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分析

2023-10-06 08:23:59
共1条回复
LocCloud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分析为: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综合型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重形态,汉语轻形态。这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英汉句子结构上,即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英语的词语、分句以及句子之间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关联词、介词)来实现词语或者句子的连接,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合逻辑关系。词缀丰富。

汉语重意合,呈“隐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时序、因果、时空)逻辑顺序,以短句的形式行文推进,句子之间无过多的形式连接,叙事从容不迫,层层展开。

汉语的词汇一般来说并无词性变化,词汇的形态简单,能构成派生词的前缀合后缀的数量有限。它通常要用一个词(词组)来表达英语词缀的意义。

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的。汉语词汇基本没有词形变化,主要是依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语义。

相关推荐

英汉对比研究只需要比较两种语言形式语法上的内容吗?

不是。英汉对比研究不仅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语法形式对比,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语法对比。这是英汉对比研究的基础,主要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等语法规则和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比较英汉的词序、时态表达、定冠词使用等差异。2、词汇对比。比较两种语言中表达相同或相近概念的词汇,分析其差异与共性。例如英汉颜色词、亲属词的差异等。3、修辞对比。比较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的异同,如英汉的比喻、排比、省略等手法的使用差异。4、文体对比。比较英汉相应的文体特征,如英汉书信、议论文的差异等。5、文化内涵对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两种语言的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所以英汉对比研究也会涉及对不同文化概念的对比,如英汉的隐喻等。6、翻译对比。可以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效果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进行探讨。所以,英汉对比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不仅限于纯语言学的语法对比,还涉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的关系等内容。要全面地开展英汉对比研究,需要在语法、词汇、修辞、文体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对比和探讨。
2023-09-12 10:38:281

语用英汉对比主要研究内容

英汉对比主要研究内容有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等。1、语言对比是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一。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它们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点。地理环境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语言中存在词汇上的空缺现象。2、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掌握各自特点,对于熟练运用翻译方法及提高翻译水平都有很重要的意义。3、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形式之一,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沉淀在语言中自然有其反映。4、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或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内涵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次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传统习俗对语言的影响:1、由于人们认识、审美习惯的不同,对客观事物所持的观点和态度不同,那么也就对代表那些事物的词语赋予特定的意义。这属于词语之间的隐喻空缺现象。2、比如,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3、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4、因此,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其数字的社会文化内涵各不相同。5、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是以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的发展。
2023-09-12 10:38:371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如下: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综合型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重形态,汉语轻形态。这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英汉句子结构上,即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的词语、分句以及句子之间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关联词、介词)来实现词语或者句子的连接,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合逻辑关系。词缀丰富。汉语重意合,呈“隐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时序、因果、时空)逻辑顺序,以短句的形式行文推进,句子之间无过多的形式连接,叙事从容不迫,层层展开。汉语的词汇一般来说并无词性变化,词汇的形态简单,能构成派生词的前缀合后缀的数量有限。它通常要用一个词(词组)来表达英语词缀的意义。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的。汉语词汇基本没有词形变化,主要是依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语义。
2023-09-12 10:39:251

分析语言句法语义结构的研究方法_英汉对比关系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

  摘 要:运用生成语法的知识对英汉对比关系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涉及语义及其句法两个方面。从语义上来看,英汉对比关系结构都由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组成,即两个分句之间都表现出主从关系。从句法上来看,连接两个分句的成对标记词都是词汇语类,其中英语中的成对标记词经历了从原来位置到句首的移位,汉语的成对标记词没有经历移位。我们假定,成对标记词移位和不移位是受到特征[+/- comparative]的制约,符合最简方案的精神。   关键词:对比关系结构 成对标记词 移位      一、引言      英汉对比关系结构是一个比较独特、比较边缘的句型结构。英语里是有成对的“the+comparative”出现,汉语里有成对的“越”出现,见下例(1-4),它们都是起连接两个分句的作用。与传统的连接词不同,它们在句子里面充当一定的句法功能。也就是说,这种结构不是由连词之类的功能语类连接两个分句,而是由两个相同的词汇语类来连接。在文献中,英语的对比关系结构研究主要来自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相对应的汉语“越……越……”结构很少被人注意。基于该结构的独特性,本文试图对英汉中的对比关系结构做一个全面的研究。   (1)The more you eat, the less you want.   (2)The harder he studies, the better result he will get.   (3)越多人离开,她的心里越难受。   (4)他越说,我越不高兴。      二、英语对比关系结构      英语对比关系结构就是“the more...the more...”结构,其特点是有成对的标志语出现,成对标志语“the+ comparative”句子看似平行,其实不然。鉴于成对标志语词性不同,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功能作用,根据词性,该结构在从句中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1.AP型。“the+comparative”部分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分,既可以在句中做表语(5),也可以做定语(6)。   (5)The more careful we are, the more we will find.   (6)The more people left, the sadder she became.   2.ADVP型。副词性成分,主要在句子中做状语。   (7)The more carefully we look, the more we will find.   (8)The more you said, the better I understand.      三、英语对比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曾经探讨过英语对比关系结构中两个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认为它们之间是主从的语义关系,第一个分句是句子的从句,第二个句子是句子的主句。本文继承他们的观点并且在下一节也试图证明汉语中的对应结构也是主从关系。证明两个分句之间是主从关系主要有如下的语言事实:   第一,虚拟语气的形态词可以加在第二个分句后面,而不能够加在第一个分句后面,说明第二个分句才是句子的主句。   (9)a. I demand that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I demand that the more he get,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第二, 反意疑问可以对第二个分句进行反问,但是不能对第一个分句进行反问,进一步证明第二个分句是主句。   (10)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will he?   b. *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does he?   第三, 助动词“will”只能出现在第二个分句中,而不能出现在第一个分句里面。由于英语表示条件的从句即使是将来时态也必须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11c,d),由此更进一步说明第一个分句是从句,第二个分句是主句。   (11)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The more he will get,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c.If she invites me to the party, I will send her a beautiful present.   d. * If she will invite me to the party, I will send her a beautiful present.   第四,代名词后置说明了第一个分句是从句,在这个从句里面的人称代词有一个先行的名词在主句里面可以回指这个代词。   (12)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The more John gets, the more he will pay to me.   c. John will pay more to me if he gets more.   d. * He will pay more to me if John gets more.      四、汉语对比关系结构      由于汉语中的“越”字基本就是一个副词,根据词性来划分这种结构类型就没有意义。但是,汉语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语言,句子之间的组合形式非常自由,根据句子的组合形式,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四种类型的对比关系句,如下(1-4)。但是我们把(1)类的标准型的句子作为研究的对象。   1.标准型。这种类型的句子包括两个从句,而且两个从句各有一个独立的主语和谓语,从句之间用逗号隔开。   (13)孩子考得越好,我的心里越高兴。   (14)她越说,我越不高兴。   2.紧缩型。此种类型的句子也有两个句子,但是它们共一个主语,中间没有逗号隔开两个分句。   (15)她越听越糊涂。   (16)我越说越伤心。   两个从句共享一个主语,我们可以看作其中任何一个主语是空的,总结一下,一共有下面(a)(b)两种情况:      在(a)句里,两个从句呈线性排列,而在(b)和(c)句子里,第一个从句包含在第二个从句里面。无论如何,这三种句子结构都可以看作是由两个完整的子句组成,其中一个子句的主语省掉的结果。如(21)(22)所示,省略第二个从句的主语和逗号可以得到(a)句子,省略第一个从句的主语和并将它包含在第二个从句中得到(b)句子,省略第二个从句的主语而把第一个从句包含在第二个从句中得到(c)句子。   (21)他越听,他越糊涂。   (22)我越说,我越伤心。   3.连环型   这种类型的句子一般由三个从句组成,中间的那个子句充当两个角色:它可以跟第一个子句组成一个标准型的对比关系句,此时它是作为第二个从句出现的;它也可以跟第三个子句组成一个标准型的对比关系句,此时它是作为标准型的第一个子句出现的。如下例:   (23)三姐妹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年龄越大,受的闲气便越多,便越羡慕别人的命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顶撞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就越多,对市长的误解和闲话就越少。   既然中间的子句在整个句子中起双重作用,我们可以看成是这种类型的句子由两个标准类型的句子组成,由于经济的考虑,省略了中间那个重复的。   (25)三姐妹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年龄越大,受的闲气便越多;受的闲气越多,便越羡慕别人的命好。   (26)顶撞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就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越多,对市长的误解和闲话就越少。   4.反环型   反环型的对比关系句子由四个子句组成,前两个子句和后两个子句各成为一个标准的对比关系句,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后两个子句是前两个子句的颠倒,也即两个子句的逻辑关系发生了改变。   (27)越有越吝啬,越吝啬越有;我又不向你借钱,何必恐慌?   (28)圣上护着,谁攻田文镜,立地就疑是冲着新政,冲着自己。越攻越护,越护越攻。   尽管这种反环型的句子同连环型的句子都共享中间的一个子句,但是反环型的句子中,中间重复的子句是不可以省略的。   (29)*越有越吝啬越有。   (30)*越攻越护越攻。      五、汉语对比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从标准型的句子着手,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他们中间,去掉任何一个子句句子都显得不完整。   (31)*你付出越多。   (32)*(你)得到越多。   另外,“越”在句子中起连接两个从句的连接词功能,因为去掉任何一个“越”字,句子都不合语法。   (33)*你付出多,得到越多。   (34)*你付出越多,得到多。   至于说两个从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证明。如果是并列关系,应该可以加上诸如“和”(表示并列)或者“但是”(表示转折)之类的连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35)*你付出越多和得到越多。   (36)*你付出越多,但是得到越多。   由此,我们试图从几个方面去检验是否两个从句之间是从属关系。   首先,“吗”这个用在主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放在第二个子句后面,而不能放在第一个子句后面。   (37)你付出越多,得到越多吗?   (38)*你付出越多吗,得到越多。   第二,用在主句中的“就”也只能放在第二个子句里面。   (39)你付出越多,得到就越多。   (40)*你付出就越多,得到越多。   第三,“如果”、“一旦”这种表示条件关系的连接词可以出现在第一个子句里面,构成从句之间的条件关系。   (41)如果你得到越多,你付出就越多。   (42)一旦你得到越多,你付出就越多。   从上面的检验结果看来,两个从句之间表现出从属主从句的关系,第一个子句是从句,第二个子句是主句。      六、英汉对比关系结构的句法移位      英语对比关系结构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经历了移位,每个从句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都从原来的位置移到从句句首的位置,并且在原来的位置留下一个语迹(trace)。      为什么说现有的句子是移位的结果?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 从句法的角度做了一个很详细的考察,发现该结构中分句句首的比较成分同句中的空位(gap)有直接的依赖关系。两个分句都表现出无约束依赖性(unbounded dependency)。      第三, 非法移动既造成强式wh-孤岛效应,也会造成弱势wh-孤岛效应。      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结构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具有wh-问句的特点,其移位规则跟wh-问句是异曲同工的。两者都是从原来句中的位置移动到句首的位置[Spec,CP],并且在原来的位置留下一个语迹。      同样,汉语的“越……越……”结构也和汉语的特殊疑问句一样,两者都不需要经过移位。由此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英语的对比关系句需要经过移位,而汉语的对比关系不需要移位呢?根据移位理论说,移位是受特征驱使,某些语类的语法特征必须受到核查。在英语疑问句中,wh-词的[+wh]特征需要核查,由此引发了移位,而汉语的特殊疑问词“什么”具有[-wh]特征,它不需要得到核查,疑问词也就不需要移位。同理,在对比关系结构中,我们设想英语的“the+comparative”具有[+comparative]的特征需要得到核查,由此引发了该部分移动到句子的前面去消除这种不可解读的特征,而汉语的“越”具备[-comparative]的特征,该特征本身可以解读,所以不需要移动到句首去检验。      七、结束语      本文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英汉对比关系结构做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并发现英汉的对比关系结构从语义上来看都是由一个从句和一个主句组成。从句法角度看,那个连接两个分句的成对标记词都是词汇语类,而非功能语类。成对标记词在英语中经历了移位,而在汉语中留在原位,其中英语的对比关系结构移位是受到[+comparative]这个不可解读特征的驱使,而汉语对比关系结构中的“越”字不具备该特征,所以不需要移位。      参考文献:   [1]Culocover, Peter W. & Ray Jackendoff.The view from the periphery: the English comparative correlative. 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4):543-571.   [2]Haegeman, Liliane.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Co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3]Radford, Andrew.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丁树声.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商务印书馆,1961.   [5]李科第. 汉语虚词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刘坚.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语文出版社,1992.   [7]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张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023-09-12 10:39:541

英汉指示投射对比分析|英汉对比分析题

  摘 要:本文从时间、地点和人称指示来研究指示语中的指示投射现象,基于认知理论重新认识指示投射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常规指示投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进而对英汉常见的三种指示投射进行对比分析,并加以解释。   关键词:投射;指示语;常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参照点   一、英汉常规指示投射   本文认为常规指示投射指:说话人把参照中心投射到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身上,即站在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角度来指代话题中所涉及的人称,地点及时间等。其运作机制如下:      1.人称   英汉语中,人称指示分第一人称,如英语中we, I,汉语中:我(们)等;第二人称中现代英语you,而汉语有:你(们)等;第三人称的现代英语:they, he等,汉语:他(们),她(们)等。在实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不以说话者为中心而以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交际信息的听话者为中心来指代所谈及的人。   1.1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指示投射   1)We"d better not go there, Cela.(听话者)   2)我们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讲道德,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楷模。   3)咱们别哭,妈妈出去就回来。   以第一人称复数指听话者常给人以亲切感,故在正式场合多出自长者或领导之口,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乐于使用[3]。相对而言,英语中用此用法相对较少,英语往往体现为you,这与汉语群体观念,裙带关系,称兄道弟有关,说话者常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而英语注重自我与个性独立,故说话者很少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   1.2 第三人称指示投射   4)Billie (=我) wants an ice-cream, mummy.   5) 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在厨房忙碌的说话人对懒惰的听话者说)   6)这是总司令的命令!(=我)   7)外公这件衣服真好看。(孩子的父母对岳父或父亲讲,孩子在场)   第三人称指示投射形式在英汉语中都常用,这种与第一人称指示投射不同的是,说话者不是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一员,而只站在听者角度称呼说话人自己(如:4),6)等)或称呼别人(如:7)),也有称呼听话者(如:5))。此时,其功能是缩短(如:7))或扩大心理距离(如:4),5),6)),一般而言,说话者出于礼貌不会采用后者,但当说话者认为请求可能会被拒绝时,用第三人称拉大心理距离以减小被拒绝带来的冲击。如语用学研究表明:话语愈间接,其言外之力就愈弱,被拒绝带来的冲击就越小。另外,当说话人对听话人不满时,用第三人称取代第二人称指听话人来拉大心理距离,从而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也有当说话者的社会地位或权势高于听话者时,说话者发出命令时有意拉开心理距离,以表示命令的不可商量性。   2.地点   这是指说话者在说话时偏离以说话人所在地为中心,而朝交际中在场听话者位置转移,英汉语在这两方面较相似。8)----A: Hurry up, Peter, we"re leaving. -----B: Go ahead, I"m coming. (going)语用学家把这一用法解释为“礼貌的方位转移”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己为参照点,而把方位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所在方位,这是礼貌的表现[3]。   3.时间   汉语一般用时间副词指示语,而英语时间指示信息有两种:一是通过时间指示语,并配以时态变化;二是单独通过动词的时态系统传达出来[3]。这样英语时间指示系统比汉语更复杂。一般常规时间指示投射都是以信息的将来接受者时间为中心。   3.1时间词指示投射   时间指示投射往往涉及编码时间和解码时间,在传递信息时,既可用编码时间(说话人时间)为参照点,也可用解码时间为参照点(用具体的时间词体现),如:   9)This program is being recorded today, Wednesday April 1st. to   be relayed next Thursday. (编码时间)   10) This program was recorded last Wednesday, April 1st. to be   relayed today. (接受时间)   上面的10)就是时间指示投射在信息接受者的解码时间而不是说话者的编码时间。这在英汉语中都有的,尤在写信,发电报,打电话等中常见。   3.2 英语独特时态系统时间指示投射   相对于汉语,英语还可通过时态表现时间指示投射,如:英语动词的历时现在时用法。即:用现在时动词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把过去的事情放在“读者”现在解码时间里,参照点就转移到读者的解码时间,而汉语的这种情况就只能通过时间词来表示。试比较:   11)清代末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即位了,这时(那时)小皇帝才六岁。   12)I hope you had a good vacation.   当写信者知道收信者将在最近几天去度假,估计收信者收到信时度假已结束,便以收信者解码时间为参照点,在信中说12)。   二、英汉指示非常规投射   本文认为非常规指示投射为:转移后的参照中心不是交际中在场的说话和听话者,而是不在场但与交际双方相关的第三者(人)、地点和时间为参照点。相对常规指示投射,此类在交际中较少。其运作机制:      1.人称   非常规人称指示投射常用第三人称指第一人称,参照中心不是实际交际中的听话者,而是假设在场的另一听话者,如:   13) Oh, how handsome our grandpa"s (your) jacket is!(孩子的父母对岳父或父亲讲话,孩子不在场)   14)妹妹/弟弟(=你,小孩)乖,我们去买冰淇淋。(妈妈对孩子说)   13)参照点是孩子,但不在场;14)参照点是比该小孩年长的其他孩子,也不在场。我们可看到参照中心不是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而是以与交际双方相关且较熟悉的人为参照点。这样对该参照点进行固化,简化了交际中听话者的推理过程,遵守交际的经济原则。常在交际双方关系较亲,对该参照点(相关的人)相当熟悉,或两者交际频率较高等情况下才采用这种指示投射,汉语相对多些。   2.地点   地点指示的非常规投射常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相关的地点为参照中心,而说话者和听话者交际时都不在这个参照点上。这在英汉语中都存在。如:   15) I came over several times, but you were not in.(听话者住宅为参照点)   汉:我来看你几次,你都不在家。   16) We are organizing a party at our place, will you be coming?   (说话者住宅为参照点)   3.时间   前面已提到,英语可用动词时态体系来表示时间。当谈及非现实行为时,可用动词过去时等来表示虚拟,假设,即过去时虚拟语气。本文认为这是非常规时间指示投射,因为过去时虚拟语气的时态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以说话者或听话者所在时间向以前推一个时间为参照点,因此这个参照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与说话者或听话者相关的。   如:17) a: Daddy, I want to go abroad, would you agree? b: I would, if we were rich. 常规参照点是说话人讲话的时间,而常规指示投射是以听话人所在的时间为参照点。而17)b中的“would”和“were”的时间参照点不是这两种,而是由现在时推到过去时,即把时间参照点从现在投射到过去的时间点上。在英语中时态体系主要包括三种: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表达非现实的事件和动作时,为什么英语中选用过去时?语用学家认为在英语中现在时是近指,过去时是远指,过去时表示与现时的距离,暗示“遥远性”和“距离性”。在17)中过去时表示与现实性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此大以至于无法逾越,过去的不可能在说话时成为现实,因此所表达的意义是否定的。   结束语   本文通过投射和认知理论分析了指示投射的性质,并通过英汉常见的三种指示语的投射加以比较分析。基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Lyons的指示投射定义只包括以听话者为参照中心的情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Fillmore的定义较为合理。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交际中指示参照点可以随意安放,而应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否则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   [1] Fillmore, C. 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 1971.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1975.   [2] Lyons, J. Sematics, Vols 1 &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缪道蓉(1978.11--),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及心理语言学等。   本论文为校级重点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2023-09-12 10:40:031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写英汉对比的论文吗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写英汉对比的论文。英汉对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更好地推广汉语和提高外国人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和理解。
2023-09-12 10:40:111

主语与主题英汉对比例子

例子如下:1、英语中的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而中文中的主语通常位于句子主干。英语:Thecatissleeping.(猫在睡觉。),中文:猫在睡觉。2、在英语中,主语通常是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而在中文中主语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英语:Sheisadoctor.(她是一个医生。),中文:她是医生。3、在英语中,主题可以出现在句首或句末,并且通常会通过强调语气来突出重要性。而在中文中,主题通常是通过上下文或者语言习惯判断出来的。英语:Football,Iloveit.(足球,我喜欢它。),中文:我喜欢足球。
2023-09-12 10:40:211

[英汉两种歧义结构句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简单对比了英汉歧义结构中完全结构歧义和准结构歧义的特点,并分别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分析了造成歧义的原因。指出由于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在相同的结构中,英语比汉语易产生歧义。   关键词:完全结构歧义 准结构歧义 定心结构 辖域      著名语言学家Layons(1977:213)在“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中给歧义下了这样的定义:“Ambiguity may be either of the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elements or of the constituent structure,or of both together.”我国语言学家吕淑湘(1984)也曾阐述:“歧义的产生,或者是由于同一片段可以分析成几种结构,或者是由于这个片段中有一个多义成分。”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歧义是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形式。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歧义的修辞和语用功能,有意识地使用含糊语言,以达到风趣幽默的效果,因此歧义被广泛运用在文学作品、广告中。然而歧义也可以引起人们的误解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歧义是应该避免的。本文就英汉语中一些典型的歧义结构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发挥歧义的积极作用,消除歧义的负面影响。   秦洪林等(1991:26)把英语的句子歧义分为四类:1)完全句法歧义 2)准句法歧义3)完全词汇歧义4)词汇、句法歧义。我们都知道,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多样的,一般来说可分为语音歧义、语用歧义和语法歧义等。而语法歧义又可分为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俞东明(1997)则把由1)层次不同2)语法关系不明3)语义关系不明而引起的歧义称为结构歧义。因此,我们可以把由层次结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称为完全结构歧义,把由语法关系或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称为准句法歧义。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英汉结构歧义中的一些典型句型。      一、完全歧义结构      此类歧义句的显著特点是,由于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分析组合,从而导致句子歧义。   1. 多项定心结构中的歧义   1)small business man   2) 漂亮的职员的母亲   定心结构是指由一个名词性中心语和一个或几个修饰语构成的语言结构。英汉中这种结构分为两类:前置修饰语和后置修饰语。汉语中后置修饰语不常见,因此我们先分析英汉中由前置修饰语引起的歧义,如上面的句1)和2)。   句1)和句2)的结构可用抽象公式[adj+N1+N]来表示。由于句中adj(如small,漂亮的)既可修饰另一修饰语N1,也可两者一起作用于中心语N(如man,母亲)。即当一个修饰语同时修饰两个词时,句子结构产生歧义。所以句1)和2)可分别有以下组合:   1a)(small)(business man)   1b)(small business) (man)   2a) (漂亮的)(职员的母亲)   2b) (漂亮的职员)的母亲   下面来看英语中由后置修饰语引起的歧义:   3)You"ll meet the man carrying a heavy box tomorrow.   由于carrying a heavy box 在句中既可修饰you,也可作为man的后置定语,此句可有如下两种组合:   3a) (You"ll meet the man) carrying a heavy box.   3b) (You"ll meet) the man carrying a heavy box.   由于汉语中名词性中心语的附加修饰成分的位置通常是前置的,所以不会引起歧义。如:   4)我给你说说(他做的)事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adj+N1+N]结构中,由于句子成份之间的不同组合,英汉语中多项名词修饰语的前置,都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英语中前后置现象十分普遍,而汉语中后置情况不多。这正体现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在英语中,当介词词组、关系分句、同位语分句、较长的分词结构作名词修饰语时,为了保持句子平衡,一般后置。这虽符合英语句子重形合的特点,但也违反了逻辑思维的自然顺序,所以易产生歧义。   2. N(施动者)+V+O+PP   5)I left Mary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r problem.   6) 他在汽车上看见了孩子。   句5)由于介词短语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r problem在句子中既可作状语修饰I left Mary,也可作定语修饰Mary,致使句子产生以下两种释义:   5a) (I left Mary)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r problem)   5b) (I left) (Mary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r problem)   同样句6)中由于介词词组“在汽车上”即可表示施动者所在的处所,也可表示受动者所在的处所,从而使句6)有以下几种解释:   6a)他在汽车上看见了孩子,孩子不在汽车上。   6b)他在汽车上看见了孩子,孩子在汽车上。   6c)他在汽车上看见了孩子,双方都在汽车上。   由此可见,英汉语中由于介词词组在句中可修饰不同的成份,从而导致句子的歧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完全结构歧义是由于句子中的某个特定的成分在句子中可以修饰或限制不同的词   语,从而使句子有不同的分析组合。这种结构歧义句用直接成份分析法就能清晰地展现句子结构体的层次关系。      二、准歧义结构      准结构歧义是指句子成份不能作不同的组合,但由于内部的逻辑关系而有不同的释义。即有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表层结构,却有不同的深层结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直接成份分析法可以清楚地表现句子之间的线性序列上的结构关系,却不能提供有关结构体内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各单位的作用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要展现准结构歧义句句子内部潜在的间接的联系,必须运用乔姆斯基的深层理论来揭示其内在的语法关系和抽象的句法结构。   1. N"s+N2   7)a man"s robbery   8) 母亲的回忆   句7)和8)的结构对等,8)中的结构助词“的”起着句7)中所有格的作用。句7)中的robbery是动作性的名词。从形式上看,7)和8)都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构成的名词短语,但从逻辑语义上看,这两句都含有主动和被动的意义。也就是中心语和修饰语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双重关系。因此两句各有如下释义:   7a)a man who robs   7b)a man who is robbed   8a) 回忆母亲(孩子对母亲的回忆)被动关系   8b)母亲回忆(母亲对人或事的回忆)主动关系   2. NP+of+NP   9)the love of mother   10) 对于母亲的爱   此种句型产生的歧义的原因和句7)、8)基本相同。句10)中的“对于”与9)中的of大致相当,只是修饰词与中心语之间的语序正好相反,且10)中“对于”有明确的受事的作用,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9)中的of除受施还有施事的功能,也就是说of左右的两个NP之间,同时兼有顺序动宾和逆顺主谓的语义条件,因此句9)有如下解释:   9a)Children love mother.   9b)Mother loves children.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NP+of+NP句式中英语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汉语。这主要是因为汉语这类短语,除了因受语义的制约而不致被理解为主动意义外,汉语中一般都通过介词“对于”引进修饰语,而一旦使用了“对(于)”,修饰语作为动作的受事也就有了形式上的标志(王菊泉、宋福常,1988)。如:   i)对母亲的爱,永远不会改变。   ii)对于他的回答,我有不同看法。   3. 英语中全称量词和部分量词的位置关系引起语义辖域的歧义。   沈家煊教授在《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中有如下一例:   10)A linguistic knows every dialect in this area.   11)有一个语言家懂得这个地区的每一种语言   句10)中由于全称量词“every”和部分量词“a”的位置关系,从而导致语义辖域内的歧义。句10)有如下解释:   10a)某一个语言学家懂得所有的方言   10b)每种方言都有一个语言学家懂得。   而相对应的汉语句子11)却只有10b)一种解释。这是因为汉语位于句首的部分量词“有一”的语义辖域要大于英语位于句首的“a”。汉语的“有一”在语义上辖域右边的“每”(语义辖域与词序一致)。“有一”虽然并不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事物,却能表示“同一事”或“某一事物”,跟英语“a”充当主语成份主要表示“不同的事物”相比,“有一”的有定性的程度来得高(沈家煊,1985)。所以当部分量词位于全称量语词之左而且居于句首时,英语句子产生歧义,而汉语句子表一种意思。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结构歧义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另一方面却有较大差别,这分别是由于各自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   1. 英语句子结构重形合,因此许多歧义句都是由于不符合自然的逻辑思维顺序而导致的。如多项定心结构中的后置现象。而且许多修饰既具有施事的作用也具有受事的作用,如在NP+of+NP结构中,汉语歧义的机率要远远小于英语。相对来说,汉语句子结构重意合,句子无形态变化,只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即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吕淑湘,1979:85)。所以对同一结构,汉语歧义的情况较少。   2. 汉语中逻辑词语的左右顺序基本上跟这些语词的语义辖域相一致,而英语则往往不一致。也就是说,汉语句子中位于左边的逻辑语词的辖域一般大于位于右边的逻辑语词,改变逻辑语词在汉语句子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改变了它的辖域。而英语则缺乏这种关系,所以易产生歧义。      参考文献:   [1]Lyons,J.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 London:University Printing House,Cambridge,1977.   [2]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吕淑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4]秦洪林,贾德霖.英语歧义研究[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5]沈家煊.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1).   [6]王菊泉,宋福常.英汉被动意义名词性短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   [7]俞东明.语法歧义与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6).
2023-09-12 10:40:401

形合与意合英汉对比

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是:1、英语注重形合,所以造句时十分重视形式的接应,要求句子结构完整,而且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此专业翻译公司译者翻译的英语句式较为规范和严密。也正是由于英语的这些特点,所以英语中有丰富的连接手段,如连词、关系代词、连接代词、关系副词等。2、汉语注重意合,所以造句时非常重视意念的连贯,通常不求句子结构的整齐,句子常以意役形,以神统法。正是由于汉语的这一特点,所以汉语中较少使用显性的连接手段和连接词,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依靠上下文和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示。
2023-09-12 10:40:511

英汉语言对比有利于提升母语水平吗

英汉语言对比是有利于提升母语水平的。因为英语的语法跟汉语语法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谓宾,定状补。所以英汉语言对比,能将学到的知识双向融合,让记忆更加深刻,受益匪浅。
2023-09-12 10:41:351

如何缩小英汉语言对比差异

如何缩小英汉语言对比差异:只有融入到两个语言的应用环境结合实际才能最大化的缩小对比差异。英语和汉语一个属印欧语系,一个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无论是语言特点、书写形式,还是构词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现代的语言研究最成熟、全面的是对英语的研究,在英语语言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语言现象都被别的语言包括汉语拿来借鉴分析本国语言。只是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巨大,英语很多语言现象可能并不适用于汉语,完全引用可能会出现矛盾重重、难以自圆其说的情景,最好是更深入地了解研究英语汉语之间的差异,促进更好地认识汉语,并借鉴英语,立足汉语自身特点对汉语进行分析、研究。
2023-09-12 10:41:441

英汉对比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对英汉对比的哪个层面最感兴

对英汉对比的口语与写作层面最感兴。1、教学质量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英汉对比研究,要提高这门课程的质量,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困难进行确定,教师才能有效地教学。2、编写教材方面,有利于编写更适用、更有特色的对外汉语教材。3、实际运用功能方面,有助于建立汉英语法对比体系,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2023-09-12 10:41:521

从英汉语对比的角度看汉语感叹句的句法生成:英汉句法对比

  摘 要:运用句法理论对各语言特殊句型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但是,对感叹句的句法研究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对汉语感叹句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本文运用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最简方案思想,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的感叹句,认为,占据感叹句CP中心语位置的成分既可以以显性的语气词形式也可以以零形语气成分的形式出现,并且这一中心语和其成分统制的TP同标,构成语气链。TP的移动是为了满足C的EPP特征。      关键词:感叹句,句法分析,语气链,EPP特征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对语言特殊句型的研究多侧重于对疑问句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句型如双宾语结构、被动结构、提升结构等的研究,对感叹句的句法研究基本上没有什么涉及,尤其是对汉语感叹句的生成语法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认为英语中感叹句的结构形式和疑问句相似。   一、英语中疑问句和感叹句的句法差异   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的形式主要都是用疑问词来实现,所不同的是,在疑问句中,占据CP中心语位置的C主要表示疑问语气,而在感叹句中,运用类推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假设,C主要表示感叹的语气特征。但是,从句法行为上看,两者差别很大。以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为例。句1,2分别是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形式,3,4是它们的结构形式:   1. Will you help me?   2. What will you do?      从3和4中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是T到C的提升,是中心词到中心词的移动,而在特殊疑问句中,除了中心词移位之外,还涉及到WH移动。引起WH移位的原因是因为特殊疑问句中CP中心语C具有WH特征,EPP特征的同时,还具有T的时态特征。可是,通过比较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英语中,感叹句也主要是由疑问词构成,但是和疑问句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如句5,6:   5. What fun we have had!   6. How badly he is behaving!   通过比较2,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形式特征的最大不同在于,疑问句的助动词要倒装,句法上说是要进行中心语移位,而在感叹句中,虽然也存在WH移位现象,但是和疑问句不同的是,感叹句中的助动词没有进行移位。如何解释?对感叹句的句法解释的文献较少,但是,RADFORD2004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他认为,和疑问句等其他句型一样,感叹句的最大投射也是CP,CP的中心语C具有感叹的语气特征,C带有[WH]和[EPP]特征,但是和疑问句所不同的是,感叹句中的C没有[T]特征,因为只有表示疑问的主句中的C才具有时态特征,因此,感叹句中的T不移动到C的位置。句5的生成过程如6和7所示:(Radford 2004)         如果认为上述分析是合理的话,那么该理论能不能套用到对汉语语言的分析中呢?   二、英汉语感叹句的句法差异   显然我们不能套用分析英语疑问句、感叹句的句法理论来分析汉语,因为,无论是英语的感叹句还是特殊疑问句都和汉语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例如,在英语特殊疑问句中,疑问词移动一般认为是在显性句法过程中完成的,而汉语不同,汉语一般认为是WH-IIN-SITU的语言,虽然也有疑问词,但是,它们一般是在逻辑层面进行移动。如果说英语和汉语的特殊疑问句还有一点相似性的话,也就是说,至少在两种语言中的特殊疑问句都有疑问词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比较感叹句时,我们发现,两者的差异性则是太大了。尤其是在句法结构形式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共同之处。首先我们看英语感叹句的构成。英语中的感叹句主要是由WHAT和HOW来引导,分别如句5和6所示。它们构成感叹句的基本形式分别为what+n.+主谓部分和how+adj/adv+主谓部分。两类感叹句中的主谓部分都可以省略,如:   8.What a nice day (it is)!   9.How clever (you are)!   What,how等一般被看作是疑问词,虽然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疑问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疑问,一类是表示指代,只有表示疑问的疑问词才在句法上出现以为现象,表示指代的who和what即使是在逻辑层面也不发生移动。这和本文的讨论没有关系,因为感叹句中的疑问词其主要特点之一仍然表示一种疑问。在英语中,用疑问词构成的感叹句占据了感叹句的绝大多数。汉语和英语在感叹句的构成形式上迥然不同。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把感叹句的结构形式分为4类:(1)由叹词构成的,叫叹词句,如“哦”表示醒悟;(2)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和“啊”结合起来表示感叹,如“天哪!”;(3)有的感叹句只是一句 口号 ,有的是祝词,它们总是带有强烈的感情,例如“侵略者滚出去!”;(4)是带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和语气助词的,如“真不容易啊!”。通过和英语感叹句的构成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的差异特别大,因而很难用分析英语的句法学理论来分析汉语。但是,感叹句作为一种基本的句型结构,在所有的人类语言中基本上都存在,因为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而强烈的感情表达主要通过感叹句的形式来实现,因此从普遍语法的角度,我们可以假设,无论是英语感叹句,汉语感叹句或是其它语言的感叹句在句法生成过程中必然有共同之处。这样以来,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感叹句的生成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汉语感叹句的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的句法成分相对比较完整的感叹句,也就是黄,廖分类中的3和4类。   三、感叹句的句法分析   在CHOMSKY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核心功能语类主要有3个,分别为C, T和v,其中C表示语气。一个句子就是语气的最大投射,即CP。在陈述句的情况下,CP的中心语多以零形式而存在,如英语中的陈述句   10.I hate him.   的完整结构形式如11:      在疑问句中,C主要表达的是疑问语气,具有[WH]特征。在祈使句中主要表达的是命令祈使语气,在感叹句中CP的中心语C具有感叹语气。从结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语气C成分统制TP以及TP所包含的所有成分。那么,如何从感叹句的研究中推导出感叹句结构的生成过程呢?我们假设,在所有类型的句类中,中心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都成分统制某个命题成分,该成分和中心语有共同的下标,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C和TP构成一个语链,本文把这一语链称作语气链。其中,C是语气短语的中心语,TP则相当于一个命题。如果说C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EPP特征,那么能够满足C的EPP特征只能是和其有共同下标的命题。根据左向合并以及特征核查的理论,特征核查在Spec-head的关系中进行,能够满足C的EPP特征的命题TP必须占据CP指示语的位置,如13:      如果C是显性实现,那么C是以语气助词的形式出现,如果C是零成分,那么所生成的句子便是以陈述句的形式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也就是说,感叹句中存在感叹语气链。同理可以推演到其他语气类型的句法结构中,即疑问句中存在疑问语气链,陈述句中存在陈述语气链,等。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中心语C必须成分统制具有共同下标的成分,进而满足最基本的句法关系,即成分统制关系。命题的前移是为了满足C的EPP特征。问题看上去似乎解决了,可是,又怎么解释如14所显示的疑问感叹句以及由副词等构成的感叹呢?如:   14.你为什么这么做?!   15.他真是一个好孩子!   在14,15中,疑问词“为什么”和副词“真”对语气的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认为,C和TP有着共同的下标,此时,位于TP内的疑问词和副词由于TPi的渗透作用而带上了感叹的语气特征,分别表示为16和17:   16.<C, TPi, 为什么i>   17.<C, TPi, 真i>   那么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从16,17可以发现,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下标,疑问词“为什么”在具有疑问特征的同时也具备了感叹的语气特征。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解决汉语特殊疑问句中的隐性移动问题。如果表示疑问的中心语C和疑问词有着共同的下标,要核查特征,特殊疑问词必须移动。用本文的方法,我们假设,移动的同时,包含疑问词的TP继承了疑问特征,因此,TP和疑问词以及C有着共同的下标。这样一来,TP的移动既满足了特殊疑问句中C的特征,又满足了C的特征,只不过移动是在逻辑层面进行而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感叹句中的疑问词和副词,为什么可以和C以及TP有着共同的下标,本文没有展开讨论。或许这和两者的句法性质相关。因为在生成语法理论的文献中,副词以及用于说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方式等疑问词往往被看作是附加成分。附加成分在句法结构的形式上是可有可无,但是,在语义上,它们往往是语义突出的中心,这和表示感叹,疑问等强烈的感情正好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关于各语言句类的句法分析无法统一解释既有的现象。从普遍语法的角度看,既然所有的人类语言都存在用感叹句来抒发感情的现象,那么他们必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提出的语气链的观点正是统一解释的一种尝试,如果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必然会丰富和促进普遍语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Chomsky, Noam,The Minimalist Program[M].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95.   [3]Chomsky, Noam,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M]. MIT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no 15, 1998.   [4]Radford,Minimalist Syntax[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4.
2023-09-12 10:42:011

【从英汉的数词谈起】 英汉中数词对比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数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单分析了英汉数词的基本用法,比较了从一到十的数字词组的异同,探讨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以求在跨语言交际中进行更好的交流和学习。   关键词:数词 相同 差异   引言   语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它作为符号系统,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代码和凝聚体。词汇是语言的材料,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词汇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词汇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数字是生活中常用的符号。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也无法继续。因此数词也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英语和汉语数词的使用是否有差异呢?英语和汉语的数词怎样体现不同的文化?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一、英汉数词的基本用法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因此数词的基本用法是用以计数。   例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   但是英汉中的数词单位并不是对称的。汉语中的个、十、百、千都有对应的英文,随后的万英语中被称为ten thousand,而百万称为million,即汉语中以万为单位,英语中以千为单位,需要区别对待。   同时,除了用以指实数,两种语言中的数字都有虚指用法。虚指是指数词所表示的只是一个虚数,虚指多或者少,是一种夸张或比喻的手段。在汉语里例如千头万绪,略知一二,四面八方,三年五载等,这些成语里的数字都是虚指。   英语中也同样存在虚指,例如:It is only a nine daysu2019 wonder.(那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此处的nine days并非实打实的九天,而是泛指较短的时间。   但应该注意的是,汉语和英语虚指所用的数字和虚指的习惯是不同的,例如在英语里会用a hundred and one, a thousand and one来泛指多;而在汉语里简单的数字,如一、三、五、六、九、十等就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一目十行,此处的十行泛指的就是很多行。   二、英汉数词的比较   英汉数词除了单纯地计数以外,还形成了大量的词和词组,用以表达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语。由于人类思维的一致性,因此一些词的表达存在相同点:例如,汉语里的心里很乱会说七上八下或者乱七八糟,而英语中也用at sixes and sevens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在表达可能性非常大时,汉语会说十有八九,而英语也有nine-tenths或者nine times of ten;汉语里有五五开,对半分的说法,英语中也有对应的fifty-fifty;汉语中有半斤八两,英语里则有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或者six and two threes的说法[1];同样,four eyes和汉语里一样表示四眼,即戴眼镜的人。   那么英语和汉语的数字短语究竟有哪些不同的含义和表达呢,我们试对十及以内的数字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分析:首先是数字一,在汉语和英语的词组中有相同的意义,例如:   Their opinion is at one.(他们的意见一致)   Itu2019s a book of English phonetics, grammar and usage in one.(这是一本英语语音、语法和习惯用语结合为一体的书)   但是汉语的一还延伸出了其他的意思,例如一败涂地,一引申为彻底,一往无前,一引申为一直。   二非一,与一相对,缺少了唯一的性质,因此三心二意与一心一意相对,“这个人很二”说明这个人很傻,“二流”是指人或事物的水平或质量很差,在一等以下,而“二流子”则用来比喻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二愣子”指莽撞行事的人。不同的是,two在英语中更多的是用来强调数量少,例如in two twos表示转眼,立即;而by ones or twos则是指三三两两,零零落落。   三在汉语中也有丰富的文化汉语。在古代,三是表示吉祥的玄数,因此有三皇、三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说法。三可以和五连用表示次数多,例如三番五次,三五成群,三皇五帝;三也可以和两(二)连用,表示次数少,例如三长两短,两面三刀,三言两语等。而在英语中,由于***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说法,因此三衍伸出了混乱不清的寓意:例如three dimension,三维,指立体的,three sheets in the wind表示喝醉的,three bottle man则表示大酒徒。   四在汉语中谐音为死,常常为人避讳。英语中的four则没有这个意思,但也存在一些贬义词,例如four lettered man表示傻瓜、低能儿而four flusher则是骗子、或者硬摆阔气的人。   五和六在汉语中有一些固定的搭配,例如五行、五帝、五彩、五谷、五官、六国、六根、六艺、六亲等等。其中六因为是三的倍数,含有三三不尽,六六无穷之意,在汉语中表示大顺。而英语中five和six没有特殊的含义,偶尔人们用five这个数字来指代一些特殊的词,例如用five pointer表示优等生。   相反,英语中的seven由于和heaven从拼写到读音都很接近,因此be in seventh heaven表示很幸福、很快乐,在犹太教文化中,神又居住在最高的第七重天,因此七本身带有吉利的含义,例如the 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甚至飞机也带有seven,例如波音747。   汉语中的八也有特殊的含义,被用来表示各方面,例如八仙过海,八面威风,八难三灾,八卦,八珍,八音等。而英语中的eight没有相关的文化引申义。同时,汉语的八与发谐音,因此八也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吉利数字。   同样的,九是三的倍数,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特殊的地位,由于九还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一个,因此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虚数,极数,用来表示最多,无数,例如九天、九幽、九死一生、九九归一等。又因其发音与久相同,因此含有长久之意。再说到汉语中的十,十本身带有足够多,顶级的意思,因此也有十全十美,十年寒窗,一目世行,十恶不赦等的成语。而英语中的nine和ten则没有对应的意思。
2023-09-12 10:42:131

学习汉英语言比较的意义

学习汉英语言比较的意义英语和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言并不仅仅是语言本文化的载体。从翻译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形态结构和表现手段上均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直接进行对等转换的现象实不多见。不少情况下,译者都需要认真把握原作的意义及文体、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行文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忠实于原文意义,又不会出现翻译腔或翻译症等表述方面的问题。一般认为,英语是一种静态语言,名词和介词使用较多,动词的使用频率及场合远远不及汉语,而汉语作为动态语言往往会连续使用动词,且不像英语句子那样可以确定核心谓语动词。鉴于此,在英译汉过程中,动词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要求译者必须进行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此外,英语是屈折语,动词受主谓关系、时态、语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形态变化。汉语动词没有形式上的屈折变化,可以灵活方便地在句中多次连续出现,从而应用范围较广,出现频率较高,使汉语呈现出动态特征。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理解原作者的意图,也会帮助我们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的意义,提升翻译能力。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从中文到英文的翻译中,语义与结构的区别就更加明显。街头笑话"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和"You don know, who know!"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你不知道,谁知道?"是典型的中文表达,直接翻译成英文不符合英文语法。正确的翻译其实很简单:—Work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If you don"t know, who knows?
2023-09-12 10:42:431

谈谈英汉语法的差异

汉语本来没有严格的语法,比较自由松散,当今的语法基本上是借鉴英语语法而形成的。但是,就句子结构而言,汉语总体上没有英语复杂。
2023-09-12 10:42:563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英语和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言并不仅仅是语言本文化的载体。从翻译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形态结构和表现手段上均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直接进行对等转换的现象实不多见。不少情况下,译者都需要认真把握原作的意义及文体、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行文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忠实于原文意义,又不会出现翻译腔或翻译症等表述方面的问题。一般认为,英语是一种静态语言,名词和介词使用较多,动词的使用频率及场合远远不及汉语,而汉语作为动态语言往往会连续使用动词,且不像英语句子那样可以确定核心谓语动词。鉴于此,在英译汉过程中,动词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要求译者必须进行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此外,英语是屈折语,动词受主谓关系、时态、语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形态变化。汉语动词没有形式上的屈折变化,可以灵活方便地在句中多次连续出现,从而应用范围较广,出现频率较高,使汉语呈现出动态特征。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理解原作者的意图,也会帮助我们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的意义,提升翻译能力。根据翻译的特点和要求,本章将从词义、语法和思维三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进行对比。1.英汉词义对比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的基石。英语和汉语在词汇使用和词义表达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一词多义是这两种语言共同的基本特征。英语同汉语一样,大多数的词汇都是多义词,而且词汇的使用频率越高,词汇随之衍生的词义也就越丰富。
2023-09-12 10:43:091

关于英汉对比的作文该怎么写

英语作文 :介绍汉语特点.如下:All Chinese dialects share one writing system of about 40.000 symbols which are "universally" comprehensible. Spoken Chinese varieties often are mutually incomprehensible.Chinese is a tonal language.The meaning of a word changes according to its tone. There are 4 tones in Mandarin Chinese: flat, rising, falling then rising and falling. Other dialects feature up to 9 different tones.All words have only one grammatical form onlyThere is no gramma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singular or plural, no declination of verbs according to tense, mood and aspect.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ingular or plural is accomplished by sentence structure. Tenses are indicated by adverbs of time ("yesterday", "later") or particles. Sounds great? Well, 2 different types of aspects which are unlike anything in any European language give information as to the relevancy of an occurrence and a complex system of suffixes to distinguish the direction, possibility, and success of an action help complicate this apparently easy grammar…Questions are formed by usage of particles, the word order (mostly Subject, Verb, Object) remains unchanged.
2023-09-12 10:43:171

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形态上有很大差异。 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Nida, 1982 : 16)(转引自:张思洁、张柏然,2001 :13)这种区别特征在后来语言界和翻译界都得以认同:“语言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而且汉语以意驱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张思洁、张柏然,2001 :13)
2023-09-12 10:43:291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简论,为什么英文篇幅比汉语长

英语和中文的构词不同。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英文中没有一对一确切的词表示中文词义的时候就要用相似词义代替,篇幅就比中文的长了。
2023-09-12 10:43:521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本文从英语语篇的角度,对衔接的概念、功能以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也探讨了衔接与连贯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英语写作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WritingXu Jun(Hubei Water Resource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43007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English texts, attempts to study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cohesion and its relation to coherence.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hesive and coherent theory to English writing.Key words: Text; Cohesion; Coherence; English Writing一、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是指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任何话语,不管长度如何,也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整体,即为语篇。一句话或者一个言语行为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但大多数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言语行为构成。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就标准的语篇而言,同一语篇内的各组成分之间的连接从字面上必须有合理的衔接手段,在语义上还要有合乎逻辑的关联性。合理的衔接方式和逻辑上的连贯是任何一种语言的语篇共有的和最显著的特征。1. 语篇衔接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确定语篇要素之间的阐释和确定互指关系,并以之决定语篇要素之间的交互预设关系,使语篇具有语篇性。Halliday & Hasan将衔接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其中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属于语法范畴,主要通过各种语法手段进行衔接。例如照应,是指用代词等来表示语义关系,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省略,则可省略主语、谓语、补语及其它成分;替代,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及小句型替代;连接,主要利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地点转移等实现衔接。词汇衔接属于语义衔接,主要通过词汇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搭配等形式来实现。在这些衔接手段中有些是形式上的,有些则主要是语义上的。句子内部存在衔接关系,句子之间也存在衔接关系。无论是语法衔接手段,还是词汇衔接手段都是语篇常用来达到连贯的显性实现手段,它通过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显性化,有助于对语篇连贯的认识。通常这些衔接手段在语篇中交错出现,互相配合,共同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2.语篇连贯连贯指的是连接意义和概念的手段,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方式,是人们的心智、知识结构与语篇成分互动的过程,是语篇给人的感觉。语篇的连贯性表现为句子衔接紧凑、流畅、自然, 语义发展清晰,合乎逻辑。关于连贯,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视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Grice(1975)认为,连贯是作者的猜度与读者的实际知识、推理能力的函数。Reinhart(1980)认为,连贯由三个要素组成:连接(connectedness)、一致(consistency)和关联(relevance),连贯是形式、语义和语用上的相关性。David Crystal(1987)认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David Nunan(1993)认为连贯是语篇被感到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串不相关语句的程度。McCarthy(1993)说连贯是对于语篇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非无意义堆砌的一种感觉。我国学者朱永生(1995)把连贯看作一个语义概念,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概念,包括Van Dijk的语义概念和Widdowson的语用概念。尽管语言学家对连贯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在把连贯界定为语篇在信息传达方面的流畅与贯通上是趋于一致的。3.衔接与连贯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极其相近的概念。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都可以表现在结构上的衔接。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使一个语篇能起到交际功能的条件,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篇连贯不仅取决于衔接手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心智上的连贯性。Beaugrande&Dressler指出,连贯甚至比衔接更为重要,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一个特征,更是语篇使用者认识过程的结果,必须从“认知加工、激活相关知识”的角度来论述语篇连贯及其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二、语篇衔接与连贯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汉语语篇注重语义上的连贯,是一种松散的语言结构。而英语语篇注重形式上的衔接,力求从表面的联接达到语义的连贯。另外,汉语语篇强调作者结论,而英语语篇侧重于让读者通过事实自己判断。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英语语篇内在的生成规律和逻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形合的思维意识,注重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训练,以抑制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在衔接方面,要加强句际表层结构和语义的恰当衔接训练,要求做到句内、句际流畅。在宏观连贯方面,应强调内容的条理性、推理的逻辑性和例证的代表性,确保语篇的连贯性、准确性和地道性。1.提出语篇的主题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直线型思维模式来构建语篇,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结构,明确语篇主题的意思,即指作者通过全文内容所要表达的基本观点。主题一般在开篇的第一段落中提出,而其他段落中提到的分论点要与主题相照应,从而使该主题进一步阐述和扩展。以英语语篇“运用中国饮食方法来解决美国的健康危机[5]”为例:Solving the American Health Crisis with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I. Turning to Eastern Thought for a Dieting Solution and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Para. 1)1. At the Heart of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Is the Concept of the Yin and Yang (Para. 2)2. In the Chinese Diet, the Yin and Yang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as. 3—4)3. You Want to Achieve True Balance and Harmony in Your Diet (Paras. 5—8)II. Even Western Doctors Suggest the Key to a Healthy Lifestyle Is Eating a Balanced Diet (Para. 9)从此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该语篇的题目及提纲。该语篇中的第一段落是提出的主题,而其他各自然段的分论点都是围绕主题而展开的。最后一段落是结尾段的主题句,它与第一段落的主题相呼应。2.主题句的写作方法由于英语的段落组织和发展是呈直线型的,因此段落中的主题句一般是第一句,或者是最后句,还有可能是段落中间的某一句话。写段落主题句要求简单明了,一般使用陈述句,语句中的各个部分必须符合认知的客观规律和逻辑性,并有必然的语义内在联系。但语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根据语篇主题的意思来灵活变换句型中的语法成分位置,既能与全文的主题相呼应,又能突出本段落的中心思想。例如:主题句是“At the Heart of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Is the Concept of the Yin and Yang (Para. 2)”,它与文章主题“Turning to Eastern Thought for a Dieting Solution and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Para. 1)”是互相照应的。如果主题句的句式使用正常语序“The Concept of the Yin and Yang Is At the Heart of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Para. 2)”,那么语句意思平淡,不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信息,而使用全倒装句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即英语的主题句要把主要信息放在句首,次要信息放在其后。
2023-09-12 10:44:031

英汉写作的十大差异对比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英语日益成为全球学者学术讨论交流的重要媒介,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实现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来说,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英语学术论文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在中西文化中,英语和汉语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习惯用语。因此,赛恩斯编译提醒大家,英汉学术论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一、词汇方面。国内学者从出生便开始接受汉语的感染,在日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在脑海中深深扎下汉语的词汇以及使用方法。英语词汇与汉语不同,英语词汇更多往往是一词多义,极少数是一词一义的。有时候,英语的词汇意义与汉语相差很大,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状态。在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把汉语按照英语一一对应,逐字进行翻译,会出现词汇累赘,使英美国家人士难以理解。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会注重对称,导致出现重叠的现象。但在英语中,一句话中英语几乎不会重复使用名词,英语习惯的是一句话中用代词来代替重复的名词,避免出现累赘。词汇意义的不同以及词汇使用方式的差异会导致英语在相互翻译转换时,出现差异。二、句法方面。在句法方面,英语造句习惯使用形合法。形合法是指句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使用关联词等连接起来,以表达词义和逻辑关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形合,英语句子一般先写出主干,然后再使用关联词、介词等将修改句子主干的成分衔接上,成为完整的英语句子。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不同,汉语句子注重采用意合法。意合法是指通过句子中词语的词序变化、上下文及事实逻辑关系来表达清晰的写作思路。汉语的结构是通过短句来展开,通过对词语语序的调整,或者是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进行排序,组成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松散,这就使汉语更加注重领悟能力,而对句子的形式和逻辑关注较少。这与英语恰恰相反,英语更加重视句子的逻辑顺序,要求英语句子在主语、数量、时态等各方面保持一致性。另外,在英语与汉语在主客体的思维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英语句子习惯使用不能够主动实施动作或者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做主语,句子是被动语态。在汉语句子中,习惯将事物的实施主体用在句首作为主语,多为主动语态。三、篇章方面。英语与汉语在文章的篇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在论文写作的篇幅设计方面,有所不同。英语国家强调以人为中心,语言表达直接,英语写作在布局方面,会直接先表达中心思想,然后分点论述中心思想,最后结尾。但受不同文化背景的
2023-09-12 10:44:281

英汉对比研究的介绍

《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英汉对比研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英汉语言研究工作者、英汉翻译工作者、英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及广大英汉语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
2023-09-12 10:44:381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内容提要

本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较系统而有重点的对比分析,分“英汉语音对比”、“英汉词汇对比”、“英汉语法对比”、“英汉修辞对比”、“英汉语篇对比”等五个方面对英汉语言对比作了细致的探讨,内容丰富,例证翔实,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书是语言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又结合阐述了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在改进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材编写的水平以及促进翻译工作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023-09-12 10:44:531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   一、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因而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学会领悟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把握语言文化的实质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词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词汇不仅要理解词汇本身的含义更应该理解词汇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英汉语言词汇中的“谢谢”为例,当听到对方夸奖自己的时候,中国人很少会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肯定,相反,中国人听到对方夸奖自己首先要自谦一番。而外国人却习惯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谢谢”一词在中西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可见一斑。这恰恰也说明了中国人内敛而又自谦的`性格特点,而这些在外国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的。   汉英语言中有些词没有相对应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结合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弄清楚这类词汇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如对“dog-tired”一词的理解,由于中西方人对“狗”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在与“狗”相关的词汇的理解上便存在着误解与分歧。“dog”一词在西方人看来通常会与“勇敢”、“忠诚”联系起来,甚至会把人与狗联系起来。而在中国,对该词的理解则大相径庭,中国人通常用“走狗”、“狗急跳墙”来贬低一些人。由此分析,对汉英不同语言词汇的理解不仅要注意其表层的含义,更应该把握语言词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如果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强加于英语词汇之上,必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与偏差。   (二)英汉语言交际语域层蕴涵的文化内涵   中英语言差异除了表现在词汇这一方面,同时,在语域层面上也存在着差异。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畅通无阻,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的沟通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便产生了障碍。   例如在中国通常以问及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一个对话的开始,认为这是联络彼此感情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打探对方隐私是对对方生活的干扰,因而会引起西方人的强烈不满,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一行为的看法与理解是存在差异的。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行为有着不同的制约与规范,因而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某一地区的固有文化传统,从而避免尴尬与误会。   在称呼语方面,汉语文化背景下对对方的称呼依据对方年龄大小而各有不同:对年龄大的长者通常称之为“大爷”,“老先生”等;对平辈可以称之为“大哥”,“大姐”。而在英语文化背景下,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此类称呼,而关系较为一般的情况下可以直呼其名。   三、英汉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导入   英汉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应该去理解语言的文化特性。只有理解文化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沟通。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言本身也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融合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又会产生碰撞。其融合性产生了语言之间的正迁移,排他性注定了两种语言之间必然出现对立与冲突。因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学习者应该深刻地了解自身语言文化,掌握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内涵,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用异域文化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和思维模式,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并自觉地培养文化意识,最终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实现有效的沟通与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
2023-09-12 10:45:091

英汉语言对比。我需要大概3000字左右的概括。帮帮忙

从翻译的角度。1、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的句子只要保证含义的完整即可,而英语的句子要保证逻辑上的完整。2、英语的定语分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而汉语只有前置定语。3、英语语法中有从句,而汉语中不存在从句。4、英语简单句的谓语只可以有一个动词或相当于动词的短语。而汉语的句子承当谓语的可以有多个动词,并且分成多个层次。5、英语中状语一般在句末尾,而汉语中一般在谓语动词前。等等,还有很多,不过我都想不起来了。
2023-09-12 10:45:261

帮忙发一份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PDF,非常感谢。

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帮助您找到所需的资源。《英汉对比研究》是一本由连淑能教授所著的关于英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的书籍。它涵盖了语音、文字、语法、语篇和语用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异同,加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您想要获取这本书的PDF版本,可以尝试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许多电子书或文献资源可以在线获取,例如在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或电子书平台上搜索。另外,如果您无法找到所需的资源,也可以考虑向当地的图书馆或相关学术机构寻求帮助,他们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2023-09-12 10:45:411

中西词汇文化差异_从英汉动物词汇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 要: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动物词汇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之一,每个民族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必然会体现于这些词汇中。本文从动物词汇中折射出的中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体育娱乐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探讨,以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存在于文化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语言,而文化的积累也需要通过语言来保存。动物词汇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中有丰富的动物词汇,而这些词汇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龙的图腾崇拜。因而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与龙同样具有王者风范的是虎,如“龙腾虎跃”“龙行虎步”“龙盘虎踞”“龙吟虎啸”都体现了汉民族对它们的崇拜。其实,在远古时代,“虎”是中国西部民族的图腾崇拜物,而“龙”则是中国东北民族的图腾崇拜物。“龙虎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英美等西方文化中,这种自身威武的气势要数“狮子”了。狮子在西方文化中隐喻勇敢的人,剽悍的人。西方人对狮子的高贵地位和孔武有力也推崇备至。与其相关的词汇就体现了这一点,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勇猛威严),the British lion(不列颠之狮,指英国),twist the lionu2019s tail(冒犯当局),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狗头,不为狮后),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等。      二、地域文化差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地域文化自然会影响到语言文字。地域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而捕鱼业在英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则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有不少词汇就与渔业有关。如 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脸皮的人),cold fish(孤僻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不自在),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等等。而汉民族是一个内陆国家古代中国人熟悉崇山峻岭的八百里秦川和中原地带,“逐鹿中原”就用来形容争夺天下。这种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得汉文化自古就以农业为本,世世代代农民靠牛耕地拉犁,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牛”相关的词语,如“气壮如牛”“牛劲”“牛饮”“多如牛毛”“九牛二虎之力”等等。而耕田的农具“犁”,尽管用“犁”犁地的牲畜不全是牛,但“犁”字仍然是“牛”和“利”声的一个形声字,用“牛”来表义,可见牛在古代生产中的重要性。此外,“一箭双雕”、“惊弓之鸟” 等反映出汉民族的狩猎生活;“漏网之鱼”、“鹬蚌相争”、“缘木求鱼”等则反映出了汉民族的渔业生活。      三、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英汉动物词汇中就可看出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盲人摸象”“牛头马面”就都与佛教有关。前者出自《大般涅经》卷三十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u2018汝见象耶?u2019众盲各言:u2018我已得见。u2019王言:u2018象为何类?u2019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萁,其触耳者言象如石u2018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着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着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随摸所名,都非真象。”后者是佛教所说的地狱里鬼卒中的两个恶鬼:一个头似牛,名字叫“牛头鬼”;一个脸像马,名字叫“马面鬼”。《楞严经》卷八:“牛头狱卒,马面罗刹,手执枪,驱入城门。”英语中动物词汇同样带有宗教文化色彩。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这句话中的“eat no fish”如果理解成“不吃鱼”,整个句子意思就会令人费解。事实上,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而新教徒则拒绝在这一天吃鱼,表示对信教的忠诚,所以这里的“eat no fish”即是“忠诚”。又如“dove of peace”就与***息息相关,《圣经创世纪》记载的故事称:“大地曾被洪水淹没,留在方舟里保全性命的诺亚,一天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去,当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诺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当作和平的象征。      四、价值观差异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可取,什么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体现中西传统文化差异   价值观念的两个基本概念。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因而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讲求奉献精神,汉语中用“老黄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来喻中国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甘愿奉献的老黄牛精神。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它是西方价值观的实质,追求成功、崇拜财富、注重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就充分体现了整个国家民族对每一位公民的尊重,对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处于创业阶段的人们的鼓励,体现了人人奋斗进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再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早起的鸟有虫吃)也充分体现了西方民族鼓励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个人主义”则指对个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落后等贬义。多年前,我国知名的“白象”电池在国外却销售不出去,其原因却为“white elephant”( 白象)一种被看成神圣的动物,既不能用它来干活又不能杀掉或送人,白白饲养着这样的大象无疑会使富裕一家最终贫困潦倒。因此,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花费高而没用的东西”。      五、思维方式差异      美国学者George Lakoff 和Johnson 在他们所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称之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的思维方式,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本体思维方式,成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一种基础1。隐喻思维使得人类把存在的东西看作喻体去意指那不存在的或无形的喻意, 从而使概念之间相互关联, 形成隐喻概念。 隐喻思维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隐喻的本质便是把两样有某种相似性的东西联系起来 ,动物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同一动物词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词义联想, 并赋予不同文化内涵。比方说,中国人把“山羊”看做一种老实巴交的动物, 如“替罪羊”, 而英语中的“goat”却给人“色鬼”、“好色之徒”的联想; 汉语中的“蝴蝶”往往隐含着“忠贞的爱情”, 而“butterfly”在英美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轻浮的女子”的形象; 英语成语“as stubborn as a m u le”形容一个人顽固、倔犟, 可是在中国人的传统主观认识中,“m u le”(骡子) 并不比牛犟, 故汉语有“犟得像头牛”的说法; 形容胆小, 英语习语有“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 ,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六、体育和娱乐差异       体育和娱乐与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流行的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很多是从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的习语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英国人喜欢赛马、斗鸡等,英语中也随之产生了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习语。如: “live like a fighting cock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和“to back the wrong horse”(下错赌注) 等。这里的“cock”和“horse”不是一般的家鸡和作为劳动工具的马, 而是“斗鸡”和“赛马”。中国的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马后炮”和“舍车马, 保将帅”中的“马”,同样不是常见的马匹, 而是象棋游戏中的棋子2。    语言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象,其表现形式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一定要熟悉其背景文化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中, 正确把握英汉动物词汇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才能拓宽视野,才能真正的掌握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向勤.试论词汇的隐喻特征[J]. 韶关学院院报,2001   [2] 管延祥.习语文化翻译[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9.   [4] 王笑琴.成语探析[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9.   [5]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2023-09-12 10:45:491

谈谈英汉语法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的语法区别很大.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是由于汉语语法习惯在自学者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产生了种种干扰.要排除这种干扰,最好的方法是经常对比英语与汉语语法的异同.现举数例:   人家问你:"Haven"t you read this book?"(你没有读过这本书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依照汉语的习惯,回答通常是:"是的,我没有读过."但说英语,你就得说:" No,I haven"t."   汉语说"一万",英语却说"十个千(ten thousand)";汉语说"两亿",英语则说:"二百个百万(two hundred million)".两种语言关于数目的表达是大不相同的.   英语说:"She is too tired to run on."译成汉语却说:"她太累了,不能再跑了."这中间要加上"不能"这个否定词.   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区别,才有可能把语法学到手.可见在语法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法是很重要的.   (4)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   英语语法学得好不好,主要不是看你读了多少语法书,记了多少条语法规则,而是要看你在实践中能否正确掌握所学的这些语法规则——能听懂,说得好,写得好,理解得好,译得准确.要达到这个地步,除了在必要的语法理论指导下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以外,是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的.   我们常听到学习的人抱怨说:"这个项目一讲就懂,一用就错."这句话说明一般的语法理论知识并不难懂,但就是难用.要掌握好一个语法项目,就得靠多听、多说、多写、多读、多译,也就是做反复的、大量的、多样化的练习.   "学习英语有没有捷径?"我们认为是没有的.练习得越多,实践得越多,所学的内容就掌握得越牢.
2023-09-12 10:46:391

称谓语算不算英汉对比的范畴

算。由于英汉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因而使得中英文化中的称谓语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1不同的社交称谓语体现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礼貌原则。礼貌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使用什么样的礼貌称谓取决于该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传统习惯。讲貌尚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向来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以及“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要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的亲属称呼也讲究长幼尊卑之分,特别是对长辈,交谈双方必须使用恰当的称谓,如大哥、二叔、三姨等,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同时,除了朋友之间,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外,其他人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字同音[3]。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以表示亲热随和,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直呼其名。这就使得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贫乏而松散,长幼无别。英美人对父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即 cousin,甚至连“祖母(婆婆)”与“外祖母(外婆)"都不予区别,统称为grandmother。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礼貌地运用“王叔叔”、“志刚哥”等充满人情味儿的称呼语。而在英语国家,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使用亲属称谓,即拟亲属称谓语,是不符合西方习俗的。
2023-09-12 10:46:471

对比英汉委婉语不同应从哪些方面来对比

表面上看,英语的委婉语比较直接,但充满逻辑;汉语的委婉语比较谦卑,有悲伤的意境。(一)建议从中外文化传统的差异着手来写。西洋社会,承认的是团体的界限、进入资格。在他们那里不是认清问题,是权利问题。而在中国确是客套话、攀关系、讲交情。思维模式层面上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朦胧、写意、含蓄。强调在和谐中体悟达观。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从最初就把着眼点放在大本大原问题上,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逻辑推理;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善于把握整体合二为一,注重平衡,异中求同。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逻辑片面性,强调理性,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 喜欢化整为零、一分为二、注重分析、同中求异。中外文化的差异,是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必然要清晰历史。1:起源时的地理差异决定文化:中国的早期是产生在一个相当安全和富足的环境中的,这种条件容易产生多神教。因为富足和安全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更容易接近伦理。相反,现代西方文化是日尔曼人创造的。日尔曼人的生活条件很差,从现在流行的魔兽世界的北欧神话就可以看出来,恐怖和绝望充满了他们的思维。这种条件它们易于接受统一的一神教,而用宗教而非伦理来统治自己的思想。2:发展后的情形:以伦理为主导的思想体系的特点是关注于公众利益、关于社会公平、关注于道德修养。因此,在文化上发展上较为快,易于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体系。而以宗教为主导的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易于探讨神是什么样的,因此,易于产生哲学、科学以及技术创新。这也是为什么文艺复兴后西方科技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体系更倾向于接受个人利益、自由、财产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正是现代世界主流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 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总之,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交往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的立场出发,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二)建议从中西方文学作品的意境着手。下面举例说明:西方:庞德的作品《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的显现,湿漉漉、黑黢黢的枝条上的花瓣。潜在的意象中充满逻辑思维和形象的上升,有理智的压抑,但不悲观;汉语:婉约派诗词作者的大部分诗词,都是悲伤的、隐涩的,有挥之不去的伤感。所以英式的委婉更客观,中式的委婉更注重面子。说白了,英国人委婉的言语是出于基本的礼节和表达为宗旨;而中国人委婉的话语除了多年的文化意境层面,更体现了以谦和冷静来达到说服和动容的目的。
2023-09-12 10:46:571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研究生的区别,翻译理论与实践 和 英汉对比与翻译。

英汉对比与翻译主要是从语言本身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比如要设计语法、句法、语用、等方面。相对抽象,比较理论化。英语翻译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学习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技巧等。
2023-09-12 10:47:071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姜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za9k1746qBKeIBbB-SduA 提取码:zv4g书名: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作者:姜玲出版年份:2008-5页数:186内容简介:《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主要以原型模型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英汉隐喻句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对英汉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加以探讨,从而说明英汉隐喻句在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方面的异同。本研究旨在阐明隐喻像捏合机制、代换机制和转化机制一样,也是一种句子生成机制。
2023-09-12 10:47:141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如下:1、地域原因。文化的形成和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深受其影响。在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均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例如,生活在高山的人们会更多地采用高山上的词汇来表达词语的意义,而生活在热带的人们拥有更多热带水果的词汇和内涵。与此同时,地域环境的不一样,生活习惯、饮食条件等等都不一样,所传达的意义也不一致。2、历史原因。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这其中有被后人传颂的诗文、寓言、传奇、传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暗指这种形式,它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征。这些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遗迹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将很好地帮助后代了解和学习历史。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将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性。每个民族都经历了千秋万代的历史变迁,每个时代所继承下来的某些事物的文化内涵意义均有所改变或者添加或者减少甚至完全消灭等等。这些所喻指的意义均对后来的文学现象和学习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023-09-12 10:47:331

中英礼仪的差异

  在国际商务界,人们一般都认为,具有绅士风度美誉的英国交际礼仪,是西方社交礼仪的代表。而我们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貌谦和,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那么,大家知道中英礼仪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我告诉你关于中英礼仪的差异。   一、中英礼仪的差异   1.谈话切忌拐弯抹角   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2.社交从酒吧开始   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3.吃饭、聊天交替进行   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和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在英国 文化 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4.凡事情要预约   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 拜访 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如需要取消预约时,必须提前24小时通知对方,否则可能须支付取消费。   5.多学俗语用处大   在英国的生活中,中国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甚至不明白的俗语。提前了解一些俗语会给初到英国时的生活带来很大帮助。例如,“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Pants”指内衣裤。人们说“flat”(公寓)而不说“apartment”。“To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you”。而当人们说“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yes”。   6.付小费,不砍价   在英国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在餐厅要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餐桌。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 方法 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 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中英礼仪的差异相关 文章 : 1. 浅议中英称谓语的礼貌原则的对比 2. 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 3. 英语国家的邀请礼仪:如何区分正式和非正式 4. 不同场合的西方餐桌礼仪 5.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
2023-09-12 10:48:131

求···急求···英汉习语的差异和造成英汉习语不同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献,谢谢了!!!

  透过英汉习语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中文摘要  习语是一种在结构和意义上都具有稳定性的语言结构。习语精辟、生动、优美、形象、寓意深刻,是反映文化概貌的一面镜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文章从地域环境、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作者建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跨文化意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播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意识教学。同时参照奈达的转换生成翻译法,作者浅谈了在英汉习语学习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中英文化差异,从而帮助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地、自如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关键词:习语;中西文化;差异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容器和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的核心,体现了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负载。“习语是指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地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和短句。它包括成语(set phrases)、典故(allusion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s)和歇后语(rest-ending saying or postpause expressions)。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1](p119)习语是一种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应归结于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对生活的观点,是反个民族文化差异的一个小窗口。习语中涵盖的文化因素有很多,文章试从地域环境、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二、英汉习语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一)、地域环境差异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词汇表示与其地理环境有关的特征。英汉习语中地理生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嬗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生活劳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2](p70)  1. 地域生存环境差异  例如:①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②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船沉鼠要逃。(对应的汉语谚语:树倒猢狲散)  ③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漏沉大船。(对应的汉语谚语:千里之堤毁于蝼蚁之穴)  ④Any port in a storm.  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对应的汉语谚语:慌不择路)  ⑤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语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的特点。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海在英国文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英国的海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位居世界榜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盟军被德国打败到法国海岸城市敦克尔刻时,由于英国人熟悉海洋和航海使得三十万英法军队获救。英国人设法把他们用船运过英吉利海峡送到英国。这令不懂航海的德国人大吃一惊。正象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3](p142)sink the ship, a sinking ship, a great ship, port, shipwreck等词都和航海有密切联系。而中国虽临海,而且海岸线也很长,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具有国家背景的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虽然其航程和舰船的吨位规模比欧洲航海时代的强,但由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奉行海禁政策,导致航海业不能很好地利用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成果,所以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虽有一些,但数量很少,而且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树”“堤”“路”“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当然,这些表达方法,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在表达这些相近意思的时候,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2.地理位置、气候、山川物产的差异  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就是一例。汉语中“东风”常指褒义,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因为东风吹后万物复苏,大地回春,象征着进步和向上。而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在东方,“东风”来自海洋,带来雨水与收获,故有了“西风凛冽”“东风送暖”与“东风压倒西风”之辞,以及“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这样的诗句。而在西方,“东风”来字内陆,带来疾病和病菌,所以英国诗人、作家历来歌颂西风而贬斥东风。“雪莱的《西风颂》,它讴歌了预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英国就有西风送春的说法,正如中国的东风,Charles Dickens曾写过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这样的话。”[4](p180)究其原因,英国地处西半球,面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才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东风则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中国西部有高山,东临大海,夏日在汉文化中是炎热酷暑,素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说法。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其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人们常常用“美好”、“可爱”、“温和”来描述它,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意为仅有的一次幸运或好事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好。  同时,英汉习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竹报平安”等等。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外研社出版的《汉英词典》则用“sprang up like mushrooms” 来翻译。“而且中国历来文人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5](p103)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土没见过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英语中就连bamboo一词还是从法语借来的,所以bamboo在英语里没有任何联想意义,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  (二)、国俗语义差异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直接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具有民族文化特点。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其国俗语义却往往大相径庭。”[6](p119)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英汉习语中有关狗的习语。汉语中有“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狗仗人势”比喻走狗,奴才倚仗着主子的恶势力欺压群众。“狗彘不若”形容坏人的品行卑劣得连猪狗都不如。中国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这便体现出汉族褒羊贬狗的传统观点,中国人一般都以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的习语有:a gay dog(快活人);Each dog has its days(凡人皆有得意时);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a lucky dog(幸运儿)。“dog”在英语国家是人们豢养的宠物,深受喜爱。英语民族普遍对东方人吃狗肉很反感。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它们的国俗语义却不同:前者是骂人语,后者含褒义,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7](p200)这些都体现了东西方对狗的迥然不同的传统看法。再有就是西方有关“蝙蝠(bat)”的习语,如“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这些习语就可见一斑——蝙蝠(bat)通常会使西方人产生坏的联想。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颇受欢迎,因为“蝠鹿”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权位。红色蝙蝠尤其受到钟爱,因为它谐音“洪福”。“She is a cat”(她是十分歹毒的女人。),但是很多中国人会认为是“她像猫一样温顺”。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猫在中国人眼中具有亲切可爱的形象,而在西方猫有狡诈的意思。  “ 国俗语义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设喻的喻体不同。例如,英民族人们用狮子而汉民族人们用老虎来比喻权利,勇猛和危险。”[8](p200)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如“虎踞龙盘”、“虎跃龙腾”等词语中的“虎”都有“兽中王”的雄伟之意。“虎”亦用来比喻“勇猛威武”,如“虎虎有生气”、“虎背熊腰”、“虎口余生”、“生龙活虎”等。汉语里的“虎威”在英语里却不用tiger(虎),而用lion(狮)来表示。Lion(狮)象征着“权利”和“勇猛”,英国国徽的中心图案即是雄狮,因此,英国又被称作“the British lion”(不列颠雄狮)。“to twist the lion"s tail”意为“冒犯英国”。习语“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入狮穴捋狮须,即走访某要人以向其提起质询,获得某种好处等)、“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一份),都体现了“lion”在英语文化中的权威性。  (三)、价值观念差异  在王振亚编写的《实用英语语言文化》中介绍了张岱年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一个六分说。“这六分说具体分为物质、社会制度与组织、科学与艺术、语言与其他交际系统、习俗与行为模式、价值系统(包括世界观、民族性、审美标准及思维模式)。这六个成分或层次概括了人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把人与动物、自然界区别开来、很自然它们就构成了广义的文化。”[9](p2)下面以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为例子加以说明。  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有文明的一种表现就是“客随主便”(对应英文就是“up to you”)。“作为客人应当听从主人的安排,不要使主人感到为难,更不应提出主人难以做到的要求,这是对主人的尊重。按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惟有这样做才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10](p92)中国人善于统筹兼顾,注重集体综合性,即在考虑问题习惯将事物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孔子推崇“爱他人为仁”,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张“为人民服务”、“人多力量大”。中国人重视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人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1](p110)中国古谚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强调了自然与人为的紧密结合。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往往更强调的是“个体性”,故常出现意见太分散,众口难调的局面。西方文化强调天人对立,侧重于向外探寻,由此而形成了英美人勇于开创,积极进取,凭借人类的智慧去征服自然,主宰天地的人生观,故英语有习语knowledge is power;英美人喜好求变求异,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因此,英美人口头禅是“I will try.”“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西方文化精神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利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形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信条。  结合上述例子,可归结出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常表现为个人本位与人伦本位取向上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人伦本位”,“人伦本位可以说是群体本位,或换一种更现代的说法,就是集体主义,以他人为参照,领导、家属、同学、同事、亲戚、朋友、邻居等组成一种群体‘磁场",似乎做什么事总离不开这一磁场的影响。”[12](p261)而英美文化的主线均是个人本位,或曰个体主义。“英语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个体)不可分割的东西。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许多思想家将‘个人主义"视为永恒不变的人性,看作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西方个人主义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个人是生活的最高目的,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方式,社会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13](p43)  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习语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透过英汉习语文化涵义的比较,看到英语民族与汉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制约着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内涵意义的差异。因此,只有深入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汉习语的涵义,并正确地运用。  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导、谬传比比皆是。中国人有责任扫清误传。让西方正视它,并非易事。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是浮在表层上的。不经过艰苦的平等的对话,东西方文化的隔阂很难消除,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繁荣也将是一句空谈。故中国人应加强文化意识的传授。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意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2)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3)随机讲授。按照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4)差异对比。(5)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4](p159)  习语的学习是一大难题。异语读者在学习习语时无法将文本信息与自身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很难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意义连贯。学习那些给读者造成意义真空或与读者的文化心理相冲突的习语,不仅在处理表达形式上的差异要有技巧,而且在处理其文化信息方面也要慎重,既要弥补源语文化的缺省以避免解读障碍,又要以目标语文化为立足点,以服务译文读者为宗旨来阐释源语文化。在此参看奈达的转换生成翻译法,即“第一,拿一个句子,追溯出其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第二,将这些核心句从源语语言中译过去;第三,按照翻译过来的核心句生成译文语言中的表层句子。”[15](p72)将转换生成翻译法用于习语学习,强调的是仔细分析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找到习语表述的核心意义,并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对等或有对等效果的概念和形象,用相对应的目标语语言表达出来。  四、结束语  学习者可从以上的分析窥见英汉习语背后深层文化差异之一鳞半爪,而要详尽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非本文所能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扩大,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超越文化的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即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2023-09-12 10:48:431

高中英语最难议论文题目有哪些

在最近的一次主题为中学生课余时间上网的英语班会上,同学们对上网的利弊争论不休,意见不能统一。作为班长,请你根据下列信息,作总结性发言。要求: 1. 覆盖以上内容,可作适当发挥;2. 发言的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3. 词数:120左右。 Attention, please! I"m going to give you a summary of today"s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we shouldgo on line in our spare time.
2023-09-12 10:48:523

浅析英语谓语的动词特征与建构_动词谓语句

  谓语是英语句子最主要的语法成分之一,有着严格而复杂的形式要求。谓语的时体、语态、语气等形式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句子的建构质量与语义表达。本文在汉英对比的基础上论述英语谓语的动词特征与建构策略。   英语句子 谓语 动词特征 建构策略   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谓语都是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但汉语的谓语成分非常庞杂,英语谓语比较单一。汉语的谓语在形式上不受主语的影响,而英语的谓语要受到主语的约束和限制。构建英语句子时,谓语部分的处理简直就像一个工程,既要考虑到表意需要的动词选定,还要从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进行形式上的完善。   一、英语谓语的动词特征   英语句子是沿着主谓轴线展开的,谓语是英语句子的最核心成分。和汉语不同的是,英语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动词的限定形式来充当。英语的动词有五大特征:时态(Tense)、语态(Voice)、语气(Mood)、人称(Person)和数(Number),这些特征体现了具体语境中谓语动词的形式和运用。   (一)时态   任何动作的发生都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动作的发生和状态的存续可以是此时此地的,也可以是若干时间以前的,也可能是从未发生过的。人们通常从三个基点来描述动词的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例如:   (1)为了生存,我们得工作。   We have to work in order to survive.   (2)她来时,我正在给朋友写信。   I was writing a letter to my friend when she dropped in.   (3)他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20多年了。   He has already worked in this company for over 20 years.   (4)我们明天早上开会。   We will have a meeting tomorrow morning.   (二)语态   动词的语态蕴涵了谓语动词和句子主语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主动语态(the Active Voice)表明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发出者,而被动语态(the Passive Voice)则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接受者。但要注意不及物动词和一些短语动词没有被动语态。例如:   (1)由于我的疏忽,把雨伞忘在公共汽车上了。   I left my umbrella on the bus because of carelessness.   (2)猫打破了架子上的花瓶。   The cat broke the vase on the shelf.   (3)环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en paid wide atten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4)成功属于那些能够在逆境中坚持的人们。   Success belongs to those who can persist in the unfavorable situations.   (三)语气   语气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表明和反映说话人在使用该动词时所持的态度或口气。英语动词在使用时可表达三种语气:陈述、祈使和虚拟。陈述语气表达一个既定的概念或命题,祈使语气传达说话人的命令或要求,虚拟语气则表达与事实不符的愿望、假设或建议。   1.陈述语气(The Indicative Mood):   (1)The flowers withered in the hot afternoon sun.   (2)I wonder whether or not we will have chance to meet again.   2.祈使语气(The Imperative Mood):   (1)Don"t touch anything in the lab unless your teacher allows.   (2)Let us be friends and help each other in future.   3.虚拟语气(The Subjunctive Mood):   (1)If I could loan the money, I would enlarge the investment scale.   (2)If he had followed the doctor"s advice, he would not suffer so much now.   (四)主谓一致关系   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必须和主语保持一致。人称表示描述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英语的主语有三种人称形式:第一人称(I, We)、第二人称(You)、第三人称(He, She, It,They或者其他名词)。如果主语是单三人称,谓语动词也要采用单数形式。例如:   (1)医生们正在为病人做手术。   The doctors are operating on the patient.   (2)王医生正在为那个发高烧的孩子做检查。   Doctor Wang is examining the child who is in high fever.   (3)现在多数工人每周工作5天。   A majority of workers now work five days a week.   二、英语谓语的建构策略   (一)动词的选定   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谓语部分的建构是最为关键环节,它影响到整个句子的语义生成、可接受性与可理解性。先要为谓语选择适当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如下面几个汉语句子中都有“吃”,但用英语表达时选用的动词却互不相同。   (1)医生叮嘱我按时吃药。   The doctor told me to take medicine on time.   (2)这样的长途旅行,老人们怕吃不消。   I am afraid that the long trip is too much for the elderly people.   (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Who can endure more will benefit more.   (4)吃一堑,长一智。   We can become wiser from our past setbacks.   (二)判断时态和语态形式   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影响动词形式的多种因素:动作发生的时间、和主语之间的施动关系或受动关系、和其他子句间的关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介词短语含有被动的含义,而不及物动词和一些短语动词没有被动语态形式。例如:   (1)矛盾无处不在。   Contradictions exist everywhere.   (2)同学们正在排练节目。   The students are rehearsing their programs.   (3)所有货物已经顺利送达目的地。   All the goods have been smoothly delivered to the destinations.   (4)车在回来的途中突然起火了。   The car caught fire all of a sudden on the way back.   (5)我回来时,朋友们已把冰箱里的东西吃光了。   When I came back, my friends had eaten up all the food in the fridge.   (三)主谓一致问题   英语句子的主谓之间要遵循严格的一致关系,谓语的形态要在人称和数上和主语保持一致。特别是单数第三人称的谓语动词要采用单数形式,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   (1)你知道我这个人不擅长交际。   You know that I am poor at communication.   (2)经理和员工都不对这次事故负责。   Neither the manager nor the worker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3)很多生意人觉得自己成了商业和产品的奴隶。   Many a businessman feels himself the prisoner of his business and products.   (4)一年半时间过去了,我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   A year and a half has passed and I am on good terms with my classmates.   (四)注意语气的影响   语气和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向有关,英语中有三种语气:陈述、祈使和虚拟。虚拟语气在主语从句、宾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对动词有具体的形式要求,需加以特别注意。例如:   (1)假若我处在你的位置上,我会接受这些条件的。   If I were in your position, I would accept the terms.   (2)真奇怪,她竟然忘记了我的名词。   It is strange that she should have forgotten my name.   (3)我宁愿你告诉我实话。   I would rather you told me the truth.   三、整合与优化   (一)常规用法与特殊句式   关于英语谓语动词的形式与建构,除了上述的常规用法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或固定搭配中的用法与含义。譬如,一些动词以主动的形式表被动含义,现在进行时搭配always表示一定的情绪,而某些动词的现在进行时则通常表示将来的含义。例如:   (1)这部影片正在全国各地上映。   The film is showing across the whole country.   (2)母亲做的那件衬衣很耐洗。   The shirt made by my mother stand washing.   (3)飞往巴黎的飞机十点中起飞。   The plane for Paris is taking off at ten sharp.   (二)正常语序与倒装语序   正常情况下,英语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应该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英语中应用大量的倒装句,把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移到主语的前面。引起倒装的原因很多,有句法要求,也因修辞强调,或出于衔接与连贯的考虑。例如:   (1)和平与友谊万岁!   Long live the peace and friendship!   (2)他若在场,也会高兴的。   Were he here now, he would be happy too.   (3)他曾多次给我们提出非常宝贵的意见。   Many a time has he given us his valuable advice.   (4)河水穿过山峡,奔流而去。   Down runs the river through the gorges.   四、结语   英语谓语有着和汉语不同的形态变化和句法要求。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要特别注意谓语部分的建构,除了中心词的选定外,还要在时态、语态、语气、语序等方面做全面细致的考虑。在具体语境下,使用者的语气或情感也会影响动词的形式变化。正常情况下谓语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但英语句子会因为多种原因,如语法结构、强调修辞、逻辑衔接等,将谓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移到主语的前面,构成倒装句式。英语学习者应该充分了解汉英谓语的不同之处,熟练掌握英语谓语的动词特征以及各种变化形式,弱化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逐步提高对英语句法结构的掌控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秋劲等.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施特伦普夫等.基础英语语法――语法圣经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023-09-12 10:49:001

动物词语在英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2.1 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凤呈祥, 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 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 最好离她远点)。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 s”, 以免引起误解。类似的动物还有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 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 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宗教就像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2.2.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dog)、猫头鹰(owl)、熊(bear)。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 ld dog (老手) , love m e, love m y dog (爱屋及乌)。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智慧的owl 和不祥的猫头鹰。在英语中owl 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 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 如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由于它夜间叫声凄惨, 认为它是不祥之物。人们一听到猫头鹰叫就会想到厄运或不吉利的事即将来临, 所以才有“猫头鹰进宅, 好事不来”的说法。天才的bear 与窝囊熊。熊在中国人和英国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在英语口语中bear 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个数学天才)。但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真熊”等贬义词。(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孔雀(peacock)、蝙蝠(bat)、海燕(petrel)、喜鹊(magpie)、鱼(fish) 等等。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而汉族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 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兴风作浪的petrel 与英勇顽强的海燕。英国人把pet rel 喻为那些带来灾祸、纠纷的人,《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将pet rel 释义为“A stormy petrel is a person whose presence excites discontentment, quarrelling, etc. in a social group. ”, 由此可见其一斑。而在中国人眼里, 海燕是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 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更是歌颂了海燕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令人生厌的magpie 与报喜的喜鹊。英语中magpie 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的人。而在中国喜鹊被视为“吉祥鸟”, 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喜鹊叫, 喜事到”, 喜鹊临门是令人高兴的事。可怜的fish 与给人带来富裕的鱼。fish与鱼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化的喻义更是大相径庭。英语中fish 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 如a poor fish (可怜虫) , 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 ,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汉语中鱼和“余”谐音, 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鱼。据说, 即使在不出产鱼的山区, 人们也用木头刻成鱼的形状, 摆在餐桌上, 藉此表达年年有余(鱼) 的良好企盼。特有的社会习俗赋予了鱼以丰富的文化色彩。三、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对应词3.1.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关的文化内涵cat (猫)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 如rain cat s and dogs (大雨倾盆)。中国人对此想象不到, 由于文化差异更难于理解。英语中还有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 如, bell the cat (为别人冒险)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机密
2023-09-12 10:49:191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对比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对比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更注重语言的功能,继而忽略了体态语的作用,殊不知体态语甚至可以表达出人们更多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而且更加真实准确,所以很多时候,体态语被用在了心理学研究和犯罪学研究上。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体态语与英汉语言一样,因文化差异而存在着巨大的区别。本文主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体态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帮助人们减少体态语差异而引发的误解,为促进东西方人民友好交流与往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英汉体态语;跨文化交际;对比分析   英语和汉语因文化差异而有着巨大的差别,比如英语“IwonderifIcangosomewhere”译为中文的话,绝不可翻译为“如果可以,我想去某个地方”,因为这句话是英语“上洗手间”的委婉说法,而汉语中表示自谦的话“哪里哪里”也不可以直接翻译为“wherewhere”,这就是跨文化背景下英汉语言存在的差异性。而在交际中,人实则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沟通的,一种是通过语言行为,另一种是通过身体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肢体语言”,又被称为体态语。那么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体态语是否也存在差异性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化差异不仅导致了英汉语的不同,也令体态语存在一些区别。而研究英汉体态语的最大价值即在于可以有效避免人们因这些文化差异性而引发误会,进一步促进国与国之间情感的互通。   一、体态语的概述   体态语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交流手段,是人们通过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来实现表达、交流、说明等目的的方式,起到了辅助语言交流、传递准确信息的作用。可以说,体态语的使用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甚至早于语言。是人们在长期交际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其更能真实反映人们内心的想法,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更注重语言的功能,继而忽略了体态语的作用,殊不知体态语甚至可以表达出人们更多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而且更加真实准确,所以很多时候,体态语被用在了心理学研究和犯罪学研究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体态行为或许表达出截然相反的含义,因此,研究英汉体态语的区别,对深入分析探索东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英汉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对比   (一)英汉体态语的个性   “英语国家作为一个个体文化群体,强调个性发展,追求个人的发展自由,体态行为比较张扬。中国作为群体化国家,强调族群意识,追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体态行为相比显得低调、含蓄。”[1]英汉国家的体态语在个性表达上差别巨大。   1.姿势   人的姿态通过身体呈现,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态度等,在英语国家,人们很少下蹲,并认为蹲姿不够雅观,而在中国,随处可以见到呈现蹲姿的人,非常平常。行走时,英语国家的人会抬头挺胸、大摇大摆,而中国人却常常将手臂摇摆尽量控制在身体宽度范围内,感觉非常低调内敛。   2.手势   手势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同时又是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手势体态语非常丰富。在英语国家,人们用食指向上并往回挑动的手势喊人过来,而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手势,代表了挑衅或勾引。   3.目光   英语国家的人在说话时习惯去直视对方的双眼,并坚持认为这是一种礼貌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凝视别人的双眼去倾听别人讲话或自己发表言论时,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诚实、负责,如果目光出现闪躲,则意味心虚。而中国人恰恰相反,十分忌讳长时间的直视对方,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不信任。   4.体触行为   体触行为指的是用身体接触来表达、交流,在问候十分熟识的亲近的亲友时,英语国家的人习惯用拥抱和亲吻脸颊来表现出亲密感,而在中国则很少会在公开场合亲吻脸颊或拥抱,一般通过握手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亲昵。另一方面,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抵触与陌生人靠得太近甚至出现身体接触,而中国人则认为很正常。东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下,人的面部表情也能够体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包含了相当多的`文化内涵”[2]。学会理解面部表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体态语的功能   1.传递情感   功能无论是英语国家还是中国,体态语的功能都是比较一致的,只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同样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之情,中国人常常“笑不露齿”,而西方人却会开怀大笑。西方人表现出文化的开放性,而中国人表现出文化的内敛性。   2.替代功能   在很多场合,体态语能够替代话语功能。英汉体态语中大部分的替代功能都比较相似,如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赞美,但是也存在着不同,比如中国人伸出舌头是替代缓解尴尬的语言,而美国人却是替代挑衅的语言,所以在交流时应注意和避免。   三、结论   由于西方文化热情奔放、东方文化含蓄内敛,所以造就了英汉体态语在功能和个性表达上的不同,一旦了解这些区别,就能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尴尬,为东西方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彼此、促进交流起到良好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迟蕾蕾.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体态语分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1-27.   [2]石弘婕.肢体语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才智,2014,02:257. ;
2023-09-12 10:49:271

周健的教育科研

研究方向:  对外汉语教学与华文教育、英汉语比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主要著作:  (一)学位论文1.论张衡的文学成就 发表于《暨南学报》1988年第3期  (二)专著:1.《从花花世界归来》 知识出版社 1994.112.《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9 (2004年 3次印刷)3.《字词中的趣味》 新世界出版社 1999.11(2000年 2次印刷)(三)教材:   1. 《华人汉语速成教材》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1  2. 《外国人汉字速成》 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9 (1999年修订本)  3. 《游学在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8  4.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合著) 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6  5. 《HSK备考训练》(合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0  6.汉字突破 (英文注释版)(教材及练习册,汉办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基础华语(面向印尼华文教材,汉办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阅读训练(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聆听与说话(英法文注释版,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聆听与说话(日韩文注释版,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游学在中国 语言文字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2.游学在中国 文化艺术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3.基础汉语(第一册含课本、练习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4.教师手册(基础汉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5.汉字规律教程(课本、练习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四)论文:1.九歌九篇无《国殇》《礼魂》,《湘潭大学学报》1981.3*  2. 从《归田赋》到《归去来辞》,《衡阳师专学报》1982.3  3. 《两都》与《两京》,《湘潭大学学报 》1983.1*  4. 评姜书阁《中国文学史纲要》, 《湘潭大学学报》 1985.2*  5.试论魏晋六朝男性笔下的闺情诗,《中国古典文学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9  6.论张衡的文学成就,《暨南学报》 1988.3*  7.谈华裔留学生的古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1988.12  8.汉语速成教学法新探,《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语出版社 1990  9.美国文化评介(系列·五篇),《文化广场》1993.1-5  10.视对英语发展趋势和交际语体的研究 《英汉语比较研究》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11  11.论旧金山高校的华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文集》 1995.10  12.探索活跃汉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广州华苑 》1996.1  13.有时WHAT≠什么,《学汉语》1996.4  14.从比较中发现汉语规律 《语言与文化论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11  15.帮助西方人顺利掌握汉字,《广州华苑》1996.11  16. 刻苦自励 博大精深 ,《书海导航》1996.11  17. 开拓诗歌鉴赏的新领域,《名作欣赏》1997.5*  18. 关于汉语速成教学的思考 ,《东西方文教的桥梁》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8  19. 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新思路,《暨南学报》1998.2*  20. 汉字难学的分析与对策,《汉字文化》1998.2*  21. 论东南亚华文教师培训,《暨南学报》1998.4 *  22. 汉语中的外文字母词,《学汉语》1998.5  23. 关于改进汉字教学的探索,《中国文化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12  24. 谈外来词的音译 ,《广州华苑》1999.1  25. 关于汉语速成教学的思考,《暨南学报》1999(教学研究论文专辑)*  26. 时间与钟点的表达,《学汉语》 1999.6  27. 评《水浒》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暨南学报》1999.3*  28. 探索汉语阅读的微技能,《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大出版社 2000.6   29. 论文化混融语境中的交际与汉语教学,《汉语学习》2000.4  30. 试论英汉对比在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1. 汉字是一幅神秘的图画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9.12  32. 论汉字教学的阶段性策略,《第三届国际华文教育讨论会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0.8  33. 论普通话教学的五项原则(连载),《香港普通话报》2001. 1-2期  34. 当前使用字母词语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2001.2*  35. 论以目标为导向的汉语交际技能训练,《世界汉语教学》2001.3*  36. 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语言文字应用》2001.3*  37.汉语称谓语教学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4*  38.略论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语言研究》(增刊) 2001.6*  39.关于汉语教学技巧的两点思考,《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  40.口头描述,《香港普通话报》 2002.3  41.汉字教学策略与汉字教材编写,《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5  42.让学汉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华文学院学报》2002.3  43.应用语言学应重视应用研究,《华文学院学报》2002.4  44. 巧记巧辨易借字,《香港普通话报》2002.7 第67期  45. 形声字结构归类,《香港普通话报》2002.9 第68期  46. 汉字网络图,《香港普通话报》2002.11 第69期  47. 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语言与翻译》2003.第1期*  48. 论汉语语感教学《汉语学习》2003.第1期*  49. 谈普通话教学的五项原则,《集思广益》香港教育统筹局2003.3  50. 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语言与翻译》2003.第1期 *  51. 论汉语语感教学,《汉语学习》2003.第1期*  5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新作,《世界汉语教学》2003.第3期*  53. 留学生标点符号书写偏误分析(第二作者),《语言文字应用》2003第3期*  54. 论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语言与翻译》2004第1期*  55. 研究学习策略 改进汉字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第1期  56. 香港普通话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4第2期*  57. 论汉字文化崇拜 (第2作者),《社会科学》2004第2期*  58. 让华文教学跟着语感走,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2-29  59. 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讨论会论文集》2004,北语社  60. 对汉语教材练习设计的考察与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第3期  61.论华语语感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第4期  62.也谈“对外汉语”及学科名称问题 《世界汉语教学》 2005.2期  63.中高级汉语教学应突出修辞能力培养 《汉语学习》 2005第3期;  64.“眼”的隐喻说略 《修辞学习》 2005第2期  65.音译外来词评说,《学术论坛》 2005第2期  6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突出语感培养《对外汉语研究》第一期,上海师大 编 商务印书馆2005  67.汉语词义系统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2006-3  68. 语块教学在培养汉语语感中的作用 《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 集》,北大出版社2006     主要论文:  1.九歌九篇无《国殇》《礼魂》,《湘潭大学学报》1981.3*  2. 从《归田赋》到《归去来辞》,《衡阳师专学报》1982.3  3. 《两都》与《两京》,《湘潭大学学报 》1983.1*  4. 评姜书阁《中国文学史纲要》, 《湘潭大学学报》 1985.2*  5.试论魏晋六朝男性笔下的闺情诗,《中国古典文学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9  6.论张衡的文学成就,《暨南学报》 1988.3*  7.谈华裔留学生的古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1988.12  8.汉语速成教学法新探,《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语出版社 1990  9.美国文化评介(系列·五篇),《文化广场》1993.1-5  10.视对英语发展趋势和交际语体的研究 《英汉语比较研究》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11  11.论旧金山高校的华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文集》 1995.10  12.探索活跃汉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广州华苑 》1996.1  13.有时WHAT≠什么,《学汉语》1996.4  14.从比较中发现汉语规律 《语言与文化论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11  15.帮助西方人顺利掌握汉字,《广州华苑》1996.11  16. 刻苦自励 博大精深 ,《书海导航》1996.11  17. 开拓诗歌鉴赏的新领域,《名作欣赏》1997.5*  18. 关于汉语速成教学的思考 ,《东西方文教的桥梁》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8  19. 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新思路,《暨南学报》1998.2*  20. 汉字难学的分析与对策,《汉字文化》1998.2*  21. 论东南亚华文教师培训,《暨南学报》1998.4 *  22. 汉语中的外文字母词,《学汉语》1998.5  23. 关于改进汉字教学的探索,《中国文化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12  24. 谈外来词的音译 ,《广州华苑》1999.1  25. 关于汉语速成教学的思考,《暨南学报》1999(教学研究论文专辑)*  26. 时间与钟点的表达,《学汉语》 1999.6  27. 评《水浒》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暨南学报》1999.3*  28. 探索汉语阅读的微技能,《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大出版社 2000.6   29. 论文化混融语境中的交际与汉语教学,《汉语学习》2000.4  30. 试论英汉对比在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1. 汉字是一幅神秘的图画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9.12  32. 论汉字教学的阶段性策略,《第三届国际华文教育讨论会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0.8  33. 论普通话教学的五项原则(连载),《香港普通话报》2001. 1-2期  34. 当前使用字母词语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2001.2*  35. 论以目标为导向的汉语交际技能训练,《世界汉语教学》2001.3*  36. 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语言文字应用》2001.3*  37.汉语称谓语教学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4*  38.略论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语言研究》(增刊) 2001.6*  39.关于汉语教学技巧的两点思考,《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  40.口头描述,《香港普通话报》 2002.3  41.汉字教学策略与汉字教材编写,《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5  42.让学汉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华文学院学报》2002.3  43.应用语言学应重视应用研究,《华文学院学报》2002.4  44. 巧记巧辨易借字,《香港普通话报》2002.7 第67期  45. 形声字结构归类,《香港普通话报》2002.9 第68期  46. 汉字网络图,《香港普通话报》2002.11 第69期  47. 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语言与翻译》2003.第1期*  48. 论汉语语感教学《汉语学习》2003.第1期*  49. 谈普通话教学的五项原则,《集思广益》香港教育统筹局2003.3  50. 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语言与翻译》2003.第1期 *  51. 论汉语语感教学,《汉语学习》2003.第1期*  5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新作,《世界汉语教学》2003.第3期*  53. 留学生标点符号书写偏误分析(第二作者),《语言文字应用》2003第3期*  54. 论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语言与翻译》2004第1期*  55. 研究学习策略 改进汉字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第1期  56. 香港普通话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4第2期*  57. 论汉字文化崇拜 (第2作者),《社会科学》2004第2期*  58. 让华文教学跟着语感走,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2-29  59. 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讨论会论文集》2004,北语社  60. 对汉语教材练习设计的考察与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第3期  61.论华语语感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第4期  62.也谈“对外汉语”及学科名称问题 《世界汉语教学》 2005.2期  63.中高级汉语教学应突出修辞能力培养 《汉语学习》 2005第3期;  64.“眼”的隐喻说略 《修辞学习》 2005第2期  65.音译外来词评说,《学术论坛》 2005第2期  6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突出语感培养《对外汉语研究》第一期,上海师大 编 商务印书馆2005  67.汉语词义系统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2006-3  68. 语块教学在培养汉语语感中的作用 《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大出版社2006     承担课题:  1.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 国家汉办立项 20002.攻克汉字难关 国家汉办立项 20013.普通话课堂教学法 省教育厅十五重点项目 20024.印尼少儿汉语课堂教学方法 国家汉办立项之子项目 20035  5.《对外汉语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5    所授课程: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硕士研究生课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硕士研究生课程)汉语字词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课程)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本科生课程、教师进修班课程)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教师进修班课程)速成汉语精读(留学生课程)商贸口语 (留学生课程)阅读训练 (留学生课程)汉字 (留学生课程)等    荣誉与奖励:  1997年9月获“暨南大学先进个人”奖1998年9月获“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奖。1999年9月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1999年获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教学奖三等奖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3获奖人)2002年9月获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教师奖
2023-09-12 10:49:411

英汉省略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一、引言  省略是任一语言的普遍现象,它遵循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即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从而以较少的力量来传达较多的信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传统,认知习惯,修辞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差异,所以他们在省略的频率,成分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汉语的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各种语体中,相比较,英语的省略就比较受限,主要出现在口语中,而在书面语体中却很少使用省略。此外,汉语的省略成分是全方位的,可以是主语,宾语,谓语,也可以是介词,连接词等等,而且省略是彻底的,正如程雨民所说在汉语中,所有成分都是可以省略的。而英语中可以省略的成分就要局限的多,而且即便是省略,也伴随着形式上的一些标记,即省略了某些成分总留下一些结构上的形式标记,表示它省略后句子仍合乎语法(蔡基刚,2003)。  二、英汉省略差异原因  (一)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而英语是注重主谓结构的语言注重主题的汉语句子中的主语大多可以被看做是话题,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话题进行说明,叙述,评论。正如吕叔湘说,中国人习惯把他心中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词提出来做句子的主语,然后把其余的部分按照原来的次序说出来做句子的谓语。这样当一个话题(往往由主语充当)出来,后面的句子对它进行说明论述时,省略讨论对象就很正常了,而且,由于句子体现的是主题和评述关系,就没有了主语和谓语在时态,数和意义上的限制,使得省略更为方便。  例如:他真是个语言天才,精通五门外语,还会讲数十种方言。由于整个句子围绕他展开,在后两句前都省略了主语他。省略后不仅没有不连贯的感觉,反而使表达显得更为简洁,紧凑。  同汉语不同,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英语传统语法对句子的定义是:一个含有主语和谓语的语言单位,一个句子必须由一个逻辑主语和一个逻辑谓语组成才能够表达一个思想。因此,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缺一不可。  (二)汉语是强调意合关系的语言,而英语是强调形合关系的语言  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关系的语言它的句子主要是依靠语境和语义的本身来表达其逻辑关系的。读者可以广泛的利用语境和自己的社会知识来推断所省略的内容。例如:  他有个学生,(学生)在政府工作,(我们)已经通知过(学生)了,(学生)明天就赶到。这段话每一句都暗自变换主语,但意思却很清楚。在注重意合关系的汉语中,往往为了使句子流动,连贯,可以抛弃形式上的束缚,省略一切无关紧要的成分,包括不影响意义的主语,宾语,关联词,虚词等。  同汉语相对比,英语作为强调形合的语言,意义的表达不仅需要通过词语和句子意义本身,而且需要通过语言形态的变化和语言形式手段的使用。因此,语言形式对于句子的组织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简单地讲,重形合的英语在句子层面上是指句子成分由连接词连在一起的句法关系,在超句子层次,是指句与句之间依靠连接词语而连句成段,因此各个分句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或者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直接表现出来。  (三)省略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将学生的一些常见语言错误进行归类后发现这些错误看似是由于语法知识欠缺所致,实际上多少都是由于英汉省略的差异所造成的语言负迁移所致。例如:  1.串句错误。这类错误看似是标点符号的误用,实际上多是由于强调意合的汉语为了使语言简洁流畅常省略关联词,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错。例如::他说的很慢,声音洪亮,教室里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听到。学生的表达是:He speak slowly, hisvoice is loud,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 can hear clearly. 由于汉语表达中省略了表示结果的连接词,所以恰当的表达应该是:He speaks slowly and his voice is so loud that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the classroom.  2.主语缺失。这类错误主要是由于汉语表达中动作的施动者经常可以被省略所致。例如: 我的作业终于写完了。该句中省略了施动者我,所以会造成学生如下的表达:My homework hasfinally finished.再如:我们的教室能坐100个学生。学生表达成:Ourclassroom can sit 100 students.  3.主谓不一致。如上分析,主谓结构的英语强调主谓一致,而主题结构的汉语体现的是主题和评述关系,对此没有限制。所以学生写作中往往忽视主谓一致的重要性。例如: I tore back homebecause my family was(were) waiting for me.  4.垂悬错误。强调意合的汉语中主语常可以省去,而英语中如要省略主语,则缺失主语的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一定要与主句的主语保持一致。这一差异往往造成学生英文表达的错误,例如: Onseeing the photo, things in my high school all came back to my memory. 再如:At the age of four, my mother began to taught me to playthe piano.  英汉省略差异对学生英文表达的影响不仅存在句子层面,而且在超句子层面的段落及篇章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再举例说明。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省略差异实质是思维差异的结果,思维差异是外语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它轻则造成笑话,重则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如何尽量减少它对英文写作的影响是写作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笔者建议:1. 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二语习得理论,如语言迁移理论,使学生正面积极得看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搜集学生写作中的此类表达,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并分析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加以修改。以此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减少错误的发生。2. 保证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写作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阅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增加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操母语的人当中,而仅次于这种途径的就是大量阅读。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写作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结构,时态,数,词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3. 在教学中引入英汉写作修辞对比的教学,让学生从理论上对英语和汉语文章在宏观的结构布局和微观的遣词造句上的异同有所了解,定会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所帮助。
2023-09-12 10:50:111

朗文词典,牛津高阶7版,韦氏词典 他们的优,缺点。

朗文词典、牛津高阶7版以及韦氏词典各有其优缺点。1. 朗文词典的优点在于其简明易懂的释义,以及收词量大,新词语多,例句丰富多样,自然地道词组搭配全面。其编排一目了然,各种专栏设置实用而详细,版面清晰明了。然而,相比其他词典,朗文词典的篇幅并没有显著优势。2.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对英语初学者,尤其是母语非英语的学习者来说非常适用。它使用简明的语言来解释词条,同时提供了丰富的例句和语境。此外,该词典还包含了一些插图和图示,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然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第七版在规模和收词量上可能无法与其他大型词典抗衡。3. 韦氏国际词典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硕果。它收词45万条,是最大型的单卷本英语词典。这本词典抱着对语言作客观的记录和描写的宗旨,有闻必录,因此收罗了大量的俗语(包括许多不雅的字眼)。然而,在一段时间里这种编辑方针受到人们尖锐的批评。尽管如此,其仍然是英语词汇的权威之一。总的来说,朗文、牛津、韦氏词典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2023-09-12 10:50:212

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现在要开始写论文了,麻烦大家帮我选一个教学法的题目或者是跟二语习得有关的题目,

【论文题目】 中英植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及文化溯源 【论文字数】5387 【关键字】 植物词汇,文化内涵,文化溯源【论文题目】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论文字数】5387 【关键字】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 【论文题目】 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论文字数】3681 【关键字】英语委婉语,交际功能【论文题目】 浅谈英语中的歧义 -- 其识别及消除" 【论文字数】3725 【关键字】 英语,歧义,识别,消除【论文题目】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论文字数】3812【关键字】英语,歧义现象【论文题目】 短信语言浅析 【论文字数】4012 【关键字】短信,语言,浅析【论文题目】 英语习语的来源 【论文字数】4045 【关键字】英语习语,来源【论文题目】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研究(查) 【论文字数】4241 【关键字】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论文题目】 论英语发展中的外来因素 【论文字数】4357【关键字】英语,外来因素【论文题目】 浅议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论文字数】4554【关键字】英语,性别歧视【论文题目】 英汉修辞构建的文化差异【论文字数】4717【关键字】英汉修辞,构建,文化差异【论文题目】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内涵差异研究【论文字数】4780【关键字】英汉语言,基本颜色词,内涵 【论文题目】中西文化差异对颜色词涵义的影响【论文字数】4868【关键字】中西文化,差异,颜色词涵义 【论文题目】谈谈英语委婉语【论文字数】5413【关键字】 英语,委婉语【论文题目】英语词义变化的研究【论文字数】5505【关键字】英语词义,变化,研究【论文题目】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英语,歧义现象【论文题目】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之间的差异及发展【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英国英语,美国英语【论文题目】英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英语委婉语,语用研究【论文题目】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性别语言差异,跨性别交际【论文题目】对狮子和马在英汉语言中的形象分析【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狮子和马,语言,形象分析【论文题目】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 跨文化交际,身势语【论文题目】英汉成语来源的比较【论文字数】6320【关键字】 英汉成语来源,比较【论文题目】关于委婉语【论文字数】4890【关键字】 委婉语,英汉对比【论文题目】身势语在日常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 身势语,日常交际,重要作用【论文题目】会话得体:会话者的态度语境运用研究【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会话得体,会话者【论文题目】非语言交际中的身势语【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非语言交际,身势语【论文题目】指示语及其翻译【论文字数】5620【关键字】指示语,翻译【论文题目】英汉语言动静态特征的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英汉语言,动静态【论文题目】对英语幽默误解的分析 【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英语幽默,误解,分析 【论文题目】文化视域中英语习语的理解与翻译【论文字数】5200【关键字】文化视域,英语习语,理解与 【论文题目】从文化途径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文化途径,看跨文化交际 【论文题目】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现象 【论文字数】5000【关键字】跨文化交际,语言禁忌,现象 【论文题目】通过间接言语行为表达谢意 【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色彩词, 间接言语,行为表达, 【论文题目】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 【论文字数】4785【关键字】英语与汉语,称谓研究【论文题目】在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英汉语言,动物词语,文化【论文题目】色彩词在汉英语言互译交流中文化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论文字数】5574【关键字】色彩词,汉英语言互译交流,文化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2023-09-12 10:51:241

如何提高英语语音教学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理想的语音课堂应该是,既有必要的理论指导,又有充分的实践练习,既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又要注重趣味性。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提高英语语音教学质量。      1、提高对语音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计划和目标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刚进校时大多都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教师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第一次课,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语音学习的重要性和重难点,同时明确语音学习的学期计划和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战胜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可以说,第一次语音课是整个语音学习过程的奠基石,是走好语音学习之路关键的一步。因此,语音课的开端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始于课本的第一章第一节,而是能提纲挈领,宏观掌控,以丰富例证贯穿其中。为上好第一次课,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和细致规划,包括对普遍问题的认知和个别问题的预见。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管水平怎样,对语音知识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对语音各方面的教学不能平均用力。对于大家普遍掌握的语音知识可作为复习检测;对于多数都感到较弱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多花点时间进行正音训练;对于极少数超出一般水平的学习者一方面要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要提出较高要求,布置难度稍大的训练任务,让他不断有新的目标和动力,但要注意不能挫伤其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总之,教师应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重新认识语音学习,帮助他们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具体目标。      2、丰富教学内容,活用教学方法      语音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讲解,一味介绍发音技巧、各种语音特点等,也不能只是单纯的模仿、操练等。事实上,一般语音课都是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只是各占比例不同。虽然有现成的语音教材可供使用,但每种教材并不能完美到适用于各个院校的各个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切实掌握所在院校和所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几种教材的优势,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包括教师讲解和学生操练。前者主要是认识发音器官,讲解发音技巧,示范发音方法,点评学生发音特点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对比易混语言难点。学生操练部分除了教材里已有的例词、例句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儿歌、诗歌、小散文、小故事、英文歌曲、影视对白甚至游戏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这样的材料并以适当的形式在课上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决定了所需的方法,以下就是常用的几种:   1)巧用对比法教学。对比教学(有的称之为比较)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逐渐发现一些难以掌握极易混淆的语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若巧妙运用对比,将易混易错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在知识上帮助学生弄清疑点,使已学知识更加牢固深刻,使新知识更加鲜明,使零散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平稳过渡,而且在能力上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效果显著,学生课外运用对比法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它深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对比法在语音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巧用对比法教学。对比教学(有的称之为比较)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逐渐发现一些难以掌握极易混淆的语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若巧妙运用对比,将易混易错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在知识上帮助学生弄清疑点,使已学知识更加牢固深刻,使新知识更加鲜明,使零散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平稳过渡,而且在能力上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效果显著,学生课外运用对比法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它深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对比法在语音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英汉对比。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特有的一套语音系统,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存在显著差异。教学策略上也需要进行对比。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声调,且声调具有辨义功能。说起话来,每个字都说得清清楚楚。我国学生说起英语时往往把每个英语词汇都说得清楚,结果听着别扭,不连贯不自然。实际上,英语的声调起伏分布在语句上,而不是音节的固有组成部分,且声调起伏只表示说话者的态度或语气,并不改变词汇的基本意义。英语没有单词固有的声调,但必须要有句子的语调。而影响英语语调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涉及到重音、弱读、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节奏等一系列英语语音知识,这些情况都是汉语里没有的,我国学生容易忽略、也不习惯的,尤其需要在教学中着重讲解。
2023-09-12 10:51:361

连淑能的教学研究

为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跨文化交际学,已发表80多篇论文,撰写、主编、编写和翻译18部论著,代表性的有《英汉对比研究》、《英译汉教程》(学生用书、教师用书)、《英语基础语法新编》、《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再论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历程》、《牛津剑桥之谜》、《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等,荣获部、省、市20多项嘉奖。1984年负责修订《英语基础语法新编》(刘贤彬、蔡丕杰、连淑能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连淑能修订,1984年修订版),加强对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论述,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和调整,重新出版,先后印刷 7次,共 60万册,远销大陆及港澳地区。这是我国外语界在“文革”期间以至八十年代罕有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该书首次提出英语五大基本句型之说(SV、SVP、SVO、SVoO、SVOC)。全书以句子为重点,以基本句型为线索,用句法带词法,通过层次分析,解剖句子结构,由简到繁,由繁返简,辅以简易图解。出版之后,收到海内外读者大量来信,普遍认为“这是一部速成英语语法书”,英语五大基本句型之说也常被英语学者及其教材和论著采用,影响较大,1988年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1979-1987)优秀成果奖、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专著《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后,获得外语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外语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博士生导师王宗炎教授特地为本书写了序言,认为作者在这一领域“身居前列,奋勇争先,成绩比许多人好”,本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作者“继承了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先生的传统,同时又采摘了外国学者O.Jespersen, H.W.Fowler, R.Quirk 等等的精华,加以消化熔铸。脚踏实地,取精用宏,这是他的成功诀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国教授在《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2002)指出,“80年代,英语界出版过一些走从内到外路子的语法书,但全面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汉英对比研究的,连淑能是第一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论坛(2007)认为,“连淑能先生的这部著作概括了英汉语法差异的精神实质,尤其是宏观上的差异。这本书对于翻译尤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书的安排也非常的独特。”专家王菊泉教授在《什么是对比语言学》(2011)一书中评论:“该书出版以后已多次重印,被列为全国外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必读参考书或教科书,是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和翻译界过去十几年间最为普及、影响最为深广的著作之一。”台湾大路书屋(2002)评论:“本书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英汉语言研究工作者、英汉翻译工作者、英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及广大英汉语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发表卢伟的书评“《英汉对比研究》的特色”,对此书和作者的学术思想作了全面、深入、中肯的评述和分析。辽宁外贸学院教师王珑珑评论(2005):“我把这本书视为自己学英语的圣经,它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理性地意识到英汉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中国读书网读者评论(2009):“本人多年采用该书作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用作指导科研的参考书,学生非常喜欢,深感受益匪浅。”该书1993年出版后,年年重印,至2010年重印16次,仍供不应求。各地许多院校和读者把该书用作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颇为成功,反映甚佳,认为“该书有较高的学术性、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合教学,又便于自学参考”,“书中还留下许多进一步研究的余地,能启发研究生继续深入研究,是一部很好用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因而荣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等,并被选送参加国际书展。 应出版社和广大读者要求,2010年9月,连淑能教授的《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问世,由国家顶级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年内重印6次,淘宝、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网站都在热卖。增订本不仅扩充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而且探究其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另外还开辟新专题,论述中西思维方式,从而追根穷源,扩大了对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订本从此升级为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性对比研究。全书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宏观与微观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完美地响应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的重要题词:“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作者甚为赞赏培根的名言并以此指导此书写作:“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会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从肚子里吐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来酿蜜。”硕士研究生周璐、姜筠(2012)认为,“《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正是作者采百花所酿出的蜂蜜,着实甘甜可口,令人受益匪浅。”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出版之后,获得专家学者和读者极高评价,见于许多书刊和网站。该书出版才几个月,互联网上已好评如潮,现仅摘取几例:“增订本是至今我所读过的最权威、最深刻、最令人启发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专著。该书论及古今中西的哲学、文化、语言、社会、心理、逻辑、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富有指导意义,读了就会觉得非常有用,多读不厌。”“此书可以让你对汉语和英语,尤其是英语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很多章节读完后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本书对翻译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读后很受启发,足见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眼光。”“《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我已经读了3遍,内容非常丰富、深入,信息量很大,受益匪浅。难怪得了很多奖。增订本比原版增加了很多非常有用的内容,对英汉语研究者和广大外语师生都很有用,对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也好用,其中的下篇“中西思维方式”对各行业的人都有启发,非常难得。就这个专题而言,这是至今为止我认为最好的书。我非常喜欢!感谢高教社出版了这样的好书!谢谢作者!”“增订本内容好、质量高、意义大,无疑是一本需要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以求咀嚼消化的好书。”“增订本是对比语言学的经典著作。”权威刊物《中国外语》(2012年第2期)发表专家的书评说,“有人说,这本书在内容上拓宽加深,字字推敲,是求真的典范;也有人说,这本书在形式上精雕细刻,句句斟酌,是创美的标本;两种说法互补,全书堪称真与美的完好结合。求真创美,《英汉对比研究》无疑是深具学术价值的专著典范。”澳大利亚权威刊物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于2013年8月发表书评,对此书予以高度评价。该领域专家、上海左飚教授应邀到几所大学作此书书评讲座,其中也专程到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作了讲座:“求真与创美:谈论著的写作——以连淑能教授的《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为例”,认为应该把此书作为论著写作的典范。 《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2.5万字)发表后,许多网站、书刊和论文集纷纷转载,获得极高引用率。此后作者陆续作了几次增订,分别刊登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语言与文化》(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语言·社会·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经典文库》,2003年;《中华教育杂志》(ISSN1684-0445),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年;《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最新版本收进作者的专著《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予以高度评价,如:外语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宗炎教授评语:“拜读寄来大作《论中西思维方式》。您抓住一个大题目,洋洋洒洒,条分缕析,值得佩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许余龙教授认为,“《论中西思维方式》气势磅礴,系统深入,富有创见,是至今为止同类论著中最优秀的佳作。大作不仅观点新颖,对各项研究富有指导意义,而且文笔优美,逻辑清晰,实为不可多得。我把大作印发给我的博士生,大家都十分称赞,认为写得很好。”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罗选民教授认为,“《论中西思维方式》如此系统深入地论证一个大难题,令人钦佩。您出手不凡,是我学习的榜样。大作收入论文集《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确为之大为增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评语:“《论中西思维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研究中西思维方式,内容丰富,高瞻远瞩,思路开阔,气势磅礴,富有创见,观点清晰,论证充分,文字流畅,从深度和广度拓展并深化了思维方式的研究内容,对中西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有很高的理论指导和启迪作用,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各行业、各级领导决策也有很强的指导与应用价值,是一篇优秀论文。”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至2004年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统计分析(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1期专文),《论中西思维方式》被引用38次,居所列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榜首。据“中国知网”最近统计,此文被引用851次,被下载7777次,也居被引用论文之榜首。 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精品系列教材”的《英译汉教程》(学生用书、教师用书,连淑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陆续收到80多所院校的教师来信、来电,索取样书,要求订购,表示将采用作为教材。教材出版后半年多就重印了3次,许多高等院校已经采用作为本科高年级教材,有的刊物已发表书评,高度评价这部教材。《教程》赠送给参加2006年11月在烟台举行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7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的200多位专家和学者,获得了普遍的称赞和好评,专家大多认为“这是一部盼望已久的精品教材”,“采用启发式的编写方法,这还是首次”,“至今国内出版的英汉翻译教材,好用的很难找到,相信这本教材会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本教材很适合课堂教学,便于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如此等等。许多教师当场要求购买或订购这本教材。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吴建平教授认为:“这无疑是一部精品教材,可以超过陆殿扬编写的《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和其它一些教材。”“相信这部教材会得到广泛好评。可以预见,很多教师会选用这部教材,就像作者的专著《英汉对比研究》一样,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估计年年都会重印下去。教师用书的编法也与别人不同,除了提供参考译文之外,还提供了教学法提示、论文选题提示等,这对老师和学生有很大的用处和帮助,这也是其他教师用书从来没有的。这部教材是作者20多年翻译教学经验的结晶。”《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教授徐珺博士认为:“这是一部精品教材,从内容、编法、教师用书等各方面看,都比较新颖、好用。与其它已经出版的同类教材相比,这部教材有很多特色,相信它一定会受到普遍好评和欢迎,就像作者的专著《英汉对比研究》、论文《论中西思维方式》和其它一些论著一样,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年年重印,在书刊上常常被引用或转载,从电脑统计和网上看,被引用率都非常高。”根据已经使用该教材的老师所反馈的信息,这部教材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如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的张文宇老师,任课三个班,共90多名学生。据他从师生评教评学中了解:①学生很喜欢这部教材,普遍认为书中知识丰富、信息量大、练习丰富多彩,对教材及其练习很感兴趣,翻译能力明显提高,收获大。②教师也很喜欢使用这本教材,认为教材编法使学生易学,教师易教,便于教学,也便于自学,教学效果比使用其它教材好,如教师反映说(根据原话整理):“这部教材按课堂教学的规律和需要设计,收编提纲式的讲解,配以大量形式多样的习题,给学生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便于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要作必要的备课,一书在手,便可走进教室上课”。2003年2月,连淑能教授参加“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与计算机科学系、中文系、海外教育学院等12位专家教授组成跨学科、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研究实体,开展语言信息处理和机器翻译研究。连淑能教授自1981年起研究英汉/汉英机器翻译,于1986年在美国讲学期间与美国八位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出席计算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在会上宣读论文《语义结构与机器翻译》,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和称赞,美国“Statesman Journal” 在头版作了长篇报道并附大幅彩色照片,美国电脑公司IBM、纽约州立大学、俄勒冈大学争相挽留他,连教授对这些请求都婉言谢绝,如期回国,参加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类人机器翻译系统研究”,当时课题经费15万元。(《厦门日报》1998年11月16日曾有报道)。1998年在美国俄勒冈大学讲学期间出席计算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英汉语义结构与机器翻译》,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称赞,同时被俄勒冈大学聘为荣誉教授。199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参加“语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视。 自1998年至2010年,连淑能教授先后应邀赴许多大学、学会、研讨会等作了200多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广泛论题,如:牛津剑桥世界一流的教育传统、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当代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关于右脑开发问题、翻译课教学法研讨、密码速成英语语法等,深受高校师生和领导们的喜爱,每场报告都座无虚席,掌声不断,气氛热烈,常常连走道和台上都坐满了听众。连教授还经常和易中天教授一起应邀到厦门市委党校作报告,至今已作了8场。邀请连淑能教授作讲座的大学和机构如: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苏州大学、湖北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烟台大学、河南新乡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翻译学院、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大学诚毅学院、鹭江大学、莆田学院、闽江学院、武夷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厦门学习中心等国内许多高等院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全国高师高专科研方法研讨会、全国高校英语骨干教师暑期研修班、全国高教园区(大学城)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学之源”科技开发集团、福建外文学会、龙岩外语学会、厦门市委党校、厦门市翻译协会、厦门市公开系列讲座、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图书馆以及厦门大学各级党政领导、厦门大学百科系列讲座、厦门大学80周年校庆科学讨论会、厦门大学教学工作会议、厦门大学外语节、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图书馆、马列部、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文理工科研究生、漳州校区、外文学院等单位和团体。这些讲座分别论述以下专题:系统介绍世界一流大学牛津与剑桥的教育传统、办学经验、如何教学与科研等与我国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问题,并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作了深入的比较,找出牛津与剑桥的奥秘所在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比较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论述外语科研的创新、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外语学生的综合素质、英语学习的捷径、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开发右脑、增强智慧与综合素质等论题,被誉为“牛文化的使者”。在讲座中,连教授也阐述了自己对我国高校改革和如何进行教学、科研的看法,每场报告都深受欢迎和好评,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反响,国内报刊、网站曾有多篇报道。
2023-09-12 10:51:471

概念隐喻和隐喻有什么区别??如果我要做一个有关猫的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可不可行?求指教~

答主,我觉得你在追问的回答中将两者说反了
2023-09-12 10:52:022

杨自俭的学术著作

代表性论文有《浅谈语义及其类型》、《试谈英汉多义词比较》、《试谈英汉同义词比较》、《英汉对比研究管窥》、《试论英汉语法学的共同发展趋势》、《简论对比语言学的几个问题》、《谈谈语言和语言学》、《语篇与语境》、《关于对比语言学中的共性问题》、《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思考》、《小议汉语几类句子的英译》、《论我国近期的翻译理论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和翻译理论建设》、《谈谈翻译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译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试论英汉文化对比研究》、《关于建立对比文化学的构想》、《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几点认识》、《小谈方法论》等。译著有《继嗣佳人》合译(1986)《语义学》合译(1987)、《印度之行》第一版(1990)与重译版(2003)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合译(1992) 等。编著有《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合编(1990)、《翻译新论》合编(1994)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参编(1999) 、《译学新探》主编(2002) 、《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主编(2002)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4-5主编(2000、2002、2004) 等。
2023-09-12 10:52:131

张今的主要贡献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为英汉对比语言学、文学翻译理论和东方辩证法。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主要著作有《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和《英译汉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原理》、《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英语抽象名词研究》、《思想模块假说—我的语言生成观》、《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东方辨证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他作为编委之一,参编了中国译协主持编写的《中国翻译大辞典》。译著有《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年)、《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华盛顿传》等多部。专著《文学翻译原理》一书获得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他在《英汉比较语法纲要》一书中提出了原始动词假说和句子成份相互转化的学说,用以解释英汉语中一些难以解释的语法现象,博得学术界的普遍好评。他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尝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英语句型的动态》一书中研究了英语句型的生成机制,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东方辩证法》一书已初步引起哲学界的关注。他长于理论思维,以富于独创性的学术观点享誉国内外学术界。
2023-09-12 10:52:271

求翻译下列文字。。。。。。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basic exercises, translate words into sentences are translated from the start. Needless to say, targeted word, sentence translation exercises are beneficial to the mastery of language, based on the grammar of the translation, 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As for the teaching of both, the syntax is the basis for the operation and key translation. Only by grasping the grammar structure in order to tap resides in one of the semantic structure, then, the best express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target language grammar style semantics --- the eventual bilingual switching. Therefore, targeted word, sentence translation exercises can help to some extent, the students familiar with some of the comm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English classes, grammar translation exercises should serve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original sentence of deep hard astringent, and ultimately smooth transition bilingual skills. Also, conventional means can be added and the basic modifications transl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can add to Word Conversion Law, extended method, the Interpretation Act and the transliteration method.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you can add the analysis and inversion method, and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 in addition with the omitted so on. (Translation of words such as additional training in teaching translation exercise, only to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part of speech and sentence patterns to practice.) However,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adding to the words since it is translation skills and techniques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distinguished English grammar. Tens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the changes reflect the inherently different and can not add words that are translated. Add words, the aim is to complement the mood, or the connection context, or to avoid vague and ambiguous meaning of the translation. For example: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away as it is a lostdog." (Dong Yafen editor of "English" Intensive Volume III p. 71) translated: "From a moral perspective, is difficult to take her away to seem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Article Sangjia Quan.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former should be based on thinking skills by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actual purpose of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th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logic of students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from different angles, expressions, for example, the same word to compar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recognizing that "the word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from" no fixed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hereby stimulating the creative desire. On the contrary, the use of synonyms or structural conversion enables the expression of diversity of the same concept, with the same word or sentence to be translated into many different forms.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he conscious use of translation theory,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the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of theory to translation theory driven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wo links in teaching practice can function with each other, so each use of radiation, Peter? Newmark has been on the road, a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translation tools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is the special role of shows the level of learner knowledge of foreign languages, both demonstrate its ability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but also train their intellect to develop their language skills. This is its advantag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whic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its meaning should be clear information on venues in conversion and general purposes. Course of translation as a discipline, often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discussed.
2023-09-12 10: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