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句子是否有自由粘着之分2.句子是否有定位不定位之分

2023-09-18 09:12:26
共4条回复
蓓蓓

1.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鲁川,林杏光文献来自:汉语学习1989年第05期CAJ下载PDF下载现代汉语语法的“格”(case)指的是“语义格”。汉语的谓词V(verbal)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体词N(Nominal)包括名词、代名词和量词。格关系是诸多的语义关系(semanticrelahons被引用次数:54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2.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刘勋宁文献来自: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03期CAJ下载PDF下载《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萧国政(2000)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赵世开沈家煊(1984)汉语“了”字跟英语被引用次数:40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3.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方经民文献来自: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02期CAJ下载PDF下载《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方经民(1982)《关于语素、词和短语》一文读后,《中国语文》第3期。方经民(1997)论汉语方位参照系统中的对立平行现象,《大河内康宪教授退官记念--被引用次数:13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4.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金立鑫,白水振文献来自:汉语学习2003年第05期CAJ下载PDF下载§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1.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面,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被引用次数:5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5.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范伟文献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02期CAJ下载PDF下载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范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现代汉语语法特点;;认知解释本文对汉语语法中有关个体量词的四个特点作了认知方面的解释,认为:1被引用次数:11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6.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刘勋宁文献来自: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03期CAJ下载PDF下载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刘勋宁1990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刘勋宁1998《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文被引用次数:20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7.《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新进展俞士汶,朱学锋,王惠文献来自:中文信息学报2001年第01期CAJ下载PDF下载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开发。这部电子词典的规格说明书[1]在《中文信息学报》1996年第2期全文发表之后,它在汉语信息处理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更详细地介绍这部词典的专著《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2]于被引用次数:12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8.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邵敬敏文献来自: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04期CAJ下载PDF下载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人们的思想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过,语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像现在这样的水平。我们这一代能够亲身参与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今年是汉语被引用次数:11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9.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萧国政文献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2期CAJ下载PDF下载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3页。关于指称和陈述,可参看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和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载《方言被引用次数:4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10.80年代以来汉语信息处理研究述评——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应用背景之一詹卫东文献来自: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02期CAJ下载PDF下载探讨适合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基本没有涉及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副标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而不是“现代汉语研究”,主要是因为本文不谈语音处理方面的研究。另外,本文所指的语法研究,从宽理解也包括被引用次数:17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查现代汉语的定义搜现代汉语语法的学术趋势翻译现代汉语语法搜索相关数字全世界汉语人数方式汉语人数全球汉语人数

贝贝

你是看的陆俭明老师的课吧?我也才看。我觉得就汉语来说,句子没有定位不定位之分了。因为一方面定位不定位是看一个语言成分和其他语言成分组合时位置是否固定,但是句子已经不存在组合关系了吧,句子已经是表述单位了。而且就主流观点来看,语法研究的终端就是句子,就算我们把句群也纳入语法研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先后取决于逻辑关联,这和我们分析语素、词或者词组组合的位置又是不一样的标准了(这几个语言单位的分析是就语法而言的,语法不等于逻辑)。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如果有别的观点,欢迎讨论和分析。我是语言学的本科生。

Chen

句子没有,这些(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仅限于构词法,连词组层次都不到,更别说句法层次了。

cloudcone

有自由与粘着之分,吕叔湘先生的《说“自由”和“粘着”》中有分析,一跳(跳过去),你越说(他越恼),你既然知道(干吗不说),这些是句子的粘着形式

相关推荐

刘云的学术简介

  (一)专著  1.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2.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  1.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  4.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  5.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6.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  1.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  2.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  3.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  4.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  5.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  6.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  7.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  8.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  9.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  10.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  11.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  12.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  1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  14.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15.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  16.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  1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  18.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  19.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  20.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  21.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  22.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  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  24.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  2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  26.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  27.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  28.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  29.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  3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  31.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  32.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  33.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  34.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35.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  36.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  37.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  38.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  39.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  4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  41.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  42.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  43.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44.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  45.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  46.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  47.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  48.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  49.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  50.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  51.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52.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  53.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  54.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  5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  56.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  57.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  58.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  59.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  60.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  61.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  62.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  63.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  6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  65.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  66.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  67.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  68.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  69.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  70.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  71.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  72.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  73.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  74.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  75.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23-09-06 17:00:541

马骏的出版著作

中文论文1、“公共管理:新的研究方向”(马骏、郭巍青),《武汉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2、“交易费用政治学:现状与前景”,《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3、“公共预算经则:挑战与重构”,《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4、“公共预算理论:现状与未来” (马骏、叶娟丽),《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5、“收入生产、交易费用与宪政体制”,《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6、“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 (叶娟丽、马骏),《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7、“包税制的兴起与衰落:交易费用与征税合同的选择”,《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8、“官僚组织、交易费用和区别性组合:新的思路”,《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9、“零基预算:理论和实践” (马骏、叶娟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新绩效预算”,《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11、“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交易费用理论框架” (马骏、侯一麟)《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12、“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来自某财力紧张省份的调研”,《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3、“公共预算研究: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马骏、於莉),《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14、“中国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15、“尼斯堪南模型:理论争论与经验证据”,《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6、“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 (马骏、侯一麟),《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17、“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18、“中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研究:逆向软预算约束的视角”,《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19、“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面对问题的勇气”,《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0、“公民参与预算:美国的经验及其借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1、“新西兰公共预算改革” (牛美丽、马骏),《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22、“中国政府投资决策体制研究:一个案例研究”(马骏、周燕),马骏、侯一麟主编《公共管理研究》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23、“中国核心预算机构研究:关于中部某省会城市的案例研究”(马骏、於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4、“中国预算改革政治学:成就与困惑”,《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5、“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6、“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改革”,马骏、侯一麟主编《公共管理研究》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7、“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王绍光、马骏),《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28、“西方公共行政学中的争论:行政科学还是政治哲学?”(马骏、颜昌武),《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29、“政治问责研究:最新的进展”,《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4期。30、“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重建:双向运动的视角”。载苏力、陈春声主编《中国人文社科三十年》。三联出版社2009年。31、“整合政策与预算:我国公共治理面临的一个挑战”(马骏、岳经纶)。《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09年第3卷。32、“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第1期。33、“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34、“走向税收国家:中国财政国家转型研究”。《吉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35、“税收、租金与治理:理论与检验”(马骏、温明月)。《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36、“中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研究”(林慕华、马骏)。《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37、“中国公共行政学: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4期。38、“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1期。39、“中国预算改革:未来的挑战”(马骏、林慕华)。”《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6期。1、《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 (马骏、叶娟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马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3、《国家治理与公共预算》(马骏、侯一麟、林尚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4、《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马骏、王浦劬等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公共预算读本》(马骏、牛美丽、岳经纶、林慕华),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2008年由中国发展基金会赠送4000全国人大代表。6、《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马骏、张成福、何艳玲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7、《公共行政百年争论》(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为人民看好“钱袋子”》(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2010年1月人代会期间发给黑龙江所有省级人大代表 。9、《美国进步时代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治国与理财:公共预算与国家建设》(马骏)。北京:三联出版社2011年。11、《公共预算:比较研究》(马骏、赵早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2023-09-06 17:01:091

匡鹏飞是做什么的

匡鹏飞匡鹏飞,男,1975年生,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迄今共参编教材1部,出版专著《时间词语在复句中的配对共现研究》,在顶级核心《中国语文》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中文名:匡鹏飞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1975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成就:《时间词语在复句中的配对共现研究》代表作品:《时间词语在复句中的配对共现研究》职称:教授个人作品一、著作(1)《时间词语在复句中的配对共现研究》(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2)《多视角语法比较研究》(徐杰、匡鹏飞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3)《古代汉语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4)《二十四史全译·魏书》(参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5)《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语言学卷》(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6)《武汉民间歌谣》(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二、代表性论文(1)《论古汉语词汇学的学科地位》,《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期转摘(2)从〈静女〉看〈诗经〉毛亨朱熹解释的差异》,《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3)《十年辛苦不寻常(读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光明日报》2001年6月14日(4)《〈论语〉郑玄与朱熹解释之比较》,《孔子研究》200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11期转载(5)《试析〈拍案惊奇〉双音单义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的原因》,载李如龙、苏新春编《词汇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6)《汉语词汇研究的新创获——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汉字文化》2002年第2期(7)《〈诗经·国风〉AA式结构之考察》,《汉语学报》第3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8)《〈汉语大词典〉补订八则——读〈二拍〉札记》,《汉语学报》第6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9)《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武汉方言中的长音式状态形容词语及其与ABB式状态形容词的关系》,载《双语双方言(八)》,汉学出版社2005年5月(11)《时点和时段在前后分句共现的语义关系及复句对时点时段的制约》,《汉语学报》2006年第3期(12)《时点在前后分句共现的形式顺序和意义顺序》,《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13)《古代白话小说点校本中的标点问题》,《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9期(14)《武汉方言中的用事成分标记词“过”和“架”》,载《双语双方言(九)》,汉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5)《语言研究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语言教育》,《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1日(16)《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4月7日“国学版”(17)《论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18)《词语本质的多维诠释和词汇理论的立体建构——〈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思考〉读后》,《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19)《关于甲骨文数字连接词“ㄓ”的一点思考》(龙海平、匡鹏飞),《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20)《“地位”和“地步”的词义演变及相互影响》,《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又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五)》,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21)《后时性时间背景复句》,《汉语学报》2010年第2期(22)《上古汉语时间复句说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23)《时间副词“从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3期(24)《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与主观化》,《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25)《〈儿女英雄传〉时间复句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四辑),巴蜀书社2011年6月(26)《论〈二拍〉和现代汉语“从来”的语法差异》,载《多视角语法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27)《俗文学视角下的〈二拍〉用字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28)《楚简异体字形与代表字形的形体差异比较》(匡鹏飞、廖媛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29)《名词虚化为副词二例——“大力”和“死力”的语法化》(匡鹏飞、胡茜),《语言研究》2012年第3期(30)《现代汉语时间复句研究述评》,《长江学术》2012年第3期(31)《连词“无论”形成发展的历时考察》,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六)》,商务印书馆2012年9月(32)《现代汉语“X力”式副词词族研究》(匡鹏飞、胡茜),《澳门语言学刊》2012年第2期(33)《副词“从来”语法特点的历时差异及其解释》,《汉语学报》2013年第1期(34)《楚简文字与甲骨文、金文之间的形体演变特点》(匡鹏飞、廖媛媛),《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1期(35)《楚简“示”部字与楚国巫文化》(匡鹏飞、廖媛媛),(澳门)《南国人文学刊》2013年第1期(36)《动词、时量成分与否定词的组合形式及其语法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37)《高校语言学成果评价的崇实取向》(匡鹏飞、沈威),《汉语学报》2013年第3期(38)《汉语词汇与语法结合研究的新模式——〈词汇—句法语义的衔接研究〉读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39)《先时性事件背景类时间复句》(龚琼芳、匡鹏飞),《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年第6期(40)《无标式时间背景复句》,《汉语学习》2013年第6期(41)《〈史记〉时量成分与现代汉语的若干句法差异》,《语言研究》2014年第1期科研项目(1)现代汉语事件表述中的时间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1(2)汉语时间分句的时间表达功能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08获奖情况:论文《关于甲骨文数字连接词“ㄓ”的一点思考》(合作,第二作者)2012年荣获深圳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23-09-06 17:02:141

胡亚敏的研究方向:

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和叙事理论主要科研成果:(一)论著1、《叙事学》独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2、《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文学批评与文化批判》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二)译著1、《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批评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三)教材1、《文学批评导引》主编之一(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文学批评原理》副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比较文学教程》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四)论文(2000-2011)1、后现代社会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2、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 ,《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6日3、反思与建设同在 危机与机遇并存——90年代文学批评学研究述评,《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不同语境下的后现代——与詹姆逊的对话,《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3期5、詹明信的文化转向,《读书》2001年第4期6、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7、论詹姆逊的文化批评视野,《沙洋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创刊号8、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国外文学》2002第4期9、文艺美学的新发展,《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10、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1、钱钟书等人的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2、英美高校比较文学课程研究(第一作者),《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13、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14、文艺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6期15、中外文论术语检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16、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代美学评论》2003年12月17、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2003年12月18、论文学与科技的联系与渗透,《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19、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正在打开的书 (主持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20、论当今文学批评的功能 《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文艺理论文摘卡》2006年第2期摘要)21、理论仍在途中——詹姆逊批判 《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22、中外融会 平等对话(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3、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期24、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编写情况调查 《新时期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25、论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叙事学研究》武汉出版社2006年26、关于文学及其意识形态性质的思考 《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27、审美·资本·日常生活 《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28、开放的民族主义 ——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5期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全文转载)29、文学理论30年:回顾与反思 (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30、立足当今,自铸伟词 (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31、当代中国审美现象探讨 《江汉论坛》2007年12期32、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30年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33、在反思中前行 ——30年高校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与教学回顾 《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34、詹姆逊与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 《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35、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全文转载)36、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网络建设探索 (第一作者) 《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3期37、发展文化产业与保持艺术精神的矛盾统一 《暨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38、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回望 《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39、后现代教学理念与研究型教材编写《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40、再论艺术生产 《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未注明者均为独著。(五)译文:1、后现代的诸种理论,《外国文学》,2001年第1期2、论布鲁斯·斯普林斯表演中性的变动性及意义(第一译者),《摇滚与文化》先锋论丛第1期,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艺术的终结”还是“历史的终结”,《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4、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2期5、批评的历史维度(第一译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6、具象的相对主义;或称历史编撰诗学(第一译者),载《詹姆逊文集第1卷·新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7、砖头和气球:建筑、唯心主义与地产投机(第一译者),载《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023-09-06 17:02:291

行龙的个人作品

1、《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2、《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3、《中国近代社会史论纲》(合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10月。4、《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副主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5、《近代山西社会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6、《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7、《山大往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8、《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3月。9、《山西大学百年纪事》(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4月。10、《山西大学堂》(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11、《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13、《中国近代史新编(修订版)》(合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14、《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15、《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16、《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北京)2007年12月。1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18、《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1986-1989:1、《略论山西近代人口相对过剩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3期。2、《山西近代人口高性比例及其后果》,《人口研究》1986年5期。3、《社会史和相邻学科》(乔志强、行龙),《理论信息报》1986年12月6日。4、《清末乡土志的史料价值》,山西地方志通讯1987年1期。5、《孙中山与中国近代人口问题》,《运城师专学报》1987年3期。6、《国外社会史研究》,《史学情报》1987年2期。7、《略论中国近代的“过剩”人口》,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4期。8、《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口史》,《光明日报》1987年11月11日。9、《近年来中国人口史研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9期。10、《二战以来国外人口史研究及其现状》,《人口研究》1988年1期。11、《中国近代人口分布及其流迁》,《史学月刊》1988年3期。12、《中国近代人口发展述略》,《北方论丛》1988年4期。13、《历史学者的奉献》,《山西日报》,1988年9月5日。14、《清末户口调查及反调查风潮》,《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4期。15、《中国人口史研究刍议》,《人口研究》1988年6期。16、《我看史学危机问题》,《山西日报》1988年2月22日。17、《辛亥革命前夕的妇女运动》,《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3期。18、《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1期。19、《中国近代人口史论纲》,《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2期。20、《中国近代的人口问题》,《人民日报》1989年5月29日。21、《从“两种生产”看中国近代农民起义》,《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3期。22、《中国近代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历史教学》1989年11期。23、《应当加强中国人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7期。24、《人口城市化与中国的近代化》,《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5期。1990-1999:25、《社会史与人口史》,《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3期。26、《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2期27、《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28、《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学术季刊》1991年4期。29、《近代化过程中中西人口问题之比较考察》,《世界历史》1992年4期。30、《辛亥革命前夕的人口状况》,《历史研究》1992年1期。31、《人口问题与近代中国社会》,《首届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2、《太平天国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历史地理》第12辑。33、《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社会矛盾》,《中国史研究》1992年4期。34、《清代四川人口发展的历史特征》,《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4期。35、《孙中山人口思想评析》,《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2期。36、《近五年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12期。37、《近代中国人口压力的教训》,《北京日报》1993年7月21日。38、《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兼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乔志强、行龙),《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39、《中国人口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读<简明中国移民史>》,《出版广场》1995年第4期。40、《社会史研究建言》(乔志强、行龙),《社会史研究通讯》创刊号。41、《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人口思想的核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42、《竹枝词林巨制》,《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20日。43、《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3期。44、《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林》1998年3期。45、《深入剖析上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清史研究》1998年4期。46、《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1998年4期。47、《新史学的总体史追求》,《学习与探索》1999年1期。48、《中国社会史研究建言》,《社会史研究通讯》1999年1期。49、《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清史研究》1999年4期。2000-50、《乔志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山西文史资料》2000年11期。51、《左宗棠经营西北》,《光明日报》2000年6月30日。52、《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迁》,《历史研究》2000年4期。53、《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6期。54、《秧歌里的世界——兼论民俗文献与中国社会史研究》(行龙、毕苑),《民俗研究》2001年3期。55、《也谈社会史的“专史说”与“范式说”》,《光明日报》2001年7月3日。56、《谈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9期。57、《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8、《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6期。59、《要重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光明日报》2001年12月4日。60、《山西大学校史三题》,《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2期。61、《岑春煊与山西大学的创立》,《光明日报》2002年4月7日。62、《五月八日——山西大学校庆日的由来》,《光明日报》2002年4月10日。63、《邓初民——新中国首任山大校长》,《光明日报》2002年4月12日。64、《构造开放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6期。65、《从迎神赛社看近代山西民教冲突》(行龙 赵英霞),《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66、《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四个问题》,《山西日报》2003年12月2日。66、《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7、《社会史与经济史》,《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68、《修纂清史正当时》,《山西日报》2004年7月6日。68、《一部重要的社会史资料》,《山西日报》2004年12月14日。69、《近代山西集市数量、分布及其变迁 中国经济史研究》(行龙、张万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2期。70、《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收入《黄河文化论坛》第1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1、《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晋商与地方社会》,《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1期。72、《怀才不遇:内地乡绅刘大鹏的生活轨迹》,《清史研究》2005年2期。73、《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4期。74、《山西商会与地方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75、《<退想斋日记>的发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古村赤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6、《太行精神永存》,《光明日报》2005年6月10日。77、《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8期。78、《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1期。79、《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奠基石:<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收入《闽教书香》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80、《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史林》2006年2期,收入《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李文海、夏明 方 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81、《乔健先生的乡土关怀与我的赤桥情结》,《族群与社会》,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2、《剪子湾田野调查随感》(行龙、刘素林),《当代中国研究通讯》(台湾)2007年第6期。83、《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翻身>与<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比较》(行龙 刘素林),《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冬季号(台湾,总第95期,第13卷第4期)。84、《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关于<翻身>、<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文本研究》(行龙 刘素林),《乡村中国评论》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85、《追寻集体化——剪子湾村田野调查札记》,《中国农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4年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6、《图像历史: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杨念群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87、《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行龙、马维强)《中国乡村研究》(黄宗智主编)第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8、《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山西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名家论坛特辑。89、《遗世独立的“政治标本”——李顺达》,《澳门月刊》2007年8月号。90、《李顺达:一位农民的喜悦与悲怆》,《传记文学》(台)第91卷第2期 。91、《the Past 20 Year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Xing long and Hu Yingze),《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ume 1 Number 2 December 2007。92、《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10期。93、《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发展导报》2007年11月20日;《山西日报》2008年1月8日94、《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唐宋以来山西泉域社会的历史考察》(张俊峰、行 龙),《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95、《“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96、《汾河清、山西盛》,《山西日报》2008年5月20日。97、《Rural Grassroots Files From the Collectivization Era: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Shanxi University》(Xing Long and Ma Weiqiang)Modern China 2008 34: 372-395。98、《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年学术经历之检讨》,《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99、《心香一瓣祭先师》,《山西大学报》2008年9月20日,《 山西日报》2008年10月7日。100、《历史课堂要“走向田野与社会”——关于区域社会史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理念》(行 龙 常利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101、《清代新疆地区的晋商》,《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郑起东 史建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2、《〈新农村〉与新农村建设》(行 龙 胡英泽)《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103、《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前瞻》 (赵世瑜 行 龙 常建华),《光明日报》2009年3月24日。104、《化荒诞为神奇:山西“水母娘娘”信仰与地方社会》( 行 龙 张俊峰), 《亚洲研究》58期,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105、《汾河清 山西盛(修改稿)》(大讲堂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14日。106、《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成效》(行 龙 要英民),《中国高等教》2009年第12期。107、《“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全文转载。 1、《平遥古城》序言。2、《晋中商人与地方社会》序言。3、《明实录山西资料汇编》序言。4、《感受孟二冬 平凡见精神》,《山西大学报》 2006年1月1日。5、《乡贤柴作梓》,《 山西大学报》2006年2月28日。6、《中西合力:山西大学堂的初创十年》,《山西大学报》2005年9月10日。7、《5月8日:山西大学校庆日》等11篇 ,《山西大学报》2001年——2002年连载。8、《档案中的校史》,《 山西大学报》2010年1月1日。9、《文理科学生踊跃选修“中国式大讲堂”》,《 山西大学报》2007年1月1日。10、《心香一瓣祭先师》,《 山西大学报》,2008年9月20日。
2023-09-06 17:02:581

刘尧的主要学术成果(1999.1-2010.6)

刘尧等著《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10刘尧著《教育评论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4刘尧著《新世纪高等教育评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3刘尧著《现代教育问题评论》作家出版社,2001.5刘尧等著《中学教研组建设论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5刘尧编译《美国教育问题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刘尧副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刘尧著《教育难点:问题与评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刘尧等主编《科研兴校的实践与认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8刘尧著《教育评论:问题与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12刘尧著《农村现代化与农村高等教育》群言出版社,2005.7刘尧著《今日大学教育评论》群言出版社,2006.10刘尧等著《中学校本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1刘尧著《中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0刘尧著《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评论》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1 刘尧: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教育研究》2001.6;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2001.9全文转载。刘尧: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教育研究》2002.7刘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4.9刘尧:重塑大学的教育理想《光明日报》2005.10.19刘尧:地方高校发展避免误区《光明日报》2007.4.25(11)刘尧、梁克荫:议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若干热点《教育发展研究》1999.2;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1999.4全文转载。刘尧:矛盾与协调: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探讨《教师教育研究》2000.3;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2000.11全文转载。刘尧:高等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刘尧: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构想《教育发展研究》2001.3刘尧:应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2002.1.5(4);《新华文摘》2002.4摘录。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高等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刘尧: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刘尧:科学发展观:大学应协调的十大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5.8B刘尧:民办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八大关系《中国教育报》2004.9.3;《新华文摘》2004.22摘录。刘尧:21世纪我国大学教学应实施发展性评价《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新华文摘》2007-2摘编。刘尧:中国教育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评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1全文转载。刘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是”与“非”《高教探索》1999.1刘尧:教育评论的展开与教育文化的构建《教育评论》1999.1刘尧:对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9.5刘尧:教育评论论证的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刘尧: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教育与现代化》1999.2刘尧:论教育评论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3刘尧:论作为教育评论客体的教育文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刘尧:突破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战略选择《现代大学教育》2000.4刘尧:论教育评论标准的确立及运用《教育与现代化》2000.4刘尧:大众数学·数学文化·数学教育《高等理科教育》2000.5刘尧:21世纪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思路《教育与现代化》2001.3刘尧:新世纪:中国大学与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刘尧:教育学革命:从知识教育学到行为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2001.8刘尧:论“贫困综合症”与西部教育资源开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刘尧: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与客体《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刘尧: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可能性《江苏高教》2002.5刘尧:求实:教育评论的魅力与威力《教育与现代化》2002.1刘尧:论教育评论的信息容量与质量《教育与现代化》2002.3刘尧:魔鬼之床与教育评论《教育科学研究》2002.1刘尧:倡导健康的教育评论《教育科学研究》2002.4刘尧:现代教育与中小学校长素质《教育科学研究》2002.11刘尧:西部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探析《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刘尧:教育评论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03.4刘尧: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1刘尧: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刘尧:辨证思考:我国高等教育问题《教育与现代化》2004.4刘尧、王焕轶:大学教师应当回归自由职业者身份《复旦教育论坛》2005.3刘尧:中国大学排名的目的、困惑与出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刘尧: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教育与现代化》2005.4刘尧、傅宝英: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回顾与展望《高等理科教育》2006.5刘尧: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评估综述《开放教育研究》2006.1刘尧:城乡和谐发展中的农村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现代化》2006.2刘尧:大学校长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刘尧:地方高等学校走向何方《江苏高教》2007.1刘尧:我国大学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刘尧、傅宝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教育与现代化》2007.2刘尧: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背景、现状与趋势《教育与现代化》2007.4刘尧: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复旦教育论坛》2008.2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公开刘尧:教育要在功利与自由之间追求平衡《教育科学研究》2008.4刘尧、冯洁:县级社区学院与城乡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与现代化》2008.2刘尧: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反思与展望《教育科学研究》2008.10刘尧: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江苏高教》2009.1刘尧、余艳辉:大学教师学术声誉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究《现代大学教育》2009.1刘尧、刘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教育与现代化》2009.1刘尧、冯洁:雾里看花:谁是大学的主人《教育与现代化》2009.3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中国高等教育》2010.1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江苏高教》2010.2刘尧、余艳辉:大学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诊断与防治《大学教育科学》2010.1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4刘尧:对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1999.1;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1999.7全文转载。刘尧:中学教研组管理浅论《江西教育科研》1999.4;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管理》1999.4全文转载。刘尧:中国教育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评《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9.12全文转载。刘尧:教育科学要先在教育界普及《中国教育报》2000.11.4;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2000.12全文转载。刘尧:中学教研组职能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校管理》2001.2全文转载。 刘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2002.3全文转载。刘尧:情感在教育评论中的作用与调控《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2002.10转载。刘尧:美国教师教育评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4;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2002.9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文摘卡片》2002.3摘录。刘尧: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振兴中国农村经济《现代大学教育》2002.6;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2003.2转载。刘尧:教师评价与学校管理《北京教育》2002.7;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校管理》2003.1全文转载。刘尧:中国教育公平现状研究《南阳师院学报》2002.2;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2002.11全文转载。刘尧:父母:您懂得家庭教育的原则吗?《莫愁》2002.9;中国人民大学《家庭教育》2003.1全文转载。刘尧:英语课程小课题研究的组织模式与实施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4.6;中国人民大学《中学外语教与学》2004.10全文转载。刘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反思与改造述评《当代教育科学》2004.9;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2004.8全文转载;《教育文摘周报》2004.7.21转摘;《语文教学通讯》2004.32转摘。刘尧:中国大学的十大怪象《当代教育论坛》2005.1;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科学》2005.9全文转载。刘尧:中国大学排名的历史、依据与市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2006.1全文转载。刘尧: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6;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2007.1转载。刘尧:教育发展要追求公平与效率的和谐《中国教育报》2007.5.12(3);中国人民大学《体制改革》2007.5全文转载。刘尧:关于教育、教育科学定义争鸣的评论《天津教科院学报》2007.4;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2007.12全文转载。刘尧:教育评论风格:实话实说《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人民大学《教育学文摘卡片》2008.1转摘。刘尧: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特点述评《世界教育信息》2007.9;中国人民大学《职业技术教育》2008.3全文转载。《教育理论与实践》(文摘)2008.2转载。刘尧:台湾社区大学在城乡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成人教育》2008.3;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刊》2008.6全文转载。刘尧: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8.19;中国人民大学《职业技术教育》2008.11全文转载。刘尧:教师评价功能:从奖惩走向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9.5;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文摘卡片》2009.3转摘。刘尧、傅宝英: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及其质量保证问题述评《高校教育管理》2009.3;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刊》2009.10全文转载。
2023-09-06 17:03:351

齿龈颤音的汉语中

据李宇明《鄂豫方言的颤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4: 湖北的中北部的一部分中原官话区和西南官话区里,即当阳、江陵,钟祥、京山一带,直至神农架北部地区,还存在有颤音[r]。其实在河南信阳西部的部分地区也普遍存在这种发音方法。而且此种颤音[r],多半是由词尾“子”演变而来。比如狗子,桌子,椅子,老头子等。如果是两个子字,为了发音方便则又不发颤音,直接读子本音或者改发闪音,如雪子子(冰凌,雪粒)。狮子,石子等词也一样。在荆门市,连孔子,孟子,儿子等词的“子”字,也要发成颤音。盖其读音和子字类似。新近从普通话收入的词,带子尾则一般要发颤音,如原子,太阳黑子。如果带类似子字读音词尾的,则不一定读颤音,如垂直线,打字机等。安徽的情况比较复杂,皖南有颤音作声母的情况,而且涉及的字不少,一般是定母字,有是一种弱化。
2023-09-06 17:04:041

曹海东的学术成果

  一、著作类:  l.《聊斋志异全本译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3年。  2.《诸葛亮:智圣人生》(独撰),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第l版;1994年由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书名改为《诸葛亮的人生哲学》。  3.《历代寓言小品》(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4.《历代尺牍小品》(参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5.《后汉书辞典》(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6.《中华巫术》(与高华平合作),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  7.《(今注)新译西京杂记》(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  8.《(今注)新译燕丹子》(独撰),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  9.《三言二拍佳篇鉴赏》(参编),武汉出版社1995年。  10.《爱国将领的故事》(与程翔章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二十五史通鉴》(主编),团结出版社1997年。  12.《书画同源》(与程翔章合作),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世界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的命运》(与程翔章共同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中国古典诗文名篇选读》(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古文阅读精要》(独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古代汉语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大学语文》(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今注)新译曹子建集》(独撰),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   二、论文类:  l.《也释“潦清”》,载安徽师大《学语文》1984年第3期。  2.《〈离骚〉在时、空与我的关系中展现的诗人“自我”形象》,载《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21期全文转载。  3.《说“飞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l期。  4.《〈楚辞〉语词别释三则》,载《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5.《试解“吹彻”的“彻”》,载广西大学《语文园地》1986年第2期。  6.《关于虎符的一点说明》,载江西师大《读写月报》1986年第5期。  7.《屈赋拾诂》,载《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8.《小议〈公输〉中的“云梯”》,载郑州大学《语文知识》1988年第10期。  9.《关于〈五人墓碑记〉的一个问题》,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2期。  10.《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名称之误》,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l期。  11.《〈左传〉讽刺艺术浅论》,载《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6期。  12.《“审谛”释义小议》,载《辞书研究》1989年第6期。  13.《不能把柝与刁斗混为一谈》,载华南师大《语文月刊》1989年第7期。  14.《屈原创作审美心态初探》,载《襄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l期。  15.《〈孔雀东南飞〉悲剧美简议》,载《高师函授学刊》1991年第l期。  16.《漫话古诗文中的蝉》,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哈尔滨《知识文库》1991年第8期全文转载。  17.《略说〈鸿门宴〉的喜剧性》(合作),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l期。  18.《王夫之诗论中的诗创作心理学思想》,载《时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1期。  19.《八股文历史地位再认识》(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摘要转载。   20.《〈庄子〉艺术变形及其审美特征》,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1.《唐诗色彩描写漫说》,载武汉大学《写作》1992年第6期。  22.《锐情开拓,新意迭出——读〈中国佛教与美学〉》,载湖北文联《艺术与时代》1992年6期。  23.《〈唐宋词百首详解〉摘瑕》(与王武子合作),载《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6期。  24.《清代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关系》(与王武子合作),载广东《图书馆论坛》1993年第3期。  25.《简谈明清私家图书的藏与用》,载《时代青年研究》1993年第1期。  26.《大潮中的图书馆人》,载1993年4月15日《长江日报》。  27.《唐诗与唐代茶文化》,载1993年3月1日《湖北教育报》。  28.《论八股文的衰亡》(与程翔章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l期。  29.《也释“羽校”》,载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l-2期。  30.《“望其旗靡”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5年第6期。  31.《一部高品位的庄学专著——阮忠〈庄子创作论〉评介》,载《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图书出版工作》1995年第l期全文转载。  32.《放达之中见悲愤,豪健之中藏忧勤——读陶渊明的〈杂诗〉》,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6期。  33.《文化-心理视野中的〈庄子〉变形艺术》,载《湖北电大学刊》1997年第1期。  34.《屈赋解诂一则》,载《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35.《古代南斗星名辨》,载《文史杂志》1997年第3期  36.《“倾城倾国”释义商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7.《〈风尘三侠〉赏析》,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一书,中国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  38.《唐代清明节与扫墓风俗问题辨证》,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39.《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0.《屈原赋语词考释二题》,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社科专辑。  41.《〈离骚〉“鸷鸟”释义之我见》,载《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第1期。  42.《“吹寒”、“寒声”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  43.《关于宋词中若干熏香类词语的解释》,载《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44.《也释“香篆”、“宝篆”之类》,载《辞书研究》2002年第5期。  45.《屈原赋“不豫”新解》,载《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46.《“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别解》,载《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47.《说“撩乱”》,载《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  48.《〈楚辞〉解诂四则》,载《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49.《对〈马氏文通〉的一点质疑》,载《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0.《〈国殇〉“凌余阵”新诠》,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1.《〈九歌〉“展诗兮会舞”考辨》,载《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52.《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载《琼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3.《“灵轩”释义辨正》,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4.《“知方”释义辨正》,载《语文建设》2005年第7期。  55.《说“麝煤”》,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5年第12期。  56.《唐宋诗词释词二则》,载《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57.《吸取解释学精华 实现训诂学改造》,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8.《大学古汉语文选教学激趣法试探》,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9.《比较互勘在古文阅读及教学中的运用》,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60.《〈涉江〉“齐吴榜”释义商兑》,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1.《楚文化视野中的〈庄子〉艺术变形》,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62.《〈广雅〉考释二条》,载《语言研究》2007年第2期。  63.《朱熹的经典解释学原则》,载《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10期。  64.《以类而推 脱然贯通——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载《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5.《试论朱熹“切己体察”的解经方法》,原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66.《朱熹“随文解义”法简论》,载武汉大学《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67.《朱熹揆以常情的解经方法》,载《佛山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8.《朱熹论经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条件》,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69.《以心体之 重复思绎——朱熹经典解释方法研究之一》(与饶琪合作),载《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0.《朱熹经典诠释的社会担当意识》,载《光明日报》2009年10月19日第12版。
2023-09-06 17:04:311

三国志的相关注本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拼,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据沈家本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由此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运用传统注释方法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侯康说:“至于笺注名物,训释文义,裴注间而有之而不详,盖非其宗旨所存。” 杨翼骧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将这部分裴注归纳为字音、文义、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类。他认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广事实,而这一类的批注不过是附带的工作”。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裴注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针对当时史书“疏略寡要”、“时有脱漏”的问题,裴氏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主要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陈寿仅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用50几个字略作记载,仅仅说明了“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而曹操在这一重大决策上有何认识与领导,推行中有何艰辛,推行后有何成效,陈寿则未作评叙。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阐明了以上问题,将屯田一事作为曹魏定国的重大国策看待,在掌握史事要领这一层面上,裴氏显然高一筹。又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事,反映了蜀汉以“攻心为上”的和戎政策,又是进行北伐前安定后方的重要措施,陈寿一笔带过,而斐氏补充200多字,其识见亦在陈寿之上。王弼开魏晋玄学之先声,陈寿仅以23字记之。裴氏引何邵《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的评断,引《博物志》介绍家世,为我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马钧其人其事,在《方技传》中了无涉及。裴氏以1200多字补充其生平与重大发明创造,有关指南车、翻车、连弩、发石车以及织绫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科技生产水平,填补了科技史研究的空白。与重大事件与人物有关的重要文献亦是补阙的内容,如曹操的《明志令》、《举贤无拘品行令》、曹丕的《与吴质书》,李密的《陈情表》等,亦由裴注得以传世。所谓备异与惩妄,是针对同说一事,而各书记载却“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之情况而言的。“并皆抄内、以备异闻”为备异,依本志或引证它书做“随违矫正”工作,为惩妄。二者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如刘备三顾茅庐一事,《诸葛亮传》所记情节已人所共知,但魏人鱼豢《魏略》和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所记则不同,认为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裴氏将两书记载均抄录于注中,可为备异;又对其说加以辨析,引《出师表》所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段,说明“非亮先诣备”这一结论,可谓惩妄。这种备异,惩妄,往往以寿书作为对比对象,再扩及到对其他史书的品评和总结。如在《魏书·文昭甄皇后传注》中,录有王沉《魏书》褒美甄后的记载,与寿书截然不同。裴氏依据《春秋》之义,认定《魏书》“崇饰虚文”,并说“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从而断定“陈氏删落,良有以也”。对陈寿失误而他书正确处,亦作明确判断。如《吴书·楼玄传注》引虞博《江表传》所载楼玄自杀事,裴氏径直判断为“《江表传》所言,于理为长”。《吴书·诸葛恪传注》引胡冲《吴历》所载,裴氏判断为“《吴历》为长”。这种评断,在论辨一条中有更多体现。论辨包括评史事与评史书两个方面,评史事者随处可见,是史家主体认识的直接表达,因与本论题关系不大,故略而不论,评论史书,则有总结同期史着优劣的史学批评的意义,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之一。裴氏对《三国志》一书的评论,既有在上表中的全面评价,又有散见于各注中的肯定或批评,是较为全面的;对同期其他史书,则多取零金碎玉式的评点,概括来看,这些评论大致可分为体例安排、叙事描写两个方面。中国史书体例自《春秋》《史记》后,编年体、纪传体两体渐趋成熟,尽管仍存在二体优劣的争论,但其体式已较固定。裴氏较关注的是对现有体例,尤其是做为正史的纪传体的规范化问题。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专传、合传较好掌握,而类传如何划分,则颇不一致。裴氏主张取“事类相从”的原则,他说:“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肯定了司马迁首创“事类相从”的合理性,然后批评陈寿将非为一类的人放在一传中,有失体例。如贾诩之俦,实属“算无遗略、经权达变”的奇士,应放在善作筹划的程昱、郭嘉等人的类传中,但却放在了德智两全有王佐之风的二荀(荀彧、荀攸)之列,裴氏以之“失其类”,“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本质的异同,应是区分类传的第一要义。其次,行事相类亦为重要原则。如鱼豢《魏略·勇侠传》不计人物生年而按人物行事将汉末孙宾硕四人编入魏,是依据“其人接魏,事义相类”的原则处理的。对此,如果说鱼豢还仅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的话,那么,裴氏提出“事义相类”的原则,便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认识了。由实践升华为理论,再指实践,正是裴注史学意义在编纂学上的体现。在叙事描写上,强调通顺合理,反对“语之不通”。注意容貌状写,如对荀彧之外貌,以陈寿不称述为遗憾,特引《典略》、《平原祢稀传》补充之,既反映了魏晋着文讲究人物容止风藻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了中国史学讲究形象描写的特色,还体现了裴氏对历史文学的审美要求,即生动形象的描写可使史着更具魅力。晁公武首先涉及裴注的字数:“(裴注)博采群说,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郡斋读书志》卷二)在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中,李龙官等在校刊识语中更为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20世纪70年代初,黄大受据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的殿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3字(《三国志及裴注字数统计表》,载《三国志选注》,台北中正书局,1972年版卷首。转引自吴金华《三国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陈乃乾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吴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 322,171字(《三国志校诂·附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 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如果以上述统计最少的《三国志》与统计最多的裴注字数比较,《三国志》也比裴注多38,014字,即便裴注中尚有佚文或混入正文,也不可能达到数倍于本书的文字。张子侠则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的经过极为复杂,既有文字脱漏问题,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因而正文与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轻下结论。”(《〈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明以前人若王通、刘知几都讥其繁芜,叶适至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文献通考一九一)。清代学者虽然推崇裴注,但也有人指责他有的应注而不注,有的不应注而注,引书有改字等等(见赵翼陔余业考六、四库提要四五及卢文弨的批注)。其实这些都是小缺点,并不能因此掩没它的长处。裴注引用的魏、晋人著作多至二百十种,著录在隋书经籍志中的已经不到四分之三,唐、宋以后就十不存一了。而且裴注所引的材料,都首尾完整,尽管说它“繁芜”,说它“寿之弃余”,单就保存古代资料这一点说,也是值得重视的。由于裴注引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因此裴注引书数量和书目的考证成了裴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钱大昕统计裴注引书“凡百四十余种,其与史学无涉者不在数内”,所列书名144种(《廿二史考异》卷十五)。赵翼统计裴注引书“凡(百)五十余种”,所列书名151种,亦为史部类数目(《廿二史札记》卷六)。赵绍祖统计裴注引书“凡一百八十余种”,另外,引诸经及诸子字书“又四十余种”(《读书偶记》卷六)。钱大昭以时代,地理,人物,官制,类书,文章,别集,家传,别传为类,统计裴注引书160余种(《三国志辨疑》)。沈家本将裴注引书“依《隋书 经籍志》之例分为四部:计经部廿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三国志注引书目》)。王钟翰统计“裴氏注记所引诸书名,凡二百四五十种”,并按钱大昭的分类列书名256种(《三国志裴注考证》,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五卷,1945年)。王祖彝除“诸家评论与裴氏自注,傅子,袁子,孙盛,习凿齿等论注以及引古书为诠释者不计”外,统计“裴注征引之书凡百五十六种”(《三国志人名录裴注引用书目》,商务印书馆,1956年)。马念祖统计裴注引书“二百零三种”(《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中华书局,1959年)。杨翼骧统计“以裴氏所引书目全部而言,为二百一十余种;若除去关于诠释文字及评论方面的,则为一百五十余种”(《裴松之与〈三国志注〉》,《历史教学》1963年第2期)。高秀英,杨济安统计裴注引书203种(《三国志人名索引·裴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陈垣统计裴注“所引书在二百三十种以上”(《三国志注引书目》,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七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331页)。王树民对赵翼的“裴松之三国志注”条裴注引书进行了部分考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2002年修订版)。周国林统计裴注引用书目为224种,其中“用于笺释名物训诂音义的先秦至东汉中期著作及其为之作注的和文字训诂方面的著作共四十余种,用于补阙备异惩妄论辩方面的汉末迄晋著作共一百八十余种”(《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考》,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高振铎统计“裴松之注《三国志》共引书二百三十六种”(《裴注〈三国志〉引书考订--兼评〈廿二史札记校证〉》,《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虞万里统计裴注引书“二百三十五种”(《〈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伍野春统计裴注引书凡229种,“另有十则未注明出处”(《裴松之评传》,第250页)。张子侠统计“裴氏共引书二百二十七种”。高敏曾与人合作《〈三国志〉裴注引书考》一文,统计引书达二百四五十种(《〈三国志〉说略》,载《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作《后汉书》的范晔和裴松之同时,以年龄论,裴比范长二十岁,范死在宋文帝元嘉二二年(445),裴死更比范后六年。两人虽然生在同一时期,同样搜集史料,但他们运用史料的方法不同,范晔组织所得的史料编或后汉书,裴松之则用来注陈寿的三国志。试取陈寿、范晔两书中篇目相同的十六篇列传比较,范书比陈书篇幅增多约一倍,那些多出来的材料,大多是和裴注相同的。裴注出现后,引来了许多评议,其中有褒有贬。刘知几说:“少期集注《三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繁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与刘知几不同,赞誉裴松之者多从保存史料方面对裴注给予肯定。崔浩说:“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裴松之注《三国志》的评价:“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这个归纳是准确的。但又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这话毫无证据,只能认为撰提要者的臆测之辞罢了。关于以往史家对裴注的评价,杨翼骧先生在前引《裴松之》一文中有详细介绍,可以参看。以上对于裴注的评价反映了传统史学批评的特点。评论者大多不能摆脱是与非、优与劣的思维框架。从史学史的角度来看待裴注,更应关注的是,历来对史书的注释都是从名物训诂的角度着眼的,为什么裴松之却要发明出一种新的注释方式?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刘知几、章学诚虽然都是传统史学批评的大家,但这些分析却有失水准,带有很强的好恶色彩。所谓“不能自达”、“不足自存”,都是要从注释家才智缺乏一端求得解释。不带偏见阐释裴注出现原因的当首推陈寅恪先生。陈氏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原注:“三部合异二卷。”)云:说戒者乃曰:僧和集会,未受大戒者出!僧何等作为?众僧和聚会,悉受无戒!于僧有何事?答:说戒。僧答言:布萨。不来者嘱授清净说!诸人者,当说当来之净!答言:说净。陈氏解释说:“据此,可知本子即母子。上列《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中,其大字正文,母也。其夹注小字,子也。盖取别本之义同文异者,列入小注中。与大字正文互相配拟。即所谓‘以子从母",‘事类相对"者也。” 在《读〈洛阳伽蓝记〉书后》一文中,他又进一步发挥说:“裴松之《三国志注》人所习读,但皆不知其为合本子注之体。”周一良先生对陈说持怀疑态度。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裴松之、刘孝标、郦道元的注,多为补遗订误,而非字句出入,往往连篇累牍,达千百言。这与同本异译简单明了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恐怕未必与佛家合本子注传统有何渊源吧?”。陈寅恪先生的解释是从史书编撰的的技术性角度入手的,既怎样编撰更便于读者阅读。对此,周一良先生的质疑是有力的。“补遗订误”才是裴注的本质所在,这与合本子注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对陈氏观点也不乏赞成者。逯耀东先生就接受了合本子注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又试图通过经学与史学的区别来解释裴注的产生。他的基本思想是,传统注释方法与裴注的不同在于一是经注、一是史注。这主要是受到了钱大昭的启发。钱大昭说:“注史与注经不同,注经以明理为宗。理寓于训诂,训诂明而理自见。注史以达事为主,事不明,训诂虽精无益也。” 逯耀东就此说道:“因此,明理与达事是经注与史注的基本区分。‘达事"是更进一步叙述历史的真相。” 他又说:“由经注的义理阐释,转向历史事实的探讨,是经史分途过程中重要转变的关键。”众所周知,魏晋以后,史学逐渐脱离经学而独立。以此为背景来解释经注演变为史注是不错的,本文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但是,仅至于此的泛泛之论还是不够的,因为裴注以后占据主流地位的史注还是经学式的。我们当然不能因此说史学与经学又合流了。围绕《三国志》及其裴注,实际上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三国志》写得如此简略?第二,为什么裴松之要不避繁琐征引那样多的史籍?有一种意见认为,陈寿所见到的材料有限,所以《三国志》写得简略。这种意见有一定道理,因为裴注中所征引的许多书在陈寿写《三国志》时确实还没有问世。但这样解释也有问题,因为毕竟还有些书是陈寿有可能见到的。陈寿撰写《三国志》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之后。据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所列,在此之前,专记三国历史的史书如王沈《魏书》、韦昭《吴书》,鱼豢《魏略》、《典略》已经问世。此外,如赵岐的《三辅决录》、谢承的《后汉书》、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司马彪的《九州春秋》等也早已完成。《三国志》的成书年代,史无明文,杨翼骧先生书编于太康六年(285年)下。案语说明道:“考《三国志》卷48《孙皓传》云‘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三月集于京邑。五年,皓死于洛阳。"此为《三国志》中记事最晚之一条,则陈寿着成全书必在太康五年孙皓死后,故编于本年。”据同书,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的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282)。陈寿写《三国志》时见到皇甫谧书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以上这些书裴注中都征引了。据《三国志人名索引》附录《三国志裴注引书索引》,裴注引用《魏书》一百九十条、《魏略》一百七十九条、《典略》四十九条、《吴书》一百一十九条、《三辅决录》九条、《后汉书》十二条、《英雄记》六十九条、 《九州春秋》二十六条、《帝王世纪》一条、《高士传》六条。这些材料陈寿应能见到,但他并没有以此来充实《三国志》,倒是南朝的裴松之完成了这个工作。《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载文帝与吴质书,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就此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关于曹魏屯田,据杨翼骧先生统计,《武帝纪》中仅用了“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十三个字来叙述。在《任峻传》中又用了“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四十一字。而裴松之在《武帝纪》中引用王沈《魏书》的记载,补充了一百四十七字。由此看来,对《三国志》的简略不能只从陈寿所见材料的多寡这个角度来加以解释,还必须另想办法。裴松之嫌《三国志》写得简略,而这样的意见在他以前是未曾见过的。《三国志》刚问世时,获得了一片赞誉声。《晋书》卷82《陈寿传》称:“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本传又称:“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东晋时,习凿齿从正统论的角度对陈寿书以魏为正统的写法提出异议,在其所著《汉晋春秋》中坚持以以蜀汉为正统。正统问题是政治问题,从学术的角度仍然不见对《三国志》的批评。看来,简略在晋人眼里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到南朝裴松之才将其视之为缺点。这就提示我们应当从时代学术风气变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三国志》主要肯定其成绩。
2023-09-06 17:05:011

朱焕桃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近40篇。近两年发表的主要论文与科研情况:1.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带时滞的阶段结构捕食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0C0258;2. Periodic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 higher-order difference equations,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2011.12,(SCI收录);3. Existence of extreme solution tofirst-order impulsiv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nonlinear boundary conditions,Annal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2011.2;4. Stability of a Predator Prey Model withStage Structure and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201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Applications,2011.7;5.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 Competitive Ecological Mathematic Modelwith Stage Structure,Advances In Asia-Pacific Low Carbon Economy,2010.11;(ISTP收录)6.Positive Solutions to Period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forFour-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s,ISRN Mathematical Analysis,2012.1;7. 基于目标模式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8;8. 一类竞争生态数学模型的持续生存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4;9. 一类带时滞的阶段结构捕食模型的定性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2;10. 一类具脉冲效应的竞争生态数学模型的持久性和渐进行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7;
2023-09-06 17:05:261

近代史社会调查报告

你自己再修改一下就可以了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走向——21世纪中国近代史纵观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进步,与此前相比已属相当迅速。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在整个历史学科中又是非常突出的。虽然如此,近代史学界不少学者仍多有不满足之处,希望近代史研究在今后发展更快,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至于如何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见解.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1..在诸多研究领域热烈争论的“繁荣”局面难以再现,建构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应该成为基本总体目标。在刚刚过去数年的世纪交替之际,史学界不少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领域,总结反思上个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成绩与不足,探寻和展望新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新趋向。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学术见解。《历史研究》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专业史学杂志,曾发表过多篇对各种专题百余年研究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的评述文章.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历史学专业学术刊物也有意识地组织和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常常集中刊发一组相关论文,以期引起海内外史学界关注。以此为主题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学术研讨会,同样召开过多次。应该说这一工作是颇有意义的,但其对中国历史学在新世纪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尚需较长时间才能加以判断。在此前后,还常常听到一些史学刊物的编辑们感叹于80年代中国近代史学界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许多领域近乎于轰轰烈烈的讨论,无论是在学术刊物上登载的论文,还是在相关学术研讨会的讨论中,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甚至有过相当激烈但又十分友好的学术争论,呈现出十分热烈的史学繁荣场面。当时,大多数史学杂志的来稿数量都比较可观,当时的编辑们也不愁稿源不足。而进入90年代以后,史学研究则似乎显得相对沉寂,甚至到处出现“史学危机”的感慨。不少史学杂志的编辑感到稿源不足,特别是比较满意的高质量论文较少,显得十分沉闷,因而希望研究者能够寻找到新的争论点,相互进行讨论和争鸣,使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再次出现新的“繁荣”景象①。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应该如何发展?实际上也是近代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许多学者在理论、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颇具参考价值。拙意以为,要想再现80年代那种在中国近代史许多领域出现热烈争论的景观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那种情况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文革”之后的特殊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而类似的特殊年代恐怕在今后不可能再出现了②。此外,笔者还认为,无论提出何种理论与方法,也无论在其他各个方面做出何种具体努力,走向更加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应该是2l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基本总体目标,甚至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趋势。————————————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近代史学科在内的史学界,在学术评论和批评方面应该说较诸8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学风方面对一些研究成果的批评已是相当尖锐。这一方面表明学者之间不再只是对相互的成果进行颂扬,也敢于进行较为激烈的批评,史学界的学术评价机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史学界出现了不正常的学风,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的所谓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另外,有些批评与反批评后来演变成了相互之间的人身攻击,而不是正常的学术讨论,这也无益于史学研究的发展。② 这里并不是说中国近代史学界今后不可能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出现学术讨论和争鸣,而是说明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在如此之多的重要领域有众多学者参与的争论。事实上,在学术研究中出现争鸣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也是史学研究得以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辛努力,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到现在可谓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有个别学者对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甚至包括改革开放之后的近20年)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未免过于偏激。然而也应该承认,迄至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已经建构了一个完整和客观的中国近代史,甚至可以说离这一目标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何谓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对此问题要予以全面的详细回答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但考其最基本的要义,可作以下概括:所谓完整的中国近代史,无非是通过对近代中国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许多过去认为无关大局的小问题(实际上也未免就是小问题)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不是忽略或是放弃对某些问题的探讨;而所谓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则是研究者要重视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尽量避免各种主观意识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各种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给予客观的论述,从而展示出一个真正完整和客观的中国近代史。从另一角度而言,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也可谓对整个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全景式和全方位的研究,既关注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考察,也重视微观的、具体的、实证的分析,真正展示出近代史多面向、多维度的客观真实。①过去,由于受各个方面种种原因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所谓正面主流人物与事件,很多领域的问题或者是不在研究视野之内,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由此留下了不少历史空白,这当然称不上是完整的中国近代史。即使是对那些普遍受到重视而研究较多的问题,也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者并不是以客观的研究态度得出合乎历史原貌的客观结论。近10余年来,随着社会史、心态史等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复苏与兴起,以及多种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这种状况与过去相比已有所改善,但也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空白点和不甚客观的评价及结论至今仍然较为明显,需要近代史研究者继续进行艰苦的努力。2.努力发掘新史料是促使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完整与客观的前提条件。历史学不同于其他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对于历史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充足的史料,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虽然已是老调重弹,但在今日仍然有置于史学研究的首位加以强调的必要.因为史料挖掘的不深入和不细致,在现今依然是导致近代史研究不完整和不客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当今职称评定、学术管理制度以及科研工作量的年年考评等多方面的弊端,助长了学风浮躁的短期行为,使得研究者往往追求尽快出成果,不愿意花费较长时间去挖掘史料。特别令人担忧的是,老一辈史学研究者那种“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优良严谨学风,在新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甚至相反还被某些人讥讽为一种迂腐的行为。如果这种现象持续蔓延和发展,对于近代史研究来说无疑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新一代青年研究者的成长相当不利。这也正是笔者仍然呼吁重视史料挖掘的原因所在。从正面的经验看,新史料的挖掘也是促使近代史研究走向完整与客观的前提条件。首先,中国近代史许多新研究领域的开拓与研究空白点的填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新史料的挖掘,特别是系统的档案文献的发掘,常常能够推动相关新领域研究的兴盛,从而逐渐弥补近代史研究不完整的缺陷。例如商会这一重要的新式商人社团,自清末产生后即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团体,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引起近代史研究者的重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都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问世,这称得上是近代史研究发展不完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具体反映。事实上,天津、苏州等地的档案馆一直完整地保存了所在商会从清末至1949年的大量档案,如果加以整理、出版和利用,即完全有条件对商会开展深入研究。但是,由于很少有研究者去档案馆发掘和利用这些档案,商会研究也就一直成为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空白点。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章开沅等著名学者四处大力呼吁整理出版商会档案,加强对商会的研究,并组织研究人员参与其事,天津、上海、北京等地也有学者开始重视商会档案的发掘。几年后,随着天津、苏州商会档案的陆续出版,一批论文和专著相继问世,商会研究很快即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受到海内外近代史学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也使我们能够切实了解近代中国工商业者组织形态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不仅如此,商会档案的发掘还带动了除商会之外的其他新式商人社团的研究,包括商团(商人的新型准军事组织)、商办地方自治社团、商办教育社团、商办消防社团等,甚至还包括清末的农会也都开始有研究论文发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学者研究近代中国绅商的成果,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会档案的发掘。通过商会研究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学者又借此进一步考察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各自发展变化与新型互动关系,探讨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等新课题,也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果。仅仅这一事例就足以告诉我们,新史料的发掘对于改善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完整的缺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其次,新史料的挖掘也是使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更加客观的重要条件。以往的近代史研究中之所以存在一些不尽客观的结论,除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缺陷之外,史料挖掘不充分应该说也是原因之一。即使是史学界研究已久、成果颇多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样存在着类似需要改进的情况。例如对鸦片战争的研究,从老一辈学者开始即进行了探讨,后来又有不少学者曾专心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能说不丰盛。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已达到了完全客观的程度.如果在各方面相关史料的挖掘上花较长时间下一番苦功夫,仍可发现已往研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一些结沦,并加以纠正。茅海建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北京,三联书店),曾引起海内外许多近代史学者的普遍重视与好评。该著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作者在多年的扎实研究过程中,沉下心来在史料方面尽可能进行了新的发掘,从而能够利用这些新史料对有关鸦片战争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传统结论予以纠正,使近代史学界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走向更加客观。林启彦与朱益宜二入主编的2003年出版的《鸦片战争的再认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书,也是通过发掘新史料,对鸦片战争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再探讨。该书实际是多名学者撰写的一部论文汇集,其中由王尔敏撰写的第一章《鸦片战争前广州口岸对外洋的商贸形制》,进一步论证了清代自乾隆以后的对外通商并非“一口贸易”,而是许多港口对外开放,所谓“闭关自守”的结论是对史料的误解。林启彦、林锦源合写的第五章《论中英两国政府处理林维喜事件的手法与态度》,也是利用当时的大量奏稿、信函及日记,并对中外相关档案文献进行细致的考订,说明过往有关林维喜事件的指述,颇多误导和失实的情况。————————————————① 有学者曾提出“走向‘总体史"的新史学”这一见解,认为“无论中西,现代史学潮流都是以‘总体史"为指归,‘总体史"范式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能预见到新史学的根本范式。”见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其所论之“总体史”虽然是侧重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领域而言,但在某种意义上与本文所强调的“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走向有许多相通之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另一个较早就受到普遍重视,而且成果也甚多的课题。但是,近代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同样存在相似的情况。一般人往往认为戊戌变法是研究太多太久的老课题,难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再取得新的进展。其实只需要在史料挖掘方面真正肯下死功夫,即有可能获得某些突破,包括纠正过去一些不客观的结论。例如茅海建在出版上述有关鸦片战争的专著之后,又耗费多年时间潜心研读和考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有关戊戌变法的大量档案文献,在坐了数年的冷板凳之后,就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等问题,撰写了长达14万字的长篇论文,已接连在2002年第4期和第5期的《近代史研究》杂志发表其中的两个部分。该文纠正了不少以往的不实之论,也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补证和修正,受到近代史学界好评。这些事例都说明,要使中国近代史研究更加接近于完整和客观,必须在史料挖掘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然而,像茅海建这样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却并不是很普遍。现在,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是实施以考核教师每年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的多少作为发放津贴的制度,包括国家和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一般也规定承担者三年之内必须结项,并且还要有所谓阶段性研究成果应付中期检查。这种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使得史学研究者不可能在几年内精心致力于史料的挖掘而不出成果,也不是鼓励研究者出学术精品,而是在客观结果上助长了短期研究行为和学风的浮躁。3.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促使中国近代史研究更加完整与客观的必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去主要以三次革命高潮、五大政治事件为主线的单一研究模式,不仅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代城市史和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化)研究日益兴盛,而且在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教育史、法律史等方面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也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这是近20余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具体表现。①但是,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拓宽视野,将现有的近代史研究成果置于广阔而丰富的近代中国社会进行观察对照,又会发现即使是这些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远未达到涉及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程度,仍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而继续成为空白。例如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些年日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也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又还有不少问题尚未论及。仍以作者较为熟悉的近代社团为例,自清末民初之后,随着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迁。除了商会之外还先后诞生了其他为数众多的新型社会团体,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学术、慈善、公益、风俗、自治、法律及诸多行业的同业公会等各类民间社团。这些社团在各自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考察对象。然而迄今为止史学界的研究却主要只是侧重于商会,对清末学生及知识界社团的研究仅有桑兵的《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及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一书出版,台湾学者吕芳上的《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从学生运动的角度论及1919年至1929年的学生团体;对近代政治社团的研究现也只有台湾学者张玉法的《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和《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二书问世,对近代众多同业公会的研究则刚刚开始起步,而对其他众多各类社团的研究却仍然付诸阙如,这显然是研究视野不够宽广所致。以上只是就近代社团研究的情况举例说明,中国近代史研究要走向完整必须有赖于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宽。实际上,类似的情况绝不仅仅在近代社团研究领域中存在,其他许多研究领域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同的现象。这里还想稍费笔墨,附带谈谈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后备队伍亦即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国近代史研究能否走向完整与客观的发展,应该引起近代史学界的重视。近年来,中国高校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增加不少。平心而论,有些博士点的师资力量及研究条件并不令人满意。加上研究生的招生又连年扩招,博士生和硕士生越来越多。一些近代史学者常常私下议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起点甚高的情况下,现在研究生数量剧增,已呈批量生产之势,如何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保证其学术水准,不仅对研究生而且对指导教师也是一个难题,由此导致学位论文的水平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对近代史年青研究队伍的成长颇为不利,也直接影响到今后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如果再不拓宽视野,今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将更加困难,然而一旦将研究视野放宽,就会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比比皆是.实际上,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为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而犯难,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研究空白尚待填补,并非是近代史研究已发展到无题可选的程度,而是我们的研究视野仍较为狭窄。——————————————① 详请参阅拙文《在开拓创新中发展——近20年来中国近代史新领域、新课题研究述评》,载《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在扩大研究视野方面,国内近代史学界值得参考借鉴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学者的研究视野与方法。不少中国学者没有注意的一些研究课题,往往是国外学者率先开展研究,并先期取得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前述商会研究,即是日本学者先于中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最早发表了几篇论述清末商会的专题论文①。美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也有比较宽阔的视野,其研究成果在海内外普遍受到关注,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也不无启迪意义。例如罗威廉对晚清汉口商业发展、商人组织演变以及公共领域的考察,黄宗智对近代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探讨以及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些规范性认识的质疑,都曾引起国内外近代史研究者的重视和讨论。近年来,彭慕兰对明清以降中国江南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及与黄宗智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学术争论,也相当引入瞩目和发人深思。虽然中国学者应该注重自己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不能盲目跟在西方学者的后面走,但同时也要善于借鉴外国学者有益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各方面史料进行客观详实的分析考订之后得出中肯的结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客观与公正的另一重要因素。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对近代史上的所谓正面人物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往往是溢美拔高,对反面人物及其从事的活动则常常是苛责贬低,这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对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及其从事的“新政”改革,当年的革命党人出于动员广大爱国志士起来革命以推翻清王朝的目的,尽其所能全力揭露批判清朝的反动与腐朽,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当年的革命党人对清政府及其从事的“新政”予以客观的评价。但是,作为现今的历史研究者在看待清政府及其改革时,却不能简单沿用“洋人的朝廷”这种当年革命党人的结论,未做细致的实证研究和专题考察,即将“新政”斥为假改革,视之为清朝统治者“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之举,全盘予以否定。众所周知,研究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中国近代史,不能不同时涉及国民党与共产党这两大政党。而在过去的中共党史和国民党史的研究中,应该说无论是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由于受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客观的现象。大陆学者的研究是以共产党为主线,即使是考察共产党十分弱小而依靠国民党发展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都是强调共产党的作用,对国民党的影响与作用较少论及,而以批评居多;与此完全相反,台湾学者的研究则是以国民党为主轴,充分肯定国民党的历史作用,对共产党的积极作用极少提及,在论述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纠纷时,基本上也都是站在国民党一边批评和指责共产党。显而易见,党派意识长期有意无意地贯穿于海峡两岸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之中,而要想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自然会因此受到束缚。记得数年前一位中国大陆学者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进行有关国共两党关系的演讲后回答提问时,曾说明其研究考察相关问题所持的研究态度,是力图超越党派歧见,纯以学者的眼光尽量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论.毋庸讳言,能够公开表示要超越党派意识的束缚,对近代国共两党的历史以及两党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的考察研究,在目前的形势下应该说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而在研究过程和成果中真正体现这种意境者更属少见。需要强调的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尽量使学者能够不受包括政治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专心从事研究工作,也是保证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客观公正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后,上述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客观和不全面的情况已有明显改变,不少学者对清末“新政”改革的研究已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取得了许多与以往传统结论所不同的新成果。另外,近年来大陆学者对近代国民党的历史以及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致,并陆续有学术水准颇高且比较客观公正的成果发表,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朝着完整与客观方向发展的一种可喜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改变过去某些不客观的偏颇现象时,却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非客观的趋向。其主要表现即是一反过去对正面人物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溢美拔高以及对反面人物及其从事的活动苛责贬低,转变成为着重批评和否定正面历史人物,对过去认定的反面历史人物则多予以颂扬,对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匡动乃至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也都予以否定。这里并不是说对正面人物和革命运动不能批评,对反面人物也不能有所肯定,如果论据充分,言之在理,应该说也是为扭转以往近代史研究中不客观和不科学的状况而作出的贡献②。然而,这样的研究成果虽说也有一些,但相比较而言却并不多见。有许多所谓新成果得出的新结论,实际上在史料挖掘和史实考证等方面并没有提出真正能够令人信服的论据,有些甚至脱离近代中国的客观社会情境,只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主观判断,想当然地推论出某种新结论,这就难免使人感到有故意标新立异之嫌。类似的现象目前虽然并没有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主流,但却值得引起警觉。如果不加注意,则有可能使中国近代史研究从过去在某些方面不客观的状况又演变成为一种新的不客观趋向。因为尽管国人在历史上即有不偏不倚崇尚中庸之道的传统,后世之人也常言看待人物和事物应该一分为二,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引发严重后果的事例却又屡见不鲜。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努力克服这种片面和偏颇的趋向,中国近代史研究就很难顺利地向完整和客观的方向发展。—————————————————① 曾田三郎:《商会的成立》,(日)《历史学研究》》422号,1975年;仓桥正直:《营口的公议会》,《历史学研究》481号;《清末商会与中国资产阶级》,(日)《历史学研究》别册号,1976年。② 其实将近代中国纷繁复杂、新旧杂陈这种转型过渡时期的历史人物以所谓“正面”和“反面”,或者是以“维新”和“守旧”来进行定性,本身即是一种简单而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因为“正”和“反”、“新”与“旧”都是相对的,而且并非十分清晰的截然两分,常常在一个人身上是正与反和新与旧均兼而有之。这里为行文之便仍暂且沿用之。最后应该指出,建构全面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并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内即可达到的目标,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长期的目标。历史学研究者的理想境界当然是要争取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同时也要遵循最基本的操守和原则,首先是尽最大的努力将丰富多彩的历史完整而真实地展现出来,而不是仅仅向人们描述一个片面的不客观的历史。笔者虽然忝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已多年,而且也有一些论著问世,甚至其中有的还受到海内外同行的关注,但自感理论分析的素养与综合概括的能力之不足,不敢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发展之类的宏观问题发表看法。所以,在世纪之交史学界同仁纷纷就新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发表高见时,笔者主要只是从中学习,基本上没有写过类似的文字。现在之所以写这篇短文,一是由于杂志编辑约稿,二是在阅读相关的文章后觉得还有点自己的话可讲。当然,这些话绝不是什么对相关问题的总结与结论,而纯属个人并不成熟的一孔之见,有些恐怕还是老调,但也有重弹之必要,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写出来供同行专家学者参考和批评指正。
2023-09-06 17:06:141

戴建业的承担课程

1.《老子:自然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2.《老子的人生哲学》,台湾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34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独著)(24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唐宋诗词史》(25万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版6.《淡泊老子》(独著),台湾磙石出版社2004年7.《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孟郊论稿》(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老子智慧心解》(独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 1.《唐宋诗词史》(25万字,与马承五合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版2.《中国散文大辞典》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全书218万字,执笔21万字)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3.《中国儒释道经典选编》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7年1月 1 .《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6期,人大复印1998年第11期转载2 .《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正始论说文的文化学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2000年第12期转载3.《死的深渊与生的决断--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4.《否定与新生》,《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5.《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再论陶渊明归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1998年10期转载6.《知性与尽分--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7.《用诗的眼光读诗--论闻一多对古代诗歌的诠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8.《由自卑到超越的心灵历程--论左思的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9.《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10.《文学研究与人文关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1.《人民性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的命运》,《反思与超越--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2.《理性与激情的交融--论闻一多的学术个性》,《闻一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3.《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历史意义》,《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4.《恬然澄明》,《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15.《论陶渊明回归自然的生命动力》,《平顶山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16.《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17.《委心与委运--论陶渊明的存在方式》,《第二届中日学者陶渊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18、《“忧愤”与“激荡”——元嘉士庶的人生际遇及其诗歌的情感基调》(独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19、《别忘了祖传秘方——读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独著),《读书》2006年第1期。20、《词语·词风·词艺——论清真词》(独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21、《论元嘉七言古诗诗体的成熟——兼论七古艺术形式的演进》(独著),《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22、《左鲍异同初探——比较分析左思、鲍照人生境遇与人生抉择》(独著),《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23、《“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论郑樵文献学的“类例”理论》(独著),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第3期。24、《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独著),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5期。
2023-09-06 17:06:381

林继富的个人著作

专著《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再版,10万字。《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民间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村落空间与民间叙事逻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孙家香》,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永远的太阳——西藏节日文化觅踪》,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合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排名第2),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国俗故事》(与陈思和合著,排名第2),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26万字。《解释民俗学》(排名第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副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与保护》(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2010年。主要学术论文《中国地方风物传说结构试论》,《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3期。《藏族犬图腾浅谈》,《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青蛙王子”型故事原型研究》,《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4期。《从创世神话看原始人对自我力量的意识》,《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1期。《藏族白石崇拜探微》,《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藏族湖神与生育信仰》,《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2期。《藏族鸟崇拜的自然历史渊源》,《中国民间文化》1991年第1期。《西藏日土岩画研究》,《民族艺术》1991年第2期。《蚁穿九曲明珠源流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藏族宗教节日文化论》,《民俗研究》1992年第1期。《藏族天梯神话发微》,《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藏族原型数字“九”的文化意义》,《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头上长角”型故事的流播》,《中国比较文学》1992年第1期。《藏族本教信仰与古老崇拜》,《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西藏旅游事业与民俗文化》,《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藏族兔子故事论》,《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藏族箭神略论》,《中国民间文化》1993年第4期。《昆仑文化与藏族原始文化》,《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珞巴族“插青”习俗述略》,《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4期。《珞巴族“卡让欣”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4期。《灶神形象演化的历史轨迹及文化内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活佛转世与藏族神判习俗》,《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第1期。《珞巴族灶神论析》,《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藏族文化中的镜子》,《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羊与藏族民俗文化》,《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汉族少数民族灶神信仰比较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文化流程中的“中山狼”故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中国民间传说与史官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枣俗的文化精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中国怪孩子故事亚型及其家族伦理思想》,《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试论中国方志文化中民间传说的特点及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猎人海力布”型故事解析》,《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二母争子”故事揭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黑马张三哥”型故事论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头上长角”型故事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皮匠驸马”型故事研究》,《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烂柯山”型故事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西藏卵生神话源流》,《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批评与反思》,《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中国怪孩子故事的审美情趣》,《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藏族湖神与水神关系透视》,《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母题数字“十三”与藏族成年礼》,《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一个民间叙事传统的形成》,《民俗研究》2004年3期。《长阳都镇湾精怪叙事传统》,《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多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从廪君到向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西藏关羽信仰的演化脉络》,《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以湖北省民间故事传承人保护为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多人一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廪君叙事传统的当代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从信仰到民俗》,《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紫姑信仰源流研究》,《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喜剧传统的地方叙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讲述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清明节研究的两个误区——兼论杜牧<清明>的原真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国外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土家族机智人物向远耀故事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端午节的文化精义在于护佑生命——基于两湖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分析》,《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4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保护探讨——以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为例》,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昆仑文化与藏族文化关系研究》,载《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其他《中国古代民间传说选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6万字。《民间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宜昌民间故事家:孙家香》,2009年版参编《湖北民俗志·民间文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独立写作13万字。《民间文学教程·民间传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文化年夜饭》,中华书局2003年版。《民间文学教程——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23-09-06 17:07:161

江立华的科研成果

(一)专著1.《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2.《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1500—1750》,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3.《中国城市社区福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二)译著1.《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捆绑的世界——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三)主编教材《社区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四)发表的CSSCI核心期刊论文《从湖北恩施看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关系》,《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城市社区建设与增进居民福利》,《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8年22期全文转载。《论中国古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西北人口》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2年3期转载。《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1期转载。《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现状与行动策略》,《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论点转载2007年第10期。《城市性与农民工的适应性》,《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环境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现代性与人口风险问题:转型期中国人口安全的社会学考察》,《江海学刊》2008 年第1期。《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农民生育中的生男偏好:价值合理性行动》,《江淮论坛》2007年第6期。《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产生及其运作机制》,《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现代性》,《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城市社区建设:以增进福利为目标的实践》,《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社区福利建设的理论构架》,《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居村农民与农民工的社会风险意识考察》,《学术界》2005年第4期。《城市社区建设与增进居民福利》,《学习与实践》2008年10期。《新华文摘》08年22期。《“地缘维权”组织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文史哲》2007年第1期。《奖励与公平:教育加分政策的外部性探讨——以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机制为例》,《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5期。《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 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3期。
2023-09-06 17:07:371

张兴安的华中师范大学

张兴安: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2000.10-现在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1992.8-1997.8 讲师1990.6-1992.7 助教2000.6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90.6 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2000.10-2001.10在以色列巴依兰大学作博士后研究2001.10-2002.10在美国圣母大学数学系作博士后研究2002.10-2006.10在美国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数量生物学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11-2011.2 在西雅图癌症研究中心协作研究2011.3-2011.11 在匹兹堡大学协作研究教学课程:1.常微分方程(本科生)2.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硕士生)3.常微分方程分支理论(硕士生)4.生物动力系统(博士生)研究方向(研究兴趣集中在数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分析、数量生物学、计算机模拟等方向):1.三维动力系统的几何理论与生物数学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分析2.概率统计与随机微分方程在生物学中的应用3.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癌症的流行病学数据4.传染病与免疫动力学研究5.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网络研究。 最近5年的论文:1.Zhang, X., Zhao, Y. and Neumann, A., Partial Immunity and Vaccination for Influenza,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17(12) (2010), pp 1689-1696。2.Yang, C., Liang, Z., Zhang, X. (Corresponding author), Five limit cycles for a class of quadratic systems in R 3,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31(3)(2010), pp 297-306.3.Feng, G., Liu, J., Zhang, X. (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equatorial limit cycle of a class of planar polynomial vector fields, Nonlinear Analysis-Theory Methods & Applications, 72(3-4)(2010), pp 1477-1480。4.沈玲丹,闵芮。苏婉霞,袁烨,张兴安(通信作者),人类血型的基因预与分析,生物数学学报, 24(2)(2009), pp 260-264。5.冯光庭,张兴安,一类传染病持续生存和消亡的阈值,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40(13)(2010), pp 138-143。6.冯光庭,张兴安,一类具有星型结点的三次微分系统的赤道闭轨线的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2)(2010), pp 200-203。7.冯光庭,张兴安,R 2 中一类拟齐次向量场及其诱导向量场的几何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2)(2009), pp 186-189。8.Zhang, X., Liang, Z., Chen, L., The global dynamics of a class of vector field in R3,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27(2011)。9.Yang, C., Ma, L., Zhang, X. (Corresponding author), Closed orbits for a class of cubic systems in R3, 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on Biological Dynamics System and Stability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hongqing, P.R. China, May, 2010, 935-941.10.杨翠红,梁肇军,张兴安(通信作者),R3中一类二次系统的5个极限环,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 31A(4)(2010), pp 497-506。11.柳静,冯光庭,张兴安,,一类具有星型结点的四次拟齐次多项式微分系统的全局拓扑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教学与研究卷,第2期, 2010, pp 1-2。12.Simon, R., Zhang, X., On the dynamics of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in women carrying germline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22(8),(2008), 1916-1917.13.Zhang, X., Chen, L.,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diffusion of the competitive Lotka-Volterra model, Nonlinear Analysis, 66(12), (2007): 2767-2776.14. Zhang, X., Simon, R., Estimating the number of rate limiting genomic change for human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91(2), (2005): 121-124.15.Dahari, H., Major, M., Zhang, X., Mihalik, K., Rice, C.M., Perelson, A.S., Feinstone, S.M., Neumann, A.U.,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primary hepatitis C infection: Non-cytolytic clearance and early blockage of virion production. Gastroenterology, 128(4), (2005): 1056-1066.
2023-09-06 17:07:581

逆流而上的名人例子_名人逆流而上的故事

  很多名人可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敢于逆流而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几个名人逆流而上的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逆流而上的名人例子韦卓民   韦卓民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大学校长,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精通英、德、法、意、俄、拉丁、古希腊等外语,尤其是英文,与母语一样好,连他的英美朋友都感到惊讶。他在中国 传统 文化 、西方哲学、逻辑学、宗教学、 教育 学等领域均有良好素养,在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贡献良多。   韦卓民早年致力于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如他的博士论文《孔门伦理》,对中国的人伦道德赞许备至,认为“中国人优秀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人民的一份财富”。1934-1935年、1937-1938年、1945-1946年他三次应邀赴美英讲学,受聘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客座教授,着力宣扬中国优秀文化。他在美国一系列关于中国文化专题讲座的讲稿,汇编成专著《中国文化》,于1947年在纽约出版,受到美国学者的高度评价。美国历史学家赖德烈说,韦卓民向西方阐述中国文化的成就“很少人能和他相匹,也没有人能超越他。”   韦卓民晚年则着重将西方文化引进中国,特别是西方的哲学和逻辑学。1952年卸任校长职务以后,他全力从事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和黑格尔4位划时代人物。有感于许多国家都翻译出版了《康德全集》,而中国尚无,韦卓民从1957年起,尽管被错误打成“右派”,且年届古稀,仍以极大的毅力,把康德的8部著作300多万字翻译出来,其中有4部公开出版。与此同时,他还撰写和翻译了4部关于黑格尔哲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著作,达100多万字。这期间成为他个人学术成果最多、学术水平最高的时期,他也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的著名研究专家。今天研究西方哲学的人,都绕不过韦先生。““””期间,环境更加恶劣,他已年过80岁高龄,仍孜孜不倦地撰写《黑格尔〈小逻辑〉评注》,直到1976年逝世前几天,共撰写了50多万字,可惜未能完稿。   韦卓民辛勤劳动的学术成果,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他的遗著包括西方哲学、逻辑学与科学 方法 论、宗教学、中西文化及其比较、教育学等90部,达七八百万字。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专门成立“韦卓民遗著整理小组”,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将这些著作整理,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已出版的有:《韦卓民学术论著选》、《康德哲学讲解》、《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康德:〈纯理性批判〉》等。   韦卓民既是校长,也是一名优秀教师。他一生没有脱离教学,不管行政工作多么繁忙,仍坚持讲授逻辑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课程,即便在他年过古稀,不幸蒙冤后,仍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1974年才退休。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韦卓民专门为华中师范学院政教系的青年教师讲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黑格尔的《小逻辑》。他寓研究于教学之中,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援用几种语言讲解某个重要的概念,讲得十分透彻。著名学者陶德麟教授、陈修斋教授、杨祖陶教授当时都慕名前来听课,获益良多。   韦卓民与著名学者王元化约定通信讨论黑格尔哲学的故事,更是体现了这位伟大学人诲人不倦的精神。上世纪60年代初,韦卓民利用暑假到沪探亲访友。作为晚辈的王元化向韦卓民请教黑格尔哲学问题,约定书信讨论,韦卓民慨然应允。二十天左右通一次信,书札来往频繁。韦卓民每次复信,都极为详尽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对黑格尔的著作从体系、用语、体例直到读法和参考资料都一一提出指导。王元化说:“先生指导后学是不辞劳苦,不怕厌烦的。他回答我问题的复信往往多至十页以上,且正反两面书写,笔画清晰,端正,几乎从无圈改涂抹之处u2026u2026有一次接到他的复信较迟,读了之后,才知道他有好几天发高烧,已卧床多日,这封信是他起床不久,就连忙作复的。我一边读信,一边感动不已。”   如果说,韦卓民对王元化的耐心指导,是由于他是王元化父亲的同窗好友,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浓浓亲情的话,那么,韦卓民对素昧平生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方名的指导,就更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美谈了。   1964年前后,著名学者王方名被几个逻辑史方面的问题所困扰,在北京找不到答案和资料,于是向他素来仰慕的韦卓民请教。韦卓民与王方名从未谋面,但他接到来信后,立即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认真写了长达几千字的复信,对王方名提出的问题做了详尽的回答,并列举了各答案的出处,涉及到的参考书达一二十本,包括英、法、德等语种,还对每本参考书都一一作了评价,指出其优缺点与可信程度,甚至指出哪部分较好,哪部分较差,哪部分仅作参考等等。华中师范大学曹方久教授看了这些复信底稿后“惊呆了”,他说,“韦先生回答的问题,有许多在30年后的今天仍是罕见的,有的甚至是空白。”曹方久1993年将韦卓民的复信底稿连同王方名的来信合并整理成《关于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上,在全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名人逆流而上的故事:人生必须得逆流而上   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   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名人逆流而上的故事:绝境中你要做上帝   他从小就钟情于音乐,才学会走路的时候。父亲就在家里摆了一大堆物品,让他去抓阄,结果他一手就抓到了一个音乐盒。父亲对这个结果虽然不太满意,但还是从小着重培养他的音乐特长。   12岁,他师从当时黑龙江最著名的舞蹈大师,学习 芭蕾舞 和民族舞,后来他跟随老师在香港、澳门和美国进行了多次演出,他出色的舞技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他甚至是被媒体评价为下一代中国的舞蹈天王。   17岁,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加了一场选拔大赛,他以全场满分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   之后,他带着梦想只身来到韩国接受一系列的专业训练。举目无亲,再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他受了很多的苦。三个月后他闻讯父亲得了一场大病,耗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的生活费和学费也没有了着落。此时,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国,要么凭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他流着眼泪给父亲打电话,病床上的父亲并没有想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拖累儿子。他不止一次告诫儿子要坚持,当听到儿子仍然要回来,父亲火了,扔下一句话:你要是回来,从此就不再是我的儿子。挂了电话,他悲痛地跪在了地上。   他开始奔波于各大歌厅,但在韩国他只是一个新人,开始的几天里,几乎没有人愿意聘请他。那几天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日子,睡过马路,也吃过别人扔下的馒头,就是这样的绝境,他都没有放弃。一周后。终于有一家歌厅愿意录用他,尽管薪水很低,条件也很苛刻,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白天他接受培训,晚上就到歌厅来 唱歌 ,他是来得最早,也是走得最晚的。很多时候,他只能睡上三个钟头。就要马上起来去接受训练。为了自己的歌唱梦,他咬牙坚持着,这一唱就是五年。2006年,他所在的组合一举拿下了韩流中国十大组合奖,他也声名鹊起。   眼看着自己距离梦想只在一步之遥,他幸福地笑了。然而一场意外顷刻间而至。在一次演出时,他不幸从高空坠下。医生告诉他,他左腿膝盖骨遭到了严重损伤,就算好了也很难再从事剧烈的运动。这对以歌唱为生命的他几乎无法接受。   一个月后,他咬牙强迫自己站起来。很快他发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后半生很可能将在轮椅上度过。但是他实在不甘心,他的梦想才刚刚开始,怎么能眼睁睁就看着这样夭折呢?他立刻冷静下来,父亲也专程赶来给他打气。他深受感动,他一再告诫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唱下去。他拄着拐杖参加演出和培训。父亲也咨询了很多医生,为他制定了科学的康复训练。   后来,他成功了。凭着成熟而稳重的表现,他所在的团队,囊括了音乐风云榜、腾讯星光大典、第九届CCTV—MTV音乐盛典中的内地最佳组合奖,而他也成功地丢掉了拐杖,再一次生龙活虎地站在了舞台中央。
2023-09-06 17:08:161

高校文化科技类讲座主持词开场白台词

导语:主持人是在活动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活跃气氛,引导节目流向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讲座中主持人口中的主持词是什么样的。   讲座类主持词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改主持词。 二、发掘主讲人的亮点 讲出主讲人的亮点,观众高兴,会更期待着主讲人上场;主讲人也高兴,觉得主持人对他了解,介绍的到位,他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上场,为讲座开个好头。只有达到了这两个高兴,开场白就算是成功了。 怎样发掘亮点?有以下几个做法: 2015讲座主持词开场白2015讲座主持词开场白一是先在百度百科上看嘉宾简介,对这个人物是哪里人,在哪儿读书,工作经历,所获荣誉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是看媒体对他的采访。因为媒体的采访一般都有生动的故事,精彩的比喻。 三是看主讲人本人所乐意介绍的内容。   【范本一】: 亲爱的老师 同学 大家晚上好! 在不久前,一羣充满 *** 的大学生,在参加完一项比赛后,这样写道:为数模奋斗日日夜夜里的一点一滴,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也许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那些花儿的确真真实实地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绽放过一回,也确确实实留下过一些花开的甜香。听到这里,想必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比赛,这个比赛就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 欢迎大家参加数学建模协会举办的数模培训讲座。今天,我们有幸请到xx教授,为大家做题为“数学建模与应用”的讲座,相信很多同学对此一定会感兴趣的。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家对xx老师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是xx学院第一次参加,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的疑惑,相信大家一定会在今天讲座中得到答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xx老师的精彩讲说。   【范本二】: 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三秦都市报》首席摄影记者阮班惠老师来给我们做摄影知识培训,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阮老师! 在培训开始之前呢,为了保证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几点小小的要求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配合和支持!第一,请各位把你心爱的手机掏出来调到关机或者静音状态,来给大家5秒钟的时间再次确认下!第二,在我们的演讲过程中,请各位伙伴不要随意走动和交头接耳,以免影响身旁同事和朋友的学习效果!第三,在我们的演讲过程中,如果有吸菸的朋友请尽量克制一下,不要吸菸!以上三点大家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请掌声通过一下! 结束语: 听了阮老师的演讲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阮老师全力以赴的演讲。 摄影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实践工作中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刚才,阮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的摄影知识讲座。我相信,这对于指导我们今后信息收集等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次报告会是今年的第一讲,以后我们要把这件事坚持不断地办下去,不定期的请老师来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让我们再一次感谢阮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程前来为我们作讲座。   【范本三】: 大家晚上好: 欢迎来到文学院“投稿须知”与“论文写作”交流座谈会现场,我是主持人宋梦怀 也是目前文学院研会学术部部长,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与大家相聚。或许在座的各位还不知晓,今晚的座谈会是咱文学院研会自改选以来学术部举办的第一次活动,所以此刻的我,看着座无虚席的报告厅内心是忐忑与激动的。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能够支持并参与我们的活动,同时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一个这么好的交流平台,让同学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今天为我们做讲座的嘉宾—从咱文学院走出去的学长兼老师王雪松老师。 王雪松老师,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毕业,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毕业。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以及《华中人文论丛》编辑。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王雪松老师。
2023-09-06 17:08:251

宁稼雨的学术成果

  序号 性质 题目 角色 刊物及出版单位 发表时间 备注  【专著】  1 专著 中国志人小说史 独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10  2 专著 魏晋风度 独著 东方出版社 1992.10 96年重印  3 专著 中国小说流派漫话 参写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4 专著 阮籍 独著 新蕾出版社 1993.6  5 专著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副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10   6 专著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 独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6   7 专著 水浒传趣谈与索解 独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7.10  8 专著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独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1   9 专著 漫话水浒传 独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9  10 专著 名著漫话丛书 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9  11 专著 传神阿堵 游心太玄 独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8  12 专著 魏晋士人人格精神 独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6  13 专著 水浒别裁 独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  14 专著 华夏文化大观 主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8  15 专著 魏晋名士风流 独著 中华书局 2007.11  16 专著 水浒闲谭 独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12  17 专著 名著闲谭丛书 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12      【工具书】  1 工具书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独著 齐鲁书社 1996.12  2 工具书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 参写 中国大百科全书 1993.4   3 工具书 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 参写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7  4 工具书 中国古典小说艺术鉴赏辞典 编委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1.4   5 工具书 中外小说大辞典 参写 现代出版社 1990.2   6 工具书 中国历代小说辞典 参写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5   7 工具书 古代小说百科大辞典 参写 学苑出版社 1991.12  8 工具书 古代小说鉴赏词典 参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6  9 工具书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 编委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9  10 工具书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 三作者之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2  11 工具书 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 独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7    【教材、古籍整理、作品选、资料编纂】  1 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年  2 教材 中国文学通识 第一作者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3 教材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世纪文库 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4 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明清部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 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 教材 实用大学语文读本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年  7 古籍整理 世说新语 注评 凤凰出版社 2010年  8 资料编纂 六朝小说学术档案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年  【论文】  1 论文 六朝笔记小说拾遗 独著 中华文史论丛 1985.4辑   2 论文 关于李垕南北史续世说 独著 文史知识 1985.11期  3 论文 古镜记臆说 独著 辽宁教育学院 1986.3期  4 论文 明清轶事小说述论 独著 辽宁师大学报 1986.6期  5 论文 香祖笔记的小说价值 独著 许昌师专学报 1987.1期  6 论文 论三言对通俗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 独著 南开学报 1987.5期   7 论文 水浒传民族心理特征探迹 独著 河北大学学报 1988.1期  8 论文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 独著 天津师大学报 1988.5期   9 论文 “世说体“初探 独著 古典文学论丛 1990.  10 论文 新见清代传奇金琬钗 独著 文献 1988.2辑  11 论文 山海经与中国奇幻思维 独著 南开学报 1994.3期  12 论文 世说新语审美距离二题 独著 固原师专学报 1994.3期   13 论文 世说新语审美距离二题 独著 固原师专学报 1994.4期   14 论文 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 独著 文学遗产 1995.2期   15 论文 中国隐士文化的产生与源流 独著 社会科学战线 1995.2期  16 论文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综述 独著 中国小说研究会报 文史知识 1995.2期 1996.2期  17 论文 志人小说界限之我见 独著 中国语文论丛 总第八辑   18 论文 南吴旧话录考 独著 南开学报 1996.2期   19 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前言 合著 南开学报 1996.2期  20 论文 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人格的变异 独著 南开学报 1997.2期   21 论文 从《世说新语》到《儒林外史》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1997.2期  22 论文 诸子文章流变与六朝小说的产生 独著 南开学报 1998.4期  23 论文 文言小说界限与分类之我见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1998.4期  24 论文 神话传说的社会化走向与六朝小说的产生 独著 东方丛刊 1998.4期  25 论文 六朝小说界说 独著 中国语文论译丛刊 总第二号   26 论文 论史书的“凭虚”流向对六朝小说生成的刺激作用 独著 天津师大学报 1999.3期  27 论文 诗赋散体化对六朝小说生成的作用 独著 天津大学学报 1999.2期  28 论文 《世说新语》的蓝本演变与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过程 独著 呼兰师专学报 1999.2期  29 论文 《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 独著 南开学报 1999.4期  30 论文 《解人颐》的版本及异同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1999.2期  31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围棋文化 独著 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版 2000.1.21   32 论文 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 独著 湖北大学学报 2000.1期  33 论文 时代学风的印记与思考-三部《世说新语》研究著作述评 独著 社会科学 2000.2期  33 论文 妙笔生花的神仙世界-读道教小说《十洲记》 独著 文史知识 2000.2期  34 论文 《世说新语》中樗蒲的文化精神 独著 盐城师院学报 2000.1期  35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流品意识 独著 呼兰师专学报 2000.1期   36 论文 《世说新语》类目设定的思想旨归何在 独著 天津社会科学 2000.2期  37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的社会地位和精神归宿 独著 文学与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   39 论文 《世说新语》成书的社会氛围 独著 东方丛刊 2000年2期  40 论文 周穆王与西王母是恋人关系吗? 独著 文史知识 2000年7期   41 论文 《世说新语》书名与类目释义 独著 文献 2000年3期  42 论文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 独著 天中学刊 2000年3期   43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维摩在家居士观念的影响 独著 南开学报 2000年4期  44 论文 《世说新语》成于众手说详证 独著 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63辑 2000/9  45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士族婚姻观念 独著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中华书局 第六辑2000/10   46 论文 《世说新语》与士族佛学 独著 人民政协报2001/8/14学术家园版   47 论文 金庸小说的“武侠”底蕴与雅俗属性 独著 中国文化报2001/9/15理论版   48 论文 金庸·武侠·雅俗文化问题笔谈 合著 南开学报 2001年5期   49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佛学的学术精神 独著 南开大学古籍所《文史论集》二集 2001年9月   50 论文 玄学“有无”之辨与士人名教自然之择 独著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八卷 2001年10月    51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服药的士族精神 独著 南开学报 2002年1期   52 论文 正史与《世说新语》:士族文人政治心态对比论 独著 南开大学中文系《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2002年8月  53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服妖现象 独著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 (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54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僧人故事与佛教士族化 独著 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第四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55 论文 “道”、“器”之间的沟通——《中国审美文化史》述评 合著 《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6期  56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围棋的文化内涵变异 独著 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第五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57 论文 《世说新语》与古代文学的精神史研究 独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58 论文 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联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05年第2期  59 论文 《世说新语》中的裸袒之风 独著 中华文化论坛 2005年第3期  60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人物品藻活动的内涵变异独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61 论文 先秦两汉人物品藻活动的内涵嬗变 独著 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第六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62 论文 《世说新语》与人物品藻的范畴演变 独著 文艺理论研究 2005年第6期  63 论文 寻找学术与大众文化的结合部 独著 中国图书评论 2005年第8期  64 论文 从“物我两冥”到“不二法门”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嬗变  独著 佛学研究2005卷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5 论文 女娲造人(造物)神话的文学移位 独著 东方丛刊 2006年第2辑  66 论文 从“得意忘言”到“语默齐致” 独著 文史知识 2006年6期  ――从《世说新语&S226;文学》“三语掾”故事看维摩名言观的影响  67 论文 近五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人神之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著 山东大学学报 2006年4期  68 论文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 独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  69 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重要典籍推介 独著 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 2006年3期  70 论文 古代文学与通识教育笔谈四篇 合著 中国大学教学 2006年12期  71 论文 尘故庵藏《三国演义》版本述略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06年第4期  72 论文 主题学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构建 独著 中州学刊 2007年第1期  73 论文 女娲女皇神话的夭折 独著 山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74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围棋的文化内涵变异 独著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  75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族婚姻观念变化 独著 广州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76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嬗变  独著 盐城师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77 论文 人境·仙境·心境——桃源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合著 宁夏师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78 论文 《世说新语》中士族的经济生活与精神归宿独著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  79 论文 六朝小说概念的“Y”走势 独著 山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80 论文 尘故庵藏《西游记》版本述略 独著 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5卷第2期  81 论文 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独著 文史知识 2008年第6期  82 论文 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重大突破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08年第3期  83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玄学才性异同向“无累于情”的过渡   独著 人文论丛(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2007年卷   84 论文 《世说新语》与《晋书》中“服妖”现象解析 独著 山西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  85 论文 孙悟空叛逆性格的神话原型与文化解读 独著 文艺研究 2008年第10期  86 论文 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设想 独著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87 论文 绿珠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合著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88 论文 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 独著 文学遗产 2009年第3期  89 论文 死而复生观念与“鲧腹生禹”故事的历史根源 合著 中国文学研究 2010年第1期  90 论文 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与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更新思考  独著 社会科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91 论文 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的方法论解读 独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  92 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神仙观念的嬗变 独著 南开学报 2010年第1期  93 论文 三国历史的不同记载——《世说新语》与《三国志》诸书对比举隅  独著 三峡论坛 2010年第4期  94 论文 用传统文化诊断“浮躁病” 独著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0期  95 论文 《世说新语·雪夜访戴》赏读 独著 名作欣赏 2011年第上旬第3期  96 论文 《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 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11年第2期  97 论文 “警车开道”的历史气场 独著 人民论坛 2011年7月上  98 论文 胡士莹学术生涯与《话本小说概论》(删节版)独著 中华读书报 2011-12-06   99 论文 胡士莹先生的学术生涯与《话本小说概论》独著 明清小说研究 2011年第4期  100 论文 《太平广记》会校本的价值和意义 独著 中华读书报 2012-5-23  101 论文 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  ——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 独著 山西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102 论文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什么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一 独著 天中学刊 2012年第四期  103 论文 中国叙事文化学与西方主题学异同关系何在?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丛谈之二 独著 天中学刊 2012年第六期  104 论文 先秦至六朝人物品藻活动的内涵嬗变 独著 百越论丛 第四辑(2012年6月)
2023-09-06 17:08:331

彭涛的主要作品

著作1.《坚守与兼容——主旋律电影研究》(独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2.《沟通·融合·发展——中韩影视论丛》(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3. 参编高峰主编《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副主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4.《现代写作概论》(参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历代寓言小品》(参编),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6.《科海放谈》(执笔),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年。论文1.《近年来韩国电影的现实关怀》,《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2.《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未来中国想象》,台湾政治大学“影像中的近代中国”国际会议论文集,2014年。3.《中国电影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4.《主旋律电影的发生与演变》,载韩国《国际言语文学》,第27号,韩国国际言语学会,ISSN 1229-8468.5.《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方式》,《江汉论坛》,2011年第10期。6.《“边缘英雄”当适可而止——评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人物塑造》(第一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期。7.《从棱角分明到面目模糊——主旋律电影的形态演变》,《华中学术》(第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8.《网络传播把关人合力模式构想》(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9.《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形成、传播、作用机制及其控制——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第一作者),《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3期。10.《组织传播活动中的仪式》(第一作者),《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1.《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一作者),《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 年第3期。12.“主旋律电影研究二十年”,载《求异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的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13.《中国媒体公众预警意识的演进——以〈人民日报〉对艾滋病的报道为例》(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4.《在互文中狂欢——冯小刚贺岁片喜剧话语的构建》,《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15.《晚清到五四一代学人的辫子与政治》(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爱思想(原世纪中国)。16.《一部沟通传统与现代两个理论时空的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电影电视艺术》全文复印,1995年第2期。 另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报刊发表影评、时评文章30余篇,为80多部(集)电视专题片撰写解说词,大部分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和武汉电视台合办的《科技之光》栏目播出。
2023-09-06 17:08:501

李中扬的主要学术论文发表

1、《装饰》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北京)2、《美苑》国家级美术核心期刊(沈阳)3、《包装工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重庆)4、《艺术与设计》(北京)5、《中国包装》(北京)6、《包装与设计》(广东)7、《设计艺术》(山东)8、《包装世界》(浙江)9、《设计新潮》(上海)10、《设计》(北京)11、《设计印象》(台湾)12、《实用美术》(上海)13、《展示》(北京)14、《湖南包装》(长沙)15、《中国机械工程》教育部认定重要期刊 全国中文机械仪表核心期刊(武汉)16、《理论月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17、《湖北社会科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武汉)18、《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武汉)19、《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武汉)20、《中外教坛》(香港)21、《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武汉)22、《武汉工学院学报》(武汉)23、《湖北工学院学报》(武汉)24、《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英文) 载入国际三大检索《ISTP》(北京)25、《国际设计大会论文集》(英文) 载入国际大三检索《EI》(美国)26、《CAID&CD2005大会论文集》(英文)载入国际三大检索《ISTP》(广东)27、《国际设计研讨会论文集》(英文)载入国际三大检索《EI》(昆明)28、《北京国际工业设计周学术论文集》(英文)(北京)29、《2008CUMULUS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会议论文集》(英文)(济南)30、《首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武汉)31、《国际工业设计研论会论文集》(重庆)32、《目标与特色——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33、《创意中国·设计教育再思考——全国艺术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上海)34、《艺术设计教育展望——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重庆)35、《岁月铭记——中国现代设计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深圳)36、《设计创造生活——艺术设计论文集》(上海)37、《感悟设计之道——艺术与设计优秀论文集》(重庆)38、《湖北省包装装潢论文集》(武汉)39、《湖北省美术教育论文集》(武汉)40、《中国科技博览》(北京)41、《设计艺术十五年——论文集》(济南)42、《走向教育创新之路——教学改革论文集》(北京)43、《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山东)44、《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北京)
2023-09-06 17:09:211

吴毅的研究论文

吴毅、陈颀:《农地制度变革的路径、空间与界限——“赋权”-“限权”下行动互构的视角》,《社会学研究》(A类权威)2015年5期。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目标与可能路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陈颀、吴毅:《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社会》(B类权威)2014年1期。《“地根政治”:揭示农地制度新变革的真问题》,《北京日报》2013年8月19日。吴帆、吴毅:《整风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湖北大冶县矿山公社为例》,《开放时代》(B类期刊)2013年2期。吴毅、陈颀:《说话”的可能性——对土改“诉苦”的再反思》,《社会学研究》(A类权威)2012年6期。吴帆、吴毅、杨蓓:《意识形态与发展进路:农业合作化运动再反思》,《天津社会科学》(B类期刊)2012年1期。杨蓓,吴毅:《人民公社:现代乌托邦的追求与受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吴毅、吴帆:《结构化选择: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再思考》、《开放时代》(B类期刊)2011年4期。吴毅、吴帆:《传统的翻转与再翻转——新区土改中农民土地心态的建构与历史逻辑》,《开放时代》(B类期刊)2010年3期。吴帆、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理解20世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史的一个视角》,《社会学研究》(A类权威)2009年第3期。吴毅等:Twenty Years of Rural Political Stud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a Public Academic Movement,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Fall 2008 Vol. 41 No. 01.(SSCI)。吴毅等:The Path and Subject of Rural Governance Studies: A Response to Ying Xing"s Critique,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Fall 2008 Vol. 41 No. 01.(SSCI)。《权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中国改革报》2008年11月17日。《治道的变革——也谈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权建设》,《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从革命走向革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5期。《“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A类权威)2007年第5期。《迎检的游戏——乡镇调查手记》,《读书》2007年第6期。《何以个案 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质疑的质问》,《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吴毅、李德瑞:《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兼论一段公共学术运动的兴起与终结》,《开放时代》(B类期刊)2007年第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局促的改革空间——一个学者眼中的乡镇机构改革》,《南风窗》2005年5月(上半月刊),该文为《南风窗》对吴毅的专访。吴毅等:《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开放时代》(B类权威)2005年4期。《最后的征收》,《读书》2005年5期。 《农村政治研究:缘自何方,前路何在》,《开放时代》(B类权威)2005年2期。《“诱民致富”与“政府致负”》,《读书》2005年1期。《对农地征用中政府与农民争利现象的两点思考》,《上海行政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催收与拖欠》,《天涯》2004年5期。《乡村的权力承包》,《天涯》2004年5期。《法的正义抑或情的入理》,《天涯》2004年5期。《不同语境下的乡村关系》,《探索与争鸣》,2004年9期。《农地征用中基层政府的角色》,《读书》2004年7期。《农民“种房”与弱者的反“制”》,《书城》,2004年5期。《税费改革中乡村利益张力下的村级财务困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杨震林、吴毅:《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中州学刊》2004年1期。吴毅、杨震林:《道中“道”:一个村庄公共品供给案例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期。《宗族权威的变异与经纪模式的消解》,《文史哲》2003年4期。《从革命到后革命:一个村庄政治运动的历史轨迹》,《学习与探索》2003年2期。《记述村庄的政治》,《读书》2003年3期。 《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管理世界》(A类权威)2002年11期。《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缺失治理资源的乡村权威与税费征收中的干群博弈》,《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4期。《公共空间》,《浙江学刊》,2002年2期。吴毅、杨震林、王亚柯:《村民自治中“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学海》2002年1期。徐勇、吴毅、贺雪峰等:《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浙江学刊》2002年1期。《无政治村庄》,《浙江学刊》2002年1期。《“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开放时代》(B类权威)2001年12期。贺雪峰、吴毅、仝志辉:《村庄选举研究:眺望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窗口》,《江海学刊》2001年1期。吴毅、贺雪峰:《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期。《新规则是如何演绎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冬季卷(国际性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评论中文期刊)。吴淼、吴毅:《村民自治:理论资源和运作绩教》,《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4期。《制度与国家: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透视》,《天津社会科学》(B类权威)1999年3期。《制度引入与精英主导:民主选举规则在村落场域的演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村民自治的成长:国家进入与社区内生》,《政治学研究》(A类权威)1998年3期。《村治中的政治人——对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的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1期。《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治稳定形态及其效应》,《天津社会科学》(B类权威)1997年5期,《新华文摘》1997年12期全文转载。《农村衰败与晚清现代化的受挫》,《天津社会科学》(B类权威)1996年3期。被《新华文摘》1996年5期部分转载。《跨世纪的课题: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1期。《跨世纪的课题:中国农村的协调发展》,《社会科学报》1995年12月14日。《社会政治取向与政治稳定关系的结构分析》,《政治与法律》1995年4期。徐勇、吴毅:《地区发展非均衡性的政治影响分析》,《学习与探索》1994年3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环境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与制约》,《重庆社会科学》1993年3期。《试论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制约因素》,《社会主义研究》1992年4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1年5期。《发展我国城市的正确方针》,《城市开发》1991年5期。《论城市发展的历史机会》,《城市科学》1991年3期。《从日本的国策看其对华北的渗透》,《重庆史学》1989年2期。
2023-09-06 17:10:111

徐晓军的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有:《断裂、重构与新生——鄂东艾滋病人的村庄社会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乡镇街坊:结构与关系——武汉市郊兰乡街坊的个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灾难后的财富分配与流动——汶川地震的个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作品主要有:《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干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2期转载)、《从想象到现实:艾滋病人社会关系张力与断裂的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转载)、《“弱组织”状态下乡村集体行动的产生逻辑——以鄂东某村艾滋病人的集体行动为例》(《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城市贫富分区与社区的阶层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社会距离与农民合作》(《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转摘)、《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社会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论我国社区阶层化趋势》(《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转摘)。撰写的多份政策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主要有:2010政策咨询报告《汶川震后农房重建的经验对玉树重建的启示》(国家社科基金办编入成果要报,被国家领导批示)、2008政策咨询报告《网络游戏与当代青少年发展》(提交文化部,被采纳)、2008调查报告《社会领域预防腐败状况调查报告》(提交湖北省监察厅、国家预防腐败局)、2008研究报告《财政支持我国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建议》(提交财政部,被采用)、2007政策研究报告《网络游戏对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提交财政部、文化部,被采用)、2006政策研究报告《关于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报告》被财政部采用。
2023-09-06 17:10:561

祝平燕的主要成就

参编《现代西方哲学教程》,吴锦琴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参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苏宗强等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苏宗强等主编,武汉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祝平燕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9月。 祝平燕主编.《市场营销学》.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6年10。 参编《社会工作概论》教材中“社会工作中的理论与知识基础”一章,约22,496字,万仁德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祝平燕主编.性别社会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祝平燕主编.女性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12 专业学术论文 祝平燕.市场经济下知识女性的成就与超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997年第3期。注:该文获武汉市妇联1997年度调研文章一等奖。(第一作者) 妇女学学科在高校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注: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1998年第1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高校妇女学课程与女大学生素质教育《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双月刊), 1999年第6期。(第一作者) 论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角色冲突的新特点《河南社会科学》 1999年第6期。(第一作者) 成长与焦虑:世纪之交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出路《河南教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一作者) 《论妇女学课程对女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功能》,载于《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孙晓梅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第一作者) 试论建构妇女学导论课程的基本原则《大连大学学报》(双月刊) 2001年第5期。(第一作者) 建立中国女性学需要社会性别视角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妇女研究论丛》 2001年第6期 (第一作者) 韩国的女性学与妇女运动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第一作者) 中国妇女学学科建设中的两次飞跃及启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妇女研究论丛》 2003年第3期(第一作者) 关注农村老年妇女的情感生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 2003年第11期(第二作者)。 制约韩国妇女参政的原因新探—以全球化的视野和社会性别方法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韩国研究专刊。(第一作者) 全球化视野下的韩国妇女参政问题《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04年第3期。(第一作者) 妥协与叛逆:当代中国女性的二元生存选择《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第二作者)。 《西方女性学的理论、方法及发展》,载于《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杨国才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第一作者)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女性发展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第12期。(第一作者) 从生育行为中的男孩偏好看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 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互动关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家》(双月刊) 2005年第6期。(第一作者) 社会科学创新的四个生长点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求索》 2005年第7期。(第一作者)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性别公正》,载于《妇女教育与和谐社会》,莫文秀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该文荣获2005年10月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妇女教育"与女性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第一作者) “都市美形男”风潮下的性别气质思考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第三作者)。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与艾滋病研究综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通讯作者) 试论生育率、议价能力与女性劳动参与的关系 国家商业核心期刊《商业时代》2006年第13期(第二作者)。 《社会学视域中的妇女与艾滋病――妇女艾滋病防治策略探讨》,全国艾滋病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2006.11。(第一作者) 《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通讯作者) 《女童生活技能培训和艾滋病防治新模式》,载张枫主编《2007广东性学报告》,广州出版社2007。 《受教育程度对妇女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社会学网“学术讨论” 巡游性的领地探寻性的奥秘――《人的性和性的人――性学高级教程》评介 《华人性研究》创刊号,2008.1
2023-09-06 17:12:261

徐中原的学术出版

出版专著《<水经注>研究》(国家民族出版社,2012年2月版)1部。主编著作《<五经>选读》1部。参编著作有《大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唐诗鉴赏》、《古诗词鉴赏》(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1月版)。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交流》、《苏州大学学报》、《广西社会科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山西师大学报》、《理论月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当代文坛》、《名作欣赏》等核心期刊、CSSCI及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讲授的主要课程有《唐前散文研究》、《唐前诗歌研究》、《<水经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诗词赋鉴赏》、《<五经>选读》、《<论语>导读》《中国文化概论》、《国学概论》、《大学语文》等。
2023-09-06 17:12:511

中国科学社会学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北京示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研究江海学刊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田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学术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海学术论坛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探索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学术探索探索与争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理论战线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陕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北京社会科学前沿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09-06 17:13:041

李莉的主要论文

1.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失及其保护》,《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12. 《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行为的制度性嵌入及其约束性》,《行政论坛》,2011.13. 《当代中国妇女NGO参与社会救助的特性分析与发展路径》,《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4.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保障政策缺失及发展性对策》,《学习与实践》,2010. 125.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组织与深灰组织的制度化整合》,《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4,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1.6. 《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理论月刊》,2010.77. 《共同体与有机团结:中国妇女NGO的组织行为性质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18. 《妇女NGO在反家庭暴力中的社会救助机制与行动策略》,《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29. 《协同治理:中国公募基金会与政府间的现实博弈与关系走向》,《学会》2009.11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0.210. 《透析我国官办型公益基金会体制特性及其改革的现实选择——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的理论视角》,《中国非营利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卷11.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体制创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12. 《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理性化建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4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9.1213. 《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在“两型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学习与实践》,2009.714. 《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社团组织功能浅析》,《学习与实践》,2009.2 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研究》2009.415. 《试论中国公益基金会的监督机制及其完善》,《社团管理研究》,2008.1216. 《推进中国协商民主的新路径:社区组织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8.317. 《社会保障改革中的类社区基金会成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4,观点转载于《新华文摘》2007.10
2023-09-06 17:13:121

杨建华的主要研究成果

有:  1、《传统历史小说的繁荣原因和发展前景》,《理论与创作》1998年第4期。  2、《历史的晚唱,人性的悲歌——历史小说〈白门柳〉漫评》,《益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3、《唐浩明历史小说创作综论》,《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文学,在丧失轰动之后——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浅论》,《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5、《新时期历史小说的生命意识浅论》,《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1期。  6、《新时期历史小说的古典情怀》,《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当代历史小说的民间情怀》,《当代文坛》2004年第2期。  8、《湖湘文化与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求索》2004年第4期。  9、《“民族一国家”的认同与传统文化的再现——唐浩明历史小说论》,《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0、《全球化语境下坚守传统的意义与悖谬——以近年历史小说创作为中心》,《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11、《历史言说:面对全球化的尴尬与辉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2、《全球化·本土化·现代性——试论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小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3、《文化溯源与智性对话——今年历史小说的“春秋战国”叙事论析》,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023-09-06 17:13:311

刘书瀚的主要论文

uf06c 1、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2、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践与股份制的思考,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3、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政策性建议(日语),大阪市大论集(日本杂志),第85号1996年2月4、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与WTO加盟(日语),大阪市大论集(日本杂志),第87号1996年6月5、中国的WTO加盟及其影响(日语),世界经济评论(日本杂志),1997年6月,第41卷第6期6、国际化、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国企业(日语),大阪市大论集(日本杂志,第92号1998年9月7、中国加入WTO与对电子产业的影响(日语),大阪市大论集(日本杂志),第94号1999年2月8、步入长期化的中国入世谈判(日语),中国经济研究月报(日本杂志),1999年6月,第53卷第6期9、中国加入WTO与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日语),贸易与关税(日本杂志),1999年8月,第47卷第8号10、关于中国加入WTO问题(日语),中国经济的展望(日本杂志),世界思想社,2000年12月第8章P170(独著)11、中国加入WTO后给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12):76-7712、一般院校努力适应高教适度超前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年1期13、加快天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9期14、对高校教师流动与稳定的认识,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3年2期15、评《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4期16、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绩效评价,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年2期17、研发(R&D)中介服务业与创新网络的发展,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1期18、县域中心镇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昌黎镇为例,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3期19、近年国内服务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2期 ...20、天津服务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与综合评价,现代财经,2005年3期21、以鲜明的办学理念引领高校改革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20期22、意会性知识和技术创新,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1期23、论服务创新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推动作用,现代财经,2007年9期24、空客A320落户天津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分析,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年1期25、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商业研究-2008年6期26、略论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与产业结构优化,现代财经,2008年10期27、发达国家服务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学术月刊,2008年4期,72-7528、实施三个发展战略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年6期29、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与国内地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明暗,2009.3.3130、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选择,商业研究,2010年第9期31、国际贸易研究综述,天津社会科学年鉴,2004.132、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实证分析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633、新熊比特服务创新研究:服务经济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34、国际贸易学研究综述,2005天津社会科学年鉴,2006.435、国际贸易学研究综述,2006天津社会科学年鉴,2007.436、基于PCA-DEA复合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6)37、天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六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038、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10(6)
2023-09-06 17:13:451

于赓哲的代表性成果

1、《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光明日报》(2004.12.28)、《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2期等转载观点或全文。3、《〈新菩萨经〉〈劝善经〉背后的疾病恐慌——试论唐五代主要疾病种类》,《南开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1期转载。4、《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元卷)》2006年第2期转载。5、《对<蒲州刺史充关内盐池使与景云政治>一文的不同意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6、《从朝集使到进奏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期转载。7、《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9辑(2002年)。8、《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0辑(2003年)。9、《中国古代对高原(山)反应的认识及相关史事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篇目辑览》收录。10、《由古人的求医心理看古代医人的整体水平》,《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转摘观点。11、《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以唐代为中心》,《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12、《试论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性》,《唐史论丛》第九辑,2006年。13、《唐代医疗活动中咒禁术的退缩与保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7期转载。14、《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转摘观点。15,《然非有力,不能尽写——中古医籍受众浅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7期转载观点。16,《疾病、卑湿与族群边界》,《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17,《唐代人均食盐量与盐的使用范围》,《唐史论丛》第十辑。18,《疾病观与唐代长安城嬗变》,《南开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19,《薛瑶墓志研究》,《第三届世界新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20,The progression of moxibustion therap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folk medicine: An 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of technology choice,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ume 2, Number 3 / 2007年7月.21,《隋唐伐高句丽比较研究》,大约3万字,已收入《盛唐与东北亚政局》(王小甫主编)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22,《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专著,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23,《天圣令复原唐医疾令所见官民医学之分野》,《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
2023-09-06 17:14:121

戴建业在哪所大学

戴建业在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简介:戴建业,男,1956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已出版学术著作《老子的人生哲学》《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孟郊论稿》《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等11部;“戴建业作品集”9卷(包括:《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文本阐释的内与外》《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诗囚——孟郊论稿》《精读老子》《精读〈世说新语〉》《六朝文学史》、《两宋诗词简史》《你听懂了没有》)。编著《中国儒释道经典选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主编)等8部。先后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读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另有英文译作数十篇。戴建业同时也是一位专栏作家,近三年多来写有约400多篇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被网易评为“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被“爱思想”网列入“热门专栏”作家。先后出版《假如有人欺骗了我》《一切皆有可能》等多部杂文随笔集。 [1] 2012年荣获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2016年荣获香港“明德教师奖”。 [2] 并引发《人民日报》 [3] 、新华社 [4] 、中央电视台及港台媒体争相报道 [5] ,被广大年轻学子羡慕地称为“别人家的老师”,被全国网民誉为“国民教授”。 [6]
2023-09-06 17:14:301

李长英的个人成就

在教学方面,选用目前国外著名高校比较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并因材施教,为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与各位教师一起,致力于推动南开的经济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研究方面,秉承南开的优良传统,倡导自由、科学、规范、严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在研究选题上致力于跟踪世界前沿研究,努力把一些经济学现象升华为经济学理论,进而应用于经济实践。自从2003年7月加盟南开以来,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ic Modelling,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世界经济》、《南开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和《经济科学》等杂志上。是国际著名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和Economic Modelling的匿名审稿人。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理论、平行进口理论、技术创新与技术授权、产业竞争规制政策以及企业之间的策略性行为等领域。2010年加入山东大学 讲课深入浅出 很受学生喜爱 推进了平行进口理论的前沿性研究第一,首次从理论上严格论证了平行进口对于生产厂商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平行进口对于生产厂商创新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因素:创新活动的类型、企业竞争的形式及程度(价格竞争或产量竞争)、厂商和(或)零售商的数目、平行进口的法律规制与运输成本以及平行进口产品的类型(新创新产品还是原有产品),等等。第二,首次证明了,在竞争条件下,生产企业可能会利用平行进口以增加其市场份额进而提高其企业利润。第三,严格论证了平行进口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证明了平行进口既可能会提高社会总福利(global welfare)又可能会降低社会总福利。鉴于平行进口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对于各国经济的重要影响,本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因为对平行进口的研究需要涉及国家、厂商和零售商等不同层次的多个博弈主体,并且由于平行进口的隐蔽性特点, 人们很难得到关于平行进口总量的精确的统计数字,所以研究难度较大,人们众说纷纭。本人在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为人们的直观争论提供了有力的判断依据,而且为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严谨的理论分析框架,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关于技术授权和技术转让的前沿性研究首先,把技术转让与企业兼并结合起来,既从技术拥有企业追逐利润的微观角度分析了企业的技术授权动机,又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宏观角度比较了企业兼并与技术授权的优劣问题。其次,在研究企业技术授权的最优合同时,综合考虑了三种技术创新的类型(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创新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创新),并把耐用品纳入我们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企业技术授权的最优合同问题。最后,严格求证了企业技术授权时新旧技术的选择问题。对于企业选址和产业集聚问题的创新性研究结合空间竞争理论阐释产业集聚现象、寻找竞争均衡。在假设每个企业拥有多个商店,并且存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混合竞争的条件下,本人分析了企业商店的最优选址问题。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无论国有企业拥有几个商店,私营企业的商店都会呈现集聚现象。第二,如果国有企业只有一个商店,那么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商店将会呈现非等距分布,但是,如果国有企业拥有两个商店,那么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商店将会呈现等距离分布。 1.2007年被列入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2007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优秀教师(科研);3.Best Published Faculty Paper in Public Policy in 2006,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for “The Impact of Parallel Imports on Investments in Cost- Reduc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th Keith E. Masku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8, p443-455, 2006.;4.2006年(第14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二等奖。5. 2005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优秀教师。6.2004年南开大学研究生奖教金二等奖。7.2005、2006、2007、2009年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Innovation, Licensing, and Price vs. Quantity CompetitionTechnology Licensing in a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DuopolyLicensing to a Durable-Good MonopolyProduct Innovation and Parallel TradeThe Impact of Parallel Imports on Investments in Cost- Reduc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Location Choice in a Mixed Oligopoly国有连锁企业买方势力的福利分析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的购买势力研究混合寡头竞争条件下的购买势力研究跨国公司、产业链与企业的购买势力企业顺序进入市场条件下的技术授权问题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的最佳福利关税与最大收入关税古诺竞争条件下异质品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技术转让政府在企业兼并与技术转让中的策略选择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宏观效应与退出成本研究——一个基于历史与宪法视角的国企存在合理性的逻辑证明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兼并与技术转让平行进口理论的演化与发展策略性利用平行进口存在非耐用品时耐用品的出租或销售问题新旧产品的平行进口对生产厂商产品开发行为的不同影响张剑虎、李长英,“部分国有化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空间竞争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第6期。  14.张剑虎、李长英,“产品多样化与企业的位置选择”《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9卷第4期。  15.付红艳、李长英,“技术创新、产业链与社会福利”,《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5期  16.李长英、王君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17.李长英、付红艳,“低效率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8.李长英、王君美,“最优技术授权及其社会福利分析”,《世界经济》2010年第1期  19.李长英、王君美,“技术授权形式及其社会福利效应”,《世界经济文汇》2009年第6期  20.李长英、付红艳,“混合寡头竞争条件下的购买势力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  21.李长英、付红艳,“跨国公司、产业链与企业的购买势力”,《南开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22.李长英,“企业顺序进入市场条件下的技术授权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3期  23.谢申祥、李长英,“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的最佳福利关税与最大收入关税”,《财经研究》,2008年第4期。  24.李长英、宋娟,“古诺竞争条件下异质品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技术转让”,《世界经济》,2006年第7期  25.李长英、宋娟,“政府在企业兼并与技术转让中的策略选择”,《南开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26.邓宏图、李长英,“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宏观效应与退出成本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7.李长英、姜羽,“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兼并与技术转让”,《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2期。  28.李长英,“平行进口理论的演化与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29.李长英,“策略性利用平行进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30.李长英,“存在非耐用品时耐用品的出租与销售问题”,《财经研究》,2004年第12期。  31.李长英,“新旧产品的平行进口对生产厂商产品开发行为的不同影响”,《经济科学》,2004年第4期。  32.李长英,“在平行进口条件下的一个进口配额保护模型”,《财经研究》,2004年第6期。  33.李长英,“向农村直接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南开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34.李长英,“平行进口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2期。  35.李长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应注意平行进口问题”,《南开经济研究》, 2003年第5期。
2023-09-06 17:14:561

李明的个人简介

李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年1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所在院系 咸宁学院人文院,通信地址 咸宁学院人文院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5 。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周学时 专业 届数 总人数 课程类别 中国古代文学(本科) 4学时 中文 2002级-2003级 300人 专业基础课 大学语文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400人 选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专科) 4学时 中文 1997级-2003级 460人 专业基础课 唐诗品探 2学时 非中文 2000级-2004级 250人 选修课 论文写作 2学时 中文 1998级-2002级 250人 专业基础课 山水田园诗研究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210人 选修课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2001级、2002级实习生32人,指导毕业论文27篇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中国古代多线性教学模式探讨 咸宁学院院级 20004年 主持 四、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以第1署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敦煌变文文体研究(咸宁学院重点kw0407);承担的教研项目有:中国古代文学多线型教学模式探讨。参加工作以来,发表专著一部,论文17篇。 李明主要论著目录: 《唐诗品探》,群言出版社,2006。9 1,《山居秋暝》的景与情,《咸宁师专学报》2001.4 2,《论王维诗歌的人生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专辑 3,《论徐志摩诗歌的性灵美》,《咸宁师专学报》1998.3 4,《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北方论丛》2001专辑 5,《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新论》,《全国第十六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 6,《湖北地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北大学学报》,2003.5 7, 《从看刘勰的文学观》,《咸宁学院学报》2004.2 8, 《探微》,《语文学刊》2004.3 9, 《从执着追求到诗意栖居——大众文化对王维诗风的影响》,《理论月刊》2004.4 10, 《王湾赏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7 11, 《以讹传讹一例——从一则文献的引用看引用文献的学术规范》,《编辑学刊》2005.2 12, 《敦煌变文的名与实》,《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 13, 《的文化内涵》,《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4, 《攫取大众人生智慧 透视民族文化心理——评王齐洲教授》,《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5,《钟嵘的情性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6,《研究札记》,《天中学刊》2005.4 17,《儒家中和意识对的影响》,《咸宁学院学报》2006.1
2023-09-06 17:15:351

李明的个人简介

李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年1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所在院系 咸宁学院人文院,通信地址 咸宁学院人文院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5 。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周学时 专业 届数 总人数 课程类别 中国古代文学(本科) 4学时 中文 2002级-2003级 300人 专业基础课 大学语文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400人 选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专科) 4学时 中文 1997级-2003级 460人 专业基础课 唐诗品探 2学时 非中文 2000级-2004级 250人 选修课 论文写作 2学时 中文 1998级-2002级 250人 专业基础课 山水田园诗研究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210人 选修课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2001级、2002级实习生32人,指导毕业论文27篇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中国古代多线性教学模式探讨 咸宁学院院级 20004年 主持 四、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以第1署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敦煌变文文体研究(咸宁学院重点kw0407);承担的教研项目有:中国古代文学多线型教学模式探讨。参加工作以来,发表专著一部,论文17篇。 李明主要论著目录: 《唐诗品探》,群言出版社,2006。9 1,《山居秋暝》的景与情,《咸宁师专学报》2001.4 2,《论王维诗歌的人生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专辑 3,《论徐志摩诗歌的性灵美》,《咸宁师专学报》1998.3 4,《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北方论丛》2001专辑 5,《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新论》,《全国第十六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 6,《湖北地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北大学学报》,2003.5 7, 《从看刘勰的文学观》,《咸宁学院学报》2004.2 8, 《探微》,《语文学刊》2004.3 9, 《从执着追求到诗意栖居——大众文化对王维诗风的影响》,《理论月刊》2004.4 10, 《王湾赏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7 11, 《以讹传讹一例——从一则文献的引用看引用文献的学术规范》,《编辑学刊》2005.2 12, 《敦煌变文的名与实》,《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 13, 《的文化内涵》,《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4, 《攫取大众人生智慧 透视民族文化心理——评王齐洲教授》,《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5,《钟嵘的情性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6,《研究札记》,《天中学刊》2005.4 17,《儒家中和意识对的影响》,《咸宁学院学报》2006.1
2023-09-06 17:15:491

沉默不语的意思是什么

沉默不语  chén mò bù yǔ)编辑本段解释  指什么也不说  也可以指一句话也不说编辑本段反义词  喋喋不休  夸夸其谈  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编辑本段近义词  一声不吭  一言不发开放分类:词语 词汇 汉语 词典
2023-09-06 17:06:2913

物流园区的意义

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现代物流园区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具有两大功能,即物流组织管理功能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以及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物流园区的内部功能可概括为8个方面,即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其中,综合功能的内容为:具有综合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的作用,可以全面处理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方式以及不同作业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作为进出货物的集散地和为大型厂商采购与分销提供的物流平台,物流园区在整个物流链条中占核心地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货畅其流的目标实现。物流园区以其规模大、综合服务功能强并同时具有物流组织管理和经济开发功能的特点,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物流园区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将众多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形成跨行业的优势互补与协作,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有利于发展整体优势,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和服务专业化、集中化。   园区内各经营主体通过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进而实现物流集聚的集约化、规模化效应,促进载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诸如:   减轻了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减少物流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益实现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   满足仓库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有效手段。
2023-09-06 17:06:305

工业化指标的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进程而言的,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主要体现在: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不必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2.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必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3.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出发,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4.我国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管理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缩短工业化历程。建立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意义我国工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并带有“二元结构”特征。由于过去走的是一条重化工业为主的数量型扩张道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是与设备老化、工艺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因此,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也取得了较大成效。近一时期,随着企业效益的好转和外部环境的宽松,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又有所抬头,对于这种苗头和走势统计上应该作出快速反应,对经济的增长质量作出监测和导向。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注重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目前工业统计的重点仍然是速度和总量,反映工业增长质量的内容很少,甚至很多都是空白。因此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对工业的技术进步、质量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影响、劳动力素质及利用、信息化等方面内容进行统计和监测,反映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起到服务和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3-09-06 17:06:311

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需要考哪些?

想考中学数学教师资格证是不需要考初中全部科目。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有三门,《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和《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1、《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主要题型有单选、材料分析和写作。2、《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和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主要题型有单选、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简答题。3、《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主要题型有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如何备考呢?一、 疏通重点知识,掌握理论基础。二、 理论知识与做题相结合三、 保持做题量,定时模拟。
2023-09-06 17:06:331

打井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井的利用和开发是人类改造自然以及生存空间进一步拓展的重要标志。现在除了偏远地区,到处都使用自来水,水井已不如从前那么重要,但是乡下有些地方还会使用水井,而城市的别墅区也有挖水井以作备用的。至于水井的吉凶则取决于土质、水质、方位以及周边环境。因水井是住宅的用水来源,关系一家一村的吉凶,故此很有讲究,并有多方面的喜与忌: 总说明:打井可以放在院子的外面,如果屋子没有围墙,放在建筑物的外围则是最好的选择;有围墙的话可以放在围墙里面,但一定要放在生旺方位,否则大凶,如果在屋内则主家必有人溺水而亡;井的邪气很大,打的方位和时辰对则会兴旺家族,不对则居家有损!在我们风水师看来,井的吉凶风水仅次于阴宅的吉凶风水! 1、从方位上来说,宜在宅的白虎方或生旺方,若是一村之井则不宜离村太远,容易造成生活的不便,忌在宅的子、午、卯、酉四正位或正对大门,宅龙之方同忌。   2、土质宜干净,忌有垃圾或有害物质污染井水,最好到专门机构检测水质。  3、水井不宜太深,忌与地平,宜高于地,且有砖石拦砌,有盖更好,这样可防止污物落入,于人更有安全感。  4、废置的旧井,应寻找“闭”日,用吉利方位的黄色新土填实。  5、井水五行为阴,炉灶为阳,忌阴阳相对立,实不宜在灶位直接看见水井。  6、井不宜在污染区的下水位,亦不宜靠近厕所、水沟以及垃圾堆。  7、水井附近有大树为凶,而种一些竹子、柿、枸杞则为吉。  8、挖井多选在冬至到夏至这一阳遁时段,忌夏至到冬至阴遁时段。  9、附近有铅等不利于人体的重金属矿场、硫磺温泉等的井水不宜作为饮用水。  10、水井之形宜方形、圆形,八卦形,取金水相生之义。
2023-09-06 17:06:341

写景抒情的作文

  单纯描写景色的作文不是一篇优秀的作文,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去才是一篇好的写景作文。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写景抒情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写景抒情的作文篇1:冬天的故事   雪花纷纷扬扬地飞舞,寒风冷瑟瑟地咆哮。我静静地坐在梳妆台前,透过满是哈气的窗户望着那纷纷而下的晶莹,不禁想起了那温暖又亲切的名字——姥姥。   冬日的阳光永远盈满了温暖,像姥姥那满是皱纹的脸颊。在这样温情的日子里,姥姥总会带上老花镜,坐在阳台为我织毛衣。阳光透过窗户倾照在姥姥身上,整个人都变得金灿灿的,那白花花的头发愈发变得闪亮。一针一线都在用心缝补着外婆的爱。快乐无忧的童年就在姥姥的针织线中慢慢地缝补u2026u2026   镜台前,永远都会放着一把木梳,上面的雕饰以无法认别,但那熟悉的檀香依旧萦绕。   冬日里,纵使寒风雪花在窗外肆意的怒号,阳光总是带着温柔的暖意,踱踱地走近房间。姥姥喜欢用檀香的木梳为我细心的梳理头发。透过镜子,姥姥那沧桑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阳光强烈模糊了我的视线,却清晰了姥姥的脸庞。木梳从头顶缓缓地向下滑过,每遇到打结处,便放慢速度,一点一点,滑过u2026u2026   雪花依旧带着它轻盈的舞步飞旋、飘转u2026u2026“梳头发要有耐心,不能燥。一缕一缕地梳,自然也就顺畅了。生活也是如此u2026u2026”这是姥姥梳头是最常说的。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但我知道姥姥一定会把我那齐腰的一头长发整理得顺直柔滑u2026u2026   放在鼻下,一种檀木的芳香,一阵阳光的香气。从此,我便知道那就是姥姥的味道。   再次坐在梳妆台前,我用那木梳整理凌乱的头发,如姥姥的手,安详、温暖。   冬日的暖阳像极了姥姥那经历沧桑的手,透过玻璃窗洒进房间,讲述了一段难忘的故事!   写景抒情的作文篇2:秋天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年最繁忙的季节。秋天的到来使大地万物换上了金色的新装,人们开始走入农忙,也开始收获他们的劳动成果,享受丰收的喜悦。   人们也随着裙子换上了秋装,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飞去南方过冬了。   瞧!梧桐树的叶子慢慢变黄了,一阵风吹去,只见树叶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温暖的棉被。   枫叶的叶子红得像映山红,那么美,好像要给人们最美的印象。来到花园里,看见菊花竞相开放,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u2026u2026许多菊花聚集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露出了粉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五颜六色的菊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菊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来到田野里,看见稻谷换上了金色的衣裳,那田间小路上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有运玉米的,有拉高粱的;还有装豆子的。一辆辆运粮车,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菜园里,要数大白菜最引人注目了,棵棵大白菜都长得那么地丰满。   最后,我们来到了果园,果园的水果数不胜数,有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小红灯笼,黄澄澄的鸭梨,像一个个小葫芦,紫莹莹的葡萄,像玛瑙似的挂在藤上,惹人喜爱;黄黄的香蕉,像弯弯的月亮u2026u2026   美丽的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带来了来年的希望。   秋天不仅是美丽,迷人的季节,还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写景抒情的作文篇3:感悟春天   春天,含在鸟的歌声里,是从鸟的喉咙里唱出来的;春天,冻在冬日的冰晶里,是从积雪里融出来的;春天,藏在饱胀的花骨朵里,是从枝头里绽出来的;春天,埋在深深的土地里,是被草芽儿顶出来的;春天,包在柔和的清风里,是从山林里吹出来的;春天,裹在如丝的细雨里,是从云朵中飘下来的。   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   踏在春天的石桥上,捡起一块石头,砸向已经融化得很薄的浮冰,聆听冰龟裂的声音。走在春天的草坪上,褐色的泥土散发着芳香,上面已有星星绿色在探头探脑。随手掐下一棵草芽,轻轻一捏,嫩绿的汁液便溢了出来,被染绿的手指上,留下的是那样一股清新。   倚着柳树,迎面吹来的风混杂着花朵的沁香。这风,犹如一只温暖的大手,在抚摸我的脸颊。它与其他季节的风比起来是那样的不同:它比夏天的风凉爽得多;经秋天的风温柔得多;比冬天的风温暖得多。正是这只“手”,抚绿了杨柳,抚开了花朵,抚出了草芽,抚融了冰雪,抚皱了湖水,抚醒了动物。多么温暖的“手”呀!   不知何时,雨,悄悄地来了。它不像夏天的雨,大吵大闹地来来去去;它不像秋天的雨,总是带着一股莫名的凄凉;它不像冬天的雨,匆忙中带着几分无奈。春雨,虽说是雨,却如同烟雾,沾衣不湿,拂面不寒。难怪大诗人杜甫会用“润物细无声”这个句子来赞美春雨。   想到这儿,我不禁心生无限感慨:如果将一生比作一年,春天,就是青春。春天,农民播种。青春,我们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等到收获的秋天,才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023-09-06 17:06:351

淘宝直通车什么叫推广计划

淘宝直通车推广计划指的是帮用户把产品推广覆盖到更多潜在买家,能更好的贴合买家购买需求。直通车推广计划就是通过我的推广计划,可以实现对所有推广宝贝进行分计划的针对性管理,使您的推广更加有效更加精准。一、淘宝直通车什么叫推广计划?淘宝直通车推广计划指的是帮用户把产品推广覆盖到更多潜在买家,能更好的贴合买家购买需求。直通车推广计划就是通过我的推广计划,可以实现对所有推广宝贝进行分计划的针对性管理,使您的推广更加有效更加精准。创建淘宝直通车推广计划就是流程性东西,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有精准的关键词、推广图、推广商品等,当然还要清楚的了解推广人群以及出价,这样才能实现一个完美的推广计划。二、淘宝开直通车有什么技巧?1、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合适的投放方案。付费推广去抢关键词排名当然是能占领的关键词越多和排名位置越靠前越好,但这需要花费不少成本才能实现。作为新店,我们一定要看自己的实力去选择合适的直通车投放方案,资金预算不多的,可以考虑投3-5个核心关键词,推一两款爆款商品即可。2、一定要学会看直通车账户数据。投直通车有一个很关键的事情,那就是看数据,投直通车并不是凭感觉去做的,所以决定都是有数据支撑的,重点关注关键词点击单价、点击率、投入产出比。一开始投放的时候可以出价低一点,投多一点词,测一下哪些词能给店铺带来有效流量,能带来成交。3、学会不断优化关键词,优化投放策略。热门关键词的流量很多,但想拿下热门关键词的店铺也很多,成本费用就会有所增加。可以尝试找热门关键词相关的词,热度没那么高,没那么多竞对的词进行投放。或者投放时间段进行调整,避开竞对的重点投放时间,抢剩余流量。4、提升直通车质量分。直通车质量分越高,直通车的成本花费就可以控制得越低。质量分主要是我们的商品与投放的关键词越匹配,用户搜索关键词后点击宝贝、购买宝贝的越多,那么就证明我们的商品更符合用户需求。5、做好店铺基础工作,结合免费流量。一个淘宝店铺如果全靠付费流量来支持,那么成本会不断增高,利润空间也会越来越小。但如果通过付费直通车将店铺的免费流量带起来的话,那就能花少量的费用,获得大量的流量。
2023-09-06 17:06:371

社会实践活动有哪些

答: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简称是实践啦。是由主动的人,通过一定的工具,对客体的改造。 1、义工型:孤寡老人、社会福利、救助儿童、无偿**活动。 2、调查型:调查家乡、家庭、个人的问题,如:压岁钱的花法,调查后写个感想和感受;家里的过年和往年有何不同,钱多了没有,人多了没有,父母的变化,你的变化,家里的习惯都可以。 个人理解:简而言之,具体的人群,目的性去做具体的事!
2023-09-06 17:06:371

在word中怎样设计个人简历封面?

步骤1、启动word应用,开启word界面。2、点击简历和求职信,开启简历和求职信的搜索界面。3、点击需要的简历模板,开启简历目录创建界面。4、点击创建,如果之前没有使用过就会先下载该模板。5、下载完成就会在word中打开这个简历模板。6、选择头像然后删除该头像。7、点击插入,开启插入功能区。8、点击图片,开启插入图片界面选择自己的头像。9、点击插入按钮就完成头像插入,然后在完成模板中的各项信息填写就完成简历设计了。注意事项1、简历模板只提供排版这个可以改动或者删除不需要的排版内容2、简历信息一定都要改成自己的特别是联系方式
2023-09-06 17:06:381

如何快速优化关键词排名?

规划好网站内容
2023-09-06 17:06:286

社会实践有哪些

社会实践活动有以下形式:1、环保类:“植树”“清扫公共设施”“社区宣传”等。2、科普类:“参观学习科研机构”“动手小发明”等。3、爱心类:“帮扶老人”“义捐灾区”“募集贫困儿童”等。4、成长类:“义务劳动”“有偿打工”“团队协作活动”等。5、立志类:“军训”“拓展训练”等。广义的社会实践是讲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狭义的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也有些学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积攒一份私房钱。
2023-09-06 17:06:271

春天到了也该翻篇了啥意思

春天是新的一个开始,之前的事想要翻篇,既往不咎。翻篇,汉语词汇,意思是这事就过去了。春天快来了,冬天的故事该翻篇了。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春季,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从节气意义上讲,我国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在欧美,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在爱尔兰,2月~4月被定为春季。
2023-09-06 17:06:271

推广计划的层级有哪些?

计划状态、预算、设备等。推广计划层级设置,主要包含计划状态、预算、设备、推广地域、推广时段、否定关键词、创意展现方式、个性化推荐。计划,管理学术语,拆解开“计划”的两个汉字来看,“计”的表意是计算,“划”的表意是分割,“计划”从属于目标达成而存在,“计划”的表意定义:计划是分析计算如何达成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子目标的过程及结论。
2023-09-06 17:06:261

链霉素和硫酸链霉素的区别

培养基里加链霉素是为了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生长 你估计是又用青霉素又用链霉素 这是杀灭阴阳两类菌 所以不是要严格用链霉素 实在没有 庆大霉素也可替代 一样有杀灭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只有硫酸链霉素买 一般实验都是用这种。
2023-09-06 17:06:26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注意事项(2)

第三篇 梁板构件的构造规定   10.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10.1.1规定的数值。   表10.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最小厚度(mm)   板 的 类 别 最小厚度单向板 屋面板 60民用建筑楼板 60工业建筑楼板 70行车道下的板 80双 向 板 80密肋板 肋间距小于或等于700mm 40肋间距大于700mm 50悬臂板 板的悬臂长度小于或等于500mm 60板的悬臂长度大于500mm 80无 梁 楼 板 150   10.1.2 混凝土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   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两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 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的构造钢筋;   3) 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10.1.3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正弯矩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   10.1.4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10.1.5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10.1.6 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的三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图10.1.6)。   10.1.7 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按下列规定:   1 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也应沿柱边或墙的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   2 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10.1.8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 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加大,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10.1.9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10.1.10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图10.1.10a);箍筋应做成封闭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h0/3;   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10.1.10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1/2~1/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10.1.11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h>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尚宜沿板厚度方向间距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10.1.12 当板中采用箍筋焊接网片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板的构造要求相关资讯   (1)板的配筋方式 由于板在跨中一般承受正弯矩而在支座承受负弯矩,因此在板跨中须配置底部钢筋而在支座处往往配置板面钢筋,从而有(a)分离式配筋和(b)弯起式配筋两种配筋方式。   (2)约束边缘的裂缝   (3)现浇板中与梁垂直的构造钢筋(右下图)   (4)板角钢筋布置   (5)板的温度-收缩钢筋   10.2.1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直径);下部纵向钢筋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的钢筋水平方向的中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当梁宽≥100mm时,不宜少于2根;当梁宽<100mm时,可为1根。本条相关资讯1、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钢筋类型 受力钢筋 架立钢筋条件 h<300mm h≥300mm l<4m 4m≤l≤6m l>6m直径d(mm) 8 10 8 10 12 2、梁内多层钢筋、粗钢筋、并筋(及钢筋束)的配置及解决方法图示   10.2.2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其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las(图10.2.2)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V≤0.7ftbh   外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 la;   2 当V>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 la+ h0;   3 当按上述规定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受拉区内,则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 la+ 1.7h0. 10.2.4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本规范第10.2.8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10.2.7条的规定在梁的下边锚固。   10.2.5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配筋率ρt l应符合下列规定:   ρt l=0.6√(T / Vb)ft / fy (10.2.5)   当T/Vb>2.0时,取T/Vb=2.0.式中 ρt l-受扭纵向钢筋的配筋率:ρt l=As t l / (bh) ;   b-受剪的截面宽度,按本规范第7.6.1条的规定取用;   As t l-沿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总截面面积。   沿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和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按本规范第9.5.1条规定的受弯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出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对箱形截面构件,本条中的b均应以bh代替。   10.2.6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受力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0,此处,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   10.2.7 在混凝土梁中,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   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其弯起角宜取45°或60°;在弯起钢筋的弯终点外应留有平行于梁轴线方向大锚固长度,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此处,d为弯起钢筋的直径;梁底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10.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区中,弯起钢筋的弯起点可设在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前,但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应位于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外(图10.2.8);同时,弯起点与按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0/2.当按计算需要设置弯起钢筋时,前一排(对支座而言)的弯起点至后一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表10.2.10中V>0.7ftbh0+0.05Np0一栏规定的箍筋间距。弯起钢筋不应采用浮筋。10.2.9 当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h>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各四分之一跨度范围内设置箍筋;但当在构件中部二分之一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 当截面高度h<150mm时,可不设箍筋。   10.2.10 梁中箍筋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中箍筋的间距宜符合表10.2.10的规定,当V>0.7ftbh0+0.05Np0时,箍筋的配箍率ρsv(ρsv=Asv/(bs))尚不应小于0.24ft / fyv;   2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做成封闭式;此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同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时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3 梁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9.4.5条的规定。(请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造师、施工工程监理师必读条文与相关资讯 之一P16)   表10.2.10 梁中箍筋的间距(mm)   梁 高 h V>0.7ftbh0+0.05Np0 V≤0.7ftbh0+0.05Np0 150<h≤300 150 200 300<h≤500 200 300 500<h≤800 250 350 H>800 300 400 10.2.11 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直径的0.25倍。   10.2.12 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sv/(bs))不应小于0.28ft / fyv.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10.2.10的规定,其中受扭所需要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要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要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   在超静定结构中,考虑协调扭转而配置的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0.75b,此处,b按规范第7.6.1条的规定取用。   对箱形截面构件,本条中的b均应以bh代替。   10.2.13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的范围内,此处,S= 2h1+3b(图10.2.13)。当采用吊筋时,其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10.2.7条的规定。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Asv ≥ F/(Ffyv / sinα) (10.2.13)   式中 Asv-承受集中荷载所需的附加横向钢筋总截面面积;当采用附加吊筋时,Asv应为左、右弯起段截面面积之和;   F-作用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设计值;   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的夹角。   (a)附加箍筋
2023-09-06 17:06:241

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概念,指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增长方式是知识运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是其本质特征。目标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关系处理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2023-09-06 17:06:23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什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如下: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好数学的信心。4、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5、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4、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2023-09-06 17:0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