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黄世兵诗歌三首(英汉对照) 翻译:齐凤艳

现代诗三首 文/黄世兵 译/齐凤艳 Three Modern Poems By/ Huang Shibing Tr/ Qi Fengyan 桂花 香喷喷十里,香飘飘十里呀 属于妹妹的嫁期,是一个最纯的日子 一路上有酒味,沟沟坎坎填满唢呐声 桂花村的桂花,成为天底下善良的婆娘 在八月的民间,把傻男人醉倒一片 Osmanthus The fragrance spreads ten miles far, it"s the time Younger sister"s marriage comes, a purest day. All the way there is the smell of wine and the sound of Suona horns reverberating in the gully. The girl named after Osmanthus from Osmanthus Village Becomes the kindest woman under the sun. In the earthly August, so many stupid men get drunk. 八月不归 八月不归。我的桂花,我的月亮 我讨回来的老婆,今生再也泼不出去的水 想小兔子,跑遍山前岭后 用一盏盏小灯笼,点亮一片喂肥牛羊的草丛 八月不归啊。我的金菊,我的山坡 我送走的妹子,一根红头绳也牵不住的缘 真想此时的一张脸,横过夜空 陪伴一颗孤寂的星辰,把秋风吹凉的世界温暖 That August Has Never Gone By That August has never gone by. My Osmanthus, my moon And my wife, never will I let go. A rabbit is running all over the mountains, Lighting with small lanterns a patch of grass fatting cattle and sheep. That August has never gone by. Though my golden chrysanthemum, my hillside, And the village girl I once presented a red hair band, All"s far away. How good a face crossing the night sky, Accompanying a lonely star and warming up the autumn cooled by wind. 荷花赋 绣荷包啊,纯情小女子 清澈几回的心思,一直深陷淤泥 蜻蜓之上,风举起过往的暗香 于月色猜不透的夜晚,把稚嫩的乳房尽染 Ode To Lotus Embroidering lotus bag, how pure the little woman. Secret and sweet thoughts have been washed as liquid as the pond water, Heart yet deeply in the silt. Above the dragonfly, the wind lifts up the fragrance of the past, In the night of mysterious moonlight, appealing the tender breasts. 诗歌作者简介: 黄世兵,笔名诗之梦人,安徽巢湖人。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业余诗歌写作并发表作品。中途搁笔十几年。诗歌散发《诗潮》《诗歌月刊》等刊物;诗作被收入《新世纪诗选》《中国诗歌精选300首》《2011年中国诗歌读本》《华语诗歌双年展》等多种选本。诗歌《画暮色的大师》《清明》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出版个人诗集《低处的秘密火焰》。 翻译者简介: 齐凤艳,笔名静铃音,辽宁康平人,现居大连。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海燕》、《文学月报》、《中华文学》、《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椰城》、《精短小说》、《黑龙江日报》、《羊城晚报》、《企业家日报》、《科普作家报》等各级报刊。诗观:诗是一扇门,打开自己。

诚徵吕碧城女士翻译的『英汉合璧法华经普门品』全文(中英文)

xxxxx

求圣诞节的小故事,要英汉对照,不要超过30个单词,中文不要多于35个字。。。。。

一个传说记载。据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It is said that there was a farmer served a poor boy on a cold windy Chrismas Eve and gave him a big chrisemas meal. The boy cut a Fir tree"s branch and inserted it into the earth.He said, "every year this time. there will be many presents in this branch. I wish I can pay back to your favor by this beautiful Fir tree. " After the boy left, the farmer discovered that the branch had grow up as a big tree. Then he realized that the boy was an envoy of the god. 希望能对你有用!

英汉互译他时刻准备迎接挑战

他时刻准备迎接挑战。可翻译为: He is ready to face any challenges at any time.相关短语: be ready to do,准备好做某事; at any time,随时。

英汉翻译结课论文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   论文导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与翻译进行探讨。语境,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   关键词:翻译,语境,语境分析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境context,就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言语环境。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并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   英国语言学家、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弗斯把马林诺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加以扩充套件,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英汉翻译时,语言语境是首先要考虑的语境因素。本文就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与翻译进行探讨。   1.词义语境   在我们英语学习当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脱离了语句及语境就很难确定这些词的词义。在具体的句子中,经常发生对词语本意理解不透彻,造成翻译失误。这时,就需要跟据上下文选定多义词的具体意义,排除同形异义词的干扰,挖掘该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真正意义。   context一词最早用来指某一特定词、前后的词句,即词、短语、语段的前后关系。左右邻词对词义的影响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决定词的意义及翻译选词。如英语中“head”一词有好几个词义:   From head tofoot从头到脚   A head ofstate国家元首   One hundredhead of sheep一百头羊   王海芸197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Use your head动动脑筋   Two heads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语用用意分两类:暗含的和明说的。前者指言下之意语用意义,后者指字面意义符号意义。语义核的“头”就是“head”的符号意义字面意义,但这一符号意义并不等于语用意义语境意义。如果翻译时不考虑该词与左右邻词的关联,即句子,所译出的句子就会生硬、呆板。只能说是形似,而不能达到神似的完美境界。   2.句子语境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须经常从句子语境来推出词语的含义。人人都知道like是“喜欢”的意思。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1He likes maths more than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学。   2 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3 In the sun 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像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免费论文,语境。   4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   这四个句子中的同一符号like由于它所处的语境不同,因而它的意义也各不一样。根据其所处的语境应分别译为: “喜欢”、““相同的”、“像”、“英雄”。可见,离开了具体的句子语境,死死记住like就是“喜欢”,“喜欢”即是like,是很难理解翻译上述各句的。   3语篇语境   在实际翻译中,有时从一个句子中很难确定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从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中获取其含义。篇章段落通常是一个有机整体,语言连贯语句关联,实际上就是一个语境,翻译的时候必须在语境中理解把握全文。免费论文,语境。   Last week I went to the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I didn"t enjoyit.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上星期我去剧院看戏。我的座位很好。这台戏也很有趣。可我没有得到乐趣。一对青年男女坐我的后面,他们高声交谈。   上例是《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一个故事,内容与文字都非常简炼。但是,翻译时如果不著眼于整个篇章,不考虑作者的意向和语篇情境,则完全可以将“I didn"t enjoy it”。译成“我并不欣赏此剧”。但这样翻译就完全背离了原作的本意,因为作者并非不喜欢该剧,而是被身后的两个年轻人搅得无法去欣赏。   4. 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说话、语言、言语事件的时间地点。免费论文,语境。世界上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语言这个社会活动也不例外,每一话语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   一个词的词义和话语意义常常不仅仅是由其语言因素来确定,而是由词汇和话语所出现的情景来确定的。在“we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句子中。“spring”在不同的情景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安装弹簧床时,指的是弹簧。在修表时,指的是发条。免费论文,语境。如果几位旅行者在沙漠中终于找到点水喝时说了这句话,指的则是泉水。其“spring”所指的意思与前两种情况又大不一样。   任何语言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情景语境因素决定话语的真正意义。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获悉撒切尔夫人下野后,回忆两人间融洽关系时说了一句话:“It was clear to me that we were soul- mates when it came toreducing government and expand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此句中,“soa1-mates”有“性情相投的人”、“挚友”;“情人”、“情侣”两个含义。里根在此表示对老朋友下野的慰藉,结合当时情景,毫无疑问,前者为本句意义,全句可译为:“显而易见,涉及到减少 *** 干预和扩大经济机会这一问题上,我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5.文化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沟通和移植。文化语境指的是源语和译入语所依附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也就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免费论文,语境。由于各民族区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的翻译中时常会遇到诸如误解原文、译文词汇空缺等情况。由于复杂的文化难以用翻译技巧加以弥补,处理此类翻译必须要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有全面、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如红楼梦中:   原文: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第五回。   译文:For hu *** andshe will have a mountain wolf. His object gained he ruthlessly beratesher。   此处语境在寓言中。“中山狼”出自明朝马中锡的《山狼传》讲的是中山上的一只狼中箭后,欲食救命恩人东郭先生的故事,它的语用隐含是:孙绍组恩将仇报,虐待相濡以沫的妻子。英国汉学家霍克斯Hawkes先生,借用了汉语拼音将“中山狼”译为“the Zhongshan wolf”。在无脚注的情况下,西方读者很可能不得要领,感到满腹疑惑:“Zhongshan”是狼的品种还是产地,这种狼有什么特别的吗?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增译手法,作了些变通,将“中山狼”译为“mountain wolf”。明示夫妻关系,突出“忘恩负义”的特别意义,基本上实现了原作的语用意图。如不十分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其翻译的译文语义偏离了原文的背景是不正确的。因此译者在翻译中一定要考虑译文的文化语境,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再看下面容易误译的句子:   He has no mercury in him.他没有精神或毫无活力。   如果按照“mercury”最基本的意思,这句话就会译成“他体内没有水银”实际上,西方古代哲学家将“mercury”水银视为大地万物的元气,故“mercury”一词今仍可用来指活力或精神。免费论文,语境。只有正确了解了“mercury”这层意思之后,我们才会翻译出正确的句子来。   6.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对语境进行分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语境制约翻译,而翻译又依赖于语境。我们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要清楚语言中字句的组合是临时的,它们产生的意义具有相对临时性,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是不确定的,是潜在的。因此,在翻译时,不能只是局限于对孤立的词语或句子本身来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应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所以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对语境进行分析,把握好特定的语言语境,对文章既做巨集观的掌握又做微观的分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翻译才能做到准确无误、优美得体。   参考文献:   [1]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建华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6.2   [4]曾绪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 2   [5]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 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6]方祝根浅谈语境与翻译[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范文二: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透析_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故文化因素对不同语言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形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中西文化异同   1.引言   提高英汉翻译的水平涉及很多因素,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语言的交流,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能正确处理其中涉及到的这些文化因素,对准确、标准地翻译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王鸽平,2001:15从狭义上讲,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涵盖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由于地域、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不同国家习俗各异,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因而表现在语言上也有差异。[2]冯庆华,2002:122例如,在翻译汉语中的“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指鹿为马”、“鸿门宴”等成语和习语时,若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译出的文章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确切理解。同样,在翻译以下习语:"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不必要的事,"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敌人或危险,"towerofirony"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3]张培基等,1991:P161-163时,如不能熟悉这些习语中具有的浓厚民族、地方色彩的文化知识,很难找到让读者准确理解的汉语表达方式。   中西文化有其共同点。同时,中西文化因其产生的条件的不同,又必然存在差异。可见,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者,除精通相应的语言形式外,还要扎实地学习该语言对应的文化知识。   3.中西文化的共同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1人类生活经历的共同性决定了两种语言不仅在表达形式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说法,而且它们在意义和修辞上也有相似之处。   例如在下列英汉翻译中,就利用英汉语言的这种相似性直截了当地套用两种语言对应的同义习语,即采用翻译中的直译法。例如:"topraisetotheskies"捧上天去,"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toaddfueltothefire"火上浇油等,还有一些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如"tolaughoffone"shead"笑掉牙齿,"toshedcrocodiletears"猫哭老鼠,"to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tsixesandsevens"七颠八倒[2]P162等等。然而中西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遍的。汉英两种语言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特色,在某些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互译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不宜生搬硬套对应语言中具有鲜明民族或地方色彩的表达方式去强译。例如,"Twoheadsarebetterthanone",虽和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有相同意义,但在翻译时不可简单地套用后者。因为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与原作上下文会形成矛盾。如果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就比较合适,意思既接近,又可避免因历史文化因素引起的矛盾[3]张培基等,1991:P167。   3.2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交流和传播导致两种语言中各自出现大量的外来词。   这些外来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改造了引进国的语言。在以形意为词汇主干的汉语中,虽不排斥音译的办法,但尽可能地倾向于意译的做法,而英语对待外来词则以音译为主。例如英语词汇中的"Kang炕","litch荔枝","jiaozi饺子"等。在英汉翻译中有的干脆是原文照搬,如“VCD,DVD,DNA,CT,SARS”等,这种直译法一开始令读者感到陌生,但一旦熟悉并掌握后,就等于把原词汇中的资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外一种语言,丰富了它的词汇,也推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它对语言、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潘绍中,2004:P9。   4.中西文化的相异性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西两种语言在诸多方面的不同,既对语言学习造成一定障碍,也对英汉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   4.1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平,"belefthighanddry"陷于困境,"give *** .orsth.awideberth"远远地躲开等[4]P194-195。   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为主,“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等都体现着陆地文化[5]王振亚,2000:p138。   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译为英语时一般用意译的办法。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yousow,soyoumust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具体形象。又如,青黄不接的季节Whencropwaseatenandthenextstillgreen,无孔不入totakeadvantageofeveryweakness,眉飞色舞tobeamwithjoy,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星星盼月亮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6]吕瑞昌等,1985:P139   由于中国长期的农耕生活的影响,汉语中产生了大量与“食”有关的表达形式,而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实际含义和上下文去翻译。许多源自饮食的比喻,英语中没有对应形式,只有意译。例如,他抢了我的饭碗He"stakenthebreadoutofmymouth或He"stakenmyjobfromme,吃醋bejealous。[4]潘绍中,2004:P10   4.2中西民族情感心理、认知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许多词语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缺乏对这些词语表达的文化含义的理解,会造成交际和翻译中的失误。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英语有“say,speak,tell”等,这些词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5]王振亚,2000:P217。   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区域性;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4.3中西文化中价值观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uncle和aunt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nephew和niece,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brother和sister,甚至不分男女概称cousin,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reckoningmakelong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moneyafteryourownfather亲父子明算账[5]王振亚,2000:P128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ouspeakexcellentEnglish",中国人常说"no,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you!”。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因而在翻译时要顾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例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illsofGodgrindslowbut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3]张培基等,1991:P188等。   5.结语   应该说,在从事英汉翻译时,我们必须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络,掌握中西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正确处理翻译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从而更标准、更准确地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文学与文化 [C]. 北京:智慧财产权出版社,2001.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   4 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 中国翻译,2004 3.   5 王振亚.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吕瑞昌等. 汉英翻译教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初中英语(英汉互译)请求高手们帮帮忙!~~

1 ,会议结束后,他来到火车站立即。 2 ,现在已经晚了,你应该去睡觉了。 3 ,我没有昨天晚上睡不好觉,所以我现在感到非常困乏。 4 ,不要试图离家出走! 5 ,我们使用我们的眼睛看到,我们用我们的鼻子闻;我们用耳朵听到的。 6 ,我站在一家商店附近,数分钟后,一名警察出现了。 1, Yesterday, I went home immediately after school. 2, this morning, I fell asleep in the subway on. 3, you can use black pens to write a white it? 4, he wanted from the prison (prison) to escape. 5, her mother just fell asleep, but after a while to wake up.

英汉互译 是不是只要意思相近就可以

这是最低要求。众所周知的信雅达是最终目标,但我们至少要做到:一,翻译意思要足够表达原句意思,至少是接近。但字词翻译不能逐字,不能拘泥字典的字义,要与上下文结合背景。二,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不能说出来拗口。三,要符合双方语言的文化背景,专有名词翻译要特别注意。

请完成英汉互译五句,

英语不好!!

英汉互译中,有哪些常用的技巧?

把西游记中主要人物的特点用英语写下来。Monkey magic strength, Dior unruly, heavy bonds of friendship.孙悟空法力高强,桀骜不驯,重情义。Zang Confucianism weak personality, hypocrisy, fear of death, beyond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kindness goodness, but not be able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唐三藏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Pig lust, lazy.猪八戒好色,好吃懒做。Drifting honest, hard working.沙僧憨厚任劳任怨。技巧:1、在语态上,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中译英),或者把被动语态变为主动语态(英译中)。2、在词性上面,用介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来替换原来的动词,用动词、形容词、代词来替代名词,或者用短语、副词来替代形容词。3、在句子成分的方面,用表语、定语、状语、宾语来替换主语,用表语、主语、定语转换谓语,或者用主语、状语转换定语。4、在句型上面,可以把简单句和复杂句互换,复合句痛并列句互换,或将定语从句转化为状语从句。

翻译几句话(英英和英汉)

一、改写下列句子写在英文重述旁边的一些问题的答案。1、上帝没有击中韦斯特利死亡以他的名字徒劳或躺在寺庙。2。但是称谓的形式揭示了很多假设我们对成员的讲话社区。3。人们常说,只要我们不是不幸的少数人有语言缺陷,我们的语言机制自动装备我们说什么需要说的。4。有很多这样的任意一点上我们的语言的限制。5。他对许多谋杀予以平实的叙述。11。虽然他只是一个路过的朋友,美国的问候礼仪要求,我说了几句安慰他,我的诚意。12。暂停这种特权授予。13。它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工作或我的爱好包含这些活动的知识,我会随机应变。14。我们认为,我们使我们的语言,我们需要它,但事实上范围的个人改变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15。夜晚的安静的街道,是笼罩在沉睡的黑暗最住宅区。英译汉:6。作为母语说话者在美国的社区,我们都已长大,学习规则的地址在同一时间,我们学习了语法规则的美式英语。7。在第一个想到的,它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追求审查的方式,我们解决一个另一个。8。但是称谓的形式揭示了很多假设我们对成员的讲话社区。9。相比之下,人们在顺从的角色往往会微微屈膝,显示自我保护的姿态。10。一段时间美国人是旅行者,移动该国收集的贵重物品,但并不了解永恒的;他们的根和他们的心在城镇和城市沿东缘。26。人们常说,只要我们不是不幸的少数人有语言缺陷,我们的语言机制自动装备我们说什么需要说的。27。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谈论的所有技术性的公司法或暖气的那一个律师或管道工。28。它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工作或我的爱好包含这些活动的知识,我会随机应变。29。非言语交流也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它适用于全世界。人们可以去任何地方,了解这些信号,即使他们不知道口语。30。多么惊人的国家可以为人挑选那些设计的目的是扔掉! 望采纳

对中国人来说,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哪个更难?

都难

英汉互译

right nowturn ingo outmake facesout of breath去散步找出属于加油、前进马上现在

英汉互译

1。康康在打篮球方面做得很差 Kangkang is bad at playing basketball.2我的父亲在学习方面对我要求很严格。 My father is strict with my study.3尽管这个老人一个人生活,但他不感到孤单。 Although the old man lives alone, he doesn"t feel lonely.4他不让我进教室。 He didn"t allow my into the classroom.5他像以前一样高兴得做运动。 He took some sports happily as before.6这个月饼不和那个月饼一样大。 This mooncake is not the same size as that one.7他似乎很悲伤。 He seemed to be sad.8他总是上课讲笑话我们大笑。 He always tells jokes in class to make us laugh.9。你怎样处理这些垃圾。 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rubbish?10。我习惯于早上读英语。我习惯于那里生活I"m used to reading Engligh in the morning. I"m used to the life there.人工翻译,保证正确。

英汉互译

1.repair the plan 2.read the book3.at years old 4.spicy food5.each other 6. a chinese lantern7.prepare for school 8.no problem(every thing is ok)9.at the NO.6 seat 10. have a good trip11..做某事很愉快 12.为……作准备13.数新书 14.在工作15.最著名的,最有名的 16.购物单17.机器的名字18.每顿饭都有米饭19.休息愉快20.不要谢天谢地21.离()不远22.太便宜,太廉价

2012年考研英语翻译必备知识: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2

对于考研翻译来说,接触过的考生都知道,它的五句话基本上都是复杂的长句,不但句子较长,而且句式复杂。基础扎实的同学,或许还能理清结构,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即使如此,要想找到确切的汉语表达方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如果考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考研翻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考生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此外,在做英译汉时,要尽量避免“翻译腔”。所谓“翻译腔”,就是指英文的意思虽然勉强能懂,但直译或硬译的痕迹到处可见,“洋味”太重,可读性太低。究其原因,一是实践较少,经验不足;二是语言能力有限,重形式而轻内容,没有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别和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见到什么就翻译什么。   【例3】 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 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 him to order without delay.   【译文】(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when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如第一句译文)。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his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order是名词,表示“规则”,不能硬译为“命令”。   二、英语句长复杂 汉语句短简练   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注重句子的结构,句与句之间可以靠标点符号、连接词、介词等衔接而无限扩展,往往一句话可以包含多个意思,是一种“树形结构式”的语言。但是,汉语则相反,它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字词的语意来表达,一句话一般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是一种“竹形结构式”的语言。这种长短句之间的转化正是英译汉的难点,所以考研的翻译也主要是考查学生翻译英语复杂长句的能力。例如:   【例4】 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which is a natural resource inexhaustible and available everywhere, coal which can be mined through automatic and mechanical processes at less cost and lime which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alcinations of limestone widely present in nature.   【译文】塑料是由水、煤和石灰石制成的。水是到处可以获得的、取之不尽的一种自然资源;煤可以通过自动化和机械化来开采,成本较低;石灰可由煅烧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石灰石而得到。   【分析】原文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复杂长句,由42个单词组成,全靠一个逗号和几个连词结合成一个多层次的、内容丰富的句子。主句的主干是: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coal and lime; water, coal和lime之后各有一个定语从句,其中的后两个定语从句还是被动语态。所以,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要化整为零,可以把主句和各个定语从句分开译成短句,其中的一些状语比如at less cost也可以单独处理成短句。   因此,在英译汉时,遇到复杂的长句,首先要有耐心地分析句子成分,抽出主句和从句的主干,将其翻译成独立的分句;其次,一些状语,比如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也可以译成短句;最后,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这些分句连接起来。

英汉翻译

我们需要你的照片!递交你的照片到Shutterstock和用点时间让你的照片被下载。网页制作者,杂志编辑,形象艺术家 就会在我们的站点下载每月订阅的(这些照片)。Shutterstock是个不同于其他的模式。消费者依据每月的订阅和能下载的750个30天中的图像。您的裁减?Shutterstock 将会支付给你每小时25美分为你下载的图像。一次在收入中你挣到500美元的时,你的委员会会上升至每下载30美分。我们的订阅模式鼓励消费者去下载比他们做的更好的图像。下载每支出0.25美元。就意味着每个月有2000次的下载量。你能够挣得500美元一个月!我们许多的图片工作者会得到这个数字的钱和每个月更多。这里有三种方式用这种计划去赚钱:涉及摄影师,涉及储蓄买家(使20%他们订阅)和递交照片去销售!现在使这个计划变成免费。把您的爱好变成现金与这个扣人心弦的计划。检查来自更多的常见问题和提交者的论坛 的信息。现在由三方面要去做1每下载挣到0.25美元2挣到20%他们订阅的钱3挣到他们下载的0.03美元翻译的可能不是很好 对不起哦 尽力了 !!

英汉翻译教程的目录

绪论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第二章 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第一节 翻译的标准第二节 翻译的过程第三节 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第三章 英汉语言的对比第一节 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第二节 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第四章 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上)第一节 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第二节 词类转译法(一)第三节 词类转译法(二)第四节 增词法(一)第五节 增词法(二)第六节 重复法(一)第七节 重复法(二)第八节 省略法第九节 正反、反正表达法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与第7版有什么区别

新版和旧版一般没太大区别

概念隐喻和隐喻有什么区别??如果我要做一个有关猫的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可不可行?求指教~

答主,我觉得你在追问的回答中将两者说反了

英汉省略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一、引言  省略是任一语言的普遍现象,它遵循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即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从而以较少的力量来传达较多的信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传统,认知习惯,修辞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差异,所以他们在省略的频率,成分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汉语的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各种语体中,相比较,英语的省略就比较受限,主要出现在口语中,而在书面语体中却很少使用省略。此外,汉语的省略成分是全方位的,可以是主语,宾语,谓语,也可以是介词,连接词等等,而且省略是彻底的,正如程雨民所说在汉语中,所有成分都是可以省略的。而英语中可以省略的成分就要局限的多,而且即便是省略,也伴随着形式上的一些标记,即省略了某些成分总留下一些结构上的形式标记,表示它省略后句子仍合乎语法(蔡基刚,2003)。  二、英汉省略差异原因  (一)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而英语是注重主谓结构的语言注重主题的汉语句子中的主语大多可以被看做是话题,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话题进行说明,叙述,评论。正如吕叔湘说,中国人习惯把他心中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词提出来做句子的主语,然后把其余的部分按照原来的次序说出来做句子的谓语。这样当一个话题(往往由主语充当)出来,后面的句子对它进行说明论述时,省略讨论对象就很正常了,而且,由于句子体现的是主题和评述关系,就没有了主语和谓语在时态,数和意义上的限制,使得省略更为方便。  例如:他真是个语言天才,精通五门外语,还会讲数十种方言。由于整个句子围绕他展开,在后两句前都省略了主语他。省略后不仅没有不连贯的感觉,反而使表达显得更为简洁,紧凑。  同汉语不同,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英语传统语法对句子的定义是:一个含有主语和谓语的语言单位,一个句子必须由一个逻辑主语和一个逻辑谓语组成才能够表达一个思想。因此,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缺一不可。  (二)汉语是强调意合关系的语言,而英语是强调形合关系的语言  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关系的语言它的句子主要是依靠语境和语义的本身来表达其逻辑关系的。读者可以广泛的利用语境和自己的社会知识来推断所省略的内容。例如:  他有个学生,(学生)在政府工作,(我们)已经通知过(学生)了,(学生)明天就赶到。这段话每一句都暗自变换主语,但意思却很清楚。在注重意合关系的汉语中,往往为了使句子流动,连贯,可以抛弃形式上的束缚,省略一切无关紧要的成分,包括不影响意义的主语,宾语,关联词,虚词等。  同汉语相对比,英语作为强调形合的语言,意义的表达不仅需要通过词语和句子意义本身,而且需要通过语言形态的变化和语言形式手段的使用。因此,语言形式对于句子的组织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简单地讲,重形合的英语在句子层面上是指句子成分由连接词连在一起的句法关系,在超句子层次,是指句与句之间依靠连接词语而连句成段,因此各个分句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或者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直接表现出来。  (三)省略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将学生的一些常见语言错误进行归类后发现这些错误看似是由于语法知识欠缺所致,实际上多少都是由于英汉省略的差异所造成的语言负迁移所致。例如:  1.串句错误。这类错误看似是标点符号的误用,实际上多是由于强调意合的汉语为了使语言简洁流畅常省略关联词,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错。例如::他说的很慢,声音洪亮,教室里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听到。学生的表达是:He speak slowly, hisvoice is loud,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 can hear clearly. 由于汉语表达中省略了表示结果的连接词,所以恰当的表达应该是:He speaks slowly and his voice is so loud that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the classroom.  2.主语缺失。这类错误主要是由于汉语表达中动作的施动者经常可以被省略所致。例如: 我的作业终于写完了。该句中省略了施动者我,所以会造成学生如下的表达:My homework hasfinally finished.再如:我们的教室能坐100个学生。学生表达成:Ourclassroom can sit 100 students.  3.主谓不一致。如上分析,主谓结构的英语强调主谓一致,而主题结构的汉语体现的是主题和评述关系,对此没有限制。所以学生写作中往往忽视主谓一致的重要性。例如: I tore back homebecause my family was(were) waiting for me.  4.垂悬错误。强调意合的汉语中主语常可以省去,而英语中如要省略主语,则缺失主语的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一定要与主句的主语保持一致。这一差异往往造成学生英文表达的错误,例如: Onseeing the photo, things in my high school all came back to my memory. 再如:At the age of four, my mother began to taught me to playthe piano.  英汉省略差异对学生英文表达的影响不仅存在句子层面,而且在超句子层面的段落及篇章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再举例说明。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省略差异实质是思维差异的结果,思维差异是外语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它轻则造成笑话,重则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如何尽量减少它对英文写作的影响是写作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笔者建议:1. 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二语习得理论,如语言迁移理论,使学生正面积极得看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搜集学生写作中的此类表达,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并分析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加以修改。以此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减少错误的发生。2. 保证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写作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阅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增加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操母语的人当中,而仅次于这种途径的就是大量阅读。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写作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结构,时态,数,词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3. 在教学中引入英汉写作修辞对比的教学,让学生从理论上对英语和汉语文章在宏观的结构布局和微观的遣词造句上的异同有所了解,定会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所帮助。

动物词语在英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2.1 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凤呈祥, 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 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 最好离她远点)。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 s”, 以免引起误解。类似的动物还有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 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 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宗教就像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2.2.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dog)、猫头鹰(owl)、熊(bear)。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 ld dog (老手) , love m e, love m y dog (爱屋及乌)。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智慧的owl 和不祥的猫头鹰。在英语中owl 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 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 如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由于它夜间叫声凄惨, 认为它是不祥之物。人们一听到猫头鹰叫就会想到厄运或不吉利的事即将来临, 所以才有“猫头鹰进宅, 好事不来”的说法。天才的bear 与窝囊熊。熊在中国人和英国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在英语口语中bear 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个数学天才)。但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真熊”等贬义词。(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孔雀(peacock)、蝙蝠(bat)、海燕(petrel)、喜鹊(magpie)、鱼(fish) 等等。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而汉族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 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兴风作浪的petrel 与英勇顽强的海燕。英国人把pet rel 喻为那些带来灾祸、纠纷的人,《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将pet rel 释义为“A stormy petrel is a person whose presence excites discontentment, quarrelling, etc. in a social group. ”, 由此可见其一斑。而在中国人眼里, 海燕是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 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更是歌颂了海燕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令人生厌的magpie 与报喜的喜鹊。英语中magpie 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的人。而在中国喜鹊被视为“吉祥鸟”, 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喜鹊叫, 喜事到”, 喜鹊临门是令人高兴的事。可怜的fish 与给人带来富裕的鱼。fish与鱼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化的喻义更是大相径庭。英语中fish 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 如a poor fish (可怜虫) , 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 ,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汉语中鱼和“余”谐音, 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鱼。据说, 即使在不出产鱼的山区, 人们也用木头刻成鱼的形状, 摆在餐桌上, 藉此表达年年有余(鱼) 的良好企盼。特有的社会习俗赋予了鱼以丰富的文化色彩。三、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对应词3.1.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关的文化内涵cat (猫)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 如rain cat s and dogs (大雨倾盆)。中国人对此想象不到, 由于文化差异更难于理解。英语中还有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 如, bell the cat (为别人冒险)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机密

求···急求···英汉习语的差异和造成英汉习语不同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献,谢谢了!!!

  透过英汉习语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中文摘要  习语是一种在结构和意义上都具有稳定性的语言结构。习语精辟、生动、优美、形象、寓意深刻,是反映文化概貌的一面镜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文章从地域环境、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作者建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跨文化意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播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意识教学。同时参照奈达的转换生成翻译法,作者浅谈了在英汉习语学习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中英文化差异,从而帮助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地、自如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关键词:习语;中西文化;差异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容器和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的核心,体现了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负载。“习语是指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地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和短句。它包括成语(set phrases)、典故(allusion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s)和歇后语(rest-ending saying or postpause expressions)。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1](p119)习语是一种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应归结于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对生活的观点,是反个民族文化差异的一个小窗口。习语中涵盖的文化因素有很多,文章试从地域环境、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二、英汉习语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一)、地域环境差异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词汇表示与其地理环境有关的特征。英汉习语中地理生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嬗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生活劳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2](p70)  1. 地域生存环境差异  例如:①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②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船沉鼠要逃。(对应的汉语谚语:树倒猢狲散)  ③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漏沉大船。(对应的汉语谚语:千里之堤毁于蝼蚁之穴)  ④Any port in a storm.  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对应的汉语谚语:慌不择路)  ⑤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语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的特点。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海在英国文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英国的海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位居世界榜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盟军被德国打败到法国海岸城市敦克尔刻时,由于英国人熟悉海洋和航海使得三十万英法军队获救。英国人设法把他们用船运过英吉利海峡送到英国。这令不懂航海的德国人大吃一惊。正象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3](p142)sink the ship, a sinking ship, a great ship, port, shipwreck等词都和航海有密切联系。而中国虽临海,而且海岸线也很长,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具有国家背景的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虽然其航程和舰船的吨位规模比欧洲航海时代的强,但由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奉行海禁政策,导致航海业不能很好地利用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成果,所以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虽有一些,但数量很少,而且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树”“堤”“路”“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当然,这些表达方法,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在表达这些相近意思的时候,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2.地理位置、气候、山川物产的差异  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就是一例。汉语中“东风”常指褒义,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因为东风吹后万物复苏,大地回春,象征着进步和向上。而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在东方,“东风”来自海洋,带来雨水与收获,故有了“西风凛冽”“东风送暖”与“东风压倒西风”之辞,以及“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这样的诗句。而在西方,“东风”来字内陆,带来疾病和病菌,所以英国诗人、作家历来歌颂西风而贬斥东风。“雪莱的《西风颂》,它讴歌了预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英国就有西风送春的说法,正如中国的东风,Charles Dickens曾写过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这样的话。”[4](p180)究其原因,英国地处西半球,面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才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东风则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中国西部有高山,东临大海,夏日在汉文化中是炎热酷暑,素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说法。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其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人们常常用“美好”、“可爱”、“温和”来描述它,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意为仅有的一次幸运或好事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好。  同时,英汉习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竹报平安”等等。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外研社出版的《汉英词典》则用“sprang up like mushrooms” 来翻译。“而且中国历来文人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5](p103)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土没见过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英语中就连bamboo一词还是从法语借来的,所以bamboo在英语里没有任何联想意义,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  (二)、国俗语义差异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直接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具有民族文化特点。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其国俗语义却往往大相径庭。”[6](p119)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英汉习语中有关狗的习语。汉语中有“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狗仗人势”比喻走狗,奴才倚仗着主子的恶势力欺压群众。“狗彘不若”形容坏人的品行卑劣得连猪狗都不如。中国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这便体现出汉族褒羊贬狗的传统观点,中国人一般都以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的习语有:a gay dog(快活人);Each dog has its days(凡人皆有得意时);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a lucky dog(幸运儿)。“dog”在英语国家是人们豢养的宠物,深受喜爱。英语民族普遍对东方人吃狗肉很反感。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它们的国俗语义却不同:前者是骂人语,后者含褒义,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7](p200)这些都体现了东西方对狗的迥然不同的传统看法。再有就是西方有关“蝙蝠(bat)”的习语,如“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这些习语就可见一斑——蝙蝠(bat)通常会使西方人产生坏的联想。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颇受欢迎,因为“蝠鹿”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权位。红色蝙蝠尤其受到钟爱,因为它谐音“洪福”。“She is a cat”(她是十分歹毒的女人。),但是很多中国人会认为是“她像猫一样温顺”。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猫在中国人眼中具有亲切可爱的形象,而在西方猫有狡诈的意思。  “ 国俗语义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设喻的喻体不同。例如,英民族人们用狮子而汉民族人们用老虎来比喻权利,勇猛和危险。”[8](p200)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如“虎踞龙盘”、“虎跃龙腾”等词语中的“虎”都有“兽中王”的雄伟之意。“虎”亦用来比喻“勇猛威武”,如“虎虎有生气”、“虎背熊腰”、“虎口余生”、“生龙活虎”等。汉语里的“虎威”在英语里却不用tiger(虎),而用lion(狮)来表示。Lion(狮)象征着“权利”和“勇猛”,英国国徽的中心图案即是雄狮,因此,英国又被称作“the British lion”(不列颠雄狮)。“to twist the lion"s tail”意为“冒犯英国”。习语“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入狮穴捋狮须,即走访某要人以向其提起质询,获得某种好处等)、“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一份),都体现了“lion”在英语文化中的权威性。  (三)、价值观念差异  在王振亚编写的《实用英语语言文化》中介绍了张岱年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一个六分说。“这六分说具体分为物质、社会制度与组织、科学与艺术、语言与其他交际系统、习俗与行为模式、价值系统(包括世界观、民族性、审美标准及思维模式)。这六个成分或层次概括了人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把人与动物、自然界区别开来、很自然它们就构成了广义的文化。”[9](p2)下面以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为例子加以说明。  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有文明的一种表现就是“客随主便”(对应英文就是“up to you”)。“作为客人应当听从主人的安排,不要使主人感到为难,更不应提出主人难以做到的要求,这是对主人的尊重。按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惟有这样做才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10](p92)中国人善于统筹兼顾,注重集体综合性,即在考虑问题习惯将事物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孔子推崇“爱他人为仁”,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张“为人民服务”、“人多力量大”。中国人重视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人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11](p110)中国古谚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强调了自然与人为的紧密结合。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往往更强调的是“个体性”,故常出现意见太分散,众口难调的局面。西方文化强调天人对立,侧重于向外探寻,由此而形成了英美人勇于开创,积极进取,凭借人类的智慧去征服自然,主宰天地的人生观,故英语有习语knowledge is power;英美人喜好求变求异,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因此,英美人口头禅是“I will try.”“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西方文化精神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利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形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信条。  结合上述例子,可归结出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常表现为个人本位与人伦本位取向上的差异。中国人崇尚“人伦本位”,“人伦本位可以说是群体本位,或换一种更现代的说法,就是集体主义,以他人为参照,领导、家属、同学、同事、亲戚、朋友、邻居等组成一种群体‘磁场",似乎做什么事总离不开这一磁场的影响。”[12](p261)而英美文化的主线均是个人本位,或曰个体主义。“英语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个体)不可分割的东西。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许多思想家将‘个人主义"视为永恒不变的人性,看作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西方个人主义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个人是生活的最高目的,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方式,社会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13](p43)  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习语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透过英汉习语文化涵义的比较,看到英语民族与汉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制约着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内涵意义的差异。因此,只有深入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汉习语的涵义,并正确地运用。  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导、谬传比比皆是。中国人有责任扫清误传。让西方正视它,并非易事。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是浮在表层上的。不经过艰苦的平等的对话,东西方文化的隔阂很难消除,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繁荣也将是一句空谈。故中国人应加强文化意识的传授。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意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2)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3)随机讲授。按照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4)差异对比。(5)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4](p159)  习语的学习是一大难题。异语读者在学习习语时无法将文本信息与自身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很难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意义连贯。学习那些给读者造成意义真空或与读者的文化心理相冲突的习语,不仅在处理表达形式上的差异要有技巧,而且在处理其文化信息方面也要慎重,既要弥补源语文化的缺省以避免解读障碍,又要以目标语文化为立足点,以服务译文读者为宗旨来阐释源语文化。在此参看奈达的转换生成翻译法,即“第一,拿一个句子,追溯出其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第二,将这些核心句从源语语言中译过去;第三,按照翻译过来的核心句生成译文语言中的表层句子。”[15](p72)将转换生成翻译法用于习语学习,强调的是仔细分析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找到习语表述的核心意义,并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对等或有对等效果的概念和形象,用相对应的目标语语言表达出来。  四、结束语  学习者可从以上的分析窥见英汉习语背后深层文化差异之一鳞半爪,而要详尽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非本文所能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扩大,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超越文化的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即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如下:1、地域原因。文化的形成和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深受其影响。在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均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例如,生活在高山的人们会更多地采用高山上的词汇来表达词语的意义,而生活在热带的人们拥有更多热带水果的词汇和内涵。与此同时,地域环境的不一样,生活习惯、饮食条件等等都不一样,所传达的意义也不一致。2、历史原因。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这其中有被后人传颂的诗文、寓言、传奇、传记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暗指这种形式,它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征。这些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遗迹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将很好地帮助后代了解和学习历史。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将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性。每个民族都经历了千秋万代的历史变迁,每个时代所继承下来的某些事物的文化内涵意义均有所改变或者添加或者减少甚至完全消灭等等。这些所喻指的意义均对后来的文学现象和学习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姜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za9k1746qBKeIBbB-SduA 提取码:zv4g书名: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作者:姜玲出版年份:2008-5页数:186内容简介:《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主要以原型模型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英汉隐喻句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对英汉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加以探讨,从而说明英汉隐喻句在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方面的异同。本研究旨在阐明隐喻像捏合机制、代换机制和转化机制一样,也是一种句子生成机制。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研究生的区别,翻译理论与实践 和 英汉对比与翻译。

英汉对比与翻译主要是从语言本身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比如要设计语法、句法、语用、等方面。相对抽象,比较理论化。英语翻译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学习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技巧等。

对比英汉委婉语不同应从哪些方面来对比

表面上看,英语的委婉语比较直接,但充满逻辑;汉语的委婉语比较谦卑,有悲伤的意境。(一)建议从中外文化传统的差异着手来写。西洋社会,承认的是团体的界限、进入资格。在他们那里不是认清问题,是权利问题。而在中国确是客套话、攀关系、讲交情。思维模式层面上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朦胧、写意、含蓄。强调在和谐中体悟达观。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从最初就把着眼点放在大本大原问题上,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逻辑推理;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善于把握整体合二为一,注重平衡,异中求同。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逻辑片面性,强调理性,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 喜欢化整为零、一分为二、注重分析、同中求异。中外文化的差异,是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必然要清晰历史。1:起源时的地理差异决定文化:中国的早期是产生在一个相当安全和富足的环境中的,这种条件容易产生多神教。因为富足和安全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更容易接近伦理。相反,现代西方文化是日尔曼人创造的。日尔曼人的生活条件很差,从现在流行的魔兽世界的北欧神话就可以看出来,恐怖和绝望充满了他们的思维。这种条件它们易于接受统一的一神教,而用宗教而非伦理来统治自己的思想。2:发展后的情形:以伦理为主导的思想体系的特点是关注于公众利益、关于社会公平、关注于道德修养。因此,在文化上发展上较为快,易于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体系。而以宗教为主导的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易于探讨神是什么样的,因此,易于产生哲学、科学以及技术创新。这也是为什么文艺复兴后西方科技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体系更倾向于接受个人利益、自由、财产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正是现代世界主流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 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总之,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交往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的立场出发,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二)建议从中西方文学作品的意境着手。下面举例说明:西方:庞德的作品《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的显现,湿漉漉、黑黢黢的枝条上的花瓣。潜在的意象中充满逻辑思维和形象的上升,有理智的压抑,但不悲观;汉语:婉约派诗词作者的大部分诗词,都是悲伤的、隐涩的,有挥之不去的伤感。所以英式的委婉更客观,中式的委婉更注重面子。说白了,英国人委婉的言语是出于基本的礼节和表达为宗旨;而中国人委婉的话语除了多年的文化意境层面,更体现了以谦和冷静来达到说服和动容的目的。

称谓语算不算英汉对比的范畴

算。由于英汉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因而使得中英文化中的称谓语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1不同的社交称谓语体现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礼貌原则。礼貌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使用什么样的礼貌称谓取决于该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传统习惯。讲貌尚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向来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以及“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要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的亲属称呼也讲究长幼尊卑之分,特别是对长辈,交谈双方必须使用恰当的称谓,如大哥、二叔、三姨等,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同时,除了朋友之间,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外,其他人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字同音[3]。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以表示亲热随和,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直呼其名。这就使得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贫乏而松散,长幼无别。英美人对父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即 cousin,甚至连“祖母(婆婆)”与“外祖母(外婆)"都不予区别,统称为grandmother。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礼貌地运用“王叔叔”、“志刚哥”等充满人情味儿的称呼语。而在英语国家,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使用亲属称谓,即拟亲属称谓语,是不符合西方习俗的。

谈谈英汉语法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的语法区别很大.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是由于汉语语法习惯在自学者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产生了种种干扰.要排除这种干扰,最好的方法是经常对比英语与汉语语法的异同.现举数例:   人家问你:"Haven"t you read this book?"(你没有读过这本书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依照汉语的习惯,回答通常是:"是的,我没有读过."但说英语,你就得说:" No,I haven"t."   汉语说"一万",英语却说"十个千(ten thousand)";汉语说"两亿",英语则说:"二百个百万(two hundred million)".两种语言关于数目的表达是大不相同的.   英语说:"She is too tired to run on."译成汉语却说:"她太累了,不能再跑了."这中间要加上"不能"这个否定词.   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区别,才有可能把语法学到手.可见在语法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法是很重要的.   (4)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   英语语法学得好不好,主要不是看你读了多少语法书,记了多少条语法规则,而是要看你在实践中能否正确掌握所学的这些语法规则——能听懂,说得好,写得好,理解得好,译得准确.要达到这个地步,除了在必要的语法理论指导下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以外,是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的.   我们常听到学习的人抱怨说:"这个项目一讲就懂,一用就错."这句话说明一般的语法理论知识并不难懂,但就是难用.要掌握好一个语法项目,就得靠多听、多说、多写、多读、多译,也就是做反复的、大量的、多样化的练习.   "学习英语有没有捷径?"我们认为是没有的.练习得越多,实践得越多,所学的内容就掌握得越牢.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分析为: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综合型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重形态,汉语轻形态。这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英汉句子结构上,即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的词语、分句以及句子之间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关联词、介词)来实现词语或者句子的连接,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合逻辑关系。词缀丰富。汉语重意合,呈“隐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时序、因果、时空)逻辑顺序,以短句的形式行文推进,句子之间无过多的形式连接,叙事从容不迫,层层展开。汉语的词汇一般来说并无词性变化,词汇的形态简单,能构成派生词的前缀合后缀的数量有限。它通常要用一个词(词组)来表达英语词缀的意义。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的。汉语词汇基本没有词形变化,主要是依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语义。

中西词汇文化差异_从英汉动物词汇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 要: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动物词汇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之一,每个民族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必然会体现于这些词汇中。本文从动物词汇中折射出的中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体育娱乐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探讨,以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存在于文化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语言,而文化的积累也需要通过语言来保存。动物词汇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中有丰富的动物词汇,而这些词汇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龙的图腾崇拜。因而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与龙同样具有王者风范的是虎,如“龙腾虎跃”“龙行虎步”“龙盘虎踞”“龙吟虎啸”都体现了汉民族对它们的崇拜。其实,在远古时代,“虎”是中国西部民族的图腾崇拜物,而“龙”则是中国东北民族的图腾崇拜物。“龙虎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英美等西方文化中,这种自身威武的气势要数“狮子”了。狮子在西方文化中隐喻勇敢的人,剽悍的人。西方人对狮子的高贵地位和孔武有力也推崇备至。与其相关的词汇就体现了这一点,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勇猛威严),the British lion(不列颠之狮,指英国),twist the lionu2019s tail(冒犯当局),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狗头,不为狮后),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等。      二、地域文化差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地域文化自然会影响到语言文字。地域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而捕鱼业在英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则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有不少词汇就与渔业有关。如 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脸皮的人),cold fish(孤僻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不自在),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等等。而汉民族是一个内陆国家古代中国人熟悉崇山峻岭的八百里秦川和中原地带,“逐鹿中原”就用来形容争夺天下。这种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得汉文化自古就以农业为本,世世代代农民靠牛耕地拉犁,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牛”相关的词语,如“气壮如牛”“牛劲”“牛饮”“多如牛毛”“九牛二虎之力”等等。而耕田的农具“犁”,尽管用“犁”犁地的牲畜不全是牛,但“犁”字仍然是“牛”和“利”声的一个形声字,用“牛”来表义,可见牛在古代生产中的重要性。此外,“一箭双雕”、“惊弓之鸟” 等反映出汉民族的狩猎生活;“漏网之鱼”、“鹬蚌相争”、“缘木求鱼”等则反映出了汉民族的渔业生活。      三、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英汉动物词汇中就可看出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盲人摸象”“牛头马面”就都与佛教有关。前者出自《大般涅经》卷三十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u2018汝见象耶?u2019众盲各言:u2018我已得见。u2019王言:u2018象为何类?u2019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萁,其触耳者言象如石u2018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着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着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随摸所名,都非真象。”后者是佛教所说的地狱里鬼卒中的两个恶鬼:一个头似牛,名字叫“牛头鬼”;一个脸像马,名字叫“马面鬼”。《楞严经》卷八:“牛头狱卒,马面罗刹,手执枪,驱入城门。”英语中动物词汇同样带有宗教文化色彩。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这句话中的“eat no fish”如果理解成“不吃鱼”,整个句子意思就会令人费解。事实上,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而新教徒则拒绝在这一天吃鱼,表示对信教的忠诚,所以这里的“eat no fish”即是“忠诚”。又如“dove of peace”就与***息息相关,《圣经创世纪》记载的故事称:“大地曾被洪水淹没,留在方舟里保全性命的诺亚,一天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去,当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诺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当作和平的象征。      四、价值观差异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可取,什么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体现中西传统文化差异   价值观念的两个基本概念。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因而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讲求奉献精神,汉语中用“老黄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来喻中国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甘愿奉献的老黄牛精神。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它是西方价值观的实质,追求成功、崇拜财富、注重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就充分体现了整个国家民族对每一位公民的尊重,对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处于创业阶段的人们的鼓励,体现了人人奋斗进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再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早起的鸟有虫吃)也充分体现了西方民族鼓励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个人主义”则指对个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落后等贬义。多年前,我国知名的“白象”电池在国外却销售不出去,其原因却为“white elephant”( 白象)一种被看成神圣的动物,既不能用它来干活又不能杀掉或送人,白白饲养着这样的大象无疑会使富裕一家最终贫困潦倒。因此,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花费高而没用的东西”。      五、思维方式差异      美国学者George Lakoff 和Johnson 在他们所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称之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的思维方式,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本体思维方式,成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一种基础1。隐喻思维使得人类把存在的东西看作喻体去意指那不存在的或无形的喻意, 从而使概念之间相互关联, 形成隐喻概念。 隐喻思维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隐喻的本质便是把两样有某种相似性的东西联系起来 ,动物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同一动物词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词义联想, 并赋予不同文化内涵。比方说,中国人把“山羊”看做一种老实巴交的动物, 如“替罪羊”, 而英语中的“goat”却给人“色鬼”、“好色之徒”的联想; 汉语中的“蝴蝶”往往隐含着“忠贞的爱情”, 而“butterfly”在英美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轻浮的女子”的形象; 英语成语“as stubborn as a m u le”形容一个人顽固、倔犟, 可是在中国人的传统主观认识中,“m u le”(骡子) 并不比牛犟, 故汉语有“犟得像头牛”的说法; 形容胆小, 英语习语有“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 ,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六、体育和娱乐差异       体育和娱乐与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流行的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很多是从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的习语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英国人喜欢赛马、斗鸡等,英语中也随之产生了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习语。如: “live like a fighting cock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和“to back the wrong horse”(下错赌注) 等。这里的“cock”和“horse”不是一般的家鸡和作为劳动工具的马, 而是“斗鸡”和“赛马”。中国的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马后炮”和“舍车马, 保将帅”中的“马”,同样不是常见的马匹, 而是象棋游戏中的棋子2。    语言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象,其表现形式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一定要熟悉其背景文化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中, 正确把握英汉动物词汇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才能拓宽视野,才能真正的掌握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向勤.试论词汇的隐喻特征[J]. 韶关学院院报,2001   [2] 管延祥.习语文化翻译[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9.   [4] 王笑琴.成语探析[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9.   [5]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帮忙发一份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PDF,非常感谢。

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帮助您找到所需的资源。《英汉对比研究》是一本由连淑能教授所著的关于英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的书籍。它涵盖了语音、文字、语法、语篇和语用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异同,加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您想要获取这本书的PDF版本,可以尝试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许多电子书或文献资源可以在线获取,例如在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或电子书平台上搜索。另外,如果您无法找到所需的资源,也可以考虑向当地的图书馆或相关学术机构寻求帮助,他们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英汉语言对比。我需要大概3000字左右的概括。帮帮忙

从翻译的角度。1、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的句子只要保证含义的完整即可,而英语的句子要保证逻辑上的完整。2、英语的定语分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而汉语只有前置定语。3、英语语法中有从句,而汉语中不存在从句。4、英语简单句的谓语只可以有一个动词或相当于动词的短语。而汉语的句子承当谓语的可以有多个动词,并且分成多个层次。5、英语中状语一般在句末尾,而汉语中一般在谓语动词前。等等,还有很多,不过我都想不起来了。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   一、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因而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学会领悟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把握语言文化的实质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词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词汇不仅要理解词汇本身的含义更应该理解词汇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英汉语言词汇中的“谢谢”为例,当听到对方夸奖自己的时候,中国人很少会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肯定,相反,中国人听到对方夸奖自己首先要自谦一番。而外国人却习惯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谢谢”一词在中西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可见一斑。这恰恰也说明了中国人内敛而又自谦的`性格特点,而这些在外国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的。   汉英语言中有些词没有相对应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结合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弄清楚这类词汇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如对“dog-tired”一词的理解,由于中西方人对“狗”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在与“狗”相关的词汇的理解上便存在着误解与分歧。“dog”一词在西方人看来通常会与“勇敢”、“忠诚”联系起来,甚至会把人与狗联系起来。而在中国,对该词的理解则大相径庭,中国人通常用“走狗”、“狗急跳墙”来贬低一些人。由此分析,对汉英不同语言词汇的理解不仅要注意其表层的含义,更应该把握语言词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如果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强加于英语词汇之上,必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与偏差。   (二)英汉语言交际语域层蕴涵的文化内涵   中英语言差异除了表现在词汇这一方面,同时,在语域层面上也存在着差异。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畅通无阻,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的沟通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便产生了障碍。   例如在中国通常以问及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一个对话的开始,认为这是联络彼此感情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打探对方隐私是对对方生活的干扰,因而会引起西方人的强烈不满,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一行为的看法与理解是存在差异的。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行为有着不同的制约与规范,因而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某一地区的固有文化传统,从而避免尴尬与误会。   在称呼语方面,汉语文化背景下对对方的称呼依据对方年龄大小而各有不同:对年龄大的长者通常称之为“大爷”,“老先生”等;对平辈可以称之为“大哥”,“大姐”。而在英语文化背景下,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此类称呼,而关系较为一般的情况下可以直呼其名。   三、英汉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导入   英汉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应该去理解语言的文化特性。只有理解文化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沟通。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言本身也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融合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又会产生碰撞。其融合性产生了语言之间的正迁移,排他性注定了两种语言之间必然出现对立与冲突。因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学习者应该深刻地了解自身语言文化,掌握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内涵,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用异域文化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和思维模式,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并自觉地培养文化意识,最终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实现有效的沟通与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内容提要

本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较系统而有重点的对比分析,分“英汉语音对比”、“英汉词汇对比”、“英汉语法对比”、“英汉修辞对比”、“英汉语篇对比”等五个方面对英汉语言对比作了细致的探讨,内容丰富,例证翔实,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书是语言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又结合阐述了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在改进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材编写的水平以及促进翻译工作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英汉对比研究的介绍

《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英汉对比研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英汉语言研究工作者、英汉翻译工作者、英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及广大英汉语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

英汉写作的十大差异对比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英语日益成为全球学者学术讨论交流的重要媒介,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实现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来说,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英语学术论文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在中西文化中,英语和汉语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习惯用语。因此,赛恩斯编译提醒大家,英汉学术论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一、词汇方面。国内学者从出生便开始接受汉语的感染,在日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在脑海中深深扎下汉语的词汇以及使用方法。英语词汇与汉语不同,英语词汇更多往往是一词多义,极少数是一词一义的。有时候,英语的词汇意义与汉语相差很大,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状态。在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把汉语按照英语一一对应,逐字进行翻译,会出现词汇累赘,使英美国家人士难以理解。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会注重对称,导致出现重叠的现象。但在英语中,一句话中英语几乎不会重复使用名词,英语习惯的是一句话中用代词来代替重复的名词,避免出现累赘。词汇意义的不同以及词汇使用方式的差异会导致英语在相互翻译转换时,出现差异。二、句法方面。在句法方面,英语造句习惯使用形合法。形合法是指句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使用关联词等连接起来,以表达词义和逻辑关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形合,英语句子一般先写出主干,然后再使用关联词、介词等将修改句子主干的成分衔接上,成为完整的英语句子。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不同,汉语句子注重采用意合法。意合法是指通过句子中词语的词序变化、上下文及事实逻辑关系来表达清晰的写作思路。汉语的结构是通过短句来展开,通过对词语语序的调整,或者是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进行排序,组成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松散,这就使汉语更加注重领悟能力,而对句子的形式和逻辑关注较少。这与英语恰恰相反,英语更加重视句子的逻辑顺序,要求英语句子在主语、数量、时态等各方面保持一致性。另外,在英语与汉语在主客体的思维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英语句子习惯使用不能够主动实施动作或者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做主语,句子是被动语态。在汉语句子中,习惯将事物的实施主体用在句首作为主语,多为主动语态。三、篇章方面。英语与汉语在文章的篇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在论文写作的篇幅设计方面,有所不同。英语国家强调以人为中心,语言表达直接,英语写作在布局方面,会直接先表达中心思想,然后分点论述中心思想,最后结尾。但受不同文化背景的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本文从英语语篇的角度,对衔接的概念、功能以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也探讨了衔接与连贯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英语写作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WritingXu Jun(Hubei Water Resource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43007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English texts, attempts to study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cohesion and its relation to coherence.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hesive and coherent theory to English writing.Key words: Text; Cohesion; Coherence; English Writing一、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是指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任何话语,不管长度如何,也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整体,即为语篇。一句话或者一个言语行为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但大多数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言语行为构成。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就标准的语篇而言,同一语篇内的各组成分之间的连接从字面上必须有合理的衔接手段,在语义上还要有合乎逻辑的关联性。合理的衔接方式和逻辑上的连贯是任何一种语言的语篇共有的和最显著的特征。1. 语篇衔接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确定语篇要素之间的阐释和确定互指关系,并以之决定语篇要素之间的交互预设关系,使语篇具有语篇性。Halliday & Hasan将衔接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其中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属于语法范畴,主要通过各种语法手段进行衔接。例如照应,是指用代词等来表示语义关系,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省略,则可省略主语、谓语、补语及其它成分;替代,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及小句型替代;连接,主要利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地点转移等实现衔接。词汇衔接属于语义衔接,主要通过词汇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搭配等形式来实现。在这些衔接手段中有些是形式上的,有些则主要是语义上的。句子内部存在衔接关系,句子之间也存在衔接关系。无论是语法衔接手段,还是词汇衔接手段都是语篇常用来达到连贯的显性实现手段,它通过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显性化,有助于对语篇连贯的认识。通常这些衔接手段在语篇中交错出现,互相配合,共同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2.语篇连贯连贯指的是连接意义和概念的手段,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方式,是人们的心智、知识结构与语篇成分互动的过程,是语篇给人的感觉。语篇的连贯性表现为句子衔接紧凑、流畅、自然, 语义发展清晰,合乎逻辑。关于连贯,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视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Grice(1975)认为,连贯是作者的猜度与读者的实际知识、推理能力的函数。Reinhart(1980)认为,连贯由三个要素组成:连接(connectedness)、一致(consistency)和关联(relevance),连贯是形式、语义和语用上的相关性。David Crystal(1987)认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David Nunan(1993)认为连贯是语篇被感到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串不相关语句的程度。McCarthy(1993)说连贯是对于语篇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非无意义堆砌的一种感觉。我国学者朱永生(1995)把连贯看作一个语义概念,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概念,包括Van Dijk的语义概念和Widdowson的语用概念。尽管语言学家对连贯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在把连贯界定为语篇在信息传达方面的流畅与贯通上是趋于一致的。3.衔接与连贯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极其相近的概念。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都可以表现在结构上的衔接。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使一个语篇能起到交际功能的条件,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篇连贯不仅取决于衔接手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心智上的连贯性。Beaugrande&Dressler指出,连贯甚至比衔接更为重要,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一个特征,更是语篇使用者认识过程的结果,必须从“认知加工、激活相关知识”的角度来论述语篇连贯及其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二、语篇衔接与连贯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汉语语篇注重语义上的连贯,是一种松散的语言结构。而英语语篇注重形式上的衔接,力求从表面的联接达到语义的连贯。另外,汉语语篇强调作者结论,而英语语篇侧重于让读者通过事实自己判断。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英语语篇内在的生成规律和逻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形合的思维意识,注重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训练,以抑制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在衔接方面,要加强句际表层结构和语义的恰当衔接训练,要求做到句内、句际流畅。在宏观连贯方面,应强调内容的条理性、推理的逻辑性和例证的代表性,确保语篇的连贯性、准确性和地道性。1.提出语篇的主题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直线型思维模式来构建语篇,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结构,明确语篇主题的意思,即指作者通过全文内容所要表达的基本观点。主题一般在开篇的第一段落中提出,而其他段落中提到的分论点要与主题相照应,从而使该主题进一步阐述和扩展。以英语语篇“运用中国饮食方法来解决美国的健康危机[5]”为例:Solving the American Health Crisis with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I. Turning to Eastern Thought for a Dieting Solution and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Para. 1)1. At the Heart of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Is the Concept of the Yin and Yang (Para. 2)2. In the Chinese Diet, the Yin and Yang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as. 3—4)3. You Want to Achieve True Balance and Harmony in Your Diet (Paras. 5—8)II. Even Western Doctors Suggest the Key to a Healthy Lifestyle Is Eating a Balanced Diet (Para. 9)从此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该语篇的题目及提纲。该语篇中的第一段落是提出的主题,而其他各自然段的分论点都是围绕主题而展开的。最后一段落是结尾段的主题句,它与第一段落的主题相呼应。2.主题句的写作方法由于英语的段落组织和发展是呈直线型的,因此段落中的主题句一般是第一句,或者是最后句,还有可能是段落中间的某一句话。写段落主题句要求简单明了,一般使用陈述句,语句中的各个部分必须符合认知的客观规律和逻辑性,并有必然的语义内在联系。但语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根据语篇主题的意思来灵活变换句型中的语法成分位置,既能与全文的主题相呼应,又能突出本段落的中心思想。例如:主题句是“At the Heart of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Is the Concept of the Yin and Yang (Para. 2)”,它与文章主题“Turning to Eastern Thought for a Dieting Solution and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Para. 1)”是互相照应的。如果主题句的句式使用正常语序“The Concept of the Yin and Yang Is At the Heart of Chinese Diet Methodology (Para. 2)”,那么语句意思平淡,不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信息,而使用全倒装句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即英语的主题句要把主要信息放在句首,次要信息放在其后。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简论,为什么英文篇幅比汉语长

英语和中文的构词不同。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英文中没有一对一确切的词表示中文词义的时候就要用相似词义代替,篇幅就比中文的长了。

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形态上有很大差异。 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Nida, 1982 : 16)(转引自:张思洁、张柏然,2001 :13)这种区别特征在后来语言界和翻译界都得以认同:“语言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而且汉语以意驱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张思洁、张柏然,2001 :13)

关于英汉对比的作文该怎么写

英语作文 :介绍汉语特点.如下:All Chinese dialects share one writing system of about 40.000 symbols which are "universally" comprehensible. Spoken Chinese varieties often are mutually incomprehensible.Chinese is a tonal language.The meaning of a word changes according to its tone. There are 4 tones in Mandarin Chinese: flat, rising, falling then rising and falling. Other dialects feature up to 9 different tones.All words have only one grammatical form onlyThere is no gramma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singular or plural, no declination of verbs according to tense, mood and aspect.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ingular or plural is accomplished by sentence structure. Tenses are indicated by adverbs of time ("yesterday", "later") or particles. Sounds great? Well, 2 different types of aspects which are unlike anything in any European language give information as to the relevancy of an occurrence and a complex system of suffixes to distinguish the direction, possibility, and success of an action help complicate this apparently easy grammar…Questions are formed by usage of particles, the word order (mostly Subject, Verb, Object) remains unchanged.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英语和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言并不仅仅是语言本文化的载体。从翻译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形态结构和表现手段上均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直接进行对等转换的现象实不多见。不少情况下,译者都需要认真把握原作的意义及文体、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行文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忠实于原文意义,又不会出现翻译腔或翻译症等表述方面的问题。一般认为,英语是一种静态语言,名词和介词使用较多,动词的使用频率及场合远远不及汉语,而汉语作为动态语言往往会连续使用动词,且不像英语句子那样可以确定核心谓语动词。鉴于此,在英译汉过程中,动词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要求译者必须进行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此外,英语是屈折语,动词受主谓关系、时态、语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形态变化。汉语动词没有形式上的屈折变化,可以灵活方便地在句中多次连续出现,从而应用范围较广,出现频率较高,使汉语呈现出动态特征。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理解原作者的意图,也会帮助我们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的意义,提升翻译能力。根据翻译的特点和要求,本章将从词义、语法和思维三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进行对比。1.英汉词义对比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的基石。英语和汉语在词汇使用和词义表达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一词多义是这两种语言共同的基本特征。英语同汉语一样,大多数的词汇都是多义词,而且词汇的使用频率越高,词汇随之衍生的词义也就越丰富。

谈谈英汉语法的差异

汉语本来没有严格的语法,比较自由松散,当今的语法基本上是借鉴英语语法而形成的。但是,就句子结构而言,汉语总体上没有英语复杂。

【从英汉的数词谈起】 英汉中数词对比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数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单分析了英汉数词的基本用法,比较了从一到十的数字词组的异同,探讨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以求在跨语言交际中进行更好的交流和学习。   关键词:数词 相同 差异   引言   语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它作为符号系统,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代码和凝聚体。词汇是语言的材料,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词汇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词汇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数字是生活中常用的符号。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也无法继续。因此数词也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英语和汉语数词的使用是否有差异呢?英语和汉语的数词怎样体现不同的文化?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一、英汉数词的基本用法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因此数词的基本用法是用以计数。   例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   但是英汉中的数词单位并不是对称的。汉语中的个、十、百、千都有对应的英文,随后的万英语中被称为ten thousand,而百万称为million,即汉语中以万为单位,英语中以千为单位,需要区别对待。   同时,除了用以指实数,两种语言中的数字都有虚指用法。虚指是指数词所表示的只是一个虚数,虚指多或者少,是一种夸张或比喻的手段。在汉语里例如千头万绪,略知一二,四面八方,三年五载等,这些成语里的数字都是虚指。   英语中也同样存在虚指,例如:It is only a nine daysu2019 wonder.(那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此处的nine days并非实打实的九天,而是泛指较短的时间。   但应该注意的是,汉语和英语虚指所用的数字和虚指的习惯是不同的,例如在英语里会用a hundred and one, a thousand and one来泛指多;而在汉语里简单的数字,如一、三、五、六、九、十等就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一目十行,此处的十行泛指的就是很多行。   二、英汉数词的比较   英汉数词除了单纯地计数以外,还形成了大量的词和词组,用以表达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语。由于人类思维的一致性,因此一些词的表达存在相同点:例如,汉语里的心里很乱会说七上八下或者乱七八糟,而英语中也用at sixes and sevens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在表达可能性非常大时,汉语会说十有八九,而英语也有nine-tenths或者nine times of ten;汉语里有五五开,对半分的说法,英语中也有对应的fifty-fifty;汉语中有半斤八两,英语里则有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或者six and two threes的说法[1];同样,four eyes和汉语里一样表示四眼,即戴眼镜的人。   那么英语和汉语的数字短语究竟有哪些不同的含义和表达呢,我们试对十及以内的数字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分析:首先是数字一,在汉语和英语的词组中有相同的意义,例如:   Their opinion is at one.(他们的意见一致)   Itu2019s a book of English phonetics, grammar and usage in one.(这是一本英语语音、语法和习惯用语结合为一体的书)   但是汉语的一还延伸出了其他的意思,例如一败涂地,一引申为彻底,一往无前,一引申为一直。   二非一,与一相对,缺少了唯一的性质,因此三心二意与一心一意相对,“这个人很二”说明这个人很傻,“二流”是指人或事物的水平或质量很差,在一等以下,而“二流子”则用来比喻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二愣子”指莽撞行事的人。不同的是,two在英语中更多的是用来强调数量少,例如in two twos表示转眼,立即;而by ones or twos则是指三三两两,零零落落。   三在汉语中也有丰富的文化汉语。在古代,三是表示吉祥的玄数,因此有三皇、三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说法。三可以和五连用表示次数多,例如三番五次,三五成群,三皇五帝;三也可以和两(二)连用,表示次数少,例如三长两短,两面三刀,三言两语等。而在英语中,由于***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说法,因此三衍伸出了混乱不清的寓意:例如three dimension,三维,指立体的,three sheets in the wind表示喝醉的,three bottle man则表示大酒徒。   四在汉语中谐音为死,常常为人避讳。英语中的four则没有这个意思,但也存在一些贬义词,例如four lettered man表示傻瓜、低能儿而four flusher则是骗子、或者硬摆阔气的人。   五和六在汉语中有一些固定的搭配,例如五行、五帝、五彩、五谷、五官、六国、六根、六艺、六亲等等。其中六因为是三的倍数,含有三三不尽,六六无穷之意,在汉语中表示大顺。而英语中five和six没有特殊的含义,偶尔人们用five这个数字来指代一些特殊的词,例如用five pointer表示优等生。   相反,英语中的seven由于和heaven从拼写到读音都很接近,因此be in seventh heaven表示很幸福、很快乐,在犹太教文化中,神又居住在最高的第七重天,因此七本身带有吉利的含义,例如the 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甚至飞机也带有seven,例如波音747。   汉语中的八也有特殊的含义,被用来表示各方面,例如八仙过海,八面威风,八难三灾,八卦,八珍,八音等。而英语中的eight没有相关的文化引申义。同时,汉语的八与发谐音,因此八也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吉利数字。   同样的,九是三的倍数,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特殊的地位,由于九还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一个,因此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虚数,极数,用来表示最多,无数,例如九天、九幽、九死一生、九九归一等。又因其发音与久相同,因此含有长久之意。再说到汉语中的十,十本身带有足够多,顶级的意思,因此也有十全十美,十年寒窗,一目世行,十恶不赦等的成语。而英语中的nine和ten则没有对应的意思。

从英汉语对比的角度看汉语感叹句的句法生成:英汉句法对比

  摘 要:运用句法理论对各语言特殊句型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但是,对感叹句的句法研究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对汉语感叹句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本文运用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最简方案思想,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的感叹句,认为,占据感叹句CP中心语位置的成分既可以以显性的语气词形式也可以以零形语气成分的形式出现,并且这一中心语和其成分统制的TP同标,构成语气链。TP的移动是为了满足C的EPP特征。      关键词:感叹句,句法分析,语气链,EPP特征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对语言特殊句型的研究多侧重于对疑问句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句型如双宾语结构、被动结构、提升结构等的研究,对感叹句的句法研究基本上没有什么涉及,尤其是对汉语感叹句的生成语法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认为英语中感叹句的结构形式和疑问句相似。   一、英语中疑问句和感叹句的句法差异   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的形式主要都是用疑问词来实现,所不同的是,在疑问句中,占据CP中心语位置的C主要表示疑问语气,而在感叹句中,运用类推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假设,C主要表示感叹的语气特征。但是,从句法行为上看,两者差别很大。以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为例。句1,2分别是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形式,3,4是它们的结构形式:   1. Will you help me?   2. What will you do?      从3和4中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是T到C的提升,是中心词到中心词的移动,而在特殊疑问句中,除了中心词移位之外,还涉及到WH移动。引起WH移位的原因是因为特殊疑问句中CP中心语C具有WH特征,EPP特征的同时,还具有T的时态特征。可是,通过比较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英语中,感叹句也主要是由疑问词构成,但是和疑问句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如句5,6:   5. What fun we have had!   6. How badly he is behaving!   通过比较2,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形式特征的最大不同在于,疑问句的助动词要倒装,句法上说是要进行中心语移位,而在感叹句中,虽然也存在WH移位现象,但是和疑问句不同的是,感叹句中的助动词没有进行移位。如何解释?对感叹句的句法解释的文献较少,但是,RADFORD2004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他认为,和疑问句等其他句型一样,感叹句的最大投射也是CP,CP的中心语C具有感叹的语气特征,C带有[WH]和[EPP]特征,但是和疑问句所不同的是,感叹句中的C没有[T]特征,因为只有表示疑问的主句中的C才具有时态特征,因此,感叹句中的T不移动到C的位置。句5的生成过程如6和7所示:(Radford 2004)         如果认为上述分析是合理的话,那么该理论能不能套用到对汉语语言的分析中呢?   二、英汉语感叹句的句法差异   显然我们不能套用分析英语疑问句、感叹句的句法理论来分析汉语,因为,无论是英语的感叹句还是特殊疑问句都和汉语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例如,在英语特殊疑问句中,疑问词移动一般认为是在显性句法过程中完成的,而汉语不同,汉语一般认为是WH-IIN-SITU的语言,虽然也有疑问词,但是,它们一般是在逻辑层面进行移动。如果说英语和汉语的特殊疑问句还有一点相似性的话,也就是说,至少在两种语言中的特殊疑问句都有疑问词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比较感叹句时,我们发现,两者的差异性则是太大了。尤其是在句法结构形式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共同之处。首先我们看英语感叹句的构成。英语中的感叹句主要是由WHAT和HOW来引导,分别如句5和6所示。它们构成感叹句的基本形式分别为what+n.+主谓部分和how+adj/adv+主谓部分。两类感叹句中的主谓部分都可以省略,如:   8.What a nice day (it is)!   9.How clever (you are)!   What,how等一般被看作是疑问词,虽然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疑问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疑问,一类是表示指代,只有表示疑问的疑问词才在句法上出现以为现象,表示指代的who和what即使是在逻辑层面也不发生移动。这和本文的讨论没有关系,因为感叹句中的疑问词其主要特点之一仍然表示一种疑问。在英语中,用疑问词构成的感叹句占据了感叹句的绝大多数。汉语和英语在感叹句的构成形式上迥然不同。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把感叹句的结构形式分为4类:(1)由叹词构成的,叫叹词句,如“哦”表示醒悟;(2)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和“啊”结合起来表示感叹,如“天哪!”;(3)有的感叹句只是一句 口号 ,有的是祝词,它们总是带有强烈的感情,例如“侵略者滚出去!”;(4)是带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和语气助词的,如“真不容易啊!”。通过和英语感叹句的构成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的差异特别大,因而很难用分析英语的句法学理论来分析汉语。但是,感叹句作为一种基本的句型结构,在所有的人类语言中基本上都存在,因为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而强烈的感情表达主要通过感叹句的形式来实现,因此从普遍语法的角度,我们可以假设,无论是英语感叹句,汉语感叹句或是其它语言的感叹句在句法生成过程中必然有共同之处。这样以来,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感叹句的生成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汉语感叹句的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的句法成分相对比较完整的感叹句,也就是黄,廖分类中的3和4类。   三、感叹句的句法分析   在CHOMSKY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核心功能语类主要有3个,分别为C, T和v,其中C表示语气。一个句子就是语气的最大投射,即CP。在陈述句的情况下,CP的中心语多以零形式而存在,如英语中的陈述句   10.I hate him.   的完整结构形式如11:      在疑问句中,C主要表达的是疑问语气,具有[WH]特征。在祈使句中主要表达的是命令祈使语气,在感叹句中CP的中心语C具有感叹语气。从结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语气C成分统制TP以及TP所包含的所有成分。那么,如何从感叹句的研究中推导出感叹句结构的生成过程呢?我们假设,在所有类型的句类中,中心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都成分统制某个命题成分,该成分和中心语有共同的下标,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C和TP构成一个语链,本文把这一语链称作语气链。其中,C是语气短语的中心语,TP则相当于一个命题。如果说C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EPP特征,那么能够满足C的EPP特征只能是和其有共同下标的命题。根据左向合并以及特征核查的理论,特征核查在Spec-head的关系中进行,能够满足C的EPP特征的命题TP必须占据CP指示语的位置,如13:      如果C是显性实现,那么C是以语气助词的形式出现,如果C是零成分,那么所生成的句子便是以陈述句的形式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也就是说,感叹句中存在感叹语气链。同理可以推演到其他语气类型的句法结构中,即疑问句中存在疑问语气链,陈述句中存在陈述语气链,等。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中心语C必须成分统制具有共同下标的成分,进而满足最基本的句法关系,即成分统制关系。命题的前移是为了满足C的EPP特征。问题看上去似乎解决了,可是,又怎么解释如14所显示的疑问感叹句以及由副词等构成的感叹呢?如:   14.你为什么这么做?!   15.他真是一个好孩子!   在14,15中,疑问词“为什么”和副词“真”对语气的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认为,C和TP有着共同的下标,此时,位于TP内的疑问词和副词由于TPi的渗透作用而带上了感叹的语气特征,分别表示为16和17:   16.<C, TPi, 为什么i>   17.<C, TPi, 真i>   那么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从16,17可以发现,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下标,疑问词“为什么”在具有疑问特征的同时也具备了感叹的语气特征。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解决汉语特殊疑问句中的隐性移动问题。如果表示疑问的中心语C和疑问词有着共同的下标,要核查特征,特殊疑问词必须移动。用本文的方法,我们假设,移动的同时,包含疑问词的TP继承了疑问特征,因此,TP和疑问词以及C有着共同的下标。这样一来,TP的移动既满足了特殊疑问句中C的特征,又满足了C的特征,只不过移动是在逻辑层面进行而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感叹句中的疑问词和副词,为什么可以和C以及TP有着共同的下标,本文没有展开讨论。或许这和两者的句法性质相关。因为在生成语法理论的文献中,副词以及用于说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方式等疑问词往往被看作是附加成分。附加成分在句法结构的形式上是可有可无,但是,在语义上,它们往往是语义突出的中心,这和表示感叹,疑问等强烈的感情正好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关于各语言句类的句法分析无法统一解释既有的现象。从普遍语法的角度看,既然所有的人类语言都存在用感叹句来抒发感情的现象,那么他们必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提出的语气链的观点正是统一解释的一种尝试,如果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必然会丰富和促进普遍语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Chomsky, Noam,The Minimalist Program[M].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95.   [3]Chomsky, Noam,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M]. MIT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no 15, 1998.   [4]Radford,Minimalist Syntax[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4.

英汉对比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对英汉对比的哪个层面最感兴

对英汉对比的口语与写作层面最感兴。1、教学质量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英汉对比研究,要提高这门课程的质量,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困难进行确定,教师才能有效地教学。2、编写教材方面,有利于编写更适用、更有特色的对外汉语教材。3、实际运用功能方面,有助于建立汉英语法对比体系,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如何缩小英汉语言对比差异

如何缩小英汉语言对比差异:只有融入到两个语言的应用环境结合实际才能最大化的缩小对比差异。英语和汉语一个属印欧语系,一个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无论是语言特点、书写形式,还是构词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现代的语言研究最成熟、全面的是对英语的研究,在英语语言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语言现象都被别的语言包括汉语拿来借鉴分析本国语言。只是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巨大,英语很多语言现象可能并不适用于汉语,完全引用可能会出现矛盾重重、难以自圆其说的情景,最好是更深入地了解研究英语汉语之间的差异,促进更好地认识汉语,并借鉴英语,立足汉语自身特点对汉语进行分析、研究。

英汉语言对比有利于提升母语水平吗

英汉语言对比是有利于提升母语水平的。因为英语的语法跟汉语语法基本上是一样的:主谓宾,定状补。所以英汉语言对比,能将学到的知识双向融合,让记忆更加深刻,受益匪浅。

形合与意合英汉对比

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是:1、英语注重形合,所以造句时十分重视形式的接应,要求句子结构完整,而且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此专业翻译公司译者翻译的英语句式较为规范和严密。也正是由于英语的这些特点,所以英语中有丰富的连接手段,如连词、关系代词、连接代词、关系副词等。2、汉语注重意合,所以造句时非常重视意念的连贯,通常不求句子结构的整齐,句子常以意役形,以神统法。正是由于汉语的这一特点,所以汉语中较少使用显性的连接手段和连接词,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依靠上下文和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示。

[英汉两种歧义结构句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简单对比了英汉歧义结构中完全结构歧义和准结构歧义的特点,并分别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分析了造成歧义的原因。指出由于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在相同的结构中,英语比汉语易产生歧义。   关键词:完全结构歧义 准结构歧义 定心结构 辖域      著名语言学家Layons(1977:213)在“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中给歧义下了这样的定义:“Ambiguity may be either of the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elements or of the constituent structure,or of both together.”我国语言学家吕淑湘(1984)也曾阐述:“歧义的产生,或者是由于同一片段可以分析成几种结构,或者是由于这个片段中有一个多义成分。”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歧义是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形式。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歧义的修辞和语用功能,有意识地使用含糊语言,以达到风趣幽默的效果,因此歧义被广泛运用在文学作品、广告中。然而歧义也可以引起人们的误解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歧义是应该避免的。本文就英汉语中一些典型的歧义结构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发挥歧义的积极作用,消除歧义的负面影响。   秦洪林等(1991:26)把英语的句子歧义分为四类:1)完全句法歧义 2)准句法歧义3)完全词汇歧义4)词汇、句法歧义。我们都知道,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多样的,一般来说可分为语音歧义、语用歧义和语法歧义等。而语法歧义又可分为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俞东明(1997)则把由1)层次不同2)语法关系不明3)语义关系不明而引起的歧义称为结构歧义。因此,我们可以把由层次结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称为完全结构歧义,把由语法关系或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称为准句法歧义。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英汉结构歧义中的一些典型句型。      一、完全歧义结构      此类歧义句的显著特点是,由于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分析组合,从而导致句子歧义。   1. 多项定心结构中的歧义   1)small business man   2) 漂亮的职员的母亲   定心结构是指由一个名词性中心语和一个或几个修饰语构成的语言结构。英汉中这种结构分为两类:前置修饰语和后置修饰语。汉语中后置修饰语不常见,因此我们先分析英汉中由前置修饰语引起的歧义,如上面的句1)和2)。   句1)和句2)的结构可用抽象公式[adj+N1+N]来表示。由于句中adj(如small,漂亮的)既可修饰另一修饰语N1,也可两者一起作用于中心语N(如man,母亲)。即当一个修饰语同时修饰两个词时,句子结构产生歧义。所以句1)和2)可分别有以下组合:   1a)(small)(business man)   1b)(small business) (man)   2a) (漂亮的)(职员的母亲)   2b) (漂亮的职员)的母亲   下面来看英语中由后置修饰语引起的歧义:   3)You"ll meet the man carrying a heavy box tomorrow.   由于carrying a heavy box 在句中既可修饰you,也可作为man的后置定语,此句可有如下两种组合:   3a) (You"ll meet the man) carrying a heavy box.   3b) (You"ll meet) the man carrying a heavy box.   由于汉语中名词性中心语的附加修饰成分的位置通常是前置的,所以不会引起歧义。如:   4)我给你说说(他做的)事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adj+N1+N]结构中,由于句子成份之间的不同组合,英汉语中多项名词修饰语的前置,都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英语中前后置现象十分普遍,而汉语中后置情况不多。这正体现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在英语中,当介词词组、关系分句、同位语分句、较长的分词结构作名词修饰语时,为了保持句子平衡,一般后置。这虽符合英语句子重形合的特点,但也违反了逻辑思维的自然顺序,所以易产生歧义。   2. N(施动者)+V+O+PP   5)I left Mary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r problem.   6) 他在汽车上看见了孩子。   句5)由于介词短语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r problem在句子中既可作状语修饰I left Mary,也可作定语修饰Mary,致使句子产生以下两种释义:   5a) (I left Mary)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r problem)   5b) (I left) (Mary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r problem)   同样句6)中由于介词词组“在汽车上”即可表示施动者所在的处所,也可表示受动者所在的处所,从而使句6)有以下几种解释:   6a)他在汽车上看见了孩子,孩子不在汽车上。   6b)他在汽车上看见了孩子,孩子在汽车上。   6c)他在汽车上看见了孩子,双方都在汽车上。   由此可见,英汉语中由于介词词组在句中可修饰不同的成份,从而导致句子的歧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完全结构歧义是由于句子中的某个特定的成分在句子中可以修饰或限制不同的词   语,从而使句子有不同的分析组合。这种结构歧义句用直接成份分析法就能清晰地展现句子结构体的层次关系。      二、准歧义结构      准结构歧义是指句子成份不能作不同的组合,但由于内部的逻辑关系而有不同的释义。即有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表层结构,却有不同的深层结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直接成份分析法可以清楚地表现句子之间的线性序列上的结构关系,却不能提供有关结构体内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各单位的作用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要展现准结构歧义句句子内部潜在的间接的联系,必须运用乔姆斯基的深层理论来揭示其内在的语法关系和抽象的句法结构。   1. N"s+N2   7)a man"s robbery   8) 母亲的回忆   句7)和8)的结构对等,8)中的结构助词“的”起着句7)中所有格的作用。句7)中的robbery是动作性的名词。从形式上看,7)和8)都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构成的名词短语,但从逻辑语义上看,这两句都含有主动和被动的意义。也就是中心语和修饰语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双重关系。因此两句各有如下释义:   7a)a man who robs   7b)a man who is robbed   8a) 回忆母亲(孩子对母亲的回忆)被动关系   8b)母亲回忆(母亲对人或事的回忆)主动关系   2. NP+of+NP   9)the love of mother   10) 对于母亲的爱   此种句型产生的歧义的原因和句7)、8)基本相同。句10)中的“对于”与9)中的of大致相当,只是修饰词与中心语之间的语序正好相反,且10)中“对于”有明确的受事的作用,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9)中的of除受施还有施事的功能,也就是说of左右的两个NP之间,同时兼有顺序动宾和逆顺主谓的语义条件,因此句9)有如下解释:   9a)Children love mother.   9b)Mother loves children.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NP+of+NP句式中英语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汉语。这主要是因为汉语这类短语,除了因受语义的制约而不致被理解为主动意义外,汉语中一般都通过介词“对于”引进修饰语,而一旦使用了“对(于)”,修饰语作为动作的受事也就有了形式上的标志(王菊泉、宋福常,1988)。如:   i)对母亲的爱,永远不会改变。   ii)对于他的回答,我有不同看法。   3. 英语中全称量词和部分量词的位置关系引起语义辖域的歧义。   沈家煊教授在《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中有如下一例:   10)A linguistic knows every dialect in this area.   11)有一个语言家懂得这个地区的每一种语言   句10)中由于全称量词“every”和部分量词“a”的位置关系,从而导致语义辖域内的歧义。句10)有如下解释:   10a)某一个语言学家懂得所有的方言   10b)每种方言都有一个语言学家懂得。   而相对应的汉语句子11)却只有10b)一种解释。这是因为汉语位于句首的部分量词“有一”的语义辖域要大于英语位于句首的“a”。汉语的“有一”在语义上辖域右边的“每”(语义辖域与词序一致)。“有一”虽然并不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事物,却能表示“同一事”或“某一事物”,跟英语“a”充当主语成份主要表示“不同的事物”相比,“有一”的有定性的程度来得高(沈家煊,1985)。所以当部分量词位于全称量语词之左而且居于句首时,英语句子产生歧义,而汉语句子表一种意思。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结构歧义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另一方面却有较大差别,这分别是由于各自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   1. 英语句子结构重形合,因此许多歧义句都是由于不符合自然的逻辑思维顺序而导致的。如多项定心结构中的后置现象。而且许多修饰既具有施事的作用也具有受事的作用,如在NP+of+NP结构中,汉语歧义的机率要远远小于英语。相对来说,汉语句子结构重意合,句子无形态变化,只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即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吕淑湘,1979:85)。所以对同一结构,汉语歧义的情况较少。   2. 汉语中逻辑词语的左右顺序基本上跟这些语词的语义辖域相一致,而英语则往往不一致。也就是说,汉语句子中位于左边的逻辑语词的辖域一般大于位于右边的逻辑语词,改变逻辑语词在汉语句子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改变了它的辖域。而英语则缺乏这种关系,所以易产生歧义。      参考文献:   [1]Lyons,J.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 London:University Printing House,Cambridge,1977.   [2]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吕淑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4]秦洪林,贾德霖.英语歧义研究[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5]沈家煊.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1).   [6]王菊泉,宋福常.英汉被动意义名词性短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   [7]俞东明.语法歧义与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6).

主语与主题英汉对比例子

例子如下:1、英语中的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而中文中的主语通常位于句子主干。英语:Thecatissleeping.(猫在睡觉。),中文:猫在睡觉。2、在英语中,主语通常是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而在中文中主语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英语:Sheisadoctor.(她是一个医生。),中文:她是医生。3、在英语中,主题可以出现在句首或句末,并且通常会通过强调语气来突出重要性。而在中文中,主题通常是通过上下文或者语言习惯判断出来的。英语:Football,Iloveit.(足球,我喜欢它。),中文:我喜欢足球。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写英汉对比的论文吗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写英汉对比的论文。英汉对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更好地推广汉语和提高外国人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和理解。

英汉指示投射对比分析|英汉对比分析题

  摘 要:本文从时间、地点和人称指示来研究指示语中的指示投射现象,基于认知理论重新认识指示投射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常规指示投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进而对英汉常见的三种指示投射进行对比分析,并加以解释。   关键词:投射;指示语;常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参照点   一、英汉常规指示投射   本文认为常规指示投射指:说话人把参照中心投射到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身上,即站在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角度来指代话题中所涉及的人称,地点及时间等。其运作机制如下:      1.人称   英汉语中,人称指示分第一人称,如英语中we, I,汉语中:我(们)等;第二人称中现代英语you,而汉语有:你(们)等;第三人称的现代英语:they, he等,汉语:他(们),她(们)等。在实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不以说话者为中心而以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交际信息的听话者为中心来指代所谈及的人。   1.1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指示投射   1)We"d better not go there, Cela.(听话者)   2)我们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讲道德,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楷模。   3)咱们别哭,妈妈出去就回来。   以第一人称复数指听话者常给人以亲切感,故在正式场合多出自长者或领导之口,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乐于使用[3]。相对而言,英语中用此用法相对较少,英语往往体现为you,这与汉语群体观念,裙带关系,称兄道弟有关,说话者常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而英语注重自我与个性独立,故说话者很少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   1.2 第三人称指示投射   4)Billie (=我) wants an ice-cream, mummy.   5) 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在厨房忙碌的说话人对懒惰的听话者说)   6)这是总司令的命令!(=我)   7)外公这件衣服真好看。(孩子的父母对岳父或父亲讲,孩子在场)   第三人称指示投射形式在英汉语中都常用,这种与第一人称指示投射不同的是,说话者不是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一员,而只站在听者角度称呼说话人自己(如:4),6)等)或称呼别人(如:7)),也有称呼听话者(如:5))。此时,其功能是缩短(如:7))或扩大心理距离(如:4),5),6)),一般而言,说话者出于礼貌不会采用后者,但当说话者认为请求可能会被拒绝时,用第三人称拉大心理距离以减小被拒绝带来的冲击。如语用学研究表明:话语愈间接,其言外之力就愈弱,被拒绝带来的冲击就越小。另外,当说话人对听话人不满时,用第三人称取代第二人称指听话人来拉大心理距离,从而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也有当说话者的社会地位或权势高于听话者时,说话者发出命令时有意拉开心理距离,以表示命令的不可商量性。   2.地点   这是指说话者在说话时偏离以说话人所在地为中心,而朝交际中在场听话者位置转移,英汉语在这两方面较相似。8)----A: Hurry up, Peter, we"re leaving. -----B: Go ahead, I"m coming. (going)语用学家把这一用法解释为“礼貌的方位转移”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己为参照点,而把方位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所在方位,这是礼貌的表现[3]。   3.时间   汉语一般用时间副词指示语,而英语时间指示信息有两种:一是通过时间指示语,并配以时态变化;二是单独通过动词的时态系统传达出来[3]。这样英语时间指示系统比汉语更复杂。一般常规时间指示投射都是以信息的将来接受者时间为中心。   3.1时间词指示投射   时间指示投射往往涉及编码时间和解码时间,在传递信息时,既可用编码时间(说话人时间)为参照点,也可用解码时间为参照点(用具体的时间词体现),如:   9)This program is being recorded today, Wednesday April 1st. to   be relayed next Thursday. (编码时间)   10) This program was recorded last Wednesday, April 1st. to be   relayed today. (接受时间)   上面的10)就是时间指示投射在信息接受者的解码时间而不是说话者的编码时间。这在英汉语中都有的,尤在写信,发电报,打电话等中常见。   3.2 英语独特时态系统时间指示投射   相对于汉语,英语还可通过时态表现时间指示投射,如:英语动词的历时现在时用法。即:用现在时动词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把过去的事情放在“读者”现在解码时间里,参照点就转移到读者的解码时间,而汉语的这种情况就只能通过时间词来表示。试比较:   11)清代末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即位了,这时(那时)小皇帝才六岁。   12)I hope you had a good vacation.   当写信者知道收信者将在最近几天去度假,估计收信者收到信时度假已结束,便以收信者解码时间为参照点,在信中说12)。   二、英汉指示非常规投射   本文认为非常规指示投射为:转移后的参照中心不是交际中在场的说话和听话者,而是不在场但与交际双方相关的第三者(人)、地点和时间为参照点。相对常规指示投射,此类在交际中较少。其运作机制:      1.人称   非常规人称指示投射常用第三人称指第一人称,参照中心不是实际交际中的听话者,而是假设在场的另一听话者,如:   13) Oh, how handsome our grandpa"s (your) jacket is!(孩子的父母对岳父或父亲讲话,孩子不在场)   14)妹妹/弟弟(=你,小孩)乖,我们去买冰淇淋。(妈妈对孩子说)   13)参照点是孩子,但不在场;14)参照点是比该小孩年长的其他孩子,也不在场。我们可看到参照中心不是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而是以与交际双方相关且较熟悉的人为参照点。这样对该参照点进行固化,简化了交际中听话者的推理过程,遵守交际的经济原则。常在交际双方关系较亲,对该参照点(相关的人)相当熟悉,或两者交际频率较高等情况下才采用这种指示投射,汉语相对多些。   2.地点   地点指示的非常规投射常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相关的地点为参照中心,而说话者和听话者交际时都不在这个参照点上。这在英汉语中都存在。如:   15) I came over several times, but you were not in.(听话者住宅为参照点)   汉:我来看你几次,你都不在家。   16) We are organizing a party at our place, will you be coming?   (说话者住宅为参照点)   3.时间   前面已提到,英语可用动词时态体系来表示时间。当谈及非现实行为时,可用动词过去时等来表示虚拟,假设,即过去时虚拟语气。本文认为这是非常规时间指示投射,因为过去时虚拟语气的时态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以说话者或听话者所在时间向以前推一个时间为参照点,因此这个参照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与说话者或听话者相关的。   如:17) a: Daddy, I want to go abroad, would you agree? b: I would, if we were rich. 常规参照点是说话人讲话的时间,而常规指示投射是以听话人所在的时间为参照点。而17)b中的“would”和“were”的时间参照点不是这两种,而是由现在时推到过去时,即把时间参照点从现在投射到过去的时间点上。在英语中时态体系主要包括三种: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表达非现实的事件和动作时,为什么英语中选用过去时?语用学家认为在英语中现在时是近指,过去时是远指,过去时表示与现时的距离,暗示“遥远性”和“距离性”。在17)中过去时表示与现实性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此大以至于无法逾越,过去的不可能在说话时成为现实,因此所表达的意义是否定的。   结束语   本文通过投射和认知理论分析了指示投射的性质,并通过英汉常见的三种指示语的投射加以比较分析。基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Lyons的指示投射定义只包括以听话者为参照中心的情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Fillmore的定义较为合理。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交际中指示参照点可以随意安放,而应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否则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   [1] Fillmore, C. 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 1971.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1975.   [2] Lyons, J. Sematics, Vols 1 &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缪道蓉(1978.11--),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及心理语言学等。   本论文为校级重点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分析语言句法语义结构的研究方法_英汉对比关系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

  摘 要:运用生成语法的知识对英汉对比关系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涉及语义及其句法两个方面。从语义上来看,英汉对比关系结构都由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组成,即两个分句之间都表现出主从关系。从句法上来看,连接两个分句的成对标记词都是词汇语类,其中英语中的成对标记词经历了从原来位置到句首的移位,汉语的成对标记词没有经历移位。我们假定,成对标记词移位和不移位是受到特征[+/- comparative]的制约,符合最简方案的精神。   关键词:对比关系结构 成对标记词 移位      一、引言      英汉对比关系结构是一个比较独特、比较边缘的句型结构。英语里是有成对的“the+comparative”出现,汉语里有成对的“越”出现,见下例(1-4),它们都是起连接两个分句的作用。与传统的连接词不同,它们在句子里面充当一定的句法功能。也就是说,这种结构不是由连词之类的功能语类连接两个分句,而是由两个相同的词汇语类来连接。在文献中,英语的对比关系结构研究主要来自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相对应的汉语“越……越……”结构很少被人注意。基于该结构的独特性,本文试图对英汉中的对比关系结构做一个全面的研究。   (1)The more you eat, the less you want.   (2)The harder he studies, the better result he will get.   (3)越多人离开,她的心里越难受。   (4)他越说,我越不高兴。      二、英语对比关系结构      英语对比关系结构就是“the more...the more...”结构,其特点是有成对的标志语出现,成对标志语“the+ comparative”句子看似平行,其实不然。鉴于成对标志语词性不同,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功能作用,根据词性,该结构在从句中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1.AP型。“the+comparative”部分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分,既可以在句中做表语(5),也可以做定语(6)。   (5)The more careful we are, the more we will find.   (6)The more people left, the sadder she became.   2.ADVP型。副词性成分,主要在句子中做状语。   (7)The more carefully we look, the more we will find.   (8)The more you said, the better I understand.      三、英语对比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曾经探讨过英语对比关系结构中两个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认为它们之间是主从的语义关系,第一个分句是句子的从句,第二个句子是句子的主句。本文继承他们的观点并且在下一节也试图证明汉语中的对应结构也是主从关系。证明两个分句之间是主从关系主要有如下的语言事实:   第一,虚拟语气的形态词可以加在第二个分句后面,而不能够加在第一个分句后面,说明第二个分句才是句子的主句。   (9)a. I demand that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I demand that the more he get,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第二, 反意疑问可以对第二个分句进行反问,但是不能对第一个分句进行反问,进一步证明第二个分句是主句。   (10)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will he?   b. *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does he?   第三, 助动词“will”只能出现在第二个分句中,而不能出现在第一个分句里面。由于英语表示条件的从句即使是将来时态也必须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达(11c,d),由此更进一步说明第一个分句是从句,第二个分句是主句。   (11)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The more he will get,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c.If she invites me to the party, I will send her a beautiful present.   d. * If she will invite me to the party, I will send her a beautiful present.   第四,代名词后置说明了第一个分句是从句,在这个从句里面的人称代词有一个先行的名词在主句里面可以回指这个代词。   (12)a. 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John will pay to me.   b. * The more John gets, the more he will pay to me.   c. John will pay more to me if he gets more.   d. * He will pay more to me if John gets more.      四、汉语对比关系结构      由于汉语中的“越”字基本就是一个副词,根据词性来划分这种结构类型就没有意义。但是,汉语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语言,句子之间的组合形式非常自由,根据句子的组合形式,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四种类型的对比关系句,如下(1-4)。但是我们把(1)类的标准型的句子作为研究的对象。   1.标准型。这种类型的句子包括两个从句,而且两个从句各有一个独立的主语和谓语,从句之间用逗号隔开。   (13)孩子考得越好,我的心里越高兴。   (14)她越说,我越不高兴。   2.紧缩型。此种类型的句子也有两个句子,但是它们共一个主语,中间没有逗号隔开两个分句。   (15)她越听越糊涂。   (16)我越说越伤心。   两个从句共享一个主语,我们可以看作其中任何一个主语是空的,总结一下,一共有下面(a)(b)两种情况:      在(a)句里,两个从句呈线性排列,而在(b)和(c)句子里,第一个从句包含在第二个从句里面。无论如何,这三种句子结构都可以看作是由两个完整的子句组成,其中一个子句的主语省掉的结果。如(21)(22)所示,省略第二个从句的主语和逗号可以得到(a)句子,省略第一个从句的主语和并将它包含在第二个从句中得到(b)句子,省略第二个从句的主语而把第一个从句包含在第二个从句中得到(c)句子。   (21)他越听,他越糊涂。   (22)我越说,我越伤心。   3.连环型   这种类型的句子一般由三个从句组成,中间的那个子句充当两个角色:它可以跟第一个子句组成一个标准型的对比关系句,此时它是作为第二个从句出现的;它也可以跟第三个子句组成一个标准型的对比关系句,此时它是作为标准型的第一个子句出现的。如下例:   (23)三姐妹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年龄越大,受的闲气便越多,便越羡慕别人的命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顶撞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就越多,对市长的误解和闲话就越少。   既然中间的子句在整个句子中起双重作用,我们可以看成是这种类型的句子由两个标准类型的句子组成,由于经济的考虑,省略了中间那个重复的。   (25)三姐妹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年龄越大,受的闲气便越多;受的闲气越多,便越羡慕别人的命好。   (26)顶撞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就越多;广州人对市长的了解越多,对市长的误解和闲话就越少。   4.反环型   反环型的对比关系句子由四个子句组成,前两个子句和后两个子句各成为一个标准的对比关系句,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后两个子句是前两个子句的颠倒,也即两个子句的逻辑关系发生了改变。   (27)越有越吝啬,越吝啬越有;我又不向你借钱,何必恐慌?   (28)圣上护着,谁攻田文镜,立地就疑是冲着新政,冲着自己。越攻越护,越护越攻。   尽管这种反环型的句子同连环型的句子都共享中间的一个子句,但是反环型的句子中,中间重复的子句是不可以省略的。   (29)*越有越吝啬越有。   (30)*越攻越护越攻。      五、汉语对比关系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      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从标准型的句子着手,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他们中间,去掉任何一个子句句子都显得不完整。   (31)*你付出越多。   (32)*(你)得到越多。   另外,“越”在句子中起连接两个从句的连接词功能,因为去掉任何一个“越”字,句子都不合语法。   (33)*你付出多,得到越多。   (34)*你付出越多,得到多。   至于说两个从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证明。如果是并列关系,应该可以加上诸如“和”(表示并列)或者“但是”(表示转折)之类的连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35)*你付出越多和得到越多。   (36)*你付出越多,但是得到越多。   由此,我们试图从几个方面去检验是否两个从句之间是从属关系。   首先,“吗”这个用在主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放在第二个子句后面,而不能放在第一个子句后面。   (37)你付出越多,得到越多吗?   (38)*你付出越多吗,得到越多。   第二,用在主句中的“就”也只能放在第二个子句里面。   (39)你付出越多,得到就越多。   (40)*你付出就越多,得到越多。   第三,“如果”、“一旦”这种表示条件关系的连接词可以出现在第一个子句里面,构成从句之间的条件关系。   (41)如果你得到越多,你付出就越多。   (42)一旦你得到越多,你付出就越多。   从上面的检验结果看来,两个从句之间表现出从属主从句的关系,第一个子句是从句,第二个子句是主句。      六、英汉对比关系结构的句法移位      英语对比关系结构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经历了移位,每个从句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都从原来的位置移到从句句首的位置,并且在原来的位置留下一个语迹(trace)。      为什么说现有的句子是移位的结果?Culicover & Jackendoff (1999) 从句法的角度做了一个很详细的考察,发现该结构中分句句首的比较成分同句中的空位(gap)有直接的依赖关系。两个分句都表现出无约束依赖性(unbounded dependency)。      第三, 非法移动既造成强式wh-孤岛效应,也会造成弱势wh-孤岛效应。      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结构中的“the+comparative”部分具有wh-问句的特点,其移位规则跟wh-问句是异曲同工的。两者都是从原来句中的位置移动到句首的位置[Spec,CP],并且在原来的位置留下一个语迹。      同样,汉语的“越……越……”结构也和汉语的特殊疑问句一样,两者都不需要经过移位。由此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英语的对比关系句需要经过移位,而汉语的对比关系不需要移位呢?根据移位理论说,移位是受特征驱使,某些语类的语法特征必须受到核查。在英语疑问句中,wh-词的[+wh]特征需要核查,由此引发了移位,而汉语的特殊疑问词“什么”具有[-wh]特征,它不需要得到核查,疑问词也就不需要移位。同理,在对比关系结构中,我们设想英语的“the+comparative”具有[+comparative]的特征需要得到核查,由此引发了该部分移动到句子的前面去消除这种不可解读的特征,而汉语的“越”具备[-comparative]的特征,该特征本身可以解读,所以不需要移动到句首去检验。      七、结束语      本文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英汉对比关系结构做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并发现英汉的对比关系结构从语义上来看都是由一个从句和一个主句组成。从句法角度看,那个连接两个分句的成对标记词都是词汇语类,而非功能语类。成对标记词在英语中经历了移位,而在汉语中留在原位,其中英语的对比关系结构移位是受到[+comparative]这个不可解读特征的驱使,而汉语对比关系结构中的“越”字不具备该特征,所以不需要移位。      参考文献:   [1]Culocover, Peter W. & Ray Jackendoff.The view from the periphery: the English comparative correlative. 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4):543-571.   [2]Haegeman, Liliane.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Co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1994.   [3]Radford, Andrew.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丁树声.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商务印书馆,1961.   [5]李科第. 汉语虚词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刘坚.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语文出版社,1992.   [7]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张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如下: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综合型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重形态,汉语轻形态。这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英汉句子结构上,即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的词语、分句以及句子之间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关联词、介词)来实现词语或者句子的连接,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合逻辑关系。词缀丰富。汉语重意合,呈“隐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时序、因果、时空)逻辑顺序,以短句的形式行文推进,句子之间无过多的形式连接,叙事从容不迫,层层展开。汉语的词汇一般来说并无词性变化,词汇的形态简单,能构成派生词的前缀合后缀的数量有限。它通常要用一个词(词组)来表达英语词缀的意义。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的。汉语词汇基本没有词形变化,主要是依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语义。

语用英汉对比主要研究内容

英汉对比主要研究内容有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等。1、语言对比是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一。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它们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点。地理环境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语言中存在词汇上的空缺现象。2、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掌握各自特点,对于熟练运用翻译方法及提高翻译水平都有很重要的意义。3、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形式之一,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沉淀在语言中自然有其反映。4、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或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内涵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次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传统习俗对语言的影响:1、由于人们认识、审美习惯的不同,对客观事物所持的观点和态度不同,那么也就对代表那些事物的词语赋予特定的意义。这属于词语之间的隐喻空缺现象。2、比如,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3、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4、因此,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其数字的社会文化内涵各不相同。5、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是以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的发展。

英汉对比研究只需要比较两种语言形式语法上的内容吗?

不是。英汉对比研究不仅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语法形式对比,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语法对比。这是英汉对比研究的基础,主要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等语法规则和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比较英汉的词序、时态表达、定冠词使用等差异。2、词汇对比。比较两种语言中表达相同或相近概念的词汇,分析其差异与共性。例如英汉颜色词、亲属词的差异等。3、修辞对比。比较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的异同,如英汉的比喻、排比、省略等手法的使用差异。4、文体对比。比较英汉相应的文体特征,如英汉书信、议论文的差异等。5、文化内涵对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两种语言的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所以英汉对比研究也会涉及对不同文化概念的对比,如英汉的隐喻等。6、翻译对比。可以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效果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进行探讨。所以,英汉对比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不仅限于纯语言学的语法对比,还涉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的关系等内容。要全面地开展英汉对比研究,需要在语法、词汇、修辞、文体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对比和探讨。

哪本英汉词典比较好?

初中生可以使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该词典由陆谷孙任总顾问,赵翠莲、邹晓玲等翻译,石孝殊、徐庆凯、周明鉴审订,是中国乃至全球最畅销的英语学习词典。其充分满足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需要,是案头必备的英语工具书。《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开学习型词典之先河,专为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编纂,问世六十载以来,多番修订,惠人无数。其严谨实用的风格有口皆碑,销量亦始终领先于其他同类词典。英语学习方法1、英语基础要想学好高三英语,英语基础是必须学好的,英语基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不管是单词还是句型、语法。在高三复习的第一轮复习中,关于复习系会和语言点,一定要注意听,哪怕是一节课掌握几个短语也行,至于课后就自己拿起高中英语书,从单词背起,考英语一定要有词汇基础,否则什么都是白搭。2、词典不离手当在学习高三英语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单词就要查,看到相近的单词分不清也得查明白,不要求自己一遍记住,就看一看给自己一个印象,大概一个单词你查五遍的时候就能记住了。另外,一定要看英文解释!这个是避免完形填空选项中英语翻译发生歧义很有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3、英语语法学习英语语法就像造房子,首先要把最基础的语法脉络理清,打好根基,之后就可以慢慢补充和拓展,让自己的英语知识点巩固起来。4、英语单词从零基础学习英语开始积累的一定是词汇量,对今后的英语听说读写都会很有帮助。要多写多读多用,很多人记住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后,就不再去管它们了,这是不对的。背单词的目的不单单是要会念会写,如果不会运用,还是不算完全掌握。

英汉互译。

i went to the sea today.it was hot but i enjoy my trip.though i did not feel well at first because of heavy traffic,i felt excited to see the blue sea.i could not help swimming in the sea.i find sea cool.when i got tired,i sat on the beach.i made some sand castles,and they look just like real castles.i was proud of them.i also found some shells.they had different shapes and colours.i did not leave the sea until the sun set.i felt a little tired but happy today. 我今天去了海边.天气很热但我享受我的旅行.虽然一开始我因为交通拥挤不舒服,但我为看到蓝色大海感到兴奋.我忍不住要去海里游泳.我觉得海水很凉.当我累了时,我坐在沙滩上.我搭建了一些沙子城堡,他们看上去就像真的城堡那样.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我发现了一些贝壳.他们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直到太阳落山,我才离开大海.我有点累但今天玩得很开心

英汉对照

1我爸爸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 My father can"t sing or dance.2我喜欢和我的朋友门唱歌跳舞I like dancine with my friends.3we need (help ) for our english study4he is a little (kid ),but he kuows much.适当形式填空5 there are two ( pianos)(piano)ang there violins in the music club6do you want to jion (us )(we)7sunday is the (first )(first) day of a week8may i (know )(know) your phone number句型转换9can yo help me learn chinese (改为同意句)can you help me with chinese?10 i can "t speak much english(同义句)i can speak few english.11 tony can joi the music festival (同义句)tony can take part in the music festival.英汉对照12 你会说汉语还是会说英语Do you speak chinese or english?13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国际象棋俱乐部why did you jion the international chess club?14我们学校的音乐节在是在星期天Our shool"s music day will be on sunday.

英语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能查到汉语吗?

对不起,是不能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所谓英汉,指的就是只能通过英语查询汉语,而英文和中文都进行了解释。英语释义可以使你对词汇有一种原滋原味的理解,又由于解释中有一些你可能不能理解,因此借助汉语释义你就能快速理解词汇了。如果想从中文查询英文,需要一本汉英词典。扩展资料:1、词典买到手后先要读词典的目录、前言、用法说明、略语表等,了解词典中的一些符号意思。如:n.表示名词,vi.表示不及物动词,vt.表示及物动词,&表示and,[C]表示可数名词,[U]表示不可数名词,[俚]表示俚语。2、词典的编排顺序:英语词典里的单词都是按照字母表的顺序(Aa~Zz)来排列的,也就是说所有以字母a开头的单词都排在最前面,接下去是以字母b,.....头的词,最后为字母z开头的词。而单词的其他字母也是这个顺序排列的。查某个词时,要先看该词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在词典中找到以这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再看所要查找词的第二个字母、第三个字母、第四个字母...依次类推,最后就可查到要查的单词。如:要查bed,先找到以b开头的单词,再找第二个字母e,然后再找字母d,就找到bed了。3、留心词典的页眉。打开英语词典,在正文部分左边一页左上角和右边一页的右上角会看到各有一个黑体词,左上端那个黑体词就是该页第一个单词,右上端那个黑体词就是该页的最后一个单词。

哪本英汉词典好?

建议买牛津高阶。本系列词典基于英文原版翻译,配上了中文释义和例句。原版是在霍恩比(A. S. Hornby)先生在英国以外的国家(特别是日本)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针对英语非母语的读者编纂的目的是学习英语的词典,开启学习型词典的先河,并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该系列词典最新的简体中文版是2018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9版)》,作者是霍恩比,译者是李旭影等。相关信息198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双方正式签约,授权后者在中国内地出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的简体字本。1988年5月,商务印书馆推出简体字本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据英文原书第三版译出,这是《牛津高阶》的第一个简体中文版。这一词典的出版,在一定时期内填补了国内词典的空白,成为了国人学习英语的首选工具书。首印15万册,一个月内销售一空。198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英文本的第四版,这次书名去掉了"of Current English"。199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第四版中文版更名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四版的简体字版。1994年,第四版英汉双解本(繁体)出版,书名改称《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李北达编译,英汉双解繁体汉字本,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香港),1997年,简体字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英汉词典典怎么查单词?

以单词apple为例,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在列表中找到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也就是A,如图所示:2、然后再A的列表中找到第二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如图所示。3、紧接着就是在上述的单词中找到第三个字母p,如图所示:4、同上述步骤一样找第四个字母l,这样就查到了。(若是遇到长度更长的单词,也是这样一步步的查找)

为什么有的英汉词典收的词比英汉双解的多?

英汉词典收录的词汇量比英汉双解词典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 编写宗旨不同英汉词典侧重收词量,英汉双解词典侧重日常用词。前者目标是更全面地收录词汇,后者着眼点在实用性。2. 释义方式不同英汉词典只给出汉语释义,英汉双解词典还需提供英文释义,增加编写难度。3. 出版对象不同英汉词典面向专业人士学习者,英汉双解词典面向大众。前者词汇覆盖面更广。4. 编辑策略不同英汉词典可以收较生僻词汇,英汉双解词典需要处理常用词为主。5. 开本有别大开本英汉词典容量大,可以收更多词条。小开本英汉双解词典容量受限。6. 历史积累不同英汉词典编辑历史更长,词库积累更丰富。综上所述,英汉词典注重学术价值,英汉双解词典注重实用价值,导致词汇量有差异。但两者对词汇的准确理解同样重要。

英汉汉英词典和英汉双解词典哪个比较好?

英汉汉英词典是既可以通过英文单词查到汉语解释,又可以通过汉语词汇找到对应的英文单词;英汉双解词典是收录的英文单词既有汉语解释也有英语解释。看自己是需要哪种方面的需求,个人感觉还是双解词典比较好一点。英语词典,又作“英语辞典”,是收集英语词汇按某种顺序排列并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英语常用辞书主要分六种。分别为词典、分类词汇汇编、同义词和反义词、惯用法、成语、俚语和词源等等。

英汉汉英词典跟英汉双解词典有什么区别

1、出版社不同《英汉汉英词典》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而《英汉双解词典》是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2、出版时间不同《英汉汉英词典》的出版时间为2009年4月,而《英汉双解词典》的出版时间为2005年1月。3、收录的词条数量不同《英汉汉英词典》收录20000余词条,《英汉双解词典》则收录18000余词条。扩展资料:英文词典的主要分类目前在国内我们接触到的英文词典主要有三种:英汉词典,英汉双解词典以及英英词典。英汉词典一般为中国人所编写,如译文社《新英汉词典》,鼎鼎有名的由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现在正在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也属于英汉词典的范畴。英汉双解词典是目前英语学习词典的主流。英汉双解词典都译自英语原版词典,但并非真正全文翻译,大多数词目都是英语释义配上对应的汉语解释。

英汉词典怎么查单词?

以单词apple为例,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在列表中找到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也就是A,如图所示:2、然后再A的列表中找到第二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如图所示。3、紧接着就是在上述的单词中找到第三个字母p,如图所示:4、同上述步骤一样找第四个字母l,这样就查到了。(若是遇到长度更长的单词,也是这样一步步地查找)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能用中文查英文吗?能的话,怎么查?

所谓双解词典,是一个英文单词,用英文解释一遍意思,再用中文解释一遍意思;用英文来解释是最准确的,中文可以辅助你去理解。如果想通过中文查英文,需要一本汉英词典。最常用的有外研社出的汉英词典,01年版的是70元一本。这样的纸质词典,查起来方便。如果用的不多,也可以通过电子词典,或者网上的词典。拿汉英词典查,一般一个意思下会给你好几个英文词,一定要再查一下英汉词典,看它的词性和用法,才能确定怎样使用。不知道这么说能不能帮到你。

英汉和汉英有什么不同?

英汉:英语翻译成汉语汉英:汉语翻译成英语

英汉汉英 和 英汉双解 词典 有什么区别么?是什么意思啊

英汉汉英词典是既可以通过英文单词查到汉语解释,又可以通过汉语词汇找到对应的英文单词;英汉双解词典是收录的英文单词既有汉语解释也有英语解释。

汉英词典,英汉词典,英英词典的区别,怎样简单易懂的查英汉词典.

汉英词典就是通过汉语查英语,英汉反之,英英词典就是全英语版本的词典,还有一种是英汉双解的,就是一个单词用汉语和英语分别解释,例句也有相应的翻译.用的最多的英汉词典一般就是朗文 牛津和柯林斯.还有一种是英汉大词典,这个包含的词语很多.

英汉汉英词典跟英汉双解词典有什么区别?

1、出版社不同《英汉汉英词典》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而《英汉双解词典》是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2、出版时间不同《英汉汉英词典》的出版时间为2009年4月,而《英汉双解词典》的出版时间为2005年1月。3、收录的词条数量不同《英汉汉英词典》收录20000余词条,《英汉双解词典》则收录18000余词条。扩展资料:英文词典的主要分类目前在国内我们接触到的英文词典主要有三种:英汉词典,英汉双解词典以及英英词典。英汉词典一般为中国人所编写,如译文社《新英汉词典》,鼎鼎有名的由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现在正在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也属于英汉词典的范畴。英汉双解词典是目前英语学习词典的主流。英汉双解词典都译自英语原版词典,但并非真正全文翻译,大多数词目都是英语释义配上对应的汉语解释。

英汉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例子

中文翻译英文时,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是指将外来语翻译成与目标语言相似的形式,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异化则是指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使翻译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以下是一些例子:归化:"电视"翻译成"television",而不是直接音译成"diànshì"。"餐厅"翻译成"restaurant",而不是直接音译成"cāntīng"。"手机"翻译成"mobile phone",而不是直接音译成"shǒujī"。异化:"天若有情天亦老"翻译成"The day has feelings, and the day also grows old.",保留了原文的诗意和韵律。"道可道非常道"翻译成"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保留了原文的哲学思想和语言特点。"一见钟情"翻译成"Love at first sight.",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总之,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中常用的策略,具体使用哪种策略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读者的背景和原文的特点等因素。

白雪公主 老巫婆说的话(英汉)

  王后经常对着镜子问: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woman?"  可是,有一天,当王后再问魔镜同样的问题时,魔镜却回答说:  “现在白雪公主比你美丽。”  新王后听了非常生气。  “可恶,怎么可以有人比我更美丽,我一定要把她除去。”  Hateful, how can there be more beautiful than I am, I must take her to remove  于是,她就命令宫廷的武士说:  “我不想再看到白雪公主了,你找个借口,把她带到森林里偷偷杀掉。杀了以后,把她的心和舌头带回来,做为你杀死她的证据。听到没有?不可以有差错……”  I do not want to see Snow White, and you find an excuse to secretly took her to the forest to kill. Killed after her heart and tongue brought back, as you kill her evidence. Hear not? Can not have errors  新王后以为白雪公主已经死了,有一天她又问魔镜说: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呢?”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woman?  魔镜回答王后说:  “王后,你很美丽,可是白雪公主比你更美丽,她现在在森林中和七个小矮人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王后听了这个回答之后,才知道白雪公主并没有死,她感到很愤怒。  “真是可恶极了,一定要让白雪公主从世界上消失”  Very truly abominable, be sure to let Snow White disappeared from the world  坏心肠的王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在鲜红的苹果外面,涂上了她调配的毒药,准备去毒死白雪公主。  “嘿!嘿!白雪公主只要吃一口这个有毒的苹果,就一定会死去。到那个时候,我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了。”  Hallo! Hallo! As long as this toxic Snow White to eat an apple, they will certainly die. By that time, I was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然后,王后就打扮成老太婆的模样,提着一篮苹果到森林里去了。 坏王后提着一篮苹果来到了小矮人的小木屋前。  “可爱的小姑娘,你要不要买一个又红又香的苹果呀!我送一个给你吃吧,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  "Lovely little girl, Do you want to buy a red and sweet-smelling apple! I send one to you eat, I believe you will like."  本来就很喜欢吃苹果的白雪公主,看到又红又大的苹果,便高兴地说:  “哇!这红红的苹果多么的可爱呀!一定很好吃的。”  于是白雪公主就伸手接过那个苹果。  结果,白雪公主才咬了一口,就马上倒在地上,昏死过去了。  坏心的王后看到她倒在地上,大笑着说: “哈!哈!白雪公主从此以后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Ha! Ha! Snow White and then on from this world disappear."  坏心的王后自从毒害了白雪公主之后,就以为白雪公主必死无疑,所以非常高兴。  有一天,她满怀自信地的问魔镜:  “魔镜、魔镜,现在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应该是我了吧!”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and now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bar person should be me!"  魔镜回答说:  “除了白雪公主以外,你是最美丽的人,但是,在邻国生活的白雪公主比你漂亮千万倍。”  王后听了觉得很奇怪,她想白雪公主不是被她害死了吗? 可是又想到白雪公主运气一向很好,  “简直是气死我了,我就不相信不能杀掉白雪公主!”  "It was shiver my soul, I do not believe can not kill Snow White!"  王后原本就是个女巫,于是她骑着魔扫帚,带着魔剑,飞往邻国,准备去除掉她的眼中钉。 当她飞到邻国的上空时,突然一道闪电朝坏王后打来。  “劈!叭!”  一阵响声把女巫王后从扫帚上打下来。  女巫王后终于受到上帝的处罚,结束了作恶多端的生命。  此时,王子的国家却举国欢腾,因为美丽的白雪公主答应了王子的求婚,正在举行盛大的婚礼。  小矮人和森林的动物们也被邀请来参加婚礼,在全国人民的祝福声中,王子和白雪公主将永远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hr是什么意思?

PHR表示缩写词abbr=phrase verb。V表示不及物动词,synonyms表示同义词,opp表示反义词,syn表示同义词,idm表示词条中的习语部分,aw表示学术词汇表中的词汇等。牛津词典里的adj.adv.n.v.等都是缩写符号,可参照词典首页使用的符号缩写介绍,例如:opp表示反义词,syn表示同义词,idm表示词条中的习语部分,aw表示学术词汇表中的词汇等。扩展资料:1、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 Volume Set:用于查找1150年的古旧词,作用类似于《汉语大词典》,属最高级的牛津词典,就是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 Volume Set) 简称OED,这是牛津兄弟的老大,也是英语词典界的圣经。它一共有20卷,售价昂贵。然而在电子时代失去了骇人的体量和质感,OED的光盘版,只需要两张CD-ROM。这套电子版的接口设计太差了。查完一个词之后没有一个后退键,只能用鼠标浏览。2、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 Vol.Set:用于查找17世纪的古旧词,作用类似于《辞源》,The New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 Vol. Set)是牛津出的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 Volume Set的一个简编版。这是牛津家族中第二大的词典,两大本3888页的厚度,这本词典在国内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第五版。3、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是查现代的百科新词之用类似《辞海》,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ODE],双解版名为《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OED和SOED侧重词源学,引经据典太多。这本词典的中文翻译把每个例句都翻译,包括:“Yes,I will.” 在金山词霸 2009牛津版中收录其双解版。4、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9ED:用于查现代的语文新词,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词典》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9ED,大学级别词典(College Dictionary),适合高级用户使用。

什么是英汉词典

英译汉

英汉词典应该怎么用啊

英译汉词典使用:从你要查询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按由A到Z 的顺序开始依次查找比如 你要找cat这个单词的意思则先找到包括c的词条,然后确定了第一个字母后,再确定第二个字母a,最好是第3个字母t所有顺序均按由A到Z的顺序来找

50个英汉对照单词!!

用金山词霸,比你在这问更快。

英汉双解词典是什么意思?

不仅可以让使用者正确地理解每个单词和词组的含义,同时又能准确地让使用者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而且每个词目都标出了美式音标和国际音标两种。它融英语解释、汉语释义、例证、词组、派生词等为一体,其特点是设计新颖、例句丰富、实用性强、使用方便,是适合我国普通中学生、专科生及英语自学者使用的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英语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怎样查英汉大词典

问题一:怎样使用英汉大词典,英汉大词典为什么没有目录 英语字典是按26个字母顺序排列的,一般都没目录,直接按字母顺序查 问题二:英汉词典怎么查。 根据首字母的位置大致判断所在字典的位置,其次是第二个字母,依此类推。 例如:exam 首字母为e,排行第五,定出大致位置;第二字母是x,即在以e为开头字母的单词中属于靠后的;第三字母a,是在以ex开头单词的最前;最后m为中间。 这样难不难理解呢? 问题三:英汉大词典怎么用? 平时不认识的单词可以查阅。没事的时候可以随便看看,凭自己的兴趣。 问题四:怎么查升初中的英汉大词典 按照单词拼写一个一个查就好了...先是首字母,然后第二个第三个 问题五:英汉大词典 学生实用 要怎么查 例如:apple 按字母顺序查吧 问题六:学生实用英汉大词典怎么查单词 第五版 安装goldendict词典,开源词典,,无版权,随意更改,速度快,无广告,简洁,词库自由分享,电脑通用词库(本身不自带词库,原因是维护团队搞不好要赔钱),词典支持Windows,Mac,Linux,Android,IOS.网上很多可以用的词库,与普通词典。 问题七:(学生实用)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怎么查? 安装goldendict词典软件,开源词典软件,免费,无版权,随意更改,速度快,无广告,简洁,词库自由分享,手机电脑通用词库(软件本身不自带词库,原因是维护团队搞不好要赔钱),词典软件支持Windows,Mac,Linux,Android,IOS.网上很多可以用的词库,与普通词典的内容一样,而且还可以下载到离线的wi-ki-百科并且使用.同类软件有Mdict(国内开源词典软件,功能不全,只是英语,东亚,东南亚语种词库多),Bluedict(国内开源软件,同样功能不全,而且支持格式少).找词库可以通过google搜索(全部语种),可以去babylon(简版词典,专业词典),可以去PDAWIKI论坛(英语,东亚语种,东南亚语种,包括汉语);搜索词库可以用英文搜索,可以用中文搜索(中文搜索的小语种词库资源少);专业词典要去babylon和某些国内网站还有某些俄罗斯论坛去下载.词库有无图片无发音的词库,很小,20M左右;有图片有发音的词库至少500M.正版牛津,正版朗文,正版柯林斯,正版麦克米伦,DRAE西班牙皇家词典,用心去找,什么都有.不能说太多,我被封了两次了 问题八:学生实用第6版英汉大词典短语怎么查 找出短语中的中心词,通常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查找这些中心词,就能找到含有它的短语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能用中文查英文吗?能的话,怎么查?

所谓双解词典,是一个英文单词,用英文解释一遍意思,再用中文解释一遍意思;用英文来解释是最准确的,中文可以辅助你去理解。如果想通过中文查英文,需要一本汉英词典。最常用的有外研社出的汉英词典,01年版的是70元一本。这样的纸质词典,查起来方便。如果用的不多,也可以通过电子词典,或者网上的词典。拿汉英词典查,一般一个意思下会给你好几个英文词,一定要再查一下英汉词典,看它的词性和用法,才能确定怎样使用。不知道这么说能不能帮到你。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