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日本地理知识

自然地理: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存在“北方四岛”(俄方名为“南千岛群岛”)领土争端,与韩国存在竹岛(韩方名为“独岛”)领土争端。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温泉遍布全国各地。境内河流流程短,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 人口:1.2776亿人(截至2005年10月1日),其中男性为6234万人;女性为6542万人。 民族与宗教: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语,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别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首都:东京【东京(とうきょう)】(Tokyo),人口约1229万(截至2003年2月)。东京1月平均气温3℃,8月气温为25℃。 行政区划:日本的都、道、府、县是平行的一级行政区,直属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县都拥有自治权。下设市、町、村。其办事机构称为“厅”,即“都厅”、“道厅”、“府厅”、“县厅”,行政长官称为“知事”。每个都、道、府、县下设若干个市、町(相当于中国的镇)、村。其办事机构称“役所”,即“市役所”、“町役所”、“村役所”,行政长官称为“市长”、“町长”、“村长”。 日本被划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1都,1道,2府,43县。 北海道 (1) - 北海道 本州岛 (34) 东北 - 青森县 - 岩手县 - 宫城县 - 秋田县 - 山形县 - 福岛县 关东 - 茨城县 - 栃木县 - 群马县 - 崎玉县 - 千叶县 - 东京都 - 神奈川县 中部 甲信越 - 山梨县 - 长野县 - 新潟县 北陆 - 富山县 - 石川县 - 福井县 东海 - 岐阜县 - 爱知县 - 静冈县 近畿 - 三重县 - 滋贺县 - 京都府 - 大阪府 - 兵库县 - 奈良县 - 和歌山县 中国 - 鸟取县 - 岛根县 - 冈山县 - 广岛县 - 山口县 四国 (4) - 徳岛县 - 香川县 - 爱媛县 - 高知县 九州岛 (8) - 福冈县 - 佐贺县 - 长崎县 - 熊本县 - 大分县 - 宫崎县 - 鹿儿岛县 冲绳 - 冲绳县 简史: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势力曾扩大到朝鲜半岛南部。公元645年发生大化改新,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起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公元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19世纪中叶,英、美、俄等国家迫使日本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实行封建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统治动摇,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思想的地方实力派萨摩和长州两藩,在“尊王攘夷”、“富国强兵”的口号下倒幕。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了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1868年,革新派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侵吞朝鲜。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七·七事变 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30多万南京人民被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 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8月 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 天皇向日本国民宣布日本战败(原声) 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 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进入昭和时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战后初期,美军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1947年5月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从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 日本的政党: 战后日本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各种政党相继恢复或建立。目前参加国会活动的主要政党有自民党、民主党 、公明党、日本共产党、社民党、保守新党等。当前执政党是自民党,首相安倍晋三。 经济:政府以资本扶持工业与企业、强大的劳动力、高科技的发展以及较低的军事预算比例(占GDP的1%),帮助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当今科技发达程度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以及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特点是生产商、供应商和经销商的紧密结合;强大的企业联盟;以及部分城市人口的终身就业保障。然而这些特点目前都正随著时代与社会环境变迁而慢慢流失。日本的经济支柱—工业需要倚赖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而较小的农业则倚赖政府的补助与保护,日本的大米能够自给自足,但其他农作物的50%则需要进口。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渔业国家之一,捕鱼量占全球总捕鱼量的近15%。日本经济自1950年代末期起,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长:1960年代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画」,出现平均10%的增长;1970年代初期虽然碰上石油危机,平均仍有5%的增长;1980年代则为平均4%的增长。而从19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趋於不景气,主要是由于1980年代末的过度投资所造成的资产膨胀,以及证券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最终在逾放比过高与日圆不断升值下,泡沫经济瓦解。政府改革经济的努力成效不大,不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美国经济衰退只为当时的日本经济带来轻微影响。虽然日本经济增长减缓,但失业率依旧长期处於低水平。拥挤的居住环境的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两大长期问题。机器人制造则是主要的长期经济优势,全球720,000个机器人中,日本拥有410,000只,可以说是机器人王国。 军事: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军事占领,日本旧军队全部解散。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利坚合众国支持日本发展军事力量。日本防卫的基本政策是:在和平宪法下,实行专守防卫,坚持日美安保体制,确保文官统治,遵守非核三原则,有节制地增强防卫力量。1976年制订《防卫计划大纲》,提出防卫总体设想和扩军方针:保持均衡发展的防卫态势,坚持重视质量的建军原则,使之能独立应付有限的小规模战争。至1990年已基本达到大纲所定指标。1990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1991-1995年),规定5年军费总额为22.75万亿日元,计划的重点是注重质量,提高武器装备水平,加强后勤、情报、通信建设,更多地承担驻日美军费用等。1995年11月日本政府又批准总额约25.1万亿日元为期五年的新《防卫计划大纲》。2000年12月,日本政府制订了新一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01-2005年),总经费高达25.16万亿日元。1954年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正式建立陆、海、空力量组成的自卫队,并成立防卫厅。内阁首相对自卫队拥有最高指挥监督权。1956年成立国防会议。1986年7月“安全保障会议”取代原“国防会议”,负责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一切与国家安全有关的重大事宜,由首相任主席。防卫厅隶属总理府,长官由文职人员担任,受首相之命,通过陆、海、空军幕僚长(参谋长)统帅陆海空自卫队。统合幕僚会议(参谋长联席会议)是防卫厅长官的辅助机构,负责拟定和调整三军的作战、训练和后勤补给计划,搜集分析军事情报。2006年3月27日,日本防卫厅设立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的统合幕僚监部(联合参谋本部),取代过去的统合幕僚会议。日本陆海空自卫队的幕僚长过去分别听从防卫厅长官指挥,各自向所属自卫队下达命令。今后,统合幕僚长将在防卫厅长官授权下,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并在“紧急”情况下组建“统合任务部队”,执行弹道导弹防御、大规模地震救灾、国际救援等任务。自卫队实行志愿兵役制。陆上自卫队服役期为2至3年,海、空自卫队为3年。 教育: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年至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大学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地位非常高,著名的国立综合大学有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庆应大学等。 新闻出版:综合性日报社有121家。全国有影响的报纸通称六大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产经新闻》、《东京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全国发行的三大地方报为:《中日新闻》、《北海道新闻》、《西日本新闻》。较有影响的杂志有:《中央公论》、《东洋经济》、《经济学人》、《文艺春秋》等。广播电台、电视台有近200家。全国性的电视、广播公司主要有:日本广播协会(NHK),1952年成立,属半官方性质;东京广播公司(TBS),1951年成立;日本电视广播网公司(NTV),1953年成立。除日本广播协会外,其他电视广播公司均为私营。共同通讯社是日本最大的通讯社,简称共同社。时事通讯社是日本第二大通讯社,简称时事社。 文化: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茶道也叫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现在,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为一般民众所广泛地接受。日本国内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少宾馆也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表演。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公共设施的大厅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为神道教义认为盐能驱赶鬼魅。相扑比赛在台子上进行。整个台子为正方形,中部为圆圈,其直径为4.55米。比赛时,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近乎赤身裸体上台比赛。比赛中,力士除脚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触及台子表面,同时也不得超出圆圈。比赛在一二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便能决出胜负。相扑的裁判共由6人组成。主裁判由手持折扇“行司”登台担任,其余5人分别在正面、东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级是“横纲”。下面是大关、关胁、小结、前颈,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幕内”,属于力土中的上层。再次是十两、幕下,除此之外还有更低级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级叫序口。一个普通力士要想获得较高的等级是需要花费很大气力的;不经过艰苦努力,要想获得最低的等级,也是不可能的。

日本地理知识

你赚到了,别府市依山伴海,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而且,约有2700处温泉泉源遍布于市区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别府,位于九州岛,在纬度上跟山东半岛差不多,所以在气候上与青岛差不多,都是海滨城市,气候不会很难适应的。

日本地理知识相关内容

日本是一个岛国,主要由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和北海道构成。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日本地理知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基本内容 日本是一个岛国,主要由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和北海道构成。其中本州岛是日本大城市的聚集地,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从南到北分别有中国地区、关西地区、近畿地区、关东地区、东北地区等划分。 四国岛和九州岛的名称来由是战国时期,这两座岛上分别有九个和四个国家(分封诸侯),如今四国岛比较落后,而九州岛则是有着福冈、熊本、鹿儿岛等知名城市。 北海道因为在古代日本很少有人居住,属于近代开发的地区,所以并没有多深远的历史,但是旅游资源的丰富也让很多人倾心已久。 二.自然地理特征 1. 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2. 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1.27亿)。 3.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4. 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5.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 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原因: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害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经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 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害; 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7. 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福山:日本临海型钢铁工业(类似还有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的宝山)。 8. 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木材资源较丰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合理的森林采养制度。 三.发达的经济 1. 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2. 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内市场狭小、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岛国多良港。 3. 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4. 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业区。 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 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1)为什么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因为日本所需的工业原料,特别是石油绝大部分通过马六甲海峡,许多产品的出口也经过马六甲海峡。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5. 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因为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饱和状态”。 6.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高科技产品。 (1)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产品在国际上占重要地位。 (2)与中国的贸易: 从中国输入: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 向中国输入:钢铁、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工业品。 7. 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1)日本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沿海温带大陆架广阔,又有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日本拥有庞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海上捕捞能力强;日本沿海养殖业发达;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8. 日本的经济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1)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 (2)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3)对外依赖性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产品销售也依赖国际市场。 9. 日本的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懒户内海沿岸? (1)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矿产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2)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 (3)充分利用岛国多良港的优势。 (4)工业布局在沿岸可利用廉价的海运,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 四.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闻名世界的高科技中心) 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工业区) 日本地理知识相关内容相关 文章 : ★ 日本地理小常识 ★ 初一地理日本知识难点复习 ★ 日本的地理特征与文化活动介绍

日本的地理知识介绍

自然地理:日本地处东亚;属亚热带、温带;岛国,从北到南为北海道岛、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候较为湿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狭小的关东平原;河流短小、急促,夏季为汛期,北部河流有结冰期;矿产资源缺乏

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

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对旅游开发有什么意义? 旅游者是否有必要了解旅游地理知识?为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地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者对旅游地理知识主要侧重于当地的民俗。

求问超级工程纪录片里都有什么地理知识

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LNG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纪录片《超级工程》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五个重大工程项目,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

超级工程3第二集的地理知识

第三季更进一步,以农业、能源、交通、中国制造、城市的24小时为分集主题,讲述那些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超级工程。在越来越宏大的主题演变中,体现出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雄心

世界地理知识的杂志

1.《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杂志的开篇文章一般涉及到环境,森林砍伐,化学污染,全球变暖和濒危物种,也涉及到历史和新产品,新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 2.《世界博览》,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世界报道类刊物,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以全球“人与地理”为独特的报道脉络,报道世界重大事件,展示世界各国人文地理新版图、新景观,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历史、科技和思潮等领域; 3.《世界知识画报》 ,创刊于1983年,由外交部主管,是中国第一家以图片为主,图文并茂地向中国介绍世界,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型期刊,旨在传播艺术信息,普及艺术知识,引导收藏鉴赏,是集国内外现当代美术及工艺美术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画刊,是了解中国及国外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现状的重要窗口和艺术交流平台。

英国的文化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学好,并依靠不断更新的科技技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不难的。

英国的文化地理知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3565.htm

结合地理知识 谈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做法

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2,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监管。3,调整农林牧关系,恢复植被。4,分区治理5,坚持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D%C5%B5%D7%B0%E5%CC%DB&sr=&z=&cl=3&f=8&tn=baidu&wd=%B8%DF%D6%D0%B5%D8%C0%ED%D6%AA%CA%B6%B5%E3&ct=0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是高中必修的一门课程,那么你知道高中自然地理部分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等高线地形图 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3.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6.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海洋资源 1.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2.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和学习方法

仅供参考,祝你成功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 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  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 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为西, 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 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其他:  1)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  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二地理知识点是很多的,那可以分为几大类呢?不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3)经纬度位置 高低中纬 热带、温带、寒带   (4)海陆位置   (5)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怎么学好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以学生准备一周后的一次测试为例,刚学完的第一天要复习两遍,第二天再复习一遍,第三天不要复习,第四天再复习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复习,第七天再复习一遍。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笔进行勾画涂抹。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可以将一些内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理事物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或句子,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陕西省形象地看成跪着的兵马俑,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可以这样联系: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整理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高二地理 知识点 总结 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方法 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 种植 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 宇宙 空间和时间及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就是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结,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中的天体多种多样,例如像太阳那样的恒星,像我们生活的地球这样的行星,以及地球的卫星月亮、拖着长尾的彗星、在夜空中划过一道光迹的流星等等。宇宙空间无边无际。我们常用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即光年(94605亿千米)来测量宇宙。随着天文望远镜和观测技术的提高,目前人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大约为360亿光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银河系 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称银河系。在夏季晴朗的夜空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银白色的光带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像一条流经天空的长河,因而叫银河。它由2000多亿颗恒星组成,其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它是一个旋涡结构的圆盘状星系,中央厚,越向边缘越薄,形状像 铁饼 。银河系的主体部分直径为7万光年,中心厚度约1.5万光年。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3万光年的位置上绕中心运转,运转周期2.5亿年。 太阳系 由太阳及以太阳为中心、并受其引力控制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太阳是中心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以它巨大的引力吸引着九大行星(依距日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小行星(约2000颗)、卫星(约60多颗)、彗星(约1600多颗)及流行体等围绕它运动。太阳系的范围,估计最远可达450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是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地球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根据人造卫星的测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极半径为6356.8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体积约10832亿千米3,质量约为5.976×1027克,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千米2,其中70.8%是辽阔的海洋,其余为陆地。陆地上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等众多地貌形态。海底有大陆架、海岭、海沟、洋盆等众多地貌形态。 地球是太阳系中有生命的星球。地球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这是由地球的宇宙位置和它的特点决定的。距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受太阳光热的烘烤,它们表面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100℃,而距离太阳比地球远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接受的太阳热量甚少,异常寒冷,生命难以存活。质量比地球小得多的星体(水星、火星)吸引力也小,没有能力在自己周围控制住巨大而密集的大气圈。只有地球距太阳不远也不近,使地表能够得到和维持适合生物生存的热量,加上地球有液态水,又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些都为生命的诞生和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3 一、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神黄铁路、大秦铁路、焦——兖——日铁路。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五、能源的综合利用: 1、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中心的多元结构。 六.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①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②加强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2、调整产业结构 ①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 ①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②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③对于废水主要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 ④空气污染防治 措施 主要是:A.做好消烟除尘工作;B.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4 1、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三大经济地带、三大自然区、三级阶梯。 2、主要山脉与其他地理界线的对应关系: 山脉走向:天山、阿尔泰山、大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昆仑山、阴山。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阿尔金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脉 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 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3、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因素。 4、河流的水文特征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 雨水 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 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试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支流多支流少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为主汛期长汛期短水位变化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有结冰期含沙量小含沙量大 5、气候的降水类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农业的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季风区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夏季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国有经营)混合农业: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商品率高)游牧业:四大草原(天然草场)(粗放经营)大牧场放牧业:内蒙古草原(优质天然草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热带种植园农业:海南岛、云南南部(热量充足、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乳畜业:发达城市郊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知识点优质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6、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7、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8、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9、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0、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1、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2、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3、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4、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15、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6、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7、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18、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19、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0、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1、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22、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23、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24、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2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26、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7、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8、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2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0、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1、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32、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智慧的源泉,知识可以使人明智,陶冶人们的灵魂,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 文化 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3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4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5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 措施 ,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二地理农业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主要内容 ★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20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2020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u2002u2002u2002u2002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u2002u2002u2002   一、区域的含义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u2002u2002u2002u2002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u2002u2002u2002u2002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u2002u2002u2002u2002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u2002u2002u2002u2002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u2002u2002u2002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u2002u2002u2002u2002   异:u2002u2002u2002u2002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u2002u2002u2002u2002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u2002u2002u2002u2002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u2002u2002u2002u2002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u2002u2002u2002u2002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u2002u2002u2002u2002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u2002u2002u2002u2002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u2002u2002u2002u2002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u2002   向左转|向右转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u2002u2002u2002u2002   1。地理信息技术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u2002u2002u2002u2002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u2002u2002u2002u2002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u2002u2002u2002u2002   2。遥感(RS)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u2002u2002u2002u2002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u2002u2002u2002u2002   3。全球定位系统(GPS)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u2002u2002u2002u2002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u2002u2002u2002u2002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u2002u2002u2002u2002   4。地理信息系统(GIS)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u2002u2002u2002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u2002u2002u2002u2002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   高中地理相比起初中地理难度系数有所增加,那么高中地理知识点又应该怎么总结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锦囊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锦囊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 0,南北纬 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 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 1°/日。   锦囊三: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 (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锦囊四: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技巧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如果其最大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锦囊五:判读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锦囊六: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锦囊七: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四大技巧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锦囊八:何谓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   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锦囊九: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2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3   一、自然资源   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4   1、水循环: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   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   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   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之:农业区位分析   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5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区   1、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6   冰蚀湖   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掘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中国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就是冰蚀湖。典型的冰蚀湖泊有巴松湖、那木拉错、嘎隆拉冰蚀湖等。北美五大湖成因也出于此。   冰碛湖   指冰川消退时,冰碛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碛物阻塞河床、冰川谷潴水而成的湖泊。其形状多种多样,多分布在大陆冰川作用地区,也出现在遭受冰川作用过的山地。如中国西藏的帕桑错、布托青错、新疆的喀拉斯湖、腾格达峰北坡的天池等。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 教育 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 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4.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2)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1) 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2) 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4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变质岩(变质作用)。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3.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5.气压带和风带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 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见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5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 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 秋分 ,秋分到 冬至 ,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 春分 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 ★ 2017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2、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5、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6、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7、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8、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9、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10、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11、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12、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13、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14、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15、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6、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17、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18、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19、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20、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21、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22、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23、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24、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2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26、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7、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28、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2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30、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31、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32、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有哪些必备的知识点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像地理这样的学科主要以记忆为主,大家在平时备考的时候应该多多整理总结地理知识点,下面我为大家提供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知识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补充: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4、生物资源的利用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求高中地理知识点框架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 怎样分析人口增长情况及解决措施? 【基本思路】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迁移率等之间的关系,少年、青壮年、老年人所占的比例。【答题要点】(一)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1.后果(1)人口压力过大,粮食、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2)社会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教育难度大;社会治安问题严重;(3)影响经济发展2.措施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发展教育,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1.后果:(1)劳动力、国防兵力不足;(2)社会养老负担加重;(3)老年人问题突出;(4)影响区域经济发展2.措施:(1)鼓励生育;(2)适当移民;(3)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典型案例】发展中同家、我国农村中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问题。我国某些城市中子女与保姆争夺财产问题。2. 怎样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基本思路】 原因应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后果应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考虑。【答题要点】(一)、原因:1.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环境有很大差别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地形。 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变革(政治中的改变)、战争5.环境移民: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二)、影响:1.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紧张的压力,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2.对迁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增添了地区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的是易带来环境卫生问题、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典型案例】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带来的后果3. 怎样分析某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基本思路】影响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政治)等方面分析。【答题要点】1.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2)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纬度沿海地区。(3)河流:供水、运输、防卫、旅游;(4)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对某一个具体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兴起的最主要条件。(如株洲为交通)【典型案例】武汉、重庆、上海等沿河、沿海城市,石家庄、怀化、株州等铁路城市,大庆等矿业城市,拉萨等宗教城市。4. 怎样分析一个城市内功能区的布局?【基本思路】从三个主要功能区的经济、环境要求考虑,商业区主要考虑经济(地租水平),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和经济,住宅区要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答题要点】商业区: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郊区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一般占地最少。工业区:(1)向郊区迁移。原因: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的两侧。原因: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住宅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分高级(主导因素环境)和低级。与工业区、铁路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往往有绿化带隔开。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地最多。【典型案例】分析某个城市内工业向外搬迁的原因,分析某个城市内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否的原因。“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风);最小风频的风的上风向“水”:水质要求高的企业放在上游;对水产生污染的企业放在下游卫生防护带: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通常布有卫生防护带。(要考虑到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5. 怎样分析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基本思路】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过程;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城市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答题要点】1. 衡量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断:市中心人口密度发生变化)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起步早(晚);目前发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4.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中期:A.问题:加速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B.解决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后期A.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落。B.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中心衰落区。【典型案例】1.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6.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基本思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1.自然条件:气候(热量、气温日较差、光照、降水量、水热配合);地形(平原,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利于多种经营);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资金。3. 典型例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乳畜业(市场);立体农业(地形);花基鱼塘(市场)【典型案例】 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发展条件分析。7. 怎样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三个内涵,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途径,环境问题的表现【答题要点】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点(1)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原始社会(依赖和崇拜自然);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出现科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征服自然,对环境破坏力大);信息社会(追求人地协调)(2)三个原则和三个内涵: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物种之间、国家之间);持续性原则(“度”);共同性原则(共同参与,国际合作)。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庞大人口基数(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4)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5)环境问题表现:生态破坏(农村、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城市、发达国家)(6)产生的原因:索取物质和能量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2. 中国某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的原因及其措施(1)原因: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而现在农村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农民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2)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素质;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技术或资金密集型农业;加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3. 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 思路:原因应从污染源方面考虑,措施应针对原因进行,要从行政措施、公民行为、技术措施三方面考虑。2. 主要原因:(1)工农业发达,生产排放量大。(2)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废弃物没有达标排放。(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4)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自净能力差。3. 解决:(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3)大力发展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量。(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5)针对不同污染具体采用不同措施。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1)思路:问题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决措施主要从改变观念、政策导向、降耗减污等方面考虑。从解决措施可反推其原因。(2)措施:A.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B.建立相关法律,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限制投入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的投资。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D.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E.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F.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南方山区、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移民区等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业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治理措施分析;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层,如何解决?外国商人说“把GDP留给中国,把利润带走”。8.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基本思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答题要点】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与否、水源是否充足、气候、能源、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匹配状况2.社会条件: 交通状况(海运、内河航运、铁路线)、工农业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和工资水平、政策、工业协作条件。分析时一定要突出该工业地区最主要的区位条件。【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工业区、我国宝钢等工业的分布条件。9.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项 目 内 容集聚有利方面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集聚带来的问题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10. 怎样分析老工业区兴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调整措施?【基本思路】兴起主要考虑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条件;衰落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发展的冲击、环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调整措施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答题要点】1.兴起的条件: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辽中南: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水源不足;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2. 衰落原因:(1)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产品的地位下降。(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随着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原有优势资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5)环境污染严重3. 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发展科技,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繁荣经济,(5)优化环境【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区,某些资源型城市。11. 怎样分析两类新工业区兴起的条件?【基本思路】 新工业区主要有两类: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答题要点】1.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A共同条件:(1)科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 (2)交通高度发达(3)环境优美。B共同特点:(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3)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2.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共同条件:(1)大批廉价劳动力,(2)政策,(3)经济开放共同特点:(1)生产高度专业化(2)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资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为主(4)以轻工业为主(5)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包工【典型案例】前者:美“硅谷”、日硅岛、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后者如意大利的萨索罗、我国温州等。12. 怎样分析交通线建设的区位条件的意义?【基本思路】 突出对交通网本身,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考虑。经济因素往往是决定因素【答题要点】1.合理布局交通网:(1)缓解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2)活跃整个路网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1)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扩大交流的范围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3.科学技术是保证。(在这里会分析我国一些新建铁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4.社会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巩固同防,建设边疆等。【典型案例】 京九铁路建设、西南地区铁路(南昆、青藏)建设、江苏苏北地区铁路、沿江铁路建设的意义分析。13. 怎样分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意义?【基本思路】 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答题要点】1、对输出地区的有利意义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3)促进综合利用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利之处:可能会造成输出地区的生态破坏。2、对输入地区的意义:(1)提供较丰富的资源,缓解该资源供应紧张的压力(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输入区的生态环境【典型案例】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的意义。14. 怎样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基本思路】 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答题要点】(1)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和生产量(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 (3)加快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4)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费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来源渠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6)提供公民的节能意识【典型案例】 解决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措施。15. 怎样分析产业转移及影响?【基本思路】主要从产业转移的类型和对移出地区、移入地区的影响分析【答题要点】1、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2、移入地区的优势:劳动力便宜、地价便宜、政策优惠、市场广阔、资源丰富。3、影响:(1)对移出地区:利于集中国内生产要素发展新的主导产业;能一直处于高附加值的开发和营销环节;环境得到改善。不利的是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失业人口。(2)对移入地区:利于加快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不利的是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且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严重,易带来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我国沿海地区向内陆的产业转移;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16. 怎样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基本思路】主要从资源能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答题要点】1.开发条件:(1)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2)市场广阔;(3)交通条件好(距市场近)2.基地建设:(1)扩大资源开采量;(2)发展交通,提高资源外运能力;(3)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4)发展对该类资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业。3.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典型案例】我国某个地区矿产资源能源开发的问题,如晋煤、新疆天然气、川气等的开发。17. 怎样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 主要从开发的自然条件、综合开发的措施分析。【答题要点】(一)开发的自然条件:1.地形: 流速,影响水力和航行;2.气候:影响水量,水力资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资源。(二)开发内容:1.总体思路(1)山地(分水岭):保护植被生态、水量水质(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最集中):重点保护生态环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质(4)矿产资源:决定发展工业 2.开发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修大坝 梯级开发b.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三)水库修建利弊分析1.利同上,略2.弊:(1)淹没农田、聚落、文物古迹、风景名胜;(2)影响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化减少;(3)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4)库区水量增发增多,造成水资源损失;(5)库区水流减慢,泥沙淤积,减少库容;(6)下游水量减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减少,影响滩涂增长,鱼类生存环境。【典型案例】我国西部水电大开发,阿斯旺水坝利弊分析。18. 怎样分析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基本思路】从本地区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种植面积变化等方面考虑。【答题要点】1.本地区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2.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3.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发展花卉、乳畜、蔬菜等产值高的农业。4.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典型案例】 我国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谁能提供高中地理知识总结,我的地理很差啊

你买本书呗

谁有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谢谢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 重庆的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新课标高一地理知识点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 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 24小时。 36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1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43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44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5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46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47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48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49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9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60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1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62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5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66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67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0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1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2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74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5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76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 的关系最密切 77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79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0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 之越长。 82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3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4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 收能力很强。 85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87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88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89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 力越大。 90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92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93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4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5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 重要因素。 96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97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99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 压(大西洋) 100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动 101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 风)。 102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3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 锋)春季的沙尘暴 104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 针。 105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 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 针。 106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07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08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09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0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 (一种) 111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2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 东岸20-35° 113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 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 制。30-40西岸 114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 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 岸。 115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 岸。 116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 控制。温带内陆 117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18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19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0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1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 行风的上风向 122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 云雾、地势等) 123 台风(飓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4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5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 移动方向和速度。 126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27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28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 会安定。 129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 作制度等。 130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 大。 131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2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3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4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5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 破坏。 136 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37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 酸性气体。 138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39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 ④危及人体健康 140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 资源综合利用。 141 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2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 的71%。 143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4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 围内。 145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46 海水热量的收入 太阳辐射 147 海水热量的支出 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48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49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0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1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2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153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4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5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56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 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57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58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 动。 159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 海峡)。 160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 流动。 162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 动。 163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4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 亚寒流。 165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 流。 166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 亚寒流。 167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 利寒流。 168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69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 规律判断寒暖流 170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1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2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 发电。 173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 补偿流。 174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 175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176 海洋油、气开发 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 道。 177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 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 水腐蚀性等) 178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 乐。 179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 白令、曼德等。 180 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1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182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 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 佳航线服务。 183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184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5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 油渗漏)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百度文库吧,里面全的很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拜托各位童鞋了。。。。。。。。。

中国地理

八年级上册期末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x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三熟一个一熟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多荒漠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39中的图2.21)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⑴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⑵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⑶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三、河流和湖泊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流域名称占全国总面积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2/3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我国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域1/3流入沙漠深处:塔里木河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长江与黄河(P48中的图2.32、P53中的图2.36)   长江黄河   长度6300千米5500千米   发源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   特点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注入海洋东海渤海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河口、孟津   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湟水、汾河、渭河   开发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水电站:三峡、葛洲坝。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患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   4、主要的湖泊   我国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公路运输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速度最快、舒适、安全运量最小、运费   水路运输运费最低、运量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灵活性差   ⑸历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京广线   4、焦柳线   5、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6、京包——包兰线   7、陇海——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三横五纵”(P91中的图4.6)   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项目所在省(区)交汇的铁路   北京北京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   成都四川宝成、成昆   徐州江苏京沪、陇海   株洲湖南京广、浙赣、湘黔   兰州甘肃包兰、兰新、陇海、兰青   杭州浙江沪杭、浙赣   郑州河南陇海、京广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x疆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   北方地区旱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   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⑸我国三大产棉区:x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⑴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⑵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⑶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⑷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⑶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别及原因。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②“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三、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主导产业   1、工业与我们   ⑴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⑵分类:   重工业以生产生产数据为主的工业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   轻工业以生产生活数据为主的工业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   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大连、沈阳、鞍山北京、天津、唐山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方向差导:沿海——科技园区型;沿边——贸易导向型;内陆——国防军工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疆域和人口--从世界看中国   1.1辽阔的国土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我国东部临海,海岸线较长,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内陆可与欧洲往来。大部分处于温带,气候南北差异大,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我国海陆兼备,对外交往优越。   3.我国疆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南端--南沙群岛南缘北纬4°附近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   4.邻国: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隔海相望:韩、日、菲、马、文、印。   5.我国从北向南依次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舟山群岛是我国的群岛。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6.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我国领海以外并邻接临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伸至200海里。   7.北回归线由东到西依次穿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8.省级行政区简称来历:取全称中的一个字,如京、津、黑;用山水名称,如皖、陇、闽、赣;用本省历史名称,如晋、冀、鲁、豫。   1.2众多的人口   1.2005年1月6日,我国总人口已达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西北部人口稀疏分散。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4.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5.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   第二章自然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地势的影响:使河流自西向东流,使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使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自东向西深入,带来充沛降水,沟通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2.我国近海大陆架的范围广阔,包括渤海和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3.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优势:为发展多种农业和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5.地形可以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基本类型。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雪山众多,冰川广布,宽谷和湖泊镶嵌其中)、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起伏和缓)、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众多)和云贵高原。   我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7.主要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北侧南侧天山准格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侧西侧   大兴安岭   东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   太行山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高原   横断山   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   8.山区的优势: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有着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是祖国建设不可缺少的财富。   山区的劣势: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增加山区开发和利用的难度,地质灾害较多,使我国耕地资源不足。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1.冬季时,南方和北方温差大;夏季时,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总的来说,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2.我国可以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寒温带(一年一熟)、中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热带(一年三熟)。   3.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4.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年降水量小,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灌溉。东北地区夏季多雨,冬季降水不足。华北地区夏秋两季多雨、春季干旱。   5.我国西南部山地迎着从印度洋吹来的湿润气流,是我国大陆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东南部濒临海洋,从海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带来丰沛降水,年降水量变率小,季节变化小,是我国的多雨地区。   6.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沿海和南方的降水季节变化小于内陆和北方。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水分的收入量大于支出量,空气湿润,不然则相反。全国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7.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   8.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0°C等温线)一致。   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半干旱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9.我国气候的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是季风气候,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原和高山气候。   10.在季风区内,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西北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是农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   2.3众多的河流   1.在东南部的外流区,河流多而长,汛期时流量大。西北内陆和藏北高原地区多内流河,河流少而短,多为时令性河流。   2.我国进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海湖是我国面积的湖泊,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密度的平原湖泊聚集区。   4.外流河流量大,汛期由北向南变长,含沙量少,内流河则相反。   5.北方河流流量较小,开始晚,结束早,汛期短,有结冰期,南方河流则相反。   6.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7.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流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注入东海。长江北岸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南岸的主要支流有乌江、沅江、赣江、湘江。   源头河谷宽浅,水流较缓。   上游(源头-宜昌)落差大,峡谷多,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宜昌-湖口)地势低平,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平缓,湖泊星罗棋布   下游(湖口-入海口)地势低平,江阔水深   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运输动脉;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工业和城市集中,运输需求量较大;长江干流水量大,和京杭运河的众多支流相通,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长江水量大,无结冰期。   8.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注入渤海。   上游(源头-河口镇)河水清澈,多峡谷   中游(河口镇-旧孟津)泥沙含量多   下游(旧孟津-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9.黄河的贡献:①上中游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②提供丰富水资源,供人们饮用、灌溉农田   ③塑造肥沃的冲积平原   10.地上河的形成:中游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再加上地势低平,下游流速减慢,使泥沙淤积河床,形成地上河。   11.在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原因:流经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穿行于高山峡谷中,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水量占黄河总水量的70%,泥沙含量少。   中游地区保持水土原因:流经黄土高原,土质松软,一遇暴雨,泥沙随雨水汇入黄河,再加上黄土高原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泥沙大量流入下游,形成地上河。   第三章自然资源--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2.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3.可再生资源:可以繁殖再生或反复利用(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使其能够永续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就没有了(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4.总量占世界排名(第几位)   人均占有量   土地面积   31/3耕地面积   41/3矿产资源   33/5河川年径流量   61/4森林总面积   61/55.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和管理不善,很多自然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   6.为了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   7.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资源供应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3.2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量少,类型多种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利于农业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分布不均匀且破坏严重。   3.耕地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区(南方是湿润地区,降水量多,气温高,水田集中分布在这里)。   草地分布在西北季风区、半干旱干旱区。(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林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区。   4.保护土地资源: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改进土地利用方式,限度合理利用,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加强教育。   5.我国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3.3紧缺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的形势:总量多,人均少,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   2.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随季节更替有明显变化(夏秋多,春冬少)。   3.水资源短缺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水量增大,水资源短缺,再加上人类生产活动导致水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   4.南方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西北内陆远离海洋,降水极少,气候干燥,水资源最为紧张。   北方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水土配合极不合理。   南方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丰富。   5.塔里木河夏季水量大的原因:河水来源主要来自高山积雪、冰川融冰,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原因: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大,水资源占有量少,人均占有量极少,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加剧缺水状况。   6.跨流域调水能部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如引黄入晋(通过万家寨水利枢纽)、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7.修建水库可以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   8.节约用水、减少浪费、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做好对污染企业的管理、禁止向江河湖泊中排放垃圾和未经处理的废水,做好宣传,使人们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增强节水意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护。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学习是欢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欢乐,所以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欢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上册地理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获取"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1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一、祖国(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长1.8万千米。 (2)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3)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 (4)钓鱼岛位于东海、黄岩岛位于南海。 二、众多的邻国 陆界线:2.2万多千米 陆上邻国:14个: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三、领土的四端: 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 最南: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四、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 市)、镇(乡) 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我国有北回归线穿过的行政单位自东向西依次:台湾省(台)、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云南省(云或滇) 5、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两个简称的是云南省(云或滇),贵州省(贵或黔),四川省(川或蜀),甘肃省(甘或陇),陕西省(陕或秦),上海(沪或申) 6、完全处于地球五带中热带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海南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的人口 1、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2、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亿,占世界人口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省区分布:最多:广东省;最少:澳门。 4、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西藏自治区 5、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6、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坚持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中国的民族 1、 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1.5%,少数民族占8.5%。 2、 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最多,回族分布最广。 3、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 5、节日: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回族开斋节,壮族三月三歌会,藏族雪顿节。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2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的地形(指出上图中所有山脉名称)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1)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 福建和江西(武夷山) 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 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广东和湖南(南岭) (2) 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 二 、主要地形区 (1) 四大高原 :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石漠化”,地表崎岖,多山间小盆地,俗称坝子 (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柴达木盆地——“聚宝盆”,地势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3)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4)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北大仓、黑土地;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春旱最严重。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鱼米之乡;地势最低。 (5) 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 (6) 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7)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三、中国的地势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长白山-巫山-雪峰山 四、中国的气候 1、 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2、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是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是海南省南部。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 我国习惯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这样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寒温带:大兴安岭北段及其两侧地区 中温带: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北,包括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南部 热带:云南省西双版纳、广东省雷州半岛、海南省以及台湾省南部 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 4、 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东北部火烧寮, 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5、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6、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 一月份( 0℃ ) 等温线, (800mm)等降水量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 (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一致。 7、 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8、 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4-5月华南雨季 6-7月江淮雨季 7-8月华北雨季,东北雨季,西南雨季 夏季风实力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则南涝北旱 夏季风实力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快速推移到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北涝南旱 9、我国气候类型: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E高山高原气候 (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10、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没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 答:地中海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且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且仅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11、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1、 外流区 (1) 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2、 内流区 (1) 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3、 我国的主要湖泊 (1)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 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二)滚滚长江 三 )滔滔黄河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3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2、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 3.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 中国的土地资源 1、“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耕地、林地比重小。 3、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4、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中国的水资源 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2 、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中国径流带分布图 ① 丰水带 ② 多水带 ③ 平水带 ④ 少水带 ⑤ 缺水带 4、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 和 年际变化大。 5、 地区分布不均——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最大规模)。 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6、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7、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8、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 西线: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中线: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到北京、天津。 东线:长江下游扬州附近引水,沿京杭运河北上,至天津。 四、中国的海洋资源 1、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2、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 3、四大盐场:长芦盐场(最大)、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4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一 、农业 1、农业包括 种植 业、林业、牧业、渔业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种桑养蚕、栽培茶树的国家。 3、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4、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新型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5、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6、中国商品粮基地: 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C江淮地区 D太湖平原 E江汉平原 F鄱阳湖平原 G洞庭湖平原 H成都平原 I珠江三角洲 7、油菜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油菜产区; 花生在山东、河南两省相对集中; 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广西为最大产区; 甜菜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8、中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四大牧区是: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 9、农耕区畜牧业以畜禽 饲养 为主。四川、湖南、河南是中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饲养方式由农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二、工业 1、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煤炭、钢铁、水泥、发电量、棉布、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等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2、最大能源的煤炭工业分布: (1)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山西省是我国产煤最多的省。 (2) 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北、淮南。 3、第二大能源的石油工业分布: (1) 基地:黑龙江的大庆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的胜利油田;河南和山东交界的中原油田;河北的华北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陕西和内蒙交界的神府—鄂尔多斯油田 (2) 新疆是未来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 4、钢铁工业的分布:钢铁工业大多分布在铁矿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如辽宁的鞍山、四川的攀枝花、湖北的武汉;上海宝钢有靠近市场和便利的海运条件。 6、中国基本形成以工业设备、农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机械工业体系,形成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重庆等全国性大型机械工业基地。 7、纺织工业已形成包括棉、毛、丝、麻纺织和化纤等行业在内地完整体系。以棉纺织工业最为重要。上海、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等地是主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 8、中国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主要有四大密集区: 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以上海高新区为中心的沿长江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以深圳高新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以西安——杨凌高新区为中心的沿亚欧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三、交通运输业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梳理

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一起看一下主要内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北方地区: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2.南方地区: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3.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或自治区。 4.青藏地区:主要包括青海省中西部和西藏自治区。 中国的四大地区 北方地区 1.地形: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土壤为肥力最好的黑土,被誉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气候: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北温带,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方地区 1.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丘陵交错。 2.气候: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西北地区 1.地形:西部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山地、盆地、沙漠、戈壁。 2.气候: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青藏地区 1.地形: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2.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干旱少雨,辐射强烈,植被较少。 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2.地貌特征: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3.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我总结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5、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6、台湾岛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7、塔里木盆地蕴藏着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地天然气储量的1/4。西气东输工程带动西部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环境改善;缓解东部能源短缺、改善东部环境。 8、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10、我国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异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的科目。整理好 八年级 上册地理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复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一)   季风气候   季风概念:一年里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转换风向的风,为:   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   特点:干燥而寒冷   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   和西南面的印度洋   特点:温暖而湿润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二)   国家和地区   1、全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0多个国家。   2、世界上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美国、巴西、澳大利亚。(能画出它们的轮廓图P77图)   3、世界上人口前十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4、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前六位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   5、发达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三)   1、世界三大人种:   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2、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3、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流行于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由古印度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   ____: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4、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5、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6、说出一些列入世界 文化 遗产名录的聚落名称。 猜你感兴趣: 1.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2.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八年级 下册地理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1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2、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台湾岛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平原。 4、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2/3,台湾山脉纵贯南北,其中,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 5、气候: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6、河流:台湾岛岛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7、台湾岛也是一个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8、台湾岛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9、(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红桧是特有的树种。 10、此外台湾岛还有(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的美誉。 11、外向型经济 (1)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水果,稻米和樟脑。属于初级产品。 (2)20世纪60~90年代,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形成“ 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主要出口纺织服饰,玩具和日用电子消费品,属于普通工业制成品。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薪技术产业,主要出口软件、晶圆、集成电路板,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大量受过 教育 和培训的劳动力;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资;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温和湿润。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历史 文化 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该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且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该作用进一步增强。 3、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1)依据条件:交通的发展,主要指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3 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地形: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候和河流:由于距海遥远和山岭阻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4、自然景观:西北地区荒漠和草原广布,东部高原以草原为主,向西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5、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但山地降水较多,分布有高山草场。 (2)优良畜种有三河牛、三河马和新疆细毛羊等,草原上可移动的房子叫蒙古包。 6、灌溉农业 (1)西北地区天然降水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有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才能发展农业,形成灌溉农业区。 (2)由于县级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瓜果闻名国内外。 (3)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新疆的长绒棉享誉全国。 (4)引水工程—坎儿井:利用山麓地带的坡度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古老的水利工程。它的暗渠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以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4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 3、江河的水源来源:雪山和冰川融水。 4、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湖泊和沼泽。 5、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A,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B,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 措施 : A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5 自然特征与农业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 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远看是山 ,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纵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藏族的传统服装 藏袍 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6.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它的毛长 皮 厚 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矮 身 健 ,可以载负重物。 7.牧区: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臧山羊。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 低 ,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充足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 雅鲁藏布江 谷地,东部的 湟水 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 温凉 ,土质较肥沃。适合喜温凉的 青稞 、 小麦 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青稞 酒。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平顶碉房。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下册 ★ 初二下学期地理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重要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小结 ★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知识点和重点的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及疆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半球划分、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国土及疆域陆地和海洋国土、邻国行政区划省市简称、形状人口与民族人口概况总量、分布、基本国策民族概况人数、分布特点自然环境地势与地形三大阶梯、各种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差异:南北差异、温度带划分降水差异:东西差异、对各方面的影响气候类型、各类天气河流与湖泊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差别、黄河和长江概况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概况资源划分、我国资源情况土地资源分类、分布状况、利用状况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状况经济发展逐渐完善的交通网交通运输分布、铁路分布、运输方式的选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分类、东西南北差异、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及高新技术分布1、我国位置的优越性: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最东端 东经135度2分30秒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最西端 东经73度40分 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最南端 北纬3度52分 南沙群岛曾母暗沙最北端 北纬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2、我国国土辽阔: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图见教材4页。3、行政区: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4、人口: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5、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6、地势和地形: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各阶梯概况,海拔、地形特征见教材22、24、26页,主要看各阶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对位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两者占60%。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治理,见教材29页。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7、南北气温差异: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划分,见教材33页。8、东西干湿差异: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降水量和干湿地区,见教材35、36页。干湿地区景观、建筑以及农业的差异,见教材36、37页。9、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见教材39页。主要是降水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和地形。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见教材42页。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10、河流和湖泊:内流河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外流区的分布,见教材44页。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区(1)太平洋外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见教材48页。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黄河几字形与凌汛。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流域水系,见教材53页。各段的名称和支流。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洪水灾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长江河道弯曲,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大小排列)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浙交界)、洪泽湖(苏)、巢湖(皖)。(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3)印度洋外流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1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我国的资源情况: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将会继续减少;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12、土地资源: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见教材67页。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表见教材69页。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属可再生资源,如利用不当,或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我国土地利用中对土地的破坏有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等。13、水资源: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资源中,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水资源时空分步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易造成干旱缺水;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80%以上,北方仅占不到20%,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比如三峡(长江)和小浪底(黄河),对防洪和水资源调配发挥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减缓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如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东(扬州—京杭运河—津冀鲁)、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砻江、金沙江—黄河上游)三条线路。引栾入津,是将滦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缓解天津缺水状况;引黄济青,将黄河水调入青岛。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总体上看,一方面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见教材81页。14、交通: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我国的交通运输网见教材89页。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运输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属于哪种交通枢纽类型,比如是单一交通枢纽,还是铁路—公路枢纽,还是铁路—航空枢纽,还是多种综合枢纽。我国高速公路始建于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区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质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见90页。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见91页。掌握一些主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各条铁路线起始点和终点各代表哪个城市。南北向:京哈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东西向:京包线—包兰线、陇海—兰新线(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襄渝线。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京广、陇海)、武汉(京广、襄渝、长江水运)、南昌(京九、浙赣)、徐州(京沪、陇海)、兰州(陇海、包兰、兰新)、宝鸡(宝成、陇海)、株洲(京广、浙赣、湘黔)。 选择交通方式要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速度、运费、运输量等,还要考虑出行目的、货物性质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1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图见教材98页。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图见教材100页。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四大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畜牧品种: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畜牧品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马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绵羊、藏马等;青海是我国第四大牧区。南北差异主要是降水和热量的差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只种一季;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还有花生和温带水果,大多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获两到三季。图见教材101页。 因地制宜: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 挑战和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滥垦滥伐、超载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16、工业: 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工业分布:特点为沿海、沿江、沿交通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工业分布见教材110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图见教材114页。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补充知识:1、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 雨热同期的季风 )气候。(2)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3)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4)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热量(温度))。(5)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斜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2、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1)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2)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3)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4)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5)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3、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气候趋于干旱;植树种草。中游: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地上河;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加固黄河大堤。

八年级的所有地理知识

你倒是把题目贴出来让我们帮你看呀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

……早忘了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白度文库那有

2019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篇一:黄土高原】   考点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抵④长城,跨⑤晋、⑥陕、⑦甘、⑧宁等省区。   2.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考点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   (1)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   (2)植被:地表光秃*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3)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4)黄土性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表现: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2.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   考点四、生态建设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篇二:东北三省】   1.位置   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东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的原油供应基地。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6.稠密的铁路网   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    【篇三:区域特征】   一、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1.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特征,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   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经济特征等)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的分析等。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考虑。具体如下所示:   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分析思路   (1)绝对位置: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某地位于10°S~40°S,120°E~150°E,即可判断该地是澳大利亚。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主要包括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和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四种情况。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大陆的西面为太平洋,东面为大西洋,且位于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南美大陆。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地位于太行山的西侧,某河流的凸岸等。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影响所在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常见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ue004   (1)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表起伏状况、地形分布、地势高低方面来描述   地势特征   主要从地表起伏变化的趋势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一是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表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地质灾害   主要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2)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①气候类型: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②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即气候特征;二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要根据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ue004   (3)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状况)、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大小、水系排列形式)等。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等。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与能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常见的人文地理要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   (2)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3)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4)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5)环境问题: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①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海洋污染等;②生态破坏主要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

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八年级 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1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 伟大的祖国(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1、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 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 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 (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 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最南: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2、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 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长1.8万千米。 (2) 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3)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 (4) 钓鱼岛位于东海、黄岩岛位于南海。(P5地图) 三、 众多的邻国 1、 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 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还有缅甸,老挝,越南。 3、 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 行政区划 1、 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2、 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 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 我国有北回归线穿过的行政单位自东向西依次是:台湾省(台)、广东省(粤)、广壮族自治区(桂)、云南省(云或滇) 我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2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一、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 总量:2010年达13.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2、 省区分布:最多:广东省;最少:澳门。 3、 我国人口突出特点: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二、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三、 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稠密);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稀疏)。(分布特点: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2、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3、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澳门;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西藏自治区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1、 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2、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坚持落实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56个民族 1、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1.5%,少数民族占8.5%。 2、 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最多。 3、 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台湾为高山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1彝族 ——火把节,葫芦丝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两面鼓 维吾尔族——手鼓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摔跤 ,马头琴 汉族——赛龙舟, 端午节 朝鲜族——长鼓舞、跳板 藏族——晒佛节 高山族——丰收节 回族——开斋节 壮族——三月三 苗族,侗族——芦笙 2 侗族的特色建筑——风雨桥 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3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 山脉纵横交织 1、 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 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 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 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 (1) 东西走向的山脉 :最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 南北向的山脉 :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侧的一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一列: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 西北—东南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6)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 福建和江西(武夷山) 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 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广东和湖南(南岭) 3、 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一览表 一、 地形复杂多样 1、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 2、 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主要地形区特征: (1)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 (2)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3)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4)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5)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6) 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7) 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8) 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9)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10)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11) 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 (12) 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1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 地势西高东低 1、 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 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 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 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 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 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 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读图p30 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 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4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多特殊天气;④多旱涝灾害。 一、 气候复杂多样 1、 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1) 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影响。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纬度位置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是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是海南省南部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温度低的原因是海拔高。 (2)我国习惯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这样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5的表格,记图2-22、23、24、25、26、27、28 (2)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雨极),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的植被类型 1、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1) 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冬季——偏北风 (2) 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降水和时空分布(降水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 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40第二段 (1)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 0℃ ) 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 ), (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致。 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5)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6)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没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 答:地中海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且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且仅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一、 特殊天气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 措施 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5 第一节 中国的河流 一、 外流区为主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1、 外流区 (1) 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2、 内流区 (1) 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3、 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1、 我国的主要湖泊 (1)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 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一、 滚滚长江 1、 长江的源流概况 1. (1)发源地: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云南省(云)、四川省(川)、重庆市(渝)、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 (2)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长江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的特点是:江宽水深、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中游段荆江被称为“九曲回肠”。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主要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长江的水能开发:“水能宝库” (1) 水能最集中的河段: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至宜宾段?三峡段;原因:落差大,降水丰富。 (2) 长江三峡:由矍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功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 葛洲坝 1、 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1) 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长约7万千米。 (2) 运输价值:水运成本低;流域经济发达,资历源丰富;与南北向的铁路线相交,联系广泛。 (3) 货运量占全国的60%。 4、长江之害在于中下的洪涝灾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二、 滔滔黄河 1、 黄河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青)、四川省(川)、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河南省(豫)、山东省(鲁)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 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桃花峪(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黄河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的特点是:“地上河”。黄河“地上河”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 (2) 主要支流:洮河,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2、 黄河的水能开发 (1) 水能集中在上游、中游 (2) 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3. 黄河的治理:①在上、中游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②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4. 黄河的奉献:①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平原;②提供大量的水能资源;③提供了水源进行灌溉。 八年级湘教版上册地理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湘教版 ★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 2017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目录 ★ 初二上册地理课本目录湘教版 ★ 八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课本目录 ★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湘教版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点 ★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及疆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半球划分、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国土及疆域陆地和海洋国土、邻国行政区划省市简称、形状人口与民族人口概况总量、分布、基本国策民族概况人数、分布特点自然环境地势与地形三大阶梯、各种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差异:南北差异、温度带划分降水差异:东西差异、对各方面的影响气候类型、各类天气河流与湖泊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差别、黄河和长江概况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概况资源划分、我国资源情况土地资源分类、分布状况、利用状况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状况经济发展逐渐完善的交通网交通运输分布、铁路分布、运输方式的选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分类、东西南北差异、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及高新技术分布1、我国位置的优越性: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最东端 东经135度2分30秒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最西端 东经73度40分 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最南端 北纬3度52分 南沙群岛曾母暗沙最北端 北纬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2、我国国土辽阔: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图见教材4页。3、行政区: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4、人口: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5、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6、地势和地形: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各阶梯概况,海拔、地形特征见教材22、24、26页,主要看各阶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对位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两者占60%。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治理,见教材29页。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7、南北气温差异: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划分,见教材33页。8、东西干湿差异: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降水量和干湿地区,见教材35、36页。干湿地区景观、建筑以及农业的差异,见教材36、37页。9、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见教材39页。主要是降水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和地形。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见教材42页。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10、河流和湖泊:内流河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外流区的分布,见教材44页。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区(1)太平洋外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见教材48页。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黄河几字形与凌汛。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流域水系,见教材53页。各段的名称和支流。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洪水灾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长江河道弯曲,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大小排列)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浙交界)、洪泽湖(苏)、巢湖(皖)。(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3)印度洋外流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1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我国的资源情况: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将会继续减少;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12、土地资源: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见教材67页。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表见教材69页。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属可再生资源,如利用不当,或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我国土地利用中对土地的破坏有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等。13、水资源: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资源中,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水资源时空分步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易造成干旱缺水;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80%以上,北方仅占不到20%,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比如三峡(长江)和小浪底(黄河),对防洪和水资源调配发挥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减缓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如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东(扬州—京杭运河—津冀鲁)、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砻江、金沙江—黄河上游)三条线路。引栾入津,是将滦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缓解天津缺水状况;引黄济青,将黄河水调入青岛。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总体上看,一方面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见教材81页。14、交通: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我国的交通运输网见教材89页。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运输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属于哪种交通枢纽类型,比如是单一交通枢纽,还是铁路—公路枢纽,还是铁路—航空枢纽,还是多种综合枢纽。我国高速公路始建于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区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质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见90页。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见91页。掌握一些主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各条铁路线起始点和终点各代表哪个城市。南北向:京哈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东西向:京包线—包兰线、陇海—兰新线(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襄渝线。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京广、陇海)、武汉(京广、襄渝、长江水运)、南昌(京九、浙赣)、徐州(京沪、陇海)、兰州(陇海、包兰、兰新)、宝鸡(宝成、陇海)、株洲(京广、浙赣、湘黔)。 选择交通方式要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速度、运费、运输量等,还要考虑出行目的、货物性质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1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图见教材98页。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图见教材100页。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四大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畜牧品种: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畜牧品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马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绵羊、藏马等;青海是我国第四大牧区。南北差异主要是降水和热量的差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只种一季;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还有花生和温带水果,大多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获两到三季。图见教材101页。 因地制宜: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 挑战和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滥垦滥伐、超载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16、工业: 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工业分布:特点为沿海、沿江、沿交通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工业分布见教材110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图见教材114页。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补充知识:1、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 雨热同期的季风 )气候。(2)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3)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4)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热量(温度))。(5)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斜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2、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1)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2)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3)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4)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5)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3、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气候趋于干旱;植树种草。中游: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地上河;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加固黄河大堤。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大全

这篇关于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大全,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 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缅、)。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 和 琼州海峡。 8、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附近);(南北纬度相差近50°,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 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E多),最西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时差); 9、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10、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邮政编码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 县 ,01表 投递地段的代码。 1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2、我国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1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为界,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14、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把实行 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的是江苏省。 面积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共 9 个。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 东 部和 中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东北 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广的民族是汉族,分布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第一章重点图: P4图1.4; P7图1.7; P10表格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 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分布)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面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 建设。 25、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 普遍高温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主要受 纬度位置 的影响,其次是 冬季风 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低于0℃,有冰期;该线以南高于0℃,无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是新疆吐鲁番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26、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气候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北京位于暖温带。 2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28、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南京位于湿润地区,北京位于半湿润地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景观也存在差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9、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的优点 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 寒潮、水旱灾害、台风等。 3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1、外流河:以降水补给,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天。秦岭—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大;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冰期,流量大,汛期长。外流河的汛期长短受降水影响。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水量的河流是长江。 32、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夏季,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塔里木河是的内流河。 3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34、内外流区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都是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淡水湖鄱阳湖。 3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了九个省级行政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内蒙古的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河南的孟津。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要想根治黄河,最主要的是是防止中游水土流失,因此,治黄的根本是 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 36、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位于青海省内,自西向东经过了11个省级行政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 、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的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江西的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37、从以下方面掌握黄河、长江这两条河流,知识点要落实到图上: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主要水利枢纽、沿线主要城市等。 第二章重点图:P24图2.4;P33图2.15;P36图2.17;P39图2.12;P42图2.26; P48图2.32;P53图2.36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8、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水能等) ;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39、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0、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 非农业用地 。 41、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 不足, 人与耕地 的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 4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 不均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 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水土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表现为: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 43、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4、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5、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共占98%。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 46、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总量丰富,人均较少) 47、受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降水集中,冬春季 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 兴修水库 ,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北方地多水少,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 华北、西北 地区。 48、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49、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资源有限;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人为原因:①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②水污染;③水浪费;④水资源利用率低。 50、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解决空间分布不均);兴修水库、水利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第三章重点图:P68图3.9;P76图3.17;P82图3.23;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51、交通运输被比喻为经济发展的“ 先行官 ”; 5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输量大,运费较低,速度较快 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 速度较快,机动灵活,装卸方便 运输量小,运费较高 水路 运量大,运费低,投资少 速度较慢,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最快捷 运输量小,运费高,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 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需铺设专门管道,投资大,灵活性差 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铁路 ,最灵活、从“门口到门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公路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送液体和气体的运输方式是管道 。 53、交通运输网: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生命线 ”。分布特点:东部 密度大 ,西部 密度小 。 5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起止点,能在图上定位。 走向 干线名称 起止点 备注 南北 (五纵) 京沪线 北京 —— 上海 通过南京 京九线 北京 —— 香港九龙 经过一个省会城市南昌 京哈—京广线 北京—哈尔滨,北京—广州 经过省会最多、南北最长 焦柳线 焦作— 柳州 未穿过省级行政中心 宝成—成昆线 宝鸡— 成都 —昆明 东西 (三横)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 兰州 陇海—兰新线(东西最长干线) 连云港— 兰州 —乌鲁木齐 第二亚欧大陆桥东部分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上海—杭州—株洲—贵阳—昆明 其他 青藏线(2006年开通, 需克服三大难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西宁—格尔木—拉萨 (结束了 西藏(省区)没有铁路线的历史) 工程量、施工难度最难海拔、线路 的高原铁路 55、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枢纽城市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会处: 铁路枢纽 所属省市 经过该枢纽的铁路干线 北京 北京市 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哈线、京包线 郑州 河南省 京广线、陇海线 徐州 江苏省 京沪线、陇海线 株洲 湖南省 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兰州 甘肃省 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 成都 四川省 宝成线、成昆线 56、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 航空运输。短途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天然气,石油的气体和液体的长距离运输,一般选择管道运输。 57、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 基础 产业。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①东西差异:——受地形、气候、土壤、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因素影响。 农业部门 农业分布地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 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 林业 集中在三大林区:即天然林区 东北林区、 西南林区 ,人工林区 东南林区 。 渔业 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基地; 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分界线:大致与 400mm 年降水量线一致 西部地区 以 牧 为主 四大牧区: 新疆 、 青海 、 西藏 、 内蒙古 。 种植业:只分布在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②南北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气候条件 的差异 。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棉区 主要水果 北方地区 旱地 东北:一年一熟 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 大豆(东北) 花生(黄淮) 甜菜 黄河流域 温带水果 分界 秦岭 —— 淮河 一线 南方地区 水田 长江:一年两熟 珠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长江) 甘蔗 长江 亚热带、 热带 58、发展农业要遵循 因地制宜 原则: 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 条件的差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受当地 社会经济 条件的制约。 ①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 气候 降水 较少 ,草原广阔 →→“宜牧则牧” 地形 地形平坦 ,土壤 肥沃 ,水源 丰富 →→“宜粮则粮” 土壤 气候湿润,河湖 较多 →→“宜渔则渔” 水源 地形 陡峭 , 水土 易流失 →→“宜林则林” ②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量、 交通、 农业技术装备 、 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 59、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 污染、科技含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等。解决对策: 计划生育、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科技兴农、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60、工业的概念、分类、地位: (1)概念:是从自然界取得 自然资源 ,以及对原材料进行 加工、再加工 的过程。 (2)分类: 轻 工业:以提供 生活资料 为主的工业部门。 重 工业:以提供 生产资料 为主的工业部门。 (3)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 主导 ,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61、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1)沿铁路分布:如 京广、京沪、哈大 等铁路沿线。 (2)沿江、河分布:如 黄河流域是我国 能源开发 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形成以 上海 、 南京 、 武汉 、 重庆 等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沿海分布:四大工业基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是我国 经济核心区 。 62、四大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 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特点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中心 辽中南 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 我国的 重 工业基地 煤炭、钢铁、机械、石油化工 沈阳、鞍山、本溪、大连 京津唐 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便利的交通,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北方的 综合性__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化学、纺织 北京、天津、唐山 沪宁杭 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工业基础好,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全国的_综合性工业基地 电子电器、化学、机械、纺织 上海、南京、杭州 珠江 三角洲 靠近港澳、东南亚、多侨乡,便于引进外资; 以 轻 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电子电器、制糖、纺织 广州、深圳、珠海 【小结】:分析工业发展条件时需考虑的因素有: ①资源条件 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交通条件 ③市场条件 有时还考虑其他条件:如资金、技术、工业基础等。 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交通发达、港口便利;消费市场广阔,需求量大。 63、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 新的科学技术 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是 北京的中关村 。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 电子和信息类 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很高。 (2)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①从业人员中, 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②销售收入中,用于 研究和开发 的费用比例大。③产品 更新换代 快。 (3)发展特点:起步 较晚 ,但发展 迅猛 。 (4)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 大城市 ,呈现出 “大分散、小集中” 的特点。 第四章重点图:P89图4.4;P91图4.6;P100图4.13;P101图4.14;P110图4.25;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梳理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学习,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练习与记忆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地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总结 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o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o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o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一、我国的农业 1、农业取得的成就 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水平。 ⑵、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 ⑶、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2、粮食作物的分布 ⑴、北方—小麦春小麦: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冬小麦: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⑵、南方—水稻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3、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⑴、特点:①、经济价值高。②、技术要求高。③、商品性强。 ⑵、分布: ①、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②、油菜籽:长江流域 ③、花生:山东、河南是主产区。 ④、甘蔗:四川盆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广西是产区。 ⑤、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吉和新疆的西北部。 ⑥、荼叶:泰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是主产区。其中闽、浙、滇最多。 ⑦、天然橡胶:海南省、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 4、新型农业 ⑴、外向型农业:以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基地有:山东半岛、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闽南等。 ⑵、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⑶、生态农业和精确农业。 5、畜牧业分布 ⑴、主要牧区及优良畜种: ①、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②、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 ③、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牦牛 ④、宁夏牧区——滩羊 ⑵、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湘、川、豫。 地理 学习 方法 技巧 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 中国地理初二知识点全汇总 ★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 最新初二地理超详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有哪些?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有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怎么学好地理从主观因素上来说,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这当然不能怪同学们,主要是中考不考地理,同学们只在初一社会课中学过地理,两年过后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一些同学到了高中还不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分不清“黄河、长江、珠江”。在这样的基础下,一下子要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当然是困难的。是学法上的问题,很多同学还用初一时的方法来学地理,当然是学不好了,因为初一学的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比较浅显,很多地名、物名只需记忆就可以了。所以学生往往是在考前“背地理”,效果也还可以。而高中地理是要在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判断地理事物,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所以光靠“背地理”肯定是学不好的。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如下:1、海陆分布: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2、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3、按空间分布分: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沼泽水、生物水。4、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地月系。5、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求高一必修一人教版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希望大家能满意~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那么高一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感兴趣的同学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   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3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4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拓展阅读:高一地理知识记忆技巧   字首记忆法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采用字首记忆法效果显著,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方法为:先将地理概念的字头进行排列,形成固定的一句话,然后根据这句话复述出概念的全部内容。很多同学对各种地理分界线混淆不清,而且由于其内容较多,很难形成清晰而持久的记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采用字首记忆法对这些分界线进行重点记忆,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较长,其中包括“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的山脉,我们可以将这组山脉名称的字首组合为“大阴贺巴冈”,这样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趣味联想法   不少同学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地理概念的记忆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但是由于要高考,我们又不得不去学,与其厌烦、被动地学习,还不如愉快、主动地学习。对此,在学习或者复习时我们可以采用趣味联想法,将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记忆。   例如,在复习“气候变化”的内容时,垂直气候的变化特点不易记忆,倘若死记硬背,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对此,我们可以先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切入点,进行以下联想:一般桃花都是在农历三月盛开,但是山寺的桃花由于地理海拔较高,所以开得比较晚。然后联想“海拔不同会产生温度差异”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气候形成、气温变化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不少地理知识既有共性联系,又有个性化区别。我们可以对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到异同点。例如,在复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在了解地球自转、公转规律的同时,我们可以将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结果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采用列表、图示、数据等形式进行对比。例如,在复习“世界人口迁移”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列表法,从迁移时间、迁移路线、迁移原因以及迁移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记忆“气候类型和物种分布”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比较法;在复习“地质和矿物资源”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比较法,将矿藏种类、储量、开采量以及出口量等知识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形成对具体数据的清晰认识,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口诀记忆法   口诀由于形式简单、朗朗上口,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通过口诀进行记忆会使我们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更加清晰,而且由于口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会使枯燥的记忆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对于“二分二至”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冬至,昼夜极致”这样的口诀进行记忆。口诀节奏明快、表达形象,是我们加深地理记忆的一条捷径。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没啥,看书就行。。。。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资源的标准及水资源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2)P101的活动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几乎没有臭氧,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4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42.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 43.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44. 赤道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极地高气压带 —— 少雨 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气候暖热干旱,为 少雨 地带; 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 降水比较丰富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45.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风 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47.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48.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49.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50.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51.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53.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54.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最重要的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55.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一定的影响, 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类 :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 *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规律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58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9.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6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4.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65.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66.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67.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69.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70.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71.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72.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73.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75.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77. 能源资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79.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80.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81.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82.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84.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86.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87.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88.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89.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91.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92.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93.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94.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95.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96.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97.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01.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02.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03.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106.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107.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108.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109.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11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4.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115.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117.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118.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0. 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122.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124. 人口稀疏区:①寒带(西伯利亚)②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127.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128:城市规模: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129.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①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131.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质 ——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134. 城市化中的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135.郊区化: 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137:影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138:世界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139:中国地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140:海派文化。141.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有: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2、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4、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1.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3.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陨石、回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6.月相:初一无月故为朔,初七八为上弦月,十五月圆称为望,廿三廿四下弦月。   7.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三点共性)、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8.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9.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具有周期性(11年)、同步性、整体性。   10.太阳主要成分为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   11.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极光。   12.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5.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6.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敏锐的感觉其有用程度及不上常识的一半;四十个智者方才抵得上一个常识丰富者。只愿带金子的人每天都会为缺少零钱而束手无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 总结 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目录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 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3、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4、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25: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 种植 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a16caac520b9e58c9a9652b27953e5a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 考 网为你整理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其他因素。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2.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4.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5.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梳理

1.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梳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梳理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梳理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梳理   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1.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技巧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如果其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2.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3.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4.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5.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平原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6.高一年级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哪些影视节目中利用了地理知识?

就说《赤壁》,诸葛亮 利用 季风,火烧曹营。浅谈影视节目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的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随着人与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使得普及基础地理教育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日益增强。如何提高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提高青少年国情知识的认识能力;成为初级地理教育肩负的新任务。然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或更好地满足当前人们获取地理知识的需求。现代教育媒体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这是教育的发展逐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必然潮流。其中,当今日益丰富的影视节目对地理教育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当今影视节目对地理教学所起的主要作用,作出几点简要的阐述。以期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影视媒体使用的意识。 一:生动、直观的荧屏世界地理知识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是很有限的,而看电视是唯一能满足人们环游世界的方式。其动态的声音和图象,适用于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随着影视制作技术和摄像技术的发展,电视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的神奇;领略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人类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摄像机把我们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浩瀚的外太空,去遨游那些鲜为人知的世界;去感受科学,感受人类的文明。甚似一卷卷厚厚的地理书。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走近科学》、《世界各地》等节目,素材丰富,生动直观。此类节目极高的收视率,说明了观众的乐趣所在。南京有线电视台的《地理杂志》节目,节选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所播放的部分内容,形式多样,取材广泛。自然风光,优美迷人;动物世界,新奇神秘;世界文明胜地,令人神往;科技新知,诱人深思。观看此类节目,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此外,如江苏有线电视台的《环宇探索》;中央电视台的《地球故事》、《望长城》、《中华民族》、《走进西部》等等。收看此类影视节目,既起到了娱乐的目的,又能获取了大量直观的地理知识,这是课堂上单调的语言传授所无法得到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能更多地把这些影视节目使用在课堂上,既避免了四十五钟枯燥的说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那些令他们难忘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度过一节地理课。二:有利于增强世界意识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日益多极化的今天,作为发展中国家排头兵的中国,只有不断提高国人的世界意识,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每走一步都将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文化已逐步走向世界化;加入世贸组织也已成定局。加强青少年世界意识的培养,成为时代的必然。而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 科技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停留在书本上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不能适应形势的。据说在美国,基础地理教育并不受到重视,而事实上,美国人在空间技术、地质、地貌、环境科学、遥感技术等各方面的地理研究水平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美国人的世界意识也是极高的,如果说不注重地理教育,美国为什么有收视率极高的专门的国家地理频道,发行量极大的世界性刊物――《国家地理杂志》,如果说不重视,恐怕指的是呆板的课堂教学,而重视的便是媒体问题。美国产影片《天地大冲撞》是一部关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幻片。从表面上看,影片反映了美国人充当“救世主”的霸权主义思想,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不管是影片的构思还是影片的情节都能反映出美国人的世界意识是极强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每一个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都有责任去保卫她,呵护她,使之可持续的发展。而不只是某个国家,某些人的事。在国内,近年来,荧屏日益丰富的地理性节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潮流。因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全面的开放和入世的来临,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全面、更仔细地认识国情和了解世界。既然中国的未来是青少年的,那他们首先要学好世界性的语言――英语。因为未来我们要与世界打交道。但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没有很好的世界意识,又何必学习英语?而提高世界意识的教育,只局限在课堂是很不够的,丰富的荧屏世界,无疑使提高中国人世界意识的教育得于更广泛更生动的展开。三: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对于每一个普通的公民来说,不可能对于地球上的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都有切身体会。只有直观的环保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才能使之为环保事业负出具体的行动。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环保世纪行》等节目,展现了我国各地区环保事业的现状和历程。通过对某一地区自然景观的历史变化,直观地表现了环境破坏的生动事实。并且通过大量的采访活动来分析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使观众对环保事业的认识更加具体。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环境保护不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认识,而是客观存在的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西部大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对于大部分居住在东部地区的中国人来说,很难体会到西部地区水资源等开发的制约因素,退耕还牧的重要性。但如果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环境问题把丰富的影视资料应用在课堂上,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中,我把中央电视台的《走进西部》等节目的部分节选内容在课堂上播放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西部地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和西部地区水资源、草场资源的基本现状。然后再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环保教育,以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良好的环保意识。在《长江》这一节中,我录制了中央台的《长江源》这个节目的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播放,得到的效果也是极好的。四:有利于提高国情认识能力 不论在哪个国家,普及本国国情知识的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客观、仔细地认识国情的基础上。而一个地区的发展也必须充分客观地认识这个地区的区情。加强中学生的国情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而加强学生的区情教育,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立志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贡献。初级中学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经过不断的改进,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又增加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的内容。可谓是一本系统的国情教育读本。但仅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还不足于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现实的,变化中的国情。中央电视台的《东西南北中》、《中华民族》、《共和国风云》等节目中,反映我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现实国情的历史根源;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现状的内容,使学生增强了对国情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而反映中国人口、资源现状的内容,更加深了学生对“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少”这一国情的了解。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影视节目所反映的时空变化,能直观地体现出国情知识的综合性,以及它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事实上很多学生,就是在收看诸多此类影视节目的基础上走进地理课堂的。而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不经常看电视,对国情知识显得漠不关心,兴趣也提不上来。在地理课上几乎每一个教师都能发现这个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引入影视节目,对提高学生国情知识的认识能力是大为有益的。五:有利于丰富旅游知识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务逐年上升。但在国内旅游者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旅游者的旅游知识较为贫乏。尤其是不少游客缺乏景点保护意识,对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导致景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关注的一大问题。由此看来,加强旅游者的旅游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就旅游动机而言,大部分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原因,来自影视节目传递的信息。到某个地方旅游,常常是慕名而往。通过影视节目,人们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旅游区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旅游》、《环球》等节目,以及地方电视台的旅游广告片的播放,一方面激发了观众的旅游动机,另一方面可以使观众获得了大量的旅游知识,提高了旅游者的素质。在课本《中国的旅游资源》一节上完后,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播放了“中国十大名胜”的电视录象资料。最后留给学生的问题是:“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的回答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初级地理教育中。如果能引入这些影视节目,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操;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旅游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益的。六:减轻学生负担,开阔学生视野当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减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如果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就在于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学生被捆在书本上、课堂上和学校里。造成了学生低分低能,高分低能的现状。这种应试教育的方式走上了违背教育规律的道路。减负,就是要逐步打破这种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更自由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变化的世界中成为实用性人才。的确,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个直观现实的世界,才能更好地去改造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看到这个直观的伤痕累累的地球,又如何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保护我们的地球呢?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有限的,何不让丰富多彩的影视节目为地理教育服务呢?因此,引导学生多看有利于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影视节目,多多益善。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影视节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法宝。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很好地应用影视资料来为地理教育服务。把它作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来实践,进一步推进地理教育的素质化和现代化。使地理教育更好地为世界的未来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而服务。

初中地理哪些课本是 属于区域地理知识?

你初中学的都是区域地理知识;到了高中阶段才会深入的。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自己对地理因素了解就行了啊?无非是:气候,土壤,地形,和经济的关系,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地理是一门让人与自然,不同人种更加亲近的科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一)   1.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阿拉伯地区(即西亚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宗教活动场所是清真寺;   欧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如英国和美国等,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   东亚、东南亚一些人(如泰国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   2.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为什么美国(属于美洲)这些不是非洲的国家会有黑人分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要开发美洲,从非洲掳掠了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所以现在美国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当时的黑奴。   3.人口和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课本P65页活动题2(计算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完成题目)   (2)、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3)、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堵塞、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二)   1、拉丁美洲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为我们提供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创造了玛雅文明。   2、亚马孙河为世界上水量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周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马孙平原,覆盖着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3、拉丁美洲混血人种多,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黑白混血人占40%。巴西有桑巴舞、狂欢节和一流的 足球 队。   4、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巴西热带经济作物中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   5、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   6、巴西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巴西首都已经从里约热内卢迁移到了巴西利亚。   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三)   美国   1、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两洲分界线为巴拿马运河。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称为北美,美国以南地区称拉丁美洲。   2、印第安人是美国土著居民,各国移民在美国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旗为星条旗。   3、美国主要人种为白种人,黑种人次之。在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有“唐人街”美国社会存在在种族歧视。   4、美国地形南北纵列分布,平原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大山系。   5、世界河流按长度排列: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淡水湖群,通过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苏必利尔湖为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   6、美国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形成农业带,主要农业带有玉米带、小麦带和乳畜带。需进口热带农产品。   7、硅谷是美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位于旧金山东南面,生产硅片著名。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大城市纽约,火箭城休斯敦,汽车城底特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国。   城市:A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 B洛杉矶、C休斯敦、D首都华盛顿 E纽约、 F底特律。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如果找地图的话,直接用谷歌地图?查找不同地理人俗风情,可以直接用百度搜索。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6、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7、陆疆和陆上邻国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8、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港澳是特别行政区。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28、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2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30、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31、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32、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33、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34、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37、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38、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39、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40、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4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4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4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4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4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4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4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4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50、主要的商业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51、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52、世界海陆分布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53、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54、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55、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国家。56、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57、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是什么?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2)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 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 民族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日本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及领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小岛组成 (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3/4,平原狭小。(3)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 (4)资源: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贫乏2.发达的经济 (1)条件:有利?丰富劳力资源,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国外进口 (2)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 (3)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 (4)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其次为亚洲和西欧 最大贸易港口:神户、横滨3.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四大工业区: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层、北九州4.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二、东南亚(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二)居民和经济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 (3)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2.经济:(1)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 (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 (三)新加坡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 华人占34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 (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3.花园城市 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三、南亚(一)概述1.历史和宗教 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2.位置和范围 (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 (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1/27页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二)印度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3.工业:矿产: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四、中亚(一)位置:范围1.位置:地处内陆,距海较远,“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2.范围:包括五个国家,与我国相邻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二)自然环境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平原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2.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3.河流湖泊河流多内流河,内流河有阿姆河、锡尔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作用:这些河流为中亚的工、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水源(三)经济1.农业:分布:西部、北部灌溉农业为主,中部、南部畜牧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棉花仅次于中国、美国、畜牧业?细毛羊、羔皮羊为主2.工业:采矿业、加工工业、冶金、军事工业较发达五、西亚和北非(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重要的交通位置: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欧、非) 五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地2.地形: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资源丰富(二)居民和经济1.居民:白色人种为主 民族、语言:阿拉伯人为主,通用阿拉伯语宗教: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发祥地2.世界石油库和磷矿库: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产石油及磷矿石,摩洛哥磷矿石产量占世界3/4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1)畜牧业较发达,以游牧为主(2)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绿洲农业代表植物:枣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产区(三)埃及1.位置:非洲东北部,及亚洲境内西奈半岛2.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3.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4.经济: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 主要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还不清楚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资讯!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   (1)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是川;世界最高、我国最大;   ②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③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④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   (2)四大盆地   ①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周山环绕,内部平坦;   ②准葛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沙漠、戈壁广布,边缘有绿洲;   ③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沙漠、戈壁广布,东部多沼泽、盐湖,是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是最发达的盆地,号称天府之国,多低山丘陵,仅成都平原较平,多紫色土,又称紫色盆地。   (3)三大平原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沃野千里,低地多沼泽;   ②华北平原:第二大平原,有黄淮海冲击而成,地势平坦;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平原,东西狭长,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南方与北方知识梳理   第一节北方地区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部分位于35°N-50°N和105°E-135°E之间;其相对位置为渤海、黄海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   2.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等。   地质灾害:多火山,如长白山地区、太行山地区等。   2.土壤:黄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和黑土(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但黑龙江沿岸和长白山地地区为湿润地区。常伴有寒潮、低温、洪涝、春旱等自然灾害。   2.植被:华北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东北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永定河等。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少、水位季节变化南大北小、汛期北长南短、含沙量南多北少、结冰期北长南短。   (提示:水量大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强度、降水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汛期取决于降水量多少、雨季出现时间和长短(外流河)或气温的高低(内流河);含沙量多少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状况和地势状况;结冰期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纬度的高低。)   2.湖泊:兴凯湖、长白山天池、镜泊湖、松花湖、洪泽湖等。   (五)资源   1.矿产资源: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同煤矿、朔州煤矿、抚顺煤矿等;本溪铁矿、鞍山铁矿;招远金矿。   2.化学资源:长芦盐场。   3.其他资源:东北地区土地和森林资源丰富。   二、人文地理概况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冬小麦(华北)春小麦(东北)水稻(长白山地灌溉地区和黑龙江沿岸)。   (2)油料作物:花生(华北);   (3)糖料作物:甜菜(东北)。   (4)经济作物:棉花(华北)谷子(黄土高原)大豆(东北、华北)高粱(东北、黄土高原)等   (5)纤维作物:亚麻(东北)。   (6)水果:苹果、葡萄和梨(华北和辽宁)桃、杏和柿(东北)等;   (7)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圈养   (8)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农业为主;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是全国最大水果带。   4.农业生产条件。   A.有利条件:①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B.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受寒潮影响大;西部受风沙影响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   (二)工业   1.工业带(区):环渤海工业带,其包括: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区;陇海-兰新线工业带。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   3.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①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②生产技术落后;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产品类型单一;⑤淡水资源不足。   (2)解决措施: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②加强技术改造;③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④增加产品类型;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网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2.传统民居特点:东北地区注意防寒保温;黄土高原特色民居窑洞;   3.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等。   (四)交通:铁路、公路网稠密(注意:查地图册,熟记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主要铁路线)。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等   (六)生态环境   1.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和沼泽地(湿地)破坏。   2.华北平原:易受旱涝、盐碱、风沙威胁。(注意:分析其出现季节、成因及解决措施。)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注意:分析其成因及其解决措施;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主体部分位于20°N-32°N和100°E-120°E之间;其相对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东至东海;南海以北,北至秦岭、淮河一线。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包括省级   行政区琼、港、澳、台、粤、桂、云(滇)湘、鄂、赣、浙、沪、闽的全部和川、皖、苏、豫、陕、甘的部分。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特征: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江南丘陵(我国最大的丘陵)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和横断山脉。   3.土壤:以红壤为主(酸性较强、贫瘠),平原地区还有水稻土和紫色土。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湿润)。常出现台风、风暴潮、伏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2.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南部沿海地区有小部分季雨林。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长江、赣江、湘江、岷江、淮河、京杭运河、珠江、钱塘江等   2.湖泊: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日月潭等   (五)资源   1.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如:攀枝花铁矿(煤矿)个旧锡矿、平果铝土矿、大余钨矿、铜仁汞矿、大冶铁矿、德兴铜矿等(建议:查地图册,落实到地图上)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较多,如: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二滩、龚嘴、三峡、葛洲坝、安康等;珠江水系上游也有较多水电站。(建议:查地图册,落实到地图上)   3.化学资源:莺歌海盐场(海南)布袋盐场(台湾、东南盐仓)。   二、人文地理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水稻;   (2)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地区);   (3)糖料作物:甘蔗(台、闽、粤、桂、云、川);   (4)经济林:竹、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蚕桑等;   (5)水果:热带水果作物,如: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等;   (6)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业;   (7)水产业:淡水养殖、近海养殖和海洋捕捞。   2.耕作方式和熟制:水田农业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粮(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糖料作物(台、闽、粤、桂、云、川)油料作物(长江沿岸地区)棉花(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黄麻、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出口农产品(太湖平原、闽南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查地图册,落实其位置)。   4.农业生产条件。   A.有利条件:①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地形、土壤和水源: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既灌溉便利,也有利于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农业基础: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B.不利条件:①气候:旱涝灾害频繁,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土壤: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黏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地形地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二)工业   1.工业带(区):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如:沪宁杭工业区)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珠江三角洲工业区、闽南三角工业区)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3.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和沿海运输密切配合,水陆联运条件好,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东南沿海地区缺乏煤等。   补充:(1)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   A.优势:水能、矿产、农林牧资源丰富;   B.表现:该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煤炭、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主要工业中心:重庆、成都、攀枝花、贵阳等。   补充:(2)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海洋运输便利;③资源丰富;④劳力廉价且丰富;⑤巨大的互补空间。   补充:(3)南宁发展的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南宁地处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其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直接进出东南亚各国的“水陆门户”、“桥头堡”。   B.交通条件优越,海洋运输和铁路交通便利;   C.资源条件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D.劳动力条件优越,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E.与周围国家和地区互补空间大,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为南宁提供了良   好的政策条件。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大米   2.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四)交通   传统-船舶;现代-船舶、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   (五)主要城市: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杭州、福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1.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繁。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3.红壤:   (1)特点: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壤黏重。   (2)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茶树、杉木、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流失等。   拓展阅读: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进行猜题押宝,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高考地理复习方法有哪些   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高一地理重要区域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我复习时一般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   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制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来自:www.hnnSCY.cOm博文学习网: 安迎高中地理 )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区域分析不是什么都去具体化,更重要的是掌握地理学科的特性:如综合性、整体性、差异性等。对于一个区域更应该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征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加强各区域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   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说叫思维发散图。    三、加强区域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我认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例如某区域农业发展应该分析以下方面:   (资料取自安迎老师在昆明高考研讨会上的讲座)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区域发展关键在于区域有什么样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其中优势条件是哪些,不利条件是那些,区域生产结构、分布都由自身条件来决定,而区域发展方向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另外存在问题实际即使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之下尤其是人文开发的后果。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设计(日本)   (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6、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六、练习设计    1、阅读材料一、二,回答(1)一(4)题。   材料一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气候变化在2007年成为众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在12月3—14日的印度巴厘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1)甲、乙两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判断依据是   (2)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3)说出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响?为遏制全球变B国可大力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是   (5)简述A国工业分布特点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   (6)简述A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和该国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1、阅读材料一、二,回答(1)一(4)题。   材料一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气候变化在2007年成为众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在12月3—14日的印度巴厘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1)甲、乙两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判断依据是   (2)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3)说出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响?为遏制全球变B国可大力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是   (5)简述A国工业分布特点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   (6)简述A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和该国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重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   1、日本的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日本太平洋工业区和外向型经济——日本的工业高度集中在三湾一海地区,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区在内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带”,这种临海型工业布局,对于日本这样工业用地紧张,原料和燃料大多依靠进口的岛国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的优势和海洋航运运费低廉的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日本相似的还有台湾,也发展了外向型工业。   3、产业转移——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为:日本(5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60-7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8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90年代后期)    以马六甲海峡为中心的东南亚地区    1、东南亚气候类型——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   2、板块边界与板块运动——东南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板块的交界处,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3、东盟与区域经济合作、泛亚铁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东盟10国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自贸区的成立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但关税降低冲击中国国内产业;可能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泛亚铁路——昆明至新加坡,主要经过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山河相间,地形复杂。   5、热带农业区位分析——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发达,区位条件分析:①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⑤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传统经验,稻米是当地居民喜爱的食物。东南亚的热带种植园农业也很发达,例如印尼的天然橡胶种植园,马来西亚的油棕种植园,区位条件分析:气候适宜,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廉价丰富,市场广阔。    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次大陆   1、西南季风与气象灾害——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雨季和干季,由于西南季风来到的迟早和强弱不同,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常导致旱涝灾害,这是影响印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板块边界与地质灾害——印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3、资源与区域经济布局——德干高原东北部工业区:利用煤、铁、锰、铬等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加尔各答工业区: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周围盛产黄麻,很早就是世界最大的麻纺织业中心。孟买工业区——孟买是阿拉伯海沿岸的天然良港,附近盛产棉花,很早就成为印度最大的棉花出口港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附近浅海又发现石油,现已成为印度最大的海港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南部新工业区:班加罗尔是本区工业中心,是印度独立后建立的新兴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区。    以波斯湾为中心的西亚地区   1、轮廓、位置、国家——“五海三洲”之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沙特阿拉伯是西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石油分布与石油运输——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石油输出路线有三条(地图册第68页)。   3、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以色列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以色列人通过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问题,发明了滴灌技术,极大地提高水和肥料的利用率,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但能够自给,还能大量出口,创造了沙漠中的奇迹。人类利用科技改善自然环境条件的能力提高。    中亚地区   1、石油分布与石油运输:中亚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区,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平原和里海湖底,哈萨克斯坦北部。多采用管道运输。已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港口城市阿特劳,途经中方在哈购买的阿克纠宾油区,横穿哈全境,经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最后到中国新疆的独山子。其意义有:一是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二是使中国的供油线路更加安全;三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   2、降水分布: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亚位于北温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无法深入中亚地区,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而且湿润气流微弱,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东部山地降水略多,降水集中在5月份。   3、干旱地区农业与河流、湖泊水文特征——中亚典型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其主要分布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谷物、小麦主要分布在哈萨克丘陵北部,畜牧业、灌溉农业分布在南部地区,面积广大,山地畜牧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山地。畜产品以细毛羊和羔羊皮为主。多内流河湖,主要河流是阿姆河、锡尔河,最大湖为里海。河流水文特征为:流量较小,含沙量大,汛期在春夏季节,冬季有结冰期。    俄罗斯   1、主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中心、发展条件分析——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莫斯科、圣彼得堡,资源缺乏、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乌拉尔山工业区:钢铁、机械、有色金属,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叶卡捷琳堡,有多种有色金属矿产,附近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新兴军事工业,新西伯利亚,煤、有色金属等丰富。   2、石油运输(略)    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非地区    1、国家和石油分布:北非地中海沿岸石油丰富,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有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   2、尼罗河及河谷农业,地中海农业:尼罗河谷地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是世界重要的长绒棉产地,这里的河谷农业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地中海式农业是指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北非地区的摩洛哥出产油橄榄,被称为“橄榄之邦”,突尼斯也有“世界油橄榄国”的称号。   3、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形成陆地上最长的一条大裂谷。总长7000多千米。东非大裂谷两岸悬崖壁立,谷底湖泊连串,裂谷两侧有许多死火山和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是地壳运动断裂陷落形成的,现在还在继续扩大。    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西部非洲    1、国家和石油的分布:西部非洲的石油生产国有尼日利亚、几内亚、安哥拉、加蓬,这些国家有“新兴石油生产国”的说法。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地理。它的重点在一个特定的土地或景观的不同的 文化 和自然地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其对应的系统地理学,致力于在全球层面的具体地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 总结 1 1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 (1)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是川;世界最高、我国最大; ②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③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④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 (2)四大盆地 ①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周山环绕,内部平坦; ②准葛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沙漠、戈壁广布,边缘有绿洲; ③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沙漠、戈壁广布,东部多沼泽、盐湖,是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是最发达的盆地,号称天府之国,多低山丘陵,仅成都平原较平,多紫色土,又称紫色盆地。 (3)三大平原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沃野千里,低地多沼泽; ②华北平原:第二大平原,由黄淮海冲击而成,地势平坦;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平原,东西狭长,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总结2 北方地区 ★复习要点:黑土地和黄土地(东北高原、黄土高原);稠密的铁路网;重要的工业区(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京津唐);北方人民的生活;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部分位于35°N-50°N和105°E-135°E之间;其相对位置为渤海、黄海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 2.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等。 ★地质灾害:多火山,如长白山地区、太行山地区等。 2.土壤:黄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和黑土(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但黑龙江沿岸和长白山地地区为湿润地区。常伴有寒潮、低温、洪涝、春旱等自然灾害。 ■(思考:气候类型成因?) 2.植被:华北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东北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永定河等。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少、水位季节变化南大北小、汛期北长南短、含沙量南多北少、结冰期北长南短。(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水文特征?) (提示:水量大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强度、降水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汛期取决于降水量多少、雨季出现时间和长短(外流河)或气温的高低(内流河);含沙量多少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状况和地势状况;结冰期取决于河流流经地区纬度的高低。) ★(提示:思考黄河和松花江流域凌汛现象出现的河段和成因分析。) 2.湖泊:兴凯湖、长白山天池、镜泊湖、松花湖、洪泽湖等。(提示:天池的成因?) (五)资源 1.矿产资源: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同煤矿、朔州煤矿、抚顺煤矿等;本溪铁矿、鞍山铁矿;招远金矿。 2.化学资源:长芦盐场(思考:长芦盐场晒盐的时间和有利条件?) 3.其他资源:东北地区土地和森林资源丰富(提示:思考其成因?)。 二、人文地理概况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冬小麦(华北)春小麦(东北)水稻(长白山地灌溉地区和黑龙江沿岸)。 (2)油料作物:花生(华北); (3)糖料作物:甜菜(东北)。 (4)经济作物:棉花(华北)谷子(黄土高原)大豆(东北、华北)高粱(东北、黄土高原)等 (5)纤维作物:亚麻(东北)。 (6)水果:苹果、葡萄和梨(华北和辽宁)桃、杏和柿(东北)等; (7)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圈养 (8)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农业为主;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是全国最大水果带。 4.农业生产条件(提示: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和北方地区概况,理解分析)。 A.有利条件:①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B.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受寒潮影响大;西部受风沙影响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 ☆思考:试评价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哪些? (二)工业 1.工业带(区):环渤海工业带,其包括: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区;陇海-兰新线工业带。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 3.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 措施 (1)存在问题:①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②生产技术落后;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产品类型单一;⑤淡水资源不足。 (2)解决措施: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②加强技术改造;③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④增加产品类型;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网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2.传统民居特点:东北地区注意防寒保温;黄土高原特色民居窑洞; 3.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等。 (四)交通:铁路、公路网稠密(注意:查地图册,熟记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主要铁路线)。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等 (六)生态环境 1.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和沼泽地(湿地)破坏。(提示:要总结其成因及解决措施。) 2.华北平原:易受旱涝、盐碱、风沙威胁。(注意:分析其出现季节、成因及解决措施。)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注意:分析其成因及其解决措施;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总结3 南方地区 ★复习要点: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和水果;水运发达;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发展;治水与治土;南方人民的生活。 一、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主体部分位于20°N-32°N和100°E-120°E之间;其相对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东至东海;南海以北,北至秦岭、淮河一线。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包括省级 行政区琼、港、澳、台、粤、桂、云(滇)湘、鄂、赣、浙、沪、闽的全部和川、皖、苏、豫、陕、甘的部分。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特征: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江南丘陵(我国最大的丘陵)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和横断山脉。 ▲(思考:横断山脉大致为东西走向的成因?) 3.土壤:以红壤为主(酸性较强、贫瘠),平原地区还有水稻土和紫色土。 ☆(提示:注意红壤的改良措施有哪些?)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湿润)。常出现台风、风暴潮、伏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提示:一定要总结归纳出该地气候类型的成因?该地上述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昆明准静止锋和江淮准静止锋的成因及影响?“巴山夜雨”的成因?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四川盆地夏季高温及冬季温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南部沿海地区有小部分季雨林。(思考:该植被成因?)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长江、赣江、湘江、岷江、淮河、京杭运河、珠江、钱塘江等 ◆(切记:勿忘归纳该地河流的水文特征?淮河洪水泛滥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2.湖泊: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日月潭等 (五)资源 1.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如:攀枝花铁矿(煤矿)个旧锡矿、平果铝土矿、大余钨矿、铜仁汞矿、大冶铁矿、德兴铜矿等(建议:查地图册,落实到地图上)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较多,如: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二滩、龚嘴、三峡、葛洲坝、安康等;珠江水系上游也有较多水电站。(建议:查地图册,落实到地图上) 3.化学资源:莺歌海盐场(海南)布袋盐场(台湾、东南盐仓)。(提示:查找位置,并掌握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二、人文地理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水稻(why?); (2)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地区); (3)糖料作物:甘蔗(台、闽、粤、桂、云、川); (4)经济林:竹、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蚕桑等; (5)水果:热带水果作物,如: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等; (6)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业 (7)水产业:淡水养殖、近海养殖和海洋捕捞;(思考: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2.耕作方式和熟制:水田农业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粮(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糖料作物(台、闽、粤、桂、云、川)油料作物(长江沿岸地区)棉花(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黄麻、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出口农产品(太湖平原、闽南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查地图册,落实其位置)。 4.农业生产条件(提示: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和北方地区概况,理解分析)。 A.有利条件:①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地形、土壤和水源: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既灌溉便利,也有利于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农业基础: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B.不利条件:①气候:旱涝灾害频繁,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土壤: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黏重,不利于 种植 业的发展。③地形地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思考:试评价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条件有哪些? (二)工业 1.工业带(区):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如:沪宁杭工业区)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珠江三角洲工业区、闽南三角工业区)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3.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和沿海运输密切配合,水陆联运条件好,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东南沿海地区缺乏煤等。 ★(提示:归纳总结沪宁杭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工业生产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和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工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补充:(1)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 A.优势:水能、矿产、农林牧资源丰富; B.表现:该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煤炭、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主要工业中心:重庆、成都、攀枝花、贵阳等。(提示:通过查找地图册,归纳各工业中心主要工业部门生产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补充:(2)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海洋运输便利;③资源丰富;④劳力廉价且丰富;⑤巨大的互补空间。 ◆补充:(3)南宁发展的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南宁地处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其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直接进出东南亚各国的“水陆门户”、“桥头堡”。 B.交通条件优越,海洋运输和铁路交通便利; C.资源条件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D.劳动力条件优越,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E.与周围国家和地区互补空间大,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为南宁提供了良 好的政策条件。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大米 2.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四)交通 传统-船舶;现代-船舶、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注意:查找地图册,进行落实) (五)主要城市: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杭州、福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1.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繁。(注意:归纳该灾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注意:归纳该灾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3.红壤: (1)特点: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壤黏重。 (2)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茶树、杉木、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流失等。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总结4 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6、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7、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8、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9、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0、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1、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2、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3、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4、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15、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6、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7、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18、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19、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0、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1、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22、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23、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24、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2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26、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7、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8、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2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0、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1、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32、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 ★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知识点 ★ 高中区域地理东亚的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与学习方法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0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2020高考地理知识点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篇二】2020高考地理知识点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篇三】2020高考地理知识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的平原、的天然林区和的草原。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总结

【 #高三# 导语】高中地理必修一总复习课件,总结出在复习时应注意的4大知识点:    俄罗斯民俗风情(一)   (1)俄罗斯人民自古热情好客,开朗乐观。   面包和盐用来迎接尊贵的客人。这是因为在古俄罗斯盐很珍贵,只有款待宾客时才用。面包在当时代表着富裕和地位,铺着绣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盘上放上大圆面包,面包上面放一小纸包盐。捧出“面包和盐”来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2)节日   ①洗礼节:俄罗斯东正教节日,在公历1月19日。这一天往往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新生儿在命名日受洗。在洗礼节那天人们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河里破冰取“圣水”。1月18日晚是占卜日,特别是女孩子,在这一天晚上要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②谢肉节:   又名“狂欢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复活节的第8周,过7天,每一天都有不同名称,第l天为迎节日,第2天为始欢日,第3天为大宴狂欢日,第4天为拳赛日,第5天为岳母晚会日,第6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7天为送别日。节后第7周内是斋期,不杀生,不吃荤。人们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欢宴娱乐,跳假面舞,做群众游戏等。   (3)饮食   ①喜欢饮酒:   俄罗斯人喜喝红茶加糖、蜂蜜或果酱,他们对酒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俄罗斯人喜欢饮酒,但不太讲究菜肴,有酒喝就行。女士们一般喝香摈和果酒,而男士们则偏爱伏特加。伏特加是一种用粮食酿造的烧酒,好的伏特加虽然度数高,但喝后不容易上头。俄罗斯人喜欢喝纯粹的白酒,并喜欢大杯大杯地豪饮下去,这是他们豪爽浪漫、不拘小节性格的反映。   ②俄罗斯的饮茶文化渊远流长。早在18世纪,俄罗斯的一些城市就开始生产茶具,其中图拉被公认为真正的茶炊之都。茶炊是俄罗斯传统饮茶文化的象征,也是俄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今天的俄罗斯,茶炊已经成为了温馨家庭的独特标志。   ③俄罗斯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比较简单,面包夹火腿,喝茶,咖啡或牛奶。午餐则丰富得多,通常都有三道菜。第一道菜之前是冷盘。第一道菜是汤,俄式汤类比较营养,有土豆丁、各类蔬菜,还有肉或鱼片。第二道菜是肉类或是鱼类加一些配菜。第三道菜是甜点和茶、咖啡之类。   学会阅读课本,掌握科学方法。   地理课本是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用好地理课本呢?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其次还要注意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学习地理应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最后还要学会梳理知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并且首都都不是全国城市。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1)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重视地图训练,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多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   加强空间定位。特别注意十条经线、五条纬线,准确找出这些   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会在地图上分析自然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将地图装在胸中,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   注意读图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强化图与图之间的转换。剖面图转换成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等。    内蒙古高原   1.位置:40°N-45°N,95°E-120°E   2.范围: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大安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蒙古国以南地区。   3.地形:以高原为主,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贺兰山、阴山、祁连山(100°E,38°N)。   4.地势: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5.地貌及成因:地面平坦,土地荒漠化严重   外力作用:风力作用强烈。   6.河流及水文特征: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内流河、水量小、含沙量小、汛期短,出现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   黄河上游河段,冲积成宁夏平原(106°E,38°N),该河段有凌汛现象;河套平原(108°E,42°N)。   7.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贺兰山以东为半干旱区,贺兰山以西为干旱区,属于中温带,自东向西降水减少。   8.植被:自东向西: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9.资源:   矿产:白云鄂博(铁、稀土);霍林河、准格尔、石嘴山(煤);金昌(镍);玉门(石油)   水能:青铜峡水电站   旅游: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10.农业生产:畜牧业、旱作农业   ⑴优势:①气候温和,草原茂盛,草场优良,适宜发展畜牧业。②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有黄河水源灌溉、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发展灌溉农业,被称为“塞外江南”。③河西走廊(40°N,95°E~100°E)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⑵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土地次生盐渍化严重。   ⑶主要农业物:春小麦、甜菜,畜产品:三河牛、三河马、滩羊   11.工业生产   主要部门:重工业、有色金属工业   工业城市:包头、呼和浩特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加快发展原材料加工、煤矿、钢铁及乳畜产品加工工业。   12.交通:京包--包兰线   13.自然灾害:地质:地震;气候:寒潮、干旱、沙尘暴。   14.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   培养空间概念,正确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大量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日界线   1、日界线的划分   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强调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助思维。   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以免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时间的完整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而是有几处偏移成为折线。因此,越过180度经线日期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   2、日界线的性质:   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   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自转东移);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位置西移),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静止的。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在海洋上通过,从北极开始通过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经过新西兰东边,继续沿180°经线到南极为止。自然日界线隐形而规则,和地球上对应经线平行。   ④意义性: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3、日界线的用法:以任何时刻过人文日界线,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更换日期,钟点相同,因此,人文日界线两侧时间不连续,但钟点是一致的;而自然日界线只能以0时通过,两侧时间是连续的。   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一些考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已知条件,找出隐含知识,深刻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在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求解。   首先,要寻找适合复习载体,一道题要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克服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次,要以一当十,训练一题,达到训练十题的效果。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找到龙的眼睛。   再次,我们不能满足于解题,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上升能力达到根本上的达标。   最后,要做各区模拟卷,反复订正。分析解题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思考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课本。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关于高二的地理知识点

  地理必修3主要考点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 详解  区域的含义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附表在后)  区域比较的方法  大项 小项 内容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 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 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  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 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7.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③进行小流域治理。  ◆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③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④宣传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3、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总体认识:  区域农业发展通常以中国地区为例,可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地区。中国农业发展总体和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首先要明确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对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其面临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点大致即其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 农业投入 农业技术 经营方式 农产品商品率 农民收入 增收措施 农业生态  传统农业 中国农业大多为传统混合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多样而缺乏优势。 低。  劳动密集 手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 粗放 低 低 扩大生产规模(垦荒、扩大载畜量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灾害)  现代农业 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集中生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高。  资金技术密集 生物技术、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 高 高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良品种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能源消耗大(农业污染较重)  问题总结:  对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的评价通常要从上表所列诸方面着手,结合区域实际,选择最符合当地情况的项目展开分析或论述。生态恶化区的农业发展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围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有关理论分析阐述。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总结: “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

涉及地理知识的游记300字

地狱是个很好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十八层地狱,还有漂亮的孟婆姐姐,可得劲儿了

怎样治理雾霾,用高中地理知识回答

在接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可以说是开放性的题目,言之有理,有地理依据,都可以得分。治理雾霾,首先要从源头想起。雾霾的起因,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在北方,冬季取暖所排放出的气体也是原因之一;除了以上的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上,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控制,大气层比较稳定,造成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所以,治理雾霾,一是要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具体措施可以是提高科技技术,提高汽车尾气过滤技术。)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