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duality concept是什么意思

2023-06-07 08:32:37
共1条回复
okok云

duality concept

对偶的概念

双语对照

词典结果:

网络释义

1. 双重影响概念

例句:

1.

The internal tension in the formation of ideology in ancient china revealed in the duality of the consanguineous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god"s will.

血缘制度和天命观的二元性论中国远古国家意识形态形成中的内部张力。

相关推荐

语言学duality如何理解

你原选的这个的话,我觉得他应该是那种。就是说这个耐磨性。
2023-06-06 20:05:057

求“二重性”的解释

基本解释[释义](名)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如商品,一方面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有价值。也说两重性。[构成]偏正式:二重(性英文翻译1.ambiguity;dualcharacter;dualnature;duality详细解释◎二重性èrchóngxìng(1)[duality]∶包含两种元素或方面的,或由它们构成的性质或状态(2)[dualism]∶二重的性质或状态;二重区分指事物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即一种事物同时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性质。
2023-06-06 20:05:201

英语语言学的二重性指什麽?

二重性指语言在结构上存在两个层次:低层次和高层次。在低层次是一个个没有意义的音,如/p/,/g/,/i/等,但是这些处在低层次的没有意义的音可以依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结合在一起形成语言体系的高层次,即:有意义的单位,如词素,单词等。 By duality is meant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such that unites of the primary level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 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简单翻译下:二重性指语言在结构上存在二个水平(层次),主要水平的元素是由次要水平元素组成的,同时两种水平的元素又有各自的组织原则。这两个水平的元素就是只的我上面所说的低层次和高层次,低层次的字母可以组成高层次的单词,但是遵循元音,辅音共存的规律。单词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词组,句子,从而形成了语言。
2023-06-06 20:05:301

请帮忙解释一下语言的二重性(duality)、离散性(discreteness)和递归性(recursiveness),谢谢~

先说一下是哪个领域内的啊~~~
2023-06-06 20:05:392

二重性是什么意思

二重性的解释(1) [duality]∶包含两种元素或方面的,或由它们构成的 性质 或 状态 (2) [dualism]∶二重的性质或状态;二重区分 详细解释 指事 物所固有的互相 矛盾 的两种属性,即一种事物同时具有两种互 相对 立的性质。 词语分解 二的解释 二 è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二。 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两 部首 :二。
2023-06-06 20:05:471

求duality歌词翻译

I push my fingers into my eyes我把我的手指插入我的眼睛It"s the only thing that slowly stops the ache这是唯一的方法可以延缓痛苦But it"s made of all the things I have to take但是这全部是我所必须自己所承受的Jesus it never ends, it works it"s way inside耶稣是无止境的 它只在他的方法内有效If the pain goes on...假如痛苦继续I have screamed until my veins collapsed我尖叫直到我的血管爆裂I"ve waited as my time"s elapsed我已经等到我的时间消失Now all I do is live with so much fate现在所有我能做的是与命运活下去I"ve wished for this, I"ve bitched at that我已经期许这个 我已经不鸟那个I"ve left behind this little fact我已经从这小小的事实走出You cannot kill what you did not create你不能杀掉你还没制造的东西I"ve gotta say what I"ve gotta say我想要说我想要说And then I swear I"ll go away然后我发誓我会走开But I can"t promise you"ll enjoy the noise但我不能承诺你会享受这些噪音I guess I"ll save the best for last我猜我将会保留最好或最后的My future seems like one big past我的未来看似一个好大的过去You"re left with me "cause you left me no choice你离开我是因为你没选择的离开(I push my fingers into my) eyes(我把我的手指插入我的)眼睛It"s the only thing that slowly stops the ache这是唯一的方式可以延缓我的痛苦If the pain goes on, I"m not gonna make it!假如痛苦持续延续 那我可不会做!!Put me back together or separate the skin from bone把我组合起来 或是把我的皮骨分开Leave me all the pieces, then you can leave me alone离开我所有的碎片 然后你就可以离开留我在这Tell me the reality is better than the dream告诉我事实比作梦好But I found out the hard way - nothing is what it seems但我找到一条更硬的方式-看到什麼都不是什麼(I push my fingers into my) eyesIt"s the only thing that slowly stops the acheBut it"s made of all the things I have to takeJesus it never ends, it works it"s way insideIf the pain goes on, I"m not gonna make it!All I"ve got - all I"ve got is insane所有我得到的-所有我得到的是疯狂的(I push my fingers into my) eyesIt"s the only thing that slowly stops the acheBut it"s made of all the things I have to takeJesus it never ends, it works it"s way insideIf the pain goes on, I"m not gonna make it!All I"ve got - all I"ve got is insane
2023-06-06 20:05:551

波粒二重性是啥?

即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2023-06-06 20:06:011

二元性duality钥匙在哪

在书里。二元性duality钥匙是《建筑师》这本书里的两个核心概念,这两把“钥匙”,分别为二元性和色彩。1、二元性(Duality)它可以被理解为一切同时存在又二元对立的东西,如阿斯泰里奥斯提到的“左右”“正负”“男女”“阴阳”。2、色彩:《建筑师》采用了四种专色来印刷,分别是:黄、红、蓝、紫,通过改变深浅、叠色等方式,马祖凯利使色彩融入叙事。
2023-06-06 20:06:081

“双面性”用英语怎么说?

duality
2023-06-06 20:06:352

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较不显著),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量子行为称为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中文名:波粒二象性外文名:wave-particleduality提出者:德布罗意提出时间:1924年应用学科:物理学适用领域范围:量子力学
2023-06-06 20:06:443

二元性duality钱有什么用

没什么用。二元性(Duality),这个概念用一两句话概括可能会不够准确,它可以被理解为一切同时存在又二元对立的东西,如阿斯泰里奥斯提到的“左右”“正负”“男女”“阴阳”。二元性根植于阿斯泰里奥斯的思维中,也根植于整本书的各个方面。
2023-06-06 20:06:581

波粒二象性是什么?

【光子定律】光子个体呈现粒子性,光子集合体呈现波动性。(中国王氏2020)
2023-06-06 20:07:082

什么是波粒二向性

以光电效应为例:金属板受到光的照射后向外界发射的光电子是电磁波,放射的热是粒子。物体的这种辐射光电子又辐射热的现象叫波粒二象性。
2023-06-06 20:07:274

波粒二象性是什么?

1924年,德波罗意的物质波理论认为,运动的粒子有波动现象。粒子波是概率波。显然,粒子是第一性的,波动是第二性的。首先必须是粒子,其次才是波。反之,是波就不一定就是粒子。例如,无线电波就不是粒子波,没有光子概念,它是一种振荡波。
2023-06-06 20:07:4612

波粒二象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这意味着经典的有关“粒子”与“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范围内的物理行为的能力。波在经典物理学中被看作是介质上的多个粒子受激发振动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实际上经典物理学描述的波只是粒子受激的震动,波只是传播形式。所以,经典物理学描述的波还是基于粒子的概念。扩展资料:波粒二象性开启了现代物理,这个提法,源自对“光是粒子还是波”的大思考。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个物体出发,某个时间点只能出现一个地方,是粒子属性。如果可以出现等距离出现在所有地方,就是波属性。更有科学实验提出判断,将粒子属性加速无数倍数,宏观无数倍,就具备了波属性。将波属性速度降低无数倍,微观无数倍,就成了粒子属性。爱因斯坦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粒子属性就是物质性,波属性就是能量性。粒子属性与波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光是粒子属性最弱的粒子,也是波属性最弱的波。是转化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粒二象性
2023-06-06 20:08:571

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光子定律】光子个体呈现粒子性,光子集合体呈现波动性。(中国王氏2020)
2023-06-06 20:09:153

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请见高中教材选修3-5物理
2023-06-06 20:09:3411

语言学一道题目,求解!!!

举例描述语言学的四个特征。
2023-06-06 20:10:133

什么叫做光电效应和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指一切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波”和“粒子”的数学关系物质的粒子性由能量 E 和动量 p 刻划,波的特征则由频率 ν 和波长 λ 表达,这两组物理量由普朗克常数 h 所联系。历史在十九世纪末,日臻成熟的原子理论逐渐盛行,根据原子理论的看法,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比如原本被认为是一种流体的电,由汤普孙的阴极射线实验证明是由被称为电子的粒子所组成。因此,人们认为大多数的物质是由粒子所组成。而与此同时,波被认为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波动理论已经被相当深入地研究,包括干涉和衍射等现象。由于光在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中,以及夫琅和费衍射中所展现的特性,明显地说明它是一种波动。不过在二十世纪来临之时,这个观点面临了一些挑战。1905年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的光电效应展示了光粒子性的一面。随后,电子衍射被预言和证实了。这又展现了原来被认为是粒子的电子波动性的一面。这个波与粒子的困扰终于在二十世纪初由量子力学的建立所解决,即所谓波粒二象性。他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这两种性质。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如光子、电子或是原子,都能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即,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和衍射。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描述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几率幅。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他们的质量太大,导致特征波长比可观察的限度要小很多,因此可能发生波动性质的尺度在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之外。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力学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自然现象”。反之,对于基本粒子来说,它们的质量和尺度决定了它们的行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因而与我们所习惯的图景相差甚远。惠更斯和牛顿,早期光理论最早的综合光理论是由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所发展的,他提出了一个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了光波如何形成波前,直线传播。该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折射现象。但是,该理论在另一些方面遇见了困难。因而它很快就被艾萨克·牛顿的粒子理论所超越。牛顿认为光是由微小粒子所组成,这样他能够很自然地解释反射现象。并且,他也能稍显麻烦地解释透镜的折射现象,以及通过三棱镜将阳光分解为彩虹。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为人淡忘。直到十九世纪初衍射现象被发现,光的波动理论才重新得到承认。而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费涅尔、麦克斯韦和杨十九世纪早期由托马斯·杨和奥古斯丁-让·费涅尔所演示的双缝干涉实验为惠更斯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这些实验显示,当光穿过网格时,可以观察到一个干涉样式,与水波的干涉行为十分相似。并且,通过这些样式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在世纪末叶给出了一组方程,揭示了电磁波的性质。而方程得到的结果,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速,这使得光作为电磁波的解释被人广泛接受,而惠更斯的理论也得到了重新认可。爱因斯坦和光子1905年,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提出了一个理论,解决了之前光的波动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这个实验现象。他引入了光子,一个携带光能的量子的概念。在光电效应中,人们观察到将一束光线照射在某些金属上会在电路中产生一定的电流。可以推断是光将金属中的电子打出,使得它们流动。然而,人们同时观察到,对于某些材料,即使一束微弱的蓝光也能产生电流,但是无论多么强的红光都无法在其中引出电流。根据波动理论,光强对应于它所携带的能量,因而强光一定能提供更强的能量将电子击出。然而事实与预期的恰巧相反。爱因斯坦将其解释为量子化效应:电子被光子击出金属,每一个光子都带有一部分能量E,这份能量对应于光的频率ν:E=hν这里h是普朗克常数(6.626 x 10-34 J s)。光束的颜色决定于光子的频率,而光强则决定于光子的数量。由于量子化效应,每个电子只能整份地接受光子的能量,因此,只有高频率的光子(蓝光,而非红光)才有能力将电子击出。爱因斯坦因为他的光电效应理论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布罗意1924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构造了德布罗意假设,声称所有的物质都有类波的属性。他将这个波长λ和动量p联系为:λ=h/p这是对爱因斯坦等式的一般化,因为光子的动量为p = E / c(c为真空中的光速),而λ = c / ν。德布罗意的方程三年后通过两个独立的电子散射实验被证实于电子(具有静止质量)身上。在阿伯丁大学,George Paget Thomson将一束电子穿过薄金属片,并且观察到了预期中的干涉样式。在贝尔实验室Clinton Joseph Davisson和Lester Halbert Germer将他们的实验电子束穿过一个晶体。德布罗意于1929年因为这个假设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Thomson和Davisson因为他们的实验工作共享了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06-06 20:10:221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吗?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科学家发现光既能像波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因此我们称光为“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英语:Wave-particle duality)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指微观粒子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又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2015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成功拍摄出光同时表现波粒二象性的照片。在双缝实验里,从光源传播出来的相干光束,照射在一块刻有两条狭缝 和 的不透明挡板 。在挡板的后面,摆设了摄影胶卷或某种侦测屏 ,用来纪录到达 的任何位置 的光束。最右边黑白相间的条纹,显示出光束在侦测屏 的干涉图样。
2023-06-06 20:10:291

人类语言的性质是什么?

语言的本质特性,也可以成为设计特性或结构特性,指的是人类语言固有的,有别于任何其他动物的交流系统的特质。了解语言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性质。1、任意性(arbitrariness)正如前面定义里提到,语言具有任意性,意思是语言的形式(语音或书写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基本没有必然的或逻辑上的关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但是象声词、象形词以及合成词等语言现象具有非任意性。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所指关系一旦确定,人们就要遵循这一约定。语言的语法也是任意的,比如语法结构中词序、词尾变化、性数格一致等语法规则都是任意的。2、二重性(duality)语言的二重性是指语言是一个结构系统,是一个具有两种结构的系统,语音系统(后来有了文字系统)和语法系统。换言之,语言可以先切分成意义单位(形位),再切分成语音单位(音位)。语言的二重性是人类语言所特有的,一般动物的交流系统都不具备这种特征。正是这种二重性才能使得少量有限的语音可以组合和重组来构成几乎无限的词汇,表达无线数量的意义;一个词和另一个词组合成上一个层次的结构(短语或更大的结构),也会产生几乎无限个更大的结构,比如,语音/u04d5/,/p/,/t/,可以组合/u04d5pt/,/tu04d5p/,/pu04d5t/三个词。3、能产性(productivity)能产性或生成性指的是人们可以听懂或说出他从来没有听过或见过的话语。这些新的话语的理解和生成就是语言使用者通过大脑的语言机制作用下发生的。能产性也是人类语言特有的性质,动物语言(所谓的语言)不具有能产性,它们发出的声音与意义只有对应的关系,不能生成。例如,蜜蜂可以通过某种身体动作表达事物的方向,但是不能创造地表达事物的种类或数量,更不用说表达别的高级意念。4、移位性(displacement)语言的移位特征指的是语言可以用来指示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信息的移植程度是指它的前因、后果的基本特征脱离传递信息的时间、地点的程度。比如我们可以用语言谈论“现在”,也可以谈论“过去”或“将来”,可以谈论身边的事情,亦可以谈论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这一特征也是人类语言所特有,任何动物的叫声不能表达跨越时空的事情,只能表达对身边即时发生事情的反应。5、文化传习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所有的动物叫声系统都是靠基因遗传下来的,就是说,动物生来具有发出其五种所特由的叫声的本领。而人类语言依靠文化或习俗传统特意代代相传,而不是靠生物遗传而延续。这就是语言的文化传习性。文化传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模仿,人类的模仿能力或趋势超出其他一切物种。当然,文化传授的发展也必须现有某种西川的安排。例如,一个父母说汉语的婴儿在出生后送到一个说英语的环境中后,这个婴儿遗传了人类语言的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是英语,那么他就会习得英语,而不是汉语。
2023-06-06 20:10:541

dyn是什么意思

DYN动态协议实际是一揽子协议的总称:包括BDAP区块链目录访问协议,VGP隐私保护协议,Fluid Protocol流体协议等。同时这些协议DBS公司全部申请了相关专利,这为在商用领域的竞争构筑了护城河。DYN的团队从 2014 年开始作为区块链开发团队运营,从 2017 年开始作为DBS德克萨斯州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目标是成为下一代区块链技术公司,为业务服务提供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对等架构,自动化业务流程,致力于增加其安全性和降低成本。扩展资料隐私、所有权、数据交换和数据质量的改进是当今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促使组织始终如一地监视他们的数据是如何存储、共享和管理的。Duality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区块链网络的自然匹配性和安全数据管理,我们的 Duality 团队通过在 Dynamic(DYN) 的区块链技术和我们创新的新协议区块链目录访问协议 (BDAP) 上构建应用程序。为这些长期存在的挑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由于侧重于医疗、教育、法律和业务服务等领域,Duality 通过为企业带来安全和隐私,在其他数据管理系统中脱颖而出。尽管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可能很复杂,但是用户体验仍然很熟悉。
2023-06-06 20:11:011

the multi-cell uplink-downlink duality什么意思

the multi-cell uplink-downlink duality多小区上行下行对偶the multi-cell uplink-downlink duality多小区上行下行对偶
2023-06-06 20:11:171

波粒二重性到底是什么?它说明了啥?

2023-06-06 20:11:263

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不知道
2023-06-06 20:11:366

二元性0.16更新啥了

六月的新故事场景并修改了相关内容。二元性0.16具体更新如下:六月的新故事场景,六月的新夜/睡眠场景,六月的新摄影片段,蒂芙尼的新“日常”场景,鲁卡按摩场景的新变结果,六月的第一个故事场景将在玩家第一次观看后分为烹饪场景和拍照场景,修复了Angie和Charlee的商店场景之间的冲突,这将导致Angie不出现,修正了一些小错误。二元性Duality是一款建模很好的类SLG沙盒游戏,游戏的渲染水平也非常高,CG画风非常漂亮,人物表情非常丰富。
2023-06-06 20:12:031

波粒二象性是什么意思?

波涉和速度
2023-06-06 20:12:1314

求语言的5个普遍特征的英文定义.....谢谢~~~~~~

arbitrariness = 任意, 由 arbitrary = Choices and ac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arbitrary when they are done not by means of any underlying principle or logic, but by whim or some decidedly illogical formula.productivity = 生产能力, 生产效律duality = 两方面的 a two-fold division in several spiritual,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doctrinesdisplacement = 取代,换了cultural Transmission = 文化输进
2023-06-06 20:12:581

波粒二象限性是什么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震动的微粒子的解说——量子论  波粒统一性(邓宇等)   振动中的弦  微粒子的振动+平动=波动粒子  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2023-06-06 20:13:081

英语语言学知识点

  英语语言学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英语语言学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英语语言学知识点:定义   1.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   Productivity多产性   Duality双重性   Displacement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⑴arbitrariness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P.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   ⑵Productivity   Animals are quite limited in the messages they are able to send.   ⑶Duality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r two levels.   ⑷Displacement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⑸Cultural transmission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has a genetic basis, but we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this showed that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not by instinct.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set of calls peculiar to their species.   5.语言能力Competence   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u2019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6.语言运用performance   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7.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8.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a given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   9.语言langue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10.言语parole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11.规定性Prescriptive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should not say.   12.描述性Descriptive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英语语言学知识点:知识   1.language is not an isolated phenomenon, itu2019s a social activity carried out in a certain social environment by human beings.   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   2.几种观点和现象的提出者:   ⑴瑞士语言学家F.de Saussure F.de Saussure:Langue和parole的区别   ⑵U.S.A linguist N.Chomsky美国语言学家N.Chomsky   in1950针对Saussureu2019s langue&parole提出Competence和performance   ⑶曾经对语言概念下过定义的语言学家   Sapir---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Hall----language is the institution whereby humans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y means of habitually used oral-auditory arbitrary symbols.   Chomsky---from now on I will consider language to be a set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⑷U.S.A Linguist Charles Hockett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Hockett   提出了语言的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3.the word u2019languageu2019 preceded by the zero-article ,it implies that linguistics studies not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Language一词前不加冠词说明语言学家不只研究一种特定的语言。   4.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nature of the underlying language system ,what the linguists has to do first if to study language facts.   5.language is a complicated entity with multiple layers and facts, so it"s hardly possible for the linguistics to deal with it all at once. 判断题   6.Frist drew the attention of the linguists were the sounds used in languages.最先引起语言学家注意的是语言的发音。   英语语言学知识点:问答题   1.what ar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study?   Phonetics----itu2019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itu2019s concerned with all the sounds that occur in the worldu2019s languages.   Phonology---the study of sounds systems—the inventory of distinctive sounds that occur in a language and the patterns into which they fall.   Morphology---Itu2019s a branch of a grammar which studi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Syntax-------it"s a subfield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a language.   Semantics---Itu2019s simply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abstraction.   Pragmatics---the study of meaning in context of words.   Sociolinguis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society.   Psycholinguis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working of the mind.   Applied linguistics---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2.why do we say language is arbitrary?   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unds that people use and the objects to which these sounds refer.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object i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tu2019s only our tacit agreement of utterance and concept at work and not any innate relationship bound up in the utterance.   A typical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u2018arbitrarinessu2019 of language is u2018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u2019.   3. what makes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Modern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its investigations are based on authentic and mainly spoken language date.现代语言学是描述性的,其研究以确实可靠的、主要以口语形式的资料为基础。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it is based onu2019 highu2019 written language.   传统语法是规定性的,研究u2018高级u2019书面语。   4.Is modern linguistics mainly synchronic or diachronic? why   Modern linguistics is mainly synchronic, focusing on the present-day language. unless the various states of a language are successfully studied, it will not be possible to describe language from a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现代语言学主要是共时性的,重点研究现代语言。除非对语言的各种状态都进行成功的研究,否则很难从历时性角度对语言进行描述。   5.which enjoys priority in modern linguistics, speech or writings?   Speech enjoys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⑴Speech precedes writing in terms of evolution.   ⑵A large amount of communi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speech than in writing.   ⑶speech is the form in which infants acquire their native language.   6.how is Saussureu2019s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similar to Chomskyu2019s ?   Both Saussure and Chomsky mak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bstract language system and 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their purpose is to single out the language system for serious study
2023-06-06 20:13:171

对偶理论详细资料大全

对偶理论是研究线性规划中原始问题与对偶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论。 线上性规划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对偶问题,即每一个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原始问题)有一个与它对应的对偶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对偶问题)。 1928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J.von诺伊曼在研究对策论发现线性规划与对策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零和对策可表达成线性规划的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对偶理论 外文名 :Duality theory 提出者 :J·von·诺依曼 提出时间 :1947年 套用学科 :运筹学 适用领域范围 :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范畴 简介,发展简史,基本定理,弱对偶定理,强对偶定理,最优准则定理,互补松弛定理,松弛定理, 简介 对偶理论:研究线性规划中原始问题与对偶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论。 对偶理论属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范畴。 对偶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学中的相互确定关系,涉及到经济学的诸多方面。产出与成本的对偶、效用与支出的对偶,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对偶关系。经济系统中还有许多其他这样的对偶关系。 利用对偶性来进行经济分析的这种方法,就叫做对偶方法。 每一个线性规划问题都存在一个与其对偶的问题,在求出一个问题解的同时,也给出了另一个问题的解。 对偶理论是在1947年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J·von·诺依曼提出创立。 发展简史 线上性规划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对偶问题,即每一个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原始问题)都有一个与它对应的对偶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对偶问题)。1928年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J·von·诺伊曼在研究对策论时已发现线性规划与对策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人零和对策可表达成线性规划的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他于1947年提出对偶理论。1951年G.B.丹齐克引用对偶理论求解线性规划的运输问题,研究出确定检验数的位势法原理。1954年C.莱姆基提出对偶单纯形法,成为管理决策中进行灵敏度分析的重要工具。对偶理论有许多重要套用:在原始的和对偶的两个线性规划中求解任何一个规划时,会自动地给出另一个规划的最优解;当对偶问题比原始问题有较少约束时,求解对偶规划比求解原始规划要方便得多;对偶规划中的变数就是影子价格。 对偶问题:每一个线性规划问题都伴随有另一个线性规划问题,称为对偶问题。原来的线性规划问题则称为原始线性规划问题,简称原始问题。对偶问题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的变数能提供关于原始问题最优解的许多重要资料,有助于原始问题的求解和分析。对偶问题与原始问题之间存在着下列关系:①目标函式对原始问题是极大化,对对偶问题则是极小化。②原始问题目标函式中的收益系数是对偶问题约束不等式中的右端常数,而原始问题约束不等式中的右端常数则是对偶问题中目标函式的收益系数。③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的约束不等式的符号方向相反。④原始问题约束不等式系数矩阵转置后即为对偶问题的约束不等式的系数矩阵。⑤原始问题的约束方程数对应于对偶问题的变数数,而原始问题的变数数对应于对偶问题的约束方程数。⑥对偶问题的对偶问题是原始问题,这一性质被称为原始和对偶问题的对称性。 基本定理 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标准形式如下: 设原始问题为: min z=cx s.t. Ax <= b x>= 0 则对偶问题为: max w=yb s.t. yA >= c y>=0 式中max表示求极大值,min表示求极小值,s.t.表示“约束条件为”;z为原始问题的目标函式,w为对偶问题的目标函式;x为原始问题的决策变数列向量(n×1),y为对偶问题的决策变数行向量(1×m);A为原始问题的系数矩阵(m×n),b为原始问题的右端常数列向量(m×1),c为原始问题的目标函式系数行向量(1×n)。在原始问题与对偶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深刻的关系,现已得到严格数学证明的有如下一些定理。 弱对偶定理 若上述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分别有可行解x 0 和y 0 ,则cx 0 <=y 0 b。这个定理表明极大化问题任一可行解的目标函式值总是不大于它的对偶问题的任一可行解的目标函式值。 强对偶定理 若上述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都可行,则它们分别有最优解x*和y*,且cx*=y*b。 最优准则定理 若上述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分别有可行解x 0 和y 0 ,且两者的目标函式值相等,即y 0 b=cx 0 ,则两个可行解分别为对应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互补松弛定理 若上述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分别有可行解x 0 和y 0 ,且u 0 和v 0 分别为它们的松弛变数,则若且唯若v 0 x 0 +u 0 y 0 时,x 0 和y 0 分别为它们的最优解。 松弛定理 若上述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分别有可行解x 0 和y 0 ,且u 0 和v 0 分别为它们的松弛变数,则若且唯若v 0 x 0 =0 和u 0 y 0 =0时, x 0 和y 0 分别为它们的最优解。v 0 x 0 =0和u 0 y 0 =0这两个等式称为互补松弛条件。 对称对偶线性规划  具有对称形式的线性规划的特点是: ①全部约束条件均为不等式,对极大化问题为≤,对极小化问题为≥。 ②全部变数均为非负。 列出对称对偶线性规划的步骤是: ①规定非负的对偶变数,变数数等于原始问题的约束方程数。 ②把原始问题的目标函式系数作为对偶问题约束不等式的右端常数。 ③把原始问题约束不等式的右端常数作为对偶问题的目标函式系数。 ④把原始问题的系数矩阵转置后作为对偶问题的系数矩阵。 ⑤把原始问题约束条件中的不等号反向作为对偶问题约束条件的不等号。 ⑥将原始问题目标函式取极大化改成对偶问题目标函式取极小化。 非对称对偶线性规划  有时线性规划并不以对称方式出现,如约束条件并不都是同向不等式,变数可以是非正的或没有符号约束。 列写非对称对偶线性规划可参照原始-对偶表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规定对偶变数,变数个数等于原始问题约束不等式数。 ②把原始问题的目标函式系数作为对偶问题约束不等式的右端常数。 ③把原始问题约束不等式的右端常数作为对偶问题的目标函式系数。 ④把原始问题的系数矩阵转置后作为对偶问题的系数矩阵。 ⑤根据原始问题的约束不等式情况,确定对偶变数的符号约束。 ⑥根据原始问题决策变数的符号约束,确定对偶问题约束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从原始问题的最终单纯形表中(最优单纯形运算元)可直接得到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原始问题中松弛变数的检验数对应着对偶问题的解(符号相反)。在用单纯形法时每一步叠代可得到原始问题的可行解x 0 和对偶问题的补充解y 0 且cx 0 =y 0 b,若x 0 不是原始问题的最优解,y 0 就不是对偶问题的可行解。最后一步叠代得到原始问题的最优解x*和对偶问题的补充最优解y*,且cx*=y*b。y*是原始问题的影子价格。
2023-06-06 20:13:241

管理的二重性是什么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Duality Enterprise Management)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2023-06-06 20:13:331

关于佛教的一些翻译,请问agency和instrumental在佛教中怎么翻译,貌似和 duality二元性有关

有英文版的佛经吗?偶对英文不感冒
2023-06-06 20:13:414

对偶定理详细资料大全

对偶定理是一个数学术语,指的是若两逻辑式相等,则它们的对偶式也相等。 对偶式指的是对于任何一个逻辑式Y,若将其中的“ · ”换成“+”,“+”换成“ · ”,0换成1,1换成0,则得到一个新的逻辑式Y",Y"就是Y的对偶式。显然Y和Y"互为对偶式。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对偶定理 外文名 :Duality theorem 所属领域 :数理科学 定义,举例,性质定理与推论, 定义 对偶定理是揭示原始问题的解与对偶问题的解之间重要关系的一系列定理。 (对偶定理) 设Y,y,γ以及S,s同前,如果存在可容许的向量p和ξ,则S和s都有限,并且S=s. 举例 若Y= ,则Y"= ; 若Y= ,则Y"= ; 若Y= ,则Y"= . 若两逻辑式相等,则它们的对偶式也相等,这就是对偶定理(Duality theorem)。 同一个电路,按正逻辑和负逻辑规定所得到的逻辑表达式不一定相等,也不一定相反,它们之间是对偶的关系。所以如果两个电路在正逻辑下是相等的,那么在负逻辑下也必定是相等的,这就是对偶定理的实质。 有时候直接证明两个逻辑式相等比较麻烦,但其对偶式的证明比较简单,可以先证明其对偶式相等,再利用对偶定理就得到原式相等。 性质定理与推论 性质 对偶问题的对偶仍是原问题。 定理1 (弱对偶定理)如果 是原问题的可行解, 是对偶问题的可行解,则恒有 推论1 原问题任一可行解的目标函式值是其对偶问题目标函式值的下界;反之对偶问题任一可行解的目标函式值是其原问题目标函式值的上界。 定理2 (最优准则定理) 如果 是原问题的可行解, 是对偶问题的可行解,则当 = 时, 、 分别为各自问题的最优解。 定理3 (最优解存在定理) 若原问题和对偶问题同时存在可行解,则它们必都存在最优解。 证明:最大化问题LP的目标函式值有上界,所以一定有最优解,类似地,最小化问题 DP的目标函式值有下界,所以也一定有最优解。 证毕。 定理4 (无界解定理) 若原问题(或对偶问题)有可行解且目标函式值无界,则其对偶问题(或原问题)无可行解。 定理5 (强对偶性定理) 如果原问题和对偶问题中有一个有最优解,则另一个问题也必存在最优解,且两个问题的最优解的目标函式值相等。 推论2 设 , 分别是对称形式的原问题式和其对偶问题式的可行解,则 ,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 . 推论3 若原问题式有最优解,则在其最优单纯形表中,松弛变数的检验数的负值即为对偶问题的一个最优解。 定理6 (互补松弛性定理) (向量形式)设x,y分别是对称形式的原问题式和其对偶问题式的可行解,则 x , y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分量形式)设 x =(x1,x2,…,xn)T, y =(y1,y2,…,yn)T分别是原问题式和其对偶问题式的可行解,则 x,y 分别是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2023-06-06 20:13:471

波子二象性是什么意思?

应该叫做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2023-06-06 20:14:231

波粒二重性的介绍

波粒二重性又称波粒二象性(英语:Wave-particle duality)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指微观粒子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又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2023-06-06 20:14:461

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这意味着经典的有关“粒子”与“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范围内的物理行为的能力。爱因斯坦这样描述这一现象:“好像有时我们必须用一套理论,有时候又必须用另一套理论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行为),有时候又必须两者都用。我们遇到了一类新的困难,这种困难迫使我们要借助两种互相矛盾的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两种观点单独是无法完全解释光的现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2023-06-06 20:15:321

德布罗意假说的相关概念

波粒二象性(英语:Wave-particle duality)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指微观粒子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又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纯”波动和“纯”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公元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公元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一切物质”和光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在“一切物质”的范围之内的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绕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戴维森-革末实验所证实。在十九世纪末,日臻成熟的原子论逐渐盛行,根据原子理论的看法,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比如原本被认为是一种流体的电,由约瑟夫·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证明是由被称为电子的粒子所组成。因此,人们认为大多数的物质是由粒子所组成。而与此同时,波被认为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波动论已经被相当深入地研究,包括干涉和衍射等现象。由于光在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中,以及夫琅禾费衍射中所展现的特性,明显地说明它是一种波动。不过在二十世纪来临之时,这个观点面临了一些挑战。1905年,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的光电效应展示了光粒子性的一面。随后,电子衍射被预言和证实了。这又展现了原来被认为是粒子的电子波动性的一面。这个波与粒子的困扰终于在二十世纪初由量子力学的建立所解决,即所谓波粒二象性。他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这两种性质。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如光子、电子或是原子,都能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即,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和衍射。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描述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机率幅。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他们皆质量太大,导致德布罗意波长比可观察的限度要小很多,因此可能发生波动性质的尺度在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之外。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力学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自然现象”。反之,对于基本粒子来说,它们的质量和尺度决定了它们的行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因而与我们所习惯的图景相差甚远。 最早的综合光理论是由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所发展的,他提出了一个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了光波如何形成波前,直线传播。该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折射现象。但是,该理论在另一些方面遇见了困难。因而它很快就被艾萨克·牛顿的粒子理论所超越。牛顿认为光是由微小粒子所组成,这样他能够很自然地解释反射现象。并且,他也能稍显麻烦地解释透镜的折射现象,以及通过三棱镜将阳光分解为彩虹。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为人淡忘。直到十九世纪初衍射现象被发现,光的波动理论才重新得到承认。而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 1905年,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提出了一个理论,解决了之前光的波动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这个实验现象。他引入了光子,一个携带光能的量子的概念。在光电效应中,人们观察到将一束光线照射在某些金属上会在电路中产生一定的电流。可以推断是光将金属中的电子打出,使得它们流动。然而,人们同时观察到,对于某些材料,即使一束微弱的蓝光也能产生电流,但是无论多么强的红光都无法在其中引出电流。根据波动理论,光强对应于它所携带的能量,因而强光一定能提供更强的能量将电子击出。然而事实与预期的恰巧相反。爱因斯坦将其解释为量子化效应:电子被光子击出金属,每一个光子都带有一部分能量E,这份能量对应于光的频率ν与普朗克常数h(6.626 x 10J s)的乘积。光束的颜色决定于光子的频率,而光强则决定于光子的数量。由于量子化效应,每个电子只能整份地接受光子的能量,因此,只有高频率的光子(蓝光,而非红光)才有能力将电子击出。爱因斯坦因为他的光电效应理论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4年,路易·德布罗意构造了德布罗意假说,声称所有的物质都有类波的属性。他将这个波长λ和动量p联系为:λ=h/ p。这是对爱因斯坦等式的一般化,因为光子的动量为p=E/c(c为真空中的光速),而λ=c/ν。德布罗意的方程三年后通过两个独立的电子散射实验被证实于电子(具有静止质量)身上。在阿伯丁大学,乔治·佩吉特·汤姆孙将一束电子穿过薄金属片,并且观察到了预期中的干涉样式。在贝尔实验室,克林顿·戴维森和雷斯特·革末将他们的实验电子束穿过一个晶体。德布罗意于1929年因为这个假设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孙和戴维森因为他们的实验工作共享了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06-06 20:15:391

光的波粒二重性是怎么提出的

爱因斯坦证明光有波动性,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说。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一切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波”和“粒子”的数学关系物质的粒子性由能量 E 和动量 p 刻划,波的特征则由频率 ν 和波长 λ 表达,这两组物理量由普朗克常数 h 所联系。历史在十九世纪末,日臻成熟的原子理论逐渐盛行,根据原子理论的看法,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比如原本被认为是一种流体的电,由汤普孙的阴极射线实验证明是由被称为电子的粒子所组成。因此,人们认为大多数的物质是由粒子所组成。而与此同时,波被认为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波动理论已经被相当深入地研究,包括干涉和衍射等现象。由于光在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中,以及夫琅和费衍射中所展现的特性,明显地说明它是一种波动。不过在二十世纪来临之时,这个观点面临了一些挑战。1905年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的光电效应展示了光粒子性的一面。随后,电子衍射被预言和证实了。这又展现了原来被认为是粒子的电子波动性的一面。这个波与粒子的困扰终于在二十世纪初由量子力学的建立所解决,即所谓波粒二象性。他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这两种性质。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如光子、电子或是原子,都能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即,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和衍射。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描述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几率幅。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他们的质量太大,导致特征波长比可观察的限度要小很多,因此可能发生波动性质的尺度在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之外。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力学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自然现象”。反之,对于基本粒子来说,它们的质量和尺度决定了它们的行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因而与我们所习惯的图景相差甚远。
2023-06-06 20:16:161

极小元的对偶性质

“对偶性质(duality property)是广义等周问题解的一种性质。类似于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的矩形和面积一定时周长最小的矩形的解都是正方形。”为了确定这一对偶性质的确切形式,对 两边进行微分得到 即 线性规划中的应用 每一个规划问题都存在一个与它相关的对偶问题。原问题中的约束条件的个数等于对偶问题的变量的个数;原问题中变量的个数等于对偶问题中约束条件的个数。
2023-06-06 20:16:501

语言除五个design features外还有哪些重要特征?

语言学的结构特征:任意性, 双层性, 能产性, 移位性,文化传递性和互换性。
2023-06-06 20:17:053

光的波粒二象性存在逻辑问题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 波动 特性,又具有 粒子 特性。科学家发现光既能像波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因此我们称光为“波粒二象性”。 而三大逻辑基本规律之一: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根据逻辑基本规律可知:要么光的波粒二象性是错的,要么逻辑基本规律是错的!它们之中必有一错! 我相信逻辑基本规律是对的!你们如何看呢? 附科普中国,学科百科解释: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这意味着经典的有关“粒子”与“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范围内的物理行为的能力。爱因斯坦这样描述这一现象:“好像有时我们必须用一套理论,有时候又必须用另一套理论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行为),有时候又必须两者都用。我们遇到了一类新的困难,这种困难迫使我们要借助两种互相矛盾的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两种观点单独是无法完全解释光的现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 [1]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 粒子 的基本属性之一。1905年, 爱因斯坦 提出了 光电效应 的 光量子 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 光波 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 德布罗意 提出“ 物质波 ”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 干涉 和 衍射 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 电子衍射 试验所证实。
2023-06-06 20:17:331

物理波粒二象性

3
2023-06-06 20:18:206

求助.关于语言的二层性的问题

二层性(duality of patterning)指的是[有限的][无意义]的单位,可以通过组合(grammar),变成无限大,无限多的有意义的单位。 不仅是有无意义,还涉及到有无限制。 具体说,就是语音的单位是无意义的,有限的,但是你组合segment出现morpheme,然后组合morpheme可以成词或者句。从morpheme开始就是有意义了,词库是无限大的,句子也是。
2023-06-06 20:18:412

英语语言学————我砸200分来提问

kankan
2023-06-06 20:18:497

样本的二重性是指

样本的二重性(duality of the sample)指的是在统计学中,同一个样本可以被看作是总体的一部分,也可以被看作是独立的观测数据集。这个概念通常在推断统计学中使用,其中我们使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性质,例如平均值、方差等。在一些应用中,例如医学研究,同一个样本可能会被用于多个研究中,每个研究都会关注不同的问题。因此,同一个样本可能会被看作是多个不同的观测数据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到样本的二重性对统计推断的影响,例如可能存在多个假设检验或置信区间等。需要注意的是,样本的二重性可能会影响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这个概念并在分析中进行适当的调整。除了在推断统计学中使用,样本的二重性也在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列举几个例子:数据挖掘: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中,同一个数据集通常会被用于训练和测试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个数据集就具有了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可能会影响模型的泛化能力,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财务报表:在财务报表中,同一个账户可能会被用于多个项目,例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种情况下,同一个账户就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和解释,具有了账户的二重性。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需要考虑到这种二重性,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调查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同一个样本可能会被用于多个问题,例如一份调查问卷。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个样本就具有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具有了样本的二重性。在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推断时需要考虑到这种二重性,以确保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样本的二重性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概念,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仔细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023-06-06 20:19:031

对偶问题最优解与原问题的检验数有什么关系?

原问题松弛变量的检验数的相反数就是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2023-06-06 20:19:242

红绿灯具备语言的双重性吗

不具有双重性。每种颜色只对应一个意义,没有上下级的关系。语言有双重性,有上下层的关系。音素到音节,音节到词,词到短语,短语到句子。。。。。。
2023-06-06 20:19:331

对偶原则详细资料大全

对偶原则,又称为对偶原理。是射影几何的一个基本原则,指在射影空间中,若一个命题成立,则其对偶命题也必成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对偶原则 外文名 :Duality principle 拼音 :Duì ǒu yuán zé 学科 :数理科学 别名 :对偶原理 : 基本内容,产生,射影模型,射影几何对偶原则,性质,套用, 基本内容 对偶,是大自然中最为广泛存在的,呈“分形”形态分布的一种结构规律,及任何系统往下和往上均可找出对偶二象的结构关系,且二象间具有完全性,互补性,对立统一性,稳定性,互涨性和互根性。 在射影平面上,如果在一个射影定理中把点与直线的观念对调,即把点改成直线,把直线改成点,把点的共线关系改成直线的共点关系,所得的命题仍然成立,这称为对偶原则。例如,德沙格定理是有关点、直线以及它们的衔接关系的定理,它是一个射影定理。它的对偶定理就是它的逆定理。该原理也可推广到n维射影空间中去。 产生 柏斯卡著名的“神秘的六边形”定理和布里安昌定理都具有对偶关系,其中前一定理是帕斯卡在1640年于其标题为《略论圆锥曲线》的一张大幅印刷品中公布的;而后一定理则是在1806年由巴黎高等工艺学院的学生C.J.BrianCho首先发表的。这两个定理的出现,时间间隔长达150多年。在这期间,数学家们己经注意到,如果将关于平面图形定理中的点和直线互换的话,得到的相应陈述往往是正确的。至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尚不清楚。这种现象,在今天看来,即是对偶现象。布里安昌当时对对偶原理尽管不大明确因而亦不太相信,但是他的上述定理的发现还是受对这种现象的模糊认识影响的。 在历史上,首先对对偶原理加以研究并将它作为一种研究数学的重要工具加以利用的,是法国的数学家J.V彭赛列。他在建立射影几何理论时做到了这一点,他将对偶现象出现的原因归结于极点和极线间的一种对应关系(特殊对射),关于平面图形的定理在这种变换下保持它的真理性一即图形性质实际上是这种对应变换(配极)的一种不变数。他在1822年写的《论图形的射影性质》(在巴黎出版)和在1824年提交巴黎科学院的《衍合配极的一般理论》中,给出了极点和极线相互变换的一般表述,并以此建立了许多定理。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利用配极来建立的对偶原理,是需要一个圆锥曲线来作中介的,也就是说这时的对偶原理还不具有像现在的一般形式。突破这种局限性的,是数学家吉尔岗尼,他坚决主张对偶原理是个普遍原理,适用于除涉及度量性质外的一切陈述和定理,极点和极线是不必要的中介支撑物。“对偶性”一词就是首先由他引进的。他将这一词用来表示一定理和由此变换(点、直线互换)出的新定理间的关系,而且为清晰起见,他还发明了将对偶定理写在原定理的旁边并排放置的做法。尽管吉尔岗尼摆脱了彭赛列对偶原理陈述的束缚,扩大了原理的套用范围,但是他的表述也是有缺陷的。 19世纪中叶以前,对偶原理从理论上被弄清了,但使用它的正确的逻辑基础当时还没明确。直到20世纪初公理化方法建立起来以后,人们才在从自对偶公理组的角度来建立射影几何体系的成功尝试中得到了这一原理的逻辑证明。由于对偶原理对射影几何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推动了数学家们对其在格论、一般布尔代数系统、布尔代数、集合代救、偏序集、范畴论等领域中套用的研究。 综上可知,对偶原理作为一种方法,经历了一个由提出、认识模糊到认识清楚及由一个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甚至整个数学领域的过程。 射影模型 常见的射影平面模型有以下三种: 扩展的欧氏平面 这是最常见的射影平面的模型,它是在普通的欧氏平面上增加一条无穷远直线。即每条普通直线增加一个无穷远点,而平行的直线其无穷远点相同,不平行的直线无穷远点相异。我们将增加了无穷远点的普通直线称为射影直线,所有的无穷远点之集称为无穷远直线。 空间的线束 把束中的每条直线看作射影平面的一个“点”,把共面的所有直线看作射影平面的一条“射影直线”。这是射影平面又一种常见的模型。 代数模型 在前两种射影平面的模型建立的齐次坐标基础上,可以直接建立射影平面的代数模型。 射影几何对偶原则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会于一点,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交点必定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交点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的连线必定相会于一点。) 2.一个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在一条二次曲线上,若且唯若,该三对对边的交点在一条线上。 (一个六边形的六条边切一条二次曲线,若且唯若,联该三对顶点的线交于一点)。 性质 对偶原理是一座桥梁,借助于它,可以从数学某领域中的一定理走到另一定理(对偶定理),当前一定理从逻辑上被证明后,后一定理的正确性是无须再证的。即对偶原理具有真的特点。 另一方面,对偶原理对于数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它在数学领域中具有实用价值,因而具有善的特点。 最后通过对对偶原理的具体分析,对偶原理刻画了数学理论的一种对称性,而对称具有美的特征,所以它也是一种具体的数学美学的方法。 套用 对偶原则在现代数学特别是几何学、代数学、拓扑学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套用,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起著很好的作用。举例来讲,在范畴论中,借助于对偶变换(对偶化),由始对象便可得终对象、由单态射得满态射、由核得上核、由积得上积;在同调代数中,由正向极限得反向极限、由 *** 模得投射模、由 *** 包得投射包、由投射分解(维数)得 *** 分解(维数)、由复形得上复形、由双复形得上双复形、由同调得上同调等。
2023-06-06 20:19:401

丰田威驰2010发动机DUALITY VVT-i是什么意思意思?

1.VVT—i.系统是丰田公司的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英文缩写,最新款的丰田轿车的发动机已普遍安装了VVT—i系统。丰田的VVT—i系统可连续调节气门正时,但不能调节气门升程。它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就自动地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驱动齿轮内的小涡轮,这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小涡轮就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60度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正时的目的。 2.VVT-i是对进气或者排气气门进行调节,发动机如果没有说明是Dual VVT-i的一般只对进气门调节的单VVT-i,Dual VVT-i就是进、排气都有VVT—i控制。
2023-06-06 20: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