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适用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自身特点、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在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接触过的或能理解的资源形式,必须考虑他们年龄、体力弱小的特点,他们不可能搬动、拿取重物,不能使用某些工具,不能远距离行走等实际情况,同时,无论利用什么资源,都应当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2、创造性 任何东西,拿来以后就要合理而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尽管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教学范例,教学对话与教学活动,而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充分与文本对话后,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资源,为教学目标的搭建和落实服务。 3、生活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学习不是知识简单地有外向内传递和转移,而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地过程,为此,我们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生活,提取有效的课程资源。只有不远离孩子生活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 4、活动性 课程资源丰富而多彩,在教学中,通过活动形式的呈现,让学生乐于参与,喜欢体验,从而产生感悟,促使道德品质内化和发展。当然我们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很多如“欣赏活动、制作活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里孩子们定会学得轻松,成长的得快乐。 5、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起目的是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遵循其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若满意请及时采纳。

旺筑靠德筑的培训课程资源多吗?能学到东西吗?

旺筑靠德筑的培训课程上的资源还是很多的,在用人单位正式用人之前还会再次进行安全培训,你要用心的话是可以学到东西的。

如何开发和优化品德课程资源,实施有效教育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和作用 课程资源的这一概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的重要概念。对于课程资源的界定有很多种说法,我认为徐继存等老师的看法较为客观:“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包括了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专家们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二、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1.品德课课程价值认识片面,缺少课程资源利用评价标准 在新课程下小学品德课的实施及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它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真正能从行动中“重视”它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片面的认为,通过语文等学科也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小学品德课可以上也可以不上,它过多的是被认为是“小课”,是语数英的“候补课程”。也正是因为如此,校级科研活动、观摩教学等“主角”也轮不上它,这些都阻碍了小学品德课课程价值的提升和达成。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中,在评价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其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的评价,对课程资源利用的评价却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所以早日确立“指标”——课程价值取向,对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发展一定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程资源的择选太仓促,教学方法陈旧 调查中的数据也普遍反映出一个问题,教师们在进行品德课教学时,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的仍占大多数,主要都是以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学习效果较差,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品德课。教师们大多一人兼多科,所以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主课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上,所以对品德课的课前准备就不够充分,对其课程资源的选择也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大多都是利用教材资源完成品德课的教学任务。3.多样的课程资源,单一的学习方式 人类需要适应时代,教学也需要适应学生。新时代的学生,随着信息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媒体的无国界,他们能知道更多的知识,了解其他国家发生的最新事件。多样的课程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生对多样的课程资源感兴趣也是必然的趋势。但由于习惯等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和传统,他们没有很好的适应这样的综合课程的要求。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教学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也应该在另一方面更注重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主课如此,品德课程也亦如此。 4.专职教师的缺失,影响品德课资源的优化选择 主课教师兼品德教师的情况,即使在本市区重点学校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新课程下的小学品德课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品德教师不仅要在课程中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为目标开展教学,还要教师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需“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可能很多品德教师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品德教师非专职的现状,使其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和资源选择中去,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课程资源,不一定是教师所期望的,也不一定是最为适合、有效的。毫无疑问它们势必会影响品德课目标的达成,这或许就是品德课课程改革起步早,发展慢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吧。5.未能深入挖掘地区及学校特色资源 在我进行小课题研究时我发现,谈开发不如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还是有难度的,一方面理论知识不足、个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缺乏时间和精力。从课堂教学入手,用敏锐的目光洞察身边的课程资源,结合地方和学校资源,引导学生形成品德课三维目标,这才是我们切实可行的。三、小学品德课课程资源优化选择的建议 小学品德教师作为品德课教学的引领者,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价值观,以“全面和谐发展”为指标和依据,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完成课程中要求了解的知识和内容。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学习观,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张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体体验,形成健全人格。教师应该树立新的学科资源融合观,结合一师兼多科的情况,发挥优势,加强学科间资源的相互整合。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挖掘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一)明确“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对当今课程价值的指标和要求,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本质之所在。何谓全面和谐发展?指的是个体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样的人对社会有极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条件下都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地担当起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达到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翻开我们的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教育家和后来的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等人的教育理论中都可以找到“和谐发展”的倩影,但真正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还是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通过对前苏联发展的几十年历程和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新课程下的品德课,按照学段被分为两大课程体系,《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3~6年级):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应该说《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生活》的延续与升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延伸、拓展,显现出社会属性的。现代的小学品德课课程可以理解为是对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生活教育等内容进行高度整合基础上生成的新课程。它不仅涉及到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现代科技,心理健康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所以确立“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价值观是适应小学品德课课程发展趋势的,同时它也可以作为小学品德课课程资源利用的评价标准。 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价值观看似任务繁重,但也并不是无章可循。课程价值的实现会受到课程目标、编制、实施、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多次对品德课课程做出了改革和尝试,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把“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观作为指导方向,从课程的“实施”阶段——课堂教学入手,通过多样的、丰富的、优质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课程本身的价值。(二)主张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要想做到品德课程资源的择优利用,首先要从小学品德课教学模式入手,改变传统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我之所以会这样提出,是因为现在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的交流,更多的是针对语、数、英等主课进行的改革和研讨,对品德、美术等这样的小课关注的少之又少,学校人员配比不足,小课教学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对课程资源很难做到优化择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内容相当丰富,但核心可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对品德课程资源的优化选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中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以下主要以其中的一种为例具体的来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就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例如在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中,如果是亲身观看事件经过而感动落泪,这是因为个体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了直接的感受,得到了直观的情感体验,感受会更为强烈。它分为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五个环节,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锚”一旦“抛”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立刻被确定,而课程资源的选择就可以围绕这两方面来进行。下面是《交通安全每一天》的教学设计节选谈话交流,明确任务 通过刚才和你们的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爸爸妈妈送来的。看来,你们的父母还不放心让你们自己面对错综复杂的道路交通状况。可是,同学们,总有一天你要独自出行,对公共交通这门学问,我们可要有所了解,才能保证我们的交通安全呀!我提议,今天我们就不要爸爸妈妈的护送,进行一次模拟出行,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应对各种交通状况。进入情境,学习规则1、学生思考出示场景一:主路上有公交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旁边一条较窄的路构成一个丁字路口。路口无红绿灯,人行横道。相应的地方分别悬挂公交线路专用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减速慢行、注意危险、施工的交通标志。提问:(1)遇到复杂的道路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办?(2)面对这样的道路,我们能用到哪些交通规则呢?(3)我们刚才经过这处情况复杂的路段时,用了什么好方法?(4)教师指名汇报,全班交流。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场景二:近处是有人行横道的路口,通过行人地下通道,对面是公交车站。出示场景三:行人过街天桥,对面是公交车站。将场景二、三的照片发给各小组。组织小组生生合作,观察路况,认识标志,根据搜集的资料筛选交通规则,制定科学行走路线。教师参与其中,师生交流。(1)明确小组任务,出示小组活动提示。(2)组织学生汇报。(3)明确交通规则的主要出处,了解其他交通法规。我们今天的模拟出行,用到的规则主要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其实,我们应该遵守的交通法规还有很多,比如《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学有所得,写出收获。1、课件展示不同交通安全宣传方式,激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的意愿。师:我们的体验之旅就要结束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很多收获。请你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爱心卡片,把你此刻最想写的一句话写在这颗心上,记在自己心里。2、轻柔的音乐声中,学生将最想写的一句话写在鲜艳的爱心卡片上。并陆续将卡片贴上组成一个心形图案。总结:一颗颗心,写着对规则的重视,写着对安全的期盼,写着对自己的提醒,写着对亲人的叮咛。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交通安全记在心里,那么我相信,我们出行的每一天,都会充满笑容! (本节课是黄河实验小学冯国宁老师在山东潍坊举行的2011年全国目标教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一节参赛课,本节课获思品学科一等奖。) 冯老师在这节课中对品德课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非常成功,我认为这是抛锚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密不可分的。一堂课的好坏,大家首先会注意到的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而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而抛锚式教学方式就能将这两个要素予以确定。这样一来,课程资源的选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固定的范围,“优化选择”的实现才成为可能。新课程下的小学品德课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社会性等特点,课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其他课程或许在课本教材上就能较好的实现课程目标,而在品德课中是无法完全依靠课本实现或达到的。在一线教学中,品德教师一般都兼任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紧工作量大,课程资源的优化选择,往往就成为了困惑品德老师们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品德教师们在备课时耗费时间最多的环节,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就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让我们有章可循。(三)倡导发现式学习方式 发现式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更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 “儿童是品德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承认儿童学习的多样性、不同类型学习的等价性,对推进品德与生活课程有很大的意义。”《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小学品德课新课标(解读)中也提到,新课程亟待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向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德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得到品德认知,积累社会生活经验,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发现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那么我们就不妨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把在发现式的学习下择选品德课程资源作为优选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又一重要指标。二年级上册《我不任性》案例节选走进童话故事屋,感知什么是任性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贝贝。有一天,贝贝路过一家玩具让,他又看到一辆遥控小汽车,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故事,看的时候要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发生了什么事?(课件演示《爱耍脾气的贝贝》故事)2、议一议:看到贝贝这么做你有什么想对贝贝说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应给予适当追问)生:我想对贝贝说:贝贝你太任性了。师:你为什么觉得贝贝任性呢?生:因为家里有了他还要买,爸爸不同意他还哭。师:你想的和爸爸一样有道理,如果你在旁边你会喜欢他吗?生:不喜欢,因为我觉得他不懂事,还影响周围邻居。生:我想对贝贝说:你既使想买也要跟爸爸好好讲不能哭闹。师:如果是你,你还可以怎么做?……3、小结:刚才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爸爸和我们想得一样,爸爸说得有道理,可贝贝就是不听,还又哭又闹地耍起了牛脾气,这种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任性。板书:任性

上海市教师教育培训课程资源网络管理平台信息如何修改

黑客技术应该可以的吧。

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原则_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生本化策略

  目前,学校教育对本土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再加上社区不良因素的剧增,从而造成了教育阵地的丢失和教育内涵的缺失加重。如何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以生本化的方式更好地开发利用社区德育资源,以适应少年儿童德育教育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工作。   社区德育资源是实施小学德育课程的支撑,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社区德育资源运行模式是保障小学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一环。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社区德育资源运行模式,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特色化。要地方特色浓,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特色才会吸引人,才会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基建化、系列化。建立具有不同教育功能的固定的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慰问、劳动实践等),接受教育。如建立态度情感价值观系列德育基地、知识的技能训练基地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基地等。第三,灵活性。随着自然界季节变换,气候的变化或重大的节日安排活动。这样更适时,更具针对性,教育效果更佳。第四,制度化。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作系统的安排使之形成系列,形成制度,使社区德育资源的利用得以强化,以增强德育效能。   具体而言,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生本化策略主要可归纳为如下方面:   首先,是生本化的学校变革策略。真正的德育必须从学校教育的变革入手。德育问题其实也与目前教育现实中的学习问题密切相关,学生美好而幸福的学习生活才是德育真正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包括德育的教育变革的基础。这样,德育就与教学联系起来了。课堂生活是学生们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也是进行德育的最有本土特色的阵地。教师自身的榜样也是最常见的德育本土资源。还有,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也是进行学校社区德育的重要方式。可见,坚持生本教育的改革思想,无疑是德育成功的重要前提。   其次,是重视德育资源的生本化思维转变策略。本土社区的德育资源其实是非常适合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的。本土社区的德育资源具有如下这几个特点,使得其重要性非常突出:本土社区德育资源的影响具有恒久性。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都不断地变化着,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历史人物如匆匆过客,历史事件大多如过眼云烟。但这一切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留下历史的印记。本土社区德育资源也具有实践性。社区是少年儿童生活的地方,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直接通过他们的感官影响其成长。他们只有通过实践才会从中得到切身的体验,深刻的认识,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社区德育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感化力极强。本土社区德育资源为具体的、物化的。而非抽象虚无的。学生可亲历其境,亲闻其声,亲嗅其味,亲视其貌,亲触其“肌体”。如果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能组织学生作一次春游,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大自然,其感受自然真切。如果要让学生珍惜粮食则可组织学生参观或让学生亲身参与劳作,学生了解生产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苦,很自然会养成珍视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具有多功能、“全营养”的特性,能负担起少年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任务。本土社区德育资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是永久性的艰巨的任务,其投入也是长期的,其效益是潜性的无形的。   再次,就是家―校联动的生本化策略。许多研究证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大。所以,利用本土社区资源应争取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持,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比如,开展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达标评估”活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们在各方面自觉做子女的表率,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接着,是全盘统筹的生本化策略。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应是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加强调控,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也要争取社区(社会)组织的支持与配合。比如,社区的团组织、妇联组织等可以把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发动组织起来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这些人是社区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成立由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的机构,负责协调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挖掘各方面的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少年儿童共享更多的社区德育资源。还应制定有关条例、规定,以保障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机制的日常化与功能的最大化。   最后,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生本化策略。在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上力求做到分类开发和多元化,防止教育缺失。分类开发指的是: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及目标,立足本社区,结合学生的实际,从自然环境(乡土资源);社会组织机构,政府团体;公众设施;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不同的方面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多元化是指从思想品质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虑。多元化的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本课程实施的条件,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支撑,是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也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必由之路。就我们吴川而言,虽然地处粤西,经济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其德育资源却具多元化特性。如著名抗日将领张炎将军纪念馆,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故居,清代状元林召棠故居;地处南海之滨,有绵长的海岸线,红树林与桉树密集,海产丰富,大海无边;广阔无边的田野,绿浪翻滚的蕉林;湛江市菜蓝子工程――博铺坡生产基地;省市级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敬老院、盲人院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发这些社区德育资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立志报国,还可让学生亲吻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可让学生走近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作者单位:吴川市梅小学)

全员培训公共课程资源包怎么学

全员培训公共课程资源包教包会包分配,全员培训公共课程资源师资力量雄厚环境优越硬件设施齐全,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如何整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

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对取得的资料的分析,对已有实践的思考和一些理论推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问题,提以下几点,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CAI,即计算机辅助各课程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方式,但从更完整意义的整合目标价值观看,这种整合方式也应逐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例如,在整合的环节中,可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整堂课以讲为主加大屏幕展示的模式,其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价值就不大,而基于光盘或网络检索的探究模式或实验、调查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模式价值就很高了。事实上,包括设备投入在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本相当高,如果只计被辅助课程的目标价值,不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价值,是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益成本比的。 (2)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传统课程。一种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另一种做法是干脆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在美国的小学中被经常采用。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课程的整合方面还有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是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整合问题,也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如何安排和衔接。这个问题近阶段会非常突出。 (3)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专题活动课程的安排、学校及周边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利用,将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4)在各科教材的改革中,也应努力体现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例如,是否需要重选内容、实例、实验、练习等? (5)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重构)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其以课程整合设计为主要目标的“2061计划”中提到:“如果说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让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更加艰难。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教育因素的恰当介入,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计算机配到教室和实验室,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究的问题。 (6)适当的教学软件,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像几何画板、Encarta(一种适合学生的电子多媒体百科全书)显然能在课程整合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有反复使用或推广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应该说至今未取得很大突破。一方面,应积极发掘可用软件的潜力(如Excel在数据处理和图形生成方面的优势很多可用于教学)。不应该提倡人人做课件,但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科与教育素质和计算机素质兼备的教师参与开发,肯定有利于我国教育软件水平的提高。 (7)对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外贸培训课程有哪些?有没有靠谱的外贸培训课程资源,求推荐

可以从一些专业论坛里面看一些达人的文章,如果他们的文章你能看的通俗易懂,说明这个达人的课程适合你。现在很多开课的都在圈钱,收了钱水一水就行了,完全不管你能不能学的进去。反正要慎重`

谈民俗文化之语文课程资源的一抹亮色

谈民俗文化之语文课程资源的一抹亮色 论文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民俗文化 课程资源 利用 论文摘要:民俗文化是 语文 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 语文 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在 语文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以阅读教学为起点,将民俗文化资源延伸至写作教学与 语文 综合性学习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开拓 语文 学习的视野。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流传积累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的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孕育下,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沉淀和展现。民俗文化是 语文 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 语文 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关注 语文 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 一、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语文 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作家在营造他所关注的艺术世界时,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将他所体验过的民俗文化、感受过的民俗风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描绘出作者心目中所期望的文本情境。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角度领悟课文内涵。 以鲁迅、老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觉悟意识的现代作家,不约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为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发展的骨架,将民俗文化穿插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现象,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1]。 无论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馆》中的北方文化,《边城》中的湘西风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当这些作品被编选入中学 语文 教材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不能忽视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与文本研读之间的纽带关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内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视角来还原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 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资源是通过时间背景来表现。在对此类文章进行研读时,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现的民俗文化中有关传统时令节日的描写,从这一侧面来补充对作品主要思想与情感的理解。例如鲁迅所写的《祝福》中多处描写了全家准备“年终大典”这一场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与人们热闹准备祭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小姑在离别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的初七是指牛郎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之日;下九是指古代农历中每月十九,是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这段话展示了刘兰芝与小姑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情谊,与焦母拆散他们夫妻的所做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层次分析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鲜明形象是离不开所在时代、社会环境影响的。作者要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不光需要依靠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会借助对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描写。而在这些细节中就会渗透进许多有关民俗文化的特征,这就是将人物形象进行民俗化。一方面是对人物出场的服饰的民俗化描写,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语言中所使用的词汇进行民俗化描写。如果重视文本中的这些民俗化的资源,则能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产生很重要的指引作用,能够扩展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候的思路,以一个新鲜的文本研读视角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重从细节上去理解人物,回归文本的内涵来讨论阅读感受,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鲁迅在对民俗描写刻画的同时,始终把人物置于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中,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3]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出场的两次服饰的描写: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以及红头绳,这些都是传统民俗中的“寡妇”装扮,祥林嫂的苦难命运也就从这一细节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为之后她被禁止参与祭祀准备做了铺垫。这身装扮也成了祥林嫂在当时社会生存所背负的负担。如果教师和学生留心其中包含的这些民俗文化信息,就能从侧面更深入具体地来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茶馆》中的对白有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俗语,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老舍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就充分利用语言来显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与地域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使这些人物鲜活并真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些不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更好地解读语言背后所隐含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多渠道培养学生 语文 学习能力 民俗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而且也是深厚的文化知识的积沉。这些知识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而是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建筑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应从 语文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来审视 语文 教学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对待民俗文化资源,不仅要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 语文 学习综合能力。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学生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而对学生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事实上学生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不善于发现并抓住它。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民俗文化的发现意识与欣赏能力。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寻找和体验身边的民俗文化资源。要让学生带着兴趣与好奇不断在生活中发现与积累民俗文化素材,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写作素材的积累能力。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开展 语文 课外活动。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阅读量要求,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质量水平,究其原因不仅仅集中在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精心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不知道要读什么,怎样读,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一些作文范本,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照搬照抄一些范文,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所以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在指导时不妨引进一些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目。 信息化时代,更强调个人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语文 课程标准也注重这一目标的培养。 语文 作为一种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更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 语文 科学能力,开展 语文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民俗文化内容正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模仿与推崇,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节而冷漠我国传统节日就是一例。 语文 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3]民俗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一笔文化财富,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财富,要通过民俗文化来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民俗文化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18-119. [2] 高梓梅.从民俗的视角教学鲁迅小说[J].教研天地,2004(2):48-49. [3] 李桂芳.中学 语文 教学与民俗文化承传. 语文 教学研究[J].2004(4):33.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怎样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眉山可以通过完善本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水平。首先,可以在教材编写上加强对眉山地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涵盖。其次,可以鼓励当地的语文教师和学者开展研究,挖掘眉山地方语言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加强语文教育的本土化。同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名胜古迹等,把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最后,可以加强和当地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语文教育活动,形成本土化、多元化的语文教育形态,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理解度。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菜园里》教学案例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看到了,这些蔬菜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我们看看书本上是怎么写的。读一读,想一想,儿歌告诉我们什么?找一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的时候要求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自学儿歌)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小组交流。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讨论着)师:谁来说说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黄瓜的外皮是绿色的。生 2:我知道豆角的颜色是青青的,样子细细长长的。生3:我知道了辣椒的样子有一端是尖尖的。生4:我读懂了“茄子高高打灯笼”。就是茄子结在枝上,就像灯笼高高挂着一样,整个向下垂。师:你真棒。(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大家看茄子结在哪里呢?它挂在枝上的样子像不像灯笼?生:我读懂了“萝卜地下捉迷藏”。就是说萝卜长在地里,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叶子,看不到萝卜,好像故意躲起来跟我们玩捉迷藏。师:可以看出,昨天到学校劳动基地里去,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课前老师带学生参观学校劳动基地里的蔬菜,其中就有萝卜)生:有。我还看到很多萝卜露出头来。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我觉得很奇怪,萝卜怎么有紫色的呢?就问管理菜园的伯伯,他告诉我这种叫胡萝卜。师:同学们懂得真不少。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生:南瓜越老皮越黄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谁来解决?生:我知道。就是南瓜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慢慢地长、慢慢地变,到了成熟就成了黄色。就像芒果一样,刚开始是绿色的,到成熟了就成黄色的。师:说得好,还能用我们经常看到的水果来说明。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从图片上和书本上看到的南瓜都是黄色,样子是圆圆的。可我昨天和我妈妈到菜市场,看到的南瓜全部是青色的,样子都是长长的,和今天我们放在桌子上的一样,怎么也找不到黄色圆圆的南瓜。生:我知道。昨天我去买南瓜时也一直找不到我想要的那种。后来妈妈告诉我黄色圆圆的南瓜一般在夏天才有。这种椭圆形、青青的南瓜是新品种,南瓜还有一种样子像电话,大家都叫电话瓜。【评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例从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劳动基地里的蔬菜,让家长带孩子走访菜市场,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初步了解和感知蔬菜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汇报读书情况的环节,进行课程资源调查情况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是本课例的特点之一。学习儿歌时,教师采用了自学——交流——质疑——学生释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学会了阅读方法,并通过质疑解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怎么样

挺好的。课程学习资源实现了从疫情期间应急方案到精品课程的全面升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年级和各主要学科全覆盖。

如何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有效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资源 (一)关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本身就是课程资源。要有效地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能博古通今、通晓中外、对地方历史资源要了然于胸。 (二)充分开发利用的历史资源 1.有效利用教材。如教科书、教参、《泉州历史》的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泉州历史人物》。 2.重视利用博物馆。如泉州博物馆、海交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因为博物馆展示的实物资料、图片、史料无疑是最直观的历史知识。 3.参观、考察地方历史遗迹资源,探究其真实历史。泉州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400处,由于数量众多,反而让一些同学忽视了其价值,也没有真正了解其历史价值,可以说是“熟视无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遗迹遗址中发掘有效的历史资源。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海丝”起点九日山,说:“一座小山,没什么好玩的,就是有一些石头、石刻。”这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获取历史信息、历史知识的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观察力、阅读能力。如引导学生观察遗迹时关注有关文字介绍、碑文等,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4.关注社会,向身边的人和物要历史资源。如家里的老照片、老人对过去的回忆、民间故事、族谱、家庙、民俗、当地报刊。如最近《泉州晚报》就有关闽南文化节做了几期有关的闽南文化专刊。也就是说只要有历史学的眼光,善于发现,身边就有很多的地方历史资源。如在“贵姓何来”一课探究活动中,就发现了很多族谱里含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如“北人南迁”“胡汉交融”等相关历史。 5.善于运用新技术获取历史资源。如网络信息技术,内容全面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具体,能用好它,快捷且高效,是重要的历史资源。 (三)精选、善用地方历史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没有时间专门来讲地方史,而要融地方史教学于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资源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民间的传说、故事等口碑资源,学生熟悉又有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真实的历史,不能以讹传讹,而应从故事中发现历史、挖掘历史。如,讲到戚继光抗击倭寇时,就可以引用泉州历史名人俞大猷,和他并肩作战,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讲其原是明末抗清的。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补充教材的不足,才能使学生理解后来康熙为何派施琅统一台湾。可结合泉州北峰的郑成功焚青衣处遗址、讲故事“反清复明”了解其招揽有识之士,共举大业的故事。而如传说:郑成功有三只眼,能知过去和未来。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有学生会讲这种故事,教师必须加以解析,说明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总之,教师要善于搜集、积累地方史的资料,发掘地方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四)用地方历史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指出:教学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如,在讲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时,开展“泉州港的兴衰”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等来了解泉州港的兴衰,探寻其原因。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历史,掌握规律。再如,讲到宗教有关问题时,可让学生去参观开元寺、清净寺、草庵、关岳庙、基督教堂,感受泉州宗教文化的丰富多彩,多元文化兼容并存的独特胜景,体会泉州之“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课堂上研究讨论:你身边有哪些历史遗迹,各属什么宗教?为何泉州会有这么多种宗教还能并存下来?还可以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活动,进行专题研究~

如何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江苏省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历史教师如何看待历史教材,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主要取决于他的教材观。新课程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把历史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历史教师在对历史教材的处理方式上,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历史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内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方法有:   1.重组教材内容顺序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教师不可过分拘泥教材,可以根据实际,重组教材内容顺序。   2.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地图、活动等   教材中的案例、地图、活动等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教师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节中关于元朝行省制度时,通过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和认识,可以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元帝国并不都是行省,还有一些地区不属于行省范围。例如,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宣政院辖地西藏地区,从而加深学生对行省制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形成对我们伟大祖国广大区域的认识和认同。   二、积极开发历史教材外的常州区域性历史课程资源   所谓区域性历史课程资源,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本乡土的历史。区域性历史资源是反映本地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与家乡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其典型材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较为理想的专题,能较好地体现导学性、活动性、方向性、时效性和综合性,更易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深入研究,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常州的区域性历史资源,与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相应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现行《历史》教科书与常州区域性历史相应内容对照表   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穿插区域性历史资源教学,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集中开展区域性历史资源专题学习。   当然,历史教师在运用地方史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以偏概全   不能以地方史完全替代课本知识的教学,必须围绕课标进行教学。还要避免过分美化家乡,在选取资料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中国的发展也就没有家乡的发展。   2.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题   区域性历史资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途径,其选题须是典型的。教师应帮助学生从本地实际和本人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群众有所了解、有原始依据或文字材料、容易引起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进行探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要做有心人,广泛积累区域性历史资源   在搜集区域性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料进行有可能的考证,对于一些无法考证的历史资料要慎重使用。实用资料的时候,尽量提供资料的来源或是出处,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   我们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另外,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认同感也将有很大帮助。当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不必抱怨学生不爱学历史了。

结合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具体案例谈谈怎样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那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怎样开发和建设呢?一般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因此,我认为可将语文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从三个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1)从功能角度看,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素材性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的语文课程资源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但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2)从呈现形式看,有物化的、静态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教材、相关文本资料、各种教学设备),和以生命为载体的精神性的、动态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学生的学习感受、情绪变动、突发事件)。这种精神性的、动态性资源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也就是说,教材是资源,资料是资源,教师是资源,学生是资源,灵感、动机、兴趣、课堂氛围、教学风格、个性品质、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是课程资源。(3)按照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课内语文课程资源和课外语文课程资源。课内资源是我们最熟悉、最直接、感受最深的部分,却容易被忽视。作为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建设意识,认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可是在实施中,正如我们前面在分类中提到的,那些最熟悉最直接的,往往容易被忽略。我们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何立足我们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开发和利用好我们课堂自身的课程资源呢?一、善于挖掘、利用好教材资源,打好学习的基础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课堂最主要学习资源。教材的科学性、审美性,是学生成长的精美食粮。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主阵地,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更多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把握好教材,就基本上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课程标准为什么强调课程资源的利用、强调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

课程标准为什么强调课程资源的利用、强调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因为:校本教材涉及多个领域,有专业知识也有常识,课程资源开发亦如此,考察教师方方面面的能力,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校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我校两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着重从教师的来源与构成、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角色变化、教师的指导范围和任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论述了指导教师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并第一次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靠教师导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报并实施《衣锦小学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来,最初,我们将重点放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撰写小论文、活动日记的能力。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从实践的过程中看出,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相当关键,也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显得更加困难。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关键靠教师。  一、教师的来源与构成  教师是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谁来组织领导?谁来担当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能否配备专职的教师?哪些人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这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借鉴日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验,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组,即所谓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学校不同学科背景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以教师指导小组面对各自班级的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上延续性,光靠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活动需要的,再者,从教师来说,时间、精力、知识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总负责,教科室主任、教导处主任具体分管的领导小组和一支有较高研究水平,有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并有时间上保证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宣传、鼓励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担任相关课题学生活动的指导老师,参与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如校园篇中的“衣锦特色”课题分别由我校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英语老师、大队辅导员等组成教师指导小组,再如家乡篇中的“临安地理和资源”课题则由低、中、高段的常识老师共同组成教师指导小组。  另外,由于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指导力量,聘请了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老师。如“衣锦少年警校”课题组,特聘请了当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马国华、章小波、何向军等教官担任指导教师。  二、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解放后,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像今天这样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长期以来,受“传道、授业”思想的影响,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师,借助着他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也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想要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甚至一窍不通;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以前是学生跟着教师走,现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师跟不上学生。如电脑的运用等。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材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忐忑不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师长”自居,有一种师道尊严的感觉,习惯了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听的份。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的确,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学关系由“我说你听”变成一起讨论,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变化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危机感,意识到“充电”的紧迫性,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我们有一位指导教师在她的心得体会中这样写到:“记得第一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我把自己以‘临安经济"课题指导老师的身份推出时,心里就觉得没底。又有一次,‘临安工业"课题小组的两位同学在课间拦住了我,问:‘老师,这几天电视里经常说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发展临安工业经济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工业园区?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有哪些?"我竟然一个也答不上来,心里一阵发慌。就在那时,我下了决心:必须赶紧去补补课,而且必须赶在学生前面。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阅读了《临安年鉴》、《市政府工作报告》,参观了万马、锦江、天松、华兴等龙头企业,走访了农业局、工业局、电信局及钱王、临安等几家大酒店。虽为之作了很多准备,但还是时时会遇到学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问题,有时面对学生的困惑,却帮不了一点忙,只能暗暗着急,真有一种失去自信的苦恼。”  是呀,以前认为教小学,拿到大专文凭可以高枕无忧,现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生活实际问题有如此漠视。  (二)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所教学科或自己的专长。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学习活动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小论文写作、结题报告撰写、数据资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合作完成学习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战。  (三)教师的资历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教师光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已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指导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生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3、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自身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  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三、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角色变化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前沿知识、相关知识及与实践的联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教书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师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来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他将成为: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要,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参与中,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这里的指导与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这种指导要求教师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它能燃烧起来;另一方面则是运用老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从指导内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从指导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越大。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促进工作。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等。总之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要组织、管理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4、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教师关系往往是文人相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教师已不能单独地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因此教师要保持他的竞争力,就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当教师以指导小组一员的身份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时,需要他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虚心地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其他老师并与之通力合作。如我们“经济”课题组的四位老师经常一起备课,商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乐于合作,真正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感受到了文人相亲、愉快合作产生的魅力。我们真正体会到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养,更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  5、校内外多方关系的协调者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协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尽力起好纽带和桥梁作用,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课程资源。  6、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大多数教师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对除此以外还有哪些资源可以成为教学的素材并用来教育学生则很少关心。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与学生周围社会和社区的密切联系,要求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和材料的主要发现者和开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去寻找:一是立足校内,如舞蹈、铜管乐、剑桥少儿英语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锦历史沿革、办学成就等;二是联系社区,如家长学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队等课题研究;三是挖掘乡土教材,如生态旅游、家乡特产(老三宝、新三宝)、临安名人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识组黄海燕老师指导的课题组先后开发了《竹趣》、《山核桃》、《临安一日游》等校本课程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师的开放意识和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的愿望及办事的能力。  教师上述角色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四、教师的指导范围和任务  在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应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启动阶段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成果展示的指导。  1、在活动的启动阶段,教师首先应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家庭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针对学生初次选题有一定困难,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参考的子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论证,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过程之一。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也可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上网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丰富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活动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评价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此外,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小论文,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重在过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2、教师是组织学生活动,而不是教学生用书或教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活动时可参考一些学材,但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要受已有学材的框架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更重视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形式多样性。  3、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有些活动还可以向纵深方向不断延伸和扩展,甚至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4、不要用一个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  本课程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或以等级评分的方法去评定学生的表现,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达不到评价的发展功能,本课程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  六、几点思考  尽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已经表明,它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它让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但是要让教师真正能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一部分教师持旁观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方式很难改变等原因外,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学业检测没关系。家长、社会都以学生检测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万一学习成绩受影响怎么办?  想法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反映不出个人的工作表现。班级管理优劣、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反映出教师个人的工作成绩,但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集体指导的结果,即使学生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也显示不出教师个人的贡献,何必那么积极。  想法三:属于满工作量以外的额外负担。该学习活动没有专职教师,必然是现任教师兼任。但对这部分工作量的计算,尤其是对起始探索阶段教师付出很多劳动后的工作量计算没有明确的说法,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无法指导学生。身为教师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开展科研,即使写一些论文也是为职称晋升所逼。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十分因难。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流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教师所熟悉的学科教学完全不同。许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该怎样进行,在每个环节上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教师上述想法,有的属于观念问题,有的是对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担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教师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真实心理。教师的第一个想法不是学校层面能解决的。对第二、第三种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证,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层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和评价条例,从制度上鼓励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剩下的像老师在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可通过种种形式,立足本校,开展教师培训,其次可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华。再次,学校可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让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能到位、负责、投入,使教师与研究型学习的开设同步成长。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将是学校事业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从我校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我们意识到,教师始终是活动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落实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对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切入口。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霍益萍 广西教育出版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郭元祥  3、《综合实践活动》  ——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教师指导用书

如何更好地适应信息碎片化时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如果让一个普通人描述自己十几年前的媒体接触方式,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但是今天,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报纸定位变“泛众传播”为“分众传播”。平面媒体常常开始围绕着“读者关心的是什么”来做文章,习惯于思考整个报纸定位的问题。然而,在碎片化时代,报纸要“包揽天下”的操作难度很大,而要办一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的报纸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看到读者的反馈信息,编辑记者们常常哀叹“众口难调”。传统报业虽然在自身定位和读者定位方面有专门的选择和设定,但相对来说,大部分报纸的受众群体定位较广,属于泛众传播的类型。而现今受众人群不断呈现出分众化的趋势。“多种媒体,一个声音”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碎片化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将长尾上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商品还要大的市场。什么是碎片化  “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浅谈生成性课程资源在思品课中的开发和利用】 思品课程研讨会

  所谓思品课程的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静态的备用资源,而是指在思品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课堂上即时产生,能够推进教学进行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是在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主要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状态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及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答案等,无论是以言语方式表达,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达,都是思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思品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即时捕捉、归纳和总结,使思品教学充满学生成长的生命气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一、搭建互动平台。培育生成性资源生长的土壤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学生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起到“支架”作用。学生的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让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生活中碰撞出火花,这些都是思品课堂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生成点。因此。思品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创设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园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   为此,在思品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四个还给:一是还给学生时间,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合作探究的时间;二是还给学生空间,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活动和思维的空间;三是还给学生权利,尤其是还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四是还给学生尊严,尤其是还给学生的人格尊严。为学生学习搭建互动平台,培育生成性资源生长的土壤。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从而加深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情感和道德的升华。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与此同时,思品课堂教学也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规章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不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林场设计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如:在一次全县思品优质课竞赛时,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日新我新又常新》这一框题时,设计了“记忆大搜索――找找优缺点”这一环节。一位学生站起来懊悔地谈到了因自己的误解而伤害了从小玩到大的最要好的朋友,直到今天这位好朋友仍不愿意理睬他,而他也一直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耿耿于怀。此时,我察觉到他的眼里含着忏悔的泪花。我随即问了一句:“你的这位朋友现在还在这个班吗?”这位同学马上点了点头。我的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了要给这位同学改过的机会,让昔日的两位好朋友重新走到一起。虽然这样做,我的教学任务有可能完不成,但我挽救了两颗受伤的心灵,即使这次优质课竞赛我因此不能获得满意的成绩,也是值得的。于是,我用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这位同学说:“老师给你一点时间,把你压在心中想说的话尽情说出来,我相信你的真诚会求得你的好朋友谅解的。”在我的一番鼓励和安慰下,这位同学终于含着泪花说出了尘封在心中许久想说而未说的话。在他的真情诉说中,他的好朋友终于慢慢站了。起来,走到"了他的身旁,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两颗心终于又走到了一起。顿时,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抱以最热烈的掌声。   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我及时捕捉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非常真实、宝贵的这一生成性课程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引导,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交流和升华,实现了思品课的德育目标,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真正达到了高潮。      三、敏锐捕捉,防止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      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弹性设计 教学计划 ,为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在课中要准确洞察,敏锐捕捉学生动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使之大放异彩。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八年级第十课第一框《诚信是金》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八年级的学生小刚家境比较贫困,中午到食堂买饭时,他递给老板10元钱,老板却找了97元,原来老板把10元钱误当成了100元,假如你是小刚,此时,你该怎么办?话音刚落,许多同学纷纷站起来说,应该把多找的钱退给老板,因为这是诚实的表现。就在我准备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肯定时,突然教室里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低声嘀咕道:我才不那么傻呢。虽然只是一位同学小声嘀咕着,但我认为这种思想实际上代表着部分学生的心声,只不过这位同学敢于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我面带微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是诚实的表现,并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他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一是,小刚家比较贫困,的确需要钱;二是,多找的钱不是小刚的错,他不是骗来的,也不是偷来的,更不是抢来的。”听完他的理由,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大家讨论:1 老板会不会发现他多找了90元钱给小刚?这时,老板会怎样看待小刚?这对小刚今后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 小刚多得的90元钱会不会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他只有靠什么才能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小刚这样做,一且被老板发现,就会被认为是贪图小利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是既伤害了他人,又伤害了自己。他只有通过努力学习、诚实劳动,才能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我们在思品课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利用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非常真实、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从而让思品课真正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责任编辑 李雪虹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是当今课程改革和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校本课程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兴趣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并铸就健康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我校地处泉州永春,本身就有潜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在泉州文化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通过对泉州文化的亲历感受和观览鉴赏,深化热爱泉州文化的感情,认识泉州文化的丰厚和源远流长,吸收泉州文化的营养,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学会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学会尊重多样文化。   3.学会交往,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合作中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注意观察泉州文化现象,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会自信,在泉州文化认同中养成自我认同感和“爱拼才会赢”的坚毅品质。   4.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泉州传统文化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泉州文化,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二、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和进度安排      泉州文化校本课程是高中开设课程,在课程安排中,坚持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的顺序,不同年级各有侧重,但都围绕课程目标安排。(如下表)      说明:①表中内容为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进度安排。   ②实施时间为高一、高二,总共历时两年。   ③进度安排上将泉州文化分为 党史 、名胜古迹、名人、习俗、民间文艺、谚语六大系列,每一系列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逐步提高。      三、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在实施德育校本课程之前,严格按照格式,编写所开设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详尽的《课程纲要》。一般来说,教师操作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应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项目,列举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和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二是具体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下面是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方案(略案)或叫课程纲要(只列举部分章节)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泉州文化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课程类型:思想品德类,自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授课时间:每周一讲,每学期15讲,共开两年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 感受泉州文化(民间艺术、名胜古迹、人物等),提高人文素养。   2. 亲历泉州文化的研究步骤(搜集、整理、参观、访问、参与民间艺术品制作),完成认识、鉴赏。   3. 选取某一泉州文化的具体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节选二个课节)   第三专题:郑成功研究性学习(之五)   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了解明代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教学方式:学生搜集资料、信息、讨论、演讲,教师指点,讲解。   组织形式:   在教师指导下自由讨论,组织演讲。   教学要点   1. 学生搜集郑成功生平资料、主要事迹资料   2. 郑成功所生活的泉州社会文化环境   3. 泉州文化对郑成功的影响   4. 郑成功的泉州文化气质   第六专题 泉州谚语研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泉州谚语,特别是哲理类。   2. 了解几位有影响的泉州谚语搜集者。   3.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谚语。   教学方式:学生搜集泉州谚语资料、信息,小组交流。   组织形式: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学要点   1. 学生搜集谚语,小组交流   2. 泉州谚语的分类   3. 泉州谚语的发展   4. 泉州谚语的应用      四、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      1. 评价的原则   (1)重视文化认知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感受、领悟、欣赏和思考等每个阶段的表现,对每个阶段都给予相应的权重分数。   (2)不仅重视学生对每个文化专题的研究结果,而且重视描述学生在研究鉴赏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3)重视评价学生对于德育与其他学科文史知识的联系情况。   2. 评价的实施   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讲座发言的表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敏捷性、深度、表达水平(发言、演讲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业的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小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   (1)等级评定,用于文化主题活动课、小组讨论课。由指导教师填写主题活动课评价表(见附表1)。   (2)分值评定,用于学生提交的书面结果,如小论文、赏析文章、观感作文及搜集资料的全面准确情况。具体可分为老师评定、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3)将等级评定和分值评定两种成绩平均,按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总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开发出具有明显差异性、符合本校学生需要的课程,以拓宽德育工作途径,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培育、以及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选编与利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课堂设施的建设、小学科学课堂的师资力量的思考与实践,建立了新课改后符合当代小学生特点,支持新课改的进程,贯彻落实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政策,促进小学科学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种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价值在于教学者的开发与应用。通过教学课程中,课程所围绕的中心要素而展开教学模式上的总结,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都要开发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根据开发者的不同,有专家主持开发模式(学科课程需求—专家主持开发—师生利用资源)、教师主导开发模式(课程教学需求—教师主导开发—学生消费资源)和学生主体开发模式(教学内容需求—学生主体开发—学生共享资源);根据资源的特点及需求的不同,有满足需求开发模式(学生需求—资源调查—遴选优化—资源利用)、弥补缺陷开发模式(资源调查—诊断缺陷—资源创新—资源利用)和突出优势开发模式(资源普查—提炼优势—校本课程—资源利用)等。这些模式的构建有效引领和指导了一线教师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二、小学科学教师资源培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执教者,我们将这部分人群称为小学科学教师。小学科学教师资源是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首要条件,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鉴别者、实践者、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中具备这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教材,二是教师。而小学科学教师具备了素材资源与条件资源的双重属性。故此,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小学生在小学科学过程中所汲取着知识范围、知识深度、知识框架的完整度。好的教师能将学生的整体素养带到平均水平以上。   尤其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灵的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迫在眉睫。小学的教师不仅是小学生成才的教师,更是引导小学生人生第一步的导师。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都是小学科学教师资源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将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原动力,教师应在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根据小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教师要以能力、需求、经验和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提升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力争成为科学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建设者,让小学科学教学走向专业化。   三、小学科学教材自主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教材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是指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传授学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一切材料。小学科学教材包括:教科书、练习题、讲义、知识框架图、阅读材料、提纲、参考书、多媒体影像等,本课题所说的小学教学材料主要是指教科书。小学科学教科书是由小学科学专业的课程专家、优秀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完成的。   自主开发科学校本教材是新课改后对科学教师提出的又一新要求。这种要求不仅需要科学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更需要教师髙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提出了“五性”原则,即教材定位符合办学理念,体现发展性;内容选择了解学生需求,体现适应性;过程设计发挥教师特长,体现主体性;版面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体现趣味性;教材使用注重分层指导,体现功能性。四、小学科学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不仅需要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的软件力量,更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成。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第一阵地,是小学生在校园学习小学科学、构建知识框架、总结学习实践经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硬件设施对小学生学习小学科学促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简单化向复杂化过度,科学知识的认识会随着学生的年级逐层加深。故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建设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帮助学生思维具象化的最佳途径。   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必须遵循六大原则:科学性原则(指实验室区域的划分、设施的安置要按科学规范进行,实验室的内容涉及广泛、学科交叉,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领域)、严谨性原则(指实验室内张贴的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操作规范图片等要体现严肃认真、活泼健康的氛围)、趣味性原则(指实验室陈列的实物、模型、标本要醒目,展示学生的成果等要有趣味)、互动性原则(指学生采用小组活动方式,每小组共享一个实验操作台,便于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同时师生可以共同使用一个更大的实验台)、实用性原则(指实验室内产品的配备和工具、仪器、材料的摆放要实用,符合学生探究的需求,管理方便,开放时间长)和安全性原则(指水和电的分离,给、排水系统一律设置在教室周边,安装安全电源系统。防火、防毒、防伤的“三防”措施及应急处置办法缺一不可)。   资源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让这些资源有机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科学课程值得系统地研究;再如如何构建一种学校、社区、社会的联动机制促使社区、社会主动提供资源满足学校科学课程所需,学校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直接服务社区、社会,如此形成学校、社区、社会的良性互动循环,非常值得研究;再如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为最富时代气息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本课题研究中虽有所涉猎,但还很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值得深人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永庚,周扬.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余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J] .教学与管理,2008,(3).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全球教育展望,2001,(8) ;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推进特教学校建设吗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推进特教学校建设。通过查询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问题得知:建设特殊教育资源库的目的是要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服务,推进特教学校建设。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推进特教学校建设吗

是。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推进特教学校建设的,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可以支持特教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学课程资源是北师大核心期刊吗

《中小学外语教学》再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由 flts_publish 提交于 周四, 07/08/2021 - 11:39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编委会给我刊来信(见下图),通知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教育类核心期刊。评选核心期刊的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刊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科研活动,研究工作量浩大。北京地区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我刊在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和2020年连续七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是对我刊学术影响力的肯定。自1978年创刊以来,我刊始终坚定不移地遵循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始终如一地视质量为刊物的生命,全心全意地为基础外语教育服务,为教学第一线的外语教师服务。为保证刊物的质量,我刊始终把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作为我刊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会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有关编辑和出版方面的培训,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的学术资源,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我刊还聘请外籍专家为刊物的英语语言把关。我刊的发展离不开多年来读者和作者的关心和支持。我刊编辑部会继续秉承为英语教师服务的宗旨,倾听读者的呼声,了解教师的需求,以回报广大读者的厚爱。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ppt在哪里找

点击下载:精美PPT各种风格模板(分类整理,持续更新)收集整理:ppt模板高级感简约商务大学生答辩教师课件工作汇报总结素材模版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IIwh4BqH8jf0XJqKf_Lrg提取码:999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4dUiUzbY2zvwJbqw5KoUg提取码:888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SwKgMMNqnYwu0z_chiOOQ提取码:kk66幻灯片模板即已定义的幻灯片格式。PowerPoint和Word、Excel等应用软件一样,都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产品之一,主要用于设计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投影机播放;利用PowerPoint,不但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Web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PowerPoint的应用越来越广。

新课程改革教师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不会吧

课程资源包括哪些?

学校课程资源是指哪些方面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就中学生物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配备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学教学软件、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此外,校园网上的有关信息以及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向学校领导宣讲《标准》的要求和生物课的特点,努力争取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丰富学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比如,留意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颁发的生物学教学仪器设备目录,以及生物学教学挂图、投影片和音像资料的宣传征订材料,根据教学需要向学校申请购置。第二,如果学校拥有较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注意进行适当整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用课件来演示亦无不可,但有大材小用之嫌;放录像片(展示结构时配以背景音乐)则显得喧宾夺主了。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细胞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则有较大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三,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学校校园中的生物及用学校经费购买的生物材料,都是学校提供的重要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其他课程资源难以替代的价值。《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观察,触摸乃至操作活的生物体,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甚至观看录像片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丰富、鲜明而深刻得多。因此,不能只盯着仪器设备而忽视生物性的课程资源。有的教师用录像片播放实验内容,以此来代替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活动,如果用于个别材料难找或因为其他困难难以完成的实验尚可,作为一种先进的做法推而广之就有失偏颇了。实际上,学校的生物园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这一资源的完备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应当让学生成为生物园的主人,在使用这一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参与这一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第四,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ψ急傅模渲胁簧僮试从Φ庇糜咨淖灾餮啊⒅鞫骄俊8荨痘〗逃纬谈母锔僖ㄊ孕校返木窈汀渡锟纬瘫曜肌返睦砟睿獯慰纬谈母鐗闹氐隳勘曛痪褪谴俳胺绞降淖洌继骄啃匝啊R迪终庵直涓铮隹恳槐窘炭剖槭遣还坏模靠翁蒙系?5分钟也是不够的。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生物园、生物实验室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应当为此提供条件。 第五,学校的某些课程资源可以校际共享,在有些城市已经出现这样的做法:有的学校专门培养草履虫,有的专门培养果蝇,有的学校则专门养花,通过校际共享,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什么是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 张廷凯 丰力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 *** 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上述三种类型的划分有其理论的依据,但大多是学校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只要是便于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都有其合理性。总体上说,三种课程资源的划分都比以前更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资源的范畴更大,也更科学。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学校有将课程资源无限扩大的倾向,这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课程资源如果被过于宽泛地界定,那么反而可能造成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困难。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张廷凯 丰力 主编 历史课程资源有哪些 《新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您可以提供的课程资源有 你身边有哪些可利用的优秀课程资源? 优秀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有利条件。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可以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方向更加清晰明确。我认为我们身边的优秀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按内容分: 1、 人力资源:能为音乐教学过程提供人力服务的人员,包括我们校内的音乐老师,有音乐特长的非音乐老师,从小参加歌唱训练,喜欢乐器演奏,喜欢唱歌和表现,性格活泼开朗,能歌善舞的学生。校外的能够为学校教学服务的老师。在我们学校有 *** 的音乐老师,音乐声乐、器乐、编导培训的学生,退休的、有音乐特长会吹笛子的老师,这是我们农村高中音乐课改中的优秀课程人力资源。 2、物力资源:能为音乐教学过程提供服务的物质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校图书馆、音乐教室、音乐器材、教学挂图、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在我校能够提供专门的教室,投影仪、微机室算得上是农村高中的优秀的课程资源。 3、制度资源:能为音乐教学过程提供制度保障规章制度和文件等。包括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标准和与高中音乐相关的文件。 4、时空资源:身处东坡故里,有大文豪苏东坡、仁寿的擡工号子,丹棱的唢呐可为是优秀的课程资源。 4、信息资源:音乐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现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教师及时地为学生提供与音乐教学相关的资讯就是优秀的课程资源。 二、按空间分布: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音乐教科书以外,还有音乐教师、校内有音乐爱好、特长老师和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优秀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也包括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 *** 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按功能分: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四、按存在形式分: 有形资源也叫显性资源或可视资源是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被音乐教学利用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内外为音乐教学服务的设备设施、师生等由人财物。无形资源是指为音乐教学服务的那些非物质性的、看不见摸不著的人文资源,包括乡土资源等。 论述教学资源的概念常用的教学资源有哪些类别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 AECT"77定义曾经把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设计的资源和利用的资源。AECT"94定义对教学资源的界定有所修改,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系统.教学资源,通俗的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比如教材,是学习中的物化了的资源。教材只是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可资利用的一个材料,必须有教师的二次加工,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又如作为教学中的媒体要素,也是一个资源,如何将计算机与新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的支持,不仅反映教师的认识问题,也反映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学习情境则是要靠教师创造性地创设的教学组成要素。良好的学习情境,将有利于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 传统的图书馆、资料中心这些学习资源环境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源。 网上教育资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了解教育资源的分类及其特点,将有利于高效地获取资源,也能更好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 新课标的生物课程资源包括哪些 1 南通市第七届教师成长优秀论文评比 7T 作者任教学科类别:生物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 南通市观河中学 赵秀兰 15190850936 1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认识 ue004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赋予教师 极大的自主性,从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 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开发的设计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 件。 ue004 生物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涵盖的内容广,知识外延大,而且随着 时间的发展,课程资源又在不断地更新,由于教材的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 能面面俱到。所以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充实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 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具有时代性,而且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保证了与身 边生活的联系、与现实社会的接轨,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的影响力。 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什么 教学大纲、进度计划、课件、教案,及相关音视频、图片资料。 课程资源与教材是什么关系? "课本"(textbook)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用书","课本"就是一课之本,是教材的核心,它担负著完成英语教学的基本使命。教材(teaching materials)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它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评价手册、活动手册、配套读物和听力材料、教学挂图、教学卡片、教学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必要材料。而"课程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quo饥;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上述提到的教学材料以外,还包括语言教学设施、文字音像材料、网络信息,以及英语环境等。 什么是课程资源开发 什么是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 *** 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上述三种类型的划分有其理论的依据,但大多是学校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只要是便于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都有其合理性。总体上说,三种课程资源的划分都比以前更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资源的范畴更大,也更科学。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学校有将课程资源无限扩大的倾向,这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课程资源如果被过于宽泛地界定,那么反而可能造成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困难。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论著选摘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既包括教材这一重要的为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父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开发,还是地方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呈现与实施方式,都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以下四个途径,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 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教育教学资源库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教师可以自行添加资源;资源种类齐全、科学;要有一定的权限设置;系统维护简单。它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资源管理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的操作对象是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在进行操作时要保证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模块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 资源上载:允许在线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单个或多个资源的上载。 资源下载:注册用户可以下载免费的资源。 资源审核:审核管理员主要负责对教师上载的资源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发布该资源。 资源查询:用户根据查询条件,输入关键字查询相应的资源。 资源删除:资源审核员或系统管理员可以删除不符合标准和过期的资源。 (2)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这个系统的维护工作,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及对并发访问的支持。应具备的功能有: 资源库系统的初始化:属性、参数数据入库 访问控制:对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的控制,可采取限定ip或限定访问流量的方法。 安全控制:使用防火墙等措施以保证系统不受病毒侵蚀和黑客的攻击。 (3)用户管理模块 教育资源库有其特定的用户群,其中应为不同用户赋予各自的权限,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的质量。一般可以包括:系统管理员、资源审核员、教师、学生和游客(未注册用户),如有特殊的需求,还可视具体情况而变动。他们的权限应设置如下: 系统管理员应对数据库系统有完整的控制权,允许他以浏览器伐式通过internet实施管理和维护,掌握所有用户的情况,并具有初始化资源库系统和审核注册用户的权限。 资源审核员:根据管理员分配的权限,主要负责对相应学科下的资源进行审核和管理。 教师:主要负责对某一特定学科的资源进行管理,包括浏览、查询、使用和上载和审核该学科的资源。 学生:可以浏览、查询、上载和下载信息库中的资源。 游客:可以浏览、查询和上载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什么应该学﹑在什么地方学等等。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此观点,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浅尝辄止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有的放矢地开发与利用课本内外的资源,别出心裁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不惜为一项本地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学生,或者是成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初学英语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想要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在听别人说了或看了别人的文字表达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么简单!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接触英语的机会太少,涉猎英语的面太窄,在非英语国家里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人们往往用很笼统的用一句话对此作出解释——“缺乏语言环境”。至于说如何去改变,好像除了出国留学这一途径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这种想当然的“归罪法”,虽然有其堂皇冠冕的托词,但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起码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遁词。因为,可想而知,就目前的现状看,有多少学生能走出国门进入真正的英语语言环境?更何妨,小学生?因此,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作为老师就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课本资源,别出心裁创设语言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好好地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师除了教好﹑教活教材以外,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为他们拓展英语学用渠道。这也是新课程实践中英语教师要面对的新的工作方式之一。 其一,课内外延伸穿插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科书﹑录音机﹑图片﹑挂图等。我还不时地穿插了其他。 比如:在教三年极的《新标准英语3A》中的Do you like chocolate? 这一课时,虽说教具中有图片,可我还是拿来了食物:巧克力、芒果、梨子等。当我拿起巧克力传授这单词时,学生们看了甭提有多高兴,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很快地接授了这个多音节的单词。接着我拿着巧克力(是由数块小的巧克力粘在一起构成)掰成数块小巧克力,一直掰到小块巧克力多得很难数时,我问:“大家能具体数出有几块巧克力吗?”学生们看了我刚才的表演,都喊起来:“不能”我呢?顺着他们的意思说:“所以,英语中把巧克力归为不可数名词,也就是说它没有复数形式,只有单数形式”。至于芒果、梨子等我拿小刀切,然后问:“这能算一个完整的芒果﹑梨子吗?”学生们回答:“不行”。“那芒果、梨子……能一个一个数吗?” “可以”“所以芒果 ﹑梨子……是可数名词,它们有复数形式和单数形式。”学生们在我又演又说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课中哪些单词是可数名词,哪些是不可数名词。然后,我让学生们拿实物两人一组进行表演“Do you like chocolate?”Yes, I do. No, I don"t. ” 这个句型,没想到学生们在一节课里竟然都学会了,并表演得很逼真。 其二,调动兴趣快乐识记法。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hat﹑head﹑arm﹑hand﹑blouse﹑shirt. 时,我就把学生们带到多媒体教室去看“迪士尼快乐英语”VCD。学生们被里面的生动有趣,节奏感突出的故事吸引了。在故事中,他们又碰到.听到教师教过的那些单词,又一次的音﹑影结合记忆。学生们看了VCD后,心情特别愉快。记得有一位学生碰到我时说:“老师,英语很有趣,我很喜欢,什么时候再看英语VCD呢?”听了这话,我犹如喝了一杯蜂蜜水似的,心里甜滋滋的。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它所产生的效果远比老师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好得多。 张思中老师指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心理优势"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保证。”其三,活用资源随时识记法。除了书本内,我还让学生们作英语学习的有心人,应用家庭、社会等身边一切可以得到的资源,应用到学习上。启发学生应多听广播电台﹑多看电视。比如:CCTV1的大风车内的英语,CCTV7的《蓝猫启蒙英语》,教育台的小学英语等。因为这些节目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提供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十分有利于英语学习。我还鼓励学生们多注意身边跟英语有关的东西。比如:学习数字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数字,(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摩托车牌﹑邮政编码﹑家人的身高﹑衣服的尺码、自己的零用钱﹑一个月用电的度数;去商场调查卖出货物)。学习月份的时候,让学生去看家里的挂历﹑台历等。在这氛围里,学生们把他们身边的英语拿来问我,有时都把我问倒了,我就如实地告诉他们:“待老师去查字典后再告诉你们,好吗?”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什么丢丑的事,这证明“学海无涯”可老师如果不能承认自己不知道,或不能启发学生该运用什么方式﹑以什么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可悲的。学生们被我的诚恳所感染了。他们中再也没有因为不懂英语怕丢脸而不敢问老师了。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英语的热情都有极好的促进与激发作用。反过来,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地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