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高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课堂实录及反思

2023-09-18 18:56:33
共1条回复
真可

教了大半年书,总也没有进步。第一次把自己的课堂语言录下来,发觉是如此平淡无味。颇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课堂实录及反思,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 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 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 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

(一)、预习思考题:

1、 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二)、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县)

(三)、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

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一、 新课导入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是《过华清宫绝句》中的第一首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史载杨贵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

今天我们来看看杨玉环如此喜爱吃的荔枝在贾祖璋笔下是一番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 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海宁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创作了许多科普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编著、翻译了20多种科学知识读物他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劳绩卓著的一位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等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州六月荔枝丹》(均选自《生物学萃》)

三、观察与欣赏

分析课文之前先听音乐观察荔枝的相关图片

四、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相互交流,概括出文章的结构:

外壳

外部形态 颜色 一般

表 形状

大小

南 果实特点 壳膜

州 主 里 果肉

六 内部构造 贮藏 个别

月 果核

荔 花

枝 次 产地

丹 相关知识 书谱

习性

前景

2、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例子

如:

举例子:“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

作比较:“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列数字: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打比方:荔枝稀奇品种有细长如指的“龙牙”

分类别:“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引用:《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下定义: “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3、师生分析讨论说明方法的作用:

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二十多克重十多克到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

列数字:准确、客观、具体

龟裂片、合线缝、假种皮

下定义:准确、科学

古籍、史料、谚语,白居易、徐渤、杜牧、苏轼等人的诗文

引用:确凿可信文笔活泼有韵味

荔枝壳表面……好像龟甲……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壳如红缯……甘酸如醴酪”“飞焰”“红云”“荷瓣”“桃花”

打比方: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

四、 课文拓展

荔 枝

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看荔枝

邓 肃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东

我来方秀发,红云几万重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

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

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濛濛

《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宣和殿荔枝

赵 佶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咏荔枝膜

徐勃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褐暗香飘

嫣红狼籍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五、小结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要按合理的顺序说明写好说明文

3、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

4、要有简明准确的语言

5、要查阅有关资料

六、 作业设计

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相关推荐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原文及翻译

《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如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在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文章简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版九下语文书以及苏教版必修五。作者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023-09-06 19:38:061

《南州六月荔枝丹》诗文资料

荔枝 [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帏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热。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者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看荔枝 [北宋]邓肃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东。 我来方秀发,红云几万重。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 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 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溕溕。 过清华宫绝句(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宣和殿荔枝 赵佶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新荔篇 并序 [明]文征明 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石田使折枝验之,翠叶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闽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赋。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 盐蒸蜜渍失真性,平生所见唯萎枯。 相传尤物不离土,畏冷那得来三吴。 顾家传来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远人无凭未敢信,持问闽士咸惊呼。 还闻累累生数子,绛绡裹玉分明是。 未论香色果如何,只说形模已珍美。 千载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馋夫齿。 白图蔡谱漫夸张,文饰宁如亲目视。 饱啖只于乡里足,鲜尝渐去京师迩。 不须更作岭南人,只恐又无天下痏。 朝来自讶还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虽云远附商船达,不谓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无近远,故应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气迁,造化竟为人事夺。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香亦萌孽。 由来沃衍说吾乡,异品珍尝曾不乏。 不缘此物便增重,无乃人心贵希阔。 福山杨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东南。 风情气味不相下,称绝今兼荔枝三。 惠州一绝 [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2023-09-06 19:38:511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古诗句,是谁的作品?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我们语文课上过的本文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
2023-09-06 19:38:591

你知道"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谁写的诗句吗?

荔枝 陈辉 明朝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后来贾祖璋曾写过一篇说明文,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
2023-09-06 19:39:081

南州六月荔枝丹醴酪的意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醴酪的意思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2023-09-06 19:39:161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几个词语包含的意思

什么?
2023-09-06 19:39:274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什么意思?

六月份南州的荔枝红了。
2023-09-06 19:39:452

南州六月荔枝丹主要内容

南州六月荔枝丹主要内容介绍如下:《南州六月荔枝丹》从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绍。《南州六月荔枝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南州六月荔枝丹》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扩展资料:《南州六月荔枝丹》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2023-09-06 19:40:051

“《南州六月荔枝丹》"可分为几个语词?包含的意思?以诗句为题的好处。

这是以明朝陈晖《荔枝》中的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吧,这句诗包含四个词语: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的时间(六月)和程度(丹)。觉得以诗句为题能醒人耳目,增加文章韵味。注:图片来自网络
2023-09-06 19:40:511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引用杜牧的诗是为了说明什么

同学请看,希望对你有用:为了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才需要兼程飞骑来运送。
2023-09-06 19:41:092

南州六月荔枝丹每段概括

《南州六月荔枝丹》每段概括,详细介绍如下:一、《南州六月荔枝丹》文章概括介绍:1、第一段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诗句,为后文提到的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确切的依据。2、第2到4段,采用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等。3、第5到8段,介绍荔枝果实,采用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乘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4、第9段到12段,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采用应用的说明方法, 引用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等古书记载。把说明对象和内容客观地科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二、《南州六月荔枝丹》文章简介:1、《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2、《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版九下语文书以及苏教版必修五。
2023-09-06 19:41:311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知识点总结

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词语积累   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酪,半凝固状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结的办法去了结。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里没有贬义,是说认真钻研的精神。   绛(jiàng):深红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华之后剩下的东西。   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花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前者如聚伞花序,后者如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   阙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阙,本来是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泛指帝王的宫殿。   造化:自然,天然。   幅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啖(dàn):吃。   萌蘖(niè):指植物长出新芽。萌,生萌,发芽。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1901年生,浙江省海宁县人。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编辑。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鸟类概论》《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1980年出版《生物学碎锦》,《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选自该书。   三、内容结构   (一)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   B.荔枝外壳的颜色   C.荔枝的形状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   B.荔枝的果肉   C.荔枝的贮藏   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二)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三)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四、简明精确,科学性强。   本文在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时,十分注意简明精确,科学性强。它处处使用确凿的事实和具体数字来加以说明,并且不断纠正古代有关知识不确切的地方。   例如,白居易诗中说“壳如红缯”,作者说这是诗人的比喻,缯是丝织物,光亮滑润,而其实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说“膜如紫绡”,作者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又指出《咏荔枝膜》的诗句只是诗人的夸张说法。在讲到荔枝肉时,又从植物学观点指出,这不是果肉,而是“假种皮”,真正的果肉是丢弃的那层膜。作者通过调查、观察、考证,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纠正古人有关记载荔枝的知识上不确切或错误之处,使之更符合事实,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本文说到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时,用了具体的数字,其中关于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的重量,两本书上记载相差很大,作者不妄下结论。在讲到载培历史时,都有具体数字,使读者明确我国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五、引用诗文,趣味盎然   本文是把荔枝当作一种水果向读者推荐介绍的,因此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使文章趣味盎然。   文章开头就引白居易《荔枝图序》的一段话,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象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之一,他想象丰富,比喻新颖,他用诗的语言来写荔枝,充满着馥郁芬芳。本文多次提到《荔枝图序》有肯定它之处也有指出它的不足或不确的,文字生动活泼。   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作者时而引用几句古诗句或文字,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使这篇复杂的说明文增添了光辉。例如本文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   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一节中,引用杜牧的诗句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统治者为了吃到新鲜荔枝不顾人民的死活。   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教学教案   基本内容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   第一层是第1段,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个话题。幼年时童稚的心里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与老师讲的《荔枝图序》中描述的荔枝不同,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无法说明白。这个开头既亲切活泼,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地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诗句,为后文提到的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据。   第二层是第2~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作者对白居易“壳如红缯”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在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后,作者感觉不饱满,又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作比较,形象鲜明、逼真;荔枝的果形有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由蒂部到顶端及两侧,介绍得井然有序;说到荔枝的大小,作者用列数据的方法介绍荔枝的大小和重量,真实可信。   第三层是第6~10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作者对白居易“膜如紫绡”的说法又提出异议,认为白居易“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应该是“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对白居易“瓤肉莹白如冰雪”的说法再提出异议,认为“瓤肉”实际不是肉,而是“膜”发育的“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随后,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对荔枝核(种子)的形状、色泽、种类做了具体说明。荔枝的花从内容上说不属荔枝的果实,但花与果实分不开,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一起介绍。其主要特征是荔枝花多,花期长。在这一层里,第8段还介绍了荔枝的贮运,很明显,贮运不属果实的范畴,但贮运主要是为了保持荔枝肉的鲜美,与果实关系甚密,所以放在“肉”后一并介绍。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荔枝果实,采用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   第11段写荔枝的产地分布,用“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用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证明荔枝的栽培在我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第10段用2020年知道的13种讲荔枝的古书,特别是“蔡谱”,更有力地说明荔枝原产地在我国。第11段为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成都、福建是它生长的北限”,作者列举汉武帝、宋徽宗和文徵明诗中的顾氏与荔枝间所发生的故事,说明前人酷爱荔枝而欲北移,但均未成功,而用“2020年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话语激励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刻苦钻研,突破难关,创造科研新奇迹。第12段引用苏轼的诗句,古诗今用,意在于今。古代能享受荔枝的只有杨贵妃之流,2020年我们发展荔枝生产,要造福于广大劳动人民。   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综合运用   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乘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应该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比如引用古诗文,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
2023-09-06 19:42:261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引用等说明方法。   2.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   2.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2023-09-06 19:43:131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一   在河师大附中听课、作课、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多多。回来后,思潮起伏,感慨之浪滚滚而来。现将沉甸甸的背囊清点一下,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走得更快,更坚实。   首先,感谢新乡市教研室为我们搭建了这一平台,让我有一个如此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会。感谢刘老师,杨老师精彩中肯的评课,尤其感谢宋主任语重心长的希望和鼓励。让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体会到了海神若的浩渺,让语文园中一株稚嫩的小草获得了充足的阳光雨露,让教学有年的我点起了一盏不灭的灯,树立了一座永恒的峰---------不断学习,追求卓越。   其次,经过这次学习,我清晰的把握了备课的方向,那就是“以本为本,用好教材;深入开掘,精益求精”。宋主任在评课时随意点到的图表说明法,以及对“正值七月”“直径三四厘米,重量10多克到20多克”等细微之处的分析,令我叹服并惭愧。貌似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者这么多可用信息,而自己竟以为无可探究。以前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啊!   再次,上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即使在最细微之处,如个别字眼的使用,手势语的运用等,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让尊重学生的理念入乎内心,布乎四体。2.用自己燃烧的激情点燃学生激情的燃烧,把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组织他们参与课堂的活动。3.自己要追求儒雅,追求博学,不断超越,实实在在地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最后,梳理一下教学设计方面的心得。1.要确定好三维目标;2.导入一定要简洁;3.实物要充分而合理地利用;4.合理确定课堂的主线;5.重点突出就不能面面俱到,就要删繁就简;6.思维要十分清晰,语言要足够准确;7.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有层次,有高度;8.课后要有小结,回顾内容;9.在处理较长篇幅的文章时,抓住有代表性的段落研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10.课文只是例子,要用例子进行学法指导。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二   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让学生以情去理解说明文等使用类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学生接受?很难说。抽空需要作个调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三   当天其实上了两个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两个班的课,我都是用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比较之后,只录用了高一(18)班学生的活动情况。高一(16)班情况差不多,没有显著差异。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让学生以情去理解说明文等使用类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学生接受?很难说。抽空需要作个调查。   【小记】以前上完一节课也反思,不过总是大致想想,很难得细细致致的去考虑、记录。所以教了大半年书,总也没有进步。第一次把自己的课堂语言录下来,发觉是如此平淡无味。颇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现在开始,应该还来得及吧?
2023-09-06 19:43:441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说明顺序?

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在重点介绍荔枝生态时,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句话作为说明的纲,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2023-09-06 19:43:541

赏析《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句子,说说两句话各自的妙处。(1)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

(1)这里引用了郭子章《荔枝》诗中的句子,把成片的荔枝林比做“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采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形象、生动。同时,这些比喻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2)文中的这句话说的很有分寸,突出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是推测的语气,意思是说将来也许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它与“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表述的意思不同,后者是肯定语气,意思是将来必然产生这个事实。
2023-09-06 19:44:041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如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在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作品赏析: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比如引用古诗文,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作者要把说明对象和内容客观地、科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因素非常重要。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如第12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一句,加“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已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如第14段,“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盛产荔枝的地区”圈定的范围较小,有条件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2023-09-06 19:44:261

咏荔枝这首诗的解释

咏荔枝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咏荔枝》为明代诗人丘濬所作,诗人以赞誉海南荔枝生长在海角天涯,天生就具有无以伦比的天然美质,才能这样加倍招人喜爱和受人青睐。同时暗喻自己对生在海南长在海南充满着自豪和自信,没有丝毫的自卑,绝不会作怨天怨地的可怜相。咏荔枝膜( 明朝徐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朝苏轼《惠州一绝》)“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陈辉《荔枝》
2023-09-06 19:44:471

赞美荔枝的文言文

荔枝,这个果实可真是可爱呀!它外表鲜红如珊瑚,皮薄而光滑,有着一种诱人的颜色和触感。轻轻一捏,果肉水润多汁,甘甜可口,仿佛带着夏日的清凉和甜蜜。荔枝的香气扑鼻而来,如同一阵清风拂过花海。它是夏天里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不仅令人心情愉悦,更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荔枝作为一种热带水果,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栽培。它既可以生食,也可以制成各种美味的糕点、果酱等食品。无论是作为水果摊上的小吃,还是用来招待客人时的佳肴,荔枝都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喜和享受。荔枝味道鲜美绝伦,在品尝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味的童话世界。每一颗果实都像是仙女洒下来的甘露,让舌尖沐浴在甜蜜的海洋中。它的果肉清爽多汁,入口即化,让人回味无穷。吃一颗荔枝,仿佛整个夏天都在嘴里绽放开来。荔枝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经常食用荔枝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预防感冒和保护心血管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除了美味和营养价值,荔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感觉。夏日炎炎,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但只要吃上几颗荔枝,就能立刻感受到一种清凉和舒适。荔枝的果汁滋润喉咙,果肉的甜味让我们忘记了外面的酷热。这种温暖感是其他水果所无法比拟的。荔枝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它的外观。每一颗荔枝都像是一个小宝石,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无论是放在水果篮里还是摆在桌子上,都能为家居增添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荔枝的红色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瑞雪兆丰年,寓意着好运和吉祥。荔枝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文化。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常常将荔枝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荔枝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成为了凝聚人情的纽带。荔枝作为一种可爱又美味的水果,深受人们喜欢和赞美。无论从它的外形、口感还是营养价值来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温暖。在夏天里品尝一颗荔枝,就像是给自己带来了一份清凉和甜蜜。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个夏日的美味吧!
2023-09-06 19:44:592

文中引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太阳》课文开头引用传说的作用,一是增加课文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是自然地引出下文太阳的内容。在课文《太阳》中,传说的引用,首先让人对太阳有一个感知,那就是说明太阳的温度很高。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通过课文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扩展资料:引用的作用1、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清·曹雪芹《红楼梦》紫鹃引用俗语“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简明地概括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以相互知心为基础的,道出他们爱情的可贵之处,也反映了他们执著痛苦的心情。2、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不易贮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这个特点。
2023-09-06 19:45:101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是贾祖璋。贾祖璋(1901年-1988年),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著名科普作家与编辑家。贾祖璋先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中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多年笔耕不止。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形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科学与文学的联姻。他的科普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以绚丽多彩的自然界为描述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贾祖璋的出版图书1、鸟与文学:鸟作为人类的朋友,早在三千年前,先民已经在《诗经》里多次歌咏过它们了。鸟与文学的结缘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书《鸟与文学》著者为我国已故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作。2、生物素描:本书为贾祖璋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科普小品。作者说,此书是对各种生物不加修饰地作一回轻描淡写,所以名为《生物素描》。本书将关于某一生物的新旧记载都作了系统的梳理,这种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地讲述生物及科普知识的方式生动有趣、清丽流畅。
2023-09-06 19:45:271

描写“荔枝”的诗句有哪些?

1.“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朝苏轼《惠州一绝》)2.“红云几万重” (北宋邓肃《看荔枝》) 3.“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宣和殿荔枝》)4.“荔城无处不荔枝” (郭沫若) 5.“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张籍《成都曲》)6“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苏轼) 7“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白居易《种荔枝》) 8“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陈辉《荔枝》) 9“飞焰欲红天” (郭明章《荔枝》) 10“红云几万重” (北宋邓肃《看荔枝》) 11“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1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2023-09-06 19:45:496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 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 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 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 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 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 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 1、 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 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 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 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五、 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 颜色:深红色、紫色 (表)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 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 内膜:白、薄 内部结构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 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长 生长 产地 我国 (次) 习性 喜温暖 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答案可能为: 1诗文, 作用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3比喻 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 1, 特例 ⑴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⑵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三、 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 明确的科学术语。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 适当的数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 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⑸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四、 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完毕后回答。 1,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什么科学道理? 2, 这篇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个极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机会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一束阳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极了。渐渐地她感到困意越来越浓,再也无心看那美丽的天宫,她伏在小伙伴们的身上睡了过去…… 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豆豆,欢迎你来天宫作客。”不知是谁在与自己说话,豆豆向四处望去。啊!有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飞向天宫。她飞呀飞,飞了一天又一天,可是还没见到天宫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豆豆不禁打了个寒颤,她感到全身几乎凝固住了。她试着飞,可就是飞不起来,她已还原成了一滴水。她还没来得及看看四周,只觉得身体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将摔在地上,变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发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气叫喊着。“豆豆别怕。”灰尘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说道:“你们这些小水滴要想变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气与下面的热气,因此你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这就是你们上升和下落的原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变成云了。”“啊?”豆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变成云吗?”“很有可能。”听到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渐渐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轻盈起来。她睁开眼睛,看到无数小伙伴用自己的体温把她弄热,她十分激动,又一次和小伙伴们向上飞去……就这样,不知上来下去多少次,她终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当她正欣赏自己的衣裳时,听到下面的人们,赞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难道我变成了美丽的彩霞,难道彩霞就是我这样的小水滴组成的?”想到这儿她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边叹道:“我见到的彩霞总是变来变去的,可咱们一点也没变化,一点也不好!”听到小伙伴的话,豆豆有些伤心地低下头自语道:“彩霞是怎样游动呢?”她的话音未落,一阵风吹了过来,风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觉,随风飘去…… 一阵说话声把她吵醒:“看到了吗?彩霞刚才在动呢,现在的形状多像只火鸟呀!听到这,她忘了痛,高兴地喊道:“彩霞动了!”“豆豆姐姐!”站在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说:“彩霞为什么只是金黄或红色,而不是绿色呢?”“这——”这突来的问题使她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那颗灰尘又飞到了她的身旁。“灰尘姐姐!”她忙叫道,“问您一下,彩霞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灰尘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与太阳间有无数的东西,有灰尘、水气和气体分子,他们使阳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黄、红)才落到你们身上,所以你们只是黄色或红色。”豆豆终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没过几天,豆豆又变成了普通的水滴,随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 雨的形成过程。 2, 生动性 ⑴生动的描写: ①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 ②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 …… ⑵拟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变成雨的经历…… 五、小结“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一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二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 三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五、 布置作业: 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咏石榴的诗文。 1、 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梁元帝《咏石榴》 2、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山石榴》 3、 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
2023-09-06 19:46:051

南州六月荔枝丹日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不知不觉已是农历四月的中旬,在岭南的梅雨季节里,那一颗颗缀在绿叶间的荔枝已初染红晕,犹如一个忸怩羞涩的少女欲露还遮的半掩脸儿埋在枝叶的中间;却也有不怕羞的,大大方方无拘无束的在枝头摇曳,对着人们盈盈浅笑。远远看去,整个荔枝林一片红浪翻飞,我终于领略到什么叫“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周围的绿色的植物与之交相辉映、蓝天白云与之互相衬托着,像是一幅巨大的浓墨重彩的油画,横卧于天地之间。   荔枝的成熟,最欢喜的莫过于孩子们。看枝头的"一抹红晕初染,已经有孩子迫不及待的跃跃欲试,全然不顾刚刚雨后枝干的湿滑,也不理会枝叶上残存的雨水会把衣服打湿,身手敏捷的爬上树,摘下一大串来。还不够成熟的荔枝往往甜味已具而酸涩味稍重,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急于享受的心情,一会儿就风卷残云,只剩下一地散落的壳和核。   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生怕手慢了荔枝就没有了的样子,我又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80年代,家里只有两亩多的薄田,为数不多 的旱地,田要种水稻,地要种副粮,一年还要纳几百斤的粮食给国家。家里六口人,父亲和他的兄弟们还要轮流供粮食给爷爷奶奶。当时的生活顶多只能用仅仅温饱来形容,所以家里没有多余的地用来种果树,水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极为奢侈的食物。其实这种情形并不单是我家,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只有一两户人家有余地种上一两棵荔枝树。而每年到荔枝成熟的季节,看着别人家枝头上的红艳,不管如何垂涎欲滴,也只有暗暗吞口水的份。   也有同龄伙伴忍不住嘴馋,瞅准主人不在家时爬上树去偷摘。但往往是迎来主人的一声怒斥,原来是人家故意臧起来引你上钩。这自然是招来一顿臭骂,尔后是通知家长,又招至家长的一顿呵斥毒打。我倒是从来不敢去偷,我母亲甚至要求我不能走近果树,以免招至别人的误会。但有一次和堂妹出去玩耍,恰从荔枝树下经过,看着一颗颗红彤彤诱人的果实,惹得馋虫直在肚子里钻。她怂恿我爬上树去摘,但我说什么也不敢。她就自顾自地准备爬上树去摘一两颗下来尝尝,但还没等她走近树根,荔枝主人只比我们大一岁的儿子在树上一声吆喝,吓得我们一溜烟的跑了。后来荔枝主人的儿子在他母亲面前添油加醋的描述一番,我们又招来一顿辱骂,甚至跑到我母亲面前告状,说我们偷了多少多少她的荔枝。母亲急了,问我偷了没有,我说我还没有走近她的荔枝树呢。但她一口咬定我们是偷了她的荔枝,就算我用诅咒发誓来维持自己的清白也没用。   再后来父亲在家附近的一块田里种上了几棵荔枝树和龙眼树,而我在等待荔枝长成的漫长岁月里,再也没有走近过别人的荔枝树,只在自家的田里盼着荔枝快快长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盼望中,我终于尝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颗荔枝,当剥开荔枝红色的果壳,露出莹白如雪、晶莹通透的果肉时,我迫不及待地放进口中狂嚼,那种酸甜芳香的如琼浆玉液的滋味瞬间充斥于口齿之间时,我也终于明白苏轼为什么会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了;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了。荔枝的滋味实在令人难以抗拒,范成大有诗曰:“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白居易更有诗赞叹荔枝说:“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我生为岭南人,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在享受荔枝的美味中,感觉此生足矣!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现在,日子进入了农历五月、公历的六月。岭南的荔枝已普遍成熟,在荔枝迎风摇曳的季节里,到处一派绛雪艳浮,云霞似锦,瓜果飘香,欢歌笑语,盛世太平的景象。   那天晚上父亲打电话来叮嘱我回家去摘荔枝。第二天一早,我迎着清风晨露,在鸟鹊唧啾声中一路驰骋,经过摩托车四十分钟的路程,家乡就在眼前。摘了满满一框荔枝,凝视着枝头上仍然硕果累累,突发诗兴,大声吟诵着明朝陈辉的那首《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围观的孩子们望着我,不明所以,看着孩子们茫然的表情,我哈哈大笑,每人分上几颗荔枝,他们便都躲到阴凉处吃荔枝去了。   日暮时分,我们收获了满满的几框荔枝,一些拿去卖,一些放进冰箱储存起来,留着日后慢慢吃。   这段日子,因为有了荔枝的点缀,整个夏天都变得绚丽多彩。而每天空闲时分,一边欣赏着天边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一边啜着荔枝的甘香芳醇;然后一杯清茶,一本诗集,在惬意中静看时光用纤纤巧手把日子慢条斯理的渲染,或水彩,或油墨,或工笔,或写意……在悠然自得的岁月中,我期待着来年南州六月荔枝丹。
2023-09-06 19:46:151

必必修5《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谈

  在说明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教师总是先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该篇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或空间,或时间,或逻辑,或制作程序,对号入座;其次再分析文章抓住事物特征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再细味说明用语。久之,形成套路。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优秀说明文,此文除了说明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外,还多处引用古诗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如果按上述套路进行教学,不免缺乏创造性。   于是就有这样的疑问:说明文还可怎么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推动素质教育,语文的说明文教学是否可在教学设计方法上有些创意?   分析学生知识结构及当今教育发展趋向,我认为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理由一: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对回答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及所用说明方法并不困难,当教师就这些知识模块提出以上问题时,往往是80%的同学能轻松地回答,说明他们已具有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所以,如果教师再在材料的安排结构顺序及说明方法的分析上下功夫,完全是教学时间的浪费。更多的情况中,可不以此为重点,稍加指点即可。此为现实的可能。理由二: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已从理论探讨转向自觉实践,就我本人而言,在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要性时,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说明文教学,运用教学设计方法改革教学,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此为认识的可能。理由三:《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有别于一般的说明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进行科普创作已60年了,文章量多,且质量高,他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自然界奇妙生物为描写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南州六月荔杖丹》是说明文的精品,正好是教学设计不可多得的范本,此为教学设计运作的可能。于是,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突破固守教学模式,确立动机,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   在西方的现代教学设计中,虽然动机设计在教学设计理论与研究中最为薄弱,但美国的培训与教学设计专家斯皮策的“动机情境论”却让我颇有体会。斯皮策说:“动机与人的精力释放有关,动机越高,学得越多。学习愿望绝对是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我们怎样为未来的学习经验建立起积极的预期呢?答案是创造一个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为此,他提出与之配套的要求,其中包括: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促使学习更富有乐趣,激发创意,让受训者作出选择,富有挑战性等等。   二、围绕高动机,层进式地推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1.提出问题开启创造思维。   当代著名认识科学家和教学设计理论家兰达的算启教学论指出,应该用系统的、可靠的方式教给学生有关专家水平的心理过程和学习与思维的一般方法。笔者拟从作者贾祖璋这位著名科普学家研究学问的构思着手,设计问题。   问题分四块,逐步深入。①作者为何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从全文写作内容看原因,从全文说明对象的内容看原因。②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谈到的有关荔枝生态的常识有哪几个方面,具体如何表述?③作者在说明荔枝生态特征时联想到了哪些古诗文?它们各自又说明了什么对象?要求作表格登记。④作者在说明荔枝常识时运用了引用说明,有几种类型?比如比喻性描写引用有哪些?对比议论性引用有哪些?举例考证性引用有哪些?教师引导做这些问题时,同时指导学生理解以上三个引用说明方法的概念。   提出以上四个问题,其目的分别是:①从结构上说,了解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引用价值,它是全文的纲,放在文章的第一段,作总起句,从而理清了全文的结构;②把握住了分写的内容,了解了白居易对荔枝生态掌握的程序;③了解了有关描写荔枝方面的古诗文,领略到了说明文的文化内涵;④这一步是说明文知识的深入。通过实例的搜索,懂得了引用说明有多种表现形态。总之,以上问题为第二步骤的比较分析,为模仿学术探讨作了铺垫。   2.运用比较方法辅助创造思维   比较是研究学问的好方法。这个设计的意图是紧接以上问题,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讨,分三块进行。   第一块:考证白居易的说法正误,在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习学术研究的方法。比如以上的问题①、②,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引入贾祖璋的说法作对比,要学生说出贾祖璋对白居易《荔枝图序》的看法,哪些赞同,赞同什么,到什么程度?哪些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并设计表格,讨论以下这段话并记录讨论结果:“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有比喻失当处,如u2018壳如红缯u2019,说u2018壳红u2019是对的,说壳如u2018缯u2019则欠妥,作者便用果树学的术语加以纠正;有因观察疏忽而失真处,如u2018膜如紫绡u2019,作者指出u2018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说作膜的花纹了u2019。有因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而称谓失宜处,如把假种皮称为u2018瓤肉u2019,作者便从植物学的观点作了纠正。”分类精选填入表格,这样的精细地分析,最后分类组合,整理填表的作法,旨在养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创造思维的第一步,只有在细微处才能有动人处,让学生明白:伟大产生于细微之中。   第二块:对以上的古诗文联想。要求学生比较联想的共同点,是在形、色、味上,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尝试去掉这些古诗文句,前后比较文章的表述效果,指导学生明白运用古诗文能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既使是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常识时,也要兼顾文章的文采。明白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避免思维狭窄,启发想象。   第三块:在引用说明的诸种形态实例前,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明白各种形态的特征,尤其是功用,要学生细加体会,如描写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用了四个比喻,写出了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甘甜。这种说明描形募状,细致入微,从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读者就会对说明对象留下鲜明的印象。在研究对比议论性引用功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同一题材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目的不同,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课文对比议论性引用之一,杜牧《过华清宫》诗句,是着眼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而不是该诗的原旨:即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淫祸国。如若引导学生懂得课文此用意,那只是将课文的内容理解到表层面,是直线思维。还应让学生懂得,搞学问研究,思维要活跃,专家对同一题材能提炼出常人没有意识到的观点,说明发现主题的多样性,在于研究者思维层面的深浅,这是发散性的"思维。如此,能让学生想得很远,很开。这样的教学思维能激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机制。   3.以质疑精神习得创造思维质疑,就是前人肯定的事和观点,要敢于怀疑,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按照斯皮策的“动机情境论”中学习要“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质疑无疑是训练激发创造思维的好战术。   要对《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质疑可以有以下三种作法。   第一,可以超越前人,以前人促今人。我们的前人应该是贾祖璋,贾祖璋既肯定又部分否定地质疑了白居易对荔枝生态的描述,如果我们只是去质疑白居易为何会错,那么我们还是停留在贾祖璋写此文的思维上,充其量停留在理解课文的意思、作者的意图上。当年贾祖璋证实的事,我们只不过是把它演绎了一遍,别无新意。如果我们想,白居易是真的错了吗?这就完全不同了,我们是对权威怀疑了,挑战了。如白居易说“壳如红缯”,贾祖璋说,壳表面是粗糙的,缯是丝织物,是滑润的,粗糙的怎么能用缯比喻呢?显然,贾祖璋认为忽略了触觉写壳,白居易是错了。但是如果再想一想,白居易是诗人,诗人的想象世界是无奇不有的,白居易不是那么写实,从触觉错觉到了视觉,红的感觉让他有滑润之感,那么我们又何尝不可将错就错,把它看作文学上的一个“错觉”的典故呢?或者说不是近景,是远景,远望是无法触摸的,红色的一片,只是心理一片滑润的感觉而已,况且现代科技的发达,绸子早已有凹凸不平的阴阳花纹的,手感也是挺滑润的,也有凹凸不平,摸上去手感粗糙的绸子,以其独特的制造方法,被顾客格外看好,所以说凡丝织品并不都滑润。这时我们就会想到白居易没有错。白居易居然挺超前,一错竟错出个千年以后的事也预料了。也许是白居易借助美妙的想象。我们惊讶诗人的想象和千年以后事的巧合,不禁领悟到想象与创造、社会发达之关系。这便是推倒前人的做法。我们在得贾祖璋之神之后又有了自己的魂,不是更好?   第二,对举例考证性引用质疑。本文在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时引用了一些资料,如《三山志》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证实荔枝性喜温暖,畏惧霜寒,“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质疑:汉武帝移植荔枝不成功迁怒养护人,对他们施以极刑之史实。宋徽宗写诗吹嘘移栽成功,实际上是当年成熟一次而已的史实。以此考证汉武帝的个性缺陷,宋徽宗的以偏概全的做事作风,甚至还能联想,对现在曾一时盛行的浮夸风作个历史的追溯,发觉有惊人的相似。文中为说明荔枝生产的悠久历史,考证历史记载的书籍,有13种之多,其中提到蔡襄的《荔枝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说明记载荔枝的历史资料丰富,我们可以由此质疑,生态观念似乎不是今人的专利,它在我国古代己受到重视。如此不一,师生共谈,发掘内涵,这便是绕前人的做法。   第三,对学生进行挑战,我设计的话题是:①白居易尚有错;②贾祖璋尚年少(贾祖璋对荔枝质疑早在小学读书时);③我已成人,我想过什么,怀疑过什么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想证实什么?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便是以前人促今人的做法。为配合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完毕后,我安排了写作教学,设计写作题目包括:伟大产生于细微之中、白居易尚有错、学问在于质疑。因为有课堂教学作铺垫,此次作文比较成功,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一堂课让他们感受到了搞学问的气氛。我认为这得益于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我想创造思维离我们不远,要引导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应先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做起。   编辑短评:本文探讨的是一个较新鲜的话题。作者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有深度和高度,同时又紧密联系实际,求真务实,避免空谈。以培养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富有时代意义,文章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略嫌不足的是体会语言的微观教学少了些。
2023-09-06 19:46:231

关于六月的唯美诗句

1. 描写六月的诗词 一、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把乌云吹散了。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面像明净的蓝天,又是一派明媚的风光。 2. 赞美"六月"的古诗有哪些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3、《贺新郎·夏景》 宋代:苏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译文: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 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 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 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 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4、《天净沙·夏》 元代: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席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5、《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3. 有关六月的诗句 曲院风荷【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采得莲房爱子多。 秀 竹 村 乡下老外婆, 家在河边住。 出门只闻“布谷”声, 林间有小路。 房后翠竹园, 房前梧桐树。 表弟拉拉我的手, 河边捉鱼去。 桃园仲夏夜 大人摇蒲扇, 小儿捉蜻蜒。 树上鸣蝉自在鸣, 随你听不听。 闲聊天下事, 自在又轻松。 铺好蓑衣躺下来, 仰天数星星。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三日夜闻蝉】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4. 关于“结束5月迎接6月”的唯美句子 雨不知疲倦地下,下湿了这座城市,下湿了人们回家的路,淋湿了我原本就潮湿的心情。才知道这万物蓬勃的五月,怀念也会无休无止。 1. 塞外的春天总是跚跚来迟,草原五月,当万物复苏,树木吐绿,草原依然是满目枯黄,唯独那些迟迟从土壤里钻出来的小芽儿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盎然春意。 2. 五月的傍晚很美,独自伫立在桥头,聆听流水奔跑时拍打的节拍。 3. 五月风,记载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每一个传说都化做一片云彩,弥漫在整个天空。 4. 五月是浪漫的,浪漫的五月总能营造出绚丽多姿的色彩,总能姿意出淡雅清新的情愫。虽不是温情下的缠绵悱恻,却依然能超脱出怦动的激情,人因五月的传奇故事而风情浅淡恬静。 5. 晴天的午后,夏日的阳光如水般音符一样灿烂的流动,湿澈了不同的妩媚的忧伤。 6. 晴天里有阳光,阳光总是充满温馨!相信有这么多朋友的厚爱和鼓励,晴天会永远阳光灿烂! 7. 我漫步在五月的风中,仰望着天空,憧憬着夏天的灿烂,秋天的绚丽,冬天的凝重。 8. 缤纷的七彩里,六月直率的性格火热的情怀豪迈的气魄,就更是纤毫毕现了。 9. 六月的脚步,在这座六月的城市里,慢慢走向远方,在我的身与心之间向东又向夏。 10. 美丽的春姑娘微笑着带着她那温柔的倩影悄悄地走了。强壮的夏小伙来到了我们身边。 11. 进入六月,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太阳变成了一个大火炉,整个世界都被烘烤得滚烫滚烫。 12. 朗朗的书声,给六月增添生机,飘飞的柳絮给人们以遐想;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大花园里清晨的花朵,美丽无比。 13. 徘徊于乡间小路,看着庄稼田里一片片金黄的麦田,看着田野里一片绿色的果林,那些青色的果子。 14. 六月一个缤纷多彩的季节。告别了温柔的春风,迎来了火热的夏天。树头上的知了用歌声欢唱着;田野里的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93737青蛙用歌声欢唱着。在这个季节里有着青春的阳光和魅力。 15. 六月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般大小的光斑。 5. 赞美"六月"的古诗有哪些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3、《贺新郎·夏景》 宋代: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译文: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4、《天净沙·夏》 元代: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席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5、《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6. 寻含“六月”的诗 忽然大雨,在六月遍布的街头 那是谁丢弃的枯萎的玫瑰 成千上万的理由在此刻都已经成了别人的借口 风,只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主谋 五月的风情万种渐渐的消逝在六月的黎明 叫嚣着,欢呼着,在世界杯开始的那一刻 被忧伤绑架了的六月在阴暗的小木屋里 一个人数着墙上挂着的一粒又一粒的珍珠 仰头,看着天空飘下的雨,砸掉了身边所有的快乐 脚底的冰冷以及那疯狂的足球都开始沉寂 沙发上是谁残留的寂寞的味道 夜里,嚣张的鼻血止不住的流,让人心碎 所有经营的爱情都已经破产 留下忧郁的天空以及同样忧郁的眼神 黄昏可以拆掉所有缝住痛苦的线 让这一切从平静走到了波涛汹涌 雨后的彩虹遮住了你的双眼 痛苦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微弱的幸福 没有行人的街口,依旧忧伤的六月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用伤心来来丈量所有 缕缕烟丝在空荡的房间中做了主宰 感情世界里从此少了六月的热情 干涩的眼中还会不会流下那些晶莹的泪 漫天飞舞的忧伤在牵着六月的手 同样忧伤的音乐开始弥漫在任何一个角落 球迷的疯狂仿佛隔了好几个世纪的辉煌 在黎明时分,任何一次微小的触动 都是整片整片华丽的淡蓝色的忧伤 空气里是谁洒下的香水,弥散着 让六月的梦继续延续着,不代表拥有 成长的那几次挫折又一次回到了舞台上 唱着动听的歌曲在独自舞蹈,年年岁岁都是感伤 翻遍了手机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 六月,关闭了所有的苦楚,一个人,静静的走 是在愤怒,还是苦恼,已经成为身后的过去 没有理由的理由以及没有借口的借口 灰蒙蒙的天,隐藏的阳光,默契的忧伤 渐渐的,渐渐的,对幸福让步,让沉闷死去 草坪上的气息谁在回味,谁在哭泣 年前那场烟花绚烂早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放手,放手,笑着对六月说再见 曾经的拥有以及彼此的温存 恍然如梦,没有了感觉的温柔就像霜打的茄子 莲花怒放的午后,形影相吊。
2023-09-06 19:46:551

南州六月荔枝丹属于什么结构类型

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结构顺序。《南州六月荔枝丹》体裁是说明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这篇文章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一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2023-09-06 19:47:051

南州六月荔枝丹开头为什么简述幼师学习

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个话题。幼年时童稚的心里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与老师讲的《荔枝图序》中描述的荔枝不同,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无法说明白。这个开头既亲切活泼,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地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诗句,为后文提到的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据
2023-09-06 19:47:131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阅读理解

南州六月荔枝丹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 (2)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3)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 (3)本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国是世界荔枝的故乡。荔枝,树形优美,树干挺拔,树叶浓密,树冠开展,树果累累,肉厚而多汁,味美有异香。 ②荔枝含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精氨酸,色氨酸,叶酸,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B、C等成分,实为食补、食疗之佳品。 ③荔枝木是上乘木材。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桨之佳料;又是作枕木、桥梁、车辆、家具的良材。 ④荔枝树能抗污染。深圳市委旁边有座荔枝公园,内有大量荔枝树,虽处闹市却保山野本色。 (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2)请逐段概括②~④自然段段意。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2023-09-06 19:47:431

南州六月荔枝丹兼程的意思

六月南州的荔枝红了。“南州”指明地点;“六月”指明时间;“荔枝”指明写作对象;丹”指明写作对象的主要特点,奠定了文章基调,生动活泼,有形象义。这句话意思是,六月南州的荔枝红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准确详细地描述了荔枝的果形、果实和贮运,介绍了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信心。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里的句子,体现了荔枝的生长地方和生长时节。
2023-09-06 19:47:541

南州六月荔枝丹 通过哪三点介绍荔枝的不耐贮藏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2023-09-06 19:48:032

引用: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讽刺什么? 说明

讽刺唐玄宗李隆基爱杨贵妃却不惜民力,从岭南(广东)驿马快递新鲜荔枝到国都长安,影射中唐时期统治阶级生活奢华,政事荒废以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及衰。
2023-09-06 19:48:152

南州六月荔枝丹第四段和第五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南州六月荔枝丹第四段和第五段说明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作者对白居易“壳如红缯”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在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后,作者感觉不饱满,又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作比较,形象鲜明、逼真;荔枝的果形有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由蒂部到顶端及两侧,介绍得井然有序;说到荔枝的大小,作者用列数据的方法介绍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扩展资料:《南州六月荔枝丹》正文第四到五段: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20世纪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2023-09-06 19:48:291

南州六月荔枝丹属于什么文

南州六月荔枝丹属于科普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版九下语文书以及苏教版必修五。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023-09-06 19:48:491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原文是什么?

《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如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在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文章简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版九下语文书以及苏教版必修五。作者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023-09-06 19:49:113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谁?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2023-09-06 19:49:443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意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如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仍然在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文章简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版九下语文书以及苏教版必修五。作者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023-09-06 19:49:531

求索《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课文原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63635.html
2023-09-06 19:50:103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文下阅读原文附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 文章 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南州六月荔枝丹》 说明文 阅读段选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 (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文阅读题   15.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 B.由表及里 C.由实及虚 D.由虚及实   16.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莹白如冰雪”的荔肉是荔枝的假种皮,并非荔肉。真正的荔肉其实早在食用之前,就被人扔掉了。   C.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D.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因而不能 种植 。   17.文中引用诗词 典故 ,下列对其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咏荔枝膜》,是为了进一步印证白居易所言“膜如此绡”的正确性。   B.作者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既从侧面写出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含有凭吊古代和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意味。   C.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D.作者引用《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中有关荔枝大小的内容,意在表明自己博学多识,是有关荔枝种植方面的专家。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文参考答案附解析   15.B 【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实质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由第1段“荔枝大小”,再到第2段“膜”,再到第3段“肉”就可确定说明顺序是由表及里。】   16.D 【原文没有“荔枝因核小而不能种植”的意思。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17.C 【解答本题只要理解清楚一点——说明文中的引用是为说明服务的——就能准确解答本题了。从这一点上来理解,只有C项才符合要求。】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品原文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 谚语 。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1. 看云识天气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2.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3. 智能快递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4. 说笑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5. 快递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6. 时间去哪儿了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7. 电磁辐射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2023-09-06 19:50:191

南州六月荔枝丹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的知识?课文怎么分段,概括文章大意?文章采用什么说明顺序?

《南州六月荔枝丹》从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绍。《南州六月荔枝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南州六月荔枝丹》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扩展资料:《南州六月荔枝丹》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2023-09-06 19:50:291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文简介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2023-09-06 19:50:471

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一段作用

作用如下:1、引用白居易诗句,为后文提供依据。2、由外向内说明荔枝的外观和形态,采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3、介绍荔枝果实,由外向内说明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举例增强说服力。
2023-09-06 19:50:551

你知道"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谁写的诗句吗?

明朝陈辉《荔枝》
2023-09-06 19:51:054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古诗句,是谁的作品?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我们语文课上过的本文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
2023-09-06 19:51:461

含有“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古诗,整首

荔 枝明 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2023-09-06 19:51:561

南州六月荔枝丹文题说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篇文章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8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第一层是第1段,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个话题。幼年时童稚的心里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与老师讲的《荔枝图序》中描述的荔枝不同,向老师提问,老师也无法说明白。这个开头既亲切活泼,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地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诗句,为后文提到的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据。第二层是第2~4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作者对白居易“壳如红缯”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在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后,作者感觉不饱满,又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作比较,形象鲜明、逼真;荔枝的果形有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由蒂部到顶端及两侧,介绍得井然有序;说到荔枝的大小,作者用列数据的方法介绍荔枝的大小和重量,真实可信。第三层是第5~8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作者对白居易“膜如紫绡”的说法又提出异议,认为白居易“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应该是“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对白居易“瓤肉莹白如冰雪”的说法再提出异议,认为“瓤肉”实际不是肉,而是“膜”发育的“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随后,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对荔枝核(种子)的形状、色泽、种类做了具体说明。荔枝的花从内容上说不属荔枝的果实,但花与果实分不开,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一起介绍。其主要特征是荔枝花多,花期长。在这一层里,第8段还介绍了荔枝的贮运,很明显,贮运不属果实的范畴,但贮运主要是为了保持荔枝肉的鲜美,与果实关系甚密,所以放在“肉”后一并介绍。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荔枝果实,采用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第二部分(第9段~12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第9段写荔枝的产地分布,用“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用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证明荔枝的栽培在我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第10段用现在知道的13种讲荔枝的古书,特别是“蔡谱”,更有力地说明荔枝原产地在我国。第11段为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成都、福建是它生长的北限”,作者列举汉武帝、宋徽宗和文徵明诗中的顾氏与荔枝间所发生的故事,说明前人酷爱荔枝而欲北移,但均未成功,而用“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话语激励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刻苦钻研,突破难关,创造科研新奇迹。第12段引用苏轼的诗句,古诗今用,意在于今。古代能享受荔枝的只有杨贵妃之流,今天我们发展荔枝生产,要造福于广大劳动人民。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综合运用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应该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比如引用古诗文,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语言因素作者要把说明对象和内容客观地、科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因素非常重要。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如第12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一句,加“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已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如第14段,“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盛产荔枝的地区”圈定的范围较小,有条件大力发展荔枝生产。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思路的能力。说明荔枝的生态,按照由外到内或由表及里的顺序;介绍荔枝的生产,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从全文看,两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本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引用的说明方法,同时积累一些古诗句,丰富文学素养。具体分析见课文说明。本题旨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组织成平实文字,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说明与平实的说明的不同特点和效果。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写作文艺短文。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条理也很清晰,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让他们一边自读一边完成练习一。在理清全文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二。教师不必对课文进行串讲,过细的讲解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可用一课时。第二课时用于练习三、四的写作和交流。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洁。在阅读中,注意让学生学会捕捉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敏感。北方和边远地区的一些学生,也许从未见过或尝过荔枝,教师可通过引用诗句、讲述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弥补他们对荔枝缺少感性直观认识的遗憾。
2023-09-06 19:52:051

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对老师来说有很重要的帮助,能够让老师知道自己教学出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获得进步,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1   当天其实上了两个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两个班的课,我都是用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比较之后,只录用了高一(18)班学生的活动情况。高一(16)班情况差不多,没有显著差异。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2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让学生以情去理解说明文等使用类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学生接受?很难说。抽空需要作个调查。
2023-09-06 19:52:141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是谁?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这篇文章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南州六月荔枝丹》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版九下语文书以及苏教版必修五。作者简介:贾祖璋(1901年-1988年),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著名科普作家与编辑家。中国科学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普作协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四、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在周建人主编的《自然界》杂志发表《中国产鸟类报告》,之后又写了《杜鹃》《鸳鸯》《燕》《雁》等科普小品。1931年出版了《鸟与文学》《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和《 鸟类概论》4本著作。1958年调科学普及出版社任副总编,分管生物科学编辑室及《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学科学》3种期刊。1988年7月3日,这位勤奋笔耕、默默奉献近70载的老科普作家与世长辞,享年87岁。
2023-09-06 19:52:221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课文原文

真是亲切啊,仿佛回到高中岁月
2023-09-06 19:52:433

南州六月荔枝丹段落概括

南州六月荔枝丹段落概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南州六月荔枝丹》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南州六月荔枝丹第四段和第五段说明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作者对白居易“壳如红缯”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在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后,作者感觉不饱满,又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作比较,形象鲜明、逼真;荔枝的果形有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由蒂部到顶端及两侧,介绍得井然有序;说到荔枝的大小,作者用列数据的方法介绍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扩展资料:《南州六月荔枝丹》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2023-09-06 19:5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