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国家新印的钱怎么进入市场呢?

2023-10-09 07:39:52
TAG: 市场
共1条回复
coco

理论上说,新印刷出来的纸币,首先是成为了政府的钱:

1.政府可以将这笔钱用于投资或提供公共产品(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钱投进流通领域,以刺激经济。不过这样做的代价是换来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政府“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注入到了市场,推动了需求↑,同时也使民众产生了虚幻的“财富感”,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幻觉”,从而也刺激需求↑,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胀(我个人是反对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的,所以我没有解释成“货币是蒙在真实经济表面的一层面纱,物价水平与真实经济无关,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多了每个商品就贵了”),因此几乎很少的国家会采取这种方法来刺激经济;

2.也可以用这笔钱来还债,可能是欠本国的债,也可能是外债,这种做法非常损,比如这次金融危机,美国由于大量的进口,欠了外国(包括中国)很多债,这时美国开动了印钞机,将新印的货币还给债权国,这实际上是一种“掠夺”,是在剥削债权国劳动人民辛苦创造的财富。

相关推荐

什么是货币幻觉效应?

其实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书上的意思就是当物价水平上涨(其意义自然就是本币在本国内的贬值,注意,这里说的是本币的真实价值),然后因为货币收入和价格同比例上涨,从而导致真实的收入其实不变(也就是真实收入real wages= nominal wages or money wages / price level, 从这个式子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两个同比例上涨,那就相当于没有变化),然后如果这个时候人们中出现了货币幻觉,大家就会觉得物价上涨了,而忽略了其实自己的实际收入没有变化也就是手上的收入的购买力其实是没有变的,但是因为大家忽略了这一点,而只看到了价格上涨,然后就各自推后了自己的消费,因而减少消费。
2023-09-13 23:57:163

货币幻觉与价格刚性的关系。

【答案】:(1)货币幻觉与价格刚性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表现在:货币幻觉指价格变动或货币存量变动,而其他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相对价格、真实利率以及包括实际现金余额在内的实际财富等皆未变动时,人们由于只注重名义价值的变动而改变对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一种现象。此时人们不是对商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货币幻觉可能来自对币值的错误估计,从而货币幻觉是个人的一种非理性的选择行为。如果准确地估计到名义货币的实际值,在其真实财富未变而只有名义收入变动,并且其嗜好、习惯等未改变时,经济主体是不会在供给(或需求)商品或劳务做出与原先不同的选择。以工资为例,人们易于发现绝对工资的增加的变化,而较难发现物价水平的变动,当物价与工资同一比例提高时,人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加视作实际工资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使实际消费水平上升,这时我们称货币幻觉。价格刚性是指价格由于合同的长期性、分批到期性、效率工资论等因素而导致价格变化的粘性。货币幻觉是针对消费者或他人而言的一种主观心理上的感觉。而价格刚性是产品的实际价格黏性,是针对企业和厂商而言的。(2)货币幻觉与价格刚性是相互联系的。这表现在:①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使价格的刚性得到加强。在短期内,由于工资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而工资构成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工资的刚性使成本没有变化,或变动不大,从而,厂商也没有多大改变价格的动机。所以,货币幻觉进一步强化了价格刚性。②刚性的价格容易造成人们的货币幻觉。正是人们注意到价格的刚性,才进一步引起了货币幻觉,在价格刚性的概念下,人们认为货币越多,收入、财富便越多。
2023-09-13 23:57:571

谁能较详细地给我解释一下货币幻觉?

比如物价上涨了2倍,而你的工资只上涨了1倍但是由于你不知道物价上涨,认为自己的工资提高了,于是增加消费而实际上,你的公司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2023-09-13 23:58:083

货币幻觉在宏观第几章

第十五章。通过查阅此书籍资料得出结论,货币幻觉在宏观经济学第十五章,主要内容是货币幻觉意识不到通货膨胀的风险。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
2023-09-13 23:58:161

货币幻觉的产生原因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是产生“货币幻觉”(经济学家语)的中心部位。人们在购物时,常常会忽视那些明显已经被通货膨胀扭曲的信息,冲动地把心理价位抬高到实际价位之上,这就是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可能使潜在买家相信房价会一直上涨,从而认为房地产是不错的投资选择。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oJo席勒(Robert J. Shiller)认为,正是货币幻觉导致的错误逻辑催生了房地产泡沫,“人们大都只记得几年前买房时的房价,却常常忘记了其他商品的价格,错误地认为房价比其他物价涨幅更大,从而夸大房地产的投资潜力。”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货币幻觉是否真实存在,说得更通俗一点,即经济交易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的影响。著名货币理论家米尔顿o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假定,雇主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他们支付工资或者购买商品时会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换句话说,他们能准确判断一种商品的真实价值。
2023-09-13 23:58:271

货币幻觉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

消除本币升值的“货币幻觉”,首先是强调要关注本币升值对个人福利带来的实际影响,而非表面的货币价值增加。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因为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失业与过剩劳动,所以采取名义汇率升值的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反而会使劳动者的利益普遍受损,因此有损国民福利。其次,进一步扩展“货币幻觉”的含义, 我们要强调名义汇率与有效汇率的区别。例如,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但对“一揽子货币”来说,美元对欧元、日元的大幅贬值,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可能是轻微贬值。而就另一个口径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测算显示,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2006年7月,比去年同期贬值1.6%。如此种种在本币升值中的“货币幻觉”,伴随某种“非理性升值”,可能会使政策效果被扭曲,并降低本币升值对一国经济和社会福利所带来的利好程度,因此需要加以清醒认识。
2023-09-13 23:58:421

货币幻觉的相关术语

货币政策效应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定义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 外部时滞: (1)微观决策时滞; (2)作用时滞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的终局效应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而较高程度的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远非理论模型所揭示的那样简单。由于创新,通过信贷可获得性的变动来实施货币政策的范围日益缩小,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日趋重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效应来调节经济日益困难,一些货币政策指标如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正在削弱,在某些情况下,实施一种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会付出较高的成本,而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 先假设最低准备金率是20%,也就是说当银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时它必须留存20元,只能贷出80元.其次假设银行会放足80元。  现在有某君A往银行里存了100元,银行再将其中的80元放贷给B,如果B把贷来的80元又全部存入银行,银行再将其中的64原贷给了C,C又把64元存入银行,银行再向D贷出51.2元...依此类推,央行最先向市场投放了100元,市场上最后多的货币会是100+80+64+51.2+...解这个数列的值是500,其实就是100*(1/0.2)=500也就是实际的货币投放量。这里的1/0.2就是货币乘数也就是1除以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文字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 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2023-09-13 23:58:501

人类经济史就是一部通胀史:货币幻觉,为什么放水

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就提出了一个“货币幻觉”的概念。即人们通常只关注名义价格,而不是实际价格或价格与他们的收入之比。说到任何商品,我们报出的价格、关心的价格,永远只是当前标签下的价格,没有人会用同比环比的数据去扣减一下再来决定这个价格是贵还是便宜。此外,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熟悉的商品(比如有的人关心鸡蛋,有的人关心大米,有的人关心手机,有的人关心汽车等等)的价格,并且对这些价格非常熟悉。尽管世界上有无数商品、无数价格,人们却仍习惯于就自己熟悉的商品价格做出反应。在货币幻觉下,人们会产生一种奇特的认知模式:如果自己的工资增长了,人们不会觉得这是物价上升的结果,而会觉得是自己工作努力获得认可的结果。所以,涨工资,每个人都很开心。反过来,如果物价持续下跌10年,跌幅达到20%,然后人们的工资也下降20%,对不起,每个人都会非常不高兴。他们不会去比较物价的因素,而只关心眼前、当下的货币标价。这就是货币幻觉。有一个并不可笑的事实,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了货币幻觉是可能产生的。试验表明,能产生这种幻觉的区域是人的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比如,假设某人的工资增长了一倍,但物价也同时增长了一倍。结果,科学家们发现,某人的大脑皮回区域出现了亮点!那意味着人们忽视了通胀的因素,只是简单地看到自己的工资增长就兴奋起来了。所以,世上的人们其实并不在乎通胀与否,他们只关心眼前的货币多与寡。只要是钱多了,大脑就兴奋,内心就开心——这便是“货币刺激可以促进生产”的生物学基础。
2023-09-13 23:59:041

货币幻觉的具体实例

无数的科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世界经济衰退得如此迅速和剧烈,其中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主要将人们决策时的心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脑科学家对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及颅内其他区域进行扫描,检测结果也支持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德国波恩大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通过大脑扫描仪,观察到人脑部分决策回路有发生货币幻觉的迹象。如果受试者获得一笔金额更大的钱,即使因为物价上涨,多出来的这部分钱并没有带来更大的购买力,腹内侧前额叶皮层部分区域的活动也会异常明显,反映在大脑扫描图上,就是这部分区域被点亮了。脑部扫描图中前额后方出现的亮点告诉我们,人错误判断了货币的价值,也就是出现了货币幻觉。这只是一个例子,一系列日趋复杂的研究还显示,大脑中枢跟恐惧(受脑部杏仁核控制)和贪婪(受脑部伏隔核控制,该部位或许也是产生性欲的地方)这两种与投资相关的原始动机有关。一项把神经影像跟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融合的高科技,为研究个人和整个经济体的运作为什么会误入歧途提供了线索。同时,这些研究还试图解释,尽管金融系统已经实施了常规危机预防措施,为什么还是无法逃脱经济崩溃的悲惨命运。这些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奥巴马政府采纳,作为稳定银行业和房地产部门的政策指导。
2023-09-13 23:59:141

用相对价格概念解释经济行为主体是如何摆脱“货币幻觉”的影响的。

【答案】:假设PX和P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它表示用一个单位的商品x与商品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Y的数量。如果两种商品的货币价格同比例变化,则相对价格并不改变,因此相对价格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物物交换关系,与货币因素无关。这里,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与名义价格无关。
2023-09-13 23:59:271

宏观经济学 关于货币幻觉 我怎么觉得下面的定义反了?名义工资多了 应该是消费增加了啊 怎么理解

名义工资的提升比价格的提升有滞后性,滞后性包括时间上的和数量上的,也就是说是物价先增加而后名义工资才会增加,在现实中工人都有劳动合同且3年一定,劳动合同中的工资是不变的,不会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工资的增加量是小于物价的增加量的。价格增加导致工资增加,工资增加会导致可支配收入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会使消费增加。
2023-09-13 23:59:492

货币如何影响经济体系?

货币汇率的下跌或上升直接影响经济
2023-09-14 00:00:0115

通货膨胀错觉为什么会导致就业增加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货币幻觉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通货膨胀错觉首先造成的是商品价格上涨,受经济利益驱动,会增加工厂,刺激制造业生产更多的商品,招收更多的工人,造成经济繁荣假象,导致就业增加。
2023-09-14 00:01:113

《动物精神》:五分钟,拥有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英]乔治 阿克洛夫,罗伯特 希勒 著 黄志强 徐卫宇 金岚 译 中信出版社 即使你没有学过经济学,也能很轻易地看懂《动物精神》。作者将经济学知识写的十分浅显,语言生动,大量举例,不失为扩展视野的一个好选择。 本书主要的切入点在于宏观(不限于宏观)经济学中关于 "理性人"的假设。在经济学中,我们把每个人抽象成“理性”的,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采取的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换句话说,在经济学中,人是“唯利是图”的,只有把人的行为规范在这样的条件里,经济学家才能预测他们的行为,从而运行经济学众多严谨的模型。 但是,人真的是理性的吗?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凯恩斯提出了“动物精神”的经济学术语,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覆无常的元素,还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渐渐发现,有些经济学现象(例如前些年的金融和房地产危机),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上的经济学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是由人们不断变换的思维方式引起的,通俗来讲,是由人的”七情六欲“引起的,这就与理性人的假设背道而驰。 《动物精神》正是从这一角度延伸开来。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动物精神的五个组成成分:信心,公平,腐败与欺诈,货币幻觉和故事,每一个阐述的方式都别出心裁,时而列举案例,时而用实验证明,时而结合当下的实事;第二部分则从动物精神的角度,应用第一部分的理论,解释八大用理性人无法解释或解释不好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等。 本文作为一篇读后感,对动物精神理论的五大组成部分进行简要概括,而对八大问题则不作详细解释,为的是让读者能够自己应用动物精神理论,尝试着去解释这些问题。 五大组成要素中,信心是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想对显而易见的。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就会买进;缺乏信心时,人们就会退缩。“信心”在动物精神的含义中,指的是“我相信”,并不是说我掌握了全部的信息作出合理的预测,因此产生的信心。它可能只是一种“直觉”,好像这个举措看起来是正确的,就好像日益增长的房价,真的是因为土地的稀缺而造成的吗?是不是因为人们对投资房地产的信心“我觉得买房是稳赚不赔的”这样跟进的买入导致了价格的上涨? 公平,腐败与欺诈这两个元素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如果人们对自己的工资感到不公平或者觉得腐败与欺诈盛行,人们的信心就会减弱,从而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书中列举了几个实例,详见思维导图。 货币幻觉则指的是人们的决策会受到名义货币的影响。还举房子的例子,人们经常说“二十年前我花十万块买下了这套房子,现在它已经涨了十几倍了”从而觉得投资房地产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是,这十几倍中是否排除了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呢?事实证明,房价的增长似乎还不如通货膨胀来的快。人们总是有这样的错觉,如果人们是理性人,那他只会看相同的一百块在十年前和十年后能换多少东西从而理性的做出决策,就不会有这样的货币幻觉。但是实际上,这种货币幻觉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所有的工人都不喜欢降薪,但是假设出现了通货紧缩,降薪是合理的,工资从一百块降到八十块也能买到原来值一百块的东西。如果人们是理性的,就不会抵制减薪。但事实上呢?减薪让人们觉得不公平,这就是货币幻觉存在的一个例证。 故事这个要素则更为有趣。人人都喜欢听故事。社会心理学家罗杰 尚克和罗伯特 埃布尔森认为,人的记忆,实际上是围绕故事来排列的。想想我们的读书年代吧,多少人记不住老师的知识,却念念不忘老师上课的段子。一些经济故事,比如淘金者经过艰难险阻获得巨大财富的英雄故事直接激发了淘金热,还有当今互联网时代众多创业成功者那励志的故事激发了一股全民创业之心。这里的故事换一种说法,可能就是“鸡汤”,人们对故事的记忆远远牢固于枯燥的道理,但是故事中有可能放大一些写故事的人想表达的意思,从而忽略了本质。鸡汤中说的那些故事往往深刻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或者婚恋观中比较敏感的,例如直男癌这样的概念,往往让我们忽略了背后的本质。人总是愿意跟着故事走的。 以上,就是动物精神理论的简要解释。你可以试着运用它来解释思维导图中的那八个问题。如果你不确定这八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翻开《动物精神》来确认你的解释。下一次,在生活中遇到经济学问题,当运用传统的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或者你觉得牵强时,尝试一下“动物精神”理论。 我相信这是一个新视角,会让你除了教科书教给你的知识外,拥有另一种思维。
2023-09-14 00:01:461

购买力平价完全解释

问题1: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问题2:购买力平价是什么意思? 购买力为一经济学上之术语,顾名思义即是取得收入之后购买货品和服务的能力。 购买力平价:就是两种(或多种)货币对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之比,亦即两种货币在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时的价格之比。例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一揽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这些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的购买力 在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时,通常采用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用官方汇率对各国货币进行统一换算,但官方汇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价,使比较的结果不太准确。购买力平价是通过价格调查收集对比国家150多类、2000多种代表规格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用国内生产总值按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它是不同国家、不同货币的价格之比,是一种比价指数,实质上是一种计算真实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通货膨胀意味着国内物价上涨,而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物价的上涨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将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的下跌。因此,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导致其对外价值的下降。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解释这种机制的代表性学说。 购买力平价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风险:是由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引起资产的总购买力的变动,投资者应该有理智地处理购买风险的能力。否则,通货膨胀将会把投资者财富的购买力侵蚀光。 购买力风险不同于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因为一种投资者有可能在其价格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丧失购买力,许多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货币越多越富裕,这种货 币幻觉使投资者忽视了通货膨胀的问题。投资者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际收益率而非名义收益率上,才能克服货币幻觉问题,而且只有当实际收益率为正值,即名义 收益率大于通货膨胀时,购买力才真正有增长。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物价普遍上涨,证券价格也会上升,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一般可通过计算实际收益率来分析购买力风险。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固定收益证券,如债券、优先股的名义收益率是固定的,当通货膨胀率升高时,其实际收益率就明显下降,所以固定收益证券的通货膨胀率比较大。
2023-09-14 00:03:131

被360借条公司起诉了,

这个事最后怎么解决了?
2023-09-14 00:05:2913

人民币升值了 为什么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升值的对外币,美元、欧元等等;对内则是贬值,所以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2023-09-14 00:07:352

凯恩斯最著名的一句话

从长远看,我们都已死去。凯恩斯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长远是对当前事务错误的指导,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出自《货币改革论》。
2023-09-14 00:07:432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2023-09-14 00:07:533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的主要动力机制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主要就是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谓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就是二者互相借鉴。古典主义主要观点: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人没有货币幻觉,工资价格充分灵活,所以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经济始终处于或接近一般均衡状态;2.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出于自己相应的需求;3、经济周期是由总供给变动引起的,是市场的正常调整;4、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数量变化只会引起名义变量同比例变化,实际变量如收入就业等不变,因此货币政策是无效的;5、提倡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观点:1、劳动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工人有货币幻觉,实际工资有刚性,存在失业,无法由市场消除;2、凯恩斯定律:总需求会创造出于自己相应的总供给;3、经济周期是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4、货币政策有效,因为货币非中性;5、主张政府干预。最后说一点,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是,这两个理论没有对错,只是试用条件不同——凯恩斯观点主要适用于资源有闲置,经济萧条时;古典主义观点主要是资源已经充分利用时适用。在说一下宏观经济学框架:短期理论:总需求方面——IS-LM,AD-AS。MUDELL-FLEMING;  总供给方面——凯恩斯AS,古典主义AS,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供参考。
2023-09-14 00:08:041

钱的英文介绍

1、钱的英文:money;货币;财富。2、fiat money 法定货币 ; 法定通货,无锚货币,[金融] 不兑现纸币。3、pocket money [会计] 零用钱,零花钱,给小孩零用钱的利与弊,两条牛仔龙。4、make money 赚钱,挣钱,发财致富,赢利。5、money illusion 金钱幻觉,[金融] 货币幻觉,货币错觉。6、Lose money 输钱,赔钱,万佳石材,亏本。
2023-09-14 00:08:161

会直接影响实际货币余额的持有水平因素的有

(1)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影响 贬值以后,贬值国出口的外币价格下跌,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上升,所以出口增加。同时,其进口商品的本国货币价格上升,这会抑制贬值国对这些进口商品的需求,所以进口减少。总之,贬值有利于一国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改善一国贸易收支地位。这是贬值最重要的经济影响,也是一国货币当局降低货币对外交换比例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但是,这里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1.“时滞”问题。是指在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跌以后,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不会马上增加,从而一国的出口量不会马上扩大。这样在贬值的初期,一国的出口收入反而会减少,同时,进口量也不会马上减少,但是,所支付的外汇数量会立即增加。所以在贬值的初期,一国的贸易收支情况不会立即改善,反而会趋于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进出口数量会逐步发生变动,贸易收支会好转。这叫做贬值的“J曲线效应”。 2.“弹性问题”。在贬值以后,经过一段时间,一国商品出口的数量是有增加,但同时由于这些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跌了,因此随着出口数量的增加,其出口所得到的外汇收入却不一定增加,这样,在贬值以后,出口增加一定要达到相当程度,才有可能抵销和超过外币价格下跌的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对贬值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贬值国的出口能否大量增加,取决于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即由其价格涨跌而导致的需求增加的程度。另一方面,在贬值以后,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其需求会减少。但是减少的程度,也要看其需求弹性。因此把这二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一般认为,贬值能否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决定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大于1,则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这就是所谓“马歇尔----兰纳条件”。如果符合这一条件,将有助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改善。 (2)对资本项目的影响 贬值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小,因为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取决于利润和风险情况。不过贬值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上升,因此有利于外国到贬值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但对短期资本流动来说,其影响则是不利的。贬值以后,以贬值国货币为面额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也就下跌。本国银行的非居民存款或非居民对该国国库券及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也会缩减和抽出,以防损失。并且由于贬值,对该国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的预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打破所谓“利息平价关系”,激起大量资金为谋取套汇套利利益而流向国外,同时,贬值会造成一种通货膨账预期,即人们预计该国货币的对外汇率进一步下跌,从而造成投机性资本的外流。 (3)对国内物价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贬值对国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其国内物价和收入的影响,以及对其国内生产结构和整个国内经济状况的影响。 1.贬值以后,进口商品的物价用贬值国的本国货币表示会上升。这会引起用进口原料加工的商品价格上升,进而推动与进口商品相类似的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如果该国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很小,也就是说这些进口品是贬值国所必须进口的,本国无法依靠国内的力量来满足对这类商品的需求,或没有其他的替代品,那么在进口物价及相关产品的物价上升而需求又不下降的情况,会推动贬值国国内消费物价水平上升。 2.由于物价普遍上升,人们手中所持有的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下跌,因此就须增加现金持有额,才能维持原来的实际需要水平,这导致社会各界的实际支出将减少。而随着人们手中持有的现金增加,一方面对金融投资的供应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加手中持有的现金,人们须把原先拥有的金融资产换成现金,这会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下跌。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就会导致国内利率上升。而国内利率的上升,又会限制贬值国国内的货币量的增加。 3.在贬值过程中,用进口原料加工的产品和同进口品相类似的商品的价格会首先上升。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的利润会迅速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不可能跟着增加,这就导致一种收入再分配过程。 4.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企业主的收入增加,而他们的储蓄倾向较高,所以从整体上说,国内支出水平将降低。而且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物价的上升,工资水平也会上升。这时会产生一种“货币幻觉”现象,即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增加了,因而把他们认为是增加了的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进行储蓄,这会减少实际支出,从而也会影响到国内商品的需求及物价。 5.贬值以后,由于出口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提高,出口扩大,出口产品生产业的利润增加,将促使其他产业改为从事出口产品制造,资金亦会由其他行业流向出口产品制造业。而利润的上升,也会使工资上升,这样由于出口产品生产厂的工资较高,引起劳动力的移动,出口方面的产业趋于繁荣。另一方面,贬值后,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其销售价格上升,对原来进口的一部分需求,将转向贬值国的国内产品,同时国内产品对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也提高了,因此,内销产品行业也将会繁荣。因此,货币的贬值,还会深刻影响到一国的生产结构。综上所述,汇率的变动,可以对一国的进出口、一国的生产结构、一国的收入再分配、一国的利率和货币供应等状况,以及一国的消费水平,都产生重要影响。 汇率变动的这种独特性质,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些国家国内金融体系很不发达,要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国内经济,往往要受到很大阻碍。所以,这些国家经常利用汇率政策来达到国内经济的目标。这种做法除了可以达到同货币政策大体相同的效果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好处,这就是汇率变动对物价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短期内就可收到效果。这种短期“冲击”,可以抵销其他力量的作用,从而使政策更加有效。而汇率变动对国内货币收入状况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悄悄发生作用的、不易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汇率变动作用虽大,却又不太引起注意,所以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汇率变化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2023-09-14 00:08:251

为什么赚的钱总是不够花?

一、地位对等原则。以前你的亲戚和你同样没钱的时候,你们经常来往,也很亲切,这是因为你们处境相似,地位对等,没有利益等方面的根本冲突,再加上有血缘亲情,来往很正常,而现在呢,你的亲戚挣了千把万,你还是以前的老样子,你们己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经济基础决定一切,你的亲戚有了钱,他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和以前肯定不一样,而你还在用以前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你的亲戚,你们之间有了隔膜也确实在所难免,对的,这个时候的你,在你亲戚眼里,你就是一个穷亲戚,你们之间除了血缘关系不再有其他交集。二、利益交换原则。你和你的这个亲戚都没有钱的时候,之所以能够经常来往,原因在于你们之间的利益对等,悬殊不大,故而彼此显得亲切,而现在呢,你的亲戚挣了大钱,你们已分属两个不同的生活圈,你们之间的利益交集几乎为零,利益交换的基础几乎为零。他跑工程求爷爷告奶奶遭人白眼的时候你在哪?辛酸你没有和他共担,他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时你又在哪?苦难你没有和他共尝,而现在他挣了大钱,他成功了,你却幻想着和他共享,可能吗?凭什么呀?就凭你们之间有血缘关系吗?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你会把你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所有的亲戚,无论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对他们都来者不拒,慷慨解囊?恐怕也不会吧?因为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没有共患难,怎有福同享?
2023-09-14 00:08:354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经济学界的分歧

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MPC是递减的吗?经济学界对此有分歧,有人认为是递减的;有人认为缓慢递减;有人认为不会递减。我国一些学者从统计的角度上分析,倾向于MPC不会递减。MPC反应了人们的消费心理,笔者认为,影响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有:1.宏观经济政策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时,就提出了解决办法:增加货币供给。很多国家也一直实行着这一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也使得MPC不容易递减。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MPC有递增的趋势。2. 名义收入与货币幻觉短期内,随着人们名义收入的增加, MPC有减小的趋势。人们越能意识到货币幻觉的存在,MPC就越不容易减小。不过,长期来看,货币幻觉对消费没有影响。如果通胀严重,MPC还有增大的趋势。3.全社会总体的生活水平随着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量增加了,而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MPC有递减的趋势。不过,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多,抵消了其中部分的递减趋势。因此,MPC有缓慢递减的趋势。4.贫富差距随着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小,全社会的MPC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因为贫富差距越大,社会总消费量就越不足。举个例子:10000元/月的工资2个人分。如果一个人分1000元,一个人分9000元,那么分1000元的人消费能力不足;分9000元的人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他个人的MPC是递减的。如果每人都分5000元,那么这2人总的消费量通常会比前种分法大。但是,贫富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缩小了。5.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会越来越高,人们越敢于消费, MPC有递增的趋势。总结:长期来看,第1、4、5点,使MPC有变大的趋势;第3点,使MPC有变小的趋势。另外,收入是由别人的消费、投资转换来的,如果MPC递减,APC将递减,投资倾向也将随之递减,由消费、投资转换成的收入的增速也将随之递减。也就是说,MPC的递减将影响收入的增加,这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中所说的收入增加,MPC递减,是乎有矛盾。收入与消费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消费增加少,收入是不会增加很多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没有递减的趋势。
2023-09-14 00:10:551

求宏观经济学 公式 概念 整理大全,注意,请整理好

用的教材是国内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 不一样的教材的话 就不要看章节的标题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含义。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2.GDP测度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不同于GDP是一个地域概念。三、GNP/GDP的三种核算方法。A.支出法:支出法是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说明:a.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出。b.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这里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损耗。c.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d.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 B.收入法:收入法是从居民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包括以下几项: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5.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C.生产法(书上应该不作要求)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四、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支出:Y=C+I(消费+投资) 收入:Y=C+S(消费+储蓄) 收入=支出 所以,I=S三部门经济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To- TR To—全部税金收入 TR—政府转移支付 T—政府净收入 即:I=S+(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四部门经济支出:Y=C+I+G+NX收入: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所以 I=S+(T-G)+(Kr-NX) 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凯恩斯消费理论1、消费、储蓄和收入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韩旭互为补数,和为收入。第二,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S<MPS,表现在图形上,在y0的右方,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成的射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改点的斜率。第三,APC和APS的和恒等于1,MPC和MPS的和也恒等于1.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成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c/y;二、几种常见的消费理论1.绝对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也称为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设、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2.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会根据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消费者倾向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当收入降低时却难以减少消费,这就被成为“棘轮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3.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利安尼提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开支,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消费函数为C=aWR+cYL。WR表示实际财富,a表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4.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其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 三、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思想: 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 总产出(或总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四、税收固定时的各种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使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即当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时,税收收入也增加1元,即政府的预算仍然是平衡的。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kb= 1/(1-β)+(-β)/(1-β)=1 五、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乘数的计算及其运用 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的定义及其计算通货膨胀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价值。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投资的决定 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公式见书P412. 托宾“q”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这个比率为q。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企业便宜,不会有投资。q>1,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因此有新投资。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二、利率的决定 货币需求动机第一,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以外事件而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第三,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去买有价证券以免债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 什么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可以调节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2. 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 变动货币提供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进而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这就是“挤出效应”。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的大小。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幻觉:人们对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作出反应。当物价和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或物价上升的幅度超过货币收入增加的幅度,实际收入不变或减少了,但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视物价的上升,因此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对商品的购买,即消费者存在“货币幻觉”。或者:物价上涨,虽名义工资未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价未变时一样提供劳动,就是只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即工人存在“货币幻觉”。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 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价格稳定 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 自动稳定器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 (1)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并无法消除经济波动。2、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定义: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 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 (2)不确定性: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二是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其间总需求水平可能发生变化。 (3)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三、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Cu)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 法定准备率:即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D=R/rd 货币创造乘数:k=1/ rd D为活期存款总额 R为原始存款 rd为存款准备率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1)超额准备金率re :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D=R/(rd + re)k=1 /(rd + re ) 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2)通货-存款比率rc :通货对存款的比率。 D=R/(rd + re + rc) k=1/(rd + re + rc)3、基础货币定义: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用非Cu表示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用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的基础。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能带来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四、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再贴现率——最早使用的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应用最广泛的工具 第十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模型一、AD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下倾斜?几大效应、公式推导、图形推导A.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成反向变动的情况。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B.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民的消费水平相应减少。C.汇率效应 开放经济中,一国价格水平下降,短期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价格下降,带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增加。简单起见,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只考虑利率效应。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AD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除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对总需求产生了影响,就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发生整条线的移动,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总需求的移动。无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曲线向右移动。二、AS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 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划分的原因、政策含义)1.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古典假设下,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2.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只要国民收入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3.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总供给水平越大。AS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A总需求变动短期内总需求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也下降。长期总需求的变动只改变价格水平,产出水平稳定在充分就业产量。B总供给变动短期内总供给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长期变化会使得产量接近于自然率产量水平。三、利用AS-AD模型作图描述经济的各个阶段书上P497-499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 有关失业A. 失业的分类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4.)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状态。B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2. 有关通货膨胀A 概念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B 衡量指标 1) 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2 ) 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3 ) GDP平减指数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该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 C 分类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MV=PY。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等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货币发行过多需求拉动成本推进结构性通货膨胀惯性(螺旋) 5. 菲利普斯曲线定义 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短期与长期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线,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 在短期中,当通胀率不工人没有形成预期的话,通胀与失业存在替代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会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于是形成更高的通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便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此时还未形成新的预期,即更高的通胀率与失业率仍然存在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长期预期),上述过程将不断继续下去,工人预期的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较高的通胀也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于是演变成一条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线,即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不存在失业和通胀之间的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会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胀率不断上升。 6. 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需求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增加失业,减少产出,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速度越快。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实现。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非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政策搭配使用。附上: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2023-09-14 00:11:121

什么是总需求曲线的实际余额效应(财富效应)?

总需求曲线的实际余额效应是指,某种财富达到一定规模时必然产生相关领域的传导效应或控制效应,是余额效应,也叫财富效应。由于财富本身是多元的,比方说有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之分,所以财富效应也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财富效应,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实际余额是指个人或整个经济所持有的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强调实际,反映了一个基本假设:经济个体不受“货币幻觉”影响。相应的,任何一个构造良好的货币需求方程,其因变量都是实际余额。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表示在某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所需要的GDP水平。决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两个经济原理是收支平衡和货币供求相等。
2023-09-14 00:11:211

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从企业和个人角度分析

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从企业和个人角度分析 从个人角度来看,根据巨集观经济学的凯恩斯消费理论 Ct = a + b * Yt。消费跟可支配收入成正比的。当然放到整个社会角度来看,个人消费还跟社会的保障制度相关。譬如美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支出平均水平均大于中国,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他们有比较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至于从企业角度,消费除了个人消费外,应该还包括 *** 的办公消费。至于个人消费同上,跟收入成正比。 *** 的消费性支出则跟 *** 安排的采购预算支出相关。采购预算支出大,消费自然多。当然,从企业角度讲,希望社会多消费多需求,这样有利于经营生产。 高一政治从国家个人的角度分析居民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 要扩大就业,完善分配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居民收入。2.未来收入预期对消费也有影响。 *** 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3.经济政策也有很大影响。要提高消费水平,从长远来看,不断发展经济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在短期内,国家可以调整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影响消费。4物价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要加强巨集观调控,稳定物价。5消费心理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消费者要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合理消费。 从经济生活角度论述当前应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增加消费信心,离不开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个人收入,解决国民后顾之忧。而这三大项里面又可分出若干细目。例如创造就业机会中,还应该可以划分为大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创业。为这些创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公平的法治的社会环境很重要。解决后顾之忧也可以分出若干细目,例如教育支出,退休保障,医疗福利,等等,这些都需要 *** 通过立法来保障。这些都解决好了,国民消费力自然就会被释放出来了。 提高居民的消费率提几条建议 我国最终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低,根本性问题是收入分配结 构不合理。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企业收入和 *** 收入的比重上 升,居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全社会可用于投资的部分过大,用于消 费的部分较小。二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高收入群体储 蓄率高、消费率低,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受到收入增长的制 约,导致整个居民的消费倾向较低。因此,要抓紧制定深化收入分 配制度改革的方案,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 我国应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 1.利率。 利率对于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利率对于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所以利率降低会降低储蓄,从而提高消费。 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利率提高,使得储蓄降低,进而提高消费。 2.累进所得税 将高收入家庭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征收累进所得税,然后通过 *** 支出的形式支出出去,从而使得其他国民的收入增加,促进消费 3.公司未分配利润所占比例 一般来说,比例越大,储蓄越多,进而可能会抑制消费 4.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越低,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就越高,因此消费也会提高。特别的,如果价格和名义收入同比例增长,那么由于货币幻觉,人们的消费可能也会提高 5.国民收入分配 一般来说,分配越均等,社会消费越高,反之,越低 一般来说,扩大消费需求,主要要提高国民收入,因此可以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要注意通货膨胀。 保定居民的消费能力怎么样? 随着经济发展,保定市经济发展想当快,生活水品也大大提高,从而消费能力也很强了 政治: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有什么意义 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经济 消费是消费的动力,有利于拉动第一二产业发展,发展生产 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促进科技进步..... 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首先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其次银行要降低利率,是人们把存进银行的钱拿出来。 第三, *** 必须保障市场的健康执行,维护公平的交易环境,维持市场的正当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商品质量上升,价格下降。 第四,建立完善的医疗退休等福利制度,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不敢花钱的原因就是怕有急用。 第五,提倡贷款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我记得这是高中政治课本上的,就记得这几条了 国家怎么样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 总结起来一句话,让居民对未来乐观。具体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人有不愁住房、不愁上学、不愁就业,这样人民自然会去消费。而不是像现在 *** 的经济 *** 政策那样修路修桥,这样只会让财富更往少数人手里集中,后果可想而知 企业和营销人员如何培养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作为企业和营销人员是不能左右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主要是由消费者自身的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以及个人喜好等。企业和销售人员能做的就是营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诱导他们的购买行为。达到这样效果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完善售中以及售后服务。让消费者在你这里消费有一种享受的感觉而不是煎熬。
2023-09-14 00:11:281

新古典综合派,现代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中性理论有何异同点?

首先需明白货币中性理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相同点:货币增长理论不同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现代货币中性的严格证明基于没有“货币幻觉”这种关键假设。是帕廷金(1965年)指出,在借贷经济中,在预算约束下谋求效用最大化没有货币幻觉的个人的需求函数,取决于相对价格、利率和初始财富的真实价值,后者包括实物资本、证券持有量与货币余额。帕廷金利用一般均衡体系证明了:如果我们假设货币需求的增加伴随以对其他所有商品和债券的需求减少,那么,新的均衡将在所有货币价格以相同比例下降相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达到;相应地,这些产品各自的产出也不变。然而在凯恩期货币理论中则假设货币需求的增长仅仅是靠债券的持有而实现的,而这正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含义。这种流动性偏好的变动就起作用并非是中性的,而是将导致利率的增长,进而影响投资及经济系统的其他实际变量。供参考。
2023-09-14 00:11:371

通货膨胀的危害有哪些?

通货膨胀,简单点讲,就是物价持续的上涨。一般以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其产生原因一般有两种:需求拉动型的和成本推动型的。其危害性,也因为其...
2023-09-14 00:11:495

通货膨胀为什么会引起就业率上升

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是负相关的关系.通货膨胀会引起货币幻觉,就是说人们认为自己手中的货币增多,而没有认识到价格的上涨.因此投资和消费都会增加.就业也就增加了.你可以看看西经有关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在引入理性预期,货币刚性之后会有不同结果.
2023-09-14 00:12:043

什么是货币幻觉效应?

货币幻觉效应是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货币幻觉效应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其不是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这将得到一个实际收入,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货币幻觉效应的人常常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不会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扩展资料:目前的宏观政策有意识地保持货币幻觉,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趋热,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最先上涨;一般地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出效应,另一是价格效应,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以通货膨胀来换取产出增长,我们说这种政策有着暂时的“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旦消失,就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失业与过剩劳动,所以采取名义汇率升值的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反而会使劳动者的利益普遍受损,因此有损国民福利;需要注意的是,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幻觉
2023-09-14 00:12:571

货币幻觉是什么意思

目前的宏观政策有意识地保持货币幻觉,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趋热,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最先上涨。一般地,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出效应,另一是价格效应。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以通货膨胀来换取产出增长,我们说这种政策有着暂时的“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旦消失,就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 消除本币升值的“货币幻觉”,首先是强调要关注本币升值对个人福利带来的实际影响,而非表面的货币价值增加。   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因为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失业与过剩劳动,所以采取名义汇率升值的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反而会使劳动者的利益普遍受损,因此有损国民福利。   其次,进一步扩展“货币幻觉”的含义, 我们要强调名义汇率与有效汇率的区别。   例如,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但对“一揽子货币”来说,美元对欧元、日元的大幅贬值,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可能是轻微贬值。而就另一个口径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测算显示,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2006年7月,比去年同期贬值1.6%。如此种种在本币升值中的“货币幻觉”,伴随某种“非理性升值”,可能会使政策效果被扭曲,并降低本币升值对一国经济和社会福利所带来的利好程度,因此需要加以清醒认识。 无数的科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世界经济衰退得如此迅速和剧烈,其中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主要将人们决策时的心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脑科学家对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及颅内其他区域进行扫描,检测结果也支持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 德国波恩大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通过大脑扫描仪,观察到人脑部分决策回路有发生货币幻觉的迹象。如果受试者获得一笔金额更大的钱,即使因为物价上涨,多出来的这部分钱并没有带来更大的购买力,腹内侧前额叶皮层部分区域的活动也会异常明显,反映在大脑扫描图上,就是这部分区域被点亮了。 脑部扫描图中前额后方出现的亮点告诉我们,人错误判断了货币的价值,也就是出现了货币幻觉。这只是一个例子,一系列日趋复杂的研究还显示,大脑中枢跟恐惧(受脑部杏仁核控制)和贪婪(受脑部伏隔核控制,该部位或许也是产生性欲的地方)这两种与投资相关的原始动机有关。一项把神经影像跟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融合的高科技,为研究个人和整个经济体的运作为什么会误入歧途提供了线索。同时,这些研究还试图解释,尽管金融系统已经实施了常规危机预防措施,为什么还是无法逃脱经济崩溃的悲惨命运。这些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奥巴马政府采纳,作为稳定银行业和房地产部门的政策指导。
2023-09-14 00:13:362

简述货币幻觉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方法

货币幻觉效应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效应。  目前的宏观政策有意识地保持货币幻觉,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趋热,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最先上涨。一般地,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出效应,另一是价格效应。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以通货膨胀来换取产出增长,我们说这种政策有着暂时的“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旦消失,就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
2023-09-14 00:13:461

货币金融学中货币幻觉怎么理解?

简单讲就是 】、你去年借给我100今年我还你110但是你拿今年的110还买不了我去年100买的东西这就是货币幻觉
2023-09-14 00:13:572

货币幻觉的影响

消除本币升值的“货币幻觉”,首先是强调要关注本币升值对个人福利带来的实际影响,而非表面的货币价值增加。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因为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失业与过剩劳动,所以采取名义汇率升值的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反而会使劳动者的利益普遍受损,因此有损国民福利。其次,进一步扩展“货币幻觉”的含义, 我们要强调名义汇率与有效汇率的区别。例如,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但对“一揽子货币”来说,美元对欧元、日元的大幅贬值,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可能是轻微贬值。而就另一个口径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测算显示,去除通货膨胀因素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2006年7月,比去年同期贬值1.6%。如此种种在本币升值中的“货币幻觉”,伴随某种“非理性升值”,可能会使政策效果被扭曲,并降低本币升值对一国经济和社会福利所带来的利好程度,因此需要加以清醒认识。
2023-09-14 00:14:071

试比较国际收支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和货币论的异同

试比较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调节效用的观点。  答:(一)弹性论、吸收法与货币论  (1)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弹性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溃的背景下,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u2022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之后又经美国经济学勒纳(A.P. Lerner)等人进一步完善。弹性分析理论是一种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的国际收支理论,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舍弃了劳务进出口和国际间资本流动,贸易收支等同国际收支,同时假定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应用微观分析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的成立和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的大小。  (2)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吸收论是经济学家Su2022Su2022亚历山大于1952《贬值对贸易平衡的影响》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吸收论是从国民收入与国内支出角度来阐释国际收支差额的理论。它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方程式,推导出其基本公式B=Y-A。据此,亚历山大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与吸收的总量失衡,任何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都应从收入与吸收的角度来评价。  (3)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它是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国际收支理论货币论是指货币供求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理论。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货币论推导出其最基本方程式 。由此,货币论强调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决定国际收支的关键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要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为平衡国际收支的其他政策,如贬值、关税、直接管制等等,只有它们能相对货币供给提高名义货币需求,或相对名义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给,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二)关于贬值效应的比较  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都分析了货币贬值的经济效应。汇率是一国经济的重要变量,其变动不仅对贸易收支,而且对国内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由于三种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前提、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它们对货币贬值分析也有各有特色。从三种理论假设、观点出发,我们具体比较它们对贬值效应的论述。  (1)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弹性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也就是说,以本币计值的出口和以外币计值的进口均以不变价格提供。这样,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现假定:出口需求弹性为 ,进口需求弹性为 ,二种需求弹性的组合可能有三种可能性:  1 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2 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  3 货币贬值将使贸易收支恶化。  上述第一种可能情况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即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它是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  即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也不能立即导致贸易差额的改善。在短期内,由于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或削减进口都需要一定时间,即存在“时滞”问题,贬值有可能使贸易差额的变动经历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与英文字母“J”极其相似,因此,贬值后由于时滞作用使贸易差额变动的过程称“J曲线效应”。  2吸收论认为货币贬值影响贸易收支差额,只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a)货币贬值导致该国生产的变化,从而导致贸易收支差额被收入变化和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的两者差额所改变;b)货币贬值可改变与任一既定实际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实际吸收量。  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实际效果将取决于三个方面:a)贬值对实际收入所产生的直接效应;b)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c)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吸收论分别考察了在“非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两种情况下,货币贬值在贸易收支上的效果:  第一,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贬值在贸易收支上的效果。非充分就业意味着这个国家有闲置的资源。这样,由于货币贬值引起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将刺激出口商品需求,这样出口就会扩大,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会上涨,进口就会下降,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第二,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货币贬值在贸易收支上的效果。充分就业意味着没有闲置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国际收支只能通过减少总吸收来实现。吸收论认为,贬值将引起进口价格等比例上涨,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进而导致该国总吸收减少和国际收支改善。  一般而言,贬值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以缩减国内支出,把资源从国内支出转移到出口部门,才能成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内外均衡  3货币论在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时,有如下基本公式(图片欠奉):  上式中,E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在本国货币贬值时,外汇汇率(E)会上升。E值上升,首先会提高贸易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贸易品的价格也会提高,因而一般物价水平(P值)也上升。E值和P值同时上升后,为使等式两边相等,要么使f(y,i)下降,这意味着货币余额下降;要么提高 ,这意味着名义货币需求增加。根据货币论的基本方程式 ,当名义货币需求( )上升,国际收支差额得到改善。但是,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前提是,名义货币需求相对于国内货币供给有净增长。因此,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暂时的,从长期看,改善国际收支的关键是控制货币供给数量。  (2)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弹性论以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为基础,揭示了汇率变动通过改变国内外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和本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进出口供给需求的机制,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论证了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供给弹性之和大于1。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上的,它将国际收支同整个国民经济的诸多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因此,它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以分析贬值的国内经济效应为前提的。货币论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注重货币层面。货币论在分析贬值效应时,主要分析贬值对国内货币供需关系的影响,进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国内货币供求关系变动也会对一国国内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关于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进行比较。  1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应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的成立及时滞效应(即J曲线效应)的大小。此外,贬值将带来相对价格变化,将导致贸易条件或改善或恶化,这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当进口商品供给弹性 与出口商品供给弹性 之积小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时,贬值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弹性分析法纠正了贬值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的看法,正确地指出了: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入的作用和效果。但弹性分析法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a.弹性论把国际收支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进出口劳务、经常转移和资本与金融项目;b.该理论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视汇率变化对一般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影响;c.该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严格,而且由于进出口商品弹性难于测算,因而,很难适用于实际应用;d.未考虑贬值后继发的通货膨胀效应;⑤未明确区分不同货币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  2 吸收论认为贬值是通过收入与吸收起作用的,贬值既对吸收又对收入起作用。贬值的收入效应主要通过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来体现。一般而言,当一国存在闲置资源时,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因而商品出口需求增加,贸易收支改善。贸易差额改善又通过外贸乘数,使国民收入倍增。另一方面,出口需求增加,利润上升使资源从低效的国内生产部门转向高效的出口部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当一国微观经济扭曲,资源配置处于非优状态时,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会带来帕累托改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边际吸收倾向大于1时,货币贬值主要对吸收产生作用。贬值的吸收效应主要由现金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货币幻觉效应来体现。吸收论认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贬值会使国内物价水平上升。物价水平上升会使实际现金余额降低,人们或者减少支出,或者出售资产,因此,在商品市场上,消费减少;在货币市场上,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因此,贬值会使国内支出水平下降。另外,物价上升还会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和货币幻觉等因素使国内支出水平进一步下降。  总之,吸收论认为贬值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与客观经济运行状态有关。当一国处非充分就业时,贬值有助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就业水平。当一国处于充分就业时,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引起物价上升,国内总支出降低。  3 货币论认为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品的出口价格,并通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贸易品的价格也上涨,因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物价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货币市场上,人们对名义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曲线上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带来利率上升;在债券市场上,物价上升使人们将债券需求和供给都增长,但需求上涨的幅度小于供给上涨的幅度。于是,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在商品市场上,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会减缓人们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因此,实际货币余额下降意味着消费和投资下降,进而会使国民收入下降,物价水平回落。这表明,贬值对国内经济具有紧缩性效应。
2023-09-14 00:14:591

什么是货币面纱论

“货币面纱论”最早由让·巴蒂斯特·萨伊(Say Jean Baptiste)、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等人倡导,这种理论认为,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不过是一种便利交换的手段,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就象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当人们看不透这层面纱,认为货币本身也有价值时,就会产生货币幻觉。货币只是随着实物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本身不是经济变化的动力,考察经济力量的活动必须揭掉遮盖在实物经济上的面纱——货币。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对经济无实质作用,即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产生影响。“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2023-09-14 00:15:082

货币面纱论是什么

"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变动。货币量的变动只影响实际变量(用实物单位表示的变量,如总产量),而不影响名义变量(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变量,如物价)。这也称为“货币中性论”。换言之,货币是笼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称为货币面纱论),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
2023-09-14 00:15:182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通货膨胀造成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导致流通中的囤积居奇,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现象。导致生产下降,通货膨胀恶化,企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货膨胀之机,抬高物价,粗制滥造,结果形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2023-09-14 00:15:364

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什么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2023-09-14 00:17:053

通货膨胀是因为纸币太多了,如果国家把纸币回笼然后销毁,纸币不就少了?那通货膨胀不久抑制了?

你说的对的。补充一点,实际通货不是绝对值减少,而是增幅小于财富的增长幅度,就可以达到抑制通胀的作用。如果真的绝对值减少了,那的确对实业是有伤害的。至于资金是流入生产,还是流入炒作,主要是看回报率。如果流入实业的很赚钱(社会平均值),那么炒作的会少。反之实业回报很少,那么这是即使是宽松通货,资金还是会更多得进入炒作,肯定加剧炒作,而对实体的帮助很小。
2023-09-14 00:17:413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早期研究

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均衡分析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起源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在瓦尔拉斯模型中,均衡价格形成的前提是市场出清,市场出清的结果是价格均衡的实现。也就是说,在一般均衡理论所表述的完善市场中,均衡将形成的是一组组相对价格。在这里,货币的价值为零,货币在模型分析中得不到研究。那么,货币对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最早的解释源于货币数量论者,其中以Fisher的交易方程最为著名。按照早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虽然不会对比价体系的形成产生影响,但会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化。在这里,经济活动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方面: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瓦尔拉斯均衡模型解决的是实体经济中相对价格的形成,而早期的货币数量论解释的是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货币中性论”或“货币面纱观”。根据该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在无货币幻觉的前提下,名义货币量的变动,只会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化,不会导致均衡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换言之,在经济分析中,抽象掉货币并不影响分析框架的完整性,货币的变动并不会导致经济变量的实际变化。如果真如早期货币数量论者所言,货币对经济运行并不起实质性作用,那么,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货币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又作何解释呢?一些经济学家从货币的自然演进历程中,提出了“需求双向吻合”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最初的“物物交换”经济中存在一个极大的缺陷,即只有当交易双方的需求相互“吻合”时,交易才能成功。这就使得“物物交换”方式在劳动分工较为发达经济中的交易费用昂贵。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用“间接选择性吻合”取代“双向直接吻合”,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了一般等价物的逐步形成和货币的出现。尽管“需求吻合”论对货币的产生与演进条件进行了探讨,但它并没有解决货币是否会影响实质经济的运行问题。为了将长期以来经济学中的这种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的分离局面统一起来,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经济学家帕廷金(Patinkin Don)对此进行了尝试。他将货币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加入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中,将“货币与商品交换”按照“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将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统一到同一个均衡分析框架之中。
2023-09-14 00:17:491

求东方证券副总裁王国斌的演讲链接 《互联网+是一场全民掷骰子的游戏》

东方证券王国斌:互联网+ 一场全国性投骰子游戏2015-05-21 19:14:27 来源: 财经网(北京)文|东方证券副总裁 王国斌,来自公众号东方研究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互联网+”,提升还是摧毁投资价值。说实话,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可能让很多研究员比较忐忑。当时我定这个题目的时候,会务反应说我们研究员正在大力推“互联网+”,你突然提这个题目,不是让我们研究员在外面路演的时候不好说话吗?我做这个报告,也没有跟大家多商谈,演讲时间上也是只是个拾遗补缺,供大家听完后自己琢磨一下。为什么是这个题目呢?实际上大家参加过我们策略会的都会知道,2013年5月策略会时我做过一个报告是互联网改变中国。这几张是当时的PPT,里面提到了互联网时代中国具备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当时我认为未来的投资过程中,必须把互联网做一个维度纳入我们的投资框架,必须远离那些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一些公司。里面提到应该重点关注高成长互联网相关公司,紧盯移动浪潮,关注为互联网应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关注应用互联网技术升级改造的传统制造业公司,同时做空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或商业模式,目前来看,这些判断有些道理。我当时还引用了芒格的话,他说“互联网对社会是美好的,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纯属祸害,有很多都是提升效率降低利润的。互联网会让每个企业少赚钱,而不是多赚钱。”两年以后我想在我们情绪激昂地投资于“互联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头看看芒格这段话。回到前面,在微信平台上大家肯定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美国过去50、60年给投资人最佳收益的一些股票。美国1950年到2003年给投资人最佳收益的股票分别是卡夫食品、雷诺烟草、新泽西标准石油,可口可乐公司。大家看一下有没有留下当时所流行的高技术,50年前的航空,电视,60、70年代的计算机,80年代的生物技术,1990年到2000年的互联网,一个都没有。所有的统计里面我只是列出了前面四个,事实上,不止前四个,前二十也找不到所谓的高技术公司。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段话,我觉得非常的应景,“你可以用你想象的任何语言来形容人类,但唯独不能说他们理性。”的确,人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是极不理性的,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自以为知道的那样。我们以为高科技公司是最好的投资,实际上却不是。在很多场合大家希望我能够展望未来,对未来做一个预测。但实际上真的没有很好的办法预测未来。如果有办法的话,我觉得这几个方面有帮助,一个是历史学上的前车之鉴,一个是生物学上的前车之鉴,最后一个是经济学上的逻辑推断。前段时间我在深圳参加一个活动时,曾经发表过一个讲话,那个讲话的PPT讲话稿其实在微信圈转过很多次。我很纳闷为什么很多投资人竟然没有看过《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和群众性癫狂》这本书。它讲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几次泡沫,比如南海泡沫、郁金香泡沫,而我的想法是我们现在的资本市场正在为这本书提供新的素材。这是我对未来的一个判断,其意思我说了很多遍,但没看过书的人还是不理解,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投骰子的游戏,这个判断我是不变的。现在让我们回到历史去看,回到历史去判断我们的标题,“互联网+”到底是提升还是摧毁我们的投资价值?历史数据显示,不管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有多大,最终获得这种好处的总是消费者而不是公司的所有者。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竞争,降低了价格并且提升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出于对创新的热情,投资者为参与其中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创新的收益并没能流向单个投资者,而是流向了创新者和建立者那里,这其中包括为项目提供大笔资金的风险投资家,销售股票的投资银行家,资金管理者,交易经纪商。新技术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为普通投资者带来过收益,估值过高使然。我在很多场合呼吁大家赶紧放开我们的发行,放开发行第一个可以让供给快速的增长,如果不这样,泡沫膨胀的速度会超越我们的想象。昨天吴晓波《疯了》中有一段说得很好,“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非理性繁荣的抛物线通道中。这应该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资本泡沫运动,所有试图置身其外的人,都不出意外地将成为受伤者。很多人都在猜测它的拐点什么时候到来,而更多的人则被这条抛物线刺激得尖叫和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我们现在就是在抛物线上下不来;第二个,放开发行可以让投资者不会丧失一些处于生命周期更早期阶段企业的投资机会,可以让普通投资者分享一下早期投资的过程和成长故事。历史上来看,新技术、新经济这个过去一再被反复使用的词汇,不仅在上世纪50年代被用来形容当时的经济状况,90年代我们也一再反复使用。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出版于70年代,书中提到,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航空运输股也曾令投资者兴奋不已。当时最热门的共同基金,当属航空证券基金与飞行器的自动化基金,与其拥有的股票一样,这些基金最终演变为一种投资灾难。1971年中期,标准普尔出版的《股票指南》中,以计算、数据、电子、科学和技术等词汇开头的46家公司,相比1968年,价格上涨2家,价格下跌一半的是8家,23家下跌一半以上,12家退出,还有100多家公司不在了,估计跌幅更大。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说投资泡沫不好。尽管投资泡沫对普通投资者是不折不扣的灾难,但这些狂热也不乏闪光之处。所有这些科技进步都有投资者做出的贡献。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铁路业的繁荣对投资者来讲是一场浩劫,但此后英国铁路系统使这个国家经济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运河----铁路----汽车----无线电----收音机----电影----电视----计算机;电能----飞机-----医药-----生物科技----互联网,每一项创新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投资者的狂热更大地促进了发展。吴晓波说,在当今的市场上最清醒的人也许是最高层的人,他们的行为只可以被解释为自信前提下的侥幸博弈。另一家证券公司的策略师说,赌国运,被利用。我希望政府不要把事情想的这么简单,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万劫不复。泡沫可以有多大,危害有多大,历史我就不多说了,其他的场合我也提过,大家也可以去看。再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泡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我们要做分析的,要分析它的这种状况我们才知道这种泡沫可以持续多久。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上凯恩斯说过,“生命的期间是不够长的,人类的本性需要快速的成果,在快速赚钱方面存在特殊的热情。”这种特殊的热情,就是动物精神,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现象。大家有机会好好去看看《动物精神》那本书。投资人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动物特征,贪婪、恐惧、羊群效应等等,出现信心、公平、欺诈、货币幻觉和听信故事等等非理性行为。新事物是人类对未来信心的源泉。虽然不确定性是投资领域最基本和最无法摆脱的条件。但投资者从未喜欢过不确定性。如果对新事物没有一丝信心,就不会有人去投资。纽曼说“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唯一证明。”新事物是知识不足的普通投资者所能感受到的唯一确定性。普通大众的投机心理是不可救药的。只要看起来有发展机会,他们就愿意支付任何价格,他们会被任何当时流行的东西吸引。在投资狂热中投资者易受欺骗的程度让人震惊,人类对泡沫没有记忆力,我上次讲演时用72法则,人类代际变化给大家做过一个解释。我们最近那么多公司,简单改个名字就能够涨停,就是个例子,太容易上当了,我后面的PPT中有很多美国的例子,不独中国如此。在形成泡沫中,吹嘘变成了真理,而真正的事实却因为不符合“新的范式”而被弃之一旁,变得无关紧要。如果一项投资抓住了人们的心思,或者让他们相信将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些股票,那么所有的信息透明和公开都无济于事。所以我们生物学的天性是容易产生泡沫的,如果要说现在还有一个办法减少泡沫,就是赶紧把涨跌停板放开,泡沫就会减少很多。如果涨跌停板还这样持续下去,这个泡沫只会愈演愈烈。那些拿30%、40%流通股的基金公司,如果把涨跌停板放开,他们还敢不敢继续去拿?如果涨跌停板不放开,即使所有信息透明、公开,都是无济于事。如今,市场变成什么样的生态类型呢?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越来越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为交易对手,而不是以实体经济为交易对手。泡沫持续的时间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长,这让那些对泡沫持怀疑态度的人产生否定情绪,同时更坚定了支持者的信心,从而造成严重的自我服务、自我创造的倾向,追涨杀跌,推波助澜。政府部门也是侥幸博弈,有人乐于推波助澜。我在好几个场合说过。《股票作手回忆录》一开篇讲的是主人公在看盘,看价格,上上下下随机波动,边上一个人跟他说,傻瓜,你要知道,这时候是牛市。所有投资里最重要是判断你所处的状态,是怎么样一个宏观背景。你要忽略中间随机的价格的波动。前面的历史学、生物学都告诉我们,一旦走上泡沫形成之路,那就是条不归路,大家一定会拼命追逐泡沫,这个就是我们的背景。现在我们要回到经济学的逻辑上来分析。我前面引用芒格的那句话,他说互联网对资本家是一个灾难,“科技能够帮助你,也能毁灭你,学会区分这两者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一课,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脑袋里都没有这个概念。”大家很难去理解合成谬误这个微观经济学上的现象。今天讲的众筹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早就存在,就是假设整体胜过个体和局部。但是合成谬误告诉你的是,对个体而言正确的东西并不一定对整体正确。当年学微观经济学时引用最多的例子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你个子矮,在后面看不清楚,你就想站起来,站起来就能看清楚了,但是随着一个又一个人都站起来了,那么后面站起来的人的效果就没有前面那么好了,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跟大家坐着是一样的。所以坚信技术进步能带来更高利润的投资者和分析家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我一直认为,寻求和判断合成谬误形成的拐点是投资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两年前让大家投资“互联网+”领域的时候相当于你在电影院刚刚站起来的时候。两年之后再来看,所有“互联网+”的企业可能增加投入的同时不会带来更高利润,因为所有人都在进行互联网投资了,相当于所有人都站起来了。这是我今天在这个场合要提出来和大家分享的,或者希望大家思考的,“互联网+”到底有没有提升我们投资者的投资价值。现在的公司不做“互联网+”,就像电影院所有人都站起来,而你坐着就什么都看不见,但即使公司“互联网+”了,站起来了,也未必能看的更清楚。互联网这段时间很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资金推手是一个庞氏结构。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看三本书,一本是《大停滞》,作者在探讨美国30年科技进步给社会有没有带来多大的变化。第二本书是《智慧社会》,写的非常非常好,我看得很激动,让我思绪回到20多年前在学校看过的那些18、19世纪的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大学我就学的这些东西,这本书把所有18世纪以来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一些关于人的论述和假设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对大数据和智能穿戴有最好的论述。还有一本书是《断点》,它告诉我们互联网会演变出人类思维,从而进化成大脑,给社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断点》告诉我们,任何网络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它的不断演变和增长终将超越其承载能力,终将达到断点,然后崩溃;要避免崩溃,就要在断点前转移到有更大承载力的环境中。它说“在非生物的世界中,庞氏骗局是网络化的。因此每个成功的骗局都会提高其承载能力来避免达到其断点。”实际上资本市场就是个庞氏结构。互联网之所以越涨越高,是由于整个社会资金量足够大,某个板块可以一涨再涨,就是因为作为局部,承载力不够时,会不断的通过提高杠杆和资金的转移使其承载力不断提升。某些板块可以涨的越来越高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当然,就像所有固定的环境一样,空中楼阁迟早会倒塌。我们现在判断互联网的断点什么时候会到,可能早了些,但是如果我年底做报告,我想断点肯定会到的。从经济学上的逻辑看,为什么投资者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增长率陷阱。高市盈率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增长率陷阱的标志。一只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并不依赖于公司实际的利润增长率,而是取决于该增长率与投资者预期的比较,较低的市场预期、较高的增长率和股利率这三者为高收益率的形成创造了完美条件。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看看芒格的《论学院派经济学》:经济学有哪些缺陷。这是投资人对经济学最好最深刻的理解,我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看。是否存在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避开市场的这些狂热时期?投资者能否发现泡沫并避免被他们所展示的诱人前景所迷惑?格林斯潘作为美联储主席时因未能戳穿当时的网络泡沫而承受了巨大压力。他在2002年8月的一次演讲中为自己辩护说,“要想明确判断一个泡沫是很困难的,除非它用破灭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他对泡沫持怀疑态度。Bob Shiller和Jeremy Siegel则不赞同。Siegel认为,出现如下现象可认为出现了泡沫:广泛且迅速上升的媒体报道;缺乏利润甚至收入方面的依据;只是建立在一些概念和名号的基础上的高得出奇的定价;以及认为世界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某些公司不能再按传统方法进行评估的观念。最近我们那么多报告,试图改变传统的评估办法,我们大家是心照不宣的。Siegel引用美林全球股本研究基础部门在2000年2月14号发表文章:“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对创造的热爱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科技类股票的价格一再上升,互联网革命使人们能充分发挥创造力,也许这会使我们更加接近生命的真谛!”他说专业者这么说,那就是泡沫的例证。类似的话语最近我们似乎也经常能够听到。在市场充满泡沫的时候,没人能告诉你市场会走多远,人们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在于参与泡沫、享受泡沫时不找好退路。有个段子,说当泡沫来临时,存在两种人,一种人不断地指责这是泡沫,另一种人坚决参与泡沫,享受泡沫。前者越来越聪明,后者越来越有钱。不过我认为前者不可能越来越聪明,后者不可能越来越有钱。我们教育上有三个毛病,投资者如果犯这三个毛病就不要去做买方。第一个毛病,所有的教育都是面对过去的,而不是面对未来的,我们没有面对未来的思考训练。第二个是对所有问题的看法,都是非白即黑的,大家想过没有,从小到大,教的选择题都是对、错,对、错,事实上,大部分事物不是黑白对立的。第三个是直线性思维,而不是互联性思维,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网络中的。我今天说的任何一点判断都存在他的反对面,你一定要想清楚这一点,所以如果你不能拥有面对未来的思维方式,对事物简简单单用非白即黑来评判,泡沫非泡沫来评判,用直线性,而不是互联式评判,我觉得不适合做买方。做买方一定要有复杂的思维。本来我想做一个泡沫断裂的预测,现在我把这个预测留给大家。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判断泡沫的公式,就是市值除以这个国家的GDP。我们要想清楚,我们未来是怎么样的一个增长率,到2020年的时候,GDP可以到多少。我们的整个总市值可以到多少。现在是200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所有资产全面证券化的阶段,我们应该能够判断出这个断点,它的承载力。Siegel在《投资者的未来》中汇总出1957-2003年表现最佳的20个标准普尔500“幸存者”。这20个最佳“幸存者”中主要出自两个产业:高知名度的消费品牌公司和大型制药企业,共17个,占比高达85%;凭借复利的力量,菲利普.莫里斯在46年时间里,上涨了4600倍!排名第一。所以最后我想引用《证券分析》扉页上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演讲,这段话出自贺拉斯的《诗艺》: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谢谢大家!原标题:“互联网+”,提升还是摧毁投资价值——东方证券副总裁王国斌两年后再谈互联网
2023-09-14 00:18:041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前提

(一)关于冲击的类型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冲击一般分为来自于货币的冲击和来自于实际因素的冲击,以及由预期未来生产率变化产生的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的冲击或两者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其中总供给冲击主要由五种因素引起,即一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变化包括地震、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给农业产出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能源价格的突然升降;三是战争、政治动荡等会扰乱现有经济的运行秩序,破坏经济结构;四是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激励结构,改变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企业家才能转向寻租活动;五是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改变,新的管理方法,新产品的开发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所引起的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第五种因素宽泛地定义为是“技术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繁荣大多得益于有利的生产率冲击,而多数经济衰退则源于不利的生产率冲击。(二)关于假设条件和基本前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建立的基本模型是完全的瓦尔拉斯形式的,因此也被称之为均衡经济周期模型。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与前提有:一是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追求它们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二是理性预期假设成立;三是市场有效性假设成立;四是就业变动反映了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非自愿失业不存在,工作和闲暇在时间上具有高度替代性;五是货币中性假设。在这些假设和前提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技术冲击替代货币冲击成为主导冲击因素,即认为总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是由可应用的生产技术的大的随机变化引起的,各种传播机制将使最初的冲击扩散开来;二是不再关注有关总物价水平的不完全信息,而这在卢卡斯的早期货币幻觉模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三是通过整合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短期与长期的二分法。(三)关于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大多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对此达成共识的是:一个经济系统存在一个相对平滑的增长过程,而对该系统的暂时冲击会引起短期波动。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早期,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都认为是需求冲击或货币冲击决定了短期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刻画的经济周期是沿着索洛(R.M.Solow)的新古典增长模型(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中的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发生的产量的变动。纳尔逊(C.C.Nelson)和普罗瑟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把货币干扰视为纯短暂波动的动因,所有宏观经济模型对大多数产量变化永远不能做出成功的解释,由实际因素引起的随机变化是任何宏观经济波动模型的核心因素”。
2023-09-14 00:18:141

谁能用简单的比喻介绍CPI, GDP

简单的比喻么。。。。先说GDP吧。。GDP呢,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你这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产出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譬如一个国家1年产1个苹果,价值10块钱。。提供1次服务,价值10元。。那这个国家的GDP就是20...CPI么,就是一个价格变化的指数。。譬如说,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消耗1种物品,这个物品在第一年价格是1,第二年价格是2。。那么如果以第一年为底地话,第二年的CPI就是100%了。。在现实计算的时候,是要计算很多种物品,以居民生活必须品为主
2023-09-14 00:18:373

货币主义(货币在短期内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

我本来就想给个公式,发现3L真是好心人
2023-09-14 00:18:475

GDP 名义GDP 实际GDP 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GDP 的区别 与联系

名义GDP是按市场价格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实际GDP是去除了通货膨胀后的GDP值,等于名义GDP除以GDP平减指数。是按照一个基年价格核算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潜在GDP一般是没法算出来,只有估计结果。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在经济周期和总需求变量之彰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潜在国内生产总与各年度的名义GDP一般是不相等的。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社会购买力不足,名义GDP一般小于潜在GDP的数值;在经济繁荣时期,过旺的购买力又会导致社会实际总需求超过了社会所提供的潜在总产出水平。这时名义GDP将超过潜在GDP,一般认为,各年度的名义GDP总是围绕着潜在GDP上下波动的。
2023-09-14 00:19:042

如果预期人民币升值,怎么理财更好

这个你也不必担心,共产党很强的!
2023-09-14 00:19:143

凯恩斯提出过货币工资具有“刚性”,怎样理解?

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后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2023-09-14 00:19:363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问题1: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问题2:购买力平价是什么意思? 购买力为一经济学上之术语,顾名思义即是取得收入之后购买货品和服务的能力。 购买力平价:就是两种(或多种)货币对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之比,亦即两种货币在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时的价格之比。例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一揽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这些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的购买力 在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时,通常采用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用官方汇率对各国货币进行统一换算,但官方汇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价,使比较的结果不太准确。购买力平价是通过价格调查收集对比国家150多类、2000多种代表规格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用国内生产总值按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它是不同国家、不同货币的价格之比,是一种比价指数,实质上是一种计算真实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通货膨胀意味着国内物价上涨,而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物价的上涨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将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的下跌。因此,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导致其对外价值的下降。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解释这种机制的代表性学说。 购买力平价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风险:是由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引起资产的总购买力的变动,投资者应该有理智地处理购买风险的能力。否则,通货膨胀将会把投资者财富的购买力侵蚀光。 购买力风险不同于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因为一种投资者有可能在其价格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丧失购买力,许多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货币越多越富裕,这种货 币幻觉使投资者忽视了通货膨胀的问题。投资者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际收益率而非名义收益率上,才能克服货币幻觉问题,而且只有当实际收益率为正值,即名义 收益率大于通货膨胀时,购买力才真正有增长。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是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物价普遍上涨,证券价格也会上升,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一般可通过计算实际收益率来分析购买力风险。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固定收益证券,如债券、优先股的名义收益率是固定的,当通货膨胀率升高时,其实际收益率就明显下降,所以固定收益证券的通货膨胀率比较大。
2023-09-14 00:1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