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古诗《所见》的原文及赏析

2023-10-12 15:56:47
共1条回复
tt白

   所见

  作者:袁枚 朝代: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所见》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赏析二

  这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相关推荐

所见的古诗

赞同楼上的
2023-09-15 09:31:1014

《所见》(唐)杜牧全诗是什么?

所见【作者】袁枚【朝代】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2023-09-15 09:31:351

所见的古诗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31:532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翻译。

需要全文的建议你去搜索一下
2023-09-15 09:32:0714

所见 古诗?

所见 古诗回答量:124采纳率:0%帮助的人:34.1万
2023-09-15 09:32:512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翻译?

《所见》是袁牧的一首诗。原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023-09-15 09:32:591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

哦哦哦哦哦哦!好吧好吧好吧台式的话我也不知道了解我也不知道了解我也不知道了解我也不知道了解我也不知道了解我也不知道了解我也不知道了解我也不知道了解我也不知道了解一下来了吗呢啊?好吧好吧好吧啦!好吧好吧好吧啦!好吧好吧好吧啦!好吧好吧好吧啦!好吧好吧好吧啦!好吧好吧好吧啦!好吧好吧好吧啦!好吧好吧好吧啦啦啦啦啦啦操心疼的话就可以了吧台球帝国内生产总值班室内设计算器灵通用机会难得一见如故意的衣服,哦
2023-09-15 09:33:089

古诗《所见》的内容和解释是什么?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字义解释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内容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正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很有情趣的一首诗.
2023-09-15 09:33:421

古诗《所见》全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全诗如下: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歌声振林樾”: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023-09-15 09:33:531

古诗《所见》的简析?

简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023-09-15 09:34:012

三年级所见的古诗

所见袁枚 〔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
2023-09-15 09:34:232

所见古诗带拼音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34:3313

所见 清 袁枚带拼音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注音版如下:《suǒ jiàn》《所见》(qīng)yuán méi(清)袁枚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ì yù bǔ míng chán,hū rán bì kǒu l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作品鉴赏《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所见
2023-09-15 09:35:181

古诗《所见》的作者与朝代是什么

作者是清代袁枚
2023-09-15 09:35:346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2023-09-15 09:35:571

所见古诗作者唐杜牧

古诗《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全诗的字面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2023-09-15 09:36:071

古诗所见的意思 古诗所见的意思简述

1、《所见》古诗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原文: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所见》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2023-09-15 09:36:151

古诗所见的解释

古诗所见的解释如下:《所见》全诗的意思是:放牛的孩童骑在黄牛的牛背上面,牧童嘹亮的歌声在道旁成阴的树林中激越回荡。突然间看到了树上正在鸣叫的蝉,想要抓住它,于是立刻闭着嘴巴,一声不响地站在那棵树旁。《所见》作者清·袁枚,古诗全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文人袁枚,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放牛的牧童在牛背之上,大声放歌的场景。成功塑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牧童形象的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悠闲适然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人,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将前两句与后两句所描写的,牧童一动一静的两种行为进行对比,将天真烂漫、自在活泼的牧童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全诗即便不顾格律,言语浅显明了,但是生动晓畅,生活情趣十足。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2023-09-15 09:36:231

所见古诗和意思

1、原文《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2、《所见》这一首古诗的意思是:放牛的孩童骑在黄牛的牛背上面,牧童嘹亮的歌声在道旁成阴的树林中激越回荡。突然间看到了树上正在鸣叫的蝉,想要抓住它,于是立刻闭着嘴巴,一声不响地站在那棵树旁。3、赏析《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文人袁枚,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放牛的牧童在牛背之上,大声放歌的场景。成功塑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牧童形象的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悠闲适然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2023-09-15 09:36:511

默写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37:005

所见古诗意思是什么

1、《所见》这一首古诗的意思是:放牛的孩童骑在黄牛的牛背上面,牧童嘹亮的歌声在道旁成阴的树林中激越回荡。突然间看到了树上正在鸣叫的蝉,想要抓住它,于是立刻闭着嘴巴,一声不响地站在那棵树旁。2、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37:321

古诗《所见》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古诗《所见》描写的季节是:夏天具体原文如下:《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2023-09-15 09:37:42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少年你听说过百度百科吗
2023-09-15 09:38:3512

《所见》古诗中“意欲”的意思是什么?

意欲是想要的意思。全诗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原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全诗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作者:清代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2023-09-15 09:39:254

古诗两首中“夜书所见”中的“见”怎么读?

“夜书所见”中的“见”应读作:[jiàn]。《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全诗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全诗释义: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人,字嗣宗,号靖逸。生于1194年,卒,不明。龙泉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2023-09-15 09:40:391

所见的古诗怎么背

背诵时一了解整首诗的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再通晓它的意境: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一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林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一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读诗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2023-09-15 09:40:551

所见古诗的意思

  所见古诗的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赏析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所见》袁枚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2023-09-15 09:41:211

求古诗《村居》、《所见》?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41:301

古诗《所见》清代袁木

所见朝代:清代作者:袁枚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41:401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着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所见的诗意_所见的意思 所见的诗意_所见的意思 《所见》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树阴凉儿。 4、意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他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辛弃疾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作者: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赏析: 与上首《西江月》一样,这首词也是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山冈,所以他把自己的楼屋起名为集山楼(后改名雪楼)。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写的是他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在这里,这样的日子他不知已经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要问问几度句中特别点出一个闲字,实际上,不是作者闲情逸致的闲,对作者来说,是很可伤的。我们知道,辛弃疾决不是贪闲而是怕闲的人,闲是被迫的。他总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场,为国效力,可现实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陆游《病起》诗所说的:志士凄凉闲处老,他自己的《临江仙》词说的: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接下来,作者写道: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作者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浇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时身体摇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块怪石,停在那里看飞泉,朦胧中以为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发现还是前回酒醒之处,也还是经常止息的地方。这两句特写,从怪石、飞泉表现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醉酒。所以要写他的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他那无奈之情,他对朝政的失望。 不过,作者寓居乡下,鸿图难展,心情沉重,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他在上饶所作的一些词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而这两者都是真诚的,都是来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农村中,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两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他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 总之,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脱、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衬托,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逸。
2023-09-15 09:41:471

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

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yè“ shū suǒ jiàn《夜书所见》sòng yè shào wēng宋叶绍翁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萧萧梧叶送寒声,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江上秋风动客情。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知有儿童挑促织,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的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的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2023-09-15 09:41:561

《所见》这首古诗是什么?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弹,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42:494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43:143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是什么?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2023-09-15 09:43:562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翻译?

您好,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如下:全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023-09-15 09:44:152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翻译?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44:302

古诗所见全文

1、《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2、《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2023-09-15 09:44:571

所见的古诗

所见袁枚 〔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
2023-09-15 09:45:062

所见 清 袁枚古诗意思

根据公开资料,《所见》的作者不是清袁枚,是清朝诗人袁枚。
2023-09-15 09:45:166

古诗《所见》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023-09-15 09:46:0014

古诗《所见》的内容和解释是什么?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字义解释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内容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正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很有情趣的一首诗.
2023-09-15 09:46:411

古诗所见的意思

【参考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023-09-15 09:46:518

所见古诗出处及释义

1、解释: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2、《所见》【作者】袁枚【朝代】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23-09-15 09:47:161

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

所见【清】袁枚牧童⑴骑黄牛,歌声振⑵林樾⑶。意欲⑷捕⑸鸣⑹蝉,忽然闭口立。【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⑸捕:捉。
2023-09-15 09:47:254

《所见》古诗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响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着树上的知了,就马上停了下来。一声不响的看。
2023-09-15 09:47:3415

古诗所见清袁枚

《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所见》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所见》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2023-09-15 09:48:072

《所见》这首古诗是什么?

所见【清】袁枚牧童⑴骑黄牛,歌声振⑵林樾⑶。意欲⑷捕⑸鸣⑹蝉,忽然闭口立。【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⑸捕:捉。⑹鸣:叫。【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2023-09-15 09:48:25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所见的作者和注音?

《所见》清代袁枚的古诗注音版如下:《suǒ jiàn》《所见》(qīng)yuán méi(清)袁枚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ì yù bǔ míng chán,hū rán bì kǒu l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作品鉴赏《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所见
2023-09-15 09:48:331

所见古诗的意思

《所见》古诗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古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注释:1、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2、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3、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4、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5、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林,樾指树荫。6、意欲:想要。7、鸣蝉:鸣叫的知了。8、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所见》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所见》
2023-09-15 09:49:001

古诗所见的意思 古诗所见的意思简述

1、《所见》古诗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原文: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所见》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2023-09-15 09:4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