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傣族舞蹈的动作与风俗习惯有何联系?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诏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请问傣族舞中的“三道弯”是指什么?因为要准备舞蹈,想了解哈真正的含义,跳起有激情些。拜托啦!

刚好前几天回答过这个问题,就不用重新再敲一遍键盘了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这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以及随着社会发展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傣族舞蹈可以把握以下几个风格特点:1、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到脚跟,脚跟到弯曲的膝,膝到胯。(动作来源以及形成我就不详说了)傣族舞蹈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型、嘴型、爪型等;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双合翅"、‘抱翅"、‘顺展翅"等。2、傣族舞蹈律动基本特征: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位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傣族除了喜欢表现孔雀外,另一喜爱表现的题材是水。 其实不论跳什么样的舞蹈,先深入了解它的文化,演绎的时候会比较好的表现一个作品或者自己的内在思想以及情感。这点看来你做的很好啊

傣族舞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三道弯

最近很火的傣族舞蹈

最近很火的傣族舞蹈是《孔雀飞来》,被人们多推崇。该舞蹈被男女老少所喜欢,在广场舞中流传,每当夜晚或者大型欢乐会上,人们都会跳这支舞来表示自己的喜悦。也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风采,也给人们不同的感觉,除此之外,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也是一个人们所热爱的地方。

傣族舞蹈 风格 特点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傣族舞蹈特点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族已经不分水傣、花腰傣、旱傣了,统称为傣族,其舞蹈特点是婀娜多姿,节奏平缓,但外柔内刚。一:水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的一支,自称“鲁傣鲁南”,意为“水的儿子”,故人称“水傣”,亦称“白傣”。居住于云南各地河边,如藤条江畔的水傣即很出名。与“旱傣”相比,水傣以下特点:服饰:妇女爱穿蓝色或白色窄袖紧身衣和彩色花“筒裙”。住房:居住于竹楼中,冬暖夏凉。农业:以水稻种植及捕鱼为主。生活习惯:以亲水著称。二:花腰傣“花腰傣”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没有受到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原生型文化特征最鲜明的体现;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是最神奇、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老深邃、自然和谐、承传完整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傣族先民最初的文化特质;红河河谷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傣族聚居区内,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壮美。三:旱傣“旱傣”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旱傣 ",是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主要指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傣族。“汉(旱)傣、水傣”这个概念最早可以上溯至清初。德宏/版纳等地居住的民族自称“傣”,但“傣”这个字发明还是建国以后的事情,因此当初音译为“摆夷”(可能是彝族音译)。为了指代方便,清朝人把地理上接近内地,采取较多汉族生活习惯的摆夷称为“汉摆夷”,结果以讹传讹成了“旱摆夷”;自然的是,与之相对的,人们就把地理离内地较远、保持傣民族特点较多的就称为“水摆夷”;除此之外,当时由于衣着习惯,还把红河中游的傣族称为“花摆夷”。扩展资料: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1、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3、祭祀性舞蹈有“祭祀鼓舞”、“跳龙舞”、“狮子舞”、“跳柳神”、“贝马舞”等,其中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腰傣百度百科-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的舞蹈特点

傣族舞蹈优美,种类很多。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

傣族舞蹈的舞蹈类别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 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1.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2.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 “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傣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傣族舞蹈的特点是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扩展资料:族孔雀舞的动作特点是提颈挺身,提神竖耳,以双臂的动势,“三道弯”的躯体和翻转的手腕,表现孔雀的警觉和自信;以碎步飞跑和原地转圈,表现了孔雀的从容和恬静。这样,孔雀舞就不仅是孔雀形象行为、生活习性的艺术再现,更是以舞蹈语汇将孔雀拟人化之后所寄托的美好愿景和寄寓的理想和希望。族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之分。表演时,舞者身带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跳舞时,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从出窝开始、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夕照、最后到展翅飞翔,整套动作有严格的步伐、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为主,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顺乖巧、美丽善良和婀娜多姿

傣族舞和孔雀舞的区别

傣族舞和孔雀舞的区别 傣族舞和孔雀舞的区别,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这两种舞蹈都是傣族的,但是两者之间区别是很大的,我和大家一起看傣族舞和孔雀舞的区别 傣族舞和孔雀舞的区别1 孔雀舞是傣族舞中的一种,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杨丽萍的孔雀舞与传统孔雀舞有何区别 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更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 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间就已经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优美传说,民间在"赶摆"、过节以及各种喜庆日子里表演的孔雀舞,都是根据各种传说编成的。 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美丽的“圆眼”羽翎。只因它驯良、温顺而被人喜爱。一次,在当地举行小乘教“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听说佛祖为此下凡此地。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诚的信徒们纷纷赶到寺院,把佛祖围得水泄不通。 有一只栖息在遥远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后,急忙赶往寺庙可惜已经过迟无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团团打转。 孔雀的虔诚之心被佛祖察觉后,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这束神力无比的佛光,只落在了来回奔跑孔雀的尾部,使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时缀上了镶有金圈的"圆眼"纹图案,成为现在人们所见到的样子。 在佛祖离去时,特意叮嘱孔雀:在明年的"摆帕拉"节时再见。从此以后,每当"摆帕拉"节,佛祖释迦牟尼便会高坐于莲花宝座上,接受人们朝拜之后,观看从天柱山赶来的孔雀向佛祖献演的孔雀舞。 同时,孔雀也将向人们展现佛祖赐予它羽毛的异彩。从此后,每当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为了赕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间传统的孔雀舞。 孔雀作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抖翘、亮翅、点水、歇枝、开屏、飞翔等等。 孔雀舞的语汇也是非常丰富的,摹仿孔雀的一举一动,真是千姿百态。如手上的动作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摊掌立掌手、一七位按掌手,等等。手势可用掌式、孔雀手式、腿式、嘴半握拳式、扇形手式等。 脚下的动作有踮步、起伏步、矮步、点步、顿错步,还有很多的`抬前、旁、后曲腿等优美的典雅舞姿。 肩部往往配合手脚用柔肩、拼肩、拱肩、碎抖肩、耸肩等等。丰富的舞蹈语汇,描绘出孔雀的活泼、灵利、美丽。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 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傣族舞和孔雀舞的区别2 孔雀舞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来历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民众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诏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动作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 傣族孔雀舞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 风格 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 象脚鼓舞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来历 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的民间传说很多,据传:古时有一对夫妻,劳动后在水潭边小憩,突然风把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吹落水中,发出“嘣——嘣”的响声,这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回家后,便依照大象的脚将树镂空,蒙上牛皮制成鼓。在赶摆时,他们背着鼓去跳舞,不久象脚鼓舞就传开了。又说:在很早以前,有两个驯养大象的小伙子依照大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在《明史·百夷传》中也有:“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的记载。 动作 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丰富,有“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还有以一腿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脚等姿态的动作,以及吸腿跳、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等。 分类 象脚鼓有长、中、小三种鼓形,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第一种,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耿马的孟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和孟连一带。鼓身长二米左右,由于鼓身比较沉重,多为舞蹈伴奏用。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鼓点最为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 第二种,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县、盈江县、耿马县、景谷县、勐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鼓身长约1.5米较轻便。其主要特点是舞时要将鼓尾摆起来、甩起来。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摆动起来十分好看。摆鼓就是让鼓尾左右晃动,甩鼓就是将鼓首向下压,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脚鼓舞不只是在节日跳,每年还有专门的赛鼓日子,以鼓音长短、音色好坏和鼓尾摆动大小为取胜标准。 第三种,小象脚鼓舞。仅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鼓身长不到一米,动作丰富,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动作幅度较大,有吸腿跳、弹腿跳、撩腿等步伐。 傣族舞和孔雀舞的区别3 什么是孔雀舞?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连、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 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特征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特征:一、安详、舒缓的动律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一顺边”与“三道弯”是经过多种优美的舞姿线条相融合的,表现出傣族舞蹈独特的安详、舒缓的动律。傣族人们生活环境犹如世外桃源,人们的生活淡然自得,白日劳作,晚饭后大家一起唱着歌、跳舞,一起分享一天的劳作成果与内心的喜悦心情。在傣族人们的心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有如他们的生命,这体现了傣族人们与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增强了舞蹈本身安详、舒缓的动律氛围。二、“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不仅仅是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也是其他民族舞蹈的风格体现。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傣族舞蹈“一顺边”的舞姿也源自傣族地区的劳动生活环境,人们劳动时手与脚同出一侧形成了“一顺边”的特点。这是傣族舞蹈的又一特色造型特点,然而作为傣族舞蹈舞姿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此外我们都知道傣族人们喜欢动物,对孔雀、大象等比较崇拜,也因此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就是傣族人们对孔雀与大象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从古代对蛇鸟图腾到傣族的孔雀崇拜,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三、孔雀和象的意境。傣族人们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傣族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动物,如孔雀、蛇、大象等珍奇野兽。但是在众多的动物中,傣族人们最为重视的只有孔雀与大象。

傣族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傣族舞蹈的特点是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扩展资料:族孔雀舞的动作特点是提颈挺身,提神竖耳,以双臂的动势,“三道弯”的躯体和翻转的手腕,表现孔雀的警觉和自信;以碎步飞跑和原地转圈,表现了孔雀的从容和恬静。这样,孔雀舞就不仅是孔雀形象行为、生活习性的艺术再现,更是以舞蹈语汇将孔雀拟人化之后所寄托的美好愿景和寄寓的理想和希望。族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之分。表演时,舞者身带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跳舞时,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从出窝开始、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夕照、最后到展翅飞翔,整套动作有严格的步伐、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为主,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顺乖巧、美丽善良和婀娜多姿

傣族舞蹈的类别

傣族舞蹈的类别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以下是我整理的傣族舞蹈的类别,欢迎参考阅读!    自娱性   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1。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表演性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祭祀性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武术性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其他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 “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

傣族舞蹈最有特色的舞蹈是什么

傣族舞蹈最有特色的舞蹈是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连、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

傣族舞蹈中,水傣、花腰傣、旱傣有哪些特点

准确的说傣族分为三种,分别是旱傣、水傣、花腰傣!这是根据他们居住的地域不同服饰文化的不同而区分出来的,住在山上的称为旱傣、而住在水边的就成为了水傣、而居住在新平的傣族介于两者之间就成为了独特的草帽反着带的花腰傣了!我个人觉得花腰傣算的上是最漂亮的了!

如何练习傣族舞

  傣族舞是很能体现基本功的舞蹈 应注意手姿,胳膊,肩膀,背部,腰,臀,小腿,脚的柔软度与力度 还有站姿 比如身体成“三道弯”体态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造型 其次音乐伴奏的节拍要与舞蹈动作相当的卡拍才会更有韵味!所谓“三道弯”,特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广义上讲,“三道弯”是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我认为:要弯膝盖,把重心放在一只脚上胯会比较好出去,跳傣族舞的时候要注意自己膝盖的弹性,会蹲,身上和手上的3道弯要好看。  傣族舞属于内向性强、柔健相合、韧劲突出的舞蹈,而艺人们跳,始终能“喷射”出浓浓的民族味,他们无论怎样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这恰恰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基本动律  1 正面起伏  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  2 旁边起伏  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 脚部的正步起伏  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花腰傣是怎样的傣族舞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族已经不分水傣、花腰傣、旱傣了,因此统称为傣族,其舞蹈特点是婀娜多姿,节奏平缓,但外柔内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依照广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旱(汉)傣”、“水傣”、“花(腰)傣”之说,是历史上留下来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不能沿用,更不可套用。傣族就是傣族,不能沿用旧时语义不明、歧义颇多且极不科学的说法,硬把傣族分为几种“傣”,造成混乱。傣族舞蹈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傣族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其表演风格为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扩展资料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1、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3、祭祀性舞蹈有“祭祀鼓舞”、“跳龙舞”、“狮子舞”、“跳柳神”、“贝马舞”等,其中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腰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特点是什么

傣族舞蹈的特点是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扩展资料:族孔雀舞的动作特点是提颈挺身,提神竖耳,以双臂的动势,“三道弯”的躯体和翻转的手腕,表现孔雀的警觉和自信;以碎步飞跑和原地转圈,表现了孔雀的从容和恬静。这样,孔雀舞就不仅是孔雀形象行为、生活习性的艺术再现,更是以舞蹈语汇将孔雀拟人化之后所寄托的美好愿景和寄寓的理想和希望。族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之分。表演时,舞者身带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跳舞时,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从出窝开始、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夕照、最后到展翅飞翔,整套动作有严格的步伐、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为主,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顺乖巧、美丽善良和婀娜多姿

傣族舞蹈特点是什么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族已经不分水傣、花腰傣、旱傣了,统称为傣族,其舞蹈特点是婀娜多姿,节奏平缓,但外柔内刚。一:水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的一支,自称“鲁傣鲁南”,意为“水的儿子”,故人称“水傣”,亦称“白傣”。居住于云南各地河边,如藤条江畔的水傣即很出名。与“旱傣”相比,水傣以下特点:服饰:妇女爱穿蓝色或白色窄袖紧身衣和彩色花“筒裙”。住房:居住于竹楼中,冬暖夏凉。农业:以水稻种植及捕鱼为主。生活习惯:以亲水著称。二:花腰傣“花腰傣”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没有受到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原生型文化特征最鲜明的体现;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是最神奇、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老深邃、自然和谐、承传完整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傣族先民最初的文化特质;红河河谷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傣族聚居区内,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壮美。三:旱傣“旱傣”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旱傣 ",是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主要指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傣族。“汉(旱)傣、水傣”这个概念最早可以上溯至清初。德宏/版纳等地居住的民族自称“傣”,但“傣”这个字发明还是建国以后的事情,因此当初音译为“摆夷”(可能是彝族音译)。为了指代方便,清朝人把地理上接近内地,采取较多汉族生活习惯的摆夷称为“汉摆夷”,结果以讹传讹成了“旱摆夷”;自然的是,与之相对的,人们就把地理离内地较远、保持傣民族特点较多的就称为“水摆夷”;除此之外,当时由于衣着习惯,还把红河中游的傣族称为“花摆夷”。扩展资料: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1、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3、祭祀性舞蹈有“祭祀鼓舞”、“跳龙舞”、“狮子舞”、“跳柳神”、“贝马舞”等,其中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腰傣百度百科-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 风格 特点

?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是什么?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是:1、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2、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傣族舞蹈的特点有:一、安详、舒缓的动律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一顺边”与“三道弯”是经过多种优美的舞姿线条相融合的,表现出傣族舞蹈独特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二、“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不仅仅是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也是其他民族舞蹈的风格体现。三、孔雀和象的意境。傣族人们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傣族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动物,如孔雀、蛇、大象等珍奇野兽。

傣族舞的眼神特点

傣族舞的眼神特点是倾听和表达情感,协调动作和节奏。1、倾听和表达情感:傣族舞蹈中的舞者会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展现舞蹈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内涵。眼神是傣族舞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者会通过眼神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2、协调动作和节奏:傣族舞蹈的舞步和节奏非常独特,需要舞者精准地掌握舞蹈动作和节奏感。眼神在傣族舞中不仅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协调动作和节奏的重要工具。舞者需要通过眼神来掌握舞蹈的节奏和节奏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完成舞蹈动作,呈现出优美的舞姿和节奏感。

傣族舞的五个风格特点

1、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2、傣族舞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3、傣族舞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4、傣族舞蹈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5、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如下: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它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傣族舞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其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傣族舞蹈表演性: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傣族舞蹈最有特色的舞蹈

傣族舞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舞蹈简介: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历史传说1孔雀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间就已经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优美传说,召树屯与兰吾罗娜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民间在"赶摆"、过节以及各种喜庆日子里表演的孔雀舞,都是根据各种传说编成的。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傣族小伙子为了谋生,他每天都到江边的一棵空心树下钓鱼,并且每次都能钓到很多。可是,有一天他从早钓到晚,连个鱼影子地看不到。他感到万分奇怪。正在这时候,突然一阵轻风刮来,吹到他身后那棵空心树内。发出了"嗡嗡"声响。这时,江边的果树上熟透了果了,也随风叮叮咚咚落入江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就在这一瞬间,他见江中映示出山坡上孔雀窈窕的倒影。见此情影,小伙子惊喜地回头观看,只见一对绿孔雀展开了美丽的翎羽,正随着动听的声响翩翩起舞。当时,小伙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高声说道:"啊!我今天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于是,小伙子丢下钓竿,惊喜地跑回村寨,活灵活现地给乡亲们讲述所见到的一切。乡亲们听后了十分惊奇,都盼望自己也能亲眼看到那动人的情景。后来,小伙子带着众多乡亲来到江边,把那棵空心树砍倒,锯娄做成长鼓,蒙上一层黄牛皮,用手一敲打,顿时发出了"嘣-嘣叭-嘣"的悠扬声响,然后,小伙子又找来铜盆、铜锅盖,让其他青年随着敲的节奏声义织敲打。接着,小伙子在快乐的鼓乐声中,摹仿孔雀的一举一动,跳起惟妙惟肖的孔雀舞。当时,观看的群众都看得入迷,百看不厌。从那以后,乡亲们一致推选小伙子到"赶摆"的群众集会上跳孔雀舞。在"赶摆"的日子里,小伙子为傣家人首次表演人孔雀舞,艺术地再现了孔雀形象,博得傣家的赞赏。从此,这种在象脚鼓和 锣伴奏一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开了。

傣族舞的基本手型有哪些?

孔雀爪型,孔雀头型,孔雀翅型 。。。。。。。傣族舞以弯为主,有三弯。

傣族舞蹈分为四大种类

傣族舞蹈分为草裙舞、皮球舞、灯笼舞、大坝竹筒舞四大种类。1、草裙舞。草裙舞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舞蹈之一,以其优美、灵动、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舞姿而闻名。主要由女性表演,穿着彩色织物编织的草裙,手持颜色鲜艳的缨球,动作轻盈优美,富有女性魅力。2、皮球舞。皮球舞是傣族男女青年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戏剧性。表演时,男女搭档互相掷球,扔接顺畅,配合默契,节奏感强。皮球舞的动作和音乐节奏热闹有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3、灯笼舞。灯笼舞是傣族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在农历新年等重大节日表演。表演时,男女青年手持一对五彩纸制灯笼,伴随着舞曲起舞,灯笼随着舞动摇曳生姿,色彩鲜艳绚丽,寓意着人们迎接节日的喜悦和祝福。4、大坝竹筒舞。大坝竹筒舞是傣族劳动舞蹈的代表之一,以模拟大坝建设工人的劳动场景为主题,动作硬朗、有力,充满野性和原始力量。表演时,男女青年手持不同长度的竹筒,在歌舞的节奏下,用力敲打着地面和竹筒,彰显了傣族人民的勤劳与奋斗精神。跳舞的好处:1、促进心肺健康。跳舞是一项有氧运动,需要持续的强度较高的劳动,可以加强心血管系统,提高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降低患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跳舞需要多部位的肌肉参与,可以有效锻炼全身肌肉,帮助塑造身体线条,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改善身体形态。2、改善身体姿态和平衡感。跳舞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优雅的动作,可以促进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提高身体姿态和形体美,在日常生活中改善姿势和走路姿态。跳舞需要记住动作和舞曲的节奏,可以锻炼大脑提高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促进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3、减轻压力和焦虑。跳舞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让身体和大脑放松,通过集中注意力和呼吸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增强自信心。跳舞可以加入舞蹈团队、参加活动和赛事,认识新朋友,结交社交网络,并开启文化交流之旅。

春天傣族舞原版是谁

春天傣族舞原版是小夏鱼xy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请问傣族舞有哪些常用动作。

傣族舞有六大舞种,你说的是哪个舞种的动作名称啊,我不明白。六大五种:嘎光———集体舞,象脚鼓舞,长甲舞,蜡条舞,嘎巴——鱼舞,孔雀舞。每个舞都有几十个动作名称的,如孔雀舞的常用步伐就有:屈伸后踢,蹲后踢,跳后踢,之字走,丁字走,点吸,吸踮,碎踏,碎飞等常用步伐名称。月光下的凤尾竹:http://movieso.xunlei.com/search?search=%E6%9C%88%E5%85%89%E4%B8%8B%E7%9A%84%E5%87%A4%E5%B0%BE%E7%AB%B9&restype=4&sortby=3&suffix=&page=1&id=0这里挺多,你想要哪个就自己下``

傣族舞包含哪些基本的手位与脚位

1、一位手: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式。2、二位手: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胸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3、三位手: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4、四位手: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5、五位手: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6、六位手: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7、七位手: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脚位1、抖肩吸垫步2、踏掂步3、退掂步扩展资料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1、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2、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3、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舞

跳傣族舞有什么技巧?应注意什么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基本动律1正面起伏  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2旁边起伏  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3脚部的正步起伏  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三道弯、、这个你应该懂吧!

适合艺考跳的傣族舞

适合艺考跳的傣族舞如下:1、适合艺考舞蹈傣族舞《彩云之南》。2、桃李杯剧目傣族舞《花儿》舞蹈动作灵巧自然。3、【单色舞蹈】(成都)妹子演绎最美三道弯,傣族舞《月亮》艺考必备。

傣族舞基本动作有什么?

傣族手位练习先从二、三位手领腕,七位手推按掌,四位手领腕推拉手,然后再一、七位手按掌,五位手领腕,二位手托按肘及交叉按掌,七位手打开成三位手领腕,五位手推手。要先练习正步起伏步,练熟后再练丁字起伏步、前点起伏步、后点起伏步以及旁点起伏步。这些步伐要一一反复练习熟练、到位,跳出的傣族舞才有味道。相关信息:傣族是一个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是什么?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如下。1,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2,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舞的含义

傣族舞属于内向性强、柔健相合、韧劲突出的舞蹈,而艺人们跳,始终能“喷射”出浓浓的民族味,他们无论怎样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这恰恰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傣族舞蹈在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嘎光》 .《嘎洛涌》.《孔雀舞》和《嘎巴》.《跳鱼》。这几种舞蹈除《嘎光》是群众参与最为广泛,同汉族秧歌一样,人人都能跳,是以象脚鼓和芒锣伴奏下的集体圆舞外,(嘎洛涌》和《嘎巴》则是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男子独舞,且带着笨重的孔雀开屏的道具,因此舞起来有很大的局限性。——摘自《傣族舞蹈教程》

跪求傣族舞的介绍!

柔美的傣族舞则体现了西南热带风情。它的音乐是通过赞哈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柔和而又起伏跌宕。舞蹈则配合着音乐起伏,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传达出不同的美感和意境,舞蹈语言十分含蓄。傣族舞多模仿孔雀。孔雀性情温和,是美丽、善良、吉祥、幸福的象征,为傣族人民所崇拜,所以这其中也传达出了傣族人民的美丽善良和智慧。

有谁知道傣族舞的历史由来嘛?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傣族舞历史悠久,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来民间纷纷效仿,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东汉时,傣族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到洛阳表演孔雀舞、魔术、杂技等。傣族孔雀舞的起源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与发展  傣族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之分。表演时,舞者身带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傣族孔雀舞的起源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与发展  跳舞时,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从出窝开始、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夕照、最后到展翅飞翔,整套动作有严格的步伐、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为主,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顺乖巧、美丽善良和婀娜多姿。傣族孔雀舞的起源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与发展  此外,傣族孔雀舞的动作特点是提颈挺身,提神竖耳,以双臂的动势,“三道弯”的躯体和翻转的手腕,表现孔雀的警觉和自信;以碎步飞跑和原地转圈,表现了孔雀的从容和恬静。

男生傣族舞

这个我就可以好好和你聊聊了,因为我就是傣族,并且我也是学舞蹈的,学了8年了。傣族男子的舞蹈最初,不是舞蹈,是拳术,跳舞只有女人跳。男子傣族舞可以不注重身体律动,小范儿多了,就比较女性化了。男子舞蹈时,都是很帅气的,动作的点比较明显。身体的基本律动做好了,对动作很有帮助。最主要的,不管怎么跳,风格掌握了就行。

求问傣族舞的手型有哪些

傣族舞和一般的民族舞不同,它的舞步很轻快。所谓手如柳,步如鹤、手型有:掌型(大拇指和四个指头使劲分开,手指向后勾。分托式掌、站式掌)、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还有一个是另一种嘴式手型,大拇指翘起,食指弯曲,其他手指翘起,这个手型不是很常见,这是关于手的三道弯。三道弯中,对于腰的要求比较严格,其实把腰体现出来的最佳方法是尽最大的努力把臀部翘起来,然后胸腰就自然亮出来了。

傣族舞的风格特点?

嗯组舞的风格特点的问号应该不要吧?

少儿舞蹈知识:分析傣族舞的艺术特点与民俗方式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少儿舞蹈知识:分析傣族舞的艺术特点与民俗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这种身、手、腿“三道弯”的体态造型是与他们生活在亚热带地域,与姑娘着紧身上衣、长筒裙,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而极为喜爱等等,均颇有相关。我们可以看出,服饰的特点、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势神态等都较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   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双合翅”、“抱翅”、“JI质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弯”即是模仿栖息在树桩上的孔雀,那长长的尾翅垂下来的自然的三道弯形态。   二.傣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又如农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时,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   三.傣族舞蹈典型的表演形式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爱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审美特征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种是以广场上表演片段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纸或彩绸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时双手拉线牵引雀尾以使其舞动,内容多为表演孔雀的林间漫步、溪嬉戏,飞翅下山,拖翅、晒翅、尾翅、飞翔以及极为精彩的开展抖翅等。   这种孔雀舞借助道具的表现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时却又影响了舞者身体动态的发挥。另一种“徒手的,孔雀舞是“道具舞”的进一步成长。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不少外来民族舞的动作和技巧,如汉族的圆场步,蒙族的碎抖肩等。 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傣族舞蹈在动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相对静态的“三道弯”,那是一种人体s状的曲线姿态,称为“体态三道弯”,而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称为“动律三道弯”。“体态三道弯”是舞者在静态中保持s状曲线造型,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胯部的左右三道弯展现女性的曲线美,而“动律三道弯”是在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的舞蹈动律基础上,运用人体其他不同部位,如头、手、肘、肩、腰、胯、膝等的每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交织运行,形成千姿百态的s形。

傣族舞基本动作教学有哪些?

傣族舞基本动作教学如下: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基本动律: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舞的基本手位有哪些?

1、一位手: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式。2、二位手: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胸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3、三位手: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4、四位手: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5、五位手: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6、六位手: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7、七位手: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脚位1、抖肩吸垫步2、踏掂步3、退掂步扩展资料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1、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2、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3、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舞

傣族舞的分类

  一、孔雀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   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采“吾——吾”,“水——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   二、鼓舞   傣族的鼓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面鼓,傣语称“光腊楞”。另一种是双面鼓,傣语称“光双腊”。因为单面鼓的形状象大象的腿,因而起名为“象脚鼓”。   象脚鼓舞在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丰富,有“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还有以一腿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脚等姿态的动作,以及吸腿跳、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等。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大嫂们与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动作缓慢,膝部起伏明显,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后仰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他们的动作任意自由发挥,而在圈外的年轻人,则要求动作统一整齐。戛伴光的鼓点非常丰富。   双面鼓舞在傣语叫“光邦”、“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瑞丽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和耿马县、沧源县的勐懂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面均蒙有皮。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三道弯造型较突出。大双面鼓身筐米,直径六十七公分。需要俩人用竹杆扛起来,舞者双手抡槌,做云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鼓声铿锵有力。众人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三、鱼舞   鱼舞,傣语叫“戛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解放后才逐渐流传到其它地区。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鱼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鱼形道具起舞。鱼舞比其它傣族民间舞更为柔和、细腻,灵巧而活泼。主要表现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脚掌碎步动作上,小跳敏捷活泼,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常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没有起伏,双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急流搏斗时,常采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为典型动作。   鱼舞的鼓点比较缓慢、轻盈,丰富的鼓语不亚于孔雀舞。   四、大鹏鸟舞   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   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五、鹭鸶舞   鹭鸶舞,傣语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庆佳节时跳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潞西县一带。过去,舞者要身着雪白的衣裳,双肩披上两条鲜红的绸带起舞,现在已不多见。   鹭鸶舞一般以对舞为主,动作相对,队形多是两横排分左右出场,相遇后变成两竖排、四排、两个圈等。常由一人指挥变换各种动作和图形。   鹭鸶舞的动作简单、优雅。舞步的节奏处理与其它傣族民间舞不同,弱拍时双膝快速弯曲,动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时双膝韧性伸直,动力腿同时轻盈地全脚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鹭鸶行走的动作。有双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动作。鼓点轻盈简单。   六、花环舞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从很早的年代起,每当泼水节和其它宗教节日来临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成群结队到深山密林和江边采集最鲜艳最美丽的花,然后打着象脚鼓载歌载舞把鲜花送到缅寺搭成花亭……,这一古老的习俗至今流传在傣家村寨。   花环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七、刀舞和棍、拳、棒舞   傣语称刀舞和棍、拳、棒这类舞为“烦整”、“戛整”、“令整”。是男性的舞蹈。流传于广大的傣族地区,与汉族的武术类似。   刀舞傣语叫“戛拉”或“烦拉”。动作有力、刚健,多采用“大八字跺步”、“弹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这些动作在傣族民间舞中很少出现。刀舞有单刀、双刀、短刀和长刀(类似剑)等种类及本地、内地、缅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种流派有自己严格的表演程式和动作。可由一人至十几人表演,舞时无伴奏,或以象脚鼓伴奏   棍、棒、拳术与刀舞基本相似。   八、戛朵   戛朵亦称“烦朵”,是一种道具舞。此舞过去在盛大的宗教节日才跳,至今仅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孟连县一带。   “朵”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据说有狮子头、狗嘴、鹿角、长颈、细毛。汉语把此舞称为“马鹿舞”。   戛朵至今仍带道具跳,道具身长一丈,颈长八尺,用竹篦编成四十五公分的`圆圈,外面用布包起来,剪碎的白纸粘在上面做为羽毛。一般由俩人合作扮一只马鹿,前面的舞者饰马鹿头和前半身,用棍支撑颈部做划字动作,后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两边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扑、腾转等动作。舞步、鼓点均与孔雀舞相似。   九、其它种类的傣族民间舞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此外在金平县还流传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划船舞”、“摘花舞”、“捞鱼舞”、“走路舞”等,流传在金平县的扇子舞据说是一种打鬼时跳的仪式舞蹈。   流传在耿马县孟定地区的“大象舞”傣语称“戛张”。由俩人套系大象形状的道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礼等动作,由一人持红手帕引象而舞。   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妇女舞”,轻盈柔和。   流行于瑞丽县的“戛洛响”,是一种模仿小鸟跳的舞,与小孔雀舞相同。

什么是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三道弯: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扩展资料: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做“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

民间舞傣族舞教案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u2026u2026等等。那么傣族舞要怎么教学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傣族舞教案吧!   傣族舞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及在幼儿舞蹈中运用。为今后的幼儿舞蹈表现、创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简介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1、风格特点:优美、灵活、朴实、矫健、含蓄   2、动作特点:舞姿具有雕塑性,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躯干和手臂保持   一定弯度,形成特有的"“三道弯”。   二基本手形、手位、脚位   1、傣族舞蹈基本手形:   ⑴掌形 ⑵冠形 ⑶爪形 ⑷嘴形 ⑸叶形 ⑹曲掌   2、基本脚位: ⑴正步 ⑵丁字步 ⑶之字步 ⑷点丁字步 ⑸跟点丁字步   3、基本手位:   ⑴低展翅(单、双) ⑵平展翅(单、双) ⑶高展翅 ⑷双合翅 ⑸单抱翅 ⑹合抱翅 ⑺反抱翅 ⑻顺展翅 ⑼侧展翅   三基本舞步   1、平步   2、踮步 ⑴单踮步 ⑵吸踮步 ⑶碎踮步 ⑷跳踮步   3、点步 ⑴旁点步 ⑵点上步 ⑶点退步 ⑷点跳步   4、《孔雀舞》基本动作:   ⑴走步:轻起重落   ⑵原地踏步掏手   ⑶踏掂步   ⑷原地屈伸、提压腕 ⑸抖肩吸垫步 ⑹退点步 ⑺过渡动作   ①圆场步后转,半圆蹲 ②吸水,抖肩,踏步翻身起 ⑻快板动作 ①姿态跳步 ②踏掂跑步 ③上步转身   四组合训练   1、傣族《手位组合》   2、傣族《舞姿步伐组合——孔雀舞》   3、傣族儿童舞蹈:《美丽的小孔雀》

傣族舞的舞蹈种类

傣族是一个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 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 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傣族,即傣泰民族,是水一样的民族,他们滨水而居,爱水,能歌善舞,下面是傣族舞蹈基本体态,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傣族舞蹈基本体态   (1)“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2)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3)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4)傣族舞蹈在动作过程中,“三道弯”分为“静态三道弯”和“动态三道弯”,   “静态三道弯”那是一种人体s状的曲线姿态,称为“体态三道弯”。它是舞者在静态中保持s状曲线造型,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胯部的左右三道弯展现女性的曲线美。   “动态三道弯”是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称为“动律三道弯”。它是在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的舞蹈动律基础上,运用人体其他不同部位,如头、手、肘、肩、腰、胯、膝等的每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交织运行,形成千姿百态的s形。    (二)傣族舞蹈基本手型、脚型与手位   基本手型: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叶型(模仿椰子树的叶子)   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   基本手位:一位展翅、二位抱翅、三位双合翅、四位合抱翅、五位顺展翅、六位侧展翅、七位展翅、高展翅    (三)傣族舞蹈的律动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    (四)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

傣族舞有哪些动作要点?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傣族舞蹈的特点

脚后跟要踢到屁股上,快踢慢落,身体协调度要好,跳出感觉。。望采纳哈〜$_$

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三道弯: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扩展资料: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做“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特征

1、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2、傣族舞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3、傣族舞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4、傣族舞蹈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5、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相关说明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的舞蹈动作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舞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傣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采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 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基本动律: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舞蹈有哪些风格特征?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如下:(一)傣族舞蹈的风格。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傣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水边,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傣族人民自身坚韧热情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运用到傣族的舞蹈中,使傣族舞蹈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少数民族的服饰都光鲜华丽,傣族的也不例外,傣族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傣族女性的上衣大多用绸缎或者薄布制成, 下身是紧身的筒裙,这样的服饰也促使了傣族舞蹈中勾踢舞步的形成。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傣族人民在此安然恬静的环境中幸福的生活,这种环境也给傣族舞蹈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傣族人民热情好客,傣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到傣族村寨驻足,参观。傣族舞蹈也是傣族-张伟大的名片,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在傣族人民的温柔静谧的环境中得以体现。(二)傣族舞蹈的特征。1、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变化。傣族舞蹈的特征之一就是傣族舞姿造型优美,变化多端,其中“一边顺”和“三道弯”是傣族舞蹈表现人体形体之美的典型造型特征。三道弯有躯体动作的三道弯,也有手臂动作的三道弯,还有腿部的三道弯。傣族舞蹈形成三道弯有两个因素,一是受图腾崇拜的影响,另一个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影响傣族传统服饰,进而影响舞蹈的造型变化。受图腾的影响主要指的是孔雀,孔雀是傣族的圣鸟,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对孔雀的观察,傣族人民意识到孔雀的造型有着天然的美感,孔雀的体态特征本身就符合三道弯的特点。后来人们将孔雀的体态特征编入到孔雀舞中,并且融入了一些小乘佛法的思想。三道弯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傣族女性在生活中为了方便,服饰也比较紧身,使女性躯体的线条美展现出S型,这也是三道弯形成的原因。一边顺是傣族舞蹈的另一个造型变化,一边顺是在劳动中身体姿态的反应,一边顺就是手和脚同出身体一侧的特征,这和傣族女性在劳动中的体态特征一致,傣族女性在担水,扬场中的手臂和脚步就是一边顺。一边顺的姿势使女性的舞姿看起来优美动人。身体的线条美得以展示。一边顺和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姿造型,两种造型合为一体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夜店。2、傣族舞蹈的律动。安详、舒缓是傣族舞蹈的律动特点,这种律动是他们生活习惯的反应,是傣族人民生活传统在舞蹈音律上的体现,也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潮湿,在农闲时节傣族百姓都会在阴凉处安静的休息。傣族人民安静的性格也反应在了舞蹈的韵律中。傣族人民热爱水,水轻柔舒缓,不急不躁,化为傣族人民不急不躁,清新舒缓的风格。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与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也融人了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动态的文化因素。

请问傣族舞中的“三道弯”是指什么?因为要准备舞蹈,想了解哈真正的含义,跳起有激情些。拜托啦!

就是形容当地的母亲河而已,是一个景点

傣族舞蹈船歌特点是什么

其中傣族舞《船歌》运用了“三道弯”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他们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富有雕塑美,带领同学们进入了“宁静的田园”。令人震撼,演员们美妙的肢体语言带给了我们极大的视觉享受,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傣族舞还是国标舞

傣族舞是国标舞。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傣族舞有什么基本动作?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采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 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基本动律: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舞蹈有哪些风格特点?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如下:(一)傣族舞蹈的风格。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傣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水边,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傣族人民自身坚韧热情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运用到傣族的舞蹈中,使傣族舞蹈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少数民族的服饰都光鲜华丽,傣族的也不例外,傣族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傣族女性的上衣大多用绸缎或者薄布制成, 下身是紧身的筒裙,这样的服饰也促使了傣族舞蹈中勾踢舞步的形成。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傣族人民在此安然恬静的环境中幸福的生活,这种环境也给傣族舞蹈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傣族人民热情好客,傣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到傣族村寨驻足,参观。傣族舞蹈也是傣族-张伟大的名片,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在傣族人民的温柔静谧的环境中得以体现。(二)傣族舞蹈的特征。1、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变化。傣族舞蹈的特征之一就是傣族舞姿造型优美,变化多端,其中“一边顺”和“三道弯”是傣族舞蹈表现人体形体之美的典型造型特征。三道弯有躯体动作的三道弯,也有手臂动作的三道弯,还有腿部的三道弯。傣族舞蹈形成三道弯有两个因素,一是受图腾崇拜的影响,另一个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影响傣族传统服饰,进而影响舞蹈的造型变化。受图腾的影响主要指的是孔雀,孔雀是傣族的圣鸟,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对孔雀的观察,傣族人民意识到孔雀的造型有着天然的美感,孔雀的体态特征本身就符合三道弯的特点。后来人们将孔雀的体态特征编入到孔雀舞中,并且融入了一些小乘佛法的思想。三道弯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傣族女性在生活中为了方便,服饰也比较紧身,使女性躯体的线条美展现出S型,这也是三道弯形成的原因。一边顺是傣族舞蹈的另一个造型变化,一边顺是在劳动中身体姿态的反应,一边顺就是手和脚同出身体一侧的特征,这和傣族女性在劳动中的体态特征一致,傣族女性在担水,扬场中的手臂和脚步就是一边顺。一边顺的姿势使女性的舞姿看起来优美动人。身体的线条美得以展示。一边顺和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姿造型,两种造型合为一体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夜店。2、傣族舞蹈的律动。安详、舒缓是傣族舞蹈的律动特点,这种律动是他们生活习惯的反应,是傣族人民生活传统在舞蹈音律上的体现,也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潮湿,在农闲时节傣族百姓都会在阴凉处安静的休息。傣族人民安静的性格也反应在了舞蹈的韵律中。傣族人民热爱水,水轻柔舒缓,不急不躁,化为傣族人民不急不躁,清新舒缓的风格。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与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也融人了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动态的文化因素。

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傣族,即傣泰民族,是水一样的民族,他们滨水而居,爱水,能歌善舞,下面是傣族舞蹈基本体态,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傣族舞蹈基本体态   (1)“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2)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3)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4)傣族舞蹈在动作过程中,“三道弯”分为“静态三道弯”和“动态三道弯”,   “静态三道弯”那是一种人体s状的曲线姿态,称为“体态三道弯”。它是舞者在静态中保持s状曲线造型,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胯部的左右三道弯展现女性的曲线美。   “动态三道弯”是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称为“动律三道弯”。它是在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的舞蹈动律基础上,运用人体其他不同部位,如头、手、肘、肩、腰、胯、膝等的每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交织运行,形成千姿百态的s形。   (二)傣族舞蹈基本手型、脚型与手位   基本手型: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叶型(模仿椰子树的叶子)   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   基本手位:一位展翅、二位抱翅、三位双合翅、四位合抱翅、五位顺展翅、六位侧展翅、七位展翅、高展翅   (三)傣族舞蹈的律动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   (四)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拓展:形体舞   形体舞蹈对外在素质的作用形体舞蹈的美主要体现在依托肢体语言诠释内心情感的一种完美艺术形式,每一支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何将个人情感通过优美的肢体动作表达得更加贴切是每一位舞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所以老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注重示范美、造型美、动作美、以美的感染力引导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激发大学生对事业、生活中美的追求,学生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会慢慢地改变自身,久而久之美就会体现在学生的外在气质之中。芭蕾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动作训练;第二阶段复合动作训练;第三阶段动作组合。   形体舞蹈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芭蕾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方法,第一阶段采用形体舞蹈单—动作训练,即以人体某一部位为主动,其他部位静止或随动的动作;第二阶段形体舞蹈复合动作训练,不同的形体舞蹈动作在同一时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格作出的动作;第三阶段形体舞蹈动作组合,有两个以上形体舞蹈单一动作按一定顺序、方向、速度和幅度上的结合变化组成的连续性动作,如滑步、踢腿、旋转等等。这样分阶段性练习对于没有基础的练习者来说可以较快地掌握老师教授的动作,同时也可以较快改变学生的外在素质。   形体舞蹈对文化素质的作用随着高校舞蹈教学日趋系统化,单一形式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舞蹈教学应该向更深层次不断延伸。舞蹈来源于生活,无论何种舞蹈何种起源究其根源舞蹈始终离不开文化属性。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元素则会渗透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之中。随着学生对舞蹈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更深层面延伸,也就是对于文化的深入。   舞蹈来源于生活,折射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与本质中的文化属性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渗透,教师不仅要更多地诠释民族风情,历史背景或是风土人情,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向文化层面深入。艺术是文化的表象,文化是艺术的衬托,让学生在研习舞蹈的同时加深文化层次上的理解,从而达到由内而外地对舞蹈真正的感悟。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1、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2、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3、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4、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5、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傣族舞的动作要柔中带刚。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舞蹈有那些

傣族舞蹈主要分三大类:即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自娱性舞蹈节目有嘎光(围着鼓跳舞)、象脚鼓舞(男性舞蹈,舞蹈以击象脚鼓为主),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祭祀性舞蹈有狮子舞(围棺而舞的舞蹈,用唢呐和锣鼓为舞蹈伴奏)等。

傣族舞蹈基本手位有哪些?

傣族舞的基本手位有七种:一位手、二位手、三位手、四位手、五位手、六位手、七位手。基本脚位分正步、八字步、丁字步。基本手位:1、一位手: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2、二位手: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胸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3、三位手: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4、四位手: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5、五位手: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6、六位手: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7、七位手: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基本脚位:1、正步两腿直立并拢,双脚紧靠,正对12点钟方向。2、八字步两脚跟靠紧,左右脚尖分别对准11点和1点钟方向,两眼平视前方。还有大八字步,脚跟不靠紧,其他保持不变。3、丁字步分左、右丁字步,均以动作时脚放置的位置命名。一只脚的脚跟靠着另一只脚的脚踝为丁字步。扩展资料:傣族舞基本动作: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

最近很火的傣族舞

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傣族舞是指一种现代化的改编版傣族舞拓展:近年来,随着傣族文化的日益受到重视和传承,傣族舞也逐渐在各大城市和舞台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和推广。而现代化的改编版傣族舞则是在传统傣族舞蹈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舞蹈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使得舞蹈更加具有时尚感和观赏性傣族舞的舞蹈动作具有优美、舒展、大气、热烈、激昂等特点,舞蹈中穿着华丽的傣族服饰,配以傣族传统音乐的伴奏和歌唱,更加突出了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此外,傣族舞还强调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技巧性,需要舞者具备较高的舞蹈技巧和训练水平,这也使得傣族舞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和艺术性的舞蹈形式

傣族舞的特点

  1、舒缓的旋律:傣族舞在跳舞时会给人们展现出其独有的舒缓旋律,让人看了十分放松;2、舞姿造型:傣族舞中有特殊的“一顺边”和“三道弯”的舞姿造型;3、孔雀和象的意象:傣族人崇拜孔雀和象,在傣族舞中也将二者的意象融入其中,形态优美。   傣族舞的特点是什么    1、舒缓的旋律   傣族舞中经常的舞姿造型“一顺边”和“三道弯”是经过多种优美的舞姿线条相融合的,主要就是为了给人们展现出傣族舞独有的舒缓旋律,这也体现了傣族人和舞蹈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容易打动人。    2、舞姿造型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在劳动时手和脚同出一侧,形成了“一顺边”的特点,这也是傣族舞蹈中的特色造型,此外,傣族人喜欢动物,崇拜孔雀和大象,而傣族舞中“三道弯”的舞姿就是从对孔雀和大象的图腾崇拜中演变而来,这两种造型体现了傣族的审美情趣。    3、孔雀和象的意象   傣族人重视孔雀和大象,所以在傣族舞中也会融合孔雀和大象的一些特点,例如比较著名的孔雀造型,不仅舞姿、形态优美,在表演的时候还更能体现一种艺术感。

傣族舞蹈有什么样的特色?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如下:(一)傣族舞蹈的风格。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傣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水边,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傣族人民自身坚韧热情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运用到傣族的舞蹈中,使傣族舞蹈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少数民族的服饰都光鲜华丽,傣族的也不例外,傣族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傣族女性的上衣大多用绸缎或者薄布制成, 下身是紧身的筒裙,这样的服饰也促使了傣族舞蹈中勾踢舞步的形成。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傣族人民在此安然恬静的环境中幸福的生活,这种环境也给傣族舞蹈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傣族人民热情好客,傣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到傣族村寨驻足,参观。傣族舞蹈也是傣族-张伟大的名片,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在傣族人民的温柔静谧的环境中得以体现。(二)傣族舞蹈的特征。1、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变化。傣族舞蹈的特征之一就是傣族舞姿造型优美,变化多端,其中“一边顺”和“三道弯”是傣族舞蹈表现人体形体之美的典型造型特征。三道弯有躯体动作的三道弯,也有手臂动作的三道弯,还有腿部的三道弯。傣族舞蹈形成三道弯有两个因素,一是受图腾崇拜的影响,另一个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影响傣族传统服饰,进而影响舞蹈的造型变化。受图腾的影响主要指的是孔雀,孔雀是傣族的圣鸟,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对孔雀的观察,傣族人民意识到孔雀的造型有着天然的美感,孔雀的体态特征本身就符合三道弯的特点。后来人们将孔雀的体态特征编入到孔雀舞中,并且融入了一些小乘佛法的思想。三道弯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傣族女性在生活中为了方便,服饰也比较紧身,使女性躯体的线条美展现出S型,这也是三道弯形成的原因。一边顺是傣族舞蹈的另一个造型变化,一边顺是在劳动中身体姿态的反应,一边顺就是手和脚同出身体一侧的特征,这和傣族女性在劳动中的体态特征一致,傣族女性在担水,扬场中的手臂和脚步就是一边顺。一边顺的姿势使女性的舞姿看起来优美动人。身体的线条美得以展示。一边顺和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姿造型,两种造型合为一体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夜店。2、傣族舞蹈的律动。安详、舒缓是傣族舞蹈的律动特点,这种律动是他们生活习惯的反应,是傣族人民生活传统在舞蹈音律上的体现,也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潮湿,在农闲时节傣族百姓都会在阴凉处安静的休息。傣族人民安静的性格也反应在了舞蹈的韵律中。傣族人民热爱水,水轻柔舒缓,不急不躁,化为傣族人民不急不躁,清新舒缓的风格。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与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也融人了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动态的文化因素。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有哪些?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基本动律: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特征是什么?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练习方法傣族舞优美、轻盈、朴实、矫健,感情内在含蓄:跳舞时下半身多成半蹲状态,身体、手臂、下肢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造型。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另外,重拍向下均匀颤动也形成其特有的韵律特征和节奏特征。除了人们熟知的孔雀舞,傣族舞还有象脚鼓舞、长甲舞、蜡条舞、鱼舞等。

傣族舞蹈介绍

  傣族舞不仅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而且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其舞姿优美、舞态婀娜,不仅能展现女士的美妙身段,还可以体现田埂的风度与内在温柔。学跳傣族舞蹈可以让你美得浑然天成、出尘脱俗。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 “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傣族舞包含哪些基本的手位与脚位

去啊飒飒飒飒是

傣族舞蹈剧目有哪些?

傣族舞蹈剧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傣族舞蹈特点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傣族舞蹈特点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傣族舞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傣族舞的分类介绍: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傣族舞蹈名称能自己起吗

傣族舞蹈名称能自己起。傣族舞蹈名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观点进行取名。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傣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在学校艺术节上表演傣族舞一般穿什么样的舞蹈鞋呀?需要都脱掉袜子吗?

傣族舞一般是不穿鞋的,要穿的话肉色的民族舞鞋就可以,最好是脱掉袜子。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是什么?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是:1、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2、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3、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4、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5、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傣族舞的动作要柔中带刚。傣族舞的动作特点:1、表现在膝盖的起伏。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征,在千变万化的动作中,膝部总是具有韧性的起伏,但是起伏并非机械的,而是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2、用手腕和手指柔软坚韧,动作柔软而不柔软,具有坚韧的内在力量。手上的动作变化柔软而坚韧。这样的动作韵律,将温顺、仁慈、稳重的特征一一展现出来。3、腿部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运用,充分地表现出来。4、用表演者身体的各个部位构成优美的三个弯造型。

抖音上很火的傣族舞蹈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连、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傣族舞手位的名称叫什么和傣族舞脚步的名称叫什么?

手:低展翅、平展翅、高展翅、顺展翅、侧展翅、合抱翅、双抱翅、双合翅;脚:平步,踮步(交替踮步、吸踮步、碎踮步、跳踮步);肩:碎抖肩、双弹肩;头:雀环头、恒扭头、脆点头。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有什么?

傣族舞蹈基本动作:1、正面起伏重拍下沉,慢慢下沉,向下均匀,脊柱垂直,蹲着不能后仰也不能前倾,脊椎向脚后跟下沉,向上抬起时要慢慢的。2、旁边起伏下沉时出右胯,膝向下弯曲,左膝靠右膝,上半身向左比。,头向右看,反向动作,出左倒,右脚点地向左腿靠,此时左腿为主力腿,重心均在左腿,出胯时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向左看。3、脚部的正步起伏身体下沉的时候,抬起你的腿,勾回来时,膝盖不能向顶,会很难看,务必垂直向后踢腿并勾脚。每次踢起来都要快,动作要干净,要有呼吸!当你的腿向后踢时,上半身有左右起伏,不能直直起伏!当你起左腿时,出右胯,起右腿时出左胯。傣族舞的动作特点1、表现在膝盖的起伏,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征,在千变万化的动作中,膝部总是具有韧性的起伏,但是起伏并非机械的,而是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2、用手腕和手指柔软坚韧,动作柔软而不柔软,具有坚韧的内在力量。手上的动作变化柔软而坚韧。这样的动作韵律,将温顺、仁慈、稳重的特征一一展现出来。3、腿部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运用,充分地表现出来。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