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2023-09-15 17:38:08
共1条回复
wio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提升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水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在2006年参加植树时指出“各级政府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要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努力,使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现就提升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水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我市园林绿化现状

  2002年我市一举成功取得省园林城市称号之后,继2005年我市又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在城市绿地总量、道路景观绿化、公园游园建设、广场小区绿化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公共绿地建设取得突出进展。近几年来,城市公共绿地在规划和建设上进展突出,尤其是广场、公园。02年至08年新增北入口广场、世纪大厦广场、体育馆广场、南入口景观绿地、银杏广场、江陵广场、三里桥生态园、大学东南侧绿地、气象局南侧绿地、垂虹景区、花园路航船河绿地、运河风光带、苏震桃西出入口生态园、新世纪公园、学院路生态带、苏州河绿地和城市公园等一大批公共景点绿地。

  注重利用城市布局特点,做足做好水文章。在绿地建设上抓住城区河网众横的特色,将水和历史融合在绿地建中,充分体现 “有河必有路、有路必有景、有景必有特”的绿化特色,老城区形成中山河、宾馆河、梅里河、西塘河等沿河景观带,新城区以运河、航船河、吴家港、苏州河和安惠港四众一横的绿网框架,形成绿网相连的滨河绿带。

  建设特色道路绿地。重点突出了园林式道路、滨河道路的建设,建成了中山路、仲英大道、227省道吴江市区过境段、学院路、鲈乡路、工农路、公园路等园林式道路,改造了江陵西路、笠泽路两条景观路。

  但面对新形势,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园林绿化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绿地布局还不尽人意,整个规划建设还缺乏科学的系统性。二、建设的质量和标准有待提高。三、管护工作难以跟上发展的需要。四、城区道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对树木破坏较大。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水平

  就我市园林行业发展而言,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我市园林绿化水平。

  1、转变观念,科学看待城市园林绿化的价值

  提高认识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科学发展的关键。曾有人计算过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与产出之比达高到1∶5。当前,要改变那种把园林绿化当成“附属”的错误观念,真正树立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景观的最有效措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的正确观念。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

  2、科学规划,维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权威性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和单纯的栽花种树,而是被赋予了美化环境、传承文化、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等重要功能。因此,城市规划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整个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综合考虑,以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已编制了《吴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至2020年,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8.27%,人均公园绿地18.47平方米。这是今后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依据。

  3 、加强管理,保护好城市园林绿化现有成果

  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毁绿、占绿事件仍时有发生。如何保护现有绿化成果,我认为,一是要提高市民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形成共同爱绿、护绿的意识。二是要加大园林执法力度。市园林局绿化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已纳入城管执法,填补了以前园林执法的空白。三是规范养护管理标准,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科学管理、科学养护,节约成本,减少浪费。四是加大科研力度,扩大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研工作要始终围绕“紧贴生产、紧贴实际、紧贴各项中心工作”的工作思路,努力解决园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市园林绿化事业再上新台阶

  新时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以人为本”。在规划时要注意严格控制绿地的规模,重视绿地分布的均匀度,充分发挥绿地正常的生态价值。进一步抓社区公园、街头小游园等惠民工程,力争实现百姓出门2000米就能让老百姓见到大型公园或公共绿地。二是营造特色景观,提高绿化品位。科学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树种规划、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三是想方设法扩大城市绿化的总量。通过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拆危建绿等措施,抓好绿化指标的落实,加强各类新建、改建、扩建以及单位新区建设等各项配套绿化建设,大力推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滨河绿化等专类绿化,实现“把城市建在花园中”的绿色构想。四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我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总之,城市绿化美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景观的最有效措施和手段。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有着不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总体部署,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科学看待园林绿化的功能作用。把“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科学发展的现代园林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为把吴江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宜居、安全、健康、和谐、富裕”的现代化城市而作出努力。

相关推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有: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2,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3,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5,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9-05 08:14:26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什么为中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一切为了人民,发展的社会成果,由人民来共享。
2023-09-05 08:14:451

为什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比如,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的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于这样的发展观叫什么发展观,全会后有各种说法,有的称它为"新发展观",有的称它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的称它为"全面发展观"。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需要重视的是,科学发展观在全会上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来的。  3、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针对粮食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4、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展资料: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向全党介绍了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参考资料:李君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人民网
2023-09-05 08:14:55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是什么?

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官方文件上说。
2023-09-05 08:15:202

怎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政治书上有写,翻翻高中政治书就知道了
2023-09-05 08:15:39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09-05 08:15:471

怎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四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023-09-05 08:15:561

怎样树立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第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023-09-05 08:16:041

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2023-09-05 08:16:131

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科学人才观和正确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人才,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空话。人才是立业之本。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  同时,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政声人去后,是非闲谈中。不能搞为官一任,造“疾”一方,更不能损害群众利益去谋求个人的升迁。不能让干实事者吃亏,而让浮躁造势者得利。要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2023-09-05 08:16:361

联系实际,谈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哪些问题?

 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要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和处理好事关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党的基本理论同党的基本路线是相辅相成的,基本理论指导基本路线,基本路线保障基本理论的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导全局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能割裂开来。只有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才能更好地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兴国之要,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不断夯实科学发展的政治基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着力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  2、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灵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统领作用;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一手抓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一手抓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把二者的结合点放在更加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深化改革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不少深层次矛盾,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4、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任务,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023-09-05 08:16:452

如何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3、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2023-09-05 08:16:53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哪些问题?

2011-02-16 09:48:29.0 来源: 点击数:382 所属栏目:资料下载 答: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编辑者:
2023-09-05 08:17:08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三个有利于"
2023-09-05 08:17:17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哪几个问题?

要注意把握以下问题:第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中心和大局,牢牢把握住。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关注民生,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协调各个方面,确保可持续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切不可顾此失彼,要照顾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2023-09-05 08:17:28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2004年4月22日)今天是第35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将“善待地球——科学发展”确定为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资源和环境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浩瀚宇宙,沧海桑田,地球如今已经走过46亿年的历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哺育着人类的文明,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扩大,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眼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口资源问题,力求年年都有新的进展。温家宝总理也强调:“必须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人们常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土地的珍贵,土地既是资源也是十分珍贵的资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耕地,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很大,但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疆地域辽阔,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在全国处于前列,但适宜人类活动的绿洲面积却很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众所周知,新疆的矿产资源分布广、矿种齐全、配套程度较高、部分矿种储量大、质量较好并且拥有少数特色矿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新疆也是全国地质矿产勘查程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全区整体上矿产资源“家底”不清,资源保证程度低,探明储量不足,而长期粗放式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和小规模低水平的矿山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也愈加严峻。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的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了许多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层自燃等地质灾害;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部分地区水资源无序超常开发、不断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污染、水源衰减、土地荒漠化等许多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新疆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要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更多地来关注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和善待地球,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深化对国土资源形势和功能作用以及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维护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调控手段,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条件。我们必须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服务,加强资源战略研究。要在做好保护资源的行政执法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培育规范土地、矿业权市场等市场监管工作,积极向社会提供资源信息、调查评价、地质与测绘资料等公共服务体系,还要做好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供应宏观调控工作。要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重要精神,把资源保护、地质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善待地球、保护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让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倡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携手共创新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纪念第35个“世界地球日”而作,原载《新疆日报》)
2023-09-05 08:17:371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用国正论区分才形成科学知识论概念在文化中的存在,使思维在识别裂变中活动,在相对性的存在现实中,以人为本和万事万物的对应中,分出多少、轻重、好坏、大小等等。人们用对应的国正论和自然哲学思维,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观点,将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大块一小块,大块为国,小块为正,经过人与对应物,将它区分出大小,给以归类,表现人的文化派别观念,这就是知识的雏形。《博弈圣经》关于观念的定义:“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 它会触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一个人拥有的观念越多,就相当于掌握的工具越多,辅助求知就更加容易。 用人格固有观念作为度量的尺子,文化观念才呈现在人的精神文化中,人的精神文化又在自然中,以人为本是通过文化这个中介进行交流 。《博弈圣经》给出交流的定义:“就是共同驱逐自我身中和它者身中之后建立的关系。”。自我固有的一切,都是临时出现,暂时存在,只有改革开放,一直走向更遥远的地方,让所有的人感受不同的文化、理性、自信、道德与博弈。《博弈圣经》中说:“理性是说教,道德是展现。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径,都是为了绝对的自信进行国正论的大小之争。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事物的生一次或死一次都是繁荣未来的一次选择,人们把社会变成多样性的中心,与时代共荣,谋求发展。我们用国正论的对应思维和交流,建立强大的博弈哲学,让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文化思想进入每一个人的精神领域,在实际的事物中区分出国正论表达的一块大一块小的实体与性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正理。西方是科学普适,东方是道德普适。《博弈圣经》说:“西方人为宗教信仰而战,东方人为科学现实主义而斗争。”科学发展观将东西方的科学、道德与博弈的混合,成为东方大哲学文化,已经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精神领域。众所周知,杂交与混合是改变新质世界的途径。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度量《博弈圣经》中说:“科学的理性是一个国家的准绳、品德和声誉。”文化的一切创新,都是命题的总括。命题作为非物质与人对应的关系,这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博弈实体关系,一切都由这个博弈实体规则所支配,再由命题的文化沿着正理的进步与增长,表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连续、持久、均衡的自然特征,又是战略里的六法则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是大自然的均衡体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用《博弈圣经》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大部分特性是正理与均赢,它面向世界未来文化的开放、独创与包容,再让所有的人在自由中,找到一个个与现实的联系,自上而下贯通一个实事求是的真假概念。《博弈圣经》有一段提示:“一个个局部真理属性的连续性,构成了真理的永恒特征。它不容忍假设,更不允许与谎言并存,因为真理的下一站就是物理世界的证据,那是文明的所在地。”人们理想得到的一切都是自我建立对局之后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落实到现实中,正理就构成了哲学思维的主题元素,同时,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博弈实体,(博弈实体:是心灵、思想、意识、行为、理智的对象和广延,也是人与自然的对应,构成一个多态式的、表现出二特性的事实。二特性是先前必然决定的人与大自然统一成一个实体的东西,无限永存,有可分不变性又不可还原的属性,并被统一在一个单一的实体中,成为博弈实体的一元论,也是自然意图。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因此先定性通过不同步时空概念,把决策人再进行实体空间的延伸,通过属性自身,接受哲学和逻辑学的一致性就会有认识了对局和理性的可能,它始终同在实体内被理解,理解事物的不一致,理解多态式是大自然的均衡,理解反事实的论断,完整的博弈世界就是决策二特性。)所以,我说,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分离不变性,表现出来的正理均赢论,任何人应用它,都有无限创新的可能。文化命题不能具体,文化是靠感情的转换,遗存下来才有价值,文化就是以哲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着。《博弈圣经》中说:“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区分出是与不是才能在文化进程中完成探索、发现、发明。”如果不能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里的对应关系,将不知道一个人在说什么,或者变成对名词的吼叫,一个伟大的命题也会变成口号。文化----感情----文明文化具有独特性,相互包容,相互尊重,随着时间在空间中的流变,文化成为非物质多维抽象概念。《博弈圣经》对抽象的概念也作了陈述:“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概念具有严格固定内容,也有一定的模糊性。概念不是实在的,而是想象的,用概念进行思想,用概念展示其真实性。”文化向文明过渡时,文化成为了一个“初择样本”,成为文明的草稿。(初择样本:根据国正理论,发明家的做法是等待优先决策人优先决策,并且把其当成最初的决策样本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对抗。)人与自然之间表现在精神上的一切都是文化,也都是创新的文化,文化依赖于文明才能留存下来,历史记载也都是记载了生物行为的文化遗产。科学发展观这个文化战略命题,是一个连续性的概念。《博弈圣经》中认为:“科学的思想是民族的灵魂”,“ 人们会把感觉和思维的能力叫灵魂”, “人们不必傻乎乎地寻找灵魂所在的部位,其实灵魂正因为是非物质才显得永恒”,“在个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灵魂本质真正统一之后,才可以找到正理。人类的灵魂超越自身的解释才能达到比自身更完美的赞叹。我们接触到的一切包含了整个宇宙中伟大的真理,我们最终会获得这一真理”。文化连续性的基因里没有核心,在进程中,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使文化战略的连续性得到传承。科学发展观有它的民族情感倾向性和时代特征。一个时代的文化创新及其生态背景,会形成群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文化引入感情,就产生了文明。不能简单地认为文明的达成是通过文化恩怨和行为的改造、通过肌肉的运动,创作了有长、宽、高、有形的物理才进入了文明。其实非物质的文化到文明中间,实存一个第三空地,只有“感情”做为中介,才可以连接文化和文明。《博弈圣经》给出感情的定义:“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瘾魂:它是指一种非物质的像以太一样的存在,并且充斥在细胞微粒之间。在博弈中,当各种欲望来临时,它具体指参与人的那种无比沉重、坐立不安,身体膨胀得难以忍受的状态,而当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它又会让人感到瘾魂退去时的轻松、虚空、愉快。)一切的文明都是由感情在第三空地里创造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创新思想,满足了所有人的精神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文化命题的高深、宽泛与博大没有人能一下说清,只有围绕着命题的精髓,正理均赢论才显得实在、易懂,谈论输赢也更令人兴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颗文化创新种子 人是一个创新的种子,一个拥有偏执和魅力的野性种子。一个突破屏障的种子,就是创新的开端。人处于自然的边界,人与自然、人与背景、人与社会的创新行为都是一个个故事。理解一个人的一次创新故事,需要一个对象,从对象那里实现欲望的扩充。人们面前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双重性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两个,而是第三空地里创新的一个。决策行为的二特性,是《博弈圣经》里描述的一个自然平行法则:“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记录历史就是记录了英雄与罪犯的历史。其实,第三空地的现在是属于群体的。科学发展观创新的文化不是讲量论,不是数学的统计,不讲资本与内容的记录,政绩的量论是历史的映像,像是旧票据,已经不是创新的内容。《博弈圣经》的创新结构是:“相对性的国正论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通过改革开放,接受外来文化,让外来的众多体发生关系,人们创新的基地就是第三空地。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眼睛科学发展观是被发现的一个不同反响的文化命题,它里面是原始自然的果实----正理均赢论。它让人将文化命题转化为文明的成就。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创新基因,可扩充到各行各业相关联的各种观念,让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并开放性地自由思考,不断地实践、创造,才能达到个人、集体、国家乃至人类的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诠释理论是正理均赢论,它去除了人的虚伪和幻觉,去掉低能,它是大自然的优胜持续法则。有些高官是半盲目主义者,是一知半解的博弈文盲,他们有一部分被优先唤醒了,正带领着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和人民,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文化命题发展起来。它的文化创新基因结构都承载着人们追求正理均赢论的观念,表现出知识派别,并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激情开发人类的欲望。它会呈现给人类种种梦想,使变化着的世界,不断地可持续发展,它的背后有一个帝国的价值。……科学发展观在思想家的眼中,它是一种文化进程,是一个战略文化命题。在哲学家的眼里,它是大自然正理均赢的历史,是自然派哲学的优先唤醒。在各国政治家的眼里,它是一个政治科学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的复兴宣言。《博弈圣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博弈实体的可分不变性是博弈的性质,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性质。”它会不会引起高官的深思?其实高官的性质代表了博弈实体,《博弈圣经》中有这样一句忠告:“任何利用文明实体威力狂妄地表现出权力、金钱优势的人,一旦离开文明实体独立存在成为赌客时,立刻会表现出渺小而不堪一击。”对科学发展观实体与性质的区分可以看清高官的文化派别,也是区分知识与常识的重要标准。假如不能正确区分,他的情感和行为就无法准确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如果一定去理解和实践,那只能是几句口号。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恰好适合人类的信仰。《博弈圣经》告诫人们:“被动的提倡不是信仰,它会搞得民族传统的知识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没有完成深刻精神革命的民族,都会留下一些含糊不清的观念。现代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科学创新才会带来一次次革命,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叙述这场革命。”
2023-09-05 08:17:463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意义: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2、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回思想的具体体现。3、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4、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5、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
2023-09-05 08:18:051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协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三个指导思想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有什么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五、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2023-09-05 08:18:23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2023-09-05 08:18:3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扩展资料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   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023-09-05 08:18:421

如何理解与践行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理论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确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即为什么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概括地讲,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依据和关键所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几大基本挑战:一是人口三大高峰的压力即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国家人力资源问题、国家公共健康保障问题、国家食物安全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老龄社会问题等,都将对国家发展形成巨大挑战。二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人均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将形成能源与资源相对不足的双重压力。三是城市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有务农人员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多重压力和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非城市地区本身也面临发展空间、发展资金以及资源、能源不足等问题。四是地区间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对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形成潜在的巨大压力和不良效应。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的状态不断显现。六是信息化进程和科技竞争能力亟待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而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5%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这些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承认它、正视它,并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就能不断提高,进而发展也就能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及时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二、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校正错误认识和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对执政理念的飞跃。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矫正实践中的“偏差”,对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不是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在实践中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纯地理解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速度是硬道理”,导致重发展、轻保障,重生产、轻生活,致使土地征用侵害农民的利益、城镇拆迁侵害居民的利益、企业改制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的发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要防止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倾向。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强大国力,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揭示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条件和途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但不是没有重点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社会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防止和纠正经济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但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不是没有重点发展,讲“两点论”不是否定“重点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些方面又是贯穿发展的全过程。要解决矛盾,促进全面发展,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整体而言,经济发展无疑是贯穿发展全过程的“重点”和“主要方面”,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失去经济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强调全面发展,绝不是否认“重点论”,而是要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通过抓好重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保持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保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些环节过于薄弱,就不可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但由于区域资源条件各异,发展起点不同,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发展中日益严重的失衡问题、失调问题。要在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并不是搞平均发展。不能以协调发展为由“压快拉慢”,“齐步走”,甚至“劫富济贫”,那样最终只能是慢发展或不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进带后进,以先富带后富,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在发展中求协调,在前进中求平衡,而绝不是搞平均主义。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不是放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超常规增长、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环境上的“双超常”,即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过度开采、盲目上项目,时有发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生态道德,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不是放慢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绝不意味着过去的发展太快了、太急了,现在需要减缓放慢,甚至限制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意义,绝不能把“可持续发展”同“加快发展”对立起来。目前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绝不是发展本身带来的,而是错误和片面的发展观导致的。三、 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整体上讲,践行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因素。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在于使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中所说的“人”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人本观中所说的“人”是不同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只是把人看成是自然人、抽象人、一般人,因此,他们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需要”。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针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没有否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要考虑人的自然本性和一般本性。其次,还要明确,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其中也包括对人的生活的关心和对人格、权益等的尊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资本主义的人的本性假设理论,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使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封建统治者的所谓爱民、为民,不过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统治人民。因此,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者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够而且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2],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真正把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统一起来。但是,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仅以增长速度论功过,就难免引导人们一味地去追求高速度,也就很难顾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关键还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例如,建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是密切相联的。2003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问题,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决策。解决了政绩观问题,就能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提供思想和制度保证。从根本上说,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建立这样的机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如果不首先搞清楚政府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就很难判定到底什么是政绩、什么不是政绩。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监督机制,真正鼓励、引导和保证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三)、狠抓求真务实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在互联网上搜索“科学发展观”和“讲话”两组词,就会跳出数不清的各级官员开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会议,不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大小官员们讲话必然高呼“科学发展观”。但是多半是会上有声会后无文。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思路、新思想,它首先是理念、思维层面的东西,但科学发展观又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应该变为政策、制度与实践。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迫切的实践问题,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因此,狠抓落实,狠抓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代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政绩,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实践党的宗旨,造福一方百姓的政绩;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的政绩;是立足当代,惠及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为党建功、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坚决杜绝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就可以不去克服困难、创造辉煌政绩。恰恰相反,只有为人民去创造政绩,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要以创新精神去创造政绩,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进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去创造政绩,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以群众利益为目标去创造政绩,把实现群众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唯一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体来说践行科学发展观,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5)维持、保护和扩大自然资源基础。(6)关注科技进步,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以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7)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2023-09-05 08:18:541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09-05 08:19:05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4、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2023-09-05 08:19:141

发展社会主义为什么贯彻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2023-09-05 08:19:582

200分求大学生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健康成长的

到这个网站上抄,空对空:http://kxfz.subaonet.com/html/xxxd/
2023-09-05 08:20:085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二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023-09-05 08:20:242

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载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023-09-05 08:21:19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023-09-05 08:21:317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写入党章的。

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在2012年11月的十八大上决定的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正式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023-09-05 08:22:132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何在?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意义: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2、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回思想的具体体现。3、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4、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5、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
2023-09-05 08:22:441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有哪些?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023-09-05 08:23:033

求一篇大学生假期调查报告(围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就业等社会问题)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理解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巩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解决前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的高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突出了发展这个主题。抓好发展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一方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要有新的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根据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更新发展的观念,丰富发展的内容,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要用新的观念,新的体制,新的办法,促进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在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和保持我们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利益。这样才能体现我们作为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这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人均的GDP在2003年刚刚达到1000美元,中国在总体上仍然是一个低收入的国家。按照国家统计局1992年制定的到2000年的16项小康指标的目标值,到上世纪末还有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项指标未能达到;而且分区域看,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了78%,而西部只实现56%。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收入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康、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我们有能力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求我们各级党政干部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样我们才能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必备的条件。
2023-09-05 08:23:16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原文

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
2023-09-05 08:23:392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党和国家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的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
2023-09-05 08:23:511

怎样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与践行科学发展观作者: 姜涛 | 时间: 2007-01-01一、为什么要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理论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确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即为什么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概括地讲,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依据和关键所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几大基本挑战:一是人口三大高峰的压力即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国家人力资源问题、国家公共健康保障问题、国家食物安全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老龄社会问题等,都将对国家发展形成巨大挑战。二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人均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将形成能源与资源相对不足的双重压力。三是城市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有务农人员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多重压力和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非城市地区本身也面临发展空间、发展资金以及资源、能源不足等问题。四是地区间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对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形成潜在的巨大压力和不良效应。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的状态不断显现。六是信息化进程和科技竞争能力亟待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而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5%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这些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承认它、正视它,并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就能不断提高,进而发展也就能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及时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二、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校正错误认识和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对执政理念的飞跃。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矫正实践中的“偏差”,对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不是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在实践中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纯地理解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速度是硬道理”,导致重发展、轻保障,重生产、轻生活,致使土地征用侵害农民的利益、城镇拆迁侵害居民的利益、企业改制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的发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要防止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倾向。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强大国力,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揭示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条件和途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但不是没有重点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社会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防止和纠正经济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但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不是没有重点发展,讲“两点论”不是否定“重点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些方面又是贯穿发展的全过程。要解决矛盾,促进全面发展,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整体而言,经济发展无疑是贯穿发展全过程的“重点”和“主要方面”,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失去经济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强调全面发展,绝不是否认“重点论”,而是要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通过抓好重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保持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保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些环节过于薄弱,就不可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但由于区域资源条件各异,发展起点不同,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发展中日益严重的失衡问题、失调问题。要在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并不是搞平均发展。不能以协调发展为由“压快拉慢”,“齐步走”,甚至“劫富济贫”,那样最终只能是慢发展或不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进带后进,以先富带后富,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在发展中求协调,在前进中求平衡,而绝不是搞平均主义。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不是放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超常规增长、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环境上的“双超常”,即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过度开采、盲目上项目,时有发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生态道德,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不是放慢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绝不意味着过去的发展太快了、太急了,现在需要减缓放慢,甚至限制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意义,绝不能把“可持续发展”同“加快发展”对立起来。目前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绝不是发展本身带来的,而是错误和片面的发展观导致的。三、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整体上讲,践行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因素。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在于使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中所说的“人”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人本观中所说的“人”是不同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只是把人看成是自然人、抽象人、一般人,因此,他们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需要”。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针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没有否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要考虑人的自然本性和一般本性。其次,还要明确,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其中也包括对人的生活的关心和对人格、权益等的尊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资本主义的人的本性假设理论,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使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封建统治者的所谓爱民、为民,不过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统治人民。因此,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者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够而且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2],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真正把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统一起来。但是,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仅以增长速度论功过,就难免引导人们一味地去追求高速度,也就很难顾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关键还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例如,建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是密切相联的。2003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问题,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决策。解决了政绩观问题,就能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提供思想和制度保证。从根本上说,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建立这样的机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如果不首先搞清楚政府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就很难判定到底什么是政绩、什么不是政绩。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监督机制,真正鼓励、引导和保证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三)、狠抓求真务实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在互联网上搜索“科学发展观”和“讲话”两组词,就会跳出数不清的各级官员开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会议,不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大小官员们讲话必然高呼“科学发展观”。但是多半是会上有声会后无文。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思路、新思想,它首先是理念、思维层面的东西,但科学发展观又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应该变为政策、制度与实践。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迫切的实践问题,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因此,狠抓落实,狠抓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代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政绩,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实践党的宗旨,造福一方百姓的政绩;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的政绩;是立足当代,惠及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为党建功、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坚决杜绝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就可以不去克服困难、创造辉煌政绩。恰恰相反,只有为人民去创造政绩,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要以创新精神去创造政绩,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进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去创造政绩,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以群众利益为目标去创造政绩,把实现群众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唯一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体来说践行科学发展观,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5)维持、保护和扩大自然资源基础。(6)关注科技进步,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以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7)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央编译局出版1995年版,第二版。[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4]“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陈志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会发言材料,2006年1月。[5]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房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会发言材料,2006年1月。[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牛文元,《文汇报》,2004年3月7日。[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央编译局出版1995年版,第二版,p56。[2]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p2。“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023-09-05 08:24:001

简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精神实质及科学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不是“坚持”也不是“促进”这么一个动作,而一定是一种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越自觉越坚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科学规律谋划发展大计。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促使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2023-09-05 08:24:131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有: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2,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3,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5,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望采纳!
2023-09-05 08:24:25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要看到,经过前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虽然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比如,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有三项没有达到。一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是人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指标是人均75克,实际达到73克;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原定指标是100%,实际上建成80%。这三项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中的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的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于这样的发展观叫什么发展观,全会后有各种说法,有的称它为"新发展观",有的称它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的称它为"全面发展观"。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需要重视的是,科学发展观在全会上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来的。  3、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针对粮食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4、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展资料: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向全党介绍了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参考资料:李君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人民网
2023-09-05 08:24:35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楼上的 能不能回答的清晰点 简单点
2023-09-05 08:25:034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青少年有何要求

1.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3.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09-05 08:25:46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简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4、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2023-09-05 08:26:27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新一轮高速增长暴露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宏观调控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不稳、工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稳定农业,必须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做强工业,必须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同时,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完善产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就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必须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三是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人口转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使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建立在人口、经济、城镇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革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扩大我国的资源配置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好的发展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并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要消除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等。只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才能有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参考资料: http://www.bjyouth.gov.cn/llwz/gjhxsh/68329.shtml
2023-09-05 08:26:341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1)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3)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4)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2023-09-05 08:26:443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哪些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哪些介绍如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意义: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2、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回思想的具体体现。3、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4、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5、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
2023-09-05 08:26:59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023-09-05 08:27:371

我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这样一个阶段,如果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如果应对失误,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推动发展,不仅有模式、途径等问题,更有世界观、方法论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等。这些新要求,突出强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 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
2023-09-05 08:27:593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科学发展观就是“一观二论”  “一观” 就是科学发展观,“二论” 就是正理均赢论和第三空地论  人们还无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高深,所以人们很自然地要问: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谁知道科学发展观?目前,科学发展观也遇到了一些理论上的困难,我们必须知道它的结构特征。今天,我们用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观看待它,就会想到人的行为有三特性,水分子是三原子,DNA模型是三夸克,由此推断,科学发展观也似乎是三元结构:  一、科学发展观  二、正理均赢论  三、第三空地论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观二论"结构特征。
2023-09-05 08:28:356

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关系?

统筹区域发展,头筹城乡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023-09-05 08:29:022

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执政为民。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在实践中努力积极的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
2023-09-05 08: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