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海南省琼海县幅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探讨

2023-10-06 00:55:05
共1条回复
黑桃云

薛桂澄 徐忠胜 夏长健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本文探讨了海南岛东北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了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原理与评价方法,探讨如何评价技术标准和评价技术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海南省琼海县幅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于2003年完成。通过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人类活动等环境要素出发,分析评价了海南岛东部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状况,为海南“生态省建设”供了科学依据。

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系统

根据琼海县幅研究区的地质环境特征,确定的主要环境要素有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人类活动等4个子系统和7个环境因子,按其主次及相关性建立评价系统网络如图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图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网络图

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程序

评价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图2)。

(1)按评价区地质环境条件划分评价单元。

(2)为每一评价因子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数值及其权值,以表示各环境因子在环境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3)对每一评价单元均按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计算其质量指数。

图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程序框图

(4)按质量等级分区并综合评价。

3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单元划分

以岩土类型及地貌因素为基础,考虑地质结构、地质灾害及地下水因素的影响,按坐标网进行评价单元划分。

4 确定筛选生态适宜度评价因子的原则

一是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各网格单元的分布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性。

经过筛选,所确定的评价因子主要有地形坡度、覆盖层厚度、地层或岩石、人口密度、地下水埋深、地质灾害、土壤有益元素。

5 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及赋值原则

按各评价因子对生态的正负影响建立赋值标准,其原则:一是评价因子对生态影响的作用规律,二是根据评价因子在区内的时空分布情况。赋值背景和生态适宜度、赋值范围为1、3、5、7、9共分五级。分值为1为生态很适宜,分值为3为生态适宜,分值为5为生态基本适宜,分值为7为生态不适宜,分值为9为生态极不适宜。

5.1 地质环境条件

5.1.1 地形坡度评价因子(X1

根据地形坡度对生态适宜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赋值。1°<X1≤5°,分值赋值为1;5°<X1≤15°,分值赋值为3;15°<X1≤25°,分值赋值为5;25°<X1≤35°,分值赋值为7;X1>35°,分值赋值为9。

5.1.2 覆盖层厚度(X2

根据覆盖层厚度对生态适宜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赋值。X2>5m,分值赋值为1;3m<X2≤5m,分值赋值为3;1m<X2≤3m分值赋值为5;0.5m<X2≤1m,分值赋值为7;X2≤0.5m,分值赋值为9。

5.1.3 地层或岩石(X3

根据地层或岩石对生态适宜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赋值。花岗岩、变质岩分值赋值为3;火山岩分值赋值为5;沉积岩分值赋值为7;松散层(砂)分值赋值为9。

5.1.4 地下水埋深(X4

根据地下水埋深对生态适宜度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赋值。1.5m<X4≤2.5m,分值赋值为1;1m<X4≤1.5m或2.5m<X4≤3m,分值赋值为3;0.5<X4≤1.0m或3.0<X4≤5.0m,分值赋值为5;0m<X4≤0.5m或5m<X4≤10m,分值赋值为7;X4≤0m或X4>10m,分值赋值为9。

5.2 地质灾害(灾害点或灾害面积X5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滑坡、崩塌、海岸侵蚀、河岸侵蚀与淤积、地面积水等。根据其分布的特点,结合区内的生态环境条件按下列标准进行赋值:X5≤0或X5≤0km2,分值赋值为1;0<X6≤2或0km2<X6≤2.5km2,分值赋值为3;2<X6≤4或2.5km2<X6≤5.0km2,分值赋值为5;4<X6≤6或5.0km2<X6≤9km2,分值赋值为7;X5>6或X5>9km2,分值赋值为9。

5.3 人类活动(X6

人类活动主要从人口密度考虑,X6≤<300人/km2,分值赋值为1;300人/km2<X6≤400人/km2,值赋值为3;400人/km2<X6≤500人/km2,值赋值为5;500人/km2<X6≤1000人/km2,值赋值为7;X6>1000人/km2,值赋值为9。

5.4 地质资源(X7

地质资源主要考虑土壤元素因子,土壤元素因子中全钾、全磷、全氮为生态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根据取样测试浓度进行赋值。

全钾浓度(Y1):Y1>2.50%,赋值分值为1;1.2%<Y1≤2.5%,赋值分值为3;0.4%<Y1≤1.2%,赋值分值为5;0.2%<Y1≤0.4%,赋值分值为7;Y1≤0.2%,赋值分值为9。

全磷浓度(Y2):Y2>0.04%,赋值分值为1;0.03%<Y2≤0.04%,赋值分值为3;0.02%<Y2≤0.03%,赋值分值为5;0.01%<Y2≤0.02%,赋值分值为7;Y2≤0.01%,赋值分值为9。

全氮浓度(Y3):Y3>0.15%,赋值分值为1;0.10<Y3≤0.15%,赋值分值为3;0.05<Y3≤0.10%,赋值分值为5;0.03%<Y3≤0.05%,赋值分值为7;Y3≤0.03%,赋值分值为9。

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赋值标准详见表1。

表1 单因子适宜度分级标准

6 评价单元(网格内)评价因子赋值和计算

(1)假如每个评价单元存在一个评价因子时,直接按评价因子赋值标准赋值,其代表点在评价单元的中心点。

(2)假如每个评价单元存在多个评价因子时,按评价因子赋值标准赋值后,对面积进行加权平均,数学表达式如下: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式中:X——某评价单元(网格)赋值计算值;

Xi——某因子的分值;

Ai——某因子所占的面积。

7 权重的确定

权重可表示各环境评价因子在子系统中以及各子系统在整个评价系统的相对重要性,可分为一级子系统评价因子和二级子系统评价因子。一级子系统评价因子有地形坡度、覆盖层厚度、地层或岩石、人口密度、地下水埋深、地质灾害、土壤元素。

二级子系统评价因子(在土壤元素下)有全钾、全磷、全氮。

根据各因子影响生态适宜的程度确定权重,地质灾害是破坏及造成生态地质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其权重取值较大,取X5为0.4;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也是较大的,因此X6取值为0.2;地层或岩石(X3)与土壤有益元素(X7)影响程度不是很明显,因此取值偏较小,即X3、X7取值为0.05,其他权重X1、X2、X4取值为0.1。各因子权重和等于1。单因子影响生态适宜度权重取值见表2。

表2 单因子影响生态适宜度权重取值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8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采用权重加权平均,其数学模型为: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式中:B——第i个网格综合评价值;

Ws——单因子影响生态适宜度的权量;

Xi——第i个网格,单因子X的评价值。

9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标准

确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标准的依据,一是单因子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标准,二是研究区生态适宜度的综合评价值。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每一级都和一个评价值区间相对应,寻找各区间端点或上下界便成了判断综合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级标准的关键,结合区内的生态状况,拟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界限(见表3)。

表3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界限表分级结果: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按生态地质环境分级界限,根据综合评价值(N),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为5个等级区间:1<N≤2,为优等区;2<N≤4,为良好区;4<N≤6,为中等区;6<N≤8,为差区;8<N≤9,为极差区(见表4)。

表4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区标准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 评价步骤

根据评价体系,第一步在研究区1:25万图幅上按坐标网进行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面积为5×5km2,共划分669评价单元(网格),并进行编号,以网格中心的坐标代表该评价单元;第二步对每个评价单元的九个评价因子进行赋值,其资料来源X1来自1:5万地形图,X2来自第四纪地质地貌图,X3来自地质图,X4来自海南地图册,X4来自潜水水文地质图,X5来自生态地质环境图,Y1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K),Y2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P),Y3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N);第三步先计算二级评价因子的综合值作为该因子的值,然后再计算一级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值;第四步通过综合评价值进行分区和计算机上作图。

1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全区669个评价单元,综合评价值在1~6之间,缺少>6的综合评价值,因此,研究区缺少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差等区和极差区,只有3个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份区,即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好的,Ⅰ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区内零星分布,面积1358.5km2,占研究区8.9%;Ⅱ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整个区内都有分布,面积12442.8km2,是区内大部分,占81.6%;Ⅲ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主要有分布人口密集和有地质灾害存在的区域,面积1442.5km2,仅占9.5%,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1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控制因素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影响主要因素是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海南处于热带,光、热、水充足,土壤极为发育,岩石和土风化分解的矿物质丰富,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大多都在良好级以上,然而受人类活动(垦荒、采矿、地面建设)的影响,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的发展,势必造成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下降,如东北部的海岸带由于开矿的影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海岸侵蚀、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会造成海岸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下降,这主要集中分布在文昌市东郊和澄迈县玉包角等地区。

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对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限制人为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减少水土污染,开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海岸侵蚀、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治理,将有利于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13 结论

(1)生态适宜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因素对生态影响程度,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依生态适宜度进行评价。

(2)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4步进行:一是确定评价系统;二是确定影响生态因子,筛选和确定评价因子;三是根据各评价因子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因子的赋值及权重;四是评价单元的综合计算和进行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3)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大多都在良好级以上,全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3个区,即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

参考文献

[1]周爱国,蔡鹤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应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廖香俊,丁式江,张本仁等.海南省东北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质与勘探,2004,39(6):68~70

[3]廖香俊,丁式江,吴丹等.琼东北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农业通报(地球化学版),2004,20:64~67

[4]廖香俊,冯亚生,丁式江等.海南岛东北部地质环境评价.吉林大学学报,2005,35(5):646~652

[5]丁式江,廖香俊,冯亚生等.海南省琼海县幅1:25万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2003

[6]丁式江,廖香俊,冯亚生等.海南岛热带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2003

The Discussion on Quality Appraisal Technology Method of Ecolog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onghai, Hainan

Xue Guicheng, Xu Zhongsheng, Xia Changjian

(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and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ast of Hainan Island and determin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ssessment.

Key words: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相关推荐

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新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http://www.zowise.com
2023-09-12 04:26:3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总体思路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换热方式的热泵系统,通过在地下换热器周围埋置一定的传感器,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情况进行长期监测。主要采用滤波法、平均值及误差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的处理、分析,研究浅层地温能开发过程中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热平衡,分析浅层地温场变化趋势,评价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为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023-09-12 04:26:4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方法

(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设是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基本方法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基础。监测网站的布设应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监测站和监测点的布设远离控制中心,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及时有效地反馈系统运行的状态。图6-1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生态环境监测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地埋管式地源热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本书重点介绍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方法。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应根据地层结构、当地水文地质特征安置温度传感器、流量计、液位传感器等,长期监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时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地温场、地下水水质、水位动态等的变化情况,对传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各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图6-1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监测站点的选择应根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结合在施热泵项目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并考虑行政区划统一管理以及参考浅层地温能资源适宜性分区特点。典型热泵系统监测点常采用在系统进水、回水总管以及钻孔内安置温度传感器两种方式,监测评价系统所在区域地温场的变化情况。信息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监测点上传的监测信息。监测站、监测点数据通过GPRS或SMS方式传输到终端处理中心,实时动态监测各个监测站和监测点的数据变化规律。(二)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监测评价整个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计量评价系统运行能效,监测评价地下水换热系统在运行时对区域地温场影响情况。由于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小,所以重点监测评价回灌井周围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回灌井停运后温度的恢复情况、抽水井与回灌井相互影响情况,长期对回灌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价水质变化情况。建立一个理想的监测站,需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固定,监测点的数量要适量,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一个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五项监测评价工作:(1)在水源井总管上安装流量计。在进/出水总管上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长期记录监测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水源的排、取热量情况。(2)对地源热泵系统的主要设备要安装用电计量装置,评价热泵系统的能效情况。(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装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系统运行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4)在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它们相互间影响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监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10m。(5)在回灌井的周围按一定间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可以根据与井孔的距离远近决定传感器布设的疏密,在至少两个方向的测线上监测评价地下水回灌温度对区域地温场的影响。观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5~10m。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时考虑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监测点的数量为20~50个。考虑到地下水径流的四个方向,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如图6-2所示。图6-2 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由于监测站是用于监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情况及系统连续运行后地下温度场变化的,所以,建立监测站的前提是有长期稳定运行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显然只能依托已建或待建热泵项目建立监测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围都有足够的区域可布置一定的监测点。但是,多数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热泵系统项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比如某一个方向上布设观测点(孔),建立简易的热泵系统监测站。(三)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换热孔周围的土壤中布置测温元件来采集其温度场,监测评价土壤温度受土壤换热器、地下水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土壤换热器的设计及地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特别是在大型的综合系统中,通过对地温场的监测评价,随时掌握地下地温场的变化,分析冬/夏季取热量与排热量是否平衡的问题,以合理调节各种设备的运行,使系统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运行。建立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同样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全面,监测点的数量要多,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我们以竖直埋管群监测站为例,介绍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一个理想的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七项监测评价工作:(1)监测评价土壤换热器对周围岩土体温度的影响情况,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单孔换热器的影响半径与土层内的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垂直方向的观测拟在分析不同岩土层、不同深度对换热效率的影响。(2)监测评价埋置的换热孔群对周围岩土层全年温度的影响情况,同样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3)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包括地下水对单孔换热器以及孔群的影响。(4)通过长期对地埋管热泵系统运行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周围岩土层夏季蓄热、冬季蓄冷的影响。(5)在热泵机组进水口及出水口安装温度及流量装置,连续记录热量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埋管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针对热泵机组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监测评价热泵系统能效比。(6)监测评价岩土体恒温层的深度。(7)监测评价岩土体冻土层深度。以上第(6)、第(7)项观测应在换热区域以外布设。如图6-3所示,需要监测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图中显示的中心区、边缘区(含拐角区)两种区域。这些区里除了换热孔本身兼作观测孔外,还有内部孔间、边缘孔间和外侧三类观测孔。作为孔群内部和边缘上的观测孔,建议放在相邻的两孔中间,或对角线的中点上。因为这里是受埋管温度影响最小的地方,或是受两个孔共同影响的位置。它的温度变化可以反映单孔热影响半径相交的情况和管内外实际换热温差的情况。在换热孔中埋放温度传感器,受埋管内水温影响最大,虽埋放容易但监测意义不大。图6-3中A1~A2为孔群的中心区的孔间观测孔,可以代表热量最不易散发的区域。分别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围内的两孔之间(中点上)布置观测点―温度传感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影响。B1~B4分别为在孔群边缘区和拐角区邻孔之间布设的观测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围布置观测点,这里代表热量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边缘上的地温场受系统长期运行的影响(图6-4)。C1~C2分别为在距孔群外侧一个孔距处布置的观测孔,代表受换热影响较微弱的地方,用来研究在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外围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另外可在C1,C2孔内分别沿深度0.5m,1.0m,1.5m和2.0m处布置温度测点,以监测岩土体冻土层深度及变化;也可在C2孔内5m,10m,15m,20m,25m处布置温度测点,进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观测,以了解当地变温带的演化过程。大型地埋管系统的孔群形状可能较为复杂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边缘这两种区域。对于边缘区除了线状的和外角的,可能还有内角形的,没必要都设观测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热影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区就行了。除了专门的科研,一般没必要在距埋管群边缘更远的地方布设地温观测孔,因为这种季节性应用的热影响半径一般不会超过6m。图6-3 竖直埋管换热系统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图6-4 两孔之间不同深度温度的监测示意图(四)浅层地温的可恢复性与浅层地温场变化趋势评价1.从地温的可恢复性评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从地温的可恢复性来评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一个连续数年正常运行的地源热泵系统,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运行数据,它本身就成为处于生产阶段的群孔热响应实验;如果能得到运行期间的温度影响半径,就可以作为资源评价的继续和换热能力的核实。目前这种资料很少,因为大多数热泵系统没有运行记录,或没有安装计量仪表,使得这项工作无法进行。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叫开采试验法,它可以是单井或多井长时间的有水位影响观测的抽水试验,是最可靠的资源评价方法之一。经过连续多个运行季的监测,可以从运行记录中求出该地区浅层岩土单位体积可提供的热量。如果某系统在已知换热强度和总换热量情况下,地温在运行季之前可以与往年同期相同,特别是和运行初年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其实际开采量适当。如果有持续变化,说明某个季节的开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层单位体积的承受(恢复)能力,需要调整开采强度或总换热量。用这种以实际运行为基础的计算量可以进一步评价资源能力,指导本地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工作。这就是通过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监测得到的浅层地温能可持续利用量。只有在这个开采强度限度内开发利用,地温资源才是可再生的。2.从地温场的变化评价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监测评价地温场变化对换热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响,开展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评价开发浅层地温能的过程中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评价循环介质泄漏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及回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2023-09-12 04:26:541

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为项目选址提供依据.   在项目布局及厂(场)址方案选择中,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后果以及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给予全面考虑.   ②优化建设方案.   通过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建设方案研究中去,作为对拟选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   ③多方案比选的基础.   在一个建设项目存在多个建设地点和多种替代方案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也是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之一.,3,
2023-09-12 04:27:041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1.选取指标的原则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指标体系选取的合适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能够客观地反映半岛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现状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并且能够凸现半岛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2)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意义要明确,数据易于获取,易于定量计算、比较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意义要明确,以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并有足够的评价可行度;选取指标要简洁、方便、有效、实用,即通过相关学科理论概括,获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且易于获取的观测数据,并有利于生产及管理部门掌握和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3)主导因素原则: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利用单一因子根本不可能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若一一概括既不可能又不现实,应选择具有代表性、能直接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主导性指标。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上述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山东半岛实际情况,共选取14项具体指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9-1)。图9-1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二、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1.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根据14个评价指标,将评判等级分为4个等级,即环境质量等级集{优(Ⅰ)、良(Ⅱ)、一般(Ⅲ)、差(Ⅳ)}。分级标准见表9-4。表9-4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续表2.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隶属度的确定用模糊评判方法来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是隶属度函数,即用隶属度函数来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隶属程度。本节采用线性关系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对定量评价指标,可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类。3.分区评价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位,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各个市的统计年鉴上提取指标数据,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提取出所有评价单元数据。2)利用C++对隶属度函数进行编程,计算出隶属度函数的值,确定模糊矩阵。3)利用matlab计算软件对模糊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计算。4)得出单个单元的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由以上评价结果作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分区评价图及综合评价图(图9-2,图9-3),再按照各个市区的面积,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如下:Ⅰ类区:威海。Ⅱ类区:日照。Ⅲ类区:济南、青岛、烟台。Ⅳ类区:东营、淄博、潍坊。
2023-09-12 04:27:15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怎么定

这个话题可就大了。生态环境从几方面来说:水、空气、土壤、基本离不开这几个方面,然后根据每个方面细分,基本可以判定具体的范围了。
2023-09-12 04:27:26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 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 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研究。另外,加拿大建立了生态监测与评估网络。通过此网络对生态变化进行了长期监测并依据监测的数据对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对水纯净度的影响,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等。
2023-09-12 04:27:36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里面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是指影响范围还是占地范围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里面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是指影响范围。2、这里的占地范围指的是工程占地范围。注意这个占地范围,是包括水域的。而且是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均需要考虑。当然,如果临时占地是设置在永久占地范围的,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永久占地来判断(而不是需要叠加的,呵呵)。另外,导则给出了其他几个特殊情况:(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析”这个词,也就是说不必进行影响预测“评价”,只要分析明白就可以了,实际上是说可以简化。也可以理解,本导则实际认可了“四级”评价,但要注意的是,导则并未明确有“四级”评价,所以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如果你写出个“四级”评价,则是不合适的,但你可以写成“生态影响分析”。(据著名生态学博士梁学功研究员讲,根据有关专家研究,人类对1、2、3这三个数及其层级划分掌握的最为清晰,对3以上的层级划分就不清晰了)(2)当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的面积或长度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评价等级时,原则上应按其中较高的评价等级进行评价。这里实际上说的就是“就高不就低”原则。当判断出现两个不同等级时,以较高的等级确定为本项目的评价等级。这与原导则的要求是一致的。(3)改扩建工程的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含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这里明确指出,改扩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等级是以新增占地的情况来确定的,原工程占地不属于本次生态影响评价判断的依据。这与前面说过的“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是协调的,但至于是分析(工业类项目适用),还是评价,则要看具体情况。(4)在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或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评价等级应上调一级。可见,矿山开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利水电涉及筑坝改变水文情势的项目,一般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三级。这里有一个不太容易操作的内涵,就是“明显改变”,如何判断明显改变,需要大家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或咨询有关专家来判断了。
2023-09-12 04:28:081

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评价

恐龙的话,就如人类一样,因为比较高等,而每胎产子少。不论当时是发生了什么吧,反正环境很恶劣,无法让许多体形庞大的恐龙生活,而恐龙的后代又少,最终灭亡 但昆虫植物不同,它们以数量取胜,你不让我活,我可以生儿子不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么……生存要求又不多,所以存活下来
2023-09-12 04:28:172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规定?

一、掌握环境的定义《环境保护法》第2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此定义中的关键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法界定环境。例如恒星就是不是我们说的环境。二、了解本法的适用范围《环境保护法》第3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此处的其他海域:不是领海,而是指我国有权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领海属于我国领域,三、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四、熟悉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区域、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水源涵养区域、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的有关规定;《环保法》第17、18、19条第17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尤其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得建任何生产设施)第18条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第19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9-12 04:28:251

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3.1 生态环境评价的标准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需要有适当的判别基准。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内在本质 (生态结构)的变化和外在表征 (环境功能)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规律。因而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目前我国缺少生态环境标准,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生态环境基准方面的研究。生态环境评价的标准主要依据:(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粮食卫生标准等。行业标准指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特别区域的保护要求 (如绿化率要求、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2)背景和本底标准: 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生物多样性等。(3)类比标准: 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生态环境或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 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蓄水功能、防风固沙能力等。类比标准须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取。(4)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已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或参考标准应用。本书的评价标准主要根据 《河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专题研究成果和参考其他有关研究者的成果制定。4.3.2 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介绍在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中,评价方法是生态环境评价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外目前应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类比分析法: 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一般有生态环境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环境问题类比等。类比分析常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该方法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选择好类比对象,是进行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方法成败的关键。(2)列表清单法: 是利特尔等人于 1971 年提出的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与可能受影响的各种生态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以正负符号、数字、其他符号表示影响的性质与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3)生态图法: 即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环境信息叠合在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该方法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不能做精确的定量评价。生态图法主要用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或用于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中,以及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开发规划中。(4)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 生态系统是由多因子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和开放系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和评价这样的复杂系统,是目前最常见的评价方法,此方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 (AHP 法),它是一种对复杂现象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的方法,又称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 (1998)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5)指数与综合指数评价法: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指数法是规定采用的评价方法。指数与综合指数法适用于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单因素评价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突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层次性、客观性和可比性,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但用此方法前必须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选取的指标一定要具有可比性。通过评价可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级,以便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缺点是难以赋权与准确定量。(6)模糊评价法: 在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评价结果失真,但采用模糊集合理论可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所以生态环境评价中又引入了模糊评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求模糊评判矩阵,其最大特点是用隶属度来刻划生态环境质量分级的界线,可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划分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突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并用为重点区域予以治理。常采用的模糊评价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聚类评价法等。徐福留 (2001)、姚建 (1998)将模糊聚类和层次分析相结合,分别用于城市环境质量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7)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人工神经网络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广泛联接而成,依托计算机获得高超的计算能力,并通过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复杂网络系统,利用已经积累的各种知识取得类似于人的识别和联想能力。因此,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已知环境样本进行学习,获得先验知识,学会对新样本的识别和评价。李祚泳等 (1999)、汤丽妮等(2003)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 B-P 模型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B-P 网络模型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不需要对各评价指标权值大小做出人为规定,在学习过程中会自适应调整,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另外,B-P 网络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取随意多个评价参数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此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8)景观生态学方法: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综合反映,景观嵌块的类型、形状、大小、数量和空间组合即是各种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影响着该区域的生态过程和边缘效应。因此,对某区域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是揭示该区域生态状况及空间变异特征的有效手段。将研究流域不同生态结构划分为景观单元斑块 (patch),通过定量分析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特征指数,从宏观角度给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该方法通过两个方面评价生态环境状况:一是空间结构分析; 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这种评价方法可体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匹配一致的基本原理。(9)其他方法:1)多因子数量分析法: 生态环境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所发生的变化,是由各生态因子的变化和状态所决定的,因此,可通过测定各生态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和主分量分析,进而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分析。2)回归分析法: 是研究两个及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的变量中有一个是因变量,其余是自变量,通过监测或观测数据来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3)系统分析方法: 对于多目标的动态性问题,可采用系统分析法进行评价。4.3.3 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如果依据的是系统现状的生态系统信息,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如果应用了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信息进行评价,则为生态环境质量的预测评价; 如果目标是评价生态系统质量变化与工程对象的作用影响关系,可以称其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涉及自然及人文等学科的许多领域,其中生态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指导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强度和生态环境本身脆弱性的大小,而生态环境质量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或叠加形成的。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相同成因所引起的生态脆弱程度是有一定差别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构建某一具体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选取最能反映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状况的环境因子。4.3.3.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选取能反映评价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本质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的指标。同时,为了便于与相邻地区之间的比较,所选取的指标应尽可能统一并量化。(2)综合性原则: 要全面衡量所考虑的诸多环境因子,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生态环境各方面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3)主导性原则: 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利用单一因子根本不可能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状况作出科学评价,但若一一概全既不可能又不现实。因此,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直接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主导性指标。例如: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诸因素中,水土流失是主要制约因素,指标的选取应考虑与水土流失有关的降水量、降雨强度、土壤质地、植被状况、侵蚀模数和耕作方式等指标。(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应尽可能考虑数据的易获性和可采集性。一些指标虽能很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情况,但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是根本无法获取的。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当遵循简洁、方便、有效、实用的原则,即通过相关学科理论的概括,获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且易获取的观测资料,并有利于生产及管理等部门掌握和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4.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依据上述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通过对研究区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制约性因素或主导性因子的辨识,从中选取最能代表和反映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本质特性的具体指标,最终制定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来考虑所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要素,并在工作中不断调整与完善已制定的指标体系。此次研究选取了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的气象、水资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人口与土地、灾害和环境污染 8 项一级指标、23 项二级指标 (表 4.13)。4.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评价水源区地形复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有伏牛山主脉老界岭为屏障,最高海拔处2212.5m,东南地势下降,海拔最低处120m,伏牛山主脉老界岭由西向东穿越水源地北部边界。水源区属于农业种植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耕地0.07hm2,低于南阳市人均耕地0.09hm2和河南省平均水平,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目前区内由于森林植被稀少,质量差,蓄水、固土能力低下,加之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壤污染造成耕地肥力下降、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锐减、地表水质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该区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其生态地位备受重视,对该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作出综合评价,对水源区进行生态环境预警研究,可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的水质安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此次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表4.13 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3.4.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HP 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专家匹兹堡大学教授 T.L.Saaty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把问题层次化,建立起一个有序的递阶系统,然后对系统中各相关问题进行两两比较评判。通过这种比较评判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数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层次分析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已普遍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决策。技术手段比较成熟,从而保证了研究方法的合理有效性。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生态环境因子的层次分析模型。其基本原理是: 将评价系统的有关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法大体分为 5 个步骤,即: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②构造判断矩阵; ③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④层次总排序; ⑤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对上述步骤的具体说明将在下面的生态环境评价中进行解释。4.3.4.2 生态环境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结合研究区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此次选取了对该区生态环境影响较明显的因子 (表4.13),将水源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分为 3 层 (图 4.8)。4.3.4.3 构造判断矩阵作任何系统分析都要有一定的信息,而层次分析的信息主要是人们对于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进行定量化,就形成了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上一层次的某一因素与本层次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在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A 为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层次要达到的总目标。B为中间层,表示采取某种方案来实现预定总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为最高层涉及的主要基本要素,设B={B1,B2,B3,B4,B5,B6,B7,B8},其中B1为气候条件,B2为水资源条件,B3为地形地貌条件,B4为植被条件,B5为土壤状况,B6为人口与土地,B7为灾害,B8为环境污染;C为最低层,表示实现评价的具体指标因子,C={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23}。图4.8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根据构建的层次分析模型,分别构造出A-B、B-C的判断矩阵如表4.14所示。判断矩阵中各元素{Cij}表示在对上层因素Bk有联系的因素中,第i因素与第j因素相比较,对于Bk因素相对的重要程度。为了使判断定量化,一般都引用T.L.Saaty提出的1~9标度方法,Bij和Cij的取值按提出的1~9标度进行(表4.15)。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的判断矩阵的数值是在表4.15的基础上,根据数据资料、研究者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咨询专家意见,采用德尔斐法两两比较打分给出的。表4.14 A-B-C判断矩阵表4.15 判断矩阵取值及其含义A.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根据某层次的某些因素对上一层某因素的判断矩阵,计算出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即可计算出某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中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数值,这些排序计算称为层次单排序。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可用方根法求出,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判断矩阵A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2)计算Mi的n次方根Wi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3)对向量W=(W1,W2,…,Wn)T正规化,即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则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式中:(AW)i表示向量AW的i个元素。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要判定根据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是否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公式为:CR=CI/RI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由下式计算得出: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式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阶数。对于不同的判断矩阵,其CI值不同,一般来说阶数n越大,CI值就越大,为了度量不同阶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需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RI值是用随机的方法分别对n为1~9阶各构造500个样本矩阵,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值,然后平均即得RI。RI值可根据表4.16选取。表4.16 层次分析法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对于1,2阶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即随机一致性比率CR小于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根据上面的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对所构建的A-B、B1-C、B2-C、B3-C、B4-C、B5-C、B6-C、B7-C、B8-C数值判断矩阵进行各层次单排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4.17至表4.25所示。B.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以及上层次所有元素的权重,来计算针对总目标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权重值的过程。即各项指标相对于总目标层的权重=各指标相对于基准层的权重×基准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表4.17 A-B数值判断矩阵(各基本要素相对于生态环境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8.392,RI=1.41,CI=0.056,CR=CI/RI=0.04<0.1,满足一致性。表4.18 B1-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气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3.004,RI=0.58,CI=0.0018,CR=CI/RI=0.003<0.1,满足一致性。表4.19 B2-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水资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3.000,RI=0.58,CI=0.000,CR=CI/RI=0.000<0.1,满足一致性。表4.20 B3-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地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2,为二阶矩阵,满足绝对一致性。表4.21 B4-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植被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2,为二阶矩阵,满足绝对一致性。表4.22 B5-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土壤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2,为二阶矩阵,满足绝对一致性。表4.23 B6-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人口与土地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3.018,RI=0.58,CI=0.009,CR=CI/RI=0.016<0.1,满足一致性。表4.24 B7-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灾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5.004,RI=1.12,CI=0.001,CR=CI/RI=0.001<0.1,满足一致性。表4.25 B8-C数值判断矩阵(各评价指标相对于环境污染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重值)λmax=3.065,RI=0.58,CI=0.032,CR=CI/RI=0.056<0.1,满足一致性。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 ,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根据上述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的各级评价要素相对重要性进行总排序和一致性检(表4.26,图4.9)。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表4.26 生态环境评价各因子相对重要性总排序图4.9 生态环境评价各因子相对重要性柱状图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CR=CI/RI=0.0034/0.5362=0.006<0.1,满足一致性。4.3.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4.3.5.1 生态因子取值标准为了评价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需要对生态环境各影响因子进行评估分级,给出各环境影响因素的评分值,再分别乘其权重值加权求和取得总分值,按总分值来确定生态环境的等级。评价指标确定以后,收集各指标的现状数据,这些具有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无法直接用来进行评价。因为各数据之间的量纲不统一,所以没有可比性。即使对于同一个参数,尽管可以根据实测数值的大小来判断它们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但也因缺少一个可作比较的环境标准而无法较确切地反映其对环境的影响。为此,必须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用标准化方法来解决参数间不可比性的难题。量化处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简明实用的做法是将其量化分级,从低到高分若干级,以反映环境状况从劣到优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进行比较。分级赋值可采用:A.极差标准化方法生态因子的标准化量化公式为:赋值=(Xi-Xmin)/(Xmax-Xmin)×10,式中,Xi为实测值;Xmax为实测最大值;Xmin为实测最小值。如果某因子的量化分级值的环境质量的概念含义与上式的表征相反(如土壤侵蚀量为越大环境质量越差),则该参评因子的标准化量化公式为:赋值=10-(Xi-Xmin)/(Xmax-Xmin)×10,式中,Xi为实测值,Xmax为实测最大值,Xmin为实测最小值。B.专家分级法标准化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采用专家意见,按照专家经验对指标因子直接赋值分级。本书采用专家分级法标准化进行赋值。将收集到的这些不同量纲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原始数据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并参考一系列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等级标准,给出各具体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各指标基本采用1~10取值。各生态因子取值标准见表4.27。4.3.5.2 水源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对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需要给出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具体标准,通过参考和学习相关学者专家对生态环境评价的等级标准,采用1~10分的分值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级:具体划分为Ⅰ—Ⅴ5个等级,并给出了每个等级的分值范围,各等级的指标特性见表4.28。调查和收集研究区统计资料取得各指标的实际值,按照各生态因子的取值标准得到其分值后,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出其总分值。具体是通过 公式算出其最终得分值(表4.29)。其中Pi为各生态因子的分值;Wi为各生态因子的权重。分值越大表明其生态环境就越好,分值愈少其生态环境就愈差。表4.27 生态因子取值标准表4.28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判别指标特性表4.29 水源区各生态因子的综合评分续表由此,可计算出该区各生态因子的最终评分值为 5.2085 分,结果表明,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的状况。目前该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现。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导致该区耕地的大量淹没和大量的移民需要安置,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人口的自然增长造成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近期内该区的生态环境仍然表现为继续恶化的趋势; 该区还表现为农药化肥施用量过大,面源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流失面积继续扩大; 水源区矿种类型多,且多数是中小型矿,储量较大的大理石和钒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压占了土地、堵塞了河道、破坏了地貌景观,导致了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如果继续对资源无限制地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将被打破,生态环境承载力将会大大降低。为确保丹江口水源区长期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的要求,为实现水源区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加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设; 增加和改善森林植被,增强森林的保水蓄水功能; 减少土壤侵蚀,营建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重点的多林种、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遏止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丹江口库区周边以及浅山丘陵区和水土流失较重区域,搞好小流域治理。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控制和逐步改良该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023-09-12 04:28:351

污染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非污染生态评价的区别?

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和途径,分为:污染型项目和生态影响型项目。顾名思义的话,两者的区别就是污染型项目以排放污染物为主的项目,生态态影响型项目和以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中规定,“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总体要求、实施方案和调查报告的编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交通运输(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港口和航运,管道运输等)、水利水电、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山采选、电力生产(风力发电)、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旅游等行业和海洋、海岸带开发、高压输变电线路等主要对生态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以及区域、流域开发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其他项目涉及生态影响的可参照执行。”可以明确几种类型的生态态影响型项目。希望对你有用,我也是在看书,刚刚好看到这部分的内容。(*^__^*)嘻嘻……
2023-09-12 04:28:451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有哪些内容?

下面是考试时关于大纲需要注意的内容:一、工程分析(一)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1)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计算与应用;(2)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3)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4)掌握水平衡计算的方法;(5)熟悉无组织排放的含义(6)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7)熟悉事故风险源强识别与源项分析的方法;(8)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9)掌握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10)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和程序;(11)了解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12)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13)了解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3)熟悉分析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的技术方法。二、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1)掌握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要求;(2)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三、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1)掌握自然环境主要要素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掌握大气污染源的分类;(2)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的应用;(3)熟悉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应用及与现场观测资料相关性分析的方法;(4)掌握常用地面气象资料(风场、风玫瑰图、风速随时间的变化、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调查分析方法;(5)熟悉高空气象资料(风廓线。温廓线、混合层高度)调查分析方法;(6)掌握不利气象条件及其特点;(7)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方法;(8)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9)掌握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了解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2)熟悉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值获取的基本方法;(3)熟悉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4)掌握水污染源按产生及进入环境方式、污染性质进行分类;(5)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6)掌握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水质监测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方法及取样方法;(7)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应用。(四)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1)掌握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2)掌握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要求;(3)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的方法及要点;(4)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五)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掌握通过地面调查收集生态环境现状信息的方法;(2)熟悉陆生植被类型、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3)了解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4)掌握生态环境敏感目标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5)熟悉生态评价图件的基本要求;(6)了解水生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7)了解3S 技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六)区域环境容量分析(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2)熟悉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本方法。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 掌握常用预测模式基础资料的要求;(2) 熟悉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3) 掌握按排放特征、地形条件等正确选用相关模式的方法;(4) 掌握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的运用;(5) 掌握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6) 掌握地面轴线及最大落地浓度计算;(7) 掌握小风、静风扩散模式和熏烟模式的运用;(8) 了解颗粒物扩散模式的运用;(9) 熟悉线源和面源扩散模式的运用;(10) 掌握日均浓度计算就气象条件;(11) 熟悉卫生防护距离的估算方法。(二)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 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2) 掌握预测水质因子的筛选方法;(3) 熟悉确定水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方法;(4) 掌握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5) 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6) 掌握水质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7) 掌握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一维水质模式的运用;(8) 熟悉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运用。(9) 熟悉河口二维动态混合衰减模式(微分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三)声环境预测与评价(1) 掌握声音的三要素;(2) 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3) 掌握点声源衰减公式及应用;(4) 掌握线声源衰减公式及其应用;(5) 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6) 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7) 熟悉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四)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 熟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技术要点与基本方法;(2) 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与方法;(3) 了解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生物量变化的计算方法;(4) 了解景观美学影响评价的意义与主要内容。(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1) 了解固体废物的类型;(2) 熟悉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移途径;(3) 掌握运行中的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4) 熟悉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六)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掌握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了解累积影响评价方法五、环境保护措施(1)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的技术要求;(2) 熟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烟、粉尘)控制的主要方法及效果;(3) 熟悉主要的污水处理方法及效果;(4) 熟悉防治噪声污染的基本方法;(5) 熟悉固体废物控制及处理处置的常用技术方法;(6) 熟悉环境风险的防范、减缓措施与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求;(7) 熟悉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措施;(8) 了解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9) 了解绿化方案编制的技术要点。六、总量控制熟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的方法。七、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熟悉经济评价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1) 掌握验收重点的判别与验收标准的确定原则;(2) 熟悉验收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3) 熟悉验收监测报告与调查报告编制的技术要求。
2023-09-12 04:28:562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是指某一区域内地质环境因子对生态的影响程度,是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表现。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是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地质编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遵循一定的程序开展。9.6.1 评价程序评价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1)按评价区环境地质条件确定评价因子。(2)为每一评价因子规定相应的数值评价标准及权值,以表示各环境因子在环境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3)对每一评价单元均按环境地质质量评价标准计算其质量指数。(4)按质量等级进行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分区并综合评价。评价程序框图见图8.1。9.6.2 评价系统根据调查区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确定评价系统的各子系统,如环境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生物条件、人类活动等子系统和多个环境因子,按其主次及相关性建立评价系统网络如图8.2。9.6.3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如下步骤:划分评价单元→筛选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因子→评价单元子系统评价因子赋值和计算→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建立评价数学模型→分析、评价、预测。(1)评价单元划分:依据调查精度,按坐标网划分评价单元,一般以图上每个厘米格作为一评价单元的面积。(2)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一是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对生态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各网格单元的分布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性。将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目的。其影响因素也是根据此目的来取舍的。(3)子系统评价因子赋值和计算:参见8.2.4节。(4)权重的确定:参见8.2.5节。(5)建立评价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参见8.2.6节。按坐标网划分评价单元,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编号,以网格中心坐标代表该评价单元,分别求出各编号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值,从而得出评价结果。(6)分析、评价与预测: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系统的各个评价因子是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程度及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组成生态环境地质系统的各评价因子的变化趋势,可进行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的预测。
2023-09-12 04:29:07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 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计算与应用; 熟悉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掌握水平衡计算的方法: 熟悉无组织排放的含义; 熟悉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了解事故风险源强识别与源强分析的方法: 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 熟悉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 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和程序; 了解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 了解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了解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掌握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要求; 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熟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质、气候与气象等)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了解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等)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熟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掌握现场实测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等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的应用; 熟悉气象台(站)的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应用及与现场观侧资料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熟悉风场的含义及风玫瑰图的使用: 掌握P—T大气稳定度判别方法; 熟悉常见的不利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熟悉联合频率的含义和应用: 熟悉污染气象调查分析方法; 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方法; 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掌握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了解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熟悉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值获取的基本方法; 熟悉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 熟悉水污染源按产生及进入环境方式、污染性质进行的分类; 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掌握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水质监测取样断面 上取样点的布设方法及取样方法; 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应用。 (四)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的方法; 掌握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及应用; 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五)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熟悉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了解生态学植被调查方法; 了解水生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 了解3S技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了解生态图件的制作与应用; 熟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技术要求与方法: 掌握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判定方法。 (六)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熟悉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熟悉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 掌握按排放特征、地形条件等正确选用相关模式的方法; 掌握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的运用: 掌握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 掌握地面轴线及落地浓度计算; 熟悉小风、静风扩散模式和熏烟模式的运用; 了解颗粒物扩散模式的运用; 熟悉线源和面源扩散模式的运用; 熟悉日均浓度计算方法和长期平均浓度计算; 熟悉卫生防护距离的估算方法。   (二)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掌握预测水质因子的筛选方法;  熟悉确定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方法:  掌握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掌握水质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掌握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一维水质模式的运用;  了解二维稳态模式的运用。  (三)声环境预测与评价   掌握声音的三要素:   掌握噪声级相加计算方法;   掌握点声源衰减公式及应用;   熟悉线声源衰减公式及其应用;   了解由室内声源计算等效室外声级的方法;   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四)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中类比法的应用:   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与基本方法:   了解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生物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了解景观美学影响评价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了解固体废物的类型:   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释放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移途径: 熟悉运行中的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了解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 五、环境保护措施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的技术要求; 熟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烟、粉尘)控制的主要方法; 熟悉主要的污水处理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了解防治噪声污染的基本方法; 了解固体废物控制及处理处置的常用技术方法: 了解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恢复措施; 了解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案; 了解环境风险的防范;减缓措施与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求; 了解绿化方案编制的技术要点。 六、总量控制 了解国家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方法; 熟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的方法。 七、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熟悉经济评价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熟悉验收重点的判别与验收标准的确定原则; 熟悉验收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熟悉验收监测报告与调查报告编制的技术要求。 第四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以及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运用 (一)分析国家法律法规在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中的落实情况; (二)分析相关环境保护及产业政策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落实情况。 二、项日分析 (一)建设项目工艺、产污环节分析和污染源强计算; (二)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三)以污染影响为主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以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铁路和公路)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和要点; (四)分析规划方案。 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制定现状监测方案: (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三)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四)环境容量分析。  四、环境影响评级基本方法的确定 (一)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 (二)判断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带来的主要环 境问题; (三)选择评价标准; (四)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 (五)确定评价重点。 五、环境影响预测 (一)设置评价专题; (二)选择与应用预测模式; (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含非正常工况)。 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一)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和预期效果; (二)分析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 (三)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情况; (四)制定环境监督管理计划。 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 (一)确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二)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三)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四)分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八、结论分析 (一)建设项目规模、选址、布局、选线的优化分析; (二)规划方案优化分析; (三)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的正确得出与结论正确性的判别; (四)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论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 (五)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六)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考 试 样 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大气稳定度主要反映的是( )。 A.逆温的强弱 B.平均风速的大小 C.大气湍流的强弱 D.污染物的化学稳定性 [答案]C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每题的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如果采用连续点源高斯模式,计算某稳定度下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地面轴线1小时平均浓度,必要的输入参数有 ( )。 A、排气筒的几何高度和抬升高度 B.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C.排气筒出口处的风速 D.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 E.该稳定度下的大气扩散参数 [答案]A、B、C、E 三、计算题(每题10分) 处于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平原的某工程,工程分析初步核算其S02排放量为40kg/h,据此判别该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已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02 1小时平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为0.50mg/m3)。若S02源强增大10倍,其评价等级应为几级? [解]1.Qi=40kg/h, COi=0.50mg/m3; Pi=Qi/Cixl09=8xl07m3/h; Pi<2.5×108; 评价等级为三级。 2.若源强增大10倍,则: Qi=400kg.h, Coi=0.50mg/m3, Pi=Qi/C0i×109=8×108m3/h, 2.5×108<Pi<2.5×109, 评价等级为二级。 四、简答题(每题5分) 试说明下述正态烟羽扩散模式中各参数的意义和单位。 C(x,y,0)=Q(πμσyσz)-1exp[-y2/(2σy2)-He2/(2σz2)] [答案]C(x,y,0)为下风向(x,y)点处的地面浓度,mg/m3; Q为大气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U为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He为排气筒有效高度,m。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请根据背景材料,按要求作答) 某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4车道,全长80 km,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全程有互通式立交5处,跨河特大桥1座(1750m),大桥5座(共1640m),隧道4座(共 3800m),其中单洞长隧道l座(2400m)。公路位于规划未建成区,起点接城市环路,沿线为山岭重丘区,相对高差50~300m,线路穿岭跨河,沿山谷行进,过山间盆地,有支线通向旅游区。该公路征用土地640hm2,其中农田150hm2,林地300hm2,草坡和末利用土地140hm2,其余为水塘宅基地等,土石方量8640×103m3,有高填方段2400m。项目总投资38亿元。 该项目所在区域雨量充沛,夏多暴雨。森林覆盖率约40%包括人工森林和天然林。公路沿线农业经济发达,村庄较密集,穿越2个村庄,附近有2个较大乡镇,另有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和农业观光区各1处。 根据上述背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工程概况介绍部分有关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分析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2.说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的方法。 3.简要说明该项目评价的重点和评价中需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1.工程分析所要阐明的主要内容是: (1)隧道名称、规模、建设点位、施工方式;弃渣场设置点位及其环境类型,占地特点;隧道上方及周边环境;隧道地质岩性及地下水疏水状态s景观影响。 (2)大桥和特大桥的名称、规模、点位;跨河大桥的施工方式,河流水体功能,可能的影响。 (3)高填方段占地合理性分析,占地类型,占地基本农田情况; (4)边坡防护;主要深挖路段,弃渣场设置及其占地类型、数量、环境影响。 (5)主要取土场设置及其恢复设计;公路采石场及砂石料场情况。 2.生态环境调现状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1)森林调查:类型、面积、覆盖率、生物量、组成的物种等;评价生物量损失、物种影响、有无重要保护物种、有无重要功能要求(如水源林等)。 (2)农业生态调查与评价:占地类型、面积、占用基本农田数量、农业土地生产力、农业土地质量。 (3)水土流失调查与评价:侵蚀面积、程度、侵蚀量及损失,发展趋势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工程与水土流失关系。 (4)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公路沿线景观敏感点段,主要景观保护目标及保护要求,公路建设与重要景观景点的关系。 本项目现状调查方法有:现有资料收集、分析,规划图件收集;植被样方调查,主要调查物种、覆盖率及生物量;现场勘察景观敏感点段;也可利用遥感信息测算植被覆盖率、地形地貌及各类生态系统面积、水土流失情况等。 3.本工程评价的重点是生态环境影响(含水土流失问题)、噪声影响(略)。 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影响及可能对重要物种的影响: (2)森林生态系统切割(森林生境切割)与阻隔导致的野生动物影响; (3)农业占地和占用基本农田问题:. (4)取土场、弃渣场等非永久占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植被重建); (5)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6)景观美学影响评价: (7)噪声敏感点的监侧、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 (8)水环境尤其是水源的保护问题(跨河大桥段)。
2023-09-12 04:29:301

水泥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水泥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水泥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水泥生产大国,而且水泥投资过热。按照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要求,水泥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水泥建设项目表现的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影响两个方面。在以往的水泥建设项目中,只重视水泥生产厂区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影响,轻视甚至忽略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造成对水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不完善。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颁布,在水泥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要重视矿山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文章重点论述在水泥建设项目中矿山开采环境影响评价应注意的问题。水泥工业建设项目的特点是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水泥生产厂区的建设,二是原料矿山的开采工程。前者属于工业污染类型,后者属于以非污染生态影响类型。水泥工业生产厂区的特征污染物就是颗粒物,其次还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等。每生产一吨水泥熟料需要1.2~1.3t的石灰石,所以水泥生产需要开采大量的石灰石作原料,石灰石矿区的开发建设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因此,在水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不能轻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选址的合理性分析确定矿山的开采区和物料运输路线的选址要符合当地的城乡发展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特别注意不得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旅游区、疗养区、文教区和生活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内选址。如果所选择的厂区临近这些区域,必须对这些因素做出说明,特别是厂区与这些敏感区的距离、敏感区的现状、保护要求等,以确定选址的合理性。特别注意的是要对石灰石运输路线的选址进行合理性的论证,特别注意沿线的环境敏感区。对于矿山的开采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在这部法律规定了: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开采矿产资源,例如港口、机场、重要河流、堤坝等地方。因此,在进行水泥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法律、法规来分析论证配套的矿山选址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产业政策。同时,结合当地的有关规划,分析论证矿山和物料运输路线的选址合理性。对于这部分工作,往往在水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是容易被忽视的。一旦遇到水泥建设项目,大家把注意的目光均集中到水泥生产主体工艺的产业政策和选址的合理性分析上了。为了防止出现遗漏,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即在进行产业政策和选址合理性分析部分,需要按照水泥行业的两大组成部分来分别进行论述,并列表示意,见表1。2矿区开采工程分析和影响因素识别针对矿区开采环境影响,必须先明确工程组成。矿区工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区面积、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2)矿区开采方式(露天、凹陷开采等)、爆破方式;(3)矿区道路长度,占地面积;(4)工业场地位置,占地面积;(5)废石场位置,占地面积;(6)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等。为了更加准确的进行工程分析,可以采取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收集国内类似工程资料,进行类比分析。根据工程内容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在矿区开采的环境影响识别时要特别注意分影响的时段来进行,一般有施工期、运营期,但是针对矿山开采往往遗忘了采终后,即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识别。因此,对于水泥行业的矿山开采应该包括三个时段,即施工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水泥建设项目矿区开采环境影响识别分析见表2。3生态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对于矿山开采的生态评价工作等级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在进行评价工作等级确定时,首先要确定是否是敏感区,如果是敏感区的话,那生态评价工作等级都是一级。然后再确定受影响的范围,根据影响的程度来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对于水泥行业的矿区开发,由于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一般较为简单,矿区占地面积小,弃石量小等特点,水泥工业中石灰石矿区开发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为三级评价即可满足要求。但是,具体项目需要具体分析,特别对于1万t/d的大型水泥项目的矿区开发或者是矿区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项目,需要提高评价工作等级。4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对于生态现状调查通常采用的技术方法有:资料查阅、群众走访、专家咨询、现场勘查和取样调查等。在工作实际中多数是采用的资料查阅和现场勘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调查的范围比较大,生态系统类型比较简单的项目可以采取取样调查的方法。取样调查时需要注意所确定的样方应在数量、面积、位置分布等方面具有代表性,能反映评价区的整体生态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第一、自然环境调查;第二、生态系统调查;第三、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第四、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第五、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的调查;第六、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5生态现状评价生态现状评价,要回答主要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矿区开采的生态现状评价,其主要评价的对象是评价区域内生态完整性如何?植被情况、动植物分布情况等,可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加以评价。6生态影响预测生态影响预测内容要根据工程影响途径、现状调查成果来确定。对于没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矿区开采项目,要就矿区开采对评价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对于存在敏感保护目标,则要增加对敏感目标影响的预测内容。由于矿区开采的特殊性,其主要影响就是植被的破坏、占用土地,水体流失等,因此,在进行预测分析时特别注意矿区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运输路线修筑所造成的水体流失。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水土流失的预测多采用侵蚀模型法进行预测,也有采用资料调查法。其中资料调查法一定要注意资料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最好采用当地的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研究站的实测统计资料来作为该类型该地区的水土侵蚀基础数据。对于矿区开采还要注意对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因为其施工期的工程的主要内容有矿区道路的修筑。矿区工业场地的开辟建设、废石场的开辟,对采矿工作面地表覆盖层的剥离等。这些工程的施工首先都要清除地表植被、破坏原有的地貌,造成生物的大量流失,加剧水土流失。7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整个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进行水泥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一定要对矿区开采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和生态环保措施。制订和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有:(1)体现法规的严肃性。(2)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3)体现产业政策方向与要求。(4)满足多方面的目的要求。(5)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原理,防止干扰脆弱的神态系统。(6)全过程评价和管理,对于矿区开采要针对施工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贯彻预防为主的保护政策。(7)突出针对性与可行性,矿区开采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必须针对各个矿区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点。矿区在开采阶段,要根据工程进展情况适时对可能绿化的地段、边坡进行绿化、美化。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绿化一定要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绿化,多种植一些树种,最好采用附近的树种,采用乡土物种。而矿区采尽后将形成荒漠的乱石平台或凹陷的矿坑,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建设,采取平台复土复耕或建成绿地,矿坑蓄水后建成人工湖或鱼塘等多种形式。8结语在进行水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除了把水泥生产厂区的环境影响进行详细评价外,还应该重视矿区开采和物料运输路线的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行矿区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要分析和论证矿区、物料运输路线的产业政策符合性和选址合理性;(2)注重矿区建设特性,分施工期、运营期和服务期完后三个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并针对每个时段的环境影响特性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定按照技术导则进行,特别注意有无环境敏感目标;(4)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要从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系统整体性方面进行论述和评价;(5)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和规定,并根据具体项目、具体环境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突出乡土特色。在今后的水泥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要重视矿区开采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把水泥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做到更加完整和科学。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9-12 04:29:391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对一个人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它即可以在游行中,也可以无形中影响人的言行
2023-09-12 04:29:516

1简述生态影响评价的意义?2为什么说环境标准时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举一例说明。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六(2)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2023-09-12 04:30:071

生态评价是什么?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以下联系,能够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够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够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3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4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够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见图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图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2023-09-12 04:30:202

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由有资质的机构进行。
2023-09-12 04:30:31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下列区域中,按定义划分,属于重要生态敏感区的是(  )。

【答案】:A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特殊生态敏感区是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生态敏感区指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一般区域是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因此,A项为重要生态敏感区,BC两项为特殊生态敏感区,D项为一般区域。
2023-09-12 04:30:391

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环境、生态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对于人类活动来说,环境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的需要提供支持。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来源于考&试大。当今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过了环境系统维护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   生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在人类面临粮食危机、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环境承载力,指维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的前提上,环境所能够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区域环境承载力:在一定区域内环境对开发活动的强度和规模的可承受能力。
2023-09-12 04:30:581

20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现状调查(2)

2. 水生生态调查 水生生态系统有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两大类别。淡水生态系统又有河 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之别。 建设项目的水生生态调查,一般应包括水质、水温、水文和水生生物群落的调 查,并且应包括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重要水生生物及渔业资源等特别问题的调查。水生生态调查一般按规范的方法进行,如海洋水质和底泥监 测须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3—1998和GB 17378.4—1998)执行,海洋生物调查按《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91)执行,该规范对样品釆集、保存和分 析方法等都进行了规定。 水生生态调查一般包括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鱼类资 源等,有时还有水生植物调查等。 (1)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①氧气测定法,即黑白瓶法。用三个玻璃瓶,一个用黑胶布包上,再包以铅 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初始瓶IB)以测定水中原来溶氧量。将另一对黑白瓶沉入取水样深度,经过24 h或其他适宜时间,取出进行溶氧测定。 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 LB — IB 二净初级生产量 IB—DB =呼吸量 LB — DB =总初级生产量 昼夜氧曲线法是黑白瓶方法的变型。每隔2?3 h测定一次水体的溶氧量和水 温,做成昼夜氧曲线。白天由于水中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溶氧量逐渐上升;夜间 由于全部好氧生物的呼吸,溶氧量逐渐减少。这样,就能根据溶氧的昼夜变化,来分析水体群落的代谢情况。因为水中溶氧量还随温度而改变,因此必须对实际观察 的昼夜氧曲线进行校正。 ②002测定法。用塑料帐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进入和抽出的空气中C02 含量。如黑白瓶方法比较水中溶氧量那样,本方法也要用暗罩和透明罩,也可用夜间无光条件下的032增加量来估计呼吸量。测定空气中C02含量的仪器是红外气 体分析仪,或用古老的KOH吸收法。 ③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将放射性14C,以碳酸盐(I4C03_)的形式,放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 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因为浮游植 物在暗中也能吸收14C,因此还要用“暗呼吸”作校正。 ④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酮提取,将丙酮提 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过计算,化为每平方米含叶绿素多少克。叶绿素测定法最初应用于海洋和其他水体,较用14C和氧测定方法简便,花费时间也 较少。 有很多新技术正在发展,其中最的包括海岸区彩色扫描仪、先进的分辨率 很高的辐射计、美国专题制图仪或欧洲斯波特卫星(SPOT)等遥感器。 (2) 浮游生物调查。 140 —_影响苎价技查方法 一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包括鱼卵和仔鱼。许多水生生物在幼虫期,都是以浮游状态存在,营浮游生活。浮游生物调查指标包括: 种类组成及分布。包括种及其类属和门类,不同水域的种类数(种/网)。 细胞总量。平均总量(个/m3)及其区域分布、季节分析; 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总重量(mg/m3); 主要类群。按各种类的浮游生物的生态属性和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划分。 主要优势种及分布。细胞密度(个/m3)的种类及其分布; 鱼卵和仔鱼的数量(粒/网或尾/网)及种类、分布。 (3) 底栖生物调查。 底栖生物活动范围小,常可作为水环境状态的指示性生物;底栖生物也是很多鱼类的饵料生物,它的丰富与否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密切相关。在水生生态 调查与评价中,底栖生物的调查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底栖生物的调查指标包括: u2666总生物量(g/m2)和密度(个/m3); u2666种类及其生物量、密度:各种类的底栖生物及其相应的生物量、密度; u2666种类一组成一分布; u2666群落与优势种: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优势种; u2666底质:类型。 (4) 潮间带生物调查。 海洋生态中,潮间带是一个特殊生境,也因而养育了特殊的潮间带生物。很多 海岸建设工程会强烈地影响到潮间带生态,因而潮间带生物调查是很重要的。潮间 带生物调查的采样和标本处理按《海洋调查规范》进行,一般按不同的潮区进行调查,其主要调查指标是: u2666种类组成与分布:鉴定潮间带生物种和类属; u2666生物量(g/m2)和密度(个/m2)及其分布:包括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 u2666群落:群落类型和结构,按潮区分别调查; u2666底质:相应群落的底质类型(砂、岩、泥)。 (5) 鱼类。 鱼类是水生生态调查的重点,一般调查方法为网捕,也附加市场调查法等。鱼 类调查既包括鱼类种群的生态学调查,也包括鱼类作为资源的调查。一般调查指标有: u2666种类组成与分布:区分目、科、属、种,相应的分布位置; u2666渔获密度、组成与分布:渔获密度(尾/网),相应的种类、地点; u2666渔获生物量、组成与分布:渔获生物量(g/网)及相应的种类、地点; u2666鱼类区系特征:不同温度区及其适宜鱼类种类,不同水层(上、中、底层) 中分布,不同水域(静水、流水、急流)鱼类分布; u2666经济鱼类和常见鱼类:种类、生产力; u2666特有鱼类:地方特有鱼类种类、生活史(食性、繁殖与产卵、洄游等)、特 殊生境要求与利用,种群动态; u2666保护鱼类:列入国家和省级一、二类保护名录中的鱼类、分布、生活史、种群动态及生境条件。
2023-09-12 04:31:061

环境保护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与地理有关的为什么

《关于发布生态环境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9年本)的通知》(生态环境部公告2019年第8号)及本《目录》以外所有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核与辐射项目和涉及国家秘密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市级环评审批部门审批,其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县级环评审批部门审批。未经编制部门批准设立、未实施生态环境系统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各类园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及其下设部门不得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二、下列环评审批部门享有省级环评审批权限,除生态环境部公告2019年第8号外,可以审批《目录》中的部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一)西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和西咸新区环评审批部门,可以审批《目录》中除国家铁路网干线、新建运输机场、稀土矿山开发、陶瓷制品、特大型主题公园和核与辐射以外的所有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二)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环评审批部门,可以审批自贸区内《目录》中除国家铁路网干线、新建运输机场、稀土矿山开发、陶瓷制品、特大型主题公园和核电厂、核设施、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等以外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三、韩城市环评审批部门享有市级审批权限,神木市、府谷县环评审批部门享有除核与辐射项目以外的市级审批权限。四、跨行业、复合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权限按其最高级别执行。五、下级环评审批部门超越审批权限、违反审批程序作出的审批决定,上级环评审批部门应当依法撤销或责令撤销,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六、《目录》外已由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委托项目所在地市级环评审批部门办理。七、生态环境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调整后,下放的内容自动纳入《目录》,不再另行发文通知。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发布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8年本)的通知》(陕环发〔2018〕43号)文件及与本通知不一致的其他相关文件内容即行废止。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2019年11月1日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9年本)一、水利水库:在跨市(区)河流上建设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其他水事工程:涉及跨市(区)水资源配置调整的项目。二、能源水力发电:生态环境部审批以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火力发电(含热电):全部(燃气发电除外)。生物质发电:生活垃圾、污泥发电项目。综合利用发电:利用矸石、油页岩和石油焦等发电项目。风力发电:除咸阳市、铜川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外其他各市辖区内的项目。三、交通运输新建(含增建)铁路:国家铁路网中的干线项目。民航:新建运输机场项目。四、原材料矿山开发: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黄金采选项目;尾矿库项目。冶金:以矿石为原料的金属冶炼项目;炼钢炼铁项目;电解铝、氧化铝项目。焦化:全部(含兰炭)。石化:生态环境部审批以外的石油制化学品和石油制燃料项目。化工:生态环境部审批以外的煤制化学品和煤制燃料项目;纯碱和氯碱项目;聚酯项目。水泥:熟料生产项目;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项目。稀土:稀土矿山开发项目。五、轻工造纸:纸浆、溶解浆、纤维浆等制造项目;造纸(含废纸造纸)项目。陶瓷制品:全部。六、社会事业主题公园:特大型主题公园项目。七、核与辐射电离辐射: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使用Ⅰ、Ⅱ、Ⅲ类放射源;销售(含建造)、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生产、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甲级、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在野外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项目。电磁辐射:33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项目;电视(调频)发射台及豁免水平以上的差转台;广播(调频)发射台及豁免水平以上的干扰台;豁免水平以上的无线电台;雷达系统项目。核电厂、核设施:控制区范围内新增的不带放射性的实验室、试验装置、维修车间、仓库、办公设施等项目。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八、其他(一)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生态环境部审批以外的其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省政府或省政府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二)跨市级行政区域的项目。(三)其他法律法规中明确要求由省级审批的项目。
2023-09-12 04:31:141

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到的“非污染生态类项目”,请问非污染生态类项目是指的哪些项目?

对生态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或主要不是)污染带来的,例如水利、水电、矿业、农业、交通等建设开发活动。建议找导则看看
2023-09-12 04:31:252

水源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评价

4.2.1 评价目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区域的现有自然环境特征和人为干扰程度,确定敏感性评价指标,评价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即发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对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主要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级别,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地理空间分布。生态功能评价是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能力和价值评估。结合区域的现有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程度,确定重要性评价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作出评价。通过对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主要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明确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级别,评价生态功能重要性的地理空间分布。在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评价基础上,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分析各功能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2.2 评价内容分析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要指标,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对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营养物质循环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4.2.3 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和分级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单元选择到乡级。根据评价结果,将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程度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5 个级别; 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程度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 4 个级别。4.2.4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4.2.4.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以降水侵蚀力 (采用径流深值)、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和植被等因素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分级依据见表 4.3。表 4.3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分级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见表 4.4,结果表明,水源区属于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4.2.4.2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评价根据评价地区国家与省级保护物种的级别来评价生境敏感性,分级标准见表 4.5。表4.4 水源区生态环境基础资料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综合续表注:数据来源于南阳市环保局,032,南阳市生态功能区划报告。表 4.5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分级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6。由表可以看出,水源区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布:极敏感区面积1782.38km2,占水源区土地总面积的28%,主要分布在西峡县;高度敏感区面积2491.39km2,占水源区土地总面积的39.2%,主要分布在西峡县和淅川县;中度敏感区面积1506.13km2,占水源区土地总面积的23.7%,主要分布在淅川县和内乡县;轻度敏感区面积582.04km2,占水源区土地总面积的9.1%,内乡县、淅川县和邓州市均有分布。表4.6 水源区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评价4.2.5 生态功能评价4.2.5.1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重要性评价依据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级别。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见表4.7,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8。水源区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面积4273.77km2,占总面积的67.2%,主要分布在西峡县涉及的全部乡(镇)和淅川县西部的部分乡(镇);中等重要区域面积1506.13km2,占总面积的23.7%,主要分布淅川县的中部地区;较重要区面积582.04km2,占总面积的9.1%,淅川、内乡、邓州均有分布。西峡县山区面积达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区内有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整体表现为极重要。表4.7 水源区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表4.8 水源区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评价4.2.5.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根据评价地区在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见表4.7,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9。表4.9 水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由表4.9可以看出,水源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分布情况: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域面积2371.2km2,占总面积的37.3%,主要分布在淅川县,西峡县也有分布;中等重要区域面积3485.46km2,占总面积的54.8%,主要分布在西峡,内乡,淅川也有分布;不重要区域面积505.28km2,占总面积的7.9%,西峡、淅川和邓州均有分布。淅川县既是丹江口库区所在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因此,是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区域面积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77.3%。4.2.5.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土壤保持重要性的评价是在考虑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对下游河流和水资源造成的危害程度,评价结果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和不重要4项。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结果见表4.7,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10。表4.10 水源区土壤保持功能评价由表4.10可以看出,土壤保持功能极重要区域面积1967.87km2,占总面积的30.9%,只在淅川县分布;土壤保持功能中等重要区域面积1514.15km2,占总面积的23.8%,主要分布西峡,内乡和淅川也有分布;土壤保持功能较重要区域面积2862.31km2,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45.3%,研究区各县(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峡;该研究区不存在土壤保持功能不重要区。4.2.5.4 营养物质循环功能重要性评价营养物质保持的重要性主要是根据评价地区氮、磷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确定评价区域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级别,即以评价区域相对河流的位置及所影响目标的重要性程度为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4项。营养物质循环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见表4.7,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11。由表4.11可以看出,南阳市营养物质循环功能重要性分布情况:极重要区域面积1260.62km2,占总面积的19.8%,只在淅川县有分布;中等重要区域面积2731.78km2,占总面积的42.9%,主要分布在西峡和淅川;较重要区域面积2369.54km2,占总面积的37.3%,各县(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峡。表4.11 水源区营养物质循环功能评价4.2.6 生态功能分区研究分区以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营养物质循环、矿产资源开发等生态功能为指标,以乡域为最小区划单元进行分区。分区结果见表4.12和图4.7。图4.7 生态功能评价图分区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依据,对严重退化的特殊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对良好的生态功能区实施示范性保护。在此基础上,对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区、水文调蓄区和水土保持区等作为特殊生态功能区标识出来。资源开发性生态破坏是当前生态破坏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对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区、森林草地资源开发区和土地资源开发区等重点资源开发区也明确标识出来,加强监管并实施强制性保护;在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地区,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物种特别丰富区及生态示范区等标识成生态良好功能区,实施示范性保护。表4.12 水源区生态功能分区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
2023-09-12 04:31:36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一级生态评价生物量数据获取的正确方法是(  )。

【答案】:A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第6.1.1条规定,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
2023-09-12 04:31:431

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评价一个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政策制度:政府在环保领域的立法、政策和措施,对于反映区域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如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鼓励和约束企业和公民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2. 环境质量: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如空气、水质量、噪音等环境指标,若经常出现超标的情况,说明这个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不足,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高。3. 城市绿地覆盖率:城市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覆盖程度反映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良程度。一个拥有较高绿地覆盖率的地区,说明当地政府和居民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4.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也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一个地区的企业若高度重视环保,注重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说明当地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高。5. 全民素质: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操作行为是评价该地区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一个地区的居民若普遍关注环保问题,自觉保护环境,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等,则说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和普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政策制度、环境质量、城市绿地覆盖率、企业社会责任和全民素质等方面来评价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2023-09-12 04:32:16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环保部网站下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2023-09-12 04:32:412

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为项目选址提供依据。  在项目布局及厂(场)址方案选择中,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后果以及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给予全面考虑。  ②优化建设方案。  通过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建设方案研究中去,作为对拟选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  ③多方案比选的基础。  在一个建设项目存在多个建设地点和多种替代方案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也是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之一。
2023-09-12 04:32:531

(2021年真题)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属于鸟类居留类型的有( )。

【答案】:B、C、D根据鸟类的居留情况,通常大致可以分成5类: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过境鸟)和迷鸟。留鸟:终年生活在某地,不随季节更替而迁徙的鸟;冬候鸟:秋天飞来某地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的鸟;夏候鸟:春天飞来某地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的鸟;旅鸟:在迁徙途中,经过某地作短暂停留,再继续南迁或北返的鸟。
2023-09-12 04:33:011

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过程中哪个环节作

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过程中哪个环节作 企业环保建设的全流程是首先具备新建、改建、扩建和迁建项目,然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接着把环评报告递交给环保局,环保局给了环评回复后开始施工建设,建设过程中污染治理设施也要同时上马,然后就是试生产阶段,在此期间,要进行三废监测(废水、废气和噪声),监测合格后,环保局会验收,然后申请排污许可证,这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可以正式投产了。由此可知,环境影响评价是在项目建设一开始就需要做的。 谁有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设计 去图书馆找本环评案例 照着些就行了 本科的课程设计吧 态度端正,字迹工整、篇幅达标,就没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勘察哪个靠前,立项过程先后 你好,首先进行地质勘察,类比、确定拟建厂址。之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固定资产投资报告、报有审批权的发改部门进行备案、立项。 取得发改部门立项审批文件后,到环保部门申请环评预审意见,这个要现场勘察。取得预审意见及发改部门文件后委托有环评资质的单位编制相应的环评文件(报告书、表、登记表),再报环保部门审批。 环评单位为你编制环评文件时需要你建设单位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如地形地貌图件、环境图件、气象分析资料、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涉及到采掘类、土地资源开发类、农林水利等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项目时,不能只到有关部门收集资料,评价等级高的要进行现场地质勘察。 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怎么写 你好,根据最新的环评技术导则,目前国家对规划环评中涉及到的各章节、要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参照建设项目环评,未来国家环保部门会根据国家环保发展趋势及要求逐步出台关于规划的各要素的专项评价内容。其中关于生态的环评内容主要有: 一、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生态背景调查与评价 ⑴(自然生态-- 植被类型、分布、覆盖率、生物量、多样性、重要值、是否有珍稀及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其保护状况要求;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食源地、水源地、繁殖特性、迁徙规律、珍稀濒危物种及国家重点保护种等)⑵农业生态(占地类型、数量、是否涉及到基本农田及数量、经济作物种类、土壤厚度、肥力、成土母质等)⑶土壤及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侵蚀面积、侵蚀量,水土流失与项目的关系、发展趋势等)⑷景观生态(规划项目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等重点保护目标情况及保护状况等)⑸社会生态(规划项目区域内是否涉及到移民拆迁、安置、文物保护等) 2、规划区域及其影响区域内生态问题调查与评价(现存的主要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物种入侵、石漠化、等) 二、规划项目所在区域及其影响区域的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因该规划项目实施产生的主要生态影响(涉及到的植被、野生动物、水土、农业生态、景观生态、社会生态影响等)、 三、采取的环保措施及效果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植被保护措施、动物保护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合理进行移民安置、景观保护、文物保护措施等,具体要根据规划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取舍)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分析的 非常详细的了哦 设计案例分析........ 告诉我你的要求 哪能买环境影响评价师教材? 保定蓝图建筑书店有卖的,告诉你电话:2202873 环境影响评价师培训机构哪个好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经登记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适用于从事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和环境保护验收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与人事部共同组织的考试,该考试包括如下四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成绩实行两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 跪求环境影响评价论坛邀请码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46&c=y2mp8m [复制] y2mp8m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45&c=o1r9gt [复制] o1r9gt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44&c=af8rll [复制] af8rll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43&c=cvee9i [复制] cvee9i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42&c=ijj99g [复制] ijj99g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41&c=ma61mm [复制] ma61mm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40&c=n1t4a4 [复制] n1t4a4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34&c=fn68op [复制] fn68op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33&c=skn0xr [复制] skn0xr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32&c=zr55fh [复制] zr55fh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31&c=q0muxn [复制] q0muxn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29&c=jyyf [复制] jyyf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28&c=lcyfmt [复制] lcyfmt [复制] :eiabbs./home.php?mod=invite&id=11827&c=my38xg 环境影响评价中工作量最大的环节是什么,环评重点是什么? 工程分析。工业类重点就在此了。 如果说是生态类的,我想应该是收集资料这块
2023-09-12 04:33:111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

你可以进一下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 那里面东西挺多的 应该会有你要的东西
2023-09-12 04:33:232

污染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非污染生态评价的区别?

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和途径,分为:污染型项目和生态影响型项目。顾名思义的话,两者的区别就是污染型项目以排放污染物为主的项目,生态态影响型项目和以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 》中规定,“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总体要求、实施方案和调查报告的编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交通运输(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港口和航运,管道运输等)、水利水电、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山采选、电力生产(风力发电)、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旅游等行业和海洋、海岸带开发、高压输变电线路等主要对生态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以及区域、流域开发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其他项目涉及生态影响的可参照执行。”可以明确几种类型的生态态影响型项目。希望对你有用,我也是在看书,刚刚好看到这部分的内容。(*^__^*) 嘻嘻……
2023-09-12 04:33:452

什么叫生态风险评价?其程序如何?举例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生态风险的最终受体不仅为人类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风险级联)。目前主要引起原因可分为生态过程(转基因植物对人体的副作用),生态入侵(云南滇他的水葫芦爆发事件),人为活动(城镇化过程)等三类情况。
2023-09-12 04:34:00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有哪些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点 1.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1)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常作为评价的重点,也是衡量评价工作是否深入或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志。然而,敏感保护目标又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按照约定俗成的含义,敏感保护目标概括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法规已明确其保护地位的目标(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可按下述依据判别: 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确定的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 依据法律 ⒈ 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环境保护法 ⒉ 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 环境保护法 ⒊ 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 环境保护法 ⒋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 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环境保护法 ⒌ 人文遗迹、古树名木 环境保护法 ⒍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环境保护法 ⒎ 自然景观 环境保护法 ⒏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 海洋环境保护法 ⒐ 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回游通道 海洋环境保护法 ⒑ 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红树林、珊瑚礁 海洋环境保护法 ⒒ 水土资源、植被、(坡)荒地 水土保护法 ⒓ 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 水土保护法 ⒔ 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 土地管理法 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中,将一些地区确定为“环境敏感区”,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级别分类的重要依据。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包括以下区域: ①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②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重要湿地等。 ③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此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亦应视为环境敏感区。 (2)一般敏感保护目标的确定 环境影响评价中,除进行依法评价,贯彻执行法规规定之外,很重要的一个评价 任务是进行科学性评价,即评价建设项目的布局或生产建设行为的环境合理性。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保护那些对人类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事物(即敏感保护目标),是评价中最应关注的问题。一般敏感保护目标是根据下述指标判别的: ①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海涂、红树林、珊瑚礁、原始森林、天然林、热带雨林、荒野地等生物多样较高的和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生态系统。 重要保护生物及其生境,包括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级保护名录的动植物及其生境;列入红皮书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境,地方特有的和土著的动植物及其生境,以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植物及其生境。 重要渔场及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地及回游通道等;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种质资源保护地等。 ②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旅游渡假区; 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古树名木、风景林、风景石等。 ③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如: 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如:区、冰川、火山和温泉等自然遗迹,贝壳堤等罕见自然事物;具有地理和社会意义的地貌地物,如分水岭、省、市界等地理标志物。 ④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如: 水资源和水源涵养区;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水产资源、养殖场以及其他具有经济学意义自然资源。 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 重要生态功能区,如江河源头区、洪水蓄泄区,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保护区、水土保持重点区、重要渔业水域等; 灾害易发区,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山、峡谷陡坡区等。 ⑥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 处于剧烈退化中的生态系统,都可能演化为灾害易发区,应作为一类重要的敏感目标对待,如沙尘暴源区、严重和剧烈沙漠化区,强烈和剧烈水土流失区和石漠化地区; 处于交界地带的区域,如水陆交界之海岸、河岸、湖岸、岸区,处于山地平原交界处之山麓地带等; 处于过渡的区域,如农牧交错带、绿洲外围带等。 生态脆弱区具有容易破坏又不容易恢复的特点,因而应作为环评中的特别关注的保护目标。 ⑦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如植物园、动物园、珍稀濒危生物保护繁殖基地、种子基地、森林公园、城市公园与绿地、生态示范区、天然林保护区等。 ⑧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⑨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如学校(关注青少年)、医院(关注体弱有病的脆弱人群)、科研文教区以及集中居民区等。 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7年版) 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下列区域: (一)特殊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文物保护单位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 (二)社会关注区: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 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三)特征敏感区:对某类或某几类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或生态影响 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资源性缺水地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产增殖养殖区;天然林、热带雨林;封闭、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区等。 3.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点、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厂取水口等。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注:①水厂取水口:t/d;居民点:户数/人数;医院:床位数;学校:人数/班级数(注明是否有住校)。②若具有多个污染主体,其方位、距离等应以主要污染源描述;也可分表列出。 有的地区,不按环境要素而是按施工期,运营期识别环境保护目标,这也是可以的.应满足当地环保局要求. 2008-07-14总结zjz
2023-09-12 04:34:071

甘肃省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怎么样

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对规划、重大开发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技术审核。开展重大经济政策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调查研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政策研究。承担政策、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及“三线一单”的制度设计、相关政策与技术规范制修订,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拟订技术支持工作。组织拟订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导则,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信息及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研究。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质管理技术支持,以及对全国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的业务指导。承担排污许可制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相关研究和技术支持工作,开展发挥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研究。承担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培训及相关信息平台、数据库建设和运维工作。承办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2023-09-12 04:34:181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一)青岛市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1.矿山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青岛地区的矿产主要以非金属矿为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材、砂类,包括花岗岩和大理岩及建筑用砂,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大泽山、小珠山等地,大理岩则主要分布在平度、莱西等地的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地带;另一类是石材以外的非金属矿,种类比较多,分布也比较广,但以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的石墨为主。金属矿产分布较少,以金为主,主要产在平度、莱西等地。矿石环境地质问题主要由采矿造成,包括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雨季引起的渣石流及水的污染,采空区的崩塌、积水、矿山简易道路引起的滑坡、采矿、采砂对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等。青岛地区最为重要的矿石环境地质问题是采矿对植被和农田的破坏、矿区排污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平度石墨采区、莱西一带最为严重。2.崩塌青岛地区的崩塌主要指岩体的崩塌,多发生在崂山、小珠山、大泽山等地势陡峻地带,该区险石林立,断裂带纵横切割,裂隙发育,风化强烈,组成山体斜坡的岩体被若干组结构面切割成规模不等的多面体,在重力、地表水、震动作用下,岩体发生失稳快速下落,有岩块滑动、崩落、坍塌等不同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开山辟路、工程建设及废气的采石场,破坏了山体边坡地应力的自然平衡,加大了崩塌隐患,在每年的雨季,大小不等的岩体崩塌、滑落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公路交通及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3.地裂缝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1983年9月中旬一场大雨过后,青岛市城阳去仲村西北沿青———即公路东侧10多米处发现一条走向25°,长80m、宽约0.3~0.4m、深度大约1.5m的地裂缝,该地裂缝始于1981年初,后于1982年7月及1983年9月两次出现,均发生在雨后,并逐次有所延长。4.滨岸侵蚀青岛地区由于绝大部分海岸是基岩海岸,侵蚀灾害主要发生在局部沙质海岸部位。众所周知,沙质和粉沙质海岸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前些年海岸带地区的无计划开发,特别是无限制的掠夺性挖沙给沙质海岸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灾害。如青岛流清河一带的挖沙,使海岸侵蚀加剧,波及公路桥梁安全,迫使公路内迁。(二)青岛市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青岛地区主要地方病为斑龋病(氟斑牙)及氟骨病,属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高的水及食用含氟高的粮食、蔬菜,使过量的氟积存在体内导致,而其中饮水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约占总量的65%。青岛地区的氟病发病区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中下游西岸至胶莱河之间的山前冲积平原低洼地区,氟含量最高区在平度市中庄镇西北一带,最高为国家标准饮用水标准的13.75倍,为高氟病重点防治地区,另外在莱西市夏格庄、姜山镇、即墨太址庄等地附近也有零星分布。高氟区地形主要为平缓或封闭的盐碱低洼区,上覆第四系粉质黏土中普遍夹有不规整的钙质结核层,含氟量较高,底部基岩为白垩系清山群和王氏群碎屑岩类,氟含量达(545~600)×10-6,且易溶系数高。高氟区地下水特点为:地下水径流交替缓慢,偏碱性,pH=7.5~8.3,阳离子中Ca占主导地位。2.人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海(咸)水入侵青岛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地下水比较丰富、开采集中、开采量大且靠近海(咸)水的地区,也有因改变耕作方式或沿海滩涂开发不当造成的。(2)区域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水质污染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变化,其结果造成原本紧缺的地下水资源无法利用或因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而造成用水成本提高和资源浪费。地下水循环速度慢,一旦污染很难恢复,因此预防和治理地下水水质污染非常重要。选取能够代表青岛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的Cl-、SO2-4、矿化度、硬度、NO-3、NO-2、酚、锰等指标,进行地下水水质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小沽河上游补给区为金矿和石墨矿集中分布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再加上农业污染,水质曾严重超标,近几年通过治理整顿,污染势头得到控制;支流大沽河主要受莱西市排污影响,经过污染治理,Cl-有下降趋势,但水质仍然超标,如孙受-朴木段;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阳河下游、张村-李村河、洋河、漕汶-岛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主要为城镇工业污染及海水入侵,尤其近年的城市规划多将该处划为工业辐射区,随经济、城镇的发展,污染速度较快,主要超标组分有Cl-、SO2-4、NO-3、矿化度及总硬度、酚、锰等,急需加强整治,遏制污染加剧趋势。(3)地下水降落漏斗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青岛地区现存主要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位于平度市南洼区,漏斗中心位于蓼兰-中庄附近,主要由蓼兰新华造纸厂超采和农灌超采引起。平度南洼漏斗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8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使地下水长期处于采大于补的状态。该漏斗在长时间中面积有扩有缩,基本在多年调节允许范围内,不是在无限扩展。该漏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开采,漏斗呈箕形向胶莱河扩展并延至高密市境内,其主要特征为:漏斗发育处于多年调节允许范围,且范围较小,深度较浅,另外距离海岸较远,由此带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地下水资源减少,取水深度及难度加大,大批浅井报废,易引起地下水测向径流污染。2002年平度南洼漏斗现状是:枯水期漏斗面积14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03m,最低水位标高-1.56m;丰水期漏斗面积199.7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94m,最低水位标高-2.37m。总的来看,平度南洼漏斗现状处于收缩期,是蓼兰新华造纸厂停产、开采量减少、区域地下水径流向西补给的必然结果。(三)青岛市的生态环境问题1.植被发育情况青岛地区的植被按其发育程度、种类可分为密林区、一般林区、稀疏林区、农田植被、沼泽植被、裸岩植被及其他植被等。2.水土流失(1)土壤类型青岛地区的地形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但主要有五大类,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青岛市土壤总面积82.55×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35%。(2)水土流失现状2000年青岛地区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0.64×10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6.6%,轻、重、中等水力侵蚀面积占10.83%。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6.4%,耕地中中等水力侵蚀面积9.65×104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8%,占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积880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22%。3.农业污染情况2000年青岛地区耕地面积为54.6×104hm2,农药施用总量达7451t,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8.7kg。化学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量最大、施用面积最广、毒性最高的一类有毒化学品,如此高的施用强度,使青岛市不少地区地下水受到污染,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的平衡,农林病虫鼠害的天敌资源被大量灭杀,农产品品质令人担忧。本次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共采集地下水农药污染样品40件,测试项目为有机氯的六六六、滴滴涕两项指标和有机磷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乐果、马拉硫磷4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地下水农药污染主要分布在大沽河、白沙河、洋河流域,以有机氯污染为主,尤以滴滴涕最为严重,检出率高达22.5%,超标率达15%,最大超标倍数达80倍。4.污废水及垃圾排放青岛市工业废水主要污染源排放区域为李沧区和四方区,主要行业为电力、化工、食品、造纸等。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最大,其次为氨氮、石油类及挥发酚、氰化物、砷等。青岛市饮用水源区范围内有众多的工业污染源(包括中、小企业),排放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水源区的有70多家,年排废水500多万吨。排放污染物及废水量进入水源区最多的是莱西市的工业企业,废水量占总量的70%,纳污最多的水源地是大沽河干流江家庄以下河段,其次是小沽河、白沙河水源区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较多,全市生活污水中直接进入饮用水源区的为170多万吨/年,占总量的1.2%,其余污水就地排放蒸发或渗入地下。青岛市区地处胶州湾东岸,南临黄海,市区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或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大部分直接或间接进入胶州湾,少部分排入黄海或莱州湾。随着青岛市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2001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25×104t,较上年度有所增加。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采取填埋方式,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二、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根据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和人为环境3个系统,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发育程度、森林覆盖率、平均降水量、地下水富水性、水土流失问题、海水入侵、面源污染问题、岩土体类型、地壳稳定性、地下水污染状况、斜坡环境变异问题、矿山环境问题、人口密度、耕地面积比例、地下水开采程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具体指标。本次评价范围以青岛市地质图作为底图,将评价区域划分为2765个2.0km×2.0km评价单元,对每个单元根据相应指标进行赋值评价。上述指标赋值的方法有3种:一是根据实测结果得来,如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开采程度等;二是根据统计计算得来,如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Ⅰ、Ⅱ、Ⅲ、Ⅳ类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别用1、2、3、4标度。2.评价模型与计算过程评价模型仍采用神经网络BP模型,参照分区指标,确定40个样本(单元)为学习样本,输入指标18个,输出层神经元1个,隐层神经元1个,隐节点数20个,最大总误差为0.01,最大个体误差为0.001,训练次数只需200次即可,正常系统误差为0.00996,得到的结果要求保留小数点后6位,系统收敛情况很好。样本学习结束之后,就可以判断其余样本的归属问题,根据输出结果,判定某一样本属于哪一类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区。整个计算根据神经网络的BP模型,由计算机完成。根据该模型的计算结果,编制青岛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图14-5)。3.评价结果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市分Ⅰ、Ⅱ、Ⅲ、Ⅳ类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区,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8%、25.6%、36%和10.4%。1)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区(Ⅰ类区):分布在青岛中东部崂山中低山区,北部大泽山低山区,南部的低山丘陵,莱西北部丘陵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8%。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植被发育,一般无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少量崩塌点,采矿、采石坑少,局部有轻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质量为Ⅲ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不大。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区(Ⅱ类区):分布在中北部冲洪积平原、剥蚀堆积准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胶南市东南地区,青岛市区周围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25.6%。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植被比较发育,一般有较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分布,地下水质量为Ⅲ-Ⅳ级,有地表污染源,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图14-5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区3)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区(Ⅲ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平度市西部,胶州湾沿海地区,崂山北部,胶南东部、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6%,在各类区中占比例最大。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中等,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采矿过程中,形成了采矿坑、矿渣堆,并在采矿过程中形成大量废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坏,边坡失稳、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于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4)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Ⅳ类区):分布在青岛市北部的平度-莱西一带的采矿点,胶州湾沿海地区,胶南市北部地区,占全区面积的10.4%。该类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差,植被不很发育,一般有很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一是采矿引起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二是海咸水入侵。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
2023-09-12 04:34:301

环评批复和环评验收不同,应该按照哪个执行

法律分析:按照环评及批复的标准来验收;新标准作为验收后项目运行是否达标的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是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文件所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和其他相关措施,适用当时的标准、规范和准入要求等。在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之后发布或修订的标准、规范和准入要求等对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执行新规定有明确时限要求的,按新规定执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三)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有关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2023-09-12 04:34:511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性评价是研究环境污染,包括农药污染,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见图5-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找出生态系统中的哪一部分处于化学品,包括农药,的风险中,例如使用农药后,益虫命运如何?促进肥料吸收的微生物种群命运如何?拣食粮食的鸟类命运如何等等。 暴露评价: 暴露评价是测定化学品,包括农药,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例如向农田使用农药,它可能挥发到大气中,可能下渗到地下水,可能残存积累在土壤内;可能通过根系为作物所吸收;可能通过径流进入溪流和河湖之中。因此,这个系统所含的环境介质应包括气,水,土和生物四个方面(见图5-3)。图5-3农田生态系统的单元世界 剂量效应: 效应评价是通过测定剂量效应曲线找出所使用的化学品,包括农药,的阈值浓度,低于此阈值浓度将对生态系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典型的剂量效应曲线见图5-4。 图5-4剂量效应示意图(NEC-无影响浓度) 风险表征: 风险表征是根据暴露数据和效应数据对上述每一环境介质进行逐个生物种群进行比较和评价其风险大小,给出可能发生效应的概率。由于,实验数据和实际情况还有差别,因此结论必然带有不确定性。
2023-09-12 04:35:023

生态状况量化评估表怎么填写

附表: 生态评估表受评者姓名: 评估者: (与受评者间的关系: )评估日期: ● 填答说明:下面从受评者的生态环境中找出居家生活和社区生活两个重要的领域;然后,从中分析主要环境、次级环境和活动;接着,请您用1—5等级方式在表格相应位置中打“√”,表示出该受评者在这些活动上的表现情况。如果,您对受评者在本项活动上的表现了解不多或他(她)没有机会从事此活动,则可以填写为“不知道”。1—5等级所代表的意义为:1——在身体提示下才能完成;2——在视觉提示或手势提示下才能完成;3——在示范动作下才能完成;4——在口语提示下才能完成;5——能独立完成。展开全文App内免费读全文前往文库APP签到领畅读卡,免费读附表——生态评估...全文限免导长图分享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8.0.70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页数说明:当前展示页数为百度文库重新排版后结果,原始文档共8页。第 1 页相关文档附表——生态评估表浏览量2508绝绝子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浏览量2139百里挑一精选附表——生态评...会员文档769篇精选文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格式生态类2975人阅读生态环境分析表.doc2967人阅读生态化评估量表1410人阅读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2427人阅读开通VIP解锁全部免费资源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南浏览量1937生态影响评估浏览量2869附表——生态评估表文件夹APP精选生态系统质量评估 - 百度文库2080人阅读LYT_1721-2008_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 百度文库8192人阅读附表——生态评估表 - 百度文库1219人阅读...子项目验收资料清单、单元评估表、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 百度文库1142人阅读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南浏览量184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2模板浏览量2981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南-文档资料浏览量2790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模型浏览量6925生态效益评估简介浏览量1752课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PPT浏览量1319生态调查表浏览量18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5)浏览量1656【实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文档浏览量1851生态环境评价浏览量2099生态环境调查表浏览量2561查看更多推荐文档集(32篇)
2023-09-12 04:35:113

环境影响评价的《三线一学》是指什么

就是车和目的地还有中间的参照物成一线。
2023-09-12 04:35:223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设计 有哪些(追加20)

3W21DX CF123G3A5HR4RTGA432QFRQF
2023-09-12 04:35:392

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风险管理?

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2023-09-12 04:35:462

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生态环境是构成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发展的光、热、气、水、土、营养等生境条件的总称。自然的、人为的因素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人类和其它生物才能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系统失去相对平衡,就会给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难以逆转的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在自然和人为不  利条件的作用下变为现实灾难的机率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程度越高,风险后果越严重,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作者就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生态系统良性逆转的风险。热带雨林、森林称之为地球之肺,湿地称之为地球之肾,其面积减少和系统破坏,灾害性气候的风险会增加,同时依赖湿地、森林生存繁衍的动植物会增加减少或灭绝的风险;海洋、江河、湖泊水体污染、系统遭到破坏,会增加鱼类和依赖水体生存发展的其它生物减少和灭绝的风险;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会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载畜量减少的风险;沙地植被减少、系统遭破坏,会增加沙漠化面积扩大和沙尘暴侵袭风险;农田作物生长环境遭破坏,会增加农产品质量、产量降低的风险;有毒有害固体、气体物质排放会增加人与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土地石漠化、土地贫瘠、泥沙淤积库坝、河流、湖泊导致洪灾的风险。总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使其良性循环所付出的代价越高昂。  二、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经济社会难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风险。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均土地、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口、资源和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努力实施。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相当严重,1998年以来,长江、松花江、淮河、黄河发生洪涝灾害,直接及间接的经济损失上万亿,受灾地区人口近亿,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修建防洪设施、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等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非常巨大。云南滇池、淮河污染,南海赤潮,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四省区的沙尘暴频发,南方、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永定河干涸,黑河、塔里木河、黄河断流,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空气、土壤、水的污染,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遭破坏,均直接威胁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发展。因生态环境恶化,一些珍贵动植物濒临灭绝,一些已经灭绝。因有毒、有害物质过量排放,不仅对食品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构成危害。  四、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政治危机风险。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会导致资源枯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资源不能保障,就会引起资源争端。纵观世界历史,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而发动战争的显而易见,民族性、地域性为资源而战的也非凤毛麟角。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就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现状,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应用于西部大开发过程当中,对确保生态安全具有切实可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安全;西部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进行,目前仍存在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加速发展等许多问题.由于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系统的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目前进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还存在不足.针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如何调节开发与环境保护中的矛盾,在研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及应用是确保西部开发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开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将不断增加,而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城市和工业集中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工矿企业污染控制设施少,水平低,造成工业集中的城市环境状况恶化.4川,重庆,贵阳等城市为两控区,酸雨污染严重.西北地区自然降尘量高.在1999年的环保重点城市调查中,西部有5个城市排名位居前十名.  (2)水资源匮乏,水的生态平衡失调  西部的水环境在不断恶化,许多永久性河流变为季节性河流.甘肃,陕西等地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青海境内的黄河入水量已减少了23.2%,黄河在1985年后年年出现断流,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有数据表明,陕西水资源按人口和耕地平均面积,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和46%,人均水资源量仅800多平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最低需求.塔里木河道已缩短300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  (3)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十分低下,青海为0.35%,新疆为0.79%,甘肃为4.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虽然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但荒漠化的治理还很艰巨.  (4)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恶性循环.  2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  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1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中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3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之下联系,能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  (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  (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1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3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1般分为之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4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1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见图2),需要之下研究工作:  图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  (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我国在环境化学领域做过1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部分有毒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研究,但是有毒物质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影响还需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基础研究.  5 西部生态环境安全对策  (1)在西部地区开展生态系统调查,建立健全完善的西部生态环境数据库.对不同的地区根据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分级划分区域.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避免区域开发建设,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模较大的区域开发建设应选择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较好的地区.  (2)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研究,对新建建设项目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由于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容易遭受破坏,单纯的从污染物排放量,生态调查,及环评的预测上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能确保生态的安全.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的最薄弱的环节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进行评估,如果受到影响将会破坏周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而且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和环境背景资料的数据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生物背景调查,生物学资料,毒理数据等.在美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态风险评价数据库,用以支持风险评价工作.  图2 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  (3)根据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加强生态安全,发展经济必须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国?繁W芫忠丫⑽奶蕴?些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避免在西部地区重复建设类似项目.根据当地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污染程度合理规划区域开发.  如果我国目前的环保政策能真正落实到西部开发建设中,通过生态风险评价等手段进1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执法不严等不良现象,利用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那么西部大开发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生态威胁仍然是未开发前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参考文献:  Guideliens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ay 14,1998,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gister 63(93): 26846-26924  薛祥中,积极应对新形势新问题,加强环评技术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动态,2002.8  作者简介:王永杰,男,31岁,博士,环境工程.通讯地址:北京1044信箱18号-环科,102205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电话(传真):010-66758492 电子信箱: wyongjie2000@yahoo.com.cn  风险评估者和管理者中的讨论  风险表征  风险评估 风险描述  暴露表征 生态影响表征  暴露度量—生态,受体特征度量—后果度量—暴露分析生态效应分析—暴露概况—影响因素效应概况  分  析  问题说明:  整理收集信息—确定评价终点和概念模型  制定分析计划  风险评估者和管理者中的讨论  (计划)  生态风险评价  数据的获取,确认和监控  风险管理  毒性  慢性/急性  风险表征  改变因素  归趋  转化  迁移  源  暴露  生物积累  剂量 效应  营养水平  栖息地  生命阶段  生物种类  http://www.23office.com/2006-06-01/1149149288d81049.html
2023-09-12 04:35:571

生态保护机制的概念是什么?它包含的内容以及所起的作用

生态保护机制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建立的一整套法律、政策、管理和技术手段。它的目的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适宜居住、发展和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态保护机制包括了以下内容:1. 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以及持续地对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2. 环境法规和政策制定: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执行,同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推动环境保护。3. 企业责任:鼓励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主动采取措施减少、清理污染等。4. 社会参与:政府鼓励公民团体参与环保事业,形成社会共治格局。5. 技术支持:加强先进科技应用与创新研究,有效解决生态问题。6. 环境风险管理:对可能对环境造成风险的项目实行严格审批管理。7. 目标达成考核:通过完成各项环境治理任务并达到相应目标来考核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等。通过以上措施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2.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3. 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4. 普及环保知识, 弘扬公民意识;5. 加强文化教育并提升社会智慧;6. 建设美丽乡村城市等美好人居环境。
2023-09-12 04:36:05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甲级资质评价机构介绍?

最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甲级资质评价机构规定哪些内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甲级资质评价机构(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或事业法人,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固定资产不少于1000万元,其中建筑企业法人工商注册资金不少于300万元;(二)能够开展规划、重大流域、跨省级行政区域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能够独立编制污染因子复杂或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能够独立完成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各环境要素和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与预测评价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技术论证;有能力分析、审核协作单位提供的技术报告和监测数据;(三)建筑施工企业具备20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10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包括核工业类的,专职技术人员中还应当至少有3名注册于该机构的核安全工程师;(四)建筑施工单位配备工程分析、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固体废物、环境工程、规划、环境经济、工程概算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五)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内的每个类别应当配备至少3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相应类别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且至少2人主持编制过相应类别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评价范围内的特殊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类别,应当配备至少1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相应类别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六)建筑企业近三年内主持编制过至少5项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七)建设具有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保证体系;(八)配备与评价范围一致的专项仪器设备,具备文件和图档的数字化处理能力,有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相关建筑人士可以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标准管理办法,利用建设通查询工具全国具有甲级资质的企业的人数。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2023-09-12 04:36:271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三峡库区丰都县生态敏感性分区为例

敖A鳈 刘秀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本文在介绍“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应用的基础上,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并通过丰都县生态敏感性分区来进一步阐述“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3S”技术;丰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中第2章第7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该法规正式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确立为我国的一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往我国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多是围绕建设项目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在国内仍属空白。当前我国正在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与方法。“3 S”技术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遥感(RemoteSensing,R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一体化技术。20 世纪90年代以来,“3 S”技术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3 S”技术是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信息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过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仅在图件编制等方面采用“3S”的部分技术,离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要求差得很远,因此,规划工作完成后又开始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本文旨在思考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开展时应充分利用“3S”技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化水平,充分适应新形势对土地利用规划的需求。1 区域概况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和重庆直辖市版图中心。县境内地貌为一系列褶皱山系构成,长江横贯中部。全县面积2904.07 km2,其中丘陵占 31.7%,低山占 39.4%,中山占28.9%。气候隶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 18.5℃,年均降水量为 1123.4mm,无霜期为318天,日照时数1311.8 h。丰都县位于长江三峡旅游热线上,旅游发展为先导的经济战略的实施,使全县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丰都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地位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特定的地质构造和县境内的公路建设、中小型水利工程、移民城镇建设、采石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使区内地质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地质环境条件日益恶化,土地利用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成库后,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大减弱,易造成泥沙淤积和水体污染,对库区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流经境内47km,其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长治久安和整个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 基于 “3S” 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本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①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资源供给状况和环境容量。调查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布、范围和危害;调查区域主要限制资源的供给状况;调查区域环境容量。②分析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生态建设工程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③提出有利于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条件和特点,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布局;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提出合理地生态建设原则、标准、目标、用地安排和政策保障建议。基于此,在进行此轮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时,考虑使用生态敏感性分区来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期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参考。而这一部分的细化主要是通过“3S”技术来实现的,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即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雷达遥感数据、航测遥感数据,全球定位系统与野外实地观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从而客观、准确地提供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地貌类型、植被覆盖、城镇分布等数据,对规划范围进行生态分区。2.1 基于 “3S” 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借助“3S”技术不仅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工作,而且还能在空间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空间数据模型,辅助编制土地时空最优利用方案。2.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分析模型(1)基于GIS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在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下对确定利用类型适宜状况的过程。通过评价土地单元对不同利用类型的适宜程度,可以明确土地对每一种利用类型的适宜程度及适宜程度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特征,揭示出影响确定利用类型的限制性因子及其限制程度,从而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者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利用自己的经验,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定性评价,因此,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且评价成果图件均需手工绘制,相关的面积计算、统计分析等工作也费时、费力又容易出现误差,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借助GIS技术,依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对土地适宜性进行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区土地适宜性的分等定级。它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规划和管理功能,集数据管理、土地评价、办公自动化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土地适宜性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2)空间预测模型 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战略性,需要较准确地预测一段时间内的土地供需状况。科学的预测模型和方法是进行成功预测的前提。传统预测多选用经济数学模型,如回归、平滑、曲线拟合、灰色预测四大类近20 种。这些模型以行政单元为基本单位,把空间实体看成点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离。(3)基于 GIS 的土地空间配置模型 利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在空间上最大效益地利用土地资源。有如下准则可以用来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配置:①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能兼顾到保护优质的农业用地;②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要有合理性,要先开发最具有发展适宜性的土地;③要妥善地解决各种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矛盾;④土地开发要有规划,要防止出现零乱的空间布局。上面的最大空间效益准则就是为了要节省土地资源,首先通过土地资源的评价来获得研究地区的农业适宜性以及城市发展适宜性的空间分布情况。土地适宜性的计算考虑了土壤、地形、交通和土地利用等要素,如果不考虑其他制约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应该与土地适宜性是一致的。在土地规划中,最常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冲突,适合于城市开发的土地往往也是最适合于农业生产。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利用GIS来合理地解决城市发展与农田保护的矛盾,这是一个多目标空间决策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Eastman 等提出的一种线性分割的方法。2.1.2 基于 GIS 制定规划方案GIS 支持下的土地规划方案编制具有模型化、定量化、多元化、动态化等特点,编制出来的规划方案更科学。规划方案的确定总是涉及到不同方案的模拟、评价与比较。GIS 可以根据已有信息、规划模型、上轮规划情况等自动生成不同参数条件下的规划方案,采用图形、表格等形式将不同的方案表现出来,并可模拟执行不同方案的结果。值得提出的是,土地利用规划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计,公众参与对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最终方案的实施都十分重要,有鉴于此,规划方案通过Web GIS、电子地图、虚拟地理环境等可视化手段表达,让不同用户群深入了解方案,提出修改建议。土地利用规划专家和管理、决策部门可以在GIS等技术支持下进行协同规划。在协同规划环境下,不仅规划方案可视化,而且提供研讨环境,设置修编规划方案的操作工具。2.1.3 编制规划图件按国家有关规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图件成果的基本图件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城市用地规模图。GIS 具有强大的制图能力,可按照规划方案,输出所需要的图件。由于GIS的制图功能在图形符号、颜色分配等方面与土地利用规划图的要求不适应,因此必须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有关规程对GIS的制图模块进行完善,或将相应的制图软件与GIS数据库相连接,从GIS中获取有关的信息进行制图,输出要求的各种规划图件。GIS 和RS 结合可以编制可视化程度更高的图件,遥感数据比地图数据具有更强的现势性和可视性,把遥感数据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图的背景数据更容易让一般使用图件成果的用户理解规划成果。基于“3S”的土地利用规划还有许多中间成果,这些成果多数以图形形式表达,尽管规程把这些作为必要的成果,但是,它们是土地利用规划重要的资源和依据。GIS 也提供制这些图的工具和符号库,可以方便地编制这些成果。2.2 生态敏感性分区实例为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协调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3S”技术,根据景观价值、饮用水保护、坡度和用地使用状况等四项因子(见表1),经单因素图层加权叠加、聚类、数据处理,把丰都县的土地分为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个类型(图1)。表1 丰都县用地生态敏感性分析图1 丰都县生态敏感性分区2.2.1 最敏感区一般为河流及其影响区和坡度大于 20%、生态价值高的成片林地,主要分布在方斗山东南一带,高家镇、兴义镇地区。该区域对城市开发建设极为敏感,一旦出现破坏性干扰,不仅会影响该区域,而且还会给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属于自然生态系统重点区域。2.2.2 敏感区一般为平缓区域上的林地等,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生态恢复难、对维持最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开发时要慎重。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中山区域和长江以北的十直镇以及丘陵低山地区的高产田如社坛镇、保合乡等长江西北各镇。2.2.3 低敏感区一般为有荒山灌草林等经济作物分布的区域,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但严重干扰会产生水土流失及相关自然灾害,生态恢复慢;低敏感区分布在许多乡镇,但不合理开发很容易向敏感区过渡。2.2.4 不敏感区主要是旱地荒废农田等,能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土地可作多种用途开发,主要分布在长江东北以及城区附近。3 结语一段时间以来,落后的土地信息技术手段一直是制约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缺少实时动态信息,不能适时进行土地利用信息变更和规划方案调整。“3S”技术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想技术支撑手段,并能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分析。参考文献吴次芳,叶艳妹.20 世纪国际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新世纪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 (1):15~20张正福.应用遥感技术辅助更新县级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 (6):381~384李相一,赵继成.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2003 (1):25~27张雅彬,孙在宏,吴长彬.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 (2):107~110赵俊三,尹鸿俞,杨军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研究[J].矿山测量,2003 (4):7~10王迪云.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框架设计[J].经济地理,2003,23 (6):808~812李满春,陈刚,姚志军等.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国土资源遥感,2003 (1):65~69
2023-09-12 04:36:381

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从工程项目自身的合理选址选线、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合理的施工建设方式和有效的管理出发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最具有可行性。这些措施也是项目建设者应尽的环保责任。   1.合理选址选线   从环境保护出发,合理的选址和选线主要是指:   (1)选址选线避绕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不对敏感保护目标造成直接危害。这是“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   (2)选址选线符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含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或者说能够与规划相协调,即不使规划区的主要功能受到影响。   (3)选址选线地区的环境特征和环境问题清楚,不存在“说不清”的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即选址选线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   (4)从区域角度或大空问长时间范围看,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不影响区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地区或目标,即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受到损害或威胁。   2.工程方案分析与优化   从以经济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转变,也是环境保护战略和环评思想与方法的重大转变。许多工程建设方案是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设计的,这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战略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总战略方针),但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就可能不完全合理,因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佳化,或者说发展战略以单一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目标。因此,一切建设项目都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审视其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中,亦必须进行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并在环保措施中提出方案优化建议。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工程方案的优化措施主要是:   (1)选择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最主要的资源是土地资源、水资源。一切工程措施都需首先从减少土地占用尤其是减少永久占地进行分析。例如,公路的高填方段,采用收缩边坡或“以桥代填”的替代方案,需在每个项目环评中逐段分析用地合理性和采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水电水利工程需从不同坝址、不同坝高等方面分析工程方案的占地类型、占地数量及占地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给出土地资源损失最少、社会经济影响最小的替代方案建议。   (2)采用环境友好的方案。“环境友好”是指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较少,或者虽有影响也容易恢复。这包括从选址选线、工艺方案到施工建设方案的各个时期。例如,公路铁路建设以隧道方案代替深挖方案;建设项目施工中利用城市、村镇闲空房屋、场地,不建或少建施工营地,或施工营地优化选址,利用废弃土地,少占或不占耕地、园地等。环评中应对整体建设方案结合具体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优化方案建议。   (3)采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目前,在建设项目工程方案设计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如公路铁路建设中的移挖作填(用挖方的土石作填方用料),港口建设中的航道开挖做成陆填料,水利项目中用洞采废石做混凝土填料,建设项目中弃渣造地复垦等,都是一种简单的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做法。循环经济包括“3R”(Reduce减少,Recycle循环,Reuse再利用)概念,也包括生态工艺概念,还包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影响等多种含义。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是环评中需要大力探索的问题,应结合建设项目及其环境特点等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发展环保措施。尤其需不断学习和了解新的技术与工艺进步,将其应用于环评实践中,推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进步与深化。   (4)发展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环境保护的需求使得工程建设方案不仅应考虑满足工程既定功能和经济目标的要求,而且应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十分薄弱,需要在建设项目环评和环保管理中逐步推进。例如,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会对野生生物造成阻隔,有必要设计专门的生物通道;水坝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需要设计专门的过鱼通道;古树名木受到建设项目选址选线的影响,不得不进行整体移植;文物的搬迁和易地重植、水生生物繁殖和放流等,都是新的问题,都需要发展专门的设计方案,而且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是否真有效果。因此,建设项目环评中不仅应提出专门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的要求,而且往往需要提出设计方案建议或指导性意见和一些保障性措施,才可能使这些措施真正落实。   3.施工方案分析与合理化建议   施工建设期是许多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发生实质性影响的时期,因而施工方案、施工方式、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建设项目性质不同和项目所处环境特点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建议。一般而言,下述方面都是重要的:   (1)建立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制度。以一定程序和制度的方式规范建设期的行为,是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例如,公路、铁路、管线施工中控制作业带宽度,可大大减少对周围地带的破坏和干扰,尤其在草原地带,控制机动车行道范围,防止机动车在草原上任意选路行驶,是减少对草原影响的根本性措施。   (2)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季节、时间。   合理安排施工次序,不仅是环境保护需要的,也是工程施工方案优化的重要内容。程序合理可以省工省时,保证质量。   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尤其在生物产卵、孵化、育幼阶段,减少对其干扰,可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合理安排时间,也是一样,例如学生上课、居民夜眠时,都需要安静,不在这一时段安排高噪声设备的施工,就可大大减少影响。   (3)改变落后的施工组织方式,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   建设项目的目标是明确的,并且一定可以实现,需要讲究的是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以收到省力省钱、高质高效的效果。要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就必须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把功夫下在前期准备上。与此相反的做法就是“三边”工程,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这种“目标不明干劲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做法,曾一度盛行,至今仍不时可见。更有甚者至今仍有“会战”式的施工方式,拿打仗的做法来搞建设,混淆了两类不同事物的性质,没有不失败的。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了解施工组织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必要的合理化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   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包括认真做好选址选线论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做好“三同时”管理工作等。根据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性”特点,以及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渐进性、累积性、复杂性、综合性特点,有两项管理工作特别重要,那就是:   (1)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与施工队伍管理。   (2)营运期生态环境监测与动态管理。
2023-09-12 04:36:471

影响区域描述是什么东西?

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1.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2)掌握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主要依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2.工程调查与分析#(1)熟悉工程资料收集的要求;工程设计资料包括主辅工程区位、规模、工程的类型、工艺、设计文件和内容等;工程的平面图;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2)熟悉工程分析的要求;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收集国内外类似工程资料,1级项目要对类似项目调查,进行类比分析;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分析。#(3)掌握对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要求。根据对拟建项目潜在的环境问题分析,以及对项目性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分析,识别关键问题并用列表法对主要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在完成现状评价后进一步确认主要的评价因子。在这个识别和筛选过程中,要初步判定评价因子的性质、变化过程,并定性预测变化结果。3.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现状评价(1)掌握生态环境张开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敏感生态问题的调查(荒漠化,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拟建区关键敏感种调查);生态完整性的调查(生产能力估测,恢复状况的调查)(2)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3)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4)熟悉常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与适用范围。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4.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1)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要根据工程影响途径、现状调查成果来确定。如果没有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要就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如果存在敏感目标还要增加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影响的预测内容。(2)了解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1把生态质量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3终级影响的原则;4一次性估价原则。5.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1)熟悉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应遵循的原则。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需制定区域绿化规划。#(2)熟悉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在强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规和条例的前提下,制定并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措施;生态影响管理人员编制,建议纳入项目的环境管理机构,并落实管理人员的职能;要制定并实施对项目进行的生态监测计划,发现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时要呈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处理;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作用的项目,要依据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制定生态补偿措施的效应要进行评估认证,择优确定,落实经费和时限。#(3)了解替代方案的原则要求。就达到与原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6.典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熟悉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包括水库水坝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一般为一级);矿产开采;交通运输建设;森林开发;海洋和海岸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
2023-09-12 04:3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