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案例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分享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一   有这么一组数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书累计印数近300万册,156集同名动画片在多家电视台热播;有这么一件趣事,曾有个小男孩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u201e小头爸爸u201f。”“大头儿子”这个大脑瓜里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和他的小头爸爸、围裙妈妈一起,演绎了一个个温馨美丽的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孩子的心。生活中真的有大头儿子吗?大头儿子的妈妈——作家郑春华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位母亲呢?创作的灵感确实源自这位女作家的大脑袋儿子。十多年前,每逢节假日,郑春华和先生都要带着平日全托的儿子外出痛痛快快地玩耍。一家人在草坪上、在大海边尽情嬉戏。有时,郑春华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父子俩的欢声笑语会引起她莫名的感动。作为少儿读物的编辑,她曾听到孩子们太多的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   孩子们对父爱是多么渴望。那一刻,女作家的心弦被拨动了。她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 而“大头儿子的妈妈”也成了作家郑春华的代名词。如今,当年蹒跚学步的大头儿子,已是名牌大学一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了。这位作家妈妈的育儿经是如何抒写的呢?   让孩子从小读到最优秀的故事。大头儿子出世的时候,郑春华已是以《圆圆和圈圈》、《紫罗兰幼儿园》等儿歌、童话而引人瞩目的青年女作家了。作家妈妈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儿子才半岁,她便把他抱在膝上讲故事。一次,郑春华捧着杂志给儿子讲故事,偶然翻到自己的作品,就把名字指给儿子看。以后儿子一翻开书,就找妈妈的名字,还从此迷上了认字。那时大头儿子才三四岁。无论到哪里玩,他只要看到字就要求大人念给自己听。字认多了,儿子出去玩都带着书,   会一个人安静地看上半天。有时大头儿子到妈妈的出版社玩,最吸引他的不是花园里的假山、大人们给的零食,而是堆满了书而显得逼仄的图书门市部。他一头扎进花花绿绿的书堆里,叔叔阿姨们逗他也不搭理,直到出版社下班的铃声响了,才老大不情愿地站起来。   不过,书虫儿子也有让妈妈烦恼的时候,他趴着看书,蜷着看书,上学前吃早饭时看书,作业顾不上做还看书。每次吃饭作家妈妈就成了女巫,歇斯底里地尖叫三遍,儿子才边嘟哝着“烦死了”,边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直到一个夜晚,当妈妈的突然发现儿子泪水涟涟,手边是一本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心里掠过一阵欣喜。四岁半的儿子被一个优秀的儿童故事打动了。郑春华她把儿子柔软的身子搂在怀里,任儿子放声大哭。她仿佛听到,一颗文学的种子轻轻落到儿子稚嫩心灵的声音。   孩子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大头儿子成长之路也有磕磕绊绊。进入小学不久,郑春华就发现个性很强的儿子,和老师相处不太协调。郑春华从儿子每天上学前的“吻别”,意识到儿子的焦虑。儿子和所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一样,心灵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她决定为儿子换个班级,可儿子却不愿意,垂下了大脑袋:“新老师不会要我的,我很皮的。” 郑春华耐心地说:“我见过新老师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吗?”儿子点点头,满怀信心地去新班级了。   当妈妈的当然知道,换了班级儿子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儿子这个班里调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顽皮的天性?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你的优点比缺点多”,这是郑春华家长会回来经常说的话,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相信老师是喜欢他的。每当听到这话,儿子黑亮的眼睛瞬时放出异样的光彩。   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温馨快乐的家庭不同,郑春华觉得自己的童年充满爱的缺失和遗憾。那时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羡慕的是牵着父母的手的邻家小女孩。所以,当儿子降临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   孩子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大头儿子成长之路也有磕磕绊绊。进入小学不久,郑春华就发现个性很强的儿子,和老师相处不太协调。郑春华从儿子每天上学前的“吻别”,意识到儿子的焦虑。儿子和所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一样,心灵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她决定为儿子换个班级,可儿子却不愿意,垂下了大脑袋:“新老师不会要我的,我很皮的。” 郑春华耐心地说:“我见过新老师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吗?”儿子点点头,满怀信心地去新班级了。   当妈妈的当然知道,换了班级儿子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儿子这个班里调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顽皮的天性?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你的优点比缺点多”,这是郑春华家长会回来经常说的话,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相信老师是喜欢他的。每当听到这话,儿子黑亮的眼睛瞬时放出异样的光彩。   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温馨快乐的家庭不同,郑春华觉得自己的童年充满爱的缺失和遗憾。那时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羡慕的是牵着父母的手的邻家小女孩。所以,当儿子降临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   那天,儿子告诉她,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因为那女孩像小猫似的很温顺,还建议妈妈去看一看。过了不久,儿子又说,自己长大了要和那个女孩子结婚。郑春华一点都不大惊小怪,而是说:“可以啊,等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你还喜欢她,妈妈完全同意。”儿子开心地倒在床上。当儿子童言无忌时,郑春华不但没有责怪儿子,而是为儿子已经知道去“爱”别人而欣喜。她深知,一个生活在浓浓爱意氛围中的孩子,爱的种子会不知不觉在心中发芽。   对于孩子,理解并不意味着迁就。一次,儿子在班上吃东西,班主任走过去,儿子指着前面的女孩,说是她给的,老师便过去批评那位女生。郑春华刚好目睹了这一切,心里挺不是滋味。虽然孩子的举动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懂得承担责任比功课优秀更重要。她考虑了整整一星期,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妈妈单位里搞活动,妈妈在车上拿出一包话梅分给大家吃,结果有位同事吃完了就把核吐在地上。社长看到了过来批评她,她说话梅是妈妈带来的。社长就过来批评妈妈了u2026u2026儿子的脸涨红了,说:“这是叛徒行为!” 郑春华立即不失时机地说:“那你好像也当过这样的叛徒。” 儿子眨着黑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她相信,虽然儿子还小,但以后遇到负有责任的事时,也会勇于承担。和儿子共同成长。儿子不仅给了郑春华创作的灵感,而且激励着她和儿子共同成长。一本本新作诞生了,一个个儿童文学大奖获得了。儿子在成长,当妈妈的不愿让自己融化掉,她要继续建造自己的世界。因为在她看来,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读懂他并理解他的朋友,而不是需要一个为了爱掏空了自己的母亲。如今大头儿子已成了阳光大男孩,而“大头儿子”家族又添了新的成员:“大头儿子和动物”“大头儿子大海边”u2026u2026长不大的“大头儿子”,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同龄孩子着迷。新作不断的同时,家里又添了个被大头儿子称为“小饼干”的妹妹,一个和哥哥一样爱听故事的小女孩,一个小鸟般不停叽叽咕咕的女孩子。女儿的童言稚语,又在不断变成作家妈妈笔下动人的儿歌和优美的童话。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二   孩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我爱家乡”的系列比赛活动,有征文、绘画、演讲等比赛项目。女儿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年级组一等奖。她是个好强的孩子,回家后天天对着镜子背稿子,准备参加接下来的演讲比赛。孩子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她的朗诵、演讲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一天放学回家后,她翘着小嘴,一脸不悦地对我说:“妈妈,我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请许颖参加演讲比赛,而不请我。”   “许颖的朗诵、演讲水平比你高。上次家长开放日,家长对她都很佩服。”我说。“可她演讲的内容是我获奖的那篇文章呀!”   “那有什么关系。”   “有本事自己写稿子,这是不公平的。”孩子愤愤地说。   “看来你很有意见,说说为什么?”   我知道,她发泄够了,也许心里会好受些。孩子罗列了很多的理由,而我在绞尽脑汁想:她说完后,我如何向她解释这件事。最后,我是这样说的:“妈妈觉得你们老师真了不起,她发现你的写作优势,许颖的朗诵演讲优势,在比赛中你俩都得了奖,值得祝贺,还有什么不愉快的呢?你是最佳编剧奖,许颖是最佳演员奖。”   “妈妈,那么编剧好,还是演员好?”   “都好,只是承担的任务不一样,编剧在幕后创作,他的作品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示。演员要通过编剧的作品来展示高超的表演才能,谁也离不开谁,但妈妈认为你更适合当编剧。”见女儿的脸已完全舒展了,我又说:“人的才能不一样,分工也不一样,我们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尽情地展示,这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也要看到别人的优势,并由衷地赞赏,而且还要善于相互合作达到双赢。”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二天,正好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播放《音乐之声》,我有意让女儿看了这本电影,尽管看完电影已是深夜了,我们还继续讨论该片的编剧、女主角、导演。   孩子说:“妈妈,这个片子故事讲得好,演员也演得活灵活现。”我不失时机地说:“你、许颖和老师不也是一样吗?”   “妈妈,我昨天真傻。”女儿天真地笑着。   [专家解析]   好胜心强的孩子往往什么都想做,都想得第一;但孩子总有他的优势领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才能发挥特长,把“所为”做得更好。家长在教育孩子努力追求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毕竟孩子不是全才。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人,必须学会合作;良好的合作精神是现代人走向成功必备的优良品质,“孤军奋战”型的人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孩子的心很单纯,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只有家长适当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不成为一个功利心太重的人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三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化名),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据老师观察大都是他的言行举止粗鲁造成的。例如,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推搡搡,或故意让别人摔跤。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进邻座小女孩的嘴巴里,使对方的牙龈破损,三天三夜都喊疼和怕吃咸味的东西。又有一次,她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另一只手的手指旋转着使劲钻进对方耳洞。老师发现予以立即制止后,他又差点故伎重演,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6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浦西居住在“新爸爸”的家里,每周和“新爸爸”回浦东接儿子住两天。奶奶也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访、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后简称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我们让他们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他们分析了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第二阶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三)总结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个案研究的结论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1. 关于成功家庭教育案例 2.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3. 分享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4.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范本 5.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6.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案例:让宝宝学会收拾

这篇关于家庭教育案例:让宝宝学会收拾,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同步进行,孩子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总是听到家长抱怨,我们家孩子在家和在园两个样,在家吃饭要我们追着喂,看,在幼儿园吃饭多乖啊,还是老师有办法!其实不然,关键是家长自己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自己也为人母,就更加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女儿洲洲现在19个月大,平时都有婆婆在家照看,活动安排的挺丰富,玩玩具、看图书、逛公园、逛菜场……看着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我们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感谢婆婆的辛勤照料。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身上不知不觉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案例片段一: 奶奶做自己的事情时,总会拿出玩具让洲洲玩,所以玩玩具是洲洲每天的功课,洲洲每天都会把各种各样的玩具从抽屉、茶几底下、架子上、盒子里搬出来,一件一件的摆弄,然后丢在地板上,再去拿其他的东西……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就会制造出一大堆的混乱。奶奶就隔着老远遥控指挥“不要仍开来”“快捡起了”“再乱扔不给你玩啦”可洲洲还是一个劲的扔,越是说,她就扔的越起劲,还冲着奶奶笑。没办法,每天奶奶都等她玩好,追在后面收拾、整理,那真是件没完没了的事。 分析与反思: 奶奶“不要扔、不许扔” 这样的命令口气对19个月大的孩子根本无济于事,语言的强化更加深了洲洲仍玩具的兴趣。洲洲年龄小,常常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看见一样新的就丢掉旧的,玩一路,丢一路。而当孩子玩好、丢好以后奶奶只是一边抱怨一边帮着把玩具“物归原处”,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玩具不能到处乱扔,制造的“混乱”大人还要收拾、整理。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很短的时间里制造出一大堆“混乱”,这几乎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如果站在成人的视角,就会觉得家里被孩子弄的一塌糊涂,而如果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能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孩子制造混乱的整个过程,你就会明白他们正是在这个“制造混乱”的过程中探索周围世界的。他们经常是即兴的、热情的、带着一种创造的情绪,看见什么都想摸一摸、敲一敲、摔一摔……很容易被新的东西所吸引,还会在摆弄玩具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案例片段二: 我专门为洲洲开辟一块玩玩具的地方,和洲洲一起把玩具一样一样的翻出来,再一样一样的装进去。把玩具倒得满地都是的时候我就对小家伙说:“洲洲,看,地上好多的蘑菇啊!”“小白兔采蘑菇啦!”看着我在地上一边捡一边说,女儿也开心的和我一起捡起来,嘴里也咿咿呀呀的说:“采蘑菇啦”!地上的“蘑菇” 就这样捡好了。再和女儿一起把玩具一件一件的放到柜子里“玩家送回家啦!”女儿渐渐的也知道啦玩具玩好要收拾、放好,还会说“收好,明天再玩!”呵呵! 分析与反思: 虽然我知道“混乱”是必然的,是婴童之家的正常风景。但是我还是极力改变这种现象。不要因为孩子还小就贯着她,不要因为孩子还不懂就一切都有大人包办代替。习惯的培养很重要!2000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夫子就有一句名言,叫“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像幼儿园的区角一样,我专门为洲洲开辟一块玩玩具的地方,平时下班回到家或双休日在家,我都会抽时间和女儿一起玩玩具。让她“要乱就乱一块去”。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很有效,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走一路,丢一路,这里玩一玩,那里玩一玩,在这一个专门的玩具角有她要玩的所有玩具。作为妈妈,我尽量抽时间和女儿一起玩,一起收拾。用“采蘑菇”的方法增加了女儿收拾玩具的乐趣!也达到了收拾整理的目的。女儿的积木、娃娃、套圈……他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家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到处都丢着女儿的玩具了,也不用奶奶每天都追在*后面一路捡一路唠叨! 培养孩子收拾玩具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让家更舒适、更整洁,其实也正是在收拾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分类摆放,学会了体谅他人,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了独立,学会了自我管理……当然,收拾玩具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我们要以身作则,要循序渐进,要耐心,要鼓励…… 所谓猫有猫路,鼠有鼠道,相信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契机,培养孩子收拾玩具的良好习惯。 “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定的命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古往今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想问-下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怎么写?

(范文仅作参考)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康康是个聪明的孩子,平时在班级里也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很少与人发生争执、矛盾。可是在进入中班的第二个学期中,一次康康告诉老师他将贴片放到鼻子里了。当时班上的老师就带着看看到园里的医务室进行查看,并给康康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下。在园里医务室中检查并未发现孩子的鼻腔内有异常,不久康康的奶奶、爷爷赶到幼儿园他们看了看孩子,并询问了一些情况,原来孩子手上的贴片只剩半个了,孩子又扣过鼻子便以为贴片留在了自己的鼻子里。了解了实情,老师和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时孩子的家长告诉孩子,他们要回家了让孩子继续留在幼儿园里。孩子听后不愿意,表示也要回家。家长没有理会孩子的要求,于是康康便大哭、大闹了起来坚决要回家去。看到孙子哭的这样伤心两位老人也就心软了,便给老师请了假将康康接回家中。从那天起,康康就再也不愿意来幼儿园了。每次康康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班级门口。孩子便会大声的哭闹,弄的别的孩子都没法正常进行活动。老师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给他讲道理可这些都不顶用,他就是要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把他接回家。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活动,只要给他家长打电话先将孩子接回家调整下。一、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康康,性别:男,年龄:5岁幼儿园中班,性格:活泼、好动、做事专注力强、持之以恒二、个案背景:康康爸爸平时工作比较忙,经常去外地出差。家中一般是康康妈妈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平时妈妈上班时就由奶奶、爷爷来看孩子。老人一般比较溺爱孩子,孩子说什么都听。孩子跟奶奶、爷爷出去时看见什么就要买什么,如果不买就会大哭大闹,老人一看孩子哭就没办法了。康康的妈妈比较严厉,孩子一般比较听妈妈的话,在妈妈面前也不会胡闹。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因此也觉得好不容易见一次孩子便跟爷爷、奶奶一样比较溺爱康康。孩子的父母也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三、个案分析:刚上小班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幼儿园。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比的陌生,充满恐惧感,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数孩子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都会哭闹,这是正常现象。但像康康这样上了中班后还是哭闹这不愿来幼儿园这种反应就有些过激了。仔细分析案例可以发现:在孩子没有哭闹时提出要和爷爷、奶奶回家时。爷爷、奶奶的态度很强硬不同意孩子跟他们回家。可是当康康开始哭闹时,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有所改变,心疼孩子哭便决定将孩子带回家。通过这件事情便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哭闹行为起了作用。因此在每次来幼儿园时,孩子便会一直的哭闹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康康平时在幼儿园里做事是属于比较执着的孩子,一件事情不完成,或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期望是绝不善罢甘休的。当父母送完孩子,孩子会一直缠着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如果不打他就会一直哭喊,有时哭的都没有眼泪了还在大声的喊叫,以至于都干扰到了别的孩子。老师怎么哄,怎么给他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直到给他的家长打了电话,他才停止哭喊。如果过了段时间他没看见他的家长,便会又开始哭闹。每次家长一来,看到孩子哭就又把他接了回去。因此孩子认为在家长把他接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哭闹。四、个案指导:(一)、家长方面:1、作为孩子的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首先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要一看见孩子这样就心疼、打退堂鼓。孩子是很会看大人脸色的,孩子虽小但他们其实非常聪明,你一心软他就表现得更加可怜。这时家长应该很坚决地告诉他一定要上幼儿园。其次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不要总是依依不舍的站在门口、窗户附近偷看。孩子看见了父母的身影便会哭闹的更厉害。再次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最后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2、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当康康没有哭闹着来幼儿园,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而不能视为理所因当。有时康康为了不来幼儿园会告诉家长是因为,来幼儿园了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一起玩。父母也就当真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孤独、可怜。其实在日常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老师们所观察有很多小朋友愿意和康康一起玩的,只是有时当康康看见别的小朋友在操作游戏材料时也想去玩,但可能这个小朋友还没有玩够不愿意让他玩,他便认为是别人不和他玩。通过这件事,家长应及时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并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技巧,在家里做任何事都不能太顺着康康,这样长久以来,康康便会认为什么事都得听他的,一旦没有合他的心意,他便接受不了。3、多与老师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在以前每次放学后康康的奶奶总是第一个来接康康,从没和老师多说过一句话。接到了孩子便会匆匆离去。有时老师想和奶奶说几句都来不及。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没有全面的了解孩子,只是在听孩子的片面讲述。父母在日常接送孩子时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同时家长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喜欢你吗?”、“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等问题,这会让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4、在家里也要重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平时康康在家一般是想睡到几点是几点。每天中午从不午休,在家里的一整天时间里想吃了吃,想玩玩具了玩玩具。想看电视了看电视。做什么事情没有规律、规则比较随心所欲。这也是孩子不想来幼儿园的一个原因,在幼儿园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规定的时间游戏、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教学活动、规定的时间吃饭、睡觉。这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刚开始确实有些比较难适应,但是久而久之可以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至于孩子将来上小学不会感觉不适应。因此,在孩子不来园的时候,家长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规则要求。让孩子觉得在家和在幼儿园是一样的,这样孩子就会有来幼儿园的欲望。(二)、幼儿园方面俗话说的好,只有家园共育才能真正的教好孩子。家长单方面的给予了幼儿园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这也需要我们班级里的老师共同努力,才能使康康更加茁长的成长起来。营造爱的氛围,帮助其适应集体生活。首先我们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康康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老师的爱是教育中最为宝贵的营养。有了爱,才能化解他的对立情绪,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精心照顾康康的生活,密切观察他的动向,还用亲切的话语、轻柔的身体接触等方式去亲近他、爱他。如经常把他拉到身边,摸摸他的头,抱抱他或给他诸如“你真聪明”、“看到你,老师很高兴”、“老师好喜欢你呀”等等语言来激励他,我们还会经常把他的点滴进步和良好表现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以强化他对幼儿园的良性感受。在幼儿中我们尽量注重挖掘他的“闪光点”,寻找他的“兴趣点”所在,有意识地让他融入集体生活,以增进与我们老师、同伴之间的感情。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分享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一   有这么一组数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书累计印数近300万册,156集同名动画片在多家电视台热播;有这么一件趣事,曾有个小男孩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u201e小头爸爸u201f。”“大头儿子”这个大脑瓜里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和他的小头爸爸、围裙妈妈一起,演绎了一个个温馨美丽的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孩子的心。生活中真的有大头儿子吗?大头儿子的妈妈——作家郑春华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位母亲呢?创作的灵感确实源自这位女作家的大脑袋儿子。十多年前,每逢节假日,郑春华和先生都要带着平日全托的儿子外出痛痛快快地玩耍。一家人在草坪上、在大海边尽情嬉戏。有时,郑春华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父子俩的欢声笑语会引起她莫名的感动。作为少儿读物的编辑,她曾听到孩子们太多的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   孩子们对父爱是多么渴望。那一刻,女作家的心弦被拨动了。她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 而“大头儿子的妈妈”也成了作家郑春华的代名词。如今,当年蹒跚学步的大头儿子,已是名牌大学一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了。这位作家妈妈的育儿经是如何抒写的呢?   让孩子从小读到最优秀的故事。大头儿子出世的时候,郑春华已是以《圆圆和圈圈》、《紫罗兰幼儿园》等儿歌、童话而引人瞩目的青年女作家了。作家妈妈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儿子才半岁,她便把他抱在膝上讲故事。一次,郑春华捧着杂志给儿子讲故事,偶然翻到自己的作品,就把名字指给儿子看。以后儿子一翻开书,就找妈妈的名字,还从此迷上了认字。那时大头儿子才三四岁。无论到哪里玩,他只要看到字就要求大人念给自己听。字认多了,儿子出去玩都带着书,   会一个人安静地看上半天。有时大头儿子到妈妈的出版社玩,最吸引他的不是花园里的假山、大人们给的零食,而是堆满了书而显得逼仄的图书门市部。他一头扎进花花绿绿的书堆里,叔叔阿姨们逗他也不搭理,直到出版社下班的铃声响了,才老大不情愿地站起来。   不过,书虫儿子也有让妈妈烦恼的时候,他趴着看书,蜷着看书,上学前吃早饭时看书,作业顾不上做还看书。每次吃饭作家妈妈就成了女巫,歇斯底里地尖叫三遍,儿子才边嘟哝着“烦死了”,边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直到一个夜晚,当妈妈的突然发现儿子泪水涟涟,手边是一本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心里掠过一阵欣喜。四岁半的儿子被一个优秀的儿童故事打动了。郑春华她把儿子柔软的身子搂在怀里,任儿子放声大哭。她仿佛听到,一颗文学的种子轻轻落到儿子稚嫩心灵的声音。   孩子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大头儿子成长之路也有磕磕绊绊。进入小学不久,郑春华就发现个性很强的儿子,和老师相处不太协调。郑春华从儿子每天上学前的“吻别”,意识到儿子的焦虑。儿子和所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一样,心灵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她决定为儿子换个班级,可儿子却不愿意,垂下了大脑袋:“新老师不会要我的,我很皮的。” 郑春华耐心地说:“我见过新老师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吗?”儿子点点头,满怀信心地去新班级了。   当妈妈的当然知道,换了班级儿子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儿子这个班里调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顽皮的天性?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你的优点比缺点多”,这是郑春华家长会回来经常说的话,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相信老师是喜欢他的。每当听到这话,儿子黑亮的眼睛瞬时放出异样的光彩。   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温馨快乐的家庭不同,郑春华觉得自己的童年充满爱的缺失和遗憾。那时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羡慕的是牵着父母的手的邻家小女孩。所以,当儿子降临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   孩子的优点永远比缺点多。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大头儿子成长之路也有磕磕绊绊。进入小学不久,郑春华就发现个性很强的儿子,和老师相处不太协调。郑春华从儿子每天上学前的“吻别”,意识到儿子的焦虑。儿子和所有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一样,心灵正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她决定为儿子换个班级,可儿子却不愿意,垂下了大脑袋:“新老师不会要我的,我很皮的。” 郑春华耐心地说:“我见过新老师了,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有信心吗?”儿子点点头,满怀信心地去新班级了。   当妈妈的当然知道,换了班级儿子还会遇到各种挫折,儿子这个班里调皮蛋的“四大天王”,怎么改得了顽皮的天性?关键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你的优点比缺点多”,这是郑春华家长会回来经常说的话,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相信老师是喜欢他的。每当听到这话,儿子黑亮的眼睛瞬时放出异样的光彩。   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温馨快乐的家庭不同,郑春华觉得自己的童年充满爱的缺失和遗憾。那时工作忙碌的父母很少陪伴她,她最羡慕的是牵着父母的手的邻家小女孩。所以,当儿子降临人世,她想得最多的不是让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怎样去发现他、读懂他、理解他。   那天,儿子告诉她,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因为那女孩像小猫似的很温顺,还建议妈妈去看一看。过了不久,儿子又说,自己长大了要和那个女孩子结婚。郑春华一点都不大惊小怪,而是说:“可以啊,等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你还喜欢她,妈妈完全同意。”儿子开心地倒在床上。当儿子童言无忌时,郑春华不但没有责怪儿子,而是为儿子已经知道去“爱”别人而欣喜。她深知,一个生活在浓浓爱意氛围中的孩子,爱的种子会不知不觉在心中发芽。   对于孩子,理解并不意味着迁就。一次,儿子在班上吃东西,班主任走过去,儿子指着前面的女孩,说是她给的,老师便过去批评那位女生。郑春华刚好目睹了这一切,心里挺不是滋味。虽然孩子的举动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懂得承担责任比功课优秀更重要。她考虑了整整一星期,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妈妈单位里搞活动,妈妈在车上拿出一包话梅分给大家吃,结果有位同事吃完了就把核吐在地上。社长看到了过来批评她,她说话梅是妈妈带来的。社长就过来批评妈妈了u2026u2026儿子的脸涨红了,说:“这是叛徒行为!” 郑春华立即不失时机地说:“那你好像也当过这样的叛徒。” 儿子眨着黑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她相信,虽然儿子还小,但以后遇到负有责任的事时,也会勇于承担。和儿子共同成长。儿子不仅给了郑春华创作的灵感,而且激励着她和儿子共同成长。一本本新作诞生了,一个个儿童文学大奖获得了。儿子在成长,当妈妈的不愿让自己融化掉,她要继续建造自己的世界。因为在她看来,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读懂他并理解他的朋友,而不是需要一个为了爱掏空了自己的母亲。如今大头儿子已成了阳光大男孩,而“大头儿子”家族又添了新的成员:“大头儿子和动物”“大头儿子大海边”u2026u2026长不大的“大头儿子”,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同龄孩子着迷。新作不断的同时,家里又添了个被大头儿子称为“小饼干”的妹妹,一个和哥哥一样爱听故事的小女孩,一个小鸟般不停叽叽咕咕的女孩子。女儿的童言稚语,又在不断变成作家妈妈笔下动人的儿歌和优美的童话。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二   孩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我爱家乡”的系列比赛活动,有征文、绘画、演讲等比赛项目。女儿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年级组一等奖。她是个好强的孩子,回家后天天对着镜子背稿子,准备参加接下来的演讲比赛。孩子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她的朗诵、演讲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一天放学回家后,她翘着小嘴,一脸不悦地对我说:“妈妈,我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请许颖参加演讲比赛,而不请我。”   “许颖的朗诵、演讲水平比你高。上次家长开放日,家长对她都很佩服。”我说。“可她演讲的内容是我获奖的那篇文章呀!”   “那有什么关系。”   “有本事自己写稿子,这是不公平的。”孩子愤愤地说。   “看来你很有意见,说说为什么?”   我知道,她发泄够了,也许心里会好受些。孩子罗列了很多的理由,而我在绞尽脑汁想:她说完后,我如何向她解释这件事。最后,我是这样说的:“妈妈觉得你们老师真了不起,她发现你的写作优势,许颖的朗诵演讲优势,在比赛中你俩都得了奖,值得祝贺,还有什么不愉快的呢?你是最佳编剧奖,许颖是最佳演员奖。”   “妈妈,那么编剧好,还是演员好?”   “都好,只是承担的任务不一样,编剧在幕后创作,他的作品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示。演员要通过编剧的作品来展示高超的表演才能,谁也离不开谁,但妈妈认为你更适合当编剧。”见女儿的脸已完全舒展了,我又说:“人的才能不一样,分工也不一样,我们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尽情地展示,这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也要看到别人的优势,并由衷地赞赏,而且还要善于相互合作达到双赢。”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第二天,正好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播放《音乐之声》,我有意让女儿看了这本电影,尽管看完电影已是深夜了,我们还继续讨论该片的编剧、女主角、导演。   孩子说:“妈妈,这个片子故事讲得好,演员也演得活灵活现。”我不失时机地说:“你、许颖和老师不也是一样吗?”   “妈妈,我昨天真傻。”女儿天真地笑着。   [专家解析]   好胜心强的孩子往往什么都想做,都想得第一;但孩子总有他的优势领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才能发挥特长,把“所为”做得更好。家长在教育孩子努力追求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毕竟孩子不是全才。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人,必须学会合作;良好的合作精神是现代人走向成功必备的优良品质,“孤军奋战”型的人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孩子的心很单纯,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只有家长适当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不成为一个功利心太重的人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三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化名),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据老师观察大都是他的言行举止粗鲁造成的。例如,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推搡搡,或故意让别人摔跤。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进邻座小女孩的嘴巴里,使对方的牙龈破损,三天三夜都喊疼和怕吃咸味的东西。又有一次,她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另一只手的手指旋转着使劲钻进对方耳洞。老师发现予以立即制止后,他又差点故伎重演,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6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浦西居住在“新爸爸”的家里,每周和“新爸爸”回浦东接儿子住两天。奶奶也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访、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后简称父母)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我们让他们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他们分析了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第二阶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三)总结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个案研究的结论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1. 关于成功家庭教育案例 2.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3. 分享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4.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范本 5.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6.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欢迎阅览。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篇1   刚刚(化名),是一个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有残疾并且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留有奶奶在家照顾。这个孩子在家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家庭教育难以谈起。毫无疑问,孩子在校出现一些列问题:平时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有偷窃行为,说话不文明,不讲卫生等等。当我接触这个孩子,我便有了和他“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我常常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让他单独作业。孩子一开始不适应,怯生生的,认为老师找他不会长久。我反复找他,就是让他把没有完成的作业补完。每次做完后,我给他一个大大的“优”字。渐渐地,孩子到办公室的次数少了。我在班会上,对他的表现及时加以表扬……“代理家长”为什么不能“代理教育”?“隔代教育”为什么成为“无人教育”?我在思索这样的问题。现在农村家庭普遍出现因打工潮带来的新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寄住在亲戚家或者学校,父母几乎一年回来一次,见面恨不得“乖乖宝宝”“心肝心肉”,很难落实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更不说对孩子处于真心真情的批评指责了。这样长期下去,错过孩子行为纠正最佳期,以后改正起来就难了。   让人思考的是:即便家长在外打工,也能通过一些手段不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如,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多打电话,多发些信息;让孩子时刻感受父母没有远离,父母就在身边,自己不觉得孤单。家长再忙,也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或者通过假期,把孩子接过去体验体验做父母劳动的辛苦。农村的这些留守儿童需要社会的关注,老师对这些特殊孩子要倾注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爱。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篇2   康康是个聪明的孩子,平时在班级里也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很少与人发生争执、矛盾。可是在进入中班的第二个学期中,一次康康告诉老师他将贴片放到鼻子里了。当时班上的老师就带着看看到园里的医务室进行查看,并给康康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下。在园里医务室中检查并未发现孩子的鼻腔内有异常,不久康康的奶奶、爷爷赶到幼儿园他们看了看孩子,并询问了一些情况,原来孩子手上的贴片只剩半个了,孩子又扣过鼻子便以为贴片留在了自己的鼻子里。了解了实情,老师和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时孩子的家长告诉孩子,他们要回家了让孩子继续留在幼儿园里。孩子听后不愿意,表示也要回家。家长没有理会孩子的要求,于是康康便大哭、大闹了起来坚决要回家去。看到孙子哭的这样伤心两位老人也就心软了,便给老师请了假将康康接回家中。从那天起,康康就再也不愿意来幼儿园了。每次康康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班级门口。孩子便会大声的哭闹,弄的别的孩子都没法正常进行活动。老师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给他讲道理可这些都不顶用,他就是要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把他接回家。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活动,只要给他家长打电话先将孩子接回家调整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康康,性别:男,年龄:5岁幼儿园中班,性格:活泼、好动、做事专注力强、持之以恒   二、个案背景:   康康爸爸平时工作比较忙,经常去外地出差。家中一般是康康妈妈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平时妈妈上班时就由奶奶、爷爷来看孩子。老人一般比较溺爱孩子,孩子说什么都听。孩子跟奶奶、爷爷出去时看见什么就要买什么,如果不买就会大哭大闹,老人一看孩子哭就没办法了。康康的妈妈比较严厉,孩子一般比较听妈妈的话,在妈妈面前也不会胡闹。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因此也觉得好不容易见一次孩子便跟爷爷、奶奶一样比较溺爱康康。孩子的父母也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   三、个案分析:   刚上小班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幼儿园。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比的陌生,充满恐惧感,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数孩子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都会哭闹,这是正常现象。但像康康这样上了中班后还是哭闹这不愿来幼儿园这种反应就有些过激了。   仔细分析案例可以发现:在孩子没有哭闹时提出要和爷爷、奶奶回家时。爷爷、奶奶的态度很强硬不同意孩子跟他们回家。可是当康康开始哭闹时,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有所改变,心疼孩子哭便决定将孩子带回家。通过这件事情便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哭闹行为起了作用。因此在每次来幼儿园时,孩子便会一直的哭闹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康康平时在幼儿园里做事是属于比较执着的孩子,一件事情不完成,或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期望是绝不善罢甘休的。当父母送完孩子,孩子会一直缠着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如果不打他就会一直哭喊,有时哭的都没有眼泪了还在大声的喊叫,以至于都干扰到了别的孩子。老师怎么哄,怎么给他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直到给他的家长打了电话,他才停止哭喊。如果过了段时间他没看见他的家长,便会又开始哭闹。每次家长一来,看到孩子哭就又把他接了回去。因此孩子认为在家长把他接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哭闹。   四、个案指导:   (一)、家长方面:   1、作为孩子的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首先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要一看见孩子这样就心疼、打退堂鼓。孩子是很会看大人脸色的,孩子虽小但他们其实非常聪明,你一心软他就表现得更加可怜。这时家长应该很坚决地告诉他一定要上幼儿园。其次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不要总是依依不舍的站在门口、窗户附近偷看。孩子看见了父母的身影便会哭闹的更厉害。再次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最后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2、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当康康没有哭闹着来幼儿园,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而不能视为理所因当。有时康康为了不来幼儿园会告诉家长是因为,来幼儿园了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一起玩。父母也就当真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孤独、可怜。其实在日常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老师们所观察有很多小朋友愿意和康康一起玩的,只是有时当康康看见别的小朋友在操作游戏材料时也想去玩,但可能这个小朋友还没有玩够不愿意让他玩,他便认为是别人不和他玩。通过这件事,家长应及时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并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技巧,在家里做任何事都不能太顺着康康,这样长久以来,康康便会认为什么事都得听他的,一旦没有合他的心意,他便接受不了。   3、多与老师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在以前每次放学后康康的奶奶总是第一个来接康康,从没和老师多说过一句话。接到了孩子便会匆匆离去。有时老师想和奶奶说几句都来不及。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没有全面的了解孩子,只是在听孩子的片面讲述。父母在日常接送孩子时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同时家长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喜欢你吗?”、“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等问题,这会让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4、在家里也要重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平时康康在家一般是想睡到几点是几点。每天中午从不午休,在家里的一整天时间里想吃了吃,想玩玩具了玩玩具。想看电视了看电视。做什么事情没有规律、规则比较随心所欲。这也是孩子不想来幼儿园的一个原因,在幼儿园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规定的时间游戏、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教学活动、规定的时间吃饭、睡觉。这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刚开始确实有些比较难适应,但是久而久之可以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至于孩子将来上小学不会感觉不适应。因此,在孩子不来园的时候,家长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规则要求。让孩子觉得在家和在幼儿园是一样的,这样孩子就会有来幼儿园的欲望。   (二)、幼儿园方面   俗话说的好,只有家园共育才能真正的教好孩子。家长单方面的给予了幼儿园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这也需要我们班级里的老师共同努力,才能使康康更加茁长的成长起来。   营造爱的氛围,帮助其适应集体生活。首先我们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康康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老师的爱是教育中最为宝贵的营养。有了爱,才能化解他的对立情绪,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精心照顾康康的生活,密切观察他的动向,还用亲切的话语、轻柔的身体接触等方式去亲近他、爱他。如经常把他拉到身边,摸摸他的头,抱抱他或给他诸如“你真聪明”、“看到你,老师很高兴”、“老师好喜欢你呀”等等语言来激励他,我们还会经常把他的点滴进步和良好表现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以强化他对幼儿园的良性感受。在幼儿中我们尽量注重挖掘他的“闪光点”,寻找他的“兴趣点”所在,有意识地让他融入集体生活,以增进与我们老师、同伴之间的感情。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篇3   图图(化名),是一位男孩,独生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自孩子出生就成为家里的焦点,家里人都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番成就,能够扬名立万,为家族争光。   这个孩子自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孩子是爷爷奶奶送到学校,再送到班级。爷爷背书包,奶奶拿着早餐奶,到了教室后,这个孩子还是要爷爷奶奶陪护。孩子什么也不做,不和其它孩子说话和玩耍;就是孩子发的作业本,也是奶奶帮他收拾好。一个星期了,每天上午奶奶都在教室门口守候,否则孩子下午便不再来上课。   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及时与爷爷奶奶沟通,并单独找孩子谈心,鼓励孩子自己能行。最后,孩子同意自己一个人留在学校,不过条件是我答应他在学校有任何问题会帮他解决。   一点时间后,我发现图图的书包里经常放着零食,有时还有零钱呢。一问情况,原来是孩子的父母作为其到校上学的“谈判条件”……   这里的图图为什么有着这么多的问题呢?首先,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意识,总是想着为孩子做好事,认为孩子还小,孩子就是孩子。殊不知,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养成生活惰性。其次,过分溺爱,随意在生活中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论孩子做事对错都给予满足,从而使孩子自我意识过强,长期以往,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孩子当然会缺少明辨事理的能力。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鸟翼系上黄金,这鸟儿永远不再天空翱翔。”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不可以以利益驱动,不能把成人的功利主义带到教育中,让孩子觉得实际利益是做好事的保证,这样孩子从小会出现价值观偏移,将来极有可能误入歧途。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学会放手,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自然成,说的就是此理。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可以满足,但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满足,就一定要说明原因,让孩子接受现实。此外,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一定要用积极的、正面的、最好的影响孩子,让“正能量”渗透孩子的思想意识中。

我的教育梦 家庭教育案例文章

代笔吗?

家庭教育案例(记叙文)

热狗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

  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一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孩子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能“欣赏”音乐了,他会听母亲哼着催眠曲而恬静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听到节奏欢快的音乐,他会手舞足蹈;在吵闹中,听到抒情的乐曲,他也会渐渐安静下来。两三岁时,能用手脚随着音乐做节奏动作。等到进了幼儿园的时候,他对于音乐的需求范围来得更大,听见人家唱歌,看见他人奏乐,甚至黄鸟儿在枝头吱喳吱喳地鸣叫,微风把叶儿吹得哗啦哗啦地响,他都会留意倾听。这一切乐的律动和歌的抑扬的曲调都会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不时地叫着唱着,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到了小学,更知道怎样利用他那天赋的歌喉和节奏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了。平日里无论是游戏、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   陈鹤琴因此得出结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此,他有意识地用音乐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让孩子们感到其乐无比的是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   陈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时,每天晚饭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家人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这时候,七个孩子和爸爸妈妈聚在一间屋子里。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国歌曲,也唱外国民歌。一首唱罢一首又起,歌声琴声,汇成了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有时候,孩子们要求爸爸表演。陈鹤琴就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曼陀铃,唱超在英国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孩子们或托腮静听,或轻轻哼唱。陈鹤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饱满,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陈鹤琴说:“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没有乐歌。”   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今天,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认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压抑限制孩子对音乐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不顾幼儿身心特点、揠苗助长、扼杀兴趣的做法也还是屡见不鲜的。愿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能够带给我们思考和启迪。愿更多的家长能顺应和发展儿童的天性,让音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二   郑州某大酒店与来就餐的顾客发生了冲突,   其原因是由于酒店大厅摆放了供用餐客人观赏的一些美丽的小盆花,一个3、4岁的小男孩非要搬走其中的一盆,酒店值班人员一再耐心劝说也无效,小男孩搬起花盆就走。值班人员只好无奈地找其父母制止,但其父母则采取了默认和纵容的态度,值班人员只好跟随小孩到饭店外进行制止。但此举惹恼了小孩父母,他们为满足孩子的愿望,希望给点钱了事,不过,值班人员不敢擅自作主,拉住想抱走盆花的小男孩。这下激怒了小孩的父母,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秽言谩骂值班人员,并宣称“真想狠狠”打一顿值班人员,并且还大讲其教子的“道理”,小孩的父亲则更甚,几次卷袖欲狂殴值班人员(幸被围观人员阻止)。最后,在酒店负责人出面道歉、值班人员一再赔罪的结局中收场。临了,小孩母亲还极力鼓励小孩的做法,而那小男孩面对镜头,还面无表情、几乎是理直气壮地、高傲地说:“我最棒!”他的父母马上就当场附和他:“你就是最棒的!”——看来其父母一定是无数次使用这种“时髦”鼓励方式形成的结果。   看完这段新闻,我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我不敢保证这类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众所周知的马加爵以及用硫酸泼黑熊等大学生一类人,但也不敢保证他们的将来一定会成长为既充满创新的活力又有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的人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强有力的,不知道那对父母是否想到:妈妈的粗暴口语、父亲挥舞的双臂与拳头会何等“强化”其自小就目空一切的孩子的思维方式。也许将来的他一定会用更加强有力的拳头向社会证明自己是“最棒的”。时下,这是一种“时髦”的子女教育方式广为流行,在各地各种场合人们会经常看到这种似曾相识的场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无论国内的政治生活、学术界理论研讨还是社会生活当中人们从国外引进了很多思想模式,并推而广之,但其中有很多理论是生吞活剥或生拉硬套。本文仅仅说到理   论之一“个性的解放”,即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个性”几乎在年轻父母中达成共识,成为很多年轻父母“食u2018洋u2019不化”的金科玉律。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口里经常说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云云。至于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个性”则不甚了了。甚至以为孩子的“刁蛮”与“任性”就是他的“个性”。我认为,这实在是对现代中国人最大的文化误导。其实,人之初的动物性本能成分过多,这些动物性的本能是不适应人类社会的,必须在人的儿童阶段逐步克服。“你最棒”这一用语,最早就是一些在美国生活过的人介绍回来的据说是美国人教育子女的用语,并且立即在大陆的年轻父母中蔓延开来——这无疑是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不能不顾客观事实地鼓励孩子一种自以为是的观点;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最棒的”,给孩子灌输了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大狂式的观点,使其很难在社会上找到真正的自我。对孩子的鼓励应该采取“正确的原则”并要适度,即使孩子是对的,也要选择适当的词汇来评价他的行为,使其既感到鼓励,又不容易产生妄自尊大的情绪。一种信心的树立,如果是以虚假的“吹捧”为前提;一旦当他知道自己不是“最棒时”,情绪将会一落千丈。这种“最好”的教育方法,不但在中国行不通,就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必将行不通,看看美国等频发的“校园枪击案”就会知道其危害。建议,年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用极端的鼓励用语“你最棒”、“你最好”等等,而采用恰当的鼓励用语“你能行”、“你能办到”之类的话语为好,这样会给孩子一个余地:即使他完不成某个任务,也不至于伤自尊。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孩子,即所谓的“80后”、“90后”。这两代孩子的成长经历颇为耐人寻味:此前报道过的“马家爵事件”以及相类似的案例、多起,“乖乖仔”手刃父母的案例、多起“反叛”子女的案例,都曾使其亲人“伤透了心”、   使社会广大人士扼腕。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那些“叛逆”为什么会走到今天,其父母应负什么社会责任,是不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有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些受自己子女“伤害”的父母,在人们寄予同情之时,能否反躬自问、找找自己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严重失误? 有句古语说得好:“娇(惯)子如杀子”,现在也有其现实意义。父母在早期教育上的过分纵容和“娇惯”,是导致成年以后孩子“不孝”、“不容于社会”、甚至残害父母的主要原因。而“不分青红皂白”地纵容孩子的“个性”,则是一种“理性”的娇惯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三   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案例   法律没有规定教师对学生享有惩戒权,但是并不妨碍教师对惩戒权的研究。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家长不准体罚孩子,如果家长体罚孩子有可能丧失对孩子的监护权,《刮痧》这部电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并非所有的家长都不打孩子。我们来看一个“体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美国《芝加哥快报》的编辑总监道格拉斯先生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来中国做教育援助自愿者,他说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他与妻子芭芭拉在女儿琼妮4岁时离婚了,孩子由他抚养。他和女儿多次探讨什么是人的最宝贵的品质。琼妮5岁时,一天她把幼稚园里的拼图游戏板偷偷带回家。道格拉斯发现孩子撒谎后,就让她把玩具送回到幼稚园,并当面向老师道歉。回家后,让她选择惩罚内容:一是一个星期内不能吃冰淇凌;二是取消周日下午在中央公园的滑草游戏和野餐;三是在屁股上狠揍两巴掌。最后,女儿决定接受第三种惩罚。 于是,道格拉斯给前妻芭芭拉打电话,请她回来当肉刑的“监刑官”。说到“监刑官”,道格拉斯说那是他与琼妮一起看电影《勇敢的心》,当华莱士走上行刑架时,行刑宫在一旁高喊:“请这位绅士体面地接受肉刑。”道格拉斯   提醒女儿注意这个细节并且进行了探讨——因为过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任何人不能剥夺我的尊严,我有权选择至少一位目击者证实惩罚的过程是否伤害到了我的尊严。这次小琼妮因为撒谎而挨了两巴掌会不会伤害到她的尊严,必须有“监刑官”证实。   此事过后一个星期,道格拉斯因为工作一直忙到凌晨3点。早晨8点闹钟响时,他没起来,过了半个小时,女儿穿戴整齐地来到他的床前,说再不起床就赶不上幼稚园的班车了。结果,他们迟到了。园长微笑地问琼妮为什么迟到。道格拉斯找了个借口。琼妮却大叫是爸爸贪睡。道格拉斯很尴尬,向园长作了解释后又对女儿道歉。女儿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但是你因为撒谎也必须接受惩罚。你现在有两个惩罚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取消本周末与辛蒂小姐的约会(辛蒂小姐是道格拉斯刚认识的女友);二是接受肉刑。”道格拉斯说,芭芭拉出差去了,没人当“监刑官”。这时,幼稚园园长出面了,说她愿意出任本次肉刑的“监刑官”。最后,道格拉斯向他的女儿——一个年仅5岁的美国女公民撅起了屁股u2026u2026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当教师的什么样的启示?我觉得,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正如道格拉斯最后表达的观点,他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美国公民间的关系,他不能因为是父亲,因为有学识,有社会地位就对女儿——一个幼稚园的小朋友,大呼小叫不尊重。实际上,家长、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民在位址上是平等的,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都是一样的。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可以在学生面前摆尊严,当然也不能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被管理对象,就对他们大声训斥,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其次,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管教甚至惩戒,都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尊严。教育者也会犯错、犯法。   犯错、犯法就得接受惩罚甚至法律制裁。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行为,同样学生受教育、被管理也是行为。有些家长、教师的批评、管教甚至惩戒学生,目的就是要触及学生的自尊心。而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服,倒不是认为老师说得不对,而是觉得老师的批评让他难堪、没面子、下不了台,他的潜意识里感到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伤害。如果教师批评学生,像道格拉斯先生惩罚他的女儿那样只对行为不对人,那么我们的学生也许会像小琼妮那样,口服心服地接受批评。再次,家长、教师要研究对学生的批评、管教方法,让学生选择愿意接受的方式。我们不妨学学道格拉斯先生,先和学生就某些原则达成共识,然后要求大家都得遵守。一旦违反了原则,不管是谁都得接受惩罚,至于惩罚的方式,不妨多出几种,让学生自己选择。当然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总之,透过这则“体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我觉得我首先是一名公民,遵纪守法的公民,其次才是一名教师,为人师表的教师。学生首先也是公民,也要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其次才是学生,需要完成学业的学生,要求自己的学生把教师当成和他一样的公民来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