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房地产开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你好,建议参考:小城镇建设中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首先在大中城市发展起来,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一直受到政府和实业界的双重忽视,因此,起步较晚,时间不长,在目前的开发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一)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我国多数小城镇基础薄弱,地势有限,使得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在小城镇没有形成,生活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居住区。而且,不少小城镇往往沿过境公路开发房地产,形成以公路为核心的城镇,不仅用地结构松散,有限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且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成本非常高,直接导致小城镇配套公共服务不健全。同时,一些开发项目未批先占、乱批乱占,既导致城镇布局缺乏整体性,更导致土地浪费、闲置。(二)开发档次不高,地方特色不明显。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主体资金实力弱,多数是乡镇企业和城镇居民,而且,小城镇建设用地相对较低,因此,绝大部分开发商采取外延扩展,多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布局松散,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居民房屋与乡镇企业的厂房车间大同小异,都是清一色的方形“钢筋混凝土”。如此城镇风格,不仅使全国城镇面貌雷同,而且丧失了特色和个性,丰富而多姿的地域特征、民俗民风、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不能被融入和表现。(三)缺乏环境意识,生态遭到破坏。在小城镇开发中,开发商往往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和植被的价值认识不够,为了扩大建设面积或者仅仅节省成本,就对环境和植被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乱开发、乱建设非常严重,生态风险居高不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缺乏体系,公共服务不健全,导致污水横流,垃圾乱倒,成批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和日常垃圾被直接堆放在镇区内,极易引发各种传染疾病的蔓延。(四)业主式社区难以形成,物业管理落后。由于小城镇的“旁河而居”或“依路而建”的特点,居民住宅分散、杂乱,难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社区;即使在集中的住宅小区内,也面临着户数少、规模小而难以开发物业管理的难题。而且,住房产权多元化,公房、私房并存,城镇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对物业管理水平需求不一,物业管理费用收缴困难。总之,小城镇面临着,从业人员少,业务水平低,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五)产权交易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伴随着小城镇的发展,产权流转也日益活跃。但是,在产权流转过程中,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交易活动极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开发部门不经过政府的审批,不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私自将旧城改造中还建余下的商业门面和住宅以市场价格出售和出租,从而逃避向国家缴纳土地开发收益。一些用地单位将房屋或使用场地出租,或者将划拨无偿使用的土地通过私下交易转给其他使用者,以获得大量的土地增值收益。还有一部分以“联营”、“租赁”等“合作建房”的形式,在不办理固定资产的转移的情况下发生交易行为,不仅导致土地资产流失,还无法征收税款。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不健康的原因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中的这些问题,导致国家资源的流失、浪费,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增加了进一步发展的成本。那么,什么原因使得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处于这种不健康的状态呢?总体而言,既有宏观的体制原因,也有微观的操作实践的因素。(一)城镇建设规划不健全,房地产开发处于盲目状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科学、适当超前的规划,是城市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必须要有健全的、具有约束力的城镇发展规划,以土地的用途管制和城镇的功能分区,保障城镇的有序发展。在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建设规划极不完备。一方面是规划编制不合理,缺乏科学性、预见性和超前性,致使小城镇建设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规划缺乏效力,房地产开发单位变着法子违反编制好的规划,管理部门也不认真执行,使小城镇发展几乎处于自然的处延扩张式的发展状况,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二)开发主体实力不强,建设资金投资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国家和集体的投资逐渐减少,而有实力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还没有大举进军,因此,小城镇开发主要以个人住宅和商用投资为主,形成小而分散的开发格局。对于小城镇建设的商业性贷款,特别是中长期类贷款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小城镇建设初期投资不足,不能进行整体规划和规模建设,造成后期规模扩张困难和改建的压力巨大。政府没有固定的预算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全依靠预算外的土地出让金。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直接导致土地价格的高抬,形成农民进城难和投资开发商进入难的“二难困局”。同样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在小城镇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素质不高,多属农村建筑队,技术人员少、开发经验不足等问题,小城镇建筑的质量整体不高。(三)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体系落后,配套政策没有形成。目前我国小城镇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出现条上“管得着,看不见”、块上“看得见,管不了”的局面,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协调管理难。而且,城镇政府的职能不明晰,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等问题,行政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不仅影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而且使得农民进城受到诸多政策性壁垒,导致小城镇人口聚集不高而发展缓慢。最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以及流转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四)小城镇建设法律制度建设滞后,房地产市场发育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已经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小城镇建设必须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下,依据市场来配置资源。但是,我国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法律制度建设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土地供给缺乏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息不透明,致使小城镇建设违法投机行为不断不出现。也因为此,小城镇房地产统一市场体系没有形成,缺乏健全而灵敏的价格机制,市场人为因素影响大,房地产价格混乱,房地产交易行为不规范。望采纳!

苏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对策

小城镇建设是个大战略。随着农村经济构不断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小城镇战略,形成集镇城镇化格局对苏南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重义。下面,就如何推进苏南小城镇建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苏南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南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好成效,涌现了不少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一座座“农民城”拔地而起,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苏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体现出几个特点:(1)领导重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各乡镇普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大战略,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头戏。几年来,在“苏南经济模式”的推动下,乡乡镇镇搞建设,一座座富有时代特色和农民气息的“农民城”呈现在江南水乡的大地上。(2)政府行为。“苏南模式”下的经济发展,依靠政府投资和管理企业,集体积累资金。而苏南小城镇建设也同样依靠政府行为,政府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都由政府直接实施,小城镇建设唱主角的是政府。(3)集体积累。小城镇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随着苏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政府逐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形成了苏南小城镇建设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格局。(4)相对集中。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市镇区域,人口、企业相对集中,“供给拉动”效应明显,加上市镇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娱乐区等区域建设的健全,就逐步形成了“农民城”的雏形。  但是,当前在实施市场经济过程中,原苏南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一是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布局过密,形成了“镇镇是城市”,“镇镇是农村”,“个个有成效,个个有制约因素”。二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规划起点不高,建设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部分地区还存在。长官意志”搞规划,领导意图搞建设,存在着规划的随意性,建设低标准、管理低水平。三是计划经济色彩过重。政府包揽一切,投资主体单一,欲速不达。四是小城镇建设在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等方面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五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上缺乏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长远战略眼光,缺乏现代开放气息,缺乏个体特色

明天我哥哥需要一篇1500-2000字的毕业作文 题目是 小城镇建设 希望大哥你能帮帮忙啊!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十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十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十堰作为地处鄂西北山区的新兴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市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十堰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十堰市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有14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很有限,种植业增长的空间也很有限。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3、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市山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市24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当家地仅160万亩,由于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种植业的70%望天收。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地市合并后,十堰市的城镇有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建制镇由1984年的13个发展到63个,其中城镇居民万人以上的9个,城镇总人口111.8万人,短短17年城镇化率由14.9%提高到32.5%。城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沿交通干线襄渝铁路、汉江、209国道、316国道展开,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各种类型结构。纵观十堰城镇化进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十堰城区(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因汽车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二是乡村城镇化即小城镇的发展相对缓慢。建制镇的发展由于在地市合并以前受行政管理区划的限制,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边境贸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能力较弱。地市合并后,城镇建设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由于十堰市农村人口较为稀疏,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适中,同时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形成小城镇的内、外动力较弱,导致小城镇发展滞后。 十堰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格雷同;二是融资问题。目前,城镇化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尚未面向市场,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因此,城镇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制度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离土离乡的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民进镇缺乏“安全感”,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四是政策问题。各地出台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系列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力,农民在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不到优惠待遇,甚至有的地方农民进镇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待遇。我市小城镇发展滞后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建设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存在有思维误区,我们必须克服:第一,要克服官位设市的思维误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除了帝王以外,下面的州、府、郡、县的设置,等级森严,不可僭越,哪一级官管辖下的城市,城墙该有多高,该有几条街道,衙门有多大,均有严格的规定。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省、市、县、镇的设置,也基本沿用封建社会那一套,严格按行政级别、管辖面积、人口设市,城镇规模基本以官帽定位,而不是按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定位。改革30多年了,包括体制上、观念上很多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改过来了,但这一传统的设市设镇模式仍被顽强地保留下来。而且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体制上形成了固有的模式,难以体现时代精神,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我们必须克服。 第二,要克服人为构市的思维误区。如果说古楼兰曾为古丝绸之路开辟立下汗马功劳的话,那么它的消失,也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城镇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发展规模该有多大,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不能凭主观想象来构筑城镇框架,我们不能不顾城镇发展规模和区域经济社会动态比较优势,好大喜功,人为构市,盲目扩市,以至于城镇“增肥”了,却有城无市。如我市一些小城镇,虽耗巨资建起了几条街道和广场,至今门可罗雀,成为“空壳”。这样的浪费和教训令人心痛。今后,我市的城镇化必须注意克服这种违反规律、人为构市的思维误区。第三,要克服全能乱市的思维误区。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的影响,我市不少小城镇总想来个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自身城镇的产业强项和文化特色,搞“全能城镇”。资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苏南地区凋查后曾提出一个“小城镇、大战略”的概念,意思是说,改革开放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呼唤小城镇的发展,为其提供信息、市场和科学文化服务。加快小城镇建设,其目的一是解决农村内部商品经济发展的流通问题;二是以小城镇的广泛建设解决大城市的“通病”。遗憾的是我们却误解了费老的原意,片面认为发展小城镇商品经济就是要搞“小而全”,而未能与时俱进,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国际社会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去考察去建设,导致在小城镇的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全能城镇”,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市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市情,既要增加城镇的数量,但更应注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1、变官位设市为按经济规模设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经济规模而言,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沿海乡镇已超过了西部不少地级市,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格局,也超过了西部的不少县和市。就十堰而言,城镇化进程起步晚,即使是县城,与沿海一些乡级小镇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上的差别都很大,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就更大了,尽管国家还沿用按行政级别设市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但打破这一传统的桎梏,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我市应遵循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样一条客观规律,按经济规模来安排城镇资源的分配,收紧拳头,突出重点,把握规律,有选择、有特色地走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否则,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2、变人为构市为产业兴市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产业作为依托。我市多数小城镇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城镇服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甚至是没有经济内涵的“空壳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去规划和架构小城镇,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一个城镇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镇特点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优势产业,而不是面面俱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的城镇,如温州、绵阳、诸城等等都是以特色产业立市。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据各自的优势,推准主攻方向,大力培植工业主导产业,走依靠产业支撑辐射功能的路子。我市小城镇应当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资源加工工业,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增加城镇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3、变全能镇为特色镇我市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我市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十堰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边贸口子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鄂、渝、陕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药材、黄姜、茶叶、绿松石等山区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五是建设移民镇。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用好用活移民政策,推动移民小城镇的建设。4、积极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使小城镇得以健康发展,还应解决如下问题:(1)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址要与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政策、交通、通讯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不仅要考虑长远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还应考虑职业技术教育设施布局,科教兴镇,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市场一体化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的风貌一定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2)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变过去土地使用的“行政审批制”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制”,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交通线路营运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3)加快改革步伐,消除制度障碍。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以住户、职业、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以居民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保进镇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要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并为农民进镇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同时,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镇解决后顾之忧。

急求一篇论文,论文题目是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十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十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十堰作为地处鄂西北山区的新兴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市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十堰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十堰市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有14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很有限,种植业增长的空间也很有限。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3、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市山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市24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当家地仅160万亩,由于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种植业的70%望天收。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地市合并后,十堰市的城镇有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建制镇由1984年的13个发展到63个,其中城镇居民万人以上的9个,城镇总人口111.8万人,短短17年城镇化率由14.9%提高到32.5%。城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沿交通干线襄渝铁路、汉江、209国道、316国道展开,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各种类型结构。纵观十堰城镇化进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十堰城区(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因汽车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二是乡村城镇化即小城镇的发展相对缓慢。建制镇的发展由于在地市合并以前受行政管理区划的限制,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边境贸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能力较弱。地市合并后,城镇建设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由于十堰市农村人口较为稀疏,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适中,同时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形成小城镇的内、外动力较弱,导致小城镇发展滞后。 十堰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格雷同;二是融资问题。目前,城镇化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尚未面向市场,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因此,城镇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制度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离土离乡的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民进镇缺乏“安全感”,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四是政策问题。各地出台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系列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力,农民在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不到优惠待遇,甚至有的地方农民进镇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待遇。我市小城镇发展滞后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建设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存在有思维误区,我们必须克服:第一,要克服官位设市的思维误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除了帝王以外,下面的州、府、郡、县的设置,等级森严,不可僭越,哪一级官管辖下的城市,城墙该有多高,该有几条街道,衙门有多大,均有严格的规定。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省、市、县、镇的设置,也基本沿用封建社会那一套,严格按行政级别、管辖面积、人口设市,城镇规模基本以官帽定位,而不是按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定位。改革30多年了,包括体制上、观念上很多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改过来了,但这一传统的设市设镇模式仍被顽强地保留下来。而且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体制上形成了固有的模式,难以体现时代精神,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我们必须克服。 第二,要克服人为构市的思维误区。如果说古楼兰曾为古丝绸之路开辟立下汗马功劳的话,那么它的消失,也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城镇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发展规模该有多大,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不能凭主观想象来构筑城镇框架,我们不能不顾城镇发展规模和区域经济社会动态比较优势,好大喜功,人为构市,盲目扩市,以至于城镇“增肥”了,却有城无市。如我市一些小城镇,虽耗巨资建起了几条街道和广场,至今门可罗雀,成为“空壳”。这样的浪费和教训令人心痛。今后,我市的城镇化必须注意克服这种违反规律、人为构市的思维误区。第三,要克服全能乱市的思维误区。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的影响,我市不少小城镇总想来个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自身城镇的产业强项和文化特色,搞“全能城镇”。资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苏南地区凋查后曾提出一个“小城镇、大战略”的概念,意思是说,改革开放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呼唤小城镇的发展,为其提供信息、市场和科学文化服务。加快小城镇建设,其目的一是解决农村内部商品经济发展的流通问题;二是以小城镇的广泛建设解决大城市的“通病”。遗憾的是我们却误解了费老的原意,片面认为发展小城镇商品经济就是要搞“小而全”,而未能与时俱进,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国际社会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去考察去建设,导致在小城镇的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全能城镇”,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市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市情,既要增加城镇的数量,但更应注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1、变官位设市为按经济规模设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经济规模而言,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沿海乡镇已超过了西部不少地级市,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格局,也超过了西部的不少县和市。就十堰而言,城镇化进程起步晚,即使是县城,与沿海一些乡级小镇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上的差别都很大,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就更大了,尽管国家还沿用按行政级别设市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但打破这一传统的桎梏,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我市应遵循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样一条客观规律,按经济规模来安排城镇资源的分配,收紧拳头,突出重点,把握规律,有选择、有特色地走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否则,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2、变人为构市为产业兴市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产业作为依托。我市多数小城镇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城镇服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甚至是没有经济内涵的“空壳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去规划和架构小城镇,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一个城镇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镇特点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优势产业,而不是面面俱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的城镇,如温州、绵阳、诸城等等都是以特色产业立市。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据各自的优势,推准主攻方向,大力培植工业主导产业,走依靠产业支撑辐射功能的路子。我市小城镇应当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资源加工工业,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增加城镇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3、变全能镇为特色镇我市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我市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十堰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边贸口子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鄂、渝、陕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药材、黄姜、茶叶、绿松石等山区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五是建设移民镇。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用好用活移民政策,推动移民小城镇的建设。4、积极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使小城镇得以健康发展,还应解决如下问题:(1)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址要与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政策、交通、通讯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不仅要考虑长远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还应考虑职业技术教育设施布局,科教兴镇,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市场一体化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的风貌一定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2)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变过去土地使用的“行政审批制”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制”,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交通线路营运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3)加快改革步伐,消除制度障碍。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以住户、职业、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以居民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保进镇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要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并为农民进镇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同时,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镇解决后顾之忧。

“一村一大”毕业论文和小城镇建设论文

浅谈小镇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 冷列新 学号:1736004400631义宁镇是一块物华天宝之地。华东大电网110万伏高压输电线路把义宁的山城变成了不夜城,工农业生产已进入了电气化;地面设施完善,城区的宁红大桥和修江大桥把城北商业区与城南开发区、工业区和赣北大市场联为一体;省道柯龙线纵贯境内、油路直达南昌、九江、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拟建的出县境二级公路自义宁镇东北部穿插而过;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全部开通,电话、传真均可通向世界各地;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机构配套齐全,小学36所、中学5所、幼托事业15家、医院3所、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普及千家万户,山城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钨、钒、石煤、瓷土、石灰石等十余种,其中石煤含量达12亿吨、石灰石含量达56亿吨、瓷土可产1100万吨;有林面积14.2亩,林木蓄存量19.1万立方米,桃里片区四面青山,环抱着5000余亩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海拔1100多米,四季如春的眉毛山顶载着5000亩肥沃的土地大有开发为奶牛、山羊养殖、药材和云雾茶种植基地的潜力;县办宁红、康顺、神茶、红山、丝绸等五大集团公司盛产宁红保健茶、减肥茶、神茶、耐热瓷炊具、白厂丝、精炼植物油等名特产品驰名中外。改革开放以来,义宁镇经济发展迅速,异军崛起,199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6个亿元,财政收入连续四年创全县一类乡镇第一名,99年财政收入达到845.33万元。农民人均收1800元,连续四年获县表彰的综合先进单位称号。镇办企业20家,总产值已达2.1个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6亿元。形成了以建筑建材为龙头,带动竹木、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涌现出了2200多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有43家。农业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现已培育了八个特色经济示范基地村:即黄田、安坪、南桥、良塘的蔬菜生产基地;走马、芦塘、良塘等村的山羊饲养基地;西茗村的生猪生产基地;下路源、福湾、岗上、南桥等村的水果生产基地; 桃里片区生姜生产基地;吴都、湘竹村蚕桑生产基地;岗上、眉毛山的药材基地;西茗、湘竹、茶舍村的香菇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已呈现发展好势头。我们提出完善老城区,提升南城区,决战良塘区工作目标,城建工作如火如荼,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认真研判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3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15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2、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3、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4、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建议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 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2、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所以,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镇规划应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以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形成较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有适度的超前性。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又要全面协调、合理布局、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协调,城镇功能的健全、规模适度、空间的合理分布、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等。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制定规划要以"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依规建设,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迈上新台阶。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如果每个乡镇都是一张面孔,千篇一律,那么就会出现"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城镇像农村"的状况,整个小城镇体系将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措施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 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有瓜菜的、有水果的、有商贸的、有旅游的、有饮食服务的集散中心,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城镇在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化、专门化的效率,就会在别的小城镇和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中衰落。因此,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等。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新型市民的大学校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不可动摇,但精神文明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破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约有多半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也是少数,而多数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三、正确认识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加快小城镇建设,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1、首先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实现业兴城富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必须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持续、稳定、永久转移这个中心,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发展途径上,由过去先建城镇后兴产业,向以产业为支撑、实现业兴城富转变。在发展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花分散发展,向重点推进、梯度延伸转变;在产业转移方式上,由过去就乡镇工业抓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向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去推进乡镇工业的升级换代转变。2、发展小城镇在具体运作方式上要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农村城镇化,实际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脱离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建设小城镇,必须注重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以乡镇企业夯实小城镇经济,并以所有制改革为契机,促动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具体运作方式上,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3、发展小城镇的突破口要着力排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当务之急是要在就业、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和社会。”实践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延缓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变这种“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必须改革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和乡镇行政管理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坚持科学的发展下去,科学建设下去。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论文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论文   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对于小城镇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出现了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对于小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了简单阐述。   近些年,全世界都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大城市具有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断想着小城镇建设扩散。随着近些年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小城镇中进行环境管理和治理也迫在眉睫,只有更好的解决了环境问题,才能使城镇达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维持其经济的稳定进步。    1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1 水域污染   近些年,随着工厂建设的增多,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吨数也不断增多,在废水中有很多污染物并不能进行化学溶解,如果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流入江河湖泊,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域污染。在现阶段的废水处理中,虽然国家对此已经进行了处理规定,但是由于废水处理的难度很大,需要投资很多,许多企业在进行废水的排放中,并没有进行预先的处理。这种情况在小城镇中更严重,由于管理部门对于废水的管理力度并不大,所以更多的企业对于废水处理并不重视。这些带有悬浮物、氮磷污染物的废水流入水域后,会给水域中的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对于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   1.2 大气污染   随着工业生产增多,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大气排放气体也不断增多,这些含有煤烟的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伤害,加大酸雨出现的频率,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   1.3 垃圾污染   随着各种行业的发展,城镇中垃圾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在这些垃圾中存在的无法讲解的物质,如果处理工作做得不好,很容易赢下地下环境,对土壤及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1.4 噪声污染   各种声音的出现,在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噪音,对人体的伤害很严重。很多城市住宅区的噪音严重超过规定要求,对于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小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小城镇的进步迅速,但是随着小城镇的工业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环境的问题。由于小城镇的环境管理力度并不够,环境污染现象发展迅速,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健康。在小城镇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2.1 工厂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小城镇中,由于并没有垃圾集中处理的机构,所以工业生产的垃圾和人们日程生活垃圾,在处理上并没有相关规范,多数垃圾并不会经过分类处理就进行了随意的倾倒或者填埋工作,这也就造成了小城镇严重的垃圾污染,这些垃圾中存在的不可降解垃圾有很多,对于倾倒填埋区的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严重。   2.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小城镇进行矿产等开发的时候,并不会对于开矿进行详细的规划,并不会适可而止,在开矿过程中采矿手段落后,很可能会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2.3 在工业的生产中,对于排放气体并不会进行预先的过滤处理,所以这些气在排放后,会给小城镇的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使大气环境遭到破坏,及影响农业发展,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4 污染处理设施不足给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在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上,都没有很好地处理手段,所以就造成了严重的水域污染状况。   2.5 在进行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并没有对于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排泄物进行很好地处理工作,所以当这些物质直接流入农田等区域时,会给农业造成破坏,影响土壤质量,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3 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环境系统角度看,小城镇乡村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流和信息的传递中心,以是沟通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的节点。小城镇环境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小城镇周围地域开阔,环境容量较大,天然净化功能炉较强,自然资源丰富。加强环境保护可以使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城市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正处于初始阶段,小城镇的环境尚未受到很严重的污染或破坏,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化小城镇,不重蹈发达国家早期及我国大中城市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建设现代化城镇过程中,必须同时加强城镇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 加强小城镇发展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加强和改进小城镇规划工作,优化城镇布局   首先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从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小城镇的规划要做到几个结合: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和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发潜能的有机结合。要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规划、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几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新建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发挥项目环评的作用   小城镇新建项目一定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把关。一是要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项目要符合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要求以及总量控制目标,三是项目要建在合适的功能区。强化项目环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公众意见。支持位于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区域的城镇加速发展。   4.3 构建小城镇生态环保体系   要加强小城镇生态建设,大力提高小城镇绿化覆盖率,特别是提高人均拥有的公共绿地率,形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一是耗水多,二是生态效益不一定好。应做到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多品种、多样性、多层次,充分利用光、热、土、肥、气等资源,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有条件的地方,在小城镇外围还可以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   4.4 完善好基础设施建设   应当建立与城镇发展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能力。小城镇应搞雨污分流,对污水的处理要走“大中小微”结合的路子。要因地制宜广开气源,开发好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集中供热,解决分散的大气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推广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5 结论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进步,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且恶化迅速,如果不能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治理,将影响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制约其经济的进步。所以在小城镇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对于环境问题进行重视,积极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方案,确保小城镇的稳定、健康、环保发展。 ;

小城镇建设期刊 是不是核心期刊

不是核心,国家级的,土木工程这种是的

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什么意思,相比其他镇有什么差别。

小城镇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用名词,但我国对小城镇概念的运用很不规范,因而在我国对小城镇概念的覆盖范围,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往往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细鳞河川(1)小城镇=小城市①+建制镇②+集镇③。显然,这一小城镇概念分属城与乡两个范畴,从发展的观点看,集镇只宜称为“未建制镇”。   (2)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这一小城镇概念指城镇范畴中规模较小、人口少于20万的小城市(县级市)和建制镇。   (3)小城镇=建制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属于城镇范畴,是建制镇(包括县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同义词。   (4)小城镇=建制镇+集镇。这一小城镇概念属城与乡两个范畴,包括小于城市,从属于县的县城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但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   小城镇,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归纳起来,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四合村农民与洋媳妇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这一概念,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1984年国务院转批的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中关于设镇的规定调整如下:(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朝鲜族服饰我国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根据1993年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集镇提出的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因而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是今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点。

兄弟姐妹 急求关于基层政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的论文资料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 导 言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化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小城镇问题愈来愈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0]11号文)《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十五"计划建议等要求,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发展县域经济和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对我省小城镇现状和发展条件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规划纲要。 A 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现状 一、小城镇的基本特征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根据全省的地貌、气候和资源等条件,可以把我省划分为东、中、西三个自然、经济地带。 东部地区小城镇约占全省总数的31%左右,这一地带的小城镇中工矿镇占较大的比重,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一般较大;中部地区约占全省总数的54%左右,城镇密度明显高于东西两地带。这一地带的小城镇多为农业服务型和农副产品集散型的,城镇非农业人口一般较少;西部地区小城镇约占全省总数的15%左右。这一地带的小城镇职能,总体上与中部地带的情况接近,但城镇规模一般相对更小,城镇发展水平明显落后。 (二)小城镇的综合经济职能不强,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自1979年以来,吉林省小城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于种种原因,城镇的综合经济职能不强。 吉林省的小城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依靠森林或矿产资源发展的工矿镇;二是围绕农业发展的农业服务型小城镇;三是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的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四是受大城市强烈影响的小城镇。 工矿型小城镇,一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了开发某种资源, 在原有工矿点或资源赋存地由国家投资扩建或新建的林业、矿业和矿产加工地。如松江河、泉阳、露水河、大石头、红梅、大栗子、红旗岭、夹皮沟、天宝山等。少量小城镇是围绕较为精细加工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如石岘、开山屯、新站等。这些工矿镇(特别是以采掘和粗加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小城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经济部门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负担过重,难以顺利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受旧体制旧政策的影响,观念落后,再加资源萎缩、市场竞争力较弱等因素的作用,城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缓。 农业服务型小城镇,多是为满足组织农业生产、调配农用物资、管理相应的行政事务等要求在基层政府驻地发展起来的。这类城镇一般仅具有一些主要服务于本行政区域的小手工业和集市贸易以及金融、邮电等机构,如巴吉垒、八屋、大岭、万宝等。这些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而服务范围小,受资源、资金等限制,经济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城镇规模较小,有相当一部分仅具有农村集镇的功能。 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多是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类小城镇由于商品流通快、信息灵活,发展比较迅速。如烟筒山、山城、朝阳川、郭家店、太平川等。还有少量的此类城镇是由于政策措施得当而发展起来的,如万良、五棵树等。从总体上看,这类城镇是我省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小城镇。 大城市影响型小城镇,主要是指邻近大城市,受大城市技术、资金和市场的作用,近年来机遇把握得比较好,又有适当的交通条件,发展比较迅速的城镇,如合隆、卡伦、兴隆山、米沙子、大屯、玉潭、孤店子等。这类小城镇商品经济活跃,有一定专业化分工。 前两类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面临的问题较多。后两类小城镇虽然数量少,但活力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城镇职能几乎完全由本地非农业人口(户籍)实现 由于我省小城镇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的能力比较弱,体现城镇职能部门的职工几乎完全是本地非农业人口,这同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小城镇的状况有很大差异。从我省的情况看,本地籍非农业人口不足0.2万人的建制镇,绝大多数还不应算作小城镇。 (四)发展条件的特殊性 吉林省的小城镇发展同我国沿海一些省份相比,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 在时间上,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起步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不仅占有先行及少竞争力的优势,而且有国家政策相对宽松的优势。由于时间的落后,我省小城镇的起步发展,失去了这两方面的优势。 在空间上,吉林省地处内陆,除少部分边境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发展来料加工型产业的优势。但吉林省处于亚洲玉米种植带,土壤、气候等有利于温带作物的生长,并且具有多种动物繁育的良好条件,因而适合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形经济。此外,吉林省居东北区中部,交通地位比较重要,交通网络比较完善,有利于各种货物的流通。再则,吉林省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有较多的口岸。这些空间环境的特殊性,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于吉林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按吉林省小城镇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建设情况,总体上应采取选择一些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发展的战略,特别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为背景的小城镇更应如此。因为,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有技术、原料和市场三重保证,这对于小规模经营来讲,难以抵御各种风险,而必须规模经营,龙形产业的龙头需选在条件优越的小城镇较大规模建设,才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和持续发展。另外,农业产业化形成大量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些企业多属排放大量污物的部门,这类工业集中建设有利于污染物的统一净化处理。 二、小城镇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 我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人口总量对比,?quot;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一方面是长、吉两个特大城市双星璀灿,另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小城镇繁星似锦。目前,吉林省城镇体系整体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小城镇非农业人口总数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的21.35%,低于长、吉两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省城镇非农业人口27.9%的比例,而高于中间三个级别城市所占比例的平均值,在城镇非农业人口按城镇规模的分布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吉林省小城镇的职能单一性很强,为数较多的农业服务型城镇,一般只具有地方意义,在全省城镇体系中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主要起基层管理的作用;工矿型、农副产品集散型和大城市影响型城镇,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域意义,但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小城镇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总量的20%(含200万非农业人口和900余万农业人口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地位很低。小城镇为其他层次城市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最初级的(属于第一产业的)产品,没有形成合理的产品加工与供给关系。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水平较低,投资环境不良 全省目前还有127个小城镇没有用上自来水,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65.37%,比全国平均值约低16个百分点;有高级、次高级路面2271万平方米,人均7.1m2,比全国平均值约低0.3 m2,有排水管道总长度184.1万米,人均占有长度0.58米,比全国平均值约低0.2米;小城镇共有住房面积4864.84万m2,人均住房面积15.4 m2,人均居住面积9.23 m2,比全国平均值约低4m2;住房砖瓦化率为80.6%,比全国平均值低15个百分点。由于我省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我省小城镇人均各项建设投资268元,同期全国平均为679元),致使小城镇建设水平的差距还在扩大。 全省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共为633.88k m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建设用地为200.65 m2,远高于全国人均126.53 m2的水平,按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建设用地同全国平均值的差别更大。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省小城镇建筑层数低,建筑密度小,土地开发程度不高造成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过高与人均建设物化资产量的相对较低形成巨大的反差,更反映了我省小城镇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 这种低水平的小城镇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产业投资的产出效益,导致招商引资的吸引能力较弱。投资环境的不良除了建设水平的因素外,还有思想观念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小城镇建设基本属于自然发展状态,职能分工模糊,中心镇功能作用不明显 吉林省的小城镇,绝大部分是80年代以来随乡改镇在基层政府机关驻地形成的"城镇型"居民点,改镇之前大部分仅具有集镇功能。为了使其实现城镇功能,多数小城镇在基本上没有外来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利用本行政区域内的资源,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市场,组织上马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属于二、三产业的工商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的区域性规划和高层次计划指导,形成了镇镇雷同的产业构成,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个体工商业也加入了这种百镇一面的产业竞争之中。这种无序的竞争,严重地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区域地位和功能,这种状况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导致不能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3、多数工矿型小城镇经济发展滞缓,功能相对萎缩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依赖地方资源开发建厂建矿发展起来的工矿型小城镇(许多这类城镇是一厂一镇或一矿一镇),由于企业技术落后,产品初级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而面临困境。特别是以采掘业为主的小城镇,资源的柘竭更加剧了困难的严重程度。工矿企业停产半停产造成城镇经济总量缩减,企业下岗职工充斥商饮服务业,市场呈低效益的"繁荣",城镇功能相对萎缩,个别一些这类城镇出现人口下降的状况。这类小城镇有泉阳、湾沟、桦树、天宝山、福洞等。 (二)制约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 导致我省小城镇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七种因素:即区位因素、观念因素、技术与人材因素、资金投入因素、行政区划与行政体制因素、计划经济惯性作用因素和小城镇规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因素。下面重点说明后面三种因素的影响。 我省行政区划共有乡镇856个,平均每个乡镇人口约为0.2万人,比山东、江苏(两省平均都约4万)等省份的乡镇人口规模小得多(这两省正在调整乡镇区划,目标是平均每乡镇6万人口左右)。乡镇人口规模过小,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质量的小城镇。另外,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往往造成建设项目的不合理选址,进而导致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不合理。 计划经济时期,我省在资源赋存地建设了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围绕这些企业形成了一些工矿型小城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不仅这些企业机制反映了强烈的不适应性,人们的观念也反映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这种惯性作用严重地制约小城镇的经济与社会的建设发展。除了机制和观念的不适应,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存在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增加了企业负担;又由于长期的高积累低分配政策,企业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背负着大量离退休职工和职工冗员过多的重担,这些状况也同计划经济的影响相关,并且都严重地影响这些小城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为了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国家特别重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工作,我省各有关部门也相应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等因素,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相对滞后,难以很好地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到99年底,我省累积编制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包括建设规划)的小城镇共有368个,占全部小城镇的85.58%,而这些已完成的小城镇规划中,已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修编。在编制时间不长的规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编制的,因其投入很低,成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在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当包括市、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目前,我省城市(含县城)总体规划已经完成了90%以上,这些规划成果对于指导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多数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做得比较粗浅,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一定区域内小城镇布局的科学合理。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分别从区域和城镇自身的角度,确定城镇的区域地位、职能、规模和具体的建设布局与设施标准,其规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是小城镇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B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我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全省小城镇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坚持小城镇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相结合,与生态省建设相结合;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重点培育、强优劣汰、量力而行、、有序推进、以点带面、快速发展的方针,使我省小城镇真正成为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重点建设"十五"期间可提升为小城市的重点镇,积极培育作为远景发展为小城市的区域中心镇,加速发展大中城市周围的卫星镇,合理建设各类区域中心镇。 二、基本原则 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最佳,"十五"期间,小城镇建设主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一)择优发展原则 即选择条件比较优越的小城镇,优先建设发展。 (二)集聚发展原则 改变小城镇建设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偏向,引导人口和物质要素向中心镇、重点镇集中,以提高投资的产出比。 (三)生态优先原则 优先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城镇。 (四)分类调控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城镇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采取不同的发展控制措施和对策。 (五)配套建设原则 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为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各种设施的合理配套建设。 三、发展战略设想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设想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小城镇大发展的世纪。按照系统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采用"点、轴"区域系统开发理论,我省小城镇建设战略上分三步走: 第一步,重点建设小城镇的"点"。针对我省实际情况,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规模优势的中心城镇,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以指导和倾斜。 第二步,重点发展小城镇的"线",进一步完善"点",适当考虑"面"。在区域中心镇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与省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相对应,按照三级发展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渐进的发展形式,重点发展轴线上的小城镇。 第三步,在"点""线"上小城镇逐渐建立完善的情况下,以发展"面"为主。最终形成我省小城镇在地域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形成我省经济发达、规模适当、类型多样的,小城镇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良性循环的小城镇体系。 到本世纪中叶,力争把我省多数小城镇建设成为具有二十一世纪特点的,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典雅古朴的城镇景观、宁静舒适的居住条件、对广大农民和大中城市居民有巨大吸引力的跨世纪新兴小城镇。 (二)总体发展目标 吉林省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应与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载体,在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1、优先发展具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和规模优势的区域中心镇及重点镇和卫星镇 在我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中,少量处于接近县城(或县级市)地位的小城镇和个别条件特别优越的小城镇,应加大力度促进发展,强化其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这类城镇将从小城镇中分离出去,在省域城镇体系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可发展成为县城或小城市。 选择100个左右小城镇作为县(市)域中心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五十个,另外五十个在"十五"以后纳入重点建设的行列。对于基础比较差又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城镇之间距离近的一些小城镇,应调整归并到其他小城镇。其余小城镇作为一般发展对象,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的措施推进,使其发挥应有的城镇功能。 2、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总量 非农业人口规模过小的小城镇,难以发挥城镇应有的功能。根据吉林省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宜低于10,000人。到2005年,小城镇城区人口总量控制在500万,百强镇城区人口应达到20,000人以上。 根据城镇职能的不同,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镇区,下同)标准亦有所差别。综合性较强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宜取120-130 m2,工矿型小城镇宜取100-120m2,农副产品集散型小城镇宜取110-130 m2。由于小城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200m2,调整降低人均指标需要有个过程,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到2005年,人均建设用地150-160m2,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约为600平方公里(含城区农业户籍人口用地,下同)。通过逐步调整,到2015年,按前面的标准,建设用地总量在600-700平方公里之间。 3、小城镇建设水平 到2005年,小城镇人均面积达到18平方米左右,小城镇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公用设施要基本齐全、配套,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环境比较优美的居住小区。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20升/日,排水管道服务面积达到25%。到2015年,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80升,排水管道服务面积达到60%。 到2005年,全省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2015年达到7 m2,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2005年达到95%,到2015年达到100%;2005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5%,2015年达到40%;生活垃圾清运率2005年达到90%,2015年达到95%以上,处理率2005年达到70%以上,2015年达到85%以上。 C 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这里采用城镇发展潜力作为选择我省重点建设小城镇的依据。评价小城镇发展潜力共用A、B两组16项指标。A组指标主要用以测评城镇发展的内在潜力,即城镇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集聚规模和结构特征对城镇发展的内在影响力,包括城镇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商业销售额、居住适宜程度、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财政收入、城建投资规模、科教文卫水平、产业发展后劲等十项指标;B组指标主要用于测评城镇发展的外在潜力,即区域条件给城镇发展提供可能的外在影响力,包括腹地范围的大小、腹地人口密度、影响范围的农民人均收入与竞争城镇的距离等六项指标。综合考虑这些指标的原因是:作为城镇化原动力的工业化已不再是城镇化的唯一动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镇发展机制呈现动力多元化、资本多元化的倾向。过去,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国家计划投资于第二产业,而现在,城镇发展更多取决于非政府资本的投入。因此,地方经济基础状况、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吸纳量决定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根据上述综合指标,确定以下的小城镇为发展的重点镇: 兴隆山、合心、大屯、五棵树、大坡、弓棚、卡伦、米沙子、合隆、玉潭、左家、春光、红石、平安(舒兰)、烟筒山、乌拉街、岔路河、天岗、山门、范家屯、怀德、杨大城、石岭、双山、横道河、渭津、寿山、山城、海龙、辉南、抚民、孤山子、六道江、板石、万良、松江河、石人、马鹿沟、太平川、巨宝山、长山、蔡家沟、平安(白城市)、安广、万宝、四方坨子、石岘、官地、朝阳川、二道白河、鹿乡、上河湾、达家沟、哈拉海、优龙泉、夹皮沟、白山、红旗岭、江密峰、新站、白石山、郭家店、二密、红梅、三源浦、仙人桥、松树、五家站、瞻榆、大石头、黄泥河、老头沟、开山屯、松江、天桥岭、大兴沟、百草沟、头道、南坪、英安、敬信、放牛沟、孤店子、五里河、孤家子、营城子、鸭园、花甸、果松、王府站、大布苏、陶赖昭 第四章 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 一、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快速发展的现代管理机制 (一)按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管理的原则,理顺条块关系,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使政府由直接干预经济项目建设,转变为指导、调控和服务经济建设。要重点理顺工商、税务等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镇级财政,强化政府的城镇建设与管理职能。 (二)小城镇建设要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小城镇的建设给予积极的支持,清除障碍,适时适度地调整、充实必要的政策法规,加强指导和监督,引导和推动小城镇的合理建设。要实行任职目标责任制,层层抓好目标落实,确保小城镇建设大目标的实施。 (三)适当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扩展小城镇生存发展的空间。通过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改变目前小城镇资源少、规模小、市场小的状况,促进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加速小城镇质量的提高。 (四)建立适合研究与评价小城镇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明确小城镇概念的前提下,单独设立以小城镇为对象的社会经济指标统计系统,具体采用的统计指标应根据研究和评价管理的需要确定,并纳入政府统计部门的正常统计工作。 二、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拓展投资融资渠道 (一)鼓励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积极争取外来资金投入小城镇的建设。全面放开小城镇建设的准入领域,营造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发展环境,建立适合新型合作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具有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联办等形式进入 小城镇的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鼓励参与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卫生保健等项目的建设和经营。 (二)深化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和转让。鼓励房地产开发,推行经营性用地采取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应,按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三)构建小城镇市政和公用事业经营市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和经营,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相关使用、利用的收费价格,促进资金周转,加大建设投入,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 三、完善法律机制,规范建设行为 (一)制定出台《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条例》。根据小城镇的城乡过渡性特点和吉林省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规,尽快出台《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条例》,为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包括资金、技术队伍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诸种矛盾和问题提供帮助。 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科学合理的全省重点镇评定标准,采用城镇发展潜力的综合量化指标,作为确定重点发展小城镇的依据,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并由省政府公布重点镇名单。采取年度检查、考核的办法,对重点发展小城镇进行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二)科学制定县(市)域城镇体系和小城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我省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便合理调整小城镇的布局,协调小城镇间职能分工和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制定全省小城镇体系规划,引导和调控全省小城镇逐步走上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协调发展的轨道;积极调整和修编小城镇规划,以提高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指导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良性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和实行鼓励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一)调整完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强化对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鼓励与限制作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小城镇和产业,分别制定相应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特别要采取优先龙形经济发展的政策,用适当的政策导向促进小城镇建设由无序向有序、由粗放向集约的合理建设发展。 (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破除城镇化障碍,促进人口合理流动。通过户籍改革,改革现行的人口二元化管理制度,疏通人口城镇化渠道。一方面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劳动力的资源效益;另一方面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更大的增长。 (三)实行对区域中心镇、重点镇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培育建设中心镇和经济强镇。选择具有一定优势的小城镇,给予较优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中心镇和经济强镇。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实行重点镇、试点镇的动态管理。 五、推进文明社区、文明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小城镇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加大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丰富小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城镇。

急求小城镇建设 乡镇行政管理 作业答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对于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愿愿做培育成为什么等专业特色占a文化旅游b商贸物流c资源加工的交通枢纽

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不顾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一味仿古的倾向,导致“千城”一面。这种做法有违于

B AC是唯物论,不符合要求,排除;“千城”一面是指小城镇建设中的“一刀切”,没有自己的个性,这种做法违背了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为B。

小城镇建设工程指挥部有哪些职能

1.2.1.1指挥部履行工程建设现场建设管理职能,对工程负有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检查、控制的责任。1.2.1.2编制年度投资建设计划;经审批后编制年度投资实施计划。1.2.1.3审查工程开、竣工报告。1.2.1.4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1.2.1.5组织施工图纸会审,生产调度会、安全大检查、文明施工检查等活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监督、督促竣工资料的档案移交工作。1.2.1.6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文明施工、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的总体情况。1.2.1.7 审核工程承包商实际进度和投资完成情况,拨付工程款。1.2.1.8 监督、督促工程设计施工图和物资设备的供应。1.2.1.9 审批一般设计变更;对重大设计变更进行审查并及时上报。1.2.1.10 参加达标投产等工作。1.2.1.11 参与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1.2.1.12 主持重要协调会议。1.2.1.13 协调工程参建单位间的工作关系。1.2.1.14 指挥部针对具体工程编制建设项目管理大纲。1.2.2 监理1.2.2.1监理部应制定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1.2.2.2审查施工承包商的开、竣工报告。1.2.2.3审查分包商资质。1.2.2.4审查施工承包商质量保证体系并监督其运转。1.2.2.5审查施工技术方案。1.2.2.6根据川电总[2003]50号文件精神,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由项目监理部负责组织管理实施,要求由工程项目总监牵头成立工程档案管理协调工作组。组长由工程项目总监担任,副组长由工程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担任。负责组织档案立卷、归档、参与验收和移交工作,协调解决工程档案管理有关问题。1.2.2.7 工程监理部应编制档案管理实施细则。1.2.2.8 检查原材料、构配件的采购、入库、保管和使用情况1.2.2.9 协助处理工程索赔。1.2.3设计1.2.3.1按建设计划提交设计文件。1.2.3.2确保设计文件管理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规程、规范、设计委托合同、初设计审查文件要求。1.2.3.3参加工程重要会议、施工图会审和交底、中间质量检查、验评、验收及其他重要活动。1.2.3.4提出设计变更的技术方案、工程量及施工图预算费用。1.2.3.5提供现场设计工代服务。1.2.4 施工承包商1.2.4.1对其承包范围内的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工作全面负责。1.2.4.2 负责其承包范围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及报审。1.2.4.3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和监督体系、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并保持其运转良好、有效。1.2.4.4 必须严格组织工程的施工管理,做好施工原始资料记录,确保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1.2.4.5 必须认真及时做好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1.2.4.6 积极配合监理的工作,自觉接受监督。1.2.4.7积极配合中间质量检查验评、安全大检查,竣工验收、验评、系统调试、启动试运行和移交等有关工作。1.2.4.8 负责组织其承包范围内工程竣工图的编制工作。1.2.4.9 参加达标投产检查等工作。1.2.5物资供应商1.2.5.1 按建设计划保障物资设备供应满足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需求。1.2.5.2严格按合同规定及要求保证供应物资设备的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提交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相关试验报告,并按规定包装、标识并送达指定地点。1.2.5.3 对所供物资设备质量负全面责任,如有质量问题必须及时联系制造商,及时维修或更换,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投产。1.2.5.4组织物资设备现场开箱(开包)检查。提交必需的技术文件和附件、备品备件。负责设备开箱(开包)后缺陷的处理。1.2.5.5积极配合监理的工作,接受监督。1.2.5.6 应派现场物资代表驻现场协调物资设备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影响个人经营,怎样索要赔偿

市政建设是合法的,只能申请行政补偿,如果是非法的则可以申请行政赔偿。可以直接向该机关申请行政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只有 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的规定。没有关于直接对受到损失的人给予补偿的规定。

小城镇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建设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仍面临严重制度障碍的挑战2、产业发展不能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的就业挑战3、城镇化进程中现行的土地制度面临巨大挑战4、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挑战5、土地、资金、人才问题突出,要素瓶颈制约的挑战6、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请问一下:小城镇建设规划目标怎么写?

你是政府官员吗 如果不是规划就不关你事 如果是那我真替你悲哀

兄弟姐妹,急求关于“小城镇建设中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qq282940252,

小城镇建设中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首先在大中城市发展起来,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一直受到政府和实业界的双重忽视,因此,起步较晚,时间不长,在目前的开发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一)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我国多数小城镇基础薄弱,地势有限,使得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在小城镇没有形成,生活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居住区。而且,不少小城镇往往沿过境公路开发房地产,形成以公路为核心的城镇,不仅用地结构松散,有限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且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成本非常高,直接导致小城镇配套公共服务不健全。同时,一些开发项目未批先占、乱批乱占,既导致城镇布局缺乏整体性,更导致土地浪费、闲置。(二)开发档次不高,地方特色不明显。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的投资主体资金实力弱,多数是乡镇企业和城镇居民,而且,小城镇建设用地相对较低,因此,绝大部分开发商采取外延扩展,多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布局松散,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居民房屋与乡镇企业的厂房车间大同小异,都是清一色的方形“钢筋混凝土”。如此城镇风格,不仅使全国城镇面貌雷同,而且丧失了特色和个性,丰富而多姿的地域特征、民俗民风、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不能被融入和表现。(三)缺乏环境意识,生态遭到破坏。在小城镇开发中,开发商往往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和植被的价值认识不够,为了扩大建设面积或者仅仅节省成本,就对环境和植被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乱开发、乱建设非常严重,生态风险居高不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缺乏体系,公共服务不健全,导致污水横流,垃圾乱倒,成批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和日常垃圾被直接堆放在镇区内,极易引发各种传染疾病的蔓延。(四)业主式社区难以形成,物业管理落后。由于小城镇的“旁河而居”或“依路而建”的特点,居民住宅分散、杂乱,难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社区;即使在集中的住宅小区内,也面临着户数少、规模小而难以开发物业管理的难题。而且,住房产权多元化,公房、私房并存,城镇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对物业管理水平需求不一,物业管理费用收缴困难。总之,小城镇面临着,从业人员少,业务水平低,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五)产权交易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伴随着小城镇的发展,产权流转也日益活跃。但是,在产权流转过程中,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交易活动极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开发部门不经过政府的审批,不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私自将旧城改造中还建余下的商业门面和住宅以市场价格出售和出租,从而逃避向国家缴纳土地开发收益。一些用地单位将房屋或使用场地出租,或者将划拨无偿使用的土地通过私下交易转给其他使用者,以获得大量的土地增值收益。还有一部分以“联营”、“租赁”等“合作建房”的形式,在不办理固定资产的转移的情况下发生交易行为,不仅导致土地资产流失,还无法征收税款。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不健康的原因 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中的这些问题,导致国家资源的流失、浪费,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增加了进一步发展的成本。那么,什么原因使得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处于这种不健康的状态呢?总体而言,既有宏观的体制原因,也有微观的操作实践的因素。(一)城镇建设规划不健全,房地产开发处于盲目状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科学、适当超前的规划,是城市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必须要有健全的、具有约束力的城镇发展规划,以土地的用途管制和城镇的功能分区,保障城镇的有序发展。在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建设规划极不完备。一方面是规划编制不合理,缺乏科学性、预见性和超前性,致使小城镇建设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规划缺乏效力,房地产开发单位变着法子违反编制好的规划,管理部门也不认真执行,使小城镇发展几乎处于自然的处延扩张式的发展状况,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二)开发主体实力不强,建设资金投资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国家和集体的投资逐渐减少,而有实力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还没有大举进军,因此,小城镇开发主要以个人住宅和商用投资为主,形成小而分散的开发格局。对于小城镇建设的商业性贷款,特别是中长期类贷款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小城镇建设初期投资不足,不能进行整体规划和规模建设,造成后期规模扩张困难和改建的压力巨大。政府没有固定的预算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全依靠预算外的土地出让金。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直接导致土地价格的高抬,形成农民进城难和投资开发商进入难的“二难困局”。同样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在小城镇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素质不高,多属农村建筑队,技术人员少、开发经验不足等问题,小城镇建筑的质量整体不高。(三)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体系落后,配套政策没有形成。目前我国小城镇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出现条上“管得着,看不见”、块上“看得见,管不了”的局面,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协调管理难。而且,城镇政府的职能不明晰,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等问题,行政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不仅影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而且使得农民进城受到诸多政策性壁垒,导致小城镇人口聚集不高而发展缓慢。最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以及流转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四)小城镇建设法律制度建设滞后,房地产市场发育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已经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小城镇建设必须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下,依据市场来配置资源。但是,我国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法律制度建设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土地供给缺乏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息不透明,致使小城镇建设违法投机行为不断不出现。也因为此,小城镇房地产统一市场体系没有形成,缺乏健全而灵敏的价格机制,市场人为因素影响大,房地产价格混乱,房地产交易行为不规范。

关于小城镇建设论文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   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加快农场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垦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农垦小康社会、重塑农垦形象的战略举措,对提高人的文明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实现农场城镇化建设的大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发展目标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就是要把吸引周边农村人口向农场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这样一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接下来才是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富有农垦特色和风貌的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二、科学规划建设 农场小城镇规划的原则: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农场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根据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场部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农业、工业、商业、居住、文化、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二是高度重视农场小城镇建筑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注意农垦特色。职工住宅设计要坚持“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注重提高和健全使用功能。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建筑形式要力求有所创新。 三、改革投资主体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 四、做强特色产业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山东省中心镇的景芝镇,就是因为 “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仅从宝泉岭分局小城镇建设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名牌效应”。 五、完善政策配套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破垦区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场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场城镇转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农场城镇流动。第二,要正确处理入场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入场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入场农民一旦在农场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场的积极性就会高涨。第三,建立农场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第四,规范收费行为。入场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场,尽快地安居乐业。

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小城镇建设与城镇建设、小镇建设意义相近,但又有细微区别,关于小城镇建设工作怎样实施呢?下面是有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范文1   为了进一步发挥蒲州镇独特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扩大小城镇规模,提升小城镇功能,打造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功能配套的新型城镇,根据蒲州镇总体规划,结合蒲州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的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用现代化理念建设经营小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和质量,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打造平台,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领导组:   组 长:麻亚龙(党委书记)   副组长:聂学政(镇长)   张军峰(党委副书记)   吴温霞(纪检书记)   相 挺(副镇长)   成 员:屈 波(财政所所长)   李锁牢(城建办主任)   吴红军(交通道路站长)   薛银锁(水利站站长)   王国玺(林业站站长)   姚耀强(派出所所长)   吕刚平(土地所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蒲州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由相挺同志兼任,负责组织、协调小城镇建设的日常工作。   三、实施内容   蒲州镇小城镇建设主要以蒲州镇旅游景区拓展改造为重点,确立“旅游带动、科技支撑、城乡一体、跨越赶超”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挖掘蒲州镇文化内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民生改善”重点工程,打造一流“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   今年实施的主要工程有:   一、蒲州镇旅游景区提升工程   本镇旅游景区东起永济西高速路口至域西黄河坝,东西长8.5公里。景区包括普救寺、蒲州古城遗址、唐铁牛、鹳雀楼。主要提升项目:   1、新建旅游接待中心   在景区入口占地30亩,目前土地调整已到位,围墙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设计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2、旅游路绿化提升工程   按照现代林业的绿化理念,遵循“人文性、景观性、生态性、实用性”的原则,采取“乔、灌、花、草”相配置,“带、网、片、园”相结合的模式,高标准完成旅游路全线绿化升级工程,共栽植各种树木3万余株,绿化带建设1万平方米。   3、西厢大街绿化   西厢大街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大街的绿化工程,新栽各种树木2800株,新建绿化带4000平方米。   4、西厢大街广告牌匾整治及立面仿唐改造   西厢大街是旅游景区中心位置,是贯穿三个景点的必经地,大街的建设和环境直接影响着对景区的整体评价。为此,我们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必须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和立面仿唐改造,对沿街商户门牌广告采取五统一(统一制作、统一模式、统一颜色、统一规格、统一字体)进行彻底更换。对沿街已建成的153户门房进行立面仿唐改造,具体要求完成仿唐墙、侧墙、柱子及屋顶喷漆等唐式格局。对未建的严格图纸审核,按照唐式建筑进行建设或改造,使西厢大街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一朝步入大街,一日梦回千年”的盛唐蒲州风采将又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5、修建硬化绕村道路   为了缓解西厢大街车辆通行,保持大街清洁和优美环境。今年在大街商户屋后新开通硬化一条东西大路,既减轻大街车流压力,又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6、大力发展旅游景区“农家乐”   为了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一批“农家乐”。目前,在景区发展“中都渔村”、“迎熙苑”、“盛唐庄园”、“河东农家”等集休闲、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农家乐”6家,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环境优美,贴近现实。   7、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针对景区有利的土地资源有势,在景区沿线和景点周围,新建生态旅游观光园、自摘园8家,发展早熟杏、桃、核桃等各种特色品种2000余亩,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植物的沟通。   工程进度:除了游客接待中心年底建成外,其余项目都在10月底完工。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800万元,由镇、村、户自筹   二、蒲州镇生态园林休闲区   拟定内容及规模:我们秉承“突出本土特色,展示旅游文化,体现生态自然”的理念,在景区旅游路两侧铁牛馆至鹳雀楼,新建占地80余亩,栽植雪松、栾树、红叶李、女贞等各种苗木15000余株,硬化游园自然格局慢行便道8000余平米,高标准建成生态休闲观光园区。这一休闲生态区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放弃坐车而漫行在密丛林中和生态园中,体验自然美景,享受自然生活。   工程进度:在10月底前到位。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50万元,由镇政府自筹。   三、蒲州镇商业街工程   拟定内容及规模:一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硬化工程,全长1.8公里,预计工程投资860余万元;二是完成蒲州商业街雨、污排水工程,共完成全长3.6公里管道铺装,预计投资600余万元;三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亮化工程,共安装太阳能路灯120余盏,在西厢十字路口安装高杆灯4盏,预计投资238余万元;四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人行道铺装工程,全长3.6公里,预计投资240余万元;五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绿地建设和园林绿化工程,预计投资180余万元。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2700万元,上级补助和镇政府自筹。   四、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规划。所有列入小城镇建设的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根据总体规划,依法按程序规范建设。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发生,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创新建设机制。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招商引资、垫资建设、资金担保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作为资产来经营,全面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强化目标责任。小城镇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拆迁建设工作涉及量大面广,要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倒排工期,加强督查,狠抓落实,确保小城镇建设各项工程按期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范文2   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鄂政发〔20XX〕30号)和《中共鄂州市委 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定》(鄂州发〔20XX〕1号)精神,为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建设“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先行区为目标,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基地集中”的原则,促进城乡统筹和小城镇集约、有序发展,建成一批产业集群、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努力使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二、总体目标   按照省委关于支持鄂州率先进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的要求,坚持把各乡镇所在地的城镇化发展作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着力抓好,全力推进。从20XX年起,市、区、乡镇三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年不低于6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扶持十个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乡镇实现功能分区合理、交通布局规范、街区美化达标、生活环境清新、文化广场亮丽、配套设施齐全、城镇管理有序,向生态化、科学化、现代化中心城镇的目标迈进。到20XX年,十个特色镇(太和、汀祖、燕矶、碧石、段店、蒲团、涂家垴、沼山、长港、梁子)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镇区人口在1万人以上,形成沿长江及106国道、316国道、宜黄高速公路组团式发展的新兴小城镇带、群。建设标准:各小城镇建有两条配套较好的街道,并实现主、慢车道和人行道硬化,路灯、给排水、绿化设施及垃圾收集点、果皮箱齐全;建成区路网覆盖率和硬化率达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上,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道路网络合理,功能明确,标志明显;自来水供水水质符合卫生标准,供水普及率达95%以上;有一个集贸市场或专业街; 镇区停止零星宅基地审批以及住房建设,建有一个不少于100户的文明住宅小区,且绿化面积占用地面积的30%以上; 编制完成绿化体系规划,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建有一个公共绿化休闲场所,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以上;建有一个经济适用的文体休闲健身活动场所;有一个卫生填埋式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必要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率达50%以上;有一个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主要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三、工作任务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建设、高标准管理,着力提升小城镇的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切实承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镇,推动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一)以规划编制管理为龙头,完善城镇布局。认真执行《城乡规划法》,在城乡总体规划指导下,加紧编制建制镇、乡集镇和中心村的规划。总体规划应由乙级以上资质等级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经市村镇规划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按法定程序审批。20XX年底以前,全市各乡、镇必须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20XX年以前,总体规划确定要保留的中心村要完成建设规划的编制任务。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确定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建设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内容与时序。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做好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绿化、排污、消防、环保等专业建设规划。积极推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制度,省定重点镇在20XX年以前要结合建设需要及时做好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建制镇中心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执行规划“五线”即红线(道路)、绿线(园林绿地、山体)、紫线(文物古迹)、蓝线(水体、湿地)、黄线(公共设施)管制制度。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规划前置审批制度,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各部门不得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加强对建制镇、集镇和中心村的规划监督与管理,建设工程“一书二证”办证率要达到100%。建立城镇规划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重要规划的报告、备案制度,坚决杜绝和查处违规审批和违章建设行为。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城镇功能。20XX年重点实施5项工程。   1、道路建设工程。在完善小城镇对外交通网络的同时,对乡镇所在地的重点路面进行全方位建设和改造,使小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道路基本实现硬化,形成完善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尤其是十个特色镇,要搞好镇区功能布局,实现生活区、商贸区、工业区的科学划分。   2、供水工程。通过管网延伸为主、自备水源为补充的形式,使乡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7%,安全饮水率达100%。实现农村饮水城镇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3、排水工程。立足小城镇实际,以清淤、砌岸、绿化为主要内容,修建、疏通明沟或暗渠,加快小城镇排水工程建设,确保排水畅通。选定较适合小城镇污水处理的成熟技术,办好花湖镇华山村污水处理项目试点并逐步推广。   4、绿化美化工程。大力抓好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将创建“国家园林城”活动延伸到小城镇,上下联动,城乡共进。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绿化设计,配套绿化用地要一次提供、统一征用,绿化工程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   5、文化广场建设工程。要按照本乡镇规划要求,选择适宜地段建设供乡镇居民活动的文化休闲广场,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以及配套活动设施齐全的标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实行严格的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项目法人制管理,要健全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发放制度,加大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力度,提高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   (三)以小城镇管理为抓手,提升城镇档次。加大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搞好镇容镇貌管理,治理城镇脏、乱、差现象。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绿化管理、设施维修和养护管理等规章制度,广泛开展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大力实施“三清四建五改”工程(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建卫生公厕、建垃圾池、建停车站点、建污水收集系统,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厨),积极倡导“八进”活动(车辆进站、摊点进市、商品进店、垃圾进池、污水进渠、畜禽进圈、杂物进房、晾晒进场),全面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促进镇容镇貌根本改观。   四、方法步骤   根据“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原则,我市小城镇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试点阶段。时间为20XX年元月至3月。主要任务有:   1、确定试点。选定梁子湖区沼山镇为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安排启动资金,落实建设项目,启动试点工作。   2、制定方案。出台《鄂州市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   3、会议动员。在沼山镇召开“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总结经验,安排布置今后三年全市小城镇建设工作。   (二)整体推进阶段。时间为20XX年4月至11月。主要任务有:   1、明确任务。各乡镇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本地小城镇建设计划,内容要详细, 要有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完成时限、工作措施及责任领导,上报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审确定。   2、宣传发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小城镇建设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同时,做好小城镇建设相关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和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   3、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项目,按照既定的规划和要求,积极实施,有序推进。加强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督、技术指导,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三)验收阶段。时间为20XX年12月。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核拨补助资金。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小城镇,大战略”的总体方针,突出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的力度。市政府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建委,负责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工作。各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市领导定点联系和市、区单位对口帮扶小城镇建设制度。从20XX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扶持小城镇建设,并按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由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审核确定的建设项目先期拨付工程建设启动资金,余下补助资金将根据年底检查验收达标后再予兑现。区、乡镇应分别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市小城镇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为保证正常的业务开支,市政府每年按小城镇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总额的1%安排工作经费,由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使用。   2、实行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小城镇建设工作要纳入各区、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并实行 “一把手”负责制。市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监督指导,严格兑现奖惩。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小城镇建设竞赛”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建设资源。要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电讯、广播电视、卫生、环保、文化、教育、农业、水利等部门,在安排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时,要尽量向小城镇倾斜,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合力。要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小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范文3   为了全面推进我区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重点突破、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为指导,以加速人口、用地、产业集聚为出发点,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基础,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镇村互动,梯次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城镇。   二、总体目标   坚持“改造、完善、提升”的原则,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现有城镇框架为依托,完成六个建制镇规划修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区人口增加4%以上,建成区路网覆盖率和硬化率达到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道路网络合理,功能明确,标志明显;自来水供水水质符合卫生标准,供水普及率达到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上;燃气气化率达到60%,有不少于一个集贸市场或专业街;镇区停止零星宅基地审批以及住房建设,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建有健身活动场所;建有填埋式垃圾处理场和必要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率达到50%以上;有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设施基本配套。   三、建设对象   渭城镇、窑店镇、正阳镇、底张镇、周陵镇、北杜镇。   四、建设内容   (一)规划编制   以规划编制管理为龙头,加紧编制、修编建制镇总体规划。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确定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建设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内容与时序,及时做好镇区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建制镇中心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图片资料齐全。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在完善小城镇对外交通网络的同时,对镇政府所在地的重点路面进行全方位建设和改造,做到建成区范围内的道路全部硬化,镇区的道路、主要街道的人行道全部硬化,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形成完善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   2、给排水建设:镇区实行集中供水,供水普及率2017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上,以清淤、延长管网为主要内容,修建、疏通明沟、暗渠,加快小城镇排水工程建设,确保排水畅通。   3、环卫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垃圾箱、果皮箱布局合理、数量满足实际需要;有简单实用的垃圾处理设施;公厕布局、数量合理,使用正常,清洁干净,全部为水冲式卫生厕所,无旱厕。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镇按照规划要求,选择适宜地段建设供村民活动的文化休闲广场,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以及配套活动设施齐全的标准;有完备的中、小学校和中心卫生院、文化站等。   (三)镇容镇貌   参照城区沿街建筑景观整治标准,对镇区主要街道建筑立面进行美化改造,确保街道建筑立面协调美观,富有特色;广告和门头牌匾整洁、美观、规划统一。同时,加大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搞好镇容镇貌管理,大力整治城镇脏、乱、差现象,做到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四)集贸市场   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市场规划建设超前,管理措施到位,经营秩序规范。市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完善,有专用停车场地,无乱搭乱建、乱拉乱挂现象,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有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   五、实施步骤   (一)确定项目阶段(20XX年7月18日至7月25日)   各镇结合实际,尽快研究确定今年规划编制任务和建设项目,条件成熟的可先期组织实施。每个项目都要编制项目简介,明确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形象进度和完成时限。各镇的建设项目于7月25日前报区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住建局)。   (二)项目实施阶段(20XX年7月26日至9月25日)   1、明确任务。各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自小城镇建设计划,内容要详细, 要有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完成时限、工作措施及责任领导,并上报区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审确定。   2、宣传发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小城镇建设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同时,做好小城镇建设相关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和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   3、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项目,按照既定的规划和要求,积极实施,有序推进。加强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督、技术指导,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三)项目观摩阶段(20XX年9月26至9月31日)   区委、区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项目”的方法,对各镇实施的建设项目进行现场观摩、考核评比。   1、听汇报:听取各镇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汇报。   2、查资料:各镇和施工单位要精心制作能够反映项目概况、建设进程和实施前后状况对比的图册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料认真收集整理,做到有规划、有图纸、有展板,建设项目报建资料齐全。   3、看项目:现场观摩各镇小城镇建设项目成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上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主要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全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各镇、各职能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工作措施。要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发改、住建、国土、交通、卫生、环保、文体、教育、农牧、水利等部门,在安排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时,要尽量向小城镇倾斜,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合力。要通过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小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工作进度。各镇、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强化时效意识,倒排工期,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各镇每周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召开办公会议、工作协调会议,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及时交流工作经验,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扎扎实实推进。   (四)严格督查考核。区上将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各镇和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行 “一把手”负责制。区住建局、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定期检查,及时通报。对任务不达标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按期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追究责任。对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以强有力的考核奖惩推动工作落实。

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

小城镇建设方面很广,主要包括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又是相辅相成,有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主抓经济建设,只要政府能够给地方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2、主抓基础建设,只有把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更好的创造良性循环,满足人民的生活品质和追求。1、经济建设主要包括:税收:民企、私企、外企、合资企、国企。创收:找出当地有特色的企业进行扶持、有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引进更多的合作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发展当地的经济。2、基础建设主要包括:A、医疗基础建设:了解医疗环境,是不是可以满足小城镇的看病需求,解决看病难。B、教育基础建设:了解教育环境,看看能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教育和受教育的需求, 幼升小,小升初高等方面。C、出行基础建设:了解出行难的难点,是道路建设不完备,还是车辆太多的问题,还是交通执法混乱等等,是否还有公共停车和小区停车问题。D、环境基础建设:了解城市垃圾、社区垃圾的排放、排污、清理,垃圾再循环等方面的共组进展如何,是否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居住条件和良好的空气状况。包括城市绿化、公园和道路绿化在内。E、娱乐基础建设:休闲公园、居民健身设施等的布局是否足够,是否到位,能不能满足基本的娱乐环境需要。F、基础能源保障建设:如水力、电力、燃气、暖气、煤炭,能不能满足居民的基础生活需要,从采购源头、销售环节、使用和安全环节等考虑。G、行政基础建设:如公安、检察机关、法院、教育局、卫生局、财政局、银行等等基础行政工作,这些部门是否在各司其职,是否在良好的、有序的解决政府发展想要去解决的问题,是否为国计民生在出谋划策,这些需要执法机关的监督和管理。总之,想管理好小城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不断的付出和几代人的努力。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加快农场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垦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农垦小康社会、重塑农垦形象的战略举措,对提高人的文明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实现农场城镇化建设的大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发展目标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就是要把吸引周边农村人口向农场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这样一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接下来才是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富有农垦特色和风貌的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二、科学规划建设 农场小城镇规划的原则: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农场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根据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场部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农业、工业、商业、居住、文化、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二是高度重视农场小城镇建筑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注意农垦特色。职工住宅设计要坚持“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注重提高和健全使用功能。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建筑形式要力求有所创新。 三、改革投资主体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 四、做强特色产业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山东省中心镇的景芝镇,就是因为 “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仅从宝泉岭分局小城镇建设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名牌效应”。 五、完善政策配套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破垦区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场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场城镇转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农场城镇流动。第二,要正确处理入场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入场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入场农民一旦在农场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场的积极性就会高涨。第三,建立农场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第四,规范收费行为。入场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场,尽快地安居乐业。

政府通过什么途径来搞好小城镇建设

可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各地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等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有利之处:第一,解决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的矛盾。小城镇建设全靠国家资金投入,有很大困难,用土地进行资本置换,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及外商出资投资,促进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发展。第二,把竞争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中,真正体现“ 公开、公正、公平” 的原则。政府在招商过程中,可以进行公开招标,实行群众监督,实现最优化的招商,避免在招商过程中滋生腐败行为。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工作可从事无巨细的全盘管理,转变为以规划管理和协调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益,加快小城镇建设。第四,降低土地成本,拉动农民投资需求,在招商引资进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投资方在建设规划要求范围内,用专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会尽量降低投入成本,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不存在工程建设吃回扣等问题。达到降低出让土地的成本,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招商引资可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模糊性。在小城镇建设中招商引资的实质是用土地进行资本置换,土地使用权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方可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税费,比如,新增耕地建设有偿使用费、造地契税等。在招商过程中政府往往承诺给予最大优惠,但优惠程度并无量化。投资商核算成本时往往进入误区,错误估计投资风险,造成社会资金的浪费。第二,招商引资的盲目性与规划的随意性。一些地方乡镇根本不具备招商引资的条件,看到别的乡镇招商引资搞小城镇建设,就盲目招商。并且招商后,根本不懂用什么方法配合开发商共同搞好小城镇建设,结果造成社会资金的闲置、浪费和国有土地的荒废;一些乡镇由l于财政困难,规划资金严重匮乏,规划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缺乏建设性详规。有些道路建设详规是由投资方技术人员做1出,当地有关部门审批,特别是对城镇道路两旁房屋建设规划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特色,建筑造型差,品位低。第三,配套设施建设没有真正做到“ 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 的原!则。在招商中强调开发商要做到“ 三通一1平” ,给水丁程和输电工程由开发商投资,但却由当地有关部门受益,此外,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更不完善。第四,政论朝令夕改,无法保证开发商的合法利益。由于小城镇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有时难免会遇到政府换届。有些政府官员没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是政府自己的事,认为开发商赚了许多钱,对开发商与政府签订的协议不完全履行,人为地给小城镇建设设置障碍,使开发商迟迟收不回投资,延缓建设速度。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招商引资的有利作用,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政府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尽量采用量化指标。属于地方财政收入部份的费用,尽量用量化指标明确减免程度。给投资方一个较透明的投资引导,认真核算投资成本。真正发挥社会资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第二,在引资开发过程中,政府要配人专人协调管理,严格按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强化规化的“ 龙头” 作用。要充分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位特点和发展趋势,搞好小城镇定位工作,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相统一的多类型多功能小城镇。第三,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把配套设施建设在当地实行招投标、或招商,真正体现“ 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 的原则。要以人为本,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努力提高建设品位,营造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体现丰富文化内涵的人居环境空间。第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政府要力求城镇建设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用各项优惠政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经商办企业,尽快完成资本置换,使政府和开发商实现双赢的局面。

招商引资进行小城镇建设有哪些有利和不利之处?

可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各地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等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有利之处:第一,解决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的矛盾。小城镇建设全靠国家资金投入,有很大困难,用土地进行资本置换,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及外商出资投资,促进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发展。第二,把竞争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中,真正体现“ 公开、公正、公平” 的原则。政府在招商过程中,可以进行公开招标,实行群众监督,实现最优化的招商,避免在招商过程中滋生腐败行为。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工作可从事无巨细的全盘管理,转变为以规划管理和协调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益,加快小城镇建设。第四,降低土地成本,拉动农民投资需求,在招商引资进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投资方在建设规划要求范围内,用专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会尽量降低投入成本,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不存在工程建设吃回扣等问题。达到降低出让土地的成本,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招商引资可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模糊性。在小城镇建设中招商引资的实质是用土地进行资本置换,土地使用权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方可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税费,比如,新增耕地建设有偿使用费、造地契税等。在招商过程中政府往往承诺给予最大优惠,但优惠程度并无量化。投资商核算成本时往往进入误区,错误估计投资风险,造成社会资金的浪费。第二,招商引资的盲目性与规划的随意性。一些地方乡镇根本不具备招商引资的条件,看到别的乡镇招商引资搞小城镇建设,就盲目招商。并且招商后,根本不懂用什么方法配合开发商共同搞好小城镇建设,结果造成社会资金的闲置、浪费和国有土地的荒废;一些乡镇由l于财政困难,规划资金严重匮乏,规划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缺乏建设性详规。有些道路建设详规是由投资方技术人员做1出,当地有关部门审批,特别是对城镇道路两旁房屋建设规划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特色,建筑造型差,品位低。第三,配套设施建设没有真正做到“ 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 的原!则。在招商中强调开发商要做到“ 三通一1平” ,给水丁程和输电工程由开发商投资,但却由当地有关部门受益,此外,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更不完善。第四,政论朝令夕改,无法保证开发商的合法利益。由于小城镇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有时难免会遇到政府换届。有些政府官员没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是政府自己的事,认为开发商赚了许多钱,对开发商与政府签订的协议不完全履行,人为地给小城镇建设设置障碍,使开发商迟迟收不回投资,延缓建设速度。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招商引资的有利作用,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政府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尽量采用量化指标。属于地方财政收入部份的费用,尽量用量化指标明确减免程度。给投资方一个较透明的投资引导,认真核算投资成本。真正发挥社会资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第二,在引资开发过程中,政府要配人专人协调管理,严格按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强化规化的“ 龙头” 作用。要充分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位特点和发展趋势,搞好小城镇定位工作,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相统一的多类型多功能小城镇。第三,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把配套设施建设在当地实行招投标、或招商,真正体现“ 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 的原则。要以人为本,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努力提高建设品位,营造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体现丰富文化内涵的人居环境空间。第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政府要力求城镇建设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用各项优惠政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经商办企业,尽快完成资本置换,使政府和开发商实现双赢的局面。

什么是小城镇建设的概念

1、为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辐射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优_先建设小城镇,通过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_建设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_镇企业、第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市化进程。2、采取多元化、多层次投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_资1108.8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家寺等11个乡镇的道路_硬化13.86万平方米;投资592.5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_家寺等15个乡镇的排水工程1.98万米;投资440万元,完成马_岭、卅铺、赤城等乡镇的给水工程1.34万米。全县小城镇达_到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排水设施齐全,实现通讯现代化,_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什么是小城镇建设的概念

1、为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辐射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优_先建设小城镇,通过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_建设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_镇企业、第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市化进程。2、采取多元化、多层次投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_资1108.8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家寺等11个乡镇的道路_硬化13.86万平方米;投资592.5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_家寺等15个乡镇的排水工程1.98万米;投资440万元,完成马_岭、卅铺、赤城等乡镇的给水工程1.34万米。全县小城镇达_到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排水设施齐全,实现通讯现代化,_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坪滩镇的小城镇建设

截至2010年,该镇新建街道2条约300米,建成三级客运站,新增城镇常住人口500人以上。搞好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硬、软环境,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服务、扶持力度,组织业主外出参观学习,使餐饮娱乐业和商贸流通业上规模,上档次,吸引更多的人来镇投资兴业,激旺人气,增强场镇对周边乡镇的吸引力和辐射作用。

求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10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17  关键词: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二元化结构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10生态环境状况10农村面貌10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17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17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17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 887个全国重点镇17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17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10带动一个面10影响一大片的效果17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10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17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10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10建设10国土10农业10交通10水利10扶贫10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10精神文明10农房规划10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17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10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10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17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17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17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10节约用地10延续特色10简明适用”的原则17按照改造镇中村10合并小型村10缩减自然村10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10生活10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10医疗10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10生态环境10交通道路10产业园区10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17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10农村电网改造10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10电网10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17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10人脉10文脉10经脉“四脉”问题17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17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10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10少取10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10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17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10通信10能源10供排水10园林绿化10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10供排水10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10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10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17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10农药化肥污染10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17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17 五、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      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10环境优势10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10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17   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内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培育正在成为小城镇10尤其是资源缺乏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17根据自身条件10竞争环境10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10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可以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17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17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城市要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把技术成熟10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10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10设备转移10兼并联合10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17      六、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小城镇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17应加快职能转变,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10市场监管10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小城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17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10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10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变股权10农民当股东,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10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17      结论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10生活配套设施欠缺10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10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17坚持由点到线到面,一个镇一个镇地整体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包办代替,不搞盲目攀比17   小城镇的发展在追求当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同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发展观念,选择强化清洁生产,注重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保持稳定10持久和健康的发展模式17   参考文献:   [1]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3] 冯春燕.三农问题的实质性原因及解决途径[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

急求一篇论文,论文题目是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我提供资料 也可以现做

什么是小城镇建设的概念

小城镇建设规划一、总体思路为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辐射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优崐先建设小城镇,通过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崐建设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崐镇企业、第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市化进程。二、发展目标1.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元化、多层次投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崐资1108.8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家寺等11个乡镇的道路崐硬化13.86万平方米;投资592.5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崐家寺等15个乡镇的排水工程1.98万米;投资440万元,完成马崐岭、卅铺、赤城等乡镇的给水工程1.34万米。全县小城镇达崐到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排水设施齐全,实现通讯现代化,崐基础设施得到完善。2.市场建设完成现有综合市场和农贸市场扩建、改建、规范的基础崐上,围绕地理和资源优势,新建桐川畜产品交易市场,阜城蔬菜崐批发市场,玄马软果批发市场,庆城莲池综合农贸市场,缓崐解现有市场压力,奠定小城镇发展基础,积极培育特色市场,崐把驿马建设成为全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3.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建设的重头戏,重点抓好西川乡镇企崐业示范区和驿马工业小区及凤甜公路和庆华公路沿线乡镇企崐业,争取驿马工业小区进入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行列。三、主要措施1.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崐质量建设小城镇。2.多方筹措小城镇建设所需资金,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崐建设。3.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放宽或放开农民进小城镇落户的崐限制,鼓

小城镇建设意义是什么

 仅供参考: 一是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三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 #报告# 导语】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按照高档次、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总体思路,投资8万元,邀请北京北方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划,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统筹协调,全面抓实繁荣发展明珠商城工作。重点实施了陈庚街、杏林街南延工程和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陈庚街南延工程全长268米,宽12米,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南部路面现已硬化完毕,沿路两侧建成商铺150间,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所有商铺已全部预售完毕。杏林街南延工程拆迁工作正与相关单位积极协调,施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共铺设便道3500平方米,安装路灯14盏,中华灯2座。三是示范引导,统筹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占地60余亩的明珠社区一期工程1—5号住宅楼已交付使用;6—8号楼已完成100套单元房主体工程建设,目前正在扫尾。9—13号楼共270套单元房,第五层正在封顶。道路硬化、地热供暖、给排水、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陈旧,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靠镇财政投入难度较大。   2、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运行能力不足,明珠商城管委会作用发挥不明显。   3、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4、明珠商城无鲜明特色,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制定完善明珠商城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分类清晰、功能完善、形成规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2、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商城自治管理机构,吸收部分商户业主共同参与,加强市场日常管理。   3、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商城内交通、排水、照明、卫生等基础条件。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打造规模化专业市场。   5、进一步整合商城内闲置土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6、引导商户经营项目集群发展,科学分行划市,建设多条特色经营街道。   四、几点建议   1、县委、县政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解决资金投入难题。   2、加大对非法、违章建筑打击力度,赋予乡镇执法权限。同时,在建筑方取得土地使用资格的基础上,赋予乡镇办理开工建设证明、规划许可证权限,为商城内土地开发、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篇二】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从调查情况看,我乡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八点:   (一)城镇建设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德兴乡位于陇西县西北部,东与德兴乡接壤,南临柯寨乡,西与双泉乡毗邻,北与渭源县交界,东西宽约11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海拔2135——2447米,年降雨量约300毫米,无霜期130天左右,乡政府驻地眼窝距县城56公里。近年,我镇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小城镇建设乡镇之一,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基础先行、分期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城镇改造,优化投资环境,多方筹资,精心施工,全面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区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在规划建设的范围、品位、功能布局、容积率等方面均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二)建设发展存在管理不到位、品位不高的现象。随着街道“两新”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向城镇中心区域集聚,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城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有的城镇管理人员相对不足且素质较低,街道在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上缺乏一定的的。方法和手段,使城镇管理水平和城镇品位普遍不高,特别是城镇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摆摊设点、乱停乱放以及脏乱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小、挤、乱,市容市貌不整洁,工业区平台环境不到位等现象造成整个城镇品位相对偏低。   (三)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从调研中看出,当前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五)粗放建设,居民楼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六)管理滞后,小城镇环境条件较差。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乡建办正式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不力;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非常突出,“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七)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尚无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工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多数招商项目成活率低,贡献少,对小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小。三是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场所缺乏,难以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八)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有效投入。近年来,于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乡镇的财源减少,特别是工业不发达的乡镇。另外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在没有上级支持的情况下,以乡镇财力搞小城镇建设,无异于杯水车薪。   二、主要措施和内容   “十二五”期间,街道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农业产业规划为基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   (二)以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把新农村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搞好新农村的征地工作,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力、供水、污水、绿化等,实现新农村设施配套“三通一平”,优化新农村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新农村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继续突出新农村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以“两分两换”试点为重点,推动农房改造集聚进程。加快实施跨区域安置,探索安置新模式,努力做大做强“1”个城镇中心区域,计划到20xx年有80%以上的农户向城镇中心区域和城乡一体新社区集聚,土地节约率达到50%以上,有50%的承包土地实现流转。加强对新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功能布局,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管理办法,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户土地流转收入相挂钩、与政府激励参保相配套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四)以完善功能布局为起点,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结合德行乡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供水、排水、绿化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现代新新农村的建设要求,规划和建设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农村综合服务社、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文体活动中心、公交停靠站点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参照城市成熟小区管理模式,实行自治式物业化管理,努力建成风格独特、品位高雅、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型街道。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以环保、供水、交通、垃圾处理、抗涝防汛和道路改造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二是高起点规划,建设特色小城镇。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小城镇进行重视修编,提高沿街楼建设标准。对新建沿街楼严格按新标准建设,对危旧房进行改造,提高小城镇档次,做到局部整齐划一,全局统筹协调。   三是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为小城镇发展助力。一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小城镇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在小城镇落户,适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人员向小城镇流动。三是做大做强服务业,坚持“政府倡导、社会参与”原则,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兴建一批建身、娱乐、文化、休闲场所,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四是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小城镇管理专业队伍。小城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一支高素质的城镇管理队伍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注重加大城管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要加强城镇意识的教育,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管理城镇的积极性。制定加强小城镇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管理规范,把小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是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年初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群众的好评。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章立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下去,为小城镇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环境。   六是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制定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小城镇开发建设,同时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七是做好结合工作,深入开展旧村改造工作。小城镇建设工作要与农村旧村改造结合起来,特别是镇驻地村庄,通过规划居民区、兴建居民楼等方式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使农村居民社区化、城镇化。 【篇三】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xx年10月22日镇政协活动小组对我镇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周密调研,了解了镇小城镇建设的实际状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推荐,从中受到了许多启示。现将此次调研状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现状   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镇今年小城镇建设效果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集镇卫生环境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初步得到遏制。调查中,无论是路上的行人、商贩还是集镇街道两边的居民,都一致的认为的街道较先前干净、整洁。今年以来,街道居民用心响应镇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厂篷,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二是城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门前三包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镇“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一整套制度,对车辆乱停、摊点乱摆等突出问题进行长效管理。每条街道增设了垃圾池,成立城管中队,定时清扫收集清运垃圾,持续镇区内大街小巷全天候清洁卫生。三是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透过书写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城乡卫生同治的重要好处和具体做法,全镇掀起了城乡卫生同治的高潮。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中看,我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规划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房屋建设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建筑房屋参差不齐,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差   1、目前集镇市场规模过小   这是在调查中居民反映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目前的集镇市场规模偏小,许多小商贩便占道经营、随地摆摊、随意搭建厂篷,由此成为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根源。街道两边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满意一些商贩在门前占道经营,许多商贩也饱受“脏、乱、差”之苦,迫切需要政府来来统一划线。   2、道路设施配套性差   (1)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   从镇政府至集镇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2)绿化覆盖率低,绿化树不足,分布零乱。   在我镇城管中队制定的《镇区“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镇区居民户新建房屋实行自主绿化,绿化的树种务必一致,但绿化的树种并未做统一规定,而且执行效果不明显。   (3)电线杆新旧并立,参差不齐;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分布无序。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潜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我镇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和推荐   (一)高度重视前期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与其它乡镇相比,我镇在规划设计上稍显落后。当前,全国正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县委也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据本地条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把规划设计与城乡同治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开拓小城镇建设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主要应做好以下建设工程:建设具有必须规模的集镇农贸市场;硬化镇区内的主街道;改造电线杆和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楼,配套建设宣传专栏、阅报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楼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民众,扩大宣传的舆论阵地。   (三)用心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务必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透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镇的公用设施,如农贸市场、医院、校园等。要鼓励能人大户以参加某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用心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投资建设,逐步构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   总之,就是要摆脱单纯依靠财政的被动局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小城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严格贯彻中央及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共同的小城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小城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   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为全面了解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建议,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小城镇建设调研组对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城建、土管和浒湾镇等单位与长期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一线同志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真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打造一流县城的同时,从统揽全局的高度,以村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   1、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组织、专家编制、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超前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早在2007年,各乡镇就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区域规划、城镇性质、总体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保环卫、建设控制等目标。今年,浒湾镇和对桥镇分别围绕“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旅游边贸新镇”的目标,再次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浒湾镇还聘请了专业部门完成了污水管网和书铺街老城区建设规划,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县土管局自2008年开始,聘请相关部门对各乡镇集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编制,去年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并正式实施。   2、强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项目是集镇建设的“引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无项目没发展。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的要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镇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小城镇发展。从2008年开始,全县各乡镇每年实施100多个村镇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了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动乡镇集镇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大力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套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一套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套安全清洁的供水系统、一条亮化美化的集镇街道、一个文明安全的和谐社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一个优质便民的服务中心、一所群众满意的中心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卫生院、一座温馨祥和的敬老院。2012年,各乡镇安排了143个镇村项目,总投资达7.75亿元。随着每年实施的镇村项目成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2011年,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   3、突出重点建设,以示范引导农村小城镇发展。按照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的安排和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浒湾镇、对桥镇等高速公路、国道、景区沿线重点集镇的小城镇建设。浒湾镇充分发挥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和地处抚州“6+1”城市群较为中心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筹资,积极加强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金浒广场、浒湾抚河大桥、金溪三中综合大楼、老街道路改造、新街路灯亮化与下水道工程、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浒湾中心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一渠两岸”及书铺街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至2011年底,浒湾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城镇化率达40%。对桥镇以龙虎山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道沿线交通优势和毗邻华东交通枢纽城市鹰潭市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示范镇建设。先后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及集镇美化亮化硬化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场所、对桥镇中学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至2011年底,对桥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6.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5%。为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要求,县新村办通过镇村联动等方式,对浒湾、陆坊、琉璃、对桥、石门等乡镇所在地或边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布点,有力地推动了上述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硬化等工作。   4、健全管理机制,以管理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注重管理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扫、保洁、清运、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例如:浒湾镇制定了《小城镇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和《浒湾镇镇区卫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了临街单位、住房、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原有4名环卫人员的基础上,增配2人,并购置了垃圾处理专用车等清洁工具,及时清扫街道,及时运送垃圾,确保路面全天候整洁;成立了街道管理巡逻小组,有效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成立了交通管制小组,进行全天候沿街巡逻,确保辖区交通畅通;对镇区广告乱贴乱挂、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丢乱倒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提升了镇区环境卫生水平。为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彭县长亲自召集乡镇主要领导开会,明确责任,进行部署。县新村办还在省、市、县安排的农村清洁工程经费中对集镇环境卫生工作给予经费奖补,推动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秀谷镇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工程,强力推行门前三包制,路段长、班子成员包片制,绿化认养制,举报奖励制等管理模式,成功营造了小城镇管理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县城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监管,消除卫生盲区,保障了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建设、市民教育,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不足   1、编制缺乏长远规划,集镇功能不够完善。2007年乡镇虽然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当时规划编制粗糙,乡镇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且该规划已时过境迁,难以完全适用当前和今后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除浒湾、对桥完成外,其他乡镇均未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经费紧张,编制一套规划需15万以上;二是规划很难做到科学、实用,在实施中规划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随意性较强,很难长期严格遵照执行。 集镇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显,吸附承载能力不强,商贸不旺,功能也不完善,与“十个一”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较多的集镇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人口少的集镇功能有萎缩的现象。   2、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依托项目投入,县、乡财政直接安排资金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乡镇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运转、搞乡镇政府大院建设,对集镇的公共设施投入除了购置部分环卫设施、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街道路灯电费,再加上零星修修补补之外,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县财政主要以项目配套为主,单项列支专款用于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县级财政增幅,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等公用设施比较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   3、土地经营文章做得不活,集镇发展缺乏后劲。据统计,2009年-2011年,全县乡镇公开出让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共4宗,面积8.4亩,成交价117.45万元。其中浒湾镇2宗,何源镇、双塘镇各一宗。据了解,当前乡镇一是土地收储难。农村集体土地收贮价格较高,乡镇很难承受。原粮管所、供销社等乡属单位占用的土地纠纷较多,闲置土地很难盘活。二是为节约成本、图省事。乡镇为规避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同时也为了省去争取用地指标难的麻烦,干脆“单打碎敲”单宗出卖。三是农村建房滥占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制度未能建立,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集镇土地出让价格不高。四是缺乏长远打算。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维稳压力任务繁重,经营土地没有硬性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也很难把经营土地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土地经营做得不活,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集镇年年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除双塘、石门建有简易垃圾中转站外,其他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大部分乡镇租农用车作为垃圾清运车。二是保洁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保洁人数较多的有浒湾、对桥,保洁较好的有双塘,但普遍存在着保洁人手少,保洁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集镇居民保洁意识差。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基本没有建立,少数集镇虽建立了,但落实差,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    三、几点建议   1、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强调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其中要求至2015年全省50%左右的乡、村要达到和谐秀美的标准。小城镇作为乡镇的政治、生活、文化、信息中心,作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县、乡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主攻“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相比之下,我县农村小城镇镇建设虽有较大进步,但与“三化”同步相比,与和谐秀美乡村标准相比,与农民和集镇居民幸福指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核心是要强化县、乡领导抓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意识,并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群众齐抓共建的的格局。   2、要切实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要切实做活土地经营文章。要加大土地收储的力度,对原乡镇站所、厂矿、学校、砖瓦窑等闲置土地要因地施策,尽快收储;对集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要像秀谷镇抓“两区”建设征地一样,责任到人,限期征收。要加大土地公开出让力度,通过“招、拍、挂”引进竞争机制,控制用地数量,提高竞拍价格。要大力推广浒湾、合市等地事前公示、联审联批制度,加大农民占用耕地税的征收力度,遏制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浒湾镇对集镇规划区内居(农)民建房采取不接电等方法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取得了较好效果。土管部门要适度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集镇搞活土地经营,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议从2013年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法,集中抓好1-2个乡镇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项目也要主动跟进。对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建议县财政适当奖补,以调动乡镇搞好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3、要切实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小城镇建设要“建管并重”,尤其是环境卫生管理,今年内要有明显的改观。要完善集镇垃圾的清运处理办法。浒湾、对桥、陆坊、左坊等交通便利的乡镇,应建立垃圾中转站或简易的停放场,并出资委托县城管局统一运至县埋焚场,县财政给予适当的奖补。其他乡镇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填埋场。要增强和稳定保洁队伍,用足用好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适当提高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和政治荣誉,完善保洁员的责任和奖罚机制,提高清扫保洁效果。乡镇要定期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解决集镇乱停、乱堆、乱倒的“脏、乱、差”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2:   小城镇作为乡村经济、政治、文化集聚中心,其发展不仅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方,更是对当地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化解制约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近年来,我镇以“以业建镇,以业兴镇、重点突破,梯级推进”为思路,小城镇建设进程得到了明显加快,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谭家山镇小城镇建设基本情 况

小城镇建设的建设理论

CUDI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学者王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一书中提出,建设理论体系是指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微观建设指小城镇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创立、兴建、组合和发展工作。大体上可归纳为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一>、物质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市(镇)政设施建设等。1、经济建设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建设,以及与小城镇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建设。经济建设在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2、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围绕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而进行的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以及隔声、消声等方面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市(镇)政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居民住宅的建设,以及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市(镇)政设施建设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体现。<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制度、组织建设。1、思想建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现代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貌等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2、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社会制度和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或设施的建设。二、宏观建设小城镇宏观建设指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建立、改造和发展工作。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它侧重于解决一定区域内小城镇的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的问题,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具体的方法、步骤等问题。一般地说,每一个区域内的小城镇,要尽可能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

什么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1.为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辐射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优崐先建设小城镇,通过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崐建设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崐镇企业、第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城市化进程。 2. 采取多元化、多层次投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崐资110 8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家寺等11个乡镇的道路崐硬化 86万平方米;投资59 5万元,完成驿马、桐川、安崐家寺等15个乡镇的排水工程98万米;投资440万元,完成马崐岭、卅铺、赤城等乡镇的给水工程34万米。 3.全县小城镇达崐到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排水设施齐全,实现通讯现代化,崐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如何进行小城镇建设

可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各地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等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有利之处:第一,解决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的矛盾。小城镇建设全靠国家资金投入,有很大困难,用土地进行资本置换,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及外商出资投资,促进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发展。第二,把竞争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中,真正体现“ 公开、公正、公平” 的原则。政府在招商过程中,可以进行公开招标,实行群众监督,实现最优化的招商,避免在招商过程中滋生腐败行为。第三,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工作可从事无巨细的全盘管理,转变为以规划管理和协调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益,加快小城镇建设。第四,降低土地成本,拉动农民投资需求,在招商引资进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投资方在建设规划要求范围内,用专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会尽量降低投入成本,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不存在工程建设吃回扣等问题。达到降低出让土地的成本,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招商引资可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模糊性。在小城镇建设中招商引资的实质是用土地进行资本置换,土地使用权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方可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税费,比如,新增耕地建设有偿使用费、造地契税等。在招商过程中政府往往承诺给予最大优惠,但优惠程度并无量化。投资商核算成本时往往进入误区,错误估计投资风险,造成社会资金的浪费。第二,招商引资的盲目性与规划的随意性。一些地方乡镇根本不具备招商引资的条件,看到别的乡镇招商引资搞小城镇建设,就盲目招商。并且招商后,根本不懂用什么方法配合开发商共同搞好小城镇建设,结果造成社会资金的闲置、浪费和国有土地的荒废;一些乡镇由l于财政困难,规划资金严重匮乏,规划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缺乏建设性详规。有些道路建设详规是由投资方技术人员做1出,当地有关部门审批,特别是对城镇道路两旁房屋建设规划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特色,建筑造型差,品位低。第三,配套设施建设没有真正做到“ 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 的原!则。在招商中强调开发商要做到“ 三通一1平” ,给水丁程和输电工程由开发商投资,但却由当地有关部门受益,此外,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更不完善。第四,政论朝令夕改,无法保证开发商的合法利益。由于小城镇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有时难免会遇到政府换届。有些政府官员没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是政府自己的事,认为开发商赚了许多钱,对开发商与政府签订的协议不完全履行,人为地给小城镇建设设置障碍,使开发商迟迟收不回投资,延缓建设速度。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招商引资的有利作用,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政府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尽量采用量化指标。属于地方财政收入部份的费用,尽量用量化指标明确减免程度。给投资方一个较透明的投资引导,认真核算投资成本。真正发挥社会资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第二,在引资开发过程中,政府要配人专人协调管理,严格按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强化规化的“ 龙头” 作用。要充分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位特点和发展趋势,搞好小城镇定位工作,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相统一的多类型多功能小城镇。第三,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把配套设施建设在当地实行招投标、或招商,真正体现“ 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 的原则。要以人为本,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努力提高建设品位,营造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体现丰富文化内涵的人居环境空间。第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政府要力求城镇建设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用各项优惠政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经商办企业,尽快完成资本置换,使政府和开发商实现双赢的局面。

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核心内容

法律分析:小城镇建设,是指小城镇的开发、创建、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市(镇)政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制度建设以及小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等。其基本原则是: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科学合理地制定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在中国,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避免西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以下简称国有土地)范围内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实施房地产管理,应当遵守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