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民族风俗

2023-09-20 04:44:12
共11条回复
皮皮

少数民族的春节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独龙族——居住在云南怒江贡山县的独龙族,将每年11月12日之间第一次大雪封地为岁首,因无固定时间,由族长择日而定,一般3到5天。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互相邀请,友好往来,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小菜G

wo一.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杀鱼节

居住在贵州省贵定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要过杀鱼节。这天,人民起早来到河边,叉起河里的鲜鱼,在河边煮着吃,边吃边唱山歌,吹芦坚,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

二.瑶族

1. 瑶族歌舞

盘王节,又称跳盘王,相传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就是在农历十月十六日,每年到这个时候,恰巧也是秋天收获的时节,为纪念祖先和欢庆丰收,瑶家便于这天会聚一堂,举行“耍歌堂”活动。节日的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将酿米酒拿来招待四方来客。

盘王节场地是在大山中的谷底,称为“歌堂坪”,非常宽敞。庆典当天,从上午开始,瑶族男女老少身着传统盛装走出山寨,他们按不同的身份,排成队伍,汇集到南岗瑶寨的歌堂坪上,耍歌堂开始了。而外来的游客也驾车前来观看,山谷中热闹异常。

瑶族的耍歌堂进行游神、过九州、祭法真等仪式,同时还敲锣打鼓、唱山歌、跳长鼓舞、放铳土炮,跳得百里瑶山震动起来。瑶胞们生活于大山之中,土地比别处更为贫瘠,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谓艰辛,但他们也同样张扬自己的快乐,从艰难的生活中感受歌舞的欢欣和鼓舞。

与众多民俗节庆一样,耍歌堂还是瑶族青年男女开始交往的机会。当青年男女开始对歌时,气氛就更加热烈了。在瑶家,男孩子叫阿贵,女孩子叫莎腰妹,对歌的时候也是他们相互表达情意的机会。

歌唱过,舞跳了,热情的瑶家妹子将邀请外人、来宾一起共舞,到这个时候,来宾们也毫不羞涩,自在地与瑶家人一起舞动起来。

2.瑶族饮食

以玉米、大米、红薯为主,芋、粟、麦为辅助食物。常食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萝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番茄等。此外,还按季节采摘竹笋、蘑菇、木耳、香菌等作为菜食。瑶族喜欢自制豆腐,特别是湖南瑶族自制的"豆腐圆",鲜嫩可口,是节日必备佳肴。瑶族制作腊肉、熏肉及酢肉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腌制的"鸟酢",是一种著名的风味小吃。糍粑亦是瑶族传统的风味小吃,是节日必备食品。瑶族有喝酒嗜好,不少地方男子饮酒用碗不用杯,特别是节日喜庆,终日痛饮。打油茶是瑶族一种饮食风俗。每天清早起来,烧开水后,架上茶锅,放入一小撮茶叶加油盐小炒,待茶叶香味扑鼻,冲上开水煮滚,即制成喷香油茶。每逢客至,主人常以油茶待客,以示敬意。

瑶族喜喝甜酒。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瑶族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姜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

北境漫步

藏族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苗族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维吾尔族 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 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黎族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回族 回族男女都喜欢戴白色的帽子,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 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脸洗手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吃牛、羊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还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群众一般不抽烟,不喝酒,男女老幼都爱喝由糖、茶叶、核桃、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丰富的佐料配制的八宝茶。有尊贵客人,会以丰富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民小吃"热情款待。

满族 满族人以小米为主食,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豆包)以及“饭包”,喜欢吃粘食。满族独特的风味食品是白片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过节是吃饺子,阴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八大碗的“满洲席”。此外,满族还有种类繁多的风味小吃和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壮族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传统民居有楼居、半楼居和地居建筑三种类型。楼居是干栏式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面圈牲畜。房屋的前厅用来举行庆典货物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为卧室,后市为生活区,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彝族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传统服饰古朴、独特、别具一格。凉山彝族成年男子左耳佩红、黄大耳珠,在头正中蓄一小撮长发,并编成小辫,再用头帕竖立包称为“天菩萨”,是天神的代表,象征男性的尊严不可侵犯。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师英武气概。最具特色的是彝族男女爱披羊毛披毡“擦耳瓦”,形似斗篷,下缀长穗,夜间可当被盖。

纳西族的民居建筑多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式的瓦房,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腰系百褶群围腰,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边缀日、月,象征”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下着长裤。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传统工艺,又称“土家织锦”,其工艺独特,质地厚实,色彩斑斓,与蜀锦、壮锦并称为三大名锦。土家族人多住干栏式的木屋,其中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的楼台腾空,楼上一般作“姑娘楼”,是姑娘们活动场所。木屋中间的房间用来祭祖迎客;左右两间用壁板隔成前后两小间,后为卧室,前为伙房,为起居饮食之所。

白族民居讲究以庭院组合建筑群,有“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因楼上楼下有走廊相通,人们称这样的房舍为”走马转角楼“。

蒙古包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农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传统的服装是蒙古袍,束腰带,头戴皮帽,足蹬蒙古靴。农区蒙古族人以面食为主;牧区的蒙古族人传统肉食有煮羊肉、手扒肉和烤全羊等;奶制品有黄油、白油、奶酪、奶果子等。蒙古族人的传统饮料通常有奶茶、酸奶和马奶酒等。

陶小凡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在背后诽谤和议论他人短处;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澡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平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里论外几

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

瑞瑞爱吃桃

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真可

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称家训。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爱幼、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全靠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财莫沾摸”、“憨人要多顾,灵人可少助”等等。

传统的布依族家庭实行家长制,年最老者为长。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给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当官的人,老人的告诫语言有:“为官宦要识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见底,官清能见心”、“当官不知足,目间百姓哭”。……

布依族有着世世代代的家教传统。新娘出嫁时,其母要唱《临嫁训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东西要留给公婆,你不留人家说你木懂礼。……”

布依族老人病危临终时,寨中有名望的长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遗训歌》。训诫后人对老人的遗产“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丢脸,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丢脸。”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辈亲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为,家长常以身作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老人的失误,又常要求下一进行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国利家,世造就出大批优秀的布依儿女——罗平县钟山乡小德江村的李齐,从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响,勤劳纯朴,见义勇为。40年初曾带领青年向土豪劣绅进行清算斗争。加入游击队和党组织后,承担后勤工作,走村串寨,筹粮筹款。部队外出开辟新区时,他往往在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队食宿的准备,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李家齐不幸身陷魔掌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坚强勇敢,最后被敌人割舌、剥皮、抽筋,壮烈牺牲。表现了一个布依族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

历任罗平县第八、九、十届副县长的布依族女儿熊秀芬,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当副县长时,分管干部人事工作,而爱人却是农民。熊虽对其丈夫情感甚深,但并没有因为自己手中有权而给丈夫安排工作。临终前,县上的几位负责人请她提出个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又问及她的丈夫、儿女需不需要什么照顾时,熊副县长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爱人是个老好人,在农村习惯了,勤脚快手的。县政府招待所杂事多,经常找临时工。在招待所忙的时节,请让他优先来招待所当当临时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当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可免于陷下腐败罪恶的泥坑;为民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文明、善良的人。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 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再也不做稀饭了

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热情而又好客的民族,每当客人来他们家里作客时,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

客人来到后,主人在门口热情迎接,并热情让座,同时热情地问候维吾尔人招待客人的第一个程序是请客人喝茶。在喝茶时,要端出馕、方块糖、冰糖、葡萄干、杏干、果酱及自己制作的各种小点心和饼干。遇到夏季,主人还要拿出各种水果及西瓜、甜瓜来招待。

待客的茶,都是新烧的,有条件的还用大碗奶茶招待,他们还喜欢把馕掰碎放在碗里,让客人吃好喝好。喝过茶之后,维吾尔人还要做饭来招待。维吾尔族的饭食品种很多,用什么样的饭来招待客人,主要根据不同的客人来定。如果远道来的客人,常做“玉古勒”(银丝擀面)来招待,这饭有汤有面,吃了利于解除疲劳,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来做客,常常根据朋友的口味来做各种饭食招待。除此之外,常作包子抓饭、油炸包子、拉条子,或炒菜来招待。一般招待客人很少用一种饭菜,而是三、四种以上,让客人既吃到干的,也吃到稀的,品尝到各种风味,让客人满意。吃过饭后,还要进行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还要喝茶或用水果招待。维吾尔人这种待客方式显示了他们热情而好客的性格。

okok云

各地元宵节习俗: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全文]

豆豆staR

蒙古包--蒙古族的

酥油--茶藏族

小花帽--维吾尔族

白色或黑色小圆帽--回族

竹楼--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赛龙舟--云南傣族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其他的民族也有,比如僳僳族,纳西族.彝族)

nicehost

壮族民族风俗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2005年)。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用壮锦工艺织成的披肩

饰品。壮锦主要产自广西,是壮族民间流传下

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

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

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解放后称“僮”。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壮族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封建、反压迫的农民起义,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的发生地。1929年12月到1932年,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姑娘的绣球

解放后,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日常食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三月三”歌圩

节庆、礼仪食俗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壮族歌舞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祭祀食俗 壮族过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参天大树,往往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谁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烧香焚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栖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灾祸。牛魂节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过去,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做糍粑,蒸糯米饭,聚集在玉音庙宇供祭。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壮族歌舞

典型食品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马脚杆,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形壮如马脚得名;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制而成;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广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每逢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粑之习,当地称“风莫饭”。相传吃风莫饭之习,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开始制作。做好的宁明壮粽年初一时用以祭祀祖先;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炖破脸狗,云南壮族传统名菜,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破脸狗:又名围子、花白脸,全身毛以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路突出,故名破脸狗,属山中小野兽);⑩龙泵三夹,广西西北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壮族有用猪小肠酿进猪血制成的食品称“猪龙泵”;用猪龙泵配上猪肝、猪粉肠制成冷盆菜,食用时各拈一块共三件,夹在一起吃,因而得名。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地办喜庆筵宴的压席菜。此外还有豆腐肴,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

壮族的居住

干栏式的建筑,这种“干栏”建筑不单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普遍传统居住的一种建筑,在南太平洋不少国家也有。“干栏”是什么意思呢?用壮族语言来翻译,“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这种意思与文献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相符合。(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壮族的节日

蛙图腾与蚂节

同许多民族一样,壮族也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其图腾物像种类很多,如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鳄鱼、蛇、犬、牛、虎及榕树、竹、木棉等。蛙类也是其中之一。

蛙最早是壮族先民瓯部落的图腾,春秋战国时代,在西瓯人中已占据保护神的地位。直到近现代,一些地方的壮族人对蛙仍然敬若神明,认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为天使派到人间来的。所以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体雕塑,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还保留有祀蛙的“蚂节”。

北流型六蛙铜鼓

查看原图

“蚂节”也称“青蛙节”、“敬蛙节”、“蛙婆节”等。“蚂”为方言,即“青蛙”。节期在农历的正月。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便奔赴田野,拔草翻石,四处寻找冬眠的蚂,第一个找到者被尊为“蚂郎”(即天女之婿),并成为节日的首领。人们把蚂拐接回村,装入“宝棺”(即竹筒),放入花楼(彩色纸轿),送往蚂亭(凉亭)。从这一天开始至正月二十五左右,白天由孩子们抬着花楼宝棺,游村串户,唱古老的《蚂歌》。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凉亭为蚂守灵。人们敲起铜鼓,欢歌劲舞。从二十五日起,各村先后葬蚂。在埋葬蚂前,还要打开上一年的蚂宝棺验看。如果尸骨呈黑色或灰色,便认为这是年景不佳的征兆,人们立即焚香叩头,祈求新蚂上天后务必多多关照。而若呈金黄色,则是风调雨顺的吉兆,顿时,欢声雷动,铜鼓、地炮齐鸣。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将新蚂拐安葬。之后,蚂郎要邀请各家的长者一起聚会,欢庆蚂顺利上天。晚上,全村人还要通宵达旦地歌舞狂欢,共庆蚂节的结束。

六郎节

文山州境内壮族的六月节(农历6月初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过农历7月初一)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是境内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三天不做任何农活(和春节一样),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染五色糯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届时,一般按族规规定,酒肉饭菜备办就绪之后,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族首领侬智高,尔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祝祷。这天晚上,还要举行扫除“杨鬼”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仆摩”念咒语进行驱赶。在某些壮族村寨还举行隆重的体育运动,如:抢花炮、打篮球、赛马等等。在这一天,壮族妇女染五色糯饭,互相比较所染的颜色,看谁的颜色最鲜艳。第二天以后还要将自己所染的五色饭背到娘家拜年,其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陇端节

查看原图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

相关推荐

西兰卡普是哪个民族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土花铺盖,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
2023-09-07 15:39:071

西兰卡普是什么意思

西兰卡普(Zilankapu)是一种来源于意大利的传统美食,也被称为“卡布卡普”或“卡普雷塔”,是一种用面饼包裹火腿、蔬菜、芝士和酱汁等馅料的经典汉堡。西兰卡普自问世以来,深受欧美人士的喜爱,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西兰卡普的起源西兰卡普起源于意大利南部的内波利,最初是一种由当地农民以面饼包裹腊肠、奶酪等便于携带的便当食品,后来经过改良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品,深受欧美人士的青睐。如今,西兰卡普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的美食之一。西兰卡普的特点西兰卡普的最大特点是面饼的口感,微薄而有弹性,即使被包裹的馅料较多,也不会显得沉重。同时,西兰卡普中还融合了各种蔬菜和酱汁,口感丰富,令人爱不释口。西兰卡普的配料组合非常灵活,可以按照个人口味和喜好任意搭配,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制作西兰卡普的步骤1. 准备材料:面粉、鸡蛋、盐、橄榄油、番茄酱、切片芝士、蔬菜等;2. 馅料准备:将蔬菜和火腿等馅料切碎或切条备用;3. 面饼制作:将面粉、鸡蛋、盐、橄榄油等混合成面团,揉成光滑且有弹性的面饼;4. 烘烤:将面饼放在烤盘上,加热烘烤至发黄;5. 配料:将切碎的蔬菜、均匀的芝士、火腿等馅料放在面饼上;6. 包裹:将面饼卷成卷状,用齿签或牙签固定住;7. 烘烤:将西兰卡普放入烤箱中,烤制约5分钟至芝士融化即可;8. 调味:将番茄酱等酱汁和调味品均匀涂在西兰卡普上,即可享用。西兰卡普的营养价值西兰卡普是一种相对营养均衡的食品,其中含有多种蔬菜、芝士、火腿等配料,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元素。同时,西兰卡普中的蔬菜和酱汁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结语西兰卡普是一种美味且经典的传统美食,其香气和口感令人难以抗拒,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备受欢迎。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制作步骤,大家可以在家中轻松制作出健康、美味的西兰卡普,快来尝试一下吧!
2023-09-07 15:39:151

西兰卡普是哪个民族具有代表的民间织品。

西兰卡普是哥伦比亚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织品,属于哥伦比亚原住民族之一的印第安纳人的传统手工艺品。西兰卡普是通过传统的手工编织技巧制作而成的彩色织物,通常用于制作服装、饰品和家居用品。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展现了印第安纳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西兰卡普是哥伦比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印第安纳人族群身份认同的象征。
2023-09-07 15:39:221

民族风情:石柱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语,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馋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 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为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2023-09-07 15:39:301

土家西兰卡普是哪里的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西兰卡普是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土家妇女擅长纺织早见史籍。秦汉时期,人们把土家先民的织锦称为“(上宗下贝)布”,是皇室的上乘贡品。到了宋代,土家织锦工艺兴盛,广泛流向市场交易中。这时的“溪布”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上宗下贝)布”的传统。明清时期土家人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独特制织程序,达到较高的水平。今天的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特有的工艺品,已经从山寨,走向全国,甚至冲向世界了。1985年,土家族老艺人叶玉翠与汉族工艺美术家李昌鄂合作的五幅《开发山区》织锦壁挂,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好评。打花老艺人朱么妹,熊1织的两幅壁挂,一幅参加过加拿大的中国工艺美展,一幅参加过坦桑尼亚、赞比亚的中国工艺美展。
2023-09-07 15:39:381

西兰卡普的文化价值

西兰卡普的图腾文化是土家族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格外引人注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振兴当地旅游经济的优势资源,一大批专家学者和织锦手工艺人在这一环境背景下创作出大量的表现土家族居住地自然风光与独特民俗风情的西兰卡普图案纹样,如摆手舞、土家风情、土家儿女等。西兰卡普古老的编织方式,卷草纹原本弯曲的曲线均由直线、斜线代替,所以就变成了西兰卡普图案纹样中的菱形的花瓣。这一情况的出现表明了土家族人在吸收了外族纹样后又将其用土家语重新命名,用于表现土家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生活用具等,这都显示出了土家族人的智慧。在清朝雍正时期,“蛮不出境,汉不入峒”这一禁例被打破后,土家族人开始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其中就体现在西兰卡普的图案纹样上,一些汉族常见的表达吉祥美好寓意的用语以及图案纹样被土家族人运用在西兰卡普中,成为西兰卡普中特有的系列纹样。
2023-09-07 15:39:451

酉阳苗绣和西兰卡普属于酉阳八百吗

酉阳苗绣属于酉阳八百,西兰卡普不属于酉阳八百。因为酉阳八百是指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最具代表性的8种手工艺品,酉阳苗绣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兰卡普是一种以鸟羽毛作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的传统手工艺品,不属于酉阳八百。
2023-09-07 15:40:181

恩施特产有哪些土特产可以带走恩施有什么特产可带走的

恩施可以带走的土特产有:* **鹤峰茶。**鹤峰茶是湖北恩施的特色名茶,鹤峰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晋时期就已经有记载。* **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是恩施市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玉露茶汤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醇和,饮后回甘,具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功效。* **宣恩火腿。**宣恩火腿是湖北恩施的特色产品,宣恩火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朝同治年间就已经有文字记载,2012年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巴东土腊肉。**巴东土腊肉是湖北恩施的特色产品,恩施巴东的人们自古都有制作腊肉的习惯,巴东人制作腊肉与别地制作腊肉的方式有所不同,巴东人制作腊肉会选择自家养的年猪,年猪宰杀过后用盐腌制,最后用柏树树枝、桔皮等点燃熏制,这样制作出来的腊肉色泽焦黄、熏香浓郁,美味可口。* **来凤藤茶。**来凤藤茶是湖北恩施来凤的特色名茶,在1996年就已经有专业化的生产,2013年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上是恩施可以带走的土特产,此外,恩施还有凤头姜、西兰卡普、宣恩火腿、雷家坪椪柑、关口葡萄、建始猕猴桃、景阳白柚、马坡茶等特产。
2023-09-07 15:40:262

湘西有哪些可以带走的特产

我们知道湖南湘西的人家很多都是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厚,这里的特产自然也有其当地特点,我们湘西游玩时,可以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带一些土特产回去,将美好的心情和他们一起分享!西兰卡普西兰卡普在土家语里是土花铺盖的意思,是一种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十分受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苗族银饰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它融合了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湘西蜡染苗族的蜡染成品大部分都是深蓝色底色现白花。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放入染料缸中浸染出的。蜡染花布可用来作壁挂、屏风、被面、桌罩、服装等。工序复杂,花色独特,民族风格浓郁,是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古丈毛尖在古阳镇,“古丈白毛尖”茶、“七叶参茶”和茉莉花茶等都是御用佳品。“清明茶”为茶中佳品,有独特香味,具有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色泽翠润,白毫满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绿嫩等特点。凤凰米酒凤凰米酒是一种糯米酒,当地人叫“甜酒”。顾名思义,就是甜甜的酒。这种酒一般度数不高,只有十几度甚至几度,口味绵醇,不上头、不辣喉。米酒分为黄酒、糖酒、清酒、稠酒等多种。能开胃提神,并有活气养血、滋阴补肾的保健功能。在婚嫁宴席上,米酒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2023-09-07 15:40:351

西兰卡普的编织机称为

西兰卡普的编织机称为木腰机。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编织历史更为悠久。古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最早发明了一种具有开口,引经打纬的原始织机——踞织机,是为现代织机的始祖。踞织机又名腰机,与传统认知的织布机不同,它没有机架,前后两根横木,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来编织,以人的腰和双脚代替了支架,故形象的得此两个名称。
2023-09-07 15:40:461

西兰卡普歌曲原唱

谭思弦。谭思弦,生日:1987-02-28,国籍:中国,主要成就:2014年发行专辑《梦回土家》民族:土家族。是西兰卡普的原唱,发布与2010年2月4日,部分歌词:翻个岗岗儿是你树,花儿也有果儿也有,今生就要织卡普,西兰哟爬上喂白果树哟喂。
2023-09-07 15:41:051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与“摆手舞”并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与“摆手舞”并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
2023-09-07 15:41:131

西南卡普现状

竣工状态。截止到2023年3月30日,西兰卡普研学基地建设项目已基本竣工,预计2024年可以大规模接待研学旅行人员。
2023-09-07 15:41:201

恩施特产有哪些恩施购物攻略

来恩施旅游,一定要带一些特产回去,恩施内的舞阳坝是恩施的中心位置,也是当地最繁华的地方,很多的商场都集中在这里,可以在这里挑选购买,不建议去旅游购物店或是恩施土特产专卖店这类地方购物,价格都会很高,不实惠。恩施豆干 豆干是豆腐干的简称,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豆制品小吃。恩施州的巴东五香豆腐干和柏杨豆干是当地最为出名的特产,一般在当地的超市都可买到。巴东五香豆腐干:巴东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柏杨豆干:柏杨豆干成品色泽金黄,美味幽长,绵醇厚道,质地细腻,无论生食还是热炒,五香还是麻辣,均有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之感。来凤皮蛋无铅松花皮蛋是来凤县传统产品,利用来凤本地麻鸭所产鸭蛋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蛋清如玉,上有松柏叶状花纹,俗称松花,食之鲜嫩味美,余香满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日本自唐代从中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来凤杨梅来凤杨梅是武陵山区的稀有珍果,果实6月中下旬成熟,肉质细软,甜酸多汁,核小,品质上等,营养丰富,倍受消费者青睐。来凤县目前有百年以上的古杨梅108株,其单株产量最高可达1000kg以上。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为一种土家族织锦。土家语里“西兰”意为“铺盖”,“卡普”是“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人民的花铺盖,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尤为土家族女儿喜爱,被称为“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俗,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必须在织布时挑花刺绣,制作图案美丽的西兰卡普。西兰卡普的图案纹样丰富饱满,色彩鲜明,取材于日常生活、自然风光等,斑驳陆离,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土家族风格。恩施州来凤县民族路146号有一家专门经营西兰卡普的店铺,有兴趣的话不妨前往逛一逛。百鹤玉百鹤玉为距今4.36亿年前形成生物化石,主要生物结构有海百合茎、珊瑚等古生物,百鹤玉纹理清晰、新颖、别致,再现了浅海相生物的自然生态之美,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新品种。百鹤玉工艺品高雅古朴,主要工艺品种有条石、方石、圆石、玉雕动物、玉镜、玉器等。
2023-09-07 15:41:281

恩施有什么土特产

腊肉腊肉是当地的特产之一,在地摊或者餐厅都可以品尝到。顾客选好腊肉后,店主或摊主把顾客挑好的肉放在煤炉里烧,直烧的油都流出来了,然后扔进加碱的开水里浸泡,再用清洁球在肉的表面拼命擦拭。不一会儿,一块黄皮鲜肉的腊肉就做好了。恩施尤鲁恩施尤鲁:属于绿茶。因其紧、圆、直、色绿、玉石珍贵而得名。茶树种植在五峰山地区。春茶最好,其次是秋茶和夏茶。古时候蒸绿茶是用来做饼茶的,现在改成条茶了。成品色泽青翠,紧实圆润,细直如针。用开水冲泡后,茶叶重新浮出水面,沉到杯底,平静而完整,碧绿而明亮,茶汤晶莹剔透,碧绿而明亮,清香如紫菜,甘甜而味深。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品格,又体现了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因素的社会和时代特征。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因素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土家西兰卡普的福禄犀首、傅贵双全等汉字织锦图案是体现中土文化交流的织锦工艺品,使西兰卡普步入了更高的艺术品位。土家语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西兰是被套,卡普是花,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花毯。土家族姑娘从小就跟长辈学,结婚时拿全套织锦当嫁妆。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一般以红、蓝、蓝为经纱,纬纱可自由选择颜色。用古代织布机和挑刀手工挑,经纬断裂,反向挑织。西兰卡普因其构图大方、织工精致、图案丰富、色彩明亮、温暖、质朴而被誉为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里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满山的花都绣好了,却没有看到半夜盛开凋零的银杏花(银杏)。为了绣银杏花,她半夜独自爬上高高的银杏树和银杏花说话,不料被她又丑又坏的小姑子发现。她的哥哥听信了她嫂子的谗言,用一把小斧头砍断了银杏树。兰斯摔死了,但她的刺绣艺术由土家族流传下来。西兰卡普主要用作被套、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袋、艺术壁挂、锦袋等。强烈的色彩对比,简约夸张的设计,写实与抽象的结合,充满生活气息。其图案以土家族历史题材为基础,如四凤印、土地王五印等;有以生活习俗为题材的,如双峰朝阳、龙凤程响、麒麟松子、福禄犀首、岳龙门鲤、五子邓柯、鸳鸯戏水、野鹿带梅花、老鼠结婚等。以自然风光为主题,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还有动植物,如猴花、虎花、猫脚花、狗牙花、玫瑰、菊花、月红等。自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说它是与湘绣同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采花绣花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首情歌:白布四角,四角绣鹅;孩子烂了,大雁在,却不看才情和手脚。白杨豆腐干白杨豆腐干色泽金黄,鲜美绵长,质地醇厚细腻。无论是生吃还是爆炒,五香还是麻辣,都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回味。花坪桃片糕恩施土家族花坪桃片糕是恩施建始花坪吴家祖传秘方,结合当地丰富的核桃仁和糯米精制而成。吃起来又甜又软,是老人、小孩、游客的最佳食品。
2023-09-07 15:41:391

西兰卡普是哪个民族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语言,是花铺盖的意思,属于一种土家织棉,而且土家族人民总是会在花铺盖上冠以土字,花铺盖是土家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被称之为土家之花,而且花铺盖一般是10到20岁的女子编织而出的。西兰卡普属于什么民族1、土家族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语言,在土家族中是花铺盖的意思,是一种土家族的传统织棉,在花铺盖编织的过程中,人们总会在花铺盖上加上一个土字,让这种民间工艺包含有土家名族特色。2、土花铺盖土花铺盖在土家族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审美以及礼俗三方面的意义,受到了土家族人民的珍爱,是他们智慧以及技巧的结晶,土花铺盖还被称之为土家之花,对该民族有着深远的意义。3、意义作用土家族的女子在出嫁时都要亲手编织花铺盖,娶妻之家也会通过花铺盖的做工来推测新粮针线活技术,所以花铺盖的编织着大多是处于爱情萌芽期间的10到20岁的青年女子。
2023-09-07 15:42:091

西兰卡普的成就

西兰卡普组合是一个音乐组合,由分别来自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湖北省民族歌舞团、武汉音乐学院和武汉市歌剧舞剧院的吴姿霖、万莉、雷媛和杨娟(恩施州)4位女孩组成。“西兰卡普”是土家语,直译起来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音乐成就 2004年第11届“新盖中盖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
2023-09-07 15:42:161

擅长唱山歌和织锦是哪个民族

黑山
2023-09-07 15:42:335

利川西兰卡普度假区现状

未动工。利川西兰卡普峡谷度假区工程位于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该工程发包方为被告今开公司,承包方为被告恒通公司,截止至2022年8月8日,度假区工程未动工,由于双方公司有施工合同纠纷。
2023-09-07 15:43:031

湖北恩施特产有哪些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 全州辖恩施市、利川市及鹤峰县、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共八个县市。 总面积23961平方公里。 共有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民族。 全境绝大部分是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恩施市历史悠久,隋为施州,唐为清化郡,清为施南府,民国为鄂西行政区,抗日战争时期为湖北省会,现为恩施自治州首府。 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9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各种寺、庙和古城遗址保存完整。 恩施特产非常多,下面我就列举一部分 一、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织物: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土花铺盖,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 土花铺盖的图案,色彩鲜明,热情奔放。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 土花铺盖在色彩调配上颇有讲究,有一首三字 歌诀唱道:“黑配白,哪里得。 红配绿,选不出。 蓝配黄,放光芒。 ”表明了土花铺盖喜用对比色,用黑白衬托钩提。 各种钩状、锯齿状、梳齿状、缝合状、连锁等边饰,加上各种多角形的小花作为点缀,又以黑色衬底,以白色镶边。 于是,主次纹样由于黑白的衬托而显得既是界限分明,又是连成一体。 二是喜欢用暖色,大桔黄之类为基调,用于主要部位,具体配色又是变幻无穷的。 二、花坪桃片糕 桃片糕,又名云片糕。 关于其美名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来历。 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淮安府时下榻在一汪姓大盐商花园。 一日,看到窗外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乾隆诗情萦绕,情不自禁的吟咏出"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的诗句,可是到第四句偏偏卡壳了,冥思良久而不得。 这时,接驾的汪盐商恰巧棒着细花玛瑙盘子前来跪献茶点。 乾隆一想,正好趁这吃茶点的工夫,把窘相掩过去。 桃片糕薄薄的片儿,洁白晶莹,甚是惹人喜爱,放入口中,酥软香甜,乾隆交口称赞。 汪盐商乘机叩请皇帝给这祖传的茶点御赐芳名,乾隆欣然应允,眼前这糕点的色彩、形状、质地,岂不像外面飞舞的雪片吗?哪晓得他一高兴竟将默念的"雪片糕"写成了"云片糕",既然是御笔,哪是能随便更改的?后来以讹传讹,就沿用了"云片糕"这个名称。 云片糕用料是很讲究的,手工工序也是极其复杂的,从选米、炒制、碾磨、露制、陈化、炖制、切片到包装工序十余道,至少要在三个月以上才能完成,而且每道工序在温度、湿度、时间、技巧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譬如,单是磨面不同的人磨出的面在分量、光度和细度上是不一样的,它不仅需要耐力和经验,而且还需要有对生活的情趣与智慧。 清嘉庆年间,江南富商吴氏踏着"川盐入湘"的石级栈道,来到了施南府,来到了建始县,来到了花果坪。 吴氏一踏上这片迷人的土地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遂携家带眷在此安家落户。 此行,他们没有忘记带来江浙的小吃云片糕及其传统的制作工艺,也没有忘记带来江浙人的闯劲和他们生命因子中特有的适应能力与团结的精神。 有人说一个地方的饮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性格,云片糕糯、柔、香、甜的质地也许正暗合了江浙人的禀赋与气质。 他们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并将祖先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一面精心挑选清江流域的香糯米,一面细心拣选景阳河特有的纸核桃,并辅以白糖、猪油、淀粉等原料按一定的配方精制而成。 三、巴东独活 据《中华本草》记载,独活别名独摇草,又名巴东独活、肉独活。 平均海拔1700米的西淌村,山大人稀、森林植被密集覆盖、土壤肥沃,是独活的最佳生长地带之一,所产独活药效好,市场俏,被誉为巴东独活。 巴东独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巴东县溪丘湾乡、沿渡河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清太平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巴东独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巴东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巴东独活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四、金丝桐油 金丝桐油是湖北省来凤县著名土特产,其浓度大﹑色泽橙亮金黄﹑可牵拉成丝,故有“金丝桐油”之美称。 “金丝桐油”质量为中国桐油之冠,获湖北省“产品金奖”和“畅销产品奖”。 金丝桐油是一种良好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好、不导电、抗热潮、耐酸碱及防腐防锈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农业、军工、电器、化工以及家具、工艺品等行业。 金丝桐油的医药价值很高: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对治疗脑血栓后遗症和脑动脉硬化效果较好。 民间还用桐油治疗小孩肚疼,将桐油搓热后直接敷在小孩肚脐上便可,更具杀菌之功能。 来凤县是湖北省油桐基地县之一, 2005年在湖北省第二届林博会上来凤“金丝桐油”获得了“产品金奖”和“畅销产品奖”。 2009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湖北省来凤县申报的金丝桐油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五、沙地油栗 沙地油栗产于恩施市沙地乡,系恩施市林特局通过品比试验和生产试验,从板栗地方种中决选而成的板栗良种。 沙地油栗树冠紧凑,树势强壮,树姿半开张,圆头形,中果枝,叶大呈倒卵形,叶面有光泽,总苞椭圆形,中等大小,苞皮薄,成熟时呈十字开裂,出实率大于45%,实果平均单果重11克,果面粽红色、油亮、外形美观,涩皮易剥,果肉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据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测试,内含蛋白质8.9%、糖18.8%、8脂肪%、淀粉64.3%,含硒、锌、铁、钙等20余种微量元素。 该品种适合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微酸性黄壤和砂质壤土种植,每亩种植55-110株为宜。 2000年9月下旬,在湖北民院和恩施市 *** 主办、沙地乡 *** 和湖北民院园艺系承办的“恩施市板栗生产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全国种地的30多位知名干果专家对沙地油栗进行品评和学术交流,对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沙地油栗富含硒、锌、钙等微量元素,属地方优良品种,可在长江中下游或南方大部分地区示范推广种植”。 自此,沙地油栗踏上了快速、高效、科技含量高、规模开发的产业化建设轨道。 目前,沙地乡已发展沙地油栗3.2万亩,年产量达11万公斤。 六、玉米爽 该饮料具有浓郁的玉米香味,口感细腻滑爽,风味独特;同时该产品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有机硒等矿物质,且有降低血清胆固醇,调整肠道功需的有机硒,具有极高的调节视力和防癌抗癌作用,更是不可多得的食疗佳品,故被称为“中国一绝”、“黄金食品”。 七、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 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 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市东郊五峰山。 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曾称“玉绿”,因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故改名“玉露”。 恩施玉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恩施市 《关于划定“恩施玉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建议的函》(恩施市政函[2006]6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舞阳坝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八、大集珍米 大集珍米古为贡米,产于恩施市盛家坝。 该地区山清水秀,气候适宜,硒资源丰富,年产7500吨优质大集珍米。 采用国内先进加工设备进行精细加工,米粒完整,均匀,晶莹洁白,品质优良。 食之柔软可口,营养丰富,是理想的纯天然、无污染食品。 九、利川的坝漆 坝漆主产于利川的毛坝乡,因地而名。 其实虽是因毛坝得名,但坝漆的分布并不只在毛坝那个地方,与毛坝相邻的利川沙溪、咸丰活龙坪、清坪等地都产坝漆。 那样一个小地方出产的生漆,能在全国甚至全球都那么有名,的确是因为它有些非同寻常处的。 坝漆的主要特点,就是漆质浓厚、色泽光亮、气味芬芳、含水量少、附着力强、燥性好,漆酚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些特点和指标,是其他地方的生漆所难以企及的。 用现在的话说,是上佳的绿色环保生态涂料。 十、恩施生漆 恩施生漆与世界名漆——“坝漆”品质一样,有语赞曰:“看着像清油,照见美人头,摇动琥珀色,提起钓鱼钩。 ”生漆是恩施市传统的经济林特产品,分家生品种和野生山漆树两大种,通俗称为中、小木漆和山大木漆。 十一、黄连 黄连是毛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又名味连、雅连,因外形酷似鸡爪,又被称为鸡爪黄连。 恩施市是全国著名的黄连产地之一,故素有"黄连之乡"的美称。 十二、恩施腊肉 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十三、恩施黑猪 恩施黑猪是恩施山区黑猪的总称,属肉脂兼用猪种,与其他猪种相比,恩施黑猪肉色泽鲜红、细嫩多汁,富含钾、钠、镁、铁、锌、硒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是食中珍品。 十四、葛仙米 葛仙米俗称天仙米、水木耳,属蓝绿藻的一种,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葛仙米营养丰富,是宴席佳品,同时还有药用保健功能,据《全国中草药汇编》介绍,葛仙米“性寒、味淡,可以消热、收敛、益气、明目,主治夜盲症、脱肛;外用可治烧伤、烫伤及护肤美容等。 ” 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是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产区,这里适宜葛仙米生长的水田、池沼达670余公顷。 十五、恩施的酸菜 恩施的酸菜的确是一绝,很遗憾外地人对这个不以为然,他们理解的酸菜无非是四川的袋装泡菜,或者东北的酸菜。 恩施的酸菜跟这两种酸菜味道大不相同,这里就给你介绍一下恩施的酸萝卜,我希望能让你垂涎欲滴。 要有好的酸菜,先要有好的酸水坛子。 一口好的酸水坛子,有几个条件。 首先,坛子本身的质量要好,要肚大口小,封闭严密,不透气,坛沿能装适量的清水(可加盐,防止蚊子产卵,长出跟斗虫)。 最重要的是,在揭开坛盖的时候,坛沿的水不能返流进坛子里,以免损坏酸水的品质。 其次,跟酒一样,酸水的年代越久味道越醇厚。 有的坛子是传了十几代人的,那里面说不定还有乾隆年间丢进去的姜块呢。 第三,要注意保养酸水,防止变坏。 不能频繁揭开坛盖,揭开之后要尽快盖上,防止“喝风”。 要注意有些蔬菜虽然泡了之后很好吃,却可能让酸水走味,所以要尽量少往里面放,比如包菜、白菜帮、萝卜缨子。 有些蔬菜却不妨多泡,如新鲜的嫩大蒜、新姜和开春之前的萝卜,这些是养坛子的。 尤其是大红辣椒,坛子里不可没有。 还有一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吃的,或者不是很好吃,却可以丢一些进去,也有助于保养酸水,比如花椒、紫苏。 除此之外,在酸水保养上最重要的就是,坛子要注意加水和加盐。 十六、蕨粑 在恩施素有“蕨粑好吃根难挖”之说。 做蕨粑的原料是蕨,其嫩薹又称蕨菜。 这种野生植物盛产于恩施山区海拔1000米的大山之中,它的根经过加工便可获得淀粉,然后将其熬制成块,即为蕨粑,是恩施深山美食之一。 蕨粑蕨粑有很多种吃法,一般人们喜欢用它炒腊猪肉,这个菜做出来色鲜味美,香气飘满全院子。 还有的人将煮熟的米饭与蕨粉混在一起拌匀后煎成块吃,或者做成蕨粑丸子下鸡汤吃,也有人把蕨粑制成粉丝做凉粉吃。 蕨根还是许多野兽越冬的主粮,如野猪、土猪、刺猪冬天都爱拱吃蕨根。 据有关资料介绍:蕨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被收录在《黑色保健食品》之中,既可食用又可入药,富含铁、锌、硒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本草纲目》载其性微甘、凉,具有滑肠通便、消脂降压、通经活络、降气化痰等功效。 十七、福宝山莼菜 福宝山莼菜又称马蹄草、荨草、水葵。 是一种高等多年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暗红色,叶柄细长。 产自利川 福宝山莼菜相传为古代神山所赐,是水中一珍,自晋代以来为历朝皇宫御案之贡品,皇室宫宴之佳肴。 它可煮、可炒、可凉拌,尤其是与鱼肉、熟鸡、火腿、香肠等配在一起做汤,鲜嫩可口,味粘甘滑,色、香、味、形俱佳。 福宝山莼菜主产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福宝山沿线荒滩沼泽地上。 这里山泉清澈,林木葱郁,土壤有机层含量高,且无任何污染,这种优质生态环境为优质莼菜的生产奠定了首要条件。 如今,福宝山莼菜在宣恩、恩施等县市引种成功,为扩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福宝山莼菜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是同类产品唯一取得国家“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 十八、童子李 童子李主产于恩施市三岔乡。 由于其“结果投产早,果大质优、丰产、稳产、适宜性强”等经济性状十分突出,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 童子李果实似心脏,果面光洁,果粉薄、缝合线浅,果大,平均果重67克,果肉黄色,质地细脆多汁有香气,酸甜适度,核小,粘核,可食率高96.4%,含可溶性固形物10.2%、含糖7.44%、含酸0.93%、糖酸比8,因酸比11,果实商品性能良好,品质优良。 童子李易栽培,好管理,在海拔1200米以下栽培为最宜。 但其自花授粉结实率低,需配置授粉树。 十九、绿豆皮 他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又高,跟武 *** 吃的豆丝又点像,但味道要比豆丝好太多了。 恩施大多数人都钟情于它。 在恩施的小餐厅都能吃到的小吃,很多人早餐的首选。 做法:首先把绿豆、大米洗净用水都泡上一天打成浆。 然后把一个大锅洗净,文火。 用漏斗把打成的绿豆浆一丝一丝的倒入锅中,也可以在锅里贴上薄薄的一层烙熟后切丝。 这样一张豆皮就做成了,吃法跟面条的吃法都差不多,可以做成炸酱豆皮,肉丝豆皮,炒豆皮等等,做成自己喜欢的吃法。 二十、板桥党参 板桥党参,中药材著名品种,湖北省的特产,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原产于恩施市板桥镇,1981年7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板党”,也称“板桥党参”,简称“板党”。 板桥党参,有效成份含量高,品质优良,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 恩施板桥党参是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板桥党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 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4月27日起,对板桥党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二十一、恩施紫油厚朴 恩施紫油厚朴是湖北省恩施州的传统名贵中药材,因主产区位于双河乡双河桥,图1恩施紫油厚朴又名“双河厚朴”。 恩施州栽培历史悠久,产品质优、色紫、油润,故称“紫油厚朴”。 恩施市双河桥的紫油厚朴最为著名,数量多,树龄长,被誉为上品。 2005年8月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保护。 .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恩施紫油厚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5年8月25日起对恩施紫油厚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2005年第112号)。 . 二十二、合渣 合渣,又名懒豆腐。 恩施土家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 如今,恩施人吃合渣已不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的“奢侈品”了,平时在家里都能吃上合渣,许多餐馆更是把它当成一道特色菜上桌供应,深受顾客的青睐。 合渣的制作比较简单,只是在开头“推”的阶段稍辛苦些,因此人们称制作合渣为推合渣,其制作程序是:将黄豆洗净用水泡胀后,连豆带水在石磨上一转一转地磨成浆,架火煮开,然后放入切好的新鲜萝卜菜叶,再煮开,就制成了一锅乳白带绿的合渣。 由此可见,“推合渣”比起制作豆腐要简单得多,不用过滤,不用压榨,一般也不用点卤,难怪土家人又称合渣为“懒豆腐”。 合渣的营养搭配也很科学,黄豆中的蛋白质与萝卜菜中的维生素、无机盐配在一起,达到了合理膳食的效果。 在恩施,合渣的吃法很多。 有的吃得较稀,不加任何调料,常称为淡合渣,突出“喝”,时而还加洋芋一起煮食;有吃酸合渣的,是将合渣放置变酸,再食,既解渴又消暑;有的还制作成合渣火锅,张关合渣就是制作合渣火锅的典型。 张关合渣是将合渣煮好后点卤变得稍干,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鲜肉合渣、仔鸡合渣、鸡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锅。 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以合渣火锅为典型特征,尤以镇上一位黄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为地道。 张关合渣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人们戏称“全价食料”。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中外游客都特别喜欢吃,受到极高评价。 二十三、柏杨豆干 柏杨豆干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种地方特色菜肴,因产于利川市柏杨坝镇柏杨村而得名。 2011年1月16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 *** 将柏杨豆干工艺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柏杨豆干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 二十四、恩施菊花石 菊花石是生长在280万年前早二迭世下部地层中的一种天然岩石。 菊花石资源稀少罕见,目前世界上仅在我国湖南、湖北、陕西、江西等地有所发现。 湖北菊花石产于恩施地区,又称三峡菊花石,最早于1987年在宣恩县长潭河发现,之后在恩施市、建始县也有露面。 二十五、宝石花漆筷 宝石花漆筷,产自来凤县,是利用“金丝桐油”等若干种纯天然原材料经3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集实用与收藏于一体,色泽艳丽,古朴典雅,耐高温、摩擦,无毒无味,是盛开在民族产品中的一朵奇葩,多次获省、部精品奖,被指定为十一届亚运会专用餐具。 二十六、凤头姜 凤头姜,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主产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品质优良、风味独特,鲜子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美味可口。 远销东南亚市场。 生姜在来凤具有五百余年的种植加工历史,是本县闻名于全国的传统土特产,全县年产4500多万公斤,产量居全省之首。 来凤县凤头生姜品质独特,具有皮薄色鲜、富硒多汁、纤维化程度低、营养丰富、风味醇美等特点。 二十七、头顶一颗珠 头顶一颗珠别名延龄草、芋儿七、狮儿七、头顶珠,为百合科延龄草属植物白花延龄草,以根状茎及根入药。 恩施州是这种药材的重要产区 恩施特长还很多很多,因为版面在此不一一列举,如果你有幸来恩施,一般土特产门市部有销售。
2023-09-07 15:43:131

西南卡普的介绍

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土家语称,是土家族古老的手工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 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
2023-09-07 15:43:201

恩施的土特产有哪些品种?

一、恩施土特产有哪些品种恩施土特产有恩施尤鲁、恩施土豆、沙油板栗、恩施酱饼、大吉珍大米、恩施黑猪肉、幽香儿、中华童子梅、恩施竹筒酒、恩施酸萝卜、蕨菜饼、绿豆皮、鹤峰茶、来凤凤头姜、利川山药。恩施尤鲁是恩施的名茶,具有三绿,即茶青、汤青和叶底青。恩施尤鲁茶是我国传统的蒸青绿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深绿色的鲜叶为原料,经蒸汽杀青制成。恩施尤鲁制作严格,芽叶须嫩匀,成品茶条紧细匀,圆润光滑,色泽翠绿,香气清新。恩施马铃薯是恩施的传统名优产品。恩施人喜欢吃土豆,煮土豆煮土豆,燕麦粉也土豆粉。恩施山区的马铃薯品质最好,恩施马铃薯在西南山区有优势,会突出恩施富硒马铃薯。恩施土豆特色鲜明,肉色均匀,口感细腻,香味鲜美。板栗产于恩施市沙地乡。板栗树冠紧凑,树姿粗壮,呈半开式。种出来的板栗质量很好。沙地板栗平均单果重11克,果面红、亮、美、易剥、味甜、营养丰富。恩施酱饼是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的传统小吃。恩施土家酱饼的特点是香、甜、辣、脆,口感丰富,香中有香,绵中有嫩,辣而不燥,外酥里嫩。是恩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也是当地的特产。鹤峰茶是湖北恩施的名茶。鹤峰茶历史悠久,西晋就有记载。2012年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品牌产品。恩施鹤峰县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终年云雾缭绕,特别适合种植茶叶。种植的鹤峰茶汤清澈明亮,滋味鲜醇,香气宜人,回味无穷,被称为女王茶被英国人。二、恩施特产有哪些土特产可以带走恩施可以带走的特产有凤头江、恩施尤鲁、西兰卡普、宣恩火腿、来凤杨梅、巴东土家腊肉、雷家坪扎诺特、鲜轩、徐建、徐_、徐_、七味。特别是土家和苗族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了许多游客。专业介绍1.凤头江: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主产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鲜姜无麸质,脆嫩,富硒,多汁,辣味适中。用它做调料炒着吃很好吃。2.恩施尤鲁:恩施尤鲁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闻名遐迩,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产茶省份。3.西兰卡普:西兰卡普面料:土家语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在土家语中,希兰意味着床上用品,卡普意味着花,和西兰卡普指土家族的花被。人们经常把这个词地球在花卉床上用品以表明这一民间工艺所蕴含的土家族民族特色。:三、恩施特产有什么恩施的地理位置1.恩施特产有恩施尤鲁、金丝桐油、利川莼菜、板桥党参、来凤凤头江和利川黄连。恩施尤鲁是我国传统的蒸青绿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鲜叶为原料,经蒸汽杀青制成。金丝桐油是湖北来凤县著名的土特产,P浓度高,色泽橙黄。2.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湖南、湖北、重庆三省(市)交界处,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西与重庆黔江区相连,北与重庆万州区相连,南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连,东北与神农架林区相连,东与宜昌市相连。州域东西长约220公里,南北长约260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
2023-09-07 15:43:351

恩施市的西兰卡普源头到底在哪个具体的地方?

西兰卡普在来凤县生产,有多家,可以有较大的选择.
2023-09-07 15:43:475

土家族有什么民族传统么?????????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汉族也是
2023-09-07 15:44:085

2018恩施自助游恩施旅游景点大全

一、行程安排:第一天:早上:来到恩施,首先可以游览恩施大峡谷。该景点是恩施旅游的必打卡地,风景壮丽,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午:游览结束后,可以前往土司城,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第二天:早上:前往屏山大峡谷,这里的地势陡峭,植被茂盛,自然景观独特。下午:游览结束后,可以前往伍家台茶园,体验采茶和品茶的乐趣。第三天:早上:前往狮子关,这里地势奇特,有着山洞、瀑布和清澈的溪水,是一处非常适合放松和拍照的地方。下午:可以前往鹿院坪,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第四天:早上:前往恩施地心谷,这是一处壮观的自然风景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景观。下午:可以前往利川腾龙洞,这是中国已探明的大溶洞,也是世界特级洞穴之一。第五天:早上:前往梭布垭石林,这里的石林景色独特,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沉积岩地貌。下午:结束游览后,可以返回恩施市区,进行最后的购物和准备离开。二、交通方式:1. 飞机:从武汉天河机场乘坐飞机到恩施机场,大约需要1.5小时的飞行时间。2. 高铁:从武汉乘坐高铁到恩施,大约需要5-6小时的车程。3. 自驾:从武汉出发自驾到恩施,大约需要7-8小时的车程。4. 公交:从恩施市区乘坐公交车可以到达各个景点。三、住宿:1. 酒店:在恩施市区可以选择入住各种类型的酒店,从豪华酒店到经济型酒店都有。2. 民宿:在各个景点周围也有许多民宿可以选择,可以更好地体验当地的风情。3. 露营:如果喜欢户外活动,可以选择在景点周围露营,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以上就是对恩施自助游的行程安排、交通方式和住宿方面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游览的过程中,请注意安全,并享受你的旅程!
2023-09-07 15:44:382

西兰卡普的生存现状

195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土家族织花能手叶玉翠与湖南省美协工艺师李昌鄂合作,从事土家织锦的发展和创新,共同创作了《开发山区》等五幅“西兰卡普”作品。特别是《开发山区》,叶玉翠按照李昌鄂有山、有水、有田土、有畜禽的设计图案,经过多次现场观察,反复琢磨构思,发挥了她40年来练就的布局、调色技巧,融汇了传统技艺,倾注了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获得各国人民和专家的赞赏。后来省美协将它送到北京展出,受到国内外美术家们的一致好评。被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品展销会,到东欧各国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青少年织花能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新创了《韶山景》、《北京八景》、《摆手舞》、《熊猫》、《乌云花》、《蝴蝶菊花》、《狮子滚绣球》、《土王五颗印》、《张家界风光》、《七十二钩》、《寿星花》等十多种作品,为民族艺术的繁荣增添了崭新的内容。1979年11月,作为西兰卡普的传承人,叶玉翠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术、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党政领导的接见,《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光明日报》纷纷报导了她的事迹和主要作品。1981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肖离来到叶玉翠的家乡湖南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采访,以《捞车河畔一天孙》为题,在《大公报》上报导了她的事迹,在香港各界人士中轰动一时。
2023-09-07 15:44:461

西兰卡普中的蓝色,红色,黄色,紫色是用什么天然植物材料?

2023-09-07 15:45:031

西兰卡普情韵 开头的一句话“依呀么呀咿呦喂” 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拟声词,不需要太在意。
2023-09-07 15:45:181

湖南有没有神话传说?

你搜索:湖南道县 血色神话
2023-09-07 15:45:452

西兰卡普是哪个民族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土花铺盖,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
2023-09-07 15:46:201

恩施特产有哪些土特产可以带走

  恩施可以带走的特产有凤头姜、恩施玉露、西兰卡普、宣恩火腿、来凤杨梅、巴东土腊肉、雷家坪椪柑、关口葡萄、建始猕猴桃、景阳白柚、鹤峰茶、来凤藤茶、马坡茶。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    特产简介   1、凤头姜: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主产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鲜子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拿它当做香料炒菜很是美味可口。   2、恩施玉露: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   3、西兰卡普:西兰卡普织物: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2023-09-07 15:46:281

西兰卡普的起源传说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史籍中只有零零碎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 就是历史上对土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 。一般文献上对于土花铺盖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 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铺盖。另一种传说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2023-09-07 15:46:361

什么是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2023-09-07 15:46:501

西兰卡普的介绍

织物: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2023-09-07 15:46:581

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2023-09-07 15:47:121

湘西芙蓉镇有哪些特产?

蕨菜,山竹笋,香椿,天然松菌油,鸡耳根,牛肝菌,干豆角,干茄子,干蕨菜,干竹笋,干香椿,干苦瓜,干辣椒等干货以及具有湘西特色的腊乳猪,苗家腊肉,苗家酸鱼,特色牛肉干,酸豆角,麻辣香椿等。
2023-09-07 15:47:281

西南卡普的制作工艺

西兰卡普是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 、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 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 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2023-09-07 15:48:001

土家族特色

武汉这里有人卖土家族烧饼 口味不错,2元一块, 。。。。。。。。
2023-09-07 15:48:325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服饰     土家人曾有过男女都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椎发,装束一样的阶段。大约在清“改土归流”后男女的装束才有了差别;解放初,除女子由穿裙改为裤子外,其服饰在200年间变化不大。   土家妇女的头上缠着7尺或14尺长的成圈形的墨青丝帕或布帕,上装为矮领、左衽大襟、大袖的麻质和棉质短衫,由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缝纫而成。老年妇女喜欢青、蓝色的布衣,只在两衣角绣些花卉图案,女装的衣领高五分左右,上面有三条花带,叫 “三股筋”,托肩在外,托肩外缘和外缘下的衣襟边缀上一条宽青边,边下再贴三条等宽的五色梅花条,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平时,妇女穿的上衣,有无领和矮领,长襟和短襟两种,在一片素色的衫底上,托肩及衣襟边都压有另一颜色的布条。衣襟的左右角或一角,有的绣着小花朵,袖口也压上两条另色的布条。已婚妇女袖口较大,把衣袖卷上以便幼儿吸乳。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裤脚处滚上梅花条。   妇女的首饰多而富有特色。除发髻上的银钗外,在着盛装时,还戴各种式样的金银发花和“灯笼”、“瓜子”、“单环”、“两环”等银耳环;胸前右衽扣上“银环”,在环上挂着八串银链,在链上系着银牌、银铃、银牙、银挖耳,手腕上戴手圈,手指上戴戒指。   男子服饰比较简单,把头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成“人”字形,过去还在左耳穿耳环。青年男子喜穿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不等量的扣子。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素色布条“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男子穿白布围脚和青、蓝布的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   “西兰卡普”   土家族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史称土锦,也叫“溪州斑布”,是用以做服饰和被面的实用艺术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姑娘所创。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是一种美丽的实用装饰品。心灵手巧的土家姑娘们,十几岁就登上简单的木织机,开始编织“西兰卡普”作嫁衣。“西兰卡普”编织精巧,色彩鲜明,花纹朴素绚丽,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编织者可以随心把自己所喜爱的图案和彩线织上去,所以每一段制品都各有特色。据说图样多达二三百种,内容多为飞禽走兽、喜鹊闹梅等。姑娘织的最后一块“西兰卡普”往倾注她的全部才能,因为这将用作出嫁时的盖头,赶歌舞会的披风,若丈夫远行,使用来包衣物,让它永远伴随亲人。   湘西土家族的婚娶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结婚前一天新娘正式"开脸",请人扯去脸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发辫梳成“粑粑髻”。下午男方派两三乘轿子(花轿抬新娘,篷轿抬送亲的)和抬嫁奁的队伍。“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亲队伍的领队,其标志是拿一把雨伞。“二嘎”即管理各项礼物的督官,其标志是背一个花背篓。当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厨师茶钱等礼品。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女方要举行拦门礼。然后鸣炮奏乐,将轿子停在院子里,上席吃饭。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红呢子长衣,哭拜辞别祖先后,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上了花娇,哭着“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听到她的哭声为止。拜堂入房后,还要进行“夺床”,男青年闹新房。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端着茶盘向前来道喜的亲友、长辈敬茶,长辈还要送茶钱,婚后三日还要“三朝回门”。   “夺床”,按照土家族婚俗,新娘跪拜天地后,新郎新娘要尽快站起来,直入新房,抢先坐在床上,叫“夺床”。夺床的规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常坐在界线上。这时新郎也不让步,用身子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以外。双方互不相让,难解难分。这时新郎猛地一下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羞得一笑,夺床也随之告终,据说,谁先坐床,将来由谁当家。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因哭声文词巧妙,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其内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诉离别之情。出嫁前一天晚间,姑娘和乡邻姐妹十人围着火炕同哭,称“陪十姐妹”。土家族曾把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现在,除一些偏远山寨还保留“古之遗风”外,姑娘出嫁已无须袭旧时的“照例必哭”了。就是哭,也只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惜别之情。   给雄鸡献花的礼节   湘桂边境的土家族姑娘,有一个美丽而奇特的春节风俗,就是在腊月二十日左右花开季节,采摘火焰似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面,给雄鸡献花。   这是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遗留下的风俗,求的是日月正位、四时有序、五谷丰登。反映了土家儿女对自然的崇拜和喜爱。
2023-09-07 15:48:491

土家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短篇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土家族的 传说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家族的传说故事:罗兰娇的故事传说   罗兰娇是个蛮有才情的女子,她聪明机智,泼辣大方,至今人们还在传说她的故事。   出 嫁路上   罗兰娇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勤劳厚道的农民。过门这天,娶亲的队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拦住了。原来前面刚刚修建一座桥,正等着县里大老爷来“踩桥”,只有等他过去之后,一般的人才准通行。“路都管”(有称“押礼先生”的)去办了几次交涉,石匠师傅十分为难,怕把罗兰娇一行人放过去吃罪不起。罗兰娇想:“只要把石匠的心说活了,他们也会去担点风险的,让我来封赠他们几句”。于罗兰娇是打开轿帘,对“路都管”说:“请转告石匠师傅,我罗兰娇来封赠他们几句如何?”那班石匠早就听说罗兰娇是个大美人。美丽大方,心才口才都好,一直没有见过。今天机会好,正可以见识见识她,于是便答应了。罗兰娇下了轿,一步登上桥,封赠道;“新人踩新桥,新桥万年牢。月儿浮水底,长虹贯河腰。身托泰山过,石桥胜铁桥”。石匠师傅听了,一个个眼睛笑得像个豌豆角儿,连忙请罗兰娇过去了。后来,老百姓口中有句口头禅:“姑娘回娘家,踩不烂的铁板桥”。听说就是罗兰娇那封赠话的后头两句变过来的。   儿不嫌母丑   有一天,罗兰娇在河里洗衣服,几个花花公子见她衣着褴楼,嘀咕了一阵后,想挖苦她一番。其中各一个说:“甲子乙丑”。第二个说:“丙子丁丑”。 第三个说:“戊子己丑”。 第四个说:“庚子辛丑”。然后又一齐说:“壬子癸-----丑”!把丑“字”专门拖得老长,然后一阵哈哈。罗兰娇想都没有往心里想,开口就答:“少爷们,你们还忘了一丑”。 几个花花公子一听就惊讶。忙问:“怎么会忘了一丑?”罗兰娇回答道:“儿不嫌母丑”。   智斗县官   罗兰娇的名声很大,后来,有人还有眼睛有鼻子地说,罗兰娇的大门上挂着一块“万事不求人”的大匾。县官听说后,来到罗兰娇的家里。县官说:“听说你万事不求人,本县特来借四样东西:一是高过天的;二是深过海的;三是硬似铁的;四是软如绵的。限你三天之内送过来”。 罗兰娇说:“老爷,您今天可以带走。高过天的是人心;深过海的是衙门;硬似铁的是痴汉;软如绵关圣人。前三样我家里没有,关帝像倒有一张,不知大爷什么时候要?”县官又说:“本县还要问你,什么人行时(土语,幸运)早?什么人行时迟?什么人行时正当时?什么人一生背秋时(土语,倒霉)?”罗兰娇开口就答:“甘罗行时早;太公行时迟;老爷行时正当时;背秋时的,小人不敢说。”县官说:“快说无妨,本县赦你无罪。”罗兰娇连忙上前给县太爷鞠了一个万福,说;“普天之下,老百姓背秋时”。   “问路的”和“不问路的”   罗兰娇要回娘家,公公说,“你给我把u2018问路的u2019和u2018不问路的u2019带点回来”。 罗兰娇微微一笑,说声“要的”,就上路了。几天后,罗兰娇从娘家回来。公公问;“你给我带的东西呢?”罗兰娇笑吟吟地从包袱里拿出两样中药,说,“这是一包生地,是不是u2018问路的u2019。” 公公点点头。罗兰娇又从包袱里拿出一样中药,说,“这是一包熟地,是不是u2018不问路的u2019。” 公公又点点头。   “问字”   罗兰娇和丈夫在河里摆渡,来了几个秀才要过河。秀才们一上船就摇头晃脑地作起诗来。罗兰娇看不惯,要出出他们的洋相。船一靠岸,罗兰娇就对秀才们说:“各位秀才知书识礼,满腹 文章 ,我想请教几个字。”秀才们满不在乎地说;“请把”。 罗兰娇念道,“u2018咔u2019嚓一只舟,u2018嘎u2019呀离滩头。u2018绑u2019荡推过去,u2018哐u2019而乐悠悠。”请问;“每一句开头的一字怎么写?”那四个秀才你望我我望你,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就溜走了。(也许他们不懂土家语)。   土家族的传说故事:西兰卡普凄美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寨子上有个叫“西兰”的姑娘,最会织土花铺盖,她织的花儿香得起,惹得蜜蜂飞来嗡嗡叫;她织的鸟儿飞得起,惹得四方八面的鸟儿飞来贴着织锦喳喳叫;她织的鱼儿漂得起,惹得猫儿围着织锦咪咪叫。山上的花河边的花十样百样都被她织完了,她问姑姑:“还有什么花呀?”姑姑说:“没有了没有了,我所见的花都被你织完了。”她问婶娘:“还有什么花呀?”婶娘说:“没有什么花了。”   有一天,西兰碰到一位白胡子公公站在后园的白果树下,慈祥地对她说:“姑娘,你怎么不织白果花呢?白果花才真的漂亮呢!”西兰从未见过这位老爷爷,她惊奇地问“白果真的开花?”白胡子公公说:“当然开,只是开在深更半夜,寅时开,卯时谢,要有诚意和耐心的人才能看到。”   西兰照着白胡子老公公的话做了,每晚夜深人静的独自走进后园,坐在树下等白果开花。等了一夜又一夜,还是没见白果开花。这事让嘴尖的嫂嫂瞧上的,便向丈夫搬弄是非说:“西兰每天半夜三更守在后园,不晓得她等哪个男人?”人有脸,树有皮,当哥哥的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妹妹丢人现眼,于是也把这事盯上了。   这天晚上,西兰照样三更半夜走到白果树下。在圣洁的月光下,白果花果然开了。一树树,一朵朵,像雪一样洁白,像玉一样无瑕,香在半夜里,开在月光下。西兰好高兴啊,摘了几枝正准备回房挑灯夜织,把这最美丽的花织进织锦里,突然一斧头劈来u2026u2026听了婆姨的小话的阿哥,一气之下喝得大醉,拿把斧头冒冒失失的连夜寻来,果然看见西兰一个人站在树下,便不问青红皂白地挥斧砍来,西兰倒下了,碧血染红了白果花。她死后化做西兰鸟,日夜哀鸣:“枝头嘁嘁喳喳,后园白果开花,查切是非小话,哥哥错把我杀u2026u2026”为了纪念这位为追求美好而献身的土家织女,人们从此以西兰为名,把土家织锦命名为“西兰卡普”。   土家族的习俗   节日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 元宵节 ,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 清明 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 端午节 ,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 ,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   婚恋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 唱歌 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u2018上头u2019。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u2018陪十姊妹u2019;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u2018贺号u2019,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u2018陪十兄弟u2019,又曰u2018坐十友u2019。”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丧葬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祭吊死者,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后来,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鼓”,又称“跳撒尔嗬”。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来或舞或观。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跳丧鼓”的形式分为“待尸”、“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段,基本动作有“虎抱头”、“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燕儿含泥”、“猛虎下山”等十几个套路。“跳丧鼓”有文舞(文丧)和武舞(武丧)之分。“文丧”中最具特点的是“哭丧”,“武丧”是和民间 武术 相结合的一种跳法。   “跳丧鼓”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土家先民开拓疆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 事迹 的,等等。   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几乎涵盖了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耕作、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饮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比如:   岁时农事方面,“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除夕 之日,妇女忌推磨舂碓,忌梳头、洗衣,怕来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妇女忌动针线,以免犁田耙齿钉着牛脚和稻禾,苞谷长钻心虫;忌汤泡饭,防止天下雨冲毁庄稼。 立春 之日,忌挑井水; 立秋 一日,忌摘蔬菜。春耕开始,须看日子,忌羊日下种,下种后至 小暑 节,逢龙日不动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产妇不能坐在堂屋门槛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亵渎神灵;不能以脚踩灶,在灶门口烘脚,认为是对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篓和扛着锄头进屋;不准将撮箕倒挂在堂屋里。在节庆、喜事、出门办事之时,禁说不祥之语,要多讲吉利话。过年过节,忌猫进屋,俗称“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祭祀丧葬,亦忌闻猫声,严禁猫靠近。 猜你喜欢: 1. 七夕节送什么礼物 2. 鲁班的传说故事 3. 中秋节的传说作文_ 4. 雁荡毛峰茶的传说 5. 中秋节的彩铅手抄报
2023-09-07 15:48:571

有谁知道土家族(摆手舞 哭嫁)?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仅永顺、龙山一些偏僻地区,只会讲土家话。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土家族民俗 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板凳龙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龙灯”的舞蹈形成。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活动时间多在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庆节日亦有之。灯戏  灯戏是流行武陵山区民间的地方戏种。其特点有四:一是服装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4人;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广场皆可。灯戏因演出意义不同而名称各异新春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祀,称“清明灯”,寿诞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公灯”。灯戏剧目肯60多个。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不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薅草锣鼓  土家人谓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此两项农事,均值盛夏时节,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心身,即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罗鼓。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为祝愿年吉庆有余: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腊肉拌糯小米蒸制成菜,供“团年”时合家品评,以米、肉为题讲四言八句求吉利。南剧  南剧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乐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声腔组成,又与公傩戏、灯戏、本地山歌及祭祀音乐等汇融,故成为一种得具特色的剧种。南剧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乐组成,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文武兼备,文戏武唱,气功武术杂于其中。剧种多为传奇戏和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近千。 8、傩戏  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出”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折子戏和连台大戏。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傩戏以古朴、简单、生活化而受乡村人民喜欢。乡民逢酬神祭祖、祝寿、添子、婚丧、荣升、金榜题名、迎神赛会以及消灾求福、冲难去邪,皆演傩戏。过社  土家人重视春社,即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社日前十天便有过社者,过社的主要活动有二,一是上坟祭祖,但祭扫新坟不过检;二是吃“社饭”,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莱、豆千粒、腊肉丁为佐料蒸制的糯米饭,亲邻好友,彼此馈赠以示和睦团结,社日禁锄犁,否则会妨农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转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哭骂媒人。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流传在武陵山区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种古老传统的土家工艺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为土家族人的花铺盖,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之花。西兰卡普,在北宋时期就名噪一时,这种用棉纱彩织的布,当时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种贡品。同时,土家人也用来美化自已服饰。到了近代,色彩热烈鲜明,纹样丰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据说,这种陪嫁品必须要新娘新手纺织,花样由新娘自已构思,图案是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织工精细,色彩绚丽、样式古朴典雅,质地精良。西兰卡普讲究花纹图案和做工精细。被面上的花纹图案,由各种彩色丝线纺织而成,花卉和图案达100多种。西兰卡普一般每幅宽约50厘米,3幅连缀可做被面,单幅可做枕巾、围裙、桌垫、脚被等。过月半  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姑娘,这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订七月初一至十五,均为过月半。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并以香、烛遍插小径,谓之路烛,化钱于野外,施给孤魂游鬼。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种小乐器,它的制作是简单,只要用三四寸长的小毛竹一节,凿四个小孔,内装一个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劳作间歇或闲暇时,或蹲在古树下,或立在小溪边、竹林中,或三、五人齐奏,或一人独奏,他们眼望长空,吹奏着自己的心曲,那种古想方设法悠扬的曲调,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个妇女叫冬冬,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常常帮助另人织土花被面,织蛇皮花带,做鞋,缝衣,因此土家人都喜爱冬冬。后来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给土王爷相等王宫,冬冬的丈夫临走时说:“在桃花开的时候,我就要回来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树下,望着桃花开,等候丈夫回来,等得苦闷,她随手折了根毛竹,凿了小眼,留了活舌。对着桃花吹奏起来,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开了,桃花落了,丈夫还没有回来。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时,飞来一只小喜鹊歇在桃枝上,对冬冬报信说:“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来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听得恶讯,也在桃树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后,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夜静更深的夜里,还可听到这悠扬凄楚的声音。  土家族人民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时把这小乐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变音。过赶年  南方人过春节多叫“过年”,而土家人的春节叫“过赶年”。赶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人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计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厣斗志。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人过年,还要杀年猪、春糍粑、做点心。特别是这个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压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后,总是五个一串串起来,另外还要做五个大粑,他们叫“库弄糍粑”。原来这种粑粑是用来向土五进贡的,后来没了土王,但习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据说,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六月六  古历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纪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土家山寨喜气洋洋,杀猪、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远方的客人接来家里作客,家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晒一晒,女人们在溪流里洗头发,晚上灯笼火把,还要在摆手堂里跳摆手舞。  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闹饥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饿死了,有一晚老娘给覃厘托梦,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里练三年六个月的箭,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听了老娘的话,在后山栽了山楠竹,自己关起大门在堂屋里练箭,嘱咐嫂嫂等到满了三年六个月,看到鸡飞狗上屋就喊他。过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烦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鸡赶得满天飞,然后高声喊覃厘,说是三年六个月了,鸡飞狗上屋了。覃厘听得嫂嫂的喊声,慌慌张张地开了大门,然后拉满弓,连发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后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们还没骑上马背,射出的箭也没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钉在龙位上的简杆一看,上有“湖广覃厘”四个字,于是派兵马大元帅带五千兵开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进大山,躲了三年六个月,兵马大元帅好象海里寻针,没见覃厘的踪迹,安排回朝日期,谁知覃厘在山沟里洗澡,背上三务金龙闪闪被官兵看见了,于是被抓住解到京城,关进监牢里,嫂嫂也跟着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嘱咐覃厘说:“你只要说背上的金龙是画成的,皇帝就会放你。”第二天皇帝亲自审问。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龙,本不敢杀他,问是生成的还是画成的,覃厘记得嫂嫂的嘱咐,答应说画成的,皇帝听说是画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斩了,嫂嫂赶到杀场,抱住覃厘痛哭,血溅在她的衣服上、头发上。覃厘被杀之后,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鸡犬不叫,皇帝知道杀错了,皇帝不穿龙袍,不登龙位,让覃厘的阴灵穿一龙袍、坐一天龙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这天晒衣服也叫晒龙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传说,这天女人们洗头发,也是因为血油在嫂嫂的头发上留下的故事。现在土家地区流传有“三年都等了,却等不起六个月”等俗语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牛王节  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从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煮稀饭,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词》。 据说念到这里,老牛眼泪汪汪,感到主人讲到它的内心之处。  相传,牛王原是天的一员神将。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观看凡间风景,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饭吃,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给凡人送粮食种,让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要求,但嘱咐说:“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欢欢喜喜来凡间,给凡人送了许多种子,并教给耕种的方法,但他慌慌张张把玉帝的话传错了,说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粮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过好了,个个吃得肥胖胖,没有事做,敲着鼎罐盖唱歌,闹得玉帝不安宁。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了饭没事做,你到粮食地里撒些草籽种,后业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薅草草吧。”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话听错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种,后来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们边薅骂,骂玉帝害死了凡人,骂得玉帝不耐烦。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把好事做坏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帮凡人拉犁拉耙做阳春去吧,饿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这天,牛王下凡了。从此以后,后王老老实实地给凡人做事,帮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头不得歇气。饿了就吃青塞肚皮。人们为了报答牛王,于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驾”,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风俗还牢牢保持着。堂屋  土家发居一般依山而建,律明三暗王布局,两厢吊脚楼,正房中间为堂屋,堂屋上设香盒(神龛),供奉名路神主。堂屋子是土家人祭祀活动的神圣之地,也是举办婚丧嫁娶重要仪式的场所。尤其是每遇年老亡故的丧事,土家人都要在堂屋举行跳丧舞的悼念活动。土家人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因而丧事喜办,用欢快热烈的跳丧舞悼念亡灵,活跃气氛。所以,《随书》志上说:“老人死,置尸棺舍,领里少年,各持弓箭,绕棺而歌,以箭扣弓为节,歌其生平乐事以致终卒。”从这段史志看,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跳丧舞”,其意是远古的人们用弓箭驱邪防鬼,为亡者歌功颂德,相似于现在人们为死者开追悼会。
2023-09-07 15:49:092

来凤县的特产

●无铅松花皮蛋利用来凤本地麻鸭所产鸭蛋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蛋清如玉,上有松柏叶状花纹,俗称松花,食之鲜嫩味美,余香满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符合GB9694-88一级标准,达国内先进水平,荣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 ●藤茶又名山甜茶、龙须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的茎叶,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御湿、降血压、降血脂、保肝等功效,民间常用于高血压、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等病的预防。经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其水提物及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其有效成分为蛇葡萄素及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无毒副作用。 ●漆筷宝石花漆筷在来凤已有160多年的生产历史,用五年以上楠竹为筷坯,镶嵌贝壳,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古色古香,造型美观,集适用收藏于一体,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摩擦、无毒无味、不脱化等优点。曾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杯、国家民委旅游产品优质奖、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指定产品。 ● 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我国的四大织锦之一,是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之花。在土家语里,卡普是花,西兰是被面,西兰卡普意为土家花被面。按照习俗,土家姑娘出嫁要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花被面,因此,土家姑娘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编织。她们用彩色纱线编织自己的嫁妆,也编织出自己美好幸福的新生活。通过土家人民的不断创造,已制作出各种款式的手提包、壁毯、装饰品等。 ● 来凤杨梅来凤属杨梅的原产地之一。来凤杨梅色淡紫红至紫黑,肉质细软,甜酸多汁,核小,品质上等,营养丰富,风味佳美,是水果中的珍品。杨梅树冠葱翠,姿态优美,终年常绿,又是绿化的优良树种。全县有百年以上的古杨梅108株,单株最高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 ● 金丝桐油来凤桐油浓度高,色泽金黄,沾之可牵拉成丝,故称之为“金丝桐油”,1953年曾获得国家政务院“来凤桐油、质量第一”的称号。现为我县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 ● 凤头姜来凤生姜因其形如凤凰头,俗称“凤头姜”。据《来凤县志》记载,凤头姜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以其富硒多汁、无筋脆嫩、营养丰富、香味清纯成为我省乃至全国之名产,尤以仔姜脆嫩无筋在国内外生姜品种中独树一帜,品质明显优于国内外其它品种。1998年,凤头生姜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生姜品种。 ● 山茶油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去壳,晒干,粉碎,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茶油中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和其它添加剂。
2023-09-07 15:49:201

请问土家族有没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习俗 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节庆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2023-09-07 15:50:113

湖南有什么特产

湖南面积这么广怎么说特产啊!
2023-09-07 15:50:3610

土家织锦的主要工艺

西兰卡普的三种织物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采用了“通经断纬”工艺,所谓“通经断纬”,是指贯穿整个织物的经线是通的(另组成素底,不参与显花的纬线也是通的,但从布面上完全看不见。),而在同一根纬线起花的位置上,纬线可以根据需要无数次地断掉。由此,图案需要多少种颜色变换,它就可以断多少次,这样它可以使用无限的色彩来表现画面,表现空间特别宽广。大多数静态平面视觉艺术形式的风格,它都能表现,如:古典的、民间的、现代的,摄影风格的、国画风格的、装饰画风格的、西方绘画风格的等。工艺特性西兰卡普的加工设备十分古老,一直沿用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腰裹斜织机”。织机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筘、梭罗、踩棍、滚棒、篙筒、挑子、撑子、地桩和布鸽(又称鱼儿)等组成。西兰卡普的工艺比较复杂,全部是手工技艺,主要工艺流程有:纺捻线、染色、倒线、打桩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花织锦。织机的传动系统,主要为竹竿带动绳索,由绳索带动杠杆(俗称“鱼儿”),由杠杆及绳索带动综杆提综,完成织物组织变化的各种工艺动作。另外织机的动力来自操作者的脚力;经线的绷紧张力来自操作者腰部的力量;纬线的喂进和打紧全凭操作者双手。另外在准备工序过程中,纺纱捻线、染色漂洗、倒筒牵线、挑综装筘、梳线上机等,无论设备、工具、原料、工艺、图案、工序,都无一不体现出西兰卡普工艺的古老和厚重的文化。再者,西兰卡普抛开了常规意义上的织布梭,色纬全靠手工喂进、断开、变换且色纬织入毫无规律,这样使现代机械加工手段的渗透,形成了工艺障碍。另外由于织物组织选用的科学合理,虽然纬线是断掉的,但被阴地组织牢牢地固定住,整体织物强度没有受到破坏。所以有“土家人的一床打花铺盖可以用几代人”一说。
2023-09-07 15:51:061

西兰卡普的原料方法

土家织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土家织锦的织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这种织法织出来的产品美观整齐,结实耐用,光泽永存。它的画面多姿多彩,用色常借鉴艳丽的鲜花、鸳鸯的羽毛、天空的晚霞和雨后彩虹;也有的受宗教绘画的影响,具有素雅、古朴、沉着的特点。土家织锦在纹样组织结构上,多以菱形结构、斜线条为主体,讲究几何对称,反复连续,共有上百种传统纹样。目前市面上所见的绝大多数西兰卡普都是大工厂流水线上制品, 真正的西兰卡普非常罕见,因为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很多制法没有传承下来。从织锦的编制,到反复翻染,土家阿婆需要耗时半年左右,特别是在采摘植物制作染料的过程,受气候和天气影响很大,2012年的时候在湘西地区湘小伍家见过真正的藏品。
2023-09-07 15:51:221

歌词中有哟喂呀哟喂呀是华晨宇什么歌

hereweare
2023-09-07 15:51:372

张家界有什么特产?

鬼知道呀!鬼知道呀!鬼知道呀!
2023-09-07 15:51:495

万字符在中国违法吗

不违法。万字符作为中国吉祥符号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影响着民间艺术并且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万字符对于中西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对万字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我国传统吉祥纹样题材的发展与演变规律形成系统认识,有助于对这一世界纹样在中国的发展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推进我国传统吉祥符号纹样的发展。万字符是一个古老而流传许久的符号纹饰,它是"西兰卡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纹样。通过对西兰卡普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万字符的象征意义和构成形式,在西兰卡普的运用中,万字符以单独成型式和组合式两种方式存在。
2023-09-07 15:52:431

西兰卡普的图案色彩

土花铺盖的图案,色彩鲜明,热情奔放。土花铺盖在色彩调配上颇有讲究,有一首三字歌诀唱道:“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表明了土花铺盖喜用对比色,用黑白衬托钩提。各种钩状、锯齿状、梳齿状、缝合状、连锁等边饰,加上各种多角形的小花作为点缀,又以黑色衬底,以白色镶边。于是,主次纹样由于黑白的衬托而显得既是界限分明,又是连成一体。二是喜欢用暖色,大桔黄之类为基调,用于主要部位,具体配色又是变幻无穷的。
2023-09-07 15:5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