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峨眉山月歌诗词赏析

2023-10-05 05:34:41
TAG: 赏析 歌诗
共1条回复
黑桃云

峨眉山月歌诗词赏析如下: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峨眉山月歌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相关推荐

李白《峨眉山月歌》全文?

沟通一个月
2023-09-11 16:38:034

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诗原文及赏析

【原作】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qiānɡ):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 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渝州。 【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高悬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当小船儿转入渝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一团一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一江秋水,载着“半轮”秋月,时缓时急地流动着。月光如水,水流月也走,既有一种流动的神韵,又有一种宁静的美。 苏轼在《送张嘉州》一诗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诗的前两句就直接引自李白这首诗。苏轼从小就生活在峨眉山和青衣江附近,因此他对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体会也自然会深刻于山外之人,可以想象得出,这首诗一定勾起了他关于家乡的很多鲜活明晰的记忆。因此,“谪仙此语”大概是他最能解了。 “夜发清溪向三峡。”在天上月光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下,诗人从清溪驿乘船出发,向三峡顺流而去。所谓“清溪”,即清溪驿,在青衣江上,今四川犍(qián)为县峨眉山附近。据记载,杜甫、岑参、苏轼、陆游等都到过清溪驿,并留下一些诗篇和游踪佳话。这句诗实际上是写了一个过程,即在什么时间,从何地出发,又去往何处。 “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离故乡渐行渐远,沿岸山重水复,那半轮秋月时隐时现,最后,终于看不见了。作品写到这里,诗人对家乡的惜别之情和思念之意表现得可谓是跃然纸上,淋一漓尽致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思念着你啊,却见不到你了,就让我这样在思念与惆怅中顺流而下,来到渝州。我们知道,在诗人前行的途中,当然还会有明月相伴的,但峨眉山不可见了,平羌江也不可睹了,昨夜之月已非今夜之月,他乡之月亦非故乡之月,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啊。 借物寄情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流露于字里行间的都是依恋家乡、思念家乡的深情,从离乡时“峨眉山月半轮秋”的眷恋与不舍,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的无奈与惆怅,表面是写“峨眉山月”,实则是在抒写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应该说“峨眉山月” 在这里只是诗人借以倾吐心绪的一个情感寄托的物件而已,诗人写的是秋月,思的则是故乡。
2023-09-11 16:38:272

峨眉山月歌的全文是什么啊?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通过描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和友人的感情。全诗如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白话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2、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月歌
2023-09-11 16:38:352

峨眉山月歌古诗

  1、《峨眉山月歌》古诗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d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   夜晚我乘的船从清溪出发驶向山峡,思念你却不能看见我乘的船驶下渝州。   2、赏析题目叫“峨眉山月歌”,也就是多峨眉山月而歌唱。描写峨眉山月所构成的美景,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的意境正如峨眉山月与影入平羌江一样,明朗清美,不显雕琢痕迹,也就是“自然天成”;并且借助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山峡,展现了船行万里的峡江行舟情景,而处处都贯穿着“峨眉山月”这一美好的意象,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永远思念。
2023-09-11 16:39:091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023-09-11 16:39:171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

《峨眉山月歌》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下面是我整理的《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023-09-11 16:39:391

峨眉山月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国中古诗 , 秋天 , 游历 , 写景地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著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创作背景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著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赏析二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藉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唐诗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著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代·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国中古诗 , 婉约 , 女子 , 闺怨感伤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宋代·梅尧臣《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 宋代 : 梅尧臣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登山 , 写景抒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刘禹锡《秋词》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国中古诗 , 秋天悲秋
2023-09-11 16:40:011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   《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唐代李白诗作,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下面是我整理的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峨眉山月歌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全文翻译: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里,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使我思念不已。   峨眉山月歌对照翻译:   峨眉山月半轮秋,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里,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夜发清溪向三峡,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使我思念不已。 ;
2023-09-11 16:40:421

《峨眉山月歌》的全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2023-09-11 16:41:006

峨眉山月歌的古诗

【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023-09-11 16:41:474

峨眉山月歌描写峨眉山特点的词

半轮
2023-09-11 16:42:064

峨眉山月歌的译文

原文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2023-09-11 16:42:507

娥眉山月歌古诗拼音怎么读

?老师的电话号码是什么
2023-09-11 16:43:161

《峨眉山月歌》古诗的内容是什么 简写

习代嫁新娘大呼小叫:笨蛋
2023-09-11 16:43:483

峨眉山月歌的翻译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2023-09-11 16:44:1014

《峨眉山月歌》的中心思想

×同样的活动何物
2023-09-11 16:44:5710

峨眉山月歌,古诗的意思。

意思:高峻的峨眉山前面悬挂着半轮秋天的明月,在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亮的影子。我在夜间乘船出发要离开清溪去往三峡,想你一面却难以如愿,只得恋恋不舍向渝州进发。完整诗歌:《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扩展资料诗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诗歌描述了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2023-09-11 16:45:341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歌所写的场景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2023-09-11 16:45:523

峨眉山月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峨眉山月歌》运用的写作手法有照应、联想、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一、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三、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赏析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2023-09-11 16:46:091

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

峨眉山月歌 【标题】: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七律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2023-09-11 16:46:261

峨眉山月歌连用五个地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2023-09-11 16:46:352

峨眉山月歌中月的意象

“月”的意象:愁苦悲凉、营造意境、传达感情。这个“月”字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族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峨眉山月歌》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扩展资料原文:《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但凡天才都是孤独的。李白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却在森严的社会等级中举步维艰,但诗人那种在盛唐精神熏陶下所形成的高昂豪迈、自由进取的开放气质又使得他不能在孤独的海洋中沉默。李白的一生中有大起大落,有惊涛骇浪,他所写的月亮却是纯洁、安静、明亮的。
2023-09-11 16:47:301

峨眉山月歌的诗意是什么?

其实就是一个不经意的错过。诗词大意就是:以前我在巴东三峡的时候,常常西望天上的明月,那感觉就好像在峨眉山望月一样,让我回忆起在峨眉山的美好时光。月亮从峨眉山上升起,青辉漫天,光照山峰如沧海波涛。我离家万里远游,始终有明月相伴。如今黄鹤楼前月华如水,渺渺茫茫,很幸运的是又遇到来自故乡峨眉山的人。这明媚的峨眉山月还将陪伴着你,与东风一起陪伴你去长安。长安的道路宽阔,直通九天,到达皇宫。峨眉山的月亮陪伴着你,为你照耀秀丽的秦川渭水。扩展资料:峨眉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峨眉市西南。《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四川风景名胜区。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峨眉山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2023-09-11 16:47:381

峨眉山月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峨眉山月歌表达诗人对故国故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全诗只有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点明依依惜别之情,而前三句都是写峨眉的山清水秀,月明风清,没有一句写到人,估计当时诗人离开故土的时候,是没有人来送别的,从最后一句“思君不见”说明诗人一步三回头,还是没有看到那个“君”来替他送别,只得匆匆“下渝州”,十分留恋,但又些许的惆怅。峨眉山月歌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023-09-11 16:48:391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哪两句通过空间的迅速转换,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句通过空间的迅速转换。。。。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扬州。
2023-09-11 16:48:472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的艺术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对罗忠容艺术歌曲《峨眉山夜歌》歌曲旋律、钢琴伴奏的节奏序列及其对乐曲整体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力图发现其在创作手法上的探索和创作风格上的追求。 关键词:艺术歌曲 旋律 节奏序列 前言 《峨眉山月歌》是罗忠容于1984年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诗作。自作曲家于1979年以十二音体系创作了歌曲《涉江采芙蓉》来,在创作中努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从独特的视角,以富于个性的音乐语言不断的求索创新。在对新兴作曲技法的探索和运用方面罗忠容是我国新时期作曲家中的成功典范。 《峨眉山月歌》最具创新性特点是,在保持歌曲旋律线条简单清晰具有高度的“易听性”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同时,钢琴伴奏部分开拓新的创作思维即:采用“节奏序列”。节奏序列的基本样式是从固定音型中衍生出来并支持着和声层中的节奏序列,使得作品结构组织严密,富有逻辑。钢琴伴奏从头到尾保持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织体结构。其中的旋律由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连接而成。似不断向前进行的流水。与诗词中月光下的意境紧密结合。可以想象出整体的伴奏似流水中不时泛起闪闪的波纹,正是月光照在水中的形象描绘。 作曲家在对新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段及美学思想的探索与追求的同时又使作品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性。这在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时期是一项具开创性的新成果,既开辟了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思维又挖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 一、歌词与旋律分析 《峨眉山月歌》取李白诗做歌词,诗歌体裁为七言诗。歌词内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诗歌描写的是月下的秋景秋情,舒展优美,从容不迫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及对故人的思念,把思君之情置于清溪与江水之中。诗词韵律清晰“秋”、“流”、“洲”都押相同的韵,歌词本身富于歌唱性也易于作曲家谱曲。 整首乐曲共25个小节短小而精练。引子部分(1—5)+第一句(6—9)+第二句(10--13)+第三句(13—16)第四句(17—22)+尾声(22—25)。歌曲旋律力求体现中国传统风格“依字行曲”。旋律线条清晰而简单调性调性明确,前面一直是F宫系统,在结束的音上意外的转到B宫上,整个和声背景的的调性也随之换成了这一调性。见谱例一作曲家这样处理主要是迎合诗歌意境的需要。诗人前两句写景抒情,在最后一句突然情绪转入对友人的思念且急切盼望相见的情感变得更为迫切。作曲家准确抓住诗人的情怀,在旋律的安排上第一二句和三四句也相应形成对比,且对最后一个字做调试上的转变使歌曲旋律与歌词意境达到高度统一。同时也反映出作曲家构思细腻注重细节的严谨学风。 四个乐句旋律声部的力度关系为:p—mp—p; mp—p; p—mf—p; f—p. 从力度强弱的发展来看可以看出,在乐曲的第三句开始力度加强在第四句的开始出现全曲中的最强力度。乐曲歌词、旋律、力度发展上的同步进行为歌曲推向了全曲的高潮。 二、钢琴伴奏中的节奏序列分析 这一作品中钢琴伴奏部分的节奏序列,是作曲家探索新的作曲技法的成功结果。 1、钢琴伴奏部分固定音型声部(主要在左手声部)的节奏序列: 整首乐曲钢琴伴奏的左手声部基本上是以“十个十六分音符”为一个单位的固定音型发展而成(只是到最后出现左右手的交替)。见谱例二(固定音型) 谱例二中的第一小节到第二小节的前半拍为伴奏部分左手声部的固定音型。这一音型的不断发展在全曲的第十六小节出现了固定音型的回归。 2、右手声部的序列分析: 由于固定音型与节拍的不同步,这十个节奏单元就有可能出现另外的组合情况,如4+3+2+1或1+2+3+4等。这两组合刚好呈等差关系的数列。并将这一数列关系运用在右手声部的和声层中(即右手声部的节奏序列是由左手声部隐含的序列关系衍生而来),只是把左手以一个十六分音符为单位扩大到以一个八分音符为单位。见谱例三其音符节奏关系为3+2+1+4与前面的4+3+2+1相比只是把4移到了最后面。这里把时值最长的音符移到乐句的最后是为了使句法结构更为稳定。 右手声部在节奏在连续三个3+2+1+4的序列后在全曲的第十二小节处转为这一序列的逆行即:1+2+3+4见谱列三逆行的节奏序列同样连续使用三次。使乐曲的前后形成对比。结尾的几个小节为了达到更好的收缩效果,将序列中的最长节奏4去掉只剩1+2+3的组合。 3、钢琴伴奏的整体效果: 钢琴伴奏部分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织体结构贯穿整个作品。其中的旋律是由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连接而成(羽调式、商调式、徵调式、宫调式、角调式)。营造一种流水式进行,不断向前发展,一浪高过一浪不停地传递的艺术效果。同时,相对的另一个声部却有十分简单的旋律和声连接出现,它自然地插入歌唱旋律中,作衬托也做补充和延伸,使用得非常巧妙。 三、通过钢琴伴奏部分节奏序列的分析透视乐曲的结构 此曲中节奏序列除了起对织体材料的控制作用外还对作品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通过钢琴伴奏部分节奏的序列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钢琴伴奏部分的序列图示: 小节: (1—11)( 12—17)(17—19)(20—25) 序列:3+2+1+4 1+2+3+4 3+2+1+4 1+2+3+4 3+2+1 结构:呈示 对比 再现 结束 初看这一乐曲的旋律其曲式结构并不清晰,只是简单的四句旋律。其实通过上图伴奏部分节奏序列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建立在传统古典风格三部性曲式基础上的隐形处理。通过序列的运用使全曲呈示——对比——再现——结束的整体结构清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罗忠容新音乐作品在突破“曲式风格”上的积极探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新音乐作品中也蕴涵着多种传统的因素。 结语 通过对《峨眉山夜歌》的分析我们可以洞察出罗忠容在其音乐创作中的独特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点:1、旋律基于五声性风格的音调加以发展;2、旋律中调式的转换随诗词的意境和语气等转移(如文中所提到的乐曲中的最后一个字由F宫系统转到B系统);3、钢琴伴奏部分的写法通过民族化的音响造型手法,对古诗词的艺术内涵进行阐发和烘托;4、对节奏序列的成功探索。 罗忠容的艺术歌曲在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时期可以说是一项具开创性的新成果。作品中洋溢的新思维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厚挖掘赋予了他个人创作在这一时代的独特风格,探索了艺术歌曲创作的新道路,极具研究价值。此外, 从演唱者的角度来说,对歌曲从创作手法、钢琴织体、节奏特点、及文字与音乐的联系融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正确把握作品演唱风格、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有很好的帮助。
2023-09-11 16:49:131

峨眉山月歌注音

手机起来差林允
2023-09-11 16:49:224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峨眉山月歌》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2023-09-11 16:50:201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一、原文。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三、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3)影:月光的倒影。(4)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5)夜:今夜。(6)发:出发。(7)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8)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9)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10)下:顺流而下。(11)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四、赏析。该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五、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2023-09-11 16:50:462

峨眉山月歌的全诗

【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023-09-11 16:51:417

峨眉山月歌翻译及赏析

文学赏析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图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2023-09-11 16:52:027

《峨眉山月歌》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翻译: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2023-09-11 16:53:551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歌》   【内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   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2023-09-11 16:54:031

峨眉山月歌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隔壁泰山你的你一定那个大
2023-09-11 16:54:156

《峨眉山月歌》(李白)全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李白 古文《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现代文全文翻译: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a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洲:今重庆一带。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著痕迹,妙入化工。
2023-09-11 16:54:351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2023-09-11 16:54:456

《峨眉山月歌》是谁的作品?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如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全诗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根据生活经验,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2023-09-11 16:55:552

峨眉山月歌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023-09-11 16:56:205

峨眉山月歌原文

【原文】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2023-09-11 16:57:102

峨眉山月歌的翻译

阿里啦咯啦
2023-09-11 16:57:2313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歌原文作者: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2023-09-11 16:58:311

《峨眉山月歌》(李白)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2023-09-11 16:58:551

峨眉山月歌的解释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全诗的字面意思: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扬州。  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2023-09-11 16:59:181

峨眉山月歌翻译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2023-09-11 16:59:292

《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译赏析,峨眉山月歌全诗的意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赏析】: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唐诗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作者是从平羌江顺流而来,所以第三句的"夜发清溪"是实接,如果再是实转,由清溪直下渝州,则成了水上码头名称的罗列,便可能诗味索然,而"向三峡"却是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转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顺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变成了诗中的佳境。全篇说来亦巧亦壮,不愧为古今绝唱。
2023-09-11 17:00:021

峨眉山月歌诗意

在一个秋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2023-09-11 17:00:1411

《峨眉山月歌》的中心思想

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峨眉山月歌》唐代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扩展资料《峨眉山月歌》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2023-09-11 17:00:591

峨眉山月歌古诗什么意思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夜晚我乘的船从清溪出发驶向山峡,思念你却不能看见我乘的船驶下渝州。2、赏析题目叫“峨眉山月歌”,也就是多峨眉山月而歌唱。描写峨眉山月所构成的美景,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全诗的意境正如峨眉山月与影入平羌江一样,明朗清美,不显雕琢痕迹,也就是“自然天成”;并且借助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山峡,展现了船行万里的峡江行舟情景,而处处都贯穿着“峨眉山月”这一美好的意象,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永远思念。
2023-09-11 17:01:131

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  【标题】:峨眉山月歌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八  【作者】:唐 李白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七律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字数太多了,详细请连接下面的网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5290.htm
2023-09-11 17:01:241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翻译及注释 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著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3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4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5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峨眉山月歌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著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著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赏析二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藉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柄《 唐诗 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 唐诗 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著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作者是从平羌江顺流而来,所以第三句的"夜发清溪"是实接,如果再是实转,由清溪直下渝州,则成了水上码头名称的罗列,便可能诗味索然,而"向三峡"却是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转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顺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变成了诗中的佳境。全篇说来亦巧亦壮,不愧为古今绝唱。 诗词作品: 峨眉山月歌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白 诗词归类: 【初中古诗】、【秋天】、【游历】、【写景】、【地名】
2023-09-11 17:0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