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学语文课件:《孔子拜师》

【 #课件#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中学语文课件:《孔子拜师》,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学语文课件篇一:《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纠正字音。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精读品悟   孔子怎样拜师?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到一个怎样的孔子?   2、能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板书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3、出示地图:指出曲阜和洛阳的位置。   4、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想象:曲阜和洛阳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渴了喝______,饿了吃______,累了就______,天黑了,住在______,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就是——风餐露宿;孔子白天忙着赶路,为了早一点走到洛阳,有时候晚上还要______,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日夜兼程:孔子到了洛阳,他的脸上______,衣服上______,鞋子______,孔子这副样子,用下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风尘仆仆。   引读词语: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硕果累累的秋天一直走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5、带着体会齐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6、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读懂了孔子怎样拜师。   三、品读体验   教师过渡:是啊,风尘仆仆的孔子不顾旅途的劳累,不顾几个月来   的艰辛,片刻没有休息,就拜见了老师。师徒见面后的这番对话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大家同桌之间自由的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   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好对话,我们不仅要注意人物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指导:   (1)孔子几次向老师行礼?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   读孔子的话。   (2)“纳闷”是什么意思?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老子还为什么事纳闷呢?指名读“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原因是——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上下文,读懂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再次练读对话。   学生带着理解自己练习。   师生合作读对话。   学生再练习。   指生分角色读对话。   孔子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   1、指名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教师:孔子是怎样跟从老师学习的呢?课文写的比较简略,只有一句话。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孔子什么时间有了问题,就会怎么办?   2、交流,指导。   四、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拜老子这样的圣人为师,还曾经拜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小孩为师。读读《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这个故事,你会对“孔子拜师”有新的认识。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学生理解词语中各自意思的基础上,再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对“学习是无止境”的理解,其实学生点到“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而我却“纠缠不清”反复问学生,以至于学生不会联系,实际说没有举出实例,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对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起到了反作用,下来自己在想,有时候老师说的多了真的还不如不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   其次,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再次,关于从句子中理解人的品行,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找,然后我再出示,而我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直接打到了大屏幕上,没有把学习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剥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还有就是在感悟读的过程中比较啰嗦,学生已经读的很好了,而我还是让学生反复读浪费掉了一大部分时间,让最后在学生练习写没有了充分的时间!   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中学语文课件篇二:《孔子拜师》   【教学内容】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3.参考资料:孔子拜师资料目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查找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正音“子”)。   2、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老子)(板书)奇怪,老子、孔子,他们的名字怎么都是子?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3、简介孔子的情况。   (1)学生自由发言所收集的材料。   (2)教师归纳总结。(课件展示)   4、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生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读准生字词(2)认清字音。   3.理解词语意思。   (1)互相解词意。(2)查工具书解词意。   闻名:有名、。渊博:学识深而广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   纳闷:因疑惑而发闷。止境:边际,尽头。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课文大意:课文围绕孔子和老子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课(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6、过渡铺垫: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如何拜师,结果怎样,我们等下节课再一起来研究。   三、课堂作业   1、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2、书写生字,课后抄写生词。   3、熟读课文,搜集孔子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一)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1.抽读。   2.齐读。   (二)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1.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意。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如果能用上上节课我们新学的词语就更好了。   板书:决定拜师前往洛阳认真求学受到敬重   2.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孔子拜师这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二、了解孔子拜师中的所想所做所说,激发崇敬之情。   (一)今天,我们就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进一步去认识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大思想家。首先让我们放声读读课文1自然段,看看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远近闻名……,还觉得不够渊博,决定……”   1.孔子自己觉得知识不够渊博,那你觉得呢?   2.学问很渊博,还要去拜师,如果你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听说你的老师还要去拜师,你会怎么想?   3.齐读1自然段,感受孔子的好学。   (二)拜师过程中,孔子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2、3自然   段,用“──”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默读做说   “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1.句中有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①默默地读读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②根据刚才说的意思,看着这两个词语,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月明星稀的夜晚,孔子还在赶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千里的路途中,这是怎样的画面啊?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千里迢迢、万水千山、风尘仆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分昼夜,孔子……不管风雨……)指导学生说话。   ③小结:两个成语,却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积累的成语。   现在,想一想,几个月后赶到了洛阳的孔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恰当的词语甚至是成语来形容吗?   ④感受孔子的品行:孔子拜师的路上多艰辛,多不容易啊,你们从这里觉得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不怕吃苦、求知若渴、执著、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孔子这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把这个词语送给他。(板书:求知若渴)   “每天不离……随时请教”   1.孔子在向老子学习的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呢?   2.理解“随时请教”。   3.评价孔子这个学生。   “多谢老师等候,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课件)“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1.孔子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又是怎么说的呢?   2.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这句话中也藏有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学无止境(课件)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去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三、了解孔子拜师过程中老子怎么说的、做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咱们还像刚才那样,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勾一勾。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1.自己试着读读老子所说的话,想想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理解“迎候”。   文中哪个词和它意思相近?   迎候和等候的区别是什么呢?   老子的话中用的是迎候,那孔子对老子所说的话中该用哪个词呢?(课件)为什么不用等候呢?   3.小结:作为老师的老子,很谦虚,在他的话中用了迎候这个词;而作为学生的孔子,也很尊敬老师,在他的回答中只能用等候。我们用词也要这样注意人物的身份。我们从这些言行举止中看出他们的品质,把两个词送给他们。(板书:彬彬有礼、谦虚有礼)   4.分角色读对话。   “老子也毫无保留……”   1.什么叫“毫无保留”?   2.想一想老子为什么愿意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孔子呢?   3.他就不担心孔子的学问会超过他吗?   四、讲故事   (一)这节课我们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了解到孔子和老子都是很谦虚、好学,了不起的人。咱们讲故事也要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故事中的人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和怎么说的讲清楚。   (二)师生共讲《孔子再次请教老子》的故事。   1.孔子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洛阳。他看见老子又到城外来迎接他了。想一想,这一次他们会怎么做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注意说的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2.小结:孔子再次向老子请教,又一次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五、诵读《论语》中的句子,升华对孔子及《论语》的认识。   1.《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孔子的弟子还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扮演孔子“三千门生”的演员们手持竹简,神采飞扬地诵读着的也正是《论语》中的句子──(师生一起吟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们也正是通过孔子、通过《论语》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见,孔子,以及他的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之深远。   2.咱们课后也摘录了几句孔子的名言,(课件)你对哪句比较熟悉?读给大家听一听。你们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六、总结全文。   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也只是孔子一生中很小的一个片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去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了解《论语》这本中华传世精典著作。板书:   17、孔子拜师   孔子老子   求知若渴、彬彬有礼、谦虚有礼   决定拜师、前往洛阳、认真求学、受

孔子拜师猜三个数字

孔子拜师猜三个数字是631。6代表顺利,3代表长久,1代表平平安安。

孔子拜师中孔子为什么要拜老人为师他又是怎样跟着老人学习的?

因为他拜师只看修养,只看有没有长处值得自己学习。

孔子拜师中孔子是什么品德的人

孔子本身就是很有学问的人,但是他不骄傲自负,而是不断的学习,跟老子学习 讨论“礼”,这也就体现了学无止境,谦虚为甚! 圣人无常师,这句话主要针对孔子说的,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等说明孔子非常善于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学而时习之”--此处的习字的意思是实践的意思,说明孔子是非常喜欢实践的人,学习之后就去实践,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孔子拜师可以读出:孔子是谦虚的,不唱高调,重实践,非常善于学习等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孔子拜师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孔子拜师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拜师读后感1   我心中的孔子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相比大家一定十分敬佩他,我也一样,读了《孔子拜师》后深受启发。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是闻名中外的教育家。可他不骄傲,风尘仆仆地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毫无保留弟把知识传授给他。孔子的学习态度让我深深地懂得了,要想学有所成,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不能满足现状。可是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吃不得苦,想学好功课,却又改不了贪玩贪睡的毛病,脑子里总有懒惰的思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惭愧呀!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必须从中接受教育。“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句话说得多好呀!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为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打好坚实的基础。有效教师读后感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塑造教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深深地被孔子那种不耻下问的品行感动了。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是远近文明的老师了,但他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就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孔子不怕路途遥远,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来到了洛阳。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我们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再想想自己桑写字班练字的时候。每一次去练字时都会闷闷不乐、愁眉苦脸的去练字,到那里也不虚心学习。看着现在的字没有长进。我都后悔没向老师努力学习。   在以后学习中,我要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别人学习,虚心请教。长大后成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孔子拜师读后感3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孔子拜师》这一课,让我从中很受启发。   内容讲述了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就决定拜洛阳城的老子为师,一路上走得非常艰难,到了洛阳,他见老子在迎候他,孔子谢过老子,老子问孔子:“你的知识渊博,为何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   这让我明白了,老子和孔子都非常谦虚 ,而且还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孔子拜师读后感4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主要讲了孔子 30 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礼节高超,谦虚谨慎。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5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老子为师求学的故事。   曲阜和洛阳相距几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虽然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的大学问家了,但他认为学无止境,他不离老子左右,虚心好学,勤奋刻苦,又增长了许多新的学问。   通过这篇课文我体会到,孔子有伟大的精神和品行。为了学习,他非常执着、不放弃、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而且他在学习方面永不满足,不懈求索新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正是他这种精神的体现啊!由此,我想到了我在学习方面与孔子的差距,我学习有时怕苦、怕累、贪玩、不认真、不虚心,爸爸妈妈给我指出的错误,不能认真对待,认真改正。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像一盏明灯,它为我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孔子那样,勤奋努力,虚心好学! 孔子拜师读后感6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很多言行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单元中我们就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孔子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孔子虽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是不远千里到洛阳拜思想家老子为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就是孔子求学的原因。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我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一有时间还是不断学习,有时候字音读错了,我给他提了个醒,他马上纠正过来,不会因为我是孙子而不予理睬。我想我应该向爷爷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一定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孔子不仅谦虚好学,还尊敬师长,在生活上,我要以孔子的这种精神和品质为榜样,努力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 孔子拜师读后感7   下午,我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深受到启发。故事的内容:孔夫子来到燕国,进城不远,就被一个迎面跑过来的少年出的题难住了,这个叫项橐的少年出的题是: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但孔夫子认为没有这四样东西而没有答出来。最后项囊说出了答案:第一个是水井里没有鱼;第二个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第三个是枯树枝没有叶;第四个是雪花没有枝。孔夫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因为他在书上没看见过。于是他赶忙对项橐说:“今天是你教我了很多东西,我要拜你为师!”   圣人孔夫子学富五车,居然还有不知道的事,看来“学海”真是“无涯”,平时我要处处留神,善于观察,多多积累,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 孔子拜师读后感8   昨天,我们学了课文——《孔子拜师》。我深深知道了学无止境这个道理,让我以后更热爱学习了。孔子虽然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不满足自己的知识。让我深受启发——以后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学孔子尊师重教的做法。孔子拜老子为师以后,还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更能看到他好学不倦的精神。   让我知道:读书破万卷,能行万里路。因为,学习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同学们,趁现在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呢?请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人的一生中,更要活到老,学到老。名师点评:作者从《孔子拜师》中看到了一个好学的孔子,一个无止境追求知识的孔子。我们想到孔子,会说他智慧,喜欢传授众人知识,是千秋为师之表率,但《孔子拜师》里则是完全相反的一个孔子。作者从这里感悟到的,正好是一个学无止境的道理。 孔子拜师读后感9   孔子拜师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去郊游,在路上被一座"城墙"挡住了去路。   孔子说:"小孩,请把这堆石头搬走,让我们的车过去。"小孩说:"这不是一堆石头,这是我造的城墙。从来只有马车绕城而过,没有拆掉城墙给车让路的道理。"   孔子听项橐的话,觉得很惊奇,决定再考考他,就问:"小朋友,什么火不生烟?什么水里没有鱼?……"顸橐回答道:"萤火虫的火不生烟,井水里面没有鱼…… "   孔子听了,感叹道:"我愿拜你为师。" 孔子拜师资料目录   圣人孔子拜七岁的项橐为师。古代的圣人还如此好学,我们更要加倍努力才行! 孔子拜师读后感10   今天,我们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给我们有很大启发,课文讲的是孔子三十岁拜师的故事。   课文讲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只是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   但曲阜和洛阳相距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才到了洛阳。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孔子非常辛苦,更没有怕苦!   孔子说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些人好好学习只是为了长大找个好工作挣大钱,但孔子不是!我想:孔子应该是想让中国变得更伟大一些,也更强大一些吧!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用知识建设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国家再强大一些!   从此以后,不论是学习文化知识,还是练习快板,我都要认真的去学,因为孔子三十岁还拜师学习呢,我们还这么小不正是学习的好时机吗?!感谢孙老师教会我们读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了伟大的孔子! 孔子拜师读后感11   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觉得孔子和老子非常谦虚。   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就去拜洛阳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但路途遥远,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他终于到了洛阳。在城外,他看见了老子,并虚心的拜他为师。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学习知识。最后,他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师。人们非常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们的品行。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更不能目中无人。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还明白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我送大家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拜师读后感12   上月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从文章里我读到了: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很爱读书,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师,有三千弟子在接受他的教育。   可是孔子还很虚心,他还想更上一层楼。他听说比他大三十岁左右的老子是一个德高望众的老人,于是他离开曲阜去求学。在老子那里他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把所有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他。他们都是学问很高的圣人!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都是流传至今的学习名言。   孔子那么高的学问了,还仍然很谦虚,我的成绩还不是太好,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孔子读书的时候环境很差,还要刻苦读书,三十岁了还继续学习,一直不放弃学习好的品德,每天要求自己进步一些,我要向孔子学习,考上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做一个对作为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13   读了《孔子拜师》这篇精彩的文章,我为孔子求学的精神而感动着。   孔子18岁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千里迢迢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这种执着的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培养了七十二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的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论语》这部巨作,就是孔子思想的体现,是他一生孜孜不倦求学的结果。   和孔子那个时代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学习态度不太好,有时写作业占用好长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去学更多的知识。读了《孔子拜师》,我决心端正学习态度,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生。 孔子拜师读后感14   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的课文中,孔子拜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孔子的家乡在曲阜,他决定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风餐露宿,几天后来到洛阳拜见老子为师。老子问:“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甚麽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跟着您学我一定会有很大长进的。文章赞扬了孔子谦虚求学的精神。   孔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那麽有学问还谦虚求学我要想有学问的人请教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大学者。    孔子拜师读后感15   今天,老师让我写《孔子拜师》或《爬天都峰》的读后感,我选择了《孔子拜师》。   我刚看到这篇课题的时候,就感到奇怪了。心想孔子是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大圣人,怎么会拜别人为师呢?难道他的学问还不够多吗?我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读完了这篇课文。原来,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就拜洛阳大思想家老子先生为师,继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像有些骄傲的人学了一点点知识就自满自足再不求上进。有个成语叫"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就是谦虚的兵一定会胜利,骄傲的兵一定会失败。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三个同行的人当中,一定有一个人的优点值得我学习。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才是他的知识更加丰富和渊博,才使他成为让后人敬仰的万世师表。   孔子的那种好学的品行更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孔子拜师歇后语下一句 歇后语孔子拜师是什么

1、孔子拜师的歇后语是不耻下问。 2、不耻下问,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chǐ xià wèn,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3、示例: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孔子拜师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拜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拜师读后感1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达洛阳。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就说这次语文考试吧,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这说明我还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千古圣人孔子都能谦虚求学,我想我通过勤奋努力也能做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后,我也要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以求,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快乐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2   今天放学回到家,我开始读《孔子拜师》这一课,感觉很经典,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孔子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孔子觉得他的知识不够渊博,就离开他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有上千里远,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得非常辛苦,而且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走了几个月才走到洛阳城外。   老子听说孔子要拜自己为师,于是就在洛阳城外等候孔子。当孔子在洛阳城外看见一位老人时,就猜测他是老子,并上前行礼,问清此人就是自己要找的老师,于是拜他为师,就这样孔子就找到了教自己知识的老师。   从此以后,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终于成为思想家和教育家。   从这篇课文里,我懂得要学习孔子的谦虚、不怕苦、有礼貌,一心追求自己梦想的精神。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更应该努力去学习。   其次,我们要取长补短,不是什么都知道的,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孔子拜师读后感3   星期五上午,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孔子拜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年轻的时候,不满足自己已有的知识,不远千里去拜师学艺。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就要下决心到洛阳拜师。这说明孔子很虚心也很好学。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知识就觉得很有本事,要知道“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的家在曲阜,老子的家在洛阳,两地距离上千里。孔子每天风餐露宿、日月兼程,他非常能吃苦,坚持不懈的走了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当他看到老师时,马上行礼,说明他很有礼貌,尊敬老师。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拜自己为师时,孔子告诉老子:学习没有止环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老子被孔子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把所有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孔子。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多吃苦,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的收获很大。我也要像孔子一样,刻苦学习,虚心请教,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4   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可是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后,受到了很大的感触。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暗暗自责,孔子在人们眼里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可是孔子认为他自己的学问还是不够深。为了增进学问他从曲阜走到了洛阳,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知遇到了多少挫折,可是他没有后退。见到老子是那彬彬有礼的态度让我自叹,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   第一不礼貌   我每次见到老师总是低着头,快步的走离老师的身边。还有一次,在大街上,我遇到了爸爸的朋友,他向我亲切的打招呼。我却默不作声地走了。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准备彻底改变自己。每次见到老师、熟人主动打招呼问好。   第二不谦虚   我以前是一个傲慢的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有一次数学考试,试卷全是算式,我居然连错四道。试卷发下来,脸红了,才打了就十二分。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要谦虚、认真、不骄傲。   第三不爱学习   一年级的时候,我总是不喜欢上学。一去课堂,老师都要讲许多知识,让我感到十分厌倦。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孔子为了读书千里迢迢从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这让我自叹不如。   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我要加倍努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孔子拜师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孔子拜师》。文章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岁时已经远近闻名了,但是他还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洛阳,拜老子为师,他谦虚好学,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他都已经三十岁了,也成为名人了,还要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会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在去洛阳拜师的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来到了洛阳,他的毅力多么顽强呀!见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   离老子左右,有不懂的问题就会问他,真是不耻下问。   和孔子相比,我还相距甚远呢!每次练小提琴时,妈妈都会给我指出毛病,我也会注意,但是每当练完一遍我就会坐下来休息,妈妈经常提醒我,可我总是不在意,总觉得自己已经练得挺好的了。现在想想,其实我还差得远着呢!   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练快板和小提琴,虽然很累,但我不肯放弃每一项特长,因为这两项特长我都很喜欢,以后我会努力把它们都练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耻下问。读课外书的时候,我有不懂的词就会问妈妈,妈妈也会耐心地给我解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习孔子,做一个谦虚勤奋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6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从三字经里学来的,它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品质,可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品质呢?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深浅,也让我不经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和妹妹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连当弟弟的孔融也不如。每次吃水果,我就第一个冲过去,把最大最甜的水果吃掉,从来没想过父母和妹妹。   每次零食来串门,我总是第一个马不停蹄地跑过去,把零食抢过来,然后藏好,慢慢吃,从来没有想过妹妹。就算是妹妹用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我,我也坚决不会给的!   爸爸妈妈总是教导我要学习孔融精神,可我却总是当耳边风,一句也不听。   现在想起,我后悔莫及,非常的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将位置让给老爷爷老奶奶啊,将水果给别人吃呀,什么事都可以做的。   让我们发扬孔融精神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 孔子拜师读后感7   当你功成名就时,你会拜师求学么?当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时,你会坚持下去么?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不耻下问么?我想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那个人就是大思想家孔子。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孔子拜师》,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多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要拜老子为师。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老子,跟他勤奋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孔子的品质深深感动了,他是那么的谦虚好学,不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旦成名,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贪图安逸的生活。他不但谦虚,还有很强的毅力,在求学途中,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孔子是多么好学呀!每天不离老师左右,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他所做的一切不得不让人佩服。   与孔子相比,我简直太没毅力了,以前,我看见别人跳舞,就让妈妈给我报了名,可是练到四级时,有一个动作怎么练都练不好,于是我就让妈妈给我退了,现在见到我朋友们在舞台上跳舞,我是既羡慕又后悔,以前没坚持下去。   从此以后,我要改掉缺乏毅力的毛病,向孔子学习,也做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8   学了17课《孔子拜师》后,我发现很多古代名人的名字里都有“子”字,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我想让自己也变成名人,于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陈涵子”,听起来还不错,感觉有了点名人味。   我想:干脆顺便帮我的同学们也改改名好了。午休时,我一提议,同学们“哗”全围了过来。“李子牧——李牧子”,我拉长了声音报到。“黄韵烨——黄叶子”,秋天的叶子黄了,哈哈!真有意思。“洪疏桐——红桶子”,“但愿她不是那个装垃圾的红桶子哦!”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哈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起来。   接着,陈冠桥和王一见改成了“陈罐子”、“王毽子”,一听到我报出这两个名字,同学们就乐得东倒西歪。陈冠桥就说:“我才不当装可乐的罐子呢!”“我也不要当毽子被人踢来踢去。”王一见也笑着发表了意见。“翁张弛——温池子”,“现在这么冷,泡温泉正合适。”翁张弛高兴地说。“好,那我们泡温泉时都去找你哟!”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嚷着。   “陈梓涵,你继续啊!”“好,我们继续,朱润博——”还没等我报完,一阵爆笑,“啊!哈哈……”“呵呵……”“嘿嘿嘿……”同学们有的拍桌子,有的跳着跺脚,还有的干脆笑倒在地上了,原来朱润博成了“猪脖子”了,“哈哈,哈哈……”我也捂着肚子加入狂笑的队伍。   算了算了,我看还是别改了,再改下去,恐怕什么“鸡爪子”、“鸭脖子”都会出来了。 孔子拜师读后感9   人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许多人都读过孔子的作品。人们佩服孔子的学问,也尊重他的品行。我也读过关于孔子的故事,就是《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说的是孔子去曲阜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虽然研究学问孔子不比老子差,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就去拜老子为师。老子也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我读了这篇文章,很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也知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想: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会有很好的品行和学问。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要谦虚的多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绝不能骄傲。   以前我上课有时有一点开小差,写字马虎,阅读不认真,读了《孔子拜师》以后,我决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有人帮我指出时,我要虚心接受,不能再动不动就不耐烦。   老师教育我们很辛苦,她的心思全部花在我们身上,像老子一样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   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学习,长大了也像孔子一样,做个远近闻名的老师。 孔子拜师读后感10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 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1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孔子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 他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有名的老师,还要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到洛阳,终于拜了老子为师。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   在没有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有多深的学问,都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学习《孔子拜师》一文后,我更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非常佩服孔子的学问,同时也很敬重他的品行。我和孔子一样有同感,学问就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没有止境,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相信最终总会有收获的。   今后,我要牢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好学,长大要和孔子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12   今天,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孔子拜师读后感13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孔子是山东曲阜的大思想家,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的故事。   这篇课文让我学到了孔子谦逊有理、孜孜以求、求知若渴的精神,因为他在途中风餐露宿,不辞劳苦远赴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我还学到了老子诲人不倦,因为课文中说了:老子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了孔子,这就能体现出老子的诲人不倦。老子也非常有礼貌,他知道孔子远赴而来,就出来迎候。   我认为孔子能风餐露宿,步行几个月到洛阳,这都不是现代化城市一般常人都能做到的。老子也非常有礼貌,即便孔子是他的晚辈,也出门上前迎接。   我跟孔子一对比,那可是有千丈远啊。首先,我的求知欲望没有孔子强,孔子已经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向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虚心请教;我还没有孔子能吃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是走路去洛阳的,而且途中风餐露宿。   这两位名人身上有许多优点,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孔子拜师读后感14   这本书讲了孔子当时已经成名,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有一天,他碰到三个小孩挡住了他的去路。当孔子问他们为什么不让路时,一个叫项橐的小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对项橐产生了兴趣,一连问了他几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而项橐提出的问题,却让孔子无言以对。孔子被项橐深深折服,愿为项橐的弟子。从此,项橐一举成名!孔子的精神也被天下人所称道……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会有他(她)的看家本领。正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比如我的奶奶吧,她才上过一年小学,所以,当我问她作业的时候,她总是傻乎乎地反问我:“这些字怎么读啊?”而这时候,我就会嘲笑她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一个专家。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咳嗽和鼻涕一起来访,去医院打了几次吊针都不见效。当爸爸妈妈无可奈何之际,奶奶来到了。她见了我这副样子,立刻从她的“百药箱”中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然后都放进锅里,熬了一个多小时,一碗稠稠的,黑黑的,看起来十分难喝的东西放在了我面前。她软硬兼施地逼我喝了这碗茶,神奇的是,喝完后,睡了一觉,咳嗽与鼻涕竟跟我说再见了!自此以后,奶奶就被我们封为“凉茶专家”了!所以说啊,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虚心、不耻下问地向周围的人学习!   连孔子这么有名的人都能拜师,那我们呢? 孔子拜师读后感15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孔府上上下下张灯结彩,仆人们十分忙碌,为晚上的赏月做准备。正在赏月的时候,仆人端来一个托盘,里面放着几个黄橙橙的大鸭梨让孔融的爸爸吃,爸爸又让孩子先吃,老大又让六弟孔融先吃,孔融立刻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很好奇,就问孔融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我小,胃口自然也小,就应该吃小的。”爸爸又说:“可是七弟最小,你是六弟,七弟应该吃最小的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呢?”“哥哥们都让着我,让我吃大的,我也要让着七弟,让七弟吃大的。”旁边正好孔家的长辈都在,长辈们决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孔家的家传,让后人仿效。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一定想孔融真懂得谦让呀!其实,只要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那你也一定能做出和孔融一样感人的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想到别人,最后轮到自已吧!作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孔子拜师》教案

【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孔子拜师》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复习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我过古代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2、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文中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老子,他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   1、是呀,那么在孔子拜师的整个过程中,孔子和老子是如何的谦虚有礼,都还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⑴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⑵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3、学前指导。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行往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言谈举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你可以研究孔子,也可以研究老子,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一两个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体会。   4、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划出让你感动的一两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5、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问:你研究谁?你找到哪个句子来进行研究的?(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进行交流。)   研究孔子:   ⑴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理解字面意思,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   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点名说,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②你是从哪几个词感受到的?(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⑶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⑸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⑹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小结谈话: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研究老子(那老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你找到哪些句子进行研究的?)   ⑴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⑵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教师小结: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我们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和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   6、朗读感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子、老子高尚的品行,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⑴学生自由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①出示孔子和老子两人的对话。(同桌互读、指读)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指读)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师生分角色读)   四、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五、课后作业   下节课我们要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希望同学们课外收集、背诵孔子、老子的名言,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从多方面谈谈自己对孔子、老子的认识。 【篇二】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四、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孔子拜师打一成语?

孔子拜师,打一成语他的成语是,师出有名。

孔子拜师的资料

最佳答案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拜师改写作文200字

1. 旷写孔子拜师的故事作文300字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2. 孔子拜师感受作文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 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 非常简短的孔子拜师作文怎么写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4. 反思不少于200字3年级语文上课(孔子拜师)减短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平。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5. 用自己的话写孔子拜师 ——读《孔子拜师》有感 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孔子拜师》,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孔子有一种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不怕辛苦,坚持不懈的美德,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位名人了,可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他就离开家乡曲埠到千里之处的洛阳找老子拜师求学的过程。老子名气不如孔子,孔子仍然向他学习。 读了此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孔子有这种精神,我们却没有,之所以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没有恒心,做什么事总会半途而废,总是不能坚持到底。读了这篇文章,我决心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自己的学习更成功。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见到半途而废的人。就连我们自己也经常会犯这些错误。比如:有一次我学书法,学到行书高级班的时候,我因为课太多所以没学行书高级,所以导致我现在连一点书法字的影子也没有了,就连握笔姿势也变了,字也没有以前写得漂亮了,所以我们以后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呀!正所谓“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读了这篇文章,我告诉大家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你能把握好时机,那么你就是最棒的!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海中勇往直前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坚持不懈的精神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成功更近。 6. 读孔子拜师有感作文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孔子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他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有名的老师,还要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到洛阳,终于拜了老子为师。 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在没有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有多深的学问,都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学习《孔子拜师》一文后,我更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非常佩服孔子的学问,同时也很敬重他的品行.我和孔子一样有同感,学问就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没有止境,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相信最终总会有收获的。 今后,我要牢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好学,长大要和孔子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7. 作文孔子拜师受到的启发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师》这文章,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习音乐。别人学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学完,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呢?最因为孔子要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还弹出老师教这首音乐时心情,孔子的老师见了真内疚。 孔子这种精神让我吾出了一种道理:“学习要认真”这个道理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不会。我记得有一个本子有参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来,第2天。 我发现我得是的是优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忽然再打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吗?后来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师的文章,我就一直觉的很惭愧。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我就觉得我们小学生不能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 要自己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将答案搞明白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8. 作文孔子拜师受到的启发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师》这文章,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习音乐。别人学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学完,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呢?最因为孔子要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还弹出老师教这首音乐时心情,孔子的老师见了真内疚。 孔子这种精神让我吾出了一种道理:“学习要认真”这个道理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不会。我记得有一个本子有参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来,第2天。 我发现我得是的是优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忽然再打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吗?后来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师的文章,我就一直觉的很惭愧。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我就觉得我们小学生不能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 要自己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将答案搞明白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孔子拜师】课文中孔子的品格有哪些品德有哪些?

孔子本身就是很有学问的人,但是他不骄傲自负,而是不断的学习,跟老子学习讨论“礼”,这也就体现了学无止境,谦虚为甚。所以孔子拜师可以读出:孔子是谦虚的,不唱高调,重实践,非常善于学习等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孔子拜师》主要内容,急急急!!!!!!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孔子拜师一不耻下问的意思?

孔夫子拜师 —— 不耻下问这是歇后语,意思就是不耻下问。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找老师学习、问问题,就表达了放下身份地位虚心学习求教的意思。

孔子拜师学艺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孔子自己就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千里拜师表现了他不怕艰难困苦,渴求学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高贵品质。我受到的启发是:在整个人生中要勤奋《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歇后语: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不贵(不跪)人们认为孔子没有老师,其实不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子就是孔子的老师,但孔子不用下跪呀---那时候没有跪拜礼,全抱拳:你好,你好,嘿嘿。

歇后语: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不耻下问。或“也有不懂的时候”

请问孔子拜师是拜谁?

《师说》------韩愈……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有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拜师的第二自然段描述了孔子的什么心理和情感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师父有哪些?

应该有好几个《大戴礼记》谓:“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这就是说,孔子不只是“访”而且是“学”乐于苌弘。苌弘是周朝著名政治家,生年无考,死于公元前492年,其事迹见于《左传》和《国语》等书。据《国语》载,苌弘是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的大夫,因保周抗敌,不幸死于国难。后来,神话传说,苌弘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鲜血化为碧玉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后人所说的“碧血丹心”便渊源于此。还有老子也应该算得上,项颍也是再有就是师襄,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

孔子拜师是部编版几年级的课文

孔子拜师是部编版三年级的课文。1、《孔子拜师》是三年级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2、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3、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4、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5、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问个关于歇后语的问题:"孔子拜师"的下一句是什么??快,急啊

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词语表明孔子拜师途中 的艰辛?

果树日夜兼程风尘。

孔子拜师歇后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旷写孔子拜师的故事作文300字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在孔子拜师中孔子向项濂说过这样一句话是哪一句话?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样的水没有鱼?什么样的火火没有烟?什么样的树没有叶?什么样的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见怪不怪的说:“你可真是问得怪了,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便放声大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拜师 这篇课文是说孔子拜谁为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答:是老子

孔子拜师的故事说一下

啊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7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8888888888777778787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孔子拜师的歇后语

歇后语:孔子拜师一一不耻下问

在孔子拜师这篇短文中,在最后—段里,孔子为什么这么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孔子拜师这一课人们尊重孔子和老子什么品行

孔子拜师这一课人们尊重孔子和老子谦逊的品行

孔子拜师,让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是什么?

孔子拜师,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拜师一课写路途遥远的词是

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 “相距上千里”,表明孔子拜师路途之遥远; “风餐露宿”,表明拜师途中生活艰苦; “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 “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孔子拜师的佳句和批注

1.与“孔子拜师”相关的成语或句子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2.孔子拜师名言的二十条名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3.孔子拜师的课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4.孔子拜师的作文内容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于是就走上千里路,去洛阳拜老子为师。老子听说孔子要来,就在城门外迎候他。老子被孔子的谦虚感动,最后将自己的知识都传授给他。解析:这篇文章讲了孔子求学拜师的过程。

孔子拜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拜师内容介绍

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3、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道理是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拜师的故事给你了怎样的启发?

学无止境,世无完人

关于孔子拜师的故事

关于孔子拜师的故事查找

什么是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孔子拜师的课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主要拜师费主要还是要先寻找一个自己的师傅吧

孔子拜师是什么时代的故事

春秋时期吧!

孔子拜师课文原文

《孔子拜师》阅读民间故事,可以滋润你枯燥的日常生活,愉悦你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可以充实你的民间知识。一起来看看课文原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典故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像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像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 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 课文原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简介

1、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拜师的故事简介

『壹』 关于孔子拜师的故事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贰』 孔子拜师是什么的故事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专的时候,属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叁』 孔子拜师的故事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内孔子,而“项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肆』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什么 今天,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伍』 孔子拜师的故事 《三字经来》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源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陆』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什么 《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内放弃任何学习的机容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柒』 孔子拜师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叫项橐的小孩,他非常聪明,人称之为“圣童”。专 项橐7岁那年,听说孔子属来到山西游说,心想:人们都称孔子为“圣人”,我倒要去见识见识。于是,项橐约了几个小孩,来到娘子关前的大路上,大家七手八脚,拣来石块,在路上垒起一座小城。 这天,孔子一行乘坐的马车从这里经过,见一群小孩挡住了去路,便下车说:“小顽童,你们在路中戏耍,挡了我的去路了。”项橐见了孔子,装出不高兴的样子说:“你这般年纪,怎不明白事理。”孔子见项橐这小孩年纪小小,说出话来不分轻重,生气地说道:“你小小年纪,出言不慎,必定没受过教养!”项橐一听火了,用手指了指石头城说:“你想过路,没看见这是什么!” 孔子朝地上看了看,说道:“原来你们垒的是一座小城。”项橐两手叉腰说道:“既然知道是一座小城,那你说说,世上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 项橐一句话问得孔子张口结舌,半晌答不上话来。心想:这孩子的口才真是不得了,问道:“小孩,多大年纪啦?姓啥?叫啥?”“7岁,叫项橐。”孔子暗暗认输,心想:这小子乳臭未干却如此通晓事理,我虽云游天下,博古通今,也有不及他之处。想罢他便上前一拱手:“项橐,从今以后我拜你为师!”说罢便绕“城”而去。 『捌』 孔子拜师的三百字故事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8)孔子拜师的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玖』 孔子拜师是什么时代的故事 一、孔子拜师是春秋时期的故事。 二、体现的精神: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版学问的热衷追求。 三、故事简权介: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拾』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孔子拜师的故事 国学大师潘守宇这样论述----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世界教师节——孔子感动了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或庆祝日。可见,孔子不仅是中国教师的鼻祖,也是世界教师的荣耀。;日本东京的文庙(孔庙)规模超过中国的南京,孔子的儒家文化是普世的文化。 感谢尊崇儒家文化的仁人志士! 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这样普世文化的话对于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我国一位官员称孔子为孔老二,韩国的官员听到后全体站立退场!韩国的学生当知道孔子不是韩国人时泪流满面!韩国三星集团的外派人员必须会背论语;韩国把24孝拍成电视剧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

【 #三年级# 导语】学语文而使人能明智的生活。文学是人学,间接经验多了,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自家的人生就少走弯路,以攻则下,以守则固。人生是自我感觉的过程,这个自我的感觉,得有充实的内生活才成,学语文,能使我们的生活充实。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课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篇二】   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篇三】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今天,,我领着孩子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课前,我认真地朗读了课文,发现让学生理解孔子和老子让人敬重的品行有困难,于是我把这一点作为学习难点,准备上课时重点解决。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向学生讲述了孔子的出生、童年、成年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孔子。激发了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上放手,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怎样去?”,先是自己读熟课文,再画一画路线图,和小组交流,读一读悟到的情感。重点把握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

《孔子拜师》中老子的品行?

以下是老子教育孔子的几段话即是《孔子拜师》中老子的品行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拜师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叫项橐的小孩,他非常聪明,人称之为“圣童”。项橐7岁那年,听说孔子来到山西游说,心想:人们都称孔子为“圣人”,我倒要去见识见识。于是,项橐约了几个小孩,来到娘子关前的大路上,大家七手八脚,拣来石块,在路上垒起一座小城。这天,孔子一行乘坐的马车从这里经过,见一群小孩挡住了去路,便下车说:“小顽童,你们在路中戏耍,挡了我的去路了。”项橐见了孔子,装出不高兴的样子说:“你这般年纪,怎不明白事理。”孔子见项橐这小孩年纪小小,说出话来不分轻重,生气地说道:“你小小年纪,出言不慎,必定没受过教养!”项橐一听火了,用手指了指石头城说:“你想过路,没看见这是什么!”孔子朝地上看了看,说道:“原来你们垒的是一座小城。”项橐两手叉腰说道:“既然知道是一座小城,那你说说,世上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项橐一句话问得孔子张口结舌,半晌答不上话来。心想:这孩子的口才真是不得了,问道:“小孩,多大年纪啦?姓啥?叫啥?”“7岁,叫项橐。”孔子暗暗认输,心想:这小子乳臭未干却如此通晓事理,我虽云游天下,博古通今,也有不及他之处。想罢他便上前一拱手:“项橐,从今以后我拜你为师!”说罢便绕“城”而去。

孔子拜师,打一歇后语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子拜师有什么佳句

1. 推荐孔子拜师名言的二十条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中哪一句诗描写孔子心理活动的句子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像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像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 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孔子拜师一文课时练答案吗 1 17 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 、 会认 7 个生字 , 会写 12 个生字 .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 相距、学问、 风尘仆仆、纳闷、 迎候、 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4. 关于“拜师”的诗句有哪些 1.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2.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送元暠师诗 唐代:柳宗元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5.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 (1)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2)行跪拜,双手献茶之礼。 (3)老师回赠礼品。 2.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 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 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 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 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3.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5. 《论语》中孔子之名句有哪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 6. 孔子的名言佳句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孔子名言及解释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

孔子拜师说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拜师 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孔子拜七岁孩童为师 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袍站在马车旁的七十多岁老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孔子觉得这样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师了,就上前行礼并询问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对于自己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很纳闷,在听到孔子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学问时,更为纳闷,就问孔子的学问不比自己差,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孔子听后再次行了一次礼,回答老子学无止境,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拜先生为师,自己肯定会有所进步。从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他的疑问,而作为老师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不论是孔子拜学问不比他差的老子为师,还是在传闻中他拜一个七岁孩童为师,在孔子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学问的热衷追求。 孔子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画像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备受世人的赞美和传颂。后人也利用了建孔庙、建祠堂、拍电影等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人,使他的事迹得以一直被流传。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像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不论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还是他的生平事迹都被世人流传了下来。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相师的故事等等。 孔子人像 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主要源于孔子从他的两个弟子在救人后的不同行为中看到不同的结果。孔子的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了一个落水的人后,收下了那个被救的人为表示感谢而赠送的一头牛。孔子对于子路接受被救之人的答谢礼物的行为非常赞同,并且还说这样能够使鲁国形成乐于救人的风气。孔子从子路救人并接受答谢这件小事就看到了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培养人们积德向善的品德。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用自己的钱赎了一个鲁国人,事后没有接受官府作为表彰奖赏的钱。孔子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鲁国不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从子贡赎人后拒绝奖赏的举动中,孔子看到了这样的举动会不利于引导人们做善行的结果。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孔子能够从小知大,由近知远,这也就是孔子能被世人称为圣人的原因了。 与孔子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中都蕴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能让了解故事的人学到一些东西。同时人们读孔子的故事越多,就越能了解到孔子的为人,了解到孔子的“圣人”之处,学到更多。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指的并不是孔子的家族,《孔子世家》是一篇记载了圣人孔子的生平事迹与他一生所达到的成就的文章,文章中对孔子的记载极为详细,是一篇世人用于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章。 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他还创办了儒家学派,他在各方的成就之大世人皆知。孔子对政治具有非常大的热情,热衷于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多次碰壁、多次受到失败的打击也不曾想过放弃,一直坚持带领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向君王游说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世家》这篇文章中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理想而四处奔走的政治活动,颇为真实和生动。 孔子不仅在政治及思想方面有大成就,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颇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广招学生的人。他的行为打破了教育的垄断,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他为我国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孔子世家》中全面详细地描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形象地展现了孔子身为教育家的风范。 同时,《孔子世家》也对孔子的学识渊博与良好的品德修养,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功绩进行了描述。《孔子世家》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从文章的措词与词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孔子这个人抱有向往和敬仰之情。 孔子论语 《论语》是一部春期时期的散文集,虽与孔子相关,但并不是孔子所著,是由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编辑纂写而成的。《论语》采用语录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举止。 《论语》 《论语》堪称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里面有不少反映孔子思想的内容。它与其他三本著作《孟子》、《大学》及《中庸》合称为四书。现今留存下来的《论语》总共有20篇,492章,因为是语录体,所以书中大多是孔子他们的语言记录,虽然用的词句较少,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却很丰富。 《论语》的描述核心是孔子,书中有不少描写他的行为仪态的词句,还将他的精神气质刻画地极为形象生动。与此同时,除了描写孔子外,还以孔子为中心,描写了不少他的弟子的形象,其中有能言会道的子贡、温文尔雅的颜回、直爽鲁莽的子路等等,将每个性格特点不同的弟子刻画得非常传神,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语》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既有涉及到道德方面的内容,也有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内容,更有涉及到人格方面的内容。从中也能看出,孔子的成就之大,不论在道德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亦或是人格方面都有着他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论语》对于那些研究孔子的学者或历史学家而言是一大利器,非常有利于他们研究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思想成就。

孔子拜师部编版删除了吗

孔子拜师部编版没有删除。《孔子拜师》是三年级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孔子拜师》一文中,人们为什么佩服他们的学问?人们为什么敬尊他们的品行?

因为他们好学谦虚,有品行,有文化.值得人们学习.

《孔子拜师》怎么扩句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逊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孔子拜师这一课中说明了孔子和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学无止境,谦虚为甚。老子:学识渊博,学富五车。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生平事迹: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老子简介:老子,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守藏史,孔子曾向其问礼。思想精华是朴素辩证法。被庄子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代表作品为《道德经》。生平事迹: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孔子拜师第8句话中的等候和迎候可不可以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迎候也是等候的意思,但二者的区别在于迎候含有恭敬的意思。老子用“迎候“说明老子博学多才、谦和大度、诲人不倦,有很高的德行。而孔子用“多谢谢老师等候”表现出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等品质,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 如果将两个词语对换,表现的意思正好相反。所以不能换。行不?希望能帮你

孔子拜师读后感150字

孔子拜师读后感300字 1、课文《孔子拜师》主要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礼节高超,谦虚谨慎。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孔子拜师〉这一课。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 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3. 孔子,大家都知道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可是,孔子拜师,这就有点颇为奇怪了。孔子这么有名气,怎么还要拜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孔子当时已经成名,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有一天,他碰到三个小孩挡住了他的去路。当孔子问他们为什么不让路时,一个叫项橐的小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对项橐产生了兴趣,一连问了他几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而项橐提出的问题,却让孔子无言以对。孔子被项橐深深折服,愿为项橐的弟-子。从此,项橐一举成名!孔子的精神也被天下人所称道……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会有他(她)的看家本领。正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比如我的奶奶吧,她才上过一年小学,所以,当我问她作业的时候,她总是傻乎乎地反问我:“这些字怎么读啊?”而这时候,我就会嘲笑她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一个专家。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咳嗽和鼻涕一起来访,去医院打了几次吊针都不见效。当爸爸妈妈无可奈何之际,奶奶来到了。她见了我这副样子,立刻从她的“百药箱”中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然后都放进锅里,熬了一个多小时,一碗稠稠的,黑黑的,看起来十分难喝的东西放在了我面前。她软硬兼施地逼我喝了这碗茶,神奇的是,喝完后,睡了一觉,咳嗽与鼻涕竟跟我说再见了!自此以后,奶奶就被我们封为“凉茶专家”了!所以说啊,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虚心、不耻下问地向周围的人学习! 连孔子这么有名的人都能拜师,那我们呢?。

孔子拜师这一课中说明了孔子和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加我:lcchh1314 好闺蜜引荐的

写出四字词语孔子拜师

远近闻名 日夜兼程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学问渊博 毫无保留 温故知新

孔子拜师课文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用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表现孔子拜师途中经历性格特点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拜师续写作文200字

1. 旷写孔子拜师的故事作文300字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2. 孔子拜师感受作文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 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 非常简短的孔子拜师作文怎么写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4. 反思不少于200字3年级语文上课(孔子拜师)减短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平。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5. 读孔子拜师有感作文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孔子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他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有名的老师,还要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到洛阳,终于拜了老子为师。 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在没有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有多深的学问,都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学习《孔子拜师》一文后,我更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非常佩服孔子的学问,同时也很敬重他的品行.我和孔子一样有同感,学问就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没有止境,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相信最终总会有收获的。 今后,我要牢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好学,长大要和孔子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6. 作文孔子拜师受到的启发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师》这文章,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习音乐。别人学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学完,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呢?最因为孔子要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还弹出老师教这首音乐时心情,孔子的老师见了真内疚。 孔子这种精神让我吾出了一种道理:“学习要认真”这个道理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不会。我记得有一个本子有参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来,第2天。 我发现我得是的是优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忽然再打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吗?后来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师的文章,我就一直觉的很惭愧。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我就觉得我们小学生不能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 要自己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将答案搞明白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7. 用自己的话写孔子拜师 ——读《孔子拜师》有感 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孔子拜师》,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孔子有一种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不怕辛苦,坚持不懈的美德,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位名人了,可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他就离开家乡曲埠到千里之处的洛阳找老子拜师求学的过程。老子名气不如孔子,孔子仍然向他学习。 读了此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孔子有这种精神,我们却没有,之所以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没有恒心,做什么事总会半途而废,总是不能坚持到底。读了这篇文章,我决心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自己的学习更成功。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见到半途而废的人。就连我们自己也经常会犯这些错误。比如:有一次我学书法,学到行书高级班的时候,我因为课太多所以没学行书高级,所以导致我现在连一点书法字的影子也没有了,就连握笔姿势也变了,字也没有以前写得漂亮了,所以我们以后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呀!正所谓“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读了这篇文章,我告诉大家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你能把握好时机,那么你就是最棒的!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海中勇往直前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坚持不懈的精神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成功更近。 8. 孔子拜师读后感150字 孔子拜师读后感300字 1、课文《孔子拜师》主要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礼节高超,谦虚谨慎。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 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学习〈孔子拜师〉这一课。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 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3. 孔子,大家都知道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可是,孔子拜师,这就有点颇为奇怪了。 孔子这么有名气,怎么还要拜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孔子当时已经成名,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有一天,他碰到三个小孩挡住了他的去路。当孔子问他们为什么不让路时,一个叫项橐的小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孔子对项橐产生了兴趣,一连问了他几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 而项橐提出的问题,却让孔子无言以对。孔子被项橐深深折服,愿为项橐的弟-子。 从此,项橐一举成名!孔子的精神也被天下人所称道……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会有他(她)的看家本领。正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比如我的奶奶吧,她才上过一年小学,所以,当我问她作业的时候,她总是傻乎乎地反问我:“这些字怎么读啊?”而这时候,我就会嘲笑她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一个专家。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咳嗽和鼻涕一起来访,去医院打了几次吊针都不见效。当爸爸妈妈无可奈何之际,奶奶来到了。 她见了我这副样子,立刻从她的“百药箱”中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然后都放进锅里,熬了一个多小时,一碗稠稠的,黑黑的,看起来十分难喝的东西放在了我面前。她软硬兼施地逼我喝了这碗茶,神奇的是,喝完后,睡了一觉,咳嗽与鼻涕竟跟我说再见了!自此以后,奶奶就被我们封为“凉茶专家”了!所以说啊,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应该虚心、不耻下问地向周围的人学习! 连孔子这么有名的人都能拜师,那我们呢?。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什么?

学无止境

孔子拜师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找孔子拜师的歇后语

不耻下问

孔子拜师是几年级的课文

《孔子拜师》是三年级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拜师的故事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孔子拜师的原文

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歇后语

1、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2、解释:表达放下身份地位虚心学习求教的意思。 更多关于孔子的歇后语 1、孔子论弟子——一分为二 2、孔子推磨——难为圣人 3、孔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4、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5、孔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6、孔子骂樊迟——小人也 7、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8、孔子回家——尽是书;尽是输 9、孔子搬家——净输;净书;尽是书;尽是输;全是书;全输书;全是输

孔子拜师讲了什么内容.

知道我父亲是谁吗,大名鼎鼎的钻子。

孔子拜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孔子是非常好学的,通常好学的人都是知识渊博的,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对各种知识都很感兴趣。也非常愿意的去学习。因为知识渊博,所以很有名望,人们都尊称他为圣人。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谁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我只是对学习不感到厌烦,对请教不感到疲倦而已。”扩展资料:有一次孔子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典礼。因为第一次去,所以很多都不太懂,他不时的向人询问了许多关于礼仪的问题。有人就在背后笑话孔子,说他什么礼仪都不懂,见什么都问。结果孔子听到了,不生气,反而很坦然的对他们说。“我遇到不懂的事情就会问个明白,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对的事情,难道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不懂装懂吗?这正是我求知明理的表现啊。”众人听了孔子的话,都觉得有道理,都在心里默默的佩服孔子的好品质。

孔子拜师的启示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享有极高威望。然而,孔子并没有因国人的极力推崇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谓能者为师,无分长幼,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而成就了万世师表的美名。 孔子跟苌弘学过音乐,跟师襄学过瑶琴,还跟老子学过《周礼》。在当时,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远在孔子之下,孔子却向他们虚心请教,取长补短,真是不耻下问。 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还向孩童学习,并且拜他为师。《三字经》中说「昔仲尼,师项橐。」这项橐年仅七岁,眉清目秀,非常可爱,是鲁国的一位神童。项橐无师自通,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自然,观察人物,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孔子听说东南沿海一带,百姓虽然淳朴,却个个颇有学问,于是决定率领弟子们走出书斋去游学,感受一下当地人的聪明程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孔子赶路时看见路边有个农夫,正在那里锄地,孔子就下来问农夫:「你锄地这么忙,知道锄头每天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子怔住了,其实这个问题也很无聊,农夫哪有闲工夫去统计这些呢。 这时过来一个孩子,就是项橐,他说:「我爸爸年年种地,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多少次了。你只要出门就坐马车,那您一定知道每天马蹄提起来多少次了?」孔子无言以对,被反驳得瞠目结舌。孔子觉得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决定考考他。于是二人约定,互相出一道题,互为应对,谁赢了谁当老师,而且要行拜师之礼。项橐答应了。孔子就说:「天地人为三才,你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这道题按理是无解的,谁知项橐张口就来:「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庄稼那时候都是种一茬,要休耕,没有后来的双季稻。孔子十分震惊,他觉得自己挑不出项橐一点毛病。 轮到项橐出题了,他问:「人有多少根眉毛?」这个还真不好回答,孔子只好按照刚才的约定,要拜项橐为师。但项橐突然扑通跳到路边的池塘里,沐浴了一番,因为他说沐浴后方可行大礼。等他折腾完了,孔子设好香案,恭恭敬敬拜项橐为师。孔子赶紧和弟子打道回曲阜,再也不敢到此地游学了,因为一个孩子就让孔子很尴尬,出师不利呢。后人封项橐为「圣公」,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神童项橐,估计就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一样,因为教育没跟上,成年后学问平平,最终泯然众人矣。如果孔子慧眼识才,把项橐带回曲阜悉心培养,说不定也能成为孔门的著名弟子之一。如果毕竟是假设,项橐虽然未成大器,但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却成为一段佳话,所谓能者为师、一字之师就是这道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尊严,受人敬仰。但是师者也不是万能的,为人师者也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如此方不至于误人子弟,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孔子的地方。

孔子拜师是什么时代的故事

孔子拜师是春秋的故事。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孔子拜师一一歇后语

孔子拜师一一歇后语孔子拜师一一不耻下问

孔子拜师文言文

1. 【孔子拜师的原文】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请与孔子造周。 "鲁君予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造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家语》亦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即吾之师也。 遂至周,问礼于老聃焉。”《礼记·曾子问》有四处记载到孔子向老子从学之例。 项槖的形象是手推着独轮鸠车,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年长的孔子手拉着项槖连问其请教问题。《战国策·秦策》曰:“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卷三《孔子项槖向问书》记述了项槖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回答不出来。因此,再无心周游列国,赶快回家继续研究学问。 2. 三年级《孔子拜师》全文,有谁知道 啊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3. 《孔子拜师》一文孔子是什么词语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 4. 孔子学琴文言文阅读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司马迁史记记载)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1〕,十日不进〔2〕.师襄子曰:"可以益〔3〕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4〕也."有间〔5〕,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6〕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7〕也."有间,有所穆然〔8〕深思焉,有所怡然〔9〕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10〕而黑,几然〔11〕而长,眼如望羊〔12〕,如王四国〔13〕,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14〕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15〕也."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 · 孔子世家》)2.2 注释 〔1〕鼓琴:弹琴."师襄子":卫国乐师. 〔2〕进:前进,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 〔3〕益:加,增加,此意同"进". 〔4〕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5〕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6〕志:志趣,意旨. 〔7〕为人:作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 〔9〕怡然:和悦的样子."怡",高远的样子. 〔10〕黯:深黑. 〔11〕几:通"颀",颀长. 〔12〕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 〔13〕四国:四方,天 下. 〔14〕辟:通"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 〔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2.3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5. 孔子的文言文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 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6. 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孔子拜师》主要内容,急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7.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论语》吧!【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

孔子拜师故事中拜谁为师?

  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那么孔子拜师的老师是谁?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拜师的老师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拜师的老师是谁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总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据史料推断,在孔子三十岁之前他曾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子为师学习知识。   孔子去洛阳的路途很远,但是孔子不畏困难,日夜兼程。经过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的城门外,他看见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人站在城门外。孔子心想:“这就应该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孔子走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吧?”老子有些奇怪,自己并不认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为什么他会认识自己呢?老子很疑惑。孔子说到:“学生孔丘,是专门想你讨教学习的。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早就听说你来这,我便在此等你。学问研究上你与我差不多,为什么你还要来向我学习呢?”孔子听了之后说:“谢谢老师在这里等我,学习是无止境的,你的学识渊博,我如果跟着你学习一定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己的学问肯定会有所提升。”   于是,从那天之后孔子总是跟随着老子,虚心的向老子请教,之后孔子成为了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两个人,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道为中心,为我们世人留下了很多知识,两个人的文化,在世上流传几千年至今都不熄不灭。   孔子拜师的故事讲了什么   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袍站在马车旁的七十多岁老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孔子觉得这样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师了,就上前行礼并询问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对于自己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很纳闷,在听到孔子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学问时,更为纳闷,就问孔子的学问不比自己差,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孔子听后再次行了一次礼,回答老子学无止境,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拜先生为师,自己肯定会有所进步。从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他的疑问,而作为老师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不论是孔子拜学问不比他差的老子为师,还是在传闻中他拜一个七岁孩童为师,在孔子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学问的热衷追求。   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意。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孔子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仍然没有要求开始学习新的乐谱曲子。一日,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孔子反对道:“我虽然熟悉了弹琴的形式。但是还没有掌握演奏优美音律的方法啊。”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建议孔子:“你现在已经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孔子继续反对说:“我还要掌握如何领会演奏音律时的意境啊。”   这样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催促说:“你已经领会到这首音律的意境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孔子则肃穆地回答:“不,我还没有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然后又过了段时日,不待师襄子催促,孔子恍然大悟的说:“我感受到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了,雄姿英发,帝王之相,古时的圣贤之王啊。这只能是周文王的乐曲吧。”   师襄子闻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赞赏道:“您说的很对,这首乐曲就是周文王的《文王操》啊。”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在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旁边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花白,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便上前行礼询问是否是老聃先生,老人有些纳闷面前这位年轻人怎么会认识自己。孔子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请老子收下自己做学生。老子说道: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答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有大的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孔子的老师——师襄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听了孔子的演奏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要继续练习这首,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再弹给老师听,师襄又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还要继续练习这首曲子,这样反复了数次。孔子认为只是弹出乐曲还远远不够,还要掌握它的内部逻辑,还要深刻理解曲意达乐曲的意境。师襄正是利用学生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让其发挥主动。    孔子的老师——苌弘   苌弘是周朝著名政治家,生年无考,死于公元前492年,其事迹见于《左传》和《国语》等书。据《国语》载,苌弘是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的大夫,因保周抗敌,不幸死于国难。后来,神话传说,苌弘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鲜血化为碧玉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后人所说的“碧血丹心”便渊源于此。   苌弘不仅是周朝政治家,他还擅长于乐。孔子入周时曾访乐于苌弘,证明了苌弘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于孔子。关于孔子访乐于苌弘,《大戴礼记》谓:“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这就是说,孔子不只是“访”而且是“学”乐于苌弘。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是众所周知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但是那些让人觉得已经知识渊博的人物,却总还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他们觉得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 篇1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拜师的故事 篇2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此,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车,喊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不管谁都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该城躲车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周游列国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你知道些什么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孔子说道:“眉毛本人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小孩笑着说道:“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间远?”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拜师的故事 篇3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孔子拜师的故事 篇4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故事 篇5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多次拜访隐士,而到了卫国之后,卫国的男子就派人跟孔子说:“天下有品德的人只要是看得起我卫国,并且愿意跟我的丈夫称兄道弟的人,就一定要来见我,而我也很想见你。”孔子遇到这突来的邀请,先是辞谢,只不过屡次辞谢不掉,就只好登门拜访,去见南子。 在他们见面的时候,南子在两个人之间放了一张帷帐,避免跟孔子的直接接触,孔子进入大门之后,先是给她行了一个大礼,南子也给他回敬了两次礼。这一段“子见南子”描述,是在我们常说的《史记》中出现,并且记录的非常详细,详细到细节都很生动,给人一种联想翩翩的感觉,这才会有人把这起事件联想成两个人的风流韵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去的就是卫国,谁都知道灵公对孔子那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灵公和南子这一对夫妻品德并不怎么好,南子是宋国人,只不过是嫁给了灵公,因为她的美貌深受宠爱,灵公为其新建了一所宫殿,灵公常常邀请各国来此探讨国事。而公子朝跟自己的妹妹南子是有过私混的,常常借着国事的名义,然后去宫殿里找妹妹私混。但是这件事情被卫国的太子发现,南子很担心他会登基之后找自己算账,因此她需要寻找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而孔子就是一个精神领袖,是一个很不错的合作者。 孔子本不愿去登门拜访,但是觉得自己现在身在卫国,是想要让灵公推行自己的道义,而现在他的妻子邀我上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下,孔子只好前去拜见。孔子前去的时候,是带上自己的一个弟子,那就是子路,子路觉得老师去见这么一个人,对南子感到非常厌恶,深怕孔子会被拉拢过去,因此,子路非常的不悦。 孔子深知自己的不高兴,先是发一个毒誓,说自己并不想跟南子有任何联系,然后才是重点,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子路身上,跟其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都能从容的授课,可见他教书能力之强。

孔子拜师的原文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请与孔子造周。"鲁君予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造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家语》亦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即吾之师也。遂至周,问礼于老聃焉。”《礼记·曾子问》有四处记载到孔子向老子从学之例。   项槖的形象是手推着独轮鸠车,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年长的孔子手拉着项槖连问其请教问题。《战国策·秦策》曰:“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卷三《孔子项槖向问书》记述了项槖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回答不出来。因此,再无心周游列国,赶快回家继续研究学问。
 1 2  下一页  尾页