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江苏苏南的市场特点

2023-10-09 13:41:57
TAG: 市场
共1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和苏州、无锡和常州(有的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

相关推荐

苏南模式由哪个城市产生

就是指以沪宁杭为中心,有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宁波为干线的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应该为苏州。
2023-09-14 05:43:56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引领乡村振兴,什么是“苏南模式”?

这个指的是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的进行农业的发展,不同的地方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这个名字。
2023-09-14 05:44:044

南苏联是什么

苏南也就是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和苏州、无锡和常州(有的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
2023-09-14 05:44:321

苏南模式的发展概述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台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苏南狭义上专指苏、锡、常,在人们提到苏南时,其实际涵义却又经历了“无锡-苏-常”、“苏-无锡-常”和“苏-无锡-无常”三个阶段,而这种变迁背后正意味着“苏南模式”本身的变迁 “苏南模式”的概念1983年首次被费孝通先生提出,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因为非常符合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所以备受追捧。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A、与城市经济辐射密切相关,并逐步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苏南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立足为城市经济配套。与城市各种形式联合创造的产值占苏南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3,与城市形成各种形式的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与科研机构形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依托城市,依托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互相渗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B、苏南模式是在传统的社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所有制形式上仍沿用公社时代社办、队办两级社队企业。形成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和户办、联户办等多种层次。C、苏南乡镇企业以工业尤其是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这是因为苏南农业尽管发达,但农副产品上交任务重,除口粮外,能留下自己加工的少,加上较普及的商品经济观念,突破了就地取材、加工、销售的格局,走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道路。D、苏南乡镇企业立足农村,支援农业。苏南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来自农业,其所有者和职工大多是农村村民,并且大多是兼业农民,企业也是建在农村,从而形成苏南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产生,反过来又繁荣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一,乡镇企业可以从不多的社区积累中获取原始资本,并可以依靠“政府信用”从银行取得贷款,还可以无偿或低成本占用社区内的土地资源,廉价使用社会区内的劳动力,从而带来创业成本的节约。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誉,为企业取得计划外的原料,促进产品销售和处理商务纠纷,并帮助管理人员规避来自于财产转移和国家政策歧视方面的风险,这也是许多私营企业宁愿放弃部分财产控制权和收益权,争当集体企业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政府组织资源,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第四,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人们的产权意识、竞争观念比较淡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此时兴办社区成员名义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社会比较容易接受。此外,政企关系不明、社区成员共担风险的特性,客观上也使社区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敢于大规模举债,上一些技术含量高但风险大的项目,使苏南地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组织规模化方面领先温州地区。但这种模式带来的长期结果是,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的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在苏南,由乡村集体支配资源,它们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财富和支配资源。有人认为苏南模式是资源共享,但如何保证在资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到资源,那就是少数人独享资源。1998年,随着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当时的做法大多是把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但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由于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具体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六自”即:资金自筹、劳力自招、原料自找、产品自销、决策自主、风险自担;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 小而专 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2023-09-14 05:44:401

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长三角模式,温州模式求解释

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2023-09-14 05:44:544

苏南模式的新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典型的引进发展型,通过建立工业园区,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经济,构成了苏州经济的新亮点。苏州拥有的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基本上是在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几乎与苏州园林一样有名。这个中新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经过10多年开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苏州市1993年水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苏州。苏州的另外一个地方昆山则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大本营。改革开放之后,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昆山工业基础薄弱,综合经济实力在苏州地区8个县中长期排在第六名上下。在旧苏南模式中,昆山似乎是一个落伍者,但昆山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积极推行外商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迄今为止,昆山共有台资企业4234家,其中有50多家是台湾的上市公司,总投资额521.2亿美元,常住昆山台胞超过10万人,呈现两岸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昆山利用台资的总量,至少占中国的九分之一,远远超过了上海地区的总和,上海市政府几年来源源不断地派人到昆山学习招商经验,并把昆山当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多年以来,昆山全市财政收入的50%以上、两税的60%以上、工业销售的70%以上、工业投资的80%以上、出口总额的90%以上均来自台资以及日本等外企。政府在这种外生式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进行类公司化的运作,这个公司以土地、税收优惠、城市品牌为资源,以外资为客户,以增加投资为拉动增长的主要手段,以GDP为自己的营业额,以地方财政收入为利润。 江阴的明智在于,当不少人宣布了“苏南模式”死刑时,它没有和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而是着力于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旧苏南模式时代的江阴,已有中国最著名的行政村——华西村,已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精毛纺企业——阳光集团和三毛集团,毛纺织工业总量占中国的四分之一,另外还有中国最大的软塑包装基地申达集团,中国最大的磷化工生产企业澄星集团,中国最大的模具塑料生产企业江阴模塑集团,中国最大的金属制品企业法尔胜集团。这些企业在中国同行业中都居龙头老大地位,业绩可圈可点。在旧“苏南模式”时期,乡镇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恰恰是“江阴模式”最典型之处。乡镇企业+传统产业,似乎是注定走向衰败的公式,然而江阴做出了新的求解。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江阴乡镇企业在深化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变革的“二次创业”基础上,先知先觉地搞起了资本经营工程。在国内证券市场上,“江阴板块”是股市中的一个新亮点。作为一个县级市,自1997年第一只“兴澄股票”成功上市后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先后有35家上市公司,36只股票顺利上市,共募资金294亿元。“江阴模式”这种内生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爆发出极大的潜力。有人把“科技创新+资本经营+上市公司”的发展方式称为“江阴模式”。“江阴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了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资本经营作保证,科技创新为先导,提升了产业层次,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实江阴的矿产资源非常贫乏,按照多年一贯的因地制宜思路,江阴并不具备“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条件,并没有将乡镇企业做大的物质基础。江阴没有任何铁矿,却生产出了优质钢材;江阴也没有石油资源,但照样培育出高新化工产业。当地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物质资源的依赖,而能够充分积聚和培育其它资源优势,比如社会资本。目前,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经过改制,逾越了过去那种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的“社区集体所有制”阶段,只是多数地方没有像江阴那样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和各种形式培育上市公司,再利用资本市场和资本经营推动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改制改组、中观层面上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层面上的对内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江阴模式蓬勃发展,江阴在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和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苏南新旧模式的变迁离不开吴文化这一背景。吴文化传统深厚,精巧纤细,温柔敦厚,重格物致志,强调均衡、集体、等级。在吴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苏商善于学习、模仿,但缺乏创新和领跑意识。做事稳健、规范,但冒险精神不足;坐地为商,缺少闯劲;为人精细但缺乏开阔的视野;个体意识强而团队精神弱;有浓厚的官本位意识。
2023-09-14 05:45:031

江苏的苏南和苏北差距真的有30年吗?都有哪些差距?

没有三十年,最多十年吧
2023-09-14 05:45:1915

苏南模式的相关解释

耿车模式是江苏省宿迁县耿车乡在中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80年代,“耿车模式”响彻大江南北,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2023-09-14 05:46:361

苏南模式的存在问题

A、党政企合一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B、市场发育不够完善,流通环节薄弱,外贸出口渠道亟待拓展;C、乡镇企业负担重,其自我积累能力有弱化趋势;D、如何上技术、上质量、上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在苏南,由乡村集体支配资源,它们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财富和支配资源。有人认为苏南模式是资源共享,但如何保证在资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到资源,那就是少数人独享资源。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有学者把苏南村乡镇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看作是一种乡镇的“地方产权制度”、事实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产生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但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空隙的存在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那段时间,企业的部分利润被用来建学校、建乡村养老院,农地也被集中到种田大户。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府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尽管这种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积极的,但政企不分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的隐患最终由于外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如买方市场的出现)的变化而使得苏南经济滑坡,人们对苏南模式开始提出了疑问。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一般有两种:一是“利益导向”,二是“危机导向”。苏南模式的制度创新基本是出于危机导向,是迫于经济形势的要求。但由于政府利益的存在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改制远不是一帆风顺。 无锡市副市长麻建国坦承,曾开创“苏南模式”的无锡,其未来五年规划,都建立在对过去发展所导致的严重污染的“痛定思痛”的基础上。麻建国表示,他们将拒绝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再度扮演杀鸡取卵角色。麻建国称,经过20年来,无锡开创了“苏南模式”但“去过无锡的人也许会发现,无锡太湖水已污染得不成样。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发展导致的后遗症”。麻建国表示,无锡在国土面积只有4700平方公里并且还有1700平方公里是水域的情况下,450万户籍人口和净增一倍的流动人口,导致城市化的压力非常大。“无锡不放弃二产,将把老的、对环境有极大影响的产业淘汰,同时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麻建国表示,不管引进外资,还是鼓励国有企业进行新品开发,技术升级,无锡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这样可以给环境、人口带来一些好的、缓和的引导的作用。“很多东西并不是有多高的眼光,只是出于对过去工作的思路的反思,从这点制定下一步发展的战略,让的工作能够避免过去的错误。”麻建国说。
2023-09-14 05:46:501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在工业化、市场化路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说,苏南模式注重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而温州模式则以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为主,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以下是两种模式的比较:1. 初始条件:苏南地区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靠近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温州地区则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山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均耕地少,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2. 发展路径:苏南模式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综上所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在工业化、市场化路径等方面存在差异。温州模式在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方面更具优势,而苏南模式注重发展乡镇企业。这两种模式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取得了成功,具有各自的优点,值得经济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借鉴。
2023-09-14 05:47:062

苏南模式的成果展示

1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高地,它以不到苏州3%的土地、3.5%的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的工业总产值、17%的固定资产投资、20%的实际利用外资、31%的外贸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9吨、耗能0.22吨标准煤,每千瓦时电产生GDP相当于24.3元、工业产值78元,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开辟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苏州GDP达到3450亿元,悄然超过深圳;引资额高居各大中城市之首;工业总产值9560亿元,占江苏省工业总量的30%,短短几年时间,苏州经济增长之快令人咂舌。外“长”内“短”是苏州经济的特点,强大的外向型经济一方面客观需要大量的配套企业,另一方面为民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同时搭建起一个国际化运作平台和竞争环境。有了这样的土壤,民企就有了发展和壮大的空间。
2023-09-14 05:47:141

乡镇企业的四大发展模式是什么

1、乡镇企业的四大发展模式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2、苏南模式是指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地方政府推动型模式。3、温州模式是指以家庭经营和发展个私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以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中心。4、珠江模式则是指乡镇集体企业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也称为珠江模式的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模式。5、晋江模式是发展传统产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它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显著特色。
2023-09-14 05:47:281

江苏各市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城市是哪十大?

1、苏A南京南京是江苏的省会,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2、苏B无锡无锡,被称为“太湖明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3、苏C徐州徐州,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 ,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4、苏D常州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等名称。5、苏E苏州苏州自古被称为人间天堂,一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这里不仅经济发达,环境更是优美。6、苏F南通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7、苏G连云港这里是《镜花缘》、《西游记》的文化起源地,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城市。8、苏H淮安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9、苏J盐城这里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10、苏K扬州扬州,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11、苏L镇江镇江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市内有三山、茅山两个5A级风景区。12、苏M泰州泰州为苏中门户,自古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马可·波罗游历泰州,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13、苏N宿迁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2023-09-14 05:47:381

江苏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江苏在我国经济实力中排名居前,以2019年前三季度GDP总量来看,达到了7.22万亿,仅次于广东省,GDP增速也达到了6.4%,经全国6.2%的增速要高,依然展示出强劲的活力。 江苏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一是靠江苏人民的勤劳,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人,只有人们勤劳,肯吃苦,愿拼博,才能干成事,聚个体的力量成为集体的力量,才能推动经济增长,所以江苏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江苏人民的奋斗。 二是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江苏本身处于沿海,又大多是平原,江苏平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省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地理位置好,气候适宜,江苏历来都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三是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改革开放之后,江苏依赖于邻近上海的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先锋,合理的优化产业结构,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高发达,并且在软件、信息技术等 科技 产业也是位居全国前列,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四是注重教育投入,江苏省对教育非常重视,财政对教育事业有大力支持,而且江苏人本身对教育也很重视,对教师很尊重,形成了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领先全国,中国各省籍自然科学院士数量江苏居全国首位。 看到许多人都在说江苏的发展是靠江苏人的吃苦耐劳和上海的带动起来的,我觉得有些扯。 江苏人吃苦耐劳,那四川人、湖南人难道不够吃苦耐劳吗?恰恰相反,吃苦耐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来不是江苏人的标签。这里不是说江苏人不够勤劳,只是说江苏人在这方面绝对挤不进国内前三。真正最能吃苦耐劳的省份,现在几乎都还是打工大省呢。 江苏需要靠上海带动吗?从古至今江苏富裕了上千年,那时的上海还不存在。就算建国后,上海发展的腹地还是江苏划过去的,应该说是江苏和浙江的富裕成就了大上海。没有上海,还有可以发展浙江的宁波,甚至发展江苏的连云港, 历史 上宁波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可不低于当今的上海。没有上海,江苏还是那个富裕的江苏,而没有江浙,可能就真的没有上海了。当然,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上海的意思,上海一直都是大部分江苏人最喜爱的城市。 我觉得江苏的发展最大的优势在于江苏的地理位置。江苏拥有全国最平坦的地势,最丰富的水资源,漫长的海岸线,宜人的气候。搞农业土地肥沃、耕地平整。搞渔业湖泊众多,海域宽阔。搞工业交通便利,出口方便。发展经济这方面江苏人可以付出更少的汗水,收获更多的成果。全国范围内最优质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江苏不管在哪个年代都能成为国内相对富裕的省份。 我们可以说浙江的发展靠的是浙江人深入骨髓的经商理念。而江苏人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江苏既有纯朴、大气、豪迈的苏北人,也有精明、温和、细腻的苏南人。实在很难找出太多在省内统一而又在全国闻名的标签。唯有对教育和仕途的重视,不管苏南苏北那是高度的一致。 从华夏民族开发江南以来,历朝历代江苏省都是国内教育大省。不管科举时的进士、朝廷大员 ,还是新中国的院士、政府高官。在数量上能长时间超过江苏省的几乎没有。当然,这也是一种因果循环,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苏人衣食无忧,解决了衣食问题之后才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学而优则仕,教育使民智得到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 江苏靠什么发展起来的?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江苏的发展成就当然是靠全体八千万江苏人民的双手造就的,第一:江苏人民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是人才辈出的地方。第二:江苏人勤劳肯干,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发挥余热。第三就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良好的气候条件。综上所述,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再佐以天时地利造就了今曰之锦绣江苏! 江苏四川人一起打工,江苏人想方设法把钱带回家,四川人基本花光回家。说得是一个真事。 淮北一带农村房屋周围一般乱脏,也不会种一些瓜果蔬菜,但皖南长三角农村房屋周围整洁并种上瓜果蔬菜,补贴日常生活。这个是清朝知县调查结果,当然,他只调查皖南与淮北。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繁华之地,如今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那么江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远的就不说了,就从改革开放说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迅速,GDP一直是全国前三的存在,江苏能够发展起来,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地理位置优越。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拥有更好的海陆空条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而且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开发成本更低,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生产,水资源充沛。 2、自身的努力。江苏人勤劳刻苦,敢闯敢拼,改革开放之初,江苏苏南地区就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江苏非常重视教育,自古以来名人辈出,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江苏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培育了大批人才,来自江苏的全国两院院士数量全国之最。 3、国家的扶持。说这个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但是全国每个省份或多或少都有国家的扶持,只是力度大小的问题。全国有哪个省份敢说自己全是民营经济而没有国有经济,只有民营企业而没有国企?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江苏都有份参与。江苏苏南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家战略,拥有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目前建设的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等,江苏亦在规划范围之内。 4、上海的带动,这是相辅相成的。上海开阜之初,江浙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上海发展起来之后,也带动了江浙的发展。苏南各市或多或少的承受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丈人,丈母娘在苏州工业园区,拆迁分了几套房,退休了有退休金,拿房租。劝他们在家休息,不愿意。一个跑厂里当保洁,一个跑去当保安。江苏不知道有多少这种人 1、江苏江河湖海兼备,自然条件优越; 2、江苏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3、江苏人杰地灵,自古王侯将相、商贾名流辈出; 4、江苏航运发达,世界十大内河港口独占其三; 5、江苏与上海、浙江为邻,如同身在尖子班; 6、江苏人吃苦耐劳、勤学上进; 7、江苏基础优势雄厚、起点高; 8、建省初期的科教文卫交通 旅游 各方面就已经国内领先; 9、江苏人低调、务实,做事讲实惠、讲效率。 10、江苏是罕见的平原大省,没山区,利于大规模开发。 如果你是江苏人,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江苏南北,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江苏人宁可穷自己,也不穷孩子的教育! 说一千道一万,江苏靠的是教育发家!教育,是整个江苏的底蕴,除了人口密度,大地平坦,四季分明,气候适宜之外,江苏人文豪迈兼具温和,且有张有弛,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江苏人,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江苏南北,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江苏人宁可穷自己,也不穷孩子的教育!这在华东各省份人文中,江苏这一点是做得最好的,高考难,就是一个佐证!因为教育水平高,高考势必难度大! 为什么不穷孩子教育,你去看看江苏邻居省份就知道了,它旁边的省份,现在50岁的人,不识几个大字的一抓一大把,但江苏不是这样,几乎是每家每户,即便在农村,没钱,孩子最起码初中毕业,能在读书道路上有奔头的,当父母的可能会砸锅卖铁去培养。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宿迁过去不富裕吧,典型的苏北城市,你再看看农村出身的刘强东就知道了,他的老家宿迁到现在也是江苏GDP垫底的城市,但这只是和江苏省内比,比其他省份省市,同级别的一点也不差。 江苏省市有十三太保,个个都不错,不遑多让,但苏南最强,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吸引外资的模式确实很牛,说真的,尤其是苏州,特别是昆山,那都是复刻上海的模式,也是上海这个直辖市经济文化辐射的结果。 尽管上海曾经属于江苏,但开埠发展以来,他倒逼江苏南部发展,经济人文也是辐射到南部,甚至无缝结合,苏北,上海不喜,但是对于苏锡常三市,上海还是要礼让三分的。 江苏发展基础是教育,加入世贸以来苏南模式和上海一样,吸收了外资模式,也就是一步到位的做法,江苏的外企、台企、韩企、欧美企业也很多,这就带动了地方的就业和城市发展,苏南的成功也被苏北借鉴,甚至苏南的企业再向苏北迁徙。 这个省份稳扎稳打,如果说四川女人能干,吃苦耐劳,浙江人精明善做生意,那么江苏人就集中了他们两个省份的优点,能掐会算,又能做生意,且脑袋不拘泥于传统意识,既能攒钱,又会过日子,又会抓教育。 总结下来江苏人文的特点这三个:吃苦、聪明、会攒钱、抓教育。这些特质在最近三十年,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条,产业布局,产业结构。 但是江苏也有缺点,过于稳扎稳打,思想就不能开放,就像魔都一样,江苏出不来牛逼的现代企业,比如广东鹅厂,杭州阿里88,但他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影响他成为全国GDP第二。 但是值得重视的是,江苏在藏富于民的程度上可能不如浙江,浙江在求发展的基础上,由于重视商业发展,在教育上不能和江苏比较,尽管浙江人文发达,钟灵毓秀。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情,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原始动力,为什么楚才不为楚用,为什么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出了人才留不住人才,为什么当地发展缓慢,就是留不住自己的人才! 而江苏不一样,培养的人才不会过度分流,从北流向南部,从南流向北部,都在一个省份,都在建设这个省份,人才在省内,江苏不发展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口净流出地区,劳动输出的大省,尤其是流入到外省的,其经济一定欠发达,也留不住人才。江苏就是学习的典范,大家不妨品品,我说的有道理吗?没有道理欢迎来喷。 靠改革开放和长江金三角区域经济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连巴蜀,东连沪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作为一位地道江苏苏北农村人,我从小就被我爸灌输;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我爸也只有小学毕业(因为之前家庭成分不好,不是汉奸!)不管怎么样,都会支持我念书。江苏之所以发展起来,一是 历史 原因,原本底子就厚。二是地理位置,交通发达!三是全省的教育。我觉得江苏家庭有一个共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2023-09-14 05:48:071

有人说省会独大这一模式并不适合江苏,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知道江苏是一个商业经济发达的省份而且大多小户经营,“省会独大”模式并不是说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2023-09-14 05:48:153

为什么说乡镇企业是苏南群众在改革大潮中摸索出来的

由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文化历史传统所决定的。乡镇企业的兴起与“苏南模式”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文化历史传统所决定的,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地区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
2023-09-14 05:48:421

汽车美容店属运政管吗?

这么严重的问题,哥们没一点悬赏?
2023-09-14 05:48:533

如何解释有的国家gdp大于gnp,有的国家gdp小于gnp

1、有的国家gdp大于gnp,意味着驻扎在这个国家内的国外企业的产值,超过了驻扎在国外但隶属国内的企业。2、有的国家gdp小于gnp则正好相反,意味着驻扎在这个国家内的国外企业的产值,少于驻扎在国外但隶属国内的企业。GNP比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GDP是国土原则,GDP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外国。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有所区别:一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对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进行计算。二是价值构成不同,社会总产值计算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扩展资料:GDP与GNP(GNI)引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做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然而,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呼声也引发了经济政策是追求GDP还是GNP的争论。主流观点认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或输入性经济增长模式。(一)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当然,随着GDP的增长,政府也会有相应的税收。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于是,前者会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后者则会重视本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二)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是温州的一半。(三)推崇GNP蕴涵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4.58,-0.02,-0.43%)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考核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相对扎实,输入型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内生产总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生产总值
2023-09-14 05:49:021

温州是如何发展,富裕起来的?

有专家将温州人获得成功的模式,总结为“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说到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发展市场经济还是坚持计划经济。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提倡“市场经济”还是“违禁”的,居主流地位的观念是,必须坚持计划经济,而且计划经济必须“为主”,市场(还谈不上“市场经济”)只能“为辅”。“温州模式”之所以最终被认同,是因为经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从“温州模式”的实践中看到,与僵化的计划经济相反,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效率很高。市场经济植根于温州,温州经济的发展便加快了,就业的途径拓宽了,市场供给丰富了,人民迅速地富起来了,政府财政的日子也好过了。 第二,“温州模式”说到底,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发展民营经济。当时居主流的观念是,即使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只能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包括“温州模式”实践在内的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温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符合人们要求致富和追求过好生活的愿望。“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须政府的安排和鞭策,也不依赖政府,人们自己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致富之路、发展之路,按照市场的变化去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并自己承担风险。 第三,在关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的争论中,人们对“温州模式”贬斥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市场的无序。确实,在温州出现过大量违反市场规则的现象,温州的商品一度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柳市生产的伪劣低压电器给用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遭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并受到国务院联合检查组的检查。这种市场的无序状况理应受到谴责和处罚。但也要指出,在计划经济秩序依旧占统治地位,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温州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秩序”发展市场经济,一度出现市场无序是必然的,人们对温州一些企业违反市场规则的种种无序现象严加谴责,也是正确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时许多人是带着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秩序中形成的观念来看温州的,他们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如竞争、投机、长途贩运)也看作是无序,而加以否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人自己也渐渐认识到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逐渐纠正了自己的行为,转而注重产品质量,重视市场信誉。同时人们也逐渐习惯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改变了对“温州模式”的看法,认同了“温州模式”。此后“温州模式”迅速在各地移植和推广,各地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甚至连长时间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地区(主要是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也逐渐放弃原有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变。当然,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差别很大,有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很不错,有些地方则还未发展起来。实际上,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并不容易,而且各地条件也相差很大。从各地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指出来。 第一,“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这与温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温州地处沿海,早在1876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附约,就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使温州有着久远的经商传统、开放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而且有广泛的海外关系,因此商业文化或者说市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温州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甘于贫困。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他们不辞艰辛,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那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就未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或很少与市场接触,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成规,以致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温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只要我们亲身到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看看,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差距有多大。在这些地方要移植“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绝非易事。温州人能够不远千里到异地他乡开发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设法寻找赚钱的机会,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却又不去学。当然,有了温州的经验,以及在全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在改变之中,不过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因此,各地在学习温州经验,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和培育市场经济文化,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第二,一些地方在移植“温州模式”以发展民营经济时,往往注意给民营经济以各种优惠,这在民营经济刚起步时可能有必要,但从温州的经验看,要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是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宽松的环境,让人们自己去闯,去创业,去承担风险。要知道,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温州干部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很大,也做过一些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例如,曾把最早创业的“八大王”投入了监狱。但不久,在温州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的影响下,派到温州去“灭火”的干部,经过实地考察,反而给民营经济助燃。那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温州市政府不可能给民营经济以优惠,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民营经济之火才越烧越旺。而在有些地方,民营经济也曾点燃过星星之火,但却没能燃烧起来。现在,各地都在提倡发展民营经济,可是许多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并不好,当地政府并不懂得在市场经济下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或者是政府管得太多,不放手;或者是步步设卡,处处干预;或者是把民营经济当作“唐僧肉”,各个部门都去“吃”一口。 第三,在温州,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确实出过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究其原因有民营经济自身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规范的问题。对此应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试想,如果当年在处理柳市制造和销售伪劣低压电器问题时,一棍子将其打死,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同样,如果当时不严加整顿,不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市”的方针,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可见,各地在学习“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民营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值得注意。有的地方一看到民营经济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把民营经济看作漆黑一团,借整顿之名,将其封杀,更多的地方则是从本地的狭隘利益、短期的利益出发,对严重破坏市场规则的民营企业(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者),肆意包庇,甚至纵容,这样,民营经济同样会走上绝路,因为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造就优秀的民营企业。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认识这个道理,他们应该从“温州模式”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教益。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虽然“温州模式”现在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它以往有过现今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温州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这是各地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时更应注意的。
2023-09-14 05:49:121

为什么苏北南通,扬州城市的房价超过苏南无锡,常州

现在南通、扬州的经济发展较快,但房地产发展不快,所以价格涨幅超过苏南,属于正常。
2023-09-14 05:49:251

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

一、长三角的概念 对于长三角,可从地理概念、工业经济概念及泛长三角的概念等不同角度来理解,但目前通常从工业经济角度来分析,即长三角是指由苏、浙、沪两省一市15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性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本文即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 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民间自发推动为重要特征的阶段、以企业联合推动为主的阶段、以市场和政府推动型为主的阶段、以市场推动型为主的阶段。 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合作的内容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表现为“五化”,即交通一体化、人才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政策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是指长三角政府共同规划,在未来5年内,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尽快建立以公汽、地铁、轻轨为主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骨架体系,减少对汽车的需求以形成高效率、高强度、高密度、清洁的城市空间。尽快建设沪通(上海—南通)大通道、杭州湾大通道,打通上海—宁波的快捷通道。 人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整合实现突破。长三角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书》。15个城市的人事部门还在专业技术职务、异地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务员互派等6个制度层面开展合作。 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标志。它包括商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产权市场一体化、信用市场一体化等。目前,长三角已建立起了一批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过百亿元的商品市场。据统计,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三角就有6个,其中包括华东不锈钢中心批发市场、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宁波开发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原料市场等。 政策一体化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长三角的产业分工按照“一个发展极(上海),两个支撑点(南京、杭州),五条发展轴(沪宁、沪杭、杭甬、宁通、宁杭)”的基本格局展开。各市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长三角各个城市已建立了一批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特色,如上海以金融、证券、信息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以信息、汽车、电子、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南京的石化、电子业,杭州的轻纺、旅游业,宁波的石化,舟山的海水捕捞和养殖都具有相当规模。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模式1、苏南模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所谓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中国城郊经济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通过城乡结合,“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使农工商协调和平稳发展,并进而带动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典型路子。它反映了中国70年代开始形成的乡镇集体经济和乡镇工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在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主体和地方经济主体的发展轨迹。新世纪初叶,苏南模式进入创新与提高阶段。如要与原来的苏南模式有所区别,则可称新苏南模式。新苏南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在原有的苏南模式基础上,经过创新演进所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三以三坚持”,即以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具体看,新苏南模式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外向型经济。以外促内、内外互动是苏南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国际化的一大特色。苏南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但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苏南一直在“外”字上做文章,坚持“两头在外”和“三外(外经、外贸、外资)一起上”,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战略。统计数据显示,苏南外贸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数10个百分点。外资依存度高出全国平均数2倍多。园区经济。苏南把开发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苏南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0家,省级开发区38家,如苏州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基本上是在19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经过7-9年的大规模建设,现在这些园区已进入产出阶段。园区不仅是苏南发展的外资高地;园区还是苏南发展的产业高地;园区更是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混合型经济。苏南乡镇企业的改制实质意味着传统意义的集体经济趋于消亡,代替它的是个私经济和混合经济。苏南民营经济发展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乡镇企业改制以后,企业出资主体变成了民间资本为主;另一来源是十五大以后在各级政府鼓励下,民间新的投资热情高涨。另外,由于苏南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心脏地带,与上海浦东近在咫尺,劳动力素质较高,很多跨国公司都选中苏南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因此,随着中外合资合作的发展、企业横向联合的展开、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推行,中资和外资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苏南地区已形成多种形式的混合经济。城市化。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目前,苏南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走上城市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苏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并进的。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苏南地区通过开发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都市圈规划等战略措施,逐步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这不仅有助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如今,苏南城乡企业的界限已明显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总部及其营销中心逐步进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场中心,利用城市第三产业,利用城市厂商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新一轮的城市化进一步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2、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指温州人民率先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富民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总结温州模式三条重要的经验是:一是发展市场经济,二是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三是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体现在以下特征:时代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而温州模式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同时,由于温州模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有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民本性。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是在缺乏国家投入的前提下靠老百姓自己发展起来的,所以,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是一种“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是“以民为本”,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民本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民本经济是按人民自己的意志、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财富和配置资源的。温州模式是民本经济的集中体现,是百姓经济的典型代表。百姓是经济的主体,是产权的主体,是创造财富和配置资源的主体。这正是温州模式存在和发展极其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区际性。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范式的温州模式,区际化或区际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重视发挥温州急剧增长的私人储蓄及私人投资在区域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重视跨地区的贸易在总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温州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l4个沿海城市之一,全国首批农村改革实验区之一,并且是全国第一个金融改革试点和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温州已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24个“国字号”金名片,显示了国际性轻工城的强大实力。“炒房”、“炒煤”、“炒车”,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四处寻找创业增值机会。现如今温州的市场与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正由贸易区际化向国际化拓展。创新性。温州模式的灵魂是创新。凡是到过温州的人,就不难发现温州人在思想观念、运行机制、企业制度、政府职能等方面都在大胆创新。温州人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本地实际相结合,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率先进行市场改革,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市场,率先推行金融浮动利率,率先经营包机航线,率先建设中外合资的地方铁路,率先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率先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率先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率先建立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现在又正在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领跑城市”,到2010年,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化的工业、商贸、港口、旅游城市。如此等等,无一不体现出温州人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精神。发展性。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温州模式不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而是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不是一成不变、永远如此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范式。温州模式的发展要保持其持久的内在生命力,不仅取决于温州模式自身的不断创新和有序演进,取决于温州经济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取决于温州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和发展,还要取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3、浦东模式20世纪90年代浦东通过开发区龙头的带动形成了由都市经济支持的中心城区和开发区、由城镇经济支撑的中小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开发区—中小城镇”体系,因此我们把这种以开发区带动整个地区城市化的方式称为浦东模式。浦东开发开放是在我国一个特大型国际大城市里进行的,具有全方位、多领域、高起点的特点。它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推动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浦东新区在开发战略上要注重塑造以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群为支柱的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市功能;要多元化地筹措资金,保证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要制订和推行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使国内外投资者较快地适应办事程序,便于对投资的回报作出基本预测;要处理好新区建设和上海旧城改造的关系,以东西联动等方式把城市建设推上新台阶;要搞好土地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开发的效益。这五个方面是浦东开发开放带有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鉴于此,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浦东开发开放要实施五个战略,这些也是浦东模式的特征: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先行”。浦东新区的起步,是金融贸易先行,先行发展金融、商贸等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浦东开发开放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新区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为今后上海真正成为金融中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自己的商业街、商业中心、中央商务区,开展出口贸易等,使上海成为全国各省市产品的大贸易市场和亚太地区货物集散中心之一。其次,城市化也是一个基础设施的发展过程。当时对上海来讲,浦东新区之所以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区域,根本原因是越江交通不方便。因此,开发开放浦东,头等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以越江交通、通讯、能源等项目为重点,把浦东浦西连为一体,这样浦西的经济能量自然会顺势蔓延,形成千军万马开发浦东的燎原之势,使浦东成为城市布局合理、交通网络完善、通讯系统便捷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多功能新城区。最后,城市化更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过程。通过吸引技术含量高的内外资项目,移植世界先进技术,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实现越过一般工业化直接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跨越。多元化筹集资金。要把浦东新区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新城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时估计,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前五年,基础设施、基建项目和工业、商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资需要近百亿美元。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中央的政策资金、新区财政收入和土地批租收入、内联投资、发行证券、外商投资、国外贷款、国内金融机构融资等等。以政策为第一推动力。在中央的支持下,当时浦东新区不仅有全国各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全部优惠政策,而且在第三产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浦东特有的新的开放政策。例如,允许外国企业在浦东新区开办百货商店、超级商场等第三产业;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为浦东开发开放自行审批发行人民币股票和B种股票;允许在外高桥设立中国开放度最大的保税区,也就是自由贸易区。正是在中央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在浦东新区率先进行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建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外贸公司和零售商业企业等试点,把对外开放扩展到金融、贸易、电讯、会展、旅游以及律师、会计、咨询、教育、医疗等服务贸易领域。东西联动、城乡一体化。浦东开发要以浦西为依托,让浦西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浦东开发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浦东开发又推动了浦西的改造和发展,为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历史的发展机遇。通过浦东浦西联动发展、功能互补,实现管理体制一体化、城市规划一体化、市政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促使上海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当时,市政府特别确定浦东未来的城市化地区,融入上海的城市规划布局。浦东陆家嘴中心地区2平方公里同浦西的外滩、南京路4平方公里,共同构成上海的中央商务区;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8平方公里,与浦西30平方公里共同组成上海市的中心商业区;内环线内浦西80平方公里与浦东40平方公里共同构成上海市的中心区域;沿着浦江两岸,外环线内浦西的400平方公里和浦东的200平方公里共同形成上海的主城区。综合管理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基础资源。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浦东从开发开放之初就十分重视对土地资本的管理。从土地预征到一级市场批租出让,从二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到房地产交易,都形成了一套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实行土地预征,控制土地潜在效益(这种做法相当于现在的土地储备)。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和使用性质的情况下,把这部分土地由农村集体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转为国家所有、国家管理,这样有效地控制征地费用的上涨,降低开发成本,使开发建设带来的部分土地级差增值效益留在国家手中。二是国家投资成片开发,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市政府和浦东新区管委会投资成片土地的开发建设,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国资开发公司,并把成片土地批租出让给这些开发公司,由这些开发公司组建合资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进行“七通一平”建设,然后再转让。三是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规范土地二级市场。明确规定所有内外商投资的项目,必须符合浦东新区的总体规划。凡是没有项目或者项目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批土地。对于拿了土地、项目迟迟不开工、资金长期不到位的,就收回土地。四是实行补地价政策,防止国家土地资源流失。五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节等。三、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目标和协调机制1、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发展格局及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及东亚地区的发展现状与条件,长江三角洲的战略定位应是: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中国的知识产业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咨询、信息服务、旅游及宾馆业为主导,第一产业以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为特征。从这一战略定位的要求出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体现“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特点。高起点——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方向,不仅是为了以整体优势面向国内市场,在国内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而且更是为了参与国际经济循环,面向国际市场竞争。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中国地域分工体系发展过程中,使长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经济循环的接轨区和融合区,充分发挥极化和扩散效应。高层次——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其关键在于增强知识生产、分配与使用的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国内率先成为创新和创新应用的中心,率先建立科技先导型经济。因此,区域合作的重点应放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未来技术利用的高层次上,通过合作加快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提高研究与开发能力,从而带动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多方位——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范围,应该是在扩大地区间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基础上的多方位全面合作。即使各成员经济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发展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好处,又有与区域外发展经济联系的充分空间。因此,除了已经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外,还要进一步开展以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全面合作,以及电信、咨询方面和服务业领域的尝试性合作。新模式——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形式,应该是在形成利益互动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开创更为规范、更为紧密的长期合作局面。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密度城市群的特点,构建有某种特定内化结构系统、开放系统及系统结构巨大的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要求,其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经济主导地位,未来10年内力争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成为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点和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支点,带动全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成为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的基地,并且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改造和创新基地,在长江经济带及全国起产业示范作用;培育和完善上海的城市综合功能,增强其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巩固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为此,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比较优势,加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成为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半紧密型区域经济联合体;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个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区域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区域经济外向化、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共同体。3、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为了在一个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框架内展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实现其总体目标,除了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外,首先要确立若干基本原则:互惠互利,共同繁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不能期望用行政推动型方式来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而要以利益关系为纽带,以经济促动型为主的方式来推进,具体模式有二:一是市场群落——商业城镇——城镇网络——区域经济网络——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二是企业群落——企业城——城镇网络——区域经济网络——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在此过程中,不能靠损害一个地区的利益去增加另一个地区的利益,而要在充分尊重各地不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的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好处,取得“双赢”局面。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区域合作的目的在于获取分工协作的好处,使总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应通过市场选择,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按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合作。通过区域内的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充分利用各地有利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尽可能节约人、财、物的消耗,使不具有产业绝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很少的地区也能获得较充分的发展机会,使具有许多产业绝对优势的地区能够集中配置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具有更高绝对利益的产业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的协调力量,通过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扩展地区合作秩序,深化区域分工体系。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引导与推动,消除区域合作中的各种行政性保障和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以保证区域合作的有序化。多边协调,互相联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是两省一市的整体性合作,不能搞双边关系协调,而要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形成多边协调关系,形成区域内整体性行动,实现各地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4、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协调机制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协调机制的设计大致有两种类型可供选择:一是制度化的协调机制;二是非制度化的协调机制。这两种协调机制的运作方式及内容是不同的,其成效也有所不同。 四、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比较制度化 非制度化缔结条约或协议,具有法律强制性 由领导人作出承诺,缺乏法律效力进行集体谈判 采取集体磋商形式组成严密的组织 松散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区域紧密型合作与发展,但这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如中央和地方关系,行政体制框架、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经济关联等。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实行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尚不具备,宜通过“倡导式”的机制不断扩大地区合作的范围。从原则上来说,采取“自主参与,集体协商,共同承诺”的方针,其行事方式应是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资源和渐进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事务,采取协商一致和非约束性的运作方式。具体构想为:把设定区域发展目标作为推动力。也就是,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内容;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行动议程;通过单边行动和集体行为来落实议程。这样,目标本身就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一个动力机制。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定期召开市场高层会议,为各地政府就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协商并形成共识提供必要的经常性机制。它既有灵活性(包括在议程安排和进行承诺,就有了“隐形压力”,必须完成。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在商贸、旅游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今后,“协调会”作为一个制度化的议事机构要继续发挥自身作用,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及城乡之间的合作向高层次、宽领域、紧密型方向发展。建立起一套功能性的机构。除负责日常联络和组织工作的秘书处外,还应设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它们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研究分析和组织职能,并越来越具有一定的常设性质。如可设立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委员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管理委员会、太湖流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委员会等专业或综合职能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和区域共同发展基金制度。要按照区域开发银行的模式。组建长江三角洲开发银行,参与国家投资项目的“拼盘开发”融资,也可以按照商业银行法则,经过严格审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开发项目实行一般商业贷款或短期融资。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区域共同发展基金,使协调机构具有相当的经济调控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以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及民间的跨地区合作组织。例如,建立在政府指导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合商会和行业协会,大企业联合会和企业联谊会,产权交易联合中心和证券交易中心,以及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和长江三角洲发展研究中心等。作为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倡导式”协调机制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行为方式。为了形成这种协调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实际的东西来逐步启动,先易后难,从时间中走出一条路来,逐步予以完善。以后随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淡化政府产值业绩考核,以及经济区划功能逐步替代行政区划功能,这种协调机制可以进一步转向制度化的正规方式。
2023-09-14 05:49:571

解码“最强风投城市”:为何偏偏是合肥

如果放在十多年前,江苏无锡的这支调研团或许不会把目光放在安徽合肥,这个距离300多公里的“小兄弟”身上。 无锡不这么做有其底气,作为拿到苏B牌照的非省会城市,无锡在上世纪80年代时是全国工业第二大市,“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更早之前,作为民族工商业发源地,走出了荣氏等家族。 合肥市政府大楼,外形如张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 合肥是幸运的,但区别于外界简单而迷人的“造神”叙事,合肥进击的背后,不在于偶发的运气因素,而是取决于其对自身定位、发展阶段、科教优势、产业理解、机会判断的准确度,以及最终将这种理解判断落地的组织效率。可供对比的是,同期其他地方政府进入了同一产业,却因缺乏研判等出现“烂尾”、“暴雷”等残局。 这或许能给包括无锡在内的诸多城市带来启发,无锡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助其成为全国第14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但如今也面临着同国内其他先发地区一样的矛盾,如发展模式与创新能力、土地、环境、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脱胎于“苏南模式”下的无锡,拥有众多细分领域的民营“隐性冠军”,且较早在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上布局,但同时也受困于产业“大而不强”、缺乏拳头产品、终端产品、龙头项目等问题。 今年9月,无锡正式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在约500平方公里的面积里 探索 新的增长可能,并为此启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赴外学习考察行动,为期一个月,先后走访合肥、南京、常州、苏州、湖州、上海等8个城市。首站选在安徽合肥。 无锡太湖湾科创带 “合肥模式” 时至今日,12年前京东方项目的引进,仍然被当地认为是合肥发展 历史 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从后来的实践来看,2008年京东方6代线项目的落地,为合肥今后的发展带来至少两点意义,一是奠定了今后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优势——京东方作为拥有顶尖技术的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为合肥带动和集聚了上下游数百家配套企业集群。二是为合肥打通了产业发展与政府资本支持的关系,此后,合肥利用政府参与投融资的方式引进和创造了集成电路等等新兴产业,“合肥模式”被摆上了上海交大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什么是“合肥模式”?有别于过去政府招引项目的传统方式——主要给予土地、税收等政策性支持,合肥引入京东方项目的突破在于,政府在政策性支持之外,还要提供资本支持,即拿出钱来参与项目建设,稳定市场信心,引导 社会 资金参与。 合肥承诺,京东方6代线项目计划总投资175亿元,其中90亿由政府保底(政府先期投资60亿元,30亿面向 社会 定向增发,如定增未成功,这30亿也由政府承担),85亿由银行贷款,政府提供担保。合肥当时财政收入不过两三百亿。这样的诚意和勇气,外加合肥的区位优势和水电充足等条件,让合肥最终获得京东方的青睐。 京东方项目的成功引进,其实不能算是合肥当地的一次心血来潮之举,或可算作其产业发展战略的理性决策。 作为1952年才确定的年轻省会城市,合肥底子薄,基础差,一直受到名不符实的困扰。在省内,合肥常被拿来与曾经的省会安庆、与江苏地理位置更近的芜湖等城市比较;省外,苏南城市早已实现工业化。其他中部省会城市如武汉,GDP早在2001年就已超过千亿元,而合肥2006年底才 历史 性突破千亿。2005年时武汉中心城区中心人口就超500万,是当时合肥的两倍还多。 落后的合肥,要如何实现突围? 为合肥奠定基调的,是其2006年前后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当时新上任的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多番调研论证后认为,合肥只有发展工业,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合肥过去偏重将拥有中科大等科教资源当做比较优势,工业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占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低于中部地区五省会城市。但孙金龙认为,缺少工业基础和产业支撑的科教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地区优势。“合肥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合肥市确定了几个方向:一是拉开城市框架、解决发展容量问题。同时,清减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确立更可预测的规则。包括拆除违建,建设基础设施,向南扩张,规划190平方公里滨湖新区,2011年区划调整后800里巢湖成为合肥内湖,加上划归的两区县,合肥面积增至11408平方公里。 二是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投资。合肥市基础薄弱,在开放且联系愈发紧密的市场环境下,仅依靠自生力量难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可以让落后地区绕过从头打造的艰辛过程。 合肥市希望抓住当时沿海产业的转移时机和合肥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至东部以及国家确定的中部崛起战略,聚焦供应链上的咽喉点,引进重大项目,帮助合肥完成工业积累,形成“合肥制造”的产业集聚和规模优势。 占合肥市三分之一比重的家电产业,正是循此逻辑发展。合肥市政府给家电产业设立的目标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家电产业聚集地和最大家电制造生产基地。 此前,合肥本土的明星品牌——美菱和荣事达已经通过引入格林柯尔、美的和长虹等战略投资者完成国企改制,后来,随着合肥继续推进“合肥制造”战略,引进格力电器、美的、惠而浦等家电巨头落地,到2011年合肥冰箱产量占全国1/3、洗衣机占全国1/4,超过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也就在这年,合肥市家电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38亿元,成为合肥市首个千亿产业。 产业集聚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够快速匹配劳动者和企业的规模市场等等。直到今天,家电产业依然是合肥千亿级产业的支柱产业。2019年,合肥冰箱、洗衣机等四大家电出货量达到6664万台,青岛、佛山分别是3700万、2462万。 2008年秋天,合肥市政府对京东方项目的果断引进,也正是源于其支柱产业家电产业的发展刚需——家电的核心零部件面板还是进口。不过如今京东方生产的液晶显示屏与合肥本地的家电产业联系不大,合肥家电产业的结构有待优化,未来智能家电的方向或有合作空间。 这十年间,合肥成为经济增速最快的地级以上城市之一,GDP从2008年到现在增长近5倍。“从上个世纪100个城市中合肥是第97位,到2005年追到第62位,2019年追到了21位,省会城市中进入前十。”合肥市长凌云表示。 但此时的合肥依旧还是默默无闻的追赶者,直到他一把抓住了长鑫存储芯片及蔚来新能源 汽车 机会。 合肥长鑫存储公司 “最强风投”背后 合肥以“最强风投城市”、“赌城”的封号走红网络。但正如企业从来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城市亦是如此。这一连“押”对的几个项目,亦有机缘巧合因素。但外界简单的造神叙事可能带来一个困扰,让太多的人对这故事信以为真,而模糊了真正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机会主义者不可能得到这种机会。 合肥当地政府官员坦言,合肥敢拿出真金白银招引龙头项目、支持产业发展,一方面受现实约束,不主动搏一把便没有机会,另一方面与产业特性有关,对于一些投资大、风险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需要投入以给予市场信心。更重要的一点是,合肥相信,通过审慎尽职调查和技术设计,能够确保决策理性,最大可能地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这也构成了合肥在招引龙头项目时的比较优势。 尽职调查原本是企业收购、投资等业内行话,指对目标企业进行经营、财务、法律关系等情况的调查分析,以评估收购行为的可行性。合肥介入上述新兴产业的时机,其实也基本上是其他地方政府意识到产业重要性之时,但一些地方虽一脚踩准了产业赛道,却因对项目判断失误而发生烂尾等。 2006年前后,TFT-LCD液晶面板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知,但当时受到地方政府欢迎的是日本夏普等拥有6代以上高世代生产线的公司。 合肥为何认准当时只能做5代线的京东方?合肥政府办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选择京东方,选的是“未来”。“当时京东方的生产线虽然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他有自主技术资源,这决定了他有进行自我迭代的能力,自主产品与国外产品最大的区别是,不怕限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后来在《新火》一书中分析,京东方之所以后来获得成功,原因正是其通过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进入TFT-LCD工业领域,并在收购成功后立即建设5代线,吸收外部技术,成为当时唯一掌握主要知识产权、生成技术能力的大陆企业。 2016年正式官宣的合肥长鑫DRAM型存储芯片项目,充分体现了合肥市政府这种基于产业刚需的决策理性。 集成电路产业代表目前技术水平的最高点,对未来的区域命运影响深远。但其高门槛、重投资、周期长,迭代快、分工精细的产业特性,以及作为后进者所面临的技术来源、专利障碍、起步市场、核心技术人员等问题,都意味着徘徊在外的地方政府必须谨慎选择切入口。 合肥选择的切入口是DRAM型存储芯片。 数字芯片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被称为设备大脑的CPU芯片,如英特尔的奔腾,高通的骁龙、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等。 另一种是存储芯片,按照断电后是否能保留数据,可以简化分DRAM和NAND两种——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又叫动态随机存储器,代表产品有电脑、手机中的内存条。存储的数据与CPU直连,主要存储软件运行数据,断电后数据会消失。市场规模约800亿美金。 NAND Flash,是闪存的一种,代表产品有闪存卡,断电后数据不会消失,一般存储着照片、音乐、等静态大容量数据,市场规模大约650亿美金左右。 据合肥多位内部人士介绍,合肥选择DRAM型存储芯片切入,基于几个判断:一是市场大。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约800亿美金,三大巨头——韩国三星、SK海力士、美国美光 科技 占全球市场份额合计接近95%,而国内自给率几乎为零,“长鑫只要能占百分之几的比例就能支撑起一个产业”。 二是时机。相比于计算CPU芯片,DRAM型存储芯片制程工艺迭代速度趋缓,这给了新进者一个较好的进入时机。存储芯片核心在工艺,因此DRAM芯片生产以一体化IDM模式为主,即从前端设计到制造、封装、销售等都由厂商独立完成。 方向确定后,合肥市政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合作企业——合肥市政府需要选一个懂行、靠谱的合作伙伴来主导项目运营,最终确定北京兆易创新的理由是,兆易创新主营业务也是存储芯片,不过不是DRAM,而是闪存的另一个细分领域NOR flash ,由于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市场有限,因此兆易创新也有志于进入DRAM领域 。 另一个关键理由是,北京兆易创新于2016年上市,当时科创板还未推出,对于合肥来说,项目合作方是上市公司,意味着合肥多了一条政府资金的退出通道。 至此,项目距离成立还远远不够,集成电路的特殊性决定着难关还在后头——人才、专利技术。 长鑫存储董事长朱一明去年5月介绍自身知识产权体系时提到:“DRAM产业在全球发展了几十年,制程技术持续进步,在架构、制程、设计、接口、测试、系统等方面存在很多专利,且绝大部分控制在三星、海力士和美光手中。新进者是否拥有合规的技术来源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立足发展的关键。” 据他当时披露,其最初的技术来源之一是奇梦达——德国英飞凌独立拆分出的存储器公司。该公司一度是全球第二大DRAM供应商,但2009年因经营问题和金融危机破产。 技术人才主要来源两处:一是2012年底,日本存储器企业尔必达因破产被美光收购,释放出一大批人才,另外一批则是由合肥长鑫项目早期核心操盘手之一——中芯国际前CEO王宁国号召而来。 等到2016年合肥长鑫项目正式对外宣布时,“我们默默筹备酝酿了两年,当时已经有几百号人集聚在合肥。”合肥相关部门人士表示。3年后,合肥长鑫宣布量产DDR4内存芯片。 蔚来 汽车 项目的选择逻辑也是如此,合肥市发改委人士介绍,蔚来 汽车 有技术、创始人有情怀、且与当地江淮 汽车 合作多年,经他们了解,蔚来前期亏损主要是管理成本的问题,作为合肥投资的条件,蔚来也承诺将会优化管理。如今蔚来 汽车 股价涨幅10倍。 多位合肥官员向澎湃新闻表示,合肥在投资重大项目时,主要把握两点,能不能投,以及如何投,投多少。 能不能投,取决于产业前景和重要性,以及对项目及项目合作团队的主客观评价。这要求合肥市发改、经信、 科技 、投促、产投、建投等多个部门务实协作、积极向外脑和第三方寻求建议、做好外围尽职调查,力求对产业和项目理解准确。 当地政府办人士介绍,合肥目前推进的“链长制”前身——产业领导小组机制对产业和项目的把关起到很大作用,对于主要产业,市领导会牵头跟踪,包括对全球该领域最顶级的专家建一个数据库,选择项目时,请这些顶级专家来评价,“没有专家的认可,政府不可能投资。” 如何投,投多少,如何在提供资本支持的情况下,让核心团队主导运营以及保持积极性,后续政府资金如何退出?“这就是技术操作上的问题。”合肥产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中亚向澎湃新闻表示。 政府权力会否越位,如何与市场有效分工,这是政府介入产业发展时普遍引发的疑虑。因此,合肥市在投入时坚持市场化运作,包括参与定向增发、海外并购、产业基金直投等方式,且设计了完善的退出机制。“从京东方项目开始,到维信诺、长鑫存储、欧菲光等项目,合肥国资投入一直遵循‘不谋求控股权、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路径。”李中亚称。 最后,在项目完成研判及方案设计完善后,领导敢于决策。 至此,项目前景的答案就有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实践性的,留待时间检验,“说实话,我们现在也不能断言这些项目就一定成功,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正确的产业方向和发展路径,就一定会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李中亚表示。 创新:大学与城市的互动 过去几十年,像合肥这样通过凭借成本优势、主动融入供应链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中国城市其实并不鲜见。但合肥的启示还在于,注重工业发展的同时,没有忽视基础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7年,合肥以仅次于北京的大科学装置密度——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装置等科研基础,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国家级科学中心,让合肥似乎有些突兀地以令人艳羡的“领跑者”姿态站在聚光灯下——国家级科学中心意味着国家对这座城市会有规模庞大且稳定的研发投入和顶尖科研资源的集聚。合肥有望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变等可能颠覆未来的黑 科技 上取得突破。“合肥正如十年前的杭州,未来创新城市”有人这样评价。 为什么是合肥? 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向澎湃新闻表示,“合肥其实不能算异军突起,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合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人才的培养从来没有断过。这几年中科大留在合肥的人越来越多。” 安徽创新馆,2019年落成 安徽及合肥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念上的——政府部门对于知识和科学的尊重。二是实践上的——做好基本功,大力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真金白银投入建设大科学装置等平台,然后通过 探索 机制体制创新,促进大学与城市的有效互动,打通从知识到产业多个环节。 合肥与中科大最初的结合,早已传为一段佳话。1970年,自身条件也较薄弱的合肥,敞开怀抱接受了当时从北京疏散出来的中科大,腾出师范学校的校舍,并在电力、暖气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合肥也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沉寂的时间里,因“中科大”在国内及世界科研版图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1978年,那场被称为迎来“科学的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全国1200多项的 科技 成果,安徽省就占到了两百多项。“这让当时的安徽省的领导被震撼和鼓舞到了”。安徽似乎找到了重塑尊重知识的 历史 传统的机会——这个在康乾年间还是富庶之地的省份,近代以来遭遇战争和水患等打击,由盛转衰、多年定位都是“农业大省”。代表着知识与科学的中科大,以及当时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改革等,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人重塑自己地方认同和精神坐标的起点。 这之后,合肥更加坚定地敞开怀抱,一批军工院所迁移合肥,要地给地,要钱给钱,中电科系38所、16所等相继搬来,逐渐形成了如今拉动安徽合肥创新的三架马车——中科大系、中电科系、本地系(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等)。 如今类似中科大等学校整体搬迁的机会很难再有,但是在创新要素越来越全球化以及合作形式灵活的当下,如何集聚创新要素、挖掘已有资源,以及让城市与大学更好地互动,产生化学反应,以提高生产率、创新能力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也是各地正在思考的命题。 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切入点是,建设大科学装置等前沿研究平台。大科学装置是为科学家应用基础研究、探寻自然科学中一些终极问题的平台。这类科研装置科研意义巨大,但是投入强度超高,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政府把钱投在这种大科学装置上,帮助科学家降低科研成本,提供科研便利,也促进了人才和想法的聚集、碰撞。“好比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汇天下名士,我们把平台建好,人才自然就来了。” 当地政府官员介绍,十几年前政府做这些事时几乎看不到曙光,没有浮躁地要求产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也从未断过,如支持潘建伟院士出国留学、回国做出成果后支持转化等等,十几年后量子科学的重要性为人所知,科大人感慨“合肥最大的好是可以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这些科研人才汇聚起来的影响直接而深刻,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诸多科学性原理的信息。“比如,京东方后来就发现,很多原理上的问题和诊断,在合肥本地这些高校中就可以得到解决或者牵线引荐。” 2012年,看到了科教资源之于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科大四部门签订协议,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合肥承诺一次性给予支持经费20亿元。而当年合肥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389亿元。这一年,后来也被当成是中科大与合肥的元年——此前,随着大部分高校相继迁回北京,中科大对去留与否尚存犹豫,“但有多少地方能一次性拿出20个亿支持和重视基础研究呢?” 共建协议签订后,合肥没有将其束之高阁或丢在一边,很快与中科大确立了高频的互动机制,包括联席会议、政府与学校的互访、产业之间的联系对接等等。其中,一项常态的互派挂职机制后来发挥很大作用,合肥从各个政府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前去中科大先研院挂职服务,要求至少三年以上,陈林等部分人员甚至干到了六七年。 去年底才回来的合肥市 科技 局总工程师潘学文向澎湃新闻回忆,他们首先帮助建立了27项制度,如明确 科技 成果转化合作谈判的门槛标准(300万元起)、收益归属、人员薪资待遇等等,制度的建立让新生机构很快走上正轨,3年时间成立了56个实验室。 得益于这种互派机制下的深耕,他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如何打通从知识走向市场的经验,这些人后来成为安徽创新上“万向节”般的存在。 当前,成果转化率依旧偏低,主要原因是产权界定不清、科研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没有做好衔接、专利经纪服务缺乏等等。 2016年,中科大及合肥工业大学被财政部等列入试点,进行 科技 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 探索 ,中科大及合工大享有对本单位 科技 成果的自主处置权。困扰高校专利无法盘活的症结之一——产权规则得以明确。 这种办法同样适用于研判产业和项目,陈林介绍,合肥在考虑是否做集成电路产业时——同样通过这种专利梳理的方式,找出问题,“可以说合肥每一步是理性扎实的,基于一定的基础和产业机遇来做的。” 展示功能之外,安徽创新馆的定位是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一个科研和产业企业的桥梁。”通过为科研人员提供专利服务,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愿意把他们的专利汇聚到安徽创新馆,经由梳理组织后,提供专业建议,对接交易平台。 从想法做成产品,还要有政策配套支持。合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不同政策重点。合肥政府办人士介绍,创新的第一步是想法到样机,这一阶段提供天使基金支持。第二步从样机到初始产品,这一阶段要完成多项认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合肥出台“借转补”政策,这笔钱先借给创业者,产品出来后借款转为补贴。第三步是市场化阶段,“借转补”资金无法支撑市场、厂房、设备的投入,政府提供补贴等作为“劣后资金”吸引市场资金,或者为其提供试验平台。每年根据产业方向、资金配比等进行灵活调整。 合肥市长凌云表示,合肥以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为切入口,后续引入清华启迪科学城等,开启了清华与合肥在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他们还专程到北京,引进了清华附中,今年第22次清华校友工作会议也放在合肥召开。 过去几十年来政府对知识的尊重,显性影响如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更多变化则是潜移默化悄悄发生的,一些建筑上的细节或许体现出政府对理性和开放的追求——当地政府大院没有设置围墙,甚至不足以称为“大院”,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其2005年建起来的政府双子楼,呈对称状的圆弧结构,寓意合肥张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一些局办的走廊墙上,挂着的是科学发现的简介,部分办公室贴有三四张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安徽地图、合肥地图。 “创新像煲一锅汤,有了好食材还不够,放在一起也不够,还要长时间文火慢慢熬,要有持续的温度,火不能断,要持续,这样才能让所有进了锅的优质食材彼此作用、充分互动、充分融合、直到浑然一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曾这样阐述“创新”,在他看来,创新不仅要汇聚全世界的创新要素,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之间要有更密切的互动,要增加浓度。 校对:栾梦
2023-09-14 05:50:041

城市发展与经济分不开,如何看待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

我觉得苏南五大城市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感觉他们的经济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支持和其他省份的支持。
2023-09-14 05:50:136

为什么会有人希望苏州变成上海的一个区?

两会之中浮出了一个提议“南京成为直辖市,无锡成为江苏省省会,苏州则全部并入上海”。当然这只是个提议,现在并没有采纳并实施,但是针对这个提议,我个人还是有一些话要说的。 如果苏州并入上海,江苏这个10万平方米的地域还有多大,本来江苏代表提议苏州成为省会,可是上海代表不同意。上海想并苏州和宁波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凭我对苏州人的了解,苏州根本不屑于被上海并入。为什么? 你看看苏州的GDP, 都是依靠苏南模式自己发展出来的 。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苏州将再一次成为区划调整的牺牲者。苏州将很有可能不复存在,至少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划市将不复存在。 我想成为上海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苏州人来说是不愿意接受的,毕竟苏州的 历史 比起上海来是长多了,上海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苏州的管辖地域。了解苏州和上海的朋友一定能感受到两地的文化差异其实是很大的。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说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因为原来江苏是民国首都所在地,加之当时全国工作重心几乎都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大庆,山西大寨…完全没有江苏的发展之地,那时的江苏一穷二白!又不允许民营经济的滋生,江苏人哀声载道!诸多位于江苏的著名高校,也受到种种压制,那些年越来越差。到了改革开放,江苏作为沿海省份本以为能获得国家的重视,孰知那时确定的经济区又完全是中国的最南端,广东、福建还有海南!直到1992年国家决定开发浦东也没有考虑到江苏一点点。 不知外省人有没有听说过苏南模式。江苏最终依靠一生的不服输不放弃获得了重生,顽强的屹立在中国东方经济强省的不倒位置!靠的正是我们的苏南模式,家家户户自办工厂,走节约环保型路线,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相结合… 江苏人是勤劳智慧的,确实又是全国最笨的!江苏经济上来的,成为全国第二了!教育依靠自身的努力重获发展了,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上了新的层次了,综合实力全国第一了! 。 这个说法有些离谱了。 但苏州下辖的昆山划成上海一个区,倒是有不少人猜想。但也非常不现实。 原因在于,上海已经很大了,而且,如青浦和浦东以东还有大面积没有开发和等待改造的区域。自己还没有把锅里的饭做熟,还要把别人桌上的菜端走,这种事说出来丢人。 当然,即便昆山愿意给上海当干儿,也得它亲爹江苏省点头才行。但,昆山出去了,江苏就少了一个第一头衔,肯定不答应。 苏州人当然不愿意成为上海的一个区,但从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苏州越来越靠拢上海,和上海越来越相似。 下面从数据层面展开来说,不是从人文习俗上说。因此说的是经济行为,不是具体的个人行为,不喜勿喷。 1 大都市圈时代,苏州正在努力使自己融入上海,成为上海的一个组成部分。 4月10日,苏州增开了一趟到上海的早通勤高铁。每周一到周五早上6:53从苏州发车,32分钟以后,就抵达上海。 时间再往前推移,2月25日,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未来将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连接。 不仅如此,有部分苏州当地人有这样的观念: 而实际上,金融、 旅游 正是上海的优势产业,苏州人也想做这两个产业,这说明苏州人普遍有一种融入上海的心愿。 这种心愿的迫切程度,在各项经济数据中体现得甚为明显。我们在研究这些数据时,不由得想到一个场景: 苏州就像一位多情女子,在很努力地想嫁给上海这位大哥。所以我们研究所好意地称苏州为一座“温柔之城”。 当然,这只是在大家都看得到的表象层面。 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我们来说,就要用到“ 城市价值冰山理论 ”。 它说的是, 一个城市的价值,如同一座冰山,能看到的那部分,比如城市的行政地位、GDP、居民收入、房价等等,只是城市的价值体现。 真正决定城市价值的,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及人口。 那么,在产业和人口上,苏州是否也在努力向上海这个中心城市靠拢呢? 2 第一,产业。 十年来,上海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46.59%,降至29.78%。 作为上海都市圈的中心蛋黄城市,上海将很多工业发展机会辐射到了上海圈的蛋白城市,如苏州、无锡等地。(“楼神”注:都市圈中心城市称为蛋黄城市,除中心城市以外的圈内外围城市,称蛋白城市) 从上面“楼神”图表中可以看到, 苏州一方面积极承接上海辐射过来的工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向上海靠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可以看到这几年,苏州的第三产业比重,从2008年的34.56%,上升至2018年的50.8%。 其实,苏州早在201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过了50%这条分界线,达到51.2%;只是这几年三产比重始终在50%这个水平上反复挣扎。 作为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七的地级市,苏州已经是全国最牛的地级市了,还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为什么要纠结于三产比重呢? 这是因为, 苏州作为上海圈的蛋白城市,不怎么甘心只做代工厂。似乎,它真正想要的,是成为上海的一部分。 你们可以看看苏州现在的细分产业结构。 2017年,在支柱产业上,苏州已经表现出和上海的一致性。 上海当前的支柱产业是工业(27%)、批发零售业(14%)以及金融业(17%),三个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59%。 而苏州的支柱产业也是工业(44%)、批发零售业(13%)以及金融业(8%),三个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65%。 苏州做到今天的成绩,是非常不易的。 要知道,十年前,苏州的工业比重是60.4%,批发零售业比重是9.5%,金融业更少,只有3.9%。 当然, 苏州的转型升级,少不了上海的辐射和溢出的效应。 这里,我们可以用区位商来看出这种效应。 区位商,是一个区域经济学里的概念,是指某区域中某行业的占比,和全国该行业占比相除所得的商。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地区专注于该行业;区位商越大,专业化优势越明显。 看下面这张“楼神”图表: 在工业上,上海的区位商不到1,也就是低于全国水平;而上海圈的蛋白城市则达到了1.28,较全国更为专业,这也就说明上海将工业辐射到了周边城市。 这其中,苏州在工业上的区位商比其他蛋白城市更高,达到了1.32,也就说明苏州比其他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更高。 同时,在批发零售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上,上海的区位商都远高于1,并且将这种专业化溢出到周边的蛋白城市,使得这三个产业也成为了苏州的优势产业。 在金融业上,苏州的区位商刚达到1,也就是刚好能够自给。 这样比较分析下来,你们可以知道,苏州一直在努力成为上海的一部分,一方面倾力承接消化来自上海的辐射和溢出;另一方面,也依靠自身不断地调整和转型。 看来, 在上海都市圈诸多蛋白城市中,苏州有望成为最紧密城市。 3 第二,人口。 事实上,产业结构决定就业人口结构。 从上面“楼神”图表中可以看到,尽管十年过去了,上海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了17.32%,但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还是保持在30%的水平上,只下降了6个百分点左右。 苏州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了15.71%,但就业人口还是保持在60%的水平上,只下降了4.5个百分点。 这就说明,虽然过去十年苏沪两地的产业结构有大幅调整,但 之前的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就不太明显。 另一方面, 因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都是大量吸收劳动力的部门,这就决定了其从业人员是以体力工作者为主的 ,而不需要过多脑力工作者。 这里没有苏州的数据,仅以上海为例。 2017年,上海的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27.4%,工业就业人口为336万;批发零售业的比重为14.3%,就业人口为240万;金融业比重17.4%,就业人口35.5万。 可以看到,尽管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比批发零售业更高,但就业人口仅是批发零售业的15%。 对工业、批发零售业占比高达56.8%的苏州来说,其就业人口更是呈现出以体力工作者为主的局面。 但这样的就业结构,对于想要积极融入上海的苏州来说,是不理想的。 因为上海脑力工作者在就业总人口中的占比远高于苏州。因此除了调整产业结构,苏州还加大了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 以金融业为例。2016年,苏州金融业从业人口为7.5万;到2017年,这个数字飙升到15万人,增长100%。 此外,为了融入上海,在上海控制人口规模的时候,苏州加大了流动人口的落户力度。 毕竟,城市发展离不开人口。而中国自2010年开始,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就不再增长,因此苏州抢人,势在必行。 不过很多人都被表面上的数据迷惑了。看下面“楼神”图表: 可以看到,苏州的常住人口增量和上海一样,从2011年开始不断下降。 上海毕竟是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还有所反复。苏州则是从2011年开始,常住人口增量就稳定在2-3万人上下。 但,我们不能忽略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量(户籍迁入人口-户籍迁出人口)。 可以看到,苏州这几年,特别是抢人大战开始之后的2016、2017年,户籍人口增量反超上海。 这说明, 苏州为了成为上海的一部分,在城市人口结构上也努力向上海看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人口结构,还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此外,因为上海人口规模太大,苏州这几年都在努力落户人口,为上海圈后续发展储备大量人口。 4 总之,不仅从你能看得到的表面,苏州在积极向上海靠拢,融入上海;在你看不到的层面,如人口和产业上,苏州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成为“上海”。 产业和人口,则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基本价值。当两个城市,从产业到人口变得相近,也就真的近似为同一个城市了。 这样研究下来,苏州真就像一位多情女子,在很努力地想嫁给上海这位大哥,我们研究所称它为“温柔之城”,确有道理。 在当前中国掀起的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中心的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中,作为上海都市圈的蛋白城市,苏州这么做,无疑是正确的。 来自公众号“楼神” | 人文经济学 苏州的报恩寺和北寺塔是姑苏城名景之一,由三国时东吴孙权为母所建。苏州城己有二千五百多年 历史 ,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 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近现代发展迅速,成为国际名城。上海、苏州相邻,相益得彰,互为增彩!在经济大潮的涌动下,齐心合力、文化、人文、经济、古典园林及青山绿水,必定为上海、苏州加分,更上一层楼!让苏州、上海人都快乐地幸福地迈向小康 社会 !一个苏州小百姓的心愿! 把苏州并入上海,上海肯定愿意,战斗力倍增50%,南京肯定愿意,首位度再无对手,无锡愿意,终于可以与上海接壤,杭州愿意,从此天堂里只有西湖,甚至苏州市民也愿意,至少孩子高考战斗力提升50%。问题是,把一个千年古城,苏南和吴文化的标志给干掉了,请问哪个同志敢背这千古骂名。 苏州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苏州人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往日的荣光,不会短视的成为上海一个区的。 自贸区,国际机场和高铁全国枢纽 ,苏州今年的三板斧无一不是为了摆脱上海的影响,自成体系。 不可能的,上海也吞不下! 苏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苏州, 历史 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苏州,风景优美,富甲天下。苏州,吴侬软语,美女如云。。苏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苏州,评弹苏绣,鱼米之乡。苏州,既有 历史 的厚重,也有现代的 时尚 。苏州,两千多年的 历史 文化名城。苏州,中国人文, 历史 ,经济等领域最璀璨的明珠。把苏州并入上海,除非脑壳进水了。 完全错误的观念。上海人和真正的苏州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不同(上海是三教九流”),无奇不有,苏州是有几千年的文化 历史 底蕴的城市,上海只是有百年的 历史 的城市,上海就像爆发户,苏州就像稳稳妥妥的过自己日子的“小家碧玉”与世无争”……
2023-09-14 05:51:151

临沂”四大奇迹”,城市奇迹、市场奇迹、速度奇迹、文化奇迹,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临沂经济。

1城市奇迹主要指各位领导的城市规划有长远眼光,塑造了临沂现在的城市奇迹2在党的领导下市领导的招商引资下临沂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始终保持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批发城有中国最的鞋帽批发城,为临沂的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圆于领导班子的大胆求实创新的理念。3区9县都有独立的自主企业,岱固被评为蜜桃之乡,每年为国家创利4亿多元。。。。等等等3速度奇迹主要指临沂 的建设和改造,和全国的排名速度,建设园林城市的速度,经济速度,,等等等4文化奇迹,王西之 诸葛亮 沂水 革命根据地,沂蒙6姐妹,太多了,我们有 他们没有的就是奇迹。以上只是大纲,具体内容分类可以根据你们工作资料添加。反正别忘了 拍PP就对了
2023-09-14 05:51:362

美美与共的苏州模样——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人间天堂

苏州园林博物馆 1938年10月, 社会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伦敦为学生费孝通的新书作序。读完那个太湖边小村庄的故事,他感慨“水道纵横的平原是数千年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抚育中国人民的地方”。 这本《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它背后的“乡土中国”,为费孝通烙下鲜明印记。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浪潮中,他的家乡苏州变化翻天覆地,但“水道纵横”的面貌迄今未改,江河湖泊贯穿城乡,与时光一起静谧流淌。 既是江南水乡代表,被誉为“人间天堂”,又拥有16万余家工业企业,被称为“制造之都”,苏州如何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历任执政者接力破题:山水林田湖草,从单一治理转为整体涵养;城市与乡村,从二元结构到统筹发展;产业与环境,从矛盾对立迈向共治共生。 这一切,恰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小标题)“记忆中的小河”又流回来了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因村中河流形似弯弓而得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最发达的乡村之一。水质好、水运便利,村民养蚕、种植水稻,多的时候每天有100多条船装茧子、生丝运往上海等地。时隔百年,村子所属的吴江县变为吴江区,道路、房屋等旧貌换新颜,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6万元。 箭飞多远,取决于弓之张力,河流就是助推“江村”持续向前的那张弓。村党委书记沈斌说,高标准实现富民强村,除了做好“水文章”没有其他选择。吴江已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探索 生态文明与经济 社会 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开弦弓村曾一度“迷失”:放弃稻桑,农田流转给外地人养蟹,加工羊毛衫和窗帘布的小工厂随意排放污水。痛定思痛后,蟹塘退养还田,整治“低散弱”企业,依托“费孝通26次到访”设计亲子研学和乡村 旅游 项目,让江南水乡重新焕发生机。 这也正是整个苏州与水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 苏州西南濒临太湖,北依长江,京杭运河南北纵贯,拥有两万余条河道、近400个湖泊。水是苏州的灵魂,赋予这座2500年古城不竭动能:早在春秋时期,吴国造船业兴盛;自汉代以来,兴办屯田、兴修水利,让江南尤其苏州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赶上北方;隋朝时期大运河延伸到苏州,发展漕运;明清达到繁荣期,江南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城镇群体和市场体系,而苏州正是整个体系的中心。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苏州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生态敏感性强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人水争地、城水分离的局面,超标排污、围垦湖泊、侵占河道等现象多发。2014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达峰值14亿吨,2016年排查出黑臭水体932个。 留住“鱼米之乡”方能匹配“人间天堂”。苏州持续发力,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安全。截至2019年底,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93亿元,对99.9万亩水稻田、30.54万亩生态公益林、140个湿地村、56个水源地村、10.26万亩风景名胜区实施了补偿。 “智水苏州”是提升治水系统性、科学性的关键项目。苏州市水务局局长陈习庆介绍,由于水面大、河湖多,管理力量需求矛盾一直存在。“智水苏州”推动气象、水文、公安、住建、城管、环保、交通、应急等部门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提高感知与仿真、决策与预警、调度与控制能力,实现“感知全天候、业务全覆盖、监控全过程”。 平江河位于古城核心区域,伍子胥建苏州城时就被定位成主干水道,如今两岸店铺林立,游人如织。之前污染现象严重,8位保洁员平均每天打捞500多斤白色垃圾。“智水苏州”实现24小时实时值守、抓拍不文明行为,有效解决执法取证难问题。 84岁的葛金才老人感慨,小时候平江河清澈见底,可以跳下去游泳摸鱼。经过这两年整治,眼见着“记忆中的小河”又流回来了。 河湖相连、城水相依的特性,决定了河湖管理需上下游协同、左右岸共治。苏州与浙江、上海及省内的无锡等地, 探索 实施“联合河长制”,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从河湖自然属性出发编制治理规划,解决了一批难题,比如与嘉兴交界的清溪河,两地联手几个月就清除了沉积40多年的淤泥。 金秋十月,“稻菽千重浪”是苏州一道别样风景。2012年起实施的“四个百万亩”(优质水稻、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林地各100万亩)工程,让水稻面积从逐年下降,转为稳定于百万亩以上,还担当起“城市之肾”。苏州多位党政领导提到,如果单纯算经济账,种水稻显然不划算,但能够优化生态环境、彰显鱼米之乡特色、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综合看长远看都“划得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19年苏州全市16个国考断面、50个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比2016年提高12.5和22个百分点,以全国最高分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节水型城市复查。截至今年上半年,城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计划于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唐代诗人杜荀鹤笔下的景致,时至今日依然遍地可寻:周庄、锦溪等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在古城区,垂柳之下护城河碧波荡漾;即便是综合实力领跑全国经济开发区、现代感十足的苏州工业园区,也坐拥金鸡湖、独墅湖的湖光水色。 水是城市的景观要素、经济要素,更是文化要素。苏州拥有2224个水文化遗产,占江苏省总量的42%,包括1950年前修建的堤坝、桥梁等水利工程,还有古井、碑刻等遗迹。在苏州每个水务水利重要规划中,“弘扬水文化”都被重点提及,强调延续城水关系的 历史 肌理和空间格局,挖掘水文化精神价值,提升市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耗时十五年、迁移居民数十户、花费超过2000万元,这是苏州为复原607米长的中张家巷河付出的成本。它位于平江 历史 文化片区,曾是古城中心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半个世纪前,苏州城区人口剧增,为满足建新校、办新厂的土地需要,中张家巷河和另外一些城中河道一同被填没。 中张家巷河沿岸分布着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柳亚子故居,江南韵味一览无余。苏州文史学者徐刚毅说,“水陆相邻,河街并行”是苏州的特色,复原之后,河道、房子、河桥、驳岸等都成了活化传承水文化的载体,“不仅联通了平江片区的水系,更把沿线文化景点串联在一起。在苏州,留住水脉,就留住了文脉。” 发达的水运体系,温润的水乡韵味,蕴藏着绵绵不断的发展动能。苏州因大运河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时至今日,近一半的货运量依然靠水路承担。今年以来,“姑苏八点半舒心夜相伴”夜经济启动,“大运河城市文娱消费走廊”重拾运河记忆重现运河风光。古运河热闹起来,让大家听到了大河新生的脉动。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说,要努力把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推动“文化+ 旅游 ”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 旅游 的内涵,以 旅游 推动文化的消费,促进文化、生态和 旅游 功能融为一体,并促进“文化+创意”发展,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张家港、常熟、太仓是苏州的沿长江三市,贡献了江苏沿江城市1/6的经济总量、1/6的工业总产值、1/3的进出口总额和1/3的港口吞吐量,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以张家港为例,投资37.6亿元,将9公里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并腾退4平方公里的规划产业用地。 万里长江入海前,在张家港拐了最后一道弯。张家港湾岸边一座30多米高的海事建筑,被改造成鲤鱼形状的观景台,在此远眺长江,江风扑面、水天一色。看得见风景,更看得到美好的未来。 (小标题)增绿是留白最直观的体现 作为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无数次走进过拙政园,但今年的体验前所未有——疫情防控期间,他独自一人走在园林中,震撼于古人的建造智慧,沉浸于自然景观之美,“时空似乎暂停了,用心感悟自然与城市相融的神奇。留白是苏州园林的特色,园林也给了我们精神上的留白空间。” 拙政园内诸多庭院以白色墙体为背景,点缀少许竹子和石头,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相隔不远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取白色为建筑主色调,辅以适当黑与灰,好似中国画的白描。 如此的留白风格,也已深深根植于苏州城市整体规划理念中:“十三五”以来市区新增或改造绿地1450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地率37.54%,绿化覆盖率42.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2平方米。 虽然土地开发强度日趋紧张,苏州对于公共绿地和开放公园的投入不减反增,提出“持续建设大型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到2035年增至15.5平方米。”通过实施百园工程,在古城见缝插绿,市民现在出行350米至500米即可步入绿色空间。 苏州“绿色之路”走得并不平坦。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但忽视了生态绿色建设,相关考核一度全省垫底,之后坚定共识、立法兴绿,规划定位比国家标准高出两个百分点,自此“城中园、园中城”的城市风貌日臻完善。 “增绿是留白最直观的体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雷说,随着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城市建设中更加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需要吸纳最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宜居水平。 鸟鸣虫叫,草木芬芳,置身昆山的城市生态森林公园,顿感清静幽雅,仿佛与周边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隔绝,事实上公园距市中心不足4公里。昆山市相关负责人说,国际上有个“绿视率”理论,即人们看到的事物中绿色植物所占比例,代表城市绿化水准。苏州“绿视率”处于不断提升过程中,仅昆山这座公园占地面积就超过3100亩。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19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单上,太仓位列其中。至此,苏州及下辖4县市全部获此荣誉,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覆盖的设区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苏州城区绿意盎然,乡村更是一片“深绿”。 临近浩瀚太湖,近400户农家散落在青山怀抱中,绿化覆盖率达98%,负氧离子平均值每立方厘米达2200个——树山村被称为姑苏城外的“世外桃源”,今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超3.24万人次。“这里·树山”民宿老板陈静说,假期时单房一晚最高超千元,仍一房难求。 “推窗见绿、望山见水、乡愁可寄。”驻村规划师彭锐来自苏州 科技 大学,2012年起和团队扎根树山,见证乡村 旅游 蓬勃兴起的全过程。他说,树山村位于苏州高新区,这里企业众多、节奏极快,原生态的村子就像镶嵌其中的“舒缓器”,让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有机结合,调节城市紧绷形态,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心理留白”。 同为“网红打卡点”,昆山锦溪镇计家墩村被稻田环绕,茂密的香樟树是农田与村舍的天然分界线,两三条水道穿村而过。依托“水园田居”资源和“窑”“水”“农耕”特色文化,入选了“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引得游客和文艺人士纷至沓来。 计家墩村开发前,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基本只剩老年人。如今不光本地人回来,还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年轻人。鲁刚刚来自山东临沂,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上海从事酒店行业,2019年通过朋友介绍加入计家墩的一家民宿。他感叹计家墩将建筑设施与农村风貌融合,既有城市的便利设施,又保留了乡村的自然舒适。 “陶庐慢生活艺术空间”的店主汪涛来自成都,之前从事媒体工作。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接触大自然,她来到苏州创业。在这里每天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小河,听到鹅鸣,闻到花香,感觉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计家墩打造的品牌叫‘理想村"。如此的环境里,孩子成长、我工作,真的是将理想照进了现实。” 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村里成群的鸭和鹅“见多识广”,看到行人毫不紧张,在田地里悠闲踱步。这就是理想村,人也好、小动物也罢,各得其所、自得其乐。 (小标题)做好满足“新需要”的加减法 长江常熟段有一片凸入江中的滩涂,以前很荒凉,只有一些稀疏的芦苇,周围江水浑浊。沙洲呈现铁锈色,于是得名“铁黄沙”。2019年11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在此现身成了大新闻,这是我国濒危珍稀动物,此前在苏州地区从未出现过。“说明现在环境特别好,是很合适的栖息地。”苏州湿地自然学校鸟类调查员周敏军说。 生态质量大幅改善,背后是常熟痛下决心的抉择。“十二五”时期,当地先后投入16亿元进行前期整治,准备将铁黄沙建成物流基地,但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果断调整发展计划,改为打造集 旅游 、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长江生态岛。目前岛内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7000多亩,既有长江鱼类繁衍洄游的通道,也有人工隔离的候鸟保护区,成为长江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苏州不遗余力“做减法”。2017年至今,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5万余家。这些企业加起来年产值超60亿元、税收上亿元。“数目不小,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态,付出代价值得,表明和传统模式决裂的决心!”苏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说,要把有限的空间留给更有价值、更有效益的项目,把更清的水、更蓝的天留给子孙后代。 相关人士认为,苏州一直是经济 社会 发展的“优等生”,属于老典型、老先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模式之争”,因为作为苏南模式的核心城市,会习惯性被理解成传统发展方式的代表。如何从高速度发展的标兵,升级到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正是苏州上上下下的必答题。 以轻纺、钢铁、冶金等为主的乡镇企业,曾为苏州做出贡献,但布局分散、利用强度低、产出效益不高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苏州市资源规划局权益处处长俞振武分析了“二八效应”,即产出效益较高的工业用地约占总量的20%,创造了80%的税收,另外80%的工业用地贡献税收只有20%。 为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布局集中优化、资源高效配置,今年初苏州启动实施产业用地“双百”行动。划定100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5年实现1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更新。向低效土地要空间,向存量土地要效益,计划到2024年实现产业用地亩均税收提升30%以上,明显缩小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的差距。“本质是把‘村村冒烟"的结构变成合理高效、可持续的模式,充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俞振武说。 出低端、进高端,做对减法同时还要做好加法,苏州辩证发力提升产业含新量、含金量。“只要是符合苏州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我们一律欢迎,用地一律保证,要多少地有多少地,要多少空间有多少空间!”今年初的开放再出发大会上,苏州如此“高调”发声。 苏州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印证了产业转型效果: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9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6.2%,产值同比增长4.4%。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6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2%,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新增上市公司23家,累计达到175家,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科创板上市公司18家,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相城区高铁新城富民工业区把11家涉及日化、小化工、印刷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彻底清除。京东全球研发中心项目将在这里落地,投资约90亿元人民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经济基础设施“智慧小镇”。 吴江开发区以亩产“论英雄”,将目标锁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国企龙头、上市公司,提升区域的经济密度和质量。围绕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打造生态链。 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建于1993年,曾是当地纳税大户,但产业层次低、污染排放高、安全隐患大。经不懈努力,全面完成关停和污染治理,腾出了3000亩土地,重新规划打造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园区。 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每年落户近50家企业,其中不乏北京、上海、珠三角的相关企业。计划从2020年开始,用3年时间建设100万平方米载体,形成100亿元产值,带来200亿元有效投入,集聚200家优质企业。 除了产业转型升级,苏州还充分挖掘生态特色优势,打造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 今年国庆假期,《四季周庄》共演出14场,接待人数超1.3万人,门票收入超120万元。作为我国第一部江南原生态文化的水乡实景演出,2007年至今几乎场场爆满。昆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说,这说明了文化 旅游 市场空间广阔,也生动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与周庄临近的同里古镇,正常每天迎来五六千名游客,而景区内还有一万多社区居民,两个群体互不干扰。“景区与社区合一,原住民也是风景的一部分,展示着地道的水乡生活方式。”同里国际 旅游 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闰说,景区每年把 旅游 门票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古建筑维护修缮资金,并且在符合古镇业态、保护水乡面貌的基础上经营文化创意商店和民宿客栈。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深深地改变人类的先天赋予,“文化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恐怕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那么,现代人“新的需要”究竟是什么? 梁实秋在《北平的街道》中写道:“北平没有逛街一说……要散步么,就到公园北海太庙景山去。”那个年代逛公园是常事,那时候的人对自然有耐心,愿意花时间去体会自然的变化。像苏州这样,越来越多城市用心修补、拉近、维护与大自然的关系,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就是对新需要的极大满足。
2023-09-14 05:51:441

为什么会有人希望苏州变成上海的一个区?

因为离的近么?
2023-09-14 05:51:5412

无锡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小上海,这是因何而得名?

无锡依山傍水,襟湖带江,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历来是苏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转地和商品集散地,因此素有"小上海"之誉。
2023-09-14 05:52:535

苏b是哪里?

苏b是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北倚长江、南滨太湖,被誉为“太湖明珠”,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无锡是联勤保障部队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地。矿产资源无锡市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以黏土矿、石灰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筑石等非金属矿为主,其次为煤、泥炭等可燃性矿产及矿泉水。黏土矿以陶土为主,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石灰石估算储量17亿吨。大理石估算储量5000万立方米。煤探明工业储量4000余万吨。
2023-09-14 05:53:471

苏南是指什么?

苏南是泛意的江苏南部
2023-09-14 05:54:193

苏南模式的形成背景

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苏南模式”。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是中国商品粮的主要基地; 人口稠密,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高达一半以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苏南农村较早兴办乡镇企业的内在动因;该地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农村素有家庭手工业传统,加之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苏南农村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这些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苏南地处集镇密集地区,受城市经济的辐射较强,交通运输便利,文化发达,对辐射有较强的接收能力;文革期间大城市知青、干部的下放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城市工业因动乱受挫,生产和生活资料供不应求,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2023-09-14 05:54:281

南通算苏南吗?

苏中
2023-09-14 05:54:5510

南通属苏南还是苏北

南通虽位于长江边上,但却是江北,与江南文化习惯相差很大,因此不属于苏南,但跟苏北差异也很大,因此只能算是苏中吧!
2023-09-14 05:55:241

南通是属于苏南还是苏北?

呸,劳资南通是苏中。
2023-09-14 05:55:542

江苏南通属于苏南还是苏北?求大神帮助

在近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省划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三块。
2023-09-14 05:56:067

江苏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江苏在我国经济实力中排名居前,以2019年前三季度GDP总量来看,达到了7.22万亿,仅次于广东省,GDP增速也达到了6.4%,经全国6.2%的增速要高,依然展示出强劲的活力。江苏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一是靠江苏人民的勤劳,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人,只有人们勤劳,肯吃苦,愿拼博,才能干成事,聚个体的力量成为集体的力量,才能推动经济增长,所以江苏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江苏人民的奋斗。 二是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江苏本身处于沿海,又大多是平原,江苏平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省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地理位置好,气候适宜,江苏历来都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三是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改革开放之后,江苏依赖于邻近上海的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先锋,合理的优化产业结构,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高发达,并且在软件、信息技术等 科技 产业也是位居全国前列,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四是注重教育投入,江苏省对教育非常重视,财政对教育事业有大力支持,而且江苏人本身对教育也很重视,对教师很尊重,形成了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领先全国,中国各省籍自然科学院士数量江苏居全国首位。看到许多人都在说江苏的发展是靠江苏人的吃苦耐劳和上海的带动起来的,我觉得有些扯。 江苏人吃苦耐劳,那四川人、湖南人难道不够吃苦耐劳吗?恰恰相反,吃苦耐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来不是江苏人的标签。这里不是说江苏人不够勤劳,只是说江苏人在这方面绝对挤不进国内前三。真正最能吃苦耐劳的省份,现在几乎都还是打工大省呢。 江苏需要靠上海带动吗?从古至今江苏富裕了上千年,那时的上海还不存在。就算建国后,上海发展的腹地还是江苏划过去的,应该说是江苏和浙江的富裕成就了大上海。没有上海,还有可以发展浙江的宁波,甚至发展江苏的连云港, 历史 上宁波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可不低于当今的上海。没有上海,江苏还是那个富裕的江苏,而没有江浙,可能就真的没有上海了。当然,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上海的意思,上海一直都是大部分江苏人最喜爱的城市。 我觉得江苏的发展最大的优势在于江苏的地理位置。江苏拥有全国最平坦的地势,最丰富的水资源,漫长的海岸线,宜人的气候。搞农业土地肥沃、耕地平整。搞渔业湖泊众多,海域宽阔。搞工业交通便利,出口方便。发展经济这方面江苏人可以付出更少的汗水,收获更多的成果。全国范围内最优质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江苏不管在哪个年代都能成为国内相对富裕的省份。 我们可以说浙江的发展靠的是浙江人深入骨髓的经商理念。而江苏人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江苏既有纯朴、大气、豪迈的苏北人,也有精明、温和、细腻的苏南人。实在很难找出太多在省内统一而又在全国闻名的标签。唯有对教育和仕途的重视,不管苏南苏北那是高度的一致。 从华夏民族开发江南以来,历朝历代江苏省都是国内教育大省。不管科举时的进士、朝廷大员 ,还是新中国的院士、政府高官。在数量上能长时间超过江苏省的几乎没有。当然,这也是一种因果循环,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苏人衣食无忧,解决了衣食问题之后才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学而优则仕,教育使民智得到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江苏靠什么发展起来的?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江苏的发展成就当然是靠全体八千万江苏人民的双手造就的,第一:江苏人民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是人才辈出的地方。第二:江苏人勤劳肯干,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发挥余热。第三就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良好的气候条件。综上所述,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再佐以天时地利造就了今曰之锦绣江苏! 最简单的一句话,江苏的发展和今天的成就是靠全体江苏人勤恳恳,本本份份,从不偷奸耍滑,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江苏四川人一起打工,江苏人想方设法把钱带回家,四川人基本花光回家。说得是一个真事。 淮北一带农村房屋周围一般乱脏,也不会种一些瓜果蔬菜,但皖南长三角农村房屋周围整洁并种上瓜果蔬菜,补贴日常生活。这个是清朝知县调查结果,当然,他只调查皖南与淮北。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繁华之地,如今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那么江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远的就不说了,就从改革开放说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迅速,GDP一直是全国前三的存在,江苏能够发展起来,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地理位置优越。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拥有更好的海陆空条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而且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开发成本更低,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生产,水资源充沛。2、自身的努力。江苏人勤劳刻苦,敢闯敢拼,改革开放之初,江苏苏南地区就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江苏非常重视教育,自古以来名人辈出,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江苏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培育了大批人才,来自江苏的全国两院院士数量全国之最。3、国家的扶持。说这个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但是全国每个省份或多或少都有国家的扶持,只是力度大小的问题。全国有哪个省份敢说自己全是民营经济而没有国有经济,只有民营企业而没有国企?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江苏都有份参与。江苏苏南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家战略,拥有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目前建设的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等,江苏亦在规划范围之内。 4、上海的带动,这是相辅相成的。上海开阜之初,江浙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上海发展起来之后,也带动了江浙的发展。苏南各市或多或少的承受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丈人,丈母娘在苏州工业园区,拆迁分了几套房,退休了有退休金,拿房租。劝他们在家休息,不愿意。一个跑厂里当保洁,一个跑去当保安。江苏不知道有多少这种人 1、江苏江河湖海兼备,自然条件优越; 2、江苏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3、江苏人杰地灵,自古王侯将相、商贾名流辈出; 4、江苏航运发达,世界十大内河港口独占其三; 5、江苏与上海、浙江为邻,如同身在尖子班; 6、江苏人吃苦耐劳、勤学上进; 7、江苏基础优势雄厚、起点高; 8、建省初期的科教文卫交通 旅游 各方面就已经国内领先; 9、江苏人低调、务实,做事讲实惠、讲效率。 10、江苏是罕见的平原大省,没山区,利于大规模开发。靠改革开放和长江金三角区域经济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连巴蜀,东连沪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作为一位地道江苏苏北农村人,我从小就被我爸灌输;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我爸也只有小学毕业(因为之前家庭成分不好,不是汉奸!)不管怎么样,都会支持我念书。江苏之所以发展起来,一是 历史 原因,原本底子就厚。二是地理位置,交通发达!三是全省的教育。我觉得江苏家庭有一个共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2023-09-14 05:56:431

是苏北的南通好还是苏南的江阴好啊?

江阴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3-09-14 05:56:542

苏州这个城市怎么样好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对苏州最好的写照。苏州不但景色很美,旅游景点也是很多的,是非常适合旅游、移居的城市。
2023-09-14 05:57:076

苏州这个城市怎么样好吗?

从苏州市有关部门获悉,苏州私营经济发展获得历史性突破,截至6月底,苏州私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1150亿元,是温州的2.4倍、宁波的1.9倍。这表明,苏州的私营企业不仅数量大,而且企业规模后来居上。现在,苏州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为126万人,宁波为90万人,温州为41万人,这表明苏州私企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千城一面的时代,烟雨朦胧中的苏州,静静地描画着江南城市的绰约风姿。“江南”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天堂,天堂就在苏杭。苏州气候温润、不冷不热,田广粮足、四季常熟,无旱无涝、户户小康。巷子里晒晒太阳,品一杯碧螺春,听一段评弹,蛮适意呱!这么惬意还去争什么,闯什么,哪也没咱苏州好!因此苏州人缺一股狠劲,不想做出格的事情,历史上才子将相不少,却没有帝王。苏州人这种温和的个性塑造了城市的气质:温润平和、小巧精致,给人安静和舒适感。苏州是座水城。苏州地处我国降雨量最为充沛地区,春夏之际阴雨连绵不绝,这在农业时代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同时,太湖平原地势低平,降雨积为湖泊,全市水域占总面积的42.5%,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傀儡湖等湖泊星罗棋布,古城内河道纵横,一直到90年代,苏州城乡之间主要交通方式仍以舟船为主,“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市镇、民居临河而建,真正的是东方威尼斯。除了黄梅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这个城市的兴衰与太湖和京杭大运河密切相关。唐代的大运河是古代唯一沟通南北的“高铁”,是整个王朝的命脉,从隋炀帝到康熙乾隆下江南,都是奔着疏浚运河、监督钱粮来的。大运河给苏州带来了无穷的财富和人才,在民国之前,苏州都是整个江南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在建康和临安。随着铁路和海运的兴起,大运河的作用减弱,兼得海运和铁路之力的上海取代了苏州。苏州是座有历史的城市。乌鹊桥、丁香巷、桃花坞、采香泾,一个个好听的名字读起来都觉得自己文艺范儿了。苏州崇文:从东晋衣冠南渡到宋室南迁,北方文人几乎都迁到了江南。清代苏州出了26名状元,占全国1/5,苏州籍两院院士120名,占全国1/1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苏州人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琴棋书画,风流倜傥。苏州尚武: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建都,齐国人孙武、楚国人伍子胥带领蛮族进入中原翻江倒海,这就好比越南人饮马长江。专诸刺王僚铁骨铮铮,五人反奸宦义薄云天。苏州经济繁荣却很低调。经济上曾被叫“苏老五”好多年,GDP仅次于北上广深,近年才被津、渝超越。苏州无山水之险要、行政级别低,从来不是国家规划的中心城市,国家几乎没有在苏州布局钢铁、化工、车船、军工等重要工业,也缺乏教育、科研、医疗资源,但苏州人没有抱怨,而是选择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从乡镇企业做起,从上海招来周末院士,苏南模式名满天下。再放下身段,做上海的工厂,世界五百强几乎都在苏州。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立更是苏州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苏州企业从给外企做配套开始一步步学,沙钢、金螳螂、阿特斯、恒力、同程网、波司登、亨通、蜗牛这些巨头就慢慢有了。很多人说苏州经济是血汗工厂、厂妹经济、中等陷阱,但是我想通过几个数据改变您的观念:苏州上市公司数量98家,全国第五;苏州新三板挂牌112家,全国第三;苏州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五,PCT专利申请量全国第四;苏州千万富翁数量19000人,身边每344人就有一个千万富翁;园区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38.5%……如果政治体制不改变, 就综合实力而言,苏州大概永远不会超过上海、南京、杭州三强,但她永远属于中国最富裕的地区,老百姓的日子可能更富足。2014年苏州人均GDP仅次于深圳,别说什么世界工厂拼出来的,你行你也拼。
2023-09-14 05:57:242

广东东莞和江苏苏州是一个梯次的城市吗?你怎么看?

苏州这地方我了解不多,而东莞我了解的相对来说比较多点,单从GDP来看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世界工厂并不是徒有虚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还很穷,记得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时对广东省的领导说:中央是没有钱给你们的,你们就大胆干,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从此广东尤其是深圳东莞外资工厂遍地开花,当时国家穷外汇奇缺,东莞这原只是个县的地方面积也只有两千多平方公里,所创外汇占全国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国家每十块外汇就有一块是东莞给赚回来的,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上海,连广州都排其后。现在别看东莞GDP还没过万亿,由于统计制度的原因,大批总部在深圳广州的公司企业其生产基地其实是在东莞。今天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东莞的贡献还少吗?整个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对国家的利税创收贡献不管是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今天是那个地方能比的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而不像某些人只会做键盘侠。 我在东莞已经九年,在这期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负责华东分公司也有一年的时间,当时所管的区域就是上海江苏浙江,所以这几个省份的城市我也都去过。 苏州和东莞是两个连基因都根本不一样的城市,如果非要把两个城市做对比的话,他们能够对比的,也只有GDP这一个数据。 但一个GDP怎么能够说明两个城市的差异? 苏州是江南水乡,更多小桥流水,园林更是出名。 东莞是岭南风情,百越之地,各色水果琳琅满目。 关于城市建设,苏州有着明确的市中心,而东莞则有33个镇组成,每一个镇都非常非常的发达,都有着自己的产业,所以你在东莞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市中心,因为到处都是市中心。 关于性。这一个东西存在于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区域,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红灯区。 东莞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的制造业非常发达,许多人根本没有来过东莞,也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公交车上,每天每一趟车都是人挤人的情况,而且都是一二十岁的打工仔。 都说东莞因为扫黄导致经济衰退,其实原因正好相反,就是因为经济衰退才导致黄色产业的没落,而除了黄色产业,其他的所有产业都在没落,很多人颠倒了因果关系,但却自以为什么都懂。 东莞和苏州都是新一线城市,中国制造业版图和“世界工厂”定位中,有南东莞北苏州的说法,但是和苏州相比,东莞虽然同属于一个级别,但是差距还很大。 论经济总量,东莞少了好几千亿。论产业结构,东莞主要是轻工业,承接的是深圳和广州的产业转移,很多手机制造都放在这里;苏州和佛山比较类似,主要是重工业,外资和台资比较多,国企和民企都比较厉害。 论基础设施,苏州除了有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之外,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好多高校都在苏州有校区,中国异地办学有被青岛、中苏州、南深圳的说法,东莞到现在才开始想建设东莞理工学院,起步太晚。 当然,如果讲其他配套,医疗和交通方面,苏州靠近上海和南京,东莞靠近深圳和广州,基本上是旗鼓相当的。但要说起文化底蕴,作为江南文化核心的苏州,恐怕要比“莞式服务”强的不是一星半点了。 我认为不是。主要内容以下: 苏州和东莞虽然都是差不多的工业型城市,但是苏州的工业底子相比于东莞来说,要更雄厚一些,且苏州的工业较为东莞更发达。苏州位于长三角,东莞位于珠三角,这两个地方都很发达。但苏州不仅是工业,在金融已经经济上,也是有很强的地位。并且东莞的产业较为单一,基本上除了工业就没什么其他的东西了。苏州还有金融业, 旅游 业等等 第二点,结合实际从GDP等多角度看来苏州要比东莞好,原因如下:一,东莞的交通不如苏州的好,苏州的快速路,在全国都是能排上名次的,而东莞,堵车以及公共交通就显得很缺乏。第二,苏州比东莞要宜居,苏州是个园林城市,环境很好,空气也很好,东莞相较于苏州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第三点我认为这两个城市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很少有人喜欢做东莞的公共交通,并且东莞的公共交通实在是......苏州的夜生活,商业设施也是对于东莞而言,更发达。一进到苏州给人感觉的,就是江南的独有一番风味的城市。环境也很好。但到东莞,感觉就很不一样。 综上所述,我认为,东莞和苏州不是同一梯队的。东莞对于苏州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东莞和苏州分别是广东、江苏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近年来多次入选新一线城市,从发展模式上来看,两者几乎是一样的,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普通地级市、工业大市。苏州挨着上海,东莞夹在广州和深圳之间,两者都接收到一线城市的产业外溢,发展得很好! 当然,苏州的整体实力要比东莞强得多,苏州的 历史 、文化、科教、人文等就不用多说了,这方面可谓吊打东莞,毕竟苏州是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繁华的都市,而东莞原本只是惠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为顺应经济的发展,才在1988年升级为地级市。按照华顿经济研究院公布的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苏州位列第7,东莞则是第28。苏州的体量也比东莞大得多,苏州面积约8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72万,GDP高达18597.47亿元,号称“中国最牛地级市”;而东莞面积仅为24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4万,GDP为8278.59亿元,相当于苏州的44.5%,东莞实力也较强,被称为“世界工厂”。近年来东莞和苏州经济转型都做的比较好,截止2018年,东莞拥有579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而苏州则有54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紧随东莞之后。东莞的智能手机产业发达,华为、OPPO、vivo等一批东莞制造和东莞品牌崭露头角,并逐渐发展为龙头企业,而苏州目前正在努力提升城市发展平台。 我是江苏人,我在东莞工作。我想说苏州去掉下面的县级市其实还不如东莞,东莞没有县级市全是镇,并且东莞以前就是个县而已。东莞八百多万人口其中六百多万是外来人口本地人就一百多万,苏州呢?可以吸引比东莞更多的外地人吗?另外,深圳基本上都是外地人发展起来的,为什么呢,城市有吸引力才有人去打拼,有文化的有能力的开企业,其他的就上班。此外我觉得江苏每个城市都挺排在的,别说外省的,本省的都很排。基本上每个市甚至每个县各自为营,并且自己计划生育又控制的那么好,吸引外地人的能力又不强,没有人谈什么发展?苏南还好一点,把苏中苏北的人都吸引过去了。苏中苏北本地人越来越少,外地人又来的少,注定要沦落。 简单比较几个方面吧, 1:文化底蕴,苏州就比东莞高很多很多。 从古诗上说苏州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生活上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从自然风景名胜上讲苏州有太湖美景。 从名胜古迹上讲苏州园林甲天下。 从历朝历代上出的名人上面来讲苏州都是遥遥领先的。 2:经济地位上说,苏州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都是要高过东莞的。从省内地位上说苏州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东莞是广东最发达的吗? 3:从现代化发展上面来讲苏州城市建设比东莞更合理,你可以来参观一下工业园区城市布局更合理。 4:最主要苏州的治安确实很好,特别是园区,新区,古城区,夜里面一点两点一个人上街很安全。 5:在苏州这边外地人很多,包容性很好,四季分明适宜居住。 说实话:苏州给东莞比:没有可比性!东莞只有苏州的三分之一大小:以前东莞走在前面!后来苏州超越了:地方太小了!如东莞有苏州这么大面积;也不差;加上七,八年前:东莞刘志庚的腾笼换鸟:结果鸟飞了:人没了!这七八年东莞留失了500万左右的人口!经济必然受到影响了!目前的确比蘇州差点:但前有深圳:后有广州:东莞也还可以的!平常心:随口说说而已! 虽然苏州和东莞同为新一线城市,但从 历史 、文化、科教和经济等各个维度来对比,苏州都要高出东莞一大截。 单从GDP来看,2018年苏州GDP1.8万亿,东莞0.8万亿,苏州是东莞的2.5倍。人均GDP苏州高居全国第四,东莞连前20都进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排名苏州第10,东莞28。城市资金总量苏州11,东莞进不了前20。苏州更是全球宜居城市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城市。 从政治地位来看苏州和东莞同为地级市,苏州挨着上海,东莞夹在广州和深圳之间,地理位置都很好。东莞是改革开放最先发展起来的,而苏州是九十年代苏南模式发展起来的。2018年苏州工业总产值3.6万亿,甚至高于上海的3.3万亿,为全国工业总产值最高的城市。 我们不比城市面积和单位产出,从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在世界的知名度等各方面来看,我认为苏州和东莞目前不在一个等级了。(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不喜勿喷) 论级别,地级市,一个梯次。论名声,那就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提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昨天(4月5号),福布斯中国发布最具创新力的30个城市榜单,苏州成最大黑马,超越上海,紧随深圳、北京之后名列第三。这就大大改变人们对苏州作为制造业基地只有制造没有创造的感观。而东莞作为加工产业集结地,老印象是三来一补,不过这些年在创新方面也进步神速,列这个排行榜第7,说明在有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的同时,研发也跟着上去了。这两个城市经济都有很不错的表现,虽然东莞在GDP上输苏州一半,但也属于发达经济区块,特别是外贸有很强的竞争力。 拿东莞与苏州比其实不甚公平。苏州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人杰地灵,经济水平一直就名列前茅,富裕 历史 有几千年。而东莞则完全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东莞在改革开放前经济体量只相当于苏州1/5。如果考虑区域面积和原有基础,能干到今天的水平是很不了不起的成绩。 苏州与东莞在经济上不是一个等量级。苏州曾经比上海都强,在江苏,经济实力不输省会南京,GDP还超过很多,被称为最牛地级市。而东莞与广东省会广州就无法比较,挨着深圳,临近广州,两个一线城市正作用是带动,副作用就是资源外溢只能当配角。 人文环境就更不好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文化积淀不仅仅是园林特色,教育有深厚基础,出了许多院士,东莞篮球发展不错,其他就无法在文化上与苏州比较。 两个城市如果比后来发展,创新这一块东莞现在干不过苏州,那基本决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东莞无法超过,应该甘当小弟。
2023-09-14 05:57:321

谁能介绍一下“耿车模式”及其意义,谢谢

  80年代,“耿车模式”响彻大江南北,  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只是现在都变成了曾经的辉煌。  耿车模式  耿车模式是江苏省宿迁县耿车乡在我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  耿车模式的形成背景:  耿车乡地处淮北的淮阴市和徐州市的交接处,是有名的贫困乡。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饱问题才得以解决。耿车乡乡镇企业的发展,先是学习苏南经验,创办了一批骨干乡镇企业,但多数还是没有办好。他们转而注意认识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环境:  A、淮北相对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不但表现在区域工业生产不发达,还表现在区域工业结构的轻型化,能提供技术装备的机械工业力量也十分薄弱,缺乏发展现代乡镇工业所需的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B、原有的集体经济薄弱,集体资金不足;  C、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技术辐射弱,只有依靠自己土法上马,循序渐进地发展;  D、比较有利条件是区域中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开发,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就地取材。在这样的条件下,耿车人博采苏南、温州之长,一方面,从起点较低的家庭经营开始,发动家家户户办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积累资金;另一方面,在现有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创办较高水平的乡村两级骨干企业,以带动全乡乡镇企业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在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  耿车模式的特色:  A、 四轮齐转,双轨并进 的复合所有制结构。 四轮齐转 是指乡、村、联户、户四个层次办企业。  双轨并进 是指合作经济与个体经济交织发展。其中户办企业占有较大比重。  B、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初级产品加工型产业结构。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首先是工、商、建、运、服五业并举,工业为主。并在乡镇工业中形成以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业为主的多个行业。在技术层次的选择上为机械与手工并存,手工技术为主,同时实现以不同手工技术为 依托的彼此独立的专业化生产。  C、每个农户亦工亦农,工农结合,形成了特殊的 以工补农 、 以工建农 的利益调节机制。  D、仍处农村环境之中,传统的城乡界线明显。淮北乃至整个苏北没有现代工业生产很发达的大城市,既不能就近与城市工业生产配套协作,又不能吸收到区域中心城市在产品扩散、资金借贷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便利,只能通过自身由小到大,由家庭经济到新型的合作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  耿车模式是在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的模式,并取得了成功,从而为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  首先,要引导人们冲破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摒弃小生产者的狭隘观念,培植商品经济意识,使乡镇 企业的农民具有商品经营的头脑。  其次,根据自身现有的生产力水平选择所有制结构。在产业结构的选择上不 贪大求洋 ,而是立足实际。  再次,积极扶持商品经济运行中的能人,通过他们来带动不同层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城乡联合,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由于本地区中心城市经济技术辐射能量小,就必须 积极与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区域外的企业群体、科研机构协作,远距离吸收大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
2023-09-14 05:57:401

江苏经济发展良好,它的城市排名顺序是怎样的?

江苏省各城市经济发展从高到低依次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盐城、扬州、泰州、镇江、淮安、连云港和宿迁。
2023-09-14 05:58:004

我国城市化5种模式是哪五种 急急急

温州模式 云南德宏模式 东北模式 苏南模式 珠三角模式
2023-09-14 05:58:401

苏b是江苏哪里

苏b江苏无锡市。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是江苏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20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52.13平方千米。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无锡是联勤保障部队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驻地。无锡有太湖鼋头渚、灵山大佛、拈花湾、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等景点。南京市苏A,无锡市苏B,徐州市苏C,常州市苏D,苏州市苏E,南通市苏F,连云港市苏G,淮阴市苏H,盐城市苏J,扬州市苏K,镇江市苏L,泰州市苏M,宿迁市苏N。车牌:俗称牌照,是分别悬挂在车子前后的板材,通常使用的材质是铝、铁皮、塑料或纸质,在上面刻印车子的登记号码、登记地区或其他的相关信息。牌照是对各车辆的编号与信息登记,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牌照可以知道该车辆的所属地区,也可根据牌照查到该车辆的主人以及该车辆的登记信息。
2023-09-14 05:58:491

无锡属于哪个省

江苏省无锡市
2023-09-14 06:00:183

如何解释有的国家gdp大于gnp,有的国家gdp小于gnp

1、有的国家gdp大于gnp,意味着驻扎在这个国家内的国外企业的产值,超过了驻扎在国外但隶属国内的企业。2、有的国家gdp小于gnp则正好相反,意味着驻扎在这个国家内的国外企业的产值,少于驻扎在国外但隶属国内的企业。GNP比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GDP是国土原则,GDP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外国。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有所区别:一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对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进行计算。二是价值构成不同,社会总产值计算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扩展资料:GDP与GNP(GNI)引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做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然而,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呼声也引发了经济政策是追求GDP还是GNP的争论。主流观点认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追求GDP或GNP,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或输入性经济增长模式。(一)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当然,随着GDP的增长,政府也会有相应的税收。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于是,前者会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后者则会重视本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二)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是温州的一半。(三)推崇GNP蕴涵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4.58,-0.02,-0.43%)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考核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相对扎实,输入型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内生产总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生产总值
2023-09-14 06:00:261

江苏有13个市,各是什么?

1、苏A南京南京是江苏的省会,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2、苏B无锡无锡,被称为“太湖明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3、苏C徐州徐州,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 ,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4、苏D常州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等名称。5、苏E苏州苏州自古被称为人间天堂,一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这里不仅经济发达,环境更是优美。6、苏F南通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7、苏G连云港这里是《镜花缘》、《西游记》的文化起源地,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城市。8、苏H淮安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9、苏J盐城这里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10、苏K扬州扬州,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11、苏L镇江镇江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市内有三山、茅山两个5A级风景区。12、苏M泰州泰州为苏中门户,自古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马可·波罗游历泰州,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13、苏N宿迁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2023-09-14 06:00:341

江苏最舒适的城市,被誉“太湖明珠”,为何是它?

说到我国的江苏省啊,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不错的省份了。它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可以说是比较靠前的。然而江苏省的环境在我国更是十分的不错。它的城市苏州,更是我国十分著名的一座美丽的江南城市,被称为是“人间天堂”。每年都会接待无数慕名前来的游客。而这些游客往往都是乘兴而来,再不舍离开。可以说苏州的风景是十分不错的了。然而在江苏还有一座城市,可以说这座城市的环境是江苏省内环境最舒适的了。如今的苏州发展很好,那么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无数的压力。而这座城市,在江苏省,它的发展也是很不错,人们生活也是很富足,压力并不会很大,风景也很不错。可以说是江苏省最舒适的城市了。这座城市就是无锡市。相信大家对于无锡市也不会很陌生了吧。如果感到有些陌生的话,没有关系,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介绍,这座江苏省最舒适的城市了。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区,大家应该都知道京杭大运河吧,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依旧在被使用。而这条大运河就从无锡内部穿过。可以说无锡的交通等等也因此变得十分的便利了。古时京杭大运河就是十分重要的运河,那么无锡市自然也因此受益。无锡市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起源地,苏南模式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指的就是苏州、无锡、常州以及南通这几座城市通过发展乡镇工业而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模式,可以说这对于江苏省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重要的模式,最先便是从无锡市流传出来的。在去年的年底,无锡市还被评为是大陆最佳地级市第3名。可以说这也是对于无锡市的认可,也是如今无锡市发展很不错的表现之一。在2018年全年江苏省的GDP数据中,无锡市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江苏的省会南京和苏州这两座城市,可以说这也是如今无锡的实力了。小编相信无锡市这座城市,是一座十分不错的城市的。那么大家对于小编认为的这座江苏省最舒适的无锡市有什么看法吗?或者大家认为江苏省还有其他舒适的城市吗?
2023-09-14 06:00:501

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

2023-09-14 06:01:413

无锡真正老陆稿荐和苏州陆稿荐哪个才是真宗老字号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都是同门呢老字号所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经营理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文化,是新时期开展诚信兴商、弘扬商业文明的核心内涵和宝贵财富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许多带“记”招牌跃入眼帘,是为了简单易记,还是其中暗藏大学问?业内说法还真不少。  在湖北汉口卢沟桥路附近,短短不到100米的小巷内,聚集了三四家店铺取名为“×记××”的早点铺和餐馆,一些周边的居民喜欢前来过早、聊天,颇有一份“老字号”风味。“张记”早点店老板介绍,在早点店名中加个“记”,主要是不想用太花哨的店铺名字,用自己的姓氏加一个“记”字,方便好记又流行。  汉口江汉路、武昌司门口和青山恩施街也风行“记”字店铺,主要集中在汉味早点和特色小炒。老字号“石记热干面”老板介绍,家族卖热干面40多年,当时取名就是图个简单易记,“记”是早期家族企业的标志之一,用自家姓氏取名可以说是很久之前“老土”的命名方式,许多老字号小吃都喜欢加“记”,可如今市面上冒出众多的带“记”招牌,他们也很无奈。  在中山大道上卖了7年热干面的李老板说,他的店是三兄弟一起创办的,店铺取名“李记”相当于李氏。  武汉餐饮协会负责人涂水前说,历史上许多店铺都是以姓氏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记”在传播领域具备天然的广告效应。不过现在带“记”招牌泛滥,市民真正记得住品牌的没有多少,商家只有从自身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打响自己的招牌
2023-09-14 06: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