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第一条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能源及环保状况,钢铁生产能力保持合理规模,具体规模可在规划中解决。钢铁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的大国和具有竞争力的强国。第二条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到2010年,我国钢铁产品优良品率有大幅度提高,多数产品基本满足建筑、机械、化工、汽车、家电、船舶、交通、铁路、军工以及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发展需要。第三条 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第四条 通过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到2010年,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到2020年,形成与资源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第五条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钢铁企业必须发展余热、余能回收发电,500万吨以上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要努力做到电力自供有余,实现外供。2005年,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76吨标煤、吨钢可比能耗0.70吨标煤、吨钢耗新水12吨以下;2010年分别降到0.73吨标煤、0.685吨标煤、8吨以下;2020年分别降到0.7吨标煤、0.64吨标煤、6吨以下。即今后十年,钢铁工业在水资源消耗总量减少和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不多的前提下实现总量适度发展。第六条 在2005年底以前,所有钢铁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符合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第二章 产业发展规划第七条 国家通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行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钢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第八条 2003年钢产量超过500万吨的企业集团可以根据国家钢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制定本集团规划,经国务院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必要衔接平衡后批准执行。规划内的具体建设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再审批或核准,由企业办理土地、环保、安全、信贷等审批手续后自行组织实施,并按规定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第九条 其它钢铁企业的发展也必须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第三章 产业布局调整第十条 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炼钢厂,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新增生产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  重要环境保护区、严重缺水地区、大城市市区,不再扩建钢铁冶炼生产能力,区域内现有企业要结合组织结构、装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压产、搬迁,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第十一条 从矿石、能源、资源、水资源、运输条件和国内外市场考虑,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钢铁企业应结合本地市场和矿石资源状况,以矿定产,不谋求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  东北的鞍山-本溪地区有比较丰富的铁矿资源,临近煤炭产地,有一定水资源条件,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钢铁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产能低水平过剩,应根据环保生态要求,重点搞好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严格控制生产厂点继续增多和生产能力扩张。对首钢实施搬迁,与河北省钢铁工业进行重组。  华东地区钢材市场潜力大,但钢铁企业布局过于密集,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可结合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中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条件,结合产业重组和城市钢厂的搬迁,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和煤炭资源储量大,但交通不便,现有重点骨干企业要提高装备水平,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以矿石可持续供应能力确定产量,不追求数量的增加。  西北地区铁矿石和水资源短缺,现有骨干企业应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主,不追求生产规模扩大,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

钢铁产业属于装备制造业吗?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第三章 产业布局调整

第十条 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炼钢厂,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新增生产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重要环境保护区、严重缺水地区、大城市市区,不再扩建钢铁冶炼生产能力,区域内现有企业要结合组织结构、装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压产、搬迁,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第十一条 从矿石、能源、资源、水资源、运输条件和国内外市场考虑,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钢铁企业应结合本地市场和矿石资源状况,以矿定产,不谋求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东北的鞍山—本溪地区有比较丰富的铁矿资源,临近煤炭产地,有一定水资源条件,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钢铁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产能低水平过剩,应根据环保生态要求,重点搞好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严格控制生产厂点继续增多和生产能力扩张。对首钢实施搬迁,与河北省钢铁工业进行重组。华东地区钢材市场潜力大,但钢铁企业布局过于密集,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可结合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国际竞争能力。中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条件,结合产业重组和城市钢厂的搬迁,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和煤炭资源储量大,但交通不便,现有重点骨干企业要提高装备水平,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以矿石可持续供应能力确定产量,不追求数量的增加。西北地区铁矿石和水资源短缺,现有骨干企业应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主,不追求生产规模扩大,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

如何让钢铁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化

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引言】近日,APEC峰会终于完美落下帷幕,会议加快了我国的国际化进程,钢铁产业也受益颇多。目前的中国已然是一个钢铁生产大国,但大国却不一定等同于强国。本文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三个指标对七大国家的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此对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就我国目前形势探讨我国离强国道路究竟有多远。一、中国已经成为钢铁大国我国粗钢产量自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之后,已经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粗钢产量一直持续增长,2000年粗钢产量全球占比仅为15%,2013年占比已增至49%,我国的钢铁生产大国地位已经不容动摇。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钢材出口量全球占比骤降至8.2%。四万亿刺激计划后,出口不断增长,经过4年的发展恢复至2008年的水平。2013年我国钢材出口量达60.6百万吨,全球占比约为15%,以超过日本18.1百万吨的差距排名第一,我国是一个钢材出口大国也已毋庸置疑。图1:我国粗钢产量全球占比图2:我国钢材出口量全球占比数据来源:我爱钢铁云终端二、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强国相比仍有差距我国已经成为一个钢铁大国,但大国并不一定代表强国,笔者将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通过与6个钢铁出口国进行对比,简单分析我国目前所处水平。1.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本文中使用一国钢材出口总额与全球钢材出口总额之比来衡量钢铁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i国钢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表示i国钢材出口总额;表示世界钢材出口总额。根据2013年计算数据显示:中国、日本、德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占有率分别为12.05%、8.56%、7.21%。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七大出口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整体走势情况:韩国、中国和美国呈上升趋势,日本、德国、法国和比利时则呈下降趋势。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波动非常大,2003年至2008年期间占有率呈连续上涨趋势,并在2008年达到12.06%,创下历史新高;但随后受到经融危机影响占有率直线下降,仅一年时间便下降到9.32%;四万亿刺激计划后才开始逐步回升,于2013年达到12.05%,恢复到经融危机前的水平。反观其他六大钢材出口国,国际市场占有率走势都较为平稳,在金融危机时也未受到影响,且除比利时有小幅下降外均表现为上升趋势。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钢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为钢铁贸易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钢铁行业的贸易竞争能力,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i国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表示i国钢材出口总额;表示i国钢材进口总额。该指标越接近与0,表示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大;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弱。计算所得的TC指数显示:2006年之前我国钢铁产业的TC指数一直为负,表明我国为净进口国,钢铁产业贸易竞争力较弱;从2006年开始TC指数不断上升,我国开始向净出口国转变,钢铁产业贸易竞争力增强;随后仍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TC指数在2009年再次变为负数;危机后TC指数逐步回升,直到2013年TC指数上涨至0.44,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将七个国家的TC指数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日本钢铁业14年间TC指数均高于0.5,要远高于其他各国,显示出其钢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的绝对优势;中国则处于快速发展期;韩国、比利时、法国、德国的TC指数较为平稳,处于稳定发展期;至于美国的TC指数常年为负,说明美国是一个钢铁净进口国,贸易竞争力较弱。到了2013年,我国的贸易竞争指数已达到0.44,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又称RCA指数,由于它剔除了国家总量与世界总量对数据的影响,所以较上面两个指标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i国钢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表示i国钢材出口总值;表示i国所有商品出口总值;表示世界钢铁出口总值;表示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值。一般认为,若RCA>1.25,则说明具较强的竞争力;若0.8

谁有(国外学者著的)钢铁产业内贸易方面的资料?急

  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针对中韩钢铁产业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汇总水平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而具体贸易产品组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却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对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总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中国实际利用韩国的直接投资额以及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总额均有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以及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的技术差距负相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除了与规模经济的相关关系为负之外,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协整关系均是正向的。这种研究结论对我们的政策制订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 中韩钢铁产业; 产业内贸易;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钢铁工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其作为给中韩两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中心产业如汽车、机械、电子等制造业提供基础材料的重要产业,会随着中韩贸易程度的不断加深,发挥出巨大的经济辐射效果,中韩钢铁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由于两国地理上的便利和关税等制度壁垒的降低,以及钢铁需求产业的扩大投资,中国和韩国的钢铁产业贸易增长迅速。1992-2006这15年间,除个别年份外,韩国对中国的钢铁出口额逐年增长, 1992年出口额仅为6.35亿美元, 2005年达到了47.02亿美元,虽然2006年稍有降低,但数额也将近40亿美元。相对于韩国对中国钢铁出口的增长,中国对韩国钢铁的出口波动性较大,但增长势头却更为强劲,从1992年的1.7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3.34亿美元。如果以HS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商制度》) 2位数的贸易数据来看,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指数很高,如同我们表面上所见到的一样。然而在HS2位数基础上计算的产业内贸易由于调剂了进行贸易的具体产品组之间可能存在的贸易失衡,所计算的结果往往不能真实量化产业内贸易的模式。因此,为切实反映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以及特点,有必要基于HS4位数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尽管中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仍算不上是钢铁强国,在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等方面与韩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钢铁产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组织结构的升级。因此,为进一步促进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合作,以及中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样有必要对影响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的政策制订提供相应参考。  一、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测算和分析  1.测算方法的选择  不同学者提出了很多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计量模型各有所长,然而综合比较之下,为更好的反映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模式以及特点,本文基于目前应用最广的格鲁贝尔和劳埃德( Grubel和Lloyd,1975)指数计量法(GL )来测算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表达式为:  其中, GLi 表示i产品组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Xi ,Mi 分别表示i产品组或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数介于0到1之间,指数越大,所表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  由于产品组或产业i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次产品组或产业j,因此为了考察分类汇总水平上的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指数,要将各产品组或产业j的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公式表示为:  其中, i代表给定统计汇总水平上的产品组或产业, j为i产品组或产业中分组的种类,这里实际上是用SITC4位数或HS4位数的产品分组代替了GL计量法公式中的SITC3位数或是HS2位数的产品分组。如果SITC4位数或HS4位数项下的产品分组贸易差额不存在反向符号效应,则IITi 与GLi 相等,如果贸易差额存在反向符号效应,则GLi 便存在高估倾向。  为区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IIT)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IIT) ,本文采用Greenaway, Hine和Milner(1994, 1995)提出的根据进出口单位价格比将贸易重叠部分中质量相似产品从质量显著不同的产品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若商品进出口价格满足: ,则将j产品的贸易看作是水平型贸易;若商品进出口价格满足: ,则将j产品的贸易看作是垂直型贸易。  其中, 和 分别表示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格和单位进口价格;α是离散因子,通常取值为0.15或0.25,本文将α设定为0.25。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用GHM方法来计算各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 p代表水平型或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当p表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时,所得的GHM 指数即为HIITi ,当p表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时,所得的GHM 指数即为V IITi。  2.测算  利用上述选定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 本文以HS1992 年的商品分类标准为基础, 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中HS4位数的贸易数据计算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指数。另外,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商制度》, HS72章产品为钢铁产品, HS73章产品为钢铁制品,由于并非所有的钢铁制品均由钢铁行业制造,因此剔除掉非钢铁行业制造的钢铁制品,钢铁产业应由HS72章所有29种钢铁产品以及HS73章另外8种钢铁制品汇总而成。这样,本文中,钢铁产业共包括了HS4位数的37种产品组。为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情况,本文对1992 - 2006年钢铁产业的37种HS4位数产品组及其汇总水平上的产业内贸易均进行了经验分析。其中各年度汇总水平上的产业内贸易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3.特征分析  (1)总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15年间,中韩两国钢铁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年份刚刚超过0.31,最低年份不到0.03, 15年的平均指数为0.18。中韩两国钢铁贸易近年来发展迅速,两国间钢铁工业产品大进大出的势头愈加明显,然而以HS4位数贸易数据计算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指数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韩钢铁具体产品组的贸易不平衡现象,同时也说明了中韩两国在具体产品组的钢铁贸易中各有优势。  (2)汇总水平上产业内贸易模式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除个别年份外,在总产业内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据更重要的份额,占总产业内贸易比重的65%以上。近年来中国与韩国产业内贸易数额较大的产品,比如未经包覆和镀涂的冷、热轧平板轧材,铁及非合金钢的半制成品,不锈钢条,杆等,它们的进出口价格较为接近,虽然部分产品的进出口差额较大,但贸易重叠部分仍然为中韩钢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有力的砝码。而相反,中韩两国质量差异较大的钢铁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部分较小,使得中韩两国钢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3)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变化平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波动性大。产业内贸易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显示(见图1,为更清晰的展现各种产业内贸易的相互关系,本文从整体考虑,去除了几个时间点) ,中韩钢铁产业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较低,并且变化平稳,最近两年才逐渐表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指数相对较高,波动性也较大,每隔几年就有一次下降和上升,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波动幅度归于收敛。总产业内贸易指数受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较大,在数据期间内的波动走向也几乎与其保持一致。  (4)具体产品组的产业内贸易模式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1995年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式为主的产品组有8种,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为主的产品组有3种, 2006年它们分别有7种和2种,具体产品组的产业内贸易模式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中韩钢铁产业具体产品组的贸易模式特征也显示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钢铁产品如铁、铁合金及非合金钢的初级产品等,多为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而从韩国进口的多为合金钢板材、不规则盘卷的合金钢条、杆,以及圆形截面的管材等加工程度深、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虽然近年来,通过产业内贸易中国部分钢铁产品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但与韩国相比的技术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找到相关影响因素,促进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发展,对实现中国钢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二、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选择  (1)国民收入差距。依据需求相似理论,国家间收入差距越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越小,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越大,收入差距越小,消费者需求的相似性越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越大,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越小。赫尔普曼(Helpman)和克鲁格曼(Krugman) (1985)等人也曾经证明了人均收入反映生产要素储备程度,相近的要素比率往往会导致相近的生产结构,而相近的生产结构为生产及交换水平型产品提供了可能。反之,相异的要素比率会导致相异的生产结构,从而更能促进垂直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里的收入用中国和韩国的人均GNI来表示中国的人均GNI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韩国的人均GN I数据来自世界银  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2)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在本文中指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国家规模。两个国家的市场规模越大,则为生产者提供的市场活动空间就越广泛,能够为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加强对差别化产品的生产奠定基础,从而能够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水平都会与市场规模程度表现出正向的变动关系。这里的市场规模用中韩两国GDP的平均值来表示,同样,中国的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韩国的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3)规模经济。在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一定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依然可以通过规模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产生比较优势,故而规模生产所导致的经济性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另外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一个国家规模经济越大,则该国家生产的产品种类就越少,在产品差异度一定的情况下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则同一产业进口、出口的产品就越多,所以随着规模经济的提高,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也都会有所增强。这里的规模经济用中国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来表示,市场集中度反映市场份额向产业内核心企业集中的程度,是度量规模经济的一个常用指标。本文的市场集中度指标用中国钢铁产业前四大厂商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来表示,数据来自《中国钢铁年鉴》。  (4)国际直接投资。从总体上说,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取决于直接投资的类型。市场寻求型的国际直接投资,为扩大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针对东道国市场特征和消费者偏好所生产的产品将成为母公司出口供给的补充和替代,进而降低产业内贸易水平②。成本寻求型的国际直接投资,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往往通过产业内投资,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分割多阶段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来获得各中间环节的比较优势。如果这种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被列于SITC或HS分类的同一级别,则产业内贸易规模也因此会有所扩大。这里的国际直接投资数据并没有采用韩国对中国钢铁产业的直接投资,除了数据的难获得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到钢铁产业与上下游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产业间的渗透作用使得如果单纯采用钢铁产业的投资将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出直接投资对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此本文的国际直接投资指标采用中国实际利用韩国的直接投资额来加以表示,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5)钢铁贸易总额。选取这一指标作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原因在于产业的贸易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之间该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以及发展经营状况,能够反映两国之间的产业互补性。我们认为产业的贸易总额越大,两国之间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大。这里中国和韩国钢铁产业的贸易数据均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  (6)技术水平差距。技术水平差距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显而易见,产业间技术差距越大,进行贸易的质量异质型产品就越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也就越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也就越小。反之,技术差距越小,则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越大,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越小。这里的技术水平差距本文采用韩国出口至中国的钢铁产品平均价格与中国出口至韩国的钢铁产品平均价格之比加以表示。相关数据均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  2.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第二部分我们基于GL 指数利用GHM 方法分别计算了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这种方法用来表征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及特征有一定的适用性,然而GHM 指数反映的是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而非水平,因此用它来进行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时,结果往往差强人意。针对这一问题,尼尔森(Nilsson) ( 1997①、1999②)建议用GHM 方程式的分子去除贸易的商品数量,以得到单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用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计算出单位产品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计算公式为:  其中, p代表水平型或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根据计算所得的单位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数据,本文对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  对经济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应该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 (Augented Dickey Fuller Test)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中韩人均国民收入差距(LnDGN ICt ) 、中韩平均市场规模(LnAVGDPt ) 、中国实际利用韩国的直接投资额(LnFD It ) 、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总额(LnTt ) 、中国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SEt ) 、中韩钢铁产业的技术差距(DTt )以及中韩钢铁产业各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水平(LnHIITLt、LnV IITLt、LnIITLt )进行了检验(检验过程略) ,结果显示各变量均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经一阶差分后均变得平稳,因此各变量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因为本文实证检验的目的在于揭示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为了具体和更好的反映这种关系,我们对中韩钢铁各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分别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协整方程都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各检验过程略) 。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协整系数如表2 所示,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协整系数的T统计值,由T统计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出,协整方程给出的变量间的协整系数都是显著并且可靠的。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贸易总额以及技术差距的协整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相同。这表明,平均市场规模的扩大和钢铁贸易总额的增加,都会促进中韩钢铁产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技术差距的拉大则会减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协整系数符号为正,说明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并没有对中韩钢铁之间的贸易产生替代作用,相反,以成本节约为主的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专业化分工,却有力的促进了中韩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差距和规模经济这两个变量的协整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相反。就人均国民收入差距来说,一方面,中韩人均国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时期正好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久韩国经济处于减速的时期,这段时间内,由于中国成功地避免了这场浩劫,实现人民币不贬值,中国从韩国的进口数额迅猛增长,而韩国由于经济受挫,韩元贬值,从中国的进口数额明显下降,这一升一降使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也包括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出现了下滑;另一方面,近些年,虽然中韩之间的人均国民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使得一些高收入人群的需求模式和消费偏好日渐与韩国相似,从而促进了两国之间相似产品的流动与生产,直至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就规模经济来说,它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协整关系为负,原因在于,近年来,中国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普遍不高,并出现持续下滑迹象,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使大型钢铁企业没有强大的市场力量来对市场价格进行有效的影响,在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阶段,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就抓住了机会扩大产能,导致某些钢铁产品供过于求,最后转而依靠出口来缓解这种产能过剩问题。在中国钢铁出口增大的同时,中国向韩国的进口却没有减少,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钢铁产品的进口更是有增无减,因此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反而使中韩钢铁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得到了提高。  总产业内贸易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协整系数符号都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协整符号相一致,这主要是因为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主要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占总产业内贸易至少65%以上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也都对总产业内贸易产生相似的作用效果。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除了与规模经济的协整检验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之外,与其他所有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与预期的相同。即:平均市场规模的扩大、人均国民收入差距和技术水平差距的拉大、中国实际利用韩国投资额以及中韩钢铁产业贸易总额的增长,都会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1)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指数偏低,具体产品组的产业内贸易模式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但由于某些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的产品组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数额较大,最终使汇总水平上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成为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  (2)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钢铁产品多为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近年来通过产业内贸易中国部分钢铁产品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但与韩国相比的技术差距仍然较大。  (3)中韩钢铁的总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中国实际利用韩国投资额和两国钢铁贸易总额均有正的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与用市场集中度表示的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以及两国钢铁产业间的技术差距存在着负的协整关系。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除了与规模经济存在负向的协整关系外,与其他所有变量的协整关系均是正向的。  2.政策建议  (1)增加研发投入, 使产业内贸易和产业技术进步形成良性互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能够带来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水平型产业内的分工和贸易能够促进国家间产业组织、技术促进和追求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流,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则有利于直接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研发投入不足带来的钢铁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成本高,使中国与韩国钢铁的贸易方式是中国出口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而进口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这使中韩钢铁的总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了影响。鉴于此,中国应当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体系, 增加研发投入,在淘汰和改造落后工艺装备的同时,鼓励技术革新与应用,完善和推广连铸连轧、熔融还原等高新工艺技术, 逐步提高技术含量较高的水平差异化产品所占的比重, 促进贸易模式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最终使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和中国钢铁产业技术的进步形成良性互动。  (2)有选择的鼓励和吸收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内贸易的质量升级。对于钢铁产业而言,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更主要的是出于成本节约的目的,即在中国建立出口的生产基地。这种类型的直接投资能发挥更大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时也能通过引入竞争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而更有利于中韩两国之间实现产业内的水平分工和协作。另外,与垂直一体化投资相比,水平一体化直接投资,由于是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合理的、互利的国际分工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对东道国的市场竞争力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为此,在鼓励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引进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档次,即在继续吸收韩国垂直一体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应有选择性的吸引韩国水平一体化的直接投资,鼓励其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产业关联效应较强的生产环节进行投资,以此来提升中国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促进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质量升级。  (3)提高钢铁产业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长期来看,中国钢铁产业依靠产能过剩扩大出口来加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途径是不可取的。因为钢铁市场新增需求有限,当国内和国际市场都不能再吸收中国过剩的产能时,中国钢铁工业必将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与此同时,若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过快,也易引起进口国相关行业的警惕,并引发贸易摩擦。相反,鼓励相关企业注重并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才是有效促进钢铁产业内贸易的正确途径。因此,应当努力实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和大型化,防止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浪费严重,缺乏规模效应的钢铁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大推动国内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力度,建立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提高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我国钢铁产业应该努力形成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控制全行业的粗钢产量和多种大规模化生产的钢铁制品、中小型钢铁企业侧重于对钢材的深加工和延伸性服务的新的生产格局,充分发挥出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

跪求世界各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概况

全球钢铁产业发展呈现梯度转移 来自多方面的信息研究表明,世界钢铁市场逐步进入新的洗牌格局。几年前,德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蒂森克掳伯自在中国建立了不锈钢厂和镀锌厂。现在,蒂森克虏伯又将视线转移到了巴西,拟在当地建设1家年产500万吨的板坯厂。最近,中国宝钢和巴西矿业企业淡水河谷公司(CVRD)合资在巴西建设大型钢铁生产厂,有资料表明,近两年或几年内,中国钢企还将在印、度、越南等地建立分厂。所有这些个案的背后,呈现明显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钢铁产业整合的显著特点,即一个特征明显的“梯度转移”现象正在全球钢铁业悄然形成。 首先,世界钢铁生产向经济活力旺盛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和潜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在10年前,中国市场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吸引了包括钢铁巨头在内的世界所有产业的目光,一个向中国地区转移的大潮流很快形成并演变成滚滚而来之势,现在,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区之一,大大推进了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进程,中国钢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就由年产钢1亿吨迅速提升到今年的接近5亿吨。全球IT咨询公司和服务公司Capgemini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所占比重为8%以上,印度的比例不足1‰但有证据显示,在今后5年内,印度将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有机构对《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企业500强中的34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企业计划今后3~4年把与印度企业展开外包合作放在优先考虑地位。从这一点上分析,印度无疑已经成为许多钢铁巨头眼中的潜在发达地区。 其次,钢铁产业向能源、资源丰富地区以及目标消费地区转移的速度力口快。随着全球范围内资源、能源价格大幅度涨价的趋势,资源、能源密集地区正在成为钢铁强企进行战略转移的优先选择目标,中国和日本这铁生产,是在当前资源供应紧张的前提下钢铁企业达成的共识。同时,近年来巴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对钢铁的需求量也随之快速增长,率先在巴西投资建设钢铁联合生产厂就相当于抢先登陆了这块增长潜力非常巨大的新兴市场。此外,拉美市场的需求潜力也极为可观。以巴西为前沿生产基地,扩大企业自身在拉美市场的影响力,也是其目标之一基于对原材料产地进行生产、就近应拉美市场以及大量节省物流成本费用等的考虑,以上两国钢铁企业做出了在巴西建厂的选择。 再次,“近水远山”是当前钢铁产业新一轮调整的又一特点,钢铁产业向沿海和内河丰富地区转移趋势明显。这一特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钢铁市场表现突出。目前,在中国3000公里海岸线上的重要城市,都能看到钢铁企业进行战略性布局的影子,宝钢拟在湛江建新厂、首钢的曹妃旬搬迁工程、辽宁的鲅鱼圈钢铁基地、山东的日照钢厂等项目,都选择了沿海布局的思路。以水运作为原料和产品进出主渠道的战略考量,无疑对降低成本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钢铁巨头在进行产业转移中,也无一例外地选择在交通运输优势明显的地区建设新的钢铁厂,而在水、陆运输的选择上,均优先选择在水运发达地区进行布局。 同时,资金的同步.转移是钢铁产业转移的另一个明显特点。在传统的钢铁企业转移中,西方发达国家总体上以卖技术、卖设备、卖生产线为主要手段,而当前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CompanhiaSiderurgicaVitoriaCSV)。在总投资额中,宝钢的出资比例为60%。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上大型钢铁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投入大量资金在生产原料丰富的地区建设包括高炉冶炼设备在内的钢铁联合生产厂已经成为新的趋势。有国外报刊评论,这是国际钢铁行业发展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 到目前为止,在国外投资建设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厂的钢铁企业已经有安赛乐米塔尔、浦项制铁、塔塔钢铁公司、新日铁以及宝钢等,其计划投资金额合计超过550亿美元,计划年产能合计接近6000万吨(5920万吨)。大型钢铁企业国外投资方式的这一转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国际钢铁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钢铁企业在这一重大转变中担纲了重要角色。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产业转移的行为均不是为了单一目的而进行的,而是在综合各方面因素基础上选择最大利益的结果,即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同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圈定了各自的目标市场,即市场:最近化。如近几年俄罗斯及中东地区的钢铁需求增长迅速,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钢铁企业联手组成合资企业,拟凭借其良好的市场基础在当地市场占得先机,并凭借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覆盖中东市场。在新日铁与原安赛乐签订的合作协议中,规定新日铁向安赛乐的欧洲钢厂提供汽车板生产技术,此举是为了对当地的日系汽车生产商进行就地供应. 全球钢铁产业重新洗牌为大势所趋 世界钢铁市场在1999至2001年间历经了一段相当不景气的时期,一方面受到整体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另一方面钢材贸易市场的竞争激烈,使得世界钢价持续探底,在2001年跌落到近20年的低点。也由于景气不佳,国际钢铁大厂纷纷降价以减少库存,造成市场出现恶性削价竞争局面,使得国内外钢厂都出现营业收入、获利均大幅下降的情况。 以名列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世界五百强企业的7家钢铁公司来说,2001年平均年营业收入下降17%,在获利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意,7家公司中有5家出现亏损,而亏损超过5亿美元以上的有日本的住友金属和NKK,欧洲的阿塞勒和考勒斯集团等4家公司。随着经营压力的与日俱增,迫使钢铁企业必须审慎思考该如何调整经营策略以因应大幅变动的经营环境。 从近几年世界钢厂的动态来观察,可以发现已有若干厂商开始从竞争策略的型态着手改变,由过去单打独斗的竞争模式,慢慢朝向联合重组的合作型态发展。而钢厂间的策略联盟协议,从较为单纯技术合作开始,逐渐拓展到产销层面的深度合作;联盟关系的发展,也从短期合作慢慢延伸到长期紧密配合的伙伴关系,甚至发展出更为密切的资本合作关系。 从世界各地的联合重组案例来看,有三个重要的趋势: 第一,拥有广大的内需市场做后盾的中国大陆厂商成为炙手可热的联盟目标,日、韩、美、欧等国的钢厂都积极与大陆厂商合作投资。而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日本钢厂,则被美欧钢厂锁定为技术合作伙伴的首选目标。 第二,在各区域市场中的龙头企业逐渐浮出台面。目前美国钢铁业形成国家钢铁集团、美国钢铁公司和纽柯三大集团鼎立的局面。在欧洲,则有阿塞勒、LNM集团、考勒斯集团、蒂森克虏伯钢公司、里瓦集团五大钢铁集团。在日本有已经合并的JFE,以及正进行联盟合作的新日铁、神户、住友,形成两大集团势力争锋的情况。在俄罗斯,EvrazHolding成功整并了下塔吉尔钢铁公司、西西伯利亚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公司三家钢厂,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与新利佩茨克钢铁有限公司也正协商合并事宜。这些龙头企业已经显著地在区域市场中,拉大与其它竞争者在生产规模上的差距。 第三,目前来说,跨越区域市场的联盟合作已经相当普及;但在横跨区域市场的重组案例还不算多,碳钢部分的案例有美国钢铁公司购并位于斯洛伐克的VSZ;不锈钢个案则有西班牙的Acerinox购并南非的Columbus、欧洲的阿塞勒购并巴西的Acesita与美国的J&L。未来钢铁业重组确实很有可能继续朝向世界化的重组模式来迈进。 未来牵动世界钢铁产业联合重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上游铁矿石业与下游汽车业的重组,原料供货商与客户集中度提高所带来的压力,很可能进一步加速钢铁业的重组进度。此外,联合重组对于提升钢铁产业的整体获利能力的正面效应,也会提高厂商的合作意愿。 中国大陆的宝钢集团是宝钢股份和原上钢系统钢铁企业重组的产物,重组比较彻底;而宝钢、武钢、首钢签署的不过是合作协议;前不久报道的鞍钢和本钢的重组也强调了操作主体仍是两个公司。 根据国家统计局按照新的统计标准统计的数据,我国钢铁行业企业中被列为大型工业企业的就有113家,可见我国钢铁企业之多。这其中分布不合理现象也非常严重。可怕的是,这种势头随着我国钢铁企业迎来的新一轮发展正有扩大的趋势,这对营造我国钢铁工业良性发展的环境很不利。如果这种发展势头得不到有效的合理的引导,未来几年就有可能出现较大力度的联合重组,到时有些企业必将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从美、日、欧的钢铁工业发展来看,我国钢铁工业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不但要积极开展上下游的纵向联合重组,也要积极开展横向的联合重组,联合重组的模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关键一点不能做表面文章,只要这样,才能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

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省第一支柱的原因_钢铁:世界第一的支柱

  信息化在帮助中国钢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功不可没。而如今,在钢铁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和升级之际,信息化在继续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亿吨,超过位居第二位到第八位的国家的粗钢产量的总和。然而,成绩的背后却难掩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   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钢铁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企业普遍出现库存积压,经营出现亏损。据统计,目前中国的钢铁企业年生产能力6.6亿吨,而需求仅为4.7亿吨。更糟糕的是,现在还在新建许多钢铁项目。同时,铁矿石价位大起大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虽然几经周折与澳大利亚FMG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但三大巨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能否接受前景难料。   钢铁企业普遍的经营困难给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现在大多数钢铁企业面临转型的压力,整个行业正处于重组和整合的十字路口,信息化能否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改善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钢铁企业当下的重要课题。      两个阶段      和大多数行业一样,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来自两个需求,即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生产。前一个需求由财务部门发起,导致了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而后一个需求由业务部门发起,导致了MES(生产执行系统)的产生。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MES、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兴起,一些钢铁企业开始考虑把生产、财务管理等需求整合,财务信息化才逐渐纳入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漆永新教授可以说是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见证人,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化及自动化推进中心副主任,他亲身经历了钢铁行业信息化从无到有、从早期的电子记账到逐渐成长为产供销一体的集成化制造平台、从最初的辅助工具到如今成为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的发展历程。   谈到钢铁行业的信息化,漆永新教授如数家珍。“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于21世纪刚刚起步。”   他介绍说,整个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信息化建设从单独关注生产、质量、销售、运输与财务系统到实现多个系统集成的发展过程,整体产销系统的建成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产物;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则进入了面向用户、以提升竞争力为中心的新阶段,具体表现是打通内外部供应链、实施数据分析、辅助经营决策,将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协同系统集成。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在“十五”、“十一五”前期,在列入统计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6家中有 38家上线了产供销一体、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占全国钢产量的53.4%。500万吨以上的24家大型钢铁企业中尚未从单项应用进入集成阶段的只有4家。宝钢、武钢、湘钢、兴澄特钢、首钢矿业等已经从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进入更深层次的应用。所有钢铁企业都建立起了核心业务的信息系统,其中近半数的项目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中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成熟期。   以宝山钢铁股份公司(以下成宝钢)为例,这个20世纪80年代才建起的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一开始建设起就把信息化放到了重要地位,在一期工程阶段,宝钢就在投产的同时自主开发、建立了第一个炼钢生产实绩数据库,实现了从过程控制计算机到中央数据处理机的“数据不落地”;在二期工程阶段,宝钢先后从国外引进和自己开发部署了制造管理计算机系统,随后宝钢又初步建成了宝钢自己的冶金ERP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从合同签订一直到产品出厂、财务结算、用户服务的计算机全过程跟踪管理,提高了宝钢的整体竞争力。      让企业灵活而高效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化建设给钢铁企业带来了明显效益,其中最明显的受益在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根据鞍山钢铁公司内部的统计数据,仅鞍钢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在热轧、冷轧生产线上投入运行后的一年时间里,原料库存下降了18.8%,成品库存下降了 20%;长制程产品平均生产周期从30天降到20天,实现了部分按周交货。客户订货时间以前是1天,现在整个订货过程是1小时。   事实上,有了信息化的帮助,整个中国钢铁行业交货期不但由月缩短到以周计,而且准时交货率提高超过10%,中间库存平均降低20%~30%等,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等一批企业在订单评审时间、产品订货周期、产品交货精度、综合成材率、用户异议的万元损失率等指标方面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上述数字以外,信息化的作用还体现在对钢铁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工艺的持续改进、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上,以及对集团型企业的集中监控上,特别是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减少了财务管理层,实现了集中化财务,既提高了财务决算的效率,也加强了固定资产管理、强化了工序和产品成本的核算能力,为异地甚至跨国集团的资金控制和财务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而且,信息化还为管理者提供了财务分析的数据和工具,不但能够进行常规的损益分析,还能够进行按照时间、地区、产品品种、客户类型等不同的视角,分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成长率、利润率等。      节能和商业智能是趋势      从2008年年底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行业未能幸免,遇到很大经营困难。钢材价格狂跌不止,2009年头五个月里,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国内下降了36%,国际下降46%,而另一方面,铁矿石和海运费的价位大起大落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困难,比如 2008年中国钢铁企业增加成本1469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25650亿元的5.7%; 而去年下半年又陡然大落,使不少库存较大的企业雪上加霜。   “中国钢铁企业当前面临着不少困难,信息化更应该发挥其作用,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漆永新表示,“历史经验也证明,信息化是钢铁企业强身健骨的必要手段。蒂森.克虏伯、新日铁、美钢联、浦项、上海宝钢过去20多年的实践,武钢、鞍钢、首钢等企业最近10年的经验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深入开展信息化,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帮助企业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迎接危机后的更大发展。”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化及自动化推进中心主任刘王介在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为了应对钢铁企业当前面临的难题,更为了钢铁企业的未来发展,漆永新认为未来几年内钢铁行业信息化将有以下几个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商业智能系统辅助领导决策。   节能减排是国家一项基本政策,而钢铁企业作为耗能大户自然是节能的重点。针对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强制性要求,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将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施能源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分析。同时,一些有远见的钢铁企业将创建跨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并与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通过与上下游企业互利双赢关系,降低采购成本。   商业智能系统是钢铁企业未来信息化的一个重点。钢铁企业需要利用现有的数据建立数据仓库,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逐步建立企业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和企业生产经营驾驶舱,支持科学决策,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市场剧烈变化。另外,以宝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集团型钢铁企业正在考虑以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为重点,在新组建或者扩大的集团内迅速建成异地分布的信息系统,建设集团的结算中心和资金管理中心,加强集团管控力度。   漆永新认为,除此之外,未来钢铁企业还将完善计量管理、检化验管理,强化对大宗原燃材料的进货管理、消耗管理和质量管理;建设必要的铁前信息系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完善IT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升网络管理水平,完善应急处理措施,形成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的保障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当年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到1957年,全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   1958年的钢产量达到了1107万吨,然而,到1968年,钢产量下降至904万吨。到1976年钢产量也仅为2045万吨,仅相当于1971年的水平,产量整整倒退了5年。   1978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和成都无缝钢管厂为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试点企业,到1987年,国家开始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推广承包制。   从1992年开始,钢铁企业普遍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钢材价格开始全部放开。1996年,我国钢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吨,从此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企业兼并重组也开始慢慢启航:宝钢与上海冶金控股公司、上海梅山公司联合重组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湘钢、涟钢、衡阳钢管联合重组为华菱钢铁集团;攀钢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唐钢与宣钢、承钢联合组建为新唐钢集团;武钢重组了鄂钢和柳钢;首钢控股水钢之后,又通过向河北曹妃甸地区搬迁与唐钢联合成立首钢京唐钢铁公司;2009年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民营日照钢铁由此成为国有山东钢铁旗下一个子公司。         1890年建成的汉阳铁厂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第一块基石。         现代化的轧钢车间         现代化钢铁厂控制中心

中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  近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并一跃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  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在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正是得益于钢铁工业提供的各类钢铁产品,才确保了国内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国防等基础行业的大发展。  但是,在获得诸多“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也为钢铁工业的无限扩产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代价不仅是物质上的、环境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不仅是短期的,还包括长期的,甚至影响到我国钢铁工业在做大后难以做强。

钢铁产业始于何时

工业化

钢铁产业的发展政策?

下文中达咨询整理的关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介绍。1.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则要求a)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b)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炼钢厂,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c)新增生产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d)重要环境保护区、严重缺水地区、大城市市区,不再扩建钢铁冶炼生产能力,区域内现有企业要结合组织结构、装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压产、搬迁,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2.钢铁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a)建设烧结机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及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6米及以上;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b)沿海深水港地区建设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要大于3000立方米;转炉公称容量大于200吨,钢生产规模800万吨及以上。c)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吨钢综合能耗高炉流程低于0.7吨标煤,电炉流程低于0.4吨标煤,吨钢耗新水高炉流程低于6吨,电炉流程低于3吨,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其它钢铁企业工序能耗指标要达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水平。d)钢铁建设项目要节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有关部门要抓紧完成钢铁厂用地指标和建筑系数标准修订工作。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