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2023-10-01 22:02:23
TAG: 对联
共6条回复
皮皮

1、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2、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3、对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扩展资料:

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Chen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

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

一吟三叹韵无穷。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

贝贝

对联的特点:

1、文学的独特性

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后一部分称为“下联”。两部分成双成对。

2、独特的艺术性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3、雅俗共赏性

对联的魅力,雅俗共赏。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经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扩展资料:

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出自成都。公元965年春节前夕,后蜀皇帝孟昶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但看过后均不满意,于是亲自提笔写就“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自此,春联撒播海内,延绵至今。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语文文学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跟着楹联读懂人文成都

慧慧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所辑录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苏萦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三、讲究平仄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里论外几

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相关推荐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有六点,分别是: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相称、节奏要相应、平仄要和谐、内容要相关。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的对仗一定要是规整的,且平仄要协调。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贴对联也叫贴年红,年红还包括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2023-09-10 12:37:191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工整相对
2023-09-10 12:37:318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特点: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三、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2023-09-10 12:38:191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1、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2、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3、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4、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5、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6、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7、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2023-09-10 12:38:291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1、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2、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3、对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扩展资料:要求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023-09-10 12:38:391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有: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相称、节奏要相应、平仄要和谐、内容要相关这六点。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字数要分别相等,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中词性也要相当,词可以分为虚词和实词,一定要“虚对虚,实对实”,例如:实对“古佛堂前风扫地,高山顶上月为灯”,虚对“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对联中上下联的语法结构一定要相称,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例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水天对风月,一色对无边。然后对联的节奏要相应,就是指上下联中停顿的地方必须是一致的
2023-09-10 12:39:001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对仗平衡:对联由两句话组成,每句话有相同或相似的字数和节奏,构成对仗平衡的结构。意义相关:对联中的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关,通常是相互呼应、反映对称或者对称颠倒等形式。文字优美:对联中的文字要求用词得体、顺口易记,既能传达深刻的思想,又能展现出汉字书法的美感。内容精炼:对联中的内容要尽量精炼简练,表达清晰明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对联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语言艺术的手段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2023-09-10 12:39:211

什么是对联 对联的特点

1、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2、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3、对联要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2023-09-10 12:39:331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对联并不陌生。然而,关于对联你又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带来的对联的特点,欢迎阅读。   一、对联的概念: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 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对联种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形式特点   (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   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   (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   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   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   (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   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   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   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   如:   海阔凭鱼跃(仄仄平平仄)   天高任鸟飞(平平仄仄平)   又如:   柳绿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   风和万水欢(仄仄平平仄仄平)   过年对联经典对联   上联:福日九州共乐,下联:新年四海同春   上联:国贵安定团结,下联:家宜勤俭节约   上联:和睦聚财致富,下联:忠厚多福永安   上联:红梅初绽花二,下联:东方风来又一   上联:虎跃龙骧鹏举,下联:花明柳暗春浓   上联:华夏政通人杰,下联:神州长治久安   上联:欢歌笑语辞旧,下联:爆竹花灯迎新   上联:火树银花盛景,下联:红梅绿柳新春   上联:家家恭喜致富,下联:人人庆贺安康   上联:生活逐日美满,下联:光阴鼠年幸福。   上联:欣子鼠为岁首,下联:咏梅句带香韵。   上联:鼠年百业兴旺,下联:子岁五谷丰登。   上联:鼠舞碧桃枝上,下联:莺歌绿柳花下。   上联:鼠年春作首,下联:六畜猪为先   上联:鹊语红梅放,下联:鼠年喜气浓   上联:人欢为体健,下联:鼠硕因年丰   上联:鼠为生肖首,下联:春乃岁时先   上联:鼠至调新律,下联:鸡鸣早报春   上联:欣有鼠须笔,下联:喜题燕尾书   上联:新妆鼠嫁女,下联:美景艳迎春   上联:子年春到户,下联:鼠岁喜临门   上联:子时春意闹,下联:鼠岁笑声甜   上联:子为地支首,下联:鼠乃生肖先   上联:子夜松涛劲,下联:鼠年鹊语香   上联:子夜钟声响,下联:鼠年爆竹喧   上联:黄山松鼠跳,下联:子夜阳春来   上联:黄莺鸣翠柳,下联:金鼠恋苍松   上联:鼠颖题春贴,下联:鹊舌报福音   上联:百年推甲子,下联:福地在春申   上联:碧野青蛙叫,下联:黄山松鼠鸣   上联:丙辉觇瑞应,下联:子庶庆丰登   上联:苍松随岁古,下联:子鼠与年新   上联:春潮传喜讯,下联:鼠岁报佳音   上联:春风拂绿柳,下联:灵鼠跳松青   上联:春燕鸣暖树,下联:金鼠跳青松   上联:豕去呈丰稔,下联:鼠来报吉祥   上联:豕去春无限,下联:鼠来岁有余   上联:玉鼠辞旧岁,下联:金牛迎新春
2023-09-10 12:39:441

对联的特点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汉族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对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023-09-10 12:39:541

对联的特点介绍

对联的特点介绍   对联是有特点的,要判识一副对联是否合格,就要依据它的诸项特点来衡量。这里说的对联的诸项特点指的是对联必须具备的各个要件和应该遵守的各种原则,这些特点主要有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类,平仄相谐,文字相别,文气相当这七个要件与七种原则,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特点的对联,才能被称作是一副合格的对联。以下是对联的特点介绍,欢迎阅读。   一、上联与下联要字数相等   对联是要成“对”的,而“成对”的最起码条件就是上下联要字数相等。对偶句通常都是字数相等的,因此也不妨将其看作是对联,例如《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两副很好的对联。当然也有字数不相等的,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像这样字数不相等的对偶句就不能算作对联。   明此原则,在创制对联的时候一定要让其字数相等,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当然也有利用字数相等原则为难别人的,如有人出一上联:“三宝殿前三个塔,塔塔塔”,如果你想好了下联的前半句“五凤楼台五层楼”,可你又不能一口气说五个“楼”字,因为那样的话字数就不相等了,你只能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楼楼楼”,可是这样对下来字数倒是相等了,五层楼却变成三层楼了。   然而也不是绝对没有字数不相等的对联,迄今为止,有一副挽袁世凯的对联就是上联五个字“袁世凯千古”,下联六个字“中国人民万年”,此联一出便有人质疑作者:三个字的“袁世凯”怎么能对四个字的“中国人民”呢?但仔细思忖便能悟出“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共和,确实对不起“中国人民”,原来作者正是借此“字数对不起”来双关“行为对不起”,借以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意思,此联因而成了绝少见到的字数不相等的特殊对联。   二、出句与对句要内容相关   对联再短小也是一件独立的文学作品,因此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上下联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也就是说要上下联不光要“对”得上,还要“联”得起,这就是“内容相关”的含义,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哪怕字词上对得再好也不能成为一副好对联。   一般说来,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有一个“五行偏旁巧对”的上联:“烟锁池塘柳”甚是难对,所谓“五行偏旁巧对”就是要求出句与对句都有五个字分别具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关于这个上联,有人对以“炮镇海城楼”,也有人用“茶烹凿壁泉”来对,哪个对得好呢?   表面看来,“炮镇海城楼”对的好,对得很工整,连照样偏旁在左的“火金水土木”的顺序都一致;但若认真追究起来,你就会发现上下联的内容缺少相关性,风格上也一个婉约一个豪放;而“茶烹凿壁泉”,虽然偏旁是上下结构(出句为左右结构),而且顺序也与出句不一致(“烹”的下边是火,繁体字“凿”的下边是金)。然而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茶烹凿壁泉”相对来说要好些,因为它与上联的内容具有相关性,容易共同拥有一个主题意境。   三、相对应的字词要词性相同   这一原则要求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字词,尽量具有相同的词性。也就是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代词对代词,疑问词对疑问词,虚词对虚词。例如:“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山”(九华山普济寺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岳飞墓对联),这两副对联对得都很工整,因为它们上下联对应词的词性完全一致。当然词性相同不是绝对要求,有时不便因形害意,也可以有个别的词性不同,即使是名家名联也有这种情形。   初学对联的人,往往产生误解,以为大量使用同义词才算对仗工整,例如有人为深圳特区创作的对联:“赤县无双宝地,神州第一名区”就是刻意追求对仗工整。其实,这一联中“赤县”就是“神州”,“无双”就是“第一”,“宝地”与“名区”也基本就是一个意思,大量同义词反复使用的结果,使上下联内容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叫“合掌”,就像两只手掌合在一处似的,是一种文字上的巨大浪费,为对联创作所忌,实不可取。   四、出句与对句要句式相类   所谓句式相类,大约含有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语法结构相同。例如湖北黄鹤楼联:“黄鹤去来无定所,白云今古拥高楼”,上联为主谓句,下联也必为主谓句。又如四川青城山联:“览胜而登顶,留连而忘返”上联为并列结构,下联也必为并列结构。   其二,句子的分断节奏相同。例如四川都江堰伏龙观联:“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按“五/三/三/六”的"节奏来断句的,下联也必然是采用这样的节奏。   其三,较长的对联断句并没有一定的规矩,只需上下联句式相同即可,例如四川乐山乌尤寺东坡读书台联:“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这副对联跟都江堰伏龙观联都是上下联各由17个字构成,但其断句节奏却是“五/五/四/三”的节奏。   五、对联整体要平仄相谐   对联的平仄问题,本《例话》拟将专题讨论,这里仅简单说一下。汉语语音注重声调的区分,古今都有四声之别,古代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而把它们分为平(古之“平”、现代之“阴平、阳平”)和仄(“平”以外诸声)两大类型。古代的平声或者现代的阴平、阳平均可归入“平”一类,凡是“平”以外的各种声调都可归入“仄”一类型。   平与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谐调,读起来方能流利舒畅,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原则上,对联的平声字与仄声字在同一联内要相间隔地分布,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在上下联的同一位置上要相对立(相反)存在,即上联用了仄声字,下联相应位置上应用平声字,反之亦然。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上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   有这样一副一笔墨店对联,看看它是否符合平仄的要求:   纸上跃起黄山景(仄仄仄仄平平仄)   笔端题破锦江春(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例通过括号内的解析,可以看出这副对联无论是在一联之内还是在上下联之间,都没有完全达到平仄相谐的要求。   六、上下联的异位字要文字相别   文字相别的要求就是不要有异位重复字。有许多对偶句也很整齐,上下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应也很工整,例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然而它的内部却含有相同的字词,上下句在相同的位置都用了“者”字与“可”字,那么这个对偶句可不可以看作对联呢?可以,因为它的重复字是“同位重复字”(上下句在相同的位置用了相同的字),不是“异位重复字”。   什么叫“异位重复字”呢?请看澳大利亚悉尼唐人街北牌楼的一副对联:   澳陆风光,物阜民康,邦交友善;   中原气象,德门义路,揖让仁风。   这一副对联中上联的“风”跟下联的“风”出现在不相对应的位置,这就叫“异位重复字”,凡是出现了这种情形,就违背了文字相别的原则要求。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异位重复字”,在一联之内可以随便出现重复字,在上下联之间的相同位置上有重复字也是允许的(一般为虚词,最好不是实词)例如: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一联中,副词“不”和代词“其”都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重复,但它们都不属于“异位重复字”,而且副词和代词在古诗文中都可以看作是虚词,因此这是一副合乎规范的对联。   七、上联与下联要文气相当   对联虽小却是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它跟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要讲究文气,什么是文气?通常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隐形精神气质,对联的文气通常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内容强度的对照,一是上下联语气强度的对比。   对联的强弱,大体有三神情况:一种是上弱下强,这是允许的,也是常见的,国人喜欢用好戏压场,高潮在后面,但应注意“反差”不要过大;另一种是上下同等,上下联语气差别不大,力度要均衡,即强弱要大体相当,从理论上分析,这是最好的,但并不容易做到;再一种就是上强下弱,这是创作对联要忌讳的,也是必须克服的缺点。   上下联语气强度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上联语气过强,下联就会压不住阵脚,例如《晚霞》杂志征联曾出过“精准脱贫,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上联,由于出句气势豪迈,故不太容易找到既能对得工整又寓意合适的词语,难度较大,下联对以“辛勤致富,曾经沧海亦豪杰”才能勉强做到上下联旗鼓相当。因此创作对联时,上联的语气不要太强,方能为下联留有余地。   从上下联内容的强度对照来说,通常是:宏观为强,微观为弱;抽象为强,具象为弱;历史为强,地理为弱;议论为强,叙述为弱。请看下面这副征联:   出山海踞岭催涛纵观千秋华夏风流史   入校园挥汗洒血培育一代祖国向阳花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在宏观角度“纵观千秋华夏风流史”,属于抽象的、历史的、议论的因素居多,而下联则是在微观角度“培育一代祖国向阳花”,属于具象的、地理的、叙述的因素居多,其强度对比刚好是上强下弱,这就有违文气相当的原则。 ;
2023-09-10 12:40:441

对联都有哪些特点?

具有汉字特点的对联如下:1、上联是:横竖弯钩四平八稳,下联是:点提撇捺百变千方。2、上联是:横竖弯钩四平八稳,下联是:点提撇捺百态千姿。3、上联是:点横撇捺传承历史,下联是:真草隶篆光大文明。4、上联是:入门兵部体,下联是:出户翰林身。5、上联是:君子多乎哉,下联是:小人樊须也。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分析: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对联: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分析: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对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分析:“暑”谐“鼠”,“风”谐“蜂”。●对联: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分析: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对联: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分析: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2023-09-10 12:40:571

对联的特点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已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023-09-10 12:41:0913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此外,张挂的对联的传统作法必须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特点 对联又称为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与对联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好的横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023-09-10 12:42:101

对联有哪些特点

作为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之一的对联,它的分类标准很多。今天就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 、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2023-09-10 12:42:477

对联的六个特征是什么?

一个完整的对联,是有6个雷打不变的基本特征(即6个相)所组成: 它们分别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
2023-09-10 12:43:083

对联的特点

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分类】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格式】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023-09-10 12:43:284

对联的特征是什么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但步入现代社会后,从文学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再去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烦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的改革和创新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所以,只要掌握现代对联的几大基本特征:对字工整(数字相同且不会出现上下重复字)、对词对仗(即字意相对或相近)、压仄(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同)、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2023-09-10 12:44:003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一起来看看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2、对仗,即词性相同。上联某一处用了某一类词,下联同一处也要用同一类词。但词语门类有大小之分,如名词,有表示天文、地理、自然、动物、植物、器具等的,上下联相对的词性只用一个大门类的,叫“宽对”,难度就小;用小门类的,如上句用花卉名,下句也要用同一花卉名的,这样用对叫“工对”。 3、平仄相对。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如对联上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便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读起来便感到悦耳和谐。但现代撰联已不太拘泥平仄了。内容特点: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 4、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乡村、城市,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各行各业有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 5、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比如:一元复始;万像更新,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2023-09-10 12:44:081

对联的六大基本特征 对联的六大基本特征有哪些

1、对联的六个特征是:民族性、民俗性、实用性、启蒙性、严谨性、精炼性。 2、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众性、传统性)、实用性、启蒙性等文化特征与功能。 3、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显著的严谨性(集中体现为对称性)和精炼性等文艺创作特征与要求。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023-09-10 12:44:161

对联有什么特点和分类?

上联:文涌千秋天籁雅 。下联:澜翻万里画图新 。上联:一城文化三江。下联:八境楼台四面风。上联:宇轩道畅老街拓新景。下联:物裕风情古巷展秀颜。上联:鉴古通今,与时才能俱进。下联:古往今来,和谐必可发展。上联:禾苗茁壮春雨润。下联:田野辽阔文化新。上联:棋牌书画怡情养性。下联:弹唱吹拉娱乐休闲。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传到越南亦出现使用喃字的对联。对联的特点为五个对立统一:1、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2、寄生性和包容性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3、实用性和艺术性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4、通俗性和高雅性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5、严肃性和游戏性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对联分类:按用途分类1.通用联——春联,新年专用之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寿联、婚联、喜联,又称为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按字数分类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按修辞技巧分类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按联语来源分类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按内容分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写对联要求与禁忌:特点: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形式: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2023-09-10 12:44:241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一、起源:对联起源于桃符。它是用纸,布或竹子,木头或柱子写的双重陈述。这些单词简洁明了,它们是相同的艺术形式,相同数量的单词和相同的结构。它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二、特点:1、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2、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3、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5、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三、别称: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四、适用范围:1、通用联——如春联。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2023-09-10 12:44:374

对联特点150字,快点

对联特点: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2023-09-10 12:45:121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使用范围

  关于对联的相关问题详解如下:  一、关于对联的起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二、关于对联的特点: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中都有工整的对偶句。  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对联雅俗共赏,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这种奇妙的合一,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  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  三、关于对联的别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别称门联、联语;  四、关于对联的适用范围: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6]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2023-09-10 12:45:224

如何欣赏对联、对联有哪些特点

一、对联特点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二、拓展说明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2023-09-10 12:45:401

对联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律偶阶段——形成于唐代。 对联的特点: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2023-09-10 12:45:501

楹联的文化特点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2023-09-10 12:46:142

对联有许多特点,词性相对的有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1,字数相等:上下联都是七个字.2,同一位置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相对:书---学,名词,意义相对;山----海,名词,意义相对有---无,动词.意义相反.路---涯,名词,意义相对;勤---苦,形容词,意义相对;为---做,动词,意义相同;径---舟,名词,意义相对.3,平仄相对: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2023-09-10 12:46:241

写一副对联并说出它有什么特点?表达出什么?

周恩来年轻时写的一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对联的特点: 1,形式对称,即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即上下联要照映、贯通、呼应等; 3,文字精练; 4,节奏鲜明,即对联的结构跟平仄的关系;该联浓缩了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
2023-09-10 12:46:512

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有个特点,被称为【六相】这六相指的是什么呢?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就是说上联和下联的字数要一样,上联是5个字,下联也要5个字,上联是7个字,下联也要7个字,上联是11个字,下联也要11个字。如:郑板桥书斋里的对联上联:删繁就简三秋树 (七个字)下联:领异标新二月花 (七个字)如:杭州西湖天下景联上联: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十个字)下联: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十个字)二,上下联平仄相谐平仄是什么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声调。现代的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为仄。也有一些古汉为平,现代为仄,或者可平可仄的多音字。对联中的平仄一般都是按照平水韵谱。如数字的七,八,现代汉语都是平声,而在平水韵中为仄韵。这些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学习,慢慢记住就好。对联一般都是仄起平收,也就是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仄声结尾,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声结尾。所以,我一般出都是上联,都是已仄(3,4声)结尾的,如果您对的下联也是(3,4声)就不对了哦。好多人不知道上联和下联的区别和看法,只需看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就知道了哦。下列为律诗的基本四式:七字为七言,括号内为五言。对联亦可参照。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句平仄为1,的对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要用2, 仄仄(平平仄仄平)去对。出句的平仄为3,的对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就用4,平平(仄仄仄平平)去对。
2023-09-10 12:47:012

对联有什么特点?

概括起来对联的特点有两方面: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x0dx0ax0dx0a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也是很明显的。x0dx0ax0dx0a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x0dx0ax0dx0a概括起来对联的特点有两方面: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x0dx0ax0dx0a先说字句灵活。律诗每首8句,五言的40字,七言的56字;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20字,七言的28字。x0dx0ax0dx0a词按词牌填写,各有规定字句数,如《浣溪沙》上下阕各3句,共42字,《满江红》上下阕各11句,共93字。x0dx0ax0dx0a对联则不然,字数句数完全根据内容要求,可多可少。x0dx0a最短的联,《挽九·一八死难者》:x0dx0a死对“生”(注:此“生”字倒写)x0dx0a只有2字。x0dx0a《庐山含鄱口石坊》联:x0dx0ax0dx0a湖光对“山色”x0dx0a共4字。x0dx0ax0dx0a人名巧对:x0dx0ax0dx0a孙行者对“胡适之”x0dx0a共6字。各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至于上下联各4字者,比比皆是,无须列举。x0dx0a长联更无字数句数限制,梁章钜认为40字为长联,而孙髯的《大观楼》联共l80字,钟云舫《四川江津城楼》联长达l612字。
2023-09-10 12:47:491

什么是对联

去百科里搜一下,巨详细。
2023-09-10 12:48:003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六个特点是:民族性、民俗性、实用性、启蒙性、严谨性、精炼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众性、传统性)、实用性、启蒙性等文化特征与功能。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显著的严谨性(集中体现为对称性)和精炼性等文艺创作特征与要求。对联的要求: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2023-09-10 12:48:221

对联的六个特点是什么?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但步入现代社会后,从文学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再去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烦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的改革和创新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所以,只要掌握现代对联的几个特点: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出现上下重字、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同、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2023-09-10 12:48:372

对联特征有哪些?

对联特点: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三、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2023-09-10 12:48:532

对联有哪些特点?

对联的六个特点是:民族性、民俗性、实用性、启蒙性、严谨性、精炼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众性、传统性)、实用性、启蒙性等文化特征与功能。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显著的严谨性(集中体现为对称性)和精炼性等文艺创作特征与要求
2023-09-10 12:49:453

对联的特征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不限定字数、句数,常见有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和十一言联等。几言联即单联为几个字组成,如较长单联分为两句或更多,上下联要保持一致。创作时,上下联互相对偶的字平仄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达到阴阳相对、音韵和谐的审美效果。过联句中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变化,体现和谐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因此上下联间的节奏(包括声律和语意两个方面)要相同或相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须互相照应,彼此对称。现代汉语中的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单句句型结构分为主谓式、主谓宾式、无主句式、包孕句式、倒装句式和独词句式。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要一致。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
2023-09-10 12:49:552

对联的特点

一、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3、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二、对联的概念: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三、对联的种类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 、《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
2023-09-10 12:50:181

对联的六个特征是什么?

一个完整的对联,是有6个雷打不变的基本特征(即6个相)所组成:它们分别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
2023-09-10 12:50:472

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2023-09-10 12:51:0015

对联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无情对不在此列)扩展资料:分类一、按用途分1、春联:新年专用之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屠户)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杨邦乂)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8、祝寿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二、按位置分1、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传统建筑等处所用。2、门联:贴于大门之上3、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三、按艺术特点分1、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如: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上海豫园)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秦皇岛孟姜女庙)2、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如: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朱元璋)3、顶真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如: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唐寅)4、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如: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老舍赠茅盾)5、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如: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6、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如: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7、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纪晓岚)。8、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如: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三星白兰地;六月黄梅天。(何淡如)9、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如: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事件报纸标题)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10、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重庆府江津县的秀才锺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上下联合计1612字。
2023-09-10 12:51:472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是“六相”:一、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二、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三、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五、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六、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对联的起源和句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2023-09-10 12:52:081

对联得主要特点是什么?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但步入现代社会后,从文学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再去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烦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的改革和创新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所以,只要掌握现代对联的几个主要特点: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出现上下重字、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同、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2023-09-10 12:52:307

对联有哪些特点呢?

【对联的基本规范】1、上下联字数相等。2、上下联句子结构相同。3、上下联同位字平仄相对。宽泛的要求是“一三五不问,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句子的节奏点上或韵点上的字,必须平仄相对。4、上联尾字应该是仄声,下联尾字平声。5、对仗工整。上下联同位字词词性相同。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
2023-09-10 12:52:592

对联的特征是什么

对联特点: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三、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2023-09-10 12:53:221

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

大家好!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形式:回文联,顶针联,叠字联,数字联……
2023-09-10 12:53:348

关于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2023-09-10 12:54:304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对仗工整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平仄协调 (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相连 (上下联能很好的体现出一种意境)
2023-09-10 12:54:417

语文问题详细写出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常见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1925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三、讲究平仄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2023-09-10 12:55:031

对联的六大基本特征有哪些

1、对联的六个特征是:民族性、民俗性、实用性、启蒙性、严谨性、精炼性。2、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众性、传统性)、实用性、启蒙性等文化特征与功能。3、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显著的严谨性(集中体现为对称性)和精炼性等文艺创作特征与要求。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023-09-10 12:5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