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汉书和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汉书说的是西汉的历史,后汉书讲的是东汉的故事。

后汉书翻译及原文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后汉书》的内容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什么是《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的作者及简介?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关于范晔少时的生活,史载不详尽,只知其 “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宋书·范晔传》.以下引文若不特别注明者,皆出此.).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府冠军参军转右军参军,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范泰去世,去官守制.后出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又升迁为吏部尚书郎.可谓官运亨通.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吊唁,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夜宿义康府广渊处(时晔弟广渊为义康府祭酒),纵酒夜半,无所顾忌,醉意朦胧中又听挽歌为乐,因此触怒义康,把范晔贬官出京为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太守.贬官期间,范晔深感郁闷不得志,短期内上调无望,便删节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期间修撰完成大部.约六七年后,迁官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一生狂狷不羁,意志颇不满于朝廷,晚年终于发作到了顶点,加入了彭城王谋反阵营.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党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谋反同党及往来檄书信札,谋反失败.不久,范晔等被处死,连坐从诛的还有其弟广渊、其子范蔼等.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编辑本段成书经过 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后汉书的原文与翻译

   后汉书    原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訚訚衎衎②,得礼之容,寝嘿③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 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②訚訚衎衎:和悦快乐的样子。③寝嘿:沉默。    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有一年大雪在地上积了一丈多,洛阳的县令出外考察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求食物。县令来到袁安的家门外,大雪封了袁安的`门了,无路可走。洛阳县令认为袁安已经冻死,便命人扫除袁安家门前的雪,破门而入。进门后只见袁安卧在床上,奄奄一息,快要死了。县令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回答说:“这大雪天人人都又饿又冻,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褒奖嘉许他的品德,就推举他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能处理复杂的案件,任命他为楚郡太守。当时受楚王刘英的供辞所牵连收押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列条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而南部又去抢掠,北单于说汉欺骗他们,谋划想进犯边境。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请求和亲,有在边境捕获到俘虏时,就交还给汉,这是表明他们畏惧我朝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孟云以大臣身份守卫边疆,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都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当场斥责他,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都恼怒得脸上变了神色,司隶校尉把全部情况奏明皇帝,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向皇上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事议论,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表面上和气从容,遇事不置可否,这不是朝廷的福气。你们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后汉书》

《后汉书》 《后汉书》是继班固《汉书》而作,由南北朝时期的宋宣城太守范晔等人所撰,所以又称《续汉书》。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曾为宋武帝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升迁至尚书吏部郎。元嘉九年(432年)王妃去世,他在深夜以饮酒、听挽歌为乐,从而触怒刘义康,被贬职为宣城太守,从此郁郁不得志,遂专心撰写《后汉书》。后又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义隆的权力之争,于元嘉二十二年以谋反罪被杀。 司马彪(?—306),字绍统,温县人。是《后汉书》的另一作者。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少时笃学不倦,但因行为不端,喜好女色,被其父斥责,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从此不事交往而专心着述,撰写了《后汉书》志的部分。 范晔所撰写的《后汉书》现仅存十纪、八十列传,十志没有完成范晔便被杀去世了。八志三十卷由梁代刘昭继晋司马彪《续汉书》补入,与范晔《后汉书》合为一书,共一百二十卷,即现在的通行本,包括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志八篇三十卷。由于《后汉书》的文章是“正史”中有数的佳作,所以后人常把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汉之“四史”,被奉为史学的正宗。范晔也与司马迁、班固并称。 一、《后汉书》的特点 体例上,《后汉书》纪、传的编次与《汉书》有所不同,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的《外戚传》,皇后由传改为了纪。传在《史记》、《汉书》已有的《循吏》、《酷吏》、《儒林》、《四夷》四传之外,新创立了七篇类传,包括《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这都是根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思想风尚设置的。范晔创造性设置的这些类传,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大多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效法。 叙事上,范晔不以时代先后编次,而是采取以类相从的方法,这是非常适合史学的体式。同时,范晔还运用独创的一些类传,将同类人物纳入一编,如专记妇女事迹的《列女传》,选择“才行”优秀的各个类型的妇女,为她们写传记。蔡文姬收入了《列女传》,后来的部分史学家认为蔡文姬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妇德,改过嫁,不应收入《列女传》,从中可以看出范晔独到的史学观。后世的一些史书把《列女传》改为《烈女传》,变成了褒扬“三纲五常”的贞妇烈女的碑文,史学见识远不及范晔。另外,其他人的传也像《列女传》一样以类相从,而不是以年代先后编入。如后汉初期的王充、后汉末年的王符和仲长统,尽管他们不是同时代人,但是因为都擅长着述,并且不重功名利禄,所以三人列为同传。又如,张纯与郑康成都以经学见长,虽然不是同时代,但也将他们合为一传。再如,《卓茂传》历叙拒绝与王莽合作的孔休等五人。《束历传》中,附叙一同谏废太子的刘玮、薛皓等十七人,这些人虽然不能各自立传,可是事迹又足以令后人效法,为不埋没他们的姓名,于是为一人立传,而其他人则用“类叙法”,附见于一人传内。这种言简意赅的叙事方法,非常值得后世借鉴。 二、《后汉书》的局限 《后汉书》在“本纪”之外,又创立“皇后纪”,叙述临朝称制的皇后的同时,又叙述其他各后,被历史学家们讥讽为赘设。在部分篇章,如《风俗通》、《抱朴子》中,范晔竟把许多诡异无稽的传说列于传中,给人以稗史、小说的感觉,完全偏离了信史。另外,各种赞辞,过于瑰丽纤巧,有失史体。 范晔对黄巾军农民起义也不像司马迁那样持赞赏的态度,而是予以了贬抑,如未对张角兄弟立传,而是附在了皇甫嵩传中。

后汉书的作者是谁??

《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作者介绍: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范晔出身顺阳范氏,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刘义康)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加号宁朔将军。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徐州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东汉史书《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共一百二十卷,包括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一般称《续汉志》。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曾为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累迁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遂以著述为事,撰写《后汉书》。后又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义隆的权力之争,于元嘉二十二年遇害。司马彪,字绍统,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卒于晋惠帝末年。范晔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出现了多家后汉史作。东汉明帝至灵帝时,经过班固、刘珍、伏无忌、边韶、马日□、蔡邕等几代人的相继撰述,写成了纪传体《东观汉记》,记载了东汉光武帝至灵帝的东汉史。此后,吴谢承和晋薛莹、司马彪、刘义庆、华峤、谢沈、张莹、袁山松、袁宏、张□等都有著述。范晔在各家基础上,博采众书、斟酌去取,成一家之言。其中对《东观汉记》吸取尤多。他原拟效法《汉书》,撰写十志,但因被杀而未及完成。范书记事简明扼要,疏而不漏,后来居上。因此,它传世后,除袁宏《后汉纪》外,其他各家后汉史作相继失传。   《后汉书》纪、传的编次与《汉书》有所不同,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外戚传》。皇后由传入纪,袭自华峤《后汉书》。这一变化,固然与东汉女后多次临朝称制有关,但也出于对君权的尊崇。传于《汉书》之外创立了七篇类传,包括《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烈女佳》。这些类传都是根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思想风尚设置的,有的类传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效法。志中《舆服志》为《汉书》所无。《汉书》有《百官公卿表》,记述西汉职官制度。司马彪改“表”为“志”,创立《百官志》,叙述东汉分官设职情况。这两篇志,后人修史多有因袭。志中未设《食货志》,漏载一代经济制度。后来《晋书·食货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多少弥补了这一不足。   ue009南朝梁刘昭第一个集各家后汉史书同异以注范书,并从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志,也加以注释,补入范书。唐高宗之子李贤和张大安、刘纳言等为范书作注,征引广博,训释简当。李贤等人的注行世后,刘昭的范书注不被人重视,遂至散佚。司马彪志的注基本流传下来,仅缺《天文志》下卷和《五行志》第四卷的注。清惠栋作《后汉书补注》,多有创见。此后王先谦以惠栋注为主,吸取各家成果,撰《后汉书集解》,对旧注进行了一次清理。   今存最早刻本是南宋绍兴本,其中残缺五卷。商务印书馆曾加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所缺五卷补以别本残册。此外,明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也是较可靠的旧刻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采用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南宋绍兴本为底本,校以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并吸取了前人研究和校勘成果,是一个质量较好的本子。

纪连海评点后汉书(上下)第七节 和熹邓皇后

一、孝可齐天 【原文】 和熹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 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 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 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 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 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 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四年,当以选入,会训卒,后昼夜号泣,终三年不食盐菜,憔悴毁容, 亲人不识之。 【译文】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之孙女。 父亲邓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堂弟之女。 邓绥五岁,太傅夫人很爱她,亲自为她剪发。 夫人年高眼睛不大好,误伤邓绥前额,邓绥忍痛不吭声。 左右看到的感觉奇怪就问邓绥,邓绥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断发, 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就忍受了。”邓绥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诗经》《论语》。 哥哥们每读经传时,她往往注意提出问题。 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问居家事务。 她妈妈常常批评她,说:“你不习女红以供服饰之用,却另外一心向学,难道 你要当博士吗?”邓绥听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红,晚上就诵读经典,家人叫她为 “诸生”。 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四年(92),邓绥本当选入宫中,恰好邓训去世,邓绥日夜号哭,整 整三年不吃荤菜,面容憔悴的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她了。 【评点】 古语有云:百善孝当先。的确如此和熹邓皇后简介,不论一个人有着多么伟大的成就,也不论 他有怎样威震四方的名气,假若他是一个不肖子孙,那么,一切硬建起来的高塔都 会顷刻倒塌。不孝,一切都免谈。自古至今,这渐渐成为国人的一个共识。 邓皇后一生的高风亮节,也都是建立在一个“孝”字的基础之上的。《后汉书》 上记载的关于邓皇后的孝事,有这么几件。 一件是,她的奶奶,也就是太傅邓禹的妻子,打小就喜欢她,每次见了她, 都非常喜欢与她一起玩,有好吃的总是给她留着。有一次,老太太决定亲自给她剪 头发,做个喜欢的发式。 于是,小小的邓皇后就乖乖地坐在那里,等着老太太给剪发。可是,老太太 年纪大了,手脚不怎么利索了,手里拿着剪刀颤颤巍巍地,剪着剪着,一不小心, 剪刀把小邓绥的额头给划破了,鲜血流了出来。可是,老太太浑然不觉,依然兴高 采烈地给乖孙女剪头发。 旁边的人可都看到了,后来问小邓绥:“老太太把你的额头划破了,你不疼 吗?怎么一动也不动,像没有伤着一样呢?” 没有想到,刚刚五岁大的邓绥认真地说:“疼啊,怎么不疼呢?可是,老太太 喜欢我啊,她给我剪头发,是喜欢我、心疼我,我不想让老太太知道划伤了我,让 她心里难过,所以,就没有吭声。” 你听听!这就是五岁时候的邓皇后。小小的人儿,心里就有这样的思想,实 在是值得敬佩啊。 那有的看官就要问了,这么说,邓皇后小时候的额头被剪刀划伤了,是不是 留下了一个疤痕啊?如果有个疤痕的话,怎么会被选入宫?入宫的女孩子,都是经 过千挑万选的。这个,无从考证。也许,邓皇后小时候留下的那个额头疤,随着年 龄增长,就慢慢消失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即使当时真的留下了一个额头疤,可是,当被 选入宫的时候,相官们得知那个疤痕的来历,反而给她加了砝码也说不准。 只是,邓皇后的额头上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疤痕,我们没有太大的必 要进行考证,但是,不管有,还是没有,那都是一个“孝疤”,是一种高贵品格的 承载。 那么,邓皇后的孝,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和帝永元四年(92),邓绥本当选入宫中的,可是,她没有入宫。为什么啊? 因为那一年,恰好她的父亲邓训去世了。邓绥日夜号哭,整整三年不吃荤菜,面容 憔悴的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她了。 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的“孝悌”行为层出不穷。古制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东 汉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宣的人,一连二十多年都住在墓道里,因此成了著名孝子, 名气很大,被举为孝廉。同样是东 *** 许武,自己做了官,为了使两个弟弟也取得 做官资格,在分家的时候故意欺负两个弟弟,把家产都据为己有。而弟弟们尊重兄 长,毫无怨言,成了“悌”的典型和熹邓皇后简介,名声远扬,也被举为孝廉。之后,许武才公布 了自己私藏的分家文书,说明是为了使弟弟们成名才这样做的。结果许武也受到了 赞扬。原因是他为了弟弟们的前途,自己甘愿被人误解,承担骂名,于是他也被举 为孝廉,一门三孝廉,美名遍天下。 邓皇后守孝三年,不吃荤菜,也足以看到她的孝心齐天了。 三年之后,也就是和帝永元七年(95),邓绥才与一批女子一同选入宫中。 永元八年(96)冬,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 二、科学意识 【原文】 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遂 下掖庭考讯,辞证明白。太后以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尚无恶言,今反若此, 不合人情,更自呼见实核,果御者所为。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常以鬼神难征,淫 祀无福,乃诏有司罢诸祠官不合典礼者。又诏赦除建武以来诸犯妖恶,及马、窦家 属所被禁锢者,皆复之为平人。 【译文】 这时刚刚遭到大的忧患,法规禁条没有完备。 宫中大珠一箧不见了,邓太后想来,如果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 于是亲自检阅所有宫人。 冷静仔细地察言观色,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 又和帝宠幸者吉成,驾车的一起冤枉吉成有挟邪弄巫蛊惑的坏事,于是下掖 庭狱拷问审讯,供词证言明白无误。 但邓太后认为吉成常在先帝左右,平日待之有恩,尚无恶言,今竟反而如此, 不合人情,便自己叫有关人等进行核实,结果,是驾车人自己所为。 宫中没有不叹服的,认为邓太后圣英明哲。 邓太后常以鬼神难于征信,太多的祭祀没有好处。 于是诏令管事人罢去不合典礼的诸祠官。 又诏令赦免自光武帝建武以来所犯妖言巫恶,及马、窦家属所被禁锢永不得 仕者,都免为平民。 【评点】 这个邓皇后,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有一些科学意识的。她相信科学,不怎么 相信鬼神。怎么这么说呢?有例为证。 “常以鬼神难征,淫祀无福。” 意思是说邓太后常常认为鬼神难于征信,太多的祭祀没有好处。于是就下诏 令管事的人,罢去不合典礼的诸祠官。 这种思想,在当时可是了不得啊,是比较具有先进性的。那个年代,妖言巫 恶罪,可是大罪啊,前面的那个窦皇后诬宋贵人“挟邪媚道”,结果,宋贵人就自 杀了。那个罪,想来和这个妖言巫恶罪是一样的。 可是,到了邓太后这里,又诏令赦免自光武帝建武以来所犯妖言巫恶,及马、 窦家属所被禁锢永不得仕者,都免为平民。 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 邓太后还下诏令说:“大抵供荐新味,多半不适应节候,有的积养强行催化成 熟,有的在萌芽状态就采摘挖掘,味道还没有形成就夭折而不得遂其生长,这难道 是顺应天时而培育万物吗?有的书上说不到时候还没有成熟的食物,有伤于人,不 宜奉供养。自今以往,奉祠陵庙及供御用之物,都要到了时节才贡上。”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邓太后对那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不怎么感冒。她觉得, 那种催熟的水果,是对身体有害的。在那个时代,有这种科学意识,也是难能可贵 的了。反观我们现在,反季节蔬菜多了去了,很多农产品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 技术手段,打乱季节,催化早熟,实在不知道对我们人体到底有利还是有害。 另外,邓皇后对一些案件的审理,也是注重科学论断的,而不太相信表面现 象,她能客观地朝深处分析。 永初二年(108)夏,京师遭遇了旱灾,邓太后亲自到洛阳官舍里来,审视记 录,看看有没有冤狱的情况。 其中,有一个囚徒是被冤枉了的,他根本就没有杀人,可是,被严刑拷问被 迫认罪。一通折腾之后,人就不像个样子了,瘦骨嶙峋,瘦弱困顿地被抬着来见邓 太后。太后问他情况,可是,那个人被打怕了啊,他当着邓太后的面也畏于官吏而 不敢申言,不过,就在他将要离去的时候,回过头来朝邓太后看了一眼,鹿回头一 般,眼含热泪。 邓太后立即察觉到了,她从那个犯人的眼神里,看到了冤屈,便马上把他叫 了回来,单独问他情况,这一问不要紧,就完全了解了他受冤枉的一切事实,结果 立刻逮捕洛阳令下狱抵罪,把那个被冤屈的犯人给释放了。 邓太后此行还没有回到宫里,天就下了及时雨。 三、母仪天下 【原文】 六年,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 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尚幼者,使置师保,朝夕入 宫,抚循诏导,恩爱甚渥。乃诏从兄河南尹豹、越骑校尉康等曰: 吾所以引纳群子,置之学官者,实以方今承百王之敝,时俗浅薄,巧伪滋生, 《五经》衰缺,不有化导,将遂陵迟,故欲褒崇圣道,以匡失俗。传不云乎:“饱 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坚驱良,而面 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入学,所以矫俗厉 薄,反之忠孝。先功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孙,故能束修,不触罗 网。诚令儿曹上述祖考休烈,下念诏书本意,则足矣。其勉之哉! 【译文】 安帝元初六年(119),邓太后诏令征召和帝弟弟济北王、河间王子女年龄在 五岁以上的四十余人,以及邓太后近亲三十余人,为他们开设邸舍,教学经书,并 亲自监督考试。 年龄幼小的,还设置保育人员,朝晚入宫,抚育勉励告诫诱导,恩爱很是浓厚。 于是诏令堂兄河南尹邓豹、越骑校尉邓康等说:“我之所以引进接纳这些孩子, 设置学官进行教育,实在是因为现在继承了过去一切弊端,时下世俗浅薄,淫巧虚 伪普遍存在,《五经》之义衰落缺乏,没有教化开导,将会一天一天衰微下去,所 以我想褒扬崇尚圣人的道义,用以匡救挽回失去了的淳朴世俗。 孔子不是说过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措心于大义,末了是没有出息的, 很危险啊!"处在衰亡时期的皇亲贵戚,为享受优厚俸禄的家族,穿好的吃好的, 乘坐好车驱策良马,而面墙向学,分不清善恶得失,不晓得品评褒贬,这就是一切 祸害失败的由来。 明帝永平中,外戚樊、郭、阴、马四姓子弟小时候都叫入学,就是用以矫正 砥砺浅薄的风俗,回到忠孝的轨道。 我先祖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又以礼乐教化子孙,所以能约束修整自己,不触 犯法律陷身罗网。 应让儿孙辈上要继承先祖父亲的美德和武功,下要体会诏书的根本意义,那 就很满足了。大家勉励啊!” 【评点】 在中国历代皇后中,舜妻娥皇、女英,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都是有着 大圣英姿,体现着天地厚德而母仪天下的典范。无疑,邓皇后也足以与之齐名。 邓皇后孝悌仁慈,孝敬老人的事情感动世人。并且,她还想尽办法杜绝奢侈 溢浪的根源,防止抑制逸乐贪欲的苗头。在国家遭遇水灾旱灾等天灾人祸的时候, 经常廪赈饥荒,施恩全国百姓,自己节衣缩食,不事奢华,为群下表率,又减少膳 食,解除车马,以赡养黎民大众。邓皇后还常怀恻隐之心,崇尚安和之政,布施宽 恕之教。 从小时候对待老人,到入宫做了贵人,又到成为邓皇后,再到被尊为太后, 她的人生轨迹,所作作为,几乎无可挑剔,不愧为母仪天下的典范。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