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人力资源管理类的杂志有哪些呢?国内和国外的,尤其是国外的,急!!!

2023-10-09 03:57:10
共2条回复
可乐

国内最直接的当然就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啦,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也从属于管理类,管理类就多了,《管理世界》啦,《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等都是一类核心杂志,其他还有现代管理科学、科学学研究、管理科学学报、软科学、经济管理等等,这些杂志上也会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文章,国外的一流的有《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uman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等等

cloud123

国内的看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管理》就可以了。

相关推荐

科学学研究一共几审

三审。科学学研究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审稿大都采用“三审一定制”,是一共三审的。《科学学研究》创刊于1983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现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合办。
2023-09-13 20:11:531

科研管理和科学学研究哪个快

科学学研究快。《科研管理》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主管,《科学学研究》是来越来越火的管理类和科技类期刊,两者是科学学研究快,年初取消了审稿费,初审速度明显变快,外审效率变化不大。
2023-09-13 20:12:031

科学学研究的栏目设置

《科学学研究》除设有科学学理论、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栏目外,还有科技论坛、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非常栏目。“科学学理论”栏目主要发表理论科学学、科技社会学、科学计量学、科技哲学、科学技术史、学会研究、学科分类研究等领域的理论性较强的研究论文。“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栏目主要发表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规划、科技政策、科技传播、科技法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园区、国外战略政策比较,等领域的研究论文和报告。“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栏目主要发表管理理论与方法、科技成果、科技评估、科技人才、科技经费、科技企业、技术市场、技术预测、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有见解的研究论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栏目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集成创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
2023-09-13 20:12:121

科学学研究的杂志收录

《科学学研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科学、科学研究”类的 “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该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ID)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JID)等多家论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的全文收录期刊。
2023-09-13 20:12:281

什么是科学学?

顾名思义,科学学是研究科学本身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科学的本质、方法论、发展历史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的本质和定义,科学知识的起源和边界等问题。主要流派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等。2.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的方法、程序和原则。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方法等。3.科学史:研究科学知识的历史发展和科学传统的演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史、社会科学史等。4.科学社会学:研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科学的社会制度、科学界的社会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影响等。5.科学心理学:研究科学家的心理机制、创造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的心理过程。6.科学政策学:研究科学发展的政策问题,如科学投入、科技体制等。所以,科学学从宏观上研究科学这个社会制度,从微观上研究科学知识的内在特征。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领域,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和方法。
2023-09-13 20:12:422

科学学研究的投稿须知

一 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二 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发现,本刊将停用该作者稿件三年。三 请作者登陆本刊网站,注册填写作者信息并上传匿名稿件(用word格式),ue004未按要求投稿,稿件将退回。收到录用通知书后返回的修改稿,请务必提供电子版,用电子邮件寄给编辑部。四 凡来稿四个月内若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书者,请自行处理。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五 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中英文各一份。论文要求中图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进行分类。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 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 GB 7714-87 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b. 期刊文章[J][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 卷(期):起止页码.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d. 报纸文章[N][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 出版日期 (版次).e. 国际、国家标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准批准年.f. 专利[P][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 出版日期。g. 电子文献[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名称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出处或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 /引用日期.
2023-09-13 20:12:581

科学学研究投稿很久啦,两次外审什么意思

我栏目审稿后进入外审,外审二十来天了,是否需要跟编辑联系啊
2023-09-13 20:13:193

科学学研究的通信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8712信箱 《科学学研究》编辑部,邮编:100190。
2023-09-13 20:13:291

科学学的相关信息

从科学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理解到研究科学学的重要意义。科学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科学技术事业社会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以为国家制订发展科技的路线、战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实现合理化和提高效率;可以帮助科技研究人员扩展知识宽度、推进思维深度和提高创新能力等等。联系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科学学的意义就更加容易理解。科学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共同决定了科学学的学科性质。科学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科学技术,但它研究的并不是具体的专门科学和技术,而是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部门建制并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它进行研究的,所以科学学的学科性质并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为发展自然科学服务的社会科学。不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科学学又有它的特殊性;它不但同自然科学相交叉,也与多种社会科学相交叉,甚至还同数学以至某些工程技术相交叉。因此,科学学虽然基本上是社会科学,但同时又是一种交叉科学,是软科学性质的这种特点,在它的不同分支中又各有不同的侧重交叉点。科学学的部分著作从40年代开始陆续被译介到我国。张子美摘译的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1950年商务印书馆曾以《科学与社会主义》为书名出版。但直到60年代,科学学在我国的传播和研究还是零星的。1977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文章,率先呼吁开展科学学的研究,从此科学学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1981、1983、1985年又举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1979年建立了全国性的“科学学联络组,1983年“中国科学学写科技政策研究会”宣告成立,科学家钱三强教授被推选为理事长,到1979年,第一份《科学学与科技管理》杂志在天津问世,不久在北京又发行了《科学学研究》和《科学学译丛》,三者都是全国科学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现在科学学类的期刊全国已有20多家。科学学专著先后出版的有关西普、季子林、田夫、王兴成主编的《科学学教程》(1983),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等编著的《科学学基?罚?983),关西普、汤步华主编的《科学学》(1985),赵红洲撰著的《科学能力学引论》(1984)等数十种。科学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它在国内国外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其所以如此,有它历史的背景和现实的原因。从19世纪后半期起,科学开始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20世纪以来,科学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来源,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成为国家实力的支柱,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科学的影响在显著增长,但同时也发现了科学的某些负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贝尔纳所说,科学需要“自我意识”,需要研究它的发展战略,需要使科学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因此,正确认识科学自身的结构,认识它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正确制订科学技术发展的路线、战略和政策,有效地进行科学技术事业的组织管理,已成为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突出课题。这就是科学学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据,也是使科学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原因。
2023-09-13 20:13:531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公告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公告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立于1980年,上海市属财政全供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围绕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作为全国最早的科学学研究机构,我们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秀的前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基本理念是“格物致知,资政益世”,我们的长期追求是“谋宏图大略,启远见卓识”。对于机构使命和个人发展,我们信奉“我爱我所,我所助我”的原则。我们是一个信心十足和充满活力的团队,为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了我们的共同追求,我们将一如既往,激励热情,挥洒智慧,担当责任,分享快乐。热情欢迎优秀的你成为我们的伙伴。 一、招聘岗位及职数 研究实习员2名,助理研究员2名。 二、招聘职位说明与招聘对象条件 1、招聘职位说明 从事科技发展态势、科技发展规划及科技创新体系及其与经济社会关系等软科学研究工作。 2、招聘对象与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德才兼备。男女不限,40岁以下,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工作负责,善于学习,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欢迎应届高校毕业生。 具备以下任一条件者优先录用:有上海市户口;有理工科专业背景;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工作经历。 gaoxiaojob.com 三、招聘办法 1、报名。请在9月20日前通过网上邮件方式投递简历,或邮寄至中山西路1525号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人事部,邮编200235。由所人事部根据招聘职位等要求对简历进行筛选,按人员、职数3:1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资料恕不退还,谢绝来访。 2、面试。面试主要测试岗位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面试采取答辩形式,提问以主考官为主,其余考官可做补充性提问。 3、笔试。笔试由所人事部组织,由本领域具有高级专技职务的专家负责评分。 4、体检。综合面试和笔试成绩,择优录用,进入体检。体检须到本市二级乙等以上医疗机构进行。 5、考察。由本单位组织考察,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情况、道德品质和诚信记录。 6、拟聘人员的确定和公示:拟聘人员将在“21世纪人才网”上公示7天,无异议者,办理报批和聘用手续。 四、相关待遇和其它事宜 经考试、体检、考察合格的人员,其工资、奖金、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五、咨询电话 联系人:许老师 邮箱:sisshr@126.com 联系电话:24197845 监督电话:64381056 来源:gaoxiaojob.com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二○一○年九月七日 来源:高校人才网
2023-09-13 20:15:251

宋良荣的刻苦钻研,成果丰硕

宋良荣教授在学术上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中国工业经济》、《科学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已公开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是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员和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员,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宋良荣教授在各个时期的教学、科研成果,见证了他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一)会计理论与方法。宋良荣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西方会计理论,并对美英等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相当熟悉。1993年我国实施基本会计准则之前,他就公开发表了多篇会计准则的研究论文,并预言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会计改革是大势所趋。他在《扬州大学商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了《企业所有者权益会计准则》、《企业费用会计准则》和《论或有负债的会计核算》等研究论文,并较早运用会计理论新体系编写了《基础会计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会计理论方面,他还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财务信息公信力特征研究》。(二)审计理论与方法。宋良荣教授与上海财经大学汤云为教授、储一昀教授合作对现代审计管理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并于2001年三人合著了《现代审计管理》一书(立信会计出版社),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管理作了系统论述。他还运用现代审计理论,特别是制度导向审计理念和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编著了《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同济大学出版社)、《审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审计学教程》(立信会计出版社)、《会计错弊查证方法》(中国审计出版社)。在公共审计方面,他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研计划课题经费预算评估评审方法研究》和《上海市科研计划课题制管理办法研究》两个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在政府科研计划经费的预算评审、绩效审计等方面有一定的突破。(三)会计与审计智能化。宋良荣教授具有会计学和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双专业的优势,自1994年以来,他参加了1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智能化系统的开发,主要负责会计专家系统和内部审计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和智能用户接口的设计,对人工技能技术在会计、审计领域的成功应用有所贡献。他在《财会月刊》、《四川会计》、《电子财会》等刊物发表的相关论文有《论财务模拟》、《会计假设的新视点》、《会计专家系统研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成本的测算方法》、《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决策会计支持系统的设计探讨》、《会计系统开发的系统调查》、《论会计电算化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等。(四)智力资本会计核算与管理。这是宋良荣教授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课题来源于著名管理学家徐福缘教授主持的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面向知识创新和大批量定制的知识管理方法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2002AA414310)。他在《中国工业经济》发表论文《基于分享制的资本配置研究》,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证了知识型企业是一个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组成的更加和谐的经济实体,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企业特征正在改变,并提出了智力资本会计核算的产权基础是分享制。他还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学研究》上发表论文《知识型企业的智力资本核算研究》、《论知识型组织的管理创新》,对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创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另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财会月刊》、《财会通讯》等刊物发表了《论知识型组织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的产权基础》、《分成合约的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等相关论文,主持完成了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力资本的计价方法研究》。(五)财务金融管理与风险控制。财务金融管理与风险控制是宋良荣教授兼任上海理工大学中小银行研究中心主任之后重点研究的领域,他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银行业实训丛书和立信会计出版社银行业金融机构培训系列教材两套丛书的总主编,负责选题规划、组稿和审稿。这两套丛书围绕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管理导向和有效平衡“风险-收益”,已经完成了20多个选题的研究,他还亲自编著,在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真假识别技巧:基于信贷欺诈与反欺诈》、《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技巧》、《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CPA审计》等著作。他主编的《财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列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还在《商业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商业银行财务实力评级研究》、《投资公司风险预算管理体系研究》等相关论文,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控制科学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13 20:15:341

朱桂龙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一、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 关键技术选择及其跟踪系统研究(79500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6.1-1998.12;2、 跨学科研究发展历程、理论及组织管理问题研究(798700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1-2001.1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优先资助领域遴选问题研究(M98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1998.10-1999.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跨学科研究发展与资助政策研究(M97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97.1-97.12;5、 科技体系与产业技术结构相关研究,机械科学研究院,1998.6-1999.12;6、安徽省"九五"先进制造技术优先发展领域研究,安徽省科委,1995.6-1997.6;7、 高校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体系(96-A22-05),国家科委,1997.6-1998.12;8、 机械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状态评估体系研究(97250915),机械部,1997.1-1998.12;9、 NSFC学科交叉资助问题预研究(M96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1996.7-1996.12;10、广州市科技计划体系研究,广州市科技局软课题,2001.11-2002.1211、建立和发展广州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对策研究,广州市科技局软课题,2001.6-2002.612、产学研合作创网络组织模式、运作机制及广东发展对策研究,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0.11-2001.1213、 广东飞达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广东飞达交通工程有限公司,2001.5-2001.9;14、 广东省技术创新评估中心建设与运行,广东省经贸系统省级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02年),2003.1--2005.12;15、 广东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03.1--2004.6;16、 广州市与周边城市科技计划协同研究,广州市科技局软课题,2003.1--2004.6;二、参加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 跨国公司在华策略与中国企业应对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2.1-2004.12;2、 基础学科发展预测和评价系统综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2.6-1994.4;3、 NSFC的学科划分设置及其政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1992.12-1994.12;3、特大型科技项目的遴选与评价系统研究,国家科委,1992.12-1994.12;4、NSFC国际合作交流政策与组织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1993.9-1995.9;5、我国基础性学科结构调整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1994.1-1994.12;6、高校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机械工业部,1994.9-1995.12;7、基础学科政策制定系统化方法及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4.1-1996.12;8、 基础学科国际合作计量测度及项目评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7.1-1999.12;9、 安徽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安徽省科委,1997.7-1998.7.三、获奖研究成果:1、 基础学科发展预测和评价系统综合研究,1996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 安徽省"九五"先进制造技术优先发展领域研究,1998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 高校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1996年获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科技进步一等奖.4、 关键技术选择及其跟踪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优秀成果,收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优秀成果年报---2000年》四、出版的专著:《科学选择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7。五、在国内核心杂志及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1、 生命科学学科组织管理结构的设置探讨,科学学研究,1994(3);2、 科学发展预测的概念和功能,预测,1994(1);3、 日本的科技预测及应用,未来与发展,1994(2);4、 特大型科技项目遴选与评价,科学学研究,1994(1);5、 NSFC材料与工程学科组织管理结构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6);6、 关于政府调控科研活动必要性的一点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9);7、 试析我国科技规划中的科学选择,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1);8、 高校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及对策,机械工业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1996(2) ;9、 安徽省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华东科技,1996(5);10、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状况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5);11、 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企业组织再造,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12);12、 浅谈高校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科研管理,1997(2);13、 科学交叉与交叉学科探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14、 科学交叉在当代科学、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导报,1997(5);新华文摘97年第8期全文转载;15、 发挥基金优势,鼓励学科交叉研究,科技日报,97年8月29日;16、 Comprehensive Type Management Mind-Innovation Travel,Proceedings of "9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97.10;17、 The Inquiry on AMT R&D, Applied Extending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Proceedings of"97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97.10;18、 刍议我国学科划分与设置对学科体系影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7(11);19、 对NSFC鼓励学科交叉研究的政策认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7(12).20、 国家关键技术遴选指标, 经济管理, 1998(1);21、 国家关键技术管理计算机系统研究, 运筹与管理, 1998(1);22、 刍议跨学科研究的界定, 科学学研究, 1998(3);23、 加拿大优秀网络中心及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启示,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8(5);24、 key-technology inquiry of dynamic mechanism on producing and developing,第三届管理科学国际会议(ICM"98);25、 Status quo and policy analysis 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 第三届管理科学国际会议(ICM"98);26、 关于交叉项目界定-评审-管理的政策建议,科学学研究,1998(2);27、 Initiate Enterprise Ro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 Beijing, China, Angust 13-15,1998;28、 国家关键技术效益跟踪评价研究,科研管理,1998(4);29、 关于微分中值定理教学的一些改革,工科数学,1998(3);30、 科学发展中的学科交叉史例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4);31、 中国制造业产业技术结构研究,管理世界,1999(3);32、 管理方法及其创新启示,中国管理科学,1999(3);33、 产业技术结构分析,中国软科学,1999(9)。34、跨学科研究发展状况评估体系初探,中国科技论坛,2001(1);35、浅议高度学校的跨学科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4);36、产业技术结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0(3);37、跨国家电企业在华市场导入及其价格战略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2(8)38、虚拟科研组织的管理模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39、发达国家构建科技中介体系的经验及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0、科技中介服务及其发展特征探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
2023-09-13 20:16:111

薛耀文的学术研究

1. 薛耀文,张朋柱等.《基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即兴决策研究》,系统管理学报,2013,05。2. 范星,薛耀文.《基层管理者面对突发事件的即兴决策分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3. 薛耀文.《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心理形成过程分析》,犯罪研究,2012.03。4. 梁昀昀,薛耀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研究》,经济问题,2012.09。5. 李峰,薛耀文.《基于复杂网络的银行网点布局研究》,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02。6. 张珂,薛耀文.《上海管理科学》,中国短期资本流入量的测算与分析,2011.04。7. 王艳丽,薛耀文.《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10.07。8. 王文利,薛耀文.《供应链复杂网络企业间信息共享风险的仿真》.系统仿真学报,2009.19。9. 薛耀文,王雪娟.《洗钱交易模式及其防范分析》.系统管理学报,2008.4。10. 刘娜,薛耀文,王学军.《自主创新梯度策略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02(人大全文转摘)。11. 景临英,薛耀文.《构建中小企业“虚拟人才研究室”的框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8;(新华文摘,2008.23,摘录)。12. 王雪娟,薛耀文.《聚类分析及其在反洗钱中的应用综述》.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6。13. 薛耀文,宋媚.《中国农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其社会地位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7.01。14. 刘娜,薛耀文.《不同层次创新主体自主创新策略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06(人大全文转摘)。15. 薛耀文,宋媚.《循环经济发展各阶段仿真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06。16. 薛耀文.《基于成本压力的洗钱者洗钱路经分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版,EI收录),2006.46卷。17. 朱明,薛耀文,王学军.《反向工程战略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软科学,2005.06。18. 薛耀文.《复杂金融网络中资金异常流动仿真监测平台设计与实现》,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05。19. 张朋柱,薛耀文.《博弈者认知模式与合作意愿度分析》,管理科学学报,2005.05。20. 薛耀文.《金融网络中资金异常流动的辨识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09。21. 叶红心,薛耀文.《基于成员特征及历史信息的合作竞争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02。22. 薛耀文.《省级区域经济发展预测的集成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06。23. 薛耀文.《对我国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002.02。24. 王四国,薛耀文.《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相关问题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9。 1.王新平,薛耀文等著:《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及建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8。2.薛耀文著:《金融网络中资金异常流动监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丛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06。3.薛耀文,陈芳,宋媚著:《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4。4.王筱萍,薛耀文编:《高级财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7。5.祁敬宇、薛耀文,吴翠华等著:《金融监管学》,西安交通大学,2007.09。6.张朋柱,薛耀文,叶红心著: 《非共同利益群体合作博弈研究――理论与实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上海交通大学,2005.12。7.顾基发,王浣尘,唐锡晋等编:《综合集成方法体系与系统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01,薛耀文 参编。8.顾基发,张朋柱,薛耀文等编:《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3。9.任利成,薛耀文著:《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 兵器工业出版社,2004.10。10.薛耀文编:《西方经济学教程》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10。 1.《不法公职人员洗钱行为及其洗钱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编号:7127315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负责人。2.《公职人员转移非法所得的途径与上游经济犯罪类型的关联性分析》(编号:10YJA630182),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011,负责人。3.《山西省历次产业转型与升级效果分析与“十二五”相关重大决策制定与执行的风险控制研究》(编号:2012317) ,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2,负责人。4.《基于互联网的公众诉求对政务公开的影响研究》(2011041021-02),山西省科技厅,2011,负责人,结题。5.《企业和高校科研人员互动模式与案例研究》 (编号:2008041043-02),山西省科技厅.2009.负责人,结题。6.《反向工程与技术获取竞争力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 (编号:2004DGS1D012),科技部软科学项目 2005. 第二负责人,结题。7.《复杂金融网络的监测研究》(编号:051032-2),山西省科技厅,2006. 负责人,结题。8.《中小企业融资及服务体系研究》(编号:031024-1),山西省科技厅,2004. 负责人,结题。
2023-09-13 20:16:391

杨育的近5年论文发表

近五年共撰写发表及录用论文92篇,其中SCI/EI论文70篇。发表论文目录 :[1] 谢建中,杨育,张晓微,康国旭,李斐.基于FCM和模糊质量屋的广义客户需求及资源配置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3.( EI:20151800797428)[2] 杨涛,杨育,张东东. 考虑客户需求偏好的产品创新概念设计方案生成[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4(EI:20152200887621)[3] 杨涛;杨育; 薛承梦;张雪峰;焦;.考虑客户需求偏好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多属性决策评价[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2,417-426.(EI: 20151600746416)[4] 张雪峰,杨育,于国栋,杨涛.面向产品创新任务的协同客户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EI:20151200650605)[5] Su, JF,Yang, Y,Yang, T,Zhang, XF,Liu, L. SIMULATION OF CONFLICT CONTAGION IN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MULATION MODELLING, 2015,14,134-144.( SCI:000351950800012)[6] 李斐,杨育,苏加福,陈倩,谢建中. 协同产品创新中的创新客户流失预测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1(EI:20151200650608)[7] 谢建中,杨育,陈倩,李斐.基于改进BASS的短生命周期产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1.(EI:20151200650609)[8] 张雪峰, 杨育, 于国栋. 基于任务分解结构的协同创新客户贡献度测度[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录用).[9] 张雪峰, 杨育,苏加福. 面向产品创新任务的协同客户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录用).[10] Zhang Xuefeng, Yang Yu, Zhang na,Yang Tao. Robustness Analysis of Super Network Consisting of Product Development Tasks, Customers and Customers" Knowledg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bri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已录用).[11] 张雪峰, 杨育, 于国栋. 基于知识视角的协同创新客户选择[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录用)[12] 杨育, 于国栋, 李斐,张雪峰.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鲁棒性分析与优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录用)[13] 于国栋;杨育;谈文静.考虑客户流失及其波及效应的协同产品创新客户重要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核心,已录用)[14] 于国栋;杨育;李斐;张雪峰.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鲁棒性分析与优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I,已录用)[15] 杨涛,杨育,张雪峰,于国栋,薛承梦. 基于客户聚类分析的产品概念设计方案评价决策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07):1669-1678.(已刊出)[16] Yu G.D., Yang Y. Zhao X. Multiobjective Dynamic Fuzzy Scheduling and Its Algorithm in Product Collaborative Design Considering Emergency.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s. 已录用[17] Yu G.D., Yang Y., Zhang X F. Li C.. An integrated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for requirements changes of customized product: based on changes impacts on product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已录用[18] Yu G.D., Yang Y. Zhao X., Li G., Multi-objective rescheduling model for Product Collaborative Design Considering Disturb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mulation Modelling. 2014,13(4):472-484 (WOS:000346958200007)[19] Beifang Bao,Yu Yang, Qian Chen ,Aijun Liu,Jiali Zhao.Task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in Collaborative Customized Product Development Based on Double-population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July 4, 2014 .(EI:IP53227536)[20] Beifang Bao, Yu Yang, Aijun Liu, Jiali Zhao, Leiting Li. Task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in Collaborative Customized Product Development Based on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2014,23(1):1-19.(EI:20135017081892)[21] 杨育,赵小华,刘爱军,李斐,胡建军. 业主组织成员选择的权衡模型及求解算法[J]. 重庆大学学报.2014(2). 22-30.(CSCD核心)[22] Xue, Chengmeng; Yang, Yu; Yang, Tao; Zeng, Tingt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 evaluation and process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matching theory. Computer Modelling and New Technologies,2014,18,174-180.(EI: 20144700214788)[23] 包北方,杨育,李斐,刘爱军. 产品定制协同开发任务分解模型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07:1537-1545.(EI: 201440082006)[24] 包北方,杨育.产品定制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08:1807-1818.(EI:201440081961)已奖励[25] Tao Yang, Yu Yang, Yao Jiao.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for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feature similar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bas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v 7, n 5, p 239-252 2014.(EI: 201447223544)[26] Li Fei, Yang Yu, Xie Jianzhong, Liu Aijun, Chen Qian. Selection method of customer partners in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2014,23(4): 423-435. (EI : 201444135370)[27] Tao Yang, Yu Yang, Chengmeng Xue. Conflict analysis between task iteration and design capabilities in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cur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4, 8(2): 375-386. (EI: 20141517555799)[28] 李斐,杨育,于鲲鹏,包北方,谢建中. 基于UWG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稳定性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4,32(3).464-472. (NSFC管理科学部A类期刊,重庆大学认定的重要期刊)[29] 包北方,杨育,李雷霆,李斐,刘爱军,刘娜. 产品定制协同开发任务分配多目标优化[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4: 739-746.(EI:20142117745020)[30] 李斐,杨育,谢建中,张峰. 协同产品创新中的创新客户重要度评价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 3:537-543.(EI:20141917703903)[31] YU Guodong, YANG Yu, XING Qingson, LI Fei. Research on the time optimization model algorithm of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4,7(1):137-152. (EI: 20141617600763)[32] 杨育,李云云,李斐,邢青松,包北方. 产品协同创新设计任务分解及资源分配[J]. 重庆大学学报,2014(1). 31-38(CSCD核心)[33] Tao Yang, Yu Yang.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sign process considering redesigning activiti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Vol. 12, No. 21, pp. 6325 ~ 6329, 2013.(EI: 20142417805996)[34] 于鲲鹏,杨育,刘娜,李斐,谢建中.复杂网状供应链拓扑特性分析及脆弱性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EI: 20142117745046)[35] Beifang Bao, Yu Yang. Task Granularity Analysis for Task Decomposition in Collaborative Customized Product Develop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2013, 44(14):226-233. (EI:20134016808136)[36] Li Fei, Yang Yu, Su Jia-fu, Xie Jian-zhong. Network centrality analysis in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design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2013, 43(13):357-367. (EI:20134016797534)[37] 李斐,杨育,谢建中,张峰,包北方. 客户协同创新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36(7):27-31.(CSCD核心)[38] 邢青松, 杨育, 刘爱军, 姚豪. 客户协同设计中基于QTF的产品创新方案生成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3,24(15):2101-2109. (CSCD核心)[39] 邢青松,杨育,刘爱军,于国栋. 协同创新中考虑主体属性特征的时间效率[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9(4):695-703.(EI:20132116364866)[40] 程博,杨育,刘爱军,陈伟,邢青松. 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大件公路运输路径选择优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9(4):879-887[41] YU Kunpeng, YANG Yu, LI Fei. Emergency Material Requirement Prediction Model for Natural Disaster Based on Wavelet Network [J]. Disaster advances,2013.6(6),12-20.(SCI: 000319408700004)[42] Tao Yang, Yu Yang, Chengmeng Xue.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formance Assessing for CPD Systems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J].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2012, 23(4): 796-804. (EI:20130315903567)[43] 邢青松, 杨育, 刘爱军, 于国栋. 考虑主体属性及任务匹配的产品协同设计效率[J].重庆大学学报, 2013,36(10):8-15. (CSCD核心)[44] 邢青松,杨育,刘爱军.知识网格环境下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2012,23(23):2817-2824.(CSCD核心)[45] 马家齐, 杨育, 李斐, 谢建中.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目标重要度的确定方法[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 (CSCD核心,已录用)[46] 赵小华,杨育,刘爱军,李斐,杨洁. 考虑能力演化的研发项目组合进度仿真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 18(11): 2530-2536.(EI:20125215843553)[47] 刘爱军,杨育,李斐,邢青松,陆惠, 张煜东. 混沌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及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47(10):1722-1730(EI:20135217143885)[48]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陆惠,赵小华,张煜东,曾强,姚豪. 复杂制造环境下的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18(11):2446-2458.(EI: 20125215843543)[49] 张峰, 杨育, 贾建国, 王家天. 协同生产网络组织的失效模式与脆弱性关联分析[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18(6):1236-1245. (EI:20123415365303).[50] 张峰, 杨育, 贾建国, 王家天. 企业协同生产网络的拓扑特性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5(6):21-27. (EI:20124115554465)[51] 张峰,杨育, 包北方, 贾建国, 王家天. 协同生产网络组织的系统脆弱性分析[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18(5):1077-1086.(EI:20122815240359)[52] 张峰, 杨育, 贾建国, 王家天. 基于无向加权图的协同生产网络脆弱性分析方法[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23(10):1216-1220. (CSCD核心)[53] 杨育, 邢青松, 刘爱军, 王立存, 于国栋, 谢建中.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的组织模型及协调效率[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18(4):719-728.(EI:20122415119499)[54] 王永锋,杨育,顾永明,求解带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的混沌遗传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29(7):2422-2425+2456.(CSCD核心)[55] Xie jianzhong, Yang Yu, Chen Wei. ESTIMATION OF NEWPRODUCTS COST BY MEANS OF ABC & DYNAMIC FUZZY NEURAL NETWORK [J]. METALURGIA INTERNATIONAL.2012.17(10):138-144.(SCI 000307370200024)[56] Xie jianzhong, Yang Yu, Tao Yunhai, Chen Wei. A Study on Business Process Dynamic Evalu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Fuzzy-EAH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2012,4(22):56-65.(EI:20125215844380)[57] Li Fei, Yang Yu.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BASED ON PSO-WNN [J]. METALURGIA INTERNATIONAL. 2012. 17(7): 118-124. (SCI:000304382600021)[58] Aijun Liu, Yu Yang, Hao Yao, Xuedong Liang. Improved Immune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on Hybrid Chaotic Maps and Its Application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7(1):422-432.(EI:20120614750402)[59] Xiaohua Zhao, Yu Yang, Jie Yang, Aijun Liu, Jianguo Jia. System dynamic modeling of owners" Influences on the Outcome of Mega-projects: a Case Study from China" Influences on the Outcome of Mega-projects: a Case Study from China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7(3):91-100.(EI: 20121114854960)[60] Xiaohua Zhao, Yu Yang, Aijun Liu, Jie Yang. A Dynamic and Fuzzy Modeling Approach for Multi-objective R&D Project Portfolio Selection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7(1):36-44. (EI: 20120614750357)[61] Yongfeng Wang, Yu Yang, Yongming Gu. Research on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Based on Ontology[J].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7(1):86-93. (EI: 20120614750363)[62] Xing QingSong, YANG Yu , LIU Ai-jun , YAO Hao. Research on Knowledge Sharing for 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Grid [J].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7(1):102-112. (EI 20120614750365)[63] Kunpeng Yu, Yu Yang, Jingbo Guo, Tao Yang. Research on Production Plant Layout Optimization Based on Improved Genetic Annealing Algorith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2012.4(5):329-336. (EI 20121514938351)[64] Bao Beifang, Yang Yu, Li Leiting, Xu Yongfei, Li Fei. Product collaborative design scheme evaluation based on gray statistical evaluation and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metho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1):88-96.(EI:20120714765692)[65] Jiaqi MA, Yu YANG, Fei LI. Research on Multi-level Design Method of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Rough Sets Theory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 l (7): 1- 8. (EI 20121114854950)[66] Fei Li, Yu Yang, Jianzhong Xie, Xiaohua Zhao, Jiaqi Ma, Yunyun Li. A Dynamic and Fuzzy Modeling Approach for Multi-attribute New Product Idea Screening and Portfolio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4(1): 96 -104. (EI 20120614757932)[67] Bo Cheng, Yu Yang, Feng Zhang. The Researching of Stress Checking System for Over-size Product Road Transpor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4(8):288-~297. (EI :20122215075745)[68] Jiaqi MA, Yu YANG, Fei LI, ,Feng ZHANG, ,Xiong LUO. Research on an Evaluation Method of Custom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sign Scheme Based on R-A-WN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4(8):298-~306. (EI : 20122215075746)[69] Jianguo Jia, Yu yang, Tao Yang, Aijun Liu. Research on the Reliability of Integrated Chemical Production Sites Based on BD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6(4): 87– 94.(EI:20121314903462)[70] Jianguo Jia, Yu Yang, Tao Yang, et al. Research on Dynamic Programming of the Series Manufacturing System Reliability Allocation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EI:20121814980220)[71] 程博,杨育,罗雄,李斐. 长货跨装挂车公路弯道路径建模与动态仿真[J] 重庆大学学报.2012.35(2):118-122(EI:20121314899363)[72] 程博,杨育,刘柏林,申世杰. 液压鹅颈挂车转弯建模与轨迹动态仿真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23(4):485-503.(CSCD核心)[73] 曾强,杨育,程博,杨洁. 平顺移动下等量分批FJSP多目标优化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12.24(5):1046-10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A级期刊、CSCD核心)[74] 王永锋,杨育,刘爱军. 基于RFID技术的生鲜肉类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设计[J] . 现代科学仪器.2012.(1):15-21.(重庆大学高水平期刊)[75]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陆惠,张煜东.含精英策略的小生境遗传退火算法研究及其应用[J]. 中国机械工程.2012.23(5):556-563.(CSCD核心)[76] 贾建国,杨育,张维平,刘娜,杨涛.一体化装置故障诊断及系统可靠性规划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3):877-884.(CSCD核心)[77] Chengmeng Xue, Yu Yang, Beifang Bao. Evaluation of product customizati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 2012, 4(20): 506-515. (EI:20124715701814)[78] Chengmeng Xue, Yu Yang, Tao Yang. The Fuzzy Cluster Analysis on Impacting Factors i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Orientation [J].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7(21): 70 ~ 79.(EI:20125015781071)[79]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姚豪,张煜东,周振宇. 基于改进免疫克隆算法的job shop调度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11.34(10):61-67. (EI 20114714541532)[80]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陆惠,张煜东. 多目标模糊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中的多种群遗传算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9):1954-1961.(EI 20114514503954)[81] 刘爱军,杨育,邢青松.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12):2629-2637.(EI: 20120814774647)[82] 王永锋,杨育,顾永明.基于S3C2440和Linux的温湿度测控系统设计[J]. 现代科学仪器.2011(6):37-46.(重庆大学高水平)[83] 贾建国,杨育,刘爱军,刘娜,王家天,刘姣姣.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1,(11). 34-40.(CSSCI期刊)[84] 曾强,杨育,王勇智,程博. 复合工艺流程下批量生产车间调度多目标优化[J]. 中国机械工程,2011,(2). 190-196.(CSCD期刊)[85] 杨育,王小磊,曾强,杨洁,邢青松. 协同产品创新设计优化中的多主体冲突协调[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1-9.( EI 20111313881850)[86] 曾强,杨育,王小磊,邢青松. 应用需求时间窗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优化模型[J]. 重庆大学学报,2011,(2).86-94.( EI 20111313882131)[87] 曾强,杨育,王小磊,文颖.并行机作业车间等量分批多目标优化调度[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17(4).816-825. (EI 20112214022475)[88] 曾强,杨育,王小磊,王永锋. 基于多规则设备分配及工序排序的FJSP多目标集成优化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5).980-989.( EI 20112514082246)[89] 曾强,杨育,沈玲,张进春. 基于准时交货的批量生产FJSP多目标优化[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8).1780-1789.(EI:20113814344046)[90] Aijun Liu, Yu Yang,Xing Qingsong, Hao Yao. Improved Collaborative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for Job Shop Scheduling Optimization[J].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1.4(6-7) 2180–2183. (SCI: 000295057600052)[91] Zeng, Qiang; Yang, Yu; Liang, Xuedong; Ma, Jiaqi.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Equal Batch Splitting Flexible Job-Shop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Multiple Process Flows[J].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1.4(4-5):1808-1813.(SCI: 000294372900097)1995~2010年,共发表论文70余篇。
2023-09-13 20:16:531

范志刚做什么的

范志刚江西景德镇人,出生于1981年9月,201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目前为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网络创业等,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等四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参与加拿大IDRC资助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近十项高水平科研项目。在《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InternationalJournalofLearningandIntellectualCapit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公开发表20余篇相关的学术论文。中文名:范志刚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江西景德镇出生日期:1981年9月职业:大学教师毕业院校:浙江大学主要成就:杭州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代表作品:《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个人简介江西景德镇人,出生于1981年9月,201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目前为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讲师。主要承担《国际经济学》、《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战略管理专题》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术研究方面,本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网络创业等,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等四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参与加拿大IDRC资助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近十项高水平科研项目。在《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InternationalJournalofLearningandIntellectualCapit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公开发表20余篇相关的学术论文。社会兼职方面,先后为浙江省电力公司、浙江能源集团、富阳农村合作银行、杭州市环境集团、浙江诺力机械、浙江省旅游集团等10余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及培训服务,致力于解决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现实议题。曾担任浙江大学青年志愿讲师团成员,受聘为奉化市青年创新创业导师,与奉化市、临海市及温州市龙湾区多家企业结对并定期提供创业创新培训及管理咨询方面的服务。科研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集群企业战略柔性构成、测评与提升研究:浙江典型案例与经验证据》(批准号LQ12G0201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前瞻-反应型研发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批准号12JCGL10YB).浙江省“决策科学与创新管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产品开发战略柔性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前瞻型-反应型双重视角》.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指数构建与评价研究》参与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发展中国家包容性创新体系研究——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批准号70910107021)(结题).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制造网络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组织间资源的分析框架》(批准号71002103)(在研).加拿大IDRC资助国际合作项目:《InnovationSystemsforInclusiveDevelopment:LessonsfromRuralChinaandIndia》(批准号105357-01)(结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边缘化-机理与对策研究》(批准号70573092)(已结题).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FDI与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互动机制研究》(批准号20060335058)(已结题)学术论文.FanZ.G.,WuD.,Wu,X.B.ProactiveandReactiveStrategicFlexibilityinCopingwiththeEnvironmentalChangeinInnovation.AsianJournalofTechnologyInnovation..范志刚,吴晓波.企业战略柔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前瞻型与反应型双重视角.科研管理.FanZ.G.ImpactofEnterpriseStrategicFlexibilityonInnovationPerformance:BaseonDualPerspectiveofProactiveandReactive.IEEM2012国际会议.SunY.,FanZ.G.Opentheblackboxofinformationtechnologyartifact:Underlyingtechnologicalcharacteristicsdimensionanditsmeasurement.IMS2012国际会议.刘洋,范志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模块化界定与测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FanZ.G.ResearchonStrategicFlexibilityandTheMechanismtoEnhanceInnovationPerformance:AViewofInter-firmNetworks.PICMET2011国际会议.FanZ.G.,GenS.Anstudyofinter-firmnetworkandknowledgeintegrationimpactmechanismonabsorptioncapacity.IEEM2011国际会议.XiaoboWU,ZhigangFA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forChinaandIndia:ananalyticalframeworkandacomparativeanalysis,InternationalJournalofLearningandIntellectualCapital.吴晓波,范志刚,刘康.区域创新系统对FDI进入及溢出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09第2期.吴晓波,范志刚,孔俊.我国制造行业FDI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及其启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第6期.梁静,陈近,范志刚.风险性消费活动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6期.范志刚,吴晓波.对企业品牌联合战略的认识与思考.商业研究.2009年第4期.XiaoboWU,ZhigangFAN.Anstudyofinter-firmnetworkimpactmechanismonabsorptioncapacityunderthedynamicenvironmen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Management,InnovationManagementandIndustrialEngineering(ICIII"08)2008年12月.XiaoboWU,ZhigangFAN.ResearchofSelectingTechnologyInnovationPatternBasedonEnterpriseInnovationnetwork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ProductionandOperationManagement(ICPOM"08).2009年1月.JinCHEN,ZhigangFAN.Co-brandingStrategyasaNewCompetitiveWeapon.InternationalWorkshoponStrategyandMarketing(WSM2008).2008年12月.XiaoboWU,ZhigangFAN.TheComparisionofChinaandIndiawiththeviewofNationalInnovationSystem.GlobalManufacturingandChina(GMC"07).2007年9月.XiaoboWU,WeiDOU,ZhigangFAN.Shiftingfromknowledgeexploitationtoknowledgeexplorationinnewproductdevelopment:casestudyonHaierwashing.(ICIII"09)学术编著.《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2006-2007),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2007-2008),浙江大学出版社.《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组织创新》(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09-13 20:17:071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 社会学学科依托的专业教研室成立于1996年,下设社会发展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队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学科自觉面向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依托哈工大优势,形成信息与网络的社会问题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研究,当代传媒与生活方式研究,休闲与时间利用研究等方向。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作9部;科研项目21项;有多项成果获奖。社会学学科又是学院“社会工程与管理”博士点的依托单位之一,拥有社会学硕士和本科专业。目前有硕士和本科毕业生12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100余人。◆ 标志性研究论文1.何明升,白淑英.论“在线”生存.哲学研究,2004⑿2.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与主体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⑿3.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⑷4.何明升.网络消费的测度方法及其管理意义.情报学报,2002⑶5.何明升.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3⑴6.王雅林.论社会创新.学习与探索,2002⑴7.王雅林.“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调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⑹8.王雅林.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社会科学研究,2003⑴9.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论述的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4⑵10.唐魁玉,白淑英.信息网络技术的二元多重特质及其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⑵11.唐魁玉.网络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科学学研究,2002⑷12.唐魁玉.网络化思维及其理论意义.理论前沿,2001(23)13.唐魁玉.关于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限度问题.情报学报,2002⑶14.尹海洁.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中国软科学,2002⑹15.尹海洁.社会转型与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⑵16.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和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⑸17.刘 耳.论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⑿18.刘 耳.休闲: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⑸19.刘 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新华文摘,2001⑻20.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⑴◆ 著作或教材⒈何明升.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⒉何明升.网络消费:理论模型与行为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⒊王雅林,何明升主编:生存与超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⒋刘耳.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⒌王雅林,刘耳,徐利亚.城市休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⒍王雅林,刘耳.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⒎尹海洁,刘耳.SPSS for Windows简明教材.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⒏王雅林.中外城市闲暇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⒐王雅林.中国东北经济的发展.学苑出版社,2002◆ 重要科研项目⒈何明升.网络互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03BSH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3-2004⒉何明升.基于技术选择的电信管制模型研究(2003DGQ2D043).国家软科学课题,2004-2006⒊何明升.因特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99BSH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98-2002⒋何明升.网络交流方式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美国福特基金课题,2000-2002⒌何明升.网络媒体对我省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对策研究(01B044).省社会科学基金,2002-2004⒍何明升.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2004AC9CT058).哈尔滨市科技局,2004-2006⒎何明升.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2006⒏何明升.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战略规划研究.信息产业部,2005-2007⒐何明升.电信技术路径选择与政策协调研究(2004021300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2007⒑王雅林.中国大城市闲暇生活方式研究.美国福特基金重点课题,1998-2002⒒王雅林.信息化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良性运行研究(96ASH0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997-2003⒓王雅林.迈向知识社会的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与模式.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重点课题,2001-2003⒔王雅林.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黑龙江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003-2004⒕王雅林.科学发展观与哈尔滨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哈尔滨市政府重点课题,2004-2005⒖王雅林.新发展观的学理基础与东北区域发展应用研究(04ASH00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04-2006⒗唐魁玉.师生代际互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2001-2003◆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⒈何明升等.因特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⒉何明升.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论文).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⒊何明升等.技术引进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⒋何明升.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论文).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⒌唐魁玉.近五十年国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论文).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2⒍唐魁玉.创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思考 (论文).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二等奖,2004⒎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论文.青年).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⒏尹海洁,白淑英.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 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科以1992年冬组建成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为依托,下设东北亚经济研究所。现有教师14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助教1人)。目前承担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活动和毕业论文指导,以及国际贸易学和世界经济硕士点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学位课、专题学位课。国际贸易学学科硕士点建于2001年,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世界经济学科硕士点建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两学科共有硕士指导教师7人。国际贸易学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证,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与实务等,已培养研究生17人;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为: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学科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计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11部,获省部级奖5项。◆ 标志性研究论文1.谭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理论分析.理论探讨,2001⑷2.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求是学刊,2002⑵3.肖玲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与信息化管理.科学学研究,2002⑸4.李淑霞.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化路径.学习与探索,2002⑵.5.李淑霞.当前日本经济体制改革纵览.现代日本经济,2002⑶6.韩秋.资产证券化创新及其在中国的前景.求实学刊,2003⑸7.谭晶.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理论探讨,2003⑸8.李平.日本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中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3⑹9.钟晓兵.VaR在中国金融远期上的应用.理论探讨,2004⑷10.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本性合作.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⑹11.钟晓兵.名义锚的选择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⑺12.伍楠林.反倾销的经济学理论探悉及中国的对策.学习与探索,2005⑵◆ 著作或教材1.李长胜(副主编).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李长胜(副主编).道法自然—生态智慧与理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李长胜(参编).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伍楠林.Русская диаспора в Китае 20-30гг ХХ века5.李平(编著).国际贸易实物新编.哈工程出版社,20016.丁溪.侯银霞(编著).国际商贸英语(第二版).哈工大出版社,20037.丁溪.侯银霞(编著).对外贸易英文函电.哈工大出版社,20038.赵萍(编著).经济数学基础及应用(修订版).哈工大出版社,20049.韩秋(副主编).公共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李淑霞等(编著).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重要科研项目1.李广和,李长胜等.环境保护的经济机理及其经济调控手段体系研究(00BJY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03—2002/102.叶平.李长胜.龙江县生态经济整体规划研究。省科委课题.2001—20033.李长胜.东北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试验示范(2003-043-l43).国家林业局课题.2004—20064.高长春,李淑霞等.积极财政政策动态约束模型研究(BJG60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0/03—2002/105.李广和,李 平等.大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研究。大庆市科委,2001/02—2001/126.肖玲诺.信息化对社会生活影响问题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厅,2002/8—2003/127.肖玲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有效性(701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8—2005/128.高长春,李淑霞等.经济增长:中日财政政策选择的最优次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03——2005/069.李广和,钟小兵等。安全技术防范经济性分析与产业发展结构研究.国家计委,1999/08—2000/1210.钟小兵.杨尊亮.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03—2003/1211.钟小兵,李平等.哈尔滨高新区促进中俄科技产业化合作发展战略研究(国科火字[2004]61号).科技部火炬计划软课题,2004/09—2005/09◆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⒈李长胜.测树学多媒体教学研究.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⒉李长胜.生态林业工程和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计量化评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名),2002⒊李长胜.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与方法.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第2名),2002⒋李长胜.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2等奖(第2名),2002⒌李长胜.林木采伐管理系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一等奖(第7名),2003⒍李长胜.黑龙江省森工天然林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研究与实施.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1名),2005 ◆ 学科依托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建立于1954年,1984年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学科长期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近几年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出8门选修课。1999年政治经济学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2年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投资经济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学科至今已培养出150多名统招研究生,320多名在职研究生。近5年来, 承担了国家、省部、地市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本,获各种级别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本学科的教师还分别在各种级别的学会及学术团体和政府咨询机构中任要职,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做出了较大贡献。◆ 标志性研究论文⒈ 任熹真.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标准探析.经济学家,2001⑷⒉ 任熹真.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国流通经济,2005⑹3.任熹真. 对现代资本结构优化标准的探析.经济研究参考(经济学文摘),2001⒌ 任熹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哈工大学报,2001⑵⒎ 李鹏雁.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品种选择及流程设计.中国软科学,2002.2⒏ 李鹏雁.China"s Optimal Choice of Mortgage Securities . Proceedings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收录)⒐ 李鹏雁. The Analysis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Chinese Real Estate Listed Companie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⑶ (EI源)⒒ 朱加凤..日本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性研究. 求是学刊,2002⑷⒓ 朱加凤. 论转型时期的政策利润.求是学刊,2001⑴◆ 著作或教材⒈ 任熹真,李鹏雁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哈工大出版社,2002.8⒉ 任熹真,李鹏雁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工大出版社,2004.8⒊ 任熹真(主编).经济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哈工大出版社,2003.8◆ 重要科研项目:1.任熹真.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重大项目,2000—20022.任熹真.石油价格可比性研究.横向课题,2001—2003⒊ 任熹真(参与).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02----20044.李鹏雁.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与投资模式研究 .横向课题,2002-2004 .⒌ 李鹏雁(参与).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03-2005⒍ 朱加凤(参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动态约束模型及国际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⒎ 朱加凤(参与).“两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发展的研究.省“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2◆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1.任熹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论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⒉ 任熹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对策研究(调研报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2023-09-13 20:17:181

研究员和教授的区别

研究员和教授的区别:1、性质不同研究员一般指科学研究机关中的高级研究人员,参与研究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教授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教授是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2、工作任务不同研究员仅仅只是研究文学领域的知识以及国家科研任务,没有教授课程的任务;而教授的主要任务是深根自己的专业能力,对该专业领域的学生进行教学。有时候教授会同时研究科研和教授课程,但是研究员一般在研究所,只能做科研。3、岗位等级研究员是在自然科学学研究系列岗位的一种,研究员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如说,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专业技术岗位是12个等级,那么研究员岗位是4个等级,对应的是国家通用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一级到四级,教育事业单位的教授也是如此,不过是正教授,一到四级,副教授就是五到七级,中级的教授岗位是八到十级,初级教授岗位是十一到十三级。
2023-09-13 20:17:351

陈劲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科学、技术与创新管理与政策、科教发展战略。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大学“创新与可持续竞争力”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技术管理协会副会长,《Journal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China》主编。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浙江五四青年光荣称号。陈劲教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1998)、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00),英国Manchester 大学PREST研究中心访问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中国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福州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英国Manchester 大学PREST研究中心兼职博士导师。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美国工程教育学会会员、国际熊彼特学会会员、美国管理学会会员,国际技术管理协会会员。现在陈劲教授是《系统工程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管理学报》、《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创新与创业》、《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技术经济》等杂志的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的客座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rketing》副主编以及《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学术顾问等。陈劲教授近年来坚持创造、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教学、写作与演讲,特别在技术创新战略、系统、资源以及管理工具等方面展开了持续、有品质的研究,取得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力图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管理理论,拓展相关的科教管理理论与方法,力争为中国的著名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践提供了领先的理论指导。是“自主创新”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也起了引领的作用。迄今,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以及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400多篇论文,多篇被SCI、SSCI、EI等著名论文检索所收录,专著、译著等50余部;另主编第1-4届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会议论文集,分别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创业和家族企业成长”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和副主席,担任第73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的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论坛“的主席。陈劲教授的这些努力推动了中国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与学科的体系化。陈劲教授积极推广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先后为教育部、科技部、原国家经贸委以及浙江省委、杭州市进行科技政策的咨询,是教育部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组专家。先后为海尔集团、深圳华为、中兴通信、金地集团、华北制药、东方通信、昆明制药、巨化股份、万向集团、传化集团、大港油田、中集集团、中石油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管理培训与咨询,并积极为社会公众进行创新、变革和领导力的演讲。现任浙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杰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金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公司、浙江传化股份公司、八方电信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浙大中控高级顾问。陈劲教授先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课题、教育部科技委重大专项、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重大专项、国家软科学项目等的项目负责人。
2023-09-13 20:17:521

顾新的论著:

著作:[1]顾新.供应链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的组织之间管理模型型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 顾新.区域网络系统管理[M]. 成都: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3] 顾新.据挖掘教程(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顾新(参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河南大学校内教材,1996.[5 顾新(参编).技术装备经济管理[M]. 河南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期刊论文:[1] 张伟,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关系研究[J],科学技术管理2008(2):119-129.(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8(5):20-25全文转载[2] 王丹,顾新. 供应链链的核心能力识别 [J].统计理论版,2007,(4):153-155。[3] 叶李肃,顾新.知识链成员之间的交互学习研究[J].科技对策,2007,24(3):139-142。[4] 顾新,李平,王成.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链管理研究[J].科学技术管理,2008,28(3):98-103[5] 王ke,顾新.基于社会资本的相互信任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18(5):44-49全文载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7,(2):71-74[6] 蔡兵,顾新,王维成.知识链的绩效评价[J].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34-139[7] 张秀,王丹,顾新.整合科技资源提高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J]. 天府,2006,(5):59-63[8] 顾新,李平,王成.知识流动、供应链与知识管理[J].科学,2007,20(2):10-12,16[9] 王新,顾新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管理研究,2006,26(4):8-11[10] 叶李肃,顾新等. 国外高技术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策略及趋势分析[J].科学,2006,19(4):84-87[11] 顾新,李平.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J]. 经济问题探索,2005,(2):37-40[12] 顾新,郭煌,罗利.知识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二人合作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2005,24(7):24-29,37 (EI收录号:04408391500)[13] 李平,陈林,顾新. 学习型经济中的知识共享模型[J]. 情报科学,2001,48(7):33-36[14] 顾新,蔡兵,李久平.学习与学习型社会[J].软科学,2004,18(2):5-7,11[15] 顾新,郭煌,李平. 社会资本及其在供应链中的作用[J].科学管理,2008,24(5):44-48[16] 顾新,李平,冯二结.“知识型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J].经济理论与管理研究,2008,(4):64-67[17] 李平,顾新.供应链联盟中的知识管理[J]. 情报杂志,2003,21(4):398-400[18] 顾新,张二正. 大学孵化园:创业板上市公司孵化器[J].研究与经济管理,2005,14(5):64-67[19] 顾新.供应链系统的运行[J]. 软科学,2002,(11):104-107[20] 顾新. 供应链系统的内涵与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32-37[21] 顾新. 供应链系统的失灵及其完善措施[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7-141,全文载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2001,(9)[22] 顾新,李平,徐梅.河南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1,(3):108-110[23] 顾新,徐梅,马蕾.河南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01,(2):34-37[24] 顾新,李平.发挥河南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1,(1):70-73[25] 顾新,李平,石娟.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分析[J].软科学,2001,(1):59-62,67[26] 顾新,李平,冯结.河南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分析[J].天府新论,2001,(1):40-44[27] 顾新,李平.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知识产业[J].决策咨询通讯,2000,(4):26-29[28] 顾新.河南开发要着眼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J].软科学,2000,(2):20-22,26,全文载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2000(8)[29] 顾新.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措施[J].工厂管理,2000,(2):5-6[30]王波,顾新.供应链组织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与演进[J],情报杂志,20008,26(7):994-999[31]王波、顾新.供应链组织之间合作的知识协同研究[J],科科学技术管理,2007(8):83-87[32].顾新 物流服务知识联盟构建及分析 数学的认识2005年06期[34]顾新.钢铁行业知识员工的组合激励机制研究 经济科学 2006年04期[35].顾新. 知识网络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特性及其绩效价研究 机械工程 2007年11期[36]. 顾新.逆向知识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 2005年10期[37]. 顾新.各国船舶业发展实践与理论的比较研究 经济问题 2008年06期[38]. 顾新.先进船舶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应用的实证研究 工业工程 2004年02期[39]. 顾新.传播业发展战略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机械工程 2005年08期[40]. 顾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软件需求管理研究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年02期[41]. 顾新.中国传播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5年02期[42].顾新.供应链组织类型及其管理机制适应性研究 科学学报 2005年02期[43]. 顾新.论数学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 工程学报 2005年02期[45]. 顾新.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经济师 2005年03期[46]. 顾新. 产生不同知识链模式的经济解释 预测 2005年01期[47].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模型 系统工程,2008(2)[48]知识联盟管理 情报理论,2005,3[49]企业管理战略的限制 ,企业管理,2003,6[50]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经济,2006,3 1 Chaotic theory applied to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Zhang, Yong"an; Zhan, Kenhua;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Xi"an Jiaotong Univ Source: Hsi-An Chiao Tung Ta Hsueh/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v 32 n 8 1998 Xi"an Jiaotong Univ p 92-95 0253-987X In Chinese2 Flexible planning and dynamic integration for problem solving in SXSES-DSS Zhang, Pengzhu;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Xi"an Jiaotong Univ Sourc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v 24 n 2 Dec 1998 Elsevier Sci B.V. p 165-172 0167-9236 In English3 Properties of grey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y sets Jin, Ming"ai; Yang, Yinsheng; Li, Qing;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Yanbian Univ Source: Xitong Gongcheng Lilun yu Shijian/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8 3 98 p 52-57 1000-6788 In Chinese4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 and the cores Sun, Dawei; Liu, Renjing;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Xi"an Jiaotong Univ Source: 18 1 98 p 32-37, 55 In Chinese5 Structural analysis on elements in process of long or medium term hi-tech industrialization Liu, Xu; Hu, Huaqing;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Xi"an Jiaotong Univ Source: Xitong Gongcheng Lilun yu Shijian/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7 12 97 p 5-10 1000-6788 In Chinese6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itting hazardous materials Wang, Kanliang; Xu, Yinfeng;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Xi"an Jiaotong Univ Source: Xitong Gongcheng Lilun yu Shijian/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7 11 97 p 60-65 1000-6788 In Chinese7 Personality characters of the high-tech man-power"s creativity Wang, Qun;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Beijing Univ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urce: Xitong Gongcheng Lilun yu Shijian/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v 15 n 11 Nov 1995 p 31-35 1000-6788 In Chinese8 Core and coritivity of a system (VI) Applications of the core and coritivity to relations research in small group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Xu, Jin; Xin, Youmin;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Xidian Univ Source: Hsi-An Chiao Tung Ta Hsueh/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v 28 n 3 Jun 1994 p 69-73, 60 0253-987X In Chinese9 General framework of policy intervention on economic system Duan, Xiaodong; Wang, Yingluo; Chan, Jinxian Author Affiliation: Xi"an Jiaotong Univ Source: Hsi-An Chiao Tung Ta Hsueh/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v 28 n 3 Jun 1994 p 51-59 0253-987X In Chinese10 Generation model for DSS supporting all phases of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eng, Gengzhong; Xi, Youmin;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Xi"an Jiaotong Univ Source: Hsi-An Chiao Tung Ta Hsueh/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v 28 n 3 Jun 1994 p 1-8 0253-987X In Chinese11 O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forms and management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Xi"an Jiaotong Univ Source: Zhongguo Jixie Gongcheng/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8 2 Apr 1997 p 63-73 1004-132X In Chinese12 Bilateral negotiation model of technology pricing Fang, Liping; Song, Yuanfang; Wang, Yingluo Author Affiliation: Ryerson Polytechnic Univ Source: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v 3 Oct 14-17 1996 1996 Sponsor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IEEE p 2006-2010 0884-3627 In English [1] 顾新,李平.供应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n人合作博弈研究[A]. 刘思峰等.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55-62.[2] 顾新.供应链区域——有效的区域创新系统,全国技术经济与创新论坛2002年学术研讨会,中国重庆,2002年10月[3] 顾新.产业结构调整是河南大开发的关键(国家教育部高校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陕西·杨凌,2000年4月)[A].见:罗中枢. 实现新的跨越[C]. 长江大学出版社,2000.258-275[4] 顾新.西部大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A].见:卢铁城.西部大开发——机遇与挑战[C].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171-185[5]方法导向”与“问题导向”——谈知识工程研究思路[A].见:张伟.西部大开发——机遇与挑战[C].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171-185顾新,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编委,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康复医学专业委员等学术职务。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六年制),毕业后一直从事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临床工作。曾获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在澳大利亚CURTIN大学学习康复专业研究生课程。先后承担过卫生部、人事部和国家十五攻关研究课题,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临床工作重点是脊柱与四肢骨关节肌肉系统康复,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病变、肩周炎、膝骨关节病、各种肌肉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及各种手术后的患者制定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预防复发的专业康复方案,主要方法为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姿势矫正和相关医学知识的宣教。
2023-09-13 20:18:061

什么既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又是任何科学学研究必经的步骤或必备的条件?

什么既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又是任何科学学研究必经的步骤或必备的条件
2023-09-13 20:18:211

朱瑜的科研项目

1. 2010国家软科学:转型期中国管理者与员工绩效研究,主持人;2. 2009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高新企业家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主持人;3. 2009广东哲学社科项目:智力资本作用机制研究,主持人;4. 2009暨南大学211学术著作项目:企业智力资本与组织学习关系研究,主持人;5. 2010暨南大学创新基金: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主持人;6. 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整合战略与动态竞争研究,参与人;7. 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社会化作用机制纵向实证研究,主要参与人;8. 200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我国企业知识工作者组织社会化研究,主要参与人。uf06c 1. 2010深圳电力设计院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规划;2. 2010东莞供电局人力资源规划与绩效管理体系建设项目;3. 2008广东电网广州供电局岗位素质模型系统与应用研究;4. 2007茂名移动公司学习型组织建构及应用研究;5. 2007广州港集团公司动态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项目;6. 2006广州新荔枝湾绩效管理系统开发项目; 1. 组织学习与创新视角的企业智力资本作用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 智力资本理论研究,外国经理与管理,2007,29(9),50-56(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7,12,22-29);3. 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25(3),536-540;4. 企业文化、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科学学研究,2007,25(5),952-958;5. 产业网络中社会嵌入影响机制及其影响效应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28(2), 146-148;6.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7,5,49-55;7. 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增值路径研究,企业经济,2007,3,36-38;8. 组织创新气氛的理论与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43-449;9. 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研究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5),31-38;10.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Firm Performanc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Servi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hanghai, 2007, 9, 8, 5399-5402(EI);11. Empirical Study on Interaction amo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Core Competenc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Lille, France(EI);12.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o Fir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System & Management(EI);13. Study on Interaction amo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Proceeding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023-1028, 20-22 Oct. 2007,(EI)。
2023-09-13 20:18:421

胡建淼的科研成果

胡建淼在行政法学研究上的成果,主要在于形成或强调3种理论,即“双线理论”、“动态理论”和“中观行政法学理论”。他的格言是:中国需要有“法的经验”,但更需要有“法的理性”。他将为寻找与筑建后者而奋进。 《外国公法译介与移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06月《国家赔偿的理论与实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04月《公共行政组织及其法律规制暨行政征收与权利保护》,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04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01月《行政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中外行政法规:分解与比较》,法律出版社,2004年08月《外国宪法诉讼:案例及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06月《外国宪法诉讼:法规及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06月《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3年06月《行政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04月《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02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01月《行政强制法研究丛书(共四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01月《行政强制》,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行政违法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行政法学(教学参考书)》,法律出版社,2000年04月《宪法学十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09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06月《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1998年7月 行政主体责令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属性,《中国法学》2009/01公共摄像监视与公民隐私权保护,《法学》2008/06中国内地与澳门行政诉讼若干制度之比较,《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8/Z1论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深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美国管理性征收中公共利益标准的最新发展——以林戈尔案的判决为中心的考察,《环球法律评论》2008/06论公共摄像监视——以隐私权为中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04行政驱逐出境若干基本问题探析,《法学》2007/11论最小侵害原则在行政强制法中的适用,《法学家》2006/03有利法律溯及原则及其适用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论法规违宪审查建议权,《法学家》2005/02“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中国的行政立法——以《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法》为例,《中国法学》2005/05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新课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科学学研究》2005/06中国行政诉讼范围的演变与趋向——划定·限制·恢复·拓展,《政法论坛》2005/05政府管理与信息公开之法理基础,《法学论坛》2005/04其他行政处罚若干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5/01中国行政法学的理论模式及发展展望,《法制现代化研究》2004/00论行政领导人行政责任的准确认定,《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我国行政程序法的模式与结构——依据对世界上行政程序法规范结构的统计与透视,《政法论坛》2004/05行政明确性原则初探,《江海学刊》2004/05公共利益概念透析,《法学》2004/10论合意理念在行政领域中的渗透——基础、表现及其支撑系统,《法学杂志》2004/04WTO与中国行政救济制度的改革,《浙江社会科学》2003/02论中国“行政强制执行”概念的演变及定位,《法治论丛》2003/01论中国台湾地区的行政执行制度及理论,《法学论坛》2003/05我国行政法上的强制执行:行为、定性及立法归属——兼论《行政强制法》或《行政程序法》与《行政诉讼法》对现行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在调整范围上的划分,《政法论坛》2003/04现代行政视野中的事实行为——行政环境、蕴含与诉讼,《行政法学研究》2003/01 《中外行政强制制度的现状及中国行政强制制度的改革》,国务院法制办,2002年05月01日
2023-09-13 20:18:561

吴彤的主要作品

1.吴彤等著.复归科学实践—— 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吴彤.复杂性的科学哲学探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3.吴彤. 三生万物——自组织、复杂性和科学实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吴彤、蒋劲松、王巍主编.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20万字。6. 吴彤:《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4万字。7. 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自组织的哲学-- 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32万字(吴彤写其中22万字)。8. 吴彤、张锡梅、任玉凤、李笑春:《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社会》,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28万字。9. 吴彤:《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28万字。 1. 曾国屏、吴彤等译:《自组织的宇宙观》(詹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9万字。作者译5万字。2. 柯志阳、吴彤译:《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克拉默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30万字(作者主要从事部分译校工作)。3.莱文著,吴彤、田小飞、王娜等译.脆弱的领地.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4.雷舍尔著,吴彤译.复杂性—— 一种哲学概观,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5.拉德主编,吴彤、何华青、崔波等译校,科学实验哲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即出) 1. 吴彤:“实践的诠释与现象学”,《哲学研究》,2012(2):85-92.2. 吴彤:“科学研究中的表征——从科学实践哲学的立场看”,《哲学分析》,2012(1):18-30.3. 吴彤:“从卡特赖特的律则机器看科学”,载于《转型中的科学哲学》,成素梅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115页。4. 吴彤:“蠕虫:网络监视与科学教育——从科学实践哲学的立场看科学人文教育”,《科学与社会》,2011(4):99-105.5. 吴彤:“整体与破碎”,《系统科学学报》,2011(2):5-8.6. 吴彤:“科学实践哲学与语境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1):5-10.7. 吴彤:“从科学实践哲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双视角看中医学研究”,《医学与哲学》,2010年(12):1-3。8. 吴彤:“融汇科学与哲学的独特教育——关于博士生公共政治课近十年发展及在有中国特色高层次人才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8):111-116.9. 吴彤:“科学实践哲学在中国:缘起、现状与未来”,《哲学分析》,2010(1):178-184.10. 吴彤:“中国系统科学哲学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1-12,55。11. WU Tong.Challenge from the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New Empiricism,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0.Vol.27. 190-199.(SSCI)12. 吴彤:“破碎的系统观”,《系统科学学报》,2010(1):6-9,23.13. 吴彤:“从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到科学实践哲学”,载于:刘大椿主编,《从辩护走向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1-132页。14. 吴彤:“多样性的科学形象——从复杂性研究视野看科学”,《社会科学》(上海)2009(1):121-125。15. 何华青、吴彤:“实验的可重复性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4):42-48。16. 徐竹、吴彤:“社会科学因果性争论述评”《哲学动态》2008(11):76-81.17. 吴彤:“复杂性前沿探索II:综述和展望”,《系统科学学报》,2008(4):1-8。18. WU Tong, 2008, Is scientific research drven by opportunity, problems, or observation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3, No. 3, pp.424-437.19. 徐竹、吴彤:“自然主义,抑或先验反思?——劳斯科学实践哲学的理论旨趣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10):37-42.20. 田小飞、吴彤:“自然主义思潮中的科学实践哲学:进路及其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5):26-32。21. 崔波、吴彤:“知识入侵中的桥接、誊写、填充——对晚清翻译出版史的思考”,《人文杂志》2008(4):124-131.22. 吴彤、张姝艳:“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7):540-544.23. 吴彤、郑金连.新实验主义:观点、问题和发展.学术月刊,2007(12):45-4824. WU Tong.Contemporary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tudies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07.Vol.24.(4): pp.383-392.(SSCI)25. WU Tong, Complexity and Randomicity, in Theodor Leiber (Hg.), Dynamisches Denken und Handeln, Philosophie und Wissenschaft in einer Komplexen Welt Festschrift Klaus Mainzer zum 60. Geburtstag, S.Hirzel VerlagStuttgart, 2007, pp.79-88.26.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87-94.27. 吴彤.若干复杂性著作和Emergence近期文献分析研究.系统科学.2007(3):98-106。28. 于金龙、吴彤.科学实践的规范性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7(1):46-52。29. 吴彤.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者观察,哲学研究.2007(1):98-104。30. 李静静、吴彤.科学划界标准新探.科学学研究.2007(3):425-429。31. 吴彤. 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2006(6):85-91。32. 吴彤.科学哲学与自然知识的民族性.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47-51.33. 王娜、吴彤. 皮克林的科学实践观初探.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33-36,89。34. 吴彤.“观察/实验负载理论”论题批判.清华大学学报.2006(1):127-131。35. 吴彤、曾国屏、任玉凤.关于“科学极限”的若干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4):11-14.36. 吴彤.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发展述评.哲学研究.2005(5):86 - 93.37. 吴彤.科学实践哲学发展述评.哲学动态.2005(5):40-43.38. 吴彤.复杂的实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5):1-5.39. 吴彤、黄欣荣.复杂性:从三说起.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6-11.40. 吴彤、李静静、王娜、田小飞.建国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4):53-58.41. 吴彤、孙丽.论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政策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 (6):47-51。42. 吴彤.论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1-9.43. 吴彤.复杂网络研究的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4(8):58-63,70.44. 黄欣荣.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方法论原则.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75-80.45. 吴彤.于金龙.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研究中的欧几里德.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6):89-94.46. 吴彤.于金龙.科尔莫哥洛夫:复杂性研究的逻辑建构过程评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71-74.47. 吴彤、李建庄.对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的政策认知过程的系统透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64。48. 吴彤、胡晨.论技术复杂性.科学学研究.2003(2):126-130。49. 吴彤.文本与意义:复杂性研究的若干问题.清华哲学年鉴(2001).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496-515。50. 吴彤.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客观复杂性.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44-47。51. 董云英、吴彤.明代漠南地区灾荒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4):50-54。52. 吴彤.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客观复杂性.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44-47。53. 吴彤.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3):72-79.54. 吴彤、曾国屏.自组织思想:观念演变、方法与问题.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许国志主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5-99.55. 吴彤.分类和分岔:知识和科学自组织起源的探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 (6): 25-33.56. 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0。57. 吴彤.从自组织观看“李约瑟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3):29-39。58. 吴彤.科学发现是自组织的吗?《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96(1):60-68。59. 吴彤.论科学.一个自组织演化系统.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3):52-57,31。60. 吴彤.市场与计划.自组织与他组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3):17-21。61. 吴彤.一个科学演化的相互作用模型.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4):45-54。62. 吴彤.拉比.平民、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4):67-78。63. 吴彤.一个科学演化的相互作用模型.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4):45-54。64. 吴彤、沈小峰、郭治安.科学技术.生产力系统的“序参量”.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6):1-8。65. 吴彤.人与自然.社会因子作用及其案例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3):1-12。66. 吴彤.儒家与中国古代科技.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92年第4期,参加首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全国学术讨论会(上海,1990年)大会发言,论文摘要收入中国科学思想史论.(袁运开、周翰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67. 吴彤.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中的“科技”,内蒙古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获得香港林大芽先生在内蒙古大学设立的“中国古籍数学化研究奖”1等奖,收入古籍数学化研究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8. 吴彤.元、明科技政策比较.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4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69.吴彤.论元代科技成就与科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0. 吴彤、沈小峰.相变理论与质变规律.大自然探索.1988(2):127-134。71. 吴彤.论机械自然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1):30-38.72. 吴彤.论生物学机械观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医学与哲学.1986(4):13-16。 主要成就1. 1993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3等奖。2. 1994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3. 1995年获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4. 1997年.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社会.学术专著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5. 1997年.吴彤.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与研究.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获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2等奖。6. 1998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30人)层次。7. 1998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8. 1998年.生长的旋律--科学的自组织演化.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9. 1999年.生长的旋律--科学的自组织演化.获国家首届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3等奖。10. 2000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
2023-09-13 20:19:171

许强的个人简介

许强,男,1971年8月生,浙江余姚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浙江工业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学术骨干),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母子公司管理、战略和创新管理。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等近1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和政府部门委托课题,担任多家企业咨询顾问,先后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研究和发展管理》、《European Business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ystems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2023-09-13 20:19:311

运动训练学理论,如何理解向科学要成绩?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对运动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专门的运动理论。从现代运动训练学发展演进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在积极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精华的同时, 能够根据本国国情, 深入总结我国竞技运动员成功的训练经验, 在项群训练理论、时空协同理论、竞技能力结构特征模型理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及运动员科学选材等方面,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 尽管运动训练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反思传统的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 不难发现, 虽然一般训练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 在专项训练理论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 除乒乓球和武术等少数优势项目外, 其他项目还没有被专业人士认可和实践。专项训练理论的滞后影响了对一般训练学的研究。缺乏专项训练理论的支撑, 一般训练学的理论就只能是拿来主义, 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走, 水平不容易超过别人。因此, 健全专项训练理论应是目前训练学研究的重点。本人经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将目前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其主要要点有以下方面:第一,运动训练学尽管已有从一门学科发展成包括选材、竞赛、管理等学科的学科群的趋势, 但学科的自我意识以及研究、科学学研究方面还比较滞后, 其对自身建设的关注还较为薄弱。第二,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 过多的是采用描述性研究, 缺少相关的实验及解释性研究。第三,运动训练学在充分挖掘人体潜力的方法学上, 依然是以主观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为主, 在一些训练的方法学上缺乏足够的生物学依据。第四,在研究中, 单一学科专题性研究的现象居多, 而综合应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信息学、系统控制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明显滞后。第五,训练实践的超前性和专项训练理论研究的滞后性日趋突显。一方面, 我国专项训练理论不能指导训练实践;另一方面, 训练实践中的经验也不能很好地提升为训练理论和理念, 去反过来指导训练。经过上面的总结,应该可以看到,在运动训练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研究困境,这为我们年轻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其次,在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对体能这一块比较感兴趣,一是出于我个人认为体能的提高对于我国许多项目非常重要,尤其是像皮划艇这类项目;其次,作为学校一线的体育教师,平时也带队训练,深感体能对于训练成绩取得有巨大的关系。因此,我重点关注了目前的体能研究这一块,具体而言,目前的理论和研究有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体能是什么的问题。多数人认为体能是一种运动素质, 把运动素质作为体能的全部, 隐含着一个命题, 体能必须在运动时通过肌肉收缩表现出来, 即体能的表现与肌肉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这样定义的话即凡是不运动时的身体能力的表现与体能无关, 体能是“动化”中的一种能量释放。有人甚至认为耐力就是体能或专项耐力就是体能, 从而忽视了对体能起基础作用的身体形态的改造和身体机能能力的提高, 使得体能的范围缩小。从理论上分析用体能的概念替代身体素质的概念主要有3个方面的优越性: 第一, 有利于母项、子项的逻辑统一。根据逻辑学界定概念的要求,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子项应当用能力的概念, 如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等。尽管身体素质的概念也被表达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 机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但是从字面上它没有体能一词更加直观、简洁, 也没有体能一词更加与竞技能力其他子项(如技能、心理能力等) 相对应;第二, 使竞技能力的外延等于各子项外延之和, 而如果用身体素质的概念, 竞技能力各子项外延之和是小于其本身外延的, 如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因素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身体素质的概念显然不能把这些因素包括进来;第三, 用体能和体能训练等概念更加有利于指导教练员的训练实践。其次是体能与心理和适应能力的关系问题。适应能力是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 它是决定体能发挥的外界因素之一, 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气温、海拔、湿度和时差等) 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语言、饮食习惯、观众情绪的变化等) 。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身体内部的应答反应, 体内的这些变化, 就会连锁地影响体能的发挥。适应能力强, 机体调节快, 则能应答自如。否则体能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 所谓临场紧张和比赛失常就是适应能力差的一种明显表现。但把心理与适应能力列为体能的组成部分未免过于夸大了体能的外延, 如此下去将导致体能的涵盖面无所不包。我们认为心理与适应能力等是影响体能的外部影响因素, 不应列入体能概念之中, 否则无限的外延扩大将导致体能概念的不可知性。体能与专项能力的关系: 体能的获得是采用与专项特有的手段训练的结果。即使使用非专项的手段来获得, 也必须符合该项目的特点。其生物学机制在于适应过程的专项特异性。综合以上,应该可以看到,对体能所给出的概念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所作的界定。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概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在不断深化, 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 体能这一概念也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拓展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个人比较赞同下面对体能的定义: 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以下的几个观点:第一,体能的结构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3个方面的内容, 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 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第二,体能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 具有先天性和后天可塑性特征, 遗传因素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后天的训练是体能获得的积极动因。也就是说, 体能可以是通过遗传得来, 即使没有任何训练, 一个人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体能水平, 但这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体能状态, 要想充分挖掘其潜力就需积极的后天训练。第三,体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是对特定专项适应的结果,某一专项运动员所获得的体能, 是在这一专项的特定训练刺激下形成的, 不同的专项具有不同的体能特征。这对运动员体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评价时, 一定要综合分析其所从事运动项目的特征, 所选指标越能体现项目需求, 其效度也就越高, 对训练也就越具有指导意义。第四,体能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存在着可变性, 已获得的体能增长在缺少训练刺激或停止后天训练的情况下是可以消退的, 且消退的速度往往与获得的速度成正比。这就对体能训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即体能训练必须常年坚持不懈才能够保持或者提高。
2023-09-13 20:19:471

科学学是什么?

英国的物理学家贝尔纳(J.D.Bernal)提出的:“科学建制是一件社会事实,是由人民团体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联系起来,办理社会上的某种业务”。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著名科学家贝尔纳(J. D. Bernal, 1901~1971)就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他在1939 年出版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科学学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科学的具体活动,包括开展科学活动的理由和条件,从事科学活动的个体和团体,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科学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预测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乃至更加具体一些的科学决策——这些都是科学的社会功能。贝尔纳曾经引用过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我们并不需要给科学和科学学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因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可能损害精神实质。他采纳的是普赖斯的说法,科学学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他”。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科学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讨论了机械和人的相互影响。汉阴丈人抱着大罐子给菜园子浇水,又累又慢,子贡建议他用机械装置从井里打水,可以做得又快又好。汉阴丈人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我当然知道机械能让人省力,但这样就学会了投机取巧,所以我不干。庄子是唯心主义者,反对社会进步,所以子贡只能认输。我们现在看来,汉阴丈人当然是在诡辩,如果他是认真的话,就应该连罐子都不用,坐等老天爷下雨才对呢。庄子对科学的看法当然不足为训,贝尔纳的工作才是第一次严肃地系统地把科学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贝尔纳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科学学的奠基人,他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贝尔纳以X射线衍射为手段,在晶体学、液体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主席,在克里姆林宫、白宫和唐宁街十号都出席过会议,他还两次访问过中国,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
2023-09-13 20:20:071

什么是科学学?

英国的物理学家贝尔纳(J.D.Bernal)提出的:“科学建制是一件社会事实,是由人民团体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联系起来,办理社会上的某种业务”。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著名科学家贝尔纳(J. D. Bernal, 1901~1971)就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他在1939 年出版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科学学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科学的具体活动,包括开展科学活动的理由和条件,从事科学活动的个体和团体,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科学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预测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乃至更加具体一些的科学决策——这些都是科学的社会功能。贝尔纳曾经引用过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我们并不需要给科学和科学学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因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可能损害精神实质。他采纳的是普赖斯的说法,科学学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他”。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科学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讨论了机械和人的相互影响。汉阴丈人抱着大罐子给菜园子浇水,又累又慢,子贡建议他用机械装置从井里打水,可以做得又快又好。汉阴丈人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我当然知道机械能让人省力,但这样就学会了投机取巧,所以我不干。庄子是唯心主义者,反对社会进步,所以子贡只能认输。我们现在看来,汉阴丈人当然是在诡辩,如果他是认真的话,就应该连罐子都不用,坐等老天爷下雨才对呢。庄子对科学的看法当然不足为训,贝尔纳的工作才是第一次严肃地系统地把科学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贝尔纳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科学学的奠基人,他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贝尔纳以X射线衍射为手段,在晶体学、液体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主席,在克里姆林宫、白宫和唐宁街十号都出席过会议,他还两次访问过中国,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
2023-09-13 20:20:251

科学学是由谁提出的?

英国的物理学家贝尔纳(J.D.Bernal)提出的:“科学建制是一件社会事实,是由人民团体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联系起来,办理社会上的某种业务”。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著名科学家贝尔纳(J. D. Bernal, 1901~1971)就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他在1939 年出版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科学学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科学的具体活动,包括开展科学活动的理由和条件,从事科学活动的个体和团体,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科学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预测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乃至更加具体一些的科学决策——这些都是科学的社会功能。贝尔纳曾经引用过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我们并不需要给科学和科学学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因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可能损害精神实质。他采纳的是普赖斯的说法,科学学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他”。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科学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讨论了机械和人的相互影响。汉阴丈人抱着大罐子给菜园子浇水,又累又慢,子贡建议他用机械装置从井里打水,可以做得又快又好。汉阴丈人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我当然知道机械能让人省力,但这样就学会了投机取巧,所以我不干。庄子是唯心主义者,反对社会进步,所以子贡只能认输。我们现在看来,汉阴丈人当然是在诡辩,如果他是认真的话,就应该连罐子都不用,坐等老天爷下雨才对呢。庄子对科学的看法当然不足为训,贝尔纳的工作才是第一次严肃地系统地把科学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贝尔纳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科学学的奠基人,他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贝尔纳以X射线衍射为手段,在晶体学、液体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主席,在克里姆林宫、白宫和唐宁街十号都出席过会议,他还两次访问过中国,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
2023-09-13 20:21:211

现在科学学研究都要外审吗

初审过了就是外审,外审结束说明已经通过。不过还有终审,外审结束就是稿子保留,还没有公布外审结果,不能得知接下来会怎么样。还早呢,下面还有终审(如果没有被淘汰的话),还要开会研讨,可能还要删改稿件。耐心等待吧,反正现阶段就是等通知。
2023-09-13 20:21:401

bernal对科学的界定

英国的物理学家贝尔纳(J.D.Bernal)提出的:“科学建制是一件社会事实,是由人民团体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联系起来,办理社会上的某种业务”。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著名科学家贝尔纳(J. D. Bernal, 1901~1971)就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他在1939 年出版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科学学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科学的具体活动,包括开展科学活动的理由和条件,从事科学活动的个体和团体,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科学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预测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乃至更加具体一些的科学决策——这些都是科学的社会功能。贝尔纳曾经引用过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我们并不需要给科学和科学学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因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可能损害精神实质。他采纳的是普赖斯的说法,科学学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他”。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科学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讨论了机械和人的相互影响。汉阴丈人抱着大罐子给菜园子浇水,又累又慢,子贡建议他用机械装置从井里打水,可以做得又快又好。汉阴丈人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我当然知道机械能让人省力,但这样就学会了投机取巧,所以我不干。庄子是唯心主义者,反对社会进步,所以子贡只能认输。我们现在看来,汉阴丈人当然是在诡辩,如果他是认真的话,就应该连罐子都不用,坐等老天爷下雨才对呢。庄子对科学的看法当然不足为训,贝尔纳的工作才是第一次严肃地系统地把科学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贝尔纳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科学学的奠基人,他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贝尔纳以X射线衍射为手段,在晶体学、液体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主席,在克里姆林宫、白宫和唐宁街十号都出席过会议,他还两次访问过中国,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
2023-09-13 20:22:011

科学学研究,栏目审稿时间怎么这样长

稿件多,审稿时间自然就长。有好些刊物的审稿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2023-09-13 20:22:201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吗?

英国的物理学家贝尔纳(J.D.Bernal)提出的:“科学建制是一件社会事实,是由人民团体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联系起来,办理社会上的某种业务”。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著名科学家贝尔纳(J. D. Bernal, 1901~1971)就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他在1939 年出版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科学学研究的不是科学的具体内容,而是科学的具体活动,包括开展科学活动的理由和条件,从事科学活动的个体和团体,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科学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预测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乃至更加具体一些的科学决策——这些都是科学的社会功能。贝尔纳曾经引用过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我们并不需要给科学和科学学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因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可能损害精神实质。他采纳的是普赖斯的说法,科学学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他”。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科学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讨论了机械和人的相互影响。汉阴丈人抱着大罐子给菜园子浇水,又累又慢,子贡建议他用机械装置从井里打水,可以做得又快又好。汉阴丈人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我当然知道机械能让人省力,但这样就学会了投机取巧,所以我不干。庄子是唯心主义者,反对社会进步,所以子贡只能认输。我们现在看来,汉阴丈人当然是在诡辩,如果他是认真的话,就应该连罐子都不用,坐等老天爷下雨才对呢。庄子对科学的看法当然不足为训,贝尔纳的工作才是第一次严肃地系统地把科学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贝尔纳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科学学的奠基人,他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贝尔纳以X射线衍射为手段,在晶体学、液体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主席,在克里姆林宫、白宫和唐宁街十号都出席过会议,他还两次访问过中国,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
2023-09-13 20:22:291

研究员和教授的区别

研究员和教授的区别:1、性质不同研究员一般指科学研究机关中的高级研究人员,参与研究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教授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教授是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2、工作任务不同研究员仅仅只是研究文学领域的知识以及国家科研任务,没有教授课程的任务;而教授的主要任务是深根自己的专业能力,对该专业领域的学生进行教学。有时候教授会同时研究科研和教授课程,但是研究员一般在研究所,只能做科研。3、岗位等级研究员是在自然科学学研究系列岗位的一种,研究员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如说,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专业技术岗位是12个等级,那么研究员岗位是4个等级,对应的是国家通用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一级到四级,教育事业单位的教授也是如此,不过是正教授,一到四级,副教授就是五到七级,中级的教授岗位是八到十级,初级教授岗位是十一到十三级。
2023-09-13 20:22:511

杭州中考中的“科学”是什么?

科学学是研究科学的学科,科学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在于认识科学的性质特点、关系结构、运动规律和社会功能,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促进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 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科学学的产生起源于对自然科学的社会性研究,科学学的发展表现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发展。近年来虽有人提出把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扩大为包括所有科学直至哲学在内的设想,也有人开始了例如社会科学学、哲学学方面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多数人认为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 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广义的自然科学。它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而且也涉及自然科学关系密切的技术及工程问题。 实际上科学学的研究并不仅限于科学技术自身,而是包括在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二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研究,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经济、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这三方面的综合即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事业。因此,比较准确地说,可以把科学学理解为是一门以整个科学技术事业为对象,研究科学技术自身以及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相互关系的客观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利用这种客观规律以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应用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科学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规定了科学学主体内容的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科学技术事业的认识内容,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的应用内容。认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分类、体系结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未来趋势等等。它们是对客观对象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系统理论的形态,构成了科学学的基础理论,因之这一大部分可以称之为理论科学学。应用内容包括在基础理论指导下所得出的制订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以及对科学技术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等,它们是对规律和理论的利用,因之这一大部分可以称之为应用科学学。运用这两大方面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原理,可以进一步进行开发性课题研究和指导解决科技事业中的种种具体问题。 由于理论科学学和应用科学学的内容都各自包括许多不同的方面,因此,对这些不同方面分别进行的深入和展开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就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科学学的分支学科。现在理论科学学的分支学科已有科学体系学、科学能力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科学逻辑学、科学计量学、科学方法学、科学心理学、科学伦理学、科学美学等等。应用科学学的分支学科已有科学战略学、科学规划学、科学政策学、科学体制学、科学管理学、科学人才学、科学教育学等等。但理论科学学与应用科学学的界限,很多地方是相对的,尤其是各分支学科之间,常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从科学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理解到研究科学学的重要意义。科学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科学技术事业社会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以为国家制订发展科技的路线、战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实现合理化和提高效率;可以帮助科技研究人员扩展知识宽度、推进思维深度和提高创新能力等等。联系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科学学的意义就更加容易理解。 科学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共同决定了科学学的学科性质。科学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科学技术,但它研究的并不是具体的专门科学和技术,而是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部门建制并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它进行研究的,所以科学学的学科性质并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为发展自然科学服务的社会科学。不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科学学又有它的特殊性;它不但同自然科学相交叉,也与多种社会科学相交叉,甚至还同数学以至某些工程技术相交叉。因此,科学学虽然基本上是社会科学,但同时又是一种交叉科学,是软科学性质的这种特点,在它的不同分支中又各有不同的侧重交叉点。 科学学的部分著作从40年代开始陆续被译介到我国。张子美摘译的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1950年商务印书馆曾以《科学与社会主义》为书名出版。但直到60年代,科学学在我国的传播和研究还是零星的。1977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文章,率先呼吁开展科学学的研究,从此科学学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1981、1983、1985年又举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1979年建立了全国性的“科学学联络组,1983年“中国科学学写科技政策研究会”宣告成立,科学家钱三强教授被推选为理事长,到1986年,除台湾外,全国的所有?⒅毕绞泻妥灾吻冀⒘丝蒲аа芯炕嶙橹?979年,第一份《科学学与科技管理》杂志在天津问世,不久在北京又发行了《科学学研究》和《科学学译丛》,三者都是全国科学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现在科学学类的期刊全国已有20多家。科学学专著先后出版的有关西普、季子林、陈士?⑼跏魉肌⒑沃有愕缺嘀摹犊蒲аЦ僖?981,田夫、王兴成主编的《科学学教程》(1983),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等编著的《科学学基?罚?983),关西普、汤步华主编的《科学学》(1985),赵红洲撰著的《科学能力学引论》(1984)等数十种。 科学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它在国内国外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其所以如此,有它历史的背景和现实的原因。从19世纪后半期起,科学开始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20世纪以来,科学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来源,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成为国家实力的支柱,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科学的影响在显著增长,但同时也发现了科学的某些负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贝尔纳所说,科学需要“自我意识”,需要研究它的发展战略,需要使科学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因此,正确认识科学自身的结构,认识它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正确制订科学技术发展的路线、战略和政策,有效地进行科学技术事业的组织管理,已成为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突出课题。这就是科学学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据,也是使科学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原因。
2023-09-13 20:23:345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在哪个校区

在南岭校区,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都很好 姓 名: 葛宝山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62-12-29 党 派: 中共党员 民 族: 汉族 学 历: 博士后 系 别: 国际商务 职 称: 教授 定职时间: 1999.9 现任职务: 党委副书记(主管研究生)兼吉林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是否博导: 是 E-MAIL: gebs@jlu.edu.cn 学科专业: 工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管理方向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近期研究兴趣为:投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快速成长;企业治理与企业制度化管理;国际管理与国际创业。 讲授课程: 近年来主要为研究生和MBA/EMBA学员讲授国际商务管理(双语)、现代金融学、信用评估、项目选择和商业计划、以及战略管理等课程。 受教育经历: 1、1980.9~1984.7原吉林工业大学,学士学位; 2、1986.8~1989.7原吉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导师为沈景明教授; 3、1992.3~1995.12原吉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高技术产业化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导师为赵英才教授; 4、1996.9~1997.9,英国Lancaster大学管理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 1、1984.7~1994.9,原吉林工业大学,讲师,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国际商务管理等课; 2、1994.9~1999.9,原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MBA、EMBA讲授技术创新经济学等课程; 3、1999.9~现在,吉林大学,系主任,教授、博士导师,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MBA、EMBA讲授风险投资、工业经济学、国际商务管理(双语)、国际商务前沿等课程。 4、2004年,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管理学院创业学领域高级访问学者。 获奖情况: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吉林省首届拔尖创新人才。 项目及著作: 公开出版的著作如下: (1)创业融资:理论与实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253千,合肥 (2)工程项目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出版,2004.8 (3)《微观经济学》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8 (4)《微观技术经济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6 主持和参加的项目如下: (1)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广西区科委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负责人。 (2)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推进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广西重大课题研究,正在进行,项目负责人。 (3)长春卓展时代广场百货有限公司制度化管理,正在进行,项目负责人。 (4)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项目,企业职能管理转化为项目管理的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5)国际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正在进行,项目负责人。 (6)吉林亚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房地产市场调研;项目负责人,2001.2——2001.12。 (7)吉林省重大攻关项目:吉林省玉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2002.7——2002.12。 (8)我国高技术风险投资资信风险管理及系统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73012,2003.12结题,项目负责人。 (9)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性及风险投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主要参加人。 (10)高技术扩散和渗透中和谐与突进规律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主要参加人。 (11)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委火炬办委托,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参加人。 (12)我国CIMS发展战略,国家“863”软科学研究项目,通过“863”自动化领域专家组评审,成果被采用,主要参加人员,总报告执笔。 (13)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凝聚经济效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已完成,成果已上报科技部。 (14)“复关”对吉林省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吉林省科委,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5)机械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原机械工业部立项,通过部级鉴定,负责人。 (16)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产品技术服务的科学管理,原机械工业部立项,通过部级鉴定,负责人 (17)吉林省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对策研究,吉林省科委重点项目,已结题 (18)吉林省如何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吉林省社科重点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19)生存性创业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吉林大学哲学社科基地项目,负责人,运行中。 (20)我国高技术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目标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负责人,已结项。 (2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部项目,负责人,在研。 (22)基于中国经验的生存型创业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2025),负责人,在研。 (23)风险项目评估系统开发,长春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负责人,在研。 已发表论文: 公开发表的论文如下: (1)环境适应性的企业管理职能体系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一作者,2004.2 (2)环境适应性的企业管理职能体系创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一作者,2003.6 (3)风险投资资信评估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2003.10南开大学 (4)高技术风险投资过程中的资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技术创新管理——青年科学家论坛第73次活动,2003.3北京,收录在《科学研究》 (5)Credit Risk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tech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论文集,莫斯科,2002.10 (6)高技术风险投资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2.10第5期 (7)“入世”与国内企业发展,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第一作者,2002.8 (8)中国风险资本供给主体投资途径与约束,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第二作者,2002.2 (9)Credit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 in China,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论文集,哈尔滨,2001.8 (10)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选择及战略取向,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01.2 (11)高技术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基本理论,科学学研究,第二作者,2000.4 (12)高技术产业化风险分析的AHP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 (13)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支撑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8月 (14)中国高技术小企业发展障碍及对策(英文),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论文集,莫斯科,1998.10 (15)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机制,中国软科学,1998.2 (16)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与防范,管理现代化,1994.6 (17)高技术产业化风险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学研究,1998.2 (118)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查案例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4.9 (19)中国加入WTO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英文),第三届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1998.7,上海 (20)WTO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英文),第五届高技术小企业国际年会,英国曼彻斯特,1997.5 (21)高技术产业化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工业大学,1995年9月 (2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结构性研究模型,社科战线,2004 (23)构筑吉林省新型工业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社科战线,2004。12 (24)中国非正式金融形式、根源及规范化发展对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教材: 1、《项目评估》,入选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第二主编 2、研究与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院,独立编写 3、MBA教学案例,清华大学案例中心,负责人,已投入使用
2023-09-13 20:24:011

具身认知和现象学有什么关系?

心灵的新科学——认知科学给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认知是脱离身体的和认知不能脱离身体。前者即无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而后者即具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在本书中,无身认知特指与具知认知相对的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而它是认知科学中忽视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核心作用的各种理论的统称,包括符号主义(Symbolism)、计算主义(Computationalism)、表象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认知主义(Cognitivism)等。简言之,无身认知指这样的思想:身体与人的本质属性无关,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拥有理性。具身认知则认为人就是身体,而人的理性能力是由身体来塑造的。身体是怎么塑造了理性?这就是本书的主题之一。
2023-09-13 20:24:153

南开管理评论与管理评论哪个好?

国内最直接的当然就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啦,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也从属于管理类,管理类就多了,《管理世界》啦,《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等都是一类核心杂志,其他还有现代管理科学、科学学研究、管理科学学报、软科学、经济管理等等,这些杂志上也会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文章,国外的一流的有《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uman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等等
2023-09-13 20:24:521

学习“运动训练学”的收获。 500字以上。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对运动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专门的运动理论。从现代运动训练学发展演进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在积极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精华的同时, 能够根据本国国情, 深入总结我国竞技运动员成功的训练经验, 在项群训练理论、时空协同理论、竞技能力结构特征模型理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及运动员科学选材等方面,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   尽管运动训练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反思传统的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 不难发现, 虽然一般训练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 在专项训练理论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 除乒乓球和武术等少数优势项目外, 其他项目还没有被专业人士认可和实践。专项训练理论的滞后影响了对一般训练学的研究。缺乏专项训练理论的支撑, 一般训练学的理论就只能是拿来主义, 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走, 水平不容易超过别人。因此, 健全专项训练理论应是目前训练学研究的重点。本人经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将目前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其主要要点有以下方面:第一,运动训练学尽管已有从一门学科发展成包括选材、竞赛、管理等学科的学科群的趋势, 但学科的自我意识以及研究、科学学研究方面还比较滞后, 其对自身建设的关注还较为薄弱。第二,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 过多的是采用描述性研究, 缺少相关的实验及解释性研究。第三,运动训练学在充分挖掘人体潜力的方法学上, 依然是以主观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为主, 在一些训练的方法学上缺乏足够的生物学依据。第四,在研究中, 单一学科专题性研究的现象居多, 而综合应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信息学、系统控制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明显滞后。第五,训练实践的超前性和专项训练理论研究的滞后性日趋突显。一方面, 我国专项训练理论不能指导训练实践;另一方面, 训练实践中的经验也不能很好地提升为训练理论和理念, 去反过来指导训练。  经过上面的总结,应该可以看到,在运动训练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研究困境,这为我们年轻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绝好的素材。  其次,在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对体能这一块比较感兴趣,一是出于我个人认为体能的提高对于我国许多项目非常重要,尤其是像皮划艇这类项目;其次,作为学校一线的体育教师,平时也带队训练,深感体能对于训练成绩取得有巨大的关系。因此,我重点关注了目前的体能研究这一块,具体而言,目前的理论和研究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体能是什么的问题。多数人认为体能是一种运动素质, 把运动素质作为体能的全部, 隐含着一个命题, 体能必须在运动时通过肌肉收缩表现出来, 即体能的表现与肌肉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这样定义的话即凡是不运动时的身体能力的表现与体能无关, 体能是“动化”中的一种能量释放。有人甚至认为耐力就是体能或专项耐力就是体能, 从而忽视了对体能起基础作用的身体形态的改造和身体机能能力的提高, 使得体能的范围缩小。从理论上分析用体能的概念替代身体素质的概念主要有3个方面的优越性: 第一, 有利于母项、子项的逻辑统一。根据逻辑学界定概念的要求,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子项应当用能力的概念, 如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等。尽管身体素质的概念也被表达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 机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但是从字面上它没有体能一词更加直观、简洁, 也没有体能一词更加与竞技能力其他子项(如技能、心理能力等) 相对应;第二, 使竞技能力的外延等于各子项外延之和, 而如果用身体素质的概念, 竞技能力各子项外延之和是小于其本身外延的, 如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因素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身体素质的概念显然不能把这些因素包括进来;第三, 用体能和体能训练等概念更加有利于指导教练员的训练实践。其次是体能与心理和适应能力的关系问题。适应能力是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 它是决定体能发挥的外界因素之一, 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气温、海拔、湿度和时差等) 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语言、饮食习惯、观众情绪的变化等) 。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身体内部的应答反应, 体内的这些变化, 就会连锁地影响体能的发挥。适应能力强, 机体调节快, 则能应答自如。否则体能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 所谓临场紧张和比赛失常就是适应能力差的一种明显表现。但把心理与适应能力列为体能的组成部分未免过于夸大了体能的外延, 如此下去将导致体能的涵盖面无所不包。我们认为心理与适应能力等是影响体能的外部影响因素, 不应列入体能概念之中, 否则无限的外延扩大将导致体能概念的不可知性。体能与专项能力的关系: 体能的获得是采用与专项特有的手段训练的结果。即使使用非专项的手段来获得, 也必须符合该项目的特点。其生物学机制在于适应过程的专项特异性。  综合以上,应该可以看到,对体能所给出的概念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所作的界定。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概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在不断深化, 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 体能这一概念也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拓展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我个人比较赞同下面对体能的定义: 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以下的几个观点:第一,体能的结构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3个方面的内容, 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 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第二,体能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 具有先天性和后天可塑性特征, 遗传因素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后天的训练是体能获得的积极动因。也就是说, 体能可以是通过遗传得来, 即使没有任何训练, 一个人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体能水平, 但这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体能状态, 要想充分挖掘其潜力就需积极的后天训练。第三,体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是对特定专项适应的结果,某一专项运动员所获得的体能, 是在这一专项的特定训练刺激下形成的, 不同的专项具有不同的体能特征。这对运动员体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评价时, 一定要综合分析其所从事运动项目的特征, 所选指标越能体现项目需求, 其效度也就越高, 对训练也就越具有指导意义。第四,体能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存在着可变性, 已获得的体能增长在缺少训练刺激或停止后天训练的情况下是可以消退的, 且消退的速度往往与获得的速度成正比。这就对体能训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即体能训练必须常年坚持不懈才能够保持或者提高。
2023-09-13 20:25:041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月刊《企业管理》 1. *管理世界 CSCD/CSSCI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 *管理科学学报 CSC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3. *管理工程学报 CSCD/CSSCI 浙江大学 4. *金融研究 CSCD/CSSCI 中国金融学会 5. *科学学研究 CSCD/CSSCI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研所,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6. *科研管理 CSCD/CSSCI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7. *南开管理评论 CSCD/CSSCI 南开大学 8. *情报学报 CSCD/CSSCI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9.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CD/CSSCI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10.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CD/CSSCI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11.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CSCD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 12.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CD/CSSCI 复旦大学 13. *预测 CSCD/CSSCI 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 14. *中国管理科学 CSCD/CSSCI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15. *中国软科学 CSCD/CSSCI 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16. *系统工程 CSCD 湖南省系统工程协会 17. *运筹学学报 CSCD 中国运筹学会 1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CSCD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2023-09-13 20:25:281

《格力模式》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格力模式》(张振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sFucilsY2AezGyQ9Bv9Ng 提取码:plqb书名:格力模式作者:张振刚豆瓣评分:4.9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1页数:352内容简介:格力的发展史,是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史,可以用"以先进理念引领发展,用健全机制保障创新,使命驱动价值创造,历经三个显著转变,实现三个重要跨越"来概括:● 以三公三讲、诚信共赢、自主发展、专注极致引领创新,用制度、方法、标准和平台所构建的机制保障创新。● 经由应用研究向基础与应用研究并举,专注空调产业向全面布局空调、智能装备和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向建立自主可控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圈的显著转变。● 实现由多点突破到全面提升、追赶并跑到超越领先、格力电器到格力电气的重要跨越。作者简介: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英国赫尔大学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特支计划"高层次人才等。作为首席专家,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据赋能激励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及其对策研究"和"中国城市社会来临与智慧城市设计及发展战略研究"。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开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和Chinese Physics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报刊杂志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书报中心全文转载;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20余部;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曾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一排名)、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普及奖(第一排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荣誉称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排名)、广东省1995年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第三排名)等。
2023-09-13 20:25:391

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关系及区别在哪里

  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关系及区别在于信息资源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他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2023-09-13 20:26:062

《格力模式》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格力模式》(张振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BjD3XcBkKsIlq1t0yq63Q 提取码: qfwr书名:格力模式作者:张振刚豆瓣评分:4.9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1页数:352内容简介:格力的发展史,是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史,可以用"以先进理念引领发展,用健全机制保障创新,使命驱动价值创造,历经三个显著转变,实现三个重要跨越"来概括:● 以三公三讲、诚信共赢、自主发展、专注极致引领创新,用制度、方法、标准和平台所构建的机制保障创新。● 经由应用研究向基础与应用研究并举,专注空调产业向全面布局空调、智能装备和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向建立自主可控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圈的显著转变。● 实现由多点突破到全面提升、追赶并跑到超越领先、格力电器到格力电气的重要跨越。作者简介: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英国赫尔大学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特支计划"高层次人才等。作为首席专家,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据赋能激励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及其对策研究"和"中国城市社会来临与智慧城市设计及发展战略研究"。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开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和Chinese Physics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报刊杂志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书报中心全文转载;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20余部;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曾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一排名)、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普及奖(第一排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荣誉称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排名)、广东省1995年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第三排名)等。
2023-09-13 20:26:191

科学的解释迷信活动

你问他有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
2023-09-13 20:27:126

何静的科研简介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项目来源类别、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批准时间,主持或参与项目来源;项目名称(编号);批准时间;主持或参与(1)1999.9-1999.12 主持济南光明机器公司2000年发展战略及营销规划(2)1999.5-2001.12 参加上海市汽车基金会项目“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应对加入WTO的机构设计及营销策略研究”(3)2001.1-2003.12 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72020)“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及其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估为优秀)(4)2005.1-2007.12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2075)“用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理念推进我国企业实施大批量定制生产”研究(5)2006.3-2008.3 主持上海水产大学校级重点课程“供应链管理”建设(6)2006.12-2008.12 主持上海水产大学人文社科课题“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研究”(7)2008.11-2009.11 主持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开放基金课题“食品供需网研究”(8)2009.1至今 主持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食品供应链发展的创新模式-食品供需网研究”(9)2009.12至今“食品供需网的构建和运行机理研究”,上海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课题,发表论文、专著及教材(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作者;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出版年、期作者;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主要发表论文:(1)何静、徐福缘,供应链瓶颈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3(2)(已被EI收录)(2)何静、徐福缘,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成员企业合作关系的经济模型,上海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已被EI收录)(3)徐福缘、何静,Study on 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with Multi-functional and Opening Characteristics for Enterprise(SDN),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October 10-13,2004-Hague Netherlands. (已被EI收录)(4)徐福缘、何静,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及其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72020)回溯,管理学报,2007(4)(5)何静、徐福缘,SDN及其内部合作伙伴关系的博弈分析,系统工程, 2003(2)(6)何静、宗传宏,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双向思维,科学学研究, 2004(12)(7)何静、徐福缘,SDN合作伙伴关系类型及其合作机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9)宗传宏、何静,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协同发展研究,情报杂志, 2006(10)(10)何静、徐福缘,SDN的复杂性及其协同发展的一般理论,软科学, 2004(1)(11)宗传宏、何静,中小企业入世后的经营策略,企业经济,2000(10)(12)何静、宗传宏,企业营销流程再造,商业研究,2001(4)(13)何静、宗传宏,战略联盟内部信任机制研究,企业经济, 2002(7)(14) 何静、徐福缘,网络组织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商业研究, 2003 (2)(15)何静、宗传宏,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 2006(5)(16)何静、宗传宏,我国都市农业差别化发展战略研究,云南农大学报, 2006(6)(16)何静、徐福缘,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与几种动态联盟合作模式的关系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6)(17)何静、徐福缘,Study on SDN Synergy Development. 2009 IEEE/INFOR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SOLI09), July 22 - 24, 2009- Chicago, USA. (已被EI收录)(18)何静、徐福缘,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的稳定机理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9(10)(19)何静、宗传宏,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模式探讨,中国市场, 2009(7)(20)李秀森、程钧谟、何静ANALYSIS OF DOUBLE MARGINALIZATION BASED ON SUPPLY CHAIN SERVICE LEVEL.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August 13-16,2006.(EI检索)(21)何静 国内外大学城实施三区联动实践和经验借鉴.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 2007.11.出版教材:第二主编《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验》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第一主编《供应链管理》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9,1参编 《水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7
2023-09-13 20:27:311

刘爱玲的科研情况

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在《社会学研究》、《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中文权威期刊和其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和教材近10余部。
2023-09-13 20:28:231

张奇的教育科研

1. 高等教育管理、科技管理与公共政策2.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绩效评估公平感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科研管理,2009(2) ;地方高校虚拟产学研组织设计,教育与职业,2009(11) ;绩效评估公平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科研管理,2009(3)基于技术许可的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模型构建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6)地方院校经营战略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当代教育学,2009(5)《绩效评估公平感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虚拟研发背景下的企业分布式创新理论研究进展及启示,科研管理,2012 年 2 月 1.主持并完成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社会救助型非营利组织发展中政府定位的地区比较研究》,浙社科规办[2006]24号2.主持并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知识员工绩效评估公平感、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效果研究》3. 主持并完成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4. 主持并完成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基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浙江省地方高校产学研组织创新研究》。5.主持并完成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地方高校虚拟产学研组织形成机理及运行模式研究》
2023-09-13 20:28:441

李宇的科研简介

主要论文: 1.《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倒U关系的形成机制与动态拓展》,《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2.《产业成长阶段视角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争议解析——中、美制造业的比较》,《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3.《经济增长视野的节约与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革》,2008年第3期;4.《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关系的形成与转化》,《中国软科学》(封面重点文章),2008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5.《技术创新的企业规模效应与规模结构研究——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6.《多元互构下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互动演化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2期。7.《熊彼特假设:由实证检验到“非均衡”范式的拓展》,《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课题情况: 1.主持课题(1)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2009lslktglx-07);2.参与课题(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并购活动失败的企业集团并购后整合战略研究》(03BJY042)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2)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辅助创新的不同规模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共享的实现机理研究》(2009GXQ6D157)子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3)辽宁省教育厅重大决策科研项目:《辽宁省企业技术改造方向:重点和相关政策研究》(2004Z06)子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4)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重工业背景下的节能减排》(L07AJY003)子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5)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节能减排的难点及对策研究》(L09AJY005)子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为高良谋教授。
2023-09-13 20:29:511

张勉的主要学术成果

期刊论文(国内)张勉,杨百寅,社会资本的来源:工作咨询网络中心性的前因变量,管理世界,5期,119-127页,2009-12-13张勉,组织承诺的结构、形成和影响研究评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期,28卷,122-128页,2007-05-13张勉,企业文化、学习强度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国软科学,6期,2007-06-13张勉,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一致性和均衡性的观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8期,28卷,140-148页,2007-08-13张勉,企业雇员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对一些新变量的量化研究,管理评论,4期,19卷,2007-04-13张勉,Price-Mueller离职模型中价值观变量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9期,18卷,46-51页,2006-09-26张勉,企业文化的诊断应用研究:以某家电力工程公司为例,管理评论,9期,17卷,25页,2005-10-06张勉,组织文化测量研究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8期,26卷,8号,2-7页,2004-08-22张勉,组织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机制研究述评,科学学研究,增刊期,增刊卷,2004-12-27张勉,雇员离职研究模型的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9期,24-28页,2003-09-27张勉,IT企业技术员工离职意向路径模型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4期,12-20页,2003-08-27张勉,期望匹配度对个体效能变量的影响实证研究,预测,4期,16-21页,2003-08-27张勉,IT企业雇员离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5期,76-80页,2003-05-27张勉,企业雇员组织承诺三因素模型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5期,70-75页,2002-10-27张勉,雇员主动离职心理动因模型评述,心理科学进展,10期,330-341页,2002-10-27
2023-09-13 20:30:071

哲学家的标准是什么?

就是任何事都给你讲一大堆道理的人
2023-09-13 20:30:465

陈劲的主要论文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in Chin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CMIT 2006) 2006*TIM based indigenous innovation: experiences from Haier Group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CMIT 2006) 2006*The study on organizational sustainable innovation based on habitual domains theory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6*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original technol 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y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6*Open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allo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a case in China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6*The key factors of outsourcing in CoPS innovation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6*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案例研究 科研管理 2006-11-07*面向创新型国家,推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 2006-05-25*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 2006-11-25*中国企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机制初探 科学学研究 2006-08-15*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 科研管理 2006-05-01*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2006-6-1*A System Model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06*TIM based indigenous innovation: experiences from Haier Group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07*The study on organizational sustainable innovation based on habitual domains theory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7*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origi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y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7*The key factors of outsourcing in CoPS innovation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7*Open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allo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a case in China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7*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in Chin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CMIT 2006) 2007*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evidence from Haier company FIF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VOLS 1-3 -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ROUGH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2007*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模式探讨 自然辨证法通讯 2007-6-10*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7-12-15*基于RIR的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科学学研究 2007-10-15*开放创新条件下的资源投入测试及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07-4-15*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科研管理 2007-1-30*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珍珠产业升级机制研究——以诸暨市珍珠产业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2007-2-1*我国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2007-3-2*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2007-2-9*技术创新SPRE审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2007-1-30*陈铁军、陈劲:How the weaker China firms surpass the stronger competitors in the process of discontinuous technology change: A case from China in vitamin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7*陈铁军、陈劲:How the weaker China firms surpass the stronger competitors in the process of discontinuous technology change: A case from China in vitamin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6*仇国芳、陈劲:Approach to decision rule acquisition and attribute reduction on fuzzy information table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仇国芳、陈劲:Approach to decision rule acquisition and attribute reduction on fuzzy information table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04-01*仇国芳、陈劲:模糊信息表决策规则获取与属性约简方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4-1*郭爱芳、陈劲:Industry Organization satisfactory state assessmen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ese color TV industry organization Conference of System Dyna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07*郭爱芳、陈劲:Industry Organization satisfactory state assessmen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ese color TV industry organization Conference of System Dyna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2023-09-13 20:3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