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拜求高人指点:请论述法律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三千字左右。拜谢各位大神了。

2023-09-24 00:21:27
共2条回复
慧慧

  第一部分(这是一篇论文,4000字多一点。)

  论社会工作与法律的相互影响关系

  【摘要】A 社会工作和法律都肩负着改善社会的使命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介入越来越多的案件,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断寻找法律作为支撑点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有序进行社会工作与法律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只有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才会使两个领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改善人类社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法律 社会工作者 改善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和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2001年对社会工作所下的定义指出:社会工作提倡转变,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以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藉以改善人类的福祉这个定义更多的是强调社会工作所应该具有的社会作用,而这种作用更多的体现为转变社会和改善人类福祉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由国家立法机构颁布,由法院诠释并由相应的处罚机构强制执行从而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它也肩负着改善社会的使命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弱势群体的关怀或是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可能是寻求法律的支持,或是案主触犯了法律,或是社会工作者自身出现了法律与价值的冲突等等在具有强制性的法律面前,社会工作者应当如何取舍专业价值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面前,法律的苍白无力,又如何解决当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行活动的时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 社会工作对法律的影响

  (一)社会工作推进立法进程坚定弱势群体维权信心社会工作过程对立法和政策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香港政府在受虐儿童法律上的演变可以说明法律是伴随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工作的介入而进行调整的初期,在发现虐待儿童现象时,政府颁布保护儿童及青少年条例以作惩罚,随着专业的发展和社会上虐待儿童现象的逐渐增多,社会工作组成了保护儿童调查组,提供专业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对儿童的保护;再后来,更多的司法和法律界人士的参与,打破了社会工作与法律专业之间的隔膜,全面发挥多个专业的优势,因此新修订了处理虐待儿童工作程序指引;随着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制定的法律加强了预防儿童受虐的多元化进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大众媒体的宣传推广所以法律的制定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整治向预防的调整,是随着问题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的而社会工作正是作为一个媒介将社会问题反映出来让政府知晓,从而影响法律的修改制定,使法律不断得以修改完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面对具体的案例和案主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基于行动研究,已经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服务者倾听者或救助者他(她的判断反思将会成为法律建构过程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而且将会对案主产生直接的影响。

  我们知道,社会工作者所进行的活动绝大多数是非营利性的当他们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引入到法律领域之后,非营利性的准则依然是无可改变的然而此种实践对于他们的目标群体来说又是及其重要的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处于弱势地位(包括但不限于经济上弱势)的人们,在自身法律知识缺乏和外部司法成本高的现实之下,极有可能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放弃维权的努力长此以往,人们的对法律的信心势必会大打折扣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势必会重新燃起人们对法律的信心或许,这样一种实践可以超越单个诉讼活动本身,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社会建构工程。

  (二)社会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推进案件的顺利进行

  在司法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所掌握的资料往往是司法过程中重要的依据社会工作者作为专家证人在英美法系国家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制度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一直以法系国家证据法中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专家证人是指:对该问题或与该问题相关联的事宜所具知识或经验,其对该问题或事宜的意见可被接纳为证据的人在我们国家,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司法体系的不断完善,此种制度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尝在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件前,就会对案主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在治疗过程中,案主的信息需由社工完全掌握以家庭暴力案件为例,施暴对象往往是妇女,当案主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时,首先要求案主进行咨询访谈,社工要做好访谈记录,包括准确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在访谈过程中案主的状态眼神动做等,因为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当事人真实的内心状况,利于社会工作者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些不是一般人能发现和记录下的为了取证,案主会去医院验伤,这时候需要社会工作者的陪同,整个诊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都需要与案主保持密切联系,案主的一系列举动都会引起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并记录在案不管是案主到医院验伤到法院起诉向妇联求助,还是向案主周围人了解情况,都要在社会工作者的陪同下协助进行社会工作者是除案主外最清楚并记录整个过程的人,他提供的证据将是有利的客观事实,有助于司法过程的顺利进行台湾大学实习过程中与法律相关之注意事项 一文中指出:社会工作者必须对于法院的运作体系有所熟悉,同时也必须知道在法庭上作证时应有何种适当之举动社会工作实务者与学生必须假定其所撰写之专业服务纪录个案纪录个案报告或联络信函等,皆有可能成为法院传票要求检视之特定文件;也有可能是检察官或律师搜集和检视之文件;且可能在法院里当庭阅读之文件其实,这也就是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除了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困难,还必须要在政策,特别是司法领域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

  二 法律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法律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社会工作实践中,法律与社会伦理规范往往指向一致,但两者也常常出现冲突与对立

  1.法律与社会工作伦理信仰的冲突

  法律是必须被强制实施的,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它可以不断地进行修改加以完善而伦理的遵守是自愿的,但违背伦理不意味着不受任何惩罚,他有可能受到法律制裁或是组织内部的处分或是不受任何处分,伦理都是英美常常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传统伦理秩序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生活秩序中,社会伦理信仰浸透到社会成员的头脑,道德的信仰习惯的信仰等体现了传统伦理秩序下礼法的强大影响当新的法律信仰到来时,人们面临的将是艰难的思想抉择社会工作中,道德信仰对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发生深刻的影响,他们往往遵循道义的传统,从道德的角度解决问题,法律的规定不被他们重视,没有在法律和社会道德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浓厚的道德伦理信仰对法律信仰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消极的道德信仰,给法律信仰的建立造成难题

  2.法律与社会工作伦理规则的冲突

  为了规范人的社会生活,群体组织往往形成各种规章制度和无形的约定这些规章制度和约定,与我国特有的伦理文化相结合,控制着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行为,成为对其具有约束力的人情礼俗习惯等伦理规则受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法律不是规范社会工作唯一且最重要的途径,而蕴含在社会中的伦理规则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工作行为规范伦理规则有许多积极的因素,但也存在着与法律相悖之处与法律的实施相比,具有相当活力的伦理规则实施过程很不规范,这种不稳定的伦理规则的实施和国家法强调的明示透明公开公正的理念相悖在社会工作领域,人权是最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侵犯人权的做法都是有悖伦理的,这些做法当中,有的却是合法的,比如实施死刑,是法律当中明文规定的这些做法中,遵循法律就违背了专业伦理而在另一些倡导人性化对待精神病人倡导公民正当的权益,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做一些非法行为,遵循了专业伦理而破坏了法律。

  鉴于法律与社会工作伦理之间的冲突和影响,国家立法时,应充分考量社会工作的特性,重视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的道德信仰和习惯信仰,发挥其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工作法律如果与一个社会的正当伦理观念或实际要求相抵触,人们很可能会产生消极抵制情绪只有尊重社会伦理,才能唤起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对待这种信仰冲突,我们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信仰冲突的直接碰撞积极维护和培育那些与法律信仰一致,有利于法律信仰生成的道德和习惯,同时也要坚决地摒弃封建残余不合时宜的思想习惯,为法律的正确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心动因,以此来推动社会工作的良好运行。

  (二)法律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影响

  法律是社会工作者帮助目标群体的依据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还没有统一而完整的法律,但依据我国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相关法律的组成部分根据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从业资格服务领域维权途径,可以分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特殊群体保障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社区法律制度;就业法律制度;社会团体和公益事业法律制度;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法律制度等等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工作能否更好地实现其改善社会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工作实践将是极大地促进。

  我国法律对社会工作者有明确的规定和管理办法,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的认定以及职业水平的考核都有明确规定,并指出社会工作者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所应具备的能力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惩罚制度,使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利于规范职业者的素质,发展社会工作专业。

  法律授权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事一些其他人不允许从事的活动,同时也限制社会工作者不可以从事只有其他某一专业人员才可以从事的其他活动社工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比如,法律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向指定的政府机构汇报情况等。虽然社会工作机构是非盈利的,但法律还是授权社会工作当中的某些服务可以收取相应的费用,这样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法律也规定某一社会服务应该提供给所有需要这一服务的人,比如,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就要面向所有的消费者,他们有权了解有关自己的利益的一切原因,无论年龄性别等其它因素,都不应形成限制。

  总之,相关社会工作法律若能尊重符合社会正常的伦理规范和规则,能不断地随着社会生活社会工作实践的变化而逐渐地修正和完善,社会工作者法律素质逐步提高以及社会工作更多的介入案件,社会工作和法律将可相互影响和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改善人类福祉。

  【参考文献】

  (1) 皮湘林-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9,(5)

  (2) 郭明霞.扶庆松-论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

  [J].-社科纵横.2009,(12)

  (3)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J]-政治与法律.2008,(10)

  (4)袁光亮-浅析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法律和社会工作者法

  律[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8,(2)

  (5)甘诺-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分析[J]-宁夏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6)张存刚.李明-发展社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J]-社科纵

  横.2005,(12)

  第二部分(其他关于二者关系的论述,一千字多一点)

  一、社会工作与法律的联系社会工作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需要同时运转。

  (一)从社会工作的范围看,仅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救人于危难,助人与解困的力量是微薄的,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把社会工作纳入法律范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社会工作中,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到社会工作机构内部的管理,从为受助者争取正当权利到受助者自决,无一不包含法律的内容。离开对法律的制定与推行过程,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二)一般来说,大量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常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有关。政治制度的不健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社会不平等,造成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某些社会不平等是由某种制度、法律的实施存在弊端而产生时,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必然要对法律进行修改,制定适应社会结构的法律。所以,法律是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法律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工作与法律的区别

  (一)社会工作与法律的学科地位不同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目前存在争论。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套助人方法和技巧,不是一门学科,其理由是社会工作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工作应该是一门学科,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理论,它借用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并对之加以组合,形成了对某些现象的独特解释。法律是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历史悠久、独立的学科。所以,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

  (二)社会工作与法律的体例结构不同社会工作的体例结构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务。社会工作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又以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是理论和实务的结合。此外,社会工作是研究和倡导社会进步,帮助人脱离困难,其学科价值较强。

  法律以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形成各个部门法。各部门法之间的体例结构总体上讲分为理论知识和对法条的解释两大部分。法律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则,具有普遍约束力。(三)社会工作与法律的特征不同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功能;行动取向;以多元化的服务面对人类的差异性;广泛的适应性。我们把法律的一般特征归结为四个方面,即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可见,社会工作与法律还是有很大区别,两者的特征不同,构成学科调整对象的差异。

阿啵呲嘚

你真懒,自己会写就图省事。这样可不好,你若是法学专业的,文笔最重要了。

建议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相关推荐

宁夏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宁夏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该期刊的主要刊载内容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学术评论等。根据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目录,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并不是核心期刊,而是属于一般期刊。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期刊的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等级是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机构进行评定的,不同机构的评价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机构来判断期刊的等级。
2023-09-09 00:22:451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录用后两年内能出版吗

能。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80年,已经有多年历史,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具有双刊号的期刊。主办单位是宁夏大学。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工业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报告、简报、快报等学术论文。
2023-09-09 00:23:071

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馆长

1、在宁夏图书馆最大的一所高校是哪个啊?2、宁夏大学参考文献地点3、宁夏大学的学术研究4、宁夏大学图书馆可以随便进吗在宁夏图书馆最大的一所高校是哪个啊?当然是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图书馆现由校本部B区文科图书馆、C区理工科图书馆和南校区图书馆三部分组成。馆舍面积总计3.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00余万册。宁夏大学参考文献地点宁夏大学图书馆。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宁夏大学参考文献地点是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大学的参考文献都被收集在宁夏大学的图书馆内,提供给需要的师生进行借阅参考。宁夏大学的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宁夏大学图书馆共有纸质文献150余万册,其中,图书馆藏书110余万册,各学院藏书近40万册。先后引进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超星学术视频讲座等。《汉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两种善本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学术期刊学校公开出版学术期刊4种,《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多年入选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5年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西北地区宁夏主节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多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3年以来先后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2008年,被《全国报刊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确定为核心期刊。多次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报核心期刊、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荣誉。宁夏大学图书馆可以随便进吗一般大学可以随便进,大学图书馆需要刷卡验明身份,宁夏图书馆应该也不例外
2023-09-09 00:23:141

渔父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平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参考资料: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2、 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2023-09-09 00:23:221

宁夏大学 怎么样

来了就后悔了。别来
2023-09-09 00:24:074

金林南的论文

1 “从政治的意识到意识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政治哲学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0 第19期;2 “自然的城邦如何实现城邦的自然——亚里士多德实践理性探析”,《文史哲》2010第4期;3 “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范式转换”,《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独著;4 “生产、历史与批判——在与韦伯的比较中解读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独著;5 “政治理性的自觉与悖反——意识形态理论的生成背景与历史分析” 《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1作者;6 “阿奎那政治认识中的世俗化和主体性倾向论析”《哲学动态》2009年第1期,独著;7 “自然的城邦和城邦的自然——亚里士多德政治观中的张力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独著;8 “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学科视角——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论析” 《求索》2007年第12期,独著;9 “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政治哲学发微—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现代法学》2007年第3期,第1作者;10 “从阶级到阶层——当代中国公共语境的转换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独著;11 “知识的统治与统治的知识——西方政治文明的‘河床"及其启示”,《东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独著;12 “西方政治认识论研究的‘支援背景"及其范式论析”,《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独著;13 “从政治认识到政治认识论——西方政治思想研究论析”,《河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独著;14 当代哲学认识论的主观化倾向与政治思想史研究论析”,《河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15 “道德生成与教育道德——道德教育内在机制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3期,独著;16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视域的反思与建构”,《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3期,独著;17 “创制思想政治工作的公共性——通过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第1作者;18 “社会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构建”,《求实》2002年第11期,第1作者;19 “政治社会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1作者;20 “政治的教育与教育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政治哲学论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独著;21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法性基础”,《河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作者;22 “《高等教育法》的立法缺失及完善思考”,《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独著;23 “关于高等教育法制基本问题的思考”,《河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作者;24 “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范式"论思考”,《江苏高教》2005年第1期,独著;25 “教育:灵魂转向还是技术培训——兼谈自由教育观念下的文科教育”,《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4期,独著;26 “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产业化”,《江苏高教》1999年第5期,第2作者;27 “论大学公共法律教育”,《河海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1作者;28 “试论西方三大法学流派共同倾向”,《河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作者;29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范式"之思考”,《学术交流》2001年第2期,第2作者;30 “宪政发展相关因素分析”,《河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独著;31 “文化中国、主权中国和主体性中国——汶川地震中国家认同观念思考”,《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2作者;32 “嵌入的政治——意识形态本质论析”,《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2作者。
2023-09-09 00:24:461

王春玲的主要论文

《简谈方言词典编纂的三个问题》,《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4期。《文言句式教学策略研究》,《高中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11年第10期。《国学传承与古汉语素养的培养》,《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 9期。《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例说》,《语文建设》2010年第9期。《双语环境下的民族语危机及对双语教学的一点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10 年第 6期。《汉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综合考察》,《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南方方言程度副词“几”的用法及来源》,《中国语文研究》(香港)2007年第2期。《四川官话中的助词“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日语「~ている」与汉语相应句型的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5 期。《四川华蓥话的动态助词“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探析定数量词“双”和“对”》,《宁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023-09-09 00:25:001

董国强的发表论文

  1.社会保障队家庭人力资本数量的影响机理(《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  2.陕西省农村土地流转迟缓的供求影响因素与机制探析(《人文地理》2010第4期),第一作者  3.物业税改革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机制(《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  4.新时期高标准化人才流失的经济学分析(《西北大学高教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独立  5.试论如何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西北大学高教发展研究》2008年第7期),独立  6.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几种关系的思考(《西北大学高教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独立  7.构建和谐校园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西北大学高教发展研究》2007年第6期),独立  8.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全面推进师德建设(《西北大学高教发展研究》2007年第1),第一作者
2023-09-09 00:25:251

史金波的成果目录

专著作品1. 文海研究 (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3月2. 西夏文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3. 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11月重版)4. 西夏文物 (合作) 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5. 番汉合时掌中珠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6. 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 (傅懋绩主编,史金波、张公瑾、道布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7. 类林研究 (合作)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8. 西夏天盛律令 (合作)《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8月9. 西夏用兵史话 (合作)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4月10. 俄藏黑水城文献 (主编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已出版第1—11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2000年11.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昭觉县彝族卷 (合作)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12. 中国饮食史(卷四) (合作) 华夏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 西藏人权研究 (合作) 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14.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合作)《中国传世法典》之一 法律出版社 1999年12月15.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 (合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月16. 电脑处理《文海宝韵》研究 (合作) 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17. 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1月论文等共145篇(一)西夏学(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献等)1.《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 《考古》 1974年6期2.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 (合作) 《考古学报》 1977年1期3.《西夏译经图》解 《文献》(第一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9年12月4.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5. 西夏文及其文献 《民族语文》 1979年3期6. 简述西夏文辞书 《辞书研究》 1980年2期7.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资料概述 (合作) 《兰州大学学报》 1980年2期8. 也谈西夏文字 《历史教学》 1980年11期9. 略论西夏文字的构造 《民族语文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3月10.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 《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1期11. 西夏党项史料正误三则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12. 西夏语构词中的几个问题 《民族语文》 1982年2期13.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 (合作) 《考古学报》 1982年3期14. 西安市文管处藏西夏文物 (合作执笔) 《文物》 1982年4期15. 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4期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合作) 《安徽大学学报》 1983年3期17.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18. 西夏文辞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辞书研究》 1983年6期19. 西夏语的存在动词 《语言研究》 1984年1期20. 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再探 (合作) 《西夏史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4年7月21. 西夏文概述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8月22. 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校译补正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23. 元代党项人余阙及其后裔 《宁夏大学学报》 1985年2期24. 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记 (合作) 《文献》 1985年4期25. 再谈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民族研究》 1985年5期26. 西夏佛教的流传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1期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与校勘 (与黄振华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28. 西夏陵园出土残碑译释拾补 《西北民族研究》第-集 1986年6月29. 西夏名号杂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6年4期30. 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31. 西夏“秦晋国王”考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3期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辞书《同音》初释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33. 略论西夏文物的学术价值 《考古与文物》 1987年4期34. 黑水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辩 (合作)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8年2期35. 西夏文本《类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日刊)《中亚西亚语言和历史研究》(西田龙雄教授还历纪念文集) 1988年36. 西夏佛教新证四种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1期37. 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历史渊源 《中国西藏》 1989年2期38. 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 《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报社1989年6月39. 《类林》西夏文译本和西夏语研究 《民族语文》 1989年6期40. 西夏文本《类林》译文分析 《固原师专学报》 1990年2期41. 一部有特色的历史法典-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42. 从西夏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5月43. 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考释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44. 西夏党项人的亲属称谓和婚姻 《民族研究》 1992年1期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释 (合作)《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6. 略论西夏前期的用兵特点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47. 西夏文《天盛新律》进律表考释 (合作) 《西夏文史论丛》 宁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93年1期49. 死文字重见光明 《紫荆》 1993年5期50. 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3期51. 西夏境内民族考 《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52. 西夏官印姓氏考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53. 西夏的官职制度 《历史研究》 1994年2期54. 穿越时空、古国新诠-西夏学的研究现况与国学的互动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55. 西夏学 《中国学向通鉴》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宁夏大学学报》 1995年2期57. 西夏语的“买”、“卖”和“嫁”、“娶” 《民族语文》1995年4期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台湾《汉学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59. 寻找流失在异域的珍宝-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 台湾《历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60. 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5年6期61. 贾敬颜先生藏西夏陵园残碑拓片简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夏陵》 东方出版社1995年62. 整理拍摄俄国所藏黑水城文献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年1期63. 西夏古籍略说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年3期64. 西夏文化的风采 《光明日报》 1996年9月3日65. 儒释兼融东西交汇-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台湾《历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66. 额济纳旗绿城新见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67. 西夏刑法试析 《民大史学》(创刊号) 1996年68.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年1期69. 西夏·宁夏·华夏 《宁夏日报》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70. 西夏皇族后裔考论 (与白滨、聂鸿音合作)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71. 西夏活字版文献及其特点 台湾《历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72. 西夏和回鹘对活字印刷的重要贡献 (与雅森●吾守尔合作)《光明日报》1997年8月5日73.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 《今日印刷》 1998年2期74. 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献目录 (合作)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2期75. 黑水城的发现与俄藏西夏遗书 (合作)《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献价值 法律史论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77. 西夏的饮食制度和风尚 《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78. 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 《民族语文》 1999年4期79. 西夏文书和西夏史(西夏文书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学)1999年12月80. 敦煌莫高窟北区西夏文文献译释研究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81.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 《敦煌研究》2000年3期82. 发现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 《学术动态》2000年4期83. 回眸千年活字印刷术 《新闻出版报》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学 《光明日报》2001年3月27日85. 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中国印刷》2001年3、4期86. 千年活字印刷史概说 《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4期87.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4期88. 西夏佛教新探 《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5期89. 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汉文历书考 《文物》2001年10期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论坛》第7期91. 西夏学百年回顾 《民族研究年鉴》2001年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黄河文化论坛》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93. 国图藏西夏文文献价值 《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7日94. 西夏的藏传佛教 《中国藏学》2002年1期95. 西夏度量衡刍议 《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2期96. 简介英国藏西夏文献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97. 国内现存出土西夏文献简明目录 (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 2002年增刊(二)民族历史、文化1. 中国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贡献 《云南社会科学》 1990年2期2. 中国民族史学的社会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3. 十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与白滨合作)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4. 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5. 试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 《思想战线》 1991年4期6. 论少数民族近代史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 1991年6期7. 积极开展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8. 把中国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龙江民族从刊》 1992年2期9. 美国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10. 积极开展新时期的民族调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11. 拉萨西郊采访日记(三则) 《中国西藏》 1993年秋季号12. 历代民族政策简述 (合作) 《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4月13. 西藏现代化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14. 振奋精神 勇于探索 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宁夏社会科学》 1996年6期15.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 《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1996年1月16. 重视家支问题 吸收德古参政议政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7. 略论凉山彝族地区人口和社会发展 (合作) 《凉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动态》 1997年1期20. 关于南昆铁路建成后的几点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动态》 1998年3月,总第28期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权问题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中国佛教协会编《研究动态》1997年6 期转载(三)民族古文字、文献1. 我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民族古文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1982年编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2月2. 中国民族古文字概说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史料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2月4. 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少数民族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整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6.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字改革刍议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1期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 《文物》 1991年6期8. 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9. 女书和中国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0.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合作) 书海出版社 1998年7月11. 风采各异、内涵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 台湾《历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四)书评、序1. 国外研究西夏文、西夏史简况 (合作) 《民族史译文集》第三辑 1978年2. 评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4年10月3. 评介西田龙雄西夏文研究专著四种 《民族语文》 1985年2期4.《西夏文物研究》评介 (合作) 《西北史地》 1986年3期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 《民族研究动态》 1989 年2期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工作总结(执笔)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2期7. 一部翔实的少数民族断代史-评《唐代党项》 《民族研究动态》 1990年4期8. 一部包含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书-《中国政治制度史》读后 《民族研究动态》 1992年3期9. 喜读《凉山民族研究》 《凉山民族研究》 1993年10. 《俄藏黑水城文献》整理出版近况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6年3期11. 钟灵毓女书,中国又一绝 《奇特的女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2. 《陈述先生纪念集》序 《陈述先生纪念集》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评郭大烈、和志武的《纳西族简史》 《民族学》 1996年4期14. 西夏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6期15. 透视中国人生归宿的门径—评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 《浙江学刊》2000年2期16. 熔铸多民族文化精粹—评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词典》 《中国读书评论》2000年12期参与编辑辞书及其他著作21种1.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 (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2. 民族词典 (撰稿) 上海词书出版社 1987年8月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撰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4.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1月5. 社会科学重要理论关点综述(1978-1988) (撰稿) 学苑出版社6. 中国少数民族艺述词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7. 藏缅语族语言词汇 (撰稿)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12月8. 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9.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 (副主编,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 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11. 敦煌学大词典 (编委、撰稿) 上海辞书出版社12. 辞海(1999年版) (编委,民族历史分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13. 民族史论丛 中华书局 1987年1月14. 中国民族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15. 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16.国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6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17. 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18. 特的女书 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1月19. 藏缅语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20.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21. 《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特约主编) 2002年增刊四、译文1. (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文海杂类》及其在西夏辞书中的地位(原著苏联克恰诺夫) 《民族史译文》第三辑 1978年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龙 与云雁合译) 《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3. (日)西夏语音图《五音切韵》的研究(上、下)(原著西田龙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4. (俄)西夏语的结构(原著苏联克平)《中国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2023-09-09 00:25:391

彭建刚的论文目录

1.基于行业相关性的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CSSCI期刊),已录用 2.Fancial-system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case of China,1978-2004,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国外SSCI期刊), 2014, Volume 50,Supplement 2, SSCI收录3.商业银行逆周期缓冲资本释放时机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第6期 4.基于一致性原理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期刊),2013年第2期,EI收录5.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Financial Disparity,and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China,Journal of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国外SSCI期刊),2012 ,Volume 16, Issue 2 ,SSCI收录6.Stock Prices and the Macro Economy in China ,Aisa Pacific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国外学术期刊), 2012, Volume 16, Issue 1&27.Regional Finance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Journal of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国外SSCI期刊), 2010, Volume 49, Issue 4, SSCI收录8.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亲周期效应缓释机制的改进,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10年第9期9.基于行业特性的多元系统风险因子CreditRisk+模型,中国管理科学(CSSCI期刊),2009年第3期10.零售贷款非线性时变比例违约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期刊),2009年第11期,EI收录11.测算商业银行贷款违约概率的贷款违约表法探讨,管理学报(CSSCI期刊),2009年第6期12.Procyclicality of economic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 and buffer methods,proceedings of China- Canada industry workshop 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2009 , CPCI-SSH收录13.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r Financial Development? Tests Using Delphi-based Index of Liberal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国外学术期刊), 2008/09 Vol 6 Number114.经济资本研究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CSSCI期刊),2008年第9期15.聚合信用风险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的方法论探讨,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8年第8期16.基于关系型信贷的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选择一致的理论诠释,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7年第6期17.我国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关系实证分析,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6年第4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18.保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5年第2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19.经济变迁中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一个从隐功能角度的解释框架,农业经济问题(CSSCI期刊),2005年第10期20.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时机与方式,经济学动态(CSSCI期刊),2001年第1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经济学文摘》2002年第2期摘要21.博弈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动态(CSSCI期刊),1998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8期索目22.运用金融发展极战略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金融研究(CSSCI期刊),1997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7年第9期索目23.CreditRisk+模型采用poisson分布所产生的经济资本计量误差分析,管理评论(CSSCI期刊), 2011年第1期24.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企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基于ECTM模型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CSSCI期刊),2011年第6期25.基于违约损失率变化的CreditRisk+模型的一种修正,预测(CSSCI期刊),2009年第6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统计与精算》2010年第2期索目26.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日报,2010年10月20日理论周刊27.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发展极,光明日报,2008年6月10日理论周刊28.加大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经济日报,2008年4月13日理论周刊29.宏观审慎视角下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4年第4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5期摘要收录 30.中国银行业逆周期资本计提机制研究——基于经济资本度量的角度,金融经济学研究(CSSCI期刊), 2014年第4期31.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协调管理的几个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4年第3期32.经济波动对行业贷款违约概率的影响,求索(CSSCI期刊),2014年第4期33.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研究,国际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14年第7期34.推动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的协调创新,银行家(核心期刊),2014年第6期35.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性研究,南方金融(核心期刊),2014年第10期36.县域银行业集中度与农村信用社稳健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视角,湖南财政经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37.基于系统整体性的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3年第6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1期摘要38.基于CPV模型改进的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CSCD期刊),2013 年第12期,EI收录39.基于宏观经济因子冲击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3年第3期40.基于房价波动的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求索(CSSCI期刊),2013年第5期41.同业拆借视角下银行业流动性传染效应研究,湖南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13年第5期42.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金融支撑——基于发展极原理的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 2013年第6期43.论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金融生态建设的关联性,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44.论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2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2期摘要45.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压力测试新理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2年第5期46.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实现途径研究,广东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47.我国房地产金融非均衡状况分析与政策建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期刊),2012年第1期48.城市间房价相关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12年第8期49.农村金融协调发展: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2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摘要50.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1年第1期51.基于CreditRisk+模型的零售贷款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1年第3期52.基于美国放松银行业地域管制与中小企业贷款,财贸研究(CSSCI期刊),2011年第2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53.湖南省跨区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并购重组方式优化策略研究,经济地理(CSSCI期刊),2011年第11期54.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1年第4期55.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研究,海南金融(核心期刊),2011年第4期56.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方法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10年第2期57.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基于系统性风险的Logistic模型改进,经济经纬(CSSCI期刊),2010年第2期58.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协调性研究,现代经济探讨(CSSCI期刊),2010年第4期59.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贷款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10年第5期60.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跃迁式发展,求索(CSSCI期刊),2010年第5期61.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软科学(CSSCI期刊),2010年第9期62.关于我国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发展的战略思考,国际经贸探索(CSSCI期刊),2010年第10期63.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望城县为例,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10年第6期64.美国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计划及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期刊),2009年第5期65.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在违约概率测算中的应用,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统计与精算》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66.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发展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9年第3期67.Financial-System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Case of China,1978-2004 Discussion Paper 08 01, Business School of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68.国外两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08年第7期69.Several Though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reditRisk+ Model to Measure Unexpected Loss ofChinese Commercial Banks,First Asia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Markets(ACFE 2008),June 23-24,2008,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70.内部评级法框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资本测算,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71.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逆向选择问题实证研究,经济管理(CSSCI期刊),2008年第8期72.大力发展银保合作 破解农村融资难题,中国金融(CSSCI期刊),2008年第18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73.保险机制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CSSCI期刊),2008年第5期74.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75.我国地方中小金融租赁机构发展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8年第2期76.我国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发展模式的终极选择,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08年第2期77.论民间金融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对接,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78.基于RAROC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原理及数学证明,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CSCD期刊),2007年第12期,EI收录79.基于“三性”平衡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系统工程(CSCD期刊),2007年第8期80.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投资研究(CSSCI期刊),2007年第4期《经济学文摘》 2007年第6期摘要81.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下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7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82.社区银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路径选择,金融论坛(CSSCI期刊),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摘要83.国际小额信贷模式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国际经贸探索(CSSCI期刊),2007年第6期84.面向“三农”地方中小保险机构的构建与发展,求索(CSSCI期刊),2007年第5期85.交易属性、治理能力与金融体系-关于金融体系结构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财贸研究(CSSCI期刊),2007年第4期86.市场约束、流动性援助与存款保险-基于银行审慎经营的激励兼容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7年第1期87.关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06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摘要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88.印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亚太经济(CSSCI期刊),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89.战后日本经济二重结构的消除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海南金融(核心期刊),2006年第4期90.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期刊),2006年第2期91.菲律宾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政策与问题,国际金融研究(CSSCI期刊),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7期索目92.Chinese Financial Deregulations: Review and Prospect, Transition,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Economy,7-9 July 2005,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Perth, Australia93.信息不对称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CSSCI期刊),2005年第11期94.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加速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当代财经(CSSCI期刊),2005年第10期95.二元经济结构改变中农业资金投入问题研究,求索(CSSCI期刊),2005年第8期96.交易成本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5年第6期97.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内蒙古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5年第6期98.对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理论的再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99.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100. 内部评级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101.CreditRisk+模型下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研究,经济数学(核心期刊),2005年第3期10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与资本扩充途径,金融与经济(核心期刊),2004年第3期103.论信息化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第5期104.关于商业银行管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105.保险基金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投资与证券》2004年第7期、《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106.论不合理税负对市场竞争的制约,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第1期107.有效监管与信息共享,金融时报,2003年4月29日中国银监会成立特约专稿108.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的信贷定位,金融时报,2003年1月27日理论版109.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业中的作用,《金融经济》,2002年理论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110.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商业银行信贷定位研究,求索(CSSCI期刊),2003年第2期111.发展极的金融支撑: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3年第1期112.论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武汉金融(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113.论构建中国金融信用,金融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2003年第2期114.QFII制度:我国证券市场渐进开放的必由之路,现代情报(核心期刊),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投资与证券》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115.论我国证券公司入世后的发展,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投资与证券》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116.城市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发展支持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117.论城市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南方金融(核心期刊),2002年第1期118.金融工程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投资研究(CSSCI期刊),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119.走进21世纪的金融学科建设,大学教育科学(CSSCI期刊),2002年第2期120.论商业银行资本的长期市场价值最大化,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1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摘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121.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性,贵州农村金融,2001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122.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国家课题成果要点),湖南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1年第4期123.金融监管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124.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由来与发展,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1年第11期125.商业银行长期债务的财务杠杆效应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126.推行金融实名制必须制止资金外逃,上海金融(CSSCI期刊),2001年第3期127.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考,财经窗,2001年第11期128.On the Cybernetic System of the Commercial Bank asset-liability-ratios Management,Mathematics in Economics(经济数学)(核心期刊), No 1,2000 《中国数学文摘》2001年第1期摘要129.信贷配给论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在关系,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130.金融深化论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在关系,国外财经(核心期刊),2000年第2期131.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外部环境,武汉金融(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132.论商业银行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期刊),2000年第4期133.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现代经济探讨(CSSCI期刊),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134.金融实名制的反腐败效应及相关政策建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135.论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与分散,统计与信息论坛(CSSCI期刊),2000年第2期136.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控制论系统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9期索目137.西方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探析,金融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1999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9期索目138.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内部组织结构,武汉金融(核心期刊),1998年第3期139.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系统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核心期刊),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8年第4期索目140.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部环境,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8年第7期索目141.对金融专业新开设《银行管理经济学》课程的设想,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年第2期142.我国未来金融深化的主要内容,金融论坛(CSSCI期刊),1998年第3期14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AHP模型研究,经济数学(核心期刊),1997年第2期144.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s,第九届太平洋盆地国家财政金融会议论文集(美国罗特岛大学主办),1997年8月145.试析利率下调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1997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7年第7期索目146.我国城市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金融论坛(CSSCI期刊),1996年第2期147.论我国城市金融系统的合理结构,现代金融导刊,1996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12期索目148.建立我国现代化的城市金融市场体系,财经理论与实践(CSSCI期刊),1996年第3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3期索目149.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on-ferrous metal exports subjected toanti-dumping and our counter-measures,CSUT Press,1995150.银行信贷资产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湖南城市金融,1995年第9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9期索目15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核心期刊),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5年第8期索目152.关于最惠国待遇例外的几点思考,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增刊第3期(管理、经济专辑)153.论我国影子价格的测算方法,载《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经济学年会文集》,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154.县域政府机构改革的策略,湖南教育学院学报(核心期刊),199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1期摘登155.价格改革和企业体制改革应同步进行,东方时报,1989年2月24日经济版156.加快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增刊第1期157.运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现代大学教育(CSSCI期刊),1989年第1期158.论控制论约束关系,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管理工程版),1988年第1期159.控制论模型方法研究,Proceedings of the 198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87,IEEE,New York,USA,EI收录
2023-09-09 00:25:541

窦莉梅的学术成就

拍卖价格形成的一般抽象--几种经济学理论对拍品价格形成的作用探析,《经济师》2006第6期。价高者得:偶然性决定拍品价格形成的背后,《中国物价》2006年第6期。时空维度:拍品价格形成的情感因素的研究,《中国拍卖》2007年第5期。拍卖脱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复杂性问题研究,《宁夏大学学报》(CSSCI)2007年第3期。消费利他主义分析,《云南社会科学》(CSSCI)2006年第5期。亚当·斯密水乳交融的经济哲学思想,《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无限逼近"真实世界":阿玛蒂亚·森的经济哲学思想,《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7年第2期。跨国公司伦理建构问题研究《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关于拍卖价格形成理论的文献评述,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拍卖价格形成的价值逻辑,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解密两类并存的拍卖专家系统,中国拍卖,2008年第12期。拍卖中一人应价有效性问题研究,江苏商论,2008年第10期。拍卖价格形成中的情感因素研究,价格月刊,2008年第8期。艺术品拍卖中的复制幻象,中国拍卖,2008年第8期。拍卖报价--应价关系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无底价拍卖的实质--以利氏兄弟拍卖为个案,聊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拍卖脱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复杂性问题研究,宁夏大学学报(CSSCI),2007年第3期。情感:拍品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国拍卖,2007年第5期。无限逼近真实世界:阿玛蒂亚·森的经济哲学思想,青海社会科学(CSSCI),2007年第2期。亚当·斯密水乳交融的经济哲学思想,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消费利他主义分析,云南社会科学(CSSCI),2006年第5期。拍卖价格形成的一般抽象--几种经济学理论对拍品价格形成的作用探析,经济师,2006第6期。价高者得:偶然性决定拍品价格形成的背后,中国物价,2006年第6期。跨国公司伦理建构问题研究,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参编《人生美德--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之理论思考》,第三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参编《人生境界--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之理论思考》,第十八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2023-09-09 00:26:071

李蔚的个人论文

1 西夏文化若干问题刍议 甘肃社会科学 1999-02-282 吴广成论西夏述评 兰州大学学报 2000-10-103 略论西夏统治时期的西北屯田 固原师专学报 2000-02-154 略论蒙夏战争的特点及西夏灭亡的原因 固原师专学报 2000-08-155 再论元代西北屯田的几个问题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7-11-156 略论《贞观玉镜统》 宁夏社会科学 1997-09-207 关于元昊若干问题的探讨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158 清乾嘉年间南巴老林地区的经济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 1957-06-159 吴玠吴璘抗金史迹述评 兰州大学学报 1963-07-0210 略论北宋初期的宋夏灵州之战 宁夏社会科学 1992-12-2611 试论西夏的历史分期——兼谈西夏立国方针的转变 甘肃社会科学 1992-10-2712 略论西夏的儒学 兰州大学学报 1992-09-3013 略论北宋自耕农经济的几个问题 李蔚; 高士荣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4-0214 试论元代西北屯田的若干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 1993-07-0215 试论宋金战争的几个问题 社会科学 1980-06-2916 论唃厮啰政权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李蔚 ; 汤开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1-12-3117 略论曲端 兰州大学学报 1981-04-0218 周春《西夏书》评介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10-0119 略谈宋金战争的实质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08-2920 略论西夏统治阶级的革新精神 兰州学刊 1983-08-2921 试论西夏立国长久的原因 宁夏社会科学 1985-06-3022 试用列宁“革命时机成熟三特征”的理论剖析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8-1523 西夏‘建官置兵不用禄食"弁析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4-0224 宋夏横山之争述论 民族研究 1987-06-3025 试论北宋仁宗年间宋夏陕西之战的几个问题 宁夏社会科学 1987-08-2926 试论宋代西北屯田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8-04-0127 略论李德明 兰州大学学报 1988-04-01
2023-09-09 00:26:221

张荣翼的科研成果

1、论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论文 13000字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2期转摘)2、世界观指导创作说质疑 论文 4000字 广西师院学报1985年3期 3、艺术进步的观念 论文 9500字 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6期4、论艺术的生产性质 论文 7000字 广西师院学报1986年4期 5、文艺研究的危机 论文 10000字 文艺评论1987年3期6、艺术创新的观念 论文 9500字 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5期7、批评:多种模式的选择 论文 4000字 批评家1987年5期8、文艺理论的位置 论文 10000字 文艺评论1987年6期(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88年1期转摘) 9、批评视野与“二度创作” 论文 8000字 当代文坛报1988年8--9期合刊10、批评:第十个缪斯 论文 8500字 批评家1988年3期 11、自由的开拓 书评 1000字 文论报1989年6月5日12、误解的历史与历史的误解 论文 7000字 批评家1989年3期13、现象学文学批评等4篇 译文 13000字 《本世纪文论述评》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4、嬗递的标准与标准的嬗递 论文 8000字 当代文坛报1990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0年7期转摘)15、文学的后事 论文 7500字 文艺评论1990年2期(新华文摘1990年8期转摘) 16、文学概论辅导3篇 文章 14000字 四川自考1991年1、3、5期连栽17、文学理论的两种循环 论文 8000字 文艺评论1991年4期18、流行艺术特征论析 论文 11000字 文艺研究1991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年10期转载)19、文艺理论正位论 论文 11000字 浙江学刊1991年6期 20、文学与循环 论文 6000字 社会科学家1992年2期21、文学批评标准的三重异质因素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2年6期转载)22、文学原理教程(参编) 教材 25000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获国家教委1996年高教教材一等奖)23、预见性——文艺理论的反思盲点 论文 12000字 文艺评论199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2年9期转载)24、四川省第15次高教成人自考音乐、美术专业考题评估报告 4000字 1992年年底通过四川省教委鉴定 25、外国文学流派辞典(参编) 工具书32000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6、善的缺失与文学中的原型 论文 120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3年1期27、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3年1期28、文学史研究二题 论文 9000字 文艺评论1993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7期转载)29、批评中二元对立模式的潜妄 论文 75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3年3期30、文学与循环 论文 8000字 隹木斯师专学报1993年3期31、批评活动的美学定位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3年4期32、文学批评中的他律、自律 论文 7500字 学术研究1993年4期(学术月刊1994年2期的学术综述上介绍)33、电视文学对文学的观念再构 论文 7500字 社会科学1993年11期34、差别之中见同一 短论 1000字 文艺报1993年11月13日 35、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 论文 11000字 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5期转载)36、边缘、中心、东方、西方 笔谈(5人) 1500字 读书1994年1期37、文学的本源、本质和本体 论文 9000字 江海学刊199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6期转载)38、大众审美文化的“价值”问题 笔谈 2000字 东方论坛1994年1期(此文是在京学者沙龙中主讲的发言稿,整理成文后发表)39、商品化与文学 论文 70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2期40、晨思夜话---关于符号的思考 论文 4500字 青年思想家1994年2期41、在教育者和探索者的交点上 论文 11000字 文艺评论1994年3期42、文学氛围中的文学流变 论文 9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4期43、“气”的美学---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美学含蕴 论文 175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 <<东方丛刊>>总第9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44、两种文学,两种价值 论文 5500字 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4期45、深刻的浅薄与浅薄的深刻 论文 7000字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4年4期46、文学史与文学历史 论文 9000字 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6期(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入)47、文学“共鸣说”体现的理论视点 论文 7500字 求索1994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11期转载)48、文学批评中的“二律背反” 困窘 论文 10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3期转载及<<文摘报>>1995年1期转摘)49、文学批评的阐释效度 论文 9000字 北京师大学报1994年增刊50、文学批评学论稿 专著 220000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5年第二次印刷) 51、关于文学史研究的哲学思考 论文 15000字 中州学刊1995年1期52、文学史,延续与断裂的双重构造 论文 9000字 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1期53、电视,一种文化霸权 论文 14000字 青年思想家1995年2期54、论文艺理论当代视点的建构 论文 10000字 学习与探索1995年2期(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入)55、批评的孛论与反思 论文 6000字 贵州师大学报1995年2期56、史诗的三次衰亡 论文 9500字 人文杂志1995年3期57、回避的时代 ?---论当前的一种文艺精神 论文 9000字 齐鲁学刊1995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4期转摘)58、第三世界文学与“他者编码” 论文 10000字 文史哲1995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5年10期及《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10期转载)59、艺术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 论文 8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3期60、批评活动的文化惯例 论文 9000字 贵州大学学报1995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11期转载)获重庆市社科成果论文奖61、阐释效度,文学批评的哲学 论文 8000字 学术交流1995年3期62、文学的诗性表达及其变革 论文 13000字 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4期63、词.曲.小说——中国文学中边缘文体的中心化与知识分子的话语转型 论文 19000字 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东方丛刊》总第12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64、试析流行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差异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5年4期65、文学理论的“用” 论文 10500字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5年3期66、文学研究的外部规律与深度模式——论20世纪文论的走向 论文 8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6期 67、宦鸟书鱼——清代奇儒纪昀 评传 75000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8、文学理论的有效性与文学对象的变迁 论文 75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1期69、文学史:延续与断裂的双重构造 论文 6000字 学术研究1996年1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5期转载)70、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文学文体论 论文 20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6年9期,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71、文学与文化语境 论文 9000字 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1期72、文学传播的批评意义 论文 90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8期转载)73、论文艺理论的思维支点 论文 75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教改增刊74、“说法”与“活法”——文学中人的表达与其存在矛盾的论析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2期75、论文学史的可能性框架 论文 9000字 求索1996年3期76、从供求关系来看文学的内部差异 论文 8500字 学术论丛1995年5期77、批评的精神 论文 4500字 江海学刊1996年2期78、“伯利克”与文学创作 论文 7500字 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2期79、体坛骄子与艺坛明星等6篇 短论 12000字 重庆日报“文化丛林”专栏2月至10月80、文学发展中的“遗忘机制” 论文 10500字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6年4期81、在“进化”图式中的文学 论文 9000字 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5期转载)82、电视,第三种话语 论文 9000字 艺术广角1996年4期83、中国美学在他者“话语权势”中的错位 论文 15000字 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东方丛刊>>总第16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6月版(人大复印资料《美学》96年1期转载)84、为“平面化”一辩等两篇 论文 15000字 文艺界1996年3、4期85、现代艺术:由创作论向批评论的转型 论文 14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2期转载)86、文学经典机制的失落与后文学经典机制的崛起 论文 12000字 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96年6期转载)87、文学批评中的话题和问题 论文 10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6期88、论文学研究的规则问题 论文 80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4期89、需求与欲望 短论 1500字 南方文坛1996年6期90、思想线索: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议题 论文 12000字 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4期转载) 91、剩余意义的美学价值 论文 11000字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8期转载)92、诗意美感弹向适意美感——文艺美感的变迁描述 论文 11000字 艺术广角1997年1期93、文学史的时间坐标和哲学性 论文 13500字 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7期转载)94、重建人文精神吗? 论文 4000字 唐都学刊1997年第1期95、文学阅读与读者境遇 论文 8500字 新批评文丛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版)96、文学中理想境遇的三种类型 论文 8100字 当代文坛报1997年2期97、艺术独创探幽 论文 90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2期98、从批评的三条途径来看其限度和可能 论文 8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2期99、文学史、本文及其它因素的参照作用 论文 11000字 求是学刊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9期转载)100、视觉文化与破碎的文学话语 论文 10000字 当代文坛报1997年3期101、文学史、文学经典化的历史 论文 11000字 河北学刊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9期转载)中国文学年鉴——1996-1997年文艺理论研究102、文学潜本文的论析 论文 11000字 社会科学家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2期转载)103、文学批评的守望意识 论文 11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1期转载)10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教材(参编) 30000字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6月版105、“看不见的手”与文学创作 论文 10000字 黄冈师专学报1997年3期106、文艺理论阿基米德点的寻求 论文 11000字 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7年12期转载)107、看清要点,抓住关键,廓清关系,理顺环节 论文 7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增刊108、元批评话语与批评导向 论文 9000字 求索1997年5期109、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批判三题 论文 11000字 东方丛刊总第21辑1997年3期110、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八大特征 论文 13300字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1期111、文学:在对话框架中呈现的状貌 论文 10500字 广西师范学院199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8年3期转载)112、似曾相识燕归来 论文 4300字 中外文化与文论1997年4期——本文批评与中国文论传统113、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 教材(参编) 40000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12月版 114、文学与文化语境 论文 9000字 吉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文艺理论》99年2期转载)115、走向“被看”的美学 论文 13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1期116、文学批评中的几种话语权力关系 论文 11000字 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1期117、文学批评与文化语境 论文 110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8年1期118、文学史中的述史机制 论文 11000字 求索1998年1期119、创作“成功”的砝码 论文 11000字 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2期——文学评价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转换120、论文学史研究中的辅助线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2期121、反对解释的受众 论文 4000字 文艺评论1998年3期122、作者偶像的失落与重生 论文 9500字 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4期123、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 论文 10000字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4期124、论文学中诗性的基本形态 论文 9000字 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4期125、文学中创作水准退化的积极意义 论文 11000字 求索1998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99年1期)126、在文化碰撞中的文学选择 专著(主编) 40000字(全书210000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27、不断历史化——文学批评的历史因素 论文 8500字 学术交流1999年1期128、文学史的述史秩序 论文 8000字 齐鲁学刊 1999年1期129、文艺理论不是X 论文 14100字 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1期130、误解:文学史的述录机制 论文 8700字 吉首大学学报1999年1期131、三峡文化与重庆文化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论文 7200字 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2期132、过时与再生——论一种文学机制 论文 10000字 求索1999年3期133、文学在当前市场运作中的几个境遇转向 论文 12000字 艺术广角1999年3期134、论文学批评的历史因素 论文 9000字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3期135、铸造、烛照、逐潮、触骚——论文学创作的四种意识 论文 10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2期136、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 教参 10000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137、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 论文 12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1999年3期138、论文学本文的话语性质定位与阐释定位 论文 6000字 延边大学学报1999年4期139、文学史中的三种价值评判 论文 12100字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4期 140、重庆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主持人语 3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141、文艺与商品经济 论文 6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142、文学接受中“后阅读”现象的描述与分析 论文 10000字 求是学刊2000年1期(辑入杜桂萍主编的论文集《原创性与文学、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143、全球文化语境与汉语批评 论文 75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144、汉语批评的语境分析 笔谈 1000字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145、流行艺术研究 专著 180000字 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8月版146、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受众的理想幻景 论文 5500字 社会科学200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 11期)147、文艺规律在当代的若干转换 论文 10000字 《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5期148、异质性研究的现实资源 论文 3000字 《文学评论》2000年6期 149、阐释的魅力 专著 269000字 重庆出版社2001年1月版150、三峡文学研究中面对的几对 矛盾 论文 8000字 《重庆师院学报》2001年1期151、 文学阅读与历史维度 论文 13000字 《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5期)152、关于文艺研究中“中华性” 论文 8000字 《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的学理思考153、当前文学研究的视点及问题 论文 10000字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154、论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论文 7500字 《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155、教授关于流行文化的对话 笔谈(5人) 400字 《深圳特区报》2001年8月6日156、汉语批评的语境分析 笔谈(5人) 1000字 《求索》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11期)157、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特征的思考 论文 7000字 《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期)158、文艺学概论 教育部项目教材 73000字(全书360000字,主编之一)“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改革丛书”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59、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参编) 专著 22000字 巴蜀书社2001年9月版“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项目” 160、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的变迁 论文 6200字 《文艺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6期)161、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 论文 9400字 《学术交流》2002年第1期162、关于普适性文学理论的思考 论文 8100字 《求索》200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163、文艺功能变迁的四个方面 论文 4000字 《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164、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论文 7000字 《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0期165、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 论文 14000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6、在数字化与图象化之间或之外——当前人文学科研究的境遇与策略 论文 7500字 《文史哲》2002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10期167、文艺阐释的语境问题分析 论文 8000字 《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168、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 论文 7000字 《东方丛刊》2002.4 169、中国传统文论的“拼接”方法 论文 10000字 《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70、试析文学史的自律论模式 论文 10000字 《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171、当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论文 13000字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172、艺术史的终结?——关于艺术发展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论文 6500字 《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173、论文学史研究中的几组“二元对立”关系 论文 11000字 河北学刊2003年2期174、文学,一种在对话中实现的现实 论文 110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5期175、文学发展中的记忆机制 论文 8000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76、中国文论重建的可能性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和必要性 论文 7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8期177、文艺问题—文艺之外 的问题 论文 11000字 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178、生成的镜像:港剧与大陆观众 论文 5000字 涪陵师院学报2003年6期179、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 论文 9000字 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2期180、文艺学规则的学理依据 论文 80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 181、文学史的对话关系与比较文学 论文 56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1期182、文艺阐释方法论刍议 论文 9200字 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83、“言”与“思”——关于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关系的一种解读 论文 10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创刊号184、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 论文 4000字 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185、论文学本文的社会定位问题 论文 127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2期186、文学批评价值论:共鸣的低落与震惊的兴起 论文 10700字 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8期187、大众文化导论 教材 20000字(全书30万字,担任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88、面对西方文论的学科策略 论文 论文7000字 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189、关于文学传统的类型分析 论文 9200字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190、试论边缘学科生长点191、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论文 14000字 长江学术2004年第1期(总第6期) 192、关于两种文学史线索观的思考 论文 6000字 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193、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 论文 7500字 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94、对文艺活动体制化的三重批判 论文 10500字 珞珈艺术评论第1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12月)195、对文艺活动体制化的三重批判 论文 10500字 郧阳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9期196、冲突与重建 专著 268000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197、文学史研究中体现的几种对话关系 论文 求索2005年第8期198、文学批评导引 教材 45000字(参编其中一章“文化批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198、文艺心理学阐释的两极:创作与接受 论文 6000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99、三种套路的解读——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析 论文 7000字 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期 200、意义蜕蚀与经典化 论文 8000字 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201、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爱模式分析 论文 10000字 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1期202、文学接受的多重维度 论文 6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203、文学阐释的问题意识 论文 11000字 陕西师大学报2006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8期204、现代性·对话性·异质性——中国当代文论的内在关键词 论文 14000字 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5、文学研究中的未来意识 论文 11500字 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2期206、文学理论中统和视点的罅隙 论文 110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207、作为文艺原型的中国镜像的变化 论文 6000字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中国文学的后发现代性语境 论文 9000字 《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图像时代的美学管窥 论文 10500字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放逐自我:文学的一种可能方式 论文 10000字 《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论诗的不可能性 论文 10000字 《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古今文论——试析古今文论的五种区别 论文 8800字 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两种文学经典的夹缝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化语境 论文 11500字 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023-09-09 00:26:371

倪志良是哪里人

倪志良倪志良所在单位:南开大学财政学系毕业院校:南开大学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名:倪志良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南开大学代表作品:《政府预算管理》职称:教授个人简介倪志良所在单位:南开大学财政学系。毕业院校:南开大学。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府预算、税收与公共支出管理、居民幸福与财税责任招生专业:应用经济学财政学任校内外职务:财政系系主任人物经历1983年9月~1987年6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系学习。1987年7月~1990年9月在内蒙古乌丹二中任教,期间担任校团委书记。1990年9月~1993年6月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硕士。1993年9月~2003年9月在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任教,期间在职攻读世界经济学专业博士。2003年9月~2004年9月随中央组织部选派的“博士服务团”到宁夏挂职,担任宁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成员、厅长助理。2004年9月~2006年6月在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任教,任财政与国际金融教研室主任。2006年6月~2011年12在南开大学财政系任教,任财政学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2012年1月至今在南开大学财政系任教,任财政学系系主任主讲课程与研究生指导: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公共经济学》、《政府预算管理》经济学院本科生必修课《财政学》选修课《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公共支出管理》、《政府预算管理》选修课《公共行政学》科研课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研究》主持天津社科课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天津各级财政占比研究》主持宁夏自治区社科基金课题:《西部地区经济自生能力研究》。主持宁夏自治区软科学课题:《财政资金紧缺与信贷资金闲置背景下民族地区税源涵养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11”国家科研课题“政府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参与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中国财政风险研究”。主持南开大学创新基金课题:《财税收支优化与强化我国财税分配职能的现实约束》。主持南开大学创新基金课题:《公共生产最适领域研究》。主持南开大学“精品课”教材建设:《国家预算管理》。主要著作:《政府预算管理》(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公共收支归宿理论与优化我国财政收支的现实选择》(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9月版。《政府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参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大学英语5000词速记捷径》(主编),天津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主要论文:《引入公共产品后帕累托有效配置条件的转换及其政策含义》,《财政研究》2001年第3期。《国债投资的效应分析与今后国债政策的走向》,《投资研究》2001年第7期。《不要因为过高估计财政风险而过早淡出积极财政政策》《财政研究》2002年11期。《发行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我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财政研究》2001年10期。《从斯蒂格利茨关于政府的经济职能理论看我国的国债投资》,《投资研究》2002年9期。《经济学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浅谈》,《南开教育论丛》2001年第三期。《确保劳动要素收益,提高按要素分配公平程度》(1),《当代工人》2003年第1期。《确保劳动要素收益,提高按要素分配公平程度》(2),《当代工人》2003年第2期。《确保劳动要素收益,提高按要素分配公平程度》(3),《当代工人》2003年第3期。《整合要素市场和强化税收调控是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关键》,《税务研究》2003年第2期。《财政资金吃紧、信贷资金闲置背景下西部地区经济自生能力研究》,《财会研究》2004年第5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宁夏财会》2004年8期。《公共教育支出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央财大学报》2004年第9期。《跨代分配模型与我国财税分配职能的思考》,《税务研究》2005年第2期。《中美税制的比较与我国现行税制难以调节收入分配的原因思考》,《税务研究》2006年第3期。《我国现行税制难以调解劳动供给的原因剖析》,《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农业税取消后县乡财政状况的实地调研与对策思考》,《税务研究》2007年第1期。《财政扶贫支出与减贫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美国OASI支付额、覆盖面的Granger检验与我国养老保险的财政倾斜建议》,《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我国公共定价管制研究——以输配电价管制为例》,《华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9。《发达国家财政分权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财政困难研究》,日本爱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纪要》2007年第130号。《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困境与政府责任缺失的相关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日本财政分权实践对化解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8期《把“幸福”当成公共政策标准》,《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第05版)《透明预算是最好防腐剂》,《人民日报》,2013年12月4日(第05版)《教育要重视情绪管理》,《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0日(第05版)《教育旨在教会寻找幸福》,《人民日报》,2015年7月23日(第05版)《掂量好“无价”的社会价值》,《人民日报》,2016年6月3日(第05版)《用教育破解幸福人生“密码”》,《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日(第20版)获奖情况:1997年《大学英语5000词速记捷径》一书获得德利得奖研金二等奖。2001年获得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1~2002学年度在南开大学岗位聘任完成情况评定中被评为优秀。2002~2003学年度在南开大学岗位聘任完成情况评定中被评为优秀。2004年获得南开大学特别晋升工资奖励。2005年获得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获得南开大学“百项创新工程”一等奖。2007年获得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优秀教师奖(教学类)2008年获得南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交流:2006年3月-2007年3月在日本爱知大学访问研究。
2023-09-09 00:27:071

李世忠的教育科研

主讲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唐诗派研究》等。著有《秦咸阳历史人物传论》(陕西人民出版社)、《历代咏关中陵墓诗笺注》(陕西人民出版社)、《长安文化与唐诗的政治精神》(三秦出版社)、《北宋词政治抒情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等著作。2002年——2011年发表论文: 1、《唐人咏陵诗及其史学价值》,《北方论丛》2011年第6期  2、《苏轼<江城子考论>》,《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3、《关中陵墓资源保护对策》,《社科纵横》2011年第11期  4、《欧阳修的滁州之贬与<醉翁亭记>之抒情》,《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  5、《论古人的抄书》,《兰台世界》2011年第4期  6、《辽金元文学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国文学网·学界要闻》7、《探颐索隐,气象恢弘——读高人雄<北朝民族文学叙论>》,《中国文学网·论著评介》8、《秦观凄婉词风成因论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9、《牛衣古柳同情意,酒困路长寂寞心——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主旨再论》,《现代语文》2011年第4期  10、《秦文化精神述略》,《<中国大秦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年7月  11、《托忧闷于醉酒,付毁誉于山林》,《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期  12、《报国空有勒名志,白发秋来不胜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2期  13、《长安历史文化传统与唐代咏史诗的繁荣》,《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14、《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5、《论古代文学课程比较教学的材料组织方法》,《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6、《党争视域下的周邦彦及其词之政治抒情》,《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7、《论舒亶词》,《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8、《“墙外行人”的感喟——论苏轼<蝶恋花·春景>》,《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9、《论宋词中的西楼意象》,《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  20、《姜夔词的政治意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21、《论盛唐诗人悲剧人生之成因》,《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8期  22、《苏轼<蝶恋花·春景>作时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23、《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9期  24、《苏轼徐州作<浣溪沙>五首考论》,《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5、《酒困路长意,蹭蹬向谁摅——重读苏轼徐州作<浣溪沙>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6、《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论唐代咏史诗的意象与意境》,《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7、《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情——论唐代咏史诗的悲悯情怀》,《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28、《咏史怀古辨异》,《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9、《是送别不是“尚奇”》,《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4期  30、《论唐代的昭君诗》,《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1、《杜甫入蜀前后家事诗简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2、《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代的官场腐败》,《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33、《论岑参边塞诗悲情之成因》,《菏泽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34、《“立志仍须追稷契,传薪岂必效黄陈”——霍松林先生学术评传》,《社会科 学战线》,2010年第6期
2023-09-09 00:27:151

宁夏大学有早读和晚自习吗?平时课多不多?管理怎么样?

学校简介 宁夏大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原宁夏大学与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2002年2月,又与宁夏农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宁夏大学。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弘扬 “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和一代代宁大人 “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传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宁夏大学主楼 “十五”期间,学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合并办学、“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对口支援、省部共建等有利时机,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努力把宁夏大学办成高水平大学”的决策,奋力拼搏,加快发展。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诸多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大大改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较好实现了“补历史欠账、抓当前建设、打未来基础”的工作目标,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307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另有教学实验农场1695亩。在校教职工2700余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50%,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68%。1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6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校面向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研究生2300余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482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4000余人。 地址:宁夏银川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齐 岳 党委副书记、校长: 何建国 党委副书记: 赵利宁 副校长: 许 兴 副校长: 李 伟 纪委书记: 赵维素 副校长: 王燕昌 副校长: 李 星 副校长: 谢应忠 副校长: 张 成 副校长: 冀永强[编辑本段]院系专业 学校设有23个学院。现有九个学科门类中的68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各类科研机构38个,各学科领域实验室93个。其中,能源化工(天然气转化)重点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西夏学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公开出版学术期刊4种,其中《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确定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5年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西北地区宁夏主节点。学校固定资产11亿元。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 <>历史学 <>旅游管理 <>广告学 【政法学院】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行政管理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日语 <>阿拉伯语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电子商务 <>农林经济管理 【数学计算机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理电气信息学院】 <>物理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网络工程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材料化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资源环境学院】 <>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科学 <>房地产经营管理 【农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草业科学 <>林学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园林 <>农业资源与环境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机械工程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交通运输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 【土木与水利学院】 <>建筑学 <>土木工程 <>城市规划 <>交通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工程管理 <>水利电力工程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技术学 <>应用心理学 <>小学教育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音乐学院】 <>音乐学 <>舞蹈学 【美术学院】 <>美术学 <>艺术设计 【国际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专业 <>应用化工技术 <>数控技术 <>汽车检测与维修 <>建筑工程技术 <>体育教育 【远程教育学院】 【新华学院】 <>电子商务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音乐学 <>美术学 <>土木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生物技术 <>英语 <>新闻学 <>法学 <>汉语言文学 <>体育教育 <>网络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宁夏大学的前身是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和宁夏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9月。1962年9月30日,三院合并正式成立了宁夏大学。 1970年、1971年,宁夏医学院、宁夏农学院先后从宁夏大学分出单独设院。宁夏大学实际上是在原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97年12月26日,宁夏大学与宁夏工学院、银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含宁夏教育学院)四校合并组建新的宁夏大学。 2001年11月,教育部正式同意宁夏大学与宁夏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宁夏大学,并于2002年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2004年,宁夏大学成为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3-09-09 00:27:345

想知道: 兰州市 宁夏银川大学简介 在哪

兰州有吗?宁夏是回族自治区 是省级 和甘肃省一样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 和兰州市一样 想知道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2023-09-09 00:27:523

宁夏大学是211吗

宁夏大学是211大学。宁夏大学(Ningxia University),简称“宁大”,学校坐落于贺兰山下有着“塞上湖城”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市,是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以文、理、工、农为主体的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宁夏大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学校。宁夏大学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宁夏大学与原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2002年2月,与宁夏农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宁夏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崭新的一页。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上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市,校园楼宇林立、花木繁茂、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弘扬“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和一代代宁大人“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传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特别是近年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努力把宁夏大学办成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决策,学校着力“补历史欠账、抓当前建设、打未来基础”,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307亩,校舍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农场1695亩。在校教职工2700余人。面向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6000余人,研究生2800余人,少数民族预科生32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4000余人。公开出版学术期刊4种,《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多年入选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5年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西北地区宁夏主节点。拥有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功能体育馆。学校固定资产12.5亿元。学校设有23个学院。现有9个学科门类中的68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7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211工程”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民族学、水利水电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能源化工、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生态恢复、土建与水利工程5个自治区院士工作站。现有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50项。重点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2个):草业科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培育)。“211”工程重点学科(7个):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回族史西夏史、草业科学与生态工程、西北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旱区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煤炭化学化工与节能减排、宁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数学力学及工程技术科学。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7个):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英语语言学、应用心理学、人文地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应用数学、基础数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凝聚态物理、临床兽医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校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占50%,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80%左右。柔性引进院士16人,1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1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遴选为教育部中文、物理、生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批“百人计划”。学校拥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2亿元。现有各类科研机构38个,各学科领域实验室93个。能源化工(天然气转化)重点实验室、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宁东基地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实验室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夏学研究院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出台了《关于加强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意见》,制订了实施方案,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要求。按照“基础扎实,人格健全,有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确定了“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通过构建两个方案(专业培养方案、人格培养方案)、打造三个平台(课程建设平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加以实施。学校力求通过努力,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并且使其中30%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持续稳步扩大规模,重点推进“优化科技资源强能力、集中科技服务上水平”。围绕“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总体目标,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强化科研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原始创新,集中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科研项目承担方面,“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自治区级以上科技项目800余项,经费总量比“十五”期间增加了4.5倍。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要突破,先后承担和完成了“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重大问题研究”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和课题,以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资金转化项目、“863计划”引导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948”项目等重大项目(计划)60余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0余项,自治区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68项,自治区科技攻关等自然科学类项目320余项。学校先后与自治区5个市、10余个龙头企业及区内100余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和广泛服务。科技成果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并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把对外合作交流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一体两翼一个平台”(服务学校整体对外开放战略;国际合作,国内合作;校友工作网络)的对外合作交流工作格局。国内合作在深化、创新与上海交大对口支援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先后与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形成“一对九”的合作格局。国际合作立足于民族区域特色和特色优势学科,以中日国际联合研究所、西夏学研究院、回族研究院以及阿拉伯语人才培养,阿拉伯文化研究和生物技术、生态学研究为平台,先后与日本岛根大学、创价学会(大学),阿联酋迪拜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挪威红十字会北欧世界联合学院等十几个国家的十多所高校结为重点合作伙伴。宁夏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自1992年以来,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留学生来校学习。与阿联酋迪拜大学联合建立了海湾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学校的校友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成立宁夏五市校友会、银川工商企业界校友会及北京校友会。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
2023-09-09 00:28:021

王建民的王建民

主讲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分析、经济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市场理论。创立“预习深讲教学法”,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向:概率统计、经济数学。近年来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应用数学》、《中国工业经济》、《宁夏大学学报》、法国《BUSEFAL》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论著12部,获市级自然科学奖多项。
2023-09-09 00:28:251

宁夏有什么较好的二本大学

宁夏大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原宁夏大学与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2002年2月,又与宁夏农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宁夏大学。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弘扬 “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和一代代宁大人 “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传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十五”期间,学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合并办学、“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对口支援、省部共建等有利时机,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努力把宁夏大学办成高水平大学”的决策,奋力拼搏,加快发展。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诸多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大大改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较好实现了“补历史欠账、抓当前建设、打未来基础”的工作目标,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307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另有教学实验农场1695亩。在校教职工2700余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50%,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68%。1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6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校面向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研究生2300余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482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4000余人。 学校设有23个学院。现有九个学科门类中的68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各类科研机构38个,各学科领域实验室93个。其中,能源化工(天然气转化)重点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西夏学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公开出版学术期刊4种,其中《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确定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5年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西北地区宁夏主节点。学校固定资产11亿元。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211工程”立项建设为契机,按照“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以内涵提升为主”的思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校长:何建国 地址:宁夏银川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 院系: 【人文学院】 【政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数学计算机学院 】 【物理电气信息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农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土木与水利学院】 【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 【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新华学院】 211工程 2008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布宁夏大学将列入“211工程”第三期进行重点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列入三期建设的大学。刘延东对面临新的历史机遇的宁夏大学寄予厚望,并提出了6点要求。她说,要树立大局意识,在服务中彰显价值,在贡献中实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要树立责任意识,既要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又要着眼关键环节和重点突破,更好地承担起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工作方针的责任。要树立质量意识,把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作为中心任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要树立特色意识,把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把潜力进一步展现出来,把宁夏大学建成一个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要树立机遇意识,以 “211工程”三期建设为契机,把学校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树立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唯一一所设在民族自治区的民族高等院校,座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占地面积65万多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一所新型民族院校,始建于1984年,1994年正式挂牌。全院目前共有学生7000余人。学科门类涉及理、工、经、管、文、法、史等7个门类。现有电子与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管理、文化旅游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律、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材料科学等十三个系和社会科学部、民族预科部。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学、历史学、音乐表演、艺术设计等28个本科专业。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中国少数民族史、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硕士点。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兼顾成人教育、远程教育。 1997年以来,学院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艰苦奋斗,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在校生规模由1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人,来自全国32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5%,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占15%。教职工队伍由280人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128人。校舍面积由3万平方米发展到20万平方米,在建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教学设备由80多万元增加到5000多万元。2000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并在当年,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的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金融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新技术研究所等7个科研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软科学项目等在内的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民族学类专业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学院在建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设有电子出版物、多媒体等现代化阅览室,全馆实现电脑辅助自动化管理。计算机校园网采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技术构造网络主干,与Internet、中国教育信息网实现连接。学院建有分析测试中心、数学建模、过程控制、PLC、EDA、网络技术、金融工程、会计模拟等30多个实验室,其中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建模及应用开放研究室为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建院以来,学院面向陕西、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广东、内蒙古、重庆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了32个民族的学生,为西部地区培养出了大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在巩固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创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建设,即“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一种理念;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严格、创新、高素质的一种模式;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一种作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发展,迎接挑战,97年以来,学院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逐步探索出符合民族高等教育规律,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 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通过院内选拨培养、院外引进、兼职兼聘等多种形式加快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吸引“名师”为我院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服务。学院还制定了引进两院院士、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诚招天下英才。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7个研究所,组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术群体,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整体科研和学术水平。97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取得突出成果。部分研究项目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引起国内同行专家的关注。 近年来,学院不断扩大院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人员交流、合作研究、学术资料与信息交流的活动逐年增多。学院常年聘请一些国内外学者来院任教、讲学。为发展民族教育和传播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学院自1997年来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现已有来自美、日、韩等国的留学生在本院学习、生活,并顺利通过了中国汉语水平高等考试(HSK)。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精心选用教材、选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配备高水平的教师授课,确保留学生教学质量。 目前,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学院继续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校内充满着活力与生机。跨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和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地为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民族教育新体制、新机制,继续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学院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与教育质量,学风校风特点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民族学院。
2023-09-09 00:28:403

许立华的著作论文

一、著作与教材1.《结核病诊断与防治》,副主编。2010年12月,黄河出版社。2.《实验室生物安全教程》,参编。2010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二、代表性学术论文(部分)1. Lihua Xu, Zhuming Zhang, Xiangmei Zhou,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the prion protein gene in Tan sheep of Ningxia, China. Gene, 2011(485):102-105 .(SCI收录期刊, 第一作者)2. Lihua Xu, Zhuming Zhang, Ling Wang, et.al Cloning and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rion protein gene in domestic bactrian camel in China. Gene, 2012(491):256-259. (SCI收录期刊, 第一作者)3. Role of main cytokines in activation of apoptosis on Ana-1 induced by Mycobacterium bovis with different infection load. Veterinary Microbiology,(SCI收录期刊,第一作者,under reviewed)4. Yang Wang; Xiangmei Zhou; Jingjun Lin; Fei Yin; Lihua Xu; et.al. Effects of Mycobacterium bovis on 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s from bovine tuberculosis infection and healthy cattle.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11(321)1:30-6. (SCI收录期刊)5.许立华,康晓东,涂健等,朊蛋白在宁夏滩羊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畜牧兽医学报 2010年第2期.6.许立华,王玲,吴晓东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基因原核表达产物的检测应用.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许立华,王玲,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重组N蛋白—乳胶凝集试验建立. 中国病毒学2004年第4期 .
2023-09-09 00:28:481

常康的论文(著)发表出版总览

(1995年11月~2010年7月) 序号 论文题目 刊物(著作)名称 刊名、出版社名称 发表(出版)时间 字数 级别 1 中国小品的审美意趣 《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杂志社 1995.11 1800 省级 2 实施新方案,整体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改革论丛》 教学与研究杂志社 1996.3 4000 省级 3 扬泰文化内涵特质 《维扬文化概观》 南师大出版社 1997.8 5800 省级 4 教育创新成功案例剖析方法 《创新教育》 吉林科学出版社 1998.10 3300 省级 5 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 《教学创新模式》 吉林科学出版社 1999.10 5200 省级 6 创新教育的课堂实践 《教育教学创新论》 吉林科学出版社 1999.10 4500 省级 7 谈如何创设语文课的“课气”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该报编辑部 2000.5 5000 省级 8 古代散文与辞赋 《中国文化概说》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 10000 省级 9 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的形式美 《中国文化概说》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 11000 省级 10 论文学创作灵感 《文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12800 省级 11 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特征 《文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13200 省级 12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美形成及其标志 《中国文化通论》 南师大出版社 2002.8 9600 省级 13 中华礼俗的民族风情特色 《中国文化通论》 南师大出版社 2002.8 15000 省级 14 泰州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及策略 《江苏政协》 《江苏政协》杂志社 2003.6 3800 省级 15 应用文的起源与演变 《应用写作》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12 3000 省级 16 中国“写作之气”论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杂志社 2005.11 5600 省级 17 新闻评论的写作艺术 《应用写作新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1 12000 省级 18 泰州诗歌及其阐读目录 《泰州诗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10 1800 省级 19 泰州散文流变脉络目录 《泰州文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10 1600 省级 20 再论东方“写作之气”韵 《作家》 《作家》杂志社 2008年第12期 3800 核心 21 杜甫主导诗风及其审美阐释 《作家》 《作家》杂志社 2009年第1期 5000 核心 22 节目主持传媒演讲的理论与实践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杂志社 2009年第2期 3200 核心 23 论“独抒性灵”的审美意趣 《作家》 《作家》杂志社 2009年第2期 5000 核心 24 论“性灵派”作家的写作美学追求 《山东文学》 《山东文学》杂志社 2009年第3期 10000 核心 25 论人性塑造·课程交融·双师型品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杂志社 2009年第5期 4500 省级 26 论塑造扭曲灵魂的悲剧美 《时代文学》 《时代文学》杂志社 2009年第8期 4200 核心 27 《尚书》:散文美学的丰碑 《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杂志社 2009年第8期 4200 核心 28 论游记追朴求真的审美风范 《山花》 《山花》杂志社 2009年第9期 4500 核心 29 李贽美学思想渐进历程及其渊源多元化探秘 《小说评论》 《小说评论》杂志社 2009年第五期 6600 权威 30 论东方笔记小说之奇葩 《湖南师大学报》 《湖南师大学报》杂志社 2009年第六期 5200 权威 31 论中国文化产业安全策略与思路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年第六期 6800 省级 32 论美国因果关系裁定中的“布拉茨克模式” 《石家庄学院学报》 《石家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2009年第六期 6000 省级 33 论中国反“反倾销”产业文化安全策略 《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编辑部 2009年第10期 5600 省级 34 论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反倾销新动向 《中国贸易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 《中国贸易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编辑部 2009年12月 9600 省级 35 论中国话语传媒的脉搏和韵象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杂志社 2010年第1期 6000 核心 36 论高校研究所学术创新管理的思路与策略 《中国经贸》 《中国经贸》杂志社 2010年第1期 4000 省级 37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地方文化育人”方略 《中国经贸》 《中国经贸》杂志社 2010年第1期 4000 省级 38 李贽“自然人性论”美学意蕴的哲学解读 《前沿》 《前沿》杂志社 2010年第3期 10000 权威 39 大学语文(丁帆等主编)(高校教材) 凤凰出版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年6月 33万(参编)  40 为大学语文找到最佳契合点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出版社 2010年7月 4600 国家级 合计:公开发表(出版)论文论著40篇(部),计24.18万字。 论文(著)发表总览(续)(1966年—1994年) 序号 论文(作品)题目 刊物(著作)名称 发表(出版)时间 字数 备注 1 呵,家乡(散文) 《儿童文学》 1966年 1000  2 雨中梦(诗歌) 《扬州报》 1970年 10行  3 血战黑雨塘(剧) 《扬州文艺》 1973年 3000  4 未来的阴影(散文) 《琼花》 1979年 3200  5 我国散文传统特色论略 《内蒙古师院学报》 1981.2 16000  6 论文章的“凤头”和“豹尾”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1.4 8600  7 论中国散文内在发展规律 《喀什师院学报》 1982.1 22000  8 也论《尝试集》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2.2 6500  9 试论中国游记散文 《内蒙古师院学报》 1982.2 27000  10 浅谈我国散文的民族风格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2.2 6500  11 论作品首尾组织艺术 《作家协会通讯》 1982.11 9000  12 引人入胜的《广西游记》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83.2 12600  13 试论我国散文的民族特色 《宁夏大学学报》 1982.3 6600  14 论中等师范教育改革 《蒙古师大学报》 1983.3 6000  15 师范写作正强化与教师“下水作文” 《教改通讯》 1985.3 11500  16 《你莫忘记》是一首悲愤诗 《北方论丛》 1985.1 5000  17 论中国笔记散文的民族特色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1986.1 10000  18 《孙子兵法》散文艺术特色 《信阳师院学报》 1986.2 5000  19 抓准“文眼”教学散文 《教学研究》 1986.5 2000  20 论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教改信息》 1985.5 7500  21 论中师文选教学的媒介手段 《教学研究》 1986.2 10000  22 泰师仙桃(散文) 《艺苑》 1986.4 2000  23 呵,我这黄土地(小说) 《艺苑》 1986.12 2200  24 防止中学化,突出师范性 《教学研究》 1986.2 11000  25 《尚书》语言艺术论略 《蒙古师大学报》 1988.2 10000  26 论中师作文教学的师范性 《教改信息》 1987.1 12500  27 杨柳情:除夕思父(诗) 《艺苑》 1987.3 18行  28 陶潜散文真朴自然的美学追求 人大《古典文学研究》 1988年 10500  29 再论中国游记散文 人大《古典文学研究》 1988年 10000  30 《尚书》语言艺术论略 人大《古典文学研究》 1988年 27000  31 论中师文选教学的媒介手段 《语文教学论文集》 1988年 9000  32 文言虚词用法论 《文言虚词》 1987.11 8000  33 青春乐章变奏曲 《青春乐章》 1988.12 5000  34 《尚书》语言艺术论略 日本《东方文化研究》 1989.1 10000  35 中国色彩修辞学 《修辞学丛刊》 1988.12 12000  36 那人生的秘方(诗) 《当代作品选集》 1989.3 2000  37 影子的烦恼(诗)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5 3000  38 蜜蜂(诗) 《春笋报》 1989.5 14行  39 活该(小说)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4 3500  40 游行(小说)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4 2800  41 一场审问式对话(小说)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4 3200  42 猫的喜剧(小说) 《当代微型文学选集》 1989.4 2500  43 杨柳依依话春天(散文) 《春笋报》 1989.1 1800  44 我对新歌剧的思考 《艺术百家》 1989.2 5000  45 病榻呓语(评论) 《散文鉴赏集》 1990.4 2000  46 雨思(评论) 《散文鉴赏集》 1990.4 2200  47 画像(评论) 《散文鉴赏集》 1990.4 1900  48 文人的傲骨(评论) 《散文鉴赏集》 1990.4 2400  49 距离(评论) 《小说鉴赏集》 1991.6 2800  50 古刹新僧(评论) 《小说鉴赏集》 1991.6 2500  51 吴君卒(评论) 《小说鉴赏集》 1991.6 3000  52 李白(评论) 《小说鉴赏集》 1991.6 2500  53 遥有此寄(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10 2700  54 把酒问月(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2000  55 春夜洛城闻笛(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2300  56 点绛唇雨恨云愁(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1900  57 酒泉子长忆观湖(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1200  58 小桃红越调(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1500  59 葱岸多风桔柚香(评论) 《诗辞曲鉴赏集》 1990.6 2000  60 教师与儿童文学创作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8000  61 儿童文学体裁论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25000  62 儿童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16000  63 儿童文学批评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4800  64 儿童文学评论的写作 《儿童文学引论》 1992.6 9000  65 牵牛花(散文) 《中外名著赏析》 1992.11 1200  66 我是一只海船(散文) 《中外名著赏析》 1992.11 1500  67 海滨的孩子(散文) 《中外名著赏析》 1992.11 3500  68 泰兴市志·军事·人物·交通卷 《泰兴市志》 1993.3 80000  69 接通人民的血管 扬州日报 1992.11 1500  70 浅论比喻 《金湖斋文集》 1991.2 4000  71 “小学语文教学法”散论 《萌芽集》 1992.3 6200  72 从师范发展史论当前改革现状 《金湖斋文集》 1991.2 11000  73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艺术论 《萌芽续集》 1991.5 12000  74 浅论鲁迅《朝花夕拾》 《萌芽续集》 1992.5 8500  75 戴望舒诗歌语言散论 《金湖斋文集》 1991.2 22000  76 散文创作面面观 《金湖斋文集》 1991.2 21000  77 散文基本特征论 《金湖斋文集》 1991.2 10600  78 爱情文学论纲 《萌芽集》 1992.3 7000  79 师范教学语言美学 《语言艺术论》 1992.5 14000  80 板书设计美学 《师范基本技能教程》 1991.11 12000  81 中国古典散文的传统特色论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12300  82 中国散文的民族风格论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8800  83 中国游记散文艺术论略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22600  84 中国笔记散文之变迁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23000  85 中国军事散文与《孙子兵法》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10200  86 论《尚书》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9500  87 柳宗元散文与《永州八记》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9500  88 陶渊明及其散文美学追求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9500  89 中国散文继承发展之流变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19700  90 汉魏六朝抒情小赋艺术 《中国古典散文研究》 1992.3 9600  91 《朝花夕拾》与鲁迅忆旧散文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8000  92 当代游记的奇妙艺术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12400  93 论《尝试集》文学地位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8800  94 应当历史地评价胡适新诗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4400  95 “白马非马”并非诡辩论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11000  96 论刘兰芝叛逆女性形象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7300  97 戴望舒诗歌语言艺术 《文艺评论·学术争鸣》 1993.5 13100  98 歌剧创作中的重大收获 《艺术百家》 1993.5 8800  99 在模仿中徘徊探索 《文学评论》 1993.5 2900  100 散文及其基本特征 《文学评论》 1993.5 4400  101 使作品比较地显出亮色 《文学评论》 1993.5 4400  102 心声的历程——《好望角》序 《文学评论》 1993.5 7000  103 《野地的小花》序 《文学评论》 1993.5 7000  104 《小二黑的结婚》的文笔情趣 《文学评论》 1993.5 2900  105 愿创作女神成为你的终身伴侣 《文学评论》 1993.5 1500  106 再论“文艺爱情论” 《艺苑》 1993.5 5800  107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学术争鸣》 1993.5 3700  108 接通人民的血管 《学术争鸣》 1993.5 1600  109 “自我抒情”艺术论 《学术争鸣》 1993.5 2900  110 虚实艺术辩证法 《学术争鸣》 1993.5 2900  111 外国谚语美学及其基本特征 《学术争鸣》 1993.5 19700  112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杂论·辞章·创作》 1993.5 1600  113 六不能忘 《杂论·辞章·创作》 1993.5 6600  114 教师形象论 《杂论·辞章·创作》 1993.5 2200  115 从师范发展中看师范改革探讨 《师范工作研究》 1993.5 8800  116 齐抓共管,常年不懈 《师范工作研究》 1993.5 3700  117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师范工作研究》 1993.5 12400  118 家庭女性价值论 《社会问题研究》 1993.5 8600  119 重阳节前话敬老 《社会问题研究》 1993.5 3600  120 老年人才及其开发管理 《社会问题研究》 1989.10 5100  121 设问式鉴赏“小语”中的童话 《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989.10 2900  122 苏东坡与《赤壁怀古》 《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989.10 5100  123 写作中的“形似”与“神似” 《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989.10 6600  124 西方的彩霞(诗) 《文学创作》 1989.10 26行  125 蜜蜂(诗) 《文学创作》 1989.10 21行  126 村晨酒香(诗) 《文学创作》 1989.10 17行  127 插上歌声的翅膀(诗) 《文学创作》 1989.10 31行  128 玫瑰色的骷髅(诗) 《文学创作》 1989.10 32行  129 心中的太阳(诗) 《文学创作》 1989.10 34行  130 根之歌(诗) 《文学创作》 1989.10 18行  131 “疯子”的诗(诗) 《文学创作》 1986.6 17行  132 杨柳情(诗) 《文学创作》 1986.6 24行  133 除夕思父(诗) 《文学创作》 1986.6 10行  134 月的反思(诗) 《文学创作》 1986.6 12行  135 人生标枪(诗) 《文学创作》 1986.6 44行  136 风筝(诗) 《文学创作》 1986.6 52行  137 献给师范的(诗)歌 《文学创作》 1986.6 38行  138 用骨头写诗(诗) 《文学创作》 1986.6 19行  139 中国万岁(诗) 《文学创作》 1986.6 44行  140 影子的烦恼(诗) 《小说》 1986.6 1400  141 一场审问式对话 《小说》 1986.6 800  142 活该 《小说》 1986.6 1000  143 大力士王达软成泥 《小说》 1986.6 1200  144 猫叫的喜剧 《小说》 1986.6 1300  145 游行 《小说》 1986.6 1200  146 笑比哭好 《小说》 1986.6 1500  147 呵,老银杏 《小说》 1986.6 2300  148 霜天里的金叶 《小说》 1986.6 2000  149 爷爷坟前的“征文” 《小说》 1986.6 1600  150 电话,真装了 《小说》 1986.6 1800  151 泰师仙桃 《小说》 1986.6 2000  152 师魂 《小说》 1986.6 1800  153 “凤头”“豹尾”论 《辞章》 1986.6 9000  154 比喻的艺术 《辞章》 1986.6 3500  155 汉语“调序”论 《辞章》 1986.6 10000  156 中国古代色彩修辞学 《辞章》 1986.6 9500  157 师范教师教学改革断想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5500  158 中国诗歌的“意境”教学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9400  159 教学媒介段与课型模式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7400  160 比较法与师范文选教学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10800  161 防止中学化,突出师范性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12000  162 论作文教学的师范性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10800  163 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8500  164 “语教法”的学科体系论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3000  165 我的“文、象、道统一观”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9800  166 教学语言艺术论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22900  167 课堂板书艺术论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23600  168 改革师范课堂传统模式 《师范语文教学研究》 1993.11 6000  169 立意在于“异”和“新” 《写作百问必答》 1989.1 1900  170 创设意境之途径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800  171 “模写”与“创新”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400  172 开篇与收尾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800  173 材料选择之艺术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000  174 情节展开法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600  175 文章结构通式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800  176 比兴构思法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100  177 写作与现实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800  178 生活是浮计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2000  179 文章与胆识 《立意·构思·生活》 1989.1 1000  180 对立统一艺术之运用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600  181 平庸与精美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500  182 “疏”与“密”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100  183 “奇幻”与“真实”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600  184 虚实相生法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300  185 “繁”与“简”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1700  186 “快”与“慢”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900  187 “藏”与“露”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8500  188 “无”与“有” 《对立统一艺术观》 1989.1 3000  189 说辞藻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500  190 论摹声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3000  191 论文采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800  192 语言色彩论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800  193 文贵简洁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2100  194 文章之“有味”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900  195 话说“短而精”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400  196 贵能曲折变化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600  197 论气势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3000  198 再论气势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2300  199 节奏论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2000  200 别趣·理趣·风趣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600  201 说“情”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900  202 抒“真情”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800  203 “情理分寸”感 《语言·风格·情感》 1990.2 1300  204 说“文眼”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000  205 论想象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2600  206 再论想象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500  207 写“笑”技法大观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300  208 写“死”之技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2000  209 谈场面描写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500  210 论时空描写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400  211 选题艺术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900  212 悬念的艺术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1800  213 表现的角度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2000  214 科普散文的写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2.8 9500  215 科技杂文的作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1500  216 文中论文形象化述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2300  217 议论文的强调手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2000  218 谈对联写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1800  219 公文写作技法 《描写技巧·文体写作》 1994.1 2400  220 说“文面” 《文章病院》 1994.1 900  221 克服“小毛病” 《文章病院》 1994.1 800  222 为文“七戒” 《文章病院》 1994.1 2000  223 文不厌改 《文章病院》 1994.1 1400  224 文章“五觉” 《文章病院》 1994.1 1800  225 从诗学文 《文章病院》 1994.1 1500  226 韧性精神 《文章病院》 1994.1 2000  227 写作基本功 《锤炼写作基本功》 1994.1 1600  228 锤炼写作基本功 《锤炼写作基本功》 1994.1 1800  229 祝君步入“三境界” 《锤炼写作基本功》 1994.1 1600  230 写作兴趣提高之途径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1200  231 谈文章命题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900  232 一事一议引导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2800  233 指导创作四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7000  234 写作启示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9500  235 议论文开篇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2200  236 写作思路培养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6500  237 文章内容结构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900  238 作文“四自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900  239 “特殊”文章批改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1400  240 师范生写作大趋势 《写作教学拾零》 1994.1 2000  241 写出理想的人格 《人物美学纵横》 1994.3 3600  242 写出崇高的心灵美 《人物美学纵横》 1994.3 4500  243 写出雅洁的语言美 《人物美学纵横》 1994.3 4500  244 写出别致的风度美 《人物美学纵横》 1994.3 5800  245 温柔敦原,清瘦如竹 《文学评论·文学争鸣》 1994.3 2900  246 再谈作文“评讲法” 《写作教学拾零》 1994.3 3000  247 语言表达的真善美 《语言艺术论》 1994.3 4000  248 语言的音调美和节奏感 《语言艺术论》 1994.3 4600  249 论板书语和态势语 《语言艺术论》 1994.3 4200  250 教学语言的结构及其儿童化 《语言艺术论》 1994.3 4000  251 辩论的意义与特点 《语言艺术论》 1994.3 6800  252 谈谈辩论技巧 《语言艺术论》 1994.3 8100  253 陶渊明真朴自然散文艺术论 《北京师院学报》 1984.3 10000 补登 合计:公开发表(出版)论文论著253篇(部),计138.2万字。 1966年至2010年累计发表论文(作品)共293篇,计162.38万字。
2023-09-09 00:29:031

速求大学电磁学论文

其实吧,网上这些论文都循环了,建议你图书馆找本书来看看。兄弟同不同意??
2023-09-09 00:30:332

网络语言中的外来词

比特 BIT
2023-09-09 00:30:462

至少和最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在数学大册第60页上有这样一道题:在一个装有红、黄两种颜色袜子各5只的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只,至少摸( )次才能一定摸到2只一样颜色的袜子凑成一双?有些同学因为对“至少”和“最少”不理解,就把题目做错了。下面是这两个词的区别与具体应用:至少是达到某个少的程度,是一种底线,最少就是不能再少啦。1.在表示数量的最低限度这个概念上,“最少”和“至少”是可以互换的,如:(1)她每天最少/至少要写一篇博客。 2.但在表示范围、程度的最低限度时,一般不能用“最少”: (2)你至少要征得我的同意。 你最少要征得我的同意。* (3)至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最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4)他至少是一个副教授。 他最少是一个副教授。* 3.纵使是表示数量的最低限度,表示对数量的估计时,也不能用“最少”: (5)他每天至少拍了200张照片。 他每天最少拍了200张照片。* 4.“至少”是一个语法化程度较高的副词,“最少”的语法化程度较低。“至少”除表限制义,还可以表达较强的主观意义,具有估计、让步等主观情态义;甚至具有篇章功能,成为篇章连接成分。 张谊生(2000)结合语法意义和分布将“至少”区分为两个:限定性副词中的范围副词和评注性副词(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0: 21 - 22.);廖秋忠( 1986)把“至少”列入“让步连接成分”,指出“让步连接成分表达上文所说的话太过分了或不全面,需要修正或承认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才比较符合事情的真实情况。这些连接成分后经常还有表转折的连接的成分。”(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 J ]. 中国语文,1986 (6) : 13 - 27.)(转自王洁.“至少”的“量级模型”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21-26)如: (7)请不要见笑我们,人在少年时候的某种想法,说不定会在一个人一生中起作用。至少,我们现在仍然忠于这个当初的誓言。(路遥:《你怎么也想不到》) (8)我“冰冻三尺”尽管言论、文章有毛病,但也曾为革命出过力,至少,在给人民修车吧! (李国文:《月食》) (9) 你不要骂他了,至少他已经很努力了。
2023-09-09 00:30:531

渔父·渔父醒赏析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此处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重九》),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到“俯仰”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第三首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参考资料: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2、 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2023-09-09 00:31:011

▲【大学物理电磁学论文,光学论文两篇】

最好在网上下载吧
2023-09-09 00:31:253

渔父·渔父醉赏析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参考资料: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2、 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2023-09-09 00:31:331

电场装置: 怎么样设计一个装置,在一定的空间内产生稳定电场?

楼上牛逼,只要两块金属板,一头接电池正极,一头接负极就好了
2023-09-09 00:31:422

什么是矩量法

矩量法是求解电磁场边界值问题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值方法.   R. F. Harrington在《计算电磁场的矩量法》一书中对其原理及过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它所做的工作是将积分方程化为差分方程,或将积分方程中积分化为有限求和,从而建立代数方程组,故它的主要工作量是用计算机求解代数方程组.所以,在矩量法求解代数方程组过程中,矩阵规模的大小涉及到占用内存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的速度.如何尽可能的减少矩阵存储量,成为加速矩量法计算的关键.谢谢 望采纳
2023-09-09 00:31:512

快速傅里叶变换中,加0补充数据点数时,出现的问题

你的零加在什么地方
2023-09-09 00:32:073

陈伟华的近年主要科研成果

(一)课题及项目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项;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教研教改项目:校、省级精品课程及校级教学团队重要骨干成员并负责课程网站建设;指导湖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SIT项目4项。 1、“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转型与基督教文化”,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主持。2、书稿《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新质》(独著),获第十一届湖南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立项全额资助。3、“中国现代电影与文学叙事的交融与间离”,200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4、任副主编组织编撰《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共80万字),并撰写15万字,2003~2006。5、2009年度湖南省精品课程:“大学基础写作”,骨干成员。6、2009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项目;湖南省教育厅。7、2007年度湖南大学校级教学团队:“中国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成员。8、2008年度湖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大学基础写作”,骨干成员。9、指导湖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SIT项目4项。(二)专著 1、《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合著,副主编,80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2、《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新质》(独著,28.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鲁迅郭沫若研究札记》(独著,33.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大学基础写作》(教材,合著,撰写第四及第五章),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中国现代电影与文学之关联研究——以历史与比较为视角》(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6、《青春飞扬的日子——湖南大学本科生习作选(第1辑)》(副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三)论文(部分论文题目) 1. 《缘情而生,因情而灭——试析徐志摩文学创作发生、衰竭之因》(独著),《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2. 《文学研究中的图文互文法》(独著),《学术研究》(CSSCI),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题》,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3. 《文学史和学术史比较略论——以〈中国小说史略〉和〈清代学术概论〉为例》(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4. 《中国小说叙事意象的现代转型与基督教文化》(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5. 《诗可以怨》(独著),收入《巴金:新世纪的阐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6. 《“破茧”与“自足”》(独著),《粤海风》,2004年第2期。7. 《简论转型时期的文化整合与鲁迅思想》(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4年第8期。8. 《新月理论家们的“硬译”——论新月派诗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独著),《中国文学研究》(CSSCI扩展版),2005年第1期。9. 《蚕蜕里的新生——试论新月诗论与中国传统诗论》(独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10. 《文心与模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独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5年第6期。11. 《在转型时期的文化整合中应运而生——试论中国现代文学之起始》(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6年第9期。12. 《论穆时英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独著),收入《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研究前沿文存:2005年广州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13. 《中国书信体小说之兴盛与基督教文化》(独著),《学术研究》(CSSCI),2007年第10期。14. 《1907:思想家鲁迅的成熟》(独著),《鲁迅研究月刊》(CSSCI),2008年第11期。15. 《一代有一代之国学》(独著),《博览群书》,2008年12期。后收集《读书与阅世——〈博览群书〉2006—2008精选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16. 《论当代婚外情小说与基督教文化》(独著),《求索》(CSSCI),2009年第5期。以《耶稣与罪妇——中国当代婚外情小说与基督教文化》为题收入《灵魂拯救·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版。17.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技法》(独著),《求索》(CSSCI),2010年第4期。18. 《大学语文应强调文化品性————大学语文教材及理想模式略探》(独著),收入《教育教学研究论丛·第2辑·湖南大学2006年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 《大学基础写作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独著),《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10年第3期。20.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独著),《中国大学教学》(CSSCI),2011年。21. 《简论文学与中国电影之创建》(独著),《文学评论》(CSSCI,重点期刊),2012年。22. 《略论电影寓教于乐之典型技法》(独著),《求索》(CSSCI),2012年。23. 《论老舍小说〈离婚〉的电影改编》(独著),《山东社会科学》(CSSCI,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2年。(四)学术会议1、基督教在中国:比较研究的视角与方法青年学者研讨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2006年11月。2、第三届“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2006年12月)。3、汉语灵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2008年10月)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2008年10月)5、纪实文学的创作现状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湖南大学文学院主办,2008年11月)6、湖南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南华大学文法学院),2009年12月。
2023-09-09 00:32:151

朱军的论文著作

主要论著(截止2011年)1.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中论元共现规律及管控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独著)2.汉语构式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独著)3.汉语修辞学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主要作者,排第2)4.语言文字应用,团结出版社2006年(主要编者)5.大学语文(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二版(编者)正式发表论文(截止2011年)(按时间排序;未标明的皆为独著或第一作者):1.先秦和古希腊关于“名”“实”关系语言观的比较,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增刊2.“V什么V”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延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3.浅论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关系,湘潭大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3年)4.浅议“模糊答语”,湘潭大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4年)5.修辞本质补议,湘潭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带宾语语义研究(第二作者),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7.汉语“除了”式的语义研究,语言研究(校二类期刊,CSSCI)2006年第2期8.报纸标题的语言失范及解决方法,新闻界(CSSCI)2006年第4期9.修辞的“创造”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第8期10.多项列举式后“等”的多维考察,北方论丛(CSSCI)2006年第6期11.配价、论元隐现与基干宾语模式,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12.列举代词“等”的语义等级、隐现规律及其认知特点——兼议“等”的虚化历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CSSCI)2006年第4期13.配价、论元隐现与短语宾语的“必现性”,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4.完形态事件宾语中论元的隐现规律,宁夏大学学报(CSSCI)2007年第4期15.准确 贴切 适度——教科书语言规范的层次观,湘潭大学学报(CSSCI)2007年第4期16.列举助词“等”及相关格式的句法语义特点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CSSCI)2008年第1期17.“动宾结构带宾语”格式的成因探究,汉语学习(CSSCI)2008年第3期18.小句宾语句的语义特点及其认知解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2期19.汉语论元结构的互动性与层次性,宁夏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5期20.汉语方言中的“VODOI”语序结构研究,湘潭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4期21.汉语论元结构的“动态性”(第二作者),思想战线(CSSCI)2009年第3期22.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中配项的匹配规律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CSSCI)23.修辞原则刍议,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4.程度补语“死”与“要死”的共性与差异,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5.固化式述程结构考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6.也说汉语的意合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9年第6期.27.现代汉语小句中论元标记的多维考察,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28.风格的民族性:文气 譬喻 风骨,唐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9.内容差异及形式标记——简单宾语与复杂宾语的对比(第二作者),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30.汉语范围构式“从X到Y”研究,语言研究(CSSCI,校二类期刊)2010年第2期31.中国古典风格理论的民族性探究,宁夏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2期32.动词与配项匹配机制的不同层级,语言文字应用(CSSCI)2010年第2期33.“自然”论与“适度”论的异同,思想战线(CSSCI)2010年第3期34.“倾向性语序优先序列”及其解释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3期35.非自主性位移与汉语动词带宾语“被”字句的认知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CSSCI)2010年第4期36. 非常规性因果关系与汉语“一XP就VP”结构的意义,汉语学报(CSSCI)2010年第4期37.构式“独立性”的成因,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会科学版)(CSSCI)2011年1期38.湖南安仁话的“得”与“得”字句,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39.类比推理的论证类型,(第二作者)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会议论文(截止2011年)1.“动宾结构带宾语”格式的成因探究,动词与宾语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11.12-13)2.“了不得”与“不得了”的多维比较,入选《2007年度中文学科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3.汉语口语否定构式“X什么X”考察,“句子功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10.17-19)4.现代汉语有标并列短语的语体适应性研究,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湘潭大学2011.10.17-19)
2023-09-09 00:32:451

宁夏大学23年考研人数

宁夏大学23年考研人数为236人。根据宁夏大学学报报道,2023年宁夏大学各类考研人数236人,截至2023年2月19日,仅生命与细胞工程专业已有292人报名。
2023-09-09 00:33:071

韩蕾的学术论文

从事件范畴到事件名词,《中国学论丛》2011年第1期。试析事件名词的词类地位,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事件名词研究综论,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三缺一”、“四缺一”及其他,语文建设,2010年第3期。(另收入《语文建设》2010年全年增刊)选择·缩略·转喻——谈网络词语“人肉搜索”,修辞学习/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人肉”,又见“人肉”,语文学习,2010年7/8期。汉语“雨”类隐喻语的构成,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第3期。语料库建设中的名词标注方法,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人称代词+称谓”序列的话题焦点性质,汉语学习,2009年第5期。“寂寞”之后 格式风行,语文建设,2009年第12期。//《云南教育》转载,2010年第3期。汉语语料库与语法研究的互动,《汉语教学与研究》(第10辑),韩国:首尔出版社,2009年。连词“别说”功能探析,《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事件名词的时间性表现,《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 3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事件名词与量词的选择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3 期。话语标记“别说”,《 宁夏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4 期。王安忆小说的自诉型叙事方式分析,《 福建论坛》, 2007 年第 8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7 年第 11 期复印)。名词化结构在新闻语篇中的衔接方式,《中文自学指导》, 2006 年第 2 期。事件名词的语义基础及相关句式,《语言研究》 2006 年第 3 期。“这”“那”类指代词隐性回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4 期。语料库与语言学研究,《中文自学指导》, 2005 年第 2 期。从现代汉语语料库加工看语法研究的意义,《语文论丛》( 8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年。关于名词多层级分类标注的构想,《 Recent Advancement i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of Singapore ,2004 年。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5 期。指称在现代汉语双名同位组构中的作用,《语法研究和探索》( 12 ),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略论指人名词的分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12 期。双项指人名词同位组构的外部限制,《对外汉语教研论丛》( 2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年。“怀疑”的词义、宾语和句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论指称与陈述的转化, 《零陵师专学报》, 2001 年第 1 期。“推敲”之推敲, 《语文教学周报》, 2001 年 9 月。妙语背后的语言策略, 《语文建设》, 2000 年第 2 期。偏正结构的语法地位, 《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坠毁”还是“堕毁”, 《汉语学习》, 1998 年第 1 期。谈表比较的“连”字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1 期。词的意义在词的分类、再分类中的作用,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7 年第 4 期。复句中关联词语的错误运用, 《中文自修》, 1996 年第 10 期。
2023-09-09 00:33:161

陈旭的论著目录

1、《宋夏沿边的侵耕问题》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2、《儒家的“礼”与西夏〈天盛律令〉》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北宋西北沿边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功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 唐宋时期中西交通史中的灵州》阴山学刊2004/45、《清帝眼中清官的行政能力及其政治教化功能》社会科学辑刊2004/56、《孝亲、忠君、爱民——清官政治思想模式》2004/67、《 宋夏之间的走私贸易》中国史研究2005/18、《海瑞:陆、王心学的实践者》阴山学刊2005/49、《试论战国末年的人才流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0、《吸收与融合——元代西夏遗民社会地位及其民族融合的历史考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西夏驿路与驿传制度》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023-09-09 00:33:301

“最少”和“至少”有什么区别?

一、读音不同:1、最少的读音是:[zuì shǎo]2、至少的读音是:[zhì shǎo]主要区别在“最”和“至”的读音。二、词义不同:1、最少的释义:表示在程度上达到极点,超过一切同类的人或事物。“最”的字形采用冃、取会义。造字本义:撮起手指摘帽。2、至少的释义:表示最小的限度。“至”的字形像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不是鸟飞向高处;而至则是鸟从高处飞下来。造字本义:回到家里,躺下休息。三、词性不同1、最少是形容词,同级比较也没有再减少的空间了。例句:在经济学家里面我犯的错误最少,但是作决定的主要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学家。2、至少是限量词,与最少还有减少的空间。例句:我不说我们失去了什么,或者我们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我们至少还有梦想。
2023-09-09 00:33:505

马啸的人物简介

马啸,,,1966年生,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陇东学院学科带头人。现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庆阳市南梁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4、2006年连续评为陇东学院第三、四届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当选为陇东学院首届“我最喜欢的教师”。2010年评为首届“庆阳市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西北区域史、民族史、边疆史。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安徽史学》、《兰州大学学报》、《西藏研究》、《求索》、《新疆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西域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共发表各类论文70余篇。专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参编《西北通史》清代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任副主编;《庆阳通史》中卷主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4月版;主编《<庆防记略>校释》(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023-09-09 00:34:051

劲松《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文献出处

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研究-------------------------------------------------------------------------------- 来源:英特网 时间:2005-3-26 12:19:09 一 网络语言简述 自1994年4月20日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至今10年来,中国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并快速应用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4年7月20日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7%,占全球网民的11%,数量已相当可观。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交际的发展,网络语言(Cyber-language)应运而生,并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及分类“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1]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虫、黑客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常用词语如美眉、菜鸟、东东等;[2]符号如“:- D”(开口大笑)。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指广义的网络语言。秦秀白(2003)进一步从语体学角度对网络语言和网络话语做了区分,指出“网话”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3](二)网络语言的性质网络语言是一种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语言,即“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主要活跃于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网络杂志及Weblog等空间。网络语言可被看作是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4]我国的网民主要由一些特定的人群混合组成,他们可能以男性、年轻人、学生、低收入者为主体(据“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因此,网络语言可以说是网民这一特定社团的社会方言,是受网络与网民影响的一种语言变异。二 借词简述“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5] 除了“借词”、“外来词”之外,有些学者还使用“外来语”、“借语”、“借字”等说法。一些学者如王力、周振鹤等将“借词”与“外来词”看作名异实同的概念。而高名凯、刘正琰等学者则主张将“借词”与“外来词”区别开来。[6]对于“借词” 或“外来词”的概念和范围我国学术界历有争论,至今也未有统一意见。人们争议的焦点在于:其概念是指把外语词中音义全部搬入,还是指搬入外语词中形音义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对于其范围的界定,分歧表现在意译词和日语汉字词的归属问题。张锦文(2003)将“借词”分为三类:一是“外语词”,即直接借用外文单词或字母构成的词;二是“混成词”,即借用西文字母加上汉语字素构成的词;三是“外来词”,即完全音译、完全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的词。[7]在这里,“借词”与“外来词”是从属关系,“借词”的范围要比“外来词”的范围大。本文无意纠缠于术语与概念之中而偏离文章的主题。文章使用“借词”这一术语,以张锦文的分类方法为主要依据,拟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视野进行探讨。近十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西语言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很多英语借词涌入网络语言中,形成鲜明的语言特色,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三 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的构成网络语言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而从英语中借用词汇是网络语言的突出特点。结合前文中对网络语言及借词的分类,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的构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一)直接借用英文单词和字母 这种方式可分为直接借用英文单词、直接借用英文数字以及借用英语单词与字母的组合三种。 直接借用英文单词的如: Chat room(网络聊天室)、Click(点击)、download(下载)、Java(一种程序设计语言)、Modem(调制解调器)、Yahoo(雅虎网站)等。直接借用英文字母又可分为三种:一是借用英文单词或词组的首字母缩写或谐音缩写形式,通常用大写字母,如:THX(Thanks)、UR(Your)、BF(Boy Friend)、 BTW(By the way)、TMR(Tomorrow)、ASAP(As soon as possible)、 AFAIK(As far as I know)、IC(I see)、CU(See you)、CUL(See you later)等。二是借用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形式,其中的数字或表示数字意义(一般是汉语发音),或是英语字母、单词的谐音(一般是英语发音)。如:Y2K(Year 2 Kilo)、3G(The Third Generation)、B2B(Business to Business)、B4(Before)、I H8 U(I hate you)。三是借用符号与英文单词或字母的组合形式。如:.com(网络)、.services(网络服务)等。此外,还有一种形式是英语单词与字母的组合,有的中间有连字符。如Pocket PC(Pocket Personal Computer)、P to P(Point to Point)、E-mail、Web-J(Web-Jockey)等。(二)借用英文字母或单词同汉字的组合在这种方式中,英文字母或单词的位置可以是在汉字前面,也可以放在汉字后面或汉字之间,有的英文字母或单词会连带着数字或符号。如:CIH病毒、E化、E时代、IP电话、USB接口、Cookie信息、Internet外设、Java特效、Xday一代、手持PC、移动QICQ、后PC时代、中国C网、e时代i管理、MP3手机、BIG5码、E-mail地址、.com经济、中国.com等。(三)外来词这里所说的外来词主要包括:完全音译词(或者叫纯音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音义兼译词和意译词。完全音译词指模仿外语词的读音并采用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文字记录。如比特(Beta)、拷贝(Copy)、烘陪鸡(Homepage)、瘟都死(Windows)等。半音译半意译词即译词部分模仿读音、部分体现词义。如:因特网(Internet )等。音义兼顾词指译词兼顾原词的音和义。如:黑客(hacker)、脱口秀(talkshow)等。意译词是根据英语单词的意义,转化成汉语文字的形体。如:点击(Click)、冲浪(Surf)、链接(Link)、电子公告牌(BBS)、附件(Attachment)、网页(Web page)、收藏夹(Favorite)、在线(online)、灌水(add water)等。四 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的特点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的特点是受网络语言、网络交际方式以及借词自身的构成方式等因素所决定的,其特点鲜明,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简洁性由于网络交际需要通过敲打键盘进行字符输入和从屏幕上阅读字符来实现,所以,很难做到思维和交流的同步,往往造成对话的延迟和脱节。[8] 加之键盘输入速度、网络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网民只有采用缩略简约的语言形式,才能方便、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英语借词的简洁性是适应网络交际的需要而形成的。如:用“B4”代替“before”, “DL”代替“download”,“IE”代替“Internet Explorer”,“ISP”代替“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VG”代替“Very good”,“HRU”代替“How are you”,“FAQ”代替“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等。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体现出的简洁、明了、缩略的特点,有人也称之为语言的经济性。[9](二) 新奇性我国的网民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此,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显个性,引人注意。如在英语借词中, “猫”、“鼠”“伊妹儿”、“烘焙鸡”、“菜鸟”、“灌水”、“.com一族”等说法就非常新颖、奇特。(三)浓厚的专业技术色彩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英语借词是信息技术专业术语,具有鲜明的专业技术色彩。如:信息技术(IT)、电子商务(e-commerce)、URL(统一资源定位格式)、WAP(无线应用协议)、CRM(客户关系管理)、VDTs干眼症、POP协议、Flash动画、自由软件等。(四)不稳定性网络语言中的部分借词在构词方式上不太稳定。借词中的字母的大小写不定,如:有时用“E”有时用“e”;词形不定,如:有时用“DL”,有时用“download”;“to”可以用英文读音相近的“2”代替,也可以用符号“-”代表,[10]例如,“B to B”、“B2B”、“B-B”都表示“business to business”(商家到商家)。另外,借词中存在着译词没有固定的词形,多种翻译方式并存的现象。如:“因特网”、“英特网”、“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等都指“Internet”; “下线”、“离线”、“脱线”、“脱机”、“下网”都指“offline”。而“Login”的翻译既有“登录”,又有“登陆”;“download”的音译有“当”和“荡”两种。五 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的修辞功能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除了具有表义功能外,还有独特的修辞效用。(一)表情色彩“表情色彩是语言单位的表情意义所制约而产生的色彩,用来描绘感情和形象,表达说写者对说写对象的感情和态度。它们是说写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可分为感情色彩、态度色彩和形象色彩三种。”[11]网络语言中的外来词往往会表现出幽默、诙谐、讽刺等情感和态度。如:将“homepage”(主页)音译为“烘陪鸡”、“modem”(调制解调器)音译为“猫”、“e-mail”音译为“伊妹儿”显得幽默、诙谐,形象可亲。而“黑客”(hacker)则表现出对“采取非法手段躲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访问控制,进入计算机网络的人”的憎恶之情。另外,网络语言交际中往往出现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在汉语中夹杂着英语词,这体现出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上网人群对西方语言文化的认同以及追求新奇、追求时尚的心态。下面这段“网话”中的借词“bug”、 “BTW”、“case”、“E”等使用就是很好的例证。“某某公司:本人在贵公司的烘陪鸡上荡了一个软件不能用,想必不会是猫的问题,可能贵公司的东东里bug太多,现特发上一张帖子奉告,虽然是小case,也请贵公司予以重视。BTW,如有可能,请将修正后的软件E我。大虾。”[12](二)语体色彩“语体色彩是语言单位的环境色彩,是语言使用受言语环境制约而产生的。在语言体系的同义手段中,经常出现于某种言语环境、运用于某类语体的语言单位,即具有该种语体色彩。” [13]网络交流主要是书面形式的交流,因此,网络语体是一种书面语体。但是,网络环境下的交流需要快速、简洁,这就使得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化的倾向。于根元认为“从总体上看,网络语言的语体是口语化的书面体。”[14]英语借词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体色彩也主要体现出口语化的书面语体的特点。也可以说英语借词的语体色彩具有书面体、口语体共同存在、相互渗透的特点。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共享软件(shareware)、OA(办公自动化)、Y2K(千年虫问题)、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HTML(超文本置标语言)等属于专业技术术语的借词反映了书面语体中的科学体色彩。而“猫”、“伊妹儿”、“灌水”、“防火墙”、“瘟都死”等借词则具有口语体色彩。(三)联想色彩“联想色彩是语言单位的派生色彩,主要从词语的形、音、义的联想而产生。”[15]有些英语借词能引发人的联想,增强它们的表现力。如:MUD(Multiple User Dungeon)被翻译为“泥巴”(英文单词“mud”即为此义)就有联想色彩。MUD是一种网络游戏,这种游戏多人参与,越玩越想玩,让参与者不能自拔。看到“泥巴”人们会联想到这种游戏会让人沉迷其中,就象被泥巴粘住一样。又如看到“Yahoo!”(雅虎网站)人们会联想到英国19世纪的作家斯威佛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在小说中,作家描述了宇宙中最理想的动物种类,它具备人类所能想象得到的一切优点,而且它们的体形象跑得飞快的奔马,这种动物的名字就叫“Yahoo”。[16]这种联想使人对Yahoo网站产生一种速度快、近乎完美的感觉。六 对待网络语言及其英语借词的态度网络语言正在逐步走进大众媒体并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这将会对越来越多的人的交流方式产生影响。人们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各有不同。申小龙持肯定态度,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进步,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发展趋势,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17]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18]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另类书写方式必然会导致人们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思考。有人主张对待网络语言应采取宽容态度,用适当的方式去规范,如王先霈则认为“不要强调纯洁,而要强调规范—动态的、有弹性的规范”。[19]应该看到,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确实存在诸如音译混乱、随意缩略、英文缩略语同汉语拼音缩略语形近易混、词形不固定以及读音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对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我们应当持一种开放性和建设性的态度,一方面要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干预,采取一定的规划措施。我们不应该因为网络语言中大量夹杂着英语借词而过分担心。相反,“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加上改革开放后语言环境的巨大变化,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当代汉语面临着自五四以来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我们应该积极欢呼迎接它的到来。”[20]网络空间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自由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将会对人们的交际行为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网络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将会使更多的英语借词进入其中并发挥必要的功能。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是汉语语言的补充和发展,它反映了以英语为主要信息载体的互联网媒体在语言接触和语言传播中对汉语的冲击,反映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语言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研究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对网络语境下的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语言文字规范、语言教学以及新型词典的编纂等都有现实意义,应该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视。参考文献1.戚晓杰. 网络语言探微[J]. 语文建设,2001,(8):14-15.2. 李 军.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 社会科学战线,2002,(6):265-266.3.秦秀白. 网语和网话[J]. 外语电化教学, 2003,(6):1。4.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1.5.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30.6. 高 燕. 汉语外来词研究五十年[J]. 松辽学刊,2002,(1):88.7. 张锦文. 关于汉语借词的分类问题[J]. 辞书研究,2003,(3):70.8. 江南,庄园. 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 扬州大学学报,2004,(2):52.9.赵玉英. 网络语言与语言的经济性[J]. 外语电化教学,2003,(6):16-19.10. 武丽梅. 网络语言中的字母词构词特点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2003,(1):40-41.11.王德春 陈晨. 现代修辞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64.12. 劲松,麒珂. 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 语文建设,2000,(11):14.13. 王德春陈晨. 现代修辞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27.14 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58.15 王德春陈晨. 现代修辞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68.16 于根元.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303.17 仲伟丽. 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J]. e时代周刊2003,(56).18 闪 雄. 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 语文建设,2000,(10):15.19 王先霈. 语言是否应该“纯洁”,是否能够“纯洁”[J]. 湖北大学学报,2003.(5):3.20 钱乃荣.中国语言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437-438原文载于《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2023-09-09 00:34:221

有关经济的参考文献

如果你想要经济的参考文献的话,那么你可以去京东或者是淘宝上面去搜索,一般的京东或者淘宝上面都有这类的,参考文献你也可以去选择的去购买。
2023-09-09 00:34:504

最少和至少一样吗?

不一样
2023-09-09 00:35:042

沃福百瑞的董事长简介

沃福百瑞董事长潘泰安先生1960年3月出生于中宁县舟塔乡潘营村。1982年潘泰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任教,专门从事食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后又到中国食品的最权威学府江苏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深造,获食品工程硕士学位。1985年组织筹建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先后担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工程教研室主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宁夏农学院食品教学实验厂厂长等职。1988年借调宁夏自治区经委食品办工作,负责自治区四大食品项目的审定。1997年作为引进人才调宁夏生物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工作,任中心主任。1998年创建宁夏福德生物食品工程有限公司,2000年创建宁夏沃福百瑞生物食品工程有限公司。由于肩负着家乡、民族的责任和对枸杞的浓厚兴趣,1992年开始专门从事枸杞的研究,先后主持枸杞深加工国家级项目一个,省部级枸杞研究项目4项。在《食品科学》、《中国乳制品工业》、《中国食品添加剂》、《宁夏农学院学报》、《宁夏大学学报》、《食品工业科技》、《宁夏农林科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主编了《软饮料工艺学》,副主编了《肉制品工艺学》、《乳制品工艺与进展》、《食品工厂设计原理》四本大学专用教材,多年来获得省部级各种奖6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995年至2006年,潘泰安同志在国家专利管理局申报了12项发明专利,其中5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分别为“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生产工艺及其产品”专利号为ZL 99106579.4;“低温真空膨化果蔬脆片生产工艺与方法”专利号为ZL 99106580.8;“枸杞果酒生产工艺与方法”专利号为ZL 96118934.7;“枸杞全粉冷冻干燥工艺”专利号为ZL00102108.7;“枸杞原汁常温保鲜工艺”专利号为ZL00103020.5。1996年主持完成的“食品工程实践教学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997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的《软饮料工艺学》1998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发明专利枸杞系列酒的开发生产1998年获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发明专利枸杞籽油、枸杞多糖、枸杞全粉的开发生产2000年获第九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主持的“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等产品开发研究”项目2001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并主持的国家级开发研究项目“枸杞中高效提取枸杞籽油和枸杞多糖”,2002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枸杞原汁常温保鲜工艺研究”,2003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发的鲜枸杞果汁饮料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饮料博览会创新产品。 1992年参加中国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会,任学会理事;2000年被聘为自治区政府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2002年组建宁夏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任学会副理事长兼学会秘书长 ;2005年被聘为自治区环保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2006年被聘为宁夏党委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2006年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枸杞多糖精制、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市场与营销。
2023-09-09 00:35:211

王彬的个人作品

专著类:1、《法律解释的本体与方法》(独著)人民出版社2、《习惯法规则的形成机制及其查明问题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论文类:1.《论法律解释的融贯性——评德沃金的法律真理观》发表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CSSCI源刊)2、《司法能动主义的中国化》发表于《法学论坛》2011年第6期(CSSCI源刊)3、《司法能动主义视野下的乡土司法模式》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CSSCI源刊)4、《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法哲学检讨》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CSSCI源刊)5、《历史解释的反思与重构》发表于《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CSSCI源刊)6、《超越基础主义的法律解释》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2期(CSSCI源刊)7、《体系解释的反思与重构》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1期(CSSCI源刊)8、《文义解释的反思与重构》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CSSCI源刊)9、《论法律解释的范式转化》发表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CSSCI源刊)10、《法律解释的难题》发表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CSSCI源刊)11、《民间法的话语悖论——基于转型社会的话语情境》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1期(CSSCI源刊)12、《法律信仰的中国式难题》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CSSCI源刊)13、《财产权的观念基础》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CSSCI源刊)14、《解释学的重心转移与范式转换——兼论解释学对法律解释研究的意义》发表于《齐鲁学刊》2010年第5期(CSSCI源刊)15、《受刑人权利的法律定位》发表于《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CSSCI源刊)16、《论法律理性化的悖论—韦伯法律社会学意义上的考察》发表于《山西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核心期刊)17、《法治的人本向度——一种知识谱系的考察》发表于《唯实》2007年第2期18、《美国司法语境下法律解释的宪政困境及其消解》发表于《北方法学》2011年第2期19、《悖论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发表于《北方法学》2007年第6期20、《程序正义视野下的受刑人权利保护》发表于《公安研究》2008年第7期21、《司法三段论的结构形式与逻辑前提》发表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22、《“先行先试”立法模式的经济分析》发表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3、《历史法学的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发表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4、《法律适用的诠释学模式及其反思》发表于《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25、《民间法如何走进司法判决——兼论“顶盆继承案”中的法律方法》发表于《民间法》第7卷26、《法律解释的制度逻辑》发表于《法律方法》第十卷27、《自然权利的现代性困境》发表于《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卷28、《内生性规则与自发性秩序:进化论理性主义视野下的民间规则》,发表于《民间法》2010年卷随笔类:1、《秩序与自由》发表于《法制日报》2003年2月20日2、《司法裁判的道德效应》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11月5日3、《法学研究中的屠龙术与针线活》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9月28日4、《司法审判的术与道》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9月24日5、《以法律破解代孕伦理困境》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7月22日6、《理性看待民意》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8月17日7、《法学毕业生不能不知道的事》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6月25日8、《被修辞的正义》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5月28日9、《公务员的公德代替不了私德》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4月23日10、《历史法学的虚幻与真实》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3月30日11、《法官为何不能“依法裁判”?》发表于《法制日报》2011年3月19日12、《法官:司法中的哈姆雷特》发表于《法制日报》2010年12月1日13、《司法能动主义溯源及其现实意义》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9年12月22日14、《习俗司法化的功能正当性》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9年11月17日15、《司法理性的多维关注》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10年9月8日16、《法官效用函数与法官行为》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8 日17、《法学的诗性》发表于《检察日报》2010年1月28日18、《摆脱道德困境的三条红线》发表于《检察日报》2010年6月24日
2023-09-09 00:35:401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 “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 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 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拓展:西厢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王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王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王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姑娘)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王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姑娘)王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王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王夫人)(王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王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王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王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王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王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王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王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
2023-09-09 00:35:571

唐代的“河南尹”是个什么官?

你是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群都是猪,群主是你们都是猪猪猪。
2023-09-09 00:36:2910

关于人文关怀的论文

  我国新闻传播缺失人文关怀  摘要: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  现实表明我国当代传媒对受众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又不深刻。主要原因在于传媒自我定位存在一个悖论,在理论上自知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践上却徘徊于颐指气使的钦差大臣和亦步亦趋、满脸堆笑的服务生之间,实际上这个悖论产生的根源是传媒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然而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我国传媒在注入人文关怀、“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在市场利益的趋势下,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这种“不得不为了金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会使人感受到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否定。”这种传播是将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缺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传播对作为受众的“人”缺乏深刻的哲学把握。马克思曾就人的概念论述过:“‘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那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它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简言之,人的本质规定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有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更重要的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社会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当代传媒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  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  有一种叫作“新闻本位”的新闻观。执行这种观念的人,把事实、传播者、接受者、传播通道、新闻信息等看成新闻传播中的各个环节,而以新闻信息为本体。于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只是以事件是否具有所谓的“新闻价值”,即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猎奇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轰动效应作为标准,甚至一味地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最终导致媒体品味的下降,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诚然,新闻追求新奇,渴望引起轰动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的眼睛只盯着事态的发展而无视扮演主体角色的人的感受。阅读(收看、收听)新闻的人们也只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信奉一条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夸张的说法无外乎是想强调新闻事件的新奇性。据说真有国外媒体曾报道过人咬狗的事件,且不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单从事件本身来看,这则报道对当事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难道从中他(她)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吗?相反,也许当事人从此会被别人当成疯子来对待!另外,这对广大的受众来说又有何意义呢?!难道他们因为获得了奇闻怪谈而感到真正的欢乐?或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真谛?多半的可能性是长此以往受众的欣赏趣味会下降许多。  我国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 人文关怀的泛化和简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开展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术语纷纷涌现,从社会精英阶层“下凡”到人间,几乎妇孺皆知。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泛滥开来,形成了“言必称关怀”的奇怪局面。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地泛化了。例如,对有些属于权力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也大加颂扬,便是人文关怀泛化的一种表现。据《北京晨报》2005年1月6日报道,日前,河南省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被法院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姜国仕当庭对检察院表示感谢,因为在查案中,许昌市检察院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司法诚信。那么检察院是怎么做到“人文关怀”的呢?报道说,“在查案中,考虑到姜国仕年纪较大,有关节炎和高血压,检察院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较好的号房;天气凉了,检察官及时给姜国仕送去被褥、衣服。在搜查姜国仕家时,检察官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一位叫“气横西北谁人剑”的网民疑惑不解,在论坛上问道:“难道这不是检察院应该做的吗?如果不讲‘人文关怀",在工作中就应当让一个上年纪的嫌疑人(不管他是贪污还是伤人)住‘较坏的"号房?就应该让他在天凉时无衣无被吗?就不去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如果把这样的工作也叫做‘人文关怀"的话,那么公安局不打骂嫌疑人、监狱不虐待犯人、乡干部征税不抓人,不也可以叫作‘人文关怀"吗?自从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后,‘人文关怀"就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以前,每听到这个词,总让人感到一些温暖,可是现在随着它的被滥用,我们只感到乏味。”(新华网2005年1月6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没有关怀的生存环境了,现在有人“大发慈悲”施舍了一点“关怀”,我们反而受宠若惊,感叹社会确实进步了。若仅仅是普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倒也情有可缘,而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媒体却也在歌颂这些“宝贵的人文关怀精神”,难免让人觉得悲哀。  (二) 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  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这样一来,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便被媒体遗忘了。这种情况首先表现在媒体留给社会弱势版面和频道太少,报道力度偏小。比如,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就很少,我们只能看到零星的、琐碎的报道,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对下岗职工和新失业群体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应该说是大部分)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这种摆拍的矫揉造作的镜头、照片我们看见的还少吗?这是真正的关怀吗?我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我们媒体还没有真正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放在重要的地位,这很显然是违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神圣职责的。  另外,近年来媒体对社会黑暗面的报道很青睐,纷纷采取暗访、卧底的方式对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大加揭露,执法队伍到哪儿我们的新闻记者就跟到哪儿。关于黑心棉、黑香肠、地下性工作者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乞丐、流浪人员有损城市形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而没有深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弱势群体贪财、无耻、没教养吗?最后,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往往也漠视弱势群体。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节目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不是从为这位老人想方设法治病的角度展开,而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报道新闻,新闻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竟然是一首摇滚歌曲,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似乎是记者编导们觉得那种样子很滑稽好笑。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请看另外一家地方电视台的一则名为《市区开展清除整治算命、测字人员行动》的新闻:警车开到一栋大楼前停下,执法人员下车,走到楼前的一个算命摊,拉起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头吓得瘫坐在地上,苦苦哀求,而执法人员“义无反顾”地架起老头拖向十几米外的警车。其他执法者当场没收算命、测字工具,并焚毁。而这个身体瘦弱的老头嘴里一直在哀求:“我改,我改,放过我。”从这则电视新闻来看,很明显,电视台是站在执法人员一边的,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当然有道理。但是,我们的记者有没有想过,老者那么大的年龄为什么不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却做出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老者的工具被焚烧后,他该如何生活下去;除这个老者外,其他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情况又怎样;为什么现在文明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愚昧迷信活动。问题太多了,可有几家媒体认真思考过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就此深入采访调查下去,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太普通了,没有新闻“价值”。而这样的想法本身不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往往过多地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无视个体生存发展的合法权利。  (三) 对隐私报道不慎重  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破口大骂某娱乐媒体,原因是这家媒体公开刊登他家详细地址,以致他家屡遭陌生人上门骚扰,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冯氏声称要诉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是媒体侵犯“名人”隐私的典型事例。更严重的,有些媒体对去世的公众人物也不放过,对他们的死以及生前的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死者家属的痛苦,对其生前的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就是典型一例。这不仅是对死者及其亲人的不尊重,从根本上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不尊重。  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一定更要慎之又慎,不能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2其实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是新闻媒体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当,那就更不要奢谈什么人文关怀了。  (四) 灾难报道缺乏人性化关怀  当前我国媒体对突发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隐情不报,认为灾难性事件容易给受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报道会造成社会恐慌,等事件过去以后再报或者干脆不报。二是报道不及时、不充分,对一些重大事件迟报、缓报、简报,难以满足受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媒体往往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数字,这说明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三是过于注重从政府立场说话,灾难发生后不是把镜头对准正在忍受苦难的群众,而是大力渲染党和政府怎样关心受灾群众,社会各方怎样慷慨解囊,高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把灾难的起因、发展、损失、灾情严重程度、灾民的情况却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四是采访报道方式不当,不顾受灾群众的感受,缺少对人的精神和感情的关怀。例如,“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被拍摄下来,被很多媒体所采用。照片显示,当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虽然记录的是实情,但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遇难者亲人看到欢呼的场面后会怎么想。还有的记者采访遇难人家属的时候,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  灾难新闻报道出现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现实利益的驱策,也有传统传播理念对人文关怀的漠视,还有缺乏理性约束,有的是技术上的失误,但归根到底还是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比如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人文精神无关,但是知情权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为信息是最重要资源,如果受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获知应该获知的、与自身、他人、社会有关的重要信息,实在是媒体的重大失职。不夸张地说,满足受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首要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做不到这一点,其他再多的关怀都是多余。  (五) 对女性的不尊重  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问题更多也更突出。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说明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4.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说什么她“用献血维护自己的清白”。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媒体的责任太大了。第四,存在污辱女性的报道。其中最典型的言论莫过于什么“女祸论”。这原本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把朝廷腐败、民风败坏的责任推卸到女性头上的反动历史观。然而这种愚昧可笑的观念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着实可悲。比如,很多媒体把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归结到官员家属身上,报道为党组织一把手的妻子办学习班以培养“廉内助”的新闻。《大河报》还用了一个言词粗俗的标题:好女人是所学校,好干部老婆熏陶。甚至有的女性刊物都说:“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廉政形象好不好,与其配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如果枕头风常吹,领导干部势必先替个人或小家庭打算,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多么荒唐的言论!3新闻媒体一般主要以事件本身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来选择所要报道的新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很显然,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总之,新闻不能只见事不见人。  注释:  1张宝新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7  2张菊样 :《传媒应重视人文关怀——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马守敏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新闻记者》2000年 第6期
2023-09-09 00:37:121

公共管理学求答案

论和谐社会视野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一 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关系变革的重大课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何重新界定政府权限范围、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而从社会方面来说,如何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也成为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小社会”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特征在于“小政府、大社会”。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也决定了采纳“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必然性。(注:葛红艳、赵明洁:《影响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分权的因素》,《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 4。) 大致说来,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大体经历侵蚀、转型和重建三个阶段”(注: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5。)。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其侵蚀阶段是对旧体制的瓦解阶段,它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表现为政府在意识形态目标约束下的自下而上的局部性改革;转型阶段始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当改革过渡到城市以后,开始逐步明确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目标,以大规模的政策和法律来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从当前的情况看,转型阶段尚未结束,它在体制上的典型特征是“双轨制”。改革的最后阶段,则是政府与社会双向的全面重建阶段。鉴于此,选择改革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目标模式,首先意味着要放松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转变政府职能,即“放权”、“让利”、“松绑”、“扩大民主”等等,也就是政府要由“划桨者”变为“掌舵者”(注: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同时,要构建与政府相对应的市民社会。然而,由于我国曾长期推行了一套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非政府的市场要素和社会要素基本上未能发育起来。因此,探求现代社会自治的实现方式,解决好政府与社会的权力配制与职能分解问题,对于处理好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政社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矛盾和问题,都是由政府以政治的、行政的手段去解决,社会自身几乎没有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空间。可以说,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传统政治体制产生诸种问题的一个总病根。过分集中的权力不仅容易导致权力运行成本的增加与效率低下,而且为权力的滥用和腐化提供了可能性空间,直接影响政府权威。邓小平曾经深刻指出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机构和人员膨胀的弊端,他说:“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这涉及到管理体制中权力和职能的调整、改革,触及到机构改革权能结构的变革,关键是政企(事)关系,即政府与企事业的关系;政市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亦称之为“两只手”“(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政社关系,即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三大关系中权能结构的变革,归根到底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与市场都可以包容于社会经济组织与手段模式之中。(注:李大琨:《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推进机构改革》,《理论前沿》,1998. 9。)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调整政府权力的运行范围及方式。具体到政府与社会之间,就表现为将原有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转移一部分给社会。由于一部分政府权力向社会的转移是由实践需要和政府自我认识而推动的自上而下的一种路径,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权力下放。党的十三大指出,政府下放权力要“结合职能转移和改革机构来进行。但由于当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还没有被明确提出来,所以,在既有的体制框架内,实践层面上如何具体操作仍然缺乏清晰的思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存在着要求政府进行权力调整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为政府权力调整提供了契机。此后的20年来,政府权力调整的步伐和速度逐渐在加快。从总体上来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调整体现在政府向经济领域的活动主体——企业放权和向社会领域的活动主体——个人、社会中介组织和事业单位放权。调整的各项措施实质上是将政府的权限划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其目的在于追求有效率的政府。(注:孙晓莉:《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调整》,《社会科学》,2001. 5。)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首先始于改革初期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以及为重建党和政府的权威基础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在政府管理模式方面表现为一是政府控制的范围开始缩小。对农村管理和农业经营的放松管制,使农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对国营企业的“放权让利”和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生活、学术文化活动的干预也在减少。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与市场或时尚发生联系,而不再受政府管制。二是政府控制力度减弱(注: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和撤社建乡,城市中人事制度和政府对单位经济控制的松动以及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标志着政府控制力的大大减弱。三是政府控制手段的规范性增强。在政府仍然保持控制的领域,控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注意加强法制建设,开始由直接控制、行政干预转向间接调控、综合利用多种手段调控社会发展。在政府管理模式变化的同时,大大拓展了社会的自由空间,导致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它突出表现在一是各类社会主体的自主权扩大,成为相对独立的资源提供者,它们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政府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二是社会结构分化速度加快。一方面,社会功能结构的分化使各社会主体政治职能开始减弱、专业职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社会利益结构分化的核心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传统既得利益被大大削弱,一些新兴职业和掌握权力资源的传统职业则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三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开始形成。新的社会角色群体和组织大量涌现,体制外的社会力量,如较为独立的企业家阶层、个体户阶层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体制内的知识界、学术界、工商产业界以及一些党内人士开始扩大言论空间和自主利益要求。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育和成长。四是身份体系弱化,社会流动大大加快。社会精英流向多元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体制内工人和干部向体制外流动这三大趋势(注: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 2。) 正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五是社会中介组织大量涌现。这是政府行为退出一些领域以后保障社会活动有序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社会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六是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多年来社会成员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的高度一致性在改革开放以来明显趋于多元化。纵观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演进,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寻求的社会整合机制的过程。其总的趋势是以市场经济的契约性社会整合为方向的。随着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启,可以预见,这种契约性社会整合机制将会更加巩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分化将更加深入,它将继续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注:杨龙芳:《改革全能政府、构建市民社会——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基本途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 三 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对一切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等级性的行政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单位以及农村组织渗透到整个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承担着国家行政机关的部分功能,成为一级政权的附属物。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是,不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社会成员因为只有依附于某一个组织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个人的自由选择权无从体现,从而导致既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伴随着企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福利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传统的无限政府正在向有限政府转变。这是政府权力定位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但这只是改革的初级目标,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实现从有限政府向高效政府的转变。事实上,有些社会事务完全可以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通过国家行政联系之外的各种社会联系,通过各种社会协调机制得到解决。当前,利用社会自身的力量和政府合作来有效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如何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这一问题上,我们既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同时也不能完全排斥外来经验。国外已有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的一是社会中间组织(还有的称之为非营利部门、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等)的蓬勃发展、二是合作主义(也有称之为法团主义、统合主义)理论的盛行。(注:孙晓莉:《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调整》,《社会科学》,2001. 5。) 由于我们提供的是效能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网络型政府、前瞻型政府、亲市场政府等政府模式,就必须对政府职能进行新的定位,在精简政府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但又要充分保证政府应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职能。计划经济时期的许多政府职能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政府的冗余职能,而这些职能恰恰是社会自治能力增强后所必须的职能,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政府部分冗余职能进行外移,将政府包揽一切的权力还权于社会和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保证市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社会自治能力,加强社会自治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注:杨代贵:《论政府与社会间的职能转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1。) 因此改革传统“全能政府”的畸形关系模式,实现政府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立的理想关系模式,需要进行双向的努力。即一方面需要进行有限政府的制度创新,需要界定政府权力的限度,“校正”政府的越界行为,改变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规模、权力和职能扩张倾向;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构建市民社会的制度创新。要大力培养社会力量,建立充分发育的社会肌体,努力构建市民社会。这个过程也就是实现社会从依赖政府、甚至被纳入政府体系的地位上解放出来,形成政府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立的过程。实现有限政府的制度创新,就需要以政社分开为原则,从制度上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在社区社会工作事务方面的职能与权限。最基本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保障职能;再就是改革政府行为方式,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此外,还要改革政府体制,健全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完善整个社会利益聚合和利益表达的结构与规则,同时完善社会对政府的各项监督机制。培育市民社会的制度创新则是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重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培育“中产阶级”队伍,在政府、社会精英与民众之间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服务和互动机制。(注:李凯:《转型时期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 4。)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往往被称为“伙伴关系”,即政府和社会组织构成了发展社区、建设社区的合伙人关系。在这种“伙伴关系”模式中,政府除了在公共安全、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职能之外,其他方面一般依靠各种社会组织自己进行管理。因此,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成熟,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四 自近代国家诞生以来,作为政治统治的政府和构成管理对象的社会之间“反复出现诸如和谐与反目、妥协与抵触以及镇压与叛乱等各种样态的制衡关系”。政府产生之后,社会不仅在形式上试图摆脱政府的控制,而且时常出现与政府的程度不同的对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目标上必须坚持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途径上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社会自身的作用。我国政府与社会在实现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点上是完全一致的,我国新生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既有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又有许多方面依赖政府,同政府保持密切的合作,这就为政社关系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在变革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途径上,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政府能够解决和处理所有的问题,因此完全依赖政府,社会要树立自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王瑞华:《转型时期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2。) 通过社会管理体制一系列的改革,应该看到“大政府、小社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可以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本质上就是释放和解放社会(或“释放市场”)的过程,因而也就是政府和社会关系“现代模式”的中国化过程。中国转型期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兼容传统控制型模式和现代释放型模式即注重权力集分统合的“复合式形态”。从目的与价值层次即社会自治的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社会高度释放,同时又从工具理性即“政府是‘必要的恶"”之古典理念出发诉诸于必要控制,实现在释放中控制,在控制中释放,定位于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良性耦合,这便是转轨期中国政府在处理自身与社会关系上的基本价值和政策取向。(注:罗自刚:《合作抑或冲突——变革时代的政府与社会关系考察——对马克思主义治理学说的历史诠释》,《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运行体制的建立,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与社会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这就包括合理分担的责任关系:政府对社会的职能定位应从“管制”转移到“服务”,以前我们的政府对社会的很多作用或功能就是管制社会,而服务的成分很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政府在社会发展方面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政府需要将更多的工作着眼点转移到社会发展领域,转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相互尊重的权利关系:政府和社会都要依法办事,政府要高效廉洁、公正公开公平、取信于民。同时完善和加强政府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改变一些地方的干部只向上负责、不向群众负责的状况。合理整合的资源配置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资源渠道多样化,社区、社团、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组织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资源。政府既要运用所掌握的资源,又要调动、引导社会资源,办好社会事业,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局面。建立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中国的现实境遇出发,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 3。) 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本着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职能,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积极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3-09-09 00:37:321

从 俄狄浦斯王 看希腊命运观

  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悲剧的典范,它充分代表了古希腊悲剧的不朽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本文旨在分析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索福克勒斯通过俄狄浦斯的不幸遭遇揭示了导致其悲剧的原因是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地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 探讨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及根源有利于更加深入、客观地了解古希腊文化,激发对古希腊文化的兴趣,启示我们正确理解悲剧的本质,引导我们对人生命运的终极思考。 在命运的强大力量面前,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人虽解不开命运之谜,但却勇敢地行进在茫茫的人生征途上,去挑战命运 ,反抗无涯的苦难。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 特征 根源  一、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  1. 主人公命运的特征  ①主人公命运的独特性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古老的传说。故事情节极其特殊,骇人听闻:传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 令一个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成年后,当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可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他离开养父母,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 伊俄斯。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 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忒在悲痛中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了忒拜城,到处流浪,以求忏悔。在《俄狄浦斯王》之前,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神,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俄》剧把主人公锁定为不具备任何神力的凡人,其独特命运更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  ②.主人公命运的典型性  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独特的,骇人的。但是作者索福克勒斯又赋予这个独特的悲剧英雄以一定的典型性。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其他主人公一样,俄狄浦斯出身高贵。所不同的是,他虽然是神的后代,但是他已经是人间的英雄。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充满赞赏,赋予他非凡的智慧,性格刚毅勇敢,敢于承担责任,一心要解救他的城邦于困苦之中,可以说是集人类理想的出众品质于一身。为了逃避可怕的命运,避免对父母的伤害,他放弃王子的地位去流浪。在瘟疫肆虐下的忒拜城郊,当走投无路的人们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俄狄浦斯身上,聚集到王宫前向他乞援时,他成了忒拜人心目中的救星。为了挽救濒于毁灭的忒拜城,他派出妻舅克瑞翁亲王到阿波罗神庙乞求神示,乞问究竟怎样的言行才能拯救黎民。如果用民众的标准衡量他的行为,他称得上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一个理想的民主派领袖的形象。因此,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2. 《俄狄浦斯王》中不朽的悲剧魅力  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被推为古希腊戏剧的典范,它忠实地表现生活中最黑暗的一面,却又不让人感到压抑和沮丧;相反的是,让观众从有限的人体与无限世界的冲突中体会生命的激情和对真理的渴望。主要表现于主人公以下几方面的独特的抗争和矛盾:  ①. 智慧与无知的矛盾  俄狄浦斯虽然集英雄人物的勇敢、无私、智慧于一身,但对于自身的命运,他始终是无知的。在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他处于被欺骗的地位,他始终想要离真相近一些,即使隐约预感到结果的可怕,他还是不顾劝阻,用自己的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谜底,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和自己的生身母亲结婚,他成为和他同住的儿女的父兄,他生母的儿子和丈夫,他父亲的凶手和共同播种的人。全剧最后俄狄浦斯刺瞎双眼有着双重寓意,一方面预示只有靠刺瞎双眼进行自我惩罚,他才能看清这个无法令他接受的世界;另一方面暗示他在命运中其实早就相当于一个盲人,对一切茫然无知。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自我反思的第一个例证,是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第一次实现。  ②. 自我与伦理的抗争  俄狄浦斯的出生就是同伦理相悖的,这也是该剧主要的矛盾之一。女妖斯芬克斯的谜语谜底是“人”,俄狄浦斯猜到谜底,也正是他自我理性的强烈表现。他是忒拜城的国王之子,一出生即面临被亲生父亲杀死的厄运。也就是说,他的自我是有罪的,与他人冲突的。而他的亲生父亲则是自私的,为了保全自己,意图杀死刚出生的亲生儿子。如果俄狄浦斯死去,这个可怕的神谕可以避免,但是他的父亲老国王则犯了伦理大罪。希腊神话体系中一向有杀父夺权的传统,例如宙斯就是杀死自己的父亲之后成为众神之主的,但是俄狄浦斯的杀父行为却是无意的。为了保护养父母,同时也保存自我,他回到了忒拜城,但他更快地陷入了杀父娶母的命运。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时,他完全是想按照自我意志,依靠自我力量完成,但是已经无法从进退两难的窘境中脱身,因而使得自我的个性毁灭。当使者从科任托斯带来老王波吕玻斯病逝的消息时,俄狄浦斯感到的是很大的安慰。并不是他真的不悲痛,而是他害怕犯伦理禁忌,这个消息毕竟让俄狄浦斯感到逃脱了杀父的命运。这是西方伦理学上DILEMMA(进退两难的困境)的一个最典型例子,这也说明,当时希腊社会中的伦理体系刚刚建立,尚未完善。  ③.接受与逃脱的抗争  希腊人看到人间的苦难,命运的残酷,但是他们没有像佛教徒一样对现世否定,而是做出悲壮的反抗。英国美学家斯马特认为:“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在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如果苦难落在一个性格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面对命运,俄狄浦斯也竭力逃脱,但是他越是挣扎,越是被步步紧逼,被命运的绳索捆得无法呼吸。无论怎样逃避,神谕仍然一步一步地实现,而俄狄浦斯本人始终是盲目的,他的每一个努力都使自己反而更加接近厄运,尽管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可他却无法逃脱这命运的最后审判。人类的英雄的悲壮的抗争在神谕的力量下显得那么渺小。至此他已经完全陷入了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中,但是最可悲的还在于,命运让他亲自来揭穿这个悲剧。尽管他的母亲在揭穿悲剧的过程中已隐隐地察觉到了什么,而且极力地阻止他揭穿这个事实,但他还是固执己见地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俄狄浦斯惊慌、恐惧,但是他始终不曾退缩过,所以他的抗争具有了普遍性。俄狄浦斯的命运让人感到恐惧,他的无知令人同情,而他的英勇又无畏的抗争则令人深深体验到《俄》剧的独特魅力。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悲剧理论》中指出的,恐惧与怜悯带给人的震撼正是悲剧的快感。  二、俄狄浦斯悲剧根源的一些观点  1.自由意志和理性精神缺乏  是否因为俄狄浦斯理性精神缺乏、自由意志不足导致了其悲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着力表现的是人是有理性精神与自由意志的。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译,意味着古希腊人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的觉醒,。当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神谕里得知他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竭力逃避这一命运,命人将襁褓中的儿子弃于荒野。俄狄浦斯更是被当作理性精神与自由意志的象征与化身进行塑造。当成人的俄狄浦斯从神谕里得知他必将杀父娶母时,他放弃了王位继承权,离开“父母”,前往“邻国”忒拜,以反抗这可怕的杀人逆伦的命运。他不仅反抗杀父娶母的无理命运,而且运用智慧解开斯芬克斯之谜,为忒拜人解除了灾难。在他当上忒拜国王后,又勤政廉洁,一心为民。当他得知忒拜发生瘟疫是因为杀死前任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仍逍遥法外时,他发誓一定要将凶手抓住。他不顾一切劝阻,包括知情的预言者忒瑞西阿斯的劝阻,一味地追下去。特别是当他得知杀死前任国王的凶手是他自己时,他也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了责任,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流放。这些都是理性精神与自由意志的体现,因此说将俄狄浦斯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理性精神缺乏,自由意志不足是不符合剧情的,也不符合索福克勒斯的创作宗旨。  2.性格上的弱点  亚里士多德将俄狄浦斯的悲剧归结为他性格上的弱点,《俄狄浦斯王》就是他的“过失说”理论的主要依据。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俄狄浦斯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因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由于俄狄浦斯一时动怒,导致判断上的失误,给他的命运带来了不幸。是否这样呢?我们所见到的俄狄浦斯,尽管他有时有些武断,猜疑他人,喜欢动怒,但总的来说,他正直、诚实、勇敢、民主,信守诺言,尊重神,相信神,爱护人民,有责任感,视城邦的利益为生命,是一个深受人民尊重与爱戴的好国王,是忒拜人心目中绝对的强者。的确,他一怒之下杀死了前任国王,即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然而他杀死拉伊俄斯完全是出于自卫,而且他也不知道他所杀的是他的父亲。他是按照忒拜国的风俗(在一个历史时期,继任者要将死去首领的财产连同诸多妻室一同继承)娶王后为妻的,同样,他也不知道他娶的就是他的母亲。况且,在他未杀父娶母之前,他的悲剧命运已经被决定了。再者说,古希腊悲剧的主题是人与命运的抗争。这同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导致其自身悲剧有本质的不同。将其悲剧归结为他性格上的弱点,不符合作者的创作宗旨。因此可以说,他是无罪的,他性格上的原因决不是他悲剧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3.伦理禁忌的破坏  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这出悲剧在当时的意义在于教诲,即用生活中的事实告诉人们乱伦将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要求人们严格遵守这一禁忌。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人类在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付出的代价,反映了古代希腊人的伦理观念的演变过程。索福克勒斯极力渲染乱伦的悲剧性后果,其目的在于警示乱伦的禁忌是不容破坏的,乱伦是一种污染,是要被清除掉的。导致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他犯罪的对象的特殊性,即杀的是自己的父亲,娶的是自己的母亲。如果不是这样,最多只是犯罪而已,但有可能不会导致他的悲剧。也就是说,导致俄狄浦斯悲剧的并不是他命中注定要做某一件事,而是他做的这件事的性质。所以,真正导致俄狄浦斯悲剧的并不是他的命运,而是他所犯罪行杀父娶母的伦理性质,是他破坏了当时的伦理禁忌。他在戳瞎双眼后寻找自己的妻子。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妻子,还是在寻找自己的以及自己儿女的母亲?他永远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有关人间伦理的问题比斯芬克斯的谜语更难让人回答。  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实际上是第一次给人下的定义。虽然对于俄狄浦斯的智慧而言,回答这个谜语根本算不了什么难题,但是对于这个谜语被解开却意义重大。既然俄狄浦斯能够给人下定义,这说明俄狄浦斯具有了人的全部理性,说明他已经依靠人的理性摆脱了兽性,并且彻底从兽转变成了人,从而具有了人的伦理意识和伦理禁忌。当他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玷污他母亲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杀死生身父亲的凶手时,他流亡他乡,在流亡中看不见亲人,也回不了祖国。当使者从科任托斯带来老王波吕玻斯病逝的消息时,俄狄浦斯感到的是很大的安慰。并不是他真的不悲痛,而是他害怕犯伦理禁忌。正是因为他有了强烈的伦理意识,他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伦理犯罪,才能产生沉重的罪恶感,并残酷地惩罚自己。俄狄浦斯对自身失伦罪过的惩罚是触目惊心的。在“我成了不应当生我的父母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的自责声中,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目,并且请求放逐作为罪过的代价。他把与母亲的乱伦关系视为人间最可耻的事。这一切都说明,他在主观上并没有破坏伦理禁忌。倘若我们再继续追问下去:俄狄浦斯为什么会犯此禁忌?恐怕很多人都给不出答案。也可以这样说,导致俄狄浦斯犯伦理禁忌的因素才是其悲剧的真正根源。所以,伦理禁忌的破坏不能作为其悲剧的真正根源。  4. 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学说  关于俄狄浦斯悲剧形成的原因,还有许多解释,但都带有这样那样的片面性。比较典型的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1900年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探讨了《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因素及其对观众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相信,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在男性表现为“杀父娶母”,在女性表现为“杀母嫁父”。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这个理论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大流派,即精神分析学派。他认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并非命运注定,而是他指向母亲的无意识性欲冲动所致。他推而广之地认为幼儿都有这种本能倾向,把初发的性欲冲动指向异性别的父母,同时把初发的嫉恨指向同性别的父母。他强调幼儿的人格发展都必须经过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意义重大的阶段。在弗洛伊德看来,除了父亲的阉割威胁之外,促使幼儿最终放弃乱伦幻想,克服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基本完成社会化、道德化过程的原因是这样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慰藉: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位父亲,把他早期散乱的力必多通过俄狄浦斯情结以一种集中于生殖的性行为方式而组织起来。这就是说一种更现实的考虑,一种父亲的角色期待:到那一天他可以象父亲那样占有一个女人 ( 妻子) 以夫妻性生活的方式把集中起来因而更加强烈的性欲冲动释放出来以满足性的欲望,无须现在犯乱伦大忌。于是,传说中的俄狄浦斯无意中弑父娶母的过错便被他赋予了精神分析的普遍、必然的意义。  弗洛伊德从这个悲剧中为他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找到了灵感,但这出戏描绘的是人类意识的局限性而不是俄狄浦斯与其母亲的乱伦欲望。他的“罪过”实际上是不知道或没有“看到”。他没能充分观察到周围的许多迹象,其中有些是潜在的迹象。如果他知道了当然就不会这样做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是把人的心理生活生物学化了。他虽然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却很不重视;他完全无视人的历史性;他轻视人的理智性,夸大本能、性本能冲动在心理生活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大大减弱了悲剧带给我们的审美情趣。任何将俄狄浦斯定性为主动的杀父娶母的罪恶个体从而试图对个体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尝试都是非常的不科学的。因为俄狄浦斯内心所想的只是失伦行为的避免,杀父娶母行为的发生是社会驱动的结果。而其将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将高雅的文学变为心理学分析的材料。尽管它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俄狄浦斯悲剧形成的原因,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但其局限性是明显的,就像许多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他将悲剧的根源解释为人的生物本能,否定了悲剧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中悲剧性现象的反映,对于俄狄浦斯悲剧形成的原因的分析显得牵强附会。  三、俄狄浦斯悲剧根源的真正原因—-命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俄狄浦斯的悲剧呢?为什么这样一位具有理性精神与顽强自由意志的人,一个无罪的人却最终也无法冲破命运的罗网。他的智慧,他的求知求真,他的诚实勇敢,他的责任感,所有的一切,不仅没有使他逃脱命运的魔掌,相反使他陷入到命运的怪圈中。正当防卫成了凶手, 荣誉带来的婚姻是乱伦,主持正义的人是凶手, 明察秋毫的人是瞎子, 解救城邦的人成了污染源。 解开谜的人,却解不开自己。为什么崇高变成了丑陋,智慧变成了愚蠢,无辜变成了有罪?这到底是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命运,他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1.什么是命运  命运到底是什么呢?是否像许多人所说,命运是某种超越于人之外的而人对之又不可抗拒和无法解释的主宰人乃至神的神秘力量呢?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又带有局限性。它肯定了人的有限性,承认世界的无限性,具有辩证的观念。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泯灭了人的主动性,过于悲观,陷入到神秘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泥淖中。如果说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意味着古希腊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觉醒的话,那么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则是古希腊人在自我被再度放逐后对人的追问与反思,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反思,对人的悲剧性处境的朦胧理解,是人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的形象表达,它昭示着西方文学中信仰拯救之维的萌芽。命运是一种冥冥之中超越于人之外、支配人的力量,人虽然看不到,却可以感觉到。它其实就是人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  在神话中,命运作为神意志被表现出来。命运往往借助神来体现,如运女神。但是命运往往又凌驾于神之上,因为不仅人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就是神也要服从命运安排。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命运是一种来自社或自然的抽象和普遍的力量,一种来自未被揭的寓于偶然之中的必然性。古希腊人的命运只属于人的想象的概念范围,而且是对抽象物想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评价希腊人眼中的命运:“命运好像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威力的任性的权势人物,常常预先对他打算加害的人说,‘我就预备那样干,你倒试试来阻挡我",它就是这么干的,他预先宣布自己的决定,向我们证明,我们无力与他抗争,也无力躲避;同时在嘲笑我们的软弱、笨拙以及从我们失败的抗争中体味恶意的快感。”毫无疑问,在希腊人眼中,命运是最无法蔑视的事物。而《俄狄浦斯》正是把这种古希腊的命运观以最形象的方式图解了出来。人生而自由,然而枷锁却无处不在,这枷锁就是“命运”。  2.命运观在《俄狄浦斯王》中的体现  俄狄浦斯一方面认为自己有罪,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无罪。他悲剧的根源在于他无视人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夸大了主体性的作用,过分相信和依赖理性的力量。他将经验形态的一切——智慧、力量、勇敢、对神的信仰、自由意志与世俗化的价值规定——正直、诚实、民主、信守诺言、爱护人民、有责任感等,看做世界的终极尺度。妄图通过它们穷尽世界的奥秘,摆脱人悲剧性的处境,寻找到人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在他看来,只要自己用自由意志反抗这一厄运,只要遵循了一切世俗化的价值规定,就可以摆脱悲剧性的处境。然而,人企图通过主体的力量走出封闭性自我,就如同用自己的手托起自己的身体一样不可能,人性中的魔性也势必在这种精神的迷误中显现。就在他企图通过主体的力量走出封闭性的自我,通过自由意志反抗杀父娶母的厄运时,厄运却降临在他的头上。就在他负起道德责任,宣布他对杀死前任国王的人的诅咒的时候,他也就宣判了自己的罪行。就如同罗念生先生所说:“他之所以遭受苦难,与其说是由于他自身的过失,毋宁说是由于他的美德。” 他用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自以为世上最大的智者。然而他只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而并未弄清人是什么,既没有认识自己,也没有真正认识和主宰外部的世界。否则他就不会迈出人的界限,陷入毁灭的深渊。在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上,他是无知的。他面对自己的父母,却不认识,做了杀父娶母的事也不知晓。他的遭遇表明,人越是企图通过理性与自由意志摆脱人悲剧性的处境,就越是制造了更大的灾难。人越是企图自我拯救,就越是陷入毁灭与虚无的深渊。人越是企图解开所有的谜底,就越会变得无知。有限的,有限的“理性和道德都不是精神的最后宿地。” 对于那些企图以理性与自由意志执著地追求自己所肯定的价值和穷尽世界的无限与永恒的英雄们,悲剧的命运是注定的。  古希腊人是敬畏命运的,命运总是变幻无常,无法预测,许多人因此而浑浑噩噩打发日子,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无力承受命运的重轭,他们或者蒙蔽双眼及时行乐,或者犯下过错却想逃避惩罚。正如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忒所说:“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的生活。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的生活。”索福克勒斯在悲剧的最后也写到: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当俄狄浦斯意识到他的遭遇是命中注定时,他也就理解了人的有限性。承认了人的有限性,也就承认了世界的无限性。在世界的无限性中,包含着他性拯救意识。俄狄浦斯一方面执著地追求自己所肯定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在不自觉中摧毁了他所肯定的价值。在摧毁他所肯定价值的一刹那,他触摸到了所肯定价值的极限,看到了它被否定的可能性,意识到了人性中的魔性。也就在这一刹那,他意识到了世界的无限。  俄狄浦斯之所以陷于悲惨的命运,不是由于他有罪,而是由于他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无视人的有限与世界的无限,自不量力地与命运抗争,最后陷入到悲惨的命运中。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人的有限性的体现。悲剧并非仅指悲剧事实的发生状态,也包括精神的存在状态。就个体而言,俄狄浦斯是无罪的。他杀父娶母的预言降临之前,他并没有做过错事。他杀父娶母也并非有意。而就整体而言,他又是有罪的。人性中的魔性潜藏在他心中,他的罪行是预定的。即使他避免了杀父娶母的厄运,他也无法摆脱作为人类整体中的一员的悲剧性处境。  3. 《俄狄浦斯王》中人与命运的抗争  命运总是轻视甚至嫉妒人的智慧和理性的,它以其变幻莫测的神秘性和人神共惧的可怕力量给人以致命打击。俄狄浦斯的父母担心自己亲生的孩子会犯下神谕中杀父娶母的罪行,就策划了谋杀亲子的行动,命仆人把刚出生的孩子丢弃深山荒野,他们以为这样就避开了命运的打击,从此过上逍遥快活的日子,而却因此承受了更惨痛的命运。俄狄浦斯最终找到了他要的真理,代价却是父母的生命和自己的一生。在真相被揭穿后,俄狄浦斯用母亲的胸针刺瞎了双眼,对此举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是俄狄浦斯恨自己的双眼看不到真相,于是惩罚自己生活在永久的黑暗中 ;二是怕自己的双眼看到真相被揭穿之后身处的尴尬境地 。但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证明俄狄浦斯没有放弃生命,没有听任命运的摆布,没有诅骂命运的残酷,而是维护作为人的高贵和尊严,以尊严的方式去和命运抗争,他要看看命运还能给他带来什么更大的灾难。  在他目盲之后 ,我们看到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一个具有无上智慧与权威的有眼睛的国王的盲目无知和一个因得罪了神而失去了视力但却因此被赋予预言能力的老人的洞悉一切。也可以说俄狄浦斯因失去了双眼而多了一只眼睛。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价值有了清醒的认识 。俄狄浦斯自行戳瞎双眼,反而使自己走进光明。但俄狄浦斯最后也没有摆脱命运,没有做成文明人,但他还是个失败的英雄,是文明放在蒙昧祭坛上最高贵也是最后的祭品。俄狄浦斯最后戳瞎双眼,自行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命运”和俄狄浦斯王既两败俱伤,“命运”因其邪恶无理招致人们的批判、厌恶,俄狄浦斯王因其主动抗争招致苦难;又获得双赢,“命运”的不可避免性让人们认识到了人生的必然性:有限性和悲剧性 (缺憾性) ,俄狄浦斯王的抗争让人认识到了人的命运其实就在自我书写的过程中,而不是结局。命运所代表的世界的无限性是人们永远都欲超越的梦想。而在这种永恒的超越中,人性一次又一次的得以升华。  主要参考资料:  [1] 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 陈洪水,水建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 马 晖.民族悲剧意识与个体艺术表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 尼 采.悲剧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7]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8] 肖四新.人的追问与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2000.(3)  [9] 周春生.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
2023-09-09 00:37:401

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分类

  商周时代的服饰: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这个时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长裤、靴子,也传进外国,这种帅气的服装穿着起来,行动的确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饰:  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女服服饰:  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男服服饰: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男服服饰:  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女服服饰: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饰:  冕服:  天子衮冕服。  皇太子衮冕服。  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男服服饰:  冕服: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糸统。  女服服饰:  礼服:  褘衣:为皇后受删、谒庙、朝会时穿着。  翟衣:为皇后的第二礼服。  礼服:品官命妇的大礼服。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饰:  礼服外褂:因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  衮服:为皇帝穿着。  龙褂:为皇子所照。  补服:依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  朝服:最隆重的大礼服。  吉服:清代的礼服,次于朝服是为吉服,用于吉庆典礼时穿着。  常服:清代之服装制度,唯对常服,规定甚小。  女服服饰:  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2023-09-09 00:37:513

张桂兴主要经历

张桂兴张桂兴教授,男,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高湖(原属中高湖乡),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研究生导师,系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学者、老舍研究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现为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博导。2008年9月10日教师节,张桂兴教授荣获福建省省级教学名师称号。中文名:张桂兴外文名:zhangguixing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隆尧出生日期:1948年12月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山东大学代表作品:《老舍年谱》《老舍资料考释》《<老舍全集>补正》荣誉:福建省省级教学名师职称:教授职务:硕士生导师人物简介张桂兴教授在学术成果主要有《老舍年谱》《老舍资料考释》《<老舍全集>补正》《老舍与第二故乡》《老舍评说七十年》《老舍文艺论集》《老舍旧体诗辑注》等。张桂兴教授另辟蹊径,在老舍资料考证和作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编著的“老舍研究丛书”计划出版10本专著,现已有7本问世——它们是《老舍年谱》、《老舍资料考释》、《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著译编目》、《老舍文艺论集》、《老舍与第二故乡》、《〈老舍全集〉补正》,共计300余万字,以至于在国内外老舍研究领域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从而为老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其中,74万字的《老舍年谱》(上、下册)是张教授早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从1978年准备资料,到1986年完成初稿,再到1987年正式出版。《老舍年谱》倾耗了张教授20年的精力。20年间,他跑了全国几十家图书馆、档案馆,逐卷、逐本、逐页地查阅不同历史时期的报刊杂志,埋首于陈旧资料中做笔记,制卡片,到了忘我的程度。足见《老舍年谱》在文风沉实朴素的背后透着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著作和论文编目著作1、《老舍旧体诗辑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2、《老舍年谱》(上、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3、《老舍资料考释》(上、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4、《老舍文艺论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5、《老舍与第二故乡》,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6、《老舍资料考释》(修订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7、《老舍著译编目》,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8、《老舍旧体诗辑注》(修订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9、《〈老舍全集〉补正》,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10、《老舍年谱》(上、下册,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11、《老舍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12、《老舍论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论文1、《老舍在齐鲁大学》,载《山东教育》1981年第1期。2、《老舍在济南的文学活动》,载1981年8月23日《济南日报》。3、《关于〈济南的冬天〉》,载《语文教学》(江西)1982年9月号。4、《〈济南的冬天〉再订正》,载《中学生语文》(武汉师院)1982年9月号。5、《〈济南的冬天〉究竟写于何时何地?》,载《教学通讯》(河南师大)1982年12月号。6、《老舍在山东若干史实考析》,载《文学评论通讯》1984年第3期。7、《老舍访问参观内蒙古》,载《阴山学刊》1996年第4期。8、《老舍在青岛》,载1996年11月26日《青岛日报》。9、《老舍与济南》(1至20段),载1997年4月25日至5月14日《济南时报》。10、《最新发现老舍旧体诗四首》,载1997年7月13日《文汇报》。11、《老舍与舒宽的书信之谊》,载《名人》1997年第10期。12、《老舍书信补遗十二封》,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13、《一封鲜为人知的慰问信》,载1998年1月11日《重庆晚报》。14、《老舍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载1998年1月15日《北京日报》。15、《老舍过绵阳》,载1998年3月8日《绵阳日报》。16、《老舍在凉州》,载1998年3月8日《武威报》。17、《老舍在汉中》,载1998年3月11日《汉中日报》。18、《老舍在大理》,载1998年3月11日《大理日报》。19、《老舍最早的一封佚信》,载1998年3月13日《中国文化报》。20、《老舍在榆林》,载1998年3月14日《榆林日报》。21、《老舍在襄樊》,载1998年3月14日《襄樊日报》。22、《老舍的一封佚信》,载1998年3月25日《重庆晨报》。23、《老舍与《避暑录话》》,载1998年3月27日《青岛日报》。24、《老舍在宝鸡》,载1998年3月28日《宝鸡日报》。25、《老舍在齐鲁大学新考》,载《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26、《老舍在山东大学及青岛期间的新材料》,载《文史哲》1998年第2期。27、《老舍在洛阳》,载1998年6月3日《洛阳晚报》。28、《老舍两次到延安》,载1998年6月10日《延安日报》。29、《老舍到万县》,载1998年6月20日《万州日报》。30、《老舍在青岛的讲演》,载1998年6月26日《青岛日报》。31、《老舍与济南关氏兄弟》,载1998年7月6日《大众日报》;《老舍与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转载。32、《老舍写在美国的一封佚信》,载1998年7月29日《羊城晚报》。33、《老舍当年在宜昌》,载1998年8月8日《宜昌日报》。34、《老舍在包头》,载1998年8月14日《包头日报》。35、《老舍佚信——一个尚待继续挖掘的课题》,载199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36、《老舍在辽宁》,载1998年8月17日《辽宁日报》。37、《老舍在呼盟》,载1998年8月19日《呼伦贝尔日报》。38、《老舍的汕头之行》,载1998年9月14日《汕头日报》。39、《老舍在满洲里》,载1998年9月16日《满洲里报》。40、《老舍三到内蒙古》,载1998年9月25日《内蒙古日报》。41、《老舍旧体诗考》,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修改稿又载《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42、《老舍与齐鲁文化名人》,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修改稿又载1999年2月5日《大众日报》。43、《老舍的未完成之作考》,载《文教资料》1998年第4期;修改稿又载《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12期转载。44、《老舍笔名考》,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45、《最新发现:老舍致郭沫若夫妇的八封信》,载《东岳论丛》1998年第6期。46、《老舍在扎兰屯》,1998年11月27日《秀水晚报》。47、《老舍的同名之作考》(一)、(二)》,载《文教资料》1998年第6期、1999年第1期。48、《老舍与冯玉祥的交往与友谊》,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4期。49、《谈对老舍影响和帮助最大的八个人》,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50、《老舍在齐鲁大学》,载《老舍与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51、《老舍在济南年表》,载《老舍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52、《从老舍歌剧〈拉郎配〉残稿的发现所想到的几个问题》,载《老舍歌剧〈拉郎配〉及其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53、《洪深、老舍与山大》,载1999年1月18日《大众日报》。54、《老舍在甘肃的足迹》,载1999年1月20日《甘肃日报》。55、《老舍的山西之行》,载1999年1月30日《山西日报》。56、《最新发现的老舍旧体诗八首》,载1999年2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57、《老舍在天津改戏》,载1999年2月3日《天津日报》。58、《老舍在河北的足迹》,载1999年2月4日《河北日报》。59、《老舍在山东简谱》,载1999年2月5日《大众日报》。60、《两位文学大师之间的一次“误会”》,载1999年2月11日《人民政协报》;本月22日《报刊文摘》摘载。61、《老舍与济南回族拳师》,载1999年3月19日《大众日报》。62、《老舍在山东的若干新材料》,载《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1期。63、《老舍四封佚信的史料价值》,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修改稿又载《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21卷第1期。64、《抗战时期老舍结社及任职考》,载《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65、《老舍旅皖诗作》,载1999年4月29日《安徽日报》》。66、《档案资料:揭开老舍青少年代神秘外纱》,载《北京档案》1999年第5、6期。67、《老舍在牙克石》,载1999年4月10日《牙克石晨报》。68、《老舍题诗拾遗》,载1999年6月14日《人民政协报》。69、《老舍的不解佛缘》,载《佛教文化》1999年第3期。70、《谈老舍旧体诗的若干资料问题》,载《上海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71、《试论老舍的宗教情结》,载《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72、《试论老舍与佛教文化的不解之缘》,载《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73、《老舍在抗战前结社及任职考》,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74、《老舍笔下的山东》,载2000年2月21日《大众日报》。75、《最新发现:老舍旧体诗六十首》,载《文教资料》2000年第1期。76、《试论老舍与基督教文化的不解之缘》,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77、《谈佛教文化对老舍一生创作的影响》,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8期转载。78、《试论老舍与基督教文化的情缘》,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79、《老舍建国后结社及任职考》,载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2001年第3期。80、《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的刊物考》,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81、《空前的学术价值,难以弥补的遗憾——试论〈老舍全集〉的成就与缺点》,载《东岳论丛》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8期转载。82、《试论20世纪老舍资料研究的巨大成就》,载《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83、《老舍资料研究与史料学》,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84、《谈洪深在青岛的从教生涯和文学活动》,载《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3期。85、《老舍致赵清阁的书简四封》,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86、《读老舍致赵清阁的书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
2023-09-09 00: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