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杜甫的“望岳”和春望”有什么区别?

2023-10-09 04:43:04
TAG: 春望
共1条回复
meira

  一、《望岳》与《春望》的“望”不同表现在:x0dx0a  1、《望岳》中的“望”指:游览,观看。它体现了诗人登山泰山被所看到的美景折服而感叹,情调是快乐的。x0dx0a  《春望》中的“望”指:对未来的思考,感想。它体现了诗人看到国家动荡而感到无限的悲伤,因此他心里难受,对国家未来的一种思考。x0dx0ax0dx0a  2、《春望》的望写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x0dx0a  《望岳》则抒发了作者决定登临顶峰的雄心壮志。x0dx0ax0dx0a  二、附原文如下:x0dx0a  望岳x0dx0a  唐 杜甫x0dx0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x0dx0a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x0dx0a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x0dx0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x0dx0ax0dx0a  春望x0dx0a  唐 杜甫x0dx0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x0dx0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x0dx0a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x0dx0a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x0dx0ax0dx0a  三、作者简介:x0dx0a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x0dx0a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x0dx0a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x0dx0a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相关推荐

杜甫古诗《望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我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意思: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望岳》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望岳》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2023-09-13 21:06:471

杜甫 的 望岳 全首古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 杜甫“望岳”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2023-09-13 21:06:582

杜甫的望岳诗词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广泛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关切,以下是杜甫的《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是杜甫对于黄山(又称岱宗)的景色和气势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山势高耸、造化奇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作者希望能登上山巅,俯瞰四周,以此来启发他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深思。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示了杜甫诗歌的特点,即真挚感人、直抒胸臆。它也体现了杜甫对于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于人生命运的追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内涵。“望岳”意指望着大山。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自己登高望远的情景,他用诗歌表达了壮志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句诗句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对山川河流的景仰和敬畏之情。它也象征了人类追求进步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通过望着高山,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自己的渺小和人生的意义。杜甫的这首诗词是一首激昂豪迈的诗歌,它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思考。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被广泛传诵和赞颂。杜甫的生平杜甫的生平经历颇为坎坷。他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参与科举考试,但多次落榜未能功名。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等战乱,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他关注时政、反映社会疾苦,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他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的感慨和情感;他也讴歌英雄壮丽、赞颂豪杰才子。他的诗风深沉内敛,语言朴实自然,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2023-09-13 21:07:361

古诗《杜甫·望岳》注释与赏析

杜甫·望岳① 岱宗②夫如何③?齐鲁④青⑤未了⑥。 造化⑦钟⑧神秀⑨,阴阳⑩割昏晓⑾。 荡胸⑿生曾云,决眦⒀入⒁归鸟。 会当⒂凌⒃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夫如何:怎么样。 ④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⑤青:指山色。 ⑥未了:不尽,不断。 ⑦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⑧钟:聚集。 ⑨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⑩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⑾割昏晓:夸张。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⑿荡胸:心胸摇荡。 ⒀决眦(zì):极力张大眼睛。决:裂开。眦:眼眶。 ⒁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⒂会当:应当,定要。 ⒃凌:登上。 赏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七岁始学诗,十五岁即扬名,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杜甫开始漫游吴越,五年之后归洛阳应进士,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五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归东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翌年漫游齐鲁,与李白遇于东鲁,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天宝五年秋(公元746年)自齐鲁入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杜甫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杜甫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杜甫辗转避难于白水、奉先(今陕西蒲城)、鄜州(今富县)等地,此年丧幼子。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时官军在相州大败,关辅饥荒,杜甫弃官,举家入蜀避难,乾元二年末(公元759年)至成都,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 后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杜甫漂流到梓州,广德一年(公元763年)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东京洛阳,后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后严武去世,他再度举家漂泊。离草堂南下,过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后至夔州(今奉节)住两年。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岁末,至岳州。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抵潭州(长沙),不幸病逝于湘江上。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当诗人远远望见泰山,不禁发出感慨,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雄伟?你的苍翠横跨齐鲁大地,大自然在你身上集中了那么多神奇和魅力。你宏伟的山峰将南北分成晨夕。山中缭绕的云雾令人心胸荡漾,天上入巢的归鸟看得人眼隐隐作痛。我一定要登上山顶,将周围的山峦尽收眼底。 诗人对泰山的描绘由远及近,从虚入实,最后抓住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牵出了他俯瞰群山的气概,他攀登的哪里是泰山极顶,明明是要攀登人生的顶峰。从此可以看出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2023-09-13 21:08:021

杜甫 望岳

http://www.yuwen123.com/Index.html
2023-09-13 21:08:127

《忘岳》唐杜甫的古诗

望岳杜甫 〔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2023-09-13 21:08:322

望岳的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拓展资料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望岳》,作者杜甫,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3.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4.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023-09-13 21:08:4313

杜甫的《望岳》全诗是什么?

杜甫三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西岳危棱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2023-09-13 21:09:152

望岳唐杜甫拼音版

《望岳》拼音版如下所示:原文:dài zōng fú rú hé?岱宗夫如何?qí lǔ qīng wèi liǎo。齐鲁青未了。zào huà zhōng shén xiù,造化钟神秀,yīn yáng gē hūn xiǎo。阴阳割昏晓。dàng xiōng shēng céng yún,荡胸生曾云,jué zì rù guī niǎo。决眦入归鸟。huì dāng líng jué dǐng,会当凌绝顶,yī lǎn zhòng shān xiǎo。一览众山小。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作者诗歌风格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2023-09-13 21:09:351

《望岳》是从哪几个角度望的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泰山的深远,巍峨。而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 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2)此诗描述眺望泰山的景色。前四句写它横跨古齐、鲁两国之地和两地山色光暗不同,表现了它的绵延广大。第五、六句,写眺望时的主观感受:层云荡胸,激荡着浩然正气;归鸟入目,顿觉眼界开阔。末两句,表现他望之不足,还要登上绝顶,俯望群山。这个结语,进一层从反面表现了泰山的雄伟高耸,也表现了作者的雄豪抱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此诗系作者早期作品,当时他考进士不中,漫游山东,心中还充满着雄心壮志
2023-09-13 21:10:274

杜甫写望岳的背景

  1、背景: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杜甫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著名诗篇望岳便是在此背景下创作而出。   2、原文:《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翻译: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2023-09-13 21:10:441

杜甫的《望岳》的诗意?

分类: 艺术 >> 诗词歌赋 问题描述: 杜甫的《望岳》的诗意? 解析: 《望岳》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2.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3.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4.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2023-09-13 21:10:561

《望月》杜甫的全诗是什么?

《望岳》古诗是杜甫写的。一、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译文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2023-09-13 21:11:361

杜甫的望岳给我们什么启示

给我们了坚持不懈
2023-09-13 21:11:475

望岳 春望 杜甫 年龄 背景?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年轻时正值开元盛世,有前后三次历时十年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及吴越齐鲁等地。二十四岁时曾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三十六岁时,玄宗下诏命天下有一艺之长者都可到长安应试,杜甫再次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的阻挠,又未录取。后来他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又向达官贵人投赠诗篇,仍无结果。直至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旋即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奔四川,长安陷落,杜甫被叛军俘获,身陷长安。后只身逃脱,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管险遭不测,获宰相张镐相救后被贬官。次年因关内灾荒,杜甫弃官携家入蜀,曾在严武幕府中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杜甫遂乘舟东下,在夔州、潭州等地飘泊,最后病死于长沙至岳阳水路途中。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被后人称为“集大成”。杜甫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他在一生广泛的阅历中写有许多山水诗,有着独具的特色和成就。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岳、岱宗,在这里都是指泰山。诗以问句开篇,久闻泰山之名而未历其境,对于一个正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年诗人来说,其亟欲登临探胜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这一问,就把这种心中底蕴和盘托出,同时引出下文以实景作答。一旦登临,则泰山雄伟壮阔仍令人惊叹不已,只见一片青黛之色,似乎铺洒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以极开阔的眼界衬托极壮阔的山势,而这种开阔的眼界也正是登高望远时的真实感受。泰山不仅山势高峻雄伟,而且峰奇景秀,使人感到大自然似乎有意识地把所有的神秀之气都集中到泰山来了。诗人登上日观峰之后,正当东方日出,这时山峰的东南一片灿烂,而山峰的西北却仍阴暗隐晦,诗人站立峰顶,同时感受着“昏”、“晓”两重世界,这是只有登临日观峰才能得到的奇特感受。一个“钟”字,表明诗人进入了神秀荟萃处,一个“割”字,则表明诗人站立于阴阳分界点,用字奇妙精警。观日出之后,诗人遍览峰壑,山中云气摩荡,似乎是由自己胸中生出,张大眼眶,极目四顾,只见归山众鸟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也是人在山中才有的独特感受,同时鸟归山表明时至傍晚诗人仍流连忘返。暮色渐浓,诗人不得不下山结束此次游程,但游兴未尽,只能作“会当凌绝顶”之预期,以再游之预期使游兴得到延伸,也使诗意丰厚,予人以悠长回味。绝顶指泰山玉皇顶,因为诗人此次游山只登临了日观峰,未暇登临泰山极顶玉皇顶,所以留此预期。
2023-09-13 21:12:121

望岳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解释、思想感情、写作手法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望岳》写的是泰山。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736-740)间,杜甫在齐、赵一带漫游,写了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023-09-13 21:12:213

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的什么时期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是安史之乱。你在初二上册的历史与社会的书中可以找到。
2023-09-13 21:12:312

诗歌「杜甫《望岳》

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豪放风格诗歌 ——杜甫《望岳》赏析 肖旭——杜甫《望岳》赏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杜甫二十五岁至二十九岁时,在齐赵一带游历。这首诗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它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为五岳之首,尊称岱宗。第一句用设问语气领起全诗。“夫”字是个虚词,但在这句诗中却不可少。它表达的是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一种迫不及待的搜奇探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作答,在写法上如顺水推舟,分外自然。久闻岱宗之名,现在身对此山,昔日的敬慕之情泉涌而出,他要对这巍巍的泰山作一事与愿偕的观望、礼拜了。于是他放眼四顾,只见汪洋的山色,一直洒满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泰山之阳(南)则鲁,其阴(北)则齐”,五字囊括数千里,境界何其雄阔!上面写的是由于迫不及待之情的驱使而作的远望,接下来便开始写近望之景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是如此多情,把天地间所有的灵秀之气都赋予了泰山。山势崔巍兀立,光线南明北暗,判若晨昏。“阴阳割昏晓”暗承第二句,也就是说当山北的鲁地尚显昏繄之际,山南的齐地早已是阳光绚烂。这里的“晓”不是指具体时间,而是指视觉上光亮的明暗。看第七句可知望岳的时间是在傍晚。咀嚼这两句诗,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第一句写的既是迷濛的山色,是目不能尽之景,为什么接着又会出现“阴阳割昏晓”这样清晰可感的形象呢?一片苍苍莽莽的青色和一昏一明的景色同时出现不是有点不协调啦?这便是想象的妙笔。在现实描绘的基础上,想象的翅膀腾飞了。诗人仿佛身临山上,看到了山南山北的一昏一明的景象。这种想象,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然是“齐鲁青未了”,既然泰山是如此之高、之大,那么它也理所当然会出现“阴阳割昏晓”这样的奇景。如果参看诗人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则更能理解这一点:分明是傍晚登临,却写出了“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这种深夜才能出现的景象。如果把它看作实景,那么下文的“羲和鞭白日”以及黄鹤哀鸣、大雁群飞等景色描写便无法得到解释。可见,“阴阳割昏晓”和“七星”两句一样,都是想象中之景。有的读者不明白这是写虚景,便产生了诗人只有登上日观峰才能写得出来这样景色的误解。在对近望中的实景、虚景描写之后,诗人更进一步写细望之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此时此刻,他早已为泰山这种雄壮的景色和气魄所感染、陶醉了。他仿佛与泰山融为一体,那飘飏弥漫在泰山上的层层云气,也简直是在诗人自己的心胸里纵横卷舒。诗人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目送着茫茫暮色中匆匆归山的鸟儿,按捺不住自己那喜悦的心情,它也随着归鸟愈飞愈远,愈飞愈高。“归鸟”二字同时暗示时间已届傍晚了。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乱云低度,宿鸟归山。暮色愈来愈浓,今日登山是不大可能的了。可是,兴高采烈的诗人却并无半声叹惋,而是满怀热情地寄希望于明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管千艰万险,我将一定要登上那能一小天下的泰山绝顶!那时平庸的众山,将显得多么的渺小!这两句正如前人所评,是虚写,是悬想将来的登山。《文心雕龙·神思篇》曾引“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来说明想象的特色。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杜甫是身在岳麓之下,神游绝顶之上的了。末句暗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是全诗的主旨,是杜甫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的生动写照。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想象力的飞翔。诗的第四、第七、八句都是写想象中的情事,这样在谋篇布局上便能虚实结合,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其二,是它的豪放的风格。杜甫曾在二十四岁那年(公元735年)去东都洛阳应试,没能登进士第。但他年少气盛,根本不把它当回事。第二年便开始了齐赵之游。这首《望岳》便作于此时。当时的杜甫是“裘马颇清狂”的,表现在诗里的是气势磅礴、—往无前的豪放的风格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阔大的意境。杜甫这一时期的其它作品如《房兵曹胡马》、《画鹰》等,也无不表现出前程万里、海阔天空的气势。这种诗风和杜甫后来的沉郁的风格是迥异其趣的。
2023-09-13 21:12:401

《望岳》杜甫中的“眦”怎么读(拼音)?

zi
2023-09-13 21:12:5315

望岳杜甫全诗

1、《望岳》全诗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023-09-13 21:13:531

杜甫的诗词《望岳》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下面就和 考 网一起来欣赏下杜甫的诗词《望岳》赏析,欢迎阅读!   《望岳》   唐u2022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本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诗写望岳,首联为远望之色,次联写近望之势,三联为细望之景,末联则为极望之情。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即“一定要”的意思,体现出了诗人登岳的坚定决心。这两句,诗人借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不仅突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之势,且写出了诗不畏艰难、敢于登攀,傲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表现出诗人的阔大的心胸气魄。当然,诗人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登泰山顶峰,更是要攀登人生的巅峰。杜甫早年就“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己任,因此这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是与他的理想壮志不能分割的。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2023-09-13 21:14:111

关于杜甫《望岳》的赏析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2023-09-13 21:14:246

杜甫的望岳的解释

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望岳岱宗夫如何⑴?齐鲁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⑶,阴阳割昏晓⑷。荡胸生曾(层)云⑸,决眦入归鸟⑹。会当凌绝顶⑺,一览众山小⑻。词句注释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⑹决眦(zì):眦:眼眶。眼眶(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2023-09-13 21:16:161

杜甫望岳是指什么地方

是五岳吗?。。。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2023-09-13 21:17:052

杜甫《望岳》古诗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一、注释:   曾:通“层”。   二、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2023-09-13 21:17:151

望岳是杜甫几岁写的

曹操
2023-09-13 21:17:353

杜甫的《望岳》全诗是什么?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3-09-13 21:17:432

杜甫作了几首《望岳》诗?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望岳——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鸟 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 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 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 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 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 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3-09-13 21:18:381

(唐)杜甫的断句.

  都是2/3的断句。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3-09-13 21:18:471

请问《望岳》这首诗(杜甫写的,都知道)的意思是什么?

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2023-09-13 21:18:564

杜甫为什么要写望岳,要表达什么?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岳、岱宗,在这里都是指泰山。   诗以问句开篇,久闻泰山之名而未历其境,对于一个正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年诗人来说,其亟欲登临探胜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这一问,就把这种心中底蕴和盘托出,同时引出下文以实景作答。一旦登临,则泰山雄伟壮阔仍令人惊叹不已,只见一片青黛之色,似乎铺洒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以极开阔的眼界衬托极壮阔的山势,而这种开阔的眼界也正是登高望远时的真实感受。泰山不仅山势高峻雄伟,而且峰奇景秀,使人感到大自然似乎有意识地把所有的神秀之气都集中到泰山来了。诗人登上日观峰之后,正当东方日出,这时山峰的东南一片灿烂,而山峰的西北却仍阴暗隐晦,诗人站立峰顶,同时感受着“昏”、“晓”两重世界,这是只有登临日观峰才能得到的奇特感受。一个“钟”字,表明诗人进入了神秀荟萃处,一个“割”字,则表明诗人站立于阴阳分界点,用字奇妙精警。观日出之后,诗人遍览峰壑,山中云气摩荡,似乎是由自己胸中生出,张大眼眶,极目四顾,只见归山众鸟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也是人在山中才有的独特感受,同时鸟归山表明时至傍晚诗人仍流连忘返。暮色渐浓,诗人不得不下山结束此次游程,但游兴未尽,只能作“会当凌绝顶”之预期,以再游之预期使游兴得到延伸,也使诗意丰厚,予人以悠长回味。绝顶指泰山玉皇顶,因为诗人此次游山只登临了日观峰,未暇登临泰山极顶玉皇顶,所以留此预期。
2023-09-13 21:19:061

杜甫和

o
2023-09-13 21:19:179

《望岳》 杜甫的写作背景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不仅写出了山的雄伟,还抒发了作者的凌云壮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动力。
2023-09-13 21:19:4513

《望岳》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任务,,,
2023-09-13 21:20:276

杜甫诗三首中《望岳》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2023-09-13 21:20:441

杜甫.望岳

〔一〕齐鲁:《史记·货殖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二〕阴阳:赵注:言其山之高大,如《史记》言昆仑,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也。 〔三〕荡胸:张衡《南都赋》:“淯水荡其胸。”马融《广成赞》云:洞荡胸臆,发明耳目。 曾云:陆机《文赋》:“坠曾云之峻。” 〔四〕决眦:《子虚赋》:“中必决眦。”李奇注:射之巧妙,决于目眦。梦符曰:言登览之远,摅决其目力,入归鸟之群也。《广韵》:决,破也。薛注是。 杜诗精微, 从诗题中即可见出。既是望岳, 不是登岳、赏岳、游岳、过岳, 必有杜甫之用意。正如査慎行所说:“句句是望, 移作登岳不得。”那么, “句句是望”体现在何处?仇兆鳌《杜诗详注》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首联远望之色, 次联近望之势, 三联细望之景, 末联极望之情。”仇兆鳌以八股文法论诗, 以“起”“承”“转”“合”重新结构每首杜诗, 固然有其弊端, 但此论却点出统摄全诗的关键——“望”, 即一方面点出四联皆“望”, 另一方面指出该诗的四“望”并非随意布置, 而是有心安排。安排的依据, 就是《望岳》的意脉。 北宋范温在评论杜甫《十二月一日》诗时曾说:“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 语或似无伦次, 而意若贯珠。”《望岳》即是一例。 泰山因其雄伟的景色与厚重的历史, 名闻天下。“岱宗夫如何?”首句写出杜甫未到泰山却早已心向往之的心情。 终于行至泰山脚下, 泰山的雄浑磅礴丝毫未让诗人失望。他远望泰山横亘齐鲁大地, 一片郁郁青青;进而走近, 其高峻直冲霄汉, 山之向背恍如昼夜, 气势丝毫不让诗人笔下洞庭的“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关于“荡胸生层云”一句, 萧涤非先生认为“这是倒装的句子。望见山上云气层叠, 故心胸为之开豁”。依萧先生之意, 正常语序当为“层云生荡胸”。萧先生如此解读虽然“客观真实”, 却远离了诗歌的情感与美感。 诗人攀登泰山, 行至半山, 胸前飘满云气, 此时其心旌摇荡、激昂澎湃, 仿佛是自己的万丈豪情感染了天地泰山, 使得漫山的云气蒸腾起来, “层云”正是“荡胸”所生。这不“真实”, 却令人“感动”, 这正是情感与想象的力量!如此解诗, 方能体会青年杜甫生命中的那份豪迈雄强的郁勃之气!“山气”成为“胸气”, 诗人自己便与泰山融为一体, 达到“泰山即我, 我即泰山”的境界。 然而, 与泰山浑融一体的境界仍然不能使诗人满足, 诗人最终要实现对泰山的“超越”, 要凌驾泰山、睥睨天下!这股横绝千古的豪气才是《望岳》情感的顶峰, 是“望”之极致, 更是“情”之极致。因此, 全诗随着“望”的不断推进, “情”也逐渐推高。“望”字不仅统领诗歌内容, 更贯穿抒情意脉。 《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内容的发展, 正是情感发展的凭借与线索。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杜甫这首诗之所以好, 是因为他把自己感动的过程写出来了。” 发出“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豪言的杜甫最终登上泰山了吗?登上了。然而, 诗人却没有在泰山之巅再赋诗一首, 其中透露出的杜甫对创作的观念和态度值得思考。 杜甫作诗, 用尽心力, 正如其自云:“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读者一般从用字、造句、构思等方面体会杜诗的精微, 后世对杜诗字句的锤炼更是推崇备至。宋人王安石曾经感叹:“世间好语言, 已被老杜道尽。” 其实, 除了关注杜甫“所为”, 读者还可以从杜甫“所不为”处去体会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 卢世u3d36《杜诗胥钞·论五言古诗》云:“《又登后园山脚》云:‘昔我游山东, 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 矫首望八荒。"则子美业升岱宗之巅, 而流览无际矣, 乃绝不另设一专题以铺张游概, 斯正作者乘除拆补甚深微妙处, 亦以《望岳》一首已领其要。故不必再尔絮叨。试思他人千言万语有如‘齐鲁青未了"乎?” 由《望岳》中诗人展现的豪情, 可以想象诗人登上泰山之巅时的情绪、情感定然比写作《望岳》时更为激动、高涨。然而诗人却没有选择再写一首, 可见杜甫作诗, 除了情感的推动, 更有理性的节制。 当无法在同一场景、就同一题材写出新意时, 他拒绝重复自己, 这正是杜甫诗歌创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另一面。古人偶得佳句, 常会反复植入自己的创作中。 如晏殊《浣溪沙》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就曾一字不差地被其用于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中, 暗用、栝的情形则更为普遍。杜甫如此年轻就能有这样的创作品格, 已是难能可贵, 而通览现存杜集中的1400余首杜诗, 几无重复之作, “诗圣”的徽号杜甫实在当之无愧。
2023-09-13 21:21:111

杜甫写望岳的背景

杜甫写望岳的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岳、岱宗,在这里都是指泰山。 诗以问句开篇,久闻泰山之名而未历其境,对于一个正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年诗人来说,其亟欲登临探胜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这一问,就把这种心中底蕴和盘托出,同时引出下文以实景作答。一旦登临,则泰山雄伟壮阔仍令人惊叹不已,只见一片青黛之色,似乎铺洒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以极开阔的眼界衬托极壮阔的山势,而这种开阔的眼界也正是登高望远时的真实感受。泰山不仅山势高峻雄伟,而且峰奇景秀,使人感到大自然似乎有意识地把所有的神秀之气都集中到泰山来了。诗人登上日观峰之后,正当东方日出,这时山峰的东南一片灿烂,而山峰的西北却仍阴暗隐晦,诗人站立峰顶,同时感受着“昏”、“晓”两重世界,这是只有登临日观峰才能得到的奇特感受。一个“钟”字,表明诗人进入了神秀荟萃处,一个“割”字,则表明诗人站立于阴阳分界点,用字奇妙精警。观日出之后,诗人遍览峰壑,山中云气摩荡,似乎是由自己胸中生出,张大眼眶,极目四顾,只见归山众鸟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也是人在山中才有的独特感受,同时鸟归山表明时至傍晚诗人仍流连忘返。暮色渐浓,诗人不得不下山结束此次游程,但游兴未尽,只能作“会当凌绝顶”之预期,以再游之预期使游兴得到延伸,也使诗意丰厚,予人以悠长回味。绝顶指泰山玉皇顶,因为诗人此次游山只登临了日观峰,未暇登临泰山极顶玉皇顶,所以留此预期。 杜甫写望岳和春望的写作背景?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年轻时正值开元盛世,有前后三次历时十年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及吴越齐鲁等地。二十四岁时曾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三十六岁时,玄宗下诏命天下有一艺之长者都可到长安应试,杜甫再次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的阻挠,又未录取。后来他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又向达官贵人投赠诗篇,仍无结果。直至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旋即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奔四川,长安陷落,杜甫被叛军俘获,身陷长安。后只身逃脱,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管险遭不测,获宰相张镐相救后被贬官。次年因关内灾荒,杜甫弃官携家入蜀,曾在严武幕府中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杜甫遂乘舟东下,在夔州、潭州等地飘泊,最后病死于长沙至岳阳水路途中。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被后人称为“集大成”。杜甫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他在一生广泛的阅历中写有许多山水诗,有着独具的特色和成就。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岳、岱宗,在这里都是指泰山。   诗以问句开篇,久闻泰山之名而未历其境,对于一个正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年诗人来说,其亟欲登临探胜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这一问,就把这种心中底蕴和盘托出,同时引出下文以实景作答。一旦登临,则泰山雄伟壮阔仍令人惊叹不已,只见一片青黛之色,似乎铺洒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以极开阔的眼界衬托极壮阔的山势,而这种开阔的眼界也正是登高望远时的真实感受。泰山不仅山势高峻雄伟,而且峰奇景秀,使人感到大自然似乎有意识地把所有的神秀之气都集中到泰山来了。诗人登上日观峰之后,正当东方日出,这时山峰的东南一片灿烂,而山峰的西北却仍阴暗隐晦,诗人站立峰顶,同时感受着“昏”、“晓”两重世界,这是只有登临日观峰才能得到的奇特感受。一个“钟”字,表明诗人进入了神秀荟萃处,一个“割”字,则表明诗人站立于阴阳分界点,用字奇妙精警。观日出之后,诗人遍览峰壑,山中云气摩荡,似乎是由自己胸中生出,张大眼眶,极目四顾,只见归山众鸟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也是人在山中才有的独特感受,同时鸟归山表明时至傍晚诗人仍流连忘返。暮色渐浓,诗人不得不下山结束此次游程,但游兴未尽,只能作“会当凌绝顶”之预期,以再游之预期使游兴得到延伸,也使诗意丰厚,予人以悠长回味。绝顶指泰山玉皇顶,因为诗人此次游山只登临了日观峰,未暇登临泰山极顶玉皇顶,所以留此预期。   杜甫写望岳时的背景资料谁知道? 写作背景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望岳》 杜甫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写望岳时的志向 望岳一共有三首: 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 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 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杜甫写望岳写的是什么景色 《望岳》是现存杜甫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写的是泰山的景色。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望岳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词语解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会当:一定要。 【诗文赏析】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杜甫为什么写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望岳 春望 杜甫 年龄 背景 望岳: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春望: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杜甫的 望岳 望春 石壕吏 写作背景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 另外,那个是叫《春望》吧~~~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字所作的。全篇先感时,后念家,再及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答得这么好多给点分吧~~~
2023-09-13 21:21:221

望岳--杜甫 描写了什么景色?

望岳杜甫(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词语解释】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割:分割.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会当:一定要.【诗文赏析】《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2023-09-13 21:21:331

在望岳中哪一句体现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风格,并说明理由?

一、在杜甫的《望岳》中,体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二、全诗望岳杜甫 〔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四、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023-09-13 21:21:481

杜甫雄心壮志的古诗《望岳》

望 岳描绘了泰山商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下面是杜甫雄心壮志的古诗《望岳》,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时代,饱受战争的苦难,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他的诗歌洋溢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能够总结和学习前人的创作成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诗人,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2023-09-13 21:21:561

杜甫望岳的诗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神奇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2023-09-13 21:22:261

文言文望岳

1. 文言文望岳中“阴阳”的解释 文言文望岳中“阴阳”的解释是阴指的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指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1.阴的更多解释: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可乎?” ②昏暗。《岳阳楼记》:“朝晖夕~,气象万千。” ③事物的影子。《察今》:“故审堂下之~,而知日月之行。” ④阴冷;寒。《岳阳楼记》:“~风怒号,浊浪排空。” ⑤暗地里;秘密地。《张衡传》:“~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阴德】暗中做好事。 【阴权】暗地谋划的策略。 【阴事】秘密之事。 2.阳的更多解释 ①太阳;阳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暴以秋~,威以夏日。” ②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汶水西流。” ③温暖。《长歌行》:“~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④装作;假装。《记王忠隶公翱事》:“皆~应曰:‘诺"。” ⑤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2. 望岳原文及翻译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译诗: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3. 望岳 全三首原文 望岳--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鸟 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 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 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 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 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 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古诗《望岳》和《春望》的翻译改写】 望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春望 在唐朝时期,那里有一个名叫杜甫的唐代诗人,被人称为“诗圣”.当时国家非常的美,由于国王不上朝,不关心国家大事,国家逐渐衰败,最后只留下江山,树木因没人清理,都是杂草,因此也就荒芜一片.不巧诗圣杜甫就沦落在这个朝代,这个荒芜人虚,国家被灭亡的地方.杜甫非常痛恨这样的生活.这样见不到家人,生死离别的场合;这样只能在战场上牺牲生命的地方. 伤心悲痛时,花儿都陪他一起掉眼泪;痛恨与家人失散离别时,鸟儿都被惊动了.想到九年中在战场上牺牲无数生命的人,如今只有沉浸在书中才是最大的乐趣.现在家书都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可见书是多们地贵重啊!因为伤心悲痛为国家担忧的杜甫,一天比一天少,才知他枉费了多少心血啊!就连平时的头簪也过不住头发了,令人产生同情.。 5. 《望岳》全篇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读“自“)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 6. 望岳的注释译文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7. 望岳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会当:定要。 凌:登上。 小:渺小。
2023-09-13 21:23:041

杜甫的励志古诗之《望岳》

  《望岳》此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杜甫的励志古诗——《望岳》,希望大家喜欢!   《望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2023-09-13 21:23:481

杜甫的《望月》全诗怎么写?

《望月》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023-09-13 21:23:578

杜甫写望岳写的是什么景色?

  望岳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词语解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会当:一定要.   【诗文赏析】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2023-09-13 21:24:331

杜甫的《望岳》是律诗还是古体诗?

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2023-09-13 21:24:492

橡胶沥青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1橡胶沥青的优点1)有较强的粘性。粘性是沥青高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粘性高的沥青不仅抗变形能力增强,而且加强了沥青与碎石的粘结力,具有更好的封水性能。沥青中由于橡胶粉的加入,提高了胶结料的稠度,混合料油膜较厚而不易析漏或泛油,从而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粘性。有资料显示,20%胶粉含量的橡胶沥青,在190℃时的动力粘度与4%SBS含量的改性沥青在135℃时的动力粘度值相当,约3Pa-s;橡胶沥青的软化点较基质沥青提高约10℃,大于55℃。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沥青中橡胶粉的掺量不同,粘度也有很大变化。有资料研究显示,橡胶沥青的60℃旋转粘度提高10多倍,针入度降低约33,软化点提高14℃。2)较好的低温性能。低温性能包括两个方面:低温脆性与低温抗裂性。在低温高寒地区,橡胶沥青可以用于自动除冰路面。直接抗拉试验(DT)结果表明,橡胶沥青的断裂变形是基质沥青的7倍,比SBS改性沥青高出近1倍。3)可以有效的降低行车噪声。随着公路建设和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噪声已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大公害,因此降低道路噪声成了人们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而橡胶早已证明可以吸声。有资料显示,橡胶沥青路面车速在50km/h~100km/h,噪声将降低3dB~8dB。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推广橡胶沥青混凝土的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路面使用寿命,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那么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将做进一步阐述。2橡胶沥青的施工技术2.1橡胶沥青防水粘结层的铺筑1)在粘结防水层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的清理,洒布橡胶沥青前,对施工断面进行最后一次拉网式清理,必要时也可采用洒水清洗,但必须待路面彻底干燥后(一般为洒水清扫24h后),方可施工防水粘结层。2)橡胶沥青的洒布量应根据沥青的粘度、洒铺的层位等因素确定。粘度越高,洒布量越大。在基层顶面洒布橡胶沥青的洒布量一般为2.2kg/m2~2.6kg/m2。在表面层下面洒布的橡胶沥青的洒布量一般为1.8kg/m2~2.2kg/m2。3)橡胶沥青的洒铺温度为180℃~190℃。在沥青洒铺过程中应注重接头的处理,具体分为横向接头和纵向接头。在横向接头的位置,再次施工时既要与前次施工紧密衔接,同时也要避免与前次施工断面重叠。4)认真准备碎石,严格按设计要求准备符合规格的碎石。撒布的碎石宜进行筛分,保证碎石的单一粒径,超粒径范围的石料含量不应超过10%。撒布的碎石应达到干燥、洁净的状态。5)碎石撒布后,应及时用重型胶轮压路机紧跟碎石撒布车碾压成型。胶轮压路机来回碾压1遍~2遍。碾压成型后应尽快安排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间隔时间不宜超过24h,其间应临时封闭交通,避免防水粘结层的二次污染。2.2橡胶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橡胶沥青生产的关键因素是温度的控制。生产前,基质沥青需加热到204℃~226℃的高温(橡胶沥青是不能加热的)。橡胶沥青胶结料必须在搅动状态下反应至少45min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反应效果,反应温度应保持在规定的190℃~218℃。橡胶沥青生产完成后,应将其保温储存,储存罐须有加热和保温装置,以使其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一般为190℃~226℃)范围内。橡胶沥青混合料在拌和时,温度需控制在175℃左右,但注意不要超过185℃。2.3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橡胶沥青混合料施工前,应根据现场的施工速度确定所需运输车的数量,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根据工程规模摊铺机前方应有3辆~5辆运料车等候卸料。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温度大多采用165℃,热天短距离运输时温度可以稍低,但也宜在149℃以上,冷天长距离运输时可采用174℃的高温。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混合料的保温防护,一般多采用油布进行保温。2.4橡胶沥青混凝土的摊铺1)橡胶沥青混合料应连续稳定地摊铺,争取做到每天只收工停机一次。2)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一般情况下不得采用人工整修。3)橡胶沥青混合料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同时摊铺施工,其距离不应超过10m,以形成良好的热接缝。4)应采取措施防止混合料离析,包括控制布料器中混合料的量、摊铺速度以及事先加热熨平板到规定的温度等。5)摊铺遇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遭受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再次拌和及摊铺。2.5橡胶沥青混凝土的压实1)初压应紧跟摊铺机进行,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橡胶(粉)沥青混合料宜采用重型胶轮压路机进行初压2遍~3遍,以提高碾压混合料的密实性。2)复压应紧跟初压进行,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且不得随意停顿。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应尽量缩短,通常不超过50m。钢轮压路机的静压力应不低于11t。振动压路机的振动频率宜为35Hz~50Hz,振幅宜为0.3mm~0.8mm。层厚较大时选用高频率大振幅,以产生较大的激振力,厚度较薄时采用高频率低振幅,以防止集料破碎。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为100mm~200mm。振动压路机折返时应先停止振动。3)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直至无明显轮迹。2.6橡胶沥青碾压施工温度控制橡胶沥青混凝土碾压温度的高低与橡胶沥青的粘度有关,粘度越大,碾压温度越高。一般初压温度不宜低于155℃,复压温度不宜低于135℃,终压结束温度不宜低于90℃。当混合料的摊铺厚度大于80mm时,初压温度不宜低于150℃。2.7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接缝的处理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形成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均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mm~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接缝施工应用3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2.8开放交通及其他橡胶沥青混合料摊铺结束后,应在24h后或路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3结语橡胶沥青中因为掺加了橡胶颗粒,从而提高了胶结料的稠度、提高了路面使用温度下的弹性、降低了路面的温度敏感性、在低温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改善了抗变形能力和抗疲劳开裂的性能、提高了行车安全系数,延长了公路使用寿命。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9-13 21:16:441

林浦的(山园小梅)诗句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北宋诗人林逋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 一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周国平语)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我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我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当然,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为何如此,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我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可知其言不谬,此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二 林逋为何能将山园小梅写得如此绝倒?他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山园小梅”这一文学世界之所以绚丽多姿,除了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为我们制造了美妙的眼中梅、心中梅、口中梅的世界外,还因为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高度的写作技巧,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梅的世界。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此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我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此三绝也。 当然,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鸣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2023-09-13 21:16:451

违约赔偿协议书怎么写?

违约赔偿协议书范本 甲方(出卖人):****发展有限公司 乙方(买受人):****小区 单元 房业主 鉴于: 1、XX年 月 日,甲、乙双方共同签订了《xx合同》(合同编号: ),乙方购买***小区住宅楼,乙方已向甲方支付购房款人民币x元。 2、甲方应于XX年10月31日前向乙方交付商品房。 3、小区住宅楼工程逾期竣工,甲方未能按合同约定期限向乙方交付商品房。 4、乙方已收到甲方的《入住通知书》,甲方自XX年5月20日起办理入住手续,乙方同意甲方的逾期交房违约金截止至XX年5月19日。 5、乙方已于XX年5月30日办理了入住手续,接收了商品房。 6、自XX年11月1日起至XX年5月19日止,甲方逾期交房201日,对照《xx合同》第x条之约定,甲方按日计算向乙方支付全部已付款x分之x的违约金,甲方应向乙方支付逾期违约金人民币x元。 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以下协议共同执行一、甲方向乙方支付逾期违约金人民币 元,于XX年 月 日前以现金方式一次付清。二、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违约金给甲方开具收据。三、乙方收到甲方支付违约金,视同甲方已履行违约赔偿责任,乙方不得再向甲方提出金钱给付主张或要求。 四、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五、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持两份,乙方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方: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 月________ 日 甲方:________,性别:_______,汉族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 月出生,现住_______ ,身份证号码为: 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 。  乙方: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汉族, ________年 ________月出生,现住________ ,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 。    (盖章)  ________年 ________月 ________日立
2023-09-13 21:16:411

一般最常用的科学研究分为几类

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
2023-09-13 21:1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