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当代,人的异化可以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2023-09-25 19:58:01
TAG: 表现 异化
共2条回复
贝贝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人的原子化。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牛云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相关推荐

情感异化理论是什么

情感异化理论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基本命题,主要指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023-09-09 12:17:032

从启蒙运动的角度阐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历史意义

异化理论是从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政治异化理论阶段:此阶段主要用异化概念说明人同国家的关系。2、社会异化理论阶段:这一时期的异化理论成为说明人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质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的一般原理。3、劳动异化理论阶段: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与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在马克斯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理论在哲学的重大成就是发现了历史的主体,即现实的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作为考察中心,研究了异化劳动的种种表现、私有制的本质、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他后来的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共产主义方面,马克思看到了消灭异化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而消灭异化的途径则是采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革命形式。马克思由最直接的劳动产品出发,深入到劳动过程本身和人的本质的层面,最终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且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无产阶级贫困和受奴役的秘密所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马克思从历史之思的高度所指明的克服现代性异化、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重要启示。马克思认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异化的根本途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包含有多维度的内涵,既包括社会制度、产权归属等宏观问题,也包括劳动分工、产品分配等微观问题,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与社会建设不断相结合的过程,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一直是中国现代性事业的中心主题。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维护社会分配领域的公平和正义,在很大程度和意义上,就是要逐步消除当前比较突出的各种社会“异化”现象,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他人以及社会的全面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2023-09-09 12:17:131

异化论的起因

异化理论最早是在黑格尔哲学中出现的。他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观念的外在的表现过程是从不充分表现向充分表现发展。发展到人类产生之后,就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成果表现出来,即由伦理、道德规范、法律等表现出来。再发展到哲学阶段,观念通过哲学完成了自我认识,完成了向观念的回归统一的过程。所谓异化,就是客观化的过程。黑格尔的异化论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客观事物是观念的外在表现的观点,一个是从观念到客观化再到回归观念的三段论观点。
2023-09-09 12:17:201

怎样理解黑格尔的异化理论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最初表现在对于基督教的“实证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继费希特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他认为,所谓基督教的“实证性”,就是指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和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形态及其历史作为主体,在异化中不仅表现为“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且这种由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物,对于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从而赋予异化概念不同于外化概念的深刻含义.但是,黑格尔在把异化作为发展中介的同时,往往也把对象化和对立面转化笼统地当作异化,把“自我意识”作为异化的前提和归结点,表现了他的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历史局限性···
2023-09-09 12:17:371

怎样理解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什么是绝对观念 绝对知识 客观化 对象化。。?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最初表现在对于基督教的“实证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继费希特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他认为,所谓基督教的“实证性”,就是指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和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形态及其历史作为主体,在异化中不仅表现为“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且这种由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物,对于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从而赋予异化概念不同于外化概念的深刻含义。但是,黑格尔在把异化作为发展中介的同时,往往也把对象化和对立面转化笼统地当作异化,把“自我意识”作为异化的前提和归结点,表现了他的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历史局限性···
2023-09-09 12:17:471

异化论的评论

下面谈谈劳动异化论。资本主义劳动异化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人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关系却压迫着工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劳动关系不可能由某个工人生产出来,也不可能由某个资本家生产出来。也不是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出来的。生产关系主要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手段的函数。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客观地形成的,某种生产手段和社会生活形成的同时,某种生产关系也形成了。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说法。工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劳动时间交给他人支配。当他付出更多的劳动之后,其劳动成果却不能更多的惠及自己时,在他心中可能产生憎恨这种劳动和否定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情感。工人明知这种劳动对自己不利,可又不得不继续进行这种劳动,不得不继续承受这种不利于他的社会劳动关系。然而这种继续从事自己不情愿的劳动的决定是工人自己做出的。并不是资本家强迫工人做出这种决定。工人如果不顾及自己和家人的生计的话,他完全可以选择失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的最终自主权在工人自己手中。这是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在劳动关系方面的显著区别。奴隶社会中是奴隶主强迫奴隶从事奉献剩余价值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劳动者不得不决定从事奉献剩余价值的劳动。两种劳动关系中奴隶主和资本家虽然都是统治者和剩余价值占有者,但其中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在具体的劳动过程里确实有强迫的情景,但那也是人强迫人而不是劳动或者生产关系在压迫人。无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社会中的强迫力量或者劳动者自己的生存愿望才可能强迫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有社会关系的某一端,也就是自己、其他的人或社会法人才可能实施强迫。有的学者结合黑格尔的三段论提出劳动异化三段论。说劳动活动的异化,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有一个从自由劳动到被迫劳动然后又回归自由劳动的过程。说原始社会中人类的劳动是没有被迫性质的自由劳动。进入阶级社会后就成了被劳动关系和劳动成果所统治和支配的劳动。将来还会回归到自由劳动。如果进行科学定义的话,人类受非价值主体的影响的情景,比如受劳动成果的影响叫做受限制而不叫被迫。劳动的结果对劳动者是会有影响的。劳动结果一旦出现,它又会作为环境条件的一部分,反过来影响劳动者自己的的行为,包括影响他的劳动行为。这样劳动结果成了劳动者继续劳动时需要考虑的和需要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对劳动者来说就是限制。当然,价值主体的迫使也是影响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因素。所以价值因素的迫使和非价值因素的限制一起构成对劳动者的影响。其中只有价值主体的迫使对劳动者来说才是受压迫。一些劳动者常讲出卖劳动力是被逼无奈。就是说由于生活所迫。这个生活所迫说的是人类自己的生存欲望的迫使。而生活所迫可不是劳动者生产出来的。这里没有异化论中所说的由人创造的那种情景。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因为生存所迫而产生的。并且这种性质一直贯穿着人类的整个历史。人类的祖先一开始在树上生活得很习惯。如果树林的面积和食物等条件足够群体生存的话,祖先们可能从树上不下来了。那样的话现代意义上的劳动从一开始就产生不了。就是说生活所迫在前,劳动的产生在后。在这里自然环境并没有迫使人类从事劳动活动。生活所迫是生存欲望的迫使而不是环境的迫使。随着历史阶段和场合的不同,劳动中被逼无奈的方面和程度会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总的来说被逼无奈的程度逐渐在减轻。但是只要生存是人类其他活动的基础,那么劳动还会带有被逼无奈的性质。只是可能越来越不容易感觉罢了。由此可见劳动异化三段论所说的只有中间阶段的劳动是不自由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人类从某种目的出发,利用客体与环境之间的某些确定的关系,而使客体发生符合自己意愿的变化叫做劳动。但这种变化会在另一些方面又会不符合主体的意愿。在主体克服不符合意愿的那方面之前,就要继续忍受不好的那一面。就是克服了一方面的不如意,总还有其它不如意的地方。这就是庄子的善恶相生之义。生产中发生的废气废液废渣,以及生产中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等可以说就是这种例子。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劳动结果的善恶相伴是任何劳动都有的事情。中国的成语“事与愿违”说的就是自己活动的结果不能让自己满意的情形。这情形和异化论中所讲的情形差不多,而这句成语中可没有劳动对象与劳动主体形成价值对立的那种异化论的味道。 异化论中还有人的本质异化的说法。人的劳动不但生产出了产品,而且还生产出了对象化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转移到产品中去了。有人说人工产品是人化自然,人性渗透在产品之中。这样,人的本质在自身与产品中都存在,人的本质二重化了。这种说法的要点在于人的本质转移说。比如说有一台排除爆炸物的机器人小坦克。在排爆过程中,工作人员只做了给机器人指示目标的工作。随后的动作都是机器人自动完成的。包括把爆炸物装到保险桶里,运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实施爆炸处理。咋看起来机器人可不是已经有了人类的一些特性了吗?但是这只说明机器人具有了与人类相同的某种属性。说明这种属性是人类与机器人共有的。这说明人们历来认为的只有人类有思维功能的判断是错误的。具有如此高超的技能的机器人也还是机器。人类加工过的,人类制造出来的叫人工产品。人工产品所改变的是对象的空间组合结构以及由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内外关系。人类加工出来的电脑和机器人就是由于组合结构的变化而具有了思维功能的。而不是人类的思维功能转移到了机器人身上。如果真的有一天人类能够制造具有类似于人类的生理功能、思维功能和情感特性的机器人,那么他已经是人类的一员,制造这种机器人的过程是人类的自我复制过程。即便到那个时候,那些对象也还是由于结构变化而具有了人类的属性,而不是制造者的属性转移到制造对象身上。本质是属性的一种,一个事物的属性怎么能转移到别的事物中去呢?人的本质异化说在逻辑上就行不通。有的学者也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三段论。说人类一开始都是完整的人。这是第一阶段。自从私有制产生以后,人被自己的产品和劳动关系所奴役和驾驭着,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甚至很多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人在本质上异化为了非人。这是第二阶段也就是否定段。经过长时期的各种努力,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上彻底消除了私有制之后,才能完成转化为真正的人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完成扬弃的过程。这就是异化三段论的“人—非人—人”的模式。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奴役人的制度,是属于人类异化的时代,而社会主义由于不能达到人类的彻底解放,也消除不了异化。这种说法猛一听来有道理,也很对无产者的脾气。然而它还是非科学的说法。在把人评价为非人的问题上,价值领域和科学领域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上有时候把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咒骂为畜牲。那是比作畜牲而不是说那些人真的做了畜牲。斯巴达克的故事中讲:在罗马角斗场上正在进行着斯巴达克和一头雄狮的决斗。看台上有两个贵族在打赌。甲:“你看这两个畜牲那个能活?咱俩打个赌”。乙:“我看狮子能胜,它已经咬死了十几个壮汉了”。甲:“你什么眼神啊,斯巴达克可不是一般的壮汉”。在贵族们的眼中奴隶们就是畜牲。在那个场合把人说成畜生的判断是一个价值性判断。价值性判断是主观性判断,是他愿意那么认为。但是如果从客观的科学的角度看奴隶们也都是人。他们有人类的生理功能,有人类的语言能力,有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的功能属性完整地存在于他们身上,怎么能说他们是非人呢?在科学的场合是不能这么说的。在科学上我们不能根据生活状况和道德品质等标准把人类分成人和非人两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的人本质上还是人。社会上有些人被边缘化、受到轻视甚至人格被侮辱,因此可能产生失去自我的感觉。因为这些属于民心,因此在政治上不能忽视这些问题。但是这种感受是价值领域的事情。我们不能把价值观上的评判做为科学分类的依据。而异化论者正是在讲科学原理的场合说工人们失去了人的本质的。看来这种不分科学领域和价值领域的区别,把价值领域的概念随意挪到科学领域中使用的做法,是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再说所谓完整的人。人类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在生理特性、心理特性和社会性上与现代人差不多的人。从科学上说一万年前的人可以说是完整的人了。而异化论讲的完整的人是指从生理上、道德上完美无缺的,具有完全自由的人。我认为人类的自我发展是个永远持续的过程。就是说形成所谓完整的人的那个阶段永远不会到来。完全自由的人,完全按照自主方向发展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其实,人类再怎么自由,那也是有限的自由。人类社会的进步永远都是在自然和社会的限制中一点点地争取自由度的过程。人类能够改造的永远都只是部分空间的部分结构关系。从大的历史跨度上看,社会的演变是一个自由度逐渐扩散的过程,是自由度平均值逐渐提高的过程。从奴隶制时期的只有少数人据有较高度的社会自由,到现代已经有了庞大的中产阶层,就是社会自由度扩散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的还有一个过程,那就是单个人所可能拥有的社会最高自由度逐渐下降的过程。现在一个大国的总统也没有奴隶社会中一个小地方奴隶主所拥有的生杀大权。说明个人的社会自由度的最高值已经下降了。有人把异化论扩展到社会领域。说一切社会规范都是由人制定的,但却反过来压迫和束缚人,这就是社会异化。原来异化论有相当的市场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就是因为其内涵中有反对一切对个性施加规范的这样一种内在要求。但这样的说法就已经和异化三段论自相矛盾了。异化三段论中讲人类的远古社会是没有异化的社会。私有制产生之后才开始异化。等到将来消除了私有制时又没有异化了。可是我们知道远古的时候就有很多规范。在远古的时候一个守火堆的人不小心把火弄灭了,那是要受到惩罚的。群体之所以成为社会,是因为它是一个组织体。有了一系列的规范并有效实施规范才能形成组织体。这些规范与每个个体的愿望、需要和利益不可能完全重合。不重合就意味着个体对社会规范在情感上有对抗情绪。但在同时,个体如果随意张扬个性,不顾及群体的生存需要的话,群体可能要抛弃他。他要自己去面对饥饿、疾病、凶猛的野兽等一切生存挑战。单个人是难以保障生存的,繁衍后代就更谈不上了。生存的需要逼迫个体对自己的个性有所约束,以适应在群体中生存的需要。社会规范实际上是群体的意志对个体意志的压制和约束。社会的存续就意味着个体的意志大体上承受了社会规范的压制,大体上选择了把社会合作为自己情感的主要倾向。如果用异化理论来解释社会规范对个体意志的压制,岂不是说异化从远古时已经有了吗?这样就和异化伴随着私有制才开始出现的说法相矛盾了。社会规范是伴随着人类群居生活至今的,维系着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些规范在更多方面,在更大的程度上与更广泛的个体的个性相吻合。这个吻合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随着条件的成熟,制定社会规范时会对个性做更大的让步,另一方面每个个体也会更自觉地顾及群体。这种互动过程又是逐步扩展和深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完善的过程。期间会在偏于限制个性的阶段和偏于张扬个性的阶段之间来回震荡。异化基本模式有的学者把各种异化理论概括总结后推出了异化基本模式。认为异化的一般定义为,由主体创造的却反过来与主体对抗或者统治、支配主体的现象叫做异化。主张把异化理论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把异化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我认为如果把异化概念理解为分化、变化、变异的同义词的话,那么它也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如果给它赋予了反对、对抗、统治等内涵,那就是给它附加了价值观上的意义,异化概念就已经从哲学领域用语降格为了价值范畴的用词。而此时如果仍把它作为哲学概念用在哲学领域的话,就混淆了哲学和价值领域的界限。对抗、统治等词语是描述价值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在非价值的自然领域中对这类现象进行描述时就要使用碰撞、吸引等概念。而到了哲学领域就要用相互作用这样的不带具体领域色彩的语言。这就是哲学用语和具体学科用语的区别。由此可见,那种具有对抗、统治意义的异化概念不应当成为哲学概念。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判断,异化理论从科学角度看来是有明显错误的理论。异化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曾经掀起过一股热潮,后来又在中国热了一阵。热的时候人们的思路往往带有片面性。我看现在应该是异化论冷下来的时候了。
2023-09-09 12:18:10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一些什么样的哲学构想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李 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在这场人道主义的思潮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凸现了他对人的个性与自由的重视与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构成人性的一般观念即“类本质”出发论述异化概念的。在这里,本文将主要立足于后一种视角,以人的类本质、人的类存在、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线索,概括地考察异化理论所包含的关于“人”的基本理解,并进而澄清异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人”这一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一、“类本质”概念的提出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类”,这并非是马克思的首创,而是费尔巴哈在其人本主义哲学中最早提出的一个观点。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名成员,费尔巴哈并没有通过宗教批判走向政治批判,而是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发现了人之于上帝的至高无上性,从而最终转向了人本主义哲学。首先,费尔巴哈通过对近代哲学的考察发现,近代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具有泛神论的特征,它们总是试图用精神来消融物质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原则,“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性上,感觉的真理性上”,并把人的感性存在当作哲学的开端。其次,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他把“人”首先看作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的科学”。[1]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费尔巴哈十分重视“人”这种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独特性,他自己就曾说过,如果仅仅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的本质,那么人就不再是人了。那么,“人”的独特性或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意识,特别是具有自我意识。这是因为,在现实的存在物当中,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首先都是作为个别的事物来存在,唯有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通过一种反思的活动,把自己的类当作对象,或者说,唯有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超出自身的个体性,从而把自身也当作他人并把他人也当作自身。于是,人就具有了双重的生活,既是个体的又是类的,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而动物则只具有个体的和外在的生活[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类的一面、内在的一面成为规定人的本质的主要方面。具体来说,这种类本质的基本涵义“就是理性、意志、心”。“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3] 由于费尔巴哈非常反对以往的思辨哲学用精神实体来消融具体的物质存在或感性存在的做法,非常反对把人的精神生活看作是独立于感性存在的“实体”,所以,“理性、意志、心”作为人的本质同样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只能在人的存在当中显现出来。“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正的、客观的‘我"。不仅对于精神上的对象是这样,而且,即使对于感性的对象,情形也是如此。”[4] 也就是说,本质的显现同时就是对象化的过程,也正因为人在对象上实现自身的本质,所以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应当提及的是,当费尔巴哈从理性、爱和意志力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时,由于这种本质指向的是一种“无限的”、超越个体的力量,所以他实质上强调的就已经不是人的感性存在、不是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而是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或者说人作为“类”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我们将通过比较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与传统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来获得更清晰的认识。由于传统形而上学关于“本质”的理解基本上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模式,在人的问题上也是一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就在费尔巴哈和亚里士多德之间展开。一方面,我们认为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事物下的定义就是对该事物本质的揭示,或者说,一个事物的本质等于“属+种差”。具体到“人”的问题时,他曾提出两个非常经典的定义:“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和“人是社会的动物”。在前一个定义中,“有理性的”就相当于“种差”,标志着人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区别;而“动物”则相当于“属”,标明“人”这样一个“种”应当归属于更大的类别即“动物”。
2023-09-09 12:18:241

异化的前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异化理论。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词源的考察表明,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及它后来的深化来看,实质性的异化在于权力、资本、媒体和机器彻底控制了人,使人不仅要充分发挥生产力,变成高速运转的生产机器,还必须形成“消费力”,变成高速运转的消费机器。
2023-09-09 12:18:341

异化,对象化,物化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的异化:赋予异化范畴社会历史意义,把异化和对象化严格区分开来。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而所谓对象化,则是指的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象化才会成为异化,而并非一切对象化都是异化。P157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一种从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的事实出发,既揭示物的异化,也论述工人的自我异化,并指出客观异化是主观异化的基础的劳动异化理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2023-09-09 12:19:161

劳动异化的费尔巴哈的“异化”

费尔巴哈从人本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把异化概念运用于人的本质考察,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是思维的异化,他的贡献在于他致力于把哲学从虚幻的精神境界中拉到了活生生的现实的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于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基础这一事实出发的,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接着马克思就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世俗基础的分裂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理论,“政治异化”是指世俗生活分裂为政治生活与市民生活,人异化分裂为“公民”与“私人”,“法人”与“市民”,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马克思最后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由上述结论可以推出“政治异化”也是由“市民社会异化”所决定的,马克思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不断追溯“政治异化”的根源,因此转向对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济事实出发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即“经济异化”。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作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德国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管理、影响、限制和安排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从而使人民获得最大福利的科学。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出现了私有财产,而财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现在却成了私有的,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被占有,而作为劳动者对自己财产的占有少得可怜甚至没有,所以马克思开始对人类的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
2023-09-09 12:19:261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异化——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向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转变过程的中的一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后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其在马克思理论的变化,马克思通过对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关照,在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发展了“人本主义”。形成了马克思自己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关照现实,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从词源上说,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人的异化,直译而言,就是人脱离人的本质,人不再为人。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被提到哲学的高度。 黑格尔将“异化”理解为外化,并提出人的异化,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对“ 异化劳动”的阐述,在理论逻辑上包含两个端点:一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也就是说,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是人的本质,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异化的未来—扬弃,这里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处在异化世界中的人的归宿是什么?本文主要从前一个来探讨: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异化问题。 人与人的本质相背离,原本是人统治物却反过来被物统治,这就是人的异化,既然人出现了异化,那么真正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分别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换句话说,想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思想中真正的人的本质的概念,从而在具体资本主义情境中清晰的看到人的异化,才能更直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问题。 对于人的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我们从给过马克思重大影响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开始,从理解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开始。 这里的逻辑是,人的现实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即人的本质,即,人的异化则表现为人的存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人本来的样子)相背离。 所以要理解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首先要理解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不同于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把存在、物质、自然看成自我意识的规定,外化了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费尔巴哈认为,思维从存在而来,存在决定思维。从存在的角度出发,费尔巴哈思考了存在与本质的关系:本质是思维的结果,是存在的人的思维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人成为了一切问题的关键。成为了连接存在和本质的桥梁。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抛开其繁杂的概念,主要有两个立场:自然主义和人的类本质。 前者认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唯物主义),后者是人独立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独特性(类本质)。这两点,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中都有体现,唯一的不同是,关于类本质的理解,费尔巴哈将人的类本质归结为一种感性的思维存在,而马克思则从实践的劳动的层面理解的人的本质。 那么人的本质如何和劳动挂上钩的呢?这里涉及一个对象化的概念,因为人的本质并非精神实体,因此,人的本质是从对象中显现出来。即人的本质的外化。主体的人把自我设定在客体上,由此建立了一个不是我的我——“异己”的过程。也许我们可以用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的概念来理解,人们可以通过镜子中自己来认识自己(库利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通过社会关系中其他人而得知的)。我们把这里的镜子换成人类的劳动成果,即,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劳动所得的创造物认识自我,这就是对象化。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体现为劳动。劳动的对象化就体现为劳动产品。 追本溯源之后,我们可以来看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类本质是从自然界的角度,着重强调人类整体的抽象共同性)的三个方面设定。 马克思认为: “ 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u22efu22ef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 — 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从上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人是一种客观的感性的存在。承认人的肉体存在的客观性就必须承认维持这种存在、满足这种生物组织的生理需要的合理性。所以马克思曾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点,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思想(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和黑格尔的存在是自我意识的设定和外化的思想完全颠倒,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必须首先得吃饱穿暖才能进行文化艺术上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切的前提。 在这种前提下,作为人的本质的体现的劳动因而也具有了这样的特点:马克思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必然是一种对象化的劳动(通过实际存在来展现),人必然要通过对象,通过与对象发生的能动关系,体会和确认自己的本质。 总结而言,无论是人还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最终都是一种客观的实践的存在。 其次,人具有理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自我的认识,可以将自我投射到对象上进行认识,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唯有人才能通过自我意识超越出自身的个体性,把自己的类当作对象,这样,人的生活就具有了双重性,外在的物质生活和内在的理性生活。人类劳动和动物劳动的不同,也在于人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类尺度——能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我们可以和上文所讲的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通过将自我意识投射到对象物上来认识自己,并且可以超越个体,从人类整体的类上来把握自己。马克思曾说:“死似乎是类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且似乎是同它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特定的个体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存在物,而作为这种存在物迟早是要死的。”对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客观自然的个体存在是必然随着自然规律死亡,但作为类的存在,则是永生的。这种对于类的整体性把握,对社会关系的具体化认识,正是人的本质。 由此,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外化和真正实现的劳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人们在这种社会性的劳动中找寻到对自己的认识。 这些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说的也是真正的劳动,肯定性的劳动,正是马克思把这样意义上的劳动当成人的本质的外化,所以,否定意义上的劳动变成了人的异化。通过对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考察,马克思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情况。而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我们也可以更为清晰看到这种异化情况。 关于人的异化,从主体上讲,有两条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两大阶级: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马克思主要论述了工人阶级的异化,但关于资本家的异化虽少但也有提及。 由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察紧紧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关于劳动的考察和规定则有三个方面,劳动产品、生产活动、以及人的本质。 先来看工人阶级在这三个方面的异化情况:首先,劳动产品,这是劳动结果,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不再为工人所有,被资本家以货币工资的方式掠夺,原本应该主宰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工人反而被劳动产品所主宰(工人为了生计而劳动)。其次,生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应当是人的类本质,是人类本质和自由本性的实现,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目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变成了一种否定性的劳动,人们求生的手段,人们在劳动中只感受到痛苦。这就是异化。这样,劳动的结果就是人的存在处境和人的类本质之间的相异化。 那么,在资本家层面,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存在着异化,只是这种异化被认为是自身力量的象征,是一种虚幻的幸福和肯定。首先,劳动产品上,资本家并不生产劳动产品,也就无所谓将自身本质外化的过程,并且他虽然拥有劳动成果,但这种劳动成果也并不是他的类本质的外化。再者,在生产过程上,资本家并不参与生产活动,他参与的是资本活动,为了赚取更多的资本,他虽然可以决定工人的生产,却也不得不服从资本市场的要求,沉浸在逐利行为中,使其本身成为资本的奴隶,这样,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虽然拥有了劳动产品,但是这也并非出自于自己的本愿,尽管最终得到了物质上的劳动产品,拥有了虚幻的物质满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本质并没有得到外化和体现,这是资本家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类本质无法实现和沦为资本的奴隶。 于是,两大阶级的异化,造成了人和人相异化的局面,原本是一个类,一个整体的、社会性的人类整体都背离了他的本质,相互之间都异化了。 那么异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实际上一种对劳动产品的异己的占有,它的出现则进一步加深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沟壑,加深了两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其后提出的,要想实现人的类本质,让劳动的本质回归,就必须废除私有制,解决异化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生发的观点。 当然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马克思在这里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距离真正的唯物主义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从人的本质来规定人的感性存在等问题,但是却可以看出,马克思由始自终的实践态度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切。这和我们普遍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是冷冰冰的强调物质存在的哲学是大相径庭的。 补充:梳理 人的异化——即,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相背离——即,存在和本质相背离——要问什么是人的本质——追溯费尔巴哈关于存在和本质的关系——从而在这种关系中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设定——与现实情境相比较,看发生了那些异化——工人阶级和劳动产品、生产活动,最终和人的类本质异化——资本家和劳动产品、生产活动,最终和人的本质异化——两大阶级都异化——造成人和人之间的相异化——产生私有财产(允许拥有私有财产也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前提,两者是辩证关系)
2023-09-09 12:19:391

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吗

不是。首先,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史事实来看,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在批判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异化论以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分析劳动异化开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从当前经济事实出发吧”,接着就展开了对劳动异化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以至人与人的关系的论述。在作了这样的论述后,马克思又作了这样的总结:“我们已经从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出发。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1]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最后又归结为“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完全是建立在现实的经济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唯物主义的。 再从马克思创立劳动异化理论的目的来说,它通过现实的经济事实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唤醒无产阶级的觉悟,奋起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武器的批判,求得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因而是一种革命的学说,大大地超出了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道德说教的水平。也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2] 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说成是唯心史观的人们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抹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同黑格尔的异化论的本质区别,把那个时期已经批判了黑格尔、超越了黑格尔的马克思描绘成仍然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这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根本歪曲。其实,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同黑格尔的异化论是根本对立的,正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异化论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批判。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是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而马克思《手稿》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对现实的经济关系进行严格的科学剖析的结果,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异化论根本对立的。马克思的这种剖析是从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开始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的怪现象:劳动者生产了财富,但他们得到的却是贫困;与此相反,资产者不劳动,但它拥有的资本却不断积累起来,集中在资产者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多。这些本来是工人生产的物,却反过来成为奴役和支配工人的异己力量。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限于他们的狭隘眼界,却竭力为这种现象辩护,这就使这种学说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之中:它一方面认为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从这一论点出发,它就应该得出全部的劳动产品应该属于劳动者所有的结论。但是,他们不但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反而从理论上去论证资本家的工资所表现的较小的劳动量换得工人较多的劳动量、工人的较多的劳动量换得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的较少的劳动量是合情合理的。马克思抓住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中这一根本矛盾,开始了他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而劳动异化理论就是这一批判性研究的成果。劳动异化论一方面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所包含的矛盾的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也就为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作了理论上的准备。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各种形式,例如资本、利润、利息、地租、工资等的剖析,彻底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物对人的统治的现象揭示了人对人的统治的实质,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科学解剖。 再从哲学方面来说,由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是从剖析现实的经济关系出发的,是在批判了黑格尔异化论的唯心主义以后建立的,所以它又同时为马克思的另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劳动异化这个概念,不仅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在讲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候,一刻也没有离开对劳动及其性质的考察和研究。劳动不仅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历史的一切发展和变迁,都同劳动及其性质的变化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社会所以划分为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和新的公有制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由于劳动的性质在这些社会中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是用劳动异化来说明这种变化的:在原始公有制社会,正是由于生产力还很落后,还不能产生剩余产品,还没有产生阶级,所以劳动与人是统一的;到了私有制社会,由于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分工和剩余产品,出现了阶级,劳动与人分裂了、异化了,劳动不但不再成为人的自主的、自觉的活动,而是异化成了支配人、奴役人、统治人的一种异己力量(当然,这种异化在不同的私有制社会又各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人类也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进入了更高级的公有制社会,这就为逐步以至完全扬弃劳动异化创造了条件,这时,劳动又逐步和完全成了人的自主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又重新同人统一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共产主义社会所以还有区别,就是由于劳动的性质还有所不同。虽然在这两个社会阶段中,人们都要“各尽所能”,也就是说人人都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但是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人们的智力和体力还没有充分地极高度地发展,劳动的效率还不很高,所以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即按照每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来分配消费品,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们的智力和体力得到了充分的、高度的发展,人的觉悟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都自主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劳动,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了,那时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2023-09-09 12:19:471

异化的翻译理论

意义与“归化”相对。中外归化和异化之争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当翻译发展成自觉的规模性活动之后,就产生了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在中外理论家的许多看法和主张中,不少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强调归化和异化的矛盾对立和不可调和性。看不到对立矛盾的相互转化,在译文中的兼容性。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中外语言学家各有其代表。国外的归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达(Eugene Nida),而异化派代表首推美国的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前者提出了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或曰功能对等)的概念,把译文的服务对象读者放到了首要位置。后者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我国译界在归化异化问题上似乎缺少挂帅人物。归化派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但耐人寻味的是,我国主张归化的头面人物似乎不在译界,而是文坛泰斗,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他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学转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换骨",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在科幻小说中,异化一词也常用到,人类的“异化”常常成为情节突变的引子。如在科幻小说《三体》中,独自飞向太空的飞船上的人们为了自保进行自杀残杀,相对地球人而言,他们就是被太空”异化“了的新人类。
2023-09-09 12:19:581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主要观点简介】人道主义和异化

  胡乔木同志最近发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对抽象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错误,作了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同时对一些错误思想和模糊观念,例如“人是目的”“人的价值”“自我设计”等,也作了具体分析。学习这篇文章,能够使我们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和分析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青年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因此这篇文章可以作为对青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教材。   为了帮助青年更好学习乔木同志的文章,现把文章中的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前言和结语中的主要观点   (一)争论的实质和背景。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发表了几百篇文章。情况虽然不一样,但确实出现了一股要用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补充”或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问题。争论的实质在于: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类历史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用人道主义作为我们观察这些问题和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武器?   出现这股错误思潮,有国内的和国际的背景。就国内说,一些同志不同意我们党对“*****”所作的科学总结,企图从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中寻找对“*****”的更“深刻”的答案。就国际说,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西方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的一些哲学流派大量涌入,思想界有的同志接受了这类思潮的影响而加以宣传。   (二)要区别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   “人道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当前讨论人道主义,首先应注意两者的区别。现在一些文章是把人道主义作为解释历史、指导现实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来理解和宣传的。   区别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决定了我们对待这两种不同含义的人道主义的不同态度。作为世界观、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就是用抽象的人性、“人的价值”等观点来看待历史,看待社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我们所要否定的;但对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则应作具体分析。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就是把人道主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一种准则。这种意义的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提倡过,其中有合理的东西我们可以继承,并发展成为崭新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分清人道主义的不同含义,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人道主义作出科学的分析,既不全盘肯定,也不简单地否定。   一、“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中的主要观点   (三)科学地解释历史只能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人”出发。   人们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要能生活,就要有满足人们衣、食、住等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因此人类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才有可能产生。马克思正是抓住了这个基本事实和它的全部意义,从这里出发,才发展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在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而不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   (四)“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一个典型的混淆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命题。   要具体地理解“人”,只能从分析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离开这一点来谈人,就只能是抽象的人。马克思正是越过了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哲学,把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的出发点。主张这一命题的同志声称,这个命题中所说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但是这种申明却包含着一个逻辑矛盾,既要说明人是“现实”的,就需要说明人在其中生活的社会关系,这就必须要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如果舍弃了具体的社会关系来谈“人”,那就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所以马克思申明:他“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   (五)“人—非人—人”是典型的唯心史观。   这一历史公式的错误在于:(1)它假定有某种抽象的、固有的、完美的人性或人的本质;到了阶级社会,这一完美的人性“异化”了,变成了“非人”;到了未来社会,这种人性又得到了复归,变成了真人。(2)用这一公式衡量历史,等于否认历史的进步。因为按这一公式,必然把原始社会看作真正的乐园,以后人类社会的各种形式都是人性的倒退。这不符合历史事实。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只能是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而不能是抽象的人性。   二、“依靠什么思想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前进?”中的主要观点   (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只是说明阶级社会的科学,而是说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需要在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中前进。离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空谈“人的价值”“人是目的”,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抽象议论,并不能使我们前进一步,只能起相反的作用。   (七)怎样看待“人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离开人在社会中的劳动,离开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阶级、同社会的关系,来抽象地、孤立地谈论“人的价值”。   1.没有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2.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总的讲是个人主义的;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则是集体主义的,首先强调人民的价值,只有在人民的价值中才谈得上个人的价值。   3.“人的价值”解决的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既包含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而且后者是主要的,是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因为有贡献才能有所享受,享受和劳动是不可分的。人类历史上的先进分子都是从强调个人对社会贡献这方面来谈“人的价值”的。今天,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贡献,才是最有价值的。
2023-09-09 12:20:111

什么是行政优异化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2023-09-09 12:21:102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最早见于1936年他与居特曼合写的《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列斐伏尔正是在此书中首次提出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并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系统地建立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列斐伏尔正是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理解和重新解释来引申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在列斐伏尔看来,“异化理论和‘全面的人"的理论仍然是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指针”,但是要通过日常生活批判而使之具体化。异化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通过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阐发,把马克思只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扩大化,扩大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异化无往而不在,表现在生产力、生产、意识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本性的关系,充斥于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应该重视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的琐碎性、重复性和规定性是导致异化的重要原因,他反对将日常生活看作为一个位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领域,而是把它视为独立于经济与政治两个“平台”之外的一个新的“平台”,并且日常生活这个“平台”已经处于比生产更重要的主导性的位置,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压迫的核心地区,是新革命的源泉。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列斐伏尔之所以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渊源,那就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针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机械理解经济因素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列斐伏尔指出:“正如日常生活所表现的那样,经济和意识形态只有在发生革命危机的时刻才能提高到政治意识的水平。……那时候,社会实践中、自发意识中、群众生活和阶级生活中的一切因素都凝结在政治生活上。除了这些时刻外,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便互相分离,甚至分道扬镳。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尤其如此。这时候,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的东西,也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一方面已把经济现实、现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和革命的政治意识等等包容起来;另一方面又将它们掩藏和隐匿起来。所以一定要撕破面纱才能接触真相。这种面纱总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着,不断地再生产着;并且把日常生活内含的更深刻、更高级的本质隐蔽起来。”(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trans,John Moore,Verso,1991,pp?66~67)列斐伏尔看来,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深刻的内容,从一个女人购买半公斤砂糖这一简单的事实,通过逻辑的和历史的分析,最后就能抓住资本主义,抓住国家和历史。这样,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什呈现出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偶然小事;一方面是更为丰富的社会事件。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揭示简单事实的丰富社会内容。
2023-09-09 12:21:181

被应试教育异化得很严重,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是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2023-09-09 12:21:373

临床行为异化

临床行为异化:通过对异化理论的阐述,揭示了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性,从医院管理、医疗体制、医疗技术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异化现象对于临床医生的思维和判断的制约,提出...
2023-09-09 12:22:122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是什么

http://baike.baidu.com/view/3025118.htm百科里的,我觉得差不多。我自己是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理解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的。简言之,就是人被科学技术所控制,一方面一部分人借助科学控制统治另一部分人,另一方面人类本身越来越受科学的奴役。套用现代性的表述,就是人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也就是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愈发生活在一种不确定性当中。
2023-09-09 12:22:231

哪一项是社会异化最基本的表现

人类创造出的东西逐渐统治人类自己。比如人们逐渐沉迷电脑手机,出行离不开汽车。
2023-09-09 12:22:322

3..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费尔巴哈是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这种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在《手稿》结束的写作中表达了对费尔巴哈的“崇高敬意和爱戴”。然而,《手稿》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立即对费尔巴哈展开正面批判。但是深入考察就会发现,黑格尔是站在费尔巴哈后面影响马克思《手稿》时期思想形成的深层逻辑。对马克思《手稿》时期的三大重要概念。即异化劳动、类哲学和感性的深入研究能够说明这一点。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基础上,积极吸收前人关于“异化”思想的合理内核,从经济学的角度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异化概念的发展:1、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国家是最高的伦理实体,包含了抽象化和道德,具有具体的普遍性。黑格尔尤为重视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是上帝在地上的行走,国家的产生弥补了市民社会的缺陷。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具有特殊性的、相互独立的、不具有同一性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而且个体之间是机械的联系而非有机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得不和他人发生关系的联系,这样一来,个体的自私性和趋利性发挥到极致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2、费尔巴哈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是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内核的又一理论表现,而费尔巴哈则在其人本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下,开辟了另一条思维路径,探讨了宗教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只不过是人们意识创造出来的超自然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凌驾于人自身的力量,给人的思想捆上精神枷锁。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2023-09-09 12:22:40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容

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2023-09-09 12:23:46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容

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2023-09-09 12:23:59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9-09 12:24:121

如何理解技术异化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9-09 12:24:561

劳动异化的介绍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2023-09-09 12:25:051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9-09 12:25:401

难题:“马克思的异化、对象化、物化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异化。对象化,又称物化,客体化。是指人通过活动把自己的需求及其满足,表现或体现在对物质对象(客体)的作用上。关于异化的概念是这样的:马克思认为,人需要由大自然获取所需是因为人们需要劳动。工作是一种正面的过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把创造力扩大成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吓人们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却无法让人表现出他们的创造力,亦即人们不但无法在工作中表达自己,反而被异化或疏离。在人们可以发挥人类潜能的环境(共产主义)下,人们与他们的生产活动他们所生产的物品、一起制造产品的同僚以及他们能有所成就之事之间都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异化(alienation)却把这种自然的联系切断了。人们生活变成了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
2023-09-09 12:25:522

劳动异化的概念是谁最早使用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9-09 12:26:001

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是什么?

规定如下: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关于异化劳动:1、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2、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意义: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2、中国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3、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2023-09-09 12:26:301

《社会学精要》重点笔记

因此书专业性较强,仅梳理书中重点如下: 第1章为序言 社会学七大经典作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西麦尔、韦伯、帕累托 第2章 孔德 社会学界一般都承认孔德为“社会学之父”,因为他首先使用了“社会学”这一用语; 孔德一生写过两部主要著作,前期的一部是《实证哲学教程》,后期的一部是《实证主义政治体系》; 孔德的三阶段论是他对社会学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我们迄今所知道的一切基本概念、我们知识的所有分支无不经历如下三个理论阶段:神学的或想象的阶段;玄学的或抽象的阶段;以及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 孔德认为,这三个阶段的过渡具有普遍性逐渐下降、复杂性逐渐上升的特点 尽管有种种缺失,孔德的三阶段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概括方法确是有创见的,也比较能够自圆其说。 孔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科学的分层。他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将学科从下至上分为五层。最低一层为天文学,然后依次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高一层是社会学。 撇开孔德所处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谈,仅就其科学分层的原则而论也是有许多缺点的。 孔德与同时代的激进派不同,支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并认为宗教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 孔德既然主张人类向科学阶段的进步,又怎能去皈依旧的宗教呢?于是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人道教,自称为“伟大的人道教牧师,宇宙宗教的创立者”。他的人道教劝人摒弃自私心理、利己主义,代之以利他主义和爱。 这里用得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在介绍社会学经典作家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这些经典社会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尽管他们的学说后来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著作及其著书立说的方法能够揭示出某些重要的社会性质,其思想至今对我们来说仍是有价值的。”这一评价对孔德来说也是极适当的。 第3章 斯宾塞 斯宾塞是继孔德之后第一位自我意识明确的社会学家 斯宾塞是社会学家中首先使用结构、功能概念的作家,人称结构功能论的开山鼻祖 在斯宾塞的全部社会学思想中,将社会比拟为有机体的思想占了很特殊的地位。他把世间万物分为三类:(1)无机体;(2)有机体;(3)超有机体(super-organic)把人类社会看成超有机体 斯宾塞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将社会形态分为两种类型:军事的和工业的。这一分类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并没有哪个规模较大的社会是仅仅以防卫与进犯为其社会目标的 但是如果去掉这种分类方法中对战争和防卫的过度强调,仅仅看个人、组织、国家的权力关系,这种分类方法还是有价值的。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沿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到双倍复杂、再到三倍复杂的模式发展的。 由于斯宾塞早年研习自然科学,做过工程师,从他的著作中总是可以看出一种努力使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倾向 斯宾塞的另一特点,也许是他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他的“激进个人主义。斯宾塞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而个人比一切社会集合体更为重要。他主张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每个人都具有去做他所愿做的一切事情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其他人同等的自由权利 ”。 第4章 涂尔干 涂尔干是使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 涂尔干认为人是一种欲望永不会满足的动物,因此必须由社会的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 涂尔干提出用一个新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作为研究社会的最基本概念。什么是社会事实?首先,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的总和,而是在社会水平上独立存在着的事实。他坚持认为,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涂尔干把社会类型概括为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两类;他认为古代的、传统的社会是机械的结合,而现代的社会是有机的结合,因此这种区分又成为对社会发展程序的描述。 涂尔干非常重视对社会的道德指导,他因此提出了“集体(共同)意识”。 关于自杀的著作是涂尔干的传世之作,其影响之大以致人们一提起涂尔干的名字就马上联想到他的《论自杀》。 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的主要立论就是,在社会整合程度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当社会整合程度下降时,反常状态(anomie,他创造的新概念)上升,从而使社会反常状态型的自杀率上升。 他不但注意到社会规范太弱或丧失所导致的自杀,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规范过强导致的自杀。由此可见,他希望在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中建立一种平衡,而不是无限制地压抑个人。 第5章 韦伯 韦伯对社会学最直接的贡献在于提出“ 理解的社会学 ”。 用韦伯自己的话来说,“理解的社会学认为个人及其行为是基本单位,是‘原子"……个人是有意义的事物的上限和唯一载体……‘国家"、‘团体"、‘封建主义"等一类概念只不过是人际互动形式的某一类别的名称而已。因此,社会学的任务在于把这些概念毫无例外地还原为‘可以理解"的行为,即个人的行为。” 韦伯认为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研究都应当归结为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研究,以个人及其行为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 韦伯关于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关于权威类型、社会分层的标准及科层制的论述。 韦伯对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宗教的研究,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旨在解答资本主义文化出现于西方的原因,并说明文化价值及其他思想信仰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6章 西麦尔 西麦尔对社会学的最伟大贡献是创立形式社会学以研究人类的互动(interaction)形式。 并提出:“ 社会这一名称不过是指一些由互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 ”他视一切超个人的结构——如国家、部落、家庭、城市等——为人际互动的结晶体,因此研究社会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各种形式。 他的形式社会学后来被发展为微观社会学,专门研究人际互动现象。 西麦尔认为冲突不但存在,而且不会消亡,个人在一个竞争的而不是合作的社会中将更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使其人性变得丰富 第7章 帕累托 帕累托对社会学的基本兴趣集中于人的 非逻辑行为 。 在帕累托的社会分析思想体系之中,最重要的分类概念是剩余(residue)和衍生物(derivation)。 帕累托将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统统视为某种实在因素的衍生物,而“剩余”这一概念则指那些在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背后相对稳定存在着的因素,因此他又称剩余为常数(constant),称衍生物为变量 第8章 库利 他对社会学特别是其中心理学层次(相对于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而言)的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学界的公认。 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库利著作的主要论题,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库利由此创造出一个著名的新概念:“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所谓“镜中自我”是指“如果没有你、他或他们,我将毫无意义” 除“镜中自我”这一概念之外,库利对社会学思想的另一贡献是提出“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这一概念。他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我用首属群体这一概念来表达那种以亲密的面对面的联系与合作为其特征的群体”,“或许对它最简洁的描述就是那被称为‘我们"的群体。” 在库利之后,有些社会学家又提出了“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这一概念,用以指称那种在交换或人际互动中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为其特征的人际关系,如店员与顾客的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等等,但是库利本人并不曾使用过“次属群体”这一概念。 第9章 马克思 马克思一般被视为冲突论的鼻祖 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一大贡献是他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 西方社会学家谈到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时没有不提他的异化理论的。这一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即,(1)生产对象之异化:(2)生产过程之异化(3)自我之异化:(4)社会之异化。 第10章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于1899年,被公认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全书的主要立论是:自有闲阶级产生以来,其主要特征有二,一个是炫耀式的闲暇(conspicuous leisure),一个是炫耀式的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炫耀式的浪费(conspicuous waste) 下层阶级的人只有一种竞争即工作效率的竞争,而上层阶级的竞争是看谁能更彻底地摆脱生产性的工作 金钱价值观的另一典型表现是对机器制品和手工制品的评价。机器制品虽然往往质量并不弱于手工制品,甚至有时还要强些,但其价值总是被贬低。在炫耀式消费的标准看来,前者的价值不如后者。手工劳动由于是一种更浪费的生产方式,因此以炫耀式的浪费的标准来衡量就更有价值、更体面,比机器制品等级更高。 这种将美感与金钱价值联系起来的鉴赏方式对评价者本人来说往往是不自觉的。 第11章 萨姆纳的《习俗》 虽然著作的标题是习俗(folkways),作者在全书中使用更多的一个范畴却是规范(mores,又译民德)。对于二者的关系作者作了下列论述:“规范即是习俗,它是社会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和继承的对社会利益的哲学和伦理学概括。” 全书的一个重要立论是:“ 规范能够使任何事情变成正确的事情,又能够使任何事情不成其为罪恶。 ” 第12章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这是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的一部名著的标题。这部书用了很大篇幅专门论述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知识发生学即产生思想的社会背景一类问题。 曼海姆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下的定义与一般人不同。他指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指在政治冲突中统治阶级一方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回避不利于它的统治的事实时形成的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乌托邦思想则属于阶级冲突中的反对派,即是那些被压迫的群体的意识。他们在思想上有摧毁或改变既存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致使他们不知不觉之中只能看到那些被现存秩序所否定的东西。他们对现存的事物完全不关心,在自己的意念中改变了现存的一切。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对现存状况的判断,而是改变现状的指南。 第13章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 弗罗姆在这本轰动一时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人们确确实实在逃避自由 “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 所谓“逃避自由”就是要逃避这种渺小无力的感觉,这种孤独感,去归属于某种宗教、信仰或一切能把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为此即使放弃自由也在所不惜。 人之逃离自由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以纳粹时代的法西斯主义为其典型;另一种是所谓“自动机式的一致”(automaton conformity),它是在西方民主制度下仍很常见的现象。 弗罗姆指出,当某人说“我想”时,重要的不是看他想的是对是错,而首先在于那是否真是他本人的思想。 他对所谓“积极的(主动的)自由”作了如下论述:“我们相信这里有一个正面的答案,它使自由增长的过程不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人将是自由的但并不孤独,将是充满批判精神的但并不怀疑一切,将是独立的但仍是全人类的有机部分。而达成这一自由人的途径就是去实现自我,去做他自己(being himself)”。 他又指出:“ 所谓积极的自由是由完整的个性的自发活动组成的 ”。 第14章 阿多诺的《权威人格》 阿多诺(Adomo,T.W.)等人合著的《权威人格》是一个大型社会心理学研究项目的分析报告。 这项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时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社会歧视(social discrimination)这一现象。 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一个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种——权威主义的人种——已经形成,其特征为非理性或反理性。这种人是潜在的法西斯主义者,一旦遇到适当的环境便会接受反民主的权威。 第15章 瑞斯曼的《孤独的人群》 在这部不乏创见的著作中,瑞斯曼将人(主要研究对象为美国人)的性格归纳为三种类型: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外在导向型。 传统导向型的人常常会感到他所属的文化社群的压力,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要成为某一种人而是要事事做得十分得体,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羞耻感; 内在导向型的人是从父母或有同等权威的人那里得到心理指导的,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一旦违反这些内心规范将产生的罪恶感; 外在导向型的人获得行为规范的范围远比其他两型为大,他们是宇宙人,在他们的生活中,熟人和生人的界限已经打破,他们可以同任何人达到表面的亲热。他们不像内在导向型的人那样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内心的规范,“在外就像在家里一样”(at home abroad),而是四海为家却又无家可归(at home every where and nowhere),占据他们内心的是一种焦虑感。 《孤独的人群》一书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在于如何对社会现象作抽象的分析和概括。 第16章 达伦道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达伦道夫(Dahrendorf,R.)是著名的冲突学派社会学家,他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一书中探讨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分析了自马克思时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变迁以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西方社会现实两相对照的得失。 达伦道夫在概括地叙述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之后,又描述了工业社会自马克思时代之后发生的社会变迁。 马克思之后又出现了前苏联这样的工业社会,达伦道夫认为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只是工业社会的多种形态之一,按照这个逻辑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只有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还是一切工业社会都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又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 第17章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 丹尼·贝尔在这一著作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自一百五十年前(该书出版于1961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所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还剩下了些什么? 一般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共同态度:接受福利国家,倾向于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政治多元化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时代结束了 第18章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是一部十分怪异的社会学著作。这部著作思想犀利,出人意表,其中既有常人见不到的洞见,又有不少偏激之处。作者是一位冲突学派社会学家(阶级论者),冲突论的思想是全书的基调。 柯林斯的著作一上来就猛烈地揭发关于教育的种种神话。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现代化理论中关于西方社会正在从一个看重继承(aion)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看重成绩(achievement)的社会的说法。 第20章 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五种:(1)调查;(2)实验;(3)内容分析;(4)深入个案研究;(5)观察与民族学方法。 五种方法中前三种属于定量的(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第四、五两种属于定性的(qualitative,或定质的)研究方法。 所谓定性方法是指研究只重对象的性质,如贫困与富裕、喜爱与憎恶等; 而定量方法则指研究除了注重对象的性质,还设法度量这些性质,如在研究贫困与富裕时用收入这一指标对之加以度量,在研究喜爱与憎恶时用某种经过特别设计的尺度对之加以度量(如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不太喜欢、很不喜欢这一包括四个取值的尺度来度量喜爱的程度)。
2023-09-09 12:26:401

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看大学生异化消费行为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我们迎来了新的消费时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丰富和保障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腐蚀、瓦解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异化消费。异化消费对大学生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单向度的人;大学生;异化消费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在物质领域把人变成经济动物,把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体是否幸福和自由的标准,导致个人丧失批判性、否定性,被动的接受现实价值观念,在消费领域成为单向度的人;在文化领域,大肆宣传娱乐性、和享受性,使个体的精神领域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使得消费性文化盛行。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得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手段越来越新颖,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和网络等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私人空间,灌输他们的统治思想,从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在如今物质生活丰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消费时代的影响和冲击,产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即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马尔库塞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手段,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却成为了人们补偿劳动失去自由的手段,也是人们逃避现实的艰辛和不幸的方式,统治阶级通过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使消费成为新的社会控制手段。它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造成了人们对物质的极端尊崇和全社会的奢靡浪费之风,导致了人的价值取向的错位,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一、大学生异化消费的表现   (一)消费目的异化   大学生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客观需要出发,购买适当的商品和服务。但有些大学生却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的角度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们所关心的是对商品或服务占有的满足欲以及所带来的成就感。大学生消费目的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盲目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时尚性消费。比如,大学生争相攀比购买某一价格昂贵的品牌手机,拥有这一手机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先进的通讯设备,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炫耀的资本,有的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买不起这款手机的而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这种现象,在马尔库塞看来属于虚假消费,即仅仅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需要。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本来目的是及时地与他人沟通,但现在却附加了如此多的其他“用途”,而且正是这些其他用途才是大学生购机的主要目的,如此一来,本末倒置,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技术和消费牵着鼻子走,为了得到而得到,殊不知自己的真正需求已经被完全忽略,因此错过了生活中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二)消费行为异化   消费对象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是通过消费行为来实现的,消费行为的本义也就在于实现需要,但异化了的消费行为违背了消费行为的初衷,损害了消费主体、客体及环境等。   大学生受“我买故我在”的思维的影响,超越自身条件和能力过度地消费、无节制地消费,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费,有的甚至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学生从高中笼子里的“囚鸟”变成自由的大雁,大多缺乏理财意识,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进行合理消费,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时常发生,购买了许多没有用途的商品和服务,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再有,很多大学生从农村到城市上学,看到城市商业区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计划自己的承受能力肆意购买;亦或是羡慕其他同学拥有的东西,自己也要得到,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攀比购买。这些消费行为表明大学生不能独立支配自己的消费意识,盲目跟风、失去个性,从而成为商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这就是理性内部所蕴含的否定性向度从显性走向了潜在性,也就是单向度思维的胜利。   大学生的消费异化行为还表现为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在当今的消费时代,精神生活被文化快餐所吞噬了,人的精神世界变得非常的贫乏,文化快餐以时尚、幸福、个性、成功等为名义横扫一切“霸权”,殊不知,看似自由、快乐,其实人被物所支配和操纵着。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花费在买衣服、与同学聚餐、游戏、KTV上的费用远远大于购买图书或参加各种能提升自己能力的培训上的费用。大学里的享乐主义蔚然成风,大学生被物所主宰和奴役,自己还乐在其中。   (三)消费环境异化   消费环境的异化,指消费环境由本应有利于主体的消费,异化为不利于、甚至有害于主体的消费。人为因素造成的消费环境的异化在社会生活表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尤其以大众传媒最为突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消费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等,这些新型的购物方式不仅时尚而且便利,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这种方式对于有知识、懂技术、走在流行前沿的大学生来说更是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据CNNIC于2008年1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上网购物的大学生总数已达到49.3%。大学生真的很需要网络购物或需要从网络上频频购物吗?其实打开互联网,你就可以发现,即使不进入购物网站的页面中,任何一个其他网站的页面也会时不时的弹出购物的广告,即便大学生在登录其他网站也有可能被无孔不入的消费广告吸引过去,从而增加购物的几率。更有甚者迷恋网络购物,即使没有特别需要的东西,也会为了尝试这种新鲜的购物方式而购物。马尔库塞认为,文化成为资本逐利的重要工具是就广告,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大学生很难从中自拔,这是技术文明的负面效应,是人被物化的重要特征。   二、针对大学生异化消费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大学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大学生所处的阶段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需要家庭给予资助,所以,在消费前应充分考虑到消费的必要性,以免给家庭带来过大的负担。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自己制定消费计划的习惯,合理利用自己的生活费。这样做不仅可以规划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开支,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财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高尚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大学生之所以走向异化消费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消费误区,大多是因为自身没有更高尚的精神支柱做指导。因此,大学生平时应有意识的多培养高尚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待消费时代各种诱惑,保持批判性和否定性,知道生活中能带给自己带来真正动力和自信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能力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浮躁的消费环境中不轻易的迷失自我,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   (三)社会应净化消费环境,树立良好的消费风气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观和信念决定了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国家、社会以及各类商业、传媒单位也都有义务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而不是放任大学生的异化消费行为,甚至是助长其不合理消费的行为及理念。学校和社会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合理消费的习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消费需求,从而减少非理性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陈玉霞.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消费异化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探讨,2008(03).   [3] 李作清.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看我国消费文化发展[J].世纪桥,2011(11).   [4] 赵亚萍.异化消费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18).
2023-09-09 12:27:13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如何比较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一、从“审美性生产”模式到“审美—生命维持性生产”模式对于终生追求人类解放之理想的马克思恩格斯来说,说明人类的现实生存状况即私有制是如何形成的,并由之而引伸出从现实状况中解放的可能性,是其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维度。不论他们在不同时期进行的这种说明在出发点上有何种根本性的不同,但任何这类说明在一个基本点上都有共同性,那就是人类是如何进入这种非其所欲的私有制条件下的生存状况的,这种生存状况中是如何包含着解放的可能性的。为便于行文,本文将这类说明一般地统称为“异化”理论。马克思最早的一个完整的异化理论样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这部著作中的异化理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想指出其中的理论缺陷,以说明马克思转变理论立场的必要性。其理论逻辑上的主要缺陷是循环论证,即从预设私有制出发,说明异化何以可能,又从异化来说明私有制的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本人已意识到了论证的不完整性,并对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过某种考虑[1]。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对斯密和穆勒的观点进行评论时,二人所论及的分工和交换这一问题,引起了他的很大兴趣。他写道:“考察分工和交换是很有意思的”[2]。但这种兴趣并不表明马克思在此要从考察分工和交换来解决它所遇到的循环论证的困难,因为这里仍然视“分工和交换是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3],仍然认为“分工和交换是私有财产的形式”[4],而未达到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样,从分工去说明私有财产之起源。但无论如何,这里对分工与私有制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理解,仍是令人感兴趣的,只是在这里是把分工理解为私有制指表现形式,而不是其根源。但要能达到后一种理解,即从分工的后果上探讨私有财产的起源,就必须对生产劳动的实质有新的理解,看到生产劳动首先作为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所不得不从事的活动的自然必然性。而这又需要一种对于人的本质有一种不同于类存在物的新的理解作为出发点,这一出发点应当能指明劳动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的首要性。这一出发点的转换,也意味着突破德国哲学的传统,从另一视角审视所面临的问题。这一视角的转换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的。这包括在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的视角转换:一是对生产劳动的理解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把劳动比作艺术家的创造性生产”[5]的“审美性生产”[6]模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可称之为“审美-生命维持”二重性生产模式[7]的转换;另一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人”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转换。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换,才可能对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作出完全不同的理解。我们看到,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但对生产劳动之“生命维持”功能之首要性的肯定,却并不意味着对“审美性生产”的完全放弃,而是形成了一种“审美—生命维持”的二重性的生产模式[9]。记住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的理解马克思很重要,我们在后面还会再回到这一点上来。这里有必要对广松文章中关于马克思思想转变原因的观点作一回应。广松写道:“如果将恩格斯的文章与马克思修正、增补的文章进行比较的话,能够发现两人的见解中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直接了当地说,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明显落后于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出自恩格斯的独创性见解,而马克思则像恩格斯进行了学习这些情况。”[10]应该承认,广松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前后的各自的思想发展理路所作的论证具有相当的坚实性,对于我们深入、全面的理解二人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还是不敢苟同广松的结论。因为从广松所提供的论据中我们并不能够得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完全依赖于向恩格斯的学习的结论来。我非常同意张一兵教授的观点,即“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是谁创立的这个问题上,……必须依据整个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史的完整情况和他们各自内在的理论逻辑的具体形成过程来加以判断”[11]。这里我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补充一点论据。这就是广松的论证中关于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转变的考察,似乎只注意到了恩格斯的影响,而忽略掉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影响。强调以往所忽视的恩格斯的影响,自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除了马克思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外,法国唯物主义这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决不能忽视的。对此,科尔纽通过他的研究指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这一个阶段,对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法国社会主义。马克思全面研究了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法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的学说和观点,并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环境对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2]正是通过对18世纪唯物主义学说的研究,马克思对于自然、物质利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看法:“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他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他们之间的现实的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因此……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13]因而,对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转变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不仅有恩格斯的影响,而且更有体现于《神圣家族》中法国唯物主义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是在马克思思想内在逻辑(内在矛盾)的基础上,通过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才有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前已指出,马克思对于分工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早已有所认识,只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将分工视作私有制的表现形式的,即是从私有制来说明分工的,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则转换了方向,要从分工来说明私有制。这一转变,从理论内容的前提上来看,从“审美性生产”模式到“审美—生命维持性生产”模式,从“类存在物”到“现实的个人”,不啻是哲学观念的一种根本性转换。但若从纯粹的逻辑形式上看,这种转变则只是一种逻辑项之间关系的颠倒,因而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是有着很大的关联性的,从而也是不难理解其间的发展线索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由于马克思认识到分工是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即“分工,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从分工来说明私有制的起源,便构成了一种唯物主义的逻辑。这种说明的具体逻辑是,首先,“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14]进而,“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15],这样,便产生了所有制,“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结论便是,“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6]显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异化或私有制的说明,消除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德国唯心主义的残余影响,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二、分工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双重桎梏但用分工理论中介异化理论或用分工说明私有制的起源,在消除了原先人的类本质异化理论的同时,却产生了一个原先异化理论中不曾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既然私有制或异化是分工发展的结果,既然二者是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方面的表达,那么,克服异化或消灭私有制,便要求同时消灭分工,即“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伍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17]。但仔细考察,不难发现,作为活动的分工与作为活动的产品的私有制,并非是可以等同之物。私有制是一种社会关系,而分工则不仅有社会关系一面,而且还有与生产力相关的技术的一面。私有制可以通过各个人联合成真正的共同体而得到消灭,即“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18]。但分工的消灭却没有如此简单。所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地探讨了消灭旧式分工的方式,那就是那段著名的经常受人诟病的话:“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9]这段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国内一位学者讥讽为一种试图通过使每个人都成为“多面手”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并认为这还是后来的“五七”道路的理论源头。的确,这段话今天已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地看待了,马克思加上的“晚饭后从事批判”,亦被广松认为是“将该部分的文章改成故意开玩笑的语气”[20]。但是,对于在未来社会里如何消灭分工,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却是马克思终生都在严肃地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实现自主劳动或自由的问题,亦即以何种模式理解物质生产劳动的问题。事实上,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设想过劳动如何成为自主的劳动。他设想条件有二个,一是劳动的社会化,一是科学化,即科学的普遍应用。但在这部著作中,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即从工作日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长上来考虑此一问题。只是在《资本论》最后手稿中,才将物质生产劳动和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划分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个领域,而物质生产这个必然王国对于自由发展的作用只在于为自由王国提供基础,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减少工作日,增加自由时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分工所造成的桎梏人的自由发展的后果,是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考察的,即一方面,他们是从分工作造成的社会关系层面的变化即私有制的形成来看的,但与此同时,他们还敏锐地看到了分工后果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各个人的活动领域的局限化、片面化、抽象化。他们写道:“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它被迫从使的某种活动的最为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21]但在这里,更多地还是没将两个方面区分开来。而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分工自身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对蒲鲁东的批判中,他写道:“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22]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考察中,马克思则将两个方面明确地区别了开来。在这里,他指出,分工使得“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23],“局部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它的片面性甚至缺陷就成了他的优点”[24]。更有甚者,“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这样,梅涅尼·阿格里巴把人说成只是人体的一个片断这种荒谬的寓言就实现了”[25]。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26]而分工之得到如此程度的发展,则在于通过对劳动的分解,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27]。总之,分工使是生产劳动过程合理化的最重要手段,同时,分工自身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自动地解决,而须另求解决的途径。三、马克思与韦伯和卢卡奇马克思对于分工的技术层面所导致的人的自由发展受桎梏的状况的考察,可引发出一些重要的思考。譬如,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兴起中技术理性作用的分析,是否对马克思是不存在的,而只是为韦伯所专有。进而,从卢卡奇开始的将工具理性分析引入批判理论,是否完全背离马克思的方法,都值得重新认真考虑。前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与韦伯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关系问题,已有过不计其数的研究,——因为“自从有了对韦伯的诠释,这种诠释便致力于澄清韦伯与马克思的关系”[28]——笔者无力也不欲在此对这一关系展开讨论,而只是想指出,那种试图把马克思与韦伯简单地、非此即彼地对立起来的看法,特别是以为合理化分析只为韦伯所具有,而马克思则对此未有涉及的论点,恐怕是站不住脚的。笔者以为,诚然,合理化在韦伯那里扮演了非同寻常的脚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马克思这里就不存在此类分析。前面的讨论表明了,在马克思那里也有着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只是这方面的问题在马克思那里并不占主要地位罢了。事实上,韦伯也肯定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合理的企业资本主义历史上的无法回避性”[29]。因此,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令人欣喜的是,已有国内学者作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30]。与前一问题密切相关,后一问题涉及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综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韦伯的合理化理论的合法性问题,即他对两种理论的整合是否逻辑上自洽,是否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对此,人们有着十分不同的评价。一些人对此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另一些人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哈贝马斯指出,“与马克思以及韦伯相比较,卢卡奇的真正贡献在于,它能够同时从物化和合理化双重角度来考察社会劳动领域与生活世界语境的分离过程。”[31]而“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和韦伯的分析之间的联系没有任何牵强的地方”[32]。顾忠华则认为,“无论如何,就我们所关心的主题而言,卢卡奇以独特的方式会通了马克思与韦伯两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33]显然,再重新考察马克思与韦伯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以应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综合马克思与韦伯理论的工作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做出新的评价。
2023-09-09 12:27:251

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划分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三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如何理解:一、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有些学者在论述今天人们的活动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似乎都是以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根据的。但是,他们对马克思的理论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只是抓住“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这些词句,而不是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甚至不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意义。  其实,“自由”这一术语,可以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可以是三种不同的概念。  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其相对的概念是“必然”。在认识论中,“必然”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运动规律,“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这种认识来改造客观世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455恩格斯这里讲的“自由”,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人们还把人不能认识必然因而在实践上带有盲目性的状态称之为处于“必然王国”之中,把人认识了必然并利用这种认识来改造世界的状态称之为处于“自由王国”之中。在认识论的视域中,人类在任何阶段都获得了某种自由,生活于自由王国之中,但这种自由王国是相对的。我们不能把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历史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必然王国时期和自由王国时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人类总是既自由又不自由,同时生活于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之中。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进步,只是表现为自由王国领域的不断扩大,即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二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其相对的概念是“纪律”、“统治”、“奴役”、“压迫”、“专制”、“独裁”等,相近的概念是“民主”。当人们说“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时,这里的“自由”就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指一定的社会赋予人们能够从事某些活动的权力,这种权力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自由主要由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因而统治阶级本身具有最大的自由。社会革命,就是新的阶级通过革命打破旧的阶级的统治、压迫,获得自己的自由。在政治学的视域中,不能把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不自由”和“自由”两个时期,也不能简单地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从“自由”到“不自由”再到“自由”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因为在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人们总是有某种具体的自由,又有某种具体的不自由。  当指出,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的“自由”概念,既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也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可称之为“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其对立的概念是“异化”。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自由和异化理论(这一点下文再讨论),“自由全面发展”的概念总是相对于“异化”概念而言的。人不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异化;消除异化,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用“异化”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术语来指称人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存状态。“异化”是指人们的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而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劳动不是第一需要、不是目的而是谋生的手段;人们的活动被限制在一定的领域;人们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而是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自由全面发展”则是指人们的另一种生存状态:人们活动的最高目的是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劳动成为第一需要,人们的活动不再被限制在某种特殊的领域,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人们不再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控制,而是能够支配驾驭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人的能力由此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存状态时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85“自由”是与“自愿”、“自主”同等的概念,自由发展也可以看成是自愿发展、自主发展,与人的“依赖性”、“被迫性”相对立。不过,这里的“自愿”、“自主”不能从法律的意义上来理解,而必须从“生存论”的意义上来理解。雇佣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他们从事某种职业,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完全自愿、自主的行为,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这样做。但从“生存论”意义上来说,这种行为是被迫的行为,是被自己的生活条件迫使的行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这种个人自由也是最彻底地取消任何个人自由,而使个性完全屈从于这样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采取物的权力的形式,而且是极其强大的物,离开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本身而独立的物。”[3]160-161同样,资本家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看也是自愿、自主、自由的行为,但从“生存论”意义上看,他的行为并非如此,因为他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受资本的驱使,是资本的奴隶。从“生存论”意义来说,只有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需要而是出于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的内在需要的行为才是自愿、自主、自由的行为。“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也是同等的概念,自由发展也就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必定是自由发展。“自由发展”着重从人的活动目的、意愿来说明人的生存状态,而“全面发展”则着重从人的能力发展的结果来说明人的生存状态。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全面发展”只能是“自由发展”的结果,没有自由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必定表现为全面发展,没有全面发展也就谈不上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什么都行、什么都会,而只能理解为自由发展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生存论”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我们的教育方针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不能混为一谈。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还不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由一定的阶级、政党、国家制定的,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在这里,能力的发展还不是表现为目的而是表现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活动,也是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从“生存论”的视野来看,无论是培养者还是被培养者,所从事的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活动,他们的能力的发展还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还不是真正自由发展的结果。在“生存论”视域中,“异化”和“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个根本不同性质的状态,从前者到后者是人的生存状态的质的飞跃,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生存论”意义上的“必然王国”是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自由王国”是人类生存的高级状态,是自觉、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状态。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4]926必然王国的终结和自由王国的开始是人类告别“史前时期”而进入人类自觉地创造历史的时期。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指‘资产阶级社会"——引者注)而告终。”[5]33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633-634正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就可以明白,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成今天人们活动的目的并不合适。二、马克思是否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许多人之所以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成今天人们活动的目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区分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误把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理论当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若以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人们当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今天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类本质”,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些人在对待马克思的思想时,常常缺乏历史的观点,以为马克思就是马克思,马克思一直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事实是,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转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曾经有个“理想主义”阶段,有个“黑格尔主义”阶段,还有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在这些阶段上,马克思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843~1844年,马克思的思想处于“费尔巴哈派”阶段,在人本主义的视野中考察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论集中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同费尔巴哈一样,这时的马克思设定了人的“类本质”。与费尔巴哈不同的只是,他把“自由自觉的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在设定人的“类本质”的同时也就设定了人的“存在”与“类本质”的矛盾,并将这一矛盾视为“人本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在一定阶段上表现为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的分离,这时人的“存在”是一种异化的存在;在另一阶段上表现为人的“存在”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人的异化得到克服,人成为人,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共产主义就是人的异化状态得以克服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其实,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已经包含了来源于黑格尔的某种历史性的观点。人的异化状态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必须经过人的“存在”和人的“类本质”的矛盾的自身发展,才能达到否定的否定,即达到人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就是共产主义阶段(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私有制、阶级、国家已经消灭,人和自然、个体和“类”之间的冲突已经消除。因此,根据马克思的这一历史性观点,也不能说我们今天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经过“人本身”的矛盾的发展,我们才能实现人向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同时消除作为异化结果的私有制,进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845年,马克思超越了人本主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评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时说:“它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2]298“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2]299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这一批评,实际上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种自我批评,是对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5]34。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最根本的是研究立场的转变,或研究出发点的转变。人本主义从头脑出发、从想象的人出发、从设想的原则出发,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抛弃了对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存在”与“类本质”的矛盾的设定,从历史事实本身出发来观察历史、观察人的发展,不再把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这一设想出来的矛盾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是把人类生产所包含的真实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从现实生活出发来思考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状态。人为了生活,就必须有物质生活资料,而为了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生产。生产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是怎样的,是由他的生产决定的,不能离开生产去说明人是什么。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是怎样的,不仅要看他生产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在什么样的关系下进行生产。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的存在没有人和非人的区别,只有这种人和那种人的区别,这一阶段上的人和那一阶段上的人的区别。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不存在人应当是什么或是怎样的问题。从人的生活的历史条件来看人的生存状态,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在私有制、分工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人们的生存状态是异化的。异化不再被理解为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的分离,而是看成由人们生存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一种生存状态。异化不再被抽象地看成是“不好”和应当加以消灭的东西,而是看成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一定生活条件决定的人的生存状态,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85异化当然是要消灭的,但不能靠头脑来消灭,而是依赖于人们现实生活条件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分工的消灭,个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的消除,是消除异化的基本历史条件。这个历史条件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提供的。马克思曾把人类生存状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的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并说:“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104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异化的发展为异化的消除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着条件。以上说明,在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上,存在着“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存在着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我们只能让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回到当代”,即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当代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三、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条件能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看,人的生存状态取决于人的生存条件。只要生产力还不发达,只要人们还生活于私有制、分工的社会中,只要劳动还是作为谋生手段而不是人的第一需要,只要能力的发展还不是目的而是谋生手段,只要社会还存在着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对立,只要人们的联合还是自发的而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人们的生存状态就是异化的而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反,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达,并在此基础上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彻底消灭了个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彻底消灭了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人们才能摆脱异化的生存状态而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那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条件如何呢?相对不发达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基本历史条件。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谋生”或“谋富”是人们活动的目的,劳动是“谋生”或“谋富”的手段。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为了“脱贫致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当人们还在为“谋生”、“谋富”而活动时,他们的生存状态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把人们的“恶”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这是它的活力之所在,也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丑恶、腐败等消极现象。市场经济使人们获得了个人的独立性而又成为物的奴隶。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进入市场,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作为谋生的手段,人们不得不从事某种职业,或者是一个农民,或者是一个工人、企业主,或者是一个教师、官员,等等。总之,人的活动还被限于固定的领域,人的才能还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市场经济本身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在他之外的、独立于他的、控制着他的异己的力量。同时,个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冲突,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贪污腐败蔓延等丑恶现象。我们的某些理论家喜欢生活于幻想之中,完全不顾社会生活的现实。他们“赞同”历史唯物主义,却不肯从事实出发去思考问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是分离的。他们赞同改革开放,赞同市场经济,赞同发展资本等等,但他们又说这些都是为了使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逻辑的荒谬程度不亚于说:我们培养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让他不当足球运动员,我们招工人是为了让他不当工人,我们提干部是为了让他不当干部,等等。反过来说,他们陷于这样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们要让农民自由全面发展,却要他们束缚于土地上,多种地,多打粮!我们要让工人自由全面发展,却要他们在车间里长时间地重复机械的动作!我们要让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却要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走高考的独木桥!前段时间网上有消息称,台湾150名教授联名要求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停止剥削工人”,虽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却是脱离现实的。要求郭台铭“停止剥削工人”,就等于要求他不当老板。我们只能要求人们当一个好农民、好工人、好老板、好干部、好学生、好教师、好演员、好警察,却不能要求他们不当农民、工人、学生、老板、干部、教师、演员、警察。什么是“好”?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多创造财富等等;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国家、阶级、民族的利益。然而,在“生存论”的视野中,不管他们干得好与坏,只要还有职业化,还有工作的固定化,还有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还在追求个别利益或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他们的发展就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实践方面提倡劳动致富,见面“恭喜发财”,然而在“生存论”的视野中,不论人们是劳动致富还是剥削致富,只要追求致富,他的生存状态就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去评价事物的好与坏。我们不能抽象地说奴隶制不好,私有制不好,资本不好,剥削不好,战争不好,等等。它们本身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们有自身存在的理由,有促进历史进步的一面。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去评价异化与自由全面发展的好与坏,不能抽象地说异化不好,自由全面发展好。我们只能说,在一定的生存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是异化的;在另一种生存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从人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高级的生存状态。人们的生存条件是历史运动的客观结果,是不能由人们随意选择的。人们不可能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和存在着私有制、分工的历史条件下选择自由全面发展,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私有制、分工的彻底消灭,人们将必然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
2023-09-09 12:27:351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异化吗

“异化是否是资本主义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遭到了质疑,问题的焦点实际是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异化形式和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对异化和社会主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异化之界定 异化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开始于德国古典哲学,其特定的哲学内涵是,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支配或危害主体自身,其分析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对立的关系。 黑格尔第一次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他在《精神现象学》中讲到:“异化的本原是客观精神。精神是唯一能动的东西,它创造出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身的对象化,“这个对象就其对象性的形式而言是被动的不自由的,所以它们又是精神的对立面和异化”。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主体,其在自身的运动中不断对象化、异化为他物。绝对精神为何对象化为他物?黑格尔认为:“精神就是这种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这样,原来没有经验的东西才呈现出它的现实性和真理性,才是意识的财产。”由此可见,黑格尔用异化概念来描述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他认为,作为世界最高原则的绝对 精神具有唯一的能动性,它在运动中异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后来又扬弃这种异化,在人类意识中返回到绝对精神自身,获得最高的自由。可以说异化思想“孕育了黑格尔整个体系的诞生”,它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因素,但其却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异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事实的分析和批判,将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的理论,用异化劳动去批判私有制。异化就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和颠倒关系,是主客体的颠倒,集中体现为以物的形式掩盖下的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异化是主体在其对象化活动中,产生出与自己对立的、异己的力量的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作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社会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 在对异化的理解中,我们至少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异化不同于对象化。所谓劳动的对象化是劳动物化在对象中,是劳动的实现过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由此可见,人要生存就要从事劳动活动,就要有对象化。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中性的概念,具有普遍性,其与具体的社会历...
2023-09-09 12:27:43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有什么异同

简单地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唯物的辩证法。而黑格尔的哲学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联系的、发展的,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是强调“绝对观念”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即是主观的运动、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立是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内容,给辩证法的内容,加上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在此基础上,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09-09 12:27:523

“四重异化”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很抱歉,我并不知道“四重异化”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因此无法给出客观、详细的答案。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信息或背景,我将非常乐意帮助您回答问题。
2023-09-09 12:28:152

急问: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与联系?

考公务员啊,头晕的问题
2023-09-09 12:28:264

你如何评价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精彩的喜剧冲突张生、莺莺、红娘三人间因为性格差异造成许多误会冲突,如闹简、赖简等情节。这种冲突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同时通过冲突刻画了人物,推进了故事情节。2.成功的心理描写剧中对莺莺的心理描写尤为成功。王实甫在描写莺莺的心理活动的时候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利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2)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应来描写人物心理;(3)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描写心理;(4)借鉴古代文学艺术传统方法刻画人物心理。3.雅俗共赏的语言《西厢记》语言的成就历来为人称道,这主要表现在:(1)善于熔铸古典诗词进入曲词,如《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曲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2)能够吸收群众口语,如《长亭送别》中《叨叨令》《快活三》等曲运用了大量的俗语和口语。4.独特新颖的体制《西厢记》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个角色独唱到底的通例,以每本四折为基础,以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表现崔张的爱情故事。这种安排还使得主要角色都有演唱,对刻画人物性格意义重大。
2023-09-09 12:20:211

短跑起跑有哪几种方式

最初的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采取任意的姿势起跑,现在盛行的蹲踞式起跑姿势是1887年出现的,1927年又出现了起跑器。随着短跑技术和运动器材的发展,比赛成绩随之迅速提高。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首次规定选手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并使用助跑器,此外还划分了跑道,一套较为健全的比赛规则被确立下来。短跑规则规定,在比赛中必须采用蹲距式起跑的方法,起跑时必须使用起跑器。起跑器的安装方法一般有普通式、接近式和拉长式三种.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优秀短跑运动员都采用普通式。身材高大,小腿较长,腿部力量强的人可采用拉长式。身材矮小,小腿较短,腿部力量较弱的人可选用接近式。
2023-09-09 12:20:213

股票期权和权证有什么区别?

权证和股票期权的基本差别在于:1、标准化程度不同,个股期权是由交易所设计的标准化合约;权证是非标准化合约,由发行人自行设计合约要素,除由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或大股东等主体单独发行外,还可以与可分离交易可转债一起发行。2、发行主体不同,个股期权没有发行人,合约条款由交易所设计,市场参与者在支付足够保证金的前提下都可以开仓卖出期权;权证则必须有特定发行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或大股东等第三方。3、有效期,权证的有效期一般是在一年以上,而股票期权的有效期一般是在一年以内。4、卖空,权证的交易通畅不允许卖空,而股票期权在交易中,投资者可以自由卖空。5.第三方结算,在权证的结算是在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进行,而股票期权的结算,是由独立买卖双方的专业结算机构进行结算。6.做市商,权证的做市义务通常有发行人自行承担,而股票期权的做市商必须是经过交易所正式授权。
2023-09-09 12:20:215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详解(一文看懂)

一、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有哪些?(一)企业所得税优惠(二)个人所得税优惠根据财税〔2015〕116号文件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时,个人股东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股东一次缴纳个人所得税确有困难的,可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并将有关资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个人获得股权奖励时,参照所获股权的公允价值,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个人一次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可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是什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企业申请认定时须注册成立一年以上;(二)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五)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六)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应达到相应要求。(八)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三、企业如何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按要求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通过网络系统提交至认定机构,并向认定机构提交下列书面材料: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在线打印并签名、加盖企业公章);2. 证明企业依法成立的《营业执照》等相关注册登记证件的复印件;3. 知识产权相关材料(知识产权证书及反映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参与制定标准情况等)、科研项目立项证明(已验收或结题项目需附验收或结题报告)、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与转化形式、应用成效的逐项说明)、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总体情况与四项指标符合情况的具体说明)等相关材料;4. 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指标的具体说明,相关的生产批文、认证认可和资质证书、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材料;5. 企业职工和科技人员情况说明材料,包括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人数、人员学历结构、科技人员名单及其工作岗位等;6. 经具有资质并符合《工作指引》相关条件的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下同)研究开发费用、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或鉴证报告,并附研究开发活动说明材料;7. 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8. 近三个会计年度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包括主表及附表)。对涉密企业,须将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材料做脱密处理,确保涉密信息安全。四、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还需经过税务机关审批才能享受税收优惠吗?为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税务总局2015年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76号),明确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一律实行备案管理方式。因此,企业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不需经过税务机关审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76号的要求备案即可。五、被认定为高企后,还需年审吗?企业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后,在资格有效期内不需要年审,但应每年5月底前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填报上一年度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经营收入等年度发展情况报表。六、哪些情况将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认定机构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一)在申请认定过程中存在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的;(二)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三)未按期报告与认定条件有关重大变化情况,或累计两年未填报年度发展情况报表的。七、企业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如何处理?对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由认定机构通知税务机关按《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规定,追缴其自发生《认定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重大安全等应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行为之日所属年度起已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八、 高新技术企业被取消资格后,当年可以重新申请认定吗?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无论何种原因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当年不得再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九、高新技术企业发生更名或与认定条件有关的重大变化的,需履行什么手续?高新技术企业发生更名或与认定条件有关的重大变化(如分立、合并、重组以及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等),应在三个月内向认定机构报告。经认定机构审核符合认定条件的,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不变,对于企业更名的,重新核发认定证书,编号与有效期不变;不符合认定条件的,自更名或条件变化年度起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十、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重新认定吗?为减轻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重复认定的负担,《认定办法》明确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整体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完成迁移的,其资格继续有效;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部分搬迁的,由迁入地认定机构按照认定办法重新认定。高新技术的概念高新技术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以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空间科学与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与光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技术、材料科学与新材料技术、生态科学与环境保护技术以及其他在传统学科和传统技术基础上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等一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国际上对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认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产品的销售额中RGD(研究与开发)支出所占的比重;2、科学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3、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是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4、产品主要技术必须包括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它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需要高额投资、且伴随高风险和高收益;高新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周期短且产业一般呈高速增长态势;学科带动性较强、多为交叉学科综合而成;具有高度的战略重要性、是国际军事竞争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活动推荐:天天超低价 好课低至五折 最高优惠500元
2023-09-09 12:20:221

废土深海探险队的队伍怎么退出

不能退出。《明日之后》是一款废土世界下的人类生存手游。在游戏中废土深海探险队的多人组队可共享队伍步数和奖励,一经组队不可退出和换队,个人或队伍的探索点数达到指定数量即可获得对应奖励。
2023-09-09 12:20:231

只有妈妈在家算留守儿童吗?

从意义上说却是不算留守儿童,长期父亲不在家跟单亲家庭相差不大,孩子3岁以前跟妈妈亲的多,妈妈陪伴的也多,但是父亲长期缺席,对孩子并不好。
2023-09-09 12:20:246

《蜀道难》全篇课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023-09-09 12:20:2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
2023-09-09 12:20:181

征服海洋的深渊是怎样的?

“万丈深渊”是用来形容深之过极的一句俗语。世界上真有这等深的地方?从数学上讲,万丈就是3万米。当今世界,如此深之莫及的地方,显然没有。不过,要说“万米深渊”却有几处,世界上著名的六大海沟就可称为万米之渊,其中,位于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可为“万米深渊”之最。这是一条长2550千米,宽70千米,大部分地方在万米以上的海沟,它像一段弧形的弓,深嵌在马里亚纳群岛东侧的地壳之中。它的最大深度为11034米,被命名为“挑战者深坑”,以号召那些英勇无畏的探险家们向它挑战。随着“挑战者深坑”的发现,世界上探测最深之渊的工作,也像极地探险那样,掀起一场“探深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的首次载入深潜活动。这是一次出生入死的冒险行动,尽管潜水者有着12厘米厚的硬壁潜水舱“保驾”,但要闯过万米以下、每平方厘米都要承受11000多个大气压的威胁,的确令人心惊胆颤。万一出一点纰漏,轻者潜艇损坏,重者连人带物都会压成“肉饼”。美国的两位科学家比卡特和华尔什于1960年1月23日,乘“的里雅斯特号”开始水下探险。通过小心翼翼的长时潜行,最后到达了世界的最深点——挑战者深坑的底部,然后又安全返回海面。这是世界海洋探险史上的重大事件,成为人类揭示深海秘密的开端。然而,你可知道,这一刻的到来,又是多少探险家的艰辛努力与牺牲换来的呢?海底难测在地理知识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大海的边界和深度是不难回答的。可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这却是个难题。唐朝诗人白居易以传奇式手笔描绘大好河山,面对神秘莫测的海洋,却只能迷茫地感叹:“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其实,何止一个白居易,几千年来,多少人发出呼喊:茫茫沧海,界在哪里?底在何方?为此,又流传着多少诱人的传说,“海底龙宫”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一些勇敢的智士,曾为此进行过千百次的探险,当他们失败时,往往又给海洋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地球上掀起一股海洋探险热,证实了地圆说,海洋是有界的。但对于它的内心世界,因隔着一层海水,还难以看透。在轰动世界的地理大发现时期,许多海洋探险家企图弄清海洋究竟有多深,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收效甚微。他们使用的方法很简陋,人站在船头上,手拿很长的绳索,一端系有锤状的铁块或铅块,当重锤触及海底的一刹那,记下绳索的长度,即为海深。此法很不准确,有时绳索已被鲨鱼咬断,测量者还在下放。这种方法测得的最大海深要数英国“挑战者”号探险船1875年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的记录,测到了8148米。后来,发明了用声波来测量海深的仪器,称为回声探测仪。把这种仪器放在船上,向海洋深处发出一个声讯号,当声波穿过海水到达海底后,沿原路返回,测深仪接收声波。由于海洋深浅不一,声波来回的距离就不一样。如今,各种地图上标出的海洋深度,全是用回声探测法记录的。通过它,海底的高山峡谷、丘陵平原都跃然纸上,纠正了过去种种错误的遐想。但这些对于追根求源的探索者来说,是不解渴的。生物学家想知道万米深渊有没有生物?地质学家想知道那里有没有矿物和石油?探索自然的奥秘愿望,使他们产生了共同的理想,亲自到深渊去看一看。多少年来,向深海进军的口号一直激励着探索者们前进,留下许多动人且惊险的故事。难如登天古代的潜水员——蛙人,大都是赤条条地以其非凡的水下活动能力,憋足一口气潜入海洋采集珍珠或海产,然后回到水面换气休息。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他们至多能在20~30米的水深中作业。有人说,潜水员遇到的困难,要比宇航员碰到的问题严重,这话一点不假。因为,宇航员乘坐航天器,最不舒适的,莫过于脱离地球引力后的失重。而潜水员在海水世界里,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人要直接进入海洋深处,必须闯过几道难关:第一是呼吸。我们都知道,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关键在于鱼是用腮呼吸水中的氧气,而人只能在陆地生活,用肺来呼吸空气。除非有特制的人工鳃,使人同鱼一样,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才能使人自由地进入海洋。一些科学家企图从这方面去努力,并用老鼠和狗进行实验,虽证明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效果不大。看来,要完全实现人工鳃呼吸,还要走很长一段路程。另一种办法,是把供人呼吸的气体带到水下去。我们知道,空气是由氮和氧组成的,所以最早给潜水者配备的是氮氧混合气体。实践证明,氮氧混合气体对潜水者来说,也是不保险的。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潜水者肺中的氧气含量逐渐下降,相反,氮气增多。而氮气一旦进入人体组织和血液,会对潜水者产生麻醉作用,使潜水者像醉酒似的病态一样,失去知觉和控制能力,这种病态称为“氮麻醉”或深水麻醉。大量的潜水经验表明:潜水员呼吸空气,一旦潜水深度超50米,氮麻醉的中毒程度就加剧,转入危险状态或造成死亡。为保障裸潜安全,许多国家把“空气潜水”深度极限规定为50米。就算是竞技运动员,裸潜的世界记录也不过是101米,这是法国53岁的马约耳于1981年创造的。这种深潜方法的突出弱点是:水下停留时间短,人还活受罪,不幸碰上鲨鱼,连命都赔上。显然,凭这种办法到万米深渊是行不通的,就好比不能要求徒步去月宫旅行一样。后来,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氦氧混合气体。使用这种气体,借助潜水装置,使人类的潜海深度突破了300米大关。到了1970年,法国人竟下潜到501米的海底,并逗留了4小时。看来,从解决潜水者的海下呼吸气体入手,比仿制人工鳃要现实一些。第二是压力。我们生活在陆地上的人,通常只受一个大气压的压力,一旦进入水下,每超过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若在300米深海处,将要承受30个大气压的重压。在这种特殊的重压环境里,人呼吸的氦、氮等气体已溶解在人体组织内部。假如潜水者从300米深海重压环境中,突然浮到海面,人身体所受的重压就会突然减弱。这种压力的迅速降低,使潜水者血液中和身体细胞内溶解的气体,马上施放出来,形成小气泡,这就是减压病。患有这种病的特征是:气泡在皮肤内形成,就会产生奇痒的感觉;气泡停留在关节处,往往出现关节痛、头痛、呕吐等症状;气泡在神经组织内出现,就会使全身瘫痪,甚至死亡。而如果缓慢上升,逐步达到适应陆地上的环境,就不会得减压病了。裸潜是行不通的,深海探险必须借助更可靠、更完善的装置来完成。探海的好奇心,促使了人们去探索发明各种利于深潜的装置,经历了一条由潜水钟到潜水服、深潜器问世的漫长过程。公元332年,古希腊的发明家亚里士多德曾把一个水桶倒置,让潜水者把桶顶在头上,整个身体被罩在桶内,然后直立地潜入深海。这样,桶内的空气供潜水者呼吸,比憋一口气时间长得多。由于他描绘的潜水桶像寺院里钟的形状,故称为潜水钟而沿用至今。不幸的是,这种潜水方式直到16世纪才被重视并加以发展。1531年,意大利的洛雷达教授设计了一个桶状的潜水钟。潜水成功后,激发了许多科学家的热情,有的给潜水钟扩大外罩,有的在罩的顶部开些小窗口供观察用。在众多改进中,最大的要数法国物理学家邓尼斯·蓓平。他想,以往钟内空气储量有限,潜水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常使人窒息。若能不断给潜水钟供气,危险就解除了。于是,他发明了在钟的顶部安装一根长长的管子,一直连接到海面船只的风箱口的供气法。后来又有人发明了用抽气泵供气的潜水钟,这大大增加了潜水深度。然而,很快潜水者感到在潜水钟内的活动是不自由的,若能随身携带供气装置,不受约束地在海底行动就好了。各种斯库巴的问世,使这种幻想成为现实。请你不要误会,斯库巴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潜水者自带供气装置一词的英文字母缩写。中国人将计就计,将其英文字母读音用汉语标出来,就读出了斯库巴。16世纪研制出的各式斯库巴潜水服,虽延长了潜水者在海底停留的时间,可它靠海面供气的通气管存在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通气管长度有限,限制了下潜深度;二是通气管易被障碍物划破,潜水者将发生生命危险。以后的许多发明家都试图甩掉“供气管的尾巴”。直到1865年,法国研制出的“自容式”潜水服才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设计一个耐压的金属筒,用泵将空气压入筒内达40个大气压,将圆筒空气存贮器与呼吸面罩间用根软管连接,中间有个空气量调节阀。在调节器的内侧,装有一片薄膜,承受外面海水的压力。这种潜水服可使潜水者在水下自由地活动,成为人类潜海史上一个不朽的事件。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人类无论是乘坐潜水钟,还是穿潜水服,都因水下呼吸气体的氮中毒和深水压力两大障碍,限制了深潜的深度。各种潜水器的问世,对于想到海洋深处的人来说,真是一个福音。1929年,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深潜器”——“进步世纪”号问世,这是一个壁厚32毫米、直径145厘米的钢球。第二年,几位科学家乘坐它潜入了435米的深海。1934年又潜到923米的深度。尽管这深度离人们要探索的海洋深渊还差很远,但它还是鼓舞人心的。1949年,新研制的潜水球能下潜到1375米的深处,至今仍是用钢索系着的深潜装置的最高记录。可人们发现,这种深潜器仍然达不到目的,因为所有的这种深潜装置有着共同的弱点:就是依靠粗笨的钢索与水面船相联系,以致无法自由运动,不能克服深度增加而带来的钢索增长的困难,它的深潜距离难以超过2000米。就在深潜器发展进退维谷之际,著名的大气层探险家、瑞士的物理学家阿·比卡特,决心转向深海探奇,制造一种不带钢索且能独立行走的、适于海洋深渊的潜水器。“探险者二号”阿·比卡特在1884年生于瑞士的巴塞尔,毕业于苏黎世专科学校,20岁时成为布鲁塞尔大学教授。比卡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发明创造的时代,是科学上充满冒险和奇迹的时代,而他不愧是这个时代的闯将。他的格言是:“生活中应该有冒险!”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无所畏惧地向当代科学的顶峰冲去。当时,他对欧洲盛行的大气层探险感兴趣,刚涉足这一领域,正值吊篮式升空气球遇到技术上的困扰,高空的严寒和空气的稀薄堵住了升空的道路。比卡特以其独特的才能创造了一种铝制的密封舱代替吊篮,克服了严寒和稀薄气体对乘员的威胁,推进了升空高度。1913年,他乘坐亲自设计的气球创造了垂直升空16千米的记录,在密闭舱内舒适又安全地度过了16个小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这一成功使他在这能人辈出的时代一举成名。勇于探索的比卡特,自幼就有进军海洋的梦想,就在他进行大气层探险时,也未放弃叩开海底龙门的念头。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展览会上,他遇到了从事深海探险的毕比,毕比向他介绍了深海奇观及自己的深潜球所面临的困难。比卡特既为这位探险家的成就而高兴,又为眼前提高下潜深度的困难而担忧。从此,他决定尽早转向海洋深潜器的研究。当时的深潜器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随深度增加,球壳增厚增重,因此深潜球自身不再有正浮力,必须用绳索吊着;二是深度增加,缆索变长变重,下潜深度受缆索强度的限制。发明家与探险家的双重性格,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使他在深海探索中重现了高空探险时创造的世界奇迹。他大胆地把气球加密封舱的原理移植到深潜器的技术改进中心,形成了上浮和压舱原理,创造出新一代的自航深潜器即水下气球。它的原理是:把一个钢制的潜水球和一个像船一样的浮筒连在一起,在浮筒里充满比海水比重小得多的轻汽油,为深潜器产生浮力;同时,在深潜球内放进铁砂作压舱物,帮它下沉,当它需上浮时,只要打开电磁阀门,扔掉一些压载物就行了。采取这两个措施,深潜器就可在任何深度的海洋里自主沉浮。它第一次扔掉头上的拖缆和供气的管子,成为在深海中自由航行的特制潜水器。二战的爆发,推迟了比卡特的深潜计划,直到1948年,他的第一艘深潜器才建成,命名为“探险者二号”,成为著名的探空气球号的孪生姐妹。“探险者二号”壁厚9厘米,耐压直径2米。它的浮筒可装80立方米汽油,能提供足够的浮力。深潜器的首次试航冒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这是人类首次不依赖系缆下潜,一旦出故障,便永远葬沉大海。立志献身科学探险的比卡特,又一次把生死置之度外,亲自乘坐“探险者二号”下潜,到达25米深度后,安全返回海面。1948年11月3日,西非外海的佛得角群岛附近,“探险者二号”正准备首次深潜试验。由于风浪太大,试验不得不推迟到下午进行。这是一次无人下潜,深潜器上安装一套自动导航设备进行定时操纵,当它到达预定深度后自动弃载上浮。15点45分,“探险者二号”被吊放到蔚蓝的海水中,解开绳索后慢慢下沉,不一会就消失在波涛中。比卡特与所有参加试验的人都带着不安的心情凝视着水面,等待它的返回。44分钟后,船上响起一片欢呼声,成功了,深潜器重新出现在海面,深度指示器示数为1373米。由于风浪的折腾,装汽油的浮体有部分受损,观察窗轻微漏水,耐压舱里也进了几滴水。因此,有些报道说比卡特的试验失败了。比卡特清醒地分析道:浮体的部分受损是强度不够,不能抵挡海浪的冲击,以后应加强浮体结构;观察窗少量漏水,是密封还不严密;但耐压舱却经受住了高压的考验。成功使比卡特增强了深海探险的信心,不足则成了他攻关的新起点。比卡特对未来的深潜器有了新蓝图,他研制了改进型的“探险者三号”,在法国的土伦市建造。1953年,它载着比卡特父子达到3048米的深度。1954年,又创造了4050米的深潜记录,为人类到达海底深渊开辟了道路。“的里雅斯特”大显神威比卡特父子并未满足突破4000米大关的深潜记录,而是乘胜向世界的深渊进发。经几年的苦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深潜器。它由载人钢球和浮筒两部分构成。载人钢球直径2.13米,壁厚9厘米;浮筒外形像条特殊的潜艇,长15.1米,宽3.5米,最大航速为4节;可容纳2~3名科学探险家。比卡特在设计时,依据当时钢材和工艺水平,预计最大工作深度为6000米。由于它在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城制造,便取名“的里雅斯特号”。谨慎的比卡特父子并未急于到深海去,而是在浅海区不断加大深度做试验,考验各项技术指标,他们亲自驾驶,几十次的试验数据表明,这具全新的深潜器性能是可靠的。1958年,比卡特父子乘“的里雅斯特号”再次为各国海军和海洋学家进行表演。一位美国人问比卡特:它究竟能潜多深?他不加思索爽快地回答:“下到海底,不管有多深,它都能去!”这一响亮的回答,使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第二天,报纸上就登出了消息:比卡特父子代表人类向海洋深渊挑战。在“的里雅斯特号”初试锋芒后,美国海军有意高价购买。起初,老比卡特没答应,但由于他们的个人经费已枯竭,无法维持这耗资巨大的深潜试验,老比卡特只好忍痛割爱,将专利权转让给美国海军。这时,老比卡特年事已高,主持试验的工作担子就落在小比卡特的肩上。杰·比卡特生于1922年,从小继承了科学家的家庭传统,立志献身于深海探险。40年代已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50年代协助父亲设计深潜器,并担任深潜器的驾驶员,逐渐在深海探险中成名。因此,他随“的里雅斯特号”去美国,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在杰·比卡特的领导下,1958年,“的里雅斯特号”下潜到5600米深度,次年下潜到7315米深度。这样,试验小组便制定了到海洋最深渊的底部去的“浮游生物计划”。1960年1月21日,人类史无前例的“浮游生物”行动开始了。美国巡洋舰“刘易斯号”,威风凛凛地开到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洋面上,向“挑战者深坑”冲刺。计划主持人瑞赫尼采博士亲自用爆炸声源测深法寻找最深的一点,共向海沟投下黄色炸药约80000公斤,经过无数次的记录和测算,终于在两天后的上午8点,当人们把炸药抛入深海后14秒收到回声,这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依据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得海深为10058米。于是,“的里雅斯特号”将在这里下潜。1960年1月23日,担任这次冒险主角的杰·比卡特和美国海军上尉华尔什,用船拖着“的里雅斯特号”来到万文深渊的洋面上。那天,天不作美,狂风大作,巨浪高达5米。但两位勇敢的科学探险家毅然决定,不管天气如何恶劣,也要到地球的深渊裂缝——海沟去看个究竟。当他俩进入直径2米、壁厚12.7厘米、耐压1500个大气压的耐压舱钢球时,心情显得十分激动。他们将要到海平面10千米以下的深渊去旅行,这是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要惊人的壮举!上午8点23分,“的里雅斯特号”开始下潜,进入永久寂静,同时也是喧闹的海底世界。这里没有风浪,却间或有急流;缺少明媚的阳光,却繁衍着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越往深处,将是怎样的世界?他俩有点忐忑不安。十分钟后,下潜到91.5米,暂停调整浮力和检查仪器。一切正常,又继续小心翼翼地下潜。当越过200米深度后,海水温度与密度变化就小了。周围已是黑暗的世界,它终于不再停留,直潜深邃的海底。为了尽可能清楚地观察海洋发光生物的情景,他俩没有打开水下照明灯,结果只是在670米和6100米两个深度上才见到点点繁星,一群群闪烁着磷光的浮游生物从观察窗外飞逝而过。也许是深潜器古怪的外形惊扰了他们,把那些过惯了宁静生活的海洋生物吓得纷纷逃离。75分钟后,深潜器到了1600米深度,接到水面打来的无线电话,询问了水下情况,通讯联络良好。到了3000米深度,又与水面进行了一次清晰的通话。……一路顺利地下潜。华尔什通过观察窗观察着,周围的海水随温度增加由清澈透明变得灰暗,渐渐成黑暗。11点30分,到达6900米深处,比卡特打开探照灯,在水下明亮的光柱中,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仿佛正处于虚无飘缈的空间中。当下潜到9000米深度时,突然一阵裂纹的响声,惊动了两位勇士,耐压舱也发生了震动。是碰撞海底了吗?不是,它还在下降。比卡特预感到危急情况来临了。他赶紧关闭了舱内的所有仪器,在死一般的沉寂中,只听见舱壁上传出一种细微的爆裂声。是海虾在钢壳外爬动吗?不是。是继续下潜,还是就此为止呢?这似乎是生与死的抉择。情况很紧急,弄不好就会葬身在这万丈深渊,此时此刻怎不叫人心惊胆颤!然而,他俩却镇静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5分钟过去了,裂纹声没再出现,全部仪表正常地运转着。二人相互示意,决不后退。当下潜到按爆炸声源测得的10058米距离时,回声探测仪仍然找不到海底返回的声波。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惑不解。继续下潜,直到10668米时,回声探测仪才接收到回声波。比卡特判断,他们离海底还有300米。深潜器缓慢下降,华尔什将所有的灯都打开,周围是一片深灰色的世界。突然,像水母、海蜇之类的东西出现在比卡特的视野里,个体并不大。当要和水面联系时,电话中断了。此刻他们感到特别紧张,水上、水下的人无不为之捏把汗。下午1点零6分,深潜器终于走完最后一段航程,它的底部轻轻地触及了浅黄色的柔软海底,把人类带到了海洋的最深渊,深度为11034米。比卡尔激动的手抓起电话大喊起来,他早已忘记电话已失灵了。你可知道,在深潜器的头顶上盖着一层厚厚的海水,它所受到的压力竟达15万吨重啊!难怪它浮出水面时,它的直径竟被压缩了1.5毫米。在这没有太阳的世界里,水冷得很,水温才摄氏2.4度。在灯的照耀下,两位探险家亲眼看到这里的土壤呈黄褐色,是硅藻的软泥。发现一种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扁鱼,它的眼睛微微凸出,不久就钻进黄色的软泥中。一条约2.5厘米的红色虾,自由自在地游过窗前,仿佛是欢迎来客似的。在人们看来,这些小生命,简直比钢铁还硬,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顷刻间,万米之渊有无生命的争论迎刃而解了。后来的深海探险家们还看到了过去被认为已绝种的百合、6千万年前已消亡的总鳍鱼以及一些有经验的海洋生物学家也难以辨认的水生动物!这无疑证实了:生命不仅活跃在陆地上和浅水里,也活跃在大洋里和海洋的最深处。这是人类首次到达海底深渊,他俩有许多工作要做。除了测试深渊海水温度为摄氏3.3度外,还测试了海底没有水流,测定了海底的放射性现象,以便开发海底的矿物资源等。无论何时都不心灰意懒的华尔什,又抓起电话呼叫:“我们在海底报告,挑战者深坑深度为11034米,报告完毕,请回话!”突然,他脸上露出笑容,原来,电话终于接通了,海底之声终于传到了水面上。紧接着,征服海洋最深渊的喜讯传遍了美国和全世界的通讯社。事后才弄明白,无线电话中断是一群浮游生物捣的鬼,它们密集得把通讯的声波阻挡了,给上下联络的人带来一场虚惊。当华尔什打开尾部的水下灯向外观望时,他猛地转过身来对比卡特说:“我知道那丝丝声是怎么回事了,那是进口通道观察窗上发出的声响,上面出现了一道裂纹。”原来是巨大的水压导演了这个可怕的插曲,在这个1100个大气压的高压世界里,耐压舱承受着15万吨重的总压力,坚硬的金属壳体的直径被压缩了1.5毫米!观察窗相接处金属槽的收缩,最终导致有机玻璃上出现了裂纹,在灯光的照耀下可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场虚惊,缩短了深潜器在海底的停留时间由原计划的30分钟减少到20分钟的科学考察。比卡特按下抛出压载弹丸的电钮,一束铁丸从浮体下部倾泻而出,摔进犹如滑石粉一样的海底沉积物里,溅起一股尘云,扩散着向上沸腾。随之,深潜器也像气球一样漂浮起来。再见吧,尘云!再见吧,“挑战者深坑”!上浮共花了近3个小时,15点56分,“的里雅斯特号”终于浮出海面。15分钟后,两位探险家从耐压舱内爬出来,站在深潜器的甲板上。美国飞机在低空盘旋,发现“的里雅斯特号”上浮后,立刻鸣放礼炮,机翼摇摆着向英雄们致敬!远处,一艘驱逐舰疾驶而来,欢迎载誉而归的探险家。征程远未结束后来,当人们问起杰·比卡特的马里亚纳海沟之行的感想时,他自豪地说:“我们找到了入海之门的钥匙,人类征服了深海。”比卡特的回答并非言过其实。人们还记得,当飞机升上天空的时候,有些科学家发出感叹:上天有路,入海无门。现在,人们不必为入海无门发愁了。而这把入海之门的钥匙便是勇敢的人加上先进的技术。是啊,深海探险家们是一批特殊的人们,他们勇敢大胆,酷爱探索,怀着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念,乐于到杳无人迹的绝境去寻求知识,成为向科学进军的先驱。“的里雅斯特号”在取得深潜冠军后,又进行了多次大深度的水下调查,为深海探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64年,它退役了,被陈列在美国国立博物馆展览,而比卡特父子的名字和业绩,受到全人类的敬仰。此后,深海探秘并未结束,而被陆续问世的深潜器——深海明星群所揭示。1962年5月9日,法国的“阿基米德号”成功地完成了太平洋上另一条海沟——堪察加海沟的探险,并创造了海底历行3小时的深海探险史上的奇迹。接着,1973年,法国的“阿基米德号”和“西安纳号”与美国的“阿尔文号”,这三艘深海明星又经受了大西洋底部的深谷历险,不仅证实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也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去深海探险,深化对海底世界的认识。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小型的海底城市已由理想变成现实。到目前为止,水下居住舱在海底停留最长时间达7个月之久。那一次,有50多名科学家和潜水员分期分批地参加试验,其中有5名女性成为第一批海底女居民,深度为300米左右。为了使水下居民能自由地在海中漫游,科学家们正努力研制人工鳃,以便有朝一日,人能像鱼儿一样呼吸水中的氧气,而把现有潜水员用的气体钢瓶和复杂的呼吸气体革除。到那时,人类将成为海洋世界的主人。一场向海洋进军的战斗已经打响了!
2023-09-09 12:20:141

王实甫是哪个朝代的人

元朝的!
2023-09-09 12:20:131

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是非常重要的,亲身经历才能了解个中心酸,每个回忆都带有自己的情感投入,是值得分享的。中达咨询就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和大家介绍一下。1、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及GB50319-2000《建筑工程监理规范》的陆续出台,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事业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监理行业的历史太短,监理行业的发展还不规范;因此总结一下工程监理工作的经验并与同行们互相交流学习,对提高工程监理的工作质量,完善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2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工程建设分为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现阶段我国的监理工作主要发生在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即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和保修阶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水利建设监理往往都是施工阶段的监理。监理单位接受委托后,工程一般马上要开工,监理介入时间太晚,为弥补此项不足,总监应力争与项目业主多接触,掌握第一手建设信息资料。大家都知道,要想把一项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都放在第一位来抓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惟有了解到工程建设的真正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编制好监理规划,调动建设各方的力量,在保障其他两项目标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实现第一目标,从而实现建设意图,让业主满意。2.1 建立一个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项目监理机构工程项目监理效果的好坏与监理机构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特点和工程地点的周围环境给予综合考虑。一个强有力的、完善的项目监理机构,除应有一个好的总监外,组成人员也要精干,并且业务水平高,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监理部刚刚组建之时,即投入繁忙的日常监理工作。而如何在监理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人的岗位职责,无论是从搞好工程管理的角度还是增强各级监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调动工作积极性角度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又值得认真做的事,只有分工明确,监理人员各尽其能,才能充分发挥监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只有充分了解到各个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特长与不足之处,在权力上予以适当控制,才能避免监理工作失误,规避监理工作风险。例如,同样是水工专业监理工程师,有的人出自施工单位,适合跑现场,在工程现场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但却不习惯记监理日志或发监理通知单,使得监理工作无记录;有的人来自设计单位,善于理解设计意图,勤于书写而疏于实际操作,对于施工方法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总监根据各人的不同专业特长,分配其不同的工作内容,明确其职责范围,并在其专业薄弱处予以弥补,完善其工作,使得监理部总体监理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以适应当前水利监理工作的需要。2.2 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任务、程序和方法2.2.1 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任务在进行设计交底前,总监应组织监理人员熟悉设计文件,并将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书面反馈给业主,由业主同设计单位联系解决;项目监理人员应参加由业主组织的设计技术交底会,设计技术交底会应形成会议纪要,总监应对会议纪要进行签订。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应依据监理规划、设计文件、规范,按专业、分阶段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并报总监审批后,组织实施。总监应及时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进度计划,并根据情况提出整改意见,由承包单位负责整改,最后由总监审定。监理人员应根据合同文件及有关规程规范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做好原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规格和质量的检查工作,核查其原始凭证、检测报告、质量证明文件等,确认其质量;对检查不合格的原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绝不允许用于工程,并责令承包单位及时运出施工现场;检查施工机械、机具完好性,看其是否满足合同文件规定的要求;检查施工质量,特别是重要的工序及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验收;参加单项工程验收和项目竣工验收,做好质量签证工作,行使质量监督权和否决权;开好质量协调会,协助业主处理好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2.2.2 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施工监理程序按“施工准备→施工→自检→监理检查→合格签证”等顺序进行。上道工序完成后,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填报质量检验单,监理工程师抽检合格签认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对重点工序的施工进行重点控制(如旁站监理、设置质量控制点等)。对于隐蔽工程,未经监理工程师的审核签证,承包单位不能覆盖后继续施工。不合格的上道工序,未经补救或返工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订合格,绝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2.2.3 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方法监理工程师通常采用质量控制的检查方法有:见证、旁站监理、巡视、平行检验,具体视工程项目的重要程度和施工现场情况确定采用的方式。对工程的重点部位、易产生质量通病的工序等可设置质量控制点或待检点。现场质量检验方法有:目测法、量测法、测量法(借助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测量检查)、试验法(通过试件、取样进行试验检查)。监理工程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承包单位“三大员”(即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的情况,根据各人弱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防发生重大过失,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2.3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进行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定期地进行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并找出实际支出额与投资控制目标之间的偏差,然后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证投资目标的实现。依据质量合格证、工程量清单前言和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对承包人已完工程量进行计量。计量的项目为工程量清单中的全部项目、合同文件中规定的项目、工程变更项目。监理员负责复核或在施工现场直接获取承包人完成的工程量,并签发计量凭证;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本专业的工程计量工作,审核工程计量的数据和原始凭证;总监在投资控制中的主要工作是审核签署支付证书,审查和处理工程变更,下达工程变更令,处理索赔事宜。2.4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是实现进度控制的前提,但是计划编制者很难事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准确无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某些影响进度因素的干扰,往往会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存在偏差,监理工程师应采用必要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调整实际进度。当实施进度发生较大偏差时,应依据合同分析原因,厘清责任,再采取措施。如仍不能按时完工,应及时向发包人提出调整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建议意见,经发包人批准后,完成进度计划的调整。按调整后的进度计划实施,确保工程按预定计划完工。3、几点体会a.监理企业是一种依靠企业信誉求生存求发展的行业。要维护企业信誉,必须有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和高度责任心及较高的专业素质、懂法律、会管理的监理人员。b.建立一个满足工程需要的试验室、配备一定数量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是实现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的重要手段。c.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d.监理取费偏低,不利于监理企业的发展,容易造成企业人才外流,也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监理行业。e.强化法规学习,掌握国际惯例,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新形势的要求。f.加强甲级监理企业之间的联合,打破条块分割的状态,提高监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4、结语水利工程监理和其他建设工程监理大同小异。小异之处在于水利工程涉及的外部环境更广泛、更复杂。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有更强的协调能力和组织应变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减少甚至避免洪水等不利因素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威胁,促使工程项目施工能够做到质量优、成本低、工期合理、效益好。我国加入WTO以后,建设工程监理行业面临着监理能力、监理技术、资本市场、工程法律、监理人才等方面的激烈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行业内部的学习,“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完善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强化法制意识,努力按国际惯例办事,在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原则下认真细致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力争使建设监理行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9-09 12:20:121

参赛感言怎么写200字

参赛感言怎么写200字介绍如下:文章中心思想:通过获得奖项时候的心理变化,从喜悦、感激到更多的思考,表达出自己获得奖项的开心与感激,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获得这样一次奖项,自己真实的成长与收获(可以是作文写作上的,或者具体学习生活方面的,也可以是之前获奖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上的深化)。首先是:刚刚知道得奖的感受;(这里主要是描写自己刚开始的喜悦与感激,开头可以写的有现场感一些,最好能够联系上你获奖作文的主题,不知道你的作文内容,如果收获要和作文内容挂钩这里需要有伏笔就更好了,可以设计一下.) 然后:喜悦与感激过后的思考;最后:通过思考而获得的收获。范文:围棋比赛参赛感言这天,站在这个颁奖台上,手里捧着“全社区围棋冠军”奖状,是因为我得了社区围棋冠军。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是他让我争取了这次机会,如果没有他,我也不会参加、不会的冠军的;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围棋老师,是他叫我围棋,由围棋叫我遇事要冷静,要动脑思考躲避过去;还有,我要多谢爸爸妈妈,是他们让我接触围棋、学习围棋。这一时刻,我在颁奖台上站着,应对台下的群中,我十分紧张。在这之前,当我听到“张峰源同学获得社区围棋冠军……”我简直不敢想象,等到我第二次听到这话时,我才确定我得了冠军。站在颁奖台上,从台下看台上,是如此得小,而站在台上,视野猛然开阔起来,即使后面站个我这么高的小孩,被大人挡住,我也能一目了然!在比赛之前,我们围棋班曾比赛过三次,我最好的成绩是全围棋班第一名。我有认真学习,上围棋课认真听讲,回家没事儿就照着书练习起来。经过一段刻苦努力下,我学会了怎样“占空”最大,“吃子”最多。而且,我每次上课时都会带一个轻便的小笔记本,再带一支笔,把老师说的话主要意思记下来,把黑板上写的、画的抄下来,回家慢慢地思考,进一步地学习。这天我的了社区围棋冠军,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是证明了努力没有白费!
2023-09-09 1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