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苏轼的的翻译,以及作者想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023-05-19 14:23:56
TAG: 翻译 作者
共3条回复
北有云溪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心思想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clou

对弟弟的深深怀念··

苏州马小云

对弟弟的深深怀念··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全诗的意思 水调歌头全诗内容及翻译

1、《水调歌头》意思: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水调歌头》原文内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3-01-01 02:33:431

苏轼水调歌头的古诗带翻译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苏轼水调歌头的古诗带翻译有哪些?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赏析【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这(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的见地,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2023-01-01 02:33:511

水调歌头诗句全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下面这首词的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023-01-01 02:33:56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复有些思念弟弟苏辙。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该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023-01-01 02:34:021

《水调歌头》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2023-01-01 02:34:072

水调歌头 翻译

水调歌头[编辑本段]〖 水调歌头 〗 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 【定格】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随意而为即可。[编辑本段]宋·汪宗臣·水调歌头 候应黄锺动,吹出百葭灰。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编辑本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é),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I alld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赏析A】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赏析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至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赏析C】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023-01-01 02:34:2611

水调歌头的翻译和原文

水调歌头的原文和翻译如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 【朝代】宋译文对照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23-01-01 02:35:041

水调歌头翻译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2023-01-01 02:35:221

写出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翻译

水调歌头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1.水调歌头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主题: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023-01-01 02:35:271

水调歌头 苏轼 中文翻译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23-01-01 02:35:3312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水调歌头》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皈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023-01-01 02:36:132

水调歌头 翻译及字词解析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 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 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 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 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 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 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 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 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 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 亮。
2023-01-01 02:36:262

水调歌头 苏轼 翻译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2023-01-01 02:36:348

水调歌头原文和翻译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水调歌头英文翻译"Thinking of You"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2023-01-01 02:37:101

水调歌头 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3-01-01 02:37:164

水调歌头(冬至)原文_翻译及赏析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潜蛰地中雷。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一气先通关窍,万物镟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宋代·汪宗臣《水调歌头(冬至)》 水调歌头(冬至)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潜蛰地中雷。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一气先通关窍,万物镟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号紫岩,婺源(今属江西)人。嘉熙三年(1239)生。咸淳二年(1266),中亚选,入元不仕。至顺元年(1330)卒,年九十二。有《紫岩集》,已佚。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七《紫岩先生汪公宗臣行状》。今存诗十三首,《全宋词》录其词4首。 汪宗臣 浩荡青冥。正凉露如洗,万里虚明。鼓角悲健,秋入重城。仿佛石上三生。指蓬莱路,渺何许、月冷风清。倚南楼、一声长笛,几点残星。西风旧年有约,听候蛩语夜,客里心惊。红树山深,翠苔门掩,想见露草疏萤。便乘风归去,阑干外、河汉西倾。笑淹留,划然孤啸,云白天青。——宋代·周伯阳《春从天上来(武昌秋夜)》 春从天上来(武昌秋夜) 浩荡青冥。正凉露如洗,万里虚明。鼓角悲健,秋入重城。仿佛石上三生。指蓬莱路,渺何许、月冷风清。倚南楼、一声长笛,几点残星。西风旧年有约,听候蛩语夜,客里心惊。红树山深,翠苔门掩,想见露草疏萤。便乘风归去,阑干外、河汉西倾。笑淹留,划然孤啸,云白天青。金刻宣和玉宝四字,有感因赋一规古蟾魄。瞥过宣和几春色。知那个、柳松花怯。曾磋玉团香,涂云抹月。龙章凤刻。是如何、儿女消得。便孤了、翠鸾何限,人更在天北。磨灭。古今离别。幸相从、蓟门仙客。萧然林下秋叶。对云淡星疏,眉青影白。佳人已倾国。赢得痴铜旧画。兴亡事,道人知否,见了也华发。——宋代·詹玉《霓裳中序第一》 霓裳中序第一 宋代詹玉 展开阅读全文∨ 金刻宣和玉宝四字,有感因赋 一规古蟾魄。瞥过宣和几春色。知那个、柳松花怯。曾磋玉团香,涂云抹月。龙章凤刻。是如何、儿女消得。便孤了、翠鸾何限,人更在天北。 磨灭。古今离别。幸相从、蓟门仙客。萧然林下秋叶。对云淡星疏,眉青影白。佳人已倾国。赢得痴铜旧画。兴亡事,道人知否,见了也华发。 ▲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忆昔蒙尘实惨怛,反复势如风雨至;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儿女牀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处处惧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应迫汉室嫖姚将,还忆唐家郭子仪。沈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澹愁行人。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乾坤得见中兴主,杀伐重闻载造图。姓名应勒云台上,如此战功天下无!呜呼战功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明代·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 石将军战场歌 明代李梦阳 展开阅读全文∨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复势如风雨至;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牀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惧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应迫汉室嫖姚将,还忆唐家郭子仪。 沈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澹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杀伐重闻载造图。 姓名应勒云台上,如此战功天下无! 呜呼战功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
2023-01-01 02:37:291

水调歌头(咏梅)原文_翻译及赏析

微雨眼明处,春信着南枝。百花头上讯息,为我赴襟期。松下凌霜古乾,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宋代·李处全《水调歌头(咏梅)》 水调歌头(咏梅) 微雨眼明处,春信着南枝。百花头上讯息,为我赴襟期。松下凌霜古乾,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 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李处全(1134-1189)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即约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在世]字粹伯,里居及生卒年俱不详。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处州等地方官。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处全工词,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李处全 万里西风吹去旆,满城无奈离情。甘棠也似戴公深。晓来风露里,叶叶做秋声。十载两番遗爱在,须知愁满宜春。楚天低处是归程。夕阳疏雨外,莫遣乱蝉鸣。——宋代·赵长卿《临江仙(送宜春令)》 临江仙(送宜春令) 万里西风吹去旆,满城无奈离情。甘棠也似戴公深。晓来风露里,叶叶做秋声。 十载两番遗爱在,须知愁满宜春。楚天低处是归程。夕阳疏雨外,莫遣乱蝉鸣。疏篱横出,绿枝斜露,笑盈盈地。悄一似、初睹东邻女,有无限、风流意。半开折得琼瑰蕊。惹新香沾袂。放曲屏珠幌。胆瓶儿里,伴我醺醺睡。——宋代·赵长卿《探春令》 探春令 疏篱横出,绿枝斜露,笑盈盈地。悄一似、初睹东邻女,有无限、风流意。 半开折得琼瑰蕊。惹新香沾袂。放曲屏珠幌。胆瓶儿里,伴我醺醺睡。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一杯谁举?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许。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宋代·辛弃疾《山鬼谣·问何年》 山鬼谣·问何年 宋代 : 辛弃疾 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 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一杯谁举?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灯啸 展开阅读全文∨ 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 写景 , 咏物 , 抒情感慨
2023-01-01 02:37:351

苏轼 水调歌头 英文翻译及赏析

估计你是等不到了 因为要求太高 给你中文版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023-01-01 02:37:446

毛滂《水调歌头(元会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元会曲)原文: 九金增宋重,八玉变秦余。上手诏在廷云:六玺之用,尚循秦旧。千年清浸,洗净河洛出图书。一段升平光景,不但五星循轨,万点共连珠。崇宁、大观之间,太史数奏五星循轨,众星顺乡,靡有错乱垂衣本神圣,补衮妙工夫。朝元去,锵环佩,冷云衢。芝房雅奏,仪凤矫首听笙竽。天近黄麾仗晓,春早红鸾扇暖,迟日上金铺。万岁南山色,不老对唐虞。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元会曲) 诗词作者:【 宋代 】 毛滂
2023-01-01 02:38:081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王漕饯别。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我饮不须劝,正怕酒尊空。别离亦复何恨,此别恨匆匆。间上貂蝉贵客,花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余发种种如是,此事付渠侬。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 标签: 壮志难酬 讽刺 壮志 离别 词 其他 目的 情感 场景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译文 我饮酒不需要劝杯,反而担心酒杯空了。分别相离也是可恨的事情,这次的分别是那么的匆忙。酒席上美女贵宾云集,花园外豪富高门坟冢,人世间谁能算是英雄?一笑出门而去,千里外的风吹得花落。 孙权刘备这样的人物,才能指使我做事,而不是阁下。我发出种种的感慨,这些交心于你知道。只是感觉自己一生游遍湖海,除了喝醉吟些风花雪月,便是一事无成。身上的所有东西都是陛下赐予,希望我在湖北的作为能使君王明鉴。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注释 淳熙丁酉:淳熙四年(1177)。 自江陵移帅隆兴:指这年冬天,作者由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迁知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兼江西安抚使。 被召:指被召为大理寺卿事。 司马监:司马汉章。汉章名倬,时为江西京西湖北总领,故称之为监或大监。 赵卿:不详何人。 王漕:王希吕,时任转运副使之职,负责一路漕运等工作,故称之为漕。 次韵:依次用原唱韵脚的字押韵作和章。 公明:王炎的字。枢密:即枢密使。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叫薨。 兴:兴起、产生。兴门户之叹,为朝中权贵各立门户、互相倾轧而叹息。按王炎先与宰相虞允文有矛盾,允文推荐权吏部侍郎王之奇代替王炎的官职;后来朝廷又任命王炎为枢密使。其后王炎以观文殿学士太中大夫知潭州,被汤邦彦论欺君之罪,因而落职。再后,考宗恢复资政殿大学士之职。 故前章及之:所以在词的上片提到这件事。 因到官之三月便被召,故云。 貂蝉:即貂蝉冠,三公、亲王在侍奉天子祭祀或参加大朝时穿戴。貂蝉贵客:这里实指当朝权贵王炎。 苑外麒麟高冢:由杜甫《曲江》“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化出。意谓王炎划为当朝权贵,今已化为墓中异物。 人世竟谁雄:人世间到底谁能称雄呢?言外之意,人终有一死,又何必在生前争权夺利呢! 一笑出门去:由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化出。 千里落花风:因作者被召离任,在淳熙五年晚春,故云。 此事:指富贵之事。渠侬:他们、别人。 湖海:湖海豪气。即豪放的意气。 毫发皆帝力:言自己的一丝一毫都是皇帝恩赐的。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其它作品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青玉案·元夕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清平乐·村居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更多作品
2023-01-01 02:38:131

水调歌头的翻译,要英语

水调歌头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I alld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023-01-01 02:38:181

水调歌头的全文翻译!!!!!!

《水调歌头》的白话文译文如下: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水调歌头》是北宋苏轼所作,全诗原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他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诗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下阕写对月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23-01-01 02:38:4311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2023-01-01 02:39:4112

水调歌头的翻译

《水调歌头》的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023-01-01 02:40:321

水调歌头全诗的意思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23-01-01 02:40:5415

水调歌头 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作者】苏轼 【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2)达旦:到天亮。(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2023-01-01 02:41:481

《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2] [3] [4] 作品鉴赏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1074)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人类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023-01-01 02:41:591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2023-01-01 02:42:042

水调歌头苏轼翻译及原文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如下: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023-01-01 02:42:131

水调歌头苏轼的词原文内容翻译是什么?

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3、主题: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扩展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参考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百度百科
2023-01-01 02:42:271

《水调歌头》原文以及译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2023-01-01 02:42:437

水调歌头译文及注释

水调歌头译文及注释如下: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应该有遗憾,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成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长长久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禁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千里共婵娟】共:一起。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023-01-01 02:43:111

水调歌头 苏轼 翻译

一过后
2023-01-01 02:43:236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章翻译如下: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23-01-01 02:43:53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全文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文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023-01-01 02:44:101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2023-01-01 02:44:151

《水调歌头》翻译和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2023-01-01 02:44:306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如下: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023-01-01 02:44:531

水调歌头翻译????????????

水调歌头①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 《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 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简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2023-01-01 02:45:076

《水调歌头》译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2023-01-01 02:45:292

陈居仁《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 重过钓台路,风物故依然。羊裘轩上,俯临清泚面孱颜。仰见先生风节,更有两公名德,冰雪照人寒。龙野方驰逐,鸿翼自孤骞。酹壶觞,追往昔,笑华颠。别来三纪,推排曾戴侍臣冠。惭愧君恩难答,聊复守符重绾,敢叹客途艰。少报期年政,行泛五湖船。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 诗词作者:【 宋代 】 陈居仁
2023-01-01 02:46:271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 【朝代】宋译文对照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 注释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23-01-01 02:46:381

请翻译苏轼<水调歌头>

http://www.yideji.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803这里好像有,楼主请看看对不对!!!声明我可坚决没有抄袭!!!!!我是清白地
2023-01-01 02:46:444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意思?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译: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低洒入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2023-01-01 02:46:583

赏析水调歌头苏轼原文和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 【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023-01-01 02:47:093

水调歌头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023-01-01 02:47:22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译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下面是我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2023-01-01 02:47:411

以第一人称翻译水调歌头

"Thinking of You"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2023-01-01 02:47:461

葛郯《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 青铜昏水面,乌帽裹山头。风涛如此,天公作意巧相留。常记垂虹晚渡,卧看菰蒲烟雨,屈指十三秋。恍若华胥梦,无语下西楼。翠翻空,寒入座,不禁愁。五弦弹尽,隐隐天末暮虹收。欲伴渔翁钓艇,欸乃一声江上,寒碧点轻鸥。无人阻归兴,真欲迈长洲。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 诗词作者:【 宋代 】 葛郯
2023-01-01 02:47:511

水调歌头简明的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2023-01-01 02:47: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