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2021年还建设新农村吗

2023-09-16 00:57:29
TAG: 农村
共1条回复
里论外几

2021年还是会建设新农村的,新农村的建设并没有被叫停。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相关文件,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1.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2.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3.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4.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5.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第三条 (三)探索建立农村建筑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联合大专院校、学术团体,加强农村建筑工匠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并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工程施工人员能力素质。

相关推荐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 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 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绝不是用城市和工业代替或消灭农村,而是保护和支援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差别化、互补化、协调化发展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有以下几点原则:1、坚持统筹城乡协调规划发展 当前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包括了 社会 、 经济、文化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 2、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新 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宅基地、荒地 进行建设,积极引导散居农户集聚到规划点居住。3、保护生态农林景观环境格局 规划应把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到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生态农林景观环境优 势,保护农村自然生态资源,保证资源利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传承传统地域特色、创造现代乡村风貌 4、新农村规划中,应在尊重地域文化、地方传统、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创造适 应于现代生活的乡村风貌环境。 应避免“城村同貌”现象,避免农村空间形态从自然化转变成模式化。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和内容包括以几条:1.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开发高效农业,保护土地,守住土地红线。 2,保护和综合治理农村江河湖水系,保护水资源,提升农村饮用水质量。 3.农村将全面实现绿化、亮化行动,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圆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乡村亮化”的乡村绿化格局。 4.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在垃圾、污水,垃圾分类和再次利用上建立完整的处置体系,对农村的下水道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和尾水回收利用进行升级改造。 5.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吸引更多的 社会 资金,加大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 6、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业,进一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培养乡村 旅游 的特色品牌,推动乡村 旅游 提质升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营销、人才培训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 7、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民俗、农家乐。大力支持农民回乡创业兴业,从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农民回乡创业。 8、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村电商,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动农村电商基本覆盖,让更多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出去,繁荣乡村经济。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内容就比较广泛了,说的最浅显易懂一点就是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农村的整体基础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加强,重现建设,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全新的农村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房屋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学校、养老设施、公共卫生间)等,以及抽象层面的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大家的整体文化水平等,这些都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分为精神层面和现实基础环境设施层面。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有的农村地区已经完成了相关建设,有的农村地区却还没有开始,这个还没有开始指的是道路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农村地区的水泥路都没有铺好 ,路都没有修好,更别说内部的建设了,因此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感谢关注!爱农帮,农民的好帮手 新农村建设是个样板工程,全部资金由国家负责,(包括水利、水改,路灯,公路及硬化,村民房屋外面美化)等等,每个省有幸运村,国家有小岗村,还帮助建有展览馆,自来水喷泉。这些就是当今我所了解的所谓新农村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盖起新农村房子,修好路搞一点花花草草。而是应该把新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精神文明,法制观念提高。让新一代农民生活水平比以前更富裕,让老百姓更加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在我们这里的新农村建设,先要举行村民大会,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同意,并签字盖指印。再由村两委打报告给乡(镇)政府申核批准。然后通过市城建局、国土局、农办等单位批准同意。再报市主管市长的批准同意,下文件后,这个村子就启动了”旧村改造“。旧村改造的农业人口,每人得宅基地35平方米。非农户按登记的”集体地土地使用证的面积进行1:1对等置换新宅基地。整个村庄统一推倒重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外观、统一层高,统一座向,呈井字状整齐排列。十分美观。 新农村建设从一定角度来讲和时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旨在通过对农村房屋、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多方面进行建设,改变农村的面貌,方便农民的生活;而乡村振兴战略则从更为大的角度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新农村建设是有奖补资金的,对农民来说,在建设范围内可以申请的补助主要有以下几种: 厕所改造补贴、厨房改造补贴、水井改造补贴、农村猪圈牛圈改造补贴、建沼气池补贴、新农村建房补贴、修路补贴 (路面硬化补贴)等等。具体来讲,新农村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整治、农村道路硬底化、自来水工程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危房改造、农村卫生站建设 等,但是这些项目时要报批才能够获得资金补助,一般以村为单位进行申报,县农委和财政局实地考察评审通过后即可下达项目计划和补助资金。具体申报时间各地不一,可以去农经局或者人民政府做咨询。 原先已经搁置的新农村建设,最近突然有提上了日程,而且已经开始了,注意是,开始了。 像本人所在的山东风筝之都沂蒙故地,地处山区丘陵,高速不通,矿产全无,产业乌有,当地百姓近几年,年轻人选择进程,中老年人选择在老家搞搞禽类养殖,牲畜养殖和樱桃、大棚种植,虽然没有江浙沪三地大富大贵,也是弄得有声有色,就在刚刚合并了村镇几年之后的今天,突然,村集体召开了党员会议,没有召开村民大会,就直接下发了通知,注意是通知了党员,然后由党员将新农村建设通知转告村民,但是,通知内容,到现在村民没有看见,知道的是,要将几个村子再次进行地理迁移,流程是:先拆迁原有住宅,不允许新建住宅和装修,然后才是建楼房,修建前和修建过程中,村民需要自己找地方住,看来如果无法投靠亲戚朋友,租不到房子的话,只能住在荒野了,建完后,根据宅基地证件面积进行补偿回迁,但是具体的评估公司是哪家不知道,然后本人查询山东省政务公开网,得到的回复都是去咨询各级政府,但是各级政府也没有查询到相关的通知公告,这真的令人极其难以理解,这算什么新农村建设!!! 已经看见网上报道菏泽新农村建设,出现的令人愤怒的情况,还是通过朋友圈进行的反映,无奈,旧农村哪里阻碍到城市化了,新农村的新究竟有意义吗关于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归纳为两大版块,告来与您交流分享,同时,希望能看到你的墨宝与高见。 第一版块:即硬件建设,主要有以下:(一),通柏油马路到门口巷道。(二),自来水进村入户上锅台。(三),通电无故障。(四),宽带进村入户无信号盲区。(五),有条件的村组通天然气或煤改气,村民能用上清洁,新型,无污染的环保能源。(六),无危旧住房,绿化面积占村落占地面积至少在三分之一以上,(七),出行有公交。 以上是硬件,也是基础建设,而今,硬件建设各地农村基本实现。 第二版块:即精神文明建设,也称“软实力”。主要包括:(一),国有法家有规,重视,铸造村民,守法爱国爱村爱家的向上,进取的品德培育,修养,凡事讲国法,守家规(仁义礼智信)。(二),重视环保,有保护生态意识,讲卫生。(三),村上大事小情等等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有议事理事机构,不论红事白事坚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节俭,友善的新风尚。 当然还有一些。 由上:而今,新农村硬件建设即“硬实力”全国各地农村普遍实现和达到标准。 而农村“软实力”尚有一些不足,需要补课,“充电”,这是新农村建设当下一“短板”。 因此, 社会 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两个文明缺一不可,一是物质文明,二是精神文明。 两个文明互为关联互相促进也是“纽带”关系。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之后又逐步丰富工作内涵,是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据我了解,主要有四部分内容 : 一、发展农村各项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和振兴种植业,就是重点建设以信息化、 科技 化、设施化、规模化、水利化、智能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二是发展以规模养殖、科学养殖、生态养殖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三是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 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劳务输出业、服务业等各类产业,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三、农村的各项改革问题。国家已经意识到农村要发展,必须要做出改革,把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好,农村发展才会轻装前进。比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教育改革等一些列改革,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破冰涉水,有的正在酝酿推进。通过改革,会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公共事业建设方面工作。新农村建设体现一个新字,有的要完善,没有的要新建。就是在公共医疗、环境绿化、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文化 体育 设施、农村养老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让农民生活在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新农村中,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成果。
2023-09-05 13:53:251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都有哪些具体内容?

近年来,我国开始加大对新农村的建设,做到以民为本,新农村一定要能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及完善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我国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那么什么是新农村建设?都有哪些具体内容?近年来,我国开始加大对新农村的建设,做到以民为本,新农村一定要能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及完善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我国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那么什么是新农村建设?都有哪些具体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什么是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1、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行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3、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4、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6、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有关要求:“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以上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介绍,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出发点就是要从发展农业行业,提高农业收益,培养农民技能的角度来建设新农村。
2023-09-05 13:53:351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就是在经济,人文以及环境方面推进新农村的不断变化。让农村环境越来越好,人文越来越祥和。
2023-09-05 13:53:5014

怎样进行新农村建设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4、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 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
2023-09-05 13:54:391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2023-09-05 13:54:50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目标是什么?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4)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5)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8)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概括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2023-09-05 13:56:382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23-09-05 13:56:581

新农村建设政策

1、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动工兴建住宅楼的农户,可按造价的一定比例,凭乡政府或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证明,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扶持。2、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动工兴建住宅楼的农户,其占用非耕地建房的,免收一切税费,占用耕地建房的,其耕地开垦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3、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住宅楼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由乡镇(街道)组织进行,市国土局、市建设局进行指导,并免费向农户提供相关资料、图纸。4、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兴建的住宅楼办房产证只收工本费,免收登记费,测绘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5、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兴建的住宅楼,其供电设施、广电设施、电信设施均由供电、广电、电信部门统一总线到点,安装到户,分户安装其入户材料费按现行价格收取,免收安装工资,初装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6、市试点村规划区内结合改厕兴建沼气池的,经验收合格后,由每个补助800元(含实物)。7、市试点村规划区内的主道路,按最低3.5米宽的标准浇水泥路面的,除交通部门按标准补助外,市财政在通村公路标准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重新补助。8、水泥路建设由行政村自行组织施工,不对外承包的,税务、工商等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实行零税、零费。9、上级下拨的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试点村项目实施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足额拨付到有关试点村使用,其他部门不得从中代扣任何款项。10、凡行政村新建村部,市财政按主体工程投资的15%予以补助,乡镇(街道)予以配套补助。11、凡用于农民新村建设的木材,纳入农民自用材管理,由乡村两级出具有效证明,由当地林业工作站核实用材数量,免收林业规费并给予放行。12、市委、市政府鼓励改造“空心村”。对利用“空心村”闲置土地建设新村并达到新村建设标准的由市政府将予以适当的补助,并按规定重新核发相关证照。二、大力发展新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13、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允许农民投资进入。14、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用地、税费、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当地政府全程提供服务,享受客商待遇。15、鼓励农民创业,对农民初次申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免收登记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可以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可享受原村级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权益,同时承担相应义务。农民从事手工业生产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收工商登记和有关税费。农民兴办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独立核算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自开业之日起分别免征所得税1年和2年。16、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农民经商办企业银行、信贷部门要积极扶持,努力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17、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录用当地农民工,实行定向订单或职业培训,只要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并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市政府再就业办公室按有关规定在促进再就业资金的出资,适当补助企业和培训机构。18、允许农户将自己没有能力开发的耕地、山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调换、转让、租赁、入股、反租倒包等方式流转给有能力的经营者开发。19、投资农林牧渔业(含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了国家政策法规允许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外,还可以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其土地出让金按每平方米10元人民币收取。20、利用“五荒”资源或在边远贫困山区从事农林牧渔业开发项目,所需集体土地经当地村集体同意,投资者可以采取租赁、承包、合资入股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国土部门免收报批规费。21、从事农林牧渔业开发的企业(含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期十年以上,自有收入年度起,新增的所得阁地方所得部门,前十年将50%纳入地方财政建立的企业技改基金和新产品开发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22、2006年5月起,猪饲养量达到10000头以上的,可按种猪价格一定的比例,经有关部门核实后,凭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证明,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由市财政贴息扶持。2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确认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由市财政市财政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24、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农产品,对获得国家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由市财政分别一定的奖励。25、加大对带动农户100户以上、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三、加快培育新农民,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26、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自主发展能力,凡农民积极主动参加市级以上农民技术等学校培训的,通过学习考试并获得市级或市级以上专业技术合格证或毕业证的,由市财政将给予一定的奖励。27、对农民进城务工、办企业,其子女入托、入学,凭房产证、户口册、营业执照或有关部门证明等有关证件,享受本市城镇居民待遇。企业农民工在人才聘用、职称评定、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考核评选;工龄计算、劳动用工、医疗卫生、户口迁移、子女就学以及因商务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享受与国有单位人员同等待遇。【温馨提示】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2023-09-05 13:57:241

新农村建设??

百科名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目录总体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建设背景建设实质重大意义政策解读一、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二、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农村旅游为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指导意义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总体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建设背景建设实质重大意义政策解读 一、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农村旅游 为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指导意义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展开 编辑本段总体要求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编辑本段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编辑本段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编辑本段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编辑本段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1] 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编辑本段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所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编辑本段建设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编辑本段建设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编辑本段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编辑本段政策解读一、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而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新农村建设。 某些地区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目前,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主流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有能力要干、没有能力也要干。另一种倾向是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城乡有别因地制宜有特色者生存。我国城市规划历来得到政府、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呢?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 1、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2、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3、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二、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 1、中央专项资金--2006年国家支农资金将达3397亿元 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资金的支出累计为9350多亿元。2004年为2626亿元,2005年达到2975亿元,2006年计划在这一基础上新增400多亿,达到3397亿元。2006年的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今年总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强用到了农村。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2、金融机构支持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6年2月召开的全国合作金融监管暨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农村信用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农信社要着力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设,大力抓好业务创新,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用新思路、新机制搞活小企业融资;加大对产业化、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增加助学和消费信贷的投入,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以手续费为重点的中间业务。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已刻不容缓。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提高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对农村“两水”(饮水和灌溉用水)、“三网”(电、路、通讯网)、“两气”(沼气、液化气)、“两个市场”(境内外销售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有政策性的领域要加大投入。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贷款是市场行为,是把商业资金用于具有高回报的项目建设。贷款的原则是实施地区总量控制,与地方财政能力挂钩,同时考虑区域、政策导向、贷款质量和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把城建行业贷款总量控制限额分解到各省级分行,并通过监测确保各地不得突破,以防范对地方政府过度融资的风险。在项目分类指导上,对收费项目原则限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以上的市区项目,要求项目资本金比例在20%(含)以上;对非收费项目要求仅限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的项目,项目资本金要求进一步提高到30%(含)。 刘明康指出,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3、经营土地资源的融资 这种方式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手段,充分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储备进行融资。经过对土地的开发,实现不同地段,不同价格,利用转让、租赁、拍卖等方式获得土地资源的经营收益进行城镇建设投资。跳出传统的“先基建、后招商”和靠贱卖土地置换基础设施的老路,改为以市场运作,整合经营城镇资源,以整合实现增值,在增值中推进整合,边开发、边增值、边经营、边发展的思路。 4、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 这种方式以国家与民营相结合、民营投入为主。特点是以少量国家投资带动大量民间资金(外资、内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作中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责任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责、权、利明确。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市场化融资?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凡是可以收费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应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投入,政府依法进行监管;在街道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中也可尝试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将城市街道的路灯、垃圾收集设施、公厕、书报亭、广告牌等设施统一规划和委托经营管理。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规定了政府和企业双方的责权利,实质上在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使政府与企业双方各展其长,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四两拨千斤”,引导农村多元化投资。中央专项资金看起来数额庞大,但如果撒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持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的政策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实质上来讲是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农业多元化投入格局。编辑本段农村旅游为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又为农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又为农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们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指导方针。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成败的一把标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是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通过城市的“反哺”,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到,农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一些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1.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发展农村旅游,尤其是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且符合市场规律,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能推进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2.农村旅游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3.农村旅游拂动乡村文明风 农村旅游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农村旅游,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4.农村旅游打造农村整洁环境 农村旅游中的旅游休闲环境的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最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唯一性等等,都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5.通过农村旅游社区参与促进农村管理民主 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或里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2023-09-05 13:57:5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培植新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植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特色,注重投资强度,大力招商引资,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 生活宽裕,就是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促进生活宽裕。要调整所有制关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规模效益;要调整劳动关系,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转变农民身份,建立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其合法权益;要调整分配关系,帮助农民加大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继续加大农民减负力度,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 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要深入开展农村形式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村容整洁,就是要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治、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洁。要搞好道路硬化,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问题;搞好村庄绿化,优化生态环境;搞好街院净化,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特别是把推广使用新型沼气、改水、改厨和建设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布点示范。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地观念,努力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建立监管并重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文明生态村的建成。 管理民主,就是要以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尊重村民的自治权,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精简乡镇机构,严格机构编制,规范干部报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当调整政策,防止乡村干部运用执行不合理政策的权力向村民寻租;畅通农民投诉地渠道,严肃查处侵犯农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件,绝不能放任乡村干部胡作非为。
2023-09-05 13:58:032

新农村建设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用全新视角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位列我国未来五年科学规划的十大方略之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新内涵和新特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时代特征。这次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是新农村最富时代特色的标志。二是综合特征。新农村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者某个环节,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协调的发展。三是联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四是渐进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况和状况都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五是动态特征。新农村建设立意十分高远、内容非常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二、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任何重大建设事项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一)规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作用越来越重要。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律依据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宏观调控引导各项建设、保障城市和区域健康快速发展的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乡规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一再强调,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完善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曾培炎副总理在讲城乡规划时指出,“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促进城乡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可以说,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已成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关键而重要的手段,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实施项目的依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规划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的成功实践经验所证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城乡规划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和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景观和文化氛围,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科学到位的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乡建设,推动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规划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例如:韩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成为不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上世纪60年代,在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韩国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却引发了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国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新村运动,在最近30多年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这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也有大量生动实例,如新疆的抗震安居工程、江西省的村庄整治试点、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广东省的建设生态文明村试点等,由于坚持规划先行,典型引路,投入资金和劳力虽然不多,但成效却很显著,受到农民广泛拥护,这些都彰显出科学规划的显著功能作用,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的蓝图,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科学规划,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有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起点低甚至严重滞后,就无法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状,无法改变“走进房内过城市生活、走出屋外是农村环境”的现状,无法改变“走进去是城市、走出来是农村”的现状,甚至会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循环怪圈,过去是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住,现在一代人建三次房,造成重复建设、反复建设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引起了社会不满,留下了历史遗憾。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曾出现,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要素市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预测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南阳市农村发展带来大好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吃透中央精神,用足用好政策,顺应南阳发展的潮流,乘势而上,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 (一)正确看待南阳市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富民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免交提留款,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南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看,南阳市农村建设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中心村地位日益凸现。随着镇、村合并,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及经济强村因基础条件较好,正越来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现出中心村的明显地位,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二是农村面貌迅速变化。南阳市村级经济逐步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成为近年来南阳市村级建设的重点,村级主干道路修建、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电网改造等有了新的进展。四是农民参与热情高涨。广大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衷心拥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来,农村形势一片大好,这些都为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南阳市农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南阳市农村建设,纵向比,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尤其与先进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一是村庄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建设乱,土地资源使用粗放;二是村级建设无序,空间布局杂乱无章,造成社会资源和个人财产的巨大浪费;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各项管理很难有序推进;四是建筑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内涵,没有地方特色;五是人居环境不优,农村生活质量欠佳,脏、乱、差状况亟待改变。应当说,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建设到处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和带动。 (三)南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空前机遇。南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2.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乡镇总数212个、行政村4651个、自然村40131个,农村人口、农村经济所占比重很大,“农”字的分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去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率已超过30%,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条件日臻成熟。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谋划和加强“三农”工作。从全国宏观环境看,中央明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在宏观调控中把“三农”作为重点加强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农政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越是面临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机遇期,越要更加重视搞好规划,用科学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四、搞好科学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镇(乡)域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对镇(乡)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要根据镇(乡)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体系,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经济发展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引导乡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合理确定镇(乡)域道路交通、电力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都要纳入镇(乡)域规划统筹安排,通过科学的镇(乡)域规划,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科学的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在镇(乡)域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村庄分布的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庄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村庄布局;根据村庄规模与等级,统筹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凸现新农村建设特色。通过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突出地方特色,创造体现农村建设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 (三)合理制定配套设施规划,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保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是规划和建设好“三大中心”、“三大场所”和“六条管线”。“三大中心”是指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三大场所”是指托儿所、敬老院和超市市场,通过教育、养老、购物进村,以满足农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体系与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六大管线”是指公交线、宽带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排水管,做到适度超前,预埋铺设,以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水平制定配套设施规划,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强化居住建筑设计,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在镇(乡)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传统习俗,结合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势就利,合理布局宅基地,使农民新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映成趣;农居建筑设计要符合现代住宅理念,大小高低、内部结构、光照、保暖、通风等方面都要实用;要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充分体现地域风情,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满足不同类型农民的建房需要,同时注意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住宅。通过强化居住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艺术水平,优化乡村人居面貌和环境。 (五)注重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行生态规划,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尊重和悉心呵护自然环境,继承村民们尊重周边生态环境、与之共存的传统思想,突出保护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严格控制村庄周边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形成农田、林地、山体、河流池塘等生态复合系统。加强环境整治,实施“三改三清”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动员农民治理脏乱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依靠群众,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宏伟事业,是为广大农民谋利造福的千秋功业。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统一提高思想认识,勇于探索实践。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南阳市农村地广人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新农村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区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布局、地形地貌、乡土风情、历史文化、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发展前景,立足适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要区分轻重缓急,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变那些农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选择,制定农民参与的途径,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要通过村庄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的编制予以引导和规范,防止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层层下指标,浪费财力物力。 (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逐步推进。要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引导农民有序建设美好家园;要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通过分析对比,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 (五)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确立长期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的重点、时序和组织领导方式。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各级各部门都要积极跟进,凝心聚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场重大活动中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投入,抓紧组织编制科学、规范、合理、操作性较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效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各级规划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导则》和《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积极开展农村规划培训,普及农村规划知识,启动实施“千人千村工程”,组织广大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入驻广大农村,宣传、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指导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坚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动员全市上下迅即行动,扎实推进,努力谱写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2023-09-05 13:58:531

名词解释: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23-09-05 13:59:022

建设新农村国家有什么政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以工带农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2023-09-05 13:59:3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2023-09-05 14:00:25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23-09-05 14:01:046

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23-09-05 14:01:341

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工作?

  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农民尊重和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民意表达机制,把他们的合理意愿和要求体现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中。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他们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市场情况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切实维护农民的意愿和创造。要鼓励农民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第三,要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  第四,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才能促进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2023-09-05 14:01:541

新农村建设二十四字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是在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20字总体要求,讲到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讲到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讲到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问题。扩展资料:认真审议好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事项,发挥好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浩繁的工程,地方人大要充分履行好依法决定重大事项这一职权,把那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以及对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做出决定或决议,把党委的主张、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的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以此凝聚人心、增添力量。在这一点上要突出抓好两方面工作:一要审议好本行政区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切忌走过场,目的是通过审议,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可行,符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方法措施得当、保障手段有力的基础上得到顺利推进。二要依法审查好新农村重大建设项目。通过听取审计汇报和重大建设项目汇报等方式,坚决防止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为民、利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总体要求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地方人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2023-09-05 14:02:03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相悖的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笔者以为要做好做活五个方面的文章: 一、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二、生活富裕 用产业化的布局 实现社会重建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研究;三、乡风文明 用市场化的思维 实现制度重建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四、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 实现生态重建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研究;五、管理民主 用科技化的手段 实现文化重建 --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2023-09-05 14:02:252

新农村建设属于哪个部门管

法律分析:新农村建设一般由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新村办)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2023-09-05 14:02:35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2023-09-05 14:02:463

新农村建设目的

一句话!就是为了给农民实惠!
2023-09-05 14:02:574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者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向城市倾斜、向工业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农村相对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
2023-09-05 14:03:0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3-09-05 14:03:271

新农村规划怎样进行

很好,在平原地区
2023-09-05 14:03:39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2023-09-05 14:04:072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求解答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023-09-05 14:04:151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支撑)。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经济基础)。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物质条件)。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4)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有关要求:“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体制保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6)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2023-09-05 14:04:231

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九个方面的明显成效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基本平衡。去年全国粮食总产达10030亿斤,实现连续4年增产,单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棉花、糖料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四年较快增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0元,比上年增加553元,实际增长9.5%,增收绝对额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加快。2006年至2007年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农民700万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训专业农民153万人,促进了农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能力的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去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近两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900多万户,去年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2.3万公里。——耕地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国家把确保18亿亩耕地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全面启动116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农业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新制定或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动物防疫法等多部涉农法律相继实施,兽药管理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多部行政法规和规章相继颁布。——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两免一补”使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减轻;7.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5.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开;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669万人,农村低收入减少709万人。——农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1万个,入社农户达到3486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入社农户每年每户比非成员农户增收约20%;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3.57万个,带动全国35.2%的农户,平均每户每年从中增收约1336元。——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启动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农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2023-09-05 14:04:321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农民群体,仅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靠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网络,立足主导产业,按照农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开展以科学为主的技能培训,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持,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抓基础,打牢发展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现有生产生活状况,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当前,应主要抓好村村通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水利设施建设、沼气池建设、村级公交车站建设等群众关心的民心工程,确保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要以“改水、改圈、改厕”为重点,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加快村组道路、河道两岸、村庄周围绿化美化和垃圾池建设,全面改善村庄环境,减少农村污染,美化农村生活。同时,要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农民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四、抓班子,强化组织保障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把村级班子建设成为带领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大胆选用政治上可靠、作风上过硬,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当群众的带头人,让他们成为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心骨和领头雁。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健全村民自治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推进村务公开,不断增强村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教育和引导两委干部,提高科学决策、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使基层干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023-09-05 14:04:391

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富了谁,比如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搞的“韩凤路农业旅游观光带”,周围的土地流转以每亩每年800元至2000元的价格流转给某些人用来种植果树建设大棚,为什么不允许当地老百姓种植呢?这种利益分配是不是在过去、现在、将来已经安排好了?从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至分地到人、强农惠农、不欺负老实人、让居民的钱包鼓起来的政策下,却用这种方式降低劳动者的收入。实际新农村的建设仅仅体现在修修路,建建围墙,装几个监控器。
2023-09-05 14:04:492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地规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农业哺育工业的历史阶段已基本结束,工业反哺农业条件已经成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改革开放前,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实现的。改革开放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缩小,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新的“三个剪刀差”: 1.金融存贷剪刀差。目前,在农村吸收资金的正规金融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农村资金大部分流向城市。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2003年,农户储蓄占城乡储蓄比重为18%,农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总和的5%,农业贷款仅占农户储蓄总额的46%。 2.征地价格剪刀差。按照土地政策规定,建设开发区和房地产用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征地价格低,出售开发价格高。据专家估计,通过“征地价格剪刀差”又从农民手中拿走2万亿以上。 3.工资剪刀差。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据有关单位调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与相类同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比较,2004年相差500~800元,进城务工农民按1.2亿人计算,仅“工资剪刀差”一项社会一年就节省一万多亿元,近两年总和可达2万多亿元,而且城市职工享受的福利待遇还未包括在内。 同时,国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农业的支持与农业的贡献很不相称。2004年,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仅占财政总支出的5.9%;农业贷款余额仅占社会总贷款的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的16.3%。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 1.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重要转变时期,迫切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传统农业出现了四大分化和演变:一是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产业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部门演变;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业就业者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获得收入向依靠农业外部收入演变。 2.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有能力支持农业。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GDP由89404亿元增长到182321亿元,增长1.04倍;人均GDP由880美元增长到1703美元,增长1.94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财政收入增加幅度每年在20%左右,2005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 GDP的87.5%,这表明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先进工业装备农业的能力已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已超过50%以上,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工业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家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与原则 (一)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一是鲜明的时代性。我国总体上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二是内涵的全面性。“二十字”要求是对新农村全景式的描述,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方位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三是影响的全局性。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全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1.必须以坚持两个“不动摇”为前提: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这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二是确保粮食安全不动摇,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2.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3.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按照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政府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乡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尊重各地传统、习惯、风格,不搞固定模式。 5.量力而行。各地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现实需求,根据实际可能,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不搞统一标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没有“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就无从谈起,“二十字”要求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重点要抓好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工业反哺农业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一)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除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外,重点应抓三方面工作: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当前要从五个方面转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从主要重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转向产量、质量、安全、生态和效益并重;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转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转向可持续发展型;从农业自我发展转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发展能力的集中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靠农业科技进步。实践表明,推广农业良种化、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最有效的举措。 (1)推广农业良种化。良种是增加粮食生产、提高质量、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换一次良种,可增产5%~10%,如果将我国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按80%计算,实行良种化,每更换一次良种,增产水平按7%计算,可增产538亿斤。 (2)逐渐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措施。实践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每亩费用3元,可节本增效25元,投入产出比为1∶8,同时,可减少不合理施肥5公斤。目前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仅占耕地面积30%,潜力很大。 (3)发展节水农业。我国水资源不足、利用效率偏低,节约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在不增加农业用水总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使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约水资源为1130~1180亿立方米。同时,通过全面普及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生物性节水技术,每年可节水1300亿~1550亿立方米。按亩均水资源量470立方米计算,相当于新增灌溉面积5.17~5.81亿亩。 ——加快农技推广改革。农技推广工作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农技推广目前的状况远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将农技推广工作列为公益性事业,为乡镇站配备必要的设备,加强技术人员知识更新。 2.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低,农业市场开放程度高,国内市场国际化,提高农业竞争能力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1)农业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要由创汇转变为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扩大劳动力就业;(2)出口结构要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初级产品、特色产品、加工品并重;(3)质量控制要由单纯的质量认证转变为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4)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农业产品出口创造便利条件,为农业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必要资金;(5)培育壮大农业产品出口企业,加快培育农业产品行业协会。 (二)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生活宽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体现。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年均须增长6.8%,而近20年平均递增不到4%,中西部地区更低。因此,加快农民增收形势严峻,必须采取新思路、新举措。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养业、设施渔业,如设施蔬菜、水果、水产、特色农产品,畜禽养殖小区等生产方式。实践表明,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是解决“靠天吃饭”、避免自然风险的根本途径;能够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率;既适合分散经营又适合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综合效益。 在种植业方面: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大水漫灌的水浇地节水38%,还能避免水、旱、虫、雹、风等自然灾害。辽宁省凌源市过去是个贫困市,通过发展设施蔬菜,每户大棚面积为0.6~0.8亩,仅这一项,年纯收入就超过万元。 在畜牧业方面: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据调查,约有64%养殖小区对粪便和废弃物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有76%养殖小区能够规范使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目前,全国有各类畜牧小区4万多个。 在渔业方面:以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目前,全国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立方米,年产优质鱼40万吨。 第二,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据统计,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5%,平均每户增收1200元。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2004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322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1.06倍;“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加了0.4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每个农民可增收190元。应积极鼓励、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产业化经营,这两种类型农民能够真正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的利润,目前已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6%。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新亮点,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 第三,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知识就是财富”在农民身上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据有些省统计,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受过农业科技培训的比未培训的平均收入高出30%;在外出务工农民中,受过打工培训的比未培训的不但就业机会多,而且月平均工资高出200元。给农民培训知识,就等于给农民钱。目前,农民培训迫切需要由常规性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转变;由过去主要培训骨干农民向骨干农民与一般农户并重转变;由单一培训农民向多元培训对象转变。 (三)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 要从资金反哺、科技反哺、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入手。 1.资金反哺。主要是国家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时向农村和农民倾斜,重点投入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如水、路、电、通讯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三是公共服务,如农村流通体系、金融服务等;四是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在这些方面,仅靠农民自身努力是难以缩小的,主要靠政府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2.科技反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完善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快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极不相称。如2003年全国科研政府投入强度为1.21%,而农业科研仅为0.3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2003年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仅为全国科研拨款的一半左右。国家应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政策支持。要围绕保障农业的再生产活动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从农业支持与保护、农村税收、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推广、农民就业等方面,建立健全一整套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体系。原有惠农惠民政策要认真落实。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反哺农业和安置农民就业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十五”期间每年补农资金156亿元,安置农民就业272万人。国家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补农资金应税前列支,对安排农民就业应比照“国有企业安排下岗工人”政策。 (四)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1.乡风文明,积极倡导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加强治安管理,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村容整洁,使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要努力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置,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村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突出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管理民主,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要努力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各项民主制度健全,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
2023-09-05 14:04:591

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1、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2、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3、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4、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5、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3-09-05 14:05:211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绝不是用城市和工业代替或消灭农村,而是保护和支援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差别化、互补化、协调化发展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有以下几点原则:1、坚持统筹城乡协调规划发展当前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2、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宅基地、荒地进行建设,积极引导散居农户集聚到规划点居住。3、保护生态农林景观环境格局规划应把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到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生态农林景观环境优势,保护农村自然生态资源,保证资源利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传承传统地域特色、创造现代乡村风貌4、新农村规划中,应在尊重地域文化、地方传统、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乡村风貌环境。应避免“城村同貌”现象,避免农村空间形态从自然化转变成模式化。全新的农村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房屋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学校、养老设施、公共卫生间)等,以及抽象层面的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大家的整体文化水平等,这些都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分为精神层面和现实基础环境设施层面。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有的农村地区已经完成了相关建设,有的农村地区却还没有开始,这个还没有开始指的是道路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农村地区的水泥路都没有铺好 ,路都没有修好,更别说内部的建设了,因此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23-09-05 14:06:421

新农村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这个和其他的可行性报告一样,有项目概况,投资、环境、人文、水利等。
2023-09-05 14:07:154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异,实现农民富裕!而决不是盖几所楼,修几条路,栽几棵花之事!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一是科学规划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宜居宜业。 二是建设有奉献精神、有创新能力、有管理经验、政治性强、凝聚力优、村民信的过的村级施政组织。 三是发展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破除不良的农村风俗,形成具有特色的农村新文明、新风尚,建立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新型邻里和干群关系。 四是扩展农业发展范筹,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创造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条件,走农民共同富裕之路。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 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 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绝不是用城市和工业代替或消灭农村,而是保护和支援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差别化、互补化、协调化发展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有以下几点原则: 1、坚持统筹城乡协调规划发展 当前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包括了 社会 、 经济、文化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 2、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新 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宅基地、荒地 进行建设,积极引导散居农户集聚到规划点居住。 3、保护生态农林景观环境格局 规划应把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到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生态农林景观环境优 势,保护农村自然生态资源,保证资源利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传承传统地域特色、创造现代乡村风貌 4、新农村规划中,应在尊重地域文化、地方传统、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创造适 应于现代生活的乡村风貌环境。 应避免“城村同貌”现象,避免农村空间形态从自然化转变成模式化。 很多人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修修道路;刷刷白墙,搞搞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整洁一些,好像这就是新农村建设。 其实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要让农民宜居宜业,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农村要有“人气”,政治、文化、经济、民俗各项事业要有新的气象,农民经济没有负担,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家家生活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农村体制改革以后,随着 社会 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部分先后离开农村,大部分农村岀现“双空壳”,村庄空壳,集体经济空壳,个别村庄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这种现实的情况下,国家提岀了乡村振兴的战略。 新农村建设,这只是一个切入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农村产业振兴,才是最根本基础。农村没有产业,就很难留住人口,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原意。 说的是一个矿山老板开采一个金矿,他把赚取的利润,大部分分给矿工,矿工见在矿上有钱可赚,就把妻儿全都接到矿上来住,矿主见矿上来的人多了,就在矿上开发了各项生活设施,开办了学校、商店,矿工在矿上赚了钱,然后就在矿上销费,经济产生良性循环,矿山开采完了,矿山变成了一座城市。 农村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人口的村庄,就不会有较好的发展。要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把当地产业做大做强,有了产业,也就有了人气。 新农村建设随着 社会 的发展不断创新。 小时候上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参加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 小学毕业后赶上十年动乱。动乱结束紧接着农业学大寨,干的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这边热火朝天搞田地平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准备条件。理想中的整齐有序大寨式瓦房成了向往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农村生产责任制打破了出工不出力的现实。改革开放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民工的转移。钱袋子鼓了的先行建家立业。我们这边石头石板房应时而建。到了二干年,普及了石头房子。 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石头房渐渐的被翻建,砖混结构楼房的多样化。显示了农村农民工的思维模式创新。道路的硬化,道灯普及。溪流水利的建设,卫生的整治,道边空余地带园林绿化。特别是政府把美化乡村建设振兴策略提上桌面。 解决空心村问题十分紧迫。除了有纪念意义的古迹是否考虑保留保护。在一户一宅面前大家应该有整体意识。空心村解决不了何来的美化乡村!环境优美? 随着乡村振兴城镇一体化的实施,很多农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宅基地确权,土地确权之后,下一步就是农村整体迁移,土地统一征收,人口统一安置。 一些村庄会被安排到城里去,在城市的某个地方建设很多安置房,给搬迁的农村人住。也有一部分村庄不会搬到城里,但是会集中安置,建立新的小镇,合并村庄成为集镇。 而搬迁后的农村,宅基地房屋将会被销毁,土地被征收。征收的土地不是直接领现金,而是每年分红的方式。 由国家统一安排种植生产,建设农业园区, 科技 园区和畜牧园区。赚到的钱会按比例分到每个农村人手中,按土地多少来分红,多的每家能分到五六万,少的一两万。 而搬迁的农村人不用再种地和养殖,直接到城里做事,还可以做生意,或者进厂打工。安安心心工作,年底还能拿到分红上万元。 这样集中了对教育、医疗都是有利的,将之前不好管理的土地合并,不再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以后是几个村的土地全部统一种植一种农作物,机械化管理,全部安装滴灌,喷灌,无人机打药,自动播种收割,每块地里有湿度检测仪,有养分检测仪,知道农作物需要施什么肥。 农民搬迁后并不是住的高楼大厦,而是三四层楼的小别墅,每家每户都是一样的户型,有2~4人户型,4~6人户型,而且建设得很漂亮。门口有 娱乐 设施,公园公厕,儿童区域,健身设施和球场。 这只是一部分需要合并的村庄,一般是人口较少,大量人不在村里种地的,种植、养殖业都很差,山区,有地质灾害,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而目前经济较好,人口多,村庄发展较好,交通也方便,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的村庄是不会合并的。但是会改变农村风貌,免费的路灯,沼气,化粪池等。地里会免费安装滴灌等工程。每个村将建设一处景点,打造一个特色。 我所在的村庄,以上所说的都已经全部安装好,并达到四川省五星级 科技 农业园区,全国AAA级 旅游 区,明年将提升为AAAA级景区。 我所在的村庄就是示范村,以后全国会有大量村庄以这种模式改变。目前我们村的特色是温泉,金桑庄园,30万亩桑树,桑基鱼塘,古桑展览园,桑树 科技 园,小溪河鱼,无公害绿色蔬菜采摘,桑园民宿,桑间农家乐等。 农村不一定都会搬迁,但是农村会发生大改变,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会变成天堂一般漂亮,越来越多人向往农村。 如果你不信,也希望你来我的村子里看看,我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碧窝村,这里四季如春,碧海云天,拥有30万亩金桑庄园。 农村越来越好,赚钱方式变多,景色变美,耕作变简单,收益提高。城镇一体化之后取消农村户口,将不再有农村人。 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从2006年2019年党中央1号文件对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指明了向。 新农村建设国家非常重视,在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对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推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要扎实稳步推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如下: 近几年,党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 发展,扎实推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 历史 任务。 2、围绕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 3、扎实稳步推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大力提高农业 科技 创新和转化能力。 2、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3、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4、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6、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6、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7、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8、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加快发展农村 社会 事业,培养推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2、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3、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4、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5、逐步建立农村 社会 保障制度 6、倡导 健康 文明新风尚。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2、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3、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1、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3、培育农村新型 社会 化服务组织。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 社会 关心、支持和参与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对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2、科学制定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3、动员全 社会 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长期处于 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农业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 历史 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 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在新形势下推进的农村改革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 历史 任务,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下列出了我国近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直指三农。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 科技 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9年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 健康 发展和 社会 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根据以上新农村建设具体内容应是“生产发展(水利,电力,公路基础,生态保护,农业发展)、生活宽裕(人均收入增加,有养老保障,有医疗保障)、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卫生好、房屋建设规划好)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和内容包括以几条:1.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开发高效农业,保护土地,守住土地红线。 2,保护和综合治理农村江河湖水系,保护水资源,提升农村饮用水质量。 3.农村将全面实现绿化、亮化行动,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圆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乡村亮化”的乡村绿化格局。 4.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在垃圾、污水,垃圾分类和再次利用上建立完整的处置体系,对农村的下水道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和尾水回收利用进行升级改造。 5.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吸引更多的 社会 资金,加大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 6、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业,进一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培养乡村 旅游 的特色品牌,推动乡村 旅游 提质升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营销、人才培训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 7、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民俗、农家乐。大力支持农民回乡创业兴业,从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农民回乡创业。 8、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村电商,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动农村电商基本覆盖,让更多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出去,繁荣乡村经济。 我想要的新农村首选,肯定不是上楼。我想像中的新农村应该是山绿,水清,天蓝。农民吃喝不愁,小孩上学方便,老人老有所养,看病问题容易解决 农村修街道: 危房又改造: 厕所统一修: 自来水必要! 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内容就比较广泛了,说的最浅显易懂一点就是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农村的整体基础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加强,重现建设,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全新的农村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房屋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学校、养老设施、公共卫生间)等,以及抽象层面的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大家的整体文化水平等,这些都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分为精神层面和现实基础环境设施层面。 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有的农村地区已经完成了相关建设,有的农村地区却还没有开始,这个还没有开始指的是道路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农村地区的水泥路都没有铺好 ,路都没有修好,更别说内部的建设了,因此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23-09-05 14:07:361

新农村建设什么时候开始

新农村建设实施是2005年10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2023-09-05 14:07:462

新农村建设为什么停了

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2023-09-05 14:07:552

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都有什么

具体内容:1.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2.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3.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4.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5.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因此把保障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民权利的相关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多有不完善之处而仍需大力加强,所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认知。扩展资料: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农村建设
2023-09-05 14:08:05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而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新农村建设。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主流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有能力要干、没有能力也要干。另一种倾向是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城乡有别因地制宜有特色者生存。我国城市规划历来得到政府、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呢?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1.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2.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3.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1.中央专项资金--2006年国家支农资金将达3397亿元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资金的支出累计为9350多亿元。2004年为2626亿元,2005年达到2975亿元,2006年计划在这一基础上新增400多亿,达到3397亿元。2006年的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今年总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强用到了农村。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2.金融机构支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6年2月召开的全国合作金融监管暨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农村信用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农信社要着力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设,大力抓好业务创新,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用新思路、新机制搞活小企业融资;加大对产业化、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增加助学和消费信贷的投入,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以手续费为重点的中间业务。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已刻不容缓。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提高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对农村“两水”(饮水和灌溉用水)、“三网”(电、路、通讯网)、“两气”(沼气、液化气)、“两个市场”(境内外销售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有政策性的领域要加大投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是市场行为,是把商业资金用于具有高回报的项目建设。贷款的原则是实施地区总量控制,与地方财政能力挂钩,同时考虑区域、政策导向、贷款质量和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把城建行业贷款总量控制限额分解到各省级分行,并通过监测确保各地不得突破,以防范对地方政府过度融资的风险。在项目分类指导上,对收费项目原则限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以上的市区项目,要求项目资本金比例在20%(含)以上;对非收费项目要求仅限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的项目,项目资本金要求进一步提高到30%(含)。刘明康指出,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3.经营土地资源的融资这种方式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手段,充分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储备进行融资。经过对土地的开发,实现不同地段,不同价格,利用转让、租赁、拍卖等方式获得土地资源的经营收益进行城镇建设投资。跳出传统的“先基建、后招商”和靠贱卖土地置换基础设施的老路,改为以市场运作,整合经营城镇资源,以整合实现增值,在增值中推进整合,边开发、边增值、边经营、边发展的思路。4.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这种方式以国家与民营相结合、民营投入为主。特点是以少量国家投资带动大量民间资金(外资、内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作中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责任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责、权、利明确。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市场化融资?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凡是可以收费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应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投入,政府依法进行监管;在街道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中也可尝试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将城市街道的路灯、垃圾收集设施、公厕、书报亭、广告牌等设施统一规划和委托经营管理。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规定了政府和企业双方的责权利,实质上在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使政府与企业双方各展其长,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四两拨千斤”,引导农村多元化投资。中央专项资金看起来数额庞大,但如果撒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持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的政策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实质上来讲是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农业多元化投入格局。 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又为农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们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指导方针。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成败的一把标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是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通过城市的“反哺”,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到,农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一些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1.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发展农村旅游,尤其是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且符合市场规律,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能推进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2.农村旅游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3.农村旅游拂动乡村文明风农村旅游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农村旅游,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4.农村旅游打造农村整洁环境农村旅游中的旅游休闲环境的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最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唯一性等等,都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5.通过农村旅游社区参与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或里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2023-09-05 14:08:47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

  http://www.uoguo.com/Article/shxrw/rc/200603/20060331105445.html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023-09-05 14:09:0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大意义在于: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者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然而,从实际看来,至今全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有近5000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则为37.7%。“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是考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向城市倾斜、向工业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农村相对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这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农村“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农村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营造农村发展的新环境。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
2023-09-05 14:09:111

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政策及目标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用全新视角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位列我国未来五年科学规划的十大方略之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新内涵和新特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时代特征。这次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是新农村最富时代特色的标志。二是综合特征。新农村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者某个环节,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协调的发展。三是联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四是渐进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况和状况都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五是动态特征。新农村建设立意十分高远、内容非常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二、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任何重大建设事项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一)规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作用越来越重要。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律依据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宏观调控引导各项建设、保障城市和区域健康快速发展的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乡规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一再强调,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完善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曾培炎副总理在讲城乡规划时指出,“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促进城乡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可以说,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已成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关键而重要的手段,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实施项目的依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规划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的成功实践经验所证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城乡规划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和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景观和文化氛围,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科学到位的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乡建设,推动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规划的引领作用为国内外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例如:韩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成为不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上世纪60年代,在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韩国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却引发了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国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新村运动,在最近30多年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这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也有大量生动实例,如新疆的抗震安居工程、江西省的村庄整治试点、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广东省的建设生态文明村试点等,由于坚持规划先行,典型引路,投入资金和劳力虽然不多,但成效却很显著,受到农民广泛拥护,这些都彰显出科学规划的显著功能作用,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的蓝图,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科学规划,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有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起点低甚至严重滞后,就无法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状,无法改变“走进房内过城市生活、走出屋外是农村环境”的现状,无法改变“走进去是城市、走出来是农村”的现状,甚至会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循环怪圈,过去是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住,现在一代人建三次房,造成重复建设、反复建设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引起了社会不满,留下了历史遗憾。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曾出现,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要素市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预测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南阳市农村发展带来大好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吃透中央精神,用足用好政策,顺应南阳发展的潮流,乘势而上,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 (一)正确看待南阳市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富民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免交提留款,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南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看,南阳市农村建设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中心村地位日益凸现。随着镇、村合并,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及经济强村因基础条件较好,正越来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现出中心村的明显地位,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二是农村面貌迅速变化。南阳市村级经济逐步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成为近年来南阳市村级建设的重点,村级主干道路修建、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电网改造等有了新的进展。四是农民参与热情高涨。广大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衷心拥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来,农村形势一片大好,这些都为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南阳市农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南阳市农村建设,纵向比,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尤其与先进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一是村庄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建设乱,土地资源使用粗放;二是村级建设无序,空间布局杂乱无章,造成社会资源和个人财产的巨大浪费;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各项管理很难有序推进;四是建筑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内涵,没有地方特色;五是人居环境不优,农村生活质量欠佳,脏、乱、差状况亟待改变。应当说,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建设到处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和带动。 (三)南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空前机遇。南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2.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乡镇总数212个、行政村4651个、自然村40131个,农村人口、农村经济所占比重很大,“农”字的分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去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城镇化率已超过30%,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条件日臻成熟。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谋划和加强“三农”工作。从全国宏观环境看,中央明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在宏观调控中把“三农”作为重点加强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农政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越是面临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机遇期,越要更加重视搞好规划,用科学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四、搞好科学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镇(乡)域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对镇(乡)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要根据镇(乡)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体系,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经济发展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引导乡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合理确定镇(乡)域道路交通、电力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都要纳入镇(乡)域规划统筹安排,通过科学的镇(乡)域规划,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科学的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在镇(乡)域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村庄分布的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庄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村庄布局;根据村庄规模与等级,统筹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凸现新农村建设特色。通过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突出地方特色,创造体现农村建设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 (三)合理制定配套设施规划,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保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是规划和建设好“三大中心”、“三大场所”和“六条管线”。“三大中心”是指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三大场所”是指托儿所、敬老院和超市市场,通过教育、养老、购物进村,以满足农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体系与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六大管线”是指公交线、宽带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排水管,做到适度超前,预埋铺设,以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水平制定配套设施规划,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强化居住建筑设计,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在镇(乡)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传统习俗,结合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势就利,合理布局宅基地,使农民新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映成趣;农居建筑设计要符合现代住宅理念,大小高低、内部结构、光照、保暖、通风等方面都要实用;要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充分体现地域风情,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满足不同类型农民的建房需要,同时注意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住宅。通过强化居住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艺术水平,优化乡村人居面貌和环境。 (五)注重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行生态规划,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尊重和悉心呵护自然环境,继承村民们尊重周边生态环境、与之共存的传统思想,突出保护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严格控制村庄周边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形成农田、林地、山体、河流池塘等生态复合系统。加强环境整治,实施“三改三清”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动员农民治理脏乱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依靠群众,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宏伟事业,是为广大农民谋利造福的千秋功业。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统一提高思想认识,勇于探索实践。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南阳市农村地广人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新农村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区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布局、地形地貌、乡土风情、历史文化、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发展前景,立足适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要区分轻重缓急,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变那些农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选择,制定农民参与的途径,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要通过村庄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的编制予以引导和规范,防止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层层下指标,浪费财力物力。 (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逐步推进。要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引导农民有序建设美好家园;要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通过分析对比,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 (五)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确立长期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的重点、时序和组织领导方式。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各级各部门都要积极跟进,凝心聚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场重大活动中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投入,抓紧组织编制科学、规范、合理、操作性较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效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各级规划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导则》和《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积极开展农村规划培训,普及农村规划知识,启动实施“千人千村工程”,组织广大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入驻广大农村,宣传、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指导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坚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动员全市上下迅即行动,扎实推进,努力谱写南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2023-09-05 14:09:2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及重大意义

一张白纸!怎么建设?没有方法建设!没有符合意愿!没有任何义意!等我来提方案!等老百姓自己来建设!才有实在义意!
2023-09-05 14:10:0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3-09-05 14:10:2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什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23-09-05 14:10:293

新农村建设有哪些项目

法律分析:1、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动工兴建住宅楼的农户,可按造价的一定比例,凭乡政府或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证明,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扶持。 2、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动工兴建住宅楼的农户,其占用非耕地建房的,免收一切税费,占用耕地建房的,其耕地开垦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 3、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住宅楼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由乡镇(街道)组织进行,市国土局、市建设局进行指导,并免费向农户提供相关资料、图纸。 4、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兴建的住宅楼办房产证只收工本费,免收登记费,测绘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 5、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区内兴建的住宅楼,其供电设施、广电设施、电信设施均由供电、广电、电信部门统一总线到点,安装到户,分户安装其入户材料费按现行价格收取,免收安装工资,初装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 6、市试点村规划区内结合改厕兴建沼气池的,经验收合格后,由每个补助800元(含实物)。 7、市试点村规划区内的主道路,按最低3.5米宽的标准浇水泥路面的,除交通部门按标准补助外,市财政在通村公路标准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重新补助。 8、水泥路建设由行政村自行组织施工,不对外承包的,税务、工商等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实行零税、零费。 9、上级下拨的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试点村项目实施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足额拨付到有关试点村使用,其他部门不得从中代扣任何款项。 10、凡行政村新建村部,市财政按主体工程投资的15%予以补助,乡镇(街道)予以配套补助。 11、凡用于农民新村建设的木材,纳入农民自用材管理,由乡村两级出具有效证明,由当地林业工作站核实用材数量,免收林业规费并给予放行。 12、市委、市政府鼓励改造“空心村”。对利用“空心村”闲置土地建设新村并达到新村建设标准的由市政府将予以适当的补助,并按规定重新核发相关证照。 二、大力发展新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3、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允许农民投资进入。 14、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用地、税费、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当地政府全程提供服务,享受客商待遇。 15、鼓励农民创业,对农民初次申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免收登记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可以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可享受原村级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权益,同时承担相应义务。农民从事手工业生产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收工商登记和有关税费。农民兴办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独立核算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自开业之日起分别免征所得税1年和2年。 16、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农民经商办企业银行、信贷部门要积极扶持,努力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 17、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录用当地农民工,实行定向订单或职业培训,只要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并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市政府再就业办公室按有关规定在促进再就业资金的出资,适当补助企业和培训机构。 18、允许农户将自己没有能力开发的耕地、山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调换、转让、租赁、入股、反租倒包等方式流转给有能力的经营者开发。 19、投资农林牧渔业(含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了国家政策法规允许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外,还可以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其土地出让金按每平方米10元人民币收取。 20、利用“五荒”资源或在边远贫困山区从事农林牧渔业开发项目,所需集体土地经当地村集体同意,投资者可以采取租赁、承包、合资入股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国土部门免收报批规费。 21、从事农林牧渔业开发的企业(含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期十年以上,自有收入年度起,新增的所得阁地方所得部门,前十年将50%纳入地方财政建立的企业技改基金和新产品开发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22、2006年5月起,猪饲养量达到10000头以上的,可按种猪价格一定的比例,经有关部门核实后,凭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证明,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由市财政贴息扶持。 2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确认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由市财政市财政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24、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农产品,对获得国家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由市财政分别一定的奖励。 25、加大对带动农户100户以上、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三、加快培育新农民,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 26、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自主发展能力,凡农民积极主动参加市级以上农民技术等学校培训的,通过学习考试并获得市级或市级以上专业技术合格证或毕业证的,由市财政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27、对农民进城务工、办企业,其子女入托、入学,凭房产证、户口册、营业执照或有关部门证明等有关证件,享受本市城镇居民待遇。企业农民工在人才聘用、职称评定、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考核评选;工龄计算、劳动用工、医疗卫生、户口迁移、子女就学以及因商务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享受与国有单位人员同等待遇。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2023-09-05 14:10:51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中国现实背景,三是知识背景。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延续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既是一种普遍趋势,又是重要的时代特征。这样一种大的背景特征,其影响是普遍的、不可回避的。无论是开放的社会系统,还是较为封闭的社会系统,时代背景特征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只不过影响产生的程度、方向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或者说,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现代化是指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不断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现代化让我们生活在一种混合状态中:既不能跟着大众文化的趋势走,又对我们的私人生活十分依恋。现代化既是一种持续过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农村发展是这一过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传统专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实质就是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与时具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市场化是自由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作用不断确立和巩固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视为市场化过程的重要步骤,也可以看做是市场化过程的结果。“对那些生活在计划经济中的人而言,市场是奇怪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制度。但是,市场体制对于现代经济活动来说,是一项不断推广、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制度。所以,市场化无论是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   与现代化、市场化一起,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伴随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展,经济、社会与文化联系已经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全球领域。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但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那么,中国众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分散经营的农村,该以何种方式来适应这一大背景的变迁呢?从纯粹理想型的角度来看,建设新农村似乎就能和新时代特征相一致。   就中国社会现实背景而言,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与社会在快速增长和转型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隔离的格局越来越突出和固化。   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与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但1990年代中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会差别显然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那么,造成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政府再分配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或两者的共同作用呢?无论是那一种情形,政府改变这种社会不平等的责任都是义不容辞的。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发展关系到能否建成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社会。如果不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允许城乡差别继续拉大,社会结构的失衡就难以避免,随之也将危及中国食物生产和供给保障。因此,农村社会的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短木效应”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农村发展水平。   此外,“三农”问题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则是,尽管为解决此问题而有较多惠农政策出台,而问题没有实质的改变。进入21世纪,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旨在以此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着一定的知识背景。某种意义行说,它是学术或知识话语转换为政策话语的结果。   从有关农村建设的学术或知识传统来看,早在1930年代,一些知识分子就已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为这一实践而艰苦地工作。如梁漱溟提出,中国的发展要靠乡村建设运动,培养乡村的力量,促进组织,形成自治,认为“新制度之运用实有资与新习惯”,倡导通过教育和训练,让人民养成政治新习惯。宴阳初认为,中国问题关键在农村,“中国之所以贫弱,主要的原因是‘忘本",‘本"是什么?‘本"就是‘民",民为邦本······”农村建设就是固本工作。为推进农村建设,他们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河北省安定县翟城村为试点,推进乡村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   早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认为乡村是落后的因而是改造的对象这一基本之上,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乡村建设,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教育。   当今学术界,学者在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中,试图对传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资源加以动员和再利用,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内生力量的衰落,而中国又不可能走完全城市化道路,于是,他们主张通过新的乡村建设,来提高农村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而且,他们在早期乡村建设的实验点定县翟城村,恢复了乡村建设学院,试图延续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实际上我们仅仅是改良主义者,和当年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者一样,是主张社会改良的。   从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现实和知识背景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处在与时代发展不相和谐、不平等发展的状况之中。
2023-09-05 14:11:0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023-09-05 14:11: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培植新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植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特色,注重投资强度,大力招商引资,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 生活宽裕,就是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促进生活宽裕。要调整所有制关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规模效益;要调整劳动关系,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转变农民身份,建立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其合法权益;要调整分配关系,帮助农民加大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继续加大农民减负力度,巩固税费改革的成果。 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要深入开展农村形式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村容整洁,就是要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治、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洁。要搞好道路硬化,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问题;搞好村庄绿化,优化生态环境;搞好街院净化,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特别是把推广使用新型沼气、改水、改厨和建设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布点示范。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地观念,努力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建立监管并重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文明生态村的建成。 管理民主,就是要以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2023-09-05 14:1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