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片段

1、四处飘泊的波希米亚人这目光如火、灼灼有神的惯于占卜的部族 昨天上了路,纷纷把婴儿背在背上, 或者,为了让孩子大口大口地吃个舒畅, 干脆敞开下垂的乳房这常备不懈的宝库。汉子们带着擦得发亮的枪支, 尾随挤满他们亲朋的马车一步步往前走, 怀着因幻想破灭而引起的悔恨与忧愁, 时时用迟钝的眼神朝向云天凝视。隐蔽而多沙的洞穴深处,蟋蟀 目送着他们走过,越发起劲地唱起歌来; 库柏勒对他们一往情深,让青枝绿叶格外茂盛,为了迎接这群萍踪浪迹的旅行家, 让悬岩间涌出清泉,让荒漠里开出鲜花, 让未来那显得十分亲切而又渺茫的王国开启大门。 2、 人与海 啊,自由自在的人,你会永将大海依恋! 大海是你的明镜;透过它无穷无尽的滚滚波涛 你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观照, 你的灵魂原也是个深渊,绝不比大海少一点辛酸。你总喜欢投入到这明镜的深处去; 你用目光与双臂拥抱你镜中的影子,你的灵魂 迎着大海猛烈而不可遏制的怨声 有时不免排遣你心中喧嚣的愁绪。你们俩无不守口如瓶、讳莫如深: 人啊,你深渊的底究竟在哪里,谁也测不出来; 海啊,谁也不了解你的内心世界究竟多么瑰丽多采, 因为你们都严于保守秘密,唯恐不够谨慎!然而,无数个世纪过去了,你们竟依然 明争暗斗,既不感到内疚,又无恻隐之心, 你们竟如此热衷于杀戮,醉心于死刑, 啊,死也不相容的兄弟!啊,一辈子好斗的伙伴! 3、 高翔 越过池塘,越过幽谷,越过高山, 越过树林,越过云层,越过大海, 飞向太阳之外,飞向重霄之外, 飞向布满星辰的宇宙边缘,啊,我的灵魂,你仿佛潜身波浪 如醉如痴的游泳健儿,敏捷地穿云破雾, 你春风满面地往来于广宇深处, 你的欢乐不可抑制、无法名状。你就飞腾吧,远离致病的疫气; 愿你飞到更高的天空中去荡涤你所沾染的污泥浊水, 愿你尽情享受明朗宇宙中的灿烂光辉, 宛如扑向清醇而神奇的美酒痛饮不已。啊,摆脱了向弥漫着茫茫迷雾的人生 压上自己重负的种种烦恼与无穷忧伤, 终能展开刚劲的翅膀 向光明而宁静的境界飞奔,你是多么有幸!啊,超脱地看待生活,无声的万物 与百花的语言也能一听就懂, 让纷至沓来的思绪迎着曙光飞向天空, 像云雀一样自由自在,这是多么幸福! 4、契合 大自然是座神殿,那活的柱石 有时发出朦胧的喃喃话音; 人漫步穿越这片象征的森林, 森林目光亲切,注视着人的举止。宛如来自远方的一些悠长回声, 融入深邃、不可思议的统一体中, 像白昼之光明般无边无际,又像夜间之黑暗无穷无尽, 芳香、色彩、声响纷纷相互呼应。有香氛鲜嫩如儿童的肌肤, 甜柔如双簧管吹出音符,新翠如草地, ——有的却变质、多余、眉飞色舞,流露出无限的天地万物的心迹, 仿佛龙涎香、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荡。 5、声音 我的摇篮背靠着书橱, 在这幽暗的巴别塔里,韵文故事、科学、小说、 古罗马的灰烬、古希腊的尘土, 杂然而陈,应有尽有。我的个头和对开书本差不多。 每每听见两个声音。一个又阴险又纠缠不休: “世界就是一块香喷喷、甜津津的蛋糕; 我会让你有吃蛋糕一样好的胃口, 到时候你的快乐会没完没了!”另一个声音响起:“来吧!啊!请到梦中来徜徉, 请越过可能的范围,越过已知世界的边境!” 前一个声音像沙滩上的风一样歌唱, 犹如不知从哪儿来的幽灵 发出动听却又令人惊恐的哭声, 于是我回答后者说:“好吧!悦耳的声音!” 唉!从此就产生了我的伤痕,开始了我的厄运。 从无边无际的生活舞台的背景后面, 从最黑暗的深渊底部, 我分明发现奇奇怪怪的世界, 我这出了神的洞察力害得我受尽痛苦, 我竟拖着蛇走路,蛇偏咬住我的鞋。从那时起,犹如那些预言家, 我一往情深地爱上沙漠与大海, 我在悲哀中哑然失笑,我在欢乐中黯然泪下, 我从最辛酸的苦酒中品出甜美的滋味来; 我往往把事实当成谎言, 又因举目望天而坠入陷阱。 但这声音却安慰我说:“请留住你的梦幻, 聪明人可没有疯子这么美妙的梦境!”

波德莱尔《恶之花》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阅读,只是更多地缺少具有熟悉感和代入感的描述示例,让我们得以清晰地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与自身产生关联,发现其中的乐趣和生动。 就像美不止于一种,不同题材的诗带给人的直观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写一首好诗,不是为了把漂亮的诗句照搬过来,而是为了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这,也是被誉为十九世纪欧洲出版的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诗集,法国现代派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里想要表达的。在1944年夏天,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亨利·马蒂斯75岁。此时他的作品愈加流畅自然,达到返璞归真之境。更重要的,就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恶之花》创作插图,终于完成了!他使用油性蜡笔在石灰石板上绘制作品,以便进行后续的石版画印刷。天气炎热,油性蜡笔留下的痕迹挥发变干。石板印制技师按照惯常的做法,在石板中间夹上潮湿的吸墨纸过一夜,第二天再进行印刷。然而,就像潮湿让一扇门逐渐变形那样,潮湿也让这些脸变形了:线条洇开大概一厘米的范围,比例乱了,表情丢失了,马蒂斯八个月努力工作的心血也付诸东流。

求解波德莱尔的一句话

虱子是乞丐的必然产物,痛悔是我们的必然产物。无论你要不要,都是不可避免的。

波德莱尔的主题思想

在《通感》中波德莱尔把诗人看作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媒介者。诗人能够理解自然,诗人在自己的各种感觉中看到宇宙的统一,这些感觉只是宇宙的可感反映。波德莱尔区分了两种现实:自然的,即物质的现实,这只是表面;精神的,即内在的现实,他认为这是宇宙起源的基因。通过象征——由自然提供的物质的、具体的符号,也是具有抽象意义的负载者——诗人能够理解更高的、精神的现实。对他来说,诗人本质上是明智的,命定能破译这些象征符号:人要不断穿越象征的森林,力图理解其含义。 波德莱尔进一步认为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交相呼应。”他在一篇艺术评论中曾写道:“一切,形态、运动、数量、色彩、香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精神界,都是有意义的,相互相关的......相通的”;一切都建立在“普遍相通的、永不竭尽的资源”之上。在这首有名的诗中,形象而完整的提出了一切感觉相通的理论。这首诗主要从香味出发阐述这一理论的:香气同触感相似:嫩如孩子的肌肤;随之又可以听到:柔和象双簧管;最后溶入视觉:翠绿好似草原。不同的感觉互相交应,因为他们全都趋向于统一道德概念:纯粹。接着以腐蚀的、丰富的和得意洋洋的香气同前面的几种香气对照,这些香的质地能无限扩张,它们不断升腾,引导诗人幻想更高的现实。扩张于是变成入迷的状态,感官的沉醉导致精神的入迷。至此,通感达到高潮,这是狂热的头脑和感官作用的结果。 通感的理论给文学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艺术家从此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感情

色彩静物照片_波德莱尔与李金发诗歌的颓废色彩之比较

  在世界诗歌史上,波德莱尔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后人把他誉为“现代诗歌最著名的先驱”,“第一个从美学的高度比较彻底地同传统美学观念做决裂的诗人。”波德莱尔认为“自然是丑恶的”,“恶存在于人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主张从丑恶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精神的骚动”。在创作中,他摒弃传统诗歌中惯有的风花雪月、草木虫鱼,把目光转向生活中丑恶的,甚至令人不忍目睹的事物上面:《恶运》、《毒》、《吸血鬼》、《腐尸》、《血泉》……他用丑恶的意象构筑了一个“颓废”的诗歌王国。李金发是流派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者,他的创作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他自己说他是“受鲍特莱与魏仑的影响而作诗”的。他在回忆录中写到:“雕刻工作之余,花了很多时间去看法文诗,不知什么心理,特别喜欢颓废派Charles Baudelaired 的《恶之花》及Paul Verlaine 的象征派诗,将他的全集买来,越看越入神,他的书简全集,我亦从头细看。”很显然,李金发接受了波氏“发掘恶中之美”的美学原则,他也将目光投向生活中丑恶和异化的现象:《死者》、《弃妇》、《月亮的哀愁》、《忧郁》、《恸哭》、《生之疲乏》……,他用诗句建造了一个《举世全是诱惑》的“颓废”世界,其间透出的颓废气息与波德莱尔式“恶之花”的色彩如出一辙。恰如袁可嘉先生所说,“李金发的作品表现了波特莱尔式的沉郁气氛、愁苦精神和病态情绪”。   尽管李金发效法波德莱尔,大力营造“颓废”的诗歌意境,但是,文学上任何程度的影响所造成的相似都不能达至如出一辙,差异总是必然的。李金发与波德莱尔之间也如此,由于两人所处的境遇不同,两种不同的存在条件造就了两人诗歌之间巨大的差异,即使是两人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看似相同的颓废色彩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从两位诗人的创作立场和创作心境来具体分析这种差异。      一、创作立场      波德莱尔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土生土长的,他接受的是本土的文化和学识,接触的是他一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环境,他是在本土文化环境和底蕴上进行创作的本土诗人。李金发则是远离故土留学欧洲,在西方文化氛围中写出他的主要诗作的。作为一个来自落后、动荡的国家的异乡客,李金发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对自己国家和西方的对比感受,对异国他乡的生存体验进行表达的异域诗人。两人之间存在本土和非本土、被认可身份和不被认可身份的差异,对同一文化语境和生存环境的不同感受及认识必然会导致这两位中西诗人在创作立场上产生差异。   虽然波德莱尔与李金发都曾被自己的民族视为最颓废的诗人,吸毒、饮酒、追求肉欲、梦幻死亡等等都是两人诗作中不容否认的细节,但表面看似相同的“颓废”却丝毫掩盖不了两位诗人迥异的诗旨。透过诗句中“颓废”的镜像,我们可以感到波德莱尔凛然不可犯的决心:“拒绝把生活空虚的理想化,拒绝浮面的欢娱与自足。他要返回到存在的本质层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去面对真正的命运。如果生命是包孕了那样多大伤痛、大恐惧、大欲望,那么,以强力挖掘进去,看个底细,尝个透彻。所以诗到了他手里,不再是浪漫式的幻想和怨叹、战栗、悔恨、共鸣,用凝聚的形式再造出来。……他穿过继父的封闭自满,看出整个社会的虚伪与丑恶;穿过社会,他更质问生命存在本身。”对波德莱尔来说,“巴黎的生活的不是表面的五光十色的豪华场面,而是底层的充斥着罪犯和妓女的阴暗的迷宫,那里盛开着‘恶之花"”。目睹破碎的现实,波德莱尔忧郁,但由于时代的制约,他不可能救治社会的疾病,也就无法摆脱自身的忧郁,于是他便借“颓废”的诗作来进行揭露和批判。他追求始终“从恶中发掘出美”的理想:尽管身处黑夜之中,但他拒斥黑暗的诱惑;尽管被恶所羁绊,但他顽强地走向善。可以说,波德莱尔是站在高昂的主体立场上去处理自己本土的表现对象的。因而,在创作诗歌时,“颓废”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颓废”只是他探求历程的一个中点站,是他对抗丑陋现实的有力武器。   而李金发作为一个外来者,与所处社会的微妙关系,与异国他乡不同文化氛围的冲突碰撞让他敏感和痛苦;“无根的异乡人”的尴尬境地,总是令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屡屡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一个年轻人正常的生活要求,诸如爱情的欢愉、青春的激情和事业的成就等,都无法在现实中获取。举步维艰的异域生活境遇使诗人的灵魂发生了扭曲,自我生命价值受到了质疑,个体丰富的情感世界不得不一再幽闭。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总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坚实的立足之地,他感到生命存在的根基是如此虚浮,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也只能是“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间”(《弃妇》)。“流浪汉”、“旅居者”的身份认同,加剧了他与周围人的紧张关系,诗人处处遭逢的是无法融入人群的落寞:“夜色笼罩全城,/惟不能笼罩我的心。”(《心》)法、德的留学生活,让李金发染上了“恐衰老之世纪亦不能答”的忧郁。于是,他效法波德莱尔,借“颓废”的诗歌排解忧郁:从《琴的哀》、《寒夜之幻觉》、《悲》到《沉寂》、《幽怨》、《哀吟》等等,李金发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领域,搜寻许多肃杀惨淡的生命信息。他的诗里回荡着哀鸣的声音,氤氲着死亡的气息,更充满着人生与爱情的怅惘之情。但是,透过李金发的“颓废”诗句的幕帘,我们寻不到波氏那种对“恶”强烈憎恨,对“美”不懈追求的精神!我们看不见波氏那种不失希望的丑恶和绝望!我们感受到的是异乡生活给李金发带来的苦涩和溃伤,体会到他对于“生命欲揶揄”的情感倾向。   显然,在李金发这里,“颓废”不再是波德莱尔对抗丑恶现实的利剑,而成了逃避丑陋现实的盾牌。因为,异域的生存感受让李金发产生了不同于波德莱尔的创作立场:他不能如波氏那样以高昂的主体去处理自己本土的表现对象,而只能从客体的心境出发,直写异域的生存体验。   下面是波德莱尔和李金发同样以“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两首诗,读者很容易就能接受到两位诗人于诗歌中折射出不同心情不同感受的信息:   我曾在令人心旷神怡的柱廊下久久伫立,   太阳从大海上向柱廊射来无数道光辉,   那高大的支柱,笔直而雄武,   在苍茫暮色中使柱廊与玄武岩的山洞十分相似。      大海的波涛,使天空的倒影摇曳,   又郑重而神秘地使一片波澜   那华丽的乐章具有无限魅力的和弦   与映入我眼帘的夕阳的色彩融为一体。      这时,我就体验到终于获得安宁的精神上的满足,   就陶醉在满目斜晖、茫茫大海、浩浩长空   与赤身露体而香气袭人的奴隶的怀抱中,      他们清凉的棕榈叶遮住我的头颅,   他们操心的偏偏只是追根究底,   只是探索那害得我受尽折磨的痛苦的奥秘。   ――波德莱尔《往昔的生活》   在波德莱尔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观点:“往昔的”生活尽管有阴霾,有“害得我受尽折磨的痛苦”,但被眼前的美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的柱廊”、光芒万丈的“太阳”、波涛汹涌的“大海”等所整合,“我”从而“体验到终于获得安宁的精神上的满足”。尽管作者描写的是灰色的生活,我们还是不难看出作者的希望洋溢在字里行间。作者用他“从恶中挖掘出的美”为“那害得我受尽折磨的痛苦”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亮色。   再看李金发的《生活》一诗:   抱头爱去,她原是先代之女神,   残弃盲目?我们唯一之崇拜者,   锐敏之眼睛,环视一切   沉寂,奔腾与荒榛之藏所。   君不见高邱之坟冢的安排?   无数蝼蚁之宫室,   在你耳朵之左右,   沙石亦遂销磨了。      皮肤上老母所爱之油腻,   日落时秋虫之鸣声,   如摇篮里襁褓之母的安慰,   吁,这你仅能记忆之可爱。      我见惯了无牙之颚,无色之颧,   一切生命流里之威严,   有时为草虫掩蔽,捣碎,   终于眼球不能如意流转了。   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风华正茂的李金发当时本应是意气风发的,他笔下的生活本该是色彩明亮情调高昂的。然而,我们在他的诗中却读不到鲜活的生命信息,相反,“荒榛、坟冢、蝼蚁、无牙之颚、无色之颧”等阴冷恐怖之物在诗句中俯拾皆是。诗句传达的关于生命的死寂与窒闷之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心中积压的浓郁的凄苦、悲凉和哀怨,体会到丑恶事物未能被美的理想成功整合的恐怖与狰狞。      二、创作心境      尽管波德莱尔和李金发的诗歌都充满颓废、忧郁的色彩,但两人从本质上对所要表现的忧郁和颓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表现方式。相对李金发的颓废绝望而言,波德莱尔认为忧郁是“动人的”,绝望是“高贵的”。他说:“诗的本质不过是,也仅仅是人类对一种最高的美的向往。这种本质表现在热情之中,这种热情是完全独立于激情的,是一种心灵的迷醉,也是完全独立于真实的,是理性的材料。因为激情是一种自然之物,甚至过于自然,不能不给纯粹美的领域带来一种刺人的,不和谐的色调,它太亲切、太猛烈、不能不败坏居住在诗的超自然领域中的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本雅明指出: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时时显露出“英雄”的气息,因为他“是按着英雄的形象来塑造艺术家形象的”。就是说,在波德莱尔的诗里,抒情主人公常常是高昂的、不卑不亢的形象,即便许多“丑”的事物进入他的诗歌,也能够幻化为“美”的艺术表达,给人以健康向上的感召,指引人们更从容地面对生活。而李金发即使写一些普通平常的题材,也特意渲染其狰狞的一面,如《故乡》:“狼儿跑进内堂,/与野狗争宿所了;/瘦虎狠狠地向着他们!”《故事》:“我的哀戚向四处逃窜了。”《黄昏》:“你不见有点东西,/正在哀死吗?”《使命》:“生命/叩了门儿,/要我们去齐演/这悲剧。”字里行间吐露的都是他对人生的悲观理解,他的抒情主人公,都显露出一种病态的哀弱和卑微的征象。   其实,这样的差异正是源于波德莱尔与李金发的创作心境的不同:前者的创作大多是处于庄严的理性的宏大的思考,而后者的诗歌则是出于个人的冷冽的感性的宣泄。   波德莱尔是站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语境下进行创作的,所以具有西方文化传统中一贯的反叛意识。他的文学创作虽然带有颓废色彩,但是自始至终体现出社会批判的价值定位,他喜欢发掘恶中之美对现实进行揭露,“他的美不表现为欢乐和愉快,而表现为忧郁、不幸和反抗,这正说明他的诗根植于闲事的生活之中,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的烙印,这种忧郁、不幸和反抗正是他从现实的丑恶中发掘出来的美。可以说,波德莱尔强调‘特殊美"和‘发掘恶之美",这一思想和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波德莱尔写“恶”写“颓废”,多半是出于匡正时弊的心境。他病态的眼光中满怀的是高远的理想和善良的心愿,旨在对社会进行彻底的反思批判和道德重建。我们很容易从他的诗歌中感受到他力求匡正时弊的心境:   给读者   罪孽、吝啬、谬误以及愚蠢   纷纷占据我们的灵魂,折磨我们的身体,   我们饲养我们可爱的悔恨,   犹如乞丐养活它们身上的虱子。      我们的罪孽顽固不化,而懊悔却可耻;   我们为自己大方的交出供词,   且快活地返回泥泞道路,   深信可以用廉价的眼泪洗涤污点。      在恶的枕头上,正是三倍大撒旦   长期地摇睡我们中魔的精神,   而我们意志的珍贵的金属   全被这个高明的化学家汽化了。      是恶魔握住牵动我们的丝线!   从讨厌的物品中,我们寻找诱惑力;   每天,我们朝地狱迈下一步,   无所畏惧的穿过发出恶臭底阍暗      就像赤贫的浪荡子,亲咬着   老娼妓受尽凌迟的奶子,   我们一路窃取秘密的欢乐,   还用力压榨如一只干瘪的橘子。      拥挤蠕动如同千万条蛔虫,   一群恶魔在我们脑袋大吃大喝,   我们――呼吸、死亡――隐形的河流――   就以低沉的呻吟滑进我们的肺内。      如果强歼,毒药、匕首,纵火,   还不能以有趣的图案来装饰,   我们可悲的命运的平凡画布,   那只怪,唉!我们的心灵不够豪放。      但是在豺狼、虎豹、猎犬、猿猴蛇蝎兀鹰,   以及   吼叫、咆哮、狂吠、爬行的怪物中,   我们的恶德的龌龊的动物园里。      有一头兽,更丑、更凶、、更卑劣!   虽然它不会 神气活现的大声嚷叫,   它却极愿将地球揉成碎片   且在一次哈欠中咽下世界;      那是“厌烦”!――满眼是无意的泪珠,   它边抽水烟筒,边梦想断头台。   读者,你认得它,那头棘手怪物,   ――假惺惺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弟兄!   在这篇《给读者》里,“波德莱尔仿佛拿着一柄锐利的手术刀,直剖现代的人心,或者说自认文明人的内心。愚蠢、谬误、罪孽、吝啬均为都会生活的产物人性的劣根,会造成如此情况,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都不够豁达、开阔、豪放”。从诗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对时局咬牙切齿的痛恨以及声色俱厉的批判。   李金发却不同,当他远渡重洋来到陌生的国度里,不被人理解和尊重的残酷现实,爱情和生活的诸多不如意,都使得他的创作成为了个体情感记录、心灵悲鸣的有效手段。他本人也毫不掩饰这样的创作心境,他曾说:“我的诗是个人灵感的纪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高歌……”可以说,李金发的诗是个人的感情宣泄,在他的笔下,人生的命运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满贮着哀伤与悲苦。   弃 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间,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激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诗句写了一个弃妇的痛苦与悲哀,诗人代她向社会的歧视与压力倾吐了自己的痛苦与幽怨之情。“作者在自己创作的最初动因里,已经将弃妇的意象赋予了自身命运不幸与悲苦的感慨的内涵。作者是在个人的人生存在意义上思考着不公平的世界带给自身生命的痛苦悲哀和孤独的。诗歌以‘弃妇"作喻,写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羞恶痛楚和生存的举步维艰。”李金发实际上是通过对弃妇孤寂、哀吟、悲凉的心灵世界的形象写照,来象征自己充满了悲苦、孤寂的人生命运,表达自己失意落泊甚至有些绝望的情怀,从而体现着诗歌境界与诗人心境的高度统一。   也许,正是举步维艰的异域生活让李金发陷入了过分的自我观照,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波德莱尔笔下的憎恶城市物质生活的激愤批判,到李金发的手里就变成了感受生活的孤寂沉思,本土文化的反思转化为异国情调的诅咒了”。   就上述意义而言,或许我们可以说:由于李金发与波德莱尔两人所处的境遇不同,两种不同的存在条件造就了两人不同的创作立场和创作心境,而二者诗歌中共有的“颓废”也因此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色彩。波德莱尔“生活在恶中,爱的却是善”。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过他的希望,他借“颓废”来“从恶中发掘美”,“颓废”是他对抗现实的武器,他的“颓废”是亮色的;李金发是恶的逃遁者,他在异域的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欲借“颓废”来逃离“恶”,“颓废”是他庇护自我的围栏,因而他的“颓废”是灰色的。      何嵩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波德莱尔《时钟》原文

时 钟 ◆ 波德莱尔 中国人能在猫眼里看到时辰。 有一天,一个传教士在南京城外闲步着,发见自己忘记带表,于是他问一个小孩子那时是什么时候。 天国的顽童起初犹疑着;随后,他高兴起来,回答道:“我就来告诉你。”过不多久,他回转来了,怀里抱着一只很大的猫,他正面注视着它,毫不踌躇地断定道:“现在还没有完全到正午。”他的话是没有说错的。 至于我呢,如果我向那漂亮的慧灵,那名字取得那么恰当,那女性的光荣,同时又是我的心的骄傲,我的精神的芳香的慧灵,俯下身子时,不论是在夜晚,或是白天,在辉煌的阳光底下,或是暗黑的阴影里,我始终在她那对可爱的眼睛的深处,分明地瞧出时辰,一种老是相同的,渺茫的,庄严的,和空间一样大的,没有分和秒的区别的时候——一种在时钟上看不出来的,静止的,却又象一口气一般轻微,一闪眼一般迅捷的时辰。 当我的眼光落在这愉快的时钟面上时,如果有什么讨厌的人来打扰我,如果有什么无礼的,没有涵养的精灵,有什么时机不好的魔鬼跑来对我说:“你这样聚精会神地在那儿瞧着什么?你在这人的眼睛里寻找什么?你在这人的眼睛里寻找什么?你在那里看到时辰吗,放荡而又怠惰的人啊?”我会毫不踌躇地回答:“是啊,我看到时辰;那即是永恒!” 这不是一首确有价值的,并且和你本人一样夸大的情歌吗?太太?因为我绣造这篇矫饰的媚辞时,曾经那样高兴过来,所以我绝不问你要什么来作交换

《契合 [法国]波德莱尔》读后感

自然是一庙堂,圆柱皆有灵性, 从中发出隐隐约约说话的音响。 人漫步行经这片象征之林, 它们凝视着人,流露熟识的目光。 仿佛空谷回音来自遥远的天边, 混成一片冥冥的深邃的幽暗, 漫漫如同黑夜,茫茫如同光明, 香味、色彩、声音都相通相感。 有的香味像孩子的肌肤般新鲜, 像笛音般甜美,像草原般青翠, 有的香味却腐烂、昂扬而丰沛, 如同无限的物在弥漫、在扩展, 琥珀、麝香、安息香、乳香共竞芳菲, 歌唱着心灵的欢欣,感觉的陶醉。 (飞白译) 【赏析】 在19世纪中叶的转折时期,波德莱尔宣称:“大名鼎鼎的诗人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 波德莱尔做了什么事呢?他认为“18世纪流行的是虚伪的道德观,由此产生的‘美"也是虚伪的。所以18世纪是一个普遍盲目的时代”。因此,他对诗的观念作了激烈的变革:“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透过粉饰,我会掘出一个地狱!” 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并受到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启发,作诗集《恶之花》,于1857年出版,造成舆论大哗、法庭诉讼,波德莱尔于是成了“恶魔诗人”。但是雨果写信给波德莱尔,却对《恶之花》作了这样的著名评语:“你赋予了艺术的天空以人所未知的致命闪光,你创造了新的颤栗。” 除了毫不掩饰地正视了历史和人性的恶以外,《恶之花》的另一开创性意义是提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纲领——契合论。这一理论集中表现在《契合》这首十四行诗中。请听吧,诗人以庄严、缓慢、神秘而又十分肯定的语气,宣布了后来被称为“象征主义”的世界观。诗人不再是讲故事的说书人,不再是伦理说教的教师,也不再是直抒胸臆的歌手,诗人现在成了宇宙奥秘的密码翻译员,他用洞察的眼光审视一切,感受着、传达着宇宙万物间、人和自然间、精神物质间的契合。诗人引导我们漫步于自然这座庙堂之中,倾听像空谷回音般传出来的神秘信息。 契合观念,特别是人与自然及自然神之间的互相契合感应,在远古的巫术诗中就能找到其起源;柏拉图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也是一种契合理论。到了19世纪中叶,丘特切夫把主题融入自然和混沌,波德莱尔使心灵与自然的庙堂应和;丘特切夫对世界不是观察而是参与,波德莱尔则与世界相通相感,这都属于现代契合论,但二者又不尽相同。波德莱尔的契合论源自18世纪瑞典哲学家斯威登堡,他把宇宙看作一个象征体系,其学说含有基督教神秘主义成分。据此,波德莱尔的契合论还有一重含义。他认为,与本质的契合相应,各种感官的感觉即人接受自然界的各种信息,也是互相契合的。这在心理上叫做“联觉”,也有人译作“通感”,表现为声、色、香、味、触觉的相通相感。波德莱尔认为,一切可感性来自同一个来源,同一个宇宙奥秘,只是人的各个感官作了不同的描述而已。因此,感官的或艺术层次的契合,仿佛是为哲学层次的契合提供着表象的印证。 波德莱尔在“联觉”世界中找到了鲜明而丰富的意象,找到了奇异神秘的美,从而为象征主义诗歌开辟了广阔的艺术新天地。值得指出的是,在各种官能中,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是历来诗人常加描写的,而嗅觉则是波德莱尔着力开辟的新领域。《契合》一诗的下阕六行就全部集中在嗅觉上。他写的嗅觉极为充沛,既有东方色彩的异香,也有“恶之味”,这就更加突出了诗的官能性和“如同无限的物在弥漫”的神秘性。 (飞白)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影响

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贡献之一,是他针对浪漫主义的重情感而提出重灵性。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思想。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写的诗中,也往往由于提出了某种观念而改变了整首诗的含义。波德莱尔的美学原则直接影响了19世纪法国最有声望的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马拉美、兰波例如.魏尔伦的诗歌强调音乐性:“万般事物中,首要的是音乐”;主张诗歌的朦胧性:“最可贵的是令人半醉的诗歌,模糊和明晰在诗中互相结合”。马拉美热衷于病态感觉,一味歌咏空虚、死亡和荒诞。兰波则是实践“声、色、味”交感理论的典范,他那首《彩色十四行诗》成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奠基石。这些诗人在波德莱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诗歌新领域,探索诗歌表现的新方法。 19世纪的画家与理论家、诗人的关系密切,很多画家亲自写文章阐述自己的艺术理论,因此发起于文学领域的象征主义理论很快就渗透到了造型艺术中,波德莱尔的文艺理论提供给画家新的表现角度、扩大了绘画表现题材,绘画开始向“表现性”发展。象征主义艺术虽然与印象派同时产生,但是20世纪初的主流艺术超现实主义继承的是象征主义而不是印象主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象征主义艺术是西方绘画“现代化”发展的开端。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花》出色地完成这样的美学使命。

波德莱尔《窗》原文

窗 ◆ 波德莱尔 从敞开的窗子向里望,所看到的总是不如透过紧闭的窗子能够看到的那么多。没有什么东西比烛光映照的窗子更深奥、更神秘、更丰富、更隐秘、更令人神往了。凡是光天化日之下赫然可见的事物永远比不上玻璃窗后面所发生的有趣。在这或明或暗的窟窿里面,生命充满活力,充满幻想,但也在受着煎熬。 在一排排屋顶的那边,我看到一个成熟的、额上已有了皱纹的妇女,她家境贫寒,总是在忙碌着什么,从不出门。我只根据她的容貌、衣着和举止就无凭无据地编造起这女人的故事来,或者毋宁说是关于她的神话传说。有几次我竟流着眼泪在心里叙述这传说。 假如他是个穷苦的老汉,我也会同样容易地编出他的故事。 我躺下来,为能在他人身上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和痛苦而觉得自豪。 你也许会说,“你敢肯定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对于与我自身无关的事情,只要它能够帮助我生活,使我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那么它是否真实又有什么要紧呢?

波德莱尔积雪草洗发露好用吗

好用。根据相关资料查询,积雪洗发膏里面是含有海盐、植物积雪草和姜根等,可以有效地清洁抑菌、舒缓敏感、促进血液循环。

“我爱你,万恶之都!”是波德莱尔哪首诗里的?收在哪本作品集里?

收在《失魂落魄》里

高翔——波德莱尔

在池沼的上面,在幽谷的上面, 越过山和森林,越过云和大海, 越过太阳那边,越过清宵之外, 越过星空世界的无涯的极限, 我的精神,你在轻飘飘地高飞, 像陶醉在水波间的游泳名手, 你在深深的无限中欣然遨游, 怀着不可名状的男性的喜悦。 远远地飞离这种致病的瘴气, 到上空的风中涤除你的罪恶, 把澄明的太空中的光明的火, 当纯净的神酒一样吞入肚里 谁能抛弃在迷雾的生活之中, 压人的烦恼和那巨大的忧伤, 而且鼓起强健的羽翼,直冲向 宁静光明之境,真是幸福无穷! 他能在清晨,让思想驰骋碧天, 仿佛云雀一样,作自由的飞行, ——他能凌驾生活纸上,不难听清, 百花以及沉默的万物的语言!

《《巴黎的忧郁》(选录)·波德莱尔》

双重屋子 一间屋子,就像一个梦。一间真正的精神之屋。一种轻微的粉红和淡蓝弥漫于室内呆滞的气氛中。 在这里,心灵沐浴在懒惰之中,懊悔和欲望为它染上馨香。——一种在暮色苍茫里闪着蓝光的暗玫瑰色的东西,犹如瞌睡之中的快乐的梦。 家具的形状都拉长、衰弱、疲惫了;它们也是一副做梦的样子。人们会说,它们也像植物和矿物一样,被赋予了一种梦游的生命。布帘、花朵、天空、夕阳也在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 墙上,没有任何令人厌恶的艺术装饰品。对于纯真的梦和未经分析的意象来说,实在的、有效果的艺术品是一种亵渎和侮辱。这里,一切都沉浸在足够的光亮与美妙的昏暗的和谐之中。 一种经过精心选择的极细致的馨香,掺杂着轻度的湿润在空气中飘荡着;浅睡的思绪被温热的情潮所荡漾。 窗前和床前,柔软的纱帐垂下来,犹如雪白的瀑布倾泻而下。床上睡着宝贝——梦幻的女王。可是,她怎么来到这里的呢?谁带她来的呢?什么样的魔力把她安置在梦幻和 *** 的宝座上呢? 管它呢!反正她是在这儿,我认出了她。 您看这不是她的眼睛!它敏锐而骇人的眼睛!其光芒射穿了黑暗,这可以从它们可怕的狡黠中认出来。它吸引着、控制着、吞噬着向它投来的不谨慎的目光。我常常琢磨着它——这双引人好奇、引人欣赏的黑色的星星。 我能常常这样沉浸于神秘、宁静、和平与芳香之中,这应该感谢哪一位神灵呢? 啊!真幸福!我们一般所说的人生,就是在它最幸福的时刻,也没有丝毫能比得上我现在所感觉到的,我体味着它,一分钟,又一分钟;一秒钟,又一秒钟…… 不!这里分秒都不复存在,时间已经消失,主宰者是永恒,极度快乐的永恒! 可是,一声可怕的、沉重的声音,在门上敲响了,就像梦游在地狱中一样,我的身上挨了一镐头! 于是,一个幽灵进来了——一个执法员以法律的名义来折磨我了;一个可耻的姘妇来叫嚷她的苦难,并把她生活中的庸俗强加在我的痛苦之上了;或是某家报馆老板的公务员来索取下期的续稿了…… 天堂般的屋子,宝贝、梦幻的主宰,以及勒内所说的空气中的女精灵;所有这个神奇的世界都随着幽灵这粗鲁的敲门声而消失了。 恐怖!我又记忆起来,又记忆起来了!是的,这肮脏丑陋的屋子,这没完没了的无聊,正是属于我的。您看!蠢笨的家具上覆满尘土,面残角缺;满是唾沫痕迹的壁炉里,既没有火也没有柴炭;雨水在昏暗的布满尘土的窗玻璃上冲犁了条条沟壑;勾画得乱七八糟的稿纸残缺不全;还有日历片,铅笔在上面画满了一个个凶险的日期…… 而那另外一个世界的芬芳,我刚才还以一种完善的情感陶醉着呢!现在,唉!都被一种掺杂着也不知是什么令人作呕的霉烂烟叶的恶臭给代替了。人在这里呼吸到的只是一片腐败的哈喇味。 在这个狭窄的、令人恶心的世界里,只有一件相识的东西还在向我微笑——阿片酊小药瓶,一位老交情的、十分可怖的朋友,就像所有人世间的朋友一样,充满了爱抚与背叛。 哦!是呀!时间老人又出现了,时间老人现在又成了主宰;随着这个丑恶的老头子出现他那恶魔般的随从: 记忆、懊悔、痉挛、害怕、恐慌、恶梦、愤怒以及神经官能症,也随之显现了。 确确实实,时间现在正着重而庄肃地敲响着,每一秒钟,当它从钟锤上迸发出来时,都在叫着:“我就是人生,不可忍受的、无情的人生!” 在人类生命中,只有一秒钟能报告好消息——引起每个人的不可思议的恐惧的好消息。 是的。时间老人在主宰,他又重新舞起他粗暴的权杖,而且,就好像我是一头牛,他用那双沉重的刺棒催赶着我: “唷!蠢货!驾!奴隶!生活吧!死鬼!” 每个人的怪兽 头上是空阔而灰蒙的天空,脚下是尘土飞扬的大漠,没有道路,没有草坪,没有一株蒺藜菜,也没有一棵荨麻草。我碰到好多人,驼着背向前行走。 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其重量犹如一袋面粉,一袋煤或是罗马步兵的行装。 可是,这怪物并不是一件僵死的重物,相反,它用有力的、带弹性的肌肉把人紧紧地搂压着,用它两只巨大的前爪勾住背负者的胸膛,并把异乎寻常的大脑袋压在人的额头上,就像古时武士们用来威吓敌人而戴在头上的可怕的头盔。 我向其中一个人询问,他们这样匆忙是向哪里去。他回答我说,他也一无所知;不但他,别人也不知道。可是很明显,他们定是要去什么地方。因为,他们被一种不可控制的行走欲推动着。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旅行者对伏在他们背上和吊在他们脖子上的凶恶野兽表示愤怒,相反,他们都认为这怪物是自己的一部分。在这些疲惫而严肃的面孔上,没有一张表现出绝望的神情。在这阴郁的苍穹下,大地也像天空一样令人忧伤,他们行走着,脚步陷入尘土中,脸上呈现着无可奈何的、被注定要永远地希望下去的神情。 旅行者的队伍从我身边走过,没入遥远的天际,由于行星圆形的表面,人类好奇的目光消失在那里。 好长时间,我一直力图解开这个谜;可是不久,不可抗拒的冷漠控制了我,于是,我也显得比被怪兽压迫的人们更加疲劳了。 疯子与维纳斯 多么美好的天气呀!宽阔的公园在太阳灼热的眼睛注视下呆愣着,就像被爱情烈火控制着的年轻人。 一切事物都处于心醉神迷的状态,并不发出任何表白自己的声音;甚至流水也像是睡熟了。和人类的欢呼截然不同,这里是静谧的狂欢。 越来越强烈的光线使万物闪烁着更绚丽的光彩;怒放的花朵五彩缤纷,渴望与蔚蓝的天空争相媲美;温暖把芬芳变得依稀可见,引得它如同烟雾,在空中缓缓上升。 然而,在这万物的享乐之中,我瞥见了一个伤心的人。 在一尊巨大的维纳斯雕像下,一个人为的疯子,自愿的小丑,当懊悔和烦腻缠绕着他时,他甚至可以使皇帝发笑。他穿着一件怪里怪气的衣服,可笑而扎眼,头上戴着犄角和铃铛,蜷缩着趴在石像座上,抬着满含泪水的眼睛望着永恒的女神。 他的眼睛在说:“我是人类中最无能、最孤独的人了,得不到爱情和友谊。在这方面,我连最不完善的动物还不如。可是我却像所有的人一样,生来就是为了懂得和感觉美的呀!女神啊!可怜可怜我的忧伤和狂热吧!” 可是,无情的维纳斯,用她那大理石的眼睛,望着远方的不知什么东西…… 狗和香水瓶 “我美丽的小狗,我的好小狗,我可爱的杜杜,快过来!来闻一闻这极好的香水,这是从城里最好的香水店里买来的!” 狗来了。这可怜的动物摇着尾巴,大概是和人一样表示微笑吧!它好奇地把湿滑的鼻子放在打开盖的香水瓶口上。它惊恐地向后一跳,并冲着我尖叫着,发出一种责备的声音。 “啊!该死的狗!如果我拿给你一包粪便,你会狂喜地去闻它,可能还会把它吞掉。你呀!我的忧郁人生的可鄙的伙伴,你多么像大多数读者;对他们,从来不能拿出最美的香水,因为这会激怒他们。但是,可以拿出精心选择好的垃圾。” 恶劣的玻璃匠 有些人的习性是纯粹思维性的,并且完全懦于行动。可有时,他们会在一种神秘力量的促使下,做出某种异乎寻常的行为,其迅速的程度连他们自己也觉得是不可能的。 比如,有的人由于害怕从传达室里得到什么坏消息,自己就在门外怯懦地徘徊个把小时也不敢走进门去;或者,手里拿着一封信,半个月也不敢去打开;还有的人在需要一年时间去完成的事情面前,要等上6个月才不得不去行动。可是,他们有时却感到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促使着诉诸行动,就像一支箭被弓弦所发射一样。伦理学家和医生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可他们也无从解释在这样懒散、这样浪荡的心灵里,从哪儿突然冲来这么一股疯狂的力量;一个不能够去做最简单、最要紧的事的人,又是如何在一定时期内,会有一股巨大的勇气去做一些最荒唐而常常是最危险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老实的,只会做梦的人,可是有一天,他却在森林里放开了火,他说是为了看看这火是否和人们常说的那样容易燃烧起来。他一连点了十次,都没有成功,但第十一次,大火可烧了个不亦乐乎。 另外一个朋友,跑到一个火药桶旁边去点燃自己的烟卷,说是为了看看,为了体验,也是为了碰碰运气;还说是为了强迫自己证实自己的勇气;为了好玩,为了体验一下恐慌的快乐;或者,什么也不为,只是由于一时任性,由于游手好闲。 这是一种从无聊和梦幻中产生的力量。发生这种情况的人,多数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是最懒散和想入非非的人。 还有一位朋友,羞怯到在男人面前也要把头低下的地步;甚至要把全身所有的一点可怜的勇气都集中起来,才能走进咖啡馆,或穿过戏院门口,那儿的检票员对他来说有着米诺斯、埃阿克和哈达莫德的神威。可有时,他会突然跑过去搂住一位过路老人的脖子,并当着惊呆了的众人,狂热地亲吻他。 为什么?因为……是因为这张脸型对他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吗?也许。但更合情理的设想则是他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成为这种冲动和发作的牺牲品,这使我不得不相信是调皮的恶魔溜进了我们的躯体,在我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指使我们执行它们那荒唐透顶的旨意。 有一天早晨,我起床后,觉得心情阴郁忧伤;感到一种无所事事的疲惫,并且觉得被迫要做一种不寻常的事情,一个惊人的举动;于是,我打开了窗户,唉! (请注意,某些人精神上的一时玄虚,并不是某种工作或某些撮合的结果,而是一种偶然的灵感所导致。它带有很大的情绪——医生们认为这是歇斯底里的情绪;而稍许比医生会思考的人则认为那是邪恶的情绪,这种情绪不由分说地促使着我们去做出一些疯癫的、危险的或不适宜的举动。) 我在街上看到的第一个人,是一个安装玻璃的工匠。他那刺耳的尖叫声,穿过巴黎混浊、沉闷的空气,一直刺入我的耳中。当时,我对这可怜的玻璃匠突然充满了一种霎时的、专横的仇恨,但我绝不可能说出为什么来。 “喂!喂!”我叫他上来。这时,我不无快乐地想到屋子是在七层楼上,而且楼梯又十分狭窄,这个人爬上来肯定要遇到不少困难,并且他背上易碎的货物肯定也会在很多地方碰挂。 他终于出现了。我好奇地察看着他所有的玻璃,对他说:“怎么,你没有彩色玻璃?粉的、红的、蓝的,没有?没有富于魔力的玻璃,没有天堂里的玻璃?你真是做事不慎!你敢在贫困的街区散步,可你却没有让人看到美好的人生的玻璃!” 我使劲把他向楼梯推去。他低声地抱怨着下去了。 我来到阳台上,手里抓起一只小花瓶。当那人在门口出现时,我把这小炸弹丢了下去,正好落在他身后货物的边缘上,“啪!”撞击使他跌倒了,把背上所有的玻璃都摔得粉碎;那剧烈的声响,好像一个水晶宫被炸毁了。 此时,我沉浸在疯狂之中,狂怒地向他叫道:“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 然而,种种神经质的玩笑并不是没有危险的,经常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是,永久性的惩罚对得到一秒钟的无限乐趣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月亮的善举 月亮本身就是一股变幻莫测的情潮,当你在摇篮里熟睡时,她透过窗子注视着你,自言自语道:“咦!这孩子我很喜欢。” 于是,她轻柔地走下云雾的阶梯,悄悄地穿过了玻璃。接着她怀着母亲般的温爱扑在你身上,并把她的颜色撒在你脸上。你的两只眸子还是绿色,而脸蛋儿却显得白皙。当你凝视着这来访者时,你的双眼奇特地睁大了,她却十分温柔地搂住了你的脖子,使你不再想哭了…… 然而,月亮姐姐欢乐之极,她使整个屋子充满了荧光,就像一条闪闪发亮的小鱼,所有闪动的光芒都在思想、诉说:“你要永久地承受我亲吻的魔力。你会像我一样美丽,你将要爱我所爱的东西和爱我的一切: 水、云、静、夜;浩瀚的蓝色大海,动荡多变的流水;你还要爱自身所不在的地方;爱你未曾相识的情人,兽形怪状的花朵,使人发狂的芳香;还要爱在钢琴上发痴的狸猫,它们像女人们那样以沙哑、温存的声音 *** 着! “这样你就会被我的情人们所钟爱,被我的宠儿们所偏宠。你还会成为绿眼睛的人们心目中的皇后,我同样也在黑夜的爱抚下搂紧他们的脖子。还有那些热爱波浪翻卷、浩瀚无垠的大海,喜爱无形而又多形多样的流水,爱自身所不在的地方,爱未曾相识的女人的人们,爱像一个陌生教会里的香炉的凶花一样扰人意志的香气,以及象征他们疯狂癖的性野欲狂的动物的人们;你都会得到他们的爱。” 你这娇惯坏了的可恶的孩子,也正因为此我现在才睡在你的脚下,在你身上寻找着可怖的上帝、命定的教母、毒害人的奶妈和所有精神病者的“影子”。 除了世界,哪儿都可以 人生就是一个医院,这里每个病人都被调换床位的欲望缠绕着。这一位愿意到火炉旁边去 *** ,那一位觉得在窗户旁病才能治好。 我觉得我还是到我所不在的地方去才好,对于这个总想调换地方的问题,我一直在和自己的心灵讨论着。 “告诉我,心灵,冷漠的心灵,去里斯本居住怎么样?那儿天气一定很暖和,你会像一个蜥蜴一样重新苏醒过来;那城市位处海滨,大家说它是用大理石建造的;那儿的人民憎恨植物,把所有的树木一律拔掉了。你看,这幅风景正合你的口味,景色全由光明和矿物组成,并且还有水来映照这风景。” 我的心灵不回话。 “既然你这么喜欢休息,而且还喜欢在观赏运动的同时休息,那你是否愿意去荷兰住呢?这真是一块安然恬静的地方呀。你曾常常在博物馆里欣赏这个国家的风景画,那你也许可以在那里得到愉快吧?喂,鹿特丹怎么样?你这么喜欢林立的桅杆和停泊在房前屋后的航船。” 我的心灵依旧哑然无声。 “巴达维亚八成更合你的心意?而且我们还会在那儿得到与热带美景结合为一体的欧洲精神。” 一言不发——我的心灵是不是死了? “难道你已经麻木到了如此的程度,只想待在自己的痛苦之中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逃往那与死亡类同的地方吧。可怜的心灵,我负责咱们的旅行,去准备行李到多尔纽。要不,再远点,到波罗的海最远的边际去。再离生活远一点,如果可能的话,咱们去北极点安居。在那里阳光只是一年斜扫过那么一次,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也十分缓慢,这就使得大地毫无生息。那儿一半是乌有,一切都单调如一。在那儿,我们可以长期地沐浴在黑暗之中,同时,我们还可以观赏不时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北极晨曦,一束束玫瑰色的红光就像地狱里放的焰火,时而飞舞在我们身旁……” 终于,我的心灵爆发了,它冷静地叫道:“哪儿都可以,哪儿都可以,只要不是在这个世界上。” (亚丁 译) 注释: 怪物: 法语Chimère,此词在法文里是双关语,即怪兽和幻想。但在中文里找不到这样一个双关语。 米诺斯、埃阿克、哈达莫德: 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米诺斯是一位传奇式国王,埃阿克是一位神,哈达莫德是一位勇士。 里斯本: 葡萄牙首都。 鹿特丹: 荷兰港口城市。 巴达维亚: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古称。 多尔纽: 欧洲最北部的一个地区,处于北极圈内。 【赏析】 这里的7篇文章,选自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文章中充满着共同的、或一言不发或歇斯底里的“精神病患者”和同样的对世界感到绝望又总是渴望光明的矛盾痛苦的主题。一位年轻而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会创作出这样充满着暗淡、抑郁色彩,甚至令人绝望的文章呢?想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诗人的不寻常的生平经历谈起。 波德莱尔,1821年生于巴黎。6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一年之后,母亲即改嫁他人,诗人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一层阴影。而他的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为将军,并曾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身为一名军人,继父无法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而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父子俩几乎无法沟通,关系极为不睦,这使得诗人产生了一种“永远孤独的命运感”。随着继父工作的几次调动,波德莱尔也不得不几次转学,这又导致其没有什么朋友可以倾诉内心的迷惘与痛苦,于是更多转向内心世界,其诗歌创作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到他19岁那年,终于和继父闹翻,且因不守纪律被学校开除,开始了漂泊生涯。在花花世界巴黎,他博览群书,生活浪荡,以致贫困潦倒,1845年曾两次企图自杀。1848年曾积极参加革命团体,其间几经周折,终于在1851年随着革命失败而放弃所有政治活动,更多地投入到诗歌《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等文学创作之中。1859年左右,诗人的精神和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虽因《恶之花》名声大噪,还曾被提名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候选人,但终于在精神抑郁和身体健康不佳的双重折磨下,于1867年病逝,年仅46岁。 诗人生活的时代正是革命此起彼伏、众多社会阶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动荡时代,家庭不睦与国家衰颓的双重压力极大地压缩了诗人的生存空间,让一个热爱光明、热爱生活的人时常艰于呼吸,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找寻不到半点快乐的因素,每天在这样的矛盾中徘徊,在痛苦中抉择,诗人因而常游走在精神几近失常的边缘。充斥于诗人眼中的尽是以巴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都市的种种丑恶、畸形的怪现象,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 *** ,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这一切都促使诗人一次次地追问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人生是怎样的人生。因而在《双重屋子》中,屋子成了人类世界、精神世界的象征,如同梦境一般,光怪陆离,忽而屋内弥漫着“一种经过精心选择的极细致的馨香,掺杂着轻度的湿润在空气中飘荡着”,让人感到“神秘、宁静、和平与芳香”,真是幸福啊;忽而,“一声可怕的、沉重的声音,在门上敲响了,就像梦游在地狱中一样”,屋子随之变得肮脏、丑陋而无聊。诗人在向我们叫嚷着,现实世界中的美好只是短暂一瞬,而且还常常如同梦境一般不真实,真正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混乱、狭窄而令人恶心的,正如时间的钟锤上迸发出来的声响:“我就是人生,不可忍受的、无情的人生!” 而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们也被这世界传染上了可怕的疾病,《每个人的怪兽》中就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头上是空阔而灰蒙的天空,脚下是尘土飞扬的大漠,没有道路,没有草坪,没有……我碰到好多人,驼着背向前行走。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这怪物并不是一件僵死的重物,相反,它用有力的、带弹性的肌肉把人紧紧地搂压着”,“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旅行者对伏在他们背上和吊在他们脖子上的凶恶野兽表示愤怒,相反,他们都认为这怪物是自己的一部分”。很明显,在诗人眼中,这世界上的人们只顾着过自己的生活,没人知道这种生活的方向和意义是什么,也没人关心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家庭中的其他人,冷漠、残酷、凶狠的野兽已经不再是异于人类的怪物,它正逐渐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人心灵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类无疑也是可怕、无情,令人难以忍受的! 丑陋无情的世界,冷漠自私的同类,共同造就了病态的个体——诗人及与诗人相似的人,于是,在《恶劣的玻璃匠》、《疯子与维纳斯》、《狗和香水瓶》中,一个个矛盾、变态,甚至有些癫狂的精神病者便不断呈现在读者面前,“有些人的习性是纯粹思维性的,并且完全懦于行动。可有时,他们会在一种神秘力量的促使下,做出某种异乎寻常的行为,其迅速的程度连他们自己也觉得是不可能的”,甚至“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成为这种冲动和发作的牺牲品,这使我不得不相信是调皮的恶魔溜进了我们的躯体,在我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指使我们执行它们那荒唐透顶的旨意”(《恶劣的玻璃匠》)。 可是,当诗人每每从梦境般的生活突然猛醒过来时,他就会感到一种从幼年时就深深体会到的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一种无法得到亲情、爱情、友情的无力与无能之感。他觉得自己是个疯子,与生活的那个时代那样格格不入,“可笑而扎眼”,偏偏地,还是一个那么渴望能品尝到美好、光明和热情的滋味的人,这种种矛盾悖论逼使他蜷缩在维纳斯石像下,从心灵最深处发出呐喊:“女神啊!可怜可怜我的忧伤和狂热吧!”(《疯子与维纳斯》)可惜,维纳斯也是无情的,没有给予他任何回应。于是,诗人将人生视为一个医院,自况为其中的一个病人,没有任何所谓疗救的方法能将自己治愈,无论是“由光明和矿物组成,并且还有谁来映照这风景”的里斯本,是可以“在观赏运动的同时休息”的安然恬静的鹿特丹,还是波罗的海的最远处,甚至是地球的另一端——北极,都无法使诗人的心灵产生丝毫波澜,终于,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荣幸挽留诗人寄居于此了,诗人向世界大声宣告:“哪儿都可以,哪儿都可以,只要不是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世界,哪儿都可以》) 正如诗人自己对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的评价:“总之,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 (石丽娜)

象征先锋,现代之美,恶之花:波德莱尔美学观简述

波德莱尔既是诗人,也是批评家。在他的眼中,诗、画、批评都是一体的。 波德莱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观念便是在恶中寻找美: 所以诗并非要再现自然世界,而是挖掘其背后的美,这种美可以是高贵典雅的,也可以是忧郁绝望的。这种美蕴藏在自然世界背后的另一个世界,是体现万物之间、感官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整体性联系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靠人的想象力来找寻。波德莱尔在《感应》一诗中有过描写(这首诗被称为「象征派的宪章」): 这种感应论是波德莱尔的重要美学观点,感官之间的相通在他的诗与评论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各种气味。这一万物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正是象征主义得以发展的世界。人们需要借用各种隐喻,才能尽可能展现这个无限丰富的世界。波德莱尔曾借用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观点,认为自然是一本词典,如果仅仅把所有词语列出来,必然乏味得很。真正的诗人或艺术家,需要把词典里的词重新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这就依赖于想象力,来构建象征的森林。 这与现代艺术的转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艺术家无法满足于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目的从描绘「所见」转向表现「所知」。这就需要思想的介入,由此波德莱尔非常推崇想象力: 虽然这是一个想象力创造的世界,但它仍然依托于自然世界,因此并不像浪漫主义那样随意飘飞。而且这里的想象力带有理性色彩,而非纯然的神秘主义:「想象力的敏感是另外一种性质,它知道如何选择、判断、比较、避此、求彼,既迅速,又是自发地。」波德莱尔将诗人定义为一个翻译者、辨认者,他要展示隐藏在感官世界后面的联系。因此,波德莱尔的诗虽然惊世骇俗,但诗中的象征物也都源于现实世界,只不过他对其进行了重新的组合。 波德莱尔还有一点与浪漫主义不同的是,比起歌颂自然,他更推崇人造物之美。这里的原因除了想象力的作用外,还有美德的人为属性: 这种建立于原罪说的观念,让波德莱尔热衷于游荡在城市中,关注时尚的流行,关注各种器物、服饰、妆容,并从中找寻美。 这些观点都体现在波德莱尔对艺术的具体批评上。例如他划分了三种画家,一种是现实主义者:「我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可能会有的面目来表现事物,并且同时假定我并不存在。」一种是富有想象力的人:「我想用我的精神来照亮事物,并将其反光投射到另一些精神上去。」波德莱尔也常常称这两种画家为素描家与色彩家,代表人物为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波德莱尔更倾心于后者。还有一种则是折中派:「除了富有想象力的人和所谓的现实主义者外,还有一种人,他们胆怯而顺从,使他们全部的骄傲听命于一种具有虚假尊严的清规戒律。正当前者想描绘自己的灵魂,后者自以为表现了自然的时候,这些人却在使自己符合一些纯粹出于习惯的规则,这些规则完全是武断的,并非出自人的灵魂,只不过是由某个有名的画室的常规强加于人的。这种人为数很多,却很少令人感兴趣,其中包括有古代的假爱好者,风格的假爱好者,一句话,所有那些因为无能而把老一套抬高为风格的人们。」波德莱尔对这种尊奉学院规则的人是一点儿也看不上的,斥之为平庸之辈。 波德莱尔如何看待诗在道德伦理上的功能,经历过一个变化。在一八四八年革命前,波德莱尔对人的前途是乐观的,也认为艺术需要有道德作用,而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但在路易·波拿巴政变之后,他对现实政治失望,开始更注重艺术的形式,而弱化其道德功能。此时,波德莱尔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否认真善美的统一,要在恶中发掘出美。但在他的诗与散文诗中,仍然可见形式背后的道德内容,只是不像之前那么明显,像恶之花这样一个主题就极具现实性。他曾为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如此辩护:「真正的艺术品不需要指控。作品的逻辑足以表达道德的要求,得出结论是读者的事。」 简而言之,波德莱尔反对一种资产阶级式的道德说教,但也并非一个唯美主义者。 那么,在波德莱尔这里,到底什么体现了美呢? 他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双重性: 波德莱尔并不喜爱古典美,而热衷于发掘转瞬即逝的美,这自然也包括城市阴暗面的美,一种忧郁之美、不幸之美、反抗之美,这种美是现实的,是前人甚少描述的美。注意,丑恶并不直接等于美,从恶到美,需要艺术家的加工。在这个基础上,波德莱尔开创了现代的美学观。

怎样理解波德莱尔诗歌中体现的现代主义创新性

看过 恶之花

《恶之花》为什么是奠定波德莱尔文学地位的杰作?(五)

夏尔·波德莱尔不仅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瓦雷里说:“波德莱尔是光荣的顶点”,兰波尊他为“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他的父亲出身农民家庭,曾经在巴黎大学受过教育。他在60岁的时候和一个26岁的女子结婚,两年后生下了波德莱尔。波德莱尔6岁时,父亲去世。年轻的母亲很快就改嫁给一个思想古板、褊狭的军人欧比克。波德莱尔不愿顺从继父的意愿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官场人物,而是向往过“自由的生活”,因此父子矛盾重重。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他热爱文学,力求挣脱家庭的束缚,终日沉湎于酒吧间和咖啡馆,和一群玩世不恭的文学青年结交。继父为了改变他的生活,决定让他出游。1841年,波德莱尔从波尔出发,开始旅程,但不久又返回巴黎。1842年,继父去世,给他留下约10万金法郎的遗产,波德莱尔开始过起了挥金如土的浪荡生活。他处处标新立异,藐视资产阶级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这时,他认识了在一家小剧场跑龙套的女子冉娜·杜瓦尔,并且关系亲密,她对波德莱尔今后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影响。波德莱尔的挥霍使家庭对他进行了严格的经济管制,定期发给他少量的生活费。从此,波德莱尔就在债主的追索下生活。1845年,波德莱尔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以其新颖的观点震动了评论界,第二年,《1846年的沙龙》更以一套相当完整的文艺观,奠定了他的艺术评论家的地位。从1847年开始,波德莱尔对美国作家爱伦·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翻译他的作品。1848年革命使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愤怒和反抗找到了喷火口。他也登上街垒,参加战斗,但是他并不理解这次革命的意义。1852年以后,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高潮,到1857年《恶之花》出版前,他先后发表了20多首诗、10余篇评论以及大量译作。1857年6月25日,《恶之花》出版后,立即遭到第二帝国的卫道士们的攻击和诽谤,同时也得到了包括雨果在内的许多著名作家的赞誉。4年后,第二版问世,获得成功。之后波德莱尔先后出版了《1859年的沙龙》、《人造天堂》以及不少散文诗,巩固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并成为魏尔仑、马拉美等一代青年诗人的精神领袖。但是与此同时,波德莱尔的处境仍然艰难。他不仅要同债主们周旋,向母亲讨钱,照顾病中的冉娜·杜瓦尔,而且自己也病魔缠身。虽然他勤奋写作,但是终未摆脱贫困和疾病,直到1867年8月31日去世。参加他葬礼的只有他的母亲和一些老朋友,没有一个官方人士肯去和《恶之花》的作者作最后的告别。波德莱尔另一部重要的作品是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包括散文诗50首。作品主题与《恶之花》是一致的。诗人自称这些散文诗是要“描绘现代的生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现代的生活”。诗人在散文诗中表现了自己眼中的巴黎生活,欢乐与痛苦、豪华与贫困尖锐对立的生活。整个诗集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弥漫着悲观主义的思想。《巴黎的忧郁》可以被看成是《恶之花》的补充。保尔·瓦雷里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海滨墓园》被译成世界各大语种,广为传颂。这首长诗的主旨建立在“绝对”的静止和人生的变易这两个题旨的对立上,通过对自然的永存和人生的无常进行对比,表现出肯定现实、面对未来这样积极的主题。

波德莱尔的诗有哪些?

波德莱尔的诗有《秋歌》 《月亮的哀愁》 《高翔远举》 《异域的芳香》 《毁灭》 《从前的生活》 《黄昏的和谐》 《忧伤与漂泊》。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成为了他诗歌的重要方式,有人曾说过波德莱尔的诗歌为人类文学艺术打开了“审丑”的门,不仅如此,波德莱尔的诗歌的创作根源来源与波德莱尔一生贫困潦倒,人们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也来源于他自己的述说,他说他从童年时就有了孤独的感觉。波德莱尔的风格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艺术主张就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是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不仅仅是表面上那么简单。首先,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内容来看,波德莱尔专门以人类的阴暗面为主题,从而运用那些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群所发生的故事为题。来书写一首首诗,他通过大量的寻找题材,和努力的书写,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作品由于思想道德问题被政府所扣押,不能发表,而他本人也被法院判刑。因而,波德莱尔的成名道路还是非常坎坷的。但是,由于波德莱尔他坚定的信念。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使他勇敢的向前,所以说,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而且,最主要的是波德莱尔之所以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要是因为波德莱尔他相信只有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才能做到为艺术而艺术,才能真正的将自身和艺术紧紧的连接起来。所以说,波德莱尔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艺术家。

《恶之花》(波德莱尔)的全文、及介绍

uCsX

怎样理解波德莱尔诗歌中体现的现代主义创新性?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用作品奠定了这一文学分支的基调:摒弃传统,独辟蹊径。他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在诗歌题材上大胆创新,选取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具有在声光和色的背后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他在习以为常的具象中,展现人生的各个层面。诗人拒绝把生活空虚地理想化,拒绝浮面的欢娱自足,他要返回存在的本质层次,因而把社会病态诉诸笔端。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忧郁 [法国]波德莱尔》读后感

当天空像盖子般沉重而低垂, 压在久已厌倦的 *** 的心上, 当它把整个地平线全部包围, 泻下比夜更惨的黑暗的昼光; 当大地变成一座潮湿的牢房, 在那里,“希望”就像是一只蝙蝠, 用怯懦的翅膀不断拍打牢墙, 又向朽烂的天花板一头撞去; 当雨水洒下绵绵无尽的雨丝, 仿佛一座大牢狱的铁栏一样, 当一群无声息的讨厌的蟢子 来到我们的头脑的深处结网。 这时,那些大钟突然暴跳如雷, 向长空发出一阵恐怖的咆哮, 像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 那样顽固执拗,开始放声哀号。 ——一长列的柩车,没有鼓乐伴送, 在我的灵魂里缓缓前进;“希望” 失败而哭泣,残酷暴虐的“苦痛” 把黑旗插在我低垂的脑壳上。 (钱春绮译)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作为一种情绪的“忧郁”,波德莱尔以及他同时代的“世纪病”患者大都遭遇过这种悲观、绝望的情绪。就如快乐、悲伤一样,忧郁一词往往用来形容人类的心灵状态。但究竟何为快乐,何为悲伤,何为忧郁,古往今来却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繁复、密集,具体而有质感的意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把握他的心灵状态。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将天空比喻为一个将大地罩住的盖子,世界由此被想象成一个封闭、压抑、窒息而黑暗的所在。这一节所要传达的主要是压抑感。诗歌的第二节将大地比喻为“一间潮湿的牢房”,天花板已经朽烂,而“希望”如飞翔于其中的蝙蝠,毫无逃逸的可能。读这一节,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绝望,而且仿佛能够闻到一股发霉的味道,具体的生理感觉和抽象的心理感觉在此融为一体。通过具体的意象激发读者的生理和心理感觉,这是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第三节是第二节的延续,在不舒服的潮湿感之外,诗人又通过结网的蟢子增加了一种恶心的感觉。前三节诗人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绝望、无聊、恶心、落寞的感觉,情绪低沉到了极点,第四节则突然有一种情绪上的爆发性。这种爆发性是通过音响效果的对比来达到的。第三节中的蟢子是“无声息的”,而第四节却集中出现了一片爆发性的声音:“暴跳如雷”的钟声、“恐怖的咆哮”、“放声”的“哀号”。这种如雷的钟声、恐怖的咆哮和放声的哀号自然是诗人内心发出的愤怒、反抗的号叫,是一个不甘生活在地牢般的压抑世界的痛苦灵魂的呼号。然而,任何激烈的抗争最终都无济于事,对忧郁的反抗永远是一出酷烈的精神悲剧。长长的柩车、失败的黑旗、低垂的脑袋,这些都在宣告诗人反抗忧郁的失败。除了视觉意象的转变,听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高声反抗重归于失败、绝望的沉默。从一、二、三节的轻声到第四节的高声再到第五节死一般的寂静,这首诗在听觉上的营造使之具有很好的音乐性,这也是这首诗第二个最鲜明的特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钱春绮老先生的翻译也为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提供了帮助。钱译《忧郁》采用“交韵”的押韵方式,每节一、三句和二、四句押韵。与此同时,最后一节保留了原诗的跨句,从而将原诗哽咽不能成行的效果保留下来了。 (向宇)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人物思想

波德莱尔也反对崇古抑今,他认为“美”具有现代性,美就存在于现实的世界。当然,这种“美”是需要通过“应和”来发掘的,波德莱尔认为美存在于隐藏着的“另一个世界”,是上帝根据自己和天堂的形象创造和规定的,艺术家的作用就是用一种单纯、明晰的语言来说明这个更为真实的世界。然而要表现这个隐藏在现实之后的真实世界需要想象力的作用,“由于想象力创造了世界,所以它统治这个世界”,“是想象力告诉人颜色、轮廓、声音、香味所具有的精神上的含义。它在世界之初创造了比喻和隐喻,它分解了这种创造,然后用积累和整理材料,按照人只有在自己灵魂深处才能找到的规律,创造一个新世界,产生出对于新鲜事物的感觉。”这种想象力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好的想象力拥有大量的观察成果,才能在与理想的斗争中更为强大”,那些幻景也是从自然中提炼出来的,“记忆中拥塞着的一切材料进行分类、排队,变得协调,经受了强制的理想化,这种理想化出自一种幼稚的感觉,即一种敏锐的、因质朴而变得神奇的感觉!”波德莱尔把想象力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之上,冲淡了它的神秘色彩,想象力就是借以表现现实世界与真实世界“应和”的工具。对象征主义画家来说,他们虽然都表现对现世的生活的态度,但都是通过赋予画面一定的意义来完成的,这种寓意或是明朗、或是隐晦。 波德莱尔的“美”也不等同于古典主义艺术家提倡的“完美无瑕”,很多“不美”甚至是丑陋的形象也进入波德莱尔的视线中。波德莱尔的影响就在于,将他视之为领袖的象征主义画家们绘画题材的扩大,画家不再专注于表现“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甚至有些画家们开始尝试描绘一些“丑陋”形象—张牙舞爪的瘟神、面目狰狞的独眼巨人。

波德莱尔:“现代人不是发现自己真相的人,而是不断创造他自己的人”的解析

“现代人类虽然处在一种价值的巨大缺失和空虚的境地,但是同时也处于同样丰富的各种可能性中。”可以说这句话是波德莱尔对现代人的定义。 想要理解这句话就一定要了解波德莱尔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波德莱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自幼丧父,母亲改嫁一个军官。继父那军人的刻板和粗俗与波德莱尔青春期叛逆的冲突,自身对人民的同情与继父镇压革命的立场之间的冲突,法国大革命浪潮中贵族与人民地位的巨大变化,人民推翻旧世界时的巨大力量与掌握国家时的无力的巨大落差,资产阶级窃取革命果实登上法国统治舞台后推行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传统产业及文化的冲击,这些造就了波德莱尔思想中的矛盾性。而所谓现代主义也并不是一个多么时髦或高大上的概念。不过就是在那个社会结构与关系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一群会创作文字,绘画,作曲的人将他们或迷茫,或昂扬,或不羁的思想融入自己作品从而流传于后世并被后人继承罢了。既然诞生于那个时代,矛盾性就必然成为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句话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特点,既有对自身价值的迷茫,又对未来的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正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一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但是一切都没有完结。

关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

要看那句话出现在哪一篇诗里才帮的上你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诗歌特点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用作品奠定了这一文学分支的基调:摒弃传统,独辟蹊径。他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在诗歌题材上大胆创新,选取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具有在声光和色的背后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他在习以为常的具象中,展现人生的各个层面。诗人拒绝把生活空虚地理想化,拒绝浮面的欢娱自足,他要返回存在的本质层次,因而把社会病态诉诸笔端。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和现代主义诗歌先驱,波德莱尔身上还充溢着一种大胆的反叛精神。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尊他为“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波德莱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两种要求,一种趋向上帝,一种向往撒旦。对上帝的祈求或是对灵性的祈求是向上的愿望,对撒旦的祈求或是对兽行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 这些内容在《恶之花》尤为明显,《恶之花》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讲,都在法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歌王国,把诗歌的创作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为诗歌创作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在内容上,它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城市生活引入诗歌王国,扩大了诗国的版图。波德莱尔明确地指出,他要深入人的最卑劣的情欲中去,大胆地采撷几朵“恶之花”,呈现给世人。谁也没有象他那样探入人的心灵深处,到那最阴暗的角落里去挖掘,因而加深了诗的表现力。在艺术上,《恶之花》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它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明晰稳健,音韵优美,格律严谨,又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即象征主义。在《恶之花》的一首著名诗歌《交感》中诗人形象地描述了人身各个器官之间的可以互相转换的关系。同时也指出物质层次的一切和内心的精神层次又互相变换、互相提升。 同时,波德莱尔是个典型的苦吟诗人,讲究字酌句斟。他的诗意境幽深,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富于表现力和极大的感染力。他既能为表现出精神的痛苦而写得低回婉转,一唱三叹,又能为抒发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而写得轻松、简洁、明快,象蝉翼在阳光下震颤;他象画家,把诗写得富有质感和立体感,还可以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事物的细节的真实。 波德莱尔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那时,我的美人,请告诉它们,/那些吻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

象征派诗歌先驱——波德莱尔

象征派诗歌先驱——波德莱尔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波德莱尔除诗集《恶之花》以外,还发表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和《人为的天堂》。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和《浪漫主义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人生不如一句波德莱尔什么意思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而这里的一行波德莱尔应该是他的诗,喻指青春的美好,纯粹。

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是什么

  波德莱尔绝不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他之所以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乃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最终才能最有效地做到“为人生而艺术”。换言之,“为艺术而艺术”只是手段,而“为人生而艺术”才是目的。形式与主题之间的辩证法正可以说明这一点。没有关怀,没有主题内容(真理断言与道德诉求),就不可能产生激情,从而产生形式。形式是艺术家面临各种压力下的产物。形式不是单纯的艺术史的既定语言逻辑发展的结果,形式来自艺术家所遭遇到的、来自社会-历史的主题内容的压力与艺术史既定语言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此,形式(艺术的构形)必须被理解为主题内容与艺术史既定语言之辩证运动。  波德莱尔的艺术批评观既建立在浪漫派美学的遗产上面,也批判了这一遗产,并开创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批评。波德莱尔首先强调了审美的时间性与历史性——显而易见,这得自浪漫派。他反对美的绝对的、非时间的概念,认可浪漫派的美学观念,认为美的标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的本质也随历史的变迁而变迁。他断言“浪漫主义就是美的最晚近和最当下的表现”。7也就是说,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表现,而浪漫主义则是美的最新近和最现时的表现。随着浪漫主义的诞生,美走到了当下的形态。

波德莱尔的诗句

波德莱尔诗里的意向和观念,有着独特的和现实事物的之间的缝隙感,例如: 水晶棺材里垂死的花束 正奄奄一息。——《殉难的女子》 又如: 卖淫业开始了街头生涯; 像蚁群向四处伸爬;——《暮色》 从举例的诗句中,读者可以看到物与物之间的缝隙,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在纪德看来,这些地方才真正是波德莱尔诗作的激动人心之处。我们所谓的“颓废”或者“颓废主义”标签,不过是对他最浅显的概括。波德莱尔的真正贡献,在于他把19世纪诗人们的“世纪病”,繁华城市里真正的样子,波西米亚式的美学理念,以及文字组合灵性密道…这些特别发现的坐标,都交给了未来的大量作家。终于,在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突发昏厥,病情恶化。随后在3月30日,连右半边的身体都已瘫痪。7月2日,波德莱尔被送回巴黎。到了1867年8月31日,年仅46岁的夏尔·波德莱尔在他母亲的怀里死去。

夏尔·波德莱尔 《恶之花》 中的一个句子

这是作者写给他情妇的那些诗里的,去找找看

《恶之花》为什么是奠定波德莱尔文学地位的杰作?(一)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法国1821年-1867年)到了波德莱尔,法国诗歌终于走出了法国国境。《恶之花》被全世界的人诵读,没有一个诗人能比波德莱尔引起人们更多的热烈情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在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只有一位诗人可以和雨果并肩而立,他就是和雨果同时代的大诗人夏尔·波德莱尔。他不仅是一位重要诗人,也是一位文艺批评家。他勇于在浪漫主义文学群星灿烂的时代独辟蹊径,开创自己的艺术世界。他的创作上承浪漫主义的余绪,下开象征主义的先河。他的影响遍及西方现代诗歌中的各种流派,T·S·艾略特把他奉为“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恶之花》是奠定波德莱尔文学地位的杰作,也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因为它对现实社会的“恶”的诅咒和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挖掘,使它曾遭到法兰西卫道士们的猛烈抨击,但是也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热烈的赞扬。雨果就称《恶之花》中的诗篇“像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1978年11月1日,法国《快报》周刊(第1426期)公布了一份《法国在读书》的调查报告,报告表明:46%的读者喜欢阅读波德莱尔的作品,而所谓“波德莱尔的作品”,只能是《恶之花》和他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而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形式上的对应物,在精神上“仍然是《恶之花》”。此类调查报告几乎年年都有,而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也几乎总是名列前茅。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恶之花》深刻的内容和新颖的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划时代的意义,并将它置于世界文学经典的行列。法国伟大的诗人、批评家夏尔·波德莱尔在年轻时曾决心“做一个大诗人,却不是做拉马丁,也不做雨果,也不是做缪塞”。他渴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并最终做到了。他的诗集《恶之花》是一部划时代的不朽奇书,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诗人在这部诗集中,放进了他“全部的心、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孤独、忧郁、贫困、颓废、病态的诗人追求光明、幸福和理想却遭遇失败的所有一切的感情。雨果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波德莱尔的风格是怎样的?

波德莱尔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因为他不仅仅在艺术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成就,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所透露出的哲理对人类的教育是非常远大的。他的全名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他出生于19世纪,他是法国的诗人。波德莱尔他的一生之所以那么著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集,还是因为与他有着密切相关的应和理论。那么,波德莱尔应和理论应和理论到底是什么呢?根据资料来看,波德莱尔应和理论其实并不是波德莱尔发现的,而是它本身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中。波德莱尔之所以和应和理论联系到一起,是因为波德莱尔对这个古老的理论加以探索和研究,并且他还为了应和理论创作了一首诗,名字为应和。所以说,波德莱尔和应和理论紧紧相连。而在波德莱尔对应和理论真正阐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应和理论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存在,因为这个理论告诉人类的知识就是,人类应该爱护大自然,并且大自然无处不在,它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

波德莱尔的风格与代表作

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那时,我的美人,请告诉它们,/那些吻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

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著作《恶之花》介绍

查看更多:历史人物 波德莱尔是一名法国人,他出生在巴黎。波德莱尔出生于1821年,卒于1867年。他的一生主要从事的就是创作,主要是诗歌的创作而且他创作的诗歌主要都是象征派诗歌。也正因为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于是波德莱尔也被称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那么波德莱尔简介中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个人物的呢?波德莱尔简介中华介绍到,虽然波德莱尔一生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可是他从小的境遇却没有那么好,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了夏尔·波德莱尔简介,波德莱尔的继父是当时法国的一名大将,做事上十分专制而且过于严厉,这使得波德莱尔很难接受这位将军继父,继父同样有这样的想法,他很不认同波德莱尔这种诗人特有的气质,自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和谐。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在波德莱尔长大后,他对资本主义对人民思想上的那种束缚十分反感,所以他一直在找寻机会给自己自由,不要被这些所影响,于是便开始大量读书,从书中得到一丝慰藉。慢慢地,他便开始了创作,经常接触当时的画家以及文学家。 在之后,他还得到了出国的机会,可是在行走了一半以后,他便强烈要求回到法国。在回到法国以后,他便开始了正式的创作,当然在这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事件,其中就有工人起义,他也参加了。之后,他还在比利时住了两年,主要就是宣传他的作品。没过多久,便因为疾病去世了。 波德莱尔作为法国一位很出名的诗人,在他的一生创作了多部诗歌作品。波德莱尔的著作的总基调就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深刻的间接,他拒绝采用那种传统的创作风格,着手进行诗歌的创新。他的一生有多部著作,其中《恶之花》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下面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波德莱尔的著作《恶之花》。 波德莱尔的著作《恶之花》,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波德莱尔创作风格的一个过渡代表作品,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他已经摒弃掉了传统的创作风格,但自己所追求的创新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这部作品是一篇诗集,一共有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的展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部分中他先是表达忧郁与理想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自己眼中的巴黎的样子。第三个部分是主要是以酒这个话题围绕展开,这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所以苦闷就是因为理想状态的生活和现在巴黎社会的现状有着明显的不同,现在的巴黎可以说并不是作者想象的那种繁华和谐的城市,反而是各种世态炎凉。第四部分作者便开始借着醉酒的场景直接转向有罪的“花朵”。第五部分是一个针对上帝所表达的一个想法,波德莱尔赞美上帝。最后一个部分便是直面死亡,在经历了人间的这些畸形与苦难后,他觉得死亡是最好的终结者,死亡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波德莱尔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因为他不仅仅在艺术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成就,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所透露出的哲理对人类的教育是非常远大的。他的全名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他出生于19世纪,他是法国的诗人。波德莱尔他的一生之所以那么著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集,还是因为与他有着密切相关的应和理论。那么,波德莱尔应和理论应和理论到底是什么呢?根据资料来看,波德莱尔应和理论其实并不是波德莱尔发现的,而是它本身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中。波德莱尔之所以和应和理论联系到一起,是因为波德莱尔对这个古老的理论加以探索和研究,并且他还为了应和理论创作了一首诗,名字为应和。所以说,波德莱尔和应和理论紧紧相连。而在波德莱尔对应和理论真正阐述的过程中夏尔·波德莱尔简介,可以发现应和理论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存在,因为这个理论告诉人类的知识就是,人类应该爱护大自然,并且大自然无处不在,它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所以说,应和理论的存在能让人们更加的了解这个世界,从而能更好的生活下去。而波德莱尔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不仅如此,他的诗集也是非常棒的,波德莱尔的诗超越了常理,用描写社会阴暗面的方法,来告诉人类什么是真正的道德。 波德莱尔原名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他是十九世纪的法国著名的诗人和诗歌象征派的领头人物,他的诗歌在欧洲国家诗坛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法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那么具体的波德莱尔的影响有哪些呢?波德莱尔的影响还是极其深远的,波德莱尔是象征派的先驱,促进了象征诗歌的发展,他的诗歌总是围绕思想转动,因此改变了整首诗的风格,他的影响不只如此,他还影响了法国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马拉美和兰波,魏尔伦的诗歌富含了很强的音乐性,给人一种很朦胧的感觉,马拉美的诗歌带有一种病态的感觉,他的诗是很空虚和荒诞的,兰波则是将“声、色、味”结合起来,并创造了《彩色十四行诗》,虽然他们的诗歌都各具特色,但是却因为波德莱尔诗歌的影响,从而结合自己的特点开拓了诗歌新的领域。 波德莱尔的影响不仅仅只有诗歌,还有画,波德莱尔发展的象征主义的思想很快的融入画中,波德莱尔将象征主义与自己的画结合起来,很快的开拓了绘画界的新的领域。波德莱尔的影响还在于他是现代主义的创始者,对人类诗歌界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波德莱尔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的象征主义思想被渗透到很多领域,为人类文化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1 下载此内容: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著作《恶之花》介绍.docx 相关信息: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焚书坑儒是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他几乎毁掉了了秦代以前大部分的历史著作,有人说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错,也有人说是李斯的错,那么焚书坑儒的罪魁祸首是秦始皇还是李斯了? 尽管秦始皇有...(查看全文) 黄粱美梦意思 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黄粱美梦的故事 从前有个姓卢的读书人,整天都为得不到荣华富贵而苦恼。一次,他在去邯郸的旅店里,遇到了道士吕翁,就向吕翁诉说自己的贫困和苦恼。吕翁给他一...(查看全文) 乔行简的大半生都在兼任职务中度过的,前半生一直默默无闻。乔行简像很多有才华的人一样,过着被埋没的日子。乔行简的一生和烛之武很相似,大器晚成。乔行简的生平具体是怎样的,有过怎样的传奇呢?乔行简的生平充满...(查看全文) 中国文学之最 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你知道中国文学之最有哪些吗?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查看全文) 黄庭坚二十四孝舜卖身葬父卧冰求鲤芦衣顺母曾子董永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分别为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芦衣顺母、百里负米、鹿乳奉亲、...(查看全文)

《恶之花》(波德莱尔)的全文、及介绍

恶之花 波德莱尔 为了取悦于野蛮的人, 为了向魔鬼们神气十足的奴仆—— 献媚,我们竟侮辱 我们所热爱的人们,奉承我们所厌恶的人们; 我们竟使被人无故鄙视的弱者伤心, 我们竟沦为奴颜婢膝的刽子手; 我们竟向极度的愚昧—— 向公牛脑袋般的愚蠢致敬; 我们竟亲吻呆若木鸡的蠢物 并表示无限崇拜, 我们竟为腐败 所发出的微光祝福。 最后,为了把眩晕 淹没在狂热中,我们竟至于 仿佛因诗才而骄傲、以表现日趋 没落的事物所引起的兴奋 为荣的神父 未渴而饮,未饥而食! ——快把灯吹灭吧,别再迟疑, 让我们躲入黑暗深处……”《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波德莱尔为什么会走上创作之路?他经历了什么?要详细介绍,谢谢!

法国诗人。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波德莱尔的《腐尸》怎么理解。

《腐尸》是诗人波德莱尔献给他的爱人让娜·迪瓦尔的一首情诗。 全诗极尽笔墨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腐尸的丑陋和可怕,来为后面的主旨做铺垫。诗的末尾,作者笔锋一转,由腐尸转到自己所爱的人,自己所爱的人最终也会变成一具腐尸,但即使这样,她的风姿,她的精神,诗人将永存于心。 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超越肉体,超越一切物质存在的爱,一种不受世俗之气沾染的纯洁的超凡脱俗的爱。 在诗人眼里,真爱是超脱于物质之外的,外貌、金钱、年龄、权利等等一切物质性的东西,在他看来,不过如腐尸般一钱不值,终将腐朽消失,似毫不会影响到他对他的爱人的爱。只有真爱才是永恒的。 真爱,就应该是这样,爱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而不是附加在他/她身上的任何物质的东西。爱,是两颗心的吸引,与物质无关。可惜,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爱,在现实的世界里,它似乎缺乏生存的土壤,因而无迹可寻。只在文学作品里去远远地欣赏吧。

谁知道波德莱尔的故事啊?最好是有新意的,快!谢谢!

  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年以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那时,我的美人,请告诉它们,/那些吻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花》是毒草。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去信称赞这些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雨果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花》出色地完成这样的美学使命。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  波德莱尔除诗集《恶之花》以外,还发表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1869)和《人为的天堂》(1860)。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1868)和《浪漫主义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波德莱尔还翻译美国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爱伦·坡的《怪异故事集》和《怪异故事续集》。  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贡献之一,是他针对浪漫主义的重情感而提出重灵性。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思想。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写的诗中,也往往由于提出了某种观念而改变了整首诗的含义。

波德莱尔名言

波德莱尔的名言名句汇总如下  【1】: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不要把一个阶段幻想得很好而又去幻想等待后的结果那样的生活只会充满依赖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波德莱尔《恶之花》  【2】: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波德莱尔《麦田里的乌鸦》  【3】: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波德莱尔《恶之花》  【4】:我了解你完美面具下隐藏的一切/是什么让你成为你--波德莱尔  【5】:一旦堕入笑骂由人的尘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却寸步难行--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6】:为了挣得糊口的面包你应该像唱诗班的孩子歌唱你从不相信的赞美诗篇--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7】:而终将归于黑暗的眼睛,无论曾多么光彩照人,也只不过是一面充满哀怨的镜子。--波德莱尔《恶之花》  【8】:他流动的不是血液,而是忘川的绿水。--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9】:一个无人问津的要犯被判处终身微笑却永远张不开笑嘴--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10】:我是一片连月亮也厌恶的墓地。--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11】:不懂得使自己的孤独为众人接受的人,也不懂得在碌碌众生中自立。--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12】: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波特莱尔  【13】:我们竟为腐败道贺为苍白的死光祝福--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14】:通过粉饰,我会掘出一个地狱。--波德莱尔  【15】:唯有能证实和别人平等的人才和别人平等,唯有懂得赢取自由的人才配享有自由。--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人物评价

众所周知的事情是,波德莱尔的“颓废”或者“颓废主义”成为了他诗歌最重要的标签,而也有人说是波德莱尔第一次为文学艺术打开了“审丑”之门,这一点也坐实了波德莱尔对于象征派的先潮意义。这似乎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波德莱尔的一生必定是潦倒困苦而一如曾经有学者将其比喻为法国的杜甫,当然确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波德莱尔自己曾说,从童年时期便有孤独感,这当然与母亲的改嫁并将自己寄宿的情况有关,波德莱尔甚至将此理解为宿命。当把自己的孤独感受如此理解时,生命便不得不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一生都拼命的抗拒孤独,而一生却又不得不行路在孤独之中。这又好像我们人类与死亡的关系,一生都为了寻求更好地生存,而却终将走进坟墓,那么一个人,他每日与死亡相对,必定是可怕而可怜的。这却又好像波德莱尔与孤独的关系了。到了这种情况下,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则被培养出来了。一种孤芳自赏、自我玩味的态度,一种因为被分离而诱发的纯粹的骄傲。 有理由相信,《恶之花》的结集出版应该与波德莱尔的经济拮据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波德莱尔试图通过这一手段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予以改善,同时能够清还自己的债务。但是即便如此,波德莱尔对自己的形象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苛求,“带有一种英国式的简洁风格”,而“他的恭敬的举止常常近于做作的程度”。从这一点我们似乎也可以从波德莱尔诗中的那种拘谨的格式中有所斩获,而他对人与社会的反常性的理解和演绎似乎就更加能够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通过诗歌和人生际遇变化的对比,不难发现,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的“否定性人生体验”是用忧郁、无聊、悔恨、烦恼、痛苦堆积成的现实,是众生溃疡的心灵,是现实中艺术的堕落和情欲的污秽。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波德莱尔心灵观照下出现的“人群”意象,使诗人的个人性体验上升为群体的生命体验。波德莱尔融入众人的孤独,又保持独立和清醒,从而真实表现众人的孤独体验。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否定性体验所描绘的正是众人的世纪病心态,是差异性个体所体验到的众人生活的、恶浊的平庸现实,揭示世人包括自己心灵的阴暗与病态。

象征派诗歌先驱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是什么?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他出生于19世纪,他是法国的诗人。波德莱尔在法国诗人中的地位可谓是非常高的,是因为波德莱尔的特殊的写作风格。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他的第一部作品《恶之花》,主要收集了一些城市中的年轻男女生活的小故事,从而体现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作品刚一发表就被政府暂停,而且他本人还被法院判刑了,原因是说他的作品不健康,不积极向上。故而,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来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可谓是多元化的,但是主要还是表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但不管怎么说,波德莱尔对法国当时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人物生平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他博览群书,大量涉猎文学作品,来往于青年画家、文学家之间,并被浪漫主义这“美的最新近、最现代的表现”所征服。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原目的地为加尔各答,中途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他拒绝继续旅行,与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 1845年.波德莱尔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以其观点的新颖震动了评论界。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1851年,发表《酒与大麻精》。9月,发表散文诗《酒魂》。1852年,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高潮。他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余篇评论和大量译著。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7月,发表第一批散文诗《夜色朦胧》和《孤独》。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诗集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1864年2月7日和2月14日,在《费加罗报》上发表6首散文诗,标题为《巴黎的忧郁》。4月24日,夏尔·波德莱尔到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5月~6月,在比利时做演讲,朗诵自己的诗作。尽管他厌恶这个国家和比利时人,他还是在比利时一直住了两年。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昏厥。3月22日~23日,他的病情恶化。3月30日,他右半边身体瘫痪。3月31日,《新恶之花》发表。7月2日,波德莱尔被送回巴黎。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死。9月2日,夏尔·波德莱尔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 1869年遗著《巴黎的忧郁》出版。

波德莱尔的名言名句

终身幸福bai!任何活着的人都无法忍受的,那将du是人间地狱。 (英国剧zhi作家肖伯纳)终身幸福!这是任何活着dao的人都无法忍受的,那将是人间地狱。 (英国剧作家肖伯纳。G.)幸福是勇气的一种形式。 (英国作家杰克逊)幸福是勇气的一种形式。 (英国作家杰克逊。H.)快乐是醉心于某种癖好的男子是谁。 (英国剧作家肖伯纳)在全神贯注地爱好的人是幸福的。 (,英国剧作家肖伯纳。G.)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成就的喜悦中,在创造性努力的快感。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但相当的喜悦的成就,在创造性的快感。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人类的幸福来自生产,与其说是造化的伟大作品很少发生,因为每天发生的小实惠。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总统)。如此多的人类幸福来自偶尔财富,因为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每天的好处。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大多数人来说,快乐的,因为他们使他们的头脑。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发现自己是多么幸福,有更多的幸福。 (美国总统林肯。A.)痛苦的秘密在于有闲功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或不。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痛苦的秘密在于有闲功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

波德莱尔的介绍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诗人、散文家、美学评论家。他的诗集《恶之花》标志着西方文学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其思想的复杂与丰富,他成为后世不同流派竞相争夺的精神领袖。《波德莱尔》通过细读波德莱尔的文本,勾勒还原出诗人无尽探索的一生。书的下半部中精选了波德莱尔对同时代文学家的批评,展现出他作为美学评论家的现代魅力。

波德莱尔作品《恶之花》有哪些特点?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1857年出版的一部诗集,共有100多首诗。《恶之花》充分表现了波德莱尔的风格,他的风格曾被戈蒂耶归结为“睿智、复杂、博学、充满阴影和探究,总是推开语言的界限,借用一切专门词汇,从所有调色板中调用任何色彩。”

诗歌翻译 波德莱尔 Bohémiens en voyage

诗歌翻译 波德莱尔 Bohémiens en voyage Bohémiens en voyage La tribu prophétique aux prunelles ardentes Hier s"est mise en route, emportant ses petits Sur son dos, ou livrant à leurs fiers appétits Le trésor toujours prêt des mamelles pendantes. Les hommes vont à pied sous leurs armes luisantes Le long des chariots où les leurs sont blottis, Promenant sur le ciel des yeux appesantis Par le morne regret des chimères absentes. Du fond de son réduit sablonneux, le grillon, Les regardant passer, redouble sa chanson; Cybèle, qui les aime, augmente ses verdures, Fait couler le rocher et fleurir le désert Devant ces voyageurs, pour lesquels est ouvert L"empire familier des ténèbres futures. — Charles Baudelaire 流浪的吉普赛人 这个占卜部族 目光炯炯 昨夜就已上路 肩驮孩童 为了满足他们 旺盛的食欲 下摆的乳房 有着宝物常供 男人步行 身带刀枪铮铮 伴随马车 里面挤满亲朋 阴郁的眼神 扫视着天空 梦想的缺失 懊悔又沉重 沙地深处 有着那藏身蟋蟀 见其通过 加倍地高声唱颂 大地之母 因爱其绿意更浓 让花开荒漠 清泉自岩石流淌 面对旅者 一个王国已经开放 那是随意任性国土 未来迷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波德莱尔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波德莱尔 查理·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随继父生活常有不合,这些对他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都有很大影响。成年后,他继承了生父的遗产,过着浪荡生活。1848年巴黎工人起义,他怀着对资产阶级进行报复和破坏的心理,参加了战斗。他一生在矛盾、痛苦、反抗和颓废中生活。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也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诗集《恶之花》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还出过散文集,翻译过美国爱伦·坡的作品。 波德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的重要批评家。他在1845和1846年发表的两篇《沙龙画评》就曾轰动评论界。他的批评广涉小说、戏剧、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多方面。他的文艺观点和美学观念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独辟的新见,这在艺术论集《美学管窥》、文学论集《浪漫主义艺术》、 《恶之花·序言》以及一些书信中都有表露。 他抛弃“真善美统一”的传统观念,认为自然是丑的、恶的,而美是理性的结果,善是某种艺术的结果,提出要“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意即要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表现。由此他还认为忧郁“是美的最光辉的伴侣”,弥尔顿的撒旦是“最完美的雄伟美”。他强调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美,而在他看来, “病城”巴黎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可以发掘美的场所。诗集《恶之花》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这些美学观念。 在艺术表现上,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对应论”,并把心理学中的“通感”引入创作。他认为,自然界作为一个神秘的存在,不断向人发出各种感应和象征的信息,而人自身的各种感觉之间也可互相感应沟通,诗人就是要把人的内心同外物的象征之间的隐秘关系揭示出来。所以诗人不能使用再现的方法,而只能求助于暗示, “一种富于启发的巫术”。由此,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直接为后来的象征派提供了理论和创作根据。 波德莱尔大为推崇想象,他称想象是“一切功能中的皇后”,“是真实的皇后”,并说“只有想象里才有诗”。同时他提到想象要有“观察成果”作“帮手”,要有技巧作“伴侣”,这样才能和理想竞争,才能放出全部光辉。 波德莱尔的理论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却蒙着浓重的颓废主义色彩,给后来的各种颓废艺术以极大影响。

波德莱尔的特殊写作风格形成原因是什么?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波德莱尔的作品带来了哪些影响?

作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的诗作发表后,受到一大批作家的崇拜,人们承袭其思想,模仿其风格,“使之一度是精深奥秘,甚至或有渎神明的思想变为芸芸众生日常的口头禅”。同时由于诗人的放荡生活和创作中对淫荡和肉欲的描绘,也受到人们的误解和歪曲。卫道者视他为洪水猛兽,而知音则认为他是法国的指引。如果我们从时代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在邪恶中的诗人,在今天艺术的天平上可做出公正的评价。

请问各位是如何欣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呢?拜托各位了 3Q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他的后继者魏尔伦认为波德莱尔“深刻的独创性”在于对现代人的表现并指出:“依我之见,未来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为了不挂一漏万必须认真而虔诚地阅读这本书,因为这是本世纪的精华本世纪一切的集中反映”[

说说波德莱尔的《腐尸》的创作手法

《腐尸》是诗人波德莱尔献给他的爱人让娜·迪瓦尔的一首情诗。全诗极尽笔墨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腐尸的丑陋和可怕,来为后面的主旨做铺垫。诗的末尾,作者笔锋一转,由腐尸转到自己所爱的人,自己所爱的人最终也会变成一具腐尸,但即使这样,她的风姿,她的精神,诗人将永存于心。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超越肉体,超越一切物质存在的爱,一种不受世俗之气沾染的纯洁的超凡脱俗的爱。在诗人眼里,真爱是超脱于物质之外的,外貌、金钱、年龄、权利等等一切物质性的东西,在他看来,不过如腐尸般一钱不值,终将腐朽消失,似毫不会影响到他对他的爱人的爱。只有真爱才是永恒的。真爱,就应该是这样,爱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而不是附加在他/她身上的任何物质的东西。爱,是两颗心的吸引,与物质无关。可惜,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爱,在现实的世界里,它似乎缺乏生存的土壤,因而无迹可寻。只在文学作品里去远远地欣赏吧。

波德莱尔简介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著名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他出生于巴黎,六岁丧父,七岁母亲改嫁,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一层阴郁的暗影,产生了“永远孤独的命运感”。他生活漂泊无定,在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就读时成绩优异,但不守纪律,后被开除。在花花世界巴黎,他博览群书,生活浪荡,以至贫困潦倒,他决心以诗歌来探测存在的现象与真意,来完成至深的欲念与想望。他认为,诗人是通过想象看到了宇宙间事物的交感,洞察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感应”,从而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创作出一种抛弃浪漫主义纵情吟叹的诗歌,使之成为对人的悲剧命运的抒情体。 波德莱尔 从1841年开始诗歌创作,1857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这是一部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罪恶和世纪病的病态的艺术花朵,是一部艺术技巧十分高超而思想内容又极其丰富的作品,诗作想象奔放,构思精巧,格律谨严,形式完美,同它内容的悲观、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思想,全部的心灵,全部的信仰以及全部的仇恨。”诗人写“恶”,反映了他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正如高尔基所说,他“生活在邪恶中,却热爱着善良。”可以说,《恶之花》是一部对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控诉,因而也就是进行反抗的作品,同时也是诗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带着忧郁、孤愤、病态的心理去追求解脱、追求光明、幸福和理想的失败的记录。 波德莱尔 除诗集《恶之花》外,还著有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浪漫主义艺术》,散文诗集《人工天国》和《巴黎的忧郁》。他还致力于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波德莱尔 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痛苦、反抗和颓废的一生,但他不是一个颓废的诗人,而只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和鄙夷,并向往和追求着光明。他的苦闷、忧郁,正是“世纪病”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他的作品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他是一位“强有力的艺术家”。

书摘——波德莱尔《恶之花》

1. 为了挣得糊口的面包 你应该像唱诗班的孩子 歌唱你从不相信的赞美诗篇 2. 而终将归于黑暗的眼睛 无论曾多么光彩照人 也只不是是一面充满哀怨的镜子 3. 你的笑声里沉浸着人们看不见的眼泪 让那些粗俗之众笑得发抖 4. 一旦坠入笑骂由人的尘世 威猛有力的羽翼却下步难行

请问各位是如何欣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呢?

中译很无力,英译也很无力。

代表波德莱尔象征主义成就的诗集是

波德莱尔的诗有《秋歌》 《月亮的哀愁》 《高翔远举》 《异域的芳香》 《毁灭》 《从前的生活》 《黄昏的和谐》 《忧伤与漂泊》。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成为了他诗歌的重要方式,有人曾说过波德莱尔的诗歌为人类文学艺术打开了“审丑”的门,不仅如此,波德莱尔的诗歌的创作根源来源与波德莱尔一生贫困潦倒,人们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也来源于他自己的述说,他说他从童年时就有了孤独的感觉。波德莱尔的风格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艺术主张就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是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不仅仅是表面上那么简单。首先,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内容来看,波德莱尔专门以人类的阴暗面为主题,从而运用那些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群所发生的故事为题。来书写一首首诗,他通过大量的寻找题材,和努力的书写,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作品由于思想道德问题被政府所扣押,不能发表,而他本人也被法院判刑。因而,波德莱尔的成名道路还是非常坎坷的。但是,由于波德莱尔他坚定的信念。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使他勇敢的向前,所以说,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而且,最主要的是波德莱尔之所以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要是因为波德莱尔他相信只有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才能做到为艺术而艺术,才能真正的将自身和艺术紧紧的连接起来。所以说,波德莱尔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艺术家。

关于夏尔·波德莱尔与审丑美学

波德莱尔的诗歌并不是用简单的颓废可以概括和形容的,其本质上的原因是他善于用丑恶的事物为写作对象而营造的颓废的感觉。这本身就代表一种独特的风格与审美,那便是他与他所处时代的审丑美学。况且,他的诗歌实质上算是西方诗坛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当然会被整个西方诗坛所接受,并且传唱至今。先讲关于审丑这件事。审丑美学由法国开始,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在经历帝国时代之后,思想逐渐变得荒芜不堪并丧失信心。启蒙运动在解放人们思想的同时也在之后 带来了必然的弊端,诗歌堕入人为的深渊。18 世纪末法国哲学界开启了对启蒙思想的批判,这一批判普遍出现于法国政治、哲学、文艺等各个领域。其中文艺生活以最为温情有利地方式进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浪漫主义便由此诞生了。雨果认为这种新旧交替是历史必然, 新的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后来的唯美派大师施莱格尔认为,现代诗歌最高目标不一定是美,雨果认为真正的浪漫主义就是文学上的自由,他热烈抨击古典主义的唯一规则,认为艺术表现的内容应扩大,艺术表现的应该是热烈真实的情感,丑恶与斗争亦应进入艺术领域。所以后来丑不再作为美的一种附属品而存在,丑开始独立并熠熠生辉。在雨果看来,美丑共存是近代以来的社会。里贬抑丑、丑衬托美的情况已无法满足如今文艺的本质要求,创作者、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表现整个世界的真实风貌。他的理论这方面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圣母院》的原文中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被世人厌恶,但他的内心非常善良,所以他算得上是雨果小说中对道德的最佳标准。雨果的这一革命性的文学理论与创新带给了波德莱尔极为深刻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缔造了波德莱尔属于自己的风格。再后来雨果的作品得到法国人民的喜爱,传统的善恶,美丑关系被打破。艺术家们应该忠于自己的感受,唯美早已是镜花水月,以美为中心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范式是所有人都期待的,没有人不为之心驰神往,但人类感性心理却早已不光只有美了还掺杂着丑陋的成分。直面现实或许才是近现代人唯一的归宿,要获得心灵的救赎,审丑势在必行,人类的精神只有在审丑这样的感性批判中才能真正拥有强大的本质力量。而波德莱尔惯用腐坏和破败的意象,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破坏性,他不止一次的在诗歌创作和美学论著中表达了他对扭曲、混乱之美的向往、对美的毁灭的迷恋。相比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波德莱尔更向往诗的世界,那是他眼中更为真实的东西,在他看来诗所要表达的是“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在《理想》、《腐尸》等诗篇中,它使用了大量阴暗、沉重、糜烂、混乱的意象营造他独特的美感,波德莱尔的美是撒旦式的,官能但却不淫秽,富有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情绪波动,在他看来正是这些“古怪的成分组成并决定了个性,而没有个性,就没有美”,他总是在追求极致的扭曲的近乎瞬间的美,甚至是虚无。后来的艾略特也收到了波德莱尔的影响,不只是艾略特,这种风格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存在主义, 他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否定批判以及那种对虚无的探讨所带来的 强烈毁坏氛围不仅在当时呈现出 了一种迥然不同的美,也为后世许多具有虚幻与幻灭主义的创作开启了先声。所以他当然能在西方诗坛所传颂几百年。其实不只是西方,波德莱尔还深深影响着南美的诗歌与东亚(主要是日本)的文学风格,博尔赫斯,聂鲁达无不受过他的启发。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也在作品中呈现了与波德莱尔较为相像的美学倾向。芥川龙之介还有“人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源自《某傻子的一生》)这种句子流传,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本质上物哀、幽玄、闲寂是日本美 学的核心,而这与波德莱尔悲观,颓废、充满忧郁与毁灭性的美学 思想有着天然的亲近性。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还有过“我与美是怨敌,一切美到极致的事物都应该遭到毁灭”。也和波式的审丑美学离不开关系。总结:波德莱尔的文学风格确实是异类,可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这种审丑美学诞生以及波德莱尔诞生的意义,在波看来,丑必然地给人们带来痛感或不适感,但是这样的痛感并非让人厌恶至极,丑具有强烈的独立性与艺术价值,丑不必变成美才有被讨 论的余地,丑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也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让感性似乎更加灰暗与绝望,也让抒情诗本身更丰富多样化,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魂 [法国]波德莱尔》读后感

就像长着野兽眼睛的天使, 我会回到与你幽会的卧室, 我会和夜的黑影为伴, 无声无息地滑到你的身边。 我会给你——我的棕发美人, 像月亮一样寒冷的吻; 我会给你以蛇的爱抚, 像蛇一样缠着墓穴匍匐。 等那铅色的黎明刚欲萌动, 你会摸到我的位置已空, 衾席将一直冷到日暮。 让别人凭借一片温存 主宰你的生命和青春, 而我呢,我情愿凭借恐怖。 (飞白译) 【赏析】 在《恶之花》中的许多爱情诗里,我最偏爱的一首是《魂》,原文的标题Revnant(魂,幽灵)是从动词revenir(回来,再来,重现)化成的动名词,指的是从阴世回到生前住处来的灵魂,颇有《聊斋》里那种鬼魂缭绕老宅的意味。爱情诗为什么写得这么阴冷呢?纵然波德莱尔并不摹写社会,他的诗却仍然反映着时代和社会,波德莱尔爱情诗的阴冷,曲折地然而深刻微妙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阴冷。看看《魂》这首作品吧,我们发现其中不再有“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拜伦)的明朗,不再有“我忆起了那美妙的一瞬”(普希金)的柔情。夜莺玫瑰的歌随着浪漫主义的热情消逝,在波德莱尔诗中出现的是另一种气氛,另一种意象。 在这些意象中,占中心位置的是抒情主人公——“魂”的形象,这是一个“恶魔情人”的形象。基督教的恶魔撒旦,原来是一个大天使,因骄傲叛逆上帝而被贬入地狱,他为了对上帝实行报复,才化身为蛇,去引诱夏娃摘食禁果。“魂”的形象在许多方面给人以撒旦的暗示。为他作衬托,还有夜的黑影、月亮、墓穴等意象,就连黎明也被加上了“铅色的”形容词!读这首诗,给人以鬼气森森的感觉,特别是“寒冷的吻”和“蛇的爱抚”,(“像蛇一样缠着墓穴匍匐”!)堪称奇绝之笔。 《魂》虽写得如此阴冷,但是,难道波德莱尔的爱情诗中真的没有热情吗?不,不是的。波德莱尔假托的“魂”,和《聊斋志异》中假托的“鬼”一样,其热情超过了“人”。不过波德莱尔写的是热到发冷的热情,像蛇一样紧紧缠绕,像魂一样牢牢执着,其激烈比浪漫主义的歌有过之而无不及。苦难吞噬了一切,幸福不属于我们,让幸福者“凭借一片温存”去主宰你吧,“而我呢,我情愿凭借恐怖”!——这种与苦难融合为一的一往深情,是其他诗人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波德莱尔是写苦难美、忧郁美的大师。他情愿写忧郁而不写欢愉,情愿写苦难而不写幸福,情愿写悔恨而不写宁静,情愿写爱情的变态而不写爱情的甜美,因为他在后者中看到了粉饰和虚伪。他曾在《随笔》中写道:“我并不主张欢乐不能和美结合,但我的确认为欢乐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却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我几乎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美会没有‘不幸"存在其中。”在《魂》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忧郁而灿烂的美,这种阴冷而残酷的柔情。 (飞白)

波德莱尔经典名句

波德莱尔经典名句如下:1、谁不曾从坟地的枯骨中吸取营养。2、我们的罪顽固,我们的悔怯懦,我们为坦白要求巨大的酬劳,我们高兴地走上泥泞的大道,以为不值钱的泪能洗掉污浊。3、掀开你充满香气的衣裙,把我疼痛的头深埋藏,像闻一朵枯姜的花一样,闻一闻往日爱情的温馨。4、厌倦和巨大的悲伤后面,充塞着雾霭沉沉的生存。5、他流动的不是血液,而是忘川的绿水。6、夜幕降临了。白天艰辛劳苦,疲惫不堪的一个个可怜的心灵,这时也开始安歇下来。他们的思想也染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和苍茫的昏暗。7、为了挣得糊口的面包,你应该像唱诗班的孩子,歌唱你从不相信的赞美诗篇。8、事物如此奇怪,在这些水与空气的魔法前,我不止一次地抱怨人类的失忆。9、这些恶魔冷眼注视着我,犹如游人欣赏疯子。10、而终将归于黑暗的眼睛,无论管多么光彩照人,也只不过是一面充满哀怨的排子。

波德莱尔经典名句

波德莱尔经典名言如下:【1】: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不要把一个阶段幻想得很好而又去幻想等待后的结果那样的生活只会充满依赖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波德莱尔《恶之花》【2】: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波德莱尔《麦田里的乌鸦》【3】: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波德莱尔《恶之花》【4】:我了解你完美面具下隐藏的一切/是什么让你成为你--波德莱尔【5】:一旦堕入笑骂由人的尘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却寸步难行--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6】:为了挣得糊口的面包你应该像唱诗班的孩子歌唱你从不相信的赞美诗篇--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7】:而终将归于黑暗的眼睛,无论曾多么光彩照人,也只不过是一面充满哀怨的镜子。--波德莱尔《恶之花》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法国〕波德莱尔《忧郁》赏析

《〔法国〕波德莱尔·忧郁》经典诗文赏析 当天空象盖子般沉重而低垂, 压在久已厌倦的 *** 的心上, 当它把整个地平线全部包围, 泻下比夜更惨的黑暗的昼光; 当大地变成一座潮湿的牢房, 在那里, “希望”就象是一只蝙蝠, 用怯懦的翅膀不断拍打牢墙, 又向朽烂的天花板一头撞去; 当雨水洒下绵绵无尽的雨丝, 仿佛一座大牢狱的铁栏一样, 当一群无声息的讨厌的嬉子, 来到我们的头脑的深处结网, 这时,那些大钟突然暴跳如雷, 向长空发出一阵恐怖的咆哮, 象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 那样顽固执拗,开始放声哀号。 ——一长列的柩车,没有鼓乐伴随, 在我的灵魂里缓缓前进; “希望” 失败而哭泣,残酷暴虐的“苦痛” 把黑旗插在我低垂的脑壳上。 (钱春绮 译) 对于象波德莱尔这样的诗人来说, 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写出这种极度忧郁、 悲观的诗是毫不奇怪的。 这个贵族阶级的叛臣孽子,曾经满腔热情, 战斗在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革命的街垒旁, 他还参与创办刊物, 为革命呐喊助威。 起义失败了, 他也随之坠入迷惘失望之中。 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真正理解革命的意义, 失望起来,痛苦就更深,而社会又与他格格不入, 于是, 在阴雨连绵的冬天,他象头受伤的狼, *** 出忧郁和哀伤。 在诗的前三节中, 诗人描绘了一幅阴森可怖的人间地狱图, 这是缘情写景, 极度的忧郁使得他厌恶一切, 触目所及, 皆是无边黑暗。诗人写自己深陷于忧郁, 仿佛置身于牢狱中, 这感觉写得极其生动和逼真。 诗的四五两节是忧郁和痛苦所带来的幻觉。 大钟“暴跳如雷”,发出恐怖的咆哮,象野鬼放声哀号,而诗人的灵魂里, 也仿佛有殡葬的队列在行进。 在这种极写和夸张中, 我们不难看出波德莱尔对忧郁这种情感是带着几分欣赏的态度在玩味的, 这与他的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在他看来, 美总是伴随着不幸, 他曾列举十一种造成美的精神, 其中大部分都与忧郁、 厌倦有关, 因而他主张“发掘恶 (丑恶、 病态、 痛苦等)中之美”。正是这种审美观使得他把深陷于忧郁中的感受, 写得如此惊心动魄。 此外, 想象力的发挥也是这首诗成功的因素之一。 波德莱尔基于对世界的统一性和相似性的认识,特别重视想象力的作用, 因为想象力是应和现象的引路人和催化剂。在他的笔下, 大地变成了牢房, 雨水象牢狱的铁栏, 而一些忧郁苦痛的事, 仿佛蜘蛛爬到脑子里结网;甚至大钟也放声哀号, 而灵魂里如同有一长列柩车在行进……另外,象“希望”、 “苦痛”这些抽象名词也被注进了生命力。 总之, 在想象力的作用下, 现实中的各事物之间, 自然与人之间, 人的各种感官之间, 确实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它不是对自然的摹写, 不是单纯、表面现象的描绘和肤浅、 暂时的感情抒发,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表现,它在读者心中唤起的, 也是一种多层次的美感。 (柳 扬)

〔法国〕波德莱尔《美》赏析

《〔法国〕波德莱尔·美》经典诗文赏析 凡人啊! 我象石头的梦一样美 我的胸脯生就令诗人们动情, 那爱情象物质一样无言、永恒, 诗人却一个个碰得伤痕累累。 我高踞蓝天,难解如狮身女妖; 心比莹雪,纯洁似天鹅的羽绒; 我不喜欢打乱了线条的运动, 我从来也不哭,我从来也不笑。 我仿佛从最高傲的雕像那里 借来了庄严的姿态,而诗人们 将在刻苦的钻研中耗尽时日; 因为,要迷住这些温顺的情人, 我有明镜使万物把美色增添: 我的眼,闪着永恒之光的巨眼! (郭宏安 译) 《美》是波德莱尔《忧郁与理想》中又一首表现他独特美学思想的诗作,是诗人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他的美学理论的折射断面。它最初发表于一八五七年四月十二日的《法国评论》上。 诗中把美写成是无表情、无感觉的,流露了波德莱尔自浪漫主义转向象征主义这一过渡时期深受巴那斯派诗人对美刻板式的理解的影响。 “巴那斯派”是出现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法国较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团体。 “巴那斯”原是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居住的山名,现移为这个艺术团体的名称。因为他们在精神上表示要离群飞翔,故又被称为“高蹈派”。 “巴那斯”派是自然主义的艺术潮流在诗歌上的表现,他们宣扬不问政治,而单纯追求艺术形式上的造型美; 他们标榜诗歌“不动情感” “取消人格”的“客观”的性质。 诗人在这首诗里传递了自身对美的理解复杂而矛盾的心路历程。 美是冷峻的, 无声息,无 *** ,所以就“从来也不哭”也“从来也不笑” 。 而对 “移动的线条”就从来无动于衷, 漠不关心, 似乎象一尊高傲的纪念雕像, 摆出 “堂堂的姿态”。 似乎象拦阻行人蹲在高空的狮身人面像, 向你发出神秘的笑容。 美如晶莹白雪, 美如羽绒轻捷, 美的胸脯令诗人们沉醉,但一个个碰得伤痕累累, 爱情沉溺者因美而感叹, 因美而耗费青春, 为之徘徊。 但美与爱常是永恒的, 象大理石一样闷声不响。 美是石头 (物质) 的梦 (理想) , 有其沉寂的个性, 也有其梦幻的热烈。 美在梦里永远扑闪着她那放光的大眼睛, 是反射人间风云的一面大“明镜”,增添了她妩媚秀丽的魅力。 由此,和她那冷酷无生气的、 刻板的永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美的多面风貌被刻画被描摩, 抽象的美在诗的阐述下,被反映得生动形象, 变得如见其貌如闻其声, 散射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完整光彩。 美, 明亮诱人, 永远用柔和的秋波吸引着她的恋人。 (柳易冰)

〔法国〕波德莱尔《邀游》爱情诗赏析

〔法国〕波德莱尔《邀游》爱情诗鉴赏 〔法国〕 波德莱尔 好孩子,小妹, 想想多甘美, 到那里跟你住在一起! 在那个像你 一样的国土里, 悠然相爱,相爱到老死! 阴沉的天上, 湿润的太阳, 对我的心有无限魅力, 多神秘,像你 不忠的眸子 透过泪水闪射出光辉。 那儿,只有美和秩序, 只有豪华、宁静、乐趣。 在我们屋里, 我要去布置 被岁月磨得光亮的家具; 奇花和异卉 吐放出香味, 混着龙涎香朦胧的馥郁, 富丽的藻井, 深深的明镜, 东方风味的豪华绚烂, 都要对人心 秘密吐衷情, 说出甘美的本国语言。 那儿,只有美和秩序, 只有豪华、宁静、乐趣。 瞧那运河边 沉睡的航船, 心里都想去飘流海外; 为了满足你 区区的心意, 它们从天涯海角驶来。 ——落日的斜晖, 给运河、田野、 和整个城市抹上了金黄 紫蓝的色彩; 整个的世界 进入温暖的光辉的睡乡。 那儿,只有美和秩序, 只有豪华、宁静、乐趣。 (钱春绮 译) 《邀游》是波德莱尔最著名的一首诗,是为歌咏其第二位情人玛丽·迪布朗而作。最初发表于1855年6月1日的《两世界评论》。 在《恶之花》中,象《邀游》这种热情洋溢、格调明快的诗是不多的,但也并非绝无仅有。《恶之花》第一部份的标题就叫“忧郁和理想”。就波德莱尔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来看,当然是痛苦多于追求,忧郁多于憧憬,因为这是波德莱尔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诗中,波德莱尔发出真诚而热切的呼唤,呼唤情人跟自己走向那神奇而幸福的地方!波德莱尔的诗大多具有丰富的诗韵,诗句灵活多变、铿锵有力。《邀游》除此而外,也显示出更多的深沉。波德莱尔在诗中展现出一种迷人的前景,而这前景又恰与自己的恋人相应和。在诗人眼中,风景成了恋人,恋人成了风景,两者若即若离,在一种心灵的陶醉中融为一体。在情人与风景的应和中,阳光可以像情人的眼睛一样变得湿润,天空也可以像情人的面容一样突然变得阴沉,情人的泪水也可以登时生出一种神秘。于是,家具、花卉、藻井、明镜、运河、航船、落日,一切都融进了恋人的柔情蜜意之中。在这样一个像小妹的国土里,诗人要和她“悠然相爱,相爱到老死!” 波德莱尔是有所追求和憧憬的。在《邀游》中,他的追求和憧憬就是美、秩序、豪华、宁静和乐趣。他早已扬弃了浪漫派们过度的激昂和狂热。 据说,波德莱尔因一次欣赏一幅荷兰风景画产生灵感而写这首诗的。在法国文学中,荷兰一向被视为福地,那里平静又神秘。1864年4月25日,波德莱尔抵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但比利时给他的印象不好,诗人伤心地准备回到巴黎去,但缺少盘费,后来就病倒了,荷兰自然也没有去。 《邀游》一诗洋溢着生活的乐趣,其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节奏感强:两行五音节句,接着是一行七音节句,最后是两行七音节句,韵式为aabccb,这样构成一段。全诗共三段,每段的最后两行七音节句完全相同,为叠句。此处的叠句叙述理想的美的性质,对女性和自然双方均通用,但这不是仅指外形,亦指内心。节奏快而不急、轻而不浮,起伏跌宕,使人感到温柔、甜美。

诗人波德莱尔的名言名句摘抄

【 #励志名言# 导语】别人用的是温情支配你的青春、生命,而我,我却要用恐怖。 整理“诗人波德莱尔的名言名句摘抄”,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1】: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不要把一个阶段幻想得很好而又去幻想等待后的结果那样的生活只会充满依赖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波德莱尔《恶之花》   【2】: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波德莱尔《麦田里的乌鸦》   【3】: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波德莱尔《恶之花》   【4】:我了解你完美面具下隐藏的一切/是什么让你成为你--波德莱尔   【5】:一旦堕入笑骂由人的尘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却寸步难行--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6】:为了挣得糊口的面包你应该像唱诗班的孩子歌唱你从不相信的赞美诗篇--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7】:而终将归于黑暗的眼睛,无论曾多么光彩照人,也只不过是一面充满哀怨的镜子。--波德莱尔《恶之花》   【8】:他流动的不是血液,而是忘川的绿水。--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9】:一个无人问津的要犯被判处终身微笑却永远张不开笑嘴--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10】:我是一片连月亮也厌恶的墓地。--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11】:不懂得使自己的孤独为众人接受的人,也不懂得在碌碌众生中自立。--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12】: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波特莱尔   【13】:我们竟为腐败道贺为苍白的死光祝福--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14】:通过粉饰,我会掘出一个地狱。--波德莱尔   【15】:唯有能证实和别人平等的人才和别人平等,唯有懂得赢取自由的人才配享有自由。--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16】:我们的罪顽固,我们的悔怯懦;我们为坦白要求巨大的酬劳,我们高兴地走上泥泞的大道,以为不值钱的泪能洗掉污浊。--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   【17】:谁不曾从坟地的枯骨中吸取营养。--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18】:又苦又甜的是在冬天的夜里,对着闪烁又冒烟的炉火融融,听那遥远的回忆慢慢地升起,映着茫茫雾气中歌唱的排钟。--波德莱尔《裂钟》   【19】:老生常谈中蕴含的无限的深刻的思想,是由蚂蚁世世代代掘成的洞穴--波德莱尔   【20】:就连你们的祈祷和祝愿都是罪行。--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21】: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波德莱尔《恶之花》   【22】:英俊的红桃侍卫和黑桃皇后,正在忧郁的诉说着逝去的爱情--波德莱尔《恶之花》   【23】:这些恶魔冷眼注视着我犹如游人欣赏疯子--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24】:厌倦和巨大的悲伤后面,充塞着雾霭沉沉的生存。--波德莱尔   【25】:欲望的大树呀,你以快乐作为肥料,随着你树皮的增厚加硬,你的树梢希望与太阳接近。--波德莱尔《恶之花》   【26】:就把这一滴像猫眼石碎片一样/闪着红光的苍白眼泪收进手掌/放进远离太阳眼睛的他的心里--波德莱尔《月亮的哀愁》   【27】:魔鬼不停地在我的身旁蠢动,像摸不着的空气在周围荡漾;我把它吞下,胸膛里阵阵灼痛,还充满了永恒的、罪恶的欲望。--波德莱尔《毁灭》   【28】:有些女人引起去占有和玩弄她们的欲望;而她呢,却让人渴望在她的注视下慢慢死亡。--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29】:我的青春是一场晦暗的风暴,星星点点,漏下明晃晃的阳光。--波德莱尔《仇敌》   【30】:头上是空阔而灰蒙的天空,脚下是尘土飞扬的大漠,没有道路,没有草坪,没有一株蒺藜菜,也没有一棵荨麻草。我碰到好多人,驼着背向前行走。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幻想),其重量犹如一袋面粉,一袋煤或是罗马步兵的行装。可是,这怪物并不是一件僵死的重物,相反,它用有力的,带弹性的肌肉把人紧紧地搂压着,用它两只巨大的前爪勾住背负着的胸膛,并把异乎寻常的大脑袋压在人的额头上,就像古时武士们用来威吓敌人而戴在头上的可怕的头盔。--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31】:”难道我们曾有过什么异样的行动?你能够,就请解释我为何胆战心惊:听到你唤我‘天使!‘我就害怕的发抖,却又觉得我嘴唇贴近了你的嘴唇。--波德莱尔《恶之花》   【32】:既然行动与梦想在这个尘世不可能联袂我心甘情愿离开这个世界不能仗剑而生只能刺剑而死圣彼得不认耶稣……他做的很好!--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恶之花》   【33】:夜幕降临了。白天艰辛劳苦,疲惫不堪的一个个可怜的心灵,这时也开始安歇下来。他们的思想也染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和苍茫的昏暗。--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34】:大街在我的周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有一位修长苗条、戴着重孝、神情哀愁显得端庄的女子忽然走过,用一只闪出钻戒光彩的手撩起并摇动饰有月牙形花边的长裙体态轻盈而雍容华贵,露出玉雕般的小腿我呀,竟像个精神失常的人那样颤抖不已从她宛如孕育暴风雨的青灰色天空一般的秋波里痛饮那令人销魂的快乐与令人陶醉的妩媚--波德莱尔《致一位过路的女子》   【35】:事物如此奇怪,在这些水与空气的魔法前,我不止一次地抱怨人类的失忆。一一波德莱尔--波德莱尔   【36】:一切庸俗的情感,就像我脚下山谷中的云雾一样,离我远远地飘开去了;我的心如此纯洁、宽阔,就如同这庇护我们的苍穹;一切尘世间的记忆在我脑海中都愈加显得模糊渺小,就像那听得到看不见的铃铛声,显得十分遥远,远在另一座山的背坡上。--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37】:午觉是一种甜美的死,睡者在半醒的状态体味他的消亡的快乐。--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38】:一位不知名的老作家说: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喝酒的人的快乐,除了酒的被喝的快乐。的确,酒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亲切的角色,亲切到这种程度,某些很理智的人,受到一种泛神论的诱惑,赋予酒一种人格,这我并不感到惊奇。在我看来,酒和人是两个斗士朋友,时而搏斗,时而讲和。战败者总是拥抱战胜者。--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39】:我们的罪孽顽固不化我们的悔恨软弱无力我们居然为自己的供词开出昂贵的价我们居然破涕为笑眉飞色舞地折回泥泞的道路自以为用廉价的眼泪就能洗去我们所有的污迹--波德莱尔《恶之花》   【40】:没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拌着手进行的工作--波德莱尔   【41】:我知道,魔鬼愿意涉足荒野,孤独之中,凶杀和*荡的精灵却得其所哉。但同时,我又觉得也只是对于那些游手好闲和放荡不羁的灵魂,孤独才是险恶的。他们在孤独中充满情欲和幻想。--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42】: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人称作理想的乐土,我憧憬着和一个旧情人一起去那里旅行。--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43】:或用热情把你照亮,或者于你寄托悲苦,自然!有人看作坟墓,有人看作生命和光!--波德莱尔《恶之花》   【44】:有些东西是强化和锻炼人的心灵的,当它不能使之堕落使之软弱到卑鄙和自杀的程度时,就用另一种方式使之强化。--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45】: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波德莱尔《夜的和谐》   【46】:对于一颗在生活的斗争中已经疲倦了的心灵,小海港是迷人的逗留之地。宽广无际的天空,变幻奇特的云层,色彩斑斓的大海,还有这些闪光的迷人的标灯……这一切组成了一个奇特的棱镜,令人大饱眼福,永不疲倦。航船向前俯冲的身躯上,交织着无数的帆索,长浪使它们轻柔地漂摇着,在人心灵里引起节奏感和美感。尤其是,对于一个既没有好奇心又没有野心的人来说,躺在平台上或俯在防波堤上观望那些人东奔西走,真有一种神秘而高贵的乐趣,他们有的走了,有的回来了,他们还有力量去渴望,还想旅行或发财。--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47】:出色地做梦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即便他有这种天赋,也很有可能由于日益增长的现代的分心和物质进步的喧闹而一步步减弱。做梦的能力是一种神圣和神秘的能力:因为通过梦人才能和包围着他的黑暗世界进行交流。但是这种能力需要孤独,才能自由地发展。人越是全神贯注,就越能广泛地、深刻地做梦。然而,哪一种孤独比鸦片创造的孤独更巨大、更平静、更与尘世的利益世界相分离呢?--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48】:能在太阳底下看见的东西总不如在玻璃后面发生的事情有趣。--波德莱尔《窗户》   【49】:我注意到对于那些受到印度大麻所启迪而多少有些艺术性的精神来说,水具有一种骇人的魅力。流动的水,喷射的泉,和谐的瀑布,大海的蓝色的无限,它们在您精神深处流动,生成,歌唱。让一个人在这样的状况下靠近清澈的水的边缘可能是不恰当的;正如歌谣里的渔夫,他恐怕会任凭自己被水妖卷走。--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50】:如果生活能够在我们面前壮丽地展开,如果我们还年轻的眼睛可以浏览这些走廊、细查这座旅馆的大厅和房间,那座未来的悲剧和等待着我们的惩罚的舞台,我们和我们的朋友,我们所有人都将颤抖着倒退!--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51】:掀开你充满香气的衣裙,把我疼痛的头深深埋藏,像闻一朵枯萎的花一样,闻一闻往日爱情的温馨。--波德莱尔《恶之花》   【52】:死神,我们并不向它咨询我们的计划,我们也不能得到它的同意,死神,它让我们梦想着幸福和名声,他不说是,也不说否,突然从它的栖身处窜出来,一翅膀打翻了我们的计划、我们的梦想和梦想的布局,我们的思想在其中庇护着我们最后的日子的荣耀!--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53】:一句话,正是纯粹人性的部分,甚至常常是认得粗野的部分,借助于酒的力量篡夺了权力,而鸦片吸食者则充分地感到,他的存在的纯粹部分和精神上的友爱具有的灵活性,而首先,他的智力获得了一种使人感到慰藉的、晴朗无云的明晰。--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54】:我将打你,既未生气,也无仇恨,仿佛屠夫,亦如摩西击打磐石。我还让你的眼皮里,把那痛苦之水喷涌,把我的撒哈拉浸透,希望涨满我的欲求,游在你带盐的泪中,好像出海的船远行,我心醉饮你的泪水,听见你珍贵的呜咽,犹如战鼓催动冲锋。难道我是不谐和音,在这神圣交响乐中,由于那贪婪的反讽,摇晃又噬咬我的心?它喊在我的声音里,我全部的血,黑的毒。我是镜子,阴森可怖,悍妇从中看见自己。我是尖刀,我是伤口。我是耳光,我是脸皮。我是四肢和车轮子,受刑者和刽子手。我是我心的吸血鬼,--伟大的被弃者之一,已被判处大笑不止,却再不能微笑一回。--波德莱尔《自惩者》   【55】:我用了小剂量的稠膏,一切都进行得好极了。病态的快乐发作的时间很短,我进入一种几乎等于幸福的慵倦和惊讶的状态。我因此指望着过一个平静的晚上。倒霉的是我不巧得陪某人去看戏。我故作勇敢,决心掩盖我的巨大的懒惰和不动的愿望。我住的那个区的车子都满了,我不得不徒步走很长的路,穿过车子的嘈杂的声响、行人的愚蠢的谈话和一片庸俗的海洋。我的指尖感到一丝凉意,很快它将变成严寒,仿佛我的双手插进了冰水。但这还不是痛苦,这种近乎尖锐的感觉更是一种快感。不过,在这无尽头的路途上,我感到越来越冷。我两三次问我陪同的人天气是否很冷,他回答我说正相反,天气可以说是很温和。--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56】:那是一个独特的地方,隐没在北方的浓雾之中。在那里,人的热情可以汹涌奔放,人的想象可以纵情驰骋。在那里,青翠的木叶顽强地为它们提供寓所;精美的花草细心地为它们撒抹芳香。这地方是如此引人入胜,可以说,它是西方中的东方,欧洲内的中国。--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57】:葡萄酒引起的快乐呈上升的趋势,在其终点逐渐下降,而鸦片的效果一旦产生,就八个或十个小时内不变;一个是尖锐的快乐,一个是慢性的快乐;一个是火焰,一个是均衡与持续的热情。但是巨大的差别尤其在于,葡萄酒使精神能力紊乱,鸦片则在其中引入高度的秩序与和谐。葡萄酒使人失去自制,鸦片则使这种自制更加灵活,更加平静。尽人皆知,葡萄酒给人一种对于蔑视和赞赏、爱和恨得超乎寻常然而短暂的力量。而鸦片则给予各种能力以对于纪律的深刻感受和一种神圣的健康。--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58】:今天,在梦境里,我有了三个住处,都感到了同样的乐趣。既然我有了三个住处,都感到了同样的乐趣。既然我的灵魂能这样快捷地旅行,为什么还要强迫我的肉体变换地方呢?既然计划本身就是足够的享受,又何必去实现计划呢?--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59】:我有时感觉到我在大量流血仿佛一道涌泉有节奏的啜泣我听到血在哗啦啦啦地长流可是摸来摸去却摸不到伤口--波德莱尔   【60】:我居踞碧空神秘如狮身女妖如雪的灵魂与天鹅之羽的洁白相融对扭曲作态的身姿充满厌恶我既不哭也不笑--波德莱尔《恶之花》   【61】:有时我觉得我的血奔流如注,像一口泉以哭泣的节奏喷出。我清楚地听见它哗哗地流淌,却总摸不着创口在什么地方。--波德莱尔《血泉》   【62】:不要把一个阶段幻想的很好,而有去幻想等待后的结果,那样的生活只会充满依赖。--波德莱尔   【63】:醉酒的人发誓友谊长存,握手洒泪,但没有人能够明白是为什么;人的感官明显地达到了顶点。但是鸦片引起的好感的扩散却不是一种狂热的冲动:那是一个原本善良而公正的人又恢复了他的自然状态,摆脱了曾一时腐蚀其高贵品质的一切痛苦。最后,无论酒的好处有多么大,人们总可以说它与疯狂,或至少与怪诞相近,可以说,越过了某种界限,它就使智力的能量挥发和分散;而鸦片则总是使激动起来的东西平静下去,使分散开来的东西集中起来。--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64】:人们试图用法国的麻制造印度大麻。所有的实验迄今都未成功,那些不惜一切代价要获得奇妙享受的热衷者还继续使用穿越地中海的印度大麻,即印度的或者埃及的麻。印度大麻的成分是印度的麻的煎剂,奶油和少量的鸦片。--夏尔·波德莱尔《人造天堂》   【65】:别人用的是温情支配你的青春、生命,而我,我却要用恐怖。--波德莱尔《幽灵》   【66】:艺术价之为艺术家,最根本的就在于他对美好的事物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精妙感觉。--波德莱尔   【67】:不能取消爱情,宗教就想至少能对它消消毒,于是就创造了婚姻。--波德莱尔

〔法国〕波德莱尔《腐尸》爱情诗赏析

〔法国〕波德莱尔《腐尸》爱情诗鉴赏 〔法国〕 波德莱尔 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 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 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 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 两腿翘得很高,像个 *** 的女子, 冒着热腾腾的毒气, 显出随随便便、恬不知耻的样子, 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 太阳照射着这具腐败的尸身, 好像要把它烧得熟烂, 要把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养分 百倍归还伟大的自然。 天空对着这壮丽的尸体凝望, 好像一朵开放的花苞, 臭气是那样强烈,你在草地之上 好像被熏得快要昏倒。 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 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 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 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 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 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 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 这个世界奏出一种奇怪的音乐, 像水在流,像风在鸣响, 又像簸谷者作出有节奏的动作, 用他的簸箕簸谷一样。 形象已经消失,只留下梦影依稀, 就像对着遗忘的画布, 一位画家单单凭着他的记忆, 慢慢描绘出一幅草图。 躲在岩石后面、露出愤怒的眼光 望着我们的焦急的狗, 它在等待机会,要从尸骸的身上 再攫取一块留下的肉。 ——可是将来,你也要像这臭货一样, 像这令人恐怖的腐尸, 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 你、我的 *** ,我的天使! 是的! 优美之女王,你也难以避免, 在领过临终圣事之后, 当你前去那野草繁花之下长眠, 在白骨之间归于腐朽。 那时,我的美人,请你告诉它们, 那些吻你吃你的蛆子, 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 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 (钱春绮 译) 《腐尸》,据普拉隆所述,约作于1843年以前,直接发表于《恶之花》中,诗中的爱人指让娜·迪瓦尔。1842年,波德莱尔爱上了她。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诗人和这个黑白混血的姑娘一同散步,在路边见到一具溃烂生蛆的死牲口。面对此景,一般人都会掩鼻而过,波德莱尔却欣赏不已。本诗就是对这路旁尸体所作的写实描绘,波德莱尔还常在酒店和画室中朗诵之,因而获得“尸体文学的诗人”的称号。后来波德莱尔还被诅咒为“歌诵蛆虫的诗人”。这与他写的《腐尸》当然不无关系。 古往今来,中外诗人把女性比做清泉的有之,比做彩云朝霞的有之,比做夜晚的天空,比做浓艳照人的玫瑰和静居深谷的幽兰的也有之,唯独没有见过把自己的恋人比做腐臭的尸体的! 大家知道,波德莱尔的许多诗,常常通过微妙的暗示、象征的手法表现宇宙万物间内在的相通相感。诗人对腐尸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诗兴大作,于是对这具尸体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并认为这腐臭的尸体和怒放的鲜花都是生命形态转化的一种表现。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这样论科学,恐怕没人会提出异议,但是说到艺术表现,多数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这不合常规。 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众所周知,16世纪和17世纪是爱情抒情诗的盛世,其中有数以百计的致斯特娜、狄安娜、菲莉丝和戴安娜的十四行诗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诗。但今天看来,当时大多数十四行诗矫揉造作,枯燥乏味,实在令人难以容忍。什么金丝般的柔发、珊瑚般的红唇、玫瑰般的双颊、大理石似的“球形前部”(前额)以及雪白的酥胸之类,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当情夫们的殷勤为那些冷淡高傲的淑女们拒绝后,便都在情欲的烈焰中倍受“煎熬”,等等。事实上,爱情总是绚丽多彩、不一而足的,特别是不同的时代诗人对爱情的观点及其表达形式也摇曳多姿,各各不同。与那些空洞无物的浮夸矫饰不同,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则有了拜仑的“我爱你,你是我的生命”和普希金的“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自从出了波德莱尔,丑恶日益成为诗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对象。法国雕塑家罗丹受到他的影响,创造了《美丽的制盔女》。这是一个用凄楚的眼神凝视着自己干瘪的躯体的年老色退的绝代佳人的塑像。初展时,观众都转过脸去不敢看它。这正说明艺术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巨大力量,说明丑也可以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只要不加粉饰! 实际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盛必有衰,有生必有死,谁能说波德莱尔对爱的追求不执著呢: ——可是将来,你也要像这臭货一样, 像这令人恐怖的腐尸, 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 你,我的 *** ,我的天使! 唯其在生时能想到死,在能爱的时候想到死后之不可能再爱,这种爱才是真挚的和深情的,故有“令人恐怖”之语和“我的天使”之呼唤! 罗丹针对诗人的“腐尸”指出:“当波德莱尔描写一具又脏又臭,到处是蛆,已经溃烂的兽尸(女尸)时,竟对着这可怕的形象,设想这就是他所拜倒的情人,这种骇人的对照构成了绝妙的诗篇——一面是希望永远不死的美人,另一面是正在等待这个美人的残酷命运。”死不否定生,而完善生,肉体的爱和精神的爱不可分离。波德莱尔的爱情诗,其气氛和意象总是很别致的。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人物评价

展开全部 众所周知的事情是,波德莱尔的“颓废”或者“颓废主义”成为了他诗歌最重要的标签,而也有人说是波德莱尔第一次为文学艺术打开了“审丑”之门,这一点也坐实了波德莱尔对于象征派的先潮意义。这似乎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波德莱尔的一生必定是潦倒困苦而一如曾经有学者将其比喻为法国的杜甫,当然确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波德莱尔自己曾说,从童年时期便有孤独感,这当然与母亲的改嫁并将自己寄宿的情况有关,波德莱尔甚至将此理解为宿命。当把自己的孤独感受如此理解时,生命便不得不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一生都拼命的抗拒孤独,而一生却又不得不行路在孤独之中。这又好像我们人类与死亡的关系,一生都为了寻求更好地生存,而却终将走进坟墓,那么一个人,他每日与死亡相对夏尔·波德莱尔简介,必定是可怕而可怜的。这却又好像波德莱尔与孤独的关系了。到了这种情况下,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则被培养出来了。一种孤芳自赏、自我玩味的态度,一种因为被分离而诱发的纯粹的骄傲。 有理由相信,《恶之花》的结集出版应该与波德莱尔的经济拮据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波德莱尔试图通过这一手段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予以改善,同时能够清还自己的债务。但是即便如此,波德莱尔对自己的形象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苛求,“带有一种英国式的简洁风格”,而“他的恭敬的举止常常近于做作的程度”。从这一点我们似乎也可以从波德莱尔诗中的那种拘谨的格式中有所斩获夏尔·波德莱尔简介,而他对人与社会的反常性的理解和演绎似乎就更加能够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通过诗歌和人生际遇变化的对比,不难发现,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的“否定性人生体验”是用忧郁、无聊、悔恨、烦恼、痛苦堆积成的现实,是众生溃疡的心灵,是现实中艺术的堕落和情欲的污秽。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波德莱尔心灵观照下出现的“人群”意象,使诗人的个人性体验上升为群体的生命体验。波德莱尔融入众人的孤独,又保持独立和清醒,从而真实表现众人的孤独体验。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否定性体验所描绘的正是众人的世纪病心态,是差异性个体所体验到的众人生活的、恶浊的平庸现实,揭示世人包括自己心灵的阴暗与病态。

波德莱尔被称为死尸的诗人

波德莱尔被称为死尸的诗人。1、波德莱尔被称为“尸体文学的诗人”。2、英国诗人艾略特称他是“所有诗人的楷模。”3、法国诗人兰波认为他是“慧眼者,诗人之王。”4、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5、中国剧作家田汉更表示:“欲为大乘的艺术家,诚不可不借波德莱尔的魔恶之剑,一斩心中执着。”6、波德莱尔: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一位精神领袖。波德莱尔一生最主要的著作:1、著作《恶之花》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2、著作《巴黎的忧郁》是第一次把散文诗当作一种独立的形式并使之趋于完善的创作尝试。3、著作《人造天堂》语言细腻、生动,是波德莱尔不可忽视的散文代表作。4、著作《浪漫派的艺术》是研究波德莱尔文学、审美理念以及19世纪文学、诗歌的重要资料。5、著作《美学珍玩》收集了波德莱尔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艺术评论,后世解读“现代性”这一概念的重要参照。

波德莱尔的诗

答:波德莱尔的诗歌世界有着对现实的无情戏弄和讽刺,大胆而叛逆,因而他也被称作“恶魔诗人”,下面来欣赏一下来自《恶之花》的两篇诗作吧!——我爱你,犹如夜间的苍穹我爱你,犹如爱夜间的苍穹,啊,高贵而沉默寡言的女子,啊,蕴蓄着忧愁的瓮,你越是避开我,美人啊,我越是避不开对你的爱,越是觉得你,我黑暗中的光彩,带有讽刺意味地扩大我的双臂与无际的碧空之间的距离,我就越是爱你。我向前移动,预备袭击,我攀缘而上,伺机进攻,仿佛尸体后面追随的一群小小的蛆虫,无法改变、令人痛苦的傻瓜,啊,我甚至爱你的冷淡,在我的心目中,你正因这种冷淡而显得格外娇艳!14世纪的巴黎——我从深渊大声疾呼你呀,我唯一的所爱,我从黑暗深处祈求你的怜悯,我的心不幸堕入万丈深渊,环顾这阴森森的世界,只见铅灰色的天边,茫茫黑夜里笼罩着诅咒与恐怖;整整六个月,一轮毫无热情的太阳在天上闲游;另外六个月,只见黑暗把世界紧紧盖住;这不毛之地简直比极地更荒芜;——没有树林,没有绿丛,没有小河,也没有野兽!然而,人世间实在没有什么恐怖超过这冰封的太阳的冷漠与严酷超过宛如远古混沌一般的长夜漫漫;我真忌妒那帮最卑贱的蠢货的命运,他们倒能沉湎于迟迟不醒的安眠,他们那束时间的线竟放得这么慢!

什么是波德莱尔风格和波德莱尔对应论?

出生于19世纪的法国诗人查尔斯皮埃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在法国诗人中的地位很高,因为他有着特殊的写作风格。那么,波德莱尔的风格到底是什么?查尔斯皮埃尔波德莱尔图片公司首先,波德莱尔的风格与他的童年环境密切相关。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改嫁,继父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可以说他在童年的时候根本感受不到任何的爱。因此,波德莱尔作品的风格大多表现人性的阴暗面,他通过描写城市中的生活,处处反映和揭示人性的贪婪和自私。还有,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在当时的法国是很特别的,因为波德莱尔的大部分作品都摒弃了旧的观念和想法,从而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类型。所以很多人评价他:波德莱尔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化的领袖。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也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的第一部作品恶之花,主要收集了一些城市青年男女的生活小故事,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作品刚一发表就被政府叫停,他本人也因为说自己的作品不健康不积极而被法院判刑。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但主要表现的是人性的阴暗面。但不管怎样,波德莱尔对当时的法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波德莱尔的对应理论波德莱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因为他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所揭示的哲学对于人类的教育是非常远大的。他的全名是查尔斯皮埃尔波德莱尔。他出生于19世纪。他是一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一生之所以如此著名,不仅是因为他的诗集,还因为他密切相关的符合论。那么,波德莱尔的符合论到底是什么?查尔斯皮埃尔波德莱尔图片公司根据资料显示,波德莱尔的符合论实际上并不是波德莱尔发现的,而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波德莱尔与符合论的结缘,是由于波德莱尔对这一古老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他还为符合论创作了一首诗,诗名叫符合。因此,波德莱尔和符合论是紧密相连的。在波德莱尔真正阐述符合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符合论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因为这种理论告诉人类知识,人类应该爱护自然,自然无处不在,而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互补的。所以符合论的存在可以让人更好的认识世界,从而更好的生活。波德莱尔对人类的贡献是空前的。不仅如此,他的诗集也很优秀。波德莱尔的诗歌超越了常识,通过描写社会的阴暗面告诉人类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波德莱尔的作品有哪些?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诗人,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波德莱尔作品的总基调是现实主义,他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深刻的间接性。他拒绝采用传统的创作风格,开始对诗歌进行创新。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其中恶之花给人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波德莱尔的肖像波德莱尔作品恶之花,可以说是波德莱尔创作风格的过渡性代表作品,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他抛弃了传统的创作风格,但他所追求的创新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这部作品是一部有六个部分的诗集。这六个部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部分中,他首先表达了忧郁与理想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我自己眼中的巴黎。第三部分重点是酒的话题。这是作者表达内心苦闷的意图。他之所以抑郁,是因为理想中的生活与巴黎社会的现状明显不同。可以说,现在的巴黎并不是作者想象中的繁华和谐之城,而是各种世情惨淡。第四部,作者通过醉酒的场景开始转向有罪的“花”。第五部分是对上帝表达的一种想法。波德莱尔赞美上帝。最后一部分是面对死亡。在经历了世间的这些畸形和苦难后,他觉得死亡是最好的终结者,死亡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波德莱尔是什么文艺思潮的代表

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艺思潮的代表。波德莱尔波德莱尔认为事物之间基于“彼此的类似”所达成的相互表达,即所谓“感应”或“应和”。具体而言,他宣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上帝之间、人的各种官能感觉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类似性”感应,而对这种“感应”的文字表达,则直接构成“象征”。由此诗人的创作便不再是苦心孤诣地创造象征,而是去体验和发现象征,只要诗人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与万事万物融为一体,就可以从声音中看到颜色、从色彩中嗅出香味、从味道中听到声音,从一事物感受到另一事物的存在。

《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介绍,人物资料简介

《诗人小传·查尔斯·波德莱尔》 法国诗人。生于巴黎,六岁丧父,母亲改嫁,养成了忧郁而孤独的性格。他与继父之间的矛盾使他对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力求摆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束缚,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波德莱尔的主要诗作收录在诗集《恶之花》(1857)中,这本诗集奠定了诗人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作用,表面看来,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态度。实质上,这是诗人因对现实生活不满而采取的绝望的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歌唱丑恶事物,是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反对和冲击。除此之外,波德莱尔还著有散文诗集《人为的天堂》(1860)和《巴黎的忧郁》(1869),以及文学评论集《浪漫主义艺术》和《美学管窥》(1868)等。在他生前,人们对波德莱尔因《恶之花》而褒贬不一,但他死后影响却与日俱增,一代象征派诗人都自称是他的继承者。他被认为是使西欧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的诗人。波德莱尔的美学理论在诗歌和艺术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从此,世界现代派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波及全世界。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人物生平

展开全部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他博览群书,大量涉猎文学作品,来往于青年画家、文学家之间,并被浪漫主义这“美的最新近、最现代的表现”所征服。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原目的地为加尔各答,中途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他拒绝继续旅行,与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 1845年.波德莱尔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夏尔·波德莱尔简介,以其观点的新颖震动了评论界。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夏尔·波德莱尔简介,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1851年,发表《酒与大麻精》。9月,发表散文诗《酒魂》。1852年,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 *** 。他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余篇评论和大量译著。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7月,发表第一批散文诗《夜色朦胧》和《孤独》。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诗集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1864年2月7日和2月14日,在《费加罗报》上发表6首散文诗,标题为《巴黎的忧郁》。4月24日,夏尔·波德莱尔到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5月~6月,在比利时做演讲,朗诵自己的诗作。尽管他厌恶这个国家和比利时人,他还是在比利时一直住了两年。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昏厥。3月22日~23日,他的病情恶化。3月30日,他右半边身体瘫痪。3月31日,《新恶之花》发表。7月2日,波德莱尔被送回巴黎。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死。9月2日,夏尔·波德莱尔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 1869年遗著《巴黎的忧郁》出版。

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的艺术主张是什么?

波德莱尔是法国人。他出生在巴黎。波德莱尔生于1821年,卒于1867年。他一生致力于创作,主要是诗歌创作,诗歌以象征诗为主。正是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波德莱尔被称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那么波德莱尔在介绍中具体是怎么介绍这个角色的呢?波德莱尔的肖像波德莱尔的《中国简介》说,虽然波德莱尔一生成就如此之大,但他的童年并不美好。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波德莱尔的继父是当时法国的一名将军,做事非常专制严格。这让波德莱尔很难接受将军的继父。他的继父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不同意波德莱尔作为诗人的独特气质。自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融洽了。但不会影响他和他妈妈的关系。波德莱尔长大后,痛恨资本主义对人们思想的限制,所以总是寻找机会从这些限制中解脱出来,于是开始大量阅读,从书中获得一点点安慰。慢慢地,他开始创作,经常接触当时的画家和作家。之后他也获得了出国的机会,但走了一半就强烈要求回法国。回到法国后,他开始了他的正式创作。当然,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件,包括他也参与的工人起义。此后,他在比利时生活了两年,主要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作品。不久,他因病去世。波德莱尔的作品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诗人,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波德莱尔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他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深刻而间接的影响。他拒绝采用传统的写作风格,开始对诗歌进行创新。他一生写了许多书,其中《恶之花》给人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们来关注一下波德莱尔的《邪恶之花》。波德莱尔的肖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可以说是波德莱尔创作风格的过渡性代表,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他抛弃了传统的创作风格,但他所追求的创新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这部作品是一部诗集,由六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部分,他首先表达了忧郁与理想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我眼中的巴黎。第三部分主要是第四部分,作者通过醉酒的场景开始直接转向有罪的“花”。第五部分是对上帝的看法。波德莱尔赞美上帝。最后一部分是面对死亡。在经历了世界上的这些畸形和痛苦后,他认为死亡是最好的终结者。死亡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波德莱尔的风格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出生于19世纪,是一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法国诗人中占有很高的地位。那么,波德莱尔的风格到底是什么?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照片首先,波德莱尔的风格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他父亲去世,母亲在他年轻时再婚。他的继父对他恨之入骨,可以说他的童年没有感受到任何爱。所以波德莱尔的作品多表现人性的阴暗面。通过描写城市生活,他展示和揭示了人类无处不在的贪婪和自私。而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在当时的法国是非常特殊的,因为波德莱尔的大部分作品都摒弃了旧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类型。所以很多人评价他:波德莱尔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化的领袖。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也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的第一部作品《恶之花》,主要收集了一些波德莱尔的艺术理念是什么?他是19世纪法国诗人,19世纪法国艺术和文化领袖,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他是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一生的诗歌非常丰富。既然波德莱尔对法国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他的艺术理念是什么?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照片波德莱尔的艺术理念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艺术理念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波德莱尔的艺术理念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内容中看出,波德莱尔特别以人类的阴暗面为主题,从而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故事为主题来写诗。通过大量的主题搜索和艰苦的写作,他终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思想道德问题,他的作品被政府扣留,无法出版。他本人被法院判刑。所以波德莱尔的成名之路还是很坎坷的。然而,波德莱尔的艺术思想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因为他对艺术的坚定信念和热爱,使他勇往直前。另外,最重要的是,波德莱尔主张艺术是艺术,主要是因为波德莱尔认为,只有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才能为艺术而艺术,才能真正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所以波德莱尔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