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2023-10-09 13:43:09
共1条回复
贝贝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 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观

相关推荐

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可持续发展观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 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2023-09-14 05:54:131

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什么观?

是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观与全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谐世界观包括五个维度,即政治多极、经济均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环境可续。政治多极的内涵是,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各大力量中心之间应有一个相互制约的力量框架和多边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世界事务。全球治理观的深刻内涵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观与全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谐世界观包括五个维度,即政治多极、经济均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环境可续。政治多极的内涵是,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各大力量中心之间应有一个相互制约的力量框架和多边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世界事务。经济均衡的内涵是,只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共同发展,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因此解决发展问题是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文化多样的内涵是保持文化多元,保持人类思维活力,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更多答案。安全互信的内涵是,安全是共同的,只有别人安全,自己才有安全,保障安全的有效手段不是冷战式的同盟加威慑,而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环境可续意味着各国必须携手合作,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2023-09-14 05:54:421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003年10月中旬,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2003.4.15及7.28胡锦涛都有提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二、全面发展观。 三、协调发展观。 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们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同时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全面协调,全面,就是要在不断晚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存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然界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但也应认识到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以环境等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 不知是否满意。
2023-09-14 05:55:00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哪里,什么时候,是谁提出的?

邓小平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
2023-09-14 05:55:27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发展观有何差异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摒弃。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GN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包含如下几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第一,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的是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  少的条件。  第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  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第三, 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之处,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  利,即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具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应该同样享有。  第四, 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吁人们改变触痛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  要尽量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经量多使用、少排放。  第五, 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建立起新的  道德和价值标准。
2023-09-14 05:55:36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我们该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进入人均GDP为1000至3000美元的发展敏感期;(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发展观念;(4)以往的各种经验教训促使我们实施新的战略决策;(5)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 GDP也是一个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标。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GDP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它将各种社会行为引发的财富都计入了GDP增长之中,而不考虑不好的社会行为对社会发展的恶劣影响。因此,仅就GDP来看,它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给人一种不全面的社会经济图像。特别是对依赖于开发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获得重要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些缺陷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首先,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其次,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 另外,GDP是流量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新增多少财富。资产是存量概念,指一共有多少财富。现行GDP统计对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也照算不误,比如把这栋办公楼炸掉再修一栋一模一样的,GDP也会增加一块。这是先减少存量再增加流量,不是完整意义的增加财富。这种情况现实中的确存在,因此还应建立一个资产指标,衡量财富的积累。在注重财富的积累方面,西方国家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GDP增长率不高,但是财富积累很快。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正相反,GDP增长率很高,但是财富损失得也快,缺乏积累财富的观念。这实际上是对经济增长理解的偏差所致。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我国人口基数大,今后十五年还将增加近两亿人口,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2023-09-14 05:56:241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你的明白?
2023-09-14 05:56:34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发展观有何差异?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发展的科学度量,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与宏观识别: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态”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2023-09-14 05:56:591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教授 夏兴有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指导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帮助读者加深对《决定》有关内容的理解,本刊与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合作,在“学习信箱”专栏推出一组问答,请专家学者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原则,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今世界,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从发展的内容上看,要注重“全面”,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需要全面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也需要全面发展;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要注重“协调”,既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发展的长远目标上看,要注重“可持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我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认真分析和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023-09-14 05:57:081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离不开发展。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要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必然形成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3.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综合上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全面发展观。3,协调发展观。4,可持续发展观。
2023-09-14 05:57:211

结合中国实际,论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5 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 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 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2023-09-14 05:57:301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特征在于表述科学发发展的时间维度概念,即由单纯关注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方式向更为关注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方式转变,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23-09-14 05:57:532

生态观的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观形成于近几十年来辩证思维的广泛传播和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在全球生态系统复杂联系面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不中用的。生态学的研究,必然要普遍采用综合的、整体联系的思维和方法。美国亨德莱在《生物学与人类未来》一书中用生态模型分析一块洋白菜地与它有关的生物所构成的生态网络,大约有210个种群与它有关,再加上无机环境.其构成的联系密如蛛网。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生态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它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便日益尖锐。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盲目增长,使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步。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限制增长的研究报告(译为“增长的极限”),它提醒人们如果继续五十年代以来的增长模式,世界将要面临一场崩溃性的灾难。经过以后二十年的争论和反思,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l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观终于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认同。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观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尖锐矛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即出现难于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的;生态观的形成主要也是人与自然一系列新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观力图按照人类社会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适当地位,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力求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寻求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观着眼于全球整体性和全球生态系统运动变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发展观考虑的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以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为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着眼的是子孙后代的发展。总之,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背景条件是一样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共同的,目标的时空特点是一样的。生态观是人类自然观的组成部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在对全球人口、自然、资源、能源、环境等经济、社会与自然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体系。由此可见,生态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整体,必须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在生态系统中,同其他种群相比较,人类是唯一在一切生物群落区占优势的种群。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类以生物圈的生态功能为基础。参与生物圈的自然过程,给自然界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因素。但是这种因索既可以提高生态圈的有序性、促进它的发展;也可以破坏生态圈的自然平衡、引起生态退化。因此.人既是生态圈的宝贵资源,又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力量。虽然由于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已在地球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人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文明为特征的智慧圈。人类可以以文化进化使环境与自身需要相适应,但是人类还不能完全取消自己的生态学进化。文化进化并不能使人类完全控制自然,也不能使人类独立于生态系统之外。因此,人类社会必须遵守自然生态规律。人类只有在正确的生态观的指导下,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使智慧圈与生物圈协调一致,才有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是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如果能够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生态平衡之中,它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比较稳定,有机体的种类和数量的生长能力就正常的增长,即自然生产力就高。对于耕地,只有不断补偿其所输出的肥力,才能五谷丰登;对于树林,只有采造结合,才能青山常在;对于湖波河海,只有捕养并重,适时适量捕捞才有丰盛的鱼类资源:对于环境排气排废,只有限制在它的自净纳污能力之内才能永保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因此,只有在正确生态观的指导下,维护、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谈得上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不仅有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更有许许多多的实际行动需要解决。如何持续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生产效益和生态教益?如何评价环境价值、环境质量?如何保持和维护可再生资源?如何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这些都需要生态观的正确指导。正像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和男女老少每天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一样,生态观也应该成为每一位地球村民自觉的自然观。
2023-09-14 05:58:041

为什么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当前,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1.就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或者说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论述了就业问题,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和方针。这表明我们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了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当时的国家劳动总局开经济学家座谈会的时候,我在会上首先提出了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很好办法。因为增加就业就要增加投资,但那时国家又没有那么多钱。而采用股份制的办法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兴建企业,就可以容纳很多人就业。中央采纳了我的这个建议,所以1980年夏天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股份制问题就被提出来了。以后,我们一直把充分就业看作是政府应该实行的目标。今天,我们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因此,就业问题是最重要的,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做到机会均等,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我国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做到机会的均等,让大家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从就业问题就能联想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教育的不平等引起了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引起了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引起了生活不平等以及下一代的不平等。所以,就业问题实际上跟教育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另外,还要进一步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其中就包含了应该把就业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一种是“总量失业”(即经济中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一种是“结构性失业”(即人找事、事找人,两者并存。为什么这两种情况会并存呢?主要是结构上的问题,失业者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岗位的要求,岗位上又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就是结构性的失业)。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业,我们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生活中假定岗位不够,社会失业问题就会存在。“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靠职业培训、再就业训练,特别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包括民办学校。把农村的劳动力引到经济增长中。农村是我国多余劳动力的一个大蓄水池。我国农村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什么叫“隐蔽性失业”?就是表面上都是有工作的,但是实际上是人浮于事的。所以农村中的多余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是一个蓄水池,只要是城里容易找工作,出来的人就多,城里工作不好找,相对出来的人就少一些。如果能够把农村的劳动力引到今后经济增长中,就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这也是在解决就业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纠正“减员增效”这个观念。在谈到我国就业问题时,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减员增效”。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因为“减员增效”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应该由企业来提出这个问题。政府就是一个任务,即实现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尽量解决就业问题。其实,“减员”从宏观上讲是不增效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减员之后人力资源的闲置,是宏观效率的损失,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宏观上讲它不增效。从微观上讲,减员能否增效,要依各企业的情况而定,企业认为条件成熟了,多余人员有安排了,有出路了,减员必然增效。假如多余人员没有出路,没有安排,减员就不一定增效,因为这会增加企业内部的矛盾,甚至是会引发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因而,“减员增效”应该是企业来考虑,宏观上政府应该把问题放在增加就业上,实现充分就业是第一目标。对于就业问题,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积极就业政策。所谓积极就业政策,就是我国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并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措施,比如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当前最重要的是消除“零就业家庭”。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什么叫“零就业家庭”?就是一个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就业,夫妇两个都下岗了,或者孩子又下岗了。这种情况就是“零就业家庭”。消除“零就业家庭”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政府要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比如一个企业能帮助解决一个“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解决一个岗位,家中有一个人就业,就给这个企业免税多少,或者给这个企业额外的补贴多少。用这种办法来鼓励企业更多地从“零就业家庭”招收所需要的人。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还要加大就业培训工作。因为就业培训既包括新就业的人,也应包括已经下岗的人,要就业就得再培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来能够大量吸收就业人员的是什么呢?是民营企业。根据2005年的调查,大概每年新增加就业人员当中,70%是由民营企业吸收的。最近我又看到一个材料,说已经达到了75%是民营企业吸收的。不管是70%也好,还是75%,反正可以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转变就业观念,要鼓励自行创业。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这表明中央对自主创业是非常鼓励的。解决就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今年上半年,我到辽宁阜新市考察,这是一个煤矿城市,可是开采这么多年,煤矿资源已经渐渐枯竭,所以那里的下岗,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下岗,而是一个矿全部下岗。怎么办?一个矿可能是好几百人或者是上千人全部下岗,所以阜新市就采取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阜新的土地资源还比较丰富,所以盖了很多塑料大棚,每一个下岗工人一个塑料大棚,有养花、种菜或者种蘑菇的,这样就安置下来了。我到那儿看的时候,过去的矿工看到我来了,说:你是经济学家,我们想问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呢?他们说:我们是工人吗?我说:过去你们是工人,但是现在你们不在矿上采煤了,也不在矿务局里拿工资了,所以你们现在不是工人。他们又问:是农民吗?我说:你们又不是农民。他们问: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你们没有宅基地,又不是农村户口,你们还没有土地承包权。他们又问:那是什么呢?我说:你们是新兴的农业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每一个塑料大棚实际上都是面对市场的一个个体农业种植户。在你们当中通过这种自行创业的方式,将来说不定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前途和发展,因为你们可以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他们就笑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就业观念要改变,就业观念的改变是我们当前让更多下岗的人能够找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自行创业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于自行创业的、对于下岗职工的培训,国家税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来鼓励人们自行创业。2.防止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入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某些投资领域出现了过热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涨6.5%。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特别是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来设法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最好的社会应处在稳定的社会预期当中,使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按照经济学的理论,3%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然,如果再低一些,不是更好嘛。但通货膨胀,尤其是急剧通货膨胀是要避免的。物价基本稳定除了能够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有保障之外,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好处,就是让社会保持在稳定的预期中。什么叫稳定的预期呢?就是对于前景基本上可以估计到,可以预料到。最好的社会就是处在稳定的社会预期当中,物价保持基本稳定,这就有利于社会的预期趋于基本稳定,这对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物价的稳定对于广大靠工资收入的家庭是有利的,因为工资的增长即使随物价同步增长,但毕竟也有一个滞后期,不是说现在物价在涨,你的工资也天天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工资的调整是滞后的。既然是这样,物价的基本稳定对于广大工资收入者生活的稳定,就是保障。假定已经有物价上升的趋势,我们该怎么来解决呢?物价的上涨总有一些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这是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于这一点,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都反映了这个问题,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够过快、过猛。这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近来,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的存款利率也有提高,这表明货币要偏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是信贷投放过多。信贷投放不完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信贷。信贷要控制在一定的规模。此外,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外汇储备额保持多少才合理?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已经占世界第一位了,去年年底超过了一万亿美元,我们要保持这个地位,不要自动放弃这个地位。老百姓不懂什么一国外汇储备合理额等于三个月进口额,加上外债到期本息偿还额。他们觉得,我国本来是世界第一位,现在怎么又降到世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这怎么行呢?他们会以为中国经济出了问题。因此,既然已保持世界第一位就不要自动放弃。外汇储备再增加,怎么办?花掉,没有必要保留更多的外汇储备了。如进口设备以加快国内的技术创新,进口我们所短缺的原材料和能源,还有,走出去,鼓励企业对外进行投资。从长期来说,怎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物价稳定?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保持物价的稳定,主要有几项重要的措施,一定要把它们落实。首先,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优化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这样,我们就能够把货币供应量保持在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水平上。其次,对于物价稳定的重要措施,就是要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最原始的那一环,土地是不是经过了审批程序?违法占地,既违背了国家的土地政策,而且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另外,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能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耕地的减少。第三,增产农产品,增加生活必需品(粮食、油、肉、菜等)的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加。比如说,人们生活好了,他们可能吃肉更多一些,吃蛋更多一些,喝牛奶更多一些。这些只有通过增加供给来解决,因为需求在增加,供给不相应增加怎么行?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对水利的投入应该加大。第四,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前面已指出,多余的就花掉,这样既能够保证我们技术进步的需要,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同时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最后,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如说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应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这正是现在需要进行的改革。3.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越来越重要。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正确认识自主创新问题,需要先来看一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对此,有的外国人说了,2008年奥运会开完之后中国的经济就会滑坡了;还有人说,中国高速增长是昙花一现,顶多几年,中国经济就增长不下去了。说中国高速增长是昙花一现,是这样吗?对这个问题有必要认真加以分析。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按照经济学的解释,7%以上都是高速增长。那么7%以上的高速,我们还能维持多久?这要看中国目前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前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传统经济时代。这种情况下,农业占的比重很大,工业占的比重很小,服务业占的比重也很小。所以在第一个阶段,经济不可能高速增长,因为农业是不可能连续高速增长的。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前期。在这个阶段当中,三个产业的比重情况是: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工业,只要有投资,有市场,这两个条件具备了,有投资,产品有市场,经济就可以高速增长。所以第二个阶段中,经济是可以高速增长的。但在这个阶段,第三产业占的比重仍然较低。第三个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在这个阶段,农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但趋于稳定,而第三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在第三阶段,即工业化后期,经济是可以高速发展的,因为依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带动,两个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然后转到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就是工业化完成之后的阶段。这时农业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工业的比重占第二位,第三产业占第一位,但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阶段,经济是难以高速增长的,能维持中速增长都不容易,一般保持低速增长,能达到3%也不容易。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也就是正在从第二阶段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持续20-30年。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什么?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更换设备,新建的工厂要购买新设备。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设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的,当时对环保的要求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当时对资源消耗率也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如果不更换设备,在竞争中就不利了,甚至会被淘汰出局,所以要更换设备。而我们自己的成套设备制造业还适应不了需求。从发展的阶段上看,既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还没有进入第三阶段,或者说,正在向它过渡,所以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保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后,也就是我们进入第四阶段,经济增长率自然会降低,但是也不会像西方国家下降得那么多,因为我们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三大障碍。要注意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三大障碍。第一个障碍是环境承受能力。增长过程中不断有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承受不了怎么办?环境是我们与子孙后代共享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增长就会遇到障碍。第二个障碍,资源供给问题。因为我们的资源供给是不足的,土地资源有限,耕地越来越紧张。除了土地资源,还有能源供应的问题。第三个障碍就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是站不住脚的。现在我们的自主创新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到10%,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出口量中57%来自外资企业。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是很落后的。现在我国很多生产都是贴牌生产,专利是外国的,钱他们赚了,污染留在了我们国内。所以,我国要想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靠贴牌生产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因此对我们来说,第三个障碍,也就自主创新问题更有迫切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模式。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如何?先来看一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现在已经总结出一些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模式是以大带小。因为国有企业现在大部分是一些大的、特大型的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可以以大带小,即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按照产业链分工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技术创新。第二种模式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建立某一个行业的产业联盟。这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产业链,而这个是行业联盟,有共同的产品标准,跟这个行业的企业共同开发技术。第三种模式是在大型国有企业下建立子公司,子公司吸引其他企业参加,包括民营企业,包括其他的国有企业参加,这样的话,子公司共同开发技术。国有企业大体上有这三种创新模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相对来说有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表现在:其一,它是自己承担投资风险,敢于决策、敢于承担实验失败的责任。这个机制是国有企业没有的。其二,民营企业的机制比较灵活、决策比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够抓住机遇,而且它还有激励机制。在这方面,国有企业是不如它的。其三,民营企业能以多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它可以去购买别人已经有的科技成果,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做实验,并且民营企业可以根据现在的技术发展情况,可以采取跟其他企业合作、合资等各种办法,它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民营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机制。民营企业虽然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相对优势,可是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民营企业不足之处是人才缺少。现在民营企业招人,虽采取了一些激励机制,但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在一些地方进行民营企业的调查时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人问:档案问题可以解决吗,不给我调档案,档案在哪里管?还有户口问题,福利问题,职称问题等等。另外,民营企业一般很少,或者比较少像国有企业一样搞产学研结合。国有企业有优势,可以跟高等学校实行产学结合,可以跟科学院、研究机构结合。但是,民营企业要走产学研的道路,困难比国有企业大得多。民营企业还有一个不足,就是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表现在,民营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偷窃了,打官司麻烦;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不重视别人的知识产权。 因此,民营企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机制。有的民营企业说了,我发展多快啊,决策马上就可以做,效率高。这当然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表现,是好的,但是凭创业者的经验,行吗?经验可能是财富,也有可能是包袱,是误导,是陷阱。现在的决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需要民主决策。但是如果没有制衡,决策快、效率高,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制衡机制,损失就会很大。而制衡即使降低了效率,也是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一定要有制衡。一个重大的投资决策要商量,大家来评这个决策对不对,因为如果错了,很多失败是因为重大决策的失误。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建立决策制度,这样就可以走到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这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是有利的。总之,对于自主创新,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大力加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许多加强我国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比如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发展循环经济十七大报告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并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抓住四个环节。增长中有障碍,比如说环保的障碍,就是环境承受能力有多大,资源方面有障碍,资源供给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是指什么呢?要节约资源;对共生的矿、伴生的矿,不能像过去一样,只采最主要的矿,其他的不要了,要综合利用,尽量利用资源;要延长产品的寿命;还有,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个环节,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都会有废水、废气、废渣,要减少它的排放。第三个环节,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比如说废水、废气、废渣中可以提炼、回收有用的东西,能利用的东西尽量利用。第四个环节,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废渣,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努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们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第一,要实行严格的技术标准,禁止环保不合格的项目开工,不能允许对人体有影响的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要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筷子,筷子是用木材制作的,一次性的筷子实际上是对资源的浪费。第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什么叫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呢?就是生产者你的责任,不是说你的产品出厂就行了,你的责任是会延伸的。比如说假定你出了不合格的产品,要负责回收回去。你的包装物的回收,所有这些,都是生产者的责任,不是产品出厂就了事了。第三,法律责任的追究。法律责任的追究就包含了生产者你出了什么问题要负法律责任,产品进口者你出了什么问题要负法律责任,你不能把国外有毒、有害的产品运到国内。第四,要实行严格的经济考核制度,包括资源的产出率,就是资源能够利用多少,废物的利用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标,还有废物的无害化处置率,你把你所生产出来的废物利用完之后,最后是不是做了无害化的处理了。所有这些,都是制度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应该给予财政的支持。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包括专项的基金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该免税的免税,该减税的减税,要制订合理的定价制度,特别是资源定价方面。比如说水资源,超量的应该多收费,用电超量的应该多收费,等等。这对于限制一些高耗能的企业是有用的。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还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里最要紧的是两个:一个是物资回收行业,物资回收行业越来越重要,包括大量的生活废弃物、生产废弃物的回收,这是一个庞大的行业,这个行业要发展起来。另外要发展租赁业,既然要节约资源,有些产品是不用买的,可以租来用。小结发展经济学,归结起来实际上有四个基本原理。第一个原理,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批人就业了,他就有收入,花掉,别人会就业,别人有收入,花掉,更多的人就业了,所以就业靠就业扩大。第二个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带动的。同步富裕不现实,共同富裕是目标。但总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就起了示范作用,起了带动作用,富裕就带动了富裕。第三个原理,繁荣是靠繁荣支撑的。就是说,经济要走向繁荣,内需要扩大,人民购买力要提高,这样,下一次繁荣就有支撑了,因为投资资金有了,消费也扩大了,整个经济就带动起来了,所以繁荣靠繁荣支撑。第四个原理,和谐是靠和谐积累的。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和谐、单位的和谐,城市的和谐,直到社会的和谐。和谐靠和谐积累。
2023-09-14 05:58:221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哪一年

C
2023-09-14 05:58:323

大学生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观

大学生要建新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话,我觉得就是要从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个月注意节约的问题吧,就是不要铺张浪费了,有些东西能够重复利用的就不要扔掉
2023-09-14 05:58:492

可持续发展观有何特点

定义: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 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23-09-14 05:59:151

可持续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 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简介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23-09-14 05:59:271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就是说,我们不能一味追求GDP,而是要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兼顾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亦即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另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们的真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权利的实现,要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和政治生活、教育卫生等非经济领域照顾到人们的合法平等权益,这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国家才能长久的走下去,否则把经济物质利益作为唯一的目标,就可能出现诸如空气污浊、淡水资源不足等生存环境的恶化问题,致使整个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证,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是比前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更根本、更广泛的东西。简单一句话,没有科学发展观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
2023-09-14 06:00:101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什么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什么的文明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2、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2023-09-14 06:00:201

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折叠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折叠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折叠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折叠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折叠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2023-09-14 06:00:541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2、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你要的要义应该是第3点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它所强调的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它主张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其战略目的主要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一理论被世界各国的学者、有识之士和政府首脑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它迅速成为当代主流社会发展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试图克服工业化以来的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的旧模式,转向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以物的发展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转向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内涵不再囿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是把它理解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系统的重建,它既包含了社会各子系统横向展开具有协调性,又包含了社会发展具有可连续性。就经济发展方面而言,由把发展视为数量指标的增大转向注重经济内含量和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培养;就主体方面而言,打破了旧发展观把人视为经济动物,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生活条件改善的局限,从人的全面现代化角度去理解发展,发展意味着人们从体力到智力、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到科学文化知识及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质的提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它必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也产生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忽视自然的社会发展和没有人的自在自然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含义。应该说,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的发展又是自然的发展,它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的发展为条件,三者不可偏废,其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我们从狭义的社会层面来界定可持续发展,它主要是指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人口趋于稳定、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这既包括满足人们对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又包括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的生态需求;既包括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包括逐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做到适度消费和生活方式文明,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第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它强调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真正把现代发展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轨道上来,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许多社会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形成社会系统全面进步和不断更新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消除贫困与公平分配财富。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不会把现存的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永远继续下去,它当然也不会允许贫穷永远存在。不公平性会助长社会发展的非持续性,只有公平性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持续社会发展应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以公平分配,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为宗旨的社会进步过程。可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整体全面进步,其终极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早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主导现代世界发展方向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是指人们的每一种能力都同样突出,达到均衡水平,也不意味着一个人是万能型的,没有任何缺陷和不足。它不单指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本身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个人自身的各方面发展处于协调一致、同步运行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于,人作为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永远追求过程,没有终点。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当今社会过度地、片面地强调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这种单纯地以效率、物质利益为中心的价值操作系统容易引发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反应,如法律虚悬、官员腐败、社会不公、贫穷与犯罪、黑色经济等。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种主体片面性的表现,它把人的发展单向化、简单化为物的发展,从而把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有机统一破坏了。这种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必须得到纠正,否则将使人类陷于深刻的生存发展危机之中,既没有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没有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发展观。它对发展的诠释可分为如下层次:一是既要当前发展,又要协调永续发展,这是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二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相应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这是各个发展要素的相互联系与整体的协调;三是既要人和社会的发展,又要自然、环境的相应发展。自然界的平衡、再生也是一种发展,也就是说,把宇宙、地球与人类,把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把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与自然领域都置入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寻求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选择和结果,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这种社会系统的全方位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就个体而言,只有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持久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从关系角度说,人的全面发展应当体现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主体在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能够不断意识到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既表现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人的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要求人们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促进主体个体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高主体个体全面的实践能力。因此,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全面开展对人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教育,使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准、行为规范得到全面提高。从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应重点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可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求的人不仅要有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任何个体都不是一个仅仅为了物质财富的“经济人”,而是一个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人。
2023-09-14 06:01:13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是什么?

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资源开发要与保护相协调,发展速度要与发展质量相协调,发展规模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效益要与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才能促进人们将旅游愿望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恢复景点160余处”,短短六年,景区景点则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载体。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是如何确保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景区景点经营效益的持续获取。“恢复西湖历史水面90顷,新建
2023-09-14 06:02:21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论文)800字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践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建设的历史经验,汲取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教训,不断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 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2023-09-14 06:02:431

为什么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必要性: (1)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剧,反映出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我们将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将会成为泡影。 (2)人口形势严峻,环境压力增大。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 (3)有限的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地大物博是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但从人均角度来看,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各类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又有极大的不均衡性。有限的资源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精打细算。 主要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监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加大执法力度。环境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严格控制水污染物超标准排放,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排放。 2、加强市区、工业区等环境管理。市区要把严格控制机动车辆乱鸣笛作为控制市区噪音的主要任务。工矿企业要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国家环境噪音标准,新、改、扩建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3、要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从组织、人员、物资等方面提高防御应变能力。
2023-09-14 06:03:011

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由于人可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理解,故以人为本的观念兼含有以社会的人或作为群体的人为本位和以个体的人为本位两重含义。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群体去理解人。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奋斗目标。他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础,把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人科学地还原为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人。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因而,作为以生产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七大又确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1)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与中共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完全一致。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中共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 坚持以人为本,要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4)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5)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023-09-14 06:03:281

可持续发展的什么理念、思想、准则……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其内涵为: (1)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 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 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 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上述辞条引自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3-09-14 06:03:391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1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5 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 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 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2023-09-14 06:03:561

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如题 谢谢了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十六大报告所说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区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而且也区别于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十几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状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不大力节约资源,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今后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加之多年来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这种情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力争在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要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09-14 06:04:071

简述: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

:(1)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分左右) (2)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
2023-09-14 06:04:171

正确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十六大报告所说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区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而且也区别于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十几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状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不大力节约资源,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今后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加之多年来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这种情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力争在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要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 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09-14 06:04:281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2.协调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 3.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全球曾经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中国党和政府不仅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作出了不懈努力。 应该说,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温 总理要求: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5.坚持可持续发展。6.坚持改革开放。7.坚持以人为本。
2023-09-14 06:05:36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想还是观念还是措施??还是别的啥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方针政策
2023-09-14 06:05:432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性对发展的负效应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作出的限定,其实质是对实践主体——人的行为的规范。这种规范最终能否为人类所接受,取决于人类是否已放弃作为传统发展模式基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确立了作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的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2023-09-14 06:05:531

为什么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

现在,我们之所以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这是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023-09-14 06:06:132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靠的就是资源的支撑这句话对吗?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靠的就是资源的支撑”,这句话是错的。大多数资源的特点,是有限性或稀缺性。比如煤或石油这些资源,储存量是一定的,一旦开采完,就无法原来这些资源持续发展。所以,考资源支撑的经济,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023-09-14 06:06:222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这种说法不全面;2、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3、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全面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是推进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让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4、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因此,只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2023-09-14 06:06:302

可持续发展是谁提出的?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哪里,什么时候,是谁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可持续发展理论什么时候开始提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由谁提出,包括哪些内涵 可持续发展(英语: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SD),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使用由布伦特兰委员会创造已成为最经常被引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莱切尔u2022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事业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Barbara Ward(巴巴拉u2022沃德)和Rene Dubos(雷内u2022杜博斯)的享誉全球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即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The:Limits to Growth),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Gro Harlem Brundt land(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 *** 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古代谁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译文如下:“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就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023-09-14 06:06:391

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的的指导意义

主要的直接指导理论和具体道路。
2023-09-14 06:06:502

在哪一年我国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
2023-09-14 06:06:591

江苏南通属于苏南还是苏北?求大神帮助

在近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省划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三块。
2023-09-14 05:56:067

本科旅游与酒店管理都学什么课程?

我是这个专业的 我把我的教学计划都写给你哈 当然还有什么英语数学计算机 毛概思修等等 这些就不写了哈管理学原理(必修)旅游学基础(必修)饭店管理(必修)旅行社经营管理(必修)旅游地理学(必修)旅游经济学(必修)旅游心理学(必修)中国古代茶文化(任选)人力资源管理(任选)信息检索与利用(文史类)(任选)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必修)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必修)旅游市场营销(必修)旅游文化学(必修)旅游专业外语(必修)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学(任选)导游学(必修)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任选)风景名胜区管理(任选)旅游礼仪礼节(任选)旅游项目管理(任选)旅游政策与法规(必修)民俗学概论(任选)生态旅游(任选)饭店餐馆与娱乐管理(任选)饭店规划与设计原理(任选)客源国概论(必修)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任选)旅游商品开发(任选)旅游舞蹈(任选)旅游英语口语-1(任选)医学伦理学(任选)饭店管理公司专题研究(任选)饭店设施设备管理(任选)会展旅游(任选)历史文化与旅游(任选)旅游策划(必修)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修)世界遗产管理(任选)休闲文化(任选)中国古典园林概论(任选)主题饭店专题研究(任选)运筹学应用(Ⅱ)(任选)餐饮文化专题(任选)城市旅游研究(任选)度假型饭店专题研究(任选)饭店管理专题研究(必修)旅游产品设计(任选)旅游古建筑文化概论(任选)旅游景区与城市游憩空间研究(任选)旅游目的地营销(必修)旅游企业投融资管理(任选)乡村酒店专题研究(任选)中西旅游文化比较研究(任选)中国古代茶文化(任选)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任选)数字娱乐与动漫游戏设计概论(任选)ITS与城市交通管理(任选)环境与健康(任选)公共关系学(任选)社会调查方法(任选)基础会计学( 任选)美容与医学保健(任选)救命与救伤(任选)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文科班)(任选)健康与合理用药(任选)网页设计中的多媒体制作(任选)职业生涯导航(任选)野外生存能力(任选)
2023-09-14 05:56:071

法律意见书收费标准

法律分析:法律意见书是对某件具体的商业交易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论证、分析而发表的独立的专业意见,通常价格约1000至10000元,但上市公司法律意见书、私募基金法律意见书收费相对高一些。法律依据:《关于规范使用法律意见书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 法律意见书要求一事一议,格式规范,依据充分,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表述准确,结论明确。一般至少包括:(一)标题;(二)主送对象;(三)正文;(四)附件;(五)落款。第十二条 法律意见书正文一般至少包括:(一)问题缘由,包括论证事项来源及所掌握信息、资料的声明;(二)基本事实,包括尽职调查的情况及相关证据资料;(三)法律依据,包括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文件;(四)法律论证,包括对重点问题法律分析、风险评估及相关论证;(五)结论性意见或建议,包括审查结果、对现有状况及可能状况的判断、存在的风险、同意或否决意见、处理建议、注意事项等;(六)相关事项的附带说明。第十三条 法律意见书的附件一般应包括相关证据资料、法律文书或规范性文件等为法律审核论证提供相应事实和法律依据的必要的书面材料。
2023-09-14 05:56:081

评价他人不足

评价他人不足   评价他人不足,每个人都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当发现一个人不足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对他做出相应的评价,这样能够让他更好的了解自己。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评价他人不足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评价他人不足1   工作上吃苦耐劳。上自觉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但是工作作风过于拘谨不够大胆同志生活上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工作上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 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但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经验不够。   同志生活上心地善良,为人诚实,一心一意,关心他人,工作上精明能干,个性稳重,积极主动。上对党的认识正确,入党动机端正。   但是平时做事太注重于细节,有可能忽视了对整体的把握。但是理论学习需要进一步深化。   同志工作上独立工作能力强,并有良好的交际技能,愿意在压力下工作,并具领导素质。生活上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上品德端正,团结同志,对党忠诚老实,为人正派,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   但是工作经验较少还需要进一步锻炼。同志工作上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处事有自己的见解,上对党有正确认识,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   生活上具有极强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具有为具体服务,但是有时对有的事情想得过多。同志生活上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的的东西效率高,学习新的技能上手快。   上有为集体争光的自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工作上在各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但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考虑不全面,有时会对一些细节把握的不够。同志工作上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勇于挑重担,愿意和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勤奋地工作;生活上能够做到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将帮助同学切实落到实处,能够正确地处理存在着的一些矛盾。   上积极进步,能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有些内容学习不扎实,继续加强党的理论学习。   评价他人不足2   同志工作上公正严明,上进心强,有良好的交际技能。上积极向党的外围组织靠拢,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   生活上注意个人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同志上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上按时完成党支部交给的各项任务。 生活上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精神追求。   但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化,同志工作上努力学习业务,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能向不良现象作斗争。生活上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上能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但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同志生活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尊重领导、团结同志。   工作上在维护班级荣誉,维护班风、学风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上平时能够自觉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但对党的有些内容学习不扎实,需要继续加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钻研精神;同志上能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个会议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政治方面把握、辨别力、敏锐性等。工作上努力学习业务,吃苦耐劳、勇挑重担。   生活上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团结同学,关心同学,但是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应该进一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同志生活上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   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工作上公正严明,上进心强,有良好的交际技能。上对党有正确认识,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   但在于离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还有差距,保持和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还不够;同志生活上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工作上吃苦耐劳、勇挑重担,上能认真实践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作方法有时还需改进,工作预见性、主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同志上按照优秀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党员义务,知行合一。工作上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独立工作能力强,并有良好的交际技能,生活上具有极强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具有为具体服务,为集体争光的自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但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同志工作上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处事有自己的见解,而不人云己云。   生活上积极主动团结同学,关心同学,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但是工作作风过于拘谨不够大胆同志工作上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的的东西效率高,学习新的技能上手快。生活上生活中关心同学,能热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   上积极进步,能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能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能认真实践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但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经验不够。同志工作上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勇于挑重担,愿意和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勤奋地工作; 生活上在各方面。
2023-09-14 05:56:091

银行用心服务演讲稿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而服务也就成了银行的生命线。而我们企业要的是市场,客户要的是服务,而连接客户与企业的命脉就是诚信。诚信是服务的基本要求,只有用心服务,才能得到客户的信赖;只有用心服务,才能使客户在享受建行服务中体验到温馨;也只有用心服务,才能使服务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常说,顾客是上帝。但“上帝”也需要真真切切的感觉,而这感觉就来自我们所提供的实实在在的服务,我们对客户的一句亲切问候,一次周到的服务,远不及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用心服务,用爱经营”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其实包含了多少内容、多少艰辛、多少付出。我们建行员工正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实践着这简单的八个字。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使诚信融入我们建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2023-09-14 05:56:091

您使用放心,我们努力用心——温馨服务口号

【 #口号# 导语】你知道有哪些温馨的服务口号吗?下面是 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优质温馨服务口号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优质温馨服务口号大全【一】  1.以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促进采购成本的改善。   2.礼貌待人,微笑待人,真诚待人。   3.微笑挂在脸上,服务记在心里。   4.追求卓越,服务尽善尽美。   5.您使用放心,我们努力用心。   6.为了你更好的使用我们在不懈努力。   7.企业和市场同步管理与世界接轨。   8.你的始终满意是我的执着追求。   9.愿我的服务质量和你随时相伴   10.真诚与温馨,赢得乘客心。   11.文明礼仪,微笑服务。   12.服务顾客,赢得顾客,留住顾客。   13.行政有据,服务无距。   14.维护客户的利益坚持诚信服务的原则。   15.以周到的服务,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与厚爱。   优质温馨服务口号大全【二】   1.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超一流的速度为您提供服务。   2.追求客户满意是我们的责任。   3.尽职尽责,服务大家。   4.服务须热心真心贴心。   5.以热心换真心,以微笑换满意。   6.公开公平公正效益诚信。   7.客户至上,用心服务。   8.你使用放心,我们努力用心。   9.我与客户换位思考。   10.售后服务是产品的最后一道质量关。   11.真诚服务,换您满意。   12.以精立业,以质取胜。   13.你的满意,我的追求。   14.服务只有起点永无终点。   15.真诚与温馨,赢得乘客心。   优质温馨服务口号大全【三】   1.重视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   2.真诚服务,师生至上。   3.用真心服务,用行动证明。   4.改善既改革,改革先革心。   5.塑企业形象,创优质。   6.大众温馨服务,温馨服务大众。   7.愿我的服务质量和你随时相伴。   8.供应商优化以双赢为目的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9.奉献一片温馨,迎来八方贵宾。   10.优质服务,以质为根。   11.顾客至上,诚信为本。   12.尊重知识,尊重劳动,保护环境。   13.树清廉风气人人争先,创文明站所个个一流。   14.讲理想讲道德讲纪律讲奉献。   15.立足市场,树立优质品牌;奉献社会,展现温馨服务。
2023-09-14 05:56:011

批评他人不足

批评他人不足   批评他人不足。在职场上,我们可以通过批评他人的不足之处从而让他人变得更加优秀,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批评。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批评他人不足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批评他人不足1   1、同志工作上公正严明,上进心强,有良好的交际技能。思想上积极向党的外围组织靠拢,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生活上注意个人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2、同志思想上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上按时完成党支部交给的各项任务。生活上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精神追求。但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化,   3、同志工作上努力学习业务,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能向不良现象作斗争。生活上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思想上能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   4、同志生活上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工作上在维护班级荣誉,维护班风、学风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思想上平时能够自觉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但对党的有些内容学习不扎实,需要继续加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钻研精神;   5、同志思想上能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个会议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政治方面把握、辨别力、敏锐性等。工作上努力学习业务,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生活上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团结同学,关心同学,但是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应该进一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6、该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融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在生活上,积极向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足之处在于离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还有差距,保持和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还不够;工作方法有时还需改进,工作预见性、主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希望今后能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7、同志工作上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勇于挑重担,愿意和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勤奋地工作;生活上在各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尤其在维护班级荣誉,维护班风、学风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思想上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但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化,   8、同志工作上公正严明,上进心强,有良好的交际技能。思想上积极向党的外围组织靠拢,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生活上作为一名班长,能够做到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将帮助同学切实落到实处,能够正确地处理存在着的一些矛盾。但是平时做事太注重于细节,有可能忽视了对整体的把握。但是理论学习需要进一步深化。   9、同志生活上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工作上公正严明,上进心强,有良好的交际技能。思想上对党有正确认识,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但在于离先进性标准还有差距,保持和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还不够;   批评他人不足2   1、担当意识弱化,工作只是下任务、压担子,放权变甩手,认为自己安排的就是干部职工落实的,不主动与大家一起研究工作、解决问题。比如:为推进集镇建设而成立的领导小组,仅在成立时开过一次会,没有在谋划特色集镇建设中起到应有作用。   2、在抓班子、带队伍方面,治理软弱涣散党组织办法不多,措施不系统,效果不明显。比如:我镇有少数几个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弱化,在群众中树不起威信,日常工作屡屡出现拖沓、推诿、扯皮等现象,在村两委换届后,这样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变。   3、对全镇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思谋不多,同班子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心里的"一些想法也仅只停留在大脑里而没有说出来,更没有付诸行动,以致和班子间沟通交流不够,一些工作造成了被动。比如:积极主动汇集人大代表特别是主席团成员对全镇重点、难点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工作做得不够好。   4、不敢担当,不敢碰硬。精神有所懈怠,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开拓进取意识有所减弱,缺乏主动谋划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不主动思考,想办法、出点子,汇报工作讲问题多,提对策、建议少。比如:对今年烤烟生产中红大片区品种纯度把关上没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在挂点村工作中,对推进茶叶产业和突发洪灾应对不力,对三大湾人饮项目工程不过问、不跟踪,虽经多次催促,至今仍无结果。   5、不敢创新工作方法,怕惹出新的麻烦,亲力亲为的劲头弱化,在一些工作中只当“指导员”,不当“战斗员”。比如:对身边工作人员特别是党政办和党建办的管理上,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批评意见不到位。   6、在调查研究中,到村和站所听取汇报的多,真正沉到矛盾纠纷多、群众意见大、工作开展难的村组调研少,提出解决困难问题的对策措施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抓党建工作三年规划落实中,只片面强调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任务和目标,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和村上一起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导致几个村的集体经济仍然较为薄弱。   7、心存畏难情绪,担当精神不足。有的工作安排后,不指导分析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是要结果,与干部交心谈心、理解干部的思想工作做得少,只顾把工作安排下去,对干部职工重使用轻管理情况突出,一些工作上思想没有统一,工作没有形成合力。比如:在调整到外普拉、火把挂村后,进入工作状态慢,工作思路尾随村组干部转,在红大片区的品种纯度把关措施不力,挫伤了烟农发展烤烟产业的积极性。   8、推动全镇政法综治工作的决策建议少。对如何推动全镇政法综治工作,有时有保守思想,提出工作建议不多,运用新思想、新方法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眼界不宽。比如:在推进平安创建网格化试点工作中,县上主管部门安排什么才做什么,创新意识和积极主动性不强,在具体工作中缺乏总结提炼,致使试点示范效果打折扣。   9、缺乏主动担当精神,有时工作脱离实际,凭经验感觉做事,只注重安排下属干工作,自己当甩手掌柜,导致了对所分管的工作业务不熟,情况掌握不了。比如:下村工作中,把工作交给下村工作人员,不积极主动参与协调指导,遥控指挥,工作进度凭估计加统计,导致不了解实情,工作进度缓慢。   10、存在好人主义,在工作中,怕得罪人,对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比如:对少部分干部职工工作纪律松懈、上班迟到、吃早点、玩游戏、看电影,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干事等问题监督查处不到位。   11、督查不勤,落实不力,有时考虑处理问题就事论事,导致工作思路不宽不新,工作举措不实不力,有时精神懈怠,工作激情下降。对分管的项目工作往往是安排给相关人员负责后,就不管不问,认为把会开了,文件发了,工作安排部署了,事也就完成了,对所安排的工作,只有领导和部门过问了、催急了、时间到了,才匆匆应付了事,完成工作的质量、效率较低。比如:在火把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对工作统筹协调、管理落实不力,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12、不敢担当,创新不足,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难点、焦点问题缺乏敏锐力。在思考、决策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命令式安排的多,耐心细致引导说服的少,在工作中怕出事,怕冒风险,放不开手脚。比如:在推进特色集镇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全凭经验和主观想法去解决,在如何推进集镇建设思考不深入,致使对集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透,工作思路零碎、不系统。
2023-09-14 05:56:011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抵免企业所得税,哪些是属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办理抵税手续麻烦吗?

一、砖类  (一)非粘土烧结多孔砖(符合GB13544—2000技术要求)和非粘土烧结空心砖(符合GB13545—2003技术要求)。  (二)混凝土多孔砖(符合JC943—2004技术要求)。  (三)蒸压粉煤灰砖(符合JC239—2001技术要求)和蒸压灰砂空心砖(符合JC/T637—1996技术要求)。  (四)烧结多孔砖(仅限西部地区,符合GB13544—2000技术要求)和烧结空心砖(仅限西部地区,符合GB13545—2003技术要求)。  二、砌块类  (一)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符合GB8239——1997技术要求)。  (二)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符合GB15229—2002技术要求)。  (三)烧结空心砌块(以煤矸石、江河湖淤泥、建筑垃圾、页岩为原料,符合GB13545—2003技术要求)。  (四)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符合GB/T11968—2006技术要求)。  (五)石膏砌块(符合JC/T698—1998技术要求)。  (六)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符合JC862—2000技术要求)。  三、板材类  (一)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符合GB15762—1995技术要求)。  (二)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符合JG/T169—2005技术要求)。  (三)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芯板(符合JC623—1996技术要求)。  (四)石膏空心条板(符合JC/T829—1998技术要求)。  (五)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简称GRC板,符合GB/T19631—2005技术要求)。  (六)金属面夹芯板。其中:金属面聚苯乙烯夹芯板(符合JC689—1998技术要求);金属面硬质聚氨酯夹芯板(符合JC/T868—2000技术要求);金属面岩棉、矿渣棉夹芯板(符合JC/T869—2000技术要求)。  (七)建筑平板。其中:纸面石膏板(符合GB/T9775—1999技术要求);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符合JC/T564—2000技术要求);纤维增强低碱度水泥建筑平板(符合JC/T626—1996技术要求);维纶纤维增强水泥平板(符合JC/T671—1997技术要求);建筑用石棉水泥平板(符合JC/T412技术要求)。  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混凝土砖、烧结保温砖(砌块)、中空钢网内模隔墙、复合保温砖(砌块)、预制复合墙板(体),聚氨酯硬泡复合板及以专用聚氨酯为材料的建筑墙体。  附件2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废渣目录  本通知所述废渣,是指采矿选矿废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和其他废渣。  一、采矿选矿废渣,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石、煤矸石、碎屑、粉末、粉尘和污泥。  二、冶炼废渣,是指转炉渣、电炉渣、铁合金炉渣、氧化铝赤泥和有色金属灰渣,但不包括高炉水渣。  三、化工废渣,是指硫铁矿渣、硫铁矿煅烧渣、硫酸渣、硫石膏、磷石膏、磷矿煅烧渣、含氰废渣、电石渣、磷肥渣、硫磺渣、碱渣、含钡废渣、铬渣、盐泥、总溶剂渣、黄磷渣、柠檬酸渣、脱硫石膏、氟石膏和废石膏模。  四、其他废渣,是指粉煤灰、江河(湖、海、渠)道淤泥、淤沙、建筑垃圾、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产生的污泥。
2023-09-14 05:56:002

国内上市公司法律意见书在哪看

国内上市公司法律意见书在律师事务所看。到所属城市的律师事务所出具具体的法律意见书,提供与上市相关的所有材料,包括原始合作协议,股东资格,上市审批,财务报告。审批过后可以看公司法律意见书。
2023-09-14 05:55:581

5天四夜持续救火,消防官兵在你心中的形象?

和消防兵接触比较近的时候一直都在夏天。家乡是小城,小城的中心有一个小的消防支队,位置就在我初中学校的隔壁,记得大门的出口在一条种满了香樟树的小街上,一条街干净的看不到一个店铺,每到夏天只有那边遮天的香樟在飒飒作响。每年暑假时期,小城的消防支队都会去体育场上晒装备,不下雨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般都在操场上长跑,正好遇到他们开始拉练,夏天的四五点太阳还是火热,两个班在操场上跑着一圈又一圈。燕哥是其中一个班的班长,每次拉练完都会“死不要脸”的要加入我们一起踢足球。燕哥并不大,21岁,他和我们说他18岁就开始当兵了。燕哥耐力特别好,曾经拉着我们一起长跑,超过一圈摸一次我的头,又像炫耀一样快速的赶超了我,就是踢球的时候脚很“臭”,连群我们这些初中生也踢不过,踢输的时候会像个半大的孩子要求重新再来。燕哥也有严肃的时候,拉练的时候从来没有放松过脸面,他班里兵有谁落后的话会被他领出来和他继续跑上几圈,毕竟他才21岁。燕哥才21岁,长的却很着急,不严肃的时候也会笑得很开心。燕哥很黑,在跑完圈后脸上的汗水往下流的时候尤其黑的彻底,他经常拉着我的脸,一脸严肃的说他曾经很帅很帅,曾经见过燕哥没有穿臃肿的消防服,而是穿着一身绿色的军装时确实很帅。燕哥也会和我们聊他的家乡,每每撵着他的兵去跑步的时候便悄悄的和我们聊天,燕哥很善聊天,也只有和我们说的时候会提到家乡,他想家了,却从来不会和他的兵说。他和我们聊到第一次出任务的时候害怕的心情,聊到现在当兵对以后工作的迷茫。高中后,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燕哥了,一直都是住宿学校也很少有机会出学校,见不到那个当消防兵的大哥哥,喜欢踢足球的大哥哥,那个一直很帅的大哥哥。他们曾经也很帅,为了当兵他们晒黑了脸,他们剪掉帅气的发型;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在危险的情况下只能逆行;他们也是人,也是知道痛苦,知道危险的人。他们没有超人金刚不坏的身体,他们用薄弱的血肉之躯撑起我们的希望之路。上了大学后,我再回到了家乡的体育馆,五辆消防车停在停车场上,但迎着夕阳的光辉下奔跑的却再也不是他们了。
2023-09-14 05:5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