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重磅!城镇规划、旧改棚改、新建学校…大理市“十四五”规划发布!

5月31日,《大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于大理市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公布。纲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 “一心、两环、五区、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心:洱海生态保护核心。 两环:构建环湖滨生态缓冲带和环山麓生态隔离带。 五区:苍山生态 保护区、洱海南部山地生态保护区、洱海东部山体生态修复区、 东北片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区、西南片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区。 多廊:城镇外的自然山水通廊、城镇组团之间形成约 束作用的结构性生态廊道,主要承担生态隔离和联通生态系统内 核心板块的重要功能。 “双核驱动、一轴传动、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布局—— 双核驱动:提升做精下关-太和核心区、优化做强满江-凤核心区。依托南部主城区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优化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城市更新,提 升城市品质,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下关-太和与满江-凤仪双核驱动发展的局面,分别打造文旅康养中心、教育医疗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数字创新中心,全面夯实区域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 一轴传动:培育壮大洱海西岸发展轴。以大凤路为轴线,依托苍山洱海自然风光、古城古镇古村古驿道历史文化、民族民俗 文化以及田园风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突出保护性开发,建设打造生态廊道、茶马古道、苍山世界级国家步道三大旅游文化路线,形成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俗体验、田园风光等为特色,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民俗体验、生态农业、文创、会展、演艺、节庆、体育赛事、康体、农耕体验等旅游产品为支撑的洱海西岸发展轴,传动促进大理镇、银桥镇、湾桥镇和喜洲镇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核心区。 多点支撑:夯实上关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上和片区及太邑乡发展基础。上关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上和片区及太邑乡,以生态廊道为纽带,以生态农业、特色加工、乡 村旅游、文化创意、康养休闲等产业为支撑,不断夯实大理城乡一体发展的基础。 重点推进5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4个重点产业—— 5-1文化旅游业: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目标,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立足大理市区位、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凸显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擦亮“风花雪月”名片,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重构旅游新生态,全产业链重塑旅游新优势,不断提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品质,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到 2025 年,旅游总收入达 680 亿元。5-2绿色制造业:加快经开区优化升级,积极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绿色制造业总产值突破 320 亿元。5-3健康服务业: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特色产业和 康养产业融合互动局面,促进多元化、多层次、全链条的康养产业发展。谋划养生度假、康复疗养基地、温泉小镇、生态文化小镇等康养项目,加快推进 大理慢谷 世界健康小镇 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健康创新产业基地和康养度假小镇,力促国际康养(医养)发展高峰论坛落地大理。5-4数字经济产业: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需求,深入推进数字大理建设,力争到2025 年,数字经济产业产值达到110亿元。 5-5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大理滇西物流商贸城、上和物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把大理市建成滇西连接成渝辐射全国、内地入滇连接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商贸物流集散基地。 4-1金融服务业:加强财政金融协同,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体系,优化金融机构布局,积极引入优质外部资源,促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 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落户大理。4-2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到2025年,农业总产值达50亿元。4-3环保产业:加快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 4-4房地产业:抓住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机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科学制定房地产发展规划,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有序引导康养地产、旅游地产发展,重点发展文旅地产、度假地产、商业综合体等高品质地产项目,强化房地产产业服务管理,积极延伸拓展居住服务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到 2025 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 60 亿元。 聚焦国际一流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提升城市品质: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丰富城市整体景观体系,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塑造山水城相融、具有大理文化特质的城市景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形象。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加大下关、太和、满江城市更新力度,有序推进城中村、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以西洱河、凤仪等片区和“两馆一中心”建设为窗口,以机场、高铁站、高速路收费站“三片区”等城市门户为突破口, 加快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品质形象提升。谋划打造者摩山、九顶山等城际森林公园和红山城市公园,加快公园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全市318个老旧小区改造和西洱河沿线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以征拆促棚改城改,以棚改城改惠民生,着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回迁新区。到2025 年,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棚户区改造:因地制宜开展城镇棚户区改造,采取原址重建、易地新建、实物补偿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沙河埂、龙尾关片区棚户区改造进度,有序推进滇纺片区、苍山饭店片区、楚大高速入口片区、福星村沿线片区、小关邑片区、大关邑片区、兴国路片区、文献片区、大理造纸厂片区、洱海宾馆片区、龙山东南片区等11个片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老旧产区改造:重点对凤仪、太和、下关、古城四个片区内老旧厂区进行功能置换,通过市场化方式发展设计咨询、科技、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改造利用老厂房老设施, 引导发展为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工业旅游、演艺、会展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健康、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 坚持基础先行,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推进大理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加快大理北高铁站、动车所建设,实施昆楚大丽、大丽攀等一批重点高铁项目。发展面向临沧、瑞丽、攀枝花、昆明、 丽江方向客货运输服务,远期拓展至缅甸皎漂、中南 半岛 经济走廊,建设“三主二联多支一枢纽”的铁路网,打造国家级综合交 通枢纽和云南铁路次中心。加快推进楚大高速公路大理境段外移扩容改造、大漾云和大南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谋划关巍大道、城市轨道交通、昆楚大“超级高速”等项目建设。配合推进大理机场三 期改扩建工程,积极拓展航线网络,不断提升机场吞吐量力争到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 500 万人次,努力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 加快打造快速过境路网,推动南片区快速交通路网系统(绕城高速)、国道 G348、G214、G215 改扩建、关巍大道等项目,有效分离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改造提升市政交通体系,构建环洱海慢行系统,形成过境交通、市政交通、环洱海慢行交通并行的畅通网络体系,打通客货运、居民、游客出行堵点,提升路网效率。打造古城-下关-快速路网。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塑造高中教育知名品牌—— 持续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农村“小、散、弱”中小学撤并工作,有效提升城区优质教育供给能力,全面化解大班额问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着力缩小城乡、校际、区域教育办学差距。 推进大理一中分院新建、大理五中、下关三中改扩建,提高优质高中教育供给能力。推进大理二中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在巩固好新世纪中学教育集团的基础上,持续引进国内名校组建高中教育集团,着力打造滇西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聚集地。 以上为《大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部分内容的归纳总结,资料来源大理市人民政府网站,滇西房网综合整理。 附大理市十四五重点项目一览:

城镇规划的参考文献

[1] 左金风.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规划法治的发展评述[J]. 求实. 2009(S2) [2] 鲁长亮,王翠萍. 五个统筹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09(10) [3] 徐善登. 公民参与与城市规划公共性的实现[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9) [4] 张同升,刘长岐.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城镇规划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8) [5] 胡礼梅,王培茗. 当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05) [1] 李建平. 加快新罗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2] 张同升,刘长岐.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城镇规划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8) [3] 席雪红.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4] 王铁城. 住宅城郊化与城镇化建设关系的探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7)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 红旗文稿. 2007(19) [6] 张雅琼,程胜. 浅析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11) [7] 刘涛,赵志亮. 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6) [8] 韦璐.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J]. 魅力中国. 2009(21) [9] 王卓敏. 我国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特区经济. 2010(07) [10] 王建国,张辉.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及对策建议[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 以绥棱镇为例浅析在城镇规划修编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绥棱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端西麓,东经126o59′~128o59′,北纬47o02′~48o05′,全境总面积4,238km2,绥棱镇是绥棱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整个县域的西南角,是绥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绥棱镇的规划编制始于1974年,1995年进行了第二轮修编,2005年进行了第三轮修编,随着经济与城镇建设步伐的迅速发展,规划落后建设的局面迫使城镇的规划修编工作势在必行,结合目前绥棱县正在进行的绥棱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此浅淡一下在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科学定位城镇的性质、规模和远景发展方向   1.1城镇的性质:城市的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正确拟定的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城市性质的确定除了充分对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利因素分析、区域的分工、确定城市将承担的主要职能外,还应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说明不宜发展的产业和职能。在上一轮绥棱镇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绥棱镇的城市性质,绥棱镇是绥棱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矿产、木材加工业为主的城市。但在这几年规划实施过程中,感觉到确定的性质没有找准绥棱镇城市发展的方向,造成规划建设被动,绥棱县总体来说还是个农业县,木材和石材虽是资源优势,但是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这几年的开采过剩,尤其是木材和石材加工还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这样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也没有真正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利因素正在逐渐向不利因素发展。相反其他的一些优势项目,旅游资源、食品加工产业也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说,在编制总体规划时,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尤为重要,只有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才能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建设依据才能充足,功能结构才能比较合理。   1.2城镇的规模:上面提到城市的性质决定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的规模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要切实根据所在地域的区位条件、支柱产业等做出科学的预测,坚持建设集约型城镇。小城镇周边地域的规划控制上,应为小城镇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预测城市的规模,必须首先科学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讲,用地的多少,公共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与数量、交通运输量、交通工具的选择、道路的等级与指标、市政公用设施的组成与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郊区的规模以及城市的布局等无不与城市人口的数量与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预测人口规模时,必须认真的调查分析人口的构成和素质,特别是城市的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给城市的住房、交通、社会服务产业、文化教育设施增加压力。这部分人必须计入城市人口规模,并相应计算用地规模。就绥棱县而言,这些年来,集中到城镇上学的中、小学生和陪读、看护人员人口数量聚增,单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上根本没有体现出这部分人的存在,因此必须实地的调查,科学分析,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预测上,也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科学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确定城镇的规模。   1.3远景可持续发展方向: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可持续发展已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可持续性,扩展到了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编制规划时必须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应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加快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的无污染的传统产业,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把开发和建设的强度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努力把城镇向“人在花中,花在城中、城在树中”生态化花园式小城镇建设上推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2.加强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   绥棱县是抗联老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这是我们绥棱县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因此在城镇规划修编中更应注意保护。在上一轮规划中基本没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规划,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在此次修编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维修与改造相结合、新建与历史相辅相成,明确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界线,确定文物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它们的整体环境不失特色,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在详细规划中,对保护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制定有关要求、规定及指标,制止建设性破坏。   3.加强城市设计,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近年来为,随意绥棱县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得到的逐步完善,城市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细细品味起来,总感到城市缺少形象,沿街整齐排列六层建筑,建筑造型基本全是“火柴盒”式,建筑退让道路红线不足,建筑群体布置多为封闭形态,城市空间压抑感强烈,城镇缺乏经典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商业街、景观街,绿化数量少,整体空间环境缺乏协调。究其原因,是整个城市没有进行城市设计,只是在盲目的建设。因此,在此次规划修编时一定要把城市设计摆上重要位置。绥棱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是全国闻名的“黑陶之乡”,这个我们独特的优势,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地方特色,精心打造城市的“四维”空间,对城市的重点地段,标志性建筑,重点街道,广场、绿化、雕塑、广告、灯光、街景、路标、街角、建筑风格、体量、色彩、高度、建筑立面造型、建筑之间的协调等涉及城市形象的方方面面综合考虑,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才能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绥棱。■

城镇规划专业包括哪些

城乡规划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农业经济、生态环保、水利工程等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城镇规划和城市规划有什么区别?

狭义说没什么具体区别,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是差不多的。广义的说城乡规划应该更准确些,城乡规划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空间规划——城镇规划(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你可以看看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

城镇规划的规划目标

把重点区域、重点城镇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城镇产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城镇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水平规模质量差别较大,聚集要素的能力和水平也各不相同。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聚发展是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的发展能力,扩大产业集聚规模。按照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做好城镇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招商引资主要目标,加大资金、政策对带动企业和配套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突破产业配套不足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城镇规划几年一次

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编制的话需要约1年左右,至于建设就不好说了! 前期一般需要时间都比较长的,耐心点,综合体项目开发周期一般都要四年左右。如果有其它外部因素影响,那时间就更长了。

城镇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当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规划必须以现有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必须符合区域实情。1.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东、中、西部战略布局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2.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未来引导和约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将成为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新途径,对规范空间开发行为有着深远和实质性的影响。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3.新型城镇体系规划原则新型城镇体系的规划,中心城市的作用要突出,职能类型要明确,每个城市的发展都应各具特点,相辅相成,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城镇体系的规划要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协调发展,而不是把群中各个城市的发展道路和产业特征简单叠加或相互竞争排斥。大、中、小城镇结构要合理配置,适当增加中等城市的数量、构建城镇联系的桥梁,着重提升城镇质量,增强城镇功能;控制超、特大城市的数量,增强其区域中心的作用;有重点地发展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同时,城镇体系的构建要以基建设施为支撑,特别是以交通和通讯设施为支撑。要大力建设快速通道网,包括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巨大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以交通运输网和信息通讯网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建设。4.城镇空间布局策略(1)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都适宜的区域,实施城镇群战略。优化整合现有的城镇群,鼓励资源集约利用、自主创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在优化原有城镇群的基础上继续培育发展新的城镇群,强调经济发展与质量效益、就业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在就业安置、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分别制定鼓励和吸引人口进入和集中的优惠政策。(2)对于生态承载力较弱区,应限制城镇发展速度和规模。重点发展好现有的中心城市,限制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制定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方面补助政策引导当地居民向外迁移或在当地集中生活。(3)对于特殊自然保护区及地质灾害多发区,严格禁止城市建设活动。应将重心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结合国家出台的就业培训、转移指导、对口支援移民、生态移民等相关政策,以多种方式大力进行人口外迁。5.倡导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园区型城镇的城镇体系化规划与管理“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集聚形态,其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也是城镇化的一种实现形式。工业向园区集中,依托园区扩张、用工的需求,来拉动与之直接相匹配的新城建设和人口集中,是更快速度和更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1)产业发展上,做大产业链的上下扩张,拓宽产业链的前后延伸,增强产业配套吸引力,形成产业集群。(2)按照新城区的建设要求,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完善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服务等,由单一功能的产业区向现代综合功能区转型。6. 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把新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结构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的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新型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城镇规划的规划要点

一、科学规划。决定城镇发展方向、规模和功能。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全市规划一盘棋,统筹编制城镇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健全城乡规划体系。顺应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把城乡全部纳入规划范畴,使规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做到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完善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建立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统一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规划层次在市域范围全覆盖。提升规划编制水平。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理念,立足现状,着眼长远,体现时代特征,准确定位、合理定性、统筹定向,一步到位,留足空间;体现科学性,处理好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经济与社会、建设与保护、继承与创新等关系,确保规划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把握特色性,充分发挥优势,规划交通枢纽型、商贸流通型、资源开发型、专业市场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等特色城镇,凸显城镇个性和内涵。二、高标准建设。加快城镇化的基础。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发展县城、择优发展重点镇,着力提升市域城镇建设整体水平。拓展中心城区空间。统筹协调,各有侧重,错位发展,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发展。三、基础先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优化路网结构。路网结构决定城市形态布局,必须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先导,合理设计区域路网,拉开城镇框架,优化城镇布局。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铁路、空港、内河航运在内的交通网络体系,覆盖城区,连接乡村,实现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所有乡镇通油路。结合国家路网建设,打通城镇对外联系通道,发展通道经济,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坚持区域统筹、共建共享,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向城乡结合部、重点镇转移,强化小城镇的纽带作用,促进农业、农村资源向工业和城镇转移,把乡村建设成城市的生态区,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有效缩小城乡差别等。四、产业支撑。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培植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创新经营园区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以园养园、以园建园、以园兴城”经营机制,引导企业配套生产,聚集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五、文化助推。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把城市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大力支持,精心培育,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尽可能保持原址原貌,体现发展脉络,注重文化积淀,增强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六、完善机制。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依靠政策、市场、社会投资转变,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市场筹资为主体、国家扶持为补充,农民集资进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城镇规划

法律分析:城镇规划,又叫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城镇规划和城市规划有什么区别吗

现在的术语都统一成为了:城乡规划不只是指建设上的规划布局,还有资源环境乃至经济上的布局管理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指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建筑工程吗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持续地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设施。它主要由交通、给水、排水、燃气、环卫、供电、通信、防灾等各项工程系统构成。但是对于具体项目就说法不一,摘录几种说法。 一、《江门市区市政设施管理暂行规定》所称市政设施包括哪些?(一)城市道路及其设施:城市机动车进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公共停车场、广场、管线走廊和安全通道、路肩、护栏、分隔带、街道标牌、道路两侧边询、道路绿化用地及道路的其它附属设施。(二)城市桥涵及其设施:城市桥梁、隧道、涵洞、立交桥、人行天桥及桥涵的其它附属设施。(三)城市排水设施:城市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排水沟、排水泵房、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它附属设施。(四)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桥梁、广场、公共绿地等照明设施。(五)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垃圾填埋处理场。(六)城市的其他市政设施。二、西宁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 本条例所称市政设施包括:(一)城市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公用停车场、标志、标牌及其附属设施;(二)城市桥涵:桥梁、涵洞、立体交叉桥、过街人行桥、地下通道及其附属设施;(三)城市排水、防洪设施: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污水处理设施,明渠、暗渠、泵站、积沙井、检查井、城市防洪堤岸、河坝、防洪墙、排涝泵站、排洪道及其附属设施;(四)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桥梁、过街人行桥、地下通道、不售票的公园、公共绿地等处的照明及其附属设施。本条前款第二、四项所称“地下通道”,不包括兼作地下通道的人防工程。供水、电力、邮政、电信、广播电视、消防等其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三、建设部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89号]:本办法所称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四、某市市政设施包括雨水管网系统、污水管网系统和市政道路工程;公用设施包括给水系统工程、电力系统工程、燃气系统工程、通讯系统工程和电视广播工程;公共建筑包括行政管理用房、教育文化用房和卫生民政用房等;环境建设包括绿化环境建设和垃圾收集处理等。五、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量清单招标投标报价评审试行办法:本办法所称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指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路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

城镇规划编制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规划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初步形成。近几年,深圳、广州、南京等地进行了包括法定图则、概念规划等新的规划方法的尝试。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省组织编制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以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对城市间竞争合作的协调功能。这些尝试一方面说明我国城市规划在迅速迈进,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共识。同时也说明城市规划的改革在向针对性、可操作性、法定性方向发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初步确立了城市规划的法制框架。经过15年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城市规划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调整、修改,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新形势的要求。建设部1991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1995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出台,确立了我国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的结构框架,为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奠定了法制基础。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是以目标干预为主的缺少弹性的规划,尚处于物质建设规划阶段。回顾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与国际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历史相比较,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寻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的发展依靠城市规划体系的完善,包括从法律、技术到行政手段等一系列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完善化。城市规划体系由法规体系、编制体系、管理体系三部分组成,法规体系是基础,编制体系是依据,管理体系是手段,目的是通过依法编制、实施城市规划,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探讨有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对城镇群规划编制体系、实施管理提出若干思考。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基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区域经济复兴、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环境共保、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作为城镇群规划及其空间范围的各种研究如火如荼,近几年开展的广州市概念规划、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江苏省三大都市圈规划、安徽省三大城镇群规划、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珠三角城镇协调发展规划等均属于城镇群规划的尝试。1.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分析及实践l.1现状及问题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三方面内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正面临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大挑战,以及我国加入wTO之后,来自国际方面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包括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实践体系等均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从理论体系来说,基础理论缺乏,而应用理论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我国和西方在政治、经济体制及文化背景方面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而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模式。其次,在技术体系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技术规范:规划编制系列不完整,且无从参照;规划的法定内容与规划管理的衔接不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等。再次,从实践体系来说,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面对市场经济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可操作性不强;地方性法规或者不完善,或者与国家有关规定相矛盾;规划管理方面尤其是“一书两证”管理依据、程序有待规范,以适应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 2.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反思2.1区域规划。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过四次重要的区域规划工作: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按前苏联模式,以资源开发和大型工业项目区域规划为主,在部分城市和省区开展。二是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的全国性各行政系统的农业区划。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学习西方50~60年代的模式,从全国到各省市(个别到县)的国土规划。当时的国土规划虽提出国土整治问题,但仍以资源开发、生产力与城镇布局为中心,与西方的平衡区域生产力和城市发展的规划有所不同。四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全国各省(区)开展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重点是研究城镇发展战略,明确省域城镇等级规模,职能结构、空间结构,提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法定化、规范化的区域性综合协调的空间规划系列。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整体间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为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城市。其次,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经济发展上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双重压力,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短缺、就业压力等,快速城市化阶段城乡发展出现的新旧矛盾的交错,城市产业同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客观上需要开展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组合形式,发挥区域规模经济和设施完备的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2.2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地域内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地域内的空间资源进行的整体配置和综合协调。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时期引进的,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9年12月国家《城市规划法》、1991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相关的规范陆续出台,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定依据和技术规范。20世纪80年至今,全国各地已经按照5年一修编的周期,进行了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第一轮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城市建设为特征,重点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保障了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大规模的城市发展的基本有序进行。第二轮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城市的协调发展为特征。规划既要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第三轮:2000年以来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以贯彻落实“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做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市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与空间分区管治、城市综合交通与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城市发展与项目建设时序的安排。城市总体规划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一方面说明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有着深刻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城市规划事业渐趋成熟。但是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规划环节,其上面的规划层次(包括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表现为我国空间规划系列不完善,直接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缺乏上一层次的依据,而又与下一层次规划缺乏良好的衔接。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依据,在《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中,加入了城市所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并于1994年8月出台了《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年来,国家为强化土地管理、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的需要,接连出台了若干个重要文件,均涉及到总体规划与国土规划相协调的问题。一是国发[1996]18号文:“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协调,切实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二是国发[1997]11号文:“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是国发[2004]28号文:“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相互衔接。”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规划工作均高度重视。但是,二者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在规划范围、规划期限、用地指标控制以及用地分类等方面,均存在不完全可比的问题;同时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等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因此,新时期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公共政策,而不再是单纯的建设项目规划。2.3近期建设规划。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由过去的规模规划向战略规划、政策规划、控制规划转变,其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的总体规划更加注重对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的研究,注重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途径的研究,注重对城市总体框架和功能的控制,注重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突出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规定,充分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在此背景下,近期建设规划亦发生较大变化,由过去城市总体规划的附属品转向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步骤,统筹安排城市近期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时序。针对近期建设规划地位和作用的转变,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从端正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城乡规划调控作用的高度,强调了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性。随后建设部等9部委将做好近期建设规划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各级城市人民政府抓紧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框架的设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框架的建构和完善,应为城镇的发展提供长远性、前瞻性、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和蓝图,同时还应从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出发,为城市的宏观总体控制和常规性管理提供法定依据。规划必须具备原则指导下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应对性。对于不同区位、不同资源票赋、不同规模、不同职能、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能够区别对待。为此,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可以分为战略规划、规划编制和图则制定3大部分。战略规划可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战略规划等,为法定规划提供前瞻性、战略性思路和支撑。规划编制应该分法定系列和非法定系列;图则制定可以分法定图则和工作图则。规划编制是图则制定的依据,是图则的政策、技术支撑;图则是规划的法律表现形式,是规划意图的法律化,为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提供直接依据。2.1规划编制规划的编制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满足规划实施管理的需要,科学指导城市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宗旨。试图把所有实际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规划包含在一个系列里,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应该将整个规划编制系列分为规划编制法定系列和非法定系列。法定系列指各类城镇一般均需编制的规划,这些规划上下层次互相衔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城镇实施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非法定系列是整个规划编制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这些规划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有机的联系。按其深度而言,同一个规划,可能既有属于总体规划层次的内容,也有属于详细规划层次的内容。对于它们的类别、任务、内容和深度等不宜做统一规定,应按城镇实际需要编制,为法定规划的编制提供支撑。2.1.1法定系列。包括区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规划、详细规划等7层层次。从规划的地域范围讲,区域空间规划是市(县)域或者跨行政区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规划是城镇的;分区规划是城市片区性的;详细规划是地段性的。从规划的作用角度讲,区域空间规划是战略性的空间结构规划,以发挥上级政府的监督职能;总体规划是城市功能控制性的用地布局空间结构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规划和详细规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建设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深化、细化和落实。2.1.2非法定系列。非法定系列的规划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按专业编制的,有按地区编制的,还有按有效期限编制的,不必强求统一。但这些规划,可根据各个城镇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需要而编制,例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项目选址规划、各种专业规划、各类特定地区的规划、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等。2.2图则制定规划管理要做到依法行政,真正能够直接起到管理依据和作用的,主要是近期建设规划、控制规划和详细规划。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是宏观层次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整体构想,起原则指导和调控作用。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性具体安排,具体指导城市土地有序利用和项目的科学建设;控制规划和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深化,是总体规划意图的具体体现,应该在规划实施中起直接的控制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近期建设规划、控制规划和详细规划法制化,赋予它们“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法律特征。但由于规划管理面对的是极其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城市,规划必须既有原则的刚性,又有灵活的弹性。也就是使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规划的成果成为法定条文和图则,使详细规划成为工作图则,它们具有不同的审批程序,不同的法律地位,不同的法律效力,起不同的作用。2.2.1法定图则。法定图则是在控制规划基础上,根据有关法规制定的,是控制规划的法律表现形式。法定图则是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实施规划意图的主要手段。控制规划由于其图纸、文字繁多,其图纸和解释性说明并不能直接成为法定图则,只宜作为技术文件,成为法定图则的说明和技术支撑。法定图则应由有关的地方法规规定其法律地位、作用和审批、修改等程序,确保其法律效力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制定其实施细则,规定法定图则的土地分类、建筑物分组及其适宜建设的兼容性,以及土地使用强度和建筑形态要求等。法定图则是规划编制、规划立法和规划实施管理三者的结合。2.2.2工作图则。工作图则是规划管理部门日常进行规划实施管理的工作依据,是对法定图则的补充。工作图则就是经过规定程序审批的详细规划的图纸和文本。工作图则更详细地对用地性质做出安排,规定应该建什么;更具体地规定地块的开发强度和控制指标;更详细地规定建筑物与周边的关系;更具体地提出建筑形态的要求等。工作图则的土地分类可以是“国标”的小类。工作图则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导则。用法定图则把必须管的管住,而工作图则是在遵守法定图则的前提下,给行政管理以适当的灵活性,既便于操作,也可通过行政管理弥补法定图则之不足。3.城镇群规划编制框架研究3.1城镇群空间内涵我国的城镇群主要有两种典型形式:一是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都市圈为代表,由自上而下的城市扩散和自下而上的农村城市化两种力量结合而形成;二是以大城市地区为代表,特别是核心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地区,聚集和扩散两种过程均十分明显,城市边缘组团和卫星城发育明显,城市周边地区与城市核心地区之间联系紧密,城乡一体化程度深。3.1.1城镇群的空间界定。城镇群是由中心城市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城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地区两部分组成。中心城市的确定,首先需划分出城市实体地域,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可视为中心城市。对于建成区面积占市区面积10%以上的城市,将包围中心城市的县级行政单元作为中心县,视其为城镇群的组成部分。3.1.2城镇群的功能整合。城镇群是由强大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邻近城镇与地域共同组成的高联系强度的一体化地域,但是并非有了强大的中心城市就能构建成功的城镇群。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协调分工是城镇群整体优势确立与和谐运作的基础。在日常城镇群范围内,重点是围绕中心城市的日常生活、生产与环境职能构筑一个完整的城市功能体。在城镇群范围内,建立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是实现城镇群的战略核心。城镇群既可视作城镇群体空间的基本经济地域单元,也可视作一个基本的生态单元,其在更高层次与更大的范围内还必须与其他城镇群实现进一步整合。城镇群在区域城镇群体空间中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网络状发展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城镇紧密联系空间。若干个城镇群间类似作用的结果就是大都市连绵带的生成与生长。3.2我省城镇群规划实践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协调发展规划的制定,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我省城市规划实践方面,1996年编制了《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首次提出“二线三片”的城镇空间布局形式,从理论、法定两方面明确了我省三大城镇群概念。近年来,城镇群规划在规划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省皖中地区、皖江地区、京沪铁路安徽沿线地区,是全省城镇化发展较快且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2000年,按照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二线三片”空间总体布局,省建设厅组织开展了这三个地区的城镇群布局规划研究工作,从战略层面明确区域城镇布局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指导三个地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城乡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2003年在三大城镇群空间布局战略规划指导下,开展编制马芜铜城市群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实现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最优,推进跨省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人居环境共保、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近年的探讨和发展,我省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实际已经或正在形成中,其推动力主要来自:中心城市的迅速扩张、开发区的建设、郊区化的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政府的城乡一体化政策和城市市场体系的建设等。其中前三种力量主要来自城市,第四种力量来自乡村,第五、六种力量把自上和自下的力量联系起来,这与西方城镇群的形成机制有所区别。城镇群的日渐形成,迫切需要科学的规划引导其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3.3城镇群规划编制框架城镇群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框架基础之上建立的,但又区别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框架,因为城镇群地域范围有其特殊性,也有其规划的特殊性。其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如何更好地发展城市,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角度解决城市问题。城镇群规划编制框架由结构性的政策规划和发展性的开发规划二级结构组成,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结构框架中的规划编制法定系列相对应。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结构框架中的非法定系列可根据城镇群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专题研究。从整体上来说,政策规划指导发展规划,是发展规划编制的依据。政策规划和开发规划又分别由政策规划(开发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重点地段规划组成。4个层次组成政策规划是一种结构性规划,主要确定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政策、人口就业政策、社会服务发展政策、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政策、人文与历史保护政策等。开发规划包括4个内容与政策规划相对应,并分别以对应的政策规划为依据,同时以开发规划的上一层次为依据。就城市规划编制来说,政策规划(开发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涉及区域规划、战略规划、总体规划3个规划层次;专项规划和重点地段规划涉及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规划3个规划层次。4.城镇群规划实施管理4.1.跨行政区规划的组织管理问题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客观上存在一个如何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及统一实施的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跨行政区区域规划的组织管理问题,也是影响此类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国外,解决这种跨行政区规划的组织管理问题的普遍做法是建立相应的跨区管理机构,如“区域建设委员会”“城市联合委员会”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跨行政区管理机构很有必要。关于跨行政区区域规划的组织管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迄今为止,我国跨行政区域规划的法制化建设仍十分落后。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成功的区域规划尤其是跨行政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都是通过立法,具有严格的法制基础。区域规划作为对未来时空范围内经济、社会、人口、空间、资源、环境等方面发展协调的总体战略,它不仅是一项技术过程,而且是一项政治过程,是一种政策行为和社会行为。4.2行政区体制改革设想在我国,不合理的政区体制也是造成区际利益冲突的重要因素。1980年代以来,在全国普遍推行“市带县”体制。“市带县”体制的本意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组建各种等级、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区。由于在现有的体制背景下,市带县体制就其本质上讲,还是地方政权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城市行政区而非经济区。在实行市带县的地区,原来没有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的市县,现在却有了明确的等级关系,故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市县利益冲突。从开展跨行政区区域规划的角度看,要彻底解决这类地区的利益冲突问题,除了有关方面的改革外,还必须配合着行政区体制改革。1990年代,我国特大城市行政区划开始作出调整,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直辖市下不能设市,所以只得采用改县为区的方法。“撤县改区”模式逐渐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推行开来。但是“撤县改区”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造成城市持续向外蔓延,耕地资源大面积锐减;二是混淆了不同类型的行政区,出现假性城市化现象;三是撤县改区有可能对原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撤县改区”模式尚有待完善。 4.3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共建步伐提升城镇群的综合竞争力,首先是加快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步伐,它是城镇群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前提。建设过程中,一是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城镇群规划和区域性专项规划指导下进行;二是创新机制,解决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三是建立专门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成立具有经济调控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的协调机构,提高建设资金利用率。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全文。谢谢,搜索不到

记者昨日获悉,由市规划局编制的《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出炉。据悉,这一针对地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制定技术导则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据市规划局总规处处长杨丹宇介绍,全域成都城乡体系分为5 个层次,依次为中心城、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重点镇)、小城镇(一般乡镇)和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目前,我市只有小城镇还没有专门的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小城镇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上,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技术导则》引导小城镇有序发展,将城乡统筹全面引向深入。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技术导则》提出,小城镇发展应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核心产业化项目,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确保产业支撑。在临近中心城区、大型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小城镇,鼓励发展为之配套的服务业;位于“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内的小城镇,鼓励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其他小城镇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等;避免在小城镇布局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总之,小城镇规划建设倡导‘一镇一特色",重点突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特征,强调多样性,避免‘千城一面"。”道路交通 窄路幅高密度根据《技术导则》,小城镇镇区路网布局原则是“窄路幅、高密度”。杨丹宇解释说,对于小城镇来讲并不是路越宽越好,而应结合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建设。小城镇镇区内道路分为三级,主路是镇区主要车行通道,宽度7—12 米;支路连接主路与巷道,宽度5—7 米;巷道是街坊内的通行道路,宽度3—5 米。山区或历史街区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每个小城镇都要有一至两条特色街道,集中展现城镇特色风貌。集约用地 配套设施叠建《技术导则》明确提出,要“功能复合、用地集约”。除政府、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单独占地外,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应复合用地和多功能叠建,如文化站、图书室、就业培训中心、农业服务、便民服务等,可统一建一幢楼,分层使用。居民运动场、应急避难场所等与学校运动场所复合集约使用。禁止镇区规划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小城镇要完善配套设施,包括六项公共配套设施(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标准化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卫生院、养老院),和七项市政设施(自来水供应系统、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燃气设施、垃圾收运、供电系统、公交站点和消防站)。配套设施实现均等化、满覆盖。

如何完善小城镇规划管理及建议

一般地,小城镇的规划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即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一、小城镇镇区总体规划1.小镇的区域地位区域对小城镇的影响因素(1)县域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向、生产布局等,从而确定出小城镇在县域范围内所担负的职能和作用,以此为依据制定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计划。(2)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在区域地理位置的特征上,处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居民点的分布情况也不同,如南方平原地区比西北山区域镇居民点的分布稠密,水系发达的河网地区也比干燥缺水的干旱地区域城镇居民点分布较为稠密。同时,地形、水资源的限制,也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和发展。(3)区域的交通条件交通条件的发达程度,对区域小城镇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小城镇总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和发展。而新的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及水运航线的开辟,促进了沿线小城镇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概念,使一些交通发达的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范围,从而使有可能改变小城镇的发展。2.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1)小城镇性质小城镇的性质,是指一个具体的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与职能,即小城镇的层次;特点与发展方向,即小城镇的类型。小城镇性质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等的经济、用地、人口结构、规划结构、小城镇风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套通过这些方面把小城镇的性质体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地位和职能,因此,确保小城镇的性质十分重要。(2)小城镇的规模小城镇规模指的是小城镇人口规模和小城镇用地规模,小城镇规划人口规模是小城镇规划和进行各项建设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用地大小、建筑层数和密度,影响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标准、交通运输、小城镇布局、小城镇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小城镇规划中,正确的确定小城镇规划人口规模是经济合理的进行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关键。二、小城镇镇区详细规划1.镇区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小城镇镇区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确定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确定道路红线、横纵断面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以及停车场位置等;(4)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确定拟建公用工程管网和设施的项目、位置、走向及其布置;(5)竖向规划设计,确定主要建筑物、构造物和场地的控制坐标和标高;(6)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等。2.居住小区规划原则居住小区是小城镇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区域,是小城镇镇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住小区详细规划是指对居住小区的空间布局、住宅建筑布置、道路交通、生活服务设施、绿化和游憩场地等进行综合的统筹安排。(1)小城镇居住小区的选址及建设规划和环境建设,均必须符合该小城镇镇区建设规划要求,同时还必须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2)小城镇居住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设标准、用地条件、日照间距、公共绿地、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的合理确定。(3)小城镇居住小区的配建设施的项目与规模要与该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又要结合建筑设施的总面积,统一分配,灵活运用。(4)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和建筑形态应注意体现民族风情、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还要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保留的有价值的历史名胜等规划要素。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个地区的小城镇在对其自身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因素,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政绩,不能以数量取胜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质量。作为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行合理筹划,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2.培育新市场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支柱产业,所以,在对小城镇进行建设的时候,就应该完善当地的农村经济市场,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小城镇这个桥梁将农村和城市结合起来。3.改革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用的是具有分割性、世袭性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模式严重的妨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无形之中损害了农民朋友的利益。4.编制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小城镇规划建设不仅受到农村附近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受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因此,必须将村庄规划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进行整体科学合理规划,才能较为合理地促进村庄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5.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面貌与农村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地方领导部门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当地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应有长远眼光,本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坚决避免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并追究责任。6.稳步提高群众参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意识水平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因此在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必须争取到当地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稳步提高群众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7.规划管理部门需制定长远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方案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才能使农村走上正确的规划道路。因此,各地有关部门需本着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建筑建设标准,坚决杜绝面子工程问题出现。并且合理适度的进行村庄规划和建设,要因财而施,不可攀比。

浅谈循环经济理念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国内小城镇占据比例非常大,不仅数量较多,还具有较广的覆盖面,加之我国近些年不断向生态平衡以及循环经济方向上发展,所以对小城镇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解决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成为相关部门与人员要进行重点考虑的内容,而循环经济这一理念的产生和良好应用,将能有效打破小城镇的发展瓶颈。1 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1 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聚集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数量以每年550个左右的增速持续增多。随着一些企业落户小城镇,小城镇的社会经济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完善。然而,在众多小城镇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镇数量并不多,在聚集能力上也存在一定不足,大部分小城镇内只集聚了30%左右的企业,剩余的70%则分布在农村各处,也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存在,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首先,由于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并且较为分散,使得土地实际使用效率提升受到了阻碍,加之这些城镇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使得盲目的侵占耕地、挤压农业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收益现象一直存在。其次,乡镇企业大多数以工业为主,而这些企业通常分布在农村,在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实际耗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在提升小城镇经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1.2 城镇规划不足,需要科学指导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一般都存在过于轻规划、重建设的问题,且规划建设思想也多是模仿一些大城市,加之城镇在规划方面不具备整体性,过于随意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过于对大城市进行模仿,使得一些功能区域规划十分的不合理和不清晰,导致城镇内的企业和人口十分分散且不能有效的集中到一起,较难形成集聚效益。由此可看出,小城镇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还面临着诸多困难。1.3 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不足首先,目前小城镇中道路系统建设不完善现象普遍存在,存在道路网结构复杂不清晰、巷道狭窄、路面状况不好、硬化水平不好等问题,给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一定不便。其次,小城镇中的公共交通普遍不足,不能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再次,小城镇在环卫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环保设备数量和水平都较为地下,不能对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进行及时清理,严重对人们的居住环境造成了影响。最后,排水设施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规模不能满足小城镇的发展需求,加之污水处理设备的不足,使得生活、生产过程中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任意排放,导致城镇周围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1.4 农村产业结构设置不科学,不能与循环经济相符合第一,农村产业结构设置不科学。就现阶段农村死去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农村产业结构随着其自身发展在不断完善,推动了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产业所占比重开始出现下降,但是由于城镇非产业调整速度要比农村地区快很多,所以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交通以及服务行业发展出现滞缓等现象,不能与循环经济之间相符合。第二,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存在一定落后。现阶段小城镇主要以乡镇工业为主,历时多年乡镇工业也已经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如企业规模以及就业结构等。但是这些企业在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方面较为落后,使得小城镇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路2.1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能只对眼前的经济收益进行考虑,更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方式来换取城镇发展。同时,因为城镇周围生态系统的自身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出了界限,就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制约城镇发展。所以在规划建设期间,一定要将环境的实际承载水平作为基础,进而确定最为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要素,还要根据城镇的实际情况,来对小城镇规模进行确定。此外在乡镇工业建设期间,要加大对环境的绿化建设和保护力度,为其他产业发展留有空间,以免城镇周围的生态环境出现超负荷现象。2.2 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提升自身集聚能力首先,产业结构生态化。让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向着生态化方向上转变,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能源,减轻城镇产业对环境产生的负荷,推动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城镇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生态化的重视力度,构建资源集约且完善的产业体系,大力推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同时还要深入探索产业结构调整融资新渠道,进而有效的推动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变进程。其次,产业结构高级化。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二是逐步加快第二、三产业比重,在小城镇内构建完善的生态化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做好以上两点,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其综合竞争力。2.3 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提升小城镇规划水平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其自身放入到大环境之中进行考虑,进而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精准性以及合理性。同时小城镇还要与周围县区构建良好的协调关系,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此外,小城镇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主导企业,提升小城镇整体经济以及建设规划水平。另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小城镇规划发展要始终按照整体和生态优先的原则来进行,进而保证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2.4 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想要从根本上保证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达到循环经济的目的,就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例如,建立水利用系统,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3 结语总而言之,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国内小城镇规划水平和建设的发展,还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加强对循环经济应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某县特色小城镇规划及建设实施情况汇报

某县特色小城镇规划及建设实施情况汇报 2009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特色小城镇规划、落实小城镇发展建设工作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完成各项工作,现就我县特色小城镇规划及建设实施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孟连县勐马边境口岸型特色小城镇规划基本情况 (一)勐马镇基本情况 孟连位于云南省的西南边陲,西部和南部与缅甸佤邦交界,国境线长133.399公里。辖3乡3镇,全县人口13.98万,国土面积1894平方公里。勐马镇位于孟连县西部,二级路联通后距离县城及勐阿口岸仅需15分钟,全镇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国营农场,国土面积515平方公里,总人口2.97万人。 (二)勐马边境贸易型小城镇规划镇规划特色 1、边境贸易示范口岸小镇。规划强调口岸边贸经济是勐马镇的核心经济,突出边境贸易的地位和作用,紧紧抓住“桥头堡”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并结合勐马镇自身优势,高启点,高要求的制订规划,为勐马镇近期、远期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指导。2、亚热带生态农业示范小镇。规划突出亚热带农业特色,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发展茶叶、咖啡、橡胶为主导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亚热带生态农业。体现生态农业加工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打造绿色品牌。 3、农村生态文明示范镇。规划体现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并着眼于生态工程,形成山水生态建设保护示范镇。 4、亚热带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立足勐马镇地处亚东热带的优势:气候宜人、空气清逸、群山环抱、生态多样、温泉密布、林海茫茫、流水潺潺等自然生态景观,发展成为生态旅游度假圣地。 勐马边境贸易型小城镇规划镇规划介绍由编制单位(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乐工为大家介绍。 二、勐马村庄规划简介 (一)村庄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根据全市新农村建设暨村庄规划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我县2010至2012年计划完成577个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40个行政村,537个自然村),现已完成了423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33个行政村、390个自然村),其中,勐马镇村庄规划共计124个(其中8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截止2012年4月,已完成5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 (二)孟连县村庄规划编制特色 1、交流性 规划充分考虑农村居民喜爱聚居等特有的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方式。每个组团的围合空间设计都考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与便利性,围合空间的主题设计以人文性与亲情性为主,充分体现规划的人文关怀。 2、农情性 在建筑户型设计、建筑和公建设施的布置中充分考虑农村生活、生产习性、民族特色,使每个村寨处处洋洋溢出温馨的农情。 3、绿色性 “有水则灵、有灵则绿、有绿则秀”。村庄环境设计依托田园景观以及自然山体的独特生态环境,将山、水、绿的韵味聚焦定格在每一寸土地上,使整个环境充满水的灵气、山的睿智。 三、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工程基本情况 (一)我县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工程 2009年,我县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试点第一年,全年计划任务350户(300户拆除重建,50户修缮加固),2010年8月份已全部竣工验收。 2010年,我县享受危房改造项目工程的农村家庭1880户(其中包括:贫困残疾家庭23户,重点优抚对象18户),中央补助金额为1万元/户, 2011年7月全部竣工验收。 2011年,上级部门下达任务3500户,其中:拆除重建3000户,修缮加固500户。截止2012年4月,项目已完成危房改造1724户,完成率为50%,完成投资12274万元,项目计划今年9月全部完成。 (二)勐马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工程完成情况 2009年至2011年,勐马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工程计划任务为1200户(2010年550户,2011年650户),竣工验收1135户,完成率为94.5%。 (三)资金管理及验收要求 1、资金管理措施 为了确保农村保障性住房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我县从多个环节强化资金管理。一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实行农村保障性住房保障资金专户管理,为了确保农村保障性住房保障资金不被截留、挪用,保证专款专用,各乡(镇)已建立专门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账户,集中管理补助资金。补助资金原则上按工程进度直接发放给农户。县人民政府定期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局、发改局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2、验收要求 (1)清点建房数量:清点建房数量是此项工作验收的主要工作。根据各乡(镇)提供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分解到户表》,要求100%到点逐户清点建房数量,核查建房竣工(房屋封顶)总数与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数是否一致; 核查有无以旧代新,以非农村危房改造建设的房屋代替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房屋的情况。 (2)核实建房对象:对照花名册、户口或身份证,询问住户,核定是否属于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 (3)检查三项内容 a、现场验收:在清点房屋数量的同时,对每户建房户根据《孟连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验收标准》要求进行现场验收,要求:验收人员现场签字,乡(镇)出具验收意见及加盖公章;b 、规划执行情况: ①新建房屋选址科学,是否遵循村庄规划要求;②集中建房点是否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否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土地确权资料;③新建住房面积是否符合规定。 ④新建是否符合抗震防灾要求。 3、工程质量情况: 现场入户查验:检查农户新建住房是否符合国家住建部门颁布的质量标准,是否存在基础下沉、墙体裂缝、屋面漏水等质量情况。 4、检查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发放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推进迅速,后期规划建设投入资金筹措难度大。我县是典型的边疆特困县,财政收入低,支出大,特色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都要已取得以初步成果,但要将规划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加大基础配套设施投资,才能招商引资,由于我县财力薄弱,无力承担工程建设费用,因此,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 (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工程补偿资金标准低,农户筹措资金困难。孟连县是8度设防地震多发地带,每平方米建设成本为1250元,按项目建设规范和要求,每个农户建房(40平方米)筹措资金需40000元,使贫困家庭建房困难。 五、下一步 工作计划 (一)严格执行规划,将规划落到实处。 (二)继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建设力度,实现全县农村家庭“家家有房住,户户住得安心和放心”。

青龙满族自治县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小城镇,系指自治县县城、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集镇。第三条 自治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土地、环保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第四条 小城镇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并重,并与自治县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相协调,体现民族风格和现代特征。第五条 县城总体规划由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总体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 已经批准的县城、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总体规划,在实施中需要调整的,报原批准机关审批。第六条 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其他建设必须符合小城镇总体规划。 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小城镇总体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第七条 小城镇建设用地应当纳入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小城镇建设年度用地指标报请省、市下达后,由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使用。 发展小城镇坚持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原则。通过改造旧城区、建房向多层发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废地等措施,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 自治县人民政府控制小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并对其使用权进行有偿交易。第八条 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的以外,实行有偿使用。第九条 小城镇规划区内,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倍。第十条 小城镇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和清除附着物的,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偿。补偿标准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一条 小城镇建设占用土地达到和超过农户责任田总量一半的,可采取下列办法之一予以安置: (一)根据本人意愿全家可转为非农业户口; (二)所占土地由村民委员会用集体预留机动地调剂弥补; (三)有造地条件的,根据造地数量按照先造后付的办法,由镇、乡人民政府给付耕地开垦费。第十二条 小城镇国有土地出让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让给被征用土地的农户。第十三条 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第十四条 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或者依法有偿转让。第十五条 需要在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上进行建设的,须向自治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第十六条 禁止在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 小城镇建设需要使用临时用地时,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无条件拆除临时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并恢复原貌。第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和开工许可证制度。 申请建设临时性工程,应当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十八条 临街建筑物应当后退道路红线,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严格按照小城镇规划确定。第十九条 小城镇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承担。 工程开工建设后,自治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工程建筑质量实施监督。工程竣工后,应按规定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第二十条 小城镇建设建筑材料采购、供应、运输,统一向社会招标,禁止任何集体组织、单位或个人垄断市场。第二十一条 禁止下列破坏小城镇绿化的行为: (一)依树搭建屋棚、围圈树木; (二)在绿地内堆放物体,倾倒污水、废弃物,挖坑、取土; (三)钉、划、刻、攀折树木,损坏花草; (四)擅自修剪树木; (五)擅自砍伐或者移植小城镇规划区内栽植的树木。

小城镇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小城镇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2013 年9月23日          近年来,我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小城镇功能日益完善,镇容镇貌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小城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小城镇概况   全市共有135个乡镇(办事处),包括17个乡,86个镇, 442.18 万,乡镇驻地人口70.87万。 在省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去年我市有5个镇列入“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同时,我们按照“典型带动,统筹推进”的原则,又确定了9个市级示范镇,给予重点扶持。   二、规划建设情况   ( 一)规划编制取得新进展。 我市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全部编制完成,所有乡镇启动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其中, 5 个省级示范镇全部完成城镇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已完成报批; 9个市级示范镇已启动总体规划修编,计划今年10月份全部完成 。   (二)小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 174.04 平方公里,道路长度1993.54 公里,绿化面积1749.16公倾,集中供热率20%,垃圾收运处理村庄覆盖率54.14%; 已完工投入使用29座污水处理厂,在建10 座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增强了小城镇的吸纳承载能力 。 各示范镇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取得显著成效。9个示范镇地区生产总值过20亿元,5个示范镇过50亿元,古云、石佛超过百亿元; 9个示范镇财政收入过2000万元,4个过5000万元,古云、石佛超过亿元。形成了古云油盐化工工业区,冯屯三大工业园区,烟店、郑家轴承大市场等一大批聚集辐射能力较强的工业商贸中心。   (三)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如火如荼。 全市乡镇都启动和实施了农村社区建设,全市农村新型社区总数达到510个,其中今年新启动174个, 在建22627户,完工26473户; 改造农村危房4173户。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向广大农民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    三、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情况   (一)调整充实了城镇化工作领导机构。 仿照省里的做法,对聊城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原来的23个增加到33个。   (二)建立健全了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指导体系。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的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双百大城市”战略实施方案》、 《城镇化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加快示范镇建设的意见》、《关于市级领导联系、市直部门帮包示范镇城镇化工作的通知》和《2013年城镇化工作要点》等文件,为小城镇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对示范镇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级示范镇,在省财政每年每镇补贴1000万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每镇配套500万元; 市级示范镇,市财政每年每镇补贴500万元,县(市区)每年每镇配套1000万元。参照省里的做法,每年给每个市级示范镇30亩建设用地指标。建立了一月一通报,三月一观摩,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的督察机制,每月的督察情况通报全市。 制定并实行了示范镇考核末位淘汰制度, 对年度考核前三名的示范镇,由县级财政给予相关负责同志专项资金奖励,对后三名的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主要负责人,对 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取消示范镇资格 。    (四)加强了城镇化工作培训。 今年5月,市委组织部、市住建委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城镇化发展高级培训班,小城镇建设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分管领导、住建局长,示范镇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市住建委、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有关负责同志共计37人参加了培训。同时,各县(市区)都举办了小城镇建设专题培训班。   四、存在问题   1 、小城镇发展基础薄弱。 全市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小(总人口少、驻地人口少、建成区面积小)、产业支撑不足、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缺乏亮点,缺少典型。   2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标准不高。 我们在实地调研时发现,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水平低,大部分社区规模较小,公共设施配套难,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周边环境较差,社区管理不到位。   五、下步打算     9 月18日   ,市长办公会对新型城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要求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度,制定 工作计划 ,拉出今后三年城镇化发展重点项目单子。 今后三年, 14 个省、市级示范镇 力争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达到2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每年 每个示范镇镇区人口力争增加1万人,镇区 新增建成区1平方公里。 到2015年,5个省级示范镇中,烟店、古云镇镇区人口分别达到5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7平方公里以上; 博平、沙镇、柳林镇区人口分别达到3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4平方公里以上。9个市级示范镇镇区人口分别达到2万人以上,建成区分别达到3平方公里以上。以示范镇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扩大示范镇规模,提升承载能力。2013年7月底前完成9个市级示范镇规划编制。2013年全部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2014年14个示范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    一是组织开展城镇化工作观摩。 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于10月中旬 组织开展城镇化工作现场观摩,每个县(市区)观摩1-2个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典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市城镇化领导小组成员和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示范镇党委书记参加。观摩结束后,随即召开全市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誓师大会,对今后3年、特别是今冬明春的重点项目建设进行动员部署。   二是加快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 根据县(市区)规划队伍力量薄弱的实际,由市里列出专项资金,统筹开 展示范镇总体规划和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的高水平。   三是加强分类指导。 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形成鲜明特色,打造城镇品牌。 加快形成一批商贸带动型、工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和交通带动型的特色小城镇,努力推动 示范镇向 小城市迈进。    四是完善小城镇功能。 按照“因地制宜、设施先行、功能配套”的要求,突出道路、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各镇每年都要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带动镇区发展。 今年示范镇全部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明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三年内完成所有主次干道的建设改造任务,每个示范镇都建设一处广场公园,全部建成集中供热、供气设施。真正让小城镇居民过上像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五是加快产业聚集。 把大企业带动、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快小城镇发展。 积极 推广镇企合一模式, 坚持园区与镇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产城一体、镇园融合, 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和谐发展。 引导 鼓励 信发集团、祥光铜业、鲁西化工等大型骨干企业, 以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投资城镇建设, 使重点产业园区成为工农城乡一体发展、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先行区。 今后,小城镇所有新上项目,都进入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外的现有企业逐步向城镇转移,不断提高城镇集约化水平,发挥规模效益,为广大农民实现就近城镇化创造就业机会。    六、恳请省政府帮助解决的几个问题   1 、在省级示范镇名额分配上给予支持。今年,省政府确定在“百镇建设示范镇行动”示范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百个示范镇,这是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又一重大决策。这次省住建厅和省财政厅下达给我市的申报名额为9个,这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各市中是最少的。我市提报的9个镇,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恳请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将9个镇全部列入示范镇。   2 、支持聊城加快撤乡设镇工作。目前,我市仍有17个乡,严重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我市拟定了撤乡设镇规划,2015年全面完成。今年申报4个。   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我市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恳请省政府在安排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补助资金方面,给予我市更大的倾斜。  

青海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辐射和带动农村牧区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小城镇规划和小城镇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实施监督管理,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小城镇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经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和未设镇的县城。 本办法所称小城镇规划区,是指小城镇建成区和因建设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小城镇规划区的范围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划定。第四条 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据规划建设的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第五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监督和管理。 州(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 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实施工作。第二章 规划管理第六条 编制小城镇规划应当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第七条 小城镇规划应当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承担规划编制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规划编制资质。第八条 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各类专门性规划应当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中应当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内容。 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当规定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确定后予以公布。第九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他小城镇总体规划,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第十条 小城镇总体规划审批前,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并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第十一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市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其他小城镇总体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所在地的州(地、市)人民政府及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镇)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批城镇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第十二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详细规划,报所在地州(地、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详细规划经镇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三条 小城镇规划批准后,由实施规划的人民政府在60天之内向社会公布。第十四条 经批准的小城镇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涉及小城镇性质、范围或强制性内容发生变更的,必须报原审批机关审批并报有关部门备案。第十五条 未编制总体规划的小城镇和未按要求编制详细规划的地段,不得批准新的工程项目;不符合小城镇规划要求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第十六条 在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未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建设项目与选址意见不符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或批准建设项目和建设工程施工手续。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内容。确需改变的,必须重新履行审批手续。第十八条 在小城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必须经县人民政府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批准,并按批准的内容进行建设。临时设施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届满时拆除。 在经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第三章 建设管理第十九条 小城镇建设必须依据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协调发展。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