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定风波》 苏轼繁体字全文是什么?

2023-10-09 15:13:09
TAG: 苏轼
共2条回复
南yi

1、繁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扩展资料: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FinCloud

《定风波》 苏轼繁体字全文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推荐

《定风波》全文

《定风波》宋代苏轼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扩展资料:《定风波》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定风波》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_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023-09-14 07:36:011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是什么

1、《定风波》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定风波》翻译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定风波》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2023-09-14 07:36:161

定风波苏轼全诗 是什么?

苏轼 苏轼——《定风波》【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同学您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2023-09-14 07:36:241

定风波的原文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3-09-14 07:36:544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2023-09-14 07:37:051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古诗原文及鉴赏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词作鉴赏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
2023-09-14 07:37:511

苏轼的词《定风波》!

定风波1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⑷已而:过了一会儿。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⑹吟啸:放声吟咏。⑺芒鞋:草鞋。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⑼料峭:微寒的样子。⑽斜照:偏西的阳光。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2023-09-14 07:38:002

定风波苏轼原文解释

题库内容:苏轼的解释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 道人 ,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 重要 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 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 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词语分解 苏的解释 苏 (⑧囌) ū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 种子 ,称“苏子”)。 指须头下垂物:流苏。 昏迷中醒过来:苏生。 苏醒 。死而复苏。 缓解,解除:以苏其困。 特指“江苏省”、“ 苏州 市”:苏剧。苏绣(苏州的刺 轼的解释 轼 (轼) ì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凭轼。 凭轼 致敬 :“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 部首 :车。
2023-09-14 07:38:081

苏轼的定风波

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梦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蒙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象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8]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2023-09-14 07:38:181

求苏轼 《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全词

定风波 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3-09-14 07:38:28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及译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2023-09-14 07:38:361

苏轼的诗 定风波 全诗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译文: 真羡慕那些在人世间的玉匠们,承奉天意去担当了点琢洁白的姑娘;自己创作了洁白的玉齿里吟唱的美妙的歌曲,有如轻风吹起漫天的雪花来消去这炎热火海而清净凉悦;  从千万里的远方回来却更加年少了,满脸的春风笑意,笑意里还带附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本来试想:“岭南应该不是很好啊?”却说:“能让我的心态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
2023-09-14 07:38:581

定风波中苏东坡夸赞柔奴的两句诗是

第二句是:天应乞与点酥娘。原文如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宋代: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译文: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扩展资料: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全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2023-09-14 07:39:061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原文: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两朵芙蓉渐渐地红起,像美人半红的脸一样。恋恋不舍地特地为开一次。假说徐守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看见芙蓉在濛濛细雨中摇摆不止,劝徐守停止说喝满杯酒的话了。进一步问酒席前的东坡醉官,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 注释 1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土。2拒霜:即木芙蓉。3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4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晕腮,红脸。5独:唯一,特地。回:量词。6双花:两朵芙蓉花。7低昂:前栽后仰。十分杯:满杯酒。8尊前:酒席前。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9来岁:明年。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赏析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像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坐客喜笑」,人花通情。拟人之法,高超绝妙。「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承上问话,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但」字一用,上下意蕴,一脉相通。「更向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自问无答的三句话令人回味。东坡问:明年,芙蓉花开时节,我们与谁喝酒而来?芙蓉花与谁「依依」而开,答案便是余下的想像空间了。   全词,采用拟人、设问的手法,强化了词的主观感 *** 彩。「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景语含蓄,比直说更有意味。芙蓉花是那样的真情痴情,谁不为之动心。「来岁,花开时节为谁来?」用笔越曲,含情越深,留下了长久的回味。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创作背景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徐君猷上任只有一年半时间。在较为平静的东坡心田里,徐守政绩视甚明显。苏轼应孟亨之通判之邀,在秋香亭对饮言欢,以颂徐守之功德。苏轼作此词和《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诗以志之。 诗词作品: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人格】
2023-09-14 07:39:201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原文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序: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序言:元丰三年(1082)三月七日,我在沙湖的路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遇到了大雨。有雨具的人都先行离开,剩下的人进退都感觉困难,惟独我不觉得。不久天气放晴了,所以我创作了这首词。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苏轼一生共写了三百多首词。他以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来填词,在柳永发展慢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词的意境,这样,就把歌者之词变成了诗人之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
2023-09-14 07:39:281

苏轼《定风波u2022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文|零露 今天赏析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创作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七日 ,苏东坡和朋友春日出游,正走在沙湖道上忽然下起骤雨,于着让仆人们拿着雨具先离开,一行同游的人都觉被淋得很狼狈,只有苏东坡不这么觉得,依然淡定自若,依然在雨中潇洒的行走,不一会雨便停了。苏东坡便做了这首词,并在做词前记录了时间和情景。以生活中一件小事表达苏东坡超凡害达的人生理想。 点睛之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在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词的大意:不要怕骤雨急下的大雨点打在打树叶上的声音,在雨中照样可以放开嗓子吟诵从容行走。举着竹杖穿着草鞋轻装顶着雨阔步前行比骑马还自在,这点小雨有什么可怕的?披着一身蓑衣在风雨江湖中安然度过去平生。微寒的春风把我酒意吹醒了,身体也随时着微微寒冷,抬眼望山头斜阳却也笑脸相迎的照射过来,雨停太阳高照。回想来时候风雨潇潇路,归去,不管是风雨断续还是晴日艳阳天。
2023-09-14 07:40:121

苏轼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生)的赏析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解释: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023-09-14 07:40:295

定风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凄然为此悲伤,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一会又停下来想想,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小海中(这几句应该很白话了,见战国时期哲学家邹衍的学说和《庄子》),难道有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叶浮在水上,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茫然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渡过.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径直下叶走了,见到同类,哭着说:“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哪知道一小会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和客人和少许酒微醉,随笔写下这篇文章. 赏析:从黄州到惠州再到海南岛的儋州,苏轼被朝廷贬谪到了天涯海角.他的心情也低落到了极点.环视海天一色,浩淼无际,一种孤独、漂泊之感油然而生.他不禁凄然自问:“何时才能够离开这座小岛啊?” 但苏轼是何等达观、超脱、智慧之人.转念之间,他便跳出了自身,跳出了海南岛,甚至跳出了地球.他在九天之上俯瞰小小寰球,原来这天地、九州、中国不都在海水的包围之中吗?每个人不都是生活在岛上吗?既然这样,我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不仅如此,苏轼还讲了一个精彩的寓言故事,既讲给自己听,也讲给他人听.一盆水倒在地上,飘浮起一片草叶,草叶上正好爬着一只蚂蚁.蚂蚁以为身陷汪洋大海之中,茫然不知所措.少顷,水干了,蚂蚁径直爬了出去,见到同伴,哭泣着说:“差点不能与你相见了.”从这个寓言故事中,苏轼悟出转折和出路往往就在俯仰之间.苏轼就是这样自嘲自解,自我安慰,淡定地面对逆境和痛苦,心境渐趋平静与澄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像苏轼那样善于调适,善于解脱.有时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方式,便能顿觉天地宽广,便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是与《试笔自书》同一种态度与境界啊.
2023-09-14 07:41:201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2023-09-14 07:41:391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是什么?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而整首词表现出了诗人的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2023-09-14 07:42:161

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2023-09-14 07:42:441

苏轼定风波原文

1、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023-09-14 07:44:071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翻译: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洒脱地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诗句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定风波
2023-09-14 07:44:291

苏轼的诗 定风波 全诗

定风波 诗人:苏轼 朝代:北宋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3-09-14 07:45:004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定风波》的基本内容的扩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2023-09-14 07:45:121

苏轼《定风波》内容

原文   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3-09-14 07:45:523

苏轼定风波原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是什么

1、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023-09-14 07:46:031

定风波 苏轼原文及翻译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1082年)。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2023-09-14 07:46:141

苏轼的定风波全诗赏析

苏轼的定风波全诗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表达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原文及翻译:《定风波》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023-09-14 07:47:001

定风波苏轼原文解释

苏轼的解释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 道人 ,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 重要 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 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 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词语分解 苏的解释 苏 (⑧囌) ū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 种子 ,称“苏子”)。 指须头下垂物:流苏。 昏迷中醒过来:苏生。 苏醒 。死而复苏。 缓解,解除:以苏其困。 特指“江苏省”、“ 苏州 市”:苏剧。苏绣(苏州的刺 轼的解释 轼 (轼) ì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凭轼。 凭轼 致敬 :“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 部首 :车。
2023-09-14 07:47:291

定风波苏轼原文

1、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3-09-14 07:47:371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词作赏析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是苏轼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一首词。该词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该词风格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词作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1),天应乞与点酥娘(2)。自作清歌传皓齿(3),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4)。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5)。试问岭南应不好(6),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7)。    【注释】   (1)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2)天应(yīnɡ):上天的感应、显应。   (3)皓齿:雪白的牙齿。   (4)炎海:喻酷热。   (5)岭:这里指岭南,即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梅香:梅花的香气。   (6)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应:应该。   (7)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创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赏析】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全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2023-09-14 07:48:161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定风波苏轼中心思想本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表达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023-09-14 07:48:582

苏轼《定风波·红梅》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红梅原文: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定风波·红梅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1.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2.慵:(yōng拥)懒。3.怜:爱惜。4.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5.小红:淡红。6.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7.尚余:剩下。8.孤瘦:疏条瘦枝。9.随:听任,顺从。10.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11.沁:(qin)渗入。12.诗老:指 北宋 诗人石延年。13.梅格:红梅的品格。14.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定风波·红梅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著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定风波·红梅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贬官在黄州,因读石延年《红梅》诗引起感触,遂作《红梅》诗三首。稍后,作者把其中一首改制成词,即取调名《定风波·红梅》。 诗词作品: 定风波·红梅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咏物】、【梅花】、【言志】
2023-09-14 07:50:151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著,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4已而:过了一会儿。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6吟啸:放声吟咏。7芒鞋:草鞋。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9料峭:微寒的样子。十斜照:偏西的阳光。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英译 Calming the WavesSu Shi 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Why don"t you slowly walk and chant at ease?Better than a saddle I like sandals and cane.I"d fain,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 Drunken, I am sobered by the vernal wind shrillAnd rather chill.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atop the hill;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Let me go back!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著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心思想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评价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梦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濛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著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像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像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诗词作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春天】、【写雨】、【豪放】
2023-09-14 07:50:231

苏轼的定风波全诗赏析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整体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2023-09-14 07:50:331

定风波 苏轼全诗解释

定风波令的解释词牌名。详“ 定 风波 ”。 词语分解 定的解释 定 ì 不动的,不变的:定额。定价。定律。定论。定期。定型。 定义 。定都(?)。定稿。定数(?)(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定。规定。鉴定。 使不变动:定案。定罪。 决定 。确定。 平安 令的解释 令 í 〔 令狐 〕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 ǐ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令 ì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2023-09-14 07:51:011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介绍

1、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023-09-14 07:51:091

苏轼的《定风波》

《定风波》 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2023-09-14 07:51:321

求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很有名~
2023-09-14 07:51:432

苏轼 定风坡还是定风波

定风波
2023-09-14 07:51:569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1、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苏轼【朝代】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023-09-14 07:52:261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古诗原文和赏析

1、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2023-09-14 07:52:341

翻译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 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宋词》
2023-09-14 07:53:14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是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23-09-14 07:52:453

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是什么

综合素质,对个体而言代表了其“人才含金量”,关系到他的学习和就业的竞争力;对整体而言代表了祖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质量和水平。 1、品德。 品德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和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它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有较高的责任感等等。 2、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哲学上属于世界观、人生观的范畴。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家庭传统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一个人个性、能力情绪等心理因素。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属于动力因素,它对于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科学价值观的调节下,可以提高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生活得更充实,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3、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及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人与人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心理学家在确定性格的概念时有不同的理解,人们通常把性格理解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会影响人的能力,能力的发展受性格的制约,即人的事业心、勤奋、责任感、坚持性、自信与自制力等性格特征影响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补偿能力的缺陷。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勤能补拙”,也就是这个道理。美国心理学家推孟( TERMAN)对50名有成就的治理优秀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智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智力本身,也和性格特征有关。 4、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也属于动力因素。它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该认识倾向总是使个体以特定活动、事物以及人的特性为对象时,所产生的情绪紧张状态,及满意的情绪色彩和向往心情。由于兴趣规定了个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因而为认知和行动提供了动力,使其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反映出独特的向往意识。因此,一个人如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便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该事物感知敏锐、思维活跃、记忆牢固、情感深切、意志坚强。所以,兴趣具有探究性、情感性、专注性等特征。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是人感兴趣的事物必然直接或间接地符合人们的需要,兴趣上得到满足,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兴趣可使人的生活充满热情和情趣,使人增长求知的欲望和培养契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创造、发明和智慧的结晶都是从兴趣开始的。 5、智力与能力。 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的思维和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或综合的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即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各种能力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各种能力表现在个体间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正如列宁指出的“期望社会主义的人们在力气和才能上平等是愚蠢”。 6、体能。 体能概括了一个人的体质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基本情况。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康的体质和必要的身体活动能力是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以上各项素质又可以用更具体的指标表现出来,即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见附表。 附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 级 指 标 品德 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公私观;信用;诚实;善良 价值观 成就型;自由型;自我完善型;支配型;实惠型 性格 乐观性;独立性;挑战性;敢为性;合作性;坚持性;进取心 智力 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等 技术能力(语言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 能力 社会能力(语言能力、说服能力、协商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兴趣 技术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常规型 体能 (生理及医学指标)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量方法 参考资料: http://www.syrc.com.cn/viewpoint/info.php?lid=1006
2023-09-14 07:52:461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吗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其实计算机结构也就是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主要是确定一台计算机采用什么结构比如采用什么的指令系统而计算机组成指的是计算机结构如何实现的,比如cpu等如何工作而计算机运算就像一个算术运算,如何用硬件实现的,指的是硬件电路那方面的设计。
2023-09-14 07:52:461

介绍旅游景点80 介绍旅游景点及特征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介绍旅游景点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1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距北京约50公里,为保卫京师的屏障。与嘉峪关、山海关齐名,但因其地势险要,位列三关之首,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以险著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春秋战国时代,燕国扼制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初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与长城相连,此后唐、辽、金、元数朝,居庸都有关城之设。现存的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朱元璋惧怕元顺帝卷土重来,拨巨款修筑,增强军事防御功能,为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南北关门之处都有瓮城。关城外南北山险要之处,还筑有护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御体系。清末以后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 居庸关还以景色秀丽著名,早在八百年前,“叠翠居庸抱云台”就被金代皇帝钦定为“燕京八景”之一。始建于1342年的“云台”,雕工艺术精湛流畅,造型别致,图案精美,是元代石雕艺术的珍品,也是元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如今,掩映在杨柳红枫间的居庸新关,更有“花木长城”的美誉。 居庸关附近,还有“仙枕石”、“五郎庙”、“六郎寨”、“弹琴峡”、“望京石”、“天险”、“穆桂英点将台”、“詹天佑铜像”等景点,增添了这座雄关的风采。 四月去居庸关踏青,满山山桃花盛开;夏季去居庸关长城,伏果、歪瓜裂枣生津解渴;秋季登居庸关,枫叶红似焰火,柿子山杏满筐装。去居庸关不可不看云台(建于元朝,全由白色大理石建成),是居庸关中最具价值的文物。居庸关长城形式多样,堪称一奇。其中以“人”字形长城为最,既有用碎石、山石搭建的,也有城砖结构的女儿墙和垛口。云台券门和券洞里有用6种古文字--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汉文、西夏文刻在一处的浮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2 天气晴朗。外面阳光明媚,一些调皮的小鸟在云里叽叽喳喳玩捉迷藏。这时,我的心就像一辆奔驰汽车,飞快地驶过马路。路边的花草不时随风摇摆,仿佛在愉快地向我招手。带着路边的风景,我来到了杭州西湖。 环顾四周,不禁叹了口气:啊!真的是长江南北著名的西湖!湖水波光粼粼,像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那么清澈!这一刻,我忍不住了。我立马跑去欣赏了十个传说中的西湖胜景,但还是从自己喜欢的地方开始欣赏。 一、三潭阴月。一到那里,我就被它独特的精神迷住了。快看!三潭印月就像一本故事书里的仙境。湖面上的水如此清澈,让人在阳光下感觉更好!湖面上的东西很古典,它被太阳投射的影子衬托出美丽优雅的景色 三潭印月之后,我去苏堤看肖春。一到了那里,我一个人,仿佛在一座古桥上。看着湖面上的风景,我可以暂时忘记所有的烦恼,眼前的质变有了现在的局面。看古桥旁边的风景。柳树的柳枝改变了自己的形状,加上旁边的桃花,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苏东坡创造的奇迹。现在想背一首诗:“谁念‘苏堤",风中就有‘东坡"。” 突然,我看到一个外国游客把一些果皮扔在地上,看他的脸,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像他这样的人,无端在地区浪费别人的成绩,和现在的美景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真是可恶...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我就要离开西湖了。这里的每一个场景都让我刻骨铭心,但是这里的一些游客表现的很难看。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乱扔垃圾,因为乱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会把美丽的风景变成灰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行动,记住不要乱扔垃圾。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3 "古庙依然锯釜溪,大潮舟楫景旋迷。"在风光旖旎的龙凤山麓,水波粼粼的釜溪河畔,镶嵌着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王爷庙。 王爷庙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式建筑:川剧戏台靠山面水,左右各配建了精致的回廊;戏台前坝内,建有水池假山;右回廊一侧沿河,还建有角亭、拱桥、游廊。整个布局小巧玲珑,显得典雅不俗, 庙内的圆形水池别具风韵。池中央假山怪石嶙峋,危峰兀突,一股细细的水柱在群峰中向上蹦出两米多高,然后又潇洒地垂落水面、和池中的睡莲相嬉戏, 川剧戏台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它分为两层,下层在上面较宽冈的戏台映衬下,显得较矮,里面雅座齐备,是茶客们聊天的好地方。上层拱门雕栏,更是展览、开会的好场所, 戏台的屋顶上,楼角飞檐在一串火龙宝珠的装饰下,显得富丽堂皇,一座"福禄寿禧"的镀金雕塑,栩栩如生;几个半尺高的活泼孩童,有的捧着仙桃,有的端着寿饼,有的抱着美酒,_态逼真;"哪吒闹海"和"战桂花"的雕塑,更是惟妙惟肖。 在庙内的玻璃框里,陈列着不少关于王爷庙的沿革、资料、照片,从这里,我才知道,该庙建于_代,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因自贡盐业发达,盐商们为了祈求盐船在水上运输途中不发生事故,才合资修建了此庙,用以祭祀镇江的水神—龙王爷。 右回廊里,展出了张大千、赵熙、范增等名画家的诗画墨宝,使人大开眼界。俯视河水,大有"风生碧涧鱼龙跃,月照青山松柏香"的妙趣。 左回廊一侧,游人也可赏花观景,环境如此幽雅,怎不使人产生"人在画中游"的联想?、 我坚信,随着改革的深入,王爷庙作为自贡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作为盐都历史的见证,将会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4 桐庐 桐庐是一个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那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例如,美丽的富春江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春天,富春江总是阳光明媚,岸边满是鲜花和阴影,倒映着水像仙境。 夏天,富春江格外清澈凉爽,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水鸟沿河飞翔,捕捉小鱼小虾等美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秋天,富春江总是果实累累,有厚重的梨、黄澄澄的橘子和红色的柿子。它们太美了,让人充满了秋天的快乐。 冬天的富春江雾蒙蒙,水中来往的船只也比较少,但岸边的长廊却是孩子们最喜欢去打雪仗的地方。 桐庐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大奇山、天然氧吧、巴比松庄园、严子陵钓鱼台 说了这么多,要不要看看? 美丽的丽江古城 丽江是一个有1500年历史的美丽古镇。青砖黑瓦白墙,在蓝天白云下,简单而美丽。 丽江就像一个白天安静的.女孩,美丽迷人。在池塘边,几个孩子正在抓鱼。池塘里的荷花优雅美丽。河里的青苔像少女的头发,轻轻地躺在水里。人在店里发呆,看书,在户外晒太阳,荡秋千,想干嘛干嘛,开心极了! 到了晚上,安静的“女孩”突然变得热情起来。在商店里,挂了一串红灯笼来照亮道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在篝火旁,跳着纳西舞。在酒吧里,许多街头歌手弹着吉他,唱着激动人心的歌曲,其他人哼着歌,唱着歌,跳着舞,多开心啊!后来,人们会在流经城镇的溪流中放下莲花灯,许下自己的愿望。莲花灯随波逐流,带着愿望飘向远方。愿他们的愿望成真。 啊,美丽的丽江古镇,我爱你!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5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在沁源县西北。 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跨过恋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如果说灵空山的山势、风光还不足奇,那么,灵空山随处可见的巨松,足可令你叹为观止。山上两人合抱的巨松数不胜数。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称“山西巨松”,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笔直挺拔。它们各有名目,有“二仙传道”,有“一炉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萨”等,为灵空山增色不少,这就是灵空山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6 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迹。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修筑了长数百千米的非封闭性城墙,叫作方城。战国时,燕、赵、魏、韩、秦等都在边界筑起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长万余里。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肃岷县城西等地均有秦长城遗址。 西汉沿河西走廊一带向西增筑朔方长城和河西长城,经玉门关延伸到今新疆境内,以保护河西走廊。北魏时西部柔然人满为患,又兴筑长城以防柔然人南侵。北齐也多次修筑长城。隋代为防御突厥、吐谷浑,数度修筑长城。明朝建立后,大将徐达曾18次在居庸关修筑长城。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主体是城墙。山西东面至山海关一段,断面下宽上狭,平均底宽6米,高逾6.5米,外砌整齐条石和特大城砖,内部夯土。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最上一层是方砖,用石灰勾缝,十分平正坚实,连野草也难以生根,平均宽5米,可容5马 并骑10人并进。墙顶两侧还砌有砖墙,内侧砌成约高1.5米的矮墙,外侧砌成约高1.5米的垛墙,每一垛牙上面有了望孔,下面有一射击眼。城墙上有排水沟、吐水嘴等设施,在关口和险要的地方还设有凸出的罗城。 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筑长城所用土方如所来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筑长城一般就地取材,大型城砖和石灰是就地烧制的。在高山峻岭,则开采石料,用石砌筑。在沙漠中,用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石层层相间铺砌,可砌到6.5米以上。在黄土地区,大都取土垒筑,在重要地段的城墙一般用砖砌和条石镶砌旅游景点简单介绍旅游景点简单介绍如下:1、白水仙景区国家AA级景区,地处碧洲镇,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特色为竹海风光、高山瀑布、生态观光。景区因“瀑潭竹海、古藤巨樟、百年银杏、奇石幽岩”而著称,被誉为“毛竹之乡”,其标志性景点“仙女瀑”宽丈余,高86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2、汤湖温泉景区国家AAA级景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汤湖温泉,古称大鄢泉,属高温高压循环热水泉,地表最高水温达84℃,居全省之最,且流量最大,昼夜流量达2050吨,泉水无色透明,水质好,自行喷流,汤湖还是狗牯脑茶的原产地。3、热水洲景区热水洲温泉,与井冈山景区相连,水温达74℃,昼夜流量2000余吨,温泉水含有硒、氟、硫磺等多种微量元素,是理想的保健温泉水。温泉周围有茂密的原始次森林,峡谷风光独特,奇峰怪石间飞瀑如练,苍松似海,四季如春,风光秀丽,气候宜人。4、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五斗江湿地公园从遂川左江流域(蜀水)遂川境内源头即五斗江三和村与井冈山市黄坳乡交界处起,至蜀水双桥乡马埠村止,全长约35公里,宽以左江一河两岸第一道山脊以内,面积约为700公顷,是遂川国际性候鸟迁徙通道和环井冈山生态圈的生态保障。该公园集“自然、古朴、红韵”浑然一体,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独特性。5、南风面景区国家AA级景区,海拔2120.4米,是罗霄山脉主峰,湘赣边界最高峰,自然风光独特,动植物物种丰富,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有十几座姐妹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是千年鸟道途经地、动植物基因库、户外运动首选地。旅游胜地旅游胜地是指知名度较高,具有一定特色,对旅游者产生较大吸引力的游览区或游览地。它可以是风光优美的山水名胜,如中国的桂林山水、瑞士的日内瓦湖;也可以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邦,如北京、巴黎、阿姆斯特丹、爱丁堡和佛罗伦萨。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景点介绍作文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篇1 我们的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旅游景区,如:北京的长城,河南的万仙山,湖南的张家界等等。我们每个人也都去过许许多多的旅游景区,我也去过许多的旅游景区。如:安文的花溪,杭州的西湖等等。但我最熟悉的是我们家乡的百仗潭,百仗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因此,我喜欢百杖潭。 我们磐安的百杖潭景区现为国家4A级风景区,位于浙江省磐安县仁川镇,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旅游景区内有几十米的瀑布秀、三个池潭很深、千奇百怪的石头、清清的湖水、各式各样的植物十分茂盛、这里的环境美不胜收、交通十分方便。百杖潭旅游景区以瀑布、潭水、溪流为精粹,以山峰、奇石、洞穴为重点,以美妙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丰盛的山林特产资源为装饰,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旅游胜地。 百杖潭石子路的一边全都是绿色的竹子,另一边是各种名贵的树木。有红豆杉,紫檀木,水杉这些名贵的树木还有许许多多的作用呢。如:“红豆杉”它可以用于气虚痰湿,气阴两虚等等,还有“紫檀木”它可以帮助你入睡,使人的情绪更加稳定。哦,百杖潭的确是丰富多彩。 当你一直走进百杖潭时,你就会看见一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瀑布下面又是一池深不见底的潭,这个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百百杖潭所在的地方以前名叫曾家岭,住在那里的人都姓“熊”,姓“熊”的先辈是一个跛子,他不是先天性的跛脚,他是怎么变成跛子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熊家的后代人是怎么说的吧:姓“熊”的祖辈是一个给地主种田地的长工,一大早就必须赶到地主家去种地,没想到有一天看错了天,外面的月亮十分的皎洁,他以为是大白天了,迷迷糊糊的就往东家走。走到了百杖潭边的时候看到路上有一支迎亲队伍敲锣打鼓的抬着新娘子路过此地,熊某看得迷糊,这些人衣着光鲜华贵,跟平常人差别很大,队伍浩浩荡荡,整个迎亲队伍有好几百米长呢。此时此刻,熊某就奇怪了,谁家这么个大排场,怎么就没听说过呢?他忍不住的拉住了队伍其中的一个人问了,谁知有人拿了个短棒给他的腿上打了一棒,从那以后他就变跛子了。熊某被打后脑子顿时清醒,再一看哪有什么人,月亮还是高高的"挂在天上呢?而熊某也为此事因祸得福,可能是龙王觉得对不起他吧!于是买下曾家岭的土地,不久熊某就发了一笔财。哦,迷人的百杖潭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呢。 磐安的百杖潭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呢,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百杖潭的故事的话你就亲自去百杖潭游玩一番,你就可以知道非常多有趣的奥秘。 哦,百杖潭是一处神秘的旅游景区,如果你去过你一定会称赞不绝的。百杖潭我最爱的旅游景区。 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篇2 今天,我们来到新疆的吐鲁番的火焰山游玩。这里有着西游记中描写的九九八十一难,这些磨难情景都是用石膏雕刻出来的。 在这里,可以用沙子炒鸡蛋,因为那里的沙石,像太阳那么热火,太阳照耀在地面的沙石上,所以沙石是红红的,所以叫火焰山。山上有羊和骆驼它们都可以生活在炎热的火焰山上。 这里牛魔王、铁扇公主和师徒私人的形象。还可得到有一个惊喜,知道火焰山的地表温度,那是赢得吉尼斯记录的巨大金箍棒。 在上面很热,可来到地下很凉爽。在下面可以看电影,还可以看到火焰山的模型。 在这里可真是一个旅游的好景点。 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篇3 日月潭湖中风光旖旎,景色如画。湖畔的山麓上还建有许多亭台楼阁,是观赏湖光山色的极好场所。四周秀美的自然景致中点缀着寺庙古塔,更显得感想幽雅。其中最引人的是潭南青龙山麓的玄奘寺和潭北山腰的文武庙。山麓建有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寺中悬有“民族法师”匾额一方。 寺前有一座白色柱子的门楼,画栋雕梁的楼顶,飞檐挑角,富有民族特色。寺中三楼有一小塔,供奉着玄奘法师的头顶灵骨。寺后的青龙山巅,几年前建了一座九层高塔,名曰“慈恩塔”。塔仿辽宋古塔式样,为八角宝塔,每层檐尾垂挂小钟,迎风叮当作响,登塔远眺,明潭风光,尽收眼底。有人说,在天高云淡时,于塔顶可望见西子湖畔六和塔的塔尖,虽近似神话,却反映了人们对祖国大陆的向往之情。 旅游景点介绍作文 篇4 今天, 我和爸爸妈妈的朋友一行十五个人乘着两辆面包车,浩浩荡荡的来到上海枫泾古镇旅游区游玩。 由于不熟悉,请了一个导游,听导游说枫泾古镇到处水网遍布,大多数人的房子都沿湖而建,古镇里的房子都保留了以前的特色,屋顶都是用瓦片做的,墙都是用石头或木头做的,这里最有人情味的是的是一条长廊,大约两百米左右,当初设计师把这长廊设计的很有人性化夏天不用撑伞,下雨不会湿鞋,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这里到处卖的大多数都是诸葛亮用的东西,比如孔明扇,弩等。清澈的湖能照出屋子的倒影,三轮车在狭窄的弄堂里行驶,杨柳随风摆动像在跳舞,游客在钓鱼,有的在船上嬉戏,可有趣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家了。介绍旅游景点的作文 介绍旅游景点的作文 (一) 旅游的好处在于锻炼身体,使自己的心胸开阔,可以更多的了解地理和人文,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陶冶情操。 说起旅游,想必大家都有过吧!那你在旅游时,去过什么地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介绍的三个着名的旅游景点。 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它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佛教历史之长,寺院规模之大,在国内首屈一指。五台山主峰高度都在海拔3000米上下。五台山主峰区域的五座台顶气魄宏大,顶天立地。五座台顶环围的腹地,寺庙林立,殿宇层叠,阁楼峥嵘,佛塔对峙。五台山,高山以古寺作幽雅的饰品,古寺凭高山添雄浑的气韵 俗有“海滨城市”之美称的大连,是祖国北方的一颗“明珠”。在大连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到处都被绿色所拥抱,放眼望去,人民仿佛置身于绿洲之中。那片片绿地似大大的地毯,地毯上盛开着朵朵鲜花,红的,黄的,粉的各式各样,争奇斗艳。蓝色的海洋与绿色的草坪相映生辉,真让人美不胜收。小草们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清香,令人陶醉,微风吹过,小草摆着身姿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 大连不但白天美,夜里更美,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的路灯、花灯、霓虹灯,流光溢彩,简直就是灯的海洋。在形形色色的灯中,一种叫“满天星”的最神奇。它缠在路旁的大树上,就像彩龙在奔腾;它挂在高楼上,仿佛、瀑布直流而下,壮观极了!大连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西塘,古名斜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相争的交界处,故有吴根越角之称。“九里弯头放掉行,绿柳红杏带啼莺,”正呈现了西塘这个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九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划分成八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 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比如说西塘的宅弄吧!它们深浅各一,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不朽的文化。翰墨书香,诗词金石,缔造了西塘浓郁、宽广的文化氛围。在明清四二七年里,有进士十九名,举人三十一名。鸟瞰全镇,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如诗如画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想去旅游?那就去体验一下吧! 着名的旅游景点介绍作文由精品学习网提供,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息,一定不要错过。 介绍旅游景点的作文 (二)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在沁源县西北。 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 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 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 ,勾通南北 ,贯连三山。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跨过恋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如果说灵空山的山势、风光还不足奇,那么,灵空山随处可见的巨松,足可令你叹为观止。山上两人合抱的巨松数不胜数。着名的有“九杆旗”,堪称“山西巨松”,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笔直挺拔。它们各有名目,有“二仙传道”,有“一炉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萨”等,为灵空山增色不少 ,这就是灵空山。 介绍旅游景点的作文 (三) 我们的祖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如:黄山,长城,武夷山,南岳等。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黄山。 黄山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莲花峰是最高的山峰,从远处看,它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从近处看,它像一座玲珑的宝塔。天都峰是最险的山峰,它拔地而起,四面悬空,从峰顶向下一看,真叫人发颤。(m.taiks.com)罗汉峰是最奇的山峰,从左边看,它像一个罗汉挺着一个大肚子,列着嘴大笑。从右边看,它像七个罗汉盘坐下来,双手合十,仿佛在念经呢! 上黄山的人差不多都一睹“云海日出”为快,到处都是彩云翻滚,美妙无穷,宛如到了人间仙境。黄山云海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来也快,去也快。来时铺天盖地,群峰遮没,眼前是云的世界;眨眼间,流云退尽,群峰重现,游人又可以饱览周围的美景。啊!真是变幻无穷。 在黄山,游览一天,下山后,游人会感到又累又脏,不过,没有关系,黄山有温泉,在里面洗个澡,别说有多舒服了。洗完澡后,人便会感到遍身轻松。 啊!这美丽的黄山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印象。
2023-09-14 07:52:431

好的微课程有什么标准

问题一:微课程的分类有哪些 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单独讲解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以是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可以是生活中的科普知识或社会文化,可以是在职学习、考试培训等。 按课堂教学方法分类 根据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微课程可以划分为五类,分别为知识讲授型、解题演算型、实验演示型、角色扮演型、学习活动型。 (1)知识讲授型 主要用于课程要点讲授、重难点分析等,表现形式以教师授课视频为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程类型。 (2)解题演算型 主要用于对典型例题及习题进行讲解,演算过程分析、逻辑推理等,表现形式以电子白板、手写板演示讲解为主。 (3)实验演示型 主要是对实验过程演示和重难点讲解, 可以是教师在实验室操作实验的现场视频,也可以是利用网络虚拟实验动画加教师旁述讲解,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在实验类课程中较为常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程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程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程类型的组合,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程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3.2 按微课程制作技术分类 (1)高清摄像机实景拍摄型 这类微课程的制作最为复杂,一般要求由专业化公司进行制作。制作工具要采用高清摄像机,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某个知识点内容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教学用具等活动完成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过程高清标准的摄像,拍摄完毕后对视频进行专业化的后期制作,添加视频特效及字幕,结合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实景拍摄型微课程可借鉴微电影拍摄模式,由学校组成微课程研发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制片人后期视频剪辑制作,最终形成微课程。此类微课程中教师会全景出现并贯穿始终,教师是整个视频的主角。 (2)虚拟仿真二维、三维动画型 虚拟仿真二维、三维动画型微课程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的设计、创作与制作,产生真实的立体场景与动画,可以使人的视觉产生新的冲击,动画以其形象直观、表现力丰富的特点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深受师生的喜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类微课程的制作采用专门动画软件进行开发,教师本人一般不出现在画面中。这种类型微课程由设计者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在计算机中首先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并按照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场景,再根据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和其它动画参数,然后按要求为模型赋上特定的材质,并打上灯光,生成最后的微课程视频。 三维动画技术模拟真实物体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由于其精确性、真实性和无限的可操作性,目前被广泛......>> 问题二:怎样上好微型课以及评分标准 上好一节微型课,首先要备好一节微型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在微型课特点、主办方要求、教材内容与个人素养四者之间寻找支点。根据我的经验,执教者如能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做好以下三点,就离“上好一节微型课”不远了。 一、要把握一个特点。 微型课的特点是什么?套用沈括《梦溪笔谈u30fb雁荡山》的一句话。微型课即课之“具体而微者”。翻译成现代汉语:微型课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课。“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就是微型课的特点。 微型课是“形体齐备”课。微型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浓缩。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开讲、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有。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时,组织者出于特殊的培训目的或考察目的需要,会选取某一两个教学环节作为培训或考察的重点。作为执教者要根据主办方的文件和各种形式的通知、有关领导讲话和文章了解主办方的要求,或根据活动的目的意图、实际情况、惯例等去推测有关要求,切忌“指东打西”“脱轨”“下路”。 微型课是“规模较小”的课。这里所说的“规模较小”主要是指时间短。一节微型课用时约为一节课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具体多少时间,组织者将根据具体情况(总时间和总人数起决定作用)而定,一般会事先通知。 因为微型课具有“具体而微”的特点,执教者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须精选教学环节和精炼教学语言,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而,用于教师培训,更能因此锻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用于教师选拔、教学竞赛、教师评价更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考察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教学基本功和基本素养。 二、要弄清二者区别。 微型课和说课作为教师培训、教师选拔、教学竞赛和教师评价的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也特别受到学校和教研部门的青睐。因为,它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参与度,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但微型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切忌把微型课与说课等同起来。 让我们先从语法的角度做个分析吧,“微型课”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课”;而“说课”是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说”。不难看出,“微型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型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都是在“纸上谈兵”,是在务虚,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这就像设计师介绍自己的图纸一样,而上微型课是施工。 三、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1.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型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型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题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 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 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 问题三: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的要求是什么?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微课程应用较多的领域是职业教育,考试培训和企业培训市场的微课程还比较少,随着智能手机应用,微学习已经开始飞速蔓延,微课程以其剪短精悍,随时随地特点也势必会成为炙手可热的课程教学方法。 即以教材同步的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精讲内容,重点归纳,智能诊断,针对训练,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智能、高效、方便、省钱的系列课程。 问题四:微课与微课程有什么区别 微课的字义应该是微小的课、微型的课。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所倡导的“微型课”比赛方式是最接近微课字义的概念。我国第一个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他把“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实际上是一个以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的片段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包。因此,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概念与微课的本来字义是不同的。 微课程属于课程序列。从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属于课程实施与评价。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因此,使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了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性质,即把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了。而微课,只是微课程配套资源之一。可见,微课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被包含于微课程之中,两者紧密相关,但是,不是一回事。 下面的图片可以说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 问题五:微课是什么?怎样才能讲好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设计一节好的微课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了解微课的定义及作用 要想设计一节好的微课,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微课的定义和作用: 1、微课是指利用5-10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或教学经验的一种微视频。 2、微课的作用:启惑、解惑而非授业,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教育,不能代替课堂新知识的教学。 二、选择和分析处理知识点 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我首先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常做到如下几点: 1、知识点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教学的重点、难点。 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 4、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我选择了“数字one-ten(1-10)”作为一个知识点设计一节微课,让学生在短暂的10分钟内整体感知、认读并且能够初步使用数字one-ten(1-10),突破了课本单元教学中的两个重难点。 三、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 微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2、问答类--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3、启发类--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4、讨论类--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5、演示类--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6、练习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 7、实验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 8、表演类--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 9、自主学习类--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0、合作学习类--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 问题六:有比较好用的微课程制作工具推荐的吗?要求就是简单做起来方便 推荐一款好用的软件: 1、做课大师基础版 比较简单的一款工具,适合没有基础的,但是基本功能也都有,最重要的是可以生成h5页面直接在手机上和微信上都可以观看。 2、做课大师高级版 跟上面的工具是一个套件,这款工具比较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使用,因为功能更齐全更强大,想要实现的功能都有,包括视频音频,背景音乐,语音讲解,交互动画等等。 问题七:如何运用微课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一、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丰富的微课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特网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且网上信息具有传递迅速、更新快、共享性好等优点,例如可实现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实时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展,知识量在短时间内发生猛增现象,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知识爆炸。而网络化的教学却也能以其独有的特点,迅速、准确地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活动。 正是鉴于网络可以提供海量资源,支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才得以全面提出及开展。多样的外部 ***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网上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充分实现交互与共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从而最终有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是产出高质量微课资源的有力保障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要想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与之相适应得计算机水平,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目前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化应用水平比较高,而一些中老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带动下,积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且学校定期对中老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课件制作的培训,使之达到熟练应用和制作的目的。这样,学校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较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这极为有利于教师的备课与教学,同时学生也对这种现代的网络化教学手段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微课得以普及的前提 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外,还应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很强的信息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除吸收传统知识技能的精华外,还应有意识地强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 问题八:下面哪个选项不是微课程的标准 a,微脚本 b,微容量 c,微干扰 d,有实物 A、枯草杆菌依靠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有机养料,属于腐生,A正确.B、蘑菇属于真菌,营养方式为腐生,B正确.C、乳酸细菌靠分解食品原料中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存,属于腐生,C正确.D、蓝细菌属于光能自养性菌类,D错误.故选:D。 问题九:什么是微课堂 开通微课,主要是考虑到满足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兴趣。据调查鼎现,在网络课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问题十:如何运用微课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微课程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课余学习和辅导的一种课程。它弥补了校本研究以“教学设计”为主要内容,研究课题因为比较复杂而令人生畏的不足。 2、微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方式: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4)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2023-09-14 07:52:411

什么是机电安装工程

机电安装工程指机电设备的组装。1、当今的企业大多数都具有自动化机器设备,机电安装行业因此而诞生。一般工业和公共、民用建设项目的设备、线路、管道的安装,35千伏及以下变配电站工程,非标准钢构件的制作、安装。2、机电安装是个工程规模比较大的工作,有些大型企业迁移,一个工程就需要花近半年来实施,而且,对于安装的技术要求,也是相当大的。工程内容包括锅炉、通风空调、制冷、电气、仪表、电机、压缩机机组和广播电影、电视播控等设备。
2023-09-14 07:5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