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鞠躬尽瘁,才高八斗,凿壁偷光,图穷匕见,入木三分各对应的人物是谁?

  1、鞠躬尽瘁——诸葛亮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出自《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成败利钝,非臣之才所能逆堵也。不过后出师表很多人都说不是诸葛亮写的。-_-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2、才高八斗——曹植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3、凿壁偷光——匡衡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图穷匕见——荆轲  《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都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精彩故事,生动刺激紧张万分。成语“图穷匕见”就来自这个故事。见,读现,露出的意思。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者,它不断蚕食他国,公元前228年向北进犯,已经俘虏了赵王,燕国危在旦夕。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粤语和普通话都读作“柯”)作刺客,决心要杀死当时的秦王赵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以解亡国威胁。  荆轲出发前,做了三项周密准备:由勇士秦舞阳陪同荆轲行刺;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逃将樊於期的人头;再拿上燕国打算要献给秦王的最肥沃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这后两项准备,当然是为了取信于秦始皇的安排,那卷地图更有特别功用,里面藏着刺杀秦始皇的锋利匕首,刀锋上还淬过了烈性毒药。  秦王赵政接见荆轲时,见了叛逃将领樊於期的被斩人头,又听说燕国欲献大片土地,兴奋不已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出现了。荆轲一个箭步跑过去,拿起匕首又拉住秦王,但秦王政推倒挣脱而逃,衣袖都撕断了,围柱追逐一番之后,秦王才知抽剑砍伤荆轲,众大臣侍卫随后用乱刀将荆轲杀死了。“图穷匕见”现在常常用来比喻真相显露出来的意思。  5、入木三分——王羲之  “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透彻。成语出自唐朝张怀瓘的《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功力很深,博采众长,却自成一家,数代人都称誉他为“书圣”(书法圣贤),至今有不少他的书法真迹和拓本流传世间。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说到书法,通常“秀丽体”以秀美见长却不免笔力柔软;而“苍劲体”笔力雄浑却常显粗硬。而王羲之的书法却脱俗得既秀丽又苍劲,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结构、间架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治水修桥铺路凿盐井,蜀守李冰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眠于什邡

从什邡双盛出发,我们沿着川西 旅游 环线,直奔洛水镇的李冰陵。李冰是秦代的蜀郡郡守,一代水利宗师,被川人尊为“川主”,至今四川各地尚有许多川主寺。洛水镇镇中心也有一座川主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如今已成为集传统文化、宗教活动、休闲于一体的宗教活动场所。中国人历来就喜欢偶像崇拜,文昌宫、关帝庙、岳王庙,寄托着后人对祖先的敬仰。然而这种崇拜,有时候是自发的,是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四川的最高行政长官,从古到今,人数不少,人们却单单记住了李冰,这是大浪淘沙的结果,反映了历代百姓的心声。 图注:李冰父子 李冰生于公元前302年,卒于公元前235年,终年67岁,在秦代也算高寿了。在任期间,李冰治理岷江,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枢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遂成富庶之地。古代蜀地非涝即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开明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 图注:都江堰 李冰创筑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飞沙堰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它与宝瓶口配合使用可保证内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图注:治水口诀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李冰还创用石人测量岷江水位。《华阳国志u2022蜀志》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李冰在实践中总结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可见其影响之大。 图注:都江堰放水节 除了都江堰,李冰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州市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西汉时,江南水灾,“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正是由于李冰的创业,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图注:李冰蜡像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李冰,没有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四川将会是一个什么模样,真让人不敢想象。都江堰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抚今追昔,可是李冰陵呢,我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李冰陵位于什邡西北洛水章山,占地360亩,北靠后城山,东临峰顶山,西连佛爷坪,南瞰神牛岭,从南向北地势渐高,陵墓在山顶的平台上,很有帝王气势。李冰陵是寂寞冷清的,游人寥寥无几。 图注:李冰 我们就这样风尘仆仆的站在了李冰陵的大门外。四周都是高山,脚下有河,自山间蜿蜒流出,在山前开阔处汇聚成一个波光敛滟的李公湖。陵园的外面,散住着一些山民,也有开农家乐的,鸡鸣狗吠声在山谷中不绝于耳,间或传来农妇喝斥小孩的声音,显得十分亲切。 几个孩子围着李冰的石像追逐嬉戏。我拦住他们问:“这个爷爷是谁呀?”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他是李冰!”我又问:“李冰是干什么的?”孩子们一脸茫然,答不出来了。我的心里隐隐作痛,这些孩子都住在附近,他们连李冰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更别说其他人了。我们一直在教育下一代热爱祖国,可是收到了多大的成效呢?爱祖国,首先就要爱家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当然也包括熟悉家乡的 历史 。 图注:都江堰 李冰在成功治理岷江后,晚年移师什邡,治理沱江上游支系洛水。因劳累过度,逝世于治理洛水工程中,就地葬于可俯瞰洛水的章山之上。李冰治理洛水的事迹,在《古蜀记》《华阳国志》《什邡县志》及什邡县境内出土的宋熙宁大安王庙碑记中均有记载。 古瀑口。关山险峻,怪石垒垒,蹲踞如虎豹。左边为什邡的高景关,对岸是绵竹的云盖山,两座山峰对峙若门户。九顶山内流出的两股水流,洛水屈曲流左,章水绕山于右。二水于山内三河口汇乾河、通溪河水,下注于瀑口。而瀑仅一入山孔道,狭窄成了一个总锁钥。瀑水奔腾,左冲右突,势不可挡。洪水季节,常为水患。凿瀑口。只有先凿瀑口,让出口通畅,才能疏导洛水。 图注:什邡高景关 李冰治水多采用疏导的方式,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秦代,没有炸药,要把大山从中劈开,得有多么艰难。李冰组织军民,先在山上放大量的木材,浇上油,用火烧山,再浇水,如此反复多次,利用热涨冷缩的原理,让大山裂开缝隙,最后由石匠用铁器来凿,凿开了瀑口,洛水得以顺畅地流出去,使现在的绵竹、广汉、什邡都享受到了灌溉之利。 当年的古瀑口,经过李冰带领千千万万什邡、绵竹、广汉等地的民工,顶风雨冒烈日烧岩劈石开山,在极其原始简陋的施工条件下,经过几个寒暑的奋战,终于导洛成功,完成了他晚年的夕阳工程,在他治水造福于人类的功劳簿上,又添上了辉煌的一笔。凿石疏通瀑口后,李冰又在瀑水下处开挖白鹤潭,然后审势设平梁,建立洛口堰。 千年以来,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建成上堰为朱堰,中分堰口为李堰,左分堰口为火烧堰,入绵竹地界。水的分流量什邡为七,绵竹为三,这科学的治理,化瀑水为生命水幸福水,一直润泽着“南亩千渠”,使什邡、绵竹等县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这是多么大的丰功伟绩,我们现在端着白米饭的时候,都不能忘了李冰,虽然他在我们的记忆中已成为了一个符号。 图注:都江堰 李冰像由黄石铸成,通高8.3米,束发佩冠,长袍宽袖,坐手捋须,右腰佩剑,神情严肃庄重,目光刚毅坚定,昂首仰视长空。作为蜀郡最高长官,似乎在忧患国事,又似在苦思治水良策。从山门牌坊进去,就是九龙陛。陵园巧妙利用上山台阶的斜坡,塑造了九龙闹海的景象,预示着李冰治水的艰辛。古朴的龙凤,简单的云朵状花纹,“秦李冰葬斯”的行草书,让人感到年代的久远。从九龙陛开始,登1000步台阶,可直达山顶平台墓园。其间有江泽民的题字“创科学治水之先河,建华夏文明之瑰宝”,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图注:九龙陛 1000步台阶,游游缓缓地爬上去,我们都是汗流浃背,只好走走停停,边欣赏景致边照相。这台阶不像其他山路,曲曲弯弯的,而是直接上去,由山坡到山顶。我们像登上了一段天梯,也许是陵园的设计者有意为之吧,毕竟我们是去拜谒川主李冰。 台阶走完,天地豁然开朗,一个操场大的山顶平台呈现在我们面前。据当地人讲,李冰陵是1993年重修的。什邡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投工投劳。当时的确从山下抬上来一口小棺材,2000年的岁月洗礼,李冰的尸骨早就不在了,就连衣物这些东西也没留下。而这口小棺材,就成为了李冰的一个象征。其实肉身衣物有什么用呢,关键是李冰的业绩和精神,他永远活在四川人的心中。 图注:科学治水 李冰墓园周长约30米,中间是一个硕大的土丘,上面常年生长着苍松翠柏。墓园四周由花岗岩砌成,上面雕刻着李冰的一些事迹,分为七个部分:通济二江;勇斗江神;马沿西行;开凿盐井;城后斗礼;羽化飞升和民仰忠魂。刀法有浮雕,平雕,也有线刻,构图古朴浪漫,表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有意思的是,李冰除了治水,还教蜀地百姓开凿盐井,制取井盐。 图注:盐井滩 四川属于内陆,又是盆地,与外界联系较少,而盐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产于沿海,李冰教百姓凿井取盐的功绩不亚于李冰治水。在此之前,川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中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正因为如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李冰是神而不是人,他是上天派来帮助蜀地百姓的,是四川的保护神。 墓园前面是两组护墓石兽,有水犀,狻猊,蛟龙和龟,他们都是水中的猛兽。在神话传说中,李冰治水就是和这些猛兽搏斗,制服了他们,江河就温顺了,成为人类的朋友,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 图注:泽被后世 走出李冰陵,脑海中总是李冰亲民爱民,为蜀地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不管哪朝哪代,只要你真心诚意的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就会把你铭记在心里,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彭忠富/文;图片源网络)

鞠躬尽瘁同义词

问题一:鞠躬尽瘁同义词 鞠躬尽瘁近义词: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忠心耿耿,赤胆忠心,鞠躬尽力 鞠躬尽瘁_百度汉语[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出处]明u30fb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问题二:鞠躬尽瘁近义词 鞠躬尽瘁指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贡献出全部力量。 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忠心耿耿,赤胆忠心都可以作为鞠躬尽瘁的近义词。希望可以帮到你。 问题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义词 呕心沥血 殚精竭虑 死而后已 忠心耿耿 赤胆忠心 问题四:鞠躬尽瘁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近义词】全心全意 诚心诚意 【反义词】三心二意 敷衍塞责 参考:在线成语词典:chengyu.t086/cy5/5633 问题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同义词 呕心沥血 殚精竭虑 忠心耿耿 赤胆忠心 如果有用,请采纳O(∩_∩)O谢谢 问题六:鞠躬尽瘁是什么意思忠心耿耿意思相同的四成语 鞠躬尽瘁 [解释]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同义词] 鞠躬尽力 忠心耿耿 [解释]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同义词] 赤胆忠心、忠贞不渝、披肝沥胆 问题七:鞠躬尽瘁的意思 30分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鞠躬尽瘁的中触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自】:明u30fb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示例】:臣只有一片愚忠,~。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近义词】:鞠躬尽力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含褒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流芳千古,真诚这几个汉语翻译成英文是什么?

分类: 外语/出国 问题描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流芳千古,真诚这几个汉语翻译成英文是什么? 解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work-to-death 千古流芳 Fragrance that last a thousand generations(usually for historical heros, good deeds or virteous ppl) chinese-forums/archive/index.php/t-471 真诚 Sincer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流芳千古,真诚这几个汉语翻译成英文是什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work-to-death 千古流芳 Fragrance that last a thousand generations(usually for historical heros,good deeds or virteous ppl) 真诚 Si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