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陇西行 唐·陈陶拼音版

2023-10-04 12:31:00
共1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陇西行 唐·陈陶拼音版如下:

其一:

hàn zhǔ dōng fēng bào tài píng , wú rén jīn què yì biān bīng 。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zòng ráo duó dé lín hú sài , qì dì sāng má zhòng bù shēng 。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其二:

shì sǎo xiōng nú bù gù shēn , wǔ qiān diāo jǐn sàng hú chén 。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kě lián wú dìng hé biān gǔ , yóu shì chūn guī mèng lǐ rén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其三:

lǒng shù sān kàn sài cǎo qīng , lóu fán xīn tì hù qiāng bīng 。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tóng lái sǐ zhě shāng lí bié , yī yè gū hún kū jiù yíng 。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其四:

xiá lǔ shēng qín wèi yǒu yá , hēi shān yíng zhèn shí lóng shé 。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zì cóng guì zhǔ hé qīn hòu , yī bàn hú fēng sì hàn jiā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相关推荐

王维诗词《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要玩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扩展阅读:诗人王维奇闻轶事之胆识过人   诗人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相传,有一年,知县从书上看到,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百姓们找不到。   u200b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幼年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就捡了几块石头找到知县对他说:“石头是有,可就是没有石胆。”知县大怒:“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王维则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u200b诗人王维自小就胆识过人,实在是让人钦佩,同时也为其聪慧过人而折服。不愧是与李白、杜甫比肩之人啊!
2023-09-11 02:55:531

战争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战争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2023-09-11 02:56:011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如下: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翻译/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古诗简介《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2023-09-11 02:56:091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诗画欣赏 【诗文解释】   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生死,五千将士在与胡人激战中丧生。可怜无定河边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妻子们的梦中亲人。 【词语解释】 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 无定河:黄河支流。 【诗文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2023-09-11 02:56:321

陇西行古诗带拼音

《陇西行》古诗及拼音如下:【lǒng,xī,xíng,shí,lǐ,yī,zǒu,mǎ】陇西行·十里一走马【táng,wáng,wéi】唐  王维【shí,lǐ,yī,zǒu,mǎ,wǔ,lǐ,yī,yáng,biān】。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dū,hù,jūn,shū,zhì,xiōng,nú,wéi,jiǔ,quán】。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guān,shān,zhèng,fēi,xuě,fēng,huǒ,duàn,wú,yān】。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作品鉴赏:《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是第二首。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作者简介: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023-09-11 02:57:381

陇西行原文_翻译及赏析

昔在老子。至理成篇。柱小倾大。绠短绝泉。鸟之栖游。林檀是闲。韶乐牢膳。岂伊攸便。胡为乖枉。从表方圆。耿耿僚志。慊慊丘园。善歌以咏。言理成篇。——南北朝·谢灵运《陇西行》 陇西行 昔在老子。 至理成篇。 柱小倾大。 绠短绝泉。 鸟之栖游。 林檀是闲。 韶乐牢膳。 岂伊攸便。 胡为乖枉。 从表方圆。 耿耿僚志。 慊慊丘园。 善歌以咏。 言理成篇。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谢灵运 猜您喜欢山重水复怯朝寒,一卷窗间袖手看。朱担长瓶列云液,绛囊细字拆龙团。数峰移自侏儒国,一研来从黯淡滩。要识放翁顽钝处,胸中七泽著犹宽。——宋代·陆游《庵中晨起书触目》 庵中晨起书触目 山重水复怯朝寒,一卷窗间袖手看。 朱担长瓶列云液,绛囊细字拆龙团。 数峰移自侏儒国,一研来从黯淡滩。 要识放翁顽钝处,胸中七泽著犹宽。夜窗孤影怯青灯,瘦著秋衣欲不胜。光景正如寒圃蝶,情怀却羡病寮僧。篝炉冷落烧残叶,禅榻欹斜倚古藤。莫怪颓然遗世事,鬓丝日日镜中增。——宋代·陆游《病思》 病思 夜窗孤影怯青灯,瘦著秋衣欲不胜。 光景正如寒圃蝶,情怀却羡病寮僧。 篝炉冷落烧残叶,禅榻欹斜倚古藤。 莫怪颓然遗世事,鬓丝日日镜中增。身是人间一老樵,城南烟水寄迢迢。寻人偶到金家?,取米时经杜浦桥。小市孤村鸡喔喔,断山幽谷雨萧萧。吾曹自养无能尔,楚客应无隐可招。——宋代·陆游《病中杂咏十首》 病中杂咏十首 身是人间一老樵,城南烟水寄迢迢。 寻人偶到金家?,取米时经杜浦桥。 小市孤村鸡喔喔,断山幽谷雨萧萧。 吾曹自养无能尔,楚客应无隐可招。
2023-09-11 02:58:091

陇西行原文拼音版注音

陇西行古诗拼音版如下:lǒng,xī,xíng。陇西行。hàn,zhǔ,dōng,fēng,bào,tài,píng。wú,rén,jīn,què,yì,biān,bīng。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zòng,ráo,duó,dé,lín,hú,sài。qì,dì,sāng,má,zhòng,bù,shēng。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扩展资料:《陇西行四首》是唐代诗人陈陶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二首诗广为传诵。该诗借咏叹汉代李陵伐匈奴而全军覆没的史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寄托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陈陶简介: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陈陶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陇西行》为其传世名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伶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中时,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有诗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陈陶是鄱阳剑浦人,年青时壮志满怀,有着建功立业、为“帝王师”的远大抱负。“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他认定自己是个能“成事”的“书生”,准备着干一番事业。并且他自视甚高,凡事不干则已,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岗。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几次进士考试都落了榜。
2023-09-11 02:58:171

陇西行其二前两句的意思

陇西行其二前两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一、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及翻译1、原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2、翻译: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二、作者介绍陈陶, 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三、赏析1、《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2、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023-09-11 02:58:471

陇西行其二古诗翻译

陇西行其二古诗翻译如下:原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解析:《陇西行四首(其二)》是唐代陈陶创作的诗词。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写边塞战争,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诗词赏析前两句“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后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2023-09-11 02:59:201

《陇西行(其二)·陈陶》原文与赏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的曲名。陈陶的《陇西行》共有四首,上面选录的是第二首。 全诗以一场悲壮的战争为背景,描写战争在夫妇之间造成的惨然的一幕,诉说了战争的残酷性,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非战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以汉喻唐,暗用李陵与匈奴战斗、全军覆没的故事。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至祁连山袭击匈奴右贤王,李陵奉命率领五千步兵至居延以北约一千里以分散匈奴兵力。在完成任务以后的回兵途中,受到八万匈奴兵的围击,连斗八日,杀伤匈奴万余人。后因粮尽援绝,全军覆没,被迫投降。对于李陵投降一事,历来评价不一。这两句诗并不直接涉及李陵的评价问题,而只是借用这一充满着悲剧色彩的战争故事作为具体描写的背景。首句以“誓扫匈奴”与“不顾身”的句中自对,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与义无反顾的誓死决心。次句反接,尽管从军将士如此英勇,但还是遭到全军覆没的厄运。“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朝廷派出的精锐部队。“五千貂锦”都命丧沙场,无疑是一场悲剧。 三四句转写发生在一个家庭中的悲剧。“无定河边骨”,表明丈夫早已战死; “春闺梦里人”,是说做妻子的不知道丈夫已经战死,依然做着盼归团圆的好梦。“无定河边”,似隐指唐朝与奚、契丹之间不断在东北边地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写实;前两句所写,是汉与匈奴在西北边地的战争,在诗中只是作为一个比拟。写实的地点与比拟的地点同时在诗中出现,有沟通现实与历史的作用,令人想起今日的战争其实就是历史上的战争的继续。三四句采用十四字组成的流水对,以“可怜”(可惜)二字提起,两句一意,对偶整齐,对比鲜明,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寄寓了诗人的非战思想与对死难者及其家属的深深同情。唐代另一个诗人刘驾在《贾客词》中写到一个外出经商的“贾客”,在途中被寇盗所害,在家的妻子不知道噩耗,“ *** 当此日,对镜弄花枝”,正自怜自爱,盼望着丈夫的归来。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悲剧,但那毕竟只是“人为财死”,远不如“誓扫匈奴不顾身”的将士抛尸疆场而又仍是“春闺梦里人”那样慷慨悲壮而又令人感慨不尽。 从构思模式来说,此诗上承许浑的《塞下曲》: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即在“一般”(总说的前两句)与“个别”(具体描述的后两句)的统一之中寄写爱憎鲜明的感情。唐末诗人沈彬的《吊边人》七绝(“杀声沉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基本上也承袭了《塞下曲》的构思模式。但陈陶诗的前两句悲而壮,而许浑、沈彬二诗的前两句仅止于悲凉。悲而壮,故开篇即足以惊心动魄,还由此衍出后两句的新意,遂使全篇跌宕起伏,精警动人。许、沈二诗开篇仅见悲凉,也就难以在豪迈悲壮与低回缠绵的强烈对比中收到惊听回视的艺术效果。陈陶虽受到过严沧浪极不公正的评价(《沧浪诗话·诗评》.“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但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依然得以口碑流传,具有深远的影响,当是与此诗在艺术上“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成功表现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李华《吊古战场文》: “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云,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陈陶则云: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盖工于前也。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世传陈陶诗数百首,间有佳语,如“中原不是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类。人多传诵之。(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汉贾捐之议罢珠崖疏云: “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后汉·南匈奴传》,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全用其语意,总不若陈陶诗……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二) 《隐居语录》曰“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盖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也。李华《吊古战场》曰: ‘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陈陶则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盖工于前也。”余以以文为诗,此谓之出处,何得为蹈袭?若如此苛责,则作诗者必字字杜撰耶? (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 作苦语无过于此者,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余蕴。此时代使然,作者亦不知其然而然也。(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 陈陶《陇西行》云“五千貂锦丧胡尘”,必为李陵事而作。……陶讥此事而但言闺情,唐诗所以深厚也。(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2023-09-11 02:59:361

陈陶《陇西行》全文及赏析

  《陇西行》其二是晚唐陈陶著七言绝句诗七言绝句;《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解】: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韵译】: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评析】:   ue771ue771《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   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   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   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 杜甫《哀王孙》全文及赏析 2. 王维《老将行》全文及赏析 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全文及赏析 4. 王昌龄《春宫曲》全文及赏析 5.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全文及赏析 6. 崔颢《行经华阴》全文及赏析 7. 王维《桃源行》全文及赏析 8. 卢纶《晚次鄂州》全文及赏析 9. 柳中庸《征人怨》全文及赏析 陈陶《陇西行》全文及赏析
2023-09-11 03:00:131

陈陶《陇西行》唐诗赏析及意思翻译

陈陶《陇西行》唐诗赏析及意思翻译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词语解释】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无定河:黄河支流。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④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生死,五千将士在与胡人激战中丧生。可怜无定河边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妻子们的梦中亲人。
2023-09-11 03:00:211

陇西行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2023-09-11 03:00:291

陇西行 陈陶

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年代:【唐】作者:【陈陶】体裁:【七绝】《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2023-09-11 03:00:403

陇西行的评析

此诗前八句乃幻想之辞,写天上情景,似与诗之主旨无关。汉乐府多用于宴间演奏,取悦宾客,颇有拼凑割裂现象。此数句又见于《步出夏门行》末段。但乐工拼凑之时,应不会毫无理由,信手胡来。张玉谷谓起八句言天上物物成双,凤凰和鸣,唯有将雏之乐,以反兴世间好妇不幸无子,自出待客不得已来(《古诗赏析》),并指出其于后面写健妇一段有互相映衬发明之作用,似与下文气不属,却与下意境相关(同上)。即可备一说。也有人认为此段是乐曲之艳词(前奏),亦属可能。诗描写健妇,取材于一次她接待宾客的全过程:迎客、问客,热情有礼;请客、坐客,殷勤周到;然后酌酒与客、促令办饭等种种描述,不厌其烦:无一不反映出她举止得体,善主中馈。诗中之客,恐怕不是一般的亲友作客者,而是来自中原之过客,故有送客废礼之疑惑, 齐姜不如之赞美。此诗写女子而忽略其容貌体态,专一述其健(才干),可谓别具只眼,亦可见西北地区之民俗。描述看似琐屑,然笔笔紧扣健字刻绘,因而人物形象,益见鲜明。前八句写天上景物。若理解这几句,须先阐明其隐喻之义。“白榆”指玉衡星。“桂树”指桂星。纬书说“椒、桂生合刚阳。”注文说:“椒桂,阳星之精所生。”道,黄道。《汉书·天文志》:“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也。”古人认为太阳绕地而行,黄道是想象中的太阳轨道。青龙,东方七宿总名。凤凰即鹑火。纬书《春秋元命包》说:“火离为凤凰。”《史记·天官书》:“尾为九子。”《索隐》引宋均说:“属后宫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以尾有九星也。”(案闻一多说:尾本东官宿,当为龙尾。此云凤将九雏盖与南宫朱雀相乱。)  这八句在表现上,颇有特点。其一,因名借物,赋以形态。某些星宿本以动、植物命名,诗人信手拈来,将它们化为动、植物物本身的形象;并且借“黄道”为通衢大道(古有所谓“天衢”的说法),将这些动、植物形象井然有序地系列在“大道”两旁,于是造成一种迥异于人间的“仙境”。诗人借物赋形是有选择的。“桂树”令人想到传说中的“月桂”,“龙”、“凤”是传说中天上的灵物。就是“白榆”也同寻常人间的榆柳不同。这些事物都是烘托“仙境”所不可少的。其二,这种神仙境界出于诗人的想象,是不存在的,然而,其中的一事一物都实有所指,犹如打灯谜,其用意不在字面,可谓之虚而能实。其三是想象奇妙。全部诗意都是从想象生发出来。否则,几个星宿的名称是构不成诗意的。这八句诗用的是诙谐风趣的笔调,所以虽采用了游仙诗的形式,却并非在着意写神仙事。这种将星宿经作动、植物和人作为诗的意象的写法,《陇西行》之前就有,象《小雅》的《大东》篇和《九歌》的《东君》。尽管《东群》写得颇为壮美,却也不还不能象本篇一样创造出完整意境。  “好妇出迎客”以下二十四句颂美一位能独特门户的“健妇”,是《陇西行》歌辞的正题。诗因何而作,本事已无可稽考。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七引《乐府解题》说:“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这也只是就字面说的。  写法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用笔工细。譬如写主人待客一节,先写“请客北堂上”指明客座应安设的方位,继写“坐客毡氍毹”,表示对客人的恭敬,其中也包含待客的规格。摆酒要摆出“清”“白”两样,虽说不上是丰盛,却是在避免单调,可以看出主人用心的周到。所有这些,都很能表现主人公的讲究礼数。有几个细节写得非常妙。如写主人公迎客时,说“伸腰再拜跪”,写在酒席前应酬,说“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全是连续动作;这类句子,用于人物的刻画,能够曲尽其态。又如写主人用好酒待客,说“酒上正华疏”。倒在杯子里的酒涌出水平面形成一条条的花纹,正表明酒好。这种写法,应当说是比较形象比。象这样绘形绘色的笔墨,在乐府诗中是并不多见的。  第二是叙事的严整有序。开首二句“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简炼地画出主人公的容貌姿态。接着写她对客人施礼、寒暄,把客人让进堂屋,再写为客设座,再写摆酒陪客,再写酒罢备饭,最后送客尽礼,显得有极有章法。这样写,同诗中表现主人公的落落大方,处事的稳健练达是一致的。  第三是文字质朴。质朴是乐府叙事篇章的共同特点,而本篇尤为突出,描叙一事一物,莫不从实处着笔;并且做到朴素而能生动传神。如“左顾”、“敕”、“促令”、“盈盈”、“趋”等字眼,都极富表现力。  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诗人由衷赞美说,古代的贤妇人齐姜同她相比也不免逊色,说她是胜过“丈夫”的“健妇”。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这种赞誉,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这也正是她在封建社会的妇女中出格的地方。但诗中写她所有的行为都不仅没有超越,而且是严格遵循封建礼法的。这一点,则是主人公性格的核心。诗的写法,从始至终扣在一个“礼”字上。
2023-09-11 03:00:481

古诗陇西行带拼音完整一首诗

我告诉你,你怎么谢我啊
2023-09-11 03:01:043

陇西行其一后两句诗用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构一成鲜明对照令人心生什么之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令人心生怜悯之情,表达了诗人悲痛不已的情感
2023-09-11 03:01:332

陇西行 陈陶中犹如的意思

 《陇西行》又作《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内容主要写边塞战争.陇西就是现在的甘肃陇山以西,是汉唐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陈陶一共写了四首《陇西行》,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也是他175首存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诗人虽然不是晚唐时代的大家,但凭这首晚唐边塞诗的佳作,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诗人写道:出征的勇士在战前发誓,要奋不顾身消灭敌人;一场激战,头戴貂皮帽、身穿锦袍的五千将士全都战死沙场.可怜啊!这些无定河边的尸骨,他们还都是妻子日思梦想的、活生生的夫郎呢.  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以少胜多、用有限写无限的技巧,使一首仅仅28字的绝句有了令人惊叹的博大内涵.  前两句写征夫:诗人先写征夫战前宣誓的场面,“誓扫”“不顾”体现出了边塞将士无畏的气概和为国献身的决心.继而写行动,诗人没有正面写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而是描绘了一幅激战之后的惨象,“五千”说明人数之多;“貂锦”是边塞将士的服饰,这里是指将士,也有朝廷天军的意味;如此惨重的伤亡,我们很自然就会想象出战争的激烈程度,眼前也仿佛出现了英勇的将士刀劈剑刺、血肉横飞的拼死相搏的画面.战争的残酷,就在这种避实就虚的艺术处理之下让读者具体感受到了.以少胜多,言简而意无穷.  后两句写征妇:诗人先用“可怜”一词来兼发抒情、议论并实现场面的过渡和转换,由征夫捐躯沙场到了征妇梦里思归,联系紧密而又过渡自然;“无定河边骨”承接上句的“丧胡尘”,又呼应第一句的“不顾身”,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尸已成骨,可见荒凉塞外半涸的无定河畔,已经经历了多少次惨烈的拼杀,已经有多少边塞的将士做了战争的牺牲品.更加突出了边战不断的残酷和灾难.“犹是”一词,堪称神来之笔,别有新意:丈夫已经成为了河边的一堆白骨,妻子却全然不知,还在朝思暮想,连做梦都盼着丈夫回来团聚.这种空想白等,比写知道丈夫已死的悲伤更富有悲剧色彩,更有震撼力,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让人怵目惊心.诗人还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无定河边”与“春闺梦里”是现实场景与虚幻梦境的对比,前者荒凉凄惨使人悚然、泫然,后者温馨美好使人怡然、欣然,并且两者还拉开了空间的距离,给人不可企及的遥远感.“骨”和“人”也是对比,累累白骨和英勇征夫是虚实相间、荣枯迥异的对比;枯骨的惨白与春梦的艳红是色彩的对比;抛尸永诀和重逢团聚是生死哀乐的对比.这些鲜明、尖锐而又不可调和的对比,都由“犹是”而得以出现和成立.使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反对战争的主旨更鲜明.  和盛唐边塞诗着力描写雄阔的场景、表达豪迈的情感不同,晚唐边塞诗更多的是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主要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反战的情绪.这首《陇西行》就很有代表性,它词藻精妙,手法新颖,意境深远,有摧人肺腑的悲剧性效果.难怪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会称赞它“得脱胎换骨之妙”了.诗贵创新,敢于独辟蹊径,不依傍前人的艺术追求,永远是诗作成功的法宝.毫无疑问,陈陶是成功的!
2023-09-11 03:01:581

求陈陶《陇西行》全四首?

陇西行四首作者:陈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2023-09-11 03:02:061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怜定河边骨犹春闺梦诗反映唐代期边塞战争给民带痛苦灾难诗赞美士英勇畏行揭示战争给民带灾难深闺妻遭遇深表同情全诗含义深刻至深
2023-09-11 03:02:374

陇西行和燕歌行的相同之处

陇西行和燕歌行的相同之处相同处就是思乡。《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2023-09-11 03:02:521

陇西行唐王维拼音版

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作者:陈陶朝代:唐朝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原文:【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拼音解读:【lǒng xī xíng】 shì sǎo xiōng nú bú gù shēn , wǔ qiān diāo jǐn sàng hú chén 。 kě lián wú dìng hé biān gǔ , yóu shì chūn guī mèng lǐ rén
2023-09-11 03:03:163

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

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如下: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原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2023-09-11 03:04:131

陇西行四首其二拼音

陇lǒng西xī行xíng四sì首shǒu·其qí二èr誓shì扫sǎo匈xiōng奴nú不bù顾gù身shēn,五wǔ千qiān貂diāo锦jǐn丧sàng胡hú尘chén。可kě怜lián无wú定dìng河hé边biān骨gǔ,犹yóu是shì春chūn闺guī梦mèng里lǐ人rén!《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行》其二是晚唐陈陶著七言绝句,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结果五千将士丧身“胡尘”。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2023-09-11 03:04:371

陇西行其二翻译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原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陇西行》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023-09-11 03:04:451

王维的《陇西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王维●陇西行①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2023-09-11 03:05:082

陇西行带拼音版

陇西行带拼音版如下:han zhu dong feng bao tai ping,wu ren jin que yi bian bing。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zong rao du6 de lin hu sai,qi di sang m zhong bu sheng。纵饶夺得林胡塞,硫地桑麻种不生。shi sao xiong nu bu gu shen,wu qian diao jin sang hu chen。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k lian wu ding he bian gu,you shi chun gui meng li ren。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long shu san kan sai co qing,lu fn xin ti hu qiang bing。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tong lai si zh shang li bie,yi ye gu hun ku jiu ying.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xi lu sheng qin wei you ya,hei shan ying zhen shi long she。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zi cong gui zhu he qin hou,yi ban hu feng si han ji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译文:汉朝君主夺回了东边的封地,于是报告平安。没有人在宫殿议论在边疆的士兵.就算侥幸夺得了林胡地区,这些地方也是寸草不生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类《类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在陇地多次看到边塞的青草,善骑射的将士替换下了原本的羌族士兵起来的人有的去世了,充满了离别之情,夜晚孤魂的哭声响彻旧的营帐被匈奴搪走的人没有止境,黑山营地辨认龙蛇自从两国君主和亲之后,胡风习俗有一半与汉族相似。注释: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赏析: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潜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绍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市
2023-09-11 03:05:321

陇西行 陈陶 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猫奴v与还不把哈哈哈
2023-09-11 03:06:015

陇西行后两句诗令人心生什么之情?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诗令人心生悯然、悲痛与同情之情。“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023-09-11 03:06:301

王维《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陇西行原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翻译及注释 翻译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1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2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 唐代 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3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4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5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陇西行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著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像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陇西行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诗词作品: 陇西行 诗词作者:【 唐代 】 王维 诗词归类: 【边塞】、【战争】
2023-09-11 03:06:541

陇西行原文_翻译及赏析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唐代·王维《陇西行》 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边塞战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著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宋代·王安石《白沟行》 白沟行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怀古 , 边塞 , 讽刺政治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唐代·张说《幽州夜饮》 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边塞写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国中古诗 , 乐府 , 拟古 , 边塞战争
2023-09-11 03:07:011

陇西行古诗拼音版

陇西行古诗拼音版如下:lǒng,xī,xíng。陇西行。hàn,zhǔ,dōng,fēng,bào,tài,píng。wú,rén,jīn,què,yì,biān,bīng。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zòng,ráo,duó,dé,lín,hú,sài。qì,dì,sāng,má,zhòng,bù,shēng。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扩展资料:《陇西行四首》是唐代诗人陈陶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二首诗广为传诵。该诗借咏叹汉代李陵伐匈奴而全军覆没的史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寄托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陈陶简介: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陈陶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陇西行》为其传世名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伶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中时,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有诗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陈陶是鄱阳剑浦人,年青时壮志满怀,有着建功立业、为“帝王师”的远大抱负。“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他认定自己是个能“成事”的“书生”,准备着干一番事业。并且他自视甚高,凡事不干则已,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岗。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几次进士考试都落了榜。
2023-09-11 03:07:101

《陇西行》诗词鉴赏

《陇西行》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翻译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解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诗文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陇西行》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诗文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2023-09-11 03:07:401

陇西行古诗拼音版

陇西行古诗拼音版如下:lǒng,xī,xíng。陇西行。hàn,zhǔ,dōng,fēng,bào,tài,píng。wú,rén,jīn,què,yì,biān,bīng。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zòng,ráo,duó,dé,lín,hú,sài。qì,dì,sāng,má,zhòng,bù,shēng。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陈陶简介: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陈陶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陇西行》为其传世名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伶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中时,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有诗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陈陶是鄱阳剑浦人,年青时壮志满怀,有着建功立业、为“帝王师”的远大抱负。“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他认定自己是个能“成事”的“书生”,准备着干一番事业。并且他自视甚高,凡事不干则已,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岗。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几次进士考试都落了榜。
2023-09-11 03:07:491

王维《陇西行》古诗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以下是我跟大家分享王维《陇西行》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作者: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鉴赏】   从体裁上看,这一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地给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所以有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信不减太白”之誉。
2023-09-11 03:08:091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古诗简介《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翻译/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2023-09-11 03:08:171

陇西行 王维 的意思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原文: 陇 西 行 唐【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2023-09-11 03:08:503

耿湋《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耿湋《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陇西行原文: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诗词作品:陇西行诗词作者:【唐代】耿湋
2023-09-11 03:09:034

陇西行阅读答案

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诗文解释】 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生死,五千将士在与胡人激战中丧生。可怜无定河边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妻子们的梦中亲人。【诗文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以前读到这一首诗时,非常动容,总是让我和残酷无情的战争联想在一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这种心情,是可怜的、哀伤的。
2023-09-11 03:09:251

陇西行其二古诗翻译

陇西行其二古诗翻译如下: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作品赏析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前两句“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后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这诗的跌宕处全在最后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023-09-11 03:09:531

陇西行 王维 的意思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原文: 陇 西 行 唐【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⑵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戍,一本作“火”。断:中断联系。
2023-09-11 03:10:223

陇西行前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塑造了什么的戍边战士形象

《陇西行》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以及塑造的戍边战士的形象是: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塑造了戍边战士奋勇杀敌,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陇西行》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陶。这首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023-09-11 03:10:301

陇西行古诗拼音版其二

陇西行古诗拼音版其二如下:hàn,zhǔ,dōng,fēng,bào,tài,píng。wú,rén,jīn,què,yì,biān,bīng。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zòng,ráo,duó,dé,lín,hú,sài。qì,dì,sāng,má,zhòng,bù,shēng。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陇西行四首》是唐代诗人陈陶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二首诗广为传诵。该诗借咏叹汉代李陵伐匈奴而全军覆没的史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寄托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陈陶简介: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陈陶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陇西行》为其传世名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伶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中时,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有诗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陈陶是鄱阳剑浦人,年青时壮志满怀,有着建功立业、为“帝王师”的远大抱负。“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他认定自己是个能“成事”的“书生”,准备着干一番事业。并且他自视甚高,凡事不干则已,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岗。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几次进士考试都落了榜。
2023-09-11 03:10:371

王维的陇西行名句是什么

陇西行(267人评分) 7.9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2023-09-11 03:11:062

陇西行四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代·陈陶《陇西行四首》 陇西行四首 唐代 : 陈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边塞战争 译文及注释 其二译文 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 *** 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 *** 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陈陶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唐代·崔颢《雁门胡人歌》 雁门胡人歌 唐代 : 崔颢 边塞生活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 *** 莫长嗟。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 塞下曲六首 唐代 :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 *** 莫长嗟。 乐府 , 边塞组诗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依树歇,映林看。黄羊高宴簇金盘。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清代·纳兰性德《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黄羊高宴簇金盘。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边塞 , 写景 , 抒情豪迈
2023-09-11 03:11:151

陇西行·天上何所有赏析

此诗前八句乃幻想之辞,写天上情景,似与诗之主旨无关。汉乐府多用于宴间演奏,取悦宾客,颇有拼凑割裂现象。此数句又见于《步出夏门行》末段。但乐工拼凑之时,应不会毫无理由,信手胡来。张玉谷谓起八句言天上物物成双,凤凰和鸣,唯有将雏之乐,以反兴世间好妇不幸无子,自出待客不得已来(《古诗赏析》),并指出其于后面写健妇一段有互相映衬发明之作用,似与下文气不属,却与下意境相关(同上)。即可备一说。也有人认为此段是乐曲之艳词(前奏),亦属可能。诗描写健妇,取材于一次她接待宾客的全过程:迎客、问客,热情有礼;请客、坐客,殷勤周到;然后酌酒与客、促令办饭等种种描述,不厌其烦:无一不反映出她举止得体,善主中馈。诗中之客,恐怕不是一般的亲友作客者,而是来自中原之过客,故有送客废礼之疑惑,齐姜不如之赞美。此诗写女子而忽略其容貌体态,专一述其健(才干),可谓别具只眼,亦可见西北地区之民俗。描述看似琐屑,然笔笔紧扣健字刻绘,因而人物形象,益见鲜明。前八句写天上景物。若理解这几句,须先阐明其隐喻之义。“白榆”指玉衡星。“桂树”指桂星。纬书说“椒、桂生合刚阳。”注文说:“椒桂,阳星之精所生。”道,黄道。《汉书·天文志》:“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也。”古人认为太阳绕地而行,黄道是想象中的太阳轨道。青龙,东方七宿总名。凤凰即鹑火。纬书《春秋元命包》说:“火离为凤凰。”《史记·天官书》:“尾为九子。”《索隐》引宋均说:“属后宫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以尾有九星也。”(案闻一多说:尾本东官宿,当为龙尾。此云凤将九雏盖与南宫朱雀相乱。)这八句在表现上,颇有特点。其一,因名借物,赋以形态。某些星宿本以动、植物命名,诗人信手拈来,将它们化为动、植物物本身的形象;并且借“黄道”为通衢大道(古有所谓“天衢”的说法),将这些动、植物形象井然有序地系列在“大道”两旁,于是造成一种迥异于人间的“仙境”。诗人借物赋形是有选择的。“桂树”令人想到传说中的“月桂”,“龙”、“凤”是传说中天上的灵物。就是“白榆”也同寻常人间的榆柳不同。这些事物都是烘托“仙境”所不可少的。其二,这种神仙境界出于诗人的想象,是不存在的,然而,其中的一事一物都实有所指,犹如打灯谜,其用意不在字面,可谓之虚而能实。其三是想象奇妙。全部诗意都是从想象生发出来。否则,几个星宿的名称是构不成诗意的。这八句诗用的是诙谐风趣的笔调,所以虽采用了游仙诗的形式,却并非在着意写神仙事。这种将星宿经作动、植物和人作为诗的意象的写法,《陇西行》之前就有,象《小雅》的《大东》篇和《九歌》的《东君》。尽管《东群》写得颇为壮美,却也不还不能象本篇一样创造出完整意境。“好妇出迎客”以下二十四句颂美一位能独特门户的“健妇”,是《陇西行》歌辞的正题。诗因何而作,本事已无可稽考。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七引《乐府解题》说:“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这也只是就字面说的。写法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是用笔工细。譬如写主人待客一节,先写“请客北堂上”指明客座应安设的方位,继写“坐客毡氍毹”,表示对客人的恭敬,其中也包含待客的规格。摆酒要摆出“清”“白”两样,虽说不上是丰盛,却是在避免单调,可以看出主人用心的周到。所有这些,都很能表现主人公的讲究礼数。有几个细节写得非常妙。如写主人公迎客时,说“伸腰再拜跪”,写在酒席前应酬,说“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全是连续动作;这类句子,用于人物的刻画,能够曲尽其态。又如写主人用好酒待客,说“酒上正华疏”。倒在杯子里的酒涌出水平面形成一条条的花纹,正表明酒好。这种写法,应当说是比较形象比。象这样绘形绘色的笔墨,在乐府诗中是并不多见的。第二是叙事的严整有序。开首二句“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简炼地画出主人公的容貌姿态。接着写她对客人施礼、寒暄,把客人让进堂屋,再写为客设座,再写摆酒陪客,再写酒罢备饭,最后送客尽礼,显得有极有章法。这样写,同诗中表现主人公的落落大方,处事的稳健练达是一致的。第三是文字质朴。质朴是乐府叙事篇章的共同特点,而本篇尤为突出,描叙一事一物,莫不从实处着笔;并且做到朴素而能生动传神。如“左顾”、“敕”、“促令”、“盈盈”、“趋”等字眼,都极富表现力。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诗人由衷赞美说,古代的贤妇人齐姜同她相比也不免逊色,说她是胜过“丈夫”的“健妇”。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这种赞誉,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这也正是她在封建社会的妇女中出格的地方。但诗中写她所有的行为都不仅没有超越,而且是严格遵循封建礼法的。这一点,则是主人公性格的核心。诗的写法,从始至终扣在一个“礼”字上。
2023-09-11 03:11:241

陇西行拼音版

关于陇西行拼音版,详见如下:陇[lǒng]西[xī]行[xíng]十[shí]里[lǐ]一[yī]走[zǒu]马[mǎ],五[wǔ]里[lǐ]一[y]ī扬[yáng]鞭[biān]。都[dū]护[hù]军[jūn]书[shū]至[zhì],匈[xiōng]奴[nú]围[wéi]酒[jiǔ]泉[quán]。关[guān]山[shān]正[zhèng]飞[fēi]雪[xuě],烽[fēng]火[huǒ]断[duàn]无[wú]烟[yān]。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这首《陇西行》唐朝诗人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2023-09-11 03:11:321

陇西行其二前两句塑造了什么?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这是陇西行其二的前两句诗,意思是: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2023-09-11 03:11:562

陇西行(陈陶)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2023-09-11 03:12:161

陇西行拼音

陇西行拼音是:long xi xing.扩展资料:《陇西行四首》是唐代诗人陈陶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二首诗广为传诵。该诗借咏叹汉代李陵伐匈奴而全军覆没的史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寄托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陈陶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陇西行》为其传世名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伶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中时,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有诗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陈陶是鄱阳剑浦人,年青时壮志满怀,有着建功立业、为“帝王师”的远大抱负。“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他认定自己是个能“成事”的“书生”,准备着干一番事业。并且他自视甚高,凡事不干则已,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来:“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岗。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偏偏几次进士考试都落了榜。
2023-09-11 03: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