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什么是"微课",微课与教学课例,课例片段,微型课堂,微课堂有何区别

什么叫微课程?网络上对“微课程”这一概念有很多个定义。但是总体来看,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数字化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替代老师上课,同学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这是微课程的最大好处。微课程要做的事情,不是把文字教材有声化,如果只是有声化就根本不需要人来读,因为电脑可以直接读出来,那何必让老师读呢。因为人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隐性知识是计算机语音翻译不能做到的事,那微课程就是把老师的讲解、对课程的理解记录下来。微课程应该记录什么呢?第一点,是记录教师他个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二点微课程记录的是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的教育策略,教学方法和他与学生的情感活动。我认为,“微课程”应该归纳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李玉平的微课程,第二大类是佛山的微课程,第三大类是可汗的微课程。为什么这样分类呢?按照三者内容来分,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是课程教学的“三小”研究(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他做成了一种PPT数字故事用于教学活动,他所有的教学情景就是教学的反思、总结,他的理念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发展确实是很受老师欢迎,在全国很多的省市,都在学习这种方式。  关于佛山的微课程与可的微课程——佛山微课程最近举行了一个比赛,获奖的一等奖作品,他里边最开始的时候大量的都是课程的实录,然后课程实录截取3、5分钟的一个片段,现在随着可汗学院观念的普及,佛山微课程也出现一部分像可汗这样的学校,但是它的主体还是以课程实录为主的,它制作方式是在教室里放三台摄影机,从不同的机位录下来,然后再切片,它的对象是它可以作为微课程教学的,就是老师看自己的教学情况,其他的就是要教育部参加比赛。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与老师的定义略有不同,仍有一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时间,10分钟一类;第二个是它有教学目标的;第三个它讲一个问题的,这三个关键词就决定它的特点是你说的是短小精。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是10分钟,不是一节课20分钟、30分钟、50分钟?国外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高,10分钟以后降下来了,如果老师补改变方法和内容,那么大家注意力一直会很低,然后到了下课的时候,一下课就兴奋,不知道大家相信与否?梦工坊视频工作室,您的专属微课视频助理。

运用暗示教学法的上课例子

运用暗示教学法的上课例子如下:一、语言暗示所谓语言暗示就是教师用委婉、带有言外之意的话语表达出相应的意思,从而达到劝说或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暗示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在接手新的班级时,不管这个班级以前是什么样的班风,我总会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找机会表扬这个班级。如果采用书面语言对其进行批评暗示,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批改这类学生的作业的时候,写上一些评语对其进行语言暗示:“你其实很优秀啊!再努力一把,你一定能做得更好!”待其有进步的时候写上:“你很有上进心,我就知道你能行!”等其做的相当不错的时候写上:“老师为能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久而久之,他们真的变的很优秀。也愿意和老师交流沟通了,师生关系也变的很融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长此以往定能形成良性循环。二、仪表暗示教师的仪表暗示指的是教师的衣着打扮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衣着较随意且不修边幅的老师,他所教的学生一般都容易犯不够细心的错误,他的形象带给学生的暗示通常是消极的。而衣着较为“洋气”的老师,他的学生往往都对时尚很关注,从而使他们降低了对学习的关注。而衣着朴素简单大方的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则是积极向上的暗示。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是否得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要穿特别时尚的衣服,化很浓的妆。也不要穿不整洁的衣服上课。只有注意将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结合,穿着大方得体的老师,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暗示。

运用暗示教学法的上课例子

运用暗示教学法的上课例子如下:一、语言暗示所谓语言暗示就是教师用委婉、带有言外之意的话语表达出相应的意思,从而达到劝说或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暗示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在接手新的班级时,不管这个班级以前是什么样的班风,我总会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找机会表扬这个班级。如果采用书面语言对其进行批评暗示,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批改这类学生的作业的时候,写上一些评语对其进行语言暗示:“你其实很优秀啊!再努力一把,你一定能做得更好!”待其有进步的时候写上:“你很有上进心,我就知道你能行!”等其做的相当不错的时候写上:“老师为能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久而久之,他们真的变的很优秀。也愿意和老师交流沟通了,师生关系也变的很融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长此以往定能形成良性循环。二、仪表暗示教师的仪表暗示指的是教师的衣着打扮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衣着较随意且不修边幅的老师,他所教的学生一般都容易犯不够细心的错误,他的形象带给学生的暗示通常是消极的。而衣着较为“洋气”的老师,他的学生往往都对时尚很关注,从而使他们降低了对学习的关注。而衣着朴素简单大方的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则是积极向上的暗示。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是否得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要穿特别时尚的衣服,化很浓的妆。也不要穿不整洁的衣服上课。只有注意将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结合,穿着大方得体的老师,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暗示。

阅读单元读写结合活动设计举隅 课例:《花的学校》

文/Betty 《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一篇散文诗,语言清新质朴,富有诗意。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带领孩子反复涵泳咀嚼,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的语言之美,想象之美外。我们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和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怎么关注和积累呢? 如果单单是摘录、背诵好词佳句那就太可惜了,这样的语用积累也未免显得机械麻木,到用时学生倒不出说不明。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到文本表达的精妙,实现读写的高质迁移呢?下面这个教学片段的设计可见一斑。 出示学生划的有新鲜感的句子: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一、读一读,说一说这段话写得美在哪里? 二、换词对比两段话,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三、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一群一群”是怎样的场景?“跑”又是怎样的状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花孩子竞相从地下学校冲出来的欢乐场景。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花孩子为什么如此兴奋,快乐? (因为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四、联系自己,体会花孩子的心情 其实这些花孩子就像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切实体验感受花孩子的心情:长期地闷在地下学校,不能游戏,没有自由的他们多么渴望冲破那层束缚,多么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所以雨来的一刹那,它们简直是争前恐后,急不可耐地“冲”出地面 五、将自己的感受、想象诉诸笔端明显可以看出,以上的片段教学并非一厢情愿地灌输,告诉。学生经历了品味,想象、体验,文字于他们而言已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灵动的画面:一群一群娇嫩的花,各种颜色的花从小溪边,从大树旁你争我抢纷纷冲破地面,聚集在草地上,在清风中翩翩起舞······ 此刻的花呀包括雷云,风,枝叶都不仅仅是这些事物本身了,它们分明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了,他们与作者息息相关,物我相融。这就是泰戈尔语言的高明之处。这就是诗的语言。能感受到美,自然也就能写得美。 这样的语言之美绝不是老师“告诉”出来的,也绝不是“拟人”、“比喻”等修辞能解释得了的。这样的语言唯有体验,感悟方能得其真谛。唯有体验、感悟,学生的语料积累才会处于有活力,有能量的状态,知识才能内化成素养。一旦有所触发便能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这才是高效的语言储备。 【返回目录】 下一篇

信息技术2.0课例|| 教学反思

年近五旬,已快到知天命之年,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反应越来越慢,课堂上依然是选择使用自己熟悉的PPT课件,但是接到学校信息技术2.0项目优秀课例遴选通知时,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我自己。我必须让自己跳出舒适区,迎接信息技术带给课堂和我本人的挑战。事实证明,这次挑战我还是很有收获的。 首先,对阅读课的教学,我的设计和方法是有效的。 本着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生阅读问题的原则,我选择了一节阅读课。之所以选择这个课型,是因为《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比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使用guessing ,predicting, skimming, scanning 等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个授课过程来看,这些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学中都得到了很好地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也实现了学习目标。 其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我发现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录播教室,优盘上的课件相关的链接都有可能出现打不开的情况,但是利用科大讯飞公司的畅言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于是我联系了科大讯飞的孙老师,让她教会我如何使用智慧课堂备课,将课件上传到我的云资源,在备课时加入进去,就可以实现课件和教材的自由切换。点击“同步”修改后的课件就可以直接存在云盘里。这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很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步子。对于重点问题,可以采用聚焦+放大的方法强调,突出效果,直接在白板上圈点批注,非常直观。而且音频可以直接点击课本,就可以出现声音,不需要在课件中建立超级链接。视频不受电脑程序的限制,可以随时打开。让我充分感受到技术带给课堂的方便。 第三,这次录课让我纠正了很多小毛病。 第一次使用录播室的自动录播系统录课,当看完自己的录像时,才发现自己在讲课中有太多的小毛病:撸袖子、摸鼻子、哈腰、驼背、挤眼等等。录像课就像照妖镜,能让我随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让我知道自己该从哪方面去纠正自己课堂上的“不良行为”。 第四,这次录课让我学会了三个新技术。 备课时使用智慧课堂,让我学会了云备课。录课时由于录播时的设备调试时不到位,要么是教师图像不完整,要么是学生拍摄不全,我一次一次和录播教室的技术老师沟通,竟然学会了录播教室里录播系统的调试和数据设置。一周之内我竟然从一个小白成了录播教室录播系统的熟练使用者,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录完课要进行后期编辑和剪辑,我又在信息中心李莉的老师帮助下学会了使用快剪辑编辑视频。年近五十再学艺,两周之内解锁三项新技术。我对自己很满意。 教育就是一场修行,课堂就是我们的修炼场,科学技术带给教育太多的冲击与改变,注定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信息技术的浪潮里学会冲浪。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更好的上课体验。

山东远程研修组长指导研修课例省一等奖评职称有用吗

山东远程研修组长指导研修课例省一等奖评职称有用。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省优质课举行次数较少,证书含金量高。

远程研修优秀学员课例获奖组长有用吗

远程研修优秀学员课例获奖组长有用。根据查询相关信息资料,远程研修优秀学员对评职称是没什么作用,优秀学员只是证明你就读研修表现优秀并不是你工作中的业绩。职称评审条件是全面衡量的,有很多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如学历,工作年限,工作业绩,学术成果,获奖证书等,但评职称的获奖证书是指在工作中取得的先进奖励证书而非优秀学员之类证书。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科研成果二等奖诸如此类证书对评职称有加分作用。

远程研修学科教学识字2课例分析怎么做

【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三、掌握答题技巧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第二,说明理由。(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案例二】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文化知识,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新的课程结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科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2)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①信息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②教学能力。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息等)④组织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⑤教育科研能力。(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业知识能力)(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案例三】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识: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6)抓反复,反复抓。(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案例四】阅读《动物学校》这个故事,回答相关问题。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泥鳅、松鼠、老鹰‥‥‥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而泥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但接下来的课程训练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但这些训练却让泥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虽然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因为长期没有训练,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跳跃项目上破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的要求。1、请你就该校的课程设置作一评析。2、请你就该校的教学评价作一评析。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理论知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2)改革课程结构。(强调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3)改革课程内容。(内容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4)改革课程的实施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改革课程评价方法。(传统教学评价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结果的评价,而新的评价改革则更强调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注重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态度和能力,在评价的理念上更注重期望与激励);(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课程设置作一评析。”和“教学评价作一评析。”(1)动物学校的课程的设置不合理。首先课程的设置不能有效促进各种动物的个性发展。(而是要动物去适应课程)其次采取统一设置的方式,不注重各种动物的选择与需求。(松鼠、老鹰的游泳,泥鳅的跳跃和飞行)(2) 在教学评价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科学)。①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跳跃、跑步得了“C”等,飞行没有学会。游泳,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飞行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评价方法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育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②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不注重发展性评价,不注重期望与激励);③在评价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甄别与选拔,不注重其它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发展,人的智能有多元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一个方面。【案例五】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创编课例获奖属示范课吗

创编课例获奖属示范课。学校里为了方便教研,促进教师的相互成长,每个学科都设有教研组,每个教研组每个学习都会有相应的教研安排,创编课例获奖算是学科内的公开课或者示范课。

语文课例怎么写

“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它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课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一)课例与教学实践相关(二)课例和教师职业责任相关 (三)课例蕴涵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 三、课例的类型(一)按课例的内容或主题分类 1、意外式课例1)界定: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2)特点: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示。 第二类,主题式课例 内涵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这一类课例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第三类,综合式课例 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综合式课例有三个突出特点:(1)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 ;(2)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3)强化教学的精彩场面。功能。其一,有助于大家探讨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其二,便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和教改。第四类,课题研究式课例 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这种课例基本上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开发的。主要特点有三:(1)学生的学习以研究为主。通过课题研究,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获得最新信息,取得直接经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学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个人的自主探究与小组的合作研究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参观调查,学生可以接触各种社会人士。这种课堂大、教师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类课例的开发,对于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规律,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按课例研究的深度分类按课例研究的深度,可将课例分为情境型课例、经验型课例和理论型课例。 (一)课例的基本结构1、标题。一般地说,课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突出事件;二是用主题定标题,反映课例的主题。2、教学背景。关于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校、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3、基本教学过程。在观察、记录和实录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描述,可以引用教师学生的言语;要求突出中心思想。

课例研究中心发言人与主持人有区别吗?

这是有很大区别的:研究中心发言人,是侧重于语言表达和公众场合的问答、互动;研究中心主持人,是侧重研究中心所进行的专业,要求专业水平高,并有善于带领团队的能力。

鹿角要不要 狮子和鹿教学课例研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3.情感与态度目标: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最喜欢它的什么?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生齐读题。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1.你想想自己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  A、同桌互相读。B、开火车读。C、生齐读。  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1.师:故事到底怎么向我们展开呢?让我们一起慢慢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3段,想一想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板书鹿角2.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美丽)板书美丽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1)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A.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珊瑚)出示珊瑚图,感受读B.小鹿,小鹿,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兴奋、惊讶)  C.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只漂亮的鹿,谁快来夸夸自己?(2)带着你的满足,带着兴奋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话 3.正在小鹿得意洋洋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的视线往下一移,看到了自己的腿,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师:看起来它十分不满意自己的腿啊!小鹿,小鹿,撅起嘴,皱起眉头,把你的抱怨告诉大家吧!课件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初中英语课例报告怎么写?

我也学习下

课例和教案的区别?

“教案” 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课例”即以某堂课作为例,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课例研究的具体操作

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

课例研究中,关于教案的理解,表达错误的是()。

课例研究中,关于教案的理解,表达错误的是()。 A.教案是课例研究的基石和关键所在B.教案是作为单一工具而存在的C.教案规划了课堂活动的蓝图D.教案是观察者记录和分享观察结果的依据所在正确答案:B

课例和课堂教学及教师成长的关系是怎样的

没看懂。。。。。。。。。。。。。。。。。。。

课例报告怎么写

课例一般由四个方面素构成(一)主题与背景主题与背景是课例的第一要素。课例研究并不追求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同题一一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研究的主题最好从例的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知道这个课例探讨什么方面的问题,而不要读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还不知课例想解决什么问题。(二)情境与描课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但其情节可以经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同起。各个课堂情境的选择要环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做适当(三)问题与计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研究“背后”的故事,交代产生这个课例的过程中的问题线索,使读者知道研究教学进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知产生这个“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对读者来说,把研究投课的问题及其讨论梳理出来、展现过程,可能更具启发价值。(四)解释与研究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就需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加一些研究的成分,这是课例的另一要素。不过这种诠释应该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大太高,否则极易沦为空谈,使得课例前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后面是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对课例的论释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母究中不同段出现的间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课堂数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出课章数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诠样可以选择多个角度解读。

结合优秀课例一节好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一个好的课例的特征是:1、主题明确。好的课例研究的主题非常明确,开门见山地交代,使读者立即跟随写作者进入研究的状态。2、线索清楚。一个好的课例会对研究的思路进行高度的精炼概括,使用一些小标题。3、关键性事件。也就是在课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焦点会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4、过程性资料翔实。把围绕主题的问题发生过程可以描述出来,尤其是那些具有教学决定的过程的资料翔实。5、有结论和反思。课例研究的结果可以是开放式的,以引发读者思考和讨论。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课例研究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且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就需要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那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使学生能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数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学习接受起来会更容易,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能更放松、更主动、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而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场景恰恰是他们最熟悉的。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多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会使他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二、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形成数学技能。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可以用让学生记数学日记、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据和情境改编成一道数学题积累起来、制作数学小报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归类、整理,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以下意识: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自主的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形成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习惯。如教学面积单位时,教给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学生能自主学习得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教学中还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不断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意识。总之,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促进个性发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真正提数学素养。

如何写初中数学的课例研究报告

首先是学习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2、会画一次函数图像,并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体会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4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能根据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难点: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课程设置一:将标题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备课,要求每个同学将知识点进行精细化备课,可翻书查阅资料补充知识点内容,并根据本知识内容配备相应的例题,习题。举例时数字不易大,题不宜难,能使学生通俗易懂即可。上课前以组为单位抽签,本组继续分工协作,对该知识点内容的展示、讲解、板书进行分工,讲课的前工作一定要充分。对上课时间根据知识量的大小教师进行适当的分配,知识点一:1分钟,知识点二:10±5分钟,知识点三:3分钟,知识点四:3分钟,知识点五:8±2分钟,知识点六:10分钟,教师在各环节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点评。对于设置一的方法我在四班试讲,我们组的老师试听完评价:把内容交给学生,学生讲课局限性大,习题的容量小,推进速度慢。 对如何上好复习课的再思考:课题组再议,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今天上的这节课就是我们没讨论后所备上的一节课。 思想二:先让学生将所复习整理后的知识点展示到黑板上,用彩色笔标注重点内容记自己的拓展内容。教师以知识点为单位在对本知识点的内容以试题形式再现内容。后面ppt配以近三年的中考原题,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有一个再认识和再巩固。再次,评课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本节课评语总结如下:优点:本节课结构紧凑不松散;知识归纳准确,容量大,知识全;导学案内容设计好,习题有梯度;课堂上能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讲课过程中数学语言的精炼、精确程度不够高;习题知识点归纳与黑黑板展示内容衔接不到位。建议:本节课容量大可分两课时或三课时完成;教师可带领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并梳理知识框架;书上已被删的内容考试不考的可以不再给学生补充;教师应板演例题,时刻给学生树立示范。反思:听完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我一定要对自己这节课根据大家的建议重新整合,加以改进,完善不足。要加强设计理念,注重每一个细小环节。在讲课过程中再次更精准的锤炼自己的语言。

课例研究报告的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要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课例研究报告大致由第一次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研究、新的教学方案、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行动跟进、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几部分组成。

课例研究与传统教学中的听评课有什么区别

根据我一直以来对听评课的观察,我将传统的听评课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简单处理。主要表现为:1、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2、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3、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4、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定量的分数。第二方面是任务取向。主要表现为:1、教师们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听课并非出于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2、课的形式化,很多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第三方面不合而作。主要表现为听课就是为了听课,没有问题,不去思考,甚至也没有任何反馈,只是按规定填写“听课记录本”就了事。“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的现象一定程度地说明了传统的听评课缺乏专业性课堂观察属于专业的听评课,它和传统的听评课相比,更专业,更注重专业发展。什么是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的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结合我们的听评课,我将它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听课前做准备。主要表现为:1、听课教师与被听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上课的主题和内容,了解课的大致结构和重难点和上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等情况。2、听课教师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和观察点;制作好相关的观察量表。第二方面是听课中做记录。主要表现为:1、选择好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观察角度。2、借助观察量表,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技术手段做好课堂实录。第三方面是听课后做反思。主要表现为:1、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2、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3、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4、做好后续跟踪观察。通过阅读这本书及自己思考,让我再次区别了专业听评课与传统听评课,使我更清楚地知道以后听评课的方向,我会学以致用,让自己的听评课走向专业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益。

小学语文课例研讨主题(小学语文课例研究范文)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学语文课例研讨主题,小学语文课例研究范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学语文课例研讨主题,小学语文课例研究范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只要我们认真研究。 2、撰写案例分析需要进行论述,由于教师对教学事件比较熟悉,一是写案例事实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二是写案例分析,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 3、 撰写案例事实,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所以描述教学事件也就得心应手,加之教师对写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自己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案例分析,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三----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原载《人民教育》2010.23 安桂清 沈晓敏 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该环节提供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是基于课例研究的主题而确立的,观察重点一旦确立,就需要选取或开发适当的观察工具。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工具仅限于一本听课笔记和一支笔,甚至连这些也没有,只是为听而听,不知道要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只是三言两语地就课论课,潦草结束。这一方面表明传统教研活动太过随意,缺乏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教研活动中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不可或缺。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的一种专业发展行为,为提升其研究品质,必须借助有效的观察工具来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证据,以使随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和重新规划有据可依。一、教案观察表最直接的课堂观察工具也许是教案。因为只要对照教师的教案,我们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设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在日本,教师通常都会带着一份经合作设计达成共识的教案去观课,以便在观课过程中参考查对。如下表所示,教案观察表是在复线型教案的基础上开发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预期行为”两栏是复线型教案的设计内容,“非预期行为”包括学生的非预期行为及教师的非预期应对,是课堂观察时观察者重点记录的内容,“提升空间”则是基于对非预期行为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改进的建议。 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案片段为例,任课教师执教这一片段时,观课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教师的预期,他问道:“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教师一愣,显然没有意识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于是他来不及思索,回答道:“这是它的生长规律决定的。”在课后研讨时,教师们开始反思,任课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是否恰当。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他们引向现代科学的自然秩序,那么很有可能会阻断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恰当回应才能使他们保持对问题持续的、鲜活的兴趣,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当学生问“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这一问题时,“启发他们通过养蝌蚪观察一下”或许是更为恰当的回应方式。显然,作为课堂观察的工具,复线型教案成为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的有力支撑。教师教学研讨的重心不再是单一的“怎样教”,而是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应对作为教学研讨的重点。课例研究重心的转移不仅可以丰富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更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随着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完善,教学改进亦成为现实。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作的形象比喻,好的教学就如接住学生“投过来的球”,即“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而不是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二、观察量表为改变传统教研活动中教师仅凭印象和感觉开展教学研讨的局面,课例研究小组通常会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以用作课堂观察的记录工具,而后在研讨中依据观察量表中的“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提高课例研究的实证水平。在当前的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观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比如,观课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合作讨论技能,就可以设计下列观察量表,通过记录技能的频次了解小组成员对合作讨论技能的理解与运用状况,并据此对每个小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观察量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首先,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课的观察量表,每一位教师所面临和所关心的教学问题都是具体的、不同的,因此他们根据自己对观察点的理解和对自身教学特点的认识所编制的观察量表也是具体的。当我们借鉴这些量表时,必须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其作出修正,只是照搬他人的观察量表,恐怕无法实现我们全部的观察意图。其次,在对观察量表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对其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种历史性的考察,明确这些数据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防止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以致对课堂教学做出错误的观察结论。三、座位表座位表也是课例研究中课堂观察的重要工具。在听课前,观摩教学的教师可以向任课教师要一份班级学生的座位表,以便在课堂观察中利用座位表记录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个班级的座位表:为方便观课教师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所在,在座位表上可以用相应的符号对班级的学优生(如表中的“★”)和学困生(如表中的“▲”)进行标注,观课教师在进行学生抽样观察时可以根据这些标注选择恰当的观察对象。当然,对座位表的应用也有许多变式。有的教师在座位表上记录前一节课学生的反应或在作业本中表达的想法、观点等,有的则在座位表中预设学生可能持有的解题方法或对事物的观点,并标注持不同观点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有时座位表会同复线型教案相结合:中间是教案,两边是座位表。这样可以更为详细地呈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教师对其反应所作出的应对。座位表不仅反映学生个体的状况,还将整个班级学生在经验和认识上的联系、冲突以及互动学习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面前,为课例研究中的群体反思提供了具体而真实的素材。由于教师的研讨话语贴近教学的实况,教师的所思所悟扎根实践,教学改进也随之具有了可能性。四、姓名牌姓名牌是一种在讨论课上使用的工具,在日本的课堂中被广泛应用。通常在讨论课上教师会呈现一个事物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各种观点的碰撞。讨论时,教师会在黑板上划分两个代表不同观点的区域,学生将自己的磁性姓名牌贴在某个区域内表明自己最初的立场,并出示自己选择这一立场的事实依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移动姓名牌,以表明自己立场的改变并说明理由。在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或观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姓名牌记录学生观点的变化和学习的过程。下面所呈现的是一个日本小学社会课上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姓名牌的妙用。在这堂社会课上,学生们对“根岸湾的填海造地”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于是第一次姓名牌位置图就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学生,姓名牌的位置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上图所示:富山是强硬的赞成派,宇和岛则是坚决的反对派,而佐佐木等人则是中立派。随着研讨的深入,姓名牌的位置会发生个性化的移动。这种移动表明学生们的认识在发生改变,而认识的改变及深化却反映了学生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同座位表一样,姓名牌的使用也为课例研究研讨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事实材料的支撑。 五、观察者自身作为观察工具以上所呈现的课堂观察工具都具有一定的结构,但是我们始终都不要忘记在课例研究中还有一种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用语言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加以详细描述的记录方式。描述以观察者自身作为工具,通过观察者的语言记录并揭示其所探究的现象。描述可以延缓观察者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分类,使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情境在教学研讨时重新浮现出来,从而为课例研究小组提供与情境对话的机会。虽然描述不能直接产生答案或解决办法,但是能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在本质上,描述致力于对人性的洞察、理解和期待。下面是一位观察者对《黄山怪石》一课的教学片段所作的描述:老师让学生在各种怪石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课堂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孩子喜欢“猴子观海”,因为平时喜欢孙悟空;有的孩子喜欢“神仙晒靴”,因为喜欢晒太阳……教室里响起了零落却令人愉悦的孩子的笑声。在谈到“金鸡叫天都”这块石头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有三点”,他一边解释,一边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我喜欢黄色;第二我老家没有闹钟,要靠鸡来报时;还有就是……”说到这,他忍不住笑起来,边笑边说:“我也喜欢吃鸡肉。”零落的笑声连成了一小片。但老师显然对孩子们的回答有点不满,“大家刚才说为什么喜欢怪石时,很多都提到了吃的或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它们,更应该是因为课文把它们描写得美啊,对不对?所以……”教师指着刚才的小男孩说:“你应该说四点!”小男孩坐了下来,伸手在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一下。描述让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在我们面前展现,从而启发我们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意义。在上述片段中,学生因为从未见过真实的黄山怪石,所以只能从自身的经验、体验出发来谈论喜欢的理由。虽然学生表达了自我认识的多样性与真实性,但对教师而言,与文本的写作意图相比,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切中主题。为维护书本知识的权威性,教师最终把所谓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面对制度化、权威化的课程知识,很多时候他们会想当然地贬抑学生,把他们的个人话语视为浅薄之论,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观念覆盖学生的观念,并且笃信自己的观念才是他们值得拥有的。在课后研讨时,教师们意识到这类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发生。大家讨论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最终将其定性为一种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因为在这种粗暴的态度与冷漠的知识的裹挟中,学生心灵的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以及无限可能性无可避免地走向萎缩。透过对这一片段的描述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描述性语言有助于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我们从广泛的联系中探究教学情境的意义。因此,对课例研究而言,结构化的课堂观察与非结构化的课堂观察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随着课例研究的深入,期待教师们创造出更多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

课例研究对你的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试举例说明

答: 一、“课例研究”的有关内容1、明确“课例研究”的内涵“课例研究”是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2、理解与“三课”的区别第一,专业性活动与事务性活动的区别。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因此,“研究”是其要务。在常规教研中,备、听、评课被异化为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对教师而言,备、听、评课的目的并非出于解决教学难题,而是为了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听课任务。第二,规范性行为与随意性行为的区别。课例研究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本次就三个主题),是一项规范的专业行为。相比之下,常规教研中的备、听、评课就有些随意了。听课教师往往事先不做任何准备,不知道要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往往是“就课论课”, 研讨的主题并不明确, 甚至极为泛化。有时研讨也没有人做记录,授课教师事后也不根据评课意见,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第三,常规性开展与临时性开展的区别。课例研究期望教师群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形成和谐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因此它要求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为其常规开展提供时间、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但传统教研中的备、听、评课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强有利的保障,常常会因学校其他事务的影响而被迫中断或敷衍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利用较长的时间来设计或实施一次备、听、评课活动,其他时间则无所作为。3、把握“课例研究”的特点一是教学性。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而不是展示。教学重过程,展示重结果。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如果说教学要展示的话,展示的也应是这个过程本身。二是研究性。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每一间教室都是独特的,都是教师把教学方案加以落实、试验、验证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间教室都是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案的实验室。研究性意味着课堂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三是实践性。课例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课例研究是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持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课例研究是没有终点的。二、研究的三个主题 1、善于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而学习最好的动力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产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深讲生动,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是人们进行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主要表现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就是“我要学”、“我能行”。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被唤起,思维被激活后,就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创新。然而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直接动力。例如.学习“口算乘法”时,由于计算课比较抽象,再加上本节课知识点单一,就是讲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一道例题,而一位数乘整百数、整千数等口算方法放在“试一试”里完成。为了达到有效设计,以“儿童乐园”为背景;以小精灵导游为主线;以坐旋转木马、碰碰车,参加口算比赛,帮助叔叔、阿姨解决问题,师生找朋友等为内容,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依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名言,首先设计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儿童乐园,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醒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口算乘法”开辟了良好的途径。2、勤于挖掘探索潜能——有效课堂的“催化剂”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所以有效教学能凋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不断地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促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畅通,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以此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潜能。例如:在让学生尝试探索2×10=?时,教师首先从已学过的“表内乘法”知识出发——2×9=?,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2×10=?的口算方法形成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尝试探索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再次尝试探索20×3=?的口算方法,这时学生对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已形成了表象,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以小精灵导游看到“儿童乐园”的小朋友在做口算比赛,邀请学生参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4= 20×4= 200×4= 200×4=,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展到一位数乘整百数、整千数,并要求学生在口算的同时归纳概括口算方法,以此挖掘学生尝试探索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证实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教法改革家尝试教学法的创立者邱学华教授的名言:“在人类住居的这蓝色的星球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问题在于你是否敢于去尝试!”3、敢于展示学生错误——有效课堂的“润滑剂”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有时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是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超越自我。例如:学生在口算20×3=?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1)、因为3个10的和是30,再加上3个10就是60,所以20×3=60;(2)、因为3个20相加是60,所以20×3=60;(3)、也可以把20×3看成是3个20,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这些动态生成的多种想法,虽然没有突出本节课的口算重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思考,具有普遍性,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些动态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前两种方法都是从加法意义的层次思考,是低层次的思考方法,但是对的,应给予肯定;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思考,思考层次较高,但怎样口算简便?需要教师引导、提升。特别是学生口算2×4= 20×4= 200×4= 200×4= 这几道题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方法时,有的学生说,先乘一位数;有的学生说,把乘的结果加上几个0;有的学生说,我根据2×4=8后补0等等,多好的动态资源呀,学生的思考过程已在提升,教师可抓住这有利时机正面引导,激励评价,提升知识,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种生生、师生之间互动的实现和颇具创意的新知形成,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使之成为生成新知的有效资源,诱发了学生针对错误展开争辩、探究、交流,于精彩之处挑起矛盾.困惑之时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了规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不断张扬学生的鲜活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三、提出几条建议1、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2、“课例研究”是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每次活动要有明显的主题,不能贪大就全,要小专题、多角度、分层次研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惑,实现有效教学。3、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如何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1、课例研究概述(1)课例研究的概念课例是一个实际的、典型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课例研究,简单理解,就是以典型的课堂教学作为例证所进行的研究。它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分析和提炼等过程,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课例研究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方式。课例研究既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课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2)课例研究的特点①课例研究的性质状态:课例研究是一种改善教学行为的实践性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研究。②研究内容:课例研究以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③研究过程:课例研究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提高的研究过程。④研究的主体: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3)课例研究的意义①课例研究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②课例研究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③课例研究是提升常规教研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4)课例研究兴起的背景①国外课例研究的兴起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②我国课例研究的来胧去脉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编过《优秀师课堂教学实录》, 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开始流行。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其它课堂教学实录集。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80年代前期教案集,由有经验的教师将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有的教案是有经验教师的设计,反映的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设计。实际上,这时开始重视教学的设计。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这些都是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设想来设计的,供教师来选择使用。与原来相比,可能是一种进步。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但是当有了选择之后,学习者的主体性开始受到注意。开始注意到教师的不同风格,但学习者主要还是被动的。90年代初兴起的“说课、上课、评课”活动,奠定了课例研究的基础。课例研究提出是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关注,是普教科研的本原回归。2、课例研究的操作(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①确定研究的主题(问题)从充满困惑的、相互冲突的、难以解决的教学事实中发现教学的问题,提炼出研究的主题祝您生活愉快,。

数学课例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数学学科是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主要解决手段的基础知识学科。实用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探究知识、掌握获取知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遇到的问题。数学学科讲解进程中,学生主体需要经常开展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围绕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开展数学问题的讲解教学活动。数学问题已成为教师和小学生之间深入沟通、思想碰撞、共同进步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媒介”和有效“抓手”。 如何选择典型、精确的数学案例,开展高效深入的案例教学活动,已经摆在了小学数学教师的面前,成为需要教师切实有效破解的“课题”。今天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聆听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汪晓勤教授分享的《中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介绍了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MKT)的构成的六大版块:一般内容知识、水平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内容与课程知识。 汪老师给我们阐述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课例研究流程。从选题与准备、研讨与设计、实施与评价、整理与写作四方面剖析。“选题与准备”又细化为确定课题、查阅历史、搜索素材三方面;“研讨与设计”又细化为教学设计、交流研讨、改进设计三个步骤;“实施与评价”又分为实施教学、学生反馈、同行评议三步走;“整理与写作”可以按照教学实录、资料分析、撰写课例进行。 目前中小学课例研究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们只有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和探讨,思维才能得到碰撞!思路才能更加明晰。 通过中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研水平,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校素质教育。 U000fe82e圆的历史重构 U000fe82f品圆 老师从中国经典古诗词引入了数学的教学。这也证明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U000fe830画圆 古巴比伦人画的圆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小盒子,让学生自己选择手头现有工具,看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大多数同学都会直接选择用硬币画圆,但是唯有一个女生却选择了用橡皮筋。她画得认真、吃力,却画不出标准的圆。 教师也借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她画不出标准的圆呢?进而引出画标准圆需要的必备条件。 U000fe831识圆 认识圆的两个要素:圆心和半径 U000fe832拓展 古代墨子《墨经》中给出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几何原本》中也给出圆的定义――圆是由一条线包围成的平面图形,其内有一点与这条线上的点连接成的所有线段都相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喜欢哪个定义?可能你会觉得这个内容与课程无关,但是我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给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多元性。使学生知道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数学,这样设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U000fe833用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要运用于生活。使数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们是否能够在小学学习阶段获得较好的数学思维应变力,就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而言,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一定要把握这种微妙关系,从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角度突破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限制,让学生们学好数学理论的同时提高理论实际运用能力,有效巩固数学理论知识,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汪老师给我们阐述了这些数学典型案例,并且将数学教学案例的教学价值最大化。我们教师要从整个教学案例的形式、理论渗透、生活化等各个部分出发,严密结合数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点,用数学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全方位解析,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点,强化学生数学理论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同时,我们要清楚,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就一个教学案例而言,每一个学生对其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切不可急于下结论,要从学生们的每一个观点出发进行讨论与交流,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让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数学理论的支撑,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案例课堂上获得进步。使每一位教师从HPM课例研究――MKT――专业发展。我们期望构建课例研究的理想模式: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交流、合作、互补、共赢!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教师只要观察课堂就会发现问题,就会针对问题去研究,教师在对问题思考之后就会产生了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行为,通过这样周而复始地对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教师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我认为进行课堂观察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做好课堂观察前的心理准备。每一个观察者首先应本着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的诚恳态度,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听课观察。 2、要全身心投入。观察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就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为课堂是瞬息万变的,不可重复的,稍不留神就会错失一个值得研究细节。 3、要掌握观察要领。观察课堂应从单一听老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注重多角度观察,注意观察实际效果,观察学生怎么学,观察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学。 (1)听:听教师怎么讲,是否清楚明白,启发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及参与热情。 (2)看:一看教师,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师生是否平等交流,教师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是否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能否发现,以及处理的是否巧妙。二看学生,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的参与度,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多少提高,情感是否得到了升华…… (3)想: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更要进行思考和判断,需要透过现象分析它的本质。如:老师的教育能力也体现在当学生出错时能加以引导,学生答不出来时,老师能加以启发和给予有效帮助。 (4)进入听课角色。一是进入“学生”角色,用学生的眼光观察课堂。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能否听得懂,学得会?二是进入教师角色,听课不是直接吸取知识,而是观察、研究别人怎么讲课,这样就要根据讲课的内容和进程,把自己引入讲课教师的角色,使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即设身处地的想:这课要是我来上该怎样教? 4、交流教育思想,产生教育智慧。听完课后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翻翻听课记录,进行反复琢磨后,与执教者交流看法、建议,通过观察课堂这一活动使双方都获益。

课例是什么?

课例是指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它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把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措施等加以整理写出来,并适当加上评析说明。课例是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也就是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它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例如:作者听了一堂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听后感触较深,认为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某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有总结推广的价值;或者作者自己上了一堂课,对教学改革有了切身的体会,想总结交流一下。

如何借助课例研究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

一、围绕幼儿园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的实际进行课例研究为了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我园经常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如英语培训、奥尔夫音乐教学培训、五项技能培训、课例研究培训等。其中,课例研究就是一种很好的培训形式。幼儿园课例研究是基于幼儿园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幼儿园发起和规划、将本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解决本园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实际的培训活动。2003年至2005年,我园参加了教育部立项课题《幼儿园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成了由省市级专家(彭兵、邓祖铎和尹汉宜)、幼儿园的市级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采取“1-2-3式”研讨的模式进行研究。幼儿园课题组于2003年9月就“磁铁”组织了专题研究。我们组成了由专家、市级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采取“1-2-3式”研讨的模式进行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我们围绕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幼儿园科技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科技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如何支持幼儿运用磁铁方面的知识加工玩具等主题进行课例研究,做到以研带培、研训一体化。牢牢把握:课例研究与新教师培养相结合;课例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课例研究与教育科研相结合;课例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由于我们牢牢把握以科研促进教师、幼儿和幼儿园的发展,以课题研究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将教科研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促进了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更新教育观念,扩展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促使研究人员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同时采取“以点带面”的研讨模式,在课例研究小组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效后,扩大研究团队,寻找出新的突破口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通过课例研究提高了幼儿园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例研究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成长。二、以“1-2-3”式研讨的形式推进课例研究逐步深入“1-2-3”式课例研讨是指:确定一个主题,组织两次教学活动,开展三次教学研讨。在幼儿园科技教育研讨中,我园随研讨的不断深入,组织了多次“1-2-3”式课例研讨活动。第一次课例研讨我们确立一个主题: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将科学转化为技术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两次教学实践活动:第一次焦婷等四位教师各执教一个科技教育活动,第二次焦婷等两位教师分别在大班和中班执教“好玩的磁铁”。三次集体讨论:第一次集体讨论是学习领会科技教育的相关理论,讨论四个教师的活动方案。第二次集体讨论是在四位教师进行了科技教育实践后进行的研究,研究在幼儿科技教育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将科学转化为技术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第三次集体讨论是在两位教师分别在大班和中班执教“好玩的磁铁”后,集体研究“教师如何支持幼儿运用磁铁方面的知识加工玩具”。第二次课例研讨确立一个主题:“教师如何支持幼儿运用磁铁方面的知识加工玩具”进行两次教学实践活动:第一次教学实践即以上的“第二次焦婷等两位教师分别在大班和中班执教好玩的磁铁”。第二次教学活动实践是焦婷老师第二次在大班平行班执教的好玩的磁铁”,这一活动即对全市主讲的科技教育活动观摩课。三次集体讨论:含第一轮关于磁铁的两次研讨和大班的同课多轮后的研讨。从以上可见,在课例研究中,我们的课例研究主题在逐步深入、螺旋上升;教学实践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同课多轮或同课异构的形式向前发展,集体讨论体现出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中实践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成长”。三、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就必须对教师加强培训。我们认为,幼儿园根据幼儿园的发展需要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课例研究,能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在园本培训中,我园积极组建校本培训的校外资源。我们每学期都根据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要,聘请江大实验师范学院或武汉市教科院等单位的专家来园进行讲座,作学术报告,进行研究课的点评,和教师们一起共同研究探讨。还聘请了两名老专家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进行长期系统的指导。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利用专家资源帮助教师更快成长。2003年9月,为了研究在科技教育中,如何支持幼儿运用磁铁方面的知识加工玩具,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将科学转化为技术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幼儿园课题组聘请了武汉市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的彭兵主任、曙光幼儿园邓祖铎园长和长航黄埔路幼儿园尹汉宜园长参与我们的研究团队,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在幼儿园第一轮“好玩的磁铁”教学研讨中,专家对张老师第一次活动从“环境创设与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提问与指导和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幼儿在观看“娃娃滑冰表演”时,“娃娃为什么可以动?”这个问题也应该让幼儿多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磁铁的“导磁”现象,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环节积累相关的经验。教师还应进一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教育活动。在有关磁性的认知方面,应在相斥和导磁上下功夫,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导磁性能,至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可通过系列活动来辅助完成。这些指导,使研究团队的所有教师深受启发,三天后,课例研究小组组织了第二次教学观摩活动。焦婷老师在大班组织了“好玩的磁铁”的科技活动。张雅洁老师在中班组织了同课多轮科技教学活动。专家就“教学设计与指导、科学素养的培养、游戏材料的投放和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专家充分肯定教师“成绩的基础上,对两位教师进行了指导。专家在对焦老师活动的点评中指出:(1)游戏材料的投放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供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整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孩子的参与兴趣浓厚。教师通过自身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幼儿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乐于动手探究。但活动中应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讨论和交流时间,鼓励幼儿互帮互助、相互学习。(2)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教师能够关注每位幼儿的活动表现,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在分组活动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很好的做到了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希望教师今后要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判断、推理假设;并把握好探索、讨论、实验等过程时间的划分比例。焦老师在听取了专家的指导和自我反思后,又设计和组织了第二次大班科技活动“好玩的磁铁”,这一活动在武汉市幼儿园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研讨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研究教师也在研讨中明确了: “磁铁”原为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教学内容,由于磁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且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故教师可就这一同样的选材在不同年龄段开展不同内容的探究式学习和游戏,但中班和大班在科学与技术的比例上应有所不同。从专家指导后教师的迅速成长可见,专家引领可使研训工作取得更明显的突破。2、形成同伴互助的研讨氛围园本课例研究是对全体教师或不同群体教师的一个培训工作。形成良好的研究团队,发挥同伴互助和研讨氛围,能借助本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发挥本园的已有优势,促进实践教师包括研究团队的每个个人在研讨中成长。在“教师如何支持幼儿运用磁铁方面的知识加工玩具”的课例研究中,幼儿园请本园的市级骨干教师和年轻骨干教师参与课例研究工作,不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心理素质、专业水平、技能程度的教师的互助与研讨,促进大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我们采取了骨干引领同事互助、师徒结对双向互动等形式,在观摩与交流、反思性教学、课题研讨和远程教育等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例:同伴在对张老师的第一次科技活动进行研讨后,认为:张老师为幼儿自由探索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让幼儿在做中发现,做中学习,自由探索。幼儿初步掌握了磁铁的相关知识。 由于该班的幼儿刚满四岁,动手能力正在发展中,因而,幼儿在玩中学方面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灵活的应用磁铁的知识制作玩具方面略显不足。因此,幼儿园课题组决定在大、中班同时进行第二轮“好玩的磁铁”的教学研讨!课题组在研讨中分析,中大班幼儿对磁铁有兴趣,但在科技教育中,中大班幼儿有哪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兴趣 ?幼儿最需要提供的帮助形式与内容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张老师和焦老师分别对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在大班组织了同课异构科技教育活动,在中班组织了同课多轮的科技教育活动。活动后,大家又对两个教师的活动进行了评析,在充分肯定教师“制定了较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同时,指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前期经验来提供探究材料”和“孩子需要的只是支持和时间。过多的语言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干扰”等需进一步研讨的问题。活动后,大家深有感触的说:同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园本培训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校本培训中保留了与工作中同事共同参与的情形,鉴于工作关系的联系,在研训一体化的活动中,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同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所有教师都处在一个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着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工作,因此,尽管教师个体间存在差异,但这些教师必然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群体中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学习与研讨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只是学习到书本的或者理论的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学习所无法实现的。任何经验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而同事间的相互了解,为实践经验的有效使用提供了基础。此外,共同学习与研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之间的合作,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建设团结互助的团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教师在“反思—学习—研讨—实践”中成长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培养人的幼儿教师更应该有“学习”的素质,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课例研究中,实践教师的学习与研讨和反思与觉醒,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关键。我们通过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在“反思—学习—研讨—实践”中成长。2003年9月,幼儿园要选派一位教师在武汉地区幼儿园科技教育研讨会上主讲公开课。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教师在幼儿科技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将科学转化为技术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也希望在研讨中促使市级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整个研讨中,始终贯穿“反思—学习—研讨—实践”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第一轮研讨经历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学习环节。我们确定研究幼儿园科学与技术教育这一主题。研究团队的市级骨干教师和实践教师查阅有关课题资料,通过学习课题资料和网上资源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第二环节——研讨环节。请四位年轻教师独立设计活动方案,参加第一次研讨活动。会上,实践教师分别介绍自己设计活动的目的和实施过程,研究团队成员对四个活动方案进行认真研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确立三个活动在第二天进行教育实践。第三环节——实践活动。三位教师按计划分别开展了“好玩的磁铁”、“好玩的肥皂”、“自制垃圾袋”三个教育实践活动,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第四环节反思(与研讨)环节。实践教师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专家和骨干教师以对话的形式与之进行研讨。大家发现:有的活动与幼儿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有的活动给幼儿提供的探索空间不够。因而大家决定进行第二轮的研讨活动——选择两位教师就同一主题——“好玩的磁铁”在大、中班进行尝试。第二轮的研讨中,研究团队又分别经过了学习、研讨、实践与反思四个环节。在研讨中,焦婷和张雅洁两位教师就“好玩的磁铁”同一主题分别设计了第二次实践活动。她们反思在大、中班进行教育时不同的切入点、重难点和可操作材料的投放策略,设计了更成熟的活动方案。中班张老师借助实验、游戏等形式来帮助幼儿初步感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铁特性,并且通过制作玩具引导幼儿利用磁铁的特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大班焦老师认为大班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较中班幼儿强,教师可尝试让幼儿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自制玩具,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和将初浅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请看焦老师为大班设计和组织的第二次科技教育活动“好玩的磁铁”。(播放焦婷的同课多轮科技教育活动)活动后,焦老师在反思中总结出:从身边选材,由此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创设安全的探究氛围,进行艺术性的指导,和孩子们共获真知。采取多样的提问,适时的归纳,使探索行为得以提炼、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活动中处处为幼儿考虑,做个有心人。为孩子提供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为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概念和培养能力提供机会,也就为幼儿获得 成功、获得发展提供了机会。通过课例研究,我园教师在科技教育中成长较快。从以上两位执教教师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出:“园本培训”是由幼儿园组织实施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教育专家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含职工)的一种全员性或以点带面的继续教育活动。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教师的学习、实践、研讨和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实践证明,园本教研是促进幼儿园和谐发展的亮点,“1-2-3式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互相学习、相互合作的平台。理论联系实践进行课例研究能促进所有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在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探索的脚步是稚嫩的,创新的实践是艰辛的。然而,不断突破,不断超越却是幸福的。教师在一次次的研究中成长;在一次次成长中感受着教育生命的美丽。

课例研修方案

课例研修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课例研修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例研修方案1   广大的学员,目前国培计划已经进入在岗实践阶段,学员要以本校(或片区)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课例研修,并与网络研修交流指导相结合。这个阶段共计30学时,与之前的50个小时,共计80学时。这个阶段如果放松学习,有可能造成学员国培不能合格,希望引起各个学员的注意。下面我把本班进行课例研修的流程发给大家,先进行讨论,完善之后再实施:    一、 准备阶段   1、班级管理员组织学员上线学习辅导报告,了解课例研修阶段的要求;   2、制定初步实施方案;   3、与有关部门协调协商改进实施方案(12.21)。    二、发布实施方案   1、网上公布课例研修实施方案(12.22);   2、征求学员所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12.23);   3、利用QQ群协调处理各种问题(12.23);   4、召开各个学校主管国培事务的校长以及教研组长会议(12.24)。落实各个学校的实施方案,协调处理各种问题。    三、课前反思阶段   1、学员个人学习课标、课例研修辅导报告、查阅相关资料、研究教材、分析学情(12.25);   2、形成个人的教学设计(12.26);   3、集体备课(12.27)。建议利用学校的局域网的电子备课室或者多媒体教室,进行这项活动,指派专人做好记录,最好有录像(记录片段即可);   4、结合国培课程所学知识、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学员反思(12.27);   5、学员个人形成新的教学设计(12.27)。    四、教学设计实施   1、选出一名学员实施教学设计(12.28);没有必要选教学质量最好的教师上课,选择普通教师即可。这样做可以起到优缺点互显的作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评课议课时,发现亮点,找出问题,实效性更好。   2、指定专人做好录像带。   五、集体评课议课   1、组织集体评课议课(12.28);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参与观课议课;此处所说的专家,是指教研员、自治区级、吴忠市级、青铜峡市级的骨干教师、吴忠市名师等。   3、组织测试,问卷;   4、选派专人整理录像、测试结果、问卷分析、评课议课发言材料。   5、评课议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新课标理念的贯彻情况,②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③学情的把握情况,④教学策略的优劣情况,⑤情景创设的优劣情况,⑥学法指导的情况,⑦以多媒体的操作为主的教师基本功情况,⑧数学核心价值的体现情况等。根据参与评课议课的教师情况以及专家的到场情况,对此最好提前做好适当的分工。    六、课后反思阶段   1、学员反复观看整理好的材料(12.30);   2、反思本节课的亮点、存在的问题;   3、初步形成新的教学设计。    七、网络教研,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   1、把学员初步形成的新的教学设计、整理的研修材料发布到研修网(12.31);   2、组织全体学员、指导教师进行讨论(12.31——01.15);   3、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之后,改进教学设计,形成课例研修报告或者心得体会(01.01——01.31);   4、学校总结课例研修经验。为下一期的国培提供经验,更主要的是把这种好的做法推广到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去。    八、我的建议   1、希望各个学校把做课、观课、议课活动放到正常的教研活动中开展,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2、观课议课利用我们经常搞的片区教研活动的形式来搞。以期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3、课例研修的课题在青铜峡市范围内统一,借鉴平时经常搞的同课异构形式,以期提高课例研修的实效。我建议利用期末复习,大家统一准备八年级的《一次函数》的复习课,作为此次课例研修的载体。   4、在集体备课之前,建议各位学员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以日志的形式上传到研修网,设置成完全公开,这样大家都可以看到,其他教师便可以利用各自比较方便的时间提前浏览大家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时,可以提高效率。   5、其他教师的《一次函数》复习课最好延迟一两天去上,可以吸取集体备课的智慧,发挥国培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员可以亲历培训过程,提高感知的层次,为顺利完成课例研修报告打下坚实的基础。   6、教师在课例研修的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整理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提高培训质量、也为国培的考评留下素材。   7、因为各个学校都选的同一节课,可比性非常强,评选国培先进学校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希望学校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   8、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课例研修的整个过程做成视频文件,研修网从中选择优秀的视频文件,在中国教育台播放。   9、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已经发到研修网,如果大家感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参考着用。   10流程梳理:学员个人备课——集体帮助备课——学员反思修改——学员做课——集体观课议课——学员再反思——学员写成报告。   课例研修方案2    一、 研修主题: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研修背景及意义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不仅要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我们的英语课由于语言的限制,往往侧重的是语言的习得,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选择这一主题进行研修。    三、 研修目标   英语课例研修是我们xx小大学区英语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教师对课例的研讨、交流与互动,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校际之间英语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研修,旨在让老师更多的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引导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研修流程    1、第一阶段:组建团队。   我们以大学区为我们搭建的交流平台为依托,组建了xx小大学区英语课例研修小组,包括了xx小、xx二小、xx小学和xx路小学四所学校的14位英语教师。    2、第二阶段:确定主题。   我们每位老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提出问题,通过集体讨论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确立我们的研修主题。    3、第三阶段:理论学习。   我们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查找并学习了关于课例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其理论。    4、第四阶段:课堂实践与反思。   (1)形成设计,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a部分的talk,进行研讨,设计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也设计了以此主题为观察点的课堂观察量表。   (2)分配任务进行课堂观察,①主持人王xx负责每次课后的研讨主持,量表、听课记录、课后反思等相关资料的发放、收集、整理,制定并撰写研讨方案、小结、研究报告等;②执教人郑琨负责上课,并撰写教学设计、反思等相关资料;③ 观课人负责观察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填写观察量表、听课记录,并撰写每次课后研讨的发言稿。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一——热身   观察人:郑xx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二——导入与新授   观察人:张xx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三——操练与巩固   观察人:吴xx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四——拓展   观察人:杨xx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五——课堂评价   观察人:贾xx   (3)课后反思与研讨。    5、第五阶段:总结并撰写研修报告。   总结此次大学区英语课例研修过程中的成果与问题,撰写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方案3    一、研修目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我们必须强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从实际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以“学本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便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强者更强,弱者进步。研究、探讨和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交流课堂教学经验,体验如何才能做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二、研修主题:如何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征选择最简捷的解法   实践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三、主题一实践课研修目标   1、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2、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研修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组长:段家能   副组长:李常源 马志平 李金传   组员:谢春芳 朱富云 王赵春 杨双存 白光建    五、研修时间及地点、人员安排如下:   吕合中学数学教研组课例研修安排表(第三周)    六、主题一课例研修要 求   1、以真实课例为研究对象,以教研组为研修团队,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按“备课、说课、上(观)课、议课、反思改进”的程序进行。   2、九年级数学教师每人上两节研讨课。   3、在讨论和议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高度负责,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侧重于问题和建议。   4、由组长组织资料收交、整理、将书面材料交教科处。    七、课例研修应达到的目标   我们相信在教进校专家的指导下,我组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会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备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每个任务在操作之前都带领学生去分析任务,引导学生去思考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再去一个个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简单的教授“怎样去做”。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自主意识,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习者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智力;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境界。   吕合中学数学教研组:段家能   20xx年3月14日   课例研修方案4    一、指导思想   课例研修活动是目前霍山县组织开展的一项以校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以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为指导,围绕“校本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增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修”的主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切实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至5月    三、活动主题:   有效学习内容——教什么    四、研修目的:   围绕“有效学习内容”培训主题,结合第四、第五模块内容——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学习,重点围绕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处理(重点关注和解决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   1、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强者更强,弱者进步。   2、落实本轮继续教育“有效学习内容”的培训任务,研修、探讨和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3、深入有效开展“学思结合——问题知道——行为跟进”为基本模式的校本培训,更好地将“有效学习内容”专题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课例研修的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   (1)关于“课例研修”的培训   如何做课例研修?   如何撰写课例研修报告?   (2)确定研修主题(教什么),选择一节课,进行人员分工。   2、原行为阶段   流程:学习、设计、教学、反思   (1)课前:集体备课   学习新课标、教材以及“有效学习内容”的相关素材,按照学科或年级组分小组备课,每组由一人主备,其余人员参与,由主备者撰写教学设计。(学习、设计)   (2)课中:上课、观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单(教学)   主备者上课,其余组员观课,根据“教什么”的观察视角,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课后:说课、议课,撰写教学反思一(反思)   上课者说课,重点反思本节课教材的把握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处理情况,找出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便于改进教学;观课者议课,根据课堂观察到的结果展开讨论与反思,与授课教师一起打磨教学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课堂教学的重新建构。   3、行为跟进阶段   流程: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   (1)课前:进行教学再设计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关注新理念、新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的教学再设计。   (2)课中:二次上课、观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单   (3)课后:二次说课、评课   重点考虑本次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同上次对比,好在哪里,还有那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教学反思二,撰写课例研修报告。   要点:反思整个活动开展的情况,对两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对比,重点突出“教什么”的落实情况,寻找差距,形成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路,撰写课例研修报告。   4、总结整理阶段   研修方案、教学设计(2次)、课堂教学实录、研讨记录、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学反思、研修报告等。    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例研修是新一轮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各校在组织实施教程中,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参训人员。   各牵头学校要依据本方案,拟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课例研修活动实施方案”和“课例研修活动安排表”。为了保持研修活动的延续性,同样也为方便各校的操作,对于本年度的课例研修活动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1) 研修活动的主备教师即上课教师,按本单位参训教师总数的20%比例确定。各校要将确定后的教师参加课例研修活动具体安排,包括时间、学科、课题以“课例研修活动安排表”的形式下发到各参训教师。   (2)同年级无平行班的学校,可将活动流程简化为:“集体备课——上课、观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单——说课、议课,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再设计——撰写课例研修报告”。   3、加强过程指导,保证研修实效。   各牵头学校可将“课例研修活动”与本单位常规开展的“优质课”、“精品课”评选活动相结合同步开展,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活动过程的指导,特别是在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等环节发挥指导作用,为上课教师出谋划策,及时提出评价意见和修改建议。必要时,可邀请上一级业务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整个研修活动,真正让研修教师学有所获、研有所得。   4、注重资料收集,做好研修总结。   教师个人参加课例研修活动的过程资料包括:“课例研修报告”和“课例研修参与录”“课堂观察记录单”三项内容,分别由上课教师(前一项)和参与教师(后两项)填写。各校在要求每位教师按要求提交个人过程材料的同时,要注重其它诸如活动签到、集体备课、评课议课等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以此作为学校材料备查。   在活动后期,各校要认真做好“课例研修活动”成果推荐和活动总结工作,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报道活动开展情况,遴选好的研修报告和光盘课例参加镇、县级评选。各校在评选活动中获奖情况,将作为学年度继续教育工作考评的参考依据。   课例研修方案5    实施方案   依据楚雄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楚雄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xx年校本研修工作检查考核和表彰奖励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在第一轮开展课例研修的情况及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本着贴近课改,贴近课堂的原则,努力增强教师研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眼点,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切入点,聚焦课堂、直面问题,围绕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二、培训目标   通过第二轮《怎样做课例研修》的学习培训,真正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学实践问题解决为核心,以提教师的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在校园内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校本研修文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目标是:   1、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打造高效课堂。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持续深入开展“三实践两反思”的课例研修,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为扎实推进“学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支持。   4、真正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园内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校本研修文化,   5、在学校“三实践两反思”的行动教育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和自己的不足,在平等、尊重、自由的交流反思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三、培训对象   大地基中学全体教师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第二轮《怎样做课例研修》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以丁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统筹,制定培训方案。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组织校本培训的实施工作。各相关负责人要按要求组织好学习活动,并做好相应的活动记录。   组长:丁忠楷   副组长:彭桂芝 卢文金   组 员:李光宏 李红萍 李秀玲 董光成 姚明勇 王言丽 徐放翠 李明    五、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   (一)培训内容   根据《怎样做课例研修》第二轮培训的要求及我校实际,培训内容以课堂实践为主,同时穿插理论学习。   1、理论部分:教师个人对《怎样做课例研修》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查缺补漏,重点学习研修流程、主题的确定、观察表的制作,并完成学校印制的理论知识测试卷和主题的确定,观察表的制定等工作。暑期再次对主题的确定、观察表的制定等难点进行集中学习培训。   2、实践部分:   结合我校上学期教学任务重,时间紧,部分教师课例研修理论基础不扎实的实际,“三实践两反思”课堂实践决定在20xx年秋季学期9月——10月份组织。   (二)培训形式   1、自主研修:自修教材,做好测试卷   2、集中培训:启动宣传、理论培训、   3、实践研讨:“三实践,两反思”课堂实践    六、考核评估   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将对每位教师的参训情况进行严格考评,并将学校考核成绩40分进行细化,做到考评有根有据,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注:不认真填写《学习成果册》或不按时上交者,扣2分。    七、具体研修计划   本次校本培训分三个阶段:   1、动员宣传阶段(20xx年4月)   在20xx年4月22日启动校本培训,召开教师大会,做宣传动员,启动培训。由丁校长做培训动员,并对第二轮培训提出要求。由彭副校长做第一轮培训总结,第一轮培训研修组组长彭桂芝老师、董光成老师、李红萍老师交流研修总结。   2、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6月——10月):   5月——6月,教师自修教材,做好学校印制的理论测试卷;教师个人确定好至少一个研修主题,制定好课堂观察表,在教研组中学习交流。为暑期的集中学习培训和秋季学期的课堂实践做好必要准备。   8月28日——29日,全校集中培训。由彭桂芝副校长总结5-6月份教师理论测试、主题的确定、观察表的制定情况。李红萍老师作主题确定、观察表制定方面的指导,解读校本培训方案,作《学习成果册》填写的说明与要求。   组建研修团队,各组撰写研修方案。全校分三个组:①语文、英语组,李红萍老师负责;②数学、物理、化学组,董光成老师负责;③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组,彭桂芝老师负责。   9—10月份,各研修组分别组织两次课堂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3、总结迎检阶段(11月—12月):学校对教师的个人学习情况作考核评价,并进行成果整理,做好总结,准备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

课例研究的作用

课例研究为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为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完成课例研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周卫)

一、什么是课例? 从告诉事实到组织观察 ——小学自然《淀粉》的课例研究 现代自然科学课程理念指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种课程应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提供给他们一种思想工具,这样,他们就会更接近于了解作为科学特点的探索精神了。问题诊断⒈ 原经验:教师将淀粉的特性:“淀粉遇到碘酒变为蓝紫色”告诉学生,教师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 ⒉ 尝试改进:教师出示白板纸——喷洒液体后,出现蓝紫色山水画——让学生探究原因,揭示谜底——再让学生做分组实验。 3.诊断:创设教学情境有一定认知冲突,但本质上仍是教师告知结论,让学生模仿验证,这种所谓的探究“形似而神不似”。原因是一种材料,一种试剂,没有探究的空间。⒈ 课例研究的内涵?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规范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为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 ⒉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背景与主题 问题提出 选题价值 核心理念 ◇情境描述 环绕主题 理清脉络 生动具体 ◇问题讨论 关键性事件 深入讨论 思维碰撞 ◇反思与诠释 实践反思 理性解读 超越经验 3.课例研究的三个环节●说课评课 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 提出新的教学理 想和设计,继续观察、分析和改进。 ●备课说课 教师表达个人的教学观念,关注的焦点、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与对课程的理解;帮助理清教师的教学理想。 ●上课观课 共同搜集课堂教学资料,分析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弄清教师教学理想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 二、课例研究的类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堂教学诊断研究 ●课堂教学改进研究 一种教材,几种教法(同课异构,相互观摩) 跨文化横向比较(勾股定理,TIMSS) 职初教师与专家教师比较研究(师徒制) 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热点) 行动教育的改进模式(三次实践,两次反思)1.教学设计课例研究 现代教学设计●基本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用系统方法整合了现代学习论、教学心理学和媒体技术,形成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 ●加涅概括了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与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学科、学期、单元、课) 2.分析教学任务 3.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和个性特征 4.行为目标 5.编制标准参照测验 6.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与技术 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 8.设计与进行形成性评价 9.修正与补救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 ●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准备和计划工作。这种教学设计对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复杂的教学工作有序可循起着积极作用。(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检查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①主要依据的是哲学的认识论和教师的经验; ②教学设计侧重教,忽视学生学,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缺少对学生学习心理机制关注; ③缺乏系统观。

193 《月是故乡明》课例研究

《月是故乡明》是部编五下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本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关注课型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做略读课文的课例。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就有了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从中,可以看出部编教材的一个很大变化,那就是重视略读能力的培养。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如何既不上成精读课文,又不处理成阅读材料,是我设计课时第一个要明确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又仔细阅读课标和教材比对研究,明确了略读课的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以看出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明白略读课文教学的功能。 所以在备课时,我先从课前阅读提示入手。略读课和精读课不同的是,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如本课提出的问题是: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阅读兴趣,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也给了我们老师一个教学思路。 根据阅读提示,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基本教学目标。首先,本课的优美词句很多,所以我就把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作为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把阅读提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作为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课堂形式上,注重以“学生自读为主”,掌控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尽可能地展示他的思维和阅读体验,使学生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以老师引导调控为辅,认真倾听,及时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 关注作者 在备课时,我注意到文中写到季羡林先生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之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于是产生好奇,对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了解。 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很快季羡林在文学及语言方面的天赋就显露出来了,在高考中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在这期间季羡林对语言学十分感兴趣,他十分用功的学习换来的是知识的硕果,季羡林在上学期间已经发表各种论文,之后去了德国读研究生博士,在顺利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回到北京大学教书。因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季羡林还学习了梵文等因此对佛学及历史也有着一番造诣。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关注写法 本课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以总、分、总地形式展开。开篇点题,总结全文,由故乡的月亮入情入境,是对下文提纲式的概括。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接下来作者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与前面相呼应,也是情感的自然迸发和升华,短短几句话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的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等语文要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呈现了不同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课后题、学习提示和交流平台作了相应的引导。如《月是故乡明》这一课可以通过“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体会和理解既要借助于朗读来体会,也要落实在朗读上,达到情感的升华。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落实单元目标,真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表达。课堂实录整理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2.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出示古诗《月夜忆舍弟》)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 师:读完古诗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本课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出自这首诗(引出课题:月是故乡明)。“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别的意义,寄托着人们特殊的感情。大家回忆一下,在中国的传统诗词里,有哪些借助月亮来表达感情的诗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作者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文学表现手法叫“寄情以物“。这篇课文也是用到了这样的写作手法。 二、 了解作者(多媒体出示简介)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生读) 师:这样一个博学的人,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故乡情结。由此可知“眷恋家乡,热爱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情怀。表达这种情怀的文章古今都有,但各有各的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感受他独特的思乡情怀。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生读) 师:下面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你还有那些解决不了的生字词,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生:我不明白“旖旎”是什么意思? 师:那你能找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把它读一读吗? 生:这个句子在第五自然段的第四行:“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 师:你能猜一猜它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这儿的风光很美吧! 师: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代替它? 生:风光秀丽 师:对了,风光秀丽就是它的近义词。 师:“旖旎”是我们本课要认识的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字形。“旖”字从方人从奇,奇亦声。“方人”指旗帜飘扬,“奇”意为“突出”。“方人”与“奇”联合起来表示“旗帜高扬”。“旎”字从方人从尼,尼亦声。“尼”意为“亲和”、“亲近”,转义为“缠绕”、“缠人”。 “旖旎”意为:旗帜高扬,旗帜缠人。后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在这里形容莱芒湖景色柔和美好。 师:谁能试着用刚学到的这个词语来造句? 生:海南一年四季都是风光旖旎。 生:学校院子里的花开了,风光旖旎。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还会运用了呢,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师:谁还有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 生:老师,他为什么六岁就离乡背井了? 师:真好,你的问题里还用到了书中的一个词语“离乡背井”,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就是离开家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背井”,我还想怎么会背着井离开家乡呢。 师:孩子们,这里的“井”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水井”,而是指周代的井田制度。周代以地一方里画成九区,由八家各占百亩,称为私田,中间百亩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称为“井田”。古代人民生活单纯,生老病死都很少离开耕种的土地,所以井又引申为乡里的意思。“背”在这儿做动词,是离开的意思。那么大家肯定理解了“背井”就是离开家乡。 师:刚才昊儒同学问道:作者为什么六岁就离乡背井?那老师再补充一些关于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并最终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 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经历? 生:作者主要写了在场院上数星星、在古柳下点篝火、在古柳下摇知了、在晚上看月亮梦月亮这几件事。 师:你能概括的再简练点吗? 生: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板书小标题) 师:作者是在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要写这些童年趣事呢? 生:这些童年趣事和月亮有关。 生:回忆在家乡生活的童年,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对家乡的思念,而我们从这些童年趣事中便读出来了,看来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就藏在这些事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去感受一下作者的这份思乡之情。(出示重点句子,抽生读,教师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却那么清晰而真实。除了这些童年往事,作者离乡后还有哪些经历?(生交流,出示课件) 生:到世界各地见过许多不同的月亮。 生:作者到过三十多个国家,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月亮 生:作者后来居住在朗润园,那里景色很美,看到的月亮更美。 生:作者到过莱芒湖、非洲大沙漠、到过大海、高山,见到过很多漂亮的月亮。 师:很多月亮吗? 生:不是,就一个月亮,只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就感觉不一样。 师:是啊,作者居住的朗润园可是赏月圣地啊,在那里会看到很美很美的月亮,但是作者却说…… 生: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师:这是对比的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 生:作者对故乡普通、平凡的小月亮情有独钟也正说明了作者思念家乡。 师:列举这些经历,列举在各地看到的漂亮的月亮既是对比,又是衬托,哪里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也正对应了题目“月是故乡明”。这份偏爱和情有独钟恰恰是作者感情的体现,是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多媒体出示两组对比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作者对“我”的小月亮的偏爱和作者的那份由月亮引发的深深的思乡情。 师:请同学们们注意“燕”字的读音。(多媒体出示多音字“燕”,齐读) 五、 图片展示,欣赏明月 1.欣赏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再次去感受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六、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搜集与“月”有关的诗文积累背诵。

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报告怎么写(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案例)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报告怎么写,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案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报告怎么写,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案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只要我们认真研究。 2、撰写案例分析需要进行论述,由于教师对教学事件比较熟悉,一是写案例事实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二是写案例分析,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 3、 撰写案例事实,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所以描述教学事件也就得心应手,加之教师对写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自己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案例分析,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三----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原载《人民教育》2010.23 安桂清 沈晓敏 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该环节提供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是基于课例研究的主题而确立的,观察重点一旦确立,就需要选取或开发适当的观察工具。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工具仅限于一本听课笔记和一支笔,甚至连这些也没有,只是为听而听,不知道要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只是三言两语地就课论课,潦草结束。这一方面表明传统教研活动太过随意,缺乏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教研活动中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不可或缺。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的一种专业发展行为,为提升其研究品质,必须借助有效的观察工具来收集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证据,以使随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和重新规划有据可依。一、教案观察表最直接的课堂观察工具也许是教案。因为只要对照教师的教案,我们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设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在日本,教师通常都会带着一份经合作设计达成共识的教案去观课,以便在观课过程中参考查对。如下表所示,教案观察表是在复线型教案的基础上开发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预期行为”两栏是复线型教案的设计内容,“非预期行为”包括学生的非预期行为及教师的非预期应对,是课堂观察时观察者重点记录的内容,“提升空间”则是基于对非预期行为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改进的建议。 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案片段为例,任课教师执教这一片段时,观课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教师的预期,他问道:“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教师一愣,显然没有意识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于是他来不及思索,回答道:“这是它的生长规律决定的。”在课后研讨时,教师们开始反思,任课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是否恰当。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他们引向现代科学的自然秩序,那么很有可能会阻断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恰当回应才能使他们保持对问题持续的、鲜活的兴趣,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当学生问“小蝌蚪为什么先长出后腿”这一问题时,“启发他们通过养蝌蚪观察一下”或许是更为恰当的回应方式。显然,作为课堂观察的工具,复线型教案成为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的有力支撑。教师教学研讨的重心不再是单一的“怎样教”,而是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应对作为教学研讨的重点。课例研究重心的转移不仅可以丰富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更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随着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完善,教学改进亦成为现实。正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作的形象比喻,好的教学就如接住学生“投过来的球”,即“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而不是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二、观察量表为改变传统教研活动中教师仅凭印象和感觉开展教学研讨的局面,课例研究小组通常会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以用作课堂观察的记录工具,而后在研讨中依据观察量表中的“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提高课例研究的实证水平。在当前的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观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比如,观课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合作讨论技能,就可以设计下列观察量表,通过记录技能的频次了解小组成员对合作讨论技能的理解与运用状况,并据此对每个小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观察量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首先,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课的观察量表,每一位教师所面临和所关心的教学问题都是具体的、不同的,因此他们根据自己对观察点的理解和对自身教学特点的认识所编制的观察量表也是具体的。当我们借鉴这些量表时,必须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其作出修正,只是照搬他人的观察量表,恐怕无法实现我们全部的观察意图。其次,在对观察量表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对其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种历史性的考察,明确这些数据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防止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以致对课堂教学做出错误的观察结论。三、座位表座位表也是课例研究中课堂观察的重要工具。在听课前,观摩教学的教师可以向任课教师要一份班级学生的座位表,以便在课堂观察中利用座位表记录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个班级的座位表:为方便观课教师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所在,在座位表上可以用相应的符号对班级的学优生(如表中的“★”)和学困生(如表中的“▲”)进行标注,观课教师在进行学生抽样观察时可以根据这些标注选择恰当的观察对象。当然,对座位表的应用也有许多变式。有的教师在座位表上记录前一节课学生的反应或在作业本中表达的想法、观点等,有的则在座位表中预设学生可能持有的解题方法或对事物的观点,并标注持不同观点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有时座位表会同复线型教案相结合:中间是教案,两边是座位表。这样可以更为详细地呈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教师对其反应所作出的应对。座位表不仅反映学生个体的状况,还将整个班级学生在经验和认识上的联系、冲突以及互动学习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面前,为课例研究中的群体反思提供了具体而真实的素材。由于教师的研讨话语贴近教学的实况,教师的所思所悟扎根实践,教学改进也随之具有了可能性。四、姓名牌姓名牌是一种在讨论课上使用的工具,在日本的课堂中被广泛应用。通常在讨论课上教师会呈现一个事物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各种观点的碰撞。讨论时,教师会在黑板上划分两个代表不同观点的区域,学生将自己的磁性姓名牌贴在某个区域内表明自己最初的立场,并出示自己选择这一立场的事实依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移动姓名牌,以表明自己立场的改变并说明理由。在课例研究中,执教教师或观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姓名牌记录学生观点的变化和学习的过程。下面所呈现的是一个日本小学社会课上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姓名牌的妙用。在这堂社会课上,学生们对“根岸湾的填海造地”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于是第一次姓名牌位置图就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学生,姓名牌的位置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上图所示:富山是强硬的赞成派,宇和岛则是坚决的反对派,而佐佐木等人则是中立派。随着研讨的深入,姓名牌的位置会发生个性化的移动。这种移动表明学生们的认识在发生改变,而认识的改变及深化却反映了学生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同座位表一样,姓名牌的使用也为课例研究研讨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事实材料的支撑。 五、观察者自身作为观察工具以上所呈现的课堂观察工具都具有一定的结构,但是我们始终都不要忘记在课例研究中还有一种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用语言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加以详细描述的记录方式。描述以观察者自身作为工具,通过观察者的语言记录并揭示其所探究的现象。描述可以延缓观察者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分类,使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情境在教学研讨时重新浮现出来,从而为课例研究小组提供与情境对话的机会。虽然描述不能直接产生答案或解决办法,但是能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在本质上,描述致力于对人性的洞察、理解和期待。下面是一位观察者对《黄山怪石》一课的教学片段所作的描述:老师让学生在各种怪石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课堂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孩子喜欢“猴子观海”,因为平时喜欢孙悟空;有的孩子喜欢“神仙晒靴”,因为喜欢晒太阳……教室里响起了零落却令人愉悦的孩子的笑声。在谈到“金鸡叫天都”这块石头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有三点”,他一边解释,一边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我喜欢黄色;第二我老家没有闹钟,要靠鸡来报时;还有就是……”说到这,他忍不住笑起来,边笑边说:“我也喜欢吃鸡肉。”零落的笑声连成了一小片。但老师显然对孩子们的回答有点不满,“大家刚才说为什么喜欢怪石时,很多都提到了吃的或玩的。我们之所以喜欢它们,更应该是因为课文把它们描写得美啊,对不对?所以……”教师指着刚才的小男孩说:“你应该说四点!”小男孩坐了下来,伸手在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一下。描述让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在我们面前展现,从而启发我们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意义。在上述片段中,学生因为从未见过真实的黄山怪石,所以只能从自身的经验、体验出发来谈论喜欢的理由。虽然学生表达了自我认识的多样性与真实性,但对教师而言,与文本的写作意图相比,学生的回答显然没有切中主题。为维护书本知识的权威性,教师最终把所谓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面对制度化、权威化的课程知识,很多时候他们会想当然地贬抑学生,把他们的个人话语视为浅薄之论,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观念覆盖学生的观念,并且笃信自己的观念才是他们值得拥有的。在课后研讨时,教师们意识到这类现象在课堂中经常发生。大家讨论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最终将其定性为一种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因为在这种粗暴的态度与冷漠的知识的裹挟中,学生心灵的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以及无限可能性无可避免地走向萎缩。透过对这一片段的描述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描述性语言有助于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我们从广泛的联系中探究教学情境的意义。因此,对课例研究而言,结构化的课堂观察与非结构化的课堂观察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随着课例研究的深入,期待教师们创造出更多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

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但是,为了展现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课例研究报告确实需要向读者交代相关要素,如研究小组所选择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教学方案是如何规划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展开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哪些等。本文拟以这些基本要素作为建构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撰写者需要交代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什么;第二,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完整把握一堂课的教学情况离不开对教师原有教学预设的了解。因此在课例研究报告中,描述原有教学方案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了参考背景。 三、重点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课例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一堂研究课在第一轮教学实践后会在平行班级中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实践,因此报告中这一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不过课例研究并不建议对同一课例进行多次循环往复的改进。实践表明,从某一特定课例中获取的经验是有限的,一次又一次地对同一课例的教学进行修订将收效甚微,倒不如去研究一个全新的课例,收获会更大,之所以要长篇大论地展示这个环节的写作,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心路历程。同时,这部分内容能够唤起读者的思考,引发他们的共鸣,引导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在描述中要力求细致到位,切忌笼统模糊,并且要紧扣研究课题展开,避免不分轻重,支离散漫。 四、检讨教学成效。 第四部分检讨教学的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检讨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反过来,教学改进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例研究本身的成效。 每次课例研究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教师如何去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为此,在检讨教学成效时,我们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去考察。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神态、思想、观念、体验等方面),特别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这是判断教学改善的重要依据。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可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群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虽然在每一循环的教学实践后,课例研究小组均会即时对教学进行检讨,但为了保持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一种警觉性和敏感性,有必要在课例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提炼结论,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 五、附录。 根据需要,课例研究报告在最后部分可呈现附录,以使读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课例研究的整体过程与具体细节。 附录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详细的教案、课堂观察时所采用的观察表以及实地观察的记录等。附录是对课例研究报告前四部分内容所做的补充说明,最终是否呈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属于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通过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得以汇聚、公开和传播,无论是课例研究小组成员还是其他教师,通过阅读可将报告所呈现的教学知识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知识。

教师课例研究到底研究什么?

答案是研究自己。毋庸置疑,教师的学习是一种经验的学习。但经验的内涵丰富,有积极的经验,也有反思性的观察、抽象化的概念等。目前,学校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都重在研究教学的实践、教学的实施,却对教学后再反思不太关注。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反思跃至重要位置,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此时,课例研究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课例研究,其重心就是学会反思,以反思为中心进行案例课题研究,教师通过参与课例研究进行沟通、互动。课例研究作为教师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实践与自己的案例,与此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教育实践,并为教育合作创造条件。课堂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再造。学习环境不仅仅指学校教室,从国际教育研究来看,学习环境涵盖四个要素:空间、活动、共同体、人造物。与此相对应,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组织)、事(活动)、物(工具)。具体而言,“人”是指“组织的构成与制度”,“事”即“活动的内容与目的”,“物”则为“空间的场所、教学媒体”。学校有必要拓展教师学习的视野,全面地把握学习环境的要素与学习环境设计的层次。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不仅要考虑物理性的场所,还要考虑在这里生成的活动、活动相关的人以及支撑活动的物。综合地探讨这些要素是学习环境设计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爱尔兰散文家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的关注重点不应在于装满一桶水,而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来源:中国新闻网

什么是课例研究的起点

明确研究的主题。根据华图教师网官网查询得知,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至规划至行动至观察至反思的循环过程。“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因此,解决疑问,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

什么样的探究才是真实,有用的课例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教学研究者、教学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这里我作些简单的探讨。一、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二、教学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1、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课堂练习、教学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针对这些思考和预设进行“再思考”,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2、教学中反思:也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双基、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也就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双基的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怎样做课例研修后反思查找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思路和策略

课例研究来自于我们的课堂。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在教学中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我们实施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应该针对学生。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怎样提问更有效?

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是很多的,然而,如果从提问、听答、评答这样三个方面来看,那么合理分配回答对象、善于提探究性问题、给学生回答以思考的时间和给学生回答问题以积极的评价这四大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合理分配回答对象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分配问题上存在这样一些方式:(1)有的教师专挑后进生回答问题以避免他们开小差:(3)有的教师倾向于照顾绝大多数中等生;(3)有的教师喜欢针对具体的学生提具体的问题,如把复杂的问题分配给优等生回答,而简单的问题分配给后进生回答;(5)有的教师倾向于把提问范围集中于教室的右边(或左边),有些教师的问题分配范围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三角形,而有的教师喜欢向前面几排的学生提问,有的喜欢向中间的学生提问,有的则喜欢向后面几排的学生提问。更有的教师喜欢按着座位次序来提问(5)也有的教师喜欢向一些优等生提更多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些具体分配方式不是不可以的,但它们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不能引起课堂提问中存在消极影响。如第一种方式就极易造成一种不平等现象,给后进生造成一种打击或排斥,将提问变成一种惩罚,给学生以打击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不愿意参与课堂提问,甚至脱离了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认为课堂教学以一般学生的水平为出发点而过多地提问具有一般水平的学生。课堂提问往往无法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或无法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无法达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后进生得不到激发,甚至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造成“尖子生吃不饱,后进生打瞌睡”的现象。 又如若长期实行第四种方式,学生便会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如果他们想得到教师的注意,那么就可以到教室的“动感地带”去,相反,如果他们由于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很疲倦或需要干别的事的话,那么就可以到教室的“冷漠地带”去。如果是按次序回答的更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觉得反正提问与己无关,就不会认真思考,这样也就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这种现象是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 第五种提问会使课堂成为个别优秀生与老师的表现场地,而大部分的学生呢,则成了陪衬,成了绿叶,成了看客。即使是平常的课堂,我们也会发现课堂上唱主角的,总是那么几位学生,手高高举起的,也就这么几位,不利于中下等生的进步。他们会因总不被提问而感到老师的冷落,产生消极应付学习的心理,导致成绩的明显下降。 所以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不要怕他们答错或浪费时间。即使答错了,也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不放弃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面向每位学生,比如说,在检查知识的提问中,若体温是为复习巩固旧课内容,应尽可能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因为他的水平最能代表一般同学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问是为巩固当堂所教(学)的新知识,则可提问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正确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其他同学对当堂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如果提问为检查教学效果,则要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因为只要他们理解并掌握所教(学)的知识,其他同学往往也就不成问题了;等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老师的提问,而不是做一名课堂上的看客。这样的提问才会更有效吧!二、善于提探究性问题 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小学课堂中,当教师问“什么是民族特征?”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国歌”、“国旗”,此时,教师为了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回答,就表现出两种做法。一是直接问学生“还有什么吗?”(试想,如果学生知道还有什么,那他们也早就说出来了。)或“那不是我所问的。”(教师此时除了批评之外,什么也没有改变。这样做,只会阻止学生的参与,结束师生交流。)二是提一些探究性问题,如“你在哪里看到国旗在飘扬?”、“为什么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我们学校上空飘扬呢?”、“国旗提醒了我们什么呢?”等等。相应地,学生此时表现则非常活跃,说了很多与民族特征有关的答案,得到了一个关于民族特征的更抽象的理解。 三、给学生回答问题以一定思考的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 既然使用等待这种技巧会使学生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那么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等待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建议教师:(1)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2)留给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时间;(3)在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线索或时间帮助他(她)们思考之前,避免使用“想一想”的指令;(4)让学生针对问题实质自由发言;(5)促进学生通过说话来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四、给学生回答问题以积极的评价 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随时进行判断,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等进行公开评价;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应该做到:①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我班有一位学生,成绩中下,在课堂上常抢着回答问题,但十有八九答错,有时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许多科任也因此多次向我反映。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在他回答问题后说:“你积极回答问题的精神值得全班同学学习,如果能通过认真思考,尽量答对问题就更完美了。”几次过后,他不再那么经常抢答了,但回答的正确率却提高了许多。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②鼓励求异。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情况是复杂多样的。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回答;也可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回答。有经验的教师总不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④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不要把评价变为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使学生感到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课堂提问更有效,应该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

课例研究有什么作用

课例研究培训有什么作用?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师培训活动方式,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所以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走教师培训共同体之路充满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一、课例研究为教师培训提供专业实践的理论依据教师专业本质上是一种学科教育能力。从实践逻辑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实践通常是有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议课等构成,教师的学科教育能力也需要通过这些教师专业实践来完成的。而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提出问题——研读教材——设计教案——行动实践——观察交流——反思提升——修订教案——再行动实践”的循环使教学实践经历“合理化”的过程,“合理化”的实质是使教学实践在理性的“设计教案”和“反思提升”之下不断趋于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其中“提出问题”是方向,“观察交流”是专业成长共同体的途径,“反思提升”是目标,关键就在于通过理性地追问实践对象“是什么样的”来指导实践、解释实践,从而使实践从经验性的直观、直觉层面得到提升。“课例研究”使教师收获的不只是一节课的教学经验,而且还有分析教学问题、解释教学现象的理性知识和眼光。二、“课例研究”有利于激发教师研究教材的兴趣 课标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利的丰富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所以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由于“课例研究”是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教师要全过程的参与,就必须首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否者就无法与人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编排特点,学习的重难点,隐含的思想方法,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都要进行研学,了然于胸,运用自如,为参与研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此激发教师研究教材的兴趣。三、“课例研究”有利于助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由于“课例研究”活动方式是围绕一个主题,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以专业研究人员的点评、辅导为辅,在教案设计上尽量追求完美,是比较成功的课例;是展示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具有动态化。所以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能通过实践、观摩、反思、交流、探讨等活动,实现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共享生命体验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过程,助推了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四、“课例研究”增强了教师科研的意识 教育科研就是运用教育科学和学科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实践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教书育人”,是一门对教材、教法、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要求很高的职业,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学习能力,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教师从“经验型”到“专家型”,由“辛苦型”向“创造型”角色的转换是当今教育发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课例研究” 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活动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例研究”意味着课堂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教研专业人员共同讨论的领域,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实现有效教学,让课堂回归真实的教学生活,解决课堂教学的实践问题。在课例研究实践中有时会产生极富生命力的“一闪念”,这个一闪念或许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所以增强了教师科研的意识,提升了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总之,教师培训的途径是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需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教师、不同环境等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以课例研究引领,教师群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就能形成和谐互动的教师培训专业成长共同体。

课例是什么?

课例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为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我的几点想法1、课例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上世纪70年代,流行优秀教师教学实录,目的是想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80年代前期,又开始流行教案集,将有经验教师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流行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和以前相比,现在讲的课例研究,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实践,它是教师自己在做中学习提高的过程。但正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是有层次的一样,教师做课例研究也是分层次的,可以是个人反思的载体,可以是理论研究的素材,也可以是他人学习的范例。由此出发,教师所做的课例研究其呈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实录式的,全程描述一堂课,从中反映教师设计和实施的脉络;也可以是一事一议式的,是对一堂课的某些关键点的描述,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的讨论。2、课例研究应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评论,实践反思是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课例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该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这才是课例研究所真正追求的。3、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课例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课例研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这种准备既是来源于专业上的(理论的和经验的),也是来自于行为的。教学是种实践,要向经验学习。用心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由成功的、失败的种种体验而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改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其他教师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相观而善谓之摩,教师同伴之间先进经验和行为的相互引领,也是教师课例研究时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教师的课例研究还需要行为上的准备,比如说听一堂课、开一堂课,在技术方面的准备等等。

课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课例,也就是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它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例如:作者听了一堂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听后感触较深,认为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某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有总结推广的价值;或者作者自己上了一堂课,对教学改革有了切身的体会,想总结交流一下。于是根据录音录像或者记录稿,把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措施等加以整理写出来,并适当加上评析说明,这就形成了一篇课堂教学的纪实性文章,即课例。课例是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教学课例之教学随笔相关:随笔,属于散文的一种,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学随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现象的一种思考、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等进行的一种回顾、梳理、提炼、总结和提升。其特点是有感而发、有话想说,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情感性, 能给人以启发, 触动人的心灵。

怎样做课例研修

课例研修是一种重要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

如何确立一个有意义的课例研究主题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3.具体可行。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题大做”。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

课例研究有什么作用

课例研究培训有什么作用?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师培训活动方式,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所以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走教师培训共同体之路充满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一、课例研究为教师培训提供专业实践的理论依据教师专业本质上是一种学科教育能力。从实践逻辑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实践通常是有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议课等构成,教师的学科教育能力也需要通过这些教师专业实践来完成的。而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提出问题——研读教材——设计教案——行动实践——观察交流——反思提升——修订教案——再行动实践”的循环使教学实践经历“合理化”的过程,“合理化”的实质是使教学实践在理性的“设计教案”和“反思提升”之下不断趋于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其中“提出问题”是方向,“观察交流”是专业成长共同体的途径,“反思提升”是目标,关键就在于通过理性地追问实践对象“是什么样的”来指导实践、解释实践,从而使实践从经验性的直观、直觉层面得到提升。“课例研究”使教师收获的不只是一节课的教学经验,而且还有分析教学问题、解释教学现象的理性知识和眼光。二、“课例研究”有利于激发教师研究教材的兴趣 课标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利的丰富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所以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由于“课例研究”是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教师要全过程的参与,就必须首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否者就无法与人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编排特点,学习的重难点,隐含的思想方法,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都要进行研学,了然于胸,运用自如,为参与研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此激发教师研究教材的兴趣。三、“课例研究”有利于助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由于“课例研究”活动方式是围绕一个主题,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以专业研究人员的点评、辅导为辅,在教案设计上尽量追求完美,是比较成功的课例;是展示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具有动态化。所以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能通过实践、观摩、反思、交流、探讨等活动,实现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共享生命体验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过程,助推了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四、“课例研究”增强了教师科研的意识 教育科研就是运用教育科学和学科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实践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教书育人”,是一门对教材、教法、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要求很高的职业,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学习能力,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教师从“经验型”到“专家型”,由“辛苦型”向“创造型”角色的转换是当今教育发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课例研究” 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活动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例研究”意味着课堂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教研专业人员共同讨论的领域,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实现有效教学,让课堂回归真实的教学生活,解决课堂教学的实践问题。在课例研究实践中有时会产生极富生命力的“一闪念”,这个一闪念或许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所以增强了教师科研的意识,提升了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总之,教师培训的途径是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需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教师、不同环境等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以课例研究引领,教师群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就能形成和谐互动的教师培训专业成长共同体。

课例如何写

课例如何写在生活工作中,许多时候需要人们制作课件来方便进行教学与传达指示,这个时候就需要人们有一个耐心细致的课例来帮助更好的学习,好的课件准备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大程度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那么课例怎么写呢?课例其实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准备的课件,现在多媒体的发展,好多教学上都会使用到多媒体教学,所以对于课例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如果做出来的课例杂乱无章的话,估计不仅学生听不下去,就连自己在教学中都会感觉都语无伦次,从而会严重的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效果。课例的书写一定要理清思路,一个好的课例一定是思路整齐的,好的思路能够帮助自己把课例写的有条有理,而且还能够让自己在整理课例的同时发现其中的乐趣,整理出更加诙谐幽默的课例,这样更加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 、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任课教师撰写) 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具有问题性、情境性,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任课教师撰写)

利用戴尔经验之塔分析课例中使用了哪些媒体形式?评价课例中使用的多媒体是否合适?

案例《乡下人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通过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在设计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投影片、卡片等媒体教学,引领学生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了戴尔经验之塔中的投影视觉媒体,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觉,激发学生迫不及待想走近乡下农村的愿望。此案例灵活地运用了媒体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请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如何确立一课的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好课内外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思考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做什么事,在目标表示时用“能……”开头。 确定教学目标可以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这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知识目标:所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标。 即能够正确听懂、说出、认读以下单词(句子);能够初步唱出本课的歌谣等。 技能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能力目标涉及的是学生言语技能,就是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 情感目标:按照课标的要求,所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三方面的目标。下面我以Unit 2 Looking Different为例。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概述本单元的学习有两个重要内容,即描述人的外貌和说明物品的所属。在描述人的外貌和特征时,用have/has引导的表示所属关系的句型进行描述,并且用big/small,long/short等形容词来进行说明.在学习时,可以联系身边的真实人物,如教师和学生.因为描述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你的能使语言知识在真实的情景中得到运用,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易于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本单元还呈现了物主代词和名词所有格。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及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整个单元的活动兼顾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活动内容和方式多样化,且重点突出。教学中的各项活动一直围绕描述人的外貌特征和物品所属这两个主题展开,使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Topic 1(I have a small nose)由相貌引入对人体各部位的学习。在学习这个话题时,可以结合自己及他人的身体部位特征进行教学。看着实物进行操练,帮助掌握生词和句型。本话题教材中也提供了多幅图片以辅助学生学习,人的相貌特征,身体部位在教材中都有具体的图片展示。Topic 2(What does he look like ?)进一步谈论人的外貌特征。通过谈头发、眼睛的颜色,到服装的颜色进而谈到各种颜色,引入What color 问句进行学习。Topic 3(Whose jacket is this?)进一步概括性的描述人的整体特征,并且学习如何表达物品的所属。2、重点与难点基于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及学生大部分都羞于开口讲英语这一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考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重点:① 掌握、运用新的词汇及重点词组(have 、small、 nose 、favorite 、come from、black、blue、jacket、T-shirt、等) ② 能熟练应用 I have a small nose. Do you have.....?Yes,I do./No,I don"t.Does he/she have....?Yes he/she does./No,he/she doesn"t. What color is this/that...? What color are these/those…? The girl in white is Maria. Whose jacket is this?难点:①使学生真正掌握重要语言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②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3、教学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初学生能用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从中获取信息和观点;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且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因此,结合教学重难点我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4个方面:1.语言知识(1)语音①初步了解单词的重音②掌握辅音因素/Ρ/ /Ь/等的发音,掌握部分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③能识别并正确使用不同的语调。④了解英语语音中的不完全爆破现象。(2)词汇①掌握have 、small、 nose 、favorite 、come from、black、blue、jacket、T-shirt等93个单词和词组。② 理解does、blond、snowman、pants等10个单词(3)语法①掌握have/has的用法②学习形容词small、big、short、long、round、wide...③掌握物主代词的用法④掌握名词所有格的用法⑤学习含有what和whose的特殊疑问句⑥继续学习可数名词的单、复数的变化(4)功能与话题①谈论人的外貌特征 I have a small nose. Do you have.....?Yes,I do./No,I don"t. Does he/she have....?Yes he/she does./No,he/she doesn"t.②谈论物品及服饰的颜色 What color is this/that...? What color are these/those…? The girl in white is Maria.③谈论物品的所属 Whose jacket is this? Is this coat yours? No,its not mine。 2.语言技能(1)听 ①能听懂有关相貌、身高、穿着物品的所属等简单会话和日常生活描述。②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例如陈述句和疑问句。③能听懂学习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作出适当反应。 (2)说①能用英语口头描述人们的相貌、身体部位、穿着等外在的特征和物品的所属。②能用英语描述各种色彩和服装,能简单表达对它们的喜爱,并知道如何表达物品的所属。 (3)读能阅读有关相貌、体格、穿着等外在特征和物品所属的简单句子。 (4)写①能写出有关相貌、体格、穿着等外在特征和物品所属的简单句子。②能用学过的句子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及服饰。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对人的外貌、服装、特征的描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情感,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4.学习策略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对相貌、体格、穿着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应联系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及朋友的实际身高 、体格、穿着等,对他们进行实际描述,使学生逐步形成把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

什么是课例

  课例,也就是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它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老师听了一堂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听后感触较深,认为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某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有总结推广的价值;或者老师自己上了一堂课,对教学改革有了切身的体会,想总结交流一下,于是根据录音录像或者记录稿,把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措施等加以整理写出来,并适当加上评析说明,这就形成了一篇课堂教学的纪实性文章,即课例。课例是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  另,教学案例,即课堂教学案例,它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

课例怎么写?

课例的书写一定要理清思路。一个好的课例一定是思路整齐的,好的思路能够帮助自己把课例写得有条有理,而且还能够让自己在整理课例的同时发现其中的乐趣,整理出更加诙谐幽默的课例,这样更加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课例,也就是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它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作者听了一堂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听后感触较深,认为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某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有总结推广的价值。教学案例的介绍:教学案例,这里指的是课堂教学案例,它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学课例

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不必苛求统一的格式。但是,为了展现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课例研究报告确实需要向读者交代相关要素,如研究小组所选择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教学方案是如何规划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展开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哪些等。本文拟以这些基本要素作为建构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撰写者需要交代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什么;第二,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完整把握一堂课的教学情况离不开对教师原有教学预设的了解。因此在课例研究报告中,描述原有教学方案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了参考背景。 三、重点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课例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一堂研究课在第一轮教学实践后会在平行班级中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实践,因此报告中这一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不过课例研究并不建议对同一课例进行多次循环往复的改进。实践表明,从某一特定课例中获取的经验是有限的,一次又一次地对同一课例的教学进行修订将收效甚微,倒不如去研究一个全新的课例,收获会更大,之所以要长篇大论地展示这个环节的写作,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心路历程。同时,这部分内容能够唤起读者的思考,引发他们的共鸣,引导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在描述中要力求细致到位,切忌笼统模糊,并且要紧扣研究课题展开,避免不分轻重,支离散漫。 四、检讨教学成效。 第四部分检讨教学的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检讨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反过来,教学改进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例研究本身的成效。 每次课例研究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教师如何去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为此,在检讨教学成效时,我们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去考察。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神态、思想、观念、体验等方面),特别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这是判断教学改善的重要依据。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可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群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虽然在每一循环的教学实践后,课例研究小组均会即时对教学进行检讨,但为了保持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一种警觉性和敏感性,有必要在课例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提炼结论,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 五、附录。 根据需要,课例研究报告在最后部分可呈现附录,以使读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课例研究的整体过程与具体细节。 附录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详细的教案、课堂观察时所采用的观察表以及实地观察的记录等。附录是对课例研究报告前四部分内容所做的补充说明,最终是否呈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属于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通过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得以汇聚、公开和传播,无论是课例研究小组成员还是其他教师,通过阅读可将报告所呈现的教学知识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知识。课例研究就是在教师个体教学知识与群体教学知识的相互转化中展开校本教学知识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使学校真正转变成为一个探究和创造知识的场所。

如何利用语文名师的经典课例进行教学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五)━━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徐光华【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关 键 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文专业成长经验和境界人生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总结借鉴:(一)抓住机遇,不粘跋涉王崧舟曾以《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为题,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过叙事研究,并引用过鲁迅先生“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形容自己的专业追求王老师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在追求专业成长、人生境界的征途上,既要紧紧抓住大好机遇不放过,又要自我奋起不断跋涉向前进,因为运好运坏,最后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转,所谓“命由心造、运由境生”,说的就是这们道理王老师将自己的专业成长按五年一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崭露头角”的五年:19岁就成了绍兴市教坛新秀,20岁就成了上虞市实验小学的教学主任,23岁就成了上虞市百宫小学的副校长王老师认为他能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主要因素就是机遇,因为“文革”十年耽误了几代人,而恰好84、85、86届师范毕业生又抢占了先机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的五年:王老师认为这五年是自己专业成长中最低迷最孤独的时候,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埋头读书、埋头研究、埋头帮助别的老师,自己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但他认为,这五年自己也在成长、也在发展;成长、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志趣、主要方法是读书和听课他读些什么书呢?他说,无论是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的,还是美学类的,甚至是“老三论新三论”的书,人物传记类的书等等,只要有感觉、有兴趣都拿来读,因为“读诗如饮酒,读散文如品茶,读小说如享佳肴,读历史如聆听沧桑老人漫话如烟往事,读哲学如对视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烛照灵魂”这五年中他还听了各种各样的课不少于200节,而且养成了一边听一边写反思的习惯,很多时候是听完后就马上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也是这个阶段,他开始对当时的课堂进行微格研究,如研究导入、点拨、表达、训练、结课等等,而且这些研究成果都曾发表在《浙江教育》上 王 老师曾说过,由于这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近100本书、上了1000节课;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在贯注不断有膨胀,才有了后面的“一鸣惊人”和“独树一帜”第三个阶段是“一鸣惊人”的五年:在这一阶段,王老师以自己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成了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还上了《中国教育报》;他教的《万里长城》一课一炮走红,声名远播王老师在总结这一段的成长经验时说过,这其中既有机遇的因素,更有才情的因素;才情从哪里来?从不断地学习实践、磨课反思中来他列举了这一个例子:为了上好《万里长城》一课,前前后后修改了12次;他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的才情就这样汩汩地冒着,语文教学也这样不断地超越着━━从《万里长城》到《威尼斯的小艇》,从《鸬鹚》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荷花》到《草船借箭》,从《小珊迪》到《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不断出新、出奇、出彩第四个阶段是“开创流派”的五年:王老师说过,在这个阶段,机遇已经不再起任何作用;这个阶段的成长,主导因素就是“使命”他为什么对语文教育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呢?我们从他发出的“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的感言中,就不难发现,他对语文教育强烈的使命感,有来自外界的期待、常识和苛求,更有来自内在的热情、抱负与感思实质上就是“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也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使命感,王老师才有了对语文的庄重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更有了充满诗意的浪漫追寻━━他跑遍全国上课?⒔沧ue294ue0f0孟猿觥熬ue093隆⒑托场⒋笃ue234⒖ue016拧钡暮寂捎镂慕萄Х绺瘢ue0cd⒃谛∮锝绯镀鹆恕笆ue08f庥镂摹闭饷嫦屎斓拇笃欤ue0d6钩晒ue78a侔炝恕叭ue076ue304谝唤焓ue08f庥镂慕萄Ч勰ue787帷保ue0ef谌ue076ue31f∮锝绮ue318ue308惴河跋?在促进专业成长和追求人生境界中,王老师就是这样,既紧紧抓住每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坚持脚踏实地自主跋涉,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他在自主跋涉中的“修炼方式”的追求的“人生境界”,实在值得我们总结借鉴在“修炼语文教育内功”方面: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就是收集名师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录,然后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以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硬功夫”(即既有思想“上得了天”,又有技术“下得了地”);第二招叫“情境填空法”,就是观看经典课堂实录时,抓住一些教学细节,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补充进去,并与大师们的教学处理进行对比思考,以修炼自己的教学机智、通变与智慧,因为“课像是教学具象和教学抽象的统一体,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统一体,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范式的统一体”;第三招叫“微格解剖法”,就是从研究候课、导入、提问、范读、导读、训练、结课、拓展等细节入手来提高艺术水平;第四招叫“课感积淀法”,就是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载的驾驭,课感包括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格感等等;第五招叫“案例鉴赏法”,就是要学会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弄清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以使从案例中学到实质性的东西;第六招叫“文本细读法”,就是教师解读文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这是修炼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法门;第七招叫“主题研究法”,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都会使自己的能量(内功)上升在追求“人生境界”方面:王老师认为,做学问有境界,一个人对待职业、以对等自己的人生也有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功利境界”(赚钱),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责任),第三重境界叫“科学境界”(学问),第四境界叫“生命境界”(享受)他认为,到了这重境界,你上课是一种享受:什么是享受上课呢?就是彻底打开,就是全然进入,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永远活在每一个当下,永远去体认每一个当下对你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王老师追求的就是第四境界,所以他“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二)追求个性,形成风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细读王崧舟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即:一是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三是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四是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五是归于平谈━━教学风格的超越),认为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自己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他认为,王崧舟既是一位超越者,又是一位被超越者;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他在超越中死去,也在超越中获得新生;也就是在这种不断地超越中彰显出另具一格、独特个性和哲派风格王崧舟自己曾说过,“西湖十景”,我最爱“曲院风荷”的精致格局、“柳浪闻莺”的和谐情韵、“双峰插云”的大气境界和“雷峰夕照”的开放胸襟;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慢慢地也磨砺出我“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其具体表现是:1、在语文课堂上建构“曲院风荷”般的“精致格局”王认为,一堂好课,如一幅国画,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启课、结课,板块、细节,承接、转换,文本、拓展,都要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案例片段】《万里长城》一课,他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课始, 王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长城真伟大!生:我真想马上去长城看一看生:我很兴奋因为有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赞美我们的长城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课终, 王 老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学生写题词全班交流题词)生:长城是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伟大奇迹!题词人:张亮师:超过克林顿(笑声)生: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题词人:鲁平凡师:感情真挚,表达凝练!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题词人:王晓梦生:长城是我的骄傲,我们的骄傲,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言:“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题词人:李为栋(掌声)师:由我到我们再到中华民族,一气呵成、激情彭湃,真好!生: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题词人:任勤奋师:发自肺腑之言!生:万里长城下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蕴含、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题词人:詹诚师:“蕴含”、“渗透”,多雅致的两个字眼,用得真好!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题词人:金虹师:把无比自豪的感受大声地读出来(生再读)生:这万里长城,不是石砖建的,而是由千万个生命、千万滴血汗组成的坚强、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不是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所能摧得垮的题词人:方毅民(掌声)师:说得好!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早已证明了这一点生:万里长城,你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你是代表中国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象征一条正在腾飞的中国巨龙!题词人:谭瑛(掌声)师:巨龙已经腾飞!巨龙必将在你们的欢呼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2、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柳浪闻莺”般的“和谐情韵”王 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中国文化重“和合”,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也应致力于“和合”文化的营造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导与放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案例片段】《小珊迪》一课,王老师紧扣文中“他不是那种人”的断定,引领学生一起同情着作者的同情、感动着作者的感动、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崇敬着作者的崇敬使人、文、课和谐的交融在一起师:(出示句子:“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自由朗读)生:我最想强调“诚恳”这个词语我觉得小珊迪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他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却一定要把零钱找还给那位叔叔(该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时强调了“诚恳”)生:我最想强调的是“信任”我觉得小珊迪用自己的死来告诉人们,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信任”)生:我觉得“断定”这个词语必须强调断定是非常肯定的意思,事实证明,小珊迪的确不是那种人他是那样诚实,那样守信(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断定”)生:我要特别强调“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临死前说的话,足以证明他不是那种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不是那种人”)师: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你断定小珊迪不是哪种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婪无耻的人师:是啊,小珊迪决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决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决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决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决不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决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决不是那种贪婪无耻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生:可爱)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可敬)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不会)永远不会!3、在语文课堂上追求“双峰插云”般的“大气境界”王 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如一盘围棋,最讲究一个“气”字有气则活、无气则死;大气则神、小气则凡气是气量、气度、气概、气魄、气势、气象、气派、气韵气要大,大气的课,总是左右逢源、纵横自如、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案例片段】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以“纹丝不动”为基点,大处落笔、整体勾勒、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鹊馗形蛴⑿鄣奈按笮蜗?师: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生:我是从“我们趴在地方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是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现”中读懂的这里的“纹丝不动”指的是战士们在生理上克制自己想动的那种念头师:你从字面上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事实上,必须做到纹丝不动是有具体原因的你再往前面读一读,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生:(朗读课文)太阳渐渐爬上山头(师插话:原因之一白天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到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到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师插话:原因之二如此近距离的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师插话:原因之三我们在低处,更容易被敌人发现)师:读得很准,说明你已经完全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但是,你不光要去理解纹丝不动的原因,你更要用心去感受战士们的纹丝不动当你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些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师:听完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生:潜伏的形势非常紧张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再次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师:现在,我们都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多近啊!你们要是稍有一个风吹草动,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起感受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和严峻(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师: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生: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纹丝不动”(朗读课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是抓住“挪动”和“呻吟”这两个词来体会的挪动就是轻轻地移动,呻吟就是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这时的邱少云,被熊熊烈火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觉得这就是“纹丝不动”师:体会得很好你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这段话,如果你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在刻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强调,能够更好地反映邱少云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学生自由练读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师:读出了英雄钢铁般的意志你为什么要将“千斤巨石”读得这样重?生:我觉得千斤巨石这个词写出了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形象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师:你的朗读声中,包含着对英雄无限崇敬的感情,让人感动啊!“一寸地方”、“一声呻吟”,这两个地方你为什么读得这样慢、这样轻?生:我觉得烈火烧身的痛苦是巨大的,但邱少云却忍住了,直到最后牺牲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不能读得太响、太快师:还有谁想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抒发对英雄的感情?(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师:尽管声音比较平淡,但老师能够感觉到,你对英雄的感情却是非常真挚的特别是这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读得特别感人!“半个多钟头”你拉长了,读得也特别重让我们大家都感觉到,这半个多钟头对忍受着巨大痛苦的邱少云来说,实在是太长太长了啊!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敬朗读这段话(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一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有没有同学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也就是说,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生: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如果邱少云做不到纹丝不动,就会被敌人发觉,敌人就会袭击我们,我们的部队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师: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这次作战计划还能完成吗?生:(齐答)不能师:如果这次作战计划不能完成,391高地这颗毒牙还能拔掉吗?生:(齐答)不能师:如果391高地这颗毒牙不能拔掉,整个战线还能往南推移吗?生:(齐答)不能师:如果整个战线不能往南推移,抗美援朝战争还能取得伟大胜利吗?生:(齐答)不能师:假如你就是邱少云,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慊嵩趺炊琳舛位埃ㄑue7a7ue326杂闪范梁笥懈星榈乩识琳舛慰挝模?师:你甘愿这次作战计划全部落空吗?当然不甘愿!所以你才会读得这样沉重(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师:邱少云,在自我牺牲和整个潜伏部队受到重大损失之间,你选择什么?生:我选择自我牺牲师: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后果,是吧?(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宁愿以自己的剧痛、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战友们的安全、来换取战斗胜利的坚强战士同学们,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4、在语文课堂上创生“雷峰夕照”般的“开放胸襟”王老师认为,一堂好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包容,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情感的出轨、包容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案例片段】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王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解疑,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包容并点化他们的疑问和创见,既尊重学生的真实学情,又不忘教师的引导责任师: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把提问的次数控制到6次谁有问题?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结实,怎么会“碎”呢?师:问得好答案百分之百在书上(板书:破碎?)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有着密切联系生:地球的矿产资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可惜书上没有答案,放到课外去研究吧,行吗?(板书:矿产资源形成?)生: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师:(板书:地球母亲?)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讨论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行!生:那些人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师:(凭什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好一个充满愤慨的“凭什么”好,还有最后一次提问的机会生:我们应该怎样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母亲?师:(板书:精心保护?)一个了不起的问题!一个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把前面的问题都包含进去了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他又引导学生主动解疑:生:我研究了“地球母亲”这个问题因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是地球提供给我们的,是地球养育了人类生:我认为,地球从来不向人类索取什么,就像母亲对待她的儿女一样生:我们的生命是地球给的,所以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师: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这位母亲的话,你会用上什么词语?生:慷慨的母亲生:温柔的母亲生:和蔼可亲的母亲生:美丽壮观的母亲生:无私的母亲生:伟大的母亲师:但是,这样一位无私而伟大的母亲,那些无知的、贪婪的人们却是怎样对待她的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书上的一段话随着老师的叙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拿着斧子在砍树木,一棵一棵的大树被砍倒了师:不久,原来的那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剩下了一个个━━生:剩下了一个个树桩师:于是狂风来了,暴雨来了,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哗哗的大雨汇成了滚滚的洪水师:汇成滚滚的洪水,桥梁被怎样了?生:桥梁被冲断了师:庄稼被怎样了?生:被淹没了师:人们居住的房屋怎么样了?生:倒塌了师: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满面愁容的老百姓怎么样了?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师:一幅可怜的画面!一幅可悲的画面!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们拿着锋利的刀正在凶?械卦咨币恍┬《ue203?生:我仿佛看到沙尘暴正在袭击着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漂着垃圾、散发着臭气的河流师:(播放课件,出示有关资料)同学们,不光是这些啊就在我们美丽的地球母亲的身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每天,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臭氧层每天,地球上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净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每天,地球上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每天,地球上有 55000公顷 的森林被大火和砍伐毁于一旦每天,地球上有800万吨水土在悄然流失同学们,这是贪婪的、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滔天罪行!想想这些,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愤慨之情,怎能不为她大声疾呼━━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由此可见,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是在立定根基、扬长避短、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中逐步成就的从教20多年来,他虔诚地模仿过于永正先生的质朴和平实,专注地学习过支玉恒先生的大气和洒脱,刻意地追求过靳家彦先生的奇崛和壮阔,细心地琢磨过贾志敏先生的严谨和机敏但最终,他悟到了自己的教学天性和本真━━课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无课、无为,这是一种“课不异人,人不异课;课即是人,人即是课”的境界,亦即“人课合一”的境界王老师说过,课无止境,我想,我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正是这种永无止境、不懈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王崧舟走上了专业成长、人生境界的巅峰

课例研究的四个环节

课例研究包括选择和设计课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和解释四个环节。1、选择和设计课例(Choosing and designing the case):在这个环节,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并确定研究的目标和问题。选取的案例应当与研究目标密切相关,并能够提供一定的教学挑战或问题。研究者还需要设计收集数据的方法和工具,如观察、访谈、问卷等,以获取有关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详细信息。2、数据收集(Collecting data):在这个环节,研究者开始收集与所选教学案例相关的数据。数据收集的方法可能包括观察教学过程、录像记录、学生作品分析、师生访谈、问卷调查等。3、数据分析(Analyzing the data):在这个环节,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提取和发现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和模式。4、结果呈现和解释(Presen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findings):在这个环节,研究者将整理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呈现和解释。这可能包括书面报告、图表、图像、案例描述等形式。课例研究时的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课例:选择与研究目标密切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课例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挑战,能够提供深入研究的机会。2、获取多样性的数据:在进行数据收集时,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获取多样性的数据。可以包括观察教学过程、录像记录、学生作品分析、师生访谈、问卷调查等。3、数据可靠性和有效性:确保所收集到的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求数据来源准确可靠,数据采集工具和方法科学合理。同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课例作品特点怎么写

问题一:什么是“课例”,怎么写“课例” 教学课例实际上就是写教学实录,就是把你和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写下来。 问题二: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及举例分析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及举例分析 一、什么是案例 (一)案例的含义 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理查特(Richert,A.E)(美国的教育学者)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教学案例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形式和结果;是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学实例。 (二)案例的特征 ①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②疑难性――案例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③典型性――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④浓缩性――案例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⑤启发性――案例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教学案例与其他教学作品的区别 1、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学案例是教师课后对教学过程的反应,写的是结果。而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完成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 2、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一轮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的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3、与教学实录相比,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情境作有选择的记录、描述和点评。 三、写教学案例的意义 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你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你也会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束手无策。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案例性事件在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从你每天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 这些事件或事例,就完全可以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具体来说,写作案例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1、教学案例写作为我们提供了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 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你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和模写。如果我们说每个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你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你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你无限的生命力。 2、写案例可以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难以化解的难题,你自己在对教学经历的梳理过程,头脑中印象深刻的常常是那些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事实材料。这样一个梳理过程,会强化你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同时也帮助你认识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所具有的学识还有哪些不足。 3、写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许多教师只有在期末学校评价自己工作时,才会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于自己教学工作中上“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极少会有意识地加以探讨。而通过案例写作,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可以发现某些问题,并进而澄清有关问题。这实际上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使教师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 问题三:什么是“课例”,怎么写“课例” 教学课例实际上就是写教学实录,就是把你和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写下来。 问题四:《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 谈谈教师教学案例的撰写 近年来,教师学习教学案例的活动方兴未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案例成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 教师学习教学案例资料,参加教学案例培训,显然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是还不够。笔者认为,要让教学案例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莲需要让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教师撰写教学案例,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习案例资料 (一)学习案例写作知识.主要学习书籍、报刊上关于案例写作的知识,明确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意义、原则、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二)学习案例写作样品。尽量收集案例,认真学习。最好学习教学案例原始样本,便于直接吸收,不需要太多的转化。当然,也可以学习教育案例、管理案例、医学案例、经济案例、司法案例等等。尽管这些案例的写作内容跟教学案例有所不同,但是写作的原则、思路、方法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借鉴。 (三)学习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经验、教学体会、说课讲稿等资料,虽然不是教学案例,但跟教学案例非常相似,有很多资料可供写作教学案例参考,有些有特点的资料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写作的素材。 (四)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中外许多寓言故事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虽然不是案例,但对我们写好教学案例很有启发作用,也需要反复学习,深刻理解。 二、收集案例素材. (一)案例素材的特点.教学案例来自教学事例,但并不是任何教学事例都能作为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学案例的素材有几个特点:一是事例要典型。教学案例的素材要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无穷的回味,有实用的价值。二是要生动。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个隐含观点的教育故事,要具体、生动,要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三是寓意要明确。教学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二)收集素材的途径.一是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实地收集案例,便于获取真实信息。这些案例,可以是自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别人经历的。比如,可以从自己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教学研究的过程巾,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在教学音像中寻觅。可以从电视、磁带、光盘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经验介绍的观看、收听中收集素材。三是在教育书刊中查找。可以从备课教案、说课讲稿、教学实录、教学经验等材料的阅读中收集素材。 (三)收集素材的方法。一是要突出重点。每天发生的教学事实很多,有些事实太平淡,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不必都收集起来,只需要收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事实。二是要扩大视野。只要有典型意义,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败的、发人警醒的、达成共识的、存在争议的,思想的火花、错误的行为……都可以收集起来。三是要经常注意。对于具体教学现象及其反映,要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意思考,否则,就会对许多典型案例熟视无睹,让许多很有价值的案例从我们眼前滑过去。四是要坚持记录。因为案例要写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单靠记忆,不可能记得那么完整、准确,必须及时记录。记录时,主要写出有关人员的特点,包括语言、行动、做法、效果和相互关系等,不必过于计较写作的语法、修辞与逻辑,可以在记录结束之后再规范地进行整理。 三、提炼案例主题 教师收集到的教学案例素材,仅仅是教育情景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 问题五:如何撰写教学课例,教学案例 案例的基本格式 ?案例的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背景(引言)――问题――解决问题――评论(反思与讨论)?标题――案例总是要有标题的,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 问题六:教学课例怎么写 教学课例实际上就是写教学实录,就是把你和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写下来。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范文(精选7篇)   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不如让我们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你所见过的活动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范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1   "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六次),这已经成了我校教师每学期的必修课,通过这堂综合实践课,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逐年提升。   首先是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越来越高。以我个人为例,从第一次制作课件时连"粘贴幻灯片"都不会,到后来会插放图片、影音资料,会使用"超链接",再到现在基本上能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在这次语文研讨活动中,每位教师的课件都制作得精美实用,课堂上操作自如、恰当,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补充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是授课水平的提高。以前,老师们要出一堂"优质课",绝对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一两周时间的精心准备,还要反复试讲,并请多位教师帮忙听课修改,还美其名曰"磨课"。再看现在,老师们的备课效率越来越高。就拿赵翠秀老师来说,从抽签到上课,仅有两三天的时间,但她课件做得精美,课上得精彩。而且这还是在不耽误正常上课和班主任工作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教学能手的水平。这一点足以说明我们的老师在经过了一次次"教学研讨活动"的磨练,教学功底更加深厚了。   在这次活动中,我还欣喜地发现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赵翠秀老师善于以单元组为单位,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朱林燕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认读生字、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替换比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仿说等练习同时兼顾,而且训练扎实。这样大容量的高效课堂实在难得。刘洪莉老师则用清丽、流畅的语言,配以优美的画面与音乐,带领学生浏览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收获颇丰。而且刘老师对课文段落的处理方法灵活。"海水"一段文字优美,刘老师就侧重于指导朗读,以读代讲;"海底"一段则补充大量图片,丰富学生的感知,并指导学生进行"仿说"训练;"海滩"一段师生合作描述;"海鸟"一段则让学生当"导游",侧重了学生的语言实践。王恒云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学写结合。付校长特别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如"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的方法,"边读边做标注"的读书方法,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的方法等等。李良晨老师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通过精读重点语句来揣摩、体会人物的品质。刘峰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积极性高。赵洪亮老师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来理解重点词语,还特别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学生学得高兴、轻松。赵兴梅老师更是给我们青年教师上了一堂优质的示范课。她对教材的把握精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真正称得上是高效课堂。   此外,在这次教学研讨中,老师们的每堂课都突出了本次活动的研讨主题,即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学习清楚、完整的表达的习惯;以及读书写字的良好姿势,举手、站立回答问题的姿势等等。在这些方面,赵洪亮、朱林燕、赵翠秀、刘峰、付存法校长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其他班级也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也暴露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一、"读"的层次不够清晰,朗读不够充分。在这方面,刘洪莉老师对"海水"一段的指导值得学习。   二、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与处理重点不够突出。我们可以找准文章的"切入点",直奔主题。这一点,赵兴梅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对工具书的使用不够合理。课上,每一个生字都要查工具书,比较耗时费工,可将重点字词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是查阅字典,或像赵洪亮老师那样,课上只查阅几个重点字词即可。   这些问题的暴露,非但不影响这次研讨活动的成功,恰恰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语文教师将在语文教学上继续探索,不断努力改进。期待我们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学走进"百花齐放"的春天!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2   语文教研组于20xx年5月6日—13日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其主旨是: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学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为语文组教师搭建一个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进而深入研究“学习活动设计”这一主题,通过开展线上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一、活动情况   活动中,在《新常规》的指导下,本次教研围绕聚焦新常规设计教学设计主题进行了研讨。因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源于《新常规》,具有实效性和指导性,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或感到困惑的一些难题,更主要的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的思想意识、教研理念等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主题教研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为我今后主题教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查找不足   虽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在整个教研活动过程中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个别问题,这些问题将会成为今后教研工作的课题。   1.课堂教学   学生活动(独立操作与合作交流)时,教师成为“局外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在前面或是在某一个位置,“眼巴巴”地站在那儿,等待学生自学成果的出现。即使有时会深入学生中间,也是在观望学生的合作学习或是独立操作的进度,看似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给人留下了“局外人”的印象。   2.研讨   注重形式,脱离主题。在研讨过程中,个别教师对教师提供的录播课例评价得多,注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符合教研主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以常规教学工作为基础,将学习活动式的教学融入日常课堂中。   2.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促进主题教研工作深入开展。   3.以主题教研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运用,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这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全体语文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教研活动的研究,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3   本学期,我校为了提升老师们的专业素质,提高老师们的理论基础,更是为了让老师们从思想上重视课型研讨,真正的明白课型研讨的重要意义,我们继续开展了课型系列研讨活动。   我们三年级语文组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制定了研讨计划,确定了课型和课例,刘梦悦老师主动的承担了授课任务。    一、主题确定原因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确定的研究主题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是因为: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入了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中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中低年级学生在意识水平发展上还不够成熟,他们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进入角色,使学生沉浸在欢乐中,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完成各个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3、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其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服务。   4、能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法把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游玩、锻炼中养成各种品质,形成道德规范。    二、研讨课例的选择   我们苏教版阅读课的形式多样化,童话篇的课文多是天真烂漫,充满童趣,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在开学伊始,我们组认真研读了新课标,仔细翻阅了此教材,最终我们确定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露珠》一课作为这次研讨的课例。   《小露珠》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全文共7个自然段。    三、集体备课   刘老师先独自进行了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设计出来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的教研。教研时,大家各抒己见,针对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刘老师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开始着手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拿出来大家集体商量,讨论,再修改,再研讨。反反复复,设计修订了5稿,课件也跟着改了5稿。最终,我们敲定了教案和课件。    四、课例观摩,发现问题。   刘老师开始第一次的试讲。试讲结束后,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不进状态;乐于讨论,但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语言表达简单;课件出示的图片不够美观、形象,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评价语言不够;老师没有能够通过有效的点评,启发引导学生来说;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准确……   由第一次试讲我们发现,在进行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能够借助课件或者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进入状态,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能够动起来。    五、课例研讨,探究课型模式。   对第一次研讨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激烈的研讨。从情境的创设到过渡的语言,到对学生的引导、对课件图片的选用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刘老师立马开始一一修改。很快,设计和课件的第二稿出来了。并准备进行二次的试讲。   刘老师第二次试课,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根据预设,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关键词课堂效果并不理想。什么时机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词语最有效呢?如何恰到好处的演一演分角色朗读?确实很有难度,我们组的老师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两天后,刘老师第三次试课,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在讲课文时有条理地引入,也逐步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来理解课文,既让孩子了解了小露珠的生长过程和外观美丽的知识,也明白了小露珠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样,从知识目标到情感价值观目标都兼顾到了。但整堂课下来,感觉课堂气氛还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带着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又一轮的研讨,老师们积极的出谋划策,   1、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相信我们的孩子,真的放手,或许会有意外的精彩出现。   2、老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次评课,我们教研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认为在语文阅读课中要抓“四巧”,即巧导入、巧设问、巧用课件、巧用板书。   刘老师再一次的备课又进行第四次试讲。这一次,一入课,激发兴趣,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朋友,我们一起把我们的朋友给叫出来吧(三次呼唤小露珠)出示小露珠图片。紧接着刘老师创设情境,分层导入。   1、小露珠遇见了谁?   2、他们是怎么和小露珠打招呼的呢?三个可爱的小动物来了,向他们打个招呼,对应贴图,这样学生脑中建立起了三个小动物的可爱形象,很快就进入到了文本中,能够有激情的投入学习中。然后老师巧设问题,现在老师是小露珠,谁来跟我打个招呼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味品味。这样通过品读故事,来读懂课文。在品读故事的过程中,刘老师巧用课件,让学生在观看、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分角色练读,激发想象,进行语感训练,通过内化语言,激发想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而且更深入的感悟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最后刘老师巧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段落,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知道小露珠不仅外在美,内在更美,我们要向小露珠学习,不仅要外在美,心灵也要美!    六、课例展示,检验课型模式。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基本上明晰了童话课的课型模式: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课前看图回忆课文,触动学生心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整体感知小露珠有形成到消失的过程。   精读课文,品读感悟----让学生明白动物和植物喜欢小露珠的喜爱,赞扬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朗读背诵,体会情感----理清文章脉络,从小露珠的形成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4   3月12日,在党湾镇二小的多媒体教室里,正在举行“塘里塘外”发展共同体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参加此次研讨活动的有来自党湾二小、瓜沥明德学校、坎山联兴小学三所学校的中高段语文老师,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华贤老师现场指导。   成立“塘里塘外”发展共同体,是三所学校的共同舞台,此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是共同体成立以来的首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让老师在课堂中研究,在课堂中反思,在课堂中提高,在课堂中见证成长。   在此次的研讨活动中,党湾二小的徐彬彬老师、马燕芳老师、王琳老师,分别为大家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按照教研员朱老师的观点,徐老师的课充满诗意、马老师的课充满热情、王老师的课充满想象。她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为本校的语文老师提供了研究的素材,同时,也向明德学校、联兴小学的老师,展示了党湾二小语文教师的风采。   下午,教研员朱老师就三堂课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朱老师强调:语文课,必须引导学生对语言有更为深入细致地解读,课堂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向性。之后,朱老师就当前以及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规范,分16点进行了详细地解说,给了老师们更为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课堂常规准则。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5   在匆匆忙忙中,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学期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了。半年来,我校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各项研讨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回眸各项研讨活动的历程,一路走来,我看到的是我与成员们点点滴滴的收获,感受到的是我与成员们共同进步的喜悦,现将本学期的`学习研讨活动作一个简单的小结。    一、依托课题,加强学习。   一学期来,我校工作室学员勤于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参加了县名师工作室在xx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举行的一系列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围绕著名师领衔人张老师主持的课题研究《小学中高段语文“写读结合”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作文教学的研讨学习。在活动中,听取了张老师的作文讲座《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在实实际际的课堂观摩学习中对中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趣味活动写读作文教学,单元主题作文教学有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认识,怎样突破作文教学中“作文难、难作文”的瓶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怎样让学生既成为“巧妇”,又有“米”可炊,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并在我校举办的各次研讨活动中摸索、尝试、运用。   其次,有的放矢地组织好研讨课之后的说课、评课、议课。在每次研讨课后,组织相关的学员、老师对所执教的课进行说课评课议课,老师们都针对课堂发现闪光点,找出不足之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交流讨论,使教师的执教水平得以提高。    二、依托课堂,引领示范。   本学期,我校工作室成员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发挥我室对我校小学语文教学高水平的专业引领为根本目标,立足课堂,关注教学实际问题,通过集中与分散、学习与实践、反思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研讨活动,逐步达到本室预期目标。   首先利用我校周三研讨课惯例上好每一堂研讨课,其次,推广运用县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小学中高段语文“写读结合”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践行好课题中提出的习作素材呈现课;主题阅读分享课;趣味活动写读课;师生共读经典课。并且以片区教学活动的形式推广到全镇各小学。如王xx老师执教了《人物外貌描写》,在习作指导课中,王老师紧扣文本《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曹雪芹对凤辣子的外貌经典片段的描写,结合《和田的维吾尔》中人物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明白外貌描写可以抓住人物的衣着、首饰、头饰、面容、身材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巧妙的运用修辞,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王老师把本班学生、随堂听课的老师锁定为学生描写的对象,用猜一猜的方式看看学生是否描写准确,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唐xx老师执教《桥》时,抓住了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品质的方法,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把描写洪水的语句去掉读读,感悟有什么不同,在学生明白侧面烘托也是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之后,并及时对这一方法进行迁移运用,设置小练笔:进行环境的描写,写写雨中送伞的父母,写写烈日下干活的父母……普xx老师在执教《和田的维吾尔》时,大胆地对“主题阅读分享课”进行了尝试。课前普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李xx老师编著的《尼苏民风民俗》《彝族阿哩故事选编》,教学时普老师出示了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之后的课文分析中,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课文分总结构,每段抓住中心句来展开描写的方法。课后练笔:仿照课文结构写写龙武的尼苏。既解决了写作方法的难题,又有了习作的内容。为解决学生无写作素材的问题,高学文老师借用了王老师的《亲情测试》,在虚拟的游戏中,学生感悟了亲情的重要。有的记下了活动的过程,成为自己难忘的一堂课;有的在活动中回忆起亲人,回忆起往事,对亲情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作文流露着浓浓的真情实感。普老师执教作文指导课《说说我自己》时,面对三年级作文刚刚起步的学生,普老师巧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孙悟空,喜洋洋,奥特曼)说说他们的特点(外貌的特点,性格的特点),接着又引用范文,让学生明白写清楚人物特点还要引用真实具体的事例,对单元习作的方法内容进行了指导。   每次研讨课,涵盖了三到六每个年级,学员们精心设计,把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说的基础上进行习作指导,在我校的作文教学中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存在问题   (1)本学期工作室主要围绕作文教学来开展研讨,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也上了许多堂实在的研讨课,可是在民族山区,要改变作文难写,作文难教的现状,依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本学期由于课时紧,学校活动多,老师们都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被耽误了,县名师工作室的研讨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县名师室的课题在我校也难于铺开。   (3)学员的课堂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我校的几次研讨活动都是围绕作文教学展开。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面还不够,习作课结束了,学生还是没有写作的欲望,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变化不大。其次,在写法指导上还不够完善,谋篇布局一带而过,甚至没有。第三,课堂结构单一,模式化严重,范文出示讲解然后习作。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作文指导,作文习作,作文讲评融在一起,落入华而不实的嫌疑。   2.努力方向   我校的名师工作室要正确处理工学矛盾,继续努力,开拓进取,结合着《小学中高段语文“写读结合”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以教学实践为载体,积极共同完成县工作室的既定目标。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6   为进一步加强协作区各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协作区内学校语文课堂研究活力,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发挥协作区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近日,第一协作区语文写字与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并圆满结束,现把本次教研活动做一个大致的梳理与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共分为三项内容:    一、课堂教学观摩   1.晨诵课堂教学。由一小的张老师为我们执教生日送诗《特别的你》。在优美的乐曲中,师生、诗歌相互交融,一起来感受汉语言的美好,从而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张老师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生日诵诗,向我们呈现了一节美好、和谐的班级文化课。在晨诵课的教学方面,张老师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2.写字课堂教学   戚老师的写字教学,从读贴-描红-补白-临写等几个流程入手,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写字,让学生学会正确、规范地写字,从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引导我们所有的老师要把写字教学规范地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3.习作课堂教学   于老师的习作教学课堂,为孩子们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学生轻松地学会了习作,并能学会修改的方法,这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去学习。   4.不同文体经典作品阅读教学   郭老师执教的《匆匆》,给我们展示了散文文体的阅读教学,以及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本节课让我们耳目一新。   5. 段的精读方法指导课:唐老师和于老师分别展示了课外阅读方面,段的方法指导与策略使老师们学会了如何对片段进行精讲品读的方法,可谓是受益匪浅。    二、评课、议课   1.观课教师们评课、议课。   2.展课学校业务领导或骨干教师评课。    三 、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对各位老师的课进行了一个精彩的集中点评,并对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她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多探索,多实践,大家同心同德,为搞好我们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出力献策。最后,我们的教研活动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通过本次阅读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老师们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写字教学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推动了阅读教学的开展,从根本上转变了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起了一个有力的提升作用。   语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7   3.29日,敖镇学校语文教研组组织了“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教研讨论”。对为期一周的语文观摩课活动进行了讨论总结。各年级的语文老师认真的进行了观摩听课,都认为受益匪浅,从中有所启发思考。   因为敖镇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语文学习的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语文老师共有的困惑就是同事之间的交流讨论很少。这次观摩活动教研讨论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各位教师交流了本次观摩活动的亮点、课堂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存在的困惑。会上,教师各抒己见,对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交流,气氛很轻松活跃。   在讨论中,发现了本次教学的亮点:首先,听、说、读、写的活动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各位教师对学生的基本功很重视。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上学生朗读读点评、强调学生把话说完整、教师泛读课文等途径切实打好学生的语文功底。其次,课堂上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板书工整简洁,新颖。第三,课堂设计流程较流畅,主问题的设计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解决了以前教学中设计问题零碎的问题。第四,各位教师课堂上各有创新,故事导入课文。在教学中穿插小游戏,课前的才艺展示等等,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当然,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毫不吝惜的指出了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很好的改进。教师们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要在课堂的习惯养成上下功夫,包括学生的坐姿、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干脆、齐读要整齐大声、读书时拿笔做笔记等等。第二,教师讲课要充满激情,通过教师语言的艺术来感染学生。需要教师范读的地方,要声情并茂的读,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教师讲课要抑扬顿挫,面带微笑,让课堂充满舒服温馨的感觉。第三,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要求实现德育目标。观摩课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挖掘课的深意,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生活和情感要有更深的体会。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等等。经过交流解决了一些问题,并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定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本次教学观摩后的教学讨论,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次改革。我们改变了传统评课的方式,先进行整理然后交流。把交流的内容分为:亮点、问题、困惑三大块。讨论结束以后老师们很认同这样的评课方式,这样的评课方式很好的交流了经验,解决了问题。而不是曾经的教研,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上。   希望今后的教研活动会越来越贴近教师的实际,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

结合课例谈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

作者: 李林(初中英语 林州市初中英语二班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课堂教学活动程序的设计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请结合课例做具体说明。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怎样搞好课堂教学,上一堂节奏快,密度大,效果好的课是老师们反复思考努力追寻的目标之一。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程序的设计是必要的。下面就这两点分别谈一下笔者的看法和做法。一、课前准备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前准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二、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 一般来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符合教学内容。3、从学生是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1)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架桥铺路; 2)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 3)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5、导语要短小精悍。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 下面是我常用的导入的方法。 1)、由问题导入 2)、由故事导入 3)由诗句、谚语、俗语导入 4) 由学生身边实例导入 5) 由社会热点导入 6)由多媒体演示导入三、主题探究 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主题探究。“主题”指课堂教学的主题,“探究”指师生对本课主题的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教学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 “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四、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课有课的巩固,单元有单元的巩固。巩固的目的就是强化。但是强化不只发生在巩固阶段,强化往往与主题探究交替进行。那么如何搞好这个环节呢?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提倡积极的强化巩固 五、总结拓展老师们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总结是好的呢?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一)、课堂总结的意义 1)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信息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二)、总结拓展的方法 1、画龙点睛法 老师在结束时,把精彩的片段或关键问题,或重要的方法加以精辟的概述,或设计成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置疑法 老在学生顺着自己思维走,准备结束新课的学习时,突然设置疑问,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这种置疑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3、求异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内容的相异点列出来,进行分析对照。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加深认识。 4、衔接法为了下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通常在结束一堂课时,向学生提出预习新课的要求。 5、启迪法 老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可以是思想上的,也可以是艺术上的综上所述,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原则而设计的,只要这种活动的设计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好的活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五个要素,通过对课堂主阵地的掌控,有效提高效率!附一节教学设计:Unit2 What"s this in English? 教学设计方案 一、 教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养成主动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认物”,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周围事物的名称,会如何确认事物,使学生熟练掌握“认物”的表达法,在知识远近上会区分this 和that,学习特殊文具及其答语、一般疑问句的肯定与否定答语;不定冠词a 和an的用法。词汇:what,is,this,in,English,an,a,it,map,orange,jacket,key,pen,ruler,spell,please。日常交际用语: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an…Spell it, please.重点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an…语法: what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利用课件,实物等,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由此来引导学生对反复操练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Step l:IntroductionStep 2:Lead—inStep 3: PairworkStep 4:Listen and readStep5: Games timeStep6: Homework.四、 教学过程Step l:Introduction Review greetings. Review the letters learn in the last unit.Play the tape, 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carefully and read after it.Step 2:Lead—in Have ready a quilt,a map,a jacket,a key,a ruler,a pen,an orange.Hold the key up and say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key.Students watch and think about these different quilts and try to tell what they can say them in English. They can answer like this: It is a/an… Repeat and then get students to repeat.Do the same with a key,a pen,a ruler.(让学生思考身边的一些物品,特别是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用英语怎么说。让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不自觉地学会并掌握英语单词。)Step 3: Pairwork Do the contents list on the book.Then play a guess game.The teacher should get ready a soft bag,and some objects such as a ruler,a pen,a key,an orange and so on.First show all the things to students,then hide all of them in the teacher"s desk,put one into the bag,try not to let students see it.At last get students to guess what"s in your bag.The teacher can ask the student: T:What"s this in English? A:Is it a book? T:N0,it isn"t. A:Is it a pen? T:Yes,it is. If the student Succeed.congratulate to him or her.Then do the same to another one. This game can also be played in small groups if you have enough materials.( 在以上活动基础上,让学生更加熟悉英语句型。让学生在学习的成功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Step 4:Listen and read 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Get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words they heard. 学生通过听力练习学会句型:What is this in English? It is a /an…( 熟悉英语听力和发音, 为以后英语学习打好基础。)Step5: Games timeDivide students into several groups. Tell the rules of this game to students. Two students play this game and others watch it carefully and think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Discuss about it in groups and one student from each group comes to the front and acts the dialogue. (通过此项活动,激发学生自己探究性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用英语的习惯)Step6: Homework.1. Teacher shows the picture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this unit.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 is a /an… Spell it, please.” After copying the dialogue in their exercise book, let the students finish their self-check. (通过家庭作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元的重要句型,对相对更为复杂的物品进行确认。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帮他们增长见识,拓宽知识。)2. Copy the new words and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课例是什么?

指的是课堂教学案例,它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扩展资料:教学随笔随笔,属于散文的一种,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学随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现象的一种思考、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等进行的一种回顾、梳理、提炼、总结和提升。其特点是有感而发、有话想说,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情感性, 能给人以启发, 触动人的心灵。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一、“课例研究”的有关内容 1、明确“课例研究”的内涵“课例研究”是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2、理解与“三课”的区别第一,专业性活动与事务性活动的区别。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因此,“研究”是其要务。在常规教研中,备、听、评课被异化为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对教师而言,备、听、评课的目的并非出于解决教学难题,而是为了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听课任务。第二,规范性行为与随意性行为的区别。课例研究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本次就三个主题),是一项规范的专业行为。相比之下,常规教研中的备、听、评课就有些随意了。听课教师往往事先不做任何准备,不知道要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往往是“就课论课”, 研讨的主题并不明确, 甚至极为泛化。有时研讨也没有人做记录,授课教师事后也不根据评课意见,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第三,常规性开展与临时性开展的区别。课例研究期望教师群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形成和谐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因此它要求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为其常规开展提供时间、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但传统教研中的备、听、评课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强有利的保障,常常会因学校其他事务的影响而被迫中断或敷衍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利用较长的时间来设计或实施一次备、听、评课活动,其他时间则无所作为。3、把握“课例研究”的特点一是教学性。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而不是展示。教学重过程,展示重结果。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如果说教学要展示的话,展示的也应是这个过程本身。二是研究性。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每一间教室都是独特的,都是教师把教学方案加以落实、试验、验证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间教室都是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案的实验室。研究性意味着课堂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三是实践性。课例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课例研究是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持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课例研究是没有终点的。二、研究的三个主题 1、善于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而学习最好的动力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产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深讲生动,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是人们进行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主要表现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就是“我要学”、“我能行”。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被唤起,思维被激活后,就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创新。然而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直接动力。例如.学习“口算乘法”时,由于计算课比较抽象,再加上本节课知识点单一,就是讲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一道例题,而一位数乘整百数、整千数等口算方法放在“试一试”里完成。为了达到有效设计,以“儿童乐园”为背景;以小精灵导游为主线;以坐旋转木马、碰碰车,参加口算比赛,帮助叔叔、阿姨解决问题,师生找朋友等为内容,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依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名言,首先设计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儿童乐园,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醒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口算乘法”开辟了良好的途径。2、勤于挖掘探索潜能--有效课堂的“催化剂”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所以有效教学能凋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不断地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促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畅通,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以此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潜能。例如:在让学生尝试探索2×10=?时,教师首先从已学过的“表内乘法”知识出发--2×9=?,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2×10=?的口算方法形成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尝试探索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再次尝试探索20×3=?的口算方法,这时学生对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已形成了表象,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以小精灵导游看到“儿童乐园”的小朋友在做口算比赛,邀请学生参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4= 20×4= 200×4= 200×4=,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展到一位数乘整百数、整千数,并要求学生在口算的同时归纳概括口算方法,以此挖掘学生尝试探索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证实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教法改革家尝试教学法的创立者邱学华教授的名言:“在人类住居的这蓝色的星球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问题在于你是否敢于去尝试!”3、敢于展示学生错误--有效课堂的“润滑剂”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有时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是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超越自我。例如:学生在口算20×3=?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1)、因为3个10的和是30,再加上3个10就是60,所以20×3=60;(2)、因为3个20相加是60,所以20×3=60;(3)、也可以把20×3看成是3个20,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这些动态生成的多种想法,虽然没有突出本节课的口算重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思考,具有普遍性,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些动态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前两种方法都是从加法意义的层次思考,是低层次的思考方法,但是对的,应给予肯定;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思考,思考层次较高,但怎样口算简便?需要教师引导、提升。特别是学生口算2×4= 20×4= 200×4= 200×4= 这几道题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方法时,有的学生说,先乘一位数;有的学生说,把乘的结果加上几个0;有的学生说,我根据2×4=8后补0等等,多好的动态资源呀,学生的思考过程已在提升,教师可抓住这有利时机正面引导,激励评价,提升知识,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种生生、师生之间互动的实现和颇具创意的新知形成,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使之成为生成新知的有效资源,诱发了学生针对错误展开争辩、探究、交流,于精彩之处挑起矛盾.困惑之时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了规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不断张扬学生的鲜活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提出几条建议1、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2、“课例研究”是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每次活动要有明显的主题,不能贪大就全,要小专题、多角度、分层次研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惑,实现有效教学。 3、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课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找出规律,指导课改。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序言: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幸福如意!短暂的寒假一晃而过,假期中接受了靳主任安排的一项任务,做一个小专题《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我深知,在咱们同事中间,有许多专家型的资深教研员,今天在这里班门弄斧分享这个还不算成熟的话题,内心感到很惶恐。所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哦!作为一名教研员,我们经常进行的教研活动大概就是观课、议课、了。在教研中,我们常常带领教师反观课堂现象,追忆课堂环节,回望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和教师们一起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仔细想想,由于我们听课时间比较随机,听哪位同志的课也常常受制于学校的安排。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就变成了“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显得不够明确。那么,怎样引导教师借助课例开展校本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效益倍增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分别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课例研究》《绿阴不减来时路——怎样撰写课例》第一个话题 《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 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1.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的区别课例与教案的显著区别是,教案是预案,借用英语中的说法是“将来时”;课例是已经发生过的,是“过去时”。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客观地、逐字逐句地文本记录,是真实的课堂再现。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 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思路、想法、理由和认识, 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2.课例与案例的区别课例仅是教育案例的一种。课例和教育案例有一个相同点——均有一个研究的“主题”。课例是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要表达的灵魂( 研究的成分) ,“载体”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3.课例与思辨或经验论文的区别这一种情况很容易甄别。需要说明的是, 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类型的文章不是课例。对同一节课的不同片段做出点评时, 往往对每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析, 如果从全盘来看, 则发现这类文章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点评比较发散。还有的文章是具有一个大的研究观点, 但选取了不同的课堂片段每次从一个更小的视角加以剖析, 就每个片段而言, 读者无法了解这个片段对应的原课究竟具有怎样的一个整体授课思路。还有一种是围绕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漫笔类文章也不是课例。这类文章的作者一线教师居多, 往往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后反思, 或观察了一类课之后有感而发。这类教学漫笔往往比较生动、情感化、吸引人, 但缺乏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提炼、缺乏理论角度的诠释。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课例的根本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 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 讲述的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实例背后的故事; 而且, 教学实例的整体思路相对完整, 可以看出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授课过程或如何改进的过程, 可以看出这样上课或者改进课堂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 当然也会有理性的提升和概括。4.课例与课例研究的区别前者指最后产生的成果形式是一个“课例”,后者把形成这个成果的过程称为“课例研究”;前者是静态的结果表达,后者是一个研究的动态过程。如果依以上标准来衡量,我脑海中所读过文章一一掠过,真正称的上是一篇完整的课例的,已经是寥若晨星了。第二个话题《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课例研究》之一——怎样确定研究主题在课例研究中,我们通常要通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一、研究主题的特征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3.具体可行。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题大做”。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二、研究主题的类型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解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是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举一个例子,春节前,我们一起在洛阳听过的语文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节课《钓鱼》,有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模仿钓鱼的动作,还有的教师自始至终强调环保的问题等等。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了一堂品德课。显然,这些教师就没有把好小语学科的脉。如果让我们进行课例研究的话,可围绕“《钓鱼》编者的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钓鱼的启示”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从而彰显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互相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3.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今天,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在这方面,一所学校的教学教研组所开展的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的数学、成语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笑话中的数学、小说中的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的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4.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是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于是他们开展了“分散话题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三、主题的确定过程实际上,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课例研究主题确定的第一步。在发现问题之初,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进一步理清。因此,从问题发现到主题确立是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1.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理论学习融于主题确立的过程。比如高中段教师欲开展“诗歌鉴赏的模式”的课例研究。就可以先查阅的“诗歌鉴赏的答题模式归类”等资料,并对语文学科中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的难点进行分析,而后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而后再通过搜集和分享这方面的资料展开教学。可见,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有助于我们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确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后续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2.对问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课例研究透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大致确立了研究的范围,使教师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助于研究落到实处和取得成效。因此,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击,虚张声势。3.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在问题界定清晰后,教师还应通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没有假设的课例研究,目标含糊不清,过程无所依循,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会是不完整的或不关键的。因此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是课例研究主题确立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四、研究主题的系列化作为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方式,课例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课例研究放弃主题系列化的追求。比如,一所学校为促进学生在双语课上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各个教研组围绕双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研究,确定了不同的课例研究主题;信息技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概念讲述活动化的研究”,艺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数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英语课堂用语的多样性研究”,科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学科用语的准确性研究”。一段时间后,学校对各个课例研究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并概括为一个大的研究主题:“促进学生理解的双语教学语言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案例研究》之二 教案的合作设计 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课例研究的基石。它规划了课堂活动的蓝图,不仅提示观察者在课堂上看什么,而且是观察者记录和分享观察结果的所在。再次是交流工具,教案传达出设计者的思考,在课后研讨时可将其与课堂实况加以比较分析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份有效实施课例研究的教案呢?一、理解“合作设计”的确切内涵 教案的设计也应是合作的成果。虽然我们有集体备课的良好传统,但实践中集体备课往往简化为“上课教师汇报设计内容”加“同伴提出修改建议”的过程,其最核心的要素——协作互助、深度研讨、智慧碰撞等往往被忽略,导致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合作,只能是走过场。在课例研究中,教案的合作设计要求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授课的最佳方式。为此,研究小组要从几个方面来交流自己的看法:以往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各自初上这堂课时有哪些困难与乐趣,学生的表现如何;当前班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可采用的教科书及其它教材等等。 教案的合作设计有助于上课教师丰富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最初设想。可以说,教案的合作设计实现了教师群体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课教师要把集体生成的统一认识不加批判的接受下来。合作设计不能以磨灭师生的独特性为代价,每一个课堂中的师生都是具体的,上课教师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吸收集体智慧的同时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情和班组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原有的教学思路,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二、开展实证性的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起点。在传统的教案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大都过于笼统,有时所表达的是整个学段或整个班组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甚至只是用“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等类似的一句话加以概括,这种分析对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几乎是当前我市教师的通病。 在教案设计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先测试或访谈等手段,开展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以便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教师越是深入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越有利于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案。三、转变教案的设计重点 课例研究致力于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丰富学生的见解”才是课例研究的核心追求。课例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关注,要求教案设计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只关注教师如何教的局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的只对教师教学行为加以规划的单线型教案做了大胆革新,将其细化,分为两栏:即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或添加“设计意图”分为3栏。这种复线型的教案有意识地增加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并将设计意图也列在旁边,有助于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

用好课标准来分析课例母亲的纯净水

观看了张老师上的《母亲的纯净水》一课,感觉张老师在落实“以学定教”这个目标上做得非常好。我认为“以学定教”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老师从根本上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本课中张老师就是这样,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打造适合学生的语文课堂。同时,张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抓住问题深入挖掘和研究,并且评价到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多种感官参与 [多感官参与下的高中生物课例设计与分析]

  取信息,加深对事物理解的教学课例。本课例研究经过了 教学设计 、分析改进,课后反思等阶段。改进后的课例在新课导入阶段,采用图片、视频、音乐来刺激学生的视听通道;在新知学习阶段,利用图片、影像、讨论、画图等方式来刺激视觉、听觉、动触觉通道;在课堂小结阶段,启用动触觉通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后延伸阶段,通过动手动脑等途径获得亲身体验。   关键词 多感官 教学 课例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98-0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刺激其大脑皮层并增强突触间的联系,从而加强理解和记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起点是感官对该事物的知觉,而人类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只有通过多种感官的反映才能产生关于该事物的全面认识。   一、课例主题   本课例以“多感官参与教学”为主题。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等通道获取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知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不仅通过多重刺激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如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二、课例背景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课题为“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笔者尝试采用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受到良好效果。该课例在全国生物课改经验交流会上展示后给与会专家和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后很多教师纷纷前来祝贺、交流感受或索要课件。   三、设计与分析   (一)新课导入,视听刺激   课前2分钟播放防治艾滋病宣传歌曲《飘动的红丝带》,并配防治艾滋病宣传的背景画面。   【分析】通过播放动听的音乐,展示生动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听通道,引发注意。   (二)新知学习,多感配合   1.免疫系统的组成   【看一看,比一比】投影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挑选两张学生预习时所画免疫系统概念图对比。概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分析】教师将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和学生预习所画概念图呈现给学生,意在启动学生视觉通道,加强直观感受,增强了学生兴趣。   2.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初始设计:   【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下列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交流。   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   (1)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抗体。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因为大剂量X射线损坏了B淋巴细胞,而来自胸腺的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2)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胸腺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在免疫中起不同的作用,胸腺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3)欲使大剂量X射线照射过的去掉胸腺小鼠恢复全部免疫功能,接下来应如何实验?   学生根据上述两步实验,容易得到答案:同时给该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   【优点分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分析,意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在理清其功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缺少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的比较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总结归纳,学生印象不深。   改进设计:在学生上述问题的讨论交流后,再通过下表来总结归纳。   【改进分析】图表可以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刺激,通过图表对比,学生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初始设计:   【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学生不理解,教师又重复讲解一遍。   【效果分析】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先阅读再反复讲解的方式以期突破难点,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依旧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学生虽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听讲,参与的感官以视觉、听觉为主,而动触觉参与少,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发挥。   改进设计1:   【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接着由学生对着视频组织语言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效果分析】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动口机会,但由于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非常陌生,又是第一次接触“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根本看不懂视频呈现的过程,所以学生讲得“牛头不对马嘴”,笑话百出。尽管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改进设计2:   【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问一问,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再观看动画视频(循环放映),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视频所展现的过程尝试创新性配音,要求不发生科学性错误,有疑问可随时向老师提问,最后各组推选“最佳人选”到全班交流。   【配音片段】   学生1:(体液免疫)我是一个细菌,我突破了人体的两道防线,我来到了人体血液中,我自由地穿梭者,小心地潜伏着,但还是露出了马脚,被B淋巴细胞发现了,它追着我,突然分化成效应B细胞,它向我发出抗体,令我束手无策。我发现它还能变成记忆细胞,这种记忆细胞能记住我的模样,对付我的下次进攻。最后我被吞噬细胞吞了下去。(拟人化配音)   学生1:(体液免疫)秋风萧瑟的一天,有一个病菌(抗原)侵入到我的体内,它在我体内漫游,一会儿,它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多。于是我生病了,B细胞接到警报,迅速前来救援,面对凶残的敌人,它毫不畏惧!立刻释放出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经过一番激烈的交锋,抗原终于被抗体打败了!这时吞噬细胞液跑了过来,一口吞下了抗原。又一次,不甘失败的抗原兄弟卷土重来,可是在体内埋伏的记忆细胞记住了抗原的特征,迅速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大量抗体前去战斗。不久,抗原全部被消灭。(情境式配音)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例研究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因此,“研究”是其要务,“行动”是其最大的亮点,也就是说,它把研究的阵地搬到课堂中来,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行为跟进为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作为教师进修的内容与提高的途径。比如说,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中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运用文明史观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运用史料展开历史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序观念?如何培养历史探究能力?如何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困挠一线教师的问题。我们能否通过分析研究一个课例,从而解决教学中复杂的问题,进而促进教学专业发展,这就是课例研究的旨趣所在了。课例研究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要从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特点说起。 [加] 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中说,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教师的学习也有其独特性:⒈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师的研究是以案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教师擅长的表达是运用案例的表达。以案例为载体的专题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张皮。⒉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英国人雷格·列文(Reg Revan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概念。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概括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师的学习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才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才能使概念不断明晰;课例研究就是要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以差异推动进取,不断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人与他人的差距,挑战能力边缘,超越自我。一线教师的集体备课、校本教研还告诉我们,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人类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个人与他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 教师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① 指导型的合作学习,校内专家、教研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的指导;② 交流型的合作学习,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读书汇报课等;③ 研究型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课例与课例研究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叙述),还要交待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规范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具体说它是围绕如何改进一堂课,展开研究,其目的不仅仅是上好这堂课,更关键的是让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掌握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方法。“课例研究”是一个“做课例”的过程,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上海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教育"。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打破长期专家统领的u201a理论研究u201b和教师的u201a实践操作u201b之间的藩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空间,让教师有可能跨越u201a学习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缺口u201b,从而实现有效的专业成长。课例研究的内涵从形式上而言,课例研究是以课为载体的研究,也就是说要有具体的课做为依托。它的研究过程,就是强化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开发不同教师在认识上的差异资源。课例研究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既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和实施,是一个知行统一、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反思过程,它具有七个鲜明的特征: 主体性、问题性、思辨性、过程性、互助性、叙事性、科学性。与普通的集体备课不同,课例研究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目的是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课例研究的方法是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课例研究的流程与模式课例研究经过了u201a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u201b不断循环的过程。参与课例研究的老师不断地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如何做课例研究?老师们进行课例研究,经历了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教学行为的改进。课例研究所需的技能首先,进行课例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在“无疑处生疑”,用问题引导学习,如果一个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没有问题,是绝不会生出要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的。这些问题应该是:对学生成长起特别重要的作用的,而又非常容易处理不好的事情。这个事件与其他事件有着广泛的连锁关系的,事件不是孤立的。对这个事件的处理特别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技能和水平等,是综合鉴定老师的教育智慧及思想水平的。第二方面的技能是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第三方面的技能是课堂观察的技能。听课与观课,一个似乎用耳,一个似乎用眼,二者有何区别?“听课”行为有以下特点:首先,听课的目的性不强; 其次,我们“听”到的是少数人(讲课的老师或发言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其他人的表现我们“听”不到; 再次,“听”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可能是学生胡乱猜测,还有可能是言不由衷、投师所好; 最后,“听”基本上是个体行为,听课者记录一鳞半爪。“观课”有以下特点:首先,“观课”中,观课者针对研究主题,事先设计观察表格,确定观察要点,带着任务去观察; 其次,“观课”着眼的是全体学生的表现,不仅要倾听发言学生的表现,更要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再次,“观课”立足于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聆听学生的语言,还要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记录课堂教学的气氛; 最后,“观课”是一种集体行为,观课者分工合作,或观察教师教学行为,或观察学生学习行为。课堂观察是一个很专业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应该“观”什么?看来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知识传授,要求是高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求是学生的高参与度。二者都直接指向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撰写课例研究的成果文本课例研究文本应该有这样几个要素:1.主题明确;2.线索清楚;3.具有关键性事件;4.过程性资料翔实;5.有结论和反思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做”为中心。课例研究最讲究“做”,在“做”中“学”,在行动中研究,教学做融为一体,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我们一线教师要努力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也就是确立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骨干教师要“领跑”,课改积极响应者的领着“做”,只有这样才能以点带面;课例研究是在集体中研究,因此要“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采用“ 捆绑式”;在研究中要注意任务分解、责任分担,不能单打独斗,凭经验做判断。做透、看透、想透。养成对常态课教学质量经常反思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经验。我们教师每天都要上课,这种常态课的教学质量需要我们自己日积月累地观察、反思、提高,课例研究要从日常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开始,要让研究成为常态。而不是为了应付一年一次的赛课或公开课。有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科内容及其实质,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历史学科的特色,从学科的高度来观察、反思、质疑课堂,使得课例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关注科组和备课组的学习,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三是关注教师的主体悟性,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注重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 不一样的学科课型方法是不一样的,根据课程的变化课型也是需要改变的,小学数学学科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下面看看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1   小学数学的13种课型分别是:   1、概念教学;   2、 计算教学;   3、规律性质教学;   4、解决问题教学;   5、图形与测量教学;   6、 统计教学;   7、“图形的运动”教学;   8、“图形与位置”教学;   9、可能性教学;   10、综合与实践教学;   11、 练习课;   12、复习课;   13、达标评研课。    一、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构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 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当然,根据具体的概念,有时在第三个环节总结出概念之后,还要结合概念的外延做进一步探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如 “三角形”概念的外延,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在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内涵是“由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之后,还要适当对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做介绍,以期深化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是机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时等客观因素而合理、灵活运用,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穿插、渗合。    二、计算教学基本流程   计算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新课程将计算教学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导入阶段,应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这种需要能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和学习新算法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各种算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去思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给不同层面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有了了解学生思维特点的机会,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把多种多样的算法呈现出来后,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多种算法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比较、反思和感悟各种算法,或同意或反驳,在交流中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教师不应强调算法全面化,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身需求的解题方法,书上有的未必要全部展示出来,   书上没有的,学生如能自己发现,并且确有创意和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然后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教师如果一直放任学生这样低层次的算法,而不帮他抽象出基本算法,那么学生的思维将永远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他后续的学习将带来较大的障碍。在此过程必须把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一并要求。    3、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在计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也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和具体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及时指导,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    4、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不同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计算教学还可以如下设计:   新课展开(情境创设)——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重点)——总结方法(法则)——练习设计(围绕算理设计,尊重教材)——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算法的应用、不宜过多)    三、规律性质教学基本流程   探索规律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用如下图示来表述: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内容看起来多是研究数、式的变化规律,数、形的排列规律等,比较抽象和符号化,其实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把生活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   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在教学时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典范的研究素材,既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    2、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探索规律是一个不断探究、发展思维的过程。探索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规律,还包括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建立并形成研究意识,而研究意识主要包括猜想、举证、分类研究、确定研究范围、寻找和梳理研究材料等,其中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    3、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学生通过几个例子所发现的规律是不严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自的发现和验证进行交流讨论,对猜想的正确与否进行事实举证。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素材,   并引导学生注意0和1等特殊情况。这个过程,是一个从特殊问题出发,归纳和抽象出普遍规律的概括提升过程,要为学生提供表述和实践的机会,并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严密的表述规律,把学生的认识和推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4、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规律掌握之后,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主动运用这些规律去探索和解决更为广泛的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应用规律的练习既要涉及到数学问题,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特别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导课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中蕴含的其他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2    数学课的类型:    一、新授课   数学与代数   概念课、计算课(口算、笔算、脱式计算)、解决问题课等   图形与几何   单位概念课、图形概念课、公式推导课、解决问题课等   统计与可能性   一般就是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认识,如《认识条形统计图》,还有可能性相关知识   数学广角   类似培优课的专题课,如三年级数学上册《重叠问题》   综合与实践   如: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字编码》课    二、练习讲评课   课本习题课、数学练习册讲评课、试卷讲评课    三、复习课   单元复习课、期中复习课、期末复习课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3    小学数学课型分为哪几类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我们要把握各种课型的概念作用,如:   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这是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   练习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它可以使学生新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逐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新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授课形式。

观课议课---中原名师李艳平小学语文工作室课例研究

2019年10月9日下午,工作室成员李会娟老师在第3录课室执教《搭船的鸟》,工作室全体成员和三年级部分老师,认真观课议课,深入思考,对特殊单元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搭船的鸟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特殊单元习作单元。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 上课开始李老师就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由此让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有目的 。李老师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向学生提出来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并且给孩子提供了学习提示。 让学生学有抓手。 在围绕目标进行学习时,学生有自学,有小组互学,在学生进行展示老师通过不断的追问,问学生怎么就能够看出来作者做了细致的观察。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慢慢总结出来,观察的方法。 语文学习重在实践,重在运用。课文的学习只是一个例子。进行课文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的观察方法。 李老师,巧妙的运用观察记录单。让学生在填写观察记录单的过程中学习课文中用学习到的观察方法。 让学生学有方法。 课后,李校长和黑玲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和部分三年级老师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对特殊单元的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关注单元要素,明确教学目的。 要想教好,首先得精准把握单元中提供给我们的材料,明确材料在教学时所承载的语文要素以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篇章页明确告诉我们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方法写下来。也就是说本单元的所有材料都是聚焦“留心观察”,且对我们留心观察提出了两个学习要求,其中第一个指向阅读,要学会怎样留心观察,即学习观察方法;第二个指向习作,将运用观察方法的观察所得表达出来。接着是两篇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两篇小片段,两篇习作例文。且这三部分内容都十分有特点,都是一篇写动物、一篇写植物。这样的体例安排,提示了我完成学习观察方法和表达观察所得的范围,那就是以观察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为抓手,来进行训练,不可贪多。 那么再来看,落实到单元的每一篇课文,这些教学材料所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搭船的鸟》聚焦的观察方法是抓住动物的颜色和动作,《金色的草地》聚焦的观察方法是植物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习作例文则是在初试身手片段观察的练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目的就是供给孩子们以借鉴和模仿。可以看出,每一篇课文的使命和任务不同。 根据这样的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本单元的起始课《搭船的鸟》的两课时就可以这样来安排了:因为本文中聚焦的观察方法有两个:眼看和心想。且眼看的有第一、二、四段,第三段是心想,也就是侧重眼看的部分比较多。所以就安排,第一课时聚焦眼看的这种观察方法,第二课时聚焦心想这种观察方法。同时因为第二课时内容相对较少,就可以将第一课时后的观察记录单拿出来反馈、完善,并进行大部分的生字教学。 二、主线不散,细节丰满,聚焦观察方法。 习作单元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一篇出色的习作,怎样完成?就是在一节课一节课、一种观察方法一种观察方法累积的基础上,由扎扎实实画好一个点,再连点成线,最后才画线成面的,这个点就是一种观察方法,线就是运用观察方法所完成的一个观察片段,面就是完整的一篇完整的观察文章。可见,这个点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在主线——留心观察不散之下,将细节——这个点画实在、画丰满。 《搭船的鸟》的第一课时的点就在于用眼看的这种观察方法的学习,即观察到了什么,观察了哪些方面。 所以接下来的《搭船的鸟》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进行: 首先,课堂前置一部分:试着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先在观察记录单上填写你用眼的观察,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单,写出来一篇日记。 第二步,学习篇章页,让学生也明明白白知道贯穿这单元的线,以及相应的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根据课后第一题“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进行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聚焦眼看这种观察方法,来重点学习第二、四自然段中抓颜色和动作的观察方法,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在这个过程中,也解决了课后第二题“注意加点的字,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事实上,是怎样把观察到的准确地写出来。 第四步,如果你是作者,也有这样一个观察单,会怎么填呢?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让孩子们参与进来,课堂上学会填写观察单。 第五步,填完之后投影对比一个学生的记录单和日记与作者的记录单和课文,谈发现。孩子们会发现:抓住颜色和动作就把鸟写具体、生动了,也就细致了。接着,引导孩子们:看来,我们学到的观察方法很好,何不用一用?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个孩子想想办法让他的文章写细致?孩子们也会试着用抓颜色和动作来完善。 第六步,课下运用观察方法,完善自己的观察单,并再次观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如论如何学习观察方法、习作方法,生字也是基本要素。可以课堂前置,可以让学生。在板书时,或涉及到生字时,也要关照到。如“翠”,不能割裂生字和习作,习作也需要写字。 这样,这节课的主线——留心观察——贯穿始终,细节——眼看的这种观察方法,抓住动物的颜色和动作——就可以处理得扎实。在教学统编教材时,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室所有成员和三年级的老师在听课议课中不断的理解着、思考着、困惑着、进步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赵婧 一、课例研修背景 本人参加工作也有好几年了,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写;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针对这种现象,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制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课例研修计划 第一步:每位老师用自己常规的方法上一堂阅读课。(在上课之前,要集体说课、备课,大家一致通过具有可行性,该老师方可上课)。 第二步:每上完一节课,大家一起评议这节课,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有哪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哪些方法有待讨论,哪些方法运用不妥当等。教研组长把每位教师的发言及时记录下来,再整理成资料保存下来。 第三步: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上完课了之后,组长把所有可取的方法进行汇总,然后集体备一堂阅读课,把这些好方法备进去,最后由一位大家公认的课讲得精彩的老师,再进行试讲,看看教学效果如何。 三、课例研修来源:来自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21课《詹天佑》。 四、课例研修过程 第一步: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我教六年级语文,所以,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涵咏能力;二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三是提高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 第二步:我以本学期的课文为内容,确定一篇文章作为公开课来解析。我选的是《詹天佑》。 第三步:我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查阅其他优秀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竣工、隧道、勘测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师生共同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和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指名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说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些印象,那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他。(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并及时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标注下来并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第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受到帝国主义国家地阻挠、要挟。詹天佑顶住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遭到帝国主义的嘲笑。 6.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地方。 指名说。学生谈感受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7.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8.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二、三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识记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二、三自然段中自己感受深的部分。 2.听写词语 勘测、坠落、要挟、轻蔑、竣工、开凿、隧道、庸俗、阻挠、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二、细读四──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 1.默读这三个段的重点句,想想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和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引导:我们可把这些句子分为两部分,一是修路遇到的困难,二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言、行、想法。请同学们抓住这两个部分体会。 2.小组派代表汇报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塞外环境恶劣,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而詹天佑……,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在开凿隧道的时候,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又采用了中部凿井法。用看线路图或画示意图的方 式理解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中部凿井法,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用演示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的巧妙、设计的大胆,让我们感悟到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从以上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小结: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愧是(齐答)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自主感情朗诵重点句想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4.交流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试着背一背。 三、教师总结 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有利地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国家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指名说)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很久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答)詹天佑)。 四、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关于中华爱国儿女的故事。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詹天佑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青龙桥线路 杰出 爱国 第四步: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讨论。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准确地理解文章,对课后阅读题能较快地理解。 三、课例问题讨论 观点一:文章至少看两至三遍。第一遍:看大概内容;第二遍带着问题看,适当地勾画、标注;第三遍看重点句子和段落。 观点二:将各种文章进行归类,针对阅读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一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应该把握哪些内容来回答。 四、课例研修结果 1、通过课例研修研究,我们组的教师一致认为,现在阅读教学要把握住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写这篇文章时所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试着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书面语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2、将各种阅读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 例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做铺垫(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起下文,总结概括; 2)、文中: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总起句;概括性的句子;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3)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使内容更具体; 2、排比:增强语气,强调突出; 3、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4、对比:强调、突出 3、我们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些过程中培养能力。我们要允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勇于开拓创新。

什么叫课例说明

一、“课例”是什么?简而言之,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二、“课例”的性质?课例的撰写属于“叙事研究”的范畴,它是从西方引进的“质的研究”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最流行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不强调一般性的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着力于特殊性的个性的,能给人启发的细节和过程,和我们平时的研究不太相同。三、“课例”的特点课例的撰写,关键词是“叙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故事。其特点为典型性、研究性和启发性。它在于对教者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深度挖掘,有教者的思考、有教者的情感、有学生的互动、甚至有听者的反馈或争论。它给观者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像电影剧本是写给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多能让同科教师模仿或是借鉴;而课例则像电影作品,是写给所有学科的教师看的一个接近真实的“过程”或“故事”。四、撰写课例的基本要求1.拟一个你课后总体感悟的标的性很明确的鲜活的课例题目。如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学生‘设计"了课堂”、“一节没上完的好课”、“一节脱轨的公开课”等等。它是你课前课后思考的总的概括,是写好课例成功的前提。最好不要用“……的反思”等题目。 2.简要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状况。教学内容为课题、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重难点内容,其中包括教材的分析和重难点如何突破的简要介绍,以及你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还可以告诉读者你上这节课的由来和思考等,不一而同。学情状况包括你上这节课的(学生)受众的情况,即学情的特点,它对你这节课的设计有何影响,它是你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考点之一。3.正式的行文,是把你的思考、反思与教学实况结合起来叙写,以教者的思路为线索进行教学叙事。教学实况可以是教学全程也可以是结果片段的组合,其主线是自己的思考和学生对你教学设计的“突破”,不能是简单的教学过程介绍,也不用全程实录。它需要一些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作为支撑,必须是真实的场景。五、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 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问题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况且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敢于坚持自己的设计,只要是站得住脚就行。4.不要把教案+反思等同于课例,这种初级的产品仍是不是叙事研究,还是教案类的,对自己的提高不会有多大的好处,最多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录像机。

课例是什么?

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课例”的特点课例的撰写,关键词是“叙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故事。其特点为典型性、研究性和启发性。它在于对教者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深度挖掘,有教者的思考、有教者的情感、有学生的互动、甚至有听者的反馈或争论。它给观者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像电影剧本是写给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多能让同科教师模仿或是借鉴;而课例则像电影作品,是写给所有学科的教师看的一个接近真实的“过程”或“故事”。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属于案例研究的一种。一个教育(教学)案例就是对包含有某些疑难问题或某些决策的教育(教学)实际情景的描述。一堂课当然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所以课例研究就是案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实际发生的一堂课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教学活动的研究。 进行课例研究是个群体行为,研究人员至少两人。因为自己上课自己评,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很多问题根本发现不了,反思也较为肤浅。所以,进行课例研究首先应建立研究小组,这是有效研究的必备条件。 二、课例研究的一般过程 课例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基本的过程: (1)制定课例研究计划 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纲领性材料,它不但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而且是进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教学工具,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作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研究人员传递着主讲教师的课堂构想和教学过程;作为观察工具,它为研究人员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作为研究工具,它为研究人员指明了研究方向,制订了研究步骤,提供了研究材料。课例计划的制定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选取研究对象,找到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 (2)上课、听课 研究者带着问题认真备课,精心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其余的研究人员参加听课,形成过程性材料。 这和一般的上课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最大的区别是带着问题,带着研究意识进行的。 (3)说课、评课 上课者向其他研究人员说明该课的重难点、希望解决的问题、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等。参与听课的研究人员根据执教者上课和说课的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对教学的相关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执教者进行询问和质疑,还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4)反思教学过程,修改教学设计 执教者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写出教学反思。并根据研究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课上好,因此反思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采取“同课多轮”的研究方式,即在修改教学设计之后,让另一名教师(或原执教者)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研究人员进行观课活动,然后再进行评课。比如宁波市蔚斗小学,就采用过“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模式。第一轮课不受任何干扰,由教师独立式设计教学案例,代表了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充分体现出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第二轮课前,教研组成员积极介入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第三轮课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两轮课的改善,缩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这样一人同课多轮进行课例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三、如何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的结构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背景介绍 课例研究首先要向读者交代课例的相关情况,对课例的背景、研究意图、思路等进行说明。比如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精心准备的研究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这个课例研究想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 2、课例叙述 即真实地记录与阐释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从而将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上的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师生间的互动等。不过,课例研究报告不是课堂实录,不必事无巨细和盘托出,而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对原始课堂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3、反思与评析 这是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内容涉及课后的反思及研究、与他人的商榷和争鸣、课例的意义与价值、新的改进方案、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行动跟进、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等。对于课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和结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必须发表看法或进行分析。 当然,这只是课例研究报告的基本形式,根据研究的对象、过程和方法的不同,还可以适当调整。只要你有实践的基础,不断积累经验,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就一定会写出好的课例研究报告。 来源: 作者:关占国

课例是什么?

一、“课例”是什么?简而言之,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二、“课例”的性质?课例的撰写属于“叙事研究”的范畴,它是从西方引进的“质的研究”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最流行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不强调一般性的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着力于特殊性的个性的,能给人启发的细节和过程,和我们平时的研究不太相同。三、“课例”的特点课例的撰写,关键词是“叙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故事。其特点为典型性、研究性和启发性。它在于对教者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深度挖掘,有教者的思考、有教者的情感、有学生的互动、甚至有听者的反馈或争论。它给观者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像电影剧本是写给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多能让同科教师模仿或是借鉴;而课例则像电影作品,是写给所有学科的教师看的一个接近真实的“过程”或“故事”。四、撰写课例的基本要求1.拟一个你课后总体感悟的标的性很明确的鲜活的课例题目。如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学生‘设计"了课堂”、“一节没上完的好课”、“一节脱轨的公开课”等等。它是你课前课后思考的总的概括,是写好课例成功的前提。最好不要用“……的反思”等题目。2.简要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状况。教学内容为课题、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重难点内容,其中包括教材的分析和重难点如何突破的简要介绍,以及你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还可以告诉读者你上这节课的由来和思考等,不一而同。学情状况包括你上这节课的(学生)受众的情况,即学情的特点,它对你这节课的设计有何影响,它是你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考点之一。3.正式的行文,是把你的思考、反思与教学实况结合起来叙写,以教者的思路为线索进行教学叙事。教学实况可以是教学全程也可以是结果片段的组合,其主线是自己的思考和学生对你教学设计的“突破”,不能是简单的教学过程介绍,也不用全程实录。它需要一些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作为支撑,必须是真实的场景。五、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问题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况且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敢于坚持自己的设计,只要是站得住脚就行。4.不要把教案+反思等同于课例,这种初级的产品仍是不是叙事研究,还是教案类的,对自己的提高不会有多大的好处,最多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录像机。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的含义课例研究 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1、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A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B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C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 的循环往复。D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点教学,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活动。3、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的区别(1)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4、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5、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2)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 ,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课例研究教学研究(公开课) 有研究的主题 严格意义上的选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着眼于研究的探讨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 强调行为跟进 主题不明确;或泛化 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写教案着眼于评课的讨论 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求一篇初中数学课例分析!!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课例分析初中数学教案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在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18章《图形的相似》第5节第2课时。本章继轴对称、平移、旋转后介绍了相似,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图形,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的变化和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缩小);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观察、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点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位置的变化。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化知识储备,同时已学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也是为本节学习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变化带来了知识的可能,但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所以应加以引导、点拨和启发。  2、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是设计在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学环境的选择的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由问题展示到问题解决,中间围绕“观察----发现----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是从以教师为课堂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创新的体现。  教学手段: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  四、学法指导  1、感知认识: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本节从游戏导入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坐标的变化  2、实践、探索:通过实例进一步观察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团结合作,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同时每一个学生自己试一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并写出图形变化后对应点的坐标,达到巩固目的。  3、迁移拓展: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理论依据、数学思想  1、理论依据:本节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整节是围绕学生的观察感知,实践,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化的思想联系起来。  2、数学思想:本节发展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  (一)课题引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在班级座位中创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每位同学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接着将一个球按线在班级坐标系中运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球的移动对坐标变化的影响,并由此过度到图形变化中关键点的坐标变化。这样的设计能较为生动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也能感受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感知阶段:  例:将右图中的Δ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ΔCDE,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呢?请回答(1)平移后ΔCDE顶点坐标为多少?(2)比较顶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  (沿X轴向右平移之后,三个顶点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增加一样数)  问: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顶点坐标怎么变化?  2、图形作轴对称、旋转、放大或缩小,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是研究图形变化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从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师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方向。但得让学生明确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课件  1、请学生观察ΔAOB,画出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写出了对应点的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的变化情况,并汇报,(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变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变为相反数)  2、请学生继续观察ΔAOB,画出绕O旋转1800的图形写出了对应点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并作汇报。问旋转任意角度呢?对应点的坐标作如何变化?(留给学生思考)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3、三角形变大(缩小)时顶点坐标变化情况。  问:(1)ΔAOB和它缩小后得到ΔCOD三角形顶点是多少?  (2)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3)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放大或缩小,横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坐标纸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出自己所熟悉喜欢的图形,画出以X轴Y轴对称的对称图形作出它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5、完成课堂练习P91习题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动脑,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本节目标。使学生明确图形运动与坐标变化规律,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难点问题。打破教材束缚画三角形、四边形的范围,由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研究图形运动与坐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迁移拓展:假如给你一把尺子你会测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图形沿x轴平移,横变纵不变;  图形沿y轴平移,纵变横不变;  (2)图形关于x轴对称,横不变,纵为相反数;  图形关于y轴对称,纵不变,横为相反数;  (3)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4)放大或缩小,横纵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六)布置作业:同步练习P351、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以及评价  本节课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及严谨性,效果较好。  本节课打破教材束缚,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图形,研究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例分析怎么写?

哪个版本

请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如何确立一课的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好课内外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思考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做什么事,在目标表示时用“能……”开头。 确定教学目标可以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这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知识目标:所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标。 即能够正确听懂、说出、认读以下单词(句子);能够初步唱出本课的歌谣等。 技能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能力目标涉及的是学生言语技能,就是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 情感目标:按照课标的要求,所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三方面的目标。下面我以Unit 2 Looking Different为例。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概述本单元的学习有两个重要内容,即描述人的外貌和说明物品的所属。在描述人的外貌和特征时,用have/has引导的表示所属关系的句型进行描述,并且用big/small,long/short等形容词来进行说明.在学习时,可以联系身边的真实人物,如教师和学生.因为描述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你的能使语言知识在真实的情景中得到运用,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易于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本单元还呈现了物主代词和名词所有格。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及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整个单元的活动兼顾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活动内容和方式多样化,且重点突出。教学中的各项活动一直围绕描述人的外貌特征和物品所属这两个主题展开,使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Topic 1(I have a small nose)由相貌引入对人体各部位的学习。在学习这个话题时,可以结合自己及他人的身体部位特征进行教学。看着实物进行操练,帮助掌握生词和句型。本话题教材中也提供了多幅图片以辅助学生学习,人的相貌特征,身体部位在教材中都有具体的图片展示。Topic 2(What does he look like ?)进一步谈论人的外貌特征。通过谈头发、眼睛的颜色,到服装的颜色进而谈到各种颜色,引入What color 问句进行学习。Topic 3(Whose jacket is this?)进一步概括性的描述人的整体特征,并且学习如何表达物品的所属。2、重点与难点基于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及学生大部分都羞于开口讲英语这一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考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重点:① 掌握、运用新的词汇及重点词组(have 、small、 nose 、favorite 、come from、black、blue、jacket、T-shirt、等) ② 能熟练应用 I have a small nose. Do you have.....?Yes,I do./No,I don"t.Does he/she have....?Yes he/she does./No,he/she doesn"t. What color is this/that...? What color are these/those…? The girl in white is Maria. Whose jacket is this?难点:①使学生真正掌握重要语言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②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3、教学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初学生能用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从中获取信息和观点;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且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因此,结合教学重难点我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4个方面:1.语言知识(1)语音①初步了解单词的重音②掌握辅音因素/Ρ/ /Ь/等的发音,掌握部分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③能识别并正确使用不同的语调。④了解英语语音中的不完全爆破现象。(2)词汇①掌握have 、small、 nose 、favorite 、come from、black、blue、jacket、T-shirt等93个单词和词组。② 理解does、blond、snowman、pants等10个单词(3)语法①掌握have/has的用法②学习形容词small、big、short、long、round、wide...③掌握物主代词的用法④掌握名词所有格的用法⑤学习含有what和whose的特殊疑问句⑥继续学习可数名词的单、复数的变化(4)功能与话题①谈论人的外貌特征 I have a small nose. Do you have.....?Yes,I do./No,I don"t. Does he/she have....?Yes he/she does./No,he/she doesn"t.②谈论物品及服饰的颜色 What color is this/that...? What color are these/those…? The girl in white is Maria.③谈论物品的所属 Whose jacket is this? Is this coat yours? No,its not mine。 2.语言技能(1)听 ①能听懂有关相貌、身高、穿着物品的所属等简单会话和日常生活描述。②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例如陈述句和疑问句。③能听懂学习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作出适当反应。 (2)说①能用英语口头描述人们的相貌、身体部位、穿着等外在的特征和物品的所属。②能用英语描述各种色彩和服装,能简单表达对它们的喜爱,并知道如何表达物品的所属。 (3)读能阅读有关相貌、体格、穿着等外在特征和物品所属的简单句子。 (4)写①能写出有关相貌、体格、穿着等外在特征和物品所属的简单句子。②能用学过的句子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及服饰。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对人的外貌、服装、特征的描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情感,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4.学习策略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对相貌、体格、穿着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应联系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及朋友的实际身高 、体格、穿着等,对他们进行实际描述,使学生逐步形成把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问题的产生背景   1、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结果分析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二、理论支撑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教研活动主题   以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为抓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四、小专题目标   1、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   2、培养教师对操作过程全面有效的调控能力,增强操作的实效性。   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   4、加强学生对操作流程、方法的了解和操作水平及能力培养。   5、在专题研究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各种感官并用,使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6、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大发展。   通过课例研究,达到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形成教师独特教学特色的目的。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五、教研形式   1、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通过“教师独立备课——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说课辩课、案例研讨——再设计再观摩——总结反思提升”为径,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专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以实地教研为基础、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六、实施过程具体安排:   (一)酝酿阶段(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 “ 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 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实施课例研究,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二)准备阶段   1、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提升理论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教师非常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使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使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在校本教研阶段,邀请专家、教研员非常重要。特别是专家的“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耐人寻味的指导,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为新课改奠定了基础。因此积极邀请县级教研员、优秀教师来校指导,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为教师业务学习、水平提高和才能展示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确定课例,撰写设计   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的内容,经过仔细筛选确定了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明确了课例的文本后,教研组保证参与研究的教师手中均有实施课例研究的方案、教材等,使全体参与者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规定在一周之内2位数学教师按要求撰写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实施阶段   1、独立备课   做出研究方案,并确定授课教师,通知2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   2、一课三研、同课异构   4月3日第一次磨课。   4月4日第二次磨课,集体备课。对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意图进行交流、讨论,同时2位做课教师认真听取建议,取其精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4月5日课例观摩。   由2位执教教师同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把握和处理,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由焦园园老师负责录课。   3、说课辩课、案例研讨。   听课后,教务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通过教师的评课、辩课、质疑,使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进步。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回放录像,将自我反思和评议研讨相结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   4、思维碰撞   观摩了2位老师的课后,把自己的认识、收获写下来,可以是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学反思,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等等。将这些收获放在网校中,供授课教师再设计时参考。每一阶段都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提高”三个基本步骤。由教师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教研组全体听课、观察,然后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反思,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设计,再观察,再反思。   5、以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随着我校教师队伍的扩大,实地教研活动很难准确、高效地开展,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把小专题研究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随时都可以探讨、交流共同切磋讨论、质疑。可以进行教学反思,把平时一些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日后整理打下基础,并可以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回复与交流,汲取他人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通过“对话、合作与共享”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使教师变成有心人,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思考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6、再设计观摩   由两位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课后反思,对所授内容进行再次设计,设计好后借班第二次观摩课,然后进行第二次反思、研讨。   (四)总结提升阶段(反思课堂,形成策略)   1、听课教师使用执教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上课。   2、组织听课教师围绕 “ 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 这一展开辩论,形成策略。   3、由执教教师认真反思小专题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通过课例研究把形成的策略进行概括、总结、提炼。   4、教师总结提升。课例研究结束后,由承担教师写出课例研究报告。如果不及时的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及时总结,或是一篇反思,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篇研究报告,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就会成为自己今后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5、主持人小结,明确专题研究成果。

【朱煜讲课】统编版教材的特点及课例欣赏(第一课)

主讲人:朱煜老师 一、统编本教材四个特点 1. 根据主题与文体相同放在同一个单元之中。 如果能够根据不同学段的孩子的学情进行安排会更加。思想教育不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所有学科都需要人文熏陶。 工具性讲透了,人文性也就出来了。 2. 增加语文学科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合理安排总体内容,将选文、活动、知识等有机结合,用少量的课文作示范,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 教科书中的语文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不是显性的。一般随课文或者在活动中学习了解。在练习过程中学习了解一些语文规律与现象。比如:拟人句,只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这样的句式和语文现象,不出现拟人的修辞概念。 读懂比喻句,如何教比喻句,认识一种语言现象,教学生认识比喻背后的情感。 举例:上海《荷兰之花》把防海大堤比喻万里长城一样 防御敌人,建长城和外族打仗,荷兰人建大堤,结果他们胜利,再进一步,保住了土地之后,他们拿地地做什么呢?养花、种花,海边一片花海。由这一句比喻句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不是简单的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体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背后的思想情感。高年级之后要体会比喻背后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点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所以不可以将课文上成知识传授课。 3.科学地安排语文策略和能力序列,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的比重,达到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的均衡。 写人、写景、写事、写物,其中最需要掌握的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最难的是写景类的文章。在小学阶段要着重将写事的文章教会。如果没有积累要写景是很难的。 《教学书》三十多篇只有一篇写景,那一篇文章讲在广州上古诗课,在华南师范大学见到的景象,写作的文章很难写,对于成人是这样,对于小孩子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是什么。 4. 系统 语文活动以旁比、阅读提示等形式,设计启发式引导性的问题,强调自主性,启发性阅读,初步开展批评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体现阅读理解和阅读反思相结合,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最好的语文活动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寻找错别字 《赵清遥故事集》放了一篇指导小朋友写调查报告,完成晚自习他们所做的事情;学校后面有一条臭水沟,去访问相关部门,这一类的文章叫语文实践性活动。 最好与地方文化相接合。 二、结构特点 第一学段:每册8个单元,由识字单元和阅读单元组成,每个单元主要有课文、语文园地两在部分,语文园地有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 二、核心特征 1. 人文与语文双线目标 2. 单独设立习作单元 有专门一个单元用来教习作方法,反映了教学过作过程之中阅读与写作创新。 3. 阅读策略与整本书阅读 4. 单元内部的整合、联系 三、统编教材的教学对策(低年级) 1. 识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借鉴了古文的识字方法进行编写。 1. 诵读韵文集中识字 教学生找到识记规律,不要单独做识字规律。 《大小多少》 一个大,一个小…… 水果、苹果、动物放在一起集中识字,变换节奏(多种节奏)增加趣味性,如果只是重复读,那就索然无味。通过多节奏反复读,让学生记住这些字。如果规律明显,一定要讲清规律,不要只读,也要写。所有的字都离不开写,一般通过默写来实现的。 写字就是记忆,下一节课点评,课堂可以默一默,反复默写。 2.快乐读书吧 重在自读 ,多作交流。所有的孩子是个天然的阅读者,给他时间给他书,他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读懂的内容和老师所读懂的是不一样的, 学生不是由你教了很多就爱上阅读,老师教的东西正是学生想学的,所以学生就吸引住了。 一二年级的孩子很吵闹,如何让他们安静呢?轻声轻气地对孩子讲话,周围很安静,哪怕真的不爱阅读,他一看周围那么吵,他也会安静下来。 【让自由读,不在乎看懂了多少,在于能否静心地坐下来看,看多少是孩子的事情,老师管不着。作为老师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 《迷人的阅读》当中朱老师站在自由女神像下也是在暗示自由的力量。 3.识字加油站 通过课文识字,还剩下一些字,就放在识字加油站,因此在识字加油站中可能没有什么规律,它们是零散的。但老师们需要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去识字。如何设置情境呢?最好能用一句话来说的,借助情境来训练生字,这样就可以训练。多写,多用。 【生活创设情境】 4.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完成目标。 多叫几个孩子,有一节环节孩子讲得很好了,本该可以结束,还可以多叫几个,一叫就发现有很多问题,课就上得没有流畅。扣住目标,增大训练面,不用太花哨,多少孩子站起来说,40个孩子只有5个孩子站起来那是不够的,至少有一半的孩子站起来发言。 【老师上课不是作秀,心态就发生了变化。貌似课好看、一看呵成,】 四、低看级阅读教学 识字 写字 句子 关联起识字与课文阅读训练目标明确且有层次 朗读 提取信息,活泼泼地读,注意语境与标点符号。 二年级 1.起步尽早 2.先说后写, 大量练习说,说得背出来,就可以写 3. 关注基础 把句子写通顺 4. 激发兴趣 听课《荷叶圆圆》 刘威 课前交流 威威老师,叠词 毛毛,乐乐,你有类似的小名吗? 生:球球、磊磊、轩轩 师:每个小朋友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小名,因为里面含有父母对你独一无二的爱 一、刚刚我们聊到了叠词,两个相同的字就组成了叠词 圆圆 师请生读这个词 生读,齐读 2. 什么是圆圆的? 生:荷叶、肚皮 3. 走进美丽的夏天,去看荷叶圆圆。生书空,老师写课题。 4. 生读课题,齐读 【老师在聊天中由叠词引入】 二、 1走近一点,.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荷叶? 生:变形(形状),绿绿(颜色) 绿绿是(叠词) 师:把你看到的荷叶读出来 生个别读 齐读 师:你可以像夸荷叶一样,夸一下苹果吗? 生:苹果红红的,大大的,甜甜的 生:还可夸香蕉 生一起夸荷叶 师:这么美的荷叶,除了你们喜欢,还有谁喜欢呢? 师提读书要求:读准读音、读通句子、身子坐正 二、生读课文 1. 板块一:出示词语 摇篮、停机坪、 师:摇篮(出示图片) 停机坪(出示图片) 坪:左边土,右边平,这一大片平整的土地我们叫停机坪。 机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字,如何记住 机:木加几 书写生字 生说笔画名称 翅膀歌唱 (展开)翅膀(放声)歌唱 什么的叫(放声)歌唱 放声读词语,体会什么叫放声 第三行:亮晶晶很美很美 读的节奏快一点 第四行: 亮晶晶的(眼睛)很美很美的(水花) 亮晶晶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呢?唱小星星 “的”字读得快一点(教生读的方法) 齐读这些词语 师:字音都读准了,我们把它们送到课文还能读准吗? 板块二:读课文 请生分角色读 老师的点评语形式丰富 着重读:小鱼儿在荷叶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划节奏) 生个别读,齐读 3.第三板块:了解课文 课文读完后,你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喜欢荷叶 生: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师:用一句儿送给荷叶 生: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都喜欢荷叶。 (2)了解喜欢的原因 生:小水珠觉得荷叶是摇篮。 师:一阵风吹过,小小水珠(荷叶是我的摇篮) 躺 读躺 躺:与身体有关,当它作为偏旁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请生观察生字的变化。 生读小水珠的话 书写亮 生说亮:利用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突宝盖挂腰上,几字在下方。 再读小水珠说的话。 师:小蜻蜓为什么喜欢荷叶呢? 生:因为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 再请生当小蜻蜓读这一句话。齐读 师:我们轻轻走过去,看小蜻蜓在休息,你想说: 【训练学生说话,用“透明”一词,开水、玻璃】 师:透明的翅膀在阳光下会…… 生读: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你是一只优雅的小蜻蜓 齐读: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我们就是小蜻蜓,让我们一起立一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小蜻蜓吧! 师:这样的荷叶谁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小水珠、小蜻蜓。如果你把快乐送给别人,你会收获更多的快乐,我相信这些美妙的文字一定留在你的心里。小朋友,在美妙的夏天,荷叶成了小水珠的(摇篮),成了小蜻蜓的(停机坪),生看着板书说。 师:就这样读着,想象着,这美妙的文字就留在我们的心里。 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两个生字,机、亮,这两个字有相同的部件,都是(几),课文中还有几这个部件,一会儿跑到字的上边,一会儿下边,一会儿右边,他们的写法一样吗?与同桌说一说吧。 【让生观察同一个部件,他们的写法不同。】 生:机中的“山”又瘦又长,亮下的“几”又扁又宽“朵”比“亮”中的“几”大尾巴不见了 师带着学生一起说一说,”几“在右又瘦又长,“几”在下又扁又宽,“几”在上勾儿藏起来了 范写“朵” 生书写(描红3个,临写1个)播放轻音乐,师巡视,并适时点评。 展示:2位学生的字 师:一二三小节背给家长听。生字后面还有还有两个格子,回家还可以再练一练。 【听后感想】 从未想过通过网络,我们居然可以跟着朱老师学习。若是在十年前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也许别人该笑他在做梦吧。 今晚听了朱老师分析关于统编教材的特点后,虽然感觉还是很抽象,但从老师的举例与课例中,我感受到了教学方法的变化。让我觉得特别有感触的是精彩的课堂需要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及独特的解读教材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我都还不具备,唯有好好学习。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