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宋代陈与义千古名词名句

宋代陈与义千古名词名句 1、如何得与凉风约,不与尘沙一并来。 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3、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海裳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6、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7、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8、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9、杨柳微风百媚生。 10、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11、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2、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3、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盂公,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 似闻有老眼,能作荐鹗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14、"欲见旧交惊岁月,剩排幽话说艰虞。" 15、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 昨夜常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千古名句大全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释道原》) 3.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 4.不到长城非好汉。《清平乐六盘山》 5.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 6.不愧于天,不畏于人。 (《诗经》)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10.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12.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13.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1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画旨》) 1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1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21.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2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2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2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2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2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27.兼听则明,倔信则暗。 (《汉王符》) 28.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29.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30.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3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3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文赋》) 3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诚子书》) 3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36.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元程端礼) 37.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 39.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 4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4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4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运命论》) 4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4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4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4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4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4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4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古语) 50.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51.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5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曹操) 53.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刘禹锡) 5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5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5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57.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5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6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6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6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6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6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6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66.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 67.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68.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6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7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7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7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 7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74.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75.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7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7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 78.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7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80.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8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82.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8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宋朱熹》) 8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85.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8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语) 8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8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8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90.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千古名句摘抄 1.离人愁伤分彆。碎碎念深深思。凋谢落吟空悲。续繁华又何处。 2.纸张有些陈旧,有些含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逾越千年万载的怀念。 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4.谁眼角诛红的泪痣成全瞭你的繁华一世你雄姿英纔的江山赠与谁一场石破惊天的空欢欣。 5.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6.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7.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亘; 8.直道相思瞭无益,未妨难过是清狂。 9.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0.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11.握住衰老,禁锢瞭时空,一下子到瞭地老天荒 12.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分手,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终身一梦裏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普通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13.这次我分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瞭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瞭。-郑愁予《赋彆》- 14.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辰 ue516这,我已在佛前求瞭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7.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关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他人的好事,不要由于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19.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即分开,避得远远的。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2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23.人皆能够为尧舜。——《孟子》 24.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2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2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27.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辰把纔干或技艺发挥出来。 2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0.冤枉。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3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3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3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5.担忧,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 36.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3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38.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9.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4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4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4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43.三思然後行。——《论语》 4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4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6.不以一眚(sheng)掩大德。——《左传》 4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48.知耻近乎勇。——《中庸》 4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5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离骚千古名句赏析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人生多灾多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香与光泽交织在一起啊,唯独我光洁纯美的本质没有受损。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把它作为准则。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抑止的吗?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与杜甫的诗相似之处

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式!基本一样

登岳阳楼 陈与义 赏析

  作品鉴赏  公元1127年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1]   整体理解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问题研究   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论及此诗,多认为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至论。即与我们刚学过的《杜甫诗三首》比较,也能看出陈诗的杜诗风格。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然而,仅凭单纯的模仿,成就不了陈与义宋代大诗人的地位。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即以本诗而论,其中布控之精巧,运作之轻灵,情思之绵邈,在杜诗中也是找不到相同“案例”的。不能说杜甫不屑于此,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陈与义的岳阳楼记译文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字词解释: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登岳阳楼其一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赏析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字词解释: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登岳阳楼其一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赏析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原文及翻译

登岳阳楼①(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译文】(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有疑问请在线交谈祝你:天天开心心想事成O(∩_∩)O...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原文及翻译

?

陈与义著名诗句

1. 关于陈与义的诗句 关于陈与义的诗句 1.陈与义的古诗 1.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 《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4.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5. 《春寒》 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2.有关陈与义的诗词 岸帻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 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闲吟。八关僧房遇雨脱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 池上风忽来,斜雨满高壁。深松含岁暮,幽鸟立昼寂。 世故方未阑,焚香破今夕。八音歌金张与许史,不知寒士名。 石交少瑕疵,但有一曲生。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 竹林固皆贤,山王以官累。匏酌可延客,藜羹无是非。 土思非不深,无屋未能归。革华虽可侯,不敢践危地。 木奴会足饱,宽作十年计。八音歌金章笑鹑衣,玉堂陋茅茨。 石火不须臾,白驹隙中驰。丝鬓那可避,会当来如期。 竹固不如肉,飞觞莫辞速。匏竹且勿喧,听我歌此曲。 土花玩四时,未觉有荣辱。革木要一声,好异乖人情。 木公不可待,且复举吾觥。巴丘书事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萧,腐儒空白九分头。跋江都王马天上房星空不动,人间画马亦难逢。 当年笔下千金鹿,此日窗前八尺龙。跋任才仲画两首远游吾不恨,扁舟载幅巾。 山色暮暮改,林气朝朝新。野客初逢句,薄暮欲生春。 因知子任子,胸怀非世人。跋任才仲画两首前年与孙子,共作南山客。 扶疏月下树,偃蹇涧边石。赋诗题古藓,三叫风脱帻。 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畴昔。跋外祖存诚于帖乱眼龙蛇起平陆,前身羲献已黄墟。 客来空认袁公额,泪尽惭无杨恽书。拜诏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 乍脱绿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鱼。北风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北征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 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 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别伯共樽酒相逢地,江枫欲尽时。犹能十日客,共出数年诗。 供世无筋力,惊心有别离。好为南极柱,深尉旅人悲。 别大光堂堂一年长,渺渺三秋阔。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发。 岁穷窗欲霰,人老情难竭。君有杯中物,我有肝肺热。 饮尽不能起,交深忘事拙。乾坤日多虞,游子屡惊骨。 衡阳非不遥,雁意犹超忽。一生能几回,百计易相夺。 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他夕怀君子,岩间望明月。 别孙信道万里鸥仍去,千年鹤未归。极知身有几,不奈世相违。 岁暮蒹葭响,天长鸿雁微。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 别岳州朝食三斗葱,暮饮三斗醋。宁受此酸辛,莫行岁晚路。 丈夫少壮日,忍穷不自恕。乘除冀晚泰,乃复逢变故。 经年岳阳楼,不见宫南树。辞巢已万里,两脚未遑住。 水落君山高,洞庭秋已素。浮云易归岫,远客难回顾。 飘然一瓶锡,未知所挂处。寂寞短歌行,萧条远游赋。 学道始恨晚,为儒孰非腐。乾坤杳茫茫,三叹出门去。 别诸周二首风送孤篷不可遮,山中城里总非家。临行有恨君知否,不见篱前稻著花。 别诸周二首陇云知我欲船开,飞过江东还复回。不似周颙趋阙去,山灵应许却归来。 病骨病骨瘦始轻,清虚日来人。今朝僧阁上,超遥久风立。 茂林榴萼红,细雨离黄湿。物色乃可怜,所悲非故邑。 泊宋田遇厉风作逐队避狂寇,湖中可盘嬉。泊舟宋田港,俯仰看云移。 造物犹不借,颠风忽横吹。洞庭何其大,浪挟雷车驰。 可怜岸上竹,翻倒不自持。老夫元耐事,淹速无无期。 会有天风定,见汝亭亭时。五月念貂裘,竟生薄暮悲。 萧萧不自畅,耿耿独题诗。不见梅花六言荆楚岁时经尽,今年不见梅花。 想得苍烟玉立,都藏江上人家。采菖蒲闲行涧底采菖蒲,千岁龙蛇抱石癯。 明朝却觅房州路,飞下山颠不要扶。长干行妾家长干里,春慵晏未起。 花香袭梦回,略略事梳洗。妆台罢窥镜,盛色照江水。 郎帆十幅轻,浑不闻橹声。曲岸转掀篷,一见兮目成。 羞闻媒致辞,心许郎深情。一床两年少,相看悔不早。 酒懽娱藏阄,园嬉索斗草。含笑盟春风,同心似偕老。 郎行有程期,郎知妾未知。鷁首生羽翼,蛾眉无光辉。 寄来纸上字,不尽心中事。问遍相逢人,不如自见真。 心苦泪更苦,滴烂闺中土。寄语里中儿,莫作商人妇。 长沙寺桂花重开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陈叔易赋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维摩之室本自空,忽惊满月临丹宫。稽首世尊真实相,不比图画填青红。 天女之孙擅天巧,经纬星宿超庸庸。沦精入此三昧手,一念直到只园中。 意匠经营与佛会,七宝欲动声珑珑。眉间毫光放未尽,指下已带旃檀风。 飞梭本是龙变化,挟大戚德行神通。恍若只洹遇佛影,岂彼台像能比崇。 共惟此事不思议,细看众巧无遗踪。日浮鸡园赤烂烂,天入鹫岭青丛丛。 那知金臂是正倒,但觉已挫千魔锋。龙天四众俨然侍,喜满尺宅俱成功。 向来八风几卷地,众宝行树无摧桻。老萧区区佛所悯,岂与十二蛲蚘同。 重云之殿珠作帐,一朝入海奔雷公。幸留此像不为少,福聚万纪兼千总。 余休八叶终灰烬,坚固却赖三眠虫。似闻法猛藕丝像,当时已不随烟东。 煌煌二宝照南北,客摄万鬼专其雄。龙华已耀东坡墨,惊梦不假撞洪钟。 3.陈与义的古诗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春寒》 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谁知道陈与义的诗词 1、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2、牡丹——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3、春寒——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5、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6、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7、观雨——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8、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9、岸帻——陈与义 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闲吟。 10、虞美人——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11、临江仙——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蕴含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己,沧桑悲壮之情。

求陶渊明、王维、李白、陈与义的简介及平生经历,好的多给分

陶渊明(约352年—426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 ,人称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陈与义登岳阳楼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长歌行-汉乐府(青送友人-李白 鲁山山行-梅尧臣 四首诗写划分节奏

登岳阳楼■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必做题:请将下面两首诗补充完整。(4分)登岳阳楼(陈与义) ...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寒上燕脂凝夜紫。 试题分析: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凭、沧、摧、鳞、脂、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无限悲的内涵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诗意: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 , ”一句与杜甫的《春望》中“ , ”一句异曲同工,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一句与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异曲同工,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陈与义 登岳阳楼其一 诗眼

登岳阳楼陈与义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

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登岳阳楼中(陈与义*)的古今名句是什么?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杜甫与陈与义的登岳阳楼都是什么体裁

作品简介】 选自《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两首。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注释】 ⒈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⒉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⒊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⒋徙倚:徘徊。 ⒌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 ⒍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改写登岳阳楼(陈与义)

z

登岳阳楼 陈与义这首诗的主旨句子是

“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怎样划分陈与义《登岳阳楼》的朗读节奏?

昔闻 / 洞庭水,今上 / 岳阳楼。吴楚东南 / 坼,乾坤日月 / 浮。亲朋 / 无一字,老病 / 有孤舟。戎马 / 关山北,凭轩 / 涕泗流。

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有什么异同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che),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si)流。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两首诗都写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怀古伤今,苍凉悲壮。但杜诗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而陈诗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

急求《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中“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中“还”和“难”的读音???

看看开垦开垦开垦开垦

陈与义《登岳阳楼》把自然之景和什么融为一体

于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在一起了。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登岳阳楼 杜甫

谢谢你的文字!

比较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和杜甫的《登岳阳楼》

两首诗都写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怀古伤今,苍凉悲壮。但杜诗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而陈诗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

比较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和杜甫的春望的异同

不能比较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的颈联化用了谁的哪两句诗快

登岳阳楼 (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che),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si)流.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两首诗都写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怀古伤今,苍凉悲壮.但杜诗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而陈诗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

陈与义登岳阳楼第二首的赏析

陈与义(1090~1138) 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如七律《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雄阔豪壮,慷慨悲凉。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五言律诗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境,观察细密,造语工致。方回(元代文学家)将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合推为江西派的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他重意境,擅白描,显然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亦擅词作,有清婉秀丽之风。宋胡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有《四部丛刊》本,并附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④徙倚(xíyǐ):徘徊。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1][编辑本段]诗词鉴赏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2][编辑本段]创作背景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1][编辑本段]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佑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登岳阳楼 杜甫

1.咏怀2.B3.答题要点:两首诗都写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怀古伤今,苍凉悲壮。但杜诗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而陈诗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有提到以上内容就可以了)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南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为: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译文: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二首

登岳阳楼 陈与义这首诗的主旨句子是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课文中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有什么一异同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2.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3.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4.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5.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6.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7.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

杜甫昔闻洞庭水2,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3,乾坤日夜浮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5。戎马关山北6,凭轩涕泗流7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2.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3.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4.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5.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6.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7.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后半抒情。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岳阳楼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链接(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此���乐莩嵌�姥医�轰笳摺⒘髡摺⒅耪摺⒄蛘撸�酥杏姓嬉猓�仕�旎岬美矗?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题解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句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评解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陈与义 (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作品简介】选自《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两首。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注释】⒈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⒉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⒊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⒋徙倚:徘徊。⒌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⒍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课文中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有什么一异同

杜诗意境更为开阔,陈素来学杜,但远未及。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杜诗表达的情感虽悲伤,但不消沉;陈诗则更侧重于抒发动乱年代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个人命运的迷茫。赞杜诗。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2.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3.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4.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5.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6.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7.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的思想感情。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南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为: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译文: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二首

陈与义登岳阳楼中心

本文主旨: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其二陈与义翻译赏析,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 登岳阳楼其二 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登岳阳楼其二字词解释: 1.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2.杪(miǎo)秋:晚秋。 3.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4.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5.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其二翻译: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登岳阳楼其二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

公元1127年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1]   整体理解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问题研究   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论及此诗,多认为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至论。即与我们刚学过的《杜甫诗三首》比较,也能看出陈诗的杜诗风格。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然而,仅凭单纯的模仿,成就不了陈与义宋代大诗人的地位。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即以本诗而论,其中布控之精巧,运作之轻灵,情思之绵邈,在杜诗中也是找不到相同“案例”的。不能说杜甫不屑于此,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登岳阳楼 陈与义 的注音

人要勤奋翻翻字典印象要深很多

陈与义登岳阳楼全诗 登岳阳楼赏析

1、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2、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

登岳阳楼 陈与义 诗词理解

这是我的读书笔记,不知道合不合适《登岳阳楼》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1.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衰败的一种悲哀之情。 2.以悲伤的结尾结束? 3.社会的黑暗 (差不多是诗人的憔悴的样子,他自己的样子)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蕴含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这首《登岳阳楼》(其一)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附登岳阳楼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 二首 陈与义 翻译

赏析找不到的。翻译一下意思还是可以的: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着美丽的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描绘了那些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

把自然之景,历史情景和诗人情怀融于一体。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岳阳楼陈与义的诗句

1. 关于陈与义的诗句 关于陈与义的诗句 1.陈与义的古诗 1.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 《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4.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5. 《春寒》 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2.有关陈与义的诗词 岸帻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 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闲吟。八关僧房遇雨脱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 池上风忽来,斜雨满高壁。深松含岁暮,幽鸟立昼寂。 世故方未阑,焚香破今夕。八音歌金张与许史,不知寒士名。 石交少瑕疵,但有一曲生。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 竹林固皆贤,山王以官累。匏酌可延客,藜羹无是非。 土思非不深,无屋未能归。革华虽可侯,不敢践危地。 木奴会足饱,宽作十年计。八音歌金章笑鹑衣,玉堂陋茅茨。 石火不须臾,白驹隙中驰。丝鬓那可避,会当来如期。 竹固不如肉,飞觞莫辞速。匏竹且勿喧,听我歌此曲。 土花玩四时,未觉有荣辱。革木要一声,好异乖人情。 木公不可待,且复举吾觥。巴丘书事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萧,腐儒空白九分头。跋江都王马天上房星空不动,人间画马亦难逢。 当年笔下千金鹿,此日窗前八尺龙。跋任才仲画两首远游吾不恨,扁舟载幅巾。 山色暮暮改,林气朝朝新。野客初逢句,薄暮欲生春。 因知子任子,胸怀非世人。跋任才仲画两首前年与孙子,共作南山客。 扶疏月下树,偃蹇涧边石。赋诗题古藓,三叫风脱帻。 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畴昔。跋外祖存诚于帖乱眼龙蛇起平陆,前身羲献已黄墟。 客来空认袁公额,泪尽惭无杨恽书。拜诏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 乍脱绿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鱼。北风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北征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 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 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别伯共樽酒相逢地,江枫欲尽时。犹能十日客,共出数年诗。 供世无筋力,惊心有别离。好为南极柱,深尉旅人悲。 别大光堂堂一年长,渺渺三秋阔。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发。 岁穷窗欲霰,人老情难竭。君有杯中物,我有肝肺热。 饮尽不能起,交深忘事拙。乾坤日多虞,游子屡惊骨。 衡阳非不遥,雁意犹超忽。一生能几回,百计易相夺。 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他夕怀君子,岩间望明月。 别孙信道万里鸥仍去,千年鹤未归。极知身有几,不奈世相违。 岁暮蒹葭响,天长鸿雁微。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 别岳州朝食三斗葱,暮饮三斗醋。宁受此酸辛,莫行岁晚路。 丈夫少壮日,忍穷不自恕。乘除冀晚泰,乃复逢变故。 经年岳阳楼,不见宫南树。辞巢已万里,两脚未遑住。 水落君山高,洞庭秋已素。浮云易归岫,远客难回顾。 飘然一瓶锡,未知所挂处。寂寞短歌行,萧条远游赋。 学道始恨晚,为儒孰非腐。乾坤杳茫茫,三叹出门去。 别诸周二首风送孤篷不可遮,山中城里总非家。临行有恨君知否,不见篱前稻著花。 别诸周二首陇云知我欲船开,飞过江东还复回。不似周颙趋阙去,山灵应许却归来。 病骨病骨瘦始轻,清虚日来人。今朝僧阁上,超遥久风立。 茂林榴萼红,细雨离黄湿。物色乃可怜,所悲非故邑。 泊宋田遇厉风作逐队避狂寇,湖中可盘嬉。泊舟宋田港,俯仰看云移。 造物犹不借,颠风忽横吹。洞庭何其大,浪挟雷车驰。 可怜岸上竹,翻倒不自持。老夫元耐事,淹速无无期。 会有天风定,见汝亭亭时。五月念貂裘,竟生薄暮悲。 萧萧不自畅,耿耿独题诗。不见梅花六言荆楚岁时经尽,今年不见梅花。 想得苍烟玉立,都藏江上人家。采菖蒲闲行涧底采菖蒲,千岁龙蛇抱石癯。 明朝却觅房州路,飞下山颠不要扶。长干行妾家长干里,春慵晏未起。 花香袭梦回,略略事梳洗。妆台罢窥镜,盛色照江水。 郎帆十幅轻,浑不闻橹声。曲岸转掀篷,一见兮目成。 羞闻媒致辞,心许郎深情。一床两年少,相看悔不早。 酒懽娱藏阄,园嬉索斗草。含笑盟春风,同心似偕老。 郎行有程期,郎知妾未知。鷁首生羽翼,蛾眉无光辉。 寄来纸上字,不尽心中事。问遍相逢人,不如自见真。 心苦泪更苦,滴烂闺中土。寄语里中儿,莫作商人妇。 长沙寺桂花重开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陈叔易赋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维摩之室本自空,忽惊满月临丹宫。稽首世尊真实相,不比图画填青红。 天女之孙擅天巧,经纬星宿超庸庸。沦精入此三昧手,一念直到只园中。 意匠经营与佛会,七宝欲动声珑珑。眉间毫光放未尽,指下已带旃檀风。 飞梭本是龙变化,挟大戚德行神通。恍若只洹遇佛影,岂彼台像能比崇。 共惟此事不思议,细看众巧无遗踪。日浮鸡园赤烂烂,天入鹫岭青丛丛。 那知金臂是正倒,但觉已挫千魔锋。龙天四众俨然侍,喜满尺宅俱成功。 向来八风几卷地,众宝行树无摧桻。老萧区区佛所悯,岂与十二蛲蚘同。 重云之殿珠作帐,一朝入海奔雷公。幸留此像不为少,福聚万纪兼千总。 余休八叶终灰烬,坚固却赖三眠虫。似闻法猛藕丝像,当时已不随烟东。 煌煌二宝照南北,客摄万鬼专其雄。龙华已耀东坡墨,惊梦不假撞洪钟。 3.陈与义的古诗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春寒》 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谁知道陈与义的诗词 1、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2、牡丹——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3、春寒——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5、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6、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7、观雨——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8、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9、岸帻——陈与义 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闲吟。 10、虞美人——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11、临江仙——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中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句是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中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句是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写了什么意境

《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陈与义登岳阳楼 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

诗人首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推出岳阳楼。而后再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深入研读杜甫的登高与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对此发现异同感,写一篇读后感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与杜甫的《登高》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不仅诗的结构一样,就连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都大同小异。先来说说杜甫的《登高》。《登高》一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身在异乡却思念家乡的情感。诗中的一个“悲秋”体现出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与心中的忧愁、悲伤。诗的尾联总结自己的心情,并对前面的景色抒发感情。下面再来说说陈与义的《登岳阳楼》。陈与义的诗大都是刻意追求杜诗的写作手法。像首联和颔联,杜诗是写秋之景,而陈诗也绘的景,并且两诗都提到了长江。陈与义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十分悲伤,而诗中的“来游”本应是逃难,但用“来游”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心情悲到极致了。这两首诗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首、颔、颈三联写景、身处其境,尾联抒情,也就是所见其景,抒发感情。还有就是诗中的用词都有许多相像之处,如:“霜鬓”和“白头”,“长江”与“江水”等。两诗的感情也十分相似,这可能与两人的遭遇相近有关。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意境是什么

这是我初二学的,也忘得差不多了。。。大概就是对自己背井离乡生涯的悲伤,对自己憔悴悲愁的写照及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感伤。(他的诗后期就基本上是向杜甫看齐,把自身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起来,感时伤事。)望采纳!

陈与义登岳阳楼 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写的是什么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是陈与义学习什么的成功之作?

《登岳阳楼》(其一)是陈与义学习杜甫的成功之。

登岳阳楼 陈与义写作背景

uty9uop[]

八年级陈与义《登岳阳楼》教案

  学习《登岳阳楼》,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八年级陈与义《登岳阳楼》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对自己年事已高的叹息和远离家乡的悲伤之情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译文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译文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 ,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登岳阳楼 陈与义 诗句的注音(是汉语拼音偶) 急 急 急

dong ting zhi dong jiang shuei xi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颈朕是哪句

  《登岳阳楼(其一)颈朕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简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

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有什么异同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che),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si)流。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两首诗都写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怀古伤今,苍凉悲壮。但杜诗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而陈诗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登岳阳楼 杜甫

满意回答不错!但第一题是抒情

登岳阳楼 陈与义的有几首?如果知道请全部写出来

两首: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表达了什么情怀?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是一组组诗,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南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为: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译文: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二首

陈与义登岳阳楼第二首的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第二首的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第二首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原文: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译文: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扩展资料: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二首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赏析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释】 ①羁心,羁旅之心,即客心。②永昼,整天。③扰扰,纷乱动荡的样子。④悠悠,形容忧思不尽。⑤夕霁,傍晚的晴晖。 【简析】 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登岳阳楼 陈与义 诗句的注音(是汉语拼音偶) 急 急 急?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dòng)庭(tíng)之(zhī )东(dōng )江(jiāng )水(shuǐ )西(xī), 帘(lián)旌(jīng)不(bú)动(dòng)夕(xī)阳(yáng)迟(chí). 登(dēng) 临(lín) 吴(wú) 蜀(shǔ)横(héng)分(fēn)地(dì), 徙(xǐ)倚(yǐ)湖(hú)山(shān)欲(yù)暮(mù)时(shí). 万(wàn)里(lǐ)来(lái)游(yóu)还(hái)望(wàng)远(yuǎn), 三(sān)年(nián)多(duō)难(nàn)更(gèng)凭(píng)危(wēi). 白(bái)头(tóu)吊(diào)古(gǔ)风(fēng)霜(shuāng)里(lǐ), 老(lǎo)木(mù)沧(cāng)波(bō)无(wú)限(xiàn)悲(bēi).,2,登岳阳楼 陈与义 诗句的注音(是汉语拼音偶) 急 急 急 要(其一)的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首

登岳阳楼其三,作者陈与义。

您好,请确认一下,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只有两首,没有“其三”,以下是两首《登岳阳楼》的原文,注解和翻译:原文:登岳阳楼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①。   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湖山欲暮时③。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④。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注解: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③徙倚:徘徊。   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翻译:(其一)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望采纳,谢谢。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A 帘旌为近景 夕阳是远景

陈与义中登岳阳楼的主旨 简单但重点

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徒伤悲的落寞情怀。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原文及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