意水平B共同决定,这说明创意的积累B·是创意型人力资本Lc作用的结果,文化创意要素被内生化了。其中,ε是正常数,α、β、θ均为非负常数,分别表示创意型人力资本、技术、文化存量对创意水平提升的贡献率,且α介于0和1之间,排除创意型劳动者的重复工作效应。γ则代表与原有创意有关的创意效率,若γ>0,表示创意的增加导致创意效率提高,若γ≥0,表示创意的增加对创意效率无影响甚至是负效果。
2023-09-04 23:55:241

诺思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贡献得益于哪些方面?

诺思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划时代贡献,得益于他在经济史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他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教授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并将之运用于经济史的分析,从而一举获得了两个方面的显著成就:一方面使自己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的杰出代表,另一方面使自己成为新经济史学派的执牛耳者。诺思及以其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的兴起使经济史学本身彻底改观,引发了经济史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他的经济增长理论正是这场革命的一个突出成果。因此,探讨诺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必须从他在经济史学领域的研究入手。
2023-09-04 23:55:321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的目录

导论一、“新”称号下的老做法二、经济学的主题与经济增长理论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早期模型化阶段四、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内生化五、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篇 建立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本框架第一章 尚未形成模型的理论——古典增长理论第一节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一、基本模式二、与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关的因素三、资本积累与储蓄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第二节 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一、关于经济增长未来前景的基本观点二、经济增长分析的基本前提及其模型化三、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四、围绕经济增长悲观论的争执五、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中断第三节 马尔萨斯的增长“陷阱”理论第四节 “静态的插曲”:增长理论研究的消失与某些例外一、马歇尔:外部效应与增长二、Young:收益递增、经济进步和劳动分工的关系三、熊彼特:创新与增长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第二节 哈罗德一多马的基本模型一、基本假定:增长环境的不确定二、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第三节 哈罗德模型中增长的不稳定性第四节 哈罗德的技术进步观与中性技术进步第五节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及其内生化进程的起点第三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索洛模型:将资本、劳动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内生化第一节 内生化的动机和新引进的假设一、内生化的动机二、新引进的假设第二节 基本模型及其结论一、新古典生产函数二、资本积累方程三、对增长过程和路径的描述四、“黄金律”第三节 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提供基准一、中性技术进步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三、主要缺陷与进一步的发展第四章 将储蓄率内生化的一代经济增长模型第一节 将储蓄率内生化的不同途径一、新剑桥学派的储蓄率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继续发展第二节 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以无限期界为前提条件一、新古典生产函数二、资本积累方程三、最优决策和均衡增长四、均衡增长的稳定性和收敛性五、动态效用最大化分析的样板第三节 戴蒙德模型:以世代交叠为前提条件一、分散均衡的基本假定二、个人的最优化决策三、企业的最优化决策四、产品市场的均衡五、要素市场的均衡六、经济增长的动态七、非稳态增长的可能性八、多重稳态与自我实现的预言九、增长稳态的稳定性十、对数效用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第四节 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动态有效性问题一、“黄金律资本存量”与“修正黄金律资本存量”二、“世代交叠模型”中的帕累托最优三、“世代交叠模型”中的动态无效率第五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陷入的困境第二篇 “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将生产率的增长内生化第五章 第一条道路:依靠资本投资的外部性第一节 阿罗—谢辛斯基模型:技术变动内生化的最早尝试一、阿罗模型的思想基础二、阿罗模型三、谢辛斯基对阿罗模型的简化第二节 罗默对于阿罗模型的扩展第三节 Brezis—Krugman—Tsiddon国际竞争中的“蛙跳”增长模型一、模型基本框架二、短期均衡三、动态均衡四、蛙跳第六章 第二条道路:依靠对知识的直接研究积累技术第一节 罗默将中间产品种类内生化的模型第二节 Crossman—Helpman产品质量阶梯内生增长模型一、模型主要特征二、消费者行为三、厂商行为四、稳态增长五、最优增长六、优点与缺点第三节 新熊彼特增长模型:内生化“创造性毁灭”一、“创造性毁灭”二、技术三、中间品部门垄断者的决策问题四、研究部门的决策问题五、均衡增长六、最优增长七、将创新的破坏作用模型化第七章 第三条道路:依靠生产和积累人力资本第一节 卢卡斯式的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一、以专门化投入培育人力资本的情况二、通过“千中学”培育人力资本的情况三、对卢卡斯模型的拓展第二节 技术扩散内生化模型一、知识扩散的标准模型:传染病模型二、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所建立的标准国际技术扩散模型三、网络外部性与技术扩散、内生增长四、知识不完全扩散与增长第三篇 将其他因素内生化第八章 将人口变动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第九章 将分工内生化第十章 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其内生化第四篇 经济增长模型内生化面临的问题第十一章 对制度类型与增长之间关系的历史分析第十二章 内生化面临的方法论问题参考文献
2023-09-04 23:55:401

生产力的无形要素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有特别大的作用,而且生产力也决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生产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和指标。
2023-09-04 23:55:555

中国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从别人那抄来的,先向作者表示感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浅析知识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次次石油危机的出现,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石油危机引导工业经济逐步走入资本经济,同时引导科技更快的地向低实物资源利用的软科学领域发展。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后逐步迈向信息化浪潮——知识经济。  全球性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逐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年前替代了农业经济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被另一新型的经济模式替代,它就是知识经济。  一、知识经济理论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u2022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  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具有八大特征:(1)资源利用智力化 ;(2)资产投入无形化(3)知识利用产业化;(4)高科技产业支柱化;(5)经济发展可持续化;(6)世界经济全球化;(7)企业发展虚拟化; (8)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  二、知识经济通过全球化经济直接对我国企业产生影响  1、对企业内涵的影响  首先,决定创办企业的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和技术。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人力和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力量而不再是驱动力,而知识将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在企业里,拥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地位迅速上升,举足轻重。  第三,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内技术人才拥有的正确的知识和技术。这一点,将深刻地动摇原有企业内的所有权基础,深刻改变企业的内涵。  2、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将从对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经验、技术和经营规模以及开发、加工、营销产品的能力等方面转变为以下几个方面:觅集、创造和更新智力资产的能力;智力资本和有形资本的有效配合能力;通过智力资本出现的资源最佳配置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等。  3、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首先,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控制和管理。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  其次,企业的柔性管理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目标。  三、我国企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1) 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开发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以知识作为战略资源,而知识资源的传播与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在运用过程中又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来。企业必须提高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国内国际网络创造出来的信息市场,把企业自身具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在此过程中又生产出新的知识资源,促进技术开发研究。  以IT行业为例,IBM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达40亿美元,而我国的联想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到IBM的1/10。为此,联想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公司,投入更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并使企业从原来外购技术然后推广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化自主研发以后技术推广型的知识创新型企业。  (2) 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的含量决定的。  以大众汽车为例,不断应用新管理和技术手段,通过增加汽车设计中微电脑应用面、增加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程度、增加业务管理中品牌化管理、增加机构设置中的扁平化和区域决策,充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产品技术含量。  (3) 知识经济不仅要求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  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在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上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技巧和艺术。  以海尔公司为例,海尔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充实其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出了“先卖信誉,再卖产品”、“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以及“用户永远是对的”、“海尔真诚到永远”等理念。海尔集团也由80年代末期的亏损电冰箱企业向洗衣机、彩电、空调、电脑等其他领域推进,并逐步走出国门,打入欧美市场。正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中,海尔人特有的理念得以形成、巩固和强化,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引领了中国工业企业知识经济管理的新潮流。  (4)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并占领市场。  全面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变开发与导向型为市场导向型是中国企业适应新知识经济形式的必然渠道。  以上海大众汽车为例,作为中国初期工业经济模式下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造了汽车企业垄断中国汽车市场的神话。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品牌、技术、资本全面拓展,上海大众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企业的竞争和挤压;十年内从50%的市场份额下滑到到10%,而且国内汽车产销排名跌至四名左右。面对挑战,上海大众及时调整内部管理策略,变革开发、生产、计划、销售、市场和服务之间的关系,从组织架构上、从业务流程上、从理念上重新建立市场导向型的企业运行模式。上海大众一路重振雄风,到2008年底重新牢牢地坐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头把交椅。  结束语  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带来更好的际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有利于在新的世纪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之路。  在知识经济来临之际,中国企业管理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企业再造,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2023-09-04 23:56:461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内容

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储蓄率是外生的,Cass(1965年)和Koopmans(1965年)把Ramsey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因而提供了对储蓄率的一种内生决定:储蓄率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选择或者说对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储蓄)的偏好。内生储蓄率意味着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供给的内生决定,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资本)从数量上得以在模型内加以说明。然而,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对储蓄的内生性的技术处理并没有消除模型本身长期人均增长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依赖。Ramsey模型暗示长期增长率被钉住在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值x上。一个更高的储蓄意愿或技术水平的增进在长期中体现为更高的资本或更有效的工人产出水平,但却不会引起人均增长率的变化。 新古典的另一个关键外生变量是人口增长率。更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和产出的稳态水平,因而趋于减少对于一个给定的人均产出初始水平而言的人均增长率。然而标准模型没有考虑人均收入及工资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被Malthus所强调的那种影响——也没有把在养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考虑在内。内生增长理论的一条研究路线通过把迁移、生育选择和劳动/闲暇选择分析整合进新古典模型中来使人口增长内生化。首先,考虑针对经济机会的移入(immigration)和移出(emigration)。对于给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言,这一过程改变了人口及劳动力;其次,引入有关出生率的选择。这是容许人口和劳动力的内生决定的另一条渠道;最后,另一条与在一个增长框架中劳动供给的内生性有关的研究思路则涉及迁移及劳动/闲暇的选择——劳动力与人口不再相等。Becker,Murphy and Tamura(1990年), Ehrlich and Lui(1991年), Rosenzweig(1990年)讨论了劳动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把技术变迁理论包括进新古典框架中是困难的,因为这样做的话标准的竞争性假设就不可能得到维持。技术进步涉及新观念的创造,而这是部分非竞争性的,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对于一种给定的技术,换言之,在给定有关如何生产的知识水平的情况下,假定在标准的竞争性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和土地中规模报酬不变是合理的,则以相同数量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来复制一个企业从而得到二倍的产出是可能的。但是,如果生产要素中包括非竞争性的观念,那么规模报酬则趋于递增。而这些递增报酬与完全竞争相冲突。特别的,非竞争性的旧观念的报酬与其当前的边际生产成本(等于零)相一致,这将不能为体现于新观念创造之中的研究努力提供适当的奖励。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离不开收益递增,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均衡是以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前提的。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突破在于把技术进步引入到模型中来,其消除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报酬递减的途径有三种: :考虑把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包括在内的广义的资本概念(AK模型)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函数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总量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内生增长理论的关键性质是资本报酬不再递减,其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修正在于将技术因子A看成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中,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决定了资本的净增长上限必然为零,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资本投入量的上限,从而使得均衡增长状态的效率人均资本的增长也等于零。如果能够避免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出现,则有可能使得均衡增长状态的效率人均资本能够持续增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限不为零仅意味着,在一定的范围内,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的消失。一个不存在递减报酬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是AK函数。Jones,L. and Manuelli,R.(1990);Rebelo(1991)论证了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技术足以保证经济实现内生增长。具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单部门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与AK模型是一致的。而为了区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差异,许多内生增长模型都假设经济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资源需要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配置。Uzawa-Lucas模型是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的代表。 Arrow(1962)和Sheshinski(1967) 通过假设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一个副产品来消除掉报酬递减的趋势。Arrow指出,人们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的积累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一方面一个增加了其物质资本的企业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地生产,生产或投资的经验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经验对生产率的这一正向影响被称为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或边投资边学(learning-by-investing)。另一方面一个生产者的学习会通过一种知识的外溢过程传到另一个生产者,从而提高其他人的生产率。一个经济范围内的更大的资本存量将提高对每一生产者而言的技术水平。这样,递减资本报酬在总量上不适用,而递增报酬则有可能。 干中学和外溢效应抵消了单个生产者所面临的递减报酬,但社会水平上报酬是不变的。社会资本报酬这种不变性将产生内生增长。模型的关键在于:第一,干中学要靠每个企业的投资来获得。特别地,一个企业资本存量的增加导致其知识存量Ai同样增加。第二个关键假设是每一个企业的知识都是公共品,其他任何企业都能无成本地获得。换言之,知识一经发现就立刻外溢到整个经济范围内。这样一个瞬时扩散过程之所以在技术上可行,是因为知识是非竞争性的。Romer(1986)后来证明在这种情形下仍可以在竞争性框架中决定一个均衡的技术进步率,但是所造成的增长率将不再是帕累托最优。更一般而言,如果发明部分地依赖于有目的的R&D努力,而且如果一个人的创新只能逐步扩散给其他生产者,则竞争性框架 将崩溃。在这样的现实构架中,一种方法是把不完全竞争整合到模型中去。另一种方法是假设所有的非竞争性研究——一种经典的公共品——都由政府通过非自愿的税收来予以融资。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个途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劳动生产要素的引入,使得有关人力资本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投入是指一般的劳动投入,看不出不同质量或不同技术熟练程度的劳动的投入对于产量所起的作用大小的差异,需要对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说明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Lucas(1988)引入了Schultz和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在借鉴Romer(1986)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Uzawa的技术方程作了修改,建立了一个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在Lucas(1988)中,企业能获得的知识的多少不依赖于总资本存量,而依赖于经济的人均资本。Lucas假设学习和外溢涉及人力资本,且每一个生产者都得益于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而非人力资本的总量。不再考虑其他生产者所积累的知识或经验,而是考虑从与掌握了平均水平的技能与知识的平常人的(自由)互动中得来的收益。 技术水平可以被诸如R&D支出之类的有目的的活动所推进,这样的内生技术进步将使得我们从总量水平上的递减报酬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特别是如果技术上的进步能以一种非竞争的方式被所有生产者分享的话。对于知识进步,也就是对新思想而言,这一非竞争性是存在的。 将R&D理论与不完全竞争整合进增长框架中始于Romer(1987年;1990); Aghion and Howitt(1991);Grossman and Helpman(1991,chapter3, chapter4)。在这些模型中,技术是有目的的R&D活动的结果,而且这些活动获得了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力量作为奖励。如果经济中不存在想法、观念耗竭的趋势,那么增长率在长期中可以保持为正。然而由于新产品及新生产方法的创造有关的扭曲的缘故,增长率和发明活动的基本数量趋于不再是帕累托最优。在这些框架中,长期增长率依赖于政府行动,诸如税收,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其他方面的管制。因而政府通过它对长期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好或坏的巨大影响。新的研究也包括了技术扩散的模型。虽然对新发现的分析与领先经济中的技术进步率有关,对扩散的研究却属于分析后进经济在这一进步过程中如何通过模仿来分享好处。既然模仿比创新要来得便宜,扩散模型预测了一种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预测类似的条件收敛形式
2023-09-04 23:57:071

简述经济增长的源泉?(1)创新(2)技术(3)劳动

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解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理论,就你的题目而言,不能确定是指那个理论,下面对涉及你说的要素的理论以及发展进行一下简述。 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数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理论。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看作是资本决定论的代表,索洛模型则是技术决定论的代表。新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决定论的代表。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理解经历了由资本而及技术一直到现在的资本与技术结合的人力资本的发展过程。纯粹的资本或者技术并不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人力资本的概念则涵盖了二者,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从经济理论对于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来看,新增长理论能够更好的对于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资本作为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要素,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过它越来越多的与知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人力资本的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产品价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产品的知识含量。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和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能够换回的只是发达国家的几个计算机软件或是几张光盘。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的积累应当更多的运用到知识生产当中来。经济的增长应当从以高资本和高人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取得长期的经济发展,就应当使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而是要通过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来获得。 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资本积累;其二是社会分工。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民储蓄或动态的技术进步。在新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及对技术进步实现机制,经济增长主要是当事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结果。但是在信息化下的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理论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资本积累与社会分工,也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强调的储蓄与投资间的均衡关系,除承认新增长理论所强调创新、技术进步思想外,还应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和农业的高创造性、高渗透性、高倍增性和高带动性的全方位的影响。这意味着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到了极为重要的地步。
2023-09-04 23:57:222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概述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 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2023-09-04 23:57:301

总结归纳一下高一的经济学常识,越详细越好,越全面越好。

请问人教版还是其他的版本?
2023-09-04 23:57:532

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差别是什么?

外生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决定,从而无法解释技术进步迅速发展的事实。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决定,能够解释技术进步的原因。
2023-09-04 23:58:042

罗伯特·巴罗的使经济增长理论复苏的人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巴罗的兴趣集中到经济增长上,他对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作过大量的经验研究,推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并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实商业周期理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1960年代产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核心框架仍然被今天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所采用,该模型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其最重要的预测就是“趋同”,即不同国家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将“收敛”于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穷国最终能够赶上富国。但该模型忽略了决定长期增长率水平的技术进步因素,所以不能解释世界各国之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此后,新古典增长模型就不再活跃。自1980年代中期始,经济增长理论再次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热点,一系列新理论集中探讨技术进步的根源。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即新思想的创造,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投入,因为新思想应用于生产没有排他性,所以能自由地为任意数量的生产者所采用。这一特征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取得需要某种垄断力量———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竞争。1990年代,带有这种特征的大量模型出现了,这些理论被称作“内生增长理论”,因为其中的技术变化率由模型本身来确定,进而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在此时期,巴罗奠定了他在经济增长领域的权威地位。他的“一个简单内生增长模型中的政府花费”(载1990年《政治经济学杂志》)论文讨论了内生增长模型中政府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分析了最优税收问题;接着,他在“各国的经济增长”(载1991年《经济学季刊》)、以及与沙拉·伊·马丁 (XavierSala. i. Martin)合作的“趋同”(载1992年《政治经济学杂志》)两篇论文中,从国家间截面分析、国家中不同地区的截面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各个方面,研究了新古典经济模型的趋同含义。这些研究表明,“趋同”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存在,只有当一系列解释变量都相同时,经济才“收敛”到相同的平衡增长路径。这些变量包括政府政策和制度、教育体系的性质、人们的储蓄倾向及其生育行为,还可能包括殖民历史和宗教传统等等。总体来说,由于穷国这些变量的值较差,所以它们并不比平均水平增长更快。ESI(美国科学情报中心)数据显示,巴罗论文“各国的经济增长”在1990年代被引用577次,是引用最频繁的论文,巴罗也因此成为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经济学家。1995年巴罗与沙拉·伊·马丁合著的《经济增长》(MIT出版社)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系统介绍了1950~1990年代关于经济增长的主要研究成果,强调经济增长理论的经验应用以及理论假设与数据间的关系。这一理论与经验的结合是经济增长理论复苏的最激动人心的表现,该书被看作是思考增长问题的经典指导著作,已被译成法、德、日、中、意大利、西班牙语等6种文字。
2023-09-04 23:5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