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3-10-09 14:51:00
共10条回复
蓓蓓

人是属于自然的。全面、一般地来看,人类只是生物的一种,而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特殊地来看,人类是优势物种,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社会性,科技也得到了巨大而发展,这是人与其他物种不同之处所在,可以说人类是自然的杰作。就我个人的意见,人类应该保持远古时期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于大自然我们只是了解了很少的一部分也没有掌控自然的权利。人类作为高度智慧的动物,应该做的是去探索自然,领悟自然来推动自身发展,而不是通过破坏自然来获取私利。打开心去欣赏自然领悟自然,体会那种在自然中的渺小感,才能和自然融为一体,顺应自然的变化(有点中医、太极之类的感觉),达到天人合一。顺应不就是适应么?适应了才不会伤害自己。(一点个人意见~)

皮皮

人是属于自然的。全面、一般地来看,人类只是生物的一种,而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特殊地来看,人类是优势物种,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社会性,科技也得到了巨大而发展,这是人与其他物种不同之处所在,可以说人类是自然的杰作。就我个人的意见,人类应该保持远古时期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于大自然我们只是了解了很少的一部分也没有掌控自然的权利。人类作为高度智慧的动物,应该做的是去探索自然,领悟自然来推动自身发展,而不是通过破坏自然来获取私利。打开心去欣赏自然领悟自然,体会那种在自然中的渺小感,才能和自然融为一体,顺应自然的变化(有点中医、太极之类的感觉),达到天人合一。顺应不就是适应么?适应了才不会伤害自己

贝贝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南yi

互助关系。人从自然那里获得利益和生存的栖息地,而自然却利用人类屈拘束其他生物。

可可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文/张耀海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meira

从崇拜畏惧自然,到凌驾破坏自然,到尊重自然和谐相处-----------整个过程是人对自然,也是对自己的认识。

真可

人是自然的产物,两者和谐发展

S笔记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仅此而已.

可乐

谁告诉孩纸们大自然被破坏了的?

北有云溪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相关推荐

人与自然的关系?

您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长期而复杂的,其互动影响极其深远。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的生活、物质和能源需求以及文化、价值观等都离不开自然。人类通过吸收自然资源、能源、水、空气等实现生存和发展,同时也通过种植、养殖、研究等方式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然而,人类对自然的压迫和破坏,导致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愈发严重,严重威胁全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因此,保护自然、促进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2023-09-14 07:09:312

人与自然的关系(30字)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景观,自然通过恶劣天气现象影响人。
2023-09-14 07:09:422

人和自然的关系 关系有哪些

1、人与自然大致存在过三种关系。一是附属关系。前现代时期,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都是自然的附属。不论是以屈从于“神”的方式,还是以屈从于“道”的方式,敬畏都是人存在的统一姿势。在这个时期,西方艺术以描绘“神”为主题,东方艺术则以领悟“道”为宗旨。 2、二是征服关系。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的一切禁忌。神不再是世界的主体,而承载“道”的宇宙则被解释成不过是一群根据万有引力漂浮在太空的平凡球体。于是,无论是西方的神还是东方的道都变得不值一提。只有如何凸显人性才是艺术讨论的唯一命题。 3、三是谈判关系。战争与环境问题挑战了人类理性的绝对地位。相对论、模糊性、测不准,以及量子纠缠的不可控又让人重新思考逻辑的适用范围。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人造的世界里重新创造出神秘领域。这一切才让失控的讨论再次回到现代人的视野里。就像只有打不赢的战争才会考虑谈判一样,共赢的思想与和谐的向往都是以人类发现无法真正征服自然为前提。
2023-09-14 07:10:061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人类就将灭绝,所以不能坐吃山空。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3、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人与自然5、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6、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7、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2023-09-14 07:10:181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2023-09-14 07:10:49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化开来的历史前提,又是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规律不可违抗: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要在符合其固有运行规律的条件下,克服一些不利因素,也要积极因势利导,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客观条件。这次疫情防控就是一次治理体系的“大考”,各级政府应完善“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一方面,改革疫情预防、防控和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由此及彼,做好应对各方面重大突发事件的基础工作,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重大风险,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
2023-09-14 07:11:091

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扩展资料党的十九大报告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找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着力点,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新路径。这四个方面中,绿色发展是引领,环境治理是重点,保护生态是关键,监管体制是保障。四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路线图。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2023-09-14 07:11:501

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了你就知道

1、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 2、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 3、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 4、紧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 5、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 6、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特殊性,各省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 7、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023-09-14 07:12:091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200字(说明文)

一、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是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1、改变物种(有意无意造成物种的消失或引入物种) 如1859年有农民从英格兰带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天敌,造成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又如,1906年美国亚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为保护鹿群,捕杀肉食动物,导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没有食物,濒临灭就等. 2、环境因素的改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 3、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破坏生物释放的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吸引异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变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资源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领导人计划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福利和发展.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计划. 10年过去了,人类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分歧仍然严重.地球现在到底处在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呢? .汽车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标号更高,燃烧后二氧化氮的排量大为减少.酸雨在美国和西欧的危害已经大为减轻,以英国为例,酸雨危害在过去15年里减轻了一半. 7个值得忧虑的迹象 地球变暖 科学家已经发出警告,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会使气候急剧变化,海平面上升.据美国全国气象局的统计报告,美国2001年11月到2002年1月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是自1895年以来最高的.同样,全球范围内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也是自1895年以来最高的.气温上升的直接威胁是海平面上升,同时会引发其他的极端气候现象,造成自然灾害. 对石油无节制的需求 地球上有很多河流,但还有一条河流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石油形成的河流.每天石油形成的河流都围绕在我们身边,而这条河流的流量是每秒钟1100立方米.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的消耗量增加了14%,而且还在不停地增加.在每年向大气排出的240亿吨二氧化碳中,有40%来自石油的燃烧.在人类历史上,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是42万年来最高的.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储备聚集在中东地区,这也成为该地区政治和经济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上天太厚爱中东地区,给它如此集中和富裕的液体黄金,但是石油虽好,却也给该地区带来永不结束的冲突和纷争,在这些石油耗尽之前,这种冲突和纷争似乎没有结束的时候. 逐步消失的湿地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湿地的重要性.湿地为鱼类,许多鸟类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成为生态系统里重要的环节.另外,湿地有很强的消化污染物的能力.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湿地的面积正在高速缩减.从美国的亚马逊盆地到伊拉克,湿地都逃不过悲剧命运.湿地消失的根源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水利活动和其他发展活动.开垦更多的耕地,修建更多的大坝使湿地逐渐消失.科学家们估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湿地面积已经缩减了50%.31年前,132个国家曾在伊朗签定了《保护湿地条约》.但是实际上条约的约束力和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超级大坝不断增加 人们以为修建超级大坝显示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确,大坝改造了自然,提供了电力,但也给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大坝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向,改变了洪水自然泻洪的方向.大坝在地面上形成非天然的蓄水库,这样影响了鱼类的自然分布.在1950年,世界范围内的大型大坝大约有5000个,但到了2000年,超级大坝的数量激增到45000个,而且规模不断加大,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越来越大.平均来说,每天都有2个高度超过15米的大坝建成,新建大坝基本上都位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巨型大坝高度超过180米,宽度超过1500米.修建这样的大坝的代价是惊人的,要淹没大面积的土地,无数物种要另择栖息地. 越来越少的珊瑚礁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栖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过去的50年内,珊瑚礁的数量已经减少了27%.光是在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数量就一下子减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变暖.当然,海洋中来自太阳的辐射增加和渔民野蛮的捕鱼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过度捕鱼 人类科学技术使捕鱼速度和数量都超过了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这样的结果是很多鱼类的数量正在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现在每年海洋中鱼类的总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科学家们提出把特定的海洋区域划为保护区,停止捕鱼,让大自然有时间和机会重新积蓄.但人类似乎不愿意给自然这样的机会.限制捕鱼会直接影响渔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而鱼类市场只讲究价格和利润却从不考虑物种保护. 核废料的处理 2003年全球超过440个商用核反应堆会产生超过11000吨的核废料.如何处置这些核废料给人类提出了难题.首先这些核废料很可能会有泄漏的危险,其次这些核废料很可能被恐怖分子获得,从而用于可怕的目的.美国有超过100个核反应堆,产生的核废料占世界总量的25%左右,而处理核废料的核垃圾场就更多了,共有131个.共有超过一亿人生活在核垃圾堆附近1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无论将核废料运到哪里,都不可避免地给当地造成污染.利用核能越多,类似的污染就会越多.在享受核能的超级动力时,人类千万不要忘记核废料的隐忧. 7个震惊的声音 “目前人类对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空前地提高,但大规模、大范围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的行为并没有减缓.我对人类在科技上的成绩感到鼓舞,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又使我绝望.” ――――E.O.威尔逊,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 “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海洋的保护是相对落后的.因为人类一直都认为海洋是这样的巨大而丰富,难以想象人类的活动会对这样的巨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幸的是,我们已经对海洋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 ――――简?卢布彻科,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10年里,人类对大气化学构成的认识进步了很多.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温室气体"这样的名词,也知道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地球气候变暖.但是人们对‘温室气体"的其他危害还一无所知,就像10年前一样无知.” ――――雪莉?罗兰,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大气化学家 “人类种植农作物的同时也破坏了土壤的表土.大量的表土被刨起,然后随河流被冲到海洋里.在海洋里,农药和杀虫剂不断积聚,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在逐日增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人类要改变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要多种深根植物,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 ――――韦斯?杰克森,农作物遗传学家 “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度升高,同时也使海洋的水温升高.一旦海洋的水温升高就是全球性的灾难,因为洋流的运动会使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温一样高.”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学海洋地图学家 “合成化学制剂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它们也是干扰荷尔蒙的元凶.合成化学制剂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影响了人类和所有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发展.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禁止合成化学制剂在商场里出现,我们还要继续承受它们带来的副作用.” ――――柯尔朋,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野生动物与污染物部主任 “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上,‘地球峰会"可以说是一次转折点.希望人们能意识到,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对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影响未来地球的运作机制.” ――――哈尔?穆尼,斯坦福大学环境生物学家 7个善意的警告 “如果人类持续现在的行为而不做任何改变,那么到21世纪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物种会减少一半.如果这些数据都不能改变人类的行为,还有什么会使人类警醒呢?” ―――E.O.威尔逊,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 “当被问到‘你从自然得到什么东西?"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食物、纤维、药物和基因.但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其他服务.它净化着空气和水源,调节着气候,使贫瘠的土壤肥沃,控制着害虫和病原体.只有当我们失去这些服务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可贵.” ――――简?卢布彻科,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厄尔尼诺现象使人们开始警觉,但是谁也说不清下一次厄尔尼诺什么时候再来.没有人知道,它的恶果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如果是突变的,那自然就是不准备给人类任何机会了.” ――――雪莉?罗兰,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大气化学家 “农业和野生动物的关系已经得到重视,但农业和海洋的关系却还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前曾经有人警告过,再不控制农业,野生世界就要完蛋.现在我要警告,如果再不控制农业,海洋就要完蛋.” ――――韦斯
2023-09-14 07:12:231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②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③紧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④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特殊性,各省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⑥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023-09-14 07:12:471

人与自然关系的出路在何方?

首先,人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前提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其次,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要保证不破坏生态平衡,如果破坏生态平衡就会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最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发展与自然破坏出现矛盾时,应当以绿水青山为主,保证经济在平稳、有序、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稳步发展,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2023-09-14 07:12:591

怎样建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自然以它的过程、力量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人的生存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而是通过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来获得.人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应该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使自然界能长久、充分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现象、地理、气候和生态平衡等),还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效能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矿产、燃料、水资源等),都对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第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2023-09-14 07:13:141

急需关于自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资料!50分相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一度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以一种仰天、颂天的观念来看待自然,人类屈从于自然,其生活为强有力的和不妥协的自然所支配。随着人类智慧的增进,对自然了解的加深,再也不愿受自然的支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破坏则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并且自然界的价值是多样的。在生物学层面上,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的这种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以它自身为尺度,表示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①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自然事物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②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本身评价的价值,它并不仅仅从自然事物的用途,功能方面来评价。③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整和的效果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整体的性质是不能被它的其他组成部分性质所取代的,比如自然选择的价值,刺激并支持生存的价值等。在文化层面上,它还具有“外在价值”,自然界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他特有的功能,如果失去了这种功能,这种事物就会被取代。而自然界的这种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合理开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反方立足点  到目前为止,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上,仍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过分抬高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绝对主体,应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更加彻底地改造自然。另一种是过分降低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改造自然是干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应当尽量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原始状态。这两种极端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行不通的。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的哲学理论、法学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有两种观念:一是人类中心论,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意志、精神、力量、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二是自然主义,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和非人生命体。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主宰、征服者、统治者、法律关系的唯一主体,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对待自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超越自我,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尊严和自然权利,否认和反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共处,否定法律应当和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主要是将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无限、过分、不当夸大的产物。二是“极端的自然论”,又称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即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根本否认人的中心地位、忽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甚至认为人是“宇宙之癌”,人的存在是一种宇宙病态,人在宇宙中如同癌细胞一样,夺取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宇宙的和谐,这主要是无限夸大自然与人的共性、过分轻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产物。但是,人毕竟是不同于一般生物的高级生物,人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由人制定的法律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理想的结合,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反对“自然主义”和“极端的人类中心论”  新华网内罗毕11月6日电(记者荆晶)200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本月6日至17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包括130名各国环境部长在内的超过6000名代表与会,他们将讨论一系列涉及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影响的问题。  最新公布的科学调查报告显示,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突出。英国灾难紧急救援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蒂尔基金会近日发表一份报告说,受环境问题影响,全球已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数字将在50年内增加到2亿。  报告主要撰写人、英国气候学家约翰·霍顿说,科学家预计,随着气候变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会愈发干燥,而世界另外一些地方则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  全球变暖对非洲产生了重大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经有数百万人因气候变化沦为背井离乡的“环境难民”。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越来越少,影响了山体附近河流的水源补给,并对农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住在附近的居民有的被迫迁徙到远处寻找水源,有的甚至为争夺水和土地而发生了流血冲突。  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负责撰写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不对温室效应采取适当措施,全球将出现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  联合国近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全球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量2004年创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高。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马克·奥利韦3日在日内瓦说,2005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创下新高,达到379.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比2004年的377.1ppm增加了0.53%。  尽管让人忧心的环境问题不少,但也有让人感到欣慰的好消息。联合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断提高,但工业化国家2004年每生产1美元产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1990年下降了28%,这说明与过去相比,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有所减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表示,有关国家如果能尽快落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就“非常有希望”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少一点:  要[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处!!!  多一点: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023-09-14 07:13:241

在每种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张耀海 在大力倡议树立迷信开展观树立谐和社会的明天,我们必需对激进的人与自然联系重新停止深的思索。由于,人与自然的联系,不只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根本效果,也是树立谐和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联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主要的结论——人定胜天。人抵消费力的共识——打败自然、革新自然,获取肉体生活资料的才干,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际通知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联系及其主导下的思想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联系终究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际中失掉启示。 一、人与自然联系的中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议迷信开展观的明天,人们普遍以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谐和,但历史通知我们,梦想与我们的见地并不一致。由于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形状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激进性是相关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谐和联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应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由于客观规律是改动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实。倡议并听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际者应当遵照的根本准绳,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需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量无尽的无情报恩,一直到消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联系的实质命题,是同伴是冤家,而不是主人或主人。以主人自居,主人自居,还是以同伴相处,冤家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联系的又一个根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联系,一直停止在不是主人就是主人这样的一个层面,一直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遗忘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主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损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顺应时期开展的需求。我们必需逾越这个层面,从思想上停止感性的讨论与行进。人与自然的谐和,必需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期开展新的要素,扩大新的形式。那么终究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通知我们。我们与自然的联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主人”的联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主人”的联系,而是单独行进的同伴联系,是单独开展的冤家联系。这就恳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主人的卑态,对等地与自然对话,感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单独开展,单独行进。只要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妙,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黑暗。 三、人类与自然联系的梦想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降服、革新、讨取。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既然是同伴联系,冤家联系,那么恳求人类在与自然联系的效果上,必需以互惠互利、单独开展为前提,克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谐和并进的迷信开展观。就是恳求人类的思想视点,不能关心在降服上、革新上、讨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恳求人类去保护自然、维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重的心境,勤劳为失掉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恳求人类顺应顺应自然,应用自然自身固有的活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妙的生活;就是恳求人类克制急功近利、无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目光,着眼往常,放眼未来,倡议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谐和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参考资料: 2011-10-24 13:59:34
2023-09-14 07:13:371

《论自然》爱默生阐述怎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自然》爱默生阐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供参考。
2023-09-14 07:13:521

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互泰”:熔道儒释于一炉,融真善美于一体“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人互泰”一词,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其思想核心:万物互泰。 “天人互泰”是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它着重探究“互泰”思想及“因果”循环,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突显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是对天人关系理论的新贡献。“天人互泰”是一种全新的宇宙观、生态观,它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主义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精神,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熔道、儒、释学说于一炉,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文明的构建,拓展了理论视野、提升了思想境界。“天人互泰”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中华文明的崭新绽放,其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天人互泰”彰显人与自然关系合规律性的“真”。它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坚持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反对人们将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要求人与自然实现“互泰”为理想目标,避免人与自然在“互害”及“征服与报复”中两败俱伤,保障人与自然在共生中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天人互泰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天人观本真的最高体现。“天人互泰”展示人与自然关系合目的性的“善”。它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紧密结合一起,体现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上,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应持仁德之心,与自然万物始终保持着友好善良关系,突出了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至善境界。“天人互泰”倡导人与自然关系合社会性的“美”。它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和、平衡、对称、协调”之美融为一体,是一幅大自然美好画卷,是美的最高境界,反映人们对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并给人类文明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其理念将为人类共建地球美好家园注入精神活力。(文/啠囦)
2023-09-14 07:14:262

论述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所谓“道法自然”,指得是“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诚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中国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都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仍是佛性的统一。而佛性的统一,就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国今天的环保事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世界环保理念的吸收和创新。总体上看,“道家侧重于倡导‘天道主义",儒家更注重‘人道主义"。天道与人道的互补合构,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大思维、大理念、大文化、大命题,充分体现了炎黄子民超时空、贯天地、通物我、保太和的大智大德。所以,‘天人合一"是儒道哲学所期许的宇宙生态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定‘天人合一"理念不仅是科学的宇宙观,而且是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台湾学者李亦园将这种“天人合一”观念称作“致中和宇宙观”这种和谐生态观,可被视为中国生态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的“逻各斯中心”。从深层内核看,环境问题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此一深层价值内核在今日中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到环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其重大理论借鉴意义就在于促使我们考虑如何在通向基本现代化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协调,营造太湖儿女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这种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真正的统一。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因此倡导“仁民爱物”,如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着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与”),应当推己及物。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程颢也说:“人与天地一物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上,卷二),等等。汉儒以阴阳五行说大讲天人感应,其间附会于社会历史、政治、人事等方面者多为迷信之属,已经遭当时著名思想家王充尖锐而深刻批判(见《论衡》)。然其被吸收于医学中者,则成了中医重视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的破坏或失调,可以说是人得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反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保证人的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体现于中医的治疗中,则无论是诊断还是处方,都首先参之以时令节气,乃至于严格到选择药材之产地产时。这种把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观念,是完全符合事实的科学的理论。同时,这种观念也告诉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必须要全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这在当今世界尤有其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此外,儒家还有许多关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节约消费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例如,荀况把“节用”与“御欲”联系起来,提出人们在生活消费中必须要有“长虑顾后”的观念,而不应当任人之欲。那种“不顾其后”,随意奢侈浪费的人,乃是一些“偷生浅知”之徒(见《荀子·荣辱》)。这是很有深远意义的见地。佛教提倡“护生”,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们都强调不为不恃,因任自然。这种对自然的态度,就其消极一面讲,诚如荀子所批评的,是为“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即忽视乃至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过,“因”的思想中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它至少包含着这样两方面的合理因素:一是不以主观的好恶或意愿,随意地去违反或破坏自然及其规律,而遭自然界的报复;二是主动地去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环境。在“因”的理论中,包含着“权变”和“因时而变”的思想,所以一些道家思想家就强调说:“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又说:“故忤而后合者,谓之知权;合而后忤者,谓之不知权 。不知权者,善反丑矣。”(《淮南子·汜论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起来与原来的环境不合,然却与变化了的环境相合,这叫做懂得权变;相反,就是不知权变。不知权变者,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时是畏惧;诚如荀子所描述的,人们靠天吃饭,只好“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以后,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掌握了它的一些规律,于是就“骋能而化之”,“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然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一些人开始忘乎所以,漠然无视自然的力量,以为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去摆布自然,其结果就是使当今人类陷入日益严重恶化的生存环境之中。在今天这样一个新的时空环境中,人们似乎可以从一种新的意义上,去体会一下庄子说的“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这句话,它也许对我们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所启发。以上只是列举了很小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然而如能灵活地吸取其精神,反思我们今日对待自然的态度,那么对于缓解当前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状态,当会有所裨益。儒家修身养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种与他人和社会群体和谐、协调的道德品格。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等“推己及人”的精神,至今也还是值得倡导的一种个人品德和社会风尚。不少人认为,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忽视(或压制)个性和个人(自我)的权利、价值。这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和道理的。但问题亦并非如此简单。当我们冷静地、深入地思考时就会发现,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群体而存在的,自我只有在为他我、群体的奉献中,只有在得到他我和社会群体的认可时,才会突显出个人(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因此,儒家的强调献身群体和社会,并非只是消极地否定自我,相反,如果我们能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其精神,那么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奉献,正是实现自我价值、养成完美人格的正确途径。人们以崇敬仰慕之意,千年不绝地传颂着宋代名臣范仲淹的不朽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这里不正反映了人们对于那些能够把自己献身给社会群体利益的个人价值的高度肯定吗?不正反映了人们殷切期望社会涌现出更多的具有这种品德的人的心愿吗?目前,不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尤其是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股学习禅佛教的热潮正在升起。许多西方的禅学研究者,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把禅看作是什么“东方神秘主义”了,他们开始注意和研究禅的各种教理与禅的根本精神之所在。学禅打坐不仅能治病健身,调解人体生理上的失衡(这只是禅的低层次上的了解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信禅学禅的人来说,它能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调解人们心理上的失衡。禅学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自我的本性,着重揭示了造成人生痛苦、烦恼的主观自我方面的原因,并且探求了如何让自我从怨天尤人、授命于环境的被动中摆脱出来,而通过自我主动的努力去解除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做自我的主人翁,等等。如上所分析的,禅学的这些探求正是现代人精神上最渴求得到的东西。加之禅佛教不离人伦日用的世间性格、坚韧不拔的实践精神、自我去缚的解脱主张和当下顿悟的超越喜悦等,禅佛教的世界性热潮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此语源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知人”与“自知”相比较,何者更为困难呢?先秦法家代表韩非认为:“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韩非子·喻老》)著名玄学家王弼也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老子道德经注》)看来,他们都认为,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比之于认识别人要困难得多。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见解。在大多数人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就是如此,亦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推之于人类自身和客观自然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情况与此相类。也就是说,相对而言,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要比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困难得多。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番感慨,我说:人作为万物之灵,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宏观,小而至于量子真空的微观,在今天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并且对于进一步地去认识它和把握它充满了信心。而与此相比,人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则还相当肤浅,愚暗不明。至于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来自觉地把握自我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更是难之又难了。另外,我还提到,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有一个自我认识的问题。特别是当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人类更需要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然而,同样地这也是比之于认识自然更为困难的事情,或许还可以这么说,人类至今在自知方面尚不是很明的。如上所说,人类依仗着高科技,加速了对自然的征服、控制和支配,同时也正在更快速地受到自然的强烈反抗和报复。在这种紧张的关系中,难道人类不应当认真地自我反思一下吗?我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能动的一方,因此也是关键的一方。换言之,其关键在于人类要对自我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并由此而进行自觉的自我节制。天人和谐的科学理念天与人即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人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中国伟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一派主张顺从自然;“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以荀子为一派主张改造自然;‘大天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而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主流观点是《周易大传》的“辅助天地”的学说。《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是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即引导自然,后天即随顺自然。这段话的含义是“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周易大传》在历史上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产生影响的,所以这种天、人协调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于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近代西方尤其是16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达,到上世纪后期,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令人优虑的问题迭起,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此时一些西方国家,为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竟然牺牲他国人民的利益,将一些污染严重、消耗资源的工业转向一些落后而弱小的国家,从而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与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先哲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人类在进行经济建设,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坏自然则必食苦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的观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参考资料:http://gzbbs.soufun.com/2811006867~-1/9219853_9219853_2.htm
2023-09-14 07:15:021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2023-09-14 07:15:111

系统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好大的问题!
2023-09-14 07:15:35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250 到 300个字的

000
2023-09-14 07:15:482

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 ②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 ③紧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 ④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 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特殊性,各省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 ⑥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023-09-14 07:16:051

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方面,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或消灭。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人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做题标准答案)
2023-09-14 07:16:251

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2023-09-14 07:16:521

人和自然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

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世界上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存亡,无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消长密切关联,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生态规律者亡。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生态与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人类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应该从经济理论上、从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研究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生态平衡,增加自然对我们的赐予,避免自然对我们的报复。 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 ——重温恩格斯的教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出处同上)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从国内流行的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对生产力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大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例如,水獭筑坝、蜜蜂筑巢,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只有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2023-09-14 07:17:021

简述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把经济活动和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以内,给自然资源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②,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加强节约,要大力节约节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③,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把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和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生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④,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2023-09-14 07:17:148

人和自然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

相互依存
2023-09-14 07:18:135

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为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奴关系

相比之前,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清,所以人类与许多动物一样,对于自然只是处于一种依赖阶段,并且任由自然的摆布.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到了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农业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铁器,采用了轮换耕作法,形成了菜园和果园,采用了水磨,蓄力驱动,冶铁采用了高炉法,并开始开采有色金属.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人类仍对自然要进行依赖。但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就进入了征服阶段,人类开始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改造.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更把人工自然扩展到空前的范围,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由此引起了资源短缺、森林破坏、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是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濒临可能自我修复的极限,人类所想要的生态系统是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而不是人地和谐,所以说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为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奴关系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2023-09-14 07:18:321

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2023-09-14 07:18:521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天人互泰”:融真善美于一体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人互泰”一词,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其思想核心:万物互泰。 “天人互泰”是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它着重探究“互泰”思想及“因果”循环,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突显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是对天人关系理论的新贡献。“天人互泰”是一种全新的宇宙观、生态观,它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精神,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熔道、儒、释学说于一炉,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文明的构建,拓展了理论视野、提升了思想境界。“天人互泰”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中华文明的崭新绽放,其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天人互泰”彰显人与自然关系合规律性的“真”。它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坚持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反对人们将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要求人与自然实现“互泰”为理想目标,避免人与自然在“互害”及“征服与报复”中两败俱伤,保障人与自然在共生中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天人互泰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天人观本真的最高体现。“天人互泰”展示人与自然关系合目的性的“善”。它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紧密结合一起,体现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上,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应持仁德之心,与自然万物始终保持着友好善良关系,突出了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至善境界。“天人互泰”倡导人与自然关系合社会性的“美”。它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和、平衡、对称、协调”之美融为一体,是一幅大自然美好画卷,是美的最高境界,反映人们对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并给人类文明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其理念将为人类共建地球美好家园注入精神活力。(文/啠囦)
2023-09-14 07:19:002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永恒的课题──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是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保持着合一与互泰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芝桂)
2023-09-14 07:19:232

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是什么

人类永恒的课题──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是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保持着合一与互泰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芝桂)
2023-09-14 07:19:332

自然是什么?怎么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互泰”:熔道儒释于一炉,融真善美于一体“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人互泰”一词,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其思想核心:万物互泰。 “天人互泰”是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它着重探究“互泰”思想及“因果”循环,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突显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是对天人关系理论的新贡献。“天人互泰”是一种全新的宇宙观、生态观,它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主义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精神,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熔道、儒、释学说于一炉,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文明的构建,拓展了理论视野、提升了思想境界。“天人互泰”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中华文明的崭新绽放,其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天人互泰”彰显人与自然关系合规律性的“真”。它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坚持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反对人们将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要求人与自然实现“互泰”为理想目标,避免人与自然在“互害”及“征服与报复”中两败俱伤,保障人与自然在共生中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天人互泰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天人观本真的最高体现。“天人互泰”展示人与自然关系合目的性的“善”。它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紧密结合一起,体现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上,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应持仁德之心,与自然万物始终保持着友好善良关系,突出了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至善境界。“天人互泰”倡导人与自然关系合社会性的“美”。它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和、平衡、对称、协调”之美融为一体,是一幅大自然美好画卷,是美的最高境界,反映人们对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并给人类文明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其理念将为人类共建地球美好家园注入精神活力。(文/啠囦)
2023-09-14 07:19:412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人间の本性の最も重要なことは、そうでない场合は、自然、人间が呼吸する空気、そうでない场合は、自然は、人间が水を饮むことはできませんし、人间は绝灭するだろう。人间と自然との関系、人间が运転位置にされている。人々は自然、リソース消费量の自然环境収容力以上に逆らって行动すると、汚染排出量が环境容量を超えて、人间と自然との関系は、人间と自然との不调和を引き起こして、不均衡につながる。持続可能な开発の概念は、今日の中で人気が高まっています、"人间と自然の调和"に"自然を征服する性质を変换"による水资源の分野で既存の问题に直面して水管理の実践のための不可避な选択となっている。もちろん、この选択は、持続可能な开発と欲望の追求に基づいており、より深い理解と把握に基づいている远い过去と回帰が、包括的な开発と水管理法の升华の単纯な缲り返しされていない
2023-09-14 07:19:501

求一篇400字左右的日语文章 题目【人与自然】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人间の本性の最も重要なことは、そうでない场合は、自然、人间が呼吸する空気、そうでない场合は、自然は、人间が水を饮むことはできませんし、人间は绝灭するだろう。人间と自然との関系、人间が运転位置にされている。人々は自然、リソース消费量の自然环境収容力以上に逆らって行动すると、汚染排出量が环境容量を超えて、人间と自然との関系は、人间と自然との不调和を引き起こして、不均衡につながる。持続可能な开発の概念は、今日の中で人気が高まっています、"人间と自然の调和"に"自然を征服する性质を変换"による水资源の分野で既存の问题に直面して水管理の実践のための不可避な选択となっている。もちろん、この选択は、持続可能な开発と欲望の追求に基づいており、より深い理解と把握に基づいている远い过去と回帰が、包括的な开発と水管理法の升华の単纯な缲り返しされていない
2023-09-14 07:20:122

怎样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2023-09-14 07:20:221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x0d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x0d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x0d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x0d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x0d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x0d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出处同上)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x0d从国内流行的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对生产力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大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例如,水獭筑坝、蜜蜂筑巢,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只有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x0d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
2023-09-14 07:20:301

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
2023-09-14 07:21:121

皮肤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起源于神经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可见于皮肤、黏膜、软组织、眼睛和脑等部位,以皮肤黑色素瘤最为多见。早期皮肤黑色素瘤可治愈,中晚期皮肤黑色素瘤和非皮肤来源黑色素瘤预后差。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树突状细胞,由神经管细胞分化而成,位于真表皮交界处。黑色素细胞伸出突触深入到表皮上层,突触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表皮。黑色素既能影响皮肤的颜色,又能吸收紫外线。当皮肤暴露于日光时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的色素使肤色加深。遗传因素决定黑色素在皮肤细胞内的储存和分布,并决定皮肤对日晒及其他光毒性效应的敏感性。流行病学1.年龄:50岁前发病率随年龄逆增,50岁后发病率随人群和性别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2.非西班牙籍白种人常见,发病率:50岁前女>男,50岁后男>女 3.危险因素:黑色素瘤家族史、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非典型痣、多发痣(> 50个)、易受慢性损伤和长期日光暴露的痣、消化道和生殖泌尿道的痣或色素沉着、外伤后迁延不愈的黑斑、老年性雀斑和金色或红色头发、蓝眼、浅肤色人种 4.中国人黑色素瘤特点:发病率低、中晚期患者多、肢端皮肤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比例高、起病常与慢性损伤和炎乖相关 病理分理(4) 1.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SSM):70 % 部位:多发生于间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如头颈部、躯干皮肤) 肉眼: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以放射生长为主 镜下:肿瘤细胞分布于皮肤基底膜浅层,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垂直生长期的黑色素瘤亚型,侵袭性强,预后差 常见人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60岁以上老人和男性更多见 部位:常见于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 肉眼: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成息肉样,可出血或形成溃疡 3.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LMM):4%~15% 特点:生长较慢,少见转移,老年人多见,预后较好 镜下:非典型黑色素瘤细胞治真皮表皮交界处呈线状或巢状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导管,伴有严重的日光性损伤和真皮内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浸润 4.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LM):有色人中最常见 特点:侵袭性强,常由水平失长期迅速进入垂直生长期 好发部位:手掌、足掌、甲床(易忽略) 临表1.起源于良性痣:痣或色素斑增大、隆起、边缘不规则、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2.转移:淋巴道→远处(远部淋巴结、皮肤、皮下组织、肺、肝、脑、骨等) 3.非皮肤来源者: ①原发部位:眼睛睫状体、虹膜、脉络膜、鼻腔、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黏膜和脑膜 ②表现:原发部位肿物,易血行播散,预后差 警惕因素:①形状不规则,表面隆起; ②边缘呈锯齿状,边界不清; ③颜色改变; ④∮>6mm ⑤病变增大或出现溃病、瘙痒等病变 鉴别诊断: 黑色素瘤需与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皮肤和黏膜黑斑、单纯雀斑/雀斑样黑色素细胞痣、非典型痣、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病变鉴别 一、治疗原则局限于区域淋巴结范围内的皮肤黑色素瘤(I~III期)——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转移性黑色素瘤——药物治疗为主,手术切除稳定的孤立病灶二、手术治疗 1.局部扩大切除术 (1)切缘可根据解剖部位、黑色素瘤类型和美容需求调整 (2)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原位癌的外科切缘为0.5cm; (3)肿瘤厚度≤1.0mm者外科切缘为1.0cm; (4)肿瘤厚度:1.01~2.0mm者外科切缘为2.0cm; (5)肿瘤厚度≥2.01mm者外科切缘为2.0cm 2.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与治疗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1)原发肿瘤厚度<0.75mm者无需SLNB; (2)肿瘤厚度>1mm者需行常规SLNB (3)介于0.75~1mm之间,若存在原发灶溃疡、有丝分裂指数>1/mm2或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时需行SLNB 临床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活检(+)——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三、内科治疗 1.局域性皮肤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1)II B期和III期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差)——干扰素辅助治疗/定期随访 (2)多个区域淋巴结受累/肿瘤侵犯淋巴结外膜——辅助放疗淋巴引流区,降低局部复发率 2.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1)免疫治疗:延长生存时间,首选靶向免疫检查点的单克隆抗体。特点是单药有效率低,疗效持久。 (2)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 (3)细胞毒性化疗治疗——不延长生存时间 ①单药化疗: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紫杉醇类或亚硝脲类; ②以达卡巴嗪、紫杉醇等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③化疗联合干扰素、IL-2等细胞因子的生物化疗
2023-09-14 07:20:451

申请法律援助怎么申请

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如下:(一)申请。申请人可以到市法律援助中心或市各区县法律援助机构直接申请援助,详细地址和电话请参看组织机构,也可以通过网上填报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援助。(二)提交材料。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同时提交以下材料:1、法律援助申请表;2、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其它有效身份证明;3、申请人住所地或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劳资、人事部门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状况证明;4、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证明及证据材料。《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四条,公民就本条例第十条所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一)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向提供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023-09-14 07:20:461

系统的可靠性 名词解释

系统可靠性一般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工况下,系统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概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系统的组成越来越复杂,随之产生的系统可靠性问题也日益突出。系统越复杂,意味着其承载的信息量越大,重要性越高、功能越强、适用范围也就越广,一旦失效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如何快速、有效、准确地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与分析,正确估计系统的实际性能,减轻系统风险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扩展资料: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发展趋势概况为如下几点:1、复杂网络是复杂系统的抽象,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复杂系统都可以用网络模型来描述其内部结构关系,因此基于系统的网络特性,将其转化为网络模型,利用网络研究系统可靠性,尤其是复杂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是未来可靠性发展方向。2、系统网络模型的构建。针对某一系统,如何选取节点和连接边,构建能够表征系统拓扑结构的网络模型是不仅是基于网络研究系统可靠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重点之一。3、现有基于网络的复杂系统可靠性研究大多是对系统拓扑结构可靠性的分析,部件的可靠性属性均未考虑。因此,在系统拓扑网络模型的基础上,用来表征组成系统的各组份相互关系的拓扑结构和用来表征系统组份的节点可靠性属性/功能可靠性属性来构建评价系统可靠性的测度指标进而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在国内尚属空白,但却是研究复杂系统可靠性的新思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统可靠性
2023-09-14 07:20:461

怎样写经济学论文

一、优秀经济学论文的特点(a)选题选题应该能够解释关系较多人利益的现实活动,如用激励理论研究中国农业问题。解释范围太狭隘的选题写作意义也不大,但可以作为小品文洞悔旅……(b)内容利用简单而深刻的经济学模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利用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内容的好坏主要取决于(1)用同行通用的规范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2)语言清晰准确表达要表达的意思;(3)模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c)写作形式形式规范,内容才能规范。如必须有理论综述部分,就要求确实要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进度。必须有模型的假设,就必须设计出有意义的假设。必须有规范的实证检验,就不能随便……二、经济学论文写作的思维方式一切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构造主要主体的利润函数和约束条件,求最大化解。 三、典型的三段式经济学论文(a)基础理论,包括理论综述、现实意义手段:具体钻研某一特定领域。(b)模型,包括假设、界定函数式、求解均衡解、模型的推广如何提高模型:经典模型,了解其思想精髓。手段:《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c)实证分析手段:《计量经济学》……四、写作建议(a)选题:知道现实的问题,然后给以经济解释。建议了解实际,最好工作两年;或者了解学术前沿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加工完美那些已经存在但还粗的模型。建议修博士学位。并且要具体钻研某一纳凳特定领域,个人认为至少需要3年时间,樊纲认为需要10年。注意不要选 错了领域,人生可没有太多的3年可用于“试错”。(b)学透《高级微观经济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估计要花3年时间。(c)一个工具只用于解决一个目标(丁伯根法则),保持文章的主线。一篇论文只要解决 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如果前脊要解决所有问题,就不会有论证力度,也不会有学术性。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023-09-14 07:20:471

韩国旅游签证要几天?

签证类别:旅游签证有效期限:3个月停留时间:30天收客范围:全国各省因私护照持有人(护照签发地需为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其他省份护照需提供在前所列三省的暂住证复印件)签证资料: 一、需备资料: 护照原件:有效期半年以上 照片:最近三个月内所照的大一寸彩照3张 护照+身份证复印件(复印在同一页A4纸上,身份证在上面,护照在下面) 经济能力资料 半年前开户并有交易纪录的5万元以上的活(定)期存折复印件 房产证复印件 私家车证明复印件 上述三点要求可选择提供其中一种,也可以同时提供,资料越多,对签证越有利二、除上几点,还需提供: 在职人员:需提供在职证明及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在职证明-需公司抬头纸,盖公司公章,注明工作期限、职位、联系电话、联系人等内容) 无工作单位人员:需其所在居委出具的证明 学生:在学证明(由学校抬头纸写,盖学校公章,注明入学时间及学习期限等内容)或学生证复印件 退休人士需提供退休证复印件三、旅游计划书四、签证所需时间:6个工作天 签证费:人民币780元五、签证有效期及可停留日期:签证有效期为3个月,签证后可在韩国停留15天六、备注: 申请人每人需交3万元担保金 申请人签证若被拒签,所交签证费用不予退还 旅行社可代理团体个人签证和商务签证 申请人如曾被领馆拒签,须如实反映,否则会再次被拒签 客人回国后,请来电通知我公司,5个工作天后将担保金退回(客人需携带本人护照原件、身份证原件、担保金收据到我公司办理有关手续)签证时间:5个工作日签证费用:950元/人
2023-09-14 07:20:481

什么是优化

 优化,字面意思是使其更好。我们学过网站优化,网站优化即搜索引擎优化(SEO),也就是让网站设计适合搜索引擎检索,满足搜索引擎排名的指标,从而在搜索引擎检索中获得排名靠前,增强搜索引擎营销的效果。其实网站优化所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搜索引擎,也包括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特征、清晰的网站导航、完善的在线帮助等,在此基础上使得网站功能和信息发挥的效果。也就是以企业网站为基础,与网络服务商(如搜索引擎等)、合作伙伴、顾客、供应商、销售商等网络营销环境中各方面因素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网络营销教学网站对于网站优化的理解。内容来自百度。
2023-09-14 07:20:501

皮肤瘤需要做手术吗?

议去做一个超声检查, 或者切除做病理检查, 还是注意一下比较好, 不要总去刺激它。
2023-09-14 07:20:5415

提升机床操作安全性的研究

提升机床操作安全性的研究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机床安全设计、制造和操作的概况。以铣床为例对其操作安全防护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提升机床操作安全标准的必要性,视安全质量与产品质量并重。推荐了标准贯彻实施的方案,促进与同行的共同交流。   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和美国将机床设备的安全性能正式列为研究内容,目前己有较好的应用。他们将系统安全工程方法、安全人机工程学、可靠性及可维护性等结合起来,从机床的结构设计、安全防护和提供使用信息3大方面来保证机器的安全性。国内虽然在可靠性及可维护性设计方面有研究,但还缺乏经验,至于如何对机床设备的安全性能评价及优化则是刚刚提出的概念,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而这些又正是目前机床设计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欧盟和美国遵照系统安全工程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已相继制定和颁布了统一的机床安全风险评价模式,旨在把危险消除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自己生产的机床达到本质上的安全。而我国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估模式和安全设计规范,不能开展安全评估,即使进行过一些简单的评估,也是在产品出来之后。这也是我国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之一。要想缩小此差距,提升机床操作安全性,首先应保证操作的机床具备可靠的安全性,也就是说产品的机电质量安全不单纯是机械的、液压的、电气的等各自方面的质量安全,而是还要考虑通过联锁装置、限位装置、自动检测装置、安全标志和安全色等全面的来保障产品整体上的质量安全性能并达到或高于有关标准要求;然后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最后再按机床操作安全标准要求进行正确操作,才能提升机床操作的安全性。    1.机床操作安全防护现状和要求及现有机床安全标准情况    1.1铣床   铣床分为普通铣床和数控铣床(含加工中心)。多年来普通铣床的设计、制造一直不带机床安全防护罩、导轨防护罩等,操作手柄、手轮存在缠绕危险,运动部件存在挤压、剪切危险,加工过程中切屑、冷却液四处飞溅存在扎伤、喷伤、烫伤和滑倒等危险,未能实现人机隔离,机床上的安全警告标志也比较少,操作时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因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和出口商检监督检查限制,对出口普通铣床进行了安全方面的改进,增加了简易的机床防护罩和其他安全防护功能,在说明书中补充了安全方面的内容,在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完善其安全性。   数控铣床(含加工中心)一般是高档机床,功能多、结构复杂、配置先进、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但产生的危险也多,所以制造商特别重视其安全质量的保证。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和研究:   (1)通过设计,尽可能排除或减少所有潜在的危险因素(即适当地选择设计结构,尽量减少操作者介入危险区的需要,以限制其面临危险等)。   (2)通过设计,对不能避免或充分限制的危险,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防护装置、安全装置)。   (3)对于无法通过设计排除或减少的,而且安全防护装置对其无效或不完全有效的遗留危险,用信息通知和警告操作者(采用警告标志、并在使用说明书中表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机床的安全信息是保证机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不能完全依靠安全信息来弥补设计的缺陷和解决机床存在的危险和隐患。   所以,数控铣床(含加工中心)均带全封闭式机床防护罩,导轨防护罩、自动排屑装置、联锁保护、干涉区设置、安全警告标志并配安全操作说明书等资料。在操作者熟悉机床使用说明书安全部分内容和遵守相应安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操作是很安全的。   由于目前安全性试验方面的标准欠缺,未能对防护装置进行模拟试验,仅靠多年的经验数据设计板厚和结构,缺乏科学依据。一旦操作者因使用机床而造成伤害时,制造商又不能提供与产品安全设计、安全制造、安全使用等方面有关的数据和资料,那么制造商将承担巨额罚金。国内某个机床厂销往美国的机床曾经发生了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举证时提供不了机床安全使用方面的相关资料,最终被判罚赔付操作者超过机床本身价值数十倍的赔偿金。所以安全性试验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2铣床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安全标准   主要包括:   GB 2893—2008安全色;   GB 2894—2008安全标志;   GB 5226.1—2008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8196—2003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GB 12265.1—1997机械安全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2—2000机械安全防止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3—1997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距离;   GB/T 15706.1—2007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GB/T 15706.2—2007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   GB/T 16754—2008机械安全 急停 设计原则;   GB/T 16769—2008金属切削机床 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   GB/T 16855.1—2008机械安全控制系统有关安全控制部件 第1部分:设计通则;   GB/T 16856.1—2008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第1部分:原则;   GB/T 16856.2—2008机械安全风险评估 第2部分:实施指南和方法举例;   GB/T 17454.1—2008机械安全 压敏防护装置 第1部分:压敏垫和压敏地板设计和试验通则;   GB/T 17888.1—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   GB/T 17888.2—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   GB/T 17888.3—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   GB/T 17888.4—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   GB/T 18153—2000机械安全 可接触表面温度确定热表面温度限值的工效学数据;   GB 18209.1—2010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1部分: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要求;
2023-09-14 07:20:401

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含义是:1、采取一定措施使变得优异。2、为了更加优秀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3、为了在某一方面更加出色而去其糟粕。4、为了在某方面更优秀而放弃其他不太重要的方面。5、使某人或某物变得更优秀的方法技术等。造句:1、本文阐述了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并对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土石方优化调配是道路工程路基施工的重要问题。3、这就是所谓的局部优化:增加对一单位或部门的便利同时减少对另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便利,这是在两利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所做的取舍。4、同时还针对该组合导航系统提出了一种优化组合算法。5、核心网络的优化对于IP业务量的传输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核心路由器的性能更是决定了网络的吞吐能力。6、本文在研究有关农牧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观点。7、优化设计了一种性能良好的笼形中馈宽带天线。
2023-09-14 07:20:391

皮肤癌是什么

综合答案什么是皮肤癌?皮肤癌即皮肤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包括表皮、皮肤附属器、皮肤软组织、周围神经、黑素细胞、皮肤淋巴网状组织和造血组织等。还有一部分是发生在其他组织转移到皮肤的转移性肿瘤。病因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②化学致癌物质,如沥青、焦油衍化物、苯并芘等长期刺激;③放射线、电离辐射;④慢性刺激与炎症,如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瘘管、盘状红斑狼疮、射线皮炎等;⑤其他:如免疫抑制阶段,病毒致癌物质等。分型皮肤恶性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特发性出血性肉瘤、汗腺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皮肤癌有原发性癌和由其他部位转移至皮肤的继发性癌。原发性皮肤癌常见的有基底细胞癌、原位鳞癌(鲍温病)、鳞状细胞癌、湿疹样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参考答案来源来源网站:[拇指医生]什么是皮肤癌?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症状很相似,恶性黑色瘤则有特殊的症兆。所有皮肤癌共有的症状就是变化,这是每个人必须注意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起初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粗糙的小斑,比周围皮肤略红或略白;也可能是微小的肿块或一个很易出血、愈合缓慢或不能愈合的小溃疡。癌肿起始可能非常微小,像针尖般大小,如果不加治疗,癌细胞会扩散至周围组织;一旦癌细胞已扩散,治疗就比较困难,而且容易留下瘢痕。来源网站:[39健康网]皮肤癌是什么样的呢??着急··度受到日光中具有伤害性的紫外线(UV)辐射是造成皮肤癌的首要原因。紫外线的辐射会损伤DNA,并且抑制人体免疫系统,从而加速肿瘤细胞的生长。皮肤癌是美国临床诊断的癌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每年仅在美国就有多达一百万的新增皮肤癌患者。来源网站:[以商会友]皮肤癌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请生意经朋友帮忙1、鳞状细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患者头部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2、基底细胞癌起病时常无症状,初期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长缓慢。转移者极少,先发生边缘半透明结节隆起浅在溃疡,继之渐扩大,可侵蚀周边组织及器官,成为侵蚀性溃疡。其他类似问题1【问答】脸过敏发红痒怎么办?阅读(2094)2【问答】吃什么蔬菜对皮肤好?阅读(1370)3【问答】油性皮肤用什么洗面奶?阅读(1756)4【问答】永久脱毛好不好?阅读(1777)5【问答】脸上过敏怎么办?阅读(1638)6【问答】手掌脱皮是什么原因?阅读(1583)7【问答】肤色暗黄是什么原因?阅读(1693)8【问答】脸色暗黄是什么原因?阅读(2181)9【问答】开脸好不好?开脸到底好不好?阅读(1654)10【问答】用盐洗脸好不好?阅读(1754)声明知识问答文章内容的经验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对于用户言论及其它源网站的内容引发的全部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网站不承担法律责任。
2023-09-14 07:20:371

法律援助要钱吗

一、法律援助要钱吗1、法律援助是不收费的,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2、法律依据: 《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第三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二、如何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方法如下:1、申请人可以到市法律援助中心或市各区县法律援助机构直接申请援助,详细地址和电话请参看组织机构,也可以通过网上填报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援助;2、法律援助是为经济困难的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完全免费的法律帮助的一种制度。服务的形式可以是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刑事辩护,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等,目的是确保公民不会因缺乏经济能力或弱势处境而在法律面前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3-09-14 07:20:361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如下:1.科技与信息类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科技与信息类课程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分课程涵盖了程序设计、机器人制作、3D建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2.艺术类艺术类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这部分课程包括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方面的内容。3.体育类体育类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跑步、游泳、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项目,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锻炼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4.社会实践类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特的一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部分课程包括义务劳动、访问贫困地区、参观博物馆等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念。5.劳动技能类劳动技能类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如家政、木工、电工等课程。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和奉献精神本身的价值。6.其他内容除了以上主要内容外,综合实践课程还涉及多个方面,如中华文化、交通安全、性教育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价值观念。总结: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面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内容接触到多个领域,学习并体验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孩子在学习上述课程中能够收获与书本不同的体验、经历以及多元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具备成为全能人才的潜力及未来发展的机会。
2023-09-14 07:20:351

法律援助怎么收费

法律分析:法律援助不需要费用。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可以享有政府提供的补贴。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 第十条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公民可以就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事项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咨询。第十一条 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2023-09-14 07:2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