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历史上为什么三次大规模灭佛?

2023-09-19 19:24:20
共7条回复
黑桃云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三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主要是由政治、思想文化、佛教自身内部问题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的。这三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发生于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这三个皇帝的在位时期。

大规模

魏太武帝灭佛事件

魏太武帝是北魏君王,而北魏属于鲜卑族政权。北魏百姓主要崇信佛教、道教外加琐罗亚斯德教这三个宗教,其中佛教的信徒数量是最多的。当时道佛两教之间的冲突十分尖锐,而魏太武帝因受宰相崔浩的影响而笃信道教。在此前提之下,魏太武帝又发现佛教之中有很多僧侣存在不守清规的现象。久而久之,本来对佛教存在平常心的魏太武帝逐渐对佛教生出恶意。

之后更有佛教僧侣与反魏贼人盖吴有所牵扯,从而引得魏太武帝于公元446年下令诛杀僧众,销毁佛像并禁止百姓信奉佛教。

大规模

北周武帝灭佛事件

北周武帝同样出生于鲜卑族,在位前期朝政大权为宇文护所控。后来他于572年铲除宇文护,自此大权在握。其中在宇文护掌权期间,北周十分推崇佛道。待北周武帝夺回大权之后,他先是展开了一场“辩论赛”,用来讨论佛、道、儒三者的主次顺序。在正式展开讨论之前北周武帝率先提出佛应排至最末,由此可见这时的北周武帝就已对佛教存有恶意。

之后僧侣的自我争辩以及对道、儒二者的贬低则进一步加深了北周武帝的不喜,于是他对灭佛一事越发势在必行。574年,北周武帝正式下诏灭佛,一时间融佛焚经,驱僧破塔这类事件层出不穷。

大规模

唐武宗灭佛事件

唐宪宗时期由于这位君王十分崇信佛教,所以连带着唐朝百姓也十分笃信佛教。而继唐宪宗之后的多任皇帝也同样非常提倡佛教,故而佛教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佛教发展相对应的是僧侣以及寺院数量的持续增多,而这两者数量的上升则严重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于这种背景下登基的唐武宗为去除唐朝积弊,促进唐朝发展,故而决定灭佛。841年唐朝在唐武宗的诏令之下开始灭佛,至846年此次灭佛行动进入高潮阶段。

再也不做稀饭了

武则天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的登基,北魏也是为了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想要杀死宇文护,所以才会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灭佛情况。

我不懂运营

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事件,特别是北魏统一了北方,而且是北周武帝杀宇文护,武则天为了自己登基,所以才会灭佛。

大鱼炖火锅

第一次灭佛,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发现和尚和胡人有勾结,就诛杀了僧人;第二次灭佛,是北周武帝为了把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僧人还俗,毁灭了佛寺;第三次灭佛,是因为武则天想要顺利登基,所以灭佛。

马老四

那是因为佛教在历史上也做出过很多不好的事情,而且给当时的社会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危害。

北境漫步

因为在当时佛教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行为也非常的不好,同时也有着很大的野心。

皮皮

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好的现象,那么肯定在一些层面上,要去抑制它的生存和存在,这个是肯定的。

相关推荐

规模大近义词是什么

问题一:大规模的近义词 大规模_百度汉语 大规模 [dà guī mó] [释义] 暂无解释 大规模的近义词 大面积 问题二:最的近义词是什么 极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顶端,最高点,尽头:登~(帝王即位)。登峰造~。 2.指地球的南北两端或电路、磁体的正负两端:~地(极圈以内的地区)。~圈。北~。阴~。 3.尽,达到顶点:~力。~目四望。物~必反。 4.最高的,最终的:~点。~限。~端。~致。 5.国际政治中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和国家集团:多~化趋势。 6.准则:为民立~。 7.疲乏:人~马疲。 8.古同“亟”,急。 9.古同“殛”,杀或罚。 10.副词:表示最高程度:~其。~为(wéi)。 问题三:大规模 近义词 大范围 范围 [fàn wéi]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上下四周的界限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界限 畛域 范畴 规模 边界 领域 问题四:大的近义词是什么 大 基本解释大d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时间更远:大前年。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卿”之下,“士”之上。 小 大 近义词:(无)。 反义词:小。 【小】 问题五:最的近义词 一般 差不多 应该 还可以 最 zuì 部 首 曰 笔 画 12 五 行 木 五 笔 JBCU 基本释义 1.极,无比的:~大。~高。~初。~终。~为(wéi)。 2.聚合:忧喜~门。 3.合计:“~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 问题六:“最大的”这个词的近义词 最巨的(慎用!) 问题七:最大值的近义词 【词语】 最大值 极限 【全拼】: 【zuì dà zhí 】 【释义】: 1.在给定情形下可以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数值;一个量由于起初增大然后开始减小而达到的最大值;程度上的最高点;最高、最大或极端发展的时间或时期。如:压力的最大值。2.非常高和急剧上升的最大值(如波列幅度的最大值)。如:波幅的最大值。 问题八:“尽量”的近义词是什么? 1、近义词是尽力。 2、尽量: 释义: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某人最大限度,但“力”可根据自己的意志扩大或缩小,所以在今天,“尽量”总成为“不一定行”的代名词(或同义词)。 示例:请大家尽量发表意见。 你尽量做的更好。 你有什么困难,我们尽量帮助解决。 3、尽力 拼音:jìn lì 英文:[strive常 解释:竭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竭尽全力。尽:用力完成。 造句:凡事尽力而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即便是不成功也了无遗憾。 问题九:好大近义词是什么 中文名 硕大 出处 《诗u30fb陈风u30fb泽陂》 拼音 shuò dà 高大。 肥大;巨大。 正大。 1.《诗u30fb陈风u30fb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韩非子u30fb难二》:“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 问题十:课文《最大的书》的一对近义词是什么 文中的一对近义词是:脚印,足迹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2023-09-07 08:01:141

大规模与较大规模区别

没有区别。大规模是指规模比较大的场面。较大规模是指规模比较大的场面。所以没有区别。区别是一个汉语词汇,有区分;辨别的意思。
2023-09-07 08:01:221

如何理解“大规模”??? 现在有很多报道里出现大规模这个词,比如大规模建设高铁,大规模发展电子商务等

数量大,范围广等。量化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称为大规模的
2023-09-07 08:01:323

什么是大规模生产

问题一:什么是生产规模 生产规模是指作为生产单位所拥有或占有的固定投入的数量,它包括土地、劳动力、机械与设备的数量.固定投入的数量多,生产规模就大.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生产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规模大小和风险是没有大概比例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二:企业生产规模是什么意思 企业生产占地面积,人数多少,产量大小 问题三:生产规模是什么 生产规模是指一定量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规模报酬出现递减,所以要保持适度规模,这就是适度规模经营理论。所谓适度规模经济, 又称经营协调相一致,保持成本与产出相一致和相协调的完美结合点,总之就是投入与产出要成正比,符合收益一致原则。 问题四:什么是大规模按需生产模式?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由此产生。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u30fb托夫(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年,斯坦u30fb戴维斯(Start Davis)在《Future Perfect》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生产方式称为Mass Customization,即大规模定制(MC)。1993年Bu30fb约瑟夫u30fb派恩(Bu30fbJoseph Pine II)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写到: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范畴足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问题五:汽车是由哪个国家开始大规模生产的?是什么车型? 德国奔驰 问题六:什么是规模生产 规模生产就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生产,具备一定的规模,处于工业发展的前期,和大规模生产有一点不同。其实它们俩个词组并没有太大差别 就是程度问题。“规模生产”是说有一种产业具备一定规模,具体规模多大不能明确表示 但是只能说处在初级阶段。“大规模生产”意思是具备了一定得规模,处于黄金阶段, 大规模生产以后就没有了 说明这就是工业生产规模的最大化! 问题七:什么是大规模生产,长于降价竞争,进入低端结构,提高gdp速度 我的理解是,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的物质以及人工成本。那么相应的物品的价格就降低,就可以降价,商品价格降低就有了价格优势,更多竞争力度。而价格降低的同时有更多的人有能力购买该商品。那么更多的人消费了,消费者手上的钱变相的进行消费,不会留存,货币就能更好的进行流通。那么最终能提高整体GDP的增长速度。 问题八:生产模式是什么意思 生产模式的变革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市场化程度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1.第一次转变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替代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2.第二次转变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替代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3.第三次转变是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替代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 问题九:生产模式,什么是生产模式 生产模式的变革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市场化程度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1.第一次转变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替代手工作坊式生产模式;2.第二次转变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替代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3.第三次转变是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替代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 问题十:什么叫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关键装备 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 *** 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供用人单位参考;执业资格是被承认具有对某些文件签字的权力,且要负法律责任。
2023-09-07 08:01:391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详细资料大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缩写WMD),指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它包括三类武器:核武器(包括放射性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英文名称 :WMD 研制时间 :1937 服役时间 :1937至1991 发展历史,武器分类,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各方回应, 发展历史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在当时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在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都巨大,一些人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只包括核武器。 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核不扩散条约》(NPT)、《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WC)、《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TWC)。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武器回击,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武器分类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总称为NBC): 核武器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核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画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核子弹研制工作。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核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飞弹、巡航核飞弹、防空核飞弹、反飞弹核飞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飞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飞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档案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飞弹也划归这一类。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核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 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TNT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TNT,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飞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飞弹、巡航核飞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TNT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 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飞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 *** 度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核子弹。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核子弹,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Ⅰ潜地飞弹,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核子弹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MX”洲际飞弹、“侏儒”小型洲际飞弹、“三叉戟”Ⅱ潜地飞弹,苏联的SS-24、SS-25洲际飞弹,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美、苏两国还研制了适于战场使用的各种核武器,如可变当量的核战斗部,多种运载工具通用的核战斗部,甚至构想研制当量只有几吨的微型核武器。特别是在核战争环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敌方的破坏,更受到普遍重视。此外,由于核武器的大量生产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关各国的关注。 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增强辐射武器”与“减少剩余放射性武器”都属于这一类。前一种将高能中子辐射所占份额尽可能增大,使之成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通常称之为中子弹;后一种将剩余放射性减到最小,突出冲击波、光辐射的作用,但这类武器仍属于热核武器范畴。至于60年代初曾引起广泛议论的所谓“纯聚变武器”,20多年来虽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雷射引燃聚变反应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继续进行,但还看不出制成这种武器的现实可能性。 核武器的实战套用,虽仍限于它问世时的两颗核子弹,但由于40年来核武器本身的发展,以及与的多种投射或运载工具的发展与套用,特别是通过上千次核试验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对其特有的杀伤破坏作用已有较深的认识,并探讨实战套用的可能方式。美、苏两国都制订并多次修改了强调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种种战略。 有矛必有盾。在不断改进和提高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时,美、苏两国也一直在寻求能有效地防御核袭击的手段和技术。除提高核武器系统的抗核加固能力,采取广泛构筑地下室掩体和民防工程等以减少损失的措施外,对于更有效的侦察、跟踪、识别、拦截对方核飞弹的防御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止过。 60年代,美、苏两国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飞弹系统。1972年5月,美、苏两国签订了《限制反弹道飞弹系统条约》。不久,美国停止“卫兵”反飞弹系统的部署。1984年初,美国宣称已制订了一项包括核激发定向能武器、高能雷射、中性粒子束、非核拦截弹、电磁炮等多层拦截手段的“战略防御倡议”。尽管对这种防御系统的有效性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美、苏对核优势的争夺仍将持续下去。 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独特的作用,与其说它可能会改变未来全球性战争的进程,不如说它对现实国际政治斗争已经和正在不断地产生影响。70年代末,美国宣布研制成功中子弹,它最适于战场使用,理应属于战术核武器范畴,但却受到几乎是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对。从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争的复杂性。 威力排序:氢铀弹>氢弹>核子弹>中子弹;更详细核武器资料请参考词条核武器。 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是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旧称细菌战剂。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进入机体(人、牲畜生物武器标识等)便能大量繁殖,导致破坏机体功能、发病甚至死亡。它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等。生物战剂的种类很多,据国外文献报导,可以作为生物战剂的致命微生物约有160种之多,但就具有引起疾病能力和传染能力的来说就为数不算很多。 一位义大利研究人员发现,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在攻城掠池和自我保护时使用这一手段。西台王国是一个位于安纳托利亚,即古代小亚细亚的亚洲古国。西台人以骁勇善战著称于史,不仅将若干小国统一成一个强大帝国,并曾与埃及展开过激烈的争霸战争。义大利学者西罗·特雷维萨纳托专门对西台人最强大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研究。他在《医学假说》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称,将感染了兔热病的绵羊放入敌方城市或阵营,导致对方人员染上这种致命疾病,是当年西台人无往不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物武器 特雷维萨纳称,西台人在公元前1325年攻打腓尼基人城市士麦拿的时候,“第一次出现所谓‘西台瘟疫"的说法,而且这种称谓在数份历史资料中都曾出现过。”他认为这决不是巧合,因为那时恰恰有了对兔热病的第一次记载。特雷维萨纳认为,西台人在遭到外敌入侵时也曾使用过同样的手法。 “西台历史上国运不济的时候,曾经遭到邻国阿尔扎瓦王国的进攻。就在那段时间,一些绵羊神秘地出现在阿尔扎瓦的街道上。当地居民将这些羊抓起来吃掉。就这样,兔热病在阿尔扎瓦蔓延,对西台的进攻就此失败。”特雷维萨纳说,据史料记载,阿尔扎瓦人当时就曾怀疑在城中蔓延的瘟疫和这些羊有牵连。这位义大利学者断言,“西台人最早使用了生物恐怖手段”,而“染病的绵羊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859年法国在阿尔及利亚作战时,15000人中有12000人患霍乱而丧失战斗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首先研制和使用生物武器(当时称为细菌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仅一年半的时间内,交战双方患病毒性流感者达5亿之多,有2000多万人死亡,比战死人员数量高出3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研制生物武器,并在中国东北建立研制细菌武器的工场-731部队,曾对中国10余个省的广大地区施放鼠疫、霍乱、伤寒和炭疽杆菌等10余种战剂。鼠疫最严重的是湖南常德和浙江宁波。他们甚至拿活人做细菌试验,仅此一项就杀死中国军民3000多人,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在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就广泛研究和使用生物武器,组建了专门的细菌作战部队,即731部队。 1940年7月,日军在浙江宁波用飞机投撒了70公斤伤寒杆菌,50公斤霍乱弧菌和5公斤带鼠疫的跳蚤。1942年夏,又在浙赣铁路沿线投放了霍乱、鼠疫、伤寒等病菌,污染水源和食物,造成疫病流行,致使我大量无辜平民死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物武器的杀伤力是相当大的,1979年苏联位于斯维洛夫斯克市西南郊的一生物武器生产基地发生爆炸,致使大量炭疽杆菌气溶胶逸出到空气中,造成该市肺炭疽流行,直接死亡1000余人,并且该地区疫病流行达10年之久。这仅仅是一次泄漏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 许多病菌在作为武器使用以后,可以长期存活在土壤和水中,遗患无穷。二战期间,英国在格鲁尼亚岛试验了一颗炭疽杆菌炸弹,至今该岛仍不能住人。 生物武器制造和使用比起化学武器更为方便,只要少量的菌种,在特别的容器中培养就行。即使实验室规模的生产也可造出足够军事使用的生物武器。再有生物武器不需保存,只要少量菌种冷藏起来即可,战时,可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生物武器。 自70年代以后,分子化学的突破性进展,使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遗传工程应运而生。人们把遗传工程又称为基因工程。基因是细胞中起遗传作用的物质,生物性状就靠基因代代相传。 当基因工程刚刚问世,就同任何高新技术一样首先很快被套用于军事领域,一些军事大国竞相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力研究基因武器。研究基因武器,无疑是人类自己打开了地狱之门,因为我们无法预料通过这种方式,将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基因魔鬼。可以说在这个领域的每一个构想都有可能成为现实,而每一个现实都会使人类走进灭绝的深渊。 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里说“时钟滴答作响,我们正在向‘生物学的广岛"靠拢。”说的正是这样一个现实。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画”重大项目秘书长杨焕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连我们这幺小的实验室都能做这样的事,把爱滋病毒跟感冒病毒连线到一起,多可怕!有人常说过,这个世界不是毁在几个不懂法的流氓手里,要毁就毁在科学家手里。” 爱滋病毒虽只通过 *** 和血液,尚且在世界范围有如此巨大的感染人群,如果打一个喷嚏就可以传染爱滋病,恐怕人类早就灭绝了。 再有,如果把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的基因或致癌基因移入大肠杆菌中,令其繁殖,同样可以轻松地毁灭全人类。还有一种叫“热毒素”的奇特基因武器,只需20克便可致全人类于死地。 如果上述这些基因武器研究成功,即使实验室操作失误所引起的泄漏,都会引起全人类的灭绝。这些超级病毒或细菌一旦开始传播,纵然是这些病毒和细菌的制造者也束手无策。有人猜想爱滋病毒可能就是德国或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研制者是当时最富于侵略性,而且细菌学和工业水平发展较高的德国。主要战剂仅限于少数几种致病细菌,如炭疽杆菌、马鼻疽杆菌等,施放方式主要有特工人员人工投放,污染范围很小。 第二阶段自本世纪3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主要研制者先是德国和日本后来是英国和美国。战剂主要仍是细菌,但种类增多,后期美国开始研究病毒战剂。施放方法以施放带生物战剂的媒介昆虫为主,后期开始套用气溶液撒布。运载工具主要是飞机,污染面积显著增大,并且在战争中实际套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生物战剂是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由于以往主要使用致病性细菌作为生物战剂,早期它被称为细菌武器。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战剂早已超出了细菌的范畴。 现代生物战剂按照形态和病理主要分六大类: 一、病毒类,如天花病毒、各种马脑炎病毒、热病毒等; 二、细菌类,主要有炭疽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等,这是二战前后使用得最多的生物战剂; 三、立克次氏体类,一种能导致斑疹伤寒、战壕热等流行疾病的特殊病原体; 四、衣原体类,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五、真菌类,主要有球孢子菌、组织孔孢浆菌等; 六毒素类,主要有葡萄球肠毒素、葡萄球菌糖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真菌毒素等。 化学武器 战争中使用毒物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对方军事行动的有毒物质统称为化学战剂(chemical warfare agents,cwa)或简称毒剂。装填有化学战剂的弹药称化学弹药(chemical,munitions)。套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飞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化学武器 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因此,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合称为化学武器。而cwa则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化学武器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中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武器虽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以及前不久(1993)联大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消毁化学武器公约等。中国 *** 和人民一贯主张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格恪守《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之总称,它包括: 1.毒剂 又称化学毒剂、化学战剂、军用毒剂,是军事行动中 化学武器 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它是化学武器的基础,对化学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著决定作用。目前外军装备的毒剂主要有6类14种。 2.化学武器 狭义的化学武器是指各种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化学弹药是指战斗部内主要装填毒剂(或二元化学武器前体)的弹药。主要有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手榴弹、化学枪榴弹、化学地雷、化学火箭弹和飞弹的化学弹头等。由两种以上可以生成毒剂的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构成的武器称为二元化学武器。化学物质分装在弹体中由隔膜隔开的容器内,在投射过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质依靠旋转或搅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剂。 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爆炸分散型 借炸药爆炸使毒剂成气雾状或液滴状分散。主要有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地雷等。 (2)热分散型 借烟火剂、火药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源或高速热气流使毒剂蒸发、升华、形成毒烟(气溶胶)、毒雾。主要有装填固体毒剂的手榴弹、炮弹及装填液体毒剂的毒雾航弹等。 (3)布洒型 利用高压气流将容器内的固体粉末毒剂、低挥发度液态毒剂喷出,使空气、地面和武器装备染毒。主要有毒烟罐、气溶胶发生器、布毒车、航空布洒器和喷洒型弹药等。 化学武器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步兵化学武器,炮兵、飞弹部队化学武器和航空兵化学武器等三类。他们分别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攻击或设定化学障碍;快速实施突袭;集中的化学袭击和化学纵深攻击;以及灵活机动地实施远距离、大纵深、大规模的化学袭击。 防化器材又称防化装备或“三防”装备,是用于防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侦检、防护、洗消、急救的各种器材、装备之总称。 1.侦察器材 通常由报警、侦毒、化验器材和毒剂侦察车等组成。 2.防护器材 分为个人和集体防护器材。前者指用于个人 化学武器 防止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伤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体防护器材包括永备工事、特种车辆的集防装置、野战掩蔽部、过滤通风设备等。3.洗消器材包括个人洗消设备、小(大)型洗消设备、核生化战场上的供水设备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针、次氯酸钙悬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气等 各方回应 事实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很少被用于战场,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的武器回击,最终的后果是无可构想的,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冷战中这就被称为“相互保证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也是冷战最终没有演变为美国和苏联之间真正的战争的原因。 俄罗斯、美国和英国都对中国否认拥有生物武器的说法表示怀疑。俄罗斯认为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就在从事生物武器开发,并从未间断;美国称中国在1984年加入《生物及有毒武器公约》之前就开始进行生物武器的开发,并且在整个1980年代不曾间断。 1999年4月5日,美国《纽约时报》报导,一前苏联武器专家表示,对于中国向伊朗转移生物武器技术表示担心。2002年,美国对几家向伊朗出售用于生物和化学武器研发材料的中国公司进行制裁,中国方面否认,并在2002年底通过立法,控制相关生物技术的出口。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不欢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担心一旦落入危险的领导人手中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很多人士都在推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对现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销毁。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一致通过了第1540(2004)号决议,该协定要求防止非国家行为体获取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秘书长潘基文呼吁所有国家及其他关键行为方加紧终止具有毁灭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保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这些罪恶的武器无论为何人所掌控都不会安全。”埃及外长法赫米在联大发言指出,在无法确保平等的国家安全权利以及消除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造成的威胁之前,一个“新中东”的未来前景就难以实现,而且将严重削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公信力。他就此提出三点建议,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在中东地区建立“无核武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强调迫切需要在清除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取得更大进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对上万名士兵使用致命氯气的战役,那次攻击催生了1925年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的日内瓦议定书。随着1993年《化学武器公约》的缔结,该禁令得到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克里斯蒂娜·贝利表示:2013年和2014年叙利亚使用致命神经性毒气和氯气并不意味着法律禁令令人失望。"相反,任何规则的力量都是通过违反规则的行为、通过国际社会对违规行为的反应检验出来的。""因此,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推动法律的制定。还要促进对法律的理解、接受和尊重。"
2023-09-07 08:01:481

什么算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核武器 生化武器 美国那是贼喊捉贼
2023-09-07 08:01:573

大规模生产有什么弊端

问题一:大量生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批量生产好处是提高产量 效率高 但是质量不好控制 千篇一律 手工的话更艺术 更独一无二 缺点是效率低 问题二:大量大批量生产的缺点是什么 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那也是批量的 问题三:产品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弊端有哪些 首先,批量大,占用资源就相应多,如人员,设备,材哗,仓库等,当然资金更多,从质量的角度来说,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对质量管理要求较高,你得能够建立一套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出来的产品质量好,杜绝或避免不合格的产品,这么说吧,所有一切都变的更复杂!当然喜事是,您可以赚钱更多 问题四:请问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各有何特点 大批量流水生产 大量生产的主要生产组织方式为流水生产,其基础是由设备、工作地和传送装置构成的设施系统,即流水生产线。最典型的流水生产线是汽车转配生产线。流水生产线是为特定的产品和预定的生产大纲所设计的;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决策问题在流水生产线的设计阶段中就已经做出规定。流水生产是指生产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路线顺序地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照统一地生产速度完成工业作业的生产过程。 流水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专业化程度高,流水线固定生产一种或几种制品,每个工作地固定完成一道或几道工序;工艺过程是封闭的,生产对象在流水线完成其全部或大部分工序;工作地按工艺过程的顺序排序,生产对象在工作地间单向移动;生产过程分解为许多独立的可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的工序,生产对象按照统一的生产速度进行生产,具有明显的节奏性;各工作地之间由传送装置连接。 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条件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品种多,每个品种的产量很小,基本上是按照用户的订货需要组织生产;产品的结构与工艺有较大的差异;生产的稳定性和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设备采用通用设备,按照工艺原则组织生产单位。每个工作中心承担多种生产任务的加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间断时间、工艺路线和生产周期均长。但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具有生产灵活,对外部市场环境较好的适应性等优点。 问题五:什么是大规模按需生产模式?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由此产生。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u30fb托夫(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年,斯坦u30fb戴维斯(Start Davis)在《Future Perfect》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生产方式称为Mass Customization,即大规模定制(MC)。1993年Bu30fb约瑟夫u30fb派恩(Bu30fbJoseph Pine II)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写到: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范畴足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问题六:公司未实施精益生产管理,采取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弊端有哪些呢? 一、流水线生产方式的诞生及其弊端 福特流水生产方式为汽车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其管理思想是实行单一品种的大量生产,采用高效的专用机床组织起零件生产线,采用移动式的装配线,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分工带来的提高生产率的优势。 实行流水生产以后每台发动机的制造工时由750分钟降低到226分钟.每辆车的总装工时从750分钟降低到93分钟。由于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成倍下降,汽车价格不断降低,得以使优质廉价的汽车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大量生产方式与单件生产方式相比,确有许多优势:其建立在零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基础上的流水生产组织方式,以加大批量的方法,极大地节约了产品的生产工时,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除个别具有特殊要求的需求以外,制造业的市场基本上成了大量生产方式产品的一统天下。 大规模流水生产在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史上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相应地要求工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单品种、大批量的流水生产方式的弱点就日渐明显了。大量生产组织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制品及库存过多 大量生产方式的运行,主要是依靠高速运转的流水生产线支持的。可以说,没有高速运转的流水生产线,就没有真正的大量生产方式。因此,在一般场合下,流水生产线是不能停下来的。而要维持流水生产线的不断运转,在各工序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在制品,以防意外情况的出现而使生产中断。各工序大量在制品的储备,大大增加了企业在制品和库存的数量,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产品的品种稀少,且更新换代困难 大量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以加大产品的生产数量来降低其成本。在大量生产方式下,消费者所得到的相对廉价的商品,是以牺牲对品种的选择这一消费多样化的代价而换来的。 此外,在大量生产方式下,生产线上使用的大部分是高速专用设备。这样的专用设备,对生产某一特定产品是高效的,但其通用性却相当差。企业要更换产品品种时,势必也要更换一部分设备。而专用设备的更换,对生产企业来说,则不仅是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3、分工过细,致使工人对工作产生厌恶感 在大量生产方式下,流水生产线的高速运转,一方面依赖于零部件的高度标准化和通用化,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在劳动力的高度分工基础之上。 大量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分工,已细化到一个工人只要完成几个动作的程度。然而,人毕竟不同于机器,人是有思维的高级生命体。劳动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是获取一定收入的手段,而且还是满足社交等其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简单重复同时又高度紧张的流水生产线,极易使工人对工作产生厌恶感。 4、企业间协作关系紧张 在大量生产方式下,企业间的协作关系是短期的和松散的,是建立在互相不信任的基础上的。企业间协作关系紧张还表现在当市场不景气时,总装厂总是通过终止合同等形式,将市场危机转移到零部件供应厂商。在如此背景下,企业在建立协作关系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间的提防。显然,这样的协作关系是短期的和松散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市场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大量生产组织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它己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 日本的丰田英二到福特公司考察。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回国后与当时主管生产的工程师大野耐一商量,他们很快得出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用于日本。因为战后的日本不......>> 问题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弊端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一、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体的一些环境问题。 二、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森林毁坏、物种灭绝加快、土地荒漠化是具体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战争和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战争中,交战双方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各种武器,人类之间互相残杀。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 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动荡。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时下的新科技相关,如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上诈骗等。 四、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如矿产资源匮乏、能源危机、水资源精湛等。联合国有关机构已发出警告:“不要认为水是无穷无尽的天授之物,事实上世界上的水荒正在不断地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五、人口和健康问题。人口问题好似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它又为成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紧张等全球问题的重要根源。其中人口膨胀、人口老龄化、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六、科学技术还带来伦理问题,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 问题八:大规模定制具有哪些特点 1.产品设计模块化 2.产品制造专场化 3.生产组织和管理网络化 4.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伙伴化 问题九:一般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有什么问题存在 1、成本管理控制较为困难 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原来那种产品技术长期不变的情况已经不能够被市场接受。而技术更新则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机械制造的产品定制性很强,基本是按照订单装配、制造、设计、生产;产品的规格繁多,原材料的生产、采购异常复杂,容易造成额外成本的产生;同时为了能够控制产品的品质,也容易导致成本增加。成本管理涉及到多个环节,而当前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仅仅只停留在成本核算之上,难以真正有效的降低成本,进而造成浪费,不符合精益生产的思想。 2、生产运营与生产现场方面 部分工作人员的生产理念比较落后,生产运作理念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没有完善的生产控制计划,没有ERP的机械制造企业计划的方式;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没有能够有效结合,零件成套水平不足;缺乏准确的成本计算,成本控制不足;人工成本核算通常情况下只能够计算产品成本,难以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部分成本数据的采集仍然是人工归集,数据的准确性不足,成本计算不够准确;多层式的组织机构和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却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管理工具较为落后;企业还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等。 3、盲目生产,导致产品库存与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机械制造企业是高技术企业,但是国内的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还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喜欢盲目跟风制造,没能够生产出自己的特色产品。还有很多企业在跟风生产的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出详细合理的生产计划而盲目生产。盲目生产,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饱和,如果盲目生产则有可能导致产品无法销售,进而使得产品库存积压,占用大量的资金,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 4、品质管理存在问题 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品质保证体系,各个检查体系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品质的过程控制能力不足,产生了大量的品质成本;品质的目视管理、预防管理以及事后品质对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同时,过程品质控制缺乏,过程损失严重,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让产品品质出现波动等。如果生产过程中保证品质的能力不能继续下去,就应该尽早发现,并进行调查,通过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品质。――汉高机械 问题十:互联网时代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定制转变,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5分 小批量多品活,灵活机动。技术准备、产品模块、产线缩小、流程缩短以快速反映。
2023-09-07 08:02:041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三股最大的移民浪潮 1、闯关东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称关外。 清军入关后,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严禁 *** 进入,使得土地肥沃的东北人丁零落,甚至形成大量的无人区。 19世纪,黄河下游灾难频发,成千上万逃荒的农民为了生存,冒险进入东北,这成为“闯关东”的开始。 1860年,沙俄侵入东北,清 *** 被迫开禁放垦以增强防卫,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大量涌入东北垦荒。 到1931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就已达1000多万。 2、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陕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占的比例最高。 清代以来,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使得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 他们或向西迁移,经杀虎口进入蒙古,或向东进发,过大同后经张家口进入蒙古。 走西口直接导致晋文化传播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文化变成了农耕并举的多元文化。 3、下南洋 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东南亚因为易于到达而成为中国移民出国的首选之地。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下南洋则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 当时英荷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 比如给移民免费土地、临时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费的食物,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华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带口,或单身一人,满怀着希望与梦想来到南洋。
2023-09-07 08:02:171

大棚农业若进行大规模普及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会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会让农民的收入更多,也会促进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2023-09-07 08:02:384

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民族迁徙是哪五次?

湖广填四川算毛近代史
2023-09-07 08:05:153

什么是规模生产,什么是大规模生产。。

其实它们俩个词组并没有太大差别 就是程度问题。“规模生产”是说有一种产业具备一定规模,具体规模多大不能明确表示 但是只能说处在初级阶段。“大规模生产”意思是具备了一定得规模,处于黄金阶段, 大规模生产以后就没有了 说明这就是工业生产规模的最大化!
2023-09-07 08:05:471

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属于第几代计算机

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1967年和1977年分别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的计算机,被称为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美国ILLIAC-IV计算机,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的计算机,它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已到了第四代。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元件。主要特点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储器普遍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并有虚拟存储的能力;硬件和软件技术趋于完善;运算速度每秒达到数百亿次以上;在技术上继续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出现了个人计算机(PC)引发的计算机革命。计算机应用的主流也从初期的数值运算演变到信息处理上来。在应用中,数值计算只占10%,过程控制占5%,而80%以上的应用都集中在信息处理方面。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明人是美国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这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2023-09-07 08:06:571

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什么开始的

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制度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有时也专指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并成功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必不可少的条件。
2023-09-07 08:07:182

中国为何要在南海大规模军演?

关于我军的这次封海行动,目的就是为了举行一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带来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这是一个实弹演习,一般情况下,实弹演习往往是作为战争前的预演准备的,而且发生过多次实弹演习转化为局部战争的案例。关于这次军演的意义,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1、亮明态度,表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不会让步的原则。其实从我国建国开始,在领土主权这个问题上,始终是不肯让步的。一般来说,演习都是为了练兵,而实弹演习除了模拟真实战场之外,最大的作用就是警告,警告敌对国家,我已经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如果你敢再前进一步,那么迎接你的就是子弹。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我对面站着一个想要抢劫我的人,我就把枪拿出来,上好子弹,然后对着天空打两枪。告诉想抢劫我的人,我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你要是还是想抢劫我,我就要拿枪击毙你了。2、展示肌肉,表明我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向你展示一下我手里的枪是上了膛的。而且和上个世纪相比,我国海军的建设确实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手里的家伙什好了,自然说话和做事就硬气。起码再也不用担心我国海军小艇打大舰的事情发生了。所以这次之所以我军选择通过封海和实弹演习的方式对敌对国家进行震慑,还是因为有强悍的舰艇作为保证。而且其实美国并不敢真的和我国贸然开战,因为无法承担代价。打赢的机会比较渺茫,而如果打输了,对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是不小的打击。而且也没有必要担心核武器的问题,美国没有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一场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3、震慑敌人,对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震慑。其实按照我个人的分析,主要针对的还是美国。至于英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海军实力,也就这样吧。日不落帝国的太阳已经下山了,再加上英国一直奉行的对冲战略。所以英国来南海地区也就是观望一下,如果美国退了,英国也会撤退。而如果我国吃亏了,那么英国也会跟着美国冲进来。而英国所谓的对冲战略,就是双方都下注,比如英国之前宣布的,将在2027年前完全移除华为的设备。其实就没打算得罪我国,现在只不过因为美国的压力,所以装装样子。即使特朗普成功连任,到2027年,特朗普的任期也结束了。到时候执行不执行就看情况了。所以主要的对手还是美国,搞定了美国之后,一切都好说。
2023-09-07 08:07:251

纸的大规模应用是在什么朝代?

西汉时代,我国当已发明造纸,但目前出土的西汉时代麻纸,至今未发现一张是写过字的。再从东汉以前人们书写工具主要的还是竹简和缣帛、东汉以后纸才将竹简和缣帛逐渐代替的史实可以看出,在东汉和帝时期蔡伦的蔡侯纸未发明以前的麻纸,使用价值是不大的。根据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研究所对迄今发现的几种古纸进行科学的化学分析和化验结果得出的结论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蔡侯纸的发晨是造纸工业的重大突破,为以后造纸技术的提高开辟了宽阔大道,使纸的质量越来越好,技术越来越新。东汉末年又有东莱人左伯创造了“左伯纸”,据说质量比蔡侯纸还好。但是,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书写纪事材料方面,还是纸与缣帛和简牍并用,纸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后者。但这种情况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已发生了大变化。晋代时,已经能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人们已越来越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最后连一直坚持用缣帛或简牍来书写敕旨诰谕的皇室都明令采用纸为书写材料,只不过规定采用特制的龙纹纸或黄色纸。也就是说,在晋代,纸开始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淘汰了帛牍。事实上,随着造纸术的进步和推广,这一时期的南北各地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北方以洛阳、长安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建业、扬州、广州等地则为南方的造纸中心。当时主要生产麻纸、桑皮纸和楮皮纸。浙江嵊县则是藤纸中心,且以其质地优良曾名噪一时。但在南方仍以麻纸为主。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造纸术进一步发展、造纸业相当兴盛的时期,纸的品种增加以及新的造纸原料的开发和利用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纸的品种方面,我们所熟知的有后世成为抄经专用纸和摹拓法帖用纸的硬黄纸、四川的十色笺和以四川名伎薛涛而得名的薛涛笺——据说这种用来写信的桃红或深红色小彩笺还带用香味呢。而且为了适应书写和绘画等不同需要,唐代已有明确的生纸和熟纸之分:生纸即从纸槽中抄出经烘干后投入使用的纸,而熟纸则是经过捶浆、涂粉、施胶等加工处理的纸。唐代官府文书用纸还按官职高低和文书类别不同而不同,如朝廷行政文书通作白麻纸抄写,军事文书用黄麻纸,五色麻纸则用于朝廷致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级官员的文书。单一造纸原料方面,仍以麻类为主,此外还有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以及后世大量使用的竹类等;与此同时,还出现更多的用麻类和树皮等混和原料造的纸。四川的蜀纸以麻类为原料,产量和质量均称一时,中央集贤书院每月领用的就是这种纸。安徽宣州府出产的纸是用青檀树皮制成的,宜书宜画,质量很好,被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号称“宣纸”。由于造纸原料的扩大,成本降低,纸的价格下降,隋唐时期纸的应用更为普及。除文书用纸外,许多日常用品也采用纸制品或纸制替代品,如纸糊灯笼、窗纸、纸屏风、纸冥器等。书写材料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当然,我们也看到还是有一些特立独行之士有时并不用纸来书写,如勤习书法的怀素(725—785),早岁家贫,就大种芭蕉,用芭蕉叶代替纸张练字,“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所以,就“纸张用于书写是在哪一朝代”这一单独设问而言,保守回答可以东汉时期做答案。但是若要问及纸张的大量使用是在哪一朝代,因为“大量使用”肯定要包括官府公用、文人书画以及百姓日用,恐怕就要用唐代来做答案了。又附:在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应用之前,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很发达的。唐中期时,白居易的诗歌广泛流传,以至江浙一带多“作书模勒(即刻印)”他的诗集,在街头巷尾出售。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现藏英国不列颠图书馆),大家一定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选过它一张图文精美的局面图。
2023-09-07 08:08:171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七七卢沟桥之后国家展开了长期的抗日战争,44年远征军战略大反攻,第一次收复了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所有沦陷土地的腾冲县,这是抗日战争中,我军以主动进攻方式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2023-09-07 08:08:267

中国既然有煤变油的技术了,为什么不大规模应用?

可能是费用太高了吧
2023-09-07 08:08:568

大规模的建筑中心都是堂建筑对吗

大规模的建筑中心都是堂建筑不对。1、居住建筑主要是指提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公寓等。2、公共建筑主要是指提供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建筑物,其中包括:(1)行政办公建筑 如机关、企业单位的办公楼等。(2) 文教建筑如学校、图书馆、文化宫、文化中心等。(3) 托教建筑 如托儿所、幼儿园等。(4) 科研建筑 如研究所、科学实验楼等。(5) 医疗建筑 如医院、诊所、疗养院等。(6) 商业建筑 如商店、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7) 观览建筑 如电影院、剧院、音乐厅、影城、会展中心、展览馆、博物馆等。(8) 体育建筑 如体育馆、体育场、健身房等。(9) 旅馆建筑 如旅馆、宾馆、度假村、招待所等。(10)交通建筑 如航空港、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水路客运站等。(11)通信广播建筑 如电信楼、广播电视台、邮电局等。(12)园林建筑 如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亭台楼榭等。(13)纪念性建筑 如纪念堂、纪念碑、陵园等。3、工业建筑主要是指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类建筑,如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动力用房、仓储建筑等。4、农业建筑主要是指用于农业、牧业生产和加工的建筑,如温室、畜禽饲养场、粮食与饲料加工站、农机修理站等。按规模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大型性建筑是指:主要是指建筑规模大、耗资多、影响较大的建筑,与大量性建筑相比,其修建数量有限,但这些建筑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具有代表性,对城市的面貌影响很大,如大型火车站、航空站、大型体育馆、博物馆、大会堂等。 按建筑层数分编辑。
2023-09-07 08:09:241

以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谢谢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转移以及战争
2023-09-07 08:09:486

1840到 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

2次鸦片战争,甲午,辛丑,中法
2023-09-07 08:10:096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吗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吗答:可以,但也不是完全可以
2023-09-07 08:10:262

为什么 中国 大规模 蔬菜大棚

中国人多,消费多,每个季节都需要大量的蔬菜。只有大规模的蔬菜大棚才能提供大量的需求。
2023-09-07 08:10:373

你同意农村土地走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方式吗?原因是什么呢?

我同意;因为这样的话能够方便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减轻人们的工作量,可以提高农业产量。
2023-09-07 08:10:464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是否会普遍化?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确实是建成了,但是要说教育质量有关。总体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教育质量必然也是分等级的,因为大学都是分等级的。批次越好的学校,教学的质量自然就越高。建成最大的高等教育的体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成为人才,而是说让所有人都不成为庸才。除高等教育外,我国研究生教育人才规模也“超额”完成指标。我国已经高等教育普遍化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领域,同时也有自己的生长环境,或许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生选择,我们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作为中国的学生,或许我们只有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我们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这也为莘莘学子带来了很多的教育机会。如今,鼓励孩子上大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每一个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在高中好好学习,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的孩子上补习班,就是为了能够在高考的那一天考出好的成绩,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够上到好的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或许会成为一种普遍化的趋势。因为很多人都渴望上大学,我们相信只有上大学之后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开拓我们的眼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很多年前,有的人没有机会上学,因此,他们这一辈子只能靠打工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所以,他们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或许高等教育也会普遍化,这是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也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
2023-09-07 08:11:175

区域大规模取样分析法和细粒碎屑沉积岩法的区别

因此细粒碎屑沉积岩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不能给出大陆上地壳主量元素的丰度,对微量元素也只限于 REE、Y、Th、Sc、Co等水-岩分配系数较低的不...因此细粒碎屑沉积岩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不能给出大陆上地壳主量元素的丰度,对微量元素也只限于 REE、Y、Th、Sc、Co等水-岩分配系数较低的不...
2023-09-07 08:12:402

梦见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梦见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梦见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做梦,那么我们梦见建筑工地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做生意的人梦见搞建筑工程,代表将要得财。那么梦见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是什么含义呢?   梦见大规模的建筑工程1   此梦是个中吉之梦,得此梦者基础运势稳固,有贵人相助,但成功运配置稍差,难以伸展,大体可衣食无忧、平安顺遂。上学的人得此梦,文科虽有点薄弱,但不影响录取;生意人得此梦,竞争激烈,起伏多,可得财。    梦见建筑施工场面的梦境解析   这两天需注意公私不分会使你遭受斥责,上班时间应避免做个人私事。另外移动中的物品有导致意外发生的可能,请注意远离施工现场。这两天多接触一些绿色植物或者是绿色的环境对你很有利。    不同身份的人梦见建筑施工场面的梦境解析   恋爱中的人梦见建筑施工场面,说明过分比较,个人姻缘不同,宜多体谅则可成。   出行的人梦见建筑施工场面,延后三天外出顺利。   本命年的人梦见建筑施工场面,处于进退之间,诸事小心,慎防小人。   上学的人梦见建筑施工场面,文科一科稍不理想,录取有望。   怀孕的人梦见建筑施工场面,预示生女,勿近水边。   做生意的人梦见建筑施工场面,起伏波折多,竞争多,宜退守。    梦见建筑施工场面的其他梦境解析   梦到在街道行走,却因道路工程无法前行,将受别人连累,所有计划皆触礁,公司的应征、升学考试,都将失败。   梦到建筑工地正在紧急施工,运气略有不安定迹象,只为了很小的事件就影响到心情上上下下。平常内心的疲倦感也跟着被强调出来了。   梦到别人在拆房子,可能会出现你不想参与的场合,很多事情你就装作没看到会比较好,如果和恋人发生摩擦的话还是尽早和好比较明智。   梦到施工拆房,幸运的事情即将发生。可以尝到美昧可口的咖啡、得到电影招待券等等。你将不觉莞尔一笑。    梦见建筑施工场面的心理学解梦   梦见建筑施工场面,令人欣喜的消息传来的暗示。尤其是心里偷偷藏著的问题有急遽变化的可能。像是想要的东西有弄到手的小幸运,让你暗暗由心里发出微笑。而父母或兄姐就是你这两天谄媚的对象了。这个日子远出旅行也很适合,如果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是最好的了。    梦见建筑施工场面的原版周公解梦   梦道路平阔,吉。主营谋得志,财利称心。《梦林玄解》   梦开路。主名扬利遂,凡事通达。老人梦此则防有丧殡之行。《梦林玄解》    梦见建筑施工场面的吉凶   基础安泰,得贵人助力,而在困难之中得平安发展,但成功运之配置不良,难于伸张,故然只是外强中干而已,虽苦闷烦恼殊多,但大体可得平安,衣食充足,幸福有寿,人地两格,无凶数,则身体健康,疾病少有,有病吃药即可速愈。【中吉】    梦见建筑施工场面的宜忌   「宜」宜备雨具,宜登记结婚,宜赤脚。   「忌」忌分享旅游攻略,忌爬山,忌捐款。   梦见大规模的建筑工程2   梦见工程,善于人际交际的你,这两天在处理有关业务上的问题,或是很有重要的契约等方面,都要特别留意才行,对自己太过信心,不然可是会招来厄运的!如果不是太要紧的事,多观望一会才不会要花更多的心力来弥补这个过失哦。   怀孕的人梦见工程谈判,预示生女,冬占生男,水火小心。   做生意的人梦见工程器械,代表阻碍大、财物损失、停业,侍时机而动。   梦见工程谈判,工作/学业有理,玩乐无罪!单身的你,多展现自己的风采,能吸引异性的目光。为了玩乐,你很舍得花钱。边工作/学业,边计划下班后的节目,好不快乐。   梦见工程,无论是土木、电力、机械、化学工程,还是其它工程,只要你梦见这种工程,或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你都有许多偶然的`运气。   梦见车,必谋升迁事。《敦煌本梦书》   梦见大工程,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正北方向,桃花位在正南方向,幸运数字是3,吉祥色彩是绿色,开运食物是草莓。   怀孕的人梦见金融工程,预示生男,夏占生女,勿过劳累,食物小心。   做生意的人梦见工程汽车,代表有财利,缓慢进步,不必优虑。   梦见谈工程,直觉灵敏的一天,别人对你好不好,总是看一眼就能感觉出来呢!保持表面的人际和谐还是重要的,扯破脸皮就不好了!下班放学一个人待着,免不了要胡思乱想呢!   怀孕的人梦见大工程,预示生男,春夏占生女。   本命年的人梦见金融工程,意味着夏秋之季运多阻碍,冬春来时可平顺。   本命年的人梦见工程动工,意味着宜守旧业,不宜大投资,慎防官司。   本命年的人梦见做工程,慎防财务损失,诸事不急不躁,可得平安。   梦见接到工程,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黄色,桃花位在正北方向,财位在西南方向,幸运数字是3,开运食物是红薯。   出行的人梦见大工程,建议外出不利,雷电小心。    梦见建筑工地的心理学建议   社交运良好,遇到可以跟你谈真心话的人,心灵温暖充实的一天。也是重视沟通的的日子,电话中的应对更要仔细亲切。晚上的聚会中你将是个人气者哟,随时保持一张笑脸,将是人际关系圆满的一日。而这两天与朋友、同事的闲聊话题则以休闲、旅行方面最能聊得有趣又有收获。还有精神饱满的体能状况也很重要,尤其是在这两天的约会中可派得上用场。    梦见搞建筑工程的吉凶:   基础安泰,贵人相助,向上发展,易迅速达成目的,而得大成功发展,享洪福又长寿。【大吉昌】
2023-09-07 08:12:501

人类大规模利用石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859年8月27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考级泰特斯维尔城的石油溪旁,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钻的一口找油井涌出了油流。美国乃至国际上都把这件事看做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 石油的利用发展历程有不同划分方式 一种是按石油产品的主要用途来划分,国外有的学者划分为:(1)(灯用)煤油阶段,从1859~1911年,到福特大规模生产汽车为止;(2)汽油阶段,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使汽油成为主要石油产品,时间为1911~1945年;(3)二战后直到现在,石油化学工业大发展,成为石油化工阶段。 一种是按油田开发的进程划分为:(1)近代工业初始阶段,即一次采油(靠油井自然动力驱动)为主的阶段,1859~1923年;(2)注水二次采油阶段,1924~1955年;(3)强化采油阶段,1956年以来。 一种是按石油市场的垄断形成过程来划分。(1)1928年以前,出现了一个个国家内的石油垄断;(2)1928年开始形成“石油七姊妹”,对资本主义世界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的垄断;(3)1973年“七姊妹”垄断的解体;(4)1991年前苏联解体,世界统一石油市场形成,群雄并起。 还有一种用原油产量来划分。(1)1922年世界石油产量上1亿吨,故1922年之前是世界石油工业初始阶段;(2)1922年到196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突破10亿吨,是第二阶段;(3)1960年到1979年,世界石油年产量首次超过30亿吨,是急速上升的第三阶段;(4)1980年以后,世界石油产量在波动中缓慢增长,是第四阶段。 再有一种按石油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分期,理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1859年到10世纪20年代是第一阶段,是盲目勘探开采的阶段;(2)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世界石油工业经历了第一次石油科技革命,其标志是地球物理技术的形成和二次采油技术的成熟。(3)二战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经历了第二次采油技术的革命,其标志是计算机在石油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是数字化阶段;(4)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标志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石油工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以你的问题来看,人类大规模利用石油应该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以汽油为主要石油产品,从此石油的产量也有了极为快速的增长。
2023-09-07 08:12:592

我国大规模裁军的原因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三)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关系国家保障能力是确定和调整军队规模的重要物质基础。军队是一个投入量大、技术密集和人员素质高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模。对军队投入量的不足将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投入过大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方针,要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国家不但要适当增加国防投入,保持军费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而且还需要通过控制军队规模,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质量提高的步伐,使我们尽快适应打赢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军队的规模除了受武器装备、军费等物质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体制、结构制约。目前,我军结构和体制不合理性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优先加以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我军总体结构和领导指挥体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军规模的合理调整。一方面,我军体制有其特殊性,结构是历史的延续,应充分考虑其对军队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军体制、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军队规模的进一步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军实行了全面的战略重心转移,但是在编制体制上我们仍基本上沿用战时的军队体制和结构,而且机构越来越庞大。要提高我军战斗力,必须从改革现行体制和结构入手,而不单单考虑规模的缩小。(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需要一定规模的军队数量与之相适应。又因为我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军队的构成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加之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我军机械化水平较低,远程机动能力较低差,我军的员额和编制体制需要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不能照搬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建军原则。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和我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规模裁军比,此次裁军20万员额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型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这就为军队转业人员的安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从裁减下来的人员成份看,他们大都在部队服役多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目前不再适应在军队服役。对他们的安置工作具有双重效用:一是对转业人员本人,应该给予他们优惠的安置条件,稳定他们转入地方后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二是优惠合理的安置对在役人员也是一种稳定剂,使他们能够安心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军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原因跟军地差距密不可分。因此,各级政府要把裁军20万当成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看成是国家行为,保持军队和社会的稳定。(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要打破裁军就是省钱的定向思维模式。从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情况来看,裁军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但不能节省开支,而且还需要政府出更多的经费来保证裁军的顺利完成。从长远看,裁军将会相对地减少军队维持费用,但这种减少不会立竿见影,通过需要在2~3年内才会体现出来。在实施裁军的头几年里,由于被裁减人员的安置,机关、部队调整后设施的整合和完善以及部署的调整,军队的维持费还会相应地增加。从长远看,在现代条件下裁减员额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裁减的头几年里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局部的下降。在调整过程中,正常的训练、战备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关系仍需要磨合和理顺;通过提高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也需要一定时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裁军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耗和浪费。如果操作不好,军队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军队的有形资产也将受到破坏。这些都是裁军所必须面对的代价。因此,要树立成本意识,既要舍得付出必要的成本,又要尽可心少地控制这种成本,把裁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耗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历史上我军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但经常是精简后不久又膨胀起来,实有员额大大地超过编制员额。主要原因有:一是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干部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总体控制机制;二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没有统筹全局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至今我国还没有《军队组织法》,使裁军成为一种随机性很大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度来保证编制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使裁军成果得以巩固。从未来5~10年国家安全需要看,目前我军230万的规模仍有裁减的空间。因此,今后我军员额的裁减将是在以优化结构和理顺体制为重点的同时,相应地小幅度裁减。(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裁军20万是我国在新时期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总结历次我国裁军经验,我们认为,裁军是全民族的一种国家行为,不但要在国内做好裁军20万的方方面面工作,在国际上,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我国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营造我国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的党政军领导人可利用国际互访之机,积极在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做出积极的反应。
2023-09-07 08:13:161

我们还能迅速大规模生产天花疫苗吗?生产天花疫苗需要什么?

我们还是可以大规模的生产天花疫苗的,生产天花疫苗需要原样本。
2023-09-07 08:13:243

大规模种植升麻,升麻种植前景怎么样?

好的
2023-09-07 08:14:314

组织结构规模变大,会出现什么现在?

企业比较编辑大规模的组织对于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全球竞争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大规模的公司组织是复杂的,标准化的,因而能够完成复杂的工作和生产复杂的产品。但是,大规模的组织往往会带来官僚制,从而造成企业效率的下降。小规模的组织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能够迅速的对环境作出反应。因此,尽管近年来由行业合并产生了不少超巨型的公司,但组织的平均规模正在缩小,小型化的公司具有扁平化的、有机的、自由流动性的管理方式来鼓励创业和创新。小公司的优势会产生出这样一个悖论:小公司的优势使它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又能成长壮大,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大公司与小公司混合的理论:即将大公司的资源与小公司的简单灵活性结合起来,方法是通过分权化和减少层级制。结构关系编辑组织规模是一个影响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内生关联性变量,正如通常讨论的人力资本、环境和目标等关联性因素一样。对组织来说,大量的资源和规模经济可以带来规模报酬递增,所以企业保持一定的规模是必要的。尽管一些行业事实上的合并形成了巨型公司,但是组织的平均规模正在缩小,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Malone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公司规模关系的分析,认为信息技术减少协作费用,从而导致企业向相对小规模公司转变,减少了层级控制,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协调部门的经济行为。?从企业内部分析,一方面信息技术减少了组织协作费用和生产费用,可能保留较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层次,减少企业计划和干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更多地依靠共同目标并协同工作团队。信息技术使分工细化已不再重要,跨职能部门的组织整合成为大势所趋。同时,信息技术减少了市场协作费用,如电子商务与电子市场,企业更注重依赖外部资源发展核心产品与核心竞争能力,扩大核心产品生产,增加企业水平规模。因此,在其他给定条件下,信息技术改变了生产垂直规模和水平规模发展趋向。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是双重的,公司规模选择条件是生产费用、组织协调费用和市场协调费用最少。Interne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公司内部信息流问题,公司内部业务过程链中的信息、资源、任务具有多层次的所有权及其决策权,每个团队具有相对的自主权,他们控制资源投入、费用分配和计划,能够充分实现业务过程内在的并行特点和优势。
2023-09-07 08:14:591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IT产业风云

1970年,美国IBM公司将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大型计算机370系列投放市场。这一举动使日本计算机界顿时气氛异常紧张。FS(未来系统)作为370系列的下一代产品,将以划时代的设计思想为指导,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作而成。该产品计划于70年代后半期实现商品化。提起IBM,不愧为当时世界计算机领域的巨人,它占有全球计算机市场份额的70%。日本国内的计算机厂家决不是IBM的对手。 FS一旦出台,日本厂家必将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为了领先开发出下一代大型计算机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76年3月世界上罕见的官民一体化研发机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诞生了。该组合由日本通产省和五大半导体计算机企业组成。该项目的开发,需投入3000亿日元的巨资。业界试图得到1500亿的政府资助,但未能如愿。尽管已故的桥木登美三郎这位自民党信息产业议员联盟会长做了多方努力,仍未能改变政府的决定,最后政府的实际投资仅有300亿日元。国家资助如此之少,使来自各企业的研究人员产生了不满情绪。同时,一种背水一战的悲壮感也油然而生。富士通公司的福安美一直率地说:"当时,大家都有一种被公司遗弃的感觉,而且并未料到竟然研制出向IBM挑战的产品。"研究组合中这些临时拼凑的人马,开始时各行其道,重要事情只与本公司同来的人交谈,甚至出现了在其它公司研究室和本公司研究室之间设置路障的现象。这种互不沟通、互相戒备的局面,使当时的开发气氛十分紧张。研究组合的核心组织——共同研究所所长垂井康夫,对大家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他鼓励大家可贵的忘我工作精神,并指出所有人员只有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改变以往孤军作战、各自为政的开发结构。所长的思想很快为开发人员所接受,从此研究组合的所有成员开始了历时4年风雨与共的研究生涯。日丸半导体席卷世界市场在研究组合里,与垂井所长共同制订事业方向的是:富士通公司的福安一美,日立制作所的大矢雄一郎和冈久雄等技术委员会成员。当时,日本半导体技术处于64M DRAM 的模型制作阶段。64M DRAM是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的武藏野电气通信研究所、日立、NEC和富士通共同开发的产品。为了与IBM并肩前进,必须开发与256K和1M产品相对应基础的、通用的技术。技术委员会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以线宽1.5微米的微细加工技术作为开发目标。尽管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技术障碍,但由于研究人员的齐心协力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要实现线宽1.5微米,必须对以往在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中采用的以紫外线烧制线路图的方法进行彻底改变,代之以电子束和X射线。经过4年努力,到1979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技术已趋向成熟。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生产的"日丸半导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席卷世界市场。虽然1986年日美间的经济摩擦已经产生,但未能阻挡日本半导体产品进军世界市场的步伐。这一年,日本终于超过美国,登上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世界市场占有率之最的宝座。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正当日本半导体产业犹如日中天之时,PC市场的疾速扩大使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93年,美国依靠微处理器优势,再一次逆转了世界市场的份额。日本方面由于一味地追求微细加工技术,招致了设备投资过大、资本回收恶化的后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韩国、台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足了马力,进军半导体领域。被誉为"半导体之神"的东芝现常务顾问川西刚指出,为了确保21世纪世界市场的主导权必须采取革命性措施提高生产率,解决投入与回收之间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2023-09-07 08:15:091

历史上发生过哪四次大规模通货紧缩

历史上发生过四次大规模通货紧缩,具体如下:1、1837-1843: 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英国央行的储备不断减少,为了抵御资本外流的窘境,英国宣布加息(与现在何其相似乃尔), 间接造成全球融资成本的抬升。美国出现了通缩,据Thorp (1926)统计达到了-6%的峰值。影响:伴随着棉花价格的暴跌,美国南方经济遭受重创。而美国政治也出现了内部斗争,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拒绝美国第二银行(央行)的再授权,央行的最后贷款人作用丧失,各个地方银行开始惜贷并自行其事。这一现象逐渐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和兑付危机,部分银行的倒闭和公司债务违约。2、1873-1896 (Long Depression 长期通缩):随着标杆性企业杰·库克公司(Jay Cooke Co.) 未能成功举债,市场出现恐慌,纽约证券交易所被迫关闭10天之久。随后,美国出现有史以来(至今仍是)最长时间的通缩,达65个月之久。影响:导致美国本土货币供应量大幅减少,融资成本开始上升,投资者开始追求流动性,减少对长期债券和股票的投资。1870年间美国名义工资下降了四分之一,甚至在宾夕法尼亚州出现了腰斩的情况。3、1920-1921 —— 一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出现萧条,美国出现了史上最尖锐的通缩之一,达到-18%(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影响:部分批发货物价格的下调幅度达到近40%,即便是后来的大萧条也是难以匹敌。原因也相对直接——战时经济的瓦解使得大量产能变得闲置;参与一战的战斗人员返还,也间接助长了失业率的增加。4、1929-1937——美国 1929 年经济危机,起因是华尔街大崩盘。在致命一天到来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一段时间每天的成交量多达50O万股。影响:沉重的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下降40%以上,对外贸易萎缩60%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倒退30年以上。使本以脆弱的战后世界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更加脆弱,德、日帝国主义国家受到惨重的打击,资产阶级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逐渐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走上扩军备战侵略扩张之路。与此同时,美法和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运动猖獗,各国人民和民主进步力量与法西斯主义斗争。大危机加速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到来。扩展资料:通货紧缩产生原因尽管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发生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从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中,仍可概括出引起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如果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就会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出现“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从而引起政策紧缩性的通货紧缩。2、经济周期的变化当经济到达繁荣的高峰阶段,会由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引发周期性的通货紧缩。3、体制和制度因素体制变化(企业体制,保障体制等)一般会打乱人们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将来收入会减少,支出将增加,那么人们就会“少花钱,多储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降,从而出现体制变化性的通货紧缩。4、新技术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出现成本压低性的通货紧缩。5、金融体系效率的降低如果在经济过热时,银行信贷盲目扩张,造成大量坏账,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自然会“惜贷”和“慎贷”,加上企业和居民不良预期形成的不想贷、不愿贷行为,必然导致信贷萎缩,同样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6、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当人们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形势继续不佳时,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总需求的减少会使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货紧缩。7、汇率制度的缺陷如果一国实行钉住强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本国货币又被高估,那么,会导致出口下降,国内商品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需求减少,则物价就会持续下跌,从而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紧缩,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深远的全球经济形势背景,又受到我国内部因素的多重影响,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对形成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主要原因,存在着不同看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货紧缩
2023-09-07 08:15:381

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大规模通货紧缩,有什么影响

史上发生过四次大规模通货紧缩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7月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影响长期以来,通货紧缩的危害往往被人们轻视,并认为它远远小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威胁。然而,通货紧缩的历史教训和全球性通货紧缩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1.加速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二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三是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2.导致社会财富缩水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而且,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即使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3.分配负面效应显现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考察,即社会财富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以及社会财富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从总体而言,经济中的债务人一般为企业,而债权人一般为居民。因此,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也就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于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4.可能引发银行危机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2023-09-07 08:15:562

近代中国有哪几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

近代中国(1840到1919)经历哪些苦难? 概括来说:遭受列强不断的侵略、欺凌,一次次的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使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中国也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各阶级或阶层进行了哪些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 1、抗争——压迫愈深,反抗愈烈,中国人民为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改变屈辱地位,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前期的抗争包括: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军民的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探索——先进的中国人为了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探索各种道路,这是一个长期的极其复杂的艰苦历程。主要包括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的激进派的救国活动。 3、结果,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了。 一、近代前期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开始。 ┏林则徐——广州——严加防守 ▕ 关天培——虎门 ┓ 2、在鸦片战争中:▕ 葛云飞——定海 ┣ 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陈化成——吴淞 ┛ 3、边疆地区新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4、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地区击退法国侵略者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左宝贵——平壤——战死沙场 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黄海——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徐邦道——辽东战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卫——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 ┏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851——1864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1899——1900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及激进民主主义的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四、地主阶级的探索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五、无产阶级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一、19世纪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从1840—1900年的助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1.鸦片战争 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受到了严重阻碍,出现了大量逆差。当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发生后,英国便以“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规定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由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为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扩张开了绿灯。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开放还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于1856—1860年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汉口、牛庄、天津等内地和北方城市被开放成为商埠;条约还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样,列强的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张,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和北方地区。俄国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肆侵吞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1895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于1895午4月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省等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举借外债,致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进一步为列强所控制;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中国的各项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极大地加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 9.8亿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经济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政治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 立单独的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及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 二、19世纪中国各种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应 1.清政府的腐败与对敌决策的失误 清末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在和与战的决策上往往举棋不定,徘徊于妥协与抵抗之间。决策的屡屡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开战前依赖列强的调停,战、守准备不充分;战争中“避战自保”,屡失战机,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决策高层的无能与软弱。1894年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把持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始终抱定对日妥协的和平方针。李鸿章为保存其实力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结果处处被动。 清军中虽然有一批如关天培式的民族英雄,但大都缺乏斗志,许多将领贪生怕死,甚至闻风而逃。 2.民众的自发斗争 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协,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自发斗争。重要的斗争主要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各族人民组成了义军,誓与台湾共存亡。义军和留在台湾的部分清军公推刘永福为领袖,领导台湾军民共同抗击日军。 1898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随着形势的发展,义和拳改名义和团,树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难以很快“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1900年春,义和团在清政府的默许下,涌人北京和天津。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 军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3.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 林则徐在领导禁烟斗争的同时,搜集和研究外国情况,组织人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等情况。在这部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60年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为实现“自强”的目的,洋务振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工业和新式学堂,并派遣学生留学,编练新式海陆军。19世纪70年代起,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和交通运输等困难,洋务派还打着“求 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9世纪70年代后,在“求富”的口号下,洋务派提出了利用本国经济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的“商战”主张。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商战”主张逐渐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反侵略主张。马建忠和郑观应等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三、20世纪日本侵华史 1.20世纪初期日本的侵华活动 1901年至1919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的列强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但并没有停止其他形式的侵略扩张。 1904—1905年,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都的殖民地位。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夺取德国租借的青岛,强占胶济铁路沿线。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使占领山东成为事实,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矛盾斗争,“二十一条”没有实施,但由此加强了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尤其是在华的经济利益。袁世凯死后,日本支持皖系和奉系军阀打内战,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仇视中国革命,破坏中国的统一事业。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 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从此,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开始扩大势力,加快对华侵略的步伐。1932年发动一
2023-09-07 08:16:151

2021年最后一场大规模流星雨绽放夜空,当时的景象有多震撼?

非常的震撼。当时的夜空特别的浪漫,而且有很多的星星划过夜空。
2023-09-07 08:16:234

人类史上最大规模迁徙是什么

春运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次人类迁徙,这是中国人回家和家人一起庆祝春节的时间。
2023-09-07 08:17:043

古代大规模的战役有时候一打就是一整天,士兵体力能坚持多久?

现今网络上各种古装剧,那种军事大战的场面,让军迷们看得非常激动人心。可是古代我国士兵的体能水平,在这种大环境下竞争激烈的战斗中,又能坚持多久?南宋的岳家军在“颖昌之战”中,就是一个生动具体说明。 公元1140年,获得郾城大捷的岳飞部,又遭到了考验:吃了大亏的金兀术,统领十三万雄师杀向颖昌,岳飞急命长子岳云带领岳家精兵开赴颖昌。七月四十日,岳家军和十三万金兵聚集在颖昌双方爆发大规模战役:岳家军与金兵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愤然亮剑,岳云亲自率领八百名背嵬军骑兵向敌人发起冲锋,步兵从两翼包抄,战斗从早开打,前后敌我双方血战几十个回合,战至中午,十三万金兵终于全线溃败,岳家军杀得大败。 以目前的统帅来看,在军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此次战役情况是吗,岳家军获金兵战马三千匹,击杀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俘虏金兵各级将官七十五人,在战斗中斩杀金兵五千多人,俘虏两千余人。这样壮观且成果颇丰的大战,打了整整一个上午。 在关系到唐代国祚的香积寺大战,开战的时间也差不多:公元757年九月,调集了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嗣业等等大唐王朝的名将和十五万唐军,在长安城外和数十万安庆绪率领的叛军举行决一死战,靠这一仗能一举光复长安。两方人马从当天中午开战,战况也凶险万分,凶残的叛军曾经还一度打乱唐军前阵,亏得名将李嗣业统率陌刀队决死拼杀,才稳住阵脚,仆固怀恩统率骑兵绕道到叛军后方冲杀,最后将叛军打垮,这场战役歼灭六万叛军。 这场双方死伤惨重的战役,从中午打到下午和颖昌的战斗时长相仿。 定眼一看,古代中国大规模的决战,时间成本远比我们很多军迷们想象中的还要短。不过你看古代战争对士兵的体能要求,要长时间持续战斗并不容易。古代战争不是武侠片里的“单挑”。相反,这是一场成千上万的军队排成各种队形,整齐地排队和熟练地合作作战的战斗。编制在一万两千人的唐军,要装备七千五百领甲、一万两千条蛇矛和一万的佩刀,宋步卒的盔甲一般也在50斤以上,穿戴这么厚重的盔甲一上午都在运动,没有强健的体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许多强大虎师,都是依靠“肉体胜利”。例如,颖昌之战被岳家军打败的金军,一直有“恐怖体能”的称号.岳飞一个时期的名将吴璘,就曾亲口讲述过金军的体能:他和哥哥吴玠早年间与西夏军作战时,每次都是一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但是遇到“体能超强”的金兵结果却不一样。金兵各个吃苦耐劳,战场上能反复对你进行冲锋,擅自退后的人会被直接处死,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宋军为什么面对金军老打败仗?因为“自己士兵的体能不如金兵强”。 然而,这样一支以“耐力”著称的军队,在意志力和体能都更强的岳家军面前,依然是输得一塌糊涂,感叹“撼山容易,撼岳家军难”。了解这件事情,也就能知道这几次战斗打完后,金军已是“此间震恐”,不但想放弃逐鹿中原,甚至还把藏匿在燕京的稀奇珍宝往北运。更不难理解在岳飞蒙冤遇害之后的六十年,当时的金国皇帝感叹岳飞“威名战功暴于南北”。更懂得为何秦桧一伙,要大举焚弃与岳飞有关的档案文件。 看看差距,你就会看到他们害怕什么。 但在战场的决胜阶段,“体能”也在许多时候,扮演着赢家和输家的角色。比如西汉“李广的的右北平之战:李广与张骞率领士兵从右北平反击,可刚出发的李广就急于狂奔,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被四万匈奴左贤王雄师包围的圈套里。李广率军激烈战斗了一天一夜,面对大十倍于己的敌手匈奴左贤王大军,硬是抗住了匈奴大军的一波波猛攻,最后等来了张骞的救援大军。可现在李广的大军已是人困马乏,急匆匆赶来参加战斗的张骞部也人困马乏,更不可能发起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人撤离,失去聚歼左贤王的最佳机遇。 而且很多有经验的将军也很重视体能的作用。安史之乱时,唐朝将领李光弼镇守太原,迎击来犯的叛军,有人主张叛军还未到达前加快抢修城墙,李光弼却出奇的极力发展反对,觉得这样做也只是浪费体力,也是敌人真的打来后,根本就没有人能反抗得了的。然后在李光弼详细规划下,已经得到很好休息的唐军更是奇招迭出,击败了兵力占优势的叛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大捷。 明朝初年徐达将军与元军的定西战役,更是损耗体能。当时,明军与元军越过定西峡谷对峙,双方陷入僵局。徐达就特意部署安排明军晚上不停擂鼓,让元军无法得到正常休息。然后在元军荒芜之时,发动进攻,一口气俘虏了10万元军,打赢了明朝西征的关键战役。明军强大的体能和意志力,才是赢下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 也正是因为体能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把重点放在了“强身健体”上:墨子记载,春秋末期称霸天下的吴军,是军事训练的重要招数。 往往只有训练制度是不够的,有时就算有再好的制度,也抵挡不住一支强大军队的衰败速度。 典型的例子是北宋禁入的北方宋军队,号称“国养兵”,但训练制度也很严格,基本上每天都在练。早期的宋军也因其物理性能而闻名于世。即使在宋辽战争中,也创造了奇迹,经过十天的快速行军,立即投入战斗,迅速击败了辽军。想让宋朝的士兵体能能保持在巅峰,宋朝还出台一个奇怪的划定:每个月城里的禁军领食粮食的时候,城东头的禁军去城西头领,城西头的禁军跑去去城东头领,不许雇人车,就只能靠自己的双腿,把两石重的食粮“绕城”领回来——就为了练体能。但到了北宋末年,这套严密的训练制度仍然成了笑柄:对于训练不力的宋军来说,有些马不会骑,弓开不了,干脆找苦力代。 以这个 社会 意义说,想看懂历代的兴衰,“看体能”就能看懂太多这些东西。
2023-09-07 08:18:121

历史上发生大规模通货紧缩有哪几次?

史上发生过四次大规模通货紧缩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7月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影响长期以来,通货紧缩的危害往往被人们轻视,并认为它远远小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威胁。然而,通货紧缩的历史教训和全球性通货紧缩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1.加速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二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三是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2.导致社会财富缩水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而且,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即使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3.分配负面效应显现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考察,即社会财富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以及社会财富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从总体而言,经济中的债务人一般为企业,而债权人一般为居民。因此,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也就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于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4.可能引发银行危机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2023-09-07 08:18:191

玉米一般在哪些地方大规模种植?

在北方地区的种植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一些,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一些地方,种植的面积是非常大的,质量也非常的高。
2023-09-07 08:18:304

古代是怎么名正言顺发起大规模战争?

占卜大泽乡起义:大楚兴,陈胜王。黄巾起义: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清君侧: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孛罗帖木儿、靖难之役讨逆缴文: 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陈琳的《讨曹操檄》等
2023-09-07 08:20:205

如果出现大规模的房贷断供现象?银行将会如何应对?

如果出现大规模的房贷断供的现象,银行会依据章程执行。房贷断供以后,银行方面也会依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并不是说银行立即就会将房产通过法院进行回收,中间有着较为复杂的流程。 像题主所言出现大规模房贷断供的现象,势必央行也会出台相关的政策,延期、延后、减免对房贷的情况,减缓大规模房贷断供的现象。可以想象一下,大规模断供的现象如果出现,势必是经济存在问题,或者其他不可逆的问题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也会有相对应的政策执行的,多以延期、延后贷款为主。 当然了,如果出现大规模房贷断供,并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房贷需求者的问题。那么,银行就会依据相关的合同执行相关的手续。首先是联系房贷者,了解相关的问题,银行也有相对应办理延期的政策。其次,如果贷款者办理延期以后,仍旧是没有资金偿还,并且多次催贷无果。最后,银行会通过起诉的方式起诉贷款者,然后将房产回收进行拍卖,将为偿还的银行资金偿还给银行,剩余的留给户主。 大规模房贷断供的现象,美国2008年时发生过,日本房产泡沫的时候也发生过,虽然 历史 中主要经济体均发生过。但,并不是每年都会发生,只有在经济重大转折时才会发生。通常,大规模房贷断供也会伴随着经济衰退期、萧条期的发生。 银行的相关应对,还是会依据情况而判定。如果处于经济危机、不可逆事件的情况,银行的应对会是减缓、延期、延后房贷的方式,毕竟大规模房贷断供,就算将房贷回收来,通过法院也是卖不掉。但处于非经济危机、非不可逆事件的情况下,往往就会按照章程执行了。 关于购房、房贷而言,还是要适合自己,有可供长期满足房贷的条件下选择购房。要不然,遇到断供还是挺麻烦的。如果遇到大规模房贷断供,可能还有调整的存在,银行可能延期。但要遇到个别情况,银行会依据章程执行的。 不管是大规模还是个别情况出现房贷断供,都会有下面几个流程: 1、购房者第一个月逾期不还贷,银行会电话通知购房者,告知您已经逾期,并督促偿还贷款。 2、如果催促后仍然没有还款,到第二月仍然逾期不还贷款,银行的信贷人员就会上门或直接到其所在单位催讨。 3、到了第三月,买房人还是没有还款,银行就会给发律师函,进入司法程序。而一旦进入司法程序,也意味着购房者的房子将会被拍卖。 房贷断供也会对购房者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1、被罚息 贷款逾期后都会产生罚息,而且这个利息非常高。购房者即便之后补齐了贷款,仍然会面临银行的罚息。罚息金额多少在购房者和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中有明确规定。 2、蒙受经济损失 短期断供被罚息其实不算太严重的事情,如果断供情况严重且还不上,你可能承受更大的损失。如果购房者连续6个月断供,那么银行会向法院申请拍卖购房者的房子,房屋拍卖的费用要先用来还贷款和利息,如果不够偿还,你还需要继续赔偿,这个时候损失就更大了,不仅房子没了,钱也没了,就连以前交的首付、税费也都没了。 3、影响购房者征信 断供会影响购房者的征信,有的人认为短期断供之后自己把费用不上就没关系了。如果长期断供不还款还可能会被拉入黑名单,成为老赖,这样购房者出行、工作都会带来影响。 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一定注意不要断供,如果有可能要断供,也可以提前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告知情况说明,银行也会帮助提出解决办法。 美国的2008年次贷危机就是一种房贷断供引发的金融性危机。 由于911以后美国经济衰退压力不断增大,制造业还在逐步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甚至以为可以撇开实体经济,而只需要美元霸权下的金融经济就可以让美国长久强盛,作为金融产品的房地产更是成为了经济推动力的领头羊。 大量房地产推向了市场,在出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于是开始向财务信用差的群体提高零首付的房产供应,并且还把这些不良贷款进行打包摇身一变成为了优质衍生品投放金融市场。可随着美国经济每况愈下,最终还是出现了严重的断供危机。而这种断供危机却是带来了房贷衍生品的金融性危机,导致了美国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数百家银行的倒闭,以及房利美房地美的破产,引发了自1931年以来的美国最大的金融危机,并让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 同样,日本也出现过房贷危机。 日本在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以后,日本在不到二年的时间里从220日元兑1美元,增值到了110日元兑1美元,增值超过了一倍以上。全球资本不断涌入日本,股市、房地产出现了大幅上涨,而且日本政府还在不断地添油加柴,造成日本资产被严重高估。 到了1990年后,国际资本的赚的盆满钵满之后开始撤离,日本也意识到了资产泡沫的严重性。于是政府也开始对房地产进行了打压,利率从1%上升到6%,还拒绝向房地产企业融资贷款,房地产市场也就顷刻垮塌,土地价格跌到了1/3的位置,而房价也是跌去了一半。虽然日本没有向美国那样出现大量的断供,可是这种危机让日本在此后的近20年里都没有缓过劲来,这也是日本衰退二十年的最重要原因。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出现大量断供风险吗? 从2003年推进房地产市场化以来,房地产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2014年出现经济下滑的时期,再一次地让房地产承担重任,并通过货币安置推进房地产的火热。从2014年的居民债务18万亿,到了2018年的债务50多万亿。成功地把40万亿债务从地方、银行和开发商中化解。 可是,我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居民的存款总额如今高达70多万亿。还超过了50万亿的居民贷款总额。并且这些年政府也是做了一些金融防控措施,首套首付款超过30%,第二套更是高达50%以上。而且这种房价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中不可能会大面积出现高楼跳水。也就不存在大面积断供的可能性。 我国房地产大幅下跌的危机不是居民大面积断供的危机,而是居民财富缩水带来的消费减少、投资减弱、房产销售量冷却的风险。一旦土地市场出现冷却,地方债务、银行债务、房地产企业债务就就会出现问题。 银行出现大规模断供潮,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概率低一点,很多年前,部分地区出现过楼房比较多断供。 断供潮缘何出现,主要是房价下跌很多,房价剩余价值与待还贷款之间相比,已经大大低于待偿还金额,造成购房者选择断供。 但是从购房者角度看,断供是一个很不合算的行为,购房者除了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实际上还有信用担保,那就是一旦出现违约,银行除了收走房子,还会起诉购房者、要求偿还剩余欠款,另外还会把购房者打入征信系统黑名单。 购房者选择断供,银行一般会选择与购房者协商,通过电话告知购房者及时还款,并告知违约行为的后果,并不会马上收走房子并拍卖房子,起诉购房者。电话协商没有用,还会发出律师函催讨欠款要求购房者履行合同还款. 只有多次沟通,购房者依然置之不理拒绝还款,才会通过法院起诉收走房子,并启动拍卖房子,房子拍卖以后,卖房所得与剩余欠款相比,看看还差多少,再决定重新起诉投资者追讨剩余欠款。 如果银行遭遇大规模房贷断供,银行除了收走房子追讨贷款以外,会面临巨大流动性危机,大家以为银行很有钱,根本不会缺钱,大家错了,银行也是会缺钱会有流动性危机的,大量断供,银行拿回一大堆房产,变相就是一个大难题。只能寻求政府救助或者选择快速融资补充资本金。 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美联储加息,很多购房者还不起欠款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很多中小银行得不到美联储救助只能选择破产。 弃房断供现象在国内很少发生,通常在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只是个人购房出现断供现象。现实生活中,银行一般会走以下几个流程:购房者一个月不还贷,银行会电话通知购房者,提醒你别逾期。如果第二个月逾期不还贷款,银行的信贷人员就会上门催讨。而到第三个月,买房人还是没有还款,银行就会发律师函,进入司法程序。而入司法程序后,购房者的房子将会被银行拍卖。 个人房贷若是断供,会遭受以下三个后果:一是即使等购房者补齐了贷款,银行仍然会对购房者进行。罚息,而且这个利息非常高。通常银行在与房贷者签订的房贷合同时,就会明文规定断供要支付的罚息的利率。不过,只要把前面房贷还清,偶尔违约不影响房贷者的信誉。 二是如果个人出现断供现象,超过6个月以上,银行会通过法院把购房者的房子拍卖,购房者以前的首付、税费都没了。三是会影响到购房者的征信,被拉入黑名单,成为老赖,这样购房者出行、工作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子女受教育等等。 如果出现大规模房贷怕供现象,那有可能与央行出台的相关政策,或发生了房价大跌等情况了。其实,大规模房贷断供现象,曾经在2008年的美国发生过,日本房产泡沫的时候也发生过。1997年香港房价下跌,出现房贷大量断供现象,都给当时的经济和金融带来较大的冲击。就连上世纪末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也有炒房者出现大规模断供现象。 大规模断供事情发生后,通常银行会联系房贷者,了解相关情况,如果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存在。那么银行可以先办理延期的政策。如果银行在给房贷者延期之后,还贷者仍然没有资金偿还,并且多次催贷没有结果。那银行只能通过起诉的方式起诉贷款者,而法院由负责将房产回收进行拍卖,将应偿还的资金还给银行,剩余的留给贷款者。 如果卖房回款还不足以抵消房贷者欠款,银行有权继续要求贷款者还清剩下的所有欠款为止。其实,通过法院把房贷者的房子给拍卖掉,这肯定是银行走到了最后一步棋,通常银行更希望通过延期还贷的方式来解决房贷断供的问题。所以,大量房产都要经过法院进行法拍,如果通过法院也卖不掉房产,即使卖掉也已经不值什么价钱了。当然,大规模出现断供潮这是银行所不愿意看到的,一旦发生房地产金融危机就来了。 房贷断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事,房贷不管是大规模断供还是个别断供,银行都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应对。 (1)一旦房贷断供一两天后,银行会通过短信和电话联系供房者,要贷款者进行还贷款,这是银行的第一步应对方法。 (2)如果贷款人继续断供,通过短信和电话都没有没有及时的还贷款。银行肯定采取第二步应对措施了,那就是根据你个人信息,通知银行的营业部相关人员进行到家催账,了解贷款人的情况,了解贷款人为何断供的原因。 (3)假如银行工作人员到家催账,依旧断供的话,银行将会采取第三步应对方法,提醒贷款人要有法律程序来催账了,给贷款人家里寄送律师函,告知贷款人再不还款将上法庭起诉了。 (4)寄送的律师函依旧无效的话,银行走第四步了,银行会把贷款人告上法庭,通过法律程序要求贷款人还款。上告法庭之后都会有一种法院传票给贷款人,最终不管贷款人出不出庭,法院都会根据相关证据进行判决。 (5)等法院最终判决下来以后,判定为老赖的话,征信被列为失信人员,另外个人资产将会被冻结,采取强制还款,银行是有权利把房子进行拍卖处置,最终拍卖的钱直到连本带息还清银行贷款为止。 综合以上五大应对措施,银行会根据贷款人断供的程度,将会采取以上五种应对措施,针对断供程度不同,银行应对的措施自然不同。 如果真出现“大面积断供”现象,那一定是房价泡沫破灭的后遗症,对此银行其实是很无奈的,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美国雷曼兄弟不就是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倒闭吗?同时还有美国的“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同样没有撑住。 从国际上来看,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的那些房价泡沫破灭的经典案例,无一不是与银行体系无关的,也可以说几乎都是由货币紧缩政策所引发的,而最终它们自身又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比如说,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房价崩盘,一开始就是因为日本央行连续大幅加息,导致整个房价暴跌7成。再比如说,发生在12年前的那场“次贷危机”,也是由于美联储(相当于美国央行,也有世界央行之称)连续10多次加息,直接刺破了美国的房价泡沫箱。 从我们当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市场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融资渠道收紧局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定向货币紧缩,肯定也会给房价带来较大的压力。但我们要明白,之所以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会面临着定向货币紧缩,主要还是因为它在我国经济的地位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从过去20年多来的支柱产业走向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非支柱。 总的来说,当发生您说的那种大规模的房贷断供之时,会直接冲击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同时也会造成 银行核心信贷资产的重大损失。 这种情况下,一些资产规模不够雄厚的势必倒下去。所以说我们一直强调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重要性,哪怕是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下,也一再强调要防止房价大起大落,只有稳中有降才是比较正常的。 现实当中确实有发生过大规模房贷断供的现象。近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稍远一点的是日本的房地产崩盘,美国次贷危机让大量的中小型银行破产,美国和日本的房地产崩盘,让大量的中产阶级变成穷人,银行系统产生了大量的坏账,抵抗能力稍差的银行只能做破产清算,发生大规模房贷断供,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可能崩盘,这对中产阶级是致命的,因为中产阶级很多资产都是来源于房子,有房产者是不利的,对无房者是好事。 而在我国应该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断供后的几个月内银行会做催收,刚开始通过短信催收,超过一定时间,银行会通过电话、上门等手段催收,如果能把欠款还掉,房产是不会被收回,但是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没有还款,银行会收回房产,银行有权利收回我们的房产,因为我们房子是抵押给银行了,抵押给银行之后,我们才能从银行贷出房贷,所以现在的房贷全称叫房屋抵押贷款,不还贷款,贷款协议里面写的很清楚,银行有权利收回房产。 接着会把房产做拍卖,双11阿里巴巴拍卖的房产,基本上都是银行通过法院拍卖的房贷断供的房产,拍卖房产所得款,如果不能够覆盖房贷的剩余本息,那银行只能做坏账的处理。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已经引起高层的关注了,当然就像题主所说的是假设。那我们就要按照假设去推演,并不是说一定会发生,如果真出现大规模的房贷断供我觉得银行应该会有相应的对策。 银行的存款是老百姓的,银行肯定要对储户负责,不可能对断供采取纵容态度,当然断供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个是需要分类处理的。分类无非就是针对是否多套房还是唯一一套房,多套房的肯定会采取强行拍卖,让其补足欠款。如果是唯一一套房有可能会协商处理,一般可以延期还款,当然对于故意断供的肯定要用法律手段起诉断供者。 我们都知道银行做的贷款收不回时肯定会产生坏账,当出现大量断供的时候肯定有不少坏账需要处理了,这些应该会走拨备处理。 银行资本金是指投资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以及由这些资金增殖等原因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形成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投资者在商业银行的权益,供商业银行在存续期内长期使用。 资本金主要有以下作用  1、资本金是一种减震器。当管理层注意到银行的问题并恢复银行的盈利性之前,资本通过吸纳财务和经营损失,减少了银行破产的风险。2、在存款流入之前,资本为银行注册、组建和经营提供了所需资金。一家新银行需要启动资金来购买土地、盖新楼或租场地、装备设施、甚至聘请职员。3、资本增强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消除了债权人(包括存款人)对银行财务能力的疑虑。银行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才能使借款人相信银行在经济衰退时也能满足其信贷需求。4、资本为银行的增长和新业务、新计划及新设施的发展提供资金。 以上就是如果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房贷断供现象?银行将会作出的应对的部分措施。当然能力有限,不够全面,请大家多多交流。 大家可以去看一部电影,名字叫大空头。这部电影就详细描述了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发生的主要导火索便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很多地区的房子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于是房屋持有者就不还贷款了,也不要这个房子了,因为所要还的贷款竟然比这个房子现在的总价还要高,就直接把房子抛给了银行,这时候就会出现大规模断供的现象。 对中国当前情况来说,出现大规模断供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个人原因还不上贷款的,可能性是有的,但规模很小,但是大规模断供一定是房价大跌才有可能。随着这些年,我们首付比例的逐渐提高。即使房子降价20%都不会资不抵债。 100万的房子,我们首付30万,70万的贷款。假如有一天房子大跌变成了80万,房价还是比贷款要高,还房贷还是合适的。 房子杠杆高时,如果房价大跌,就容易发生大规模断供,这也是我们一再提高首付比例,降杠杆的主要原因。 遇到大规模断供,就看银行的承受能力如何了。贷款人断供后房子银行就会收回,然后再进行拍卖。这中间可能会有损失。比如房子只卖了100万,而这个人还剩120万没有还,那么银行在这项贷款中就损失了20万。 这时候就要看银行的实力了,如果小面积断供,银行可以自身承受这部分损失。但是如果大面积断供,很可能银行已经需要破产了。这时候央行一定会给银行支持,因为银行不能轻易破产,央行再给银行注资,让银行扛过这次危机。
2023-09-07 08:21:201

英国迎 10 多年来最大规模罢工,历史上还有哪些大规模罢工事件?

国外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国内: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省港大罢工
2023-09-07 08:21:471

病毒和人类是共生关系,为什么还会爆发大规模疫情呢?

虽然病毒和人类是共生关系,但是因为有些病毒寄生在人类体内是会破坏人类的些细胞结构,然后危害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传染性强。
2023-09-07 08:22:415

明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据我所知,明末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底层农民非常不满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样子,不满农民的身份地位。
2023-09-07 08:23:205

发生大规模战争普通老百姓屯什么好?

发生大规模战争普通老百姓屯粮食最好,因为一旦发生战争,粮食肯定会短缺。
2023-09-07 08:23:567

欧洲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为何席卷了整个欧洲?

1848年欧洲革命指的是发生在1848年的资产阶级要求民主与自由,争取政治上的地位的一次革命风潮,这场革命在1848年1月从义大利的西西里开始,迅速的席卷了整个欧洲,除了英国、荷兰、葡萄牙等少数的国家没有爆发革命之外,其他的欧洲国家大都爆发了革命。但是这场革命却都以失败告终。下面详细介绍一下1848年欧洲革命是怎么回事。 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欧洲各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大工业革命已在整个欧洲扩充套件,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必然对政治上的地位提出要求,但是当时的欧洲还是封建专制王朝统治时期,而且许多国家还处于殖民地状态,受到其他的民族的压迫,于是欧洲的封建王朝政治体制内,社会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革命的爆发就成为了必然。 1948年1月,西西里首先爆发了反抗国王费迪南多二世专制统治的革命,之后法国1848年2月爆发了著名的二月革命,之后法国、奥地利、德意志等国家也发生了革命,这场革命迅速的燃烧了整个欧洲。 这场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和城市平民、农民等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革命者与封建势力妥协,使得革命的果实最终被封建势力窃取,同时革命也遭到了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围剿,最终这场革命以失败告终。 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以失败结束,但是这场革命对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之后的欧洲就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在欧洲众多的国家中仅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没有发生革命运动,大多数的国家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从义大利西西里开始,迅速的蔓延到了欧洲各个国家,在这场革命中革命者要求进行适度的改革,他们要求国家给与自由与民主,虽然最终都失败了,但是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下面介绍一下1848年欧洲革命背景。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欧洲各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已相当的成熟,大工业资产阶级已逐渐的壮大起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力量的阶级,各个国家已进入到了大工业生产阶段,但是这个时候各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是处于没有权利的地位,或者是刚刚开始掌握政权,欧洲各个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迅速的高涨。这个时候的欧洲大多数的国家仍然处于旧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或者是作为殖民地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当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封建统治秩序仍然在欧洲社会存在着。这样就导致了欧洲社会统治阶级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的尖锐,同时民族主义思想的崛起与旧的殖民主义统治的矛盾也变得很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848年欧洲革命从义大利的西西里开始迅速的蔓延到了整个欧洲,这就是1848年欧洲革命背景。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从义大利的西西里开始迅速的席卷了整个欧洲,这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之后要求政治权利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虽然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就失败了,但是对欧洲整个社会的影响却是很大的,这壹次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前革命所没有的特点,下面就分析一下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 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一:1848年革命与以前十七十八世纪发生的革命有非常大的不同,虽然这场革命在性质上依旧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的一场斗争,但是在这场革命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在这场革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也积极的要求民主与自由,为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二:1848年革命与以往革命不同的是革命的主力军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往的革命主力军是农民与城市平民,而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的主力军已是逐渐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出现,对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三: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要求的是自由与民主,但是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暴露出了自个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暴露出资产阶级最终背叛了人民的要求,与封建统治者妥协的本质。 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 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席卷了整个欧洲的革命,在1848年这一年从义大利的西西里爆发革命开始革命运动迅速的在欧洲各国蔓延开来,除了英国、荷兰、葡萄牙等少数几个欧洲国家没有发生革命之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对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就说一下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 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一:尽管1848年欧洲革命没有出现新的政治结构,但是对这壹次革命对后来整个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这壹次革命的结束,欧洲的「革命时代」已曾经,从此之后,除了战争年代之外,欧洲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革命分子的诸多的要求也得以实现,人们不再接受贵族特权、君权神授等观点,独裁 *** 开始对广大的民众妥协,以此避免产生重大的骚乱,革命的镇压者转而成为了促进许多革命观点实施的人。 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二:1848年革命是一个重要时代的开端,虽然在革命中革命者提出的问题以及目标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实现,但是却成功的使得这些问题和目标成为了后来的政治体制中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促进了现代政治意识的发展。从此之后国家政治体制更加的严密,经济也更加的繁荣,中产阶级放弃了革命,转而采取的是逐步的改革,农民阶级革命意向也变得不那么强烈,他们逐渐的转向采取促进 *** 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来达到自个的要求。 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三:1848年被称为「人民之春」、「民族之春」,许多民族意识在这一时刻觉醒,1848年革命的确为封建社会向具有现代国家结构的工业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改变不像通过革命改变那么迅速,而是一种逐渐缓慢的变革。
2023-09-07 08:24:401

古代有很多大型迁移,“闯关东”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么?

据资料数据显示闯关东是迁移时间最长的一次迁移活动。清末民初,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寻找土地增加粮食,很多人迁徙到了东北地区,这也就是所谓的闯关东。
2023-09-07 08:24:513

发生大规模战争,老百姓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保护家人和财产?

发生大规模战争,我们要及时听取统一部署不拖后腿。这样就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2023-09-07 08:25:284

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灭佛

神马
2023-09-07 08:2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