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历程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思想基础:任何一个政党的行动,都要受一定的思想、观点或理论的指导和支配。指导一个政党一切行动的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就是这个政党的指导思想,亦称行动指南。 一个革命政党要指导革命取得成功,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并且善于把这种思想、理论和革命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使它真正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党的全部活动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进行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不仅关系到这个政党的性质,也关系到这个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和前途。十六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成立时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1日。一大地点时间及内容;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看那人回答的吧,很对啊

孩子的成长历程,就是创造自我的过程

《完整的成长》孙瑞雪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第一章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的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这一生命系统的中心,这个创造自我的历程就是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不管是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以及精神能形成一个流动的身心复合体,成为一个丰满的、立体的、多层面的人。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整,比如对于情绪的控制,对于感觉的认知,对于心理的调节。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在和外在都在发展,希望他们向更完整的方向发展,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认识这些完整的组成部分,才能更好的在外在给孩子提供帮助。一个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完整,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曾提到“皈依”一词,也是在某个阶段在向完整靠近。 第二章 儿童是身体的主人 这一部分读起来,让人有莫名的感动,让我不由地回想起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回忆起他第一次对我笑,第一次用手触摸、放进嘴里……孩子的身体就是这样一点点长大,他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在一点发展变化。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站在成人的世界去对待他们,我们总是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我们的孩子:太危险了,不能碰!太高了,不能爬!……我们已经将预知的危险告诉了,他可能会执拗的想要去试,可被我们“解救了”。我们有时候太过于紧张,反而给孩子太多的束缚,我们或许给的只有“爱”,而没有了“自由”,没有了那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孩子又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 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可我们的内心依然有无数个小孩在流浪,因为我们在孩童时期,并没有将我们的情绪、认知、感受等发展完整,我们并没有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所以,虽然我们已经成人,可我们有时候依然无法消化内在的一些真实感受,让现实的自己过的无比艰辛。第三章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恐惧、伤心、喜悦、愤怒等一切喜怒哀乐都是孩子情绪的表现。我们都惯常的可以接受孩子欢乐的情绪而无法接纳孩子负面的情绪。看了这一章,突然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柔软起来,原来那个生气、发火,大哭大闹的小孩更需要爱和理解。 我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再对比我的孩子,原来我曾经就是那个执拗倔强的小孩,我现在虽然已经成为了母亲,而我的内心还住着那个倔强的小孩,所以,当孩子跟我耍脾气的时候,我会跟他抗衡,以显示我的强大,我这种错误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孩子情绪无法得到释放,会一直伴随着他,无法从身体内剥离出去,发展成成熟的一种情绪。 书中提到一个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时的案例,使用了三句话:在这里,或许我们所有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下,通过这几句话,不但让孩子认识了自己的情绪,并能让孩子释放情绪,同时让孩子拥有了被理解、被接纳、被爱的感觉。 读这一部分,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我试着觉察自我。因为我小的时候,因为一贯被称作“乖孩子”,很多情绪就被阻塞在体内,无法释放,这种情绪一直伴随着我,很多时候,我知道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但却无法找到正确的出口,这种阻塞往往会让人陷入无助,有时甚至会伤害身边的人。 之前看过很多的书,一直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今天又一次触碰这样的内容,让我在内心紧紧地拥抱了自己,拥抱曾经的那个小孩,同时,也让我对身边的这个小孩又多出了几分理解和爱。 第四章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的初始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认识世界的,每一种感觉的打开,都是与世界联结的开始。 刚出生的孩子,就会用嘴巴与母亲产生联结,接着他会发现自己的手也可以产生联结,他开始吃手,他开始了自我的联结。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和发现,都是将自我与外在联结起来。 可成年人更多的是干预这种感觉,我们告诉他开水是烫的,石头是硬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只是告诉他,他没有体会过,还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当你拿着孩子的手让他感受冰的水,温的水,热的水,这种感觉机会一下子跟他表示联结,他就记住了。 只有让孩子自己多去感受,体会,闻花的香,听鸟的叫,感受微风从指尖划过,听美妙的音乐,看艺术展,它才能感受生命的美妙。 关于爱,当你的心真正与孩子联结,他一定觉察的到。感觉带领孩子走入丰硕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与自己与世界联结起来,他们就会发现自我,这种感觉会让生命鲜活起来,愉悦起来。 成人的世界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感觉,现在有太多人去练习冥想或者打坐,这其实也是从内心开始一种觉察,让自己的内在与外在联结起来,从来更好的与周围与世界产生联结,从而也让自己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第五章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接纳不是认同,不是喜欢。但必须先接纳进来,你的度大了才能包容。如果孩子不能回到内在,不能产生接纳,排斥和抗拒便可能产生,会出现心理障碍和认知障碍。 孩子的世界时刻都在进行心理上的成长,和小朋友一起玩,会因为争夺玩具而伤心难过,甚至会打架,我们能做的就是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只属于它的主人,它的主人有权利选择让它跟谁在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自己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然后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处理类似的问题,一定会在多次摩擦中,学会接纳一种事实:这个玩具最终的决定权在谁,以后他就不会因为这个玩具是别人的,而他玩不到而 不管是孩子,成人也要学会接纳。“让心理的活动像一条意识的河流一样流过,形形色色的人才会被容纳,被装进自己的心理,我们才会有千千的本质、理解和包容。” 第六章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一个人能集中注意力的去做一件事情,不被打扰,是幸福的。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当他们专心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那种投入的表情,专注的状态,多么美好。 一片树叶、一堆泥沙、一根树枝……都可能是他们兴趣的来源,可以玩很久很久。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打扰,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让他享受当下的自己,做他自己。而一个人能够愉快的做自己,一定是不被控制的,拥有很多自由的。 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才拥有内在,才拥有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当你觉得你就是你自己时,你就开始真正的自由了。 愿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自由的环境里快乐幸福的成长。 第七章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绘画、音乐、诗歌等都是儿童精神发展的来源,只有那些经典才能在儿童的精神里慢慢的流淌,滋润他们的心灵。为什么一个孩子可以注视一幅画良久?可以不厌其烦的听同一个故事,读同一本书?对于成人来说,只是机械的重复,而对于孩子来说,他正在汲取他所需要的养分,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总会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方式给孩子解读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有时候,我们无需过度的解读,只要以一颗谦卑的心陪着他就好,他自然也可以获得他想要的,想理解的内容。 让孩子聆听经典的音乐、看画展,逛博物馆,这些无疑都是在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 第八章 精神胚胎的引领 在儿童的生命系统中,最珍贵的部分就是精神胚胎。因为精神胚胎是精神的本体,只要按照精神胚胎成长的方向正常成长,儿童才可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何为完整的成长,如何更正确的看待孩子某些看似“不符常理”的行为。同时,从这本书里,我们更能发现曾一直在我们身体里的那个小孩,让你能重新的认识自己,同时对自我也有一定的疗愈作用。 爱、自由、理解、接纳……这些词在书中被反复的提到,我们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他就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喜欢自己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他更加能懂得尊重和爱,他越是如此,就越会完整。 我们时常会强调“自我”,一个只有拥有自我的孩子才能在保护自己尊严时表现出无比的坚定和勇敢。想想我们自己吧,我们在如何面对自我,拥有自我时,可曾怯懦过?你是否能如孩子般勇敢?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必须透过人际关系才能反照出自己内在的小我状态,或内在的精神状态。当你在人际关系中被他人撞击小我时,你的身体、情绪、思绪是否有变化? 你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当有一天,你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云淡风轻”,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你都可以坦然面对、接受,这时,你就拥有了自我,拥有了定力和判断力,你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化解这些东西。

黄晶的成长历程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一家在民居创业的公司作为第一份工作,虽然车库创业现在看来是一件很帅的事。更何况,如果是9年前呢?2003年,一家叫做千橡互动的创业公司还没有做出后来的人人网,十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在北京西直门火车北站旁边的一栋红色居民楼里租了一套三居室,窝在里面办公。当时黄晶还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但他决定加入这个创业团队。他曾经旁观过一次互联网公司的兴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黄晶一边读书一边在当时的TOM网做兼职。只过了一个十一长假,再回到公司,TOM网的股价就一落千丈。没有赶上第一波互联网浪潮,黄晶很是遗憾,他不想错过第二次。在千橡互动的时候,黄晶也有不少清华的同学对这家创业公司有过兴趣,但他们来看了一眼当时的办公环境就走了,“因为那里实在不像个公司”。可是黄晶留了下来。他说自己不在乎这些。在中国外企和民企工作的他的同龄人,待满2年就算老人,待满5年就算是牛人了。而毕业9年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从一起创业坚持到看着这个公司上市的人就更少了。黄晶算一个。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之一,黄晶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开不完的会—他除了要参加每个重要项目的每周例会,还有项目立项时的动员会、项目达到一个里程碑时的庆功会。学会开会,是80后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即使他们的不少同龄人都还埋在抱怨、厌恶开会的情绪里。黄晶觉得这是管理者必须要坦然面对的事,“会议是团队沟通的一部分,不是仅仅简单地汇报每天做了什么事,而且要听团队成员聊聊遇到了什么困难,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些困难,哪些困难解决不了,需要我做出决策。”每天晚上七八点,他会在26层的几个办公室转一圈,如果这个时间办公室的大部分人还没有下班,“我会很高兴”。黄晶会趁这个时候看看同事们都在做什么项目,了解项目进度,“当然,延后的比较多,但如果延后我就会重新调配人力资源。”掌握流程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重要的项目尽快做完,次要的项目可以往后压一压。互联网变化快,黄晶天天都能感到竞争公司的压力。硅谷里每天都在冒出各种新点子,紧接着,他的国内同行们就跃跃欲试准备复制。“晚了就赶不上了。这样的事我们看过太多了。”他想让他的同事们更积极主动些。黄晶经常加班。他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想要静下心思考也得到晚上9点以后。Email,RSS,他要迅速甄别信息,判断哪些有用,“这条我可以明天分享给团队成员!”他想。黄晶最早是做技术出身,刚入行的时候,他像个Geek一样,钻研最新的网络技术,做很多的项目。后来他逐渐发现,与其把一个项目做好,不如去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他也果然不是个Geek.2003年,他开始关注一家叫“Friendster”的公司,这家公司算是社交网络的鼻祖。那时候Facebook还没有上线。这个网站的社交扩展逻辑,和后来的Facebook一致,但并没有强调实名和真实关系。他很兴奋地给陈一舟发了一封邮件,阐述这个网站的概念,他问陈一舟:“我们要不要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做?”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人人网。从那时开始,他开始更多关注互联网行业趋势,从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中学习经验,比如Facebook、MySpace,他会研究这些先行者解决了哪些在自己的探索中不容易被解决的用户需求。发现用户需求,这真是个不错的转变。现在有一个title很流行,叫“产品经理”。他们要了解产品,能和技术人员沟通,还要懂市场、营销。这简直是一个让人自信爆棚的title,而拥有这个title的人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发现用户需求。黄晶现在正像是一个需要看到更多前景的产品经理。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大转折。他负责着公司的核心业务—产品、技术和运营。他也需要跨部门的合作,找到那些能帮他的人。在忙碌中,他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每天早10点上班,晚10点下班,他又累又high。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个机会,他赶上了这次互联网浪潮。《哈佛商业评论》资深编辑Anand Raman并不惊讶中国市场总是能给年轻人提供各种高级职位这件事,“你要知道,在中国这样急速发展的市场,没有什么不可能。”而这些高级职位在美国可能会青睐于交给更年长者,比起脑筋活络点子多的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管理经验,这会让他们在遇到各种危机时游刃有余。黄晶面对的,是手下600人规模的庞大团队。他困惑于一件事:“人越多效率就会越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把这些人的想法统一起来,去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很困难。”人人公司的发展势头很快,为了弥补自己在管理经验上的不足,黄晶只能多花时间跟一定级别的人交流。其他公司的高层和创业者是黄晶如今交流最多的对象,他从他们身上学到太多实战经验了。他的朋友圈也大多是更年长的人,比他大个五岁十岁。相比年龄相仿的朋友,这些前辈有时候更懂他在说什么。他甚至在想,是不是要改变脾气。黄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很少会对着下属发火。但是现在,“做坏人”,也不是不能迈出的一步。“如果员工能力不行,或是态度消极,拉下脸面让他去调整或者走人,这是管理者必须要做的事。”他渐渐觉得这对双方都好,尤其是在处理得当的时候。“我相信人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动机很复杂,每个人有他的追求,我会根据他的经验和能力推荐他到更合适的部门和公司工作;如果有的人有才能,但是心思不在工作上,绩效比较低,我会‘逼"他出去创业,甚至给他推荐投资人。但是他不能留下,因为他会对公司和其他员工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对他不是件容易事。他喜欢乔布斯。乔帮主如今几乎已经是产品经理界的梦幻人物了。他欣赏乔布斯的完美主义,“他可能会从2000多种相近的黄色中挑出自己想要的黄色。”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时无法做到这般完美。无论如何,deadline就在那里,有时因为思路不够开阔,一时找不到更好的方案,却又需要很快推出一些产品,他不得不在这些事情上做出妥协。他希望他的员工也和他一样年轻、有活力。在招聘时,他希望找到那些谈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突然变激动、在提到自己兴奋的事情时眼睛发亮的未来同事,他们心怀强烈的创造动力,想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经验?那真的不重要。但是,这样的人不好找。从2006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参加校园招聘,并在台上做宣讲。黄晶喜欢那些宣讲结束后来主动找他的学生,虽然他们可能还有点懵懵懂懂,可他们就像当年的自己。好奇,求知欲旺盛,有沟通欲。黄晶经常在这些学生中发现他理想中的那类未来同事。他喜欢问他们:“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喜欢哪些产品?”“你能想象5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吗?”他说自己能从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中判断对方是不是公司需要的人。他会想起自己9年前加入千橡互动时的那场面试—或者说就是一次聊天。当时公司员工不多,面试他的CTO是黄晶清华的师兄,只是简单地问了他做过哪些项目,对即将要做的事情有什么想法。然后就带他去老板陈一舟那里“晃”了一下。已经对黄晶有所耳闻的陈一舟上下打量了黄晶一通,说了句:“你就是黄晶,来了啊。”他们从此成了同事。“我想用创造力和新技术去创造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产品,让尽可能多的用户从中获益。这才是人的价值,不过我离这个梦想还很远。”黄晶说。和每个80后一样,黄晶小时候也有过很多梦想:当画家、当飞行员、当战地记者、成立乐队、环游世界。哦,还有“考上清华”。最后这个梦想是他唯一实现的事。好在他找到了喜欢的方向。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黄晶就已经在中关村混迹多年,呆过不少公司,也做过很多项目。从大三开始,他就跟同学一起翻译、编写了一些类似“PHP编程指南”“网页工具指南”的书。黄晶真正的第一桶金来自于趋势科技组织的“趋势百万程序大赛”,他和同学组成的团队在十个参赛团队中拿到了第一名。这群少年分到了4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还拿到了趋势科技的offer。后来,他还给一个国家部委做了一个信息系统,这个项目一度给了他进入国家机关做公务员的机会。互联网圈子总是有相互牵扯的力量,比如熟悉的团队,或者榜样。1998年,陈一舟回国创办ChinaRen网站,当时的主力人员都是黄晶很熟悉的清华师兄,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比如搜狗的CEO王小川、网易的高级副总裁周枫等等,这些人在ChinaRen创办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让他们在日后的职场发展中受益匪浅。黄晶也想做那个和创业公司一起成长的人。在他的价值成长体系里,当时的千橡互动是个好选择。当时也有很多公司拿着更加优厚的条件来挖过黄晶。“时间证明,有些公司的确发展得不错,有些就不太靠谱了。”2006年之前,他还会认真地考虑这些工作机会,但他渐渐看清一些事:猎头只关心他拿的回扣,不会关心自己跳槽后的职业发展,或者这家公司是否真的靠谱。这也是一位高管朋友写给他的“职场语录”中的一条。2006年之后,人人网的迅速发展占据了黄晶的所有时间,他也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精力再去考虑跳槽问题。黄晶24岁时闪婚,太太现在也在另一个上市公司任高管。他们平时讨论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各自的公司成为更伟大的公司”。 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酷的事。

崔卓兰的成长历程

老师1953年9月12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其童年、少年及青年时代均在困苦与动荡时期度过,正是长期的磨难练就了她仁厚达观的品格,而这种品格在其后来的学术历程中一展无余。老师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宪法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自1976年一直任教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至今已执教30年整。在这30年里,老师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领域默默地钻研着,以其女性独有的敏感和洞察力选择着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从不盲目跟风。1987年至1988年,老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美利坚大学进修行政法学,回国后于1990年将《美国行政法与行政程序》译为中文,旋即发表了与行政程序相关的诸篇文章,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主张以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对行政主体加以程序约束尚属罕见,这部译著与其后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引导中国更多的行政法学人对行政程序的关注。由于学术成果显著,老师于1991年——这个职称评定极为严格的年代,被评为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老师再次奔赴美国,至路易斯克拉克学院研修行政法学。第二次回国后,老师在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行政相对方权利的保护、非强制行政行为以及行政规章等方面又有建树。为此,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位女博士生导师。崔卓兰老师所作出的突出成绩为其赢来了多项荣誉,分别于1991年、1992年、1999年被评为吉林大学“先进工作者”;于1998年被评为“吉林大学跨世纪人才”;于1999年、2001年、2003年获得“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于2004年被评为“吉林省第八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于2005年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作为在行政法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中青年行政法学家,崔卓兰老师连续四届当选为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此外还担任中国太平洋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宪法与行政法学会总干事,长春市社联委员,吉林省政协社会法制宗教委员会特邀委员,长春市妇联巾帼法律顾伺团副团长以及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法学学科规划专家组成员,并且在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基地担任兼职研究员,在长春理工大学及吉林省法官进修学院担任兼职教授。 我国行政法学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对于其中核心问题之一——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权利义务的配置缺乏系统梳理。崔卓兰教授经过长期的学术思考,以“权利本位”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从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的关系、行政程序以及行政规章三个角度为构建行政相对方权利保护体系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关系的研究崔卓兰教授对于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关系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侧重方面。第一阶段,侧重于以权力制约权力,即通过司法权制约行政权,这一时期大体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沿至90年代初。三权分立学说的集大成者孟德斯鸠说过,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于行政权而言,其本身即蕴涵着某种可能的侵犯性与扩张性。老师深谙此理,为此早在1982年于《法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西方国家违宪审查制度简介》 (1982年第3期)的文章,将西方违宪审查制度介绍到中国,这篇于1982年宪法颁布之前写就的短文在刚刚经历过文革风暴的中国实属难得,对于国门初开之际中国法学学人学术视野的开阔大有裨益,直至当下,将违宪审查制度引入中国以制约行政权仍是我国诸多学者为之力争之事业。老师在这一阶段发表的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论行政处罚及由其引起的诉讼》(《法学杂志》1987年第3期); 《公民本位: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法学》1989年第3期)以及《论对行政的司法监督》(《中国法学》1991年第1期)。其中,《公民本位: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目的》一文发表于《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之前,当时,学者们对我国即将出台的《行政诉讼法》之立法目的的认识迥然有异,大体上有三种代表观点,其一,认为行政诉讼法应以保证人民法院及时准确地审理行政案件为主要目的;其二,认为行政诉讼法应将监督和保障政府行使行政权置于首位;其三,认为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才是行政诉讼法的初衷。这三种观点虽不冲突,但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路与指导思想,也将影响行政诉讼法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老师在文章中立场鲜明地选择了第三种观点——以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维护作为行政诉讼法的宗旨与基点,并极有创设性地提出“公民本位”概念,这一观点始终如一地贯彻于其学术理念与成果当中,至今不曾改变。此后,崔卓兰教授又在《中国法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对行政的司法监督》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老师又与众不同地大胆提出,行政相对方不应被动等待救济,而应成为主动“启动”司法机关监督“装置”的主体,应当将司法监督视为司法机关的权力监督和一般公民的权利监督融为一体的“合力”监督,只有这样,公民权方能得到充分的尊重。第二阶段,侧重于在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过程中对行政相对方权益的积极保护,这一阶段主要贯穿于20世纪90年代。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是紧密相连的,也是行政法的核心矛盾,不对行政权的行使予以规制而仅仅给予行政相对方权利单纯的保护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说在第一阶段,崔老师寄希望于通过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来消极制约行政权的滥用、维护公民权利的话,那么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老师则从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的梳理着手,主张在二者大体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即“平衡中适度倾斜”。在此理念指导下,老师写就多篇有重大学术影响的论文,主要有: 《论行政法权利保障功能的发挥》(《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论确立行政法中公民与政府的平等关系》(《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论市场经济下政府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1期)以及《论行政权、行政相对方权利及相互关系》(《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与时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罗豪才教授共同撰写的《论行政权、行政相对方权利及相互关系》一文。该文发表之后即屡被转载,引证率极高,并获得长春社会科学协会社科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政府奖)。罗豪才教授于90年代初曾针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平衡论”,此次与老师合作的文章中最为突出的亮点是在坚持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终极平衡的原则下,将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即在官本位、权力至上等传统观念尚未彻底摒弃的中国,要真正实现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的平衡并不可行,而应当对行政相对方之权利予以适当延伸与拓宽,同时对行政权给予约束,具体而言:凡是法律、法规所不禁止的行为,行政相对方均有权去作,概之“法不规定即自由”;行政管理所涉及的日常生活领域中,所有未被法律、法规所明确划定为行政职权管理范围的事务,一律可作为“剩余权利”划归行政相对方自由行使;行政法所规定的行政主体之各项义务,也可被推定为行政相对方之权利,谓之“推定权利”。当行政相对方为法律所不禁止、行使其“剩余权利”或“推定权利”时,不受行政权的规制,不得对之加以限制、取消、制裁,甚至也不宜进行法律评价。行政权则截然相反,对之任何缺乏法律根据的内容、范围方面的扩大解释,均不被允许。故针对行政权行使者:凡法律、法规未明文规定即授权的,都不得去作,否则将构成违法、越权,必须恪守“公民权利为政府权力天然界限”之基本原则,不得没有法律根据而介入私权领域,对个人生活之必要干预也应止于最低限度;不允许借助于手中的行政权参与市场竞争;在以普通机关法人身份进行民事活动之际,不得利用行政权作为“后盾”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为防止行政权对行政相对方权利的侵害,必须对行政权进行“显性”界定。两位作者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指出,行政权与行政相对方权利,其实质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政府职权与市场主体权利在行政法律关系领域的延伸,两者之良性互动、同步加强,意味着社会中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均获维护,公平与效率得到兼顾,标志行政民主与法治化的真正实现。强调公民权利的适度增加只是手段,而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与和谐才是终极目标。这一观点不但启发了当时中国行政法学界诸多学者进行深层次思考,且因应了我国当下“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崭新的治国理念。第三阶段,侧重于通过对非强制行政行为的倡导实现行政相对方主体地位的提升,这一阶段的工作从20世纪末延续至今。在1993年修宪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将我国的经济体制以根本法形式确定为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法观念与模式受到了挑战,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基于以平等、协商及合意为特征的契约精神而建立,但当下行政行为仍然是单方的、强制的和不可协商的。市场经济要求政治与行政模式的回应,要求契约精神的注入,要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在不存在强制性背景下的协商与合作。崔卓兰老师在此方面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为我国行政法学人所公认,其早在1995年即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行政法观念更新试论》一文,主张我国的行政法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以“管理”为目的转换为以“服务”为宗旨;从注重“权力”行使转为注重“权利”保障;从依靠“命令”转向依靠“协商”。此后,崔老师又在《非强制行政行为初探》(《行政与法》1998年第3期)一文中从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以及行政协调等具体行政行为人手,抽象出其共同性——非强制性,进而在国内首次提出“非强制行政行为”这一创新性概念。“非强制行政行为”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法学院杨海坤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中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崔卓兰教授把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行政调解称之为‘非强制行政行为",很有新意。”在提出“非强制行政行为”概念以后,崔老师随后撰写多篇文章对之加以逐步论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论非强制行政行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5期);《非强制行政行为——现代行政法学的新范畴》(《行政法论丛》第4卷,2002年《中国行政法学精萃》全文收录);《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到回应型行政模式》(《法学研究》2002年第8期,2003年《中国行政法学精萃》全文收录)以及《契约、服务与诚信——非强制行政之精神理念》(《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等。“非强制行政”理念的形成是崔卓兰老师公民权利本位思想的延续,非强制行政行为将成为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紧张关系的润滑剂,更为实现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平衡与和谐提供助力。原因在于,在非强制行政行为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通过双方协商达成的契约、承诺等而产生、变更或消灭,因此具有服务与自愿履行的特点,较之以强制、高压为特点的强制行为而言更易为相对方所接受与配合,更有益于提升相对方的主体地位,也更有益于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行政程序研究崔卓兰老师对于行政程序的研究可以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1987年至1988年,崔卓兰老师到美利坚大学进修时即注意到了行政程序法在规范行政权、保障公民权益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回国后发表了《论程序化行政》(《当代法学》1989年第4期)一文,而在当时的中国行政法学界,对于行政程序撰文论述的学者还极为少见。此后,其申报并完成了国家级课题、中华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行政行为的正当程序”。1990年,老师将美国学者欧内斯特·盖尔洪和鲍叶合著的《美国行政法与行政程序》译为中文,将著名的美国行政程序法介绍到中国,旋即又发表了《立法程序化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法学与实践》1990年第3期);《论行政权与行政程序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2期)以及《论依法行政与行政程序法》(《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等多篇文章,并于1996年独著了《行政程序要论》一书,对行政程序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崔卓兰老师是我国最早关注行政程序的学者之一,其早期的文章与著述对学界同行颇有启发,写在《论依法行政与行政程序法》中对行政程序法之重要性予以肯定那句“所谓的依法行政,是指依行政程序法行政,离开行政程序法无以言依法行政”已成为被多方引证的“经典格言”。而且,于其之后,对行政程序加以多方面、多角度研究的行政法学人急剧增加,至1990年代末,中国掀起了行政程序学术研究的高潮,行政程序的法典化成为当时呼声最高的议题,由此引起了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当前,《行政程序法》草案尚在论证过程中,但其以法典形式出台指日可待。根据对行政程序的长期研究和行政程序法草案的制定,崔卓兰老师修订了10年之前写就的《行政程序法要论》一书,并于2005年发表了《行政程序的价值与功能》(《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5年第6期)与《论民主与效率的协调兼顾——现代行政程序的双重价值辨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二文,继续对行政程序进行着深层次研究与探索,力图为制定一部以规范行政主体行为、保护公民权利为宗旨的行政程序法典提供有理有力的学理支持。行政规章研究崔卓兰老师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及对社会实践的关注下意识到了在行政规章的制定过程中行政权对公众权利的隐性损害。原因很明显,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当行政机关作出有损于行政相对方之行为时,仅针对一个或几个数量有限的主体,且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相对方有权就该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而对于作为抽象行政行为的行政规章而言,其具有法之普遍性、强制性及不可诉性等特征,行政规章制定权的滥用将会令数量众多的相对方利益受损,且因其不可诉而“告状无门”。为此,崔卓兰老师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论行政规章及其制定程序》(1992年第4期)一文,试图以程序规范规章制定权的行使,减少权力滥用,防止法繁扰民。此后,又主持申报并完成了两项国家级课题:其一为1996年的国家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违法行政规章及其对策研究”,此间发表了《行政规章可诉性探讨》(《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获中国法学会成果二等奖、全国第二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瑕疵行政规章形态与成因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4期)、《行政规章的经济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5期)等多篇文章;其二是2000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行政规章研究”。对于这一课题,崔卓兰老师与于立深老师在发表了《论行政规章监督的法学机理和机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论制定行政规章思维模式的转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以及《行政规章的性质解析与裁量权模式》(《吉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等多篇论文之后,于2002年合著了《行政规章研究》一书作为结题成果,该书从对行政规章予以概念界定和性质解析人手,对规章制定权、裁量权模式、程序设置、监督机理与机制以及规章管制的功能加以递进式梳理与分析,是我国首部对行政规章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该书出版之后反响热烈,获得了同仁的广泛好评,在其他学者的著述中引证率极高,并于2004年获第六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政府奖)。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周汉华研究员与浙江大学法学院宋华琳博士在《2002年行政法学研究综述》中对《行政规章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是“2002年本领域最为瞩目的成果之一”。由于崔老师长期从事地方立法的论证工作,作为行政规章研究的延伸,老师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地方立法研究,正承担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地方立法研究》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地方立法实证研究》两项课题,已形成初步成果,发表了《论地方立法的目的转换》(《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3年第3期)一文,该文于2005年为《中国行政法学精萃》收录,另外在台湾省的《法令月刊》(2004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中国大陆地方立法的走势》一文,积极促进了海峡两岸行政法学的有益交流。此外,针对地方立法的膨胀发表了《地方立法膨胀趋向的实证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一文,从实证角度分析地方立法膨胀现象的成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无论在任何国家,人们可以终其一生不受民法、刑法、经济法等诸多法律的调整,但不可能不受行政法的制约、不与行政机关打交道。从出生时的注册户口到死亡时的注销户口,从适龄时入学到结婚时登记,从依法交纳税金到接受社会保障等等,行政权均将作用于此。面对行政管理领域的不断扩大,行政事务的逐渐增多,如何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不损害处于弱势地位之相对方的权益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崔卓兰老师钻研行政法学的几十年里,执著地坚持“民权至上”原则,多角度、多方位地围绕着行政相对方权利的维护进行着不懈的理论探索,其著述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赫然可见。不觉之间,老师在行政法学领域已耕耘30载,教诲几代人,取得了许多学界同行无法望其项背的卓越成绩。但她却不容许自己有片刻停歇,依然为那须臾不曾改变的信念行走在学术之路上。2005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次面向全国进行招标,此次招投标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学术性、政策性与导向性,其主要支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课题。以崔卓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所申报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制度保障”课题,经过受理投标、资格审查、会议初评、复评答辩、审核批准五个阶段,在四个竞标单位中以多数票通过,成为吉林省唯一获准立项的课题。在以后的两年里,老师将再次投入到繁重的科研工作中,攀登又一学术高峰。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行政法更是如此。崔卓兰老师深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更愿借此机会将其所倡导的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从抽象的学理研究付诸实践。因此,老师虽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但却并未推脱一个学者应尽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其长年担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吉林省政府立法咨询委员、长春市政府立法咨询委员、吉林省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兼职。老师常教导我等,学者必须有学术良心,要乐于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选择了学习行政法就要选择保卫最广大民众的利益。老师一直用行动诠释着这样的理念。作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的咨询委员和顾问,当国家机关与公民在不同领域交锋时,她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在维护公民权益的立场。在对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以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立法论证时,她主张人性化立法、程序化立法、授益性立法;在为人民政府作顾问时,她倡导政府依法行政、诚信行政、阳光行政;在为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作咨询时,她鼓励司法机关摆脱行政机关的影响公正审判、独立审判、公开审判。所幸的是,服务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的各类国家机关对于学者的建议十分重视,老师的观点得以充分采纳。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即曾在一份材料中写到: “崔卓兰教授自受聘担任吉林省政府立法咨询委员以来,多次应邀为省政府行政立法提供咨询。她提供的立法咨询意见有理论深度,依据可靠,内容具体详尽,符合现实行政管理实际,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省的多项立法项目中吸纳了她提出的咨询意见。崔卓兰教授承担省政府立法论证项目最多,为我省立法作出突出贡献,曾受到省政府领导的称赞和肯定。”老师的“社会”兼职工作不仅体现为在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中担任咨询委员与法律顾问,还表现在需要经常性地处理各地百姓寄来的请求给予法律援助的信件。面对众多的个案,为了让更多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趋利避害、防患未然”,在遇到问题时“知己知彼、保护权益”,老师带领学生们编写了一套《百姓维权丛书》,在医疗服务、房屋拆迁、物业管理、进城打工等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为百姓提供法律指导,这套丛书已陆续出版,而这项维权事业也还将持续下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法律追求公平与正义,传授法律之人,更应传道于先。跟随老师多年,耳濡目染的不仅是为学之法,更有做人之道。老师是平实低调的。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为我们讲授政治学的是年逾古稀的李放教授,李老先生曾是崔老师学生时代的老师,在崔老师的诚邀下回到学校为我们授课。老先生的家距离学校很远,上课时又正值严冬时节,每次来去都极为不便。老先生在讲授学期最后一课时告诉我们,他退休之后从未接受任何学校的聘请,而只在法学院为宪法与行政法学的研究生上课,原因之一即出于对崔老师正直谦逊、与世无争之人品的钦佩。老师的淡泊名利可谓“远近闻名”,于远,老师在行政法学界以创新而闻名,但由于老师不喜宣传,不愿张扬,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多见其文,罕见其人;于近,作为法学院元老级教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史上的第一位女博导,她有令人羡慕的骄傲资本,但却从不见她恃才傲物、争名夺利,反而无欲无求、安之若素。从教30年来,老师只是在努力尽到自己教师和学者的本分,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地钻研学问。老师是宽容仁厚的。对于年青的同事,老师从不以长辈自居,给予更多的是扶持而非压制,是帮助而非排挤。对待学生,在学术研究上,老师包容多于苛责,启发多于灌输,她一向注重培养我们的开阔性思维,绝不将学生的思想囿于其所研究的领域及所主张的观点之中。在平常生活中,老师细心关注着每个同学的成长,当我们面对抉择时指点迷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倾力相助。我和爱人双双辞去工作拜于老师门下求学,逢年过节每每欲到老师家里拜访时,老师总是在电话里告之:心意已领,无需登门。后来同学若干一起聊天时谈及此事,方知被“拒之门外”者远不止我们二人。在世风日下的今天,老师依然恪守师德、为人师表,不但慎独己身,且为我辈树立仿效之典范。老师是乐观坚强的。第一次见到老师是在面试当日。三五成群的同学站在考场门外等待老师们的到来,因不识老师容貌,我等皆关注着眼前走过的每位神似教师之人,老师也正是这时走人我们的视野。此前,我以为老师乃近知天命之年,长期钻研学术之人必面色苍白,神情凝滞,不想站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着一袭蓝色牛仔装,笑意盈盈,神采奕奕的中年女性。此后见到的老师总是温和而微笑着的,对工作和生活从无抱怨。但事实上,老师身上的负担并不轻松。老师的父母年事已高,需要更多的照顾;孩子年幼时身体孱弱,是在她的呵护下在家中学完的小学、中学课程,现已通过了法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全部课程,为此,吉林大学于2004年在“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中授予老师“杰出母亲”的荣誉称号。虽然工作依然繁重,虽然生活并不轻松,但这些都无法削弱老师的坚强,无法阻碍老师乐观而积极地面对生活。老师如深谷之幽兰,不炫耀、不逐流、不矫揉、不媚俗,暗发芬芳而不张扬;老师若舒缓之流水,守拙、执著、坚忍、包容,虽利万物而不与争。其虽低调而不消极,虽执著而不顽固。以纳川之胸,忧国、忧民、忧天下;将无欲之心,对人、对事、对生活。

速达的成长历程

2009年11月,速达SaaS系列软件与速达Vonline最新远程技术上市2009年3月,速达3G-ASP(企业管理和互联网应用软件)隆重上市2009年3月,速达推出速达5C认证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2008年8月,速达公司投资2100万建设在线软件SaaS平台账本网,获得业界轰动2008年6月,速达公司、IBM和暨南大学合作开办“速达ERP研修班”取得巨大成功,开辟了校企合作培训的新模式2007年10月,速达3G Family(第三代管理软件)隆重上市2007年5月,速达财务系列产品全线实现online?2007年3月,速达5000系列产品全线实现online2006年12月,速达3000系列产品全线实现online2006年6月,06版“速达E3”系列推出,并在随后online2006年5月,“速达5000”系列实现了online2005年11月,速达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速达软件online,互联中国,成就未来”合作伙伴高峰会2004-2006连续3年,速达公司被“德勤机构”评为“亚太高科技高成长500强”,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潜力TOP100”2004年10月,速达软件被评为“2004年中国SME推荐优秀管理软件供应商”2004年4月至2004年10月,速达陆续推出“速达E3”和“速达E3PRO”2004年4月速达推出“2万元ERP”,在国内ERP市场引发“行业地震”2003年6月6日,速达在香港创业版上市2002年7月,速达启动“蓝天计划”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2002年3月速达“E2”在年度主流ERP评选中荣获“简洁实用奖”;速达“3000”被评为“国产十佳软件产品”2001年3月“速达3000”上市2000年年末,速达决定研发“E2”,名曰“实用型ERP”2000年11月“速达3000PRO”及其网络版隆重上市1999年3月,“速达2000”产品上市

有谁能推荐我有关企业管理前沿的书,或是一些世界品牌企业成长历程的书,或是关于企业运营方面比较好的书

目标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生产!《通用的成长》丰田的生产等!

殷鸿福的成长历程

1952年,年方17岁的殷鸿福毕业于著名的上海育才中学。作为班上成绩最好的毕业生,他没有去报考众人向往的清华和上海交大的电机和机械专业,而是响应号召,第一志愿填报了刚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的被人视为“冷门”的地质学专业。1953年5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登载的他的一篇文章深情地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服务,感到幸福和自豪。”1956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又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遵义教授攻读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生,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1961)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向当时由权威定下的雷口坡(巴东)组属于拉丁期的标准挑战,修改其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这一成果一直被沿用至今。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显示出一位青年学者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才能。文革后期,殷鸿福顶住当时知识无用论的歪风和没有项目与经费的困难,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从事科研,先后完成十余篇论著,在文革结束后得以先期出版。1980-1982年,殷鸿福赴美进修,在那里完成了6篇SCI学术论文。1982年从美国归来后,殷鸿福率先向国内介绍了新的古生物演化理论“间断平衡”论,也是国内很早就评价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和事件地层学的学者。1986年,殷鸿福在坚持耳菊石标准的界线委员会主席Tozer主持的会议上,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以微小舟形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准的建议。1986年——2000年期间,他与学校及国内地质学家携手努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对煤山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地质年代等多学科、高分辨率的研究工作。经过四轮国际投票,2001年3月13日,一条喜讯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传到学校:中国煤山剖面被正式确定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这个标准的确立代表该领域地层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这项科技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科技部),“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组织评选),并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美国进修期间,殷鸿福与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纽威尔和美国古生物学会前主席纽克尔森共同从事研究工作,并被耶鲁大学、纽约科学院等25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邀请讲学。美国同行被他的学识和刻苦研究精神所折服,纽威尔教授赞誉他是“中国学者的一位优秀代表”。两年进修转眼就要结束了,殷鸿福决定按期回国。美国一家很有名气的大石油公司希望他留在该公司的研究部工作,和殷鸿福一起合作搞研究的学者也极力挽留他:“中国是一个惯性很大的巨轮,想推动这巨轮的,要当心被它碾扁。”殷鸿福笑着回答说:“总是要有人去推动这个巨轮吧!” 成功只垂青于不辞劳苦、有着坚定信念、专心致志献身科学的人们。“十年动乱”期间,殷鸿福始终坚持在逆境中奋斗。20世纪70年代初,殷鸿福可以选择长期离校回南昌与家人团圆。但是,他割舍不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于是他带着年幼的女儿住在北京,每天仍坚持勤奋攻读。在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他硬是从自己每月4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他每周数次到离学校很远的地质部图书馆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去查资料,风雨无阻。在这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英语、德语、俄语和法语,做了几千张学术卡片,记下了几十本学习笔记,拍摄了几十卷胶卷的资料,撰写了十多篇当时无法发表的研究论文。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上刊登,迄今仍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古生物文献被广泛引用。此后,他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生物地质学研究体系,在门类古生物学(双壳类和腹足类)、生物古地理学、生态地层学、历史构造学等研究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殷鸿福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生态地质学专著《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获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高度评价:“无疑它将被证明是对一个具有全球意义主题的无可估量的指南。”殷鸿福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动了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全面的结合。四十多年来,殷鸿福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130篇、化石描述300余种、图版80幅。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教授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修改了原定为中三叠统拉丁期雷口坡(巴东)组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上连续刊登(殷鸿福,1962.1963),迄今仍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古生物文献被广泛引用。此后,他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生物地质学研究体系,在门类古生物学(双壳类、腹足类)、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古地理学、古生态学、生态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生物成矿学及历史构造学等研究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殷鸿福创导生物地质学方向,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最早或较早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对古、中生代之间绝灭事件的研究产生广泛影响。最早合作出版古生态学教程。完成我国第一部生态地层学专著及中国古生物地理学,后者已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1994)。在生物成矿方面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成矿系统。在地球表层系统方面着重对长江环境演变进行研究。倡导非威尔逊旋回,非斯密斯地层学及其填图方法。发表化石描述近300种,图版80多幅。在建立黔、青、甘、三叠纪地层系统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系统总结了中国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新定义,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在他主持下使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确立在中国浙江长兴。已出版了21部专著,180篇论文。化石描述300余种、图版80幅,其中外文论著21篇(册)。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多项奖励,其中地矿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五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此外,获“武汉科技新秀”称号,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尹赞勋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全球确定唯一的点位,作为国际对比的标准。很自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代表高水平的研究,被视为一个国家地层科研水平的反映,世界上许多学者都以争取在其本国国土上建立界线层型为一种荣誉。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P/T界线划分一直采用的是19世纪提出,被前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Tozer所坚持以伍氏耳菊石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开始的观点。我国华南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广布和齐全的二叠—三叠系海相连续地层和最完整的化石带;殷鸿福自70年代开始,就在华南广大地区开展了P/T界线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耳菊石的地理分布具有局限性,不宜作为全球的对比标准,并在1986年于意大利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会议提出以牙形石微小欣德刺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殷鸿福等,1988)。获得国际普遍承认。1993年殷鸿福以全票当选界线工作组主席,在加拿大Calgary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确定了4个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其中3个候选层型在中国,尤其浙江长兴煤山位居榜首。他和国内外科学家联合攻关,采用了十种以上的地层学、地质学方法研究,使煤山剖面成为同类研究中纪录最完整的剖面。1996年,他联合中、美、俄、德九名投票委员在国际刊物联名推荐以煤山D剖面27c之底作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正当此时,中、美、德学者合作的考察队在新疆大隆口研究中发生不愉快事件。美方片面将事件扩大为抵制煤山剖面,并在Science,二叠系分会、三叠系分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散发他们的声明,其后美国州参议员Domicile向我使馆提出询问。这些对煤山剖面造成不利影响。1997年初,国际地层委员会颁布规定,所有GSSP候选剖面必须有政府权力部门正式保证对外开放,才能投票。从1996年起,中国科学家为消减不利影响和争取煤山剖面所在地(浙江长兴县)正式开放,进行了大量工作,挽回了多数科学家的支持。1999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开放长兴县。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1月,先后对煤山剖面进行了界线工作组、三叠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三轮投票,均以很高赞成率获得通过。并在2001年2月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正式树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它的确立标志着所在国的地层研究水平,是一项科学荣誉。这一金钉子设在中国,必将引起国际地质学界的重视,并产生附带的社会经济效应。对于P/T之交生物大规模绝灭事件,他于1983年就提出二叠—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火山成因学说,并主张P/T之交的生物大绝灭主要是海水进退、火山事件、地球化学异常所造成的灾变环境与生物内在演替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殷鸿福,1983;殷鸿福等,1989),并勇敢地对当时盛行的球外星体撞击说提出了不同看法,现已为国内外专家广泛接受。过去二十多年来,殷鸿福教授在P/T古生物及界线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10篇论文被SCI引用收录,获得原地矿部和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他作为主编或主编之一组织出版此方面专著7部(如:杨遵仪、殷鸿福等,1987;Yinetal.,1996),其中两部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部在荷兰著名的Elsevier出版社出版。他曾多次应邀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并于1999年3月和2001年8月作为会议主席和主要组织者成功地在中国组织了“泛大陆及古、中生代转折期”和“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及古生代—中生代事件”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到会外宾各有30人。鉴于他多年来在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国际、国内同行的信赖和尊重,他于1993年当选为由16个国家32名学者组成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2000年当选为国际三叠系分会副主席,他还曾担任了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环太平洋、特提斯及冈瓦纳边缘二叠、三叠系”项目主席,先后有25个国家的180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国际合作项目。 1952年,年方17岁的殷鸿福毕业于著名的上海育才中学。作为毕业班成绩最好的毕业生,他没有去报考人心向往的清华和交大的电机和机械专业,而是响应号召,在第一志愿填上了刚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被人视为“冷门”的地质学专业。1953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于登载了他的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给祖国服务,感到幸福和自豪”。光阴荏苒,当年立志报效祖国的青年,现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但是,殷鸿福从未忘记当年的诺言,半个多世纪中,他在地质科学上奋力拼搏,艰苦跋涉,执著追求,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塑造了壮丽人生,成就了辉煌事业。1956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又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遵义教授攻读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生,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1961)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向当时由权威定下的雷口坡(巴东)组属于拉丁期的标准挑战,修改其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这一成果一直被沿用至今。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显示出一位青年学者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才能。文革后期,殷鸿福顶住当时知识无用论的歪风和没有项目与经费的困难,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从事科研,先后完成十余篇论著,在文革结束后得以先期出版。1980-1982年,殷鸿福赴美进修,在那里完成了6篇SCI学术论文。1982年从美国归来后,殷鸿福率先向国内介绍了新的古生物演化理论“间断平衡”论,也是国内很早就评价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和事件地层学的学者。1986年,殷鸿福在坚持耳菊石标准的界线委员会主席Tozer主持的会议上,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以微小舟形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准的建议。1986年——2000年期间,他与学校及国内地质学家携手努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对煤山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地质年代等多学科、高分辨率的研究工作。经过四轮国际投票,2001年3月13日,一条喜讯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传到学校:中国煤山剖面被正式确定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这个标准的确立代表该领域地层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这项科技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科技部),“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组织评选),并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殷鸿福是中国最早研究古生物地理学的学者之一。1988年他主持编著并出版了专著《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详细划分出中国各时代的生物地理区系,为我国板块活动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从达尔文、莱伊尔时代开始,地质学界和生物学界一直以“渐变”论占主导地位。殷鸿福和两位同事于1988年出版了《地质演化突变观》这部专著。该书不仅对居维叶、莱伊尔、达尔文三位科学巨匠的理论重新评价,并从地质事件和古生物演化角度论证了地质历史中的突变性,当时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院士称赞说:“地质演化突变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近年来,殷院士又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以地球层圈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地质学等研究领域,在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在国内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殷鸿福在地球科学上登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他的勤奋和努力,为同行们树立了榜样。 殷鸿福教授和祖国千千万万的科学家一样,是一位爱国敬业的科学家。他几十年所走过的科学研究之路,是一条爱国敬业、报效祖国的人生之路,事业上的艰辛跋涉之路。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国门打开,殷鸿福有幸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进修学者奔赴大洋彼岸。殷鸿福非常珍惜国家给他的学习机会。在美期间,他与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纽威尔和美国古生物学会前主席纽克尔森共同从事研究工作,并被耶鲁大学、纽约科学院等25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邀请讲学。美国同行被他的学识和刻苦研究精神所折服,纽威尔教授赞誉他是“中国学者的一位优秀代表”两年进修转眼就要结束了。殷鸿福决定按期回国。美国一家很有名气的大石油公司希望他留在该公司的研究部工作,和殷鸿福一起合作搞研究的学者也极力挽留他,说:“中国是一个惯性很大的巨轮,想推动这巨轮的,要当心被它碾扁。”殷鸿福笑着回答说:“总是要有人去推动这个巨轮吧。”殷鸿福对他的回国动机是这样叙述的:“我如果留在美国工作,那是为外国人打工,为美国研究地质,而我是中国人,研究的是中国地质,我的事业在中国。在自己的国家里,我是主人,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党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我要把我的知识献给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殷鸿福常常教诲学生:“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我不亲自去野外考察,怎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让别人相信我的论证呢?”从踏上地质之路起,他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功成名就,也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他都要亲自到野外考察。他攀登过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也跋涉过茫茫戈壁;秦岭曾留下他的足迹,祁连山也曾洒播他的汗水。1985年,殷鸿福加入中国共产党!30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如愿以偿。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祖国的繁荣与昌盛贡献力量。这一年,50岁的殷鸿福教授,仍坚持带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为的是追索二叠—三叠系的界线。上山爬了4个多小时,在山顶又未进午餐,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下山时,终因体力不支,摔倒在乱石丛中,摔破了膝盖骨。师生们想他再也不能跋山涉水了,但经过一年多的医治和锻炼,从1987年起,他科学研究的身影又穿行在崇山峻岭中。 殷鸿福十分重视科研群体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美国按期回国,作为教研室当时唯一的副教授,他便多次向教研室捐款作发展基金,积极组织大家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开拓古生物学研究新领域,帮助教研室同事联系出国深造。目前他已指导了5名博士后、35名博士生和一批硕士生。每年都有许多优秀青年,包括国外年青专家,经他推荐、联系而获得奖金、资助和职称提升。殷鸿福院士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干,努力多贡献,少索取。近十年来,他担任校长七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创新工程”建设,推行“数字地大工程”,重视学科建设,注重培养年青一代学科带头人,使我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退下来后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梯队和团队建设和繁多的社会工作上,他每年仍坚持出版高水平的论著。他主持的项目,一般都把经费划给各子课题,自己只留少量必需经费由秘书掌握,做到公开。他每年主持多个项目,但只拿一个项目的劳务费,有时还把自己应得的那份劳务费给了经济上比较困难的教员。在多次专著稿费分配时,从来没有拿满他应得的数额。最近两年,他把多年积累的近七万页二叠系三叠系研究资料制成电子文档,上网共享。他还将一批古生物学图书赠送给学校资料室或传给年青教员。殷鸿福院士对他的学科集体,多年倡导培植一种公正、透明、团结、战斗的学风,一种搞学问的志气,一种严格求实、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精神、一种学术讨论中较真证伪,学术评价中去浮存实的风气。他常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现在很多人在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我则要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殷鸿福院士治学严谨。1992年,他主编的中国古生物地理学在牛津大学出版,虽然巳请人翻译了大部章节,但他看后认为达不到出版要求,便决定推倒重来,全部由自己翻译,自己打字,并回答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辑提出的上百个问题,使之最终出版。2005年他的一名博士生论文获学院推荐为省优论文,但他认为不够,主动要求撤下了这篇论文。近年来,他主持的项目、参与讨论修改的论文,均不要求署名,有时署了他的名,他却要求划去,或放在后面。鉴于殷鸿福的学识和为人,他的周围凝聚着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他带领的学科群体被全校公认是一个团结的、富有朝气的、有凝聚力的集体。童金南,谢树成(已通过,待批准)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学术梯队的中坚力量;张克信、龚一鸣、冯庆来、赖旭龙、杜远生等都能独当一面,硕果累累,该群体的教师5年来发表Nature等SCI论文近百篇,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4次。目前,一个30来人的教研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2名、45岁以下的年青教授8名,具有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已成为全国地层古生物学的中心之一。 中国地质大学,有一批已过不惑之年的老者,以满腔热情活跃在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甘于寂寞,潜心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是优秀教师风范的写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严师出高徒,殷鸿福教授带领的学科群体被全校公认是一个团结、富有朝气、有凝聚力的集体。目前,一个30来人的教研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2名、45岁以下的年轻教授8名,具有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已成为全国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心之一。殷鸿福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多贡献,少索取。他主持的项目,一般都把经费划给各子课题,自己只留少量必需经费由秘书掌握,做到公开。他每年主持多个项目,但只拿一个项目的劳务费,有时还把自己应得的那份劳务费给了经济上比较困难的教员。在多次专著稿费分配时,他都没有拿满应得的数额。最近几年,他把多年积累的近七万页二叠系三叠系研究资料制成电子文档,上网共享。他还将一批古生物学图书赠送给学校资料室或传给青年教员。大地留痕,珠峰作证。尽管殷鸿福院士担任着繁重的行政和社会兼职,身体和精力不比从前,已功成名就的他仍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整天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立下的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服务的诺言,他正继续用自己的后半生为这个诺言和信念作证! 2002年,殷鸿福领导的二叠三叠系科研组捐助20万元建立金钉子助学基金;同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万港元捐给大学作为学生的奖学金。殷鸿福认为:“搞科学研究的人,要坐得住冷板凳。如果科研中“钱”的味道太浓,那么科学本身就会变味,科学就不“科学”了。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看得太重。自己的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他们都很自强自立,自己获得的20万奖金主动捐出,没有和子女说,子女也不过问。”2001年,学校大学生俱乐部改建,殷鸿福院士把“光谷提议奖”两万元的奖金也全部捐出,近年来,他还多次把所得梁亮胜奖奖金等捐给有关单位。殷鸿福院士不只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一位社会活动家、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殷鸿福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无私的奉献品质,忘我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铸就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完美人格和一代地质大师的学术典范,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统一企业的成长历程

创业时期(1967~1973年)台湾社会状况逐步进入工业化。统一企业创业,采用无缺点、高效率的大量生产,扩大经济规模,以符合当时生活消费之所需。茁壮时期(1974~1982年)台湾经济成长快速,人民的购买力大增。统一企业适时地全面开发产品去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同时大量地引进优良设备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朝向高质高值的经营策略运作。集团化时期(1983~1989年)台湾经济持续稳定成长,进入商业化与社会多元化时代。统一企业全面投入通路大战,多角化经营并结合社会需求,使企业持续成长,展开集团化经营模式,并开始往海外投资发展。国际化时期(1990~至今)国民所得(GNP)突破一万美元,竞争者水准的提升、以及岛内市场的饱和,使统一企业深刻体认到必须朝国际化发展来突破成长障碍。台政府大陆政策允许,开始往大陆发展,并在亚太地区几个新兴市场,如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展开投资计划。统一企业目前国内外转投资相关企业已多达一百余家,经营项目涵括多项民生消费相关的商品与服务,成为一个多角化经营的综合生活产业集团。在“国际化” 与“多角化”两大策略下,未来统一企业除持续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同投资合作,以吸收国际化经营的观念与技术之外,也将借由大陆与亚洲市场迈向全球,朝向成为世界最大食品行销公司之一的目标而努力不懈。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3篇

公司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与公司共同成长。公司成长历程要怎么写?下面是公司成长历程 范文 ,欢迎参阅。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1 19__ 年,__ 旅业集团从一家县政府招待所起步,经历了23年的历史洗礼,形成了如今遍布全国,拥有酒店业、房地产业、建材业等多项目的知名企业。__ 年我们迎合集团__ 战略拓展规划,进军被誉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岛,并在海南省省会城市海口市,成立了开元物业首家分公司,并成功签订海口市政府第二办公区、昌江棋子湾和万海公寓的物业 服务合同 ,圆满完成海口市第二办公区的交付工作。我记得物业公司总经理谢建军先生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海口分公司一定要服务好、服务精,在海南岛打出开元物业的名气,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没有辜负谢总的期望!当然,这是我们海口分公司的兄弟姐妹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得我们刚进驻的时候,安保部的兄弟每天都是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有床,我们打的是地铺,<莲~山 课件 >没有食堂,我们吃的是同事送来的盒饭,没有很好的交通,我们靠步行的坚持,没有时间洗澡,我们只能忍受难闻的气味;尤其是我们安全部负责人,每次都是人没到,身上的体香味就先到了,他不想洗澡吗?不是,他是没时间;还有我们客服部的美女们,都是刚报道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每天核对钥匙,开门、锁门,为了整理好钥匙他们贴标签,串钥匙环,一不小心就把手扎破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有一天,一位客服部女孩在串钥匙的时候说真累,真想好好躺躺,这是真心话,他真的累了,还好有一个开心果,他说,来躺在我身上,真皮大沙发,在场的人都哄堂一笑,一身的疲倦暂时得到了缓解,其实我心里也在说,我也很累,你的真皮大沙发我也想躺躺。经过客服部不懈的努力,2500个房间,7500把钥匙在交付的时候没有出现一例错误!还有我们的设施部, 34万方的大盘,我们在10天的时间完成了全部的接管验收,我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奇迹的背后是他们的努力,比如说:为了完成接管验收,他们都是夜里12点下班,几乎每个人的脚都有浮肿的现象,眼睛都是红红的,那不是红眼病,那是熬夜熬的!设施部的一名同事,在接管验收房间窗户是否完好的时候,被突然掉落的玻璃砸得露出了骨头,他竟然说没事,第二天照常上班,这就是我们开元精神。餐厅为保障3500名公务员和我们全体员工就餐,在厨房施工还没有完成,水电都不太正常的情况下,已经进入现场工作,他们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他们承载了太大的压力,在此我想说,餐厅的兄弟姐妹们你们辛苦了! 来海口的这近半年的时间,我们的团队走过了一段曲折与光明相伴,欢笑与泪水同在的漫长道路。这一路走来,我们曾有过艰辛,曾有过无奈,可是我们开元物业人不屈不挠,一代又一代把辛勤的汗水注,作为一个开元人,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不同的事情,都会有很多感受,其中的苦辣酸甜,都谱成了一首首为业主服务的歌。“以诚待人,用心做事”,开元物业海口分公司的每一个开元人都在以实际行动验证着这句话,以我们的真心换取业主的诚心。一句贴心的问候,会换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微小的动作,会得到业主发自内心的感谢。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我们每天都在平凡和高尚中度过,我们常常被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感动着、温暖着,哪怕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让我们感到欣慰,哪怕再苦再累再委屈,也让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服务工作就像一个回声壁,你付出的笑脸并不是没有回报。当你快乐地面对工作,工作也能回报给你快乐。我们用真诚去服务每一位业主,用我们的真心去感动每一个业主,”这就是我们开元人。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2 十年,我与公司风雨同舟 十年,弹指一挥间。 1996年,伴随着泰州公司的组建和成立,我跨进了靖江市电力公司营业厅的大门,迄今已有10个年头。回首往事,点点滴滴的印记仿佛就在昨日。 这十年,我们满怀激情,用深情和汗水书写我们激昂的青春,将执着和 努力挥洒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多个春夏秋冬,我们见证着公司的成长历程。 1997年,公司营业厅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使电力企业多年来“进一次门,找一个人,就能办成一件事”的夙愿,在营业厅里变成了现实。记得刚来时,老师傅们就提醒我,营业厅作为电力行业直接面向社会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代表企业的形象,做好业务工作就要练就一付好脾气、好耐心。尤其是面对客户的不满时,更要耐心向客户解释。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工作中,我力所能及地为每个客户做好服务,给客户一个灿烂的微笑是我工作的开始。工作中,我常常告诫自己,要用我们的爱心,来换取客户的舒心,将“你的满意,我的心愿”作为座右铭规范自己的行为。 记得炎炎夏日的一天,一位客户怒气冲天地来到营业厅,他说平时他家每月电费不足百元,上个月竟高达300多元,可家中并没有增加新的用电设备,他认为是供电部门弄错了,要求立即退钱。当客户说明原委后,我迅速与抄表人员联系,经检查发现是他家的冰箱老化,一天要用3至4度电,造成电费猛增。听完这些,这位先生很不好意思,对自己的不礼貌表示道歉,还反过来感谢我们。他说:“刚才是我不对。如果不是你们及时帮我找到了原因,说不定我家的老化冰箱还在继续耗电呢。”正是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自营业厅成立以来,营业厅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先后被华东网局首批命名为“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城市供电营业窗口规范化”服务等荣誉称号。 __ 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营销方面产生的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电费收取、盗窃电能、触电事故和破坏电力设施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电力部门依法来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要依据供用电合同来判定。因此,签订好供用电合同,是降低风险的重要 措施 。 __ 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从营业业务岗位转为供用电合同管理,工作岗位变了,但我工作的热情不减。我想,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赖以执行的许多行之有效的行政规定已经废止,这给供用电管理秩序造成一些真空和空挡,造成失控,如何来弥补和优化管理,比较可行的出路之一就是签订好供用电合同,接任该工作后,我认真贯彻省电力公司供用电合同新示范文本,按照要求对照执行。近年来,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出现一些外地自然人用户欠费后失踪的现象,供电企业即使想采取法律措施,因缺乏讨债对象使得所欠电费成了无头债。针对这一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每当与这些用户签订合同时,我都坚持原则,严把签约关,要求这类用户提供适当的担保,并掌握其必要的财产情况,以发生欠费用户失踪而无处讨债的现象,四年里,我经办的供用电双方从没发生一起纠纷和违约行为。 __ 年,我担任了公司“95598”客户服务中心班长,从业务的前台转到“95598”幕后的电话服务,刚开始我以为,客户服务中心无非就是接接电话,很轻松,近一年的工作使我渐渐悟出了“95598”的真正内涵,“95598”对公众来说是光明的符号,要把最真挚的微笑融入到每一个电话中来,它是电力企业与客户的一座连心桥。 工作中,我锲而不舍地践行“只要你一个电话,其余的事由我来做”的服务承诺,塑造了一个“看不见的风景,听得见的靓丽”的良好形象。有不少客户因为对电力政策不了解,甚至有人出言不逊,我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耐心地帮他们打消怨气,直到客户满意为止。今年8月,因持续高温,用电负荷居高不下,许多居民小区由于电压低纷纷出现负荷开关跳闸、日光灯不亮,遇到雷雨天气出现大面积停电等现象。这个时候,客户服务中心电话此起彼伏,面对繁忙的电话,我和同事们一边采取故障处理紧急预案,一边安抚客户,不厌其烦地向客户解释,寻求客户的谅解,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同时,换位思考,心里怀着假如自己家没电的设想,急客户所急,为客户送去最好的安慰,遇到不能处理的情况立即向领导汇报,用自己的细心、耐心、诚心塑造电力公司温馨服务形象,踏踏实实地为广大客户解决用电疑难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 10年春秋,几多汗水,我常常怀着对公司的感恩之心,对客户的理解之情,辛勤地工作,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改初衷。因为,我深深地爱着电力企业,爱这样的事业,爱我们的客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这个企业为我提供了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将更加尽心尽责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与公司一起成长。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3 企业伴我成长 我随企业同行——高倩云 春华秋实,岁月如梭。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已走过了10个春秋,已经发展成为特大型的国有独资企业。产业集团直接控股“南京医药”、“金陵药业”两家上市公司,旗下拥有数个研发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以及多家零售连锁药店,曾连续3年跻身全国医药企业前10强,如今的主营业务收入已是10年前30多亿元的数倍。如果把10年来集团下属的各企业所发生的变化、所取得的进步用珍珠把它串起来,那将是一串闪闪发光的彩链。 作为一名新人,我想我是幸运的。2008年进入产业集团下属的南京医药百信药房工作,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以此开始人生新的旅程。是企业给了我施展的舞台,使我能够在工作中继续的学习、锻炼、成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企业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事业。尽管每个人的职位、岗位各有不同,能力有大有小,但我想只要不遗余力的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干好的基础上,去尽量帮助别人,为企业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就已经是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最好报答了。 自从我加入到这个企业以来,我深深感受到的是:有着指导帮助并关心我综合素质提高的店长;有着传我 经验 、助我成长的师傅们;有着彼此相携、同舟共济的和谐氛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 总结 ,我逐渐成长为一个企业所需要的人。 在“服务创名牌,创名牌服务”的百信精神的指导下,让我逐渐明白了服务的真谛。每当我穿上工作服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我都会去微笑的面对,我是真正的喜欢我的职业,因为它是为“健康,美丽”而服务的,我以我是百信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我每天微笑的面对每一位顾客,当顾客带着病痛来到店里时,一个微笑会让他倍感亲切,而他的到来也正表示了对我们的信任。微笑,似蓓蕾初绽,沁人心脾。会让人们感到温暖,一个微笑会让人感到真诚,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沟通的开端,微微一笑,就胜过万语千言??真正的做到服务从心开始。这就是百信的服务理念,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也是我服务的标准。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百信的人也正是这样做的,我们用真情和爱心换来顾客的认可“百信爱百姓,百信为百姓”。我们能够帮助顾客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指导顾客合理、安全、科学的用药,增强百姓自我保护意识,是每一位百信人的职责。我与同事们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着,用辛勤的劳动换来顾客的笑容,用科学的知识引导顾客合理用药,用真诚的服务让顾客感受我们的“百信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工作上需要的是知识、毅力与汗水的完美结合。是百信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将更加需要“专业突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我将继续以勉励进取的态度,全方位的提高自己。 立足企业,服务社会,为百信创效益,为社会做贡献。我会一直延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为百信奉献自己的力量。而我更加相信,百信的道路将会越走越远,而我们在它的带领下将会越飞越高!让我们共同祝愿:百信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3篇相关 文章 : ★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3篇 ★ 公司发展史范文 ★ 成长历程范文 ★ 公司发展历范文 ★ 公司实践报告范文3篇优秀文章 ★ 成长经历范文 ★ 公司实习总结范文3篇 ★ 企业发展历程培训心得范文 ★ 公司发展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四篇 ★ 企业发展演讲稿优秀范文精选

王者荣耀怎么完成成长历程的任务

游戏玩家需要在默认的日常任务界面中,点击左侧第三个【成长之路】按钮即可开启成长之路系统。王者荣耀中,成长之路是很普通的升级必得的成就之一,玩家等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获取该成就。王者荣耀任务系统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成长历程、我要成长、我要金币、我要符文、我要英雄。玩家打开任务系统,自己需要什么点什么,十分方便快捷。跳出战绩页面点击分享:等到打完比赛之后,会跳出来我们这一次王者荣耀的比赛的战绩详情,点击右下角的分享,然后按照步骤,就可以完成了,完成之后记得要去拿奖励哦。登录《王者荣耀》游戏,进入游戏主界面。在游戏主界面中,需要点击右上角的“活动”按钮。在“活动”界面中,切换到“成长之路”选项卡。在“成长之路”选项卡中,点击“开启”的按钮,即可开启成长之路系统。分享位置在首页-点击头像-对战资料-点击右下角分享,即可完成任务。图示步骤如下:一:回到王者荣耀客户端首页,点击左上角的头像,如图箭头所示位置。使用王者荣耀玩Go助手还有独家皮肤礼包,全英雄模拟器,出装推荐模拟器,铭文模拟器一键配置,最新体验服资讯爆料,战绩自助查询器等。这个其实很简单,在每一局结束之后,会弹出“返回大厅”“在来一局”“炫耀一下”。

润灵环球的成长历程

2010年9月,联合和讯网、DNV共同举办第二届“A股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高峰论坛”2010年7月,RKS与北京大学社会责任研究所合作,开发中国首个ESG评级系统:RKS-ESG Rating System2010年7月,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正式剥离CSR咨询业务,更名为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 CSR Ratings),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升级为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体系,RKS成为中国首家独立第三方社会责任评级机构;2010年2-6月,DRPP连续监测并发布471份A股上市公司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报告,继续在和讯网开辟专题栏目将评价得分、报告不足等信息对社会公众披露;2009年12月,DRPP升级原有MCT2009_1.0版评价体系,形成MCT2010_1.1版本;2009年11月,DRPP联合DNV及友成在北京举办首届“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高峰论坛”,并颁发30余项优秀社会责任报告奖,此举被认为是市场机构参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推动的开始;2009年10月,中国首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蓝皮书2009》编制完毕,上市公司样本量达到371家;2009年2-7月,DRPP连续监测并发布371份A股上市公司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报告,并在和讯网开辟专题栏目将评价得分、报告不足等信息对社会公众披露;2008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上交所及深交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部分上市公司必须随2009年年报一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6-12月,DRPP历时半年升级原有MCT测试版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MCT2009_1.0版,并开发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报告格式模板;2008年2-4月,DRPP运用MCT_2008测试版评价体系开始对所有国内企业发布的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价打分,结果作为内部分享;2008年1月,公众产品部DRPP独立研发中国首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MCT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2007年12月,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分别运营CSR咨询中心(CSRCC)与公众产品部(DRPP)两个事业部,分别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咨询业务及企业社会责任倡导事业;2007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浩而与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同仁在北京共同创办润灵公益事业咨询(RLCCW);

教师专业职业成长历程演讲稿

   第1篇   第一次走上讲台的老师也许一看见学生就紧张得脸红,一开口说话就忘词,在黑板上写字时说不定胳膊还直打哆嗦;但多年以后,这位老师已经久经沙场了,他再也不会在课堂上因为紧张而脸红心跳了,他甚至可以不用备课就能滔滔不绝的对学生讲个几十分钟,还能保证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不至于开小差,在这之间,他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呢?   教育心理学家对一些教师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追踪观察和研究,然后根据教师所主要关注的问题的不同,将教师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的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在新环境中的生存适应能力,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会不会接受自己,同事会不会欣赏自己,领导会不会觉得自己干得不错,等等。一般说来,参与教学实习的师范生和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比老教师更关注这个问题。由于对自己生存能力的忧虑,某些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方面,而不是如何教他们;而有些老师则时时琢磨如何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让学生服从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不是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因此,大部分老师关心的问题还不是教课的问题,而是管理课堂的问题。   2.关注情境的阶段   当教师已经在学校站稳脚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以后,教师关注的问题就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问题了。在这一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节刻,关心班级的大小,关心课堂时间是否充足,备课材料是否充分,以及如何利用有效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等。一般说来,在职教师才会关注这个问题,师范生很少在短期的实习中达到这个阶段。   3.关注学生的阶段   当教师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以后,教学就变得比较得心应手了,即使在课堂上出现一些不曾预料到的意外事件教师也能够很好的处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再是教师关心的主要问题了。在这一时候,教师才开始真正进行“因材施教”。他们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在社会交往和情感方面的不同需求,认识到某些材料,某种教学方法不适合一部分学生,而另外的某些材料和教学方法则更适合他们,因此,他们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调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终其一生都没有达到这个阶段。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和教学活动,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    第2篇   新课程的实施在我县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了,这一场新世纪的第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学习生活的改善,更给学校教师的职业生存与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都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为“教育家”,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对象、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焦点的人;   课程结构的改革,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的增设,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并将它们整合起来;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贴近本学科的学术前沿;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知识价值的理解上,超越学科的局限,去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要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   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双主体的出现,要求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为了应付这种挑战,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要怎样尽快达到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发展呢?这既要靠政府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各种导向和激励机制,靠科研部门对教师实施各种形式的引导和培训,也要靠教师群体间的合作互助,更要靠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与不懈摸索。   概括起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有:   一、自我反思   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卓有成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   教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备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及学生以前生活、学习状况,通过教学前深思准备出符合班情、生情的个性化教案,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即时反思,抓住契机,调整自已的教学策略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阅读反思,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专著不断的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促进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经验 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二、同伴互助   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就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并基本形式有:   信息交换,通过信息发布会,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如许多学校开辟的教海拾贝、学习园地等墙报,通过读书汇报会,交流彼此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这一点我县举行的教育阅读活动就卓有成效。经验共享,教师通过经验会,例如我县举行的“我与新课程的故事”等演讲与征文活动等,分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在这一方面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大家把自己的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深度会谈(课改沙龙),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间要有非常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心灵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发生思维互动。深度会谈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议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专题讨论(辩论),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见辩护,同时也不断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和同事对问题的认识。知识也因此不断地变更和扩张。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协作攻关,教师共同承担完成任务,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它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咨询帮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指导新任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样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成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为此,要切实改造学校教育的情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其中尤其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   三、专业引领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教师的自觉自醒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围教师本人的实践和问题进行的,但教师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只依靠自己,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引领,教师的发展就往往会处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教师专业成长向纵深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和教师个人应积极主动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   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相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长处在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研究人员应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专业引领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对于专业研究人员角度讲,要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要有深切的实践关怀,自觉地长期地深入到课改第一线中去,从实践中,从教师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建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力强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理论,从而既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增强对教学理论的信念;又为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功能。专业研究人员在开展教学现场指导活动中,要努力做到:到位但不越位。所谓到位,就是给教师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所谓不越位,就是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   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警惕存在以下的倾向:   1、淡化反思   2、无效合作。同伴互助走过场,   3、拒绝理论   要坚决纠正教学实践存在着的排斥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   这种倾向突出表现在:经验主义,片面强调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以教学经验取代教学理论;操作主义,对教学理论应用做片面狭隘的操作主义理解,把理论完全操作化、技术化、形式化;实用功利主义,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对待教学理论应用,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学的短视效应。   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实际上理论的价值不单在“操作”,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人;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这也是学习理论根本目的。教师一定要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当前,要认真系统地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教学理论。读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实际上就是与一位大师对话,所以,教师自学理论实际上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   4、引领越位   越位的指导,体现为提供过细的教参,甚至是包办代替或压制教师的创造性。这种做法也许会急教师一时之所需,但却会导致教师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还会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指导教师,单纯凭理论太抽象,指导往往不到位;单纯凭经验,手把手地教,容易越位。旧的理论和老的经验都失去了指导的资格。教师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专业研究人员无论怎么指导,都不能也不应该代替教师的独立思考。“导为了不导”,专业研究人员要立足于提高教师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来进行指导。当前,还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那就是专业研究人员在组织和参与评课的时候,一定要冲破传统和世俗的观念,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注重实效,实事求是,即要把优点说够,给人予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予启迪。同时还要避免话语霸权,提倡学术对话,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鼓励与支持。   每位教师都硬倾向地意识到:“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改的成败直接取决于教师!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参与实践,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反思、分析、总结,才有可能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地得到成长、发展。研究表明,有效的专业成长应建立在学校或班级的基础上,与教师的课堂直接教学相关。它应以教师为本位,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所教的课程,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胜任教学工作,并为其一生的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成长历程的优秀记叙文

  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那么记叙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成长历程的优秀记叙文600字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长历程的优秀记叙文600字5篇1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份支撑自己的力量。——题记   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力量,就是你。   你,像太阳,温暖了我的心;你,像泉水,滋润了我的头脑;你,像微风,清凉了我的身躯。你是我的卡布奇诺,给我留下美好、快乐的记忆;你是我的血型玛瑙,与我留下清涩、难忘的童年;你是我的茉莉花茶,与我留下清香、优美的过去。你,是我前进的动力。   我不顾刀山火海、千难万险奔向你的方向,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便是:携着你的手,一同去开创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那日,是我的生日,可惜没人会记得。于是,我如同往年一般在小河边度过,面上极其平静,可内心早已汹涌澎湃。我强忍着不让那一丝寂寞涌出。你突然坐在我身旁问:“你不开心?”我笑笑说没有,而你却说:“别笑了,笑得比哭的还难看。”我沉默了,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不明物体,我愣了片刻,抬头去看你,你笑盈盈的脸闯进了我的视线。那是你说:“傻瓜,你忘啦,今天是你的生日哇!”我彻底傻了,激动的抱住了你,原来,还有你记得是我的生日啊!你只是笑笑,回抱着我,任由着我把眼泪往你衣服上蹭,要是平时,你可从不这样,你说:“哎呀,真是的,我怎么把我们的小寿星弄哭了呢?”我一下子被你逗乐了,笑眯眯的看着你,你把刚刚的不明物体放在我手上,说那是生日礼物,我看了看,原来是星星,你知道,我是最喜欢星星的了,因为我的名字和那首歌。我常说,我是踩不死的星星草,是最坚强的。可每次到了关键时刻,眼泪总是不听话的往下掉,好似大颗大颗的珠子。   我,好似田野间的小草,需要太阳的普照,需要雨水的滋润,更需要你的"陪伴,与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清晰地刻在脑海里,你陪我哭,陪我笑,陪我闹,陪我走过的路……   你是我成长的力量,你是我前进的力量。 成长历程的优秀记叙文600字5篇2   他,没有华丽的服饰;他,没有英俊的外貌;他,没有傲人的学历。但是,他那金子班的 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我……   那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我穿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艰难地在凛冽的西北风中前行。“呼…呼…”我的身后传来了一阵阵的喘息声,我向后瞥了一眼,只见身后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在寒风中缓慢行走,我放慢步伐,细细地打量着他,一件宽松的毛衣将他整个包裹起来,本就瘦弱的身躯,凸显的更加消瘦,好像只要风再大些,就能把他吹起来似的,蜡黄的脸上架着一副土里土气的眼镜,与他的年龄十分不协调。我一看他,心中便对他产生了厌恶的心理:什么人呀!穿这么少也不怕冻死。这么土气,还想耍酷么?我不屑地对他白了一眼,便飞快地跑开了。   我跑出了很远,正好到了一个饭店的门口,就只听身后“扑通”一声,一位大腿有残疾的老人摔倒在地上,身旁的泔水桶也洒了他一身,散发着恶臭。那位老人使劲地挣扎着想站起来,却一次也没成功,终于老人失望了,绝望地低声求救。路过的行人也都捂着鼻子,视而不见,望着那位老人,我的心受到创伤,担心扶起他,他又会缠上我,可是我又不忍心……我该怎么办呢?心中仿佛有一个大我和一个小我在打仗,争不出是非,正当我犹豫不决时,他出现了……   我本来以为他会像别人一样视而不见,谁知他不顾老人身上的恶臭,扶起了老人,单薄的毛衣上沾满秽物,我震惊了,他明明可以装作看不见的……我的良心似乎也被扎了千万次。却怎么也还不清自己的内疚,我也冲上前和他一起搀扶起老人,一起走向希望……   是他,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从此,心中那个小我离我越来越远了! 成长历程的优秀记叙文600字5篇3   是谁说过,人生是一场不可抗拒的前进。我们都身处其中,无可回避,所有的人都匆忙争先,唯恐落后。然而我们都忘了,我们亦是一名旁观者,是他人生活的旁观者,是过去自己的旁观者,是自然的旁观者,是社会的旁观者,是世界的旁观者。我们度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不知道,时间是否可以倒流。我真的好想回到那些年的时光,我们一起坐在树下谈天说地,一起做着芊芊学子共同拥有的梦,一起为未来高歌……   但梦终究是梦。在残酷的现实下,我们不得不低头。在时间的长河中,我累了,茫然的行走于人生道路之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却又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直到发生了一些触动我心弦的事,才使我振作起来。我不知道未来的命运将如何,我只要还能健全的活着便好。但是你却放弃了,你说:是梦想赐予了你力量,没有了梦想,你所有的希望都会放空,所有的热情都会轰然倒塌,那份美好的期翼也会随之消失。而我只能默默的聆听着。   后来,我读了高中,而你却选择外出打工。依旧是相同的地点,依旧是一样的人聚在一块,为什么我会有物是人非的感觉。你不再有期待,拥有所谓的老成;你不再对生活拥有希望,而是盲目的混日子。   唉!纵使时间消磨热情,只要希望还在,梦想不死,我们一样会对生活充满信心。或许你懂得,却没有勇气面对;或许你不懂,只能任时间一点一点的侵蚀你的梦   现在的我们好像距离很远,想抓却抓不到。或许我们都在怀念以前的时光吧!对于现在的人的改变都很不习惯吧!不过,我们似乎回不到从前那样单纯而美好的时光了,仅能以回忆来慰籍。   多少年前,彼此相见,拾起多少在时光里的笑脸;又过了多少年,仍然彼此惦念,对着时间承诺,情谊永不变;多少年后的多少年,也许早已风轻云淡。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那些物,那些逝去成长的回忆,仅能用回忆来回忆。 成长历程的优秀记叙文600字5篇4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但我的成长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风波。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现在,因为我长大了,正在变成大人,所以在家长眼中,我已不再是小孩了,已变得有意识,有胆量,有知识了。有时,他们东一句“你已经长大了!”西一句“你不再是小孩了!”听得我头都疼了。现在的我无论做什么事,自己都要先认好“罗盘针”,都必须要有原则在身,不能马虎完成,也不能粗心对待,如果稍有差池,随时都会招来暴风雪。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生活是多么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身边根本就没什么烦恼。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我成为一个小学生了,往日那个我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个子高了,上学时间长了,回家作业增了,学习科目多了,我的双肩背起了更重的书包,心中的压力也不断加重。如果是小时候,我无论做错什么事,没有人会来责怪我,再加上还有父母为我当“向导”。可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要适应独立了,凡是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这与小时候那悠闲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小时候,身为小孩子的我,虽然生活地会自在些,可是我却处处受着长辈与他人的约束,走路时,有父母掺着;摔倒了,有父母扶着。但是我知道,在自己长大了后,我就变成大人了,与小时候不同了。就好比现在的我一样,正在渐渐地成长着,我对凡事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成功?我的成长之舟,行驶得虽然不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澎湃,但也正是各种各样的惊涛骇浪,才让我学习到了不少,锻炼到了不少。通过我这成长的旅途,我才真正了解到成长有一定的烦恼,但是有更多的快乐。 成长历程的优秀记叙文600字5篇5   成长记忆中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爬起,风吹雨打坎坷磨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记忆图。   童年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打骂,有的是童真,有的是欢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玩,和同村的小朋友在一起满村子里追、打、闹,老鹰捉小鸡,警察捉小偷,还有打卡、踢,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在欢声中度过美好的一天又一天。最今回忆的便是三五个人去偷萝卜,挖红薯,甚至摘黄瓜,刨果子,弄上满满两布兜,躲在玉米秸搭成的棚下边美美的吃一顿,然后就去河里抓鱼捞虾。   回到家后被父母狠狠地训斥一顿,吃完晚饭,就钻到被窝里偷乐。   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但进入中学,没有了往日的嬉戏打闹,小伙伴们也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奔着远方的目标前进。   进入中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心里不是的感到孤独感到无助。   每天的课程压的满满的,犹如笼中之鸟,笼中之狐。可它却无法锁住我的思维当老师放松警惕是,眺望窗外,不禁想起了那美丽的画卷,心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忽的老师一道:“某某某,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不禁闹的笑话,丢的颜面。   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最紧张的初四,是中考的最后一年,压力非凡。每天的课程安排的是满满的,没有了以往的课间活动,没有了以往的阳光活动,完全只有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这是不免回想一下美好的回忆,给生活增添些情趣,调节一下紧张的气氛,重新投入到紧张的气氛中去。   成长的记忆是美好的,回首走过的路回首吃过的苦,我们不免露出美丽的笑容,不免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感到幸福、温暖。   让我们记住这幅美丽的记忆图吧。

李德梅的成长历程

她的逝世为喜爱她的观众带来无尽感慨与遗憾,也令她最好的几位朋友--著名演员Silvia Saint、Monica SweetHeart(右图左)、Denialla Rush(下图左)、Jane Darling(右图右)忧伤不已。尽管她们联合著名摄影师Chris Danneffel为Lea De Mae建立了一个医疗基金,但这无法阻止死神的临近。在Lea De Mae治疗的早期,布拉格的6位庸医先后对她的病作出了错误诊断,并采取了错误的治疗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病情。到了晚期,她的四肢几乎已经麻痹,再加上数年前脊椎骨的旧伤再次复发,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几乎不能独自去洗手间。但最不幸的是,在Lea De Mae最痛苦、最需要帮助的日子里,Private公司竟然以She"s just a (one) girl - there are stars enough.(她只不过是某个女孩而已,我们的演员已经够多了)为理由拒绝提供任何帮助,言下之意是他们从来不认识Lea De Mae,她的生死与他们无关,真是令人寒心。据统计,Lea De Mae为Private拍摄的影片创下了巨大的发行量,Private各类DVD拷贝、录像带和杂志每周在35个主要国家平均售出7万份,总价值超过3000万美元。Lea De Mae的手术费只需要区区15万美元,但是Private的老板Berth Milton就像周扒皮一样一毛不拔(从Lea De Mae的事件可以看出,Private甚至没有给签约演员购买医疗保险,这在美国是违法的!但在西班牙就不得而知了。),反而是Lea De Mae的老东家,美国的Dream公司和Private的竞争对手Hustler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一度想帮助Lea De Mae从医疗条件极为落后的捷克转到德国治疗,不禁令人肃然起敬。Lea De Mae在得知朋友为她建立了医疗基金之后,坚决地表示,只要她的病情稍加康复,她将把余下的钱全部捐献给和她同病相怜的人,这再次印证了Lea De Mae善良而仁慈的品德和坚强的个性!说到Lea De Mae,就不能不说她的妹妹Lucie,她和Lea De Mae同样是跳水健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虽然对姐姐所选择的道路并不赞同,但她始终用伟大的爱和无比的宽容默默支持着姐姐,直到姐姐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种没有条件的、自我牺牲的爱,能为虚弱的人带来勇气,为失落的人带来温暖。Lea De Mae是个很平静的人,但是她喜欢派对,喜欢跳舞--尽管她的交谊舞跳得并不好。她个性坚强,所以喜欢喝白酒,特别是伏特加。Lea De Mae的葬礼和朋友们为她在天之灵特别准备的派对在静谧的伏尔塔瓦河畔的小岛上举行,她的神态很安详,就像个天使,神圣、超凡,不属于这个世界。她选择了火化,尘归尘、土归土。她是来自大自然的精灵,她想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她的一生就像闪过夜空的流星,短暂而永恒。 我知道Lea De Mae不过是2006年的事,某天我意外地看到了《Dangerous Things》及其续集,Lea De Mae扮演了一个极其高雅的贵妇,我看了,很喜欢,收藏了,没在意。过了不久,又发现《Private Life of Lea De Mae》,很喜欢,下载了,然后开始收集Lea De Mae的许多作品。我不是特别狂热的发烧友,我不会狂热地去崇拜去热爱一个明星,但是我会细水长流。就如我一直以来喜欢Nikki Anderson、Sandra Russo、Lynn Stone、Silvia Saint和Natasha Pylyp那样,我虽然才知道Lea De Mae,但是我知道我会一直地喜欢她。我把Lea De Mae的影视片段截下来,做成片段,放在随身的MP4上,烦恼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欣赏。每次看Lea De Mae的电影,总有清新的感觉,仿佛近在眼前的表演,仍然是一贯的Lea De Mae。在Lea De Mae恣意的浅吟低唱中,我的情绪止不住地被牵动。Lea De Mae不是那种令人讨厌的叫鸡婆,她的声音柔和但有力量,她的笑容灿烂而充满清新,Lea De Mae正是如此一个女人。看多了Lea De Mae的电影,会发现她其实很自我,因为她总是能够超越别的演员成为瞩目的焦点,可是又不得不让人喜欢。她的很多影片都是在平凡的场景中一些细水长流的动作,很缠绵,很真实。简单明朗的表演,和生活如此合拍,每个动作都能融化进心里去。她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凝聚着她的自信和对人生最美好的感受,也许是这样的真诚和纯粹,才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吧。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她的电影,如果还没有的话,建议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