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体血液的pH是一个稳定的数值,正常数值保证了在血液中进行的各种生化反应。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和碱性物质进入血液,pH仍会保持稳定,原因如下: 1、血液中有两对电离平衡。人体血液中H2CO3和HCO3-物质的量之比为1∶20,维持血液的pH为7、4。 2、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电离平衡向生成碳酸的方向进行,碳酸由肺部加重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减少的HCO3-由肾脏调节补充,使血液中HCO3-与H2CO3维持正常的比值,使pH保持稳定。当有碱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跟H2CO3作用,上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过多的HCO3-由肾脏吸收,同时肺部呼吸变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血液的pH仍保持稳定。

如何写化学平衡图像教学反思

  导语:如何写化学平衡图像教学反思?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化学平衡图像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   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平衡图像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 家和老师。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从上次上完组内“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后,结合了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也在进行自我调整,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在旁边只是提醒、引导、点评。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而且非常高涨。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别的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听着,然后进行补充。学生的兴趣起来了,因此成绩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而且这样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平衡图像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   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   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   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5、课程中利用几道反应特征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练习题,感觉不是很好。   一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是我在讲,学生只是在跟着我走,没有形成连贯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反应不好,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对通过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判断化学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备课时习惯做大量习题,把难理解易错的题都归纳出来,上课时先讲解一下再让学生下去做练习。现在感觉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课堂任务加重,导致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自己做过错过后再听的情况下强。第二,平衡状态的判断难点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指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不会判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对于这一节,上课时应注意牵引学生思考,课后让学生练习找出难理解的地方,再进行指导。

化学平衡原理的题。求助。第14题。我写的ad的那题。蒙的 。

这题答案很好选,正确答案是D。D选项中,因为当x=3时,该可逆反应式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就是说无论反应达到什么程度,只要温度不变,任何时候,所有气体的体积总和永远与起始投入的气体体积总和相等。 所以,甲容器中气体的总体积一定是:2+1=3mol 乙容器中气体的总体积一定是:1.4+0.7+0.6=2.7mol 无论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甲容器中的气体总体积一定比乙容器中气体总体积大,根据题设中无论是甲容器,还是乙容器,反应达到平衡时,C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相等,都是φ,甲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n1=n甲总×φ=3×φ乙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n2=n乙总×φ=2.7×φ则,在甲容器C的物质的量n1一定比在乙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n2大。 且物质的量之比为:n1/n2=(3×φ)/(2.7×φ)=10/9但如果要把这个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理解透彻,那就不容易了。题目的考点是:可逆化学反应的“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是高中化学最难弄清楚的知识点,也是最搞脑子的,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等效平衡定义:在相同的条件下,无论起始的投料如何,只要达到平衡时,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则可认为这些投料方式达到的平衡互为等效平衡。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中包含很多东西。(1)首先,在可逆反应中,等效平衡只考虑气体,不考虑固体和液体(前提是固体和液体必须相对气体过量)。 (2)“相同的条件”,反应一般包括温度,反应容器的体积,反应容器的压强。在高中,“等效平衡”不考查温度的变化,常控制温度不变。所以,有两种考查方式: 恒温恒容 和 恒温恒压(重点) 在等效平衡中比较常见并且重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恒温恒容下(气体总体积变化)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来说(即△V≠0的体系):等价转化后,对应各物质起始 投料的物质的量 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 第二种:恒温恒容下(气体总体积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来说(即△V=0的体系):等价转化后,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 物质的量的比例 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第三种:恒温恒压下对于气体体系等效转化后,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 物质的量的比例 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解题的关键,读题时注意勾画出这些条件,分清类别,用相应的方法求解。我们常采用“等价转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等效平衡问题 这里,特别要提到恒容和恒压这两个名词。恒容:并不是指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体积不变,而是指反应容器的形状和大小是固定了的。无论气体总体积改变与否,容器的体积都不变。 所以,恒容的条件下,如果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则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会变,只能导致容器内的压强变大;反之,如果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导致容器内的压强变大。恒压:容器的体积会随着气体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体总体积的减小而减小。容器的体积保持与气体总体积一样,这样才能保证反应中无论哪个阶段,反应容器都能提供一个恒压的环境。换言之,可以把反应容器看作是一个没有固定形状的薄膜,只起到包围,密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作用,大小保持与内部气体总体积相等。 所以,在恒压的条件下,无论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体系的压强都与起始时的压强相等。到此,还可以得出,第二种等效平衡:恒温恒压下,气体总体积不改变的反应,事实上,相当于恒温恒压下的平衡。因为气体体积不改变,反应容器内部的压强也一定是不变的,相当于恒压。这也就是为什么第2种情况下的等效平衡和第3种情况下的等效平衡都只需要保证换算后,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比例即可,不需要像第一种情况下的等效平衡需满足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必须相等。建议你最好把“等效平衡”百度百科仔细看看,一定要把基本概念搞清楚,然后结合后面的例题加深理解,这里就不复制过来了。 这里,主要强调一种方法:一边倒。 一边倒:就是说如果起始投料中既有反应物也有生成物,则应把反应物按化学计量数之比全都换算成生成物,或把生成物全都换算成反应物。如果有多种投料方式,则要把每种投料方式都统一换算成反应物或统一换算成生成物。 如,在恒温恒压下,可逆反应:2SO2(g)+O2(g)=可逆=2SO3(g)起始投料2molSO2和1molO2和2molSO3把起始投料中的2molSO3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反应物,则为:2molSO2和1molO2 起始投料2molSO2和1molO2和2molSO3就相当于起始投料为:4molSO2和2molO2就是说这两种投料方式达到平衡后,互为等效平衡。 还有要提到恒压条件下,如果反应物只有一种,则无论反应物投料多少,达到的都是等效平衡,证明过程很简单。 比如:2SO3(g)=可逆=2SO2(g)+O2(g)起始投料2molSO3和起始投料4molSO3是相同的可以把4molSO3看作2个2molSO3,则每个2molSO3达到的平衡和第一种投料方式是互为等效平衡的。 这时,可以假想把两个投料2molSO3达到平衡时的反应容器分别打开一个缺口,再连接起来,相当于起始投料4molSO3的情况,因为这两个平衡是一样的,所以混合后各种气体占气体总体积的比是不变的,与起始投料2molSO3达到的是等效平衡。现在看题目: 题干中:“达平衡后C在平衡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都为φ“说明这2个反应达到平衡时是等效的。A项错误。甲乙两容器均为恒容容器有两种情况。(1)第一种情况:气体总体积改变的反应,即x≠3则,要达到等效平衡,则必须两种投料方式换算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都要相等(参考上面提到的第一种情况的等效平衡) 这里,我们统一都换算成生成物。乙容器 2A(g) + B(g) = xC(g) 2 1 x 1.2/x 0.6/x 0.6 把乙中的0.6molC换算成 1.2/x molA,和0.6 molB 乙容器起始投料为:(1.4+1.2/x)molA和(0.7+0.6/x)molB 甲容器起始投料为: 2mol A 和 1mol B (没有C不需要换算)因为该可逆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变化的反应,所以,两种不同的投料方式要达到等效平衡,必须保证换算后,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即: 1.4+1.2/x= 2 0.7+0.6/x =1解得:x=2所以,x=2时,甲乙容器中的反应可以达到等效平衡,符合题意。(2)第二种情况:该可逆反应是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反应,即x=3 这种情况,只要保证换算后,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比例相等即可,不需要保证对应各物质的量一定要相等。(参考上面提到的第二种等效平衡)前面已经都换算成了反应物,摘下来:乙容器起始投料为:(1.4+1.2/x)mol A 和 (0.7+0.6/x)mol B 甲容器起始投料为: 2mol A 和 1mol B 因为x=3,恒温恒容,只要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比例,当x=3时,1.4+1.2/x=1.8 0.7+0.6/3=0.9 乙容器起始投料为:1.8 mol A 和 0.9 mol B甲容器起始投料为: 2mol A 和 1mol B 1.8/2=0.9/1就是说,当x=3时,甲,乙对应各物质的起始投料成比例,恒容下,会达到等效平衡。 x=3也符合题意。所以,A项错误,应该改成“ 若甲乙两容器均为恒容容器,则x必等于2或3” (熟练了之后,这里C根本不需要换算过来,因为我们是把生成物换算成反应物,换算得到的反应物的量一定是成比例的,只要起始投入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比例即可,生成物C无论投料多少都不影响。如上面的投料方式,无论x取何值,(1.4+1.2/x) / 2=(0.7+0.6/x)/1是永远成立的,这就说明如果对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是成比例的,并且生成物只有一种,则无论生成物投料怎样,换算得到的对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一定也是成比例的。)B项错误。 甲乙两容器均为恒压容器 属于第三种等效平衡,不管气体总体积改变与否,只要保证换算后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比例即可达到等效平衡。 根据前面推导出的,C作为唯一的生成物,无论起始投料如何,只要甲乙起始投料中A,B都对应物质的量成比例,就一定能达到等效平衡。 2/1.4 = 1/0.7因为甲乙中,起始投料A,B的物质的量成比例,则甲乙达到的是等效平衡。 因为是恒压下的等效平衡,对气体总体积有无改变没有要求,所以,x可以为任意值。所以,B项错误,应改成:“若甲乙两容器均为恒压容器,则x可以为任意值”C项错误。一边倒,换算成的A,B的物质的量前面已经得到,摘下来:乙容器起始投料为:(1.4+1.2/x)mol A 和 (0.7+0.6/x)mol B 甲容器起始投料为: 2mol A 和 1mol B x≠3,即气体总体积改变,则恒容容器要达到等效平衡,必须保证换算后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甲相等,但是甲由于是恒压下的平衡,它的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成比例就可以,即乙要与甲达到等效平衡只需要和甲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比例即可,事实上,前面已经求的,乙中的起始投料与甲是成比例的。所以,x为任意值,恒压容器甲和恒容容器乙一定能到达等效。 因为,C在甲乙中所占气体总体积的比是一样的,所以,这里欲比较甲生成的C和乙生成的C的物质的量只需比价投入的反应物哪个多。 根据x的值不同,:(1.4+1.2/x)与2的大小不确定,所以,n1与n2得大小不能比较。所以,C项错误。应改为:“若甲为恒压容器,乙为恒容容器且x不等于3,则n1与n2大小不确定”D项正确。x=3时,该可逆反应为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反应。因为起始时甲容器中气体总体积比乙容器中气体总体积大,气体C所占总气体体积的比例相等。则,甲得到的C一定比乙中得到的C多。综上:这题答案选D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恒温条件下,增大容器容积,反应向哪个方面进行?

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反应容器的容积会导致化学反应向生成物的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在可逆反应中,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如果将反应体系中的某种物质的浓度增大,那么反应会移向消耗这种物质的方向,以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容器的容积会导致反应体系中物质的浓度减少,从而导致反应向生成物的方向移动,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和平衡常数的定义来解释。

根据化学平衡的原理解释为什么人工呼吸能够抢救轻度CO中毒的患者

搜一下:根据化学平衡的原理解释为什么人工呼吸能够抢救轻度CO中毒的患者

求助:根据化学平衡的原理解释为什么人工呼吸能够抢救轻度CO中毒的患者

CO中毒是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CO结合而不能再运输氧气,而人工呼吸可以增加身体内氧气的含有量,促使CO和血红蛋白分离而协带氧气.从化学平衡的方面来解释就是体内的氧气含量高了,所以整个化学平衡要往减低氧气含量的方向移动,所以促使了CO与血红蛋白的分离,而与氧气结合,整个化学平衡就移动了,所以人就得救了!!!

如何用化学平衡移动角度来解释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泡沫灭火器原理是利用泡沫(CO2)喷到燃烧物表面上,隔绝空气,使燃烧物缺氧而灭火。化学方程式表示为:第一步:3Na2CO3+Al2(SO4)3=3Na2SO4+Al2(CO3)3第二步:Al2(CO3)3+6H2O=2Al(OH)3+3H2O+3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