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中国画都有哪些技法?

2023-10-08 01:19:25
TAG: 国画
共2条回复
可乐

以画技巧分类:

1、工笔;

2、皴法;

3、白描;

4、没骨;

5、指头画;

国画技法

扩展资料:

1、工笔

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2、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

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此类表现技法还会继续发展。

3、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

4、没骨

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

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5、指头画

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转引自胡海超编《中国绘画趣谈》第195页)。

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分析起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

总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只有现代已故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画以画技巧分类

wpBeta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画常用的技法。

一、水墨技法

水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材料,它通过墨的深浅、水的多少和笔触的轻重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情感。水墨技法包括干笔、湿笔、点染、渲染等多种手法,通过运用不同的墨色和笔法,艺术家可以表现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主题的形态和气势。

二、线条技法

线条在中国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勾勒出画面的轮廓和结构,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动态。线条技法包括用笔的粗细、长短、弯曲程度等方面的变化,通过不同的线条组合和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三、色彩技法

虽然中国画以墨色为主,但色彩在一些画作中也有所运用。色彩技法主要包括色调的运用、色彩的叠加和渐变等。通过合理运用色彩,艺术家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使画作更加鲜明和富有层次感。

此外,中国画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如皴法、点彩法、拓印法等。皴法是指用笔的交错和重叠来表现质感和纹理,点彩法是通过点状的颜色和笔触来描绘形象,拓印法是将画作的纹样转印到其他材料上。这些技法都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和创作可能性。

更多文化艺术资讯,尽在千万邦官网。

相关推荐

中国画的绘画技法有哪些

你好,中国画的绘画技法有:工笔画、没骨画法、写意画。中国画技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1、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 工笔人物 周昉《簪花仕女图》2、没骨画法,它的三种表现形式是:第一种较工细,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点染局部,会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任伯年《花卉册》3、写意画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2023-09-12 20:27:301

中国画的技法

中国画的技法有:工笔、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一、工笔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而工笔崇尚写实,求形似,是以工整者多。二、皴法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三、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有单勾和复勾两种。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线并非依原路刻板复迭一次。四、没骨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五、指头画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
2023-09-12 20:28:151

国画的技法有哪些

国画技法如下: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国画中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国画中描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1.执笔。国画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笔方法也无定式,但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拇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笔锋转动才能灵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动转方能得力。2.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要有力度,古人所称“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国画笔法的骨。(1)中锋: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2)侧锋: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3)逆锋:将笔头倒逆而行。顺锋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下而上,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4)拖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5)散锋: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3.墨法。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历来用墨方法很多,谈墨法离不开水。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这里墨法主要介绍常用的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1)破墨法。破墨法分为浓破淡、淡破浓两种表现形式。破墨法是以不同水量、不同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必须趁湿进行,达到互破的目的。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有一种丰富、自然的美感。(2)积墨法。这是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积墨可湿积也可干积。湿积易显墨韵,干积易见墨骨。能做到积染千层,仍然元气淋漓为佳。(3)焦墨法。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运行中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4)宿墨法。即以时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法。宿墨法在现代常常使用,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
2023-09-12 20:28:361

国画的基本技法

国画的基本技法如下:1、“s”线构图法此种构图属传统构图。它与中国古代美术构图学中的“之”这构图法方向正好相反,具有强烈的动感特征,能创造成出优美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构图时,形象要大小穿插、前后摭挡、相互响应、协调统一。2、自由式构图法自由式构图法如同中国画里运用的散点透视构图法,自由而灵活,丰富且有变化。构图时,要体现疏密有致,大小错落和整体协调。要避免形象之间的距离相等。3、叠层式构图法形象层层相叠而成,没有远近之分,大小之别。在视野上无限展开,前景不挡后景,相互连接,互有穿插和对比。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墨水画是中国传统画之一。墨水是国画的起源,以笔墨运用的技法基础画成墨水画。线条中锋笔,侧锋笔,顺锋和逆锋,点染,擦,破墨,拨墨的枝法。墨于水的变化分为五色。画成作品,题款,盖章。就是完整的墨水画作品。
2023-09-12 20:29:021

中国画技法有哪些

国画有许多技法,除了一般说的没骨法、双钩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技法,例如撒盐法、水冲法、弹洗洁精法等等。使用这些特殊技法有时能够达到某些特定效果。1、撒盐法。是把盐粒撒在所作的画面上,利用盐粒渗化出现一些肌理。画时虑把明胶水加入墨和颜色中,如果不加少许胶水特殊效果不明显;尤其表现鸟兽皮毛质感更需色、墨、胶的调和。使用撒盐法画面太湿效果不好,干了也不出效果,在画面没有太多水分时,撒上盐,效果最好。2、水冲法。是国画的特殊技法之一,并且比较容易掌握。在画过的树枝、花草、山石等未干时用清水冲洗,如果在原有线条的中间使用清水,墨色就向两边渗化,画面上枝条就会出现中间淡留有笔痕外有渗化的特殊效果。3、弹洗洁精法。在国画中,有时可以利用洗洁精做特殊效果,这样在表现冬天的背景有特殊效果。调出冰雪的灰色,用大笔或刷子有轻有重地画冰雪背景,需要亮的加清水,需要暗的加墨。把背景刷完后,就用盘子调一点洗洁精,用硬毫或小刷子蘸洗洁精洒在未干的背景上,加些清水弹洒过几秒钟就会出现一些痕迹,这些斑痕就是冰雪融化的效果,表现初春的雪景效果很好。
2023-09-12 20:29:371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点:点是最小的造型单元,也是构成线、面、形的基本元素。线: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线的特点是一笔到底、粗细有变、峰回路转。涂抹:涂抹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通过墨、水在宣纸上进行大面积的渲染、填充和着色。洒染:洒染是将笔尖浸染墨汁,然后用手指或毛笔在宣纸上摇洒而成,形成自然流淌的墨色。挑白:挑白是利用宣纸自身的白色,将墨汁局部挖空,以突出画面中的亮点,增加画面的层次感。落墨:落墨是指利用墨汁在宣纸上进行大面积涂抹,形成灰黑渐变的墨色,营造出墨色的深浅变化。擦拭:擦拭是用干净的布或纸巾在宣纸上轻轻擦拭,形成不同的光泽和质感,表现画面中的物体纹理和形态。点染:点染是利用细小的点和点之间的距离来表现色彩和形象的技法,常用于描绘山石、树叶、花瓣等自然物体。以上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不同的技法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表现效果。
2023-09-12 20:30:001

国画的技法有哪些

国画的技法有哪些?国画的技法有。皴,擦,点,染,泼墨。
2023-09-12 20:30:102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一.揉纸法将纸揉皱后,一般可在正面刷墨色,背后衬浓墨或浓色;也可根据需要衬淡墨色。1.全纸揉皱2.局部揉熟宣纸常用。主要形象完成后,根据需要,揉局部成规则或不规则纹路,展平后处理。3.先画后揉画时不必过于具体。正面画反面画均可,二者可得不同肌理效果。4.折纸折成细密的或横或竖的纹路。5.扎纸将纸中间提起,握紧其他部分,再展平,刷墨色后,可呈放射状。6.压纸将画纸折成或横或竖,喷湿后,滚压,再展平着墨色,可呈更细碎纹理。二.扎染法1.画前扎染扎后浸墨色,或者用笔涂墨色。2.画后扎染3.干后展开4.趁湿展开三.拼贴挖补法生宣纸:用干净水将不要的部分圈出,趁湿撕去,理顺毛边后,用另笔蘸白净的浆糊刷上边口,再将同样型号的宣纸粘贴,水洇,撕去多余部分即可。熟宣纸:剪去多余部分后,洇湿边口,轻撕薄边,粘纸。也可在补贴后,边缘处略加几点浆糊,使之大体固定,而后补笔或渲染进行调整,使之神完气足,完成后装裱即可。
2023-09-12 20:30:191

国画八大技法

笔法:(1)中锋,即笔尖在笔画中间运行,能画出具有立体感的线条。(2)侧锋,即笔尖在笔画一侧运行,能表现出宽大的笔触。(3)顺锋,运笔方向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即为顺锋。(4)逆锋,运笔方向从右向左,自下而上即为逆锋。(5)散锋,即把笔毛打散,用于毛发等特殊效果的表现。(6)拖锋,即笔杆卧倒,朝运笔方向,拖着笔锋运笔。(7)捻锋,即运笔的间时转动笔管,使线条多变化。(8)犁破土,即如犁耕地。笔锋朝运笔方向,笔杆朝运笔相反方向倾斜,表现滞涩、生拙的效果。
2023-09-12 20:30:451

国画的基本技法

国画的基本技法如下:执笔方式:国画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笔方法也无定式,但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拇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2.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要有力度,古人所称“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3.墨法: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历来用墨方法很多,谈墨法离不开水。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国画简介: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2023-09-12 20:31:141

中国画有哪五种技法

工笔,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
2023-09-12 20:31:495

中国画的技法有哪些

  中国画技法主要:勾、皴、点、染。强调用笔、用墨,设色则重视随类赋彩。  《古画品录》说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用笔。指国画钩线、点戳,用笔应有动物的“骨力”,以比拟用笔的功力。《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赭;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2)中国古代品评人物画的标准之一。《古画品录》所举“六法”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  用墨:墨色有焦枯浓淡干湿之分,作书使毫行笔燥润相间的技法称为“用墨”。《续书谱》称:“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竹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元代赵孟頫称:“古人作字,多不用浓墨,太浓则失笔意。”明代李君实则认为:“羲之书,墨尝积三分,何也?东坡真迹墨浓如漆,隐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谓其用墨太丰,而风韵有余,然则松雪所云,特楷书耳,行书则不然。”明代董其昌对用墨独多心得,曾称:“凡强纸用墨,使墨有余,浓墨用笔,使笔勿竭。饮墨如贪,吐墨如吝,不贪则不赡,不吝则不清。”又称:“磨墨须奢,用墨须俭,渍墨须涂,用墨须浅。”其作书浓淡互用颇得用墨之秘,清代王澍评董曰:“始以画法用墨,初觉气韵鲜妍,久便黯黮无光,然其着意书究未有不浓用墨者,观者未之察耳。”用墨作风,往往因人而异,如刘墉喜用浓墨,王文治专尚淡墨,故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说。近人吴昌硕则善用焦墨,另具一格。  设色,是运用色彩的效果,表达物象的情境变化和韵味。古人称为“随类赋彩”、“活色生香”。  工笔花卉设色,注重物象的固有色及固有色明度的变化,不追求光影效果。设色是在熟宣或绢上进行。从配彩类别上可分为:墨彩、淡彩、粉彩、重彩。具体着色方法有:渲染(又分单色渲染、淡彩渲染、重彩渲染)、平涂、罩染、统染、立粉、积水、没骨点写、烘托等。
2023-09-12 20:32:281

国画按技法的分类,分别的全部作品是什么?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2023-09-12 20:32:407

0基础学国画|9张图吃透工笔技法

一、“双钩”技法工笔画中,尤其是工笔重彩画双勾设色是最为明显的画种特征。"双勾"就是物体的体现是靠"线条勾勒”而出的意思。如上图所示竹叶即为双钩描绘。不管是竹叶还是竹竿,都是沿着外缘勾线塑造形体而成。二、“平涂”技法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填涂某一种没有浓度变化的色彩,称为平涂。竹子的正叶即为平涂淡翠绿色,反叶是平涂淡汁绿色。基本没有任何浓淡变化,色彩也不能超出物体的轮廓墨线以外。色块要求匀净整齐.三、“统染”技法统染逐渐由深往浅,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上图所示竹叶目前就是用淡花青进行了统染,主要就是根部往尖部大面积统染,根部的主筋附近没有留水线,统染其实就是一种大范围色调的渲染,四、“分染”技法分染每片层次不一,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清水,色笔在纸上着色以后,再用水笔将色彩洗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通常小面积、局部的、较为细致刻划的渲染称为分染。图中所示竹叶部分进行了分染,这一步已经留出左右的水线,每片竹叶的色彩都互相不混淆,画面慢慢的就细致起来了。五、“提染”技法提染细节调整,分染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如上图所示,竹叶的根部局部加深底层竹叶用墨青色小面积浓色加重.就是提染的画法。六、“罩染”技法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下图所示竹叶最后表层的翠绿大面积平涂,到达叶尖部分以后,淡淡染开,就是罩染的处理手法。七、“醒染”技法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上图所示竹叶在罩染翠绿以后,底层叶面暗处略微发闷,此时可用中墨略略提染最暗处引出底层的墨青色,此步骤就是醒染。八、“烘染”技法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上图所示竹叶的周围用淡绿色大面积烘染,让物体不会显得过于孤立,增强物体和背景的联系。也可称之为“衬染”或者”托染"九、“复勒”技法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上图所示竹叶的反叶和枝梗部分用淡胭脂再次勾勒,透出淡淡的红晕线条部分也会显得滋润许多,即为复勒的功效。而正叶中间短主筋的浓胭脂提勒则起到提神的作用。
2023-09-12 20:34:361

国画技法有哪些_浅谈国画技法

  摘 要:我国绘画具有我国长期以来自己民族的独特情调和独特风格。这种情调和风格的形成,是基于我国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综合孕育而成,形成了中国画的传统。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试结合传统文化简要谈一谈国画技法。   关键词:国画的发展;对立与统一;赏析技巧;创新与继承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36-01   一、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明清人论画,谈到气韵,往往推崇赵孟頫。但只要绘画中据有一种特有的生动而感人的素质即可,不管其含义。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二、国画赏析的技巧与绘画技巧   (一)国画技巧中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中国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它独特的风貌,是别具一格的.举凡用笔、用墨、设色、构图等技巧诸方面,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画家在运用这各方面的技巧时,都有一个怎样处理好对立统一关系的问题,处理得如何,是与艺术效果的好坏直接相关的。国画中的用线,是最富有特征的表现手段之一。怎样画线才有力量,在如何用笔用力上就有个对立统一的问题。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二)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表现形式。按题材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种。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在透视法上,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洋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的构图也有自己独特地方,“计白当黑”,敷色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在理论上自成体系,中国画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神遇而迹化”、“写大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等等,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1、皴法,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等艺术表现形式,   2、石拓法是在唐代人所谓的“墨池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法,也是挑战性最强的一种,它的可塑性非常之大,领域也非常之广。此法具有一定的制作特性。   3、变相,敷演佛经的内容而绘成的具体图相。一般绘制在石窟、寺院的墙壁上或纸帛上。   4、点簇,中国画技法名。用笔作点画而簇聚成物象的画法。后多指不用钩勒的点笔花卉画法,又称点垛。在江南地区,对随意挥洒作画,俗称“点点簇簇”。   三、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虽然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有别于西方艺术且具有典型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情趣的国粹,但这并不意味着国画的创作就应该因循守旧、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门类,国画也应该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也应该“与时俱进”。   结语:国画的规律反映了国画的普遍特征和必然要求,揭示了国画纷纭现象所蕴含的某种仍具积极价值的共相因素。但在实际创作中,国画的规律并非是画家必须要遵守的教条,国画规律在国画的历史中是运动的,这需要我们要不断对其加以重视。这种认识是从规律的角度反思国画,旨在把国画这一活动形态的规律和更深层的文化规律、道德要求、审美诉求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文化体系,同时也是一个面对时代环境,不断发掘国画文化潜能,释放其文化能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汪镇胜.论中国画笔墨在青花绘制中的运用[J].陶瓷研究.2011(02).
2023-09-12 20:35:531

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

中国画技法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基本绘画技法。中国画技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的墨线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元以后(文人画家的介入),中国画的抒情意味越来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扩展资料:中国画的特点: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画技法百度百科-中国画
2023-09-12 20:36:031

中国画的技法有哪些?

希望能够帮得到你,中国画的常用技法:墨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铁线描(又粗些);四、行云流水描;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六、钉头鼠尾;七、混描;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笔);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十四、竹叶描;十五、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十八、蚯蚓描。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宋元间画家并有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线画法简称“线法”,亦称“勾股法”。中国画技法名。清康熙、雍正、乾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中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有王幼学、冷枚等。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甚少。 ◇湿笔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笔作画,兴于唐代张璪。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所谓“轻”,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笔。北宋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笔,肉难征墨”。一时争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干笔亦称“渴笔”。与“湿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亦可称“干皴”、“枯笔”、“焦笔”、“渴笔”,《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当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为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渴笔“干笔”的另一称谓,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用“笔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叁见“干笔”。 ◇枯笔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焦笔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颤笔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皴法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直擦皴(关仝、李成用之)、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頫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之,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用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笔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次平用之)、括铁皴(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用于青绿山水)。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钩斫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廓外形,谓之“钩”,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如斧劈皴、钉头皴等),画出山石的纹路以表现明暗凹凸,谓之“斫”。具体作画未必先钩后斫,也有钩斫掺杂而用,根据各人作画习惯和风格而定。 ◇矾头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故名。北宋米芾《画史)谓:“巨然少年时多作矾(矾)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说:“画山石者,多作矾头,众为凌面,落笔便见坚重之性”。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则谓:“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三远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六远山水画技法名。见“三远”。 ◇七观法山水画技法名。分为: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推远看);以小观大(拉近看);专一看;取移视;合“六远”。“七观”之法相互联系,在表现时,可有所侧重。古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均可运用此法分析之。参见“三远”。 ◇攒聚中国画技法名。专指山水画构图中,石块安置的大小、聚散、多寡、疏密,须精心斟酌,得当相宜。清代龚贤说: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唐岱说:“石须大小攒聚。有平大者、有尖峭者、横卧者、直竖者,体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滚滚流动之意。”◇小景中国画术语。与小品不同,是山水画流派之一。始于北宋初惠崇,有所谓“惠崇小景”之称。沈括《图画歌》亦有“小景惠崇烟漠漠”之句,郭若虚解说:“寒汀远渚,慌洒虚旷之象”。黄庭坚亦说:“得意于荒率平远”。此即小景风格。惠崇生前诗名大于画名,死后半世纪,其“小景”方得王安石重视,谓为:“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熙宁、元祐(1068一1093)间以小景见胜者,如赵令穰、晁说之、马贲、周曾等,可说是惠崇的后继者。但不久为宋徽宗赵佶的御用画院所排斥,置小景于墨竹类下,贬赵令穰为“京城外坡坂汀渚之景,不足与重山峻岭可比”。然小景自有其独特之意趣。 ◇山水林石山水画术语。古人谓千岩万壑,片石疏林,皆山水也。传统习惯,前者指为“山水”;后者称作“林石”。明代李日华说:“古人林木窠石,本与山水别行,大抵山水意境高深回环,备有一时气象,而林石则草草逸笔中,见偃仰亏蔽与聚散历落之致而已。李营丘(成)特妙山水,而林石更造精微,倪迂(瓒)源本营丘,故所作萧散闲逸,盖林木窠石之派也。”◇没骨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升擅此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五代黄荃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 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荃,所绘花卉,摒去墨线钩勒,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仿之。
2023-09-12 20:36:421

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什么?

主要有构思、构图、用笔、用墨
2023-09-12 20:36:534

国画笔墨技法

国画笔墨技法有:1、蘸墨也称撮墨,或蘸笔。就是在下笔之前,先用清水将笔毛浸透,背去一部水分,然后蘸浓墨少许,调配成淡墨,再用笔锋蘸少许浓墨,在色碟中略事轻转,迅即在纸上落笔。如用偏锋拓涂,则块面先浓后淡;如用中锋勾线,则线形两边浓、中间淡。反之,笔身含浓墨,笔锋蘸清水轻转,迅即落笔,则块面先淡后浓,线形两边淡,中间浓。有时在浓墨的笔腹点入清水,迅即落笔,也可取得同样效果。这种蘸墨、蘸水或点水法,在水墨写意花鸟画中应用广泛。2、破墨所谓“破”,就是淡上加浓,浓上加淡,以破开单纯的墨色,有效地突出物象的特征。“浓破淡”, 就是先涂淡墨,候半干时,在淡墨上加涂浓墨,使其半渗半化,溶为一体。如淡墨拓叶,浓墨勾勒;淡墨皴干,浓墨点苔等。3、积墨也称“斡染”或“积染”。就是用淡墨一层一层地积叠,逐步加深墨色强度的方法。由于水墨在表现物象上的不同需要,有的一次就可染成,有的却须要多次积墨才能见厚。有的干后再加,有的却须要乘湿或半干时加上。如点簇荷叶,斡染松针、石纹、草丛等,都常采用这种积墨法。国画笔墨特点:中国画之奥妙在于以笔墨来表现作品思想情感,体现以线为主的基本特点。因为中国画的线具有丰富的变化和高度的形式美。笔和墨的关系十分密切,墨以笔出,笔以墨显,笔取其气、墨取其韵。而用墨的关键又在于用水。国画所讲的苍润其实讲的就是笔墨,苍指的是笔,润指的是墨(即是用水),只苍不润而失韵,只润不苍而失笔,因此浓、淡、枯、湿、变化由墨而出;轻、重、缓、急、刚、柔、实,由笔而生。
2023-09-12 20:37:231

国画花鸟技法

国画花鸟画技法有:观察入微、勾线、留白、没骨、勾枝点叶。1、观察入微在对各种意象描绘时,首先便需要观察各种景象的自然形态,师古人、师造化并进,增长自我对意象的认知,通过观察入微为笔下灵动造势。2、勾线勾线为花鸟画的骨骼,不论是哪种风格的花鸟画,勾线都极为重要,如工笔花鸟画必须要使用线条来勾勒和塑造物体。勾线指使用软毛的毛笔或勾线笔去表现出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方圆以及线条的虚实变化等,绘画中切记不可使用染色来弥补勾线不足,勾线极为考验绘画者对造型的把握能力,形散则物散。3、留白在国画中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对于留白的运用极为关键,所以画面不可太满。留出适当的空白,给人留下一种联想,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仅仅一个小舟和渔翁,大量的留白给人无限的遐想,仿若全幅皆是水雾缭绕。4、没骨没骨主要指不使用线条去勾勒物体的形状,直接使用颜色来绘画出物体的形状,此类技法要求绘画者对于形以及意的把握较为精妙,多应用于写意花鸟画。5、勾画点叶勾花点叶区别于没骨,主要是以勾勒绘画出花朵,然后使用水墨或颜料点染其叶子,大多应用于兼工带写的绘画风格。
2023-09-12 20:37:411

中国画4种基本笔法分别是什么?

中国画的基础笔法分别是中锋、侧锋、顺笔、逆笔。1、中锋:要求毛笔与国画纸面垂直,毛笔尖隐含于线条的中间,特点是圆浑厚重。2、侧锋:需注意笔尖偏在画纸一侧,延着线的一端运行,特点是变化丰富、较为苍砺。3、顺笔:方向是由左至右,手顺着毛笔的方向前进,特点是平顺圆润。4、逆笔:毛笔运动的方向是由右至左,毛笔尖逆着用毛笔的方向推进,特点是艰涩凝重、刚健有力。扩展资料国画创作中用笔技法:白描:使用不同浓淡的墨线,画出物体的轮廓。双钩填彩:先用墨线勾出物体的轮廓,再在其中填上色彩。没骨:完全不用墨线,只用墨与色的变化,表现所画物体形态美。写意:强调感动、意念、神彩的表现;造形是概括、大略的,因此形式简略,形象可以不精准、不写实。笔线种类:铁线描:如铁丝般,粗细一致。兰叶描:如兰叶般,有轻重粗细。钉头鼠尾描:如钉头鼠尾,起笔重,收笔轻。曹衣出水:如由水中出来的贴身衣物线画。
2023-09-12 20:39:051

国画花鸟技法

国画花鸟技法有观察入微,构筑形态、写生筑基,取舍有度、把握气韵,铭记特征、墨分五色、白描等。1、观察入微,构筑形态。在对各种意象描绘时,首先便需要观察各种景象的自然形态,师古人、师造化并进,增长自我对意象的认知,通过观察入微为笔下灵动造势。2、写生筑基,取舍有度。写生并非是直接按照植物的原始状态进行绘画,而是需要在提炼景物的基础之上,对于景致进行取舍和美化,达到强调意趣的作用。3、把握气韵,铭记特征。至于对花鸟画中鸟类的观察,则需要站在生动活泼的角度上去进行概括,首先要观察鸟类的动态感,比如飞翔、鸣啼、啄饮等等。这些动作均为鸟类日常的姿态,也是能够展现画作情绪的重要特点,可以将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在心中牢记。4、墨分五色。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5、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主要多用于画人物或双勾花鸟画。工笔画都是以白描为先,这种方法实与书法的双勾响榻有关。唐代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
2023-09-12 20:39:231

国画山水技法有哪些

国画山水技法1、勾:勾即勾勒、勾线,其目的一是写其造型,二是表达质感。2、皴:原是皮肤受冻坼裂之意,现运用到山水画中,可表现山石树木粗糙的纹理结构。3、擦:起到充实皴法的作用。擦和皴经常是混合运用,作画时可边皴边擦,皴到后来笔锋往往会散开,可以继续用之,以平秃、破散、松软之笔加强画面的苍润浑厚之感。4、点:是对线和面的配合和补充。积点可以成线,但又不同于线,点到水墨交融时以成面,但又不等于面。5、染:将画面赋予色彩或墨色,增强物象的凹凸变化,使凹处深暗,凸处淡明。
2023-09-12 20:40:031

国画山水画的设色技法

国画山水画的设色技法如下:准备A4纸、画笔、橡皮擦,首先画出山的轮廓,然后画一个直线作为陆地,画出山的纹理,最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即可。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在我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等种类,是为东方绘画中极为富有特色的艺术。代表画家有展子虔、王维、范宽、张宏。山水画是中国画传统分类之一,早期风景主要是人物画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隋唐时期形成中国画中一个单独的分类,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人都善于画山水画。唐朝以来,山水画的画家被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善用色彩,主要画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风景,李成、范宽、张择端、李唐、马远等人属于北派。南派创始人王维,善用墨,少用颜色,米芾、王希孟、赵伯驹等人属于南派。米芾父子开创了以表现江南烟雨檬泷状态的米点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等人擅画青绿山水。宋代,山水画非常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文人商户,都愿意以山水画装点厅堂。元代山水画着重于写意,著名的画家有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被称为元四家。明清时山水画继续有所发展。
2023-09-12 20:40:111

国画山水技法

1、山石技法中最重要的就是石皴法,用勾勒加皴、点、擦的方式将山石从一个山头增加成一幅完整的画,最后加点加皴,用笔是逆锋和顺锋交叉进行,将画自然过渡,丰富画面。此方法画出来的山虚而生动,远山近山,一重一轻。2、云水一般在画的时候有积墨法、破墨法和泼墨法三种,比较难的就是积墨法,需要等第一遍墨干了之后再增加,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不是描绘,注重的是整体感。3、云水一般在画的时候有积墨法、破墨法和泼墨法三种,比较难的就是积墨法,需要等第一遍墨干了之后再增加,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不是描绘,注重的是整体感。4、国画山水画的技巧有很多,大致分为山石、树木、云水等。山石技法是点、染、擦、皴、勾五种,树木是按品种分类,云水是按积墨法、破墨法和泼墨法三种。
2023-09-12 20:40:421

中国画的笔法有几种?

中国画的笔法有好几种吧,有勾描呃赚好像什么好多种那个笔法的吧,我觉得这样你可以用专业的数据去考察一下吧
2023-09-12 20:40:526

国画用笔的10种笔法

中国画用笔方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和飞白锋。这几种用笔方法的方法分别是:1、中锋: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顶端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用于纸上的结果。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2、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皱、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3、逆锋,是改变正常的行笔方向我们正常的行笔方向是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逆向而行即为逆锋使用逆锋可增加笔气的苍老感。4、拖锋:拖锋即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在人物画求形准确要求下,拖锋比其他方法容易做到,方法实用简便。缺点是用笔比较浮,没有力透纸背的感觉。5、折钗股与屋漏痕:根据自然中的现象与痕迹而追求的用笔方法,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手法,从而丰富了中锋用笔的表现。6、飞白锋:此笔法是从书法用笔中的飞白转化而来。特点是用笔松、毛,看似蜻蜓点水,实则虬劲有力,阳刚而有内力,松散见精神,有一种苍茫的感觉。中国画的用笔1、软毫多是用山羊毛等制作,也有用鸡毛制作的。软毫笔柔软圆润,毫端柔软,弹性较差,不易控制,价格低,笔画圆润丰满。写的字体比较丰满,故适宜写较大的字和作国画的点叶、渲染等用。2、硬毫有狼毫,紫豪等,硬毫比较适合画中国山水画的,硬毫毛笔相对其他毛笔弹性更好,蓄墨量少,很容易画出山石树木苍劲的感觉。在一幅山水画中,中远景树的画法非常重要,在丰富画面上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画中景树的笔法要求变化多,对于虚实的表现尤为强调。这时候可以用硬毫笔的中锋画主干,侧锋画小枝。用墨时要重墨在前,淡墨在后。3、兼毫笔是两种以上不同质的毫料兼制而成,此笔软硬适中,适于勾线,也适于渲染用。
2023-09-12 20:41:391

中国画的笔法分为哪几种?

中国画的笔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飞白锋。中锋:中锋即锥形毛笔笔尖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中锋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征。侧锋:侧锋顾名思义就是将毛笔倾斜,毛笔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其特点是:用笔变化丰富,有强力的用笔张力,爽快中显山露水。逆锋:逆锋是相对于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笔运行方法。逆锋运笔阻力增大,笔锋聚散,松紧变化不同于顺笔意味。拖锋:拖锋即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在人物画求形准确要求下,拖锋比其他方法容易做到,方法实用简便。缺点是用笔比较浮,没有力透纸背的感觉。折钗股与屋漏痕:根据自然中的现象与痕迹而追求的用笔方法,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手法,从而丰富了中锋用笔的表现。飞白锋:此笔法是从书法用笔中的飞白转化而来。特点是用笔松、毛,看似蜻蜓点水,实则虬劲有力,阳刚而有内力,松散见精神,有一种苍茫的感觉。扩展资料: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笔法
2023-09-12 20:42:071

中国画的笔法有几种?

中国画的笔法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工笔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 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版”、“刻”、“结”。“版”,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 -------------------------- 相关内容: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精华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1、用笔《古画品录》中六法: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用笔要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 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笔线粗壮而毛辣,多用于山石的皴擦。 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树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运用。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画出拇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中国画运笔方法十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山水画的线条的提倡: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 枯而能润上乘用笔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所以,必须学会运用枯、润这一对矛盾,使一对矛盾统一起来。哪么这种笔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李可染先生说得非常清楚:“笔内含水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挤出来,这样运笔铡润。”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刚和柔,又是用笔上的一对矛盾。不会运用这对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刚”,就是失之“柔”。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先生把刚柔这对矛盾处理得非常的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陆俨少的画中,山石的勾勒,树、苔的点擢,苍劲雄健,势挟雷霆风雨;而云、水的笔线则轻盈容与、婀娜多姿。刚柔相济,产生极强的形式美的世术魅力。有质有韵是指肉容与形式的统一。质,是客观物象的形体实质。在绘画上,无论画得多好的线条,如果脱离了制要表现的对象,就成为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了。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 “画是不声的音乐”就是指好的画之一笔一划就象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组成了支美妙的动人乐曲。有质是对描绘的客观对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备;有韵是指通过客观对象以表达主观的精神,即能传神写意。中国画要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毕生追求的世术境地。用笔“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别外,还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画画家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真、篆行、草都练一点,才能掌据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要在行笔这前做到“胸有成竹”。2、用墨有光彩、讲层次,求变化。对墨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泼墨法:用笔毛饱蘸浓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胆落于纸上。积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后)层层添加。破墨法:先画一种墨,未干时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参考资料: http://ftp.haie.edu.cn/Resource/Book/Edu/SZJY/TS007034/0005_ts007034.htm
2023-09-12 20:42:382

国画皴法的诀窍

国画皴法的诀窍:皴法一般分为锤头皴、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还有马牙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清朝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锤头皴等。皴法作为“程式化”的典型形态,具有形式美的因素。皴法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美、力度美、肌理美等方面,这是从皴法的外在形式因素而言。从皴法包含的深层美学内涵看,中国艺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强调精神与物质的沟通,超越有形的物质,达到通过外在世界感悟到内心的审美追求。
2023-09-12 20:43:101

国画中的勾皴染点擦是山水画中的什么基本技法

国画中的勾皴染点擦是山水画中的基本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一、勾。先以淡墨勾描出物象轮廓,然后着色,最后依形象需要用重墨或浓色。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掌握线条运行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指、腕、肘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提案。用线勾出山体外形大体轮廓或山石主要脉络结构。二、皴。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在确定山体岩石主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用干、湿、浓、淡、粗、细、长、短、不同笔法皴出凹凸、明暗、质感和立体感。三、染。同时用色笔和水笔,先着色笔,再用水笔把颜色烘染开,使其色调渐淡或渐浓的笔法,一般有四种不同的染法:套染、点染、罩染、接染。用淡墨分染山石明暗凹凸,以丰富其质感和立体感。为增强画面的气韵和整体效果,可将画稿喷湿,在用淡墨烘染,尤其烟云、恋、层次更适宜此法。四、点。点用笔要轻灵,古人形容为“如蜻蜓点水”,在纸上轻轻一啄,迅速提起。用墨要富于变化,苔点密集的地方要浓浓淡淡,苍苍茫茫,表现出丰富的笔墨内容。是墨稿将近完成时为丰富画面或弥补败笔之处。用重墨点苔,点“醒”和调整。点苔是用以展现树林苔草,点苔有重墨点苔和彩墨点苔。重墨点苔适宜点在岩面结构的暗凹处或突出山石的要害处,彩点苔多用于秋季和春季。五、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为增强山石浑厚、苍润之感,一般采用软、松、破、秃之笔。蘸干、淡墨擦山石的亮面,或蘸干淡墨擦山石的阴面。“擦”不用线而是用枯、破笔侧峰擦面。若从画面效果出发,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凹皱浮擦法”其效果既丰富又有质感。扩展资料国画即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有构思、构图、用笔、用墨、设色、收拾等方面,其中用笔用墨为最基本的技法。1、构思。又叫立意,即作画之前的形象思维过程。2、构图。即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又叫置陈布势等。亦即画面各种物象的位置、比例、墨色等的安排。3、用笔。即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有线描、勾勒、皴、擦、点染,笔用中锋、逆锋、藏锋、露锋、拖笔、 破点等。4、用墨。经历代画家发展有:焦、浓、重、淡、清、退、埃、宿等各种墨色,运用时须各得其所。又有泼墨、破墨(即浓淡相生)等具体技法。5、设色。白描:不设色,全用线条表现,或仅以淡墨、淡水色稍加渲染。重彩:一般指工笔重彩、勾勒填色、大青绿等。淡彩:以墨色为主调,敷以淡彩色。没骨:纯用色彩画,并不勾线。(纯用墨点染,不沟勒的亦叫没骨。)6、收拾。画成以后再作整体收拾,使全画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画技法
2023-09-12 20:43:371

中国画的技法有哪些?

希望能够帮得到你,中国画的常用技法:墨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铁线描(又粗些);四、行云流水描;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六、钉头鼠尾;七、混描;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笔);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十四、竹叶描;十五、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十八、蚯蚓描。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宋元间画家并有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线画法简称“线法”,亦称“勾股法”。中国画技法名。清康熙、雍正、乾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中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有王幼学、冷枚等。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甚少。 ◇湿笔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笔作画,兴于唐代张璪。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所谓“轻”,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笔。北宋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笔,肉难征墨”。一时争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干笔亦称“渴笔”。与“湿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亦可称“干皴”、“枯笔”、“焦笔”、“渴笔”,《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当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为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渴笔“干笔”的另一称谓,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用“笔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叁见“干笔”。 ◇枯笔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焦笔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颤笔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皴法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直擦皴(关仝、李成用之)、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頫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之,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用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笔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次平用之)、括铁皴(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用于青绿山水)。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钩斫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廓外形,谓之“钩”,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如斧劈皴、钉头皴等),画出山石的纹路以表现明暗凹凸,谓之“斫”。具体作画未必先钩后斫,也有钩斫掺杂而用,根据各人作画习惯和风格而定。 ◇矾头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故名。北宋米芾《画史)谓:“巨然少年时多作矾(矾)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说:“画山石者,多作矾头,众为凌面,落笔便见坚重之性”。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则谓:“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三远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六远山水画技法名。见“三远”。 ◇七观法山水画技法名。分为: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推远看);以小观大(拉近看);专一看;取移视;合“六远”。“七观”之法相互联系,在表现时,可有所侧重。古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均可运用此法分析之。参见“三远”。 ◇攒聚中国画技法名。专指山水画构图中,石块安置的大小、聚散、多寡、疏密,须精心斟酌,得当相宜。清代龚贤说: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唐岱说:“石须大小攒聚。有平大者、有尖峭者、横卧者、直竖者,体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滚滚流动之意。”◇小景中国画术语。与小品不同,是山水画流派之一。始于北宋初惠崇,有所谓“惠崇小景”之称。沈括《图画歌》亦有“小景惠崇烟漠漠”之句,郭若虚解说:“寒汀远渚,慌洒虚旷之象”。黄庭坚亦说:“得意于荒率平远”。此即小景风格。惠崇生前诗名大于画名,死后半世纪,其“小景”方得王安石重视,谓为:“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熙宁、元祐(1068一1093)间以小景见胜者,如赵令穰、晁说之、马贲、周曾等,可说是惠崇的后继者。但不久为宋徽宗赵佶的御用画院所排斥,置小景于墨竹类下,贬赵令穰为“京城外坡坂汀渚之景,不足与重山峻岭可比”。然小景自有其独特之意趣。 ◇山水林石山水画术语。古人谓千岩万壑,片石疏林,皆山水也。传统习惯,前者指为“山水”;后者称作“林石”。明代李日华说:“古人林木窠石,本与山水别行,大抵山水意境高深回环,备有一时气象,而林石则草草逸笔中,见偃仰亏蔽与聚散历落之致而已。李营丘(成)特妙山水,而林石更造精微,倪迂(瓒)源本营丘,故所作萧散闲逸,盖林木窠石之派也。”◇没骨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升擅此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五代黄荃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 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荃,所绘花卉,摒去墨线钩勒,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仿之。
2023-09-12 20:43:571

国画技法有哪些?

国画分工笔和写意两种,主要有构思、构图、用笔、用墨工笔画一、技 巧 部 分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体系,称为统染。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方法。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9、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10、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11、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同时竖立笔中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待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
2023-09-12 20:44:095

简述中国画的特点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的构思 二、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三、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吴道子(约680~759年 )唐代画家。《送子天王图》张择端(1085年—1145年)北宋末年画家。《清明上河图》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学院派的因循守旧,主张艺术上的革新。绘画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把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直接对景写生,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这在绘画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给后来的现代美术以极大的影响。由于印象派绘画很少反映人类生活的主题,使创作题材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马奈 法国巴黎 (1832~1883)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领袖人物。法国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画家中的积极活动者和重要成员,以描绘舞蹈演员和浴女著称。巴黎
2023-09-12 20:44:294

中国国画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国画讲究哪些技法?

国画技法分为笔法和墨法,笔法有白描写意以及工笔。墨法有轻淡浓重四种技法。
2023-09-12 20:44:445

国画三大技法需熟知哪些?

写意重点在笔法,描述的是意象特征。勾勒主要是对线条进行描绘, “五色”是墨的艺术,墨为铸就画面层次的关键,对墨的浓淡干湿进行演绎。
2023-09-12 20:46:196

国画的基本技法

国画的基本技法是:国画中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简单说来,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国画中描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1.执笔国画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笔方法也无定式,但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拇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笔锋转动才能灵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动转方能得力。2.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要有力度,古人所称“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国画笔法的骨。(1)中锋: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2)侧锋: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3)逆锋:将笔头倒逆而行。顺锋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下而上,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4)拖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5)散锋: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3.墨法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历来用墨方法很多,谈墨法离不开水。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
2023-09-12 20:47:321

国画技法

国画技法如下: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国画中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国画中描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1.执笔。国画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笔方法也无定式,但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拇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笔锋转动才能灵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动转方能得力。2.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要有力度,古人所称“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国画笔法的骨。(1)中锋: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2)侧锋: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3)逆锋:将笔头倒逆而行。顺锋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下而上,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4)拖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5)散锋: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3.墨法。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历来用墨方法很多,谈墨法离不开水。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这里墨法主要介绍常用的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1)破墨法。破墨法分为浓破淡、淡破浓两种表现形式。破墨法是以不同水量、不同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必须趁湿进行,达到互破的目的。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有一种丰富、自然的美感。(2)积墨法。这是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积墨可湿积也可干积。湿积易显墨韵,干积易见墨骨。能做到积染千层,仍然元气淋漓为佳。(3)焦墨法。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运行中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4)宿墨法。即以时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法。宿墨法在现代常常使用,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
2023-09-12 20:47:491

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

蹭,擦,点,染
2023-09-12 20:48:169

中国画从技法分类,分为那几个

国画分工笔和写意两种。
2023-09-12 20:49:065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国画的技法如下:构思——又叫立意,即作画之前的形象思维过程。构图——即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又叫置陈布势等。亦即画面各种物象的位置、比例、墨色等的安排。用笔——即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有线描、勾勒、皴、擦、点染,笔用中锋、逆锋、藏锋、露锋、拖笔、破点等。用墨——经历代画家发展有:焦、浓、重、淡、清、退、埃、宿等各种墨色,运用时须各得其所。又有泼墨、破墨(即浓淡相生)等具体技法。设色——白描:不设色,全用线条表现,或仅以淡墨、淡水色稍加渲染。重彩:一般指工笔重彩、勾勒填色、大青绿等。淡彩:以墨色为主调,敷以淡彩色。没骨:纯用色彩画,并不勾线。(纯用墨点染,不沟勒的亦叫没骨。)收拾——画成以后再作整体收拾,使全画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国画技法的重要性(一)可以使画作更加传神国画的创作不是重视实物的描摹,而是关注画作内容的传神表达。不同的技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效果,因此画家在进行具体的创作时要根据画作的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法,使画作内容的表达更加传神。画家的创作水平不仅由绘画工具决定,还需要画家有较强的技法操作水平和制作技巧。由此可以看出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价值。(二)有利于画作内容的表达国画的技法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画家在构思阶段就需要考虑这次创作的作品需要利用什么技法,以及此种技法对于画作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等。画家只有在前期做好了这一环节的工作才能使内容和技法相得益彰。(三)有利于提升画家的审美理念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原则,国画创作也不例外。画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践行在创作中。因此技法的利用并不是毫无限制的、随意的,它需要基于国画的本质并将内容的表达相结合。画家在这一过程中也提升了审美理念,有助于提升画作的质量。
2023-09-12 20:49:361

国画的基本技法

国画的基本技法如下:执笔方式:国画执笔同于书法。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笔方法也无定式,但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基本要领。拿毛笔时用拇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运转收放要自然。书法执笔较严谨,绘画执笔较灵活,可直掌可横卧,执笔可略高一些。2.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要有力度,古人所称“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3.墨法: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历来用墨方法很多,谈墨法离不开水。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国画简介: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2023-09-12 20:49:541

中国画技法有哪些

国画有许多技法,除了一般说的没骨法、双钩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技法,例如撒盐法、水冲法、弹洗洁精法等等。使用这些特殊技法有时能够达到某些特定效果。1、撒盐法。是把盐粒撒在所作的画面上,利用盐粒渗化出现一些肌理。画时虑把明胶水加入墨和颜色中,如果不加少许胶水特殊效果不明显;尤其表现鸟兽皮毛质感更需色、墨、胶的调和。使用撒盐法画面太湿效果不好,干了也不出效果,在画面没有太多水分时,撒上盐,效果最好。2、水冲法。是国画的特殊技法之一,并且比较容易掌握。在画过的树枝、花草、山石等未干时用清水冲洗,如果在原有线条的中间使用清水,墨色就向两边渗化,画面上枝条就会出现中间淡留有笔痕外有渗化的特殊效果。3、弹洗洁精法。在国画中,有时可以利用洗洁精做特殊效果,这样在表现冬天的背景有特殊效果。调出冰雪的灰色,用大笔或刷子有轻有重地画冰雪背景,需要亮的加清水,需要暗的加墨。把背景刷完后,就用盘子调一点洗洁精,用硬毫或小刷子蘸洗洁精洒在未干的背景上,加些清水弹洒过几秒钟就会出现一些痕迹,这些斑痕就是冰雪融化的效果,表现初春的雪景效果很好。
2023-09-12 20:50:221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1、“s”线构图法此种构图属传统构图。它与中国古代美术构图学中的“之”这构图法方向正好相反,具有强烈的动感特征,能创造成出优美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构图时,形象要大小穿插、前后摭挡、相互响应、协调统一。2、自由式构图法自由式构图法如同中国画里运用的散点透视构图法,自由而灵活,丰富且有变化。构图时,要体现疏密有致,大小错落和整体协调。要避免形象之间的距离相等。3、叠层式构图法形象层层相叠而成,没有远近之分,大小之别。在视野上无限展开,前景不挡后景,相互连接,互有穿插和对比。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墨水画是中国传统画之一。墨水是国画的起源,以笔墨运用的技法基础画成墨水画。线条中锋笔,侧锋笔,顺锋和逆锋,点染,擦,破墨,拨墨的枝法。墨于水的变化分为五色。画成作品,题款,盖章。就是完整的墨水画作品。
2023-09-12 20:50:451

中国画的技法

中国画的技法有:工笔、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一、工笔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而工笔崇尚写实,求形似,是以工整者多。二、皴法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三、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有单勾和复勾两种。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线并非依原路刻板复迭一次。四、没骨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五、指头画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
2023-09-12 20:50:541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一.揉纸法将纸揉皱后,一般可在正面刷墨色,背后衬浓墨或浓色;也可根据需要衬淡墨色。1.全纸揉皱2.局部揉熟宣纸常用。主要形象完成后,根据需要,揉局部成规则或不规则纹路,展平后处理。3.先画后揉画时不必过于具体。正面画反面画均可,二者可得不同肌理效果。4.折纸折成细密的或横或竖的纹路。5.扎纸将纸中间提起,握紧其他部分,再展平,刷墨色后,可呈放射状。6.压纸将画纸折成或横或竖,喷湿后,滚压,再展平着墨色,可呈更细碎纹理。二.扎染法1.画前扎染扎后浸墨色,或者用笔涂墨色。2.画后扎染3.干后展开4.趁湿展开三.拼贴挖补法生宣纸:用干净水将不要的部分圈出,趁湿撕去,理顺毛边后,用另笔蘸白净的浆糊刷上边口,再将同样型号的宣纸粘贴,水洇,撕去多余部分即可。熟宣纸:剪去多余部分后,洇湿边口,轻撕薄边,粘纸。也可在补贴后,边缘处略加几点浆糊,使之大体固定,而后补笔或渲染进行调整,使之神完气足,完成后装裱即可。
2023-09-12 20:51:271

国画中的勾皴染点擦的技法指的是什么?

一、勾。先以淡墨勾描出物象轮廓,然后着色,最后依形象需要用重墨或浓色二、皴。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三、染。同时用色笔和水笔,先着色笔,再用水笔把颜色烘染开,使其色调渐淡或渐浓的笔法,一般有四种不同的染法:套染、点染、罩染、接染四、点。用笔要轻灵,古人形容为“如蜻蜓点水”,在纸上轻轻一啄,迅速提起。用墨要富于变化,苔点密集的地方要浓浓淡淡,苍苍茫茫,表现出丰富的笔墨内容五、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
2023-09-12 20:51:544

国画山水入门基本技法

国画山水入门基本技法如下:(1)山水画写生技法——局部模写法:适合初学者,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2)山水画写生技法——详记法: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3)山水画写生技法——记异法: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4)记意法(简记法)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5)山水画写生技法——放大法: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6)山水画写生技法——映象法: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7)山水画写生技法映——象重叠法: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8)山水画写生技法——重复体味法:此法即留恋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时刻不忘。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2023-09-12 20:52:281

中国画的主要技法

中国画的主要技法介绍如下:构思——又叫立意,即作画之前的形象思维过程。构图——即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又叫置陈布势等。亦即画面各种物象的位置、比例、墨色等的安排。用笔——即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有线描、勾勒、皴、擦、点染,笔用中锋、逆锋、藏锋、露锋、拖笔、破点等。用墨——经历代画家发展有:焦、浓、重、淡、清、退、埃、宿等各种墨色,运用时须各得其所。又有泼墨、破墨(即浓淡相生)等具体技法。设色——白描:不设色,全用线条表现,或仅以淡墨、淡水色稍加渲染。重彩:一般指工笔重彩、勾勒填色、大青绿等。淡彩:以墨色为主调,敷以淡彩色。没骨:纯用色彩画,并不勾线。(纯用墨点染,不沟勒的亦叫没骨。)收拾——画成以后再作整体收拾,使全画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国画技法的重要性(一)可以使画作更加传神国画的创作不是重视实物的描摹,而是关注画作内容的传神表达。不同的技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效果,因此画家在进行具体的创作时要根据画作的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法,使画作内容的表达更加传神。画家的创作水平不仅由绘画工具决定,还需要画家有较强的技法操作水平和制作技巧。由此可以看出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价值。(二)有利于画作内容的表达国画的技法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画家在构思阶段就需要考虑这次创作的作品需要利用什么技法,以及此种技法对于画作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等。画家只有在前期做好了这一环节的工作才能使内容和技法相得益彰。(三)有利于提升画家的审美理念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原则,国画创作也不例外。画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践行在创作中。因此技法的利用并不是毫无限制的、随意的,它需要基于国画的本质并将内容的表达相结合。画家在这一过程中也提升了审美理念,有助于提升画作的质量。
2023-09-12 20:52:571

中国画的技法有哪些

中国画的技法有以下这些:一.揉纸法将纸揉皱后,一般可在正面刷墨色,背后衬浓墨或浓色;也可根据需要衬淡墨色。1.全纸揉皱2.局部揉熟宣纸常用。主要形象完成后,根据需要,揉局部成规则或不规则纹路,展平后处理。3.先画后揉画时不必过于具体。正面画反面画均可,二者可得不同肌理效果。4.折纸折成细密的或横或竖的纹路。5.扎纸将纸中间提起,握紧其他部分,再展平,刷墨色后,可呈放射状。6.压纸将画纸折成或横或竖,喷湿后,滚压,再展平着墨色,可呈更细碎纹理。二.扎染法1.画前扎染扎后浸墨色,或者用笔涂墨色。2.画后扎染3.干后展开4.趁湿展开三.拼贴挖补法生宣纸:用干净水将不要的部分圈出,趁湿撕去,理顺毛边后,用另笔蘸白净的浆糊刷上边口,再将同样型号的宣纸粘贴,水洇,撕去多余部分即可。熟宣纸:剪去多余部分后,洇湿边口,轻撕薄边,粘纸。也可在补贴后,边缘处略加几点浆糊,使之大体固定,而后补笔或渲染进行调整,使之神完气足,完成后装裱即可。1.把一幅画切割、分解,然后换位或原位(如将一个圆变换角度或反过来贴上)重新组合。2.或把别的画面某一部分拼在此画面上,构成新的关系。如用金箔直接贴在画面等。3.穿插拼贴法(如画芦苇和芦苇后的渔舟)。四.纸板遮挡法1.纸筋法在画纸上加上纸筋,用水粘贴,画后撕掉,可表现山石的纹理与质感。也可在拓印材料上加上纸筋。2.刻版遮挡法
2023-09-12 20:5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