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也采用议会制形式,为什么不采用总督全权的管理模式呢

2023-10-06 07:24:21
共1条回复
皮皮

答:和殖民地建立方式有关

“五月花”号(Mayflower) :英国移民驶往北美的第一艘船只。“五月花”号载重约180吨,长90英尺。以运载一批分离派请教徒到北美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和在该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而闻名。分离派是英国清教中最激进的一派,由于受英国国教的残酷迫害,1608年8月离开英国到荷兰。其中一部分教徒决定迁居北美,并与弗吉尼亚公司签订移民合同。1620年9月盟日,在牧师布莱斯特率领下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全船乘客l02名,其中,分离派教徒35名,余为工匠、渔民、贫苦农民及14名契约奴。11月21日,到达科德角(今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于圣诞节后第一天在普利茅斯地方上岸。在登陆前,即11月21日由分离派领袖在船舱内主持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五月花:号公约》,有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在上面签字。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此公约奠定了新英格兰诸州自治政府的基础。

1603年,麻萨诸塞海湾公司建立了麻萨诸塞殖民地。十七世纪,迁移到麻萨诸塞的富有清教徒,在这个殖民地建立了宗教专制的寡头政治,对其它少数教派给予残酷的宗教迫害。一些受宗教迫害的少数派传教师,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率领一批移民另建康涅狄格和罗德艾兰殖民地。罗杰61威廉斯和安娜61赫清森夫人又相继在罗得艾兰地区建立了各个城市。康涅狄格的创建人,是一个受宗教迫害的牧师托马斯61胡克。迁移到这两个殖民地的大多是劳动人民,有产者按照他们的意旨订立“自治公约”进行自治。因此,这类殖民地又称为“自治殖民地”,后来得到英王承认,授予特许状。这两个殖民地的居民,比起其它殖民地的居民享有较多的民主自由。

新罕布什尔原是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英王赐于英国土地贵族梅逊等人的殖民区,迁移来的“上层”分子多为保卫党和牧师。麻萨诸塞境内受宗教迫害的少数教派教徒也纷纷来到这里,新罕布什尔渐渐繁荣起来,1641年由麻萨诸塞占领。1679年,新罕布什尔脱离麻萨诸塞成为英王直辖殖民地。

除了上述公司特许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外,英国又在北美洲建立了另一种类型的殖民地,即业主殖民地。1632年,英王以“特许状”的形式授权其宠臣巴尔的摩勋爵,建立了马里亚殖民地。这种赐予英王宠臣或对英王有特殊功绩的个人封地式的殖民地,通常称为业主殖民地。

这种业主殖民地,按照英王的意图由英国移植封建主义,因此,它在性质上是封建的,业主代表英王统治着殖民地的人民,控制着殖民地的资源。他可以自由分割土地,实行封赏,权利很大。马里兰是英国在北美洲建立最早的业主殖民地。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后,英国又在北美洲陆续建立了七个殖民地——纽约、新泽西、特拉华、宾西法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

纽约本是荷属新尼德兰,1664年,英国战胜了荷兰,从荷兰手中夺了过来,然后把这一片哈得逊河流域的土地分为纽约和新泽西两个殖民地。英王将纽约赐予约克公爵作为业主殖民地,1688年改为英王直辖殖民地。

新泽西和纽约同时建立起来,它分为东泽西和西泽西两个区域,曾被瑞典人和荷兰人先后统治。七十年代富有的教友派购买了西泽西,八十年代威廉61宾及其同伙又购买了东泽西,政权掌握在教友派业主手里。1702年东、西泽西合并,成为英王直辖殖民地。

特拉华是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建立的殖民地,在五十年代被荷兰夺去。1664年英王又从荷兰手中夺了过来,它一直也是一个业主殖民地。

宾西法尼亚是1681年英王赐予业主威廉61宾的殖民地。由于英国国内对教友派的残酷迫害,英属北美殖民地除罗得艾兰外,都排挤、迫害教友派。所以,移居到北美洲的各国移民为躲避战乱和宗教迫害都纷纷移居这里。加之威廉61宾本人就是教友派教徒,宾西法尼亚的开拓又极端缺乏劳动力,这样,这里就成为教友派及其它少数派教徒的避难所了。

南、北卡罗来纳境内具有幅员广阔的未开垦地。英王复辟以后,将这片土地赐给八个大贵族作为业主殖民地。北卡罗来纳边境早就有由弗吉尼亚逃来的教友派劳动人民。1711年开始划分为南、北卡罗来纳,二者最初都是业主殖民地,在1729年改为英王直辖殖民地。这里的移民以英国为多,此外,还有一些法国的新教徒及少量的瑞典人和德意志人。

佐治亚建立于1733年,是最后建立的殖民地,也是英国给予极大经济拨款的第一个殖民地。它作为英国的流放地和抵御西班牙人的据点而建立起来,发展较为缓慢。1752年改为英王直辖殖民地。这样,截止1753年,英国先后在北美洲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弗吉尼亚、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罗得艾兰、纽约、新泽西、特拉华、新罕布什尔,宾西法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

所以英国不可能在这样背景繁杂的诸多殖民地之上建立总督!

相关推荐

英国清教的基本信息

英国清教(日文:イギリス清教),出自轻小说、以及同名的改编动画作品《魔法禁书目录》。在作品中是魔法势力十字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后为对抗十字教最大宗派“罗马正教”,与学园都市联合。国家:英国宗教:十字教派最大主教:劳拉·史都华
2023-09-12 09:45:211

英国清教的介绍

在中国史学界,人们通常认为,传入英国的加尔文教成为清教,信仰加尔文教的英国人成为清教徒,而且人们认定,英国清教徒就是主张纯洁国教会,他们以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反对封建主的奢侈游乐生活,甚至敌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艺术,由此被称为清教徒。
2023-09-12 09:45:401

清教徒为什么要净化英国的教堂

清教徒要净化英国的教堂,因为清教徒认为英国黄眉绿眼,是不祥的征兆,所以要净化英国的教堂。
2023-09-12 09:45:562

清教徒,是英国的安立甘宗?

清教徒,是指因反对英国国教而改奉英国国教会者。因英国国教会的教义、教仪和教制与英国国教不同,故名。清教徒是英国国教会内部的极端派别,因反对英国国教内部的腐败和异端行为,故名。
2023-09-12 09:46:192

清教主义主要是起源于英国 影响到美国,对吧?? 美国清教主义和英国清教主义一样的吧??

是的。清教(Puritanism)是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们信奉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作用,并对17世纪以后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给予深远影响。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2023-09-12 09:46:301

清教的历史

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对清教徒大施压力,要求他们臣服国王。 结果,斯克鲁比小镇的清教徒分离派信徒(Separatists)在1608年逃亡到荷兰,因为在那里他们能享有宗教自由。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荷兰对宗教宽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态度,令这群分离派信徒大感不安,于是他们决定离开欧洲,迁往北美洲开创新生活。 这些分离派信徒,获准到英国在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维吉尼亚州定居。 1620年7月,荷兰莱登的分离派信徒转道英国,最后于9月搭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 当时船上有大约100个成人及儿童,他们在风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两个月才抵达鳕鱼角,这里距离维吉尼亚州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 在这里,于11月21日他们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载明他们愿意在新大陆建立社区,服从其法律。 1620年12月21日,他们在附近的普利茅斯 (马萨诸塞州)一安顿下来,就用木材建造礼拜堂,每星期天早上举行聚会。 由于旅途中的拥挤环境,导致船上传染疾病流行,再加上坏血病与天寒地冻,至三月初移民死亡近一半。 1621年春来,他们开始建造房屋,并向印地安人学习种植农作物。 有一个名叫萨摩赛特的的当地印第安人出现在那里,他带来了会说英语的斯匡托。 斯匡托除了做一名翻译之外,还把他们带到捕鱼的最佳地点,并指导他们如何种植。 秋天,作物丰收,于是特别选了一天感谢帮助他们的恩人,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这批分离派清教徒,被后世称为“天路客”(Pilgrims) 后来,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普利茅斯,15年间,当地人口就已超过2,000人。 与此同时,有些英国的清教徒也像分离派的信徒一样,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会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 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里建立了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 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 1691年,马萨诸塞湾清教徒社区跟普利茅斯的社区合并之后,清教徒人数众多,也不再是什么分离派了。 事实上,住在新英格兰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对当时的宗教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波士顿就成为了他们的崇拜中心。
2023-09-12 09:46:411

魔法禁书目录里的三大势力: 学院都市. 英国清教. 罗马正教的阴谋分别是什么?

暗部. 猎犬组织为亚雷斯塔服务, 罗马正教要维护自己,右方之火要拯救世界,其实是统治。学院都市. 英国清教不明
2023-09-12 09:46:503

关于英国国教 和清教徒

1清教徒属于加尔文主义,不是马丁路德体系的。2路德教是新教的一个派别3先有加尔文教,英国国教采取了加尔文教的基本信条
2023-09-12 09:47:132

请问《魔法禁书目录》中的罗马正教、英国清教还有天草式这三个组织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罗马正教是十字教的主体,英国清教表面是十字教的一个支系,其实是英国方面为了不让英国受控于罗马正教而创立,天草式是十字教传到日本后受压迫因此融和多种文化的十字教支系,原本独立,因为法之书的事件现在服务于英国清教
2023-09-12 09:47:211

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国有那些主要教派,清教徒主张什么?

英国清教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4061.htm
2023-09-12 09:47:313

魔法禁书目录的各个势力关系···

英国清教是十字教在英国的分支,在英国国内有三大派,主要以女皇为首的皇室派,以最高主教为首的清教派,以骑士团长为首的骑士派,英国清教虽然是十字教,但是和罗马正教对立,只是基于教义相同所以都是十字教分支必要之恶教会:英国清教下属“第零圣堂区”,清教的核心。专门为魔女狩猎、异端审问,对付魔术师这些“恶事”设立,久而久之成了清教的核心机构。最高主教罗拉.斯图亚特也是清教实际领导者和最大主教。 茵蒂克丝是属于英国清教的,神裂和史堤尔是必要之恶教会的。如果没出事,大家都是同一组织下的伙伴,当茵蒂克丝做出“恶事”,必要之恶教会就会干涉处理这事,当然对于茵蒂克丝,其实有更深的原因,茵蒂克丝失意,只知道自己是属于英国清教,所以想找教会保护。至于后来放任茵蒂克丝在学园都市嘛,都是高层的大人物在导演剧本。神裂原本是日本天草式十字凄教的女皇,因为自己圣人体质所以到哪都是幸运的人,于是就有了自己幸运,那周围的人就变的不幸,是自己把幸运抢走,所以为了让伙伴们幸福放弃女皇的职位投靠到英国清教,成为必要之恶教会一员
2023-09-12 09:47:455

怎样认识和评价清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清教徒所信仰的基督教不同于传统的天主教,新教徒们崇尚克勤节俭的精神,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商业的发展,不拘泥于传统天主教的繁琐礼节,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清教徒还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
2023-09-12 09:48:201

英国清教的主要成员

职务/所属机构 出场人物 声优 最大主教 萝拉·斯图亚特 川澄绫子 必要之恶教会 茵蒂克丝 井口裕香 史提尔·马格努斯 谷山纪章 神裂火织 伊藤静 土御门元春 胜杏里 雪莉·克伦威尔 渡边明乃 特奥德西亚·厄勒克特拉   牛仔裤店店主   斯拉巴尔   其他机构 奥索拉·阿昆娜丝 远藤绫 艾尔法尔   理查德   导游小姐   雅尼丝部队 雅妮丝·桑库缇丝 钉宫理惠 露琪雅 伊濑茉莉也 安洁莉娜 片冈梓 艾格特 渕上舞 天草式十字凄教 建宫斋字 鸟海浩辅 五和 茅野爱衣 浦上 渕上舞 牛深   香烧   谏早   野母崎   对马
2023-09-12 09:48:281

英国清教徒克伦威尔的相关资料?

  克伦威尔是英国功名显赫的军事领袖,他领导国会军赢得了英国内战的胜利。他是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奠基人。  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英国亨廷顿。他年轻时期,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状态,统治它的国王希望实行绝对的君主制。克伦威尔原是一名农夫、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  克伦威尔站在国会一边。他回到亨廷顿,招募了一支骑兵,参加反对国王的战斗。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是指挥马其顿荒原战役和内斯比战役的重要将领,而前者是战争的转折点。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被捕,克伦威尔成了国会军中最有威望的将领。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国会这边分成许多派别,目标各不相同。国王得以拒绝谈判。一年后,第二次内战爆发。查理一世乘机逃跑,并试图重组军队进行反扑。战争的结果是国王战败被擒。克伦威尔清除国会中谋求妥协的人士,并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  英伦三岛建立了共和国(又称英联邦),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任主席的国务会议掌握。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卷土重来,分别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得到查理一世之子——坦理二世的支持。这股盘踞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势力被克伦威尔的军队击溃,1653年,内战以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而告终。  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独裁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  1640年克伦威尔掌握政权以后,国会始终处于一种规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称“残阙国会”。起初,克伦威尔试图与之达成协议,举行新的选举。协议未成,克伦威尔于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国会。在克伦威尔去世前,国会曾几度组成,又几度被解散。曾有两种不同的宪法被采用,但执行得都秒成功。在任期间,克伦威尔依靠军队进行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曾几次进行民主实践,甚至拒绝加冕。这表明,实行军事独裁并不是他的初衷,其实他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作为“护国公”统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5年间,总体说来,克伦威尔的政府是贤能的。他修改严厉的刑法,支持教育。他主张宗教宽容,允许犹太人教重返英国,并进行传播(大约3个世纪以前,犹太教被爱德华一世逐出英国)。克伦威尔的外交政策也很成功。1658年,克伦威尔死于疟疾。  克伦威尔死后,他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位,但为期很短。1660年,查理二世返英即位。克伦威尔的尸体被掘出施以绞刑。但是,这种行为并不能平息人民对独裁统治的不满。查理二世很快明白了这一点,他尽量不与国会争权。当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独裁统治时,很快便在1688年爆发的“光荣革命”中被迫宣布退位。政变的结果正如克伦威尔在1640年所期望的,即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宗教宽容。  在克伦威尔死后的300年间,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些人认为他是个伪君子。他总是宣称承认国会的权利,但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裁者,他所建立的是一个军事独裁政权。但更多的人认为,克伦威尔对民主的追求是真诚的,他不得已实行独裁统治,这主要是由于局面无法控制所致。他很坦诚,他拒绝加冕,并且从未试图建立永久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是温和而又宽容的。  我们如何来评价克伦威尔在历史中的作用呢?当然,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英国内战中击溃保皇党人的力量。在战争初期,国会军节节败退,是克伦威尔领导的骑兵队,在马其顿荒原战役中取得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局面。如果没有克伦威尔,国会军最终的胜利就不可能到来。这一胜利的结果是民主政府在英国的确立和加强。  这种结果不能被视为在任何事件中都能产生的。在公元17世纪,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在朝着君权更加神圣的方向发展。而黾主制在英国的胜利,打乱了这一进程。它成为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以及民主制在欧洲最终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它同样为美国以及一些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建立民主制树立了榜样。虽然英国在世界上所占领土很小,但民主所传播的范围却极为广大。  如同美利坚的形成归功于哲学家洛克一样,克伦威尔是英国民主制的奠基人。他的名字本应放在本书更靠前的位置。但相对而言,评价克伦威尔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克伦威尔是实干家,而洛克是思想家。如果没有洛克,类似的民主思想在那时候依然会很快出现;但是如果不有克伦威尔,国会军在英国内战中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2023-09-12 09:48:461

为什么詹姆士一世要对清教徒实行宗教迫害

因为它们分别代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发生了冲突。
2023-09-12 09:49:053

17世纪英国清教徒最著名的作家

17世纪英国清教徒最著名的作家是约翰·班扬和弥尔顿。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清教徒文学的杰出代表是:约翰·班扬和弥尔顿。都是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
2023-09-12 09:49:131

清教徒是什么时候的?

清教徒和新教徒主要有起源,创立时间,主要信仰的国家方面的区别:1、起源的不同,清教起源于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兴起。新教起源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2、创立时间的不同,清教徒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新教徒产生于16世纪20年代。3、主要信仰的国家的不同,清教徒主要分布于英国和美国,并对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给予深远影响。新教徒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瑞士、北欧五国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鸦片战争前后,新教传入中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教徒 (信奉基督教新教的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教徒 (信徒群体的统称)
2023-09-12 09:49:251

英国17世纪清教徒文学也称为

英国17世纪清教徒文学也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17世纪的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这场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清教之间展开。
2023-09-12 09:49:401

清教徒殖民地

美利坚合众国 分离派是英国清教中最激进的一派,由于受英国国教的残酷迫害,1608年8月离开英国到荷兰。其中一部分教徒决定迁居北美,并与弗吉尼亚公司签订移民合同。1620年9月16日,在牧师布莱斯特率领下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全船乘客102名,其中,分离派教徒35名,余为工匠 、渔民、贫苦农民及14名契约奴。11月21日,到达科德角(今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于圣诞节后第一天在普利茅斯地方上岸。在登陆前,即11月21日由分离派领袖在船舱内主持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五月花号公约》,有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在上面签字。其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此公约奠定了新英格兰诸州自治政府的基础
2023-09-12 09:49:491

清教与英国国教有什么差异/区别?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也是一个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王朝。从我们之前章节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英国衡平法庭,英国国王对封建贵族土地租金的控制主要就发生在都铎王朝,从此承包土地的农场主以及其他企业主等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资本逐渐成为社会的决定力量,这是当时世界上甚至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仍然无法做到的事,所以说资本主义在英国萌芽,发展是瓜熟蒂落的事。在都铎王朝,纺织业与造船业首先得以飞速发展,金属制造、制革、制皂、染料等行业在它们的带动下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国内市场急剧扩大,海外贸易、走私等活动积累的财富一部分也转入工业,加强了工业资本,可以说都铎王朝后期基本上已经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时随着欧洲绝对君主制思潮的兴起,都铎王朝也深受影响,它的君权也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强大的君权虽然使民族国家得以形成,但是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在都铎王朝召开议会的次数越来越少,国王与议会的矛盾越来越深,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在斯图亚特王朝下爆发了英国革命。都铎王朝的始祖亨利七世,也就是亨利都铎,一生坎坷曲折,极具戏剧性,具备一部卖座电影的所有因素,遗憾的是至今还没人将他的经历拍成电影,否则必将极为畅销。我曾经见过一本书,就是描写与他与关系最密切的四位女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宫廷权谋,最后在他最亲密的女人,母亲马格丽特郡主的帮助下取得英格兰王位,随后他迎娶了约克公爵爱德华四世之女约克的伊丽莎白,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平息了对其继位的争论,也使这对百年世仇家族联姻,结束了蔷薇战争,将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合并组成都铎王朝的王徽,红白“都铎玫瑰”。亨利七世去世后传位给他的次子,也就是亨利八世,谁也没想到这位脾气暴躁,六次结婚,经常被作为基督教国王中反面典型的英国国王却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享利八世在位初期,与教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教皇与法国国王的几次冲突中,坚决站在教皇一边,并且拥护教皇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当时与路德有关的宗教改革书籍已经大量流入英国,享利八世对它们的态度是敌视的,他命令约克大主教收缴焚烧书籍。但是一桩离婚案改变了他的思想,也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江山美人,红颜祸水,不过从后来历史进程来看,这位美人带给人类的是文明而不是祸水。享利八世由于王后无法生育,想离婚再娶,而王后是西班牙公主,西班牙当时是欧洲大陆的最强国,也是教皇、教廷最坚定的支持者,天主教的旗帜,所以教皇反对这桩离婚申请,于是亨利八世愤而脱离天主教,并自封为英格兰教会领袖。1534年召开的春秋二届议会上,在他的授权下通过了一些与教会有关的法令实行教会改革,但是实际上这些法令中并没有什么教义上的改革,主要是确立他在英格兰教会中的领袖地位。从接下来的历史更可以看到,享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不彻底的,他更关注的是教会的财产,他取缔了当时英国所有的修道院并没收它们的财产,这些财产十分庞大,十年内享利八世没收修道院财产所得是当时英国政府年收入的几十倍。但是无论如何,享利八世的改革使英国教会彻底摆脱教皇、教廷,成为一个独立的基督教会,也使英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另一个积极贡献就是出版了英语版圣经,英语版圣经的出版可以称得上是功盖千秋的大事,它为之后英国新教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从其他资料中知道,当新教在英国广为流传时,人们在乡间田野,农家院坝,街头巷尾争相阅读圣经,如饥似渴,而他们阅读的就是享利八世的英语版圣经。享利死后,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继承王位,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改革,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的主持下,对礼仪与教义进行改革。礼仪上,1549年1月,国会通过《公祷和圣礼以及教会其他礼仪施行书》,该书也被称为《第一祈祷书》并要求英格兰所有地方教会的礼仪以该书为标准,1552年6月,国会又通过《第一祈祷书》的修订版,被称为《第二祈祷书》。《第一祈祷书》中已经取消了许多非圣经内容的礼仪,如由于摈弃练狱说,葬礼中用熏香和圣水为死者祈祷及为死者灵魂的安宁作祈祷就成为多余,被从礼仪中删除。《第二祈祷书》更彻底地清除了非圣经内容,它完全取消了终傅礼,并废除坚振礼中的涂油和十字架符号、葬礼中对死者的任何祷告、婚礼中保佑新婚夫妇的双十字架符号和结婚戒指,以及除祭司白色长袍和主教无袖长袍外的一切祭服等。以圣经内容为依据确实有着破除迷信净化礼仪的作用,当然这里的迷信概念与我们通常所指不同,这里迷信指的是圣经之外的信仰、崇拜。圣经与其他宗教的经书相比,非常的朴素、简单,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在这种真正信仰之上添加其他东西,无异于画蛇添足。在教义上,1553年6月,在宗教大会上以爱德华六世的名义颁布了著名的《四十二条信纲》,《公祷和圣礼以及教会其他礼仪施行书》与《四十二条信纲》中即包含了许多新教的内容使英国教会成为与天主教完全不同的基督教会,有着开宗立派的意义,圣立甘宗因此而创建。它们以圣经为依据剔除了天主教中许多与圣经相抵触或者没有记载的内容,如《四十二条信纲》第22、23条宣布,在天主教教义中占有突出位置的炼狱说、赎罪券、偶像崇拜、圣物崇拜及圣徒乞灵等内容“与圣经相悖”,应予以舍弃,这些也是路德攻击天主教最多的地方,也是天主教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同时它们还引进了许多路德与加尔文的思想,如《四十二条信纲》第11条赞同路德宗的“唯信称义”说,认为人们只要虔敬地依照圣经信仰基督,就可以被上帝所接受和承认,灵魂因此获救,成为“义人”。第17条承认加尔文的“预定论”与“拣选说”,表示“对生的预定是神永恒的目的,以此目的,上帝(在创世前)已通过我们无法窥测的判断在人类永恒地拣选出那些脱离惩罚与诅咒的人,使基督引导他们获得永久的解脱”等等。但是总体上圣立甘宗无论是教义上还是礼仪上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内容,特别是圣立甘宗在组织上沿袭了天主教的主教制,这也是日后圣立甘宗被清教徒攻击最多之处,同时也埋下了剧烈冲突的种子。其实当时主持宗教改革的克兰默大主教等人这样处理有着很现实的原因,人们几百年来一直奉行这些天主教的教义与礼仪,如果忽然间全部取消或者更改,无论是习惯还是心理上都无法接受,我们也知道宗教信仰又是极为敏感、顽固的,很难一时改变,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引发社会动乱。我们之前也论述过,人类社会天然是以等级而存在,天主教以主教为核心的教阶制与君主制以国王为中心的等级制天然吻合,取消主教制必然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对君主等级制的怀疑,这是任何一个国王不愿意看到的。从路德新教在德国流传后不久爆发的惨烈农民起义以及明斯特再洗礼派起义来看,英国宗教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圣立甘宗以最平稳的方式得以创建。随着圣立甘宗的诞生,实际上清教也就随之诞生了,因为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将清教徒定义为,不满于圣立甘宗不完全的宗教改革,希望圣立甘宗能够根据加尔文教义进一步纯净、完善的人。早在爱德华六世创建圣立甘宗前,一些宗教改革家就已经活跃于英国各地披荆斩棘地传播新教,推动宗教改革。当圣立甘宗创建后其中一些人认为理想已经实现,于是就心满意足地成为圣立甘宗的一员,但是还有一些人仍然不满足继续批评圣立甘宗不完全的改革,希望能达到更完美的境地,这些人就是第一代清教徒。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珀,他被公认为清教的始祖。胡珀对于圣立甘宗的不满在于二点,一是没有完全以圣经为依据,二是没有坚持平信徒皆可为祭司的原则。我们之前对路德的论述中已经知道,这二点其实就是新教划时代意义之所在,以圣经为依据实际上就是反对天主教中许多不符合圣经内容的教义,礼仪,仪式等等内容,平信徒皆可为祭司实际上就是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找回人类在伊甸园中曾经的生活,找回迷失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人人平等,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没有欺侮,大家以兄弟姐妹相称,平等、自由、快乐地幸福生活。清教严格来说不是一个教派,没有自己的教义,他们只是一些对圣立甘宗不满的人,当时甚至没有清教这个英语单词,有的只是清教徒这个单词puritan,意指纯洁、净化的人。但是胡珀坚持的这二点一直贯穿于清教存在的始终,可以这么说,清教徒是当时所有新教徒中最执着地追求上帝之下人人平等,也是最严格遵奉圣经的人。由于人类贪婪堕落,我们尽一切可能地凌驾于别人之上时享受高人一等的虚荣,乐趣,我们利用上帝赋予的智力或者体力上的优势欺诈,压榨同类,不劳而获,可是当我们受尽凌辱时,却又想起伊甸园这个人类迷失的家园,在那里我们人人平等。我们人生而平等,可是无往而不在于不平等的枷锁之中,这个枷锁很多时候不是别人套在我们颈上,而是我们自己戴上的,当我们凌驾在别人之上将枷锁套在别人的头上时,实际也就将枷锁套在自己头上,因为你将枷锁套在别人头上那么其他人也同样会将枷锁套在你的头上,除非你是不可一世的皇帝,不过即使是皇帝逃不过自己戴上的枷锁,他随时可能被推翻谋害,因果报应也许这就是人类永恒的悲剧性命运。我们也论述过由于人类于生具来的原罪,贪婪堕落的本性,彻底萨除人类的不平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们只能是追求平等,却无法达到平等,如夸父追日一般,永远地接近,可是却总是无法到达,我们只能永远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而清教徒就如同夸父一般,他们是一群信仰最坚定的人,虽然知道永远无法达到平等,却仍然永远追求平等,永远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们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将人类带到一个全新的境地。胡珀这些第一代的清教徒始终认为自己是圣立甘宗的一员,他们对圣立甘宗的批评是兄弟间的善意批评,目的是使圣立甘宗更加的纯洁,完美。而圣立甘宗也没有将他们视为外人,或者竞争性的宗教对手,只是将他们当作一些唠唠叨叨的抱怨者。而且胡珀等人所指责只是一些礼仪等表层上的东西,并没有触及诸如主教制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因而也没有造成圣立甘宗主流的敌意。一.圣立甘宗、清教的起源(二)1553年7月,年仅十五岁的爱德华六世因病去逝,查理八世的长女玛丽继承王位,玛丽是位虔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她短暂地复辟了天主教,对圣立甘宗与清教徒进行疯狂的迫害,将二位教父级的人物圣立甘宗创建人克兰默大主教及清教始祖胡珀送上火刑柱,圣立甘宗教徒与清教徒这些互为依存的对手此时作为难兄难弟一起流亡海外。1558年,玛丽病逝,伊丽莎白一世成为都铎王朝第二位女王,伊丽莎白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王,她一生都在折中,调和,从不轻易发表过激的思想、言论,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深得中庸三味,她治下的英国作为后中世纪英国的黄金岁月而被广为称颂。她对最为敏感,脆弱而又顽固、强烈的宗教问题上更是如此,她勉力维持各教派的均衡,保证英国国内局势的稳定。伊丽莎白尽量使自己处于信仰的二个极端天主教与清教徒之间,坚持温和的圣立甘宗立场,拉拢二派的温和势力做到让大多数人满意,使局面维持一种平衡,但是对于这二派的极端势力,为了国家稳定她也是无情打压。伊丽莎白即位后迟迟不对宗教问题明确表态,她既不表示支持新教,也不表示拥护天主教。然而,新教徒对她寄予的期望值显然乎比天主教徒要高,伊丽莎白从小受到新教的陶冶,新教徒理所当然把她视为自己人。获悉伊丽莎白继承英国王位后,所有新教徙,无论国内的还是海外的,信奉安立甘宗的还是清教的,都向她欢呼,而伊丽莎白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伊丽莎白毕竟是一位新教徒,这种宗教感情虽然被国家利益所冲淡,但是永远无法抹除。自1559年1月伊丽莎白的第一届国会开幕起,伊丽莎白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宗教法令和文件,史称“伊丽莎白的决定”“伊丽莎白的决定”最主要的内容是两个国家法令—《至尊法》和《信仰划一法》与两个宗教文件一《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至尊法》由伊丽莎白的第一届国会通过,它的基本精神与亨利八世《至尊法》相同,但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差异。该法首先取缔了玛丽镇压新教徒及废除新教改革的法律。它宣布,由亨利八世制定并得到爱德华六世承认的《至尊法》依然有效,只是国王是“圣公会的英格兰教会的世间最高领袖”改为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世间最高长官”。这一微小的措词变动体现了伊丽莎白的谨填和机敏,较之“最高领袖”,“最高长官”是一种更谦逊和具体的称谓,它表明女王对教会并无过分的野心,她无意干预教会精神方面的事务,只是希望得到亨利八世与爱德华六世曾享有过的对教会的管理权。《信仰划一法》也是由伊丽莎白第一届国会通过的。它规定,全国教堂都应以新制定的《公祷书》作唯一的礼仪标准,任何人如不按照《公祷书》的指示作祈祷,或怂恿他人这么做,或蓄意损坏《公祷书》,将被剥夺教职或公职,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终身监禁。任何人如果礼拜天或其他宗教日不去教堂做礼拜,将被罚款一先令,由巡回法官、治安官及主教具体执行。《至尊法》和《信仰划一法》对于英国历史有着重大意义,打破了玛丽短暂的天主教复辟,再次恢复了圣立甘宗在英国的国教地位,使英国重新回到新教阵营直至今天,英国教会从此彻底割断与天主教的联系,直至1980年教宗访问坎特伯雷,伊丽莎白不久后颁布了《公祷书》,《公祷书》是正式的祈祷文,是向上帝交流的内容,有着很神圣的地位。伊丽莎白的《公祷书》基本是爱德华六世《第二祈祷书》的翻版,较为明显和重要的改动只有三个:第一,剔除了各种冒犯罗马教皇和主教的词句,如祈求主把人们从“罗马主教的暴虐及他们所有巨大的罪恶中解救出”这个句子。这个改动也是吸取玛丽女王天主教复辟的教训,将教皇斥为敌基督使双方矛盾激化,对于弥合双方教义上的分歧毫无作用,最后只能通过流血冲突来解决,使亲者痛仇者快,这个改动也使天主教在新教英国存在成为可能,虽然环境极为恶劣。第二,删除了由爱德华六世补入的《黑色仪式指示》,吸收了享利八世的《第一祈祷书》中带有浓重天主教色彩的圣礼内容,第三,补充了《礼拜用品指示》,规定,“继续保留和使用于国王爱德华六世统治的第二年经国会批准推行于英国教会的礼拜用品,直到女王陛下下达进一步指示为止……”。《公祷书》完成后,国会还通过一系列有关礼仪的“女王责戒”,强调教士穿传统的天主教法衣、教徒在祈祷时下跪、圣餐中使用未发酵的圣饼以及确定祈祷日使用新的行列仪式、仪式前后用无伴奏齐唱乐和扩大仪式中的祝福祷告。这些“女王责戒”成为圣立甘宗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着深厚的天主教色彩一直以来都被清教徒攻击,一直是他们所要改革的内容。通过《公祷书》后,伊丽莎白又对圣立甘宗信仰的根基重新进行了修订,这个就是《三十九条信纲》。伊丽莎白亲自审阅了《三十九条信纲》修订稿,随后交付国会审议,国会在作了微小更动后,于1571年通过并公布了《三十九条信纲》宣布其为英国国教会信纲,《三十九条信纲》没有被改动过至今仍然作为圣立甘宗的基本教义要求所有信徒宣誓信守。伊丽莎白之所以亲自修改倒不是她对神学有多深的研究,只是因为信纲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牵动着无数教徒的心,都可能带来忧伤,痛苦,绝望,带来怨恨,怒火,叛乱,甚至引发战争,而作为一个英明的女王自然知道这些敏感所在,所以她对每个遣词造句慎之又慎尽量使大多数人满意,尽量少让怨恨产生。《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的诞生也标志着安立甘宗的最终确立,因为这二份文件从此没有被改动过,时至今日仍被圣立甘宗奉作信仰的极基,已经成为安立甘宗的标志。在1865年制定的《教士签署法令》进一步确认它们的权威,规定了如下宣誓条文:“我某某,严肃宣告,我赞同宗教《三十九条信纲》、《公祷书》和主教、会长、会吏的任命……。这也充分表明《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钢》对于安立甘宗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第一,传统性,它们在教义、礼仪和制度三方面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天主教传统。教义上,天主教传统的成份较少,《三十九条信纲》除了尊重旧约伪经外(第6条),对称义、救赎、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和基督复活等问题的阐述都釆用新教的观点。但是在制度上天主教的主教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三十九条信纲》明确规定,教阶由大主教、主教、会长和会吏构成(第36条)。也就是这个成为圣立甘宗与清教徒冲突的焦点,对于主教制清教徒根本无法接受,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等级制与路德,加尔文新教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严重冲突,是对真正信仰的污辱,亵渎,而且在圣经中也无法找到依据。而且在礼仪领域,最终确立的安立甘宗比爱德华六世时有着更多的天主教因素,这也是许多清教徒不满所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伊丽莎白的《公祷书》虽然以爱德华六世的《第二祈祷书〉〉为蓝本,但《公祷书》对《第二祈祷书》的改动,恰恰是补充了那些《第二祈祷书》废弃或回避的带有强烈天主教色彩的传统的礼仪内容,如坚持礼仪中穿法衣,下跪领受圣餐、使用蜡烛等礼拜用品等等,与礼拜仪式密切相连的纪念日更能说明这一时期安立甘宗礼仪的传统特色。1561年,伊丽莎白下令,在日历中增补大量圣徒纪念日,这些圣徒纪念日显示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宗教与传统的联系和对传统的尊重,虽然《三十九条信纲》第22条禁止偶像崇拜和祈求圣徒,但圣徒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必然会导致出现与这一条文精神相背离的现象。事实上,直到1642年以前,英国大多数教堂都完整地保留着圣徒偶像及宣扬圣徒事迹的雕塑,在礼仪领域,伊丽莎白的宗教措施比爱德华六世时向天主教方向退得更远,这使最终确立的安立甘宗的传统色彩显得更为强烈。而这些都是清教徒强烈反对的,清教徒甚至不承认圣诞节,十字架,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偶像崇拜,更不用说这些所谓圣徒的节日,圣徒的偶像,雕塑。英国内战中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新模范军大肆破坏教堂中的画像,雕塑而饱受指责,其实是有内在原因的,新模范军信仰坚定平常纪律严明,他们对教堂的破坏不是无目的,而是有明确的宗教原因,他们认为这些画像,雕像都是偶像崇拜必须给予破坏,所以说,伊丽莎白女王的这些倒退也造成了圣立甘宗与清教徒矛盾的激化。当然你也不得不承认圣立甘宗的包容性与折中性,这些都为后来进一步的宗教宽容打下了基础,也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智慧与英国被使徒教会,修道院的兄弟之爱,自由,平等浸染了一千多年的深厚土壤,这片土地上很少出现极端的事物,很少偏离正道太多而且总能及时地纠正。伊丽莎白时代的安立甘宗保留了许多天主教成份,但也容纳了16世纪新教中所有重要宗派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它的教义,实际上是一种基督教各宗派观点的大杂烩。除了已经论及的天主教观点外,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三十九条信纲》中找出路德宗、加尔文宗、茨温利宗以及奥古斯丁的观点。信纲中有关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的内容,绝大部分取自古代大公教会的信经,有些则从路德的《奥古斯堡信纲》和路德宗改革家约翰·布伦茨编纂的《维腾贝格信纲》中摘录。有关预定、选拣及圣经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加尔文宗尤其是加尔文宗的温和派主张,有关自由意志、罪恶及恩典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正统的奥古斯丁思想,有关因信称义、信仰与善行、教会及圣礼的内容,则混和了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三者的观点。安立甘宗的这种广泛包容的特点,使它成为新教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宗派,这一特点使安立甘宗很难把其他宗派的主张斥为异端,只要不提出过分要求,基督教的各宗派都可以在安立甘宗中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安立甘宗便在事实上起着某种有限的宗教宽容的作用。《三十九条信纲》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就是用词上含糊、模棱两可,使各个教派都觉得是谈及自己的观点。我们知道即使新教派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冲突很大,把这些不同乃至矛盾的观点和谐地放在一起,就必须对其进行模糊调和处理,于是伊丽莎白女王充满智慧地在《三十九条信纲》表述有争议的教义时使用涵义广泛的用词。如,信纲论圣餐的第28条典型地体现了安立甘宗的调和特点,有关圣餐的本质,传统的天主教持“变体”说,路德宗持“临在”说,加尔文宗持“参与”说,茨温利宗则持“纪念”说。信纲对天主教的“变体”说予以明确否定,认为“圣餐化质说(即饼酒变质〕不但不能取证于圣经,实乃违反圣经的明文,违背圣经的本旨,并且产生许多迷信”。它还避免独尊新教某一教派的观点而调和各种圣餐说,经过修改最后的内容是这样的,“圣餐不仅是基督徒应彼此相受的表记,而且是基督受死赎罪的圣礼,凡合法用心领受的,吃那劈开的饼,便是领受基督的身体,喝那祝谢的酒,便是领受基督的血……,在圣餐中基督的身体仅是属天属灵地给了、取了、吃了。”这段文宇,既反映了加尔文的“参与”说,又反映了路德的“临在”说,同时,还为茨温利的“纪念”说甚至天主教的“变体”说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我这里大量介绍了圣立甘宗的这二个基础性文件,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些使大家了解圣立甘宗与天主教,清教徒在教义上的区别,这三个教派与苏格兰的长老会是当时英国基督教的四个主要教派,教义之争是造成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教义与永生,永恒,终极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每个信徒心中永远的伊甸园,迷人的天堂,所以各个教派在每一字,每一句都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当无可调和时只有通过战争这种血腥极端的方式解决,这也是英国内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人类无可奈何的悲剧。直到各个教派来到北美,在北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教派才通过共同的兄弟之爱形成了基督教内部教派间的宗教宽容,共存共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我们之后还会详细论述。但是在世界上各主要宗教之间,由于宗教的极端敏感性,也由于这些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远比基督教内部教派间的差异来得大,所以世界范围内,不同宗教之间宗教宽容的路还很长。对于圣立甘宗,清教,长老会这些新教教派能在英伦三岛迅猛发展,我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英国的使徒教会,中世纪修道院的兄弟之爱,自由,平等的传统,正是这些传统与新教质地相同,才可能做到二者无缝结合从而使新教迅猛发展。可以想象,在英国民间到处是使徒们在英国的传说,秩闻,他们朴素,自由,平等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当这些与新教思想接触时,可以轻易得出它们水乳相融的一幕。而十六世纪的英国新教思想家也大肆渲染这种观点,认为英国传统与新教本质上是同一的,新教在英国是返祖归宗,返朴归真,清洗被教皇、教廷沾污的基督教,回归原初的使徒教会,回归他们兄弟之爱,自由,平等的传统。于是在几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新教在英国蓬勃发展,成为英国的主要教派。这些是以主教制为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所不具备的,所以新教在欧洲大陆始终无法突破天主教的重围,只能在北欧与德国北部这一狭小的区域内发展。本文摘自公众号《西方文明的历程》连载的书籍,全书约100万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英国革命前,第二部分,英国革命,第三部分,美国革命。以散文的笔调,思想的深度,历史的真实描写的了西方文明从纪元时的古罗马英国到美国独立这一千八百年间的历史,全景式,鸟瞰式描写了西方文明在这一千八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描写了这一千八百年间西方文明的风风雨雨,艰难坎坷。本书公众号也叫《西方文明的历程》,公众号有目录,便于查找阅读。公众号搜索即可得出,扫描文章下面的二维码亦可,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2023-09-12 09:50:152

英国文学史中伊丽莎白时期和清教徒时期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没吃丹
2023-09-12 09:50:492

为什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披着宗教的外衣?

因为他们靠上帝发的家!
2023-09-12 09:51:243

英国的宗教改革

1534年——英国议会确认亨利八世及其后嗣永为“英格兰教会及僧侣唯一之最高元首及保护人”。英国教会从此自教皇管辖下移至国王管辖下,开创了基督教新的分支普世圣公宗。英国历史以此作为英国宗教改革。
2023-09-12 09:51:342

清教是什么?

清教是基督新教的一个分支,他们主要是生活平淡,不追求奢侈享乐。
2023-09-12 09:51:454

请问魔法禁书目录里的英国清教大主教劳拉是怎么回事她很强吗?

行事手腕很强就是了
2023-09-12 09:51:542

感恩节历史:清教徒和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英国根源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都会聚在一起庆祝感恩节,这是一顿纪念在普利茅斯殖民地度过第一个冬天的朝圣者的大餐。然而,早在这个节日成为一个机构,甚至在朝圣者登陆普利茅斯岩石之前,他们就是英国的分离主义者。他们最终发现,反对英国国教并不是与当局相处的最佳方式,于是他们搭荷兰的路来到美国。在那里,他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实践宗教,成为美国早期历史的一部分。 英国异见者运动始于16世纪,由许多团体组成,包括清教徒、复洗者、贵格会教徒等,通常统称为分离主义者。其中一个团体,布朗主义者,起源于罗伯特布朗,一位牧师,他认为教会应该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而不是让他们由英国教会决定。他的一位追随者,一位名叫理查德·克莱夫顿的布朗主义牧师,在因涉嫌不信教而被英国教会停职后,开始在斯克鲁比附近的巴克特里教堂传教。随着 *** 对分离主义者的态度越来越敌视,他们开始秘密会面,违反了禁止与英国教会无关的服务的法律。 ,当时托拜厄斯·马修取代了更为同情的马修·赫顿,成为约克大主教,他开始镇压分离主义分子,试图清除教区内任何不合规定的影响。此时,吝啬的分离主义者正在荷兰前外交助理威廉布鲁斯特的家里秘密会面。随着在英国的礼拜能力变得越来越困难,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助会众迁往荷兰。 最终,然而,荷兰文化并不认同他们更严格的道德观,随着孩子们开始更多地认同荷兰文化,而不是该组织的保守态度,他认为分离主义者认为有必要在他们的文化身份消失之前离开。由于不想回到英国,他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西方,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正在那里建立殖民地。最终,分离主义者认为他们应该在弗吉尼亚附近定居,以便进行更大的殖民地可能提供的贸易和保护,但距离足够远,他们可以在不受干扰或影响的情况下实践自己的信仰。 朝圣者随后能够为他们自己的殖民地定居地进行谈判,该殖民地将位于位于弗吉尼亚殖民地北部,被称为新英格兰。当他们准备离开时,布鲁斯特,作为会众中最年长的外行,被邀请带领他们进入新世界。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完全独立,他们与金融资助者结成了伙伴关系,由投资者提供资源来启动殖民地,以换取在美国收获的自然资源,但是Speedwell有着严重的结构问题,迫使车队返回英格兰,最终只能乘坐五月花号离开。最初的目的地在纽约哈德逊河附近,但风和恶劣的天气迫使船只进一步向北驶入科德角。到了11月,天气条件使离开开普敦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殖民者决定在科德角建立殖民地,并将其命名为普利茅斯作为他们航行的地方。 的到来并没有带来一个愉快的结局。在建造定居点的同时,许多殖民者继续在船上生活,不得不应付导致疾病的恶劣条件,使他们的人数从102人减少到52人。最终,朝圣者们与波卡诺基特万帕诺亚格部落取得了联系,并达成了一项相互宣传的条约
2023-09-12 09:52:231

简述英国人的信仰,主要节日和禁忌

英国人一般都信奉清教,是新教的一种
2023-09-12 09:52:323

清教徒的历史

  清教徒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其字词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于拉丁文 的Purus,意为清洁。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中。及后,部分移居至美洲。  目录  由来  多种理解  何为清教徒职业的概念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的感恩节  起源经过结果由来  多种理解  何为清教徒职业的概念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的感恩节  起源经过结果  展开     清教徒  编辑本段由来  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影响。1524年,英国人丁道尔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他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如丁道尔的目标就是让英国每位识字的人都拥有一本圣经。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编辑本段多种理解  何为清教徒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  职业的概念  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当时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呼唤、呼叫”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如上帝曾召唤亚伯拉罕作虔诚且 富有的君王,他凭着信心最后成就了召唤,成为富甲万国、繁衍众多的君王。现在,上帝也召唤清教徒开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国国度上的创业视为天职。   他们也肯定现实生活,与出世厌世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加尔文语)。而尘世中的工作是我们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神圣的天职。每个人要入世修行,将自己在世间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尽一个人的本分。   他们也肯定了营利活动,认为人是上帝财富的托管人,作为托管人,有天职将财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顿的清教徒领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写:“若有人问如何能晓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简单:只要看看神赐给他的产业便成。”  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   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   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之多。编辑本段清教徒的感恩节  清教徒邀请印第安人庆祝感恩宴会  起源  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经过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结果  移居美国的欧洲人基本上沿袭了北美大陆上的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的形式。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州都视自己的情况规定节日日期。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
2023-09-12 09:52:444

十字东征时期的"罗马教皇"和"英教皇",是什么区别

我不知道你看的是什么书,反正如果它在十字军东征时期提到了“英教皇”,那么依我所知就完全是错的。即使如1L所说“英教皇”指的是“英国清教的首席”,那也不可能出现在十字军东征时期。清教在那个时代根本就不存在,过了几个世纪才出现——而那已经是宗教改革时候的事情了。而“罗马教皇”,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指的那个教皇,也就是最初由罗马城的大主教发展而来的、天主教世界的宗教领袖。我不知道该怎么详述我的答案,如果有疑问的话直接私下来HI我就好了。这至少是我回答你的第三个问题了,也算是缘分吧呵呵。
2023-09-12 09:52:532

魔法禁书目录第二季中有一集提尔斯在浴室中追英国清教的女教皇是为什么啊?

因为萝拉是三大宗教势力之一英国清教最大主教(Arc Bishop),因此她的地位在宗教势力中非常重要.在浴室被人误闯也不会在意,是个腹黑和天然呆并存的角色.史提尔找萝拉带了一张报告书,问萝拉报告书上的事是不是真的,因为萝拉的一句话就可能可以让世界产生变动.至于这个就要看小说二十卷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了,与学院都市结盟的英国清教和罗马正教与俄罗斯成教结盟的两股势力,其中起主导权的是罗马正教神之右席的右方之火.希望可以帮到你.
2023-09-12 09:53:021

“17世纪的时候,一些英国清教徒为了躲避教会的迫害而乘坐5月花号船逃往北美

对啊,。是正确的。美国另一称呼是由神创建的国家
2023-09-12 09:53:122

奥索拉·阿奎纳的作中行动

因为宣称已获得魔道书《法之书》的解读法,罗马正教为了维护自己的支配体制,决定暗杀她 。而奥索拉研究《法之书》的理由并不是获得书中的魔法力量,而是为了让《法之书》的知识永远消失 。由于察觉到了危险,而前往日本并获得“天草式十字凄教”帮助的承诺,与此同时罗马正教以举办国际展览会为名,将假《法之书》送到了日本的博物馆中展览,并导演一出《法之书》被抢和奥索拉被劫持的假戏。以此为由派出雅妮丝部队,名为寻找失踪的奥索拉实为杀死奥索拉。9月8日,由于奥索拉怀疑天草式的相救是对《法之书》有企图的缘故而又趁雅妮丝部队和天草式交手之际逃出,试图逃入学园都市,在途中遇到了上条当麻。在此后的奥索拉夺还事件中最终被雅妮丝·桑提斯的雅妮丝部队捕获,最后在上条当麻、英国清教魔法师史提尔·马格努斯以及天草式众人的帮助下终于获救。虽然其《法之书》解读法最终被茵蒂克丝证明是错误的,但是这场以奥索拉为中心的骚动却成为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直接导致了“英国清教×学园都市”与“罗马正教×俄罗斯成教”对立格局的形成。9月19日,作为后援支援上条当麻等人,和雪莉·克伦威尔一起收集和分析有关“使徒十字”的情报。9月26、27日,在意大利的基奥贾搬家过程中遇到了上条当麻和茵蒂克丝。由于被罗马正教误以为是为了阻止“亚得里亚海女王”的发动才被送到这里的 ,所在在搬家准备结束后突然被袭击,不得不跟上条搭上了“女王舰队”。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被禁锢的雅妮丝·桑提斯。为了解救作为启动“限刻的十字架”的关键,即将被破坏精神的雅妮丝,和阻止“亚得里亚海女王”的发动,跟上条当麻和天草式众人一起突击“女王舰队”。事件后,带着雅妮丝回到英国伦敦的英国清教女子宿舍。10月18日的“不列颠万圣之夜”英国二王女发动的政变过程中,救助受伤了的“新生之光”魔法师蕾莎,在撤离女子宿舍的过程中由于行李超大撤离得非常晚,与“清教派”残余在伦敦郊外会合。
2023-09-12 09:53:211

魔法禁书目录动漫中英国清教那个经常出现的教堂原型是哪个,没原型的话就来有些动漫图片吧

魔法禁书目录英国清教必要之恶教会总部圣乔治大教堂应该是这个吧...
2023-09-12 09:53:361

为什么清教徒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家乡?

你说的否:1620年9月16日,102名乘员和30名船员搭乘五月花号(Mayflower)从英国普利茅斯启航,前往新世界。原因是: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天主教的迫害。适逢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因为恢复天主教、迫害已经得势的新教人士而被冠以“血腥玛丽”称呼,她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一世,继续迫害清教徒。只因为新教徒不会放弃新教信仰,就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甚至杀害。主要问题在于,英格兰教会是个国家教会,英格兰是个教会国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新教徒都认为教会就是一个完整的基督教国度。可能这是理解伊丽莎白对于清教徒态度的关键。这群分离主义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认为教会是个自愿性质的社区。就像所有其他人一样,伊丽莎白认为教会就应该是整个国家,包括了英格兰的每一个人。这样,当分离主义者脱离英格兰教会并建立起自己的教会时,伊丽莎白与很多其他人的表现同出一辙,几乎视其为世界末日!这其实是个权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伊丽莎白有两个政府部门,政治系统和教会。简单理解,就是清教徒的信仰、聚集,以及日益壮大的群体力量,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恐慌,所以,他们被迫离开。
2023-09-12 09:54:031

北部殖民地主要是英国清教徒的聚集地对吗

对的。北部殖民地在美国历史上是由英国清教徒创建和开发的,而这个区域的发展受到了他们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北部殖民地地区人口中以清教徒为主。北部殖民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13个殖民地中的新英格兰地区,包括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康涅狄格殖民地、新罕布什尔殖民地、罗德岛殖民地。
2023-09-12 09:54:151

谁能给我讲讲英国请教的发展历史

没人能
2023-09-12 09:54:243

五月花号船上都是些什么人,我看的野史说上面都是些亡命之徒,被流放的死刑犯什么的?

五月花号是一艘英国的帆船,于1620年载着一批英国殖民者驶往北美,这批英国殖民者在美国建立了最早的英国殖民地——普利茅斯殖民地。关于五月花号上的人,历史学家们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五月花号上的人主要是英国的清教徒和其他希望在新大陆寻找新的生活机会的人。一些历史学家确实认为五月花号上有些人是为了逃离英国的迫害或者追求宗教信仰而离开英国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亡命之徒或者被流放的死刑犯。实际上,有些人是有钱人或者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他们为了追求自由和理想而前往新大陆。总的来说,五月花号上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人,包括宗教信仰者、政治难民、寻求新生活机会的人等等。但是,他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自愿选择前往新大陆的,而不是被强制流放或者被迫离开英国的。
2023-09-12 09:54:332

某日常的茵蒂克丝的人物

茵蒂克丝女主角。英国清教修女,寄住在上条当麻家中。爱好是吃。 上条当麻学园都市等级0无能力者,普通高中生。每日过着不幸的生活。爱好是宿舍管理员大姐姐。御坂美琴学园都市等级5超能力者,常盘台初中的千金小姐。爱好是上条当麻。   一方通行学园都市等级5超能力者,身背一万条人命的杀人魔王。爱好是最后之作。最后之作御坂美琴的克隆人,“御坂网络”的司令塔。爱好是一方通行。 史提尔·马格努斯英国清教魔法师。茵蒂克丝上次失忆前的朋友。月咏小萌学园都市教师,上条当麻的班主任。 神裂火织英国清教魔法师,前任“天草式”教皇。茵蒂克丝上次失忆前的朋友。爱好是茵蒂克丝。五和“天草式”成员。爱好是上条当麻。 土御门元春学园都市等级0无能力者,上条当麻的损友。真实身份是英国清教和学园都市之间的双重间谍。爱好是土御门舞夏。蓝发耳环学园都市学生,等级不明,上条当麻的损友。深藏不露的强者。爱好是干姊、干妹、干妈、干女儿、双胞胎、寡妇、学姊、学妹、同班同学、女老师、青梅竹马、千金大小姐、金发、黑发、茶色发、银发、长发、中长发、短发、清汤挂面直筒卷发、离子烫、双马尾、单马尾、双辫子、单辫子、波浪、卷乱、翘发、水手服、西装式制服、体育服、柔道服、弓道服、保姆、护士、女仆、女警、巫女、修女、军人、秘书、萝莉、正太、傲娇、少女啦啦队、空姐、女服务生、黑哥德装、白哥德装、旗袍、卧病美少女、白子电波系、妄想症、双重人格.女王、公主、长筒袜、吊袜、带女扮男装、眼镜、眼罩、绷带、学校泳装、连身泳装、比基尼泳装、V型泳装、细绳泳装、妖怪、幽灵、兽耳少女等等。 白井黑子学园都市等级4大能力者,御坂美琴的室友兼狂热粉丝。变态。爱好是御坂美琴。结标淡希学园都市等级4大能力者,学园都市暗部成员。变态。爱好是小男孩。 初春饰利学园都市等级1低能力者,风纪委员。擅长电脑。佐天泪子学园都市等级0无能力者,初春饰利的好朋友。都市传说传播者。 御坂妹御坂美琴的克隆人们。缺乏常识。 食蜂操祈学园都市等级5超能力者。常盘台初中的“女王”。爱好是上条当麻。桃莉御坂美琴的第一个克隆人。视食蜂操祈为最好的朋友。
2023-09-12 09:54:401

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 A.路德教派 B.卡尔文教派 C.英国国教 D.英国清教

C 试题分析:英国亨利八世改革,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是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因此选C。点评:英国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改革的特点①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②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2023-09-12 09:55:061

新约魔法禁书目录

新约里是有INDEX的.INDEX作为本作女主角,影响着整个《魔法禁书目录》故事的发展核心人物。不过由于男主角的桃花体质和本身的特殊性,发生事件时经常在状况外。比如在小说的英国篇中,英国清教发布了『禁书目录召回令』,茵蒂克丝被召回协助调查欧洲隧道爆炸事件,却卷入了「不列颠万圣节之夜」事件的英国二王女琪雅莉莎的政变。在10月18日的平叛过程中,在其使用「强制咏唱」干扰下,帮助上条当麻将琪雅莉莎的「卡提尔·正统」破坏。但政变刚被平息便又因被右方之火夺取了「自动书记」的远程控制灵装(远隔制御霊装)而失去了意识而陷入昏迷。上条当麻为了拯救被右方之火控制的她而前往俄罗斯.还有在俄罗斯篇中,由于右方之火的操控远程控制灵装,以「自动书记」的状态暴走,最终在英国清教大本营被史提尔·马格努斯压制。在「伯利恒之星」上由于上条当麻打败了右方之火,使得没有人操控的茵蒂克丝的意识漂浮在远程控制灵装周围,在上条坦诚了自己失忆的真相并保证回去之后绝对会对她道歉后,表示原谅了上条的隐瞒并希望能和他再次见面.至于这个有史以来最酱油的女主角,拥有的能力是除了上条当麻意外无法战胜的,那就是"自动书记",设置在茵蒂克斯体内相圈的自动魔法防御术式,施加于的Index身上的数重魔法枷锁,会依据现况采取应对措施。能自动运用十万三千册中的知识迎击敌人,对魔法师而言其凶残程度不亚于当麻的右手。启动方式有两种:Index陷入危险时自动启动;或者用保存在伦敦英国清教总部的远程操控装置强制启动。启动时会暂时夺走Index本人的意识,Index的自身状态也会影响自动书记的性能。在俄罗斯篇中,史提尔·马格努斯为了压制其暴走险些丧命. 所以,至于她的酱油你可以不要过多纠结,但是INDEX群书是作品中必不可缺的任务.希望可以帮到你.
2023-09-12 09:55:151

美国历史:早期英国殖民地都分别是什么教派的人?

看历史书好像是新教徒
2023-09-12 09:55:295

清教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李 津〔内容摘要〕 清教产生于17、18世纪的英国,随后清教徒们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的迫害,纷纷踏上北美大陆。作为新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清教徒以及他们的清教主义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来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清教;美国社会;美国价值观 〔作者简介〕 李津,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文化 一、清教主义和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美国主流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一统天下的清教文化。 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改革派,他们因为不满教会改革,要求清除腐败而遭迫害,后逃到北美大陆,并将清教思想扎根于美洲。“他们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希望在新大陆上建造自己的山巅之城”①。 清教徒构成了当时北美移民的主体,在新英格兰北部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清教主义成为当时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提倡的思想主要有: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②。在这些价值观下,清教徒不畏陌生艰险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很快便在蛮荒的土地上收获了繁荣和富足。因此,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清教主义,雄心勃勃地要扩张疆域,而美国历史也的确是一部不断向西的拓展史,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拨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在两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美国文化像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世界上几乎一切种族,民族,宗教,价值思想和学术,但又始终以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为主流,其核心是崇尚勤奋劳动的清教道德传统”③。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④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 二、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 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范例,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阐明了民主的思想,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早期的清教主义。 美国清教始祖们大多是因为在国内遭受了迫害,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移民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宗教叛逆者的思想要求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⑤。 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自治,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清教徒自选牧师,自行管理,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成为建立美国式民主的基础”⑥。 新英格兰各殖民地产生了具有广泛基础的民选政府,他们商讨公众事物,选举代表参加大议会,这种始于基层的民主政治为未来联邦的民主政治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殖民地远在大洋彼岸,加上国内政治斗争的牵制,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比较松弛。移民先祖充分利用这种自由,努力实践民主自由的理想。“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殖民拓荒后,北美移民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新民族概念。当时机成熟后,他们毫不犹豫的颁布了《独立宣言》,宣告现代共和制的诞生,形成了美国独特的民主制度。尊崇民主自由,人人平等的信条也成为美国人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⑦。 三、清教主义与使命意识 美国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新教为主的国家。移民始祖在移居北美大陆的过程中,在英国新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美国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最突出的体现之一就是在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中所逐渐形成的宗教使命感”⑧。17世纪初,大批英国清教徒为摆脱宗教压迫,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他们把北美大陆视为复兴基督教的理想之国,是建立未来基督教世界的楷模,在这些清教徒看来,他们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⑨。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这些盎格鲁—萨克逊清教徒自认为是上帝的优秀选民”⑩。美国人坚信,他们的使命是以身作则地向全世界传播自由和社会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人间新的耶路撒冷”{11}。这种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文化中,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清教徒认为他们有救赎世界的使命,决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的生活,并把基督带到这个遥远的世界”{12}。 他们把美洲想象成一个“没有郁金之树和引诱之蛇的伊甸园。美洲人是特殊的上帝的选民……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先锋……政治上的救世主已经来临,我们为美国做件好事的同时也就是施惠于世界”{13}。梅尔维尔的这段话把美国人张狂的使命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了重新安排世界,施惠于世界,美国不断地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推广他们的美国精神。从立国迄今,美国人一直把自己的国家视为“自由的灯塔,民主的堡垒,把光明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对贫穷落后的小国进行援助扶持,但同时又千方百计进行控制,像一位大族长,利用其霸主地位,通过政治干预,经济援助,军事压力等手段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价值观的渗透”{14}。这种“使命感”正是源于古老的清教主义。 四、清教主义塑造了美国人的民族性格 加尔文主张:“上帝对人的获救有绝对自由权,但人可以通过在尘世职业上的成就以获得受到上帝恩宠的确证。”{15}清教徒普遍接受了这种以职业劳动为唯一内容的天职观,相信努力工作便能取悦上帝,勤劳致富是获得再生的唯一手段。清教徒们都自觉的努力工作,把工作视为快乐,这种观念促使他们不断开拓边疆,征服自然,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性格使美国人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在很短时间内把一个荒野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勤俭致富的价值观还表现在美国人敬仰推崇那些白手起家的英雄(a self-made man),在美国这样一个尊重个体的社会,人人信奉“自助者天助之”,相信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都可以凭借勤奋获得成功。许多美国人正是在这种“美国梦”的激励下,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实现了梦想。 五、重视教育 最初来到美国的清教徒大多受过古典人文教育,他们相信学校将为人指明方向。因此,他们有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要有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和识字的公民。新英格兰殖民地为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1674年颁布了《老魔鬼撒旦法》,规定凡满5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任命一位老师教孩子阅读和写字。凡满10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建立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不执行这一法令的人,将受罚款处罚。清教徒们教育子孙“不学ABC,愚蠢至终生”{16}。 今天的美国人无疑秉承了清教先祖重教的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在今天的美国社会,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州都有义务教育的法规,全国的文盲比例极低,约为1%。现在,全美大约有6000万人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上学,另有900万人上职业学校,还有1300万人通过各种形式接受教育,全美有3500多所大学,已经从大众高等发展为普及高等教育。 六、清教主义与开拓精神 “探索新的领域是美国人性格中的基本特点”{17}。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也来源于履行上帝赋予的世俗责任即“神召”的自觉。“既是上帝安排的任务就应终生去做,全力去做,就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即开拓精神”{18}。清教徒的移民史就是一部悲壮而艰苦卓越的创业史,清教思想认为致富是上帝对其选民的要求,贫穷是对上帝赐予荣耀的贬损。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人都追求财富和成功,这种追求激发人们勤劳、开拓、创新。“在北美荒芜的土地上,他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将一个蛮荒之地建立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殖民区”{19}。这种顽强和不屈不挠、自助、独立的精神充满了整个新英格兰殖民区及后来其他殖民区,这种积极进取的观念对美国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人看来,“生存充满了风险,进取意味着生存。任何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者,迟早会被生活的激流所吞没,成功和希望只属于那些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们”{20}。这种影响传给一代又一代美国人,让他们永不停歇地追逐绚丽的美国梦。 注释: ①⑩{11}{15}柴惠庭:《英国清教》第212~297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②③⑤⑥⑦{14}刘智:“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载《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④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第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⑧⑨杨卫东:“论美国开国先辈的大陆扩张思想”,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17}埃塞尔·泰乐斯基、马丁·泰乐斯基:《美国的文化与传统概览》第30页,陈维雅译,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3}{19}陈 华:“清教思想与美国精神”,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6}Herbert J. Bass, George A. Billias, Emma Jones Lapsansky: Our American Heritage,Silver Burdett Company.1978. {18}赵晓:“市场理论角度理解西方文明”,载《南方周末》2004年4月22日。 {20}王岩:“从美国精神到实用主义”,载《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023-09-12 09:55:471

清教是什么教?

清教Puritanism,是基督教的一支。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源于拉丁文Purus,意为清洁。16世纪60年代开始称用,指要求清除国教会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在教义上主要受加尔文宗(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的影响。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当中。清教的兴起则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详细内容网上都能查到的。
2023-09-12 09:55:562

宗教对英国的影响,急求,网上搜遍了,可以从各个方面,比如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

(1)宗教是衡平法的神学渊源 在普通法的历史上,有一位叫圣·德梅恩的律师对衡法的法理学做出过巨大贡献。“他是一位具有广博神学知识的高级律师;对他来说,更高的公平与正义来源于神,而其在人类身上的表现就是良心……他的成就在于,他将这种新的法律观念与中世纪的公平神授的信仰协调一致起来。”(页89)这些思想,德梅恩都是通过一本名为《博士与学生对话录》来阐述。衡平法的巨大成功就是来源于英国人将超验的信仰与经验的法律结合,所谓的良心,在这里完全成为此岸与彼岸的中转站,良心原本就是人类道德追求和伦理体验的底线要求,法律则是最低要求的道德,法律与正义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对接才是可靠和稳定的,也许衡平法没有许多特别具体的制定法来支持它,因此容易给人模糊和不确定的印象,但是“法律表述得越明确,他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就越差。”(页ⅵ)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神学的支持,衡平法不可能立足。 当然,衡平法的立足并不仅靠了这么一点基础: (2)教会法对普通法的影响 英国教会法庭是欧洲教皇权力的延伸,执行一套在罗马法基础上制定的全欧洲统一的法律体系,早期教会法的管辖权很大,只要是基督徒,就要遵循教会法——而只有基督徒才能成为合法的英国公民,是否是基督徒,几乎成了一个国籍概念。而且教会法所要管辖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因此教会法庭成为英国最早的法院。这种状况直到威廉进入英国以后,王权逐步扩张才得到缓慢改变,“直到13世纪末中央集权化过程完成时,促进中央集权形成的王室法官们绝大多数仍然具有教会法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神职人员。这是人类文明历史过程中较为奇特的矛盾之一。”(页17)这样的状况使得普通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受到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普通民众中也深入人心,许多人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而普通法无法提供救济的时候就会寻求宗教认可来对抗(页184)。这种影响有的直接渗透到许多具体制度中,例如作者认为“宗教法庭很可能是侵权行为诉讼的观念的渊源,……”(页386)至于观念上的影响就很多了,当然并不总是积极的影响,但是,有时即使没有明显的资料表明它对普通法的某项制度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还可以从王室法院处理这类案件所使用的方式中猜测到可能的影响。(页431)罗马法没有能够直接塑造英国法,但是其与宗教有关的内容是他们两者的共同之处,而且一直到现在还留下深刻的烙樱 (3)以宣誓决定效力的证据制度 宣誓证据的效力在普通法历史上成为判决得以发生的主要根据。这对于生活在东方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且许多现代人也认为“宣誓裁判方法是荒谬绝伦的”(页397)所谓宣誓证据就是证人在作证前应当手按圣经宣誓,保证自己的证词没有撒谎。法官采纳宣誓过的证词进行判决。 宣誓证据在英国普通法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未废。尤其在古代,整个社会生活中都被广泛使用,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商业贸易中,“只有诚实的权利主张才会被接受,而且只有通过宣誓裁判之类的办法所做出的否认才是诚实的否认。”(页274)例如,医生行医应该得到公众认可,并且要宣誓保证努力工作,合理收费,并向公共当局检举其他医生不尽职的行为。(页359)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基本生活准则,无需问为什么,甚至可以说提出疑问者将被人怀疑其没有诚实信用的基本品格。 人们日常生活的这种习惯对司法审判无疑产生很大影响,实践证明,它有积极的效果,也有负面影响。“通过宣誓来证明无罪本身不能被简单地作为一种证据形式而轻视它,尽管被告不再会受到所在社区的惩罚,但是他仍然必须宣誓,而且几乎没有人轻易地作伪证。”(页284)因此可以得知,英国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崇尚诚实的生活,并且成为他们国民性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否则宣誓证据裁判制度不可能长盛不衰,同时证人作证也并非随随便便的,证人考虑作证与否,常常还跟当事人本身的信誉有关,一个声名狼藉的当事人一般不容易获得他人的宣誓证言(页383)。但是“宣誓裁判法通常被认为是有关合同诉讼中落后现象的象征,它的确阻碍了法律的发展。”(页283)这是宣誓证据裁判法的弊端,也是最终造成后人对这一制度诘难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总体上说,宣誓证据裁判法还是有许多优点,因此它才至今仍有生存余地,“在现代陪审团审判和证据规则的条件下,宣誓裁判的方法具有真正的意义。”(页389)这说明,单独的宣誓裁判法还是有一定危险性,尤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或者这是否还意味着,相对于古代来说,英国也同样存在着道德堕落问题?
2023-09-12 09:56:081

英国国王在什么时代不用教皇加冕

一个地区的国王加冕,往往是大主教来进行的,至于为何不用教皇加冕,更多是英国清教在16世纪盛行之后的事情吧。
2023-09-12 09:56:181

都说英国是魔法的国度,求问原因。。 有没有魔法在英国的起源,发展之类的 要详细点

巫师起源玉英国
2023-09-12 09:56:272

英国宗教信仰对英国人的影响

基督教信仰在英格兰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不列颠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入侵,基督教信仰也传入了不列颠。但随着罗马人的离去,基督教信仰也湮没无闻。当英格兰进入“七国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再一次来到英格兰,这一次盎格鲁-撒克逊人没有简单粗暴地排斥或拒绝,而是审慎地予以观察和考验。公元596年,基督教传教士拜访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时,国王埃塞尔伯特对他们说:“你们所讲的话和所作的许诺十分美好。可是,因为它是陌生的和尚为确知的,我不能鲁莽地表示接受而抛弃长期以来我和所有英吉利人一直遵循的规矩和习惯。但是,因为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而且还因为我似乎觉察得出你们渴望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真实和美好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不惹你们的麻烦。相反,我们将很有礼貌地接待你们,并仔细地给你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同时,我们也不阻挠你们通过传道为你们的宗教信仰赢得尽可能多的信徒。”[1]经过长期地观察和考验,传教士们的虔诚信仰和严谨作风赢得了英格兰人民的信任,而且当地人们发现,基督教信仰确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祝福,对人类属灵生命的提升确能带来好消息。于是,“在各个地区,教堂一座接一座地建立起来,人们满怀着喜悦的心情成群结队来到了教堂,听讲福音,国王也慷慨地捐出财产,划出土地,用以建造修道院。”[2]这次基督教传教士们成功了,他们使盎格鲁-撒克逊人将自己的原始民主观与基督教的“神爱世人”观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后英格兰民族崇尚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十八世纪时,孟德斯鸠在长期考察英格兰社会后发现,“这个民族出奇地热爱自由”[3],“在宗教方面,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意志。”[4]英格兰人的基督教信仰显然支持了他们这种自由主义倾向,并将他们这种对自由的强烈取向与对上帝的信仰结为一体,使之独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由于受基督教“人皆有罪”观念的长期影响,英格兰国王从来都未被神化,国王虽“被尊崇为其子民的最高宗教领袖——一部盎格鲁-撒克逊的法律文献将其名为‘基督的代表";不过基督教把国王也看作是人,像其他每一个人一样,他所犯的罪也要受上帝惩罚,唯有蒙上帝之恩方能得救。” 正是因为在世人眼里国王也是一个罪人,所以无形中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根据《圣经》中的契约概念,国王的权力乃是来自民众的信托。国王必须按照契约神圣原则,遵守他在享受契约赋予的权力时所承诺的契约给予的义务。历任英王对这种权利义务观念的确认可以在他们的加冕宣誓中得以体现。艾塞尔雷德国王的宣誓内容如下:“我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向王国境内的基督教臣民宣誓,保证做到以下三件事:第一,保证我国境内教会和所有教众享有真正的太平;第二,禁止对任何人(无论什么阶层)有暴力或不公正行为;第三,保证判决公正和仁慈,公正和仁慈的上帝将以他永远的仁德宽恕我们。”征服者威廉的宣誓词为,将“以公正及王室之天意来统治全部民众,我将建立并严格执行良好的法律,完全禁止暴力和不公正的判决。”爱德华一世用过的法文宣誓文本记录如下:“他将以审慎和仁慈保证在判决中实现公平和正义,将遵守、维护和支持民众所选择和制定的王国习惯与法律,取缔一切恶法与陋习。”爱德华二世的宣誓词最能体现国王对所需承担责任的确认,它是通过与大主教的问答方式进行的:陛下,您愿意授予、维持并向您的英格兰臣民宣誓确认历代您那些公正和神圣的英格兰先王们曾授予他们的法律和习惯吗,尤其是您的先王伟大的圣爱德华国王授予教士及民众的各项法律、习惯和特权?是的,我愿意。陛下,您能在掌权之后向上帝和教会及教士、民众保证和平并完全遵循上帝的意志吗?是的,我能。陛下,您能本着仁慈审慎之心客观地运用权力并在判决中实现公平和正义吗?是的,我能。陛下,您会坚持并维持王国民众所选择的法律和正当风俗,并为上帝的荣耀尽您所能守护和增进它们吗?是的,我能。基督教信仰能在英格兰而非欧洲大陆发挥增进民主和限制王权的作用,还取决于一个必要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于远处海外,罗马教廷的势力始终鞭长莫及,英格兰教会较之欧洲大陆的教会形成一种更加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一方面,英格兰教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英格兰的贵族和自由民团结起来,为英格兰的民主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因为宗教氛围比较宽松,人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可以公开地、自由独立地思考,孟德斯鸠说“这个国家的人喜欢思考”,而自由地思考必须具备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而这正是欧洲大陆所欠缺的。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英格兰民众受到的宗教迫害远较欧洲大陆民众为轻。1376年,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约翰·威克里夫认为《圣经》才是教会的法律,全体信众才是教会的中心,只有基督才是教会的真正元首。如果教皇不能为教会造福,而是专意擭取世俗的财产和权势,这样的教皇就是“敌基督”。“基督是真理,”他写道:“教宗是谎言。基督生于贫困,教宗为世俗的荣华富贵奔忙。基督拒绝世俗的主宰权,教宗追求它。”[5]由于远居海外的英格兰,约翰·威克里夫只受到软禁的处罚(虽然死后四十年被掘骨扬灰,但那只能显明罗马教会的愚蠢和鲁莽)。但是继承约翰·威克里夫思想的布拉格大学校长约翰·胡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尊敬的”教皇大人住的离他较近,所以他被送上了火刑架。虽然此后英格兰民众追求真理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相较宽松的环境使真理之火在英格兰从来就没有熄灭过。从十四世纪约翰u2022威克里夫提出宗教改革开始,到十五世纪罗拉德派继续约翰u2022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再到十六世纪约翰u2022诺克斯将宗教改革之火从欧洲大陆重新引回英伦三岛,最后在十七世纪迎来了“清教运动”的高潮。当基督教信仰将理性的火焰在英格兰重新挑亮,英格兰民众追求真理的脚步就没有停下过。“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3:17)体验到生命自由的英格兰人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偏信,不盲从,依据上帝赐予的理性之光,不但照亮了自己,还透过重重迷雾照亮了远方。当基督教信仰回归真道后,英格兰民众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独立自由精神一下子迸发出来,不再满足于已有的宗教改革,主张再进一步清净教会,掀起了“清教运动”。清教徒是态度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在属灵方面,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教条主义。他们勤俭节约,过着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在属世方面,他们将神学思想与现实政治制度相结合,将“神爱世人”、“契约神圣”、“律法至上”等神学思想引入到宪政理念、代议制度和法律原则中。如出身于清教徒家庭的约翰u2022洛克在其《政治论》一书中讲道,“人们生来就享有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相等,不受控制地享受自然法所赋予的一切权力和利益。” “人民应该成为判断者,是人民对君主实行的委托……委托人给予了君主委托,当君主辜负委托时,人民有权利把它撤回。” 英格兰民众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清教徒革命”和“光荣革命”,终于在英格兰建立起近代意义上的议会制。近代议会制度既解决了普通民众全体执政可能带来的多数人的暴政,又解决了少数“精英阶层”可能带来的少数人的暴政;既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意志,又杜绝了个人意志凌驾于众人意志之上。这种民众监督体制下的精英政治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理想、最完美且最得神祝福的政治模式。此后,这种受神祝福的政治模式又由英格兰的清教徒带往新大陆,并在那里发扬光大。 [1] 《英吉利教会史》,第65页。[2] 《英吉利教会史》,第155页。[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75页。[4] 《论法的精神》,第378页。[5] 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第255页。
2023-09-12 09:56:381

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也采用议会制形式,为什么不采用总督全权的管理模式呢?

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并不是都在采用「议会制」,有的都还不能「自治」。英国在美洲的统治方式有三种:委任总督、交给公司、地方自治。总督管理的模式也是有的。美洲的殖民地很多都不是由英国政府建设起来的,而是由英国的移民自己建立的,英国政府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英国政府特许某些殖民地「自治」只是事后的「追认」。这些殖民地只是「服从」宗主国,本就不受其「管理」。 「自治」的殖民地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有的州也会自己选举 「总督」。
2023-09-12 09:56:581

清教和新教的区别

新教是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各个新宗派的统称,亦译为抗罗宗或更正宗。中国的新教各教会则自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不称新教。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新教派别众多,但以三大主流教派为主,即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的路德宗,分布于瑞士、荷兰、苏格兰和德国一部分的归正宗以及分布于英格兰的安立甘宗。全世界新教徒约3.6亿,三分之二集中于欧洲和北美“清教徒”源于拉丁文Purus,意为清洁。16世纪60年代开始称用,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这些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17世纪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许多宗派,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作用,并对17世纪以后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给予深远影响。
2023-09-12 09:57:092

什么是清教?其教义是什么呢?

1553年7月,年仅十五岁的爱德华六世因病去逝,查理八世的长女玛丽继承王位,玛丽是位虔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她短暂地复辟了天主教,对圣立甘宗与清教徒进行疯狂的迫害,将二位教父级的人物圣立甘宗创建人克兰默大主教及清教始祖胡珀送上火刑柱,圣立甘宗教徒与清教徒这些互为依存的对手此时作为难兄难弟一起流亡海外。1558年,玛丽病逝,伊丽莎白一世成为都铎王朝第二位女王,伊丽莎白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王,她一生都在折中,调和,从不轻易发表过激的思想、言论,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深得中庸三味,她治下的英国作为后中世纪英国的黄金岁月而被广为称颂。她对最为敏感,脆弱而又顽固、强烈的宗教问题上更是如此,她勉力维持各教派的均衡,保证英国国内局势的稳定。伊丽莎白尽量使自己处于信仰的二个极端天主教与清教徒之间,坚持温和的圣立甘宗立场,拉拢二派的温和势力做到让大多数人满意,使局面维持一种平衡,但是对于这二派的极端势力,为了国家稳定她也是无情打压。伊丽莎白即位后迟迟不对宗教问题明确表态,她既不表示支持新教,也不表示拥护天主教。然而,新教徒对她寄予的期望值显然乎比天主教徒要高,伊丽莎白从小受到新教的陶冶,新教徒理所当然把她视为自己人。获悉伊丽莎白继承英国王位后,所有新教徙,无论国内的还是海外的,信奉安立甘宗的还是清教的,都向她欢呼,而伊丽莎白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伊丽莎白毕竟是一位新教徒,这种宗教感情虽然被国家利益所冲淡,但是永远无法抹除。自1559年1月伊丽莎白的第一届国会开幕起,伊丽莎白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宗教法令和文件,史称“伊丽莎白的决定”“伊丽莎白的决定”最主要的内容是两个国家法令—《至尊法》和《信仰划一法》与两个宗教文件一《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至尊法》由伊丽莎白的第一届国会通过,它的基本精神与亨利八世《至尊法》相同,但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差异。该法首先取缔了玛丽镇压新教徒及废除新教改革的法律。它宣布,由亨利八世制定并得到爱德华六世承认的《至尊法》依然有效,只是国王是“圣公会的英格兰教会的世间最高领袖”改为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世间最高长官”。这一微小的措词变动体现了伊丽莎白的谨填和机敏,较之“最高领袖”,“最高长官”是一种更谦逊和具体的称谓,它表明女王对教会并无过分的野心,她无意干预教会精神方面的事务,只是希望得到亨利八世与爱德华六世曾享有过的对教会的管理权。《信仰划一法》也是由伊丽莎白第一届国会通过的。它规定,全国教堂都应以新制定的《公祷书》作唯一的礼仪标准,任何人如不按照《公祷书》的指示作祈祷,或怂恿他人这么做,或蓄意损坏《公祷书》,将被剥夺教职或公职,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终身监禁。任何人如果礼拜天或其他宗教日不去教堂做礼拜,将被罚款一先令,由巡回法官、治安官及主教具体执行。《至尊法》和《信仰划一法》对于英国历史有着重大意义,打破了玛丽短暂的天主教复辟,再次恢复了圣立甘宗在英国的国教地位,使英国重新回到新教阵营直至今天,英国教会从此彻底割断与天主教的联系,直至1980年教宗访问坎特伯雷,伊丽莎白不久后颁布了《公祷书》,《公祷书》是正式的祈祷文,是向上帝交流的内容,有着很神圣的地位。伊丽莎白的《公祷书》基本是爱德华六世《第二祈祷书》的翻版,较为明显和重要的改动只有三个:第一,剔除了各种冒犯罗马教皇和主教的词句,如祈求主把人们从“罗马主教的暴虐及他们所有巨大的罪恶中解救出”这个句子。这个改动也是吸取玛丽女王天主教复辟的教训,将教皇斥为敌基督使双方矛盾激化,对于弥合双方教义上的分歧毫无作用,最后只能通过流血冲突来解决,使亲者痛仇者快,这个改动也使天主教在新教英国存在成为可能,虽然环境极为恶劣。第二,删除了由爱德华六世补入的《黑色仪式指示》,吸收了享利八世的《第一祈祷书》中带有浓重天主教色彩的圣礼内容,第三,补充了《礼拜用品指示》,规定,“继续保留和使用于国王爱德华六世统治的第二年经国会批准推行于英国教会的礼拜用品,直到女王陛下下达进一步指示为止……”。《公祷书》完成后,国会还通过一系列有关礼仪的“女王责戒”,强调教士穿传统的天主教法衣、教徒在祈祷时下跪、圣餐中使用未发酵的圣饼以及确定祈祷日使用新的行列仪式、仪式前后用无伴奏齐唱乐和扩大仪式中的祝福祷告。这些“女王责戒”成为圣立甘宗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着深厚的天主教色彩一直以来都被清教徒攻击,一直是他们所要改革的内容。通过《公祷书》后,伊丽莎白又对圣立甘宗信仰的根基重新进行了修订,这个就是《三十九条信纲》。伊丽莎白亲自审阅了《三十九条信纲》修订稿,随后交付国会审议,国会在作了微小更动后,于1571年通过并公布了《三十九条信纲》宣布其为英国国教会信纲,《三十九条信纲》没有被改动过至今仍然作为圣立甘宗的基本教义要求所有信徒宣誓信守。伊丽莎白之所以亲自修改倒不是她对神学有多深的研究,只是因为信纲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牵动着无数教徒的心,都可能带来忧伤,痛苦,绝望,带来怨恨,怒火,叛乱,甚至引发战争,而作为一个英明的女王自然知道这些敏感所在,所以她对每个遣词造句慎之又慎尽量使大多数人满意,尽量少让怨恨产生。《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的诞生也标志着安立甘宗的最终确立,因为这二份文件从此没有被改动过,时至今日仍被圣立甘宗奉作信仰的极基,已经成为安立甘宗的标志。在1865年制定的《教士签署法令》进一步确认它们的权威,规定了如下宣誓条文:“我某某,严肃宣告,我赞同宗教《三十九条信纲》、《公祷书》和主教、会长、会吏的任命……。这也充分表明《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钢》对于安立甘宗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第一,传统性,它们在教义、礼仪和制度三方面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天主教传统。教义上,天主教传统的成份较少,《三十九条信纲》除了尊重旧约伪经外(第6条),对称义、救赎、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和基督复活等问题的阐述都釆用新教的观点。但是在制度上天主教的主教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三十九条信纲》明确规定,教阶由大主教、主教、会长和会吏构成(第36条)。也就是这个成为圣立甘宗与清教徒冲突的焦点,对于主教制清教徒根本无法接受,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等级制与路德,加尔文新教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严重冲突,是对真正信仰的污辱,亵渎,而且在圣经中也无法找到依据。而且在礼仪领域,最终确立的安立甘宗比爱德华六世时有着更多的天主教因素,这也是许多清教徒不满所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伊丽莎白的《公祷书》虽然以爱德华六世的《第二祈祷书〉〉为蓝本,但《公祷书》对《第二祈祷书》的改动,恰恰是补充了那些《第二祈祷书》废弃或回避的带有强烈天主教色彩的传统的礼仪内容,如坚持礼仪中穿法衣,下跪领受圣餐、使用蜡烛等礼拜用品等等,与礼拜仪式密切相连的纪念日更能说明这一时期安立甘宗礼仪的传统特色。1561年,伊丽莎白下令,在日历中增补大量圣徒纪念日,这些圣徒纪念日显示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宗教与传统的联系和对传统的尊重,虽然《三十九条信纲》第22条禁止偶像崇拜和祈求圣徒,但圣徒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必然会导致出现与这一条文精神相背离的现象。事实上,直到1642年以前,英国大多数教堂都完整地保留着圣徒偶像及宣扬圣徒事迹的雕塑,在礼仪领域,伊丽莎白的宗教措施比爱德华六世时向天主教方向退得更远,这使最终确立的安立甘宗的传统色彩显得更为强烈。而这些都是清教徒强烈反对的,清教徒甚至不承认圣诞节,十字架,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偶像崇拜,更不用说这些所谓圣徒的节日,圣徒的偶像,雕塑。英国内战中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新模范军大肆破坏教堂中的画像,雕塑而饱受指责,其实是有内在原因的,新模范军信仰坚定平常纪律严明,他们对教堂的破坏不是无目的,而是有明确的宗教原因,他们认为这些画像,雕像都是偶像崇拜必须给予破坏,所以说,伊丽莎白女王的这些倒退也造成了圣立甘宗与清教徒矛盾的激化。当然你也不得不承认圣立甘宗的包容性与折中性,这些都为后来进一步的宗教宽容打下了基础,也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智慧与英国被使徒教会,修道院的兄弟之爱,自由,平等浸染了一千多年的深厚土壤,这片土地上很少出现极端的事物,很少偏离正道太多而且总能及时地纠正。伊丽莎白时代的安立甘宗保留了许多天主教成份,但也容纳了16世纪新教中所有重要宗派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它的教义,实际上是一种基督教各宗派观点的大杂烩。除了已经论及的天主教观点外,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三十九条信纲》中找出路德宗、加尔文宗、茨温利宗以及奥古斯丁的观点。信纲中有关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的内容,绝大部分取自古代大公教会的信经,有些则从路德的《奥古斯堡信纲》和路德宗改革家约翰·布伦茨编纂的《维腾贝格信纲》中摘录。有关预定、选拣及圣经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加尔文宗尤其是加尔文宗的温和派主张,有关自由意志、罪恶及恩典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正统的奥古斯丁思想,有关因信称义、信仰与善行、教会及圣礼的内容,则混和了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三者的观点。安立甘宗的这种广泛包容的特点,使它成为新教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宗派,这一特点使安立甘宗很难把其他宗派的主张斥为异端,只要不提出过分要求,基督教的各宗派都可以在安立甘宗中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安立甘宗便在事实上起着某种有限的宗教宽容的作用。《三十九条信纲》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就是用词上含糊、模棱两可,使各个教派都觉得是谈及自己的观点。我们知道即使新教派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冲突很大,把这些不同乃至矛盾的观点和谐地放在一起,就必须对其进行模糊调和处理,于是伊丽莎白女王充满智慧地在《三十九条信纲》表述有争议的教义时使用涵义广泛的用词。如,信纲论圣餐的第28条典型地体现了安立甘宗的调和特点,有关圣餐的本质,传统的天主教持“变体”说,路德宗持“临在”说,加尔文宗持“参与”说,茨温利宗则持“纪念”说。信纲对天主教的“变体”说予以明确否定,认为“圣餐化质说(即饼酒变质〕不但不能取证于圣经,实乃违反圣经的明文,违背圣经的本旨,并且产生许多迷信”。它还避免独尊新教某一教派的观点而调和各种圣餐说,经过修改最后的内容是这样的,“圣餐不仅是基督徒应彼此相受的表记,而且是基督受死赎罪的圣礼,凡合法用心领受的,吃那劈开的饼,便是领受基督的身体,喝那祝谢的酒,便是领受基督的血……,在圣餐中基督的身体仅是属天属灵地给了、取了、吃了。”这段文宇,既反映了加尔文的“参与”说,又反映了路德的“临在”说,同时,还为茨温利的“纪念”说甚至天主教的“变体”说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我这里大量介绍了圣立甘宗的这二个基础性文件,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些使大家了解圣立甘宗与天主教,清教徒在教义上的区别,这三个教派与苏格兰的长老会是当时英国基督教的四个主要教派,教义之争是造成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教义与永生,永恒,终极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每个信徒心中永远的伊甸园,迷人的天堂,所以各个教派在每一字,每一句都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当无可调和时只有通过战争这种血腥极端的方式解决,这也是英国内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人类无可奈何的悲剧。直到各个教派来到北美,在北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教派才通过共同的兄弟之爱形成了基督教内部教派间的宗教宽容,共存共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我们之后还会详细论述。但是在世界上各主要宗教之间,由于宗教的极端敏感性,也由于这些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远比基督教内部教派间的差异来得大,所以世界范围内,不同宗教之间宗教宽容的路还很长。对于圣立甘宗,清教,长老会这些新教教派能在英伦三岛迅猛发展,我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英国的使徒教会,中世纪修道院的兄弟之爱,自由,平等的传统,正是这些传统与新教质地相同,才可能做到二者无缝结合从而使新教迅猛发展。可以想象,在英国民间到处是使徒们在英国的传说,秩闻,他们朴素,自由,平等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当这些与新教思想接触时,可以轻易得出它们水乳相融的一幕。而十六世纪的英国新教思想家也大肆渲染这种观点,认为英国传统与新教本质上是同一的,新教在英国是返祖归宗,返朴归真,清洗被教皇、教廷沾污的基督教,回归原初的使徒教会,回归他们兄弟之爱,自由,平等的传统。于是在几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新教在英国蓬勃发展,成为英国的主要教派。这些是以主教制为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所不具备的,所以新教在欧洲大陆始终无法突破天主教的重围,只能在北欧与德国北部这一狭小的区域内发展。本文摘自公众号《西方文明的历程》连载的书籍,全书约100万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英国革命前,第二部分,英国革命,第三部分,美国革命。以散文的笔调,思想的深度,历史的真实描写的了西方文明从纪元时的古罗马英国到美国独立这一千八百年间的历史,全景式,鸟瞰式描写了西方文明在这一千八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描写了这一千八百年间西方文明的风风雨雨,艰难坎坷。本书公众号也叫《西方文明的历程》,公众号有目录,便于查找阅读。公众号搜索即可得出,扫描文章下面的二维码亦可,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2023-09-12 09:5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