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社会工作专业可以从事用户研究吗

社会工作专业可以从事用户研究。社会学专业可以从事用户研究,而社会工作专业属于社会学这类,因此可以从事用户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是以社会福利计划和社会服务为研究对象,然后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规律及解决办法,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发展。

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这个专业怎么样?

社会工作专业应该是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法学专业和法律类专业是不同的,法律类专业主要针对于直接与法律工作相关的学科门类,比如刑法、民法等等,而法学类专业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学科门类,所包含的二级学科门类也比较广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社会学、中共党史等等。如果公务员报考里面明确写法律类,法学类专业是不能报考的,如果写法学类专业,国考的资格审查是可以通过的,但是省考也有可能不能通过。

社会工作自我鉴定

社会工作自我鉴定范文(精选5篇)   自我鉴定是个人对一个时间段的自我总结,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自我鉴定吧。那么自我鉴定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自我鉴定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工作自我鉴定1   20xx年参加社区工作以来,我深深地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业务知识的贫贫不足,于是我报读了xx社会工作本科班。   一边努力工作、尽心照顾家庭孩子、一边继续读书,这里面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我没有气馁,不会放弃,坚持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顺利通过了社会工作本科的所有课程。   在进三年的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第一,我坚持上课。xx社会学本科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是结合国际上最新的社会工作方法来讲解的,上课听过一遍,脑子就有了印象,再复习就容易理解了,同时我的视野也宽了。第二,我坚持独立完成作业。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大家都懂,在考场上遇到没有复习到的题目,也不会紧张,至少我会结合以前的作业进行自己的理解。第三,善于思考,理论结合实际。我常常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在社区事务接待上的能力也提高很多,对社会工作的概念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第四,乐于助人。我常常主动配合班主任做好信息传达工作;给予有困难没及时上课的同学学习上的辅导,在班级自主开展的学习型xx群中积极与同学们讨论形考作业、复习大纲等等,起到班级学习积极分子的作用,xx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xx市开放大学三等奖学金。   在本科社会学学习之余,我还参加了xx等学习并取得证书,在社区工作中也多次受到表彰,我感恩xx给予我的知识,老师提供的精心辅导、同学们的互助互学。   有了专业知识的充电,我在社区工作事务上,更加积极主动,实事求是,作风民主,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成绩突出。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之,大学让我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价值观得到矫正!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社会工作本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牢记一名社区工作者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履行职责,接受群众与上级部门的监督,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平,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来面对每一个服务对象,为社区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社会工作自我鉴定2   在大学里,我一直使自己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使我能在快乐中学习,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大学的学习生活奠定了我扎实的专业理论,良好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   回顾已经过去的的三年多,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除了努力学习基础课程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在这三年多里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思想觉悟等方面比起刚来大学的时候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并没有被陌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所吓倒,很快地克服了种种不适应,成功地完成一个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型期的过渡,   在学习上,我一贯保持着高中时代的良好学习作风,并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我还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大二开始我就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三暑假自己也找了份兼职,终于也感受到了步入社会的艰难,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我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平时我还非常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涉猎了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课外书,并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和省计算机二级考试,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现代办公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工具。   在工作方面,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大二时在院学生会工作,赢得同事的好评,到大四的时候,我积极地搜集各种招聘信息,努力地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并获得了在xx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学习这些专业外的知识,弥补了专业上的不足,拓宽了我的就业范围,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各种面试以求取得更多的经验,   在生活方面,也许是受家人的影响,我向来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很拮据,但是学校的补助和奖励以及老师的帮助和同学们的关心让我感受了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使得我并没有为生活上的问题而操太多的心思,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对于一名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踏入社会就是人生的一个新旅程,走好这段人生新旅程的第一步也非常重要。通过对这三年多的总结,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加系统地客观地认识,在以后的求职路上我会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全新的面貌面向社会、迎接未来,迈好人生新旅程的第一步。   对于数控技术,我从完全不懂到现在的专业技术过硬,这其中经过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也让我在这三年中发展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念。 在学习上: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面对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的时代,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我认为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以资本为最重要生产力的"资本家"的时代将要过去,以知识为特征的"知本家"的时代即将到来。而大学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中国的本科教育又是世界一流的,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首先,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   时间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面对繁重的社会工作,有的同学问我为什么在社会工作中花了那么"多"时间("多"是相对其他同学而说的,在总时间上,在与学习时间对比并不是很多)又怎能将学习搞好?我说这是效率与方法的问题。有些同学上课打瞌睡,课下复习甚至自学,这无形之中浪废了时间。如果上课认真听讲,听懂了,理解了,课下就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取得很大的效果。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是他(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具有很高的价值,应认真完成。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另外,积极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一些其它专业领域的知识,知识总是有用的。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离心中的目标还很远,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思想上:积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系统的接受党的教育,经辅导员推荐,参加业余高级党校入学考试,取得了到高级党校学习的资格。在党校中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以优秀学员的身份毕业,新生部仅有三个。今年暑假,又到中国革命的胜地--延安考察学习。在这块革命先烈战斗了十三年的神圣土地,我切身体会到了当时环境艰苦,生活的艰辛。通过看图片,听老红军做的报告,参观旧址,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革命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决心接受党的考验,以实际行动来展现在党的教育下的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我会更加努力的严格要求自己,搞好师生关系,搞好同学关系,搞好朋友关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社会工作自我鉴定3   我叫xxx,女,于xx年11月出生在xx-x,汉族。20xx年9月进入xxx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学习,在xx年7月毕业,本科学历,是共青团员。   回望过去,我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从孩童到学生到一名社会工作者,现在我正要开始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多年来不乏成功,也难免不足,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这些年来的的成功与不足,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在政治思想上,我积极要求上进。从小我就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小学的时候,我加入了少先队员的队伍;在初中的时候,我又加入到了共青团;大学四年,我在思想上更是要求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大一的时候就向学院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虽然最终没能在大学期间成为党员,但是我一直严格地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平时更努力地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确保自己在思想上与党保持着一致性。积极地参加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争取向党靠拢,大学期间曾被评为优秀团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争取早日入党。   在生活中,我一直我严格要求自己,以身实践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帮助他人,并得到了亲友、同学以及师长的肯定,生活上勤俭节约,大学在读的`课余时间,一直坚持做各种兼职赚钱减轻父母负担,我也体会到了自力更生的乐趣,并且在工作中还结实了很多朋友。我也一直坚持自我鼓舞与自我反省 ,不断修正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希望能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座右铭实践到底。   在学习方面,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很优秀,顺利考取理想的大学,完成了学业,并且大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大学期间担任生活委员,成功的组织了班级的各项活动。在校期间参加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并且在学校的辩论赛,雅室评比,读书节等各项活动中获奖。参加工作以后也一直致力于有关岗位知识的学习以及本专业知识的拓展,在09年取得法律从业证C证,10年的司法考试中取得A证。极强的学习能力以及优秀的工作表现也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认可,由于较强的业务能力,在单位人员不足时,曾一人身兼三岗,得到了全体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时刻关注着社会发展及民生百态。从20xx年至今,我一直坚持每年义务献血一次,一直至今,在校期间常参加法律援助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抗灾扶贫募捐活动,并且带动朋友一起参加。我从未忘记国家的培养,社会的帮助,我也将时刻谨自己的社责任,努力做好的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   当然,我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大学前期学习有所放松,没能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能够加入党的队伍,无法更好的为党服务。在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和前辈们仍然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一定要继续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广泛地与群众接触,将理论融入实践,向党靠拢。同时,多向领导请示,多向同事学习,多听他人的意见,多参加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力争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光阴似箭,大学三年的美丽时光已近结束;也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于2002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年的校园生活,使我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为人处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让我懂得了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相互映射,所以大学阶段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才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题。   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经常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动态;尤其是有关本专业的知识。使自己始终紧跟世界最新发展潮流和时代的步伐。因此我学习熟练掌握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和安装系统,熟悉网页设计;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奋拼搏、刻苦好学。踏实并系统地学习所开的课程知识,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校期间,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为了扩大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作为系学生会干部的我,有较强的组织、宣传、管理和应变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外,还在校内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能有力地组织同学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表现出较强的与人密切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深受同学们和老师以及领导的认可。   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和与同学们的相处极为融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同时自身的交际能力随之增强,作为一名有志青年,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总之,三年的大生涯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小段,并且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较快速度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成熟了很多,性格更坚毅了。如今我有信心接受任何新的挑战和考验。   社会工作自我鉴定4   学习生活即将悄然离去,但它的光芒照耀在我的生活中像增添了一道彩虹。通过这几年的生活,不仅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而且学到了许多知识。现今修完了所有的课程,即将结束我的学习生涯,虽然我们都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全天候的在校学习、生活,但这种“工作→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模式,但这三年的精彩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端正态度、克服困难   刚开始的学习感觉很辛苦,乏味,毕竟以前学历有限再加上长期没有接触学习的原因一时进入不了学习状态,但面对这些困难我毫不畏惧,端正态度,树立自己的信心面对一切。1 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作息时间:放弃休息的时间用来学习,认真完成各门学科的作业,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2 面对学习的困难:由于学员家住各地很难碰面,因此一般通过交流平台、qq、msn、电话等方式来相互沟通,争取“保质保量”完成各科作业。3 正确处理学习和家庭的关系:首先让父母理解自己的积极进取心和求知欲望,并希望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明显的感觉到到之前在校所学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需要,急需补充相关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 所以我非常重视这次学习机会,想通过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能够学到更多理论知识,丰富社会实践生活,对文化素养提升有所帮助,而且能够学到今后工作中可能运用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加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我都会提前把要参加学习期间的事务做出合理时间安排,确保能够全身心参加上课阶段的学习。   二、认真学习、严守纪律   由于区别于全日制的授课方式,除了面授的机会外,大部分时间要靠我们自学。为了提高自已的能力,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把学习当作完善自身的需求,把学习做为促进工作的动力。   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成功的保证。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细心地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下,我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到认真、工整、正确。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庞大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解决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教学材料,仔细领会每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做到课前预习了解,把不明白的内容带到课堂,向教师或同学请教;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这些函授的教师,他们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吸引了我,增加了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老师的辅导总能倾心、安心、静心地聆听,认真地圈划重点,按类别认真做好笔记,既兼顾基础知识,又突出重点内容;回家后花时间,根据课程中的学习提纲认真地复习、背诵记忆,做到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争取事半功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合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时间,勤学苦练;虚心向同学和教师请教;严守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尊敬教师友爱同学。三年的学习生涯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生中不断挑战自我、充实自我的一段难忘而又珍贵的历程。   三年的学习,使我获益良多。 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遵守校规,依时上课,按时完成课外作业;顺利地通过了全部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学分。经过电大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为本次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珍惜机会、受益匪浅   三年来的生活使我深深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坚持学习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慎重思考的问题,而电大灵活的在职学习方式、学业考查方式给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我们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在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在校学习其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遇到挫折和苦恼。在这里,老师的博学,精彩的讲解,使我终身难忘;同学之间的真诚,那份纯洁,真挚仿佛让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的学生时代。经过三年的学习,更新了我的理论知识,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多门理论基础知识,学会了基本操作技能。时光荏苒,毕业将至,回首往事,我觉得我的所学还很有限,我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人的一生就在于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才能不断丰富知识,才能更好地工作,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增加、社交能力的增强、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就是学习给我的回报。当然,我还会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共2页,当前第1页   我相信机遇定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正如是“千里马”定会有伯乐发现一样,我也深信自己能胜任新时代的岗位要求。   电大,我要感谢您!我们继续成长的专业知识的加油站,是您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是您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社会工作自我鉴定5   20xx年参加社区工作以来,我深深地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业务知识的贫贫不足,于是我报读了xx社会工作本科班。   一边努力工作、尽心照顾家庭孩子、一边继续读书,这里面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我没有气馁,不会放弃,坚持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顺利通过了社会工作本科的所有课程。   在进三年的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第一,我坚持上课。xx社会学本科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是结合国际上最新的社会工作方法来讲解的,上课听过一遍,脑子就有了印象,再复习就容易理解了,同时我的视野也宽了。第二,我坚持独立完成作业。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大家都懂,在考场上遇到没有复习到的题目,也不会紧张,至少我会结合以前的作业进行自己的理解。第三,善于思考,理论结合实际。我常常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在社区事务接待上的能力也提高很多,对社会工作的概念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第四,乐于助人。我常常主动配合班主任做好信息传达工作;给予有困难没及时上课的同学学习上的辅导,在班级自主开展的学习型xx群中积极与同学们讨论形考作业、复习大纲等等,起到班级学习积极分子的作用,xx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xx市开放大学三等奖学金。   在本科社会学学习之余,我还参加了xx等学习并取得证书,在社区工作中也多次受到表彰,我感恩xx给予我的知识,老师提供的精心辅导、同学们的互助互学。   有了专业知识的充电,我在社区工作事务上,更加积极主动,实事求是,作风民主,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成绩突出。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之,大学让我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价值观得到矫正!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社会工作本科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牢记一名社区工作者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履行职责,接受群众与上级部门的监督,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平,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来面对每一个服务对象,为社区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党务工作者属于社会工作者范畴吗?

党务工作者不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也不属于社会工作者,性质属于社区工作者。希望能帮到你考公务员来大树,我们能考就能教你考——大树教育

社会工作专业是学什么的啊?

社会工作专业一、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统计学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实务、人类行为与环境、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2、特色课程其他课程:社会保障概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心理咨询、犯罪心理学、组织社会学、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残障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问题概论、社会政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等。3、实践教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4-16周。二、知识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2、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从事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3、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4、了解跟做好社会工作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研究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能力;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三、就业去向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专业社工机构等。四、职业现状社会工作人员,相当于政府的雇员,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一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低和公务员考试的火暴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要实现“大市场、小政府”,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统计显示,广州有政府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其中,广州市市区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主要在协助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和残疾人康复辅导等领域开展工作,原先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工作平台,现已逐步转向专业社工机构。尽管如此,我国很多实质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面临尴尬的境地,社会工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从业者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社工的定义尚不明朗,做着社会工作的人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工。社会急需大量社工,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一是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们。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的学生去应聘,十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这样又产生一个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国外需要执证),更愿意花很少的钱去找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五、职业前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等,均属于社会工作者范围。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发展趋势,以及参照上海正在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由政府通过招标,聘请民间服务机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边缘人群回归社会等),上述社会工作终究会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市场化、社会化——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专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而政府也将随之出台配套政策。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全国30余万工作人员中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为全市近3000个居(村)委会配备两名就业援助员和社会救助员一项,就需要6000人。

社会学,社会工作就业前景怎么样?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   社会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就业岗位:销售代表、销售经理、人事专员、电话销售、客户经理、业务员、销售工程师、总经理、区域经理、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业务经理等。 社会学专业就业前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5%,35%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74,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毕业生1年薪酬指数:76%的社会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十分制计算,社会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24,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2.毕业2年薪酬指数:56%的社会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9%。按分制计算,社会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5,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研究主题  群体组织方面:家庭-社区—乡村-集镇-城市-部落-民族-团体—文化..群体与组织  初级社会群体  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群体  社会组织  科层制  社会制度方面:亲属-婚姻-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体育..  社会过程方面:合作-竞争-战争-改革-革命-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社会一体化..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规范与越轨  社会变迁  分层与流动  城市化  现代化  社会问题方面:就业-民族分裂-犯罪-环境污染-人口-移民-种族歧视-暴力—贫困.  社会秩序  分支领域  社会分层学(或分层社会学);社会学史;教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思想史;社会学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实验社会学;数理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职业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乡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环境社会学、青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越轨社会学、妇女问题、种族问题、社会问题、社区、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微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  比较社会学;社会地理学。  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知识社会学、道德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研究中国的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史、实验社会心理学。  经济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福利社会学。  宗教社会的初级形式  人口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学说史、人口史、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区域人口学、人口系统工程、人口预测学、人口规划学、人口政策学、计划生育学。

公司和社会工作党建联盟牌匾怎么写

1、定义主题和内容,例如公司和社会工作党建联盟。2、排版牌匾的文字内容,选择合适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确保清晰易读。3、根据主题和内容,在牌匾上添加标语和口号,表达公司和社会工作党建联盟的宗旨和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似吗?

不一样,社会工作是关于社会公共关系那一方面的。人力资源是关于人才、人力、资源的统筹集合。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社会工作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

社会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社会工作类似于社工,学的人比较少,类似于非盈利的,薪资待遇不是很高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面对企业的

人力资源和社会工作有什么区别呀!!急

人力资源的工作的话,主要就是人事方面的,包括六大模块,人力资源的统筹与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主要就是这些工作。至于社会工作不知道你具体想说的是什么方面的情况。。。

社会工作理论基本运用技巧

社会工作理论基本运用技巧   社会工作理论对社工实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理论依据的社工服务总让人感觉缺乏专业性。希望广大社工能多思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于实务工作中,在提升社工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能树立社工的专业形象,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理论基本运用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1)清晰社工服务策划的逻辑   如要将社工理论运用于实务,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必须要有严谨的服务逻辑,这除了能让社工清晰整个服务过程,也能提升社工的服务质量。本人认为较好的服务逻辑顺序为:问题的界定——问题成因、后果的分析——确定问题的介入方法——设计服务方案——开展服务。在服务策划的过程中,首先社工需要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或引用实质的数据以确定服务所介入的问题,从而了解到服务对象的需要。接着,社工需要对问题进行成因及后果的分析,通过分析问题的成因以确定服务的介入点;通过分析问题的后果是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为证明介入问题的必要性增强说服力。然后,社工需要筛选其中1个或多个可介入的问题成因,并确定为服务的介入点,分析其介入方法。在确定问题的介入方法后,社工便可制定具体的服务目标,设计服务方案以回应问题的介入点及服务对象的需求。最后,社工通过将服务实施,以达到改善服务对象问题的目的。在整个服务逻辑运行的过程中,社工如能将社工理论运用到服务逻辑中的各个环节,就能让服务更具社工元素并取得良好服务效果。   2)结合社工理论分析问题的成因及后果   理论汇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如社工能将理论阐述的观点用于问题的成因及后果分析,就能准确定位问题的介入点,并确定服务的方向。在分析问题的成因及后果的过程中,可引用生态系统理论将问题的成因及后果划分为不同层面,以让社工的分析更全面及有系统,例如:问题的成因可从个人、家庭、朋友、社区、学校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去分析。在分析具体的成因及后果时,社工需要了解与问题相关的现实表现,再根据这些现实表现找到恰当的理论加以分析,再得出结论。例如:社工介入的问题为残疾人社会适应困难,由于社会大众存在歧视残疾人的行为(问题的.现实表现),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歧视残疾人的行为让残疾人较难感受到社会大众的关爱,使其在爱与归属感的需求上得不到满足,导致其出现自卑的心理从而造成社会适应上的困难。   当通过系统的分析后,社工便可罗列出问题在各个层面存在的成因,此时社工需要思考那些问题的成因是社工可介入的,然后将其定为服务的介入点。   3)引用理论说明介入方法并设计服务内容   在确定服务的介入点后,社工需要结合理论寻找介入方法。此步骤是服务策划中最关键的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服务内容的设计,如果找错介入方法,服务内容就不能回应到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而有理论依据有介入方法相对会有较高的正确率。在运用理论分析介入方法的过程中,社工可先将问题的成因划分为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因为普遍的成因都能按这三个层面进行归类,这样就能收窄我们要找的理论范围,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例如:成因属于行为层面的,我们就只需考虑行为改善及矫治方面的理论即可。问题的成因并非只能选取一个理论作为介入方法的依据,如社工能结合不同的理论对成因进行分析,得到的介入方法将会更全面。   案例   某社区存在儿童被拐骗的问题,经社工分析,其成因之一为儿童缺乏应对陌生人的技巧,此成因可划分为认知方面的层面。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的知识及行为可以通过观察、示范、模仿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的方式而学得。因此社工可通过角色扮演及情景模拟形式,促进儿童掌握应对陌生人的技巧。又根据强化理论,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取决于行为的后果,人们可以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为了强化儿童正确运用应对陌生人的技巧的行为,社工可对在情景模拟中能正确运用应对技巧的儿童进行奖励,以强化其正确运用应对陌生人的技巧的行为。   根据上述案例,社工已找到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及正强化的介入方法,接下来,社工需要将介入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服务形式,也就是服务内容的设计。在服务内容设计时,社工首先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特征,包括其认知、兴趣、文化等方面,以让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更具吸引力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服务效果就会更佳。然后社工要将介入方法阐述的观点呈现在服务内容的设计上。以上述案例为例子,社工服务内容可设计为:活动以摊位游戏的形式进行,参加者以亲子的形式参与。社工安排志愿者扮演陌生人,并根据指定的拐骗场景与参加的儿童对话,同时观察儿童在对话中是否运用到正确的应对技巧。此过程父母只能观察不能干扰子女的对话。情景模拟完成后,社工需要询问父母观察后的感受,以促进父母了解子女应对陌生人的能力。如儿童在情景模拟中能运用2个或以上的应对技巧,志愿者则在情景模拟后送上小礼品一份。最后社工也会向参与的父母派发关于防拐防骗知识的宣传单张,让父母在活动后也能根据单张的内容教导子女学习防拐防骗知识。 ;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企业社会工作是在一个由(  )等形成的生态系统中开展的服务活动。

【答案】:B,C,E本题考查企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企业社会工作是在一个由职工、企业、社会等形成的生态系统中开展的服务活动。

2011年社会工作者 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A、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相互调和度B、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意义是环境赋予的,因此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之中C、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2、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应该注意的问题:A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因素B、社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的身上,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C、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D、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的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   3、人本主义是发源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存在主义—萨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战后兴起的心理学革新运动,马斯洛和罗杰斯为领袖人物。   4、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源于人本主义哲学,它相信人的理性,相信理性的人可以自主选择行动。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最直接影响的人本主义学者是罗杰斯,他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治疗的几个原则: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或同感)。   5、人本主义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A、强调每个人都要受到尊重;B、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C、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D、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E、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F、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G、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6、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7、存在主义思想提出了社会工作治疗过程中五个基本概念:觉醒、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选择的自由、对话的必要性、实行。   8增能理论的思想19世纪就存在,巴巴拉 所罗门1976年《黑人的增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生活工作》首先提出增能的概念,其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能时代”是在1980年。   9、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见解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工和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80、宋丽玉等从伦理价值、干预认可、概念框架和助人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增强权能社会工作。考试大收集整理   11、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其助人过程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建构协同的伙伴关系、二是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三是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四是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和申诉渠道、五是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避免权威姿态,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视主人为分享能力)   12、个案工作:最早界定的是美国社会工作专家玛丽 里士满1922年《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分有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理论作用主要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作用主要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也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价值分层理论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指出不同层次的价值在本土化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及本土化的任务。价值观本土化着重从基本原则、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平台等方面梳理了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整体思路,并在概括提炼中国传统助人活动价值观基础上,提出建构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原则。包括:协调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承认个人能力;尊重与案主关系的隐私;投身于为满足社会认可的需求的社会改变中;愿意保持个人感觉和需求与专业关系的区别;愿意向他人传递知识和技巧;尊重和欣赏个人和群体的差异;尽力发展案主的能力以帮助他们;即使遇到挫折也愿意以案主的名义不懈努力;投身于社会正义和社会中所有人的经济和精神福利过程中;承诺个人和专业工作的高水。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老年人个案工作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老年人个案工作分析   根据外来老年人情况和心理特点,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外来老年人显然是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时,根据实际情况,特殊情况下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的签订。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介入外来老年人个案工作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案例简介】   2012年12月13日上午,东莞市南城区白马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阿峰(化名)在进行社区常规老年人外展服务中,在邀请一位阿婆前来量血压时,遭到阿婆拒绝,但阿峰发现自己与阿婆是同乡,于是阿峰便与阿婆攀谈了起来,经过一番交流,阿峰发现了阿婆存在很多不良心理状况,于是考虑是否进行个案工作。   后来,经过长期走访和与阿婆子女交流,阿峰对阿婆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案主(阿婆)党某,系河南人,五年前来莞,与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同住,女儿在家,女婿在外工作,外孙、外孙女都上小学,家庭收入来源仅为女婿一人。另有两子女在老家生活。案主日常出门很少,出门须有女儿陪伴,日常交流也仅限于子女和子女介绍的另一同乡老人。另外,半年前,案主糖尿病住院,且患有高血压。在与案主初次交流时,案主表露出年龄大,拖累子女,有病受罪,花钱较多,有厌世念头,心理不良情绪和压力较大。   2013年1月4日,阿峰与案主监护人贺某签订个案服务协议,进行个案工作。该个案服务关系持续至3月20日。后转变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常规探访对象。   在进行个案工作前期,案主的倾诉欲望极强,而且多为回忆往事片段,社工认真倾听且积极回应,同时运用同感和对比等方式进行稍弱的观念导向。案主倾诉欲望得到满足后,社工积极介入,转变为主导者,引导案主消除对疾病和不良心理的看法,积极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为子女着想,为自己负责。经过两个月后,社工发现案主能从听到电视声音就聒噪心烦转为喜欢上家乡戏曲,平常出门散步,然后回家听段戏曲,社工给与肯定和鼓励,并且引导案主积极与周边的外地人(语言沟通相对较为容易)交流,而且参与社区的活动。三个月的时间,案主心理问题得到正向引导,能够自我寻找生活方式,逐渐能脱离子女的依赖,而且能够开导和鼓励身边的外地老年人积极生活。   在此个案中,反映出了在莞外地老年人普遍的状态:需要人际交流、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社会和社区的关注。这些,不得不引起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案例延伸】   就东莞某社区来说,户籍人口有3000多人,而外来人口为9000多人,是本地人口的3倍之多。在这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年轻者和儿童(新候鸟)占九成以上,而且是社区和社会关注度和便利性服务中属于重点服务对象,但跟随子女迁移至东莞的老年人受到的关注度却值得我们反思。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和居住时间的增加,外来老年人也将成为社会迁移和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根据调研和日常实地走访,外来老年人的.心理和需求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孤独感强烈。外来老年人进入新环境中,一方面脱离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会产生的困惑和不适,另一方面就老年人的接受程度而言,新迁入地的环境和文化的适应依靠个人学习内化存在困难。因此,这两方面导致外来老年人缺少交流群体和舒适环境,会逐渐被新迁入地所“束缚”。   (2)自卑、自闭甚至厌世。外来老年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孤独的环境,交际关系逐渐削弱,就会有自我保护或自我封闭意识,会倾向于排斥外界的刺激,这也就变相地隔绝了其融入新环境的渠道,生活的意义逐渐消逝,这对于一些较保守的老年人,认为生活无意义就会是家庭和子女的累赘,这种不良的价值导向和心理的极度敏感、脆弱极易产生不良行为。   (3)部分功能承担者角色的缺失。外来老年人需要两个功能角色的承担者:一是人际交流功能,二是正确价值导向的功能。在这需要说明的是,家庭中的成员(子女)只能给予外来老年人家庭关系中的人际沟通,老年人的真实想法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需要一个独立于具备家庭关系外、信任的角色来进行。而这个角色的最佳扮演者就是社会工作者。   (4)需求层次的低级化。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外来老年人在原所属地的优势丧失,在新环境中需重构自我的人际网络,但由于沟通、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外来老年人被孤立于迁入地的体系圈之外,因此,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层次逐渐降低,大多为交际的需求、归属的需求。   【理论分析】   根据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和满足方式,以及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等因素,可以参考社会生命网理论。   社会生命网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复杂生物链观点:自然界通过生物链构建成一个“生命网”。当“生命网”有新的物种进入时,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需要一个“融入”的过程,达到新的平衡之后才能稳定下来。后有学者把动态的融入过程与相关移民研究相结合,提出“社会生命网”的三个维度:融入、共生与竞争。在融入阶段,社会生命网假设原有“生命网”中存在一个“硬核”,这个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它本质是体系圈内的一种存在机制,这种机制对进入体系圈的“新力量/新物种”进行选择、接纳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会引起原体系圈的变动,引起生命网的调整,产生“共生”和“竞争”后两个阶段。   回归到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中,显而易见,“融入”阶段是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环节,如何突破“硬核”是外来老年人更好适应新环境的核心。   【介入反思】   在进行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针对其特有的特点,为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提供几点技巧性方面的建议:   1、 尊重外来老年人原有的文化体系。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对外来老年人原有文化习惯有所了解,且能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尽量安排与老年人语言沟通较无障碍的工作人员,这样能快速建立信任关系和服务关系。   2、 注重老年人性格特点,有耐心且能把握突破口。对于外来老年人来说,由于新环境的“束缚”,加之老年人本身的特点,其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年人的回忆,即生命故事。这种情况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担任一个优秀倾听者的角色,给予老年人情感及需求的宣泄;其次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耐心,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和回应外来老年人,去慢慢引导老年人正向观念;最后,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对老年人有更深入了解,能够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的突破口,从而由倾听者的被动角色转为引导者的主动角色。   3、 根据外来老年人情况和心理特点,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外来老年人显然是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时,根据实际情况,特殊情况下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的签订。   4、 后期应继续跟进。后期对外来老年人服务成效的跟进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个案服务方式的终结转为常规性的探访,第二种是由外来老年人由服务对象转为周边其他外来老年人的支持者,帮助更多外来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新环境中,这种方式的成效要优于社会工作者,而且周期会明显缩短。 ;

社会工作者介入残疾人增能服务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者介入残疾人增能服务个案分析   残疾人社区康复是系统工程,涉及残疾人本身身体康复、功能发挥,和残疾人社区融合,社区对残疾人看法态度转变,是包容了残疾人身心、生活、社交和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社会工作者介入残疾人增能服务个案,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基本资料及背景   1、基本资料   张某25岁,2010年3月因为精神健康出现问题被家人送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回到家中。曾经患有精神疾病使张某失去了工作,和朋友也失去了联系,家人怕他出意外,出于关心常把他一个人关在家里,不允许他外出。医院医生在回访中了解到张某的情况,发现张某的情绪不太稳定。张某说,自己很孤独,大家都很害怕他,他被大家抛弃了。   2、背景资料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团体,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问题和许多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极其复杂。社会工作者主张根据残疾人的特点,优势与不同的背景和能力,运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理念和技巧及加入心理学的访谈咨询评估诊断等方法服务残疾人,对残疾人进行心理援助,伤残康复与就业扶持。以期待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中,并达到与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具体在本案中,张某因为精神健康出现问题,通过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生进行专业鉴定后基本可以认定为精神残疾。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在整个服务介入过程中,张某本人、张某的家属、同事、朋友、朋辈关系、医生及医院、社区民政委员、邻居等相关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整合社区内所有资源为张某提供帮助与支持。   二、案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本案中,张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张某自卑、缺乏安全感、孤独的心理状态需要改善,社会工作者应着力增强其生活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改善张某与父母的关系,改变家长不允许外出的简单处理方式,增强家庭系统的支持。   3、改善张某与朋友以及同事的人际关系,建立起于外界沟通的渠道。   三、问题分析   与其它群体的社会工作相比,残疾人社会工作具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残疾人及其群体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受社会或者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使自己生活在困境之中外,残疾人及其群体更由于自己的身心缺陷或损伤而难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是双重的。如案主张某因为精神疾病,导致失业,失去亲人朋友的关心,甚至连行动自由都受到限制。   2、残疾人社会工作过程的特殊性。大多数情况下,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通常都是身心健全者,他们一般很难具有与残疾人相似的生活经历或创伤遭遇,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同理心”的表达以及服务需求适切性的考虑,远远比对其它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要困难得多。在工作中如果处理失当的话,对残疾人伤害所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正因为上述特殊性的存在,残疾人就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帮助,更需要专业人员所提供的各类服务,对社会工作者而言,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四、服务计划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有心理辅导、个案工作、寻找资源、转介等具体方式。在社会模式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行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非常重要。这些行动包括四个层面,它们之间构成一系列从微观到宏观的介入方法。具体而言,这些行动和方法是:   1、让残疾人充分运用其可以运用的资源和能力,工作人员尽量从残疾人及其周围环境中去了解服务对象自己已有的能力和可资利用的资源,帮助残疾人改变态度或学习某些技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具体的工作方法是:   (1)辅导,即工作人员解释某些看法及教导残疾人,使其建立自我意志和发挥潜在能力去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加强对张某的辅导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努力克服自卑心理,重新建立自信心。   (2)支持,即帮助残疾人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可以运用的资源及其途径,然后,就着重残疾人的困难,工作员安排提供援助服务,如残疾人家务助理、残疾病人短期照顾,等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这期间,工作员要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残疾人从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去面对困难。本案中的支持系统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关怀,使张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安全感。感受家人的接纳与尊重。   (3)保护,这是一种强化的支持,以防止残疾人受到伤害。保护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工作员应该就残疾人情况采取不同的禁制及安全措施去避免伤害出现,比如在迫不得己的时候送残疾人至院舍照顾,以及在一般情况下安排亲友、家务助理及健康护士护理和照顾病弱的残疾人等。具体在本案中体现为让张某恢复自由行动,更好地与外界接触,更快地恢复所有社会功能。   2、减低残疾人运用资源的环境阻力和矛盾,残疾人在求助过程中会因为周围的人事和环境的许多阻碍与误解而得不到足够支援,如残疾人的家庭成员对其应接受怎样的服务有不同意见、机构人员对残疾人情况并不了解,等等,工作员的介入就是要调解这些矛盾和澄清误会,使残疾人获得应有的支援和帮助。具体的工作方法是:   (1)调解,即工作员通过周旋以消除或减少残疾人、家人及服务机构人员之间出现的不协调和冲突,促进各方的沟通和合作,为残疾人提供有利援助。   (2)商议,根据残疾人的`需要,为残疾人磋商及协调以便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   3、发堀并有效运用社区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残疾人需要的帮助较诸于社会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为多,因此,工作员要为残疾人发掘及调动更多的服务资源,以照顾残疾人的需要。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工作员采用的服务方法有:   (1)调动资源,具体的步骤是:   a.协助残疾人辨认社区内一些潜在而有帮助的人际网络及服务资源,如家人、邻居、志愿服务人士等;   b.鼓励及激发这些人际网络发挥作用;   c.调动不同的可运用的资源和支援网络去帮助受助人,如针对独居而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工作员可以因应社区内可以调动的资源为受助人编织一个合适的支援系统,例如安排家务助理协助处理家居事务,调动义工人员定期探访和组织活动,联络邻居在受助人遭遇危机时提供照应等。   (2)创造新资源,工作员协助发展和设立一些新的互助或支持团体,以加强对残疾人的照顾和支援。这些团体可以有以下不同形式:   a.遭遇类似困难和问题的残疾人所组成的互助或支持团体,如精卫病人与志愿者结对小组、残疾老人互助组、残疾妇女自强小组,等等;   b.一些照顾者的团体,比如残疾人支援小组、弱智人士家长组,等等;   c.服务性的义工团体;   d.倡导性团体,如残疾人权益促进会、残疾人关注组,等等。   (3)社区联络,即是要与社区内不同组织和人士建立和保持一个合作的网络和关系,从而为残疾人的问题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资源和人员环境,大致有二方面的联络和合作形式:   a.短期性针对某些残疾人,事件或问题解决的联络和合作;   b.长期和持续性的联络和工作关系的建立,如定期接触和会议,转介,合办残疾人服务计划等。论是那种联络和合作形式,工作员都要对社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4、促进残疾人的权益。很多时候由于社会资源的匮乏和社会人士的忽视,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未必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可以得到充分的解决,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1)倡导,即为一些备受忽视的残疾人争取合理的照顾和利益,它包括工作员在机构及社区内为残疾人争取更佳的服务提供,及向社会建议合理的政策修订,以改善残疾人的困境。   (2)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社区人士通过明白和体会一些身处困境的残疾人士的苦况,以消除他们对残疾人存有的偏见和歧视,从而争取更多的社区人士对残疾人扶助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社区教育包括工作员直接解释和游说,举办社区教育的宣传活动去提升社区互助和容纳的气氛。   五、服务过程和效果评估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有问题的个人和家庭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更好地获得社会资源,更好地发展。在协助过程中,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个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   社区康复有关理论认为,残疾人社区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涉及到残疾人本身的身体康复、功能的发挥外,还涉及到残疾人的社区融合,社区对残疾人看法和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包容了残疾人身心、生活、社交和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社区康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康复活动,主要是改变残疾人原先的闭塞现状,加强他们与外界的沟通和连接,包括残疾人与残疾人的连接、残疾人与普通人的连接、残疾人与康复资源的连接、残疾人与家庭成员的连接等;二是针对社区居民的社区康复宣传。主要是向社区村民宣传社区康复知识,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残疾人和社区康复,尊重和支持残疾人,为残疾人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构建一个充满“关爱”、“支持”与“理解”的社区支持网络。   1、构建家庭支持网络。针对残疾人家庭之间,特别是母子(女)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如孩子与残疾人母亲关系疏远,母亲担心残疾孩子等,社工需开展残疾人“亲子小组”活动,着力改善残疾人家庭亲子关系,积极构建家庭支持网络。   2、构建朋辈支持网络。社工发现张某特别爱好文娱活动,发病以前热衷于跳排舞。为了实现残疾人与普通人,与社区的融合,社工拟设计并建立文娱互助小组,招募的成员包括残疾人、残疾人家属、普通人等三类群体,以此来增进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构建朋辈支持网络。   3、构建社区支持网络。社区康复服务,指的是通过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社区工作者和残疾人家属来帮助残疾人减轻或消除身心障碍。当地社区居民甚至是残疾人自身对于社区康复都没有基础性的认识,如残疾人的确定标准、如何办理残疾人证、残疾人及其家人如何帮助残疾人进行社区康复等,因此,社工需要大力宣传社区康复知识,让社区里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残疾人和社区康复服务,通过提升当地居民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度,来积极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只有切实加强了残疾人三级网络的建设,才能帮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家庭、融入群体、融入社区,才能使残疾人感受到来自家庭、来自朋辈、来自社区的关怀和温暖,才能为残疾人营造一个更美好、更温馨、更舒适的社区氛围。   1、联系张某的医生,了解更多张某疾病方面的资料,并希望医生多关注张某的病情发展,并与社工保持联系。   2、帮助张某家人改变对精神疾病的误解,改善家长的处理方式,让张某的家人了解与外界沟通对于张某的重要性,增强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   3、社会工作者为张某进行情绪疏导,鼓励他自我肯定、自我认同,肯定自己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   4、社会工作者开展一系列同龄人的小组辅导,在活动中鼓励张某与他人相处,增加张某交友的可能,提高其社交技巧,为他以后在社会中与人友好相处做好准备。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均取得良好成效。 ;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   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   二、接案:曲折中前进   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2、就业问题:案主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门卫,但是工作条件十分的差,而且工资很低,一直想要再做份兼职,比如家政之类的,希望社工的帮助,而且案主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怕得罪人,怕被老板解雇。3、家庭关系:与儿子关系较差,也常常给儿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儿子不愿意回家,母子之间的沟通也没办法正常进行。案主同意社工的对问题的归纳。   但是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社工刚进入社工行业不久,经验不足,并且案主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求助者本身的自尊、自我完整及独立人格,接受他人影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对一个陌生人坦诚、信任同样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社工咨询中心两名专业督导,请督导给出一些建议与指导,并积极同中心经验丰富的社工进行交流,以解决社工的疑问及在开展个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终,经过社工与案主对案主问题澄清后,案主愿意接受服务,社工也与案主建立初步的工作契约,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情绪问题的处理:优势视角的运用   当案主开始探寻、重新发现和修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之时,你就会看到他们之中的火花。这些火花将点燃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忠诚奉献的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的火焰。   经过前期社工的倾听与陪伴,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案主经常说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家中物品大部分是街坊淘汰掉的东西,但案主却拿来穿,拿来用,但是案主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穿着这些衣服总觉得没有自信,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爸爸和老公的突然离世对案主心灵造成重创,心理阴影较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从来没有走过好运,再加上目前儿子的不听话,家中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等,使案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案主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天躺在床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而且焦虑不安!   社工同案主分析案主面临的不幸,并将其赋予意义,来自外部的伤害即是父亲和丈夫的突然离世,来自与内部的障碍是害怕这种不幸会降临在儿子身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社工同案主分析熬过二十多年案主来自内部的毅力以及虽然下岗但是能够生活的能力等等,看到案主身上的优势并聚集潜能,夸赞案主身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同案主畅想积极的愿景,乐观取向的看待问题,对解决问题有信心,把握一切可能机会,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引导案主从不幸中学习,改变和成长。社工与案主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用互动与幽默分享自己的感觉(包括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案主表示与社工接触的这段时间有所改变,心情爽朗了一些!   四、巩固改变:阳性强化法的运用   笔者认为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前提是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社工同感的运用,会使案主产生“社工明白我的感受”;社工的温暖和接纳,使案主觉得“知道社工尊重我,她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完全全地接纳我,所以我不会感到威胁”;社工的真挚与诚实,使案主感觉“知道社工并不虚伪,而且是表里如一地和我相交”,社工专业能力的展现,使案主产生“知道社工有能力帮助我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案主才会对社工产生信任,运用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社工每次与案主面谈,发现案主情绪控制的较好或者与儿子打电话没有再发生争吵,社工就会表扬案主的行为,以巩固案主的改变。而且社工还会对案主设定目标,如:这个星期我可以允许自己胡思乱想3次,下个星期2次,对案主每次达到目标时,社工也会进行及时强化。此外,社工同案主模拟与儿子通电话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如果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也会对案主进行赞扬。   在同案主接触的这段时间,案主在情绪管理方面以及与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针对此,案主还写封感谢信,以感谢社工的帮助!   五、虽有好转,仍需陪伴   目前来说,虽然案主在情绪方面,和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但由于此个案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作为长期个案跟进。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在此个案中,社工先是处理案主的情绪问题,也将处理情绪问题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在接下来的时间,社工会一如既往的陪伴案主,直到解决其在就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与儿子的矛盾关系为止! ;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疑似精神病个案分析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疑似精神病个案分析   个案工作者受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认为在处理案主的问题时,除了帮助案主解决经济上、物质上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要医治他们在心理上、感情上的挫折与创伤。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疑似精神病个案,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问题及背景   个案背景:   案主W女士今年40岁,江西人,离婚多年,与前夫育有2女1子。2012年年初案主来到T镇经营了一家养生保健馆,生意较红火,于是又新开了一家旅馆。但由于案主经营的旅馆和养生保健馆一直没办理营业执照,自2013年初开始遭到工商局的多次查封,自此生意一落千丈,后旅馆倒闭,养生保健馆虽然办理了营业执照,但工商局以其经营不正当生意为由仍多次突击检查,故店里生意也一直未见起色。同时,案主与子女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其中只有大女儿随其来到广州生活,据隔壁商铺店主反映,案主经常打骂大女儿。2013年年底,大女儿嫁给一名外来务工男子并随其到其他地方生活了,自此案主与女儿也失去了联络。随后,案主男朋友突然与案主的好朋友好上了,不仅抛弃案主,并将案主的全部积蓄骗走了。自此,案主精神状况开始出现问题,言行中更是带有自我伤害和扰乱公共秩序和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为:(1)案主曾一度动手伤人至该被打者住院治疗,对他人无端纠缠怒骂;(2)在路中间摆放佛像香炉供拜,且身上带有十几个打火机,多次拦阻经过车辆;(3)白天黑夜间歇性地哭喊,精神颓废,衣着脏乱,据居民反映近几天案主没有进食,只靠喝水维持生理需求。   问题分析:   根据致病性—压力—应付—能力模式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受助者的精神状况变差,甚至精神病病发,引发显性和隐性病症,主要因为下列五项因素:1、没有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下,触发生理和心理的致病因素;2、出现巨大的生活压力,超越受助者所能承受的水平;3、受助者的解难能力和应付能力欠佳;4、家属和朋友的支援减退和消失;5、缺乏合适的支援服务。   案主同时经受经济事业冲击的压力,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压力,情感受挫的压力,而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支持系统失调,导致案主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   二、社工介入过程   (一)介入前期:社工通过访谈小区内附近几家商铺店主搜集到案主的基本资料,同时了解到案主近期的言行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案主曾两次被派出所拘留,但放出来后仍旧病故发。社工通过观察案主的言行发现案主已处于无自主意识状态,故社工暂时不接触案主。社工紧急采取的行动包括:一方面,社工告知附近商铺店主时刻留意案主的状况,若出现情况马上联系派出所或社工;另一方面,社工认为当前主要是联系到案主的家属,且必须先与社区内相关的持份者进行沟通协调,社工通过走访居委、派出所、白云心理医院,汇报相关情况,并与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由于新的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由患者自主决定。但目前案主处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他人、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状况下,可以对案主实施非自愿住院治疗。随着案主病情的加重,最终派出所决定将案主送到区民政局精神病院临时救助站,随后,通过身份证全国联网联系到案主的家属,并要求案主家属带案主到专科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二)介入中期:增强案主家属的病识感,促成案主回归医疗系统,接受药物治疗。案主家属从外地赶来,对广州相关的医疗资源一无所知,社工整合关于精神疾病治疗的相关医疗资讯,案主家属通过自决选择适合案主治疗的医院。后案主家属告知社工案主被诊断为抑郁症情绪病,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社工得知案主与其子女的.关系一直较紧张,社工认为家庭系统的支持对于案主的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多次对案主的子女进行访谈,运用多种访谈技巧,对案主的子女进行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鼓励其支持案主的康复和改变。   (三)介入后期:通过多次家访及电访,取得案主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巩固康复效果。案主家属在案主病情稳定后离开了广州,案主仍留在广州经营保健养生馆。社工通过定期与案主女儿电访,了解案主目前的家庭支持系统状况,同时也向案主子女汇报案主目前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走访社区,对受此事件造成一定负面心理影响的居民进行一对一的面谈辅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重建,并促进他们对案主的认识和接纳。   三、服务成效   社工根据致病性—压力—应付—能力模式评估案主目前的状况及此个案的服务成效。   1.此个案社工一直未能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但通过第三方——案主的家属对此个案进行介入,且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成效。到目前为止,案主有了较大改变,中间曾出现倒退行为,但社工通过与案主女儿沟通,再由其女儿与案主沟通,案主的精神状况逐渐好转。案主的家庭支持系统得到了增强,其面临的压力也相对减轻,案主的家属对案主有了较大的变化,对案主投入更多的照顾,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案主的邻里商铺店主在社工的介入下,对案主有了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接纳。   2.案主的保护因素有所增强,她的病悉感有明显改善,能感知自己的病症并能按时服药,显示她管理精神病症状的能力有所改善。   3.根据社工观察和事后随访调查,居民对此次社区危机干预表示满意。通过此次社区危机介入,居民对社工有了更多的了解,提升了社工的知晓度,在处理此次社区危机过程中,社工与社区事件相关持份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便为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案例思考   1、关于建立“社区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这次事件的发生让社工认识到建立“社区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首先,社区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跨部门合作,并不是仅仅依靠社工中心就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必须与社区事件的持份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社区事件持份者包括警察、医院、村居委、消防、学校、传媒、相关政府部门等等),社工介入社区危机事件,首先需要定位好社工的角色,社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需要协同哪些职能部门去介入事件的处理。由于中心刚成立不久,社区应急预案仍未建立起来,虽然此次危机平稳度过,危机干预基本达到目标,但仍需借鉴别人的好经验,总结这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尽快探索制定出适合本社区的通用性的社区危机事件处理模式。   2、关于异地务工人员精神疾病治疗缺乏医疗保障的思考   众所周知,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相应的治疗报销费用比例逐年提升,甚至是全免,这大大减少了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经济压力,但是大部分政策只是针对本辖区户籍的患者才享有这种福利。目前社工服务的辖区内有较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部分是农民工或低层的劳务工,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精神疾病的突发率较高,但由于他们工作的单位购买医保的权利未能得到保障,在发病时面临昂贵的治疗费用往往是望而却步,这另他们本来就艰难的生活更加深入困境,这往往对患者整个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社工在此呼吁社会上能对这类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社会支持,在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上也希望有更多的福利待遇倾斜于这类人群。 ;

社会工作介入安置帮教对象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安置帮教对象个案分析   个案工作与个案研究要密切配合。个案研究是社会个案工作的前提;个案工作是个案研究的发展。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介入安置帮教对象个案,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阿平   性别:男   年龄:35   (二)个案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家早年生活较为优越,在事业奋斗上亦有所成就,但因误交损友,和生活放纵,染上了毒瘾,数年之中将祖上传承和自己经营所得的家产挥霍一空,为筹集毒资,逐步涉黑、涉黄并从事毒品交易。终于因此被北江监狱收监羁押。对于回归社区洗心革面,重新走上正常生活的重任,服务对象一筹莫展。   二、问题分析   (一)经济收入:目前无职业、有少量股份分红和相关的财产性收入,名下也没有房产,在郊区老村中与父母亲相依为命。据工作员观察,服务对象目前居住的房子为数十年前修筑的老宅,市价较低,且不在服务对象本人的名下。服务对象有一兄一弟,目前具已成家,与父母分家后单独居住。根据服务对象的线索提供和村委会的说明,工作员得知服务对象目前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资助,而父母的退休金也为数不多;其次,服务对象因有过吸毒史,身体欠佳经常去医院。依靠父母不是长久之计,工作员需要帮助服务对象开辟新的工作渠道,促进其自力更生。   (二)社会行为:较为棘手,这些问题既是对工作员的挑战,也是对服务对象本人的重大的困扰。服务对象口述,回到社区后为了维持生存,时常与过去曾长期有过交往的社会涉黑人员交往,通过参与聚集斗殴、讨债等换取更多的收入。这种行为对其本人来说是一个危险的因素;但对于社会来说更是一种危害。因此,工作员的全面介入此类安置帮教对象的生活势在必行。   (三)心理困境:经历了个人生活状态由辉煌到极度低落的巨大反差,深刻的影响了本人对社会、对社会交往的偏见。言谈举手投足之间,“天下人皆负我”的语气油然而生;对平静而文明健康的生活既羡慕又怀疑的尴尬,让其一方面不断的通过各类渠道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混迹于各类群体,以达到维持自尊和生活的双重需要,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四)职业问题:因为心理困境而深刻的影响到本人对于未来职业的规划。这种双面性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中有深刻的表露。服务对象自认为有过当老大的经历,个人的工作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起点,所以不愿从事居委会给他推荐的保安等一系列工作;但是,离开居委会的帮助,服务对象因为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从事更好的工作,又只得混迹于黑社会从事地位更低的涉黑马仔的工作;同时,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很好的定位,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将什么作为人生的重点,浑浑噩噩,终日无所事事,不是四处上访、就是游手好闲。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一个交代。   (五)健康问题:注射式吸毒,留下后遗症,表现为腿部大动脉硬化、血管纤维化和破裂。目前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在北江监狱的时候由监狱提供治疗,出狱后无所依傍,四处求医,逼不得已继续重操旧业,靠帮老板讨债和其他工作为生。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总目标:工作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社会资源网络,使服务对象发掘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恢复社会功能。   具体目标:   1.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2.陪伴服务对象通过交友、就业获得自我接纳和社会认同   3.引导服务对象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方法求职、择业、开启职业规划及人生规划。   4.帮助服务对象发掘个人潜能,走上正轨的人生道路。   (二)介入理念   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该模式认为情绪问题是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治疗的重点在于影响和改变服务对象的非理性观念和思想,达到转变服务对象沮丧情绪的目的,使服务对象正视及渴望更积极上进的生活。   在开启社会工作服务之前的交谈中,服务对象有一些诸如“要不是某某我就不会被抓去坐牢”、“我以前公司业务很大,都怪谁谁谁搞黑我”、“我坐牢了现在一无所有,亲戚都躲着我怕我连累他们,反正生活就那样子了”这样的非理性信念影响着服务对象的情绪。工作员需要通过努力影响和改变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使服务对象建立起正确的、积极理性的信念。   2.任务中心模式   工作员帮助服务对象寻找“一个可处理的问题”, 工作员与服务对象并肩作战,一起寻找社会资源解决这一问题,问题被解决后服务对象感受到困难是可以被解决的,感受到工作员是可以被信任的,感受到都工作员与他同在。   服务对象现在面临多重困境,这些困境不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迅速的解决掉,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和与社区生活和家庭关系互动结合起来,形成扭转生活轨道转向正常生活的巨大力量,因此建立起服务对象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至关重要的。   四、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前期评估,界定阻碍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的困境   从经济收入、社会行为、心理困境、职业问题、健康问题等方面,完成对服务对象的评估,界定阻碍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的困境。   (二)第二阶段:建立双方信任关系,正式开启专业服务   此阶段重点是建立信任关系,运用开放式提问技巧,让服务对象倾诉为主,工作员向服务对象表达同理、尊重、澄清问题,适时给一些正面意见和建议,让服务对象感到工作员的真诚和可信任。   (三)第三阶段:针对问题所在,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服务   一是服务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协助服务对象向社区村委会、街道社会事务部门申请困难救助金,解决衣食的燃眉之急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   二是服务对象的情绪问题,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家境优越、事业有成到抢劫、吸毒、锒铛入狱再到出狱后一无所有,生活上巨大的落差,影响了其本人对社会、及对社会交往的偏见,言谈举手投足之间,浮现“天下人皆负我”的情绪。工作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及心理学知识动荡服务对象这一消极的`情绪。   三是服务对象对所犯罪行的认识问题,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地面对过往经历,正视自我的历史,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去除“罪犯”标签。   (四)第四阶段:调整服务策略,明确服务方向   为服务对象争取到社区的临时性经济补偿,以暂缓目前的经济困难,杜绝服务对象继续从事涉黑性质的工作的动机,逼使服务对象就断绝目前从事的“歪门邪道”的工作进行表态,推动服务对象自决,激发创业的动机;工作员与服务对象讨论其兴趣爱好及特长,服务对象自述希望从事挖掘机的工作,工作员与服务对象一起寻找社会资源,并运用专项培训扶持项目,帮助服务对象报名参加挖掘机的学习。为服务对象以后找到一份合法且合适的工作,有长远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五)长期跟进服务,随时观察服务对象的表现,为服务对象的个人职业提供指导,避免中途误入歧途。   五、评估   工作员主要以AB设计法(前后测评估)对该个案进行评估,在开案与快结案对服务对象填写相应的问卷调查,对比其前后的表现,发现服务对象在与社工建立信任关系、清晰个人问题与需求、应对困难的程度、重建人际系统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改善。工作员对个案计划中各项目标的评估,得到服务对象的配合,该个案的各项服务目标亦全部达成。   六、服务成效   (一)工作员与服务人员能够保持常态化互动,对工作员的服务认可,每次能够根据工作员的电话联系按时、友好的与工作员见面,并饶有兴致地跟工作员谈论目前的生活,还能用自嘲式的幽默去说起自己的过去,工作员感觉到服务对象对生活充满着积极和热情,充满了正能量。   (二)杜绝服务对象继续从事涉黑性质的工作的动机,逼使服务对象就断绝目前从事的“歪门邪道”的工作进行表态,推动服务对象自决,激发创业的动机。工作员陪同服务对象在医院进行了尿检,没有发现服务对象有毒品复吸的痕迹;派出所排查及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亦没有发现其与涉黑人员的来往。   (三)服务对象目前已经完成了挖掘机培训,并且通过了测试,正式获得了挖掘机的驾驶技能,并根据朋友的介绍,在某工地从事驾驶挖掘机的工作。获得朋友的帮助和信任,使阿平很兴奋和激动,赶紧打来电话告诉工作员,工作员借此机会向阿平灌输“只要自己改过自新,走上正道,朋友和亲人是不会在意你的过去,过去的经历都是财富”。同时,服务对象的月薪和生活保障均有稳定来源。   (四)服务对象已从自暴自弃的情绪低谷中走出了,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生活有憧憬有自己的规划。   七、结案   服务对象取得了挖掘机的驾驶资格,并且经朋友的介绍在工地上驾驶挖掘机,生活来源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个人心态也变得很积极、乐观。   根据阿平的上述情况,服务对象涉及本个案的几个突出问题得到的基本的解决,个案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的潜能被发掘出来了,在后期的工作中,工作员在与服务对象的联系和接触上间隔时间拉长,用电话联系的方式代替面谈,工作员征求服务对象关于结案的意见,共同决定这次面谈后结案,并告知服务对象以后碰到问题也可联系工作员,同时工作员也会不定时跟踪服务对象,了解其以后的表现。   八、案例的检讨   (一)在服务关系建立初期,工作员帮助服务对象申请各类补助经费,并不失时机地向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辅导般的交流,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且工作员给服务对象提供了现实的帮助,服务对象逐渐改变对工作员的看法,并愿意同工作员保持友好的互动。   (二)服务对象在安置帮教前期曾违规上访,做出一些威胁政府部门的行为。如何保证安置帮教对象回归社区后尽快的接受服务,成为社会工作者与司法管理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前期,服务对象不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工作员存有戒备心理,把工作员等同于司法工作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工作员在首次与服务对象见面时,详细地介绍社会工作服务。   九、专业反思   (一)安置帮教转介来的服务对象需要长久、持续的服务工作,对于每一个服务对象,工作员都必须经常关注、了解他们的情况,以便做出适合的应对措施。   (二)服务角色清晰对于服务的持续进行相当的有必要,模糊的角色定位对于工作员和服务对象都会产生误导性作用。   (三)个案管理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工作员把各种资源统筹起来,需要不同性质的部门联合介入才能显出效果;也不能因为自身的工作理念而强行改变已有的工作模式和服务定位,造成服务手段与显示需求格格不入。   (四)社会资源的掌握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以便于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快捷的运用,促进服务的开展。 ;

社会工作原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解析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   1.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2.城市社区特点:人口集中,导质性强;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3.农村社区: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4.农村社区特点: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经济活动简单;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到传统势力影响大;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家庭在生活中期最重要的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一)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在当代转型社会中,社区不论其类别如何,都是一个与外界相连的开放系统。不同类型社区间的互动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是人类聚落的初始形态。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相对应,它具有以下—些特点:   (l)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2)人口同质性强,社会整合程度高;   (3)具有较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4)以传统道德和礼俗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城市作为文明的标志之一出现了。在阶级社会中,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始终存在。不过,城市地位的根本性变化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规模,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从而导致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新特点。   (二)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是社区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方面。传统上,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两种。   (1)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1.所谓城乡融合,是要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而不是要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具体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融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在此思想指导下,人们提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三种主要理论模式,即: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模式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2.关于城乡协调发展,应当坚持如下原则:   1.优势发展原则;   2.整体发展原则;   3.互益发展原则;   4.地区平衡发展原则。   (2)城市布局理论   1.城乡协调发展的布局理论主要是探讨城乡社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缩小地区差别的问题。一般说来,布局理论对社区考察的重点在地理区域的比较。就我国情况而言.主要是东、中、西部的布局和沿海、内地、边疆的布局。布局的焦点是城市,而城市布局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布局问题。   2.我国城市布局的一般特点。我国城市大多数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分布是否合理不能仅从东西部国土面积的比重上简单地加以考察,应当区分平衡分布与平均分布。所谓平衡分布就是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人口等因素综合考虑,从而做到合理布局,使城市布局和发展与该地区的环境开发与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协调。   3.环境与城市布局。环境因素对于城市布局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   4.经济发展与城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它们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5.人口与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本身意味着人口的再分布。同时,城市的建立与发展也与人口有关。人口在不同地区和城市的布局与发展,应与地区环境、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协调起来。   (三)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1)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统社区转变现代社区。除了城市化趋势之外,当代中国的社区转型还至少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由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转变;   2.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   3.在生活方式方面,日益注重效率,生活节奏加快,并且人们的消费行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4.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社区生活各方面发生变化的基础。   (2)社区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变化,给社区的协调发展增加了难度。为促进社区的协调发展,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社区转型中,注意促进各个方面的同步性,尽快完成新的整合;   2.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以加强社区对多样化生活方式的适应性;   3.加强社区规划及预测性研究,将社区转型纳入可预测、有计划的控制轨道;   4.依据市场化要求,弱化行政干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培育社区内部及社区之间的自组织能力。   (四)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主要差异   (1)城市社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2)城市的特点   1.人口集中,异质性强;   2.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3.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4.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5.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   6.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3)农村社区: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4)农村社区的特点   1.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   2.经济活动简单;   3.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   4.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不如城市复杂;   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五)虚拟社区   (1)虚拟空间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人类提供的`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空间与符号化交往环境,虚拟空间里的虚拟社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传统日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消解和重构的过程。   (2)虚拟社区的虚拟性仅仅体现在它并不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地理环境中,它没有物理上的体积和形状,是在数字空间中构建出来的具有初级关系的社区。   (3)和实在的社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2.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六)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   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即以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特征的法理社会,并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做了对比分析。   (1)礼俗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人们彼此关心,团结一致,亲密午间。这种关系为共同的语言和传统所维系,其基础是共同的利益、目标、价值和规范,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支配了礼俗社会的一切。   (2)法理社会中,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日渐衰微,人们很少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私利。因此城市生活的特点就是惟我独尊,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甚至互相敌对。在这种环境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其性质与礼俗社会明显不同。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哪些综合政策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来源: 时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这项战略任务,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绩,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初具规模,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加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但总体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滞后,还存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完善,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2.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职责;坚持社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突出重点,优先培养为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家庭和个人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基层,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坚持中国特色,对国(境)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的优秀成果进行有益的借鉴,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4.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三、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   5.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明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6.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守则和专业行为规范,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体系。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作风建设,促使他们践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培养扎根基层、注重实践、务实进取、甘于奉献、诚信友爱的良好作风。   7.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制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对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实施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与督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大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职工帮扶等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要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分领域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和教材。加大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务水平较高的培训师资队伍。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督。   8.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规范。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积极推广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促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相衔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结构,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大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鼓励一线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系统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经验和做法,借鉴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研究。促进社会工作学术团体和平台建设。加强对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工作通识教育。   四、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   9.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与我国加强社会建设的进程相适应,深入研究城乡社区、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政策措施。按照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   10.以基层为重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要注重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社会服务专业水平,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为农村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探索吸纳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在少数民族聚居和信教群众较多的社区,可根据需要配备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民族和宗教事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1.明确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对老年人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和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服务机构、妇女儿童援助机构、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社会救助服务和管理机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机构等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可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   12.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按照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原则,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政策,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取财政资助、提供服务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制,指导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3.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步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中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相关岗位,鼓励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现有人员要善于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14.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业、地域、身份、所有制界限,放宽视野,拓宽渠道,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选拔、流动机制。各级党政机关招录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计划,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   15.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志愿服务动员系统,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普及志愿理念,强化志愿意识,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行为,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一支参与广、功能强、作用好的宏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相互协作、共同开展服务的机制,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引领,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与管理,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丰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拓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效果。   五、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   16.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支持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持有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7.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城乡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所在单位合理确定薪酬水平。重视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事宜。   18.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以党委、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表彰奖励活动。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按照国家政策表彰奖励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群众认可的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政策和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关心支持、理解尊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   六、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19.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组织部门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民政部门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职能;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加强社会工作行业性组织建设。   20.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继续教育、违纪处置、职业道德规范等配套制度。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同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制定行业服务和管理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快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内容纳入社会建设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制定和修订范围。   21.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2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广泛分布在基层。要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建设的能力。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领导,在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注重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热忱关心爱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他们开展工作和成长发展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2011年社会工作者考试: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人物简介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原则。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霍曼斯交换理论背景 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正如吉登斯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其情形诚如吉登斯所言:“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所以,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和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的共同心声。因此,针对帕森斯整体主义方法论。6O年代初,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来源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总会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总体上看,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深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的影响。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也就获得是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是人类的本性,它“为人类所特有,而在其它动物中是找不到的。”马克思也认为,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所以,离开了物质交往不可能有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生产力“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直接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只要“有5O%的利润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敢冒受绞刑的危险。”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的商品开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关系得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由物质商品结构分析出社会结构。霍曼斯发展了斯密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认为交换不仅仅产生经济关系,交换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交换产生整个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社会结构。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l9世纪末2O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弗雷泽认为,社会交换包括职位的交换,而这种交换也与宗教仪式、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意大利阿里奇亚内米湖人为了获得祭司职位必先破坏自己前任祭司所保护的橡树树枝后再杀死他就是一个奇特而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特洛布里安人的礼物“大多数是要求回偿的,只有丈夫定期给妻子的礼物却是无偿的”。然而马塞尔·莫斯研究表明原始人之间礼物的馈赠都是以回礼为前提的,丈夫之所以送礼给妻子其实是因为妻子向丈夫赠送了自己的肉体使丈夫得到了性的满足。而且,原始人之间礼物的交换“不是以个体而是集体之间互设的契约和义务为条件的”。礼物的交换品种很多,包括“仪式、宴会、妇女”等。“财富交换仅仅是其中的一项”,这样的自愿交换形成了初民社会的基本形态。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遗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如果说经济学、人类学启发了霍曼斯思想的形成.那么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就直接成为他的交换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霍曼斯认为按照进化论学说,既然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低等动物的行为必然成为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因此斯金纳对鸽子和老鼠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斯金纳认为,对人的行为研究应当专注于对其行为的检验与控制以及影响行为的条件,而不能仅仅只关注情感、价值和目标等。通过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斯金纳发现动物接受某种报酬或奖励以后就会愿意重复某种特定的动作。而当报酬或奖励取消以后动物趋向报酬的反应就会消退。由此可以发现动物的行动纯粹是一种。刺激反应行动”而不是一种。内省行动”。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刺激反应”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 与霍曼斯同时代的斯金纳的理论直接影响着他自己.并且构成交换理论的重要来源。可以这么说.没有斯金纳就没有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对此,霍曼斯也非常诚恳地指出:。我一直是斯金纳主义者。”他认为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的优点不仅是如何描述个体行为的发生,还在于能够为个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功能,而这正是社会交换论所需要的。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 大致看来,霍曼斯是在吸收上述思想家们的思想并总结斯金纳心理学理论五个命题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命题。这些理论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功命题。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因此,个人行动的频率往,庄取决于得到报酬和奖励的频率以及获得报酬与奖励的方式。霍曼斯进一步指出,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这是因为没有规律的报酬或奖励更具有意外性与刺激性。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因此,在日常生活领域,很多球星往往穿着固定颜色、固定号码的衣服、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发型就在于这种颜色、号码以及发型曾经带给他辉煌,使他获得过巨大的成功,这种衣服和发型就成了他幸运的标志。因此只要出现同样的衣服和发型就能够激发他的潜能。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反之。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因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总要花费一些时间去选择能够获得较高报酬、奖励即有价值的社会交往行动。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 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霍曼斯的这个命题是对前三个命题的限定,即个人的行动与获得报酬的满足感必须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他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得到报酬,起初他会有非常满足的感觉,但此后这种报酬如果重复出现,其价值就会降低。其情形犹如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吃第一个烧饼是感到极大的舒服,然而继续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n个烧饼,伴随着他越来越饱,那种舒服感和满足感会越来越小,乃至消失。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霍曼斯认为,这五个命题是把斯金纳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与分析。行动者进行社会行动时之所以会遵循上述原理就在于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人的行动首先是一个理性行动,于是在吸收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观点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命题。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斯密认为人能够从各种利益中选择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的需要。斯密同时认为,个人利益化的交换往往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实现个人选择的组合,从而实现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霍曼斯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到价值的大小,还考虑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选择时总会选择那些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其总价值也能够增大的行为,包括初民社会中礼物的交换也是交换者理性选择的结果。霍曼斯指出,个体行动与否取决于成功与价值这两个因素,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成功率小,这会降低采取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相反,价值小但成功率大就会增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行动发生的可能性=价值×概率。霍曼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他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方程式中右面数值的大小。这一命题充分说明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酬赏和利润。霍曼斯坚信,他的六个命题不仅可以解释动物和个人的行动,而且也可以解释整个人类的行动,社会行动只不过是理性的行动者借助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无数次搏弈最终达到“纳什均衡”而已。 对霍曼斯交换理论的评价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这对于重新恢复人的主体性、克服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作用,他的理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个精致的、“完整的具有强解释力的现代社会学理论眦”。 同时,霍曼斯有效地运用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概念和理论展开人际交往研究,从经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际交往、社会交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的双方各自获得利益,特别是提出了交换的经济性、社会性、目的性以及主体性,这为解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交换行为提供了成功的理论范式。霍曼斯所讲的报酬或奖励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经济学范围,正确地指出这种趋利避害还包括社会的、情感的以及价值的“利”与“害”,即包括义务、声望、权力、友情等方面,从而大大拓宽了早期理性选择理论假设所包含的那种单一的经济理性假设,将经济理性、社会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霍曼斯理论非常重视人的需要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换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理性人的选择性,指明了理性与非理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机制。这种将微观互动与宏观整合相结合的尝试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事实上,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仅为后来的布劳所继承,而且也为理性选择理论的集大成者科尔曼所吸收。当然,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受斯金纳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影响,霍曼斯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换中个人的目的与动机,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 其次,霍曼斯混淆了动物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本能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界限,忽视了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他把整个社会的关系简单地还原为动物为了生存、纯粹的本能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加以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问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的行为,这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正如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那样,人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属性的社会性存在物.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动物性和自然本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影响个体行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个人为了生存而采取的本能的交换行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再次,就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质而言,他为了一味地反对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只介绍了处于微观水平上个体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换原则,而没有深入揭示建立在个体交换基础上宏观水平上的社会交换。这一点就为布劳、科尔曼等人所批判。布劳认为不能把复杂的社会结构还原为简单的心理现象,由于社会事实具有与小群体完全不同的性质,因此心理学命题无法取代社会学命题去准确地把握和解释社会事实。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

  定义   老年社会工作首先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形式,具体来说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理论   (一)增权理论   增权(empowerment),又译作增能、赋权,是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所罗门对美国黑人少数民族的研究,后来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框架的重要概念。在增权这一概念中出现的“权”并不是指“权利”(right)而是指“权力”(power),是指个体改变生活状况和获取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它与无权(powerless)相对应,目的在于帮助无权群体改变现状,减少他们的无力感,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增加他们对获取社会资源和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在社会工作者看来,增权不仅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介入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是增权理论的核心要义。   在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增权工作所涉及的对象,集中在弱势群体和富裕地区中的贫困社区,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群体作为被“去权”(depowered)或被剥夺资源的对象出现在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中,只要是在生理,心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个人或群体都属于增权的对象。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权力是不断变化的,无权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获得权力。在社会工作者看来,增权是相信每个案主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和控制环境的能力,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使其主动地改变现状。这一过程是建立在双方信任合作和分享权力的基础之上的,案主和社会工作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二)社会支持理论与老年群体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区心理学者就试图用u2018社会支持”这个术语来说明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把研究重点转向对社会支持进行网络分析,认为个人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通过这个体系,个人的社会身份才能够得以维持,才能得到情绪和物质支持,对信息和服务的需要才能够得到满足。   社会支持近年来已成为老年人情绪状祝和生活满意程度的重要的指向标,也是社会工作人员和学者们评估老人社会资源多少的重要标准之一个体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那么将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就是一种极大的社会风险,这不仅会使老人认知和智力水平下降,还会造成老年人的身心疾病来自各方的社会支持如同紧密联系的网络,在帮助老人抵抗各类风险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邻里亲友的支持可以帮助老年人面对丧偶后新生活中的一系列挑战同时,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会使老人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他们可能会鼓励老定期检查身体,对于老人来说在有亲友陪伴的情祝下会更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   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   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   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五)活动理论 (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够适应社会;   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六)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七)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八)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泛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十)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与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一)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二)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三)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四)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五)自怨自艾型(Self-Haters Type)   这种类型的老人和愤怒型的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人生处处不顺利或不得志;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己的不得志都归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则只埋怨自己,认为都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因此,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脱”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老人人格类型理论对于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应该根据老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人格类型来确立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老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并且采取符合不同类型的老年服务对象特点的助人手法。当然,在老年服务工作中也要小心避免因刻意关注不同人格类型而给老人贴上人为的标签,从而给老人造成伤害。   服务对象需求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群体,老年人自身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在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在:   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衰退,感知觉能力不断下降,活动能力逐步降低。同时,老年人大多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疾病加速了生理性衰老,使老人肌体和器官功能日益退化。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社会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老年希望能在安全、便利、舒适的人居环境中生活,能够在熟悉的社区中满足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幸福地安度晚年。老年人不仅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更加关注精神生活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己开始由单一的娱乐休闲向包括娱乐需求、情感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多元需求转变,从感受阶段的旁观者逐步向认知阶段和体验阶段主动参与者转变,由传统“休闲型”的需求向“含金量”更高的“文化型”、“思想型”需求转变。   社会交往需求   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职业终结、角色转换后的失落感、社会交往减少下的孤独感、社会对比下的自卑感、基于疾病等原因的抑郁感等。随着行动能力的下降,老年人人际交往范围日渐缩小,人际关系网络逐渐萎缩。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大多处于“以亲属人际关系网为核心,近邻朋友和近邻外朋友存在”的人际网络之中。老年人一方面依赖自己所爱的人,把他们作为自己感情寄托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渴望获得他人的关爱,害怕孤独与寂寞。与老伴相濡以沫,有儿孙绕膝承欢,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心中的“理想国”。老年人希望能在自己的周围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拥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彼此交流学习,健身娱乐,互帮互助。老年人需要社会的现实帮扶和专业关怀,希望通过相应的设施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增强自身调适能力。   社会参与需求   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老年人自身安享幸福晚年的需要,也是老年人法定享有的基本权利。老年人卸下了社会生产和负担家庭的重担,由事业转向生活,由社会转向家庭,但他们不希望游离于社会之外做一个简单的旁观者和单纯的受益者,他们依然关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期盼通过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继续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和尊严,这一需求的满足程度最终决定了社区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整体质量。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家务劳动、社会文化活动、人际交往、旅游活动和在家庭范围内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在现实层面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基本等同于社区参与,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公共活动及公益活动,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等。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一方面受家庭生活状况和自我参与意愿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需要一定的场所和设施配套,需要相应的组织和人员发动运作与帮助扶持。   干预建议   由于老年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老年社会工作除了应遵循一般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其自身独有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   从价值观念上尊重老年人,努力理解和接纳老年人。从价值观上尊重、接纳老年人是做好老年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在思想观念上排斥、歧视老年人,是无法真正理解老年人的,也就不会真正愿意以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老年人解决其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社会工作者只有真心关心老年人,切实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从而理解、接纳老年人,才能同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耐心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热情鼓励老年人的进步。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不能以自己的行动和反应能力来要求老年人,更不能急于求成;在对老年人开展讲解、说明、劝导工作时,要有较强的耐心,说话语气要尽量委婉,必要时应作反复说明以使老年人充分理解自己的意图;开展活动时要给予老年人细致周到的照顾,确保老年人在体力和心埋上能够承受,并对老年人多加鼓励,对其所取得的任何进步和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赞赏,以促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实现社会工作的目的。   协助老年人自立、自决。社会工作者不能代替老年人作出行动和决策,因为对老年人大包大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反而会伤害老年人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无能而产生沮丧心理。社会工作者应当相信老年人自身的能力,并通过增强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积极鼓励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自行作出选择和决定。   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赖的良好情感关系。能否与老年人建立起相互信赖的专业关系,是老年社会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与前提。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设法取得老年人足够的信任,并辅以必要的、适度的情感投入,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独特感受,从而能够有效地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或困难。但社会工作者应牢记自己是专业助人者,其情感的介入有一定限度,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助人活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助人的专业关系是一种融情感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混合关系,关系的建立是有目的的,社会工作者要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切忌陷入情感泥淖而无法自拔。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   老年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今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补救性和预防性的功能上,而且也越来越表现在诸如挖掘老人的潜能、协助老人体现晚年人生价值、倡导老人互助等发展性的功能。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有关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泛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4、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即,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5、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

社会工作实务:预估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 预估——对问题与需要的分析与判断   第三节、预估的主要方法   一、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   社会历史报告是通过对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梳理、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综合报告。社会历史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对象社会生活历史的资料及工作者对这些资料的思考和预估。   社会历史报告包含的资料有:   (1)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   (2)服务对象关心的事项、需要、与需要相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过程;   (3)服务对象现在的能力和限制。   二、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   家庭结构图也称家庭树或家庭图谱,是以图形来表示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家庭结构图可以直观地提供有关家庭历史、婚姻、伤病等重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互动状况等重要信息,帮助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模式,服务对象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家庭对服务对象的影响等。   家庭结构图的内容与功能是:  1、表达家庭的历史;   2、提供有关家庭婚姻、死亡、家庭成员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家庭结构等与服务对象有关的摘要式信息;   3、包含家庭几个不同世代的关系资料;提供工作者家庭关系、资源、服务对象问题与家庭间关系等资料。   使用家庭结构图做预测时,需要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同为家庭结构图加上图示,包括家庭的代际间关系、主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的职业、死亡,家庭的迁移和分散、角色的分配和指派,家庭内关系和沟通模式等。   在家庭结构图中:   用方形和圆形图分别表示男女性别;   用线段表示家庭成员的关系型态或者状况:实线代表已婚,虚线代表未婚;   从夫妇关系衍生下来的孩子以线段相连,父母和子女之间、子女之间用粗细实线表示关系的紧密和不紧密状况,虚线表示关系有问题和关系不好;   夫妇分居和离婚用“/”和“//”符号表示,孩子以出生时间从左到右排列,死亡的家庭成员在方形或圆形图上用“X”表示;   还可以在每个图示上注出家庭成员的名字和年龄,以不同符号表示有关结婚、分居、离婚、死亡等情况。   例如,M"1999表示1999年结婚,C"2000表示2000年同居,S"2004表示2004年分居,D"2005表示2005年离婚等。另外,还可以用一些简单符号来记录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家庭成员的出生/死亡、毕业/工作变动、生病、搬迁、意外事故、伤害等,在图下以说明的方式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提供者等。   三、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1.生态系统图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关注生物因应环境而作出的“适应”,及其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所运用的、与环境达致“动态均衡”及“互惠”的手段和方法。生态学观点在社会工作者实务过程中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专业工作者把着眼点置于服务对象与其环境的互动,即他所关注的是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世界的衔接。   从有关生态学借来的观点把个人及其问题置于一个广阔的人类社会背景中,而个人与其他人或其他系统是不断地在一连串的“交叉互动”之中的。与传统心理学理论不同的是,生态学理论并不把个人问题看作是来自个人的“心灵”问题,而是认为个人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取决与人和环境的相互交流互动。因此,人类只能在一连串“多重联系”和互动的背景下进行理解。   在人和环境这个着眼点的前提下,要满足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环境必须有足够资源,环境必须鼓励人与环境做“正面积极的互动”。例如,在帮助个人时,个人与其家庭、朋友、同事及专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是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个人的需要是否有效地协调沟通。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或者家庭的需要可能因下面几项原因而未能得到满足:环境中的资源不足;因某些原因不能获得资源;资源未能有效协调;因缺乏有关的知识或/和技巧使他未能获得所需的资源;及个人与环境未能成功进行“互动”   可以说,生态学所观点是以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社会功能”,强调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与他们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改变环境,并使之能更有效地回应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生态系统图就是为了协助社会工作者达致此目标,从生态学的观点提出的一个实务方法和工具。   2.生态系统图的功能   生态系统图展示了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清晰地呈现出个人、家庭及深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的将服务对象与外在环境系统的关系通过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说明了系统之间能量的流动和各系统间的关系本质,及其与服务对象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系统、服务对象问题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图具有如下功能:   (1)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   (3)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   (4)呈现可使资源的相关信息。   从生态图中,我们所以得出一幅整体图像,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是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可运用的资源;哪些资源/支持不足或不存在;从而认识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本质(通常在连接图中各系统的不同线段表示关系的性质,包括强、弱、紧张等,以箭头表示关系及资源的流向)。   根据生态系统图,社会工作者可以问以下列问题:   1)服务对象收入能否满足基本需要?   2)服务对象是否过得足够食物和合适居所?   3)服务对象的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居住的环境是否安全?   4)服务对象是否获得足够的防御性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医疗资源?   5)服务对象是否能否获得所需资源?是否因地理环境、缺乏电话、交通设施等因素而使服务对象未能获得所需资源?   6)服务对象是否与邻居、朋友及小区保持良好关系?   7)服务对象是否属于或参与某些群体活动?   8)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现时持有的价值观是否与周遭的环境有所冲突?   生态系统图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判断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及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向。   四、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评估和测量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种类和规模,并从服务对象主观经验的角度将其获得的支持的性质和数量呈现出来。   1、社会网络的种类   社会网络在社会工作实务范畴里泛指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指由家庭、朋友、专业人士或其他社会系统提供的帮助、指导和关怀。而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与社会环境的正面互动;而所谓社会网络是由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系统组成的;正式的社会系统包括社工、医生、律师、传道人和其它专业的助人者,而非正式的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   “社会网络”可以有正反两种描述方法   例如,一个年轻母亲要照顾患病孩子而启动身边的支持网络,如家人、朋友、社工等,这是“社会网络”的正面描述;   “社会网络”也有负面的描述,如进城务工的农民被城市人排挤这种情况就描述了进城务工农民城市负面社会网络的情形   严格来说,“社会网络”是中性的,即是说“社会网络”被视为社会工作实务中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工作者准确地理解人们是因何、以及怎样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或通过资源的施予和接受而互相作用和影响的。   2.社会网络评估工具   (1)社会网络评估表   一般来说,具有支持性的社会网络包括:家庭和家庭成员,家庭及其亲属、朋友、邻里、以及正式的社会组织,如工作单位、学校、自助团体的成员和其它正式的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下图作为进行社会网络预估的工具,找出服务对象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方法是:首先由服务对象找出他们支持网络的成员,然后将支持网络成员和他们提供的支持按其所回应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再由服务对象描述他们如何看待所获得的这些支持。   (2)社会网络格   在社会网络图的基础上,为了清楚呈现服务对象社会网供的支持的性质和数量,可以用“社会网络格”预估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资源和社会支持。   第一步,询问以下与服务对象社会网络有关的问题,包括:   ①网络可提供或从网络得到的支持类型   ②网络关系交流的程度,网络成员对服务对象的重要程度,关系的亲疏程度,接触的频率,关系维持的时间长度。   第二步,将上述问题写在提示卡上,请服务对象依据如下标准:从未、很少、有时候、总是,描述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状况。   第三步,将这些内容汇总,将它们填到网状格中,即可绘制出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格,并用之预估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   u2022社会网络格可以提供直观的住处和以下面向的绝对数字和比例:网络的总规模、经辨识的网络中的全部人数、网络的种类,以及社会网络的总人数和各种社会支持在总体社会网络支持所占的比例。   u2022知道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构成和性质,包括:   u2022⑴是谁提供了社会支持?   u2022⑵提供了哪些支持?   u2022⑶有哪些空缺资源?   u2022⑷支持网络双向互惠交换的机会;   u2022⑸获得支持所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和可能遭致批评的压力;   u2022⑹使用现存网络资源的障碍;   u2022⑺服务对象优先选择的社会支持是什么?   u2022使用上述网络格,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本节开始时叙述的郑莹个案进行分析,通过对郑莹微观和宏观社会处境的分析,工作者很容易整理出郑莹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网络及网络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为工作者制定介入计划提供依据。

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特点

社会工作行政效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方向性、关键性、社会价值性和相对性。1. 方向性:社会工作行政效率具有明确的方向,在保证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目标、方向正确的同时,要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2. 关键性:社会工作行政效率中的某些因素对整个行政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社会价值性:社会工作行政效率强调对社会有所贡献,强调社会效果,这是其最重要的特性。4. 相对性:社会工作行政效率是相对的,它主要反映某一段时间内、某个范围或某个部门行政效率的高低。提高社会工作行政效率是当前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行政机构通过提高行政效率,能够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工作者行政能力测试主要是考什么

说明→考试内容:大学毕业生笔试试卷为标准化题型,主要参照《北京市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命题,另有部分工会基础知识内容,时间90分钟。一、题量内容1.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型:模拟考场→单选题;强化训练→文章阅读题,图形推理题,资料分析题模拟试题库共有2600道试题,可以任意组成模拟考场试卷练习26套,强化训练有15套,另有各个章节的练习试题多套,以及多条考试介绍和考试指南(辅导资料)。2.申论</P>无模拟试题库,强化训练有37套,另有多条考试介绍和考试指南(辅导资料)。3.工会基础知识</P>题型:模拟考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强化训练→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

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常用的实务方法

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常用的实务方法有:健康教育、社区动员、卫生宣传、卫生咨询、组织健康检查和筛查等。1、健康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公众对健康和疾病预防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个体和社区参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行动。2、社区动员:通过社区参与和协作,调动个人、团体和社区的力量来促进健康行为和疾病预防。3、卫生宣传:通过媒体、海报、传单等途径向公众传达健康信息,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和卫生维护的意识。4、卫生咨询: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关健康、疾病、营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5、组织健康检查和筛查:通过各种检查和筛查方式,尽早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6、卫生监测和预警:开展疾病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疾病流行和变异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7、紧急卫生救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立即响应和组织救援行动,控制疫情和防止疾病扩散。8、社区健康评估:从社区层面评估和分析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健康促进计划提供科学依据。9、卫生数据管理和分析:收集、管理和分析卫生数据,为公共卫生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0、个体与家庭服务:对有健康需求的个体和家庭提供专业的医疗、营养、心理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其恢复和维持健康。11、社会支持服务:提供经济、社会和心理支持,帮助个体和家庭克服健康问题和困难,提高生活质量。12、卫生设施管理:管理和维护医疗、卫生和公共场所设施的卫生安全和卫生环境。13、卫生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和分配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公平性。14、合作与联合行动:协调和联合各种卫生服务提供者,共同推进公共卫生工作。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采用其他方法1、参与政策制定与推广:社会工作者可以参与公共卫生政策的提出和推广,为社区的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2、开展研究与评估: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研究和评估工作,为公共卫生政策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3、促进跨部门合作:公共卫生工作需要跨部门合作,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不同部门和机构的联络与合作。4、提倡公众参与: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宣传和咨询等途径,提高公众参与度和意识。5、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卫生问题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的分支学科,是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和工作方法,为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间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问题和干预效果提供专业服务。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然而,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因家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成绩普遍不理想。   (2)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需要父母关爱和呵护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感很强,然而父母外出打工使他们长期置身于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同时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留守儿童还有可能负担较重的家务劳动。   (3)心理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对其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的温暖,情感上得不到及时的交流,从而导致其性格上的缺陷,他们一般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焦虑,性格也比较脆弱。他们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与临时监护人相处常常不融洽,从而导致更强的孤独感。   (4)安全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常常会出现问题,监护人对孩子缺乏管教,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极易产生安全问题。   (5)行为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因其性格上的缺陷在群体中常常表现为不合群,叛逆,固执,不能与群体和睦相处,个别儿童还有暴力倾向。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学的分支学科,是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和工作方法,为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间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问题和干预效果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并且成为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常常涉及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方面等环境因素。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从心理、情感等角度出发提供人文关怀,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学生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因此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方法   基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形式,立足农村中小学, 借助学校以及留守儿童所处的社区所能提供的现存资源, 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与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其自身全面、健康发展。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学校社会工作者常常用它来处理儿童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了解特殊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人格特点和心理状况等情况,学校社会工作者采取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时,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农村留守儿童并且充分信任他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与留守儿童内心的感受与情绪的交互来建立专业的关系,从而能够顺利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开展个案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分享,使组员表达个人对他人的理解与关心,并且通过小组力量使组员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消除自卑心理。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时,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发展社会性技巧、模仿行为、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方法帮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提升学习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困难的承受力。   3.社区工作   学校与社区关系密切,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同时建立起学校与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留守儿童社区工作时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助社会上的物质帮助和政府的经济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弥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在其身边造成的空虚及课余活动的不足。学校社会工作人员也可以在留守儿童所处社区建立如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建立留守儿童专用档案,同时举办一些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总之,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期关注与参与。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6).   [5]李序科.学校社会工作视阈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   [6]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7).   [7]梁 胜.关注农村“留守综合征”(上)[J]. 农家参谋,2004,(8).   [8]马润生,尹书强.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契合性、困境与途径探索[J].黑河学刊, 2008,(6).   [9]贾 云.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J].党史文苑,2010,(4).   [10]段鑫星,马亚静,刘桂智.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的介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

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六大举措

   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六大举措   社会治理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和其他任何重要事务一样,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没有人做不成事,没有足够多的人员队伍做不成大事,没有大量高水平的人才无法完成复杂的社会治理创新任务。因此,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在于大力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将大量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聚集到社会治理领域。应该通过以下举措进一步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专业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各地一些政府领导对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还认识不够清楚,还将社会治理看成是简单的工作,只靠经验和热情就能做好工作,不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因此对培养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领导干部中加强对社会治理的任务和意义及其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知识普及。当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不亚于经济建设,对社会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普通的非专业人员很难做好社会治理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培养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且将他们放到社会治理的一线岗位上发挥作用。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要远大于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同时也说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行动体系中一个明显的短板。    第二,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关键是吸引一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工作领域,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靠事业的发展前景(而不是简单的就业机会),二是靠足够高的待遇水平。目前这两个方面都达不到理想的状况。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通过长期稳定的购买服务项目促使社会工作机构确立长期的事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二是在购买服务中对社会工作机构提出专业化的标准(包括专业人才的要求),促进社会服务机构聘用社会工作人才。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改革,优化“三社联动”的体制。 社区和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不少地方的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体制还不太协调,因此难以形成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有效配合、相互协调。应该进一步推动社区和社会组织在体制上的融合,形成一套整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制。其中,社区组织的服务应该更加集中在日常化方面,并且要更加贴近本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而社会组织的服务则应更加集中在专业化和满足普遍性需求的方面。为此,一方面应该提升社区组织的能力,让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中发挥基础性和更加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尽快突破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区域性限制,促进社会组织做大做强,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    第四,要抓住重点,推动社会工作全面介入各项社会服务。 专业社会工作具有嵌入型特点,应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目前社会各个部门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作用,因此民政部门应该与其他有关部门合作,抓住机会加快推动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在当前应该重点推动社会工作的介入,除了社区工作之外,各地还应该根据具体的需求,抓住重点,加快推动社会工作在企业、医疗机构、扶贫与社会救助、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全面介入。    第五,要以需要为本带动社会工作的自主创新。面对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做好社会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创新。 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标志。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以创新带动发展的阶段,创新能力不仅对经济发展很重要,而且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也很重要。因此,提高社会工作的创新能力应该是加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社会工作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提高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的自主性。政府部门不能将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看成是附属于政府的,不应该简单地要求他们跟着政府的指挥棒转,而应该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性,并鼓励他们的自主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也应眼睛向下,更加关注民众的需求,以创新带动社会服务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六,要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前虽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每年培养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毕业生的专业化实际操作能力还不够。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要之间脱节,尽管近年来已有所好转。为此,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操作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激励社会工作教学单位和专业教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拜求高人指点:请论述法律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三千字左右。拜谢各位大神了。

你真懒,自己会写就图省事。这样可不好,你若是法学专业的,文笔最重要了。建议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材料怎么弄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两份)、附件表(一式一份);正表中主要工作业绩一栏要填写详细、具体。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工作情况怎么填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工作情况包括学生时期的职位,实习过的职位,校内各部门的职位,社团的职位,有过的工作经验等。也可以根据自己要应聘的岗位的要求,填写一些实习经历。除此之外,还要扬长避短,写一些对你工作有帮助的内容,比如你是学计算机的,可以写一些自己接的一些项目或者创业的内容。有些雷区不要踩,比如学生会的一些内容,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企业大部分招的是一个能工作的人,而不是管理,除了些销售型岗位,对其他岗位来说有这经历是弊端。当然大部分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没啥内容可写,那就不写吧,因为大部分企业其实也不会看这资料。如果想要内容丰富点的话,可以写一些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写了以后绝对是加分项。

就业表担任社会工作及社会实践情况

就业推荐表担任社会工作及社会实践情况 就业推荐表担任社会工作及社会实践情况,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各地学院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书面材料。就业推荐表担任社会工作及社会实践情况如何写,那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就业表担任社会工作及社会实践情况1 这个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职务,一部分是校外经历。 写好点成绩的。如特长有那些,现在招聘岗位所要的经验,从字面就能够理解了,在校参加社会工作情况,暑假和寒假如果有参加某些工作的,没有必要把无关的内容填上,但是最好是跟工作相关的社会经验填上去就好了,就是在学校里业余时间参加的相关工作。 范例部分: 第一年是多姿多彩的。在学院任宣传部干事、学生性的公益社团新视野中任采编部干事期间,丰富的班级活动、各种社团活动让我尽情地满足兴趣、挥洒汗水。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对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第二年我选择留任于学生性公益社团新视野,担任采编部部长一职。在职期间,主持户外采风、实地走访等活动,和社会上公益性团体如乐助会、麦田计划等展开交流与合作。关注学校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深入了解饭堂女工、校园保安等群体的工作状况,对一些值得大学生反思的问题和举动予以关注并以定期的图文展览形式与校内的同学共同探讨,主持社团年刊的采编工作。这是在责任中学会理解、包容、勇于承担的一年。一路走过来快乐与困难同在,身心俱疲,蓦然回首却有无限风光。这是自我成长最快、收获颇多的一年。 第三年回归安静但也始终保持着高速运转。学校性的科研立项活动开始,大二时申请参加《南风窗》调研中国活动由于准备仓促未竟,这一年我们团队继续通力合作,成功的拿下了学校的科研课题《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我正式从各种纷繁的社团事务中抽离,专注到学业中来。在教室、自习课室、图书馆、阅览室中度过了安定的富足的大三时光。阅读范围不囿于文学,经济、管理、金融、艺术等方面的书籍均有涉猎。就像一个不解渴的孩子,不断寻找着清泉,孜孜不倦。 就业表担任社会工作及社会实践情况2 一、准确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的.各项内容: 基本情况、、教育背景、、联系方式、 1、培养方式统一填写: 非定向; 2、政治面貌: 填写“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 3 、健康状况: 根据本人身体情况分别填写“健康”、“一般”、“较弱”; 4、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 应尽量详细、全面,以便用人单位及时地和毕业生联系(毕业生在投递简历过程中要先辨别招聘单位的真实性,以防各类招聘陷阱)。 担任社会工作情况、、获奖情况及技能证书、 1、担任社会工作情况 填写包括班团干部、团学组织、社团干部、社会工作经历等; 2、获奖情况及技能证书 根据同学实际自行填写,获奖情况填写院级及以上学习、文体、科创等方面的各类奖励。 3、综合素质情况、 品德素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能力、综合素质等级请按照三年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如实填写,实习成绩不用填写。 4、个人简历及社会实践、 个人简历填写从小学开始至今的履历(包括起始时间、学习单位或实习单位),要连续填写,不得间断。 5、毕业生自我推荐、 毕业生自我推荐是毕业生对自我的评价,要求客观、真实,综合反映自身特点,可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综合陈述自身的情况。 就业表担任社会工作及社会实践情况3 关于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几点要求和提示 西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我校对应届毕业生综合情况的认定和就业推荐。同学们应当严肃、认真地完成有关内容的填写。现将相关要求和提示如下: 1、 同学们在正式填写之前务必按各栏目要求打个草稿,以避免涂改并保证《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清洁、工整。2、 封面提示:①专业应为主修专业,有辅修专业的可括符在后;②姓名务必与身份证一致;③生源应以高考时来源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准。 3、 毕业生基本情况(表一)提示:①所有内容切勿空白,联系电话(手机、座机)务必填写清楚;②学习简历应该从小学至今;社会实践最好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关的实践活动 4、 个人手写自传体(表二)提示:①请用钢笔或签字笔,工整书写;② 简要介绍自己成长经历;重点介绍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合理表达自己的职业发展意向等等。 5、 毕业生学习情况(表三)提示:①主要课程要突出专业课学习内容及成绩;②除教务处及学习干事签章栏目外,其他栏目要如实填写。 6、 个人鉴定(表四)提示:①个人特长应该是反映自己在德、智、体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情况;②大学期间获得奖励应以校级、学院(中心)级以上的奖励为准。 7、 附件栏粘贴要求:①附件栏主要用于粘贴毕业生相关的证书、证明(复印件)材料;②生活照以站立姿势为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良好风采。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参加社会工作情况怎么写?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工作情况包括学生时期的职位,实习过的职位,校内各部门的职位,社团的职位,有过的工作经验等。也可以根据自己要应聘的岗位的要求,填写一些实习经历。除此之外,还要扬长避短,写一些对你工作有帮助的内容,比如你是学计算机的,可以写一些自己接的一些项目或者创业的内容。有些雷区不要踩,比如学生会的一些内容,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企业大部分招的是一个能工作的人,而不是管理,除了些销售型岗位,对其他岗位来说有这经历是弊端。当然大部分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没啥内容可写,那就不写吧,因为大部分企业其实也不会看这资料。如果想要内容丰富点的话,可以写一些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写了以后绝对是加分项。

优抚社会工作与传统双拥工作最大的区别是

优抚是指优待和抚恤,双拥指的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1、优抚其实就优待和抚恤,即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人民利益作出牺牲或有特殊贡献者给予的良好待遇。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即给予政治荣誉或精神安慰的同时,予以钱物等照顾。2、双拥工作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简称,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主旨,组织发动全国军民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团结奋斗的一项社会活动。

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2020年上半年 工作总结   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助力疫情防控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上半年,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和省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等发展稳步推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慈善事业发展渐入正轨。   一是广泛宣传。积极推进慈善组织登陆使用“慈善中国”平台,组建市直慈善组织工作群,及时转发各级通知要求,大力宣传慈善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等各项政策法规,解读重点法律条款,使慈善组织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开展优秀慈善典型事迹及个人宣扬,积极申报参加“中华慈善奖”等慈善表彰项目,推广我市先进慈善组织和慈善楷模,激发慈善“内动力”。   二是严格监管。严格慈善组织资格认定和公开募捐备案、管理,要求慈善组织定期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明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并接受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严密组织慈善组织2019年度年报年检,规范慈善资金使用,加强慈善组织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今年以来,未接到投诉举报信息。   三是倡导捐赠。印发《关于动员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动员慈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汇聚人民群众爱心,依法有序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和 脱贫攻坚 ,定期开展扶贫济困、爱心捐助等慈善活动。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类慈善组织、各级红十字会累计接收疫情防控专项捐款XXX余万元、各类物资XXX万余件(套)。   (二)社会工作建设实现突破。出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年度工作要点》《关于开展2020年度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通知》,就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储备和使用引进、提升社工人才队伍服务能力等作出明确。创新“国际社工日”宣传展示活动,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科普,提升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者的知悉度,让群众了解社工队伍、参与社工活动、成为社工人才;落实《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增加岗位补贴”规定,积极申报参加全省社会公益服务“十百千”工程,持续推进“牵手计划”;   有序开展全省第二批“三社联动”工程试点建设,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联动机制,构筑以城乡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支撑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合力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不断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截至目前,“三社联动”工程试点建设已开展“同心彩绘文明进社区 点亮楼道文化助创建”、关爱失独老人、“防疫有我 爱卫同行”“邻里守望 暖心相助”邻里节等活动50余场次,受到市领导高度评价,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引导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协助各级党委、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排查及捐赠物资转运分发等工作,积极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家属、居家隔离人员、社区困难群体等提供心理辅导、关爱帮扶等服务,传播抗“疫”正能量,激发社会抗“疫”信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社工理念,展示新时代社会工作者的风采。   (三)志愿服务工作进展明显。坚持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服务人民群众、推进争先创优的有力抓手,依托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以节日和重大突发事件为主轴,围绕扶贫、扶老、助残、助学、疫情防控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支持社工机构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推广“社工+志愿者”模式,发挥社会工作人才专业作用;开通志愿服务问题答疑热线,及时处理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操作常见问题;   建立通报制度,每月对各县(市、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数、志愿者人数、志愿服务项目数和服务时长等进行通报;采取“志愿者+APP”模式,开设社区雷锋广场或志愿服务广场,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及活动内容,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体系之中,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志愿服务队伍XXX支,实名注册志愿者XXX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XXX%),发布志愿服务项目XXX万余个,开展志愿服务时长XXX万小时。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发动志愿者通过发放倡议书、一封信以及小喇叭巡逻广播等形式,强化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和预防常识宣贯,提醒群众做好卫生防护并注意身体状况。   组织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指定医疗点、交通卡口等,积极协助开展排查登记、体温测量、人员劝离、秩序维持等工作;做好居家隔离群众生活及家政服务保障工作,提供生活、医药等用品及物资购买等服务;引导专业志愿者参与公益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缓解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和武汉返乡人员心理恐慌、恐惧等心理问题。根据省民政厅通知,为XXX名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购买确诊新冠肺炎住院津贴和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积极响应民政部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开展的“携手同心助战疫关爱保障行动,为参与疫情防控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办理“专属保险+关爱补助”。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慈善事业发展方面。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慈善组织不懂政策规定,仅凭“直觉”开展工作,不愿意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证书;部分慈善组织行政色彩过于浓厚,缺乏专业人才,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技能水平较低;慈善组织监管多以行政监督居多,尚未建立健全的行业自律机制,主动公开信息、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不够;普遍的慈善观念尚未形成,民众主动参与捐赠的积极性不高。   (二)社会工作发展方面。部分民众对“社会工作者”理解认识不清,了解不多,对社会工作关注度、支持度不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较少,社工机构规模小,难以与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形成紧密联系,社工机构生存存在一定困难,社工人才得不到培养锻炼;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偏少,且多数分布在社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服务水平不高。   (三)志愿服务发展方面。部分群众对志愿者事业了解不够、存在偏见,全市注册志愿者参与活动率不高;部分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按照各级要求和工作任务开展,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因素,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尚未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项目机制和档案管理制度等,志愿服务团队凝聚力不够。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宣贯落实慈善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等各项政策法规,采取各种形式宣扬慈善活动的意义、成效,营造浓厚慈善文化氛围。培育慈善组织规范发展,动员慈善资源依法有序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严格慈善组织资格认定和公开募捐备案、管理,定期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明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并接受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   (二)加强社会工作建设。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大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社会工作者参加职业水平考试,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提高考试通过率;持续推进全省第二批“三社联动”工程试点建设、“牵手计划”和全省社会公益服务“十百千”工程,筹划开展全市“三社联动”工程试点建设。   (三)深化志愿服务实践。宣传贯彻好《安徽省志愿服务条例》,推广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年底前全市城市社区注册志愿者占社区居民人口比例不低于XXX%,农村社区不低于 XXX%。推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模式,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助力疫情防控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引导志愿服务活动记录文件规范化、活动时长录入常态化、队伍管理制度化发展。

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区康复的内容不包括(  )。

【答案】:A【答案】A【解析】社区康复的内容包括:①开展残疾预防;②开展康复评定;③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区康复的内容包括(  )。

【答案】:B, C, D社区康复的内容包括:(1)开展残疾预防。(2)开展康复评定。(3)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区康复的内容包括( )。

【答案】:B、C、E社区康复的内容包括:(1)开展残疾的预防工作。(2)开展康复评定和建档工作。(3)开展具体的康复服务。

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社会工作者行业动态和资讯又更新了哦!为大家提供“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本网站将会继续为大家更新更多资讯,请各位考生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优势,促进社会力量的参与,是补齐当前养老服务短板、实现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和老年人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关键内容。    发挥提供者角色   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提供者,是在充分了解老年人需要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既包括提供物质帮助,也包括提供心理辅导,还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方法帮助老人恢复因年老而丧失的部分功能,或寻找支持服务替代丧失功能;运用专业技巧,如怀旧和生命回顾,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心理辅导,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提供机会提高老人社会参与度,促成老人与社会的融合;通过介入老年人的家庭关系,加强对老年人的照顾,保护老年人免受虐待;协助老人成功应对因退休、丧亲等事件带来的危机;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    发挥支持者角色   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社会角色的改变以及社会地位的下降,老年人特别容易存在社会隔离风险,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提供直接服务的基础上,更要创造条件使老年人自立和自我发展。增强老年人权能是老年社会工作者支持者角色的重要职责。社会工作者可以鼓励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作用,加强老年人与社区的联系,多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如在社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举办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活动;成立老年人协会或社团,让老年人发挥自身特长,如唱歌、跳舞、手工等;发展和培养老年志愿者,参加社区内一些义务活动,让老年人加深对社区的归属感,并使他们被尊重和有能力参与,如协助维持社区治安、争取社会资源等。    发挥维护者角色   老年人自身权益意识的提高是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关键。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让老年人懂得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帮助老年人消除消极的形象,让他们重新肯定自身价值、提升权益意识。当老年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维护老年人权益。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专业讲座、座谈会等活动,进行老年人权益的宣传。此外,老年人因在社区居住时间长,在居民心中往往享有一定的威望,更容易与社区中的其他人沟通与交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培养社区老年领袖的作用,既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推动社区工作的开展,又可以发挥老年人的个人潜能。    发挥资源获取者角色   对于一个专业社工来说,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最好的服务,他必须详尽了解为老服务资源,明确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针对老年人实际需要开展多样性服务。   第一,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养老资源的分散影响老年人服务资源的利用。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善于动员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如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老年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第二,搭建社区服务平台。社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其他养老资源供给主体提供服务、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社会化养老服务资源与老年人需求的对接。社会工作者根据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激活可以被利用的社区养老资源,如社区医疗机构、商店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然后与这些养老资源建立有效联系,在老年人需要时候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发挥纽带作用,建立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使得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第三,动员发挥个人优势。可以动员个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如安排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劳务服务、心理及情绪支持、日常生活照顾等服务;动员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重视非正式的邻里互助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临时性的、紧急性的帮助。    发挥政策倡导者角色   社会化养老是一项重大的养老工程,政府以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为社会化养老资源供给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研究养老服务发展状况和总结实际工作情况,倡导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并为社会组织参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增进老年人的福利,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通过政策建议和倡导,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激发社会活力,参与养老模式的创新,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由于社会工作与国家养老福利政策紧密相连,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发挥桥梁作用,不断分析养老服务的实际状况,在养老工作中验证福利政策的效果,使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

社区管理与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

"社会工作"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社区就只是一个小区而已.而社会广泛一点的.工作性质也不一样

大专专业中: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有什么区别的?如今读可以吗?分别出来可以去哪

读出来 去攻心理学 做心理医生吧

社区管理与服务算社会工作专业吗

社会工作涵盖社区、街道、学校等多个领域,你所读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也是社区方向的,你可以报考社会工作师,但需要你的资格条件,从业年限和现从事工作都需要有证明

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与管理

原本知识不分高地,专业也无好坏之分。但依照未来就业前景和发展潜力来看,社工明显较优。第一,全国各地正大步推进社工发展,已成大势。社工就业广,待遇也好算好。第二,社工需要考证,有资格认证。资格认证即设定了社工门槛,让社工与一般的义工服务和社区服务有所区别。

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点:社区工作的含义

   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点:社区工作的含义    6.1 社区工作的含义、特点和目标    6.1.1社区与社区工作   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社区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① 社区是一个人群,他们住在相互邻近或衔接的地区,彼此常有往来;   ② 具有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彼此需要支援;   ③ 具有许多共同的服务,如交通、学校、商店等;   ④ 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⑤ 有多种共同需要,如生活的、心理的、社会的等。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工作方法之一。它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去界定社区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让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有能力、更和谐的社区。   6.1.2社区工作的特点   (1)分析问题的视角更加趋于结构取向 社会工作者重点考虑社区环境及制度如何影响人的社会功能,如何限制人的能力,它的视角是结构取向的,而非个人取向的。   (2)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社区工作方法认为解决问题的责任不应完全放在个人身上,政府、社区均有责任提供资源,协助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社区工作较多涉及社会层面,牵涉社会政策分析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变,注重资源和权利的分配。   (3)具有政治性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相比,社区工作的内容较具政治性。社会工作者更关心社区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权利的维护,更多时候会采取多种行动为社区居民争取合理的资源分配。   (4)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社区工作总是在关注问题,并且试图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由此引发出对现存社会制度、结构和政策的反思。    6.1.3社区工作的目标   (1)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①任务目标是指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满足社区需要,达到一定的社会福利目标等。   ②过程目标是指促进社区居民的一般能力。如加强社区居民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增强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信心和技巧,发现和培育社区居民骨干参与社区事务,以及建立社区内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等。   (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①推动社区居民参与;②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③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④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的区别是什么?

1、社会工作者就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他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类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进行专业化‘诊疗",社工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2、在我国,目前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3、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你可以理解为,社会工作者是面向全社会的,范围广;而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

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有什么区别?

社会工作者: 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的人员。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它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因此,社区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

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有什么区别?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它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因此,社区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

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有什么区别?

社区工作者,是指经过一定的选拔或公开招考程序,被各街道(镇)或社区的两委一站(党委党组织、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选用的人员。并在以社会基层社区为基本的服务区域,为居住在小区内的各类人群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协同治理)与其他公益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目前,我们所说的社区工作者一般指的就是居委干部,网格员。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ocial Work 翻译过来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具体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此人们对社会工作内涵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国际社会工作者联会(IFSW)曾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全球调查,发现各国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大同小异。我们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 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

网格员与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区别是什么?

网格员与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区别是什么?一、 从职业定义上进行区分:网格员是指运用网格化方法,依托网格化技术平台,开展城乡治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是指经过一定的选拔或公开招考程序,在各街道(镇)或社区的两委一站(社区党委党组织、居民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主要为社区内的人群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协同治理)和公益服务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社会服务项目开发设计、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区建设等专门化的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二、 从职业分类上进行区分:城市管理网格员的职业编码是3-01-04-02;社区工作者(劳动保障专理员)的职业编码是3-01-01-02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编码是2-07-10-01;在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二大类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大类属于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三、 从服务对象上进行区分:网格员的服务对象包含网格内的人、地、事、物、和组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以户籍为主,为行政区划内居住人群。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或区域内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关怀性服务。四、 从工作方法上进行区分:网格员依托信息化手段和事项处置标准办理城乡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事项;社区工作者注重行政化经验性服务的提供;社会工作者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五、 从职业工作职责上进行区分:网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 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各类事项( 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协助管理服务、 政策法规宣传、协助处理突发事件、重点人员服务管理 、社会事务、党委、政府交办的网格内其他事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开展便民利民社区服务;完善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弱势群体服务;开展群众性社会互助活动,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协助政府做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协助有关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和流动人口管理,开展劳动教养人员教育,调解民间纠纷。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调查、分析社会服务需求,开发、设计社会服务项目;预估服务对象需求,制订服务计划;进行帮困扶弱、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精神关爱、行为矫治、社会康复、权益维护、危机干预、关系调适、矛盾化解、资源链接、社会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等服务;帮助面临困境或需求的群体建立同伴支持系统;培育社会组织,组织社会活动,参与社会事务协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进行专业督导,提升服务团队专业服务能力;进行社会服务成效评估。

地方待建的社会工作部门有哪些

地方待建的社会工作部门有:县委社会工作部、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委政法委等。根据查询网易网得知:将新地方待建的社会工作部门单位:县委社会工作部。该部门极有可能简称为社工部(比如统一战线部简称为统战部),将成为和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委政法委等一样,成为县委工作部门和常委单位。考虑到县委常委职数设置有限,社会工作部部长很有可能由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兼任。县信访局局长将可能兼任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根据方案,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信访局长兼任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更便于协调工作。事实上,历史上,县委曾经设立过群众工作部,职责也是负责群众工作,职能是类似的。

2018年中级社会工作者政策与法规精选要点

   2018年中级社会工作者政策与法规精选要点    社会政策的评估   (一)社会政策评估的意义   (1)发现问题:把握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了解效果:了解阶段效果,总结经验,为完善提供材料;   (3)监控过程:纠正偏差,正确运行。    (二)社会政策评估的 内容   (1)政策方案: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政策方案是否合理,内容包括社会政策方案在实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2)实施过程:实施的7 个一般过程是否得力   (3)实施效果: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 (内涵与差异认真掌握)   (1)价值标准:5 个是否:是否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否坚持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整合、是否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2)事实标准:以实施收效的各种事实进行评判与分析;   (3)行动标准:投入的资金和采取的行动是否完成了预期计划;   (4)收效标准: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5)效率标准:投入产出率的高低,仍缺有效方法计算。    (四)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 (内涵与差异认真掌握)   (1)定性研究:通过收集非数字的资料,通常采用深入访谈、口述史、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为手段里获取必要的资料与信息;   (2)定量研究:通常所说的统计描述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可以分析社会政策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政策行动与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   (3)整合研究:定性和定量一起使用,有较高的可信度;   (4)个案评估:通过对具体的政策项目和实施机构进行和特定地区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5)制度分析:通过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其不同作用和呈现的不同效果。它是社会政策评估的核心方法;   (6)比较分析:是社会政策国际比较领域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近年来社会福利研究中兴起的主导性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    1 、倡导者   角色主要体现在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属于间接主体不掌握某项政策的决定权只能在指定的过程中提供意见和建议无父对象的问题是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共同所致,要改变社会就需要社工在政策层面进行倡导。    2 、实施者   社会政策的推行政府负有直接的责任,但也要依靠社会团体进行推行社会政策在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后必须把社会服务传递给政策对象,这时社工通过服务社会对象,便成了社会政策的实施者。    3 、评估者   直接主体在进行自我评估的同时,也会请专业团体进行外部评估,这是直接主题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而社工则扮演评估者;另一方面在政策对象作为信息提供者时,社工通过与对象接触收集资料,但是社工和直接主题的评估标准是不一致的。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1.法规 :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本书的法规: 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等各种规范性文件。 3.法规的种类: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4.国家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法律的总称。 5.行政法规: 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6.国务院部门规章: 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依法按照《规章制定秩序条例》制定的规章。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等,但不能称“条例”。 7.地方性法规: 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立法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地方政府规章: 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一般称“规定”或“办法”。 9.《立法法》作了明确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10.公共政策: 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的干预,它以带有明确目的性和规划性的行动体系去调节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引导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 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以及 社会性 的统一等基本特点。 11.社会政策: 公共政策体系中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政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 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社会保证政策(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以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流动人口等专门对象的权利保护和社会服务政策,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相关政策。 社会政策的主体: 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动行动者,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社会政策的对象: 各项社会政策所针对的民众,即社会政策范围中各类社会福利项目的受益人和各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 普惠型社会政策: 一项社会政策面对所有的民众,或有关群体中的全体成员,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优点: 对象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大,不需要复杂的对象资格甄别程序,可以避免“贫困烙印”等问题。 缺点: 需要花费的资金量往往很高,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针对性不够强。 特惠型社会政策: 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

第一章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

以下的内容摘抄《社会工作师应试解难》 考点1:法规的种类与制定过程 1.法规的种类 (1)国家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2)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3)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 (5)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2.法规的制定过程 (1)法律制定的责任主体及程序。 (2)法规制定的主体及程序。 考点2:社会政策与社会政策运行 1.社会政策的主体 (1)党和国家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妇联、残联等组织。 (2)政府行政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的部门。 (3)其他各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4)全体民众。 2.社会政策的对象 (1)普惠型社会政策。一项社会政策面对所有的民众或有关群体中的全体成员,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2)特惠型(又称选择型)社会政策。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或服务。 3.社会政策的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是主渠道。 (2)各种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包括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居(村)民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境外的组织和个人。 (3)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社会政策资源模式和运行方式。一是“动员型”,即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并在其中分担一定的资源供应责任;二是“优惠型”,即政府通过减免税收和其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三是“购买型”,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各类公益活动的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形成公共财政提供的资金与社会力量组织的人力相结合的资源供应模式。 考点3: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 考点4:我国促进和规范社会工作发展的法规与政策 考点5:我国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考点6: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 考点7: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

社会政策怎样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演变过程;发展趋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名字也渐渐被人熟知。其实, 社会工作!和 社会政策!都是源于西方的概念。社会政策是在制度、规划的层面制定反贫困的战略和策略,并通过具体的计划和项目使之可操作化;社会工作则站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行动,从而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社区和个人身上。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们走过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深思:是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社会政策的变化,从而使其传承机制-社会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一、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社会工作问世前的酝酿时期。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都市化急速发展的时期,在英国被称为 维多利亚盛世!。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西方社会越来越大的贫富分化,大量贫民涌入城市,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同时,工业革命也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使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工业化﹑都市化带来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社会财富的骤增,它也给人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触动,开始看到了人的能力和作用,更坚定了 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的人文主义主张。19世纪西方民主运动的影响,使人们从 权利!(The R i g ht)这一崭新的概念中看到了自己也有平等享用社会资源的机会和希望,英国失业工人因此在1860 1867年为争取权利发动了几次颇有影响的暴动。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的早期,社会工作是以热情帮助弱势群体、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双重社会责任,开始了其职业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英、美两国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发展较多的仍然是针对个人的家庭服务、儿童福利和犯罪惩戒等辅导项目,一些家庭服务的志愿性机构或精神诊所开始大量聘任受过训练的个案工作者。而社会福利机构对社会个案工作的接纳也表达了当时的社会需求,成为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导向,促使社会工作不断完善其治疗性的个案工作方法和技术,以胜任此职业。在这个阶段的后期,由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大萧条状态的出现,大量的工人失业,使原有的社会问题的加剧,从而导致社会政策的变化。1931年著名的罗斯福新政提出了依靠公共机构与公共资源来缓解贫困的综合性福利国家计划,用联邦政府协助福利服务体系发展来解决失业和贫穷等社会问题,以弥补以往由私人机构解决贫困的种种不足。政府介入福利服务体系的发展后,受过学校训练的工作人员更容易获得政府提供的位置,福利工作的任职出现专业的倾向。社会政策的变化打开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他们开始试图超越以个案工作为主的传统工作模式。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团体工作(亦称 小组工作!)因为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结合起来,用于探讨团体工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和对整个助人工作的重要性,并具体运用在帮助退伍士兵的心理适应和解决儿童心理困扰的工作中,发展出了团体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的体系渊源包括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的体系渊源如下:1、法规 :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2、本书的法规: 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等各种规范性文件。3、法规的种类: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4、国家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法律的总称。5、行政法规: 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6、国务院部门规章: 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依法按照《规章制定秩序条例》制定的规章。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等,但不能称“条例”。7、地方性法规: 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立法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地方政府规章: 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一般称“规定”或“办法”。9、《立法法》作了明确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10、公共政策: 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的干预,它以带有明确目的性和规划性的行动体系去调节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引导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 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以及 社会性 的统一等基本特点。11、社会政策: 公共政策体系中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政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

社会工作者考试:社会政策的特点及体系

第一章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 一、①公共政策是面向一般公众的(社会政策)面向弱势群体系特殊公众的。 ②(政策)一词是当今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 ③政策除了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之外,还包括政府或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 ④政治特点是(有组织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是规则体系和行动体系的结合)。 ⑤所谓(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⑥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 社会工作师秘笈! ⑦比较重要的政策类别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几大类。 二、1、社会政策起源于欧洲,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2、社会政策特点①是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行动。②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③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④坚持福利性的原则。⑤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3、“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 4、社会政策以国家干预的方式去满足下层居民的需要而社会工作则以民间行动的方式去实现相似的目标。 5、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间的关系是:二者有共同目标、共同原则以不同方式运行,但又密切关联的两个行动体系,从制度和组织体系看二者同属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从功能关系上看二者相互信赖相互促进。 三、1、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策行政机关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制定的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 2、社会政策和法规的关系:①社会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而法规是社会政策的规则体系。②法规规范着社会政策运行的全过程。③社会政策行动是制定,实施和个性相关法规的过程。 3、社会政策和法规的差异,政策与法规常常也不完全对应。①各种社会政策的法制程度也有所不同。②各国社会政策与法制化的关系不同。③具体的社会政策和法规常常不一一对应。 4、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社会政策的基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础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5政府制定各种社会政策是最基本目标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为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及社会运行及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它分为人的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两方面。 6、政府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7、人的需要的特点:①社会性特点②发展性特点③多样化特点④刚性与弹性特点。 8、社会整体需要含义:是指为了维持必要的社会整体的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达到的条件。 9、社会整体需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①是社会的整合。②维持必要的社会秩序。③社会稳定④发展的需要。 10、社会政策与社会整体需要的关系:①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②通过社会政策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整体需要。③社会政策在满足整体需要过程中也有其局限性。www.ExamW.CoM 11、社会问题含义是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2、社会问题特点: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社会性④过程性。 13、社会问题主要包括:①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②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③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④社会歧视问题⑤健康与疾病问题⑥居住环境中的问题⑦其他各种社会问题。 14、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①解决社会问题是政策的职责②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政策基本目标之一。③从具体行动上看社会政策行动通过公民参与和民主程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④社会政策采取必要立法形式和行政手段。 ⑤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可以进行社会资资源的重新配置解决社会问题。 15、社会政策目标:①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16、确立明确的目标是各国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之一。 17、所谓“社会政策的功能”:是指社会政策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领域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18、社会政策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 19、政府对社会实施管理手段包括(法律、政治、文化、经济和行政)等方面的手段。20、社会政策基本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原则③社会保护原则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原则。 21、当代社会政策是:(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行动体系,包括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和内容体系)。 四、1、我国现阶段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①国家法律②行政法规③国务院部门规章④地方法规⑤地方政府规章⑥其他规范性文件。 2、各种法规、法律和规章之间的(效力和约束力)程度是不一样的。 3、行政一般指政府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社会行政是指政府机构执行社会政策中的制度组织与行动体系。 4、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①政府行政机构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②政府计划体系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③政府及社会组织体系在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5、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手段在各项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度和实施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作用和意义上不尽相同。 6、当代社会政策是组织化的行动体系社会中的各种组织都可以一定的方式与社会政策发生关系。 7、组织和群众包括商业性服务机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和邻里等)互助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向全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属于公共性服务。 8、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①社会保障政策②公共医疗卫生政策③公共住房政策④公共教育政策⑤劳动就业政策⑥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⑦社会政策其他内容。 9、全世界范围看大规模的社会政策行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0、西方社会政策实践的发源可追溯到1601年的英国《伊丽沙白济贫法》。 11、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工人医疗保险法》规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保险,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19世纪未20世纪初欧洲逐步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12、英国于1942年提出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贝费里奇报告,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实施“福利社会”社会政策体制最早的国家。www.Examw.com 13、英国也是受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之一。 14、一些理论家和政法家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模式,试图在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体制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主张之间寻找一个能够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中间性福利体制。 15、过去较长时期我国一直没有采用社会政策的概念。 16、近年来,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后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正面临新的调整和发展。 17现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基本趋势 ①进一步重视社会政策②确立社会政策的目标体系③优化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④加强社会政策各个领域中的行为。 18树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公平与效率的共蠃机制积极协调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在社会政策和其他社会福利制度中合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

社会工作者如何发挥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案主,社工可通过链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改造家里的电线,令到家中的灯亮起来,方便案主夜间行动,另一方面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介入过程概述为此,社工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理论,鼓励徐伯主动与其家人联系,争取家人的支持,同时,社工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徐伯的社区支持网络,为徐伯链接社区的爱心企业协助其改善居家环境。第一:首先链接爱心企业的师傅陪同入户检查,师傅将所有安全隐患及需要整改的地方详细记录,并向案主讲解,方便徐伯在电路维修改造后能更好的使用,随后师傅将列出所需要的电线材料单交接给徐伯。第二:根据师傅的列出的材料及报价,联系该村委会以及家属亲戚寻求帮助资金,经过多次的沟通后,家人因为自身经济压力未能支持徐伯进行维修。因徐伯是肢体残疾人,社工也希望能通过残联等其他途径了解,寻找新的资助方法,根据资料政策了解到徐伯的房屋未达到残联资助的标准。第三:项目社工再次联系爱心企业,并告知以上情况;后期通过爱心企业的努力下,向其单位基金申请资金,并采取了党员们一人出一分力,出钱又出力帮助徐伯家里恢复照明。社工在个案中尝试运用了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搭建案主与其家人联系平台,并争取家人的支持,社工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案主的社区支持网络。

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属于企业还是社会团体还是其他?

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在社团局注册,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   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下面是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1   2017年12月3日,我们社会工作2012级3班的同学来到了来到了乌鲁木齐水磨沟区苇湖庄雨虹自闭症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康复实践。时间不长,我们体会甚多。明白了那句话: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我们在实践期间,与自闭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了三部分的矫治课程,分别是生活自理课、动手实践课、音乐课。三部分课程各不相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而我们也很用心。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生活自理课。在矫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志愿者每人负责带一名儿童,辅助他们学习戴围巾、戴手套、戴帽子。在常人很容易做到的戴围巾等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上却难以进行,自闭症孩子有的不愿意参加,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认知有障碍,难以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这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一点一滴手把手的给孩子们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并学习生活自理,在这节课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很需要人去关爱,社会需要一个爱护自闭症孩子的大环境,我们也应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服务队伍中去。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治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名自闭症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做游戏,折纸等一些少儿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志愿者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去想象,对于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简单的游戏,对于自闭症孩子却如此困难,为何这样简单的快乐也要剥夺,我们真心希望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到自闭症孩子。   最后,音乐课作为结束活动登场。在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孩子围成一圈坐在一起,我们教孩子打手鼓、唱儿歌、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很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些插曲,有的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很是影响课程的进行,我们看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影响下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动作、一起打节奏、一起拍手鼓。   虽然已经是大三,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把它做好。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   回顾这两周来,我们的实践情况,扪心自问,坦言总结。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有不足。因此,更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意识,提高实践的方法技能。   首先,在不足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我们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欠缺的知识技能,打动服务对象。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架起一坐连接我们与服务对象的桥梁。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怎样用真诚的心,打动服务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注意我们在服务过程的细节,谨记助人自助的理念。用自己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体贴的服务去征服和打动服务对象的心。让所有接收到我们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有所改变。树立起我们的优质服务。   再次,要深化我们的实践工作素养。熟悉服务方法,把握服务技巧,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服务技巧。力争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所提升。   最后,端正好自己心态。不论做任何事,务必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通过全力工作来免除工作中的辛劳的秘诀,那么他就掌握了达到成功的原理。倘若能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那么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很难有所建树。   实践是学生大学学习课程后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我们可谓受益非浅。仅仅的二周的实践,我们受益终生。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2   我的论文选题是“跨学科融通视野下社会工作者专业认知与归属感研究”。   首先整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1.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应注重实务研究而非理论,需更换实务课题。   2.整个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   3.论文选题太模糊,跨学科融通并不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   4.探讨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多为哲学层面,没有实际研究意义。   师之建议,我之不足,自应遵从并逐令改之。然而因个人兴趣浓厚,且条件多有限制,所研究问题又确实存在,又得导师支持,实属无奈,不愿弃之。开题述说之前,思路并未整理透彻,以致如此。   科学具有主观性。   扎根实务的老师希望学生能多写理论研究的论文,偏理论研究的老师则更希望学生能将理论融入实务。庆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排斥社会工作专硕研究生做纯理论研究。我们无法排除个人价值观或相同文化群体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原因,如是否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老师希望学生保守写论文。   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及研究工作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分属不同学科利益的集合,同时还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科学研究领域,个人观点无足轻重,科学证据是最终的裁判。然而,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真能做到如此客观吗?社会工作者的自身价值观以及人们行事遵循的个人信念,会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研究当中?   当价值观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常常很难认出它们。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哲学家休谟于200年前指出的在科学描述与道德评价之间的鸿沟,直到今天也没有缩小。   当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价值观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由于在社会工作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共同的观点和价值准则,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之中,他们的研究假设一般不会受到挑战,我们便倾向于认为那些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表征的共同信念,是相当重要且无需加以验证的。然而,有些时候,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将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引发我们去关注这些假设,如妇女工作者的政治保守主义更倾向于接受对社会行为中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   不可忽略的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加快,但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 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操作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状态。发表的论文缺乏系统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衔接也存在重大问题,多为重视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而轻视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面临实务与理论脱节的困境,若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取经验。一线社工在所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不免会发现无法处理的孤例,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界与一线社工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是导致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但是处于许多两难境地,并非无从着手,这时,跨学科如神经生物学(抗逆力)、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医疗(身体及精神疾病)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同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运用,便有了用武之地。   至于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我承认是自己将“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混淆了,很像是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本论文思路的着重点是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并非是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及归属感。我的观点是“社会工作面临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脱节的专业化困境,必须寻求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的帮助,以社会工作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为起点,重新理解‘抛却价值评判之后的社会工作的存在意义",就会使公众乃至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对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或新理论的构建都有借鉴意义。”   但客观认同并不一定等同于客观事实,虽然有大量的事实不符合客观认同,但作为有效讨论的基础,客观认同是并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的。比如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我们大部分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归属感,多半只停留在价值道德层面,往往显得廉价而苍白。科学研究是可证伪的,而价值因素是不可证伪的,因此道德是无法用科学研究证明的。   自从卡尔 · 波普尔提出科学必须可以证伪以来,科学界已经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然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可证伪性”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换句话说,不可证伪性其实是虔信者的催化剂,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越是要诉诸于模糊、神秘的因素,他就愈加深信不疑。   虽然很难理解,但请一定要理解,科学往往只是其中一类动机,人们很可能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做出选择,比如传统、意义、价值感、目标感等等。价值因素是归属感的动机,而不是原因,彼此之间只是相关关系,无法构成单一的因果关系。   隐含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隐含这种价值判断,对婚外情的评价是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给予“道德谴责”,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人们把自己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作“洗脑”,把自己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作“性变态”,价值观隐含在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种种建议与标签之中。   既然如此,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建立在价值评判上,即社会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只不过是运用专业的社工方法而已,忽略了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构的存在,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误解。而对事物存在的根本解释是抛却先验价值观之后此种事物的存在逻辑,而不应该建立在这种简单的价值评判之上,将社会工作的存在原因放置在它的学科体系构建当中,也就是各个学科当中的重要理论、学说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还是坚持,一个新的严谨的理论的出世,一定伴随着跨越不同的组织层次。心理学、生物学为什么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是因为它们天生就是跨越不同组织层次的学科,从社会生态跨越到人类的大脑和心灵。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等的发展,抗逆力研究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成果,形成整合性的多元的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让神经生物学重新进入现有的抗逆力理论和实践框架中。   所谓的专业化,实不能固守一亩三分地不知变通,而是在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领域有所突破。要把专业知识普及推广到社会实践生活当中,并从社会实践当中总结本土性理论。一句话,从自身专业限制中跳出来,各学科中对社会工作有重要作用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岗位的结合才是发展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现实道路。   以上针对此次开题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建议,重新整理论文思路,以及总结我的论文当下的处境,实在坎坷非常。但我依然坚持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对跨学科融通概念的清晰理解,对于梳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困境有很大帮助——在社会工作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规范、制度只能导致专业的限制。而此时,认知显得比实务更加紧迫。   后续在老师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加强对选题设定及论文逻辑框架的改进。 ;

简历中,社会实践跟社会工作这两栏有什么区别及分别填什么内容?

简历中社会工作可以填写以前工作曾经从事的各种职位和工作经历。社会实践可以填写实习过程中从事的工作或是兼职、公益活动这类的。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它旨在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预防和解决部分因经济困难或不良生活方式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同时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全方面服务社会的工作。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也有些学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积攒一份私房钱。留校勤工俭学、家教、零工等更侧重经济利益,是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首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选择做义工、支教、支农,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更多学生则出是倾向于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包括有偿和无偿),在中小学也有在实践基地或军训基地的活动,亦称“社会实践”,主要是对于陶艺、手工、电脑、户外拓展等进行训练。

广州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怎样设置?

广州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待遇实施办法(试行)根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国人部发〔2006〕71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精神,参照《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8〕84号),结合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一、本办法的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具有社会管理或服务职能的人民团体以及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建设、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劳动就业、司法矫治、卫生服务、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或参与社会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二、实施原则(一)遵循科学合理、精简效能、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分类管理的原则。(二)坚持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的原则。(三)坚持不新增人员编制和社区专职人员员额的原则。(四)坚持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和薪酬待遇相对应的原则。三、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等级、名称及聘用晋升条件(一)岗位等级。结合我市实际,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员级四个等级(即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员)。其中,高级社会工作师分三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六、七级;社会工作师分三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九、十级;助理社会工作师为二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十二级;员级一档。(二)岗位名称。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通用名称从高到低分别为:高级社会工作师一级、高级社会工作师二级、高级社会工作师三级;社会工作师一级、社会工作师二级、社会工作师三级;助理社会工作师一级、助理社会工作师二级;社会工作员。(三)任职及晋升条件。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聘用。竞聘者须符合如下基本条件: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履行社会工作专业守则,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取得相应的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社会工作员除外),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同时,按以下规定实行聘用及晋升:1.高级社会工作师:待国家明确该职称政策后另行确定。2.社会工作师:持有中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考取证书后首次聘用为三级社会工作师。原则上社会工作师区间内由低到高晋升聘用每级工作时间不低于3年。3.助理社会工作师:持有初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考取证书后首次聘用为二级助理社会工作师。原则上二级助理社会工作师晋升聘用为一级助理社会工作师的工作时间不低于2年。4.社会工作员:未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如下人员:《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颁布前,通过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社会工作者(三级)职业资格鉴定的人员;持高校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毕业文凭的人员;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在社会工作领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满5年,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的系统培训并达到相应要求的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四、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及等级结构比例根据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及等级结构比例。(一)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1.人民团体:暂不规定岗位设置数量,但这些单位中具有社会管理或服务职能的岗位,要逐步设置或明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事业单位:主要以社会工作专业技术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的单位,应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总量的70%;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在单位岗位中同等重要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一般应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总量的50%左右;社会工作专业在单位岗位中是属于辅助岗位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一般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总量的20%以下。3.城乡社区组织:城乡社区按服务对象的一定比例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社区服务机构内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就业服务、社区矫正、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婚姻家庭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等工作岗位,明确为社会工作岗位。居(村)民自治组织可以参照城乡社区组织的岗位设置,促进专职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4.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及应以社会工作方法为主提供服务的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岗位一般不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35%;其他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岗位比例一般不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25%。(二)岗位等级结构比例1.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主体岗位的单位,高级岗位控制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总量的20%—25%之间,中级岗位比例控制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总量的30%—40%之间。2.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同等重要岗位的单位,高级岗位控制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总量的10%—15%之间,中级岗位比例控制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总量的20%—30%之间。3.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辅助岗位的单位,高级岗位控制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总量的5%左右,中级岗位比例控制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总量的10%—20%之间。4.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高级岗位五、六、七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九、十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初级岗位十一、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授权机构,应将上述岗位设置要求作为机构登记注册、年检、日常管理的依据,作为评估从事公益服务社会组织的重要指标。同时,作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条件,并依此核算购买服务机构的人力成本。五、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办法及人才配备方式(一)岗位设置办法采取“明确一批,增设一批,开发一批”的办法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在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人民团体以及实际承担社会管理服务职责的其他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中,明确一批社会工作岗位。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组织中,通过岗位调整、合并的方式,增设一批社会工作岗位。在社会工作机构等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中,着力开发一批社会工作岗位。(二)社会工作人才配备方式各区(县级市)和市有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原则和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组织和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配备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配备方式,以提升转换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对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现有在编在岗人员,主要采取提升转换的方式,通过专业培训及参加考试并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转换为专业社会工作者。设有社会工作岗位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组织,有空编且招考、录用或招聘人员时,应主要面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员。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通过提升转换和引进的方式,按要求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按现行程序呈报审批;其余组织按相关规定考核聘用。六、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一)人民团体的在编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仍按照我市现行机关工资制度执行,并由财政统发。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仍按照我市现行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执行,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集中的事业单位,在核定津贴总量时可适当高定。(二)政府定期公布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指导价。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内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与其他福利待遇由签约机构按拟聘用人员学历、资历、工作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确定。在试点阶段,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可根据所在地区事业单位的薪酬水平等实际情况,在《广州市2010年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指导价位表》(见附件)标准内作上下10%的调整,确定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薪酬成本。政府在与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合约中明确规定用于支付薪酬的资金,不得挪作它用。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根据实际评估修订。

如何将关心下一代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结合

社区是联结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点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道德教育网中处于关键的一环。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侧重于发挥社区关工委的沟通、联结、交流、协调配合的作用,进行分类指导,取得了实效。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XX年,我居关心下一代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作用,积极寻求作为,把“党政所急、青少年所需、社区关工委所能”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助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用心、用情、用力把工作做新、做深、做实,为构建和谐梅城,推进社区经济发展和平安建设贡献心力。根据镇委、镇政府部署,结合我居实际,于XX年成立了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并设立办公室,由社区退休的老领导任常务副主任,明确了工作职责,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委员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细化了工作要求,制订了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各项工作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充分发挥社区内建有学校的地理优势,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关工委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居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在社区形成了人人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工作氛围。二、加强普法教育和宣传社区关工委将普法教育同关心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在社区工作人员中组织学习《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精神,同时广泛宣传贯彻《条例》的活动,让《条例》精神走进居民日常生活中,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同平安家庭建设一起认真开展创“五好”活动,加强普法,围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让普法教育进社区进学校。将关心下一代工作同计生、综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出专刊,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大力宣传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全社会形成遵老爱幼的良好氛围,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三、发动“五老”,共建和谐在社区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五老”作用,组织社区居民青少年参加观看由市、县、镇等举办的各种“反xx”“远离毒品”的书画、图片展,少年参加观看在溪滨公园举办的各类晚会。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使广大居民群众加深对我党的认识,激发居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认清毒品危害性,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毒,取得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并在“六一”期间,组织人员对少年儿童进行慰问。在喜迎建国60周年之际,协助学校开展以“感恩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少年。四、将排查预防工作相结合将关心下一代工作同三排查一促进工作结合起来,摸底青少年聚集场所三处(小学1处,幼儿园1处,托儿所1处),并对周边开展摸排,未发现电子游戏厅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业场所,发现一处路面隐患(童乐幼儿园门口下水道井盖丢失)并及时采取标记措施及时汇报。社区现有帮教对象3名,其中含未成年子女的家庭1家,帮教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上门作他们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帮助帮教家庭克服庆世悲观等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帮教对象已经就各个不同岗位就业,实现了自食其力。

请问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学专业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学专业的区别是培养目标不同、主要课程不同、就业方向不同。1、培养目标不同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学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主要课程不同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行政、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学专业的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3、就业方向不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去向有: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专业社工机构等。社会学专业的就业去向有: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

请问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工作是只社会涉及的方方面面实际的工作的执行;社会管理更多在意研究怎样管理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社会工作也是比较广义的概念,它可以包括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也是社会运作中的一项工作,因为需要人去执行。

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是什么,主要学些什么呢?

一、社会工作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杜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学习和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应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  2.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从事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  3.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  4.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研究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能力;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社会学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与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环境保护、组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青少年社会工作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4-1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二、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专业旨在通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为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从事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管理、社会调查、市场调查、政策研究、组织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的经济、社会、政策研究等部门和传媒机构、高校、公司等单位工作,如在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可以胜任政府社会福利部门的相关管理工作,还可以在企业与媒体从事市场分析、社会调查、公共关系以及传播策划等。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中外社会学主要学派与学说,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理论和思潮;2.熟练掌握社会学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3.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4.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及其发展;5.了解现代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及重要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古典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及电脑应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中国社会思想史、社区概论、社会工作、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管理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华侨华人社会、社会政策、社会科学统计应用(STATA)等。 我系在学科方向上特色明显,结合我院与我系的教学研究特长和学科优势,已形成下列学科方向: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宗教与社会、侨乡研究等等。我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重点建设高校,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从事高等教育及社会服务,与海内外华侨华人联系紧密,在侨乡研究、移民社会学、侨乡组织与经济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我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的重点学科,在社会发展理论上也有长久的积累。闽南地区是我国宗教和民间信仰保存和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我院的宗教文化研究所较早开展闽南地区的宗教研究,宗教与社会方向发展也很早。在这些已有优势学科方向的基础上,近年加入我系的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的社会学博士结合他们的研究方向及学术特长,在社会变迁与现代化、人口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越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方向上开辟出新的学术增长点。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考研分数线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考研分数线:335分。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成建制迁至芜湖。后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等数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学校设有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等18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等4个教学机构,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社会关系学简介: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活动。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它旨在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预防和解决部分因经济困难或不良生活方式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同时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全方面服务社会的工作。

如何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不是社会上的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职业。

下列各项中,(  )的实施主体是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工作者。

【答案】:B从运行体制的角度看,社区教育的实施有两个取向:①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②社区工作本位的社区教育。其中,社区工作本位的社区教育,即是以建立社区居民的互助关系为基础,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高社区居民的觉悟,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建设一个互相尊重和团结的社区,其实施主体是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工作者。

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社会孤儿和弃儿,这属于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的( )服务。

【答案】:D替代性服务是通过改变儿童生存环境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保护。社会福利机构的收养行为属于此项服务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通常,不同的机构承担的主要的服务性质是有所区别的。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其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福利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确定与甄别社会福利救助和服务对象后,它能对贫困、失业、疾病和社会不公正等社会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2、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可以使服务更有效地惠及服务对象。3、社会福利制度要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必须通过社会行动来完成,而这一行动必须以专业实践来达到,社会工作是这一行动的内容。4、社会是不断变迁与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对上述过程做出反应,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应对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与资源体系,社会工作也需要从变化的环境与需要中不断发展其专业方法与服务模式,在组织与专业介入两个方面改善社会福利服务的水平,以使社会福利制度能顺应变迁并满足社会福利需要。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专业化进程)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进涉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公正、理想、技术、人性和非人格化的服务都必须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来体现,而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在社会福利系统中,除了福利津贴和相关资源外,社会服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服务的传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对改善社会服务质量、推动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什么是社会工作服务

大多由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提供服务,从社会福利保障、社会风俗改造、社会基层管理等领域,帮助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及广大民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考点

  第一重要是家庭,第二重要是社区。   根据我国城市社区工作的实际状况和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重点有社会服务 、 社区就业 、 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多选)   一、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   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单位制和街居制 P329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是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   首先,单位体制不仅是生产组织,也是一个复合组织,兼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功能,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管理方式。   其次,国家通过“街—居”(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对少数的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与社会优抚对象进行社区行政管理。   2、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社区制 P329~P330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推行“社区建设”,有别于传统的“街居制”,民政部通过调整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上下隶属关系,赋予居委会更多社区事务自主权,来倡导“社区制”。从街道组织看,这种多元主体包括: 政党组织(主要是共产党) 、 政府组织 、 企业事业单位组织 、 社区自治组织 和 社会团体 。 (多选)   二、社区服务: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社区服务领域广泛,内容丰富,所以人们对其体系的概括也不尽一致,有的从内容的结构角度出发,分为核心内容(重点内容)——福利性服务,中间部分(一般内容)——行政事业性服务,边缘内容(辅助内容)——商业性服务;有的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分为特殊对象的服务和一般居民的服务;有的从社区服务的层次出发,分为以福利机制维持的正式层次服务、以市场机制作为驱动力的准正式层次服务和以互动机制发挥作用的非正式层次。   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社区服务政策要求及其实践成果,我国社区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各类弱势人群的福利服务:   所谓弱势人群,是指在经济、社会竞争中牌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以及优抚对象等。他们或者失去了劳动能力,或者不具备劳动能力、生活能力,或者因为下岗、失业等问题存在上严重的生活困难。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具体包括:   (1) 为老年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从社区服务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养老服务;二是文化教育服务;三是健康服务;四是再就业服务;五是婚姻服务。   (2) 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通过小区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一是康复服务(主要);二是安置服务;三是生活服务。   (3) 为优抚对象提供的福利服务:   小区为优抚对象提供的服务包括:一是贯彻落实政府的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主要);二是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就医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困难;三是开展军民联谊活动,开设培训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班等。   (4) 为青少年提供的福利服务:   具体内容有:一是生活照顾服务;二是校外教育;三是失足青年的帮教。   (5) 为贫困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小区组织努力,发展小区服务,帮助他们 再就业 (主要);二是执行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三是动员小区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失分济困活动。   (6) 为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提供的福利服务:   近年来,我国外来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的潮流持续高涨,且大多数在建筑业和商业服务领域就业,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但这个群体本身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没有正当职业或正常的收入来源,同时又不愿意选择回乡,从而导致了“问题民工”的出现,这部分人员中有不同程序违法行为的人数在日益增多,给城市治安带来了隐患。二是即使是有正当职业和正常收入的外来人口,他们也存在着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   2、面向小区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   与一般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不同,中国城市的小区服务兼有“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 (多选)   街道、居委会不能不把普通群众提供全民利民的服务作为小区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服务包括:居民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文化生活服务。   三、我国社区就业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1)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主要包括:   一是结合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生活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等全民利民的服务岗位,特别是面向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岗位;   二是结合驻社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物业管   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   三是结合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以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工作岗位;   四是结合社区组织建设、公开管理和公益性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等 社区工作岗位 ,特别是开发社区保洁、保安、保绿、车辆看管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且家庭收入低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2) 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一是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创办各种全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   二是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形式,举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小企业从事社区服务,实现自谋职业;   三是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街道基层组织等举办以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   2、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从1998年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1) 税收优惠政策;   (2) 工商登记优惠政策:   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三年内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等,为下岗职工自谋职工和组织起来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3) 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政策;   (4) 场地安排优惠政策。   3、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   (1)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提出的要求,我国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已经把工作职能拓展和延伸到社区,并与民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市、区、街三级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网络。   (2) 开展就业培训:   社区社会工作者应配合街道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就业 培训 工作,提高社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4、解决社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等实际困难   四、社区治安:   1、我国社区治安的组织体系:   社区治安的"管辖部门,从狭义上讲,是指管辖地区治安工作的公安机构及派出所。从广义上讲,社区治安的职能部门包括与治安工作密切相关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此外,我国宪法确定的 “治安保卫委员会” (简称“治保会”)是群众性自治的治安保卫组织。   2、社区治安的主要内容:   (1) 宣传教育工作: (多选)   1 法律政策的宣传,包括通过各种形式讲解宪法、刑法、民法、治安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消防条例、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现阶段与治安有关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目的是帮助社区居民增强法治意识。   2 社会治安防范知识的宣传,包括介绍治安形势、发案特点以及教授防范知识(包括人防、物防、技防知识)等,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建立安全防范意识。   (2) 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1 群防群治的工作,即组织开展值班巡逻、看门护院、安全检查等群防群治工作,落实防盗、防火、防破坏、防其他治安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2 保护案发现场,提供破案线索。通常是根据当地环境和现场情况迅速划定现场保护范围,组织警戒,不许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   3 依法对被管制、剥夺政治利、缓刑、假释、监外就医的刑事处罚人员和监视居住的被告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进行帮助教育。对于上述特殊人员,社区组织应成立监督考察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   (3) 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一是要搞好宣传,重点是宣传户口登记条例、身份证条例、暂住人口管理规定、暂住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等;二是建立户口协管队伍,协助公安机关宣传有关法令、督促外来人口申报登记、协办暂住登记、注意发现可疑情况;三是深入了解人口情况:一方面要对社区基本居民有充分的认识,从中发现社区居民骨干,培养壮大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社区重点人员进行监控。   (4) 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以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五、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的含义:   2、社区教育的内容:   (1) 从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看: (多选)   1 补偿式教育,即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及系统的活动补偿社区居民没有接受的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   2 控制式教育,即通过一些宣传教育的活动,重点控制不守公德和秩序的行为,   3 发展式教育。这种社区教育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挖掘居民在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个人潜能和积极性,协助居民体察社会,发现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并聚集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改善社会创造平等和谐的社会。   发展式教育的核心是达到思想解放,形成批判性思维,其重点是对居民进行意识提升,使社区居民了解社会对每个个体的责任和应提供的权利保障,同时也教育居民掌握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应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一类重点)   (2) 从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看: (多选)   1 家庭生活教育,通常是运用讲座、展览、小组及宣传活动,灌输给居民家庭沟通和人际相处的态度和方法。   2 公民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强调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社区青少年为对象,以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   3 成人教育,早期的工作工作以扫盲为主,现时期则以提供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短期课程为主,这类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4 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向居民提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也包括由社会工作者推动的以“反歧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社会工作有哪些?

什么是“从事社会工作”?有哪些行业? 理论上说,从事民政系统包括福利,社区,居委会等从业人员都可定位为社会工作者。通常指从事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西方国家主要指在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服务的人员。中国泛指在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中,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风俗改造、社会基层管理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社会工作者队伍基本上由3部分人组成:①从正式的社会工作学院毕业,取得社会工作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者;②在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指导下,能完成社会工作任务者;③在社会工作的基层单位从事社会服务者。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如下条件:①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成员真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尊重服务对象的主人翁地位的民主观念,以及在工作中克己奉公、廉洁自守的品格。一些国家订有社会工作人员守则,对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行为、态度、责任、道德、品格等作出具体规定。②广博、系统的知识。要求掌握社会制度、国家和 *** 体制、经济建设、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人格发展与行为特征、家庭与团体、社会服务和社会互助组织、社区发展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③角色能力。应具有多重角色,能充当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实施者,社会立法、社会政策和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同有关专业和技术部门、团体与人员联系、合作的活动者。这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有善于与服务对象和其他工作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有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和掌握时机的应变能力;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和组织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想像、联想和创造能力。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深入,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日趋重要,许多国家加强了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素质。 什么是社会工作专业?包括哪些? 社会工作是 *** 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与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环境保护、组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青少年社会工作等。 社会工作的特征有哪些 社会工作的特点,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社会服务的特殊之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助人自助。它是社会工作的目标。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是:人类有改变自己和自我进步的能力。因此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调动服务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服务对象掌握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最终达到让服务对象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目的。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2)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它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理念认为,对人的态度是第一重要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人,所以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人,承认他们的权利和需要,相信人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考试大论坛 (3)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它是社会工作的手段。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因此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解决问题应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服务对象提供物质的与精神的支持,协调服务对象与各方面的关系,以调动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考试大收集整理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有哪些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一)儿童及青少年服务 (二)老年人社会服务 (三)妇女社会服务 (四)(残障人士)康复服务 物理治疗和精神康复两部分。 有机构内康复、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几种方式。 (五)社会救助 是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最初级、最基本的部分。 (六)就业(促进)服务 就业辅导、就业培训、职业设计等内容。 社会工作具体是什么工作内容?、 社会工作(Social Work),简称社工,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在人类生理运作,心理学关注在个人心理现象,社会工作的焦点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量,及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的一种专业活动,以预防或舒缓社会问题。 特点介绍 (1)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为出发点,是利他的而非出于利己的,虽然通过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会得到社会所认可的报酬; (2)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活动。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就必须掌握多种科学知识; (3)科学的助人方法。作为现代社会的职业助人活动,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4)是助人服务活动。出发点或目标是帮助对方,帮人之所需,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对方。 什么是社会工作?包括什么内容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内容: 其一,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为人们医治生理上的疾病,那么,社会工作者的职责首先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从最初的施舍、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助人的特征,成为一种充满爱心的崇高的事业。但是,社会工作的当代发展已经在两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的救贫济弱的活动范围。社会工作有志于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调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一套专门的技术与方法,从而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专业,一种不可或缺的专门职业。 其二,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美国《社会工作年鉴》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不论其工作对象是着重于个人或团体,均以协助其依特殊的需要或能力,配合社会的需求,使获得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生活的改善。"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工作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在大学里设立了社会工作学院或社会工作系,培养社会工作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一些国家还设立了社会工作教学委员会,以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推进社会工作教学的发展。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初建社会工作专业,目前,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三,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美国的一位学者在《 *** 》的一篇社论中说:"一种新的职业已经并且正在我们鼻子底下日渐成熟,这就是社会工作。人们过去曾把社会工作想象成一种手挎菜篮去帮助穷人的活动,现在,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近几年来,许多人虽然已经认识到社会工作区别于传统城市居委会中的婆婆妈妈们所提供的那种社会服务,但是,社会工作至今尚未从原有的职业分类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主要在传统的职业框架中展开。从职业分化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四,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早在40年前,威特默就写过一本名为《社会工作--一种社会制度分析》的著作,他在书中说:"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或社团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提供有一种援助,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社会工作是由 *** 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 *** 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的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社会工作有哪几种专业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社会工作是 *** 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与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环境保护、组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青少年社会工作等。 社会工作专业是干什么的啊? 社会工作专业和前景 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是社会学服务于中国社会的重要分支专业,近几年在全国高校中迅速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前景日益广阔。 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工作管理与实务人才,侧重于社会工作管理。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民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部门、相关社会团体和基层社区的管理工作,可以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实务。该专业旨在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社会研究技巧,通晓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了解我国社会政策,具备从事实际社会工作与管理的资格与能力,有正义感、社会责任心、社会服务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实践意识。 核心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社区概论、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福利行政、中国社会问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业理论与就业政策、老年问题研究、婚姻家庭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高年级学生将安排较长时间的专业实习活动。 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就业去向 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 职业现状 社会工作人员,相当于 *** 的雇员。目前,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一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低和公务员考试的火暴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要实现“大市场、小 *** ”,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统计显示,广州目前有 *** 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其中,广州市市区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主要在协助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和残疾人康复辅导等领域开展工作,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工作平台。 尽管如此,我国很多实质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面临尴尬的境地,社会工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目前的从业者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社工的定义尚不明朗,做着社会工作的人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工。 社会急需大量社工,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一是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 *** 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们。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的学生去应聘,十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这样又产生一个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国外需要执证),更愿意花很少的钱去找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

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有哪些?

社工服务的内容有哪些社工服务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咨询、培训、督导、策划、评估等服务;为普通内社区和特殊社区提供社区发容展项目策划及地区服务;为家庭、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士、异地务工者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为特殊群体、边缘群体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通过专业的项目拓展,面向社会开展活动策划、个案援助等社会服务项目。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服务、老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1。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老年服务、社区服务等2。目前,社工开展服务已经覆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卫生健康、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16个服务领域3。

什么是社会工作服务?

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什么是“从事社会工作”?有哪些行业? 理论上说,从事民政系统包括福利,社区,居委会等从业人员都可定位为社会工作者。通常指从事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西方国家主要指在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服务的人员。中国泛指在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中,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风俗改造、社会基层管理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社会工作者队伍基本上由3部分人组成:①从正式的社会工作学院毕业,取得社会工作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者;②在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指导下,能完成社会工作任务者;③在社会工作的基层单位从事社会服务者。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如下条件:①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成员真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尊重服务对象的主人翁地位的民主观念,以及在工作中克己奉公、廉洁自守的品格。一些国家订有社会工作人员守则,对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行为、态度、责任、道德、品格等作出具体规定。②广博、系统的知识。要求掌握社会制度、国家和 *** 体制、经济建设、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人格发展与行为特征、家庭与团体、社会服务和社会互助组织、社区发展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③角色能力。应具有多重角色,能充当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实施者,社会立法、社会政策和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同有关专业和技术部门、团体与人员联系、合作的活动者。这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有善于与服务对象和其他工作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有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和掌握时机的应变能力;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和组织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想像、联想和创造能力。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深入,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日趋重要,许多国家加强了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素质。 什么是社会工作?包括什么内容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内容:其一,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为人们医治生理上的疾病,那么,社会工作者的职责首先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从最初的施舍、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助人的特征,成为一种充满爱心的崇高的事业。但是,社会工作的当代发展已经在两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的救贫济弱的活动范围。社会工作有志于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调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一套专门的技术与方法,从而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专业,一种不可或缺的专门职业。 其二,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美国《社会工作年鉴》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不论其工作对象是着重于个人或团体,均以协助其依特殊的需要或能力,配合社会的需求,使获得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生活的改善。"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工作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在大学里设立了社会工作学院或社会工作系,培养社会工作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一些国家还设立了社会工作教学委员会,以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推进社会工作教学的发展。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初建社会工作专业,目前,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三,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美国的一位学者在《 *** 》的一篇社论中说:"一种新的职业已经并且正在我们鼻子底下日渐成熟,这就是社会工作。人们过去曾把社会工作想象成一种手挎菜篮去帮助穷人的活动,现在,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近几年来,许多人虽然已经认识到社会工作区别于传统城市居委会中的婆婆妈妈们所提供的那种社会服务,但是,社会工作至今尚未从原有的职业分类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主要在传统的职业框架中展开。从职业分化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四,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早在40年前,威特默就写过一本名为《社会工作--一种社会制度分析》的著作,他在书中说:"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或社团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提供有一种援助,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社会工作是由 *** 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 *** 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的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知道什么是社工服务吗 社工的服务包括很多,青少年服务,幼儿服务,老年服务,妇女服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一般的社工机构对不同类别都是由不同的社工负责的。例如对于幼儿服务,社工最好是由有经验的幼儿老师负责,因为更懂得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什么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矗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 *** 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具体是什么工作内容?、 社会工作(Social Work),简称社工,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在人类生理运作,心理学关注在个人心理现象,社会工作的焦点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量,及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的一种专业活动,以预防或舒缓社会问题。 特点介绍 (1)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为出发点,是利他的而非出于利己的,虽然通过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会得到社会所认可的报酬; (2)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活动。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就必须掌握多种科学知识; (3)科学的助人方法。作为现代社会的职业助人活动,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4)是助人服务活动。出发点或目标是帮助对方,帮人之所需,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对方。 当前中国最迫切需要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是什么? 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服务、老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 社会工作是指什么? 社会工作的概念 代表性的定义: (1)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对社会工作所下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 (2)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弗里兰德(Friedlander)1980年在其所著的《社会福利导论》(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一书中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服务,也是一种助人的过程。 (3)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台湾学者廖荣利在1996年出版的《社会工作概要》一书中引述芬克(Fink)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或学科,它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以增强个人与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功能。这种助人的专业方法注重人们和其所处环境的交互关系。 (4)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廖荣利本人在《社会工作概要》一书中对社会工作所下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专业领域,它运用社会的和心理的科学原则,以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并减除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 (5)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威特默尔(Witmer)1942年在其所著的《社会工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一书中认为:社会工作是有组织的机构或团体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实施的一种援助,是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实施的各种服务。史坡林(Siporin)在197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实务概论》一书中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协助人们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并增强他们社会生活功能的一种社会制度化方法。 (6)对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定义。斯基摩尔(Skidmore)在其1994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导论》(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一书中,对社会工作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专业,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解决其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社区的问题,以及运用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和研究等方法,促使个人、群体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达到满意的状态。 陈良瑾等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是为帮助人们满足那些仅凭个人努力无法满足的需求而采取的各种有组织的做法;它视受助者为积极能动的主体,而不只是被动消极的客体;它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运用专业的方法使受助者发挥潜能以自已解决自己的问题;它是一门以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为基础的应用性社会科学。[1]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这个定义指出了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的帮助他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鼎到助人的有效性。 2006年10月 *** 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 ***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 社会工作是什么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工作师 社会工作师成为新的职业资格,《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大纲》日前已获人事部审定通过,这意味着社会工作者首次被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范畴。   中新社援引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该考试大纲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说,社会工作一般指由那些掌握专业龚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福利保障,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在编写考试大纲时,在确保专业性的同时,尽量回避过宽、过深、过难的内容,文字表述力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考试更注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应用相关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悉,目前事业单位从事民政社会工作的有40万工作者,全国社区从业人员约有40多万,加上基层的民政助理员、民政干部5万人,这些工作者都将是考试的对象。通过考试的考生将获得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颁发的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一 职业定义:   社会工作师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利用个案、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社会服务人员。   二 职业概况:   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师大多活跃在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各个领域,并开始逐步向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心理辅导等广大领域扩展。他们发挥的维系社会良好秩序的作用如今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   有相当一部分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在本科就读阶段选择转专业或者读二专。对于社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遍的情况是,调剂而来,懵懂的学。甚至进行一个两个学期的学习后仍不是太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学来能干什么,对自己进而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社会工作人员,相当于 *** 的雇员。目前,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一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 什么是社会工作专业?包括哪些? 社会工作是 *** 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与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环境保护、组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青少年社会工作等。

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分别是什么?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与社会环境发生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预防和解决部分因不良互动方式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主要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助人为宗旨,对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弱势人群进行救助和服务等。例如:对于孤寡老人的陪护,对于家庭矛盾的调解处理,对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对于贫困者的救助关怀等。社会服务是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生产性服务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能源供应、信息传递、科技咨询、劳动力培训等。社会性服务指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提供的服务,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社会服务按服务性质可分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