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为什么改怎么改

2023-09-27 07:56:31
共2条回复
北有云溪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市容市貌作为城市的“面子”日新月异,城市发展的成果给人们带来了各种愉悦的体验,但与之相伴生的诸多问题也困扰着城市管理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直接面对城市中最基层民众,承担着政府城市管理职能中最艰辛的版块,加之目前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经常成为媒体负面关注的曝光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确定了原则、梳理了思路、指明了方面、提出了要求,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关于城市管理与城管执法工作的重要文件。

城管人从中央的政策文件中看到了曙光,2016年3月1日,住建部、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于联合召开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规定,会议明确规定了改革时间节点要求,即:“原则上,4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出台具体方案,6月底前市、县政府要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基于此,各地跃跃欲试,但改革进程差强人意。截至7月上旬,仅四川凉山州、河北、山西、江西、北京、海口、温州等省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的消息见诸报端,其中有的改革意见过粗过泛,甚至有的地方存在照搬中央改革意见的嫌疑,如:《河北省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大量内容与中央文件重复规定;部分城市改革方案迟迟不能出台令人焦虑,笔者认为,要解决城管执法体制症结,在此次改革过程中,以下问题须高度关注:

一、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的路径选择问题

该问题可具体分成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上层,立法先行VS基层,摸石头过河。从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角度看,行政机关设置应坚持职权法定原则,没有法定依据不得设立行政机关;没有法定依据,行政机关不得自行放弃、扩大或转移其职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不能自行设定,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作出行政管理行为;超出法律授权范围,行政机关也不享有对有关事务的管理权,否则都属于行政违法。行政机关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而人民的意志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以立法的形式体现,因此,行政机关的认定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方式予以规范。具体到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具体内容又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由行政法规作必要补充。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李钺锋表示制定一部城市综合管理法律,使城市管理有章可循、城市执法有法可依,是有效化解城市管理难题的根本路径,可以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立法先行,才能为此次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二层面:上层,先行一步,标准明晰VS基层,自主尝试,相互取经。《指导意见》和改革推进会明确了城管执法架构,但对城管部门机构设置、领导体制、服装标志等细节未定论,至今未公布具体标准,国家《城市管理法》迟迟无法出台,今年以来各地改革进程不一,各地机构名称莫衷一是,如:温州将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更名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北京挂牌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遑论其他。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应当以法治化、规范化为切入点,着力解决阻碍制度有序运行的诸多问题。中央层面设置明确标准十分迫切。

笔者认为,自下而上则允许从地方至中央的改革模式尊重了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自主权,但此次改革是全国性的,如果顶层设计标准不明确,各地按照紧张的时间节点要求,先行先试,难免“忙中出错”,出现不一致之处,既影响城管形象,有可能导致二次改革,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改革应以国家《城市管理法》和中央改革明细标准为起点,建立改革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和可参照施行的样本,自上而下实施,才有利于改革工作有序、彻底推进。中央应及时关注此问题,并尽快公布明确标准,自上而下引导改革进程。

二、管理与执法的关系问题

中央政策倡导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有条件的市和县应当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模式有助提高城市管理相关职责权限协调配合的效率,但是不是全国所有城市都要进行管理和执法合一、整合一个部门的模式,

一体化是不是意味着新的城市管理职能集中于一个部门?笔者不敢苟同,若照此推论,必将推出荒唐结论:政府各职能部门“变身古代县衙”,不必细分职责,则职能合一,一劳永逸,省去协调成本,解除相互推诿之虞。政府机构具有整体性,又因工作业务内容不同、职能的专业性,政府应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序结成严密的系统,彼此之间形成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据《2015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郑州市现有956.9万人,市区总人口475.6万人,建成区面积437.6平方公里,若按照《指导意见》匡定的管理职责和综合执法权责事项要求,未来的城管执法行政执法(仅含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事项可能已超过900多项,若实施管理和执法合一的模式,在处罚基础上加上庞杂的管理职能,未来的城管部门是不是显得过于庞大?管理和执法两方面会不会顾此失彼?部门工作效能会不会不降反升?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在政府与部门,或部门与部门之间配置不科学的问题众多。重决策,轻执行;重制定政策,轻抓落实的现象比较突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会议贯彻会议,导致出现“决策空转,人心涣散”的不和谐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当前完善权力结构、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的客观需要。要通过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使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努力形成不同性质的权力既相互制约、相互把关,又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因此,要把人大、政府决策的事项落到实处,就必须有相应的政府部门去执行,各部门由过去的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机构,变为纯粹的执行机构,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权力分散开来,防止各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马怀德、王柱国在《城管执法的问题与挑战》一文中认为“一体化是指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有效配合、监督制约到位的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地划分和清理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内部之间以及综合执法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范围,避免职权交叉重叠现象和执法真空现象的出现”,笔者十分认同,是不是采取一体化?应充分允许地方政府实事求是,根据本地城市发展规模、程度而定,应考虑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绝非所有城市管理职能集于一身。

三、执法局与执法队伍的关系问题

实践中,很多具备行政执法职能的政府部门多设置执法队伍,执法队伍行政隶属关系方面作为该部门直属机构,执法队伍性质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主体,二者属于外部上下级关系,并非内部隶属关系,执法队伍要履行该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责,就必须履行行政委托程序。另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则是政府部门与机关科室内部上下级关系,机关科室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对外能直接以该部门名义作出。如: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确认市本级行政强制执法主体的通告》(郑政通〔2013〕1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法定行政执法主体的通告》(郑政通〔2015〕34号)规定,郑州市城市管理局(郑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为市级行政执法主体,具备城市管理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方面等职能,市级虽然是城管执法主体,却缺少内部隶属关系的执法队伍,无法直接开展执法活动,不能独立履行规定的职权,必须采取委托的方式进行。实践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不得不委托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察支队、市城区河道管理处、市政设施监理所等七个单位开展。受委托单位都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郑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于2012年2月出版的《郑州市行政机关执法职责综览》[2011版](第三册)对受委托执法单位进行列举,环保、建设、房管等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均采取这种模式开展具体执法工作。城管执法是不是要继续复制这种模式呢?笔者认为,不能认为凡存在即合理。我们如果仔细探究设置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最初目的,就能得出否定答案,该制度是为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国发〔2002〕17号规定“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作为本级政府直接领导的一个独立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独立履行规定的职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该部门职能配置时仅有执法职能,若不能以自己名义独立地开展行政执法,反而要借助第三方的执法力量开展城管执法,将背离《行政处罚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设计初衷,极易导致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反弹。《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第一款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若执法局与执法队伍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机构,仍沿用委托执法的模式,城管执法行政强制权具体实施将无从谈起。此次改革设置执行(执法)机构时,应尽量削减执行的层次和机构,构建扁平化政府行政机构,能由政府部门直接执行的,就不要或尽量不要设置二级机构。未来的执法队伍应作为执法局内设队伍,取消其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主体资格,既符合《行政处罚法》的精神,也能明确城管执法的单位性质,充实其行使行政强制权的资格条件,避免与《行政强制法》产生冲突。

四、执法队员身份编制问题

之前,国办发〔2000〕63号规定“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国发〔2002〕17号进一步明确“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从有关部门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择优录用”,而《指导意见》仅规定“统筹解决好执法人员身份编制问题,在核定的行政编制数额内,具备条件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过于原则,未明确要求执法队员必须为公务员,要求有所降低,此种规定或许是出于“精兵简政”的良好初衷,但行政执法任务若允许非公务员或非行政编制人员承担,将可能为协管、临时工执法创制“合法”前提。笔者认为,城市发展体量不断扩大,在可预测的将来,城管执法的职责会更多、任务会更重,在城管队伍人员编制限制的前提下,“协管人员数量不得超过在编人员”的目标十分困难,协管、临时工执法问题很难根治。尽管《指导意见》这一原则规定考虑了各地行政编制限额的实际情况,但也应创造条件使用行政编制。基于这种目标,深圳、上海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深圳市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办法》(深府办〔2015〕9号)、《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管理工作要点》(沪公局发〔2016〕16号)等明确、详细地规定了城管执法队员分类管理制度,进行了制度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效果,有必要推广城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模式,优势有三,一是符合《公务员法》规定。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主要履行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具备专业性、特殊性,设置行政执法类职位类别,配套针对性管理、考评体系,符合《公务员法》精神。二是实现控编目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11〕22号)规定“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编制总额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的各类专项编制员额都不得突破”,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是政府承诺、是硬指标,这并不等同于剥夺地方政府自主权,反而激励地方政府在编制核定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城管执法部门工作性质以执法为主,若实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便于压缩不必要的管理、工勤等岗位。三是规范城管队员管理。于相对人而言,行政执法多为损益性的,极易导致相对人不配合和负面评价,社会公众测评却是各地政府职能部门考核一项重要指标,但实际管理中因缺少这一类别,缺乏针对城管执法部门专门考核办法,测评时,城管执法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处在同一起跑线,考核成绩往往处于末位。长此以往,城管队伍的积极性将受到影响。明确和规范城管队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模式,城管队员身份关系的明确让队员执法资格问题尘埃落定,实现规范管理和制度约束,能解决基层执法部门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职务晋升困难等问题,激励城管执法公务员更好地履职尽责。

黑桃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城市健康运行的任务日益繁重,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各地区各有关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积极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探索提高城市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对改善城市秩序、促进城市和谐、提升城市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看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相比,我国多数地区在城市市政管理、交通运行、人居环境、应急处置、公共秩序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职责边界不清、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方式简单、服务意识不强、执法行为粗放等问题,社会各界反映较为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健康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为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短板,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关推荐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 )。

【答案】:ABCDABCD【解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改进管理方式的关键;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故选ABCD.
2023-09-10 02:36:291

法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查询澎湃新闻网,法国政府在2018年的时候取消了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监管,地方民选机构权力明显增强,将省和大区的地方事务管理权由中央官员手中转到民选的地方官员手中,扩大了民主。
2023-09-10 02:36:371

试述行政职能的转变与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

(1)政府机构的组建必须首先满足行政职能的需要。管理职能结构决定了行政组织结构。行政职能转变是政府机构改革和人员配备的关键。(2)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制度,制度和长期准备工作存在诸多不足。许多制度改革都处于“精简 - 扩张 - 再简化 - 再扩张”的状态,这是因为没有抓住行政职能转变的关键。(3)目前,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行政职能。前提是要区分党,政府和企业的性质,功能和活动方式。政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职能是引领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政府管理经济。政府机构应注重宏观管理,间接管理,服务导向以及法律和经济手段。为此,政府机构改革应减少专业管理机构,加强整合,协调,监督,信息,咨询,政策研究等部门,建立适当的机构来管理新兴的社会问题。扩展资料政府职能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1)政府职能满足了公共行政的根本要求;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2)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物质载体。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依据政府职能这一重要标准。(3)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必须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来进行,首先确定政府职能的增、减、分、合,然后再相应进行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4)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公共行政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行政效率的不断提高。检验行政效率高低的标准,就是整个政府职能发挥的好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政职能
2023-09-10 02:36:501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 ) A转变职能B理顺关系C精兵简政D提高效率 谁能给个解释

答案:ABCD解析: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是我国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讨论通过的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其中,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2023-09-10 02:37:231

 中国地矿行政管理的改革

行政改革是当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国家都把行政改革作为提高政府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的有力杠杆。在我国,行政(含地矿行政)改革还包含另一层必要性和紧迫性,那就是行政和行政体制改革,必须跟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适应其要求。(一)地矿行政管理改革的涵义和目标1.地矿行政管理改革的涵义地矿行政管理改革是指政府为了提高地矿行政管理效率和效能,使之适应和促进地矿工作的发展,有意识地改革旧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方式,建立新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方式的行为。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矿行政管理改革,仅指地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广义的地矿行政管理改革,泛指地矿行政管理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行政管理方式和方法、行政管理职能、公务员制度、中央与地方职权划分、行政办公手段以及重大行政管理原则等方面的改革。我们在本节讨论的地矿行政管理改革,是广义的改革,但重点放在狭义的改革上。2.地矿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公报对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这样概括的:“通过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也是地矿行政管理改革必须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达到的情况,可以从3个方面来检验:(1)地矿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提高情况;(2)地矿行政管理的依法行政力度增强情况;(3)地矿行政公务员素质的提高情况。(二)地矿行政管理改革的指导原则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借鉴国外地矿行政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地矿行政管理的实际,我国地矿行政管理改革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1.适应性原则行政管理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党的十四大已明确规定了我国经济基础变革的方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国的地矿经济基础也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因此,地矿行政管理体制也应该适应地矿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改革。2.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地矿行政管理形成的两大弊病,消除这两大弊病,实行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既是地矿行政管理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又是它必须完成的改革任务。3.完整统一原则完整统一原则,是建立或改革行政组织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含义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国家的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这个政府的组织机构可以分层级、分部门,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中的任何局部都是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相辅相成。这一原则又通过如下3个统一体现出来:第一,职能目标统一。各个行政组织机构的职能目标都是政府职能总目标的分目标,分目标要服从总目标。要实行目标归类,同类行政目标要归同一个行政组织来管理,不能“一事两办”或“一事三出”。各个行政组织机构都发挥各自的功能,都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和政府的职能总目标服务。第二,机构设置完整统一。首先,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要完整配套,功能要完备齐全,凡是地矿行政管理主管部门职能范围内的事务,都要有相应的机构来管理。其次,各地矿行政组织之间,要明确隶属、制约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权力体系。第三,领导指挥统一。其含义是指整个地矿行政管理要形成一个由首长统一领导和指挥的垂直系统,对任何一个层级的任何一个行政机构,都不能实行多头领导。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活动,也要形成一个领导指挥核心,要避免出现“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的现象。4.依法行政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加强法制建设列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项跨世纪的任务。他说:“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地矿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一部分,地矿法律法规体系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进一步健全、完善地矿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同样是地矿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5.精简高效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精简、统一、效能确定为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如下具体要求:“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地矿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也必须遵循这些原则和满足这些要求。(三)地矿行政管理改革的内容我国的地矿行政管理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依据,紧紧围绕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在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继续进行地矿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地矿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民的地矿法律意识,加强地矿法制观念,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本章第一节之“二”已列举了这方面要做的大量工作。在执法和司法建设方面:首先,要根据完整统一原则改革现行的地矿行政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为执法统一和行政司法统一奠定组织保证;其次,要坚决清除执法及司法障碍,并逐步消除产生这些障碍的根源;第三,加强执法和司法力度,提高其效率和效能。2.调整地矿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结构合理确定和配置地矿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是地矿行政管理改革的首要问题。为此,首先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监管好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活动和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活动,国务院赋予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的各项职能是否齐全完备;其次,要审查各项职能是否落实、到位,如果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则需要找出原因和提出解决的办法;第三,要研究地矿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是否转移到行政立法、统筹规划、制定和掌握政策、严格执法、组织协调、信息引导以及检查监督和提供服务上,那些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的问题是否解决了。3.调整地矿行政管理权力结构合理划分行政管理权限,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是行政改革的重点。权力结构调整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对地矿行政管理来说,首先,要确定分几级进行管理,如何分级;其次,是如何划分各级的管理权限。(2)合理划分各级地矿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之间的管理权限。(3)要正确划分地矿行政管理厅(局)与地勘企事业单位的责权关系,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此,要构筑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建立出资人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企事分体运行,使企业能真正行使各项自主经营管理权。(四)调整地矿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地矿行政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地矿行政管理部门有效行使其职能的组织保证。地矿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改革应以适应国务院赋予的职能需要为出发点,在合理划分行政层次的基础上,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调整。通过改革,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转协调、行政高效的地矿行政管理系统。(五)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是制约各项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项制度改革,包括任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交流、工资福利、退休退职等内容的单项改革。同时,要使改革内容相互配套。当前,地矿行政管理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对公务员行政行为合法性的监督。(六)建立和完善地矿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地矿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地矿行政管理整体效能的发挥。地矿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灵敏的反馈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要加强地矿行政工作过程中的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环节,使之充分发挥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此外,地矿行政体制责权不清,程序烦琐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应按科学管理办法简化行政程序,这也是提高地矿行政运行效率不可忽视的方面。(七)转变地矿行政管理方式地矿行政管理方式必须适应地矿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进行相应的转变。我国地矿经济体制正由集中计划的产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地矿行政管理方式应进一步做到以间接管理为主,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全行业管理。其中,尤其需要着重强调的两项具体管理方式的转变:其一,转变矿业权管理方式。即由行政主管机关无偿授予,不得转让转变为由地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矿产资源法、区块登记办法及开采登记办法的规定有偿出让。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依据两权转让办法可以转让各自依法取得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此,要建立、培育矿业权市场,依法规范矿业权人的交易行为,监督管理矿业权市场的运行。还要发展、培育中介组织,进行矿业权评估管理等。其二,转变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即由产品经济管理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管理方式。由于矿产勘查生产的认识性质及其产品具有隐蔽性和难以准确把握等特点,矿产勘查报告成为矿产勘查产品的表现形式,矿产资源储量成为其产品的质(品位等)和量的量度。因此,管理矿产勘查产品就表现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和地质资料的管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产勘查投资和风险全部由国家承担,并实行矿山企业无偿使用矿产勘查产品的制度,从而,形成了适应这种体制和制度要求的一整套矿产资源储量、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矿产储量审批、登记、统计管理和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要通过市场实现,矿产勘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矿业(含矿产勘查)企业的产品或劳动成果要通过市场实现等。因此,必须改革一整套旧的产品经济管理方式,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商品经济管理方式。这套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详见第二章第一节之“五”。
2023-09-10 02:37:331

政府管理改革目标的实现须从哪些方面加以推进

一、转变职能,建立“适度规模政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建成,市场成为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但行政权力仍在我国资源配置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本应该由市场来优化配置的资源仍然掌握在“权力之手”中。因此,应该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继续由过去的全能政府向“适度规模政府”转变,将“权力之手”约束在有限的范围内——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  建立适度规模政府,就要进一步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与政府性质及职能不相符的事务一律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强化制度约束与责任追究,严格制约政府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的直接干预,当前应着力解决政府对企业生产投资、人事管理等方面事务的直接干预问题;清理、回收不宜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事务,理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资分开,直接或间接割断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与具体业务的资产纽带;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政府控制的重要产品、资源、工程、服务等的指标、额度和规模,视具体情况,或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调节,或依靠法律法规规范操作,把行政审批限制在最必要的限度内,尤其要把投资审批范围严格限制在关系经济安全、环境资源、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类、限制类项目方面。  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强调,更是一种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本质、政府职能作用和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实质性概括。  现代国家政府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我国政府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其中,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核心与实质。而从管理方式来讲,我国政府要优质、高效、规范地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同时加强政府服务型机关建设。  公共服务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保持社会利益均衡的根本措施。  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对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能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达到抑制消费或拉动需求的目的。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由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是由政府部门、政府服务类机构、公共服务事业法人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等部分,包括为实现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公共服务。  三、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首先,应该继续完善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制体系。随着《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程序日益完备,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立法体制逐步建立,这为制定完备的行政法规范提供了完善的立法体制。  在行政法规范的内容上,要建立健全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特别是涉及市场主体行为、产权保护、交易秩序及劳动、就业、保障等的法律法规,为政府全面依法行政创造完备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特别是涉及机构编制、职责权限、行为方式、奖励处罚等的法律法规,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  其次,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其公正有效与否,关系到相对人权益保障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现。因此,应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同时,还应理顺执法体制,明确行政执法机关的的职权和责任,落实“收支两条线”,保障执法经费,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将政府执法能力和效果、群众对其满意度等纳入绩效考评机制,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和官员问责制,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法律实施。
2023-09-10 02:37:441

论述我国政府职能的形成、发展和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 那么它转变的主要内容、根本途径是什么呢?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一个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政府,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导致效率低下,远远适应不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想要加速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建设廉洁政府,就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反腐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设,真正树立起廉洁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约行政权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约机制。在公务员收入相对不高,而又面临市场经济种种利益诱惑、物价频频升高的情况下,要从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务员廉洁行政的机制。同时,必须保证每一个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广泛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来自人民群众的舆论和批评监督。建设高效政府,首要的就是精简机构,建设精干的强有力的政府系统,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脱颖而出; 要下放权力,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既要加强宏观调控,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建设高效政府的另一方面就是杜绝官僚作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市场监督职能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还十分薄弱,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严重,加上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突出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偷税、逃税、骗税、走私等,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严重。 为此,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首先,要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尽快出台反垄断法,采取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垄断,防止企业相互勾结,形成价格联盟,损害消费者利益;其次,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从严治政,采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再次,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与政府维持公平市场秩序密切相关,在实施政企分开改革的同时,要建立独立的监管委员会,将政府决策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开,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责之一是宏观调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越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过多过细。特别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已成为影响我国投资环境、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严重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只有摆脱了大量微观审批事项的政府,才能够研究超前性、深层次的战略性重大问题,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 加快审批制度的改革,一要搞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和处理工作,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范围;二要缩短审批环节和审批周期;三要公开审批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四要明确审批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对审批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五要改革审批部门普遍存在着的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现象。 四、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微观管理,指政府站在出资者立场上,依靠行政命令、参与企业治理结构或直接介入市场的方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一种直接管理,主要指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对公有制企业的直接管理活动。宏观调控,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作所进行的“控制”或“调节”,它是政府通过调整其所掌握的某些经济变量(如财政支出、货币供给),来影响市场经济中各种变量的取值,从而影响私人经济部门行为的政策过程。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垄断一切,宏观、微观一把抓的弊病暴露得更加充分。今后,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以更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益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凡是企业和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尽力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即使在“市场失灵”领域,也要考虑是否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发挥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只有在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做好时,政府才进行干预。 五、切实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政府要保证法律法规在全国的统一实施,有比较完善的依法行政体制,政府行政过程应当是透明的、可预见的、公开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严格依法行政,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从随意裁决转向依法办事。其次,要公开。透明度原则是世贸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一个基本方法。各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决策公开、过程公开。再次,要推行管理信息化。尽快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政府各级机关及各级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也有利于政府与内外商人之间的联系和方便商人们办事,使行政管理更准确、快捷地实现互动。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仅要把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国际因素。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我们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建立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全面加快资源调查、规划和管理,不断提高对资源的保护,深化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做到产权明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依法保护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把国土资源的管理、利用与开发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强水利建设和对水资源的管理。 七、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的政府 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确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人民公仆。新形势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企业发展和各类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行政机构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一个努力的目标,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领域要同国际接轨,要按国际惯例办事,政府行使其职能(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须相应地不断做出新的调整。我们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23-09-10 02:37:551

行政改革的出发点

你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给地方政府,国务院机构和人员大幅减少。 200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进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此外,2004年各级政府还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4月颁布的公务员法,也对规范行政管理主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就国务院机构(包括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特设机构)而言,1982年改革之前最多的时候为100个, 1988年改革后为86个,目前已减少为66个;二是机构设置趋于合理。现有的政府部门大多都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设置的,计划经济时期按照产品行业设置的工业部门大多被撤消或者合并;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已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为政府主要职能;三是行政管理方式也发生变化。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到现在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四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取得进展。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分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改革前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50.1%,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近年来,各地开始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经验。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政企分开不断推进,机构和人员得到精简,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应该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符合我国国情。在改革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保证政府充分发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工作的连接点和交汇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然触及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触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往历次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果,关键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各项改革措施都是按照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采取的,而且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证了政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矛盾,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强调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 第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纵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可以发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动力。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按行业设立了多个部委,仅是机械工业部就曾设过七个,导致了多个中直企业或部属企业的产生,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对有关经济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解决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兵突进。行政管理体制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与政治、经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不仅要调整好行政机关内部职能,还需统筹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同时更要重视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和切实转变的问题。 第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科学化、法治化。由于改革大多都是政府自身由上而下进行的,政府既是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直接对象,角色冲突也在一定意义上阻碍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改革涉及到权力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增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加之改革的政策性较强,因而需要科学论证,提高法治化程度。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解决。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过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未完全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方面,经济职能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虽然清理减少了很多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行政管理的某种惯性,加之多年形成的部门和行业利益,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变相的行政审批仍大量存在,应当退出的领域还未完全退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加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的深刻变化,造成了社会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多发之时,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职能转变不到位,就难以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因此,切实转变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二是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1988年以后的几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精简机构、下放权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机构设置上看,各级政府设置部门往往延续了“上下对口”的习惯做法,职能部门在服从本级政府的同时还要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造成各级政府部门重复设置、机构臃肿。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就很典型,县乡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政府制定的各项“达标”任务,不得不设立机构和增加人员,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又设置了许多临时机构,安排了一些临时人员,造成机构与人员超编。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的情况下,乡镇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维持运转的费用和人员工资也随之增加,造成乡级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和乡镇财政负债率的不断提高。 从层级关系来看,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组织设置的横向划分方面着手,从规模上控制政府机构的膨胀与人员的增加,但在纵向分层的问题上甚少涉及。按照宪法第30条的规定,除较大市和自治州外,地方行政层级一般为省、县、乡三级。但随着行政公署(地区)改市的增加,有些地方出现了市辖县、市辖市等情形,地方行政层级实际上成为四级。层级过多容易导致机构臃肿,信息不畅,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 从机构职责看,由于政府内部职能划分不清,有关职责权限划分的规定缺乏法律效力,加之部门起草立法的影响,导致对有些行政事务多头管理、重复交叉执法,权力与利益挂钩,甚至不同部门权力交叉或者重叠,发生矛盾后难以协调;或者互相推诿扯皮,造成“管理真空”,权力与责任脱钩。 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权力不够,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和责任仍然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缺乏法律保障。例如,机构改革减而复增,陷入“精简——膨胀”循环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从世界各国解决机构编制膨胀的主要手段来看,一个是财政手段,另一个是法律手段,但主要是法律手段,而且财政手段最终也是要通过法律才能起到硬约束作用。除宪法的概括性规定外,目前我国既没有上升为法律的统一行政组织和编制法,也缺乏各个部门的行政组织和编制法,更没有推进改革的相关法律。现有的个别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等,对组织机构、职能、编制、权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保障机制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详细的责任条款。弹性过大的条文表述和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实施中的矛盾。 (三)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已载入我国宪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用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最终为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协调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标准和执法责任制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严格依法行政,通过公开、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就能更好地促进公平正义;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府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就能更好地化解各类社会冲突和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产业和生产力的竞争,也是各国政府提供制度、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行政能力的竞争。哪个国家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度安排、更稳定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哪个国家就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对政府履行保障国家安全和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等职能,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适应行政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也迫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9417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9-10 02:38:041

为什么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其他改革的牵制作用日益明显地体现出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不解决,政府与企业的行政关系、资产纽带直接存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可能完全建立,企业也难以成为真正的能动性市场主体;行政性垄断及地区性封锁不打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最终形成;不理顺庞杂、错位的政府职能,不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经济的方式,就不可能建立灵敏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也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这些年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有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相对说仍处于滞后状态,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质量与水平都与行政管理体制状况直接相关。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对政府管理规则和管理能力的挑战。抓住机遇,应对与化解风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迫切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的内容、方式及相关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在不断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投资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会长期存在且不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顺,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政事企不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不合理,等等。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影响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并且有加剧之势。要遏制并最终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建立起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23-09-10 02:38:291

我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内在必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正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适应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二)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必要性分析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政府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划分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价值取向的需要、政府行政改革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
2023-09-10 02:38:391

如何完善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善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措施如下:(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规范公办幼儿园改制行为。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已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公办幼儿园转制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用于发展幼教事业。(二)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实现办园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三)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管理。企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要由政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既有利于幼儿教育发展,又有利于企事业单位改革的办法。企事业单位转制后,可以继续举办幼儿园,也可将企事业单位办园资产整体无偿划拨,移交所在社区,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要通过实施联办、承办、国有民办等办园体制改革,提高办园效益和活力。实施办园体制改革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育、教育质量不下降,广大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受到保障、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四)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资格,颁发办园许可证,并定期复核审验。要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监管。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到相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举办幼儿园。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取缔非法举办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其规模相适应。幼儿园要保证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幼儿园食堂要达到餐饮业食品卫生基本要求,并取得卫生许可证。(五)切实规范办园行为。幼儿园(托管点)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城区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校,一律不得再附设学前班,更不得把入学前班与其小学入学挂钩。
2023-09-10 02:38:521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及改革的对策是?

如果知道也就不在你面前混了
2023-09-10 02:39:172

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异同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异同张国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要论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当界定行政管理体制,而要界定行政管理体制,则首先应当界定行政。所谓体制,体者,结构、系统,制者,规定、法度,体制即是以一定的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制度(在国家现象中,这一制度是以一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原则为前提的)所规定的组织形态及其关系模式。其中,“规定”和“关系”的基本内涵,是体制所涉及各权力主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诸项权力的归属、再分配和实际运作的问题。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纯属国家性质,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所涉及的权力主体应均是国家公共权力主体,所具有的各项制度也应具有完全国家法权性质。但若与客观对象相联系,行政管理体制诸公共权力主体则不可避免地要与体制外非公共权力主体发生关系。一般说来,行政管理体制与关于政府的概念相一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政府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体制涉及到与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相关联的诸方面的法权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并以这些法权主体相互关系的改变或调整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2023-09-10 02:39:262

编办是什么单位?

编办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全称是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下属二级局或下属机构,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确定和指标分配。编办前身是人事局,它的职能简单的讲,就是管各个单位增减编制和人员的。编办是做什么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地区编委会的办事机构,主要进行事业单位管理登记;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数量核定工作;机关事业单位间人员调动工作等。编办的全称是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的地区称编制局,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下属二级局或下属机构,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确定和指标分配。【法律依据】:《中央编办、监察部负责人就颁布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答新华社记者问》《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为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推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进一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法律效力;有利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23-09-10 02:39:351

为什么要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政府职能庞杂、错位  按照规定,乡镇人代会有l3项职权、乡镇政府有7项职权,但实际落实并非如此。一是乡镇职能泛化。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如同一个全能的政府。有的乡镇职能错位、政企不分,在发展经济中职能越位,强制农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二是乡镇机构设臵重叠。机构设臵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责任分工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越位或不到位,甚至产生违法行政行为。  (2)权力与责任不对等,行政运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是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目前,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另一方面,税务、国土等机构承担的业务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乡镇政府来帮助完成的。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被上划的站、所越来越多,乡镇管理不了,有责无权。出现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事,农民找政府,乡镇政府除了做点解释工作外根本无能为力。二是乡镇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对下,由于财政困难,该为农民办的事却无能为力。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因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对上,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各种任务,并且实行目标考核,乡镇干部形象地称之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天应付各种事务喘不过气来。  (3)党政不分,政事不分  党政不分,主要表现为党委一元化领导与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好。按照规定,乡镇行政工作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党委对政府工作实施领导主要是把宏观、把方向,做好统揽和协调工作。但事实上,在乡镇一级,党委与政府基本上是混在一起的,几乎所有的工作任务和指标对每一个干部都同等下达、同等考核。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  (4)公务员政绩考核不完善,未形成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体系 目前,公务员选拔任用办法不科学、不完善,考核公务员的政绩没有把个人贡献与集体贡献合理区分开,因此往往会出现把集体的政绩说成是个人的政绩,把别人的政绩说成是自己的政绩的现象。这种考核办法,会促使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提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大会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推荐,致使部分乡镇干部对此却异常敏感。因此,该放手去做、去管的事不认真去做、去管了,因为做事就要触及各种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就会得罪人,就会在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中少得一票,甚至少得若干票。所以,好人主义盛行,不利于干部的选拔任用。  
2023-09-10 02:40:021

试论述现代城市管理体质改革的重点措施应包括哪些方面?

解答,从描述来分析,应该从便民,高效,合理等方面。因有网络技术联网,以前的工作程序,也需与时俱进。
2023-09-10 02:40:122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什么

社会!
2023-09-10 02:40:254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改革内容

一要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以部门规章、文件等形式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工作机制。二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设定和管理办法。 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把适合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和管理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抓紧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公开、高效、廉洁办事。四要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审批项目较多的部门要建立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五要加强政府监管。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后续监管措施,强化工作衔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依法监管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加强日常动态监管,保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六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七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上下级政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
2023-09-10 02:41:001

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

【答案】:A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故选A。
2023-09-10 02:41:271

简述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外部原因

(null)   简述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外部原因。 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   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外部原因:   (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023-09-10 02:41:431

简述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外部原因。

简述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外部原因。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外部原因: (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146-147。 本题知识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我整理的相关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关资料请持续关注历史新知。   
2023-09-10 02:41:521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具体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一、转变职能,建立“适度规模政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建成,市场成为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但行政权力仍在我国资源配置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本应该由市场来优化配置的资源仍然掌握在“权力之手”中。因此,应该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继续由过去的全能政府向“适度规模政府”转变,将“权力之手”约束在有限的范围内——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  建立适度规模政府,就要进一步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与政府性质及职能不相符的事务一律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强化制度约束与责任追究,严格制约政府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的直接干预,当前应着力解决政府对企业生产投资、人事管理等方面事务的直接干预问题;清理、回收不宜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事务,理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资分开,直接或间接割断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与具体业务的资产纽带;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政府控制的重要产品、资源、工程、服务等的指标、额度和规模,视具体情况,或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调节,或依靠法律法规规范操作,把行政审批限制在最必要的限度内,尤其要把投资审批范围严格限制在关系经济安全、环境资源、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类、限制类项目方面。  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强调,更是一种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本质、政府职能作用和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实质性概括。  现代国家政府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我国政府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其中,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核心与实质。而从管理方式来讲,我国政府要优质、高效、规范地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同时加强政府服务型机关建设。  公共服务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保持社会利益均衡的根本措施。  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对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能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达到抑制消费或拉动需求的目的。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由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是由政府部门、政府服务类机构、公共服务事业法人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等部分,包括为实现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公共服务。  三、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首先,应该继续完善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制体系。随着《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程序日益完备,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立法体制逐步建立,这为制定完备的行政法规范提供了完善的立法体制。  在行政法规范的内容上,要建立健全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特别是涉及市场主体行为、产权保护、交易秩序及劳动、就业、保障等的法律法规,为政府全面依法行政创造完备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特别是涉及机构编制、职责权限、行为方式、奖励处罚等的法律法规,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  其次,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其公正有效与否,关系到相对人权益保障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现。因此,应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同时,还应理顺执法体制,明确行政执法机关的的职权和责任,落实“收支两条线”,保障执法经费,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将政府执法能力和效果、群众对其满意度等纳入绩效考评机制,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和官员问责制,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法律实施。
2023-09-10 02:42:141

我国进行行政职能转换的原因

没有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再转换效果不大
2023-09-10 02:42:243

西方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放松政府管制。  2、强化地方政府的自治权。  3、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4、再造地方政府内部体制。  5、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1)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缩小管理范围,强化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  2)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  3)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  4)注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5)简化行政程序和条例,改进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
2023-09-10 02:42:354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福祉。因此必须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必须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律出发。推进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稳定这个大局。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体制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还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形成与分配,都是一个异常错综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运动。如果改革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调整超出了底线与边界,就可能引起利益矛盾激化,就可能丧失稳定的大局。一旦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失控,则维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各种秩序就可能荡然无存,多年累积起来的改革发展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至为重要的是紧密结合体制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密切观察、正确评估改革的效果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努力使改革发展给社会各方面利益增长的效果最大化,努力使可能引起的利益矛盾冲突保持在可承受范围内。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求我们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要注意积累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要有越来越高超的策略和方法。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根本上还是要处理好改革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源自于广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畏牺牲,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实践。因此,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必须把握好改革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一基本原则。这也是推进改革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指南针。
2023-09-10 02:43:014

现代政府改革的趋势·?

我认为第一努力提高国际地位。第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其它的你自己考虑吧。
2023-09-10 02:43:343

急!!!研究生的题目,快考试了,求高人指点。 当前我国公共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

才五分
2023-09-10 02:43:442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特点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发展随着国家管理职能的增加,当代各国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越来越庞大,行政职能管理部门越来越多,行政管理体制也愈臻完善。当代庞大且完善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不是自古就有的,它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演变的。古代的社会行政管理组织可进行多种分类。按其组织结构的空间形式,可分为直线制和直线—职能制,用社会学的术语,则分为家庭式和科层制。由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出发点不同,上述两类概念既有相通之处又并不完全对等。科层制和直线—职能式基本相似,家庭式和直线制则有较大的区别。一、古代社会行政管理组织分类与历史分期家庭式管理组织犹如一个家庭,它只存在一个最高管理者—相当于家庭里的家长,且只有一个管理层级。而直线制组织系统有多个管理层级,各层的管理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领导集团。直线制是由家庭式发展而来的。在古代原始社会以及近现代的一些处于原始社会形态的少数民族地区,直线制的社会行政管理系统又是由家庭式这种基本管理组织单元构成的。家庭式和直线制都没有职能管理机关或官员,科层制和直线—职能制则有职能管理机关或官员,它们实行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直线制和家庭式社会管理组织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线制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层次的家庭式向多层次的直线制发展的历史过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以及管理职能的增加,直线制的发展势头减弱,在此基础上,萌芽和产生了直线—职能制(或科层制)的管理组织。这一时期,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交替时期。二、古代直线制杜会管理组织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一)家庭式社会管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氏族的产生,标志着社会管理的开始。单纯从组织结构看,它是直线式的。如果综合其社会属性,它又是家庭式的,是一种家庭式的社会管理组织形式。氏族作为一个社会管理组织系统,有自己的引力中心,就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一一氏族议事会或氏族大会。但氏族议事会和氏族大会不是常设机构,为了维持氏族作为一个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连续存在下去,遂产生了氏族首领。氏族首领在议事会或氏族大会闭会期间,作为其代表进行对外交往和处理氏族内部日常事务。随着首领职位的产生,在氏族组织里就出现了管理上决策和执行的分离。氏族议事会或氏族大会负责选举和罢免首领以及对有关氏族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氏族内部的一切日常事务活动的具体指挥、组织和管理,对外交往的具体实施,都由氏族首领负责。(二)多层次直线式社会管理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在高度民主化的、首领权威很有限的氏族组织里,在澎于集体决策时,大家的意愿不易得到统一,:必然使决策的实施在氏族内部遇到阻力,从而产生离散力。这种离散力是随着氏族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而增大的。其次,由于氏族人口大多以及社会的发展,氏族内部的事务和对外交往事务也大量增加,在没有职能机关和官员协助的情况下,首领一个人无法完成对集体决策的有效执行和实施,由此也增加了氏族成员的离散力。离散力的增大,必然使向心力减弱,当两者的平衡点被破坏及至离散力大于向心力时,氏族便发生了分离。一个氏族分离成了多个氏族。一个母氏族分离出来的子氏族与母氏族一起,在向心力与离散力达到新的平衡的基础上,又联合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组织—胞族。胞族仍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实行集体决策(包括选举和罢免首领)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民主型社会管理组织。但其最高权力机关的胞族大会成员为各氏族之首领,且具社会性质的管理层级增加了。因此,胞族是最早的一种直线式社会管理组织。每一个胞族组织成员,首先围绕氏族的引力中心—氏族大会和首领构成第一层次的管理组织系统,然后各氏族又围绕胞族大会或首领形成第二层次(中心层级)的组织管理系统。古罗马人的库里亚(curia的译音,意指胞族)就是这种形式的组织。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氏族开始奉行族外婚,不同胞族成员因为婚嫁,就在不同胞族或氏族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血缘和姻亲关系,由此而产生了新的向心力。使各个具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胞族或氏族,又联合组成了一种具有更多层次的社会管理组织—部落。三、古代杜会直线—职能制行政管理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一)直线—职能制行政管理组织的形成由于部落之间经常的战争,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分化。失败者被俘虏后,最初被胜利者杀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俘虏成了胜利者的奴隶,劳动产品也逐渐有了一定剩余。此时,部落的各级首领依靠在长期的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军事实力和权威,强化了自己作为首领的权力,对外肆意侵略和掠夺,对内代替了民主。他们开始将俘获的奴隶和战利品以及集体劳动的剩余产品据为己有,成为部落内部的富有者。人类从此被分成了三个等级:由部落各级首领演化而成的奴隶主阶级,部落内部一般成员形成了平民阶级,失败者被俘获后成为奴隶阶级。奴隶主和奴隶这两大对抗阶级的形成,就产生了奴隶制的国家。蓦获{奴隶制国家已经突破了血缘和姻亲关系的限制,它是按区域组织起来的,它是规模和范围都比部落要大。组织规模的扩大,统治阶级内部权利分配的不平衡,带来了组织系统中离散力的增大和向心力的减小。加上被统治阶级反抗而产生的强大离散力,它们共同威胁着组织系统的稳定。为此,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就要成为强大的引力中心,产生强大的引力场,以削弱各种威胁组织系统的稳定的离散力。这个引力场就是从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国家暴力机关—军队、警察、监狱、法庭。这些暴力权力机关是协助奴隶主国家总头子进行管理的专门的职能管理机构。为了维持国家的行政管理和军事任务的需要,并满足统治阶级的享乐需求,又相应建立了一定的财政、经济等方面的职能管理机构,它们在暴力权力机关的配合下,执行对奴隶阶级和一般平民阶级的剥削职能。因此,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这时,以前的社会管理组织就变成了具有阶级属性的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直线式结构的管理组织就发展成了直线一一职能式管理组织。直线一职能式的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系统就应运而生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以及以后的商朝,建立的都是这种个人独裁的直线-一职能式国家行政管理组织。但奴隶社会初期的直线—一职能式行政管理组织在结构上是不完备的。职能管理部门一般只存在于中央最高管理层级,职能部门也不健全,且相当一部分职能部门和官员仅只服务于王室内部。故它只能算是直线—职能式行政管理组织的初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性管理职能的增加和各层次管理范围的扩大,至奴隶社会中、后期,直线—职能式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才基本形成。如我国奴隶社会后期的周王朝,就不仅王朝中央有职能管理部门和官员,就是诸侯国这一层级,也设立了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和官员,而且各层级的职能管理部门是相当庞大的。我国奴隶社会的周王朝,其疆域之广,范围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少见的。为了实现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周武王在克商后,实行了宗法分封制。就是把广大的土地和奴隶,分给天子的兄弟、亲戚及有汗马功劳的肩从们,让他们到各地去作诸侯,进行分区管理,辅翼王室。为了使各封国产生的离散力尽可能小,分封基本是按王室的血缘亲疏关系进行的。例如在周初分封的七十一个诸侯国中,周天子的亲族及同姓子弟就占五十三人。在诸侯国里,也仍然按宗法血缘关系向下进行同样的分封。这种宗法分封制,是上级对下级分封,下级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述职等义务。在直线层次上,下级特别是诸侯这一级,享有极大的管理自主权。因此,周王朝的行政管理组织系统在宗法分封制下就是一种极为分权的直线—职能式。这种形式是适应当时生产的发展水平的,是与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各地区经济往来较少、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部落之间社会发展的快慢还有较大的差别等状况相适应的。它有利于管理系统中的各层级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自主的管理。由于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加上周王天子较之各诸侯有强大得多的军事实力,在刚刚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不久时,由此产生的向心力就大大超过了规模和范围扩大而产生的离散力,维持了周王朝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的稳定和存续。但这种极为分权的直线—职能式组织,由于分封实行长幼世袭制,随着世代血缘关系的疏远,加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中央没有其它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使各诸侯国在军事经济实力膨胀的基础上,产生了极大的离散力,不听从中央的调遣,中央的权力渐弱,使周王朝在春秋以后就名存实亡了。就是在诸侯国,也出现了诸侯王权力减弱、卿大夫几分天下的现象。从而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或“自大夫出”的局面。(二)直线-一一职能式行政管理组织的发展、完善和僵化实践表明,宗法分封制的极为分权的直线—职能式行政管理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了。于是,进入社会以后,为了加强帝王的极权统治,避免大权旁落或下移,以任免制代替了分封制,直线—职能式组织的纵向和横向结构也发生了几度变化,直线—职能式行政管理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是制度得到高度发展、社会延续最长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同时,主义的直线—职能式行政管理组织的发展也最为显著,最为完善,甚至于后来几成僵化状态。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就开始改变原有的宗法分封的直线—职能式行政管理组织。横向职能结构上,国王之下设立将和相两位官员分别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直线层次上,地方机构开始确立了郡县制,郡县一级分别有军事和民政官员。秦始皇统一中原后,由于管理庞大帝国的需要,强化了制的直线—职能式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秦始皇是全国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者,中央职能管理机构有垂相府、太尉府和监察御史府,分别主管政务、军事和督察百官,监察御史府还兼任皇帝的秘书处的职责。三府之永相、太尉、监察御史史称“三公”。三公之下有掌管宗庙礼仪的奉常,侍卫皇帝的郎中令,负责宫庭守卫的卫尉,掌管皇帝车马的太仆,管理皇族事务的宗正,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客,掌管刑罚的廷尉,管理皇室需用的山海地泽收入、手工业制造和租收税入、财政开支的治粟内史等九大官职,史称“九卿”。全国设三于六郡,每郡有负责民政事务的郡守、负责军事的尉、负责督察事务的监察御史。郡下设县,县令或县长(大县为县令、小县为县长)之下,有掌管内政的垂,负责治安刑罚的尉。上述各级官吏均由中央任免。县下有乡,乡有三老掌管教化,音夫掌管司法和税收,游微负责维持治安。乡以下还有里、亭等基层行政组织。西汉基本沿袭秦始皇时代的行政管理组织模式,只是名称有所不同,九卿数目有所增减而巳。如三公就由承相、太尉、监察御史改为司马、司徒和司空。从东汉开始,为了加强皇权统治,行政管理组织体制作了较大的改变,但仍属直线—职能制。如东汉的刘秀,就将以前的尚书一职扩大为尚书台,其长官称为尚书令,副职称为尚书仆射。尚书台总管一切行政事务,下设主管监察的三公曹,主管人事的吏部曹,主管财经和工交的民曹,负责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的客曹,掌管刑罚诉讼的二千石曹,负责治安的中都曹等六曹。曹的长官称为尚书。西汉时的三公虽然存在,但巳无实权。地方机构由郡县二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这种体制一直延续整个东汉时期。秦朝至东汉这种行政管理组织的变更,实际是组织系统中离散力与向心力相互变化的结果。因为随着任免制代替世袭的宗法分封制,在管理的直线层次上,下级的权力巳经很有限,不会出现奴隶社会那种大权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了(西仅初期封王情况除外),但随着中央职能管理机关权力的加强,最高王朝的职能管理官员由于权力的增加,在横向的职能部门间就产生了背离皇帝的离散力,这种离散力严重威胁着皇权统治秩序。刘秀正是看到了西汉末年的混乱政治局面是皇权衰落、权臣擅权造成的。为了加强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系统中以皇帝为核心的引力场,强化组织系统中的向心力,削弱三公宰相因权力膨胀而产生的离散力,故实行了上述的体制改革。隋唐时期,统治者吸取以前各朝代行政管理组织体制的优劣,为了更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强化皇帝在管理系统中的绝对权威,对中央行政管理职能体制又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皇帝之下实行“三权分立”,建立了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尚书省(负责贯彻执行军令、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三省长官同掌宰相之权,直接对皇帝负责。此种“三权分立”的组织,有利于减少权臣擅权的现象,可以使各权臣的离散力相互抵销而强化向心力。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每部下设四个司,共计二十四个司。直线层次主要为州、县两级,其次还有乡、里两级基层组织,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州、县两级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是比较健全的。如在州刺史之下,分掌州内行政事务的就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参军事。在县令之下,有垂、主簿及尉等职能官吏。从隋唐至清朝,作为执行职能的六部变化基本不大,因此,国家行政管理组织仍然是帝王独裁统治下的直线—职能式。但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的中枢权力机构却更替较频。女以古代社会行政管理组织产生、演变和发展述论自宋代后,三省制就基本废除了。宋代实行中书省和枢密院共同参政的“二府制”,辽朝设立南、北宰相府,元朝也实行枢密院与中书省对掌军事与政务,明朝则仅设立内阁一府,清代以军机处为核心。但不管其中枢权力机构如何变化,其实质和核心,都是为了加强帝王的独裁统治,维持国家组织系统中以皇帝为核心的向心力的存在,减少组织系统中的离散力。中国社会延续最长,得到了高度发展,至近代几成僵化形态。同样,体制下的直线一一职能式国家行政管理组织,也曾得到了高度发展最后几成僵化体制,没有多少变化和创新。
2023-09-10 02:43:541

浦东扁平化实践对行政组织结构进行了怎样的变革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显著成效,政府管得没那么宽、不那么杂,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的机构和编制了  有这样一个地区,从其设立最早的行政机构之初,就开始了大部门综合设置的“大部门制”改革创新,至今不辍已近20年。这就是上海浦东。  自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来,浦东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先后经历开发开放办公室阶段,党工委、管委会(简称“两委”)阶段,正式建政阶段,“两区合并”阶段等几次大的变迁。但无论具体的行政管理架构如何变化,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和公务员队伍都是浦东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甚至2009年南汇区整体划入浦东新区之后,在两个成建制区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浦东新区行政管理体系中,政府机构数量和每万人配备的行政编制人数仍然远低于上海全市平均水平。  在现有行政生态环境中,浦东“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猜疑。但浦东坚持以“戴着钢盔也要顶住”的勇气和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既具中国特色,又符合浦东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路。浦东的实践说明,政府机构改革可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按模块化综合设置“小政府”  1993年1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了作为上海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的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由市政府一名副市长担任。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回忆,在确定“两委”职能时,就提出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首先要考虑做好职能设计,突出计划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政建设,以及工商、财政、治安、土地、人事、规划、统计、海关、商检等管理职能。“浦东管理机构绝不能沿袭老体制,它必须培植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基因,本着转变职能、简政精兵、高效服务的原则进行构建。”  于是,在人们还习惯于“一个行业就有一个政府部门管理”的上世纪90年代初,新成立的浦东新区只有10个职能部门,800名机关人员编制。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不设行业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实行大系统整合,例如把教育、医疗、计划生育、体育等进行管理的职能部门合并为社会发展局,把对规划、土地、预算、统计、经济改革等进行管理的职能部门合并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把环保、环卫、绿化、水务、市容等进行管理的职能部门合并为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局。  随着头十年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浦东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社会事务大量增加,涉及新区有关部门职能行使中的法律地位问题也需要及时解决。因此在2000年,上海市委决定调整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建立“四套班子”,浦东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也由此进入“正式建政”阶段。新成立的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仍然保持了大部门制的行政管理格局,共设8个区委工作部门和13个区政府工作部门。直至2005年,浦东新区区级机关行政编制也只有1170名,管理着570平方公里上的近300万人口。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原南汇区整体划入浦东新区,这是浦东“二次创业”的腾飞契机,同时也对机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区合并”前,浦东新区有13个政府工作部门,原南汇区则有28个,两个区的“四套班子”都需要进行整合。  考验面前,“新浦东”仍然坚持了建立符合大部门体制的服务型政府方向。浦东新区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介绍,当时浦东的机构改革方案在整体组织结构上,将政府机构划分为综合统筹、经济服务、社会建设、城建管理、法制监督等5个职能模块,探索按职能模块设置机构,最终确定党委工作部门7个,政府工作部门19个,仍然是上海委办局最少的区县。  经过多轮调整,被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称为“戴着钢盔也要顶住”的浦东新区行政体制改革,保持了一贯的“大部门制”特色。如今浦东新区的行政编制维持“两区合并”前的编制总量不变,政府机构数量大体相当于上海全市区县机构平均数的2/3,每万人配备的行政编制数为4.9名,不到上海全市其他区县平均水平的1/2。  欲“精兵”,先“简政”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切身体会到,浦东的“大部门制”改革能够历经近20年岿然不动,除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除了上海和浦东历任领导干部坚持不懈之外,更重要的是,浦东的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管得没那么宽、不那么杂,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的机构和编制了。  转变政府职能,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浦东曾委托专门机构制定“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的总体方案,梳理政府的现有事权,设计政府的合理事权,强化政府的公共事权,厘清“政府事务”与“非政府事务”,将应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职责归还给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  行政审批事项少,这是许多投资者对浦东的突出感受。新世纪以来经过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浦东的行政审批事项已从700多项减少到200多项;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原来的281个工作日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00个工作日。行政审批的流程也最大限度地得以精简:去年6月,浦东新区开展企业设立联动登记改革,从此浦东新区新设企业的工商、质监、税务三证(照),就由过去分别向三部门审批变为审批程序“一口受理”的“联动登记”。  政府职能转变的“接盘手”是市场中介组织与社会组织。浦东要求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主体、机构、职能、资产、住所及人员上实行“六分开”,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不在社会组织中兼任领导职务,从而推动了彻底的“政社分开”,达到“政社互动”的目的。  在“小政府”的体制下,浦东的“大社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育,承接了大量公共服务的功能。如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等领域,就有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接受政府委托,专门为社会中吸毒、刑满释放、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提供社会工作帮教服务;在教育领域,浦东成立了近20家教育中介服务社会组织,如委托新城教育事务所对全区25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简易学校实行监管;在卫生领域成立了以医学会为主的瑞尔医院管理评估咨询中心,对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进行评估,形成院方、患者和管理的三方协商机制。  最开放、最透明、最高效  浦东的“大部门制”改革,曾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猜疑。一些人认为“下改上不改必然是乱改、己改人不改结果是白改”,有一些当年曾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地区先后又回到了原有体制框架;也曾有上级政府部门不肯向浦东发放本应有的专项资金,因为浦东没有这个部门的设置;政府委办局的领导们也非常忙碌,因为他们要参加不同上级部门的各种会议。  种种困难,都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力支持下得以克服。在“两区合并”后的今天,超过1200平方公里土地,500多万常住人口,浦东又面临着如何以现有的行政体制架构管理好一个特大型城区的空前考验。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梁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建立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轻型化扁平化特征、比较完善、相对稳定的新型区域管理体制。形象的说法就是“上面握紧拳头,下面松开手脚”,其途径就是“上面简政,下面强政”。  根据浦东新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浦东将实现“上面机构轻型化,下面管理扁平化”,通过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推进区级层面简政放权、优化流程;与此同时,管理跨度过大的问题不能通过增加行政层级来解决,而要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强化各镇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的综合管理能力。  目前,浦东新区的行政体制架构已经较为精简,下一步浦东将按照职能、编制、工作程序法定化的要求,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加快政府行政机构重组,降低行政成本。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部门将得以加强和完善,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将得以归并乃至撤销。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对法律不限制的领域,浦东的改革方向是政府部门不再设立审批权限,全部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自担风险;对依法需要保留的审批项目,全部实行承诺制度公开;凡相对独立且相近的审批事项,相关部门提前介入,探索“并联审批”。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说,浦东新区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的要求,解放思想、艰苦创业,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敢闯敢试的激情勇气,加快构建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扁平化特征的管理体制,努力建设最开放、最透明、最高效的地区
2023-09-10 02:44:341

试述行政职能的转变与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

答:⑴政府机构的组建首先必须适应行政职能需要。行政职能结构决定行政组织结构。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关键。 ⑵建国以来我国很长时期在政府体制、机构、编制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病,多次机构改革处于“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状态,这都是因为没有抓住行政职能转变这个关键。 ⑶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首先要明确行政职能,前提是分清党、政、企各自性质、职能、活动方式;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基本职能是领导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政府机构管理经济应以宏观管理为主、间接管理为主、服务性为主、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为此政府机构改革应减少专业管理机构,加强综合、协调、监督、信息、咨询、政策研究等部门,建立相应机构来管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SPAN>
2023-09-10 02:44:433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有哪些

快帮忙哈~ 谁知道知道题的档案?
2023-09-10 02:44:592

政企分开是什么意思

政企分开是指政府的职能与企业的职能分开。政企分开表明正确划分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和经济组织的各自的权限,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政府机构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分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政府机构同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脱钩;二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企分开,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机构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管理经济,企业则按照国家政策、法律自主决策,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政企分开的来源政企分开1992年10月提出。1992年10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消轻工业部,成立中国轻工总会。政企分开在改革之初就已经提出来了,但仍没有达到设想目标。政企关系实际上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政府依然以各种理由、各种身份改制以前以行政长官的身份。改制以后则以国有股权代表的身份对企业实施行政干预,结果政企不分现象仍十分普遍。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受信息、利益、人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很好地履行所有者职责,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处于失控状态。
2023-09-10 02:45:141

请帮我解释一下什么是行政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模式是企业依照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企业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模式也称为A管理模式.一般地说,行政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行政机构设置,行政职权划分及为保证行政管理顺利进行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的总称.所以,从本质上说,行政管理体制就是一个国家的政体及其管理制度的集中反映;从运行状态上说,它就是种行政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有机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  行政管理体制的涵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行政机构的权力和职责的划分.任何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改革与完善,都是围绕着行政政权的划分或分配进行的.所以,行政职权是构成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行政职的划分或分配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2、行政机构是行政管理体制的载体或组织形式.如果没有一定的行政机构,行政人员就无法施行行政职权,行政管理职能就不能发挥作用,行政管理体制也就失云了存在的形式.因此,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改革和完善,总是伴随着行政机构的建立、改革和完善而进行的.  3、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程序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程序,行政职权就不能很好地使用,行政机构就不能很好地运行,行政管理体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程序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不可缺少的一环.  4、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社会辱性.同时又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本质区别.即使相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也不一定采取同一模式.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上,并为之服务; 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遵循社会主义法制、民主、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权力.
2023-09-10 02:45:341

深圳新进入行政机关的公务员一律实行聘任制

从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来看,改革能否收到预期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好人的问题,机构的优化必须与用人机制的优化相结合,才能真正促成行政运行机制的优化。 ———王荣 从2010年1月1日起,深圳市所有新进入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无论是通过招聘,还是军转安置、调任、市外转任等方式进入的,一律实行聘任制。其中,对军转干部安置为聘任制公务员的不实行试用期,直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并根据其军龄给予一次性补偿,计入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账户。 ———李锋 南方日报讯 (记者/叶明华)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圳昨日召开了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动员大会。“深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的思路出台后,社会各界和互联网上反响热烈,改革后聘任制公务员的招聘也出现了报名火爆的场面,说明了这项改革是得民心、顺民意的。”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说。 今后所有新进公务员均实施聘任制 深圳是全国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城市之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借鉴香港的做法进行公务员分类管理的研究和探索。2006年8月,深圳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在公安系统进行了专业化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从2007年1月起,深圳也被原国家人事部确定为开展公务员聘任制试点的城市之一。 “深圳本次开展的分类管理改革,覆盖了全市行政机关所有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所有参公管理人员。”据深圳市常务副市长李锋介绍,在职位分类改革方面,公安系统继续按分类管理的要求深化专业化改革,监狱劳教系统警察按公安模式启动专业化改革。市直10个部门所属执法单位,以及6个行政区和光明、坪山新区所属履行环保、文化、卫生、劳动、城管执法职能的执法单位中所有在编非领导公务员划入行政执法类;区属其它执法单位待区机构改革后再确定是否划入。市气象局气象预警预报处、网络监察处的所有在编非领导公务员划入专业技术类,其他公务员暂按综合管理类管理。 据李锋在动员大会上透露,在聘任制公务员改革方面,从2010年1月1日起,深圳市所有新进入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无论是通过招聘,还是军转安置、调任、市外转任等方式进入的,一律实行聘任制。其中,对军转干部安置为聘任制公务员的不实行试用期,直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并根据其军龄给予一次性补偿,计入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账户。 三大职类“优势不独占,劣势不集中” 分类管理改革后,深圳公务员系统正式形成了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三大职类,由于综合管理的各种待遇仍保持不动,因此仍被认为是“铁饭碗”,而后两者却被网友市民们看作是“瓷饭碗”。然而,李锋昨日在提到三类公务员的“含金量”时提到:“三大职类将实现综合平衡,换句话说就是优势不独占,劣势不集中,让三个职类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公务员分类发展。” 据李锋解释,“综合平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总体待遇大体相当。三大职类公务员预期总体待遇平均水平基本类似,进入不同职类干一辈子的总体待遇平均水平差别不大。“这里强调的是总体待遇,也就是各职类所有公务员一辈子待遇总和的平均水平,而不是某几个个体的比较,也不是某个时点待遇的机械比较。”李锋说。 二是职业发展前景各具特点。综合管理类实行职数控制,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强调竞争择优,个体发展前景的差异大、不确定性高,最终大部分人将积聚在金字塔的底部(科级);行政执法类在职业发展的大部分时间不受职数限制,靠年功积累和工作业绩晋升,发展前景确定、路径清晰、节奏平缓,大部分人最终发展高度差别不大但快慢有别(基本上都可达到二级执法员以上);专业技术类强调对专业技术的尊重,专业技术水平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专家和技术权威将可能获得优于高官的待遇,但其交流机会相对较少。 “分类改革后,三大职类公务员的职务,在工资上可能有一定比较关系,但其本身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李锋说,综合管理类职务主要体现职责权限和能力的大小;行政执法类职务主要体现在执法职位上的年功积累和业绩情况;专业技术类职务则体现在专业技术职位上的专业水平和考核情况。因此,三大职类的横向比较既不科学,实际意义也不大,应更注重同职类人员发展情况的比较。按照改革方案设计,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约3至4年可上一级台阶,45岁左右可达到相当于副调研员的工资水平,退休时有30%至60%人员可达到相当于调研员的工资水平。 “分类管理为公务员队伍成长开辟了三条阳光大道” “实施公务员聘任制和分类管理改革,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今天改还是明天改,是主动改还是被迫改的问题。”王荣说,目前,公务员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对公务员的“铁饭碗”、退休待遇等问题诟病很多。无论从国家的部署还是从社会的要求来说,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都必须是公务员自身,而深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的思路出台后,社会各界和互联网上反响热烈,而改革后举办的首次聘任制公务员的招考也出现了报名火爆的场面,说明了这项改革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王荣认为,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举措。“从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来看,改革能否收到预期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好人的问题,机构的优化必须与用人机制的优化相结合,才能真正促成行政运行机制的优化。”王荣说,要使政府机构改革实现初衷,收到更大效果,就必须配套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公务员适应新机构、新职能的要求。这就需要按照机构改革的职能设定,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改革,打造一支更加专业、更加高效、更加廉洁的职业公务员队伍,从而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分类管理的实施为公务员队伍的成长开辟了三条阳光大道,避免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而且每条道路都有足够的上升空间。”王荣认为,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公务员个人素质,更要着眼于优化人才结构、理顺执行体系、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执行力。“任何一支有效率的团队,都是各擅其长、通力合作的团队,都是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组合、管理型人才与业务型人才搭配的团队。就像行舟,光有掌舵者,船无力前行;光有划桨者,前进就失去方向。”王荣说。 而针对新进公务员均实行聘任制,打破“铁饭碗”的尝试,王荣则认为,深圳推行此项改革主要是解决公务员的出口问题。“不解决出口问题,其它改革措施都只能触及皮毛,因此改革必须是职位分类与聘任制的结合。”王荣说,聘任制公务员与委任制公务员在身份和政治待遇上没有任何差别,都使用行政编制,履行公务员权利义务,在职责权限、能力要求、职务升降等方面执行同样的制度。二者的差别体现在用人方式上,聘任制公务员实行合同管理,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相结合的退休保障制度,相对于委任制公务员而言,其退出机制更加灵活,单位二次选人和公务员二次择业的自由度都更大。
2023-09-10 02:45:411

事业单位改革了,参公的怎么办?

事业单位改革了,参公的还是不变呀
2023-09-10 02:46:095

顺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反映出我国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哪些内容和趋势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伴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步进行,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一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里,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围绕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而展开。 2、1983年至1988年。这次改革主要是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结构、精简人员,国家部委内部设司、处两级。同时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3、1993年至1997年。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于1993年3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中提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力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 4、从1998年至2003年是广泛发展阶段。改革重点是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设定审批时限,公开审批内容,建立一套便民利民的行政服务体系。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建立廉洁高效、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5、从2004年至今, 是在新形势下,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进行的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2004年3月, 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 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在最近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 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止到07年,福建就已经建成65个行政审批中心,河北省3年减去了57%的行政审批项目,山东省建设的高效的便民行政审批运行机制也卓有成效,上海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凸现政府职能回归,这些数字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时期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审改进行过程中也突出表现出了一些失误和问题,影响了改革的继续深入。
2023-09-10 02:46:391

中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进行了哪些改革?

  行政支出即行政管理费,作为公共支出中一项重要的消耗性支出,改革开放以来占我国公共支出的比重持续上升,挤占了其他公共职能支出的费用,导致对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为此,要加强对行政管理费的监督与管理,改革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公共分配职能的建设,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行政管理支出含义及其内容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安排的经费,是维持国家政权存在,保障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行的重要经费。其主要分为两类---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具体内容分为: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武装警察部队经费,外交经费支出,对外支出。由于其经费花销内容及其性质人为因素作用巨大,而且我国近年来公共经费持续增加,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  二、我国近年来行政管理经费支出情况  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过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998~2002年均超过14 % ,高于市场经济国家,近两年又有所上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 71%,到2003年上升到19. 03%,这个比重,比日本的2. 38%、英国的4. 19%、韩国的5. 06%、法国的6. 5%、加拿大的7. 1%、美国的9. 9%分别高出16. 65、14. 84、13. 97、12. 53、11. 93和9. 13个百分点。而且近年来行政管理费用增长还在大跨度上升,平均每年增长23%。  三、我国行政管理费急剧增长原因分析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  1.原因分析。  1. 1缺乏有效的相应监督机制:因为这些费用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人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很大,其弹性空间很大,如不加以科学管理与监督,就会导致其急剧增长。  1. 2不合理的政绩审核标准,导致地方行政经费大量用于“面子工程”建设:地方财政透明度上要比中央低的多,而且不合理的征集审核标准导致地方政府将大量的财政经费用于“面子工程”以及政府公示的数据模糊更滋生了公款浪费等现象的泛滥。  1. 3现行的财政预算制度约束力有限:现行的财政制度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制度,有很多行政性的制度安排,“收支两条线”的财政改革措施,也并没有真正落实,对收支的控制很不严格。政府部门到底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财政部门并不清楚。正是这种制度漏洞,使得“小金库”林立。  2.产生的不良后果。  2. 1行政管理费膨胀导致对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从经济发展理论讲,行政管理费应与经济总体增长水平和财政收支规模因素呈正相关和比较稳定的关系,否则,将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产生不利的影响。  2. 2行政管理费膨胀严重损害公共利益。行政管理费属于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等。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为税收,而行政管理费的严重膨胀浪费纳税人的大量税款。同时,行政管理费的过度膨胀导致其挤占了公共支出的大量有益职能,这些消耗都违背公平原则,直接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2. 3行政管理费用膨胀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行政管理经费是政府行使各项工作的基础,大量行政管理经费的浪费不但会造成国家财政支出上的“吃紧”,更使得地方政府在行使各项工作时“畏首畏尾”而且还有会形成经费短缺。由于对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和低透明度更容易激发人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四、行政事业支出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  针对行政事业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成因的分析,对行政事业支出管理的改革与强化,要以支出规范,保障有力为目标,建立一套有效的行政事业支出管理机制。  1.进一步深化行政机关机构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清晰界定政府及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对临时机构和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机构,以及职能严重交叉、重复的机构坚决予以整合、撤并。国务院“大部制”方案,正是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一次深化。  2.对行政管理支出中不合理支出坚决予以清理。  2. 1严格控制会议费做到控制会议规模,压缩会议时间,精简会议程序,减少会议费开支,保证会议经费开支合理高效。  2. 2减少招待费开支,建议实行工作日午间禁酒的规定。  2. 3实行公务用车改革,严格控制车辆数量。  2. 4改革话费管理办法,压减通讯费用支出,话费实行“定额补助、超额自付、随工资发放”的办法,改变过去实报实销的办法。  3.继续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  在贯彻《预算法》建立财务、财政管理新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财务收支统管、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规范行政性收费及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力度。增强预算约束力促进整个管理机制的尽快到位。  4.建立行政事业支出管理约束机制。  4. 1责任追究制。要明确规定财政资金的使用“由谁负责”、“对谁负责”、“对什么负责”否则责任制无法发挥效用。一是对支出分配责任的追究制;二是对支出使用管理的责任追究制。  4. 2经济约束机制。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处罚的作用力要大于对其的经济激励的作用力,更能从跟本上刺激部门和单位的支出管理的优化,有必要对其引用预算扣款制度。  4. 3监督约束机制。  一是要对行政事业的支出监督要全面而细致,预算内外、经营性收支都要纳入监督范围。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网络  三是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要与行政事业支出透明度的提高相结合。  四是这种监督约束机制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与单位本身或者是单位的领导集体,还应包括具体的领导人和直接的责任者。
2023-09-10 02:46:501

如何完善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善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措施如下:(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规范公办幼儿园改制行为。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已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公办幼儿园转制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用于发展幼教事业。(二)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实现办园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三)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管理。企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要由政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既有利于幼儿教育发展,又有利于企事业单位改革的办法。企事业单位转制后,可以继续举办幼儿园,也可将企事业单位办园资产整体无偿划拨,移交所在社区,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要通过实施联办、承办、国有民办等办园体制改革,提高办园效益和活力。实施办园体制改革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育、教育质量不下降,广大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受到保障、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四)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资格,颁发办园许可证,并定期复核审验。要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监管。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到相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举办幼儿园。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取缔非法举办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其规模相适应。幼儿园要保证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幼儿园食堂要达到餐饮业食品卫生基本要求,并取得卫生许可证。(五)切实规范办园行为。幼儿园(托管点)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城区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校,一律不得再附设学前班,更不得把入学前班与其小学入学挂钩。
2023-09-10 02:47:181

公共行政职能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一、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一个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政府,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导致效率低下,远远适应不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想要加速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建设廉洁政府,就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反腐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设,真正树立起廉洁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约行政权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约机制。在公务员收入相对不高,而又面临市场经济种种利益诱惑、物价频频升高的情况下,要从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务员廉洁行政的机制。同时,必须保证每一个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广泛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来自人民群众的舆论和批评监督。建设高效政府,首要的就是精简机构,建设精干的强有力的政府系统,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脱颖而出; 要下放权力,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既要加强宏观调控,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建设高效政府的另一方面就是杜绝官僚作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二、强化市场监督职能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还十分薄弱,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严重,加上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突出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偷税、逃税、骗税、走私等,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严重。为此,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首先,要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尽快出台反垄断法,采取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垄断,防止企业相互勾结,形成价格联盟,损害消费者利益;其次,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从严治政,采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再次,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与政府维持公平市场秩序密切相关,在实施政企分开改革的同时,要建立独立的监管委员会,将政府决策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开,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责之一是宏观调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越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过多过细。特别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已成为影响我国投资环境、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严重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只有摆脱了大量微观审批事项的政府,才能够研究超前性、深层次的战略性重大问题,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审批制度的改革,一要搞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和处理工作,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范围;二要缩短审批环节和审批周期;三要公开审批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四要明确审批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对审批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五要改革审批部门普遍存在着的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现象。四、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微观管理,指政府站在出资者立场上,依靠行政命令、参与企业治理结构或直接介入市场的方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一种直接管理,主要指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对公有制企业的直接管理活动。宏观调控,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作所进行的“控制”或“调节”,它是政府通过调整其所掌握的某些经济变量(如财政支出、货币供给),来影响市场经济中各种变量的取值,从而影响私人经济部门行为的政策过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垄断一切,宏观、微观一把抓的弊病暴露得更加充分。今后,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以更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益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凡是企业和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尽力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即使在“市场失灵”领域,也要考虑是否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发挥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只有在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做好时,政府才进行干预。五、切实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政府要保证法律法规在全国的统一实施,有比较完善的依法行政体制,政府行政过程应当是透明的、可预见的、公开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严格依法行政,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从随意裁决转向依法办事。其次,要公开。透明度原则是世贸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一个基本方法。各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决策公开、过程公开。再次,要推行管理信息化。尽快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政府各级机关及各级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也有利于政府与内外商人之间的联系和方便商人们办事,使行政管理更准确、快捷地实现互动。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仅要把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国际因素。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我们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建立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全面加快资源调查、规划和管理,不断提高对资源的保护,深化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做到产权明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依法保护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把国土资源的管理、利用与开发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强水利建设和对水资源的管理。七、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确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人民公仆。新形势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企业发展和各类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行政机构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一个努力的目标,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领域要同国际接轨,要按国际惯例办事,政府行使其职能(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须相应地不断做出新的调整。我们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桂世镛等,邓小平行政理论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1998.[3]韩继志,政府机构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夏海,中国政府架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郭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举措[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2023-09-10 02:47:341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调研报告

以下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调研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主要问题   当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制约不力。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二)缺乏法人资格,阻碍自身发展。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致使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弱化、萎缩,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政事、事企不分,工作效率不高。一是有些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务,甚至还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更大的行政权力。一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执行着由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本身拥有执法权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却仍然从事经营活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有些事业单位占用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扶持,却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服务,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职责。   (四)事业单位撤并难度大。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部分事业单位将面临着撤并,人员编制核销、核减和安置。对应该撤销或整合的事业单位,很少有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自己主动提出进行撤销整合,而是以上级部门批资金、上项目等为理由,要求保持现有事业单位,或者一味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反对撤销整合所属事业单位,加大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难度。   (五)改革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养老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转企改制等配套政策迟迟未能出台,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   二、思考与建议   (一)调整规范机构设置,搞好清理整合。根据县级事业单位不同的类型、性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按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清理整合。一是坚决撤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有的职能萎缩甚至消失,已经无所作为;有的运转艰难,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有的依靠财政拨款养人,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名存实亡,长期无人员、无资产、不运作。对这此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其人员按政策进行妥善分流和安置。二是合理合并。有些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有的职能相近或交叉。对这类单位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予以合并。三是调整布局。对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应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布局,裁长补短,优势互补,优化人力、财力、资产等资源配置。通过清理整合,逐步界定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机构名称、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二)全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对事业单位的有关分类标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清理规范后的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行政类事业单位,依法调整界定职能任务,整合精简机构编制,严格规范管理。公益类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举办单位主体的多元化。此类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重点管好其领导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监管其国有资产的   保值增值。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办法,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改企转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   (三)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法人地位。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不得以事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近年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虽然得以全面推进,但其他配套政策法规滞后,事业单位仍处于主管部门的附属地位,与市场接轨的“准入证”作用也没能充分发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进程。许多事业单位习惯于按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办事,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主动参与的少,不愿意面向社会寻求生存空间,造成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缺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   (四)彻底解决合力不强的问题。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三者虽然都主张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尽量控制或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则往往是站在事业发展,同时也站在维护本位利益的立场上尽量保留和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常常充当事业单位的代言人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协调者等角色。事业单位自身则希望通过改革在既得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又能获得自主权。这三者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只有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决策,才能在事业单位改革形成合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改革必须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尤其不能象以往改革那样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因此,需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解决好改革前后新老退休人员待遇的平稳过渡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人员身份转换以及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保障问题;四是要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认真研究以单位、行业为基础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员安置政策,对达到一定年龄或工作年限的职工,研究较为宽松的提前退休政策。   (六)推动事业单位配套改革。一是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推行职员制;二是探索实行公共财政“购买服务”新模式,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三是改变财政供给方式,告别单纯“以人定费”的形式,从“养人”转变为“养事”;四是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办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七)管好盘活机构编制资源。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前提下,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和单位的人员编制。尽量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重大民生保障方面倾斜,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向关乎全局工作方面倾斜。
2023-09-10 02:47:551

我国政府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

1.坚持党的领导2.依法行政3.简政放权,有效政府,有限政府4.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023-09-10 02:48:103

现在国务院下属的部门有哪些?

2008年3月21日《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规定部门设置如下:国务院设置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27个)、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1个)、国务院直属机构(1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7个)、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22个)、 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33个)。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由2008年的27个变为25个。
2023-09-10 02:48:542

如何理解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扩展资料: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公共权力主体一方面是以国家和全社会正式代表的名义来行使权力,并且也总是服从和受制于社会整体性发展的需要,所以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另一方面,公共权力除了维护公共管理者的利益以外,还具有对全社会公共生活进行组织、调节和治理的功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执行社会职能。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2023-09-10 02:49:075

高中美术老师教案(5篇合集)

  美术老师准备的教案该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老师教案(5篇合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高中美术老师教案合集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级数学试卷doc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高中化学试卷网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   1、狮子;   2、石人石马和马夫;   3、翼兽化学工业出版社电话和北门六马;   4、“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高一物理教案、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篇二:高中美术老师教案合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帛画的背景、画面内容、主题思想以及帛画的艺术特征,学会鉴赏帛画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帛画《龙凤仕女图》的描述、分析,了解帛画的艺术特征,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帛画作品的形式美感,提高审美意趣,领悟中国古代美术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龙凤仕女图》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征。   难点:能够从帛画作品当中领悟中国古代美术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播放国家宝藏视频《帛画魂》,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首歌唱了哪些内容?视频中出现的作品是什么?   学生认真观看并回答:歌词描绘的是千年珍宝——辛追墓T型帛画中的故事,进而揭示课题《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帛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画面内容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欣赏作品《龙凤仕女图》,并提问:   《龙凤仕女图》是何时何地出土的?   这幅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总结: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发髻高盘,阔袖长袍,双手合十像在祈祷。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   2.造型、线条、色彩   继续观察《龙凤仕女图》,提出问题:作品中的人物、龙凤造型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物体态婀娜清丽,龙凤姿态极为矫健,整幅作品造型生动、形象。   放大《龙凤仕女图》局部,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作品的色彩、线条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线条极为概括洗练,刚健古拙,沉凝有力,色彩淡雅,以平涂为主。   3.主题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龙凤仕女图》并追问:   这幅作品主要表达什么思想呢?(引魂升天)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幅作品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当时楚国上层社会流行的死后升天的意识。   活动三:总结解释   请学生总结《龙凤仕女图》的艺术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出:《龙凤仕女图》人物做正侧面的立像,以典型服饰表现其地位、身份和性别,造型生动,比例匀称,仪态肃穆。注重形象轮廓,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反映了“引魂升天”的主题。   活动四:鉴赏评价   1.出示帛画《人物御龙图》,请学生运用欣赏帛画的角度和方法,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用8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鉴赏。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讨论结束后,以“档案”评说人的形式,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人物御龙图》。   (如《人物御龙图》:造型——男子正侧面;线条——流利挺拔;主题——引魂升天)。   最后,教师从造型、线条、主题等方面进行总评(这幅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进行绘制,用线细劲到位,人物造型相当准确,是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帛画)。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课堂尾声师生共同总结升华: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帛画,体会到中国艺术作品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课后搜集自己喜欢的帛画作品,下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   篇三:高中美术老师教案合集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 复习:   提问:建筑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三.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园林建筑:   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是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   欣赏: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皇家园林,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如圆明园、颐和园等。   二是私家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 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三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无锡鼋头渚等。这种园林规模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   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我们江南面积较小的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园林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把园林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无锡寄畅园“借”锡山的景。   篇四:高中美术老师教案合集    一、说教材   《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两种方法即平面表达和立体表达。   【难点】   能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用手绘线条的形式表达物象的多个视角。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布罗格利公主像》与《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在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个直观感知后,继续引出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女士看到《带帽的妇人》后,便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样子吗”而马蒂斯却回答到:“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意象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感知怪异—分析怪异—理解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在感知怪异环节,我或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学生答出怪异时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怪异”的感觉?师生共同总结出画面夸张。在这一环节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意象艺术的特别之处。   (二)分析怪异   在学生感受了意象艺术的“怪异”后,展示《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师生共同探讨出艺术家表达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从而引出意象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将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呐喊》,并且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形象、色彩、线条等方面的描述、分析掌握意象艺术的基本特征,比如主观、夸张、变形等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只要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一些意象艺术的特征来,从而能挖掘出不同层次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两个理解的切入点。故此我分别展示两组作品,首先通过分析朱耷《鹌鹑图》中的眼睛理解艺术家是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然后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分析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运用比较法的方式寻找差异,进而总结归纳出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意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认同和共鸣。   环节三: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   最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和世界多元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四:总结回顾,拓展提高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意象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篇五:高中美术老师教案合集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二、教法设计:   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学法:   鉴赏课本、观察、思维、想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   (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2、什么是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是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4)提问   (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突出的就是“感觉”和“想”。   教师活动:   (1)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3)提出问题:A、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感觉到的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和气氛,即紧张和惶恐)   (4)展示:朱耷的《鹌鹑图》   (5)提出问题: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理解意象艺术从以下两个角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4、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2023-09-10 02:40:511

大学生如何在暑假找实习机会?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暑假实习工作:一、熟人介绍;二、实地找寻;三、学校安排;四、网络发布。
2023-09-10 02:40:532

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的农业现代,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机械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科技的注入,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 (3)增长方式集约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落后的,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比,粗放经营是落后的。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集约经营与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化,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是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个“发挥”和“转换”的量变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趋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商品率如果达不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农业的现代化就“化”不起来。 (5)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青睐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要求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畴的洲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6)生产绩效高优化:我们所要的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我们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产品产量低、质量次、经济效益低,那么,就应该问一问装备配置是否科学,生产工艺和技术是否落后,增长方式是否还停留在粗放的形态上,经营理念是否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否理想。结论可能会不尽人意。也就是说,生产的绩效如何,对是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生产经营的绩效,应该是个实实在在的指标考核体系,比如:单位产量、优质品率、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功夫,应该下在提高绩效成果上。 (7)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2023-09-10 02:40:531

八犬传莉芳瞒着信乃什么事

《八犬传》中莉芳瞒着信乃的事是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
2023-09-10 02:40:552

军训自我鉴定怎么写

给你一个大纲,供参考,你可以根据需要删减。自我鉴定xx年xx月x日--x月x日,我在xxx军训。特做自我鉴定如下一,军训情况概述,军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详细写)二,思想,军训纪律的遵守情况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少写哦)通过军训,我掌握了XXXXXX技能,具备了XXXXXX条件。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2023-09-10 02:40:495

结婚贺词,四个字,

早生贵子,白头偕老
2023-09-10 02:40:485

老人特色活动方案

2022年老人特色活动方案(精选6篇)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老人特色活动方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人特色活动方案1   一、名称:   忆峥嵘岁月,看晚年幸福   二、主题:   凝聚中华民族孝道精髓,让天下父母晚年幸福   三、目的:   扩大老人的人际关系网;提供机会让老人交流和沟通;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老年人身心健康,感受爱之家温暖。   四、对象:   入住爱之家的老人自愿报名。   五、人数:   6到8人一组,每次2到3组。   六、时间:   每周五下午3:00到5:00   七、地点:   多功能厅   八、用具:   (待定)   九、流程:   第一周:   1、每一组老人自我介绍,互相熟悉。   2、个人才艺展示,加深彼此的印象和了解。   3、每人讲一小段小时候最有趣或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规定时间五分钟左右。   第二周:   1、老年养生讲座30分钟左右。   2、根据讲座内容按小组进行知识竞答20分钟,并评出优秀小组,发小礼物作为奖品。   3、教老年人做一些养生操,例如五禽戏、八段锦、养生舞蹈、经络操等。   第三周:   1、重温一下第二周的养生操。   2、做游戏(任选一到两项):   (1)玩索尼游戏机   (2)你我的歌(20到30分钟):每位老人写两到三首自己会唱的歌,然后放一起抽签,唱自己所抽到的曲目,如果不会唱,可以现场求助,本组的人会唱本组接着唱,如果其他小组人员会唱由其他小组人员唱,但这位老人将归那个小组,最后小组人最多组获胜。   (3)成语接龙(20到30分钟)   (4)青蛙跳水(20到30分钟):   老人围着坐,第一个人开始说:“一只青蛙”,第二个人:“一张嘴”,第三个人:“两只眼睛”,第四个人:“四条腿”,第五个人:“扑通,跳下水。”第七个人:“两只青蛙”,以此类推。   (5)小猴卖东西(20到30分钟):女的一元,男的5角,主持人说多少钱,各组老人在最短的时间里拼出相应的价钱。   (6)你来绘画我来猜:2人一组   (7)相反对对碰,例,主持人说向左转,老人就做相反的动作。   十、备注:   1、服务人员要热情耐心;活动过程中如有老人不好意思,或忘词、跑掉等,要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   2、如果活动提早结束,鼓励老人进行其他的才艺表演,没有参加活动、比赛的老人也可以一起互动,一起交流。   3、活动中老人情绪太激动可能会产生头晕、胸闷、晕倒等现象,我们要对老人的安全做好保护措施,现场要有医护人员。   老人特色活动方案2   一、活动目的:   关爱孤寡老人,弘扬企业服务精神   二、活动主题:   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   三、活动时间:   20xx年2月1日   四、活动地点:   平定县东回镇马山村孤寡老人家   五、前期准备:   1、人员招募:提前发布活动通知,召集园区所有企业参加,联系市志愿者协会,请他们援助。   2、募集物资:50桶油、50袋面、50袋米。   3、宣传条幅制作。统计车辆制作车体条幅。   六、活动负责人:   王东岳   七、活动费用:   车费自理、物资园区提供   八、活动流程:   1、所有参与的慰问活动人员于当天早上八点半到达园区,领取物资。   2、上午九点出发前往平定县孤寡老人家。   3、上午十点至十二点,挨家送达物资,问候,照相。   4、十二点,活动结束,人员返回。   九、活动要求:   1、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请准时到达指定位置集合,要听从指挥,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擅自离开,若中途要急于离开,要先向负责人说明原由,方能离开。   2、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体现志愿者的风貌。女生尽量不要披发,不要穿高跟鞋。   3、注意文明用语,要有“耐心、细心、诚心、爱心”。   4、各参加人员要注意自身以及老人的安全,积极地主动的与老人交流。   老人特色活动方案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关注社会养老事业,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推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和融洽人际关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盼、老有所乐,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开创一力社区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内容   我社区关爱空巢老人文明志愿服务行动以“温暖空巢老人、倡导文明风尚”为活动主题,以辖区高龄空巢老人为服务对象,精心构筑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志愿服务站为纽带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等服务,努力为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新型服务。   1、实施“关爱老人送服务”活动。以健全完善十项服务为抓手,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服务模式,积极提供包户、定期、接力式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关爱空巢老人综合服务能力。定期到老人家敲门问候,照顾老人日常生活,提供生活服务;定期陪老人聊天交流,开展老人心理疏导,提供精神服务;每逢民间传统节日,陪老人过节联谊,提供亲情服务;定期为老人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保健服务;听取老人有关问题的反映,依法进行调处,提供法律服务;宣传应急处置知识,落实突发事件防范措施,提供应急服务;定期组织老年文体健身活动,提供健身服务。   2、实施“文明礼仪孝为先”活动。围绕全市文明素质提高工程,利用老年大学、社区市民学校等平台,借助各级专家学者和志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广文明礼仪,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倡导孝心敬老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关注、支持、参与空巢老人文明志愿服务氛围。对空巢老人重点宣传党和政府对老年人有关优扶政策、科学文化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设健康知识大课堂,普及卫生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老人解开心结,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观念。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及时为空巢老人提供司法援助。利用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举办“孝道”讲座和理论研讨,推进“孝”文化建设。   3、实施“爱心爱老志愿者”活动。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制度,采用社会公开招募和组织招募相结合的办法招募志愿者,逐步形成由长期志愿者和短期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志愿者和非专业技术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多层次队伍结构。按照“就近结对、帮扶有力”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注册志愿者骨干队伍,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对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等带头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和指导机构,整合各类志愿者队伍,促时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同时,对招募的志愿者根据志愿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施教,重点对职业道德教育、普及志愿理念和相关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断提高文明志愿服务水平。   老人特色活动方案4   为弘扬尊老敬老的文明新风,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切实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欢乐喜庆、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现制定重阳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如下:   一、志愿服务时间   20xx年10月x日上午9:00-12:00   二、志愿服务地点   初步拟定为xxx   三、参加单位及领导   参加单位:县委宣传部、县xx新局、县人民医院   参加领导:县委常委、宣传部长xxx   四、志愿服务项目   突出送文化、送健康、送温暖三项志愿服务活动:   1、慰问农村空巢老人。为空巢老人送棉被。   2、卫生志愿服务。开展健康体检活动,主要包括量血压、听心肺、量体温、骨骼检查、血糖检验,开展各项诊治活动,进行健康保健知识宣传。   3、文化下乡。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五、任务分工   1、县xx新局负责组织文艺演出队,到现场进行演出。节目要求健康向上,反映伊川建设成就,歌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县人民医院组织6名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自带医疗器材和简单常用药物,成立卫生志愿服务队,开展送医送药活动。   3、县委宣传部准备25份慰问品,慰问25位空巢老人。其中要有5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宣传部领导入户慰问。   4、酒后乡确定20位空巢老人,组织他们到慰问现场,并将名单报县文明办。   5、酒后乡负责布置现场及人员组织。   六、要求   1、每个单位要制作一条志愿服务宣传标语,并有本单位落款,在服务点醒目位置自行悬挂。xx新局要有文化志愿服务队的条幅。县医院要有卫生志愿服务队的条幅。   2、每个志愿者都要戴志愿服务的帽子和袖章。   3、每个单位乘坐的车辆由本单位安排。   4、各单位于10日上午8:50准时在酒后乡集中。   5、服务点的沟通协调工作由酒后乡负责。   6、各项准备工作由县文明办负责。县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   7、各单位注意维护志愿者良好的社会形象,听从指挥,服从安排,维护周围的环境卫生,注意交通和人身安全。   老人特色活动方案5   一、幼儿的发展目标。   1.初步了解重阳节的基本习俗,愿与老人一起欢庆节日。   2.激发幼儿尊老爱老的感情。   二、打算活动。   礼物、幼儿手工作品、幼儿节目、联系光荣院。   三、活动过程。   1.引出主题。   (1)老师引出重阳节主题。   师: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祖父祖母的节日。今日,我们的孩子们去光荣院探望那里的爷爷奶奶,和她们一起度过节日,欢乐吗?   (2)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风俗。   四、互动环节。   1.给老人们献上细心编排的歌曲、舞蹈等节目。   今日是爷爷奶奶们的节日,我们一起给他们看节目,可以吗?   歌曲:”我上幼儿园”   律动:”我的手”;   歌曲表演:”小猪吃饱了”;   儿歌:”拍球”;   2.听老人们讲革命故事。   让爷爷讲解并描述自己的革命故事,让我们恒久记住优秀的革命传统。   3.爱你的家人。   为老人敲背,整理床、推轮椅等,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让老人感受到家人的暖和。   4.赠送给爷爷奶奶。   把自己画的、贴的、剪的漂亮的爱贺卡等作品送给祖父祖母,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实力,相识到我们长大了。   五、活动结束了。   九九重阳久久难忘。   9月初9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称为老年节。作为大班的老师,参与幼儿园组织的”;重阳节”;活动目睹了孩子在活动中主动敬重老人,共享活动中她的欢乐体验,亲身感受到孩子们成长的欢乐改变。   重阳节前夕,我们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南关桥光荣院探望老人,为老人们献上细心编排的歌曲。   舞蹈等节目,表演的精彩节目赢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为老人制作了精致的爱心贺卡,听老人们讲革命故事,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节日欢乐。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最终一个互动的环节,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由小挚友们为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腿,唱唱歌。此时现场全部的老人们都快乐地笑了,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现在也懂得孝敬老人了,做家长的无不为之动容。不仅让老人感受到亲情和快乐,也培育了孩子们爱老人、爱他人的情感,光荣院里充溢了欢声笑语。   人生最美夕阳红,没有人会恒久年轻,我们老年人拥有的是才智和阅历,每一句话里有真情,每一个字也是渴望,他们只想与孩子们多点相处的时间,为孩子的华蜜快乐。当儿女一每天长大的时候,我们也在一每天苍老,孩子们的一句话,一句问候,就能暖和我们老人的心。   现在的孩子都是各家的珍宝,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成为最华蜜的一代,培育教化他们是国家社会和各个家庭的重大课题,从幼儿园起就要打好基础。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儿园开展的这一活动对孩子就有很好的教化意义,希望孩子们能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代代相传。   老人特色活动方案6   一、活动背景   针对现在少先队员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感恩情怀这一现状,以重阳节这一中华传统为契机,从增加队员的体验入手,开展九九重阳节孝心献老人感恩教化活动,让队员在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活动中,进一步了解重阳节这一中华传统的内在价值,并在体验中学会理解、敬重和孝敬老人,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懂得珍惜、知恩图报的人,让老人过一个开心的重阳节。   二、活动主题   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助老   三、活动对象   全体少先队员   四、活动过程   (一)宣扬发动。   1、利用升旗仪式向全体队员发出开展九九重阳节,孝心献老人活动倡议,让队员知道我们的长辈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从晨曦一抹到太阳衔山,从青春年华到两鬓花白,为孩子们操碎了心,他们把爱都给了我们晚辈。当我们一每天长大,而他们却一每天变老,他们脸上的鱼尾纹正是岁月留下的沟沟坎坎,为了拉扯儿女甚至儿女的儿女,他们曾付出过怎样的艰辛,又担负着怎样的牵挂和担忧。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希望队员们能动的体谅老人,与父母一起共同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我们的长辈华蜜地安度晚年生活。   2、以致享受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将活动方案发至各班和享受家长,发挥家校合力,让享受拥有一个真实的体验过程,确保活动效果。   3、队员们通过上网和查资料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闻、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等相关学问,制作一份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小报,在九九重阳节,孝心献老人活动启动仪式班会上沟通。   (二)孝亲敬老。   1、祝愿老人: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每位队员打算一张美丽的贺卡,将自己想要对长辈说的祝愿语或最想表达的感谢语写到纸上并带回家送给自己的长辈。通过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方式,问候和祝愿不在自己身边的老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哺育和爱惜。   2、了解老人:队员们通过聊聊家常话了解家中的老人的年龄、生日、血型、爱好和他们的愿望等。与老人们一起观看家庭影集、录像等资料,了解老人们为晚辈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并牢记在心。   3、回报老人:引导队员们开动脑筋,也可以与父母共同协商,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设计一个有新意的过节方案,建议队员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中的老人献上孝心,献上祝愿,感谢长辈的哺育之恩。比如:给老人送一份礼物;替老人泡一杯茶;为老人表演一个节目;给老人捶一次背;陪老人一起运动,熬炼身体;和老人一起为他们的身心健康策划一份家庭安排书等。   4、除此之外,每位队员还可以依据实际状况,自己选择多样的形式向长辈表达感恩之情。   5、组织4-6队员代表深化敬老院开展体验活动。由少先队负责组织礼物制作、节目排练、劳动分组等前期工作,在重阳节前一个周末深化敬老院开展送暖和活动。   6、倡议全体队员主动宣扬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在平日里身体力行为老人做好事,如:在汽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主动帮助社区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或孤寡老人做事等。   五、拓展延长   1、开展身边的感动——三分钟小故事演讲活动。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身边的感动——三分钟小故事演讲活动。请队员讲解并描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2、引导队员将自己参加本次活动的体验及感想进行整理与记录,自主制定一个回报老人的活动安排,将重阳节的感恩之情、感恩之行延长到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依据队员后续表现评比学期孝敬之星。   3、活动结束后,各班级以主题队会形式在队员中进行沟通与总结,学校在中高年级中开展九九重阳节,孝心献老人征文活动,深化体验,升华活动效果。   4、希望家长能将孩子参加活动的资料(如孩子体验过程中的照片、录音、录像等)及对此活动的感想、看法或建议与老师进行沟通,发挥家校合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2023-09-10 02:4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